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绘本的语言特点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一.绘本的定义
绘本,英文名为“picture book”,最早起源于欧洲。我国最早在建国初就有了“picture book”的记录,但当时多译为“图画书”。
从字面意思来说,“绘“即绘画,“本”为书本,“绘本”也就是绘画的书本。但把“绘本”简单理解为“有绘画的书本”是有失偏颇的。儿童文学理论家兼作家Perry Nodelman在《阅读儿童文学的乐趣》一书中把“picture book”定义为“通过一连串连贯的图画与相对较少的文字(有时没有文字),相互结合传递信息或讲述故事的儿童书”。由此可以看出,绘本是图画与文字的结合。在这里,我们将针对儿童绘本的语言特点,做一些翻译方面的探讨和研究。
二.儿童绘本的语言特点
叶圣陶认为:“给少年儿童写东西……一定要使少年儿童喜欢,看了能懂,能得到好处……”(黄侃,1995)。由此可以看出,绘本的语言,首先要的是有趣,有吸引力,容易让孩子读懂。根据这个原则,我们可以把儿童绘本的语言特点归为以下几条:简练性、韵律性和趣味性。
三.英语儿童绘本的汉译
儿童绘本的目标读者为儿童,因此在翻译的时候,译者需要考虑儿童的心理生理特点和儿童绘本的语言特点。笔者将针对上边提到的儿童绘本的几个语言特点,对儿童绘本翻译中的一些方法和出现的问题加以解释,并提出建议。
1.长定语的翻译和简练性
儿童绘本的语言简练、浅显,这符合儿童的受教育水平和认知水平。在翻译的时候,译者同样需要考虑这一特点,这样翻译出来的作品才会受到孩子的欢迎。
我们以长句的翻译为例,来探讨怎样使译文简单明了。
王寅在《语义理论与语言教学》(2001)中提到“英语中的修饰语以主谓结构为主干,向四外发散,构成一种立体空间,即‘葡萄架’型结构”, 而汉语“修饰语主要靠词序变化达到明晰逻辑的目的,成直线式发展,成‘竹竿式’结构”。因此,在英语当中,会出现很多长修饰语,而翻译成汉语的时候,如果按照原语结构,就会使句子增长,语义变模糊,阅读难度提高。那么,怎么处理更为合适呢?可以把复杂的修饰语断开,多使用前后相连的短句,这样,译文就会简练、清晰。
在《贝贝熊系列丛书》(第一辑)“The Berenstain Bears and Trouble with Money”中,有这样一个长句子:
It happened one day when the cubs had been at a mall spending some pennies a neighbor had given them for walking her dog.
这句话如果按照英语的句序翻译,就会是这样的:“这件事发生在小熊哥哥和小熊妹妹在商场花一位邻居因为他们帮她遛狗而给他们的一点儿钱的一天。”很显然,这种翻译诘屈聱牙,很不可取。那么应该怎么翻译呢?译者是这样处理的:“事情是这样的:一天,孩子们替邻居遛狗挣了点儿钱,就立刻到购物中心买了东西。”通过把长句变成几个短句,译文变得生动简练,更符合汉语的表达习惯,也更会让孩子喜欢。
2.叠词的翻译和韵律性
儿童更容易接受和喜爱有韵律感的、上口的语言。因此,在翻译的时候,儿童绘本“韵律性”这一语言特点是不能忽略的。在这儿,我们以叠词的翻译为例,来看怎样传递儿童绘本的韵律性。
从叠词的构成来看,汉语中的叠词有四大类型:单字叠词、双叠、三叠和附加式重叠。在要表达深刻的思想、复杂的事物、沸腾的感情时,适当使用叠词常常给人一种“百转千回,绕梁三日”的感受(秦牧《叠句的魅力》)。
拿《贝贝熊系列丛书》(第一辑)中“The Berenstain Bears and the Bad Habit”里的一句话做例子:
And with those pennies in her pocket,
jiggling when she got on the school bus,
jingling when she jumped rope in the schoolyard……
译文是:
口袋里装着这些硬币,上车的时候,叮叮当当……跳绳的时候,叮叮当当……
另外一个典型的例子,是在《贝贝熊系列丛书》(第一辑)“The Berenstain Bears and the Messy Room”这一本书里:
…The grass was cut and the vegetable patch was properly weeded.
Even the bird’s nest that perched on one of the tree house braches was well-trimmed.
The inside of the Bears’ tree house was neat and clean too.
The pictures were straight.
The piano was dusted.
The kitchen was spick-
and-span.
Even the basement was neat and clean.
译文是这样的:
草坪修剪得整整齐齐;
菜园里的杂草也锄得干干净净;
就连挂在树屋上的鸟巢也被修剪得漂漂亮亮。
书屋里也干干净净、整整齐齐――
照片端端正正;
钢琴一尘不染;
厨房光洁照人;
就连地下室也收拾得利利索索。
这段译文中使用了大量叠词,包括:整整齐齐、干干净净、漂漂亮亮、干干净净、端端正正、利利索索等。这些叠词能让译文变得更有韵律感,从而也更优美,更被孩子们喜欢。
3.双关语的翻译和趣味性
儿童文学作品,最重要的一点是要有趣。孩子最单纯,他们读书就是为了好玩,为了有意思。所以,书有趣了才能吸引住孩子,才有可能进一步传递作者的思想,提高儿童的人文素养。
双关语常常出现在儿童文学作品中,作者可以利用双关语“推展情节,架构故事,表现人物性格,并且呈现主题,制造儿童所能领悟的笑料、噱头,顿时就能将儿童引领至一个活泼、动人、有趣的情境之中,予人以出乎意表的欢乐”。在《贝贝熊系列丛书》(Stan & Jan Berenstain)中,并没有出现双关语的使用,但这是由于作者的写作习惯,并不意味着双关语对增强儿童文学作品的趣味性和可读性不重要。
四.结论
儿童绘本在儿童文学作品中占据非常重要的地位,而使中国儿童能接触到国外优秀的绘本作品,更是译者们的责任。如何把英语儿童绘本翻译成优美的、为孩子们所喜爱的汉译本,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本文针对儿童绘本作品的语言特点,以《贝贝熊系列丛书》(第一辑)为例,解释了儿童绘本翻译中的一些方法和出现的问题,希望能对英语儿童绘本的汉译有所帮助。
参考文献:
1.杜淑贞:《儿童文学与现代修辞学》,台湾:富春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1991
2.黄侃:作家谈儿童读物,中国出版,1995
1 蔡皋绘本艺术语言的特点
蔡皋是我国著名的儿童绘本创作者,也是我国第一位在世界具有广泛影响力的布拉迪斯拉伐国际儿童图书展中获得最高奖项“金苹果奖”的艺术家,作品享誉国内外。
蔡皋绘本艺术语言具有浓厚的中国传统艺术特点,朴实、明艳、丰富、深远。她的作品深深植根于中国传统民间的土壤,汲取中国传统艺术养分,并融合时代特性,展现出独具风格的艺术风貌。对于儿童绘本来说,富于教育意义应该是基本功能之一,蔡皋绘本中具有浓厚的中国传统文化特点,对儿童的归属感、民族自豪感、爱国主义教育的培养都有着积极的作用。在蔡皋的绘本创作中,这种教育不是生硬的、强加的,而是润物细无声的,她将教育功能交与了绘本本身,通过故事情节的展开和画面的表现潜移默化的实行教育之责。蔡皋将中国传统之美孕于那些质朴的民间图形和浓烈的色彩中,用绘本讲述着中国的文化艺术之美。
2 蔡皋绘本创作中的传统民间美术元素解读
2.1 民间故事题材
蔡皋绘本创作的题材大都来自于中国民间,包括人们耳熟能详的民间故事、儿童们口耳相传的歌谣、陆离光怪的神话传说等,用亦图亦文的形式娓娓道来,如《宝儿》是改编自我国清代著名小说《聊斋志异》,《花木兰》源自北朝民歌《木兰辞》,《桃花源的故事》取材于东晋陶渊明的著名散文《桃花源记》。蔡皋对民间题材具有浓厚的兴趣,她曾经在《宝儿》一书的后记中写道:“我从《聊斋》读出‘民间’一词,是因为一切民间艺术形式的艳丽、丰富;变形、夸张;神秘、幽深……在《聊斋》里都有对应物……它是一种民间精神。”这些民间题材蕴含着中国质朴的生命观,即天地万物皆有灵性,朴实的劳动人民将想象孕育其中,创造出有着不同性格情感特点的拟人化动植物和神话人物,并且一代又一代的流传下来。这些民间故事中,往往都包含着我国传统优秀文化、文明礼仪、瑰丽艺术等,具有强烈的民族情感和地域特点,对于儿童性格塑造、品格培养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如《宝儿》一书中,描绘了一位充满智慧和勇气的小男孩儿,为救母亲独自杀狐妖的故事;而《花木兰》则着重表现花木兰代父从军的“孝”、战场杀敌的“勇”、誓死报国的“忠”。民间题材多来源于对现实生活的想象与夸张,本身就充满了故事性和奇幻色彩,与儿童文学间存在着天然共生的联系,蔡皋用绘画的方式将其表现并传达出来,将中国民族的情感、文化、礼仪等浸润于作品中,滋养着一颗颗稚嫩的心灵。
