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咨询服务!

高中数学课本学习大全11篇

时间:2023-06-19 16:13:32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高中数学课本学习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高中数学课本学习

篇(1)

在高三复习中如何理解和贯彻“源于课本,高于课本”这个原则,我通过对课本内容的深挖,对例题,习题改编、重组,就能将课本、资料、高考试题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在课堂上来展示知识的发生、发展,形成完整的认知过程,去启迪学生思考、顿悟、探求,这是提高高三数学复习效率,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信心的重要途径.

一、高三数学复习为什么要重视课本例题、习题

课本是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的“本”,高考选拔人才必须要以这个“本”为依据,那么高三复习肯定要以课本为基础.每年数学高考中与课本有关联的试题都很多,如,2006年高考浙江卷文(15)

是《数学》第一册上第128页例4的变式,理(18)是《数学》第二册下B第151页复习参考题B组第四题的变式.

因此,数学复习要紧紧抓住课本,反刍吃透课本是搞好数学复习的第一条生命线,要把课本中的基本概念、基础知识、基本解题技能、典型例题、典型习题、解题中常用的通法通解等熟烂于胸,如牛吃草后反刍一样,把课本的复习内容反刍精透真正能把课本内容彻底吃透消化后,数学解题能力再向上提高就像一层窗纸一样一捅就破.

二、高三复习如何做到重视课本例题、习题

1.对课本中的习题进行有效的变式

例如,在复习数列的一种重要题型――数列的通项公式的求法.出示数学第一册上第109页练习1:已知数列an中,a1=1,an-an-1=2(n≥2),求数列an的通项公式.

变式1:已知数列an中,a1=1,an-an-1=2n(n≥2),求数列an的通项公式.

变式2:已知数列an中,a1=1, =2n(n≥2),求数列an的通项公式.

变式3:已知数列an中,a1=1,an-2an-1=2n(n≥2),求数列an的通项公式.

原题是基础问题,适用于全体学生,即使是最差的学生,也应能完全听懂.

变式1把差为2变为2n,这样就构成了等差数列,可以利用推导等差数列通项的方法,迭加法来解决.变式2把相邻两项的差变成相邻两项的比,而且比也构成等差数列,可以利用推导等比数列通项公式的方法迭乘法来解决.变式3是在an-1的前面加上系数2,就成了差比数列.须用构造法等比数列的方法解决.

一道课本题通过变式,从特殊到一般,让学生真正感受到“源于课本,而高于课本”的深刻含义.课本题与资料题很自然地结合,使学生知道了知识的来龙去脉,使他们的认知产生了飞跃,通过不同的思路,提供多种解题方法既拓宽了学生的解题思路,又从不同的角度将已学过的知识加以复习,解题方法的多样化,使学生增强了解决问题的信心,进而又深化了数形结合、分类讨论、函数与方程等重要的数学思想.这样将知识,能力和思想方法在更多的新情景,更高的层次中,不断地反复渗透,达到了螺旋式的再认识,再深化,乃至升华的效果.

2.注重对课本习题的一题多解

如,数学第二册上第132页复习参考题6进行变式:已知椭圆C: + =1(a>b>0)两个焦点为F1,F2,如果曲线C上存在一点Q,使F1QF2Q,求椭圆离心率的变化范围.

本题难度并不高,出此题的意图是让学生主动参与发现如何充分挖掘条件,找到解题思路.

此题的条件比较少,但就从这几个条件出发,能想到哪些合理的结论呢?要求学生合作学习,尽量把能找到的结论全写出来.下面是学生们课堂上的回答:

设F1(-c,0),F2(c,0),Q(m,n),F1Q=d,F2Q=d2 .

①因为Q在椭圆上,所以它的坐标适合椭圆的方程,即 + =1;

②因为点Q在椭圆上,且此点不可能落到轴上,所以,它的坐标有范围,即-a

③因为点Q在椭圆上,所以它的位置适合椭圆的定义,故有

d1+d2=2a;

④由F1QF2Q,可得d12+d22=F1F22=4c2;

……

在这些结论的基础上,我们可以得到该题的多种解法.如:

方法1(基本不等式法)由④与③知d1d2=2b2,再根据不等式得 d1d2≤ 2得2b2≤a2,即a2≤2c2,故e2≥ ,e≥ .又

方法2(三角换元法)设∠QF2F1=α,(0

故e= , ≤e

方法3(设点法)设点Q(m,n)(n≠0),由②知0≤m2

在利用课本例,习题进行变式时,往往从以下方面考虑:一题多变,一题多解,一题多用.这样有利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

变式训练和一题多解要有针对性,复习时,要借助于教材,根据学生对复习内容的掌握情况,引导学生去思考,去整理,要启发学生去找相互间的联系,去找解决问题的最优方案.变式训练和一题多解是行之有效的教学方式,如果我们在教学中能注重变式的训练和一题多解,在高三复习时一定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综上所述,高三的数学复习必须以课本为主,再好的资料在课本面前都显得微不足道,所以教学必须紧紧围绕课本.而利用课本也不能仅仅重复过去的知识,而应该对课本上的知识和方法加以“升华”,通过“升华”使学生更加理解知识的内涵和外延,把知识融会贯通.

参考文献:

篇(2)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08-240-01

课本上的例习题不是题目的简单堆砌,而是典型的、精选的、具有代表性的题目,我们不但应该会做,而且还应该对课本例习题进行反思,既要反思解题过程,又要反思教材一定会通过例习题向我们传达些什么,因此,我们应该充分发挥课本的例习题功能。

一、示范功能

例题是连接理论知识与问题之间的桥梁,示范性强,如对解题的思路指导,解题步骤的表达,书写的格式,图例表格的绘制等均有一定的规范要求,复习时应该重视教材例题的示范作用,充分挖掘其内涵和外延,做到事半功倍的复习效果.

