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呼吸道感染防治措施大全11篇

时间:2023-06-19 16:13:41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呼吸道感染防治措施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呼吸道感染防治措施

篇(1)

[中图分类号] R378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3-7210(2014)01(c)-0134-04

Analysis of risk factors for postoperative nosocomial infection in patients received cardiac surgery and its prevention countermeasures

LI Xiaomeng1 JIANG Yongjing2 NIU Li'nan1

1.Department of Cardiology ICU, General Hospital of PLA, Beijing 100853,China; 2.Department of Critical Care Medicine, Peking Union Medical College Hospital, Beijing 100032,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study the risk factors for postoperative nosocomial infection in patients received cardiac surgery and its prevention countermeasures. Methods Patients in General Hospital of PLA ("our hospital" for short) from January 2007 to June 2009 were retrospectively studied. Then risk factors of infection were analyzed. Patients received cardiac surgery from July 2009 to December 2012 were prospectively studied and given comprehensive prevention and control measures, effects of prevention countermeasures were observed. Results ①Patients with different age, operation time, chest drainage time, intubation time, indwelling catheter time and prophylactic use of antibiotics had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in nosocomial infection rates (P < 0.05). ②Age, operation time, chest drainage time, intubation time, indwelling catheter time were the risk factors of nosocomial infection, preventive use of antibiotics was the protective factor of nosocomial infection (P < 0.05). ③After comprehensive measures adopted, upper respiratory tract infection, lower respiratory infection, gastrointestinal infection, urinary tract infection and incision infection were lower than those before comprehensive prevention and control measures adopting, the differences had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 (P < 0.05). Conclusion Elderly, non-preventive use of antibiotics and long duration of operation time, chest drainage time, intubation time, indwelling catheter time are the risk factors of nosocomial infection after cardiac surgery. Comprehensive prevention and control measures can effectively reduce the incidence of postoperative nosocomial infection.

[Key words] Nosocomial infection; Cardiac surgery; Risk factors; Prevention countermeasures

心脏手术后院内感染发生率为5%~21%,会对患者的术后恢复甚至生命安全造成不利影响。由于院内感染的发生是受到多因素共同作用的过程,因此需要综合分析其危险因素并给予防治措施,以达到减少院内感染发生的目的。目前,国外已有关于心外科术后感染发生危险因素的研究,并在给予干预措施后有效控制感染发生率。但国内仍缺乏该方面足够样本量的研究。为此,本研究分析了心外科手术患者术后院内感染危险因素与防治对策,现报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将2007年1月~2012年12月总医院(以下简称“我院”)胸心外科收治的患者纳入研究,其中,2007年1月~2009年6月间入组病例采用回顾性调查研究,资料来源于出院后的病历及电话随访;2009年7月~2012年12月间入组病例采用问卷进行前瞻性调查,并给予术后感染综合防治措施。

纳入标准:①明确的原发疾病诊断;②符合手术治疗指征;③收住院完善各项检查后给予心外科手术;④取得患者及家属知情同意。排除标准:①合并慢性感染性疾病患者;②未取得知情同意者。共纳入597例患者,其中男334例,女263例。

1.2 院内感染定义

参照原卫生部颁布的《医院感染诊断标准》[1]并结合明确的微生物学证据判断院内感染的发生情况,并根据样本来源不同分为上呼吸道感染、下呼吸道感染、胃肠道感染、泌尿道感染以及切口感染。

1.3 问卷调查

参考世界卫生组织《健康和卫生系统反应性》量表中的相关内容自行设计院内感染危险因素调查表,通过信度和效度检验后,由高年资医护人员进行调查。调查内容包括性别、年龄、手术持续时间、胸腔引流时间、气管插管时间、导尿管留置时间、预防性使用抗生素情况,并按下列标准进行分类量化:术后院内感染发生情况:未发生=0、发生=1;年龄:

1.4 感染防治对策

针对心外科手术患者采取综合防治措施,包括:①术前预防性使用抗生素;②术前给予营养支持、调节患者机体功能至最佳状态;③术中严格无菌操作,减少手术室内人员走动和围观,手术结束后用生理盐水冲洗术腔;④术后保持病房环境清洁、定期进行消毒;⑤观察引流管情况,每日进行消毒。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8.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数资料用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多因素分析采用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以P

2 结果

2.1 感染危险因素的单因素分析

不同性别患者术后院内感染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不同年龄、手术持续时间、胸腔引流时间、气管插管时间、导尿管留置时间、预防性使用抗生素情况患者,术后院内感染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见表1。

表1 感染危险因素的单因素分析

2.2 感染危险因素的多因素分析

年龄、手术持续时间、胸腔引流时间、气管插管时间、导尿管留置时间是术后院内感染发生的危险因素,预防性使用抗生素是术后院内感染的保护因素(P < 0.05),见表2。

表2 感染危险因素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2.3 感染综合防治措施的效果

采取感染综合防治措施后,上呼吸道感染、下呼吸道感染、胃肠道感染、泌尿道感染以及切口感染的发生率均低于采取感染综合防治措施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见表3。

3 讨论

术后感染是外科手术最常见的并发症,会严重影响患者术后的恢复过程及生命体征的稳定,严重者可引起感染性休克,危及生命[2]。心脏手术虽然是一类无菌手术,但术后院内感染仍有一定的发生率,根据不同研究报道,其感染率为5.0%~21.0%[3-4],最常见的感染部位为呼吸道,这与气管插管的使用、术中对肺脏的牵拉、机体全身情况较差相关[5],其余感染部位包括胃肠道、泌尿道以及手术切口等[6]。为了给院内感染的防治提供更多理论依据,国外已有研究对辖区内心外科术后院内感染发生的危险因素进行了分析,并通过针对性地给予防治措施降低了院内感染发生率[7]。目前,国内也逐步开始对心外科术后院内感染发生情况进行研究,也有关于其危险因素的报道[8],但是由于其临床样本量较少,且缺乏给予防治措施前后的比较,其整体的临床参考价值并不理想。

年龄较大的患者,全身情况多较差,且合并有慢性基础疾病,在遭受手术创伤后对于病原菌的抵抗力较弱,容易发生院内感染[9]。心脏手术本身创伤较大,会对肺脏、气管进行牵拉,增加气道分泌物,不利于分泌物排出[10],若手术持续时间较长,造成的影响也较大,并直接增加感染并发症发生的风险[11]。气管插管、导尿管、胸腔引流管的使用,增加了病原菌从医用管道进入机体并引起感染的风险[12]。这一情况在患者术后抵抗力较弱时更容易发生[13]。本研究通过单因素分析发现,不同性别患者术后院内感染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不同年龄、手术持续时间、胸腔引流时间、气管插管时间、导尿管留置时间、预防性使用抗生素情况的患者,术后院内感染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提示除了性别因素,其余因素均与术后院内感染的发生有关。

术后院内感染的发生是一个受多种因素同时作用的过程[14],高龄、抵抗力低下、手术创伤、术后引流管的使用均参与感染发生过程[15]。因此仅用单一因素对术后感染进行一元化解释信度不高,也不利于制定综合防治措施[16-17]。在单因素分析的基础上,通过Logistic回归对感染发生进行多因素分析可知,年龄、手术持续时间、胸腔引流时间、气管插管时间、导尿管留置时间是术后院内感染发生的危险因素,预防性使用抗生素是其保护因素。提示术后感染是由上述因素参与的复杂过程。针对危险因素所采用的综合防治措施能够有效减少术后院内感染的发生率,研究结果也证实了:采取感染综合防治措施后,上呼吸道感染、下呼吸道感染、胃肠道感染、泌尿道感染以及切口感染的发生率均低于采取感染综合防治措施前,

综上所述,高龄、未预防性使用抗生素以及手术持续时间、胸腔引流时间、气管插管时间、导尿管留置时间较长是术后院内感染发生的危险因素,在给予感染综合防治措施后能够有效控制感染发生率。

[参考文献]

[1] 卫生部.医院感染诊断标准[J].中华医学杂志,2001,81(5):314-328.

