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制造业发展趋势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前言
我国的酒精制造业已经发展多年,酒精产品能耗、污染物排放和水耗都相对较高,这些问题都或多或少的影响全球气候,而且目前我国酒精制造业的发展规模不是很均衡,技术管理水平也相对落后,这些都是酒精制造业面临的问题,也是急需解决的问题,否则会影响我国酒精制造业的发展。
1 酒精制造业现状分析
经过对我国酒精制造业现状的了解并分析后发现,目前我国的酒精制造业在技术和管理水平方面有很大欠缺,而且酒精制造业的分布、规模和生产工艺等都存在一定问题,这已经严重影响酒精制造业的发展,因此要将酒精工业发展和经济发展、社会发展紧密相连,从根本上改善和提高我国酒精制造业的综合水平。
1.1 管理和技术水平较弱
从事于酒精制造业的工作人员有很大一部分都是对酒精生产、管理等方面存在认知缺陷,而管理人员没有及时的引进最新科技和工艺也使酒精制造业的发展无法满足需求,就形成如今酒精制造业发展战略没有从全局进行考虑和规划,最终导致酒精行业技术水平低、生产效率低,经济效益自然也受到很大打击。没有实现酒精生产工艺的科学规范控制和管理,资源利用率也就不是很理想,最终严重制约酒精制造业的发展。
1.2 非均衡的发展规模
我国有十几个城市都在发展酒精制造业,虽然酒精行业的分布范围比较宽广,但是这种分布范围却呈现不均衡的发展趋势,规模大小更是参差不齐。酒精制造业的不均衡发展规模严重影响酒精生产以及资源上的控制和整合,无法充分发挥酒精制造业最大的经济效力。另外,我国不断对酒精行业的相关制度进行改革,这导致酒精行业的发展格局在不断变化,例如白酒税收增高,导致利用粮食生产酒精的情况大范围扩展,而工业生产酒精就严重缩减。
2 酒精制造概述
酒精制造通常是使用糖蜜等具有糖类的原料或小麦、玉米和薯类的淀粉性质的原料,通过蒸、煮、糖化、发酵、蒸馏后制作成酒精产品。酒精分为粮食发酵酒精和糖蜜发酵酒精,其工业制法一般为淀粉发酵法、乙烯水化。目前酒精产业的发展和农业发展比较紧密,以切合市场需求为核心,以质量的提高和经济效益的增长为重点,坚持生产优质产品、低消耗和多品种的路线来发展酒精产业,同时还要以最快的速度引进新技术,促进酒精产业更好的发展。经济效益是所有企业的共同目的,不断扩展酒精制造业的发展规模,有效治理污染问题并不断研发新能源的开发和利用,在能源方面加强管理和控制,尽最大可能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品质量,从而促使酒精制造业走向新产品、多品种的多元化发展道路。酒精制造业企业还要不断对企业自身加强建设,不断提高员工的综合素质,加快科技进步的速度,改善企业管理和经营水平,在酒精制造业中提升自身竞争力。
酒精发酵法是利用糖质或淀粉质原料通过在微生物作用下生成酒精,下面介绍一下淀粉质发酵法:将原料粗碎即将大块原料粉碎成小块原料,再利用粉碎机将小块原料粉碎成更细的原料;将粉碎好的原料加入适量水后预热,加温促使淀粉颗粒在高压蒸煮后不断破裂而达到溶解状态成为糊状;将上一步骤的糊状物通过曲霉菌淀粉酶进行糖化;发酵过程是无氧呼吸的过程,在发酵过程中会发生很多复杂的化学反应和生物变化,例如蛋白质生成氨基酸和肽;蒸馏,其目的是提纯,主要将杂质、水、固体物质等去除。
3 酒精制造业发展趋势探究
酒精制造业作为我国经济发展中比较重要的行业之一,其发展趋势也应该受到国家和社会的高度关注,同时对其技术的应用和管理等方面也要不断提升水平,这样才能推动酒精制造业的不断发展。
3.1 加强现代化管理方式的使用
现代化管理方式主要包括人力资源管理和利用,通过科学合理的方式将酒精制造的生产流程进行优化和改善以提高生产效率。传统酒精制造业的管理过程中,基本没有完善健全的管理制度,导致员工工作消极怠慢,也使酒精制造过程中的浪费现象更加严重,对效率造成很大的负面影响,这与当代的企业管理理念严重不符,所以要加强现代化管理方式的运用,在企业内部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并严格按照规定管理,推动酒精制造业管理水平的不断提升。
3.2 加强酒精制造工艺技术的提高
在酒精制造过程中要利用到很多工艺技术,而传统的工艺方式不仅效率比较低,而且浪费人力和物力,最终使企业经济效益也随之下滑。加强工艺新技术的引进对酒精制造业的发展有很大促进作用,不仅节省能源和人力资源,同时也是提升企业竞争力的捷径,能给企业带来很大竞争优势。
3.3 重视循环经济思想
循环经济是人类经历了多年的发展和反思而形成的一种理念,可以称之为新型经济发展趋势。在过去的工业生产中,人们对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方面都不够重视,导致如今环境问题成为全球化问题,可持续经济的发展已经成为目前各国家重视的问题之一。当然在酒精制造业的发展历程总也要重视可持续发展的落实及贯彻,研究更多的新材料来生产酒精,提高酒精生产过程中的资源使用率,以及在酒精生产过程中废物、废料的循环使用,这样不仅能提高酒精制造业对社会环保的效益,同时也体现了循环经济的理念。
3.4 强化信息自动化,加强高效化生产
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信息自动化已经运用在各行各业中,酒精制造业的信息自动化也是其必然发展趋势,信息自动化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决定地区甚至国家的经济水平,同时信息自动化水平也推动了生产过程中生产方式和生产流程的优化和改善,通过技术措施使生产流程更加简单,对生产工艺、管理方法和经营方法不断更新,只有将新兴技术、科技手段融入到酒精制造业的生产活动中去,推动酒精制造业信息自动化水平的提升,才能推动酒精制造业向更广阔的空间发展。
3.5 重视生态环境污染问题
酒精制造业在一定程度上破坏生态平衡、污染环境,目前很多绿色产业在蓬勃发展,各行各业都掀起了绿色发展的热潮,酒精制造业也面临生态环境问题也要进行适当的改进,在保证各方面如排污水、废弃物排放等符合国家标准的前提下,要尽最大可能降低对生态环境的污染和迫害。在当前形势下,如何更快的靠拢国际环境指标、提升环境竞争能力等问题已经成为酒精制造业高度关注的问题。
4 结束语
酒精产品已经广泛应用于化工、食品和医疗等领域,但由于各种因素导致其在发展过程中出现各种问题,导致酒精制造业面临更大的困难和挑战,因此酒精制造业企业要不断提升技术水平、管理水平,优化运营和制作工艺,重视其平衡发展从而保证酒精制造业能为国家经济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库存优化作为物流设备供应商,音飞对库存优化有怎样的理解?
金跃跃:目前,物流装备的应用市场分为制造业和流通业两大领域,库存优化的需求主要存在于制造业。其中,大部分制造业企业的内部管理包括生产制造中心和物流中心两部分。相比之下,企业通常更注重生产中心的管理。因为该类企业的主业是研究产品研发和生产技术,对仓库管理缺乏足够的重视。同时,专业的仓库管理人员也较为匮乏。
近年来,围绕库存优化,学校、专业的研究机构和个别企业开展了不同程度的研究和探索。其中,学校研究的很多理论无法应用于实际生产:研究机构更倾向于进行流通业等大物流的研究,提供一些整体的解决方案;而个别企业的库存优化大多是随着生产规模的扩大逐步进行的,缺乏系统性和专业性。
我们认为,在实现库存优化的过程中,物流自动化只是一个手段,更重要的是管理。即规范每个员工的做法,特别是改变原有的做法,实现账和物完全一致。为此,需要用到一些专业化的物流自动化设备和仓库管理软件。
库存优化在您看来,目前制造业企业在库存优化方面存在哪些需求?这些需求产生的原因是什么?
金跃跃:两方面原因导致了制造业企业产生库存优化的需求。首先,国内的制造业水平有了很大提高。达到一定程度后必然会从其他环节挖掘利润。其次,在金融危机的影响下,更多的企业开始关注提高效率、降低成本。在这种情况下,库存优化便成为越来越多的制造业企业积极追寻的方向。
十多年来,音飞已承接了1 0000多项的仓库工程,为可口可乐、博世汽车、通用汽车、中国石油、联想、中国石化等国内外知名企业提供货架产品及相关服务。在近两年的项目实施过程中我们发现,这些客户中很多都出现了仓库更新换代、提高管理水平的需要。而货架仅仅是帮助他们解决存放场地的问题。同时,仓库的精细管理还需要有专门的信息系统做支持,单纯依靠ERP是很难实现的。在选购货架的过程中,客户的关注点也开始发生变化,由货架本身转向如何利用物流设备实现更合理的空间利用,减少存货量和管理人员,提高作业效率等。
记者:针对新的市场需求特点,音飞在产品和服务方面有何侧重?
金跃跃:正是因为看好仓库管理领域的发展前景,近年来,音飞在产品方面进行了不断的探索,在原有的仓储货架产品系列基础上,推出了物流周转和自动化仓储系列产品。并与系统集成商合作,建设全自动立体仓库,同时,立体仓库的市场份额也日益增加,每年要承接数十座仓库的项目建设。
音飞的目标定位不是集成商,而是仓库设备供应商。从某些方面来看,制造业的仓库管理项目和货架销售有相似的特点。比如单体规模普遍不大、行业分布较为分散等。音飞对这类项目已经拥有成熟的管理水平和能力,对我们也是最合适的。目前,音飞正在逐步把仓库管理咨询作为销售工作的主导,在该领域已经实现了近2000万的订单规模。
在产品种类和类型的拓展上,货架是物流自动化的基础设备,也是音飞的优势领域,所以要坚持做强做大。同时,针对制造业企业的物流管理特点和现状,为其仓库管理提供一些易于操作和管理的自动化设备。比如。高度在10米以下、单元货物重量在300公斤以下的堆垛机,垂直升降柜、电动移动式密集库等。此外,音飞还开发了相应的仓库管理软件,对人员、岗位、作业流程进行规范化管理,并作为一种增值服务,提供给有需要的货架项目客户。
记者:音飞的仓库管理软件有何特点?其在库存优化中发挥怎样的作用?
