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咨询服务!

智慧农业前景分析大全11篇

时间:2023-06-21 09:08:37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智慧农业前景分析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智慧农业前景分析

篇(1)

一、智慧旅游研究综述

(一)智慧旅游国外研究综述

“智慧旅游”是在“智慧地球”的背景下产生的,2008年IBM公司总裁首次提出“智慧地球”的概念,基于“智慧地球”的研究发展,国外学者对“智慧旅游”进行了浅层次的尝试,大多数都是集中于各种进行“智慧旅游”的技术在旅游业中的一些应用,偏实践型的成果比较多。比如:2005年美国科罗拉多州Steamboat滑雪场特意为旅游者配备的装有RFID定位装置的手腕带反馈系统装置,叫做Mountain Watch,实时监测游客位置、消费情况,提供滑雪路线等;2012年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推出了“标识都市”项目,利用二维码采集城市相关信息,是一个基于智能手机应用的微电子旅游大全等。但是对于“智慧旅游”的概念并没有一个明确的定义。

(二)智慧旅游国内研究综述

2010年国家旅游局局长邵琪伟在镇江提出要用十年的时间实现我国旅游产业智慧化发展的目标,建设“智慧旅游”,这是国内第一次正式提出“智慧旅游”。根据CNKI搜索查阅的文献来看,我国对于“智慧旅游”的研究是从2011年开始,但至今现有文献中对于“智慧旅游”的概念仍没有一个统一的界定。

2011年05月黄超,李云鹏在《十二五期间:“智慧城市”背景下的“智慧旅游”体系研究》中提到“智慧旅游”也被称为“智能旅游”,就是利用云计算、物联网等新技术,通过互联网/移动互联网,借助便携的上网终端,主动感知旅游资源、旅游经济、旅游活动等方面的信息,达到及时、及时了解、安排和调整工作与计划,从而实现对各类旅游信息的智能感知和利用;2015年11月刘叶飙在《智慧旅游:概念界定与实践发展》中提到“智慧旅游”是以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地理信息系统以及移动互联网为技术依托,通过信息通信技术与旅游要素的深度融合,为旅游管理部门、游客、旅游企业及目的地居民提供智慧旅游服务、智慧旅游营销、智慧旅游管理等内容的一种新理念。

通过国内学者对于“智慧旅游”研究,不难看出我国对于“智慧旅游”的研究主要是从智慧旅游的概念、系统开发以及服务平台建设进行的,偏理论型的成果较多。

二、河西走廊智慧旅游发展现状及问题分析

(一)河西走廊旅游业发展现状

根据2015年甘肃省以及河西部分地级市的《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统计公报》,酒泉市、张掖市、武威市、嘉峪关市四个地级市全年接待游客总人数达到了4594.26万人次,占到了全省总人数的29%,全年旅游收入占到了全省总旅游收入的31.2%。显然,近几年河西走廊旅游业的发展处于一个上升的阶段。

(二)河西走廊智慧旅游发展现状

1.以敦煌为首,发展智慧旅游。2014年起,甘肃省的智慧旅游建设正式启动,并将敦煌确定为甘肃省智慧旅游城市建设的试点城市,鸣沙山月牙泉景区为智慧旅游试点景区,敦煌成为甘肃智慧旅游的先驱者。

2.线上线下合作发展智慧旅游(以敦煌为例)。根据敦煌智慧旅游大数据的分析,截止2015年中旬敦煌旅游微博平台粉丝量达到20.3万人,敦煌旅游官网浏览量达32万次,天猫旗舰店浏览量达29.5万次。目前各平台的浏览量依旧处于大幅度的增长趋势。

3. 在丝绸之路历史文化背景以及敦煌智慧旅游的带领之下,河西走廊的智慧旅游在逐步发展,准确的说现在河西走廊的智慧旅游处于一个起始阶段,因此难免会存在一些问题。大量的企业借助智慧旅游来吸引游客,但部分企业内部缺乏必要的技术条件,各地之间的交通条件、各地区的科技技术与旅游的结合并不是很完善,再加上技术人员的缺乏、专业旅游从业人员的缺乏以及服务质量不高,无法满足部分游客的需求。

(三)河西走廊智慧旅游问题分析

1.智慧旅游发展标准,管理制度不完善。近几年,游客与导游之间的矛盾越来越多,在进行智慧旅游活动中,没有明确的管理规范,很难约束游客行为,不利于智慧旅游的建设和发展。

2.经济基础落后,信息技术的利用水平不高。智慧旅游的发展是则是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相比于“镇江”发展的智慧旅游,河西走廊地处西北,在经济、思想、网络技术上还是落后于其他省份的,所以多媒体技术水平的高低影响了河西走廊智慧旅游的发展。

3.智慧旅游发展不均衡。比如,兰新高铁的全线开通带动了张掖、嘉峪关、敦煌(酒泉)的旅游发展,目前张掖、敦煌的旅游业以及智慧旅游发展趋势一片大好,金昌、武威的旅游业也在一步步发展,但是在敦煌、张掖两地旅游业发展之下来看,还是处于相对落后的处境。这种不均衡的发展不利于河西走廊整体智慧旅游的发展。

4.景区内外智慧化程度不一致,重管理轻服务。也可以说是宣传力度不够,智慧形象不突出。部分景区内部的智能化设施建设全面,但是对外宣传力度不够大,不能做到景区内部设施、管理智能化与外部宣传、服务智能化相结合,在某种程度上实现了智慧化,但是与真正意义上的智慧化还是有距离的,要在细节上服务游客,注重细节的智能化。

5.智慧旅游产品和服务缺乏创新。随着智慧旅游产品种类的增加以及智慧旅游的普及,旅游产品逐渐出现了同一化、单一化的特点,模仿的产品越来越多,服务方式也趋于一致,随着旅游的发展,如果智慧化程度停滞不前就会导致以前满意的游客带来视觉以及感觉上的疲劳,造成满意度下降,失去部分游客。

三、河西走廊智慧旅游发展对策及建议

(一)明确智慧景区建设的标准,完善规章制度

建议相关政府部门出台关于智慧景区建设标准、智慧旅游发展规范准则等法律文件,从多个方面对智慧旅游发展以及智慧景区建设提出要求,做出规范化、标准化的指导,为智慧旅游发展以及智慧景区建设提供理论上的依据,同时建立智慧旅游评价体系,来推进智慧旅游发展的进程。

(二)夯实智慧旅游基础,充分利用现有的科学技术

(三)联动发展智慧旅游,减少不平衡现象的出现

联动发展实现互补互促、合理竞争,减少不平衡发展,张掖、敦煌、嘉峪关的旅游带动金昌、武威的发展,促进可持续发展,实现共同发展。

(四)提升服务质量,注重游客体验

注重游客体验是智慧旅游发展以及智慧景区建设的核心,站在游客的角度为游客提供满足其需求个性化服务,做到游客在游前、游中、游后都满意的效果。

(五)创新智慧旅游产品和服务,提升游客满意度

丰富旅游产品,创新旅游服务是智慧景区建设的重中之重,不仅可以提高游客满意度、忠诚度还能发掘、吸引潜在的游客。

四、河西走廊智慧旅游发展前景分析

如今,河西走廊的生态环境是非常脆弱的,想凭借着工业和农业来发展、崛起已经是无法实现的,智慧旅游是一种全新的旅游概念,是当下信息时代的必然产物之一,所以智慧旅游今后在河西走廊上的发展会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以及信息化快速普及而逐步走向发展阶段。要充分了解智慧旅游的发展目标、最终想要得到的结果才能确保智慧旅游在整个旅游市场起到积极应引导作用。

篇(2)

关键词:物联网;高科技;技术变革

1.引言

然而,物联网研究和开发的机遇更是挑战。物联网的发展需要一个宽松的环境以及产业链的共同努力,这样才能实现上下游产业及跨产业的联动,形成产业的联盟,带动整个产业链,共同推动物联网发展。这就要求我们能够从深层次发现和解决物联网中的关键理论问题、攻克技术难点及将物联网研究和开发的成果应用与实际,则我们就可以再物联网研究和开发的挑战中获得发展得机遇。否则,我们只会在物联网研究和开发上浪费时间和资源,又一次错过了在科学和技术领域发展的机遇。

2.发展现状和目标

2.1发展现状

无线射频识别产业市场规模超过100亿元,传感器市场规模超过900亿元,其中, 微机电系统传感器市场规模超过150亿元;机器到机器终端数量接近1000万,形成全球最大的M2M市场之一。

2.2发展目标

我国物联网发展的十年目标是把我国初步建成物联网技术创新国家。教育部工信部授权理工科高校开设物联网课程,为学生传授物联网相关课程,但凸显劣势的是,师资相对缺乏。可喜的是有华清远见这样的物联网工程师培训机构。总体来讲物联网产业在中国的发展令人期待。中国物联网产业发展目标有以下三点。

(1) 自主创新能力明显增强,攻克一批核心关键技术,在国际标准制定中掌握重要话语权,初步实现“两端赶超、中间突破”即在高端传感、新型RFID、智能仪表、嵌入式智能操作系统、核心芯片等感知识别领域和高端应用软件与中间件、基础架构、云计算、高端信息处理等应用技术领域实现自主研发,技术掌控力显著提升;在M2M通信、近距离无线传输等物联网网络通信领域取得实质性技术突破,跻身世界先进行列。

(2) 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体系初步形成。在传感器与传感器网络、RFID、智能仪器仪表、智能终端、网络通信设备、等物联网制造产业,通信服务、云计算服务、软件、高端集成与应用等物联网服务业,以及嵌入式系统、芯片与微纳器件等物联网关键支撑产业等领域培育一批领军企业,初步形成从芯片、软件、终端整机、网络、应用到测试仪器仪表的完整产业链,初步实现创新性产业集聚、门类齐全、协同发展的产业链及空间布局。

(3) 物联网应用水平显著提升。建成一批物联网示范应用重大工程,在国民经济和民生服务等重点领域物联网先导应用全面开展;国家战略性基础设施的智能化升级全面启动,宽带、融合、安全的下一代信息网络基础设施初步形成。

