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咨询服务!

国外环境治理的研究大全11篇

时间:2023-06-21 09:08:38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国外环境治理的研究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国外环境治理的研究

篇(1)

Effect of long cotton branch instead of cotton ball in postoperative oral nursing of patients in the department of neurosurgery

HU Qunling1 ZHANG Jufang1 WENG Yuying1 QIU Xiamin2

1.Department of Women Orthopedics, Dongyang City People's Hospital, Zhejiang Province, Dongyang 322100,China;2.Community Health Service Centers,Daguan Shangtang Area of Gongshu District in Hangzhou, Hangzhou 310014,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 of long cotton branch instead of cotton ball in postoperative oral nursing of patients in the department of neurosurgery. Methods All 72 cases of coma from January 2013 to January 2014 were used long cotton branches in postoperative oral nursing(observation group), 72 cases of coma from December 2011 to December 2011 were used cotton ball in postoperative oral nursing(control group), the effect of nursing care, oral cavity cleaning degree, nurse fatigue degree score and complication were compared. Results The nursing efficient, oral cavity cleaning degree and nurse fatigue degree score of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better than the control group(P

[Key words] Cotton ball; Long cotton branch; Department of neurosurgery; Oral nursing

在神经外科中,诱发患者昏迷的疾病有多种,包括颅脑外伤、蛛网膜下隙出血及颅脑肿瘤等。昏迷患者因无法自主进食,且咀嚼功能、吞咽功能衰退,导致口腔存留大量分泌物,并逐渐成为菌群繁殖基地[1]。口腔属于消化道的起始部位,由牙齿、上下颌骨、舌、颊等构成,具有呼吸功能、表情功能、感觉功能、摄食功能、言语功能、咀嚼及吞咽功能等[2]。同时,口腔也是病原微生物进入人体的主要入口,由于口腔温湿度适宜,且接触菌群的机会多,因此极易繁殖大量的微生物,诱发口腔感染等疾病[3]。为了降低口腔疾病的发生率,促进昏迷患者早日康复,必须加强口腔护理。以往临床中常用棉球对患者口腔黏膜、牙齿等进行擦拭,但发现棉球接触面小,需要使用大量棉球进行反复擦拭才可将咽喉部分泌物、口腔残留食物等擦拭干净,操作复杂,使护士劳累程度显著提升,且擦拭效果不理想。基于此,在对神经外科的昏迷患者实施口腔护理时,为了提升口腔护理效果、实现口腔健康的目的,2013年1月~2014年1月我院用长棉枝代替棉球对神经外科收治的72例昏迷患者进行口腔护理,取得了满意的护理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13年1月~2014年1月我院神经外科收治的采用长棉枝进行口腔护理的72例昏迷患者为研究组;另选取2011年12月~2012年12月我院收治的采取传统口腔护理法(用棉球护理)的72例昏迷患者为对照组。研究组男44例,女28例;年龄20~73岁,平均(51.34±4.26)岁;30例颅脑外伤,12例缺氧性脑病,13例右基底出血,5例左基底出血,7例蛛网膜下隙出血,5例颅脑肿瘤;52例意识清楚合并失语、吞咽障碍,20例意识障碍;其中21例需留置鼻饲管。对照组男46例,女26例;年龄19~74岁,平均(51.28±4.31)岁;32例颅脑外伤,10例缺氧性脑病,11例右基底出血,6例左基底出血,8例蛛网膜下隙出血,5例颅脑肿瘤;55例意识清楚合并失语、吞咽障碍,17例意识障碍;其中20例需留置鼻饲管。两组基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可比性。

1.2护理方法

研究组患者采用长棉枝进行口腔护理,用生理盐水对患者口腔进行清洁后,用消过毒的长棉枝轻巧地对其牙齿进行擦洗,之后依次将患者舌下、硬腭及颊部的残留食物或分泌物、咽喉部痰液等异物清除,并予以擦洗。同时,还要密切观察患者口腔融膜的变化,如发现有充血、糜烂等现象,应及时予以处理。对照组患者采取传统口腔护理法(用棉球护理),用血管钳夹棉球对患者的牙齿、舌下及舌面、硬腭、颊部进行擦洗,擦洗后要防止将棉球遗留在患者口腔中,同时还要注意棉球不可过湿,以防溶液进入患者呼吸道。

1.3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口腔护理效果、口腔清洁程度及护士劳累程度评分、并发症(口腔感染、口腔黏膜出血及口臭、牙龈出血等)发生率。

1.4评价标准

①护理效果评价标准 显效:口腔清洁程度评分为4~5分,未发生或少见牙龈出血、口腔黏膜出血及口腔感染等并发症;有效:口腔清洁程度评分为1~3分,发生牙龈出血、口腔黏膜出血及口腔感染等并发症;无效:口腔清洁程度评分为0分,多有牙龈出血、口腔黏膜出血及口腔感染等并发症。②口腔清洁程度评价标准:护理后,观察患者口腔是否有臭味、软垢、食物残渣,口腔黏膜是否洁净无附着物,牙面是否光洁,一共5项指标,每项1分,结果理想则可获得1分,反之不计分。护士劳累程度评价标准:根据NRS(数字评定量表)评定护士劳累程度,分值为0~10分,不劳累为0分,劳累为5分,非常劳累为10分,具体分值由护士自行评定[4]。

1.5统计学方法

数据统计处理采用SPSS17.0软件包。计数资料用“%”表示,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P

2结果

2.1两组口腔护理效果对比

研究组显效38例,有效29例,无效5例,总有效67例。对照组显效25例,有效34例,无效13例,总有效59例。研究组口腔护理总有效率93.06%高于对照组(81.9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表1 两组口腔护理效果对比[n(%)]

2.2 两组口腔清洁程度及护士劳累程度评分对比

研究组口腔清洁程度评分(4.73±0.06)分高于对照组(3.58±0.10)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表2 两组口腔清洁程度及护士劳累程度评分对比(x±s,分)

2.3两组并发症发生率对比

对照组口腔感染3例,口腔黏膜出血1例,口臭6例,牙龈出血2例,共12例;研究组口腔感染1例,口腔黏膜出血0例,口臭3例,牙龈出血1例,共5例。研究组口腔感染、口腔黏膜出血及口臭等并发症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表3 两组并发症发生率对比[n(%)]

3讨论

在本研究中,患者临床多伴随意识障碍、失语及吞咽障碍、咳嗽无力等表现。由于咳痰无力,导致大量痰液积聚于患者喉咙部位而无法排出,或口腔滞留大量食物残渣或分泌物,且口腔缓冲能力、自行清洁能力也随之衰退,口腔内微生物繁殖速度加快,因此极易诱发口腔疾病,例如口腔感染等[5,6]。对于年老的昏迷患者,大部分牙齿已脱落,更易发生口腔滞留食物残渣等现象,因此给予此类患者有效的口腔护理对预防各种口腔疾病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7]。

口腔健康是人类文明发展史一个重要标志,WHO(世界卫生组织)已将口腔健康列为衡量人体健康的一项重要标准。俗语说“病从口入”,口腔健康对人体健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Adib-Hajbaghery Mohsen等[8]研究指出,口腔作为呼吸消化道的进口,是病原菌微生物进入机体内部、干扰及侵袭机体、菌群生长繁殖的关键部位,具有多种重要的生理功能,例如咀嚼功能及语言表情功能、吞咽功能等。若未及时对口腔内残留食物或分泌物等进行清理,极易诱发各种口腔疾病,例如口腔念珠病、牙周炎等。Hideo Mori、Hiroyuki Hirasawa等研究指出,有效的口腔护理对提升口腔清洁程度、减少并发症有极其重要的影响[9]。为了避免人体在免疫力降低时出现内源性感染或外源性感染,必须对患者实施有效的口腔护理[10]。

篇(2)

关键词:城市环境;环境污染;污染治理;环境

环境监测是运用各种分析、测试手段,对影响环境质量的因素值进行测定,取得反映环境质量或环境污染程度的各项数据的过程。其目的是运用监测数据来表示环境质量受损程度,进而来探讨污染的起因和变化趋势,结合环境治理技术从而更快速、准确地控制和解决环境的核心问题。

一、环境监测和治理技术的发展现状

1.环境监测技术的发展现状

我国的环境监测已初具规模体系基本完善,特别是十一五以来到三级站环境监测站(县级站)的能力建设,无论是环境监测能力、监测管理或是物质基础等方面,都有了质的飞跃。就技术方面而言,也取得了较大的发展。首先,环境监测技术已发展有生物监测、物理监测、遥感、卫星监测等多种监测技术的监测体系。其次,环境监测仪器的生产也达到了一定的水平。

我国的环境监测仪器的生产技术与水平也日益提高,如油份测定仪、电磁波监测仪器等。我国重点开发的仪器主要有空气和废气监测仪器、污染源和环境水质监测仪器与便携式现场应急监测仪器等。此外,我国的环境监测也逐渐向自动连续性的监测系统发展,提高了环境监测的效率。

2.环境治理技术的发展现状

针对于各种不同的污染指标,到目前已经发明产生了相对应的治理新技术、工艺及仪器。清洁的大气环保技术;固体废物处理技术;水净化技术等近年都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对于大气治理,各种除尘技术,脱硫、脱氮技术等以及工业废气的净化都取得一定效果;对于污水处理和净化技术也在不断地完善和发展;对于固体废物处理,废物的减量化明显且回收率高。近年来,我国的环境污染治理技术有了较大的发展,人们从仅注意少数几种污染物的单项治理发展到用先进的设备和投术进行综合治理,用物理化学及生物化学方法治理环境污染已取得较明显的效果。

二、城市环境污染的监测

1.环境监测对象

城市环境污染监测主要围绕水质环境监测、大气污染监测、噪音污染监测、生物指标监测。就城市监测技术手段而言主要围绕在实验室通用分析仪器、专用环境监测仪器和便携式现场应急监测仪器等。

2.环境监测技术及应用

环境监测技术在不同的使用条件下有不同的技术方法。

在实验室通用分析仪器中,主要使用一些原子吸收光谱法、紫外一可见分光光度计、红外吸收光谱法、ICP等离子体发射光谱仪等。

在专用环境检测时所使用的仪器主要有空气和废气监测仪器、污染源和环境水质在线监测仪器。常用的COD测定仪在测定方法上有滴定法、库仑法、分光光度法等,这些方法均有各自的特点,可以满足不同的需求。氰化物测定仪中,国外已有可以测定不同形态氰化物的仪器。测油仪中,主要以红外法为主,其准确性、可靠性较好。

便携式现场应急监测仪器:体积小、重量轻、分析速度快、操作简便。国外环境常规污染物如CO、NO、COD等的便携式仪器早已成熟,便携式气相色谱(GC)作为现场分析仪器也已使用多年。这些都是应急监测中不可缺少的工具。随着国家十二五规划对环境保护的加强,能力建设投入的加大,监测应用技术和手段必将上一个新的台阶。

