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咨询服务!

课堂教学改进大全11篇

时间:2023-06-21 09:08:39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课堂教学改进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课堂教学改进

篇(1)

在教学实践中的小组构建,我认为必须着重考虑到以下三个因素:

(1)人数结构的合理。一般地说,以上下两桌,四人为一小组。既节约时空,又方便灵巧,还可以使每一位组员都能在有限的合作时空里全员参与。

(2)认知结构的合理。四人中,优等生、学困生各一个,中等生两个,构成一个相对稳定的情况。在生生互动中,从最初的“帮扶”学习发展为互助互学,齐头并进。

(3)组内成员分工明确。组长(负责组织本组同学进行学习活动),发言人(负责汇报本组的活动成果),记录员(负责记录本组在活动过程中发现的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策略以及遇到的困难等),声控员(负责监督控制本组成员在活动过程中的噪音)。

例如,我在教授“Is there a computer in your study ?”这一话题时,要求学生最后能达成用“there be”句型描述场景的能力与知识目标,我以全班的13个学习小组为单位,让基础较差的同学画他们家的房间布局图,然后给物品标上英语名称,这个过程既培养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又让他们掌握了单词,然后就让中等水平的同学用“there be”一句一句的描述达到练习句型的目标,最后就让组内成绩较优秀的同学拿着某同学家的房间布局图片给全班学生做一个描述。

实践证明,无论在学生语言能力的提高,还是在学生人格塑造上,小组合作学习都是一条优化外语教学的有效途径。在教学实践中笔者尝试合作小组学习,充分发挥学生学习主动性,收到良好效果

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孔子曰: “知之不如好知,好知不如乐知。”兴趣是学习的催化剂。 兴趣能使学生的神经系统兴奋水平提高,使学生智能潜力得到充分发挥。

由于多媒体的出现使英语教学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它能集文字、图像、影像、声音及动画于一体,还能创设教材难以提供的情景,易于呈现教学重难点,具有比其他媒体更加优越的综合效果,符合英语教学的交际性,实践性等特点,对培养学生的英语兴趣和发展英语素质都具有积极的推进作用。

比如在学习小学英语外研版三年级下册Moudle4 Food时,先让同学们观看了 Lingling一家人吃饭的场面,面对桌上的饭菜,玲玲的妈妈用顺口溜一一做介绍,Rice是主食, 大人儿童都爱吃; Meat肉,fish鱼,适量食用强身体; Noodles面条细又长,入口筋道汤又香;还有orange橘子apple苹果pear梨子;Pass me, please.情递给我吧,心欢喜。说完便快乐的吃起来。用这种生活方式来呈现单词、句子十分引人入胜,轻易地抓住了学生的注意力。不只是看,同学们还不由自主地学会了里面的很多单词。与老方法教学相比,所得到的教学效果事半功倍,而且更加灵活、生动,颇得学生的好感。这样英语学习不再枯燥乏味,同学们学习英语的兴趣也与日俱增。

三、课堂实行有效分层 ,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我的分层教学是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每堂课都设计不同层次的内容和练习,尽量使各层次的同学都有收获,都有表现的机会。

例如,在课堂上,我把板书分成三部分,一部分是本堂课的新知识点,重点讲读,满足大部分学生的胃口;一部分是与本课有关的以前的词汇、知识点,帮助基础差的同学温故复习;一部分是新知识的外延,使部分英语基础较好的同学保持高昂的学习热情。另外,在练习的设计和检测上也是因人而异,尤其后进生,作为班级中客观存在的现象,我在课堂上尽量给他们创造机会,一些简单问题让他们回答,答对了给予大力表扬,让他们感受成功的喜悦,从而激发学习兴趣,树立自信心。

篇(2)

一、运用信息技术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信息技术发展至今,已经非常完备,小学数学教师若是能够合理的利用信息技术,可以有效的创设知识情境,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果。

1.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小学数学教师应该积极采用信息技术来引入课堂的教学课题,针对情景提出问题,激发小学生探究的欲望,进而展开有效教学。

例如,在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十单元《圆》的教学中,为了能够让学生更加主动的参与到教学中,提高学习的兴趣。我在课前用flash制作了一段动画,讲述的是三辆不同公共汽车接送小学生上学的情景,第一辆公共汽车的车轮是正方形的,行驶起来很颠簸;第二辆公共汽车的车轮是圆形的,但是没有正确的安装车轴,也导致汽车行驶不稳定;第三辆公共汽车的车轮是圆形的,并且车轴安装在正中间,汽车行驶起来非常的稳定。我在课堂上播放这样的一段flash,然后提出问题:请问同学们喜欢坐哪一辆公共汽车来学校上学啊?

依靠信息技术来创设一个符合教学内容的情景,就能够很好的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进而引发学生进行思考,有利于后面教学的展开。

2.激发兴趣,引入课题

利用信息技术展示了教学内容,并提出了问题之后,教师就要抓住机会,利用小学生喜欢看“动画”的心理来解答问题,激发兴趣,然后引入教学内容。

在《圆》这一课的教学中,学生对我制作的flash非常感兴趣,当我问到学生喜欢坐哪一辆公共汽车的时候,他们纷纷回答喜欢坐第三辆,于是我顺水推舟,引出本堂课的主题。“既然大家都喜欢坐最好的公共汽车,那么,大家一起来发现第三辆公共汽车车轮的秘密,好吗?”“好”,“那么,我们马上开始学习《圆》的知识,一起来分析车轮的秘密吧。”就这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显著提升,整个课堂的学习效果也有了质的提升。

因此,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之前完全可以利用信息技术来构建一个情景,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的效率,避免课堂的沉闷。

二、运用信息技术展现知识,提高学生探究能力

小学数学的教学内容虽然难度不大,但是考虑到小学生的学习知识以及接受知识的能力,教师要注重运用信息技术就可以直观的展现所学知识,提高学生探究的能力。

1.展现知识,直观教学

运用信息技术可以更加直观的展现小学课本的知识,相比较于让学生面对冷冰冰的课本,运用课件来展示显得更加的直观和生动。

例如,在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教学中,教师主要教授的是关于长方体的主要知识。教师首先利用信息技术来展现长方体的相关知识。首先,运用多媒体课件来展示一个长方体,然后,用鼠标点击长方体的面、棱、顶点等部位,分别让学生知道长方体的几个知识要素。然后,让学生看着课件的长方体,分析一下每一个长方体有几个顶点,有几条棱,有几个面,自己总结出来,记在脑子里。

利用课件来展示教学内容起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学生纷纷对教学的知识感兴趣,知识可以记得更牢固,学习可以更加富有效率。

2.引导探究,提升能力

课件展示的课本知识是属于比较浅层次的知识,更加深层次的知识需要教师利用信息技术来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提升学生探究学习的能力。

在《长方体》的教学中,学生根据课件的演示,已经基本熟悉了长方体的一些基础知识。教师便引导学生看课件来探究长方体的面、棱、顶点的深层次的知识。教师请学生到讲台上来演示长方体的flash动画,当鼠标点击课件上长方体的面时,相对的面就会自动重合。当学生点击长方体的棱时,长方体中相对的三组棱分别会出现三种不同的颜色,每一组棱有四条,随后,四条棱会慢慢重合。通过学生参与自主探究的方式,他们对长方体12条棱可以分成三组,每一组的棱长度相等的知识非常的清楚,教学起到了很好的效果。