金跃跃:制造业企业的仓库管理是最末端、最原始、也是最统一的单元,对于这样的需求,通用的仓库管理系统(WMS)并不适合。音飞提供的仓库管理软件完全是基于对货架上所存放货物的管理,目的在于为硬件设备提供增值,从而帮助客户提高仓库管理水平,降低库存量,提高作业效率。
早从2006年开始,音飞就与南京当地一些高校的物流教研室开展了产学研合作,进行仓库管理软件系统的开发,并通过自身的试用不断进行系统功能的完善。最终形成了一套相对成熟的系统。该系统具有操作简便直观,界面简洁统一,可视化强,可配置性好,支持系统导向和现场导向两种操作模式,支持多点、多货主、多客户和供应商等特点,对仓库运营中的入库、出库、盘点、调整、调拨、保税管理、标签、包装和拆包装、补货等业务操作和增值服务均提供良好的支持。
记者:身为典型的传统制造业企业,音飞在库存优化方面有何经验和体会可供分享?
金跃跃:一方面,货架属于典型的传统制造业。当市场竞争激烈到一定程度时,货架生产企业必然需要加强成本管理,向内部要效益。另~方面。作为仓储物流设备供应商,只有把自己的仓库管好,才有可能为客户提供相应的服务。因此,进行库存优化也是音飞的一项重要工作。
从供应链角度来看,仓库实际上是企业的利润中心。以音飞的原料库为例,库存1吨赁的成本是20~50元,加快库存周转率就意味着产生更多的利润。成品库也是同样的道理。对此,我们制定了相应的管理制度,比如存货超过一定期限要向相关部门收取费用,促使各部门提高计划的准确性。再有,节省库存场地、降低料损料耗也是库存优化的实现方式。据统计,以往仓库自己进行切割下料向生产线配送的成本是100元/吨,而现在则是将这一工序直接外包给供应商。避免增加切割设备的同时,更减少了不必要的料损料耗,成功将该环节的成本降低了20%。2008年,音飞提出了每年将原材料库存降低5%的目标,今年已经实现10%的降幅。
对于制造业企业而言,库存与生产方式密切相关。丰田的JIT(Just InTime,即时生产)就是最简单有力的证明。它既是一种以最大限度地减少企业生产所占用的资源和降低企业管理和运营成本为主要目标的生产方式,又是一种理念。JIT的实质就是管理过程,通过生产
均衡化、同步化,实现零库存与柔性生产,减少和降低各个环节上的浪费。相信这些道理很多企业都知道。近年来,我们把工作重点从以往的销售转移到公司的内部管理和生产流程规范上,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开展了一系列精益化生产的探索。比如,按照不同种类产品的生产工序,设计生产节拍,在中间环节使用物流输送小车、地面输送线、空中搬运等方式提高作业效率,实现紧密的流程衔接。同时,从原料到生产制造加工,再到成品,在仓储及生产线上应用信息化条码管理。事实证明,这些做法在降低库存量、提高仓库利用率、优化库存结构等方面起到了明显效果。
在人员管理方面,音飞的发展历程形成了老员工的一些固有的管理思路,在坚持这些固有思路的基础上,适当进行现代管理技术的灌输和微调,是保证管理生命力的关键。
记者:音飞如何看待目前的市场特点?作为制造业企业,音飞在自身管理方面有何发展计划?
(一)客车行业财务信息化特点 客车行业的生产经营特点,决定了客车行业财务信息化路径有别于其他行业。客车行业是指生产和销售旅游、公交、客运汽车为主的行业,属于制造行业,该行业生产流程长,成本控制要求高,成本核算复杂。同时,客车行业的采购和销售特点,与一般机械制造业又有着显著差别,受市场需求和宏观经济变化影响比较明显,在产品销售市场的开发和竞争上,也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客车行业订单式生产,客制化程度高、交期短的生产经营特点,决定了客车行业财务信息化的特点:一是成本核算是采用分批法核算,按订单归集材料费、以实际工时分摊制造费用,对订单BOM的准确性依赖度高;二是资金供给主要采用票据融资及无息负债;三是销售回款采用车辆按揭、信用证、信用分期及款到发车的形式;四是随着海外销售的增加及国际金融环境的恶化,特别是敏感地区结算途径的受限和外汇汇率风险的加大。决定了传统的管理方式和核算模式已经不能满足经营扩展的需求,借助先进的信息化管理工具是企业进行快速评估和决策的必备手段,也是企业持续经营绕不开的途径。客车行业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使得产品价格、产品配置、交期满足能力、融资条件等因素成为获得订单的重要手段。特别是随着公开招标采购的日益普及,传统的成本核算模式和报价依据已无法适应快速多变的市场需求,往往因信息掌握不全出现高估或低估订单成本的状况出现,产生丢单或订单严重亏损的事件发生。因此,主流厂家都先后开发和使用各种ERP工具以解决企业发展对信息化的需求。
(二)厦门金龙财务信息化发展概况 厦门金龙联合汽车工业有限公司(简称“厦门金龙”)成立于1988年,作为国内客车制造业的龙头企业, 自1998年开始就逐步进行了财务信息化建设的探索,最先使用的是利玛财务软件。 随着业务规模的发展, 2006年财务核算模块引入了金蝶ERP软件及自行开发的KIMS物料管理软件,自此财务信息化建设逐步迈入快车道。2009年,为了满足日益扩大的经营规模需要,整合公司信息化平台,建立集成、统一的管理信息平台,从而更好地为协同销售、计划、物流和生产提供支持,并增强财务对业务运作的监控能力,公司梳理规划与周边系统的关系,包括KIMS系统、PLM系统、OA系统、MES系统、订单管理系统及售后备件系统等,实现了基于意向订单管理的生产计划和供应计划的管理,迅速开展了系统的升级改造,上马了国际领先的SAP&ERP,并于2011年10月实现一次性成功切换及运行,经受了第四季度生产高峰期对系统的压力测试,保证了公司产能连续刷新历史记录对系统的考验。
二、厦门金龙ERP系统升级改造思路及主要变革点
SAP作为管理软件龙头老大,是ERP思想的倡导者,SAP以其强大的功能、高度的集成性、灵活性使其在实际应用中发挥了比较显著的作用。它不仅在财务子系统内部集成,同时也在系统内所有的模块之间集成,使会计信息系统与管理信息系统得到充分集成,从而使企业各项经营业务的财务信息能及时准确地得到反馈,从而加强资金流的全局管理控制,实现财务一体化的管理系统。厦门金龙基于适用性及先进性的考虑,聘请IBM咨询管理公司进行SAP的导入及公司流程的梳理与再造。
(一)厦门金龙ERP系统升级改造思路 厦门金龙汽车公司本着“总体规划、分步实施、范围可控、确保成功”的原则,启动ERP系统并对其进行升级改造,总体思路是:对信息化系统借鉴同行业最佳实践经验,构建统一的财务业务一体化信息平台,提高管理效率,降低业务和管理成本以及日常运营和决策风险,并为公司业务持续发展及后续的信息化建设打好坚实的基础。
(二)厦门金龙ERP系统的升级改造主要变革点 厦门金龙汽车公司对ERP系统的改造,主要有如下八个变革点:构建以整车意向订单驱动的供应链及财务业务一体化运营管理体系;结合行业特点和最佳实践,重点应用 SAP系统的标准功能,通过适当的客制化开发定制,构建有客车行业特色的、以销售意向订单驱动的供应链一体化和财务业务一体化的ERP管理平台,规范业务流程,提升管理水平;将以ERP项目一期作为整体信息化建设的起步,解决核心业务需求,力求试点项目风险可控、按时按质完成,并为后续项目推进奠定基础;建立规范的数据管控体系,建立可复制的数据架构(正向BOM、模块化可配置化BOM),满足企业对于财务和业务数据集中管理的要求,提升数据质量,为管理层决策分析提供科学的依据;促进思维模式、行为习惯、工作作风的转变,通过有效的知识传递,培养出更多既精通管理理念、又熟悉业务流程,同时具有信息化应用能力的骨干队伍;实现财务业务一体化,通过SAP强大的跨部门集成平台,使公司的财务角色和关注点从账务处理快速转为以优化业务为中心。从采购入库到材料消耗、整车入库、销售等时时集成到财务模块,确保在整个采购生产销售链条中,财务可以第一时间获取翔实准确的数据支持,将财务从记账出具报表等传统角色抽身出来,转为通过数据分析、监控发现业务异常,从而协同各部门提出合理化建议弥补管理上的漏洞、优化业务流程;SAP的计划成本体系帮助财务在工单下达前就可以进行整车生产成本的估算,在生产过程中可时时进行成本分析,及时发现投料异常情况以反馈物流、生产进行调整;通过月末生产订单的结算以及物料帐的结算,财务实现将采购、物流配送、生产等各环节产生的价格差异进行高效的追踪还原,例如,原材料的采购价差可经物料帐还原到整车的销售成本,确保了财务实际成本核算的准确性。
ERP系统为厦门金龙打造拥有多角度、全方位的业务透视能力的分析平台,其中获利能力分析以销售凭证为基本单元归集各项分析指标,通过多维度各种指标的分析,帮助金龙快捷准确地挖掘最有潜力的市场、产品、客户,发现获利薄弱的产品类型,持续地推动盈利能力的提升。既为实现业务员、市场部以及营销管理系统的绩效考核提供充实的数据,同时为经营决策提供翔实的数据基础。从传统的考核销量、销售收入,过渡到考核订单利润、订单质量、以及订单的标准化程度。财务电子报销系统的上线,通过网上办公系统,员工可自助在网上提交报销申请,按权限管理办法进行签批,并结合预算管理,实现费用管理在先,员工和主管随时了解报销进程及预算使用情况。结合会计凭证自动转换及银企直连、银行对账系统功能的实现,极大减轻了会计人员在SAP的工作量,同时减少了现金管理风险。
三、厦门金龙财务信息化发展思路
厦门金龙将以建立高效集成的信息化系统和科学规范的绩效评价体系作为公司财务信息化的发展目标,并从系统改进、业务平台、功能扩展三个构面进行公司的信息化水平提升。具体来讲,就是开展好如下方面的工作:
(一)构建信息化系统平台 构建适应业务发展的信息化系统平台,建立总线结构和数据交换平台,提高系统易用性和稳定性。改良与优化现有业务流程,为配合战略运营服务,为生产提速、质量提升、精细管理服务,并对ERP系统功能进行内部深化和外部扩展,实施DMS/QM等新功能,扩展到其它子公司和制造部,初步建立ERP系统的运维体系,从而形成一个自我完善、自我发展并支持持续创新优化的良性循环。
(二)完善与提升报表分析体系,由执行层向决策分析层过渡 初步形成一套以业务报表和业务分析为基础,多维分析、统计分析、财务整合和利润模型为中间层,形成公司层面的报告及计分卡,并提供决策层简捷有效的管理驾驶舱,为快速决策提供思路清晰、界面友好和操作简单的管理工具。
(三)建立绩效评价体系 通过ERP建立以平衡计分卡为基础的各项绩效评价体系。也即,从客户市场、运营分析、劳动成本管理以及财务分析四个构面对公司的运营指标和盈利能力进行分析,具体包括整机盈利能力分析、配件盈利能力分析 、库存分析(ECC)、采购分析 、事业部绩效分析(ECC)以及产品成本分析(ECC)等。
(四)结合运用SAP&EKP系统软件 借助SAP&EKP系统软件的结合运用,进一步摆脱财务人员以记账、核算为主的基础层面的操作,通过与前端业务的高度集成,提高核算速度,通过架构的多元化、多角度和全方位,使得核算更加贴近业务、贴近市场、贴近客户并提高核算的精准度,促使财务人员更多地关注于财务管理及业务层面的管理和控制,从而为实现全面预算管理的升级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将企业层面和业务层面的内部控制措施嵌入SAP&EKP系统,实现系统自动控制,减少经营风险和管理成本。具体包括根据标准值的设定进行控制与警告、根据项目计划进行费用支出控制和根据合同付款条款进行付款或费用支出的控制,并通过系统设置权限,使操作与查询层面得到数据范围和审批控制,设定签字权权限审批规范,对费用的支出、合同的签订,通过上一级审批方式进行控制等。
