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课堂提问的要求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有效提问是相对“低效提问”和“无效提问”而提出来的。所谓“有效”,《现代汉语词典》对其解释是:“能实现预期目的;有效果。”“有效提问”,意味着教师提出的问题能够引起学生的回应或回答,且这种回应或回答让学生更积极地参与学习,由此获得具体的进步和发展。
新课程背景下的高效课堂教学“教师有效提问”又该是什么呢?笔者认为教师有效性提问是指教师根据课堂教学的目标和内容,在课堂教学中创设良好的教育环境和氛围,精心设置问题情景,提问有计划性、针对性、启发性,能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欲望,有助于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励。”要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就必须提高课堂提问的有效性,让教师的提问能够使学生提高兴趣,激活思维,解决疑问,开拓视野,让他们学有所获,思有所获。有效提问包含两个层面的含义:一是有效的问题;二是有效的提问策略。
一、有效提问的要求
1.目的明确。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帮助学生把所学的知识总结成一个知识网,这样有利于学生系统的掌握知识,对于学生的提问要明确目的,切不可盲目的提问。不能随口就问“是”或者“不是”“对”或者“不对”的肤浅性问题。通过观摩发现,优秀的教师常常会向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这个问题你是怎么样得出结论的呢?”只有教师的提问是有针对性的才可以让学生有针对性的去学习和思考,学生们知道了从何处着手,才可以在回答问题的过程中获得阶段性的成就感,从而得到学习的乐趣。正所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学生就有了探索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层次合理。合理的层次结构的问题的设计可以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灵活运用,因此,教师提问的时候要注意问题应该具有一定的层次性和逻辑性。当遇到难度较大的问题时,教师应当降低思维的难度。即铺设阶梯,逐步深入,围绕某“总问题”设计一些“子问题”铺垫。教师在设计问题时要根据学生的思维特点,精心设计,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由浅到深,层层递进,有逻辑层次,有节奏,前后衔接,相互呼应和逐步深化,这样才能使学生围绕“总问题”,逐步深入地开展探究活动。“因材施教”的理念也同样告诉我们,设计问题的时候应该考虑到每一个学生的不同的特点去设置不同的问题。
3.思维发散。比如在讲《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这一节时,教师可以提出问题:生物膜具有流动性的生物学意义?这个问题就是可以从多角度去回答的。学生很有可能会给出以下答案:有利于物质运输和交换,有助于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有助于自我修复,是细胞融合技术的基础等等。在提问的最后,教师可以将学生的所有答案集中起来,通过分析将具有说服力的答案通过板书的形式展示给学生,这样又增加了学生的印象,同时也达到了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的目的。
4.面向全体。提问的问题不能一味追求难度、成果、价值等,还要考虑学生的真实水平。也就是说课堂提问要求能使全班学生都能参与思考,不应该只对少数尖子生,而要使全体学生,特别是差生都有被提问的机会,使提问具有普遍性。应该让大多数学生经过思考后能够解决,让那些暂时落后的学生经过老师和同学的帮助也能解决不同层次的问题。
二、生物课堂有效性提问的策略
1.控制问题数量,提高问题质量。没有质量的数量是低效的,甚至是无效的,对一些不假思索就能回答的问题或回答“是”或“不是”的问题尽量少提问或不提问。能一个问题解决的就不要贪多,在问题的质量上下功夫,努力用二、三个能体现目标、突出重点的问题,解决一节课的核心任务。比如学习免疫调节后,提出:(1)机体在初次受到抗原刺激后,为什么要经过一段时间才能产生抗体?(2)在第二次接触到同一抗原后,为什么在短时间里能产生更大量抗体?两个问题,即包含体液免疫的主要过程,体现出本课的脉络,使学生更好地掌握核心知识。
2.控制问题难度,注意问题坡度。所提的问题,不宜太易或太难。太易,失去提问的价值;太难,则丧失解决问题的信心。数学家希尔伯特的话很有启发意义,:“适当难度的问题应该成为人们揭示真理奥秘征途中的路标,同时又是人们在问题获得解答后的喜悦感中的珍贵纪念品”。这句话启示我们应该根据学生的具体程度做到难易适度,同时要注意把握好提问的时机,要问在学生“应发而未发之前”,问在“似懂非懂之处”,问在“无疑有疑之间”。俗话说:问要问在点上。这个点,就是学生的思维由“未知区”向“最近发展区”的转化点,也就是知识的增长点。同时,还要根据学生的思维特点,问题要有易到难,由简到繁,由浅入深,由形象到抽象,使学生的思维由“问题―――问题的解决――新问题的产生”层层递进,将复杂的问题分解为一系列问题串,解决起来自然容易许多。
3.掌握提问技术,优化提问方式
(1)提问要注意态度、语气。要使学生感到是老师对他们的关心与信任,学生才敢阐述自己的观点。
(2)能容忍学生的错误和不同的观点。不能以自己预先设计好的答案来要求学生的回答,要在辨析学生答案正确性的同时,迅速整合其中的有益信息,相应调整自己的预先答案。
(3)学会等待。有效的问题需要必要的时间等待,因为一个有价值的问题是需要时间思考的。恰当的等待,既促进了学生的思考,也体现了教师对学生能力的信任。
美国的一些教育学家认为“提问得好即教得好”。教学成功与否的重要因素是课堂教学中教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之间的交流是否成功,而提问正是构成课堂教学中语言交流的必要组成部分。因此,可以说教师教学的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提问的效果。
一、课堂教学提问设计的基本要求
提问应运用于课堂教学的整个过程,它是联系师生思维活动的重要纽带和开启学生智慧之门的钥匙,因而要使提问真正发挥作用,应该重视提问的设计。
1.提问的表述应该科学和简明
新教师和实习教师常常会提出一些复杂的、含糊不清或语句很长的问题,这些问题容易使学生误解。例如,有位实习老师在讲授“家兔”一节时,一手托着一只家兔的剥制标本,一边问:“大家仔细观察一下,家兔是不是全身各处都被毛?”学生看得很仔细,家兔标本高高竖起的双耳里面没有毛,回答就自然成为:“不是,耳朵里面没有毛。”而教师原本是想通过教具引出哺乳动物的一个重要特征:体外被毛。由于提问设计得含糊不清,因此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当然,言简意赅并不是说问题设计得呆板平淡,而是应该变换角度设计问题。
