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咨询服务!

户外儿童教育大全11篇

时间:2023-06-19 16:13:48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户外儿童教育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户外儿童教育

篇(1)

一、儿童户外游戏活动安全性影响因素分析

影响儿童户外游戏活动安全性的因素众多,游戏空间大小、位置选择、设施高度及地面处理等都是影响儿童安全性的因素。而游戏活动内容、儿童年龄结构、设施设计、环境因素等都与儿童游戏安全性密切相关(图1)。此外,儿童户外活动的类型和游玩时间的长短一定程度上受父母的影响较大,因此儿童户外游戏活动还要考虑成人对环境的感知,才能为更多的人带来愉悦与安全的环境。通过电视节目可以将信息快速地传达给大众,有助于公众积极参与儿童安全管理。

二、电视节目是大多数人获得信息的有效途径和有效参与方法

电视节目是公众及时并充分掌握相关信息的有效途径。儿童户外游戏环境安全性与公众的安全性教育密切相关,电视节目有助于发现一些极少见的、常常被人忽略掉了的危险,可以及时解决一些具有倾向性的事件和去除不安全因素,进一步提高城市管理的安全性。同时,通过电视节目可以将信息传递给较偏远地区的人们,使他们同样能够接受儿童户外活动安全性教育,获得有效信息并及时参与。

三、电视节目提高儿童安全意识和安全的户外游戏技能

人们的许多行为与日常教育及行为习惯相关,系统的安全文化教育有利于提高儿童户外活动的安全性。目前儿童游乐场所教育功能薄弱,加强安全文化教育与宣传,利用公众游戏场地安全节目给公众以正确地引导,使更多的儿童能够接触户外环境也可以使更多的人关注环境,并通过游戏使儿童身心健康得到发展。

现在很多电视节目情节都容易被儿童模仿,给他们更多安全的引导非常重要,通过电视节目教育孩子们讲规则。在许多户外游戏环境中,只有遵守活动规则才能让孩子们在游玩中得到更好地保护,特别是在一些有挑战性的活动中,只有让每位儿童学会遵守规则,才能使活动目标得以实现,提高儿童活动的安全性。例如站在秋千上或从滑梯上向上爬及相互推挤行为等不正确的设施使用方式是导致儿童受伤的原因之一。电视节目可以通过模拟来表达以前发生的或今后可能发生的自然或人为造成的儿童危险,对某一事件或活动运用可视化的方法来加以说明,帮助人们获得信息,使人们获得更多儿童安全性知识,让更多的人在直观中受到教育,以此减少危险的发生。

同时,电视节目可以对某一儿童户外活动场地利用展览、模型、地图等可视化方法进行宣传教育,引起人们对儿童活动安全性更多地关注与参与,同时进一步有效开发社会资源,促进儿童户外活动健康发展。

四、通过电视节目引导家长增强安全意识

家长对儿童的健康成长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他们参与儿童户外环境安全性教育活动是推动儿童健康成长的良好方式,有助社会资源的开发,帮助人们了解儿童游戏特点以及户外环境、人文地理等内容,使安全性教育和其他文化教育同时得以实现。目前世界上许多城市都在加强政府与社会的沟通,希望有更多的人参与到城市的公共安全管理中,而电视节目就是一种非常有效地引导公众加强安全意识的途径。

儿童户外游戏活动安全性涉及许多方面,家长有时难以做出全面判断。中央电视台《健康之路》栏目播出的关于孩子受伤时需注意的事项深受家长关注,如何采取合适的方式避免危险的发生与如何采取科学的方法来救治同样重要。因此,通过电视节目安全性教育可以使家长掌握儿童在哪里可能会遇到怎样的危险,并有效采取降低危险性的应对措施。目前许多家长对儿童户外游戏活动如何监护了解得并不全面。一般儿童在户外游戏环境中两个小时后,由于体力下降易使动作失控,容易发生危险。因此,通过电视节目增强家长的安全意识,使他们了解户外活动规则,掌握更多关于儿童看护方面的知识和技能,会对预防儿童发生危险具有重要的作用。

五、电视节目为设计及管理人员提供儿童户外环境安全性的思考

目前我国许多地方儿童游戏空间不足,游戏设施缺乏多样性和良好地维护,加上家长对孩子们安全的担心,导致儿童的户外活动减少。通过电视节目分析儿童户外环境安全性的影响因素,结合专业人员的分析,使人们了解儿童户外环境的情况,进而采用最合理的看护方式和更加合理的设计方案。因此,电视节目同样为儿童户外环境设计及管理人员提供安全性思考。

安全的游戏设备、良好的设计与维护有利于降低儿童危险的发生。目前户外环境游戏设备上硬物以及未打磨的设施边缘增加了儿童划伤的危险,有的儿童衣物被挂住导致摔伤,加强游戏设施管理包括检查设备是否松动、沙坑中杂物的检查、设施的定期维护、给儿童游戏的指导和建议以及训练相关工作人员应对各种可能的事件,等等。通过电视节目传递相应的规范与管理措施,加强管理人员的教育,为儿童的心理及行为安全提供一定的保障和支持。

六、通过电视节目进行儿童户外环境安全性教育需要注意的问题

运用电视节目进行儿童户外环境安全性教育是使大多数人参与的有效途径,利用电视节目创造非正式的氛围,让更多人受到教育,同时便于了解与掌握。

利用电视节目进行儿童户外环境安全性教育可定期举行,通过定期的电视节目为儿童安全的户外活动提供尽可能多的信息,有益于人们的参与,影响会更深远。许多内容可安排在儿童节日一起进行,便于引发儿童收看热情。

篇(2)

前言

由于受到长期存在的城乡二元结构的限制,流动儿童进入城市公办学校面许多门槛,因此绝大部分流动儿童只能进入所在的的民办打工子弟学校学习。流动儿童正面临严峻的教育问题。

同时,由于流动儿童所在的社区和学校往往处于城乡结合部等地区,与城市主流文化圈有着天然的隔阂,流动儿童普遍存在无法融入城市等问题。

本文将以上述问题为切入点,从参与形观察者的视角出发,以北京“新公民计划”为例,探究社会工作介入对流动儿童教育和城市融入的影响。

一、“新公民计划”介入模式

笔者从2012年10至今,一直参与“新公民计划”的社会项目的实习,实习地点是北京市昌平区某打工子弟学校。

(一)社工介入流动儿童教育问题的具体方法

1、我们共同的城市

通过校内活动和校外实地探访等一系列活动,使流动儿童深入了解城市生活的各个方面,实现与城市其他人人群之间的共融,建立在城市生活的心理归属感。

2、阳光向导

采取专业的社会工作小组辅导,协助学生解决成长中遇到的问题与困惑,挖掘自身潜力,增强社会适应,获得全面发展。

3、“我爱行动”儿童自主项目

“儿童自主项目”把触角伸向了孩子的心灵与品格,鼓励学生主动设计和参与活动,提高农民工子女和其他社会群体之间的互动。

二、社会工作介入对流动儿童教育质量的影响

一方面将专业的价值观和方法引入到学校,直接影响老师的教学方法和学生的学习动力。另一方面提高引入社区和社会资源,一定程度上获得城市资源对流动儿童的支援,提高流动儿童的教育质量。

(一)流动儿童教育质量存在的问题

1、农民工子弟学校硬件条件艰苦

农民工子弟学校由于无法得到政府的财政支持,再加上流动人口的支付能力有限,因此办学条件极为有限。

2、学生学习动力不够

流动儿童和城市儿童相比,往往缺少家庭在学习上的引导和帮助,没有一个稳定的学习环境和心境,往往导致他们没有学习目标和动力。

3、教师的素质和工作积极性有待提高

由于打工子弟学校待遇低,往往无法吸引专业素质很高的老师,教学方法呆板,这都直接影响到了流动儿童的教育质量。

(二)社工介入后的影响

1、提升学生的学习动力

驻校社工提高召开主题班会,开展小组工作等形式,将很多流动儿童在学校和家庭中无法看到听到的东西展现他们,激起他们对未来的向往,因此可以激发他们对未来的憧憬,激发其学习动力。

2、正面影响教师的教学观念

将社工工作理念当中的“同理心”“接纳”等观念展现在老师面前,起到相应的示范作用。使师生关系更为和谐,创造一个良好的育人环境①。

3、获取社会资源,支持流动儿童教育

一方面开展新公民计划“小额教师基金“项目,为想改善教学工作的老师提资金支持,举办“新公民园丁奖”,鼓励和支持优秀的打工子弟学校老师,获取社会的关注。

三、社工介入对流动儿童城市融入的影响

流动儿童在随父母迁入城市时都会产生不同程度的适应问题和人际交往障碍。由于家庭和社会的原因,流动儿童往往受到各种有形无形的排斥,无法真正融入到城市中来。

(一)流动儿童城市融入面临的阻碍

1、流动儿童受到的制度上的排斥

在城乡隔离的二元体制下,户籍制度和由户籍制度所衍生的不利于流动儿童的各种制度安排构成了流动儿童融入城市社会的制度②。

2、流动儿童受到的文化上的排斥

城市居民对外来工有着比较负面的刻板印象,并把这种刻板印象施加到流动儿童身上,而城市儿童在家长的影响下也对流动儿童存在负面印象。

3、流动儿童的适应和人际交往问题

流动儿童往往不适应城市的生活,会产生胆怯,不自信等问题。这些因素都会导致其难以适应城市环境,产生隔离感,无法融入城市。

(二)社工介入后的影响

1、提升自信

驻校社工提高开展主题班会和小组工作,应用各种方法和场合来提升流动儿童的自信心,帮助他们战胜胆怯,迈出人际交往和融入城市的第一步。

2、开展儿童自主项目,发现自身价值和能力

意在让打工子弟学校的学生去关爱身边人群、关注所在学校及社区。项目目标是通过助推学生自主开展各类活动,培养并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提升流动儿童自发参与社区事务的能力。

