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神经内科科室管理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加强神经内科护理人员教育和培训,提高人员素质。护理人员素质对临床护理安全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应注意从以下几方面加强对护理人员的教育与培训。
1 职业道德与法律意识教育
专业知识及技术培训:护士由于专业知识技能缺乏,观察病情不到位、采取措施不得当,常常导致医疗差错,因此定期的专业知识及技能培训,是保证医疗安全的基础。凡新毕业护士,须完成护理部有关职业道德、法律知识的课程培训,并通过基础理论和基本操作的考核之后,方可上岗。加强对毕业第1年护士的培养。要求各科室严格执行护理部制订的对毕业第1年护士的四阶段培养计划,1年后进行考核,合格者方可转正。(强化在职护士的专业水平的训练。每年8月份,神经内科对全科护士进行护理专业理论、护理操作技术的抽样考核,同时将考核的结果作为护士聘用、转正的依据,轮转科室与晋升挂钩。为提高护士的急救观察技能,我科严格遵循护理部还与人事处联合发文规定,护士在晋升中级职称前必须经过急救观察的培训,即须轮转急诊科或重症监护室,时为2个月。
科室评审标准中要求:临床各科应建立健全质量管理与改进的相关制度。在质量安全管理工作中,只有健全并不断完善各项规章制度,才能使医疗质量与安全得以保证。在开展医院评审和医院管理年活动中,我科在制定在原有护理规章制度的基础上,以质量、安全为核心,相继补充和修订了一系列规章制度、护理常规、操作规范、工作规范及考核标准,涉及安全管理的制度主要包括:①护理新技术、新业务准入管理制度;②护理缺陷及不良事件登记及上报制度;③重要护理操作前的告知程序;④各种护理质量关键过程流程(如患者交接流程等);⑤肾内科各种不良事件及突发事件的应急预案等。讲求科学管理在新的医疗形势下,要做好医疗安全管理,护理管理者除要完善对要素质量(即人员、制度等)的管理外,还应注意在管理活动中应用新的管理理念,使安全管理工作真正做到科学有效。
2 树立系统安全管理意识
长久以来,人们对医疗缺陷的固有认识是:有差错就一定是个人的疏忽。系统论认为,差错并非由于个人的疏忽和无能所致,差错是由于系统内潜在的缺陷而造就了一个使人产生差错的环境。由此可以得出,预防和消除缺陷最有效的策略不是对犯错误的个人。依据这一管理理念,我院护理部于2005年成立了由护理部质控组和科护士长组成的护理质量安全管理委员会。委员会定期召开会议,讨论各类临床不良事件(包括差错、投诉、意外伤害、突发事件、药物不良反应等),本着重原因、轻结果;重系统、轻个人的原则,找出事件发生原因,并制订策略,目标是通过改善系统管理问题来减少临床不良事件的发生。
3 应用PDCA循环促进护理质量持续改进
PDCA循环(即质量管理工作循环)是50年代由美国质量管理专家戴明根据信息反馈管理提出的一种全面质量管理方法[3]。这种管理过程包括计划(P)、执行(D)、检查(C)、处理(A)4个阶段,是持续质量改进的基本方法,也是护理质量安全管理的重要策略。根据这一管理理论,我院护理部坚持每季度1次的护理工作简报,并在院内办公网上公布质量检查结果,同时要求凡在护理质量管理工作中存在明显缺陷的科室,均要按照PDCA循环进行质量持续改进,具体步骤如下:①计划阶段(P)。科室根据护理部质量检查结果(有数据或文字说明),对影响质量的因素进行分析,同时制订出改进措施(成文);②执行阶段(D)。由科室或病房落实质量改进措施;③检查阶段(C)。由科护士长、护理部逐级检查其质量改进情况(有数据说明);④处理阶段(A)。总结经验、巩固成绩。
参考文献:
结果:实验组患者跌倒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结论:跌倒坠床管理措施能有效降低神经内科住院老年患者风险的发生,从而保障患者的护理安全。
关键词:管理流程跌倒/坠床风险评估干预措施老年患者护理安全
【中图分类号】R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1879(2012)11-0015-02
跌倒是我国伤害死亡的第四位原因,而在65岁以上的老年人中列为首位。神经内科患者多高龄,加之意识、感觉、运动障碍及用药等,使跌倒与坠床的危险性增大。跌倒致老年人死亡外,还导致大量残疾,并且影响老年人的身心健康。跌倒后的恐惧可以降低老年人的活动能力,使其活动范围受限,生活质量下降。为减少和避免患者跌倒与坠床的发生,同时为提高护理人员的风险意识,我们在借鉴国内外研究的基础上,建立了跌倒管理流程[1],实施了“风险评估与干预措施表”,有效地预防了跌倒事件的发生。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2012年1月-2011年6月在神经内科住院的病人共417例,其中男性259例,女性158例,年龄18~90岁,平均65.2岁。其中短暂性脑缺血发作106例,脑梗死87例,脑出血44例,周期性面瘫25例,癫痫31例,中毒性脑病12例,帕金森33例,一氧化碳中毒16例,脑外伤综合征48例,重症肌无力2例,面神经炎13例。
