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老年社区设计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一)老年人的居住模式由分散变成了集中
在中国人的传统思想中,很多老年人都会选择以家庭居住为主的养老方式,这种形式通常被称作居家养老模式。所谓分散的居住模式主要是老人与现代年轻人的生活逐渐分散开,老人处于独居的状态。所谓集中的居住模式主要是越来越多的老年人开始依赖于养老院或者老年公寓,这种公寓又将老年人集中到一起。随着当今社会的不断发展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很多年轻人会选择与老人共同居住,但是由于年龄和观念的差别,在共同生活的过程中,一定会产生很多的不便,所以说这样的居住方式并没有为老年朋友带来更多的便利,反而会增加他们的压力和心理负担。因此,社会上出现了越来越多的老年社区,其中包括养老院、老年公寓等等。但是据目前情况来看,养老院的基础设施通常较为简陋,而老年公寓的形式又比较单一,都不是最适合老人生活的地方。国家可尝试建设这样的居住场所,让老人年在一个温馨舒适的环境中安享晚年。目前,一个完善的老年社区主要包括护理中心、服务部门、老年大学等。所以,这就要求景观设计人员在对老年社区进行设计规划时,要多方面考虑,采取集中的设计原则,为广大老年朋友营造一个舒适的生活环境[1]。
(二)老年人群的集中对景观设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通常在老年社区中居住的老人主要被分为三种类型:独身老人、夫妻双方以及有陪护的老人。如果按照自理能力对其进行分类,主要可以分为自理老人、需要辅助工具的老人以及需要陪护的老人。随着我国城市化的不断发展,城乡之间的人口流动幅度越来越大,这都为老年社区的景观设计带来了更多的挑战。景观设计人员不仅要认真了解不同老人的自身需求,而且还要根据老人的身体情况和思想观念等客观因素,作出进一步的规划设计,设计出更适合老年人居住的社区[2]。
二、老年人对社区要求的具体分析
(一)对老年人的心理需求分析
景观设计人员在进行老年社区的景观设计时,不仅要优秀的设计理念,还要详细了解老年朋友的心理需求。人在步入老年后,其心理会发生非常强烈的变化,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日常的生活。在退休之后,老年人的生活环境也会发生大幅度的改变,尤其是对于那些事业心较强或者事业非常成功的老年人,心里面会突然产生很大的落差,从而导致其情绪和生活会受到影响。并且,现在的年轻人多数都喜欢与老人分开居住,以需求自身的生活空间,这样一来,会使得老年人变得更加孤独[3]。所以,当景观设计人员在进行设计规划时,一定要将这些因素考虑,从而设计出适合老人生活、交流的场所。
(二)对老年人的生理需求分析
当人步入老年期之后,其身体会发生非常明显的变化,尤其是视力、听力都会不断地下降,整个身体状况也已经大不如从前。例如,老年人不能再像原来一样从事重体力劳动,并且下降的视力也会使得他们对待事物的分辨力逐渐降低。更严重的是,很多老年人的自身器官出现了严重的问题,必须需要辅助设备的帮助,才可以继续正常的生活。所以,景观设计人员必须要将这些因素着重考虑进去,争取为广大老年朋友提供一个更舒适的居住生活环境。
三、对老年社区景观的要点分析
(一)要建立以老年人的自身特征为主的居住环境
要知道,老年人的日常生活行为主要包括:社交、娱乐、购物、健身、休息等。那么景观设计人员在进行设计工作时,一定要根据这些特征,再进行具体的处理。比如,在以健身为主的景观环境中,可以多设置一些晨练、散步等行为的设施和空间。很多时候,老年人的行为活动具有一定的相同性,那么设计人员就要及时处理好其中的相关问题,以便于为广大老年朋友提供更多的生活空间和交流机会,建立以老年人的自身特征为主的居住环境,对整个老年社区的景观设计有着重要的意义。
例如,我国武汉市就以老年人的生活理念和休息氛围来构建老年社区,它距离武汉市中心大约有20公里的距离,在此次老年社区建设内,其中绿地景观面积就高达6万多平方米,并以老人所需要的“休闲”,“养生”为核心,以此为老年人建造出属于他们的世外桃源。
(二)要建立符合老年人生理和心理需求的景观居住环境
相关的景观设计人员在进行老年社区的房屋设计工作时,尤其要考虑广大老年人的生理和心理特征,那么就要着重注意以下几点要求:第一、要采取无障碍的设计方法。因为老年人随着年龄的不断增加,其身体各项机能都在不断的下降,很多老人需要借助一定的辅助设施才可以很好地生活。第二、加强记忆效应。由于老年人的各项感应能力在不断的下降,所以,景观设计人员在进行设计时,一定要选择人性化的设计方式,让景观建设得更加简单、方便,从而让老年人可以很好地识别。这是在老年社区景观设计中尤为重要的一点。
四、老年社区景观设计营造案例分析
本文以著名的景观设计为案例,分析其景观设计的重要作用。
坐落于纽约州的克拉伍德社区麦尔老年公寓,此社区室是一座生活多功能式的养老社区,并拥有超过199个的独立居住楼,这些居住楼的风格不仅仅是普通型的公寓式还有优雅豪华型别墅。这套社区在2007年时由于居民年老体弱,对其进行了改造,增设了20多套协的住宅楼。还开设了大型的生活馆,里面有咖啡室等供老人娱乐活动。同时,拜耳风景园林公司将风景园林,在此基础上还有硬质景观两者相互融合在一起,其对于曲径进行了铺设,同时设置了相应的活动范围,这对于缓解老年人视觉冲突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拜耳风景园林公司还将游泳池看台设置为庭院的西栏,就此创造更多的户外空间,以及记忆障碍护理区的漫步环路,形成特殊护理花园。详情见图1。
结束语:
总而言之,我国的人口老龄化问题越来越严重,而老年人的幸福指数问题也越来越受到广大社会的关注。如何保障老年人的晚年生活,以及如何更好地对老年社区进行设计,这都需要景观设计人员着重思考。
参考文献:
规模不宜过大,选择离老年人熟悉环境不远的、发展较成熟的、适宜老人居住的区域。不能选择在各项配套设施不完备的城郊,远离亲朋、生活不便的区域,易让老人产生孤独感。同时选择的区域要避开吵闹的环境,能接纳各类特殊老年人群,并可以提供体贴的社区服务,满足老年人教育、工作、娱乐的需要。
扩大社交空间
随着传统观念的转变,社交休闲方式的多样化,老年人对精神生活要求的不断提高,适合老年人需要的保健医疗、文化娱乐、老年大学、商业餐饮等成了老年社区必不可少的配套设施。利用这些设施开展各种文艺创作、娱乐健身、联谊、观光等活动,可以扩大老人交往的空间,有益老年人身心健康。
注重通达性和功能性
老年人行动不便,区域、方位识别及反应能力迟钝,在设计老年社区时应充分考虑这些特点,设置具有功能性强、交通流线相对简单的空间设施和便利的通道,同时设置各种无障碍设施,充分考虑老年人步行和使用轮椅的空间,消除地面所有的高差。
关注外观
漂亮的建筑外观,能给老年人积极的暗示,同时能使老年人更易于接受周边环境,形成对美好生活的热爱,进而形成强烈的归属感。
配备医疗设施
完备的医疗设施是好的老年社区不可或缺的部分,也是老年人健康的重要保障。基本的医疗设施、设备需配备,同时要考虑老年人生理特点,设置人性化的室内设施,消除医疗机构性标志,如护士站、配药车等。充分考虑到各种不安全因素,如呼叫报警系统的合理设置,注意各种室内装置的易用性。
给予家庭归属感
充分考虑到老年人所熟悉的环境,不设置空荡、面积较大的空间。同时要让室内空间设置更加温馨,考虑大多数老年人常年形成的居住习惯,提供相对传统的室内空间。
考虑景观建设
考虑到要弥补老年人减退和丧失的机能,社区的道路系统、交通组织应以保护老龄人的行动为基础,室外环境要开阔平坦。小区要有良好的通风、日照条件,并适当布置绿化、喷泉、亭子、长廊等景观。同时提供无障碍物的绿地,为老人或残疾人行进、散步、晨练提供场所。
注意隐私性、尊严感及安全性
中图分类号:TU246.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4)01-0150-03
2012年,全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达到1.6714亿,占总人口的12.5%。与上年度相比,老年人口增加725万,老年人口比重增加0.5个百分点。高龄化程度进一步加重。10年来高龄人口增加了近一倍。从成都的情况来看,据成都统计局数据显示,预计到2025年,老年人口数将增加113.52万人,老年人口年递增速度为21.5‰。
人到了老年,身体机能发生不可挽回的变化,听觉、视觉等感官功能开始衰退,部分老年人会遭遇种种疾病。这种身体状况的衰退导致了有障碍的日常生活,导致需要借助行器、助听器等器材去完成日常生活的基本行为,而现在许多场所环境都是按“正常人”的人体尺度和行为去作为设计标准,但却忽视了对老年人造成了不畅通的生活环境。本项目----金色池塘老年社区位于都江堰市,作为成都老年社区的试点,无障碍设计在这个社区显得特别重要,可以说是这个项目是否成功的最基本保证无障碍设计的发展
一、我国无障碍设计发展所面临的问题
(一)无障碍意识不普及
目前国内还没有相关机构开展无障碍咨询服务工作,报刊、图书及电视节目等对无障碍缺乏宣传和普及,使社会对无障碍缺乏了解,医疗及社区相关工作人员缺乏无障碍基本常识,难以对特殊需要人群进行无障碍常识宣传。
(二)发展不平衡
大多数社区还没有标准开展无障碍建设,既使已建无障碍社区也存在设施建设不配套。无障碍的专业设备、产品比较少,比如安全抓杆、卫生设备等。
(三)流于形式
大多数居住区的无障碍设计只局限于增设盲道和坡道,忽视了人们的日常需求和社交活动,虽然用了防滑铺装但是砖缝之间间隙过大造成不易行走。(图1)细节处理欠缺,凹缝容易卡住轮椅车轮及拐杖。(图2)拦车障碍物阻碍了轮椅车的通行。(如图3)
二、金色池塘老年社区无障碍设计特色
(一)行动系统的无障碍设计特色
1.易达性与丰富性
在此社区的道路设计中,考虑到地块的地形本身比较平缓,对于对道路的平整性要求比较高的老年人来说,这种地形是比较符合要求的,但是如果不将地形在纵面上追求变化,设计出来的将会是没有趣味,平淡无奇的路线。将道路设计成起伏有至的变化,纵面形成缓和的曲线。(图6)将纵坡坡度控制在2.5% 以图6:平缓而有节奏的路(资料来源于作者) 下,老年人行走不会感到疲惫,对于轮椅使用者来说也比较方便。
2.交往空间的便捷性
在社区道路上尽可能多的布置小空间,通过半私密与私密空间相结合的方式搭建情感交流与信息交流的平台,在设计中我们将这些空间作为道路上的停留点、每段流动空间之间的过渡,也有分布在离组团较近的地方。在实际功能中消除了老年人的孤单感,是下棋、书法交流、阅读、聊天、晒太阳的好去处。(图7)满足他们由于生理和心理上的变化而对空间环境的特殊要求和偏好,也解决了由于体能下降而需要休息恢复体力的地方。
