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化学的重要作用大全11篇

时间:2023-06-22 09:31:25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化学的重要作用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化学的重要作用

篇(1)

对于高中化学课程来讲,其包含的内容相对较为复杂、枯燥,包括无机化学和有机化学两大块,学生很难对化学知识提起学习兴趣,这就降低了教学质量。高中化学老师,应利用多种教学措施促进学生认识化学、喜爱化学、更愿意主动探究化学,提高学生们的化学成绩,帮助学生完善自身成长。

一、有机化学是中学化学的重要组成,由于其种类繁多、结构复杂、与生产生活联系密切,往往是学习的重点和难点,也是高考的热点

《化学科考试大纲》中有机化学部分要求:

1.了解有机化合物数目众多和异构现象普遍存在的本质原因;碳原子彼此连接的可能形式。

2.理解基团、官能团、同分异构、同系列等概念;能够识别结构式(结构简式)中各原子的连接次序和方式、基团和官能团;能够辨认同系物和列举异构体;掌握烷烃的命名原则。

3.以一些典型的烃类化合物为例,了解有机化合物的基本碳架结构,掌握各烃类(烷烃、烯烃、炔烃、芳香烃)中各种碳碳键、碳氢键的性质和主要化学反应,并能结合同系列原理加以应用。

4.以一些典型的烃类衍生物(乙醇、溴乙烷、乙醛、乙酸、乙酸乙酯、脂肪酸、甘油酯、多羟基醛酮、氨基酸等)为例,了解官能团在化合物中的作用;掌握各主要官能团的性质和主要化学反应,并能结合同系列原理加以应用。

5.了解有机物的主要来源;了解石油化工、农副产品化工、资源综合利用及污染和环保的概念

6.了解在生活和生产中常见有机物的性质和用途。

7.以葡萄糖为例,了解糖类的基本组成和结构、主要性质和用途。

8.了解蛋白质的基本组成和结构、主要性质和用途。

9.初步了解重要合成材料的主要品种的主要性质和用途;理解由单体进行加聚和缩聚合成树脂的简单原理。

10.通过上述各类化合物的化学反应,掌握有机反应的主要类型。

二、有机化学在中学化学实验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做好实验、多做实验,对学生学好化学知识至关重要。然而,目前的中学化学教学多侧重于如何做好实验,而且,教材中的实验多为验证型,学生实验“照方配药”,只动手不动脑,缺乏必要的理性思维。那么,如何在有限的学时内,使学生既能做好实验,又能多做实验呢?有机化学实验教学给了我们答案。用让学生自己动手设计实验、操作实验这样一种模式来完成教学,既能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又能培养学生的思维创造能力。当然,中学化学实验教学有自己的实际情况,完全照搬有机化学实验教学模式也是不可取的,但是,我们可以取其精髓,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来设计我们自己的实验教学模式。比如在某些实验中,适当地引导学生对课本中现有的装置或原理进行改进或完善,将装置中的仪器进行变换或替代,虽然有时实验结果不会很好,这对学生本身来说,是非常有好处的,因为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思维创造能力得到了锻炼、提高。

最后,有机化学在中学化学总复习中占据重要作用。总复习是中学化学教学中重要的一个环节,其目的在于通过总复习,进一步加强学生在中学化学知识纵横联系上全面深入地理解和巩固,形成中学化学知识的细密网络,并在全面深入地理解中学化学知识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综合运用中学化学知识的能力和化学自学能力。

篇(2)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化学计量在日常生活中发挥了越来越的作用。化学计量学包括了整个化学量测的过程,主要有采样理论、实验设计、实验条件、选择和优化、数据分析以及单变量和多变量信号的处理,这些都渗透了化学计量的应用。化学计量学主要是对化学的一些测量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通过对测量程序的设计和选择,应用实验方法,将这些测量数据进行全面的解析,从而获取更多的化学信息。化学计量学的应用,对化学实验设计、信号解析、化学分类等都起到了很大程度的作用,打破了我国传统的化学研究方法困难复杂的局面。

1、化学计量学对化学测量的作用

随着国家的经济和技术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化学仪器和化学技术被不断的开发和应用,分析化学的体系也不断得到健全和完善,分析测试工作也开始向自动化、仪器化以及计算机化的方向进行发展。在目前,分析仪器的应用为分析工作的研究提供了大量的测量数据,具有较高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如何将这些复杂的化学测量数据进行科学解析,也成为了分析工作者的难题之一。

化学计量在食品安全的实验室测量过程同样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例如对奶粉中三氯氰胺含量的检测,对食品中苏丹红的检测等。化学计量方法的应用,使得这些食品中蕴含的有效信息能够完整地被挖掘,使数据的利用率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化学计量学的应用,给化学测量提供了一套有效的科学方法,为化学领域的研究和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

2、化学计量学在化学分析中的应用

化学计量学与化学分析有着密切的联系,化学计量学主要由化学分析的信息理论基础、化学测量过程的试验设计和优化、化学测量数据的多元校正和多元分辩的定性定量解析、化学采样理论与方法等,内容涉及的研究和技术十分广泛,应用的领域范围也较大。

2.1 化学定量构效关系的应用

化学定量构效关系是化学科目中一个基本问题,主要是指从物质的化学成分与构成对其化学特性进行分析,是理论化学中一个十分重要的学习内容和研究目标。在化学定量构效关系的研究,主要通过图论和数值方法对化合物分子进行分析,将其结果与实际测量化合物的特性有效结合,对其化学特性进行明确的特性定义。在目前的研究发展中,化学定量构效关系在分子力学的寻优中引入了最优算法,对最佳先导化合物的寻找进行了有效的指导,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2.2 模式识别法的应用

模式识别法主要是通过对化学量测数据矩阵的分析,结合某种性质对样本进行有效的分类和选取。模式识别法主要包括了线性判别分析法、SMCA法以及K-最邻近法。模式识别法的应用和研究,为化学研究的决策和优化提供了价值性信息,为一些较为困难的实验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方向。

2.3波谱化学的应用

如何通过现有的波谱数据库,对定性定量进行迅速分析,这一直是一个很大的难题。智能数据库和化学计量学的应用,使定性定量分析工作有了新的发展。滤波、平滑、变换、卷积等技术的不断推广和应用,为化学分析工作提供了新的解析途径,同时也提供了无需分离即可对存在互向干扰关系的共存物种进行测定。波谱数据库和专家系统也在一些大学和研究单位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2.4 多元校正分析法的应用

