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新的事业单位会计准则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由于社会市场经济制度改革的不断完善,社会对会计信息质量和事业单位职能的转变的要求进一步提高。事业单位不完善的发展与市场经济发展出现不相符会直接对经济发展造成负面影响,因此,为适应事业单位职能转变与事业单位体制改革的需要,财政部颁布了新《事业单位会计准则》并于2013年1月1日正式实施。新准则借鉴了国际惯例和企业会计的经验,更加符合我国事业单位的实际情况,其在准则的定位、财务报告目标等多方面进行了改进,更具有科学性和前瞻性。新会计准则的实施,标志着我国事业单位会计工作进入了精细化、科学化管理的新时代。但是从会计理论和实务的角度来看,新准则所规范的事业单位会计核算的具体要求还存在进一步完善的空间。
一、准则的新特点
新准则与《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相比具有较大的创新之处,在满足社会公众对其信息、规范事业单位会计信息质量要求上更具有操作性与规范性。
(一)新准则体系更具完善性
会计系统所提供信息的质量会受到准则体系是否合理完善的影响。与制度相比新准则显著的改进就是体系更加科学完善、思路更加清晰,在信息生产过程中的每个环节都严谨规范,其构成包括了总则、信息质量要求、资产等章节。然而制度没有专门的内容规范要求信息质量,使信息质量重要性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而零星散落于一般原则之中。会计信息的价值性很大程度上是由信息质量的高低决定的,信息质量作为信息价值的基础与前提,最终会影响到会计信息对使用者的决策有用性。新准则为规范信息的投入产出过程,对会计信息质量的要求提到一个新高度。
(二)会计信息目标的多元化
会计信息目标是否合理将会影响到会计活动,作为会计概念框架的逻辑起点,会计信息系统所提供信息的质量会受到会计信息目标是否合理完善的影响。新准则规定:“向会计信息使用者提供与事业单位财务状况、预算等有关的会计信息,反映事业单位受托责任的履行情况是事业单位会计核算的目标”。新准则与修订前相比更有利于会计信息使用者的决策行为,明确强调了会计信息的双重目的性,另一方面满足受托责任的要求。满足国家经济管理与预算管理的需要已不在是新准则的单一的目的,而是更符合我国事业单位自身性质与特点双重目的。在我国事业单位与广大民众之间存在委托关系,承担了社会公共管理的职能。社会公众(纳税人)作为事业单位资金的提供方有权监督、评价事业单位、并要求事业单位提供高质量的会计信息。同时,作为社会环境的组成部分,为避免因信息传递而影响他人决策,事业单位只有提供真实、公允的会计信息,才能使信息使用者做出科学、合理的决策。
(三)新准则进一步明确了信息的使用者
由于其自身公益性特点,事业单位提供的信息使用者较为复杂与多元化,具有公共品特征。然而制度的信息提供者的行为较为模糊性,不能有针对性地提供会计信息。而新准则明确规定了事业单位会计信息的使用者和事业单位会计信息的使用范围,可以有效地降低信息提供成本,增强会计信息的实用性与针对性,提高信息提供者的信息生产效率,实现减缓供需双方信息需求矛盾的目的。
(四)新准则增强了可操作性
新准则与旧准则相比增强了可操作性,内容更加详实。旧准则只是简要提出“同类单位会计指标应当口径一致,相互可比,会计核算应当按照规定的会计处理方法进行”的要求,没有具体说明会计信息可比性特点。在新准则中,对事业单位会计信息的可比性有较为详细的解释,提出了“同一事业单位应当采用一致的会计政策,确保同类单位会计信息口径一致,不同单位发生的相同经济业务或者事项和不同时期发生的相同或者相似的经济业务或者事项不得随意变更。”
二、新准则的保守点
会计准则的改变将引起相关利益的重新分配与组合。在实际工作中,由于会计准则具有经济后果的特点,新准则实际执行中会受到较大难度,因此在某些方面还有一定的保守性。
(一)核算主体的复杂性
会计主体的确认合理与否决定了会计计量对象范围的准确性。目前按照事业单位的功能我国事业单位可以分为三种类型即:基本具备市场独立竞争资格的和公共服务职能的、还有两者都兼有的。我国事业单位的组成较为复杂,由于活动范围与目标的不同,不同性质的事业单位性质不同之间会存在相对较大的差异性,如果都按照统一标准对待,不利于不同性质的事业单位真实的会计信息的提供。当然在目前环境下,事业单位的改革需要循序渐进,事业单位应适量增加会计准则使用范围的灵活性。
(二)计量属性的单一性
会计计量属性在新《企业会计准则》规定,主要包括可变现净值、现值、历史成本等。而与企业不同的是事业单位会计计量属性的选择,新准则规定事业单位计量属性一般使用历史成本。因为事业单位与企业的性质、活动目标存在差异,因此在选择上具有一定的差异性。历史成本虽然提供的信息更具客观性,但是作为一种原始的计量属性,它不能及时反映主体变化的会计信息,这与事业单位会计目标的决策有用观具有较大的差距,因而限制了其所提供信息的使用价值。笔者认为,可以逐步引入多元化的计量属性,以真实地反映事业单位的会计信息,对于不同的会计要素以采取合适的计量属性,在满足技术条件的情况下,增加事业单位会计信息的使用价值。近年欧债危机的爆发,与单一的计量属性具有较大的关联性。
(三)资产、负债定义较狭窄
新准则资产定义着重强调资产的可货币计量性,指出:“资产是指事业单位占有或者使用的能以货币计量的经济资源”,此定义资产范围较为狭窄。资产是事业单位开展日常活动的基础和存在的前提,而且很多资源无法利用货币工具进行计量,因此一些资源无法在报表上得到应有的反映。我们可借鉴《企业会计准则》对资产的定义,对资产的定义应该进行适当的扩大,以增强事业单位会计信息的决策有用性与社会监督力,弱化资产的可计量性特点。为此事业单位的资产一类通过货币数据的形式进行对外披露的资源,另一类特殊权限或在目前条件下无法进行货币计量的资产,可利用附注的方式对外披露。新准则对于负债规定也着重强调了货币可计量性。然而,事业单位很多隐形债务如:事业单位养老金缺口等大部分无法通过货币进行计量,这不仅增加事业单位的财务风险,而且严重影响了会计信息的完整性。因此,应把负债扩大为事业单位所应承担的义务,采取与资产相同的方式进行披露,从而如实的反映事业单位的义务。
(四)会计信息质量的非完善性
目前事业单位会计信息的低质量是造成我国事业单位会计信息供求不平衡的主要原因。会计信息需求的低动力影响了供应方的供应积极性,而低质量会计信息减弱了信息需求者的动力。然而与企业信息质量要求相比,新准则尤其没有强调事业单位信息的谨慎性要求,事业单位提供的会计信息还具有较大的差距。因此,事业单位在信息上应尽量披露政府的隐形债务,保持谨慎性,预防我国事业单位或有负债的隐蔽性风险。
三、结语
随着近年来我国事业单位自身改革深度的逐步推进,新规则的实施标着我国事业单位财务会计管理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纪元。为了进一步规范事业单位会计行为,促进事业单位加强预算管理、财务管理、资产管理和绩效评价,提高事业单位会计信息质量,国家、社会对事业单位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事业单位会计准则》更加符合我国事业单位目前所面临的实际情况,内容也具有较大的突破与创新,但《事业单位会计准则》受到各种原因的影响也存在许多有待商榷的地方。
参考文献
[1]吴霞.浅析新会计准则对会计透明度的影响 [J].南宁:沿海企业与科技,2007(01).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以及经济体制的深化,旧事业单位会计会计准则已不再适应其发展,尤其是企业新会计准则于2006的成功颁布与实施,事业单位会计准则的改革呼声更是一浪高于一浪。在此基础上,我国财政部于 2012 年 2 月 15 日公布了《事业单位会计准则(征求意见稿)》,经过一系列的探讨研究,于12月5日修订通过,在2013年1月1日起正式实施,自此新《事业单位会计准则》将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事业单位发展的需要。
一、新会计准则与旧会计准则的对比
(一)准则的地位和适用对象的转变
对比新旧会计准则的行文可以发现,两者在准则的定位和适用对象上都有一定不同,旧会计准则的定位是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其适用对象主要是各级国有事业单位。而新会计准则的定位是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体系,并将旧会计准则的“规定”改为“原则”,其适用对象为在我国境内设立的各类事业单位,去除旧准则里的“国有”两字。通过对比可以发现,新准则在界定范围上有所扩展,对制度的内容进行了更全面的概括,并对具体制度只提供指导而不作具体规定。此外去掉“国有”则表明只要在我国境内设立不管是国有的还是非国有的都将使用同一会计准则。
(二)财务报告目标的转变
旧会计准则在财务报告目标上的规定还处于空白阶段,而新颁布事业单位会计准则对事业单位财务报告的目标和使用群体都做了一定的规定,其中第四条明确指出了事业单位财务报告目标不但要“反映事业单位受托责任的履行情况”,还要“为财务报告使用者合理配置资源、进行社会及经济决策服务”,争取使“受托责任”和“决策有用”两者兼具。此外还指定了财务报告的使用群体,具体包括政府及其有关部门、举办单位、债权人、事业服务的接受者和社会公众等。
(三)关于会计核算基础的变化
旧会计准则除对事业单位的经营性收支业务采取权责发生制外,其他会计核算一律采取首付实现制,新的会计准则规定“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一般采用收付实现制,但部分业务或事项可以采用权责发生制”外,还规定“部分行业可以在行业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中采用权责发生制”。自此,科学、测绘、地质勘探等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以及修订后的医院会计制度将都可以采取权责发生制基础。