自动在线监测系统主要有空气和废气自动监测系统、水质自动监测系统、噪声自动监测仪器、3S技术等。其简便及其长效的监测平台也必将在我国十二五发展规划发展中有更大的空间发展及应用。3.我国城市环境监测技术存在的问题

我国城市环境监测技术目前尚存在不足之处:首先,监测系统整体能力不强,自动在线监测仪器产品技术含量偏低,无法与国外产品进行竞争。其次,监测技术配套性差,可测项目不多;太精仪器、自动监测系统大多依靠进口。第三,总体技术水平低,缺乏自己的核心技术。最后,在监测分析技术上,一些污染物缺乏一些标准的分析方法,一些监测技术尚不规范,应进一步提高应用监测分析技术。

三、城市环境污染的治理

城市环境污染治理主要包括大气污染物治理、废水治理、噪音污染治理以及固体废弃物治理等。

1.城市环境治理技术及应用

大气污染物治理技术主要有颗粒污染物治理技术和气态污染物治理技术。颗粒污染物治理技术包括机械除尘装置、过滤除尘装置、静电除尘装置。气态污染物治理技术包括吸收法、吸附法、催化法、燃烧法、冷凝法、生物法、膜分离法等。

废水处理技术可分为物理法、化学法、物理化学法和生物处理法,生物技术逐渐运用到污水处理上来了,且得到了很好的处理效果。这些方法运用于废水处理的三大类别:分离处理、转化处理和稀释处理。

噪音污染治理包括吸声降噪、隔声降噪、消声降噪、减振降噪。

固体废弃物治理是通过一定的技术处理和分离手段,来改变废弃物的结构和特性,已达到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的目的、主要的处理技术包括压实、粉碎、分选、脱水干燥、化学处理、生物转化处理和固化处理。

2.我国城市环境治理技术存在的问题

我国城市环境治理技术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中小城市的环境治理的设备的落后,环境污染处理效率、质量低;关键治理设备还得需要进口,国内没有相关的设备支持;综合治理的能力较薄弱;我国制定的污染指标比较宽松;污泥没有真正达到无害化,没有最终处置的途径;新兴技术(像生物治理技术)的发展比较缓慢;对于废弃物治理的回收再利用率低。这些问题都在技术上限制了实践过程中环境治理的实施与发展。

四、我国城市环境污染监测及治理技术的发展方向

1.城市环境污染监测技术的发展方向

城市环境污染监测技术发展方向应落着在以下几个方面:大力推广实验室管理系统(LIMS),并加以广泛应用;创建和完善具有中国特色的环境监测技术体系,组建完善国家级环境监测网络;加强对突发污染事故预警监测系统的研究。另外,在环境污染物的分析项目上,以监测有机污染物为主;在监测分析的精度上,向痕量乃至超痕量分析的方向发展。其次,连续广泛使用自动化和现场快速分析技术,监测分析仪器趋于小型化和复合化,操作简便化。

2.城市环境污染治理技术发展方向

城市环境污染治理技术发展方向应落着在以下几个方面:水环境治理与水生态系统修复技术;采用先进的工艺技术和设备减少烟气污染排放;加大综合治理设备的发展;加大对特殊材料的研发;对新兴技术的研究,像生物治理方面的研究,也是一个重要的方向。

五、结语

我国在环境监测方面还处于发展阶段,很多测试仪器、测试系统及数据分析仪器还处于不断发展和完善阶段,要大力推进环境测试技术的发展,鼓励测试仪器及系统的研发,并在制度和管理上完善我国环境测试技术的落实和基本普及。对于城市环境的治理技术,也要大力发展配套设备的研制和完善,发展新兴污染处理技术和处理方法,同时将治理放在污染之前,做好预防,防患未然。(作者单位:仁寿县环境监测站)

参考文献:

[1]李国刚,万本太.中国环境监测科技发展需求分析[ J ] .中国环境监测,2007,9(2).

篇(3)

Abstract: Environmental monitoring is an important means of environment awareness, environment assessment and mastering environmental quality, and is the premise and basis for environmental control. Urban environmental control includes air pollution control, water pollution control, solid waste pollution control and noise pollution control. For different characteristics of different types of pollution and harmness, different measures should be taken. The article present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urban environment pollution, and analyzes the urban environmental monitoring and control technology in controlling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Key words: urban environment;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pollution control; environment

中图分类号:X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104(2012)

通常环境监测是运用各种分析、测试手段,对影响环境质量的因素值进行测定,取得反映环境质量或环境污染程度的各项数据的过程。其目的是运用监测数据来表示环境质量受损程度,进而来探讨污染的起因和变化趋势,结合环境治理技术从而更快速、准确地控制和解决环境的核心问题。

一、环境监测和治理技术的发展现状

1、环境监测技术的发展现状

我国的环境监测已初具规模体系基本完善,特别是十一五以来到三级站环境监测站(县级站)的能力建设,无论是环境监测能力、监测管理或是物质基础等方面,都有了质的飞跃。就技术方面而言,也取得了较大的发展。首先,环境监测技术已发展有生物监测、物理监测、遥感、卫星监测等多种监测技术的监测体系。其次,环境监测仪器的生产也达到了一定的水平。

我国的环境监测仪器的生产技术与水平也日益提高,如油份测定仪、电磁波监测仪器等。我国重点开发的仪器主要有空气和废气监测仪器、污染源和环境水质监测仪器与便携式现场应急监测仪器等。此外,我国的环境监测也逐渐向自动连续性的监测系统发展,提高了环境监测的效率。

2、环境治理技术的发展现状

针对于各种不同的污染指标,到目前已经发明产生了相对应的治理新技术、工艺及仪器。清洁的大气环保技术;固体废物处理技术;水净化技术等近年都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对于大气治理,各种除尘技术,脱硫、脱氮技术等以及工业废气的净化都取得一定效果;对于污水处理和净化技术也在不断地完善和发展;对于固体废物处理,废物的减量化明显且回收率高。近年来,我国的环境污染治理技术有了较大的发展,人们从仅注意少数几种污染物的单项治理发展到用先进的设备和投术进行综合治理,用物理化学及生物化学方法治理环境污染已取得较明显的效果。

二、城市环境污染的监测

1、环境监测对象

城市环境污染监测主要围绕水质环境监测、大气污染监测、噪音污染监测、生物指标监测。就城市监测技术手段而言主要围绕在实验室通用分析仪器、专用环境监测仪器和便携式现场应急监测仪器等。

2、环境监测技术及应用

环境监测技术在不同的使用条件下有不同的技术方法。

在实验室通用分析仪器中,主要使用一些原子吸收光谱法、紫外一可见分光光度计、红外吸收光谱法、ICP等离子体发射光谱仪等。

在专用环境检测时所使用的仪器主要有空气和废气监测仪器、污染源和环境水质在线监测仪器。常用的COD测定仪在测定方法上有滴定法、库仑法、分光光度法等,这些方法均有各自的特点,可以满足不同的需求。氰化物测定仪中,国外已有可以测定不同形态氰化物的仪器。测油仪中,主要以红外法为主,其准确性、可靠性较好。

便携式现场应急监测仪器:体积小、重量轻、分析速度快、操作简便。国外环境常规污染物如CO、NO、COD等的便携式仪器早已成熟,便携式气相色谱(GC)作为现场分析仪器也已使用多年。这些都是应急监测中不可缺少的工具。随着国家十二五规划对环境保护的加强,能力建设投入的加大,监测应用技术和手段必将上一个新的台阶。

自动在线监测系统主要有空气和废气自动监测系统、水质自动监测系统、噪声自动监测仪器、3S技术等。其简便及其长效的监测平台也必将在我国十二五发展规划发展中有更大的空间发展及应用。3.我国城市环境监测技术存在的问题

我国城市环境监测技术目前尚存在不足之处:首先,监测系统整体能力不强,自动在线监测仪器产品技术含量偏低,无法与国外产品进行竞争。其次,监测技术配套性差,可测项目不多;太精仪器、自动监测系统大多依靠进口。第三,总体技术水平低,缺乏自己的核心技术。最后,在监测分析技术上,一些污染物缺乏一些标准的分析方法,一些监测技术尚不规范,应进一步提高应用监测分析技术。

三、城市环境污染的治理

城市环境污染治理主要包括大气污染物治理、废水治理、噪音污染治理以及固体废弃物治理等。

1、城市环境治理技术及应用

大气污染物治理技术主要有颗粒污染物治理技术和气态污染物治理技术。颗粒污染物治理技术包括机械除尘装置、过滤除尘装置、静电除尘装置。气态污染物治理技术包括吸收法、吸附法、催化法、燃烧法、冷凝法、生物法、膜分离法等。

废水处理技术可分为物理法、化学法、物理化学法和生物处理法,生物技术逐渐运用到污水处理上来了,且得到了很好的处理效果。这些方法运用于废水处理的三大类别:分离处理、转化处理和稀释处理。

噪音污染治理包括吸声降噪、隔声降噪、消声降噪、减振降噪。

固体废弃物治理是通过一定的技术处理和分离手段,来改变废弃物的结构和特性,已达到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的目的、主要的处理技术包括压实、粉碎、分选、脱水干燥、化学处理、生物转化处理和固化处理。

2、我国城市环境治理技术存在的问题

我国城市环境治理技术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中小城市的环境治理的设备的落后,环境污染处理效率、质量低;关键治理设备还得需要进口,国内没有相关的设备支持;综合治理的能力较薄弱;我国制定的污染指标比较宽松;污泥没有真正达到无害化,没有最终处置的途径;新兴技术(像生物治理技术)的发展比较缓慢;对于废弃物治理的回收再利用率低。这些问题都在技术上限制了实践过程中环境治理的实施与发展。

四、我国城市环境污染监测及治理技术的发展方向

1、城市环境污染监测技术的发展方向

城市环境污染监测技术发展方向应落着在以下几个方面:大力推广实验室管理系统(LIMS),并加以广泛应用;创建和完善具有中国特色的环境监测技术体系,组建完善国家级环境监测网络;加强对突发污染事故预警监测系统的研究。另外,在环境污染物的分析项目上,以监测有机污染物为主;在监测分析的精度上,向痕量乃至超痕量分析的方向发展。其次,连续广泛使用自动化和现场快速分析技术,监测分析仪器趋于小型化和复合化,操作简便化。

2、城市环境污染治理技术发展方向

城市环境污染治理技术发展方向应落着在以下几个方面:水环境治理与水生态系统修复技术;采用先进的工艺技术和设备减少烟气污染排放;加大综合治理设备的发展;加大对特殊材料的研发;对新兴技术的研究,像生物治理方面的研究,也是一个重要的方向。

五、结语

我国在环境监测方面还处于发展阶段,很多测试仪器、测试系统及数据分析仪器还处于不断发展和完善阶段,要大力推进环境测试技术的发展,鼓励测试仪器及系统的研发,并在制度和管理上完善我国环境测试技术的落实和基本普及。对于城市环境的治理技术,也要大力发展配套设备的研制和完善,发展新兴污染处理技术和处理方法,同时将治理放在污染之前,做好预防,防患未然。

篇(4)

