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人力资源战略规划步骤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一、人力资源规划的内涵
人力资源规划是组织为确保自身战略目标的实现,依据内外部环境,对战略实施过程中人力资源的供给、需求和缺口进行分析、判断和预测,并制定吸纳、维系和激励人力资源的一系列政策和措施的过程(曾湘泉,2000)。简而言之,合理的人员配置加上各种人力资源管理政策的优化组合才是人力资源规划的核心内容。 中国
二、人力资源规划与企业战略的关系
(一)企业战略在前,人力资源规划在后
jeffrey a. mello(2004)提出人力资源规划是在组织战略目标和计划确立后开展的,因此进行人力资源规划的前提条件是:企业要有明确而清晰的经营战略规划和价值链核心业务规划,要有人力资源内外环境分析,要有较为完善的管理信息系统和较为完整的历史数据等。
(二)企业战略包含人力资源规划
人力资源战略规划是企业经营战略规划的一部分,并且是为企业经营战略服务的,它是企业为达成经营战略而确定的人力资源配置目标、计划与方式,是企业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工作的“龙头”或牵引,它决定着企业人力资源各项管理活动的方向。
(三)人力资源规划是企业战略落地的载体
人力资源规划的战略性价值就在于实现企业战略的落地,基于战略的员工核心专长与技能的培训以及满足组织战略与发展需求的人才队伍建设等方面,都使得人力资源规划是连接战略规划和公司业绩的必由之路。
三、人力资源规划无缝对接企业战略的步骤及其方法
步骤一:对人力资源规划重新定位,以帮助企业实现战略
在研究和制定人力资源规划前,对人力资源规划重新定位显得尤其重要。人力资源规划应定位于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规划,要遵循战略管理的理论框架,高度关注战略层面的内容。一方面把传统意义上聚焦于人员供给和需求的人力资源规划融入其中,同时更加强调人力资源规划和企业的发展战略相一致。
步骤二:明确企业战略愿景,提炼战略核心目标
只有充分认识企业战略愿景、组织目标和战略规划,人力资源规划主体所制定的人力资源规划方案才能够有效地协调人力资源活动和组织活动,保证人力资源规划的实施能够促进实现其组织愿景和组织目标。在此基础上,对企业战略目标进行整理分析,提炼出战略核心目标,用这些战略核心目标指导人力资源规划的研究和编制工作。例如:哪些核心目标会对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活动产生影响,哪些核心目标是我们在制定人力资源规划时要考虑到的因素等方面,从而有针对性地开展相应的人力资源规划活动,制定相应的人力资源规划方案,以协调和支持战略规划的实施,从而促成组织愿景和组织目标的实现。
步骤三:挑选承载企业核心目标的关键岗位
战略目标的实现更多的是依赖于关键岗位人员来完成,所谓关键岗位指在企业经营、管理、技术、生产等方面对企业生存发展起重要作用,与企业战略目标的实现密切相关,承担起重要工作责任,掌握企业发展所需的关键技能,并且在一定时期内难以通过企业内部人员置换和市场外部人才供给所替代的一系列重要岗位的总和。
步骤四:使用胜任力模型对关键岗位进行分析
使用胜任力模型对关键岗位进行分析的过程中,胜任力模型主要起到评价标准的作用,比较关键岗位的胜任力水平和岗位胜任力模型,胜任力模型为关键岗位规划提供比较准确的依据,只有参照胜任力模型,才能分析企业当前关键岗位在数量、质量和结构方面的差距,并按照胜任力模型的要求制定各项措施,以满足组织对胜任力方面的整体需求。
步骤五:制定关键岗位员工管理提升计划
在步骤四中利用胜任力模型对企业关键岗位在数量、质量和结构方面进行了分析,当企业目前的关键岗位状况和未来理想的状况存在差异时,企业必须制定一系列有效的管理提升计划。制定有效的管理提升计划同样应围绕企业战略核心要素来开展,重点是要考虑如何吸引、保留、发展和激励关键岗位人才,使得组织能够通过关键岗位人才完成企业战略目标。对于关键岗位员工,要采取有针对性的人力资源管理组合策略,从关键岗位的招聘、培训、激励到代谢的过程中设计不同的人力资源管理策略,提高人力资本投资的回报率。
四、结束语
总体而言,企业不必过于关注人力资源规划的理论体系,亦无须被大量有关人力资源规划论述的、内容颇显深奥的表象所困惑,企业应从实际运用的角度出发,通过对人力资源规划实践的理解,化战略为行动。上述以战略为导向的人力资源规划无缝对接企业战略的步骤及方法,就是这种管理思路的体现。这样的方法,能有效地解决企业在制定人力资源规划过程中与企业战略相偏离的问题,笔者也希望提出的这种人力资源规划模式能够突破企业现有的困境,为企业提供一个新的视角、一种新的思路。
参考文献:
[1]宋向清:《关键岗位空缺的危害及防范》,载《企业改革与管理》,2003年第11期。
人力资源是企业获得竞争优势的重要因素之一,很多企业相当重视对人力资源的整体规划,希望通过有效的人力规划,使企业拥有足够数量和质量的人力资源对企业持续发展,保证企业中长期发展战略的实现。因此,人力资源规划具有战略性功能。人力资源战略规划的意义就是以人力资源具体管理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对人力发展、绩效管理、薪酬管理、培训管理等业务管理功能部分进行引导性的作用。朱国勇(2002)认为人力资源战略规划也是企业的管理人员对正在出现的问题的反应,是通过人员管理获得和保持竞争优势的计划,它是一种使人力资源管理与企业战略内容相一致的手段。人力资源战略规划提出总体方向,包括各种不同的行动方案和活动,涉及相关的职能部门以及日后的执行成效,最终有效地提升企业总体竞争力。
惠调艳等(2006)认为人力资源战略规划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基础,为后续的企业招聘、职务调整、员工培训及其职业生涯规划等提供必要的信息依据,从而使各项工作有序开展。如果没有合理的人力资源战略规划,企业的人员补充、晋升、培训等都将出现很大的随意性和盲目性,最终致使人员短缺而影响工作开展或人员过剩而造成人员浪费。
周欢(2007)则认为人力资源战略规划是指根据企业的战略规划,通过对企业未来的人力资源的需求和人力资源供给情况的分析和预测,采取职务编制、员工招聘、测试选拔、培训开发、薪酬设计以及未来预算等人力资源管理手段,使企业人力资源与企业发展相适应的综合性发展计划。它源于战略,又涉及招聘、选拔、薪酬、培训等诸多板块。主要目的是为了企业在适当的时间、适当的岗位获得适当的人员,最终获得人力资源的有效配置。
综合以上学者的定义与分析,本文认为人力资源战略规划的意义为:“企业为达成经营目标,将人力资源管理功能结合企业本身的战略发展,进行一系列的管理与控制,在过程当中给与支持与协助,透过人力资源功能体系的运作创造企业的附加价值,最终达成组织的任务。”
二、人力资源战略的形成与人力资源战略规划的目标
企业组织制定人力资源战略之时,必须要考虑到人资单位参与经营战略(Business strategy)制定的层次。如果人力资源管理功能只是因应经营战略的需要支持经营战略目标的达成,这种单向连结的方式称为顺向战略(downstream strategy)。如果是以参与协助经营战略的拟定,将经营战略与人力资源战略内容双向整合,这样的方式可称为逆向战略(upstream),人力资源单位才是真正的战略伙伴(strategic partner),而经营战略与人力资源战略的双向结合也正是人力资源战略形成的基础(李汉雄,2002)。
要形成人力资源战略就需要从企业远景(vision)以及企业经营理念开始。经营者对于企业经营的方向对于市场、客户、员工、利益关系人(stakeholders)的承诺,连带着也就会影响到企业在用人方面的理念。Schuler(1994)在企业远景之下用5个P来说明人力资源战略形成的概念,这五个P包括: 哲学(Philosophy)、政策(Policy)、方案(Programs)、执行方式(Practices)、流程(Process) ,其概念形成如表1所列。
由5P的概念来看,就可理解人力资源战略发展的程序。首先要由企业的远景规划出未来企业希望达到的境界、组织的用人理念、人力管理的指导方针,在指导方针引导之下,企业应该采用哪些战略以及方案与执行流程来达成企业目标。若是从战略伙伴逆向战略(upstream strategy)的角度来看,人力资源主管需要清楚地了解企业人力资源的优势(Strength)与劣势(Weakness),配合企业外部市场的机会(Opportunity)与威胁(Threats)提出企业战略规划的建议,例如从人力资源的分析当中提出哪些是企业的核心事业、哪些部份可以进行战略联盟(strategy alliance)、依据组织内外部环境的变化提出人力资源变革战略、组织再造等,这些都是人力资源战略主动的作法。
那么企业进行人力资源战略规划到底需要实现什么目的呢?本文认为,在企业的人力资源战略规划应当实现如下目标:
1.根据企业战略发展目标,制定人力资源发展战略
