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扶贫资金的审计案例大全11篇

时间:2023-06-19 16:13:20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扶贫资金的审计案例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扶贫资金的审计案例

篇(1)

(一)认真开展整村推进项目建设,增强贫困村发展后劲

(二)抓好贫困地区劳动力培训转移输出,拓宽贫困群众增收渠道

(三)积极推进产业扶贫,贫困农户收入明显增加

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大力培育支撑贫困地区增收致富的优势、特色产业。在省办的关心和支持下,有效运用财政扶贫资金引导信贷扶贫资金投入的倍增机制,充分发挥扶贫信贷资金在产业发展中的积极作用,提高扶贫到户贷款对贫困农户的瞄准度,加大对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为贫困村发展产业和群众增收提供强有力的信贷资金支持。XX年产业扶贫投入达到20865万元:

(四)实施易地开发扶贫,解决丧失基本生存条件贫困人口的贫困问题

(五)动员社会力量,开展挂钩扶贫和党员干部结对帮扶

(六)加强革命老区建设,推动革命老区发展

(七)集中力量,开展整乡推进试点

通过各类项目的实施,松坪乡基础设施得到夯实,农业产业得到改造和提升,松坪乡经济社会将得到的全面发展,从而实现历史性跨越。

(八)实施安居工程,改善贫困群众居住条件

(九)加大扶贫宣传和统计力度,营造扶贫开发工作良好的舆论氛围

加强与有关新闻媒体合作,通过多种渠道,及时宣传了扶贫开发成绩,报道了扶贫先进经验,树立了扶贫先进典型,反映了扶贫开发中出现的新情况、新经验和新问题,确保扶贫宣传的内容既真实准确,又富有时效性。全年由市、县电视台播出扶贫开发新闻、专题9次,编撰扶贫开发信息16期,扶贫系统干部职工及相关部门工作人员投稿并刊登在各类报刊杂志上的文章共10多篇,营造了良好的扶贫宣传工作氛围,进一步扩大扶贫的声势和影响。

同时,继续开展好扶贫资金项目统计、财政扶贫资金监测统计、贫困村监测统计、灾情统计等统计工作。

(十)加强自身建设,干部职工素质明显提高

一是深入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我办把开展学习实践活动作为政治任务和历史机遇,注重思想武装,加强理论学习,开展调研和案例分析,重视检查剖析,找准并解决问题,强化整改落实。全办干部职工主动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努力做到学习实践与扶贫工作两手抓、两不误、两促进,领导班子领导扶贫开发科学发展的能力进一步得到提高。

二是认真开展了以讲党性、抓机遇、重民生、谋发展为主题的作风建设教育活动和感恩教育活动。全体干部作风进一步改进,精神面貌焕然一新。

三是切实抓好党风廉政建设。把党风廉政建设工作贯穿于扶贫开发工作始终,建立和完善了学习、项目资金检查监督管理等15项制度,形成用制度约束权力、按制度办事、靠制度管人的机制,自觉遵守有关规定,坚持服务基层、服务群众,坚持政务公开制度,接受社会和群众的监督,强化了监督管理。

四是严格开展了阳光政府四项制度工作。树立了打造阳光政府的理念,严格按要求开展了重大决策听证、重要事项公示、重点工作通报、政务信息查询等阳光政府四项制度工作,全年公示、通报有关事项20余条。

五是按要求开展了纠风工作,对扶贫资金进行了严格监管,确保了扶贫资金的安全、高效使用;参加了政风行风热线,认真解答了群众提出的问题。

二、主要做法和经验

(一)进一步统一思想,及时安排部署扶贫开发工作。及时召开全市扶贫开发工作会议、扶贫办主任会议,认真贯彻落实全省扶贫开发现场会和全省州市扶贫办主任会议精神,全面安排部署我市今年扶贫开发各项工作,进一步统一了思想,理清了思路,明确了任务、落实了责任,为创新扶贫开发机制,推进集中连片开发,加快扶贫进程奠定了良好的思想基础。

(二)切实强化管理,实行扶贫工作目标管理责任制。为把各项工作落到实处,市扶贫开发领导小组与各区县扶贫开发领导小组签订了XX年扶贫开发目标管理考核责任状,与市直挂钩扶贫牵头单位签订了市级整村推进项目建设责任状,制定了目标管理考核办法,对扶贫项目和挂钩扶贫工作进行量化考核。要求各区县扶贫办领导分工落实到乡镇或项目上,做到件件项目有人抓,任务明确,责任落实。

(三)强化制度建设,加强资金监管。为确保财政扶贫资金和工程项目建设安全,我办严格执行《云南省财政扶贫资金管理暂行办法》。完善制度,严格实施《市整村推进扶贫项目管理办法》、《市扶贫安居工程管理办法》等扶贫项目管理办法。坚持资金跟着项目走的原则,根据工程进度及时就位资金。县、乡都设立了扶贫专户,实行扶贫资金专户存储、封闭运行,做到专人管理、专账核算。加强扶贫资金的中期管理,保证项目资金落到实处。认真执行扶贫资金回补报账制度,年度扶贫开发项目工程完成后,协调审计部门对项目资金拨付和使用情况进行审计,对出现的问题及时纠正,实现了扶贫资金的规范管理;实行扶贫资金公示制,对扶贫项目和资金分配计划、项目内容、补助对象、补助标准都进行公告公示。项目实施竣工后又在项目实施地建永久性标志牌,标示项目完成情况、资金使用情况、项目效益,广泛接受群众监督。加强与市财政、各区县分管扶贫工作领导的沟通,对各区、县在资金拨付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及时帮助协调,确保了资金的及时就位和专款专用。

(四)以思路创新推动扶贫开发工作。按照市委市政府的总体部署和要求,紧紧围绕解决温饱、稳定脱贫、加快致富、全面发展的总体目标,进一步树立大扶贫理念,解放思想,创新工作思路,以培育稳定增收产业为核心,以村委会为项目区域,集中连片开发,逐村逐乡推进。在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开发方式、扶贫思路、扶贫内容等方面不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在发展中扶贫,使扶贫开发工作取得新突破。

三、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通过一年的努力,全市扶贫开发工作取得了新的成绩,但也面临着许多困难和问题,主要体现在:

二是扶贫投入与需求的矛盾十分突出。各级财政投入的力度与扶贫任务相比显得十分薄弱,与扶贫开发的总体需求差距太大,要真正实现实施一个村,巩固一个村,自我发展一个村的目标,投资标准明显偏低,扶贫投入与需求的矛盾进一步加剧。

三是返贫现象突出。由于特殊的自然地理条件,我市自然灾害频发,已解决温饱的人口中,有相当一部分基础不牢固、收入不稳定,因灾、因病、因学致贫和返贫现象非常突出。

四是产业扶贫的力度有待进一步加大。通过多年的扶贫开发,农业产业化工作虽然取得了明显成效,但广大贫困地区产业结构单一、农民增收困难的局面还未根本打破,进一步加大产业扶贫的力度,因地制宜培育支撑贫困群众持续增收的特色和优势产业,加快农业产业化步伐,构建贫困群众长效增收机制,依然是我市扶贫开发工作的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五是个别地方和少数干部对扶贫工作的认识有待进一步提高。少数干部认为农村绝对贫困人口贫困问题已缓解,大扶贫格局已形成,农村低保制度已建立,扶贫开发工作已不太重要。有少数干部思维方式、领导方式、工作方式不适应新阶段扶贫开发工作需要,缺乏开拓创新精神。

四、XX年我市扶贫开发工作计划

根据当前扶贫开发的新形势、新任务和新特点,XX年,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坚持开发式扶贫方针,创新机制,突出重点,着力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精心组织,认真实施好整村推进项目

XX年全市计划实施整村推进250个村,其中:积极争取省级整村推进计划200个村,市、县安排实施50个村。一要尽早做好村级规划,编制好科学合理、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二要高质量完成项目建设任务。围绕整村推进,整合各类资金集中投入使用,最大限度地提高扶贫的综合效益,打牢基本生产生活条件和贫困村经济发展两个基础。

(二)加大力度,抓好贫困地区劳动力培训和转移

篇(2)

(一)认真开展“整村推进”项目建设,增强贫困村发展后劲

全年实施贫困自然村整村推进243个村,总投入达5815万元(各级财政扶贫资金3635万元,群众自筹及投工投劳折资2180万元)。其中:中央和省财政扶贫专项资金2805万元实施187个村,市级财政配套540万元实施36个村,区县筹集财政资金290万元实施20个村。截止11月底,省级第一批50个村的建设任务已全面完成,省级第二批135个村、市县筹集资金实施的56个村建设任务已完成70,省年底追加的2个重点扶持村正在抓紧编制实施方案。预计今年243个村整村推进项目全部完成后,将在项目区新建和维修公路40条168km,桥涵52座,人马驿道9条25km;建成输电线路49件125km,配套变压器34台;建成三面光水沟27件101km,人畜饮水管道119件542km,水塘(池、窖)550个8155m3;新建沼气池340口,节柴灶191眼;发展经济林果1.5万亩,特色作物1.16万亩。引进推广优质种畜禽1.26万头(匹、只)。开展科技培训267期1.16万人次。通过项目的实施,预计使13410户56031人受益,新增灌溉面积2202亩,改善灌溉面积11610亩,新增基本农田地3220亩,解决1.9万人、4万头(匹、只)牲畜的饮水困难,解决1005户4169人用电、521户2287人的生活能源,820户3450人通路困难。项目区贫困群众新增粮食361万kg,农民人均增收191元。项目区基础设施明显改善,生活水平明显提高,贫困人口明显减少,发展后劲明显增强。

(二)抓好贫困地区劳动力培训转移输出,拓宽贫困群众增收渠道

一是在三个省级贫困地区劳动力培训示范基地抓好劳动力转移培训,提高劳动力输出质量和效益。XX年度1200人的培训任务已全部完成;XX年度市级、宁蒗、永胜3个基地将培训2200人,每人补助800元,共投入财政资金176万元。目前XX年度培训正在进行中。为提高培训质量,市级财政补助20万元。其中:每个基地6万元,奖补经费2万元,为三个基地开展培训提供了经费保证,确保了培训质量。经过基地培训并取得技能证外出就业人员,月收入大多在1000元以上,实现了脱贫梦。二是认真做好引导性培训转移贫困地区劳动力工作。今年,省下达我市引导性培训计划5000人,财政补助资金100万元,其中:宁蒗县XX人、40万元,永胜县3000人、60万元。为实施好这一项目,市、县扶贫部门对贫困地区外出务工人员进行技能培训和就业指导,并负责输出就业工作,两个县培训转移输出任务将在省规定的时限内全面完成。三是积极配合相关部门做好劳务输出工作。积极配合农业、劳动等部门,突出支持特困农户,加强农村劳动力的素质、技能培训,积极协调组织农村劳动力合理有序转移。今年全市贫困地区劳动力培训转移输出任务全部完成后,预计新增贫困地区劳动力转移输出7200人,劳务输出收入达到7000万元以上,有力地促进了贫困农户增收脱贫。

(三)积极推进产业扶贫,贫困农户收入明显增加

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大力培育支撑贫困地区增收致富的优势、特色产业。在省办的关心和支持下,有效运用财政扶贫资金引导信贷扶贫资金投入的倍增机制,充分发挥扶贫信贷资金在产业发展中的积极作用,提高扶贫到户贷款对贫困农户的瞄准度,加大对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为贫困村发展产业和群众增收提供强有力的信贷资金支持。XX年产业扶贫投入达到20865万元:

一是发放小额信贷9000万元,覆盖381个村委会、8113户33309人,扶持农户发展种植业7.2万亩,养殖业4.6万头,扶持加工业24个。二是投放信贷扶贫贴息贷款10500万元(其中:1000万元以上项目4个共8000万元,1000万元以下项目6个共2500万元),集中扶持了××三川火腿有限责任公司、××红土地天然植物油开发有限公司、宁蒗女儿珍生物工程有限公司、玉龙县拉市万强综合经营部、华坪县升华山羊养殖专业合作社、华坪乌木春茶叶有限责任公司、××生态牛奶有限责任公司、永胜滇峰蜂业有限责任公司、永胜雷特生物工程有限责任公司、××益多乳业有限公司等10个龙头企业大力发展原料基地,带动农民增收。三是继续积极稳妥的抓好村级互助资金试点工作,发放村级互助资金200万元。其中:永胜100万元,在4个乡7个村小组实施;华坪100万元,在2个乡10个村小组实施。通过无偿投入、有偿使用、滚动发展、民管民用、民受益的方式,增加贫困农户的自我发展能力。四是积极争取省级科技产业扶贫资金,XX年度省级科技产业扶贫资金为350万元,项目批复后,将实施鲁甸乡中药材产业扶贫、宁蒗县生猪标准化规模养殖等6个项目。

(四)实施易地开发扶贫,解决丧失基本生存条件贫困人口的贫困问题

一是切实抓好XX年度1200人易地开发扶贫项目的扫尾工作和验收。二是精心组织,认真实施好XX年XX人易地扶贫开发项目。XX年,省下达我市易地扶贫开发项目XX人,财政扶贫资金1000万元。其中:其中:宁蒗县1000人500万元,永胜县175人87.5万元,玉龙县230人115万元,华坪县445人222.5万元,古城区150人75万元。各区县前期准备工作充分,项目建设进展顺利,可在省规定的时限内全部完成。项目实施结束后,将建成安居房400套3.3万m2;新建公路3条2.8km,维修公路8条29km;人畜饮水工程22件,饮水管道40km,配套水池26个248m3;建成输电线路10件17km;建成基本农田3100亩;新建节柴灶251眼;发展经济林果1600亩;举办科技培训20期1500人次。易地安置的XX人年总收入可达360万元,农民年人均纯收入可实现1300元,温饱问题得到有效解决。

(五)动员社会力量,开展挂钩扶贫和党员干部结对帮扶

及时与各挂钩扶贫单位签订了挂钩扶贫责任书。中央、省级机关10个部门继续挂钩3个重点县,全市102个市级单位、390个区县单位挂钩帮扶到村。今年全市社会扶贫投入1159万元。其中,市级各部门挂钩配套159万元;其他各级各部门投入资金、捐款捐物折资约700万元;帮助贫困地区引进项目10个,投入300万元。在贫困地区建成一批带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好项目,解决了贫困地区实际困难,帮助贫困地区增强了发展能力。

(六)加强革命老区建设,推动革命老区发展

XX年,省级财政投入革命老区开发建设资金100万元(古城、华坪各50万元),县级配套108万元,整合部门资金228.5万元,群众自筹及投劳85万元,社会帮扶50万元,信贷扶贫资金53万元(从小额信贷资金中安排),总共投入624.5万元。分别在古城区金山乡贵峰村、华坪县中心镇龙洞唐家营实施。目前,两个项目进展顺利。1.金山乡项目将建设“开南研习所”红色教育基地一个,安居房5户,沼气池50口,公路10公里,发展经济林果1500亩,科技培训12期600人次,项目建成后覆盖老区1962户农户8007人;2.龙洞村唐家营项目,将种植核桃500亩,改建公路1件1.5km,建人畜饮水工程管道6km、5m3水窖40口,建陈列室1个,砖混结构学校一所,房屋改造29户、新建安居房4户,沼气池15口,改厕、改厩33户,标志碑1块,小额信贷51户。建成后使唐家营片区2个村民小组共51户224人基本解决温饱,人均纯收入1200元以上。

(七)集中力量,开展整乡推进试点

今年,我市永胜县松坪傈僳族乡被列为全省扶贫开发整乡推进试点,项目总投资7422.8万元,其中:财政资金600万元,地方配套整合资金6822.8万元,一次规划、分两年实施,实施时间从XX年4月至XX年4月。目前,省财政已下达资金300万元。市县及时成立了领导机构,组织力量编制上报规划,严格按年度计划组织实施项目,目前各项工作正有序顺利开展:睦科至松坪沥青硬化路面工程全线施工;完成生态树种植任务;永红、米厘和撒坝子村委会的通村公路建设工程已完成;睦科至松坪35kv并网高压输电线路建设工程通过省发改委评审,并完成了变电站选址征地工作;完成四个村委会70km人饮管线的铺设及部分配套水池建设;完成XX0亩核桃种植打塘工作;完成花椒种植的地块落实,正组织群众进行栽种;种植魔芋1514亩;完成中药材种植2019亩;建成生猪养殖合作社;松坪乡生态鸡示范养殖场,完成三通一平和主体房屋建设等工程;圆满完成1161户村村通电视播放器农户接收器安装工作;沼气池建设已全面动工。

通过各类项目的实施,松坪乡基础设施得到夯实,农业产业得到改造和提升,松坪乡经济社会将得到的全面发展,从而实现历史性跨越。

(八)实施安居工程,改善贫困群众居住条件

XX年度投入财政资金120万元,实施安居工程200户,每户补助6000元。其中,宁蒗、永胜各100户60万元。目前,项目建设进展顺利。

(九)加大扶贫宣传和统计力度,营造扶贫开发工作良好的舆论氛围

加强与有关新闻媒体合作,通过多种渠道,及时宣传了扶贫开发成绩,报道了扶贫先进经验,树立了扶贫先进典型,反映了扶贫开发中出现的新情况、新经验和新问题,确保扶贫宣传的内容既真实准确,又富有时效性。全年由市、县电视台播出扶贫开发新闻、专题9次,编撰××扶贫开发信息16期,扶贫系统干部职工及相关部门工作人员投稿并刊登在各类报刊杂志上的文章共10多篇,营造了良好的扶贫宣传工作氛围,进一步扩大扶贫的声势和影响。

同时,继续开展好扶贫资金项目统计、财政扶贫资金监测统计、贫困村监测统计、灾情统计等统计工作。

(十)加强自身建设,干部职工素质明显提高

一是深入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我办把开展学习实践活动作为政治任务和历史机遇,注重思想武装,加强理论学习,开展调研和案例分析,重视检查剖析,找准并解决问题,强化整改落实。全办干部职工主动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努力做到学习实践与扶贫工作两手抓、两不误、两促进,领导班子领导扶贫开发科学发展的能力进一步得到提高。

二是认真开展了以“讲党性、抓机遇、重民生、谋发展”为主题的作风建设教育活动和“感恩教育”活动。全体干部作风进一步改进,精神面貌焕然一新。

三是切实抓好党风廉政建设。把党风廉政建设工作贯穿于扶贫开发工作始终,建立和完善了学习、项目资金检查监督管理等15项制度,形成用制度约束权力、按制度办事、靠制度管人的机制,自觉遵守有关规定,坚持服务基层、服务群众,坚持政务公开制度,接受社会和群众的监督,强化了监督管理。

四是严格开展了“阳光政府四项制度”工作。树立了打造阳光政府的理念,严格按要求开展了重大决策听证、重要事项公示、重点工作通报、政务信息查询等“阳光政府四项制度”工作,全年公示、通报有关事项20余条。

五是按要求开展了纠风工作,对扶贫资金进行了严格监管,确保了扶贫资金的安全、高效使用;参加了政风行风热线,认真解答了群众提出的问题。

二、主要做法和经验

(一)进一步统一思想,及时安排部署扶贫开发工作。及时召开全市扶贫开发工作会议、扶贫办主任会议,认真贯彻落实全省扶贫开发现场会和全省州市扶贫办主任会议精神,全面安排部署我市今年扶贫开发各项工作,进一步统一了思想,理清了思路,明确了任务、落实了责任,为创新扶贫开发机制,推进集中连片开发,加快扶贫进程奠定了良好的思想基础。

(二)切实强化管理,实行扶贫工作目标管理责任制。为把各项工作落到实处,市扶贫开发领导小组与各区县扶贫开发领导小组签订了XX年扶贫开发目标管理考核责任状,与市直挂钩扶贫牵头单位签订了市级整村推进项目建设责任状,制定了目标管理考核办法,对扶贫项目和挂钩扶贫工作进行量化考核。要求各区县扶贫办领导分工落实到乡镇或项目上,做到件件项目有人抓,任务明确,责任落实。

