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注册会计师审计重点章节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二、《审计》章节重点、难点分析
根据2007年考试情况及考试大纲的要求,2008年审计考试仍应注重审计理论结合实务,以实务为主的考查方式。为此,建议考生关注以下重点内容。
(一)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规范职业道德的是经常考查简答题的内容。2007年的考试中职业道德的内容仅在业务质量控制的简答题中有所涉及,并没有直接命题。因此,在2008年的考试中考生对中国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规范的内容既要把握好客观题,也要掌握好简答题。应做到根据题目所描述的具体情况,分析判断会计师事务所和注册会计师是否违反职业道德。对职业道德规范的掌握,应特别关注独立性、收费与佣金、与执行鉴证业务不相容的工作和接任前任注册会计师的审计业务等具体内容。
(二)会计师事务所业务质量控制业务质量控制准则是中国注册会计师执业准则体系中的管理标准,是会计师事务所为了保证相关人员在执业过程中遵守相关技术准则(审计准则、审阅准则、其他鉴证业务准则和相关服务准则)和职业道德规范,所制定的控制政策和程序。尽管在2007年的考试中,对该内容考查了简答题。但对于业务质量控制要素及其内容考生仍应掌握;特别是职业道德规范、客户关系和具体业务的接受和保持、业务执行和监控等内容。
(三)财务报表审计的责任划分及注册会计师的法律责任2008年的审计考试大纲中要求考生明确注册会计师的审计责任。由于注册会计师执行的会计报表审计最终是对被审计单位的会计报表发表意见,这也就注定了区分管理层、治理层对财务报表的责任和注册会计师对财务报表审计的责任的重要性。应该说,注册会计师只是被审计单位会计报表的鉴证人,并不是保证人,被审计单位管理层才是会计报表的保证人。考生应特别注意将财务报表审计的责任划分与具体审计案例结合进行分析,并能够正确运用相关的司法解释。在这里考生应明确:第一,注册会计师只有按照审计准则的要求实施审计,保持合理的怀疑,才能履行好审计责任;第二,注册会计师无论怎样努力也难以做到绝对保证,只能做到合理保证。
(四)审计具体目标一是管理层对会计报表的认定。财务报表审计业务属于基于责任方认定的业务,管理层批准报出财务报表,就意味着对财务报表作出了认定。认定包括对交易和事项的认定;对期末账户余额的认定和对列报的认定。这部分内容属于重要的审计理论。考试题型也多样化,既可以考查客观题,也可以考查简答题甚至综合题。但近年的考试中,单独考理论的内容比较少,对这部分知识的考查主要是理论结合实务,也就是要求考生应做到将认定目标理论与重要项目的实质性测试程序相结合,融会贯通。近年考查的简答题经常针对所列示的各项认定,要求列示出注册会计师为实现各认定的审计目标应实施的最常用的实质性程序。二是审计具体目标。对认定、目标和审计程序的三者的关系可简单描述如下:
[字体:大 中 小]
审计目标是基于审计总目标和管理当局的认定推论得出的。要实现审计目标,必须实施具体的审计程序,最终才能对会计报表发表审计意见。考生应将审计目标理论与财务报表各业务循环的具体审计实务(13-17章)相结合,融会贯通。这部分知识可以考查各种题型。如在近几年的客观题中经常针对注册会计师要实现的审计目标,列示若干审计程序,要求考生指出其中恰当或不恰当的审计程序等。
(五)审计重要性审计重要性,属于审计理论中的重点、难点和考点,各种题型均可能涉及。考生应掌握:第一,审计重要性的含义;第二,审计重要性的运用。对于重要性的运用应重点把握两个方面,首先,在计划审计工作时在财务报表层重要性水平和账户交易认定层确定重要性水平;其次,在评价错报影响时,如何考虑重要性。
(六)风险导向审计的基本思路根据有关风险导向的审计准,可以将风险导向审计的基本思路归纳如下:第一,注册会计师应当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以足够识别和评估财务报表重大错报风险,而该过程中注册会计师通过实施的询问、分析程序以及观察和检查程序来识别和评估财务报表的重大错报风险就是风险评估程序。第二,注册会计师应当针对评估的财务报表的重大错报风险设计和实施进一步审计程序,以将审计风险降至可接受的低水平b(这里的进一步审计程序包括控制测试和实质性程序)
(七)财务报表审计中了解和测试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内部控制理论知识属于重要的知识。考生应将内部控制理论与各业务循环内部控制的实务结合起来,融会贯通。考生还应把握好对内部控制的了解和测试。例如2005年的第二个综合题,资料中描述了注册会计师所了解的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情况,要求考生能够指出其是否存在重大缺陷,提出改进意见,进而确定控制测试程序,指出涉及的相关认定等。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设计有重大缺陷和执行失效的地方,就是会计报表存在或很可能存在重大错报漏报的领域。
注册会计师在财务报表审计的风险评估程序中应当了解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以评价其设计的合理性及是否得到执行,最终确定是否准备信赖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确定是否实施控制测试程序以确定控制运行的有效性)。控制测试是注册会计师在设计实施进一步程序可以执行的程序。通过控制测试以确定注册会计师预期信赖的内部控制是否得到有效的运行,最终确定通过实质性程序应获取的保证程度。
(八)审计抽样2008年考试大纲要求考生掌握审计抽样。而且在近几年的考试中客观题和综合题均涉及了审计抽样的知识。考生应在掌握好审计抽样基本概念的前提下,掌握注册会计师如何在控制测试和实质性测试中设计样本,选取样本,以及对样本结果的评价。
(九)各业务循环主要账户的重要实质性测试属于重点、难点和考点,各种题型均可能涉及,近几年所占分数较多,充分体现了突出实务的命题原则。考生应注意:第一,将主要账户的认定目标理论与实质性测试程序结合;第二,掌握好函证、监盘、截止测试、分析程序等;第三,还要特别注意掌握好有关的会计知识。
一、教材基本结构及其变化分析
(一)教材基本结构 具体如下:
第一部分:总论(第1章),涉及会计准则的基本准则。
第二部分: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会计要素(第2~13章),相关的会计准则包括: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存货、长期股权投资、固定资产、无形资产、投资性房地产、非货币性资产交换、资产减值、职工薪酬、金融工具列报、收入、建造合同。
第三部分:财务会计报告编制与列报,包括第14、23、24、26、27、28章的个别报表、合并报表以及第23、24章等有关报表的调整的相关内容。涉及的会计准则包括:财务报表列报、现金流量表、中期财务报告、分部报告、关联方披露、会计政策、会计估计变更和差错更正、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企业合并、合并财务报表、每股收益、金融工具列报。
第四部分:特殊会计业务,包括第15章、第16~22章、第25章。涉及的会计准则包括:或有事项、债务重组、政府补助、借款费用、股份支付、所得税、外币折算、租赁。
(二)教材主要变化 具体如下:
原来是24章,现在变为28章。《会计》教材新增内容有“金融资产”、“投资性房地产”、“长期股权投资”、“资产减值”、“财务报告”、“政府补助”、“股份支付”、“所得税”、“企业合并”、“每股收益”、“金融工具列报”;变化较大的内容有“固定资产”、“无形资产”、“非货币性资产交换”、“负债”、“收入、费用和利润”、“债务重组”、“借款费用”;内容变化较小的内容有“总论”、“货币资金”、“存货”、“所有者权益”、“或有事项”、“外币折算”、“租赁”、“会计政策、会计估计变更和差错更正”、“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合并财务报表”。
二、命题趋势预测及复习方法
(一)《会计》试题特点具体如下:一是覆盖面宽,考核全面,综合性强。考题的综合性越来越强,考试内容涵盖所有重点内容,几乎章章有题。存货、固定资产、无形资产、收入确认等章直接分数不多,但却是计算、综合题的基础内容。二是注重热点,突出重点,体现知识更新。会计科目考试内容特别体现与注册会计师职业联系的紧密性。例如投资的核算;会计政策、会计估计变更与会计差错更正;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所得税会计;合并会计报表的编制等,都是历年考试经常出现的题目,作为考试的热点出现过多次,但是它们依然是重点,是每年必考的内容。会计科目考试内容特别体现知识更新。例如2000年将“或有事项”准则作为最重点的考题;2001年将“借款费用”、“债务重组”和“非货币易”结合起来;2002年将“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会计政策、会计估计变更与会计差错更正”等准则结合起来作为最重点的考题;2003年教材当中的“补丁”更是多处涉及考题,如“经营租赁方式租人的管理用固定资产进行改良”的核算等等,都体现了以新准则、新业务作为考试重点的思路。2006年教材增加了股权分置会计处理的规定,体现了满足实务需要的特点。2007年教材发生重大变化,2006年新的39个会计准则,在会计科目考试教材中涉及32个会计准则,更体现出会计科目考试的知识更新的特征。
(二)针对性复习方法 具体如下:
一是以新增内容为主,重点内容为辅。考生应重点掌握新增内容,但新增内容不一定是重点内容,历年考题涉及到的内容仍然是重点内容,如合并财务报表、会计报表调整问题、所得税会计处理方法等。从今年教材的结构和内容可以看出,涉及会计准则共32个,覆盖面较宽,因此,不能象往年一样只复习重点章节,而应以经济业务处理群组为组合进行融会贯通地复习。比如:涉及资产的业务包括第2章至第10章,金融资产涉及第3、10、28章;涉及财务报告编制和调整问题包括第14、20、23、24、26章;涉及与投资、合并有关的第5、25、26章;特殊业务的处理包括第8、15、21、22、27、28章。另外,也可以相同或相似的会计处理原则作为线索加以梳理,如将以公允价值作为计量属性的会计处理方法进行总结,以实际利率法的会计处理方法进行串通。考生在复习中运用这些方法时,应注意总结规律,将各章业务相似或相近的处理方法进行比较后加以记忆,可以提高复习效率。
二是熟练掌握教材的例题,反复阅读,强化记忆。今年教材的最大特点是列举了大量计算题和账务处理题,这些例题全部体现了新准则的特点,就是对新准则的讲解,考生一定要引起重视。在较短的时间内复习会计科目最有效的方法就是熟练掌握教材上的例题。不要盲目地选择教材以外的各种习题,耽误时间又得不偿失。考题极有可能就来自于教材的例题。
三是制定复习计划,提高复习效率,增强信心。虽然,今年教材发生了很大变化,内容的深度和广度都增加了,但是对任何人来说新准则都是全新的内容,所有考生都在同一起跑线上,一定要增强信心。并且制定好复习计划,合理安排好时间,一定能在最短的时间内,攻克注册会计师考试会计科目。
(文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李 刚)
审计:教材内容变化大
一、《审计》教材大纲变化
与2006年相比,2007年《审计》教材大纲从16章增加到22章,内容变化特别大,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1)突出了风险导向审计理念。新设了“风险评估”和“风险应对”两章,阐述风险导向审计的理念和运用要求,要求注册会计师在审计过程中牢固树立这一理念,把审计流程理解为重大错报风险的识别、评估和应对的过程。(2)体现了新审计准则体系的要求。新大纲用了专门一章介绍新审计准则体系建设的背景、框架及内容。此外,在财务报表审计的目标和原则、注册会计师的责任设定、风险的评估和应对、审计证据的收集和评价、审计的结论和报告等方面,都按照新审计准则的要求,进行了更新。(3)体现了国际职业道德规范方面的最新发展。根据国际会计师职业道德准则的最新稿,对2006年教材中“职业道德准则”部分进行了更新。(4)更加重视注册会计师对舞弊的责任。增加了专门一章阐述注册会计师对发现和报告舞弊的责任,同时为注册会计师更好地履行这一职责提供更详细的指引。(5)注重前后贯通。把有关审计流程的基本概念和思路,贯穿到各业务循环内部控制的了解和测试中,贯穿到各账户余额的实质性程序中,避免基本概念和思路在各循环之间运用不一致和前后两张皮的现象。为此,重新梳理了各业务循环内部的章节结构。同时,对财务报表项目重新进行归类,置入更恰当的业务循环中。(6)强化了审计抽样。增加了审计
抽样与其他选择测试项目方法之间关系的阐述,更为全面地讲解审计抽样中的基本概念和思路,增加了实质性程序中常用的“概率比例规模抽样法(PPS)”。(7)内容更加完整。增加了鉴证业务基本框架和比较数据的内容,使教材的内容更加完整。(8)体现新会计准则的要求。按照新会计准则的要求,统一财务报表项目的名称,并按照确认和计量的新特点,设计相应的审计重点。(9)扩充了其他鉴证业务的内容。增加了财务报表审阅业务的内容;同时,把盈利预测审核的内容扩大为“预测性财务信息的审核”。(10)增加了相关服务的内容。包括对财务信息执行商定程序和代编财务信息。
二、《审计》教材内容变化
与2006年审计教材相比,今年的教材主要变化内容如下:
第一章的第二节增加了“审计的方法”。
第二章按照2006年新的《注册会计师执业准则》(以下简称“新审计准则”)中的框架结构对原教材第二节“注册会计师业务范围”进行重新归类。第三节删除了“会计师事务所的设立与审批”。
第三章是由2006年教材第三章第三节“职业道德准则”独立出来的。根据《国际会计师职业道德准则》的最新稿,对2006年教材中“职业道德准则”部分进行了重新编写,体现了国际职业道德规范方面的最新发展。
第四章对应于2006年教材第三章,但有较大差异,主要表现在:按照新审计准则的要求重新编写,并增加了“注册会计师执业准则建设情况”、“中国注册会计师鉴证业务基本准则”和“会计师事务所质量控制准则”三部分内容。
第五章与2006年教材第四章相对应,框架结构做了一些调整,内容进行重新编写。
第六章对应于2006年教材第五章,增加了第二节“被审计单位管理层和治理层的责任以及注册会计师的责任”和第三节“财务报表循环”,删除了2006年教材第四章“审计业务约定书与审计范围”的内容。对循环的划分更为科学,同时按照新审计准则的要求重新编写。
第七章对应于2006年教材第六章,按照新审计准则的要求重新编写。
第八章对应于2006年教材第七章,按照新审计准则的要求重新编写。
第九、十章集中体现了新准则风险导向审计的思想,新设了“风险评估”和“风险应对”两章,阐述风险导向审计的理念和运用要求,要求注册会计师在审计过程中牢固树立这一理念,把审计流程理解为重大错报风险的识别、评估和应对的过程。
第十一章更加重视注册会计师对舞弊的责任,专门阐述注册会计师对发现和报告舞弊的责任,同时为注册会计师更好地履行这一职责提供更详细的指引。
第十二章对应于2006年教材第九章。增加了审计抽样与其他选择测试项目方法之间关系的阐述,更为全面地讲解审计抽样中的基本概念和思路,增加了实质性程序中常用的“概率比例规模抽样法(PPS)”。
第十三章对应于2006年教材第十章,按照新会计准则和审计准则对内容进行重新编写。注重前后贯通。把有关审计流程的基本概念和思路,贯穿到各业务循环内部控制的了解和测试中,贯穿到各账户余额的实质性程序中,避免基本概念和思路在各循环之间运用不一致和前后两张皮的现象。重新梳理了各业务循环内部的章节结构。同时,对财务报表项目重新进行归类,放入更恰当的业务循环中。
第十四章对应于2006年教材第十一章,按照新会计准则和审计准则对内容进行重新编写。注重前后贯通。把有关审计流程的基本概念和思路,贯穿到各业务循环内部控制的了解和测试中,贯穿到各账户余额的实质性程序中,避免基本概念和思路在各循环之间运用不一致和前后两张皮的现象。重新梳理了各业务循环内部的章节结构。同时,对财务报表项目重新进行归类,放入更恰当的业务循环中。
第十五章对应于2006年教材第十二章,将循环名称由“生产循环”改为“存货与仓储循环”,按照新会计准则和审计准则对内容进行重新编写。注重前后贯通。把有关审计流程的基本概念和思路,贯穿到各业务循环内部控制的了解和测试中,贯穿到各账户余额的实质性程序中,避免基本概念和思路在各循环之间运用不一致和前后两张皮的现象。重新梳理了各业务循环内部的章节结构。同时,对财务报表项目重新进行归类,放入更恰当的业务循环中。