从网络发展角度看,今后10―40年发展物联网技术的第一要务是要建设让大众快捷获取信息和知识、能有效协同工作、生活更加高品质的信息网络。网络技术经济宽带化、移动化和三网融合,走向下一代互联网,进一步向后IP时代的新网络体系发展;物联网从监视、控制、反馈一体化,向泛在网络发展;在网络服务方面基于物联网的现代服务业快速发展普及。网络媒体进入主流媒体,传统媒体与网络媒体的融合,联合构建媒体舆论引导的新格局。云计算平台为物联网提供支持环境;物联网科学将从交叉学科融合,向完善的网络信息论发展。物联网相关技术和服务将相互影响,实现人类向往的充满智慧、更加美好、幸福的物联网时代。

3.主要任务

(一)大力攻克核心技术。(二)加快构建标准体系。(三)协调推进产业发展。(四)着力培育骨干企业。(五)积极开展应用示范。(六)合理规划区域布局。(七)加强信息安全保障。(八)提升公共服务能力。

4.前景分析

物联网是通过射频识别、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器等信息传感设备。物联网被称为继计算机、互联网之后,世界信息产业的第三次浪潮。根据美国研究机构预测,物联网所带来的产业价值将比互联网大30倍,物联W将成为下一个万亿元级别的信息产业业务。

2011年12月,酝酿已久的《物联网“十二五”发展规划》正式印发。《规划》明确,将加大财税支持力度,增加物联网发展专项资金规模,加大产业化专项等对物联网的投入比重,鼓励民资、外资投入物联网领域。《规划》提出,到2015年初步完成产业体系构建的目标:形成较为完善的物联网产业链,培育和发展10个产业聚集区,100家以上骨干企业,一批“专、精、特、新”的中小企业,建设一批覆盖面广、支撑力强的公共服务平台。“十二五”期间,物联网将实施五大重点工程:关键技术创新工程、标准化推进工程、“十区百企”产业发展工程、重点领域应用示范工程以及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工程。其中,重点领域主要涉及智能工业、智能农业、智能物流、智能交通、智能电网、智能环保、智能安防、智能医疗和智能家居等。

从物联网的市场来看,至2015年,中国物联网整体市场规模将达到7500亿元,年复合增长率超过30.0%。物联网的发展,已经上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必将有大大小小的科技企业受益于国家政策扶持,进入科技产业化的过程中。从行业的角度来看,物联网主要涉及的行业包括电子、软件和通信,通过电子产品标识感知识别相关信息,通过通信设备和服务传导传输信息,最后通过计算机处理存储信息。而这些产业链的任何环节都会开成相应的市场,加总在一起的市场规模就相当大,可以说,物联网产业链的细化将带来市场进一步细分,造就一个庞大的物联网产业市场。

据思科最新报告称,未来10年,物联网将带来一个价值14.4万亿美元的巨大市场,未来1/3的物联网市场机会在美国,30%在欧洲,而中国和日本将分别占据12%和5%。

示范工程

篇(3)

中图分类号 S64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1)21-0123-01

农作物秸秆是粮食生产中的副产物,其中除含有氮、磷、钾和有机碳养分外,还可提供相当数量的中、微量元素和氨基酸等有机营养成分,是一种良好的养分供给源和土壤改良剂。近年来的研究表明,非腐解秸秆较腐解秸秆对土壤具有更好的培肥作用[1]。

秸秆微生物发酵剂是利用现代生物手段纯化、分离和筛选复合菌群(乳酸菌和真菌等)对秸秆进行发酵转化,在发酵过程中可产生作物生长所必需的CO2、热量、抗菌孢子和有机、无机养分,其作用在于有效改善作物生长环境,增强作物光合作用,提高作物抗寒、抗病能力。该技术的应用可有效减少农药及化肥的使用,提高农产品品质,增产增效,改善土壤理化性质,可广泛用于无公害及有机农产品的生产。于艳辉等[2]研究认为,添加外源微生物菌剂可有效加快玉米芯发酵并显著影响营养元素的动态变化,添加菌剂处理发酵效果最好,速效营养释放量最高。

为了验证上述功能,本研究设计添加和未添加秸秆微生物发酵剂2个处理对番茄的生理指标及土壤性质进行对比研究,旨在揭示秸秆微生物发酵剂[3-6]在大棚番茄促生长、保品质、肥沃土壤等方面的优势。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概况

试验地点选在磐石市明城镇相邻2个塑料大棚进行。供试番茄品种为寒傲,该品种引进于荷兰,植株为无限生长类型,叶片中等,较稀疏,长势强,茎粗壮,节间短;中早熟,高产稳产,比同类品种早熟5~7 d,耐低温、弱光性好。供试物料:农作物秸秆3.5 t,麦麸或稻壳100 kg,秸秆微生物发酵剂10 kg。

1.2 试验设计

试验共设2个处理,即在2个大棚同时进行,分别为:进行发酵菌剂处理(A);以不加发酵菌剂及秸秆等物料为空白对照(CK)。大棚面积均为667 m2,其他田间管理及追肥数量均一致。

1.3 试验实施

扩培物料的制备:将发酵剂与麦麸稻壳混合物按1∶10混合,加水搅拌均匀,待含水量22%~25%,搅拌完成后,将搅拌好的混合物避光发酵24 h,备用。将底肥(腐熟农家肥1.75 t)撒于地表后,沿种植行挖坑用于掩埋秸秆(坑宽75 cm,深25 cm,坑长与行长相等),起土分放两边。待坑挖好后添加秸秆,先铺1/2秸秆,厚度为10 cm,随即将1/2扩培物料均匀撒在其上,再铺放剩余1/2秸秆,铺匀压实后将剩余扩培物料撒在上面。以浇匀、浇透为原则在秸秆上浇水,起土后回填于秸秆做畦,覆土厚度为25 cm[7-8]。采用高垄双行栽培,在种植行上打孔35个左右,孔径2 cm,孔深以穿透秸秆层为准,以后每浇水2次需打孔1次。

2 结果与分析

2.1 对番茄各生理指标的影响

从表1可以看出,处理A(发酵剂处理)较CK无论从株高、茎粗和单株结果数均具明显优势,处理A较CK,株高和茎粗增幅分别为3.5%和8.0%,番茄植株生长明显健壮,叶片浓绿。加入秸秆发酵剂后,单株结果数较CK提高16.6%。通过田间调查发现,处理A不仅单株结果数大于CK,且果实个头也大于CK,二者结合即可估算番茄产量。据理论测产,处理A的番茄产量约为34 020 kg/hm2,而CK的番茄产量为31 290 kg/hm2,即经秸秆发酵剂处理后的番茄产量提高了8.7%,若按市场价4元/kg计算,发酵剂处理番茄可增产2 730 kg/hm2,即使用秸秆微生物发酵剂可比同等条件下未使用该发酵剂的增收1.09万元/hm2,效益相当可观。据抽样口感测试,处理A的番茄味道鲜美,果汁丰富,品质较好。

2.2 对土壤性状的影响

从表2可以看出,应用秸秆微生物发酵剂处理,在番茄成熟收获后,土壤的有机质及速效养分即碱解氮、有效磷和速效钾较CK均有不同程度增加,分别增加19.42%、9.06%、0.55%和9.41%。尽管处理A的生物量大于CK,也可以说,处理A番茄果实和植株等从土壤中带走更多的养分,但处理A土壤中养分仍高于CK。分析其原因,一方面是秸秆带入土壤一部分养分,另一方面是土壤中一些迟效态养分被活化,从而增大了处理A土壤的速效养分[7-8]。另外,从二者的有机质含量数据上分析,秸秆微生物发酵剂具有改土、培肥作用。

3 结论

试验结果表明,番茄应用微生物发酵剂后,其株高、茎粗、单株结果数均具明显优势,分别增加3.5%、8.0%、16.6%;还可使土壤有机质及速效养分即碱解氮、有效磷和速效钾均有不同程度增加,分别增加19.42%、9.06%、0.55%、9.41%。

4 参考文献

[1] 徐勇,沈其荣,钟增涛,等.化学处理和微生物混合培养对水稻秸秆腐解和组分变化的影响[J].中国农业科学,2003,36(1):59-65.

[2] 于艳辉,程智慧,张庆春,等.五种微生物发酵剂对玉米芯的发酵效果[J].北方园艺,2010(4):27-31.

[3] 谢凤行,赵玉洁,周可,等.秸秆发酵生物添加剂发酵工艺参数的优化[J].华北农学报,2008,23(3):219-222.

[4] 刘淑花,宫晓杰,刘洪民,等.日光温室应用秸秆生物反应堆技术前景分析[J].内蒙古农业科技,2010(5):109-110.

[5] 郝永乐.秸秆生物反应堆对温室黄瓜产量的影响[J].内蒙古农业科技,2010(2):63-64.

篇(4)

我国智能科学与技术本科专业(简称智能专业)已经历了10年的发展历程,而且越来越多的高校经教育部批准,加入智能领域的人才培养行列中,对智能专业的教育教学已有一定的实践经验与成果。如今,社会已经步入信息智能化时代,如何更好地适应智能化社会的人才需求,应在已有基础上对智能专业及相关学科的发展作进一步探讨。

1 智能专业的发展基础

人类社会从农业社会、.工业社会到信息社会,发展到今天,在越来越多的领域,人工智能工具都能够根据不断出现的新情况来调整自身的规则系统,需要人工的产业也越来越少,但却苦于信息与机器无智能的问题,因此有了以信息智能化和机器智能化为目标的智能科学与技术研究领域的出现。我国也非常重视其发展,在国家863项目指南中,智能化人机交互与中文处理平台已被列为计算机软硬件主题的重点项目,并将智能机器人纳入863计划长期支持的重要领域;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强调发展认知科学、智能交通管理系统、智能信息处理技术、智能感知技术、智能服务机器人等智能科学技术。智能科学与技术将在未来国家科技发展规划和重大科研课题中扮演重要角色,也将成为智慧地球、智慧城市和智慧生活的引导者。我国智能科学技术教育已走出了一条星光大道,争取在我国学位体系结构中增设智能科学与技术博士和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同时把我国智能科学与技术本科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推向一个更高的阶段。

近年来,信息领域学科的热门专业也开始面临不同程度的就业压力,作为信息领域的一支新生力量,智能专业便成为高等学校进行专业结构调整的着眼点。继2003年北京大学首个提出并成立智能专业后,众多高校把握先机,申请并建设了智能专业。