1.2方法。将417例病人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对照组进行常规的健康教育和护理,实验组患者按跌倒坠床管理流程进行健康教育和护理。
2结果
见表1。对照组208例,跌倒3例,跌倒损伤程度分级为1级,坠床1例,损伤程度为2级,实验组跌倒1例,损伤程度为1级。2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情、结果等方面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3护理
跌倒坠床管理流程。
3.1高危跌倒坠床筛查。实验组在入院评估上增加了跌倒、坠床风险评估评分,使新入院患者跌倒坠床风险评估常规化。制定了跌倒与坠床风险评估,年龄大于65岁或小于14岁、孕妇、意识障碍、疼痛、行动不便及危重患者必须进行筛查。评估内容包括:①最近1年曾有不明原因跌倒史(1分);②意识障碍(1分);③视力障碍(1分);④活动障碍、肢体偏瘫(3分);⑤年龄≥65岁或年龄
3.2高危跌倒坠床预报及风险评估与干预措施表的使用。实验组患者共209人,于入院当天由责任护士或值班护士采用跌倒风险评估表评定,将分值≥4分的患者列为跌倒∕坠床高危人群,其中高危病人134人,填写住院患者跌倒∕坠床风险评估与干预措施表,表上制定了针对性的护理措施。同时上报护士长、护理部,并重点交班,形成一个以责任护士-科护士长-护理部为一体的质量安全控制体系,并给予持续性评价[2]。根据评分调整对策:每周评估一次,家属签字确认,风险评估与干预措施表一式两份,护士、患者或家属签字,护士长审核后签字,一份交给患者,一份保存于护理意外事件档案中。
3.3实施干预措施保障安全。①环境安全:地面无潮湿、积水,病室光线充足,配有地灯,床头灯。走廊宽敞明亮,两旁安置扶手。厕所有蹲式及坐式装置且装有扶手,使用防滑垫。病房物品规范放置,通道无障碍物,病床固定良好,按要求使用床挡护栏。将常用物品放置患者可及之处。②合理运用各种标识:在病人手腕上佩戴身份识别带,防止病人离床活动时发生跌倒便于身份识别,病房卫生间粘贴“小心地滑”的标识,高危患者床尾挂上红色“防止跌倒”的警示标识。高危患者用醒目的黄色三角形标识贴在责任护士分管患者一览表上,严格交班,加强巡视,语言提醒,发现问题及时处理。③保证护理设备齐全:呼叫器安装在患者能触及位置,教会患者使用呼叫铃。科室备有多功能担架推车,轮椅,并安装保护带,保障安全运送。④用药安全管理:药物在老年人体内代谢相对较慢,容易发生蓄积,严格遵医嘱服药,告知注意事项,观察用药后的反应。服降糖、降压、利尿药要床旁看服,避免药物影响患者的神志、精神、视觉、步态、平衡、血压等,易引起患者跌倒[3];服用镇静、安眠药叮嘱其完全清醒后再下床活动;应用血管扩张剂的患者,加强巡视,指导缓慢活动,防止头晕。改变应遵循“三部曲”,即平躺30s、坐起30s、站立30s后再行走,避免突然改变。
4讨论
4.1管理流程及风险评估与干预措施表降低了神经内科患者跌倒坠床率。通过对209名住院患者的跌倒坠床风险进行早期筛选,共筛查高危患者134人,针对不同级别的老年患者应用个性化的防跌倒坠床流程,同时实施防跌倒坠床的护理措施、改善病房环境,应用辅助保护器具,有效降低了老年患者跌倒坠床的发生率,病房内未发生跌倒坠床,发生的1例跌倒为患者外出检查发生的院内跌倒。所以通过实施管理流程及风险评估与干预措施表,能为患者提供安全优质的护理服务。减轻了家庭负担和经济压力,有效的提高了老年人的生活质量。
4.2增强了护士的安全意识。有研究表明护士对住院老年跌倒知识掌握不足,且护士对住院老年跌倒知识掌握情况的差异与学历、职称和工龄均无关,仅仅与护士是否接受过跌倒相关知识培训有关。
4.3加强了护患沟通。有研究表明,陪护人员对于跌倒的原因及预防常识认知率低也是跌倒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应用跌倒坠床管理流程及风险评估与干预措施,有针对性地对患者和陪伴加强教育,能有效地防止跌倒坠床的发生。这不仅是对患者及家属知情权的维护,而且是护士进行自我保护的需要。由于加强了护患之间的沟通,使患者更加理解和信任医院,从而取得病人家庭整体协调支持,用最实际的护理获得患者和陪伴较高的满意度。