二、新会计准则的强化因素体现
(一)保证各行业事业单位会计准则的统一
对于以往的旧会计准则中,对各行业事业单位没有形成统一的准则,尤其是在会计核算、会计基础、会计信息质量等方面没有建立统一的标准,使得各事业单位在会计准则上存在一定的差异化,这导致各事业单位的报表格式、内容也存在一定的差异,从而不利于比较各单位之间的会计情况,为了建立科学的合并报表制度,新会计准则统一的各事业单位的会计准则,这一统一的会计准则对所有事业单位不管是何种行业都做了统一的标准,改变了旧准则的种种弊端,使所有事业单位的会计信息得到了统一的管理。
(二)提高会计信息的质量
新的会计准则改变了旧准则对会计要素定义上存在的不完整性,尤其是对会计要素的定义上结合了各要素的经济特征,对其确认条件进行了一定的规定,并充分实现了会计要素的信息可靠性的要求,此外对权责发生制的运用也有所加强,并建立了统一的事业单位会计概念框架,从而完善了会计理论体系,强化了会计理论的全面性,并进一步提高了会计信息的质量。
(三)提供未来政府会计准则的制定基础
会计准则的制定是一个不断强化完善的过程,与国家的经济的体制和发展程度有着密不可分的关联,因此,随着我国国情的不断变化会计准则也应当不断完善已迎合国家发展的需要。根据以往国际上对会计准则的制定情况来看,一个国家的“会计概念框架”对会计准则体系的制定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我国对会计制定也必将顺应国际惯例的经验规律,因此将来会计准则制定必将囊括现行的基本准则和若干具体准则,因此新准则的确定进一步为我国政府在会计准则体系建设中提供了一定的理论经验,这就为将来的会计准则制定打下了一定的理论基础。
三、对事业单位会计准则改革的进一步思考
新的会计准则的成功实施为我国事业单位的发展奠定了一定的会计基础,但是随着当前会计准则全球一体化的趋势蔓延,这种国际化的步伐对我国的事业单位会计准则的发展提出了更广阔的要求。由于是事业单位是从事社会服务的组织,是我国当前特有的组织机构,其经营目的不是实现盈利,而是为社会提供服务的机构,因此事业单位的资金大部分是来自于政府的拨款与补助,因此政府对于事业单位资金的运用就提出了相应的要求,因此事业单位的会计职能不是实现利益的最大化而是对资金的使用情况进行一定的核算与监管。此外,事业单位的会计准则制定需要大量的成本,但相比事业单位中存在信用问题、资金问题、会计信息质量问题等,会计准则的制定的会计任务必须要与市场经济的发展相适应。所以事业单位在完善会计准则时必须要顺应经济发展的需要,要着重强调其经济适用性。目前我国经济发展正处于非常中国的阶段,事业单位的会计信息质量也正受到特别广泛的重视,是目前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发展中一个特别值得深思熟虑的问题。有合理的解决好上述两种问题,我国事业单位会计准则体系才能地和国际其他国家相趋同,从而建立其一个统一的事业单位会计理论体系。
一、引言
我国于去年制定了新的事业单位会计政策,并于今年一月一号进行了全面实施。新的事业单位会计准则(下简称会计准则),在保留了原有会计制度很强合理性的前提下,致力于将事业单位的会计政策调整为与其它经济事项的发生相一致。对事业单位会计处理的改变主要体现在引入固定资产折旧和无形资产摊销、重新界定财政补助收入的核算口径等几个方面,由于会计准则上已给出清晰而且条理的解释,本文不再一一赘述。
二、新会计准则推行中出现的问题
企业在经营过程中往往会出现惯性,即企业中原有的一些方式很难被打破。会计准则实施作为一部新颁布的准则,无论在制定过程中考虑的多么周密,在实际落实过程中难免会出现一些问题。下面我们对会计准则在近半年的实施中出现的问题进行一个概述。
(一)相关法律法规保障不足
新会计准则从确定实施到具体落实给企业留出了相对充分的时间。然而事业企业是组织结构相对复杂的个体,同时具有数量庞大的员工。财务工作作为企业各项活动的核心,相关方面的调整必然引起事业单位相关领导的重视。事业单位领导虽然在积极组织财务人员学习新的制度,但在求稳心理的作用下,在真正的对会计制度进行推行时,大多数管理者采取观望态度。对于一般事业单位而言,在缺乏相应的惩罚与约束机制存在的情况下,大约在13年三月份后才开始对员工进行集中培训,这显然是不符合相应规定的。
虽然我国财政部规定了会计准则于2013年一月一日进行全面实施,但是延期实施的后果是什么、实施后的效果应达到一种何种水平等问题都未被做出界定。在这种情况下,全面实施很有可能变成一种形式上的东西,从而失去了新会计准则推行的意义。
(二)事业单位重视程度不够
事业单位对会计准则的重视不够首先起源于上条中我们所论述的相关法律的惩戒措施不够。而这同时由于我国事业单位的性质息息相关。我国事业单位的存在并不是以盈利为目的,而是为方便广大人民的生产与生活而设置的。虽然历经数年来的改变,事业单位的经济来源不再完全依赖于相关财政支持,然而财政拨款仍是事业单位经济来源的一个重要部分。这样就造成了一种局面,事业单位中员工的薪酬或者是工作变动与该单位的经济绩效正相关性较弱。既然经济绩效不是判断事业单位工作好坏的主要标准,那么财务或者说会计处理的重要程度就会降低。事业单位对于新会计准则的推行是以合规性为目的的,当新准则中出现一些问题时,这种按部就班的方式是很难发现不足所在的。当事业单位有其它的相关规定进行执行时,会计准则的推行并不能获得相应的优先权。
(三)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抵触情绪的存在
本文在前文中提到了企业惯性的问题,然而企业惯性很大程度上是由不同的个人惯性所构成的。以往事业单位采用的完全是收付实现制的账目处理方式,操作较为简单,可以轻松掌握。而新会计准则将权责发生制部分融入其中,以及新科目的设置大大提高了事业单位账目处理的难度。员工从事较为复杂的工作是需要有较强的激励作为保证,由于事业单位的特殊性质导致其现基本采取终身制的雇佣方式,内部员工再不出现大的疏漏的情况下不会被解雇的。同时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工资梯度较低,工资缺乏必要的差异度,工作人员按照新会计准则工作后并不能有效改变自身的收入,这无疑降低了其积极性。另外就是事业单位现有的部分财务人员不能满足合理处理新会计准则的能力。事业单位的人员流动与交流情况较差,大多数财务人员已经按原有会计准则工作了较长时间,转变工作方式十分困难。当这些工作年限较长的员工进行相应的培训与学习时,新来的工作人员对于一些事项又缺乏相应经验。事业单位因人设岗、人浮于事的现象并不少见,其员工工作职责的不明确也会成为一个重要的阻碍。
(四)技术支持程度不够
事业单位在长期的发展中,逐步形成了分系统、分行业的会计处理方式,会计处理系统存在差异。譬如铁路部门在新会计政策实施后依然只承认自身系统颁发的会计从业资格证资格证,这显然是不合理与不合规的。新会计准则更倾向于大方向上的引导,对于一些细微的特殊问题缺乏相应的依据。不同事业单位原有的科目应如何对应新会计准则,这一点要特别注意。
技术支持的另一方面则是会计软件的支撑。会计已经进入了一个信息化的时代,会计信息系统现已成为当代会计的一个重要部分。对于原有会计处理多种会计软件已有成熟设计,然而新会计准则在保持了与企业单位会计制度大部分相似的同时,还具有一定的特殊性,会计相关软件的开发与运用直接影响着新会计准则的落实时间与程度。
三、相应的对策及建议
新会计准则在实施过程中虽然存在着一些问题,但是毫无疑问,新会计准贼是一种进步,表明了今后会计处理统一化与标准化的一种大趋向。在对以前文献进行总结并结合实际案例的情况下,本文对新会计准则的实施提出以下建议,希望能够起到一些帮助。
(一)财政部门做好相关工作,保证新会计准则的实施
财政部门既是新会计准则的制定方,又是对事业单位执行新会计制度的监管方,其所起到的作用至关重要。因此财政部门能否起到自身应有的作用也就成为新会计制度真正推行的关键。财政部门所做到的工作主要包括以下两点。
首先是对新会计准则的宣传和培训工作。当会计准则开始实施后反而要加大对新会计准则的宣传工作。实施前的宣传工作所对应的客体主要是事业单位的工作人员,让他们明白新会计准则的重要性,并做好改变工作方式的习惯。而当新会计准则具体实施后,宣传的对象则变成了新会计准则所有利益相关者。财政部门要利用好报纸、网络等媒体资源,让广大相关者清晰新会计准则是什么,进而减小推行中的阻碍。作为新会计准则的制定方,进行相关的技能培训最具有说服力。财政部门应该积极组织相关培训,并对培训效果进行评价。并积极组织不同地区、不同部门进行相关交流,以加深对新会计准则的认识和理解。
其次,财政部门要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新会计准则实施工作方案。将新会计准则实施时间阶段化、具体化,将责任真正的落实到每一个单位之中,将评价结果及时的反馈给相对应单位。同时处理好原有会计准则和新会计准则的衔接工作,力求不出现大的交接空白。
(二)加强财会队伍的建设
财会队伍的建设最重要的阵地是高校财会人员的培养。在新会计政策颁布实施后,相应的大学教材要做出相应的调整,来保证学生对于新会计准则看法的正确性。新会计政策的颁布与实施同时给事业单位的财会人员提出了新的要求。扎实的专业知识、深厚的学科功底与丰富的财会经验毫无疑问是事业单位的财会人员要加强训练的。然而财会人员的学习能力也是十分重要的。当新的政策或者是条例颁布时,财会人员应该具有迅速理解政策含义、遵照政策循规工作的能力。
(三)消除相关人员抵触情绪
消除员工的负面情绪的关键在于如何消除老员工的抵触情绪。首先,要让事业单位的工作人员明白新会计准则的合理性与重要性,这是一个需要对员工反复强调的问题。其次,对于新会计准则的实施要采取赏罚结合的方式。例如采用知识竞赛、趣味问答等方式潜移默化的改变财会工作人员对于新会计准则的敌对情绪,并加深其对新会计准则的理解。
(四)尽快做好财务软件的升级
根据新会计准则的要求尽快的调整相关的会计核算软件与会计信息系统,提高新会计准则落实后的工作效率。
参考文献
[1]王彦,王建英,赵西卜.政府会计中构建二元结构会计要素的研究[J].会计研究,2009(04).