智能科学与技术本科专业是一门融合了电气、计算机、传感、通讯、控制等众多学科领域,多学科相互合作、相互研究的跨学科专业。它涉及机器人技术、微机电系统、以新一代网络计算为基础的智能系统,以及与国民经济、工业生产及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类智能技术与系统等。

经调研,大部分高校的智能专业是基于自动化、通信与电子系统、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电气工程、人工智能、机器视觉、数据挖掘、信息检索及知识工程等领域发展而来,并且具有雄厚的师资力量,为智能科学与技术未来的发展做好了充足的准备。部分高校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师资队伍所属学科的比例如图1所示。

2 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学生的继续深造方向

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涉及非常多的专业领域,就其中的一个领域而言,就可以进行更深一步的研究,成为其继续深造学科,例如智能专业本科后可以从事控制工程与科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智能科学与技术等学科,本文只列举其中几个例子。

2.1 控制科学与工程

控制科学与工程是研究控制的理论、方法、技术及其工程应用的学科。

经调研,以湖南科技大学为例,该学科特色研究工作主要体现在群机器人协作控制技术、故障智能诊断方法研究与应用、非线性系统分析与综合、煤矿安全监控系统应用技术等方面:其中群机器人协作控制技术借鉴昆虫的群智能行为,利用人工智能等技术使多个个体机器人完成一系列合作任务,面对未知环境搜索定位等复杂任务;故障智能诊断方法研究与应用运用智能检测、智能故障诊断、传感器融合等技术研制大型机电设备与其复杂的运动控制及诊断系统,该研究成果已成功应用于“机车走行部在线故障诊断系统”。群智能、智能检测、故障诊断等技术的运用证明了智能科学与技术在此学科中起到重要的作用。

以北京信息科技大学为例,智能科学与技术系的4位教授分别在控制科学与工程学科的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导航制导与控制二级学科指导研究生,从事的相关研究为专家系统、智能检测系统、服务机器人、智能系统与智能导航。以其导航制导与控制二级学科为例,现设方向1——自主导航与控制,方向2——惯性仪表与惯性基组合系统,方向3——微/纳机械传感器,方向4——多自由度电动伺服定位技术。方向1在研究机器学习在导航与控制中的应用、智能伺服技术、新概念飞行器等方面,方向2在信息融合与估计理论、多模组合导航技术、新型机器人的自然感知和运动机理、自主式初始对准等方面,方向3在研究性能稳定可靠、敏感灵敏度高和准数字输出的声表面波惯性传感器方面,方向4在研究基于模型和基于数据驱动的无模型自适应控制方法方面,都离不开智能理论与方法,并促进智能理论与方法的发展。

2.2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主要是围绕计算机的设计与制造,以及信息获取、标识、存储、处理、传输和利用等领域方向,下设计算机应用和计算机软件与理论两个二级学科,其中包括智能信息处理、人工智能与嵌入式系统等方向。信息时代的信息处理要求更高,当前信息处理技术逐渐向智能化方向转变,以图像、视频、音频等多媒体信息为研究对象,从信息的载体到信息处理的各个环节,都模拟人的智能来处理这些信息。人工智能学科与认知科学的结合,会进一步促进人类的自我了解和控制能力的发挥。目前,我国自主开发的“特定图像内容监控系统”已通过上海移动公司的实地测试。通过研究具有认知机制的智能信息处理理论与方法,探索认知的机制,建立可实现的计算模型并发展应用,可以带来未来信息处理技术突破性的发展。

2.3 智能科学与技术

经调研,以厦门大学为例,智能科学与技术作为硕士点一级学科包括认知逻辑学、计算语言学、智能计算方法、艺术认知与计算、脑高级功能成像这5个研究方向。其重点科研平台之一的“智能信息技术福建省高等学校重点实验室”的主要研究方向有中文信息处理、中医信息处理、数字化中国人器官建模仿真及其临床应用。在中医信息处理中,主要围绕着如何构建信息化中医诊断的智能方法体系展开研究,涉及中医诊断认知逻辑、中医智能专家系统的构成技术、中医海量知识的数据挖掘技术、中医四诊信息的获取与分析技术、实用中医信息系统的开发等。此方向的研究可赋予计算机以人的智能,从而实现对病人的症状诊断与治疗。除此之外,智能机器人也是学习智能科学与技术的一个良好平台,为了更好地学习智能,研究机器拟人化,FIRA世界杯于1995年被提出,其远景目标之一是使机器人足球队战胜人类足球队。此平台大大拓宽了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领域。

3 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培养方案与专业发展前景分析

从智能专业的发展基础分析可知,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是一个紧跟时代潮流的专业,涉及的知识面和学科领域非常广。但是,智能专业作为一个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有其不同于其他专业的知识内核。中国人工智能学会教育工作委员会提出智能专业培养方案的核心课程应有:智能科学与技术导论、智能数学基础、脑与认知科学基础和机器智能,这是各高校智能专业培养方案的共性部分,是基础模块。其他基础模块、专业特色模块,目前阶段应在各高校智能专业建立和发展的专业学科基础上设置,例如,侧重控制系统的、侧重计算机软件的、侧重知识工程的等。智能专业再发展一段时期后,各高校的智能专业的共性部分应越来越多,个性部分也越来越独立于源头专业,例如,独立于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自动化专业、电子工程专业等。这样,在智能专业上层自然就形成智能学科,从而独立于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这是专业发展的必然结果。

篇(5)

中图分类号:F72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4161(2011)03-0059-05

台湾特殊的地理位置导致其具有热带、温带两种气候特征,能适应热带水果和亚热带水果及温带水果的栽培和生长,加上台湾注重品种改良。因此,生产的水果不仅品种多,而且品质好。随着两岸贸易不断扩大,台湾热带水果大量涌入内地市场。特别是2005年初中央政府提出切实帮助台湾果农解决丰收滞销问题以来,台湾水果拓展大陆市场的声势日渐增长。尤其是在福州、厦门、上海等地陆续举办的台湾水果展销会,以及2005年8月1日起大陆对台湾15种水果实施零关税措施的宣传和带动下,大陆消费者对台湾水果的认知程度大大提高,一度形成热销局面。两岸在地理、人文环境等方面存在着诸多联系,为彼此开展互利互惠的水果贸易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两岸水果贸易的现状究竟如何,台湾水果在大陆市场的竞争力如何,两岸水果产业应如何发挥在品种结构上具有的互补性,达到互惠双赢,这是本文需研究和探讨的问题。本文将采用一系列的相关计量方法对两岸水果贸易的竞争力和产业内贸易指数进行测量和评估。

一、两岸水果贸易的特点

(一)两岸的水果贸易总额逐步增长,但增速不快

两岸的水果贸易总值从1990年的1079万美元增长至2008年的2342万美元,增长仅1.17倍,但出口金额反而从811万美元降至2008年的743万美元。不过2009年的情势有所扭转,对大陆的出口贸易额有较大幅度的增长,1-10月份就达952万美元。进口金额从1990年的267万美元增至2008年的1598万美元,增长4.98倍(见表1)

台湾水果对大陆贸易在不同阶段呈现出不同特征。因受台湾地区经济增长情况及两岸政治关系变化的影响,两岸水果贸易在1995年后至2001年处于低潮,其贸易额从1991年的1547万美元跌至1996年的977万美元,此后一路回升,但起伏波动较大,2001年两岸水果贸易金额仅为1101万美元。两岸先后加入WTO之后,随着台湾地区贸易政策的调整,两岸水果贸易开始有了快速增长,台湾地区自祖国大陆农产品的进口从2002年的1469万美元增加到了2008年的2342万美元(见表1)。

(二)与两岸整体贸易的巨额顺差不同,两岸水果贸易总体是逆差,但不同时期的情况又不同

以1997年为分水岭,先是顺差,后是逆差,且逆差趋势扩张很快。1997年以前台湾对大陆处于出超的地位,1998开始,则处于入超地位,且入超的规模扩张很快。从1990年至1997年,台湾水果贸易对大陆的顺差总额达41.46万美元,1998年至2009年10月,台湾水果对大陆水果贸易的逆差总额就达74.01万美元(见表1)。

(三)进出贸易的相对比重发生了重要变化

出口比重从1990年的75.24%降至2008年的31.75%,但2009年又上升至47.33%。从大陆进口的比重1989年仅19.27%,2008年达68.25%。因而从总体上看,台湾水果向大陆出口的比重经历了先降后升的过程,而从大陆进口水果的比重从1998年后就一直超过其出口比重,个别年份甚至超过70%以上(见图1)。

(四)大陆已成为台湾重要的出口市场

台湾对大陆的贸易总额比重1989年为5.04%,2009年为5.13%,变化不明显。但对大陆出口的相对比重上升很快,1989年台湾水果对大陆贸易占到对世界贸易的8.95%,2009年上升至24.16%。而且2009年的上升比重比2008年增加了近8个百分点。在台湾的出口市场中,大陆的地位一路上升。1995年大陆在台湾的出口市场中排名第33位,2002年升至第9位。2004-2004年徘徊在第4至第7位,2009年跃升至第3位(见表2、表3)。

但台湾从大陆的进口占台湾水果进口总额中的比重一直不高,1990年为1.32%,2007年创历史新高达4.58%,2009年又降到3.00%。这主要是台湾当局对大陆包括水果在内的农产品处处设限所致。

(五)两岸水果贸易的品种比较集中

台湾从大陆水果的进口早年以枣占绝对优势,1989年占比高达64.90%,其次是坚果占比达30.40%,两者之和占比高达95.3%。随后,这两者的占比虽然有所下降,但仍然一直占据着台湾进口大陆水果的80%以上的份额。另外,其他的水果主要有冷冻果(HSO811)、干葡萄(HSO80620)、奇异果(HSO81050)。从总体来看,台湾从大陆进口的水果主要集中在不适于在台湾生产的水果譬如枣,以及易于保存的水果,如坚果、干葡萄、冷冻果、奇异果。