运用信息技术来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是非常有效的,也是非常科学的教学方法,在这种教学方式下,学生往往能够积极的参与,知识掌握更加快速和牢固。

三、运用信息技术设计练习,促使学生享受学习

小学生都有爱玩的天性,教师可以抓住这一点,设计一些生动活泼的练习题目,让学生乐于参与,享受练习的快乐。

例如,在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除法》的教学中,我利用信息技术设计了一个花园,花园里有一个慈祥的老园丁和许多的“智慧花”,学生点击任何一朵花都会跳出一个除法的运算练习题,学生可以进行练习,如果做对了,园丁老人会笑呵呵的说:“你真棒”!如果做错了,园丁老人会说:“别灰心哦,继续努力!”学生对这个练习游戏非常感兴趣,为了能够获得“园丁老人”的夸赞,都非常认真的进行计算、答题。

篇(3)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学习好英语的前提条件,没有兴趣,就谈不上自觉性和主动性。对此,我做了如下方面的措施,效果很好。一是启发学生的好奇心。英语对山区的孩子来讲,是一只拦路虎。学生一接触就有畏惧情绪。如果引导不得法,将影响他们学习英语的兴趣,进而影响学习效果。我从教唱英语歌曲、阅读中英文图片入手,增强英语的吸引力,进而与同学用英语日常对话,指导学生看英语节目,使他们感到交往离不开英语,现实生活需要英语。二是定期举行英语演讲比赛。比赛是激发兴趣的一种好办法,是展示学生能力的一个重要平台,也是展示学生学习英语的成果的有效途径。通过英语竞赛,学生可以增强学好英语的自信心。三是看英语动画片。动画片虽是儿童所喜欢的,但对于初中生来说,幽默的对话、灵巧的动作、灵动的画面对他们太有吸引力了。通过一系列的活动,学生对英语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感到英语就在身边,是生活的需要,是工作的需要,认识提高了,跨过这只拦路虎就轻而易举,学好英语也就不那么难了。

二、研究教材,提高驾驭新教材的能力

教材是教学的纲,是进行教学的凭借。教师研读教材,深入了解教材的体系,把握教材的知识点,是上好课的先决条件。在此基础上,认真备课,熟练掌握讲授的内容,合理运用教学方法是上好课的前提。教师娴熟的口语,灵活的方法,可以牢牢地吸引住学生,学生听得认真,学得卖力,自然教学效果就好。学生有了学习兴趣,教师授课环环相扣,层层见效率,其功效自然显现。所以课前必须吃透教材,分析教材,只有如此,教学时才能做到胸有成竹,把握重点、突破难点。教师具备了驾驭新教材的能力,水到渠成,学习效率倍增,英语教学水平会得到真正提高。

三、丰富教学手段,提高课堂效率

传统的教学手段靠着一本书、一支粉笔、一块黑板进行着教学,延续几十年。随着新课程的实施,教学模式在发生着变化,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远远不能适应现代化的教学要求,更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多媒体教学手段的使用,增加了课堂的容量,使课堂教学内容丰富,教学形式新颖,从视觉看更为形象、直观,也变得更为生动、有趣。一堂英语课,多媒体教学手段的使用,多种器官并用,使学生身临其境,仿佛置身于教材所提供的情境之中,自然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多媒体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能够设置悬念,巧妙提出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思考,然后让学生展示思考的结果,师生共同评点。学生带着问题听课,有利于调动自己的思维,提高听课效率。在新课程的实施过程中,教师要最大限度地利用多种多样的教学手段,让学生感觉到课堂有趣,带着兴趣去学习英语。

四、开辟第二课堂,拓展英语学习途径

英语,对山区孩子来说,仅靠一周几节英语课来实现教学目标是做不到的。县城里的学校,班容量大,一节课很难兼顾六七十个学生,因此让每个学生在课堂上运用语言去回答问题的机会很少。鉴于实际情况,教师就需要积极主动地去开辟第二课堂,努力创设英语学习的氛围,延伸课堂教学的时间和空间。如在学校操场、草坪旁设立英语角,在课前3分钟用英语讲故事,开展英语朗诵比赛,举办英语晚会等。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是一种行之有效的、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好方法。写日记,记心得,利用所学到的英语来描写发生在自己身边的人和事,抒发自己的感情,也是一种好形式。对于表现较好的学生,教师要进行表扬和鼓励,多对他们进行赏识,让他们感受到成功的快乐。

五、引入竞争机制,激发学习兴趣

篇(4)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9-0056-01

下面笔者从三个方面做出拙论:

一、高效课堂备课要“实”

作为一名教师,在课前要很好的预设生成,能力吃透教材,力求备课准确到位,做好课堂生成预设。因此,教师必须明确每节课的重难点,必须明确知识点及知识块在单元,在所编册教材中的地位、作用,当然教材只是一种材料,具有片面性和单一性,教者在教学过程中要切合生活实际,挖掘乡土资源作为教材,达到优势互补。用贴近生活,而有血有肉的更加形象生动的教材与教法,激发、拓展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能力。

二、高效课堂学情要“清”

课堂教学要始终围绕学生,根据学情备写教案,全面分析优秀生,学困生的知识结构特点,以中等生为备写标准,兼顾两头,让每位同学都能有所发展。教师要多深入学生,了解学情,认真参与倾听,捕捉生产点,寻找问题,寻找策略,让全体学生都有不同的最大收获――也就是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发展。

三、课堂显现一个“活”字

教师要在形式方法上把握有度,才能确保课堂的高效,带来教育质量的高效。

1.灵活的教法。根据教学内容,教学目的,教学对象,确定不同的教学方法。一法为主,多法配合,灵活运用各种手段,最大限度的发挥课堂上每一分钟的作用。

2.活跃的教学状态,只要能让学生的思维总处于活跃状态,积极的探索知识并试图将刚刚获得的知识转化为能力,这就是一节高效成功的课。

3.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把课堂还给学生,学和练。目标由学生确立,过程由学生参与,问题让学生提出。结论让学生总结,方法让学生归纳。把整个课堂完全放心的交给学生,教师只能做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

4.科学的学法指导。“予人以鱼,惠其一时,授之以渔,惠其一世。”教师要重视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帮助学生掌握科学的认知方法,善于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鼓励学生敢于提出疑问。产生质疑,发现问题。通过质疑获得有益的思维训练。变“学会”为“会学”。

形式和方法的多样化,开辟了课堂教师的心空间――高效课堂。但要真正实现高效,必须务实,不断寻求方式方法,探讨交流经验,集众家之长,和集体之力,尽可能的实现真正的高效课堂。

四、构建高效课堂对我们教师能力的要求

构建高效课堂,我们教师要多动脑多下苦工,多花时间,多出点子,教中研,研中思,思中提,做好以下几点:

1.要有高超的课堂导学能力。高效课堂中的教师更为关注的是学生在课堂上做了些什么,说了些什么,想了些什么,学了些什么和感受到什么等等。教师给予学生充分自主学习,探究的机会,学生在课堂上获得了充分的发展,板书也许是学生来写,总结也许是学生来说,评价也许是学生来议,但这依然是一堂好课,一堂学生“学”得好的课。

2.要有准确的教材把握能力。高效课堂强调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实践必定会引发学生形形的问题,这就需要教师储备丰富的相关科学领域的知识,不能局限于教材范围的知识,教师要学会“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

3.要有灵活的课堂管理能力。课堂管得死,就无法满足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参与欲望,但热闹又是课堂纪律的大敌,如何能让学生在“热闹”中“有序”地进行,取决于教师课堂管理能力,既要放得开,又要能收得起来。

4.要有机智的课堂环境把控能力。环节的设计能力要求教师不能完全按固定的设计环节进行,要富有弹性,以学生的表现来灵活调整,这取决于教师的随堂机智。

高效课堂规模的形成,还必须有相适应的应对策略,那么如何最大限度的发挥教学主阵地的作用,大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呢?