环境科学创新实验区的专业认识实习主要分为实习基础层次、现场实习层次、总结分析层次等三个层次。实习基础层次主要由专业知识专题讲座、典型工程案例视频和仿真模型基地参观等环节组成,其主要目标是使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巩固基础理论知识,让学生对未来所学的专业知识有一个系统全面的了解和掌握。现场实习层次主要有国内现场实习和国外现场实习,内容涉及污水处理与资源化领域、城市供水处理技术领域、固体废物处理与资源化领域、流域污染控制领域、环境生态修复领域、高端仪器分析技术以及环境管理领域等,其目的使学生在国际视野下直面全球环境问题、了解和熟悉国内外污染控制技术与方法以及先进的环境管理等,培养和提高了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总结分析层次是实习结束,学生编写实习报告,进行中外环境技术比较,提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发表自己的感想。在此基础上,学生制作展板在学院范围内进行巡展,在环境科学系层面上组织进行PPT交流,邀请全系学生乃至环境学院学生参加,使学生达到来自多途径实习知识及成果的“共享”,进一步丰富了认识实习创新发展的内涵。

1.2形成学科优势、社会资源与一流师资为认识实习服务的运行机制

稳定的实习基地是环境科学创新实验区专业认识实习有序开展的重要保障,经过多年的建设与实践,在上海市及周边地区与技术先进、管理经验丰富的环境治理企业及环境监测与管理部门签订了校企共建实习基地协议,利用科研资源建立了科研型实习基地、利用科技优势建立了仿真模型辅助实习基地等模式,确保了环境科学创新实验区专业认识实习的顺利实施。在2010级环境科学创新实验区的专业实习中,与浙江农林大学环境专业的学生一起组成认识实习团队,配以专业的教授和研究生团队,开展了同济大学--浙江农林大学联合暑期实践活动,进一步探索了与地方高校合作的专业实践模式。为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国际化视野,本教改课题还借助“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同济大学环境与可持续发展学院”、学校对外交流等平台,积极推进海外实习基地的建立,使学生走出国门进行专业实习教学;通过中外环境治理技术、环境管理及教学对比,拓展了学生国际化的环境教育视野,提升了学生站在全球视野看待环境问题的区域性、全球性的能力。学术水平高、教学实践经验丰富的教授参加实习教学是保证实习体系创新发展的重要基础。教授班主任机制的建设是创新实验区的一大特色,教授班主任直接组织和指导环境科学创新实验区所在班级学生专业认识实习的教学工作;每年还吸引一批科研教学一线的教授、骨干教师直接参与实习教学,保障了国外实习教学的顺利进行;教授课题组的部分博士、硕士研究生也直接参与实习教学工作,构成了专职教师和兼职教师并举的实习教学队伍,保证了实习教学队伍的稳定性、先进性和可持续性,实现了一流师资、一流资源为本科实习教学服务。

1.3实现现代教学手段全面提升认识实习质量和时空效率的教学模式

针对环境科学创新实验区认识实习涉及面广,工程类型多,工艺过程复杂,实习基地遍布各地,实习时间、地理位置及经费制约等因素,发挥以数字模拟技术、计算机技术为基础的现代虚拟教学手段的作用,成为认识实习内容、方式和手段的重要补充,拓宽认识实习的内涵,大幅度提高实习质量和时空效率。目前,拍摄了多类型的实习教学视频项目,学生可以通过视频直接进行学习,不仅为学生锻炼培养实践和创新能力提供了新的途径,而且丰富了实习教学内涵,探索了实习教学发展模式。

1.4拓展学生环境问题的全球视野和国际化交流能力

同济大学环境科学创新实验区对实习教学进行了新的改革和尝试,并一直致力于探索新的实习模式,在不断巩固和发展国内实习的同时,注重国际实习的开拓,努力争取与国外知名大学和企业合作,使环境科学创新实验区的学生赴国外实习。我们充分利用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同济大学环境与可持续发展学院和亚太地区大学联盟的国际化交流平台,为大学生创造国际实习交流的机会。目前,与加拿大、韩国、日本、肯尼亚、中国台湾地区、中国香港地区等国家和地区开展现场实习工作,并与当地高校开展实习教学方面的交流,学习境外高校先进的实习教学理念和方法。自环境科学创新实验区成立以来,组织每届学生集体去国外或地区进行实习,2010级环境科学创新实验区29名学生参加了“2012年中日-环境污染治理设施及技术的比较”的暑期学校,去日本福冈、九州进行专业实习并与日本九州大学进行学习交流;2011级创新实验区33名学生去中国台湾高雄进行专业实习并与高雄大学师生开展“2013两岸环保青年交流与对话学习”活动;2012级25名学生去非洲肯尼亚进行了主题为“郑和之舟”的生态环境实习。通过暑期学校、暑期夏令营、短期交流等方式开展国际化联合实习教学活动,为学生创造国外进行实习交流的机会,感受不同的培养模式,培养大学生的世界眼光,拓展思维空间和领域。

篇(5)

    二、政府机制在环境治理中有效性的制度分析

    通过剖析政府机制在环境治理中的作用机理可以发现,政府自身的利益倾向及政府制定、实施的环境政策工具,都会影响政府机制在环境治理中的有效性。而决定或影响政府自身的利益倾向与实施的环境政策工具,既与民主、法制等制度构架及财政分权体制有关,也与环境政策制定与执行过程中人的有效理性及信息是否完备等有关。当然,政府内部的科层环保体制也是不容忽视的重要影响因素。

    1.环境治理中政府治理机制绩效的影响因素

    在环境治理的政府机制中,政府是最重要的环境治理主体。而政府是由多层级的不同职能部门组成的。政府的环境政策是由不同的部门或不同的政府人员制定、执行的。公共选择理论的相关研究表明,政府部门或政府雇员他们同样也是理性的经济人,是机会主义者,他们也有其自身的部门利益或个人利益。政府职能部门或政府雇员并不必然总是以社会利益最大化为目标,在具体的政策制定与执行过程中,是以部门利益最大化或个人利益最大化为目标。所以与市场机制一样,在环境治理中,政府机制同样也会表现出“政府失灵”。就我国而言,在现行的民主法制体制与财政分权体制下,政府机制在环境治理中“政府失灵”,可能表现为政府在环境治理中的低效或严重失效。在现行的民主法制体制下,由于环境政策的制定与执行都需要较强的专业知识,信息的不对称,导致社会公众难以对环境政策的执行部门或执行人员进行执法监督。环境政策的执行部门或执行人员可以利用其专业优势,为获取个人利益,实施机会主义行为,钻环境政策空子,与排污企业合谋,放松污染企业的环境规制。尽管存在上级政府对下级政府的内部监督,社会大众与新闻媒体对环境政策执法的外部监督,但是,由于信息的不对称或信息不充分,上级政府对下级政府的监督会存在信息失真,从而导致上下政府之间的内部监督失效。就环境政策执法的外部监督而言,由于信息的不对称,环境检测需要较强的专业知识,环境政策是否被如实执行,社会大众无从得知。环境政策执法部门有可能可以利用信息不对称及专业知识优势,与污染企业合谋,从而放松对企业的环境规制。另外,法制的不完备,也会为企业环境污染留下空间。根据我国法律规定,受害人对污染企业的控告需要原告举证,证明其受害与污染企业存在直接的联系。对于企业环境污染造成的环境损害,受害人存在举证困难,这导致法律对企业污染环境的行为约束低效,从而削弱了政府机制在环境治理中的作用。在现行的财政分权体制下,地方政府通过发展经济增加财政收入的目标往往会让位于环境保护目标。与中央政府相比,地方政府的财政收入占全国财政总收入的比重较小,而地方政府的财政支出占全国总财政支出比重较大,尽管有中央政府对地方政府的财政转移支付,但地方政府每年还是存在较大的财政收支缺口。在我国现行的财政分权体制下,增值税在地方政府的财政收入中占有较大的比重,各地方政府为获取更多的财政收入,会大力发展石化、能源、钢铁等重工业。而石化、能源、钢铁等属于环境污染较严重的高能耗、高污染的企业。由于地方政府与这些企业存在利益的一致性,所以在环境政策的执行过程中,相关政府部门往往会放松对该类企业的环境规制,如降低环境规制标准、减少罚款、任意扩大排放指标等。例如,2011年6月渤海湾康菲漏油事件,最后只对康菲公司罚款20万元。另外,石化、能源、钢铁等重工业企业规模大、实力强,有较强的影响能力,由于利益的一致性,这些重工业企业往往会形成利益集团,通过政治游说影响政府环境政策的制定与执行或通过邀请地方政府官员担任公司董事或管理顾问等形式“俘获地方政府”,从而使地方政府放松对其环境规制。即使环境政策制定与执行过程中不出现政企合谋,由于人的有限理性与信息的不对称,同样会导致环境治理中政府机制失效或低效。环境政策的制定具有超前性,环境政策具有稳定性,环境政策一旦制定,不会轻易改变。在制定环境政策时,由于人的有限理性,不可能对事后可能出现的各种环境污染与环境破坏作出详细而又明确的规定,也不可能对事后可能出现的违规污染作出充分预计,在环境政策的监管之外总有些污染行为存在,而且不受环境政策监管。

    2.科层环保管理体制在环境治理中的内在冲突

篇(6)

    1.环境治理中政府治理机制绩效的影响因素

    在环境治理的政府机制中,政府是最重要的环境治理主体。而政府是由多层级的不同职能部门组成的。政府的环境政策是由不同的部门或不同的政府人员制定、执行的。公共选择理论的相关研究表明,政府部门或政府雇员他们同样也是理性的经济人,是机会主义者,他们也有其自身的部门利益或个人利益。政府职能部门或政府雇员并不必然总是以社会利益最大化为目标,在具体的政策制定与执行过程中,是以部门利益最大化或个人利益最大化为目标。所以与市场机制一样,在环境治理中,政府机制同样也会表现出“政府失灵”。就我国而言,在现行的民主法制体制与财政分权体制下,政府机制在环境治理中“政府失灵”,可能表现为政府在环境治理中的低效或严重失效。在现行的民主法制体制下,由于环境政策的制定与执行都需要较强的专业知识,信息的不对称,导致社会公众难以对环境政策的执行部门或执行人员进行执法监督。

    环境政策的执行部门或执行人员可以利用其专业优势,为获取个人利益,实施机会主义行为,钻环境政策空子,与排污企业合谋,放松污染企业的环境规制。尽管存在上级政府对下级政府的内部监督,社会大众与新闻媒体对环境政策执法的外部监督,但是,由于信息的不对称或信息不充分,上级政府对下级政府的监督会存在信息失真,从而导致上下政府之间的内部监督失效。就环境政策执法的外部监督而言,由于信息的不对称,环境检测需要较强的专业知识,环境政策是否被如实执行,社会大众无从得知。环境政策执法部门有可能可以利用信息不对称及专业知识优势,与污染企业合谋,从而放松对企业的环境规制。