2.2 民间绘画形式
蔡皋作品中对中国传统民间绘画的运用,形式丰富,表现多样,既有水墨山水的清雅,也有乡土民俗的浓烈。蔡皋将西洋画用的油画、水粉等媒材与中国画中的笔墨精神相结合,用现代绘画手法对传统绘画进行创新性的再造,使用水墨画中的晕染技法,色彩或浓或淡,层次叠加,画面间依然清晰可循着中国传统绘画的古朴意蕴,依然饱含着千百年来民间传统绘画追寻的中国精神。在画面构图中,蔡皋擅长构建宏大的场景,构图仿佛是一幅意境深远的写意山水画,然后再慢慢铺陈开整个故事。如《花木兰》中写道战争的场景,“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画面用了三折页的宽幅展现了惊心动魄的战争场面,色彩上使用接近大地的灰色调,如土黄、灰蓝、暗绿等等,浓墨重彩的渲染了战争的激烈与残酷。同样是大场面的构建,《桃花源的故事》连用数版描绘田地的青绿、桃花的红艳,表现了美轮美奂、富足丰美的理想世界。在造型方面,蔡皋塑造了一个又一个稚拙的形象,像是《宝儿》中的小主人公形象塑造,抛弃了素描人物中讲究的结构和比例,也较少采用传统透视手法,而是用更贴近于儿童审美的平面化图形进行表现。在蔡皋笔下,宝儿有着圆而大的头,头上有三簇红绿头绳绑住的小辫子,身上穿着红色的棉袄和布鞋,一个中国式的、充满稚拙气息的儿童形象就跃然纸上了。在中国画中,“拙”是一种意境,正合了中国文化中的返璞归真,是基本功到了纯熟之后一种心无旁骛的质朴,抛弃了多余形式和技法,着重内心表达的一种手法。这种艺术表现上的“拙”,是民间美术与儿童的审美的天然契合点,也为民间美术融入儿童绘本创作中提供了可能性。
2.3 民间艺术元素
民间的艺术元素,也多次出现于蔡皋作品中。例如,《六月六,晒龙袍》中,出现了土家族的传统刺绣服饰,蔡皋用饱满的颜色做服饰主色,衣服的袖口、裙边等装饰了精巧细致的花纹样式,描绘表现了传统刺绣充满的热烈的民族美,展现了少数民族艺术的独特魅力。在蔡皋作品中,经常会出现独具中国古典特色的家具,如架子床。架子床是汉族传统大型木质家具,造型古朴,做工精美。如宝儿母亲睡的床,恰似一间小屋子,四周围栏上将小木片用隼接的方式进行拼接,形成圆形和方形,并在图形内装饰有传统植物图形。在顶部的横楣板上雕刻有元宝形拱顶,配有大红大绿的对称花卉纹样,床下有床屉和放置鞋的脚踏。蔡皋对中国传统艺术形式的描绘既概括又细致,概括的是形态,她将立体的、具象的形态平面化、图形化,将复杂的形体转化成儿童易于接受的稚朴的图形语言;细致的是局部,比如家具细部的雕刻、服饰边缘的刺绣、窗户上的剪纸等,往往表现都非常具体精细,在这些小物件上的色彩表F也大都饱满鲜艳,对于喜欢观察细节的儿童来说,从小的地方发现了趣味性,也因而能时常感受到小小的惊喜。
3 价值与意义
一个民族之所以能够生生不息,是因为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民族的个性得以保留,也就是民族文化、民间习俗、民间艺术等的传承和发展,而人民对自己民族传统文化的认同是传承的前提和关键。儿童时期是人的人生观、世界观形成的关键时刻,因而儿童教育维系着民族的未来和希望。蔡皋站在儿童视角,用儿童感觉亲切的图画形式描述传统文化,更容易被这个群体认同和接受。对民族传统文化的热爱,是一个缓慢递进的过程,从认同和接受开始,到不自主的模仿和追随。儿童在绘本阅读的过程中,传统文化以艺术形式逐步植根于儿童生活中,使儿童从了解开始,逐步的接受且认同,感受生命中深刻的民族烙印和血液中流淌的民族情感,这对我们民族未来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有些专家指出:不读绘本的孩子不会怎么样,但读了绘本的孩子一定会不一样,他们的心灵会充盈起来,他们的眼睛里会多一些亮晶晶的东西,他们的脑子里会多几个问号,他们的脸上会多几丝笑容,他们的举手投足会多几分自信……在最初阶段,选择从绘本起步。是利用绘本图文复合的特点。现在市场上有很多优秀的绘本,网上更有很多免费阅读的电子绘本,这为我们的教学带来了很多的便利。绘本里面那些或美丽或恐怖,或温馨或滑稽的画面,配上短短的几行点睛之笔,都让我们的课堂妙趣横生。1.1阅读图画,渗透故事接龙:开始绘本阅读之旅时,我们先引导孩子阅读图画。用引人入胜的画面吸引孩子,让孩子沉静在教师营造的故事情境中。在教师引讲完几组图片文字内容后,试着让学生来猜猜接下来的故事。孩子的想象力在故事中高高地飞扬着,孩子的语言在故事中无拘无束地表达着,孩子也在不知不觉中从一个看故事的人变成了一个编故事的人。如《母鸡萝丝去散步》,其后出现的内容与前面有很大的相似性,我们更可以利用这些语言特点,让孩子来说说故事而后的内容──母鸡萝丝又来到了哪里,狐狸又会怎么样呢。孩子在接这样的故事,总是兴趣盎然,其语言也在不自觉中得到了发展。1.2品味语言,感受文字之美:绘本的语言具有重复现象,往往也很简洁。这对一年级识字不多的孩子来说,也不会造成阅读上的困难。我们通过老师声情并茂地朗读,带领学生感悟文字的故事性。在朗读中,给予学生想象的时间,让故事内容在孩子的脑海里形成一幅生动形象的活动画面,并与绘本上的图画相互碰撞,相互补充。同时,逐步引导孩子与教师共读,感受语言的魅力。1.3整体阅读,合作编说故事:绘本的故事发展都具有一定的节奏性。故事情节的高低起伏,情节不断发展变化,既在情理之中,又在意料之外。通过情节推想,让儿童的思想与绘本所包含的内容进行碰撞,擦出思维的火花,从而感悟着作者的奇思妙想,领悟故事的结构美。
2同题异构故事,编新奇故事
所谓“同题异构”故事,就是指根据同一个故事题目,要求孩子们说出不同的故事内容来。我们尝试着让孩子把故事录制成MP3格式,在“故事整体,具体情节,说话节奏”等环节进行点评和指导。2.1同一主题,同一材料这一阶段的练习是根据教师提供的主题和材料,指导孩子在一些情节适当进行添加来展现这一故事。教师重点指导和点评学生对情节的添加是否合理,说话节奏上是否合乎讲故事要求。在这样的练习中,学生不仅认识到自己说话的不足,还无意识学到许多写作的技巧,这样的形式必定为孩子将来的习作打下扎实的基础。2.2同一主题,不同材料在第一阶段有了一定的基础后,我们尝试进入第二阶段(一年级第二学期):“同一主题,不同材料”的练习。即只给孩子提供一个主题,要求孩子自己展开想象说一个好听的故事。如时下流行的动画片《熊出没》,我们就让孩子自己设想一个故事《熊出没──到光头强家做客》(此故事电视中没有),通过自己语言的组织,完成一次故事比赛。我们尝试先让孩子们录制成MP3;而后筛选出几个作品,通过让孩子现场展示自己的故事的方式,让孩子们来评一评,哪个故事更动听,哪个故事你最喜欢。在每个故事讲完后,教师适当对语言的一些错误进行纠正和指导,从而强化语言的规范性。这二个阶段的训练,第一阶段是基础,重在训练学生掌握一些基本的表达方法和技巧,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第二个阶段是拔高阶段,重在培养学生的创新表达能力。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分层次进行训练,避免全班“齐步走”,以达到因材施教,逐步提高的目的。
科学绘本指的是那些用图画和简单的语言解释生活中常见的科学知识的图画绘本,这样所展现出来的内容简单,容易让幼儿理解和接纳,可以更好的激发幼儿对于科学知识的兴趣,让他们更加快乐的接受教师所讲授的科学内容,本文通过分析科学绘本对于培养幼儿科学兴趣的重要意义,来探究如何才能利用科学绘本激发和培养幼儿的兴趣。
一、科学绘本对于幼儿教育的意义
幼儿正处于阅读能力的初级阶段,对于文字、书面和图画特别感兴趣,尤其是这些图文符号可以完美结合在一起,并且具有生动的特色的时候,因此采用科学绘本来激发和培养幼儿的兴趣,让幼儿对于科学文化和生活常识有学习的欲望。在幼儿科学教育中,课程的主要内容是让幼儿对生活不同领域的技能沟通,让幼儿能够从身边的生活实际出发来发现科学理论,并且能够将所学习到的科学理论运用到生活实际中。但是传统的教学方式,难以有效激发幼儿的兴趣和爱好,也无法让幼儿真正了解到一般的科学知识,所以利用科学绘本的趣味性来激发幼儿对于科学知识的兴趣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具体来说,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可以有效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科学绘本所呈现的内容生动、形象,容易吸引幼儿的好奇心,可以有效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其次是可以提升教学质量,科学的源泉的是生活,在生活中学习科学,可以更好让幼儿理解生活科学,从而提升教学质量;最后是可以丰富教学课堂内容,创设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相对于纯理论性的科学课堂教学,科学绘本可以让幼儿在情景化的教学氛围中,了解各种科学常识,并且为学生以后的发展和成长找到兴趣点,为幼儿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奠定基础。