第一,做好充分的课前准备,以保障课堂有效。

“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要实现课堂高效,必须下足课前准备功夫。备课不是单纯的写教案,而是必须备教材,备学生,花功夫钻研教材,理解教材,琢磨教学中难点,更重要的是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选择课堂教学的切入点,合理设计教学活动。另外,对于课堂上,学生可能出现的认知偏差要有充分的考虑,针对可能发生的情况,设计应急方案,确保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除此之外,要设计高效课堂必须的质量较高的练习、教具课件、学具等辅助设施缺一不可。

第二,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是课堂高效的基础。

入会在轻松的氛围中,思维处于最佳状态。学生也只有在轻松,和谐,愉悦的课堂氛围中才能有最理想的学习状态。教师要善于运用策略,创建和谐的课堂氛围,教师亲切的笑容,适度的幽默,鼓励性的语言,师生平等互动以及小游戏等都有助于营造良好的气氛。教师要在课堂上态度和蔼,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发表不同的看法,提出不同的问题,敢于提问质疑,营造明主,平等,尊重,理解,关注,赏识的新型师生关系和和谐愉悦的课堂教学氛围,使学生愉快,思想活跃,结出课堂教学高效率的硕果。

篇(5)

中图分类号: G4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992-7711(2013)22-029-2

新课程特别强调教学过程中的师生互动。《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学活动是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课堂互动是指师生围绕一定的教学目标,以一定的教学内容为载体,以对话、交流、合作活动等为手段,从而产生相互影响,推进教学活动的过程。当前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非常重视课堂互动。从表面上看,课堂互动得以充分实施。但如果我们从“课堂教学公平”的角度来重新审视课堂互动,便能从中发现一些问题,需要我们加以改进。所谓“课堂教学公平”,是指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充分尊重每个学生享有的平等的教育权利和发展机会,平等对待不同个性和发展水平的学生,并根据每个学生的特点采用适合其个性发展的教学方式或方法,区别对待学生之间的差异,以促进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简而言之,就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面向全体学生,做到师生平等,学生机会均等,关注学生差异,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教学资源配置更多的是制度层面上的问题,非我们能力之所及,作为一线教师,我们能做的就是改变课堂资源配置的微环境,如选择合适的座位编排方式,让学生有机会平等地获得教师的关注;科学合理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让学生在感官上能获得平等的感受等。但这不是我们重点讨论的范畴,我们重点讨论的是如何从观念的转变和能力的提升方面激活课堂互动,使学生能平等地参与到课堂学习过程来,实施有差异的教学,让学生获得有差异的发展。

一、转变观念,奠定师生平等互动的基础

1.帮助教师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

观念决定行为,通过培训和学习,帮助教师树立正确的教育价值观和教育公平观,使教师认识到教育的价值在于人的发展,教育的公平和差异教学并不是对立的,而应该是统一的。只有教师树立了正确的教育观念,才能产生正确的行为,课堂互动才能关注学生的发展。这样,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才能做到面向全体学生,关注互动的结果,更关注互动的过程,引导学生在互动中展示他们的思维过程,关注学生的共性特征,更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

2.引导学生做好互动的准备。

准备不仅是知识上的准备,更重要的是心理上的准备。只有学生准备到位了,他们带着思考和问题进入课堂,互动才有了基础。

学习的实质是建立个体的认知结构,也就是将新知识纳入到学生原有的知识结构中,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头脑中已有的知识经验准备为新知识的理解和学习提供了依据。知识的准备既包括学习新知的知识基础,也包括已有的学习经验。例如学习《圆的面积》一课之前,学生要对圆的有关知识有充分的认识,同时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回顾以往学习几个图形面积时,我们是如何推导出它们的面积公式的。学生通过回忆,对“转化”的策略有了进一步的理解,这样,在新课学习时,他们才能有意识地将以往的这种学习经验迁移到新知的学习中来,从而自主地推导出圆的面积计算公式。

心理准备也同样重要。心理准备指的是“小学生在学习新的数学知识前,内心所具有的探索新知识、完成新的任务的意向”,它包括学生的心理发展水平对新的数学知识学习的适合性,对新知识的关注水平和学生探究新知识的心理需要。而心理需要是学习心理准备中最重要的成分。教学《解决问题的策略――画图》时,教师让学生自主地根据题意整理条件和问题,然后分析题目的数量关系,当用列表策略的同学发现:运用画图的策略的同学解释思路时更加直观更加清晰时,自觉产生了一种“想画图”的冲动,这时教师再来教学画图的策略,学生就有了强烈的认知冲动,产生了急于探究新知的心理倾向。

3.营造民主平等的互动氛围。

课堂学习环境和气氛是影响课堂互动的重要因素,师生关系民主平等,有利于营造良好的课堂学习氛围,学生才能大胆、主动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课堂互动才有了良好的基础,学生的兴趣才能被有效激发。民主平等的互动氛围不仅仅是师生情感的交融,更重要的是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不同意见。作为教师,我们不要怕学生在课堂上说错,只要学生敢于表达自己的意见,就是在展示自己的思维过程,无论对错,都为课堂互动提供了重要的话题。每一个答案都是值得尊重的,因为它代表的是学生独特的思考和观点。例如在教学《用字母表示数》一课时,有这样一个练习:一只青蛙一张嘴,两只眼睛四条腿;两只青蛙两张嘴,四只眼睛八条腿……教师问学生,这样说下去能说完吗?你有什么办法能说完呢?其中有一个学生这样说:a只青蛙b张嘴,c只眼睛d条腿。显然,这个答案是错误的,但教师并没有发表意见,而是把这个机会留给了学生。一位学生纠正说:“虽然你是用字母来说的,但是你用的a、b、c、d这四个字母之间没有联系,不能表示出嘴巴、眼睛、腿与青蛙只数之间的关系,所以我不同意你的意见。”学生评价得多好呀!虽然前面那位学生没有说对,但他的错误却给了其他学生一个辨析的话题,他大胆地表达了自己的观点,所以教师仍然让全班的同学把热烈的掌声送给了他。

二、优化过程,搭建生生平等的互动平台

这种平等主要表现在每一个学生都能参与到课堂互动过程中,这需要教师有意识地为学生搭建交流互动的平台。

1.促进学生人人参与的互动方式。

课堂互动应该是网状的、多向的,而不是线性的。教师在课堂上要尽量少用一对一互动的方式,当采用个别提问的互动方式时,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将彼此间的回答关联起来,而不是让每个学生的回答各自为阵、相互独立。 学生首先可以评价前面同学的发言,肯定其发言中的亮点,其次可以对别人的发言作修正、补充,还可以在肯定别人观点的同时发表自己的观点,这样,课堂才会形成一个有效互动的“场”。