图7 组团附近的小空间(资料来源于作者)
(二)铺装无障碍设计特色
1.与环境的协调性
整个园子的铺装在总的设计上统一,由于社区中三个分区的内容各异,而在不同的分区中求变化,以达到在功能及形式上与其所在的环境相协调。居住于这里的人在视觉上要求简洁,他们所需的环境时刻应该保证他们的思绪宁静。
2.导向性
铺装的导向作用在老年社区中表现得更加显著,明确的导向线条的运用使老年人对空间的模糊感得以清晰,也使空间具有秩序的内涵。园中的导向线条以曲线为主,缓慢的节奏让老人在到达停留空间之前具有安定感,不同线条的变化也加深了人们对空间的印象。(图8)图8:某组团的绿地(资料来源于作者)
3.畅通性
园路以套环式的形式贯穿全园,为了方便使用轮椅的老年人能通畅、安全的穿行,避免使用卵石、片石等易产生较大摩擦力材料的使用。对于拄杖者、视障者而言,柔软易褶皱的地面材料也应避免使用。
(三)视觉的无障碍特色
1.标记化
在社区中,景观层次如果只是平淡的变化,那么老年人在组团与组团之间的活动未必不受影响。例如生活中老人经常遇到的问题:(1)走错方向;(2)拜访亲友时误入家门;(3)找不到回家的路;
此社区在组团之间以及组团内部将标记化所能带来的易识别性融入设计,例如在完全自理区中一个组团的绿地设计中,将一个以迷阵(图9)形式出现的活动空间布置在四幢建筑中间,既联系了建筑在空间上的布局,在视觉上又作为一个方向的转折点,东西南北四个方向都有不同的构筑物与之联系,如西边有休息的亭子、东边有一条通往另一组图9:迷阵景观(资料来源于作者)
团的特色小径(图10)、北边有特色铺装、南边有连接建筑之间的廊(图11),通过这样的布局达到了区域景观的易识别性。迷阵特殊的路线对经常行走于此的老年人在记忆的衰退上有一定的减缓作用,同时也提升了老人在户外活动的乐趣。
此外在半自理区中的吉祥舞步广场中,以具象化的图案铺设。吉祥结图案的传统内涵与人们心理对其的高度认可达成一致,从而具有它独特性的一面,达到了易识别的目的。
图10 小 径
图11 廊外景色(资料图10、11均来源于作者)
2.色彩无障碍
在色彩设计上用了相对较纯的色彩,主要考虑到老年人对色彩的感觉比较迟钝,还有低视力人群对于色彩明度和纯度的视觉要求较高,因此运用明度比较高的颜色,对老年人的生理和心理都是有好处的。对于此社区的定位及主题来说,这种色彩定位也是符合的。在设计中,运动区的色调也比其它地方的色度更明亮些,体现的是生命活力的再现。例如社区中游泳池,动感的线条加上跳跃的色彩让人一看心理就能产生运动的韵律美。(图12)
图12 游泳池(资料来源于作者)
(四)听觉的无障碍
1.听觉障碍的严重性
老年人听觉功能的变弱不仅直接影响知识的获取,而且还影响其语言、知识理解能力,进而影响老年人的人际交往,使老年人容易产生焦虑感、孤独感,给晚年生活蒙上一层阴影。各种噪音对老年人的听神经都可造成很大的刺激,会使老年人产生听力疲倦,进一步加重耳聋。
2.听觉无障碍的营造
在靠近休息、交流、娱乐空间的地方,都有听觉提醒的设施,例如水景、音响设备等。通过设施所发出的声响传递信息,说明附近或此范围内有可游可憩的空间,引起老年人的注意。在每个组团中基本上都存在大大小小的水景,例如半自理区中的水景(图13),利用地形营造水的灵动。在组团的西北面利用假山跌水水做为水源的开端,跌水产生的声音较大能够作为听觉在方向上的聚集,在水系曲线当中分段的加大高差产生潺潺的水声,以此来形成水声对听觉的激活。
图13 假山跌水(资料来源于作者)
三、结语
无障碍设计在老年社区能得到充分的体现是顺应时展的必然结果。本设计是完善无障碍系统中的一个探索。设计是从对老年人的心理及生理所需的关怀作为出发点,以求达到健康与舒适相结合,从而形成和谐生活的良性循环。设计中所涉及的道路、铺装、视觉、听觉等设计特色,能让人们更快地明白无障碍设计在老年社区中对老人生活的重要性及便利性,更容易加强无障碍意识,并以此呼唤人们必须重视无障碍设计。我们在进行系统、深入的研究和实践的同时.也更需要全社会的理解、支持和尊重,并共创和谐幸福的社会。
参考文献:
[1]张宇梅.浅谈人口老龄化背景下老年生活需求[J].时代经贸(学术版),2008(12).
[2]丁成章.无障碍住区与住所设计[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
[3]孙葆忱.低视力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
人口老龄化是指总人口中因年轻人口数量减少、年长人口数量增加而导致的老年人口比例相应增长的动态。国际上通常把60岁以上的人口占总人口比例达到10%,或65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达到7%作为国家或地区进入老龄化社会的标准。中国1999年进入了老龄社会,目前是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占全球老年人口总量的五分之一。
我国目前65岁以上老年人口1.19亿,占总人口比例的13.26%。年增长老年人口数596万人,年增长速度3.28%;预计到2015年我国老年人口将高达2.16亿。但是目前的养老环境无论从居住条件,还是养老服务水平,都不能满足他们日益增长的养老需求。老年社区设计依据从根本上说,就是老年人的居住生活特征。只有对老年人的生理、心理进行深入的了解研究,才能设计出真正适宜老年人居住的住宅。
1 老年人的生理特征及心理需求
通常国际上将65岁以上的老人定为需要社会提供服务,并获得关照的界线。根据老人的健康行为的特征,可将老人分为四个年龄段:60岁-64岁为健康活跃期;65岁-74岁为自理自立期;75岁-84岁为行动缓慢期;85岁以后为照顾关怀期。
1.1 老年人的生理特征
进入65岁以后老年人的身体机能在日益衰退,主要表现为听力下降,视力退化,甚至需要借助辅助工具才能满足日常生活所需;身高萎缩,四肢行动迟缓,动作的准确度和判断能力都趋弱;嗅觉和触觉上反应比较迟钝,使环境中的不安全因素上升;机械记忆力大幅度减退,学习能力弱化,对新环境和新事物的接受适应能力差。这些特征都对服务型老年社区的设计提出了新的、更细致的要求。
1.2 老年人的心理需求
随着身体的衰老,老年人心理也在发生变化。他们更加注重保健,更需要方便、舒适、无障碍的生活环境;老年人对安全的需要较其他人群更为迫切,尤为集中在医、住和行这样三个方面;在归属与爱方面,他们渴望与他人交流,害怕孤寂,希望受到别人尊重,得到社会群体的接纳和重视。在老年社区的设计中要重视和理解老年人的心理智特点,解决老年人的心理需求。
2 老年社区的分类
依据老人在不同年龄阶段的健康行为特征,可以把老年人分为自理老人――日常生活行为完全自理,不依赖他人护理的老年人;
介助老人――日常生活行为依赖扶手、拐杖、轮椅和升降等设施帮助的老年人;
介护老人――日常生活行为依赖他人护理的老年人;
失能老人――生活完全不能自理、必须依靠他人照料的老年人;
失智老人――患有认知功能障碍症的老人。
老年社区就是在一个较大规模范围内,创造包括居家养老的,老年公寓和养老院在内的养老设施,也包括供社会老人共用的老年康复医疗中心、便利中心、教育中心、科技活动中心、公配中心和家政服务中心的公共设施,为社区老人提供各种服务。针对不同类型老人的需求可以把老年社区分为:活力成人社区、持续照料型退休社区、自理居住型社区、介助式居住型社区、失智照料区域、医疗护理型机构、日间护理中心。
3 服务型老年社区的规划设计
3.1 规划阶段
在规划阶段要从整体上考虑社区的选址、硬件基础设施和配套服务设施的建设。在区位选择上既要顾及老年人出行不便的特点,也要尊重老年人喜欢安静、注重养生保健的心理,选择交通便利、环境优美、空气新鲜的区域,场地周边活动安全,不宜与成年人活跃出入娱乐区相邻近;区域周边的生活气息浓郁,避免让老人产生与社会相隔绝,被社会所遗弃的消极心理。
服务型老年社区应当配备的基础设施要考虑老年人的居住习惯,能够满足他们日常的生活需要。主要有居室、会谈室、静养室(患轻度疾病的老人的隔离室)、医务室、集会室、食堂、厨房、洗脸间、浴室、厕所、洗衣房、晾晒场、办公、值班、仓库等。
老年人日常活动半径为450米,以此标准设置配套的服务设施。小区内专为老年服务的公用建筑,例如以下:护理室:护理与日常监护活动基地;康复理疗室;医务室:包含日常健康管理、咨询、诊察、配药的设施。
3.2 建筑设计要点
3.2.1 室内居住空间的设计要点
在涉及老年人活动、生活的建筑空间内都要进行无障碍设计,充分的无障碍不仅可以保证老年人生活的便捷性,也提高了老年人活动的安全性。
老年人的居室要求稍宽敞一些,以便于行走和活动,在每个房间的入口处设置亮度充分的照明设备,并且选取易操作的开关;开关门的形式应简化,选择易于操作的门把手;室内要求通风、干燥、透光;内部设施要便于老年人使用和行动。比如卫生间要安装使用方便的坐便器并设置扶手;在浴室内设置洗浴座椅及扶手;要充分考虑使用厨房的安全性和方便性,在厨房内合理配置洗碗池、操作台,安装为防止火灾等的自动告警装置;在卧室中为防备万一情况发生,应在床边设置紧急呼叫设备;室内地面进行防滑处理,消除每个房间之间的地面高度差,方便老年人出入。
3.2.2 社区公共空间能够保证老年人出行的便捷和安全
在有台阶地方应设置坡度平缓的台阶和斜面,在坡道起点及终点,应留有深度不小于1.50m的轮椅缓冲地带。坡道侧面凌空时,在栏杆下端宜设高度不小于50mm的安全档台。楼梯和斜坡应设置连续式扶手,扶手应安装牢固,同时还应注意扶手的手感和耐久性。踏步踢面高不宜大于120mm,踏面宽不应小于380mm。地面铺设应平坦,不应出现积水现象,使用浸水也防滑的地面材料。设置排水沟时,应配水沟盖,水沟盖不应妨碍轮椅乘坐人的通行。出入口及斜坡上方宜设置房檐。
3.2.3 社区的外部空间环境设计要点
第一,外部环境应该创造多层次交往空间。交流是老年人精神寄托的重要方式,是传递感情的重要途径。通过围合或半围合空间的设计,配以符合老年人体征的座椅设施,可采用亭、廊、花架等形式,为满足老年人社交需要提供良好的空间氛围。
第二,外部空间环境应满足老年人的行为需求。老年人的余暇时间比较丰富,为合理消费余暇时间就必须提供必要的空间环境。例如为了满足老年人从事兴趣爱好活动的需要,就要在社区中有可以进行此类活动的场所;要满足老人体育锻炼的需要就要在住宅附近有进行体育锻炼的场所;为了满足老年人参加文化娱乐活动的需要,就要在居住区附近有文化娱乐活动的设施。
4 总结语
服务型老年社区的规划设计应该以老年人为核(下转第260页)(上接第231页)心,以满足老年人基本物质、精神生活为前提,并通过设施服务补偿老年人各种能力的下降,体现对其特殊的关怀。
【参考文献】
[1]段伟.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居住区规划研究[D].安徽建筑工业学院,2010.