二、利用科学绘本激发和培养幼儿兴趣的策略
(一)合理的选择科学绘本
鼓励幼儿进行科学知识的学习,激发和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首先需要教师从大量的科学绘本中选择出最合适自己所教授幼儿的心理和兴趣需求的绘本。绘本的选择可以通过故事内容、色彩画面、领域分类等各个方面的内容进行选择,如果要是从故事内容方面进行选择,其题材和内容的x择要贴近幼儿的现实生活,最好是幼儿熟悉的、可以接受、便于理解的,符合幼儿的思维方式、心理状况和语言特点的,并且在向学生讲述的过程中要有一些异于常态、常理的变化,让幼儿感受到熟悉而奇特,新鲜而有趣的科学知识,这样幼儿在学习的过程中就能够更有积极性和兴趣性参与科学知识的学习。总的来说,利用科学绘本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兴趣的基本要求是,要选择合适的科学绘本,要充分考虑到幼儿的阅读兴趣和审美情趣,所选择的科学绘本应该以审美功能为主,娱乐、认识、交流功能并重,同时要考虑到儿童的内心世界,让学生在获取一定科学知识的基础上,也要注重儿童的精神成长。
(二)合理的应用科学绘本
合理应用科学绘本,就是要通过不同的方法来让学生阅读故事,激发学生对于科学知识的兴趣。而故事的导入或者说教师的引是对幼儿是否对科学产生兴趣的重要原因,具体在实践的过程中,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出发:首先就是要从绘本的封面进行导入,幼儿在进行科学绘本阅读的时候,第一眼看到的就是绘本的封面,其色彩和人物动态的灵活性和趣味性对于幼儿阅读有着很大的吸引力,比如《科学去哪儿》了这本法国百万家庭首选的科普教科书,在封面上采用大象、长颈鹿、白鹅等不同的动物的形态,让学生一看到就能够产生好奇心,它们从哪来,要到哪去?然后产生阅读的兴趣和欲望;其次是可以通过科学绘本中每一个单元的标题进行导入,一个好的标题总是能够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教师要能够在标题上对幼儿进行指点,并且能够就标题向幼儿讲述一下单元的主要内容,从而更好让学生进行阅读和观看,比如《灯泡是如何发光的》;最后要可以从科学绘本中每个故事或者单元的主角入手,这些主角可以是动物、植物、机械等各种东西,教师可以从其中一个或者多个角色导入,让幼儿猜想角色之间的关系,从而理解一定的科学道理和知识,调动幼儿的学习科学知识的积极性和兴趣点。
(三)教师加强对科学绘本的投入和教育力度
要想利用科学绘本来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兴趣,最重要的一点是教师需要对市场上出现的各种大量科学绘本进行研究,把握每种科学绘本内容以及对孩子的吸引之处,并了解各种科学绘本在图片和文字上的结合程度,然后选择出适合幼儿的,在课堂让进行讲解,或者推荐给家长让学生自行阅读。并且在教学开展的过程中,教师要以科学绘本为基础,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开展教学实践,比如多媒体、微课等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让学生在阅读科学绘本的基础上,也可以直观性的从荧幕上了解科学知识,呈现一个丰富多彩的科学课堂。
结束语
科学绘本对于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兴趣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充分利用科学绘本来培养幼儿的兴趣和爱好是每一个幼儿教师的职责,在教学开展的过程中,幼儿教师应该采取多种手段,从不同的角度来引导幼儿进行科学绘本的阅读和学习,让他们更好学习和掌握科学知识,以便他们可以在人生的最初阶段就能够找到自己的兴趣,并且能够为之努力。
儿童绘本 日本 启示
一、绘本的内涵与外延
绘本也叫“图画书”,英文称Picture Book,日文称“绘本”。日本“绘本之父”松居直先生给出了这样一个公式,比较形象:文+画=带插图的书,文×画=图画书。在日本及欧美发达国家,经典儿童绘本被公认为儿童早期教育的最佳读物,学龄前儿童读物中70%是绘本。绘本书中高质量的图与文,对培养儿童的认知能力、观察能力、沟通能力、想象力、创造力、情感培养等,都有着难以估量的潜移默化的影响。
儿童绘本大致可分为低幼儿童绘本、学前儿童绘本。在低幼儿童绘本读物中,既有美术的色彩、线条、构图形成的视觉美,又有文学中的词汇、语句、结构构成的语言美。画面生动、色彩艳丽的低幼儿童绘本读物,对于尚未掌握文字,但求知欲旺盛的孩子而言,具有莫大的吸引力。
近年来,早期阅读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已被日益重视。走进书店,陈列着的低幼读物不少,但多以与幼儿园教材相配套的教学读物、益智类迷宫、手工、涂色等幼儿读物为主。这与目前我国整个文化氛围及教育体制还在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过程有关,因此,这些书籍中不免存在着功利主义的思想。
二、国内儿童绘本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20世纪90年代,儿童绘本这种新型的读物逐渐引入中国市场,很大程度上刺激了中国童书出版样态的更新和发展,特别是最近几年其出版呈现出持续高涨的势头。但同时也出现了这样那样的问题,当前国内儿童绘本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 引进外版占主导。在出版的儿童绘本中,引进版儿童绘本约占市场份额的90%。且引进版儿童绘本一直是国内畅销书排行榜的主导,其中日本引进的绘本占据了重要的位置。在当当网2010年度少儿图书畅销榜的前五位中,就包括了两个日本儿童绘本。这些绘本用多年的市场积淀带给中国出版社丰厚的经济回报,以其卓越的人文理念和审美力量为我国原创绘本真正做到“以儿童为本”提供了借鉴, 更为中国童书“走出去”的发展战略提供了国际交流的平台。[1]但同时也应注意到这类图书由于运作比较成熟,风险小,见效快,无法使相关出版社得到开发原创作品的动力。
2. 国内读物创新少、克隆多。就现在的儿童绘本而言,或多或少都存在克隆的现象。一旦某一出版社有了较好创意,其他出版社便纷纷效仿,以至于市场上的绘本篇目相近、内容大同小异、彼此雷同的。由于缺少创新意识,只是简单的克隆,因此无论是内容的创作还是绘画的水准,对儿童的吸引力都明显差一些。我国原创的绘本很少,没有理论上和技术上的扶植和引导,大部分作品不符合儿童绘本的要求,不适合幼儿阅读。
3. 出版社整合力度不够,市场需进一步培育。国内绘本出版市场比较混乱,基本上各自为政,缺乏龙头出版社,各出版社资源共享程度低,做大做强需各方面的资源整合和结构调整。国内缺乏专门针对儿童绘本的相关奖项设置,政府职能部门引导和培育市场的政策引领性不强,儿童绘本市场相对成熟度和品牌出版社集中度相比临近的日本相差很多。
4. 创作理念有待于进一步更新和转变。不同年龄段的儿童需要开发不同的绘本,所有编创人员必须对儿童心理、脑生理等进行细致的研究才能把握之。国内目前这些方面做得不够,对儿童缺乏全面、系统研究。一些少儿出版业业内人士特别提及现在国内少儿读物界颇有意味的三句话:“别按照大人对我们的理解认识来写关于我们的书”“希望不要老是以大人的口气来写书教育我们”“你们的书不贴近我们的生活”。
三、日本经典儿童绘本赏析
我国儿童绘本读物发展起步较晚,其出版发展较快,但内地这块市场远未成熟。因此,学习和借鉴日本的成功经验为我所用,对国内儿童绘本读物健康、有序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
日本著名的儿童作家佐野洋子所著的《活了100万次的猫》是一本在日本被赞誉为“被大人和孩子爱戴、超越了世代的图画书”“描写了生与死以及爱,读了一百万次也不会厌倦的永远的名作”。[2]
当读者看到这个书名时,肯定会觉得很奇怪:猫怎么可能活100万次呢?
