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咨询服务!

工程社会价值大全11篇

时间:2023-06-19 16:13:46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工程社会价值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工程社会价值

篇(1)

从区域动力学的模型来看,城市是人口流、物质流、能量流和信息流中的漩涡,以巨大的能量带动周边区域经济、社会、文化的发展,影响全国乃至世界,城市的进程不是孤立的、静止的,而是在区域可持续发展过程中能量格外集中的若干闪光点。这个母性主要是对原有资本的概念做了扩展,原来提到城市驱动力投资都是作为实际资本,顶多说人才也是一种资本。但是随着对经济社会认识的深入,一种早已存在,但是我们没有认识的社会资本日益成为城市发展的重要驱动力。除了经营土地之外还可以经营虚拟资产,就是城市居民的数据和人和人之间的信用。这也成为信息化重要的切入点。所谓社会资本,就是通过社会联系或者是社会关系对体制化关系网络的占有,获得实际的利益,包括人力资本、个体或组织拥有的资源。促进了个体、社会群体、组织以及社区目标的实现。

北京市社区建设发展把原有的城市管理体制进行条块分割,以纵向为主的社会关系结构逐渐调整为“条专块统”的社会结构,这一进程尚未停止,正在进行过程中。我们是和政府专网沟通的,是新型连接,而不是树型连接。我们认为IT技术不是目的,实际上是提供一种社会治理手段。由管理走向治理实际上是参与角色的大大扩展。以前管理是政府管别人,现在讲社会治理参与者就多了,有企业、居民、社会中介组织等等。在社区范围内如何通过信息技术来进行这样一种社会治理呢?基本思路是这样的,包括政策体系、业务体系,还要有技术体系。我们在技术体系上架构了社区便民服务网络,通过两种方法进行建立,第一是区、街都有一批本地化的服务队伍,从保姆、维修、开小店开始,逐渐有一批自管队伍。把所有的街道社区服务中心全部法人化,这样能够进行统一的社会管理。因为优势在于快速、简便、低廉;如果不是法人难以承担市场风险,一旦网络社会化之后会造成很多服务的弊病。通过这样一个行政手段就解决了这个问题。第二把社会品牌商家引入社区。当我们把架构设计好了之后,平台对商家的吸引力是非常大的。社区品牌是公益品牌。用这样一种方法开业时吸引了3750多家服务商,现在已经稳定在一千家服务商了。对于政策体系,由于社区信息化是非常新的事带来了很多与现行法规体制的冲突,比如说北京市900万户籍人口,数据库全在我们这里,我们国家没有个人隐私法,所以对数据的利用非常谨慎,但是无疑这是我们平台最重要的资源。本质上我们是一种信息中介服务,如果给商家推荐老百姓修理电视机,出现了问题的话应该是商家赔,但是老百姓不这样认为,他觉得我认的是你的公益品牌,商家赔我不认可。所以应该通过法律来规范。按照以上的思路初步建立了北京市社区公共服务平台,是由市区街居社区服务中心支撑,以社区服务信息网络系统连接,各级社区服务组织和服务商参与,为政府、企业、居民提供相关公共服务和便民服务工作的体系。这是我们平台业务上的大体结构。

我们这个模型的特点,首先,这个平台是由三个层次构成的,物理活动场所,信息互联网络,运营管理体系。社区信息化的复杂,它的模型与电子政务、电子商务是完全不一样的,是另外一个层次的问题。电子政务、电子商务都是单一利益主体、单一法人、单一流通,或者是不多的几种业务,是长时间的固定流程。而电子社区不一样了,电子社区有多种利益主体、多种利益机制、多种流程。所以在社区一般不太爱说管理,因为政府和企业可以讲管理,社区我认为就是治理,是多个角色在起作用的,并不是一声号令。在模型、战略设计时我们绝对不是核心竞争力,而是平台竞争力。在模型机制上是价值导向,在流程上是短时间内灵活设置的,或者说更反映现在IBM的双耦合力的技术手段,或者叫网格化的平台。它的特点是一个有效整合公共资源、社会资源、社区资源的平台。我们是把社区的工作作为一种价值,或者用一句经典的话形容,垃圾是放错了位置的资源,把原来我们的负担变成一种资源。第二形成高技术支撑的劳动密集型服务业态。2400个公共服务社每个服务社有两个人为居民服务,就是五千人,加上物流配送、管理等等,应该是近一万人的单位,这么一个单位在北京也算是中型企业了,拉动相关服务产业及其就业就不用说了。所以国家发改委在下岗再就业基金里支持我们900万进行项目扩展。实际上开辟了一种新型业态,是一种高技术、网络形态的业态。第三是形成了具有“第三部门”形态特征的组织体系,这是我们的理想和目标,国家没有真正有影响的第三部门。第三部门目标改革也遇到很多障碍,只是初步形成这样一个特色,公益性特色、普遍、非盈利性,我们平台连接了北京28万志愿者,可以为孤寡老人免费提供200多项服务,包括社会化服务、资源服务和政府的公共产品等等。

社区是政府、社会成员和社区组织三大行为主体在经济、政治和文化三个层面进行互动的体系。重点要说的是,工作人员习惯把社区管理、社区服务拆成两件事,这是困扰社区信息化很大的障碍,全国很多城市都是这么做的。把社区管理看成是电子政务的窗口,看成政府的一条腿,这个观点我们坚决反对;居委会是居民的自治群体,而不是政府的一条腿。当从社区成员居民往上看的时候,政府给我们提供的是公共产品的服务,所以说管理和服务是一件事。我们在工作中把这两个模型捏在一块儿,很多城市把管理变成电子政务的窗口,把服务变成独立的商业网站、家政网站、保姆网站,自己闯市场都淹死了。我们是将二者捏合在一起,一个平台,两个系统,互相依托,才成为完整的价值链。有一个很重要的观点是寓管理于服务之中。我们去采集老年人患病的事,通过社区卫生站登记健康手册,居民就怕填的不详细,因为要享受这个服务。我们跟医生谈隐私权是很可笑的一件事,所以服务可以带来隐私权的让度。

平台机制非常复杂,是一个混合运营机制,有行政管理机制、市场配置机制,运营模式是分布式服务与集中式管理相结合。所有的需求信息统一到市中心,然后派送到街道,最后在数据库里按信用公式找到服务商,与他们联系、找他们服务。社区服务是一个低成本、快捷的服务,当以一个城域的范围进行调度时会产生一些问题,直接让街道调度就可以解决问题了。当我们通过信息系统把全北京市一千多万人口的日常需求连在一起,变成一个完整的订单。这时我们对我们的服务商和投资商已经产生了巨大的价值。现在找我们的投资方很多,看重的就是北京的居民市场,所以我们坚持把需求统一管理。在执行时用分布式的服务体系让每个街道成为执行中心。刚开始也设计全市调配,后来发现不行。因为面向百姓的服务是最复杂的,不管多少数据都表达不了。但是街道居委会是住在当地的,对情况特别熟悉,所以能够灵活调度。

篇(2)

建设工程造价全过程控制包括决策阶段、设计阶段、招投标及承发包阶段、施工阶段以及竣工验收阶段,通过工程造价的确定与控制,相应形成投资估算、设计概算、施工图预算、承包合同价、结算价及竣工决算,这些造价形式之间存在着前者控制后者,后者补充前者这样的相互作用关系。一般来说,决策阶段是由高层领导或投资方决定的,而在建设工程设计与施工阶段,主要管理人员一般是由工程技术人员参与,作为建设行业一员,同样可以依靠科学的计算设计和合理施工的管理,把建设工程造价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和一定的限额内,使投资控制目标能够实现,以取得较好投资效益。

随着工程项目施工技术方法与水平、施工管理技术方法与水平的提高,随着各方面技术进步的不断加快,随着市场竞争日益激烈所造成的企业技术创新的发展,在建设工程设计与施工阶段,传统的国家统一标准定额工程造价管理方法已经难以适应各企业在施工技术方法、施工管理技术、尤其是劳动生产率方面的差异,加上市场价格的变化等因素,传统的标准定额管理方法无法真正对一个具体工程项目实现科学的全过程造价管理,所以有必要运用最新的科学管理理论与方法,建立一套适合当今工程项目造价管理特点的技术方法,调整、控制工程造价。

项目决策的内容是决定工程造价的基础,决策阶段各项技术决策,对该项目的工程造价有重大影响,特别是建设标准的确定、建设地点的选择、工艺的评选等,直接关系到工程造价的高低。据有关资料统计,在项目建设各阶段中,投资决策阶段对工程造价的影响程度最大,达到70%—80%。因此,决策阶段是决定工程造价的关键,直接影响着决策阶段之后各个建设阶段工程造价的计价与控制是否科学。因此合理确定建设项目的规模,合理确定建设项目的建设标准。要根据不同地区、不同规模、不同等级、不同功能,坚持经济、适用、安全、朴实的原则,合理确定,控制工程造价。

1.控制设计阶段的标准和质量

工程造价控制贯穿于项目建设全过程,关键在于施工前的投资决策和设计阶段,而在做出投资决策后,关键在于设计。据有关专家分析:建筑设计方案,在初步设计阶段、技术设计阶段、施工图设计阶段对工程的影响分别达70%~85%、35%~70%、5%~30%;而在施工阶段,通过优化组织施工设计,节约工程造价的可能性只有5%~10%。由此可见,设计质量对整个工程建设的效益是至关重要的。因此,应抓住设计这个关键阶段,切实抓好图纸设计阶段的施工图质量,才能事半功倍,有效地控制建设工程造价。

1.1注重设计技术与经济的优化结合

技术与经济相结合是控制工程造价最有效的手段。我国的工程设计领域长期以来,由于技术人员习惯于听众领导、服务业主,使设计成果的经济性得不到充分体现。特别是近期大学毕业生的实践实验缺乏,设计计算光靠软件,照抄规范,不深入施工现场,不从实际出发,对特殊的地层地质、地理环境不能采用有效方法,因此不必要的浪费等。我们应该解决的问题是以提高经济效益为目的,在工程建设过程中将组织、技术与经济有机地结合起来。通过经济分析、技术比较及效果评价,正确处理技术先进与经济合理两者之间的对立统一的关系,力求在技术先进条件下的经济合理,在经济合理基础上的技术先进。同一个建设项目,不同的设计方案,就会产生不同的工程造价。设计人员只有了解市场行情,才可避免在设计过程中只重视功能而忽视成本的倾向,在明确功能的前提下,提出各种实现功能的方案,从中选取最合理的方案。这样才能既保证了用户所需功能的实现,又有效地控制了工程造价。

1.2 推行合理的“限额设计”方法

限额设计就是按照设计任务书批准的投资估算额进行初步设计,按照初步设计概算造价限额进行施工图设计,按施工图预算造价对施工图设计的各个专业设计文件做出决策。积极推行限额设计,在工程设计发包中采用设计招投标方式,这是被实践证明的有效途径,它不单纯是一个经济问题,更准确地说是一个技术经济问题。这种“限额设计”能有效地控制整个项目的工程造价。为使“限额设计”达到预期目的,应该做到参与设计人员必须是有经验懂技术经济的设计师。他们设计的成果必须实用、先进而且造价合理。控制工程造价的另一方面是必须进行多方案比较,因为设计成果是一个逐步完善的过程,并不是一开始就能确定下来,所以多方案比较是衡量其实用性、先进性和经济性的重要手段。在推行“限额设计”过程中,要防止过度追求节省,离开了结构可靠、安全的前提,无原则地服众于业主,比如控制钢筋用量、降低节能保温标准等,这是严重的不负责任,会给人民、国家带来损失和严重后果。