参考文献:
中图分类号:F06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7)03-076-02
近几年,“互联网+”、“云计算”、“新零售”等概念的到来,带动了传统产业转型,给我国经济增长注入了巨大活力。特别是“互联网+”趋势发展越来越热,越来越多的行业加入到互联网趋势的大潮中,力图争取更好的发展机会和更快的发展速度。于是“互联网+农业”、“互联网+现代服务业”、“互联网+零售业”等新的商业模式不断出现。而事实也证明这些行业联姻互联网取得了显著成效,在重新定义传统行业的过程中获得了新的发展机遇。
改革_放30多年来,我国已发展成为制造业大国,但却面临制造业规模大而竞争实力不强的客观现实,相比美国和德国而言,我国制造业水平差距还很大。制造业的发展水平代表了一个国家工业化水平,直接影响到一国经济增长的潜力和综合国力。为了强化制造业发展,提升制造业实力,国务院制定了《中国制造2025》宏伟计划蓝图,提出了制造业强国建设三个十年“三步走”的战略,希望通过对标德国、法国等制造业强国,提升制造业整体竞争实力,实现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服务化的发展目标。随着我国制造业的发展,出现了越来越明显的服务化趋势,从原有的单纯注重生产产品数量与成本,逐渐转向“产品―服务”的组合,从产品品质质量提升和产品服务质量改善两个方面入手,注重用户体验和满意度水平。制造业服务化趋势之下,做好制造业的服务化与互联网的交集越来越多。合理利用“互联网+”推动制造业服务化趋势成为一种可能,也称为一种必然要求。由此,以互联网在制造业服务化发展趋势中的影响为题,探讨互联网对制造业服务化发展趋势的影响,并提出更好利用互联网加快推进制造业服务化的政策建议。
一、互联网对制造业服务化趋势的影响分析
互联网与制造业服务化趋势看似两个独立的命题,看似相关性不大,但实际上两者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制造业服务化可以分为两个部分:一是制造业投入服务化,包括新技术研发、市场调研和广告、物流、技术支持、零部件供应、信息咨询等方面;另一个是制造业产出服务化,包括销售服务、维修保养等方面。互联网对这两个方面均产生了显著的影响。
(一)互联网为制造业服务化提供诸多便利
“互利网+”趋势之下,万物互联,利用互联网将千家万户紧密链接在一起,利用互联网将与人相关的各种资源联系在一起,利用互联网将各种要素组合联系在一起。诸多的联系便于解决原有信息不同、资源不通、要素不通等诸多问题,将买者和卖者紧密联系在一起,将信息的掌握者和信息的短缺者联系在一起。通过多元化的沟通、便利化的磋商、可视化的交流,传统产业通过拥抱互联网,搭建了一种新的商业渠道,强化一种新的连接,争取到新的发展机遇。互联网对制造业服务化的影响也是如此,互联网通过发挥自身的连接优势,将庞大的用户群体连接在一起,为制造业服务化提供诸多的便利和可行的实施方案。
(二)互联网为制造业服务化趋势发展平台和渠道
制造业从本质上讲是以生产产品为主的,其优势在于利用先进的制作工艺,为用户提供标准化的产品,解决用户对于高质量产品的需求。但是制造业要求的是批量化和标准化、规模化,这样的背景下,制造业能够为产品提供优秀的解决方案,能够提升产品品质和效率,但是在服务化和用户体验上却相对不擅长。随着现代工艺的发展,消费者对于产品的要求日益提高,不仅仅要求产品质量好,对于产品的个性化和产品的多元化、精细化需求越来越重视。而做好用户体验,解决好多元化的需要,都需要制造企业具备相应的平台支撑。对制造企业而言,利用传统渠道,自身单独建立系统面临着不小的困难,但这一困难可借助于现有的互联网平台和渠道得以有效化解。
(三)互联网为制造业服务化提供新的解决方案
原有的制造业企业生产产品之后多采用供应线下商城销售,这种渠道整体利润率低,而且易受销售渠道商的影响,具有诸多不利因素。一些制造业企业逐渐开始采用自建销售门店的方式开始合作,但是这种渠道需要建立相应物流体系、建立庞大的人员队伍,成本较高。互联网的发展,逐渐将一些经营方式转化为一种网络化的店铺,店铺直接与用户沟通,有效解决用户需求,并利用现代的快递物流系统和配套的售后服务有效整合资源,做好用户体验和服务工作。制造业服务化趋势中,一些制造企业在互联网平台建立品牌专卖店,开辟互联网窗口,利用互联网方式解决产品销路,更好的为用户服务,解决用户服务化趋势的便利。例如2017年1月,美的集团与京东集团签署一份200亿元的战略合作协议,制造业企业美的利用互联网电商京东商城平台、京东物流体系、京东售后服务体系,解决产品销路问题,也能提品的服务解决方案,从而做到双赢。
此外,利用互联网推动制造业服务化还能够有效降低运营成本,提升企业运营效率,提高产品和服务整体的水平和质量。
二、利用互联网推动制造业服务化趋势的对策建议
互联网的合理利用能够给制造业服务化提供各种可能和依据,但是制造业服务化趋势如果利用不合理,也会产生消极影响。为了更好地切入互联网服务化趋势,需要把握正确的方式和方法。
(一)找准制造业服务化与互联网的切合点和定位
制造业服务化是当前制造业发展的新的方向,拥抱互联网为制造业的服务化方向提供了诸多发展机会,但是制造业拥抱互联网毕竟属于相对新的形式,发展中切入口不明确、定位不清晰容易导致各种不良影响。找准制造业服务化与互联网的切合点和定位是十分重要的,有必要将制造业制造优秀产品与互联网的庞大客户群体和渠道有机结合,将互联网作为制造业服务化的窗口和渠道,作为制造业服务化的延伸和扩展。相对的分工是利用制造业的功能,深度做好制造的产品,提供优质的产品、提供更为便利的生活工具,让消费者享受工业带来的便利;利用互联网的链接功能,整合资源,将产品更快地送到客户手中,将售后服务更好地为客户解决问题,将物流、客户、服务等有机整合,从而为制造业服务化提供各种可能的便利。明确各自的优势和结合点,找准各自定位的基础上,才能够更好地利用优势,将制造业服务化趋势更好发展,推动制造业实力更强。
(二)利用互联网的品质方式严格把控制造业服务化水平
制造业的基本要求是生产和制造更为便利的产品,让用户享受工业化带来的便利。在互联网时代,提供多样化产品的同时,更加严格做好产品,在产品质量和产品的品质上下功夫,才有可能在新的发展中,找准趋势,推动产品和产业的发展。制造业服务化要想更好地扩展,发展得更远,基础还在于产品,没有产品端质量的改善,没有产品端效率的提高,制造业服务化难以取得好的效果。应该仿效德国工业4.0等,深度钻研,研究制造好的产品、令人惊艳的产品,才有立足的基本底气。互网虽然为制造业服务化提供了窗口和平台,但是互联网毕竟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如何在互利网发展中严格把控商品质量问题,是核心所在。所以,制造业服务化过程中利用互联网平台应该以商品品质为基准,任何时候不放松对于品质的追求和保证,这样才是正路。
(三)利用互联网提供制造业产品的定制化、个性化服务
互联网为制造业服务化提供了窗口和渠道,使得用户能够直接和企业进行沟通,在这种“多对一”的发展逻辑之下,利用互联网的趋势能够有效做好服务端的工作。制造业服务化的核心在于“产品―服务”,在保证产品端基础上,提供更优质的服务,成为企业赢得客户的必然要求,而提供这种优质服务正是互联网端口的优势所在。当前,消费者对于产品和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对于产品个性化和定制化需要日益迫切,制造业可以利用互联网渠道为用户提供可行的、优化的产品综合服务方案,为消费者提供更好的用户体验,获得更好的满意度和好评。制造业企业在利用互联网渠道为用户提品服务的过程中,通过售前需求订制系统和售后产品评价系统,获取市场热点需求,定制个性化的产品,完美改善产品品质,更有利于制造业企业服务化的趋势发展,提高制造业企业自身的综合实力。
三、小结
未来的时代,制造业服务化趋势必然将更加紧密地与互联网相互融合,发挥更大的协同效应。并且可以预见,两者的相互结合还可能在新的经济环境下,发展出更多的新理念和新思路,形成新的商业模式,促进我国经济更快更好地发展。
参考文献:
[1] 孙柏林.现代制造发展的新趋势:制造业服务化[J].自动化技术与应用,2017(1)
[2] 郭腾飞.制造业服务化理论分析[J].经营与管理,2016(1)
[3] 范二平,于华.世界制造业服务化的发展趋势对我省的启示[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2014(1)
[4] 周大鹏.制造业服务化演化机理及发展趋势研究[J].商业研究,2013(1)
1、面向未来的机械制造。先进制造技术是制造技术的最新发展阶段,是由传统的制造技术发展起来的,既保持了过去制造技术中的有效要素,又要不断吸收各种高新技术成果,并渗透到产品生产的所有领域及其全部过程。先进制造技术与现代高新技术相结合而产生了一个完整的技术群,它是具有明确范畴的新的技术领域,是面向未来的机械制造技术。
2、注重实际应用。先进制造技术并不限于制造过程本身,它涉及到产品从市场调研、产品开发及工艺设计、生产准备、加工制造、售后服务等产品寿命周期的所有内容,并将它们结合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先进制造技术的应用特别注意产生最好的实际效果,其目标是为了提高企业竞争和促进国家经济和综合实力的增长。目的是要提高制造业的综合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3、物质流、能量流和信息流的统一。先进制造技术特别强调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传感技术、自动化技术、新材料技术和现代系统管理技术在产品设计、制造和生产组织管理、销售及售后服务等方面的应用。它要不断吸收各种高新技术成果与传统制造技术相结合,使制造技术成为能驾驭生产过程的物质流、能量流和信息流的系统工程。
4、技术面向全球竞争。市场的全球化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发达国家通过金融、经济、科技手段争夺市场,倾销产品,输出资本。随着全球市场的形成,使得市场竞争变得越来越激烈,先进制造技术正是为适应这种激烈的市场竞争而出现的。因此,一个国家的先进制造技术,它的主体应该具有世界先进水平,应能支持该国制造业在全球市场的竞争力。
5、生产效率生产成本与产品质量相统一。在20世纪70年代以前,产品的技术相对比较简单,一个新产品上市,很快就会有相同功能的产品跟着上市。因此,市场竞争的核心是如何提高生产率。到了20世纪80年代以后,制造业要赢得市场竞争的主要矛盾已经从提高劳动生产率转变为以时间为核心的时间、成本和质量的三要素的矛盾。先进制造技术把这三个矛盾有机结合起来,使三者达到了统一。