书中讲的是一只虎斑猫。有一次,它是国王的。国王爱打仗,打仗时,总把它放在篮子里。有一天,猫被飞来的箭射死了,国王很伤心,可猫自己却不觉得可惜。有一次,它是水手的。水手总带着它,环游世界。有一天,猫掉进水里,淹死了。水手伤心极了,把它埋在土里,可猫自己却一点儿也不伤心。后来,它成了魔术师、小偷、老婆婆、小女孩等人的猫。每一次,当猫死了之后,它的主人都很伤心,都哭了,可是,猫自己却从来没有哭过。后来,那只猫变成了一只漂亮的野猫。这一次,它成了属于自己的猫了。许多母猫都想成为它的新娘。但它都回绝了。最后,它娶了一只美丽不语的白猫做妻子。白猫生下了许多可爱的小猫。有一天,白猫死了,那只从没哭过的猫竟然破天荒地痛哭了起来,而且,一哭,哭了100万次,直到一天中午,那只猫自己也老死了。临死之际,那只猫终于明白了:只有懂得真爱,善待挚爱,一生才会死而无憾!
四、日本经典儿童绘本的启示
(一)对儿童绘本创作方法的启示
1. 儿童绘本的选题。儿童绘本的鲜明主题往往是作品价值实现的关键。绘本打动儿童读者的力量,往往来自它所传达的情感和思想。儿童绘本的主题涉及认识、心理、道德、情感、生活等各个方面。独立与自主、自我接受与认同、平等、相互包容与尊重、关怀与合作、个性发展等成为许多儿童绘本宣扬的“主旋律”。《活了100万次的猫》,以其“珍爱生命,关注挚爱”的鲜活主题,成为一部让人读了百万次也不会厌倦的名作。
2. 儿童绘本的选材。早期阅读旨在帮助儿童逐渐接近书面语言,引发他们对文字的好奇感和探索欲,帮助他们初步认识书面语言和口头语言的对应关系,为更好地学习书面语言打下基础。由于早期阅读活动是通过儿童文学读物展开的,因此应让儿童了解文学作品的多种体裁,乐意欣赏文学作品,感受文学作品的语言美等。儿童绘本的创作可以使用各种不同的文学体裁。其中以童话故事、诗歌、谜语居多。上文提到的《活了100万次的猫》,其体裁为童话。同时幼儿语言特点也决定了他们偏爱于有音韵节奏的语句及不断重复出现的语言,因为这些使他们产生了悦耳动听的乐感,以重复结构形式出现的语言增加了绘本的趣味性。《活了100万次的猫》故事中,这只猫先后成了国王、魔术师、小偷、老婆婆、小女孩等人的猫,其叙述时采用的句子和语法结构基本一致、不断重复出现,让儿童读者感到极其亲切、易读易懂。
3. 儿童绘本的内容选择。儿童绘本之所以受到绝大多数儿童的喜爱,往往不仅仅是因为绘本的生动语言、精美图画,更重要的原因是绘本的内容贴近儿童的现实生活,使儿童能从绘本之中找到自己或自己身边人的影子,无论故事情节多么离奇怪诞,画面怎么夸张,总能在阅读绘本时产生熟悉感,进而引起儿童的情感共鸣。《活了100万次的猫》一开始便以很强的画面感、细腻的美感呈现在读者面前,随着故事情节的展开,主人公那只虎斑猫则呈现出很强的现实感,体现在绘本的画面和文字表达上,儿童读者大概也会感悟到那种不可思议的现实感,从而在心中留下深深的烙印,也许日后有一天,他们会用自己的语言解读作品的寓意。如果绘本缺乏真实感,脱离幼儿的现实生活经验,是不会有儿童喜欢的,他们不会要求再看第二遍,并很快会将其忘记。
4. 儿童绘本中的图画处理。儿童绘本中图画起到“主角”作用。图画和文字共同完成讲述作品内容的主要任务。单本儿童绘本通常在20页到50页之间,每页均由大量的图和少量的文字构成,要充分利用所有的图画和文字把一个故事讲得既清楚又有趣,就须强调图与文的配合,强调画面的叙述性、连贯性,也就是说图画跟文字一样,其必须具备展现故事情节的作用,在日本的儿童绘本封面、封底、扉页、甚至环衬都有插画,这些插画不是孤立的,它们与绘本内页插图共同讲述着同一个故事,整本书是一个故事的整体。《活了100万次的猫》封面上,一只绿眼睛的猫威风凛凛地双腿直立地站着,毫无畏惧地注视着你。这种画面感十足的封面如此地吸引读者,让人猜想这只猫是谁?究竟有什么事要发生?同时读者可以通过绘本中的画面阅读出许多文字并没有讲述或者涉及的内容与情节。该书最后一页的画面是一幅平静的风景画,猫不见了。猫死了,其没有永生,世间也不会有什么变化,但这只猫会转世活在读者心中。
5. 儿童绘本中的文字处理。针对绘本所取材的文学作品篇幅长短不同,采用的编创手法有所不同。诗歌由于篇幅短小,可通篇选取;而对于篇幅较长的童话故事,为了减轻幼儿的阅读压力,可对原作进行适当的精简,删减一些细节、提炼情节主干,凸显人物对话,淡化细节描写。绘本中的文字是串联作品全部内容的线索,而主干之间的断续、空白等细节可以在图画上加以体现。
(二)国内儿童绘本市场的开发与培育
1. 对引进版儿童绘本做好本土化工作。选书是关键,要选择那些适合中国国情的优秀之作。在征得授权方同意的前提下,从材料、工艺、版式设计到图书定价,使之更适合中国读者的阅读欣赏习惯和消费需求。2. 对于原创儿童绘本要下大气力进行扶持及培育。3. 积极争取与日方出版社合作开发儿童绘本。早在2005年,蒲蒲兰绘本馆公司董事长坂井宏先生在中国考察时,就希望能与中国的优秀作家合作,开拓绘本市场。同年9月,国内首家与日本合资的儿童绘本书店在北京开业,标志着国内儿童绘本走上了与国外合作开发之路。纵观近几年中日儿童绘本合作状况,其合作的空间和潜力很大,政府相关职能部门应进一步加大政策引导力度,积极促进双方合作。当前儿童绘本市场虽说尚不成熟,但前景看好。读图时代到来,儿童绘本也必将迎来自己的春天。
参考文献:
【中图分类号】G6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017(2013)11-0030-03
【作者简介】华希颖(1972-),女,上海人,南京晓庄学院教师,南京师范大学学前教育学博士。
在幼儿园早期阅活动中,越来越多的教师选择使用绘本进行教学。当前,有关绘本教学的研究正逐步深入,但随之产生的问题也开始浮现。在一些公开课的观摩活动中,执教者往往对绘本作品内容的阅读一带而过,而更热衷于表现作品附带的“多元发展价值”。于是,让很多教师困惑不解的是,绘本的教学有点像“美术活动”,有点像“社会活动”,甚至还有点像“科学活动”,但好像已经不是“阅读活动”了。
作为一种文学艺术样式,绘本能表现广泛的人类文化活动,它对儿童(包括成人)的确有着多元发展价值。就文学的价值和功能而言,公元前六世纪孔子提出了“兴观群怨”说,认为文学可以使人的精神感动奋发、了解社会生活、增进社会交往、怨刺上政。西方文论也认为文学可以净化、愉悦人的心灵,介入社会生活、实现精神的替代性满足等。在当代文论中,通常把文学的这些价值和功能概括为审美、认识、教育及娱乐功能。[1]儿童文学作品、包括绘本同样具备文学的这四种功能,对儿童成长和发展具有独特的意义。幼小的孩子通过阅读感到心情愉悦、身体舒适快乐、精神自由,这体现了文学的审美和娱乐功能。而当他们带着这些身心的感受去认识天地万物、生活世界,同时在潜移默化中获得发展和成长时,文学的认识和教育功能也随之实现。
因此,儿童文学的各项功能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的关系,它们以整体的方式综合发挥作用。其中,认识和教育功能的实现离不开儿童的审美感受和阅读体验。换言之,文学乃至儿童文学的认识和教育功能的达成有其特殊性,必须建立在审美或娱乐功能的基础之上。
在幼儿园教育领域,教育者的身份使得我们十分重视文学作品和绘本教育功能的实现,但是对教育功能如何实现却仍需尊重文学活动自身的规律。俄罗斯文豪列夫・托尔斯泰曾在《艺术论》中谈到,文学艺术活动通过作品唤醒读者体验过的情感,而读者可以在文学活动中用动作、线条、色彩、音响和语言传递并表达出来。[2]在幼儿园文学活动及绘本教学中,我们也可以通过对作品的阅读,激活幼儿已有的情感体验,并鼓励幼儿用语言、表情、肢体动作、声音、涂画等方式欣赏或表达自己的感受。
而在当前幼儿园绘本教学活动的设计中,一线教师存在着教育目标(功能)优先、认知目标(功能)优先的思维定势,不尊重文学活动开展的特殊规律。表现在教学活动过程中,就是忽略对绘本作品基本内容的阅读,淡化或无视幼儿的审美体验,急于实现绘本作品中附带的“多元发展价值”。 诚然,绘本作为一种重要的早期阅读材料,可以促进幼儿阅读能力的发展;作为一种课程资源,也可以引发生成主题活动,它的确具有多元价值。但是作为幼儿园语言领域的集体教学活动,教师首先应该尊重作品、尊重文学艺术活动自身的规律,以真正实现绘本对儿童的多元发展价值。
尊重作品,意味着教师带着孩子初次接触绘本时,要让幼儿充分与文本内容沟通、对话,唤醒、激发幼儿已有的审美体验,从而自然实现绘本的认识及教育功能。
对绘本教学活动的设计而言,尊重作品意味着教师在设计之前首先要把自己当成一个读者,充分理解作品内容,对文本的各个要素,如作品主题、画面特征、人物形象、语言特征、情节结构等进行深入剖析,这些文本要素的分析与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均密切相关。在下文中,我们就来详细论述文本分析与教学的关系。
一、作品主题的分析