(三)强化制度建设,加强资金监管。为确保财政扶贫资金和工程项目建设安全,我办严格执行《云南省财政扶贫资金管理暂行办法》。完善制度,严格实施《××市整村推进扶贫项目管理办法》、《××市扶贫安居工程管理办法》等扶贫项目管理办法。坚持资金跟着项目走的原则,根据工程进度及时就位资金。县、乡都设立了扶贫专户,实行扶贫资金专户存储、封闭运行,做到专人管理、专账核算。加强扶贫资金的中期管理,保证项目资金落到实处。认真执行扶贫资金回补报账制度,年度扶贫开发项目工程完成后,协调审计部门对项目资金拨付和使用情况进行审计,对出现的问题及时纠正,实现了扶贫资金的规范管理;实行扶贫资金公示制,对扶贫项目和资金分配计划、项目内容、补助对象、补助标准都进行公告公示。项目实施竣工后又在项目实施地建永久性标志牌,标示项目完成情况、资金使用情况、项目效益,广泛接受群众监督。加强与市财政、各区县分管扶贫工作领导的沟通,对各区、县在资金拨付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及时帮助协调,确保了资金的及时就位和专款专用。

(四)以思路创新推动扶贫开发工作。按照市委市政府的总体部署和要求,紧紧围绕解决温饱、稳定脱贫、加快致富、全面发展的总体目标,进一步树立大扶贫理念,解放思想,创新工作思路,以培育稳定增收产业为核心,以村委会为项目区域,集中连片开发,逐村逐乡推进。在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开发方式、扶贫思路、扶贫内容等方面不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在发展中扶贫,使扶贫开发工作取得新突破。

三、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通过一年的努力,全市扶贫开发工作取得了新的成绩,但也面临着许多困难和问题,主要体现在:

一是扶贫开发任务艰巨。XX年国家已将扶贫标准调整为1196元,并对农村低收入人口全面实施低保政策。这标志着我国扶贫开发进入一个开发扶贫与救助扶贫“双轮驱动”的新阶段。我市贫困面大、贫困人口多、贫困程度深,绝大部分贫困村生存现状恶劣,基础设施落后,公共服务欠缺。在扶贫难度加大,成本上升的前提下,要实现到2020年前基本解决贫困人口温饱问题的扶贫开发目标,任务还十分艰巨。

二是扶贫投入与需求的矛盾十分突出。各级财政投入的力度与扶贫任务相比显得十分薄弱,与扶贫开发的总体需求差距太大,要真正实现“实施一个村,巩固一个村,自我发展一个村”的目标,投资标准明显偏低,扶贫投入与需求的矛盾进一步加剧。

三是返贫现象突出。由于特殊的自然地理条件,我市自然灾害频发,已解决温饱的人口中,有相当一部分基础不牢固、收入不稳定,因灾、因病、因学致贫和返贫现象非常突出。

四是产业扶贫的力度有待进一步加大。通过多年的扶贫开发,农业产业化工作虽然取得了明显成效,但广大贫困地区产业结构单一、农民增收困难的局面还未根本打破,进一步加大产业扶贫的力度,因地制宜培育支撑贫困群众持续增收的特色和优势产业,加快农业产业化步伐,构建贫困群众长效增收机制,依然是我市扶贫开发工作的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五是个别地方和少数干部对扶贫工作的认识有待进一步提高。少数干部认为农村绝对贫困人口贫困问题已缓解,大扶贫格局已形成,农村低保制度已建立,扶贫开发工作已不太重要。有少数干部思维方式、领导方式、工作方式不适应新阶段扶贫开发工作需要,缺乏开拓创新精神。

四、XX年我市扶贫开发工作计划

根据当前扶贫开发的新形势、新任务和新特点,XX年,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坚持开发式扶贫方针,创新机制,突出重点,着力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精心组织,认真实施好整村推进项目

XX年全市计划实施整村推进250个村,其中:积极争取省级整村推进计划200个村,市、县安排实施50个村。一要尽早做好村级规划,编制好科学合理、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二要高质量完成项目建设任务。围绕整村推进,整合各类资金集中投入使用,最大限度地提高扶贫的综合效益,打牢基本生产生活条件和贫困村经济发展两个基础。

(二)加大力度,抓好贫困地区劳动力培训和转移

要抓住国际金融危机结束,经济形势好转的良机,充分发挥3个培训基地的作用,把开展对贫困农民的培训、促进劳动力转移作为扶贫工作的重点,XX年3个基地计划培训2500人,投入财政资金200万元;引导性培训5000人,投入财政资金100万元。坚持政府引导和市场运作相结合、加强培训与促进转移相结合,突出支持特困农户,切实加强对农村劳动力的素质培训,积极探索劳务输出的新途径,加大劳务输出力度。

篇(3)

一是在三个省级贫困地区劳动力培训示范基地抓好劳动力转移培训,提高劳动力输出质量和效益。20*年度1200人的培训任务已全部完成;2009年度市级、*、*3个基地将培训2200人,每人补助800元,共投入财政资金176万元。目前2009年度培训正在进行中。为提高培训质量,市级财政补助20万元。其中:每个基地6万元,奖补经费2万元,为三个基地开展培训提供了经费保证,确保了培训质量。经过基地培训并取得技能证外出就业人员,月收入大多在1000元以上,实现了脱贫梦。二是认真做好引导性培训转移贫困地区劳动力工作。今年,省下达我市引导性培训计划5000人,财政补助资金100万元,其中:*县2000人、40万元,*县3000人、60万元。为实施好这一项目,市、县扶贫部门对贫困地区外出务工人员进行技能培训和就业指导,并负责输出就业工作,两个县培训转移输出任务将在省规定的时限内全面完成。三是积极配合相关部门做好劳务输出工作。积极配合农业、劳动等部门,突出支持特困农户,加强农村劳动力的素质、技能培训,积极协调组织农村劳动力合理有序转移。今年全市贫困地区劳动力培训转移输出任务全部完成后,预计新增贫困地区劳动力转移输出7200人,劳务输出收入达到7000万元以上,有力地促进了贫困农户增收脱贫。

(二)认真开展“整村推进”项目建设,增强贫困村发展后劲

全年实施贫困自然村整村推进243个村,总投入达5815万元(各级财政扶贫资金3635万元,群众自筹及投工投劳折资2180万元)。其中:中央和省财政扶贫专项资金2805万元实施187个村,市级财政配套540万元实施36个村,区县筹集财政资金290万元实施20个村。截止11月底,省级第一批50个村的建设任务已全面完成,省级第二批135个村、市县筹集资金实施的56个村建设任务已完成70,省年底追加的2个重点扶持村正在抓紧编制实施方案。预计今年243个村整村推进项目全部完成后,将在项目区新建和维修公路40条168km,桥涵52座,人马驿道9条25km;建成输电线路49件125km,配套变压器34台;建成三面光水沟27件101km,人畜饮水管道119件542km,水塘(池、窖)550个8155m3;新建沼气池340口,节柴灶191眼;发展经济林果1.5万亩,特色作物1.16万亩。引进推广优质种畜禽1.26万头(匹、只)。开展科技培训267期1.16万人次。通过项目的实施,预计使13410户56031人受益,新增灌溉面积2202亩,改善灌溉面积11610亩,新增基本农田地3220亩,解决1.9万人、4万头(匹、只)牲畜的饮水困难,解决1005户4169人用电、521户2287人的生活能源,820户3450人通路困难。项目区贫困群众新增粮食361万kg,农民人均增收191元。项目区基础设施明显改善,生活水平明显提高,贫困人口明显减少,发展后劲明显增强。

(三)积极推进产业扶贫,贫困农户收入明显增加

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大力培育支撑贫困地区增收致富的优势、特色产业。在省办的关心和支持下,有效运用财政扶贫资金引导信贷扶贫资金投入的倍增机制,充分发挥扶贫信贷资金在产业发展中的积极作用,提高扶贫到户贷款对贫困农户的瞄准度,加大对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为贫困村发展产业和群众增收提供强有力的信贷资金支持。2009年产业扶贫投入达到2*65万元:

一是发放小额信贷9000万元,覆盖381个村委会、8113户33309人,扶持农户发展种植业7.2万亩,养殖业4.6万头,扶持加工业24个。二是投放信贷扶贫贴息贷款10500万元(其中:1000万元以上项目4个共8000万元,1000万元以下项目6个共2500万元),集中扶持了*三川火腿有限责任公司、*红土地天然植物油开发有限公司、*女儿珍生物工程有限公司、玉龙县拉市万强综合经营部、华坪县升华山羊养殖专业合作社、华坪乌木春茶叶有限责任公司、*生态牛奶有限责任公司、*滇峰蜂业有限责任公司、*雷特生物工程有限责任公司、*益多乳业有限公司等10个龙头企业大力发展原料基地,带动农民增收。三是继续积极稳妥的抓好村级互助资金试点工作,发放村级互助资金200万元。其中:*100万元,在4个乡7个村小组实施;华坪100万元,在2个乡10个村小组实施。通过无偿投入、有偿使用、滚动发展、民管民用、民受益的方式,增加贫困农户的自我发展能力。四是积极争取省级科技产业扶贫资金,2009年度省级科技产业扶贫资金为350万元,项目批复后,将实施鲁甸乡中药材产业扶贫、*县生猪标准化规模养殖等6个项目。

(四)实施易地开发扶贫,解决丧失基本生存条件贫困人口的贫困问题

一是切实抓好20*年度1200人易地开发扶贫项目的扫尾工作和验收。二是精心组织,认真实施好2009年2000人易地扶贫开发项目。2009年,省下达我市易地扶贫开发项目2000人,财政扶贫资金1000万元。其中:其中:*县1000人500万元,*县175人87.5万元,玉龙县230人115万元,华坪县445人222.5万元,古城区150人75万元。各区县前期准备工作充分,项目建设进展顺利,可在省规定的时限内全部完成。项目实施结束后,将建成安居房400套3.3万m2;新建公路3条2.8km,维修公路8条29km;人畜饮水工程22件,饮水管道40km,配套水池26个248m3;建成输电线路10件17km;建成基本农田3100亩;新建节柴灶251眼;发展经济林果1600亩;举办科技培训20期1500人次。易地安置的2000人年总收入可达360万元,农民年人均纯收入可实现1300元,温饱问题得到有效解决。

(五)动员社会力量,开展挂钩扶贫和党员干部结对帮扶

及时与各挂钩扶贫单位签订了挂钩扶贫责任书。中央、省级机关10个部门继续挂钩3个重点县,全市102个市级单位、390个区县单位挂钩帮扶到村。今年全市社会扶贫投入1159万元。其中,市级各部门挂钩配套159万元;其他各级各部门投入资金、捐款捐物折资约700万元;帮助贫困地区引进项目10个,投入300万元。在贫困地区建成一批带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好项目,解决了贫困地区实际困难,帮助贫困地区增强了发展能力。

(六)加强革命老区建设,推动革命老区发展

2009年,省级财政投入革命老区开发建设资金100万元(古城、华坪各50万元),县级配套1*万元,整合部门资金228.5万元,群众自筹及投劳85万元,社会帮扶50万元,信贷扶贫资金53万元(从小额信贷资金中安排),总共投入624.5万元。分别在古城区金山乡贵峰村、华坪县中心镇龙洞唐家营实施。目前,两个项目进展顺利。1.金山乡项目将建设“开南研习所”红色教育基地一个,安居房5户,沼气池50口,公路10公里,发展经济林果1500亩,科技培训12期600人次,项目建成后覆盖老区1962户农户8007人;2.龙洞村唐家营项目,将种植核桃500亩,改建公路1件1.5km,建人畜饮水工程管道6km、5m3水窖40口,建陈列室1个,砖混结构学校一所,房屋改造29户、新建安居房4户,沼气池15口,改厕、改厩33户,标志碑1块,小额信贷51户。建成后使唐家营片区2个村民小组共51户224人基本解决温饱,人均纯收入1200元以上。

(七)集中力量,开展整乡推进试点

今年,我市*县松坪傈僳族乡被列为全省扶贫开发整乡推进试点,项目总投资7422.8万元,其中:财政资金600万元,地方配套整合资金6822.8万元,一次规划、分两年实施,实施时间从2009年4月至2011年4月。目前,省财政已下达资金300万元。市县及时成立了领导机构,组织力量编制上报规划,严格按年度计划组织实施项目,目前各项工作正有序顺利开展:睦科至松坪沥青硬化路面工程全线施工;完成生态树种植任务;永红、米厘和撒坝子村委会的通村公路建设工程已完成;睦科至松坪35kv并网高压输电线路建设工程通过省发改委评审,并完成了变电站选址征地工作;完成四个村委会70km人饮管线的铺设及部分配套水池建设;完成20000亩核桃种植打塘工作;完成花椒种植的地块落实,正组织群众进行栽种;种植魔芋1514亩;完成中药材种植2017亩;建成生猪养殖合作社;松坪乡生态鸡示范养殖场,完成三通一平和主体房屋建设等工程;圆满完成1161户村村通电视播放器农户接收器安装工作;沼气池建设已全面动工。

通过各类项目的实施,松坪乡基础设施得到夯实,农业产业得到改造和提升,松坪乡经济社会将得到的全面发展,从而实现历史性跨越。

(八)实施安居工程,改善贫困群众居住条件

2009年度投入财政资金120万元,实施安居工程200户,每户补助6000元。其中,*、*各100户60万元。目前,项目建设进展顺利。

(九)加大扶贫宣传和统计力度,营造扶贫开发工作良好的舆论氛围

加强与有关新闻媒体合作,通过多种渠道,及时宣传了扶贫开发成绩,报道了扶贫先进经验,树立了扶贫先进典型,反映了扶贫开发中出现的新情况、新经验和新问题,确保扶贫宣传的内容既真实准确,又富有时效性。全年由市、县电视台播出扶贫开发新闻、专题9次,编撰*扶贫开发信息16期,扶贫系统干部职工及相关部门工作人员投稿并刊登在各类报刊杂志上的文章共10多篇,营造了良好的扶贫宣传工作氛围,进一步扩大扶贫的声势和影响。

同时,继续开展好扶贫资金项目统计、财政扶贫资金监测统计、贫困村监测统计、灾情统计等统计工作。

(十)加强自身建设,干部职工素质明显提高

一是深入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我办把开展学习实践活动作为政治任务和历史机遇,注重思想武装,加强理论学习,开展调研和案例分析,重视检查剖析,找准并解决问题,强化整改落实。全办干部职工主动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努力做到学习实践与扶贫工作两手抓、两不误、两促进,领导班子领导扶贫开发科学发展的能力进一步得到提高。

二是认真开展了以“讲党性、抓机遇、重民生、谋发展”为主题的作风建设教育活动和“感恩教育”活动。全体干部作风进一步改进,精神面貌焕然一新。

三是切实抓好党风廉政建设。把党风廉政建设工作贯穿于扶贫开发工作始终,建立和完善了学习、项目资金检查监督管理等15项制度,形成用制度约束权力、按制度办事、靠制度管人的机制,自觉遵守有关规定,坚持服务基层、服务群众,坚持政务公开制度,接受社会和群众的监督,强化了监督管理。

四是严格开展了“阳光政府四项制度”工作。树立了打造阳光政府的理念,严格按要求开展了重大决策听证、重要事项公示、重点工作通报、政务信息查询等“阳光政府四项制度”工作,全年公示、通报有关事项20余条。

五是按要求开展了纠风工作,对扶贫资金进行了严格监管,确保了扶贫资金的安全、高效使用;参加了政风行风热线,认真解答了群众提出的问题。

二、主要做法和经验

(一)进一步统一思想,及时安排部署扶贫开发工作。及时召开全市扶贫开发工作会议、扶贫办主任会议,认真贯彻落实全省扶贫开发现场会和全省州市扶贫办主任会议精神,全面安排部署我市今年扶贫开发各项工作,进一步统一了思想,理清了思路,明确了任务、落实了责任,为创新扶贫开发机制,推进集中连片开发,加快扶贫进程奠定了良好的思想基础。

(二)切实强化管理,实行扶贫工作目标管理责任制。为把各项工作落到实处,市扶贫开发领导小组与各区县扶贫开发领导小组签订了2009年扶贫开发目标管理考核责任状,与市直挂钩扶贫牵头单位签订了市级整村推进项目建设责任状,制定了目标管理考核办法,对扶贫项目和挂钩扶贫工作进行量化考核。要求各区县扶贫办领导分工落实到乡镇或项目上,做到件件项目有人抓,任务明确,责任落实。

(三)强化制度建设,加强资金监管。为确保财政扶贫资金和工程项目建设安全,我办严格执行《云南省财政扶贫资金管理暂行办法》。完善制度,严格实施《*市整村推进扶贫项目管理办法》、《*市扶贫安居工程管理办法》等扶贫项目管理办法。坚持资金跟着项目走的原则,根据工程进度及时就位资金。县、乡都设立了扶贫专户,实行扶贫资金专户存储、封闭运行,做到专人管理、专账核算。加强扶贫资金的中期管理,保证项目资金落到实处。认真执行扶贫资金回补报账制度,年度扶贫开发项目工程完成后,协调审计部门对项目资金拨付和使用情况进行审计,对出现的问题及时纠正,实现了扶贫资金的规范管理;实行扶贫资金公示制,对扶贫项目和资金分配计划、项目内容、补助对象、补助标准都进行公告公示。项目实施竣工后又在项目实施地建永久性标志牌,标示项目完成情况、资金使用情况、项目效益,广泛接受群众监督。加强与市财政、各区县分管扶贫工作领导的沟通,对各区、县在资金拨付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及时帮助协调,确保了资金的及时就位和专款专用。

(四)以思路创新推动扶贫开发工作。按照市委市政府的总体部署和要求,紧紧围绕解决温饱、稳定脱贫、加快致富、全面发展的总体目标,进一步树立大扶贫理念,解放思想,创新工作思路,以培育稳定增收产业为核心,以村委会为项目区域,集中连片开发,逐村逐乡推进。在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开发方式、扶贫思路、扶贫内容等方面不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在发展中扶贫,使扶贫开发工作取得新突破。

三、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篇(4)

加快老区脱贫致富的迫切需要。市是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一做好片区连片扶贫开发。省政府批准认定的革命老区县。由于多方面原因,市农村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发展普遍严重滞后,农村行路、饮水、上学、就医、住房、增收等“六难”问题十分突出。片区连片扶贫项目区域覆盖4个乡镇15个村,都是非常典型的集中贫困区域,有贫困户1404户5615人,贫困发生率高达29.5%去年农民人均纯收入仅2960元,比、全省平均水平分别低382元、2088元、2180元,发展差距较大。同时,规划区为大山区、深山区、高寒边远山区,十年九灾、一年多灾”基础设施落后,社会事业发展滞后,农户居住环境较差,贫困群众盼望脱贫的愿望极为迫切。实施片区连片扶贫开发,必将切实有效改善该区域的基础设施条件,必将切实有效壮大助农增收产业,必将切实有效提高该区域的公共服务水平。

落实省委、省政府对老区特殊关怀的迫切需要。去年以来,二做好片区连片扶贫开发。省委书记,省政府省长以及崇禧副书记、副省长等领导多次亲临老区视察调研,对加快革命老区发展提出了殷切希望和重要指示,并在项目资金上给予了直接照顾支持,项目总投入达2.56亿元,其中省级相关部门整合投入1.2亿元,体现了省委、省政府对老区人民的深厚感情和特殊关怀。实施片区连片扶贫开发,省实施升钟库区、广安水淹区、二滩库区和巴中革命老区连片扶贫开发之后,对特殊困难地区实施的又一项连片扶贫开发,旨在整合资源、集中力量。省委、省政府的特殊关爱,既是动力,更是压力。只有实施好片区连片扶贫开发工作,才能不辜负省委、省政府对我殷切厚望;只有扎实推动贫困地区群众早日脱贫致富,才能不辜负省委、省政府对我深切厚爱。

建设秦巴地区新农村综合体试验区的迫切需要。新农村综合体建设是推进新农村建设向纵深发展的重要举措,三做好片区连片扶贫开发。新农村建设成片推进的深化和升华。市第三次党代会提出要突出抓好农民新村、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社会管理“五大建设”注重结合连片扶贫开发、集中拆迁安置、乡村旅游发展、农村危房改造、农村土地综合整治、灾后恢复重建等项目,加快建设秦巴地区新农村综合体试验区。秦巴山区连片扶贫、市革命老区片区连片扶贫开发和新农村综合体建设的有机结合,对加快建设秦巴地区新农村综合体试验区必将起到积极而重要的推动作用。市及相关部门要主动争取并认真实施好片区扶贫连片开发,做好农村生产能力建设、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发展、产业化经营项目以及农村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建设领域的体制机制改革项目,突出重点,解决难点,展现特点,真正使片区连片扶贫开发成为农村改革发展先行先试的试验场所,成为秦巴山区特殊困难地区脱贫致富的典型案例,成为秦巴山区新农村综合体试验区建设的精品工程。