2.施工阶段的造价控制

工程项目经批准开工建设,项目即进入了施工阶段。施工安装活动应按照工程设计要求、施工合同条款及施工组织设计在保证工程质量、工期、成本及安全、环保等目标的前提下进行,这个阶段,可以通过技术手段和措施降低工程成本。

2.1 加强设计变更管理

工程建设的特点,决定了其受周边环境、政策因素、建筑产品、技术更新等客观因素影响,导致项目的实际施工时的情况与项目设计时的情况会发生一些变化,所以应重点加强设计变更的管理。在施工过程中如果发生设计变更,将对施工进度产生很大的影响。因此,应尽量减少设计变更,对影响工程造价的重大设计变更,更要用先算帐后变更的解决,使工程造价得到有效控制。

2.2 建立材料、设备价格采购控制

施工企业加强材料、设备的采购供应,控制住材料价格是降低在成本的关键所在,材料费用是构成工程造价的主要因素,一般建筑工程造价中材料费用占60%—70%左右,因此选用材料是否经济合理,对降低造价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为此,在保证材料合格的前提下,应努力争取最低价,及时掌握建材市场价格变化,制定材料价格的管理措施,对资金占用额大、采购较困难的大宗材料给进行重点管理控制。提前做好材料供应计划,掌握市场行情,争取在材料价格波动的低谷时购进材料,注重租赁设备与自行采购成本的核算,对周转材料要进行分析。

2.3 合理的施工组织设计和进度计划管理

编制合理科学的施工组织设计,通过改进施工进度调整网络计划,寻求最优方案,保证合理地使用人力、物力和财力,在工程建设领域,施工进度计划的网络能把施工过程中的各项工作组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能全面明确地表达出各项工作,以及先后顺序和关键线路,反映出各项工作之间的相互制约和相互依赖的关系,在错综复杂的计划中找出决定工程进度的关键工作,便于计划管理者集中力量抓主要工作,确保工期,能够从许多可行方案中,选出最优方案,在计划的执行过程中,可以对影响整个计划的工作,根据变化的情况迅速进行调整,保证计划进行有效的控制;利用网络计划中反映出的各项工作的时间储备,可以更好地调配人力、物力,以达到降低成本的目的。

篇(3)

土地占用机会成本在公路项目经济评价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不合理的计量方式将直接影响项目经济评价的合理性。因此,有必要重新构建土地机会成本计量模型,提高项目经济评价的合理性,为补偿失地农民提供合理依据。

一、土地机会成本的概念

机会成本(opportunitycost)是一个经济学概念。经济学家认为:资源是稀缺的、有限的,把资源用于一种用途就要放弃其他用途。机会成本就是把一种资源投入某一特定用途之后,所放弃的其他用途中能得到的最大利益。

土地机会成本是指在其他条件相同时,把一定量的土地用于某种用途时所放弃的另一种用途所能带来的利益。假如所放弃的用途有很多种,那么其中所放弃的最高的一种就是土地的机会成本。对于农地来讲,一般选取其原用途所产生的效益为农地用于建设项目时的机会成本。

二、土地机会成本计量公式及存在的问题

(一)计量公式

P=A

其中P为土地效益现值;A为土地在项目开始建设的当年效益现值;i为贴现率;N为项目评价年限;r为效益增长率或产量增长率。

(二)存在的问题

农地的自然特性和经济特性使得土地不仅具有生产功能,同时作为一种资产具有增值功能、生态功能及社会保障功能等。在公路项目建设过程中,由于其显著的公益特性,传统的土地机会成本的计量公式只考虑农地在改变用途后所放弃的直接经济收益,根据土地价值理论,农地的直接经济产出功能只是土地功能的一部分。因此,常规的土地机会成本计量所包含的内容不够全面。由于计量内容的不全面,用该公式调整的国民经济费用偏低,对经济净现值、经济内部收益率等反映项目国民经济评价内容的指标会产生或拉高或降低影响,进而影响项目的可行性研究工作。

三、基于土地价值功能的土地机会成本的计量

(一)土地的功能与价值

农用地功能包括经济生产功能、社会保障功能、社会稳定功能、生态功能及其他功能等。农用地的功能决定了农用地的价值,因此,农用地具有相应的价值,即自然质量价值、社会保障价值、社会稳定价值、生态价值和其他价值等。

1、经济生产功能与自然质量价值

农地是基本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对象,具有生产功能,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农作物汲取营养的主要源泉,是无法替代的农业生产资料。农用地的经济生产功能对应自然质量价值,是农用地在一定的自然条件和技术条件下,通过农业生产活动所能获得的直接经济效益。

2、社会保障功能与社会保障价值

土地对于广大农民来说,是就业保障、生活福利和伤病养老保障的可靠手段,是“衣食之源,生存之本”。农民有了土地就有了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农用地的存在对农民具有社会保障作用。土地的不动性和保值增值性使之成为目前农民最好的风险保障,农地的保障性社会效应主要是生活保障效用、提供就业效用和医疗保障效用。农地社会保障价值指农地本身具有的养育功能、承载功能、蓄积和增值资产功能可以转化为农民的养老保障、就业保障、医疗保障和生活保障的可靠手段。

3、社会稳定功能与社会稳定价值

农用地生产出来的粮食和农副产品,不仅是我们生存的基础,也是工业、城市发展的基础。农用地是关系到我国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全局性战略问题,具有重要的社会稳定功能。农用地社会稳定价值指耕地为社会提供粮食稳定作用而产生的社会稳定功能所具有的价值。

4、生态功能与生态价值

农用地的生态功能主要表现为防止土壤侵蚀、涵养水源、调节微气候、净化水质、净化空气等方面。若农用地生态环境遭到破坏则整个生态系统将失去平衡,造成严重的生态问题。农地的生态功能对应生态价值,农地的生态价值指农地的合理利用能够改善生态环境,促使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二)土地机会成本的计量

本文中,农地机会成本的计量通过分别计量与农地各功能对应的农地自然质量价值、农地社会保障价值、社会稳定价值与生态价值来实现。

1、农地自然质量价值的计量

本文采用收益还原法计算农地的自然质量价值。收益还原法的基本思想是:把购买农用地作为一种投资,农用地能够通过种植农作物等获取收益,收益的高低直接影响农用地的价格,影响到农用地发生用途转变时应给予的补偿额。计量公式为:P=×1-其中P为农地经济产出价值量化值;a为农地年纯收益;r为土地还原率;n为土地使用年限。

公路建设项目占用农地后,其农业产出功能将永久丧失。因此,对于农地机会成本的考虑,应用无限年期的计算方法,即n∞,因此该公式计算农地经济产出价值P1时,该公式可表示为:P=。

2、农地社会保障价值P2的计量

计算农用地的社会保障价值我们可以参照城镇社会保障体系来计算,即体现出农用地对农民的生活、就业、医疗等方面的保障价值。

(1)单位农地养老保障价格V1的计算。首先测算出各年龄组人均养老保障价格。农地社会保障价值中的养老保障价值可用每亩所供养的农业人口的养老保险总额来近似计算。保险费率采用原中保人寿个人养老保险费率。

可按下式计算每人养老保险费趸缴金额:

Yj=(Yjm×Bj+Yjw×Cj)×Mji/Mjo

其中Yj为j年龄组人均养老保障价格;Yjm为j年龄组男性公民保险费趸缴金额基数;Yjw为j年龄组女性公民保险费趸缴金额基数;Bj为j年龄组男性人口占j年龄组总人口的比例;Cj为女性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Mji为j年龄组农民基本生活费(月保险费领取标准);Mjo为j年龄组月保险费基数(取100)。

单位农地养老保障价格V1计算公式如下:

V1=Yj×每亩所承载的农村人口数×比例系数=Yj×比例系数/人均耕地数量

式中:比例系数==

(2)单位农地医疗保障价格V2的计算公式如下,比例系数意义同上。

V2=

(3)单位农地就业保障价格V3的计算公式如下:

V3=

用最低生活保障金乘以时间和比例系数除以人均耕地数来计算就业保障价格,比例系数意义同上。

(4)每亩农用地社会保障价格P2的量化公式如下:

P2=

3、农地社会稳定价值P3的计量

可以依据替代原则,采用间接的方法对社会稳定功能进行量化。耕地开垦费可以作为社会稳定功能的量化值,这是因为耕地开垦费是对占用耕地的价值补偿。耕地开垦费的收缴是确保我国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的经济手段,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是整个社会粮食安全的基础。对于一般易垦荒地来说,预计开垦后前四年虽有成效,但不明显,一般从第五年起才开始发挥效益。因此,考虑形成成熟的土壤肥力的投入因素和开垦前四年的收益损失,设耕地开垦年平均投入水平为T元/亩,产出水平为P元/亩,还原利率取近几年平均利息率约为R。

则五年开垦耕地投入的折现值为:

V1=T++++

四年收益损失折现值为:

V2=+++

农地社会稳定价格为P3=V1+V2。随着土地开发整理的深入和社会对耕地需求的增加,土地后备资源日益减少,土地开垦难度日益加大,耕地开垦费用将日益增高。

4、生态价值P4的计量

农地生态价值也叫农地环境价值,指农地对景观生态系统的功能性价格,包括维护生态平衡、促使生态系统良性循环等功能的价格。农地被建设项目占用后,不仅意味着土地利用方式、土地权属的转移,而且意味着农地资源永久地从农业领域中退出,农地资源的丧失,也意味着原生态功能的消失。农用地生态价值评估是指通过一定的手段,对农地生态(包括组成农地生态的要素、农地生态质量)所提供的物品或服务进行定量评估,并以货币的形式表现出来。

5、单位农地的机会成本P的计算公式为:P=P1+P2+P3+P4

四、结论

公路建设项目占地机会成本的计量合理与否直接影响到项目经济评价结果的合理程度,进而影响项目的可行性。由于传统公路建设项目占地机会成本在测算过程中只考虑土地的直接经济损失,基于土地综合价值的考虑,本文主张构建包括土地全功能的公路建设项目占地机会成本计量模型,该模型可以使得由于项目占地导致的社会及国民经济损失的正确测算趋于合理,可完善项目国民经济评价。同时,由于该计量对项目的负面影响做了更全面的考虑,会直接影响项目国民经济评价的指标。对失地农民的补偿提高会直接影响项目造价,提高征地补偿费用在项目造价中的比例,会对项目财务评价的相关指标产生直接影响。因此,项目方必须积极探索新的投融资方式。

参考文献:

1、盛鸿飞.道路工程经济与管理[M].人民交通出版社,2002.

2、王建军,王参军.公路建设项目后评价理论与方法研究[M].人民交通出版社,2005.

3、谢建豪.农用地价值构成与征地价格研究[D].河北农业大学,2004.