2.设计的问题要富有启发性
提问的实质就是设置疑点、制造矛盾、激发思维的启发性过程。朱熹说“大疑则大进”,问题设计得好,就能使学生“起疑”、“起大疑”通过启发思维得到较大进步。设计启发性强的问题,首先应考虑问题的难度要适当。只要当问题的要求略高于学生的实际水平时,学生才会感到问题的答案“若隐若现”、“若即若离”,答案的“似是而非”更能激发学生深入思考。如果问题过浅,可能课堂气氛十分活跃,但是这种表面的活跃并没有深思熟虑的基础;如果问题过深,学生看问题就不知从何下手,那就懒得思维。其次,问题应尽可能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这样学生就会产生强烈的解决问题的欲望。最后,要总结教学经验,从学生理解的困难之处提出问题。例如,有的教师在讲授“避免近亲婚配以防止遗传病发生”内容时,针对学生对于“血亲”的概念理解困难的情况,特意提出“血亲”和“亲属”二者的差别问题,理解了“亲属”的概念,也就容易理解“血亲”的概念。
3.设计的问题要有针对性
设计课堂提问应该紧紧围绕教学内容,特别是重点和难点内容,抓住了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就等于抓住了那些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知识“关节点”。课堂教学提问的针对性还体现在整节课提的问题应该有“整体观念”,此一“问”和彼一“问”应该有不可分割的关系。如果毫无针对性地提几个问题,为问而问,不仅无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连传授系统知识的教学目的也难以达到。
4.设计的问题要具有层次性
在生物教学中,教学内容的多样性和教学目标的多层次性决定了提问类型的多样性。英国著名的微格教学专家布朗把课堂教学提问分为八类:依从提问、反问、回忆提问、理解提问、运用提问、分析提问、综合提问、评价提问。如果简化归纳,就可以把提问分为基础性提问、运用性提问和开拓性提问三类。基础性提问包括回忆、理解生物学基础知识的问题,如“人的消化系统由哪些主要器官所组成?”“家鸽的哪些形态结构是与飞行生活相适应的?”等问题。运用性提问主要是指使学生运用学过的知识和技能解决新问题,以及通过分析或综合的方法区分和判断事物之间的关系,根据事实推导结论等。如:“为什么人群中男性色患者远远多于女性色盲患者?”开拓性提问也就是常说的开放性问题,一般没有唯一的答案。如“一旦克隆人成为现实,危害将会表现在哪些方面?”,“在一座城市里拆除一个绿树成荫的公园去建造一个超级市场,你是赞成还是反对?”等等。
二、课堂教学提问的基本要求
1.提出问题时应该表述清楚
教师在提出问题时,应该注意声音的音质、音调和音速的变化,突出问题的关键所在,使学生能够迅速理解题意,明确回答的要求,积极参与思考。例如,提“鲫鱼的外部形态中有哪些特点与其水生生活相适应?”这一问题时,对“外部形态”、“哪些特点”、“水生生活”几个词组应略微重读和慢读。采用多媒体进行教学时,可以通过幻灯片展示问题,并将其中重要的字词句着重表现出来(字体加粗或闪烁几下等),让学生明确问题的关键所在。
2.提出问题后应稍微停顿
有经验的教师在提出问题后常常稍微停顿并环视全班每一个学生,这样可以使每个学生都感到“老师在看我,可能要提问我”,从而促进学生积极思考。美国的一位教育学家经过精心研究,发现当提问后停顿时间超过三秒钟后,学生参与回答的人数增加,其中后进生参与回答的人数增加,联系自己观点的回答增加,回答正确率增加,学生质疑的人数也增加。没有经验的新教师常常“先提后问”,即先把一个学生叫起来,再提出问题。这种做法,不仅会使被提问的学生心情紧张,没有思考问题的时间,也使其他学生觉得“事不关己”,不利于促进全班学生积极参与。
3.指定回答后应适当引导
提问并指定一个学生回答后,教师的态度应该自然,对被提问的学生表现出充分的信任。在学生回答问题时,教师要注意倾听,并尽量伴有点头、微笑、皱眉等表情。当学生回答得不够理想时,教师切忌表现出不耐烦或想要打断回答的表情,而应该运用教学机智,消除学生的恐惧心理和紧张情绪,同时进行适当的引导。引导的目的是拨正、拓宽或深化学生的思路,使学生的思维和回答聚焦到问题的实质,有时甚至要“对症下药”。例如,如果学生对有关的旧知识遗忘太多,可以适当提示;如果学生不能灵活运用已学知识,可以对知识的内涵和外延略加深化和拓展等。当学生正确回答以后,教师应及时肯定和鼓励;学生回答不正确,教师也应及时反馈,尽量正面提出自己的观点,切忌讽刺、挖苦或嘲笑。宽松、鼓励、信任的氛围是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的必要环境。
4.鼓励和处理学生质疑
在高中数学教学中,问题设置是非常重要的部分,问题设置的精彩能够提高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学生也愿意积极主动的进行思考,从而将学生的潜力激发出来,问题设置死板,学生在学习时,不但很难产生兴趣,长此以往思维也会死板,不但会对学生的成绩造成很大影响,还会限制学生的思维,所以教师必须重视课堂问题设置。
一、问题设置的要求
课堂提问的有效性,能够很好的将学生的精力集中起来,提高学生参与到课堂学习中去的意识,从而提高学生的能力,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1.创设情境进行问题设置。教师在进行课堂问题设置的时候,应该根据实际的情况创设出一定的情境来,从而提高数学的趣味性,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学生对有趣味的东西或者问题往往兴趣会比较大,这样学生在学习的时候也会更加的积极,课堂氛围自然也会更加的良好。比如说,老师在进行抛物线教学的时候,可以将篮球投篮加入进去,并进行相关情境的创设,学生在学习的时候便会兴趣盎然,积极性也会得到提高。
2.问题设置必须有一定的启发性。教师在进行问题设置的时候必须注意其启发性,学生在思考的时候便会有一定的疑惑,这样很容易让学生为了一个问题进行争论,这样学生的交流也会增多,学生的思维也很容易得到开发,比如说教师在教学的时候,设置问题启发学生进行思考,并对学生进行一定的引导,这样学生在思考问题的时候,便会愿意更加积极的进行探索,从而不断提高自身的思维创造力和探究性思维。教师在设置问题的时候,应该设置一些灵活性比较强的题目,并对学生进行启发,教会学生举一反三,这样学生的思维会更加的灵活,很容易学会一类题的解法。
3.问题设置必须有一定的针对性和适度性。教师在进行课堂问题设置的时候,必须根据数学科目的特点进行,保证课堂问题设置的针对性和适度性。适度性指的便是教师在进行问题设置的时候,必须根据实际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进行,仔细的分析教材,这样设置出来的问题不但能够反映出学生学习和数学知识发展的过程,还能够确保其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难度不会过于简单也不会太大,这样学生的学习兴趣才会更加容易被激发出来。其针对性便是,教师在进行问题设置的时候,应该特别注意和学习中的难点重点有关系,这样学生便能够不断加深对知识的记忆和理解,更好的突破学习中的一些难点,提高自己的数学成绩。