多元分析法的不断发展和完善,其研究对象也日益复杂,因此需要分析工作者要准确和迅速的提供定性定量,并提供结构分析的结果。多元校正法主要是针对了现代的分析仪器的一些量测数据,通过这些数据的提供从而进行解析,是一种数学统计方法。在目前,多元分析法的灵敏度、检测限、紧密度、准确性等指标被不断研究和分析,指标也经过了不断的优化和完善,分析仪器的功能也因此得到了更大的扩展空间,其分析方法的有效性和实用性也得到了更多人的认可。在对正交设计、因子设计、析因设计以及均匀设计等方法的基础上,能够有效研究在多种因素条件下的影响和协同作用,进一步提高了分析选择性,将其应用范围进行了扩展。

2.4.1 无机离子的测定

分析化学中主成分分析、聚类分析等数学多元分析方法的应用,能够将分析对象的测量数据结构进行简化,有效减少了测量数据的复杂程度,通过将分析对象和变量进行分类和分组,对变量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在化学计量学中,中线性回归分析、曲线拟合、信号转换等多种分析方法不断得到应用,对无机离子的测定和分析起到了巨大的作用。例如,我国已经通过正交回归极谱法,对锢和锡同时进行了分析,另外通过回归正交极谱法,还对锌、钴、镍的组成成分进行了测定。

2.4.2 有机电分析化学中的应用

生物学、药物学、环境学以及生命学不断发展,化学分析工作者对于复杂的有机混合物需要迅速做出定性定量的分析。多元校正法在目前已经广泛应用在对农药残留量、抗氧化剂等的分析中。

3、如何规范管理化学计量器具

新型的化学计量器具在购买引入后,需要经过相关的校准和检定阶段,合格之后才可以验收入库。计量人员还需要对仪器进行编号、履历卡的建立以及台账登记等。相关人员在领取仪器时,需要填写相关的申请单,经过计量主管批准后才可领取使用,最后需要在台账上进行签字。另外,计量器在存放过程中,需要进行定期的检定,确保仪器的使用状态良好。对于一些长期不需要使用的计量仪器,则需要进行封存,办理相关的封存手续。当仪器需要重新使用时,则需要办理启封手续,并进行相关的检定程序,确认合格才可进行使用。

参考文献:

篇(3)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4)03-0117-01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化学的很多知识规律都是通过实验归纳总结得出,离开实验,一切理论都变得空洞无力。学生对自己亲手实验观察到的现象会理解深刻,也更容易理解所学习的内容。化学实验对于提高化学教学质量具有重要作用。化学家庭小实验是中学化学实验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化学课堂教学的补充和延伸。

一 家庭小实验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能对所学的科目感兴趣,学习效果会事半功倍。因此,教师要激发学生的兴趣,最好的方法是进行各种各样的实验。教师可以在做好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的基础上,指导学生做好家庭小实验,适当地布置家庭小实验,可以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如在学习初中化学第一节绪言课后,布置学生回家做“清水变牛奶”的实验,让学生回家准备一些石灰水,用一根吸管往石灰水中吹气,就会看到清澈的石灰水变得浑浊。通过让学生亲身体验来激发学习的兴趣和求知欲望,同时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完成实验大大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为以后的学习带来很大的帮助。让学生回家自己动手做实验,验证课本上学到的原理,使学生认识到化学与生活密切相关,既可以提高他们学好化学的欲望,又可以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

二 家庭小实验可以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百闻不如一见,百见不如一试。教材上的演示实验,大部分只是教师操作,学生没有动手的机会,对于学生实验,因为教学条件所限,学生很难有大量动手的机会。因此,学生的动手实验能力很难得到提高,这导致学生觉得学习枯燥,很难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教师要设法让学生有更多动手的机会,家庭小实验就是最好的选择。在日常生活用品中,可以寻找一些易得药剂或代用仪器,进行简易的实验,由于取材方便、操作简单,每个学生都可以动手操作。如在学习完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后,可以布置学生回家用蜡烛来验证灭火的原理,在用家里的大水杯代替烧杯进行相关的实验,很容易得出实验现象。又如在学习了水的净化这一节内容后,布置学生回家做自制净水器的实验,让学生找家里的替代材料,自己做实验,观察效果,让他们亲身体验实验成功的乐趣。在实验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学生独立解决,充分发挥了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观能动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三 家庭小实验可以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分析能力

化学教学能引导学生将所学的知识与生活实际相联系。因此,许多家庭小实验都源于生活又略高于生活,在家里没有教师的指导,也没有同学间的互相讨论,学生只能靠自己想办法完成实验,这样能很好地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分析能力。如在学习了碳酸盐的检验方法后,布置学生回家验证家里常用的苏打粉里面是否含有碳酸盐,让学生从家庭用品中寻找物品来替代实验室药品,这种要求学生自己独立思考才能完成的实验,对学生来说很有挑战性,能很好地培养他们的独立思考能力。学生在这样的实验中通过动手操作、观察、记录,分析和思考,不仅获取了新的知识,而且学会了探求新知识的方法,同时满足了学生的成就感,对学生的学习有很大的帮助。

篇(4)