[2] Ziabakhsh Tabary S,Fazli M. Clinical outcome of 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ing(CABG)in hemodialysis-dependent patients and comparison with non-renal failure patients [J]. Eur Rev Med Pharmacol Sci,2013,17(19):2628-2631.

[3] Coba V,Jaehne AK,Suarez A,et al. The incidence and significance of bacteremia in out of hospital cardiac arrest [J]. Resuscitation,2013,12:300-312.

[4] 王田奇,朱学敏.心外科术后患者呼吸道感染的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J].激光杂志,2012,33(6):31.

[5] 李丽萍,杨新芳,侯芳,等.胸心外科手术患者医院感染危险因素分析及防治措施[J].齐鲁护理杂志,2007,13(18):99-100.

[6] 武迎宏,郝秋星,李冬梅.心外科实施医院感染干预措施的效果[J].协和医学杂志,2012,3(3):306-309.

[7] 徐艳,王予川,杨怀,等.某三级甲等医院心外科手术切口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医院感染调查与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2,22(16):3523-3525.

[8] 陈鸣敏.心外科手术术后医院感染危险因素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3,23(3):547-549.

[9] 王飞燕,程军.心血管病医院心外科术后医院感染病原菌耐药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0,20(1):116-118.

[10] Colombier S,Kessler U,Ferrari E,et al. Influence of deep sternal wound infection on long-term survival after cardiac surgery [J]. Med Sci Monit,2013,14(19):668-673.

[11] Yamamoto J,Shimanouchi M,Ueda Y,et al. Pulmonary mycobacterium intracellulare infection complicated with pneumothorax and chronic empyema [J]. Kyobu Geka,2013,66(9):795-797.

[12] 周晔,邵涓涓,罗智敏,等.心脏手术后铜绿假单胞菌医院感染及耐药性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9, 19(6):677-679.

[13] 冯东,王云顾,继伟,等.冠状动脉搭桥术后胸骨切口感染5例分析[J].宁夏医科大学学报,2011,33(4):385-386.

[14] 陈润芳,唐艳琴,孙国申,等.骨科手术部位感染目标性监测与分析[J].中国当代医药,2013,20(20):55-56,58.

[15] Yamauchi A,Hashimoto M. Vacuum-assisted closure in a patient with methicillin-resistant Staphylococcus aureus(MRSA)mediastinitis after thoracic aortic surgery [J]. Kyobu Geka,2013,66(6):464-468.

篇(2)

摘要: 目的:分析并总结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发病原因、临床症状以及防治与护理的效果。方法:对自2008年12月~2010年12月期间入我院接受治疗的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患者120 例,采取及时有效的防治与护理措施。结果:大部分病人接受及时有效的防治与护理措施后病情得到及时控制,最终治愈出院;个别患者因为体质差、入院就诊时间较晚或防治与护理不当造成病情反复。结论:对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患者一定要进行综合的分析与观察。该病的发病率与反复率均较高,早期诊断与治疗对提高疗效非常重要。 关键词: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防治;护理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属于常见病,发病原因大多为病毒感染,常见的有流感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肠道病毒以及腺病毒等;也有因细菌感染而引发的,常见的细菌有肺炎球菌、链球菌以及金黄葡萄球菌等。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全年均有发病,特别是冬春季节的感染患者更多[1]。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临床表现通常为发热、打喷嚏、鼻塞、流鼻涕、咽部疼痛以及头痛等症状;严重的患者表现为畏寒、乏力、恶心呕吐以及腹泻等全身性症状[2]。 1 一般资料 选择于2008年12月~2010年12月期间入我院接受治疗的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患者120 例,其中男73 例,女47 例;患者年龄在12~76岁之间,平均为36岁。其中,单次发患者37 例,多次发病患者83例;其中65例患者为每年单次发病,55例患者为每年反复多次发病。 2 临床症状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严重程度差异较大,轻者仅表现为鼻部流鼻涕、打喷嚏、鼻塞等,或伴有咽部疼痛、嗓子痛、微咳等症状。重者如果感染发生在鼻及咽部,患者将出现咽痛、发烧、咽后壁淋巴组织充血与增生、扁桃体发炎等情况,有些患者出现淋巴结肿大现象。发热一般持续2~3 日,严重者将达到1 周左右;严重的患者其体温可达39~40℃以上,患者同时感到寒冷、头痛、腹痛、全身无力、出现呕吐、精神萎靡、食欲不振、腹泻等症状,需要通过药物进行治疗,同时要求患者加强营养与多多休息,稍有疏忽的患者其感染将会扩大或蔓延至邻近器官,极易引发肺炎、支气管炎以及中耳炎等并发症。通常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在3~4d 内能够痊愈,部分患者可达2~3 周。 3 治疗方法 病毒性感染可选择专门针对病毒的药物进行治疗;细菌性感染可选用青霉素类或其它种类的抗生素进行治疗。 对于因溶血性链球菌引发的扁桃体炎或咽炎患者,使用青霉素治疗效果较理想;对于经过2~3d治疗后仍无效的患者,应考虑是否有其它病原体感染,例如,支原体感染等。当患者出现高热时,可用冷毛巾湿敷头部,勤更换,能够有效控制高热惊厥。一般的退热药,例如少量阿司匹林、扑热息痛也有效果。对于伴有鼻炎的患者,为保证呼吸通畅,需要休息好,可在进食及睡前使用鼻药[1-3]。 4 防治措施 加强自身锻炼,多呼吸新鲜的空气,增强自身的抵抗力。合理饮食,平衡膳食。冬季可食用高热量、高蛋白质类的食品,合理补充维生素,蔬菜与水果能够增抵抗力。根据温度增减衣服,适应气候冷热改变,衣服不要过多,以提高身体的御寒能力[2-4]。经常通风,经常换气,少到人多的公共场所,避免病源感染。可以使用减毒病毒疫苗,疫苗能够激发鼻腔和上呼吸道粘膜,使其分泌IgA 抗体,使呼吸道对感染的防御能力增强。 5 加强护理 对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患者的护理过程中要严格遵循呼吸系统疾病的一般护理常规。要求患者进食高热量、高蛋白、高纤维的食物,同时要清淡易消化,还要给予充足的水分;患者处于发热期时,必须要卧床休息并严格按照发热常规进行护理;严格执行呼吸道隔离并使呼吸道通畅;必须及时清除患者鼻腔内的分泌物;测量患者体温、呼吸、脉搏等,及时注意患者的病情变化;耐心地向患者讲授卫生知识,积极对其进行宣传教育[3,4]。 6 讨论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主要感染部位为鼻、鼻咽和咽部。该病的病原体主要是病毒,占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总数的90%左右。当病毒入侵机体上呼吸道后,该处的黏膜抵抗力降低,导致细菌可以入侵,同时可出现化脓性感染。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在冬春季节较多,但全年都能发生。该病的临床轻重程度差异较大,潜伏期一般为2~3d 或更长。我们在治疗过程中,对于病毒性感染患者,选择专门针对病毒的药物进行治疗;对于细菌性感染患者,可选用青霉素类或其它种类的抗生素进行治疗[4,5]。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患者由于鼻咽感染能够波及周围器官,有时鼻咽部的原发病的症状消失,而其并发症却出现加重现象,因此,一定要对上呼吸道感染进行综合的分析与