大班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是增加生生互动的一个重要方式,但这种方式还需要得到进一步的优化,如小组合作学习时,提出要求,小组内的成员要人人发言,互相之间也要有评价、修正、补充,避免少数学生唱主角。交流小组合作学习成果时,可以采用小组展示的方式。小组成员事先做好分工,轮流回答问题,或对组内成员的发言作补充,其他小组的成员可以对这个小组的发言作评价,这样小组之间又形成了互动。另外,为了让小组成员人人都做好发言的准备,我们在交流的时候,不要固定“发言人”,可采取抽签、随机叫号等方式,让学生参与课堂互动。

2.促进学生人人参与的评价方式。

为了调动学生参与课堂互动的积极性,教师要采取一些别的评价手段,促进学生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评价可采用个体与集体结合的方式:每周评选发言最积极的个人,还可以将学生按不同的标准分类,划分成若干个大小团队,如四人小组、大组、男女生等,对团队参与课堂互动的情况作出评价。物质与精神结合:精神的奖励可以是口头表扬、短信或表扬信告知家长、加星等。物质的奖励则可以与加星的结果挂起钩来,制定一定的标准,根据星的个数兑换奖品,也可以用星来换取作业免写过程卡和作业免写卡等。需要注意的是,评价要注重过程,避免随意性,实事求是,扩大影响,重集体轻个体,重精神轻物质,形成正确的评价导向,不能让学生形成“奖赏综合症”(即一切为了奖赏)。

三、关注差异,实现异质平等的互动目标

要实现异质平等的互动目标,教师就要关注学生的差异,在目标设定、问题设计和教学过程的实施上做到因人而异,因学而导,因材施教,做到真正的课堂教学公平,而这一切必须以学情分析为基础,因为教材是按一定的序列进行编排的,有其自身的知识结构。但知识是学生自主建构的结果,同样的学习内容,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思考、内化等活动,他们所建构的认知结构是不同的,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现实起点就出现了差异。因此,教师在进行学情分析时,既要分析学生知识经验的应然状态,更要把握学生的实然状态,这样的教学设计才能真正关注学生。

1.目标设定有梯度。

《探索图形覆盖现象的规律》知识和能力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结合具体情境,用平移的方法探索并发现简单图形覆盖现象中的规律,能根据规律解决相应的简单实际问题;使学生主动经历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过程,体会有序列举和列表思考等解决问题的策略,进一步培养发现和概括规律的能力。但具体到不同思维水平和学习能力的学生,其目标是不完全相同的。对于思维水平较低、学习能力较弱的学生来说,目标可适当降低为:在老师或同学的启发、帮助下,学会用平移的方法来探索结果,并发现简单图形覆盖现象中的规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从无序到有序,逐步体会有序列举的重要性和策略,培养初步的发现和概括规律的能力。对于思维水平较高、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教师可适当拔高目标:在平移的过程中自主感悟并发现简单图形覆盖现象中的规律,并能用不同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能解决一些综合性比较强的实际问题,能从不同的角度发现和概括规律。虽然,总体的目标是一致的,但教师应做到心中有数,不同思维层次的学生目标设定还是有一定的梯度的,这样在课堂互动中教师才能做到因学而导,关注差异,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的互动目标。

2.问题设计有层次。

课堂交往互动以问题为载体,要促进学生数学思维有差异地发展,实现课堂教学的公平,教师必须提高问题设计的能力。根据布鲁纳的目标分类理论,可以将教师的课堂问题分为知识类、理解类、运用类、分析类、综合类以及评价类六个类型。调查研究表明,教师在课堂上的提问大多是前三种类型,而后三种类型却非常少,但恰恰是后三种类型的问题更有利于学生数学思维的发展。因此教师在设计师生互动的问题时,要更多地设计分析类、综合类及评价类的问题。《物体间隔排列的规律》一课的教学中,在引导学生观察了情境图中手帕和夹子的排列情况之后,师说明:像这样,一个夹子、一个手帕……我们就说夹子和手帕间隔排列成一排,夹子排在开始和最后,我们把它看作“两端的物体”,手帕排在中间,我们把它看作“中间的物体”。让学生“谁能连起来说一说,夹子和手帕排列的情况?”属于知识类问题;引导学生观察到夹子比手帕多1,兔子比蘑菇多1,栅栏比篱笆多1后,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观察上面这三组物体,你有什么发现?这属于理解类、分析类问题;在学生说出“两种物体间隔排列成一排,排在两端的物体比排在中间的物体个数多1”,但这个“多1”的关系,是学生通过对三幅图的不完全归纳得到的。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如果用代表一种物体,代表另一种间隔排列的物体,你能把三幅图合并成一幅图吗?”引导学生想出:……。教师还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排在两端的物体比排在中间的物体个数多1呢?引导学生用“一一对应”思想,将一个和一个对应起来。最后,教师隐去中的,出现: …… ,让学生观察,只剩下一种物体了,还存在间隔排列的规律吗?引导学生将物体间的间隔想象成,化无为有,将和间隔“一一对应”,进一步深化了认识。这样教学,通过一个个不同层次的、富有思维含量的问题的设计,学生从具体情境到数学模型,从不完全归纳到推理,实现了思维从具体到抽象、从感性到理性的飞跃,在这样的课堂中,学生因为有不同层次的问题引导而实现了人人参与课堂互动的要求,教师将学生的认识不断引向深入,让不同层次的学生的思维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升。

3.过程实施重细节。

教学过程实施中重细节也是关注学生差异的一个重要表现。如《探索图形覆盖现象的规律》一课中,为了探索10张连号的电影票每次拿2张、3张、4张、5张,各有多少种不同的拿法,教师为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了不同的学具――方框图,有的学生只有2个和3个连着的方框图,有的学生有2―5个,还有的学生没有提供方框。当学生需要用借助方框来思考拿法时,学具不够怎么办?学具没有怎么办?这样的一个矛盾冲突的设置,逼着学生去想办法。在课堂互动时,学生的方法也呈现出多样性。学具充足的同学直接用现成的方框平移找到答案。学具不够的同学想到了拼的方法,将2个和3个的方框通过拼、叠的方法,变成了4个、5个的方框。没有方框学具的怎么办?根据前面拿2张和3张连号电影票的操作形成的表象进行推理,用一共的张数减去每次拿的张数+1。如果给学生的学具都是充足的,那课堂互动就不会如此丰富多彩,学生之间就不会因思维的碰撞而相互启发。

总之,课堂教学公平不是绝对的平均,只有建立异质公平观下关注学生差异基础之上的有效的课堂互动,才能实现真正的课堂教学公平。

[参考文献]

篇(6)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09-214-01

小学数学教学就是让学生领悟数学知识,掌握数学技能,最终会利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教师要积极改进课堂教学策略,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效能,使学生更好地掌握数学知识,打好数学基础,达到真正的理解并用于解决实际问题。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教学策略、教学艺术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成果,如何使学生把注意力集中到课堂上,教师就必须得不断地改进教学方法,使课堂教学环节得到优化。