例、《数学。第二册(上)》P27“例1:已知都是实数,且求证:。”

本题课本给出了三种证法:即综合法、比较法和分析法,而每一种证法都给出了详细解答步骤,书写格式十分规范,能给学生很好的示范作用,如,用分析法证明时“要证,只需证明,即只需证明。…①由于因此①式等价于…②,将②式展开、化简,得…③因为都是实数,所以③式成立,即①式成立。原命题得证。”同时,解题思路也清晰自然,本题用了三种证法说明了证明不等式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启示我们要根据不等式的特点灵活地选择恰当的证法,一般地说,如果能用分析法寻找出证明某个不等式的途径,那么就能用综合法证明不等式,同时,还启发我们是否能用比较法来证明。

二、模型功能

波利亚在《怎样解题》中说:“解题是一种实践性的技能,好比说就像游泳一样,在学游泳时,你模仿别人的做法,用手和脚的动作来保持头部位于水面之上,最后你通过操练游泳学会了游泳。在学习解题时,你必须观察和模仿别人在解题时的做法,最后你通过解题学会了解题。”课本上的有些例习题能给我们提供模型或者结论的功能,如果我们能在理解的基础上熟记相应的模型和结论的话,将会使我们提高思维的效率。

例、《数学。第二册(下)》P67第6题:“正方体ABCD-A1B1C1D1的个顶点都在球O的球面上,球半径R与正方形的棱长有什么关系?”

本题的解答并不困难(答案:),但如果我们稍加推广的话,如:一个正四面体的四个顶点在一个球面上,那么将其补形后的正方体也必在同一个球面上;或者,三条侧棱两两垂直且长度相等的三棱锥,可以视为内接于球O的正方体的一个“角”,补形后将会给所研究的问题带来方便;还或者是若有三个面两两垂直,则可以拓展为长方体或正方体,如此等等,因此,如果我们在理解的基础上再以此为模型,那么,将会提高我们的思维效率。

三、联系功能

学生在第一次学习高中数学时,是以知识点为主线索,由老师依次传授讲解的,由于后面的相关知识还没有学到,不能进行纵向联系,所以,学生学到的往往是零碎的、散乱的知识点,而在高三总复习时的主线索是知识的纵向联系与横向联系相结合,以章节为单位,将零碎的、散乱的知识点串联起来,并将它们系统化、综合化,侧重点在各个知识点之间的融会贯通,因此,我们要注意课本上例习题的前后联系作用,合理利用,提高复习效率。

例、《数学。第二册(上)》P82“第11题:求函数的最大值和最小值。”

一般地,如果要求函数的最大值和最小值呢?则可以利用椭圆的参数方程转化成点()与点(5,3)所连线段的斜率来处理,也可以利用正弦(或余弦)函数的有界性或法来解,还可以将其转化为圆的参数方程来处理,因为只需将系数提出即可。这样,前后联系可以将零碎的、散乱的知识点串联起来,并将它们系统化、综合化,对这类求最值的问题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四、归纳功能

波利亚曾说过,我们需要有一种“归纳的态度,…,要求随时准备把观察结果提高为一般性的原则,并随时准备根据具体观察的结果对最高的一般性原则进行修正。”因此,课本中的例习题不仅要让学生弄懂、会做,而且还要学生注意解题方法的归纳和整理,探索它们的应用规律,使学生自觉重视加强知识间的纵向发展和横向联系,注意引导学生利用例习题不断总结每个公式、定理的主要用途,开拓解题思路,加强学习中的反思,进而在探索中培养能力,发展智力。

篇(3)

1.要掌握数学常用的名词和概念。阅读数学教科书就是通过阅读,在有关名词、俗语、定理、公式、性质等相关的问题中获取信息,再根据这些信息进行分析,找出其中有用的信息。如果不掌握这些相关的信息,那么阅读数学课本就一无所获。

2.要理解数学文字语言、符号语言以及图形语言间的相互关系。学生在阅读数学课本(读题)后,除了认真梳理有效信息、理解关键词语、分析题意外,还要重视题中的文字语言与符号语言以及图形语言间的互译。

3.重视数学概念的回收和利用。所谓的回收,就是对以前学过的概念进行回忆和收集,起到巩固所学,促进自觉应用的目的。

二、要有目的、有计划地阅读

具备了基本的阅读条件后,要想不断地提高和充实自己,就得向课外读物要效益。面对众多的课外辅导资料,往往会感觉这本也不错,那本也很好。阅读时这本翻翻,那本看看,浪费了大好时间。资料的选择要和课本配套,课外资料是课本的拓展和延伸,在阅读时可以进行相互对照参考,也可以用于课后的巩固和提高,达到课内外优势互补。若将课外资料只当作课本中习题的参考答案,则是不可取的,也是非常有害的。

三、要勤于思考。在阅读中思考时,常常会受到思维定势的影响,而局限于表面的东西,不善于分析、类比、转化、联想。常常因某一知识点未考虑到,而出现思维受阻,失去思考的兴趣,挫伤阅读思考的主动性,导致读而不思,严重制约着阅读能力的发展。

阅读中思考要做到以下几点:

篇(4)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2117(2014)14-0-02

新课改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各科教师也顺应课改趋势,做出积极的改变与努力。随着新课改的深入,以往的填鸭式教学逐渐被淘汰,进而转向使用更为人性化的教学方法。笔者在在课堂实践中发现,生本教学既符合新课改发展需求,也能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最大化突出,因而应在课堂上广泛推行。那么,信息技术教师应如何在课堂中实施生本教学,以最大化突出其课堂教学特点,促进学生发展呢?