企业战略发展在不同的时期对人员有不同的要求,这包括人员的能力,知识管理能力,不同专业人员比例等。企业在不同的发展时期也会有不同的工作重点和不同组织型态,都需要有相应的人员要求。因此,人力资源战略规划要符合相应的企业发展规划的规模、组织结构的调整、技术与能力要求、产品开发和市场运营能力等方面的要求。
2.分析企业内外部环境、人力资源管理面临的问题和潜在风险,提出因应方案
人力资源战略规划是对企业人力资源进行中长期的战略规划,要求人力资源管理部门针对总体的人力资源政策、制度、行业内的人力资源市场环境、以及企业面临的潜在人力资源风险和危机等宏观层面进行深入研究分析,为企业人力资源政策和规划的制定提供重要依据。
3.对企业中长期人力资源需求和供给进行预估,进行人力资源职能发展规划
人力规划的重点是人才的供需平衡,通过规划,管理人员努力让适当数量和种类的人,在适当的时间和适当的地点,从事使组织和个人双方获得最大的长期利益的工作。规划由五个步骤构成:确定组织目标与计划、预测人力资源需求、评价企业内部人员技能及其它内部供给特征、确定人力资源需求、制定行动计划与方案以保证适人适位。由规划产生招募、甄选和配置计划、培训与开发方案以及人员晋升和调动。
4.建立核心人员职业发展体系,打造企业核心人才竞争优势
企业对于人才的选拔,尤其是对核心人才的甄选、培养和使用至关重要,其数量和质量水平直接关系到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整体水平。建立企业核心人才的选拔和规划体系,是保证企业核心人才队伍持续发展的条件基础。所以,集团总部需要根据企业发展的客观需要,明确集团核心人才的范围和选拔标准,从而指导下属企业推荐或遴选核心人才。
5.因应环境对人力资源管理政策和制度持续改善
为了实现企业人力资源发展战略,保障未来人力资源的有效供给,落实核心人才职业发展规划等,人力资源单位必须制定和完善企业中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的相关政策、制度。对哪些政策需要修订或建立,主要的内容框架以及时间计划等都是人力资源战略规划的内容之一。这里所指的政策、制度是关系企业总体的人力资源政策制度,诸如内外部招聘政策、薪酬政策、人才培养计划、绩效管理制度接班人计划等等。
总结以上的五项重点,作者将人力资源战略规划与企业战略的关系以下图表示,可以让读者更明确了解到彼此的关系。
三、人力资源战略规划的流程
当了解到人力资源战略规划的形成以及目标之后,需要进行战略流程规划。本文提出人力资源战略规划流程模式作为实际执行的框架,并以此框架进行流程规划说明,如图2所示。
1.检视企业的战略与目标
企业战略及目标是企业经营的总体方向,所有的单位在进行功能性的战略规划时都需要先明确地了解企业的总体战略与目标,才能够依据大方向进行功能性目标以及战略的展开。
2.决定人力资源目标
确定企业整体战略及目标后,人力资源管理者需要针对所属的功能别进行目标的设定。目标应该直接来自于人力资源战略所进行分析,依据企业经营发展的战略确认具体的目标。无论是在任何背景之下所订的战略目标,都必须要明确地订定出来才能够确保所有的管理活动都是朝向战略目标趋近。
3.内外部的环境评估
环境因素对于所有企业来说都是具有重要的影响性。外部环境因素包括劳动力市场因素、经济环境、政府法令法规、社会的价值观、科技发展因素、工会与利益团体、国际总体环境等因素,都是评估外部环境需要考虑的项目。内部环境因素如企业内部的人力供需情形、组织文化、员工士气、组织结构、招募甄选、训练发展、薪酬体系、绩效管理体系、劳资关系等人力资源管理功能因素等都属于内部环境需要评估的项目。当面对这些内、外在环境因素的趋势时,对于人力资源管理的涵义、这样的情形是机会或者是威胁、未来的趋势等这些因素,都需要经过审慎的评估。
4.拟定人力资源战略
人力资源是企业获得竞争优势的重要因素之一,很多企业相当重视对人力资源的整体规划,希望通过有效的人力规划,使企业拥有足够数量和质量的人力资源对企业持续发展,保证企业中长期发展战略的实现。因此,人力资源规划具有战略性功能。人力资源战略规划的意义就是以人力资源具体管理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对人力发展、绩效管理、薪酬管理、培训管理等业务管理功能部分进行引导性的作用。朱国勇(2002)认为人力资源战略规划也是企业的管理人员对正在出现的问题的反应,是通过人员管理获得和保持竞争优势的计划,它是一种使人力资源管理与企业战略内容相一致的手段。人力资源战略规划提出总体方向,包括各种不同的行动方案和活动,涉及相关的职能部门以及日后的执行成效,最终有效地提升企业总体竞争力。
惠调艳等(2006)认为人力资源战略规划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基础,为后续的企业招聘、职务调整、员工培训及其职业生涯规划等提供必要的信息依据,从而使各项工作有序开展。如果没有合理的人力资源战略规划,企业的人员补充、晋升、培训等都将出现很大的随意性和盲目性,最终致使人员短缺而影响工作开展或人员过剩而造成人员浪费。
周欢(2007)则认为人力资源战略规划是指根据企业的战略规划,通过对企业未来的人力资源的需求和人力资源供给情况的分析和预测,采取职务编制、员工招聘、测试选拔、培训开发、薪酬设计以及未来预算等人力资源管理手段,使企业人力资源与企业发展相适应的综合性发展计划。它源于战略,又涉及招聘、选拔、薪酬、培训等诸多板块。主要目的是为了企业在适当的时间、适当的岗位获得适当的人员,最终获得人力资源的有效配置。
综合以上学者的定义与分析,本文认为人力资源战略规划的意义为:“企业为达成经营目标,将人力资源管理功能结合企业本身的战略发展,进行一系列的管理与控制,在过程当中给与支持与协助,透过人力资源功能体系的运作创造企业的附加价值,最终达成组织的任务。”
二、人力资源战略的形成与人力资源战略规划的目标
企业组织制定人力资源战略之时,必须要考虑到人资单位参与经营战略(Business strategy)制定的层次。如果人力资源管理功能只是因应经营战略的需要支持经营战略目标的达成,这种单向连结的方式称为顺向战略(downstream strategy)。如果是以参与协助经营战略的拟定,将经营战略与人力资源战略内容双向整合,这样的方式可称为逆向战略(upstream),人力资源单位才是真正的战略伙伴(strategic partner),而经营战略与人力资源战略的双向结合也正是人力资源战略形成的基础(李汉雄,2002)。
要形成人力资源战略就需要从企业远景(vision)以及企业经营理念开始。经营者对于企业经营的方向对于市场、客户、员工、利益关系人(stakeholders)的承诺,连带着也就会影响到企业在用人方面的理念。Schuler(1994)在企业远景之下用5个P来说明人力资源战略形成的概念,这五个P包括: 哲学(Philosophy)、政策(Policy)、方案(Programs)、执行方式(Practices)、流程(Process) ,其概念形成如表1所列。
由5P的概念来看,就可理解人力资源战略发展的程序。首先要由企业的远景规划出未来企业希望达到的境界、组织的用人理念、人力管理的指导方针,在指导方针引导之下,企业应该采用哪些战略以及方案与执行流程来达成企业目标。若是从战略伙伴逆向战略(upstream strategy)的角度来看,人力资源主管需要清楚地了解企业人力资源的优势(Strength)与劣势(Weakness),配合企业外部市场的机会(Opportunity)与威胁(Threats)提出企业战略规划的建议,例如从人力资源的分析当中提出哪些是企业的核心事业、哪些部份可以进行战略联盟(strategy alliance)、依据组织内外部环境的变化提出人力资源变革战略、组织再造等,这些都是人力资源战略主动的作法。
那么企业进行人力资源战略规划到底需要实现什么目的呢?本文认为,在企业的人力资源战略规划应当实现如下目标:
1.根据企业战略发展目标,制定人力资源发展战略
企业战略发展在不同的时期对人员有不同的要求,这包括人员的能力,知识管理能力,不同专业人员比例等。企业在不同的发展时期也会有不同的工作重点和不同组织型态,都需要有相应的人员要求。因此,人力资源战略规划要符合相应的企业发展规划的规模、组织结构的调整、技术与能力要求、产品开发和市场运营能力等方面的要求。
2.分析企业内外部环境、人力资源管理面临的问题和潜在风险,提出因应方案
人力资源战略规划是对企业人力资源进行中长期的战略规划,要求人力资源管理部门针对总体的人力资源政策、制度、行业内的人力资源市场环境、以及企业面临的潜在人力资源风险和危机等宏观层面进行深入研究分析,为企业人力资源政策和规划的制定提供重要依据。
3.对企业中长期人力资源需求和供给进行预估,进行人力资源职能发展规划
人力规划的重点是人才的供需平衡,通过规划,管理人员努力让适当数量和种类的人,在适当的时间和适当的地点,从事使组织和个人双方获得最大的长期利益的工作。规划由五个步骤构成:确定组织目标与计划、预测人力资源需求、评价企业内部人员技能及其它内部供给特征、确定人力资源需求、制定行动计划与方案以保证适人适位。由规划产生招募、甄选和配置计划、培训与开发方案以及人员晋升和调动。
4.建立核心人员职业发展体系,打造企业核心人才竞争优势