3、进行户外探访,增进了解和共融

希望通过校内活动和校外实地探访等一系列活动,使流动儿童深入了解城市生活的各个方面,实现与城市其他人人群之间的共融,建立在城市生活的心理归属感。

四、对社工介入流动儿童教育的总结思考

通过笔者亲身参与以及在服务过程中的观察和思考,我将“新公民计划”的驻校社工服务介入总结为校内感受和校外体验两方面。

(一)社工介入方法的总结

“新公民计划”对流动儿童教育和城市融入所起的作业可以总结为以下三个方面:

1、提供必要的平台和物质条件

社工及机构提供小组,班会,户外探访等几乎,以及提供交通,道具以及儿童自主项目资金等必要的物质条件,为改善流动儿童的教育质量和城市融入问题提供了物质基础和契机。

2、帮助流动儿童实现自我成长

驻校社工提高开展一系列活动,并且通过对流动儿童的关心和应用各种技巧,让流动儿童建立自信,体验市区生活。这样可以让他们看到自身的价值和能量,从心里上走出第一步。

3、构建支持网络,多系统促进流动儿童成长

社工不仅只作用于服务对象——流动儿童,而是在服务的过程中,通过与老师,学校,社会等多方面的沟通和互动,多方面的为流动儿童构建支持网络,为他们创造成长的环境。

(二)介入效果总结

首先社工的介入是对流动儿童的一种接纳和尊重,也是对他们最实在的关爱,这一点首先让他们感受到社会没有把他们遗忘。其次社工通过专业的工作方法,对他们的心理状况,人际交往等方面产生了切实的效果,能够给他们提供一些帮助③。

五、结论与建议

以新公民未代表的学校社工服务,对农民工子女的教育和城市融入都产生了积极的影响。首先,流动儿童教育中社工志服务的开展,整合了丰富的都市社会资源,弥补了政府在城中村基础教育资源投入上的不足,为流动儿童的再教育和城市适应提供了平台和空间,是社会化促进流动儿童教育的重要途径。其次,社会工作介入对儿童教育成为教育方式创新的有益探索,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相互补充,相辅

相成。与传统的学校教学模式不同的是,社工主要采取了兴趣小组的方式,人数少,针对性强,从而使流动儿童既感兴趣又受益匪浅。最后,社工的服务的开展拉近了流动儿童与城市的距离,降低看陌生感,促进了流动儿童的城市融入④。

[注释]

①陶西平:《我国流动儿童教育问题的制约因素和政策出路》,载《教育科学研究》2012年第5期。

②宋蓓:《农民工子女的城市融入》,载《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6年第4期。

③张美涛、王昌锋:《农民工子女城市融入中的能力建设问题研究——以西部城市为例》,载《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1期。

④雷万鹏:《从多元需求看流动儿童教育政策选择》,载《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3期。

[参考文献]

篇(3)

中图分类号:G614 文献标识码:C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4.18.163

1 引言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我国国民的生活水平也在不断的提高,幼儿园逐渐成为了我国儿童教育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同时幼儿园也是儿童教育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相关的调查研究发现,一些不接触人与玩具,且不怎么玩耍的儿童,其大脑的发展水平普遍比同龄的儿童低。因此在这样的一种情况下,幼儿园玩具的选择与使用对于儿童的身心发展非常重要,同时幼儿园教师要想更好地了解儿童,掌握儿童的各种特征,也可以通过各种玩具来进行沟通了解,因此幼儿园玩具的选择与使用就显得更加重要。幼儿园玩具在选择与使用的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影响了幼儿园儿童的身心发展,因此对幼儿园玩具的选择与使用问题进行研究有很重要的意义。

2 幼儿园玩具选择与使用存在的问题

2.1 幼儿园户外玩具比较统一,使用率低

在幼儿园教育的过程中,户外活动对儿童的身心发展非常重要,通过户外活动能够促进儿童的身体、语言以及情绪的多方面发展。要让儿童顺利地开展户外活动,同时保证户外活动质量,户外玩具的选择与使用是最关键的一部分。通过调查研究发现,我国大多数幼儿园的户外玩具都比较相似,一般都是滑滑梯以及平衡木等,这使得我国幼儿园的户外玩具没有任何的创新点。并且幼儿园在选择玩具的过程中,也没有考虑儿童的年龄差异,在选择玩具的过程中一般都表现得比较简单且程序化。在调查中还发现,许多幼儿园让儿童进行户外活动的时间非常少,一般一天只有几十分钟,这样就使得户外玩具的使用率非常低,不仅造成了教育资源的浪费,而且对儿童的身心发展也不利。

2.2 幼儿园室内玩具配置的塑料玩具过多,自然玩具不足

在幼儿园的玩具中,室内玩具一般都是塑料玩具,而自然材料形成的玩具则非常少。调查发现,幼儿园的室内玩具中,塑料玩具占了53.19%,而其中的木质玩具仅为24.11%,其它像橡皮泥等玩具占了22.7%。但相关的实践研究发现,儿童一般都喜欢自然玩具,因为使用自然材料做出的玩具具有生命力与活力,对儿童的身心发展有很大的帮助,而人造材料做出的玩具不但没有生命力与活力,而且还很容易损坏,而且塑料玩具中含有的化学元素也不利于儿童的身心发展。

2.3 幼儿园玩具的使用方法比较单一,缺乏创新

在儿童的成长过程中,玩具是儿童的重要伴侣,对儿童的成长能够起到很重要的作用。在对我国幼儿园玩具的使用进行调查研究发现,幼儿园在玩具的使用过程中也存在着一定的问题。通过观察发现,在幼儿园中,儿童玩具的使用时间都比较固定,一般儿童使用玩具的时间一天大概是2次左右,平均每次使用玩具的时间是半个小时左右,其它时间一般都是在集体教学。并且使用的方法也比较单一,教师没有进行适当的引导,儿童在使用玩具的过程中就很容易失去对玩具的兴趣,这样并没有发挥出儿童玩具的最大价值。

3 幼儿园玩具选择与使用的对策

3.1 幼儿园的户外玩具应该设置创新点,加强使用力度

幼儿园在选购与配置户外玩具的过程中,应该要做好合理的规划,这对幼儿园的教育有很重要的意义。在选购与配置户外玩具的过程中,首先需要对户外的面积做一个调查,根据数据来进行规划。其次,在规划的过程中设计创新点,比如说在户外玩具中添加相应的学习工具,这样就可以在儿童玩耍的过程中也进行学习活动。同时,幼儿园在户外玩具的使用时间上也应该做出适当的调整,教师应该多安排一些户外活动的时间,户外玩耍的时间增多,才能够更好地满足儿童的玩耍天性,让儿童的身心能够更好地发展。

3.2 室内应该多提供一些自然玩具与自制玩具

相关的调查发现,儿童一般都喜欢用自然材料做成的玩具。但如今大部分的玩具一般都是用不讨人喜欢的材料做成的,也就是各种化学材料,使用化学材料做出的玩具对儿童的健康成长很不利,而木质材料做出的玩具不仅没有危害儿童健康的化学元素,也不容易损坏,能够长期陪伴儿童的成长。因此,幼儿园应该大量收集自然玩具,自制的玩具虽然更好,但需要花更多的时间与精力去做,而在教育过程中提供一些自然玩具,像小草、沙子以及小石头等,都能够给儿童带来新鲜感,这对儿童的成长有很大帮助。

3.3 创新玩具的使用方法

玩具之所以对儿童的身心发展有很大的帮助,其主要的原因就是因为玩具能够给儿童带来很大的想象空间,教师可以利用这种儿童的想象力来引导儿童找出更多的玩法,比如所将玩具与一些故事结合起来,让儿童从而找出新的玩法。同时,也可以通过玩具来开展一些相应的主体,让儿童充分发挥玩具的价值,而且还能够激发儿童游戏的兴趣。在这样的一种情况下,不仅能够让儿童更好的发展,而且还能够促进儿童的社会交往,让儿童变得更开朗。

4 结语

幼儿园在选择与使用玩具的过程中,应该以儿童为中心,只有围绕儿童的身心发展来选择与使用玩具,才能够将玩具的作用发挥到最大。同时,教师也应该提供给儿童更多的自由玩耍时间,将儿童的各种想象力都开发出来,这样才能够促进儿童更健康的成长。本文通过对幼儿园玩具的选择与使用问题的研究发现,我国幼儿园选择与使用玩具的过程中,还存在很多的问题,其主要的原因就是幼儿园在选择与使用玩具的过程中没有充分为儿童考虑,因此希望今后幼儿园在选择与使用玩具的过程中能够多考虑儿童的感受。

参考文献:

[1]朱翠平.英国金圣高特小学幼儿户外活动场[J].早期教育:教师版,2009,(5).