第十六章对应于2006年教材第十三章,按照新会计准则和审计准则对内容进行重新编写。注重前后贯通。把有关审计流程的基本概念和思路,贯穿到各业务循环内部控制的了解和测试中,贯穿到各账户余额的实质性程序中,避免基本概念和思路在各循环之间运用不一致和前后两张皮的现象。重新梳理了各业务循环内部的章节结构。同时,对财务报表项目重新进行归类,放入更恰当的业务循环中。
第十七、十八章对应于2006年教材第十四章。将2006年教材第十四章第六节中“期初余额的审计”、第八节“或有事项的审计”、第十节“持续经营假设的审计”移至2007年教材第十九章,按照新会计准则和审计准则对内容进行重新编写。
第十九章对应于2006年教材第十五章,增加了从2006年教材第十四章移入的“期初余额审计”、“或有事项审计”和“持续经营审计”。并将2006年教材第十五章的审计报告部分独立为第十九章和第二十章第一节,按照新审计准则对内容进行重新编写。第十九章由2006年教材第十五章的审计报告部分独立出来并做出调整,增加了比较数据的内容,按照新审计准则对内容进行重新编写。
第二十章第一节对应于2006年教材第十五章第七节,第二节则对应于2006年教材第十六章第一节,按照新审计准则对内容进行重新编写。
第二十一章是根据新审计准则的框架独立出来的一章;内容对应于2006年第十六章第二、三、四节,增加了财务报表审阅业务的内容;同时,把盈利预测审核的内容扩大为“预测性财务信息的审核”,并按照新审计准则对内容进行重新编写。
第二十二章是根据新准则框架增加的一章。
三、命题趋势预测
学习教材可分为四个层次:
第一层次,一般章节。一般章节主要是指配合教材结构的完整性而设计的内容,如第一章、第二章和第二十一章的第四节,在历年考试中所占分值较低。2007年考试大纲知识要求中“第二十章特殊审计领域”、“第二十一章审阅业务和其他鉴证业务”、“第二十二章相关服务业务”仅做一般了解要求,这三章在2007年的考试中也仅做一般了解。
第二层次,比较重要的章节。比较重要的章节是指整个学科中涉及基础知识的章节,但在考试中通常以独立题目出现,难度不大的部分。如第三章、第五章、第六章和第七章,在历年考试中多以客观题或简答题形式出现。
第三层次,重要章节。重要章节是指理解上有一定难度的章节,是审计学科的精华所在,在考试中多以综合的形式出现在客观题和主观题中。如第四章、第七章、第八章。
第四层次,非常重要的章节。非常重要的章节主要是指在考试
中几乎每年都要涉及的部分,且多以简答题和综合题出现。如第九章至第十九章(前3节)。
总结历年命题情况,根据2007年教材以及政策和实务的变化,预测2007年命题的侧重点分布在:
(1)风险评估与风险应对方面。可以独立出题,也可以结合实务和报告部分出题,如结合实务从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内部控制中识别是否存在重大错报风险,根据识别出来的重大错报风险制定审计方案,设计总体应对措施,并具体设计出相应的控制测试、实质性测试。
(2)财务报表审计中对舞弊的考虑。可以独立出题,也可以结合实务和报告部分出题,如给出公司财务报表中存在舞弊的种种表现,让考生分析舞弊“三角”、分析治理层、管理层和注册会计师对舞弊的责任,并针对不同的舞弊设计出进一步的审计测试,进而做出审计调整分录,并考虑出具审计报告。在实务中舞弊的种种迹象可能表现在审计收入确认上,资产减值准备处理上、投资以及成本、费用等方面。
(3)重要性确认、审计抽样的运用方面。这是审计基础技术,历年考试都会涉及,如重要性确认以及如何根据确认的重要性判断审计报告类型;审计抽样中固定样本量抽样、概率比例规模抽样法等的运用,这些技术方法都可能与实务程序和报告形成综合题。
(4)四大循环涉及的会计科目的具体审计。实务中的四大循环中涉及的具体活动与审计目的、审计证据、审计工作底稿以及控制测试、实质性测试和报告联系起来,形成大小综合题(单选多选都可能变成小综合题,因为它们会综合不同知识点)。
(5)审计目标、审计证据和审计工作底稿。它们之间对应关系可以联系到财务报表中的实务循环,也可以联系到函证、监盘与分析程序,如何获取证据以及如何形成审计工作底稿,又可能与控制测试、实质性测试以及项目质量控制、沟通等联系起来。
(6)完成审计工作。历年的综合题都会联系到完成审计工作。完成审计工作中期后事项、期初余额、持续经营等关注可能与审计程序、审计报告联系起来。
(7)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和法律责任。2007年的教材中关于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和法律责任部分逻辑清晰起来,内容也充实了,可能预示着该部分的考题已经很成熟了。
(8)审计质量控制、沟通与项目组讨论。新审计准则凸显的审计质量控制、沟通以及项目讨论分散2007年教材的不同章节,但有可能成为简答题或综合题中的一小问,也可能独立命题。
(文 中国会计视野 李晓慧)
经济法:合伙企业法变化大
2007年《经济法》考试大纲与上一年相比有一些变化,教材内容也相应做了调整,特别是集中在第二章的合伙企业法,第六章企业破产法和第七章证券法。此外,除第一章只做了体例上的调整以外,其他各章均有不同程度的修改。
一、《经济法》教材的主要变化
根据2007年《经济法》考试大纲的变化,并结合立法实践,对本年度注册会计师考试《经济法》一科的情况分析如下:
第一章经济法基础知识,内容与结构基本没有变化。尽管本章在试题中所占分值可能不大,但是由于本章与其他章节的结合点较多,是全书的基础,所以仍应重点理解、掌握。
第二章企业法,其中合伙企业法的内容进行了较大变动,为本章的重点。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法部分,无论是实践中还是考试中其地位都已不突出。
第三章国有资产管理法律制度,2007年教材变化不大,增加了个别问题。
第四章公司法,在2006年进行了较大修改的基础上,今年基本没有变化,只是个别地方进行了修改。
第五章外商投资企业法,今年就本章第一节中的第六个问题,即外国投资者并购境内企业的内容,结合去年新颁布的有关规定进行了较大的调整,增加了一些新内容,这将是2007年考试的重点之一,注意与证券法的联系。
第六章企业破产法,结合去年新修订的《企业破产法》进行了较大的变动,是2007年教材中变化最大的一章,应当也是今年应试的重点章。
第七章证券法,在2006年进行了较大变动后,今年本章充实了很多新内容。具体包括:在第二节证券的发行中,增加了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并上市、上市公司增发新股、上市公司发行可转换公司债券的问题;第四节上市公司收购增加了一致行动人、权益披露、豁免申请、财务顾问等内容。本章是今年教材变化较多的一章,是应试的重点章。注意本章内容与公司法内容的结合。
第八章合同法(总则),2007年本章的变化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本章体例的变化;二是第五节合同担保的问题,结合新通过的《物权法》进行了修改。本章仍然是全书的重点章之一。
第九章合同法(分则),今年本章主要进行了体例上的调整,使原有内容更有条理。
第十章外汇管理法律制度,结合新的规定,2007年经济法教材结合外汇管理制度的改革,对本章的部分内容进行了修改。主要有:对境内机构限额保留外汇部分进行了修改;对个人外汇管理的有关内容进行了修改。
第十一章支付结算法律制度,今年本章整体变化不大。在支付方式中增加了有关电子支付方式的规定,银行结算账户中增加了QFII专用账户的内容。注意与票据法的结合,特别是在法律责任方面。
第十二章票据法,今年本章整体变化也不大。除了体例上的调整外,增加了有关签发空头支票的行政责任的规定。本章仍然是全书的重点章之一。
第十三章知识产权法,本章内容结合司法解释的有关规定,适当增加了一些内容,但整体变化不大。
第十四章会计法,该章内容今年基本没有变化。
二、题型及考试重点预测
经济法试题的题型在2000年重新做了调整,取消了简答题,确立了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判断题及综合题四种基本类型,以后几年一直沿用上述四种题型,客观题与综合题各占50%,这一比例仍有可能沿袭,只是在每一类客观题的题目数量及分值方面会做一些小的调整。
根据各章内容所占篇幅、注册会计师实务操作方面的应用性、今年考试大纲的变化以及历年考试规律分析预测,本年度经济法试题的主要内容将分布在法律基础知识突出,内容多,实用性强的各章节。大致分布情况应当与往年相同,有关重点章、相对重点章和一般章的划分,在前面已经做了分析,故在此不再赘述,特别提醒考生注意今年各章中新增加或修改的内容,对于新增加的内容一般在试题中反映比较明显,但是通常难度不大,所以考生应注意掌握基本的法律规定。 纵观近几年经济法试题的命题特点,今年的试题仍将沿袭实用性、灵活性和综合性的特点。基于上述特点,一些小案例、计算题在客观题中将占一定比例。综合题仍将出现一题多问、一题多章的情况,即题目所涉问题将会较广、较散,一道题中包含几节甚至几章的内容,并在此基础上适当出现一些较偏的题目,如涉及法律责任的问题和具有一定深度即隐蔽性较强的题目,以此增加整个试卷的
难度。为此,考生在复习中注重理解,加强训练。正确理解是记忆和运用法律规定的前提,将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加强训练是考生备战考试自我检测的重要方法,达到强化记忆,增加复习的针对性。
(文 东奥会计在线 王 燕)
财务成本管理:教材内容变化不大
一、教材内容变化
第一章:内容没有实质变化,只是将原有教材中不严谨的个别文字作了修改,主要针对机会成本的含义、营业现金净流量的确定公式进行修改。
第二章:主要是将教材第二节和第三节作了修订,补充了一些基本财务比率,另外删除原有第三节中沃尔比重评分法和上市公司财务比率分析的有关内容,补充了改进的财务分析体系。
第三章:一是修改了销售百分比法,强调利用经过调整的用于管理的财务报表数据预计外部融资需要量;二是修改了资金增长与外部融资增长的关系公式;三是将弹性预算一节移至本章。
第四章:内容没有变化,只是对原有教材个别文字作了规范性修改。
第五章:增加了估算项目系统风险时所利用的类比法的基本步骤。
第六章:内容没有变化。
第七章:主要增加了融资租赁一节的内容。
第八章:主要是对股票股利发放对每股收益和每股市价影响的前提作了补充。
第九章:一是删除了考虑偿债基金后每股收益无差别点的确定内容;二是对最佳资本结构确定中股票市场价值的计算公式界定了前提。
第十章:内容无实质变化,只是对个别概念的称谓有所改变,以保持与第二章调整后的财务报表的相关称谓一致。具体来说包括将经营流动资产改为经营营运资本,将投资资本也称为净经营资产或净资本,将原有息税前利润改为税前经营利润,将息前税后利润改为税后经营利润。此外不再区分自由现金流量和非营业现金流量。
第十一章:本章属于2007年的教材新增内容。
第十二章:本章内容基本不变,只是把原有第三节内容拆分为三节。
第十三章:一是增加了成本性态分析的内容,二是增加了混合成本分解的内容;三是增加了变动成本计算的内容。
第十四章:一是将原有弹性预算一节内容调整到第三章,二是增加了一节作业成本计算。
第十五章:本章与2006年的教材内容相比基本不变。
二、考试大纲的基本要求
为证明考生具有相关的知识和技能,考生需能够:(1)了解财务管理的内容、目标和环境,正确理解和运用财务管理的基本概念和原则;(2)利用财务报表分析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获取对决策有用的信息;(3)进行财务预测与计划,编制企业预算;(4)理解货币的时间价值与投资的风险价值原理,正确运用证券估价的基本方法;(5)理解投资决策的原理,正确计算和使用投资评价的各项指标;(6)掌握现金、应收账款和存货的决策分析方法和营运资本管理政策;(7)掌握各种长期筹资工具的特征和使用方法;(8)掌握资本结构管理的基本原理和股利政策的类型;(9)掌握期权估价原理和主要的实物期权估价方法;(10)用多种方法对企业价值进行评估;(11)正确计算企业产品或服务的成本;(12)掌握成本性态分析、成本一数量一利润分析的方法,了解变动成本法的特点;(13)运用标准成本法对企业成本进行控制,了解作业成本法的特点;(14)对各责任中心进行业绩评价。
三、命题趋势预测
(1)题型、题量预测。题型、题量将保持稳定,题型仍为单选题、多选题、判断题、计算题及综合题五种。题量将在40题左右。客观题占40%左右,主观题占60%左右,其中,计算题应在5题左右,综合题在2题左右。客观性试题是指单选、多选和判断,其答案需要用铅笔填涂在答题卡上,因此,要准备好2B铅笔、塑胶橡皮;计算和综合为主观试题需用钢笔、圆珠笔等写在答题卷上,且大多需借助计算器。因此考生在参加财务管理考试时,除带好2B铅笔、塑胶橡皮、钢笔或圆珠笔等外,一定要准备好计算器,最好在考前复习时就准备好,熟悉计算器的功能,不要进考场前临时借用。
随着我国经济环境的变化,新的中国注册会计师执业准则和企业会计准则相继,审计法、公司法、证券法相继修订,审计理论与实务也发生了很大变化。审计学教材各部分的内容以最新的中国注册会计师执业准则与企业会计准则为指导,充分体现了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模式。
目前,审计理论体系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审计对象从会计账簿转向财务报表,审计职能从查错防弊转向审计鉴证,审计性质从批判性转向防护性,审计方法技术性抽样审计代替详细审计,并强调对内部控制制度的研究与评价,审计手段趋于电算化。这种转型与发展,使审计教育必须适应新的形势需要,对此我们需要从创新角度来重新审视审计教育。
一、审计学教材的体系结构
(1)审计环境,包括审计的起源与发展、注册会计师管理、职业道德规范、执业准则和法律责任等;
(2)审计的基本概念,包括审计风险、重要性、审计证据、审计工作底稿等;
(3)审计的流程,包括风险评估和风险应对等;
(4)审计抽样原理和方法;
(5)各业务循环的控制测试和实质性程序;
(6)审计结果的报告和沟通;
(7)从事审阅业务、其他鉴证业务和相关服务业务的基本原理。
高职院校审计学教材在CPA审计的基础上有所调整和删减,其审计理论与实务都以CPA审计为蓝本。2007年是新会计准则正式实施的第一年,新旧教材的内容变化很大,主要体现以下几个方面:
(1)突出了风险导向审计理论。新设了“风险评估”和“风险应对”两章,阐述风险导向审计的概念和运用要求,要求注册会计师在审计过程中牢固树立这一概念,把审计流程理解为重大错报风险的识别、评估和应对的过程。
(2)体现了新审计准则体系的要求。在财务报表审计的目标和原则、注册会计师的责任设定、风险的评估和应对、审计证据的收集和评价、审计的结论和报告等方面,都按照新审计准则的要求进行了更新。
(3)体现了国际职业道德规范方面的最新发展。根据国际会计师职业道德准则的最新稿,对职业道德规范部分进行了更新。
(4)注重前后贯通。把有关审计流程的基本概念和思路,贯穿到各业务循环的内部控制的了解和测试中,贯穿到各账户余额的实质性测试程序中,避免基本概念和思路在各循环之间运用不一致和前后两张皮的现象。为此,重新梳理了各业务循环内部的章节结构。同时,对财务报表项目重新进行归类,并入更恰当的业务循环中。
(5)强化了审计抽样。增加了审计抽样与其他选择测试项目方法之间关系的阐述,更为全面地讲解审计抽样中的基本概念和基本思路,增加了实质性程序常用的“概率比例规模抽样法(PPS)。
(6)体现新会计准则的要求。按照新会计准则的要求,统一了财务报表项目的名称,并按照确认和计量的新起点,设计相应的审计重点。
二、审计学课程内容分析
审计学这门课程有着与众不同的特点。从学科内容上讲,它不仅含有很多法规知识,而且含有大量的会计知识,可以说是其他各门课程的综合运用;从学习方法上看,不仅需要以各门课程为基础,更重要的是,需要广泛运用专业判断思考、分析和决策。审计的某些方面是非分明,极为严格,另外一些方面又设有一定法规,令人无所适从,很难操作。这就使得不少学生对审计“似懂非懂”,觉得这门课程难度较大。我们不仅应看到审计课程的学习难度,更重要的是应对其进行科学的分析。事实上,这种难度来自两方面:一是来自客观事实,这是由本门课程的内容决定的;二是来自主观因素,即因为没有掌握审计课程的特点和学习方法而感到难度大。显然,后一种难度可以随着对课程内容的理解和对学习方法的掌握而降低。这就需要在学习中对这门课程的特点、规律有一个较为正确和全面的认识。
(一)从总体上明确审计方法的演变
一百多年来,虽然审计的根本目标没有发生重大变化,但审计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注册会计师为了实现审计目标,一直随着审计环境的变化调整着审计方法。审计方法从账项基础审计发展到风险导向审计,都是注册会计师为了适应审计环境的变化而做出的调整。
由于审计风险受到企业固有风险因素的影响,如管理人员的品行和能力、行业所处环境、业务性质及容易产生错误的会计报表项目,容易受到损失或被挪用的资产等导致的风险,又受到内部控制风险因素的影响,即账户余额或各类交易存在错报,内部控制未能防止、发现或纠正的风险。此外,还受到注册会计师实施审计程序未能发现账户余额或各类交易存在错报风险的影响,职业界很快开发了审计风险模型。审计风险模型的出现,从理论上解决了注册会计师以制度为基础采用抽样审计的随意性,又解决了审计资源的分配问题,要求注册会计师将审计资源分配到最容易导致会计报表出现重大错报的领域。从方法论的角度,以注册会计师审计风险模型为基础的审计,称为风险导向审计方法。