企业对于人才的选拔,尤其是对核心人才的甄选、培养和使用至关重要,其数量和质量水平直接关系到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整体水平。建立企业核心人才的选拔和规划体系,是保证企业核心人才队伍持续发展的条件基础。所以,集团总部需要根据企业发展的客观需要,明确集团核心人才的范围和选拔标准,从而指导下属企业推荐或遴选核心人才。
5.因应环境对人力资源管理政策和制度持续改善
为了实现企业人力资源发展战略,保障未来人力资源的有效供给,落实核心人才职业发展规划等,人力资源单位必须制定和完善企业中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的相关政策、制度。对哪些政策需要修订或建立,主要的内容框架以及时间计划等都是人力资源战略规划的内容之一。这里所指的政策、制度是关系企业总体的人力资源政策制度,诸如内外部招聘政策、薪酬政策、人才培养计划、绩效管理制度接班人计划等等。
总结以上的五项重点,作者将人力资源战略规划与企业战略的关系以下图表示,可以让读者更明确了解到彼此的关系。
三、人力资源战略规划的流程
当了解到人力资源战略规划的形成以及目标之后,需要进行战略流程规划。本文提出人力资源战略规划流程模式作为实际执行的框架,并以此框架进行流程规划说明,如图2所示。
1.检视企业的战略与目标
企业战略及目标是企业经营的总体方向,所有的单位在进行功能性的战略规划时都需要先明确地了解企业的总体战略与目标,才能够依据大方向进行功能性目标以及战略的展开。
2.决定人力资源目标
确定企业整体战略及目标后,人力资源管理者需要针对所属的功能别进行目标的设定。目标应该直接来自于人力资源战略所进行分析,依据企业经营发展的战略确认具体的目标。无论是在任何背景之下所订的战略目标,都必须要明确地订定出来才能够确保所有的管理活动都是朝向战略目标趋近。
3.内外部的环境评估
环境因素对于所有企业来说都是具有重要的影响性。外部环境因素包括劳动力市场因素、经济环境、政府法令法规、社会的价值观、科技发展因素、工会与利益团体、国际总体环境等因素,都是评估外部环境需要考虑的项目。内部环境因素如企业内部的人力供需情形、组织文化、员工士气、组织结构、招募甄选、训练发展、薪酬体系、绩效管理体系、劳资关系等人力资源管理功能因素等都属于内部环境需要评估的项目。当面对这些内、外在环境因素的趋势时,对于人力资源管理的涵义、这样的情形是机会或者是威胁、未来的趋势等这些因素,都需要经过审慎的评估。
4.拟定人力资源战略
中图分类号:E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战略性规划介绍
战略性规划是指主体既领导者或规划者在本组织目标和远景的指导下,从本组织的长远利益出发,客观、公正、充分地分析本组织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给本组织所带来的机遇、挑战,然后在此基础上,制定出一套远景规划和具体的行动方案。战略性规划的根本目的还是实现本组织的组织目标和组织愿景。
战略性规划有以下两个特点:
(一)战略性规划具有整体性,这是从横向来看。战略性规划包含了如何实现本组织的组织愿景和组织目标。
(二)从规划的纵向来看,战略性规划具有长远性。战略性规划所涉及到的是本组织的长远利益、长远目标和未来外部环境,而不是本组织的短期利益、眼前目标和组织现在的外部环境。
制定战略性规划一般有以下几个步骤:
第一步:明确本组织的愿景。
本组织的组织愿景要描述准确,本组织的全体工作人员要对本组织的组织愿景进行正确认识,这对本组织的发展有重大影响。组织愿景是组织的宣言,在时间上和空间上抽象地概括了组织。组织愿景至少应该包括三个方面:第一、我们组织的最终目标是什么;第二、我们组织能够为社会做出什么样的贡献;第三、我们组织为什么能够存在。
第二步:观察分析本组织的内部条件和外部环境。
组织的环境包括组织的内部条件和外部环境,制定战略性规划时一定要全面认真地分析组织的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判断组织的外部环境带来的挑战、威胁和机遇,同时也要分析出组织内部条件的优点和缺点,战略性规划必须全面反映组织的内部条件和外部环境,并利用组织的内部条件和外部环境,来保证组织的生存,促进组织向前发展。
第三步:确定组织的目标。
组织的目标,无论是近期的还是长远的都应符合以下标准:富有挑战性,也就是能达到却又不容易达到的,如果组织目标太过简单,那组织在实践过程中可能缺乏压力;可测量性,组织的目标应该可以和实际进行对比,能够对比出来是否达到了目标,否则,组织就无法对本身进行控制、评价;可行性,组织的目标不能过高,如果过高,那就注定是失败的;具体性,组织目标不应是抽象的原则或号召,应该是具具体体的指标,如果组织目标过于抽象,对实践活动就无法指导。
第四步:制定完善的组织目标体系。
组织目标体系由组织各分部的目标组成,具有多元化和多层次的特点,多元是指目标体系由多个分部的目标构成,多层次则是指目标体系既有整体目标,又有局部目标,是一个“目标――手段”的链条。
第五步:对规划开始实施并对规划实施的过程进行控制。
战略性规划是对一个过程进行规划,而不是一个单纯的事件,战略性规划具有闭环性。战略性规划在实施过程中应该建立一个评价体系,以控制战略性规划的实施。评价体系应该包括:评价的方法、指标和相应的纠偏体系。
二、人力资源规划简介
人力资源规划是指主管人力资源的领导,在本组织愿景和目标的指导下,以现有的人力资源为基础,全面客观的分析组织所需人力资源的种类、数量和质量,并分析组织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对人力资源的影响。最终,人力资源部主动提出人力资源供需的愿景,并尽量平衡人力资源的供需。进一步引导人力资源的管理和整个组织的运行相协调,保证人力资源部的目标和组织的整体目标相一致。人力资源部要进行战略性规划,保持人力资源规划和组织规划的一致性,促进组织目标的实现。
人力资源部如果要进行战略性规划,那么必须用战略性的眼光来审视具体的情况,要站在战略的高度上对人力资源进行规划,以平衡供需,在人力资源和组织之间架起桥梁,使人力资源的目标和组织的整体目标协调统一。在规划人力资源时,要用战略性思考,从而使人力资源活动在正确的轨道上展开,同时对组织提高统筹内部条件、适应环境的能力也十分有利。人力资源规划要想实现战略性思考,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一)人力资源部要掌握充足而正确的信息。包括组织的外部环境、内部条件、战略规划、组织目标和愿景等。
(二)高层领导的大力支持。
(三)人力资源规划涉及到了员工的切身利益,因此必须也要得到员工的大力支持。为此,人力资源部要和员工加强交流与沟通;
(四)要分析组织经营业务对人力资源提出的要求;
(五)分析人力资源规划实施后所带来的正负两方面的影响;
(六)要把组织经营所定的目标转化为人力资源规划的目标;
(七)完善对人力资源的控制。
三、人力资源规划战略性思考的方法和程序
对人力资源规划进行战略性思考要求规划者以组织的战略规划、愿景、目标为指导,结合人力资源本身的特点,战略性地掌握人力资源的供需,站在全局的高度统筹人力资源供需,努力实现人力资源供求之间的平衡,促进组织整体目标的实现。人力资源战略性规划的程序是一个闭合环,首尾是相接的。
认识组织的战略规划、愿景和目标
分析组织目标对人力资源的影响
制作组织需要人力资源的清单
分析组织内部对人力资源的供应能力
分析是否能从组织外部获取人力资源以及获取多少的问题
制作人力资源供给名单和计划
制作战略性人力资源规划的实施细则和相应的控制体系
战略性人力资源规划开始实施,并进行控制跟踪
纠错体系开始发挥作用并重新开始认识组织的战略规划、愿景和目标
(一)认识组织的战略规划、愿景和目标:
人力资源部只有充分、全面地认识组织的战略规划、愿景和目标,才能制定出能有效协调人力资源和组织关系的战略性规划,才能保证战略性人力资源规划对组织目标的实现起积极作用。
(二)分析组织目标对人力资源的影响:
人力资源部在充分、全面地认识到了组织的战略规划、愿景和目标后,还要充分地认识到组织目标对人力资源的影响,从而针对影响制定出战略性人力资源规划,并努力支持和协调战略性人力资源规划的实施。
(三)制定清单:
人力资源规划任务的两个方面之一就是了解组织对人力资源的需求。在编制清单时要统筹兼顾,动态地、全面性地考虑因组织发展和人动而带来的人力资源需求的变化。
(四)分析组织内部对人力资源的供应能力
人力资源部在编制清单后应立即着手从各方面考虑人力资源的供应能力,编制组织内部供应人力资源的名单,可以参考三个工作文件:“人力持续计划”、“职位置换图”、“技能清单”。
(五)当组织内部无法满足人力资源的需求时,则考虑从组织外部获取人力资源。
(六)在以上工作做完后,人力资源部则应开始制作人力供需名单和计划。
(七)战略性人力资源规划需要编制一套严格的实施细则并由相应的控制体系进行控制
(八)当上述工作做完后,战略性人力资源规划就可以开始实施了。
(九)人力资源规划是一个闭环程序,最后一步也是第一步,人力资源部应该持续的审视组织的战略规划、目标和愿景,并进行相应的修改,使规划能够有效运作实施。
参考文献:
[1] 李俊海. 企业战略性人力资源规划模型的研究与应用.重庆:重庆大学,2006.