1 光谱分析法概念及优缺点

采用光谱学的基本原理与实验的方法来确定物质的基本结构与化学的组成成分的这一种分析方法我们习惯上称之为光谱分析法。具有各种各样结构的物质都具有自身的特征性光谱,光谱分析法就是采用特征光谱来研究物质的结构或者测定化学主要组成成分的一种方法。光谱分析法主要包括有原子发射光谱法、原子吸收光谱法、紫外和可见吸收光谱法以及红外光谱法等等诸多类型。按照电磁辐射的原理,光谱又可以分成分子光谱与原子光谱。光谱分析的方法开创了化学与分析化学的新的纪元,很多化学元素类型是凭借光谱分析的方法才被人们所发现的。该方法已经广泛地被用于地质、冶金、石油、化工、农业、医药、生物化学以及环境保护等等很多方面。光谱分析法也是近几年来发展比较迅速的痕量分析的一种方法,该种方法具有操作简单、快速、灵敏度高、精密度以及准确度好的特点,而且线形的有效范围很宽,检出限比较低。光谱分析法属于是一种经常被采用的具有灵敏、快速和准确优质特点的近代仪器分析的方法。它与其他分析的方法相比较起来有很多自身优点,分析的速度比较快,原子发射的光谱运用在炼钢炉之前的分析,能够在一到两分钟内,同时分析出二十几种元素的精确的分析结果;同时操作比较简单,有些样品都不用经过任何类型的化学性的处理,就能够直接对其进行光谱的分析,如果结合采用计算机技术的话,有的时候只需要简单地按一下键盘就可以自动进行相关的分析、数据性的处理以及打印出分析的精确结果。在采用毒剂报警或者大气污染相关检测等等方面,运用分子光谱法进行遥测,不需要采集样品,在短短的几秒钟时间内,就可以发出警报或者检测出污染的严重程度;不需要纯样品,只需要利用已知的谱图,就可以进行光谱的定性分析。这是光谱分析法的一个非常突出的特点;能够同时测定出多种元素或者化合物,省去了比较复杂的分离性操作的过程;选择性比较好,能够测定出化学性质相似的元素与化合物。比如测定铌、钽、锆、铪与混合性的稀土氧化物,它们的光谱线能够分开然而不受任何干扰,已经成为了分析这些种类化合物的非常得力的工具;灵敏度比较高,能够利用光谱分析法进行痕量的分析。现在,它的相对灵敏度能够达到千万分之一到十亿分之一;样品损坏比较少,能够用在古物或者刑事侦察等等相关领域当中;伴随着新的技术的广泛采用,进行定量分析的线性的范围变宽了,这样就使得高低含量各异的元素能够同时进行测定。还能够进行微区的分析。光谱定量的分析是建立于进行相对比较的基础之上的,一定要有一整套标准的样品来作为基准,并且要求的标准样品的组成与结构状态应该和被分析的样品要基本上一致,这在很多情况下都是比较困难的。

2 光谱分析法在化学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2.1 方法论意义

光谱分析法属于是对物质进行全面认识的一种全新的方法。在对物质进行光谱分析以前,人们主要是通过容量与质量分析的方法来对物质进行分析。然而这两种方式在发现稀有元素和对微量元素的含量进行有效分析等方面都显得无能为力,化学如果想要发展的话,亟待需要进行研究手段与方法的改革。1859年,著名物理学家基尔霍夫与化学家本生进行合作,建立起了第一台把光谱分析作为主要目的的分光镜,这就宣告了光谱分析方法的最终诞生。从此以后,初步上解决了对于化学物质进行细微的微观认识并且进行精确研究的这一难题,从而开创了采用物理的方法来研究化学相关内容的仪器分析的新的时期。

2.2 认识论意义

光谱分析法的最终出现体现了分析领域开始从单纯的经验上升到理论层面的开始,并且以此开创了光谱学。在这之后将近二百多年的时间内,人们对光谱进行深入研究的目的仅仅局限在发现光谱的扩充谱图,但是很少涉及到光谱和物体的结构之间的某些问题,所以能够认为这种对于光谱的相关研究还仅仅处于经验的认识阶段。自从基尔霍夫和本生发明了光谱分析的方法之后,这样就使得研究光谱的动力已经不单单限于来发现新的光谱,并且更加重要的是能够凭借分析光谱的方式来发现新的元素,从而使得光谱学从以往比较盲目的经验认识水平逐渐上升到比较系统的理论层面的研究,从而把认识的水平提高到了理性的新阶段。

2.3 辩证法意义

光谱分析的方法使得揭示物质相互之间的联系有了很大的可能性。由于光谱分析的方法能够深入到物质的内部,这直接反映出了原子结构、组成以及性质,而且准确度比较高,适用的范围比较广。所以,在我们鉴别元素的时候,它大多被用在发现新的元素。这样的话,随着新的元素的不断得被发现从而为揭示出物质的联系提供了很大的可能性。在光谱分析法被发现十年之后的1869年,门捷列夫可以提出元素的周期律,制订出元素的周期表,这在某种意义上能够说是得益于光谱分析法的广泛应用。光谱分析法使得经验的研究与理论的研究实现相互联系。科学的发现一定要以经验事实作为基本依据,但是单单依靠经验不能够达到科学研究的更高的阶段,要凭借理论思维。光谱学起源于对于光谱的经验进行广泛研究,基尔霍夫与本生归纳出了大量的实验结果,把发现的光谱和分析的物质结构和性质相互联系,这才创立了光谱分析的方法。除此之外,基尔霍夫侧重于对理论进行研究,然而本生侧重于对于经验进行研究,两人之间的合作本身就体现出了经验和理论间具有的必然联系,能够说光谱分析的方法搭建起了联系经验和理论之间的桥梁。光谱分析法同时也揭示出了微观世界和宏观世界的相互联系。凭借对光谱进行分析,不单单能够从宏观的物质当中分析出它所包含的微观方面的内容而且还能够把这种微观的内容用宏观的形式来表现出来,反映出了宏观和微观物质相互之间的统一性。光谱分析法很好地沟通了物理学、化学以及天文学之间的相互联系。一方面,光谱分析的方法是由物理学家基尔霍夫与化学家本生两人共同发明的,这也同时说明物理学和化学两类学科相互之间具有着天然的密切联系,值得两个学科的科学家们来共同配合进行研究。另一方面,在地球上存在的物体与天空当中的物体都已经发现了光谱,并且它们当中有很多都是相同的,这也就说明了地球和天空的物体并没有本质上的区别。所以,研究地球的物体性质的物理学和化学与对天体性质进行研究的天文学三者之间都存在着内在的统一性。

参考文献

[1]吴汉福.光谱分析技术的应用[J].六盘水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6.

篇(5)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著名的化学家戴安邦先生曾说过:“化学实验教学是全面实施化学教育的一种最有效的形式。”因为实验能帮助学生积累感性认识;能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创造性思维;更是激发学生化学兴趣的催化剂。由此可看出,化学实验教学是培养学生多种能力的一种重要手段,在化学教学工作中起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以下是我对化学实验在培养学生能力方面的一点浅识。