篇(4)

1自闭症儿童教育训练的目标和原则

自闭症儿童教育训练的目标是:一是通过对其中枢神经系统基本障碍的解读、代偿,改善自闭症儿童的认知机能,促进发育。二是促进孩子个别适应行为领域的发育,改善自闭症儿童的症状。三是预防自闭症儿童的行为异常和偏差。对自闭症儿童教育训练的原则是:一是培养生活自理能力。针对自闭症儿童的不同情况,从最简单的上厕所开始,逐步到穿脱衣服训练、饮食习惯训练、物品归位训练、打扫卫生训练等。二是加强语言交流训练。不仅要强调孩子是不是能够听从指令,更重要的是观察他们有没有认知能力,能不能够对语言理解。如果能理解,看能不能够听从指令进行必要的语言表达。三是加强简单规则训练。规则对常人来说再简单不过,但对自闭症儿童来说却是难上加难。所以,必须从了解简单的禁止指令开始训练,使之知道与他人做游戏时轮流、顺序、等候和分享,从而形成遵守规则的本能意识和惯性思维。

2自闭症儿童教育训练的具体方法

(1)萌芽反应训练。部分自闭症儿童对学习内容能在某种程度上大致理解,但不能全部完成,这种现象在医学治疗中被称为“萌芽反应”。为此,我们可以根据他们对问题的理解程度,判断他们的基本认知水平,预测他们今后的发展方向。自闭症儿童最大特点就是缺乏一贯性,昨天能完成的,今天不一定能完成。因此,教育中先要了解哪些内容对他们“不行”,哪些“不理解”。对“不行”的就不要浪费时间了。这里的“不行”是指行为层面的,而“不理解”所导致的“不愿做”是一种心理认知障碍。所以,在平时的教育训练中,对有“萌芽反应”的,多鼓励,多表扬,常此以往,就有可能达到预期目标。(2)注意力训练。自闭症儿童的注意力比较差,需要反复培养。一是“唱”。自闭症儿童普遍喜欢儿歌,我们可以借助歌曲来进行教学活动,使他们掌握和理解歌曲的内容。二是“逗”。以往教学以指令或通过声音来引起他们的注意,忽视了以身体接触,如拥抱等“逗”这种形式。虽然有的儿童会害怕,有的会喜欢,但不管是害怕还是喜欢,都会引起他们的注意。三是“藏”。大部分自闭症儿童都有喜欢的东西,这时候就可以在“藏”的过程中进行教学。但是,这个“藏”是不离开儿童视线范围内的“藏”。四是“抢”。你拿一架他们喜欢的小飞机,一边教他们教“飞机”这个名词,一边将飞机交给他们,当他们全身心关注它时,你再把“飞机”抢回来,再次强调“飞机”这个名词,这样反复强化他们的注意力。(3)基本能力训练。对自闭症儿童共性的基本生活能力训练大体有五个方面:一是语言能力。如简单的对话和传达表情。二是户外活动。如何看红绿灯过马路、超市买东西等,这些行为是在生活中所必需的,因而要反复训练。三是自助能力。要让自闭症儿童知道很多事情要自己完成,懂得应当承担的责任和义务。四是认知能力。如分辨事物颜色、大小、序列以及知道钱的多少等。五是生活能力。包括学会吃饭、穿衣服、上厕所等。(4)学习和交流训练。对自闭症儿童与正常人之间的语言训练,不是让自闭症儿童去学习正常人的交流方式,而是正常人要去理解自闭症儿童发出的信号,并积极与他们沟通。一是要求他人帮助时,不必要求自闭症儿童表达的语法和词汇正确,但要使他们的语气、眼神、表情和动作关乎对方。二是想获得想得到的信息时,不用在乎时间的长短,必须强化他们有认知周围环境和周围事物的意识。三是与人接触时,不必要求他们的声调和韵律,但必须强化他们在别人眼里的状态。事实证明,要求自闭症儿童掌握这些基本人际交流能力是非常困难的,无论采用哪种方式,最终结果都要放在相互理解的程度上。(5)统分结合训练。一是集体活动。要想使自闭症儿童相处融洽,就要营造一个互动合作的氛围。在活动时,可以让他们依次按指定方向及圈数作环绕行走,边走边数圈数,经过长期引导训练,他们就会慢慢适应这种有序的活动,逐渐养成有序和合作的习惯。二是分组训练。偏于“静”的学生,由静态训练逐步向动态方面训练,可以进行跳床,跳床等训练;偏于“动”的学生,反之操作,可以进行立定投篮、趴地推球、触觉等训练。这些“动、静”游戏,有助于自闭症儿童空间距离感及判断力的发展。三是动静结合。动静结合训练可分成若干个小动作来进行分组教学。由单个动作到多个动作、静态训练到动态训练、小组合到大组合,使自闭症儿童的认知能力、模仿能力和生活自理等能力有所提高。

作者:张敬华 单位:长春市朝阳区特殊教育学校

篇(5)

每个儿童都具有自己独特的内在需求。但是为何儿童的内在需求总是无法得到完全的展示与释放?是家长的问题亦或是是孩子的问题?或许我们可以从《爸爸去哪儿》中看出一些端倪。这一季《爸爸去哪儿》共有六个家庭:刘烨和儿子诺一,胡军和儿子胡皓康,邹市明和儿子邹世轩,林永健和儿子林大竣,夏克立和女儿夏天,王宝强和女儿娜娜。在这六个家庭中,笔者认为前后变化最大的是林永健和儿子林大竣。

纵观十六期的旅行,林永健与儿子林大竣从一开始的矛盾问题不断到最后父爱子、子爱父的温馨和谐;从一开始说父亲是“魔鬼”到最后的“爸爸,我爱你”。这中间父亲和儿子都经历了什么才能使一个矛盾重重的父子关系逐渐走向缓和,才能使父子一起成长?那就是:尊重儿童的内在需求与外在需求。本文将针对其进行深入探讨分析。

1不可忽视的内在需求

内在需求与外在需求到底哪个对儿童更为重要?这一直都是我们探讨的问题。笔者认为比起外在需求,内在需求更为重要,我们总是过多地关注孩子的物质生活而忽视了他们的内心感受,当内在需求总是无法得到满足的时候就会直接影响孩子外在的语言行为,就产生了我们常说的孩子“不听话,调皮,不懂事”。这些都是我们教育中出现的普遍问题,追根溯源就是因为孩子内在需求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

1.1 父母的陪伴是孩子成长的维生素

大人总是追求对孩子的物质满足,节目中的爸爸林永健也不例外:经常在外拍戏,很少在家陪儿子。认为只要给孩子丰富的物质生活就是对孩子最好的爱。这样的家庭相处模式成了中国当下家庭的普遍情况。意大利著名的儿童教育学家蒙台梭利曾说过:“孩子往往被迫适应大人的社会,而完全背离了自己的天性,成人所营造的社会环境并不完全适合孩子。孩子也有独特的人格,我们不能只想着保护孩子娇小柔弱的身体而只喂孩子吃东西,帮孩子洗澡,帮孩子穿衣服。没有人可以光靠面包活下去。物质在此阶段是最不重要的,而且物质可能导致任何年龄阶段的人堕落。受物质奴役的小孩和大人,都会深感自卑,颜面尽失。”

林永健和儿子林大竣坐在“宫殿里”,大竣说:“我就要和爸爸在一起,无论什么时候都要和爸爸在一起。”说出了孩子们的心声,他们需要父母更多的关注,而不仅仅是玩具或是优越的物质生活。物质过剩就会让孩子产生攀比心理,追求奢侈生活,性格上自私冷酷,甚至导致精神上的虚无。使得孩子看起来什么也不会做,什么也不会思考,对什么都没有兴趣。之所以产生这些问题,都是因为成人将注意力放错了位置,单纯的物质不能带给孩子更多的脑力开发,动手能力的锻炼,对大千世界的兴趣。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每走一步路,儿童的面前都可能出现某种新的,未知的东西,这东西使他入了迷,占据了他的全部身心,所以他会忘记听课,忘记写作业,你会觉得吃惊,但是请不要呵斥他们,儿童对时间的感知跟成年人完全不一样,你要做的就是去乘一乘儿童的船,在一起待一些时间,用儿童的眼光来看看世界,那么就会避免许多由于互不谅解而产生的冲突。”