一、认识小学数学教学的特殊性

1、小学数学学科自身的特异性:数学学科与语文学科相比,没有生动的词语、优美的语句、更没有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有的只是大大小小的数字、不同的运算符号、需要记忆的定律以及烦人的公式等。数学的这些特点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兴趣,常规的教学方式让学生感到枯燥无味,容易分散学生课堂上的注意力,因此,这就要求教师在设计教学过程时必须想方设法使课堂教学方式新颖且有一定的趣味性,从而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2、数学知识的严谨性:数学知识的应用不像语文知识的应用有很宽的灵活性,如:语文知识在表达某些意思时,有好多同义词、近义词进行选择,句子、段落可长可短,表明意思即可。数学却不然,是什么就是什么没有选择性,必须准确的表达出来。如:用错一个运算符号、少写一个小数点、错误理解字母表示的数量和式子的含义等,都会出现错误的结果。

3、与生活的相关联性:大家都知道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生活中数学问题无处不在,而运用数学知识的地方更是比比皆是。因此,在应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实际中的问题的时候,不能盲目的照搬课本知识,而要联系日常生活实际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恰当地应用知识,正确完整地解决问题。

二、教材情境图的深度发掘

针对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小学数学教材配备了很多的情境图,这些图是对小学生理解题意的一个有效的补充,是对学生观察能力培养的有效方法。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充分发挥情境图的功效,针对题意对这些情境图有一个详尽的解说,引导学生去进行细致观察,让学生发现图中的内在含义,使学生的综合能力得到拓展。例如:有一副这样的情境图,画面上是田野间有一条笔直的马路,路上有一辆汽车。我们不能只让学生去理解汽车以多大速度行驶在马路上,要引导学生注意这里面所包含的路程、时间、速度之间的关系,让学生充分认识到:速度=路程÷时间,同时还要让学生理解:路程=速度×时间、时间=路程÷速度这样的相关式子转换形式。使学生能够全面地从深层去理解图意。

三、要巧妙运用自己的行为动作

课堂上,教师会采用很多有效的方法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其实教师本身就有好多可以利用的资源,诙谐的言语、多变的表情、简单的提醒、肢体动作、小故事等都能够唤回学生走神的意识,使学生重新集中注意力。这样就能使课堂变得生动活泼、有声有色,使学生的学习兴趣高涨起来,就会在无形中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如:我在讲圆柱的认识一节时,发现部分学生不注意听讲,在课下做小动作,这时我就做出了一个简单的提醒:谁能说出自己家都有哪些圆柱型的物体。当学生听到我说的话以后,兴趣一下子全来了,有的说自家用的做饭锅是圆柱型的;有的说自己刷牙用的茶杯是圆柱型的;有的说家里有一个以前坐过的木墩是圆柱型的;房子的立柱、木桩、旗杆、钢管……。学生一下子说出了好多见过的圆柱型物体,接着我又问:“大家是不是想了解这些物体”?学生的回答当然是“想”,通过一个非常简单的提醒使学生的注意力一下子集中到了课堂上,为顺利完成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奠定了基础。

篇(7)

一、从改进课堂教学内容入手

著名的教育家陶行之先生说:“好的先生不是教书,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著名的人本主义心理学及学生中心理论代表人物罗杰斯主张“学会学习”。可见学习方法的重要性。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内容应包括知识和方法。由注重知识,改为知识和方法并重。在学习和掌握基础知识中学方法,再运用已有方法自主学习和获取知识。尤其要特别重视引导学生掌握学习方法。教学中要不断教会学生学习方法,引导学生掌握学习语文,获得语文知识,提高语文素养的方法。正如教学生打鱼,不直接给“网”、给“船”,而是要教会学生怎样“织网”、怎样“造船”,怎样“打鱼”。让学生掌握“捕鱼”的方法,锻炼培养学生运用方法去捕“鱼”的能力。这样,学生掌握了学习语文的方法,今后的终身学习就有了支柱。一是在阅读教学中,也要将基本的阅读方法列入教学内容,要教会学生一些基本的阅读方法。二是教给学生提高阅读效率的方法。

二、从改进课堂教学模式和方法入手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也是不竭的动力,是提高学生语文能力和素质的源泉。有源之“水”长流,兴趣就如学习语文之“源”,因此,语文课堂教学要改变传统语文课单一的“传授”方法。充分运用现代教学的方式、方法、手段。运用多种教学法进行教学实践,结合不同的课文,寻找与之相适应的教学方法。这样,灵活地运用多种教学法进行教学活动,将极大地培养和促进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世界是多彩的,教学方法也是多样的。美国心理学家哈瓦德.加德纳提出的“多重智慧”理论也为次提供了理论基础。教学要注重“多重智慧”,就要求课堂教学要多方法,多形式,以提高教学效果。一是选用恰当教学方法。二是充分、综合运用多媒体,有效改进课堂模式。三是室内课与室外课相结合课。四是课堂讲授与课堂实践活动结合课。五是学科间互动。

三、从改进课堂提问方式入手

改“师问”为“生问”,把课堂提问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引导学生通过对话、交流、沟通、讨论来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质疑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程颐曰:“学者先要会疑。”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重要。”在教学中,可以把学生请上“讲台”,让学生尽情提问题,再引导学生共同解决问题。提倡学生个性化的阅读行为,不以教师的问题和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这就要求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提问题,从而养成质疑问惑的习惯。进而不断提高学生创新意识。

1、预习时提出问题。课堂教学前,教师可要求学生在预习课文时,至少提出一个问题,然后,教师进行收集、整理、归类,并选择与本课学习目的相关的问题,组织学生讨论。例如,《最后一课》(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学生可能会提出许许多多问题,五花八门。那么,就可以从中选取与单元目标相关的问题来组织讨论,范围主要集中在爱国主题,思想内容、精彩段落、词句理解及语气运用的技巧的理解。

2、课堂教学活动中提问题。在课堂教学活动过程中,提倡并欢迎学生提出问题。首先,可以以学习小组互助的形式组织学习活动和实践,可以让学生在学习小组里互相提问题,互相请教。其次,可以采取全班探究形式进行实践体验,各学习小组将本小组里无法解决的问题提出来,组织全班同学共同探究。再者,也可以以答记者问的形式来组织学习活动。组织部分学生先学习“例文”,组成“先学团”。课堂上,让还未阅读此“例文”的同学在自读的基础上,向“先学团”的同学提问题,由此共同探究。

四、从改进课堂表演对象入手

改“师演”为“生演”,即课堂角色的改进,将课堂的绝大部分时间交给学生,让学生阅读,让学生提问,让学生讨论,让学生实践,课堂教学中要注重让学生体验过程,大力培养学生探究习惯。

篇(8)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20-0005-03

目前,全国高校中已有超过200所大学有食品院系。食品化学是食品院系中本科教学中的三大基础课程之一。任何与食品科学相关的高等教育平台均教授这门课程。因此,这门课程的教学质量备受关注。

一、我国《食品化学》课堂教学的现状

1.教学平台。在整个20世纪,食品科学的独立性逐步地、但是不容争辩地得到加强。世界各国参与食品科学与技术研究工作的人力资源也迅速膨胀。在过去100年中,我国的社会形态发生了多次变更。到上世纪末,我国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和国民生水平有了显著的提升,食品科学的研究与教育也得到长足的进展,形成了四个主要的高等教育平台:①以医科大学和研究单位中预防医学方向为主的平台;②以原轻工部所属各轻工业院校和研究部门为主的平台;③以上世纪80年代后各农业院校和科研机构建设的食品科学院系和机构为主的平台;④以综合性理工科大学的相关学科为基础组建的食品科学教学与研究平台。在这些平台上,食品化学课程均作为主要课程被教授。因此,我国的食品化学课程的教学平台具有多样性的显著特点。各平台的背景不同,培养计划不同,食品化学课程的教学目的亦有区别。