[1] [2] 

观察。早期诊断与治疗,对提高疗效非常重要,千万不要以为上呼吸道感染是小病而轻率对待。 童雅培, 王筱敏. 诊疗与护理常规[M]. 济南: 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 : -. 张梓荆. 常见病毒性急性呼吸道感染的防治(专家笔谈)[J]. 中华儿科杂志, : (): . 蒋东波, 等. 白细胞介素 水平及其对白细胞介素 等的调节作用[J]. 中华儿科杂志, : (): . 刘清泉, 王晓翔, 蔡阳平, 等. 清气透表法治疗急性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例临床观察[J]. 中国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 (): . 陈永辉. 儿科疾病中西医治疗[M].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 -. 文章屋在线 wzk.co

    

篇(3)

神经内科住院患者医院感染机率较高,且感染后严重影响患者的治疗和恢复,因此研究神经内科住院患者感染特点,对防治措施的开展具有积极意义[1]。通过对我院神经内科收治的住院患者临床资料进行收集整理,结合相关文献统计研究,总结其医院感染的特点。

1我院神经内科住院患者医院感染特点

2009年~2012我院神经内科共收治患者5429例,其中发生感染人数743例,发生感染901例次,发病率为13.69%,例次发病率为16.60%;同期全医院感染发病率为6.65%,例次发病率为7.92%。

901例次感染当中男539例次女362例次,分别占到59.8%和40.2%;30岁以下患者116例次占到12.9%,30~60岁患者156例次占到17.3%,60岁以上者629例次占到69.8%;住院天数

2神经内科住院患者医院感染特点及原因

2.1医院感染率高 收治患者5429例,其中发生感染人数743例,发生感染901例次,发病率为13.69%,例次发病率为16.60%;同期全医院感染发病率为6.65%,例次发病率为7.92%。原因:神经内科疾病多发病迅速,病情较重,患者多采用手术和住院治疗且治疗的时间较其它病症更长,和病原菌接触的机率提高;患者多伴有肢体麻木、身体功能紊乱、泌尿系统失灵、意识模糊等症状,导致卧床不起、多种生理功能需靠机械辅助,由器械引起的感染机率提高。

2.2感染多集中在60岁以上者,住院时间较长者 老年人身体机能退化严重,身体免疫系统功能衰退;老年人患有脑出血、脑梗塞等病症机率较大,后者发病进展迅速,多造成患者意识不清醒、泌尿系统失灵等症状;住院时间的延长导致接触病原菌的机率提高,医院患者较多、人员的流动频繁导致交叉感染的机率大增[2]。

2.3感染部位多集中在下呼吸道、泌尿道、上呼吸道、胃肠道 下呼吸道和泌尿道感染占到了总感染例数的89%,和相关临床研究基本一致[3]。呼吸道感染原因:意识、呼吸功能的缺失,多采用器械辅助呼吸,后者需要割开气管进行操作;由表2可知肺炎克雷伯杆菌、铜绿假单胞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是导致下呼吸道感染的主要菌源,多因为使用抗生素,被选择并优势生长产生的。泌尿道感染:患者多因为泌尿系统失灵,需要引尿机械辅助,使尿道和外界接触,医务人员操作尿包和导尿管不当,大肠埃希菌、热带念珠菌、真菌是导致泌尿道感染的主要病菌。

2.4和抗生素使用有密切关系 由表2可知,神经内科各科室的抗生素使用合理性均未达到80%,有关研究表明,使用抗生素预防感染可能会破坏患者机体内对耐药菌的抑制机能,引发病原菌的反弹[4]。

3防治措施

3.1规范技术操作,提高卫生标准 严格按照相关标准进行护理操作包括注射、输液、输血、导尿等;提高卫生标准,特别是对于重症患者,更应该加强管理的和控制,若条件允许对患者采取隔离措施[5]。

3.2相关感染针对性预防 采取预防下呼吸道感染的防护措施,包括加强病房管理,减少人员流动,保持室内的空气新鲜;帮助患者吸痰、输氧,提醒患者注意相关事项;针对泌尿系统感染,规范操作,勤换尿包、禁止回流,等。

3.3合理使用抗生素类药物 合理的使用抗生素类药物,特别是可能诱发相关病菌的选择生长的药物。

4结论

对神经内科住院患者应该加强护理标准,加强针对下呼吸、泌尿道感染的预防措施,对于住院时间较长、年纪较大的患者更应该加强监控,合理使用抗生素药物。

参考文献:

[1]华宝贺,石连仲,王新利,等.157例老年患者医院感染分析[J]中华医学感染学杂质,2006,16(5).

[2]杨来.神经内科医院感染的病因分析与预防[J]中国医药科学,2012(02).

篇(4)

医院感染多发生在高龄、重症患者。神经内科患者以年龄大、瘫痪多、意识障碍多、病情危重等为特点,成为院内感染的高危人群[1]。因此,探讨神经内科住院患者医院感染的特点及防治措施,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为确切了解我院神经内科医院感染率和病房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对本院神经内科2008年收治的所有住院患者进行回顾性调查,以分析危险因素,提出防治措施。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对我院2008年1月1日—2008年12月31日神经内科收治的所有出院患者病历进行回顾性调查分析。

1.2  方法

    医院感染诊断标准按照卫生部下发的《医院感染诊断标准》进行诊断,对医院感染病历进行登记,并对相关因素进行统计学分析处理。

2  结 果

2.1  一般情况

    2008年1月—2008年12月共出院患者2 060 例,其中男1 056 例,女1 004 例,年龄16~86 岁。发生医院感染人数236 例次,医院感染发病率为6.04%。

2.2  医院感染部位

    在236 例医院感染病例中,以呼吸道感染为最多见,占68.92%;其次是泌尿道感染,占10.24%;胃肠道和口腔感染分别占9.16%和10.28%;其他部位感染占0.40%。

2.3  住院时间与医院感染的关系

    本组患者住院时间4~120 d,统计表明,患者住院时间越长,感染机会越多。住院天数≥15 d者189 例(85.08%)。

2.4  年龄与医院感染关系

    年龄16~25 岁感染人数为7 例(2.54%),25~45 岁为16 例(6.78%),45~60 岁为45 例(19.06%),>60 岁者158 例(66.95%)。

2.5  病种与医院感染的关系

    脑出血患者发生医院感染106 例(44.92%),脑梗死患者56 例(23.73%),以后依次为颅内感染24 例(10.17%),缺血性脑病8 例(3.39%),周围神经病6 例(2.54%),其他36 例(15.25%)。

2.6  侵入性操作与医院感染

    236 例医院感染的患者有156 例进行了吸痰或导尿;18 例进行了动静脉置管;有30 例进行了气管切开;有32 例安置了呼吸机。

3  讨论

3.1  危险因素分析

    本组资料表明医院感染以呼吸道感染居首位,其次为泌尿道、肠道、皮肤及软组织。与牛桂林等[2]报道相近,均显示主要感染部位为呼吸道和泌尿道,说明神经内科感染部位有其共性。主要原因是高血压、脑出血伴神志昏迷者这类患者正常的生理反射如吞咽、咳嗽反射有不同程度的减弱或消失,痰、呕吐物等不易排出,气管切开、气管插管加之呼吸道侵入性操如吸痰的反复实施使黏膜损伤。这种整体和局部的抵抗力下降是引起呼吸道感染的主要原因[3]。