1 实验教学的直观性,能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苏霍姆林斯基名言:“从观察中不仅可以涉及知识,而且知识在观察中可以活跃起来,知识借助观察而‘进入周转’,像工具在劳动中得到运用一样。”因为科学地观察一个实验,不仅要观察实验的局部,还要观察到实验的隐含现象,甚至要配合听、嗅、触等多种感官协同作用。例如:取一小块铁片,把它放在稀硫酸中,实验现象是铁片逐渐溶解,有气泡冒出,溶液变成淡绿色。学生们通过认真观察,总结出反应原理:Fe+H2SO4=FeSO4+H2,提出问题请学生思考:铁在浓硫酸中会有什么现象发生?很多学生回答,铁溶解,放出氢气。把铁片放入盛浓硫酸的小烧杯中,让大家观察现象。通过观察发现,铁片没有溶解。同样是铁片跟硫酸,在稀硫酸中铁片溶解,在浓硫酸中却不溶解。这一结果激起了学生极大的兴趣,使学生对实验用到的理论知识也加深了理解:铁比较活泼,可以置换出稀硫酸中的氢,因此,铁跟稀硫酸发生化学反应,被溶解;铁片放在浓硫酸中,由于浓硫酸具有强的氧化性,把铁片表面的铁氧化成一层致密的氧化物薄膜,使里面的铁与浓硫酸隔绝,故铁在浓硫酸中不溶解。通过这个实验,加深了学生对硫酸的酸性和氧化性的认识,并养成了在观察过程中不靠主观臆断,而是根据客观实际进行观察的好习惯。

2 以学生为主体,参与实验,激发学生思维,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

高中化学学科课程标准强调实验探究是一种有效的学习方式,化学实验对培养学生的观察、动手、创新能力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例如制备Fe(OH)3胶体的实验中,观察老师做演示实验的学生课后往往只记得将饱和FeCl3溶液滴加到沸水中能制得Fe(OH)3胶体,至于胶体的颜色及其和Fe(OH)3沉淀的区别仍不清楚。而亲自动手的同学不仅能加以区别,有的同学在做实验中还发现当水接近沸腾时滴入饱和FeCl3溶液再加热一会(此时水未沸腾)也会形成胶体,但上述现象的形成需要较高的温度,即接近100℃。学生对此提出了疑问,并运用盐类水解的知识加以解释:FeCl3在水中水解生成Fe(OH)3和HCl,水解反应为吸热反应,当温度升高到接近100℃时有利于水解生成HCl,并使之气化,从而在水中形成Fe(OH)3。这样的学习方式不仅能使学生掌握相应的知识点,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而且能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新意识,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

3 探究性实验,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探究性学习(inquiry learning)是一种积极的学习过程,是学生自主地获取知识和技能、体验和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形成和提高创新意识、树立科学的价值观和活动过程。《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中明确提出要通过以化学实验为主的多种探究活动,使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强化科学探究意识,促进学习方式的转变,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3.1 采用方式:学生分组实验,互相协作,共同探究。分组实验是化学探究的重要手段,教师可以把实验能力强的和实验能力弱的学生分为一组,做实验时以优带差,即以动手能力强的学生为主体,动手能力弱的学生为辅,然后互换角色,让实验能力弱的同学为主体再进行实验。这样就可以真正做到互相协作,共同学习,共同发展。

3.2 探究内容。

3.2.1 对一些不合理的传统实验让学生自主探究,加以改进。比如必修1(人教版)Na2O2性质探究实验中Na2O2与CO2反应,传统实验是制取CO2气体并通入Na2O2中,收集产生的气体并通过做木条复燃实验证明产生了氧气。这个实验我让学生自己动手,自主设计实验加以改进。CO2一定要制取吗?氧气一定要收集后用木条复燃实验加以验证吗?带着这些疑问,学生开动脑筋,自主创新了该实验。有学生设计了直接用棉花包裹Na2O2粉末,用玻璃管伸进Na2O2粉末中然后吹气,可以看到棉花剧烈燃烧。新设计的实验不仅证明了Na2O2与CO2反应生成了氧气,而且证明了该反应是放热反应。改进后的实验不仅操作方便,而且实验现象具有趣味性。

3.2.2 以问题为核心,为学生提供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机会,学生设计解决问题的实验方案,通过实验进行观察、验证实验方案,最后归纳得到正确结论。通过这种方式促使学生自主地观察实验现象,从中发现问题,活跃思维,从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探究性实验教学模式是按照“设疑激趣——实验探究——归纳小结——运用创新”一步步实现的。在设疑激趣阶段,教师以启发性、趣味性创设情境,着眼于调动学生探究新知识的欲望,激发学生兴趣。例如在讲授“钠的化合物”这节时,教师可以从“日常生活中,水通常用来灭火,你能相信滴水能生火吗?”问题引入,使学生形成矛盾心理,激发他们的好奇心。紧接着进行演示实验,老师在包有少量Na2O2(事先不让学生知道)的棉花上滴几滴水,当学生观察到棉花剧烈燃烧的现象后,明知水不能使棉花燃烧,可又无法解释眼前的事实时,强烈的探求欲望喷发出来,极大地调动了学生探究新知识的欲望,激发了他们学习的兴趣,使其在教学活动一开始就处于积极主动地状态,有一个良好的开端。同样,中学化学很多课程都可以由生活实际或小故事引入的,如用酸雨问题引出“二氧化硫”,“84消毒液”引出“HClO”,“玫瑰精油的生产”引出“萃取”等。

4 自主实验设计,可以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实践是创新的摇篮,实验设计是一个动手动脑并可培养学生各方面能力的过程。通过学生自己思考设计实验,既可以培养学生动手动脑解决问题的能力,又可以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和创新设计的能力。如在高中课本中介绍过氯化氢和氨气可以形成喷泉实验,那么进而可以提问:①其他气体能否形成喷泉实验呢?(像CO2、Cl2等气体)②形成的原理是什么?此时学生思维活跃,大胆联想,认真设计,努力创新,从而可以得出只要烧瓶中的气体易溶于下面烧杯中的溶液就可以形成喷泉,比如圆底烧瓶中装CO2气体,那么下面的烧杯中就可以装氢氧化钠溶液。很多学生的设计图原理正确,设计新颖,并把化学与物理知识进行了充分的综合。并把自己的设计思路介绍给同学们,同学们也对方法的可行性进行了讨论,学生在手脑并用的活动中迸发出了创造的火花。此设计过程既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意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培养和锻炼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因此,在安全的范围内大胆让学生自主设计,进行实验,自我探索,不但拓宽了学生的思维空间,同时还会有更多惊奇的发现,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进行着创新。

总之,实验对学生具有独特的吸引力,教师要利用实验抓住学生的心理特点,正确引导激发学生,让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学会观察、思维、创新,这不仅会使学生的理论知识得到进一步巩固,还增强了同学们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验问题的能力,更是化学实验在化学教学和学习中重要作用的充分体现。

参考文献

篇(6)