4.4提高了护理服务品质,丰富了优质服务内涵。责任制整体护理要求护士除具有良好的服务态度、精湛的业务技术外,护患沟通、健康教育等也是护理工作的重要内容。通过实施跌倒管理流程增强了护士的服务意识和质量意识,保障了患者的安全,值得在临床护理中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3.09.443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9-5151-01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随之不断的提高。如今,脑血管疾病已是全世界的首发疾病,此类型的患者病情相对较为复杂、病情较重,因此神经内科的护理工作人员的工作量相对较大。医院管理中一再提倡“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这也是患者对医疗服务的需要,是医院发展的道路,同时也是医院增强竞争力的所在[1]。护理管理实施柔性管理是一种“以人为本”的管理体系,它是在心理和行为规律的基础上加重情感、欲望、个性以及能力等因素的相互作用,所管理的目的是采取非强制的方式进行,能够使人接受,并有一定的说服力,从而强制的意志转变为个人的自觉行为动力[2]。主要包括人性化管理、情感化管理、激励性管理、民主管理以及培训管理等非强制性的新型管理手段和方法[3]。笔者现将柔性管理在神经内科护理管理中的实践汇报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院在2012年度护理管理中实施柔性管理理念的护理工作人员为观察组,以2011年度护理管理中未实施以柔性管理理念的护理工作人员为对照组,两年内的护理人员没有变化,护理工作人员的一般情况进行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临床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未实施以柔性护理管理模式;观察组的护士经过以柔性管理理念的培训,具体实施如下:
1.2.1 注重整体观念,改变传统观念 在日常管理中护理管理要注重人性化管理方式。在护理工作中让护士充分享受到尊严,感到被他人尊重,采用参与式管理模式,贯彻人性化管理的原则,努力调动护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主观能动性以及创造性。发挥l+l>2的总体系统功能[4]。
1.2.2 合理安排人员 根据病房患者的情况合理安排人员工作,实施弹性排班制度,为护士合理安排工作量。并根据护士的身体以及生活情况合理的安全工作岗位。
1.2.3 为护士减压 运用沟通与交流的技巧及时排解护士的心理压力,护理服务的实践主宰者是全体护上,而护理质量的好坏与护士的工作态度、热情以及心情密切相关.要定期与护士进行沟通,了解护士的生活及工作压力,根据护士的特点安排工作。护士长应鼓励护士说出自己的不良心理感受,及时帮助护士解决内心压力,工作上以平和的心态面对服务对象。
1.2.4 采取激励技巧 希望得到社会和他人的认可,而这种认可就是一种自我价值得的标志。人的价值包括社会价值和个人价值,人性化管理的作用是设法满足护士的需求。护理管理者对护士采取多鼓励少惩罚,努力发现每位护士的价值,并对工作给予肯定和承认,使其护士能保持愉快的心情工作,提高工作效率与质量;定考核细则,进行质控考核,将结果与奖金挂钩。护理管理者采取激励理论,落实以人为本的现代护理管理理念。充分调动护士的主观能动性,以饱满的工作热情和工作潜力投入到护理事业中。
1.2.5 加强专科护士的培训,实施绩效考核 实施以人为本的护理管理模式以后制定计划对各级护理人员进行专科知识及技能的培训,加强护士的沟通技巧、急救意识、应变能力以及抢救技术,定期对全科护士进行考核,将考核结果与护士的奖金牵拉,以增强护士的积极性以及主动学习的能力。
1.3 判定标准 由护理部制定的护理质量考核表,进行统一考核,满分100分,分值越高代表护理质量越高。
1.4 数据统计 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χ±s)表示,采用方差分析,统计分析使用SPSS11.3软件包完成,P
2 结果
两组不同的护理管理后观察组患者的护理质量以及护士的满意度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
3 讨论
神经内科的护理工作人员面对特殊的人群,患者多数是老年、病重、神志意识改变,功能异常的患者,住院时间长,治愈率低。因此为护士带来很大的工作压力。实施柔性管理后,不仅减轻护士的工作压力,而且提高护士的工作质量,充分调动护士的主观能动性,以饱满的工作热情和工作潜力投入到护理事业中,从而有效推动优质护理服务的开展。人性化护理服务以在市场经济及医疗市场竞争的严峻形势下医院的立院之本,只有树立良好的医院形象,以人性化服务为宗旨,赢得患者和社会的良好评价。
参考文献
[1] 李彩云.浅谈以柔性管理调动高校教师的积极性[J].教育管理,2010,1(22):230.