2.师资力量。目前,在许多高等院校,讲授食品化学课程的教师都具有比较高的学历,拥有博士学位的教师不在少数。其学历背景,除食品科学专业外,比较多的教师具有化学第一学位背景。在一些规模比较大的教学平台上,已经形成了具有梯次的教学团队。可以认为,我国目前食品化学课程的教学师资力量丰厚,学历背景充实。

3.学时。西南大学的赵国华等人曾经于2007年对全国19所教授食品化学课程大学进行了核定学时的调查[1],结果见图1。根据他的调查,采用课堂教学学时数在50~5时的院校居多。实际上,根据课程的教学内容,食品化学课程的课堂教学学时长度主要分长版和短版两种。长版的学时数一般在50~60学时,短版的学时数一般在30~40学时。每个教学平台在安排自己的课堂教学学时时,一般要考虑学生的培养计划、教学条件和师资力量等因素。

4.教材。目前,在国内各大学和教育机构较为广泛地采用的食品化学教材包括:谢笔钧主编的《食品化学》(科学出版社)、夏延斌主编的《食品化学》(中国农业出版社)、王璋主编的《食品化学》(中国轻工业出版社)、阚建全主编的《食品化学》(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刘临渭主编的《食品化学》(中国农业出版社)等。其中,阚建全主编的《食品化学》被采用的频率较高。尽管一些有教学经验的教师提出过一些建议,有些人甚至做了尝试,我国大部分教材的主要知识理论体系仍然沿用了Owen R. Fennema所著《食品化学》的体系。虽然该知识理论体系被世界上许多国家所接受,但不适我国国情之处也明显,如:①对各营养组分的描述较多,对各种食材整体化学性质的描述不够。②所举的例子多为西方各国的传统和流行食品,东方食品、食材的例子很少。因此,编写适合我国国情的高质量食品化学教材对于我国的食品化学教学人员依然是今后一个长期的、具有吸引力的任务之一。

5.课程内容。食品化学教学内容一般包括:绪论、水分、碳水化合物、脂肪、蛋白质、维生素、矿物质、酶、色素、风味化学和食品添加剂等章节。由于食品营养学、生物化学、食品添加剂、食品风味化学、食品酶学等课程的开设,一些院校为避免内容重复,在食品化学课程教学中略去了酶和食品添加剂等章节。有些院校在此基础上增加了部分有机化学、物理化学和生物化学内容,以加强学生重点知识的掌握。此外,食材(如焙烤食品、乳品、蛋品等)化学和分散体系等章节也随各个教学平台的具体情况有所增减,因此形成了食品化学课程教学内容的不稳定性。

6.授课对象。在我国具有食品科学与工程学科的教育平台上,食品化学课程的教授对象包括:硕士研究生、本科生、专科生和职业学校学生。可以说,课程的教授对象具有较强的广泛性。在北京联合大学应用文理学院食品科学系,鉴于食品化学课程内容的多样性和独立性,按照教育科学规律,食品化学知识的教学对象实际上被分成两个群组:①通识型教学对象,包括食品相关专业和非食品专业的本科生;②硕士研究生和毕业论文涉及食品化学相关内容的本科生。前者的教学目的为入门,后者的教学目的为深入掌握和运用知识。经过多年的实践,这种做法被证明是行之有效的。鉴于这些经验,在评价我国现行的食品化学课程课堂教学对象时,多样性也应该是肯定的结论。

7.教学方法。根据已有的报道,我国各教学平台食品化学课程实施的课堂教学方法也可以被形容为多种多样,总结归纳为:①讲授式教学;②讨论式教学;③互动式教学;④实践式教学[2-4];⑤项目、任务、问题驱动(PBL)式教学[5-8];⑥案例教学;⑦分组学习教学;⑧精简内容、突出重点式教学;⑨双语教学;⑩CDIO教学等。其中,讲授式教学和互动式教学被采用的历史最久、最广泛;问题驱动(PBL)式教学和CDIO教学在近期被关注;采用双语教学的平台数量有上升的趋势。在北京联合大学应用文理学院食品科学系,分组学习法已经被实践6~8轮,效果显著。这种教学方法有一个显著的优点:课堂上知识的传输量大幅度增加。

8.考核方法。在考核方法上,各个教学平台均采用了多种形式,力求全面考核学生掌握知识的能力。考核方法呈多样化,包括:闭卷笔试、开卷笔试、课程论文、口试等。

二、《食品化学》课堂教学改进的设想

根据上述的归纳和总结和作者十几年的教学经验,提出了一些对《食品化学》课堂教学改进的设想。

1.课程内容与教材的改进。(1)课程理论体系的创新。准确地讲,目前我国的食品化学课程知识内容的理论体系是根据食品中营养素的化学分类建立的。国外的课程教学情况亦如此。在对各种教材的调研中,可以看到建立三种不同于此的理论体系尝试:①突出在食品的加工、贮存和运输过程中的各类化学反应机理,以这些机理为核心展开讲授内容,详见Cornell University的Dominic W. S. Wong主编的Mechanism and theory in food chemistry一书。②将食品的功能引入食品化学领域内,尝试以食品的功能为核心展开讲授内容,如刘临渭主编的《食品化学》教程。③从食品的营养角度出发来阐述课程内容,如韩国翰林大学食品与营养工程系的课程安排。其中,作者认为第一种尝试应当得到重视。这种设想的出发点是建立在对食品化学学科领域本质内容的充分理解之上的。如果细加整理,可能形成不同于目前的课程理论体系。当然,其效果尚需实践的检验。基于上述考虑,尽管国内已经出版了几十种食品化学教材,具有理论体系创新内容的教材编写还是应当继续受到鼓励的。(2)加强课程独立性的建设。众所周知,食品化学学科是多学科交叉构成的,非常容易受到其他学科知识的影响。例如,在医疗卫生专业,食品化学课程的讲授内容很可能会增加不少食品营养学的内容;在原轻工业院校,课程的内容比较偏重工程内容;在农业院校,课程经常会从农产品加工的角度讲授。这些影响都可能会使食品化学课程的独立性丧失。因此,加强食品化学课程的独立性几乎是一个永恒的任务。具体做法可列举如下:①突出水分一章的重要性。在我国目前的高等教育知识体系中,恐怕没有哪一门课程能够比食品化学课程教授有关水的物理和化学性质和生物学功能更详细的了。这是目前我国高等教育相关专业培养计划中的亮点,也是与其他课程的区别点。②在碳水化合物一章中,重点讲授淀粉和植物胶等多糖部分的内容,尤其是淀粉的物理性质和植物胶的化学性质。这也是其他课程不易涉及到的内容。③在蛋白质一章中,主要讲授蛋白质在食品加工、贮藏和运输过程中表现出的八个功能和蛋白质变性在食品加工中的应用内容。这也是食品化学课程内容的亮点之一。④在脂肪一章中,讲授的重点应放在脂肪的物理性质上,同时,还应强调氢加成、水解和酯交换等反应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内容。⑤在维生素和矿物质等章节中,应着重强调这些营养物质在食品加工、贮藏和运输过程中的变化。(3)内容前沿性的保持。食品化学是一门动态的科学,每年都可能有新的研究成果补充其内容。因此,在食品化学课程的讲授内容中,在不影响其理论体系的前提下,完全有可能做到内容的前沿性,列举众多的新科研成果和发现。(4)坚持鲜明的中国特色。我国的食品化学课程教学是在浓厚的中国文化背景下进行的。课程的内容具有中国特色是理所应当考虑的事情。虽然,就我国在现代食品化学发展中所作的贡献和积累而言,建立自己的独立理论体系还为时过早,但应用食品化学的理论知识解决我国传统和现代食品加工、贮藏和运输过程所遇到问题的实例甚多。这些实例均可在教学内容中提到。如果能做到这一点,食品化学课程的中国特色就能得到保障。(5)与相关实验课程配套。食品化学又是一门应用科学,它的成长与其理论知识的应用是分不开的。在教学中,其应用性如何体现成为一个重要问题。因此,在理论上,食品化学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的衔接十分重要的。在安排食品化学的配套实验课程时,其内容的选择具有一定的困难性。在传统上,食品化学实验课主要由食品分析和食品加工内容组成。而在理论课中,食品分析的内容相对很少。这就需要在理论课的讲授内容上做相应的补充。另一方面,在我国食品化学课程的教学中,重理论教学、轻实验教学的情况十分严重,主要体现在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师资素质差别上。理论教学一般安排具有较高学历和职称的教师担任,而实验教学队伍的学历及职称与理论教学队伍相差甚远。这是客观存在的现象。另一种观点认为:食品化学的应用性也可以体现在课堂教学的内容中,其做法的要点是充分贯彻基础理论的应用性,多讲应用实例,着重训练学生在应用理论知识时的思维方式。学生的动手能力训练可以在其他相关课程中完成。