1.2 依赖感是孩子与父母沟通的桥梁

生物学家曾经研究发现刚出生的动物都有“雏鸟情结”,即动物会把第一眼看到的活动物当作自己的妈妈,这是动物行为学中的印随学习。人类也一样,孩子对从一出生就看到的父母也有“雏鸟情结”,处处都要跟着父母,吃饭、睡觉、玩游戏都要和父母在一起,从他们的身上学到语言、行为,学习如何适应这个社会。但是如果在儿童有“雏鸟情结”的时候父母不常在身边就会像节目一开始:林永健给儿子林大竣打视频电话,大竣都不愿意正脸面对爸爸,寥寥几语就挂了电话。这不是说大竣不懂礼貌,而是当一个人面对一个不熟悉的人的时候都会有不自在的情绪产生,大竣的表现就是不自在。由于工作的原因,林永健和孩子的相处时间比较短,刚刚培养出感情就又要出门工作很长时间,时间久了孩子就习惯了父亲不在身边的生活,也就产生了一种疏离感。就像节目里康康说的:“在爸爸和玩具之间,愿意选择玩具而不是爸爸。”这是父爱的缺失,和儿童对大人的依赖感的缺失,这种不健康的状态会间接影响儿童的身心健康发展。一直以来在“男主外,女主内”的传统思想下,家庭教育都大多放在母亲的身上,把母亲当作孩子成长的主要承担者,其实母亲给予孩子的只是教育的一部分,母亲教给孩子更多的是善良、细腻等一些感性思考,但是勇敢、果断、观察力、创造力等理性的思考就往往需要依靠父亲来传授了。

由此看来,父亲对孩子的影响是巨大的,我们要延长孩子和父亲的相处时间,加深孩子对父亲的“依赖”程度,让父爱回归,产生属于父亲的“雏鸟情结”。从节目中我们听到最多的一句话就是“我想要爸爸妈妈陪在我身边”。可见孩子的内在需求就是父母的关注与爱的陪伴。

2 内在需求的外化――外在需求

本文探讨的外在需求不仅仅是物质方面的,更多的是内在需求的一种外化行为或是需求。这种外在需求是作用在孩子每天的生活中并起到极大的教育作用的需求,即游戏。从古至今,国内外的很多教育学者都对儿童游戏进行了详细的论述。在近代教育中德国教育家福禄培尔对幼儿教育有着很深的研究,他认为:“游戏是儿童期儿童生活的一个要素,是儿童内在本质的外部表现。游戏作为儿童独特的自发活动,是发展儿童自动型的最好活动形式,它不仅对于儿童的生活与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而且也构成了儿童教育的基础。”

2.1 游戏是身体成长的催化剂

在人的一生中,儿童阶段的成长是最快的、最显著的,无论是身体,还是智力,都在儿童成长期有一个突飞猛进的变化。而游戏就是促进儿童产生变化的催化剂。现代社会很多家长都开始对孩子进行早教,但是无外乎是各种辅导班,兴趣班,让孩子从小就被禁锢在书桌前,禁锢在书本上,不要说放飞心灵,就连身体都不能得到很好的锻炼。我们要找到一种适合儿童心理发展的方法来促进其成长――游戏。德国教育家福禄培尔认为:“游戏和说话是儿童生活的要素,借助语言和游戏的方式,儿童开始把内在的本质向外表现。”

在大自然中,孩子可以肆意地奔跑嬉戏。在户外游戏可以锻炼他们的身体,使他们的身体更加健壮。在苏霍姆林斯基的帕夫雷什中学,他要求孩子在夏天露天的草垛中睡觉,在下雨天光脚行走,在冬天游泳。在自然环境中进行身体的净化无疑比药物来得健康。对于体弱多病的儿童,身体锻炼是最好的解决办法。所以儿童应该多做一些户外活动,既可以锻炼身体,也可以净化心灵。让儿童在大自然中思考比在封闭的教室里思考要有效得多。

2.2 游戏放飞心灵的成长

游戏除了锻炼儿童的身体,对儿童的智力以及心理品质的成长也有着不可小觑的作用。室内游戏和室外游戏带给孩子不同的体验。提及室内游戏,以蒙台梭利为代表的“教具说”认为游戏是无用的,对孩子不能起到任何作用,她提倡要有适合儿童成长的教学用具来促进儿童的身心发展。在儿童提高动手能力的同时,更重要的是儿童在无意识的情况下按照设计者的意图学习,最终达到教育效果,从而不增加儿童的心理负担,也不会产生儿童自我教育中的偏差。但是室内活动不是万能的,儿童被封闭在狭小的空间,面对的都是一些模拟实物的用具,制约了儿童的创造性,有的只是按照教具的意图按部就班地开发儿童的智力,并不能真正开发儿童的潜能,抑制了儿童的天性,也违背了我们一直提倡的“儿童中心论”和“教育无目的论”。

为了更好地释放儿童的天性,户外游戏是必不可少的。在户外,儿童亲自看到的,听到的,闻到的,触到的,都是最真实的。正是因为这些真实的东西,儿童的思维才会真正起飞,找到自己感兴趣的东西并钻研下去。在自然环境中儿童可以发展自己的观察力、创造力、独立思考能力,果断的判断力以及勇气。这些都是室内游戏无法完成的。值得注意的是,选择什么样的游戏对儿童有益是很重要的,不要把游戏变成了玩耍,那样就起不到寓教于乐的作用了。例如,《爸爸去哪儿》节目中爸爸妈妈孩子一家人用脸撕破保鲜膜的活动意义就不大,孩子只是单纯地玩耍,并没有什么积极的教育作用,这样的游戏应该少实施。

随着社会的发展,“游戏”的内涵也在不断扩大,它不再仅是孩子内在外化的过程,同时也是孩子实践自己已有经验的过程。孩子把自己在学习和生活中学到的知识运用在游戏中加以实践从而不断强化。《爸爸去哪儿》节目中康康中是一个默默无闻的贴心哥哥,照顾弟弟妹妹。从游戏活动中,我们就能看出在平时生活学习中他就是一个乐于助人的孩子,并且在游戏中不断实践强化。

3 结语

《爸爸去哪儿》虽然是一档综艺节目,但是每个家庭的教育方式是值得我们研究的。家长采用什么样的方式教育孩子才能为其所接受成为了备受关注的课题。这就需要家长要掌握儿童教育学的基础知识。随着国家教育部,社会各界人士对“家庭教育”的呼吁,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认识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父母是儿童的第一任教师,只有了解儿童,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才能更好地促进儿童的成长。关注儿童,重在关注其内心需求,用孩子所能接受的方式去引导他们走向健康成长的道路。

参考文献

[1] [意]玛利娅・蒙台梭利.蒙台梭利早期教育法[M].祝东平,译.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06:149.

篇(6)

幼儿园科学教育是幼儿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丰富幼儿有关自然界的知识,而且能激发幼儿对自然的关心和兴趣,初步形成幼儿对周围的人和事物的正确态度,对幼儿的发展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幼儿园开展科学教育课程,具有提升幼儿园自身实力和知名度的作用。科学教育是当前学龄前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在素质教育的背景下其重要意义更加明显,并且家长的素质不断提升,对幼儿的教育日益重视,早已经不满足于传统的学龄前儿童教育内容。幼儿园开展科学教育课程正好迎合了学龄前儿童家长的口味,有利于提升幼儿园的知名度。

(二)幼儿园应当具备开展科学教育的基本条件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明确指出,科学教育的目标包括“能从生活和游戏中感受事物的数量关系并体验到数学的重要和有趣”,“爱护动植物,关心周围环境,亲近大自然,珍惜自然资源,有初步的环保意识”。这也表明,开展科学教育课程在硬件上要具备相应的数学教学教具,要具备到户外开展教学的条件,要具备一定的动植物教具。同时,幼儿园开展科学教育的重点在于科学教育课程的师资。科学教育课程师资状况直接决定了科学教育课程的水平高低,幼儿园开展科学教育要配置专职的科学教育课程教师,并且要不断地提升教师自身的素质。

二、幼儿园开展科学教育的微观方法

(一)户外活动教育法

科学教育对周围的事物和现象进行感知、观察、操作、探索,发现问题并寻找答案的探究过程。因此,科学教育课程的开展应当多以户外活动的方法进行。幼儿园进行户外活动,应当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来开展,绝大部分身处城市的幼儿园在进行科学教育开展户外活动教育时,往往限于地理位置的限制无法真正做到到野外森林进行科学教育,同时学龄前儿童的安全问题也是幼儿园开展户外互动时重点考虑的,但是也不能因为安全问题而因噎废食,不开展户外活动教育。比较可取的方式是,有条件的幼儿园可以组织学龄前儿童到动植物园开展户外活动教育,通过在大自然中与动物、植物的直接接触了解动物、植物的基本小知识,培养学龄前儿童的环境保护意识。户外活动教育法,在具体实施上应当注意合理安排户外活动中学龄前儿童的活动范围,在教师的引导下开展教学活动,而不能演变成一个纯粹的游乐活动了。另外,当幼儿投身于大自然怀抱观察和认识事物时,启发他们提出问题。当孩子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时,老师要正确耐心地给予解答,抓住时机对孩子进行爱科学、学科学的教育。