学习兴趣是学习动机中最现实最活跃的成分。高中生学习兴趣、积极性较高,注意力、合作能力较强,完全可以在合适的化学教学情景中探究化学家的生平、社会环境、教育和成长道路等素材,从中得到了书本和教材上没有的结果和规律。这种学习体会不仅会给学生带来学习化学的兴趣与自信,同时还能进一步激发他们主动学习。使学生由课堂教学中的被动接受者变成了课堂教学的共同创造者。对于教师而言,心思不必全放在教材、参考书和教案上,而是放在倾听学生、发现问题上,从教学过程中的传统角色――知识的“呈现者”、对话的“提问者”、学习的“指导者”、纪律的“管理者”中解脱出来,演变为课堂教学过程中呈现信息的“重组者”的新型教师角色。

例如在学习铝的时候,就可以引入铝的使用和冶炼历史。通过铝的冶炼和广泛使用,让学生感受到科学发展的艰辛,我们现在拥有的美好生活是通过很多科学家的不懈努力的结果。也让学生了解前人给我们留下的知识的宝贵,从而去珍惜这些宝贵的知识遗产,努力学习提升自己。

铝在100多年前是一种贵重金属,比黄金还贵被称为“银色的金子”。法国皇帝拿破仑三世为了显示自己的富有和尊贵命令官员给自己制造了一顶比黄金还贵的“铝王冠”,这是当时轰动一时的新闻。在化学界铝也被看成最贵重的。英国皇家学会为了表彰门捷列夫对化学的杰出贡献,不惜重金制作了一只铝杯,赠送给门捷列夫。这就会引起学生的好奇,为什么我们现在随处可见的铝在当时会怎么值钱呢。原来铝是一种化学性质很活泼的金属,一般的还原剂很难将它还原,因而铝的冶炼比较困难。铝从发现到制得纯铝,经过十几位科学家100多年的努力。由于科学家们的努力才使铝变成一种用途广泛的金属,也才有我们现在拥有的一切铝制品。

2 培养学生进行不畏艰险、顽强探索的科学精神

1)科学的精神是勇于探索、敢于创新、锲而不舍的精神。化学家诺贝尔的成功就是因其顽强、永不放弃的精神。他在制硝化甘油时,多次发生爆炸,他本人被炸伤,四位助手和他的小弟弟被炸死,但他从没有放弃研究。最后获得成功,成了大发明家。从中学生们体会到:科学的道路上从来没有平坦的大道,每一项科学的发明或发现,都是科学家们多年的心血和辛勤的汗水换来的,许多发明创造都是在许多次甚至上千次失败中获得的。所以,创新必须要有一种契而不舍的精神。

2)科学的精神是敢于质疑。对于现有的认识、观察到的现象都要问―个为什么?看看是否真的有根据?根据是否充分?是否有漏洞。近代化学奠基人波义耳如果没有敢于怀疑的精神,就不可能促成化学从医药和炼金术中剥离出来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雷利、巴拉尔如果不对研究中的异常现象产生怀疑,就不可能发现元素氩和溴。所以质疑是创新的前提。

3)科学的精神是继承。在元素周期律的不断完善中很好地说明了继承的重要性:如果没有德贝莱纳提出的“三元素组”、迈尔的“六元素表”、纽兰兹的“八音律”等元素分类工作的基础,就不会有门捷列夫的元素周期律。在此基础上,周期表又经过了零族的增加、莫斯莱的原子序数等不断的发展和完善过程,直到今天仍有许多人在研究周期律,周期表也出现了维尔纳式、波尔塔式等多种形式。科学的继承是取其精华、弃其糟粕,批判地继承、辩证地扬弃。如:“燃素说”虽是一种错误的理论,但它所提供的实验材料、公式、定律和方法仍可被利用。继承是创新的基础。

我们进行课堂教学时,可以有意识地介绍这些生动的事例,使学生充分认识到在认识自然界的道路上应当有实事求是、坚持真理的科学态度;让学生经历化学家的探索历程,逐步领悟化学家的创新思想;能使学生认识到科学成就的获得不是一蹴而就,而是要经过艰辛努力,有时甚至是几代人的努力。这一切都有助于培养学生不畏艰险、不怕挫折、大胆想象、敢于创新、热爱科学、献身科学的精神。

3 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在化学史教学中着重爱国主义情感的教育,使他们真正了解我们国家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正确看待伟大祖国的现状和光辉未来,以提高他们民族的自尊心与责任感。利用我国古代的化学工艺是世界上最早发现、发明或创造的资料,如举世文明的火药、造纸术的发明,瓷器的制造、食盐的利用、钢铁的冶炼等,从而使学生感到中华民族是勤劳、智慧的民族。如陕西出土的秦代古铜剑仍光泽夺目、锋利如初,说明我国当时已有用铬化合物使铜钝化的技术。这是世界上这方面最早的技术成果。我国明代学者宋应星在其著作《天工开物》中曾介绍了我国古代炼钢的技术.“刀剑绝美者以百炼钢包裹其外”,说明我国早在明代已掌握了炼钢的方法。同时指出我国目前钢的品种和平均能耗还赶不上发达国家,这一方面可以增强学生对我国实现现代化的信心,另一方面还可以促使他们立志奋发图强,赶超世界先进水平。对于我国近代现代化学家的事迹也要结合相应教学内容介绍。比如侯德榜博士立志在国内发展化学工业的事迹;北京大学张青莲教授对某些原子量的修正已获得国际认可的事实;我国在世界上首次合成具有生命活力的结晶牛胰岛素的事例;80年代我国首次合成酵母丙氨酸转移核糖核酸的创举等,这些事例渗透到教学中,可以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可以引导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为祖国的现代化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

4、渗透环境保护知识

重视环境保护,治理环境污染,实现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已成为大家的共识,环境问题已成为世界性热点,社会各界对环境保护的呼声日趋高涨。在中学化学教学中与时俱进,加强对中学生的环保教育,则能让学生养成保护环境的良好习惯,从而提高全民的环保意识,改善我国公民环境意识较差这一现状。

篇(7)

每个学生想象的过程是从简单到复杂,从无意性到有意性,从再造想象到创造想象。

(1)中学生想象在较大程度上具有直观性和具体性。

(2)中学生想象的有意性迅速增长。通过化学有趣生动的实验,使学生的想象有意性的迅速增长,分析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也随之提高,直接有助于学生的学习成绩进步,而想象力的迅速增长,反过来也在学生学习化学时起到促进作用。