4、卿尚华.从农用地价值功能和产权权益看征地补偿价格[D].西南师范大学,2005.

5、张良.土地征用补偿研究――以四川成都为例[D].四川农业大学,2005.

篇(4)

Abstract: According to design experience of renovation engineering in multiple Gabonese roads, several problems of the road alignment design are expounded and summarized detailedly.

Keywords: Gabon; road renovation; geometric design; plane curve; verticalsection

中图分类号: X73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 前言

随着非洲一些国家政治和经济的发展迅速,国家基础设施建设步伐的加快,人们注意到现有的交通网已不能满足高速度的客货运输,很多道路已经使用多年,出现了各种各样的问题,急需进行改造。

由于每条道路性质不同,所处位置不同,路况不同,改造的原因也不同。根据近年来我公司在加蓬所做的道路整治项目相关情况,就改造原因大致归纳以下几类[1]:

1)道路断面不合理,原道路为土路,路面较窄,已无法满足快速的客货通行要求;

2)老路已接近或超过使用年限,路况较差;

3)重载车或超载车较多,道路虽未接近使用年限,但已不堪重负;

4)早期道路路面结构只有较薄的一层红土砾石料,对于加蓬这种大暴雨频繁的国家,土质道路路面毁坏严重。

2道路线形设计的问题

笔者结合近年来的设计实践,谈谈加蓬旧路整治过程中道路线形设计的认识。

2.1道路设计中的组成因素

1)设计时除考虑合同要求外,应综合考虑原有的建筑、道路桥梁及其他构造物对新路布线的影响,对上述情况应尽可能采取避让、利用及改造的手法,将设计工程量降到最低。

2)道路受到地形、地物排水和地质条件等因素的影响,在布线时应强调所选路线和地形相协调,使其溶于自然,又要利用自然。

2.2整治道路线型设计

1)平面线形设计

平面线型要以地物与地形来控制中线位置,找出圆曲线合理的中心点,要依据横向地形凹凸,按拆迁最少,动土数量较少,保持左右道路两边建筑物基础的稳定等诸多因素,进行比选后定出道路中线的平面位置与竖向标高[2]。

篇(5)

Abstract: In the market economy, engineering supervision is effective way to control the construction project cost, make the project cost more reasonable and meet the requirements of owners.

Key words: construction supervision; project cost

中图分类号:TL372+.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104(2012)

建设工程监理作为一种科学的建设项目管理方法,主要是以国家政策、法规、技术规范、工程合同、定额等为依据,代表业主控制设计过程和施工进程的投资、工期和质量,确保三大目标的实现。工程监理可以在项目建设的阶段,通过科学的管理和有效的控制来实现业主控制工程造价的目标。要使工程监理在控制工程造价中发挥关键作用,必须从设计、招标、施工、竣工各个阶段入手,全面地进行严格有效的监理。

设计阶段合理把握投资控制

加强设计阶段的监理,确定合同的设计方案,减少在施工阶段重大变更和设计方案的变化,对有效控制工程造价将起重要作用。根据统计,影响项目投资的主要阶段是设计阶段,影响项目投资的可能性约为78%。设计阶段如能以经济效益为中心,精打细算,则节约投资的潜力要比施工阶段大得多。所以搞好设计阶段的工程造价控制是有效控制的首要阶段。

加强设计阶段的监理,进行事前控制,预防主为,从全面质量管理意义上讲是科学合理的。加强设计阶段的监理对投资控制是很关键的。一个工程项目的设计,由工程监理对设计造价进行约束,就能及早地控制工程造价。使工程造价更加合同,工程施工才能正常进行。

设计阶段投资控制的主要方法:

1.采用设计招标形式选择最合理的设计方法,促使设计单位采用先进技术,降低工程造价。如某小学教学楼工程,原设计采用框架结构,严重超资。后经设计招标,采用现浇砼楼板套管结构,施工方便,工艺简单,比框架结构节省工程造价又能满足教室大开间、净空高度的要求,在希望小学工程中广泛采用。

2.推行限额设计。在整个设计阶段,反技术、经济统一起来。在设计过程中首先进行工程的概算。以概算指标为指导,进行工程的设计。如某工程 ,为了增加外观效果,阳台窗采用弧形阳台,安装公司以单块小弧形玻璃进行工程报价。监理人员根据市场调查,用两块大弧形玻璃取代小弧形,达到同样外观效果,可节省工程造价1/3。

3.对初步设计及单项设计方案进行评价,通过技术经理指标的计算,对成本进行研究、比较与分析,选取最合理的方案。如某地下砼消防泵房,防水设计为外墙粘高分子卷材经现场勘察,此地区地下水位很高,而且水位很难控制。施工单位要求采用井点降低水位,既增加造价又很难保证工程质量。监理提出在底板及墙体底部水压大的部位使用高效砼抗渗添加剂,然后在内侧及上部按原设计使用高分子卷材,后经使用证明,达到理想的防水效果,使业主非常满意。

二、招标阶段协助业主选择最佳承包商

协助业主编制施工招标文件,起草施工合同条款,根据工程量清单和工料说明通过招标选择承包商,这是工程监理在招标阶段的重要任务。例如,在一次评审桥梁工程中,监理协助业主对几个公司报价进行了详细评审,发现投标价最低的公司,其报价范围与其他投标公司不同,漏报了一项数量较大的费用。如果将漏报费用加上,由这个公司报价将高于次低报价。最后,监理推荐意见是次低报价的投标人中标。

施工阶段科学实施费用、质量、工期、三大控制

首先,是坚持招投标确定合理的合同价款控制。要加强对施工队伍的资质审查,施工队伍素质,直接影响到工程的质量和工期,对工程的经济效益起决定性的作用。同时确定合理的工程合同价款,对施工阶段的进度控制和结算工作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监理工作必须符合合同要求,在国家法规的范围内,保证每一项工程款的支付都符合合同的要求。在工程施工活动中,监理工程师处于主导地位,承包人与业主的货币行为是否准确和合理,取决于监理工程师所签认的工程费用是否公正。合同管理是控制和协调的依据,也是经济的法律手段,因此增强合同管理意识,完善合同条款十分重要。合同签订交有关管理部门审查,并进行公证,以保证合同合法,保护双方权益。条款的完备和内容的严谨,有利于减少合同纠纷,避免日后违约。作为建设监理,确保合同条款的切实履行,是义不容辞的职责。

其二,工程设备、材料价款的控制。设备材料价款在建筑安装工程中约占工程造价的70%左右,是工程直接费的主要组成部分。因此,在监理过程中,不可忽视这一部分。经引进竞争机制,开展设备、材料的招投标工作,在保证产品质量的同时降低工程造价。

其三,是工程进度控制。在工程监理过程中,监理工程师要作好计划进度,以计划进度来控制实际进度。满足工期要求,同时还要满足合同规定的质量及费用要求。质量、工期、费用三大控制,必须合面抓紧抓好,从而达到高效、经济的工程施工目的。

竣工阶段严格审核工程结算

由监理单位进行工程造价审核,能够真正体现建设工程的公正、公平的原则。实事求是严格审核,既维护了业主的经济利益,也保证施工单位在工程施工过程中的合理、合法的权益。

建设项目全过程监理控制是一个有机整体。根据各个环节工作内容的不同,采取相应的措施和手段进行监理是监理工程师实施项目施工全过程控制的重要职责。建设项目监理工作是一项需要各种专业技术、经济、法律综合管理多学科知识和技能的智力密集型服务工作,这就要求监理要用高科技的管理手段、高效率的工作风、高素质的监理才能去控制投资、质量、工期,管理合同和信息,调解经济纠纷,同时要增强法制观念和合同管理意识。监理工程师只有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严格遵守职业道德,坚持实事求是的精神和认真负责的态度,严格监理,一丝不苟,才能有效地在施工全过程中为每一个环节把关,真正有效地为业主控制好建设项目的工程造价。

健全索赔制度,控制工程造价

篇(6)

分类号 B842

1 引言

在婴幼儿词语习得的过程中,面对指称的不确定性,他们是怎样把词语所指称的事物从环境中识别出来,这一直是现代儿童语言习得研究的一个焦点问题。正如许多儿童发展研究中的争论最终都归结为领域一般性认知加工观点与领域特殊性认知加工观点之间的争论一样,在婴幼儿词语习得研究中亦有三个分别属于两大阵营的理论观点,分别是具有领域一般性的聚焦于基本感知觉注意机制的联想学习理论(Associative Theory)和具有领域特殊性的着眼于语言词汇制约限制机制的制约限制理论(constraints Theory)以及强调社会性认知加工过程的社会语用理论(social-pragmatic Theory)。虽然国内外已有大量研究者对婴幼儿词语习得理论的发展历程和研究范式的演进过程作了总结和归纳(Golinkoff & Hirsh-Pasek,2006;Hollich,Hirsh-Pasek,&Golinkoff,2000;陈永香,朱莉琪,Tardif,孟祥芝,Pulverman,2009;郑新夷,连榕,何少颖,2010),但是上述文献对社会语用理论只是寥寥数语简单提及。而鉴于大量研究结果一致表明社会性认知加工过程在婴幼儿词语习得中具有基础性作用,本文将详尽介绍相关研究,以增进国内学者对该领域的了解。

2 婴幼儿词语习得中社会性认知加工过程的类型

社会语用理论认为婴幼儿习得词语的过程是一个交际双方运用语言符号进行交际的社会性认知加工过程,许多研究表明儿童是在与他人的社会交往中以惊人的速度习得词汇(Hoff,2003;Hoff & Tian,2005;Tomasello,1999),正是这种作为社会成员的内在要求促使婴幼儿积极主动地捕捉各种微妙而复杂的社会语用线索来理解成人对外在客体的指称意图。大量研究结果表明,18个月左右的婴儿能够利用直接外显的注意性线索与他人达成共同注意习得词语,24个月左右的幼儿则能够通过间接内隐的意图性线索来推断说话者的指称意图习得词语,学龄前儿童甚至能够觉知他人的知识状态推断说话者的指称意图。

2.1 与他人达成共同注意

在社会交往中,婴幼儿最初利用他人的注视方向(gaze direction)、头部朝向(head direction)、指向(point)、手势(gesture)和姿势(posture)等较为直接外显的注意性线索(attentional cues)与他人达成共同注意(joint attention)习得词语。许多研究都表明共同注意在语言发展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是词语习得的关键和必要的前提条件(Baldwin,1991,1993;Farrant&Zubrick,2012;Houston-Price,Plunkett,& Duffy,2006;Tomasello,1999,2000)。Baldwin(1991)首创差异性命名实验范式(the Discrepfint Labeling Paradigm)来考察婴儿是否能够主动搜寻成人的注视方向与其达成共同注意从而习得词语。在他的研究中,当婴儿的注意力集中于自己手中的物体时,成人则看着自己手中的物体命名。研究结果显示,18~19个月婴儿能够主动搜寻成人的注视方向探明成人的指称意图从而习得词语,而16-17个月的婴儿则不能。随后,Hollich等(2000)运用互动性跨通道视觉偏好法(Interactive Intermodal Preferences LookingParadigm,简称IIPLP)考察了12个月、18个月以及24个月的婴儿利用他人视线习得词语能力的发展过程。与Baldwin所运用的只能获得最终行为结果的多重选择测试法(Multiple Choice TestParadigm)不同,Hollich等人的研究不仅验证了Baldwin的研究结果,还进一步发现12个月的婴儿之所以不能习得词语,并不是因为他们不能够觉察并追随他人视线,只是因为他们还不能将该线索运用到语言习得领域。近年来,Briganti和Cohen(2011)利用视频材料呈现实验情景也证实了上述研究结果。而另一个运用视频材料的研究则发现15个月的婴儿就已经能够利用他人视线习得词语。这可能是视频呈现的实验情景更好地控制了无关信息,因而他人视线更容易被婴儿觉察到(Houston-Price et al.,2006)。