风险导向审计作为审计模式发展的新生阶段,主要立足于对审计风险进行系统分析和评价,根据评价结果制订审计计划,并结合被审计单位的实际情况实施相应的审计程序。从审计流程上看,风险评估和风险应对排在首位,并且在审计的所有阶段都实施风险评估程序,它们既是审计基础理论,又是审计实务,集中体现了新准则风险导向审计的思想。
(二)理清思路,把握审计流程
1. 风险评估
风险导向审计理论与方法,是整个教材的精华所在,它构成全教材的前提或背景。因此,在审计教学中,应当提出明确的学习要求和目标。
(1)如何运用审计风险模型。审计风险准则确立了新的审计风险模型,以明确注册会计师识别、评估和应对财务报表重大错报风险的思路。审计风险模型构成了风险导向审计方法的基础,在审计实务中不易把握,要求学生以注册会计师的角色掌握如何使用审计风险模型开展审计工作。
(2)如何在审计工作中进行风险评估。要求学生以注册会计师的角色掌握如何借助于评估程序和审计程序工作底稿,结合具体审计计划的制订,进行风险评估。
(3)如何进行风险评估。要求学生以注册会计师的角色,从6个方面系统掌握注册会计师如何识别和评估重大错报风险,特别是利用审计程序举例的方式,熟练运用于进行风险评估的过程和关键环节。
2. 风险应对
注册会计师应当针对评估的财务报表层次重大错报风险确定总体的应对措施,并针对评估的认定层次进行重大错报风险设计和实施进一步审计程序,以将审计风险降至可接受的低水平。
新风险准则正式引进“重大错报风险”概念(重大错报风险是指财务报表在审计前存在重大错报的可能性),将审计风险模型重构为:审计风险=重大错报风险×检查风险。这不是简单地将固有风险和控制风险并称为重大错报风险,而是重大实质性改进。不仅明确规定了审计工作以评估财务报表重大错报风险作为新的起点和导向,抓住了审计工作的“牛鼻子”,而且与现行审计目标责任定位紧紧相扣,有利于履行审计责任,实现审计目标。众所周知,按审计准则要求,设计审计工作就是为了合理保证财务报表整体不存在重大错报。新风险模型的构建更直接有助于指导注册会计师,时刻紧紧围绕评估的重大错报风险来设计和执行审计程序,以最终实现合理保证财务报表整体不存在重大错报。因此,本章的学习要求和目标是:
(1)如何运用审计风险模型;
(2)如何在进行风险评估的基础上选择审计方案;
(3)如何实施控制测试。
还有一个重要的问题不容忽视,那就是在确定总体的应对措施以及设计和实施进一步审计程序的性质、时间和范围时,如何运用职业判断。
(三)掌握基本理论与基本方法
1. 审计证据与审计工作底稿
本章内容属于基本理论与基本方法,主要阐述了审计证据和审计工作底稿两部分内容,包括审计证据的含义和特点,获取审计证据的程序、分析程序、审计工作底稿的含义、编制目的和使用的文字及对审计工作底稿实施控制程序,以及底稿的格式、内容、范围、归纳和审计报告日后对审计工作底稿的变动等。
注册会计师的工作主要有3件事:找证据—做底稿—出报告。本章节就占了两件事,本章涉及的内容,不仅是需掌握的审计基本技能,也是理解审计实务的理论基础。
2. 计划审计工作
本章属于审计基本理论与基本方法。计划审计工作对于注册会计师顺利完成审计工作和控制审计风险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充分的审计计划有助于注册会计师关注重点审计领域、及时发现和解决潜在问题并恰当地组织和管理审计工作,以使审计工作更加有效。同时,充分的审计计划还可以帮助注册会计师对项目组成成员,进行恰当分工和指导监督,并复核其工作,还有助于协调其他注册会计师和专家的工作。
本章特别对重要性水平的确定、审计风险的分析作了重点阐述。
(1)审计重要性。既是审计理论的重要课题,又是审计实务的重要内容,它贯穿于整个审计实务,要求学生既能从理论上理解审计重要性的含义和性质,又要能从实践上对其进行确定。
(2)审计风险。既是一个理论问题,又是一个实务问题。要求学生既要能从理论上理解审计风险模型的含义、构成及各种风险之间的关系,也要能从实务上对其进行分析和控制。
本章为重点章节,应重在理解,因为其涉及的审计理论应与以后各章的各交易循环的审计实务联系考虑,学生应具备运用本章的审计理论分析审计实务、确定审计报告类型的能力。
3. 审计抽样
本章属于审计基本理论与基本方法,主要阐述审计抽样在审计中的运用问题。详细介绍了选取测试项目的方法、审计抽样概述、审计抽样在控制测试中的应用和审计抽样在实质性细节测试中的应用;涉及审计抽样的概念、种类和步骤等内容。
(四)归纳审计循环,掌握审计实务
审计循环属于财务报表审计实务。审计循环以执行企业会计准则的公司的财务报表审计为例,介绍各业务循环审计的具体内容,重点介绍对各财务报表项目如何审计
报的领域。从方法论的角度,以注册会计师审计风险模型为基础的审计,称为风险导向审计方法。
风险导向审计作为审计模式发展的新生阶段,主要立足于对审计风险进行系统分析和评价,根据评价结果制订审计计划,并结合被审计单位的实际情况实施相应的审计程序。从审计流程上看,风险评估和风险应对排在首位,并且在审计的所有阶段都实施风险评估程序,它们既是审计基础理论,又是审计实务,集中体现了新准则风险导向审计的思想。
(二)理清思路,把握审计流程
1. 风险评估
风险导向审计理论与方法,是整个教材的精华所在,它构成全教材的前提或背景。因此,在审计教学中,应当提出明确的学习要求和目标。
(1)如何运用审计风险模型。审计风险准则确立了新的审计风险模型,以明确注册会计师识别、评估和应对财务报表重大错报风险的思路。审计风险模型构成了风险导向审计方法的基础,在审计实务中不易把握,要求学生以注册会计师的角色掌握如何使用审计风险模型开展审计工作。
(2)如何在审计工作中进行风险评估。要求学生以注册会计师的角色掌握如何借助于评估程序和审计程序工作底稿,结合具体审计计划的制订,进行风险评估。
(3)如何进行风险评估。要求学生以注册会计师的角色,从6个方面系统掌握注册会计师如何识别和评估重大错报风险,特别是利用审计程序举例的方式,熟练运用于进行风险评估的过程和关键环节。
2. 风险应对
注册会计师应当针对评估的财务报表层次重大错报风险确定总体的应对措施,并针对评估的认定层次进行重大错报风险设计和实施进一步审计程序,以将审计风险降至可接受的低水平。
新风险准则正式引进“重大错报风险”概念(重大错报风险是指财务报表在审计前存在重大错报的可能性),将审计风险模型重构为:审计风险=重大错报风险×检查风险。这不是简单地将固有风险和控制风险并称为重大错报风险,而是重大实质性改进。不仅明确规定了审计工作以评估财务报表重大错报风险作为新的起点和导向,抓住了审计工作的“牛鼻子”,而且与现行审计目标责任定位紧紧相扣,有利于履行审计责任,实现审计目标。众所周知,按审计准则要求,设计审计工作就是为了合理保证财务报表整体不存在重大错报。新风险模型的构建更直接有助于指导注册会计师,时刻紧紧围绕评估的重大错报风险来设计和执行审计程序,以最终实现合理保证财务报表整体不存在重大错报。因此,本章的学习要求和目标是:
(1)如何运用审计风险模型;
(2)如何在进行风险评估的基础上选择审计方案;
(3)如何实施控制测试。
还有一个重要的问题不容忽视,那就是在确定总体的应对措施以及设计和实施进一步审计程序的性质、时间和范围时,如何运用职业判断。
(三)掌握基本理论与基本方法
1. 审计证据与审计工作底稿
本章内容属于基本理论与基本方法,主要阐述了审计证据和审计工作底稿两部分内容,包括审计证据的含义和特点,获取审计证据的程序、分析程序、审计工作底稿的含义、编制目的和使用的文字及对审计工作底稿实施控制程序,以及底稿的格式、内容、范围、归纳和审计报告日后对审计工作底稿的变动等。
注册会计师的工作主要有3件事:找证据—做底稿—出报告。本章节就占了两件事,本章涉及的内容,不仅是需掌握的审计基本技能,也是理解审计实务的理论基础。
2. 计划审计工作
本章属于审计基本理论与基本方法。计划审计工作对于注册会计师顺利完成审计工作和控制审计风险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充分的审计计划有助于注册会计师关注重点审计领域、及时发现和解决潜在问题并恰当地组织和管理审计工作,以使审计工作更加有效。同时,充分的审计计划还可以帮助注册会计师对项目组成成员,进行恰当分工和指导监督,并复核其工作,还有助于协调其他注册会计师和专家的工作。
本章特别对重要性水平的确定、审计风险的分析作了重点阐述。
(1)审计重要性。既是审计理论的重要课题,又是审计实务的重要内容,它贯穿于整个审计实务,要求学生既能从理论上理解审计重要性的含义和性质,又要能从实践上对其进行确定。
(2)审计风险。既是一个理论问题,又是一个实务问题。要求学生既要能从理论上理解审计风险模型的含义、构成及各种风险之间的关系,也要能从实务上对其进行分析和控制。
本章为重点章节,应重在理解,因为其涉及的审计理论应与以后各章的各交易循环的审计实务联系考虑,学生应具备运用本章的审计理论分析审计实务、确定审计报告类型的能力。
3. 审计抽样
本章属于审计基本理论与基本方法,主要阐述审计抽样在审计中的运用问题。详细介绍了选取测试项目的方法、审计抽样概述、审计抽样在控制测试中的应用和审计抽样在实质性细节测试中的应用;涉及审计抽样的概念、种类和步骤等内容。
(四)归纳审计循环,掌握审计实务
审计循环属于财务报表审计实务。审计循环以执行企业会计准则的公司的财务报表审计为例,介绍各业务循环审计的具体内容,重点介绍对各财务报表项目如何审计
测试。审计测试包括控制测试和对交易账户余额及列报的细节测试和实施实质性分析程序。
审计循环各章的内容都差不多,而且内容多,项目也多。这几章可以按以下思路来理解:
首先,了解循环的概念。就是一个单位将相互联系的业务类别和涉及的会计账户组合在一起,即把同该循环存在内部联系的业务类别与其他相关的账户捆在一起,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就是一个循环。也称切块审计法。
然后,了解各个循环的特征,循环的内部控制及交易实质性程序,以及余额的的实质性程序。内部控制的测试,先谈内部控制是什么,然后再谈怎么测试。可以是双重目的的测试,交易的实质性程序主要针对利润表,测试结果往往不披露,因为每笔交易最终都会形成金额进入有关账户,进入有关账户后才存在列报的问题。以上就是这些章节的大致逻辑关系 。
1. 各审计循环的重点
(1)各审计循环的主要凭证与记录、内部控制制度及控制测试、所涉及的被审计单位管理层的认定、审计目标;各循环实质性程序基本原理;
(2)各审计循环主要会计处理与审计实质性程序;
(3)函证程序在各审计循环中的应用;
(4)监盘程序在各审计循环中的应用;
(5)实质性分析程序在各审计循环中的应用。
2. 审计循环的难点
(1)各循环内部控制测试的应用;
(2)对交易、账户余额、列报的具体细节测试和实质性分析程序在审计实务中的运用。
3. 各审计循环的特点
(1)本循环所涉及的主要凭证与会计记录;
(2)本循环所涉及的主要业务活动。
各章所有审计循环的特性均是如此。
4. 掌握审计循环主要审计技能
(1)函证;
(2)存货监盘;
(3)实质性风险程序;
(4)截止测试;
(5)审计调整。
(五)形成审计意见,出具审计报告
1. 审计意见的形成
注册会计师应当评价根据审计证据得出的结论,以作为对财务报表形成审计意见的基础。在形成审计意见时,注册会计师应当从总体上评价是否已经获取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以将审计风险降至可接受的低水平。注册会计师应当考虑所有相关的审计证据,包括能够印证财务报表认定的审计证据与财务报表认定相矛盾的审计证据。
审计证据是指注册会计师为了得出审计结论,形成审计意见而使用的所有信息,包括财务报表依据的会计记录中含有的信息和其他信息。因此,注册会计师应当获取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以得出合理的审计结论,作为形成审计意见的基础。
注册会计师对审计结论的评价贯穿于审计的全过程。
2. 出具审计报告
审计报告是指注册会计师根据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的规定,在实施审计工作的基础上对被审计单位财务报表发表审计意见的书面文件。也是注册会计师在完成审计工作后向委托人提供的最终产品。
审计报告分为标准审计报告和非标准审计报告。
(六)执业准则与职业道德规范
注册会计师的整个审计工作都是为了实现审计目标,审计目标是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审计主体通过审计实践活动所期望达到的境地或最终结果。
(1)审计总目标。主要是对被审计单位会计报表发表意见,是对会计报表的“合法性、公允性”方面做出评论。
(2)具体审计目标。根据各类交易事项、账户余额、列报3个层次的逐个认定和审计总目标来确定。
注册会计师执业是依据管理层对会计报表的认定设计审计具体目标,实施相应的审计程序,取得证据,完成对会计报表各项认定的确认,最终形成审计意见,出具审计报告。
审计目标的实现与审计过程密切相关。审计过程充满了大量的职业判断。在计划和实施审计工作时,在根据获取的审计证据得出结论的过程中,尤其需要职业判断。既然是判断,就有失误的可能性,职业判断本质上意味着风险。因此,必须把执业审计准则作为注册会计师执行审计工作时应遵循的行为规范,作为衡量审计工作质量的标准;同时,还要受到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规范的约束,明确注册会计师的法律责任。因为审计工作是一个以道德为浓重背景的工作,其职业道德防线的溃决将会带来灾难性后果。
应将执业准则体系有效地渗透到审计教学中,将新准则作为一个契机,统领教学内容和审计实务;应将审计职业道德放在首位,在当前的社会环境下,强调诚信教育,把专业胜任能力与职业道德的培养结合起来。
主要参考文献:
(一)PPS 抽样的概念
(二)PPS 抽样的优点
(三)PPS 抽样的缺点
【所属章节】:
本知识点属于《审计》科目第四章审计抽样第四节审计抽样在细节测试中的运用的内容。
【知识点】:概率比例规模抽样法
(一)PPS 抽样的概念
1.PPS 抽样的基本定义
PPS 抽样是一种属性抽样原理对货币金额而不是对发生率得出结论的统计抽样方法。
【解读】PPS 抽样是属性抽样的一种变形,是用样本错报的发生率来推断总体错报的发生率,进而推断总体错报金额的方法。
PPS 抽样中,注册会计师关注的是总体错报金额,而不是错报发生率,它根据抽样结果计算错
报上限,并将其与所设定的可容忍错报(金额) 进行比较,推断总体是否可以接受,这种方法适用于交易发生额或账户余额存在高估的情况。
一般而言,属性抽样得出的结论与总体发生率有关,而变量抽样得出的结论与总体的金额有关。
一个例外情形是PPS 抽样,PPS 抽样是运用属性抽样的原理得出以金额表示的结论,因此,PPS 抽样也被称之为“综合属性变量抽样”。
2.PPS 抽样的其他定义(派生定义)
PPS 抽样以货币单元作为抽样单元,有时也被称为金额加权选样、货币单元抽样、累计货币金额抽样,以及综合属性变量抽样等。
3.PPS 抽样的理解
(1)PPS抽样中,总体中的每个货币单元被选中的机会相同,所以总体中某一项目被选中的概率等于该项目的金额与总体金额的比率。
(2)项目金额越大,被选中的概率就越大。
(3)但实际上注册会计师并不是对总体中的货币单元实施检査,而是对包含被选取货币单元的余额或交易实施检查。
(4)注册会计师检查的余额或交易被称为逻辑单元或实物单元。
(5)PPS抽样有助于注册会计师将审计重点放在较大的余额或交易。
(6)此抽样方法之所以得名,是因为总体中毎一余额或交易被选取的概率与其账面金额(规模) 成比例。
4.PPS 抽样必须满足两个条件
(1)总体的错报率很低(低于10%),且总体规模在2000以上。这是PPS 抽样使用的泊松分布的要求。
(2)总体中任一项目的错报不能超过该项目的账面金额。这就是说,如果某账户的账面金额是100元,其错报金额不能超过100元。
(二)PPS 抽样的优点
1.PPS 抽样一般比传统变量抽样更易于使用。
2.PPS 抽样可以如同大海捞针一样发现极少量的大额错报,原因在于它通过将少量的大额实物单元拆成数量众多、金额很小的货币单元,从而赋予大额项目更多的机会被选入样本。
3.PPS 抽样的样本规模无须考虑被审计金额的预计变异性。
4.PPS 抽样中项目被选取的概率与其货币金额大小成比例,因而生成的样本自动分层。
如果使用传统变量抽样,注册会计师通常需要对总体进行分层,以减小样本规模。在PPS 抽样中,如果项目金额超过选样间距,PPS 系统选样将自动识别所有单个重大项目。
5. 如果注册会计师预计错报不存在或很小,PPS 抽样的样本规模通常比传统变量抽样方法更小。
6.PPS 抽样的样本更容易设计,且可在能够获得完整的总体之前开始选取样本。
(三)PPS 抽样的缺点
1.PPS 抽样要求总体每一实物单元的错报金额不能超出其账面金额。
2. 在PPS 抽样中,被低估的实物单元被选取的概率更低。
PPS 抽样不适用于测试低估。如果注册会计师在PPS 抽样的样本中发现低估,在评价样本时需要特别考虑。