二、现代机械制造技术的发展现状
近年来,我国的制造业不断采用先进制造技术,但与工业发达国家相比,仍然存在一个阶段性的整体上的差距。
1、管理方面。工业发达国家广泛采用计算机管理,重视组织和管理体制、生产模式的更新发展,推出了准时生产、敏捷制造、精益生产、并行工程等新的管理思想和技术。我国只有少数大型企业采用了计算机辅助管理,多数小型企业仍处于经验管理阶段。
2、设计方面。工业发达国家不断更新设计数据和准则,采用新的设计方法,广泛采用计算机辅助设计技术,大型企业开始无图纸的设计和生产。我国采用这类的技术比例较低。
3、制造工艺方面。工业发达国家较广泛的采用高精密加工、纳米技术、激光加工技术、电磁加工技术、超塑加工技术以及复合加工技术等新型加工方法。我国普及率不高,尚在开发、掌握之中。
4、自动化技术方面。工业发达国家普遍采用数控机床、加工中心及柔性制造单元(FMC)、柔性制造系统(FMS)、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CIMS),实现了柔性自动化、知识智能化、集成化。我国尚处在单机自动化、刚
性自动化阶段,柔性制造单元和系统仅在少数企业使用。
三、现代机械制造技术的发展趋势
1、全球化。一方面由于国际和国内市场上的竞争越来越激烈,例如在机械制造业中,国内外已有不少企业,甚至是知名度很高的企业,在这种无情的竞争中纷纷落败,有的倒闭,有的被兼并。不少暂时还在国内市场上占有份额的企业,不得不扩展新的市场;另一方面,网络通讯技术的快速发展推动了企业向着既竞争又合作的方向发展,这种发展进一步激化了国际间市场的竞争。这两个原因的相互作用,已成为全球化制造业发展的动力,全球化制造的第一个技术基础是网络化,网络通讯技术使制造的全球化得以实现。
2、网络化。网络通讯技术的迅速发展和普及,给企业的生产和经营活动带来了革命性的变革。产品设计、物料选择、零件制造、市场开拓与产品销售都可以异地或跨越国界进行。此外,网络通讯技术的快速发展,加速技术信息的交流、加强产品开发的合作和经营管理的学习,推动了企业向着既竞争又合作的方向发展。
3、虚拟化。制造过程中的虚拟技术是指面向产品生产过程的模拟和检验。检验产品的可加工性、加工方法和工艺的合理性,以优化产品的制造工艺、保证产品质量、生产周期和最低成本为目标,进行生产过程计划、组织管理、车间调度、供应链及物流设计的建模和仿真。虚拟化的核心是计算机仿真,通过仿真软件来模拟真实系统,以保证产品设计和产品工艺的合理性,保证产品制造的成功和生产周期,发现设计、生产中不可避免的缺陷和错误。
(一)制造业的全球化趋势
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现代技术革命,尤其是信息技术革命的发展,制造业的全球化趋势不断加强。制造业全球化主要包括产品制造的跨国化迅猛发展;价值链中与制造紧密相联的各个环节朝着全球化方向迈进;制造业企业的跨国并购、重组和整合;制造资源在世界范围内的调剂、共享和优化配置;跨国界信息基础设施的建设和维护正日益受到各国政府和企业界的重视,全球制造体系正在迅速形成等。
(二)以跨国公司为主导,产业链细分的趋势
随着经济全球化,制造业的国际分工正由垂直分工发展到水平分工,甚至网络分工。产业链被细分到空前的程度。发达国家凭借其技术优势,不仅将其低技术的产业转移出去,即使在高技术产业领域,也是尽力抢占各产业的高技术和高附加值环节,将产业链条的低技术环节转移给处于较低发展水平的国家,从而完成价值链的分离和转移,使其生产布局日益细化。如以汽车零部件为例,传统的模式是汽车与零部件纵向一体化,即通常在一个公司内零部件与整车厂相配套。现在,为了降低成本,整车厂越来越倾向在全球范围内采购零部件。
(三)以科技中心控制制造业中心的新趋势
随着国际产业的转移,发达国家制造业在本国GDP中的比重以及在全球制造业增加值总量中的比重都呈下降趋势,但这并不代表发达国家放弃了制造业的战略地位。世纪之交,美国利用信息革命和知识经济的技术创新优势完成了制造业中心与科技中心的相对分离,开始了以科技中心控制制造业中心的新时代。全球科技中心对制造业中心的控制主要通过跨国公司内部分工、扶持委托加工制造中心、强化低端产品对高端产品的依赖、核心技术对生产性技术的控制以及市场需求等方式来实现。跨国公司在全球各地到处寻找低成本的投资区,它们不再仅仅考虑某个产品在哪里生产,而且要考虑某个零件在哪里生产成本最低。一架波音747飞机有450万个部件,来自近10个国家、1000多家大企业、1.5万多家小企业。
(四)制造业的信息化、虚拟化趋势
以因特网为代表的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广泛应用,使制造企业的产品开发、生产方式和管理体制发生了重大变革。目前,国际上不少制造型企业已经完成了信息化改造,全部采用CAD进行产品设计和计算机管理。信息化将彻底改变传统的业务流程和工作方法,因此,制造业的信息化将是21世纪制造业发展的重要趋势。
虚拟制造系统运用仿真工具、控制工具、信息模型和设备以及组织方法等,提供一个显示仿真过程的工作平台。在这种平台上建立一种虚拟环境,应用人类的知识、技术与感知能力,与虚拟的对象产生交互作用,对产品设计和生产制造活动进行全面的模拟和仿真,以达到产品开发和生产的周期最短、成本最低、质量最佳。虚拟制造技术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显示出巨大的技术优势,目前已经受到各先进工业国家和公司的高度重视。
(五)制造业的绿色化趋势
向环保化或绿色化方向发展成为制造业在21世纪的必由之路。环保化制造或绿色化制造是综合考虑环境影响和制造效率的现代制造模式,也是目前所倡导的循环经济的一个方面,其目标和宗旨是使所制造的产品在从设计、制造、包装、运输、使用、维护直至报废处理和善后处置的整个产品生命周期中对环境的不利影响最小、而对资源的利用效率最大。
二、我国制造业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一)机遇
1.加快发展制造业是中国工业化进程中的必然选择
一是我国正处于工业化的中期,从现在起到本世纪中叶,中国将持续不断地推进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进程,在这个进程中,可能农业的比重逐年下降,相应地服务业的比重会提高,但制造业将始终占据相当稳定的份额和重要地位。二是我们不仅要为近13亿人口提供衣食住行等基本的生活资料,为国民经济的发展提供各类装备和原料等生产资料,还要求为巨大的劳动大军提供就业岗位,包括国企下岗职工、新增劳动力和农村转出的剩余劳动力。三是我国制造业总体规模虽然已占世界第四位,但仅相当于美国的1/5,日本的1/4强,制造业的人均劳动生产率仅为美国的1/25,日本的1/26,德国的1/20。这表明无论从规模还是从效率的角度看,我国的制造业的发展都存在巨大的发展潜力。
2.中国成为制造业基地的条件和比较优势已经显现
首先,我国已经奠定了成为世界制造业基地的产业基础。我国制造业的规模已居世界第四位,一批产品在国际市场上占有重要地位,并已经初步形成门类齐全的产业体系,具有较强的技术支撑和工业配套能力;船舶工业、纺织工业和家电工业等产业已经或正在成为世界强势产业;服装、化纤、钢铁、电解铝、水泥、电视机等产品产量居世界第一,其中电解铝、钢、水泥产量分别占世界总产量的20%、23%和40%;以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地区为代表的、各具特色的制造业集中地初具雏形;一大批具有较强技术实力、制造能力和竞争能力的大型企业正在茁壮成长,这为建成制造业强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第二,我国是最具承接世界制造业转移的吸纳力和优势的发展中国家:一是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人民生活水平和消费能力的持续提高,形成了巨大的潜在需求,为制造业发展提供了不竭的动力。二是有制造业发展所需要的各种资源条件。三是有丰富的、素质较高、廉价的人力资源。四是有良好的、稳定的社会、政治环境。五是能源、通讯、交通等基础设施条件日趋完善。六是优惠的政策环境使外商在华利益能得到充分保证。
第三,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高新技术的发展及其与制造业的融合,为我国在一个较高的起点上发展制造业,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甚至在某些领域实现跨越式发展创造了条件。
3.世界性结构调整和产业转移给我国制造业发展带来重大机遇
跨国公司新一轮国际产业转移具有项目规模大、技术含量高、出口产品多、投资领域宽和投资方式多样化等特点,具有全方位提升中国制造业增长质量之功效。目前中国工业长期赖以进行生产规模扩张的国内市场环境已不复存在,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进一步完善,在竞争中实现产业升级和结构调整已成为工业发展的主要取向。世界性结构调整和产业转移是国内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的重大机遇,积极地有选择地承接发达国家的产业转移,壮大制造业的规模,有利于提升我国制造业的水平,扩大制造业出口的份额与价值,把我国的比较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从而加速我国的工业化进程。
(二)挑战
1.总体技术水平低、自主创新能力不强
我国制造业原创性技术创新成果少,缺乏二次开发能力。关键技术受制于人,难以掌握国际竞争中的主动权。由此造成中国制造业低附加值产品生产能力过剩,382种主要工业品中87%供过于求,而市场急需的高技术含量产品还不能满足需求。装备类产品进出口长期为巨额逆差并呈上升趋势(2002年为250亿美元,2003年为392亿美元),成为影响国民经济各行业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技术装备瓶颈。
2.产业集中度低,缺少有竞争力的大企业集团和知名品牌
在发达国家,集中比率平均在40%。随着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加快,企业规模过小、布局过度分散的局面有所改变。但相当多的行业产业集中度还很低。去年以来部分行业过度扩张,使钢铁和铝工业排名前10位企业的产业集中度比2002年分别下降了5.1和4.2个百分点;尽管我国聚酯产能已占世界的27%,排名前10位企业的产业集中度已达40%,但我国聚酯单厂平均规模只有7.3万吨,是台湾的1/5、韩国的1/4。全国规模以上水泥企业有4800多家,排名前10位企业的产量只占10.7%。相当一部分中国企业仅仅是国际知名品牌的加工厂,缺乏自有品牌,世界知名品牌屈指可数。
3.机制不活、管理能力较弱,劳动生产率不高