4.教师必须对学生的回答进行合理的评价。对于高中学生而言,教师的评价会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热情,教师的评价比较积极,学生在学习的时候便很容易提高学习积极性,提高自己的数学学习能力,所以,教师必须认真的对待学生回答的答案,并进行合理的评价,绝对不能在学生回答完之后不进行任何评价便按照自己的思路进行讲解,这样很容易打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师在进行评价的时候还应该注意对学生的启发,启发学生在思考问题的时候更加的全面,若是学生回答错了,教师也不应该马上批评,而是将学生的错误指出来,鼓励其学习和改正。
二、避免提问的误区
1.忽略学生思维过程
有部分教师在上课的时候,为了追求课堂气氛的活跃,往往会大量的提问一些比较简单的记忆性的内容,如球的表面积与体积公式,锥体柱体的体积公式等。诚然,这样的提问是必要的,但不应为成为课堂主要的提问问题,虽然这样的问题学生回答的比较踊跃、班级回答问题的气氛比较热闹,但太多这样的提问,其实是忽略了学生的思维过程,对学生思维的发展、课堂效率的提问并无实际意义。
作为高中数学课堂,提问的好坏,一个最基本的价值取向应该是提问能否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如果一个提问不能促进学生的思维,那么这样的提问不管怎么热闹,它都不能算是一个好的提问。因此,教师在提问的时候,一方面,对于问题的设置要注意有一定的思维发展空间,另一方面,在提问的过程中,也要注意留给学生适当的思维活动时间,同时,教师要时刻注意对学生的启发与引导,使其始终处于积极思维的状态,以期取得最佳的学习效果。
比如,在学生回答问题的时候,教师要注意倾听并注意及时的鼓励与提示,以给学生创造一个友好和睦的思维环境;同时,对学生的回答,不管学生回答的质量如何,教师都应该追问你这样回答的理由是什么?你用什么来支持你的答案?如发现不足,就可问如何修正?这样通过对学生思维过程的关注以及对问题的进一步分析、修正、归纳、总结,就会促使学生在思考问题的时候要注意逻辑是否清楚、依据是否充分、推理是否正确。只要能长期坚持重视学生思维的过程,就一定会对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与优良的思维品质的养成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2.教师理答未能深化
所谓理答是指教师对学生的回答所作出的反应。这种反应,应该是对学生应答的评价、补允、修正、拓展、提示本质等。但有部分教师在理答时,往往只是简单的对学生做一个很简短的评价如"你回答的很好"或是只简单的关心结果的正确与不正确如"同学们,你看他回答的对不对?""对,请大家以后要注意这样做","不对,那正确的是什么?".以上这些言语,表面上看,这个教师理答的非常好,但实际上,作为教师的理答,理应有一个更高的层次,就是不仅要指出学生的对与错,而且更重要的是要对问题的本质进行阐述,通过对问题的拓展、延深使学生对这一问题得到升华与深化,使学生知道知识的迁移以及融会贯通,为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打下基础。
3.提问对象考虑不周
文言文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精华,具有极其丰富的精神价值和文化内涵。优秀的文言文是民族文化的瑰宝,研读这些文言文,无论是对于传承民族文化还是提高个人素养,都有重要作用。新课标明确指出 “学习中国古代优秀作品,体会其中蕴涵的中华民族精神,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学习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理解古代作品的内容价值。”
“语文课程标准”对文言文阅读也做了基本要求是:“阅读浅易文言文,养成初步的文言语感。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或用法,注重在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诵读古典诗词和文言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
文言文教学现状。目前的高中文言文教学都以高考为目标。而历年的高考文言文题型又较为固定,考查内容也变化不大。通常是要求学生阅读文言文,判断文中的实、虚词的用法及意义;对课文内容理解的判断;翻译句子,近年也仅仅出现考查文言断句。所以,在教文言文时,教师也紧紧围绕高考考点来教学,饱含文化底学蕴的文言文,当作考试材料来对待。教学内容上,重点讲解文言基础知识,教学方法上,老师以串讲课文,逐段逐字翻译课文为主,课后学生则以背课文笔记为主。这种陈旧的课堂教学模式,使课堂教学内容死板僵化,学生谈文言文色变,排斥文言文,最终导致文言文教学效率不高。
改变陈旧的教学模式,教师还要发挥积极的主导作用,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让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变被动为主动,不在认为学习文言文是一种负担。
一、导学案的应用
教师必须进一步解放教学思想,对学生多一点信任。老师要相信有些知识点和问题可以让学生通过课内或课外自主学习加以解决。教师可以根据本节课的知识、内容及教学要求,设计导学案给学生提供策略性知识、过程性知识,形成技能技巧,掌握相应的学习方法。它既可以将学生自主学习引入正轨,又将学生可以自主探究理解完成的知识点与题目在课下解决,同时也锻炼了学生凭借注释和工具书理解文章大意的能力。
借助导学案完成课前的预习很有必要,学生可以提前熟悉课文,收集关于文章的相关资料,让学生慢慢养成自主动手学习的习惯。同时在预习过程中发现问题,作好记录,让课堂上的学习更有针对性,这样,课堂上教师就有足够的时间与学生共同研究解决本节课的重点与难点,从而提高了课堂效率。
二、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创设好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审美愉悦感显得至关重要。一堂好课,离不开一个好的引子,创造良好的教学情境,要抓住学生的兴奋点、关注点,结合作者的实际,创造富有感染力的教学气氛和情境,才能唤起师生的审美共鸣,才能激发同学们的学习兴趣。
我们可以设计如下导入法:(1)故事导入法。有些课文,故事性很强,故事本身富有情节、趣味盎然,对这类文言文的教学,可采用故事导入法。如《鸿门宴》。(2)成语导入法。成语一般都有出处,有些成语就出自文言文中,对这类文章,若采用相应的成语来导入会取得良好的效果。如《滕王阁序》。(3)实物演示法。这种方法就是教师通过展示、演示实物来导入与之相关的文言文教学。如《琵琶行》。(4)讨论导入法,说理性很强的文章可以采用讨论导入法如《六国论》《过秦论》 。一节课一开始就让学生产生兴趣,想必这节课同学们也会兴致盎然。同时,还可以通过对联、音乐、幻灯片、电影等为学生再现教材提供的情况,激发他们的情绪和兴趣,也能够引起同学们对古文学习的兴趣。
三、加强文言文朗读教学