1 以生为本,做好课前教学设计工作

“有备而来,方能胸有成竹”,由此可见,备课在生本教学中非常重要。以往信息技术教师备课时以自身为出发点,忽略学生学情,因而往往是只提出了一个问题,就把学生卡住了。信息技术教师除了备教材,还需要备学生,以生为本,努力做好课前教学设计工作。教师可以从以下三点做好针对学生的设计研究工作。首先,深入了解学生的信息知识水平,为教学起点的确定奠定基础。例如,学生对新课中的内容掌握程度如何?(由于信息技术发达,教材中的很多内容学生已经有所了解)学生通过自主学习能够获得什么内容?依据此,教师应把教学侧重点放在哪些内容?等等。其次,以学生兴趣为设计出发点,设计教学内容。学生的学习状态、情感因素对课堂教学能够起到影响性作用。例如,在学习高中信息技术《因特网服务类型》这一课时,我设计了问题调动学生兴趣:①同学们,有谁没有使用过因特网的呢?(基本全部使用过)②你们主要使用因特网来干什么呢?(QQ聊天,看电影、玩游戏的占大多数)为了引导学生均衡上网与学习,我利用QQ成立了两个讨论组,让学生在网络中畅所欲言,然后再引导辩论。最后,教师再提出本课的学习内容,即可以利用因特网传输文件,逐层深入。如果当时直接让学生辩论网络的利弊,很多学生则沉默不语,不想表达真实想法。利用网络的虚拟性,让学生在讨论组中先表达,则能调动学生的兴趣。因此,在备课时,找到学生兴趣点、兴奋点很重要。最后,关注学生差异,力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具体做法是:教学目标分层、教学方式分层、课堂任务分层。实践证明,只有以生为本,做好课前教学设计工作,课堂教学效果才会大大提升。

2 以生为本,丰富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方法

生本教学理念下的高中信息技术课堂应该采用什么方法进行授课呢?传统的以师为本的灌输式方法是行不通的。笔者认为,任务驱动法和小组合作探究法能很好地突出学生主体。因此,在生本教学课堂上,应多采用这两种方法,突出生本教学的合作、探究两大特点。

2.1 任务驱动教学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任务驱动法是在建构主义理论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一种教学方法。在任务驱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做讲解,而是把教学内容隐藏在任务当中。学生通过主动参与完成任务来获取知识。此外,利用任务驱动法进行信息技术教学,很容易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也符合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实践需要。

例如,在学习高中信息技术《表格数据的处理》这一课时,我采用了任务驱动法进行教学。在学生学习了Excel中的计算、筛选、排序和分类汇总等知识后,我设计了三个任务,引导学生深入实践,掌握知识。任务如下:①请利用所学的Excel知识,计算出每学科的最高分和最低分(出示某某班的成绩表,包括姓名、学号、各科成绩、最高分、最低分、平均分、总分、平均分、名次等信息。除了姓名、学号、各科成绩是现成信息,其他需要学生利用Excel知识进行填补)②请计算出每位学生的总分和平均分。③ 请按照总分总高至低进行排序。在安排任务后,学生开始进行操作。信息技术教师在整个过程中,在班上进行巡视,并适时给予指导,从整体上调控课堂。

2.2 小组合作探究法,培养学生合作精神

赞可夫曾提出: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求,这种教学法就能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在实践中发现,小组合作探究正是这样的一种教法。

例如,在学习高中信息技术《数字化图图像的采集、加工与简单合成》这一课时,我利用了小组合作探究法,以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首先,教师利用多媒体呈现一幅利用Photoshop合成的作品,引出数字化图像学习。其次,介绍数字化图像的合成过程和方法,为实践操作奠定基础。第三,提供任务,引导小组合作探究:请任意选两幅图,利用Photoshop进行处理加工,使作品更为美观、吸引人。学生在小组合作探究中,深入了解图层的概念、图像合成技术等。当然,在呈现作品时,也不乏出现一些问题,例如图像合成不协调、选区不能移动、图片今年大小比例失调等。此时,信息技术教师再结合出现的问题,进行纠正。在小组合作探究学习中,学生学习主动性明显增强,课堂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3 以生为本,引进多元课堂评价方法

传统以教师为主的评价不够全面。在新课改下,信息技术教师应以生为本,引进多元课堂评价方法。例如,采用小组互评、学生自评等方式。这些评价方法贯彻了以生为本理念,使课堂评价逐渐向学生方面延伸。

3.1 小组互相评价,发挥学生能动作用

新课改理念下,传统总结性评价已经不再适用。而过程性评价因为能更好地评价学生而得到广泛重视。过程性评价关注学生学习过程,重视非预期结果。在生本教学课堂中,信息技术教师应重视过程性评价的运用,关注学生学习动态过程。例如,在对《数字化图图像的采集、加工与简单合成》这一课进行评价时,可以进行小组互评。组内被评价的同学进行自我陈述,并展示学习成果,例如在小组中发挥的作用、提供的帮助等。同组成员依据实际情况和评价表,对该名学生进行客观评价,提出学习建议。确定评价等级。通过展开小组互相评价中发现,学生在学习中更为主动,因为每个人都希望得到别人的认可。

3.2 学生自我评价,促进学生认识自我

学生自评也是运用较多的一种评价方法。通过展开学生自我评价,能够促进学生深刻地认识自我。例如,在对《表格数据的处理》这一课的评价时,我利用了自我评价方式进行。课前,我制作好自评表格,里边的内容包括:表格数据处理的掌握情况、上课是否认真(听课情况、完成任务的情况、倾听他人想法的情况等)、上课是否积极(举手发言情况、提问、询问、参与讨论情况、是否提前学习表格数据内容等)。学生从以上几个方面进行自我评价,然后在“我这样评价我自己”栏目写上真实的评价内容,最后教师再依据表格内容和课堂观察发现进行评价。

总之,随着新课改的深入,生本教学是课堂教学的发展趋势。信息技术教师应深入学习生本教学的有关理论,积极展开课堂教学实践,提升高中信息课堂教学效率,促进学生信息技术能力的发展。

篇(5)

一、高中信息技术课生本教学的特点

1.利用生成性资源。传统的信息技术课堂实施“截流式”的师本教育,忽视了课堂上有价值的生成性资源的捕捉,对反常现象视而不见,阻滞了师生的教学交往和情感交流,抑制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求知欲望。生本课堂倡导开放的教学理念,让课堂成为学生学习的乐园。教师不再充当“纤夫”的角色,让学生沿着自己的脚步前行,而要当“牧羊人”,让学生以自己的认知方式去感知、认识世界,去主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学生在探索过程中,总会透过现象寻求原因,探寻问题的本质,使课堂不断绽放智慧的火花,让信息课堂充满活力。