[2]阎达五,张瑞君.会计控制新论——会计实时控制研究[J].会计研究,2003(04).
关键词:会计准则 事业单位 区别 联系 比较
新修订的《事业单位会计准则》将于2013年1月1日起在全国范围内正式实施,其目的是进一步规范事业单位的财务工作与会计核算。事业单位新准则对内容进行了充实完善,由原来的11章47条,修订为12章68条。同时,在增加了21条新规定的同时,还新增了“财务监督”章节。新准则的前身是1997年实施的《事业单位会计准则(试行)》。此次修订,维持了原准则的基本框架结构,针对其中的部分条款进行了相关完善与修订,新准则的内容基本为以下几大类:事业单位会计基本假设;会计目标;核算基础;一般确认计量原则;会计要素定义;会计信息质量要求;项目分类及构成;财务报告等。以下内容中将称新修订的《事业单位会计准则》为《新准则》;1997年的《事业单位会计准则》为《旧准则》。
一、适用范围的改变
《新规则》与《旧准则》都明确规定,本准则将适用于我国各级各类事业单位的财务活动。然而,根据我国2011年的《关于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的指导意见》,我国事业单位的划分需按照政事分开、事企分开的原则,按照社会功能划分为三个类别,即从事公益服务的事业单位、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事业单位、承担行政职能的事业单位。《指导意见》中明确规定,我国政府今后将不再对后两者类型的事业单位(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事业单位、承担行政职能的事业单位)进行批准设立。也就是说属于行政机构的事业单位或者转为企业类型的事业单位将不再执行《新规则》。
二、资产相关改变
我国《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暂行办法》明确规定资产管理要与预算管理相结合。《新准则》中规定,核定财政定额或定项补助时,以事业单位资产配置情况作为主要依据。有利于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的协调配合。
此外,《新准则》中对资产的概念和特征还进行了进一步明确,对资产分类和固定资产标注进行了相关调整。同时,对对外投资行为进行了严格限定,资产管理的相关内容也有所增加。详见表1。
三、收入相关改变
关于收入部分,《新准则》将原有的“财政补助收入”修改为 “事业单位从同级财政部门取得的各类财政拨款”,并且对两个方面进行了重点明确。其一,财政部门拨款强调了“同级”概念,有效规避了对非同级财政部门拨款的重复计算问题;其二,用“各类财政拨款”代替原有的“各类事业经费”。 扩大了事业单位收入范围,将住房改革、社会保障、基本建设等财政拨款统一纳入了收入范围,使得事业单位收入的内容更完整与全面。
四、支出相关改变
1.改变了原有事业支出的概念与内容
《新准则》对事业支出范围进行了扩充,将住房支出、基本建设支出、社会保障支出等所有支出项目全部纳入其中。同时还对事业单位支出进行了重新分类,分为基本支出和项目支出。同时,《新准则》还通过新增条文,明确规定事业单位应对单位的各项支出纳入统一预算,并且对支出管理制度进行完善。
2.原有支出分类基础上新增“其他支出”
《新准则》在原有支出分类基础上,新增加了“其他支出”,改变了原有的之处分类无法对事业单位支出不足进行全面反映的问题,能够对捐赠支出、利息支出等进行充分且正确的反映。《旧准则》对相关支出的实际核算也没有相对明确的规定,使得事业单位支出的实际核算出现多种情况,而《新准则》对此也进行了相关改变。
3.重点对支出管理进行了修订
对支出管理更加强调了其特性,即合规性、效益性、真实性和绩效性。《新准则》中规定,专项资金应当单独核算、专款专用。同时,还应对“政府采购制度”与“国库集中支付制度”进行严格执行,《新准则》对支出核算与管理还提出,在事业单位内部应树立成本费用和投入产出意识,以及经济核算观念,要加强“经济核算”,目的是促使事业单位提高资金使用效益。此外,《新准则》还对票据的合法性和真实性做了
相关补充性规定。
五、对于事业基金的规定
《新准则》中把“结余”部分拆分成“结余”和“结转”两个方面。另外,《新准则》中第三十一条中,要求事业单位强化事业基金管理,对基金规模严格控制,严守收支平衡,不得出现超出规模的支出。这条规定可以有效的限制事业单位支出规模过大的情况,要求其事业基金能够与单位的年度预算紧密关联,严禁出现支出无度或者基金数量出现负数的情况。这条规定进一步强调了事业基金对于事业单位的约束作用,强调其与单位年度预算相关联的思想,要求单位管理人员能够统筹安排,量入为出,充分体现事业基金的作用。
六、对于财务报告的修改
《新准则》对于财务报告中的个别项目也进行了修改,主要有以下四点:一是对于之前事业单位的“经营成果”一项进行了修改,由于事业单位一般都为非营利性机构,经营的也多为公益事业,因此将该项目修改为“事业成果”。二是针对事业单位的收入支出以及固定资产管理设定了专项的表格——“财政拨款收入支出表”以及“固定资产投资决算报表”。三是“结转”、“绩效考评”等科目新增到财务报表中。四是对于财务报表的分析,取消了过去对于经费自给率的分析计算,而增加了对于单位人均支出的分析比率以及单位预算基金的利用效率比率。
关键词 :新《事业单位会计准则》;固定资产;折旧核算
一、事业单位固定资产计提折旧的特点及现状
(一)事业单位固定资产折旧的特点
2013 版《事业单位会计准则》(以下简称新《准则》)明确了事业单位对固定资产需要计提折旧,这一规定的提出改变了我国事业单位固定资产不提折旧的历史,同时反映了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的新旧程度,使固定资产的账面价值与实际价值保持一致。任何固定资产,不管是不是事业单位的,都必然会发生价值损耗。行政事业单位办公大楼及设施等的翻修重建说明其固定资产仍存在着服务能力的降低和价值损耗。固定资产相对于流动资产的特点,决定了其价值损耗是逐步进行的。这是固定资产价值损耗的特征。对“计提折旧”的完整理解应是:计量固定资产价值损耗程度,并据以提取固定资产补偿基金。
(二)事业单位固定资产计提折旧的现状
从以上对事业单位固定资产计提折旧的特点分析
中我们可以看到,对事业单位而言,固定资产作为其经济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支撑着单位业务活动的有效开展,是单位赖以生存的重要资源,因此加强对事业单位固定资产计提折旧的会计核算更加能反映固有资产运作过程中的耗用和补偿情况,成本核算更加明晰。新《准则》明确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一般分为六类:房屋及构筑物;专用设备;通用设备;文物和陈列品;图书、档案;家具、用具、装具及动植物。应当对除文物和陈列品;动植物;图书、档案;以名义金额计量的固定资产以外的其他固定资产计提折旧。
二、新《准则》下固定资产计提折旧核算规则的不足
(一)事业单位动植物固定资产未计提折旧
新《准则》中规定事业单位固定资产中只有房屋及构筑物、专用设备、通用设备和家具用具装具计提折旧,当然这一点是毫无疑问的。文物和陈列品因为其本身存在的特殊性,虽然能够通过货币计量的方式反映其价值,但由于不能使用所以其使用价值并没有通过耗用而逐步降低,在商品经济条件下,它的价值与使用价值属性被分割开,因此,不需计提折旧;图书档案因为在相当长的使用时间里价值降低极少,所以也不需计提折旧;以名义金额计量的固定资产价值几乎可以忽略不计,不需计提折旧。但是动植物作为生物性资产,实际上在科研和高校类事业单位中实验消耗量是比较大的,再加上现今市场经济条件下某些动植物单位价值不菲,在事业单位固定资产中占有一定比重。如果对于这类动植物固定资产不计提折旧将不能全面体现事业单位固定资产计提折旧的初衷。
(二)事业单位固定资产应折旧金额中不考虑残值
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的应折旧金额为其成本,计提固定资产折旧不考虑预计净残值。固定资产残值收入一般相对于其原始价值来说所占比例很小,即使企业中也不过3%-5%,并不属于事业单位的主要“盈利”,但是积少成多也会是一笔金额较大的收入,如果对这一部分金额不进行登记、计量,可能会是某些固定资产管理人员为中饱私囊提前报废固定资产,造成国有资产流失。另外,常用的固定资产折旧方法中有些需要使用残值作为计算应计折旧基础的计算依据,如果不计算残值,计提累计折旧的方法将受很大程度限制。
(三)固定资产计提折旧方法过于单一
新《准则》事业单位一般应当采用年限平均法或工作量法计提固定资产折旧。平均年限法假定折旧是由于时间的推移而不是使用的关系,认为服务潜力降低的决定因素是随时间推移所造成的陈旧和破坏,而不是使用所造成的有形磨损,所以每个期间计提折旧的金额是相等的。工作量法是平均年限法的延伸和补充。这两种方法强调固定资产使用时间长短或工作量的大小,完全符合事业单位的社会公益性这一特征,也符合多数事业单位是享受国家全额或部分拨款的实际情况。近些年自收自支事业单位逐渐增多,这些单位虽然具有事业单位的形态,但是本身却和企业性质十分相似,作为事业单位改革的重点,这部分事业单位应该选择更为灵活的固定资产折旧方法。
