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咨询服务!

教师的几种类型大全11篇

时间:2023-06-19 16:13:52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教师的几种类型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教师的几种类型

篇(1)

1地质雷达原理及特点

地质雷达(脚udprobing/pentratingradar,简称GPR),是一种对地下的物体内不可见的目标体或界面进行定位的电磁技术。其工作原理是:高频电磁以宽带脉冲形式,通过发射天线被定向送入地下,经存在电性差异的地下地层或目标反射后返回地面,由接收天线所接收。高频电磁波在介质中传播时,其路径、电磁场强度与波形将随所通过介质的电性特征及几何形态而变化。故通过对时域波形的采集、处理和分析,可确定地下界面或地质体的空间位置及结构。长久以来,对埋藏物体的探测是一项使人感兴趣的研究课题。至今没有任何一种单一方法能提供一个十分准确的答案。地质雷达技术作为一种迅速发展、且具有特殊吸引力的方法,主要是由于其具有高分辨率、无破损性和高效率的特点。体向后散射截面因数g,媒介的衰减系数a所决定。在均匀介质中,电磁波传播的波长入与衰减系数a为:(公式略)其中c为电磁波在自由空间的传播速度;ur为介质的相对磁导率;er为介质的相对介电常数;a为导电率;助为自由空间的波阻抗;W为能量衰减系数。磁导率的影响可忽略,则电磁波在介质中的传播仅由介电常数、导电率与波的频率决定,可由能量衰减系数W来表示:(公式略)

2地质雷达的技术参数

2.1地质雷达的探测距离地质雷达所能探测到目的体的深度称为地质雷达的探测距离。当一个雷达系统选定后,地质雷达波在介质中的传播距离R主要由电磁波波长入.目标电磁波的频率越高,它在介质中衰减越快,传播距离越短;当电磁波的频率一定时,介质的相对介电常数越大,电导率较大时,地质雷达波会很快衰减,传播距离短,地质雷达的探测深度浅。反之,介质的相对介电常数较小,导电率也较小,地质雷达波衰减慢,传播距离远,地质雷达探测的深度较深。

2.2地质雷达的分辨率分辨的定义是分辨最小异常体的能力。分辨率可分为垂直向分辨率与横向分辨率。垂直向分辨率是指雷达剖面上所能够区分一个以上反射界面的能力。理论上可把雷达天线主频率波长的1/8作为垂直分辨率的极限,但由于外界干扰等因素,一般把b二入/4作为垂直向分辨率的下限,当地层厚度b小于入/4时,复合反射波波形变化很小,其振幅正比于地层厚度,这时已无法从时间剖面上确定地层厚度。水平分辨率是指地质雷达在水平方向上所能分辨的最小异常体的尺寸,根据波的干涉原理,水平分辨率通常为:式中入为雷达子波的波长;h为异常体的埋藏深度。

3地质雷达技术在工程中的应用

3.1地质雷达技术在工程地质勘察中的应用在桥梁和隧道设计、施工时,详细了解地下水情况、岩面的起伏、破碎带的发育具有重要意义。传统的工程钻探方法费时、费力,同时采集的数据有限,不能全面了解某个地区的工程地质情况,特别是在地下水丰富、岩面起伏剧烈,破碎带又相对发育的地区,实践证明单纯依靠工程钻探往往会产生较大的偏差,显然不能满足工程设计和施工的要求。结合钻探,地质雷达能给出整个工区的剖面图,使我们能较全面的了解整个工区的工程地质情况。

3.2地质雷达技术在桥梁工程中的应用静压预制桩若施工不好,会造成桩身的倾斜,影响到桩的承载能力,施工后桩身倾斜性的检验,可以通过地质雷达进行,效果良好。地下连续墙损坏后,对其质量的评价也可用地质雷达进行检测。在存在流砂层的地区进行深层基础施工时如果施工质量不好,在施工过程中造成大量地下水渗流,带走大量粉砂,造成基坑旁侧产生地下空洞,从而使周围下沉,甚至导致基坑坍塌事故。在基坑开挖过程,除进行地面沉降和地下水位观测外,用地质雷达在基坑周边进行探测,可以及时发现地下空洞,消除隐患。大口径钻孔灌注桩作为桥墩基础越来越引起重视,由于钻孔灌注桩截面积越大,承受荷载越大,故对其质量要求严格。钻孔灌注桩在桥梁工程中的质量控制是从对采用的钢筋、水泥、骨料等原材料的质量控制到竣工后的质量验收全过程均形成了规范。在质量验收时往往采用反射波或机械阻抗法检测桩基完整性,但无法检测桩基钢筋笼的布置情况,钢筋属于低阻抗体,吸收系数大,反射强度亦大,波形粗黑,用低频探头可以探测出钢筋笼的布设情况和桩的长度。

3.3地质雷达技术在公路工程质量检测方面的应用近年来,我国高等级公路建设事业突飞猛进,原有钻探取芯或开挖抽样的公路质量检测方法不仅效率低,代表性差,而且对路面有损坏,为此极需发展一种快速、简便有效的无损检测技术。地质雷达可以满足这种要求。

3.3.1公路路面厚度检测路面厚度检测是公路检测的主要内容之一,高等级公路路面厚度0.2一0.3m,这就要求公路路面厚度检测有很高的分辨率,厚度检测误差小于0.01mo当介质厚度大于子波波长的l/4时,可以认为能被地质雷达分辨出。一般机场和公路路面为水泥混凝土或沥青混凝土,电磁波传播速度约为0.1-0.12m/ns,从而可以换算出用于检测0.Zm厚度以上路面精度<0.olm,地质雷达应使用gooMHz以上的中心探头。目前地质雷达已有2200MHz的探头,其天线的信号脉冲宽度为0.42ns,波长小于scm,分辨率为1.25cm,完全满足测试精度的要求。

3.3.2路基与路面病害的调查公路在修筑过程中已对路基进行处理,随着公路投人使用、路基经历压实或其它外来扰动的影响,使原来轻弱地基发生变化,承载力不足,使路基产生过量沉降,形成空洞、暗穴,有时局部还会产生滑坍等;面层在行车荷载的反复作用和自然风化因素的影响下,会逐渐出现损坏,形成路面沉陷、车辙、推移、开裂等;另外,由于公路结构层透水问题使局部积水,产生软弱体或软弱层等病害。公路病害形成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本身质量原因,也有外界自然作用原因,同时路基病害与路面病害不是独立形成的,两者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在公路病害调查中,查明“病因”十分重要。用钻芯取样法调查速度慢,仅能以点带面,取得的资料代表性差、不全面。用雷达可以非常迅速的探测出路面各层及路基情况,绘出整段路基、路面的剖面图,直观的反映出路基、路面的损坏程度、范围,以及是否有脱空、积水现象,为维修和养护提供资料。

篇(2)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9682(2011)09-0102-02

【Abstract】This article briefly introduced the numerical control simulation technology concept, the research present situation and in the machinery class practical teaching link application.

【Key words】Numerical control simulation technology Machinery class Practical teaching

近几年,就业形势比较严峻,为了提高学生的就业机会,必须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要做到这一点,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是关键。但对于大多数院校来说,资金短缺是共同的问题。解决这一问题的最好办法是引入仿真技术。

一、数控仿真技术

1.计算机仿真的概念及应用

从工程的角度来看,仿真就是通过对系统模型的实验去研究一个已有的或设计中的系统。分析复杂的动态对象,仿真是一种有效的方法,可以减少风险,缩短设计和制造的周期,并节约投资。计算机仿真就是借助计算机,利用系统模型对实际系统进行实验研究的过程。它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而迅速地发展,在仿真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计算机仿真的过程可通过图1所示的要素间的三个基本活动来描述:[1]

建模活动是通过对实际系统的观测或检测,在忽略次要因素及不可检测变量的基础上,用物理或数学的方法进行描述,从而获得实际系统的简化近似模型。这里的模型同实际系统的功能与参数之间应具有相似性和对应性。

仿真模型是对系统的数学模型(简化模型)进行一定的算法处理,使其成为合适的形式(如将数值积分变为迭代运算模型)之后,成为能被计算机接受的“可计算模型”。仿真模型对实际系统来讲是一个二次简化的模型。

仿真实验是指将系统的仿真模型在计算机上运行的过程。仿真是通过实验来研究实际系统的一种技术,通过仿真技术可以弄清系统内在结构变量和环境条件的影响。

计算机仿真技术的发展趋势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应用领域的扩大和仿真计算机的智能化。计算机仿真技术不仅在传统的工程技术领域(航空、航天、化工等方面)继续发展,而且扩大到社会经济、生物等许多非工程领域,此外,并行处理、人工智能、知识库和专家系统等技术的发展正影响着仿真计算机的发展。

数控加工仿真利用计算机来模拟实际的加工过程,是验证数控加工程序的可靠性和预测切削过程的有力工具,以减少工件的试切,提高生产效率。

2.数控仿真技术的研究现状

数控机床加工零件是靠数控指令程序控制完成的。为确保数控程序的正确性,防止加工过程中干涉和碰撞的发生,在实际生产中,常采用试切的方法进行检验。但这种方法费工费料,代价昂贵,使生产成本上升,增加了产品加工时间和生产周期。后来又采用轨迹显示法,即以划针或笔代替刀具,以着色板或纸代替工件来仿真刀具运动轨迹的二维图形(也可以显示二维半的加工轨迹),有相当大的局限性。对于工件的三维和多维加工,也有用易切削的材料代替工件(如石蜡、木料、改性树脂和塑料等)来检验加工的切削轨迹。但是,试切要占用数控机床和加工现场。为此,人们一直在研究能逐步代替试切的计算机仿真方法,并在试切环境的模型化、仿真计算和图形显示等方面取得了重要的进展,目前正向提高模型的精确度、仿真计算实时化和改善图形显示的真实感等方向发展。