2.课堂整合,彰显活力。随着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的飞速发展,给教师教学、学生学习、课堂互动方式带来了变革,信息技术手段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学习环境,也有利于师生探究和解决问题。教师不能困囿于技术教学,要充分利用学科特点,加强信息技术与其它学科内容的整合,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3.展示学生作品。信息技术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任务的完成往往是一件件作品的完成。教师要改变评价方式单一的问题,要通过展示学生作品,开展自我评价、同学互评,吸取其精华,纠正其不足,为下一次创作带来更多的灵感。评价的内容要具多样性,不仅包括技术内容,还包括探究过程、学习能力、审美能力进行等方面内容。

二、高中信息技术课实施生本教学的有效途径

1.精心预设教案。“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备课是教师自我改进、求索构思的过程,它凝聚着教师的大量心血,备课的质量往往决定着上课的效果。而部分教师思想陈旧老套,备课时缺少思考,缺乏个人创见,用大量的文字堆砌,以应付检查。这样的课实效性不强,造成资源的浪费。在实现基于生本理念上的高效备课,须做到:

(1)研读教材。课本知识具有系统性、连贯性,教师不能脱离教材信口开河,也不能照搬教案,一抄了事。教师要学会“用教材”,不困囿于教材,要深入挖掘教材,在教学内容之中融入自己的智慧,对教材进行重组、加工。如在“信息及其特征”教学中,为说明信息的价值性,教者引入生活化的事例:“2013年7月1日,23号强台风‘菲特’在浙闽交界处登陆,中心最大风力达14级,而由于浙江渔民及早收到台风预报,3万只船只进港避风,避免经济损失数十亿元。”教者从身边活生生事例说明问题,使枯燥的知识变动生动有趣,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2)分析学情。传统教学模式下,备课不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不分析学生基础水平和接受能力,以自己的思维考虑问题,即便是认为简单的问题,也会出现学生无人应答的窘境。教师要通过问卷调查、走访座谈、制作作品等形式了解学生已具备的知识、技能、兴趣爱好,找准教学的切入点。教师要打破“一刀切”的局面,关注学生个体差异,设计多层次、有梯度的问题,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通过师生引导、小组合作等互动措施解决问题。

2.灵活运用教法。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教师要针对不同教学内容采取行之有效的教法,更好地为学生的学习服务。

(1)情境教学法。教师要引入形象生动的场景,从而调动学生学习兴趣,激活学生思维,让学生在捕捉信息、重组加工,交流表达中获取知识、提高技能。如在“文件的下载”教学中,教者创设情境如下:“《中国好歌曲》为华语乐坛输送诸多新生力量,重塑了音乐原创精神,有许多原创歌曲深深打动听众的心。我们来听一首《浦公英在飞》,看能不能利用上节课学到的搜索引擎知识来查找这首歌?”

(2)自主探究教学法。信息技术课堂强调学生的个体体验,让学生运用自己的思维方式去发现、探究问题,找到科学探究的方法,养成勇于实践的好习惯。如在学习《FOR-NEXT循环嵌套》中,教者让学生运用循环嵌套打印“九九乘法表”。

(3)任务驱动教学法。教师将学习内容进行分解,精心设计一系列任务,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自主探索、互助协作。如在《FLASH 动画制作》一课分解成三个任务,即“形状渐变的制作、属性设计,图形组件的建立、运动渐变的制作,综合运用两种渐变制作动画”。

篇(6)

笔者分析了《江苏省义务教育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及《江苏省普通高中信息技术学业水平测试》的要求,网站制作部分在义务教育阶段没有模块述及,但它却是高中阶段学测考核的重点。在课前调查中,90%的学生对它有浓厚的学习兴趣,因此“泛学编程”模块需要为学生提供学习机会,并将这部分内容和编程素养的培养、计算思维能力的提升有机结合起来。

“泛学编程”模块除了运用超文本标记性语言HTML制作静态网页,还选择了VBscript或JavaScript作为载体,把编程理念渗透到网页中,使学生进一步感受到网站不仅是信息的平台,还具有智能化的特征。学生依托ASP、、JSP、PHP等技术在服务器端设计程序,让用户和网站之间实现实时互动。上述编程语言均蕴含语言学习的基本要素:常量、变量、运算符、表达式、对象、函数、事件、方法以及编程的三种结构。学生通过复制、修改、调试已有程序小插件,游历其中,耳濡目染,编程素养自然生发。

智能化手机的普及,使许多学生对Android手机编程产生了兴趣,而兴趣是促进学生学习最好的老师。在有限的时间内,学生如能学会手机APP程序的基本设计,则对工程概念的理解将水到渠成。

“泛学编程”模块学习目标

在从事基础教育实践的教师群体中,布鲁姆的塔式结构目标分类学有着非常广泛的影响。20世纪80年代后,脑科学的大量研究成果被引入到教育研究的过程中,马扎诺等人从自我系统、元认知、认知系统之间的相互关系出发,提出学习行为模式图。一线教师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发现,无论是布鲁姆理论,还是马扎诺理论,它们在宏观层面对教育教学都具有指导性意义。相较于西方教育理论,日本教育评价专家|田币惶岢龅摹翱”“示”“悟”“入”四字教育目标分类体系,似乎更适合东方人的模糊思维习惯。“泛学编程”模块学习目标设计更多地内隐了|田币坏哪勘攴掷喾椒ā

在模块教学过程中,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应充分创设学习情境,学生经历教师设计的学习过程,了解标志性语言(HTML、XML)的基本特征、功能,并运用标志语言制作静态网页;学生通过自主阅读学习网站,探寻编程语言的基本要素(常量、变量、运算符、表达式、三种程序结构),了解工程、对象、属性、事件和方法的基本含义,从读懂各种实例小程序开始,将学会的知识运用到网站建设中。上述目标重在“开”,教师在介绍知识的同时,为学生开阔视野,让他们从宏观上对现代编程语言有所认识和了解。