护理人员分层:立足于病区的实际,参照护理人员的职称、工作能力、学历等指标,将其科学地划分为3层:第1层,护士长,具备主管护师级别以上的职称、学历要求护理专业大专及以上,拥有扎实的护理知识储备与丰富的临床经验,护理技术熟练,责任心与沟通协调能力强。第2层,护理组长,具备大专以上学历与主管护师或护师的职称,需要在神经内科的工作时间超过8年,具有极强的责任心、沟通能力与丰富的知识储备。第3层,责任护士,需要是注册护士,具备极强的责任心。除了护士长之外,把护士们有效分为护理大组与小组,组长管理各个责任护士。
2 有效划分各层级员工的岗位职责
2.1 护士长的岗位职责
全方位地统筹安排病房的护理工作,有效地控制与管理护理质量,加大对各层级护理人员质量的监控力度,有效组织三基工作,做好对专科技能的培训。护士长参照管理控制护理质量的评分准则,组织护理人员参与学习,并将其贯穿于班组护士的护理策略、流程之中。护士长每星期检查护理的质量,贯彻三级查房机制,从而持续地提升护理质量、构建临床护理教育体系。
2.2 护理组长的岗位职责
护理组长需完成本职工作、全方位管理该班组的护理工作,协调人际关系,协助护士长实施管理行为。并认真落实基础护理工作,优化专科护理流程,对医嘱、护嘱进行实时动态追踪,有效落实护理计划,与护士长密切配合,加大对该组人员的培训、考核力度;如果组员的知识储备、技能水平不过关,组长需要继续培训,一直到合格为止。
2.3 责任护士的岗位职责
责任护士在工作的过程中服从组长的调配、安排,护理好患者;接受组长的指导,客观、准确地评估患者的病情、制订行之有效的护理计划、评估护理的效果,对患者病情了如指掌,根据护理工作的标准、遵循护理流程与技术规范,完成基础或专业化的护理工作。
3 护士的排班模式设计
实行八小时工作制,调整上班时间、实施弹性排班机制。有效地分离病区,将其划分为两个护理大组,4个护理小组;由4名责任护士负责。护士的日班从8:00-16:00,晚班从15:30-22:30,夜班从22:00-次日早8:00;值班时,由一名组长带领3~4名责任护士,护理、治疗本班的患者。责任组长实施全白班制度,轮休时,具有一定资质的替班组长代替责任组长进行工作,节假日要使责任组长的值班得到保障。护士8 h连续工作,在高峰时期增加午间上班的护士,降低出錯率。参照工作量、危重患者的数量实施弹性排班机制,根据情况及时增加护士的数量。
神经内科病房病床周转率较快,老龄卧床患者多,基础护理工作量较多,工作琐碎,加之神经内科患者由于疾病原因,存在独特的心理、生理特点,容易使神经内科护士对护理工作产生职业厌倦感。如何提高患者对责任护士的满意度,提高护士职业认同感是护理管理者思考的问题。我科为医院第二批优质护理示范病房,优质护理服务的核心之一是落实责任制整体护理[1]。我科于2011年2月实行分层级责任制护理模式,实行护理人员绩效考评,有效地营造了和谐的护患关系,激发护士的工作积极性,提高患者满意度,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我院是一所集医疗、教学、科研、保健为一体的三级医院。神经内科编制床位43张,配备护士17人,年龄:21~39岁(平均30岁),工作年限:1~20年,中位数为8年。其中副主任护师1人,占5.8%;主管护师2人,占11.8%;护师5人,占29.4%;护士9人,占,52.9%;学历:本科6人,占35.3%;大专10人,占58.82%;中专1人,占5.8%。
1.2方法
1.2.1护士分层级使用
1.2.1.1岗位层级设置 在原来责任包干制的基础上,重新修订和完善护理岗位任职条件、工作标准、工作内容等,将护理人员依据职称、学历、工作能力、技术水平、工作年限等分为高级责任护士、中级责任护士、初级责任护士、助理责任护士。按护理部的标准修订科室的《岗位说明书》,明确每个岗位的工作职责、任职条件及工作标准。
1.2.1.2分配各级护士岗位 病区分两个责任大组,每组包括1名高级责任护士、1名中级责任护士、1名初级责任护士和1名助理责任护士。设责任组长1人,由高级责任护士承担。
1.2.1.3 护士分层使用任职条件和工作内容
1.2.1.3.1高级责任护士:本科毕业,获主管护师或护师职称4年以上,具备较强的本专科工作能力、抢救疑难、危重患者的技能以及较强的教学科研能力。工作内容:负责本组危重患者的治疗及护理,同时督查、落实本组的护理质量、处理疑难护理问题;指导并参与危重患者的抢救;协调与各个环节的沟通(与医生、医技科室、后勤部门);健康教育指导等相关工作。
1.2.1.3.2中级责任护士:大专及以上学历,获得护师1年以上职称,有较扎实的理论知识,较熟练掌握临床常用护理技术及专科护理技术,能解决本专科常见护理问题。工作内容:负责本组一般患者的治疗及护理,包括与患者相关护理计划的制定、实施和效果评价、健康教育等护理工作;参与危重患者的抢救;参与主诊医生查房;指导本组初级责任护士工作。
1.2.1.3.3初级责任护士:中专及以上学历毕业后取得注册护士资格的护士,熟悉护理基础理论、各种护理操作技术及常用急救技术,在上级护士指导下能解决本专科护理问题。工作内容:负责本组轻症及恢复期患者的治疗及护理,为患者提供健康教育,及时与主诊医生沟通,解决患者的问题,为患者提供全程、无缝隙的护理;指导本组助理责任护士的工作。