二、锁定目标。明确片区连片扶贫开发项目建设内容和规模

规划明确了连片扶贫开发的主要目标、具体目标、建设规模、资金概算等内容,市革命老区片区连片扶贫开发规划(20112013年及2011年实施方案已经省政府批准同意。各部门要根据自身的职责,对相关内容认真研究,做到胸有成竹,切实做好上下对接和指导工作。

使规划区贫困人口得到有效扶持、基础设施明显改善、产业发展长足进步、社会事业加快发展、人居环境显著改观、公共服务能力全面提升、基层民主政治切实加强,一总体目标。以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和促进农民稳步快速增收为中心。规划区整体脱贫致富并辐射带动周边区域加快发展,加强新农村建设和新农村综合体建设,确保与全省同步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

项目建设期内,二具体目标。规划实施时间为20112013年。规划区农户人均新增纯收入707.98元,2014年,人均新增纯收入3058元,达到6018元;规划区1404户贫困户、5615个贫困人口实现稳定脱贫,消除344户2363人的地质灾害隐患。村级发展目标:①村道硬化率100%可通中型以下客货运输车辆;②100%社道畅通;③每村有1个以上增收致富支柱产业;④有条件的村建立1个村级互助合作社;⑤适龄儿童入学率99%以上,每村有1个村务活动室、卫生室;⑥农村低保达到应保尽保,新农合参保率100%⑦有群众信任、团结干事的村“两委”班子和维护群众利益的好制度。农户发展目标:①彻底消除茅草房和危房,农户住房庭院绿化整洁;②农户安全饮水达到100%③户均有1亩以上经济林果园;④项目户户均年出栏板角山羊20只以上,出栏小家禽200只以上;⑤适龄富余劳动力外出务工培训达到全覆盖,户均有一个科技明白人;⑥年人均纯收入增加800元以上。

硬化村道28.5公里,三建设内容。基础设施建设方面:一是按照村道硬化、社道畅通、入户路睛雨通行的要求。新建桥梁3座,新建社道16公里,硬化社道27公里,新建联户路22.5公里。二是按照供水防洪结合、先生活用水后生产用水的原则,解决5505人饮水安全问题;整治山坪塘2口,新建灌溉渠27.8公里,整治灌溉渠41公里,新建堤防护岸6.5公里。产业培育方面:根据规划区实际情况,以农业特色优质品牌建设为带动,以科技为支撑,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大力推进特色种植业、特色畜牧业发展,促进规划区农民稳定持续增收,尽快摆脱困境,增强自我发展能力。项目要长短结合,综合匹配,种养交叉覆盖。种植业上,规划新植核桃1万亩,新植茶园1万亩,茶园低改4000亩,种植蘑芋1000亩,间种套种马铃薯1400亩、大豆1750亩。养殖业上,规划新发展板角山羊养殖户1000户,户均养殖20只,共养殖2万只;规划新发展旧院黑鸡养殖户1900户,户均养殖200只,共养殖38万只。加工业上,新建红豆腐加工厂1个、巴山老腊肉加工厂1个、茶叶加工厂1个。村级互助社建设上,新建村级互助合作社5个。能力培训上,开展劳务培训及输出1275人,实用技术培训1.5万人次。农户环境建设方面:以消除茅草房、土墙危房的农户住房为重点,结合农户庭院建设,解决住房困难,改善居住条件。规划易地扶贫搬迁50户,危房改造538户,改厨改厕各1152户,改圈2.3万平方米,建庭院880户,表建沼气池210口。社会事业发展方面:改建村小3所470平方米,购置课桌凳、电脑、打印机、教学仪器、体育设备等教学设备399套;新建村卫生室7个,购置乡卫生院医疗设备4套;新建敬老院1所。

项目总投资近2.56亿元,四投资估算。经测算。其中:基础设施9436万元,产业培育1亿元,农户环境建设4923万元,社会事业790万元。资金筹措上,财政扶贫资金3500万元,省级部门资金8971万元,地方财政资金830万元,地方部门资金776万元,业主投入1950万元,农户自筹9556万元。资金使用原则为:部门资金按行业要求安排使用,不足资金由财政扶贫资金和地方财政补助。扶贫资金主要用于产业、基础设施中的社道和联户路、能力建设等。

三、细化措施。切实做好市片区连片扶贫开发工作

整个连片扶贫开发工作的有机部分,一帮扶指导上下功夫。一是做好项目对接。三年规划》及《2011年实施方案》中的各行业口的项目建设工程。项目建设要在省、市、市政府及项目管理部门的统一组织、指导下开展工作。市级各行业主管部门要对项目区涉及的项目逐一梳理,针对每年度的具体项目,加强与省、市对口管理部门的沟通,做好相关协调配合及指导帮扶工作,积极帮助市落实好对口省直部门的整合资金及时到位,既要切实抓好帮扶指导工作,又要及时了解掌握相关项目的进程情况和工作成效,监管好工程建设质量和施工安全,确保完成各项工程建设目标任务。市相关部门要主动加强与省、市对口部门的联系汇报,做好项目实施的上下衔接工作。二是狠抓技术指导。市级相关部门要加强对规划区的技术指导,组织种植、养殖专家加强对规划区内的板角山羊、旧院黑鸡、茶叶、核桃、魔芋等产业的技术培训和推广,齐心协力推进工作落实。要开展优质服务,认真抓好相关技术培训、技术咨询服务和技术指导服务。三是搞好定点帮扶。要结合“挂包帮”工作的开展及“2011年中国扶贫志愿者行动计划”项目的实施,搞好项目区的定点帮扶工作。市直工委牵头、市扶贫移民局配合,负责项目区15个村“挂包帮”活动及定点扶贫工作的落实,对项目区15个村分别确定一个市级部门(含市实行定点帮扶,并确定一名市级领导干部(含市定点帮扶两户以上贫困户,从今年开始连续帮扶三年。各帮扶单位要坚持克服“松口气、差不多、老一套”等松劲厌倦思想情绪,从实践科学发展观的高度,一如既往地抓好“挂包帮”工作。农业银行、农村信用社等金融机构要加强信贷支持,助推规划区建设发展。要动员涉农企业、群团组织和成功人士积极参与规划区扶贫开发,形成强大的扶贫合力。要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帮扶工作中既要突出重点,又要创造特色,出新招、出实招、出硬招上下功夫。四是强调群众参与。群众是连片扶贫开发项目的参与者、建设者和受益者。要大力宣传连片扶贫开发项目政策、项目建设机制、群众的责任和义务,把大干大支持、小干小支持、不干不支持的道理讲明白,克服“等、靠、要”思想,变“要”为“要干”全方位调动群众参与连片扶贫开发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组织实施具体项目必须广泛征求群众意见,充分尊重群众意愿,做群众想干、愿干、会干的事,让群众最大限度参与连片扶贫开发的决策过程,促进基层民主政治建设。规划项目尤其是发展生产的项目,要尽可能发动群众参与投工、投资、投物,促进项目加快落实、加快见效。要发动群众广泛参与监督管理,让群众在各类项目建设中真正拥有参与权、监督权、受益权。

禁止对建设方案进行随意更改。个别确因特殊原因需调整的必须按权限及程序报批,二监督管理上下功夫。一是加强规划管理。要严格按照《三年规划》及《2011年实施方案》项目建设地点、内容、规模和技术规范组织实施。确保规划执行的严肃性。二是加强工程管理。要加强制度建设和跟踪督查,坚持以制度求管理、保质量、促进度;要加强物资购买使用管理,保证物资供应和安全使用;要严格按照工程技术规范组织施工,确保工程建设质量;要加强项目施工安全生产和工程建设质量管理,实行定点定责督促检查,严格项目工程阶段验收和竣工验收制度,有序推进工程建设,切实做到三保”保安全、保工期、保质量竣工项目由村自查、乡镇验收、扶贫移民局组织相关部门技术专家对项目进行全面检查验收并出具验收报告。三是加强资金管理。要严格执行县级财政报账制度,实行建设项目公告公示制、专帐核算制、票据规范制,重点加强对资金管理运行环节及资金使用效益情况的监管,增强资金管理使用透明度,确保项目资金安全运行和有效使用;要强化资金整合,按照省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推进财政支农资金整合的意见》川办发〔2009〕45号和市政府《关于进一步整合涉农项目资金发展现代农业加快推进新农村建设的意见》达市府发〔2011〕1号等文件精神和要求,以财政扶贫资金为引导,促进扶贫项目资金与其他涉农项目资金有效整合投入项目实施区域,统筹使用,加大投入,形成整体合力,构建大扶贫格局,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四是加强监督管理。要严格执行项目资金“乡村两级公告公示制”加强统计监测,接受财政审计监督、纪检监察和社会监督,确保干部廉洁安全。项目实施结束后必须严格进行全面审计。市扶贫移民局牵头,市监察局、财政局、审计局配合,每年项目实施完成后,联合对项目区竣工项目进行一次资金使用和建设进度检查,三年规划》实施完成后,由市审计局进行专项审计并出具审计报告。要建立县、乡、村三级内外部监测体系,对项目区各项工程的建设进度、质量、效果、资金和物资使用等情况进行全程监测管理。五是加强档案管理。建立项目区连片扶贫开发项目全面、全程档案管理制度。要完整收集整理项目准备、规划、申报、实施和阶段验收、竣工验收各个环节全过程的各项资料(含照片和视频资料并按照档案管理要求规范建档建卡、立卷归档造册。

大胆开拓进取,三机制创新上下功夫。市及相关部门要创新工作机制。建设秦巴地区连片扶贫开发的新样板,创造秦巴地区新农村综合体试验区的新模式。一是健全项目区管理机制。要按照连片扶贫开发《三年规划》及《2011年实施方案》中各行业建设项目技术标准和管理办法,制定各项目区工程建设管理、质量管理、安全管理、运行规则、招商引资等管理办法,用健全的制度来规范项目区的建设和管理。二是健全农民参与式机制。通过村民大会选举组建“农民理事会”保障农民对项目全过程的知情权、参与权、决策权”激发农民参与项目建设和管理的主人翁意识。三是健全农民利益创收保障机制。大力培育龙头企业和种养大户,切实增强带动能力和实效。组建并完善特色种养产业专业合作社,建立龙头企业、专合组织与农户紧密的利益联结模式,确保农民充分受益和收入持续增长。四是健全项目后续管护机制。要按照“建管结合”原则,组织受益群众讨论制定项目后续管护办法,并以村规民约的形式予以公示实施,以保证验收的工程项目移交项目村和农户后得以持续正常使用和有效运行。五是健全民办公助机制。要以农民决策为前提,根据省政府办公厅《关于以民办公助方式推进财政支农项目建设的意见》川办发〔2010〕53号和市委、市政府《关于进一步做好全市村级公益事业建设“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工作的意见》达市委办发〔2011〕51号要求,项目建设中全面推行“一事一议”民办公助”以奖代补”先建后补”方式,使政府投入和农民自愿出资出劳相结合,从而构建“投、建、管”三位一体的项目建设机制,提高项目建设能力,共同推进项目建设。六是健全规划衔接机制。项目建设规划要尽力与秦巴山区新农村综合体试验区建设、新农村示范片(带建设等相关规划有机衔接,整体打造,综合示范,发挥规模效应和典型引导作用,以点带面,以片促面。

四、强化领导。确保片区连片扶贫开发工作取得实效

对市片区连片扶贫开发《实施方案》组织实施进行指导、督促,一加强组织领导。三年规划》及《2011年实施方案》省政府统一领导、市政府具体指导下开展工作。市委、市政府成立市革命老区片区连片扶贫开发工作指导小组。协调解决实际工作中的重大问题,确保各项工作健康有序推进,又好又快地完成项目建设任务。市政府要严格按照《2011年实施方案》认真组织实施,市扶贫移民局要牵头做好市级部门的组织协调工作。

加强协调配合,二加强部门配合。各成员单位要按照指导小组的分工要求及部门职责。形成工作合力,做好帮扶工作,推动片区连片扶贫开发顺利实施。要建立定期联系制度,指导小组办公室每季度末组织召开一次成员单位联系会议,汇报、沟通、对接、交换项目工程实施进展情况及存在主要问题和需要协调解决的事宜。市政府督查室每季度对各成员单位的工作指导、帮扶落实及工作配合等情况进行通报。

篇(5)

一、第三部门对中国扶贫开发的主要贡献

国际民间组织合作事业是在中国实施改革开放政策的基础上建立和发展起来的。1979年中国政府与联合国开发计划署正式签订了双方之间的合作协定,拉开了中国开始接受国际多边组织提供的经济技术援助的序幕。20世纪80年代期间国外民间组织开始进入中国。从80年代中期开始,国内的民间组织也逐步发展起来,大多与国际民间组织合作实施了大量的扶贫项目,不仅增加了资金投入,而且引进和探索了新的扶贫方法,为中国大规模减贫成效的取得做出了积极贡献。

总体来看,第三部门在中国扶贫开发事业中的主要作用体现在:

1 提供了一系列新型的扶贫开发模式。各国政府、各国际机构在反贫困的斗争中发挥了主导作用。民间组织在扶贫过程中最大的优势是制度创新、扶贫模式的建立。例如参与性乡村评估(PRA)在扶贫领域中的应用并取得了不少成功的案例。小额信贷理念在中国西部农村的实施,数百万的农民通过小额信贷的方式摆脱了贫困。

2 引进了一大批国际先进的项目管理经验。国际民间组织的项目一般资金额度有限,但管理程序和管理方法均建立在确保资金直接到户、贫困人口能够参与并直接受益基础目标上;项目管理从设计到立项、实施、监督、评估均采取国际通行的做法,利用有限的资源而达到最大的效果和效益;以建立在以社区为基础的综合发展模式,资源有效配置。

3 培养了一批从事国际合作的扶贫专业机构和人才。国际民间组织合作项目特别强调机构建设和人才的培养。多年以来,国际民间组织在中国的活动,逐步培养了一批既懂国际惯例、项目管理又了解中国国情并能吃苦耐劳的高素质的项目管理专业人员。尤其是通过民间组织援助的项目的实施,为基层(县一级)的对外经济技术交流开辟了一条新的渠道,进一步开阔了当地干部和群众的视野,培养和锻炼了一批执行国际民间组织合作项目的管理人才。

4 提高了多数中国民间扶贫组织的规范化经营程度。近年来,不少基金会和非营利机构开始出版机构的年度报告和审计报告,公开机构透明的管理制度,扶贫的民间机构愿意接受社会的监督等。这一变化都与国际民间组织合作事业分不开的。不少国际民间组织都旨在促进中国民间组织的规范化,实现规范化经营的中国民间组织已成为人们的希望和努力目标。从现在趋势看,从事扶贫活动的中国民间组织将逐步步入国际化轨道,能够自主独立、自主经营、自主制约和自主发展。

二、从广西财政扶贫项目参与式管理试点项目看第三部门对扶贫机制创新的作用

(一)项目背景

参与式农村发展的理念和方法,作为在许多发展中国家被验证有效的扶贫方式,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被一些国际援助和发展机构引入中国,并且在各地的实践中创造了许多成功的模式。进入21世纪,在新时期扶贫开发过程中,在国家有关部门的推动下,全国各地开始大规模地开展参与式村级扶贫规划,得到了贫困地区群众的大力支持和积极参与,建立了以贫困农户需求为导向的项目库,为政府扶贫资源更系统和有针对性的投入奠定了基础。但是如何将参与式发展理念和方法渗透到政府扶贫开发的方方面面,仍面临许多挑战。

从2002年开始,广西外资扶贫项目管理中心与香港乐施会合作投入185万元无偿资金,在全州县开展参与式财政扶贫资金使用与管理试点。经过3年多时间的实践和探索,全州县扶贫办初步建立起县、乡、村(屯)不同层面财政扶贫项目参与式管理的新模式,为参与性理念和方法在政府扶贫开发中的具体应用找到了新的突破口,为政府扶贫资源使用效率的提高以及贫困社区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新的、可操作的经验借鉴。

(二)财政扶贫资金参与式管理试点的设计与实践

1 试点县基本情况

全州县位于广西东北部,与湖南省西南地区相接。全县76万多人口,辖区总面积4021.74平方公里。全县有重点贫困村30个,贫困农户7760户,贫困人口48442人,2001—2005年的财政扶贫资金投入为2900万元。其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在桂林市所辖县区中处中等水平。

2 财政扶贫资金使用与管理的现状分析

根据对全州县政府执行财政扶贫项目管理现状的观察与分析,财政扶贫项目的管理有如下的特点:(1)政府扶贫项目中对项目最切身利益的相关者——贫困村的广大群众在项目中的地位、权益和责任的定位不够清晰和明确;(2)财政扶贫项目的管理依照原有的行政体系运行,但就如何保证扶贫资源使用的有效性,缺乏扶贫系统内部细致的工作要求以及保证外部参与和监督的机制。

3 全州县参与式财政扶贫资金使用与管理试点的实践

全州县参与式财政扶贫资金使用与管理试点从2003年4月开始,第一阶段历时3年。2003年,在蕉江瑶族乡大丫自然村和东山瑶族乡紫贝冲自然村开展社区综合发展项目的实施。通过项目实施,县扶贫办奠定了对参与性理念、工作手法以及综合社区发展的理解。2004年,在财政扶贫的基础设施项目(屯级路修建)中开始尝试使用参与性的工作手法,得到了村干、村民欢迎和肯定。同时,也初步探索出村民参与财政扶贫项目管理的原则、程序和方法。2005年9月,全州县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出台“关于印发财政扶贫项目参与式管理试点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试点项目区覆盖4个贫困行政村。试点工作进展顺利,项目在县扶贫办、乡政府对参与性理念的接受和工作思路转变,社区自我组织和管理能力的提高以及财政扶贫资源的监管和使用效率的提高上都取得了积极的效果。

(三)财政扶贫项目参与式管理的基本模式

全州县扶贫开发领导小组通过正式文件,明确规定和规范了各级项目执行机构的角色和作用:县扶贫办既是项目的管理者、监督者,又是项目协作和引导者;试点乡镇和村委是政策的执行者,又是项目的协作者;项目区群众是项目实施的主体,对项目拥有知情权、决策权、所有权。

财政扶贫项目参与式管理实施的过程在原有的项目计划、项目组织实施、项目监测、项目验收四个阶段的基础上细化和添加成以下六个环节:

1 宣传发动。由县扶贫办召集试点乡/镇政府、村委和村民代表,介绍政府的扶贫政策和方针,试点的缘由、意义。大概要经历的阶段,所采用的方法。

2 项目申报。(1)由试点乡/镇人民政府、村委组织召开村民代表、村民小组长会议,回顾十年规划项目库内的项目并进行选择排序,初步决定年度要上报和要做的项目。村民代表和组长会后向村民反馈会议内容,征求群众意见;再次召开村民代表、村民小组长会议,集中群众意见,确定申报的项目。(2)乡/镇人民政府引导、协助村委就村民代表会议决定的项目按照既定统一格式填报项目规划申报表,并送县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申报立项。(3)县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就试点乡/镇申报的项目,依照上级扶贫系统的要求予以审查。并及时上报争取立项。

3 项目公示。(1)所申报的项目一经批复,县扶贫办即将项目批复情况以文件形式下发到试点乡/镇,并用协议的形式将项目移交给村委,协议明确村委与县扶贫办在项目实施过程中的角色定位、责任以及行为/工作范围。(2)由村委组织召开村民代表、村民小组长会议,通报项目批复情况。同时将项目直接交给项目覆盖区,并要求村委与村民代表和村民小组长将项目名称、规模、资金、实施和验收时间按既定格式张榜公布,同时以口头形式传达到群众,以保障群众的知情权。  4 项目实施。(1)村委组织覆盖区群众召开会议讨论(会员人数、标准、妇女比例等)选举产生相应的项目实施小组、监督小组,定职责、进行人员分工。(2)组织进行理念培训:由县扶贫办协助试点乡/镇、村组织项目覆盖区实施小组、监督小组和群众进行培训。(3)项目乡/镇、村委协助项目实施小组组织召开群众大会讨论、决定项目实施方案,包括实施计划、办法、纠纷处理、山林水利关系协调、投工投劳等,制定物资保管、财务、会议、监督制度。(4)项目实施小组按照制定的方案、制度组织群众实施项目,群众、监督小组既参与实施又监督实施,县扶贫办、试点乡/镇政府、村委引导协助项目实施。(5)资金使用坚持社区支配,合理使用,公开透明,民主监督的原则。项目公示后,由村委协助项目实施小组组织群众讨论制定资金使用计划向社区公布,报乡/镇政府和县扶贫办备案。项目启动后,由项目实施小组按照资金使用计划申请资金,资金下拨实施小组约定的帐户,在监督小组、村委乡/镇政府的监督下使用。监督小组定期或按工程进度公布资金使用情况(要求到具体细目)。报账凭据须经过项目实施小组、监督小组长签字,村委负责人签字并加盖公章方可报账。(6)项目结束前,试点乡/镇政府、村委协助,项目实施小组组织项目覆盖区群众讨论、产生后续管理办法。