    另外,法制的不完备,也会为企业环境污染留下空间。根据我国法律规定,受害人对污染企业的控告需要原告举证,证明其受害与污染企业存在直接的联系。对于企业环境污染造成的环境损害,受害人存在举证困难,这导致法律对企业污染环境的行为约束低效,从而削弱了政府机制在环境治理中的作用。在现行的财政分权体制下,地方政府通过发展经济增加财政收入的目标往往会让位于环境保护目标。与中央政府相比,地方政府的财政收入占全国财政总收入的比重较小,而地方政府的财政支出占全国总财政支出比重较大,尽管有中央政府对地方政府的财政转移支付,但地方政府每年还是存在较大的财政收支缺口。在我国现行的财政分权体制下,增值税在地方政府的财政收入中占有较大的比重,各地方政府为获取更多的财政收入,会大力发展石化、能源、钢铁等重工业。而石化、能源、钢铁等属于环境污染较严重的高能耗、高污染的企业。

    由于地方政府与这些企业存在利益的一致性,所以在环境政策的执行过程中,相关政府部门往往会放松对该类企业的环境规制,如降低环境规制标准、减少罚款、任意扩大排放指标等。例如,2011年6月渤海湾康菲漏油事件,最后只对康菲公司罚款20万元。另外,石化、能源、钢铁等重工业企业规模大、实力强,有较强的影响能力,由于利益的一致性,这些重工业企业往往会形成利益集团,通过政治游说影响政府环境政策的制定与执行或通过邀请地方政府官员担任公司董事或管理顾问等形式“俘获地方政府”,从而使地方政府放松对其环境规制。即使环境政策制定与执行过程中不出现政企合谋,由于人的有限理性与信息的不对称,同样会导致环境治理中政府机制失效或低效。环境政策的制定具有超前性,环境政策具有稳定性,环境政策一旦制定,不会轻易改变。在制定环境政策时,由于人的有限理性,不可能对事后可能出现的各种环境污染与环境破坏作出详细而又明确的规定,也不可能对事后可能出现的违规污染作出充分预计,在环境政策的监管之外总有些污染行为存在,而且不受环境政策监管。

    2.科层环保管理体制在环境治理中的内在冲突

    利用政府机制实施环境治理,并不是单一依靠某一个政府部门,而是涉及到众多的政府职能部门,通过众多政府部门之间的分工协作来完成的。所以,环保体制是影响政府机制在环境治理中有效性的重要体制因素。如同马克思?韦伯所言,与市场组织不同,现行的政府组织是建立在分工及专业化基础之上的,依靠行政权威而非市场机制来维持运转的行政等级体系。这种行政等级体系一方面适应了社会化大生产与高度专业化分工的需要;但另一方面,也有其自身不可克服的弊端。就环保体制而言,这种弊端就是因专业化分工造成了环保相关部门职能的内在冲突。就中央政府而言,在环境治理方面,除了环保部外,还涉及到财政部、建设部、林业局、水利部、气象局、国土资源部、交通部、卫生部、科技部及国家海洋局等。部门之间的高度专业性分工,造成了环保部门之间职能的内在冲突。我国各地方政府的职能部门设置,基本上都是与中央政府对口。在地方政府内部,同样存在环保相关职能部门的内在冲突。

    以中央政府为例,环保相关职能部门的内在冲突如表1所示。具有环境管理职能的部门拥有环境监督职能与经济管理职能。其中的经济管理职能主要表现为审批权,对环境管理部门有较强的激励功能。由于各级环境保护机构具有“理性经济人”的特质,在行使职能过程中表现出逐利性。内部职能的相互冲突导致各级环保职能部门愿意经常使用一些获利的审批性职能,而放弃环境监控职能。就地方的环保部门而言,尽管实行垂直管理,但其经费来源是依赖于地方政府的财政拨款,其人事安排是由地方政府控制。而地方政府要增加财政收入与经济增长,往往会向地方环保部门施压,基于自身部门利益的考虑,地方环保部门也往往会放松对企业的环境规制,甚至利用本部门的环境监管职权获利。环境治理与生态保护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统筹规划与统一管理。当环境治理与生态保护涉及到众多的政府职能部门时,其主要弊端就是职责不明确,部门间信息传递失真、沟通不畅,容易造成政府部门之间相互推诿。当有利益时,各部门相互争抢,当涉及到担责时,相互推脱。现实中“八龙治不好一水”就是这种科层环保体制低效的体现。环境治理与生态保护涉及众多政府部门,在政府行政信息不透明,政府外部监督与内部监督缺失,法制不健全的条件下,这种多次级的科层环保体制并不能有效实施环境治理与生态保护。国外环保体制改革的趋势是在高度专业分工的基础上,成立统一的管理部门,协调各职能部门之间的分工,同时加大对环保部门的外部监督。

    二、政府机制在环境治理中有效的作用条件

    环境治理具有较强的正外部效应,需要政府的参与。政府机制在环境治理中也会出现“政府失灵”。政府机制在环境治理中的有效性,依赖于一系列的约束条件。当这些条件不具备时,政府机制在环境治理中的有效性就会受到影响。

    第一,利用政府机制实施环境治理,首先要求政府是责任型的政府。所谓环境治理过程中的责任型政府,就是要求政府对社会公众负责,追求社会福利最大化。政府能够识别、预警、防范环境责任事故,有效执行环境政策。在环境治理政策实施方面,要求政府有充足的环境政策工具,灵活、有效防控环境污染与环境破坏。

    第二,利用政府机制实施环境治理,要求政府对经济主体的污染行为有充分完备的信息。政府部门只有掌握充分的信息,才能对污染者的产品与生产工艺制定污染指标,规定所有行业中的每个企业、每个消费者的污染物排放的种类、数量方式。同时也要求环境政策的制定与执行成本较低,否则会影响政府机制在环境治理中的作用效果。但是,实际上,环境政策的制订与执行成本可能并不低,政府也不可能拥有完备的信息。就政策成本而言,由于不同的企业或不同的行业都有其自身的特殊性,要为其量身定做污染控制手段与减排量,需要进行全面的调查。显然,这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与财力,加大政策制定成本。就信息而言,政府与企业双方存在信息不对称。污染企业不向政府部门透露真实的污染信息对其更有利,政府部门难以准确获取有关污染排放量与污染控制成本方面的充分信息。因此,高昂的成本与不充分的信息降低了政府机制在环境治理中的有效性。

    第三,健全的民主制度与完善的法制体系,是利用政府机制实施环境有效治理的制度保障。正如制度经济学家所言,如其说是政府的失灵,不如说是制度的失灵。针对环境治理中政府机制的失灵,同样需要完善民主法制体系。人的利已本性并不非随环境的改变而改变,政府工作人员在政治市场上与经济市场上并无二至。因此,需要通过建立健全的民主制度与完善的法制体系,强化对政府自利行为的制度约束。防范政府在环境治理过程中利用其拥有的行政资源优势谋利。

    第四,财权与事权相对称的财政分权体制,是增强政府机制在环境治理中有效性的重要条件。现行的财政分权体制决定了地方财政必然存在收支缺口。地方政府的财政支出压力,是导致地方政府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发展高能耗、高污染型重工业的诱因。所以,财政分权体制影响着政府机制在环境治理中的有效性。因此,建立健全财政分权体制,保障财权与事权对称是提高利用政府机制实施环境治理有效性的改革方向。

    第五,公开、透明的政府运行机制与有效的信息获取机制,是克服政府环境政策制定、执行过程信息不对称,同时也是减少政府环境执法过程中机会主义行为的有效途径。另外,是否存在统一的协调机构与足够的权威,化解环保部门之间内部职能冲突,并实施政府部门间的有效沟通,是影响政府机制在环境治理中有效性的关键因素。

篇(7)

随着经济全球化发展,环境资源越来越受重视。如何在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之间寻找平衡是所有企业面临的难题。针对这一问题诞生的环境会计备受关注,环境会计的研究和发展正引导企业走向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化工企业作为能源型企业的标志,是在这一发展道路上的领先军。探索和完善环境会计非常重要,这不仅是化工企业经济发展的新出路,也是实施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的策略。

一、环境会计的含义

环境会计是会计学的新型学科,运用会计学的理论知识做基石,通过多样计量手段和方法进行检测,以可持续发展为核心思想,用来分析企业经济发展和环境管理之间的关系与影响的会计学方式。环境会计的最终作用是科学合理的平衡企业发展和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在全球高速发展的经济环境下,如何做到不破坏环境,不浪费资源的同时,保证企业经济活动的持续发展和经济效益的提高是环境会计的目标。因此也叫绿色会计。它是在环境污染资源浪费和完善会计学的情况下新诞生的一门学科,产生背景的恶化注定了其发展道路是保护环境和改善企业经济发展方式。简单来说,环境会计的目的是促进企业会计核算中科学合理分配自然、人力、生态三大资源,实现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双赢。环境日益恶化,资源渐渐缺乏,化工企业的管理模式和经济发展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这一问题能否得到改善和解决。改革开放飞速发展的经济和环境质量形成巨大的反比,化工企业作为能源企业的龙头,在这一方面的不良影响尤为凸显,且备受关注。就长远利益来看,不论是对于化工企业自身还是环境规划,化工企业实施环境会计迫在眉睫。

二、环境会计产生的大背景

(一).环境污染

首先,水污染是这几年司空见惯的的环境话题,但在探索化工企业与环境的问题上,不得不老话重题。石油开采对海洋的污染,工业废水对湖泊的破坏等等问题层出不穷。曾经的千湖之省和百湖之市,在水源污染的问题上深受其害。其次,空气污染,“ph值”一词从不受关注到2014年开春的“新宠”,不断在电视、网络、报纸等各大媒体上高频率的出现,这不是对空气污染的造势,而是对深埋在雾霾下的大半个中国的担忧。因为化工厂排放的大量二氧化碳形成的温室效应,使臭氧层破坏,全球温度升高也是不争的事实。其三,噪音污染,也许很少人知道合成硝酸铵的设备产生的噪音几乎可以和一百辆汽车同时按喇叭产生的噪音相媲美,其破坏力不言而喻。这还只是环境污染中人们近距离可接触得到的。

(二)资源浪费

森林的砍伐,植被的破坏,沙漠化加剧,可耕地的减少。这不仅导致农业资源的浪费,更使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的污染。水资源的浪费是化工企业中最显著的资源浪费,水资源的缺乏,且不论对环境的破坏力,就企业本身,也是致命伤。根据能量守恒定律,任何能源的过度使用,都会导致资源的缺乏。对于能源型企业来说,能源的缺乏如同鱼儿缺水。

(三)企业发展遇瓶颈

很多化工企业的业内人士都知道,降低环境成本是增加企业利润的方式之一。就石油企业来说,开采石油的过程中,废气、废水、废石油的排放占环保费的百分之七十,如果改进废水的循环使用,减少废气的排放量,提高石油的质量减少石油的废弃。不仅可以直接降低环保费,还能提高石油的产量。但是,很多企业只顾眼前利益,不能涉足长远考虑,最终导致企业发展止步不前,经济活动遇到瓶颈。对此,很多企业一味的在人力和财力上找原因,而不能转换角度在物力及能源上找突破口。这是受到传统会计计算出来的数据的局限性,相对的环境会计就可以弥补企业在能源统计上的空白,扩宽企业管理者的视角,尤其对于能源型化工企业,能源数据的补充对于企业的发展百利而不一害。