1.2.1.3.4助理责任护士:未取得护士职业证或考试通过待证人员,具备基础护理知识及护理技能。工作内容:助理责任护士在上级护士的指导下负责患者的基础护理、生活护理。
1.2.2绩效考评
1.2.2.1制定绩效考评内容 科室实行绩效管理,根据不同层级护理人员制定各层级护士绩效考评表。将护理岗位工作职责、技术要求和护士分层级管理有机结合,充分发挥不同层级护士的作用[2]。绩效管理分为工作年限及职务系数、护理工作量考核、护理质量考核、护理服务考核4个方面进行考评。将绩效考核标准充分量化,与每日护理危重患者数量、基础护理工作量、抢救危重患者数量;科室一级护理质量检查、护理部二级护理质量检查或考核存在问题、缺陷及考核不合格;以及每月发放的患者满意度等进行综合评价。
1.2.2.2绩效考评方法 科室制定量化绩效考评表,由护士长及科室考评小组每月按照绩效考核表对各层级护士进行考评,坚持多劳多得、优劳优酬的原则。护理奖金总额40%按照工作年限及职务系数分配,60%按照绩效考评分配。个人绩效奖金=工作年限及职务系数+(护理工作量考核系数+护理质量考核系数+护理服务考核系数)×科室平均奖;科室平均奖=科室奖金总额-护士工作年限及职务系数总额÷全体护理人员系数总和。
1.2.3效果评价
1.2.3.1护士工作满意度 采用本院护理部设计的护士满意度调查表,共20个项目,回答选项设"非常满意、满意、基本满意、不满意"。以非常满意和满意计算满意度。
1.2.3.2患者对护理工作满意 出院前发放护理部设计的患者满意度调查表,共20个问题,每个问题按照"非常满意"、"满意"、"基本满意"、"不满意"4级评分,以非常满意和满意计算满意度。
1.2.3.3医生对护理工作满意度 采用护理部设计的护士满意度调查表,共20个项目,回答选项设"非常满意、满意、基本满意、不满意"。以非常满意和满意计算满意度。
1.3统计学方法 本研究所得数据采用SPSS11.0软件处理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χ2检验进行统计学比较,P
2 效果
比较分层级责任制整体护理实施前1年(2010年2月~2011年1月和实施后1年(2011年2月~2012年1月)效果如下。
2.1提高护士工作满意度、住院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医生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见表1。
2.2提高了临床护理质量,见表2。
3 讨论
3.1护士分层级使用和绩效考评结合在在优质护理示范病区的使用,起到了双赢的效果。提高患者对护理工作满意度,提高护士对护理工作满意度。护士分层级使用,在本组各个环节护理工作中发挥自身作用,护理工作相对独立又相符配合,通过量化考评及护理服务考评,使护士护理工作的积极性提高,主动服务意识增强。护士主动走进病房,与患者沟通交流,帮助和照顾患者,解决患者需求。护士真正参与到自己所分管的患者全程、无缝隙的护理,体现护士自身价值,增加护士工作成就感。每一个患者有自己的责任护士,有问题可以联系责任护士,及时解决问题,满足了患者的需求,拉近护患之间的关系。切实提高患者对责任护士的满意度。
3.2护士分层级使用拉近医护之间距离,提升护士的业务水平。医生对护士的满意度主要表现在护士能否及时执行医嘱,能否及时发现病情变化、能否与他们密切合作[3]。实施护士分层级使用,护士分管床位相对固定,跟进医生查房,掌握分管患者的病情、治疗、护理及心理变化等,有问题及时与医生沟通,保证用药后及时的观察,确保护理安全。高级责任护士对本组护理实行质量监控,确保各项治疗及护理措施及时落实,提高护理质量。护士分层级使用使医护密切合作,提高医生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通过开展护士分层级使用,开展相应的培训,年轻护士主动学习意识增强,使护士具备过硬的技术,促进了护士的成长[4]。
3.3护士分层级管理与绩效考核相结合,提高护理工作质量。通过护士的分层级使用与绩效管理相结合,体现了护士的能及对应[5]。护士分层级使用后,各司其职,各负其责。由高年资护士担任责任组长,对本组的护理质量起到了检查与督导作用。既保障本组护理工作质量有效落实,也对危重、疑难病例的护理问题、技术起到指导作用。保证护理安全,提高了护理质量,同时也提高了高年资护士职业认同感。护士分层级管理后各岗位职责明确,绩效考核指标清晰明了,绩效考核从护士对患者护理工作的质量、数量、技术难度、满意度等方面进行考核。要得到绩效考核高分,提高薪酬,就要严格遵循各项护理技术操作规程,认真履行各项职责,主动参与护理管理。护士通过对各项护理质量进行自控与他控,不断总结自己工作中存在的不足及护理缺陷,不断地自我改进与提高,增强护理工作责任心,提高各项护理质量。表2结果显示,护士分层级管理与绩效考核相结合的实施提高了护理质量(P
参考文献:
[1]李丽,张立新. 为了患者的满意,为了天使的微笑[J].中国护理管理,2010,10(6):7.
[2]卫生部.中国护理事业发展规划纲要(2005-2010年)[S].2005.