学习文言文还是要立足于朗读。吟诵是中国传统语文教学的重要教学方法,是培养文言语感的最重要的途径和方法。有些老师对文言文的朗读非常不重视,认为高考又不考朗读。所以课堂教学既不进行范读,也很少让学生读(除非是要求背诵的课文)。其实,诵读既是理解文意的有效方法,也是体验情感的重要途径。反观古人,却比我们做得好,古人在学习文言文时,极其重视朗读,让学生在诵读中逐渐领悟文章意思,正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现。
一、中学物理教学中课堂提问的基本原则
1.课堂提问的科学性原则
物理作为一门严谨的科学学科,无论是在课堂教学还是实验操作中都要求注重科学性,因此,在物理课堂的提问问题也要求具有科学性。从物理内容上进行区分,课堂提问的科学性主要分为两大类:第一类是物理定义的科学性。中学物理教材中的物理名词都是经过严格定义的,因此在要求学生进行名词解释或定义复述时,必须按照课本教材内容,例如在将“比热容”这一概念时,应当强调物质的比热容,而不能含混的说物体的比热容。第二类轮是物理数据的科学性。中学物理需要进行大量的计算,而且对于数据的真实性和合理性有严格要求,教师在进行问题提问时,必须要求学生树立起精准计算、数据科学的教学要求。
2.课堂提问的针对性原则
课堂提问的根本目的还是服务于课堂教学,因此,教师在进行课堂提问时,应根据实际的教学需要和教学计划安排,有针对性的提出问题。课堂提问是对学生学习接受能力的一种简单测验,这就要求教师在问题提出之前,首先考虑清楚问题的内容是否符合本节课的教学安排?问题的难易程度是否在学生接受范围之内?问题提出之后能否对学生的知识学习起到帮助?只有综合考虑上述问题,教师的课堂提问才能有针对性、有目的性,从而能够为物理课堂教学起到推动作用。
3.课堂提问的量力性原则
课堂问题的提出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现有知识水平和理解消化能力,一名优秀的物理教师,应当准确把握课堂问题的难易程度。一方面,课堂问题既要防止问题难度系数过大,导致学生经过长时间思考和相互讨论仍然难以得出结论,降低学生的课堂学习积极性。另一方面,课堂问题也要具有一定的深度,避免学生不假思索就寻找到问题答案,导致学生失去了探究兴趣。所以,准确把握课堂问题的难易程度,既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保证,也是对物理教师教学能力的一种考验。
二、中学物理教学中课堂提问存在的缺陷
1.教师对提问的认识程度不够
现阶段,许多教师对课堂提问的科学性和必要性认识程度不够,没有形成课堂提问的习惯。通过调查发现,有的中学物理教师由于受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在物理教学时以教师讲解为主,课堂的大部分时间都花费在公式推导、原理讲解和黑板板书上,课堂教学的整个过程缺乏与学生的沟通交流,更不用说进行科学性的课堂提问了。还有的部分教师虽然偶尔进行课堂提问,但或多或少存在“为了提问而提问”的现象,问题内容没有经过深思熟虑,不能为学生的深入思考和强化学习提供引导,使得课堂提问流于形式,难以发挥真正的教学作用。
2.学生对问题的参与程度不够
课堂提问的主体是教师,提问的对象是学生,只有分清课堂提问中教师与学生的角色定位,才能使课堂提问发挥应有的教学作用。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问题设置不合理,难以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索求知欲望,在这种情况下,物理课堂往往出现这种怪象:教师在讲课过程中突然提出一个问题,但是学生茫茫然不知所措,既没有进行深入思考,也没有学生自告奋勇的回答。面对这种尴尬局面,教师只能采用自问自答的方式进行课堂教学。除此之外,多数中学物理教师在提问过程中带有“惩罚”成分,例如哪个学生上课走神、注意力不集中或是同学间交头接耳,教师通过提问的方式“处罚”学生,使得课堂提问成为了惩罚学生的教学工具。
三、中学物理教学中优化课堂提问的策略
1.课堂提问要突出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归根到底,物理教学的目的还是要学生尽可能多的掌握教学知识,因此,教师可以利用课堂提问的方式,提醒学生对重点、难点知识的强化记忆。新课改之后,中学物理教材在内容安排和结构设置上更加趋于合理化,原来教材中的许多难点知识得到了简化,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学生的学习难度。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教材中有些重要的知识点没有得到突出体现,导致学生在学习中认为这部分内容不重要,在思想上产生了懈怠。例如在学习“加速度”时,教材对于这一知识点只进行了简单的介绍,但是加速度的应用范围非常广,在中学物理中的计算方面占有很大比例。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可以通过提问的方式,让学生认识到这一概念的重要性,帮助学生有重点的学习。
2.合理设计问题的难易程度
适度的标准是学生经过认真思考才能正确地加以回答。因此设计的问题既要有一定的难度,又不能完全超越学生现有的知识基础和心理水平,即问题要落在学生思维的“最近发展区”内。为此,教师要做到:一是吃透物理课程标准的要求,摸清本节课的重点及要求学生掌握的基本内容;二是要了解学生现有的知识基础和回答问题的能力,以此为基础确定问题的难度。
3.提问语言要通俗易懂
问题的表述还要通俗易懂。在有些情况下,学生回答不出问题,并不是问题本身的难度,而是因为教师表述问题时语言晦涩,语句过长,表达方式拗口。物理语言逻辑性较强,容易使学生听不懂教师问题要表达的意思。因此,教师在设计问题时,要在不违反科学性、准确性的前提下,尽量使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以使学生更容易理解问题所要表达的意思。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高中的数学教学也被赋予了新的要求。一方面,新课改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对学生数学思维的培养,以提高学生数学理论的人文价值。另一方面,新课改要求高中数学教学与现代信息科技相结合,提高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而在一定程度上,课堂提问的教学方法正好满足了新课改的要求。据研究,课堂提问不仅能够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能有效提高课堂效率。因此,在有限资源的条件下,教师采用课堂提问的方法来进行数学教学,是必要并且可行的。
一、高中数学课堂提问目前存在的问题
(一)问题的设置太过单一
教师设置的问题过于单一是目前高中数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很多高中数学教师在设置课堂提问的问题时,只是单一的对一类问题进行重复的考察与提问。这种看起来一对一的课堂提问方法,在很大程度上无法达到课堂效果,更不能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很多时候,教师设置的问题的主题还不明确,但答案已相当确定,这种错误的问题设置方法使数学课堂上的提问越来越形式化。这种仅要学生回答“是不是”或“对不对”的问题,在很大程度上浪费了课堂时间,阻碍了学生提高思维能力的速度。