对绘本主题的把握决定了一个教学活动的基本方向。通过多次绘本教研我们发现,一些教学活动的严重失误往往是由于对作品主题的误读引起的,而幼儿教师文学素养的欠缺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我们知道,一部文学作品意义的呈现,需要读者通过文学接受过程加以具体填充和再建,而这也要求读者具备一定的文学能力和经验对文本所提供的信息进行相应的选择、填充、提炼和重组。[3]如果读者的文学能力有限,那么他们对文本的接受就会发生根本性的阻隔,作品主题的解读就会出现问题。
例如在绘本《第五个》中,作品通过五个残缺不全的玩具在一个昏暗的房间里等待看病的经历,表现了一种克服恐惧和焦虑情绪、最终战胜自己的勇气。但是如果有些教师把作品的主题误读为教育孩子看病的时候要排队,做一个遵守秩序的好孩子,那么在他们的教学活动中自然就会往道德教化的方向上走。
我们在教学研讨中还发现,不仅文学素养的高低会影响幼儿教师对作品主题的理解,一些教师还会故意无视作品所要表达的主题,随意放大或利用作品的某一段细节,而把它作为教学的重点。例如同样在绘本《第五个》中,有的教师发现作品中有“进去一个,还剩四个……进去一个,还剩三个……”的语句,就认为可以利用其进行数学活动,根本不理会作品自身想要表达的含义。
二、画面特征的分析
绘本作为一个新兴的文学艺术样式,是由图画和文字共同来完成叙事抒情、表情达意的任务的。绘本中画面前后页之间的关联及其叙事性特征,使得幼儿可以通过对画面的直接观察来理解作品故事情节的发展、人物形象的活动及审美情感的表现等。仍然以绘本《第五个》为例,其画面的基本特征是:随着人物心情的变化,作品画面的色调从昏暗转向明朗,并用环境中吊灯灯光的移动衬托作品人物的心态。画面中玩具的表情刻画细腻传神,逼真地表现了玩具们就医时恐惧不安的心理状态。那么,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就可注意引导幼儿从画面色调转换及细节刻画中去观察、预测人物的情绪变化。
而在绘本《我的连衣裙》中,其最突出的艺术特征是通过朗读的音韵节奏感与画面相结合,构成音画相映成趣的节拍,使得画面呈现出奇妙的音乐性。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将朗读作品和翻书的动作配合起来,尤其那些无需发出声音的画面,静静地和幼儿一起体验音乐中休止符的美妙。
三、人物形象的分析
对人物形象的分析也会影响教师的教学进程。由于目前很多幼儿园使用的绘本是从西方国家引进的,我们会发现其中一些人物形象的塑造,例如爸爸妈妈的形象,和中国传统文化观念中的父母形象有不少差异。我国儿童文学作品中传统的勤劳、善良、甘于奉献的母亲形象,与国外众多绘本中会大叫、发脾气、赌气,有自己的乐趣和爱好的妈妈形象相差甚远。如何理解这样颇具挑战的人物形象,如何通过这些丰富、饱满、立体的圆形人物向儿童还原生活和人性的立体与真实,是值得我们每位绘本执教者深思的。
当然,在一个教学活动中,教师所要做的不仅是自己准确把握作品人物形象,更重要的是帮助幼儿感受、体会人物形象的所思所做所想。例如绘本《第五个》中受伤的小玩具们一开始沉浸在害怕与恐惧之中,但最终都凭勇气战胜了自己。那么教师可以通过自身的角色转换,适时地从教师的角色转换成作品中的玩具形象,和幼儿一起体验小玩具们紧张、害怕的情绪,并分享最终战胜自己的快乐。
四、语言风格的分析
幼儿园语言教育十分重视幼儿表达能力的培养。幼儿教师也试图通过绘本教学让幼儿想说、敢说,激发他们丰富的语言表达。然而,对于不同语言风格的绘本而言,对幼儿语言发展的目标,以及教师自身语言表达的要求也应该是不一样的。
在语文教育中,大致把语言表达的风格划分为叙事、说明、抒情、议论四种。幼儿文学作品的语言,大都具有鲜明的叙事性特征,所以教师常常注意培养幼儿描述一个故事或事件的发生、发展和结局,以帮助他们慢慢形成一种叙事的结构。在绘本教学活动中,教师通常也高度关注幼儿描述事情发生状况及过程的语言表达,并尽量鼓励幼儿用丰富而有想象力的语言进行描述。
但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有些绘本的语言风格以说明性的表达方式为主,常表现一些有趣的自然科学现象或社会生活现象,如《昆虫躲猫猫》《小痂》等。那么,教师自身在教学活动中的语言特点就应进行转换,以简洁、准确、清晰的语言表达为主,对幼儿语言能力的培养也不宜过多鼓励表达的丰富性和想象力。而在一些长于抒情的儿童散文、诗歌类绘本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需注意自身语言表达的艺术感染力,以契合作品特有的语言艺术风格。
此外,当绘本作品的内容可以激发幼儿表达自己的观点时,教师要放下心中固有标准答案的束缚,鼓励幼儿用议论性的表达方式去质疑、反思作品的内容,让孩子们想说、敢说。同时,教师自己也可以作为读者参与其中,发表自己的观点和见解,以激发儿童更深入的议论和讨论。
五、情节结构的分析
对故事性作品情节结构的分析,深深影响着绘本教学活动的具体实施过程。还是以《第五个》为例,这个绘本中故事情节的发展和推进式以人物心理变化为线索,作品中小玩具们波动起伏的情绪变化推动着情节的发展。那么,教师在教学活动实施的现场就可以通过营造人物形象情绪起伏变化的心理氛围,来推动整个教学活动的进程。
有些绘本的情节结构复杂,有多条叙事线索,那么教师有时就要舍得放弃一些叙事情节,在一次活动中以一条叙事线索为主展开教学活动。典型的案例是《我砍倒了一棵山樱花》的教学活动。由于作者同时在作品中叙述了和童年伙伴在乡村山野的游戏、砍倒山樱花树的来由、童年禁忌、山民捕猎等多条线索,教师就不必急于在一次教学活动中把作品所有的内容都传递给孩子,以免使幼儿产生杂乱纷呈的阅读体验。而且,作品中消极灰暗的叙事情节(如山民猎杀野生动物)也不宜向孩子充分展示。
总之,当教师拿到一个绘本时,先不要急于进行活动设计,首先应把自己当成一个读者,对作品文本所呈现出来的主题、画面特征、人物形象、语言风格及情节结构进行深入剖析。这是尊重作品,组织和开展绘本教学活动的前提,也是一名幼儿园语言教师的基本职业素养。
【参考文献】
科技翻译学是一门用不同语言反应同一共识真理的翻译科学,但翻译和科技文体翻译,有共通之处,却也有各自的特点。本文将从功能目的论角度来探讨科技翻译的一些问题。
翻译目的论是一种较新的翻译理论模式,他有三项基本原则:目的原则、连贯原则和忠实原则。目的原则主要是指译文所要达到的交际目的。连贯原则要求译文能够被读者所接受和认可,具有一定的可读性和可接受性。忠实原则要求译文要忠实于原文并且和原文之间应具有连贯性。这三条原则之间的关系是:在忠实原则服从于连贯原则的前提下,这二者又都必须服从于目的原则。
一、目的原则
在科技翻译是为了通过翻译达到科技信息的交流。然而科技文体大多涉及科技专业词汇,并且纯科技词汇或者半科技词汇则严谨规范单一,使用频率较低。比如“promethazine”(异丙嗪)“Oc-tylene”(辛烯)。所以为使译文达到交际目的,需译者对译文加释,以使读者理解。例如“normal stress”中“normal”并不是平时经常用作“正常的,标准的,常规的”意思。这里就需要加释上“normal”在这里表示名词或者形容词“法向(的),垂直(的、线),定向(的)”。
科技翻译的根本任务就是用译文的语言来表达原作者用原文表达的思想,已传达信息,使不能阅读原文的读者通过阅读译文来方便而又准确的获取信息。而为了达到传播交流的目的,科技问题翻译还应注意语言的规范化。译文必须具备科技文章的特点,才能有特定的效果。
例: “The leakage current from each circuit conductor to the grounding conductor is to be calculated by dividing the votage indicated by the voltmeter by the accurately known resistance of the resistor”
译文1:“从每条电路导线到地线的漏电是应该用有电压表显示的电压除以电阻器上的已知电阻计算出来。”
译文2:“把电表所示的电压,除以电阻器所示的已知电阻,即计算出每条导线到地线的漏电情况”。
通过两个版本的译文对照,我们可以看出,科技翻译需遵循科技文章的语言特点,才能算的上是好的翻译。译文1中原文的理解和译文的表达都没有错,但是却不是好的译文,因为它太长,太繁琐,太罗嗦,而修改后的译文2简洁流畅,条理分明,严谨准确。
二、连贯原则
连贯性(coherence rule)指译文必须符合语内连贯(intra―textual coherence)的标准,具体到科技翻译上来,就是一定要仔细阅读原文,同时注意英汉结构差别,然后仔细翻译。
例如:The film should be created with photoplotter,or have the same quality.