三、探索环境会计的必要性

(一)国际背景对环境会计的推广

1998年,联合国际会议上通过的《环境会计和报告的立场公告》中明确指出环境会计对于企业发展的重要性。化工企业的环境会计更是着重于降低污染成本和能源消耗的研究。《环境会计和报告的立场公告》也得到了各国政府和很多国际组织的支持,在全球绿色会计的呼声中,相应其号召是大势所趋。企业作为全球经济发展的单位,在响应国际环境会计之时,应该认识到从环境的角度审核经济效益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实践出真理,实施环境会计,探索可持续发展型经济模式的是解决企业发展瓶颈的新出路。

(二)我国科学发展观和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思想

德国的《包装物处理法》和《循环经济和废物管理法》明确规定了减少废物量是废物处理的首要位置。在我国,科学发展观和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思想一直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思想。作为能源型企业,化工企业在可持续发展的思想上还不完善,导致环境问题频发,坚持科学发展观,树立以人为本的核心思想,是立足于长远的经济发展观。与之对应的环境会计是帮助和实施这一战略的最佳工具和手段。环境会计从自然环境的角度分析衡量能源的持久性和可再生性,用来促进企业经济科学合理地持续发展。

(三)化工企业的发展对环境的依赖

化工企业的原材料出自大自然,加工生产的过程离不开环境,化工企业对环境的依赖性远远高于其它行业。就这一点来看,化工企业对环境的破坏最终都会反噬到企业自身。如何减少废气、废水、废物的排放,在经济发展的同时确保环境能源的持续供给这一难题上,环境会计的研究显得尤为重要。而且以现在的会计计算方式,成本是由人力成本和原材料成本的和来计算的,在产品生产过程中的损益和环境成本多缺乏细致的划分。针对企业的细工细作,环境会计的计算方式能有效的补充企业管理中浪费的资源,以此做到合理分配,最大限度的控制成本,实现高效生产,绿色生产。

(四)环境管理需要化工企业的支撑

在环境治理上,不仅要主动的采取可行性措施,也需要化工企业的配合和合作。环境治理的同时,化工企业不仅要控制废物排放量,更要协助环境管理部门,维护治理成果。根据木桶效应,环境治理的长板再长,也抵不过化工企业的短板太短。所以,协调环境治理和企业发展的平衡点至关重要。系统化的环境会计研究,就是寻找经济发展和环境管理的平衡。

四、实施环境会计的措施

(一)思想的转变

寻找经济发展和环境管理的平衡点,首先要将环境管理摆到和经济发展一样的高度,平等的位置才能平衡两者的关系。在思想上,纠正一切以经济发展优先的错误思想,树立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才能做到可持续发展。重视环境管理,探究环境会计,需要企业管理者转变传统观念与时俱进。

(二)法制的健全

在环境治理方面,完善的制度胜过千万语言。建立健全环境管理法,对有效治理环境污染的企业进行嘉奖,对超污染的企业采取惩戒和取缔。认真落实各项法律法规,充分发挥法律对企业的约束力,引导企业走向科学合理的发展道路,督促企业探索和完善环境会计的优势,促进经济环境协调发展。

(三)企业的实施

重视环境费,合理分配,控制环境成本。降低企业内部环境是减少环境费的良好开端,针对企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进行合理的调整和分配,充分利用可循环使用的资源,减少浪费。作为发展中国家,我国的化工企业先天缺乏技术资源和经济条件,作为能源高消耗企业,更应该为生态环境保护做榜样,努力优化企业管理模式,探索低污染、低耗能、低成本的经济发展前景。其中,在环境成本控制环节,建议企业建立完善的成本控制系统,设立预算目标,再落实到各个部门,进行单独控制,逐个突破,使环境成本最优化。

五、结束语

综上所诉,对环境污染较为严重的化工企业,更应该重视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实现绿色经济可持续发展。环境的治理直接影响到人类文化的发展。环境成本预算的控制,对于国家和企业来说,不仅可以提高竞争力还能提升自身的形象。探索环境会计,从环境的角度计算经济的得失,用宏观的核算体系精准统计数据,再用会计与审计的科学计算方法优化环境资源和经济发展。

参考文献:

[1]邹纪元.国内外环境会计的研究分析及我国实施环境会计对策[J].商业会计,2013,(3)

[2]刘贻玲.生态补偿机制下的矿产资源开发环境会计重构[J].价值工程,2013,(33)

篇(8)

在21世纪,经济发展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变得越来越密切。许多学者和专家人士、各国领导等,都开始意识到环境对社会经济和谐发展的重要性,并积极分析环境问题的形成原因,以期提出一些有效性的解决策略。事实上,能否做好环境保护工作,会直接影响到一国的综合实力水平。对于任何国家而言,都应该重视环境保护工作,维护人类共同的生存环境,以此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健康、可持续发展。

一、当前国内外环境保护形势分析

(一)国内外水环境保护形势

第一,国内水环境保护形势。近些年来,我国社会经济呈现快速提高趋势,水环境污染问题逐渐严重起来,对于人们的日常生产与生活产生了一定影响。早在2008年,我国政策的环境相关报告中就指出,我国存在严重的水体污染问题。综合来看,我国的水体污染问题主要如下:其一,水污染的总量没有得到有效控制,造成了地表水与地下水的严重污染。其二,重金属对于水体污染产生较大的影响。其三,我国许多江河湖水出现富营养化现象。其四,新的水体污染物正在增多。其五,水资源的开发与使用过于浪费,造成部分地区出现了用水困难问题。近几年来,我国在水资源保护方面,投入了大量的精力,但效果却不尽如人意。第二,国外水环境保护形势。在我国存在的水污染问题,也存在于其它国家,但是部分国家对水资源的污染问题进行了有效的治理。比如说美国与日本在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就开展了水环境的治理工作,将水环境问题的解决任务,纳入国家的法律法规中,提出了全国范围内水资源保护的严格要求。虽然水环境污染问题仍然存在,但已经得到了明显的缓解。

(二)国内外土壤环境保护形势

第一,国内土壤环境保护形势。随着我国工业的快速发展,土壤污染问题在近几年来越来越严重。根据土壤环境问题相关调查显示,我国农村的土壤主要受到农药以及重金属污染,土壤污染的面积较大。矿区带来的污染以及石油污染,生活垃圾污染都加大了我国的土壤环境问题,也带来食品安全问题,给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带来了不小的挑战。我国土壤污染一般是从城市开始,逐渐发展到农村。土壤环境染污已经从原来的单一污染发展到现在的复合污染,并且对地下水资源产生了负面影响。第二,国外土壤环境保护形势。部分西方国家针对土壤环境污染问题建立了专门的治理基金。这些国家对土壤环境问题进行全面地调查,并且及时发现问题,采取措施进行治理与修复。例如,法国与英国这样的西方发达国家,利用法学修复与生物修复法等,开展土壤环境治理工作,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三)国内外大气环境保护形势

大气污染是一个国际性的环境问题,因而大气不属于某一个国家。一个国家的大气污染,不仅会让自己国家的环境恶化,还会影响其它国家的环境质量。目前,全球变暖以及臭氧层遭到破坏、酸雨现象都是全球面对的大气污染问题。这些大气污染问题的产生,主要原因在于工业废弃以及废物的非法排放。早在2007年,西班牙召开了针对大气污染问题的IPCC会议,对大气污染问题进行了评估,并提出了具体的解决方法。自此之后,许多国家都开始重视大气污染问题,纷纷加大了污染预防与治理力度,对本国的大气浓度进行监测,大气污染问题虽然得到了缓解,但仍然没有达到人们所期待的效果。

(四)国内外生物保护形势

生物保护工作,是保护大自然的重要内容。但是,在社会经济快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快速提升的近些年来,物种的灭绝速度越来越快,物种多样性下降,使得生态系统遭到了破坏。大量的生物灭绝,让世界对于生物保护工作的重视度开始大幅度提高。第一,国内生物保护形势。我国的物种类型减少趋势非常严峻,物种保护工作势在必行。生态环境的恶化仍在继续,但并没有得到更多的重视。在原有生态环境问题不断加剧的过程中,又产生了许多新的问题,生态系统破坏越发严重。总体来讲,我国的区域生态环境破坏最为严重,植被被大面积破坏,土壤退化,生物物种减少,地面下沉问题多有出现。特别是在我国的西北地区,受到自然环境的影响,青藏高原以及荒漠与冰川这些地区的生物保护工作现状令人担忧。第二,国外生物保护现状分析。在十多年前,各个国家就针对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工作展开了讨论,也提出了许多生物保护的措施。例如,成立生物保护组织,建立生物研究机构之类的解决策略被提出。联合国也十分重视生物保护工作,并建立了专门的项目,并从1996年开始正式实施。

(五)国内外矿物资源的环境保护形势

第一,国内矿物资源的环境保护形势。我国是一个幅原辽阔的国家,矿产资源相对比较丰富。但是受到人口数量的影响,我国的矿物资源开采量较大,使用中存在较多浪费现象。近些年来,石油与煤炭等矿产资源的大量开采,使得我国资源总量明显下降。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得社会对于矿产资源的需求量越来越大,加强破坏问题较为严重,影响了我国的原物资源保护工作效果。第二,国外矿物资源的环境保护形势。虽然国外在石油与煤炭等矿物资源的开采中,也存在一些缺点与漏洞,但总体情况要好于我国,许多国家十分重视矿物资源的保护工作,日本就是一个比较具有代表性的例子。

二、国内外环境保护工作方法分析

(一)加大环境保护工作的宣传力度

只有充分利用全员的力量,让更多的人参与到环境保护工作中来,才能够有效促进环境保护工作质量的提高。对此,需要加强多向互动与相互交流的信息平台的建立,让国家之间、人与人之间,可以顺利实现无障碍交流,给环境工作的开展,提供有效保障。环境保护工作者应当将发现的环境问题,及时反馈给社会大众,让人们意识到环境污染与治理现状,并对环境保护工作进行讨论,让全员参与其中,找到解决问题的可靠方法。只有这样,才能让环境保护工作得到更多人的支持。环境保护工作,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人类的生存,随时关注环境问题,了解环境形势,能够促进环境监督力的加强。政府部门要做好环境保护工作的宣传,让每一位社会公民都建立正确的环境监督意识,积极去发现问题,努力去保护环境。

(二)做好环境保护的合作与交流工作

地球只有一个,地球上的各类资源是有限的。做好环境保护工作的宣传,让人们建立起环境保护意识,促进人们在日常生活中节约资源,保护资源,才能促进环境保护工作效果的优化。在环境保护工作中,政府是主导力量,政府部门要积极与各个国家进行交流,了解存在的环境问题。并通过合作,调动一切可以利用技术去开发环境问题治理对策。研究新的方法,加强环境保护工作创新力度。

(三)加强环境监测的力度

环境质量控制工作较为复杂,因为环境保护工作的内容是多种多样的。环境保护相关部门要通过每一个季度或者每一年的环境保护工作计划,开展有效的环境监督工作,并对环境监督的数据结果进行详细、完整的记录。除了这些数据,更要记录环境监测的具体仪器和设备,促进环境监测工作力度的加强。

总结

综上所述,生态环境的破坏与污染,已经成为一个世界公认的问题。随着环境破坏力度的加大,人们赖以生存的环境质量下降。目前,人们不得不去面对大气污染与水体污染等环境问题,环境的恶化会让环境的稳定性下降。在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我们应当将更多关注放在环境保护问题上。开发有效的方法保护我们生存的环境,能够改善人类的生存环境,提高生活质量,促进人与自然的共同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宣传教育系列报告会在北京举行.周生贤部长作题为《我国环境保护形势与对策》报告[J].吉林环境,2013(04).