    研究显示院内感染发生率与住院时间成正比。住院天数≥15 d者占85.08%。研究显示10~30 d为感染高发时间段。

    年龄越大,发病率越高。在导致下呼吸道感染的许多因素中,患者的年龄及身体的抵抗力不能忽略。本次调查发现不同年龄段的发病率差异显著。其中以60 岁以上发病率最高,与老年人机体免疫防御功能低下、抵抗力差有关。这部分人构成了医院感染的高危人群,在控制神经内科住院患者的医院感染时,应把这个年龄段的人群作为重点。

    医院感染发病率与患者基础病密切相关。本次调查医院感染发病率最高的前3种基础病为脑出血、脑梗死、颅内感染,这些患者大多数病情较重,偏瘫、意识障碍,患者多长期卧床,免疫力低下,获得性医院感染的危险性大。此外年龄越大病死率越高,表明基础病合并感染对老年患者生命构成极大威胁。

    侵入性操作是引发院内感染的重要因素。气管插管直接破坏了会厌部正常防御屏障,削弱咳嗽反射和纤毛运动,造成了清出呼吸道分泌物无效,使感染机会增多。留置尿管损伤尿路黏膜,留置胃管为胃内细菌定植咽部提供良好的通道,增加了逆行感染的机会。提示医护人员应严格掌握侵入性操作的适应证,严格按程序正规操作,以控制感染,降低医院感染率。

3.2  预防及控制措施

3.2.1  减少宿主的自身危险性

    宿主自身因素,包括年龄、糖尿病病史、慢性肺病史、脑卒中史、起病时意识障碍、脑出血的量及部位等,这些因素虽不可干预,但如积极控制血糖、尽早清除血肿,恢复患者意识,对减少感染的发生将起重要作用。

3.2.2  调整医源性因素

    如医疗操作、治疗方法及用药情况,根据病情尽量少用或不用。医护人员接触每位患者及操作前后要进行手的清洁、消毒,防止各种医源性感染。进行侵入性操作要严格规范无菌操作和消毒隔离技术,定期对吸氧、吸痰等装置消毒,对留置尿管者每天用含有效碘1 000 mg/L碘伏溶液清洗尿道口2~3次,保持会清洁。对那些意识障碍重、呼吸道分泌物多而不易吸除的患者,应尽快做气管切开,利于分泌物的消除。留置导尿应保持密闭系统,每天更换无菌引流袋。

3.2.3  加强基础护理

篇(5)

感冒分为两种,一种是由于疲劳、着凉,使本身抵抗力下降所致;另一种是流行性感冒,有传染性,感冒的病人应戴口罩,防止传染他人。健康人若不得已接触感冒病人,也应戴口罩防止被传染。

二、保持口腔、鼻腔清洁。

1.养成饭后漱口、睡前刷牙的好习惯。饭后残留的食物残渣适宜细菌生长、繁殖,清洁口腔是既简单又有效的防治措施。

2.治疗慢性鼻炎及慢性牙病,减少呼吸道感染的来源。

三、学会定时清理呼吸道。

对于有慢性鼻窦炎、慢性支气管炎的人,每天清理鼻涕、痰液很重要。每天可以通过改变,将体内的脓涕、脓痰倒出来,使机体内的病菌降到最低限度,这样的方法很有效,可明显减少慢性支气管炎的急性发作。

四、合理饮食。

1.饮食中添加些蒜类,可增加呼吸道的抗病能力。尤其是在使用抗菌素类药物的时候,更有预防真菌感染的作用。

2.适当食用菌菇类食物。菌菇类食物对人体的免疫机制有良性刺激作用,可提高抗感染的能力。

3.胡萝卜等富含维生素A的蔬菜,有促进呼吸道粘膜修复的作用,适当食用,有利于提高呼吸道抗病能力。

4.适当喝水。缺水可导致呼吸道干燥,痰变稠,不易咳出,增加感染的机会。因此,主动喝水,保持每日有一定的尿量(至少在500毫升以上),不仅可以排出大量的代谢废物,还能湿润呼吸道,促进化痰、排痰。

五、注意休息,避免过度疲劳。

许多呼吸道感染与过度疲劳、睡眠不足有关,疲劳会使免疫力下降,更易患呼吸道感染。由于生活节奏加快,学习紧张,免疫力下降而致感染是很多年轻人和学生呼吸道感染的大敌。合理、科学地安排工作、学习,给自己一个放松心情的时间,是有利于健康的。

六、保持平和的心境。

情绪的波动会直接影响到人体的免疫力,使感染的机会增加。因此,学会自我调节,控制情绪,淡泊名利,保持积极向上、乐观宽容的心境,不仅可以避免感染,还能抵御其他疾病的发生。

篇(6)

医院感染多发生在高龄、重症患者。神经内科患者以年龄大、瘫痪多、意识障碍多、病情危重等为特点,成为院内感染的高危人群[1]。因此,探讨神经内科住院患者医院感染的特点及防治措施,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为确切了解我院神经内科医院感染率和病房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对本院神经内科2008年收治的所有住院患者进行回顾性调查,以分析危险因素,提出防治措施。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对我院2008年1月1日—2008年12月31日神经内科收治的所有出院患者病历进行回顾性调查分析。

1.2方法

医院感染诊断标准按照卫生部下发的《医院感染诊断标准》进行诊断,对医院感染病历进行登记,并对相关因素进行统计学分析处理。

2结果

2.1一般情况

2008年1月—2008年12月共出院患者2060例,其中男1056例,女1004例,年龄16~86岁。发生医院感染人数236例次,医院感染发病率为6.04%。

2.2医院感染部位

在236例医院感染病例中,以呼吸道感染为最多见,占68.92%;其次是泌尿道感染,占10.24%;胃肠道和口腔感染分别占9.16%和10.28%;其他部位感染占0.40%。

2.3住院时间与医院感染的关系

本组患者住院时间4~120d,统计表明,患者住院时间越长,感染机会越多。住院天数≥15d者189例(85.08%)。

2.4年龄与医院感染关系

年龄16~25岁感染人数为7例(2.54%),25~45岁为16例(6.78%),45~60岁为45例(19.06%),>60岁者158例(66.95%)。

2.5病种与医院感染的关系

脑出血患者发生医院感染106例(44.92%),脑梗死患者56例(23.73%),以后依次为颅内感染24例(10.17%),缺血性脑病8例(3.39%),周围神经病6例(2.54%),其他36例(15.25%)。

2.6侵入性操作与医院感染

236例医院感染的患者有156例进行了吸痰或导尿;18例进行了动静脉置管;有30例进行了气管切开;有32例安置了呼吸机。

3讨论

3.1危险因素分析

本组资料表明医院感染以呼吸道感染居首位,其次为泌尿道、肠道、皮肤及软组织。与牛桂林等[2]报道相近,均显示主要感染部位为呼吸道和泌尿道,说明神经内科感染部位有其共性。主要原因是高血压、脑出血伴神志昏迷者这类患者正常的生理反射如吞咽、咳嗽反射有不同程度的减弱或消失,痰、呕吐物等不易排出,气管切开、气管插管加之呼吸道侵入性操如吸痰的反复实施使黏膜损伤。这种整体和局部的抵抗力下降是引起呼吸道感染的主要原因[3]。