(二)游戏教育法

游戏教育法,是通过游戏的方法将科学教育的内容不知不觉中教授给幼儿。科学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是让幼儿建立对数量的认知,初步了解数学知识。游戏教育法正好契合了此部分内容。科学教育中的游戏教育法通常结合幼儿的生理和心理的特点,采取操练游戏法,即要求幼儿快速反应,培养他们首脑并用的能力,通过不断的操练形成基本的科学观念;激趣性游戏,主要是激发幼儿的兴趣,启迪思维,多用科学课程中的新知识设计游戏;合作性游戏,让幼儿通过合作的游戏探索科学世界,树立基本的科学常识。

篇(7)

2011年我园在全国学前教育改革形势的影响下,向自治区申报“阳光体育如何开展幼儿户外体育活动,促进幼儿健康成长”这一科研课题,同年我园通过了审批,并开展了户外体育活动的实践研究。

一、研究意义

培养健康活泼、朝气蓬勃的幼儿,是学前儿童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这项任务决定了作为健康教育的特殊意义。开展户外体育活动,体现了体育教学改革的发展趋势。

1.从国外学前教育看体育活动的先进性

意大利瑞吉欧的教育取向之所以风靡全世界,其主要特点是体现了儿童的“一百种语言”,它的儿童观是尊重幼儿的个体,鼓励幼儿富有个性的创造。再看英国的基础阶段教育原则在运用中强调:“满足幼儿的不同需要,提供一个安全的、支持性的且不受干扰的学习环境,幼儿可以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区域,呈小组化进行游戏”。又如,德国的混龄教育,混龄班中的幼儿年龄各不相同,决定了其大多数教育必须个别化,教师要仔细观察每一个幼儿的不同特点,从而制订出具有针对性的教育方案。幼儿天生活泼好动,运动使他们释放活力,不同年龄、不同能力的幼儿一起游戏是他们健康成长的最佳方式。所以,户外体育活动在客观上促进了“尊重幼儿个性选择,开放式的个别化教育”的实施。

2.从国内学前教育看体育活动的重要性

新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提出了全新的健康教育观念:强调培养幼儿对运动的兴趣,积累运动经验,体验运动乐趣;强调充分利用自然环境中的各种因素进行锻炼,开展各种富有乐趣的活动;强调尊重个体差异,在运动中培养幼儿大胆、自信、勇敢的个性心理品质……这些都体现了学前教育发展的国际化、人本化趋势。

3.结合园情,看实施体育活动的可行性

自从我园开展户外体育活动实践研究以来,教师积极研究组织各类体育教学活动,根据已有的经验,大家普遍感到仅靠单一的体育教学活动是无法完成体育目标的,幼儿体育应通过多种途径来完成,要重视多种形式的体育活动。为此,我园尝试开展了为期一年的户外体育活动,通过对户外体育活动的环境创设、目标制订、内容安排、组织形式以及指导策略等实践与研究,探索一种具有我园特色的幼儿自主性的体育游戏形式,为幼儿创设愉快、充实的运动环境,促使幼儿健康成长。

二、户外体育游戏的准备工作

首先,我园对全园幼儿分年龄段进行了基本的体能测试,具体内容:10米折返跑、立定跳远、网球掷远、双脚连续跳、坐位体前屈、走平衡木六项体能测试。这六项体能测试的意义分别是:10米折返跑――反应人体的灵敏素质,立定跳远――反映人体下肢的爆发力,网球投掷――反应人体上肢腰腹肌肉力量,双脚连续跳――反映人体协调性和下肢肌肉力量,坐位体前屈――反应躯干和下肢柔韧性,走平衡木――反映人体平衡能力。

篇(8)

我们认同以上两种观点的基本内涵。但如果细致地分析,我们就需要接着思考:让孩子感受到快乐固然是应当的,但怎样才能让孩子感受到快乐呢?只是赞赏孩子,孩子就能快乐吗?对于第二种观点,我们暂且不论“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提法是否妥当,关于为孩子的成长需要做好怎样的准备,也需要细致地加以探讨。

在人的一生中,童年是唯一的,这个“唯一”表示的是“一去不复返”,儿童教育不同于产品生产,是不可重复的,因此,我们对儿童教育需要倍加细心;在一个群体中,每一个儿童也是唯一的,这个“唯一”表示的是每个孩子都“与众不同”。孩子生而“与众不同”,如果在后天的教育中,我们努力将孩子塑造得“千人一面”,那反而是违反了儿童的天性。因此,我们需要探索怎样让孩子保持“与众不同”的天性,怎样让儿童感受到自己“独一无二”的惊喜,甚至在孩子长大后,也成长为最好的自己。

所谓让儿童成为“独一无二”的自己,就是要让儿童敢于表达自己,善于用自己独特的方式表达自己,能在群体中意识到自己的能力和价值。活泼是儿童的天性,儿童需要通过活动表达出自己的感受、自己的想法和自己的能力,由此而彰显自己的“与众不同”。当儿童有充分的机会与他人交往,在群体中感受到自己的独一无二时,孩子就能感受到自己存在的价值,也因此能体会到成长的快乐。

二、为儿童成为“独一无二”的自己创造条件

儿童生而与众不同,但儿童的天性只为发展提供了潜在的可能性。他们能否成为独一无二的自己,还需要依靠教师的引导和培育。在学校教育情景中,怎样才能为儿童的成长创设良好的外部条件呢?

1.教师要为儿童营造一个宽松、自由和丰富的环境

除了教师和家长之外,环境可以说是儿童的第三位教师。幼儿园中的环境包括了物理环境和心理环境两大部分。在物理环境方面,教师提供给幼儿的应该是宽敞、明亮、安全的活动空间,既包括户内的课室环境,也包括户外的自然环境。在这些环境中,要为幼儿提供丰富、多样和适宜幼儿特点的活动材料,允许幼儿自己选择喜爱的活动。幼儿园活动中,既要有集体游戏活动,也要有充足的自由活动时间。要确保幼儿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选择不同活动的权利。因此,幼儿园要提供多种适宜幼儿年龄特点的活动类型,其中一种方法是将室内活动区域分为不同的区角,为幼儿的自主活动选择提供条件。

相对于物质环境而言,教师为幼儿营造的心理环境更为重要。在心理环境营造方面,教师首先要能够接纳幼儿的情绪感受。情绪感受是个体由感而发、随境而变的。在幼儿园的日常生活和学习情景中,幼儿有时会产生一些消极情绪,如害怕、愤怒、悲伤等。对于这些消极情绪,不少教师会表现出否认的态度,例如“好孩子不哭!”或“这没有什么好害怕的”。有些教师对幼儿消极情绪的感受,可能是出于激励或鼓励幼儿的良好动机。但是,如果幼儿的情绪感受经常性地被否认,这种外在的评价就会逐渐转变成为幼儿的内在自我评价,幼儿因而会怀疑自己,并逐渐不愿意表露自己的情绪,甚至因为担心受到同样的负面评价,进而不愿意表达自己的看法。接纳幼儿的感受就是站在幼儿的角度,对幼儿的情绪感受表示理解。例如,“如果我是你,妈妈离开了我也会感到伤心”。接纳幼儿的感受并不等同于认同幼儿的感受,否则,教育就失去了引导的意义。例如,对于孩子在妈妈离开后伤心的情绪感受,教师可以接着说:“这里还有老师和很多小朋友呢,我们可以一起玩得很开心的。”通过这种引导,一方面让幼儿能接受自己,另一方面,又将引导幼儿体验积极的情绪。接纳幼儿的情绪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只有这样,幼儿才能够没有顾虑地表现真实的自己。儿童敢于并愿意表现真实的自己,是儿童成为独一无二的自我的基础。

2.教师协助幼儿发展自己的能力,鼓励幼儿能用独特的方式表达自己

教师为幼儿营造宽松、自由和丰富的环境,只是为幼儿的成长提供了外在的条件。幼儿要快乐地成长成为独特的个体,关键还在于幼儿能力的发展。

霍华德?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为幼儿教师认识和评价幼儿的能力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和指导。多元智能理论充分肯定了每一个个体都有其独特的智能结构,也有其与众不同的特长。正因为如此,幼儿对于在群体活动中所共同经历的同一现象,很可能有自己独特的感受和不同的表现方式。例如,对于“窗外的风和雨”,有些幼儿善于用言语表达,他们能够编一个风与雨的故事;有些幼儿善于用绘画表达,他们能画一幅风与雨的图画;有些幼儿善于用动作表达,他们能用身体动作表现风与雨的飘摇……教师要激励幼儿用自己擅长的方式表现自己,并在这个过程中,逐渐培养幼儿用其他方式表现自己的能力,使幼儿的其他智能得到相当均衡的发展,并为幼儿所特长的智能提供进一步发展的支撑。