5 项目评估、验收。(1)村委协助,项目实施小组负责汇总项目实施、资金使用的书面汇报,申请县扶贫办、乡/镇政府进行阶段性评估验收,验收结果作为报账依据。(2)实施小组组织村民进行自我评估,准备书面材料,申请终期评估。(3)终期评估验收组由县扶贫办、业务部门、乡/镇政府、村委、项目实施小组、监督小组、群众代表组成。评估指标包括项目实施质量、资金使用透明度和效率、群众参与和满意程度、弱势的关注程度、群众自我发展意识和能力的变化、后续管理等方面,方法包括现场勘察、走访群众。(4)项目终期评估在最后一次申请报账之前进行。评估不过关,项目不能通过验收。

6 后续管理。项目覆盖区群众、实施小组在县扶贫办和乡/镇政府的监测下按照讨论产生的项目后续办法进行后续管理。

(四)财政扶贫项目参与式管理试点的效果和影响

1 试点的直接效果体现在:一是项目在改善贫困村的生产生活条件的同时,提高了贫困村自我组织、实施和管理项目的意识和能力。二是提高了扶贫资源的使用效率。大大减少了资金中转环节被挤占和挪用的空间。村民对项目的拥有感也使村民投入支持配套项目和负起相应的监督职责,在保障了政府扶贫资源的使用效率的同时,节省了政府的投入。而且,对项目后续管理的重视也最大限度地避免了政府在未来的重复投入。

2 试点的间接效果主要是:(1)新的制度保证了村民参与财政扶贫项目的知情权、发言权和决策权,使整个项目的资金使用和管理过程“民主、公平、公开”,使项目资源使用到位和高效,充分体现了村民的意愿,因此得到了村民积极的拥护,也就改善了村民和干部之间的关系。(2)县乡扶贫人员工作能力得到了进一步提高。

3 试点项目产生了较好的影响,体现在:(1)本试点是对财政扶贫项目管理制度的创新和完善,为村民参与财政扶贫项目的决策、管理和实施提供了制度空间。(2)县扶贫办的工作人员实现了态度和行为的三大转变:一是从不了解参与性的理念和方法到自觉地应用;二是从只关注项目结果到关注项目的过程、结果和可持续性并重;三是从只关注项目建成和质量到关注项目过程中对村民自我管理和发展能力的建设。(3)全州县财政扶贫项目参与式管理的模式,无论在提高了扶贫资源的使用效率,还是在实践“新农村”发展建设中的“民主管理”的要求,都提出了新的思路和见解。全州的模式得到了桂林市扶贫办的充分肯定,桂林市在自治区的支持下,已决定在全市更多县的贫困村内进行推广,为创新和完善全市的扶贫开发机制提供借鉴。

三、第三部门促进扶贫机制创新的思考与建议

(一)第三部门促进扶贫机制创新的机遇

根据党的十七大的部署和对扶贫开发提出的新要求,未来的10多年,中国的扶贫事业将会继续有一个新的发展。在新阶段扶贫开发事业发展中。主体依然是政府,国际组织也会继续充当配角,而民间组织将充当拾遗补缺的作用。主要原因是建立在中国政治体制改革和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入,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还有一个相当长的磨合期,因此民间组织在扶贫开发事业中需要分析自己的作用和角色。

1 效率优先。民间组织从事扶贫不需要庞大的政府系统和极其复杂的协调机构,而可直接达到村庄和乡镇,直接到户,这中间无形之中降低了成本,减少了周转机构,可直接参与扶贫工作。民间组织的参与将有助于中国政府实现减贫目标。而民间组织的高效工作将深得基层百姓的欢迎。

2 社区为基础的参与方式将进一步被接受和推广。民间组织所倡导的社区综合发展具有巨大的潜力。由政府大包大揽的做法将逐步改变,如何发挥社区的力量,还有待深入的研究和实践。

3 制度创新。民间组织来自百姓,而真正的创新机制又依靠了民间组织来自“船小易调头”的特点。民间组织将有能力、有机会创造出政府部门和国际机构所不能办到的机制。

4 国际化的比较优势。这一点仍然是国际民间组织合作的优势,例如小额信贷的成功经验是建立在引进孟加拉GB模式的基础上。而国际上不少成功的经验,我们应大力提倡,当然需要经过先试点再推广,以减少社会消费成本。

(二)第三部门促进扶贫机制创新的政策建议

篇(6)

目前经济责任审计中运用效益审计的方法还没有固定的模式,经济责任审计如何与效益审计相结合,在此作一番探讨。

(一)确定效益审计的目标与标准。在选择经济责任效益审计目标范围时,应围绕责任者任期国家财政资金投入、项目的经济和社会效益,重点关注项目决策和管理环节中存在的问题等,主要把握重点审计、专项审计和局部审计三个方面的内容。可根据项目具体情况选择两种方式:一是以结果为重点的方式,主要关注被审计单位的效益或取得了什么结果,有关要求或目标有没有达到。在这种方式下,要检查被审计单位的业绩即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并将所发现的情况与既定规范以及审计标准进行比较;二是以问题为重点的方式,则主要关注问题的确认和分析,一般不参考事先确定的审计标准,在这种方法下,缺点和问题是审计的起点,而不是审计的结束,审计的主要任务是核对所述问题的存在性,并从不同的角度分析其原因。选用效益审计标准与财务审计标准有所不同,并且不同的地区、时期及不同类型的单位,审计标准各异,并随着技术进步、管理改善而不断变化。因此,在选择审计标准和评价指标体系时,根据审计标准的相关性、全面性、先进性、合理性等总体原则,形成多层次、相互补充的评价体系。一要根据国家的经济方针、政策、规定及有关的经济规律、经济理论等来选择评价经济活动合理性的定性标准;二要结合被审计单位的计划目标、技术经济定额、业务标准、各种指标和有关的数字,用于评价经济效益高低的定量标准;三要对特殊的项目和目标,因地制宜地选择合适的审计标准。

(二)实施过程选用的方法。效益审计是一个广泛的现实的工作,搞好党政领导干部经济责任效益审计,就必须根据具体项目的目标,选择采取一些可行的审计方法。审前调查要制定好审计实施方案。在经济责任效益审计项目计划确定后,接受该项目任务的审计组,组织审计人员开展审前调查。首先搞好信息采集,根据被调查对象整体的现状,有选择的走访有关部门及同行业单位,采集调查对象整体的有关信息;其次,审计人员通过对被审计单位内部的实地调研,进一步熟悉被审计对象决策程序、管理途径、财务制度、生产工艺及业务流程,梳理出效益审计中应掌握的关键控制点,使审计人员尽快进入被审计事项角色。最后,审计组通过审前调查与分析有重点地选择效益审计的内容,制定审计实施方案。现场审计实施过程中,审计人员要在经济责任审计方法的基础上,根据效益审计的需要,灵活选用调查法、访谈法、利用文献资料和公共数据、利用被审计单位拥有的数据资料、案例研究等五种不同取证方法。通过问卷调查、谈话了解、资料评估、案例剖析等途径取得效益审计所需要的具有充分证明力的审计证据。同时,审计人员选择一个或若干个对象作为案例进行研究,以便对审计事项进行深入的调查和分析。案例研究的结果可以用来证实已存在的问题,还可以佐证通过其他方法得出的结论,并且研究案例的过程也是经验积累的过程。

(三)效益评价选用的方法。经济责任审计中选用效益审计评价方法的最终目的是提供有用的信息,所以整个审计过程就是一个信息收集、分析、评价并得出审计结论的过程,具体的操作技术方法有两大类:第一类是信息收集技术。主要沿用传统财务审计的五种方法:一是采用实地观察法。对整个被审计单位的工作布局情况加以观察,了解经营管理的全过程,看其功能的发挥,并获得对组织的整体印象,如对存货、设备状况进行实地观察,注意发现是否有多余积压、废弃等浪费现象,对项目、工作场所进行实地观察,可以了解项目的运作流程。二是面谈。向有关人员分别提问并获得回答,采用口头询问同时做文字记录的方式。三是座谈会。它是一种多元式的面谈,在召开座谈会前,可以事先将有关调查表提交给被审计单位,以便他们有时间做些准备,并选择相关人员参与座谈。四是调查问卷。当涉及的人员或单位很多,以致无法进行必要询问时,可以采用调查问卷法。对于受益面较广的资金支出,比如工程投资、扶贫资金等公众资金,比较适合这种方法。五是审阅法。审查阅读被审计单位或项目有关的文件资料,从中找出有用的信息。第二类是信息分析评价技术。对已取得的证据,运用一定的技术方法进行加工,以形成新证据。主要包括:一是比较分析法,就是将实际情况与一定的基准进行对比的方法,其中基准可以计划、预算、标准、历史、同行等。二是因素分析法,对事实进行分析找出成因。三是统计抽样法,适用于总体比较庞大的审计事项,同样也需要计算机应用软件的辅助。四是量本利分析法,这是一项决策技术,原理是根据产量、成本与利润之间的关系,通过分析比较选择最佳投资方案。五是净现值法是运用货币的时间价值概念,将不同时期的收益与支出全部转换为同一时点上的货币价值,进行比较作出的结论的方法,这也是一项决策技术。将上述方法取得的证据,作为党政领导干部经济责任效益审计述实评价的依据。

篇(7)

中图分类号X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04(2013)

西部地区是我国最主要的贫困地区,面临着生态环境恶化、水资源短缺、社会经济发展滞后等诸多挑战。贫困面大,贫困程度深是西部地区的基本特征。2010年我国共有贫困人口2 688万,其中,西部地区1 751万,占全国贫困人口总数的66%[1]。2010年我国的平均贫困发生率为2.8%,西部的贫困发生率高达8.3%[1],不仅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而且几乎是东部地区的17倍。在国家《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中新确定的14个集中连片贫困地区中,西部地区就有9个[2]。改革开放以来,虽然西部贫困地区也得到了一定的发展,但与东中部地区的收入差距却在不断的扩大,贫困人口的分布进一步向西部地区集中,西部地区贫困人口占全国贫困人口总数的比重由1998年48%上升到2010年65.9%。

西部地区贫困现状形成的原因是复杂的,包括自然地理、社会历史、内外因素的综合影响。总体上看,目前西部的贫困现状与自身脆弱的生态环境密切相关。随着贫困人口规模的减少,生态环境在诸多致贫因素中越来越突出。我国贫困人口当前主要分布在生态环境恶劣、自然资源匮乏、地理位置偏远地区, 这就使得我国的扶贫开发与生态建设间存在高度重叠[3]。同时,贫困进一步加剧了生态环境的恶化,如果生活在当地的人们不能在经济和生活上脱贫,就不能从根本上消除对生态环境的过度开发乃至破坏。而单一的生态保护治理政策或脱贫政策都难以实现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和贫困人口的稳定脱贫。因此,反贫困应从生态环境入手[4],加强生态环境建设与扶贫开发的有机结合,实施生态扶贫战略,实现贫困地区生态环境改善与贫困人口脱贫致富的“双赢”目标。

近年来,许多学者从不同的视角和研究案例区提出了生态扶贫的概念,对生态建设与地区农业产业化发展的耦合关系[5]、生态灾害对农牧民生计的影响[6]、以及贫困地区生态服务功能建设[7]等方面进行了部分案例地区的研究。然而,目前已有的研究缺乏对生态扶贫内涵的系统诠释,对整个西部地区如何实施生态扶贫研究较少。本文将深入分析西部地区贫困和生态环境的耦合关系,并系统性地提出西部地区生态扶贫的基本模式和政策建议。

1西部地区生态环境与贫困的耦合关系

贫困既是生态环境脆弱的产物又进一步加剧了生态环境的脆弱性。由于生态环境脆弱,生产条件差,生态环境承载力较低;而越是贫困的地区对生态环境的依存度越高,生产方式落后,决定了只能采取一些简单粗放的生产方式来开发那些相对容易开发的水土、森林、草地等自然资源,不易开发的自然资源又无力开发,落后的生产技术使贫困地区的自然资源未能得到有效利用,商品经济落后,贫困必然发生。低下的生产力水平对劳动力需求增加,使人口压力持续增加,迫使人们高强度地、过度地开发利用自然资源,导致生态退化乃至荒漠化,进一步加剧生态系统破坏,使其赖以生存的土地质量下降,产出减少,加剧贫困。这样就使贫困与生态环境脆弱陷入互为因果的恶性循环之中(图1)。西部贫困的发生以及贫困程度的大小与当地生态环境状况存在极为密切的关系。

在我国,贫困地区与生态环境脆弱地带具有高度的相关性,两者在地理空间分布上具有较高的一致性。国家环境保护部2005年统计数据显示,全国95%的绝对贫困人口生活在生态环境极度脆弱的老少边穷地区。中国最贫困的人口多生活在环境破坏最为严重,自然恢复能力最低的地区,西部地区的有70%的贫困县分布在生态环境脆弱地区。恶劣的生态环境、贫乏的自然资源以及对外交通不畅是导致西部地区贫困的综合因素。其中,恶劣生态环境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地质灾害频繁,抵御自然灾害能力弱;地貌不平坦,以山地和丘陵为主,可利用耕地面积少;气候条件恶劣,干旱、高寒制约农作物的生长。

首先,西部贫困地区多处于自然灾害高发区。地震、泥石流、沙漠化、水土流失等灾害是导致受灾地区贫困和返贫最主要、最直接的原因。恶劣的气候环境制约了多种农业作物的生长,造成植被单一,生命系统脆弱,对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有长期影响。特别是极端气候灾害对居民生命财产、农业生产活动、社会基础设施等造成极大损失,而且给灾后恢复和发展带来严重的影响。

其次,贫困地区多与高山、丘陵相伴随,这种地形决定了耕地数量少、可利用土地和水资源少,农业的自然条件差。脆弱的生态环境造成农业生产条件恶劣,以及农业生产土地资源贫乏,土壤肥力差,这使得土地的单位产出低、总产出量少。贫困地区的生产力水平低,制约了集约经营。农业生产的低产量和不稳定,不仅使政府财政收入和个人收入的减少,而且致使扩大再生产的经济积累很少。

1.2集中连片贫困区多位于主要生态功能区,绿色贫困问题突出根据《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以及《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西部地区9个全国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多被列为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成为国家重点保护和禁止开区域,承担着为国家或地区提供生态服务的重要义务。这些地区为了保护生态环境,丧失许多发展机会、付出机会成本。同时,以农牧业为主,耕地和草场的限制开发,打断了农牧民广种薄收和扩大放牧面积的增值路线;排污和环保指标的定额,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部分有一定经济效益的地方工业的发展,导致这些地区的多数居民没有其他生活来源,成为绿色贫困人口。而一些地区生态环境良好,农牧业相对发达的地区,却因地理区位差,远离经济中心,限制了优势资源的发展和对外经济联系,对外交通等联系不畅,同样让当地居民陷入贫困,成为贫穷的“世外桃源”。 总体来看,西部大多数贫困地区在国家主体功能区规划中的生态功能定位制约了大规模的区域经济开发,甚至一些重要生态功能区群众也成为“生态贫民”的尴尬局面。

1.3地区贫困加剧生态退化

贫困地区经济水平低,产业结构落后,决定了粗放式的发展路径,农业上广种薄收,毁林开荒,以满足基本食物需求,畜牧业不断萎缩,加剧生态退化,使本来就已十分脆弱的生态环境更加脆弱。低端工业决定了能耗与污染大,过分依赖矿产资源开发,产业链条短,矿产资源利用程度低,产品附加值低。例如,部分西部贫困地区的大型煤炭企业缺乏高新技术的支撑和大型战略投资者的带动,只是进行原煤、洗煤生产,经济效益低下,能耗排污大,产业单一化,不仅破坏当地环境污染,而且增加了地质灾害的发生。另一方面,贫困地区居民环保意识不强,环境整治力量薄弱。居民生活质量不高,要求他们注重环境污染与承载力协调发展是不现实的,而且贫困地区财政收入低,经济实力弱,不能够也不愿意支持昂贵的环境治理费用。

2西部地区扶贫开发面临的挑战

2.1西部贫困地区生态环境脆弱,因灾返贫率高

目前西部地区尚存在的贫困人口大多分布在自然条件严酷、基础设施落后、社会服务水平差的边远山区。这些地区生态环境脆弱,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差,因灾返贫率高。大部分集中连片贫困区山大沟深,生态环境极其脆弱,长期面临干旱、洪涝、泥石流、冰雪、沙尘暴等自然灾害,导致返贫率居高不下。2008年四川因地震和雪灾造成返贫、致贫人口60.5万人,其中汶川地震就使58万人返贫。青海贫困农牧区常年返贫率13%左右,灾年25%,重灾年50-60%[8]。甘肃舟曲作为生态环境脆弱和贫困双重地区,在短短三年之内经历了“汶川地震”和“舟曲泥石流”自然灾害,导致短暂恢复的社会经济建设再一次遭到重创,贫困人口迅速增加。同时,该类地区地处偏远山区,信息闭塞,交通不便,进行扶贫成本高,脱贫难度大。由于大多数贫困县农业基础薄弱,长期以来,“大灾大返贫,小灾小返贫”成规律性发生。

2.2经济基础落后,扶贫资金缺乏

西部贫困地区普遍生产方式单一, 第二、三产业发展严重不足,对水土等自然资源依赖大,随着人口的增加造成对环境的破环压力不断增大。同时,西部绝大部分地区经济基础差,地方财政能力弱,扶贫资金主要依靠国家财政支持,省级和地方资金十分有限,资金供给远不能适应贫困地区实际发展需要,与贫困地区群众脱贫致富的需求还有较大差距。如甘肃省扶贫整村推进中每个村投入财政扶贫资金50-70万元,而实际需要100-120万元,扶贫资金缺口较大。此外,贫困地区的农村基础设施落后、教育、卫生等公共服务能力弱,资金缺口依然庞大。

2.3劳动力素质低下,自我脱贫能力弱

西部地区不但是贫困发生率最高、贫困程度最深的地区,同时也是知识贫困和人力贫困最突出的地区[9],各类教育水平均不同程度的低于全国平均水平。2009年西部地区盲率高达11.37 %, 远高于全国7.1%的平均比重。西部地区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仅为7.3年,也低于全国8.3年的平均水平。全国有35%的学龄儿童在贫困地区,但只有4%的大学生来自贫困地区。贫困地区只有40% 的初中毕业生能够继续接受高中教育[10]。同时,西部贫困地区义务教育质量不高,学生营养不良状况也很突出,直接或间接地对未来劳动力素质产生重要影响。此外,西部地区的职业教育投入不足,办学条件相当落后,不能满足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对专门技术人才的需求,也难以给贫困地区劳动力提供有效的实用技能培训。

教育水平落后和教育结构的不合理,导致西部贫困地区的居民受教育程度低,劳动力素质长期低下,接受新技能和适应新环境的能力差,缺乏足够的生存能力,难以在收入较高的城镇非农行业就业。与此同时,较低教育水平和较差的卫生条件造成了高死亡率和高出生率的现象,加剧了贫困人口结构的恶化。

2.4扶贫资金分散,难以产生有效合理

由于扶贫项目归属不同的管理部门,我国的扶贫资金处于多部门管理状态。例如:发改委系统管理的以工代赈资金、交通部门管理的基础设施建设资金、科技部门管理的生态建设资金等。各部门在扶贫项目安排、资金区域投向上常常相互独立,没有协调,造成资金投入在区域布局上的分散化,且单独部门的资金投入有限,影响了扶贫效果。