从试切环境的模型特点来看,目前NC切削过程仿真分几何仿真和力学仿真两个方面。几何仿真不考虑切削参数、切削力及其他物理因素的影响,只仿真刀具工件几何体的运动,以验证NC程序的正确性。它可以减少或消除因程序错误而导致的机床损伤、夹具破坏或刀具折断、零件报废等问题,同时可以减少从产品设计到制造的时间,降低生产成本。切削过程的力学仿真属于物理仿真范畴,它通过仿真切削过程的动态力学特性来预测刀具破损、刀具振动、控制切削参数,从而达到优化切削过程的目的。

二、机械类专业实践性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金工实习》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金工实习》是机械类专业必修的一门实践性技术基础课。通过《金工实习》教学使学生初步接触生产实际,获得机械工业生产中常用金属材料及其加工方法的基本知识,受到一定的基本操作训练,为学习其他有关课程和将来从事生产技术、经营、管理等工作打下实践基础。

传统金工实习教学的主要内容是:[2]铸造、锻压、焊接、热处理、钳工、普通机床的机械加工。随着数控机床在我国机械制造行业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对数控方面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大。数控机床的高性能、高精度、高可靠性,增加与增强使用功能,以及简化产品结构,改善操作性能,节约能源材料,减轻劳动强度,增大生产柔性,缩短生产周期和生产准备周期等优点,正满足了企业提高产品质量,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品在市场竞争力的要求,故近年来许多厂家竞相采用数控机床。为了提升机械类专业的技术含金量,使这些专业能满足现代化生产的需要,就必须在教学中增加或增大数控加工的内容。因此,在金工实习中减少普通机械加工的课时,增填数控加工的内容势在必行。

2.《数控技术》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数控技术》是机械类专业必修的一门专业课。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数控机床的工作原理、组成、分类;程序代码运用;CNC系统的组成及工作原理;插补原理;刀补原理;加减速控制原理;伺服系统的组成及工作原理;位置检测元件的原理;掌握简单零件的手工编程方法。

根据教学大纲,该课程有4个课时的实验,主要是熟练手工编程的方法,需要的主要实验设备是数控机床。但对于大多数院校来说,不可能购置多台数控机床,因此存在实验设备短缺的问题,不能很好地满足教学要求。

三、改革机械类专业实践性教学的措施

数控机床是一种精密的自动化机床,价格昂贵。但对于机械类专业来说,又是必不可少的教学设备。因此,根据实验室现有的数控机床(数量有限),订购相应的数控加工仿真软件,是一种两全其美的好办法。数控加工仿真软件可以让每个学生在电脑上模拟操作数控机床,教师可以在电脑上验证学生的学习效果,让教学更加直观、生动。实际上,利用购买一台数控铣床的费用,就可以购置30个点的网络数控仿真软件及相应的电脑。

在进行数控加工实习时,先让学生在电脑上通过数控加工仿真软件模拟操作数控机床,操作熟练后再让学生操作真实机床,增强手感。在进行《数控技术》课程实验时,先让学生在数控仿真机床上练习手工编程,修改无误并操作熟练后再让学生在真实机床上操作。这种教学方式,一方面可以大大减少资金的投入,减少实习、实验用房;另一方面可以增加学生动手的机会,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其次,利用数控仿真机床教学,即使操作失误,也不会损坏设备,更不会造成人身伤害,安全可靠。因此,目前大多数工科院校普遍采用数控仿真软件教学,以便解决满足教学要求与资金短缺之间的矛盾。

篇(3)

作为一种双语艺术,翻译是从一种语言到另一种语言的转换。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奈达提出的形式对应翻译基本上以原语为中心,力求使接受语中的信息尽可能地接近原语中的各种成分,最大限度的显示原文中的形式和内容,努力再现多种形式因素。然而,翻译并不是从一种语言到另一种语言词和词的单纯转换。由于任何一种语言都局限于自己特定的文化背景中,它们各自在其渊远流长的历史中形成了独有的表达方式。同时,使用不同语言的读者也形成了对自己所属语言系统独特的表达方式的习惯性。因此,相同的思维内容可以用不同的语言负载,这并不意味着原语和译语间在形式和语境上有完全相同的意义。纽马克提出,在译入语允许的范围内,尽可能地使译文从语义和句法上接近原文,将原文确切的上下文意义翻译出来,进行“语义翻译”。

各语言的表现形式上存在纷繁复杂的差异性,这就要求译者在不涉及特殊文化背景因素的情况下,用译语意义代替原语意义,“重组原语信息的表现形式,从与原语不同甚或相反的角度来传达同样的信息”(柯平,1995),这就是所谓的视角转换。这种翻译方法使得译文更符合译语习惯,同时也更好地传达原作信息。

一、正反转换(Negation)

正反转换是最主要的视角转换类型之一, 意即对那些正面译不通顺的英语表达从反面来译,从反面译不通顺的从正面来译,出于对译语优势、可接受性和可读性方面的考虑,而舍弃形式方面的意义对等,保留内容方面的意义对等。

①He manifested a strong dislike for his father’s business.

他对他父亲的行业表示强烈的厌恶情绪。

由于英语是粘着语,可用否定词缀来表示否定意义,如句中dislike的dis-词缀,而汉语是孤立语,如果只是加上诸如“不”“否”“毋”类否定字眼则会影响译文的流畅。因此译文转换视角,将dislike 译为“厌恶”。

②APEC will have to be non-discriminatory and it will have to seek to be open rather than closed in its approach..

亚太经合组织必须一视同仁,并且在态度上必须是开放而不是封闭的。

Non-discrimination的译法与上例相同。此例中还将rather than反译说明,这类暗含“肯定一方否定另一方”意义的词组,又如 “more than” “better than”这类词组,多半需要译者转换翻译角度来表述原文意义,使译文更加流畅。

③His explanation is far from being satisfactory.

他的解释绝不能让人满意。

④His answer is beside the mark.

他的回答文不对题。

③④例都将原文的介词或介词短语译为否定,可以遵循这种译法的介词还有from, off, of, in, without, for, above, beyond, past, out of, against, beside等等。

英语中还有的说法本身就与汉语的说法相反,因此必须进行适当反译,适应汉语读者的语言习惯。如:

⑤You’re to answer for it.

唯你是问。

⑥But we are getting ahead of the story.

可是我们已说到故事的后面去了。

⑦In the vestibule below was a letterbox into which no letter would go and an electric button from which no mortal finger could coax a ring.

在下面的走廊里,有一个信箱,从来没什么信件往里塞,还有一个电铃,恐怕只有鬼才按得响。

由此可见,关于视角的正反转换不仅包括肯定与否定的转换,还包括意思相反或相对词语之间的转换。如例句⑤中answer本意是“答”,却译为“问”,一问一答正好是一组反义词。同理,例⑥中一“前”一“后”,例⑦中的“人”和“鬼”也构成了意思相对词组。

正反转换仅停留在肯定和否定,正向和反向意义之间的相互转换层次上,而视角转换的涵盖面要大得多。它既可以指肯定和否定之间的相互转换,也可指其他与原文不同或相反的表达角度。

二、形象转换(Shifts of Image)

在成语和比喻修辞的翻译中,视角转换常体现在形象转换中。形象的转换是指将原语中不符合译语文化的形象转换为译语文化中惯用的形象,使读者不致产生理解上的困难或误解。

①fish in the air 水中捞月

②make a wild goose chase 缘木求鱼

这两例分别将“鱼”转换为“月”,“鹅”转换成“鱼”,自然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翻译的灵活性,以便与中国读者更好的接受原语成语。

③drink like a fish 牛饮

此例举出了一个中英语言文化上的差异,原文是指喝得又快又多,但如果译成“像鱼一样喝水”则显得生涩难懂,不符合汉语的习惯表达。译为“牛饮”则既未改变原文意义,又以“牛”的形象作为补偿,没有减损原文的比喻夸张效果。

转贴于 值得注意的是,有些英语的习惯表达在形式形象上与汉语极为相似,是译者很容易联想到汉语的习惯表达,如

④move heaven and earth

很容易联想到汉语的“翻天覆地”,但它的实际意义是“想方设法”。这说明在视角转换的过程中也应注意表达得体,正确理解原文含义。

三、虚实转换(Abstraction and Specification)

为了更好地传达原文信息,视角转换还体现在有些情况下,英文虚写的必须实译,或者英语实写的地方汉语虚译,从而降低语言差别给翻译带来的损失,是译文产生同样的效果。

①I was practically on my knees but he still refused.

我几乎是苦苦哀求,但他依然拒绝。

②The matter was finally settled under the table.

事情终于私下解决了。

例中分别将knee和table两个具体形象转换为抽象的引申概念,简单明了。如果将原文组字译出,译文便会显得冗长呆板,缺乏灵活性。

③A real good friend should be one offering timely help.

真正的好朋友应该是雪中送炭。

④When she was ill, she wouldn’t swallow so much as a drop of water.

她往日得了病,茶水也不能喝一口。

句中的help和water与译文中的“雪中送炭”和“茶水”相比都是抽象概念,是译文更符合译入语——汉语的阅读、理解、欣赏、认知等习惯。

四、有些英语句子的翻译需要转换视角,是出于某种修饰目的,突破原文的形式,表示强调或减弱或暗含一些贬义,对原文中难以译出的语气和效果进行补偿。这种视角的转换和正反转换有些类似,但其视角转换的目的在于对原文语义的补偿,而不是单纯的增强译文连贯性或可读性。

①He is coming.

一般译为“他会来”略显平淡,为了强调语其可转换视角,变为一个双重否定句,即“他不会不来”。同样,句中如有明显表示绝对概念、最高级意义的词也可以此办法译为双重否定句。

②It was absolutely necessary to interrupt him now.