(1)社区日间照料设施是“十二五”期间的重点建设任务
《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规划(2011-2015年)》指出:社区养老服务是居家养老服务的重要支撑,具有社区日间照料和居家养老支持两类功能,主要面向生活不能完全自理、家庭日间暂时无人或者无力照护的社区老年人提供服务。而社区日间照料设施的建设是实现居家养老和社区养老的基本保障。
《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同时提出,要大力发展社区照料服务。把日间照料中心、托老所、星光老年之家、互助式社区养老服务中心等社区养老设施,纳入小区配套建设规划。本着就近、就便和实用的原则,开展全托、日托、临托等多种形式的老年社区照料服务。其中社区日间照料设施是“十二五” 重点建设任务。到2015年,增加日间照料床位和机构养老床位340余万张。
(2)社区老年人日间照料设施仍存在规划和建设方面的不足
近年来我国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取得了一些成绩,养老机构数量不断增加,服务规模不断扩大,社区养老服务设施进一步改善,社区日间照料服务逐步拓展,居家养老服务网络初步形成等方面。但是,仍然存在着缺乏统筹规划、总量不足、设施简陋、功能单一、发展不平衡、投入不足、专业化程度不高、优惠政策落实难、市场监管有待加强等问题,需要认真加以研究解决。据北京市老龄办统计,北京市城乡已先后建设社区托老(残)所4397个。但目前,部分托老所闲置,多数托老所混同于社区活动站,为老服务功能尚未完善。
(3)各地方积极推动社区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的建设
2013年9月,《国务院关于加快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国发[2013]35号),其中明确指出要加强社区服务设施建设,并提出“必须按照人均用地不少于0.1m2的标准,分区分级规划设置养老服务设施”。到2020年,符合标准的日间照料中心、老年人活动中心等服务设施要覆盖所有城市社区。各地方出台多项政策措施来促进社区日间照料设施的建设。以北京为例,北京民政部门将通过租金补贴等多种形式,在新建居民小区和老旧小区“找地儿”,普建社会托老所,开展社区养老服务。全面落实《北京市居住公共服务设施规划设计指标》的规定,新建小区配置的养老服务设施,采取无偿使用或通过建设支持、租金补贴等方式,统一移交到民政部门,用于社区养老服务。老旧小区按照规定,将改造中扩建、腾退的设施改建成社区托老所。
2图集的编制原则
(1)统筹性原则――社区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属于社会公共服务设施,应遵循居住区规划和老年人设施规划相关指标要求,与社区其他公共服务设施进行统一规划、合理布局。
(2)经济性原则――图集应与《社区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建设标准》保持一致,立足实际,因地制宜。充分利用现有资源,与其他社区公共服务设施实现资源整合或共享。
(3)适用性原则――日间照料中心的功能及空间设计应以老年人生理和心理特点为基础,满足日托老年人的照护服务需求。合理确定各类用房功能及面积,保障使用。
(4)灵活性原则――充分考虑日间照料中心建筑结构选型、空间布局的适应性和可持续发展需求,为今后功能变更或改造做出预留。
3技术考察及调研情况
(1)收集技术资料情况
本图集主要参照的技术资料为:《社区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建设标准》(建标143-2010)(下简称《建设标准》)。其重点针对社区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的建设内容、建设规模、面积指标等制定了全国统一标准,是确定社区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项目建设水平的重要依据。本图集的编制主要以《建设标准》为基准,对相应的功能空间提出设计要求,并给出不同类型社区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的设计方案。
本图集收集的其他技术资料包括:
国内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托老所等相关养老服务设施的设计图纸、实景照片等。主要通过调研的途径获得。
国外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或相关设施的设计标准、设计图纸等。主要通过文献查阅的方式获得。
(2)调研情况总览
编制组于2013年5月至2014年3月赴上海、北京、大连、长沙、兰州5地开展了实地调研,共考察了14家老年日间照料中心(含社区养老服务中心),并访谈了多位地方民政局相关领导。调研信息汇总如表1。
调研中了解的情况及发现的问题可归纳为以下几方面:
日间照料中心的普遍规模偏小,面积范围通常在几十平方米到几百平方米,一般不超过《社区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建设标准》中的三类建设指标(750m2),远小于二类(1085m2)、一类指标(1600m2)。日间照料中心的服务人数通常不超过30人。多为旧建筑(如空置的公共建筑、居委会、住宅等)改建而成,或是与社区或街道中的日间照料中心多与居委会、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等合建。相关数据情况见表2。
日间照料中心的服务对象多为健康、自理的老人,主要解决其就餐和白天活动问题。以上海为例,设施无车接送,老人必须自行到达和离开(或由其家庭成员接送)日间照料中心。以兰州为例,部分日间照料中心由于缺乏专业的医疗保健、居家养老等设施和人员,暂时不能针对半失能、失能老人以及失智老人提供服务。
日间照料中心常会出现一室多用的情况,例如活动室兼做餐厅、休息室(图1)。南方地区(如上海、长沙)的休息室通常不设床,而是采用躺椅、折叠椅、休息沙发,供老人午睡休息(图2)。北方地区(如大连)单独设置的休息室虽然布置了床,但利用率并不高(图3)。
沐浴间、公共卫生间设备条件较为简陋,无障碍设计不到位(图4~6)。
由于日间照料中心的规模较小,因此通常不会单独设置厨房。以上海外滩社区为例,是几家日间照料中心或社区助餐点共用一个社区厨房,每天午餐、晚餐由厨房统一配送(图7)。
日间照料中心的室外空间普遍有限,活动场地狭小、局促,部分无停车场地。
(3) 典型调研案例分析――上海咏年楼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
设施基本信息:
上海市外滩社区咏年楼老年日间照料中心,是一家公办公营的养老服务机构。这家机构是由非政府组织(NGO)上海新途健康促进社和上海外滩街道社区服务中心联合创办的服务于失智、失能老人及家庭照料者的项目。由政府出资和协调,新途健康促进社组织策划,利用外滩社区的街道居委会旧楼进行改建而成。日间照料中心位于建筑的首层,面积约150多m2,能容纳20位老人在此活动。目前实际使用人数为16人。具体信息见表3。
该设施主要服务对象为本社区内生活较为困难的老人,比如家里住房紧张、经济收入不高或者独居生活有困难的人,也接收失智和半护理老人,但由于设施无车接送,街道环境也无法做到完全无障碍,所以老人(或其家庭成员能够协助老人)必须自行到达和离开日间照料中心。
服务内容:
早上9:30左右,老人陆续到达设施后,工作人员开始为老人读报,讲新闻,并组织老人集体做操;中午11:00前后,由附近的助餐点(集中厨房)送来午餐,工作人员分餐后并安排老人吃午餐;就餐后至下午2:00为午休时间,老人可以自由选择在休息室或多功能厅进行休息。下午2:00~4:00为自由活动时间,老人们可以进行看电视、聊天、打牌等娱乐活动。在告知工作人员的情况下,老人可以自由使用设施内的洗浴设备。下午4:00以后,安排老人吃晚餐,其后老人就可以自行回家。
建筑空间及使用现状分析:
日间照料中心共一层,面积约150m2,包含活动室(兼餐厅),开敞式厨房,卫生间(含洗浴功能),休息室,及办公室(图8)。
老年尽管是另一番风貌,它仍有作为,并不比青春逊色多少,而且当落日的余晖渐渐消隐,天空便布满白日看不见的星星。
――亨利.华兹渥斯・朗费罗《生命颂》
每一个人都会走向暮年,老人的身体条件和心理需求的特殊性对环境景观有着特殊的要求,在环境景观设计中考虑对老人的人文关怀是必然的。特别是对于当下这个时代,老龄化已经是全球所要面临的共同问题,截止2013年底,我国60周岁及以上人口已占总人口的14.9%,中国已全面进入老龄型社会。在环境景观设计中充分考虑老年人的需求这也成为设计的必然趋势。
城市现代生活,年青人要么忙于工作早出晚归,要么沉迷于网络做起居家达人,相对来说,老人是对户外景观环境利用频率最高的人群之一。不论是户外锻炼身体还是饴儿弄孙,共享自然,他们都是室外活动时间最长,同时也是环境景观依赖程度最大、感受环境景观最深的群体。特别是附近免费开放的社区公园更是他们活动的主要室外空间。这就要求我们在景观设计中充分考虑到老人的需求,关注老年人的生活环境,提升老年人的生活品质,在理念和手法上对常规设计做出进一步更新,使社区公园景观具有一定养老功能和康健功能,为老人创造适宜休闲、便于交往、满足精神生活需要的景观环境,通过景观设计的进一步优化,促进老人健康长寿。
1 社区公园的概念
社区公园属于公园绿地中的一类,公园绿地即公园性质的绿地,是城市中向公众开放的、以游憩为主要功能,有一定的游憩设施和服务设施,同时兼有健全生态、美化景观、防灾减灾等综合作用的绿化用地。社区公园指为一定居住用地范围内的居民服务,具有一定活动内容和设施的集中绿地。本文讲社区公园不包括居住组团内部的绿地,它主要指人步行范围能力之内的,向公共开放的具有一定游憩功能的公园绿地。
2 “老年人”缺位的社区公园景观设计
现代景观设计发展,或是强调风格化或是强调奢华或者注重生态。事实上,人才是景观设计的量度者,“以人为本”是景观设计的核心准则。特别对使用频率较高的社区公园绿地的景观设计,忽视了它的主要使用人群――老年人的特殊需求。
2.1 社区公园绿地较少
大部分中国城市的土地利用混合度较高,除了少数大规模集中开发的社区外,“居住区―小区―组团”三级社区公园体系,很难在实际的中国城市建设中得以实施。即使少数建成的社区公园体系,也由于社区的封闭式管理,导致社区中的小游园公共性较差,得不到充分的利用。而且,在现存的中国城市肌理中,特别是在老城区,社区级公园绿地严重缺失。比如在石景山区半月园健身公园周边有大约七八个居民住宅小区,人员众多,很难保证是在设计规范范围之内1600m的服务半径。在这里晨练时段,社区公园人满为患,无论是硬质铺装上,还是树荫绿地,健身活动的老年人聚集密度都很大。在永续发展、和谐社会的大规划理念下,生态建设被越来越多地强调推崇,希望不久的将来这种便民的社区公园布局也会越来越合理化。