关键词 PDCA循环管理模式;神经内科;优质护理;应用效果
doi:10.3969/j.issn.1672-9676.2015.08.065
作者单位:523750东莞市广东省东莞市黄江医院
尹玲:女,本科,主管护师
PDCA循环管理模式又称戴明环,是管理学中的通用模型,广泛运用于持续改善产品质量的过程中。PDCA循环管理模式包括P(plan):计划,D(do):执行,C(cheek):检查,A(action):处置等4个阶段,是一个循环、持续改进的过程。将PDCA循环管理模式应用于医院护理管理工作中,对护理工作质量的持续改进具有重要的意义[1]。本文分析了PDCA循环管理模式在神经内科优质护理服务中的应用效果,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2013年1月~2014年12月本院神经内科共收治住院患者297例,男156例,女141例。年龄32~85岁,平均年龄(62.46±11.24)岁。体重46~82 kg,平均体重(63.72±12.58)kg。住院原因包括脑梗死80例,脑出血92例,帕金森病60例,病毒性脑炎43例,结核性脑膜炎22例。文化程度包括本科8例,大专38例,高中90例,初中72例,小学60例,文盲29例。
以2013年1月~12月实施PDCA循环管理模式前神经内科145例患者作为对照组,以2014年1~12月实施PDCA循环管理模式后神经内科152例患者作为试验组,两组患者性别、年龄、体重、住院原因、文化程度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护理方法本院神经内科于2014年1~12月开始实施PDCA循环管理模式,首先对2013年1~12月神经内科发生住院期间护理风险事件的原因进行分析,发现1年内神经内科住院患者发生跌倒8例,坠床3例,药液外渗20例,非计划性拔管4例,护理风险事件发生率高达24.14%。针对上述护理风险事件,在2014年1~12月实施相应的改进措施,具体方法如下:(1)P阶段。分析神经内科发生住院期间护理风险事件的原因,神经内科多为老年患者,普遍存在着听力、视力等生理机能退化,血管状况差、反应迟钝、行动不便、判断力差等问题,加之疾病的影响,导致患者易发生头晕、躁动症状,易发生跌倒、坠床等意外[2]。神经内科患者留置胃管可引起异物感、疼痛感等不适,尤其是神志不清、躁动患者约束不到位常意外拔管,多发生于夜间。如护理人员未牢固固定胃管,在帮助患者翻身、拍背时也可导致胃管意外拔出[3]。神经内科护理人力资源不足,护理人员在繁重的工作压力下精神倦怠,无法细致观察和护理,导致护理工作质量下降,对护理风险事件的安全防范意识薄弱,对患者的健康宣教工作不到位,导致跌倒、坠床、药物外渗、非计划性拔管等护理风险事件[4]。
(2)D阶段。针对引起神经内科发生住院期间护理风险事件的原因制定相应的防范措施。在患者入院时对其本人或家属开展健康教育,使其认识到住院期间发生跌倒、坠床的危害,并对患者进行风险性评估,加强对跌倒、坠床高危患者的观察。高危患者床头悬挂防跌倒/坠床警示牌,及时与患者家属或护工沟通,共同做好防跌倒/坠床护理。加强病房环境安全管理,病房光线明亮,干净、整洁、无杂物,地面拖洗后及时吹干,保证无水迹、油渍。走廊、卫生间安装扶手,盥洗间放置防滑垫,有台阶的地方醒目标志。地面清洁拖洗后放置防滑警示标志[5]。将病床调至最低,固定床脚刹车,对存在躁动症状者适当制动,并安装床档。嘱患者下床活动时穿软底防滑鞋,并由家属或护工陪同,肢体功能活动障碍者建议使用助行器。对使用镇静剂、降压药、利尿药或有头晕、站立不稳者建议其卧床休息,起床或翻身时注意动作缓慢[6]。留置胃管者牢固固定,适当制动,对患者进行各种护理操作时注意保护胃管,防止牵拉导致意外脱出[7]。患者输液期间加强巡视,严密观察病情和生命体征的变化,注意观察输液部位情况,嘱患者勿随意活动输液部位,如有输液部位疼痛、肿胀症状及时报告医护人员处理。合理增加护理人员数量,合理搭配资质,避免安全隐患[8]。
(3)P阶段。建立以病区护士长为组长的质量控制小组,每日检查病房环境安全工作,检查内容包括病区地面是否干净,有无杂物、水迹,卫生间、盥洗间有无设置预防跌倒安全警示,高危患者是否安装床档,输液期间是否加强巡视。护理部每月组织人员巡视病房,督查神经内科护理工作和制度的落实情况,了解患者对护理工作质量的满意度,综合评价护理风险管理的成效。如发现问题及时记录,组织护理人员学习、讨论,并提出相应的整改措施[9]。
(4)A阶段。每月进行护理风险事件分析,并实施相应的整改干预措施,逐步提高护理人员的安全防范意识,减少护理风险事件的发生,保证神经内科患者住院期间的安全[10]。
1.3评价标准比较两组患者住院期间护理风险事件发生情况和护理满意情况。护理满意度调查表包括护理人员仪表、服务态度、服务主动性、责任心、沟通交流能力、护理操作技术等方面的内容,满分为100分,得分越高,表示对护理工作越满意。其中≥90分者为非常满意,70~89分者为比较满意,<70分者为不满意。
1.4统计学处理采用PEMS 3.2软件,计数资料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的χ2检验,等级资料比较采用Wilcoxon秩和检验,检验水准α=0.05。
2结果
2.1两组患者住院期间护理风险事件发生情况(表1)
3讨论
神经内科患者多数年龄偏大、病情危重、进展迅速,常伴有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肢体功能障碍等问题,因此神经内科护理工作繁重,存在着较大的安全隐患。住院期间护理风险事件是神经内科护理质量管理工作中一直未能较好解决的问题,不仅影响了患者的康复进程,还会引起医疗纠纷,损害医院形象。因此在神经内科实施优质护理服务十分重要。
PDCA循环管理模式是一项有目的、有计划、系统性、可评价的质量管理体系,在神经内科护理工作中实施PDCA循环管理模式,在P阶段通过分析引起神经内科患者住院期间发生护理风险事件的原因,寻找护理薄弱环节。在D阶段针对原因制定相应的防范措施,护理人员与家属或护工共同帮助患者避免安全隐患。在P阶段由质量控制小组检查护理风险管理的效果,并提出相应的整改措施。在A阶段实施整改干预措施,可将护理风险事件从事后把关前移至环节管理上来,将一切安全隐患扼杀于萌芽阶段,提高整体护理服务水平,为广大患者提供优质的护理服务。
PDCA循环管理模式通过持续质量改进,不断寻找和发现护理安全隐患,并提出改进的环节和纠正措施,使神经内科优质护理服务不断完善和提高。本研究试验组神经内科护理风险事件发生情况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这一结果提示PDCA循环管理模式可有效控制神经内科的护理风险。试验组神经内科住院患者护理满意情况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这一结果提示PDCA循环管理模式可明显提高护理工作质量,提高患者的满意度。PDCA循环管理模式在神经内科优质护理服务中具有满意的应用效果,有助于减少护理风险,增进护患关系,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章莹,师俊萍.PDCA循环在脑血管病药物管理中的应用[J].中国医药指南,2012,10(19):31-32.