在网站制作的不同阶段,教师为学生展示不同的优秀网站样例,示范网站的制作技巧,揭示优秀网站制作必须抓取的基本特征;学习手机编程时,学生根据示范实例程序的建立步骤,分析所得工程文件的基本组成,梳理不同文件之间的逻辑关系。上述过程“示”味浓厚。

在教师的引领下,学生具有了独立探索的能力,在学习网站.cn的支撑下,学生以个人网站为载体,自悟网站制作的其他方法,学习HTML语言、JavaScript、数据库、ASP等拓展内容;阅读电子书籍,学习、了解Android手机编程的基本组件及其相互关系,学生在“悟”中,品味编程的奥妙。

“师父领进门,修行在个人”,学生通过完成作品,将所学知识体现运用到个人网站和手机APP实现过程中,终以论文的形式梳理本学期的学习内容,建立知识逻辑结构体系,升华对所学内容的理解。

“泛学编程”模块教学纲要(如43页表)

篇(7)

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高中数学教学的方法逐渐丰富起来.用诱思探究方法优化高中数学课堂教学设计,鼓励学生大胆思考,积极创新,才能让高中数学课堂活跃起来.

一、创设有益情境,实现诱思探究教学目标

在高中数学教学创新发展的今天,情境教学法已经为更多的数学教师认可与使用.在情境中实施高中数学教学,师生能够建立更加和谐的关系,教学效率也会因此提高.教师要从高中数学教学的实际情况出发,有选择地创设情境,让情境成为吸引学生注意力,提高学生学习效率的一个手段.

比如在学习《三视图》时,如果教师在课堂中只顾着向学生讲解三视图的文字概念,高中学生虽然能够理解,但学习兴致不高,也不愿意与教师进行互动.在教学中创设情境,从学生的生活入手,选择高中学生学习与生活中经常能够接触到的事物作为三视图知识的载体,会让数学课堂变得与众不同.教师可以选择苹果、杯子、铅笔盒等物品,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它们,并画出视图.同时,教师可以将投影技术与三视图教学情境的创设结合在一起.利用投影灯不同角度的照射,让学生在屏幕上看到物品的视图,会让课本中的数学知识更有说服力.例如,在讲解《弧度制》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到教室外去发现与弧度制知识相关的事物与数学现象.校园中的圆形花坛,可以成为学生了解弧度制知识的平台.教师引导学生用大号的量角器、直尺通过测量去发现弧度角与半径、弧长之间的关系,在形象的情境中促进学生发现数学知识,有利于高中学生正确数学学习观念的建立.

二、利用科学提问,实现诱思探究教学目标

诱思,就是引导学生思考,探究,就是鼓励学生自主解决问题.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在教学过程中有效提出问题,让学生针对有价值的问题进行探究,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水平的提高,更能培养学生独立的学习意识.一直以来,受到高中数学教学压力的影响,高中数学课时一直很紧.教师希望快速讲解课本中的知识点,给学生留出更多的时间做练习,提高学生的应试能力.这样的课堂教学模式,虽然一直以传递学科知识,但很难培养起学生的学习能力.在高中数学教学中,针对学习内容设计具有探究价值的问题,是诱思探究教学模式得以应用的重要前提.

比如在讲解《数列》时,很多教师会引导学生一起阅读课本中的数列概念,学习的过程就变成了检验课本内容是否正确的过程.但在诱思探究教学中,教师要先给学生呈现数列现象,让学生从形象的数学现象中去提取抽象的数学原理,做数列概念的主动组织者.教师可以给学生呈现一列数字,提出“大家来看这列数字,他们之间有什么样的关系呢?”,组织学生去思考,如果独立思考效果不佳,及时组织学生合作探究.在探究活动中,一些学生快速找到其中的规律,说出自己的观点.一些学生的探究思路受阻.为了培养全体学生的数学知识探究能力,教师可以提出“请说明理由”的问题,让学生用自己的思考成果给其他学生解惑,突出学生在课堂活动中的主体地位.教师改变自己的传统教学观念,给学生提供开放的学习空间与充足的学习时间,才能让探究教学活动的目标得以实现.

三、利用拓展迁移,实现诱思探究教学目标

高中学生已经具有多年的数学学习经验,在小学与初中学习阶段,学生也积累了一定量的数学知识.在高中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对学生已学的数学知识加以灵活运用,通过拓展与迁移,让学生联系新旧知识,利用旧知识去探究新知识,用新知识去验证旧知识.数学知识的拓展与迁移,能够帮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数学知识,促进学习学习成效的提高.

比如在学习完指数函数与对数知识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自己已经学过的函数知识中寻找与与幂函数相关的内容,用指数函数与对数函数的知识去化解幂函数学习中的难题.利用之前学过的数学知识诱发学生的思考,引导学生探究,不仅能够帮助学生解决新知识学习中的问题,还能加强学生对旧知识的掌握力度,促进学生更好地掌握三部分函数知识.探究活动是高中数学教学中必不可少的一环,教师可以鼓励学生用课件的方式展示他们的思维,给学生应用一切教学工具的权利,让学生在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同时去思考、去探究.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实施诱思探究教学,不仅能够让高中数学教学满足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也能让教学活动与实际情况更相符.让学生通过思考与探究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活动中,促进学生成为数学.