现在非打断他不可。

另一些句子为了强调语气,则变为反问句或感叹句,如

③He was in no sense an innovator.

他哪里是什么发明家?

总之,在英汉翻译中,历来将“信达雅”作为评判译文优劣的三原则,汉语及英语在结构特点、思维逻辑上存在的差异,使得对原文从形式及意义上完全对等的翻译往往是不存在的。视角转换的翻译方法对于增强译文的连贯性、可读性具有很大意义,并能有效补偿原文中难译或不可译成分,获得尽可能接近的语言效果。

参考文献

[1] Eugene, A. Nida. On Translation. Jing Di, trans. 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84.

[2] Newmark, Peter. About Translation. UK: Multilingual Matters Ltd.,1991.

[3] 陈小慰.视点转换法在汉英翻译中的应用.中国翻译,1995(1).

[4] 贺银花.英译汉中的视角转换.湖南医科大学学报,2002(4).

[5] 柯平.视点转换、具体化和概括化.中国翻译,1992(1).

篇(4)

Teaching Practice of Reference in Course of “C++ Object Oriented Programming”

HAN Xiang-Bo ZHANG Yan-hua HUANG Jing-jing ZHANG Li-hong

(College of Computer Science and Technology,Shando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Zibo Shandong 255049,China)

【Abstract】The essence of reference was analyzed.It was discussed in the function parameter,the copy constructor,operator overloading, polymorphism and other aspects.The enthusiasm of students was mobilized through several teaching in the experimental class and excellent class.

【Key words】Reference;Operator overloading;Polymorphism;Teaching practice

0 引言

《面向对象程序设计》是计算机及相关专业的一门重要专业基础课,其中诸多难点更需要学生体会掌握。而引用便是涉及抽象、封装、继承、多态这条主线的一个难点。学生前期学的指针作为C语言的精华在很多方面得到了高效使用,但是仍有其缺陷:要明确使用指针本身还是所指变量、无初始化时出现悬空指针、不合理赋值后出现系统关键地址存放内容被改写、项目后期维护代价高等。于是在C++、Java、c#这些主流的开发平台中使用受到诸多限制,而它的代替者―引用出现了。

1 引用概念

在C++中,变量的引用就是变量的别名,故引用又称别名(alias)。可通过下述代码来理解其本质。

#include

void main(){int x=100; int & m=x;

cout

cout

从运行结果可以方便看到引用和被引用变量的关系:两者内存地址都是0X0018FF44,数值相同。所以定义引用只是为已存在的变量定义第二个名称,使其使用更方便。因为其本质是已有变量的别名,在定义时要指明引用对象。如int & m;为错误定义。

2 引用在函数参数中的使用

把函数参数定义为引用类型可以方便扩充函数传递数据的功能。函数参数传递可分几种情况:传递变量本身、传递变量指针、传递变量别名。如下代码所述:

void RefAFn1(int a,int b){ int c=a; a=b; b=c;}

void RefAFn2(int * a,int * b){ int * c=a; a=b; b=c;}

void RefAFn3(int * a,int * b){ int c=*a; *a=*b; *b=c;}

void RefAFn4(int & a,int & b){ int c=a; a=b; b=c;}

其调用语句为:RefAFn1(x,y);RefAFn2(&x,&y);RefAFn3(&x,&y); RefAFn4(x,y)。

其中函数1为变量名传递,函数2、3为指针传递,函数4为引用传递。 但是函数1、2其改写值作为函数局部变量,返回时在栈区被销毁,无法实现交换目的。函数3、4因通过指针和引用直接对函数栈区外的实参变量改写而实现目的。该程序可以方便看出引用在使用上和普通变量一样方便,却达到指针功能。

3 引用在复制构造函数中的使用

#include

class CCopyS {public: int number;

CCopyS(int x=0) {number=x;cout

CCopyS(const CCopyS & x) {number=x.number;cout

void main() { CCopyS s1,s2;s1.number=12;s2=s1;CCopyS s3=s1;}

在s2=s1中,σ汛嬖诘亩韵蟾持倒什恍枋褂酶粗乒乖旌数,而在CCopyS s3=s1中按s1标准构造出新对象s3要调用复制构造函数,出于对s1对象保护目的,对其加const限制。

4 引用在运算符重载中的使用

#include

class COpOl {public:int m1; COpOl(int x= 0){m1=x;}

friend ostream & operator

ostream& operator

void main( ){ COpOl c1,c2(3),c3(5); cout

两个参数均为引用类型,前者的使用使得复杂类型得以连续输出。从cout

5 引用在多态中的使用

#include

class CPolyMorphA {public:CPolyMorphA(int n) { a1= n;}

virtual void fn( ){cout

class CPolyMorphB:public CPolyMorphA

{public:float a1;CPolyMorphB(int m,float p):CPolyMorphA(m),a1(p) { }

virtual void fn( ) {cout

void call(CPolyMorphA & p){p.fn();}

void main( ){ CPolyMorphA s1(1001);}

通^call函数使用基类引用形参,保证了基类及其派生类族都可以调用,接口的统一使得实参更易使用。由于形参引用类型的定义使得虚函数fn( )随着调用者的不同而实现动态自动查找对应自己版本的功能,而这个多态的实现若是非引用或指针类型,是难以实现虚函数如此功能的。

6 总结

引用使得函数单一用retrun返值的局面得以改变,从而能访问函数临时栈意外的变量,突破了函数一般形参的局限性,可以去改写批量数据。若仅让引用具有只读性,可在形参中加const限制,如上文(ostream &,const COpOl&)只能输出自定义类型而不能改写。引用不像指针通过寻址间接访问变量,而是通过与引用变量同址同值即一个变量两个名字来使用,得得效率更高,性能更安全可靠,从而在当前诸多开发工具中广泛使用。以上案例通过课堂教学和上机实践方式,在实验班和卓越班的多次教学中很好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

【参考文献】

篇(5)

支架式教学是建构主义的一种教学策略:学生被看做是一座建筑,学生的“学”是在不断地、积极地建构着自身的过程;而教师的“教”则是一个必要的脚手架,支持学生不断地建构知识,不断建造新的能力. 学生的学习过程其实是一个知识网络系统形成的过程,即由一个知识点出发,螺旋式上升形成一个知识板块,再螺旋式上升形成一个知识网络系统,因此,“支架”也应该分为三个层面:(1)在某一个知识点上的“支架”;(2)同一知识点跨章节的知识板块的“支架”;(3)几个不同知识板块之间的连接“支架”. 据此,“支架式教学”应该有三种不同的模式. 本文结合数学学科的特点,分别以实例对三种模式进行详细阐述.

一个知识点的支架式教学模式

数学是由一个个知识点串联起来的,每一个新的知识点的出现,学生接受时都会存在困难,如何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和能力搭建有效的支架是关键. 因此,一个知识点的支架式教学模式应该由以下几个环节组成:

案例1 人教版数学八年级下册“18.1 勾股定理”教学设计.

(1)创境设疑,搭建问题支架:在古老的数学王国,有一种树木很奇妙,生长速度大得惊人,请欣赏毕达哥拉斯树并回答问题(几何画板动态展示,图2).

①这棵勾股树的结构究竟是怎样的?

②图3是取出的其中的一小部分,三个正方形面积之间有何关系?

通过动画演示毕达哥拉斯树的生成过程,搭建研究框架,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为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探索活动创设情境.

(2)使用支架,透视规律:在此设置两个活动――①利用图3“数格子”,设置梯度引导问题,找出直角三角形三边的数量关系;②利用“几何画板动态实验”, 改变直角三角形三边的长度,让学生观察和感受直角三角形三边的关系.

充分利用搭建的支架,让学生运用已有知识寻找答案,从不同角度发现直角三角形的三边关系,初步猜想勾股定理的具体内容.

(3)合作交流,追根溯源:此环节主要是以学生小组活动交流的形式进行,利用提前准备好的4个全等直角三角形纸片,拼图证明勾股定理成立. 对于学生小组在拼图中出现的问题,教师应进行实时指导,鼓励学生大胆展示自己的拼图结果,并说明构图思路. 从数、形两个方面对前面的猜想做出推理论证,这是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发挥“教师的组织、引导和合作者”的作用,通过恰当地设置铺设性的问题,降低问题的难度,采用启发式教学方法,顺利迁移学生的思维,达成猜想的推理论证.

(4)巩固练习,汇报成果:“循序渐进”设置习题,强化学生对定理的理解、运用,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通过实物投影展示学生的学习成果,让学生互相进行点评,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维持学生强劲的学习热情,有力保障学习效率,达成教学目标.

(5)自我小结,体验成功:学生自主小结,回顾本节课重要的思维方法和重要知识点,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形成合理的知识结构.

从案例1可以发现:这种模式适合一堂课的教学,围绕着某一个知识点的内容进行展开. 它将监控学习和探索知识的责任由教师为主向以学生为主转移,突出了学习的自主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与新课标“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相符.

一个知识板块的支架式教学模式

与小学数学相比,初中数学教材结构的逻辑性、系统性更强. 在教材知识的衔接上,前面所学知识往往是后边学习的基础,环环相扣,一个知识点螺旋式上升形成一个知识板块. 这种知识板块的内容一般比较分散,如绝对值,由几何和代数的两种定义,串联了点到直线的距离、算术平方根、含绝对值的不等式等内容形成一个知识板块. 如何实现跨章节的知识板块的支架式教学,最重要的就是紧紧抓住贯穿前后的这个知识点,在它的相应位置设置接口,如图4所示,同时,在后续对应知识的学习中,要与前面的接口实行对接,前后呼应,螺旋式递增地形成一个知识板块.

案例2 初中数学“方程”板块教学设计.