(二)学生的自主性不高
在新课改的要求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只单纯地传授知识,还应该重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加强课堂的互动。但是事实上,很多教师没有真正理解新课改的本质与内涵,在教学实践的过程中,他们把课堂提问数量作为衡量课堂教学是否丰富的一个重要标准,严重地忽视了对学生自主性的培养,阻碍了学生思维水平的提高。很多时候,教师在课堂上会给学生提出一连串问题来让学生解答。但由于大多数问题都是直奔课堂主题的,学生无法在通过自己或小组讨论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久而久之,学生学习数学也就没了自主性。课堂上,他们只是被动地跟着教师讲的走,思维也缺乏发展和提高的空间。
二、新课改背景下高中数学课堂提问策略
(一)教师应该正确地认识课堂提问的功能
在高中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把课堂提问的功能放在课堂提问的首要位置。只注重课堂提问数量的满堂问教学方法看似符合了新课改的要求,实质上和传统的满堂灌没有本质区别。这种只注重问题数量的提问办法违背了“学生是自主学习过程的主人,课堂上学生要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讨”的新课改要求。如果教师能够认识到高中数学课堂提问的功能,多尊重学生的思维,以培养学生的自主性为教学重点,就能极大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将苦涩难懂的高中数学变得更加生动形象,学生也能更愉快,更轻松地学习各种复杂的数学知识。
(二)课堂提问的问题要科学合理
科学合理地设置课堂问题,是课堂提问的关键。教师根据教学目标,设置教学内容与课堂问题,对提高学生温故而知新的能力,有着很大的帮助。如果教师设置的问题,可以让学生把以前学过的内容运用其中,不仅能加强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记忆与理解,也可以加强学生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增强数学提问的趣味性
兴趣是最大的教师,如果学生对学习数学有了兴趣,就能很快地提高自己的数学水平。因此,教师在设置课堂提问的问题时,必须增强问题的趣味性。一个有趣并且科学的数学问题,可以很好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如果可能的话,教师应该设置一些与学生真实情况相关的数学问题,让学生自己成为课堂提问的主角,不仅能够引起他们对问题的好奇心,增强他们解决问题的决心,也可以很好地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很多时候,学生都乐于也愿意去解决一些与自己的生活息息相关的问题,高中数学教师如果将生活中一些常见的问题巧妙地与数学教学相结合,提高课堂问题的趣味性,学生就会尽最大努力去解决课堂上的问题,用最认真的态度去学习接下来的数学知识。
(四)课堂提问时兼顾到所有学生
在新课程改革标准的要求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兼顾到每一个学生,为所有学生都提供表现自己与发展自己的机会。这就要求教师在进行课堂提问时,设置的问题要具有层次性。教师在了解所有学生能力的前提下,设置不同层次的问题,以层层递进的方式推动学生思维的不断进步,理解的不断加深。如果教师能使所有的学生都参与到课堂的思考与讨论中,并根据学生实际情况设置问题。不仅能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和兴趣,也能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结语:
总之,教师应该按照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来授课,把实践学习与自主学习作为课堂教学的主体。在课堂教学中引入游戏,设置一些与生活相关的,有趣味性的问题就是一种很普通的课堂实践。学生可以在思考问题的过程中深入地学习抽象的数学知识,从而提高自己思考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据研究,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对于提高数学学习的效果有着很大的帮助。因此,教师在设置课堂提问的问题时,应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为目的,这样才会促进教学效率的提高。
参考文献:
教师课堂提问是师生交流互动的一种基本形式,也是检验学生对所学知识理解掌握的主要方式之一,是提高课堂效率重要的一环。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好的提问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还能迅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启迪思维、开发学生的智力。教师必须把握课堂提问的技巧,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思考,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下面本人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一谈做好中学数学课堂提问的几点浅见。
一、课堂提问要具有目标性
课堂提问,并不是任意或随意提问。课堂提问的目的必须清楚、明确。数学课堂教学不但要教给学生知识,解题技巧,更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因此备课时,教师在深入钻研教材的同时,要研究提问的目的,使其每一次提问都有意义,根据课堂教学的需要,可设计目的明确的提问,不论哪一类型的提问,要把握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和对新事物的接受能力,这样才会引发真正有效的学习活动,才能真正让学生学有所思,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鼓励他们积极参与教学活动,从而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动力。有了明确的目的,在提问中就能做到有的放矢,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果脱离这一点,往往会导致“问无实质,问多无趣”,从而影响课堂教学效果和学生能力的发展。