一、实施企业人力资源规划的重要性
任何企业的发展都离不开优秀的人力资源和人力资源的有效配置。如何为企业寻找合适的人才,留住人才,发展人才,为组织保持强劲的生命力和竞争力提供有力的人力支持成为人力资源部门面临的重要课题。在这种背景下,如果人力资源部门的工作仍仅仅停留在“以人为本”,“人尽其才”这样传统的口号下显然管理只能是一句空话。如果把大部分时间都用于日常性事务的协调和处理,而根本没有时间来研究和预测、分析、制定计划来解决企业的根本问题,这样的人力资源部门自然无法适应企业未来的发展。
二、怎样制定企业人力资源规划
人力资源规划的目的是无非就是让企业的人员稳定、可靠;让企业有足够的人手工作;同时合理利用现有人员。所以我们制定出的人力资源规划,一定要本着能够解决企业内人员的供需平衡,同时提高工作效率的原则。
1、做好前期准备,为制定科学的人力资源规划奠定基础
1.1争取领导者重视:要与企业的高层探讨,肯定人力资源管理在企业中的重要性,同时明确人力资源规划的重要性。要让他知道人力资源规划是企业发展战略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企业各项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基础和依据。领导者重视是开展各项人力资源工作的前提和保障。
1.2积极沟通:要与高层及时沟通企业发展的战略目标,掌握企业近期内的变化。同时与各部门的管理人员沟通,了解各部门现有人员的工作状况和需求情况,也就是说,我们做好人力资源规划的必要准备,因为只有明确这些才能做出有效的人力资源规划。
2、制定人力资源规划的步骤
2.1认识和掌握企业的愿景、组织目标和战略规划。人力资源规划主体只有充分认识和掌握企业的愿景和战略规划,制定出来的方案和措施才能从企业全局的高度协调人力资源活动,只有这样才能为实现组织的发展战略提供人力支撑。
2.2制定职务编写计划。可以根据企业发展规划并综合职务分析报告来制定职务编写计划,包括职位描述、职务资格要求、晋升方向等内容。在企业发展的过程中,除原有职务外,还会逐渐产生新的职务,因此职务编写是一项持续性的工作。
2.3预测人员需求并编制需求清单。在人员配置和职务计划的基础上,合理预测各部门的人员需求状况。在进行人员需求预测时,应注意将需求的职务名称、人员数量、希望到岗时间等详细列出,形成一个包括员工数量、招聘成本、技能要求、工作类别,以及为完成组织目标所需的管理人员的数量和层次的分列表,依据该表有目的地实施日后的人员补充计划。
2.4分析企业内、外部人力资源供给的可能性并制定员工供给计划。人力资源供给一般有两种方式,一是内部调动,二是外部招聘。从企业本身来讲,人员内部调动是比较好的方式,因为员工己经接受了企业的文化,这可以省去对员工进行一系列培训等过程,而且如果是提升调动,还可以大大提高员工的积极性。人力资源工作者在分析企业内部人力资源供给的可能性时主要有以下几种方法:(a)建立“技能清单数据库”;(b)利用“职位置换图”;(c)制定“人力持续计划”。同时外部招聘也是一个可行之道,如果从外部招到适合的人选,也会给企业带来好的效果。在掌握人力资源内外部供给情况的基础上,制定人员供给计划。人员供给计划是人员需求的对策性计划,主要陈述人员供给的方式、人员内外部流动政策、人员获取途径和获取实施计划等。
2.5编制培训计划。对员工进行必要的培训,已成为企业发展必不可少的内容。培训的目的一方面是提升企业现有员工的素质,以适应企业发展的需要;另一方面是推动员工认同企业的经营理念,认同企业的文化,培养员工爱岗敬业的精神。培训计划中要包括培训政策、培训需求、培训内容、培训形式、培训效果评估以及培训考核等内容,每一项都要有详细的文档,有时间进度和可操作性。
2.6制定人力资源管理政策调整计划。计划中要明确人力资源政策的调整原因、调整步骤和调整范围等,包括招聘政策调整、绩效考核制度调整、薪酬和福利调整、激励制度调整、员工管理制度调整等。
2.7编写人力资源部费用预算。费用预算包括招聘费用、员工培训费用、工资费用、劳保福利费用等。
三、结束语
由此可以看出,人力资源规划不仅是面向企业的计划,也是面向员工的计划。企业的发展和员工的发展是互相依托、互相促的关系。如果只考虑了企业的发展需要,而忽视了员工的发展,则会有损企业发展目标的达成。优秀的人力资源规划,一定是能够使企业和员工得到长期利益的计划,一定是能够使企业和员工共同发展的计划。
参考文献
[1]陈志清.浅谈企业人力资源规划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
[2]东方企业文化,2009(12)
[3]陈雪玲.浅议中小企业人力资源规划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法制与经济,2009(6)
关键词 :人力资源规划 人才供求 管理效能
最近几年,随着二大电网企业“以客户为中心”的营销服务理念的逐步落实以及技术电网、智能电网建设工作的全面深入,电力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块已经成为企业总体战略目标实现的重要支撑力量,其在企业管理中的重要性就越来愈重要。2016年开始又是一个新的五年规划,企业更应该未雨绸缪,提前规划未来五年企业在人力资源结构、人员数量、素质、人才队伍建设、员工学习成长、绩效薪酬、企业文化的具体愿景、使命、目标、措施等,以应对不断增长的用电量需求、智能电网建设、市场交易及客户服务等工作。
那么电力企业该如何科学设计制定未来三年、五年乃至更长久的人力资源规划具体策略呢?笔者根据多年工作经验,总结出人力资源规划1345体系,以供参考、借鉴。
一、人力资源规划目的
人力规划是连接战略规划和企业业绩的必由之路,通过人力规划,在三方面提高组织实现战略目标的能力:将人力资源管理与企业战略紧密相连;分析未来变化,在人力资源方面制定应对措施;提高人力资源费用使用的经济性。具体到电力企业,主要目的在于下列几点:
第一,规划人力资源人员计划。通过人力规划一方面对电力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现状予以分析,盘点现有人力资源状况;另一方面,对未来人力资源需求做出预测,以便对电力企业人力资源的增减进行通盘考虑,再据以制定人员增补和学习培训计划。
第二,促使人力资源合理运用。根据企业人力配置的理想状况,不断改善人力使用的不平衡状况,进而谋求合理化,以使人力资源能配合组织的发展需要。并形成健全的人才引进、培养、选拔、使用、激励人才的工作体系,形成有利于人才成长和发挥作用的制度环境和氛围,为电力企业战略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力资源保障
第三,提高人力资源管理效能。通过人力规划对现有的人力结构做出分析,并找出影响人力资源有效运用的瓶颈,使“人适合于职位、职位适合于人”;同时,在员工岗位胜任力、绩效管理、薪酬管理、培训和学习、企业文化等方面制定相应的具体措施让人力资源效能发挥最大化。
考虑到电力企业国企的特点,在进行具体的人力资源规划过程中,电网企业可以考虑134步骤,即:一个框架、三个原则、四个阶段。具体内容如下:
二、一框架
电力企业人力资源规划的总体思路,框架必须以集团公司、省公司的整体人力资源框架为主题,必须要对各级人力资源管理整体战略进行解读,对组织架构的研究,对用人制度进行剖析,对员工队伍进行调研等,确定电力企业未来人力资源管理的愿景、使命及具体目标。
三、三个原则
原则一:充分考虑内部、外部环境的变化,保持适当弹性的原则。电力企业面临着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与政策环境,人力资源规划要充分考虑内外环境的变化,建立适当的人才储备,并与人力资源管理体系中的职位、绩效、薪酬、学习教育开发等模块紧密接口。
原则二:以人力供应为重点的原则。电力企业未来处于高速发展期,人力资源保障问题是人力资源规划中应解决的核心问题。它包括未来人员的需求与供给的预测、差距的分析与弥合等。通过保证对企业的人力资源供给,为更深层次的人力资源管理与开发奠定基础。
原则三:促使企业和员工共同发展的原则。人力资源规划不仅要面向企业,同时也要面向员工。企业的发展和员工的发展是互相依托、互相促进的关系。通过人力资源规划,体现出电力企业文化的人力资本管理理念。
四、四阶段
在明晰了项目整体框架及规划操作原则之后,电力企业应该遵循“四个阶段、五个步骤”的原则实施此项目。
1.调研诊断及人才供求分析阶段
首先从电力企业员工队伍现状、人员结构特点入手,进行现有人员资源稽查;其次,将以电力人才当量为出发点,通过线性回归分析、电力弹性系数预测分析、马尔可夫转移矩阵分析等多种方法科学预测现实、未来、整体、各类各层人力资源的需求情况;第三,通过对电力学校、社会招聘等人员的供给分析,确定未来五年电力企业可以实现的人力资源结构、人才结构及员工队伍数量、用人机制等。
2.人力资源提升与方案修订、调整阶段
通过对电力企业整体战略、人力资源战略的解读,确定未来五年电力企业的人力资源规划总体愿景、使命、目标等;并据此对目标进行分解,并形成涵盖人力资源管理的招聘、培训学习、绩效、薪酬、职业生涯规划、企业文化等六大模块在内的人力资源提升措施及计划,在方案初稿出台之后,通过与电力企业的反复讨论、修订、最终形成可以下发的人力资源规划整体方案。
五、五步骤
1.步骤一:管理现状调研诊断
对电力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现状的调研诊断是构建电力企业人力资源规划的开始,也是确保规划切合电力企业客观实际,做到规划有理有据的关键环节。具体内容如下:
第一,采取文案研究、内部员工访谈的形式对电力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现状进行调研,进行问题的初步鉴定和问卷设计依据;确定整体规划设计原则和思路。
第二,采取问卷调查的方式明确方案涉及内容:电力企业现有人才结构、人才当量、绩效管理、薪酬管理、学习与培训、基地建设、招聘、员工职业生涯规划、企业文化等。
第三,对电力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现有的“短板”问题进行深度挖掘,以找出其短板形成的深层原因。