2.2 解读他人意图

随着心理理论能力的初步发展,18个月至24个月的婴幼儿逐渐能够利用面部表情(facial expressions)、肢体语言(body language)、语气语调(intonation)等间接内隐的意图线索(intentionalcues)推断成人的指称意图而习得词语(Bloom&Tinker,2001;Diesendruck,Markson,Akhtar,& Reudor,2004;Tomasello & Barton,1994;Tomasello,Strosberg,& Akhtar,1996)。Tomasello(1999)认为,当且仅当儿童理解成人发出某种声音的意图时,这种声音才能转变为语言。例如,在一项名词习得的研究中,实验者在未呈现物体时先说:“让我们找到tomaI”。随后,主试拾起两个非目标物体的同时摇摇头面带失望地将它们扔在一旁,拾起第三个目标物体时露出了微笑。尽管在新异词语与目标物体之间有一定的时间间隔,但24个月的幼儿并没有像10个月的婴儿那样,依据时间邻近性将前两个非目标物体与新异词语匹配起来,而是利用说话者的面部表情、语气语调和肢体语言等推断第三个物体是“toma”所指的物体(Tomasello & Barton,1994)。

2.3 觉知他人知识状态

当儿童发展成为一个熟练的心理理论者时,他们不仅能够主动搜寻他人的社会语用线索,还能够利用社会背景信息觉知他人的知识状态(knowledge state)习得词语。有研究结果显示婴儿通常认为成人是在对相对于成人而非相对于自己具有新异性的物体进行命名,因而这就需要婴儿能够利用社会背景信息觉知他人的知识状态(Akhtar,Carpenter,&Tomasello,1996;Moll & Tomasello,2007;Moll,Carpenter,&Tomasello,2007;Saylor,Sabbagh,Foruna,& Troseth,2009;Tomasello & Haberl,2003)。例如,Moll等(2007)的研究发现,在幼儿不认识新异物体而他们知道成人认识该新异物体的情境下,他们通常不再选择该新异物体而是选择该新异物体的某个部分作为新异词语的所指对象。还有研究表明,相对于表面的社会语用线索而言,婴幼儿更倾向于依据他人深层的知识状态来推断说话者的指称意图(Nurmsoo & Bloom,2008;Sabbagh & Baldwin,2001)。例如,Nurmsoo和Bloom(2008)的研究考察了儿童是否能够忽视他人视线而觉知他人的知识状态习得词语。在他们的实验情景中,儿童能够同时看到两个物体而实验者只能看到一个物体。实验者在词语学习阶段注视着能够看见的物体询问儿童:“嘎喳在哪儿?”在随后的测试阶段,大多数4岁儿童选择了实验者看不见的物体作为新异词语的所指对象。近年来,不少研究还发现儿童在觉知他人知识状态的过程中还会形成对此人的可信度的一个判断,他们更倾向于向可信的说话者学习语言(Birch,Vauthier,& Bloom,2008;Jaswal & Neely,2006;Koenig & Harris,2005;Krogh-Jespersen & Echols,2012;Nilsen,Graham, & Pettigrew,2009;Sabbagh,Wdowiak,& Ottaway,2003;Scofield & Behrend,2008)。例如,在Koening等(2004)的研究中,两个实验者用两个新异词语对同一个新异物体命名。其中,一个人事先犯了一个明显的错误,例如,把一个苹果说成是球,而另一个人则表现正确。当实验者要求儿童对新异物体命名时,学龄前的儿童倾向于选择后者所说的新异名词(Koenig,Clement,& Harris,2004)。

3 婴幼儿词语习得中社会性认知加工

观点的挑战

社会语用理论自提出之日起,就一直面临着来自联想学习理论和制约限制理论的挑战和质疑。联想学习理论认为儿童习得词语的过程是一个基于低水平的感知觉注意机制的联想学习过程,即把语音信息与突出的感知觉经验联系起来的过程,而制约限制理论则认为儿童词语习得过程是一个主动运用某些语言词汇制约限制原则对词语的意义范围和指称范围做出限制的过程。持社会语用理论观点的研究者则认为,前两种理论均未考虑和考察人和社会因素尤其是其中的交际因素和语用因素在婴幼儿词语习得中的重要作用。他们通过大量的实证研究证实了婴幼儿词语习得过程是一个交际双方运用语言符号进行交际的社会性认知加工过程。

3.1 来自于联想学习理论观点的挑战

持联想学习理论观点的研究者认为,由于施加在目标物体上的社会语用线索使其在感知觉上更突出,因而婴儿主动搜寻社会语用线索的过程可以被解释为低水平的感知觉注意机制起作用的联想学习过程而不是社会性认知加工过程。社会语用理论支持者一直试图通过各种精妙的实验设计来驳斥联想学习理论观点的质疑。例如,Baldwin(1993)通过考察婴幼儿能否区分指称性和非指称来证明婴幼儿选择目标物体并不是因为社会语用线索使目标物体比非目标物体在感知觉上更突出。在指称性命名条件下,实验者一边说着新异词语一边打开盖子看着容器内的新异物体。而在非指称性命名条件下,实验者只是一边说着新异词语一边随意地摆弄着盖子。Baldwin认为两种行为同样改变了目标物体的知觉突出性,如果婴儿习得词语的过程是联想学习过程,那么婴儿在两种条件下都能够习得词语。相反,如果是社会性认知加工过程,那么婴儿在指称性命名条件下才能够习得词语。研究结果有力地支持了社会语用理论的观点。近年来,有研究还证实了当听到一个新异词语时婴幼儿主动看向成人并不是简单的注意定向过程而是试图探明成人指称意图的社会性认知加工过程(Vaish,Demir,& Baldwin,2011)。在此研究中,成人说出一个新异名词时,向第一组婴儿呈现一个新异物体而向第二组婴儿呈现两个新异物体。研究者认为如果主动看向成人是简单的注意定向过程,那么两组婴儿注视成人的时间应该不存在差异。相反,如果是社会性认知加工过程,那么第二组婴儿的注视时间应长于第一组婴儿。研究结果再次有力地支持了社会语用理论的观点。

联想学习理论观点不仅认为婴儿主动搜寻社会语用线索是基本的感知觉注意机制作用的结果,而且还认为婴儿利用社会背景信息觉知他人的知识状态也是注意记忆机制作用的结果。例如,Samuelson和Smith(1998)对Akhtar等人(1996)的经典研究提出异议。他们认为大多数儿童之所以选择第四个玩具并不是基于他们对成人指称意图的推断即认为成人是对相对于成人而言具有新异性的物体命名,而是由于第四个玩具呈现的背景与另外三个玩具不同,具有了知觉突出性。因而大多数儿童倾向于将新异词语与之匹配。为了证明这个观点,他们设计的实验情境是呈现第四个玩具时成人并不离开,而将第四个玩具呈现的地点改在桌旁。第四个玩具对于成人而言不再具备新异性,但当要求指出“嘎喳’’时,大多数儿童仍然选择第四个玩具。而Diesendruck等人(2004)则认为Samuelson等人的研究中婴儿可能认为成人是有意改变第四个物体呈现地点。因此,他们用两种方式呈现第四个物体,一种是有意拿到桌旁,另一种是不小心滑落到桌旁。如果依赖知觉突出性,那么婴儿在两种方式下都能够习得词语。相反,如果依赖指称意图解读,那么婴儿只有在第一种方式下才能习得词语。研究结果有力地驳斥了联想学习理论的质疑。

Diesendruck等人的研究结果似乎表明社会性认知加工过程是词语习得发生的必要条件。但许多持联想学习理论观点的研究者却发现在没有任何社会性线索的情景下婴幼儿依然能够依据物体的感知觉线索习得词语(Horst,Larissa,Kucker, & McMurray,2011;Mather & Plunkett.2012;Scofield,Miller,&Hartin,2011;Scofield,Williams,&Behrend,2007)。例如,Houston-Price等人(2006)的研究发现相对于静止的物体,13个月的婴儿倾向于选择运动的物体作为新异词语的所指对象,而Scofield等人(2011)的研究发现这种现象也存在于学龄前儿童中。Horst等人(2011)和Mather等(2012)的研究共同证实了感知觉注意机制中的视觉新异性偏好(visual novel preference)在婴幼儿习得词语中的作用。因此,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社会语用理论只能证实婴幼儿搜寻社会性线索习得词语的过程是一种社会性认知加工过程而不是感知觉注意机制作用的过程,但不能否认在缺乏社会性线索的情景下感知觉线索在婴幼儿词语习得过程中的作用。

3.2 来自于制约限制理论观点的挑战

社会语用理论与制约限制理论之间的争论主要集中于对婴幼儿词语习得中排斥效应(exclusioneffect)的解释不同。排斥效应是指婴幼儿通常都会排除已知名称的物体作为新异词语所指对象的可能性。制约限制理论认为这是一种词汇制约限制原则,即假设一类物体只有一个名称,Markman将之命名为“互斥原则(mutual exclusivity)”(Markman & Wachtel,1988)。而社会语用理论认为这是一种推断他人指称意图的过程,即如果说话者说的是苹果,他应该直接说出来。而他却说了一个新词。因此,他可能是在说新异物体。持社会语用理论观点的研究者认为如果排斥效应是词语制约限制原则,那么只有用词语标识新异物体时会表现出排斥效应,而用事实描述新异物体时不会表现出排斥效应。与之相反,如果排斥效应是社会性认知加工过程,则两种条件下均会表现出排斥效应。Diesendruck和Markson(2001)分别在词语标识和事实描述两种实验条件下向3至4岁的幼儿同时呈现两个新异物体。在词语标识实验条件下,实验者首先对其中一个新异物体命名道:“这是摩迪。”随后呈现第二个新异词语说道:“你能把紫苏递给老师吗?”在事实描述实验条件下,实验者首先对其中一个新异物体描述道:“这是姐姐给我的”,随后说道:“你可以把小狗喜欢的那个玩具给我吗?”研究结果显示两种实验条件下3至4岁的幼儿均表现出排斥效应。该结果有力地驳斥了Markman等人的观点。随后,Scofield和Behrend(2007)进一步考察2岁、3岁和4岁幼儿在词语,词语、词语,事实、事实,词语和事实/事实四种实验条件下的排斥效应。研究结果显示3岁和4岁的幼儿的表现与Diesendruck和Markson(2001)研究中的被试一样,在所有条件下均表现出排斥效应,但2岁幼儿仅在词语/词语和事实侗语两种条件下表现出排斥效应。由于很多研究结果显示1.5岁的婴儿就已经具备解读他人意图的能力,那么如果排斥效应是意图推断过程,2岁的幼儿应该具有和3~4岁幼儿一样的反应模式。因而,这个研究结果对社会语用理论观点提出了挑战。最新的一项研究考察了自闭症儿童在词语标识和事实描述下的排斥效应。鉴于自闭症儿童的社会认知障碍,研究者认为如果排斥效应是意图推断过程,那么自闭症儿童在两种实验条件下都应不存在排斥效应;如果是制约限制原则,那么仅在词语标识下表现出排斥效应。实验结果支持了制约限制理论(Marchena,Eigsti,Worek,Ono,& Snedeker,2011)。