三、新《准则》下固定资产计提折旧核算规则的完善
(一)事业单位动植物固定资产应计提折旧
针对使用动植物作为研究对象,且其价值符合规定标准的固定资产,科研院所应该纳入事业单位固定资产折旧计提范围。通过预算管理、制定固定资产的配置标准等措施从源头上控制购买。对于价值大的动植物固定资产按照一般固定资产的管理方法,设置事业单位固定资产卡片对固定资产的名称、原值、可使用年限、折旧方法、已计提折旧金额等进行登记,加强对固定资产的实物管理,突出重点,提高固定资产的管理效率和效果。
(二)固定资产应折旧金额中应减去残值
事业单位的房屋及构筑物、专用设备、通用设备和家具装具已不能再继续使用,没有使用价值,将其分解后变卖铜、铁从而获取一定经济收入。这一行为并不违背事业单位的非营利性,反而能够提高固定资产的管理效率、节约资源,避免出现一些可能出现的经济犯罪问题。所以当会计期满事业单位处置固定资产时,残值应当作如下会计处理:借记“库存现金”或“银行存款”科目,贷记“待处置资产损益科目”。
(三)事业单位固定资产计提折旧方法中应增加年数总和法
事业单位固定资产按月计提固定资产折旧时,按照应计提折旧金额,借记“非流动资产基金-- 固定资产”科目,贷记“累计折旧”科目。“非流动资产基金-- 固定资产”属于净资产类科目,从会计科目的使用上我们也能看出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折旧不同于企业固定资产的消耗及补偿过程,没有体现在费用的金额上。自收自支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既然也需记录非流动资产占用的金额,那么可以依据它与企业性质的相似性选用年数总和法。年数总和法的使用既能解决事业单位对固定资产使用时间的关注,也能解决自收自支事业单位兼具企业的特点,前期非流动资产占用的金额多,后期占用的少。尤其对一些科技含量高、技术进步快、腐蚀性大、损耗快的专业设备年数总和法更加适用。
据有关部门统计,事业单位固定资产在总资产中的比重达50%甚至更高,但是长期以来事业单位固定资产不提折旧的规定阻碍了会计核算对业务工作的全过程反映,新《准则》的实施使这一缺失环节得到弥补。随着新《准则》逐步走向正轨,针对目前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累计折旧核算中出现的不足,我们应该注意及时修改,通过日常会计核算的完善将事业单位财务管理落到实处。
(一)有利于全面反映会计信息 相较权责发生制,收付实现制的资本性支出与经常性支出很容易混淆,是一个很大的缺点。例如在一些需要跨期的资本性支出项目(如跨年的服务费用等)中,收入实现制需要以现金的支付作为会计确认的时点,费用或者收入在确认时很难体现其全部业务的本质。另一方面,针对现今事业单位经费常常被挪用的情况,收付实现制更加助长了这种行为,而权责发生制则可以很好的避免这种现象的发生,它将各种费用支出进行详细的分类,支出信息查询也相对较为方便,对事业单位资产管理水平的提高更为有利。
(二)有利于提高政府财政信息的透明度 政府一般都是通过财务报告的形式来反映财政信息,但对我国的事业单位而言,财政信息不够透明已成为当今政府财政的痼疾,短期内很难根治。政府的财政信息是包括政府财务状况和绩效水平的,不过在收付实现制模式下,政府的财政信息无法全面系统的揭示,而权责发生制则可以将这种情况很好的改善。权责发生制下的财务报告更为全面,它可以将政府的很多隐性的负债加以揭示,同时避免了政府为粉饰业绩而转移部分成本的行为,提高了政府财政信息的真实性和透明度,对国家事业单位改革起到了积极地推动作用,强化了现代事业单位为人民服务的社会性质。
(三)有利于与世界会计制度接轨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发展,中国经济也渐渐与世界经济相接轨。在经济接轨的潮流下,体制的改革和接轨成为首先要解决的问题。自从上世纪开始,西方很多发达国家就已经在财务预算管理和会计核算中逐步确立了权责发生制的基础地位,收到了较好的实用效果,这一制度已成为国际会计核算发展的主流。我国的体制改革也应当吸取西方先进的发展和管理经验,大胆引入事业单位权责发生制管理,与世界的发展主流相融合,迈出事业单位发展改革的主要一步。
(四)有利于事业单位建立健全绩效考评制度 现今,大部分事业单位都引入了绩效考核管理,但绩效考核的运作却由于固有体制的限制而欠缺一定的科学性。由于收付实现制是以实际支付或者受到的款项来确认收支,所以事业单位管理者可以通过控制收付的时间点来粉饰经营业绩,人为的控制绩效考评结果。而权责发生制则可以提高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如实的反应绩效成果,为单位的高层管理者提供可靠的效益信息,从而有利于事业单位办事效率的提高。
(五)有利于事业单位社会职能的发挥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事业单位也开始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单位由原来的完全依靠政府财政补贴渐渐向自给自足型的事业单位过度,在单位财务管理中,也越来越强调成本费用管理,强调单位的社会服务职能,强调以人为本。权责发生制会计核算体制将更有利于完善事业单位的成本核算体系,强化单位专项资金的使用渠道和使用效率,改善单位对于国有资产的管理水平。
二、事业单位权责发生制的应用
(一)关于固定资产 严格来说,固定资产自购入直至报废,其价值随时间逐渐减少。以前,事业单位购入固定资产时,直接计入“固定资产”成本,并于购买时一次性列为支出。新《事业单位会计准则》(以下简称新准则)中明确指出:“事业单位应当根据固定资产的性质和实际使用情况,合理确定其折旧年限。省级以上财政部门、主管部门对事业单位固定资产折旧年限作出规定的,从其规定。”按照新准则的规定,事业单位进行固定资产处理时,应设置“累计折旧”科目,折旧方法通常以年限平均法或工作量法为主,应计折旧金额即为固定资产成本,对预计净残值不予以考虑。通过计提折旧这一方式在固定资产使用期限内合理分摊其价值,将其成本按月分摊,客观反映固定资产的占用情况和新旧程度,能够准确反映固定资产的实际耗费情况与净值,从而增强会计信息的可比性,强化对固定资产的管理。
(二)关于债权债务 新准则正式引入权责发生制之后,对于事业单位的有关债权债务业务,以实际收到现金的权力或实际付出现金的权责为基础,据此确认债券债务。新准则对非经营性的核算业务进行了补充,规定根据收入权利的确认借记“其他应收款”,根据费用及债务的确认贷记“其他应付款”。
(三)关于收入与支出 事业单位根据新准则和财政预算要求,将应划入财政资金收入的资金按照国库和财政专户真实划入的数额加以确认,列入事业收入、补助收入或者其他收入等会计科目,并于当年终了时和中央财政进行账账核对,将应拨未拨却符合收入规定的经费列入当年收入;同理,费用列支也应当根据业务实质加以确认,例如属于当年度的绩效奖金虽在年底没有实际发放,但根据权责发生制应当列入当年费用支出,利息费用也应根据所属期间进行计提列入当期费用。
(四)关于净资产 事业单位的净资产与企业会计中的净资产一样,都是资产减去负责后的余额,是衡量单位净财富的数据指标,包括固定基金、专用基金、事业基金和结余。新准则推行后,固定基金不再出现,固定资产同企业会计核算相一致;专用基金则由事业单位根据权责发生制按月计提,计入不同的会计科目;事业基金则在会计期间终了时根据财务收支确定;结余则根据原先的方法计算所得。
三、事业单位引入权责发生制的弊端分析
(一)引入权责发生制的实施成本相对较高 收付实现制会计核算基础一个较为突出的优点是操作简单,实施成本较低。相对于权责发生制,收付实现制在操作中更加容易上手。对于事业单位的财务会计人员来说,其会计工作的操作流程较为简单,只需在款项发生时确认收入或者费用,相对的会计上岗培训也并不复杂,只要明白原理很快就能掌握会计核算方法;而权责发生制为了突出政府的受托责任和提高政府财务信息的透明度,引入了部分管理会计的理念,操作流程较为复杂,实施的技术含量较高,对于事业单位从业人员要求也相对较高。
(二)降低了财政收支行为的真实性 在权责发生制核算基础上,单位的很多往来款项都与债权债务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经验丰富的老会计就可以通过这些往来款项的预算授权来对当期的财务成果进行微调,对费用款项进行虚增或者虚减;至于款项的实际支付行为则是对于往来账目的调整,而不再影响损益,这就从一个方面直接降低了财务收支行为的真实性。
(三)固有体制的复杂性限制新计量基础的推行 权责发生制会计基础的推行不仅仅有关经济体本身,还与我国的事业单位市场大环境有着很深的渊源。我国的事业单位管理体制并不像企业或者民间组织,它们在实行权责发生制时更为顺利。对于部分自收自支的事业单位来说,由于其本质已与企业较为接近,所以在权责发生制改革时不存在较大的难题。但我国还有很多全额拨款事业单位和差额拨款事业单位,它们在资金来源渠道和管理要求上,与企业存在较大的差异,它们在推行权责发生制时就要面临较大的阻力。