研究显示院内感染发生率与住院时间成正比。住院天数≥15d者占85.08%。研究显示10~30d为感染高发时间段。

年龄越大,发病率越高。在导致下呼吸道感染的许多因素中,患者的年龄及身体的抵抗力不能忽略。本次调查发现不同年龄段的发病率差异显著。其中以60岁以上发病率最高,与老年人机体免疫防御功能低下、抵抗力差有关。这部分人构成了医院感染的高危人群,在控制神经内科住院患者的医院感染时,应把这个年龄段的人群作为重点。

医院感染发病率与患者基础病密切相关。本次调查医院感染发病率最高的前3种基础病为脑出血、脑梗死、颅内感染,这些患者大多数病情较重,偏瘫、意识障碍,患者多长期卧床,免疫力低下,获得性医院感染的危险性大。此外年龄越大病死率越高,表明基础病合并感染对老年患者生命构成极大威胁。

侵入性操作是引发院内感染的重要因素。气管插管直接破坏了会厌部正常防御屏障,削弱咳嗽反射和纤毛运动,造成了清出呼吸道分泌物无效,使感染机会增多。留置尿管损伤尿路黏膜,留置胃管为胃内细菌定植咽部提供良好的通道,增加了逆行感染的机会。提示医护人员应严格掌握侵入性操作的适应证,严格按程序正规操作,以控制感染,降低医院感染率。

3.2预防及控制措施

3.2.1减少宿主的自身危险性

宿主自身因素,包括年龄、糖尿病病史、慢性肺病史、脑卒中史、起病时意识障碍、脑出血的量及部位等,这些因素虽不可干预,但如积极控制血糖、尽早清除血肿,恢复患者意识,对减少感染的发生将起重要作用。

3.2.2调整医源性因素

如医疗操作、治疗方法及用药情况,根据病情尽量少用或不用。医护人员接触每位患者及操作前后要进行手的清洁、消毒,防止各种医源性感染。进行侵入性操作要严格规范无菌操作和消毒隔离技术,定期对吸氧、吸痰等装置消毒,对留置尿管者每天用含有效碘1000mg/L碘伏溶液清洗尿道口2~3次,保持会清洁。对那些意识障碍重、呼吸道分泌物多而不易吸除的患者,应尽快做气管切开,利于分泌物的消除。留置导尿应保持密闭系统,每天更换无菌引流袋。

3.2.3加强基础护理

对清醒患者鼓励其有效咳嗽和排痰,对意识障碍或危重患者要取正确卧位协助排痰防止误吸,同时加强口腔护理保持口腔清洁。保持室内空气新鲜,病房内每日通风2~4次,每次30~60min,室内相对湿度保持在50%~60%。应定期对病房内空气、物体表面进行细菌监测等。

3.2.4合理使用抗生素

盲目大剂量使用抗生素,容易干扰人体的正常菌群,导致患者易感染性增高。有研究得出结论应对重要的抗生素保护性使用,如果滥用将对感染的治疗造成极大的困难,并严重影响原发病的治疗效果[4]。

神经内科住院患者是医院感染的高度易感人群。神经内科应列为医院感染管理科重点监控部门。针对医院感染的各种危险因素,医院要采取医院感染监控措施,医护人员要有较强的感染意识,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尽可能去除易感染因素,尽量缩短平均住院日,降低医院感染的发生率。

【参考文献】

[1]王茂林,王改珍.基层综合医院医院感染调查分析[J].临床医药实践杂志,2007,16(11):10951096,1102.

篇(7)

医院感染多发生在高龄、重症患者。神经内科患者以年龄大、瘫痪多、意识障碍多、病情危重等为特点,成为院内感染的高危人群。因此,探讨神经内科住院患者医院感染的特点及防治措施,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为确切了解我院神经内科医院感染率和病房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对本院神经内科2008年收治的所有住院患者进行回顾性调查,以分析危险因素,提出防治措施。

一、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对我院2008年1月1日—2008年12月31日神经内科收治的所有出院患者病历进行回顾性调查分析。

1.2方法

医院感染诊断标准按照卫生部下发的《医院感染诊断标准》进行诊断,对医院感染病历进行登记,并对相关因素进行统计学分析处理。

二、结果

2.1一般情况

2008年1月—2008年12月共出院患者2060例,其中男1056例,女1004例,年龄16~86岁。发生医院感染人数236例次,医院感染发病率为6.04%。

2.2医院感染部位

在236例医院感染病例中,以呼吸道感染为最多见,占68.92%;其次是泌尿道感染,占10.24%;胃肠道和口腔感染分别占9.16%和10.28%;其他部位感染占0.40%。

2.3住院时间与医院感染的关系

本组患者住院时间4~120d,统计表明,患者住院时间越长,感染机会越多。住院天数≥15d者189例(85.08%)。

2.4年龄与医院感染关系

年龄16~25岁感染人数为7例(2.54%),25~45岁为16例(6.78%),45~60岁为45例(19.06%),>60岁者158例(66.95%)。

2.5病种与医院感染的关系

脑出血患者发生医院感染106例(44.92%),脑梗死患者56例(23.73%),以后依次为颅内感染24例(10.17%),缺血性脑病8例(3.39%),周围神经病6例(2.54%),其他36例(15.25%)。

2.6侵入性操作与医院感染

236例医院感染的患者有156例进行了吸痰或导尿;18例进行了动静脉置管;有30例进行了气管切开;有32例安置了呼吸机。

三、讨论

3.1危险因素分析

本组资料表明医院感染以呼吸道感染居首位,其次为泌尿道、肠道、皮肤及软组织。与牛桂林等报道相近,均显示主要感染部位为呼吸道和泌尿道,说明神经内科感染部位有其共性。主要原因是高血压、脑出血伴神志昏迷者这类患者正常的生理反射如吞咽、咳嗽反射有不同程度的减弱或消失,痰、呕吐物等不易排出,气管切开、气管插管加之呼吸道侵入性操如吸痰的反复实施使黏膜损伤。这种整体和局部的抵抗力下降是引起呼吸道感染的主要原因。

研究显示院内感染发生率与住院时间成正比。住院天数≥15d者占85.08%。研究显示10~30d为感染高发时间段。

年龄越大,发病率越高。在导致下呼吸道感染的许多因素中,患者的年龄及身体的抵抗力不能忽略。本次调查发现不同年龄段的发病率差异显著。其中以60岁以上发病率最高,与老年人机体免疫防御功能低下、抵抗力差有关。这部分人构成了医院感染的高危人群,在控制神经内科住院患者的医院感染时,应把这个年龄段的人群作为重点。

医院感染发病率与患者基础病密切相关。本次调查医院感染发病率最高的前3种基础病为脑出血、脑梗死、颅内感染,这些患者大多数病情较重,偏瘫、意识障碍,患者多长期卧床,免疫力低下,获得性医院感染的危险性大。此外年龄越大病死率越高,表明基础病合并感染对老年患者生命构成极大威胁。

侵入性操作是引发院内感染的重要因素。气管插管直接破坏了会厌部正常防御屏障,削弱咳嗽反射和纤毛运动,造成了清出呼吸道分泌物无效,使感染机会增多。留置尿管损伤尿路黏膜,留置胃管为胃内细菌定植咽部提供良好的通道,增加了逆行感染的机会。提示医护人员应严格掌握侵入性操作的适应证,严格按程序正规操作,以控制感染,降低医院感染率。

3.2预防及控制措施

3.2.1减少宿主的自身危险性

宿主自身因素,包括年龄、糖尿病病史、慢性肺病史、脑卒中史、起病时意识障碍、脑出血的量及部位等,这些因素虽不可干预,但如积极控制血糖、尽早清除血肿,恢复患者意识,对减少感染的发生将起重要作用。