2.5生态保护与扶贫开发脱节

扶贫开发和生态建设是西部地区社会发展所面临的两项主要任务,扶贫开发与生态建设任务在空间上存在高度重叠。然而,遗憾的是,虽然西部地区已经开展了多项生态治理工程和扶贫开发工程,但很多的生态建设工程很少考虑扶贫开发,扶贫开发也很少考虑生态建设,使得当前生态保护与扶贫开发脱节。因此,兼顾减贫和改善生态环境双重目标,亟需探索一条符合西部区情的生态和扶贫“双赢”的道路,实施生态扶贫开发战略。

3生态扶贫的内涵与模式设计

3.1生态扶贫的内涵

生态脆弱是我国西部最大的特色,贫困是最大的问题,生态因素是西部贫困的根源之一。要实现改善生态环境,使贫困人口稳定脱贫的最佳途径就是生态扶贫。所谓“生态扶贫”就是要坚持生态建设与扶贫开发同步进行,生态恢复与脱贫致富相互协调的原则。结合生态综合治理和保育项目,挖掘生态建设和生态保护性就业岗位,为当地贫困农牧民劳动力提供生态就业机会,提高农牧民收入水平。同时,通过生态移民与劳务输出等扶贫开发方式,减轻人口对当地生态环境的压力,转变过度依赖自然资源的粗放型生产方式,从而有效解决贫困地区人口、生存与生态环境的矛盾,减压增效,实现贫困人口稳定脱贫致富。对于短期难以外迁的贫困人口,实施智力扶贫,提高教育程度,推动教育移民,增加未来非农就业能力。

3.2生态扶贫模式设计

3.2.1原地生态扶贫模式

对于位于农牧业生产条件较好或区位条件较好(如:地区经济中心郊区)地区的贫困人口和少数民族地区因文化、教育等差异难以移出的贫困人口实施原地生态扶贫开发。原地生态扶贫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加大生态建设扶贫力度,引导部分农牧民向生态工人转变。结合退耕还林、退牧还草、公益林补偿、天然林资源保护、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及生态综合治理等重点生态工程,挖掘生态建设与保护就业岗位,为生态保护区的农牧民提供就业机会,使当地农牧民直接参与到生态保护和治理工程中,提高农牧民收入水平,例如在澳大利亚卡卡度国家公园的环境管理中,绝大部分的公园生态环境保育项目都是雇佣当地土著民众参与实施,一方面保护了当地的土著文化,另一方面也使他们有了持续的生计来源。此外,要根据当地环境资源承载力,积极促进农牧民放弃原有的不利于生态环境保护的生产方式,引导部分农牧民成为生态建设的重要力量,重点加强林业防护生态工人、节水灌溉生态工人、退耕还林生态工人及植树造林生态工人等培养,稳步推进生态工人队伍建设。

(2)推进特色生态产业扶贫发展,提高农牧民收入水平。发挥贫困地区的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优势,积极培育草畜、中药材、果品、瓜菜等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鼓励和帮助龙头企业按照市场运作的方式,与农户建立合理的利益联结机制,带动和扶持贫困农户发展生产,通过特色生态产业加大贫困人口的收入。如贵州黔西南州晴隆县以草地生态畜牧业产业化扶贫为特色的“晴隆模式”既解决了农民的增收问题,又解决了生态问题,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得到了国务院扶贫办充分肯定。

积极打造特色农业重点品牌,特别是贫困地区绿色产品认证、原产地认证和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保证每个重点品牌产品有广告策划方案、利用各种宣传平台宣传品牌,在全社会形成品牌效应,促进拓宽产品市场,实现生态产业农户可持续收入增长。加快贫困地区生态旅游、节水产业等其他生态产业发展,千方百计吸收当地农牧民劳动力。

(3)积极拓展整村推进工程,促进农村生活环境与自然环境融合。整村推进是原地扶贫的重要方式,在整村推进中科学把握扶贫开发与生态环境建设及农村环境优化间的关系,以县域为重点,鼓励多方整合资源,统一规划,集中投入,实行水、电、路、气、房和优美环境“六到农家”工程。进一步推进基础设施及社会事业发展重点项目建设,积极实施清洁能源、卫生厕、卫生厩、路旁植树、道路及庭院绿化等环境优化项目。对贫困村相对集中的地方,可连片制定规划,实行整乡、整流域、整片区扶贫攻坚的整体推进,提升整村推进连片开发的规模效益。采取考核奖励、建立产业协会、扶贫互助社等方式,加强对已实施整村推进项目村的后续管理,巩固扶贫成果。我国在“十一 五”期间整村推进工作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在国家新十年《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中,整村推进仍然作为国家专项扶贫的重要内容之一。

(4)加强“3+9+3”教育,全面提升贫困地区未来劳动力素质,推动生产方式转变。立足长远,切实加强贫困农村地区基础教育,全面提升未来贫困人口素质水平,实现劳动能力和生态保护意识双提高。通过创造条件,整合力量,尽力实施贫困地区农村孩子3年学前教育,解决外出务工农民孩子安全入园入托问题;彻底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加大教育设施建设,推进基础教育资源的均等化;努力发展义务教育后3年的生存技能培训,增强贫困地区年轻劳动力外出务工及就地工作能力。2007年开始,甘肃省扶贫办在全国首先启动了贫困家庭“两后生”(初中后和高中后不能升学的毕业生)劳动技能培训工程。2009年,甘肃省又在此基础上,在全国率先实现贫困地区职业教育的免费,并成立了甘肃省贫困地区“两后生”职业教育培训集团,从而加大了甘肃省农村贫困劳动力的转移力度。截至到2010年甘肃全省共培训“两后生”6万人,其中已毕业就业2.8万人。据跟踪抽样调查,接受过中长期技能培训的“两后生”与未培训的一般劳动力相比,每月工资差距在一倍以上。“两后生”培训已成为甘肃省贫困地区农民脱贫致富的主要手段和首要选择。

3.2.2离地生态扶贫模式

以水源涵养林区、省级以上自然保护区、风沙及荒漠化威胁严重、生态环境脆弱、重要生态功能地域等区域为重点, 进一步推进生态移民范围和补助力度。重点实施将生活在自然条件恶劣、地质灾害频发、缺乏基本生存条件、就地脱贫无望的贫困人口向小城镇和工业园区转移; 加大贫困地区剩余劳动力向当地大中城市和东部沿海地区的输出力度。而对处于地质灾害频发地区的贫困劳动力人口,积极探索实施和支持劳务移民,促进就业地落户安家。离地生态扶贫的主要内容包括:

(1)拓宽生态移民范围,加大跨省移民力度。继续扩大移民搬迁范围,探讨有计划的跨区域国有农垦系统安置模式,尤其加大汉族人口的跨省外迁。如:甘肃河西地区向新疆建设兵团的移民安置,一方面减轻了河西地区的生态压力,另一方面,移民的生活生存条件得到改善,收入增加。生态移民要以选点为基础,以建房为前提,以工作为根本,以文化融合为目标,切实保证生态移民人口在新安置区的长住久安,杜绝“迁后返贫”和“重返原籍”现象。

(2)拓宽贫困人口进城增收渠道,促进贫困地区劳动力就近转移。积极发挥各贫困县自身优势,千方百计拓宽贫困地区群众向当地小城镇和工业园区转移。加强工业园区建设、小城镇建设和移民搬迁相结合,依托产业园区建设和二三产业发展,选择县城、重点乡镇政府所在地和有条件的乡村旅游开发区,对生态移民进行集中安置。例如:贵州省平塘县克度镇建设的移民新村紧邻镇政府,并配套建设农民返乡创业园。通过移民新村与工业园区建设的结合,形成“移民-就业-经济发展”的循环机制保障了迁移人口的后续生计问题。由于绝大多数移民缺乏新的就业技能,因此,要有针对性地对农民进行专业技能培训,满足企业用工的基本要求;搞好职业技能培训,实施技术工种与熟练工种、进厂培训与引厂入县培训、长期培训与短期培训、专业培训与务工常识法律知识培训结合,实现劳动力就地转移由数量型向质量型、体力型向技能型转化。对于自发的进城务工人员,要通过户籍制度改革,为他们提供必要的居住条件,逐步实现稳定转移。

(3)鼓励贫困地区劳动力向东部沿海地区转移。采取多种形式和途径鼓励贫困地区向东部沿海地区有序劳务输出,从根本上缓解当地人口和环境资源压力。健全政府主导和社会参与相结合的劳务培训体系,整合培训资源和培训资金,推进培训方式改革创新。不断提高劳务输出的组织化程度,借助政府力量在东部沿海地区创建劳务合作平台,拓展劳务输出渠道,开展订单培训,扩大劳务经纪人队伍规模。如甘肃省采取政府组织、市场运作的办法,开展农民工培训,建立劳务基地,拓宽劳务市场,每年输出农民工都在230万人次以上,人均纯收入2 000元左右。仅2008年上半年,甘肃就组织省外劳务移民1.87万人。外出打工的农民,大部分做到“输出一个劳力,省下一份口粮,学会一门技术,带回一笔钱,养活一家人。由于劳务输出直接瞄准贫困家庭和贫困人口,使得劳动力转移成为贫困家庭稳定增收的一个重要来源。许多地方劳务收入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三分之一以上。健全农民工工资保障、就业管理和社会保障制度,是贫困地区农民工长期稳定外出打工的重要保障。

4结论及政策建议

我国西部地区贫困和脆弱的生态环境相互交织,互为因果,生态环境在诸多致贫因素中越来越突出。同时,劳动力素质低下也是造成长期贫困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必须加强生态环境建设与扶贫开发的有机结合,实施生态扶贫战略,它是实现贫困地区生态环境改善与贫困人口脱贫致富的“双赢”目标的重要途径。根据贫困地区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条件的不同,生态扶贫可分为原地扶贫和离地扶贫两种不同的模式。为了更好的实施生态扶贫战略,提出如下政策建议。

4.1控制人口增长,加强教育投入

人口增长过快是造成西部贫困地区贫穷落后的重要根源。大量实证研究表明,教育对保护环境、减少贫困有显著的作用,通过“教育移民”缓解生态压力,是实现可持续脱贫的重要手段之一。解决西部贫困,实现绿色发展的基本思路就是要减少贫困地区人口对资源环境的压力,把剩余劳动力转移到具有比较优势的劳动密集型非农产业中去。但是,教育是决定能否转移和找到工作的决定因素。因此,从长远看,提高贫困地区人口素质、改善贫困地区人力资源质量是实现可持续脱贫的核心。

(1)坚持扶贫开发与计划生育工作结合起来,建立利益导向机制,对实行计划生育的贫困户采取优先和优惠的政策措施,对计划生育工作做得好的县、乡、村,在扶贫资金、扶贫项目的安排和计划生育事业费的投入上予以重点考虑和重点扶持。对实行计划生育的家庭实行优先、优惠政策,通过利益导向机制,调整人们的生育观念。减少人口压力。

(2)增加教育投入,提高居民生态意识和可持续发展意识,提高劳动力就业能力。更加重视劳动力技能型培训,重点面向市场需求的具有证书、实用技术的职业技能教育和培训。积极实行“订单式”培训,提高农村劳动力的职业技能和稳定的非农就业能力,提高收入水平。实施中等职业教育东西联合培养计划,鼓励东部与西部地区中等职业教育联合办学,面向西部农村招生,并对贫困地区学生实行免费的中等职业教育。鼓励东部高等学校与西部贫困地区高校联合办学,为贫困地区培养高级专业人才。

(3)实施教育移民,缓解生态压力。通过对贫困脆弱生态地区实行区外教育、区外就业的措施,提高贫困地区劳动力的非农就业和异地生存能力,经过长期努力实现主动迁移代替强制性移民搬迁,从而减少当地生态压力,实现人口与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

4.2建立扶贫部门与生态保护部门统一协调机制,促进扶贫开发与生态建设相结合(1)尝试建立省级扶贫部门与生态部门联系会议机制,确立两个部门管理事项的宏观调控机制及监督协调机制,统筹扶贫资金和生态建设资金,实现生态保护与扶贫开发的有机统一。对于生态功能与贫困重合地区,确保生态建设项目中生态补偿部分与当地扶贫开发项目相衔接,实现生态扶贫效率的最大化。理顺部门职责关系,促进各部门密切配合,形成合力,有效地打破“部门割据”与“条块分割”的局面,切实落实财政扶贫与生态建设资金报账制、项目公示公告制、招投标制、竣工验收制和定期审计检查等制度,进一步提高扶贫资金使用效益。以县(市、区)为重点,基于连片贫困区集中开发与解决突出生态问题的项目资金渠道不变、用途不变原则,建立和完善资金整合机制。

(2)将扶贫开发中的“以工代赈”与农田水利建设相结合,通过“以工代赈”工程,加强贫困地区的基础水利建设和基本农田建设,改善贫困地区的生产生活条件。将“以粮代赈”和“退耕还林还草”相结合,积极执行“以粮代赈”政策,解决贫困人口温饱,同时,继续完善和执行国家无偿向退耕农户提供粮食、生活费补助等退耕还林政策,提高退耕农户补助。鼓励贫困地区创建新的保护生态建设和“以工代赈”结合工程。不仅仅局限于退耕还林、还牧、水土流失治理等方面,只要关乎生态恢复、生态保护的项目,国家均以奖励和资助并重的政策,协助这类工程的开发、实施建设。

4.3培育发展特色优势产业

(1)培育特色农副产品加工业。立足资源优势,面向国内外市场,培育特色农副产品加工业,支持扶贫龙头企业和设施农业的发展,千方百计提高贫困人口的收入水平。开发和培育“绿色、优质、安全、高产”的农产品,形成一批规模化、标准化、设施化、品牌化、生态化的现代农业示范区,做到扶贫和生态建设的有力结合。

采取有效措施扶持贫困地区的龙头企业,发挥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依托一批龙头企业的带动和辐射,由农村合作组织引导与管理,形成区域性产业。在政策上给予龙头企业优惠,资金上给予补助。

(2)因地制宜的发展民族和地方手工业和特色生态旅游业。依托当地独特的文化、人文资源以及丰富的自然资源,发展以生态旅游业为重点的文化产业。同时,大力挖掘地方传统民族产品,鼓励民族特色工业和地方手工业的发展,加大对相关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通过龙头企业带动当地农牧民就业,增加贫困人口收入。

(3)打造绿色品牌,实现“绿色利润”还民。以无公害、无污染、无破坏为原则,立足绿色资源和文化资源,创建西部绿色品牌,涵盖农业产品、旅游产品、服装和文化创意。注重技术创新、产品设计、产品生产到产品包装等环节,以企业宣传构架西部绿色品牌体系,将西部贫困地区打造成为未来大众消费、休闲的绿色品牌。

同时,始终以广大农牧民作为全过程的参与实施者和最终受益者,在发展特色农产品和绿色产业时,以广大农牧民为主体,农村产业为依托,做到解决生计,增加收入,改变传统低端污染型工业发展思路;地方政府应做好鼓励农民创业环境和劳务输出组织工作,做好产品的宣传、销售渠道、引资等环节。依托绿色资源、发展绿色产业、收获“绿色利润”是贫困地区最有效的可持续生计的根本举措。

4.4完善生态移民的制度安排

建立跨省生态移民统筹管理联络机构,由省级政府统筹管理生态移民就业、培训和社会保障工作,并且保证移民安置地基本住房用地和农耕用地需求,制定工作计划和实施方案,引导相关市县(区)采取与对口市、县(区)衔接、与园区管委会衔接、与用工企业衔接、与培训学校和劳务基地衔接等行之有效的措施,积极组织生态移民接受职业技能培训,参加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城乡医疗保险等社会保险,凡是人均收入低于本地最低生活保障线的移民全部纳入“低保”范围,并针对不同年龄移民人口,开展相应社会福利服务。移民迁入地相关部门确立以生态移民就业稳定率、劳动合同签订率、社会保险参保率作为工作考核指标,建立责任追究制度。为生态移民享受良好的生计条件提供必要的制度保障。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国家统计局农村社会调查总队.中国农村贫困监测报告 2010[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0:28-29.[Rural Social Investigation Group of the State Statistic Bureau.China Rural Poverty Monitor Report 2010[M].Beijing: China Statistic Press,2010:28-29.]

[2]国务院.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EB/OL]. , 2011-12-01. [State Council. Outline for Poverty Reduction and Development of China’s Rural Areas (2011-2020)[EB/OL], 2011-12-01.]

[3]章力建,吕开宇,朱立志. 实施生态扶贫战略提高生态建设和扶贫工作的整体效果[J].中国农业科技导报, 2008,10(1):1-5. [Zhang Lijian, Lv Kaiyu, Zhu Lizhi. Implementing Ecosystem Oriented Poverty Elimination Strategy to Improve Overall Impact of Ecological Construction and Poverty Elimination[J].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2008,10(1):1-5.]

[4]郭怀成,张振兴,陈冰,等. 西部地区反贫困与生态环境可持续性研究――以新疆和墨洛地区为例[J].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 40(1):144-153. [Guo Huaicheng, Zhang Zhenxing, Chen Bing, et al. Antipoverty and Environment Sustainability in West China: A Study for the Hemoluo District[J]. Acta Scientiarum Natualium Universitatis Pekinensis, 2004. 40(1):144-153. ]

[5]王振颐. 生态资源富集区生态扶贫与农业产业化扶贫耦合研究[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6):70-74. [Wang Zhenyi. Research on Coupling of Poverty Alleviation Through Ecological Measures and Agricultural Industrialization in Areas With Rich Ecological Resources [J].Journal of Northwest A&F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2012, (6):70-74.]

[6]孙昕萌,石美遐. 从生态扶贫的角度探索农牧民脱贫新思路――以三江源地区为例[C]. 2n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Management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Advances in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2011, (1):58-62 [SunXinmeng, Shi meixia. Explore Agriculture Herdsman How to Get Out of Poverty from the Angle of Ecological Poverty Alleviation: Sanjiangyuan as an Example[C]. 2n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Management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Advances in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2011, (1):58-62.]

[7]查燕, 王惠荣, 蔡典雄,等. 宁夏生态扶贫现状与发展战略研究[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2012,33(1):79-83. [Cha Yan, Wang Huirong, CaiDianxiong, et al. Status and Strategies on Ecosystem Services for Poverty Alleviation in Ningxia[J].Chinese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Resources and Regional Planning, 2012,33(1):79-83.]