2.2 缺少空间类型,场地相互干扰
社区公园绿地景观设计中空间围合的领域感比较混乱,私密空间、半开敞空间、开敞空间的界定性较差,或是缺少空间类型。老年人的爱好不同,常见的这边三五小众吹拉弹唱,那边集体跳着广场舞,旁边却是下棋、练气功、打麻将者,空间类型缺乏,使其相互干扰相互影响。有时候还会发现有的老人占据园路地面练习书法。其实在社区公园绿地景观规划当中,不同尺度的空间、不同性质的空间,应该不同的使用,让景观设计引导使用空间更合理化,使用更适老化。
2.3 健身活动设施匮乏
社区公园景观设计中时常缺少活动设施和健身设施,有些场地内拥挤不堪,经常可以在公园里看到在几平米左右的足底按摩石上,竟然站了几位老人在活动脚部,旁边还有人在守候等待。老人在公园里主要的活动之一就是健身,他们来公园散步也好,练剑也好,设计中都应充分考虑活动场地及活动项目。其中还有很多看孩子的老人,活动设施的多样化,也可以老少同乐。另外由于社区公园绿地缺少必备的活动设施,很多老人会在矮树枝压腿、伸腰、拔单杠等,这种以山石、树木或花架、隔墙作为体育器材,既造成了使用不便和功能混淆,又破坏了树木的生长、有损景观环境的维护。
2.4 缺少休息座椅
由于老人体力衰退,在社区公园景观设计中老年人使用最多的应该是座椅,很多老人都觉得室外座椅数量比较少,间隔距离长,布置也不够合理,使用材料也不够舒适,损坏的座椅得不到及时维护,使用很不方便。
3 基于老年人需求的社区公园景观设计路径
当人生步入老年,老年人的社会地位与作用就会发生重大变化,原角色和作用逐渐被削弱或丧失,从社会劳动者退居为社会依赖者,由积极的社会财富创造者转变为社会财富消费者,由家庭支配者转变为家庭供养者,由繁忙的社交活动转变为较为单调的个人生活,这些角色变化都会对老年人的心理会产生重大影响。创造一个良好的室外环境,让老年人愿意迈开腿走出去,走入美丽的大自然,以降低转变后的失落感,建构与自然、与世界的平衡关系,这理应成为社区公园景观设计的重要出发点之一。
3.1 社区公园景观设计的原则
3.1.1 坚持动静结合,不同功能空间相结合的原则
老年健身活动区宜分为动态活动空间和静态活动空间。动态活动空间一般为具有一定规模的完整广场,以集体健身活动为主,可进行广场舞、球类、毽类、武术、扭秧歌等活动。动态空间周围应有大树及休息设施,结合亭、廊、花架、座凳景观构筑物、台面等,以利于老年人活动后休息,也方便老人视线以内放置个人物品。休息的老人可以通过观察活动的人群,激发自身活力。他们通过交往活动中的“视”与“被视”的视觉交流手段来体验自我存在和价值,也从中看到了“年轻与活力”以及时代的节奏。动态空间广场类型需要的空间尺度较大,比较开敞,场地可以光面毛面的材料交错布置,既平坦又防滑。
动态空间还要考虑一些慢跑道或者散步道。散步道应该比较长同时循环闭合,可以环绕各个景观点,使老年人能在散步途中随时互相交流。散步道路在长度及步行难度方面可以有多样性形式,让老人按自身情况选择路线。散步道两边的种植设计应多样有趣,保持视线畅通,有利于增加老人的安全感。同时在适当的距离应设置休闲座椅方便老人停留休息。
静态活动空间主要供老年人晒太阳、下棋、聊天、观望、学习等,可利用大树荫、廊、花架、弧形座椅等围合空间,既要保证夏季有足够的遮荫,又要保证冬季有足够的阳光。在静态活动空间布置设计时也要适当考虑带孩子的老年人人,在社区公园里有很大一部分老人要照顾孩子,往往随身携带较多附属品如童车、玩具等等,因此,场地座椅最好是多人坐,空间尺度也不能太小,以便老人观望到孩子。儿童游乐区可与老年人活动场地结合设置,并设置休息座椅,便于老年人在活动的同时对儿童进行看护和互相,交流谈话。
3.1.2 坚持层次多样化原则
针对老年人的集体活动、小群体活动和个体活动的多重需要,老年人活动场地应按等级设置,积极地为他们创造公共性、半开发性、私密性等层次丰富的交往空间。
(1)集体活动空间(开放性空间),前面提到的动态活动、静态活动都属于集体活动;
(2)小群体空间(半私密性空间)。主要指为三五成群、趣味相投的老年人提供的相对独立活动的小空间。小群体空间不宜过大,一般在8~12m2左右即可,空间应具有相对独立性,但不宜太过于围合,有一定的遮荫以及座椅。小群体的空间可以布置在大型活动空间的附近,以方便人们串场使用。
(3)私密小空间。有些老年人喜欢独坐不愿被人打扰,希望有自己的私密空间独享其乐,所以在公共绿地中设置一些个人的、相对安静私密的空间也是必要的,可以用绿植围合。秘密空间宜位于静处,意义上有相对封闭感,避免被大量人流穿行。
活动内容的多样化决定了活动空间层次的多样化。空间层次丰富的场地才是最受老年人欢迎。任何公共开敞、私密或半私密空间都是相对的,相互依存的公共活动空间。公园中不但要有能够满足一定数量人群聚会、观演等活动的开放性大空间,还要有适宜于一定人群游戏、交流的中等规模空间,甚至出现一些遮蔽性很强的小空间。
3.1.3 无障碍设计的原则
老年人无论在肢体还是在感官方面都会出现不同程度的衰退,诸如行走不便、动作迟钝、反应力差、视觉下降、听觉能力衰退、观察辨别能力差、记忆力下降等,这些使得老年人对室外环境反应能力和适应能力变差。在行为上表现为对台阶,水池、沟坎等感到不便,穿越道路时都会心情慌乱、紧张。所以在公园绿地设计中应考虑实行无障碍设计。在户外环境不仅增加坡道,还应包括铺装地面、建筑出入口与过道、休息设施、标识物、绿化等。通过这些与老人生活息息相关的许多细节设计,切实在活动环境的设计中体现对老人的关爱。
3.2 社区景观的细部构造设计
3.2.1 景观构筑物出入口
景观构筑物出入口,比如廊架、亭子、有高差的休息平台,一般宽度至少在1.2m以上,如有高差,坡度应控制在一定范围之内,表面材料要采用防滑处理。另外,如果出入口处有牌匾或者导示牌,要求字迹清晰可见,字不应太小,最好是比较醒目的颜色,标识牌的高度也要适中,以方便老年人看清楚。
3.2.2 公园散步道
公园散步道地面铺装一定要防滑处理,还应选择表面均匀、无反光、透水性好、平整度高、富有弹性的材料。普通散步道尽可能做到平坦高差。路宽应保证一定宽度,比如轮椅使用者与步行者可错身通过。道路不安全的地方,除设置危险标志牌,同时须加设护栏,避免意外发生。
3.2.3 坡 道
坡道是帮助老年人克服地面高差、保证垂直移动的手段,对于老年人轮椅要防滑并且坡缓,坡长超过10m时,需要设置休息平台。坡道和台阶的起点、终点应当设置水平休息平台,同时根据具体情况设置扶手。对于坡道铺装,需要避免过度的防滑处理,如切割过大,过深,会给轮椅及拐杖的使用造成不便,并易发生绊脚的危险。
3.2.4 座 椅
休息设施是社区公园景观设计中为老年人重点考虑的。老年人体力较弱,座椅可以延长老人的滞留时间,同时满足老人休息的需要。
景观设计时首先要考虑座椅的摆放方式和位置。从环境心理学的角度出发,一般来说半封闭空间有助于促进老年人的社会交往。内向型弧形空间可以产生领域感,配置一些座椅和桌子,或者与景观构筑物亭子、廊道相结合,可以满足老年棋友、牌友的需要,参与者与旁观者同时在场,既增加了交流又活跃了气氛。设计者应该提供多样的选择,不同的摆放满足不同的使用者。面向活动区域的条形座椅,两三人并排坐;L形座椅,方便老年人聊天;弧形座凳,内凹便于交谈,外凸可以看远处,双边朝向的话能满足不同朝向的需要;桌椅组合,便于群体使用。
座椅摆放的位置既不能间隔太远超出老人的体力范围之外,要根据空间类型、公园游客量、人体工学合理布置。同时,也要根据不同老年人的不同户外休闲需求,设置不同的座椅摆放形式。有的老人喜欢独坐享受下午的时光,有的老人喜欢两个人聊聊自己的私事,也有的老人喜欢三五成群的在一起聊天,我们要提供给他们一个可供多种选择的机会。
在调研中发现,长椅靠背是最好的选择之一,靠背有防护设施,同时在长椅后设置矮墙或树丛以增加安全感。长椅既可以促进老年人交流,同时也为看护孩子的老年人提供放置物品的空间,而且长椅的靠背和扶手也方便老年人倚靠和扶撑。另外,休息座椅的朝向也很重要,在温带冬季需要阳光,休息座椅周边种有大树,冬季能无风而日丽,适于老人避寒晒太阳。在社区公园景观设计中除了设置一般座椅外,还要结合景观造景多设置灵活的“第二座椅”,如台阶、花台、矮墙、水池边缘等。这种座椅不仅有休息功能,更能让老人融入景观本身赏景。
3.2.5 公园服务设施
老年人由于体质衰退,经常会有一些尿频尿急的状况,因而对公共卫生间需求度相应增加。在较大规模的集中活动场地附近宜设置公共卫生间,可以解决老年人活动的后顾之忧。不少老年人因为担心在公园活动时无处上厕所,整个活动过程中都不敢喝水,给身体造成不好的影响。
3.3 社区景观的种植设计
大自然的植物能净化空气、调节气温、吸尘防噪,十分有利于老年人健康。因此,社区公园绿化设计主旨之一就是要以绿为主。在植物选择上,要适地植树,选择乡土树种,避免种植带刺或根茎易露出地面的植物,以免对来人形成步行障碍。在植物设计上,因地制宜,科学处理好软质景观内部乔木、灌木、花、草与园林建筑小品之间相互映衬的关系。让老年人在视觉、嗅觉、触觉和生理上都充分感受到社区公园植物景观的千姿百态,还有丰富的生态景象与季节相变化,激发他们的生活热情。在活动场地周边的植物设计不应过度密集,让场地与周边地带的保持一定视线联系,使其他活动者能方便地看到活动的老年人,有助于在老年人突发意外情况时及时救助。
植物选择也可以迎合老年人心理特点,越是进入老年,越是对年轻、对热情奔放有无尽的向往。因此,在公园内树种选择时应多选择老茎生花的紫荆、花开百日的紫薇以及青松、翠竹等,这些植物都可以激发老人们的遐想,焕发其生命活力,还可以结合利用造型艺术、空间艺术等手法创造出丰富的意境。
4 结 论
在社区公园景观设计中应根据老年人的需要,视不同的社会条件和对象给予合理的照顾。景观设计者要从设计原则到实施过程中的细部处理,每一步都匠心思考,把老年人的需求贯穿于在景观规划设计的始终。
通过合理的景观设计,改善我们与世界的关系,改善我们与自然的关系,那么造就的就是健康的身体与昂扬的精神。在中国步入老龄化社会的背景下,从老年人需求的角度重新观照社区公园的景观设计,充分体现了景观设计的现实意义和重要性。一个基于老年人需求的、具有前瞻性的景观设计,它不仅仅体现了对老年人的人文关怀,也彰显了景观设计中和谐、永续的理念。通过合理化的社区公园景观设计,在使老年人受益的同时,也影响着每一个社区公园的参与者。因为,我们传达的不仅仅是一种景观设计理念,更是对老年人深刻的人文关怀。在我们具有尊老敬老传统美德的中国,基于老年人需求的景观设计理念理应走得更远。
参考文献
[1]家建设部、民政部:《老年人建筑设计规范》.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9.7.