【参考文献】

篇(8)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8-0162-01

很多教师认为,高中数学课就是要求老师把课本上的内容讲透,学生会记忆,会做题,而不管数学来源于实践,又要用于实践,其实数学实践涉及的领域更为广泛,侧重从数学的角度研究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主要以学生所学的数学知识为基础,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在现实生活中理解数学、掌握数学、应用数学、发展数学。

高中数学课的的活动是指学生在实践中开展活动,是一种生活环境中的实践、感受、体验、领悟、动情,从而增强数学素养的教学活动。它以学生的自主活动为前提,自主活动、自主参与,以学生兴趣为基础,主要探索学生特征,以多种活动为组织形式。在现代教育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高中数学课必须发挥的作用。

现行课程标准的教学基本要求分为“认知”和“行为”两个部分。“行为”部分几乎都是向学生提出的行为要求,“要”学生怎么样做,这正是高中数学教学的憋端“重课堂说教”、“轻亲身实践”,因而往往使学生产生“知”“行”脱节、“说”“做”不一的现象。其实,高中数学课就是一门工具与实践紧密结合的学科,教师必须根据学生学习养成的规律和教材内容特点,将高中数学课教学与社会生活实践结合起来,使高中数学课教学发生深刻变革,由封闭型向开发型转变。尽可能为每个学生创造施展自己才华的时间和机会,让学生在生活情境中亲身感受和实践,通过自我发现,自我认识、自我感悟、自我教育,实现理论和实践的有机结合,达到寓认知于行动之中,从而增强教学的实效性。那么,如何加强高中数学课实践活动教学,增强教学的实效性,笔者根据教学实践,谈谈一些具体做法及肤淡体会,以求抛砖引玉。

一、通过学生亲身体验、直接参与调查搜集等实践活动,实现课前预习的目的

课前预习可以增强课堂教学的实效性。而高中数学课的预习又与其它学科不同,它的大部分课文内容都是与社会生活实际、学生生活实际、当地经济建设紧密联系。因此我们在教学时就可以通过学生调查研究、访问了解、搜集相关资料或参加相关社会生活实践体验活动等,来实现课前预习的目的,促使学生产生高中数学行为动机。再学习教材时,学生就容易理解和接受教材的道理了。

二、利用实践活动模拟,实现课堂教学的学习激情、突出重点、巩固新知

传统的教学往往习惯于用“说教式”的方法,把高中数学课中的定义、公理、定理和公式灌输给学生,忽视了学生主体能动性。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曾说过:“凡是能影响个人行为的知识,是他自己发现和化为已有的知识。”这就要求我们的教学必须充分发挥主体性学习。由于学生模仿性强、活泼好动、喜欢表现自己,特别是喜欢表演。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不妨让学生动脑、动口、动手,指导学生在情境中模拟实践活动,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实现课堂教学的激趣、突重、巩新,增强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1.忠于课本设游戏――激趣导入

兴趣是人们积极探究某种事物的认识倾向,是学生进行认识活动的动力之一。《论语》中指出:“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知者。”可见有了学习兴趣,就能产生积极的学习情感,学生的学习将是进取的、主动的、高效的。因此,利用学生好动的天性,设计恰当的游戏活动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导入新课,对高中数学教学来说十分重要。

2.利用课本设活动――突破重点

对于高中数学课,每一课都有它的重点,而评价一切高中数学课好坏的标准之一就是它是否突出了本课的重点,课堂上,精心设计一个与教材紧密相关的实践活动,通过让学生参加生活情景下的实践活动,亲身体验活动和情感,就非常有利于突出重点。

3.情境模拟――巩固新知

新的知识学完了,如果不加以巩固和练习,很快就会被学生所谈忘,而及时的给学生创设生活情景,让学生分角色表演、在生活情境中模拟实践高中数学行为,不仅可以活跃课堂气氛、体现主体性,更主要的是学生可以通过模拟实践活动来巩固新知,提高课堂教学的时效性。

创设情景,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进行模拟实践高中数学行为,也是课堂教学体现实践活动化的另一种方法。如《合情推理》一节,通过模拟哥德巴赫猜想的过程,让学生亲自演示评价,但在学生演、评价过程中,加上教师适时点拨、激励他们大胆猜想、归纳出相关结论,进而使学生不断完善自己的学习行为。

可见,指导学生模拟实践活动进行演练,是课堂教学体现实践活动化的好方法。值得一提的是,选择学生演示时,要多让那些平时在这方面做得不够的学生参加相应的情境表演,便于及时矫正鼓励,其效果会更佳。

三、开展行为实践活动,实现高中数学课的“寓知于行”

篇(9)

Key words high school mathematics education; limitations of knowledge; course reform; new training model

1 高中数学教育培养模式发展现状分析

高中数学知识的学习不仅是学生对数学知识进一步深化理解的主要方式,也是其今后学习发展的重要基础,因此在高中数学教育的开展中,着重探究切实有效的教学模式,对于数学教育的开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随着社会科学技术的进步,以及人们对教育重视程度的提高,高中数学教育已经日渐成为了高中教学的重点,如何科学有效地提高数学课程的教学效率,成为了校园和社会关注的焦点。在课程改革发展的大背景下,我国高中数学教育融入了更多的现代化教学理念,随着教育手段的不断改进,教师的教学思路也在日渐拓展,教学培养模式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应用和丰富。

但就当前我国高中数学的教育培养现状进行分析,由于传统教学模式仍在高中数学教育中占据主导地位,因此多数课程的开展仍依赖于“教师讲授,学生笔记”的形式,学生在知识的学习过程中无法做到充分全面的思考,灌输式的学习也导致了学生对数学课程兴趣的日渐衰减,学习研究的主动性消失殆尽。此外,在高中数学的学习中,多数学生过分依赖于“题海战术”,通过大量的习题练习提高成绩,而这却极大地阻碍了学生对问题的实践性探究,纯粹的公式记忆和习题练习,也使学生逐渐丧失了创新思考的能力,从而错过了提高思维灵活性和创新能力的最佳时期。

2 高中数学新型培养模式构建原则

2.1 强调实践性和应用性

数学学科的起源与发展都与实践探究紧密相关,从圆周率的计算到不同数学定理的提出,实践探究与应用都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为了促进高中数学教育有效性的提升,就必须将教学模式与实践应用相结合,并从社会发展的实际角度出发,在讲授高中数学课程知识的同时,更为全面地培养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从而为知识内容的理解和掌握奠定基础。注重高中数学培养模式的实践性和应用性,还能够有力地保证学生基础数学知识和应用能力的协调发展,从而更为全面地促进学生数学综合能力的提升。