从台湾出口至大陆的水果来看,早期主要有柑橘类(HSO805)、鲜瓜(HSO807),1989年两者占比达8l.44%。不过在2000年前后,台湾出口水果由单一性向多样性转变,2009年的水果出口至大陆的主要水果有柑橘、芒果、坚果、番石榴、凤梨等,这五类水果的比重达55.96%。

二、产业内贸易和竞争力分析

从产业内贸易指数来看,按ⅡT指数的一般定义,ⅡT≥75为高度水平分工,75≥ⅡT≥50,为水平分工;50≥ⅡT≥25为垂直分工,ⅡT≥25为高度垂直分工。从台湾与大陆水果贸易的ⅡT指数来看,已经由垂直分工演变成高度水平分工。1990年为ⅡT指数为49.523,为高度垂直分32;从1992-2008年绝大多数年份为水平分工,但在1996、1997、1998以及2009年表现为高度水平分工的特征(见表6)。

再从RCA指数来看,总体上不是很明显,而且呈下降趋势,1990年位O.617,2009年为0.591,其竞争力指数TSC在1990年为0.505,而在2009年已下降为-0.053。表明台湾水果与大陆水果相比从具有较高比较优势降为处于低比较劣势(见表6)。

三、主要研究结论

(一)两岸水果贸易受政策影响较大

两岸分别成为WTO正式成员后,台湾逐步放开对祖国大陆进口产品的限制。2002年年初大幅放宽祖国大陆2000多项产品入岛,此后又陆续增加开放项目。2002年11月,台湾地区当局对祖国大陆产品开放项目增加到8044项,占祖国大陆产品项

目数的75.7%,其中农产品项目1348项,占总项目数的59.9%。两岸水果贸易在次年增长迅速,2003年两岸水果贸易达2122万美元,比2002年增长44.4%,比2001年增长92.8%。在2005年7月,大陆宣布从2005年8月1日起,将正式对原产台湾地区的菠萝、番荔枝、木瓜、杨桃、芒果、番石榴、莲雾、槟榔、柚、枣、椰子、枇杷、梅、桃、柿子等15种水果实施进口零关税措施,两岸的水果贸易亦有了明显的增加。2008年底两岸三通全面实现。台湾水果的出口在2009年有了明显起色2009年前10个月的出口金额达953万美元,比2008年全年的出口金额744万美元,还要多209万美元。而且台湾对大陆出口占世界市场的比重也明显增加,从2008年的16.65%,上升至2009年的24.16%,增加了近8个百分点,大陆的排名也从台湾的第七大出口市场跃升至第三。但台湾对大陆水果的设限还颇多,严重制约了两岸的水果贸易发展。

(二)两岸水果贸易严重不对等

大陆是台湾水果重要的出口市场,但在台湾的水果进口市场上,大陆市场的地位较低。台湾对大陆农产品的进口限制,致使大陆许多质优价廉的水果不能输往台湾。在2000年以前,台湾当局开放大陆农产品进口只有479项,2001年12月11日和2002年1月1日,祖国大陆和台湾地区分别成为WTO正式成员后,台湾地区逐步放开对大陆进口产品的限制。2000-2008年共增加开放936项。但为赢得选民,在竞选中承诺当选后绝对不会开放830项管制中的大陆农产品进口,如今“马政府”已经就任近2年,的确不曾增加开放任何一项大陆农产品输台。

由于台湾当局对农产品的开放非常有限,因此大陆水果向台湾的出口也非常有限,致使大陆在台湾水果的进口市场上并未占主体。以2008年为例,水果类及其制品2008年共进口58736万美元,较上年增加19.6%,主要系葡萄及苹果进口增加。主要进口国为美国、智利、新西兰及日本(分占40.4%、10.8%、8.0%及7.9%)。在从进口的品种来看,苹果:2008生鲜苹果进口值14210万美元,较上年增加32.9%。主要进口国为美国、日本及智利(分占37.8%、26.3%及19.4%)。葡萄:2008年生鲜葡萄进口值3607万美元,较上年增加16.0%。主要进口国为美国及智利(分占60.O%及22.9%)。梨:2008年生鲜梨进口值1542万美元,较上年增加3.9%。主要进口国为韩国及日本(分占83.3%及8.2%)。由此可以看到,虽然大陆的苹果、葡萄、梨不仅是世界最大的生产国,而且出口量极大,享誉世界。但由于台湾市场均未对大陆开放,致使大陆在台湾的水果进口市场上无足轻重,两岸水果贸易严重不对等。

(三)未来大陆在台湾水果出口市场中的地位将继续上升,但大陆水果仍将难以进入台湾市场

目前,台湾水果销往大陆的制约因素正在逐渐消除,以前,由于水果运输不能直航,是最大的障碍。台湾水果总成本中的很大一部分是运输成本,直航后,台湾水果最长一天多的时间就能到达大陆,比以前节约三至五成的运费。直航不仅能保证水果的新鲜,还直接提升其竞争力。因此,台湾水果在大陆市场的地位将呈上升趋势。

由于台湾是一个标准的小型开放经济体,对外贸易是经济成长的引擎,追求更大的经贸空间是台湾努力的目标。2010年1月1日,大陆东协自由贸易区正式启动,台湾面临被边缘化的危险,目前台湾与大陆之间正在谈判ECFA,以促使两岸问投资和贸易的便利化。ECFA签署后,两岸间的关税将大幅降低甚至免除,这无疑对两岸的水果贸易也是有益的。但台湾当局仍然坚持不谈有关农产品开放或关税降低的议题,在农业方面只谈有关智慧财产权及商标权等议题。并力图争取大陆在农业智慧财产权、动植物检疫检验等方面对台湾有利的安排,进而确保台湾研发成果、便利台湾农产品输销大陆市场。这对台湾包括果业在内的农业发展是有利的,但大陆水果仍将难以进入台湾市场。

(四)两岸水果产业未来合作空间较大

台湾水果虽然优质、高档、产量大,但长期受限于市场狭小。在台湾特别是中南部的果农投入大量精力与资金、技术生产出的高品质热带水果,因台湾水果市场近年趋于饱和而卖不出去。如果台湾的水果能便利地进入大陆市场,就能有效解决岛内市场狭小的问题,这也是台湾果品发展的唯一出路。

同时,由于自然与社会经济环境的差异,两岸的水果产业在土地、人力、资金、市场及技术等方面具有互补性。台湾具有生产技术、管理经验与资金之优势;大陆则在土地、人力及市场方面具有优势。结合双方有利条件,推动互补、互利、互惠的农业合作,有助于两岸农业的发展与农民福利的增进。在两岸贸易障碍短期无法完全消除的背景下,有相当多的台商到福建、海南、广东等地投资,加强了两岸农业的交流和合作。

基金项目:教育部规划基金(08JAGAT002)“台湾政党轮替后的两岸经贸合作”部分研究成果;重庆市社科联重点研究项目(2009JJ20)“新形势下渝台经济合作研究”及重庆市科委软科学项目[CSTC,2010CEO122]阶段性研究成果;重庆工商大学欧洲研究中心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08jwskl84]的部分成果。

参考文献:

[1]Bruelhart M.Marginal ln-tra-Industry Trade:Measurement and Relevance for Pattern of Industrial Adjustment[M],Weltwirschaftliches Archiv,1994

[2]Grubel H G.Lloyd P J.Intra Industry Trade[M],London Macmillan,1975

[3]张复宏,张吉国,中国一东盟水果贸易之特征及互补性分析[J],国际商务――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09,(05)

[4]张如庆,国内对我国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研究综述[J],云南财贸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04)

[5]申朴,服务贸易的动态比较优势研究[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

[6]任爱荣,赵一夫,台湾水果出口大陆的市场效果分析[J],农业经济问题,2005,(12)

篇(6)

作为亿嘉掌舵者,单知伟一向低调潜行,凭借极强的商业敏感和过人胆魄,在房地产行业一步一个脚印初扬风帆,多面探索,将事业版图从房地产业渗透到金融、实业、农林、传媒领域,亿嘉也从名不见经传的地产公司发展成为拥有30多家子公司的企业集团。

梳理亿嘉近几年的发展脉络,可以发现单知伟的做事风格:借东风,谋大局。他懂得运用政治经济学,紧跟政策导向,进行战略布局。

做房地产,他大举进攻三四线城市。原因是大城市都在限购,亿嘉要利用资本、实力快速挺进,走在行业前面。用“快进快出”的方式,在短时间拿地、销售、收回资金。

当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金融改革的决议时,单知伟已经拿到两块金融牌照,一个是融资租赁,另一个是商业保理,并在香港成立两家基金公司,还计划在上海自贸区成立自己的银行。

当“土地流转”成为十八届三中全会的关键词时,他已经流转了8000亩土地,拥有自己的茶叶基地、甘草基地,进行生态农业的开发。

现在,亿嘉旗下品牌山茶已经在市场流通,草黄金植物饮料已经开始试运营。

多年来,多元化发展没有让单知伟顾此失彼,反而游刃有余。

他的法则是“四大板块,一个支撑”,就是要运用好金融杠杆的作用,撬动资本的优势,服务于地产、实业、农林、传媒四大板块产业的发展。这是亿嘉的战略部署,也是单知伟的卓越商道。

“我最大的创新,就是跳出一个行业做行业。”单知伟立足房地产业打基础,又跳出房地产圈寻找更宽广的事业商机,于是乎,一个多业并举的亿嘉赫然呈现在中国民营经济的发展版图上。

遵循商道

所谓商道,是指在商界中遵循的商场之道、自然之道。对于单知伟而言,体现为两点:一是敢于创新商业模式;二是以利润最小化取得共赢。这两者属于递进关系。

创新一种商业模式,然后复制、扩张,是单知伟遨游商海的最大智慧。亿嘉房地产的“快进快出”模式,逐渐在其他城市得以复制;2014年即将实施的汽车商场模式,也将作为样板在全国不同城市开花结果。

在单知伟的老家周口项城,流传这样一句话:亿嘉来了,工资涨了,房价降了。买过亿嘉房子的项城老百姓几乎都清楚,以前亿嘉房子的成本是每平方米2100元,但他们销售价格是2600元平方米,每平方米利润只有500元。

一位高管认为这样利润太低。单知伟的逻辑是,做房地产遵循“快进快出”的法则,价优可以快速收回资金,盘活现金流后做二次投资。这样效率更高,能保障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稳定增加。