第四,进行问题的求证,从供电局、职能部门、各层级员工等角度全面了解电力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现状,寻找电力企业与先进电力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差距,为下一步整体规划设计的制定寻求依据。
2.步骤二:人力资源供求分析
第一,需求分析。在进行人力资源总体供求分析之前,需要对企业整体人力资源战略进行解读、定位以初步明确电力企业未来五年人力资源管理的总体方向和目标,并在明晰电力企业人才当量的基础上进行人力资源管理的供求分析。具体分析维度如图1所示。
第二,供给分析。企业人力资源供给来自两个方面:一是企业内部人力资源供给。影响企业内部人力资源供给的因素:企业职工的自然流失(伤残、退休、死亡等)、内部流动(晋升、降职、平调等)、跳槽(离职、辞退、合同到期解聘等)。在进行内部人力资源供给分析的时候,项目组将采用马尔代夫转移矩阵、人员接替图等方法,设计合理的内部供给通道及人才供给库。二是外部人力资源供给。通过人才市场、高校、外部人才调入、正常人员流动等,预测人力资源供给情况。
第三,结构设计。在完成人力资源供求分析的基础上,需要对电力企业未来五年的员工队伍进行人力资源结构设计,分为四个步骤,分别是“确定员工总数”、“确定管理人员占比”、“确定管理和非管理人员细分结构”、“差异分析和处理”。
3.步骤三:人力资源提升策略制定
第一,整体定位。电力企业人力资源规划的目标定位,应紧扣电力企业关于人力资源管理的整体思路,并在此基础上考虑电力企业客观实际。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建议采用头脑风暴、分组讨论、SWOT矩阵分析等方法。并在此基础上,确定人力资源管理的数量、成本、效率、可持续发展指标,如表1所示。
第二,方案设计。针对目标定位中所涉及到的人力资源管理的各个模块,可以考虑设计不同的具体提升措施及实现路径。一是招聘与队伍建设模块:主要涉及到招聘渠道、招聘方式、人员进出机制、员工队伍建设、四好班子建设、人才梯队建设等内容。二是培训与学习模块:主要涉及到教育培训需求分析、课程研发、内训师队伍建设、培训基地、效果评估、培训体系设计、培训效果评估、培训信息化平台设计等内容。三是企业文化管理模块:主要涉及企业文化宣贯、深化、深耕等内容。四是薪酬管理模块:主要涉及薪酬总额控制、分配体系设计、薪酬结构、福利设计等内容。五是绩效管理模块:主要涉及绩效管理模式选择、绩效目标制定、绩效计划分析、绩效考核、绩效沟通、绩效申诉、绩效结果运用等内容。六是职业生涯规划模块:主要涉及员工职业通道设计、生涯规划、学习路径图等内容。
4.步骤四:规划支撑保障
关键词 航运企业 经济发展 战略
一、航运企业战略规划的涵义
航运企业战略规划是指航运企业为了使其资源和能力(包括船舶运力、资金、人才、经营能力和管理能力等)与不断变化的航运市场环境相适应,加强其应变能力和竞争能力,以谋求企业的生存和发展而制定长期性、全局性和方向性的规划。这种规划是指企业在10~20年之内的发展方向,并且随着企业内外部环境的变化而不断进行修正。
航运市场极易受到各种经济、政治因素变化的冲击,这些冲击时刻给航运企业的生存和发展造成新的威胁或带来新的机会。航运企业必须用战略的观点去预测各种可能的影响因素及其变化,及时做出应变反应,金融危机对国际航运市场的巨大冲击就是一个典型的证明。现代航运企业的经营活动是一个从市场到市场的大规模循环系统,任何一个环节都不能脱节,否则就会成为整个系统的“瓶颈”,使整个系统的效益受到影响。所以,在企业发展过程中,经营者必须对每一个环节的未来作长远的战略打算,决不能仅仅满足于眼前的平衡。
近年来,我国航运企业越来越重视这方面的研究,相当一部分航运企业都制定了自己的发展战略。但是,航运企业即使有了战略规划,如果没有具体的实施方案和管理措施,那么发展战略就会永远停留在纸上,也就不会达到制定战略的目的。因此,是否对战略进行有效的实施与控制,将决定企业的经营成败。
二、后危机时代我国航运企业所面临的主要问题
1.航运市场业务量明显下降,需求急剧萎缩,运力严重过剩
自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国际航运市场增长乏力,全球航运三大船型海运市场运价大幅度下跌。我国国际航运直接受到世界经济的影响,尤其是美国、欧洲、日本三大贸易市场的需求降低,致使我国出口受到实质性打击,货运量也随之大幅减少。
2.我国的航运企业亏损面大,资金压力巨大
受世界金融危机的影响,我国大型航运企业亏损面在不断加大,资金流动不畅,汇兑风险也在不断增加,一些中小航运企业也面临着资金断链、破产倒闭的风险。并且伴随着航运价格的下跌、船舶租金以及造船价格的回落,一些发展过猛、扩张过快的航运企业可能存在资金链断裂的风险。
3.航运企业的经济效益明显下降
据有关部门对全国重点航运企业调查结果表明,我国重点航运企业的主要经营指标(如主营业务收入、成本、利润等)均存在不同程度的下降。与世界跨国航运公司相比,我国航运企业在集约化、专业化及规模化程度上普遍偏低,而且长期处于微利的经营状态。这次全球性的金融危机对世界经济是一个巨大的打击,更加重了对我国航运企业的冲击,很容易出现大面积亏损。
总之,这次全球金融危机已经对我国航运业造成了实质性的影响,航运企业面临30多年来最困难的时期。但是,国际航运发展的大趋势不可逆转,金融危机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国际航运的竞争。我国航运企业要想在当前严峻的经济形势下、在日益激烈的竞争中处于不败之地,必须解放思想,大胆探索,摆脱以往的思维定势,从传统的航运经营思维模式中解放出来。后危机时代,要破解航运经营的难题,必须以战略规划为先导。航运企业必须根据自身的现状制定一个长期的战略规划,以适应国际航运市场风起云涌的变幻之势。
三、航运企业经营战略的实施与控制
1.重视发展战略的实施和动态调整
任何一个企业的发展战略都需要很多步骤构成,而在实施每个步骤的过程中,各种条件和时机都可能发生意想不到的变化。因此,企业的发展战略应该进行战略实施和动态调整。
(1)立足主业,慎重地开展多元化投资。从经济竞争的角度来看,世界发展趋势是专业分工越来越明确,专业化发展已成为世界上许多国家的产业战略。从企业竞争策略来看,最明智的选择是寻求专业化的产业发展战略,最多也只是在同一或相关产业发展领域寻求产品的多样化,而不是产业的多元化,这是当今世界性的发展趋势。当然,并不是全盘否定企业多元化投资的做法。只有主业兴,才有足够的本钱去开拓。一个企业如果没有强大的主业依托,却幻想以多元化发展来保持企业,其结果多半是维持不下去的。
(2)审时度势,善于捕获战略机会,抓住战略转折点,及时调整发展战略。技术的变化,市场需求的变化,竞争对手的变化,都有可能导致一批企业的衰亡和另外一批企业的崛起。这其中起重要作用的就是企业对发展战略的把握。因此,航运企业在战略实施过程中要审时度势,抓住战略转折点,及时调整战略。
(3)合理利用资本运作机会,积极扩大企业规模,提高企业抗风险能力和竞争实力。资本运作的作用,从宏观方面看,主要是利用资源的有效配置,促进资产存量的流动,实现企业之间的优势互补与地区之间的投资合理化;从产业方面看,主要是调整产业结构,整合产业的发展,有利于提高产业整体效益;从微观方面看,主要是迅速扩张企业规模,提高企业经营效益,提高企业的竞争力。
2.重视科学技术对企业发展的重要作用
随着世界经济的飞速发展,经济网络化、信息化与全球化已经成为一种潮流,信息技术革命与信息化建设正在使资本经济转化为知识经济和信息经济,并将迅速改变传统的经济和贸易方式,必将推动我国从工业化社会向信息化社会过渡,进而加快经济结构的调整与重组。因此,充分利用科技进步带动企业实现现代化,缩短与发达国家企业的差距,是当前摆在我国航运企业面前的一项战略任务。
(1)扩大信息技术的应用范围,提高信息技术的应用水平。信息技术是提高企业生产效率和竞争能力的主要手段,信息技术的开发和利用对航运企业未来的发展和市场化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当今的市场环境中,要保持竞争优势就必须把航运企业的需求与当前的信息技术紧密地结合起来。
(2)加快新技术的引进、开发和应用。现代高科技给航运企业带来了高效化,航运企业应加快新技术的引进、开发和应用,大力推进技术进步,靠技术进步积聚发展后劲。
(3)通过技术改造,提高航运企业的营运效率和运输能力。技术改造主要是通过采用先进的工艺、设备和技术,代替现有的落后的工艺、设备和技术,实现更新换代,以降低消耗和成本费用,取得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巨大成就。我国航运企业技术改造要从自身现有的实力和发展需要出发,抓住重点,量力而行;要对技术改造的每个项目做好详细的调查研究,进行充分的可行性论证和方案优选工作,以充分利用有限的资金,求得最大的实效。
3.重视人力资源管理
企业竞争,技术竞争,资源竞争,财力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的竞争。谁拥有人才,谁就拥有科技,谁就会占领市场。企业要想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中求生存、谋发展,就必须建立健全人力资源管理制度,激活人才的创造力。
(1)做好人力资源规划。人力资源规划是指将企业经营战略和目标转化成人力需求,从企业整体和量化的角度分析和制定人力资源管理的一些具体目标。人力资源规划就是充分利用人力资源的一项重要措施。人力资源规划可以优化企业内部的人员结构,可以使人才进行合理流动,可以最大限度地实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可为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充分发挥人才优势提供基础和保证。
(2)既要重视外部招聘,更要注意“内部挖潜”。人员招聘是获取企业人力资源这一管理要素的具体实现。它是按照企业经营战略规划、人力资源规划的要求,把合适的、优秀的人招聘进企业,把合适的人放在合适的岗位,它是企业成败的关键之一。航运企业在重视外部招聘,积极引进外部优秀人才的同时,更要注意通过“内部挖潜”,认认真真地去激发企业内部员工的创造能力。无论是外部招聘还是内部挖潜,都应引进竞争机制,通过竞争机制来达到人、财、物的最佳组合,在企业范围内合理地配置人力资源。