篇(8)

小额信贷是人们关注贫困人口发展的产物。由于贫困人口缺少有效的担保方式,居住地较分散,流动性强,具有的信贷需求规模小,资金在生产和消费中混淆使用等特点,正规金融机构的贷款条件和要求他们很难满足,从而难以得到正规金融机构的资金融通。与之同时,全球的的贫困问题日益严重,怎样找到一个正确的帮扶手段,帮助贫困人口脱贫和发展成为社会一个突出的问题。

小额信贷在国际上产生于20世纪70年代,最初目的是消除贫困和发展农业生产。资金的发放主要是通过国家的金融机构或合作组织、资金主要用于农业生产和技术的改造,贷款的发放对象主要是男性、贷款发放一般是低息、无息、资金来源是政府的补贴或各种公基金。

目前,世界各国都有小额信贷的实践,但各国的国情不同,小额信贷的运作方式及发展路径具有差异性。各国提供小额信贷的机构也具有多样性,包括国有机构、国有政策性或发展银行、商业银行、非政府组织、信用合作社以及非正规的社区团体。国际上几种有影响的小额信贷模式有:孟加拉的乡村银行、泰国的农业和农村合作社银行、印度尼西亚的人民银行的小额信贷体系等。自20世纪90年代初期,中国在模仿国外先进模式的基础上,小额信贷开始在中国农村进行试点。

一、我国小额信贷的现状与问题

1.我国小额信贷概况

小额贷款在上个世纪90年代初引入中国的,当时的主要目的是用于扶贫。此后,国家根据个人小额贷款条件面向中低收入群体和微小企业的金融产品支持的不足,持续推出了一系列的支持性政策,有效地促进了小额信贷的发展。

小额信贷是一种以城乡低收入阶层为服务对象的小规模金融服务方式。个人小额贷款条件旨在通过金融服务为贫困农户或微型企业提供获得自我就业和自我发展的机会,促进其走向自我生存和发展。其主要特征之一就是不需要贷款者提供任何担保或者抵押,仅凭自己的信誉就能够获得贷款,并以借款人的信用程度作为还款保证。

小额信贷是满足农民资金需求的有效手段。做好小额信贷工作,事关我国农业发展、农民增收、农村稳定大局。海南省在小额贷款上有一定特色,海南省农信社自2007年以来,将“格莱珉模式”引入海南,在琼中县开展小额信贷试点。琼中农信社借鉴格莱珉小额信贷方法,成功摸索出“2万以下,不需审批,7天到位,财政贴息”的“琼中小额贷款模式”。仅一年多的时间,就向3177户农户发放小额贷款4500万元,扶持了种桑养蚕、养蜂、灵芝等多个特色产业,还款率98%以上,贷款农户人均增收四成以上。

目前,“琼中模式”已在全省推广。到2010年8月底,小额贷款余额达37.1亿元,累放小额贷款25.4亿元,惠及41万农户。2009年,帮助农民人均增收210元,占全省农民人均增收的22%。“琼中模式”是在借鉴孟加拉“格莱珉模式”基础上结合中国国情探索出来的一条小额贷款新模式。

2.我国小额信贷存在的缺陷和问题

从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为了帮助中国政府解决扶贫贴息贷款到户率低和还款率低的问题,一些国际机构和国内非政府组织开始探索引入小额信贷,以使贫困农户更容易获得金融服务。随后,越来越多的国际多边和双边援助机构对小额信贷产生兴趣并投入可观的资金开展试点项目。政府扶贫部门也逐渐认识到小额信贷在扶贫中的有效作用,把部分扶贫资金以小额信贷的方式投放给贫困农户。目前,我国从事小额信贷主要有以下机构:国际发展机构和非政府组织资助的小额信贷项目、政府主导的小额信贷扶贫项目(一般由农行、扶贫办及扶贫社操作)和农村信用社的小额信贷业务。非政府组织、政府主导的小额信贷扶贫项目均是单一项目型模式,资金主要依靠外部供给,不具备持续性。小额信贷从业人员多为兼职,小额信贷经营没有组织机构的保证。在管理机制上无法创新,只是在形式上照搬了国际上的做法。

随着小额信贷在中国多年试验,客观上提出了中国如何建立可持续性的小额信贷的体系问题。农村信用社在经历了垒大户的挫折以后,重新进行了市场定位,把小额信贷作为业务发展的重点,但信用社的小额信贷仍有许多地方需借鉴国际最佳实践。

政府主导的小额信贷扶贫项目和农村信用社的小额信贷业务都是补贴型的小额信贷,与国际小额信贷的方向是背道而驰的。如果金融机构不是自发开展小额信贷,也就无法创新。此外,农村信用社从事小额信贷已开始对一些操作相对规范的国外非政府组织的小额信贷构成竞争的压力。由于农村信用社可得到中央银行的贴息支农再贷款,成本较低,贷款利率也远低于国外非政府组织资助的小额信贷,在一些地区出现了农户借农村信用社的小额信贷还国外非政府组织资助小额信贷等现象。

小额信贷公司虽不吸收公众存款,但也是经营贷币信用业务的特殊企业,理当属于金融业范畴。可《关于小额贷款公司的指导意见》(下称《指导意见》)(银监发[2008]23号)中未明确其金融属性,只是规定小额信贷公司是不吸收贷款的有限责任公司或股份有限公司。小额信贷公司以工商企业之名进行金融业务操作,造成了运行中的一系列问题。

首先是其身份定位与法律适用性的问题。按《指导意见》规定:小额信贷公司并不是金融机构,而是有限责任公司或者股份有限公司。只提供贷款业务使它不同于商业银行,不适用于《商业银行法》;而贷款业务本质上又是一种金融行为,不同于一般的有限责任公司,又不能适用《公司法》;贷款业务更是收取商业利润并采取商业化的经营方式以实现资金利用的商业行为,不同于以财政为后盾的政策性银行,不能接受相关的法律调控(李芮,2007)。

其次是制度设计带来的监管问题。中国银监会负责监督管理金融机构及其业务活动,而小额信贷公司没有获得金融业务许可证,不是金融机构,所以不受银监会监管。浙江省规定由试点各地政府金融办负责指导和督促小额信贷公司的监督管理,但金融活动的监管是一项需要具备专业知识技能和丰富经验的机构才能胜任的工作,许多地方出现了监管主体的虚化,没有一个明确的、专业的机构负责监管小额信贷公司的业务活动。

当前,农村资金大量外流和农村金融市场的垄断格局是农村金融中的两个突出问题。在农村发展不吸收存款的小额信用贷款,不但有助于创造一个有效竞争的农村金融市场,同时还有利于缓解农村资金外流,解决农民和微型企业贷款难的问题。试点小额信贷组织是整体农村金融改革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必将对推动其他农村金融改革起促进作用,尤其有利于促进完善信用社的治理结构。

我国农业保险普及率低,自然灾害发生后,风险就全部转移到金融机构身上。其次,抵押模式不完备,农民、中小企业贷款抵押品少,而一些资产比如土地使用宅基地等贷款人愿意用来抵押,我国这方面的法律法规目前还不够完善。

二、国外小额信贷机构的组织和监管机制对我国的启示

孟加拉尤努斯教授自1983年正式创办格莱珉银行以来,至今奉行尤努斯规定的贷款原则:不用任何抵押物穷人就能申请贷款,乞丐也能借钱。目前,孟加拉格莱珉银行在国内成立已经了1277个分行,遍及全国46620个村庄。每年发放小额贷款的规模已超过8亿美元。至今,格莱珉银行累计发放的小额贷款总量达到57.2亿美元,令639万人受益,58%的借款人及其家庭成功脱离了贫困线。在创造巨大社会效益的同时,自身还能持续盈利。成立至今,仅有3年出现亏损,而其他年份均实现盈利,贷款还款率高达98.89%。

国际经验只能借鉴不能复制。海南农信社“琼中模式”作为国际小额信贷的创新模式,与“格莱珉模式”相比,吸取了其中的合理成分(如发放不需要抵押担保的小额信用贷款,5户联保等),同时又剔除了一些不切合中国农村实际的内容(如高利率、周期较短、频繁还款等),因而更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更符合中国农村的实际,形成明显的本土化特色。

要学习尤努斯的精神和理念,不断推进小额信贷体制与机制创新。实践证明,小额信贷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不断完善,不断创新。海南农信社创造的“琼中模式”正是在借鉴“格莱珉模式”的基础上,大胆创新,对小额信贷建立全新的体制,全新的机制,全新的队伍,成功探索了一条中国农村金融改革发展之路。

三、我国小额贷款的对策建议

1.强化保险宣传,提高保险意识

我国农村小额信贷保险发展中,政府、金融、保险等要紧紧围绕农民生活热点问题和产业升级需要,深入开展农村小额信贷保险的宣传教育工作,充分借助电视、报纸、广播、网络等宣传媒介,向广大农民宣传农村小额信贷保险的作用,使农民逐步培养起保险消费习惯和理念,充分利用保险工具规避风险,为农村小额信贷保险发展创造宽松有力的发展环境。

2.政府加强引导,加大政策支持

首先,可在货币政策上对农村金融机构,尤其是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和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实行差别存款准备金政策,并给予信贷机构一定的财政补助,鼓励其大力发展小额信贷业务。其次,在税收政策上,对办理农村小额信贷保险的保险机构,试行减免农村小额信贷保险业务的营业税和所得税,促进保险公司介入农村小额信贷保险市场的积极性。第三,在确保保险公司偿付能力的情况下,放松对农村小额信贷保险产品经营的管制,完善农村小额信贷保险产品的报备程序,明确商业保险公司经营农村小额信贷保险业务和社会保险的定位。最后,对农村地区加大发放政府扶贫资金的力度,从农村外部注入政策性资金和积极采取“绿箱”操作,进行农业补贴、加快农户自身经济基础的改善。但是,在以上过程中,政府只是场外协调方,并不直接介入农村小额信贷保险的运作,通过宏观经济环境调控来实现农村小额信贷保险市场的宽松环境。

3.加强经营创新,提高服务能力

一是创新小额信贷产品,在目前“小额信贷+意外/疾病保险”业务操作模式下,可以将该产品继续扩大,创新开发“小额信贷+保证保险”。即由贷款机构作为投保人为贷款业务投保,保险公司收取一定的保费后,对借款人的还款进行担保;在借款人出现违约或逾期还款时,由保险公司进行理赔,仍由贷款机构作为第一受益人,这样必将使贷款得到更大的保障,减轻贷款机构贷后收款的压力。

二是创新管理流程,保险公司应在农村小额信贷保险业务的核保、收费及理赔等管理流程方面进行创新,实现投保手续简化,收费方式简便,理赔速度高效。

三是创新服务能力,保险公司应在机构铺设、硬件配备、人员培训、诚信教育、销售服务等方面加大投入,勇于创新,快速提高农村小额信贷保险服务能力,推动农村小额信贷保险的持续健康发展。

四是健全监管机制,确保可持续发展。第一,建立农村小额信贷保险的准入和退出机制,建立农村小额信贷保险市场准入标准与退出机制,逐步完善该市场体系,保证农村小额信贷保险市场健康有序发展;第二,推动农村农村小额信贷保险业务重要信息和统计信息的采集和应用,要求保险公司建立专门的业务统计系统,满足农村小额信贷保险业务数据分析及监管需要;第三,建立农村小额信贷保险业务的评价体系,以参保率、市场占有率、费用率、简单赔付率及拒赔率等指标为核心建立农村小额信贷保险评价体系,引导保险公司加强对农村小额信贷保险经营分析,及时防范化解经营风险;第四,建立适合农村小额信贷保险客户的投诉渠道及解决机制,采取建立保险公司内部投诉机制,保险行业协会投诉机制,保险监管部门投诉机制等措施,建立简便可行适合农村小额信贷保险市场投诉渠道。

四、对我国加强小额信贷金融监管的构想

1.小额信贷机构的资金来源

商业银行作为正规的金融机构,资金雄厚、运行规范、监管严格、制度健全,这些优势可以很好的补充小额信贷公司的先天不足;而小额信贷公司作为土生土长的金融组织,依靠自身掌握的“软信息”、网点分布广泛等特点,恰好能够弥补商业银行在农村金融市场上“水土不服”的劣势。

假定商业银行以其正常的贷款利率向农村小额信贷公司批发贷款,这符合商业银行“批发行”的业务特点。按照银监会的规定农村小额信贷供暖公司的贷款利率最大可以在央行规定的基准利率基础上上浮4倍,目前我国农村地区正规金融机构的贷款利率基本上是央行基准利率的1.5~2倍,这表明商业银行与小额信贷机构有合作的可能性。

商业银行从表面上看福利没有增加,但从长远目光来看,商业银行福利也有潜在的增加。首先,银监会颁布的《关于加强银行业金融机构社会责任的意见》中指出,认真履行社会责任可以很大程度上提高商业银行的知名度和良好的品牌形象,商业银行支持新农村建设,解决三农问题,很明显会提高其在农民心目中的形象与地位。同时随着城市金融竞争的白热化,开辟农村市场是商业银行未来的必然选择,而现阶段商业银行对农村金融机构批发贷款可谓是渐进式进入农村市场,为将来的进入奠定基础。从上述分析可以得出,商业银行与信贷公司的合作会形成1+1>2的效果。

2.小额信贷机构的利率

过分加重对利率的管制会歪曲资金的适用价格并造成金融资源不合理的配置,同时,会直接对商业性金融机构在农村金融市场上的盈利水平造成不良影响。小额信贷作为一位扶贫手段并不是权宜之计而是一种经济行为,应充分考虑信贷资金的回笼和可持续的财务发展。国际上很多半途而废的小额信贷项目就其根源是因为亏损巨大。鉴于此,金融监管部门应在市场经济机制下,扩大利率浮动区间,使灵活的多种利率适用于小额信贷。

在小额信贷公司转轨到金融行业的过程中,对小额信贷公司的股东人数都进行了限制,这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小额信贷公司的发展。实际上对小额信贷公司进行股东人数的限制是没有必要的,小额信贷公司本来就是商业行为,该进一步放开股东人数的限制,从而扩大小额信贷公司的发展资金基础。这样,不仅可以是大量的农村游资找到正规的投资渠道,而且可以提高小额公司的管理水平和风险抗御能力。

小额信贷无抵押获得看上去是惠及所有用资者的事情,实际上无抵押就意味着贷款风险,为了减少贷款风险,贷款业务会倾向于非贫困农户的用款需求,这样贫困农户的用款权就被剥夺了。从国际上看,很多国家的银行法规定金融机构职能提供一定比例的无抵押独爱款,而小额信贷机构的贫困客户通常也无法提供相应的抵押,无抵押贷款的限制阻碍了小额信贷机构向穷人的拓展。

3.小额信贷的监管

风险管理是小额信贷公司生存的根基。小额信贷公司不能吸收公众存款,贷款资金来源主要为公司净资产及股东投入,贷款总体规模相对较小。在相对的贷款规模下,只有良好的风险控制体系才能保证小额信贷公司现金流健康,才能保证公司的可持续发展。

(1)在信贷业务发展时,要把握“贷前调查、贷中审查、贷后检查”三关。信贷业务部、风险管理部和审计部要构筑起风险控制的三道防线。三部门都要指派专人通过计算机系统进行日常非现场检查,相互配合开展现场检查。发挥三道防线的作用,当前更重要的是发挥信贷部门的作用。要承担制度的制定,激励政策制定,贷后管理一系列职责的要求的制定。风险管理和内审部门要加强培训,从第三方分析判断风险情况,做好贷后管理工作,尤其是不良贷款的催收工作。信贷、风险、内审三道防线的检查督促不仅对代后工作进行了规范,也从源头上更为有效地进行了控制,为业务发展起到了保驾护航的作用。

(2)推广信用评级,使贷款发放更高效。根据借款人的还款记录等信息评定出信用等级,参考信用等级确定放款的数量和期限。建议省分行信贷部建立和完善客户基础数据库,加强对市分行及县支行数据库的管理和指导,为信用风险评估的顺利开展打下良好基础。

(3)提供贷后服务,保障小额信贷资金的安全。小额贷款具有笔数多、客户杂、管理难度大的特点,为保证资金安全,可以为贷款人办理贷款保险。贷款人是贷款业务的核心,因此贷款人履行保险义务的情况对于贷款业务具有决定作用,如因贷款人发生意外而无法履行贷款义务,同样会给贷款业务造成相关的损失。可以根据贷后管理对象的信用程度不同区别对待,确定重点与非重点监控。对信用等级较高、经营相对稳定的额客户,以电话回访方式与借款人交谈,掌握近期经营情况等;对信用等级交叉、经营变化大的客户进行现场回访调查。

鉴于当前中国还不完善的金融环境,政府应及时制定小额信贷的相关法律法规,并使用国家强制力保证它的实施。首先应依法明确小额信贷的发放对象。其次要依法明确小额信贷的存款业务、职能监管机构及非存款金融机构的合法地位,最重要还是要依法加大社会信用治理力度。在相关政策方面,首先可以借鉴国际上的成功案例,联系中国作为农业大国的特殊国情,尝试由中央到地方政府设立层级风险投资基金,对弱势地区、产业的薄弱环节提供支持,培育出更多合适的借贷主体。其次,参见世界上小额信贷的管用做法,建立由地方政府、金融机构共同出资组成的小额信贷风险补偿基金,来解决信贷风险中的补偿问题。再次,尝试建立农村政策性保险公司,并设立相应的保险基金,为农户、农业和农村提供循环互助的保险链条,为开办小额信贷的金融机构提供保险服务和补偿服务。

参考文献:

[1]钱水土,夏良圣,蔡晶晶.小额贷款公司:现状、困境与出路.上海金融,2009,第9期,78-81

篇(9)

以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全面检查、分类指导、突出重点、务求实效的原则,通过检查,全面掌握强农惠农政策执行情况,解决强农惠农政策执行过程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查处强农惠农政策执行过程中的违纪违规行为,规范和完善强农惠农资金的监管机制,保障各项强农惠农政策全面落实。

二、检查内容

重点检查2009年以来种粮农民补贴资金落实情况、良种补贴资金落实情况、高效农业补贴资金落实情况、农机具购置补贴资金落实情况、社会救助资金落实情况、新农村合作医疗资金落实情况、职教助学金落实情况、农村河道整治补贴资金落实情况、省脱贫攻坚财政奖补资金落实情况、省农村贫困劳动力转移培训补助资金落实情况,以及是否存在增加农民负担、损害农民利益的其它问题。

(一)区农委负责的强农惠农政策落实情况

1.种粮农民补贴资金落实情况

(1)种粮农民补贴资金是否按规定时间通过“一折通”全部发放兑付到户,有无乡(镇)、村干部收回农民“一折通”存折代领补贴或抵扣其他收费项目等违规违纪问题;

(2)粮食(水稻)直补、农资综合直补面积是否实行公示,乡(镇)、村有无虚报户头、虚报补贴面积骗取补贴资金等违规违纪问题;

(3)区统计表、乡镇统计表、补贴面积到户公示清册等档案资料是否规范;

(4)补贴资金是否实行专户管理、单独核算,粮食(水稻)补贴和农资综合直补工作经费是否按规定安排使用,有无挤占、挪用补贴资金等违规违纪问题。

2.良种补贴资金落实情况

(1)农作物良种补贴面积是否落实到户,实行公示,乡镇、村有无虚报补贴面积等违规违纪问题;

(2)补贴资金是否按规定时间发放兑付到户,有无收回农民“一折通”存折代领补贴或抵扣其他费用等违规违纪问题;

(3)补贴资金是否纳入粮食风险基金实行专户管理、单独核算,财政资金拨付、地方配套工作经费落实等是否规范及时,有无截留、挤占、挪用补贴资金等违规违纪问题;

(4)是否按要求做好中国农民补贴网与“一折通”平台对接工作,相关信息是否一致。

3.高效农业补贴资金落实情况

(1)项目补贴资金是否按标准发放到位,有无挤占、挪用、克扣高效农业补贴资金等违规违纪行为;

(2)高效农业项目建设质量情况、项目完成情况。

4、农机具购置补贴资金落实情况

(1)农机具购置补贴政策是否公开透明,购机审批把关是否严格,购机程序是否规范;

(2)执行补贴政策是否公平、公正,是否按要求对购机对象进行公示;

(3)农机管理单位是否存在擅自抬高农机具销售价格、倒卖补贴农机、套取补贴资金、乱收费、搭车收费等违规违纪问题;

(4)农机管理单位是否严格执行补贴机具经销商由申报企业自主推荐的制度,农民自主选择经销商和补贴机具,农民自主与经销商商定价格等规定;

(5)农机管理单位申报的补贴农机销售报表是否真实,补贴资金结算是否及时。

(二)区卫生局负责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资金落实情况

1.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资金是否按规定配套到位,有无配套不到位、虚假配套、挪用、挤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资金等违规违纪问题;

2.定点医疗机构是否存在超比例用药、滥用抗生素、超范围开展医疗服务、不在新农合报销范围内而给予报销的行为;

3.参合医疗机构药品、诊疗项目收费是否符合物价部门核定的标准,有无乱加价、乱收费等损害群众利益的违法违纪问题。

(三)区教育局负责的职教助学金落实情况

1.职教助学金是否按规定配套到位,有无资金配套不到位、虚假配套、挪用、挤占职教助学金等违规违纪问题;

2.职教助学金是否按规定标准足额发放,有无少发或多发、有无以发放实物代替或冲抵学费、餐费等违规违纪问题;

3.职业学校学生信息管理系统是否完备,是否存在双重学籍重复享受、将综合高中学生列入中等职业教育助学范围,虚报人数骗取补贴资金等违规违纪问题。

(四)区民政局负责的社会救助资金落实情况

1.城乡低保资金落实情况

(1)统计报表是否按时准确上报,低保档案是否按三级档案管理模式要求,一户一档;

(2)是否严格按照户主本人申请、村(居)委会调查公示、乡镇(街道)核实、区审批程序办理低保,做到按户施保、应保尽保,有无拆户保、合户保、人情保等违规违纪行为;

(3)是否实行动态管理,定期抽查保障对象,及时办理停发、减发或增发保障金业务,是否按三级分类施保,设立不同保障标准;

(4)是否设立低保专户、实行专户管理、专款专用,是否按照城乡低保资金配套比例足额安排预算资金;

(5)城乡低保资金是否全部采用“一折通”发放,有无乡镇(街道)、村(居)干部收回“一折通”存折代领或私分低保资金等违规违纪问题。

2.救灾专项资金管理和救灾物资采购、发放落实情况

(1)救灾专项资金是否设立专户管理,有无挪用、克扣、贪污、冒领救灾专项资金等违纪违法行为;

(2)救灾专项资金和物资是否按照民主评议、登记造册、张榜公布的发放程序及时发放;