在东北和西北等地区,国有经济的比重还比较高,体制和机制不活,企业改组改制任务仍很艰巨,一些企业改制有名无实。企业缺乏全球营销技巧,价格战成为主要的竞争手段。我国制造企业大多未建立现代科学管理体系,忽视技术、人与组织之间的综合集成。
4.资源短缺、生态环境严峻、就业压力大
一是我国要实现工业化,今后十几年对矿产资源的需求将会持续增长,而我国矿产资源的保障程度很低,资源储量不高,贫矿和难选资源较多,人均资源占有远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水资源匮乏和能源紧缺。二是绿色制造将成为21世纪制造业的重要特征,目前钢铁、电解铝、水泥等原材料行业存在着能力增长过快,布局混乱,资源消耗高,环境污染严重的问题。三是随着我国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将有大批的农村人口转向城市,就业压力也将增大。
5.先进制造业国家在科技领先的同时仍高度重视制造业的发展
日本3年前起草了《振兴制造业基础技术基本法》,认为未来的制造业依然是基础产业,必须继续加强。日本首相的咨询机构“制造技术恳谈会”曾向政府提交报告,强调制造业是日本的生命线,没有制造业就没有信息产业和软件产品。美国国防部等部门资助了麻省理工学院“下一代制造”项目,研究开发了一个力求被广泛接受的制造企业模型,提出了使美国制造业在新的竞争环境中保持领先地位的对策。先进国家制造业的不断发展对我国制造业是严峻的挑战。
三、发展重点及对策措施
(一)以科学的发展观搞好工业结构调整
1.把振兴装备制造业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尽快促进工业结构由重化工向高加工度化的演变和升级
现在发展和振兴装备工业的时机和条件已经成熟:我国具有巨大的市场需求空间,2002年进口总额中机电产品占了81%;我国装备制造业已形成了门类齐全、总量世界第五的规模和基础;我国装备制造业大而不强,迫切需要产业升级;世界产业结构调整、重组为我国装备产业升级创造了良好的机遇。根据国务院领导指示,国家发展改革委正在会同有关部门着手起草《关于加快振兴装备制造业的若干意见》,明确发展重点和相关政策措施,作为指导装备制造业发展的纲领性文件。要重点抓好对国民经济有重要影响的重大技术装备。通过科技攻关和消化吸收国外先进技术,实现成套装备国产化,力争促进我国装备制造业的跨越式发展。
2.按照比较优势原则调整原材料工业结构,实现产业升级,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冶金、石化、建材等原材料行业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还没有摆脱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产出的发展格局。资源产出效率大大低于国际水平,而综合能耗均高于国际先进水平。这些行业也是造成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的主要来源。我国是一个矿产资源并不丰富的国家,大多数矿产储量不高,贫矿和难选冶资源比较多,人均资源占有量更是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资源可持续发展和安全问题已非常突出。由于一些发展中国家正在加快推进工业化,矿产资源的消费增长很快,全球矿产资源短缺或供给不足的压力是长期的。因此,要做好矿产资源规划,按比较优势原则,扬长避短,重点发展对国民经济全局有重大影响的资源加工行业,对于没有资源优势、环境污染严重和市场需求量不大的行业,要控制生产能力。当前应主要抓好以下三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要加快技术进步,用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上品种,上档次,提高面向两个市场的竞争能力。二是实现两个层次的循环经济。在宏观上,提倡社会公共节约,实现生产、消费、回收和再生产的良性循环。在生产流程上,要做到吃干榨净,产业链首尾相连,实现零排放,使资源利用最大化。三是要实施“走出去”战略,到国外拿资源。根据矿产资源对国民经济的重要程度和市场需求情况,当前要重点支持钢铁、石化、铜、铝、镍等行业有实力的企业到境外建立长期稳定的原料供应基地。
3.面向国际国内两个市场,全面提高轻纺工业国际竞争力,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生活消费需要
轻纺工业是我国具有一定优势的产业,也是与农业关联度最高、吸纳劳动力最多的产业。搞好轻纺工业结构调整,要做好以下三个方面的工作:一是面向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不断提高竞争能力,进一步巩固和扩大纺织品、服装、家电等行业的优势地位;二是按照“五个统筹”的要求,延长产业链,重点抓好林浆纸一体化、农产品深加工,促进农业生产结构的调整和农业产业化,实现工业发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三是调整轻纺工业原料来源结构,减少对不可再生资源的消费,提高对可再生资源的转化和利用。
(二)发挥产业聚集效应,形成若干各具特色的制造业集中地
要抓住世界产业结构调整和转移的机会,接受世界产业链的分工,主动地有选择地接受发达国家制造业的转移,另一方面要积极采取措施,发挥后发优势,努力提高技术创新水平,做强做大制造业,把我国建成世界性的特色产业基地。我国制造业发展具有显著的层次性,要根据不同行业和区域实际,确定不同的发展目标和发展战略。要促进江浙、广东等地已经形成的初具规模的特色产业基地不断发展壮大;有选择地在某些制造业密集地区。
(三)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企业,发展壮大中小企业
培育和发展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公司和企业集团是构筑世界制造业基地的必要条件。要加大装备、钢铁、石化、汽车等行业的体制和机制创新,通过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推动企业改组改造,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在面向两个市场的竞争中形成一批研发能力强、掌握核心制造技术、注重市场营销的大型企业集团。结合西部大开发和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鼓励企业实行优势互补的强强联合和重组并购,尽快形成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集团。同时为中小企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形成大、中小企业优势互补、分工协作的格局。
(四)加强技术创新,实现技术跨越,促进产业升级
中图分类号:TG6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8937(2013)14-0133-02
1 机械制造发展现状
在我国机械制造业起步较晚,在发达国家早已进入工业化的历程中时,我国才开始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在中国的制造业中,机械制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机械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装备部,它通过供应各种机器设备来对国民经济的各个部门进行装备,并且不断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近些年来,我国的机械制造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生产能力得到大幅度的提高,规模也不断扩大。
目前,机械制造业早已从传统的制造业发展成为自动化、机械化的现代制造业,大量采用数控机床取代传统的普通机床进行机械加工,依靠机械进行高精度、高危险度、高速度的复杂加工,普通机械逐渐被数控机械所代替,通过数控机床来实现加工过程的自动化,机械自动化不仅能够保证加工精度的要求,还可以避免人工操作的危险,提高加下效率,数控机床在各个机械制造企业已成为大、中型企业的主要技术装备。
2 数控技术概述
人类已经进入了科学化时代,电子计算机的运用已经不言而喻,其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十分巨大的方便,比如说网购、网聊等,不仅便利了我们的生活,同时也将远在天边的亲戚朋友之间的距离拉近。而其在机械制造技术中的作用,更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尤其是基于电子计算机的数控技术,其对机械制造的作用将是其它技术无法取代的。纵观历史,从第一台计算机面世开始,人类便进入了信息化时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也带动了社会生产力的飞速发展,而社会生产力往往是衡量社会进步与否的主要标志。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对于机械生产的效率及质量也提出了更高的需求,比如说飞机螺旋桨叶片曲面,其生产加工属于细微型工作,若没有数控技术的介入,一般很难达到效率、质量及性能的统一需求。
2.1 数控系统的组成
从技术上来说,这是一种用数字化信号控制设备运行进行加工的一种现代化技术。实现制造过程自动化的基础,自动化柔性系统的核心,组成现代集成制造系统都是数控技术。数控技术是计算机技术、机械制造技术、光电技术、通信技术以及传感检测技术相结合的一种高科技的现代化制造技术。
2.2 数控技术的控制原理
数控技术的主要核心不是机械传动结构,而是“装置”,其实所谓的“装置”也就是计算机,只不过与日常使用的普通计算机有所区别,它是数控系统专用的计算机,也即在普通计算机的基础上,加上一些通过底层编程对数控机床进行控操作控制的功能,具备这种功能的系统也称为CNC系统,这一系统就是依靠存储程序来实现对机床进行控制的要求。在操作过程中,系统需要输入机床用于加工的信息,经过计算机的处理,输出控制指令,控制驱动电路,实现准确和精确操作的功能。
3 数控技术的应用场合
数控技术由于其特有的精确操作的功能,在机械加工中主要适用于粗糙度等精度要求高、主轴旋转速度快和零件曲面形状相对复杂的场合,数控技术能够极大促进机械加工制造业的数字化、信息化、网络化管理快速向前发展,其在不同的机械加工领域应用空间和前景都是非常广阔的。
3.1 在工业生产中数控技术的应用
随着科技的进步,在工业生产中,工业机器人已经被广泛使用。工业机器人是由控制单元、驱动单元和执行机构组成的。主要运用在机器设备的生产线上,有些甚至能在劳动环境恶劣复杂的情况下工作,能够代替人类完成一些人类难以完成的工作,从而能够极大改善劳动条件,提高生产质量和保障人身安全。