(3)重视人力资源开发,加强人才培养。企业不是学校,但企业必须培养人,因为企业需要那些符合自己要求的人才按照企业的要求干事。无论在国内还是国外,真正能够持续发展、表现优秀的企业,绝大多数在人才方面都采用引进与自我培养相结合的方法。人才投资是企业利润最高的投资,也是企业风险最大的投资。我国企业中存在一种很普遍的现象,即企业家们研究技术、投资项目投资的热情和精力多,而对如何进行人才投资的热情和精力少,这不利于企业的发展。我国航运企业应该具有一种自觉的意识,就是要把人才投资放在所有投资问题中最重要的位置来考虑。
四、结语
金融危机对我国航运企业造成的冲击是显而易见的。但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机遇和挑战是并存的。我国航运企业只要对自身和市场有正确的认识,抓住后危机时代难得的发展机遇,制定正确的战略规划,并对其进行有效的实施与控制,一定会将金融危机的不利影响降到最低,逐步壮大自己的力量,迎接航运业灿烂的明天。
1、人力资源管理控制理念
1.1、战略控制
战略控制主要是指在企业经营战略的实施过程中,检查企业为达到目标所进行的各项活动的进展情况,评价实施企业战略后的企业绩效,把它与既定的战略目标与绩效标准相比较,发现战略差距,分析产生偏差的原因,纠正偏差使企业战略目标得以实现。
人力资源管理的战略控制实际上是依附于企业战略规划控制的,只是在具体的内容上完全体现了人力资源管理的可操作性方面,但同时也与企业的发展规划进行完整的结合。由此,人力资源控制中的战略控制步骤可以类推到以下几个步骤:
(1)制定人力资源管理发展目标。在目标制定时,需要与企业的经营利益以及发展利益进行双重结合。要考虑企业通过人力资源管理可能实现的收益、降低的成本以及对企业产生的潜在推动力。
(2)人力资源管理发展目标衡量标准的量化方案,并基于此方案进行评价。对具体的目标指标进行量化标准的制定,从而判断实际发展结果与预期结果之间的差异,并分析成效和缺陷。
(3)基于评价结果的计划变更和及时修正。在完成量化评价后,可以判断实际效果与预期的差距,根据权重系数来判断某一项缺陷的重要性,从而制定有优先级的改善策略,在企业内部实现良性传导。
1.2、规范控制
规范控制,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存在一种普遍现象,即部门间存在不同程度的绩效评价标准或者工作规范不一致现象,导致员工内部容易形成矛盾问题。
对于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而言,可以通过分级的标准和规范原则,上级方案采用更为宽泛但适用于所有部门的评价标准和工作规范,在部门内部在进行细化指标评价。
1.3、人力资源发展规划
从更广泛的角度来看,企业发展规划是企业所有各类人力资源规划的总称。企业人力资源发展规划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人力资源的总体发展。总体发展不仅限于人数的增加,还包括了吸收优秀员工、员工个人发展、员工自然更替、基于企业发展需求的员工更替四个方面。
(2)保证人才的合理利用。企业应该注重人力资源的均衡分配,保证用人到位。
(3)控制人力资源成本。合理的控制人力资源成本,是使人力资源效能充分发挥,降低人力资源在成本中所占的比率。
2、民营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控制要素浅论
民营中小企业在管理控制上存在实效性不足的问题。笔者针对这一问题也提出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建议:
2.1、战略目标控制
2.1.1、制定战略控制规划。控制战略规划的制定为控制管理的实施提供最为基础的参照指标。
2.1.2、明确和完善管理规范,保证人力资源管理工作落实到位。其中包括了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的工作以及其他职能部门工作的规范。
2.1.3、明确和完善聘用与晋升制度。这一目标就是要辅助实现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对人力资源的有效控制。
2.1.4、控制人力资源成本。是企业在人力资源控制中最后的工作内容。有效的控制管理成本也能够为企业运作成本的节约提供帮助。
2.2、确定用人和管理控制规范
通过加强人才的自我储备、专人专用、规避“家族特性”等措施。提高企业人力资源的稳定性,有效发挥人才价值。
2.3、优化人才引进方案和发展计划
2.3.1、合理优化公司部门的职能分工和人才聘用
民营企业当中职能部门数量相对较少,因此,在职能分配的优化方面,更要注意做到整体统筹、合理划分,不断完善以适应不同时期的需要。
2.3.2、管理权力下移
这里所指的去哪里下移有两个方面的内容:
其一,在人力资源部门构建完成后,企业高层要将归属于人力资源管理的权力完全下放。
其二,传统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的管理权限下移至职能部门,下移的权限主要包括绩效评价、职能监督、个人职能规划几个方面。权力下移,主要下移与部门职能相关的评价内容,保留企业内部无差异的评价和工作规范制定权力。
2.4、制定长期稳定的培训计划
企业提供内部员工培训平台,不但使员工收益,实际上也是对企业人力资源进行改善的有效途径。民营中小企业在培训计划的制定方面,要保证稳定、持续开展,同时不能够忽略一般员工的发展。
2.5、完善薪酬、福利、评价体系
绩效考评控制是对所属单位及个人占有、使用、管理与配置企业经济资源的效果进行的评价。绩效考评控制的主要环节有:确定绩效考评目标;设置考核指标体系;选择考核评价标准;形成评价结果;制定奖惩措施。
通过对以上目标的制定、采取的具体措施、达到的效果与计划目标进行比较,及时揭示成果与目标之间的差异及其原因,进行定性、定量分析,做出客观平评估,以便高层采取有效的补救措施,更好地实现企业的目标。
3、总结
除上述常见控制措施外,企业还需建立重大风险预警机制和突发事件应急处理机制,明确风险预警标准,对可能发生的重大风险或突发事件,制定应急预案,明确责任人员、规范处理程序,确保突发事件得到及时妥善处理。
参考文献: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4 . 02. 051
[中图分类号] F272.9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4)02- 0099- 02
人力资源开发是构成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要素。而知识和技能的有效结合是通过人力资源实现的。所以,人力资源是形成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基础,任何一个企业都必须提高人力资源的素质,才能创造企业的竞争优势。
我国中小企业对人力资源开发提出迫切要求,人力资源开发应如何运作才能保证和促进中小企业的持续稳定健康发展,这一课题既是理论的需要,又是发展中小企业的现实要求。
1 中小企业人力资源开发存在的问题
1.1 人力资源的供求结构失衡
这主要表现在中小企业的人力资源的总体数量不缺,但是供求结构失衡、整体的素质也不高,中小企业的一般人员过剩、高素质的管理人才和高水平的技术人员存在很大的缺口。主要原因在于中小企业在人才选拔和录用的过程中,比较看重学历和资历,轻视能力和水平,另一方面表现在人岗不能很好匹配、岗位与专业匹配性差,造成结构失衡。
1.2 缺乏完善的人力资源开发规划
大多数中小企业在人力资源开发上不仅没有明确制定人力资源开发的步骤和方法,而且没有进行可行性分析。这种现象导致中小企业在招聘、培训、评估、考核、激励、约束中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如中小企业在急需人才时,才考虑招聘;在人员素质不符合中小企业本身的发展需求时,才考虑培训;在人才流失之后,才考虑评估考核激励等。由于缺少人力资源开发的系统规划而使得人才流失严重。
1.3 缺乏长期有效的激励手段和绩效评估体系
中小企业陷入管理困境而且扭曲了激励的导向和推动作用是因为中小企业缺乏科学有效的激励手段和绩效评估制度。这主要表现在:① 薪酬结构单一,报酬未能呈现出层次化,无法吸引优秀人才; ② 考核办法单一,缺乏有效程序及完善体系。这明显不能满足核心员工的多样化需求,难以有效地激励员工努力工作,也无法满足企业长远发展对留住核心员工的要求,从而影响员工的积极性。
1.4 缺乏科学的人力资源战略
越来越多的中小企业逐渐认识到人力资源开发对中小企业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并着手制定中小企业的人力资源规划。中小企业原有管理模式如制度照抄照搬不适合企业实际情况,管理较随意化、缺乏科学性等弊端正成为制约企业成长的瓶颈。由于人才流动性大,中小企业对人力资源的投资比较慎重,加上企业发展较快,因此人才更多的是从市场招聘,不能真正将人才当成基础性投资看待。于是这些企业在制定企业发展战略、产品战略、投资战略时,也未能制定相应的人力资源战略以支持。
1.5 中小企业吸引人才的能力不足
人才在中小企业生存和发展过程中起着关键性的作用。中小企业在吸引和留住人才方面很难与大企业相比。因为大企业可以凭借企业本身雄厚的实力和名气吸引各种的高素质的管理人才和高水平的技术人才,大企业在员工的招聘、培训、考核、评估等方面都具有规范化的管理。因此相对中小企业在吸引高素质的管理人才和高水平的技术人员时存在着较大的劣势。可见中小企业在激烈的竞争中面临的严峻的课题是怎样获得长期生存和持续发展的动力和能力。虽然中小企业的成功依赖于中小企业多方面的因素,但是人才战略是整个企业发展战略的核心。
2 中小企业人力资源开发的对策
2.1 认清企业自身的人力资源需求