篇(6)

一、 习题课的类型

数学习题课按教学的情境和目标的不同,一般可分成三类:

1. 形成性习题课。形成性习题课是指在新概念、新规律建立时,为准确认识新知识的内涵、条件、范围及基本运用方法而设的习题课,这种习题课不一定单独进行,往往是与讲授新课结合在一起。

2. 小结性习题课。小结性习题课是指一个单元结束时,学生对本单元知识结构网络的建构,对某些知识点认识模糊的再认识,及提高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而设的习题课。

3. 专题性习题课。专题性习题课是指学完数学知识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的知识点或知识块,或是对数学思想方法的形成及对今后的学习有着重大影响而难度又较大的知识后,为帮助学生提高认识及减轻学习困难而设置的习题课。

二、 习题课教学中应注意的事项

1. 习题选择要有针对性。习题课不同于新授课,它是以学生自主练习作为课堂教学的主要模式,故要达到高的训练目标,教师在选择习题时要做到三针对,针对教学目标,针对知识点,针对学生的学习现状。对普遍有缺陷的常犯错误的地方不但要多做而且要反复做。

2. 习题选择要有典型性。数学知识和解题方法都有其内在规律,教学中一定要善于揭示规律,教会学生揭示“规律”。

数学题成千上万,习题的选择要克服贪多、贪全,有时看看题目哪个也不错,都想让学生做一做,这样不分析、不归类地搞“题海战术”,其结果是题量大了,学生疲于奔命,既增加了学习负担又降低了学习效率,能力也得不到培养,所以习题的选择一定要典型,不但要注意到知识点的覆盖面,还要让学生能通过训练掌握规律,并会发现规律,达到“以一当十”的目的。例如,二次函数是初中数学的一个难点,二次函数图像的开口方向、对称轴、顶点坐标是学次函数的基础,怎样让学生牢固掌握,老师可设计习题帮助学生发现其规律并掌握之。

3. 习题的设计要有一定的梯度。同一个班级学生的知识基础、认知水平和学习习惯都存在一定差异,在习题课教学中,对于习题的设计要针对学生的实际进行分层处理,既要创设舞台让优等生表演,发展其个性,又要重视给学困生提供参与的机会,使其获得成功的喜悦。题目安排可从易到难,形成梯度,虽然起点低,但最后要求较高,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使得学困生不至于“陪坐”,优等生也能“吃得饱”,让全体学生都能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例如,在讲平方差公式时可设计A、B、C三组习题:

A组:(1) (x+2)(x-2) (2) (1+3a)(1-3a)

(3) (x+5y)(x-5y)

(4) (y+2z)(y-2z)

B组:(1) (-a+b)(-a-b) (1) (-m+5n)(m+5n)

C组:(1)4(a-b)2-9(a+b)2

篇(7)

关键词:本科教育;双语教学;程序设计类课程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

1国际上双语教学的经验

多年来世界各国均投入经费研究如何培养双语,甚至是多语人才。经过长时间的教学实践后,形成了自己的教育模式。吸取国际上的双语培养的经验和教训,对更好地开展我国的双语教育有着积极意义。目前引起广泛关注和讨论的是加拿大的“浸入式”教育模式和美国的双语教育模式。

英语是加拿大的官方用语,在魁北克等法语地区,英语和法语都是官方用语。并且作为一个移民国家,每年都有大量的新移民进入加拿大,而大多数新移民的母语都不是英语,因此如何更好地帮助学生掌握第二外语也是加拿大教育界面临的重要问题。加拿大采用“浸入式”教育模式。学生需大约一年左右的时间专门学习英语。在学习了基本的语法和使用技巧后,先从实用性较强的课程开始参加纯英语课程,如体育等。在学习课程知识的同时,学习和完善英语技巧。英语课程的数目逐渐增加,为学生创造应用环境,最终使学生达到熟练英语水平。目前有相当一部分人认为加拿大“浸入式”的教学效果优于美国的双语教学,并且由于学生在家时依然用母语进行交流,所以不会由于在学校的“浸入式”英语教学而影响学生对其母语的掌握和使用。

美国作为一个移民国家,如何帮助非英语母语的移民掌握英语,更好地融入美国主流社会一直是美国教育研究的重点。美国的双语教育实践时间较长,至今已经有20多年,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教训,争议也非常大。目前为止,美国主要还是采用“双语教育”(Bilingual Education)的模式,联邦政府的资助也主要针对双语教学,但已经有包括马萨诸塞州、亚利桑那州和加利福尼亚州在内的多个州终止了双语教育,这些州的非英语母语的学生人数占总人数的50%以上。反对双语教育的人认为,双语教育花费了巨大的经费,然而效果不佳,没能实现帮助学生掌握英语,融入主流社会的目标。取而代之的是ESL(English as a Second Language)教育模式。学生在一些核心科目,如数学,社会研究等,参加英语课程,其他一些科目参加他们母语的课程,但在这些非英语课程中,学生会接受针对课程内容的英语辅导,学习新的英语技巧。2000年的一项调查表明ESL学生在标准测试中的成绩远远高于双语教育的学生。

目前尚未引起人们的关注但实施效果较好的另一种教育模式是欧校的双语教育模式。欧校特指欧盟的各种机构为其工作人员的子女设立的学校,提供从幼儿园到高中的教育。从小学一年级开始学习第二语言,从小学三年级开始,第二语言就作为某些课程的教学语言,由少到多,从简单到复杂,中学最后两年时,以第二语言作为教学语言的课时数占总课时的50%以上。另外,大多数欧校学生所在的社区讲第二语言,这种环境进一步加强了学生第二语言的使用。欧校90%以上的毕业生能够获得欧洲高中毕业学位,研究者普遍认为,欧校的双语教育模式没有对学生的学业成绩造成不良影响。有研究者将欧校学生与加拿大浸入式的学生进行比较,欧校学生课堂学习第二语言的时间为浸入式学生的三分之一左右,而测试成绩略高于浸入式学生。

上述这些不同国家的不同教育模式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努力创造应用环境,促使学生掌握第二外语,以符合语言沟通交流的特性。

2我国高校英语教育的现状

我国外语教学“费时低效”现象严重。虽然从家长到学生,从学校到社会都很重视英语能力,英语不但在学校里作为一门基础课,占有大量的学时,而且市面上还有很多英语学习的教材、工具和各种学习班,学生在课后也投入了时间和金钱学习英语,然而效果不佳,很多学生在经过多年的英语学习后,只能阅读简单的英文文章,听说能力较差,几乎无法用英语交流。在听说读写四项能力中,普遍认为学生的听说能力低于阅读能力。

在大学本科英语教育中,大学非英语专业四、六级考试已经成为衡量非英语专业本科学生英语水平的重要指标,对大学英语教学产生了重大影响。为了强化学生的听说能力,从2004年开始,国家教育部对四、六级考试做出重大调整,加强了对学生的听说能力和应用能力的考核。此外,2004年初教育部办公厅印发《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的通知,要求各高校“结合本地区,本学校的实际,开展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工作”,将英语听说能力的培养提高了前所未有的高度。种种迹象都说明我国英语教学的改革已经势在必行。

同印度软件行业相比,我国软件行业的发展较慢,并且与国际知名大集团的合作交流较少,这与英语为印度官方语言有关。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应该是支撑我国软件行业的主力军,随着软件行业的发展,国际交流合作的机会越来越多,对从业人员的英语能力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因而提高计算机专业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对提高计算机专业人才的综合素质和国际竞争能力至关重要。程序设计类课程是计算机专业学生必修的基础课程,并且计算机技术起源于美国,新技术多以英语,因而程序设计类课程适合开设双语教学,为以后学习专业课程、阅读外文科技资料打下基础。

3对于程序设计类课程双语教学的思考

3.1关于“双语”目标的思考

程序设计类课程通常在1~2年级开设,此时学生刚刚进入大学,英语水平参差不齐,因而在设置“双语”目标时应充分考虑学生的英语水平,加强对薄弱环节的培养和提高。学生通过中学的英语教育,已经系统地学习了英语语法,掌握了常用的英语词汇,具备了基本的听说读写能力,但由于国内应试教育的特点,使学生此前的英语学习中始终在“学”,而缺乏“用”,这是造成了学生英语应用能力低下的主要原因。因而高校双语课程应该创造应用环境,在以英语为媒介的学习过程中,加强对学生听和说环节的训练,以提高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及自信心。

3.2关于“双语”实施手段和方法的思考

(1) 教材

关于程序设计的经典教材较多,比较容易找到适合的原版教材,因而比较适中的做法是选择一本原版教材作为课程的基本教材,或者参考多本原版教材,取其部分章节组合成适合课程的教学讲义。若有需要,可以另外寻找其他的英文或中文资料作为补充教材,供学生自学。

针对学生缺乏相关背景知识、专业词汇量不足的缺点,可提供专业词汇对照表,最好能提供具体的例子来说明专业词汇的确切含义,切实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

(2) 授课语言和方式

从国外双语教育的成功经验分析可知,在双语教学的课堂上坚持使用英语是双语教学成功的关键之一。使用纯外语教学可以迫使学生集中注意力,提高学生用英语进行交流的主动性,达到快速提高听说能力的目的。如果在课堂上用中英文两种语言进行教学活动,学生会下意识依赖母语,而忽略英语教学的内容。因此目前中英文混杂的双语教学只是过渡,最终“双语”教学应该转换为英语教学。然而受师生英语水平的限制,尤其是双语教师英语水平和英语教学水平的限制,双语课程完全使用英语教学尚且不现实。