3.2.2调整医源性因素

如医疗操作、治疗方法及用药情况,根据病情尽量少用或不用。医护人员接触每位患者及操作前后要进行手的清洁、消毒,防止各种医源性感染。进行侵入性操作要严格规范无菌操作和消毒隔离技术,定期对吸氧、吸痰等装置消毒,对留置尿管者每天用含有效碘1000mg/L碘伏溶液清洗尿道口2~3次,保持会清洁。对那些意识障碍重、呼吸道分泌物多而不易吸除的患者,应尽快做气管切开,利于分泌物的消除。留置导尿应保持密闭系统,每天更换无菌引流袋。

3.2.3加强基础护理

对清醒患者鼓励其有效咳嗽和排痰,对意识障碍或危重患者要取正确卧位协助排痰防止误吸,同时加强口腔护理保持口腔清洁。保持室内空气新鲜,病房内每日通风2~4次,每次30~60min,室内相对湿度保持在50%~60%。应定期对病房内空气、物体表面进行细菌监测等。wWw.gWyoO

3.2.4合理使用抗生素

盲目大剂量使用抗生素,容易干扰人体的正常菌群,导致患者易感染性增高。有研究得出结论应对重要的抗生素保护性使用,如果滥用将对感染的治疗造成极大的困难,并严重影响原发病的治疗效果。

神经内科住院患者是医院感染的高度易感人群。神经内科应列为医院感染管理科重点监控部门。针对医院感染的各种危险因素,医院要采取医院感染监控措施,医护人员要有较强的感染意识,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尽可能去除易感染因素,尽量缩短平均住院日,降低医院感染的发生率。

【参考文献】

[1]王茂林,王改珍.基层综合医院医院感染调查分析[J].临床医药实践杂志,2007,16(11):10951096,1102.

篇(8)

神经内科患者以年龄大、瘫痪多、意识障碍多、病情危重等为特点,成为院内感染的高危人群[1]。因此,探讨基层神经内科住院患者医院感染的特点及防治措施,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为确切了解我院神经内科医院感染率和病房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对本院神经内科2009年收治的所有住院患者进行回顾性调查,分析危险因素,提出防治措施。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对我院2009年1月1日―2009年12月31日神经内科收治的所有出院患者病历进行回顾性调查分析。

1.2方法

医院感染诊断标准按照卫生部下发的《医院感染诊断标准》进行诊断,对医院感染病历进行登记,并对相关因素进行统计学分析处理。

2结 果

2.1一般情况

2009年1月―2009年12月共出院患者201 例,其中男142 例,女59例,年龄40-85 岁。发生医院感染人数16 例次,医院感染发病率约为8.0%。

2.2医院感染部位

在16 例医院感染病例中,以呼吸道感染为最多见,占72.3%;其次是泌尿道感染,占10.24%;胃肠道和口腔感染分别占9.16%和8.25%;其他部位感染占0.05%。

2.3住院时间与医院感染的关系

本组患者住院时间7~90 d,统计表明,患者住院时间越长,感染机会越多。住院天数≥20 d者16例(80%)。

2.4年龄与医院感染关系

年龄40~50 岁感染人数为5 例(23.8%),50~60 岁为7例(33.3%),>60 岁者9 例(42.8%)。

2.5病种与医院感染的关系

脑出血患者发生医院感染12 例(57.14%),脑梗死患者6 例(28.58%),其他3 例(14.28%)。

2.6侵入性操作与医院感染

21 例医院感染的患者有7例进行了吸痰;15例进行了导尿;14例进行了静脉置管。

3讨论

3.1危险因素分析

本组资料表明医院感染以呼吸道感染居首位,其次为泌尿道、肠道、皮肤及软组织。与牛桂林等[2]报道相近,均显示主要感染部位为呼吸道和泌尿道,说明神经内科感染部位有其共性。主要原因是高血压、脑出血伴神志昏迷者这类患者正常的生理反射如吞咽、咳嗽反射有不同程度的减弱或消失,痰、呕吐物等不易排出,呼吸道侵入性操作,如吸痰的反复实施使黏膜损伤。这种整体和局部的抵抗力下降是引起呼吸道感染的主要原因[3]。

研究显示院内感染发生率与住院时间成正比。住院天数≥20 d者约占80%。研究显示10~30 d为感染高发时间段。

年龄越大,发病率越高。在导致下呼吸道感染的许多因素中,患者的年龄及身体的抵抗力不能忽略。本次调查发现不同年龄段的发病率差异显著。其中以60 岁以上发病率最高,与老年人机体免疫防御功能低下、抵抗力差有关。这部分人构成了医院感染的高危人群,在控制神经内科住院患者的医院感染时,应把这个年龄段的人群作为重点。

医院感染发病率与患者基础病密切相关。本次调查医院感染发病率最高的前3种基础病为脑出血、脑梗死,这些患者大多数病情较重,偏瘫、意识障碍,患者多长期卧床,免疫力低下,获得性医院感染的危险性大。此外年龄越大病死率越高,表明基础病合并感染对老年患者生命构成极大威胁。

侵入性操作是引发院内感染的重要因素。因为侵入性操作会导致局部黏膜或上皮损伤,为细菌的繁殖提供良好的环境,增加感染机会。故而提示医护人员应严格掌握侵入性操作的适应证,严格按程序正规操作,以控制感染,降低医院感染率。

3.2预防及控制措施

3.2.1减少宿主的自身危险性

宿主自身因素,包括年龄、糖尿病病史、慢性肺病史、脑卒中史、起病时意识障碍、脑出血的量及部位等,这些因素虽不可干预,但如积极控制血糖、尽早清除血肿,恢复患者意识,对减少感染的发生将起重要作用。

3.2.2调整医源性因素

如医疗操作、治疗方法及用药情况,根据病情尽量少用或不用。医护人员接触每位患者及操作前后要进行手的清洁、消毒,防止各种医源性感染。进行侵入性操作要严格规范无菌操作和消毒隔离技术,定期对吸氧、吸痰等装置消毒,对留置尿管者每天用含有效碘1 000 mg/L碘伏溶液清洗尿道口2~3次,保持会清洁。留置导尿应保持密闭系统,每天更换无菌引流袋。

3.2.3加强基础护理

对清醒患者鼓励其有效咳嗽和排痰,对意识障碍或危重患者要取正确卧位协助排痰防止误吸,同时加强口腔护理保持口腔清洁。保持室内空气新鲜,病房内每日通风2~4次,每次30~60 min,室内相对湿度保持在50%~60%。应定期对病房内空气、物体表面进行细菌监测等。

3.2.4合理使用抗生素

盲目大剂量使用抗生素,容易干扰人体的正常菌群,导致患者易感染性增高。有研究得出结论应对重要的抗生素保护性使用,如果滥用将对感染的治疗造成极大的困难,并严重影响原发病的治疗效果[4]。

神经内科住院患者是医院感染的高度易感人群。神经内科应列为医院感染管理科重点监控部门。针对医院感染的各种危险因素,医院要采取医院感染监控措施,医护人员要有较强的感染意识,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尽可能去除易感染因素,尽量缩短平均住院日,降低医院感染的发生率。

参考文献

[1]王茂林,王改珍.基层综合医院医院感染调查分析[J].临床医药实践杂志,2007,16(11):1 095-1 096,1 102.