尽管幼儿所擅长的智能不同,但我们认为,对于所有幼儿来说,都必须关注其自然观察智能的发展。自然观察智能在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中,虽然是较晚才提出来的一种智能,但在个体的智能结构中,可以说它是其他智能发展的基础。无论是对自然现象的观察,还是对社会交往的观察,每一个幼儿都可能有自己独特的视角。例如,对同一片树叶,有些幼儿会侧重对颜色的感知,有些则侧重对形状的感知,有些则会更多地感知到树叶的动态变化。每个幼儿的观察都有其独到之处,甚至对于“一片树叶可以做什么”,每一个幼儿都可能有自己独特的想象,有的想象树叶可以变成小船,有的想象树叶可以变成雨伞,有的想象树叶可以当被子。作为幼儿教师,对于每一个幼儿独特的观察角度和想象,都要给予鼓励和充分的肯定,因为每一个孩子都是与众不同的。当我们认同了幼儿的能力的不同,并以此同时引导幼儿相互学习,我们就一方面让每一个孩子都感受到自己的独特性,感受到自己在群体中的价值,同时,也学会了尊重他人,学会了合作和相互学习。从根本上说,能力的提高是幼儿得到快乐之本。如果对幼儿的赞赏脱离了幼儿能力的培养,那么幼儿所得到的快乐必定是短暂的和缥缈的。

那么,教师怎样才能发现幼儿所擅长的表达方式呢?教师要发现幼儿的独特之处,除了与家长交流的途径外,归根到底必须依据平时对幼儿的系统观察。为此,幼儿园应该为每一个幼儿建立成长档案袋(portfolio),借以系统地记录幼儿的成长过程。档案袋中的主要内容之一,是教师对幼儿的观察记录表。教师可以每天集中观察2—3名幼儿,对每位幼儿集中观察5-10分钟。当教师积累了一定的材料之后,每位幼儿的特点也就跃然纸上。教师可以根据日常观察记录的资料,参考家长反馈的信息,为幼儿制订个性化的教育方案。

3.教师要为幼儿表达自己创造机会

幼儿要成为独一无二的自己,除了要发展自己独特的智能之外,还必须有充分的表现机会。幼儿的能力和自信心是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和群体活动中得到体现的。因此,教师为幼儿表达创造机会,归根到底就是为幼儿创设活动情景。这种活动情景有两个基本特点:(1)活动情景的设计隐含了适合幼儿解决的问题,而且是围绕问题的解决而设计的。当活动情景的问题对幼儿具有一定的挑战性时,最能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教师通过情景描述和提供游戏操作材料等多种方式,激发幼儿发现问题,并根据自己的思考提出不同的解决问题的方法,最后引导幼儿利用所提供的操作材料尝试实施自己构想的解决问题的方法。通过这一过程,让幼儿检验自己的构想,或者在这一过程中,逐渐提高自我纠错的能力。(2)活动情景是合作性和体现群体性的。群体活动能最好地体现幼儿的独特性,也可以让幼儿感受到彼此的不同。例如,在戏剧表演活动中,有些言语能力较优秀的幼儿可以担任主持人,绘画能力较强的幼儿可以复制设计和制作背景画,等等。

除了通过创设活动情景为幼儿提供表现的机会外,教师还要确保让每一个幼儿(尤其是能力较弱的幼儿)都有充分的表达机会。例如,教师可以通过组织混龄活动,安排一位在中班与同龄幼儿相比能力稍弱的幼儿,为小班幼儿进行活动示范。

三、改进引导幼儿的方式,激发幼儿表达的愿望

儿童要成长为“独一无二”的自己,除了要敢于表达,善于表达,还必须愿意表达。要激发幼儿表达的愿望,关键在于教师与幼儿的互动方式,尤其是教师在与幼儿交流过程中的提问内容和方式。

要激发幼儿表达的意愿,教师所提出的问题,在内容上要基于幼儿现有的经验水平,形式上要尽量采用开放式的提问方法。例如,对于小班的幼儿来说,他们已经观察到可以用手触碰放在平地上的乒乓球而使乒乓球滚动起来。在这一经验的基础上,教师接着提问幼儿:“如果我们不用手,怎样让地板上的乒乓球滚动起来呢?”由于教师的问题包含了幼儿已有的经验,而又稍微超越了幼儿已有的经验,也即符合维果茨基所说的“最近发展区”理论,因此,这类问题是幼儿感兴趣而且愿意探索的。

要激发幼儿表达的意愿,还必须让幼儿能不断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当幼儿的表达得到积极的反馈时,幼儿就会增强进一步表达的意愿。例如,在绘本故事阅读中,教师在故事讲述的中间,可以引导幼儿根据已有的线索,预测接下来会发生什么。当幼儿的预测和故事的进展吻合或接近时,将会给幼儿带来一份欣喜。

教育是一份个性化很强的育人工作。儿童教育要顺应幼儿的天性,根据每个幼儿的特点,发展幼儿独特的潜能,让幼儿感受到自己的价值,使每一位幼儿敢于表达自己,善于表达自己,愿意表达自己,最终成长为一个独一无二的自己。或许,这才是儿童教育的价值所在。

参考文献:

[1][美]Janice Beaty.幼儿发展的观察与评价[M].郑福明,费广洪译.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篇(9)

一般的“早期培训”,往往侧重于知识学习或某种技能训练,容易忽略对儿童教养的栽培。这是许多家长深受应试教育以及社会风气影响而自然产生的“跟风”行为。“早期培训”未必就是早期教育。早期教育应该遵循儿童成长规律,既注重早期智力的开发,又注重人的基本道德素养的培育,促进儿童完善人格,形成良好的个性心理,使儿童从小就能得到最好的养成教育。这体现叶圣陶先生曾提出的“受教育≠学习”主张。孩子整天参加社会机构的各种培训,泡在作业堆里,被剥夺了玩耍的权利,机械单调的生活使他们极易失去原有的灵性、个性;同时,也减少了家长与孩子接触交流的时间和机会,不利于家长及时了解孩子的思想和情绪,培育亲子感情。

事实证明:人的一生中受教育比学习更重要。只有重视早期启蒙教育,才能不会“输在起跑线上”。

“宅孩子”不等于好孩子

父母和老师心目中的乖孩子,往往是听话、守纪,“宅”在家里或教室里,不惹事,人见人爱。然而,这些“宅孩子”不一定就是好孩子。“宅孩子”,虽然安分守己、听话,但是,由于长时间不到户外运动,往往与大自然失去密切联系,心中的压力得不到释放,慢慢地,就会出现心理、身体和行为上的障碍,如孤独、自闭、抑郁、焦虑、强迫症等。实践表明:“宅孩子”,往往不想玩、不会玩,甚至不愿与他人交往,对周围真实的世界缺乏兴趣,丧失了孩子应有的童趣和顽皮。这会对儿童的身心发展造成严重压力和损伤,甚至会失去认识大自然、探索世界的兴趣和动力,消弱对克服困难和压力应有的耐挫力和抗争力。

因此,创设适合儿童成长的开放环境,鼓励儿童走向大自然、走向社会,让儿童自由快乐地成长,应该是父母和老师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

儿童问题不等于“问题儿童”

儿童问题就是在儿童身上出现的种种“毛病”,如顶嘴、挑食、说谎、沉溺游戏、多动症、脾气大、沟通难等。“问题儿童”,是指在师长眼里有着各种不良行为习性或坏毛病且顽固不化的孩子。儿童问题与“问题儿童”有着本质上的区别,前者指儿童的不良行为或现象,而后者指染上不良行为习惯且难以改正的儿童。生活中儿童的问题行为普遍存在,而有严重问题的儿童却屈指可数。儿童出现或大或小的问题很正常,但不能给他们贴上“问题儿童”的标签。教育只要有针对性,找到原因,方法对头,教师只要有信心和耐心,就能解决任何儿童问题。

我们应该坚信:儿童的问题决不是“问题”,在师长眼中应该始终没有一个是“问题儿童”;儿童总是有缺点的,有缺点才是真实的儿童,有缺点才需要教育;他们都可以塑造,都可以栽培,都可以同正常儿童一样健康成长。

关爱不等于宠爱、溺爱

宠爱、溺爱是一种骄纵偏爱,是过度的爱,都是不恰当的。对孩子关爱本无可非议,因为只有在无微不至的关爱下,孩子才能得到安全感和幸福感,获得茁壮成长;然而,父母的包办代替和一味“无条件”满足孩子,只会使孩子娇生惯养,好似“温室里的花朵”,缺乏必要的独立和锻炼,以致会养成懒惰、自私、任性、放纵甚至“无法无天”等不良品性,长此以往,必将丧失自律生活、自主能力和自立人格。师长的宠爱、溺爱,就像套在孩子身上的“精神枷锁”,约束着孩子“自由之思想、自立之人格”。

父母对于孩子真正的爱,应当既是严格规范的,也是宽容体谅的;既是深度融入的,也是理性智慧的;既是自信而持久的,也是彼此感染的。爱护≠庇护,宽容≠纵容,爱孩子决不是庇护、纵容孩子的不良行为。

家庭教育不等于“母爱教育”

篇(10)