(四)地区差异给新体制推行造成阻力 近年来,中国的经济水平得到了迅速的提高,但从全国范围看经济发展并不均衡,东南沿海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明显比西北部高,很多地区还处于贫困线的边缘。很多边远地区的事业单位经济较为窘迫,财政工资很难足额发放。权责发生制的推行势必引起成本上的需求,因此,全面推行权责发生制问题重重。
四、事业单位引入权责发生制的建议
(一)根据事业单位的不同性质适当推行制度改革 由于新颁布的事业单位会计准则中并没有对权责发生制会计基础的推行界定适用范围,只说明事业单位附属企业不必使用新准则,所以可以根据事业单位的不同性质酌情考虑权责发生制的推行力度。随着事业单位改革的进行,很多自主能力较强的单位已不再依赖财政供给,具备了企业经营的性质;但还有很大一部分事业单位对社会服务的公益性质较强,仍然依赖于财政拨款经营,只是经费额度受到了适当削减。鉴于以上情况,笔者建议可以根据事业单位不同的经营特点界定权责发生制的适用范围。
(二)强调改革配套制度和局部改革 权责发生制会计基础改革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整体体制改革,在推行改革的进程中,国家应结合财政预算管理着力解决改革中不相适应的制度痼疾,努力做好改革中的制度接轨工作。针对改革中出现的新问题,应当做好以下两点:(1)完善改革中的各项配套制度。新会计制度的推行需要建立相应的配套制度,不然在实际工作中将会步履维艰。如,新的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中对会计科目进行了重新的编制和定义,对各项会计科目进行了详细的说明,但对事业单位财政预算管理则没有出台相应的调整制度,造成预算口径与新会计口径的不统一。针对这种情况,国家应尽快出台相应的配套制度,避免实际工作中出现难以解决的问题。(2)逐步推行,局部改革。由于政府采购制度和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的实行,财政资金的流动所引起的财政收支确认问题以及财政总预算管理问题都亟待新建配套制度的解决。对于固定资产和往来款项等具体业务,事业单位可以考虑采用局部改革的方式,对配套制度较为健全的事业单位采用权责发生制改革;对于条件还不够成熟的单位还暂时沿用收付实现制管理。
[DOI]10.13939/ki.zgsc.2015.06.108
从近几年来我国社会主义体制下经济的不断发展来看,我国的整体经济体制还没有彻底转型,在市场经济体系中还存在较多的问题,使国民经济的发展不能够持续稳定的保持增长点,这一方面与国家的相关政策有关,另一方面则与服务于民生的事业单位相应制度有关,而事业单位中影响最大的就是财务工作,各个机关事业单位也一直以风险内控作为财务工作的重点。我国的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发展迅猛,在实际工作中也起到了良好的效果,为防范金融风险和金融犯罪起到了良好的作用,与此同时,新事业单位会计准则下应更加建立完善科学的内部控制制度,文章则对此进行重点阐述。
1 现阶段我国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中的不足
1.1 新事业单位会计准则下事业单位的内控制度存在缺陷
在目前我国的众多事业单位中,很多在职员工和领导对于内部控制都存在心理上的误区,认为内控只要不做会计制度上违规的事情就没事,而在中高层领导上更是存在内部控制制度上概念模糊的问题,对很多事情的处理上根本没有按照新会计准则进行,在某些重要岗位上还是非专业性的人员,因此,在很多事情的处理和决策上存在不足和不专业的地方,一旦进行审计,则会暴露出很多重要的责任问题,严重暴露出内部控制上的不足。
1.2 新事业单位会计准则内部控制制度没有发挥根本性的作用
在我国的很多企业中都有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而作为事业单位则对内部控制制度视若无睹,使得新会计制度实行后不能起到管理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作用,一方面是由于事业单位的这种单位性质导致的,另一方面则主要是领导层对这方面的认识层面太浅,不能从主观层面去意识到内部控制对本单位发挥的重要作用。在很多事业单位中,有一部分员工为了升职或提薪一味地讨好上级,对于上级违反会计准则的事情和处理上采取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政策,这样一来,会计准则和内部控制就是一纸空文。
1.3 事业单位财务人员敬业程度不足,职业技能不过关
我国事业单位中的财务人员对于新下发的新事业单位会计准则有些还比较陌生,甚至不去了解就进行新年度的财务工作,而有些财务人员甚至不是财务专业出身,对于财务工作一知半解,其胜任工作的能力就让人深思,更不用说谈到内部控制了。这些财务人员大多数是通过走后门或关系才能够到事业单位重要的财务岗位工作的,这些财务人员大多数是半路出家,缺少财务专业技能,对于内部审计制度和新会计准则的学习更是难上加难,只有一味地讨好领导,对领导唯命是从,又不愿意得罪同事,在工作上只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蒙混过关,这就说明作为事业单位的工作人员已经没有最根本的职业操守,对于内部控制的执行更是无稽之谈了。
2 完善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的解决对策
2.1 提高事业单位管理层和财务人员对内部控制制度的重视程度
一个企业的命运很多时候多是依赖于内部控制制度的完善和执行,但是一个制度是否能真正的启动作用最终得看企业的管理层,如果一个企业的管理对于制度视而不见,那么对于下属机构来说则是力不从心,更是对于一个企业的文化,氛围会形成一个巨大的创伤,而对于事业单位来说,加强管理层对于内部控制制度的认识更是我们目前很多事业型单位迫在眉睫的任务,更是杜绝贪污,腐败的有力的工作。我们要定期的对于一个单位的领导层,进行职业素养的培训,加强他们对于内部控制制度的积极性和认识它的重要性,强化企业和单位的生命线,才能给一个单位真正的生命力,管理层更是核心。
2.2 不断加强事业单位财务人员的职业道德,营造健康的单位文化和氛围
一个事业单位的财务人员在内部控制制度中起到很重要的作用。因此我们必须强化我们会计人员的职业素养。具体可从几点入手:一是在岗所有会计工作人员必须持证上岗杜绝特殊化,必须有扎实的基本功,对于会计工作能够完全胜任,独立性要较强。二是要随着现在的经济状况不断变化,同时也出现很多特殊的经济业务,对于我们会计工作者来说也是一种考验,因此单位要加强我们会计工作者的后续继续专业的技能培训工作。三是要在一定的时间内让每一个会计工作者轮流到不同岗位,这样不仅可以加强我们会计工作者的工作能力,同时对于一个企业的监管,和杜绝违法违规行为会起到很多重要性的作用,杜绝每一个细节的错误,提升每一个人员的职业能力。
2.3 建立完善的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严格按照新事业单位会计准则执行
严格按照有关的人员控制制度采取轮换,对于资金保管人员的工作要定期检查,防止腐败和违法行为;对于思想道德好的人员,敬业的人员要采取嘉奖政策;严格执行组织控制制度的有关规定;如岗位责任制和轮换制等。同时加强企业财务预算制度,内部独立审计制度,实物控制制度,采购制度,对于有关联的单位定期考核制度,财务风险管理制度等,要让那张纸真正的落到实处,建立一个健康的企业。
2.4 发挥财政部门与内部审计部门的监督作用
目前,很多事业单位的财务部门在工作中由于不注重细节,在很多小问题的处理上不够注意,导致很多相关规定不能按照国家规定的相关制度去执行,随意按照自己的意愿去做,导致在单位内部审计或者国家相关部门进行审计的过程中暴露出来,很多不经意的小细节在审查出来时造成很严重的后果,导致财务部门和很多官员被牵连。大多数原因是由于财务人员在工作时的不细致,在内部审计过程中对工作的疏忽,造成财务工作上的失误,因此,在财务工作中应加强内部和外部审计工作的严格程度,严格遵守国家的相关法律法规,确保发挥审计部门严格监督的作用。
3 结 论
综上所述,事业单位如何能够更好地发挥其真正的职能,如何更好地为国家和社会赢得更多的福利,没有一个良好的内部控制制度加以约束是不行的,在新事业单位会计准则下,事业单位如果想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只有努力地、不断地去了解社会、了解人民群众,去弄清楚他们到底需要什么样的服务,只有不断的加强当地的建设、吸引投资,更好的落实就业才能够将国家的各项准则和政策落实。因此,归根结底来说,事业单位只有严格按照新事业单位会计准则的要求,做好内部控制,不断的加以完善才能发挥出政府的真正作用和职能,才能创造出更多的财富,更好地为国家和人民服务。
参考文献:
[1]牟善岚.浅议行政事业单位如何实施内部控制加强财务管理[J].现代经济信息,2010(24).