篇(9)

一、推行环境会计确认和计量理论的可行性

1.法律环境和会计环境的存在

企业环境会计的确认和计量需要遵循会计准则制度等和与环境有关的法律法规。一方面,我国已经颁布和实施的环境保护法等法律法规,为环境会计的确认和计量理论提供了良好的法律环境。另一方面,企业的会计行为日益规范化和系统化,又为其在企业中的运用营造了一定的会计环境。

2.企业环境事项的存在

在可持续发展的目标下,环境效益和社会利益的最大化与企业的利益最大化密不可分。如购入环保设备,虽不会带来直接的经济利益,但却有助于企业减少未来由于污染而支付的环境治理费或罚款。为了更好的反映企业的效益,需要将环境会计的核算对象加以确认和计量。

3.环境信息披露的要求

我国已经有相关的制度要求企业披露与环境有关的信息。就目前上市公司披露的社会责任报告和环境报告书情况来看,披露的形式有货币金额和文字说明等。

4.国外环境会计的实践

目前,国外很多国家已经将环境会计的确认和计量理论形成相应的制度规范,FASB将环境会计理论的研究成果纳入到美国财务会计准则之中,日本了《环境会计指南(2005)》等,这些实践为我们提供了参考。

二、环境会计确认和计量存在的现实约束

1.会计理论的约束

(1)环境会计要素定义的约束。首先,企业发生的与环境有关的事项的财务影响往往是在未来才体现出来。在此基础上定义的环境会计要素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企业需要借助预测和估计等方法对其进行确认。这与可靠性之间存在着冲突,也影响计量结果的准确性。其次,我国目前并没有制定环境会计制度,对于环境会计要素的定义没有达成统一,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环境会计确认的应用。

(2)环境会计目标的约束。不仅要满足使用者的决策,还要有利于保护环境,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保护环境应该作为环境会计要素确认和计量的出发点。仅参照传统会计确认的标准和方法,无法完整地体现环境保护的目标。如果将法律法规或其他的确认标准纳入环境会计确认的程序中,可能会脱离会计核算范畴,如何将二者融合是环境会计确认中需要解决的问题。

(3)计量的约束。主要表现在环境会计计量方法的选择和应用上。由于环境事项的复杂性,在计量时还需要借鉴环境经济学、模糊数学、统计学和运筹学等学科中的方法理论。

(4)会计信息质量的约束。由于环境事项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以及计量上的约束,其反映的信息不一定能够满足可靠性的要求。在对环境会计进行确认和计量的过程中,需要结合具体的环境事项的特点选择合适的方法。有些环境事项的发生在时间和空间上具有很大的差异,可比性要求不能满足。而环境事项的复杂性,企业可能无法及时确认。

2.会计实践的约束

(1)缺乏环境会计方面的制度规定。国外环境会计确认和计量理论的研究结果已经以制度的形式加以规定,企业在实施环境会计确认和计量时有参照规范。我国对于环境会计的确认和计量还处于研究探索阶段,没有形成相应的制度规定,企业缺乏制度上的指导,从而限制了环境会计在实践中的应用。

(2)缺乏专业素质人员。环境会计的确认在一定程度上依赖于专业人员的判断,而目前大部分会计人员对于环境会计不太了解,在做判断时很可能无法做到客观准确。另外,环境会计计量所采用的方法比较复杂,很多人并不了解这些计量技术更不可能准确熟练地运用于环境会计实务中。

(3)成本—效益的约束。与环境活动有关的交易或事项比较复杂,企业在对其进行确认和计量时往往需要获取其他信息。例如,企业为了评估治理环境污染的支出,需要采用专业的技术,获取环境污染各方面的指标信息。企业在获取和评估这些信息的过程中,需要支付一定的成本。如果企业的支付无法给其带来相应的效益,企业可能就会放弃这项支出,结果导致放弃确认和计量该项业务,或者是确认和计量的结果不准确,对环境会计确认和计量在实践中的应用都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三、加强环境会计确认和计量理论在实务中应用的对策

为了加强环境会计的在实务中的应用,可以采取以下一些措施:

第一,政府需要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和制度。一方面,国家相关部门制定和完善环境会计确认和计量的相关制度规定,明确界定环境会计确认和计量的定义、方法、质量要求和信息披露等方面的内容,从而为确认和计量理论在实践中的应用提供制度指导。

第二,企业需要完善自身,引进和培养复合型人才。企业应树立高度的环保意识,将环境保护纳入企业的战略规划和规章制度中。同时引进一批环境会计专业的复合型人才,也可加强对内部从业人员的培训,提高他们在环境会计核算方面的执业能力。

第三,社会上其他机构应该充分利用其自身的优势,为环境会计确认和计量理论在实务中的应用提供支持。高校可以开设与环境会计相关的课程,加大同国际上相关组织机构的交流,学习国际上环境会计理论知识和实践应用,并结合我国的具体进行创新。其他机构可以通过整合自身的资源,为企业环境会计的核算提供便利。会计师事务所可以培养环境会计业务人才,开展环境会计咨询和审计等服务。软件开发企业可以通过研究开发相关的软件系统,加强企业环境会计核算的自动化。信息整合类机构可以扩大对环境信息的搜集和整合功能,为企业提供相关的信息,将其企业信息处理的成本等。

参考文献:

[1]孟凡利.环境会计研究[M].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1999.

篇(10)

DOI:10.16640/ki.37-1222/t.2017.06.206

1 我国环境影响评价存在的问题

1.1 导则体系不完善条款、缺乏操作性

我现行的导则体系欠缺完整性,过分关注环境的个体区域、短期影响,缺乏整体长期客观分析,在政治政策、工程施工、运营报废等宏观方面缺乏明细导则,考虑的长期影响较少。我国现行的环评导则内容和形式无法实现多元化,可操作性弱,执行力度差,评定指标过于抽象、笼统,无法细化的评判标准,指标解释欠缺准确性的描述,尤其是大型的环境影响工程缺乏举例说明解释,环保治理执行人员无法具体实施对策,相关企业钻了制度的漏洞导致环评结果失去存在意义。

1.2 环评机构的资质欠缺

我国现行的环评逐渐市场化,环境影响评价机构追逐经济利益而背弃环评的基本原则,部分环评机构内部管理混乱,随便启用毫无资格的人员作为环评人员,几乎所有大大小小的环评机构都存在着对环境评价的重视程度不够、应付评价的行为。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环评机构资质证书不健全,评价可执行的规章制度不完善;另一方面是机构缺乏总体统筹规划,机构内的环评人相互独立缺乏交流。

1.3 环境评价制度的普及度低

我国的环境评价制度具有法律效应,原则是具有法律性质、强制执行性。然而实际上我国的环境评价制度的普及度较低,制度的执行缺乏强制性便会导致环评制度形同虚设,部分企业以此作为逃避环境污染问责的借口。尤其是中小乡镇企业对环境影响评价的意识不强,普遍实行的程度较低,但环境影响较为突出的往往是中小型未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乡镇企业。

1.4 公众参与执行力弱

公众参与环境影响评价是我国社会主义的特色,也是我国建设环境友好型的必然趋势。公众参与度低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公众参与主体狭隘。环评的参与的公众主体仅仅限于大中型企业的高层领导、相关环评专家,与环境生活息息相关的普通市民、居民、职工无法进入到环境影响评价中。第二,环境影响评价信息公开渠道闭塞。信息公开内容不真实、单一,方式欠合理,建设工程的环境影响仅仅公开某些可弥补的消极影响,潜在的环境影响风险并未真实公开。第三,忽略公众意见。普通市民的意见具有代表性和广泛性,更贴近我们的客观实际生活,然而对民众意见采纳甚少,且对民众的意见给予中肯回复仅在少数。

1.5 环境评价滞后性

环境影响评价的滞后性是环境影响评价的时机问题。主要体现在环境影响评价滞后于人类活动。环境影响评价是在我国大型工程项目建设前期进行的,为了在建设中期采取降低环境的消极影响措施。然而在实际评价中,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的开展以实际收取的服务费用为时间基准,若环境影响评价机构的资金未到位或资金额过低,会造成环评人员积极性不高,出现环境影响评价滞后的影响,造成环境影响评价流于形式。

2 我国环境影响评价对策研究

2.1 完善导体体系及条款

基于我国存在导体体系不完善的问题,首先要完善环评导体体系,善于借鉴国外环评制度经验,完善导则体系,细化指标,加强对指标解释,必要时利用举例说明方式对导体的内容进行补充。其次,尤其是完善导体中对于战略环评、大型工程、生态工程等宏观影响,强化长期性的影响评价。再次,在技术层面强化环境要素的导则,例如废弃物、土壤振动等,加强条款的执行力度,变抽象条款为操作性条例,加快对技术导则的编制进程。

2.2 加强环境影响评价机构资质管理

加强环境影响评价机构资质管理,市场化进程中环评人员需要资格认证,严格审查环境影响评价机构,环境影响评价机构实行定期考核制度,根据绩效考核的方式激励环评人员提高业务素质。国家应提供政策和资金支持,建立环境影响评价专家库,从每个环境影响评价机构选拔优质的环评人进入专家队伍中,并根据项目的划分建立不同的队伍。

2.3 建立完善指导原则

针对我国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普及度低的问题,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一方面,加强对环境影响评价的宣传力度。由于乡镇偏远地区的信息渠道并不通畅,对环评的重视程度较低,应发挥环境部门的牵头主导作用,广泛宣传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另一方面,明确建立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指导原则。由于环境影响存在差异性,区域地理位置的不同带来的环境影响不同,由此,为了扩大环境影响评价的普及度,则要建立全国统筹的指导性原则,各地方各区域根据指导性原则因地制宜,普及运用环评制度。

2.4 完善公众参与制度

首先,拓宽公众参与环评的渠道,网上平台、手机平台都成为增加公众参与度的有效渠道。其次,提高环境影响评价在公众的影响力,使公众从内心认识到环境影响评价的重要性,从而积极主动的加入到环评工作。再次,完善公众意见反馈机制。公众的意见代表着最为广泛阶层的人民利益,善于听取公众的意见,并根据意见建议类型划分层次,分阶段、分层次、分类型的解决并采纳公众反馈的意见建议。