译文:底片是光绘机制的,或具有相同的质量。
译者对原文的理解是不会有什么问题的,但译文的意思却不好懂,“具有相同的质量”这里表达比较模糊。这里为达到语内连贯的效果,可以根据汉语的逻辑关系,通过词汇手段把整个技术概念表达清楚。可以将句子改译为:“底片要用光绘机绘制,或具有与光绘机绘制同等的质量。
在科技翻译中,为达到连贯性的原则,我们需要仔细斟酌翻译,从词义和句式方面双重考虑。
三、忠实原则
这是由诺德提出的。他认为,译者对译文接受者负有道义上的责任,必须向他们解释自己所做的一切以及这样做的原因。而另一方面则是要求译者对原文作者忠诚。在任何有关科技的翻译中,翻译工作者需要要有尊重事实的客观态度,不允许随意更改数据,回避不易翻译的文字(事物),更不能,也决不允许加进译者的主观臆断和妄加评论。
例句:本文应用G1/G/1排队模型的逼近解,导出高负荷铁路系统中平均等待时间的计算公式,立论有据,结论合理,对铁路运输及设备数量计算有使用价值。
译文:The paper advances the computation formula for the average waiting time of high operating load railway system with the approximate solution to G1/G/1model.The point made is well-founded and the result proves reasonable.Hence it is of practical value to the railway transport and computation of equipment quantity.
例句中“立论有据”形容的是“计算公式”,而“结论合理”则指的是“应用该公式所得的结论”合情合理,所以译文需增补信息“of its application”以便在内容上忠实于原文。此外,“铁路运输”实指“铁路运输的组织管理”应增补“organization”。可见,译者可以据其意进行适时增补,来更加忠实于原文,使译文读者解读成原文所要表达的意思,否则就会带来翻译失误。
四、总结
从翻译功能论上讲,面对庞杂的科技翻译文体,和繁多的专业词汇,要想达到目的原则,连贯原则,忠实原则,译者不仅需要熟练的掌握所需要的语言知识,还需掌握一些逻辑思维的知识,并且要努力掌握有关学科的基本知识。并且将这些知识可以在实践中熟练运用起来。(导师:刘凤山)
参考文献:
[1]卞建华 《传承与超越:功能主义翻译目的论研究》(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8
[2]郭长铭 《专业科技英语阅读教程》(M)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 2004 43
[3]李亚舒 严毓棠 张明 赵慧兰 《科技翻译论著集萃》(M)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4 37,134-136,199,
1 抽象艺术与抽象语言
抽象艺术是现代艺术中很重要的一种表现形式,其主要观念是认为艺术作品的魅力来源于形式的变化,注重画面间点线面的构成,色彩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各种肌理对视觉造成的一种心理感受和视觉美感。
而所谓的抽象语言在绘画艺术上是指构成一件艺术作品中所运用的媒介手段。抽象语言是非常广泛的,有的是艺术家个人独特的风格语言,有的是材料本身的材质语言。不同的画种由于材料的特性和限制会有不一样的绘画语言。
大漆在介入抽象领域时,有着独特的艺术面貌。因为其材料和独特的制作工艺,大漆在抽象艺术的范畴有着与众不同而又独具魅力的语言库。
2 漆画工艺与抽象语言的关系
漆画与其他画种不一样的很重要的一点就在于它是从漆器制作当中脱离出来的。所以,在漆画的绘制上,仍然保持了很多工艺流程。据明代史料记载,漆艺的技法有四百多种,分为泼洒、堆塑、变涂、研磨、描绘、镶嵌、刻画等几大类。传统工艺华贵神秘、精美深邃、工艺复杂,包括涂漆、裱布、刮灰、打磨、撒粉、固粉、推光等。在抽象性漆画当中,一些特殊的效果要通过一定的工艺流程才能达到。这些工艺流程主要分为以下几种:
2.1 髹涂
髹涂是漆所运用的最原始、最基本的方法,而且其他技法也离不开髹涂。这种技法可分为四种类型:研磨髹涂、厚料髹涂、罩染髹涂、薄料髹涂。
薄料髹涂是先将金箔和银箔研成泥,再入漆和色料,然后用手指拍打。运用这一方法会出现很多含金蕴银的色彩,形成特殊的效果。在铝地上敷色可以收银地映衬的效果,因而具有金属质感。薄料髹涂也可以同时使用好几种色彩,可以几何切割也可以渲染,可以几何形切割,变化无穷。这个特点常常被运用到抽象性绘画中来创造出一种特殊的视觉效果。
罩金髹涂是利用透明色漆或者透明漆罩在金银、木材或者彩漆上的髹涂方法。罩染的方法简便易行,在家具、漆器中应用特别广泛,也常常运用到其他技法中。漆画中的红锦呈半透明状态,这种颜料可以覆盖在其他颜色上,经过打磨以后,可以隐隐约约地看到里面的颜色,给人一种雾里看花的朦胧美感,经过推光以后更能显现光泽。当在金银铝底上罩染半透明的大漆时,画面中便呈现出闪烁的金属光泽的色彩。这种色彩无法调制出来,只能与其他材料结合时才能表现出来,因此这便是漆画抽象语言独特的表现方式。
2.2 变涂(彰髹)
变涂,中国古代称彰髹,也称作斑漆,自然界的形象是各式各样的,变涂就是模仿这些斑纹。现在,变涂已经不限于模仿自然造物,可以用各种各样的材料来引起肌理。具体的操作方法可分为媒介物起纹、工具起纹、稀释剂起纹、粒粉无起纹。它千变万化的肌理具有无可比拟的抽象美。
另外,利用稀释剂和漆的另外一种方式是将一种或多种漆用稀释剂等材料调和后,泼洒在漆板上,不断变换位置,让不同颜色的漆之间相互渗透,产生变幻莫测的丰富的抽象性效果。这种方法主要分为飞溅类和流动类。著名漆画家汤志义的河流系列就是运用这种泼漆的方法。
2.3 磨绘
磨绘指在绘画的过程中,或撒上干漆粉、金银粉,或者贴金箔、粘附铝箔粉,让漆面变得凹凸不平,接着填上色漆或者透明漆,各种漆相互覆盖变得模糊,最后再经过研磨,显现出图纹,漆面也变得平整。这种技法有很强的综合性,但以研磨为主要手段。磨绘的过程中很多效果是偶然出现的,这种偶然性使得每一件作品都是独一无二的,抽象艺术家在这个过程中也会获得无尽的灵感。
2.4 堆塑
堆塑是指在漆面上,用木炭粉、漆灰、稠漆或者胶灰等材料进行堆高,然后在高起的部分加工。堆塑的技法异常丰富,按材料可分为炭粉堆、漆堆、漆灰堆。按形态有面堆、线堆、薄堆、高堆。运用在画面上,在漆灰上勾勒出形式各样的笔触,或者运用其他引起物留下特殊的肌理,干固以后形成一定高度并可以留下丰富的笔触。
2.5 镶嵌
镶嵌是利用大漆的粘合性,将其他材料与大漆结合的一种手段。镶嵌的材料十分广泛,包括金属材料和螺钿,骨石、百宝、蛋壳、角目等。不同的材料有着不同的材质语言,通过镶嵌的手法与大漆结合,形成的抽象艺术作品能够很好地表达出材料本身的材质美。这是其他材料所无法达到的。
2.6 底胎
漆艺底胎制作工艺比较复杂,所运用的材料种类繁多,制作的方法也各不相同。漆艺的胎骨用料以木材为主,应用非常广泛。脱胎是利用麻布的张力和漆的黏性使其一层一层粘合重叠而成胎骨,实际上是布胎。皮胎以兽皮为胎。纸胎以厚纸板为胎,它轻盈、不变形、耐腐。此外还有竹胎、陶瓷胎、藤胎、金属胎等。不同的胎底与制作方法为漆艺独特的抽象语言提供了很多的选择空间。不管是在平面上还是立体的抽象作品上,漆艺的胎底工艺都可以衍生出多样化的选择。
3 漆画工艺中偶然性与抽象语言的关系
漆艺创作的魅力之一就在于它效果的不可预见性。漆画中偶然因素给绘画提供了多种的可能性。比如,大漆肌理的形成,磨显时的色层效果。追求偶然性和不确定性,已经是现代艺术发展的一大趋势。一件艺术作品的完成除了需要艺术家主动以外,还需要各种偶然因素的不断刺激。偶发的各种效果可以引发抽象创作的种种灵感。在漆画制作当中,由于大漆随着环境温度和湿度而产生变化无常的肌理效果,金属箔类的氧化,层层堆漆与磨显等的种种不确定因素,使得在漆画创作的过程中随时都有可能出现偶然的效果,这些效果在意料之外,有可能不可复制,由于这种偶然性和不可复制性使得漆画的某些抽象语言具有独一性。
漆的制作工艺本质就是对偶然效果的整体把控。比如,若要得到某种效果的纹理,必须按照某种特定的流程运用特定的媒介物才能达到。而工艺就是前人在不断实践的基础上对这些流程和效果的总结而形成的规范。当然,这种把控是在整体上而言的。因为在漆画上,你不可能找到两种一模一样的肌理,也制作不出相同的肌理。
4 结语
漆画在表现抽象领域时,有着其他画种不具有的非常个性化的语言特点。点、线、面还有色彩因为漆画材料与漆画工艺的特殊性而有着不一样的面貌与个性。工艺流程与工艺效果是漆画独特抽象性语言一个重要的特点。这些工艺效果是前人的智慧和经验的结晶,当把传统工艺留下的工艺流程和工艺效果引入到抽象性漆画当中时,它们就构成了漆画语言的一种庞大的语言库,每一位漆画创作者都可以在其中找到自己想要的、适合自己作品的语言。
参考文献:
[1] 胡伟.绘画材料的表现艺术[M]. 哈尔滨:黑龙江美术出版社,2001.