中图分类号:S611文献标识码: A

2012年的《中国城市儿童户外活动蓝皮书》通过对北京、上海、广州、西安、合肥等5座城市的5441位小学生进行调查显示,目前我国儿童课余时间静态活动时间是户外活动时间的3.7倍,25%的儿童每天户外活动不足一小时,而小区空地替代了校园成为儿童户外活动的主要场所之一。

在儿童教育越来越受到重视的今天,校园作为承载儿童教育的主要空间之一,应为儿童行为发展提供自主、快乐的学习、感知、实践和活动场所。在校园景观中如何合理安排活动设施,如何鼓励儿童积极参与各项活动,如何保护儿童的活动安全等等问题,已经成为刻不容缓的问题摆在我们面前。本文将结合江阴山湾学校的景观设计,从景观中活动场地设置的角度,来阐述景观活动场地的设置对儿童全面发展的带动作用。

1 我国中小学校园景观活动场地现状

通过实地走访与调研发现,我国中小学现状校园户外活动场地的设计思路通常还停留在数十年前的模式,除了格式化的攀爬设施和配合体育课教学设置操场外,校园景观却很少能够提供儿童交往、探索和体验的机会,缺乏新时期少年儿童喜爱的活动场地。具体总结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的不足:

(1)功能分区存在交叉与互相影响,彼此之间又缺乏整体连续的户外活动空间有机串联,空间场地缺少秩序和节奏感。

(2)校园建筑与景观缺乏特色,且建筑风格、色彩与造型常常缺乏统一与协调;雕塑小品等也缺乏新意。

(3)景观设计缺乏人文精神的体现,同时忽视了学生在场地中的活动参与性与主动性,校园缺乏空间活力。

(4)过分追求升学率的教学模式使得校园活动中忽视了对学生其他方面的教育和培养,一些体育运动场地为了避免破坏常采用封闭管理制度,导致虽然有气派的运动场地,但开放度与利用率都不高,很多学生不得不去校园之外寻找运动及游戏空间。

2 儿童的行为特殊性及活动需求

小学校园的主体使用者是7-12岁的儿童,另外还有教职工与家长等成人,小学校园景观设计不仅要识别儿童和成人的共同需求,更重要的是配合儿童的特殊需求。笔者通过对高、中、低三个年龄层的小学生、教师及家长进行网络问卷调查与实地访谈,分析总结了儿童、教师以及家长从不同角度对于小学校园户外活动场地的需求。

2.1 儿童对小学校园活动场地的需求

2.1.1 生理层面

考虑到塑造儿童活动景观空间对象主体的特殊性,就需要关注到儿童生理尺度与儿童心理尺度。儿童生理尺度是指儿童自身生理发育的绝对尺寸与周边环境及设施尺寸的关系[2]。儿童在户外活动时所接触的场地、植物、小品、台阶、走道、设施都应从儿童的身高、眼高、坐高、臂长、步幅等出发来进行设计,例如灌木的遮蔽高度、旱池的下沉深度、户外桌椅与娱乐设施的高度及安全度等都需要配合儿童的活动尺度。

2.1.2 心理层面

小学生年龄较小,有较强的好奇心与求知欲,自信心逐渐增强,希望受到表扬与肯定。他们尚没有准确的判断能力,面对自己喜爱的新鲜有趣的事物十分积极并善于模仿,而对不喜欢的活动抵触心理明显。同时,对活动性强、变化多样的课程较有兴趣,朋友的重要性提高,开始团体活动。但克制力有待训练,存在自我管控意识薄弱的问题,接纳事物广度加大,反而无法集中注意力。而不同年级的儿童又具有各自不同的特点,如低年级学生的理解偏向与直观与零散信息,中年级学生较喜爱参与活动与彼此交流,高年级学生则有更多的逻辑观念与主动选择性。

2.1.3 社会层面

时代的发展使得当今的儿童又更多直接或间接的机会和渠道接触社会。因此在校园设计中应与时俱进,促进校园中的儿童与社会在学校的正确引导下进行接触与互动,增强校园与家长、老师、社区、媒体的互动,需要有满足班级、年级、学校社区等不同人数群体单位的多样化活动场地。同时也通过校园的对外展示让社会对学校有更多的关注和了解。

2.2 教职工及家长对小学校园活动场地的需求

教职工是校园环境的组成必不可少的重要成分。小学校园中儿童的数量远在教职工之上,所以在设施比例上教职工的尺寸是要迁就学生的。小学校园内的座椅,石桌等等都会比成人用的小。如座椅的设计,一般来说成人的正常坐凳高度为40cm到50cm,而小学生的坐凳高度大概在20cm到30cm。而另外一些设施如廊架尺寸就用正常的尺度,既面对成人又面对孩童[4]。此外考虑到家长有接送孩子上下学的需求,就应在校门口设置一个等候与停车区作为缓冲空间,以缓解上下学高峰期的交通拥堵。

3 小学校园户外景观活动场地设计的要点

基于上述分析,小学生往往对机械性的活动没有持久性,常常表现为对游戏的兴趣大于课本知识的学习。校园户外景观应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与实践氛围,通过生理尺度上、心理需求上、功能配套上的协调塑造良好的交流共享空间,加以正确的引导,培养学生开朗乐观的性格,充分调动学生对学习的积极性,寓教于乐。

3.1以人为本

儿童行为在认知、情绪、兴趣、人格、道德的发展中,随年龄的改变有许多成长。在景观规划中,校园户外活动空间应结合不同年龄层设置多样化的广场、绿地、花园、游戏场等,使儿童在校园中的活动可以有多元的选择,即开放的、围合的、动态的、静态的。如可为低年级学生设置趣味科普墙、读书廊等,培养孩子对学校和求知的兴趣;对中年级学生可是遏制英语角、种植园等,培养集体观念和动手能力;对高年级学生可提供积极规范的社团交流空间等。

设计应充分考虑小学生特殊的行为规律和视觉特性,通过自然、轻松、富有趣味的景观设计来增进学习兴趣,缓解学习过程中的压力,积极调动其参与性。同时也应充分考虑安全问题,在小品的造型设计与材质选择、水体设计、植物品种选择中都要精心避免安全隐患。

3.2整体效能

在设计过程中强调外部空间的整体性,塑造流畅、多元化、个性化的空间。利用建筑在校园中配置后的剩余空间,通过统一整体的硬质铺装图案和视觉元素,使其形成完整的校园外部景观,使零碎无意义的空间消失,空间利用达到最大的效能。使儿童在校园外部空间的每个角落都可以活动。让不同年龄段的儿童群体可以自由进行不同内涵的连续[6]。

3.3多层复合

外部空间的层次变化,会使空间丰富有趣,同时提高空间可达性。在有限的空间场地设计中,不仅考虑了地面环境,同时增加了“屋顶花园”的空间利用,使校园空间的层次更为多样化,活动场地连通性、使用度与绿化率也得到了有效提升。其次,校园设计中可以有针对性的设置一些兼有两种以上功能的复合型场地。这不仅有效的解决了学校活动场地较少的问题,同时也使空间更具活力。如教学楼周围主题花园不仅是认知教学活动的场所,同时也是课间活动与休息场地;校园中轴广场则是集学生活动、交往、集会、休憩和景观等多重功能的户外空间。

4 实例分析

4.1项目概况

基地位于阴市郊东南角,处于市区和东部三镇(周庄、华士、新桥)的衔接点,是江阴新区建设的重点区域,占地总面积约7.5hm2。区外建设和规划主干道通向各个地区,交通便捷发达,周边自然环境优美,临湖环山。作为新区最早启动项目,设计的发挥空间较大,特色的学校能吸引更多的优秀家庭入住该社区,以提高社区品质。

4.2景观策划思路

在江阴山湾学校的设计试图通过空间直接或间接的引导与启发,充分利用了鲜明的色彩、丰富的形状变化、开放的场地空间来充分刺激儿童的视觉、听觉、触觉、动觉等感官,在景观中融合环境保护教育、创新实践教育与交往合作教育,“告诉”孩子们应如何行动,为孩子创造一个丰富多彩的,积极参与的,沟通的,学习与游戏相融合的景观空间。鼓励不同年龄层的学生在一起沟通,开展更多的课余活动,带着积极的态度参加交流和学习。使校园环境真正达到趣味性、美观性、生态性、科技性和信息性的结合统一,建设富有凝聚力、自豪感、启发性与进取心的校园环境场所。在设计中,特别关注了以下几方面的解决策略:

(1)文化展示及功能分区

为反映校园户外活动空间的整体化、多样化、个性化,除教学区及满足常规体育课程所需要的操场、篮球场、网球场及器械区外,还结合设计理念营造年级运动小庭院、复合中轴活动区、种植区及屋顶花园4个主题功能区。

(2)路线组织与景观串联

以中轴贯穿主线,强调富有连续性的景观,消除明显的区域划分,实现景观空间之间的渗透与延伸。将不同主题空间的设计理念,通过抽象的设计手法与元素的变形组合,展现富有现代感的景观空间。