以中英文两种语言作为教学语言时,要根据学生的英语水平调整中文在教学活动中所占的比例。程序设计类课程通常在本科1~2年级开设,学生尚且未通过大学四、六级考试,而进入大学时学生英语水平的差异较大,因此教师可以考虑在课程开始时测试一下学生的英语水平,根据测试结果确定此后授课过程中中文所占的比例。国际上成功的双语教学经验表明,学生经过痛苦但短暂的适应期后,都能接受纯英语授课,因而应该尽可能降低中文在课程中的比例和重要性。建议以英语为主,中文为辅。对于难点和重点,可以先以英文教授,再用中文加以解释。精选在课堂上讲授的内容,适当布置课外自学的内容,切实完成教学任务。教学活动主要以教师讲授为主,但双语课程的实施效果同学生的参与度有直接关系。因此应该采用多种教学手段,鼓励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课堂上教师应多提问,鼓励学生以英语回答问题,或向教师提问。

(3) 考核方式

由于双语课程的教学目标不仅仅是课程内容,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和实际应用能力也是双语课程的教学目标之一。考核的方式要考虑到双语教学的特点,采用多种多样的考核方式,并且应该分布在学习过程的不同阶段,而不能仅仅以课程结束时的考试作为课程的考核方式。

针对程序设计类课程的特点,可以在课程的中后期布置1~2次综合设计作业,如果综合设计的题目较难,工作量较大,可以将学生分成多个小组。要求学生查阅资料,给出设计思路,独立完成程序设计。如果学生的英语水平较高,可以考虑要求用英文完成作业,否则可以用中文完成作业,但必须翻译一定量的英文文献。

可以考虑给出一次期中考试,英文试卷,中文答题,以客观题为主。这时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已经对课程内容有一定的了解,并且具备阅读相关英文文献的能力。课程结束时的考试,英文试卷,可以有一定份量的程序设计题目,要求学生以英文答题。此时学生经过整个课程的学习,以及综合设计作业的锻炼,应该已经具备一定的阅读和写作能力。由于是英文考试,考试适宜采用开卷的方式,并且在最终课程成绩中所占的比例不宜过高,建议在50%以下。

4总结

开设双语课程是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重要举措,哪些课程适合开设为双语,如何开设双语课程,如何界定英文在课程中所占的比例等问题,目前尚且没有明确的规定。由于计算机技术起源于英语国家,在该方面技术领先的国家也大多为英语国家,并且基础课程开设为双语课,可以使学生直接学习“原汁原味”的课程内容,训练基本的英语交流能力,掌握基本的计算机专业词汇,为此后进一步提高英语学习应用能力打下基础。因而程序设计类课程适合开设为双语课,影响面比高年级的专业课更广,效果也更好。

参考文献:

[1] 余强. 欧洲学校的双语教育模式述评[J]. 上海教育科研,2005,(12):19-22.

篇(8)

艺术类中专教师课堂教学行为问题是指艺术类中专教师在课堂教学活动中采用的不符合教学规律的,违背教师基本素养的,不符合教师职业的角色期待的,对学生身心产生消极影响的,不利于学生全面发展和教师自身心 身健康的不当行为。笔者通过大量的课堂观察和师生访谈,发现当前艺术类中专教师课堂教学行为的问题突出体现在讲述行为、讨论行为行、提问行为等三个方面。

讲授行为在实际的艺术类中专课堂教学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是教师在课堂上最常运用的一种教学行为。具体来讲就是教师通过语言连贯地向学生呈现知识、说明知识,并使学生理解知识,学生则通过倾听、思考、理解所讲的内容达到学习的目的的的一种课堂教学行为。笔者随机抽取了某艺术类中专学校的不同专业的20节课来分析艺术类中专教师课堂教学中的讲述行为。发现在当前艺术类中专教师大多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的背景下,教师在一节课中所讲述的时间与传统的课堂相比,有所缩短。大多数教师改变了以往“满堂灌”“一言堂”的课堂形式,留给学生自主学习、讨论、交流的时间开始增多。但是也发现了一些问题:个别教师把握不好讲述的时机,课堂上该讲的不讲,不该讲的却滔滔不绝;一些教师误把计算机等同于多媒体,错误地认为多媒体可以代替教师做一切,让计算机从头到尾地“唱戏”,忽视了教师的讲述;一些教师的课堂讲述明显受到了计算机的束缚,原有的教学风格无法体现,课堂气氛拘谨而不灵活,运用多媒体教学效果很不理想,甚至出现由原来的“人灌”到现在的“机灌”的情况。

艺术类中专教师在课堂讲授时,应注意以下技巧的运用。首先,要带着问题讲授。问题的设置要按照严格的逻辑顺序,一环咬着一环,象磁石一样,一步一步地牵动学生的思维。使学生不期而然地敞开心扉,沉浸于深思问题的情境。其次,要带着板书讲授。教师在讲授概念、公式、法则时,在分析事物之间的关系时,不仅要用口头讲授,而且还应借助于板书。再次,要合理运用多媒体辅助讲授。要注意发挥传统讲授与多媒体辅助教学的各自优势,根据不同的场合和情景合理选择,使多媒体真正为讲授所用,而非所制。最后,要把握讲授的时机。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不是任何时候、任何环节都适合讲授,也不是任何时候、任何环节的讲授都是有效的。要根据课堂的实际情况,把握最佳的时机进行讲授。一般情况下,教师的教授要特别注意把握以下几种时机:在学生“对话”受挫时讲授,对学生相机进行有针对性的讲授,有效地搭起学生与文本、学生与教师以及学生之间对话的桥梁,使对话在民主、宽松、愉快的氛围中逐步深入;在学生体验受限时讲授,学生体验过程中受到时空限制时,教师可以用富于表现力的语言引发学生的心理体验;在学生探究受困时讲授,教师要把握好探究的时机,点拨学生思考问题,使探究学习朝着有利于知识的接受、能力的培养方面发展,使学生在探究学习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

课堂教学提问是教师经常采用的一种教学方式,是启发式教学的主要手段,同时又是教学活动过程中的一项重要的教学行为。课堂提问的功能主要有:检查知识、温故知新;激发学习兴趣、引起无意注意;开阔思路、启发思维;活跃气氛,增进感情、促进课堂教学和谐发展等。笔者通过对随机听取的20节课分析后发现艺术类中专教师课堂提问行为存在以下问题:1.从提问的问题类型看,事实型、记忆型问题多,推理型、探索型、评价型问题少。还有一些课堂提问甚至与课程内容关系不大,仅是为了课堂秩序的维持或提醒个别精力不集中的学生。2.从学生回答问题来看,绝大多数问题学生仅凭记忆或参照教材就可回答,有些问题是让学生回答“是”与“否”“有”与“无”的封闭性问题。3.提问不能面向全体。个别积极举手的、坐在前排的同学提问较多,其余同学机会较少,有甚者让个别同学起立后只向其提问。4. 自己提问自己回答。在课堂上常常看到这样的现象,教师提出一个问题后,根本没有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就自己回答了。有时候,学生开始回答了,教师却抢答。5. 所提的问题缺乏思考价值。一些老师喜欢问“是不是”“好不好”“对不对”等, 这样的提问毫无价值,只会让学生的思维得不到训练。

优化艺术类中专课堂教师的提问行为的关键在教师。教师要强化提问意识,努力创设问题情境,这既是教师创造性劳动的体现,又是教师主导作用的充分发挥。教师的提问要精心设计,新颖独到,问人之所未问,发一问带动全部,促进学生带着问题去思索、去分析、去寻求解决问题的最佳答案。同时要努力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使学生从不敢提问到敢于提问,再到善于提问,逐步培养勇于探索和创新精神。学生如果不会提问,也就不会积极思考,就谈不上智力与能力的提高,更谈不上创造力的培养了。因此鼓励学生多多参与课堂提问,其意义非同一般。根据艺术类中专学校教研与教学的具体实践,借鉴著名教师的课堂教学实录中课堂提问的成功经验,笔者初步提出优化课堂提问的几点策略。

首先,提问要具有明确的目的性。要紧紧围绕教学计划和教学目标两个中心,优化课堂提问,提哪些问题,是问识记、理解和应用层次的封闭性问题,还是问分析、综合、评价层次的开放性问题,在何处提问、何时提问,提问哪些学生,期望得到怎样的答案,学生可能回答的情况及处理办法等教师都要心中有数,有明确的通盘设计。而不是随意发文、无效发问。其次,提问要富有启发性。引导式提问是最具启发性的提问,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引起学生新旧知识的联系,逐步提高思辨能力和用自己的语言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再次,教师提问要把握好时机。古人有云:“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是说教师的提问要选准时机,启偾悱之际,问在矛盾之时。若不论时机,不辨对象,随时发问,以为越多越好,是难以取得一石激起十层浪的效果的。学起于思,思起于疑,思维是从惊奇与疑问开始的。但并不是说,所有的问题都能促进学生的思考,只有在教学的重点、难点、疑点、新旧知识的连接点,学生认识矛盾的焦点上设计有一定思考价值,难易适度的问题,才能有效地促进学生积极思维。在艺术类中专课堂中教师要以问题促思维,要给学生充足的思考时间,不能一个问题接一个问题,使得学生根本没有思考的时间和空间。当学生思维受阻,回答不出时,教师要及时铺路搭桥,增设“台阶题”,逐步启发,步步深入,化难为易;当学生思维偏离方向时,要及时点拨导向,引导学生思维活动“上路”,当然教师的点拨也应该是点到为止,否则即有越俎代庖之嫌。正如爱因斯坦是说的:“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努力创设教学情境,通过创设适宜的对象性质活动情境,“抛锚”问题,给学生以思维的空间与时间,但不要把学生的思维局限在设置的教案框架里,从而激发学生追求问题解决的心向和思维的积极性,造成认知冲突,以形成学生欲证不能,欲罢不忍的“愤悱”态势。最后,教师的提问要多维“度”。在优化中专课堂提问时,教师应该把握好提问的角度、难度、效度、密度,使课堂提问科学而精彩、有效而有趣,使学生喜闻乐答。