3. 对零余额或负余额的选取需要在设计时特别考虑。
4. 当总体中错报数量增加时,PPS 抽样所需的样本规模也会增加。
一、近年《审计》科目的命题规律和特点
(一)命题规律和特点分析
1.全面考核,突出重点,理论结合实务。这是我国自1991年开始实施注册会计师资格考试制度以来,审计科目一贯遵循的命题原则。全面考核,即试题一般要覆盖教材所有章节的内容;突出重点,即试题着重考核注册会计师在执业过程中的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审计工作本身就具有很强的理论性和实务操作性,因而考试的命题经常是将审计理论与审计实务结合在一起,要求考生具备较强的融会贯通能力、实际运用能力、职业分析和判断能力。例如,将管理当局对会计报表的认定同审计目标的确定、审计测试程序的运用以及审计证据的获取等知识有机结合起来,将相关财务会计知识和审计一般原理运用到会计报表审计的实务中,并结合审计重要性原则形成审计意见、出具审计报告等。考生应在全面复习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理解和掌握课程中的难点和重点内容,并注意知识结构的系统化及整体把握。
2.注重实战操作能力和分析判断能力。从2003年开始,《审计》科目的命题方式发生了较大变化,一方面充分体现了“理论联系实际,侧重实务操作”的特点,无论是客观题,还是主观题,都更加贴近审计实务操作,将实务中可能遇到的某些具体审计问题集中于一个特定的情景中,考查考生能否站在注册会计师的角度去分析思考问题,进而恰当地处理和解决这些实务问题;另一方面加大了对相关会计知识运用的考核力度,密切了审计与会计的关系,体现了会计知识是开展会计报表审计工作的重要基础的指导思想。命题方式的变化,说明试题内容的灵活性和综合性在不断提高,死记硬背的东西越来越少,越来越注重于对考生综合能力的测试。考生应及时应对这种变化,注意从知识测试型向能力测试型转化,总结规律,理解记忆,努力培养自己融会贯通、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体现准则变化的新思想、新内容和知识更新的要求。《审计》考试教材充分体现了审计准则的内容和要求,试题中也有很大一部分内容是对审计准则理解和运用的考核。因此考生必须认真领会我国注册会计师执业准则体系的内涵实质,特别是风险导向审计方法在实际工作中的运用。2007年《审计》教材内容变动很大,这些内容往往成为考试中的重点领域和重要方面。因而,考生要注意了解当年教材的变化情况以及《会计》等相关学科的最新知识。
4.强调对基本概念的准确理解和把握。在每年的客观题中都会设置一些涉及基本概念问题的“圈套”或“陷阱”,如果考生基本概念不清或把握不准、理解不透,就很容易上当出错。
(二)题型题量分析
在题型方面,《审计》科目自1997年取消填空题型以来,一直保持着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判断题、简答题和综合题五类题型。前三类属于客观题,主要考核考生对本课程基本知识点的全面理解和掌握;后两类属于主观题,主要考核考生对本课程重点、难点的理解掌握以及对基本知识点的综合分析、融会贯通、灵活运用和职业判断的能力。在题量和分值分布方面,虽然每年的具体情况都略有不同,但试题总量基本控制在40个小题左右,其中主观题的题量基本保持在5-6道,所占总分值却高达60分以上;客观题的题量虽然由2004年和2005年的32道增加到2006年的37道,但判断题和多选题的单位分值却由原来的每小题1.5分降低到每小题1分,所占分值并没有太大的提升。近三年的题量和分值分布情况如下页表1所示。
客观题与主观题所占分值比重的变化,充分体现了对考生提高实务操作能力的要求。考生必须在掌握好审计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的同时,注重审计实务,将理论灵活运用到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当中。
二、今年教材内容的基本结构
2007年是我国注册会计师行业发生重大变革的一年。伴随着中国注册会计师执业准则体系的正式实施,2007年的注册会计师《审计》教材也充分体现了新执业准则的精神和风险导向审计的理念,不仅整体上由原来的十六章扩展到现在的二十二章,而且几乎对每一章的内容都做了不同程度的修改、补充、删减。这些根据新执业准则增加和修改的内容都应引起考生的关注和重视,并作为2007年考试的重点加以对待。
从整体结构上来说,近年审计教材的内容大体可划分为五大部分:
第一部分:属于注册会计师审计的基础知识,由第一章至第五章构成。主要介绍注册会计师审计的一些基本概念、业务范围、职业道德、执业准则体系及法律责任等。这部分内容比较简单易懂,也不具有太强的实务操作性,命题的综合性和难度一般不太大,所占分值也不高,主要是为理解以后各章奠定基础。
第二部分:属于注册会计师审计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由第六章至第十二章构成。这部分内容基本上涵盖了审计的基本程序、方法和执行审计业务过程的主要工作,集中体现了风险导向审计的主要内容,是指导审计实务工作的理论基础和方法基础,因而是考核的重点内容之一,往往会与后面的实务部分结合起来,出一些灵活性和综合性比较强的题目,所占分值较高。考生要学好这部分内容,必须具备较强的理论与实务的融会贯通能力,能够在理解审计基本原理的基础上,将理论较好地运用于实践,做到审计理论与审计实践相结合。
第三部分:属于财务报表审计的实务技能,由第十三章至第十九章构成。主要按照企业各项业务循环分别阐述了财务报表审计的具体方法和程序,以及评价审计结果、形成审计意见、出具审计报告的整个过程和具体要求。财务报表审计业务是当前我国会计师事务所最主要的业务内容之一,也是企业与事务所发生业务关联的主要领域。这部分内容主要体现审计理论与审计实务以及会计知识的结合与融会贯通,也是本课程的重点考核内容和分值较高的重点区域所在。
第四部分:属于除财务报表审计业务以外的其他鉴证业务,由第二十章和第二十一章构成。这部分内容着重介绍了特殊目的审计业务、验资等特殊审计领域以及审阅业务和其他鉴证业务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也是可能出简答题或综合题的区域。
第五部分:属于相关服务业务,由第二十二章构成。这部分内容着重介绍了对财务信息执行商定程序和代编财务信息业务的基本原理。对这部分内容,考生应主要关注出客观题的可能。
三、今年考试中应注意理解和掌握的关键知识点
在今年的应试准备中,考生应以考试大纲确定的考试范围为依据,在对考试指定教材的内容进行全面复习的基础上,注意按照熟练掌握、重点理解和一般了解等不同要求分层次地对待各章相关内容。具体来说,对各章学习要求的层次划分可参照表2所示:
根据上述划分,考生在学习中应注意正确理解和掌握下列关键知识点和重点、难点问题:
(一)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规范
考生首先应重点理解独立性的含义、影响独立性的有关因素以及维护独立性的措施;其次应结合《中国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基本准则》和《中国注册会计师职业规范指导意见》的各项具体要求,正确分析和判断哪些行为不违反职业道德而可以为之,哪些行为则违反职业道德而不能为之。
(二)注册会计师执业准则体系
根据我国实际情况和国际趋同的需要,我国将“中国注册会计师独立审计准则体系”改进为“中国注册会计师执业准则体系”,以适应注册会计师业务多元化的需要。如下页图1。
1.鉴证业务准则由鉴证业务基本准则统领。按照鉴证业务提供的保证程度和鉴证对象的不同,分为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中国注册会计师审阅准则和中国注册会计师其他鉴证业务准则。其中,审计准则是整个执业准则体系的核心。
2.审计准则用以规范注册会计师执行历史财务信息的审计业务。在提供审计服务时,注册会计师对所审计信息是否不存在重大错报提供合理保证,并以积极的方式提出结论。
3.审阅准则用以规范注册会计师执行历史财务信息的审阅业务。在提供审阅服务时,注册会计师对所审阅信息是否不存在重大错报提供有限保证,并以消极的方式提出结论。
4.其他鉴证业务准则用以规范注册会计师执行历史财务信息审计或审阅以外的其他鉴证业务。根据鉴证业务的性质和业务约定的要求,提供有限保证或合理保证。
5.相关服务准则用以规范注册会计师代编财务信息、执行商定程序,提供管理咨询等其它服务。在提供相关服务时,注册会计师不提供任何程度的保证。
6.质量控制准则用以规范注册会计师在执行各类业务时应当遵循的质量控制政策和程序,是对会计师事务所质量控制提出的制度要求。主要包括对业务质量承担的领导责任、职业道德规范、客户关系和具体业务的接收与保持、人力资源、业务执行、业务工作底稿和监控等七项要素。
(三)审计风险准则的相关内容
审计风险准则针对的是重大错报风险的识别、评估和应对问题,为注册会计师防范和控制风险提供技术支持。审计风险准则体现了风险导向审计的新要求,通过修订审计风险模型,拓展审计证据的内涵,强调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包括内部控制,以充分识别和评估财务报表重大错报的风险,针对评估的重大错报风险设计和实施控制测试和实质性程序。
审计风险准则体系由《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101号――会计报表审计的目标和一般原则》、《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301号――审计证据》、《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211号――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并评估重大报风险》和《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231号――针对评估的重大错报风险实施的程序》组成。
1.《财务报表审计的目标和一般原则》确立了新的审计模型,即审计风险取决于重大错报风险和检查风险。其中,审计风险是指财务报表存在重大错报而注册会计师发表不恰当意见的可能性。重大错报风险是指财务报表在审计前存在重大错报的可能性。检查风险是指某一认定存在错报,该错报单独或连同其他错报是重大的,但注册会计师未能发现这种错报的可能性。
2.《审计证据》拓展了审计证据的内涵(见图2);要求详细运用各类交易、账户余额、列报认定,作为评估重大错报风险以及设计与实施进一步审计程序的基础;将获取审计证据的程序区分为总体程序和具体程序。总体程序包括风险评估程序、控制测试和实质性程序,具体程序包括检查记录或文件、检查有形资产、观察、询问、函证、重新计算、重新执行和分析程序。
3.《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并评估重大错报风险》要求从行业状况、法律环境与监管环境以及其他外部因素,被审计单位性质,被审计单位对会计政策的选择和运用,被审计单位的目标、战略以及相关经营风险,被审计单位财务业绩的衡量和评价,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等六个方面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识别和评估财务报表层次以及各类交易、账户余额、列报认定层次的重大错报风险。
4.《针对评估的重大错报风险实施的程序》,要求针对评估的财务报表层次重大错报风险确定总体应对措施,并针对评估的认定层次重大错报风险设计和实施进一步审计程序,以便将审计风险降至可接受的低水平(见图3)。
从图3可见,审计风险准则运用的思路,就是以新审计风险模型(即审计风险=重大错报风险×检查风险)为基础,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识别、评估和应对财务报表重大错报风险。
(四)审计目标的确定
审计目标包括财务报表审计的总目标以及与各类交易、账户余额、列报相关的具体目标两个层次,是审计工作的基本出发点。从逻辑关系上来说,审计目标与被审计单位管理层的认定密切相关,因为注册会计师的基本职责就是确定被审计单位管理层对其财务报表的认定是否恰当,即对管理层的认定进行再认定。
所谓认定,是指管理层对财务报表组成要素的确认、计量、列报做出的明确或隐含的表达。被审计单位管理层对财务报表各组成要素均做出了认定,包括与各类交易和事项相关的认定、与期末账户余额相关的认定以及与列报相关的认定三大类。考生应在理解、认定基本含义的基础上,掌握各类认定的内容、性质和特点。
审计目标包括总目标和审计具体目标两个层次。我国财务报表审计的总目标是注册会计师通过执行审计工作,对财务报表的下列方面发表审计意见:1.财务报表是否按照适用的会计准则和相关会计制度的规定编制;2.财务报表是否在所有重大方面公允地反映被审计单位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即对财务报表的合法性和公允性表示意见。具体审计目标是审计总目标的进一步具体化,其确立取决于被审计单位管理层对财务报表的认定和审计的总目标。与被审计单位管理层对财务报表的认定相对应,具体审计目标也分为与各类交易和事项相关的审计目标、与期末账户余额相关的审计目标以及与列报相关的审计目标三大类。只有明确了审计目标,注册会计师才能按照审计准则的要求有针对性地评估重大错报风险和实施进一步审计程序,通过获取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对管理层认定做出结论,并对财务报表发表审计意见,最终实现审计的目标。充分性和适当性是审计证据的两大重要特性,注册会计师应当保持职业怀疑态度,运用职业判断,对审计证据的充分性和适当性做出评价。
(五)审计重要性及其运用
1.重要性的含义。所谓重要性,是指鉴证对象信息中存在错报的严重程度,它取决于在具体环境下对错报金额和性质的判断。如果一项错报单独或连同其他错报可能影响预期使用者依据鉴证对象信息做出的经济决策,则该项错报是重大的。由于注册会计师并不能绝对保证将财务报表中所有的错报都被发现和揭示出来,因而必须确定一个可以接受的报表错报水平的临界点,在这个临界点之下的错报将不会对财务报表产生重大影响,也不会影响报表使用者的经济决策;反之,则可能对财务报表产生重大影响,并影响到报表使用者的经济决策。对重要性的评估需要注册会计师运用专业判断,它不能离开被审单位的特定环境。
重要性与审计证据之间存在反向变动关系。也就是说,重要性水平越高,意味着可以接受的报表中含有错报的金额越大,则对审计证据数量的需求越小;而重要性水平越低,意味着可接受的报表中含有错报的金额越小,则对审计证据数量的需求就越大。
重要性与审计风险之间也存在反向变动关系。也就是说,重要性水平越高,意味着可以接受的报表中含有错报的金额越大,注册会计师通过审计还没将超过重要性水平之上的重大错报检查出来,从而签发不恰当审计意见的可能性相对较低;反之,重要性水平越低,意味着可接受的报表中含有错报的金额越小,注册会计师未能将超过重要性水平之上的重大错报检查出来,从而签发不恰当审计意见的可能性就相对较高。
2.重要性的具体运用。在审计过程中运用重要性原则,主要是基于对提高审计效率和保证审计质量的考虑。在计划审计工作时,注册会计师应当分别从财务报表层次和各类交易、账户余额、列报认定层次确定一个可接受的重要性水平,以发现在金额上的重大错报。财务报表层次重要性水平的确定方法通常为选择一个恰当的基准去乘以适当的百分比。
在评价错报的影响时,注册会计师应当将尚未更正的错报(包括审计中已经识别的具体错报和推断误差)加以汇总,并将汇总数与重要性水平进行比较,以评价尚未更正错报的汇总数是否重大及其对财务报表的影响。如果尚未更正错报的汇总数低于重要性水平,对财务报表的影响不重大,注册会计师可以发表无保留意见的审计报告;如果尚未更正错报的汇总数超过了重要性水平,对财务报表的影响可能是重大的,注册会计师应当考虑扩大审计程序的范围或要求管理层调整财务报表,以降低审计风险;如果已识别但尚未更正错报的汇总数接近重要性水平,注册会计师应当考虑实施追加的审计程序或要求管理层调整财务报表,以降低审计风险。若管理层拒绝调整财务报表,并且扩大审计程序范围的结果不能使注册会计师认为尚未更正错报的汇总数不重大,注册会计师应当考虑出具非无保留意见的审计报告。
(六)审计抽样
审计抽样是指注册会计师对某类交易或账户余额中低于百分之百的项目实施审计程序,使所有抽样单元都有被选取的机会;这使注册会计师能够获取和评价与被选取项目的某些特征有关的审计证据,以形成或帮助形成对从中抽取样本的总体的结论。运用审计抽样法,是现代审计的一个重要特征。在进行审计抽样过程中,审计风险具体表现为抽样风险和非抽样风险两大类,其中,抽样风险对审计工作的影响如表3所示:
审计抽样的主要工作环节包括:1.进行样本设计,包括总体设计、分层设计和样本规模设计,充分考虑影响样本规模的五个因素;2.选取样本,其基本方法有随机数表法或计算机辅助审计技术选样法、系统选样法和随意选样法;3.对样本实施审计程序;4.对样本结果进行评价,包括分析样本误差,推断总体误差和形成审计结论。应重点掌握对控制测试中的样本结果和细节测试中的样本结果进行评价的具体要求和内容。
在控制测试中,抽样技术的具体运用主要有固定样本量抽样、停-走抽样和发现抽样三种方法。在实质性程序中,抽样技术的具体运用主要有均值估计抽样、差额估计抽样、比率估计抽样等传统变量抽样方法和概率比例规模抽样法(即PPS抽样)。考生应注意理解和掌握这些方法的基本原理及其具体应用。
(七)财务报表审计的相关内容
这部分内容是前面各章基本原理的具体应用,更多体现的是实务操作能力和对相关审计、会计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考生在复习时应注意多作总结、归纳,并把握以下几点:
1.结合运用前面的一般原理和方法以及相关财务会计知识,做到理论与实务的融合。
2.注意会计知识的更新,及时了解和掌握相关企业会计准则内容的最新变化。
3.在了解各业务循环涉及的主要业务活动的基础上,理解各循环内部控制的特点、内部会计控制规范的有关规定、控制测试及实质性程序的内容和方法,比较其异同,掌握其规律性。
4.掌握重点报表项目及重要测试程序,包括为验证管理当局的重要认定而实施的重要程序和具有鲜明审计技术色彩的实质性程序。例如:对银行存款、有价证券、应收账款等往来项目的函证程序,对存货的监盘程序,对现金、有价证券、固定资产等的实物检查程序,对所有权的验证程序,对货币资金、往来款项、存货、长短期投资、主营业务收入和期间费用等项目的截止测试程序以及对有关报表项目的计价测试和实质性分析程序等。
(八)完成审计工作时的特殊关注
在进行财务报表审计时,除了对各个业务循环包括的常规性项目实施审计测试外,还应特别关注对期初余额、或有事项、期后事项和持续经营等特殊内容的审计。
1.对于期初余额,应注意理解期初余额的含义,期初余额审计的目标和程序,掌握期初余额审计对审计报告的影响。
2.对于期后事项,应理解其概念,熟练掌握对建议调整和建议披露这两类期后事项的区分,以及注册会计师对三个不同时段期后事项的不同审计责任问题。在往年的考试中,期后事项经常作为简答和综合题型的重点考核内容,对此,考生应予以关注和重视。
3.对于或有事项,应在理解其含义的基础上,了解或有事项审计的目标和审计的方法程序。
4.对于持续经营问题,应注意区分管理层和注册会计师的不同责任,理解在计划审计工作与实施风险评估程序、实施进一步审计程序和形成审计结论、出具审计报告三个不同的工作阶段中,对被审计单位持续经营能力的考虑。见图4 。
5.在完成审计工作阶段,还应获取管理当局声明书和律师声明书,编制审计差异调整表和试算平衡表,对财务报表总体合理性实施分析程序,评价审计结果,与治理层沟通和完成质量控制复核等。
(九)审计意见的确定及审计报告的出具
审计报告是注册会计师审计工作的最终成果,是注册会计师工作质量和执业水准的综合反映。而审计意见是否恰当又直接影响审计报告的质量,集中反映出审计的风险。
1.熟练掌握审计报告的基本要素内容和形成意见、出具报告的具体要求,具备恰当提出处理建议、正确做出调整会计分录、编制各种意见类型的审计报告等实务操作和运用能力。
2.准确把握各种审计意见的出具。审计报告中表达的审计意见类型有无保留意见、保留意见、否定意见和无法表示意见四种。正确把握发表各种审计意见应具备的条件,分清四种意见类型的界限,是出具正确的审计报告,降低审计风险的关键。在这里,重要性水平是判断应出具何种审计意见类型的一个重要因素。当发生某种不能提出无保留意见的情况时,注册会计师必须评价这一情况对财务报表整体的影响,以决定其重要性。如果某项错报虽然重要,但对财务报表总体没有重要影响,则可以发表保留意见。如果某项错报金额非常重要又广泛影响财务报表总体上的公允性,则应发表否定意见。如果审计范围受到限制可能产生的影响非常重大和广泛,使注册会计师不能获取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以至无法对财务报表发表意见,就应出具无法表示意见。在判定某项错报是否非常重要时,还必须考虑这项错报对会计报表各个部分的影响程度,即牵扯性。一项错误越有牵扯性,则发表更严厉意见的可能性就越大。
3.带强调事项段的审计报告的出具。除了四种基本意见类型的审计报告外,当存在下列情形时,可以在审计报告意见段的后面增加强调事项段:(1)存在对持续经营能力产生重大疑虑的事项或情况;(2)存在可能对财务报表产生重大影响的不确定事项(持续经营问题除外);(3)存在其他审计准则规定需要增加强调事项段的情形。强调事项段并不影响已发表的审计意见,目的只是提醒财务报表使用者对某些重大事项予以关注。
4.理解注册会计师对比较数据的审计责任和报告责任以及对含有已审计财务报表的文件中的其他信息、重大不一致、对事实的重大错报和审计报告日后获取的其他信息的审计责任。
(十)特殊审计领域
1.特殊目的审计业务。了解特殊目的审计业务的含义和发表意见的要求,理解四种特殊目的审计业务在出具审计报告时的特殊考虑以及不同特点。
2.验资业务。验资也是我国注册会计师的法定及常规业务之一。考生应注意理解掌握验资的基本概念、审验范围、审验程序以及验资报告的基本要素和各类验资报告的编制方法。
(十一)审阅业务和其他鉴证业务
一、前言
2006年财政部颁布了《中国注册会计师执业准则》,标志着我国在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顺应国际趋同新形势的道路上迈进了一大步。为了更好地指导注册会计师有效地识别、评估和应对审计风险,准则框架体系全面渗透着风险导向审计的理念,要求注册会计师将风险导向审计的观念贯穿于审计全过程。传统审计方法的主要缺陷在于注册会计师重视被审计单位的内部环境,但忽视其所处的外部环境;重视审计单位的控制风险但忽视其固有风险。事实上我国注册会计师面临的情形是被审计单位及其所处环境的日趋复杂。行业状况、法律环境与监管环境以及其他外部因素,都会对注册会计师审计质量产生重大影响。在复杂环境下或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不健全时,如果继续采用传统审计模式,局限于控制测试和实质性测试,把审计的主要资源集中在具体交易事项和余额细节测试上。极易引发审计风险。因此,新执业准则要求注册会计师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内外部环境,同时注重检查风险和固有风险(即重大错报风险),重点关注存在重大错报风险的领域,达到避免触发审计风险的目的。新执业准则体系的核心内容为以下准则,简称审计风险准则,分别为:《中国注册会计师执业准则第1101号――财务报表审计的目标和一般原则》(以下简称第1101号准则,下同)、《中国注册会计师执业准则第1211号――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并评估重大错报风险》、《中国注册会计师执业准则第1231号――针对评估的重大错报风险实施的程序》、《中国注册会计师执业准则第1301号――审计证据》。
二、审计风险准则修订的主要内容
(一)第1101号准则 第1101号准则是在借鉴国际审计与鉴证准则第200号的基础上,对原《独立审计准则第1号――会计报表审计》进行修订而形成的。其主要内容有:会计责任和审计责任、审计的目标、审计范围、职业怀疑态度、审计风险及模型。(1)明确区分注册会计师的责任,公司管理层和治理层的责任。新准则规定,对财务报表发表审计意见是注册会计师的责任;在被审计单位治理层的监督下,按照适用的会计准则和相关会计制度的规定编制财务报表是被审计单位管理层的责任。此外,准则条款还特别强调了财务报表审计不能减轻被审计单位管理层和治理层的责任。(2)明确财务报表审计目标。新准则规定,财务报表审计的目标是注册会计师通过执行审计工作,对财务报表的下列方面发表审计意见:财务报表是否按照适用的会计准则和相关会计制度的规定编制;财务报表是否在所有重大方面公允反映被审计单位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这个规定与原有的规定没有太大区别,但是新准则中明确提出,财务报表审计属于鉴证业务,注册会计师的审计意见旨在提高财务报表的可信赖程度。(3)修订审计范围的定义。新准则指出,财务报表的审计范围是指注册会计师为实现财务报表审计目标,根据审计准则和职业判断实施的恰当的审计程序的总和。在确定拟实施的审计程序时,注册会计师应当遵守与财务报表审计相关的各项审计准则。恰当的审计程序是指审计程序的性质、时间和范围是恰当的。一是审计程序的性质指审计程序的目的和类型。目的包括:通过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识别、评估重大错报风险;通过实施控制测试,明确内部控制运行的有效性;通过实施实质性程序,发现认定层次的重大错报。类型则包括检查、观察、询问、函证、重新计算、重新执行和分析程序。二是审计程序的时间是指注册会计师何时实施审计程序,或指审计证据适用的期间或时点。三是审计程序的范围是指实施审计程序的数量,包括抽取的样本量,对某项控制活动的观察次数等。审计范围受到限制是指由于客观原因或者被审计单位施加的限制,注册会计师未能实施根据审计准则和职业判断应当实施的审计程序,从而未能获取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4)要求注册会计师在审计过程中始终保持职业怀疑态度,并明确在财务报表审计中注册会计师只能提供合理保证。新准则要求,在计划和实施审计工作时,注册会计师应当保持职业怀疑态度,充分考虑可能存在导致财务报表发生重大错报的情形。新准则指出,注册会计师按照审计准则的规定执行审计工作,能够对财务报表整体不存在重大错报获取合理保证。由于审计中存在的固有限制影响注册会计师发现重大错报的能力,注册会计师不能对财务报表整体不存在重大错报获取绝对保证,即只能提供合理保证。(5)引进新的审计模型。新准则对审计风险模型作了重大改变,将原审计风险模型修正为:审计风险:重大错报风险x检查风险,审计风险取决于重大错报风险和检查风险,是两者的综合风险。重大错报风险要求注册会计师站在风险的高度上把握审计过程,以风险为导向进行审计,强化了风险意识,注册会计师对于重大错报风险的评估贯穿于审计的整个过程。改变后的审计风险模型使得注册会计师从更高的层次上把握重大错报风险,要求注册会计师必须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包括内部控制),以充分识别和评估财务报表重大错报风险,并针对评估的重大错报风险设计和实施进一步审计程序(包括控制测试和实质性测试),以降低注册会计师的审计风险。在目前经济不确定性增大的环境下,显然新的审计风险模型更能满足风险控制的要求,并且可操作性较强。
(二)第1211号准则 第1211号准则是在借鉴国际审计与鉴证准则第315号基础上出台的新准则,将取代我国原有的《独立审计准则第21号――了解被审计单位情况》、《独立审计准则第9号――内部控制与审计风险》和《独立审计准则第20号――计算机信息系统环境下的审计》,以克服旧准则相互分离、缺乏有机融合的缺陷。根据《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101号――财务报表审计的目标和一般原则》要求,注册会计师在审计过程中应当贯彻风险导向审计的理念,围绕重大错报风险的识别、评估和应对,计划和实施审计工作。其中如何识别和评估重大错报风险,构成了注册会计师应对重大错报风险的前提。注册会计师如何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了解哪些具体的内容,了解后如何对重大错报风险进行评估,如何将了解和评估的过程、结果与管理层和治理层进行沟通,在审计工作底稿中应当对哪些内容进行记录,本准则对这些问题做了明确规范,其修订的主要内容有:(1)注册会计师审计的总体要求: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是必要程序;了解的目的是识别和评估财务报表重大错报风险,设计和实施进一步审计程序;了解的程度应当足够实现了解的目的。与独立审计准则中的规定不同,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内外部环境是注册会计师审计过程中必须实施的程序,
也是风险导向审计的核心。(2)风险评估程序的概念及项目组内部讨论的要求。风险评估程序是指为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而实施的程序。风险评估程序包括:询问被审计单位管理层和内部其他相关人员;分析程序;观察和检查。注册会计师在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的整个过程中,结合了解的内容和被审计单位业务的特点运用相应的风险评估程序,并利用风险评估程序所获取的信息评估重大错报风险,并可能随着不断获取审计证据而作出相应的变化。如果通过实施进一步审计程序获取的审计证据与初始评估获取的审计证据相矛盾,注册会计师应当修正风险评估结果,并相应修改原计划实施的进一步审计程序,实施风险评估程序之后项目组内部必须进行讨论。注册会计师通过风险评估程序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后,需要对财务报表重大错报风险进行评估,评估重大错报风险需要运用专业判断,必须由项目组内部讨论来完成,项目组内部讨论可以有效降低审计风险。在原准则中,评估固有风险、控制风险也需要专业判断,但并没有需要项目组共同讨论的规定。一是讨论的目标。项目组通过讨论可以使成员更好地了解在各自分工负责的领域中,由于舞弊或错误导致财务报表重大错报地可能性,并了解各自实施审计程序的结果如何影响审计的其他方面,包括对确定进一步审计程序的性质、时间和范围的影响。二是讨论的内容。项目组应当讨论被审计单位面临的经营风险、财务报表容易发生错报的领域以及发生错报的方式,特别是由于舞弊导致重大错报的可能性。三是参与讨论的人员。注册会计师应当运用职业判断确定项目组内部参与讨论的成员。项目组的关键成员应当参与讨论,如果项目组需要拥有信息技术或其他特殊技能的专家,这些专家也应当参与讨论。项目组的讨论不要求所有成员每次都参与讨论,参与讨论人员的范围受项目组成员的职责、经验和信息需求的影响。四是讨论的时间和方式。项目组应当根据审计的具体情况,在整个审计过程中,持续交换有关财务报表发生重大错报可能性的信息。项目组在讨论时应当强调在整个过程中保持职业怀疑态度,警惕表明舞弊或错误导致的重大错报可能已经发生的信息或其他迹象,并对这些迹象进行追踪。通过讨论,项目组成员可以交流和分享在整个审计过程中获得的信息,包括可能对重大错报风险评估产生影响的信息或有关针对风险实施的审计程序的信息。(3)注册会计师应尽到的相关职责。对注册会计师应当从哪些方面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作了详细的定义:行业状况、法律环境与监管环境以及其他外部因素;被审计单位的性质;被审计单位对会计政策的选择和运用;被审计单位的目标、战略以及相关经营风险;被审计单位财务业绩的衡量和评价;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这些内容是新准则的重要内容,值得注意的是对被审计单位的了解不仅局限于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对以上新准则中有相应的章节进行具体的阐述,使得注册会计师思考的是究竟哪些方面去了解被审计单位,而不像原有准则中是比较模糊的概念,这样做可以有效防止了解的不彻底影响审计工作,低估重大错报风险。(4)明确了注册会计师了解内部控制的定位。注册会计师需要了解和评价的内部控制只是与财务报表审计相关的内部控制,并非被审计单位所有的内部控制。因为注册会计师审计的目标是对财务报表是否不存在重大错报发表审计意见,注册会计师考虑与财务报表编制相关的内部控制,但目的并非对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发表意见。(5)明确了注册会计师评估两个层次的重大错报风险。在对重大错报风险进行识别和评估后,注册会计师应当确定识别的重大错报风险是与特定的各类交易、账户余额、列报的认定相关,还是与财务报表整体广泛相关,进而影响多项认定。某些重大错报风险可能与特定的各类交易、账户余额、列报的认定相关。如被审计单位存在复杂的联营或合资,这一事项表明长期股权投资账户的认定可能存在重大错报风险。又如被审计单位存在重大的关联方交易,该事项表明关联方及关联方交易的披露认定可能存在重大错报风险。某些重大错报风险可能与财务报表整体广泛相关,进而影响多项认定。如在经济不稳定的国家和地区开展业务、资产的流动性出现问题、重要客户流失、融资能力受到限制等,可能导致注册会计师对被审计单位的持续经营能力产生重大疑虑。又如管理层缺乏诚信或承受异常的压力可能引发舞弊风险,这些风险与财务报表整体相关。(6)提出了特别风险的概念,需要特别考虑的重大错报风险即为特别风险,并根据风险的性质、潜在错报的重要程度和发生的可能性判断风险是否属于特别风险。如风险是否属于舞弊风险;交易的复杂程度;风险是否涉及重大的关联方交易等。(7)提出了对仅通过实质性程序无法应对的重大错报风险的处理方法。仅通过实质性程序获取的审计证据无法将认定层次的重大错报风险降至可接受的低水平,注册会计师应当评价被审计单位针对这些风险设计的控制,并确定其执行情况。在被审计单位对日常交易采用高度自动化处理的情况下,审计证据可能仅以电子形式存在,其充分性和适当性通常取决于自动化信息系统相关控制的有效性,注册会计师应当考虑仅通过实施实质性程序不能获取充分、适当审计证据的可能性。如果认为仅通过实施实质性程序不能获取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注册会计师应当考虑依赖的相关控制的有效性,并对其进行了解、评估和测试。(8)将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过程中获得的信息记录与工作底稿中。此类信息包括项目组对由于舞弊或错误导致财务报表发生重大错报的可能性进行的讨论,以便得出的重要结论;对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各个方面的了解要点、信息来源以及实施的风险评估程序;在财务报表层次和认定层次识别、评估出的重大错报风险;识别出的特别风险和仅通过实质性程序无法应对的重大错报风险,以及对相关控制的评估。