上述研究之所以存在分歧,可能是因为无论是词语标识还是事实描述都同属于语言范畴。因而。有研究者试图考察婴幼儿能否在非言语的社会语用情景下也表现出排斥效应(Grassmann,Stracke,& Tomasello,2009;Moll,Kofing,Carpenter,& Tomasello,2006)。他们的研究发现,在某些非言语的社会语用背景下婴幼儿也会排除某些没有名称的新异物体作为新异词语所指对象的可能性。例如,在Grassmann等人(2009)的研究中,婴幼儿分别在两种情景中看见成人兴奋地看着一个新异玩具并对之命名。其中,一种情景是幼儿和成人从没见过这个玩具,而另一个情景则是在对新异玩具命名之前,成人和幼儿共同玩过这个玩具一分钟。当成人要求幼儿指出其所指称的对象时,在前一种情景下婴幼儿认为实验者是在指称整个玩具,而在后一种情景下他们则表现出了排斥效应,即他们不认为成人是在指称该玩具,而认为实验者是在指称该玩具的某一个部分或者其他玩具。他们之所以表现出排斥效应可能是基于他们对成人指称意图的推断即他们认为成人不会兴奋地对一个玩过的旧玩具命名。Grassmann等人还进一步指出婴幼儿词语习得中的言语和非言语排斥效应都是一种建立在成人与幼儿共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的幼儿对成人指称意图的一个社会性推断过程。其中,言语排斥效应是基于成人与幼儿共同拥有的语言经验而非言语排斥效应则是基于他们共同经历的事实经验。

4 婴幼儿词语习得,中社会性认知加工过程的权重

近年来试图整合各因素的联合生成理论认为,早期的联想学习机制和语言词汇制约限制机制以及后期的社会认知加工机制对儿童学习词语都起到关键作用,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儿童可能依赖于不同的机制(Golinkoff & Hirsh-Pasek.2006;Hirsh-Pasek,Golinkoff’Hennon,& Maguire,2004;Hollich et al.,2000)。联合生成理论将原本处于对立面的各个理论整合为一个有机整体,为全面解释儿童早期词语习得的发展历程提供了统一的解释框架。该理论的提出也为支持社会语用理论的研究者提出了一个新的问题,那就是在婴幼儿词语习得中社会性认知加工过程的相对权重是如何随着婴幼儿的成长发展而变化的。

4.1 相对于联想学习过程的优先性

联想学习理论认为婴幼儿倾向于将环境中最突出的事物(知觉突出性),或与新异词语在时间上最邻近的事物(时间邻近性)理解为新异词语的所指对象。那么在词语学习情景中当成人所提供的社会性线索与目标物体所具有的感知觉线索相矛盾时,婴幼儿是赋予哪种线索更高的权重呢?Baldwin(1993)首先考察了婴幼儿词语习得过程中社会性线索与时间邻近性的相对权重。在Baldwin的研究中,成人向婴儿同时呈现两个分别装有一个新异玩具的不透明的有盖的容器。成人首先揭开第一个容器的盖子看着容器内的新异玩具并说道“这是modi。这里有个modi。”此后成人又打开第二个容器取出里面的新异玩具给儿童玩耍。大约10秒钟后,实验者才取出第一个容器中的玩具让儿童玩耍。Baldwin认为如果依据社会性线索,婴儿将会选择后取出来的第一个容器中的玩具作为新异词语的所指对象。如果依据时间邻近性,婴儿将会选择先取出来的第二个容器中的玩具。研究结果表明,19~20个月的婴儿大部分选择了第一容器中的玩具作为新异词语的所指对象。这个结果说明,与时间邻近性比较而言,19~20个月的婴儿赋予了社会性线索更高的权重。

不少研究者还考察了婴幼儿词语习得中社会性线索对于知觉突出性的相对权重随婴幼儿成长发展的变化过程(Brandone,Pence,Golinkoff,&Hirsh-Pasek,2007;Moore,Angelopoulos,& Bennett.1999;Pruden,Hirsh-Pasek,Golinkoff,& Hennon,2006)。他们发现当社会性线索与感知觉线索相矛盾即实验者看着一个枯燥的物体并对之命名时,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婴幼儿具有不同的反应模式。具体而言,10个月的婴儿错误地将新异词语与有趣的物体匹配起来,12个月的婴儿虽然不会再犯此类错误,但他们还不能完全忽视感知觉线索跟随成人的视线习得词语,而19个月尤其是24个月的幼儿已经能够意识到说话人的参考框架进而将新异词语与成人所指称的枯燥物体匹配起来。由此可见,儿童在词语习得中所使用的线索是一个由不成熟到较成熟的连续体。在这个连续体不成熟的一端,10个月的婴儿使用感知觉线索通过联想学习机制将声音与物体匹配起来习得第一批词汇。而在较成熟的另一端,随着社会认知技能的发展,24个月的幼儿则更多地倾向于利用社会性线索习得词语。社会性线索的相对权重是随着婴幼儿的成长发展逐渐增加的(Hollich et al.,2000)。

4.2 相对于词汇制约过程的优先性

当社会线索与语言线索相矛盾即实验者看着一个熟悉物体却用一个新异词语对之命名时,婴幼儿是忽视他人视线而遵循互斥原则选择新异物体呢,还是放弃互斥原则而追随他人视线选择熟悉物体?Jaswal和Hansen(2006)的研究结果发现2至4岁的幼儿表现为忽视他人视线而遵循互斥原则选择新异物体。Graham等(2010)的研究也得出同样的结果(Graham,Nilsen,Collins,& Olineck,2010)。然而,有研究则发现在某些社会情景中2至4岁的幼儿则会违背互斥原则依据社会性线索习得词语,例如当实验者提供复合性社会语用线索,即实验者不仅看着而且还手指着熟悉物体时(Jaswal,2010),或者当实验者通过视线不停地在被试和物体之间进行转换来表达明显的交流意图时(Grassmann & Tomasello,2010)。这些研究结果似乎表明对于2至4岁的幼儿而言,当社会性线索足够突出显眼时,互斥原则可以被超越。而另外一些研究结果则表明5至6岁的儿童即使在社会性线索相当微弱的情况下也会放弃互斥原则而利用社会性线索习得词语(Haryu & Imai,1999;荆伟,2013)。这可能是因为,与相对于感知觉线索一样,社会性线索相对于语言线索的权重也随着婴幼儿的成长发展逐渐增加。

5 自闭症儿童词语习得中社会性认知加工的障碍

自闭症谱系障碍(Autistic Spectrum Disorder,简称ASD)儿童的核心障碍被认为是对社会性刺激的定向和注意(Jones & Cart,2004)。鉴于社会语用理论的观点,促使研究者们思考ASD儿童的社会认知技能障碍是否会阻碍儿童词语习得能力呢?一些研究者认为ASD儿童不能理解和利用他人视线等线索习得词语。例如,Baron-Cohen等人(1997)和Preissler和Carey(2005)发现在差异性命名条件下,大部分ASD儿童错误地将处于自己注意焦点的物体理解为新异名词的所指对象,而对照组儿童却没有犯此类错误(Baron-Cohen,Baldwin,& Crowson,1997;Preisslera & Carey,2005)。这说明,在仅呈现他人视线的差异性命名条件下,ASD儿童不能够利用他人视线习得词语。而近期的研究结果则进一步发现高功能ASD儿童能够利用他人视线习得词语(Bean,2010;Luyster & Lord,2009;Norbury,Griffiths,& Nation,2010)。还有些研究发现,当实验情景提供多重线索使目标物体更突出时,ASD儿童与对照组儿童一样能够利用他人视线习得新异词语(Akechi et al.,2011;Akechi,Kikuchi,Tojo,Osanai,&Hasegawa,2012;Luyster & Lord,2009;McDuffie,Yoder,& Stone,2006;Parish-Morris,Hennon,Hirsh-Pasek,Golinkoff,& Tager-Flusberg,2007)。这些研究除了呈现他人视线,还提供以下线索,包括手指指向目标物体(Akechi et al.,2012,),振动目标物体(Akechi et al.,2011,Experiment 2),使目标物体比非目标物体更有趣(Parish-Morris et al.,2007,Experiment 2),多次重复新异名词(Luyster&Lord,2009),触摸和移动目标物体(McDuffie et al.,2006)。

近年来,研究者进一步探讨为什么只有提供多重线索,ASD儿童才能在差异性命名条件下习得词语。Bean(2010)认为婴幼儿要想在差异性命名实验条件下习得词语需要两个步骤:首先是新异词语能够引发儿童将注意力转移向说话者,即注意定向(attentional orienting);其次是儿童跟随说话者的视线将注意力转移至目标物体,即视线追随(gaze following)。Bean的研究结果表明ASD儿童在注意定向阶段与普通(Typical Development,简称TD)儿童有差异,而在视线追随阶段与TD儿童则无显著差异。在一项利用引导性命名实验范式(the Guiding Labeling Paradigm)的研究中,成人首先与被试建立目光接触,然后才将视线转换到目标物体之上。研究者则发现在这种条件下ASD儿童甚至能够追随不伴随头部转动的视线习得词语。这可能是由于引导性命名实验范式只需要被试进行视线追随,而不需要注意定向(荆伟,2013)。而利用眼动追踪技术的研究则发现ASD儿童词语习得的成绩与视线追随行为的准确性即探明目标物体的次数不相关却与视线追随行为的稳定性即注视目标物体的时间相关(Akechi et al.,2011;Gfiga,Elsabbagh,Hudry,Charman,&Johnson,2012)。例如,Akechi等人(2011)发现导致ASD儿童词语习得障碍的因素不是不能追随他人视线探明目标物体而是目标物体的注视时间显著少于TD儿童。当振动目标物体时,ASD儿童注视目标物体的时间与TD儿童则不存在差异,ASD儿童词语习得的成绩也显著提高。因此,上述研究结果表明ASD儿童在差异性命名条件下表现出来的词语习得障碍并不是由于他们不能追随他人视线探明目标物体而是由于他们在社会性注意定向上或在视线追随行为的稳定性上存在障碍。