(3)救灾物资采购是否经集体研究、公开招投标;

(4)春荒采购报表、花名册是否准确详实。

3.五保供养、关爱工程资金落实情况

(1)五保供养经费是否从村级三项经费中分列出来,纳入区财政社保专户,集中供养经费是否按月足额拨付到乡镇核算中心,分散供养经费是否通过“一折通”及时足额发放,有无挤占、挪用、克扣五保供养经费等违规违纪行为;

(2)是否严格执行《关于建立五保供养标准供养机制进一步做好农村五保供养工作的通知》(宿政办[2008]124号),按时足额提高标准;

(3)关爱工程资金是否存入区财政账户,专款专用,乡镇配套资金是否及时汇入区财政专户;

(4)乡镇是否按时保质完成关爱工程床位建设任务,配套设施是否完备,有无挤占、挪用关爱工程建设资金等违规违纪问题。

(五)区水利局负责的农村河道疏浚整治项目资金落实情况

1.是否按规定执行工程招投标制、合同管理制、建设监理制,做到应招标全部招标,各项手续完备;

2.是否严格执行资金专项管理,并在有关媒体公示资金使用情况,有无超出项目资金补助范围、标准发放资金,有无挤占、挪用、克扣项目资金等违规违纪问题;

3.是否按照批准的建设内容进行实施,有无随意变更、调整项目情况,有无弄虚作假骗取补贴资金现象;

4.是否按照有关规定对年度批准实施的项目进行验收。

(六)区农工办负责的扶贫资金落实情况

1.省脱贫攻坚财政奖补资金落实情况

(1)资金拨付手续是否完备,项目有无立项,是否按有关规定组织招投标;

(2)实施的项目是否达到预期目标,项目的建设质量及社会效益情况;

(3)资金使用是否符合规定,有无挤占、挪用、克扣、贪污等违规违纪问题。

2.省农村贫困劳动力转移培训补助资金落实情况

(1)农村劳动力培训资金管理使用是否符合规定,有无挤占、挪用、克扣资金等违规违纪问题;

(2)农村劳动力培训机构是否符合定点培训机构条件,是否有与承担培训业务相适应的师资力量和培训设备;

(3)培训机构上报的培训人数与实际参加培训人数是否一致,有无弄虚作假套取培训补助资金等违法违纪问题。

三、检查方法及时间安排

检查采取点面结合,通过听汇报、看资料、查账册、走访农户等方式进行,各部门首先进行自查,区政府纠风办组织有关部门对全区资金运行情况进行检查,对惠农政策落实情况进行抽查。实施方案分以下四个阶段。

(一)组织发动阶段(8月3日-8月7日)

为保障监督检查有序开展,取得实效,区直各有关部门定人定责,指定分管领导和相关人员负责组织、领导监督检查工作。同时,要通过各种媒体宣传各项强农惠农政策,宣传此次监督检查的目的和意义,并设立公布监督举报电话,接受群众投诉举报。

(二)乡镇(街道)和区直各有关部门自查阶段(8月8日-9月30日)

各乡镇和区直各有关部门要分头组织自查。乡镇负责对本行政区域涉及的惠农政策落实情况进行自查。区直各有关部门负责对条线涉及的惠农政策落实情况进行自查,主要方法如下:

1.关于对农委各项政策落实情况检查的主要方法

(1)种粮农民补贴情况的检查:一是查看区统计表、乡镇(街道)统计表、补贴面积到户公示清册等档案资料;二是对照项目档案,随机走访农户核查实际到位情况;三是查看资金专户管理、财政资金拨付记录、资金使用与管理情况等资料。全区所有乡镇必须全部检查,每个乡镇检查行政村数不得少于6个,每个行政村访问农户数不少于10户。

(2)良种补贴情况的检查:一是查看公示照片、区统计表、乡镇统计表、补贴面积到户公示清册等档案资料;二是对照项目档案,随机走访农户,核查实际供种情况;三是查看财政资金拨付情况、供种企业证账管理、地方配套工作经费落实情况。全区所有乡镇必须全部检查,每个乡镇检查行政村数不得少于6个,每个行政村访问农户数不少于10户。

(3)高效农业补贴资金的检查:一是查看2009-2010年实施的项目资料及资金拔付等情况;二是现场察看项目建设情况。

(4)农机具购置补贴的检查:一是查看农机管理单位农机购置补贴相关文件、补贴农机具中标价格、补贴标准、购机人员名单、购机合同等相关资料;二是随机抽取部分购机人员进行走访调查;三是查看农机管理单位账目及与定点经销商的往来情况。要走访2010年度和2011年度全区购机人员总数的5-10%,走访每种不同型号机器购置人数不得少于购此型号机器总人数的5-10%,在抽取购机人员时要充分考虑到区域范围,确保每个乡镇都抽到,保证检查工作的全覆盖。

2.关于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资金情况检查的主要方法

一是查看区资金专户管理、财政资金拨付记录、资金使用与管理情况等资料;二是抽查医院5-10种销量大、价格高的药品,并将其价格与江苏省最高限价进行核对;三是查看病人病案的医嘱用药,并与医疗定点机构上报新农合结算的药品目录进行核对;四是检查医院的财务报表,药品进销存明细账,并与医院结报信息中的用量进行核对。

3.关于对职教助学金情况检查的主要方法

一是查看区级资金专户管理、财政资金拨付记录、资金使用与管理情况等资料;二是检查职业学校职教助学金来往账目,看财政拨付的资金和学校发放的资金是否相符,有无挪用助学金或用于抵扣学生学费、餐费等;三是查看发放资金花名册,抽取部分在校就读的学生进行核实。

4.关于社会救助资金情况检查的主要方法

(1)城乡低保资金落实情况的检查:一是查看低保管理制度、资金管理账册、拨付款凭证等资料;二是对照低保对象名册档案,随机走访低保户,核查低保金实际领取情况;三是查看财政资金拨付、账务管理、区配套资金落实情况。全区所有乡镇必须全部检查,每个乡镇检查行政村数不得少于6个,每个行政村走访低保户不少于5户。

(2)救灾专项资金管理和救灾物资采购、发放情况的检查:一是查看救灾款物采购报表、公示材料、区统计表、乡镇统计表、发放到户清册等资料;二是对照发放清册,随机走访受灾群众核查救灾款物实际到位情况;三是查看资金专户管理、资金拨付记录、物资采购发放等资料。全区所有乡镇必须全部检查,每个乡镇检查行政村数不得少于6个,每个行政村走访受灾农户不少于10户。

(3)五保供养、关爱工程建设情况的检查:一是查看关爱工程建设项目批复及招投标情况;二是随机抽取部分乡镇敬老院进行走访调查,核实资金落实,核查老人在院生活待遇,集中供养率和敬老院设施建设等情况;三是查看财政五保供养资金和关爱工程建设资金专户管理及使用情况;四是随机走访分散供养老人,查看五保供养标准落实和供养资金领取情况。全区抽查的乡镇不得少于6个,检查行政村数不得少于6个,每个行政村访问分散供养人数不少于5人。全区检查的乡镇敬老院不少于5所,关爱工程不少于5个。

5.关于农村河道疏浚整治项目资金检查的主要方法

一是查看2009-2010年实施项目的招投标、资金拔付、合同执行等情况;二是现场察看项目建设完成情况,工程建后管护情况;三是走访群众,了解工程实施的有关情况。

6.关于扶贫资金检查的主要方法

(1)省脱贫攻坚财政奖补资金落实情况的检查:一是查看立项及相关台账资料;二是查看区级资金拨付账目、项目资金使用账目和项目验收报告;三是实地查看项目完成情况及质量情况。全区所有使用财政奖补资金的项目都要检查。

(2)省农村贫困劳动力转移培训补助资金落实情况的检查:一是检查区财政部门核定的补贴对象和补贴金额以及将培训补助资金拨付至定点培训机构的明细账目;二是查看定点培训机构每期培训学员档案,根据培训人员名单走访调查;三是查看培训机构相关资质及教学设施。全区所有定点培训机构都要检查,并抽取每个培训机构的每期培训人员总数的5%进行走访。

各乡镇(街道)、区直各有关部门要于10月9日前将自查情况及案例报送至区政府纠风办。

(三)区政府纠风办组织抽查阶段(8月8日-10月15日)

区政府纠风办组织区直有关部门对全区落实强农惠农政策情况进行抽查。原则上抽查与乡镇(街道)和区直各有关部门自查同步进行。一是听汇报。听取各有关部门工作开展情况汇报,查看相关资料;二是对资金运行情况进行检查。对全区各项强农惠农政策资金的运行情况进行检查;三是抽查。对全区各乡镇(街道)、村居、职业学校、定点医疗机构、敬老院、河道疏浚工程项目、高效农业项目、劳动力培训机构、标准厂房建设项目、农村专业合作社等进行抽查。

(四)整改迎查阶段(10月16日-10月31日)。

区监督检查组向各乡镇(街道)和区直有关部门反馈通报抽查情况,对检查中发现的问题及时纠正处理,严肃处理截留、挪用和克扣强农惠农资金以及其他损害农民利益的违纪违法问题,并针对问题查找薄弱环节,不断规范和完善强农惠农政策落实监管机制。同时,各乡镇(街道)和区直有关部门要对自查和抽查中发现的问题及时进行整改,以迎接市里11月份开展的强农惠农政策落实情况监督检查。

篇(10)

团结一心攻坚克难

过去五年全县经济社会在砥砺前行中实现稳步发展

县十七届人大一次会议以来的五年,是全县发展进程中极不平凡的五年,也是我们承受巨大压力和严峻考验,经济社会保持平稳发展、重点领域取得较好成效的五年。五年来,在县委的坚强领导下,在县人大、县政协的监督支持下,我们紧紧依靠全县人民,团结一心,攻坚克难,推动经济社会实现了稳步发展。

一、过去的五年,我们坚持发展为要、实干为先,经济运行总体平稳

五年来,我们面对经济下行巨大压力、支柱产业陷入困境、财政收入异常艰难等诸多因素,积极应对,迎难而上,全县经济社会保持平稳运行。2017年本年度,预计全县地区生产总值实现109.2亿元,固定资产投资完成31亿元,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完成6.9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67.8亿元,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完成12050元。

二、过去的五年,我们坚持外向牵动、务实招商,发展态势持续向好

——“五个一工程”取得积极进展。将新市镇和农产品加工园区调整到新城区,“五个一工程”与城市的有效融合,使城市规划面积由原来的40平方公里扩大到90平方公里。基础设施建设全面加强,招商引资力度不断加大,产业集聚效应愈加明显,经济开发区、服务业集聚区双双晋升为省级园区。

——项目建设取得良好成效。深入实施“项目立县”战略,强化“五个一工程”项目集聚功能,发挥朱碌科杂粮工业园区、黑水现代生态科技园区、三家商贸物流园区、沙海膨润土园区的平台吸纳作用,推动实施了一批大项目、好项目入驻建平,项目建设数量、质量均呈现良好发展态势。

——招商引资取得较好成果。依托县域资源优势,重点着眼京津冀产业转移,坚持领导招商、专业招商、小分队招商多措并举,招商引资重视程度提升,工作力度逐步加大,推动实施招商引资项目242个,实际到位资金132亿元,利用外资1.1亿美元,外贸出口1.2亿美元。

三、过去的五年,我们坚持结构优化、转型升级,产业布局愈加清晰

——农业结构不断优化。全县杂粮面积发展到110万亩,其中有机认证32万亩。发展节水灌溉85万亩。建平小米、红小豆、荞麦、苦参晋升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名录。温氏、牧原、正邦三大生猪养殖企业落户建平,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达到42家。组建土地股份合作社97个,带动农户6000户,土地集约化利用水平得到提升。

——工业经济平稳向好。积极推进工业经济转型升级,以盛德日新、隆新矿业为代表的铁选企业,以唯科东明、慧营化工为代表的膨润土加工企业,以金正、联合利华为代表的陶瓷企业,以华润雪花、智慧沙棘为代表的轻工企业稳步发展,新引进的家居、新型建材企业高标准建设、快速度推进。全县工业企业达到313家,其中规模以上43家。

——服务产业加快成长。会通物流、杂粮批发等物流产业健康发展。大槐树农村电商、“建平千佳购”等平台有序运转。牛河梁、燕长城、天秀山等景区提升工程加速推进。朝阳智慧沙棘、建平正信新材料实现挂牌上市。农商行改制工作取得实质性进展,盛京银行、锦州银行进驻建平,建设银行恢复设立。服务业增加值累计完成260亿元。

四、过去的五年,我们坚持整体联动、功能提升,城乡面貌逐年改观

——城乡基础建设力度加大。按照产城融合、多规合一要求,聘请上海同济规划设计院编制了建平县城市总体规划。加快推进城市路网建设,启动实施“一河三园”建设工程。完成城区房屋开发311万平方米,小城镇开发144万平方米。改造老旧小区36个、48万平方米。实施村级道路硬化318公里,维修改造农村公路453公里,新建垃圾池1500个、垃圾箱6000个,修建村级文化广场191个。积极争取赤峰至京沈高铁连接线在我县建站,推动我县有序融入高铁经济。

——城乡综合管理不断加强。开展城乡卫生环境综合整治,实施公益广告、占道经营、露天烧烤等专项治理,城乡卫生环境和公共秩序得到有效改善。建设美丽乡村43个。文明城市创建工作成效显著,即将跨入省级文明城市行列。

——生态环境质量逐步改善。完成矿山治理1870亩,造林绿化64万亩,草原沙化治理33万亩,水土保持治理50万亩,生态环境开始逐步改善。强化大气污染治理,大力整治秸秆露天焚烧,取缔10吨及以下燃煤锅炉122台,淘汰黄标车和老旧车2564辆。提标改造城市污水处理厂,全面落实河长制,水环境质量进一步提升。

五、过去的五年,我们坚持深化改革、推进创新,发展动力得到增强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序推进。积极调减玉米种植面积,杂粮、蔬菜等特色作物种植面积不断扩大。加快资源整合,骨干企业发展优势更加明显。规范房地产开发,商品房去库存超过100万平方米。取消和停征48项涉企行政事业性收费。推进公务用车制度改革,消减机关公务用车272辆。

——“放管服”改革稳步展开。成立行政审批局,依法取消83项行政职权,将24个部门、188项行政职权集中划转。启动行政监管体制改革,推行“双随机、一公开”监管模式。推进事业单位改革,收回事业编661个。农村土地确权及不动产登记工作有序开展。国有林场改革全部完成。认真开展专项整治,营商环境得到进一步改善。

——财政体制改革不断深化。组建建平城市发展集团,7家子公司完成注册登记。深化政府采购改革,累计完成采购项目455个,节约资金4420万元。惠民补助资金全部实行“一卡通”。健全国库管理制度,部门预算管理覆盖城乡。

六、过去的五年,我们坚持执政为民、共建共享,人民生活有效改善

——脱贫攻坚扎实推进。创新实施杂粮种植、生猪养殖、肉羊养殖、就业安置和低保兜底、扶贫产业园“五个全覆盖”,积极推进金融、健康、教育等行业扶贫,加大驻村扶贫工作力度。累计投入资金5.9亿元,实施移民搬迁542户,全县70个贫困村、20116人实现稳定脱贫。

——社会事业稳步发展。累计投资1.1亿元,改造、新建校舍4.7万平方米。职教中心整体搬迁至富山新市镇,办学条件明显改善,同时移址扩建第五小学和第二中学,城区大班额问题得到有效解决。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医疗联合体建设分级诊疗制度全面实施。投资2.2亿元,加强医疗卫生基础设施建设。启动实施县医院新建病房楼和一体化健康体检中心建设。实施体育场升级改造工程,启动了全民健身中心建设项目。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545处,修建“一事一议”村内户外道路723公里。发放各类就业补助1.6亿元,城镇新增就业2.9万人。投资9760万元,完成农村危房改造2348户,建设保障性住房564套。

——社会管理全面加强。积极推进平安建设,全面加强公共安全管理,严厉打击各类违法犯罪,社会治安持续改善。积极回应群众合理诉求,工作扎实开展。普法工作成效明显。落实安全生产措施有力,形势持续好转。

七、过去的五年,我们坚持科学施政、担当有为,自身建设不断加强

——依法行政更加规范。始终坚持县委的坚强领导,自觉接受县人大的法律监督、工作监督和县政协的民主监督,严格按照法定权限履行职责。办理人大代表建议320件、政协委员提案535件,办结率均达100%,满意率均在98%以上。

——廉政建设不断加强。认真履行“一岗双责”,切实强化行政监察和审计监督,促进政府部门廉洁施政。深入整治行业不正之风,严厉查处损害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规范公务接待活动,“三公”经费支出大幅下降。

——工作作风持续转变。扎实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和“三严三实”“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坚持忠诚、干净、担当,在困境中谋发展,在实干中求突破,在服务中转作风,推动政府各项工作健康有序开展。

此外,科技、物价、史志、人防、残联、兵役、民族宗教、妇女儿童、应急保障、侨务外事等工作持续加强,取得了新成效,实现了新发展!

励志图强加压奋起

强力推动2017年重点领域工作取得新突破

各位代表,2017年是本届政府任期的最后一年。年初以来,面对去年我县“五个一工程”等重点领域工作在全市排名整体靠后的不利局面,政府一班人坚决贯彻县委的决策部署,积极争得县人大、县政协的有力支持,知耻后勇、迎难而上,精诚团结、加压奋起,横下一条心、誓打翻身仗。一年来,与广大干部群众一起,埋头苦干,合力攻坚,推动“五个一工程”及重点领域工作实现了新的突破。

一、致力于推动发展,政府系统干事创业氛围愈加浓厚

围绕县域经济振兴发展,政府系统广大干部心无旁骛、主动作为,面对困难不退缩,破解瓶颈敢担当,抓落实的能力明显提升,干事创业氛围愈加浓厚,推动发展的信心和决心更加坚定。特别是在急难险重任务面前,各部门之间精诚团结、密切配合,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只有份内事、没有局外人,形成了推动发展的强大合力,为“五个一工程”顺利实施、脱贫攻坚任务完成和全县经济社会健康发展提供了坚强保障。

二、致力于整体晋位,“五个一工程”建设成效明显

以京津冀产业转移为主攻方向,大力开展招商引资,推动项目建设加速集聚。经济开发区60万平方米标准化厂房建设年底交工,新型建材产业园7条保温材料生产线项目快速启动,服务业集聚区红山物流商贸城项目开工建设,牛河梁红山文化研究中心项目主体完工,富山新市镇职教中心实训基地一期工程进展顺利。一批重大项目的相继入驻,推动“五个一工程”迈出了新步伐、开创了新局面、取得了新成绩。

三、致力于补齐短板,城市基础建设全面提升

投资12.8亿元,启动建设城市道路22条、41公里,县城区“一环五横八纵”路网骨架基本形成。投资4.3亿元,强力推进“一河三园”建设,??:映乔?涡钏?こ炭焖偻平??仙健⒈鄙缴?止?俺醪较蚴忻窨?牛??厣???罢?诩咏羰┕ぁH鹦舜笄沤ǔ赏ǔ担?行舜笄偶唇?度胧褂茫?∑椒看笄耪?谇澜?仁┕ぃ?鬯??沓?岜旮脑煊行蛲平??逵?√嵘?こ袒?就瓿伞3鞘谢?〗ㄉ枇Χ鹊牟欢霞哟螅?贫?鞘姓?逍蜗蟮玫饺?嫣嵘??钅咳胱さ某性啬芰Φ玫饺?婕忧俊?/p> 四、致力于破解瓶颈,要素保障支持更加有力

全年争取上级各类专项建设资金17亿元,用于民生工程和重点项目建设。积极破解资金瓶颈,采取PPP运作模式,筹措资金14.9亿元,实施了经济开发区标准化厂房、城区路网和水环境综合治理项目。努力争取新增建设用地指标,完成土地调规240公顷,批准新增建设用地111公顷,完成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改完善工作。征收房屋1510户、25.6万平方米,拆除违章建筑47户、1.1万平方米,为棚户区改造和城市建设提供了有力保障。

五、致力于大局稳定,热点难点问题得到有效化解

积极回应群众合理诉求,稳妥解决维稳热点难点问题。积极筹措资金3亿元,使新市镇东西安置区1148户居民多年未能回迁的诉求得到解决。坚持分期分批、先易后难原则,有序推动困扰住宅小区业户多年的不动产登记证办理发放工作取得实质性进展。提高乡镇事业单位改革分流人员工资待遇,对符合条件的乡企定向委培生及统招统分毕业生实施就业援助。圆满完成党的期间维稳工作任务,切实维护了全县大局的和谐稳定。