(三)第1231号准则 第1231号准则是在借鉴国际审计与鉴证准则第330号的基础上出台的一个全新的准则,将取代原有的《第21号――了解被审计单位情况》、《第9号――内部控制与审计风险》和《第20号――计算机信息系统环境下的审计》。根据《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101号――财务报表审计的目标和一般原则》的要求,注册会计师在审计过程中应当贯彻风险导向审计的理念,围绕重大错报风险的识别、评估和应对,计划和实施审计工作。其中《第1211号――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并评估重大错报风险》规范了注册会计师通过实施风险评估程序,识别和评估财务报表层次以及各类交易、账户余额、列报认定层次的重大错报风险,注册会计师针对已评估的财务报表层次的重大错报风险如何确定总体应对措施,针对已评估的认定层次的重大错报风险如何设计和实施进一步审计程序,进一步审计程序的性质、时间、范围如何确定和实施,如何评价实施审计程序收集的审计证据的充分性和适当性,在审计工作底稿中将对哪些审计工作进行记录等,对这些问题的明确规范是第1231号准则的核心内容。其修订的主要内容有:总体要求、针对重大错报风险的总体反应、审计程序的不可预见性、总体方案和进一步审计程序、控制测试的相关要求、实质性程序及相关要求、审计的相关要求、审计工作记录。(1)明确提出了对注册会计师审计的两个总体要求:审计程序的总体要求,注册会计师应
当对评估的财务报表层次重大错报风险确定总体应对措施,并针对评估的认定层次重大错报风险设计和实施进一步审计程序;职业判断的总体要求,注册会计师在确定总体应对措施以及设计和实施进一步审计程序的性质、时间和范围时应当运用职业判断。(2)首次提出了注册会计师应当针对评估的财务报表层次重大错报风险确定下列总体应对措施:向项目组强调在收集和评价审计证据过程中保持职业怀疑态度的必要性;分派更有经验或具有特殊技能的审计人员,或利用专家的工作;提供更多的督导;在选择进一步审计程序时,应当注意使某些程序不被管理层预见或事先了解;对拟实施审计程序的性质、时间和范围作出总体修改。(3)强调审计程序的不可预见性要求。注册会计师针对评估的财务报表层次重大错报风险确定的总体应对措施中强调增强审计程序的不可预见性,因此,注册会计师在设计拟实施审计程序的性质、时间和范围时,为了避免既定思维对审计方案的限制,避免对审计效果的人为干涉,从而使得针对重大错报风险的进一步审计程序更加有效,注册会计师要考虑使某些程序不被审计单位管理层预见或事先了解。(4)首次提出了两种总体方案和进一步审计程序的概念。两种总体方案分别为实质性方案和综合性方案,实质性方案是指注册会计师实施的进一步审计程序以实质性程序为主;综合性方案是指注册会计师在实施进一步审计程序时,将控制测试与实质性程序结合使用。而所谓的进一步审计程序是相对风险评估程序而言的,是注册会计师针对评估的各类交易、账户余额、列报认定层次重大错报风险实施的审计程序,包括控制测试和实质性程序。(5)重新界定了注册会计师实施控制测试的两种情形,当存在下列情形之一时,注册会计师应当实施控制测试:在评估认定层次重大错报风险时,预期控制的运行时有效的;仅实施实质性程序不足以提供认定层次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6)强调了实施控制测试获取审计证据的重要性。即认为仅实施实质性程序获取的审计证据无法将认定层次重大错报风险降至可接受水平,注册会计师应当实施相关的控制测试,以获取控制运行有效性的审计证据。(7)增加了“重新执行”的控制测试取证方法。根据第1301号审计证据准则,注册会计师获取审计证据的具体程序中将六种具体的取证方法修改为八种,即检查记录或文件;检查有形资产;观察;询问;函证;重新计算;重新执行;分析程序。其中增加了“重新执行”控制测试的取证方法。(8)严格限制了注册会计师无限期或过长时间内不实施测试的做法。如果拟信赖的控制自上次测试后未发生变化,且不属于旨在减轻特别风险的控制,注册会计师应当运用职业判断确定是否在本期审计中测试其运行有效性,以及本次测试与上次测试的时间间隔,但两次测试的时间间隔不得超过两年。(9)首次明确区分“控制运行的有效性”与“控制是否得到执行”。注册会计师在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时需要实施风险评估程序。注册会计师在确定控制是否得到执行而实施的某些风险评估程序可能提供有关控制运行有效性的审计证据。注册会计师可以考虑在评价控制设计和获取其得到执行的审计证据的同时测试控制运行有效性,以提高审计效率。两者的区别如(表1)所示。(10)首次明确期中进行控制测试的考虑。如果注册会计师在期中实施控制测试程序,即使注册会计师已获取有关控制在期中运行有效性的审计证据,仍然需要考虑如何能够将控制在期中运行有效性的审计证据合理延伸至期末,以确保针对期中至期末这段剩余期间获取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如果已获取有关控制在期中运行有效性的审计证据,并拟利用该证据,注册会计师应当实施下列审计程序:首先,获取这些控制在剩余期间变化情况的审计证据。针对期中已获取过审计证据的情况,如果这些控制在剩余期间没有发生变化,注册会计师可能决定信赖期中获取的审计证据;如果这些控制在剩余期间发生了变化,注册会计师需要了解并测试控制的变化对期中审计证据的影响。其次,确定针对剩余期间还需获取的补充审计证据。针对期中已获取过审计证据的情况,如果这些控制在剩余期间发生了变化,注册会计师应当考虑下列因素:评估的认定层次重大错报风险的重大程度。评估的重大错报风险对财务报表的影响越大,注册会计师需要获取的剩余期间的补充证据越多;在期中测试的特定控制。如对自动化运行的控制,注册会计师更可能测试信息系统一般控制的运行有效性,以获取控制在剩余期间运行有效姓的审计证据;在期中对有关控制运行有效性获取的审计证据的程度。如果注册会计师在期中对有关控制运行有效性获取的审计证据比较充分,可以考虑适当减少需要获取的剩余期间的补充证据;剩余期间的长度。剩余期间越长,注册会计师需要获取的剩余期间的补充证据越多;在信赖控制的基础上拟减少进一步实质性程序的范围。注册会计师对相关控制的信赖程度越高,通常在信赖控制的基础上拟减少进一步实质性程序的范围就越大。在这种情况下,注册会计师需要获取的剩余期间的补充证据越多;控制环境。在注册会计师总体上拟信赖控制的前提下,控制环境越薄弱(或把握程度越低),注册会计师需要获取的剩余期间的补充证据越多。(11)明确了实质性程序概念和内容。实质性程序是指注册会计师针对评估的重大错报风险实施的直接用以发现认定层次重大错报的审计程序。包括对各类交易、账户余额、列报的细节测试以及实质性分析程序。(12)明确了对于特别风险的专门应对程序。如果认为评估的认定层次重大错报风险是特别风险,注册会计师应当专门针对该风险实施实质性程序;如果针对特别风险仅实施实质性程序,注册会计师应当使用细节测试,或将细节测试和实质性分析程序结合使用,以获取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13)首次提出了是否在期中实施实质性程序。注册会计师如果在期中实施了实质性程序,仍然需要消耗进一步的审计资源使期中审计证据能够合理延伸至期末,注册会计师应当考虑是否在期中实施实质性程序。(14)指明了财务报表审计是一个累计和不断修正的过程。随着计划的审计程序的实施,如果获取的信息与风险评估时依据的信息有重大差异,注册会计师应当考虑修正风险评估结果,并据以修改原计划的其他审计程序的性质、时间和范围。(15)明确了注册会计师应当针对评估的风险设计细节测试。如在针对存在或发生认定设计细节测试时,注册会计师应当选择包含在财务报表金额中的项目,并获取相关审计证据;针对完整性认定设计细节测试时,注册会计师应当选择有证据表明应包含在财务报表金额中的项目,并调查这些项目是否确实包括在内。(16)明确了审计工作记录要求。注册会计师应当针对评估的重大错报风险实施的程序进行充分的审计工作记录。包括记录:对评估的财务报表层次重大错报风险采取的总体应对措施;实施进一步审计程序的性质、时间和范围;实施进一步审计程序与评估的认定层次重大错报风险的联系;实施进一步审计程序的结果。
(四)第1301号准则 第1301号准则是在借鉴国际审计与鉴证准则第500号的基础上,对我国原有的《独立审计准则第5号――审计证据》进行修订而形成的。此次重大修订的内容有:(1)拓展了审计证据的内涵。原审计证据准则将审计证据定义为“注册会计师在执行审计业务过程中,为形成审计意见所获取的证据”。原审计证据准则对审计证据的内涵界定比较窄,注册会计师收集
的审计证据更多体现的是与财务报表会计记录相关的信息。修订后审计证据准则将审计证据定义为“注册会计师为了得到审计结论、形成审计意见而使用的所有信息”。新审计证据准则对审计证据的内涵要宽泛得多,不仅包括与财务报表会计记录相关的信息,还包括其他信息。如(图1)所示。
其中,第一类审计证据是“财务报表依据的会计记录中含有的信息”。会计记录中含有的信息是最基本信息。构成了财务报表最主要的内容,一般包括对初始分列的记录和支持性记录,如支票、电子资金转账记录、发票、合同、总账、明细账、记账凭证和未在记账凭证中反映的对财务报表的其他调整,以及支持成本分配、计算、调节和披露的手工计算表和电子数据表。第二类审计证据是“其他信息”。其他信息是用来印证会计记录中含有的信息是否真实、完整,指导注册会计师如何识别、评估财务报表重大错报风险,一般包括:注册会计师从被审计单位内部或外部获取的会计记录以外的信息,如被审计单位会议记录、内部控制手册、函证函的回函、分析师的报告、与竞争者的比较数据等;通过询问、观察和检查等审计程序获取的信息,如通过检查存货获取存货存在性的证据等;自身编制或获取的可以通过合理推断得出结论的信息,如注册会计师编制的各种计算表、分析表等。(2)引进了“认定”的概念。原审计证据准则未将“认定”写进准则,整个审计准则体系对“认定”概念重视不够,新审计证据准则引入“认定”概念,并要求注册会计师详细运用认定指导具体审计目标,根据具体审计目标来设计和确定进一步审计程序。(3)将获取审计证据的程序区分为总体程序和具体程序。原审计证据准则只列了六种具体的取证方法。修订后的审计证据准则将注册会计师获取审计证据的程序区分为总体程序和具体程序,总体程序增加了风险评估程序,即包括风险评估程序、控制测试和实质性程序;具体程序中将六种具体的取证方法修改为八种,具体包括的内容前文已述及。其中,将“监盘”程序进行细分,因为“监盘”是“检查记录或文件”、“检查有形资产”、“观察”等具体审计程序的复合程序;增加“重新执行”具体程序;将原来的“计算”和“分析性复核”分别修改为“重新计算”和“分析程序”。(4)新增风险评估程序。根据风险导向审计准则体系的要求,注册会计师应当通过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识别重大错报风险,并针对评估的重大错报风险设计和实施进一步的审计程序,因此,在修订后的审计证据准则中增加“风险评估程序”,以此为手段通过了解情况作为评估财务报表层次和认定层次重大错报风险的基础。但风险评估程序并不能识别出所有的重大错报风险,虽然它可作为评估财务报表层次和认定层次重大错报风险的基础,但并不能为发表审计意见提供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为了获取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注册会计师还需要实施进一步程序,包括实施控制测试(必要时或决定测试时)和实质性程序。(5)新增“重新执行”的具体审计程序。重新执行是指注册会计师以人工方式或使用计算机辅助审计技术,重新独立执行作为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组成部分的程序或控制。如注册会计师利用被审计单位的银行存款日记账和银行对账单,重新编制银行存款余额调节表,并与被审计单位编制的银行存款余额调节表进行比较。
三、审计风险准则对注册会计师的影响
注册会计师简称CPA(Certified Public Account)是指依法取得注册会计师证书并接受委托从事审计和会计咨询、会计服务业务的执业人员,是中国的一项执业资格考试。从1991年开始实行的注册会计全国统一考试制度,1993年起每年举行一次,已举办16次,13万多人取得全科合格的成绩。具有高等专科以上学校毕业学历、或者具有会计或者相关专业中级以上技术职称的,都可参加注册会计师全国统一考试。
为境外专业人士参加中国注册会计师考试提供便利,更为在全球范围内吸引行业专业人才加入中国注册会计师队伍,提升中国注册会计师整体服务能力提供重要的机制。目前,中国注册会计师考试已在欧洲开设考场,于2007年1月26日至28日在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顺利举办。
历年考试情况
注册会计师考试是目前我国各类考试及格率最低、最难通过的资格考试之一。据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数据,自1991年以来,我国每年考试平均单科合格率非常低,这也使注册会计师证书成为“含金量”最高的证书之一。
考试体系设置
考试科目:《会计》、《审计》、《财务成本管理》、《经济法》、《税法》
考试时间:9月14日14:00~17:00审计
9月15日9:00~11:30税法14:00~17:30会计
9月16日9:00~11:30经济法14:00~17:30财务成本管理
考试合格及证书:
现行的考试办法规定,注册会计师全国统一考试的单科成绩有效期为5年。具体做法是:参加注册会计师考试的考生,在连续5年以内取得全部应考科目有效合格成绩者,可持成绩通知单或单科成绩合格证书,向参考地地方考试委员会办公室提出换发全科合格证书申请,由地方考办集中上报全国考办审核批复后,地方考办再将全科合格证书发放给考生。
考试通过率低的原因
通过上面的表格我们可以看到,注册会计师考试的平均通过率由1991年的近70%逐年降低,近年来一直维持率在10%上下。造成这一情况的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考试门槛高
在财经业内,注册会计师的地位毋庸置疑。与持证人数高达1200万的会计人员相比,注册会计师人数寥寥无几,注册会计师成为爬上金字塔顶的极少数人群。但是由于注册会计师在经济活动中地位重要,行业对其综合素质的要求非常高,这也成为考试设置高门槛的原因。
知识更新快
中国加入WTO以后与国际接轨的速度加快,会计、审计制度也在逐步与国际趋同。而各种经济政策调整包括经济法规的不断完善都被及时体现在注册会计师考试中。
据统计,注册会计师考试仅《经济法》一门功课的新知识年更新比率就在30%左右,所有课程的总更新比率在20%左右。而且,涉及新知识的试题数量在当年的考试试题总量中有时占40%。在2004年的注册会计师考试中,已涉及国家2004年7月才出台的新法规。而2005年的《经济法》考试教材中会涉及2005年1月25日出台的新法规。
报考策略失误
根据注册会计师的考试要求,考生必须在5年内全部通过5门课程考试,超过5年期限,起始第一年的科目成绩作废。因为有了这个政策,每年报考几门课就有学问了。根据以往的数字显示,每年全科报考的大有人在,但真正能通过考试的人却是少之又少。原因主要是大部分考生并不能很好地把握考试重点并合理的分配时间。同时准备考试的时间相对较短,考试教材厚度惊人,科目报多了容易 “胡子眉毛一把抓”,什么都看什么也复习不好,但如果只报一门,考试每门平均过关率也就在10%上下,谁有100%的把握能过?