2.教学方法的改进。①双语课程建设。在我国现有的教学平台上,已经有人提出将食品化学这门食品科学的基础课建设成双语课程。这种设想如果能够实现,食品化学课程会成为语言教学的一个媒介课程。这样做会有许多正面收获,如:学生的能力训练水平与国际接轨和切实提高学生的专业英语水平等。这是一个十分有价值的设想,如有可能,应推广尝试。②推广分组学习法。根据作者十几年的教学经验,分组学习法是一种提高教学效率的有效方法。食品化学课程的内容和性质非常适合这种教学方法。在具体执行时,应注意需有教师参与分组名单制定。避免能力较强的学生集中于同组中,使每个组中好、中、差学生均匀分布,以达到最优教学效果。

3.授课对象的扩展。作为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食品化学课程可以针对多种授课对象,包括医学院校、农业院校和综合理工科院校的相关专业学生。在学生级别上,食品化学的授课对象包括了研究生、本科生、专科生、职业学校的学生。因此,食品化学课程实际上起到了食品科学基础知识普及的作用。如果从这个方面来认识这门课的功能,可以尝试为非食品专业的学生开设这门课程,使其成为跨学科的选修课。

三、结语

食品化学作为食品科学教育方向的重要专业基础课程在我国的高等教育平台上可以说已经是比较普及了。但通过对现状的分析可以发现,这门课程还存在着一定的改进和提升空间,主要集中在教学内容调整和教学方法的创新上。如果全国从事食品化学教学的教师能够在这些方向上做出持续努力,这门课程的发展会有一个飞跃。

参考文献:

[1]赵国华.全国食品化学课程运行情况调查[J].中国农业教育,2007,(6):36-38.

[2]邵秀芝,孙华,王存芳.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食品化学》课程教学改革研究[J].广州化工,2015,(01):184-185.

[3]周丹.大学公选课《食品化学》课程教学改革探索[J].亚太教育,2015,(28):72.

[4]杨文建,俞凌.食品化学课程的新型“四维”教学模式研究与实践[J].农产品加工(学刊),2014,(10):86-88.

[5]王发祥,刘永乐,俞健,李向红,王建辉.任务驱动法在《食品化学》教学中的研究与初步实践[J].广东化工,2015,(04):122,129.

篇(9)

“任务型”课堂教学模式是将英语的教学目标整合到一个或多个具体的活动任务当中,使学生在完成任务的同时,不知不觉地学会英语。

“任务型”课堂教学模式,强调让学生的注意力主要放在怎样利用英语作为交流的媒体来完成任务,而不只是关心自己所说的句子的结构是否正确。这有利于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养成良好的学习英语习惯,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学生通过使用正在学习的语言来完成贴近生活的真实任务,能在掌握一定的英语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获得基本英语运用能力的同时,培养学以致用的意识和初步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

对于低年级的小学英语课堂来讲,“任务型”的课堂教学就是在英语学科的教学目标确定之后,教师需要分析和设计具体任务,完成任务所需要的其他前提知识以及需要采用的教学方法和技巧等,旨在将每一个教学目标拓展为教学活动中可用的具体内容。由于我在课堂上采用了任务型教学模式,学生在课堂上都有事可做,并且在做事的过程中体验到了英语的乐趣,英语课也变得丰富多彩,学生从中也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

二、运用情景教学法

情境教学是有意识的心理活动和无意识的心理活动的统一,在认知方面有启迪学生的可暗示性,从而使学生有意识地和无意识地接受教育输入。即:如临其境,触境生情。如临其境可以使学生感知的过程变得容易,触境生情可以使学生的认知更加牢固。

语言学习是行为习惯的形式,是具有丰富情感的人的一种智力活动,应始终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语言能力的获得不是靠教师教出来的,获得用外语交际的能力的决定因素是学习者自己,教师不可能把能力教给学生,是学生自己在教师的引导帮助下一点一滴地积累起来的。

语言学习的最好方式是在具体的教学情境之中,让学生感知语言,并在感知的过程中自己领会到语言的真谛。对小学低年级的学生而言,教师若能在具体的情境中进行教学,学生自然而然就理解了语言的本质,无需教师过多地解释。

在小学英语教学中,创设情境让学生感知语言,在真实情境中运用语言,这样会收到意想不到到的效果。在课堂中我经常利用多媒体设备来突破教学重点和难点,把文字、声音、图像等融为一体,创设学生主动参与语言交际活动的情境,让学生走入情境,理解情境,表演情境。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更容易进入角色,课堂气氛会更加活跃。

三、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

现代教育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突破了以往课堂教学空间与时间的局限,具有信息储存量大、变换速度快、反应灵敏、视听效果好等特点,能使声音和形象、视觉和听觉、语言和情景有效结合,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能起到推动作用。当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教育技术走进了校园,多媒体教学被越来越多地运用到教师的日常课堂教学中。多媒体形象活泼,丰富多彩,大大促进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提高了学生学习兴趣。

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上,教师恰当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利用多媒体的优势,可以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帮助他们提高学习英语的兴趣。在小学英语课堂中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创设教学情景,可以优化课堂教学,有效地培养学生初步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激活儿童的思维,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

我在英语课堂上,充分利用多媒体的教学优势,结合教学内容,设计一些画面让学生理解并运用,收到了良好的效果。有时我还利用实物展台的展示作用,将学生的表演过程记录下来,教室中的学生可以欣赏到台上学生的表演,同时自己也想跃跃欲试,这样就形成了一种十分融洽而和谐的课堂氛围。