[2] 乔十光.谈漆论画[M]. 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4.
[3] 王珠珍,陈耀明.综合材料的艺术表现[M]. 上海大学出版社,2005.
习作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拦路虎”,教师害怕,学生恐惧。学生遇到写作,往往是抓耳挠腮,无话可说。究其原因,小学生的言语生命意识薄弱,他们缺少一双发现的眼睛,不善于观察周围事物,没有表达的欲望,也不知如何表达。本文以《<逃家小兔>读后感》写作指导为例,尝试唤醒学生的言语生命意识,挖掘学生的言语潜能。《逃家小兔》是玛格丽特•怀兹•布朗的绘本作品,这个故事又被称为“一场关于母爱的捉迷藏游戏”,故事的主人公逃家小兔很想离家出走,当它宣布自己要跑走时,妈妈说:“你要是跑走,我就会去追你,因为你是我的宝贝呀!”小兔变成小鳟鱼时,妈妈就变成了捕鱼的人,站在冰冷的水里,拿着胡萝卜去钓它。紧接着,一场捉迷藏的游戏就拉开了序幕,尽管调皮的小兔上天入地,变成石头、小花、小鸟、小帆船,甚至是空中飞人,身后那个穷追不舍的妈妈总能想办法找到它。最后,小兔子不逃了,妈妈给它喂了根象征着爱的胡萝卜。从内容上看,故事以孩子的生活为根源,情节简单,给读者留下了丰富的想象空间;从语言形式上看,全篇采用对话描写,生动有趣,活灵活现地展示了孩子的顽皮和妈妈的宽厚,洋溢着温暖感;从情感上看,故事真诚朴实,把一个妈妈对孩子的爱在有趣的问答接龙中表现得淋漓尽致。基于作品的以上特点,笔者将该绘本做为四年级习作教学的素材,尝试唤起学生的言语生命意识,将口语交际与习作有机结合。
一、营造感知情境,整体认知文本
教师创设情境,师生共读绘本后,并对绘本内容进行回顾。回顾绘本内容能使学生对故事重新进行梳理,对故事有整体的认知。教师引导学生采用独白体的口语交际方法,进行文本的复述和概括。除了引导学生简单概括情节之外,还可以设计诸如“《逃家小兔》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小兔分别变成了什么,妈妈又变成了什么?”“故事中小兔和妈妈都在变,什么情感是不变的?”等问题让学生体会文本所蕴含的情感。前两个问题主要引导学生通过回顾故事,学会简单概括故事情节,第三个问题引导学生体会小兔的“逃”与母亲的“追”中所蕴藏的母爱。通过问题的设计引导学生在故事情节中初步感知母爱这一主题,连续、完整地对绘本内容和蕴含的情感进行复述。当然,这仅仅是大范围的浅层体悟,写作中要使选材新颖、视角独特,还需从不同角度对母爱这一主题进行深度挖掘,体会《逃家小兔》故事情节下细微情感的不同表现。因此,教师可以继续追问,设计诸如“为什么小兔要变来变去?”“妈妈为什么也跟着它变来变去?”“为什么妈妈每次都能抓到小兔?”等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深度的思考,体会小兔的“逃”背后隐藏的想要脱离母亲怀抱,急切渴望独立和成长的心情,以及与其对立的,母亲的“追”所深埋的是为了孩子不顾危险、一路追随、永恒不变的母爱。在此追问下,教师可采用对白体的口语交际方法,由教师主导提问,学生思考作答,唤起学生的表达欲望及言语生命意识。
二、走出故事情境,拓展想象空间
学生整体感知了故事,也对文章的结构及语言特点有所领悟。此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走出故事情节,充分发挥想象,小兔还可能变成什么,妈妈又会变成什么呢?一石激起千层浪,打开学生的想象空间。学生们的回答丰富而有趣,如小兔说:“我要变成飞机离开你。”“如果你变成飞机,我就要变成一朵白云,在天上遇见你!”妈妈说。“我要变成一棵禾苗,长在田里,让你找不到我。”小兔说。“如果你变成禾苗,我就变成稻田,我还是会找到你!”妈妈说。小兔说:“我要变成一匹马,离开你的怀抱。”妈妈说:“如果你变成一匹马,我就变成广阔的草原,让你在我的怀抱中自由自在地奔跑。”走出故事情景,拓展想象空间,唤醒了学生内心潜在的言语潜能,使其表达更加精彩。
三、联系生活实际,激起情感共鸣
教师为学生搭建沟通文本和现实生活的桥梁,以文本主题为出发点,唤醒学生的生活感悟。学生们通过回忆,将生活经历的典型事例以口语化的形式表达出来,以累积写作素材。教师可以设计诸如“生活中,你有没有离开过家,离开过妈妈呢?妈妈是怎样牵挂你的?”“有没有妈妈出差或不在家的经历,她是如何关心你的?”“生活中的酸甜苦辣,妈妈怎样和你分享;生活中遇到挫折,妈妈是怎样开导安慰你?”等问题,引导学生表达。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在言语表达过程中逐步将语言书面化,使学生学会将叙述式的语言变为描述性的语句。教师通过丰富的词句积累来引导学生的“说”,让学生由“会说”到“说好”。另外,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加入一些细节,把故事说得更加引人入胜。例如,故事可以表达成这样:有一次,我去参加军训活动。出发的那一天,妈妈一大早就把行李整理好了,接着她又开始唠叨地叮嘱我要注意的事项,我一心只向往着欢乐的军训活动,她的话在我的脑子里根本就是左耳朵进右耳朵出,听烦了,我时不时还嘟嚷一句:“真啰嗦!”终于,我兴高采烈地离开了家,更是把妈妈的叮嘱全部抛在了脑后。直到教官说先把自己的物品整理放好,我一想:“坏了!我压根不知道妈妈给我准备了什么。”结果打开我的行李一看,我才发现衣服、洗漱用品,甚至连小药箱都分门别类地在我的行李箱里放得整整齐齐,妈妈还在每一包东西的上方都贴上了小纸条,标注好里面的物品和注意事项。看着妈妈清秀的字迹,我的眼眶有些湿润,不禁懊悔起离开家时的不懂事。这就是母爱,即使我离开了也同样追随着我、陪伴着我的母亲的爱。挖掘孩子的言语潜能,让学生更好地表达,体悟到对言语生命之美的热爱,言语生命意识就能得到有效的激发。
四、提炼文章观点,自主习作表达
教师在激起学生的情感共鸣之后,要引导学生根据绘本的主题思想,以及实际生活感受,提炼一个观点,作为文章的主标题。“母爱永追随”“牵挂中的母爱”“母爱就像‘捉迷藏’”“沐浴在爱的春风里”等不同的标题体现了学生们的智慧。随后,充分的绘本解读,以及丰富的情感共鸣,激起了学生们写作的热情,一句句感人肺腑的语言诉诸笔端:小兔有一个陪它玩爱的“捉迷藏”的妈妈,它是最幸福的。我也有一个默默爱着我的妈妈,我也是最幸福的。母爱就像雨中的一支伞;母爱就像冬季里的一把火;母爱就像夜里的一盏灯。其实,妈妈为我做的还远远不止这些,从我出生到现在,妈妈为我做了多少事,操了多少心,恐怕数也数不清了吧?每天为我做饭,洗衣服,接我上下学……我快乐时,妈妈的脸上也会洋溢着幸福的笑容;我伤心时,妈妈就会想办法安慰我。
五、结语
小学语文习作教学应以学生的生命成长为素材,一旦脱离了学生生命成长的写作会使学生的作文贫乏无力,缺少实际体悟。教师要通过引导、对话,充分挖掘学生的表达欲求,将言语生命意识贯穿于习作教学的始终,有效破解学生的写作难题,为以后的语文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2]刘淼.作文心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3]徐永森.小学作文教学论[J].小学语文教学,1995(3):45-47..