培训水平差异大
从注册会计师考试的官方机构、民间培训学校及大学中获取的咨询基本可以了解到,选择正规、培训水平较高的培训班对通过考试有较大的帮助。随着注册会计师考试的不断发展,考生的需求不断增加,许许多多的培训机构应运而生。其中确实有一些机构能给予考生充分、良好、有效的培训指导,但也不乏一些机构滥于充数,完全以盈利为目的,而忽略对考生的培养。因此,考生在选择时不可大意和盲目,应尽量选择正规的培训机构。
注册会计师职业前景分析
注册会计师是市场经济中非常重要的一门世界性的热门职业,在经济发达国家,注册会计师、律师和医师是3个高收入的智力密集型职业。随着中国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的深刻变化,中国注册会计师行业得到了高度重视和迅猛发展。
注册会计师考试,主要是面向注册会计师行业培养高水平、国际化的财经后备人才,使之能够胜任注册会计师审计鉴证业务,以及专业性会计和管理咨询工作。同时也适合政府与事业单位、公司企业、金融证券机构等领域的会计和审计工作。目前,我国需要注册会计师约为35万人。因此,中国注册会计师行业在职场需求中将面临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会计师的业务范围得到不断拓展,已经从过去单纯的会计报表审计工作,进一步扩展和延伸到盈利预测审核、内部控制审核、会计报表审阅、会计咨询和会计服务等领域,服务对象已从最初的“三资”企业扩展到股份有限公司和国有企业。随着一系列金融、投资和企业改革措施的推出,以及市场体系的完善,尤其是经营权和所有权分离,以及所有权的多元化,出于对投资者和公众利益的保护,需要一个独立的专业人士,对企业财务报告的真实性进行审计,社会对高素质财经人才的需求更为突出。注册会计师十分注重专业能力、综合素质和国际视野的培养,已成为各大企业和金融证券机构竞相争抢的对象,因此注册会计师队伍的需求还将进一步扩大。目前市场上财务管理类职业竞争异常激烈,普通和初级财务人员明显供大于求,但高端人才却千金难觅。在一项名为中国未来十年紧缺人才资源的调查中,会计师位居榜首,尤其是通晓专业技术知识和国际事务的会计人才更为抢手,毫无疑问,注册会计师职业已经成为了人气较高的“金领一族”。
中国注册会计师职业的发展是必然趋势。经济全球化带来的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的自由流动,特别是跨国公司的发展和会计服务的跨国流动,是对注册会计师职业发展的新挑战,对以知识化、信息化为核心的专业服务业的国际化提出了新要求,要着力培养和形成能够承担国际审计业务、符合行业国际化发展要求的高层次人才队伍和注册会计师的人才队伍。目前国内会计师队伍特别是注册会计师中还主要是早期考核通过的年龄较大的一批人,而具有较全面的知识结构、熟悉国际会计准则和国际惯例的专业人才则奇缺。加上国内注册会计师后续教育的机会和渠道少,培训的层次也较低,使得目前的注册会计师获得新知识和提供新服务的能力十分有限。因此,国内会计界已经逐渐掀起了新一轮的培训和认证热潮,越来越多的人报名参加了注册会计师考试,这也使得注册会计师考试的报考人数一直居高不下。大家普遍认为,手握一张注册会计师资格证书才是能力和资历的体现。
目前注册会计师行业总体就业前景相当不错,除了在审计所担任执业会计师外,通过会计师资格考证,又具备一定财务管理工作经验的,不少都在企业担任财务总监或主管,对于有志从事财会行业的人员来说,想要在职场有一个美好的前景,注册会计师资格证书的考取不失为是一个理想的选择。
培训模式的转变
注册会计师考试的蓬勃发展为会计的教育培训创造了广阔的市场空间。为了能使自己顺利通过考试,越来越多的考生会选择参加相关的培训机构进行考前辅导。近年来,随着人民生活不平和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及电脑的普及和互联网的不断发展,远程教育应运而生。它作为教育产业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同时也作为传统教育的一种有益补充,已经被越来越多的考生认可与接受。在众多的培训机构中,中华会计网校无疑是业类的楷模。网校自2001年推出各类会计考试网上辅导以来,以其雄厚的师资力量、及时而准确的网上答疑、完美的网络虚拟课堂,赢得了广大学员的一致好评,在业界引起了强烈的反响。相比其他培训机构,其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学习时间、地点上的随心所欲
远程教育可以使考生根据自身的需要灵活地安排学习时间,完全突破了学习在时间、地点上的种种限制。考生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通过网络学习课程,很好地处理了工作、学习、生活三方面的矛盾,使自己真正掌握了学习的自,避免了上面授辅导班的来回路途奔波之苦,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用在学习上,充分享受学习的乐趣。
学习进度上的随意安排
由于个人的领悟能力和课程的难易程度各不相同,固定化、统一化的传统教育在教学进度上很难顾及个别人的学习特点,也不会因为某个考生的某个章节没有听懂就把整个课程重新再讲一遍,而远程教育的课件是事先做好了放在网上的,想学哪章,想学多久完全由考生自己掌握,熟悉的可以减少学时甚至不学,而自己较难理解的可以安排大量时间,完全不受任何的限制,对于听不懂的问题,可以反复听,直到听懂为止。
优秀教师资源共享
在传统教育中,由于各地的实际教学条件、教学资源情况千差万别,许多偏远地区的师资严重匮乏,良莠不齐,有的地区甚至没有师资,这些都制约着当地教育水平向高层次迈进。而网络教育优势就是可以把全国的优秀师资汇集到一起,使各个地区的学员都能听到名师讲授的课程,从而提高我国整体的教育水平。
充分的答疑时间
考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一个关键环节就是交流,这种交流包括考生与老师之间及考生与考生之间的交流,通过交流可以及时的发现和纠正、解决考生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传统教学中学生的答疑和老师的授课时间是混在一起的,答疑的时间多了,那么讲课的时间必然就少了,网络教学通过它特有的答疑工具,如:答疑板、论坛等工具将大家的提问延伸到了课堂之外,不再局限于有限的课堂时间,考生在学习中发现问题可以随时提问,并在短时间内得到细致的解答。同时可以查看别人所提到的问题,弥补自己学习中的不足。
交流范围扩大
怎样让学生轻松的学,怎样让学生又复习了会计的基本知识又学会了审计的基本方法,既掌握了审计学基本理论又能熟悉一般的审计实务中的具体工作,还要让想考注会的学生有一个坚实的专业基础。我们于2008年3月成立了审计学教学方法研究的课题组,针对我们的学生水平,在我们现有的师资条件下,经过一年多的总结、摸索、外出学习、请专家来、到实习基地考查,汇总了一些教学经验与方法,以供同行指教。
一、对学生的认知
会计专业的学生经过三年的学习,到底会了多少会计知识,对会计的基本理论掌握的怎样,实际的工作能力有吗?在开审计课前找学生座谈,这些学生基本上是院级或系级信息员,成绩好、对教学工作支持,对学生的基本情况了解。了解拿到会计证的情况,实际上我们几乎100%的学生在三年级都可以拿到会计证,会计师考试的知识层次是我们的基本要求,了解所有的本科学生在学院内的实习岗位上都有没有实习的经历。了解三年级的学生对审计有什么样的感性认识,去事务所打过工没有?了解了学生的基本情况后,我们课程组成员就有了第一手材料。在备课,教材的选用、参考书的选择上、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采用上,都可以有的放矢。
二、制定备课细则
备课是教学过程的起始环节,是教师在课堂讲授之前进行的教学设计准备工作。备课环节主要包括把握大纲、钻研教材、准备教学进度表和讲稿、设计教案、开发课件、准备教具等工作。我们采取的教学方法是集体备课,案。对备课的基本要求是:
1.明确备课目的。备课是为了学生“学好”,要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思想,克服“只重备教材,忽略备学生,轻视备方法”的做法,注重整体性,考虑全面性。
2.除认真、深入钻研教材外,必须广泛猎取和掌握丰富的相关知识,要特别注意吸收新思想、新信息,掌握本专业领域的新知识、充实备课内容。教师备课应紧扣教材,又不拘于教材,应参阅本课程其他教材或专著,深入钻研、分析,集众家之所长,择其精华而授之。
3.既考虑面向全体学生,又要兼顾差异教育,因材施教,克服教学中的片面性和一般化,讲究备课的针对性。要针对大纲、针对教材、针对授课对象,结合课程特点和自己的教学风格,使备课工作具有实效性。
4.掌握教材的内容、特点,弄清主要问题的来龙去脉及领悟关键内容的前因后果,精心构思教学内容的先后次序和重点内容的展开与深入步骤,做到条理分明,层次清楚,注意教学设计的层次性。
5.注重备课的计划性,对每一章节、每一单元的知识点认真进行梳理,对分析判断结果加以整理、归纳,编制学期教学进度计划表,并编写成教案。
三、重视课堂教学
我们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目标明确、内容正确、重点突出、条理清楚、方法恰当、仪态大方、语言艺术、板书合理。不同的章节用不同的教学方法。第一章,讲审计的起源,以“故事”的方式开始,逐渐引导学生明白民间审计的起源、政府审计的起源、内部审计的起源,然后引申审计的定义、审计的作用、本质、特点、对象。再从详细审计到资产负债表审计、再到报表审计、内部控制审计、风险导向审计,现代风险导向审计,这样层层进展让学生掌握审计的概况、现实、及未来的发展方向。法规这一章,则以48项审计准则为重点,讲述鉴证业务基本准则为导向,将48项准则的基本框架和基本内容做一个全面的概括。讲审计的方法、程序、内部控制时用“案例”教学法,由于这几章的内容比较枯燥,用案例引起学生的兴趣,再联系课本上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进一步讲解,达到深刻理解的目的。在审计抽样这一章中用“问题式”教学方法。“问题式”教学是以问题为核心,创立合理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研究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一种教学模式。审计抽样这一章的基本概念有27个,都是学生不熟悉的,这一章和统计学的知识联系紧密,在上课前让学生自己找不明白的问题、自己总结提出问题,上课时将27个概念联系起来共同分析,怎样用这些基本的理论来解决审计实务中的问题。实务的讲解以注册会计师考试的内容为参考,力求知识系统全面、然后精深,邀请我系参加注册会计师考试老师参加我们的课题组,共同商讨遇到的问题,让他们用课余时间给同学们讲解考试心得。
四、合理配置师资队伍
我们系有四位审计老师,高级会计师/副教授、审计师/讲师、讲师、注册会计师,年龄结构合理,全是硕士。审计专业教师的专业搭配比较合理。需要改进的地方是:要在财务审计教师的基础上,配备擅长工程造价、风险管理、法律法规等的专业教师,以满足审计教学的需要。长远看在师资的形成上,一方面可以让现有审计教师去进修管理、工程等相关的专业知识,一方面可以从管理专业、工程专业和法律等专业要一些年轻的师资,对其培训审计方面的知识,形成以财务、风险、绩效管理、投资审计等多方向、多专业的师资队伍,以满足审计教学的需要。
五、根据实际情况安排教学内容
在教学体系的安排上,现有的教材基本上是先理论后实务,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打乱课本顺序,帮助学生根据具体实务操作案例理解审计理论。
六、重视案例教学法
我们一直在尝试中国地质大学经管学院张雪梅教授的案例教学法。用“选择案例―介绍案例―分析案例―应用理论―总结归纳―形成理论体系。案例的选择来自报刊书籍,有时是自己编的,国内的多,但是我们要求精而少,有启发性,只有这样才可以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促使他们进行分析和思考。
(一)近三年考试题目类型及分数 从上表中可见,今年的《财务成本管理》考试题型仍包括客观题和主观题两部分。客观题包括单选题、多选题和判断题;主观题包括计算题和综合题。
但三年的《财务成本管理》题量在逐年下降,客观题和主观题的比例也相应变为36%和64%,客观题分数比重下降,主观题分数比重上升,其中值得关注的是判断题由原来的每题判断正确的得1分判断错误的倒扣1分,今年变成了判错倒扣0.5分;显然.改变了考试规则,相应的提高了得分率,结合整个卷面试题难度系数的下降,笔者保守估计今年的合格率不会低于15%;但主观题的题量上升到了7题,命题更注重对考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分析能力,不过主观题的难度却在下降,比如计算题第4题“修正的相对价值法”、综合题第2题“时机选择期权决策”,就是教材例题的重演。
(二)近三年命题各章所占题量及分值的分布从上表可以看出,2007年考卷第四章财务估计、第十章企业价值评估以及第十一章期权估价这三章财务管理核心内容合计考分竟达50分,这也足以说明2007年考题主要集中考核实务操作能力,尤其是重视应用、分析、综合与评价能力的测试,减少了对记忆能力和理解能力的测试,以通过试题评价考生的基本执业能力,基本符合注册会计师考试命题的基本原则:全面考核,突出重点,理论联系实际,注重考查考生从事注册会计师执业的实务操作能力。但今年考卷中第五章投资管理、第十四章成本控制没有考分。