篇(9)

中图分类号:R562.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717(2007)11-2309-03

支气管哮喘是一种以多种细胞特别是肥大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和T淋巴细胞等炎性细胞参与的气道慢性炎症和以气道高反应性(BHR)为特征的疾病。是当今世界威胁公共健康最常见的慢性肺部疾病。目前世界各国报道的哮喘患病率差异较大,从0.3%~7.0%不等,全球已有哮喘患者约3亿。帕累托原则(Pareto Pfinlipe)或称“80/20法则”,也叫做“关键的少数和次要的多数原则”。这个法则显示:80%的结果,归结于20%的起因。它说明在任何特定的群体中,重要的因子通常只占少数,而不重要的因子则占多数,只要掌握可具有重要性的少数因子,即能控制全局,对于支气管哮喘的防治亦是如此,对本院5年来因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住院病人的发病诱因进行综合分析,现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

研究对象:全部病人来源于广东省中医院珠海医院2000年1月1日一2005年1月1日住院及门诊病人,共405例,其中男182例,女223例;年龄5~65岁,平均30.3岁。

1.1 诊断标准

支气管哮喘诊断依据1997年中华医学会《支气管哮喘防治指南(支气管哮喘的定义、诊断、治疗、疗效判断标准及教育和管理方案)》。

1.2 纳入标准符合上述支气管哮喘的诊断标准的2000年1月1日2005年1月1日住院及门诊病人。

1.3 排除标准

①不符合诊断标准和纳入标准者。②非急性发作住院病人。③病人资料不全,影响客观评价者。

2 方法

以填写调查表的形式,将哮喘急性发作可能诱发因素一一列表,并登记每个病人的诱发因素。同时进行按性别、季节、气候等因素分类,分别进行帕累托分析。对不同人群的主要诱发因素进行分析的大样本随机设计方案。

3 统计学分析

应用SPSS11.0统计学软件帕累托分析,按性别、季节等因素分类,分别进行帕累托分析。对不同人群的主要诱发因素进行分析。

4 结果

见图1~5。

篇(10)

Inducement and Prognosis of Pityriasis Rose

GUO Meng,XU Chun-hua.Dermatology and std department of the first People’s Hospital Henan,Shangqiu 476100,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inducement and prognosis of pityriasis rose.Methods The data of 200 patients with pityriasis rose from July of 2005 were analyzed retr-ospectively.Results Pityriasis Rose was recorded to be caused by multiple factors,Upper respiratory tract infection were the main ones.31 cases were cured and 36 showed effec-tive,The total efficient was 75.28%.Conclusion In the treatment of pityriasis rosea,we must take into account the incentives,Through the follow-up we can see that pityriasis ros-e is a self-limiting disease,the prognosis is good.

【Key words】Pityriasis Rose; Inducement; Prognosis

DOI:10.3760/cma.j.issn 1673-8799.2010.06.08

作者单位:476100河南省商丘市第一人民医院皮肤科

玫瑰糠疹是一种较常见的炎症性皮肤病,病因尚未明确。为进一步了解玫瑰糠疹在本地区的流行特点与发病诱因及预后情况,提高对该病的诊疗水平,笔者对2005年7月以来在本科门诊就诊的200例玫瑰糠疹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了观察和回顾性分析,仔细探索诱发玫瑰糠疹病情的各种因素,并针对诱因采取了积极地治疗措施,对临床疗效和预后情况作了长期的随访和总结,现报告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临床资料 本文原始病例为来自2005年7月至2009年12月确诊的我院门诊患者共200例,所有患者均符合玫瑰糠疹的诊断标准[1]。有明显的发病诱因或使病情加重的诱因者89例(治疗组),其中男47例,女42例,年龄6~45岁,平均25.50岁,诱因包括上呼吸道感染59例(上呼吸道感染伴发热33例,咽炎15例,扁桃体炎11例),环境因素11例(环境潮湿6例、淋雨5例),饮食因素9例(食鱼虾海鲜6例,酗酒3例),内分泌因素6例(妊娠4例,月经周期2例),药物因素4例。无明显诱因的111例(对照组),其中男59例,女52例,年龄7~43岁,平均25.00岁。两组病例年龄、性别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治疗组、对照组患者皆酌情选用抗组胺药、复方甘草酸胺、维生素类、中医中药等常规药物治疗,2周为1个疗程,疗程结束时评定疗效。治疗组患者在常规药物治疗基础上还加强了针对诱因的治疗:对上呼吸道感染者加用了罗红霉素胶囊(江苏扬子江药业)、复方毛冬青口服液(我院药厂生产);对环境因素诱发者采取了改善生活环境的措施;对饮食因素诱发者除食物禁忌外,还加强了抗组胺药物的应用;对其他有明确诱因者,也采取了相应的防治措施。

1.3 疗效评定标准 按照皮损消退程度分为痊愈、显效、好转、无效。痊愈:皮损全部消退,仅留有暂时性色素沉着斑和脱屑,瘙痒消失;显效:皮损消退70%以上,瘙痒明显减轻或基本消失;好转:皮损消退50%以上,瘙痒减轻;无效:皮损消退不足50%,或无变化。有效率=痊愈率+显效率。

1.4 随访 所有确诊患者登记造卡,疗程结束后均坚持进行随访,随访时间为6个月。

1.5 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 15.0进行数据统计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2 结果

2.1 临床治疗结果。

表1

治疗组与对照组疗效比较(例,%)

组别例数痊愈显效好转无效有效率(%)

治疗组89313622075.28

对照组111293147454.05

治疗组痊愈31例,显效36例,有效率为75.28%。对照组痊愈29例,显效31例,有效率为54.05%。两组有效率经统计学处理。χ2=9.6,P

2.1 随访结果 所有治疗痊愈患者在随访期6个月内均未见复发;治疗显效、有效及部分无效者,皮损在4个月内基本全部消退,且皮损消退后在随访期6个月内也均未见复发。

3 讨论

玫瑰糠疹是一种急性、自限性的丘疹鳞屑性皮肤病,好发于躯干和四肢近端,大小不等,数目不定,典型皮损为覆有领圈状糠状鳞屑的玫瑰色斑疹,病程有自限性。根据其流行病学特点,皮损初为母斑,相隔一段时间后发生子斑,病程自限,复发罕见等特征符合以感染为起因的疾病,然而尚需得到实验室的证实。目前多数学者认为该病是病毒感染所致,或与细菌、真菌感染及过敏因素等有关[1],但近期研究发现,细胞免疫反应可能参与了本病的发生[2]。其在细胞免疫方面的发病机制可能为:机体被病原体感染后,病原体或其产物进入机体作为抗原或半抗原,LC等抗原递呈细胞识别、加工处理抗原,并携带抗原从表皮到真皮,再经真皮淋巴管进期

入局部引流淋巴结,将处理过的抗原呈递给淋巴细胞,同时激活CD4+T细胞,分泌IL-2、肿瘤坏死因子α、干扰素γ等细胞因子引起迟发型变态反应。[3]

本文的资料通过对就诊的玫瑰糠疹患者的发病诱因进行认真分析,并且针对诱因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发现临床疗效有显著提高,这些都表明上呼吸道感染等因素是玫瑰糠疹常见的诱因,这些提示临床医生在玫瑰糠疹的治疗中,要考虑到针对诱因的治疗,清除感染病灶、改善患者的生活环境,积极防治上呼吸道感染,这些措施都有利于患者的康复。而且通过对预后较长期的随访,可以证实玫瑰糠疹是一种自限性疾病,预后较好。

参考文献

篇(11)