在实际运用中,工业机器人的各个组成部分完成特定的功能,相互协调,组成完整的系统。控制单元是由计算机系统构成,能够通过向内核写入程序,再对驱动单元发出指令,从而来指挥控制机器人,完成预想的动作,与此同时,同步检测执行机构的执行动作,如果执行结构出现错误动作或故障,可以由机器人的传感系统感知并通过检测系统进行反馈,控制系统便会发出警报信号和保护动作的指令。执行机构一般是由机械伺服系统和机械构件构成。系统的动力源向执行机构提供动力,执行机构通过驱动元件的作用完成预定动作。
3.2 在加工设备中数控技术的应用
在机床等加工设备上运用计算机控制技术,是运用数控技术对机床的加工进行控制,为机械制造提供了良好的机床控制能力。对现代高精度、高质量的机械加工要求,需要机床设备具有较好的可控性能。针对普通机床难以加工的复杂曲面、粗糙度值低、同轴度等加工要求高的状况,数控技术能够极大弥补机械加工上的这一大不足。目前,数控机床设备在我国已经得到了相当广泛应用,它是现代数控技术与我国传统机床设备有效结合的产物。如今,数控技术在加工设备上的应用已日趋成熟,不但能够节省财力、人力,提高劳动环境和减少工人的劳动量,而且加工质量和精度都很合人意。
4 我国在机械制造领域中数控技术的发展趋势
在我国第十一个五年规划期间,数控技术与数控机床制造就是国家有关部门重点建设项目,在国家相关政策和投入的支持下,我国的数控机床技术发展获得了前所未有的提高和进步,尤其在高端先进的数控设备上取得了比较显著的进步,这也使得国际上的一些数控领域知名学者和研究工作者与我国相关领域研究人员建立联系,加强合作与交流,以企共同利用和开发最新产品和科技。通过科研人员的不断努力,现在我国数控领域的水平已经基本达到全面掌握在机械制造领域中的重要的数控加工技术这一水平了,打破了他国对先进成果的垄断。
数控技术在机械制造行业中的发展趋势是朝着智能化、信息化、自动化和高精度、高效率的方向前进的。其中,智能制造系统是数控技术中广泛应用的一种系统,它是由具有智能特性的机械和人类专家共同组成的完成制造任务的人机一体化智能系统,该系统在制造过程中能通过一种柔性与集成度不高的方式进行智能活动,它在制造过程中,借助计算机工具来模拟人类专家的智能行为,可以进行分析、推理、判断、构思和决策等逻辑行为,从而部分取代和延伸制造环境中人的部分脑力劳动。与此同时,智能系统还能通过计算机的强大记忆和计算功能对人类专家的智能进行收集、存储和完善处理。在智能系统中,“智能”主要体现在系统具有良好的友好性和适应性。数控系统引人了自适应控制、模糊系统和神经网络的控制机理,不但具有自动编程、前馈控制、模糊控制、学习控制、自适应控制、工艺参数自动生成、三维刀具补偿、运动参数动态补偿等功能,并具有故障诊断专家系统使自诊断和故障监控功能更趋完善。
虚拟制造技术是数控技术中另一个应用广泛的技术,主要由计算机图形学、现代制造工艺、并行工程、人工智能、多媒体技术和信息技术等高新技术组成,并且以计算机仿真技术和系统建模为基础,所组成的一项交叉学科形成的综合系统技术。虚拟制造技术可以通过快速发展的信息工程技术、计算机仿真技术对现实生产制造活动中的人、物、信息及制造过程进行全面的仿真,以期发现生产制造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在产品实际生产前就可以采取相应预防的措施,加大产品一次制造成功的可能性,来达到降低生产成本、缩短产品开发周期和增强产品市场竞争力的目的。
机械制造行业重点从技术中心转向以理念为中心,明确行业目标。我国“十二五”机械行业发展规划主要有: 一是要形成技术创新能力,提高机械行业的技术水平。二是形成以数控机床为代表的基础性制造设备、大型自控系统及精密仪器的自主开发能力。三是重大设备增加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和技术的比重。四是基本建成具有持续创新能力的技术开发、标准、质量行业科技支撑体系。因此不要盲目生产扩张,要积极树立自己的品牌,强化品牌效应和危机意识,要有自己的品牌特点和企业文化理念,企业文化灵魂也是决定机械制造业发展方向的因素。
5 结 语
机械制造技术是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体现,是国家重要经济命脉的组成部分,它不仅能够衡量一个国家教育科技的发展水平,也是国家与国家之间科技竞争的重点。我国现阶段正处于工业化进程快速前进的关键时期,制造技术是我们的发展的瓶颈,同时数控技术是机械制造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机械制造业的发展方向是将传统的制造技术与现代信息技术、管理技术、自动化技术、系统工程技术进行有机的结合,通过计算机技术的参与使企业产品在全生命周期中,其与产品有关的组织、经营、管理和技术有机集成和优化运行,实现企业生产加工的信息化、智能化、集成优化,以达到产品上市快、服务好、质量优、成本低的目的,进而提高企业的柔性、健壮性和敏捷性,使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只有快速向世界先进制造技术的发展方向前进,把发展制造业放在国家重点发展的战略地位,理论联系实际,把技术真正运用到生产实际中,进一步推进国企改革,推动建立强大的企业集团。推进技术创新,推动大型企业尽快建立技术开发中心,广泛吸引人才,在重大技术创新项目中实行产学研结合,通过进取创新,掌握重点核心技术,尽快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才能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立足。
参与文献:
[1] 周开彦.浅析机械制造中数控技术的应用[J].科技创新导报,2012,(5):96.
[2] 鹿革.机械制造中数控技术的应用[J].现代制造技术与装备,2010,(3):26-27.
[3] 许金梅,迟振香.数控技术在我国机械制造行业应用[J].煤炭技术,2010,(8):28-29.
[4] 龙章科.数控技术在机械制造中的发展应用[J].装备制造技术,2008,(3):72-74.
[5] 郑明杨,王清超,钱庆镇.数控技术在机械制造中的应用[J].科技传播,2010,(16):173,176.
[6] 朱敬超,袁建新.数控技术在机械制造中的应用与发展[J].科技咨询导报,2007,(16):45-46.
2.机械制造企业目前管理中存在问题
中国机械制造业经过几十年的努力已经具有相当的规模,积累了大量的技术和经验。但是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形成,由于中国潜在的巨大市场和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国外的技术、资金、产品大量涌入中国,中国企业面临前所未有的国内外激烈的竞争局面。竞争要求企业产品更新换代快、产品质量高、价格低、交货及时、服务好。这些市场竞争的武器与企业管理的模式、管理方法、管理手段、组织结构、业务流程密切相关。然而中国企业及人们的思想意识由于受到30-40年计划经济的影响,上述竞争武器与发达国家相比存在很大差距。
(1)生产计划控制的模式落后
尚未实施ERP的机械制造企业几乎100%采用台套计划的方式。即以产品最长生产周期作为构成产品各种物料的采购提前期和生产提前期。过分夸大的提前期是造成库存和在制品储备高,流动资金占用大的根本原因。生产计划与采购计划脱节,零件成套水平差,不能准时交货。或者用高储备来保交货期。距离现代管理方法物料需求计划MRP、准时生产JIT、供应商管库房VMI、同步生产相差甚远。
(2)企业应变能力差
今天的市场瞬息万变,需求多样化。按订单装配MTO,按订单制造MTO,按订单设计MTD,大规模定制MC。品种规格繁多,生产、采购异常复杂。从客户—销售—设计—生产—采购—财务—成本,需要一个完整的供应链管理,才能动态快速地响应客户需求,适应千变万化市场和客户定制化的要求。
(3)成本计算不准确,成本控制差
人工成本核算一般只能计算产品成本,无法计算零部件成本。成本费用分摊很粗,大量成本数据采集是人工归集的,数据准确性很差,使得成本计算不准确。一般不进行标准成本的计算,也很少进行成本分析,因此成本控制差。
(4)信息分散、不及时、不准确、不共享
制造业产、供、销、人、财、物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他们之间存在大量信息交换。然而人工管理信息分散、缺乏完善的基础数据,信息分散、不及时、不准确、不共享、大大影响管理决策的科学性。
(5)科层式的组织机构而不是面向业务流程的扁平化的组织,一般业务流程不合理,业务流程的管理和控制不规范,随意性大。
(6)缺乏标准化、规范化、制度化、程式化的管理,管理的优劣因人而异。尽管通过ISO9000制定了一系列的程序文件,执行的效果可因企业和管理者而异。
(7)管理工具落后,大部分企业仍处于手工分散管理或微机单项管理的阶段。有的企业也建立了全厂的计算机网络,但应用仍是分散的,没有实现信息的共享和资源的优化配置。
(8)现代化管理的新思想、新方法、新技术的应用差。例如:敏捷制造AM、虚拟制造VM、准时生产JIT、客户关系管理CRM、供应链管理SCM、商业智能BI、电子商务EC、企业资源计划ERP等。
3.用信息技术提高机械制业管理水平
上述目前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严重地影响着企业管理水平、管理效率和企业的竞争能力。采用现代化的管理思想、方法和计算机网络通信技术,实现机械制造企业的管理创新、制度创新和技术创新是摆在每个企业面前刻不容缓任务。所以建立联接厂内外的计算机网络通信系统,选择先进、成熟、适合企业管理需求的企业资源计划ERP、客户关系管理CRM、供应链管理SCM、商业智能BI、电子商务EC等软件系统,通过管理咨询和业务流程重组,优化设计企业的组织机构、管理模式、业务流程,应用上述软件系统,实现企业管理的信息化。以克服目前企业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提高企业管理水平、管理效率和企业的竞争能力,是企业面对知识经济和全球经济一体化做出的必然选择。系统建设的目标是:
(1)建成一个覆盖全
公司的计算机网络化的管理信息系统。该系统使企业的生产经营实现物流、资金流、信息流和工作流的高度统一与并行运作,并通过Intranet、Internet 实现企业内、外部充分的信息交流及企业与外界的联系,形成有效的敏捷供需链系统。 (2) 采用先进的生产计划控制方法。打破台套计划的方式,按各种物料的采购提前期和生产提前期编制物料需求计划。建立一个有效、灵活的由主生产计划、物料需求计划和车间作业计划的三级计划所组成的生产计划管理体系,最大限度的缩短产品生产周期、采购周期、准时交货,快速响应客户需求,最大限度的降低库存和成本,提高售后服务水平。有条件的企业推行准时生产JIT、供应商管库房VMI、同步生产等先进管理方法。