[2]蔡丽兰,镇杨.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存在的主要问题、成因分析及建议[J].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5).
[3]海玉玲.内部控制的作用与局限性[J].中州审计,2004(6).
[4]郭明.论会计信息化下企业的内部控制[J].湖南有色金属,2006(1).
[5]袁润霞.浅谈事业单位会计核算的特点及审计关注事项[J].中国市场,2011(31).
[6]季霞.有关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改革的思考浅谈[J].中国市场,2014(52).
[7]李红芳.对现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几点思考[J].中国市场,2012(40).
目前,事业单位逐渐朝着企业的方向发展,事业单位自身也开始不断的认识到财务管理制度完善的意义,财务管理改革成为企业的主旋律,但是由于财务管理改革过程缺乏统计性,缺少监督,因此整个过程中缺点明显,对《事业单位会计准则》的理解不全是造成这一问题的主要原因。新的《准则》出台后,企业如何解读新的准则,就成为决定事业单位发展的主要任务。
一、新《准则》中体现的优势
旧的《事业单位会计准则》在企业发展过程中的劣势逐渐体现出来,主要问题在于会计制度与市场经济的发挥存在偏差,制度不够完善,会计科目的设置也较为简单。另外在事业单位执行过程中,缺乏必要的监管。为了改善这一问题,国家出台了新的会计准则,其具体的优势和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确立会计报表体系
旧《准则》中,关于企业报表的制定并未给出具体的规定,导致的问题就是不同企业的报表差异较大,很多报表很难正确的显示资产特征。新的会计准则在这一基础上采用了固定的表格,并要求每个单位必须定期进行负债表和相关费用表的建立,并给出了适当的策略,从而帮助企业正确的收集和反映自身的资产使用状况。
(二)新准则的目的性较强
新准则的出台从事业单位的现行管理制度出发,具有更强的目的性。在遵循基本原则的前提下,对我国会计体系进行了全面的分析,以会计法为基本准则,提出了更科学、更准确的会计信息,并且加强了对会计行业的监督。政府在会计核算中的作用更加明显,资金流动和去向得到了更好的把握。
(三)完善预算体系,加强会计核算工作
经济市场是快速变化的,会计核算也应与时俱进。旧的准则对于变化因素的考虑不足,因此随着经济的发展,其劣势就逐渐体现出来。新的会计准则出台后,事业单位必须对资金流动状况进行把握,并且及时的进行公布,并且公布的对象较为全面。
二、新《准则》中具体规定的对财务管理的作用
(一)对财务报告的作用
新《准则》对财务报告管理造成一定的影响,在税收上将原有的事业成果和经营成果,这使得事业单位的非盈利性质得到了很好的体现。新的准则优势还体现在资金利用效率得到提高,财务报表制度对原有的资金管理进行强化,并且增添了诸多的新项目,包括对企业财务管理的绩效考核,与我国经济市场的发展相适应。
(二)收入及支出的转变与作用分析
在收入方面,新《准则》也进行了一定的调整,主要在两个方面发生转变。其中主要的表现就是事业经费代替了政府拨款这项进步使得事业单位的资金走向更加明确,也使得社会保障和住房改革也作为收入出现,很好的规避了资金的重复支出。
三、新《准则》未来发展趋势
新《准则》已经在各大事业单位得以推广,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制度更加完善,当然其实现是具有一定困难的。在保证收益群体的基础上,如何查找原因,逐步促进会计新准则的实现,我们对这一问题进行具体的分析如下。
(一)计量属性的单一性将得到改善
随着我国新的会计准则的推出,计量属性更加丰富。在传统的财务管理过程中,财务管理的计量属性较为单一。新的会计制度则不同,出现了多种评价方式,如历史成本、公允价值以及重置成本等,事业单位与企业之间的差距逐渐减少,新的会计准则弱化二者之间的差距。多元化的计量体系是事业单位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将为事业单位财务信息的准确性,财务管理的高效性提供基础。
(二)资产的定义将进一步拓宽
我们知道,财务管理完善的基础在于资产的正确分析。而新的会计准则的出台正是从原有的企业中的管理问题出发,使得资产的定义更加广泛,未来这一范围将随着经济的发展进一步拓展。我国资源具有多元性特征,事业单位的很多资产是无法只应用有型资产进行阐述的。因此,未来企业单位会计准则将进一步完善,企业的财务制度也随着更改。
四、结束语
与旧的会计准则相比,新的会计准则具有明显的优势。我们新的会计准则使得企业资产流动方向更加明确,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体系更加完善,在新的会计准则指导下,资产的货币计量得以弱化,但是事业单位对于新的会计准则的影响认识不深,因此对于我国事业单位来说,未来一段时间内的主要任务就是认真解读新的会计准则,并对企业内部的财务管理、会计核算进行调整,促进企业的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为了适应公共财政管理体制改革要求,全面反映各项财政改革成果,进一步规范事业单位会计行为,提高事业单位会计信息质量,促进事业单位加强预算管理、财务管理、资产管理和绩效评价,事业单位会计改革步伐日趋加快。近年来,财政部陆续出台了《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会计制度》、《医院会计制度》、《财政总预算会计管理基础工作规定》等行政事业单位的会计制度和规定,2012年2月7日修订了新的《事业单位财务规则》,并准备在2012年适时新的《事业单位会计制度》、《高等学校会计制度》等事业单位行业会计制度,《事业单位会计准则》的修订工作也显得日趋重要。
一、《事业单位会计准则》修订的必要性
1.有利于为事业单位会计体系建立统一的概念框架
我国现行的事业单位会计标准体系形成于1998年前后,包括事业单位会计准则、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以及医院、高校、中小学、科学事业单位、测绘事业单位等行业会计制度。在该体系中,各项会计制度的主要内容是对会计科目和会计报表进行规范。《事业单位会计准则(试行)》则规定了事业单位会计基本假设、会计核算的一般原则、各会计要素的定义和内容分类、主要项目的计量方法、会计报表构成等。该准则虽对事业单位会计的一些基本概念和原则作了初步的探索,但缺乏系统性,如欠缺对事业单位财务报告目标、会计要素的确认条件等重大概念问题的阐述。此外,现行的《事业单位会计准则》仅作为现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制定基础,并未对医院、高校等行业会计制度的制定起到统驭作用。从这一意义上讲,统驭我国各类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制定、为事业单位会计标准体系提供统一的概念基础和制定依据的事业单位会计准则尚未真正建立。
2.有利于促进提高事业单位会计标准的内在一致性
我国现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各项行业会计制度在会计要素种类及其确认、计量、记录、报告等方面差异较大,既影响了事业单位之间会计信息的可比性,也给事业单位的报表汇总,以及未来建立科学的合并报表制度带来难度。建立统一的事业单位会计准则,作为各项制度制定的基础和依据,有利于促进提高事业单位会计标准体系的内在一致性,进而增强事业单位之间会计信息的可比性。
3.有利于促进提高事业单位会计信息的可靠性
现行《事业单位会计准则(试行)》中有关资产等要素的 定义没有真正反映各要素的经济特征,没能真正体现会计信息可靠性的要求。在建立事业单位统一的概念框架中,按照各要素的经济特征重新界定其定义,并明确其确认条件,有利于促进提高事业单位会计信息的可靠性。
4.有利于为事业单位会计实务中出现的、会计制度尚未规范的问题提供会计处理依据
在事业单位会计实务中,由于业务的不断发展、创新,一些新的业务或事项在具体会计制度中缺乏规范但又急需处理。如新《医院会计制度》在修订前,因原制度缺乏对科研、教学项目收支核算的规范,从而导致医院会计实务存在科教项目收支核算混乱的突出问题。建立事业单位统一的概念框架,有利于为会计实务中出现的、具体会计制度尚未做出规范的新问题提供会计处理依据,提高事业单位会计处理的规范性和统一性。
5.与国际惯例接轨,为我国未来政府会计准则的制定奠定基础
国际及其他国家会计准则制定经验表明,会计准则体系建设通常都制定有“会计概念框架”,作为具体准则制定的概念基础和应当遵循的基本法则。我国政府会计改革的最终目标是要建立一套既借鉴国际惯例又符合中国国情特点的政府会计准则体系,这套体系必将包括基本准则和若干具体准则。先行建立事业单位统一的概念框架,有利于为建立政府会计基本准则,进而以基本准则为统驭建立政府会计具体准则体系积累经验并奠定基础。
二、关于《事业单位会计准则》修订的几点建议
1.事业单位会计准则修订的目标