2.5 灵活评价程序和监督工作

环境评价具有显著的时间性,在项目的准备周期内完成环评,对中期规划的对策实施有很大的基础作用。第一,根据不同的项目活动制定不同的工作程序,初步评价和详细评价相结合,项目方案的性质、规模对环境影响程度指标逐一罗列。第二,对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的资金支持及时到位,提高环评的服务报酬,保证环境影响评价的前瞻性和科学性。第三,若实际发生了对环境的影响,则需对预期环评结果进行执行效率评价,对环境影响评价工作实时动态监测。

总而言之,我国的环境影响评价存在着诸多问题,需要我们正视,并端正态度,研究存在问题的缘由,只有勇敢地面对环评问题,国家治理与公众参与相结合,才能针对性提出解决环评制度问题的对策,共建美好的环境。

参考文献:

篇(11)

中图分类号 X5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2-2104(2009)06-0170-05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经济发展与水环境保护的矛盾越来越突出。为加大水环境保护力度,原国家环保总局于2007年提出,对环境违法突出的流域实行“流域限批”、加大重点湖泊水环境综合整治力度、加强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工作、深化工业污染防治工作、加快推进农村环境保护工作等5项重点工作。虽然5项措施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实际收效并不明显。据国家环保部2007年《中国环境状况公报》显示[1],长江、黄河、珠江、松花江、淮河、海河和辽河等七大水系总体水质与上年持平,总体为中度污染,其中辽河、海河为重度污染,湖泊富营养化问题突出。197条河流407个断面中, Ⅰ~Ⅲ类、Ⅳ~Ⅴ类和劣Ⅴ类水质断面的比例分别为49.9%、26.5%和23.6%。28个国控重点湖(库)中,水质为Ⅱ类占7.1%,Ⅲ类占21.4%,Ⅳ类占14.3%,Ⅴ类占17.9%,劣Ⅴ占39.3%。主要污染指标为总氮和总磷。监测的26个湖(库)中,重度富营养的2个,中度富营养的3个,轻度富营养的9个。数据显示,全国地表水污染形势依然严峻。

日益严峻的环境问题表明,环境行政部门的单一管理模式已难以适应环境监管的需要,独立的第三方监督已成为必要。环境审计正是对环境责任的履行情况以及与环境有关的经济活动的真实性、合法性、效益性进行监督、鉴证、评价的独立性监督行为。自1992年最高审计机关国际组织环境审计委员会成立以来,环境审计以“水资源”为主题,得到了各国的普遍重视,各国依据具体情况,相继开展了不同形式、不同程度的环境审计工作,使环境审计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并日益成为现代审计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2]。国外环境审计发展的总体状况是实务先于理论。环境审计理论方面,国外研究主要集中于环境审计定义、内容、目标、主体、方法等最基本的理论,尚未形成较统一的理论体系;在实务方面,美国、加拿大、荷兰、德国等发达国家环境审计开展的较为全面,已逐步向绩效审计发展[3]。美国是最早开展环境审计的国家[4],荷兰的环境审计范围十 分广泛,包括中央政府13个部委的23个政府机构以及森林、供水、公共设施等公共管理部门,主要是调查和评价这些部门机构的能量节约、内部环境管理和降低流动性等情况[5]。与国外相比 ,我国的环境审计起步较晚,但经多方努力,研究已深入到各个方面,研究范围包括环境审计理论基础 、动因、本质、职能、目标、假设、原则、准则、程序、方法、主体、对象等,总体而言,研究关注宏观环境问题,对审计方式方法进行了探索,具有一定的前瞻性,但主要针对政府审计,缺乏系统性,与环境学科的融合不够,尚未打破传统审计研究框架,难以取得适应环境审计实务开展的突破性进展。实务方面,自1998年审计机关被明确赋予环境审计的职能后,先后开展了对部分城市环境保护资金、46个重点城市排污费、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退耕还林(草)试点、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青藏铁路环保资金使用情况等重大环境保护项目和重点环境保护区域的审计,进行了有益的环境审计探索[6~8]。环境审计逐步成 为我国政府审计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审计范围、方式等方面越来越呈现出不同于其他专业审计的个性特征,但目前的环境审计实务,多采用项目为导向、以资金审计为重点的审计模式,没有突出区域环境审计的整体效应,难以适应逐步向绩效审计发展的环境审计的需要。新型的、遵循环境领域自然规律、符合政府审计特点的审计模式的研究,已成为目前环境审计发展的瓶颈。

1 水体污染特点与水环境审计

水体污染是指排入水体的污染物在数量上超过该物质在水体中的本底含量和水体的 环境容量,从而导致水的物理、化学及微生物性质发生变化,使水体固有的生态系统和功能受到破坏[9]。水体污染主要有点源污染和面源污染两类。点源污染主要是未经妥善处理的城市污水(生活污水与工业废水)集中排入水体。面源污染是农田肥料、农药以及城市地面的污染物随雨水径流进入水体;或随大气扩散的有毒有害物质,由于重力沉降或降雨过程进入水体。水体污染的特点体现为区域性、复杂性和累积性。①区域性:水体污染是排入 水体的污染物引起,污染物进入水体后必然随水体的流动而迁移扩散,传播到排入点下游的所有流域范围,故具有区域性;②复杂性:水体污染机理复杂,非单一物质所致,一般有物理、化学及生物 性质,指标较多,如:温度、色度、酸碱度、氮、磷、硫酸盐、有机物、大肠菌群、细菌等,其性质较为复杂,处理技术多样;③累积性:自然水体有一定的环境容量和自净能力,在未 达到水环境容量之前,污染物可以通过水体自身的物理的、化学的与生物化学的作用,使污染物的浓度降低或总量减少,受污染水体部分或完全恢复原状,当进入水体的污染物逐渐增加,水体的污染才显现出来,一旦水体污染超出水环境容量时,水生态平衡就被打破,需要持续有效的治理措施水体才能恢复原状,因此,水体污染及治理恢复的效果均具有累积性特点。2004年国家审计署已开展的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审计,在制定审计方案时已认识到流域的概念,以流域整体范围为审计对象,体现出流域审计的思路。然而在审计内容上,没有切实结合水体污染物的性质以及水体污染产生的原因和特点,审计的主线并不十分明确,内容广泛但缺乏深度。而且,在审计依据和对象的选择上没有考虑到水体污染及治理累积性的特点,选取2001年至2003年国务院先后批复的太湖、淮河、海河、辽河流域水污染防治“十五”计划为审计对象,对采取的治理措施所致的水体环境的恢复效果难以评价。因此,水体污染的原因和特点,决定了水环境审计方案的制定、方法的选择、内容的界定、结论的可靠,水环境审计必须体现流域整体特点,以水体污染物为导向,才能使审计过程主线明确,重点突出。

2 水体污染物为导向的流域环境审计模式的总体思路

水体污染物为导向的流域环境审计模式的总体思路是,开展水环境审计时,除传统审计关注的资金使用问题外,要结合和遵循水体污染区域性、复杂性和累积性的特点,划分流域环境审计区域,确定审计对象和内容,选择审计方式。具体而言就是:

(1)根据水体污染区域性的特点,将受污染流域的所有区域划定为审计范围。污染物进入水体后必然随水体的流动而迁移扩散,传播到污染点下游的所有流域范围。由于污染物质在水体中有多种输移途径,在划定审计范围时应充分考虑污染物在水体中输移的特点,区分环境审计大范围和重点关注区域。

(2)根据污染物复杂性的特点,在制定审计方案时,应筛选主要污染物质或特征污染物作为审计的主线,围绕导向污染物质展开审计。

水体污染机理复杂,非单一物质所致,一般有物理、化学及生物性质,指标较多。若对引起水体污染的所有指标进行审计,则分散了审计资源,难以发现区域水体污染的主要原因。因此,应在审计方案制定时,通过一定的方法,确定流域主要污染物质或特征污染物,并以此为主线,确定审计内容,从多层面查明流域导向污染物治理的效果。

(3)根据水体污染及治理累积性的特点,选择一段时期内持续治理的项目 为审计对象,避免对近期采取的措施进行评价。水体污染及治理恢复的效果具有累积性,在审计对象选择时,应充分考虑累积性特点,关注持续治理的项目,并经充分长的时间,待治理效果显现后,再做出审计评价,回避对近期采取的治理措施进行评价而带来的审计风险。

3 审计模式构建

3.1 划分审计区域

污染物质在水体中输移的主要途径是对流和横向、纵向扩散混合[10]。对流是溶解态或颗粒态物质随水流的运动;横向扩散是由于水流中紊流作用,在流动的横向方向上溶解态或颗粒态物质的混合;纵向离散是由于主流在横、垂方向上的流速分布不均匀而引起的在流动方向上的溶解态或颗粒态物质的分散混合。通常情况下,污染物进入河流水体后,在垂向上会很快混合,但往往需要流动一段距离才能达到横向完全混合,横向混合区下游是完全混合区,污染物在河流断面上完全混合,一些较大型河流,横向混合可能达不到对岸,在河流中形成“污染带”。

根据水体污染物随河流迁移的特点,对流域进行环境审计时,要考虑河流两岸点源和面源形成的污染物随纳污河流的迁移所造成的污染影响情况,将可能产生污染的区域划分为环境审计的大范围,再将污染物迁移沿线划分为环境审计重点关注区域。例如,太湖流域的环境审计理论上应将太湖流域整体划分为一个审计区域,但是太湖流域范围较广,如果进行全流域审计,必然使审计力量分散,审计周期加长,增加审计成本,应根据水体污染物输移规律,将河流水质突变断面的下游作为环境审计的重点,如河流流经某区域后水质从Ⅲ类变为Ⅳ类,那么流经区域及下游区域应作为审计重点。

3.2 调查导向污染物质

筛查流域主要污染物或特征污染物是确立环境审计主线和重点的关键步骤,由于污染物调查的复杂性和专业性,往往审计人员难以掌握。本文将建立几种调查导向污染物质的方法,以供实务参考。

(1)专家评价法。通过国家环境保护部评估中心的专家库调取某流域专家资料,经过筛选,确定专家评委,采用远程匿名评价的方式,对该流域的环境本底污染物质进行排序,再综合专家意见确定流域导向污染物。此方法的优势是成本低,关键是选取的专家是否对该流域进行多年的研究,出具的意见是否具有权威性,因而风险较大。

(2)文献调查法。调查近五年国家环境保护部和地方环境保护部门的环境质量公报对于某流域的环境主要污染物质的公布信息,结合期刊文献有关某流域的研究性论文的成果,确立流域环境污染导向物质。此方法成本低,效率高,文献基数较大,避免了少数专家可能带有主观意见的风险,但需要具备一定的专业基础,对审计人员知识结构有要求,调查人员的素质往往对调查结果影响较大,存在审计风险。