2.2 注重教学模式的普适性

现代化高中数学教育新型培养模式的构建,其应用价值在于对不同高中数学教学的适应性。在新型培养模式的构建与应用中,为了保证教学模式下高中数学教学效率和质量的综合提升,必须能够从高中数学课程的教学实际出发,立足于学生数学能力和思维创新能力的综合培养,对高中数学的教育开展进行引导和改进,从而切实有效地实现高中数学新型教学模式。为了进一步保证新型教学模式下不同学生能力水平的有效提升,数学教学培养模式在强调校园普适性的同时,也要注重对学生群体的普及适应性,能够在教师的数学课程开展中有效地帮助教师因材施教,从而促进学生数学综合能力的提升。

2.3 重视对学生主体的个性化培养

在高中数学课程教育的创新培养中,为了更加有效地促进学生个性化能力发展,就要首先实现学生和教师间的角色转换,通过将学生作为课程开展的中心,进而促进高中数学课程的针对性开展。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得以确立,能够使教师充分认清数学课程开展的实际需求,通过在新型培养模式中观察学生的知识掌握状况,数学教师可以在课程开展的同时,对培养模式进行针对性的调整,从而使新型培养模式能够更为全面地带动学生个性化发展。

3 高中数学走出知识局限,构建新型培养模式方案分析

高中数学教学如何走出知识的局限,并不是一个虚妄的话题,它是我国教育发展与社会变革下的必然趋势,是对未来科学教育的新一轮探索,因此需要教育理论和技术的支撑,具体方案如下:

3.1 在课程教学中融入现代教育技术

在多数高中的数学课程教学开展中,受到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教师对学生的培养方式仍停留在教师讲授知识,学生笔记记录的阶段,在这一教学模式中,数学教师的授课内容仅限于课本知识范畴,而学生在课程学习中所掌握的知识点则更为有限。加之数学课程教学设备的单一,也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高中学生数学学习效率的有效提升。为了在高中数学课程教学中帮助学生有效脱离课本知识内容的局限,就要在实际教学的开展中更多地融入现代教育技术,并在教师的课程内容教学中,针对现代化教育技术对授课内容进行调整与改进。高中数学教育的现代教育技术应用过程中,教师应首先分析课程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并以问题的处理方案探究为途径,带领学生通过验证,归纳以及实践探究等方式寻求问题的解决方案,从而帮助学生更为主动地参与到课程知识内容的探究和学习中。在这一新型培养模式下,高中数学教师和学生不仅在课程知识的讲授和学习中摆脱了课本知识的局限,也逐渐建立起了现代化课程教学的流程,通过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和总结问题的教学方式,实现了对高中学生数学课程学习方式的有效优化。

3.2 学案导学教学模式的运用

为了在高中数学课程的教学中,更为有效地带动学生参与到数学问题的思考和研究中,就要以学案为导向对学生进行准确的引导,并在学案要求下完成数学课程的预习和练习,从而为教师提供更多的信息反馈,使其准确把握学生对知识内容的理解程度。在高中数学课程教学的学案导学模式下,教师要首先制定目标索引模块,并在课程开展的过程中,针对学生的学习状况和知识点掌握情况制定问题引导模块和反思模块,从而更为全面地帮助学生提升数学知识的学习效率。学案导学教学模式的应用不同于教学教案,教学教案的主要内容是教学文本,而学案导学模式的开展则侧重于利用学案载体,使教师更为有效地引导学生完成课程教学任务。在高中数学课程的学案导学新型培养模式中,教师要在课程开展之前,针对课程内容和教学要求,对学案内容进行编写,为了保证学案内容在数学课程的开展中能够有效带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师还要将更为丰富的探究型实践活动融入到学案导学中,从而引导学生在积极配合课程问题研究的同时,能够更加主动地完成自主学习,同时在高中数学的学习中建立起合作探究的意识,为其数学问题分析能力的提升奠定坚实的基础。

3.3 高中数学探究式教学模式分析

篇(10)

数学是一门很重要的学科,数学是学生学习其他学科的基础.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加强学生学习数学的能力和提高学生的数学知识水平,是强化学生的生活实践能力的基础和保障.当前,教育改革步伐的不断加快,使得高中数学课堂教学面临着更大的机遇和更大的挑战.在高中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当逐渐改变传统的题海战术式的课堂教学模式,重视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发展,提高当前高中数学课堂教学的效率.

一、当前高中数学教学存在的问题分析

当前,高中数学教学还存在很多问题.在高考指挥棒的重压之下,很多教师的数学教学一直沿用题海战术式,即通过学生大量的做题,来提高应试能力和解题水平.主要问题如下:

1.教学内容缺乏实际运用性

在当前的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教学内容一般都是建立在现有的教材基础上.但是,当前的高中数学教材,却存在着很多问题.例如,为了迎合新课程改革的需要,当前的高中数学教学内容已经进行了大幅度的改革和调整,但依然存在部分教学内容与教师的教学目标相背离的现状;此外,当前,高中数学教材与其他学科之间的整合存在问题,教学内容缺乏实际操作性,严重影响了当前高中数学课堂教学的效率,也影响了新课程改革的进度和步伐.

2.教学模式单一

新课程强调教师要尽可能丰富课堂教学模式,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但是,当前,单调的课堂教学模式依然是高中数学课堂教学的主要问题.从数学学科的性质上来讲,知识的严谨性和科学性,使得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很难创新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从而使得灌输式的课堂教学模式成为了教师教学的主要模式.很多教师重视数学习题的讲解,重视学生大量做题,通过做题提高解题能力.这些教学模式都会影响和阻碍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也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3.学生缺乏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中国传统应试教育存在的问题已经屡见不鲜.应试教育的体制下,国家培养出的人才往往缺乏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习惯性接受的思维模式,严重影响了我国人才素质的提升.当前,高中数学教学中,很多教师还是没有充分认识到学生的创新能力对于学生自身的发展以及国家发展的重要意义.解题能力的提升依然是教师教学的重点,枯燥乏味的课堂教学模式依然是教师教学的主要模式.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缺失,严重影响了国家的发展和人才素质的提升.