[2]国家建设部:《公园设计规范》,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2.7.
随着增龄记忆出现减退,尤其是60岁以后减退明显〔1〕。本研究旨在探讨老年人记忆障碍及其影响因素,以期对老年人记忆障碍影响因素采取干预措施提供依据,从而延缓老年人记忆的下降,降低认知障碍的发生,最终防治老年期痴呆的发生。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2008年10月~2009年1月,随机选取唐山市城市社区60岁以上常态老年人200例,男80人,女120人,年龄60~84岁,平均(68.00±7.10)岁。排除标准:存在严重的内科疾病;存在影响测验实施的视觉及听觉障碍;药物或酒精依赖症;既往有精神或神经疾病病史。
1.2 方法
采用目前最新版的记忆测验工具,即英国Rivermead康复中心设计的Rivermead行为记忆测验第2版(RBMTⅡ)〔2〕进行记忆功能测试。RBMTⅡ是评估正常生活所需的记忆功能,包括12个项目,分17个步骤合理安排、相互穿插评定,每1项都经由初步积分,再换算成标准分,满分24分,标准分分级为:22~24分正常,17~21分为记忆轻度障碍,10~16分为记忆中度障碍,0~9分为记忆重度障碍。采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3〕进行睡眠测试。按照量表要求经综合分类成7项:睡眠质量、入睡时间、睡眠时间、睡眠效率、睡眠障碍、安眠药物、日间功能。每项按0、1、2、3分记分,得分越高表明睡眠质量越差。PSQI总分0~21分,>7分为睡眠障碍者。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3.0软件包进行χ2检查。
2 结 果
2.1 社区老年人记忆障碍的发生情况
200名被测试者中,无记忆障碍者23人(11.5%),轻度记忆障碍120人(60.0%),中度记忆障碍50人(25.0%),重度记忆障碍7人(3.5%)。存在记忆障碍者177人,占88.5%。
2.2 社区老年人记忆障碍发生的影响因素分析
老年人记忆障碍的发生与性别、学历、身体状况、睡眠、参加社区活动等相关,女性、低学历、身体状况差、睡眠障碍、不参加社区活动的老年人记忆障碍发生率高,程度重,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见表1。表1 社区老年人记忆障碍发生的影响因素分析〔n(略)〕
3 讨 论
国外学者认为性别、受教育程度、居住环境、婚姻、生活习惯、参与社会活动等和老年认知功能相关〔4,5〕。本研究RBMTⅡ评测结果显示,社区老年人记忆障碍发生率高达88.5%,老年人记忆障碍的发生与性别、学历、身体状况、睡眠、参加社区活动等相关,女性、低学历、身体状况差、睡眠障碍、不参加社区活动的老年人记忆障碍发生率高,程度重,提示医护人员应重视老年人的记忆减退问题,及早给予相关性干预措施,尤其重视女性和低学历老年人的监测,及时预防和治疗各种慢性疾病,保持身体健康。积极改善睡眠,鼓励参加社区活动,增加与人交流的机会,减缓老年人记忆减退,降低记忆障碍的发生率,为降低老年性痴呆的发生提供保障。
参考文献
1 陈长香.老年护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54180.
2 郭华珍,恽小平.Rivermead行为记忆测验第2版介绍〔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07;13(10):90910.
分类号 B844.4
1.问题提出
焦虑是老年期最常见的心理症状之一(Nordhus&Pallesen,2003),焦虑障碍在患病的老年人身上更为常见,而且往往与抑郁障碍同时发生(Beekman etal,2000;Lenze et al,2001;严丹君,2011)。相对于其它的老年期心理障碍,有关焦虑症状的研究还相对较少,关注度也较低。但实际上,焦虑症状的发生率可能比其它的老年期心理障碍更高,而且更容易与躯体症状相混淆,当老年人出现焦虑症状时,往往作为躯体疾病进行治疗,导致治疗无效,加重病情。
国内对老年人焦虑状况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对老年期焦虑症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以及特定疾病患者的焦虑症状的报告。也有研究者使用一般焦虑量表(如SAS,SCL-90,STAI等)对上海、绍兴等地区的社区老年人焦虑水平进行过测量(邱扶东,2001;饶顺曾等,2002)。而对8项研究的元分析发现,中国老年人的焦虑症患病率约为6.79%,焦虑症状的患病率为22.11%(苏亮,蔡亦蕴,施慎逊,王立伟,2011)。可见,焦虑症和焦虑症状在中国老年人群中患病率较高,是常见的心理障碍。
目前国内对老年人焦虑的研究都采用成年人通用的焦虑量表,但直接使用一般成年人通用量表对老年人进行测量可能存在问题。老年人对量表中项目的表述可能会产生有别于其它年龄段人群的理解,导致结果出现偏差(申继亮,唐丹,2004)。国外研究者发现,对老年人焦虑症状进行测量要比对其他年龄段个体进行测量要相对困难,包括对老年期特定焦虑症状的识别、老年人对症状报告的特殊性、老年期躯体症状与焦虑症状的叠加等等,已有的工具和诊断标准并不适用于老年人(Jorm,2000;Pachana,et al,2007)。针对这些问题,澳大利亚学者Pachana与合作者编制了一个专门用于老年人的《老年焦虑量表(Geriatric Anxiety Inventory,GAI)》,在语言表述上考虑到各类认知水平老年人的适用性,并将躯体症状排除在外。研究已证实该问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并能将准确的识别出老年焦虑症患者,准确率达84%(Pachana et al.,2007)。该量表在设计过程别重视国际通用性,到目前为止已经成功翻译成超过20个语言版本,各版本均有良好的测量学指标(Pachana&Byme,2012)。
综上,本研究将对英文GAI进行修订,以期将GAI引入中国,一方面便于国内老年焦虑水平的测量,另一方面为老年焦虑的跨文化研究提供工具支持。此外,使用GAI对社区老年人进行测量,了解社区老年人焦虑水平的现状,比较不同特点老年人群焦虑水平差异,探索老年人弥患焦虑症风险的预测因素,从而为老年人心理健康工作提出建议。
2.对象与方法
2.1对象
被试来自北京朝阳区和海淀区,调查总体为两区行政区域内60周岁以上的户籍人口。以典型抽样方式在两区共选取45个村/居委会,社区类型包括新建社区、老旧小区、城乡结合部社区、大院型社区和村。在社区内以系统抽样方式选取个人调查对象,每个社区选取30名,实际调查人数为1350人,删除部分不完整数据后,本研究实际分析人数为1292人。
被试平均年龄为70.74±7.035岁,65岁以下占22.8%,65-69岁占22.2%,70-74岁占25.2%,75-79岁占17.4%,80岁及以上占12.4%;男性39.9%,女性60.1%;已婚占77.1%,丧偶占21.8%,离异或未婚占1.1%;不识字占11.0%,小学或私塾占19.3%,初中占24.5%,高中占19.0%,大专及以上占26.2%;非农业户口占81.7%,农业户口占18.3%。
2.2工具
人口学变量:年龄、性别、受教育水平、户口性质、婚姻状态、患病数、家庭结构等。
老年焦虑量表(GAI),包括20个项目,请被试根据自己一周以来的感受以“是”或“否”作答,“是”计1分,“否”计0分,总分为0-20分,分数越高,说明焦虑症状越严重。
日常生活自理能力量表,对完成16项日常生活项目的困难程度进行测量,“没困难”计1分,“有些困难”计2分,“完全做不了”计3分,总分为16-48分,分数越高,说明生活自理能力越低,健康状况越差。
社会交往量表,分为亲戚交往和朋友交往两个维度,在两维度中分别询问被试每个月能见面、说心里话和能帮上忙的亲戚/朋友分别有几人。0人计1分,1-3人计2分,4-6个计3分,7人及以上计4分,维度总分为3-12,分数越高,说明与此类人群的交往越多。
2.3研究程序
量表翻译,首先由老年心理学专家和中英文精通者对Pachana编制的老年焦虑量表(GAI)进行中英文互译,先请老年心理学研究者将GAI译成中文,再请非心理学专业的中英文精通者将中文翻译为英文,对差异进行对比并修改,确保中英文版本的一致性。翻译完成后,请十余名老年人对项目进行试答,在不改变项目原意的前提下,对项目表述进行调整,以期符合老年人语言习惯。