以上研究表明,ASD儿童并非完全不能利用可见外显的注意性线索习得新异词语。那么,对于间接含蓄的意图性线索,ASD儿童是否还能理解和利用?根据Bloom(2000)的观点,ASD儿童由于心理理论障碍不能理解他人的意图,在意图性线索的条件下不能学会词语。Parish-Morris等(2007)考察了ASD儿童与语言能力相匹配的普通儿童和智力年龄相匹配的普通儿童在理解和利用意图性线索完成词语学习任务中的差异。研究结果显示,捕捉意图性线索的能力是ASD儿童词汇水平的显著预测因子,即对社会意图性线索敏感的ASD儿童,其语言能力发展得更好些。最新的一项研究结果则进一步显示此类高功能ASD儿童甚至能够觉察他人的知识状态扩展词语的所指对象(McGregor & Bean,2012)。但Franken,Lewis和Malone(2010)对上述观点提出了质疑。他们认为解读他人意图不是词语习得所必需的条件,先行研究可能低估了ASD儿童的词汇学习能力。该研究以语言能力相匹配的中等学习困难儿童为对照组考察ASD儿童利用意图性线索习得词语的能力。研究结果显示,ASD儿童词语习得的成绩显著高于对照组。鉴于ASD儿童在解读他人意图上存在的障碍,这个结果说明词语学习的能力可能与解读他人意图无关,而更可能依赖于言语工作记忆之类的一般性认知加工能力。

综上所述,当TD儿童在24个月的时候就已经能够灵活运用各种社会认知技能习得词语时,而心理理论障碍导致只有极少数高功能ASD儿童能够解读他人意图觉知他人知识状态习得词语,共同注意障碍则导致ASD儿童只有存在其他注意线索时才能够利用他人视线与其达成共同注意习得词语。因而,ASD儿童的社会认知技能障碍导致他们在捕捉社会性信息探明词语所指对象上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其语言能力的发展。这同时也说明了社会性认知加工过程在婴幼儿语言习得中的基础性作用。

6 总结与展望

尽管目前研究者对婴幼儿词语习得中的社会性认知加工过程的各个方面进行了大量研究,普遍认为社会性认知加工过程在婴幼儿词语习得中具有基础性作用,然而学者们对许多具体问题的观点仍然存在分歧,还有待进一步探讨。结合目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我们认为该领域未来的研究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首先,虽然已有研究结果已经表明婴幼儿能够利用共同注意、意图解读和知识状态觉知等社会认知技能习得词语,但我们还不清楚在婴幼儿词语习得过程中是否还存在着其它可利用的社会性线索以及不同的社会性线索所具有的不同语用效力对婴幼儿词语习得过程是否产生不同的影响作用。例如,荆伟(2013)的研究就发现儿童在利用伴随头部转动的他人视线习得词语的成绩显著好于不伴随头部转动的他人视线。这个研究结果说明伴随头部转动的视线比不伴随头部转动的视线更显眼更具语用效力,因而对儿童的词语习得产生了促进作用。因此,未来的研究应该引入社会性线索的语用效力变量来比较不同社会性线索对婴幼儿词语习得的影响作用。

篇(7)

一、儒家文化主要观点

(一)仁

“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仁具有多重含义,从价值观上看,其基本的规定是“爱人”(《论语・颜渊》),是“博施于民而能济众”,“泛爱众而亲仁”,这是早期的博爱思想。“仁”据孟子解释,就是“人心”。根据《孟子》一书可以概括为:第一、亲民。孟子主张统治者要“与百姓同之”,“与民同乐”。第二、尊人权。孟子公开宣扬“民为贵”、“君为轻”的口号。第三、同情心。要求统治者拿“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推恩办法来治民。

(二)和谐

和谐思想和中庸之道是密切联系在一起的。《中庸》说:中也者,天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意思是说,“中”是世界的根本;“和”是世界的光明大道。达到了“中和”,世界万物便各安其位,各得其所了。

(三)重家庭,讲孝道

“在家尽孝,为国尽忠”的思想,增强了家庭的亲和力和民族的凝聚力,形成了尊老爱幼、夫妻相敬、兄弟相亲、朋友相助的良好风尚。在家庭伦理中“孝道”居核心地位。“血亲”和“孝亲”密切相联,不仅表现为对死去的先祖的隆重祭奠,更表现为对活着的长辈的绝对孝顺,遵从的是“百善孝为先”。(《孝经・开宗明义》)。

二、社会工作价值观

(一)社会工作的价值观

社会工作起源于西方,西方社会工作的价值的基础在于新教伦理、人道主义与福利观念,形成了社会工作实务操作定义所代表的价值范畴体系、比斯台克所发展的价值范畴体系、泰彻发展的价值范畴体系。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社会工作价值观可以概括为接纳、尊重、个别化、自决权和知情同意、保密、不批判。社会工作的核心价值理念是助人自助,即通过帮助有困难、有需要的人,使其在克服眼前困难的同时,增强面对和解决困难的能力。

社会工作价值观本土化是依据我国的传统观念与本国的具体国情,并在吸收国际社会工作价值观基础上,根据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以及当前社会工作的发展趋势所形成。为此我国的社会工作价值观更注重强调社会和谐,保持家庭稳定,重视道德建设等方面。

三、儒家文化对社工价值观本土化的积极影响

第一,儒家文化观念所强调的社会与人关系的和谐,与社会工作价值观宏观层次力求促进社会整合与人的发展不谋而合。我国的尚处于转型时期,一些社会问题在不断凸显与激增,社会工作的发展就是为了解决个人的问题,缓解社会矛盾,最终促进社会的进步从而实现人与社会协调发展。

第二,儒家文化的精髓就或者核心思想就是“仁”。仁者爱人,作为社会工作者要以此作为服务的信条。多数情况下,由于大众对我们社会工作者的不认同,不了解我们的服务方式与理念,经常遭到大家的冷漠以对拒绝。尽管如此,社工还是要平等的对待服务对象,用包容、爱心、耐心不断感化服务对象,让服务对象能够接受我们,收集到服务对象的综合信息才能为此提供服务。

第三,儒家文化特别强调家庭的重要性。根据笔者多次的社会工作服务经历发现,很多服务对象的诸多问题之所以产生,与其家庭环境与氛围是有直接的关系的。我们经常采取个案的工作方法救助服务对象,服务对象的情况在服务过程中不断好转,但是服务对象一旦回到家庭环境当中,还是旧病复发,问题更加严重。这就说明了社会工作在实际的操作层面不能只对服务对象个人提供帮助,还要深入挖掘服务对象家庭及其成员的信息,一起努力帮助服务对象早日恢复正常。

四、总结与反思

社会工作的专业价值观与专业知识、专业技能构成了社会工作学科体系的三个重要维度,三者缺一不可。其中社会工作的专业价值观居于最核心的地位,它几乎决定了社会工作的整个专业目标与专业使命,也操控着社会工作的所有助人行动。儒家思想其实可以为社会工作专业价值观注入很多新的观念与想法,帮助社工开展服务。儒家思想崇尚个人的修行与约束,也注重一个人在社会关系的人情与处事的重要作用,这些文化思想都与和谐的观念相关,与我国当下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思想不谋而合。可见,儒家思想的优秀文化还是可以运用到社工实务当中,当社会工作者在与服务对象建立专业关系的时候,可以引进儒家的优秀思想文化,要尊重中国人不善于倾诉的性格惯性,注重换位思考和宽容接纳的价值观去解决问题,帮助服务对象。

作者简介:马婕(1989―),女,河北邢台人,沈阳师范大学社会学学院2013级硕士研究生,社会工作专业,研究方向为社会工作实务。

参考文献:

[1]王思斌,社会工作概论[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6月

[2]张硕,伦儒家思想与社会工作价值观的契合与冲突[J],

[3]唐晓英、王鹤岩、李精华,社会工作价值观本土化过程中的文化关注[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5月

[4]胡玉松,从西方社会工作价值观看中国社会工作本土化[J],安徽文学,2008年第4期

篇(8)

市政工程是在城市建设中,由政府规划建设的旨在为居民生活、工作提供更多便利,促进城市健康长远发展的人民公共项目,包括城市道路工程、城市桥梁交通工程、城市地下排水工程等。市政工程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城市的有序发展和城市居民的生活水平和质量。同时,市政工程还承担着促进城市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重任。随着近年来我国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各个城市都投入了较大的财力进行市政工程项目的建设工作,因此对于市政工程建设中的造价控制与管理已成为实现市政工程建设良性发展的重要课题。全过程造价控制与管理技术因其在工程造价控制方面的优势,能有效的把整个工程的建设费用控制在成本预算内,已成为目前实现市政工程项目建设常用的造价控制方法,并在实际应用中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一、投资决策阶段的工程造价管理

长期以来,我国在市政工程建设上造成的最大浪费在于在市政工程的决策阶段没有做好整体的管理和控制工作,最常见的情况是,对工程造价的预算设计往往是在工程设计图纸确定之后,因此在相关成本预算中忽略了前期设计的成本。根据相关调查显示,前期决策对于工程造价的影响高达95%以上,而初步设计对于工程造价的影响也达到了75%以上,工程技术设计则可造成对工程造价35%的直接影响。由此可见,在工程前期决策阶段就开始进行全过程造价管理的重要性。如果在这一阶段忽视了对造价管理的前期控制工作,必然导致在后期的设计、建设、管理过程中出现诸多问题,最终造成建设成本失控,必须不断追求资金支持。很多实例都验证了决策阶段进行造价控制与管理的重要性,很多市政工程成本结算时超出成本预算,最终都被证实是由前期投资预算方面的偏差造成的。

针对这一问题,在工程决策阶段就必须把好成本造价的控制关,在具体实施方面应注意以下几点:

1、针对工程的类型和特点,结合以往的类似工程经验,充分发挥工程建设相关部门和单位,对工程项目进行大胆设想,结合工程的设计用途、所处位置,以及具体的功能要注,对工程建设实施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保证在工程项目决策阶段就将成本预算偏差降到最低。

2、工程项目建设的各个相关部门和单位,应本着严谨的工作态度,针对工程建设的各个环节,进行多种实施方案的设计工作,通过全方位的比较分析,结合工程项目需要达到的社会、经济效益,选择出一个最佳的建设方案。

二、设计阶段的工程造价管理

工程项目的设计可以说是整个工程的灵魂,这一阶段的工作决定了工程整体的成败。市政工程项目的设计需要综合考虑多方面的问题,比如设计质量应符合国家的相关标准规定、相关设计必需满足工程项目各项功能的要求、设计工作还要体现出对市政项目经社会经济效益的体现等。最重要的,工程的设计直接决定了整个项目的投资规模。因此,这一阶段的工程造价管理必需着重注意以下几点:

1、组织工程项目相关的各个部门和单位,对相关设计方案进行全面论证,做好项目应用价值的分析,从而选出最有利于发挥市政工程项目作用的设计方案;从技术层面做好相关技术在成本质量控制方面的经济性和可行性,选出最科学、经济、合理、环保的技术实施方案,在保证工程质量的同时,最大程度的降低工程成本。