单知伟的这种做法后来在市场检验中证明是正确的。亿嘉在项城的项目,从挖地基到施工、交房、售房,仅仅用了8个月时间。值得一提的是,楼盘预定销售170套房子,不到10天就已销售完。这在业界广为传颂。曾有10个人口在100万以上的县来此考察项城项目,计划引进“亿嘉模式”。

“我们每进驻一个城市,就会达到和谐的状态。这是三方共赢的事情:政府有招商的业绩,百姓住到好房子,亿嘉树立了好形象,挣到钱”。言语间透露他所遵循的商道。

深耕房地产行业十多年,单知伟有着“杂家的学习心态”,一直在向榜样汲取精华。他欣赏王石低价出售、说做就做的豪迈;看好万达王健林向三四线城市扩张的战略方向;追随绿城的品质。

如果说,房地产模式的创新让单知伟赢得尊重,那么,接下来的汽车商场是他“跳出房地产圈做汽车”的一个实例。

汽车商城,是单知伟联合湖南卫视共同打造的实体板块。他意识到,4S店用地不容易被审批,以至于到四环外,不便于市民购车,便产生了打造汽车商城一站式购物、建立汽车网站的想法。

他采取“汽车商场实体店+优途网”方式,让消费者在商场选车,到网上购买,到商场提货。同时,还将成立车主俱乐部,分不同等级会员,组织出游活动。

现在,他已经和120家汽车厂家谈好合作,厂家将拿出高于4S店的优惠幅度给消费者。“汽车进商场将是趋势,以后买车去商场,修车去4S店。这有可能成为垄断汽车销售的网站。”单知伟很看好这一模式,准备在湖南卫视播放广告,下一步将在全国30个省复制。

独特的生意经

每位企业家都有自己的生意经,如何念经是核心。一位目标管理的企业家,在开发一个项目之前,就已经清晰地做出预期目标和前景分析。单知伟就是这样一位具有前瞻意识的企业家。

谈话中,单知伟强调,做地产做农业靠原来老传统做不成,他的农林项目要做出花样。他以最近做的农业项目为例,算了一笔账。

该农业项目流转了8000亩地。用1000亩种莲藕,每亩收益8000~10000元,再在里面养泥鳅,泥鳅的批发价30元1斤,综合一亩收益12000元左右。这是收益部分。再雇佣产业工人,每亩地人工成本2000元,一个人包10亩就是2万元。

另外,用700亩地种牧草,一亩地放14只羊,一只纯生态羊卖800~1000元,一年收益10000元左右。这样,1700亩地的收益就已经把8000亩的成本都挣回了。剩下的是净赚。

对于金融板块而言,同样体现出单知伟的前瞻性和战略观。他知道香港是全球金融的典型城市,就在香港成立基金公司。而亿嘉是河南唯一拥有融资租赁和商业保理两块牌照的企业,全国不足30家。

值得一提的是,这两块牌照属于备案制,不同于审批制。备案制的益处就是从香港引进国内的钱几乎没有成本。

比如,从香港引进100亿元,国家开发银行要无条件配1000亿,用于企业低息贷款。这能起到金融杠杆的作用。而审批制,如果在不被批准的情况下,很难在国内取出从香港引进的钱,批准难度相当大。

单知伟的操作手法就是利用这些资金,起到PE的角色。投资给具有钱景和前景的好企业和好项目,以不超过12%的利息帮助企业上市,分得股权,获得回报。

其实,单知伟对事物的预测和分析能力,早在他创业初期已经显现。

1998年,他做建筑工人时,发现防水工程很赚钱,一年后,就把眼光投入到高利润的防水工程,一年纯利润达到60万元。后来,他发现做建筑商来钱更快,便转身做建筑,最好的时候一年开发27栋楼。最后,进入暴利的房地产行业,意识到销售房子是当时最难的工作时,又去北大上总裁班学销售。每一步,单知伟都会做出分析。

孝心奖和廉洁制度

管理中,单知伟不断学习国内外先进管理经验,主张人性化管理,持续探索创新,推出了独具特色的孝心工资、廉洁制度等。

在亿嘉,未婚员工的父母,已婚员工的父母、岳父母都可按月领取孝心工资,按照员工级别每人每月100至300元。孝心工资是单知伟在企业管理和企业文化塑造方面具有中国特色的有益探索。

这一孝心奖,感动了员工,调动了员工的积极性,形成了和谐奋进的企业文化,为中国企业界管理创新增添了鲜活的案例。

目前,亿嘉已经发了1000万元孝心奖,单知伟每年收到200多封来自员工家长的信。“我们的孝心奖会一直持续下去,这是促进亿嘉发展的精神生命与力量源泉。”

单知伟还设立了企业中少见的“廉洁制度”。在亿嘉,员工收礼要上交,上交后公司会奖励。如果收礼没有上交,一旦发现触犯管理红线会给予严厉处罚。制度推出后曾有一个经理交了28万元。也有一位高管拿公司利益交换,现在已经交由检察机关立案。

篇(7)

1995年,齐鲁电视台开播以来,迅速笼络了大批的观众,取得了极高的收视率。齐鲁电视台有最有特色的节目主要分为三大类型,新闻、电视剧、娱乐节目。这三类节目都有其鲜明的特色,并成就了齐鲁电视台鲜明的品牌标志,即齐鲁文化的深层文化内涵。本文从齐鲁电视台新闻、电视剧、娱乐节目三个板块分别分析其山东齐鲁台的本土化特色。

一、节目受众的准确定位

1、观众群体身份定位

当下,电视节目越来越丰富,形式多样,策划新颖而特色的节目方案,显得尤为重要。地方电视台行业间为争夺观众手中的遥控器,争相竞技,各出新意,打造品牌效应更是风生水起。齐鲁电视台没有上星(只是在134亚太六号卫星测试过),其传播只覆盖了山东省十七个地市以及省外周边城市。“山东省人口9000多万,齐鲁台大约覆盖8000万”(小么哥)。在有限的传播方式与资源中,如何取得如此高的收视率?可以说,准确的观众群体定位是齐鲁电视台成功运营的决定性因素。

齐鲁是一片文化的沃土,在儒家文化的深层影响下,培养了一批山东文化特色的观众群体。山东人的真诚保守,踏实厚道,侠骨义气,重视家庭伦理这些特点,成为节目运营特色的重要筹码。同时,山东是一个农业大省。农民所占人口甚多,争取农村中的受众,成了齐鲁电视台的成功运营策略之一。

齐鲁电视台在齐鲁文化认同的基础上,按照受众的品味与口味,制造出当地百姓喜闻乐见的形式。

2、观众群体的心理定位

从新闻这一版块来讲,齐鲁新闻尤其敏锐的分析观察能力,准确的捕捉到受众的心理及其内在需求。

央视新闻作为主流新闻,关注的是国际国家大事。央视新闻传播的高覆盖率,和独断性播报方式,以及其严肃性的言论立场,并不能满足地方百姓的新闻需求。很多农村百姓对传统严肃新闻有心理距离,甚至排斥过于宏观的传统新闻叙事,对贴近自己生活,带有娱乐性风格的民生新闻更感兴趣。“新闻娱乐化已经成为中国的新闻传播业界的宠儿,从湖南卫视的‘说新闻’,到改头换面风靡全国的‘民生新闻’,都为新闻娱乐化的趋势做了很好的注解。”[1]齐鲁电视台用了形式活泼,内容贴近百姓生活的《拉呱》节目,并取得了不菲的收视率。

齐鲁电视台分三个节目板块,新闻版块、电视剧时段和娱乐节目时段,从17:20进入的新闻板块,18:50领先中央电视台的《新闻联播》,进入电视剧时段。齐鲁台成功调整了新闻版块时间,这样在时间上与央视新闻播不会形成冲突,又能在央视大幅度播放新闻的时,给观众提供娱乐的电视剧休闲节目。

3、齐鲁频道的宣传策略

为了让更多的群众锁定齐鲁频道,齐鲁电视台在《拉呱》节目最后设置了一个奖励活动,随机抽取一个幸运家庭,即锁定齐鲁电视台为第一频道的家庭。记者将奖品带到幸运家庭,并让这个家庭回答关于齐鲁电视台节目的一些问题,问题简单,但需要对齐鲁频道熟悉的观众才能答出正确的答案,答对既有丰厚的奖品。这个活动既能满足一些观众的抽奖中奖的乐趣,也给了百姓一个上电视节目的平台,可以说这是一个很成功的频道宣传策略。同时,齐鲁台的一些抽奖活动以及小么哥挂历等形式,也是吸引观众注意力和增强观众兴趣的有效宣传手段。

二、节目本土化特色策略

1、节目选材内容

有了准确的观众群体定位,齐鲁电视台的新闻节目有意倾向做民生新闻节目。“民生新闻是指从群众日常生活中采制出来的新闻,内容上锁定群众的生存状态、生存空间,关注群众的冷暖痛痒、喜怒哀乐,形式上充分利用先进的传播手段,提高新闻的时效性和互动性,拉近电视与观众的距离”。[2]无论是创新型的民生新闻节目《拉呱》,还是《每日星闻》,以关注百姓的生活为主要内容。上至政策对寻常寻常百姓的影响,下至百姓的柴米油盐酱醋茶的琐事,都会有相关的节目方式。这种节目虽然在全国很多地方已有成功的范式,但在山东的同类节目来说,齐鲁台的节目发展办得多样而成熟。

在电视剧节目的选取上,多带有山东齐鲁人所乐于接受的文化内容。山东为孔孟之乡,“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的教化深入人心,山东文化里有较强的道德意识。齐鲁台首播、热播的剧目里很能体现这一点,比如,体现忠孝爱国的红色经典片《沂蒙英雄》、《地道战》、《红日》、《虎穴锄奸》等;家庭伦理道德的意识浓郁的家庭伦理剧,《中国式离婚二》、《丑娘》、《亲妈》、《父爱如山》、《暖春》等。山东人的朴实厚重,也体现为对传统剧目的热爱上,比如《薛仁贵传奇》、《活佛济公》、《西游记》等。