当中小企业处在成长期,通常由一些有共同经历或相互熟悉的人组成骨干层,根据实际情况,骨干层可能包括决策、管理、执行、操作等的全部或部分层次,规模可能从几个人到整体团队。此阶段人力资源管理的主要工作目标是建立满足业务要求的各层团队。人力资源管理的主体可能是一个本身就不健全的人事部门,或者可能就是老板自己。此阶段人力资源管理的首要点是认清企业自身的人力资源需求。对企业自身的内、外部环境和发展的合理定位是此阶段人力资源管理的前提。人力资源需求的具体描述应当是从具体岗位、业务出发的,对人力资源的能力、技能、素质、资质等业务直接相关的明确要求。当中小企业处在发展阶段,需要将人才对企业的期望考虑在内,将人员的求职动机和中期稳定性包括在对人力资源的需求中。明确人力资源需求的过程同时就是企业对自己的业务与人力需求进行相关分析的过程。实际操作中,人力资源管理的主体一定要和具体的需求岗位的主管领导深入交流并达成一致。
2.2 制订和企业发展相匹配的人力资源战略规划
明确战略规划、人力资源规划和人力资源开发体系与具体的执行计划是做好人力资源开发的主要的内容。明确战略规划、人力资源规划和人力资源开发体系的联系在于中小企业的整体的明确战略规划目标决定了人力资源规划的内容,而人力资源规划的内容又为人力资源开发体系、制订具体的人员补充计划、人员录用计划、人员培训计划、评估与激励计划、劳动关系计划、退休解聘计划等等提供了方向指引和依据。人力资源规划不仅是中小企业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还是企业人力资源开发工作的基础和依据。而中小企业恰恰没有充分认识到这一点,从而在具体制订人力资源规划和实施过程中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中小企业只有从制订人力资源开发的规划做起,明确战略规划目标,才能确保企业在发展中不受人才缺失的制约。
2.3 建立和完善科学的企业内部培训制度及员工个人发展
满足企业对人力资源需求的重要途径之一是内部培训制度。中小企业更是如此。内部培训时不仅要学技术方面的硬技能,还要学习企业内部的管理制度。要做到培训目标明确化、培训内容计划化、培训方式制度化、培训对象分类化、培训效果检验化。调动和发挥员工潜在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表现在与鼓励员工学好本职专业技术的基础上,学习其他专业知识,实现工作轮换制以培养更多的“通才”,避免员工流失给企业造成更大的损失。
在人力资源培训实践中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首先,中小企业应注意对员工的人力资源投入,建立健全人才培养机制,为员工提供受教育和不断提高自身技能的学习机会,从而使其具备一种终身就业的能力;其次,建立培训与使用相结合的制度,对培训过的员工,要给予报酬上的激励和职位升迁的机会。充分了解员工的个人需求和职业发展意愿,为其提供富有挑战性的发展机会,创造开拓发展才能的最大空间,包括授权管理和内部晋升机制两个方面,为员工提供适合自身要求的上升道路,让员工能够随企业的成长及贡献获得公平的职位升迁。只有当员工能够清楚地看到自身在组织中的发展前途时,他才有动力为企业尽心尽力地贡献自己的力量,才会使他形成对企业的绝对忠诚,与企业结成长期合作、荣辱与共的伙伴关系。
2.4 建立科学合理的激励机制
人力资源的能动性强调人是有理想、有抱负、有感情的,人性理论的发展则证明人是经济人、社会人和自我实现人的复杂混合体,因而要发挥员工的积极性、创造性,实现其人生价值,就必须健全激励和约束机制。要建立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相结合,形成全方位、多层次的激励机制。实践中要遵循权变原则,采用哪一种激励方式要因人因事、因时、因地而异。中小企业的员工激励可利用情感激励、荣誉激励、物资激励、事业激励、责任激励、晋升激励等,通过满足员工的物质需求、心理需求、自我实现需求等,强调人才作为整个公司的价值创造者的作用,使整个公司的绩效评估标准化,创造一种能够不断更新的机制并使之制度化。
2.5 建立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的机制
中小企业具有体制灵活、对环境反应灵敏、发展潜力大等优点,于是在中小企业发挥个人能力的空间和机会较大,即中小企业在吸引人才和留住人才方面也具有自己的优势。由于中小企业量大、面广、起点不高、多集中于劳动密集型产业而且由于中小企业的规模小,结构单一,因此各级人员之间的沟通十分方便,上级与下级之间十分容易形成共识。并且从这一点来说中小企业更容易形成和谐的工作氛围,同时在中小企业中,对人才的使用是多方位的,往往是搭建了一个工作平台,人才才能发挥较为充分,因此只要解决用人无序的问题,合理地安排员工的工作,就会对人才形成强大的吸引力。中小企业必须根据自身所具有的优势以及自身所处行业的特点来制定相关的人才使用及留人政策。
主要参考文献
[1] 田素霞. 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的开发[J]. 现代企业教育,2005(6).
[2] 王克岭. 中小企业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创新[J]. 经济问题探索,2005(2).
[3] 李虎保. 浅谈中小企业的人力资源开发和管理[J]. 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2009(11).
关键词:企业;战略;人力资源规划
一、人力资源规划的相关概念
(一)人力资源规划概念
人力资源规划是指组织为了实现其目标不断地审视其人力资源需求的变化,以确保在组织需要时能够获得一定数量的具有一定知识和技能要求的人力资源的系统过程。
广义的人力资源规划是企业各种人力资源计划的总称。包括长、中、短期计划。狭义的人力资源规划是指进行人力资源供求预测,并使之平衡的过程,实质上是企业各类人员需求的补充规划。
(二)人力资源规划的内涵
1.数量规划。人力资源数量规划是根据企业战略对未来业务规模、地域分布、商业模式、业务流程和组织结构等因素,确定未来企业各级组织人力资源数量及各职类职种人员配比关系或比例,并在此基础上制定企业未来人力资源需求计划和供给计划。
2.结构规划。人力资源结构规划是依据行业特点、企业规模、未来战略重点发育的业务及业务模式,对企人力资源进行分层分类,同时设计和定义企业的职类职种职层功能、责及权限等,从而理顺各职类职种职层人员在企业发展中的地位、作用和相互关系。
3.素质规划。人力资源素质规划是依据企业战略、业务模式、业务流程和组织对员工行为要求,设计各职类职种职层人员的任职资格要求,包括素质模型、行为能力及行为准则等等
(三)企业人力资源规划的制定原则
1.充分考虑内外部环境的变化。任何时候,规划都是面向未来,而未来总是含有多种不确定的因素,包括内部和外部的变化。内部变化包括发展战略的变化、员工流动的变化等;外部变化包括政府人力资源政策的变化、人力供需矛盾的变化、以及竞争对手的变化。对形势没有充分的估计,规划就会出问题。
2.开放性原则。开放性原则实际上强调的就是企业在制定发展战略中,要消除一种不好的倾向,即狭窄性,考虑问题的思路比较狭窄,在各个方面考虑得不是那么开放。这种情况反映在企业的产业发展战略和市场发展战略上,也反映在产权制度方面。
3.整体性原则。整体性应体现在如何将企业中众多数量的人力资源联结成具有竞争能力的核心力量。这就需要利用企业人力资源规划将企业众多的人力资源整合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有效地发挥整体能力大于个体能力之和的优势,实现优化功能。此外,在制定人力资源规划时还需要从企业的整体经营战略规划出发,将人力资源规划置于企业的整体发展中考虑。
4.科学性原则。企业人力资源规划必须遵循人力资源发展、培养的客观规律,以人力资源现状分析为出发点,以人力资源需求和供给为基础,以人力资源发展规律为依据,进行科学的、客观的人力资源规划。
二、企业人力资源规划现状及存在问题分析
(一)企业人力资源规划现状分析
目前,我国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总体水平还不高,企业很难预测潜在的人员过剩或人力不足,普遍存在人力资源数量过剩、质量偏低的现象。但究竟数量过量多少,人力资源质量有哪些不足,大部分企业没有科学的数据,显然,这无法保证企业拥有合理的人员结构。我国企业在人力供求平衡、人力资源的征聘补充、人员培训计划等方面也存在很多问题,这些都是人力资源规划的重要内容。
(二)企业人力资源规划存在的问题
1.对人力资源规划的认识不全面。目前国内很多企业作的人力资源规划或人力资源年度计划,大多数是把人力资源规划仅仅看成是人力资源部的事情,于是人力资源规划就成了人力资源部的规划,最多加上一些其他部门的人才、培训需求的调查和汇总。
2.公司战略目标不明确。一般中小企业缺乏较明确的发展战略,在研发、营销、管理、服务等各个环节都没有成熟的经验可以借鉴,定岗定编工作不像传统业务那么成熟。因此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也不可能有明确的规划,只能摸着石头过河。
三、人力资源规划影响因素分析
(一)企业的发展阶段
战略性人力资源规划在企业发展的不同阶段都将是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环节。组织为了适应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的变化,就必须不断地调整其竞争战略。相应地,制定战略性人力资源规划的重点也就有很大的差异。
(二)企业的外部环境
在制定战略性人力资源规划的过程中,企业尤其应该考虑地域因素对人才引进方面的影响。所以在制定战略性人力资源规划时,需要重点考虑企业所处的地理位置对企业人员扩张的影响。
四、企业人力资源规划方案设计
(一)企业人力资源规划步骤
1.明确规划的指导思想。企业人力资源规划必须依据企业总体发展规划和目标,结合本企业实际发展需要和周边影响环境,在此基础上提出明确的总体指导思想,并以此贯穿整个规划的始终。
2.确定规划的总体目标和阶段性目标。总体目标确定以后,还要进一步明确各个阶段性的具体目标,这主要是为了保证总体目标顺利和有效实施作出的约束性子目标,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