二、提高高中数学课堂教学效率的策略分析

1.教师要彻底摒弃传统落后的课堂教学理念

传统落后的课堂教学理念,严重影响了我国教育体制的改革.因此,在高中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当改变传统灌输式和题海战术式的课堂教学模式,通过教学手段的创新,提高学生在高中数学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促进高中数学课堂教学效率的提升.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的教学应当充分建立在学生兴趣爱好的基础之上,因此,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当关注学生的个好,通过教学手段的创新,不断提高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动参与性和积极性,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数学问题,自己分析和解决数学问题,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此外,在课外作业的布置中,教师不应当再对学生进行题海战术,让学生在重复的试题中感觉疲惫不堪,而应当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布置作业,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达到国家素质教育的基本目标.

2.不断拓展教学内容

在高中数学教学中,教师的教学不应当仅仅局限于课本教材,而应当立足于课本,进行教学内容的拓展,拓展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知识水平和知识结构.教师在教学内容的拓展中,应当尽可能的满足学生的多样化需求,并且教学内容的拓展不能偏离教学大纲的要求和初衷,确保教师的教学沿着正确的轨道前进.

3.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

对于课堂教学来讲,教师的专业素养和综合素养与课堂教学效率的提升息息相关.曾经有人说过一句话:一个优秀的教师,可以将原本枯燥的课堂教学内容当成一个故事来讲.因此,高中数学教师应当不断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通过专业素养和综合素养的同时提升,来实现高中数学课堂教学效率的最优化.例如,当前的高中数学教师,不仅需要具备较强的专业素养,还需要具备相应的计算机能力,心理学方面的知识以及博大的胸怀.教师综合素质的提升,可以通过自我学习的提升以及再学习再培训的机制进行.总之,教师综合素质的提升,是实现高中数学课堂教学效率提升的基础和保障.

篇(11)

随着我国素质教育的推广与新课程标准的改革,高中数学教学确立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位一体的教学目标.数学课堂上改变以往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方式,强调以学生为主体,倡导以人为本,增强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性,以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我国高中数学新课程改革对高中数学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由以往单一的知识传授者的角色转化为现在的引导者、组织者、合作者多角色的综合体,以便教师可以更好地发挥自己得引导作用,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尽管近些年来,我国高中数学教学已经取得了一些显著的成就,但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仍旧存在一些问题.

1.高中数学教师在角色转变中存在认识的偏差

我国高中数学新课程标准的改革要求改变以往数学课堂上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方式,强调学生的主体性,使数学教师由原来的单一的知识传授者的角色变为身兼数个角色的合作者、引导者与组织者.倡导学生在数学的学习过程中要主动进行观察、实践、猜想、推理与验证.推行民主、科学、开放的新课程理念,增强数学教学过程中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互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并促进学生全面、个性发展.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还需及时引导学生将自己的想法、自己的见解提出来,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真正学会学习.以上种种都对教师的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不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者,更是学生的引导者、课程的建设与开发者.但是,在实际的高中数学教学过程中,很多教师并没有真正理解新课程教学的理念,而仅仅是注重做一些表面文章.比如:(1)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刻意注重学生在课堂上的主观能动性,从而忽略了数学教学效果.很多教师在进行数学教学的过程中过分提倡数学解题方法的多样性,鼓励学生在课堂上进行激烈的讨论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学习热情,培养学生思维的活跃性,从而不顾学生解题方法的科学性,认为只有结果正确便是正确的,在一定程度上扰乱了学生正常的思维方式,导致很多学生对数学的科学性产生了怀疑;(2)教师在高中数学教学过程中,过于重视学生的自主性,不能做到对学生进行正面引导.新课程改革要求学生能够学会学习,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受这种观念的影响,很多教师在数学教学中过分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性,没有教师的正确引导,是学生出现漫无目的学习的现象,从而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教学效果.(3)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过于重视对学生的激励与表扬而忽视了对学生所犯错误的纠正,使一些学生出现了自傲的心理.受新的教学观念的影响,很多高中数学教师在教学中过分注重对学生进行激励表扬,而忽视了因材施教的教学策略与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性,对有些需要批评的学生不进行批评及错误的纠正,滋长了这部分学生的自傲心理,不利于学生的健康全面发展.

2.部分高中数学教师随意开发教学资源,教材的基础地位日益弱化

随着科学技术特别是多媒体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高中数学教学资源不再仅限于数学课本,越来越丰富的教学资源都可以通过网络技术的方式轻易地被教育工作者获取.在高中数学教学中,正确利用教学资源对课本进行补充延伸并适当融入学生的日常生活,不仅可以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还更方便学生理解.而在实际的教学中,部分教师在没有对课程资源达到充分理解认识、对知识的基本原理没有全面掌握的情况下,通过网络技术随意开发教学资源,导致高中数学教学内容泛化、模糊的现象.与其他学科相同,数学同样需要一本教材作为基础知识的支撑,学生只有全面掌握了数学课本中的基础知识与基本原理,才能对数学知识加以综合利用.在我国部门高中数学课堂上,教师为追求课程的创新及新的教学资源的开发利用,在班级大部分学生还没有掌握基础知识与原理的情况下,随意穿插课外补充知识,尽管整堂课看起来非常丰富多彩,但学生却难以消化.

3.现代高中数学教学过分重视计算机多媒体信息技术辅助教学方式

使用计算机多媒体教学手段虽然是我国教育现代化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特别是在高中数学几何教学中,充分利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可以将一些抽象的事物更加具体形象的展现在学生的眼前,从而加深学生对几何知识的印象,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但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在教学过程中仅仅是辅助的作用,并不能对其过分的依赖,如学生对于数学中基本运算、逻辑推理、数学证明等学习活动都应该通过自身来完成. 所以,在高中数学教学中,教师应掌握好传统教学方式与现代计算机多媒体技术教学方式之间的平衡,才能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