同样,在娱乐节目之中的《婆媳对对碰》,其节目定位为“婆媳对对碰,为山东家庭评理的地方”。主要探讨家庭中的婆媳矛盾,穿插父子,叔侄,姑媳和妯娌等矛盾,兼有婆媳教育子女或者对某些现象看法的碰撞问题。山东是一个农业大省,儒家的教化相对较强,存在较多的婆媳共处一室的传统,因此婆媳关系问题较为显著,齐鲁台针对这样的现实存在情况,旗帜鲜明的将婆媳关系提到较为显著的位置,可以说是收视率的一剂灵丹妙药。

2、节目设置形式

节目设置形式,这里主要是指一些谈话、民生节目现场的布置以及节目组织的形式。齐鲁频道此类节目以《拉呱》、《婆媳对对碰》最有本土化特色。

山东是拉呱节目将曲艺元素引入民生新闻。刘兰芳说:“山东是个曲艺大省,比如山东快书、琴书、大鼓等在全国范围内都很有影响。”马季盛赞:“这是个出人才,出观众的好地方。”[3]山东的曲艺观众群体为齐鲁电视台形式的创新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拉呱带有浓郁的曲艺风格。录影室背景墙上用了曲艺中常用的折扇。而整个节目形式,小么哥用了夹叙夹议的曲艺表现手法,而旁白那个配合小么哥节目的配角,与主持人小么哥之间,形似相声中的“逗哏”与“捧哏”。

同样,拉呱中主持人小么哥也是山东观众所认同的踏实、厚道又不失智慧的山东人形象。主持人的山东方言,一方面对于山东这样的农村大省来说,会赢得不少观众,另一方面,对家乡话的认同,也正是节目组考量了山东人对本地区语言文化认同。现代汉语中,方言比普通话有更多的语调,因此也更利于表达多样化的情绪体验。对于拉呱这样的主观评述性节目,有其特殊的优势,在抑扬顿挫的语调中,可以更贴切的表现自己的观点和情感,从而促生节目的感染力。

《婆媳对对碰》节目设置场地是以演播室为主,用短片的形式呈现主题,嘉宾以女性嘉宾为主,辅以男性嘉宾。特邀嘉宾依旧用“二舅”和“大”这带有山东地域特色的名称,在拉近了与观众的心理距离。齐鲁电视台《每日新闻·为您办事》栏目主持人王羲,有“小飞侠“的称号,在这样的称呼中,也体现出伦理道德意识,飞侠,崇尚的是狭义精神。这些都是山东人所认同的精神和崇尚的文化。

二、节目本土化的发展前景分析

电视节目的商业性很强,为了更多的收视率,也就是商业利润,齐鲁电视台不断的根据观众的口味儿调整发展策略。可以说,有了客观的收视率,不错的口碑,传播了本地文化,让观众有了更多的本土文化认同。

可以说,齐鲁电视台体现的是媒介本位导向,那就是以大众传播媒介组织主题为中心。以受众和市场为导向,组织编排节目的。然而,在这样的发展政策中必然也存在着发展的局限性,受众不能成为中心。“我们说电视剧和电影都是大众艺术,这话不假,但是大众艺术不是要影视创作者们一味地去迎合大众,而是要通过影视作品自身的思想价值和审美价值去吸引观众,提升观众的审美水平,拓展观众的审美视野。”[4]影视作为一种传播文化的载体,有着传承文明的崇高使命。作为一种有影响的地方电视台,不仅反映着一个地区的文化结构,文化水平,也必然影响着观众的思想水平和审美情操。齐鲁电视台在发展本土化时,以受众为中心,以市场为导向,很容易“忽视了媒体自身的能力,尤其忽视了媒体可以发挥自身优势,超越受众视野不断创新的能力。”[5]。

电视节目作为媒介形象,不仅是娱乐大众,重要的是要有社会的担当。在网罗信息,传授知识的同时,注重观众素养的提高。在娱乐大众与提高大众之间寻找一个平衡点。可以说这是本土化节目的重点与难点。

本土化特色,包含着本土化内容与本土化形式,本土化的方言,本土化的民生民事。方言带来了可观的收视率,国家对普通话的推广,媒介所应该担当的责任,这三者之间如何适度安排调节,是电视台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

作为本土化节目,在内容上,是对山东人山东事的报道,然而,这种报道的视野不够开阔。比如《为您办事》和《拉呱》节目,对于普通民众身边的困难问题,能够曝光并伸出援助之手,深得观众的信赖与赞誉。然而,节目内容“张家长,李家短”的模式化,重复性,久观则腻。节目如何在贴近民生的同时,创造新的节目亮点,也是这类本土化节目的急需解决的问题。

民生节目把观众点局限于一地一民,齐鲁台有相应的其他节目策划作为补充,比如每日新闻。每日新闻其中很多涉猎网络中的热门事件,甚至花边新闻等高点击率的话题作为节目看点,使得电视成了电脑网络的拓展形式。可以说,给观众带来了网民的热焦问题,也是愉悦大众的一个手段。然而网络中的热门话题良莠不齐,“一般来说,负性的信息比正性的信息吸引更多的注意力,在做判断的时候,负性信息比正性信息被赋予更多的权重。”[6]。网络作为以一种信息传播的手段,当前来讲,还倾向与个人化,管理不成熟,传播者也是不分职业,不分性别,不分种族,甚至不分话题。然而电影作为一种相对成熟的媒介形象,有自身的传播职责。民生本土化节目的外延性节目,也要适当的提高品质,才能使得本土化节目在一个良好的公众土壤之中健康的发展。

参考文献1 蔡尚伟:《影视传播与大众文化:文化工业时代的影视方法论》,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5.6,第114页。

2 武兴芳,江耀进:《民生新闻为何广受欢迎》,人民网,[OL]. media.people.com.cn/GB/40628/5002781.html.

3 秦娟:《山东曲艺大赛名家访谈马季、刘兰芳、赵连甲》,《生活日报》,2006、09、17。

篇(8)

大学图书馆数字化建设是新的社会形势下大学图书馆发展的趋势,对大学图书馆进行数字化建设关系着大学图书馆的生存与发展,关系着大学师生对信息的获得。信息时代下,虽然传统图书馆会继续在大学校园存在,但是随着电子出版物的发展与盛行,数字图书馆将会逐渐在大学图书馆中占据重要的位置,并可能形成超越传统图书馆的位置与作用的趋势。而且,随着时代与科技信息的发展,数字图书馆还可能形成替代传统图书馆的趋势。因此,加快大学数字图书馆的建设是当今时展的需要。

一、什么是图书馆的数字化建设

图书馆的数字化建设就是要建立数字图书馆,图书馆的数字化建设是建立在当今社会飞速发展的信息时代与网络时代基础之上的。所谓数字图书馆就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将语音、文字、信息、影像、文本、软件音响和科学数据库等多媒体信息进行收集、组织、加工与处理,使这些信息转化为数字信息,然后将这些数字信息上传到计算机网络,通过计算机对其进行高质量和高效地保存与管理,最后通过计算机网络技术对这些信息进行广泛传播和接收,为用户服务。通过数字图书馆,用户读者可以在任何时间与地点无间断地通过计算机网络获得信息与服务。数字图书馆可以为学生或者读者的终身学习提供机会、提供资源。数字图书馆是国家的基础设施,数字图书馆建设是国家的基础设施建设,对人类社会各方面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同时,数字图书馆工程建设还需要处理好政府、教育集团、商业机构等机构的关系,保证图书馆的正常运行。

二、数字图书馆较之传统图书馆的优势

数字图书馆是通过网络进行资源与信息传播的现代化图书馆。数字图书馆打破了传统图书馆以纸质文字将信息呈现在读者眼前的状况,为大学生的阅读与信息搜索带来了便利。在大学校园中,数字图书馆较之传统图书馆的优势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利用数字图书馆,学生可以随时随地进行阅读。在大学中,某些条件不好的校园可能全校就只有一所图书馆,而学校的图书馆通常是建立在环境比较安静的场所,因此,学生要去图书馆阅读,就需要走过相对比较漫长的路程才能顺利到达图书馆,这就浪费了大量的时间;而通过数字图书馆,学生只需要在有网络的地方就能进行图书的阅读,因此,数字图书馆为学生带来了便利。同时,传统图书馆的开放是有一定时间限制的,大多图书馆在固定的时间都会闭馆,因此,学生就不能随时进行图书的阅读;而数字图书馆是全开放式的,提供全天不间断的服务,学生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进行图书的阅读。

其次,传统图书馆的图书、阅读文献、资料、信息等都被印刷在纸质的页面上,图书经过众多读者翻阅,经过长时间的保存,纸张会遭磨损,图书会出现缺页的问题,同时,文字也会随着时间的增长而变得模糊不清,而重新印刷会导致人力、物力、财力的浪费;数字图书馆的图书资料全部都被上传到计算机网络上,因此,就不会因学生、读者的不爱惜或者年代的久远而使图书产生损坏的现象。

再次,从阅读广度方面看,数字化阅读较之传统的阅读也更显优势。传统阅读中,对知识的存储主要依赖于记忆与书写,但是由于纸质载体占用空间十分大,而信息存储量又十分小,会导致师生查询与检索不便,进而导致查询效率低。然而,在数字化阅读中,信息所占用的空间十分小,信息载体的容量又十分庞大,信息的存储和提取非常便利;另外,对数字信息能够实现永久保存,不必担心其丢失和损坏;同时,数字化阅读借助的媒介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以及具有强大的后台检索功能,使得数字图书能够共享到各个领域,提高了学生获取文献的效率,提高了文献的利用率。另外,纸质图书的收藏、整理、排序工作十分烦琐,需要耗费的劳动力也较多,而数字图书馆就有效避免了这一系列问题。

三、如何在大学建设数字图书馆

数字图书馆在大学的建设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更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在大学建设数字图书馆需要适应信息资源数字化的趋势;需要改善图书馆的硬件设施;需要调动相关人员,充分发挥人力资源的优势;需要制定和实施相关的标准、法规。最后,大学数字图书馆的建设还应该坚持各具特色的原则,自足自我,发展和树立自身的特点。