2、在工程设计阶段,就需要对工程所需建筑原材料进行市场情况分析,根据国际标准和市场报价,结合工程质量标准要求,选择最具性价比的原材料进行购置安排。

3、在设计审核过程中,需按照国家相关标准对设计进行严格的工程造价控制,针对满足设计要求之外的设计需对其合理性进行综合性的分析考虑,以免造成不必要的成本浪费。

4、利用项目经济责任制将设计相关的责任落实到具体设计部门和个人,以此保证工程设计的科学性和合理性,避免因设计方面的问题对整个工程的造价造成不良影响。

三、招投标和施工阶段的工程造价管理

为保证工程施工工作的顺利开展,相关的招投标工作应在公开、公平、公正的基础上进行。对于工程的造价管理,在招投标的过程中,应体现了政府的廉政建原则,通过规范的招标程序选择最合适的施工企业进行工程的具体施工建设工作。这一阶段的工作对于保证工程质量、降低工程成本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合理的成本控制和科W的技术投入是保证工程的建设进度的基本条件。在完成了招投标工作进行合同签订的过程中,需对合同双方的权利和义务进行书面的明确,尤其是在施工费用发放方面,双方应形成具体的规定和责任划分,并在工程施工阶段积极落实相关内容,保证工程建设严格按照合同规定进行,将可能影响工程造价的不确定因素尽量控制到最少,使所有环节的技术施工、成本费用具体化保证工程的顺利施工。在这一阶段进行成本控制和管理,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在市政工程的工程施工成本预算中,有70%都用于材料的采购,也就是说对材料供应费用进行合理控制是施工阶段实现有效的成本控制的关键。因此,在施工过程中应加强对施工原材料的选购和使用管理,通过专门的负责人对施工阶段每个环节的材料流动、使用成本进行详细纪录,是避免施工阶段材料使用出现问题的有效办法。

2、在工程建设施工期间,工程管理监督部门需对工程施工的各个环节的实际情况进行充分了解,及时跟进工程进度,结合实际的施工条件和环境,对工程施工过程中的造价管理进行结算记录,为工程竣工阶段的成本核对工作奠定基础。

四、竣工阶段的工程造价管理

工程竣工阶段的一项重要工作就是在工程质量验收的基础上,对工程的结算清单进行核对,并进行整个工程造价的结算和控制。这一阶段的工作,需做到以下几点:

1、根据合同规定,进行工程竣工的结算工作,相关审核人员需严格控制超出合同规定的其他费用,对于没有在合同规定内的费用应予以扣除,对于违反合同规定的部分应进行违约金的扣除。

2、针对工程施工期间的设计变更产生的相关费用,应结合实际情况,根据相关规定对变更项目的成本进行计算,审核时需在保证项目单价的正确性的基础上进行。

篇(9)

1 城市公共安全管理应急决策指挥系统 

1.1 城市公共安全管理 

城市公共安全管理是及多部门、多行业与一体的复杂体系,事故处理过程中通常汇集了公安、交通、安监、环保、卫生、气象等多个部门,以及消防抢险、疏散搜救、环境监测、医疗救护、工程抢修等多支救援队伍。总而言之,城市公共安全管理主要指:公共安全部门对城市公众活动和社会运行实施影响、控制、协调,以实现公共安全目标的过程[3]。 

城市公共安全管理以城市公共安全类事件的应急角色为主要研究对象,其中公共安全类事件大多是在人们毫无准备的情况下发生,尤其是重特大安全事故往往使应急救援人员不知所措,很可能導致错误决策或者错过最佳应对时间。因此,如何采取应急决策,对于决策者能够在应对各种灾害和安全事件突发时,及时采取有效措施降低事件的严重程度、减小损失有一定的决定性作用。 

文中建立了如图1所示的应急决策过程,该决策表现为一个动态过程,是指在突发事件突然发生时,应急决策主体在有限的时间、资源和人力等约束的压力下,搜集、处理灾难事故现场的信息,通过全局性考量而明确问题与目标,依据决策经验和计算机辅助决策支持系统等,分析评价各种预案并选择适用的方案,组织实施应急方案,跟踪检验并不断调整方案直至行动更趋于合理化并且事件得到控制为止的一个动态决策过程。

    1.2 基于事件复杂特征的应急决策指挥系统 

基于事件复杂特征的应急决策和指挥系统,是采用定性研究辅以定量研究的方式,对重大安全突发事件的复杂系统特征进行系统研究,继而综合应用复杂系统、优化理论、系统建模、层次分析、模糊评价、案例分析等理论和方法,借助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数字视频技术、三维技术,提供包括电子地图、多维报表、三维影像、视频图像等不同层面的图形化展现形式,为应急指挥人员提供决策依据。 

其中,地理信息系统[2-3](GIS)是一种空间信息系统,其功能是对各种空间的复杂结构进行处理、表示和分析。其具有强大的空间处理能力和分析能力以及数据唯一空间的分析功能和决策[4],GIS在城市公共安全管理中起到重要作用。但是,现阶段GIS主要基于2维平面来处理现实中遇到的问题,在动态性和可见性并没有达到要求。应急技术支撑平台综合应用系统是复杂的应急管理与决策支持系统,将应急信息进行可视化表达,并借助真实的地理三维场景、遥感影像、DEM等数据手段,再现事故现场周边环境情况,对应急决策是至关重要的。因此,基于事件复杂特性采用了可视化救援地理信息系统(V-RGIS)辅助决策者做出更优、更准确的决策。 

除了原始的地理信息之外,V-RGIS还包括了多个信息层的结合,其中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空间信息平台:包括与公共安全事件相关的具有空间信息的矢量数据和专题图件栅格数据,以及遥感动态系统采集的具有空间信息的遥感影像数据、属性数据和多媒体数据等。 

(2)公共数据接口层:整个系统各个子系统实现继承的关键和基础。它以灵活的方式与数据库管理系统连接,通过连接管理数据,并能为下一层提供基本的数据组织形式。 

(3)专业应用分析层:此层在不考虑应用的基础上,抽象出一些地理信息系统的基本、通用的功能,为下一层提供的功能模块、缓冲区分析、网络分析、DEM分析、涂层叠置分析、行动标绘、方案预演等应用。 

2 基于事件特征和V-RGIS的应急决策指挥平台设计 

2.1 系统总体设计 

应急指挥决策系统涉及领域广,技术层次深,系统的构架也是比较复杂[5],其平台功能结构如图2所示。文中基于上节分析,在决策平台结构基础上主要围绕可视化救援地理信息系统中的空间信息平台、公共数据接口层、专业应用分析层之间的关系,建立基于事件特征的城市公共安全管理应急指挥平台系统框架,如图3所示。该系统涉及主要技术包括V-RGIS技术、应急决策的推理技术和开放式规则引擎技术[6]。 

2.2 可视化应急救援地理信息(V-RGIS)技术 

采用多层次的方式建立如图5所示的数字地图,实现基于地理位置的“静态”和“动态”信息结合:(1)以电子地图的方式真实模拟城市及其周边地区的地貌、设施、道路、桥梁等信息;(2)以数据连接的方式把不直观的报表数据直观地在地图上表现出来;(3)利用GPS定位对重点的人员、车辆、物资的实施运送情况和路线进行了解。 

基于GIS建立的可视化物理环境模型,可以实现各种可能的物理破坏情形的模拟,如危机发生时,某条道路被水淹没等可能情况下如何产生有效的冗余计划;还可以分析各相关部门协作的能力评估,如协助分析消防站、救助站如何分布才能实现最佳应急救助的反应能力和效率。在演习或实际灾害发生前后的灾前准备、灾中应对、灾后重建等应急管理过程中能藉由GIS提供充分的地理环境资讯:(1)在危机发生前可藉由此系统,了解与应急管理相关的各种信息,包括政府机构、重要设施、道路建设、管网建设、及周边可利用资源等各种城市信息;(2)危机发生时,可以根据所模拟或实际发生的情况,在第一时间提供即时的资讯,如灾害的位置、飓风路径、道路淹水情况、事件的蔓延范围、需要调用的资源位置等;(3)提供中央、地区、及地方政府正确的应急预案资讯,帮助其做出正确的处理方式。 

2.3 应急决策的推理技术与实现方法 

在充满变化、极具风险、难以预测的公共安全事故发生初始,根据实时事态信息,应急决策者需要解决的问题是如何从案例库中迅速检索并提取相似度最高的案例做决策提示与对策参考;如何根据源案例进行事件推理以获取目标问题解;如何基于地理信息技术、物联网技术、以及风险分析预警技术实现应急指挥平台的智能感知。 

根据无线传感网络的特点,网络节点对采集的对象收集数据时会存在很多信息的冗余或者错误,如果对这些情况不进行处理再进行传输的话,那么会加快节点能量的消耗,从而缩短网络寿命[6-7]。因此该系统增加如图6所示的基于BP神经网络结构的数据进行数据融合,其中融合算法采用LEACH算法。 

2.4 开放式规则引擎技术 

可视化应急救援地理信息(V-RGIS)技术为应急决策提供了可靠的辅助信息,而如何将这些数据和资源提取出来并作为辅助决策的参考,并运用到决策演练当中,需要一套完备的业务规则管理系统(BRMS),其中开放式规则引擎[8]是BRMS的核心部分,是代替规则嵌入到程序代码中的部分,是链接应用程序与业务规则的桥梁。主要分为接口层、适配层、核心、数据层、规则管理层,各层之间的关系如图4所示。规则引擎核心得到BOM之后,将该对象(LUA中的Table)传入运行的上下文环境,然后对规则进行逐條运算,最终得到运算结果的输出BOM,中间可能也得经过适配层并访问数据库填充数据成为DTO并返回给应用程序。 

该系统使用LUA脚本与C++混合使用的方法实现规则外置。使用这种方法,在执行代码中,嵌入对规则判断及处理的LUA脚本的调用,在LUA脚本中调用执行代码中的部分代码。举例来说,对于行动规则,主要是依赖应急力量的类型、行动点值(与行动时间相关)、以及地图、地形、路况等数据来进行综合判断。那么规则就可以写成如下形式(伪代码): 

Function condition_move(Object A)

    { 

If (A.type = 0) then //地面力量 

Mapgrid=GetCurrentMapGrid(A 

Barrier=GetCurrentBarrier(Mapgrid) 

A.MoveHP=A.MoveHP–Mapgrid.value– Barrier.value 

Else if (A.type == 1) then // 空中力量 

… 

Else if (A.type == 2) then // 水面力量 

… 

Endif 

在每個时间片的执行代码中,只需按照一定的筛选方法,筛选出在当前时刻所发生的事件,并调用LUA脚本中对应的事件处理函数即可。 

3 结语 

通过引入应急救援地理信息技术、计算机技术、物联网技术等,实现机构联动、资源联动、信息联动,进一步增强应急管理的综合减灾和早期预警能力。通过采用开放式规则引擎技术和基于BP神经网络结构的LEACH算法的数据融合提高城市管理资源的整合利用效率,加强城市管理的统一指挥、统一调度、统一协调力度,实现常态管理与应急处置的有机结合,提高及时发现、快速处置城市管理突发事件的能力,能够确保城市运行安全、有序运转,减少灾害的再度发生。 

参考文献 

[1] 谭庆琏.提高综合减灾能力,保障城市公共安全[J].土木工程学报,2005,38(5):105-106. 

[2] 刘影,施式亮.城市公共安全管理综合体系研究[J].自然灾害学报,2010,19(6):158-162. 

[3] 赵秀玲.城市化公共安全管理[J].南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4(5):44-46. 

[4] 吕志慧.地理信息三维可视化系统应用研究[D].郑州:郑州大学,2002. 

[5] 翁凯.基于GIS及专家系统的应急指挥平台在旅游行业的研究及应用[J].科技向导,2015(18):304-305. 