图1 江阴山湾学校方案总平面图

4.3环境景观设计

4.3.1复合中轴活动区

在中轴区,创建融合文化展示功能的公共活动空间。两旁高大的行道树为学生提供了遮荫蔽日的好场所,局部设置坐凳,多样化的景观促进不同年龄孩子间的社会交往。在建筑设计时,在体育馆及舞蹈、音乐教室外采用大面积的、低矮通透的玻璃窗,沿教室布置条形坐凳,培养孩子的观察与兴趣,同时融入各种活动中去。

4.3.2年级运动小庭院

7-12岁的儿童必须要求有足够的运动场地,以培养儿童的运动智能发展。除设置国标要求的200m标准塑胶跑道之外,在年级小庭院中,还按照不同年级儿童的身体尺度设置了丰富的游戏运动场地。不同年龄的庭院利用不同颜色的坐凳、铺装及种植进行区分,识别性强。以中间消防通道为界保留至少4米宽的开阔活动区设置广场草坪等开敞绿地,减少幽闭的乔灌木,让学生多接触阳光,尽情的奔跑玩耍,培养开朗活泼的个性。

在开阔区域两侧设计了不规则雕塑坐凳,不仅有效利用了规划后的剩余场地,而且也为运动场地提供了看台观看空间,学生可以坐在周围边缘彼此交流、阅读学习、课外游戏活动或创意表演。坐凳与建筑间可堆坡种植大树,不仅可以为活动中的孩子提供遮荫,也可避免对上课的干扰。在庭院中,我们通过有机形态雕塑创造弹性空间――攀爬架,攀爬架包含平衡木或坐凳、秋千、吊环、双杠、爬竿等项目,学生可以在这里进行任意的游戏活动。

4.3.3屋顶花园景观

为了给儿童创造更多的活动场地,同时丰富美化了校园空间,在设计中最大限度的将屋顶和较宽的平台利用起来设计屋顶花园。屋顶花园不仅有丰富的植物群落,同时也有一些轻便的活动设施。让学生除了教学楼走廊空间之外,还能在课间休息的短短10分钟时间尽可能的接触自然,得到休息与放松,以良好的状态投入下一堂课的学习。绿色的屋顶增加了整个基地的绿化面积,也为顶层起到隔热作用。学生可通过实际观察,认识到生态环保的理念,从身边每一个小细节进行环保。

4.3.4校园入口区

该区域是校内与校外空间的交界,是动静两种不同性质场地的缓冲地带,同时又是学校向外界展示校园风采、联系学生、家长和社区等的窗口,同时学校的人流特点为早中晚时段高峰集中型。因此在设计中留出一定的空间设置停车区与等候区,并在等候区设置了学生绘画作品等宣传展示橱窗,方便学生集散、家长接送与校车停泊,同时减缓上下学期间的大量密集人流对周边道路交通的影响,让校门口更有秩序。

5结语

校园不仅是物质的实体,同时也是精神的载体。优美的校园环境能陶冶人的情操,校园环境特有的学习、文化气氛对整天身处其中的学生来说,无疑也是一种对人生观审美取向潜移默化的教育。学生在其中的学习不仅仅在课堂上,良好的校园环境应该是拥有较好的设计质量和设施,能满足他们生理和心理健康成长的需要,能促使儿童在环境中探索、观察、交互、个体联系、增进关系和拥有感。作为景观设计师,应当重视校园景观在儿童成长过程中巨大而深刻的影响作用,应倾听儿童的想法,研究儿童的心理特点和行为习惯,从儿童角度出发的“易位思考”能帮助设计师更加合理地设计儿童户外活动场所。当然,解决儿童户外活动场所的问题是一项全民事业,需要多方努力协同解决教育体制问题、资金问题、规划设计问题、管理维护问题等,只有在社会普遍关注和共同参与下才能够蓬勃、健康地发展,为孩子们创造出激发快乐的、有创造性的、开放合作的、多角度学习的校园环境。

参考文献:

[1] 王玮,董靓,王。基于儿童需求的校园景观设计――以日本儿童校园景观设计为例。《华中建筑》,2013(11):90-94

[2] 李秋英,邹志荣。小学校园植物空间设计中儿童生理心理尺度的引入。安徽农业科学,2009,37(27):29-30

[3]宋霞.浅析小学校园景观设计――基于校园文化建设的分析视角[J].新课程研究・职业教育.2008(4):152―154.

篇(11)

儿童时期是创造性思维形成的黄金时期。儿童具有创造力的萌芽,他们的创造力具有不自觉性、不稳定性和可塑性强等特点,利用他们的可塑性对他们进行早期教育,使其创造力趋向自觉、稳定,让其处于萌芽状态的创造力得到发展是儿童教育的一个重要任务。而如何做到有意识的培养呢?我认为:

好奇心是创造力的“种子”,是创造发明的起点。要培养孩子的创造精神,就需激发儿童的好奇心,户外活动是引起好奇心的关键。伟大科学家爱因斯坦在回答他何以有那样重大的发明创造时说:“我没有什么特别的才能,不过喜欢寻根刨底的探究问题罢了。”可见,保护孩子好奇、好问的天性是何等重要。

2、鼓励儿童大胆地想象

二、思维活动中把握儿童创造力的规律

儿童创造力的培养必须以其身心发展的规律为依据,忽视儿童创造力的萌芽,必将导致对他们潜能的巨大浪费,而若拔苗助长,则欲速不达。所以,我们培养儿童的创造力,就应遵循儿童创造力发展的规律,在适合儿童年龄特征的活动中让儿童尽可能充分地得以发展。因此,教师对孩子的创造性思维应及时地给予启发、引导,但也必须做到因人而异,适度引导。

由于儿童受知识的局限性、兴趣的短暂性、注意的不稳定性等因素的制约,往往对某一科学现象的探索不能准确地理解和运用,因此,十分需要教师的支持鼓励和灵活、适当的指导。有一次,小朋友在玩吹泡泡的游戏,刚吹出的泡泡都是向上升,之后又落下来。一儿童问身边的小朋友:“你看,泡泡向上飞一会儿就慢慢地落到地下碎了。”另一个儿童说:“泡泡快落的时候你就用嘴吹它。”“那为什么不吹泡泡,泡泡就要落下来呢?”这里,儿童已经观察到有关重力及空气浮力的物理现象。因为儿童受年龄特点的限制,教师只能在此基础上进行物理知识方面的延伸,只能给儿童简单的解释,却不能用物理术语强迫儿童想象,干脆留给儿童悬念—。待孩子上中学后也就知道它的奥妙。

在一次美术活动中,教师请儿童画苹果,发现一位儿童画的是方苹果,就耐心询问:“苹果都是圆的,你为什么画成方形的呢?”儿童回答说:“我在家里看见爸爸把苹果放在桌上,不小心苹果滚到地上摔坏了,我想如果苹果是方形的,该多好呀!”教师鼓励说:“你真是会动脑筋,祝你能早日培养出方苹果。另一次美工活动中,当教师出示范图后,儿童按范图画了一个小朋友,又在旁边加了一团黑色。教师问:“这是什么?”儿童回答说:“那是小朋友的影子。”“你为什么要这样画?”听完老师的提问,那位小朋友二话没说就要把那影子擦掉,我立即制止了他并就他的创造性给予肯定。再有一次,户外活动时,一儿童发现地面上有许多轮胎花纹,问另一儿童:“看这车印都是花,真漂亮,车轮上刻那么多花干嘛呢?”另一儿童说:“好看呗?”教师听后问他们:“你们的鞋底有没有花纹?”儿童齐声说:“有啊?”教师又说:“如果鞋底下一点花纹也没有,你们知道会怎么样呢?”教师启发儿童思考、争论、演示,使孩子们知道鞋底有花纹穿上不容易摔跤。同样的,汽车轮胎上要是没有花纹,行不行?为什么?儿童七嘴八舌地讨论起来。轮胎上的花纹引起儿 童的好奇,因教师积极地引导而使其成为一次有益的科学活动。

所谓创设情景,即把合适的教育内容和任务设计为可模拟的或真实的情景,通过具体的情景让儿童观察、理解、体验,掌握学习的对象。例如,让孩子探索物体的沉浮现象,就必需提供可让儿童操作、观察,进而理解的实物情景,包括装有水的大盆子、积木、玻璃球、海绵等。当孩子看到这些情景后,就不知不觉地来到水盆边,并用手反复按几次积木,发现积木一次次浮起来。他又从水里取出玻璃球,再一次次放入水中,发现玻璃球沉在水里。当他们拿起海绵用力按入水中,海绵浮起来了,几次反复后,他又开始用手在水中不停地捏,海绵吸入大量的水,慢慢地沉了下去,如此反复动作,时沉时浮,孩子们显得特别开心。他们正在反复地专心致志地进行操作活动,这时老师问他:“你发现什么了?”他说:“海绵能吸水,变重了就沉下去”。虽然,孩子的这一操作活动并不复杂,所发现的这一道理,极为平常,但由于整个过程是孩子们自发地进行,孩子因此发生了极大的兴趣,并在动手操作中强化思维活动,创造力得到了发挥。

[1]陈鹤琴.教育文集[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3,598-5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