《事业单位会计准则》应当为事业单位会计体系(包括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和各行业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建立统一的概念基础和框架,其在内容上规范包括财务报告目标、会计基本假设、会计信息质量要求、会计要素定义及其确认、计量原则、会计要素的基本分类、财务报告等在内的基本问题,从而作为制定事业单位会计制度、行业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等的基础和依据,对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体系的制定发挥统驭作用。
2.事业单位会计准则的定位
现行准则仅仅统驭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制定,新的《事业单位会计准则》应当将统驭范围扩大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及所有分行业的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体系中。同时应当参照《企业会计准则》、《小企业会计准则》制订的成功经验,对现行准则中的一些具体确认计量标准、原则进一步细化深化。
3.事业单位财务报告目标
新的《事业单位会计准则》应当规定事业单位财务报告的目标及使用者群体。事业单位财务报告目标兼具“受托责任”和“决策有用”,即要“反映事业单位受托责任的履行情况”,并“为财务报告使用者合理配置资源、进行社会及经济决策服务”,这些内容应当在新准则中明确规定,并可以在新准则中列举财务报告使用者群体。
4.关于会计核算基础
现行准则仅针对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适用对象,规定其核算一般采用收付实现制,但经营性收支业务核算可以采用权责发生制。原来的规定过于简单,新的《事业单位会计准则》可修改为“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一般采用收付实现制,但部分业务或事项可以采用权责发生制,部分行业可以在行业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中采用权责发生制”。这样的考虑有两点依据:一是2012年2月新的《事业单位财务规则》规定,“部分行业根据成本核算和绩效管理的需要,可以在行业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制度中引入权责发生制”;二是现行科学、测绘、地质勘探等行业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以及修订后的医院会计制度均采用权责发生制基础。
5.关于会计要素的定义、确认和计量
新的《事业单位会计准则》应当更为真实、准确地反映各会计要素的经济特征,同时要借鉴国际惯例和企业会计经验,充分考虑事业单位特点,对会计要素进行重新定义,明确各会计要素的确认条件和计量原则。
在资产的后续计量中,可以借鉴现行企业会计准则的做法,对固定资产实行折旧制度,对无形资产计提摊销,并适当考虑资产减值情况,以便如实反映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的净值和资产可收回金额,从而对各级各类事业单位真实反映资产的消耗水平提出统一要求,为加强事业单位资产的科学化和精细化管理、进行公共产品或服务成本核算提供信息支持。
6.关于净资产
新的《事业单位会计准则》应当结合当前部门预算管理要求,在净资产内容中增加财政补助结转结余、非财政补助结转等项目,同时要根据国库集中支付核算的要求调整有关项目。
7.考虑预算管理体制改革要求,将一些新出现的业务和会计事项纳入预算会计准则中予以规范,如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政府采购、部门预算的“大收入”和“大支出”要求等。
8.关于事业单位财务报告
新的《事业单位会计准则》要进一步完善事业单位财务报告体系,对各级各类事业单位的会计报表列报格式做出统一规定。
一是要改革事业单位资产负债表项目和收支科目的结转时间。建议将事业单位的收支科目改为按月结转至结余类科目,收支科目的发生额只在收入支出表中列报,资产负债表的构成要素只包括“资产”、“负债”和“净资产”。按照“资产=负债+净资产”予以设计。
二是在事业单位收入支出表中,结合国库存集中支付核算的要求,对收入按来源进行分类列示、对支出(费用)按功能进行分类列示。
三是要明确事业单位财务报告的构成,可以在会计报表体系中增加财政补助收支情况表,并规定部分事业单位可以根据所适用会计制度的规定编制现金流量表。
通过上述修订,使事业单位的财务报表格式与国际惯例和企业会计更为协调,增强其通用性,同时兼顾事业单位的实际情况,使事业单位的财务报告体系更为完整,以满足财务管理、预算管理等多方面的信息需求。
参考文献:
[1]财政部:事业单位会计准则[S]. 财预字[1997]286号,1997.
为进一步规范事业单位财务管理,财政部对事业单位会计准则进行重新修订,并于2013年1月1日起正式实施,标志着我国事业单位会计管理制度全面转变。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必须要积极适应新转变,更好推动事业单位发展。
一、新会计准则下的事业单位会计挑战
新会计准则对事业单位会计管理提出了许多新的要求,会计核算目标更加明确、财务报表及会计工作协调性更高、会计分工更加明确。具体而言,新会计准则下的事业单位会计面临挑战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单位会计核算目标要求更高
会计准则要为适应单位内外发展环境而不断发展。近年来,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事业单位面临的内外环境发生重大变化。新会计准则的实施,对于我国事业单位会计工作产生很大影响,面临较大挑战。在新的事业单位会计准则中,要求会计核算工作必须要向会计信息使用者提供本单位的预算执行情况、财务发展状况等相关会计信息,对事业单位的受托责任履行情况进行真实体现,便于会计信息使用者更好作出决策。新会计准则对事业单位的会计工作目标的要求,与市场经济条件下对事业单位会计信息需求增加形势相适应,对会计工作不仅要为单位内部管理服务,也要满足利益相关者的信息使用要求。在事业单位会计准则中,首次明确提出兼顾决策有用和受托责任原则,对于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创新和转变都有很高的要求。
(二)适度引入权责发生制基础
在事业单位原有会计准则中,仅仅规定经营性收支可以采用权责发生制。但是,在新会计准则中,则明确规定,对于部分行业的事业单位会计制度,需要采用权责发生制,其引入对于事业单位决策科学性具有很强的推动性,特别是提高了会计管理工作水平,降低事业单位运营成本。会计核算基础直接决定会计信息决策有用性。事业单位新会计准则中,引入某些行业事业单位会计工作中的权责发生制,对于事业单位成本核算,有很大推动作用,而且也为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体制改革预留了一些空间,例如在权责发生制的具体应用,在当前财务管理体制还不充分的前提下,留等财政部进一步明确。
(三)会计工作协调性要求更高
和原有会计准则对会计工作、会计报表协调性的要求相比,新会计准则对事业单位会计工作以及财务报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必将对事业单位会计工作和会计信息的质量直接产生影响。在事业单位新会计准则中,会计工作必须要通过信息共享的方式,不断提高工作质量,促进事业单位的发展。而且,在新会计准则中,对于会计工作流程进行规范和优化,对于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建立健全产生直接推动
作用。
二、新会计准则下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转变
面对新会计准则实施带来的诸多挑战,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必须要着力从以下三个方面加以应对和完善:
(一)建立健全事业单位会计核算工作制度
在新会计准则实施以后,事业单位会计管理必须要不断优化和完善,首先就是要建立健全会计核算工作制度。特别是在新会计准则下,收付实现制更加明确,事业单位必须要更加重视现金支付工作,必须要及时发现事业单位会计财务风险,提前做好预警和应对。在新会计准则实施以后,各个事业单位会计核算流程必须不断改进和优化,更加注重债务统计管理工作,全面准则掌握事业单位债务状况,使单位管理者更加重视债务,更好避免事业单位财务风险,为单位领导决策提供更科学和更准确的信息,及时做好事业单位发展规划。
(二)完善事业单位现金流量表编制管理制度