3.对企业战略进行分解。企业战略性人力资源规划是根据企业战略、企业人力资源战略而对企业人力资源所进行的,要进行具体规划设计,首先要进行战略分解。
(二)企业人力资源规划方案内容
1.人力资源规划的目的与任务陈述。人力资源规划方案的设计首先要确定企业进行人力资源规划的目的是什么,要达到什么样结果。并考虑对人力资源规划进行分解、落实,制定阶段性实施计划,每一阶段性计划都应从目标、任务、预算、方法措施、时间等方面进行考虑,以承接人力资源规划,使其实施结果保证人力资源规划目标的实现。
2.确定人力资源规划的各种影响因素。对企业内外部环境包括经济环境、人口环境、科技环境、政治与法律环境、社会文化环境以及企业一般特征、企业战略规划、企业自身人力资源系统、企业文化等影响因素进行分析评估;并根据企业实际对企业人力资源需求预测与供给预测的影响因素如业务总量、专业与组织结构、阶段性工作变化、人均工作时间、人均日工作量、人员的稳定状况以及现有人力资源、部门可利用和流动人员、劳动力市场情况等进行分析,而形成规划报告。
3.确定实施人力资源规划的方法。企业战略性人力资源规划是基于企业战略、人力资源战略而进行,要采取有效的方法来将企业战略和人力资源战略分解到人力资源规划当中,让企业人力资源规划能真正体现企业发展战略。人力资源规划的实施需要得到公司领导层的大力支持,成立实施小组,制定相应的实施制度,并对相关人员进行理念培训。
4.规划人力资源需求量。根据企业环境和所收集的资料来选择人力资源预测模型,对企业人力资源需求量进行预测分析。在规划动态执行过程中,基于人力资源需求预测进行净过剩量、净需求量分析。如为长期过剩则进行辞退、终止合同、人员调出规划,如为短期过剩则进行短期培训、缩短工作时间规划;如为长期需求则进行对外招聘、内部调入、培训、晋升规划,如为短期需求则进行加班、培训、暂调、工作再设计规划。当上述方案计划不能满足企业人力资源需求时,就需制订招聘计划。
(三)企业人力资源规划方案实施研究
在评价人力资源规划实施效果时应从以下因素进行分析:(1)实际的员工绩效与事先建立时的雇员的要求相比;(2)生产力水平与建立的目标相比;(3)实际人员流动率与期望的人员流动率相比;(4)实际执行的行动方案与规划的行动方案相比;(5)方案执行的结果与期望的产出相比;(6)方案执行的成本与预算相比;(7)方案的投入产出比。
参考文献:
[1](美)加里·德斯勒.人力资源管理:第6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2002年12月,美国国会通过由布什总统签署的《2002年电子政府法案》。为了回应美国官方指示和总统的管理议事日程的要求,美国劳工部制定了一套电子政务战略。这一战略规划出了劳工部将如何变成“数字化部门”,即劳工部如何利用快速变化的技术环境以改善客户服务,管理客户关系和适应未来数字经济带来的变化。电子政务战略是一个综合的,全组织范围的计划。如图1所示,美国劳工部电子政务战略通过四个主要组成部分的整合,组织能力,客户关系管理,组织结构,安全和隐私,以提高劳工部向客户提供的服务。
1.1组织能力
组织能力是电子政务战略的中心内容,是指开发、实施和维护用于履行劳工部职能的高水平数字化服务所需要的政策,计划,人员和管理程序,可以确保劳工部有合适的管理框架,用以选择电子政务工程项目,以及保证工程项目的有效管理和及时交付完工。
1.2客户关系管理
客户关系管理帮助劳工部识别客户,评估客户需要,以及决定如何满足和不断改善客户服务的方法、技术和能力。劳工部以客户为中心,而不是组织为中心。注重与客户沟通,知道他们是谁,他们想要什么。
1.3组织结构
组织结构是对目前和预期业务管理流程与信息技术之间关系的明确描述和记录。
1.4安全和隐私
安全和隐私需要通过整合规划框架和运用统一的方法来制定和实施安全策略,程序和计划,包括威胁和漏洞分析,以及风险消减与管理。在以上四个组成部分中,组织能力是电子政务战略的最重要的内容,它不仅取决于有恰当的政策、计划和程序,更需要有合适的人,来成功的识别、管理和完成电子政务项目。组织能力中的人力资源是成功转型为“数字化部门”的关键要素。为了确定支持劳工部电子政务战略的必要的人力资源要求,劳工部实施了以战略为根本出发点的电子政务人力资源规划。
2总体战略指引下的人力资源规划
基于电子政务战略,劳工部首席信息官办公室(OCIO)聘请专业机构对电子政务人力资源实施了一次综合评估,包括横向评估和纵向评估两个部分。由OCIO的专项事务专家、专业咨询人员和信息技术小组组成的人力资源规划小组(以下称规划小组),执行人员评估。根据工作量和资格,评估了现有人员的能力,确认了未来在电子政务战略背景下的各职位对人员能力的要求,并且制定相应的战略,用以消除当前和未来人员能力和岗位需求之间的差距。在劳工部副首席信息官、联邦IT人力资源CIO理事会联合主席LauraCallahan博士的指导下,劳工部信息技术中心(ITC)被选作电子政务人力资源纵向评估试点机构。作为劳工部信息技术策略指导和运营支持的提供者,信息技术中心能够对电子政务人力资源的政策和技术方面的调查提供得天独厚的条件。为了有助于确保评估过程全面并提高数据收集的准确性,评估工作在信息技术中心所有级别员工的全过程密切合作下进行。规划小组对信息技术中心目前和未来人力资源的特性和能力进行了纵向评估,评估步骤如下:
2.1制定业务战略定义
为了给信息技术中心制定战略业务定义,规划小组利用国内外相关专业知识明确阐释了信息技术中心的未来愿景。对组织关键的IT职能和活动进行识别和验证,用以创建一个精确的当前业务绩效评估模型。然后,规划小组确定了影响人力资源水平的变化驱动因素,包括工作量和任职资格。同样,规划小组也评估了内部和外部因素,包括推行电子政务初始化的实施和快速技术进步的影响。基于这一评估,产生了信息技术中心的组织未来愿景,概括地列示了技术信息中心工作的预期变化和必需的任职资格。战略业务定义的成果为随后的基于供给和需求分析提供了实证基础。这些分析评估了信息技术中心的工作量,任职资格和人力资源特性与能力。
2.2实施工作分析
通过对分配给各岗位和活动的工作进行量化,规划小组估算了信息技术中心目前基本工作量。根据确认的工作量驱动因素和信息技术中心专业知识,备用工作量和未来可能新增的工作量要求也同样被量化。为了提供更强有力的评估结果,运用职位级数,业务外包比率和其他因素,也将工作量分配的合理性进行了评估。规划小组研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胜任能力评估,任职资格被定义为在完成一项特定工作时需要的知识、技能、能力、特征和行为。规划小组确认并定义了目前和不久的将来,在信息技术中心中能实现成功绩效所需要的一整套关键任职资格考核指标。通过咨询劳工部内外的专家,并参考相关数据资源,如《克林格—科恩法案》和美国联邦人事管理局(OPM)《GS-2200信息技术同类职业职位分类标准》中规定的任职资格的规定,制定了一整套简明的横向技术任职资格考核指标。接着,规划小组进行一项任职资格调查,对信息技术中心现有职工和管理人员的业务熟练程度进行摸底,用以建立未来熟练水平的起点或目标。为了提供更强有力的评估结果,对员工,部门经理和信息技术中心的中心主任进行了多层级评估。根据工作能力的重要性,也提供了当前和未来所需的投入。
2.3评估人力资源状况
规划小组用一个纵向剖面图,对目前信息技术中心的人员成分和构成情况进行了评估。信息技术中心目前员工分工和分配的评估,涉及各种要素,包括人员结构和退休条件等。在对现有人力资源进行评估时,整个规划期间的员工自然缩减和招聘等因素也纳入计算范围内。
2.4分析差距
随着工作量,任职资格和人力资源分析结果的产生,规划小组进行了全面的差距分析,确认当前和预期未来的人员缺口。规划小组确定了信息技术中心现有人力资源与其需完成的工作量之间的缺口,以及信息技术中心未来人力资源与其未来工作量需求的缺口。此外,还确定了以目前人员的业务熟练程度要达到未来目标的业务熟练水平,所需补充的任职能力缺口。例如,差距分析显示,网络管理和技术服务岗位所需的很多重要的业务能力,其未来所要达到的熟练水平超过了目前这一岗位需要的业务熟练程度。类似地,差距分析还显示,客户关系管理工作职能未来工作量的需求预计将大大超过目前工作量的供给。
2.5形成解决方案
最后,规划小组把重点放在后面的解决方案分析,对工作量、人员和任职能力等差距按照重要性进行了排序,并制定了一套具体战略解释差距的优先次序。在提出建议时,规划小组提出解决人力资源能力不足的两个主要方法:一是通过投资和发展现有人力资源培养能力;二是外聘专家或专业人员。规划小组提出的对投资和发展现有人力资源的具体策略是:自我学习和组织指导,通过这两种方法来解决业务熟练问题。此外,规划小组还提出从机构设置、流程、人力资源和管理方法方面入手,全面解决人员与工作量中存在的差距和缺口。此外,成功的电子政务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客户对他们政府的信任和令他们相信其个人业务和机密信息沟通始终是安全和保密的。为了实施更大型的电子政务人员筹划工作,规划小组还对劳工部所属的六个主要机构中的同一工作职能“信息技术安全和隐私”,实施了高层次横向评估。评估安全和隐私职能能够帮助首席信息官办公室(OCIO)决定如何给自己定位,以便能做到最好的支持劳工部的其他机构,满足其在安全和保密工作方面的需要。规划小组与一些来自劳工部所属机构中的专家以及劳工部以外的专门机构的专家进行了面谈。规划小组评估并总结信息技术安全和保密工作职能的几个特点,包括:目前各机构中安全和保密工作活动的基本要求;未来工作趋势或预期变化;未来工作中对工作量或任职能力的要求可能发生的变化等。
3对我国电子政务人力资源管理的启示
目前,美国联邦政府和州一级政府已全部上网,利用政府网站公开政务信息,进行资源共享,为民众提供各种查洵、申请、交费、注册、申请许可等服务。已经有超过60%的互联网用户通过政府网站进行事务处理。美国的电子政务战略性人力资源规划,为电子政务配置了合适的人才,使得电子政务应用取得了显着成效。对我国电子政务提供了有益的启示与借鉴。结合我国实际,未来我国人力资源管理和战略规划工作应该重点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
3.1制定战略性人力资源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