(3)实现全公司基础数据(如物料数据、产品结构数据、产品设计工艺数据、生产能力数据等)统一生成、统一维护和统一管理,供经授权的各相关部门使用,真正做到数出一家、数据共享,避免冗余。通过ERP系统的建立和实施进一步理顺企业的管理程序,做到管理的制度化、规范化和科学化。
(4)针对目前各管理部门中信息分割的情况,建立以客户为中心的动态信息反馈和监控体系,实现对每项任务从合同签订、设计、生产、采购、成本核算到成品发货全过程的动态跟踪,使每项任务处于有效的监控之下。
(5)加强财务管理和健全成本核算功能。真正建立起二级成本核算体系,采用先进的成本核算方法,较为准确地核算出零部件成本和产品成本,为销售报价和财务核算提供可靠依据。进行成本分析,找出降低成本的因素,有效降低成本。
(6)使用计算机加强质量数据的统计分析。充分利用质量检测数据,利用多种分析方法,进行深入的统计和分析。有力地监督和提高质量水平。
(7)通过计算机实现企业的信息化管理,将广大管理人员从繁琐的手工劳动中解放出来,使他们有机会学习管理理论和提高管理技能,从本质上提高企业管理人员的管理水平。
4.中国机械制造业管理的特点
机械制造业与其它制造业的管理具有共性也有个性;机械制造业本身随着生产类型,生产批量,生产组织方式不同其管理方法存在差异;中国的制造业与发达国家相比,由于企业文化、法律、制度的不同也有其特殊性。下面就这些特点加以论述:
(1)机械制造业是典型的离散制造业,其管理软件根据企业的生产类型,生产批量,生产组织方式不同,需要不同的解决方案。下图列出生产类型的划分:
这些制造类型的特征:
离散制造——不同的物料经过非连续的移动,通过不同路径,生产出不同的物料和产品。如汽车、机床、飞机、计算机、家电等。
流程工业——物料经过混合、分离、成型或者化学反应,物料大多连续地通过相同路径,生产出有价值的产品。它又分为连续生产、批量生产和混合制造几种类型。在管理上要求配方管理、副产品、联产品、多种计量单位,同一物品多个质量等级、批号跟踪、保质期等特点,一般用专业流程工业软件。
单件生产——产品按订单设计、按客户需求生产,产品很复杂。产品生产周期一般都很长。有时一个合同按部件多次交货。如三大动力厂(大电机、汽轮机、锅炉)重型机械、造船等。生产组织按工艺划分,设备是通用的。生产管理中除应用多品种小批量生产的整套方法外,需增加网络计划(项目管理),关键资源排序。这里CRM就并不重要。
多品种小批量生产——产品是标准的或选配的。需求可以是预测,或按订单生产,按订单装配。生产组织按工艺特征分车间、工段、班组,如铸、锻、铆、焊、车、铣、刨、磨、装配等。生产计划的特征是典型的MRPII加配置控制。他们也需要CRM,SCM等。
大批量生产——产品是标准或少数选配。需求主要靠预测,也考虑订单。生产设备是以物料(零件、部件)为对象组成一条条流水生产线。生产计划的特征是将传统MRPII与JIT混合制造,中长期计划和批量生产的零件采用物料需求计划MRP,执行计划采用JIT、看板(电子看板)、反冲库存、条码物料跟踪等计划。CRM,电子商务就很重要。
大规模定制——将多品种小批量生产以满足不同客户个性需求和大批量生产提高生产率,降低成本的优势相结合。生产组织仍是流水线,但产品配置是多种多样。在生产计划控制方面它需要结合MRP、JIT、配置控制等综合应用。是前两种的混合制造模式。
中图分类号:F40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3309(x).2012.11.03 文章编号:1672-3309(2012)11-07-02
制造业的发展在我国经济增长中仍然起主导作用。我国制造业的增长经过了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各地分散发展到市场经济体制下的集聚发展的转变。我国制造业的空间分布有着明显的东部集聚特征,同时在与服务业及城市化三者的关系中起着基础性的推动作用。
一、制造业的空间分布
在保持经济快速发展的过程中,中国经济面临怎样缩小地区差距的问题,而工业空间分布差异是形成地区经济发展差距的主要原因。因此,探寻中国地区差距形成原因必须分析中国工业空间分布差异及其形成原因,由此对这一问题的研究近年来成为了一个热点。
吴三忙、李善同(2010)借助重心分析方法考察了我国制造业的空间分布。经过研究,他们发现,从制造业空间分布变动方向看, 1980年以来我国制造业在空间分布上总体呈现“南下东进”的特点, 但2003年后, 我国部分制造业呈现出“北上西进”的特征;从制造业空间分布区域来看,目前我国大部分制造业集聚在东南沿海地区;从区域分布的制造业属性看,东南沿海地区的劳动密集型制造业集聚更明显,相比之下,资源依赖型制造业更多分布在北部及中西部地区。
二、制造业集聚发展的趋势
理论上,主流新古典经济学通常假定规模报酬不变且忽视空间因素,由此得出结论:在不考虑自然资源分布异质性的情况下,现实世界将变成一种“无城市”的世界或是自给自足的生产状态,很显然,这与现实世界到处是产业集聚和城市快速发展的事实不相符合。对经济活动的空间集聚现象的解释长期以来一直是城市与区域经济学及相关学科的核心任务之一。
白重恩、杜颖娟、陶志刚等(2004)从地方保护主义的视角,利用对数据集的动态估计方法,发现利税率较高以及国有化程度较高的产业,地方保护更趋于严重,产业的地区集中度相应也比较低。
罗勇、曹丽莉(2005)利用Ellision和Glaeser建立的产业地理集中指数, 精确的测定了中国20个制造业分别在1993年、1997年、2002年、2003年的集聚程度。结果表明制造业集聚程度有不断上升的趋势,其中集聚程度由高到低的行业依次为:技术密集型产业——资本密集型产业——劳动密集型产业。从地域分布来看,上海、江苏、浙江、广东、山东五省市集中度相对很高,西部地区则远远落后,两级分化严重。研究还表明制造业的集聚程度与工业增长之间表现出较强的正相关性。
路江涌、陶志刚(2006)利用Ellision和Glaeser衡量行业区域聚集和共同聚集的指标体系,考察了在1998-2003年间中国制造业的区域聚集程度的发展趋势,并进行了国际比较。研究发现中国的行业区域集聚程度处于上升阶段,而就行业区域聚集程度与行业区域共同聚集程度而言,目前均低于西方发达国家的水平。
邓慧慧(2009)在新经济地理学的框架下,建立了一个包括三区域、两部门、三种生产要素的空间均衡模型,以此来分析要素分布与制造业空间分布的关系以及要素密集度对制造业集聚的影响。研究表明,资本密集度增加将促进制造业集聚,而且当在一个较大的市场,贸易成本更低时,资本集聚倾向大于劳动力集聚倾向,反之则资本集聚程度低于劳动力集聚程度。同时她还指出,当拥有更大市场的沿海外贸优势很大时,国内区域之间的贸易壁垒对东部的制造业集聚不构成影响。规模报酬递增,国内市场一体化以及工业中资本密集度的提高,会进一步促进东部制造业的集聚。
改革开放30多年以来,中国制造业逐步向东部沿海地区集聚,而且这也是地区之间收入差距扩大的主要原因。范剑勇、谢强强(2010)通过本地市场效应得出了产业集聚的机制,并运用中国区域间投入产出表数据,证实存在本地市场效应。他们研究指出了本地市场效应的重要特征,即是在实现产业集聚的同时,地区之间的收入差距不会扩大。
三、制造业与服务业及城市化之间的相互联系
根据经济理论研究以及发达国家的实践,经济增长到一定阶段后服务业将逐渐凸显其重要性。工业化发展到一定阶段,服务经济研究随之而来,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对服务经济的研究更为集中。
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工业化进程直接表现为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的快速转移。袁志刚、范剑勇(2003)运用劳动力空间分布的偏离份额分析法对各地区的工业化进程进行了分析和判断。他们研究发现,我国原来三大直辖市即上海、天津、北京已经进入工业化后期阶段,东部沿海地区以及东北三省处于工业化的中期阶段,而中部、西北和西南地区仍处于工业化中前期。同时,他们还指出整个大陆的第二产业有进一步向东部沿海地区集聚的趋势,进而东部沿海地区有可能成为中国制造业中心。
Au等(2005)运用新经济地理的方法研究了中国限制城乡迁移以及部门间迁移而造成农村工业和城市经济活动的无效集聚的问题。通过研究,他认为工人劳动生产率和城市就业之间呈倒U型的关系。他在研究中还指出,在最高点时产业结构组成将由制造业转向服务业。
苏红键、赵坚利用2003-2008年中国284个地级单位面板数据,分析了中国城市产业专业化和职能专业化特征。同时,他们还将职能专业化指标引入到动态外部性(MAR溢出、Jacobs溢出)与城市经济增长的分析框架,由此考察两类专业化对知识溢出进而对城市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表明,中国城市产业专业化和职能专业化都处于较低的水平,但二者均表现出不断提高的趋势。从全国样本范围来看,中国城市发展的情况更倾向支持MAR溢出。
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城市化的过程主要表现在城市人口比重不断提高的人口流迁过程和非农产业结构比重不断上升的过程。大力推进城市化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以及缩小城乡差别最为根本而有效的途径。城市化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来自于各生产要素(尤其是劳动力)在空间上的集聚效应。表现在其所产生的规模经济对生产效率的提高,以及资源优化配置所带来的生产成本的下降。具体表现为投资规模扩张、产业结构优化、就业结构转换和人力资本提升等等。
Henderson(2007)测算了我国的城市化水平,其研究结果表明目前我国的城市化水平为46%,明显低于人均收入与中国大致相当国家的55%的城市化水平,而且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70%—80%的城市化水平。由此看出中国的城市化滞后于工业化,这也意味着在未来10—20年,我国必须加速城市化进程。
四、总结
我们可以看出,随着经济的发展,高附加值的服务业将成为推动城市化的主导力量,而制造业将从大城市向中小城市以及农村地区分散。随着产业结构的空间分布发生变化,制造业和服务业的贡献程度会出现一种交替现象,即制造业在城市化早期阶段起主要推动作用,而随着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服务业在大中城市出现集中化趋势,继而成为推动城市化的主导力量。
参考文献:
[1] Au,chun-chung,J Verson Henderson.2006.How Migration Restrictions Limit Agglomeration and Productivity in China.Journal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80(2):350-388.