(一)适应信息资源数字化发展趋势,建设数字化图书馆

大学数字图书馆建立的基础就是当今社会信息资源数字化的发展。大学数字图书馆建设必须适应数字化趋势,适应时代的发展,根据学生的需求和具体情况进行建设。数字图书馆以数字资源为基础,因此,数字图书馆要将照片、期刊、图书、声像资料、网页、数据库、多媒体资料等各种信息载体与信息来源在知识单元的基础上进行有机地组织,然后需要将这些载体与知识来源进行链接,最后对这些资料进行动态地分布,从而为用户提供服务与方便。

同时,数字图书馆储藏资源的数字化不但包括书目信息的数字化,而且还包括文本信息的数字化。从某种意义上讲,大学数字图书馆储藏的文本信息的数字化比书目信息的数字化更为重要,因为大部分用户进行资料查找的目的是为了获取全文的信息。因此,数字化图书馆建设中,最需要解决的一项重要问题是将具有特色的馆藏资源转换成数字化的形式,让用户在需要时能够快速地在网上获取相关资源全文,从而更好地为用户服务,更好地发挥数字图书馆的优势。

(二)发挥人力资源的关键作用

数字图书馆中的人力资源,就是专门负责大学数字图书馆的专门人员、管理人员以及相关的后续储备人才。充分的人力资源是大学数字图书馆建设的关键。建立数字图书馆,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传统图书馆时代,图书馆工作人员的基本工作模式是人与书的结合,也可以这样说,他们的工作模式是通过“书”与读者相结合,所以,他们的工作模式也就是人与人的结合。而数字图书馆时代,工作人员的基本模式是人与计算机的结合,即我们常说的“人机结合”。工作人员为读者提供信息服务需要通过计算机和计算机通信网络。因此,作为数字图书馆时代的图书馆工作人员,必须兼具扎实的传统图书馆学知识、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和网络技术方面的知识。同时,工作人员还需要了解知识产权保护和网络安全维护相关的知识。因此,数字图书馆的工作人员必须是全能型和复合型人才。

综上所述,数字图书馆的工作人员必须是高素质的综合性人才。然而,我国数字化图书馆相对于发达国家和西方国家起步较晚,计算机在全国的普及率不高。当前,由于传统图书馆的馆藏、借阅的工作模式的影响,导致我国高校图书馆中普遍出现了学历低的工作人员多和非图书馆专业毕业的人员多以及通晓信息技术的人员少的状况。因此,要在大学建设数字化图书馆,首先必须解决新型人力资源短缺的问题,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善和解决:首先要对现有人员进行信息综合素质培训,以此突出数字图书馆的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专业教育,使现有人员能够跟随信息化发展的步伐;同时,在图书馆工作人员的选拔上,要选择对计算机技术的运用和维护以及开发都熟练掌握的全能型人才,从而为数字图书馆的建设和改造及网络化的管理做好相关的准备。

(三)发挥硬件的基础性作用

硬件设施是计算机网络的重要设施,硬件设施在社会各行各业的发展中占据着非常关键的位置,发挥着基础性作用。当前,普遍的大学图书馆都在开始筹划对数字图书馆的建设,即使它们的起点各不相同,但是目前,它们的建设和发展都还不完善,大多还处在转型的发展期。硬件设施的完善与配备是大学图书馆数字化建设的基础。因此,对大学数字化图书馆进行建设,首先需要建立一套先进的计算机网络系统以及灵活的结构化布线系统,从而为图书馆的数字化建设打下良好的基础。对技术与产品的选择应该考虑其先进性,以便于及时进行扩展、进行维护。因为大学数字化图书馆主要以数据的处理和应用为主,需要最大化地满足全校师生对馆藏资源的访问与需求。总之,大学图书馆的数字化建设必须引进一批先进可靠的计算机硬件设施,为后续工作的顺利开展而服务,为全校师生的需求而服务。

(四)制定标准、法规,为数字化图书馆的建设提供保障

数字图书馆工程的建设是以现代高新技术为支撑的,因此,信息技术在数字图书馆的建设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具体说来,数字图书馆涉及了超大规模的数据库技术、网络技术、信息抽样技术、数字化技术等多方面的技术。因此,我们必须针对数字图书馆的应用背景,对相关的原理与方法进行综合运用,只有突破关键技术,才能为数字图书馆的建设提供坚实的技术保障。

发达国家的数字化图书馆的建设起步较早,具有我国当前所没有的技术与经验。因此,我国大学在对数字化图书馆进行建设与研究的过程中,可以借鉴和吸收国外的先进技术与先进经验,制定出统一的适合中国具体情况的数字图书馆资源的法规与标准规范,从而保证数字图书馆的相关工作能够顺利进行。同时,在对资源库进行加工的过程中,要考虑对版权问题的处理,保证对知识的尊重、对智慧的尊重,从而保证我国大学数字图书馆的发展与管理形成标准化、规范化和法制化的趋势。

(五)坚持各具特色、资源共享的原则

大学图书馆进行数字化建设,是社会信息化工程的有机组成部分,因此,图书馆的建设应该遵循整体性的原则。但是,各个图书馆在整体性原则的前提下,可以立足自我发展,对数字化馆藏资源的建设应该坚持各具特色的原则,突出本校的特色和特点,从而与其他高校进行严格地区分。社会信息化建设的基本原则还包括资源共享原则。大学图书馆的数字化建设立足于社会信息化,因此,对大学图书馆进行数字化建设也必须遵循资源共享这一原则。资源共享可以优化各大高校的资源配置,促使各大学图书馆更好地进行改革与发展,从而不断完善自身,为全校大学生和老师服务。同时,坚持资源共享的原则可以保证资源能够更有效地被利用,更好地发挥图书资源的价值,从而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提供便利与服务。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随着社会信息化的不断发展,在普遍的高校中,传统的图书馆由于时间的限制、资源信息更新速度慢、图书信息容易被损坏等原因,导致传统的图书馆已经不能满足广大师生的需求了。因此,一种适应时代与信息发展的数字化图书馆便应运而生了。在大学中对数字化图书馆进行建设,需要对硬件、人力资源、信息资源、法规制度和相关原则进行综合考虑,从而建设能够为大学生全方位服务的大学数字图书馆。

【参考文献】

[1]王传文.有关大学图书馆数字化建设探讨[J].黑龙江档案,2015(01):105.

[2]王红林.小议大学图书馆数字化建设[J].数字化用户,2013(03):69.

[3]丁莉.党校图书馆数字化建设的现状及发展前景分析[J].科技创新导报,2014(22):189.

篇(9)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02-0146-04

一、引言

“翻转课堂”起源于美国某“林地公园”高中,2007年该校两名化学教师为帮助缺勤的学生补课,开始使用录屏软件录制PowerPoint演示文稿的播放和讲课声音,并将视频上传到网络,后来,这两位老师让学生在家观看教学视频,在课堂上完成作业,并对学习中遇到困难的学生进行讲解。这种教学模式受到了学生的广泛欢迎。2011年以后,这一与传统的“老师白天在教室上课、学生晚上回家做作业”正好相反的课堂模式被称为“翻转课堂”或“颠倒课堂”(the Flipped Classroom)。

“翻转课堂”颠覆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将原有的课堂知识传授和课后知识内化反转为课前学生自主学习知识和课上知识消化吸收环节,即传统的课堂是“课堂学习+课后练习”,而翻转课堂则是“课余学习+课堂练习”。这一模式为学生提供了个性化的学习环境,为教师提供了新型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模式,得到了教育界广泛宣传和推广,目前,全球诸多中小学和高校教师先后在语文、数学、英语及计算机等课程方面进行了这一教学模式的改革实验活动及相应的理论研究工作。

高校管理类本科课程教学普遍存在着教学内容知识点多、实践性强、社会关联度高、理论抽象、应用情境复杂、学生的人生阅历和工作经验先天不足等特点,教师在培养学生对基本知识的理解和实践应用能力等教学方面需要花费较多课时,而每门课程的课时资源又非常有限,因此,如何利用有限的课时资源保障教学效果,成为了教师提高教学效率,改善教学效果的瓶颈。

对此,本文根据“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特征,结合管理类本科课程教学特点,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指导,探索将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导入高校管理类课程教学的策略及关键因素,期望充分利用学生的课余自学和课堂教学两个环节的有效组织,课余先进行一般知识的学习,课堂中则进行重点知识技能和态度的教学,以改善高校管理类课程的教学效果,实现这类课程教学模式的创新。

二、翻转课堂在高校管理类课程中的应用可行性及难点分析

按照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学习是学员主动完成的过程,每个人都用自己固有的经验、信念来理解和消化新的信息、概念、现象和问题,对这些新材料进行感知、联系、评估和决策,最后将其消化为自己的理解,整合到自己的信念系统中去,这就是学习过程;学习者是学习活动的主人,承担着主动学习的责任,教师在课堂上能做的是给学生信息、场景,学生结合自己以为的经验和知识对信息与场景进行意义建构,从而形成新的认知。因此,相较于传统的教学模式,翻转课堂更符合建构主义的教学理念,它正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实践形式,通过它巧妙地将教学的主体责任转移到了学生身上,学生变成了学习的主体,而教师则成了学习的引导者、促进者和指导者。这一模式的推行将增强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责任感和主人翁精神。况且,管理类大学生已具备基本的学习能力和自我管控能力,能按照翻转课堂教学要求并在老师指导下,借助信息技术手段进行相关知识的课前自学及学习难点与疑惑的反馈与沟通。因此,在高校管理类课程中推行翻转课堂这一教学形式具有先进性和可行性。

尽管如此,由于早期国外开展翻转课堂教学试验的学科多为理科类课程,在我国高校尝试这一教学活动也是近几年的事情。理科知识点明确,很多教学内容只需要清楚地讲授一个概念、一道公式、一道例题、一个实验,其学科特点便于翻转课堂的实施。而大学管理类课程拥有更加开放的教学内容和教育模式,多种不同的教学策略和多元的评价方式,这对如何进行课堂翻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尤其是在管理类课程中,如管理学、组织行为学、绩效管理、员工培训与开发等课程,在授课过程中,会涉及到多学科的内容,牵涉的社会背景知识相当复杂,实践性又强,且教学目标包括知识、技能和态度培养等多个方面,很多知识均比较抽象难以全面系统理解,因此,教学难度会更大,如果采用翻转课堂模式进行课程教学,教学双方都将面临新的压力和挑战。主要的应用难点和挑战如下:

第一,管理类课程的教学素材具有多样化特征,传统翻转课堂单纯的视频材料不能满足全部的课前预习和学习信息量要求,需要补充增加其他更加合适的信息平台和预习方式,如阅读文献资料、实地调查,等等。

第二,管理类课程的背景知识复杂,为让学生全面系统地理解相关知识,掌握相关技能,学生的课前预习工作量大,而且若无教师讲解,对预习内容不一定充分理解;况且每个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投入程度差异很大,课前预习将出现参差不齐的情况,反过来会增加课堂集中教学的难度,降低课堂教学效果。因此,需对学生的预习素材和工作量进行评估,并在教师讲授和学生自学两种形式间进行合理选择,毕竟教师讲授的形式从传授知识的角度还是较高效的一种教学方法。

第三,学生的课前预习质量及对知识的掌握成为教师课前备课和课中、课后教学组织的重要参考,因此,如何对学生的课前预习质量进行有效评估,并保障预习质量,成为课程成功实施翻转课堂的关键一环。

第四,若所有课程全部采用单一的翻转课堂模式进行教学,时间长了会增加学生的自学压力,学生会感觉单调疲乏。而且,若推行翻转课堂模式,需要教师调整过去以讲授为主,辅以其他教学方法的课堂教学形式,对教师的教学风格和组织水平提出了更高要求,这些都需要教师精心思考和重构新的教学模式。

三、翻转课堂在高校管理类课程教学中的应用策略及要点

针对以上翻转课堂推行的难点,以下从管理类课程的教学模式选择、信息平台建设、课堂组织方式、学生预习评估等方面,提出实施策略与需把握的关键点如下:

(一)系统规划课程的教学模式,采取翻转课堂及传统讲授等方法相结合的混合型教学模式

在管理类课程中,学习内容包括知识、技能和态度,按照学习理论,不同的教学内容有不同的认知特点和传授方式。单纯的学生易理解和掌握的知识、技能,如决策的概念及简单量化的数学模型,可以采用翻转课堂视频教学模式,先让学生自学则组织课堂答疑;但若对于较难理解的较为抽象的知识和概念,如平衡计分卡、组织战略等等内容,则需要老师事先多做讲解并结合采用启发式、体验式等教学活动,学生才能理解和明白,所以对这类知识若采用传统模式先由教师组织讲授再练习,学习效率和效果会更好一些。因此,管理类课程需要结合各种教学模式的特点,将学习内容与学习活动进行整合设计,采取多种教学模式的混合型教学,以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避免单一教学模式的单调乏味,以在发挥学生主动性的基础上,确保教学效率和效果。

(二)创新课程学习平台,采用多样化的信息技术,搭建更加开放、便捷的学习平台,为学生提供丰富、充足的学习信息和获取渠道

翻转课堂能够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的优势,将课前的学习和课堂教学相结合,但传统的翻转课堂普遍采用的是观看教学视频的方式,让学生在课外完成预习和自学,这一方式并不完全适合管理类课程的教学。有些管理类课程课前预习材料可能是阅读书籍和期刊文章等文献资料,或是到企业进行实地考察或调查以获取感性知识和一手材料等等,因此,对管理类课程,应建立更加开放、丰富和多样化的信息沟通平台,如网络教学平台、微信平台、应用语义关联技术建立的学习云平台,以及传统的图书馆藏资料平台,等等。

特别是,管理类课程知识背景复杂和开放的特征,而在目前网络环境下,当今大学生普遍具有计算机、智能手机、Ipad、网络教学平台、互联网等丰富的信息技术使用技能,因此,在翻转课堂模式下,可以探索建立群建共享的学习平台,让学习者本身也成为学习资源的建设者和使用者,发挥集体的智慧和力量“群建共享”学习资源,以进一步强化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促进教师和学生双方共同对教学内容进行修订和丰富,实现教学内容的开放性和进化性,丰富学习资源,保证教学效果。

(三)优化教师的课前准备工作,精心设计课前学习内容及导入时机

教师的课前准备工作包括教学素材如学生课前预习及学习内容设计与安排、预习媒介和载体的选择,以及预习质量评估方案等工作,这些都需要教师在使用翻转课堂这一教学形式前进行整体策划。管理类课程的背景知识复杂和理论抽象不易被学生理解的特征,要求教师在应用翻转课堂模式时,高度关注教学录像及其他预习素材的质量,能否引发学生的兴趣和主动学习,否则若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学生投入度就会大打折扣,学习效果就会参差不齐。

根据学习理论,实施翻转课堂时,教师课前应结合相关管理类课程的特点,将学习内容(知识、技能、态度)进行区分,设计成若干学习小单元,再结合每一学习单元的特征,设计相应的课前预习素材,按照教学使用的先后秩序,选择合适的导入时机,有计划、分先后地将相关信息导入学习平台。

(四)完善学生学习效果评估机制,增加过程性评价和反馈活动

目前的教学平台中往往总结性评价居多,缺乏过程性评价。教师通过设计考卷或测试题,学生通过考试可获得相应的学习结果评价,但学习过程的评价和反馈则相当不够。过程性评价缺乏使得教师与学生仅能从考试成绩中片面地了解学习状况,无法发现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更无法根据评价及时反馈、调整学习内容和学习过程,提升师生的参与热情,确保评价的科学性和客观性。

推行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后,可将课程活动设计分为课前、课中、课后三个环节进行教学设计和学习效果评估。具体教学和评价模型如图1。翻转课堂课程学习和评价模型图所示。

1.课前环节。课前学生可根据教师提供的教学大纲、教学日历,通过自学和团队学习,完成课前学习自评,学习平台应能立即反馈正误,学生根据反馈决定是否再次学习本课内容,使得错误的记忆和理解得到及时纠正,同时通过交流平台提出学习中的重点与难点。

2.课中环节。课中教师根据交流平台反馈的信息进行重点的讲解(一般为理论性问题)或开展设计活动及成果交流(一般为实践性问题)、案例分析、情景模拟、小组讨论、提问等课堂活动,并在此对学习过程开展进行性评价(包括个体和团队评价)和即时反馈。

3.课后环节。课后学生根据进行性评价的要求,进行知识重温,完成课后作业,而教师可通过互动平台对学生的课后学习成果(作业)进行批阅评价和甄别指导,并可吸收优秀的成果进入教学资源。

(五)提高教师课堂组织水平,强化课堂教学效果

按照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教学分为学生课前预习和教师课堂教学两个环节,其中教师的课堂教学是学生的后续学习环节。实施翻转课堂时,学生在课前学习阶段,在有信息技术支持下的个性化及协作学习环境中,一方面可以自行选择学习时间、学习地点、学习内容和学习量,另一方面还可以利用协作交流平台与老师和同学们进行交互学习,但由于本科学生人生阅历的局限,这些环节的学习活动大多均仅适应于一般难度知识的学习,重点和难点的知识环节还需要教师通过课堂活动的设计和组织来完成,因此,实施翻转课堂后,课堂的组织仍然是决定教学效果的关键环节,也是成功实施翻转课堂的保证。在一定程度上,它的组织难度远远高于传统的课堂组织难度,因为此时教学内容难度更大,学生认知水平更高,这都对教师的知识功底和课堂教学水平以及沟通能力等提出了更大挑战。值得注意的是,为了实施“翻转课堂”,很多人将主要的精力都放在了教学视频等材料的制作上,这其实是个误区。视频材料自然重要,但比视频更加重要的是如何支配课堂上“多出来”的这些时间。在课堂的对话和讨论等课堂教学环节,需要教师做出精心的准备和细致的观察,真正做到因材施教。“翻转课堂”之所以成功,是因为课堂讨论等活动所带来的学生“吸收内化”学习过程效益的提升。

从课堂教学活动设计方法来看,按照建构主义思想,课堂要用促动的方式转移知识的所有权,让学生感知到知识是自己研究明白的,而不是老师告诉他的,学生才是这个课堂的主角。因此,课堂上重要的是让学生不断地思考,完成属于自己的建构,而不在乎学生们是否都有一个统一的、客观的、确定的认知。基于这一思想,总结现有管理类课程常用的教学方法,包括讲授法、情境模拟法、案例分析法、角色扮演法等等,这些方法其实各有特色,见表1。各类教学策略及评价表,因此,应该将这些方法扬长避短,混合使用,以让学生参与度更高,学习过程更加有趣和高效。

因此,实施翻转课堂后,教师的角色不是被淡化了,而是从另一个侧面有所加强,它要求教师能够通过多种方式准确分析和把握学生的学习效果,并针对性地对课堂教学活动进行有效设计,这其实对教师的教学组织水平和课堂教学效果提出了更高要求。

四、结语

翻转课堂作为一种新兴的教学形式,通过它实现了课堂学习和网络学习的有机结合,其在管理类课程中的运用,将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增强课堂教学的针对性。同时,我们也要看到,这一形式仅仅是促进学生增强学习主体地位、提高学习主动性和参与度的一种教学手段,并非灵丹妙药,它并不能完全取代现行所有的教学方法,应该将其与传统的各类教学方法相结合,各自扬长避短,采取打混合拳的策略,以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特点,采取不同的教学方式,通过学习内容与学习活动的整合设计,实现多种教学模式的混合教学,以改变传统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结构,关注学习过程以及学习的主动性、探究性和交互性。

参考文献:

[1]张金磊,王颖,张宝辉.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研究[J].远程教育杂志,2012,(4):46-51.

[2]彭荣.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我国高等教育中的前景分析[J].新课程研究,2014,(7):28-29.

[3]王少鹛.翻转课堂理念下的教学模式设计与思考[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5,(15):32-33.

[4]张妤,穆丽新,张丹,张澎涛,张琳,李明.基于课程网站的高等教育“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研究[J].高等农业教育,2015,(8):51-54.

[5]李海龙.基于任务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设计与应用[J].现代教育技术,2013,(9):46-51.

[6]陈莹,雷俊,陈安琪,鲍贤清.常态化实施翻转课堂的策略研究[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5,(5):12-18.

[7]田俊国.精品课程是怎样炼成的[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4.

The Application Research of the Flipped Classroom Used in the Management Courses in Universities

WANG Li-hua,SU Y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