由于2007年《财务成本管理》教材修订、新增内容占教材总量的20%左右,但其修订、新增内容出题的分值将近50%,比如,第一道综合题通过编制预计利润表和资产负债表利用实体现金流量法、股权现金流量法和经济利润法的股权价值评估、第二道综合题时机选择期权的决策,几乎都是今年教材修订或新增内容。由此可见,注册会计师考试财务成本管理教材每年都有调整,而每年调整的内容就成为当年命题的重点所在,2007年试卷的这个特点尤为突出。
通过上面扼要分析可知,考生有效地借鉴以前年度试题,对于更好地把握财务成本管理的知识结构和考试命题方向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但考生要严格按照考试大纲规定的范围和指定的辅导教材认真进行全面、系统的学习,而且要对注册会计师资格考试情况和要求有所了解,并进行有针对性的学习准备,这才是广大考生相关的有力保障。
二、对2008年CPA考生应试的几点启示
(一)命题覆盖面宽,重点突出,与注册会计师执业联系密切 从近三年试题分析中,不难看出,财务成本管理考试知识覆盖面广,指定辅导教材中的几乎各章都有考题(2007年除外);因此,考生一定要按大纲规定范围全面复习准备,放弃盲目猜题押题的侥幸心理。但是,财务成本管理知识体系本身是有重点的,考生应当在全面熟悉辅导教材的基础上,善于从中归纳出各章节的重点内容,再进一步地进行有重点的学习和准备。教材的重点内容往往是考试的重点,在学习时,对重点内容要多看、多做练习.力求熟练掌握教材的重点内容。难点内容往往是学习备考过程中的绊脚石,要花功夫突破难点。难点内容有些是共同性的,有些内容则因人而异。突破难点的方法是,认真阅读教材相关的内容,理解教材的思路。同时,对教材的例题反复阅读、体会。
我国审计准则的建设也得到了有关国际组织的积极评价与肯定。2005年11月29日,我国就审计准则国际趋同问题与国际审计与鉴证准则理事会举行了会谈。会谈后,双方共同签署发表了联合声明,声明中,国际审计与鉴证准则理事会对中国在审计准则国际趋同方面所做的努力和取得的重大进展表示高度赞赏,认为这种努力和进展为发展中国家和经济转型国家树立了典范。需要强调的是,2005年的会计、审计准则建设工作,我们除了考虑国际趋同外,更加重视中国的经济、法律、会计职业发展水平等方面的特殊性,使中国会计、审计准则既符合中国的实际情况,又适应国际化的趋势。比如,在准则体例上,我们采用了中国法律“章节加条文”的形式,没有简单地搬套国际准则所采用的“引言、范围、定义、内容”等方式,以更加符合中国法律用语和行文习惯;在准则内容上,尽可能考虑中国经济的发展阶段和特殊情况。2005年各位委员共同致力于会计、审计准则的建设工作,有的亲自主持会计准则的研究课题,有的对征求意见稿提供了有真知灼见的咨询建议,为准则体系的建设和完善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总的来说,在诸位委员和社会各方面的努力下,准则体系建设目标明确,思想统一,时间短,速度快,效率高,兼顾了顺应我国市场经济发展与国际趋同的需要,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绩。
二、齐心协力,再接再厉,做好会计、审计准则体系的贯彻实施工作
会计、审计准则体系的起草与修改工作已进入最后阶段,目前我们正在进行准则之间的协调和统稿工作,准备在2006年2月初全部完成。2月15日正式对外,2007年1月1日起实施。因此,下一步的工作重点是如何确保这些新准则能够贯彻落实到位。
却无法磨灭那心中的执念
无数次梦梦醒醒
纵韦编三绝
亦非只获那一纸证书江
江湖人言,注册会计师考试,难考也,个中艰辛,酸甜苦辣,言语难表。
历年参加全国注册会计师考试者数以十万计,能一次通过考试的考生更是凤毛麟角,屈指可数。2009年,又逢拥日制度之变,新制度下加增“公司战略与风险管理”科目,并且两日之内连考六门。车轮战下,难度可想而知。
中华会计网校(www,),会计类考试培训素成绩斐然,享誉海内。毫无意外,2009年注册会计师新制度考试,共有二十多名网校学员一次通过了专业阶段审计、财务成本管理、经济法、会计、公司战略与风险管理、税法六科目的考试,诚可谓“名门辈有人才出”。
天赋?抑或运气?还是勤奋?
细细探究,这些青年才俊,勤奋律己、善于规划、信念坚定、心态积极,他们的成功秘籍,更是值得我们学习借鉴。小编此处不再赘言,且看CPA考试英雄志第二季。
王兆卿
毕业于北京大学阿拉伯语系,现任职于普华永道会计师事务所从事审计工作。
英雄秘籍
我主要分三轮学习,第一轮通读整本教材,通常用2-3天时间一口气看完单科,不要用考试和死记硬背的心态来看,期间注意对教材逻辑性的把握,掌握教材的逻辑结构。第二轮是精读教材和做习题,这个阶段我一般是两门课一起看,单科不会连续做题和学习超过两个小时,注意劳逸结台。第三轮是强化巩固,我是通过“重”做《梦想成真》的综合题和简答题,以及每科后面汇总的综合题来完成的。冲刺阶段主要翻书和做模拟卷。
各科还有一些注意事项:会计比较强调做题,建议多做分录,后期的企业合并的综合题也需要反复练习,做题时,必须要把分录写下来,不能织在脑子里想,审计主要还是做题,尤其是历年考题,最好联系会计处理,同时从流程、风险、控制的角度自己多思考-经济法考点多,建议多思考为什么法律会这样规定,这样规定有什么益处,可以帮助记忆;税法跟着叶青老师学,一般所有必要的东西就可以掌握了,财管以理解为主,需要多做题目练习,简答题、综合题可能需要多做几遍才能熟练。公司战略考点其实很多,审计和财管均有所涉及,普遍预期不会难。除了经济法相对独立外,单科之间均有一定的联系,所以几科同时准备也有事半功倍之效。至于是集中精力攻克一两科,还是遍地撒网就要视时间、精力等自身情况量力而为了。
小编煮酒
王兆卿,一名文科语言类本科生,在准备考CPA之前上过一门学校会计的通选课,除此之外没有接触过会计相关的课程。
无疑,他是善于学习的,善于把握核心内容,也善于有效利用时间,2月中旬开始准备,5月收到教材后开始集中学习,每周学习时间约50小时,对于同时准备六科来说,时间并不太多。然而,他首先对六科能有清晰的认识,理解各科的逻辑联系与特点,能够迅速掌握各科的学习方法与学习技巧。他对各科实质的认识深入,其方法亦经证明是行之有效的。此等备考秘籍,大家何不借鉴参考?
陈菊华
广西师范学院会汁专业自考,现任职干广州智合会计师事务所
英雄秘籍
我平均每天坚持7小时以上的学习时间,并将学习计划贴在书房最显眼处,每天提醒自己。学习过程中我总结了几点心得:
一、首先要对自己有信心,坚信自己一定行。真正用心,专心去学习,并持之以恒。
二、制定合理的学习计划。对于每门课程的学习一般分三个阶段学习:第一阶段,通读全书,了解教材的知识体系。第二阶段是精读书本,理解透彻,全面掌握,并进行习题练习。第三阶段是抓重点并进行强化记忆,做适量试题。
三、抓住重点,对于每年必考的章节,比如合并报表和长期股权投资,类似这些重点的章节一定要弄懂弄透。
最后,我还想说一句就是千万不要死读书,多去理解,多想想为什么要这么做,当你真的理解时,我想离考试通过就不会太远了。
小编煮酒
凡事预则立,不立则废。陈菊华非常自律,有条理,有计划。她为制定一个切实可行的学习计划,并坚持执行之。备考CPA,或者寻找成功之路,都离不开持之以恒的执着信念。
学习是一个富有成就感与痛苦的漫长过程,我们不能奢望能一步登天,运气永远是眷顾有准备的人。相信自己,相信天道酬觐坚信努力就会有进步,坚持必定有效果。
执着不等于蛮干。学习又是一个讲究方法的过程。要多思考,多总结,多问几个为什么,理解字面背后真正实质后,你会发觉豁然开朗,CPA考试或许真不过尔尔。
李飞元
现供职于安永会计师事务所上海分所
英雄秘籍
很早就听说CPA考试很难通过,那时的我还真有些不服气,于是从一开始就打定主意一次报六门。当然我心里清楚,要想实现这个目标,没有辛勤的付出是不可能的。事务所的工作比较繁忙,我每天都在争分夺秒看书,听网校老师的授课。在备考CPA时,看教材是至关重要的。看书可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也要讲究方法,看书要有一定的连续性,不急不躁,看它到底要我们学什么,要多利用且善于利用网校资源,不懂的地方,可以多听几遍课,或者隔三差五回来听听那些不懂的疑难知识点。要详细研读新教材:每句话,每个字都要看到,看明白,抓住每一个知识点,可以在书中作标记,以便后来加快看书的速度,一定要注意新增或者有改动的部分,因为这些新增知识点每年考题中基本都会涉及乳复习过程中,时间分配也要合理,一般在新教材出来时开始,我们可以边看教材边做练习,这样每一章节的内容都比较容易消化,也更容易把握住重点。
小编煮酒
准备CPA考试,看教材至关重要,正所谓万变不离其宗,我们只要把教材读懂,那便是成功的基础。李飞元将其读教材的秘籍毫无保留倾囊相授,您掌握了吗?
请大家一定要记住这句话:“有者事竞成”。只要你拥有了自信心,目标就完成了一半。自信+努力=成功。为了不要心惊胆颤地上考场,不要忐忑不安地等待成绩公布,不去承受失败的痛苦,总的原则托是:从现在开始,我们必须充分利用每一分毒,一定要尽早地达到胸有成竹的程度。这样,我们才可以轻松地走上考场。发挥出最好的水平,收获自己的理想。
杨立敏
复旦大学生物化学学士,遗传学硕士
英雄秘籍
我是一个零基础学员,报名中华会计网校注会辅导班之前从来没有学过会计,更不知会计上的借、贷为何物。单凭自己在家啃书本,我绝对不可能在这么短的时间内通过六科考试。我觉得对我帮助最大的是基础班和答疑板,其次是冲刺班和模拟题。网校名师考试辅导经验丰富,讲课深入浅出,能帮助我很快抓住每一科的重点和精髓,轻松突破难点。
个人感悟:早期学习中要以考100分为目标,以考100分的精神来学习,注会考试难就难在既有广度,又有深度,要在全面学习的基础上对重点深入练习才有希望通过;考前3天,再调整心态,想60分万岁。不要神话任何模拟题和所
谓的重点,模拟题的作用是帮助你了解出题风格套路、训练解题思路和检查你对各个知识点的学习效果,漏洞,如果不整体系统复习,就算把模拟题倒背如流也别指望通过注会。
小编煮酒
杨立敏的秘籍非常值得大家借鉴。
首先,必须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不急于求成,重视平时的扎实学习,一步一个脚印,充分利用参加网校辅导的各种资源,在基础夯实的平台上积极进取,成功不再遥远。
其次,保持良好的考试心态。杨立敏曾说,既然报了名就要参加考试,看着空荡荡的考场,能出考就已经说明你比那些人强了;考试时感觉不好也不要紧,毕竟神人很少,你不会的别人也不会,你觉得难的别人也觉得难,坚持考完也许奇迹就会发生。
邱雷
毕业于墨尔本大学应用金融专业,现就职于某基金公司从事财务工作
英雄秘籍
我主要是通过中华会计网校相应的讲义进行自学,不懂的地方再着重听课件,讲义十分有用老师总结概括的十分好,基本考点都触及了。其实有了好的资源,关键是要每天抽时间看书,时间是挤出来的。我的时间安排是基本每天看书4小时以上,周末基本是排除干扰,一切以读书为主,看完一章做一章的习题,难题做记号,下次复习时再看,应试指南题目我基本做了2遍以上,再加上网上课程的每章练习题也做了2遍。8月起开始做最后六套模拟题及网站上的模拟题。
考前一个星期,最好能请假,在家调养身心,集中精力备考。注意一定要保持睡眠,注意饮食,适当运动,以最佳状态迎接挑战a在这一周,主要是查漏补缺,建议平时把一些难点、重点写在一张纸上,这一个星期主要看这张纸。
小编煮酒
别人优秀的学习经验、学习方法,我们都看了不少,然而,仅仅看过而已,真正能“拿来主义”坚持长期为我所用却并不多见。我们多数人都是工作之余备考GPA,工作、生活的疲惫与压力,总是能成为我们“两天打渔、三天晒网”的借口。时间是挤出来的,就如邱雷所言。任何好的学习方法,都是建立于一定时间付出之上,从来没有一蹴而就的捷径。勤习内功,方能有朝一日打通任督二脉。
张帆
我从2009年2月正式辞职在家学习,5月考完中级会计职称后,全力学习注册会计师新制度6门课程以及参加考试,每天的学习时间为早8点至晚9点,前后共进行了六阶段的复习:第一阶段:在听课的同时,将重点在书上划出,以便以后的学习阶段总结、复习;第二阶段:将所有的重点分门别类的全部总结出来,以便以后的学习阶段复习;第三阶段:做习题,并且将错题特殊标出,以便以后再次练习;第四阶段:做模拟试题,并且将错题特殊标注,以便以后再次练习;第五阶段:听冲刺串讲,再次总结重点;第六阶段:将每门课程的教材反复看3遍以上,重新做一遍所有的错题,最后,考试前将所有总结的重点以及教材再浏览一遍。
小编煮酒
张帆很有破釜沉舟的魄力与勇气,树立坚定的目标,按自己的设想与计划去追求成功,掌握其节奏,安排成功的进度,决不急功近利,踏实前行,一步步的去实现自己心中的梦想。
有时,我们艳羡他们的成功,必须看到背后的付出。备考CPA,是一个枯燥的持久战,要耐得住寂寞,顶得住压力。通过一轮又一轮的细致学学习,夯实每一知识点,有所付出,必有所积累。
祝顺阳
2008年本科统计学专业毕业,现就职于某会计师事务所。
英雄秘籍
注会这一路走来,我发觉自己一直默默地低着头在坚持着。放弃的念头不时干扰我的准备,更多的是在准备的后期,经常想采取通过放弃某几门来确保其他各门的通过,最终我还9是坚持下来了。考试时更需要坚持,我已不记得第一天考的是什么了,反正第一天我有两门没有做完就被强行收卷了,当时我也很失落,但是我还是坚持下来了,心想付出那么多,放弃能对得起谁呢?
关于复习方法,教材是最最最最重要的。搞懂了它们,你就拥有了通过注会考试大门的钥匙。少量的辅助资料也是必不可少的,它们将帮你加速搞懂教材。各科之间关联很大,所备考时应当将相关的内容放在一起复习,一定要打足十二分的精神,要特别关注共同之中的不同。
小编煮酒
祝顺阳的成功,我们可以归纳几个关键点:
1 坚持,坚持,还是坚持
2 良好的心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