由心理学专业研究生担任主试,向老年人进行一对一的访谈,主试读出项目,老年人根据要求作答。
使用SPSS18.0对数据进行管理和分析。
3.结果
3.1老年焦虑量表测量学指标
项目区分度。分别计算每一个项目与量表总分之间的相关系数,相关系数界于0.474-0.753,每一个项目与量表总分之间都显著相关,说明项目均有较好的区分度。
使用探索性主成分分析法对量表进行因素分析。以特征值大于1作为因子纳入标准,采用斜交旋转法,析出3个公共因子。除了第12和第18个项目外,其余项目都在第一个因子上拥有最大载荷。3个公共因子的特征根分别为9.275、1.413、1.189。3个公共因子解释的方差变异占总方差的比例依次为46.375%、7.066%和5.943%。第一个因子解释的方差超过20%,而且第一因子解释的方差与第二因子解释的方差之比等于6.56,根据心理测量学的标准,如果第一个公因子解释总变异的百分比超过20%,或者第一个因子解释的方差与第二个因子解释的方差之比大于3.5,则可以认为该量表为单一维度量表(许祖蔚,1992)。探索性因素分析结果的发现与英文版量表设计初衷一致,即用量表总分作为老年人焦虑水平的指标,中文版GAI作为单一维度量表,可沿用英文版计分方法。
信度,总量表的内部一致性系数,即Cronbach a系数等于0.937。分半信度(spearman-Brown系数)为0.907。对其中30名老人时隔一周的重测信度为0.607。
效标效度,对其中30名老年人同时施测贝克抑郁量表(BAS),GAI与BAS总分的Pearson相关为0.600(p
3.2社区老年人焦虑水平
对居家养老老年人的焦虑水平进行分析。总体上,社区老年人的焦虑水平不高,总分平均仅为2.27,即每个老年上周只有不到三种焦虑症状,而且有57.1%的老年人报告在最近一周内完全没有过量表中所提及的症状。
由于本量表未在中国进行临床施测,因此暂时缺乏严格的诊断标准,借用澳大利亚标准(10/11)作为标准区分焦虑症状的严重程度(Pachana et al,2007),将总分高于10分的老年人归为焦虑症风险人群。虽然社区老年人整体焦虑水平不高,但同时也需要注意,在社区中有7.4%的老年人得分高于10,即有弥患焦虑症的风险。
对不同性别、婚姻状况、户籍类型老年人焦虑得分进行t检验。结果发现,性别主效应显著,女性老年人焦虑水平明显高于男性,女性更多感觉到紧张不安,更容易受到生活事件的影响,女性平均得分为2.74,焦虑症风险人数比例为9.4%;而男性平均得分为1.55,焦虑症风险比例仅为4.5%,该结果与临床发现一致。不同婚姻状态和不同户籍类型的老年人焦虑水平并无显著差异。
对年龄组、受教育水平和居住类型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发现,年龄组主效应显著,低龄老年人的焦虑水平高于高龄老年人;居住类型主效应显著,仅与配偶同住的老年人焦虑水平显著低于与子女同住及独居老人,而独居老人和与子女同住老年人的焦虑水平差异不显著。受教育水平的主效应不显著,但从数据上看,受过高等教育的老年人焦虑水平明显低于其他组,而不识字的老年人焦虑水平高于其他组。
3.3焦虑症风险回归分析
以是否有弥患焦虑症的风险为因变量,以人口学变量(性别、年龄、户口性质、受教育水平)、家庭情况(婚姻状况和居住类型)、生活自理能力及社会交往作为自变量,进行分层logistic回归分析,以探讨弥患焦虑症风险预测因素。第一层放人人口学变量,第二层放入家庭状况,第三层放入健康指标,第四层放入社会交往。人口学变量、家庭情况和居住类型均为分类变量,生活自理能力及社会交往为连续变量。最终进入方程的变量如表2所示。
回归分析可见,低龄、低受教育程度、较差的健康状况及有限的朋友交往圈对老年焦虑症有显著预测作用。60-64岁和65-69岁的老年人患焦虑症的可能性分别为80岁及以上老年人的3.693倍和5.142倍;未上过学的老年人患焦虑症的可能性为受教育程度为大专及以上老年人的2.702倍;以生活自理能力作为健康水平的指标,在量表上得分每增加一分,个人患老年焦虑症的风险将增加0.053倍;在朋友交往量表上每增加一分,个人患老年焦虑症将降低为原来0.906倍。此外,虽然差异检验发现焦虑水平的性别主效应显著,但性别并不能有效预测弥患焦虑症的风险。
4.讨论
4.1GAI在中国老年人中的使用情况
经过多次反复的中英文互译和试测,中文版GAI忠实地反映了英文GAI的含义和测量内容,同时适用中国大陆老年人的语义理解。通过严格的修订过程,中文版GAI在项目区分度、效度(结构效度和效标效度)、信度(内部一致性及重测信度)等所有测量学指标上表良好。可适用于中国大陆城镇社区居家养老老年人焦虑水平的测量。
除了量表的测量学指标外,在修订国外量表时必须考虑量表的文化适应性。首先,GAI的项目较少涉及社会生活事件,更多的关注个体的焦虑体验(如:我觉得要做出一个决定很困难;我觉得很难放松下来),并不存在明显的文化特异性,而且在施测过程中大部分老年人可理解项目表述。其次,Pachana等人设计GAI的初衷之一是使量表成为可用于跨文化比较的工具,而且目前已翻译超过20个语言版本(其中包括新加坡的中文版),各版本在所在国都得到使用,并被证明有良好的跨文化适应性(Pachana,et al,2012)。再次,通过与各国使用GAI进行的研究进行比较可以发现,中国社区老年人焦虑水平在人口学变量上的差异与其他国家的相似,如:女性高于男性,与配偶同住的高于独居等(Byrne,et al,2010)。综合以上三点,我们认为中文版GAI有较好的文化适应性。
但到目前为止,中文版GAI尚未进行临床施测,未能确定量表作为诊断工具的表现及诊断标准。量表设计者在编制GAI的过程中力求使量表在适用于一般社区老年人焦虑水平的测量,同时希望可用于对老年精神科患者焦虑症状的测量,并且在澳大利亚该量表已经成功实现这一目标(Pachana,et at,2007)。基于中文版GAI在测量学指标上的良好表现,该量表已具有达到有效临床诊断的基本要求,接下来应尝试在老年精神科患者中进行施测,以建立GAI的诊断标准。
4.2北京市社区老年人焦虑水平基本情况
社区老年人焦虑水平不高,说明老年人的心理健康状况基本良好。但值得注意的是,该结果只针对愿意参加本调查的老年人群而言,参加本调查的老年人身体基本健康,且较积极参加社区活动。虽然调查设计的基本原则是随机抽样,但在实际调查过程中不可避免出现被访者拒访而调换被试的情况,而拒访本身就是一个筛选过程,有可能使对社区老年人焦虑水平测量结果好于实际情况。
在基本良好的大背景上,需要特别关注高风险人群。在社区中有7.4%的老年人得分高于10分,根据英文版的诊断标准,这些老年人已经弥患焦虑症。焦虑症与老年人身体健康关系密切,及时发现对焦虑水平高的个体并进行有针对性的干预,可以最大程度降低焦虑情绪对老年人身心健康的影响。
4.3老年焦虑症的预测因素
高龄组老年人GAI得分较低龄组老年人低,logistic回归分析也发现70岁以下的老年人患焦虑症的可能性显著高于80岁及以上老年人。该结果与老年期情绪发展研究发现基本一致,一般认为个体的情绪体验受年龄影响,随着年龄增长,情绪体验趋于平稳,表现为积极情感和消极情感都会减少(Carstensen,et al,2000;Gross,1997)。对北京市社区老年人焦虑水平的测量也基本符合这一特征,年龄大的老年人消极情绪体验减少,对人或事都不如年轻时在乎,因而也不容易出现紧张、担忧等一些焦虑反应。
受教育水平也影响着老年人的焦虑水平,受过高等教育的老年人焦虑水平及焦虑风险人数比例明显低于其它组,说明受过高等教育的老年人心理健康水平更好。但受教育水平并不是影响焦虑水平的直接因素,受作为社会经济变量,教育水平包含丰富的社会资本意义,如职业、收入、社会网络等,受教育水平高的老年人拥有更多的社会资源,因此可以更灵活和有效的应对生活事件,因此其焦虑感会相对较低。
在控制了一般的人口学变量、家庭情况之后,老年人的生活自理能力和朋友交往情况仍可有效预测老年人弥患焦虑症的风险,该结果给老年人心理健康工作者两个提示。其一,健康是老年人焦虑症风险的预测因素,对于身体健康状况不好,生活自理能力不足的老年人,特别要注意其焦虑症状的出现,并且要与躯体症状相区分。其二,通过增加老年人的朋友交往,可有效降低老年人弥患焦虑症的机率。积极的人际关系对老年人心理健康的重要作用显而异见,随着年龄增长,老年人的社交网络在不断萎缩,根据社会情绪选择理论,老年会选择保留对自己最有积极意义的关系(Carstensen,et al,2000)。因此,相对于天然无可选择的亲戚交往而言,朋友交往具有更大的选择性和积极意义,所以在现存的人际网络中,朋友交往比亲戚交往对老年人心理健康的影响作用更大(Adams,1986;Allan,2010),可更有效地降低老年人弥患焦虑症的风险。