[2]吴鹭梅.PDCA循环在神经内科住院患者跌倒和坠床预防中的应用[J].中国社区医师,2014,30(36):214-215.
[3]郭敏慧,陈雪莲.持续质量改进在神经内科晨间护理中的应用[J].当代医学,2011,17(11):128-129.
[4]吴金香,沈立芳,吴丽红.持续质量改进在预防神经内科留置尿管感染中的应用[J].护士进修杂志,2013,28(10):940-941.
[5]邓艳莉.护理风险管理在神经内科的应用[J].全科护理,2010,8(1):57-58.
[6]李敏.持续质量改进方法在预防神经内科留置胃管患者非计划性拔管中的应用[J].吉林医学,2013,34(14):2803-2804.
[7]孙伟燕,吴丽仙,叶丽敏,等.品管圈活动对神经内科老年患者服药依从性的影响[J].护士进修杂志,2014,29(19):1759-1761.
[8]张欣.应用PDCA循环管理方法在持续提高医院优质护理服务质量的效果[J].齐鲁护理杂志,2011,17(30):1-3.
[9]周如女,罗玲,周嫣,等.应用PDCA循环管理提高护理满意度的效果[J].解放军护理杂志,2013,30(11):48-51.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患者均由2013年1月~2015年4月我院神经内科收治,共80例,随机分为实验与对照各40例的两组。其中实验组男22例,女18例,平均年龄(64.6±7.1)岁;对照组男23例,女17例,平均年龄(63.1±8.1)岁。两组患者一般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P>0.5)。
1.2方法[3] 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包括症状与体征观察、按时换药、等基本护理。实验组患者在此基础上加施临床护理干预,内容为:①环境建立:营造干净的病房环境,保持适宜温度与适度,至少通风3次/d,早晚消毒,杜绝噪音与刺激性气体②气管切口临床护理:要尽可能保证切口及其周围的卫生,观察切口症状,对出血与化脓状态给予对症治疗,及时更换敷药,如出现痰液,应立即给予碘伏消毒;③湿化护理:采用MR850湿化仪对患者进行湿化护理,减少痰液粘稠度,减轻导管阻塞,清理痰痂等异物,如有必要,可滴加湿化液,如患者病情较轻,可采取常规雾化治疗;④吸痰与口腔护理:给予患者临床吸痰治疗,应循序渐进,由浅入深;对患者口腔进行擦拭处理,调整其PH值等。
1.3检测方法 ①两组患者护理后并发症情况由实验人员和主治医师共同完成,患者生命体征恢复,无生命危险即为抢救成功;在患者复查与随访过程中,出现相关并发症如高烧、震颤等症状视为发生并发症;患者满意率依靠医院护理满意调查表进行调查,采取10分制,评分8分以上视为满意;②两组患者护理后气管切开时间、ICU入住时间、住院费用由实验人员全程跟踪记录,建立数据库。
1.4统计学分析 Excel录入数据,并用SPSS19.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计数资料以%表示,相关临床指标采用t检验,治疗效果与满意情况采用χ2分析。若P
2 结果
2.1两组患者治疗效果与满意评价情况比较 实验组患者救治成功率与护理满意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存在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神经内科是我院重点科室,大部分护士均要轮转本科室,我科室对轮转人员进行如下安排:
1 入科前教育
1.1科室环境介绍;我院各科室布局基本相同,只有少数物品微有不同。新人员首先要熟悉科室布局,各种用物,急救药品摆放位置,并要求物品使用后及时处置,及时补充,物归原位,以免给下一班使用造成不便。
1.2科室专科特点介绍:简要介绍神经内科疾病病种,要求其掌握神经内科护理常规,疾病观察要点,健康教育相关知识,常用技术操作操作要点,科室常用药品种类作用机理。
2 护理带教
2.1成立带教小组
指定理论、操作均成绩优异具有护师以上职称的优秀护士作为带教老师,专人负责一对一带教,带教老师言传身教保持带教的连续性。
2.2技术操作质控
对新人员进行操作技能评估,将护理操作分为熟练、了解、未接触三种级别。对新人员不熟悉的操作进行强化训练,对能独立操作的项目跟踪督导,对从未接触、专科性较强的操作手把手带教,同时着重培养新护士严谨、认真、负责、的优秀工作作风。
2.3职业道德培养