(二)培养学生想象力的有效途径

(1)运用比喻的方法,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教师首先要激发学生在头脑中出现某种事物的形象,然后用比喻形成新的形象,引导学生联想,以利于他们理解和掌握化学知识。

(2)培养学生从观察宏观现象到认识微观结构。在教学中教师要指导学生将化学反应的特征和不可见的分子、原子和世界中进行的过程联系起来。如在电解水的实验过程中,启发学生能够想象到在电流作用下,离子的迁移和在电极上得失电子的情景。本来水中的离子是在做无规则的运动,通过电流后,无规则的运动变为有规则、有方向的移动,这样形成了电流。通过实验和比喻,培养学生从宏观现象认识和感知微观世界。化学思维的特殊性,关键在于结合微观想象能力进行思考,才有可能从宏观的感性认识上升到微观的理性认识。可见在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很重要。

(3)培养学生从一点上能“看到”与“想象”更多的东西,从现象深入到本质。例如,在实验中看到生成气体、析出的沉淀,具有颜色变化的化学反应,教学中通过启发让学生思考,气体的颜色、性质,沉淀的颜色、状态,最后让学生通过反应物的特征能分析出生成物是哪几种,或知道生成物的特征能倒推出反应物是哪几种。在化学教学中坚持从实验出发,以实验为依据,将想象、猜想与实验,观察分析与逻辑思维有机地结合起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篇(8)

一、针对学生的学习动机,确定适合的教学内容

动机是人们为实现一定的目的而行动的原因。人的一切行动都有其发生的动机,动机的正确、强弱与否将对人的活动产生很大的影响[1]。高专院校的学生是以技术和就业为主要求学目的的群体,他们学习的目标很明确即学以致用,期望所学知识在将来的工作中能够得到运用并可以提高工作能力和效率。所以,教师在制定教学内容时,要考虑就业的实际需求,选择那些对就业、对工作切实有效的内容教授给学生。当学生了解到所学知识并非死板的“书本知识”,而是在工作中能够体现价值的实用知识时,他们就有了学习动机,其自主学习也就水到渠成。笔者在多年的高校教学中,多次遇到此类案例。例如,在介绍中药化学成分分离方法的时候,各种方法很多,原理也各有不同。对于学生来说,这些知识较为陌生和复杂,与以往的专业知识联系较少,全部融会贯通需要很多时间和精力,短时间内会感到茫然不知所措,学习激情受挫,效率不高。而这些分离方法并非适用于所有的就业方向,如某些效果很好但耗费时间长的分离方法,适合于科研院所而不适合企业进行大生产。高专院校的学生将来多数都是在生产企业工作,所以,笔者将每种色谱方法针对的行业向学生介绍清楚,建议他们结合自己将来的就业或者深造情况,有重点地深入理解。学生结合自己的未来规划,合理分配时间和精力,不仅学习目标明确,效率也显著提高,特别是学生意识到这些学习内容是将来在工作中能够运用到的知识,都表现出极大的兴趣,课堂教学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二、结合学生的心理特点,营造和谐的学习气氛

情感是人的一种心理活动,通过师生的情感沟通,促使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得以充分的发挥。学习是一种有情感参与的活动,当人处于轻松愉快的情绪当中时,学习效果最佳[2]。高职学生处于敏感、自尊心强的年龄阶段,一方面他们难以摆脱从中学时期延续的稚嫩和简单,一方面又强烈地想要得到尊重和认可。他们对自身的定位不稳,很容易因为教师的不当言语而产生负面情绪,怀疑自己,甚至影响学习热情和积极性,使本可以轻松掌握的知识变得晦涩难解。所以,在教学交流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学生现阶段的心理特点,寻找最适合的教学态度和方式。对待他们,既不能像对待中小学生,一味用“哄”招,也不能像对待成人一样过于平静淡定;一方面要积极指出他们的不足之处,另一方面又要肯定甚至略带夸大地表扬他们的优点,使他们在平和的情绪下接受自身的缺点,进而积极地去改正。特别注意在他们犯错的时候,应该用热情的鼓励、耐心的分析去帮助学生,千万不能用不屑、嘲笑的口吻去评价他们。一旦他们的自尊心受挫,消极的态度和情绪不仅会影响他们的学习,甚至会影响他们对生活的信心。例如,一个常常缺课的男生,常常因为奇装异服、长发遮眼而受到老师和辅导员的批评,长期都是一个人坐在教室的最后面,很少与同学交流,情绪也较低落。有一次,在打扫实验室的卫生中,我夸奖他扫地干净、动作麻利,而后多次在实践教学课中表扬他的动手能力强等等,渐渐地该生变得喜好与我交流,形象外观和言语谈吐上也变得积极阳光,在后两年的学习中,不仅担任了班级里的学生干部,在毕业实习中还获得优秀。

三、利用偶像效应,树立积极的学习标杆

篇(9)

祖国传统医药学研究非常重视人体的气、血以及津液的运行情况[1],气停滞不行即为气滞;津液停滞不行即为痰湿;血停滞不行即为血瘀。血瘀症一般是指由于火热、寒凝、气滞以及气虚等因素引起的血瘀致血行不畅。随着临床对活血化瘀中药科学的进一步研究,发现这类药物能够抑制肿瘤、调节免疫功能、降低血压、改善微循环、抑制血栓形成、血液流变学以及改善血流动力学等药理作用,逐渐被广泛应用于临床治疗。现选择近几年临床对活血化瘀中药有关药理作用方面的研究进行深入探讨,具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2008~2013年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简称CNKI)内有关活血化瘀中药的研究资料,针对其药理作用进行回顾分析。

1.2方法把CNKI作为主库,检索年限设为2008~2013年,然后输入题目、关键词、主题词等分别检索活血化瘀中药研究方面的文章并逐一下载。把《中国药典》、《中药学》以及《中华本草》作为参考规范[2],针对针对活血化瘀药物对疾病治疗的作用及效果进行统计,分析其主要药理作用。