课堂讨论对于有效激发学生的创新兴趣、调动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思维活动的有效性、培养交流和表达能力等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当前艺术类中专教师课堂教学中的讨论行为存在以下问题。1.从讨论的时间来看,课堂讨论持续的时间有些短,有的给学生仅仅两三分钟时间,学生还没说上两三句话就草草收场。2.从讨论过程中教师的辅导行为来看,有些教师组织学生讨论流于形式,为讨论而讨论,设定的讨论主题很多没有实际的探讨价值,缺乏认真的设计和思考,有些不需要讨论的问题,也在组织讨论。3.从学生的个体行为来看,学生的参与度不高,将近30%的学生游离于小组讨论之外。如乘机聊天、吵闹或做些别的事情等。一半以上的学生是在按照要求讨论。

艺术类中专教师应优化课堂讨论,提高课堂教学效能。艺术类中专课堂教学应该是这样的。课程的核心从静态知识型转向动态生成型,重视师生对课程进展的真切体验与感受,主张师生对所经历课程的自我解读。教师在平等对话中与学生共享知识,分享理解,在课程开发和创造性实施中施展个性,体验专业发展、自我价值实现的教育幸福;学生则在合作、研究和探索求知的过程中,展示其独特个性。艺术类中专课堂教学应更加强调教学过程本身具有的不确定性和非预期性,使课程发展突破其预期目标和既定计划的限制而走向创造、开放与动态生成。在这一过程中师生之间的充分讨论起着其他教学方式无法比拟的关键作用。只有在师生双方讨论交流和共同发展的教学模式中,教师的角色是课程创造者和开发者,而不是预设者和主导者,他的职责只是不断捕捉、判断、重组实际教学中从学生那里涌现出的各类信息,顺势推进教学过程在具体情境中的动态生成,从而使同一学科内容在不同课程主体参与和塑造下呈现出个性化的课程形态。教师要精心设计课堂讨论的话题,除了要围绕课本内容和教学大纲要求外,还必须有益于学生的身心发展和丰富学生的课外知识,有利于增加知识的趣味性和活跃课堂气氛,使学生有话可说。课堂讨论结束后,教师要给予有效的评价与总结。评价要本着鼓励为主的原则,采取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相结合的方式,一方面根据学生的讨论结果提出建议,另一方面要重视讨论的过程,对表现好、有进步的学生或小组也要表扬,防止挫伤学生积极性。

参考文献:

[1]施良方.教学理论:课堂教学的原理、策略与研究[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46.

[2]强国.追求发展:教育改革的实践与探索构建有效的课堂[M].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2007:220.

篇(9)

中图分类号:G643.0 文献标识码:A

近年来,中国人口的老龄化给了中国养老机构发展一个机会,使得养老机构的发展逐渐专业化,普遍化。本文通过对养老机构现状的分析,从系统的视角来阐述我国目前养老机构所存在的优势和问题。

1对我国人口老龄化现状的分析

数据显示,我国老龄化速度加快,60岁及以上人口占13.26%,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占8.87%,同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比重分别上升2.93和1.91个百分点。据测算,2010年全国65岁以上城乡空巢老人有4150万人,约占老龄人口的25%;到2015年,将超过5100万人,城乡家庭养老条件明显缺失。近十年来,80岁以上高龄老人增加了近一倍,目前超过2000万,据测算,到2020年、2050年将分别超过3000万和9000万,占养老人口的12.37%和21.78%,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人均寿命延长,重度老龄化的趋势日益明显。

在人口老龄化日益严重的大背景下,国家对养老机构的关注也开始增大,于是,机构养老由以前的补充地位也逐渐的上升成为支撑地位。家庭规模小型化,家庭结构核心化,人口流动加速等都对传统的养老模式发起了挑战,使得机构养老成为一种日趋重要的选择。

2运用系统论视角分析老年机构

所谓系统论是研究系统的一般模式,结构和规律的学问,它研究各种系统的共同特征,用数学方法定量地描述其功能,寻求并确立适用于一切系统的原理、原则和数学模型,是具有逻辑和数学性质的一门新兴的科学。

将养老机构置于养老系统这个大背景下,可将养老机构分为,公办公营,公办民营,民办民营三个部分。从三个部分来比较分析处于不同性质下的各种类型养老机构的优势,劣势及其运营状况。

3公办公营养老机构的优势、劣势及其运营分析

从某种角度上来说,公办公营养老机构可以说是最早兴起的,政府投入资金来使整个养老机构运营起来,这样的养老机构是非营利性质的。

公办公营养老机构的优势在于:(1)公办公营养老机构有政府雄厚的财力作为他的后盾,有稳定的人员配备和十分规范的管理制度,这为他的可持续发展创造了条件;(2)公办公营养老机构能够最大限度的保证公平,保证家庭贫困的老人在满足资格的情况下获得入住的机会;(3)老龄产业发展的初期,尤其是在市场机制不太健全的老龄产业发展初期,公办公营养老机构可以在日常管理、服务提供等方面起到示范作用。

其劣势在于:(1)公办公营养老机构过于强调福利性,这不可避免的会使国家的财政负担增加;(2)长期在公办公营养老机构工作的人员往往会形成一种官僚思想,把入住的人当成管理对象而不是服务对象,这对于提高服务质量极为不利;(3)该类养老机构不存在竞争压力,工作人员待遇与经营状况基本没有关系,因此容易使管理松懈等低效率现象。

4民办民营养老机构的优势、劣势及其运营分析

随着公办公营,公办民营等养老机构模式的出现,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从养老产业中发现商机,愿意投身到养老行业中来,社会中也不乏一些敬老爱老的企业家愿意为我国的养老事业出一份力,由此出现了一种新的养老机构模式――民办民营。

(1)该类养老机构具有极强的市场竞争意识,这不但会促使其不断提高运营效率以节省成本、提高收益,而且会促使其不断提高服务质量以在市场竞争中获得有利位置;(2)在利润的驱动下,该类养老机构总是不断寻求养老服务的盲点以获取高额回报,这有利于促使其提供多层次的养老服务,补充福利性和非营利性养老机构的不足。(3)该类养老机构管理方法灵活、管理手段多样、用人上不拘一格、服务上敢于创新,是养老机构体系中最具活力的部分。

但是这样的一种机构运营方式也是存在较多劣势的。(1)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下,出于对成本的控制,该类养老机构常常存在一些“偷工减料”的行为,比如在工作人员的选择上、基础设施建设上,常常追求便宜的价格而忽视了质量要求;(2)出于对利润的追求,该类养老机构常常夸大自身设施的完备与精良、服务的完善与人性化、收费的低廉与灵活,这不仅会对潜在入住者形成误导甚至欺骗,而且会干扰养老服务市场的正常秩序。(3)这种类型的养老机构以营利为目的,因此从公共部门及社会各界获得帮助的可能性很小。

5公办民营养老机构的优势、劣势及其运营分析

目前中国已经迈入老龄化的社会,社会对(下转第79页)(上接第25页)养老的需求不断增加。民营养老机构无法享受政府的扶持政策,很难与公办养老机构竞争。而公办机构编制少、人员紧、经费短缺、管理不灵活等弊端日趋凸显,也严重影响了公办养老机构的运行活力,在这种社会大背景下,公办民营正在崛起。

价格的优势,有利于社会低收入的人群接受。由于公建民营的养老机构是有政府出资修建的养老机构,对于经营者来说,其成本较低,进而对于入住的老人来说其收费不高。其产生的财政利润也可以提高公共财政的可持续性。

而在养老机构建设上,若单纯的依靠政府或单纯的依靠民营资本都有较大局限性。靠政府,巨额的资金预算难以承受,公办机构的管理和服务质量会存在质疑;靠民营资本,一方面公益性很难得到保障;另一方面服务价格也会使一些老人望而却步。这样看来,只有互取其长,互补其短的“公建民营”,才是解决养老问题的可行办法。养老事业走“公建民营”这样的思路,同时解决了两大难题。首先解决了养老事业的先期投入较大,回报周期较长的问题;其次,在初期建设时,如果不采用政策扶持或者财政补贴等形式,就很难吸引到足够的资本进入。

在中国这样一种养老情势下,养老不再是社会中某一个人的责任,而是我们每一个社会人的责任,我们每个人都会经历生命中的老年阶段,会选择适合自己的养老方式,那么我们应该如何促进养老机构健康有序的发展呢?