[4]潘新和.语文老师:言语生命意识的传递者[J].语文教学通讯,2006(28):4-7.
英语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教师应该不失时机地激发学生的内驱力,使学生自己产生要学习的内部力量,从生理或心理上提高对能满足学习需要的刺激的反应能力,以提高英语课堂教学效果。
(一)上好英语学习第一堂课
老师要十分重视上好自己的第一堂课。①注意仪表。仪表是教师内心世界的外在表现,精神气质的自然流露。②调节情绪。在上课之前未生成积极的情绪,师生之间在尚未谋面之前,教师就先筑起隐形的藩篱,对改善教学交往,提高教育效果是十分不利的。③对话交流。老师揣摩开场白,先以英语简要介绍语言特点和用途,然后让学生畅所欲言。④让学生毫无顾忌地说说对老师有什么希望。
(二)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教师在教学中试着从多方面,采用多种方法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学生精神振奋,积极思考,能够很好地接受和理解老师所发出的信息。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就调动了起来。
教师也应注意把问题情境引向课外,鼓励学生相互之间在课外随时随地讲英语,形成浓厚的课外英语氛围。注意引导学生第二课堂的实践。第二课堂是一个极有效的辅助手段。
(三)引导学生铸就坚强的意志
学生成绩的好坏与意志水平的高低是一致的,意志力强的学生学习的自觉性较强,能持之以恒,对待困难锲而不舍。有了坚韧不拔的意志力,学习过程中往往会成功,这种成功进一步影响学习的其他因素。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培养持之以恒的能力,对学生学习过程中经过艰苦的努力后解决了问题时,教师应给予鼓励和引导。若是冷静分析一下学生的“天天改过”“经常立志”,其中也有他们成功动机的闪现。而要达到“志功合一”的目标,还需教师经常不断地坚定他们的成功意志。
(四)让学生体验成功
作业是师生之间交流思想感情的“宝地”,教师充分利用这块“宝地”,在作业批改中深思每个学生的成功之点,使用激励性评语。
(五)巧妙运用电教手段,引人多媒体辅助教学课件
cai即电脑辅助教学,因其具有能集成文字、图像、影像、声音及动画等多种信息的功能而愈来愈受到欢迎。实践证明,电脑多媒体辅助教学可以产生教与学的最佳效果。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多媒体辅助教学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一节课有多个兴奋点,刺激学生的思维,使教材和媒体之间优势互补;②多媒体信息量大和速度快的优势可以帮助教师传递大量的信息;③多媒体的运用可使课堂教学容量相对增大,绘学生提供的语言实践机会更多,有利于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提高。比如,利用研制课件的特长,在复习英语介词时,发挥多媒体辅助教学课件的大容量特点,归纳了初中年的所有介词用法,帮助学生识记和运用。
也注意掌握以下几个原则:①根据外语学科实践性强的特点,充分体现英语课堂教学的实践性;②把握好“度”,不“喧宾夺主”;突出课堂教学中学生活动的主体性;③多媒体课件的设计力求简明,脉络清晰,自然和谐,并具有灵活性。
(六)合理运用英语教学评价
合理评价学生,会更好激发和促进英语学习,产生无穷的学习动力。注意科学、公正地评价学生。
评价的内容:包括对学习过程中所表现出的情感、态度和学习策略,所掌握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运用英语的能力,以及表现出的发展潜能等进行的综合性评价。
评价的原则:坚持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并重的原则,既关注结果,又注重过程。评价有益于树立学生的自信心,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形成继续学习的动力。
一种新的课程理念正在形成:从科学主义的精细处理到和人文主义的机智探索相平衡,以人为本成为基本趋势。教育部颁发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确定了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课程改革方向,已出台的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和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实验稿做出了进一步的阐释。
一、从追求讲什么,到追求不讲什么――反向探求教什么
高中必选的传统课文《荷塘月色》的传统讲法是:
(一)背景介绍。
(二)分段解析具体内容,归纳段义。
(三)结合各段落,整合成较为明晰几个板块归纳中心思想、写作特点、人物性格特征等。
(四)布置作业,巩固扩展
据此《荷塘月色》可以解析为:朱自清,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中国现代文学著名散文家、诗人、学者,又是民主战士、爱国知识分子,宁肯饿死不吃美国的救济粮,称他“表现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文章写于1927年大革命失败之后,作者心里非常苦闷。
文章分为12自然段,可以分为三个意义段。第一段写作者郁闷散心来到荷塘边;第二段描写月色下的荷塘和荷塘上的月色;第三段写作者由荷塘想到江南,不知不觉中回到家门口。第二段又可以分为三个层次,第四自然段为第一层,描写月色下的荷塘,荷塘里的荷叶、荷花;第五自然段为第二层,描写荷塘上的月色;第六自然段为第三层,描写荷塘的四周。
文章通过描写荷塘月色,展现无比优雅、朦胧、幽静的自然之美,同时借景寓情,透露出内心的不平静。本文在写作上最大的特色是善于运用比喻(尤其是通感式比喻)和拟人修辞格描摹景物,精心选用动词和叠词营造优美语境。
作业:评说比喻、拟人、动词、叠词的妙用,背诵4、5、6自然段。
对于已学过上百篇如此课文的高中生来说,感觉上就过于重复嗦了,这就需要创新,创新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创新意味着要走自己的路,要实现从知识层次的传授进步到方法层次的考究,再到素养层次的追求。
美学家宗白华先生在《中国艺术表现里的虚和实》一文里,引用清初画家笪重光《画筌》里的话说出了这种境界:“空本难图,实景清而空景现。神无可绘,真景逼而神景生。位置相戾,有画处多属赘疣。虚实相生,无画处皆成妙境。”语文教学能不能上升到这种境界:从追求讲什么,到追求不讲什么--反向探求教什么。这就要求我们既要反思“求全求细求深求透、包教包学”的做法,更要思考不教什么,从不教什么中明确教什么,然后留出学生思维、感受的空间与机会,让不教的东西连成一条学生学习、发展的线索。
二、从用理论检验言语,从学语言到用语言理论――实践探求怎么学
《荷塘月色》最大的写作特点是语言美。为了表现荷塘月色的柔美,它运用了汉语独有的叠词叠音、双声、叠韵。叠词叠音有:曲曲折折、峭楞楞、远远近近、高高低低、阴阴、隐隐约约等;双声词有:袅娜、仿佛、渺茫、霎时等;叠韵词有:零星、宛然、酣眠、和谐等。为表现荷塘月色的优美意象,它非常注意炼字:弥望、点缀、颤动等;为表现荷塘月色的意境美,它精心打造了一系列比喻和拟人。比喻有:(白花)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拟人有:羞涩地打着朵儿,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脉脉的流水等等。
这些言语特点,教学中一是就语言分析语句,“同学们,下面我们来分析本文的语言特点……”另一种是为了达到最佳表达效果而探求最佳表达形式,“同学们,荷塘月色的意境非常优美,我们想过没有,作者用什么样的语言技巧营造了如此优美的意境?”前者是肢解教学式,后者是联系教学式。前者只告诉学生“是什么”,后者不但告诉学生“是什么”,更重要的是启发学生“用什么”和“怎么用”。前者告诉学生的是僵硬的事实性知识,后者教给学生的是运用事实性知识。
新的课程标准讲感悟,感悟什么呢?感悟情感,感悟道理,当然也包括感悟规律,语法就是规律之一。我们要引导学生从大量的语言现象中感悟语言规律,并把它运用到语文实践中去,更要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感悟内化规律、理论,并借此完善和促进后面的语文实践。这是新语文的方向。
本着这种方向性的变革反思,我们必须增加运用技巧的练习,并且在课堂上予以落实,而不是“留”给课外。同时要探究从用理论检验语言,到学言语用语言到理论--实践探求怎么学。这是人文主义的机智感悟的必然结果。要求我们明白学习语言的根本目的与目标: 不是为了分析语言而分析语言,而是为了运用语言表达思想感情而分析语言,总结语言规律,而且要把语言规律落实到具体的语文实践中去,让学生学会运用,提升人生体验。
三、从默默接受,隐形思维和感悟,到用听、说、读、写、唱、表演、活动等显形思维和感悟――全身心探求语文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