1 引言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人们在饮食结构、居住环境以及医疗卫生等方面取得了有效的改善与提高,人类的平均寿命得以明显的提高,人口老龄化逐渐成为世界人口发展的普遍趋势。我国作为世界人口大国,人口老龄化的趋势更是明显,据第六次人口普查,我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已达到1.78亿人,占总人口比例的13.26%,相关权威人士预测,到2050年我国老年人口将达到4.7亿人。
面对日益壮大的老年人群体,建造专门的老年住宅区已成为一种必然,且具有其重要的社会意义:不仅能更好地服务于老年人,对其生活与存在状况表示全面的关怀,而且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具体表现。在西方许多发达国家,通过专门为老年人设计住宅而解决老年人住房问题的普遍途径早已流行并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其中很多经验值得我们借鉴。当然,要想成功地解决老年人的居住问题,给他们现在以及未来的老年生活提供一个优雅、舒适、方便、安全有保障的居住环境,这不仅需要国家财富积累充分、社会保障体系健全以及政府部门的相关政策引导,而且还要求设计者本着“以人为本”的设计原则,紧贴老年人的现实生活,关注他们的生理与心理需求,体现社会对他们的终极关怀。
老年住宅区户外空间的人性化设计,不仅可以通过户外空间的整体布局、不同环境空间之间的相互关系来体现,还可以从建筑的布局形式以及对自然因素的合理利用等因素来展现,本文以老年人的日常生活为出发点与落脚点,根据其生理特点、行为特征、心理需求以及对日常交往的渴望,以外界环境因素为依托全方位研究老年人对户外空间人性化设计的要求。
2 户外空间的整体布局
老年住宅区户外空间在整体布局上不宜过散,应适当地集中布置,方便老年人使用。由于老年人自身活动能力降低,记忆力减退,若户外空间中的活动场所与服务设施布置松散,不利于腿脚不便的老年人使用,甚至会使记忆力差的老年人忘记偏远场所的存在,这大大地减少了户外空间被使用的机会,降低了居民平均活动水平,而且造成了场地空间与基础服务设施的浪费,物不能尽其用,降低了其存在的价值。而相对集中的布置不仅能增加居民随时使用的机率,增强社区的整体活力,而且还可以给居民间的相遇创造机会,提供进一步交往的条件,同时居民还能够感受到浓浓的生活氛围与安全感。
户外空间除了在布局上宜紧凑集中外,其空间与空间的联系也应以通达、便捷、舒适为设计宗旨,以方便老年人使用,提高空间与活动设施的利用率,增加老年人之间的见面、交往的机会。交通步道作为住宅区内各空间联系的主要方式,其设计路线的选择、设计长度与设计难度的变化、地面使用材质等都直接影响着老年人对户外空间的使用。散步,通常是最受老年人欢迎的锻炼方式之一,而老年人行动迟缓、平衡感差、视力衰退、辨别方向能力减弱、反应迟钝、信心不足等一系列特殊的生理与心理变化,对交通步道的设计提出了特殊的要求:步道宜设置在临近建筑视域可达的范围内,且步道起点宜安置在使用率高的建筑入口处,以方便室内活动的老年人能随时随兴参与到户外空间中;步行道宜成环状布置,以利于各活动空间的有效连接,提高空间的使用率,而且不会使方向感差、反应迟钝的老年人走丢,失去安全感;同时老年人身体状况的个体差异要求步行道能提供不同长度与难度的路径选择与感官刺激,以满足其不同环境体验与不同程度锻炼的要求。
3 建筑的布局与设计
建筑作为住宅区的主体,是户外空间的实体保护,能给人们以安全感,但其总体布局、间距、体量和高度等问题都会影响住宅区内户外环境中日照、风向风力以及阴影的变化,进而影响老年人对户外空间的利用。因此,通过对住宅区中建筑的合理布置与设计,来优化户外空间环境条件,为老年人营造健康、舒适、安全的户外活动空间。
老年住宅区中的建筑总体不宜过高。由于高龄老人行动不便,故养成了在室内观赏室外活动的习惯,而他们的视域范围较小,过高的建筑不利于他们看清户外活动,感受四季变化,享受户外乐趣。但住宅区中也应适当布置一到两处具有标志性的较高的建筑物或构筑物,诸如钟塔、特色屋面等,以帮助方向感弱的老年人在户外辨明方向,增强他们对环境的感知。住宅的总体高度、体量大小以及间距的宽窄同时还影响到户外空间中日照的长短以及阴影的变化。老年人对温度、光照等的敏感对建筑间各要素的应用提出了更高的设计要求;住宅间应确保在每天的不同时段都既有日照又有阴影,以供不同需求的老年人选择。而老年人对风的敏感又要求建筑在设计阶段进行风道分析,研究其总体走势,既要满足夏季风的畅通,又要阻隔冬季风,为住宅区内整体的冬暖夏凉提供保证。
4 自然因素的合理利用
通过对住宅区中自然因素的合理利用也能很好地突显设计的人性化。老年人特殊的生理、心理变化,导致其对周围环境的微小变化都会变得异常敏感,而昼夜的变化、四季的更替不可避免地带来气温、气候的变化以及光影的变化,老年人喜欢观赏变化的景色,但同时也希望外部空间气温、气候舒适宜人,以满足他们身体机能的适应需求。因此,通过对外部空间中风、光、影等微气候因素的合理利用,不仅能为老年人提供一个时时舒适、四季皆宜的户外活动空间,而且增加了对户外空间的利用,增进了老年人间的交往,体现了社会对老年人生活的人性关怀。
老年人长期处于室内的生活现状令他们对户外空间环境中的光照既渴望又有一定的恐惧心理,他们喜欢冬日里阳光照在身上温暖的感觉,喜欢早晨初升的太阳给人信心与希望,喜欢傍晚夕阳洒下的余晖,让人安静、详和,但是他们又不习惯刚出门时眩目的光照,惧怕夏日里刺眼的光线,这就要求在户外空间的设计时,充分结合老年人的喜好,分析其日常活动规律,合理利用光照因素,营造让老年人舒适的活动空间:在建筑的入口处设置遮阳篷或棚架,在一些树木遮荫效果差的场地布置活动的带遮阳伞的桌凳或布置落叶藤本类植物的棚架,以减少眩光,营造夏成浓荫冬可透光,四季均适合老年人使用的户外环境,加强老年人对环境变化的感知,适度刺激老年人的感官。
另一个对老年人户外活动影响较大的微气候因素是风。微风在高温的季节和地区是颇受人们喜欢的,但风力过大的狂风却是阻挡老年人参与户外活动的“元凶”,老年人本身体质弱、抵抗力差、易生病,狂风的天气不利于他们的健康,同时空气相对停滞的无风空间也会让老年人产生闭塞、沉闷感。因此可通过对户外停留空间(诸如庭院、住宅前庭、休息区等)中风道的研究与设计处理,为老年人提供一个宜留的舒适户外空间。对于风力较大的空间场地,可通过在适当位置设置悬挂物、屏风、植物、景墙等方式,来缓解风力,而那些过于闭塞的活动场地,可通过疏松植物、改变地形等方式将风引入,给老年人提供开阔、流畅的活动空间,满足他们对安全的要求。
5 结语
人口老龄化的发展趋势致使老年住宅区的设计成为一种必然,老年住宅区中的综合环境设计也越来越受人们的关注。一个成功的城市老年住宅区必然有着人性化的户外空间设计,能够给老年人提供一个优雅、舒适、方便、安全有保障的居住环境,体现社会对他们的全面关怀,当然,这就需要设计者站在老年人的立场,紧贴他们的日常生活,为他们设计出多层次、多功能的人性化活动空间,让老年人实实在在地享受到户外生活的乐趣。
参考文献:
[1] 蔡 红.中国城市老年社区的空间与环境[J].建筑师,2003(4):21~27.
1 运营效率
运营效率是老年设施能否生存的重要因素,非常地重要。这也是开发商现在要投下去这个钱要建设,将来要管理的人特别关心的。首先是现代护理人才比较缺乏,养老设施雇人特别难,人员流动也大,所以特别应该注意我们怎么提高运营效率,怎么使这个建筑做好。
另外,老人设施中有老人、护工、后勤等多种人群,流程复杂,服务功能多。比如一个洗衣服的功能就需要九个流程,需要什么样的空间、怎么样的路线都是很重要的。目前我国的建筑设计与管理并没有协调,开发商的营建和运营方式相脱节,总是把房子建好了才去找运营,人家一来了看没法干。本来是健康的后来改护理了,那健康和护理的运营方式和管理方式都不一样,所以往往开发商把营运和管理脱节了。
养老设施存在功能空间失误、流线安排不合理等等问题。本来一个点设一个管理人就行了,现在得设俩,所以就造成了人力资源的浪费。比如这样一个老年设施,我们去调研的,在老人设施里加了浴缸,就是一个单间里加了一个浴缸。但实际上我们调查发现浴缸根本没法用,它太危险了,所以又拿一个浴凳塞到浴缸里给老人洗澡,就非常浪费人。建筑设计的人也不是说光听甲方的意见,本身自己也要懂得这些,所以我们对养老机构展开了实地的调研,做一些义工,就在那观察他们怎么工作,这是我们与运营方沟通的一个情况。
考虑运营管理需求的养老设施的设计要点是有那些?