各位代表,收获伴随艰辛,发展凝结智慧。回首过去的奋斗历程,我们用改革的气魄、创业的激情、务实的工作,谱写了建平发展的新篇章。五年的发展实践,使我们对县域经济发展思路的认识更加清晰,从中积累的宝贵经验和启示值得我们认真总结。这些经验和启示是:

——必须对党忠诚、依法履职。只有始终坚持县委的坚强领导,坚决落实县委决策,才能保证政府工作不偏离正确的前进方向;只有自觉接受县人大、县政协以及社会各界的广泛监督,才能保证政府工作有序高效,形成忠诚履职、共谋发展的新局面。

——必须抢抓机遇、推动发展。只有始终坚持发展、抢抓机遇,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赢得主动;只有始终坚持用发展的眼光和改革的思维来解决前进中的问题,才能不断战胜各种风险考验,实现县域经济的新跨越。

——必须大胆实践、开拓创新。只有始终坚持大胆实践、锐意进取,创造性地开展工作,才能适应新时代的发展要求;只有始终坚持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充分激发各个方面的积极性、创造性,才能不断增创建平跨越发展的新优势。

——必须担当尽责、奋发有为。只有始终坚持在困难面前勇挑重担、敢于担当,才能在全县营造积极向上、干事创业的浓厚氛围;只有始终坚持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工作作风,才能不断取得各项重点工作的新突破。

各位代表,回顾过去,成绩的取得,得益于县委的坚强领导,得益于县人大、县政协和社会各界的鼎力支持,得益于全县各级干部的辛勤付出,更与全县60万人民的共同努力密不可分。在此,我代表县人民政府,向各位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向全县广大干部群众和所有关心、支持建平发展的社会各界人士,表示衷心的感谢并致以崇高的敬意!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必须清醒地看到,全县经济社会发展中还存在着一些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

——稳增长压力较大。虽然我们全力推进发展,但是受宏观经济环境影响,规模以上企业开工率不足,支撑经济回升的基础还很薄弱,经济增长不快、财政增幅较小的问题依然突出,保工资、保运转、保民生的压力仍然很大。

——调结构步伐缓慢。针对“一铁独大、低端主导”的产业结构不优问题,虽然我们引进了一批家居制造、保温材料和资源深加工企业,但是尚未形成有效支撑,转型升级步伐不快,强一产、优二产、兴三产的任务依然艰巨。

——惠民生任重道远。虽然我们全力以赴推进民生改善,实施了一批群众关注的惠民工程,但是部分惠民实事尚未达到预期目标,特别是在加强城乡管理、促进生态环境改善等方面还没有达到理想效果,仍需在今后的工作中坚定不移地加以推进。

——强作风仍需加强。虽然我们注重提高执政能力,不断加强作风建设,但是与人民群众的期待相比,还有一些差距和不足,特别是在新的形势任务面前,部分干部的担当精神不足,破解难题的能力和本领仍需进一步提升。

针对上述问题,我们必须引起高度重视,切实采取有效措施,认真加以解决。

坚定信心务实进取

全面推进今后五年县域经济社会实现振兴发展

党的为今后五年确定了新目标,开启了新征程。今后五年,是建平立足新起点、谋求新发展、实现新跨越的五年;是做优发展空间、改善生态环境、提升城市功能的五年;是综合实力稳步提升、社会事业健康发展、人民生活更加幸福的五年。党的对今后五年的战略部署,为建平经济社会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省委、省政府提出的突破辽西北、推进县域经济发展三年攻坚计划和市委、市政府持续推进的“五个一工程”发展战略,为建平县域经济发展明确了奋斗目标;刚刚闭幕的县十五届二次党代会,对全县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工作进行了总体部署,为建平振兴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新起点开启新征程,新时代赋予新使命。我们必须切实肩负起历史责任和发展重任,以饱满的工作激情、务实的工作作风、崭新的工作姿态,全面推进县域经济社会实现振兴发展。

今后五年,政府工作的指导思想是:深入学习贯彻党的精神,坚持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中央和省、市、县委决策部署,以突破辽西北和推进县域经济发展三年攻坚计划为契机,以决胜脱贫攻坚为根本,以“五个一工程”为重点,深入实施“项目立县、产业牵动、城乡统筹、绿色发展”四大战略,加快壮大“矿业加工、家居建材、现代农业、特色旅游”四大产业,扎实做好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各项工作,切实加快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步伐,全力推动建平县域经济社会实现振兴发展。

今后五年,政府工作的奋斗目标是:统筹三次产业协调发展,主要经济指标增速高于全省平均水平,排在辽西北各县市前列。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实现县域经济三年攻坚计划目标。到2022年,预计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7%,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10%,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年均增长10%,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5%,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8%。

实现上述奋斗目标,要求我们必须紧密结合建平实际,立足当前,谋划长远,着力在以下几个方面,实现县域经济振兴发展的新突破。

——加快转型升级,建设实力建平。坚持把产业转型升级作为提高经济竞争力的关键举措,紧紧抓住突破辽西北和县域经济三年攻坚计划两大战略机遇,以“五个一工程”为引领,推进三次产业相互支撑、融合发展。突出抓好杂粮和畜牧产业,加快现代农业发展步伐,实现农业持续增效、农民稳定增收。重点抓好矿产品精深加工,大力培育家居和新型建材产业,尽快形成集聚效应,拉动经济稳步增长。积极推进电商物流和特色旅游产业,支持特色小城镇建设,不断提升城乡总体发展水平,着力建设实力建平。

——推动改革创新,建设活力建平。稳步推进行政审批、市场监管、财税金融等领域改革,以改革增活力、促发展。强化对外开放,积极承接京津冀产业转移,增强经济发展动力。注重发挥自身优势,积极向上争取支持,推动建平加快发展。搭建政策平台,激发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活力。注重提高政府行政效能,完善考核激励机制,有效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切实推动干部作风持续转变,发展环境更加优良、氛围更加浓厚,着力建设活力建平。

——塑造文化品牌,建设文化建平。深入挖掘独特历史文化、红色文化、民俗文化资源,坚持保护与开发并举,推动形成具有建平特色的文化名片。以牛河梁红山文化为根脉,以景区功能提升为重点,全力打造建平历史文化品牌,彰显建平对外影响力。加大对建平剪纸、绒绣等文化产业的培育和扶持力度,强化对外宣传推介,不断提高建平文化软实力。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实施文化惠民工程,丰富群众性文化活动,提倡全民阅读,着力建设文化建平。

——打造宜居城市,建设美丽建平。坚持城乡统筹,巩固文明城市创建成果,扎实开展森林城市、卫生城市等创建活动。坚持绿色发展理念,持续推进生态环境综合整治,逐步建立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切实加强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加快美丽乡村建设步伐,实施以绿化、亮化、美化、净化、文化、智能化为主要内容的城市建设“六化”工程,以城带乡,城乡互动,使全县人居环境得到明显改善,着力建设美丽建平。

——强化规范行政,建设法治建平。自觉接受县人大法律监督和县政协民主监督,使政府行为始终在法治框架下规范运行。坚持不懈地推进平安建设,强化社会管理创新,健全社会治安防控体系,保障人民安居乐业。进一步加大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力度,下大力气解决历史遗留问题,积极营造平安稳定的社会发展环境。切实加强法治宣传教育,认真落实普法规划,在全社会推动形成遵守法律、弘扬法治的浓厚氛围,着力建设法治建平。

——突出共建共享,建设幸福建平。始终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政府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进城乡统筹发展,不断提高人民收入水平。大力发展教育事业,努力办好人民满意教育。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促进社会充分就业。优化配置医疗卫生资源,健全完善城乡医疗卫生体系。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战略,到2020年与全省一道同步进入小康社会,真正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好地惠及广大人民群众,着力建设幸福建平。

明确目标真抓实干

奋力开创2018年经济社会发展新局面

2018年是新一届政府的开局之年,圆满完成明年的各项工作任务,对于实现建平经济社会振兴发展至关重要。我们要全面贯彻落实党的精神,深入实施县域经济发展三年攻坚计划,按照市委、市政府提出的“五个一工程”项目建设年要求,坚定信心,满怀激情,真抓实干,努力实现本届政府工作的良好开局。2018年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7%,达到117亿元;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0%,达到34.1亿元;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10%,达到7.6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5%,达到71亿元;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8%,达到13014元。为实现上述目标,重点抓好以下七项工作:

一、统筹抓好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坚定不移地增强经济发展后劲

——大胆创新破瓶颈,全力抓好“五个一工程”这个经济发展“主阵地”。继续强化“五个一工程”平台支撑产业、牵动项目的重要作用,加快推进路网工程及绿化亮化等配套设施建设,提升“五个一工程”整体形象和对外吸引力。经济开发区要加快推进家居产业园、新型建材产业园建设,推动企业入驻达产,形成产业集聚效应。牛河梁红山文化产业开发区要进一步完善基础设施,更多地植入人性化旅游元素,实现文化保护与旅游开发的有机结合,使景区整体提升,尽快打造国家4A级景区。红山中心商贸集聚区要突出产城融合,抓好重点项目建设,加快发展电商物流和商贸休闲等服务产业。农产品加工园区要围绕全县种植、养殖等丰富的农业资源,以系列农产品精深加工为重点,加快项目的谋划和引进,实现整体工作的突破性进展。富山新市镇要持续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加快盘活闲置资产,利用高铁即将开通的有利契机,全力打造高铁经济商业圈和宜居宜业居住区。“五个一工程”各园景区要在加快自身发展的同时,注重融合发展、形成合力,引领带动县域经济整体提升。

——盯住重点寻突破,切实抓住项目建设这个经济发展“强引擎”。深入开展“项目建设年”活动,要倒排工期,强化服务,确保项目建设在层层推进中取得突破性进展。要围绕县域经济转型升级,把家居产业、新型建材、新能源产业、现代服务业、矿产资源和农副产品深加工作为项目建设的主攻方向,着力引进和建设一批接长产业链条、促进转型升级、带动致富增收的大项目、好项目,为县域经济振兴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主动出击求实效,突出抓好招商引资这条经济发展“生命线”。要把招商引资作为重点工作强力推进,紧紧盯住京津冀产业转移,拿出主要精力,抽调骨干力量,有针对性地开展招商引资。要充分发挥“五个一工程”园景区和招商部门的主体作用,县直相关部门和乡镇场街要自我加压、主动上手,结合产业发展实际,创新招商方式,拓宽招商渠道,努力实现招商引资有成果、项目建设有成效。

二、统筹抓好产业发展和转型升级,坚定不移地提高工业运行质量

——立足提质增效,在盘活存量上狠下功夫。加大资源整合力度,加快铁精粉、膨润土等传统产业战略重组,支持重点企业做大做强。加大陶瓷产业改造升级力度,打造建平陶瓷品牌。强化对现有存量企业的保障服务,帮助企业融资金、解难题、破瓶颈,减负担、降成本、增效益。

——围绕增强后劲,在做优增量上持续加力。依托家居产业园,着力引进大型家居制造和配套企业,建设功能完备的家居产业制造基地。依托新型建材产业园,全力推进新型保温材料项目建设,打造东北地区具有一定影响力的新型保温材料产销基地。积极扶持多彩耐压地砖等废渣综合利用产业,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已经开工的风电项目要按期投产,光伏发电项目要快速推进,促进战略新兴产业发展。

——依托优势产业,在转型升级上做好文章。鼓励企业加快技术创新,开发优质高端产品,提高市场竞争力。突出抓好产业集群建设,发展壮大矿产品精深加工、家居及新型建材等重点产业集群,推动优势产业做大做强。支持创新型、创业型、成长型中小微企业发展,加快“小升规”步伐,壮大规模以上企业群体。

三、统筹抓好特色农业和精深加工,坚定不移地加快现代农业步伐

——放大品牌效应,积极发展高效特色农业。加快发展绿色、有机、无公害杂粮产业,扩大建平小米、红小豆、荞麦、苦参等地理标志产品的影响力,坚决叫响“中国杂粮之乡”品牌。逐步引导培育壮大新型特色产业,着力打造具有建平特色的生态农业板块。继续加大节水滴灌推广力度。扎实推进农业共营制改革。

——注重规模扩张,实现畜牧业发展新突破。积极推进牧原、温氏、正邦等生猪养殖及深加工项目,加快建设东北地区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全产业链生猪养殖基地。加强养殖小区、大场大户和经纪人队伍建设,在抓好生猪养殖的同时,稳步壮大肉羊、肉驴养殖规模,带动农户持续增收。

——接长产业链条,加快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依托全县丰富的农业资源,积极引进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落户农产品加工园区。充分利用三家、黑水、朱碌科等园区的发展平台,鼓励引导农业合作社及小型农事企业进入园区、投资兴业,实现企业和农户双赢,推动园区发展。

四、统筹抓好服务产业和旅游开发,坚定不移地发展壮大第三产业

——加快改造提升,做强传统服务业。积极推进红山物流商贸城、南外环仓储物流园区建设进程,壮大物流市场,构建方便快捷的物流配送格局。加快朱碌科杂粮批发市场建设,确保明年投入使用。有序推进粮食协会和服务业商会建设,带动传统服务业转型升级、健康发展。

——强化市场培育,做优新兴服务业。依托电子商务产业园,加快与国内知名电商的合作,搭建支撑力强、辐射面广、体现建平特色的电商平台,推动建平杂粮等优势品牌走向市场。加快推进大槐树农村电商网点建设,推动形成覆盖全县的农副产品网上购销体系。

——突出区域优势,做精特色旅游业。坚持以城带乡,启动全域旅游发展规划编制。加快推进牛河梁景区封闭、展陈提升和景观打造,努力争创国家4A级景区。积极推进天秀山、燕长城等景区规划设计和提升改造工作。深度挖掘建平剪纸、绒绣、民俗等文化旅游产品资源,精心包装并加大宣传推介力度,提升辐射面和影响力,让建平特色旅游在拉动三产上发挥重要作用。

五、统筹抓好基础建设和产城融合,坚定不移地推进城乡协调发展

——坚持建管并举,提升县城城市品位。扎实推进城区路网建设,实施北外环、南滨河路、东滨河路等建设工程,形成“一环五横八纵”的城市路网体系。继续推进??:映乔?沃卫聿⒂诿髂瓿晒π钏??晟铺嵘?仙健⒈鄙缴?止?埃?涌焓?厣???敖ㄉ璨⑹适毕蚴忻窨?牛?帕Υ蛟?ldquo;一河三带九园”生态景观体系。加快中兴大桥、小平房大桥建设工程,确保早日建成通车。在去库存的基础上,科学有序推进和规范房地产业发展。积极探索城市管理体制创新,建立部门、街道、社区联动机制,实施城市网格化管理。巩固省级文明城市创建成果,推进省级森林城市、卫生城市等创建工作。

——完善功能配套,提升小城镇建设水平。按照党的要求,启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积极盘活闲置资源,加快推进富山新市镇建设。按照省级创建标准,扎实推进黑水黑毛驴文化特色乡镇建设。在此基础上,以宜居宜业为目标,继续谋划包装各具特色的小城镇。加大小城镇开发力度,提升整体发展形象。继续实施美丽乡村建设,完善农村公路体系,强化卫生环境综合整治,着力改善村容村貌。

——强化综合治理,提升生态环境质量。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大力推进矿山植被恢复及生态治理,重点抓好城市周边综合环境整治。积极推动空气质量持续改善,有序整合城区热源,鼓励使用清洁能源。持续加大源头治理和保护力度,深入落实河长制及“一河一策”治理方案,不断提升水环境质量。

六、统筹抓好深化改革和鼓励创新,坚定不移地激发内生发展动力

——聚焦降本增效,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大城区商品房去库存力度,盘活土地资源,促进城市开发。持续推进“营改增”工作。着力在增强公共服务能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补短板”,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于民。

——聚焦职能转变,继续推进“放管服”改革。适时开展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工作,落实“双随机、一公开”和涉企检查备案制度。积极推行网上审批,推进“多规合一”“多证合一”“一照通”改革,不断提高审批效率。深化财政预算制度改革,强化预算管理监督。完成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试点工作。继续加大专项整治力度,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

——聚焦产业发展,着力推进科技创新。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延伸矿产品和农副产品加工链条,培育壮大风电、光伏发电、家居及新型建材等战略新兴产业。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着力培育创新型企业群体。

七、统筹抓好民生改善和社会管理,坚定不移地推进和谐社会建设

——扎实推进脱贫攻坚,加快小康社会建设进程。继续推行“五个全覆盖”扶贫模式,严格对照贫困村、贫困户退出标准,及时做好动态调整工作,实现有进有出、长效帮扶、动态管理。加大扶贫资金投入,严格扶贫资金监管,坚决完成69个贫困村销号、11501人脱贫及贫困县“摘帽”的任务目标。

——全面抓好民生保障,推动社会事业健康发展。调整优化财政支出结构,确保民生政策全部落实。强化社保基金征缴,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和受益面。加大基础教育投入力度,完成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创建工作。推进乡镇卫生院规范化建设。实施农村文化惠民工程。启动并推进全国第三次土地大调查工作。扎实推进平安建设,切实抓好稳定和安全生产工作,确保社会大局稳定。

——全力实施惠民工程,增强人民群众幸福指数。1.继续推进??:映乔?涡钏?こ蹋?繁C髂瓿晒π钏??.继续完善提升南山、北山森林公园,加快湿地生态公园建设,适时向市民开放。3.继续加大老旧小区、城市路网等提升改造力度,推进城市管理创新,不断提升城市品位;4.积极争取并适时启动燕山湖引水工程,解决城区供水不足问题;5.在打通南外环路的基础上,积极争取并适时启动总长度17公里的北外环道路建设工程;6.积极争取并适时启动总长度81公里的“大三线”道路建设工程,进一步提升东北部5个乡镇公路标准;7.积极争取并适时启动我县应急指挥中心及城市规划展示馆建设;8.启动高铁站公路连接线及站房和站前广场建设;9.修建“一事一议”村内户外道路100公里;10.完成500户城市棚户区和农村危房改造。

勤勉从政勇于担当

着力塑造新一届政府锐意进取廉洁高效的新形象

发展需要勇担当,打铁必须自身硬。面对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推进县域经济三年攻坚计划的重大使命,我们必须忠诚履职、勇挑重担,务实进取、廉洁从政,全面提升执政能力和服务水平。

一要旗帜鲜明讲政治,坚决做到依法行政。认真学习贯彻党的新思想、新理念、新部署,切实强化“四个意识”,坚持党的领导,维护县委权威,确保政府工作始终沿着正确的方向扎实推进。切实加强法治政府建设,弘扬宪法精神,树立宪法至上理念,自觉接受县人大法律监督和县政协民主监督,坚持用法治思维和法定方式履行职责、推动工作,让党和人民赋予的权力始终在法治的约束下规范运行。

二要忠诚履职惠民生,坚决做到为民理政。坚持想民之所想、急民之所急、办民之所需,始终把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我们的奋斗目标。注重多下基层、广接地气、善听民意,对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事情,要认真谋划、敢于决策,定一件干一件、干一件成一件。少求面上光、多务民生事,少说不能办、多想怎么干,团结和带领全县60万人民,?哿ν?模?袷到?。??殴餐?辉5哪勘攴苡孪蚯啊?/p> 三要转变作风求实效,坚决做到务实从政。大力弘扬求真务实的作风,对县委、县政府确定的工作要真抓实干、务求实效,不能只开会、不推动,不能只行文、不落实,更不能推三阻四、回避矛盾、半途而废。严格执行政府工作规则,特别是对重点工作、重要任务,要拧紧螺丝、盯住不放,明晰工作责任、层层传导压力,咬定青山不放松、一张蓝图干到底,真正以实际行动取信于民,确保各项决策部署不折不扣地落到实处。

四要攻坚克难敢担当,坚决做到高效执政。面对全县经济社会发展中遇到的困难和挑战,敢于直面问题,敢于动真碰硬,敢于担当负责,一步一个脚印地抓好各项工作落实。坚持以上率下、领导带头,盯人、盯事、盯结果,干练、快速、求实效,凡事定了就办、承诺了就干,做就做实、干就干好,进一步提高政府的公信力、执行力和战斗力,使政府工作一直释放活力、时刻充满激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