(3)实地监测法。严格按照环境监测的方法,对拟进行审计区域进行实地监测。调查范围应尽量按照将污染物排放进入天然水体后可能达到水域使用功能质量标准要求的范围,当下游附近有敏感区域(如,水源地、自然保护区等)时,调查范围应延长到敏感区上游边界。流域涉及行政区划的,在分界处应进行监测。湖泊主要污染物调查时,应将河流和湖泊分别调查。调查的水质指标尽量全面,除环境规划指标外还应加测有潜在可能的污染指标。该方法,成本高、周期长、效率低、专业性强,一般需要委托专业的环境监测机构进行,导向污染物确定的审计风险较小。但是各地权威的环境监测机构通常是环境质量公报数据的提供者,因此,难以保证数据的准确度,往往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调查结果和公报数据基本一致,只是行政区划界面数据,河流、湖泊指标更为具体,对后续审计工作在评价各地环保责任履行方面会有一定的帮助。

从上述三种方法来看,在确定重点流域导向污染物时,考虑到国家和各地环保部门较为重视,相关研究也较多,宜采用文献调查法、专家评价法;对于小流域,或单个环保项目审计时,采用实地监测法效果较好。

3.3 选择审计对象

在选择环境对象时,应充分考虑流域水体污染和治理效果的累积性特点,将其分为两个层次,即环境治理项目的审计和生态恢复效果的审计。

环境治理项目是指为治理流域污染而制定的有针对性的污染治理建设项目,如太湖水污染防治“十五”计划提出的治污工程计划中,要求至2005年底,江苏省将形成264.48万t/日的污水处理规模,浙江省将形成249.1万t/日的污水处理规模,上海市建设城市污水处理厂2座,其处理规模为6.5万t/日,总体具备削减COD 16万t、TP 0.36万t和NH3-N 0.9万t的能力。对于环境治理项目应在其建成并正常运行后进行环境审计。对于生态恢复效果,又可分为生态恢复工程项目审计和环境政策制度效果性审计,其累积性特点明显,需要较长的时间才能显现。如太湖水污染防治“十五”计划中提出的湖滨带建设工程、前置库和湿地建设工程、水生植被恢复和重建工程等生态恢复系统工程,在投资完成后,经过充分长的时间,人工生态系统才能稳定,对其评价才有意义。对于流域水环境政策和制度建设的效果性审计也应遵循水污染治理效果累积性的特点,持续的对政府采取的不断调整的水环境政策和制度的效果性进行评价。

3.4 确定审计内容

目前理论研究认为环境审计的内容包括环境政策法规执行审计,环保资金的筹集、管理和使用审计,环境管理系统审计,环境报告审计,环保投资项目审计和建设项目环境审计等方面[11]。开展的水污染防治资金效益审计的内容主要包括五方面:水污染防治资金的来源、 总额、投向和管理使用情况;水污染防治效益评价;调查国家有关部门和地方各级政府在水污染防治方面所采取的措施和办法,所取得的经验和成效;水污染现状及水污染防治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水污染防治管理体制和政策方面存在的问题。实务中仍然以水污染防治资金的审计为重

点,内容涉及水环境污染防治的所有方面,目标是能对水环境污染状况进行全面的效益评价。

然而就以上内容来看,存在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内容广泛而分散,缺乏主题和主线;二是信息点过多,使审计资源分散,难以形成有深度的审计成果。本文认为,应结合水体污染的区域性和复杂性的特点,在合理划分审计区域的基础上,以区域主要污染物或特征污染物为导向,从政策制度、项目管理、专业技术等三个层面确定审计内容。

(1)政策制度层面。导向污染物质是流域内主要污染物或特征污染物质,确定审计内容时,首先应重点关注国家和地方政府在导向污染物质控制方面是否制定针对性措施,将政策文件作为审计依据,政策的执行情况和制度建设情况作为审计内容,评价政策制度变化和产业结构的调整是否对导向污染物质的治理有持续、正面的干预作用。如太湖流域主要污染物质为总氮、总磷,在对太湖水污染防治效益进行审计时,应重点审计一段时期内国家和地方是否有针对氮、磷污染治理的相关政策制度,环境管理中是否有效的采取措施,产业结构的调整是否有利于氮、磷污染治理,以及政策制度文件中关于氮、磷污染治理条款的效果性,而对流域内其他与水污染有关的政策制度仅作参考,缩小了审计范围。

(2)项目管理层面。管理层面上,重点审计流域内导向污染物质的治理项目和生态建设项目,主要是评价一定时期内流域内的水体治理项目对导向污染物的治理能力和运行情况,以 及生态建设项目的效果性。如太湖流域水体主要污染物是氮、磷,若对其审计,应重点关注污染治理项目中是否有氮、磷污染的治理措施,氮、磷污染治理项目是否在污染治理项目中占据主导,生态建设项目是否有氮、磷治理能力,稳定性如何等。例如太湖水污染防治“十五”计划提出的治污工程计划中要求,2005年底前,江苏省、浙江省、上海市总体形成520.08万t/日的污水处理规模,审计中不仅要调查规模是否已完成,还应重点调查具有氮、磷去除能力的污水处理规模占总规模的比例;“十五”计划还提出湖滨带建设工程、前置库和湿地建设工程、水生植被恢复等生态恢复工程,审计要调查这些生态建设项目是否有氮、磷去除能力,所占比例如何等。

(3)专业技术层面。审计调查流域内污染治理项目和生态建设项目采取的对导 向污染物质治理技术的效果性。通过排污口导向污染物监测数据评价治理项目中采取技术是否有效;调查流域监测断面导向污染物监测数据,评价水体生态恢复建设项目和治理项目的综合效果。如氮、磷去除工艺很多,流域相关政策仅要求新建和扩建的污水处理厂应采用具有除磷脱氮工艺的二级或二级强化(A2/O法)处理工艺,但对具体采用什么工艺不作规定,治理中因工艺选择不同,治理效果显然存在差异,审计应调查评价这种差异,提出提高资金使用效率的建议;生态建设项目是否采用有效维护措施,例如湿地植物在秋冬季若不收割会有释氮、释磷情况,使水体在冬季氮、磷指标异动,应对是否进行周期性收割等维持项目有效的技术措施的运行情况进行审计。

以上确定审计内容的过程,是以查明流域导向污染物治理的效果为审计主线,将审计内容围绕导向污染物从政策、管理、技术三个层面进行分解,层层深入,节约了审计资源,挖掘了影响污染治理效果的深层次原因。

3.5 审计方式

基于水体污染的三大特点,应针对不同的审计对象采取周期性审计和周期内跟踪审计的审计方式。

(1)周期性审计。

所谓周期性审计就是以流域中期污染治理计划的时间为周期,对计划完成情况进行周期性的事后审计。如太湖流域制定过水污染防治“九五”、“十五”计划,计划完成年的下一年就应该作为太湖流域水污染防治周期性审计的时点。周期性审计方式主要是针对流域治理计划中的污染治理项目以及相关的政策、制度和管理体制,因其具有切实的考核指标,以一定周期对其进行审计调查和评价,有利于及时掌握污染治理的经济活动的真实性、合法性、效益性,为下一个周期的治理经济活动计划的制定提供科学决定的依据,同时监督承担流域治理的责任部门切实履行环境治理义务,发挥审计监督作用。

(2)周期内跟踪审计。

水体污染和水体生态恢复均具有明显的累积性特点,生态恢复措施的效果性也具有长期性和累积性。因此,应在周期性审计的基础之上,在周期内对流域生态功能恢复进行跟踪审计,对生态恢复的经济活动的真实性、合法性和效益性进行事中审计,持续监督流域环境保护政策的连贯性,评价为恢复水生态所采取的人工干预行为的持续性和有效性,充分体现政府审计作为国家免疫系统的本质要求。

实务中,可将两种审计方式相结合,合理分配审计资源,也可以将跟踪审计的内容分配到例行审计工作中,例如在流域内的经济责任审计中关注环境责任,以达到监督流域环境治理经济活动的目的。

4 结束语

水环境污染问题长期存在,日趋严重。实践表明,单一环境行政部门的管理模式已不能适应环境保护的需求。区域经济的安全发展需要第三方环境监督,即环境审计。而目前开展的环境审计实务和理论研究还处于探索阶段,多采用以项目为导向,以资金审计为重点,难 以满足环境效益审计的需要。为此,本文结合水体污染产生、迁移的规律,以及生态恢复的特点,构建新型的以流域主要污染物或特征污染物为导向的审计模式,其对环境审计的促进作 用有待审计实务的检验。

[1]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部.2007年中国环境状况公报[EB/OL]. ww w.zhb.省略 /plan /zkgb/2007zkgb/200808/P020080825228750586787.pdf,2008-08-25.[Min istry of Enviromental Protection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Bulletins on th e Environmental Situations of 2007th[EB/OL]. zhb.省略/plan/zkgb/ 2007 zkgb/ 200808/P020080825228750586787.pdf, 2008-08-25.]

[2]陈超,胡聃,陈基湘,等.从环境审计本质的研究看我国环境审计的发展[J].环 境与可持续发展,2007(5):41~43.[Chen chao, Hu ran, Chen jixiang, etc. Attention on the Devel opment of Environmental Audit in China From the Nature of Environmental Audit [J]. Envi ronment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2007(5):41~43.]

[3]祝圣训,李晓龙,谢芳,等.国内外环境审计发展状况比较评述[J].中国环保产业,

2004(8):19~21.[Zhu shengxun, Li xiaolong, Xie fang, etc. Comparative Explanation on D evlopment of Environmental Audit at Home and Abroad[J].China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Indu stry,2004 (8):19~21.]

[4]郭志明.浅议美国环境审计及我国环境审计制度建设[J].江汉石油学院学报(社科版),2002,4(3):23~24.[Guo zhiming. On the United States Environmental Au diting and Environmental Auditing System in China[J].Joumal of Jianghan Petroleum Institu te(Social Science ed.),2002,4(3):23~24.]

[5]贺桂珍,吕永龙,王晓龙,等.荷兰的政府环境审计及其对中国的启示[J]. 审 计研究,2006(1):30~34.[He guizheng, Lv yonglong, Wang xiaolong, etc. Environmental Audit of the Government of the Netherlands and its Implications for China[J]. Audit resear ch,2006(1):30~34.]

[6]李雪,杨智慧,王健姝.环境审计研究:回顾与评价[J].审计研究,2007(2):53 ~57.[Lixue,Yang zhihui, Wang jianshu. Research of Environmental Audit: Review and Evaluatio n. [J]. Audit research, 2007(2): 53~57.]

[7]王本强.我国政府环境审计的特点和发展趋势[J].中国审计,2006(12) :11~12.[Wang benqiang.The Characteristics and Development Trends of Government Environmental Audit in China. [J].China Audit, 2006(12): 11~12.]

[8]西南科技大学课题组.我国环境审计运行的模式[J].上海会计,2001(7):54~56. [Southwest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Research Group. The Running Mode of Environ mental Audit in China[J]. Shanghai Accounting, 2001(7): 54~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