2 确定合理的设施规模
确定合理的设施规模,划分主要的功能分区,优化平面形式,确定电梯的数量和位置,确定餐厅的形式和种类,优化护理站的位置,确定老人居室的面积。
先拿一个具体的例子来说:这是我们在北京做的一个实例,这个例子是一个护理型的老年设施,有220床,建筑面积约一万平米,建筑层数是四层。这个规模还是定得比较合理的,一个运营团队比较容易管理200~250床这样的规模比较合适,如果太大其实也得分成两个管理团队。
3 各层的功能区分应该区分
各层的功能区分应该怎么分?首先我们看这是入口,有一些公共的活动区,有的地方有日托中心,还有日间照料中心,还有一些沿街商业,这点也特别重要,有时候老人设施运营起来比较困难,那么很难赚到钱的话,其实补充一些商业街面也能帮助开发商有一些盈利的模式,这样比较好一些。
4回游的廊道
在平面形式上,由于它是个护理型的,所以我们在做的时候就把它做成了一个回游的,就是护理特别需要回游的廊道,而不是单行的,这样管理特别方便,老人在里面走走锻炼身体,智障老人随便跑出去也是不方便的,所以回游廊也是很有意义的。另外,保证多数房间朝南,对老人的身体很有好处。这个也是大家所喜欢的。
在回廊的设计中也有一些讲究,比如国外的,它可能需要一些休息座位,老人老走来走去的可能很累,特别对智障老人让他走动过多,消耗特别多就会有很多其他的反应,所以我们给他设计了些沙发、座椅,让他跟别人聊聊天,这样对他一天的生活也比较舒适、比较丰富。希望有些这种小空间。
5电梯的数量和位置
电梯的数量和位置应该如何确定?竖向交通对于老人设施来说非常重要,两层以上就要有电梯。除了这一个基本要求以外,我们也知道电梯到底有几部、怎么放的。首先最好是在进门马上就能看见的位置上要放往上走的电梯,而不是你走到特别里头才能找着那个电梯。我们也希望有两部电梯并设,其中一部是担架电梯,就能紧急救护使用的。不应该说两个电梯分别一样一个,它需要联动,这样有效。除此以外,我们还需要有一个货梯,因为护理需要把餐送到各层,要有一个能够送餐的电梯。还有一个是后勤的梯,比如污物的东西要送下来。至少这几个电梯都是需要的,在这个之上多一点。当然又不能太多,太多又浪费钱。这个电梯两部联动,我们有时候不注意就会放在别处一部,这样行动起来就不方便。还有为什么要两部放在一起呢,因为我们的电梯有些时候要检修,所以有条件的话最好两部电梯放在一起能够联动。
6餐梯
现在我们不够重视,弄不好就要用人来运上去,是非常不合适的,或者一定要让老人都下来吃饭也是不现实的,有些老人身体不好,身体不好就不来了,那你就是得要送上去。那么,需要本层内就需要设个小餐厅。我们照的照片可以看出来,其实这种餐厅里有时候是有两个推扯进去,因为是有效率,因为吃饭时间内你一点点送上去饭菜都凉了,所以这个电梯我们希望有两部车一块能够进去,这样高效一点。但是也可以是不上车,只上餐盘或者什么东西的小型的电梯,这个车是日本的,它里面是有保温的,也可以有冷餐的,这个车特别大,高也很高,快接近两米,这么大一个电梯才能送上它这个车,这样你吃的饭就特别舒服。这是我们对餐梯的要求可以看出来,根据你档次的不同,你的餐梯可能大小也会不同。
7污梯
是一个高档的老人设施,其实洁污应该分区,因为有味道,老人设施里最容易产生气味,只要是你闻见老人设施里有味就说明他管理得非常不好。
8 餐厅
餐厅应该集中式设置还是分散式设计呢,凡是健康的、自理的老人就可以相对集中的设置,比如你在一层或者在一个公共的建筑部分可以设置这种集中餐厅,凡是需要护理的就把他一个个推下来去集中餐厅就不太合适,就应该在本层一个护理单元里加这种小型的,可能跟他的起居活动空间在一起的小型餐厅,尽量分散设置在各个楼层,像这样几个桌子。应该提供多种就餐类型,不能都是食堂的那种,还有有可能家属会来看他,我们还需要一些小包间,另外中国人还有口味的不同,回民等等,所以我们要有一些特殊性,所以我们希望就餐的这种空间应该多样化,比如包间或者是这种自助。
9 护理站位置应选在何处
现在我们做护理站的时候,按照规范特别简单的理解有多少平米,有时候往往就把它变成一间屋子给他关起来了。这点我认为在老人设施中是不利的。我们护理站特别重要,到底放在哪是工作特别有效的。我们今天讲建筑设计对运营管理的支撑,就是我放在哪对运营管理特别有效,比如他上来以后,他必须能看见电梯,包括一些楼梯的活动,上来的人怎么出入他都能看得见,同时一般设在转角处,同时哪怕是通过玻璃看到对面,看到那些走廊,就是他一个人在这管值班的时候就能看见好多地方的情况,除了靠视频的东西以外,你自己的视野、视线就要很开阔,你才能把这个管理得很精细,才能照顾得好老人。这是我们照的国外的先进的设施里头的,比如这个就是在转角处,也有视频,但是她眼观六路耳听八方的这种样子。这是国外的护理站跟它管理的模式,比如说他早晨起来他的护理任务特别多,所以我们每一个组团都在护理站上放一个人来服务,到中午休息了就设置为两个,然后夜间就用一个护理站,一个可以兼顾四个。其实老人设施最重要最多的是人力成本,建筑设施你做完以后慢慢还好了,但是人力成本是你每年每月都要付出的,所以我们希望在这个地方设计得好以后节省一定的人力成本。比如护理站的样子,是开敞式的,他一边工作一边可以看见老人,老人看见他们也挺安心的。还有不要以为护理站就是一个记录的,也是护理人员工作和休息的地方。其实它还包括管理,像现在国外的护理站就跟一个小厨房一样,有微波炉、水池子,同时也有电脑,也有记录,它就像家庭的小厨房一样的护理站,并且是两侧开着口,两边都能看见。
10 老人的房间面积尺寸
老人的房间面积尺寸有多大合适?我简单举一个例子,我们认为轮椅能够转圈,如果床是这么放的话,我们希望它的面宽不要低于3.6m,然后一般比如说大于3.9m这样的就比较舒服,你再窄也不要太窄,太窄以后不好用,运动也难。像四人房间、六人房间,如果这道墙不是完全承重的就更好,将来需要改造的时候也可以把这堵墙打开变成四人间、六人间,或者开一个洞口,让管理人员从内部直接进来,转完这个房间马上看到那个房间,这样也是能够提高效率的,这是非常重要的一个东西。
11 卫生间
健康的老人可以加强淋浴,但是我们不赞成加上这个浴缸;不太健康的需要护理的,其实淋浴也可以不用的,因为这样比较危险。洗澡的时候,当然你设计一个水龙头是应该的,但不一定非得加上洗澡的功能。
12 阳台
老人去晒晒太阳挺好,如果是健康的老人可能给他加上小型洗衣机,加一个小水池也是非常有意义的。这里的细节特别多,今天时间的关系也不能一一展开。
2011年4月,国家统计局了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我国总人口为13.4亿,60岁以上人口为1.77亿,占总人口数的13.26%。按照国际惯例,当一个国家或地区60周岁以上占总人口的比例达到10%或者65周岁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比例达到7%,则该国或地区进入老龄化社会。如此看来,我国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
随着城乡一体化推进,家庭小型化和消费多元化的趋势日增,老年人在物质生活需求进一步提高的情况下,安全需求急剧增长,给养老服务事业发展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也对传统的养老模式提出了严峻的挑战[1]。因此,我们有必要对老年人安全需求进行深入了解。本文着重探索老年人在安全方面的需求,我们以问答的方式,让老年人回想他们活动范围内受到的威。争取在访谈过程中为老年人提供一些建议,并为进一步制定安全防范措施,提高社区、社会服务方面提供科学依据。
1 调查对象与方法
1.1 调查对象
随机选取入住北京某社区60岁及以上老年人作为调查对象。
对象纳入标准;被调查对象为60岁及以上老年人(1953年以前出生者)。被调查的老年人全部神志清楚,有认知判断能力。
1.2 方法
本次调查使用了本课题组自行设计的“北京市XX社区老年人安全需求调查”。访谈主要内容包括:老人的一般资料,老年人居家环境当中在安全方面的需求(如产品、服务、教育、信息等方面),老年人出行时在安全方面的需求(如产品、服务、教育、信息等方面),老年人出入公共场所在安全方面的需求(如产品、服务、教育、信息等方面)。
2 调查结果及分析
2.1 一般情况
60名老年人男22人(36.7%),女38人(63.3%);年龄60-64岁19人(31.6%),65-69岁16人(26.7%),70-74岁15人(25.0%),75-79岁7人(11.7%)80及以上3人(5%)如图1所示;文化程度:文盲或半文盲3人(5%),小学8人(13.3%),初中17人(28.3%),高中/中专13人(21.7%),大专及以上19人(31.7%),如图2所示;居住状况:独居5人(8.3%),与配偶或子女一起居住55人(91.7%)。
2.2 老年人居家环境中面临的不安全因素
访谈过程中,我们了解到居民居家环境中,受到威胁的方面主要集中在用火、用电、防滑、防盗方面。此外,还有光线、楼上住户乱抛东西、通讯信号差等。
2.3 老年人出行时面临的不安全因素
住区环境的营造旨在为使用者提供方便舒适的生活。访谈过程中,我们发现一些不利于老年人的生活细节。首先是车辆增加带来的一系列负面效应,比如:停车时,随意乱放;行车过程中,不按交通规则行驶等。其次,道路不平整容易造成老年人磕绊,此外在雨雪天气时,地砖不防滑。还有路边树枝有断裂或电线垂到地上、公共卫生间标志设置不够显眼等问题。
2.4 老年人出入公共场所面临的不安全因素
本次调查老年人反映的公共场所不安全因素主要集中在:有些地方没有设置无障碍通道,地面湿滑;有些门店安装玻璃门却没有明显标识,以至于老年人害怕撞到门上或撞到门上;有些区域垃圾桶数量不足,一些人随手乱扔杂物甚至是果皮之类的东西,使老年人不方便丢弃杂物或害怕踩在果皮上滑到。
3 改进措施
3.1 装修公司加强专业技能
作为装修公司应该秉承“以人为本”的观念,不仅从专业的设计和可实现性的角度上考虑,还应该考虑到业主的安全及需求,为业主营造更温馨、舒适、安全的家园。因此,装修公司应该加强团队的专业技能,针对不同的服务对象提出不同的装修方案。尤其是家中有小孩和老人的家庭,更应考虑到他们的安全,争取在其服务范围内实现本质安全。
由于老年人视力下降,应注意室内采光,装修人员尤其要注意到老年人的暗适应力低下,有必要建议老年人加强走廊和厕所的灯光,且不妨碍睡眠的情况下安装地灯。此外,还应考虑以下问题:地面是否平坦且防滑,出入卫生间有无台阶,安装坐式便器旁边有无扶手,有无安装燃气报警器、漏电保护器等。
3.2 物业加强社区安保建设
老年人由于身体机能衰退,更需要良好的外环境配合,以延长其自理自立的年龄[2]。物业公司应加强小区健身器材、绿化环境、卫生、交通、治安等的管理,尤其是宅旁停车[3]这种现象。宅旁停车占用了道路以及公共环境空间,并且人车混杂,不仅会对小区居民产生比较大的噪音,尤其还会影响到老年人的出行和安全。此外,该小区内部还设立一个会所,物业应加强非本小区内居住人员的登记工作。平时还应该加强巡视工作,将隐患尽早的消除或将伤害降低。
3.3 政府加强对老年人的关注度
和其他人群一样,老年人需求也是多方位的,有物质、精神、心理等方面。但和其他人群不同的是,由于生理机能的衰退,老年人需要更多的关照。国家和政府因为掌握着较多的社会资源,所以就应起到主导作用,当涉及到全社会的事项时就应该由政府来解决[4]。 此外,政府应当把尊老爱老的社会风气和积极养老的道德规范落到实处,使养老成为全社会每个成员义不容辞的责任。
3.4 老年人自身应该注意的问题
对于老年人本身而言,居室里的陈设不要太多,地面不堆杂物,家具的转角处尽量选用弧形,以免碰伤。外出时,尽量避开上下班高峰期,过马路时,注意来往车辆,尽量避开人多拥挤的场所。平时,通过电视、广播、报纸以及社区开展的安全教育、讲座等加强自身的安全防范意识。
妥善解决好养老问题、老年人居住问题,实际上是为我们将来自身解决问题。对于我们所有人,尤其是老年人来讲,完善优越的居住环境和安全舒适的活动场所都是十分必要的。老年人所处环境的安全,不仅仅是子女的责任,更是社会、公众的责任。
参考文献:
[1]朱伟.社区安全诊断与干预及其实现途径[J].2012・学术前沿论丛――科学发展:深化改革与改善民生(下),201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