3.江苏省兴化市茅山畜牧兽医站225713;4.江苏省兴化市戴窑畜牧兽医站225745)摘要:为探究猪呼吸道综合征病原体的检测和综合防治措施。随机从我市50个临床确诊为猪呼吸道综合征病原体感染的猪场中选择200份肺部感染的组织,同时抽取了1500份血样,通过PCR、感染抗体检测以及细菌分离等对其进行分析。通过分析之后,有96.0%的猪群都存在呼吸综合征病毒以及猪肺炎支原体的混合感染,而引起感染的病原较多。做好猪呼吸道综合征病原体的检测,可以有针对性的采取综合防治措施。

关键词 :猪呼吸道综合征;病原体的检测;综合防治措施;分析

猪呼吸道综合征是猪呼吸道疾病的一个总称,具体指的就是由不同的细菌、病毒、环境以及支原体引起的呼吸道疾病,该病主要发生在早期的生长育肥猪以及断奶后的保育猪,猪呼吸道综合征会使得猪生长缓慢并引起猪肺炎的发生。根据相关资料显示,在我国猪呼吸道综合征的发生率介于30.0%~70.0%,而且会引起一定程度的病猪死亡,严重的影响着我国养猪场的发展以及养殖户的经济利益。本文主要对我市猪呼吸道综合征病原体的检测以及综合防治措施进行论述,现就其中的主要内容报道如下。

1 材料及方法

1.1 材料

随机从我市50个临床确诊为猪呼吸道综合征病原体感染的猪场中选择200份肺部感染的组织,同时抽取了1 500份血样,关于猪呼吸道综合征猪场的评定标准主要有以下几点:发病率介于30.O%~70.0%,病猪在临床上主要表现为呼吸困难、厌食、咳嗽以及发热,经测定后体温介于40~40.5℃之间。对于发病率介于30. 0%~70. 0%之间的猪场中的死猪采取肺淋巴、肺等器官,主要用于细菌病毒的检测,并从中选出病前以及治疗之后的血清进行检测。

1.2 方法

核糖核酸的提取。选取病猪的肺以及肺淋巴组织,向其中加入缓冲液,之后研磨直至组织块消失,将研磨后的这些液体加入离心管中,注意冻融循环不少于3次,之后离心操作。

提取上层液体lOOmL,同时加入400μl.变性液以及lOOμL氯仿异戊醇液,将这三种液体振荡之后进行离心操作。离心结束后选取上层清液lOOuL放到新的离心管中,加入异丙醇继续离心,整个检测过程中需要设置阳性和阴性对照,最后测得的猪呼吸综合征病原体的阳物产物为514 bp,

脱氧核糖核酸提取。选取病猪的肺淋巴以及肺器官,研磨之后加入缓冲液,之后研磨直至组织块的消失,注意冻融循环不少于3次,将研磨后的这些液体加入1. 5mL离心管中,之后离心操作。提取上层液体lOOμL,同时加入100μL氯仿,摇匀后离心,去上层液体加入并逐步进行,最终检测出来的PRV阳物产物为526bp。

细菌培养。根据细菌的生活习性,选择5. 0%的脱纤兔血胰大豆蛋白琼脂,这些营养物质再倒入到培养基之前需要加入1. 0%的辅酶1。在培养过程中需要进行需氧和厌氧两种培养,厌氧的培养主要使用烛缸法。在培养成功之后需要对培养的细菌进行革兰氏染色,染色之后可以进行生化试验,将1. 0%的辅酶1加入到疑似病毒的样品中进行鉴定,根据实验结果确定出提取物的组成。

2 结果

对50个确诊为猪呼吸道综合征的200份猪呼吸道综合征样品中病原体检测结果发现其中PRSSV的阳性率达到了89. 0%,而MH的阳性率达到了90. 0%,这两种属于主要的病原体。此外比较多的还有链球菌,占到了64. 0%,具体的数据见表l,此外通过对不同养殖场进行比较分析,不同的养殖场中猪呼吸综合征的发生的情况是有差别的,但是这种差异不明显,而且这些养猪场发生猪呼吸道感染的主要原因还是由于PRRSV和MH引起的,其他的一些细菌仅仅只占到了其中很少的一部分。

3 讨论

猪呼吸道综合征是猪呼吸道疾病的一个总称,具体指的就是由不同的细菌、病毒、环境以及支原体引起的呼吸道疾病,该病主要发生在早期的生长育肥猪以及断奶后的保育猪,猪呼吸道综合征会使得猪生长缓慢并引起猪肺炎的发生,在养猪场,猪呼吸道综合征是比较常见的疾病,猪在患重病之后生长缓慢,而且饲料的利用率较低,严重时会直接引发病猪的死亡,同时还会传染给其他健康猪,对其他健康猪构成威胁而且造成养殖户的经济损失。要做好预防工作,首先就是要了解猪呼吸道综合征的病因,只有找出病因才能有针对性的开展预防工作。

猪呼吸道综合征产生的原因主要包括环境因素和病原体感染。环境对于猪呼吸道综合征会产生较大的影响,主要就是养猪户为了做好保温防暑工作,将猪舍完全的封闭起来,这样会造成猪舍内空气的不流动而且会增加氨气超标,从而给猪的呼吸道造成伤害,还有就是每个猪舍中猪的数量分配的不合理,会造成空间狭小,从而增加猪感染呼吸道综合征的几率;在病原体方面,通过对我市50个养殖场的调查和检测,发现引起猪呼吸道综合征的病原体主要包括猪肺炎支原体和猪呼吸综合征病毒,此外还有其他一些细菌,如猪链球菌。这些病原体会直接引起猪的呼吸道综合征。也就是说呼吸综合征的感染、猪繁殖以及应激反应都会诱发呼吸道综合征。

根据资料显示,猪呼吸道综合征的发生主要集中在18~20周龄,同时对于一些仔猪,在断奶之后如果已经感染了猪呼吸道综合征病毒,很容易发生猪呼吸道综合征。另外,对于一些刚转群的猪也很容易发生猪呼吸道综合征,对于发生应激反应的猪,发生呼吸道综合征的概率也比较大,一般在潜伏一段时间后就会发病。

针对以上分析的猪呼吸道综合征的发病原因,可以采取以下综合措施,以便降低猪患上呼吸道综合征的概率。

要重视养殖场的环境管理,具体的就是要注意猪舍的通风换气防寒保温,定期的实施杀菌消毒,同时避免混群,此外减少环境中的应激因素,同时在每个猪舍中猪的个数需要严格控制,猪仔的时候可能一个猪舍中可以分配的猪较多一些。随着猪的生长,可能就会容纳不下,这个时候对猪群进行重新分配会减少猪呼吸道综合征的发生,所以在仔猪购买回来之后就要确定下来,避免猪群多次移动。

重视饲料的合理配比,合理的配比饲料不仅可以提高猪的免疫力而且会减少食用过程中产生的应激性,同时在配制自制饲料的时候需要保证各种添加剂的合理使用,过多的添加剂可能会对猪产生不良反应。

及时做好疫苗的接种工作,不同地区在一个阶段内猪病的发病方式会有所不同,需要及时的联系动物疾病预防和治疗中心,了解猪病在某一时间内的发展趋势,并做好相应的预防措施,准备好需要的药品。

对于一些大的养猪场需要建立疾病应急方案,做好科学合理的药品预防工作。由于猪呼吸道综合征在发病之后具有传染性,所以在猪群中发现患有猪呼吸道综合征的立即将其隔离,治疗观察,必要的时候对病原体进行培养检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