[2] Henderson, J. V., 2003.The Urbanization Process and Economic Growth: the So-what Question, Journal of Economic Growth, 8, 47-71.
[3] 吴三忙、李善同.中国制造业空间分布分析[J].中国软科学,2010,(06).
[4] 白重恩、杜颖娟、陶志刚等.地方保护主义及产业地区集中度的决定因素和变动趋势[J].经济研究,2004,(04).
[5] 罗勇、曹丽莉.中国制造业集聚程度变动趋势实证研究[J].经济研究,2005,(08).
[6] 路江涌、陶志刚.中国制造业区域集聚及国际比较[J].经济研究,2006,(03).
[7] 袁志刚、范剑勇.1978年以来中国的工业化进程及其地区差异分析[J].管理世界,2003,(07).
目前,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进程正在进一步的加深,其机械制造行业的国际市场竞争也越来越激烈,这也给我国的外贸机械制造行业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和考验。近些年来,我国的市场经济体制得到了极大的扩展和完善,也使得外贸机械制造行业得到了飞速的进步和发展。然而,由于我国传统落后经济的影响,其机械制造行业在技术、管理、设备等方面都同世界发达国家有着较大的差距。因此,我国的外贸机械制造行业必须在今后的发展中认清国际发展形势,以此来调整和控制自身的发展方向。本文就当前外贸机械制造行业的发展特点以及它在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行简单的分析和讨论,从而使我国的机械制造行业能够在短期内得到飞速的发展,进而在国际市场上占据领先的地位。
一、外贸机械制造行业的发展特点
目前,外贸机械制造行业的主要发展特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即:
1.地位的基础化
机械制造行业在国家经济发展结构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它不仅在种类、数量和贡献上具有较大的比重,同时其所生产的产品更是其他一些行业经营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在国家的现代化经济发展中占据着不可或缺的战略性地位。
2.经济的规模化
目前,随着全球化经济的扩张,外贸机械制造的规模化生产已经成为当前各大跨国企业的主流发展方向。各大机械企业通过不断的联合重组,以及对主干业务在投资研发上的加强,使机械制造系统的个性化和成套能力得到了极大的提高,从而更加的适应当前多样化的市场变化形势。
3.生产方式的全球化
外贸机械制造行业在生产方式上具有全球化的特点:一是建立海外生产基地,并将其生产的产品销售到各个国家。二是在本国生产,并将产品销售到各个国家。
二、我国外贸机械制造行业的发展趋势
随着社会时代的不断变化以及科学技术的不断提高,我国外贸机械制造行业在今后的未来发展趋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向上,具体包括:
1.规划策略创新
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我国的机械制造企业要想振兴机械制造业,使我国自主研发制造的机械产品能够牢牢的在国际市场上占据领先地位,就必须要进一步的适应当前及未来国际机械制造市场的经济发展方向和趋势,掌握机械制造行业在今后工艺、技术、装备等方面的发展特点和技术,创新我国机械制造行业的未来生产规划策略,从而有效的把握我国外贸机械制造行业发展的正确方向。
2.多领域技术的融合
在机械制造行业的未来发展中,其机械制造技术是向着多领域技术相互融合、作用的方向发展的,尤其是随着科技水平的提高以及人们需求的增多,其机械制造业所涉及到的领域也会越来越多,这就使得机械制造技术同其他领域技术之间的相互融合和作用程度也会越来越高,因此,多领域技术的融合成为未来机械制造行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3.全球性产品的研发
随着国际互联网络以及世界经济一体化的不断发展,我国机械制造企业参与到国际机械市场中的机会和范围也越来越多、越来越广,这就使得所生产的机械产品在研发上也要向着全球性产品的方向发展,从而使我国制造的机械产品能够更好的适应国际市场的需求,进而不断提高我国机械企业的国际市场竞争力。
4.服务性思维的拓展
目前,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进一步加速,机械制造行业正逐渐向着完全化的买方市场过渡,也就是说不是机械企业按照一定的固定规格进行产品的生产,而是按照用户所提出的个性化、特殊化的具体要求进行产品的生产。鉴于此,服务性的管理思维势必会成为今后机械行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并且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这种思维管理方式必定会得到不断的拓展和更新。
三、结语
总之,随着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我国的外贸机械制造行业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但同世界上的一些发达国家相比,其管理、工艺、技术和设备等方面仍然存在一定的不足和差距。因此,在今后的建设发展过程中,我国的相关企业和科技人员要积极的完善行业管理制度体系,勇于攻破技术壁垒,加快我国外贸机械制造行业的发展,从而使我国的机械行业真正融入到国际机械市场的贸易竞争当中去,促进和推动我国外贸机械行业的做大做强。
参考文献:
[1]胡克石:我国机械制造行业发展特点及其未来发展趋势[J].科技与企业,2012(06).
[2]邓 武:机械制造业的发展趋势与先进制造模式[J].科协论坛(下半月),2011(10).
1 我国机械制造行业发展现状
机械制造业是一个国家最基础的行业,也决定了一个国家制造业的整体水平,起步早,但发展又最令人担忧,比如现在中国的汽车工业相比机械制造业来说无论是产品质量还是生产效率都要高得多,当然这也是因为机械行业的特性起了决定性的因素。
面对越来越激烈的国际市场竞争,我国机械制造业面临着严峻的挑战。我们在技术上已经落后,加上资金不足,资源短缺,以及管理体制和周围环境还存在许多问题,需要改进和完善,这些都给我们迅速赶超世界先进水平带来极大的困难。随着我国改革的不断深入,对外开放的不断扩大,为我国机械制造业的振兴和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良好条件。当今,制造业的世界格局已经和正在发生重大的变化,欧、亚、美三分天下的局面已经形成,世界经济重心开始向亚洲转移已出现征兆,制造业的产品结构、生产模式也在迅速变革之中。所有这些又给我们带来了难得的机遇。挑战与机遇并存,我们应该正视现实,面对挑战,抓住机遇,深化改革,以振兴和发展中国的机械制造业为己任,励精图治,奋发图强,以使我国的机械制造业在不太长的时间内赶上世界先进水平。
2 世界机械制造业发展出现的特点
21世纪,世界机械工业进入前所未有的高速发展阶段,对比其他行业,机械工业的发展呈现出以下这些主要特点:
(1)经济规模化。全球化的规模生产已经成为各大跨国公司发展的主流。在不断联合重组,扩张竞争实力的同时,各大企业也纷纷加强对其主干业务的投资与研发,不断提高系统成套能力和个性化,多样化市场适应能力。
(2)地位基础化。发达国家重视装备制造业的发展,不仅在本国工业中所占比重、积累、就业、贡献均占前列,更在于装备制造业为新技术、新产品的开发和生产提供重要的物质基础,是现代化经济不可缺少的战略性产业,即使是迈进“信息化社会”的工业化国家,也无不高度重视机械制造业的发展。
(3)机械制造业跨国并购加剧。现代并购不再一味地强调对抗竞争,强强联合成立企业获得竞争优势的主要手段,这是机械制造业全球化过程中大公司谋求生存发展的一大特点。而且趋饱和的市场,日渐激烈的市场竞争,投资建厂的风险增大,也使得更多企业开始采用联合并购的手段。在建厂的前提下,优化企业产品结构,以达到提高生产能力、扩大市场份额、获取规模效益的目的。以高技术为内涵的行业来自技术创新的威胁,使跨国公司走上了联合之路,以形成强大的技术创新能力。机械制造业大企业间的战略并购,导致了机械工业资源的重新配置。使得世界机械工业的竞争格局出现了协作型的局面。
(4)机械制造业全球化的方式发生了新变化。传统的全球化方式有两种:一是以母国为生产基地,将产品销往其他国家;二是在海外投资建立生产制造基地,在国外制造产品,销售到东道国或其他国家。特点是:自己拥有制造设施与技术,产品完全由自己制造;在资源的利用上,仅限于利用东道国的原材料、人员或资金等。
3 机械制造行业未来的发展趋势
随着信息技术革命,管理思想与方法的根本性变化,企业组织形式也发生了变化,这些变化发生在跨国公司,并将成为新型全球化方式而发展下去。这种变化的主要特征是:广泛利用别国的生产设施与技术力量,在自己可以不拥有生产设施与制造技术所有权的情况下,制造出最终产品,并进行全球销售。机械制造业公司在全球范围建立零部件的加工网络,自己负责产品的总装与营销。原材料调配、零部件采购全球化已成为世界机械制造工业的发展趋势。
机械制造业在未来的发展中,有四种重要趋势将对其产生重大影响。
(1)机械制造业技术的融合。在机械制造业的许多领域,电子控制和软件技术变得同机械工程同等重要。德国格第巴赫机械制造公司是世界最大的为大型玻璃制造厂生产玻璃处理系统的公司,目前该公司的软件控制装置、电子机械装置占据了其产值的1/3。
(2)机械制造业服务性思维。在从电梯到工厂设备等的各个领域,生产厂家的利润增加已不再是因为按固定规格生产产品,而是要求制造厂家能按用户的要求生产产品,以满足用户的个性化特殊的需求。
(3)机械制造业全球产品开发。企业的产品开发,不是闭门造车,而是在面向开放的公共平台和社会资源。如美国最大的家用电器制造商惠而浦公司,对由2000名工程师组成的全球产品开发小组进行改组,以集思广益开发新产品,缩短某些产品的开发时间。
(4)机械制造业更新生产策略。为了进一步适应市场经济,振兴我国机械制造业,把我国的机械产品源源不断地推向国际市场,并牢固地占有国际市场,有必要重新认识机械制造业,认清21世纪初机械制造业发展的总趋势、机械制造工艺装备的特点以及我国机械制造工程师应掌握高新技术的主要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