二、课堂提问要具有针对性
课堂提问要有明确目的和意图,不是为提问而提问,搞形式化,面子工程。提问题是为了指导学生观察,或为了帮助学生理解概念和定义,是帮助学生理清解题思路,是为了使学生获得新知识、巩固旧知识甚至是提高其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等等。每个问题都要有明确的目的,不能漫无目的地提问。其次,所提问题一定是根据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来进行的。提问要难易、深浅适当,太难、太深超越了本班学生目前的智力水平,学生就会望而生畏、丧失了回答问题的信心。如问题太易、太浅,低于学生的已有知识水平和认识能力,学生就会感到索然无味,不利于学生智力的发展。结合教学内容,针对教学重点、难点,精心设计几个关键性的提问,有助于学生解决问题。
三、课堂提问要具有启发性
教师恰到好处的提问,不仅能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而且还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问题。课堂教学中教师的主导作用发挥得如何,一大部分取决于教师引导启发作用发挥的程度,因此课堂提问必须具备启发性。通过提问、解疑的思维过程,达到启发思维的目的。因此,启发性要求提问能激发学生的探究的兴趣,使学生情绪处于兴奋状态,激发学生探索问题答案的积极性。这就要求教师提问的内容要注意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同时,提问的形式要多样化,形式单一的提问会使学生感到乏味。另外,提问还要能启发学生的思路,问题要提得确切,不能信口提问。有的问题,提得含糊,学生摸不清意图,不好回答。有的问题,答案范围过大,也不妥当。为便于学生思考,每个问题都应该像出考试题一样,一字一句都要斟酌好,使所提问题的逻辑要严密,语言要精练、清楚、确切。
四、课堂提问要注意适时性
课堂提问要能善于把握适当时机,能使问题在解决的同时,唤起学生内心的解题欲望,积极思维,主动思维。一个问题出来后,要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的实际情况,要有知识铺垫作基础,否则问早了,学生认知结构或思维过程上出现断层,欲速则不达。问迟了,提问的结果都明白了,使提问失去了意义。课堂提问还受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影响。学生情绪饱满,充满求知渴望,思维处于兴奋状态,此时一石能激千层浪,反之则千呼万唤难出来。因此,掌握好恰当时机,在问题提出后,能够使学生“跳一跳,摘下那个桃”,不要急于让学生回答,应给学生一定的思考时间,让学生在心里有一个模拟的答案。
总之,课堂提问是一种学问,也是一门艺术,需要我们在深入钻研教材、不断总结经验和了解学生实际的基础上,根据教学目的去精心设计、反复比较、筛选提炼最佳提问方式,才能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适应新课改精神,提高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中国分类号:G633.6
课堂提问是一种典型的教学技能,也是教师在教学中经常采用的教学方式。由于笔者在所任教的职业高中主要负责高考班学生的数学辅导工作,因此,本文将结合笔者工作实际,探究职业高中高考复习班数学课堂的提问设计原则,旨在帮助职业高中教师能够更好地为面临高考的学生提供有效的帮助。
一、课堂提问的含义
课堂提问是指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根据教学的目的、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设计适当的问题进行课堂教学的一种形式。课堂提问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积极思考的习惯,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课堂提问是每一个学科教学的必经环节,它是保证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重要手段。
二、职业高中数学课堂提问设计案例
本文中的数学课堂提问案例主要选自在学生高考复习过程中所遇到的习题,针对这一阶段的学习和复习状况总结课堂提问设计的原则。
(1)设 ,写出总施工费用 关于 的表达式;
(2)请问,如何铺设才能使总施工费用控制到最低?(选题探究)
学生小组讨论,总结归纳方法:渗透化归思想,同时在讨论过程中,也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1.在课堂上对所学知识进行检测巩固
2.适当引进竞争机制、激发学生兴趣,提高解决综合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勤于思考的探索精神,体会合作学习的快乐。
三、职业高中数学课堂提问设计原则
(一)科学性原则
数学是一门自然的科学,在数学教学过程中,首先应注重其科学性,无论是提问的内容,还是对提问的表述方式,都应做到准确无误。对数学名词的概念以及定理进行解释时,教师应当使用数学术语。例如,上面提到的函数 ,应当说“函数 的值域”,而不应当说“函数的值域”。函数的学习中,尤其是在学习函数图像时,教师的语言表达更应恰当到位。此外,在讲究科学性的前提下,教师还应使其提问的语言尽量通俗易懂。
(二)针对性原则
针对性原则要求教师根据授课的内容、教学或复习的阶段性以及学生的学习能力采取不同的提问方式,针对不同学习阶段、不同学习能力的学生。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前需要对本课即将讲解的题目数量、涉及的知识范围以及对学生能力的要求做出准确判断,估计出课堂提问的数量及深度,这样才能把握好课堂提问的意图和效用,使课堂提问的有效性最大化。例如,在复习基本不等式 (当且仅当 时取等号)时,可以采取这样的提问方式:“回顾之前的学习,请问基本不等式的适用条件是什么?它主要用于解决哪些方面的问题?”这样的提问是依据教学的目标和要求而设计的,具有针对性强的特点,也便于学生进一步回顾定律,思考其应用范围。
(三)层次性原则
层次性原则指的是所提问题应遵循由易到难、由表及里、层层推进的原则,对问题的安排应恰当。针对高考数学复习课的课堂提问,教师应清楚其提问不应像讲解新知识那样简单,而需要有一定的难度,这样才能有效地引导学生在复习个过程中自己先回顾旧知识,进而引发对问题的深入思考。如果提出的问题太过简单,学生会对其不屑一顾,从而对课堂教学失去兴趣;如果提出的问题太难,学生百思不得其解,会导致学生放弃思考,影响后期学生自主思考的培养。
结语
课堂提问是一门学问,也是一种艺术。数学教学课堂提问需要遵循科学性、针对性和层次性的原则,教师在课堂问题设计中才能有效地把握课堂目标、学生能力以及整个课堂教学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刘显国.课堂提问艺术[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0.