全社会都要树立正确的养老观和积极的人生观,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让老年人的生命变得更加欢乐。通过专业化,规范化,系统化的养老服务体系,满足各个层次老年人的需求,走一条成本相对较低的福利化,公益化,市场化结合的养老的道路,解决目前市场上养老机构存在的一些问题。着力构建以公有民办为基础,以民办公助为主体,以市场化养老为重要补充的多元化机构养老体系,为各类老人有效率地提供无偿,低偿,有偿等不同层次的机构养老服务。

在过去的几十年,我国的养老服务不太受重视,养老专业人才培养也是一个亟待开掘的拓荒地,发展养老产业是我国现阶段乃至以后很长时间内需要完善的,而我国目前存在的这三种养老机构形式,在新时代下也面临着各种各样的挑战,努力发展养老将会是一个终身的课题。

篇(10)

[中图分类号]R78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6455(2013)09-0970-05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牙齿整齐美观的要求也在不断提升,但由于社会、心理等因素,往往不愿接受传统的固定矫治。而无托槽隐形矫治器本身具有美观、舒适、安全、便捷等优点,所以越来越多的成人患者乐于采用无托槽隐形矫治技术进行治疗。但其适用范围及疗效也是医生和患者共同关注的问题。虽然利用该矫治技术有矫治成功的病例,但是较为系统的针对安氏I类轻中度牙列拥挤的应用文章未见报道。本研究旨在有针对性的临床应用无托槽隐形矫治技术并观察疗效,从而使其更好地满足临床医生和患者的需求[1]。

1 资料和方法

1.1病例选择:自2008年7月~2011年7月就诊的患者中,选择要求使用无托槽隐形矫治器的安氏I类轻中度牙列拥挤的成人患者31例(男11例,女20例),年龄18~54岁,平均32岁。

1.2方法:①治疗前后取全口研究、记存模型,拍摄全颌曲面断层片和头颅侧位定位片,拍照面牙合像;②应用华正头影测量系统进行头影测量分析ANB角均2~4°,骨型I类。牙列拥挤3~7mm,磨牙中性关系;③设计为牙弓扩展、个别牙临面去釉或拔除一颗下切牙,排齐牙列,磨牙关系不变。采用时代天使无托槽隐形矫治技术开展个性化设计,通过计算机三维图像技术模拟牙齿移动后生产的透明的高分子材料制成的矫治器,每2周患者自行更换下一副矫治器,4~6周来院复诊1次。

2 结果

31例患者均实现了牙齿排列整齐、无间隙,上下牙列中线正(拔除一颗下切牙的除外),覆牙合、覆盖关系正常,双侧磨牙中性关系不变。矫治时间8~14个月。

3 典型病例

3.1病例1

3.1.1临床资料:某女,35岁,牙齿排列不齐,要求隐形矫治。患者全身状况良好,无家族遗传病史。检查与诊断:正面观颜面部基本对称,侧面观直面型。双侧磨牙关系中性,上前牙拥挤3mm,下前牙拥挤5mm,前牙覆牙合、覆盖正常,上牙中线正,牙冠呈三角形,牙釉质发育良好。开口度及开口型正常,双侧颞颌关节未发现明显弹响和压痛。曲面断层片显示:未见多生牙、缺失牙,牙根发育正常。头颅侧位定位片分析显示:ANB角均3°Ⅰ类骨面型,均角。诊断:安氏Ⅰ类错牙合。

3.1.2矫治目标:由于该患者只要求排齐牙列,咬合状况良好,开唇不露下齿,不要求下牙中线位置。故设计如下:①排齐上下牙列;②保持双侧磨牙中性关系;③保持上牙列中线不变。

3.1.3矫治设计:患者要求使用无托槽隐形矫治器进行正畸治疗:①矫治前洁治,口腔卫生宣教;②使用国产无托槽隐形矫治器(北京时代天使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生产的EAB型无托槽隐形矫治器);③拔除31,排齐下前牙,关闭拔牙间隙;④上前牙通过邻面去釉(interproximal reduction,IPR)排齐,适当内收11、21;⑤保持磨牙关系不变。

3.1.4矫治过程:①先将患者研究模型、全颌曲面断层片、头颅侧位定位片、面部及口内照片、矫治计划提交并确认收治后,下颌拔除31,上颌11、12、13和21、22、23邻面去釉2.5mm,然后提交加聚型硅橡胶印模及硅橡胶咬合记录,并给患者佩戴预先制作好的透明压膜保持器,以保持等待矫治器期间的牙列稳定。②通过OrthoPlayer软件浏览三维模拟矫治过程动画,并确认依次加工矫治器。该病例初次模拟的矫治步骤上颌为12步,下颌为22步。③收到的第一副矫治器无矫治量,为附件粘结模板。在患者佩戴1周后粘结附件。为了更好地控制其整体移动,在32、33、41上设计了垂直矩形附件;为了加强矫治器固位,在4个第一磨牙上设计了水平椭圆附件。④附件粘结后给予2~3副后续矫治器。4~6周定期复诊。⑤主动矫治周期为11个月,牙齿排列整齐。但由于拔除1颗下切牙,前牙区出现了“黑三角”,所以又追加32、41、42邻面去釉量各0.2mm,11、21邻面去釉量各0.2mm,再增加下牙4步,上牙2步矫治器,最终关闭间隙,前牙覆牙合、覆盖关系正常。⑥完成:用压膜保持器保持。主动矫治周期为13个月。

3.1.5矫治结果:上下牙列排齐,前牙覆牙合、覆盖正常。双侧磨牙为保持中性关系,双侧尖牙为中性关系。上牙列中线保持不变,开口度及开口型正常,双侧颞颌关节未发现明显弹响和压痛。曲面断层片未见牙槽骨进一步吸收及牙根吸收,面型无变化(如图1~9)。

3.2病例2

3.2.1临床资料:某男,34岁,前牙不齐,要求隐形矫治。

3.2.2检查与诊断:面部对称,双侧磨牙中性偏近中关系。上牙列拥挤3mm,下牙列拥挤5mm;上中线正,下中线右偏2mm。12、22外翻,12、22略唇向,11、21牙轴略直,42舌向。前牙深覆牙合Ⅱ°,开口度及开口型正常,双侧颞颌关节未发现明显弹响和压痛。全颌曲面断层片显示:未见多生牙、缺失牙,牙根发育正常。华正头影测量头颅侧位定位片分析显示: SNA角79.4°,SNB角77.2°,ANB角2.2°,上下颌骨发育正常。直面型,均角。诊断:安氏Ⅰ类错牙合。

3.2.3矫治目标:①排齐上下前牙;②改善前牙覆牙合覆盖;③纠正下中线;④保持磨牙、尖牙关系。

3.2.4矫治设计:因患者要求使用无托槽隐形矫治器进行正畸治疗,并且不要求改变现有的磨牙咬合关系,故设计如下:①使用国产无托槽隐形矫治器(北京时代天使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生产的EAB型无托槽隐形矫治器);②矫治前洁治,口腔卫生宣教;③首先12、11、21、22邻面去釉1.5mm, 唇倾11、21后开始下牙矫治;④邻面去釉,排齐并唇倾压低下前牙,纠正下中线,改善前牙覆牙合、覆盖关系。

3.2.5矫治过程:①先将患者研究模型、全颌曲面断层片、头颅侧位定位片、面部及口内照片、矫治计划提交并确认收治后,邻面去釉2mm,然后提交加聚型硅橡胶印模及硅橡胶咬合记录,并给患者佩戴预先制作好的透明压膜保持器,以保持等待矫治器期间的牙列稳定。②通过OrthoPlayer软件浏览三维模拟矫治过程动画,并确认依次加工矫治器。该病例模拟的矫治步骤上颌为12步,下颌为20步。③收到的第一副矫治器无矫治量,为附件粘结模板。在患者佩戴1周后粘结附件;为了加强矫治器固位,在4个第一磨牙设计了水平椭圆附件。④附件粘结后给予2步上牙矫治器。先唇倾11、21,然后开始下牙矫治。在矫治6个月时临床发现,12扭转与矫治器不贴合,说明设计移动与实际移动有偏差,故12粘舌侧扣及14唇侧树脂扣纠正扭转,皮圈牵引的同时佩戴矫治器,以防牙齿发生非预期移动。追加上牙4步矫治器,过矫治纠正12扭转。⑤完成:用压膜保持器保持。主动矫治周期为10个月。

3.2.6矫治结果:上下牙列排齐,上下牙列中线一致,前牙覆牙合、覆盖改善,双侧磨牙、尖牙关系保持不变。开口度及开口型正常,双侧颞颌关节未发现明显弹响和压痛。全颌曲面断层片未见牙槽骨进一步吸收及牙根吸收,面型无明显改变(如图10~18)。

4 讨论

4.1合理选择适应证是获得理想隐形矫治治疗效果的重要保证:对于成人临床牙冠高度足够、患者配合程度良好的安氏Ⅰ类错牙合,面型正常,前牙覆牙合、覆盖关系接近正常,后牙咬合关系稳定,只有前牙区拥挤2~5mm以内,上牙适当唇展或配合适量邻面去釉后排齐,下牙可以在忽略下中线的前提下拔除一颗下前牙或者配合适量邻面去釉,排齐或者同时内收关闭拔牙间隙,改善前牙覆牙合、覆盖关系。通过以上31例患者的治疗效果可以进一步证实安氏Ⅰ类轻中度牙列拥挤错牙合畸形是无托槽隐形矫治器技术的明确适应证[2-3]。

4.2隐形矫治中邻面去釉的选择与临床操作注意事项:对于轻、中度牙列拥挤以及存在牙齿大小、形态异常或Bolton指数比例异常的病例,在隐形矫治治疗设计的过程中,常会考虑进行邻面去釉(interproximal reduction,IPR)。但有些情况下,不适合进行邻面去釉,如对于口腔卫生差、对冷热刺激敏感、牙冠外形为矩形等情况,应尽可能避免邻面去釉的设计。在进行IPR前最好首先将去釉的牙齿进行分牙,这样能保证对牙齿邻面进行更准确的去釉操作。根据邻面去釉量的大小,可以选用单面或双面金刚砂条、金刚砂盘或专用于邻面去釉的金刚砂针根据牙齿的解剖形态进行操作,初始去釉量宁少勿多。邻面去釉量不得超过原牙釉质厚度的50%,同时要保护牙邻面形态,抛光处理操作面,并做防龋处理。

4.3患者与医生的良好配合是矫治成功的关键之一:患者只有按医嘱每天佩戴足够的时间(≥20h),并且按时复诊,在每次复诊时医生要仔细检查牙齿是否与矫治器贴合,牙齿移动是否达到预期目标,才能决定是否配戴后续矫治器,如果出现了异常,要及时分析原因,有时需要延长替换矫治器的时间,甚至需要配合一定的辅助手段,实现牙齿的有效移动,保证疗效。无托槽隐形矫治器在牙列上的固位方式和具有一定弹性的矫治器本身,决定了有些移动会导致牙齿与矫治器脱离,从而使矫治器失去了对牙齿的有效控制,因而需要设计一定形状和数量的附件来确保移动过程中矫治器对牙齿的控制和矫治器的固位。可以根据临床医生的治疗方案和要求将附件设计到任何牙齿的任何位置[4]。

4.4成人与青少年儿童牙颌畸形矫治有所不同,故无托槽隐形矫治尤为适。有如下特点:①美观性要求高,更偏重口唇区的美观及整体容貌的改善,特别是中线的一致,面部比例的协调,更加注重矫治过程的美观舒适;②咬合趋于平衡和稳定:对成年人的咬合已经因长期代偿及磨耗达稳定的后牙段牙弓,一般不应有较大范围的改动和重建;③治疗主动迫切,配合好,但正畸动机和治疗心态较青少年更复杂,充分重视“知情同意”,而决不能贸然开始矫治;④对正畸医生不能达到的矫治目标,绝不轻易承诺;⑤由于成人患者常出现牙体牙髓病变、牙周病变、牙列缺失、牙体缺损等情况,所以在治疗目标上可能需要折衷处理,应强调牙齿的功能和美观并重,实现生理及合的稳定,与患者共同决定治疗目标;⑥制定矫治方案的独特性:一般以简化、对症治疗为主。随着无托槽隐形矫治技术的不断完善,临床应用的不断推广,会有越来越多的错牙合畸形患者受益于此[5]。

[参考文献]

[1]白玉兴,周洁珉,王邦康,等.国产无托槽隐形正畸矫治系统的开发与研制[J].北京口腔医学,2004,12(2):89.