篇(10)

【关键词】

高校;青年者;培养模式

一、研究背景和动机

在团中央《“青年者培养工程”实施纲要》精神的指导下,全面推进青年者培养工程,在广大青年学生中着力培养造就一大批用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武装的者,把广大青年学生更好地团结凝聚在党的周围,巩固党执政的青年群众基础,切实改进大学生理论武装工作方式,不断拓展大学生实践锻炼渠道,竭诚服务大学生成长发展的需要,引导和帮助更多的大学生健康成才,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从履行共青团的根本职责出发,针对大学生骨干的成长规律和实际需求,从增强政治素质、提升思想境界、优化能力结构、锤炼作风品格等方面着手,在大学生中培养一大批用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的、坚定跟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理想信念的学生骨干,为他们逐步成长为坚定的者奠定基础。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激发广大青年爱党、爱祖国、爱民族、爱人民、爱学校的热情,教育广大青年尊敬师长、团结同学、敬老爱幼、行为友善、勤奋学习、诚信自律,成为可堪大用、能堪重任的栋梁之才。

二、大学生“青马工程”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大学生“青马工程”在全国高校推行以来,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构建分级培养格局,培训规模不断扩大;注重理论学习与实践锻炼相结合,培训内容不断丰富;采取集中训练营(班)的方式突出重点培养,培训力度不断加大;争取政策支持和制度保障,持续保证人才培养效果。就笔者四年多来组织实施“青马工程”培训的经验来看,“青马工程”有利于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创新型人才,提高学生骨干的思想素质、理论水平及工作能力,能够在高校培养出一支思想政治素质过硬、政策理论水平较高、具有创新能力和领导能力、实践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的多元化发展的学生骨干队伍。然而,“青马工程”毕竟还处于起步阶段,实施过程中仍然还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有待进一步解决:

(一)培训水平参差不齐,师资力量有待提高

“青马工程”的目标是要培养造就一批青年者,要达到这样的标准,就必须有优秀的师资做保障,但实际操作起来有一定的难度。笔者所在的二级学院在校生人数接近2200人,可专职团干部只有笔者1人。同时,作为一个工科院系,本学院内的教师基本上都是工科背景,而且教学、科研任务繁重,可以利用的培训师资少之又少。综合考虑时间、精力、知识背景等因素,要想全部开设《纲要》中要求的理论学习、实践锻炼、志愿服务、对外交流和课题研究等难度很大,可操作性不强。

(二)培训形式略显单调,创新性有待增强

通过四年多来的摸索,“青马工程”的培训内容不断得到扩展,如我校在培训中加入了领导管理、组织策划、形象礼仪、时政民生、生涯规划等内容的专题培训和锻炼等。然而,培训形式上却仍然沿用传统的学生干部培训班集中授课的形式,以听取报告、讲座、专题学习讨论会等传统方式进行授课,说教味过重,缺乏交流和互动性,影响了培训的质量。

(三)培训时间短,长效性有待加强

“青马工程”实施过程中,绝大多数高校都是采用集中培训的模式,培训时间普遍不长,从一两周到两三个月不等,而且多是利用每周的半天或双休日,与之对应的是长效考核机制和晋级制度还不完善。

三、黑龙江科技大学电气学院对青年者培养模式的探索

(一)深化理论学习,依托主题团日开展丰富多彩活动

邀请省内抗联英雄、理论学者、学校思想政治一线骨干教师担任青马工程培训教师,积极联络校外、校内资源,通过开展系列讲座、报告等加强青马学员理论知识学习。依托“五四”青年节、“七一”党的生日、“十一”国庆节等节日组织学员观看红、开展“弘扬爱国精神唱响红色经典”红歌汇、举办“立志成才,报效祖国”征文比赛等形式多样的活动丰富学员文化生活。不断创新交流形式,开展专家研讨会、学员心得体会交流会和网上研讨会等,强化青马培训教育效果。

(二)强化实践教育,突出志愿服务和考察调研

学院“青马班”突出志愿服务和考察调研等实践环节,重视课题研究、社会调研等内容。在课题研究环节,规定“青马班”所有学员利用寒暑两个假期分小组申报课题,开展实践活动,就近取材,积极借助地势资源,并对结题报告进行统一考核评优。如近两年开展了参观“萧红故居”、“铁人纪念馆”、“虎林要塞”等红色基地社会实践活动。在志愿服务环节,学员必须参加学院与社区共建服务,每学期开展不少于20学时的志愿服务活动,制作PPT面向全体学员做报告。这些实践内容增加了大学生对国情、社会的了解,有助于社会责任感养成,真正服务于大学生的成长成才需求。

参考文献:

[1]杜兰晓,吕媛媛.高校“青年者培养工程”调查报告[J].中国青年研究,2008,(12):4347

[2]董晓蕾.大学生团员意识及思想教育现状调查[J].政工研究动态,2008,(4):2425,33

篇(11)

【中图分类号】TB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646(2008)09(a)-0158-02

1 价值工程

价值工程,简称VE。它是一门新的管理技术,是一种以提高产品价值为目标的定量分析方法[1]。

从建筑工程管理的角度考虑,价值工程是在满足工程所需性能、可靠性和维修性的前提下,使总费用达到最小的一种系统方法。在这里,价值是作为一种“尺度”提出来的,即“评价事物(产品或作业)有益程度”的尺度。

价值可以表示为:

一项工程技术的应用应考虑它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根据许多室内的试验和实际工程的应用实例[2],在混凝土中掺入聚丙烯纤维可以提高楼板的抗裂性、抗渗性,改善楼板的防水能力,延长使用寿命,降低维修费用,其功能可以显著提高。由公式(1)可知,通过研究纤维混凝土成本的大小,就可以确定其价值的高低。以下就分别讨论它们的材料成本和全寿命期综合成本。

2材料成本分析

2.1 现浇混凝土楼板不同抗裂防渗措施的成本分析

现以100mm厚的现浇混凝土楼板内分别掺入聚丙烯纤维、钢纤维、设楼面上层钢筋网等措施来提高楼板的抗裂防渗性能为例进行成本分析比较,见下表1。

掺钢纤维、设钢筋网、掺聚丙烯纤维的100mm厚现浇混凝土楼板,每平方米需增加外加材料费分别为53.04元、44.00元、3.6元,如果再计安装和运输过程中的费用差额及施工中的工艺费用差额,则掺钢纤维和设钢筋网的费用较掺聚丙烯纤维的还要高。

2.2素混凝土楼板与相同厚度的纤维混凝土楼板建造成本分析

根据材料成本分析,素混凝土楼板与相同厚度的聚丙烯纤维混凝土楼板建造成本,由于多掺入了聚丙烯纤维,建造费用随纤维掺量的增加而略有增加,每平方米的成本比较见下表2。

材料单价按2008年2月南宁市市场参考价

从上述计算来看,聚丙烯纤维现浇混凝土楼板和普通现浇混凝土楼板的每平方米造价相差不大(价差约3.6元),但以上计算过程未考虑因为掺加纤维而可减少楼板中的构造钢筋(如板角的放射钢筋),而且目前我们的楼板设计也是比较保守,为了防裂而加大了楼板的配筋量约15%左右,这就使得楼板工程的材料成本大约增加了4-6元/平方米。综合以上因素,使用聚丙烯纤维现浇楼板是可以降低初始投资成本的,甚至可比普通现浇楼板更低。

3 全寿命期综合成本分析

楼板的全寿命期综合成本包括材料费用、施工管理费用及养护维修费用等,是使用年限内所有费用的总和。纤维混凝土楼板与素混凝士楼板相比较,其材料费用和施工管理费用相应增加,但由于纤维混凝土具有更为优良的性能,它们的设计使用年限比素混凝土的要长,并且在设计寿命期内,维修管理费用会明显下降。

济南东兴商住楼是一座大底盘双塔楼建筑,总建筑面积88755m2,高99.9m(最高处111.7m),地下3层,地上30层。地上1至4层为商业用房,地上5至30层为住宅,双塔楼剪力墙结构,第4层为转换层,转换层大梁截面尺寸有950mm×2500mm、1000mm×2500mm、1150mm×2800mm三种,转换层现浇楼板厚150mm,转换层为C50高强混凝土,高强混凝土存在受压时高度脆性及大体积高强混凝土的大面积开裂等缺陷,使得高强混凝土的优越性得不到充分发挥,有关部门通过对转换层现浇楼板的全寿命期综合成本模拟分析和对各种抗裂方案进行比较选择,最终决定在转换层混凝土中掺入济南产改性聚丙烯纤维(0.9kg/m3)及NF-2高效减水剂。该工程转换层混凝土经检测质量优良,未发现可见裂缝,28d抗压强度即达到56.7MPa。由此表明混凝土裂缝控制和降低其全寿命期综合成本方面,在混凝土材料中适量掺入聚丙烯纤维是一种行之有效的途径。因此,虽然纤维混凝土比普通混凝土的建设成本高,但是全寿命期综合成本一般比素混凝土要低。

4 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分析

4.1 经济效益分析

聚丙烯纤维由于能积极有效地改善混凝土的耐久性,使混凝土高性能化,适用性广泛,使用效果显著,在工程界已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纤维混凝土应用于现浇混凝土楼板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主要表现在:

(1)减薄楼板厚度,减少楼板中因为防裂而设置的构造钢筋,缩短施工工期,从而能节省应此而可节约的一切费用。(2)楼板质量好、使用寿命长、减少维修费用等因此而节省的费用。(3)纤维混凝土具有良好的保水性,可节省养护的时间和费用及相关成本。

由以上分析可以看出,聚丙烯纤维混凝土的经济性是显而易见的。

4.2 社会效益分析

近年来,我国建筑业得到了空前的发展,但在快速发展的同时,有关建筑地下室墙板、现浇混凝土楼屋面的开裂、渗漏等问题成为建筑质量投诉的热点之一。如有一开发商就南宁市的某二十多万平方米的住宅小区,赔偿和检测及维修费用,就付出400多万元。

纤维混凝土用于现浇混凝土楼板而带来的社会效益主要表现在:(1)由于纤维混凝土对成本的节省,节省了国家资源。(2)由于现浇混凝土楼板使用寿命增加,大大降低了维护成本。(3)纤维混凝土优越的抗裂防渗能力使得现浇混凝土楼板经久耐用,给业主创造了一个安全、舒适的环境条件,并增加了居住的安全性。(4)优质的基础建设,有利于展现中国日益增长的经济实力,有利于增强党和政府部门在人民群众中的威信。综上所述,纤维混凝土使用的社会效益是难以直接核算的,但它的效益是非常显著的。

5 小结

通过运用价值工程原理来分析和评价纤维混凝土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可以看出采用聚丙烯纤维纤维应用到现浇混凝土楼板中节省了成本,可以获得较大的经济效益。同时,由于纤维混凝土优越的性能和品质,也会带来一定的社会效益。这进一步证明了纤维混凝土应用到实际工程中的实用性和优越性。

参考文献

[1] 黄定显,杜晓玲,曾铭.建筑经济与企业管理[M].南昌:江西高校出版社,1996.

[2] 盛黎明.邓运清混凝土聚丙烯纤维的发展与应用[J]桥梁.2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