学校的生命线就把握在教学质量上,而课堂就是主场。高中数学课堂提问的有效性体现在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老师按照课堂教学目的并结合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水平和课堂情形,通过问题的提出引导学生开展思维,这样的提问在实现教学目标(包括即时目标和长远目标)的过程中所起到作用的大小以及其本身固有功能的实现程度。它是衡量高中数学课堂教学效果的重要标志。课堂上的教学提问,就是通过问题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增强学习效果,提高教学质量。
一、课堂提问的功能及课堂提问的有效性意义
1.课堂提问的有效性
课堂上的有效提问是老师通过精心预设的问题,并且创造良好的问题情境,在教学过程中提出问题,指引学生主动思考和参与讨论的同时对所提问题及时进行反思与实践的过程。从广义上看,有效课堂提问包括课堂提问的有效预设、课堂提问的有效实施和课堂提问的有效反思等环节。
2.课堂提问的功能
在课上对学生的提问多数是为了启发学生的思考,同时要求教师在备课或讲授时,设置的问题具有一定的深度,能够引发学生自觉思考。很多时候学生由于长时间听课,注意力容易分散,课堂提问就可以帮助学生集中注意力,提高学习效率,给予适当的警戒。当然,警戒不是惩罚,不能把提问当作对听课不认真或注意力不集中学生的惩罚,如果这样做课堂就是无用的。教师在课堂上提问有两个功能是永久性的,那就是确定学生对待特定的内容的理解和使学生应用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去应用所学知识。在正式上课前,对将要讲解的问题进行提问可以检验学生的预习情况和了解学生对于本次内容的了解程度,在上课的时段进行提问可以减少课堂上老师一个人的“独角戏”的情况。
二、影响高中数学课堂教学提问有效性的因素
1.问题数量过多,学生缺乏思考时间
传统的教学方式已经逐步被改变,不少教师将课堂提问运用到高中数学教学中。在教学过程中,会遇到教师说到一个点抛出一个问题并不给时间让学生思考就继续讲接下来的问题,然后将问题累积下来之后在整堂课结尾留给同学思考,问题较多而且已经过了当时的知识点,时间给的也不充裕,同学会有一种心理“这么多问题先思考哪个”或者看着要下课直接放弃思考,影响了学生思考问题的积极性。将“满堂灌”的方法,变为了“满堂问”的方法,并没有达到有效性。
2.提问对象单一
教师在学习上总是关注成绩好和成绩不好的学生,中等的学生成为盲区。教师在提问时,总是习惯性地想到以往回答问题比较主动或者成绩比较好的同学,认为他们已经准备好,或者通过这些好同学和落后同学来判断其他同学对于知识点的熟识程度。这样会使一部分同学失去学习兴趣,失去思考兴趣也有依赖心理,“想着反正不会让我回答”。这样的提问也没有做到有效性。
3.提问水平偏低,方式单一
提问是教师与同学之间的思想交流,有的教师提问仅仅局限于“是不是”“对不对”“有没有问题”,这类的单一问题不会为学生带来兴趣,很多学生的回答都是下意识的“是”“对”“没有”,并不具备什么效果。
三、课堂提问的策略
1.问题设计策略
问题是学生思考的开始,问题的好与坏影响学生的热情。教师在提问的阶段选择恰当的问题和提问的方法就是问题设计的策略。太过简单和太过难的问题,都会使学生失去对问题思考的兴趣。课堂提问的有效性要求教师在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设计好问题,这也督促教师认真备课。
2.激发思绪,坚持趣味性原则
教师所提出的问题要考虑到学生的心理,尽量让同学们能够产生疑虑之情,困惑之感,激发他们的求知欲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有了探索的兴趣,才会对问题进行深入的思考。
3.正确评价,坚持鼓励探索的原则
教师对于学生的回答应该给予充分的肯定,答案有偏差或者不完整时也应该给予鼓励。当给予不满或者批评时,会降低学生学习思考问题的热情。切记不可求全责备,讽刺挖苦,不要把评价变成教师的专利。
4.把握发问时机
如果教师提出问题,是遗留到最后结尾才一并解决,那么前面的问题就过了时效性。在提出一个问题时,根据问题的难度适当给予时间思考、回答,这样才能提高课堂提问的有效性。
四、结语
在高中数学中,解决问题是数学技能的表现,提出问题则靠创造性的想象力,是培养学生数学思维的工具。课堂提问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思维。想要数学教学中的课堂提问具有有效性,不仅要讲究问题的科学性,还要讲究艺术性。身处在变化多端的课堂上,课堂的提问活动具有更多的独特性和难预料性,教师在日常教学中需要勤思考,多分析,优化提问质量,更新提问意识,使教与学紧密配合,这样就的课堂提问才具有有效性,才有意义,才能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吕游.高中数学课堂提问的策略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3.
2.王淑婷.课堂有效提问的思考[J].语数外学习:高中数学教学,2014(01).