[2]Womack WR.Four-premolar extraction treatment with Invisalign[J].J Clin Orthod,2006,40(8):493-500.

[3]Womack WR,Day RH.Surgical-orthodontic treatment using theInvisalign system[J].J Clin Orthod,2008,42(4):237-245.

篇(11)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51-0219-02

一、引言

计算机专业硬件类课程通常包括计算机组成原理、汇编语言、计算机系统结构、接口技术及嵌入式微处理器等课程。目的是让学生掌握计算机各部分的工作原理,具备一定的计算机硬件开发设计能力,但是该类课程具有理论及实践性强、概念抽象、技术更新快的特点,因此教学难度大,学生学习兴趣低,导致计算机专业学生大多“喜软怕硬”。如何改变这一现象,一直是困扰任课教师的难题。

目前,研究性教学备受关注。研究性教学在国外始于20年前,是一种在教师的组织指导下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实践的教学[1],注重培养学生研究和创新能力的新教育理念。目前已被国际、国内教育界普遍认同并付诸实践[2]。近年来,本文作者所在的计算机硬件课程组,结合硬件类课程的特点,突破传统的“传输―接受”式教学框架,也尝试在硬件类课程的教学中引入以问题探索为基础的研究性教学理念,并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本文以计算机专业硬件类核心课程“计算机组成原理”为例,介绍研究性教学的应用与实践。

二、研究性教学改革的理念及思路

研究性教学是教师为指导和培养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模拟科学研究活动所设计和组织的一种课堂教学。包括教与学两方面:一方面教师要创设良好的研究性教学环境,给学生提供必要的指导与帮助;另一方面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探究式学习[3]。要推行研究性教学,关键是教学理念的改革,即传统教学理念到研究性教学理念的转变。具体实施时,主要完成以下转变:教学思路,由传统的“知识点讲解型”向“问题导向型”转变;教师角色,由“知识灌输者”向“问题引导者”转变;学生角色,由“被动接受者”向“自主学习者”转变;考核方式,由“应试型”向“多元考核型”转变。

依据研究性教学理念,结合硬件类课程特点,课题组建立了一种课堂讲授辅以专题讨论课、创新性实验等多种形式相结合的研究性教学体系,以培养学生对计算机硬件系统的分析与设计能力,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及创新能力。具体思路是:在教学内容上,“以问题为导向”对讲授内容进行结构性调整、重组和更新,以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知识的兴趣。在教学方法上,坚持启发式、参与式教学。在教师讲授的同时,辅以专题讨论、学生参与式教学、创新性实验等多种形式。在考核方法上,不再以笔试为唯一考核方式,而是采取笔试结合专题讨论、调研报告、实验设计等多元化的考核方式。

三、研究性教学改革的实施

1.创设问题情境,“以问题为导向”组织课程教学内容。组织教学内容时,要遵循“讲学科不讲教材”的原则。首先让学生清楚课程在整个学科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它与前导课和后续课的关系。其次,针对硬件课程理论性、实践性强的特点,引入研究性教学模式,通过创立问题情境,以问题为导向引导学生主动探索。“以问题为导向”提炼每章内容主线,比如在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运算方法和运算器一章中,提出:“各自算术运算和逻辑运算在计算机中如何实现的?”引起学生兴趣并对章节内容主线初步掌握。对每章相关知识模块还要按照“以问题为导向”的原则,设计出具体的细节问题。如:乘法运算的研究性问题设计如下:

(1)手算乘法运算是怎样的?――锻炼学生的观察和总结能力

引导学生给出手算乘法规则并得到结论:手算乘法是通过移位和加法来实现的。

(2)为什么不能直接在计算机中采用?――锻炼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

引导学生给出总结手算乘法的缺点。

(3)如何调整才能应用到计算机中?――锻炼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引导学生想出改进上述方法的妙招。

(4)机内乘法运算规则是怎样的?――锻炼学生概括能力和举一反三能力

通过原码一位乘案例,引导学生自己总结出机内原码一位乘规则,并由此推出机内原码两位乘规则。

(5)现在的CPU中乘法是如何实现的?――锻炼学生主动学习能力

预先告知学生现在计算机中广泛采用的指令并行执行及流水线等概念,说明这些概念在以后的章节中会详细讨论,并要求感兴趣的同学上网查阅相关资料。

这样设计后,一个简单的机内乘法运算规则,经过一系列问题的探究,将原本枯燥无味的0,1运算,转变成了学生有兴趣去寻求答案的一个个具体问题。按照“以问题为导向”设计的教学内容,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一直处于思考如何解决问题的状态,既能做到有兴趣地全身心投入,又能比较扎实地掌握计算机内部的乘法运算方法,还能使他们对计算机的新技术有所了解和掌握。

2.启发式、参与式等教学方法的采用。课堂教学中坚持启发式教学。运用启发式教学方法不仅可使学生对课程知识的掌握有深刻的理解,而且还可以培养学生主动学习和独立思考的能力[4]。在课堂教学中通过实际问题引出理论知识点,通过一系列问题启发学生进行思维,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学习。例如,在学习存储器时,做了如下启发设计:(1)通过实际问题引出理论知识点:存放在内存和优盘中的信息在计算机关机后,有什么不同?――引导学生带着问题课下预习,主动查阅资料,寻求答案。(2)内存和优盘的存取机制有什么不同?――引出讲解点:RAM和ROM存储器概念。(3)RAM为什么又分为静态和动态?――引导学生带着问题对比静态和动态存储器的工作原理及区别。(4)在教学过程中,安排学生分组讨论,然后发言总结。

这样,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环环相扣地启发学生思考,并让学生们充分讨论,进行课堂交流,最后结合有关知识点进行分析和概括。实践证明:启发式教学是科学、成效的教学方法。

实施参与式教学。对内容多、理论性强、学生理解有难度的运算器、存储器和中央处理器三个章节设置专题讨论课,每次专题讨论课安排2学时,共6学时。专题讨论课的题目提前公布,让学生自由组合分组做准备。在讨论课上,各组选代表上台主讲,由教师和其他同学发问和争论,最后由教师进行总结与点评。通过专题讨论,学生能了解最新的技术与发展趋势,扩展课堂所学知识,学会对原理的灵活运用。在这种环境下,学生的作用是双重的,既学习新知识,又传授新知识,在掌握知识的同时,也有助于提高各自能力。

3.研究性教学的创新性实验环节的保证。为保证研究性教学的实施,建立了“验证型―设计型―综合型―探索型”的多层次实践教学模式。在课程部件实验中,适当开设“验证型”和“设计型”实验,在后续模型机设计课程中,开设“综合型”和“探索型”实验,形成“验证型―设计型―综合型―探索型”的多层次实践教学模式,以强化学生的综合设计和硬件动手能力。(1)变“实验指导书”为“实验任务书”。每次实验只给出实验任务、要求及实验条件等,具体如何设计和实现全部由学生自主完成,锻炼学生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他们的创新思维。(2)重新设计实验内容,保证实验内容的综合性、设计性和研究性。让学生通过自学和查阅有关文献,自行设计实验方案,自行搭接实验线路,自己进行实验,观察实验现象,发现问题并分析产生问题的原因,提出相应对策,最后撰写研究报告。整个过程把主动权完全交给学生,教师只是启发引导和做好组织工作。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调动学习积极性,培养自主学习和获取知识的能力。

4.研究性教学多元化考核方式的配套。传统考核方式以期末笔试为主,导致很多学生平时学习主动性差,知识掌握不牢固。本课程组建立了一种硬件类课程多元化考核模式。在多元化考核模式中,平时成绩比重达到50%,平时成绩包括课堂表现、专题报告、实验设计及操作、文献查询、作业等多个环节。使得学生更加注重平时的学习过程,对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及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起到积极作用。

四、结论

本文以计算机组成原理为例介绍了计算机专业硬件类研究性教学的实施,基于以上理念,本文作者所在的硬件课程组也在其他硬件类课程进行了研究性教学的实践,通过几年的探索,教学效果显著并取得了丰硕成果。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高涨,参与计算机硬件课题组或创新活动的人数大增,硬件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有了明显提高。2009年至2014年期间,历届授课专业每年均有二十多名学生积极参加智能车大赛和嵌入式设计大赛等硬件类竞赛,获国家级一、二等奖及山东省一等奖等三十多项奖项。

参考文献:

[1]曾广录.论研究性教学改革中的评价机制建设[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2,(4):82-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