2结果

本次研究共纳入216篇文章,活血化瘀中药累及使用次数485次。主要的药理作用多集中于改善微循环、抗血栓、血液流变学以及改善血流动力学等方面(见表1)。

3讨论

3.1改善血流动力学血瘀患者多数表现血流动力学异常,如器官或部位发生循环障碍、血管狭窄、闭塞以及血流量减少。活血化瘀中药具有促进血液运行,增强循环的作用。以往研究中,将20mg/kg剂量的桃仁的水提醇沉制剂直接注射于犬股动脉,注射10min后发现股动脉血流量增多,表明其具有快速扩张血管的作用。有关资料显示,应用麻醉犬心灵安,药物分成为党参提取物浸膏,剂量为15mg/kg,通过呼吸机对心输出量与冠脉流量进行测量。结果发现其能有效增加实验动物的心输出量与冠脉流量,改善血流动力学状态。所以活血化瘀中药对心绞痛、冠心病等疾病具有很好疗效。

3.2改善血液流变学中医理论中瘀属积血;瘀症属积血之病。血瘀与血液停积无法流通有关,所以由血液循环、血液流变学方面考虑,血瘀证属于血液循环障碍,或是血液流变学行为异常的一种疾病。活血化瘀中药通常可改善患者血液的聚、凝、黏以及浓等状态。郑楚等学者[3],对寒凝血瘀模型大鼠分别给予1、3、4.5g/kg桃仁油,连续7d,再应用全自动流变仪对血液流变学指标进行测定,通过血凝仪对纤维蛋白原进行测定。结果发现其可以减少模型动物的血浆黏度、全血黏度、纤维蛋白原以及红细胞压积。还有试验对血瘀模型大鼠注射姬松茸水提物,剂量分别为2.5、5g/kg,1次/d,连续7d。结果发现其能有效减少模型大鼠的血沉、红细胞压积、血浆黏度以及全血黏度。在活血化瘀研究中血液流变学方法已被广泛应用于临床,对血瘀动物模型的复制、活血化瘀中药的研究以及活血化瘀机制研究等具有重要作用。

3.3改善微循环微循环指微静脉与微动脉之间的微血管内的血液循环,包括:动静脉短路、微静脉、毛细血管等。王平等[4],通过给予大鼠活血散瘀颗粒,药物成分:金银花、竹节参、钩藤等,剂量为16g/kg,1次/d,连续9d。在末次用药后1h,根据Chambers法制作微循环标本,通过Aver Ezeapture图像分析系统监测微循环变化。结果发现,其能有效抑制肾上腺素导致的大鼠肠系微循环动脉管径缩小,流速减缓,毛细血管开放数量降低,从而改善微循环。相关研究给予小鼠山楂叶总黄酮,剂量52mg/kg,通过显微镜观察用药后1h,其耳廓毛细血管的变化。结果发现山楂总叶黄酮能有效增加模型小鼠耳廓毛细血管的微静脉口径、微动脉以及开放数量,从而改善微循环状态。

3.4抗血栓血瘀证患者通常血液处于黏、浓状态,血流缓慢,且血小板容易在血管内膜损伤部位黏着,致使血栓的形成。崔永安等[5],通过给予血瘀模型大鼠赤芍总苷,剂量为20mg/kg,连续6d,并观察血液流变学的相关指标。结果发现其能有效减少模型大鼠的红细胞聚集于血小板聚集,延缓凝血酶原时间与活化部位凝血活酶时间,减少全血黏度,降低血栓的产生。有关资料把水蛭超细粉配制的0.09g/ml溶液,剂量为10ml/kg给药,1次/d,连续5d。通过剪断尾尖的方法对小鼠出血时间进行测定,应用血栓测定仪对血栓长度予以测定,称干、湿质量。结果发现其能有效延长小鼠的出血时间,对模型大鼠静脉血栓形成产生抑制,降低静脉血栓质量。

3.5其他药理作用除了上述药理作用外,活血化瘀中药的其他药理作用还包括:抑制组织异常增生、抑制炎症、抑制肿瘤、镇痛、兴奋子宫平滑肌、调节免疫功能等,在大量临床试验中均获得了良好的作用效果。

综上总结,针对活血化瘀中药的药理作用的大量研究资料回顾分析可知,其涉及临床各科多系统疾病,但是因为活血化瘀中药的应用范围较广,主要包括:单体化合物、提取物、单味中药以及复方中药,其药物有效成分较为复杂,单体成分的分离及相关药理作用机制的研究仍然较少,也是目前临床研究的重点、难点,还需要进一步不断深入探究。

参考文献:

[1]魏领地,周建平,王志斌.抗栓胶囊活血化瘀作用的实验研究[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11,8(6):32-34.

[2]梁莹,周萌.活血化瘀中药复方对小鼠银屑病模型的影响[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10,16(11):165-167.

篇(10)

一、以奇妙的实验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实验有着直观而奇妙的现象,这对于中学生来说具有很强 的吸引力,可以引发学生的关注,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如在学习“氧气制取”时,可以在学习新知前做一个魔术,魔棒点灯。告诉学生,教师可以不用火柴,而是用一根玻璃棒将酒精灯点燃。学生都表现出了惊讶的眼神,此时教师演示实验:将少量高锰酸钾晶体放在玻璃片上,然后再往玻璃片上滴几滴浓硫酸,玻璃棒蘸取后接触灯芯,结果神奇的现象发生了,酒精灯被点着了。这一神奇的现象自然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求知热情,使得学生心中产生困惑,这究竟是怎么回事。此时教师再相机诱导,就可以激起学生参与化学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从而改变以往学生的被动参与,让学生带着饱满的学习热情来展开主动而快乐的学习。

二、以直观的演示实验来理解抽象的概念

演示实验更为直观,更为形象,通过教师的演示实验,更能引导学生从中获取丰富而直观的感性材料,进而引导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这些难以用语言讲述清楚的抽象的化学概念。如在学习“燃烧”这一内容时,为了加深学生对燃烧这一抽象概念的深刻理解与形象认知,我对教材上的演示实验进行了改进,增加了以下两个演示实验。一是白磷燃烧的演示实验:用球胆向盛有热水与白磷的烧杯缓缓通入氧气,这样学生就可以直观地观察到热水中的白磷与氧气接触后开始燃烧产生火光。二是红磷燃烧的实验:将少量红磷放在铁纱网上,然后直接在酒精灯上加热,让学生来认真观察。在直观的演示实验下引导学生来思考:为什么铜片上的白磷能燃烧,而红磷不能;水中的白磷燃烧所需要的条件;红磷燃烧的条件。这样学生将问题与直观的演示实验结合起来,自然就可以自行归纳出燃烧的条件。这样不再是机械的记忆概念,而是让学生在演示实验中获取丰富而直观的感性材料,进而深入概念的本质加以理解。这样学生的学习更加主动,掌握更牢固,是真正地理解性记忆。