一、课堂提问在英语课堂教学中的作用
英语教学过程是师生双边活动的过程,要求师生在课堂上互相配合,共同完成语言交际活动和教学过程。课堂提问是英语教学中师生双边活动最基本的也是最重要的形式之一。
1.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在课堂教学中,提问有利于激发学生思考。学生为了准确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必须集中注意力,加快思维活动,迅速处理信息并积极探索问题的答案。当学生注意力分散时,老师及时提出一个问题,可以把学生注意力迅速吸引过来,积极思考,准备回答问题;当学生注意力持续地集中到一点产生疲劳感时,教师又可用巧妙的一问使学生豁然开朗,心情舒畅。这样,一堂课疏密相间,起伏跌宕,学生在愉快欢乐的气氛中学习知识,变被动地接受知识,为主动地学习知识。
2.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开启思维。兴趣是思维的内在动力,问题是思维的向导,课堂提问是英语交际活动的催化剂,是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增强思维能力的重要手段。合适的课堂提问,往往能把学生带入一个奇妙的问题世界,使学生积极思考问题,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和答案,从而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效地提高英语课堂教学效率。
3.反馈学生所学知识的接受状况,促使教师改进教学方法。通过提问,教师可以了解学生是否掌握了本课的语言、语法、词汇、背景知识等方面的内容,反省自己的教学目的、手段、方法是否被学生所接受,使教师及时补充原先课堂设计的不足,以便在平行班上或下一轮教学中去改进、完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听课实效性。
二、英语课堂提问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在课堂教学提问中存在着各种问题,这些问题严重影响课堂提问作用的发挥,阻碍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问题:
1.惩罚提问。当学生在课内思维开小差时,老师突然向他发问,让学生不知所措,以此来训斥学生,抑制了学生的思维。老师提问的问题较深,或偏题,班上学生一个个回答不起来,教室里站了一片学生,也没能说出正确的答案,学生对问题还没弄清楚,却浪费了宝贵的课内时间。
2.仓促提问。老师课前没有认真备课,不知道课中的重难点,所提问题没能问在点子上,不知道如何强化重点,分散难点,这与老师上课要求做到“教学五认真”是背道而驰的。
3.盲目提问。老师用同一个问题,对班上所有的好、中、差学生提问,让成绩好的同学听了,觉得问题太简单、太幼稚,差生听了无从回答,所提问题没有针对性,我们应该区别对待不同的学生。
三、解决英语课堂提问中存在问题的建议
以上这些,都是影响英语课堂提问实效性的症结。那么,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呢?我们要注意以下方面。
1.精心设计课堂提问的题目。这就要求我们上课时做到“不打无准备之仗”。对设计的问题应该精心选择,将与教学内容联系不密切的问题尽量控制在最小限度之内,以免浪费教学活动的时间。备课时我们要认真研究教材和学生,根据教材的内容、难点和重点,以及学生的接受能力等特点,认真挖掘其广度、深度,高屋建瓴,对课堂提问的题目进行精心设计,适时适度,目的明确,有针对性,真正体现问的艺术,问的技巧,激发学生的求知热情,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2.科学组织课堂提问。精心设计课堂拟提问题,为发挥提问作用,增强课堂听课效果创造了条件。课堂上还会出现新情况、新问题,科学地组织课堂提问,使提问的作用得到充分发挥,是好的课堂听课效果得以实现的关键。那么,在组织课堂提问时,我们还需抓好以下几个环节:
⑴提问时机的把握要准确。能否把握课堂提问的时机,对于能否达到提问的预期效果非常重要,时机选得准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否则效果就不大。准确掌握课堂提问的时机需要教师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和较强的驾驭课堂的能力。教师应该根据教学的具体情况,灵活机动地进行提问。我们在导入新课时,提问应针对以前学过的内容,借此了解学生课外复习和掌握教材的情况,起到承上启下、导入新课的作用。
⑵提问的深浅度要恰当。在课堂教学中可能会出现一些新的情况,例如,本来学习好的同学因为课前没有复习,或忘了做作业,或身体不舒服,没能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个别同学在这节课上已经发过言了,要求再次发言;原本成绩不好的同学,现在要求发言等等。教师可以灵活及时地修改问题的深浅度,使成绩不好的同学增强自信心,“吃不饱”的同学学到更多的知识。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7)03-0141-01
美国教学法专家卡尔汉认为:“提问是教师促进学生思维、评价教学效果以及推动学生实现预期目标的基本控制手段之一。”这足以印证课堂提问在教学过程中的重要性。课堂提问作为各学科开展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之一,其有效性越来越备受各学科教师的关注。课堂提问的实质就是教师借助不同的提问方式,适时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促进师生之间的交流与沟通,构建优质课堂的重要方式。高中化学课堂教学在提问环节中还存在诸多的问题和弊端,教师想要实现有效的课堂提问,就要精心地设计情境式问题,把握住最佳的时机提问,注意提问方式的最优化,更好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下面我针对当前高中化学课堂教学提问中的不足做简要地分析,并提出相应地措施,仅供大家参考。
一、分析课堂提问的弊端 为有效性提问的实现寻找突破口
传统的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注重提问的次数,而忽略提问的质量和效果,学生对教师提出的问题没有兴趣,也没有积极性,只是机械地回答,并没有思考的余地。随着新课程标准的实施,对学生提出的要求过高,一时之间让学生难以适应,这就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能力通过信息加工获取知识,给知识面不够宽的学生增加了实施新课程的难度,内容在变化,课时却不变,时间得不到保证,由于经验的欠缺,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较差,家庭条件参差不齐,无法满足教学要求,部分学生长期生活在偏远闭塞的农村,接触课本知识单一,长时间封闭教学,使学生对生活中的物质了解甚微。近年来许多研究资料表示中小学教师平均每节课提问有效率仅为56%,其中化学教师问题不全面,也没什么效果,学生要么不配合要么答非所问或者造成课堂冷场,干脆不回答,造成由从前的“满堂灌”到“满堂问”,学生知识水平有限,教师提问频率过高,提问的问题答不上来,难以有效地进行交流,课堂效率得不到提高,为了达到互动的效果,有的老师盲目提问,例如“对不对啊,是不是啊”,这种提问方式根本不能够增加师生交流,也体现不出学生是主体的效果,在课堂上教师提问的问题偶尔得到学生的认真回答,教师却很少予以评价,这样问题了解不够深入,学生自身对问题的思考对错也无法判断,两个极端造成大部分同学不能体验改革教学的效果。
二、把握课堂提问的艺术性 提升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要让提问富有艺术性,这就要求教师在开展课堂教学活动中,善于把握提问的技巧和关键,引导学生从不同的方面提出自己的问题和看法,积极地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提升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让学生真正融入到课堂提问中。具体做法如下:第一:提问是教师促进学生思维的基本控制手段,也有西方学者表示提问得好就等于教得好,充分说明了提问在课堂教学中的地位,提问给予课堂上的教师与学生交流机会,通过学生在课堂上的独立思考可以更好地接触理解学习内容。带着问题走进教师,带着思考走出教室,从而增加课堂成效,更是教师课堂教学能力的体现。第二:因材施教,以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因为新课程要求我们以人的发展为本,把对学生发展的突出,教师与学生情感的培养作为重点,教师在作为学生学习引导者的同时更应该是组织与合作者,教师是确立学生主体的地位,发扬民主,鼓励学生提出疑问,增强动手动脑能力的重要环节,而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则是化学教学重要的目标和宗旨,课堂教学除了学习背景与需要、任务和需要分析以外还要集体备课,相互讨论与研究,独创属于自己特色又让学生受益的特色教学方案。教学过程中给学生提供探索问题的空间很重要,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满足学习需要的多样化,教师提问的问题尽量短而精悍,让学生一听就知道问题的意思从而快速进行思考,如果教师设置的问题不够明确且冗长就会让学生无从下手。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的不同水平并根据问题细心引导解答,鼓励同学们主动参与化学学习活动,利用自己的思维方式去解决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从而对学习能力有所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