事业单位虽然不是企业,但是在其发展过程中,在某些业务环节同样会产生现金流。现金流是否明确,是否准确,这些无疑都影响到事业单位现金流量。在传统会计准则下,事业单位的会计管理工作,对现金流重视程度不够,甚至在月末、季末乃至年末的现金流量汇总后,总现金流量与实际现金流量差距较大,事业单位会计工作质量不高直接体现。但是,新会计准则实施以后,事业单位会计工作质量要求更高,特别是在现金管理方面,要求现金记录汇总必须与实际收入相符。因此,新会计准则实施以后,各个事业单位必须要积极做好现金流量表编制工作,通过现金流量表的编制,为单位筹资、融资、投资提供依据,也有利于事业单位对自身现金情况更好掌握,不断提高单位资金利用效率。因此,事业单位财务管理部门要根据新会计准则要求,结合财务报表格式,把财务报表和现金流量表结合使用,对现金流量进行细化明确,强化单位财务风险控制,不断推动事业单位发展。
(三)建立健全事业单位财务人员培训管理制度
新会计准则的实施,对于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人员的素质和能力要求更高。特别是在传统会计准则下,财务管理人员素质不高,技能单一,会计职能难以有效发挥。在新会计准则实施以后,必须要不断培养和加强会计人员专业技能,培养他们的职业道德和综合素质,推动事业单位会计人员整体水平。单位也要制定相应的鼓励措施和政策,支持会计人员通过进修和自学等方式,不断提高自身能力和素质,促进事业单位会计队伍整体素质提升。
参考文献:
现阶段,随着事业单位的不断发展与进步,各大事业单位已经开始对事业单位内部的会计重视起来。各事业单位认识到了如今市场上的竞争必将是各事业单位之间战略之间的较量,只有事业单位中拥有好的财务管理制度以及专业知识强大的工作人员,那么必将会为事业单位日后的发展带来极大的进步。为此,各事业单位将会计准则的制定放在事业单位发展工作的重点当中,并在会计准则制定方面有了更新的突破。
一、 我国事业单位中会计部门现状
在各大事业单位当中,会计是事业单位中一个比较重要的职位,关系着事业单位资金的流出与收入,对事业单位的活动资金充足性有一定的保障。但是,从现阶段事业单位会计发展来看,还存有一些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不仅影响事业单位的经济发展,也会极大程度上削弱了该事业单位在市场上的地位。
(一) 现阶段的事业单位会计制度落后。当前,我国的财政分配模式已经从传统的供给型向现代的经营管理型发展,并且,公共财政体制也正在不断的完善。另外,在现阶段,我国现在已经全面的推行国库集中支付制度,这就要求财政资金要通过国库单一的账户体系进行存储、支付以及清算等一系列的事项,使原有的资金收支渠道得到了很大的改善。几年前,我国对预算管理制度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改革,伴随改革制度的措施不断的出台,使得我国预算制度陷入到相对比较被动的状态之下,使得会计核算没有一个统一的规范,而此时的各事业单位中会计制度已经无法满预算管理体制改革的要求。
(二) 传统的收付实现制已经与如今的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需求不相适应。以往的事业单位中,以收付实现制对公司的财务进行一定的管理。但是,伴随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收付实现制已经无法满足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需求,必须要对其进行改革,用新的财务管理方式去满足事业单位会计发展的需要。由于在收付实现制度直线,事业单位的各项资产以及负债情况不能被清析的体现出来,往往会混淆,这就会使一些事业单位的次产规模以及数据的信息量失去真实的效果,最后导致事业单位的资产监督与控制也随之失真。
如今,事业单位伴随市场化体制以及市场化的进度不断的发展,给事业单位的会计信息透明度和准确性带来了更高的要求,所以,在收付实现制度之下所提供的会计信息没有充足的可比性。
二、 事业单位会计准则的确立
会计准则的对事业单位经济的发展有着十分突出的作用。为此,在制定会计准则的过程中,一定要与事业单位会计发展的现状以及会计改革的必要性相结合,保证制定出与事业单位发展相符合的会计准则。
(一) 事业单位在制定会计准则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市场经济发展的特点。从当前会计体系看,如今的会计体系主要有量大分支学科,它们分别是企业会计与预算会计。当事业单位在制定会计准则的是够,一定要充分的考虑到市场经济条件。一旦在制定的过程中忽略了这一点,那么很有可能会导致事业单位业务运行职能不能正常的运行,无法达到事业单位所要实现的经济目标。虽然现行的事业拥有很多渠道的资产供应,很多的业务运营主要向社会提供一定的公益性的服务,它们并不以盈利为主要的目的,只是注重社会的效益。但是,即使是这样的情况,它们还是需要将市场经济效益与市场竞争的观念充分的考虑进来,以实现市场竞争这一大的背景之下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完美统一。
(二)事业单位会计准则的制定还要将当前事业单位的变化考虑进来。现阶段,伴随社会经济体制的不断变革,事业单位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些变化主要表现在一下几个方面:
1、在构成方面的变化。计划经济体制之下,事业单位的管理方式主要是按照财政缴拨的关系划分,将预算管理方式分为全额预算、差额预算以及自收自支预算这三种方式。在此基础之上,事业单位又制定出了事业性的会计制度等。就当前事业单位形势看,我国社会上已经出现了很多拥有新形势的事业性的单位,例如,私立的以及民办的事业性单位,还有现如今比较受到重视的企业与事业单位相联营的事业性单位等。
2、 在预算方式管理之下,事业单位资金结构的变化。原本事业单位的去不资金运作是需要纳入到财政预算管理当中的,虽然拥有预算以外的收支,但是在事业单位发展中的所占比重也并不大。它是在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之下以及统收统支的财政体制之下的产物。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建立与完善,事业单位已经逐渐的走向独立、以及自求发展的道路之上。
正是在事业单位资金结构的不断改变之下,事业单位会计准则才能得以建立与发展。从而推动市场经济体制之下的事业单位经济的发展,并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从以上我们可以看出,事业单位的发展对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而会计准则的建立又对事业单位的发展有着极强的推动作用。为此,会计准则在建立的过程中,一定要充分的考虑到各种市场经济的发展,通过事业单位不断的时间,建立起适合本事业单位发展的会计准则。
(三) 制定的过程中还要讲我国事业单位的特点充分的考虑进去。虽然,我国的事业单位与很多的国外的非盈利组织以及国内的企业单位存在着相同的地方,但是,我国的事业单位自身又拥有很多方面的明显的特点。例如,我国的事业单位中,拥有有企业化的管理事业单位等。我国事业单位的特点很明显,它的经营目的并不是以营利为目的,很多事业单位都注重的是社会的服务,所讲求的是社会的效益,并不是以营利为目的的。只有明确了事业单位与我国国内的企业以及国外的非盈利企业组织上的不同点,才能在制定会计准则的过程中,充分的体现出事业单位发展的性质。
三、 事业单位的会计准则要保持其稳健性与健康性
稳健性与健康性原则在会计准则上的体现的要求主要有一下几个方面,
(一) 在存货计价方面,可以采用后进先出的办法,保证能够有效的进行。
(二) 对于事业的固定资产,完全可以采用加速折旧法计提折旧。
(三) 事业单位可以计提坏账准备以及商品销价准备,提前做好一切可能发生的准备工作。
市场经济条件之下,事业单位财会人员的流动是一种很常见的现象,那么就要保持在《事业单位会计准则》和《企业会计准则》在一些方面的一致性,并在制定事业单位会计准则的时候要保持其中的健康性与稳健性,保证在新的经济体制之下,事业单位的各项经济活动能够充分的开展。虽然在现行的事业单位会计准则当中,还存在一些问题,给事业单位的发展带来一些影响。但是,我国国内的很多事业单位的建立并不以盈利作为主要的目的,而是以服务社会以及人民为事业单位的主要目的,那么会计准则的建立就要在这一前提之下,保证事业单位在拥有健康的会计准则基础之上,不断的向前发展。
四、总结
目前,我国事业单位不断的兴起与发展,各事业单位在不断的发展中已经对内部会计给予了高度的重视,在会计准则的制定上也更加的重视。如今,企业之间的竞争必将是各大企业间的管理战略的较量,为此,会计准则的制定一定要坚持以健康性为准则建立的原则,确保所建立的会计准则符合事业单位的经济发展要求,更加的符合社会企业经济发展的需要,在保证我国和事业单位经济不断发展的同时,有效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作者单位:延吉市社区卫生服务管理中心(延吉市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管理中心)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