三、以探索性实验提高学生的化学综合能力

新课改倡导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提出要将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引导学生展开自主探究性学习,让学生在探究中自主地构建知识,掌握技能,培养能力。这样才能彻底改变以以往的被动地位与机械行为,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在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学生的探究性实验,要对教材上的实验进行合理的调整,为学生创造类似于化学家科学探究的环境,让学生来探究未知的领域,走进科学探究的殿堂。如水的净化、探究金属活动性顺序、探究铁制品生锈的条件、探究物质的变化等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与能动性,发挥教师的主导性,引导学生结合所学知识来自行设计实验方案,准备实验器材,进行实验操作,进而让学生自主构建知识,让学生在学到知识的同时提高实验技能,掌握实验方法。

四、以丰富的课外实验扩展学生的认知空间

新课改的一个重要教学理念就是学习即生活,要在宽广的生活空间里引导学生进行更多的课外实验,让学生在丰富的课外实验中来增长知识,掌握基本的实验技能。如开展“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课外实验,引导学生利用现实生活中一切可以利用的材料来展开实验探究。各小组学生参与实验的积极性非常高,思维更加活跃,大多小组都可以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与化学基础来设计实验方案,准备实验器材,开展自由而富有个性化的课外实验。但有的小组成功,有的小组失败,此时我引导学生针对自己在实验中的操作与体会来展开充分的交流与体会,并给予必要的启发与指导,失败的小组对实验进行修正,再次展开操作。实践证明这样的课外实验不仅可以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增长学生的化学知识,丰富学生的化学见闻,加强学生对化学知识的理解、掌握与运用。

五、总结

总之,实验是化学教学的重要教学内容与主要学习方法,是架起通往化学殿堂的桥梁。教师要实验的开展,要让学生有更多操作的机会,引导学生在操作中展开主动探究,以获得知识、技能与情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篇(11)

学校作为传承知识、培养人才的社会职能机构,具有与其他企事业单位所不同的管理要求和工作诉求。“教育,就是用生命去碰撞生命。”教师和学生的生命不仅是物质的生命,更是精神的生命。学生对于学校来说,既是管理工作的重心,也是工作的对象,学生的成长才是学校工作的最终目的。随着人文管理思潮的到来,人在整个学校管理系统中的中心地位得到了广泛认可。所以,学校管理须以人为本,用人文精神管理学校,做到以情感人、以德育人。

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把人的需要划分为七个层次,即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尊重需要、求知需要、审美需要、自我实现需要。按照马斯洛的理论,人的需要是与个体的生存发展密切相关的,一个理想的生活环境,除满足人们的基本需要之外,还应鼓励个人追求自我价值的实现。校园文化具有感染人、潜移默化教育人的作用,人性化的校园环境,给学生构筑了舒适的学习与生活的环境。比如,各班在教室前门布置了“班级寄语”,寄语内容有师生合影、班主任的寄语和学生的心声;在学校适当的位置设计了各种充满人文气息的提示语,如“保持距离,远看更美”、“我同小树同成长”;布置“书画长廊”,把学生的书法、美术作品装裱,悬挂在走廊上……让校园“时时处处皆教育,点点滴滴都是情”,透出文化的韵味,凸现人文气息,使学校成教师发展、学生健康成长的乐园、学园。校园文化可以是一句话、一种精神,更是一种传统,即使学生几十年级的更迭、教师几代交替,这种传统总在这所学校的文化里传承不变其髓。

一、校园文化的确立

一所学校的校园文化或者说文化传统的建立是一个长期不间断的过程,需要上至学校管理层下至全体教职工乃至全体学生的集体努力。

一所学校要确立什么样的校园文化,就必须了解当地学生的性格、思想、价值观与行为方式,了解他们的生活、情趣和对未来的畅想,培育他们的情感,得到他们的价值认同。

只有立足当地实际情况,结合我国对青少年的培养要求和中国自古以来的文化传统,学校的人文管理才能找到属于中华民族性的人性假设理论,才能建立真正适合中国当代学校的校园文化。

中国各级学校目前在学校的规模、学校的作用、学校的管理模式、学校的战略及具体企业所处的环境,均存在巨大的差异。人文管理与各个学校的结合过程,一定要运用权变的思维,具体问题问题具体分析,成为有的放矢的、与每一个学校具体问题相结合的权变型人文管理模式。

二、 校园文化的推行

学校管理层首先要以身作则,倡导一种理想化的工作文化,并以此影响全体教职工。高尚的人格,使人产生敬佩感,能吸引人,促使人模仿,给学校决策者带来巨大的影响力。孟子曰:“以德治人,心悦诚服也。”因此,决策者必须具有令人向往的个人影响力。作为决策者,要坚持严于律己、以身作则。凡要求教师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凡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首先要做得漂亮。要以实实在在的行动给教师树立榜样,给学生树立偶像。即使看见地上的一片纸屑,决策者也应当着师生的面捡起,以此来带动影响全校师生。要坚持公正无私,不带偏见地、平等地对待每一位教师,特别是在分配工作、考核评优、晋级升职等教师关注的敏感问题上,一视同仁,不搞厚此薄彼。决策者应事先制定并提出标准或准则,交由行政班子或全体教师讨论统一后再实施,以同样的标准来衡量每位教师的德能勤绩等方面的情况,使整个教师群体有一种大家都是“自己人”的感觉。孔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实践证明,只有具有高尚人格的决策者,才能使教职工和全体学生内心信服而自愿接受影响,才能确立起稳固的权威,有效地领导管理好学校,树立想要的校园文化。学生当然难以避免地会在以后接触到社会的阴暗面,但学校要给学生展现的应该是一个理想化社会,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

三、结束语

管理不是改造人,而是唤醒人;制度不是约束人,而是激励人。学校管理制度人性化,加强校园文化的建设,充分尊重人的地位、价值、作用、需求及情感,创建一种既能调动师生的积极性又能使整个学校随机应变、富于创新精神的良性校园文化,学校才能迅速发展,才能建立一所所具有优良传统的百年好校,为我国培养更多的不但具有精深文化知识而且拥有良好心理素质和远大志向的人才。转变学校管理模式,才能为学校的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把我国的教育事业推向高峰,跻身世界教育强国之列。

参考文献:

[1] 屠亚玲. 在构建和谐校园中实施人本管理[J]. 吉林教育.现代校长. 2007(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