四、评价与激励相结合

篇(10)

课堂教学是学校教学工作的基本形式,是学生获取知识和能力的主要渠道,是实现素质教育的主要阵地。课堂教学的优劣,对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以及全面提高教学质量,有着决定性的作用。因此,提高课堂效益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是新课程改革的基本要求。提高课堂效益,就是在有效的时间内通过师生的默契配合,形成合力,从而 省略 达到取得最佳教育教学效果,让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获得最大的收获。下面就如何提高小学四年级数学课堂效益谈一下自我体会:

1 课堂教学要让学生打起精神

教师对教材的使用应从实际出发,科学的处理教材,灵活的驾驭教材。只有用活教材,才能教活教材;只有教活教材,才能促进学生各种能力的发展和综合素质的提高。例如:四年级数学上册第五单元例题:学校有90本连环画,每班30本。可以分给几个班?这个例题是有关书的问题。我觉得不如换成别的情景,便进行了尝试。改为:为庆祝建国六十周年,学校买来90个气球,每班30个。可以装饰几个年级?例题情景变化了,学生就来了精神,解决问题的意识增强了。另外为了更好地体会数学就在我们身边,我给同学们出了一道练习题:过新年了,老师一共收到祝福短信160条,我们班有40名学生,平均每人发几条?题目与本班的学生联系着,就能让学生打起精神来,同样能够达到训练的效果。这样的题目学生愿意做。教学中力求设计与自己班级和学生紧密相连的情景,尤为重要。

2 从实际出发,让学生感受自身价值

首先让学生懂得,他们的一言一行、方方面面,无不体现着自身价值。把好的方面展示给大家,得到大家的认可,是让人多么高兴的事啊!从现在开始,你们按照我的要求去做用不了多长时间,你们的进步会很大,进步就说明你们的价值提高了。

3 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教师健康的情绪、积极的情感是产生课堂良好气氛的前提条件。因为情绪、情感具有感染性。为此,教师从走进教室的那一刻起,所有注意力都应集中到学生身上,用热情亲切的目光环视学生,向学生问好宣布“上课”,每说一句话都得认真投入情感。课堂上教师的高度投入,会使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而学生的积极参与又使教师不断调整教学行为,以适合学生主动参与的情绪状态,创设良好的教学氛围和最佳的教学环境。

4 形成良好的同学关系

学生和学生之间形成和谐、融洽的关系,能使学生在良好的交往中逐渐养成自尊、自爱、自信、自强,真诚与他人友好相处的优良品质。在课堂教学中,组织学生进行合作学习,满足学生的心理需要,学生在小组讨论中发表自己的看法,交流自己的见解,拓展思维,既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在合作学习中互相帮助、互相激励,大大提高了课堂效益。

5 采用游戏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课堂上,教学方式应该是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教学方式多种多样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为学生提供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的时间和空间。在教学中,我实行“低起点,多归纳,勤练习,快反馈”的课堂教学方法。俗话说“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只要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方法就都是好方法。

6 善于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是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益的有效手段

多媒体进入课堂教学,利用它可以把复杂的数学问题直观形象化,可以使枯燥的数学问题在计算机的演示下有声有色地动起来,大大增强了教学的直观性、趣味性,加大了课堂容量,为学生的学习节省了大量的时间。有效地提高了课堂效益。

篇(11)

一、构建英语高效课堂

要构建英语高效课堂,就必须把教师和学生都看成是课堂的主体,这样不仅教师能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而且学生能完成一定目标下的学习任务。

(一)课前

1.教师的充分准备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备课是教学工作中一个极为重要的环节,教师应以备教材为基础,提升到备学生、备教法等环节。在备课时做到:把握“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的新理念,对上一单元做简要的总结,对新课的导入、教法、互动活动进行精心设计,分层教学,因材施教。

2.学生的自主性学习

学生作为课堂的一大主体,其在课前最充分的准备就是自主预习。

这样通过小组竞赛形式展示预习内容,促使学生加深对所学内容的理解,激发求知欲,从而提高课堂学习效率。

(二)课中

1.精彩的导入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课前导入就像一把钥匙一样,是必不可少的。一个精彩的课堂导入不仅能吸引学生跟随老师进入知识的殿堂,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而且能为师生营造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甚至可以使学生对英语产生浓厚而持久的兴趣,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以Unit 2 “Working the Land”一课为例,先设计与生活贴切的话题,由识别农作物引出视频Tell me why,呈现非洲饥饿的状况,使学生受到震撼,从而更渴望了解袁隆平的突出贡献。

2.活跃的课堂

一个活跃的课堂氛围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他们主动跟随老师遨游知识的海洋。因此,教师应尽可能利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营造活跃的课堂氛围,达到最佳课堂教学效果。

如拼读单词,可采用接龙游戏。学习重点句式或语法知识,培养学生发散思维、创新思维,由他们自主造句,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课文阅读课,采取二十四字教学法复述。习题课讲解,运用竞赛法,由学生找考点,教师辅助,突破难点。高中生有着较强的进取心和好胜心,都渴望在课堂上展示自我,并受到老师和同学的肯定,这样在趣味性活动中完成教学任务,能使学生保持积极的学习态度。

(三)课后

1.教师的反思习惯

课后反思是教学过程中一个不可或缺的环节。每节课后记录教学中的成功之处,比如巧妙的教学设计、精彩的导入、教学难点的突破等;还要记录下本节课的失误之处,比如教学时间的安排误差、课堂练习选择的难易不当等。对于教学过程中出现的瞬间灵感,教师需要课后及时通过反思去捕捉,供以后教学时使用。

2.学生的巩固习惯

俗话说:“好习惯让人受益终生。”学生如果能够养成课后及时巩固的习惯,肯定就能提高学习成绩。课后巩固的第一步是复习课上老师所讲的内容并整理笔记,这是消化学习内容的重要环节;第二步是解决预习中出现的疑难问题,并萌生更深层次思考的欲望;第三步是适当的课后练习,这是检查所学知识运用能力的必要环节。这一环节需要我们集体智慧,做到分层作业,使每一层次的学生都有成功感。

二、以课文为中心全面复习

1.采用多种复习课文的方法

采用多种复习课文的方法,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可按题材、体裁归类复习;还可配合短小精悍的情景功能对话,以便掌握日常生活交际活动的能力。这样有利于巩固基本词语,培养口语能力,促进读写能力的提高。

2.精讲多练

复习课文要着眼于打基础,抓基本功。这不在于讲,而在于训练,要精讲多练,以练为主。通过听、说、读、写训练,利用视觉、听觉、动觉等多种感官,多通道地训练,掌握知识,培养能力。

3.加强常用词汇复习

很多英语单词或词组都一词多义,用法灵活多样,在不同的语境中具有不同的意义。一个词与不同的词搭配,可构成不同的意义。教师应以教材为中心,把课文中出现频率较高的词筛选出来,结合句子,创设语境复习单词的用法,培养学生根据语境推理、判断单词或词组的特定含义的能力。

4.加强阅读训练

大纲规定,高中教学应侧重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选择阅读材料,题材、体裁要多样化,阅读方法可以在课堂上有指导的计时阅读和课外有检查的泛读相结合,提高阅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