优良的护理职业道德是衡量护士品质的标准,高度负责的工作态度,冷静审慎的工作作风,在一定的程度上,直接影响到医疗护理的质量和效果,带教老师良好的职业素质,扎实的业务能力,严谨的工作作风,都可成为新护士职业理想的现实楷模。[1]而轮转护士,在医院各科室轮转,积极的工作态度和优良的工作作风甚至可以影响一所医院整体护理水平。
2.4工作经验传授
神经内科工作千头万绪,日常护理工作就包括,高密度的生命体征监测,大量的输液治疗,病人翻身拍背,鼻饲口腔护理,各种管道护理,生活护理,面对刚接触临床的护士,一切仿佛是一团乱麻,不知从何理起。此时,带教老师要毫不保留的将自己的工作方法传授给新人员,使其工作起来有条不紊,高效率的完成工作。
2.5理顺团队关系及护护关系
护理是一项协作性很强的工作,神经内科工作量大,病人病情危重,当遇到一名危重病人抢救时,单凭责任护士一人之力,无疑是较为单薄的,此时其他护士,就要发扬团队精神,伸出援助之手。新护理人员刚走上工作岗位,更需要前辈们的关心与指导,遇到疑难问题,要不懂就问,而‘老护士’则不能只把这些职场新人,当做自己的勤务兵,而是要把她们当成自己的学生一样毫不藏私倾囊相授。积极创造和谐,愉快的工作环境。
2.6沟通技巧
护理过程是一个与人交流互动的过程,护士用语不当会引起患者及家属的不满继而引发护患矛盾,据报道,由于沟通障碍造成的护患纠纷占20%。[2]本科室病患多为卧床及生活不能自理者,均有陪护人员,人数1~4人不等,另外由于医院布局问题,无法控制探视人员,易于发生护患矛盾,良好的沟通可以有效避免之,新护理人员首先要提高自身的技术水平,包括理论及技术,娴熟的操作技能,娓娓道来的疾病相关知识,极大程度的增加了患者的好感,在与人沟通时态度要热情,耐心,对老年人,称呼要用敬语,使病人及家属能感受到我们的尊重。在患者外出检查,会诊时为他们提供适当的帮助。所谓赠人玫瑰,手有余香,我们的付出,也一定会取得病人的信任与尊重。
2.7加强护理安全防护
神经内科牵涉一些侵入性强,风险较大的操作,如鼻饲,吸痰,气管切开护理等,操作前就可能发生的意外,和患者家属详细沟通,必要时签署医患沟通协议书,抢救病人时执行口头医嘱要双人核对,抢救结束后及时补写医嘱及护理记录。严谨负责的工作作风,不仅保护病人也保护了我们护理人员本身。
3 出科考核
由带教小组成员负责对轮转护士进行出科考核,内容包括:
3.1理论考核;核心制度及神经内科应急预案,神经内科常用药物的基本知识及常见护理常规应用护理程序解决护理问题。常用化验项目的正常值。
3.2专科疾病技能:掌握神经内科常用护理操作:静脉穿刺术及留置针穿刺术,输液泵,心电监护,灌肠,吸氧,吸痰,鼻饲,导尿,简易呼吸器使用,心肺复苏等。
4 小结
轮转护士是护理队伍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选择优秀的带教老师,良好的工作方法,优良医风的言传身教,可能造就一位新的优秀的护理人才。认真负责的带教,不仅为轮转护士的职业生涯扶正了万里第一步,也为自己留下杏林春暖的一片温馨。
神经内科住院患者以高龄患者居多,具有起病急、病情危重、进展快等特点,且患者多伴有各种基础疾病,机体免疫功能低下,加之治疗过程中各种侵入性操作较多,故医院感染风险大[1]。这部分患者一旦并发医院感染后可进一步导致原发疾病病情加重,使得治疗的难度及复杂性大大增加,不利于患者预后。因此,对神经内科医院感染情况进行系统性分析并采取相应的预防护理干预措施意义重大[2]。对此,本研究就医院感染发生情况进行分析,旨在降低神经内科医院感染发生率。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择第一一三医院2012~2013年的450例神经内科住院患者为对照组,2014~2015年的450例住院患者为观察组。观察组男238例,女212例;年龄37~90岁,平均(66.20±10.90)岁;对照组男244例,女206例;年龄38~90岁,平均(64.7±12.5)岁。两组性别、年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1.2方法分析对照组医院感染的原因与情况,观察组给予医院感染的防控措施。1.2.1医院感染情况分析采取回顾性分析的方法,对发生医院感染者的年龄、住院时间、原发病、侵入性操作、感染部位、合并基础疾病种类、病原菌检测情况等进行统计,分析上述因素与神经内科医院感染的相关性。结果显示,高龄、住院时间长、原发病为脑梗死、各种侵入性操作、下呼吸道感染、合并基础疾病种类多的患者医院感染发生比例高。另外检出的65株病原菌中,耐药菌株占到72.31%,这主要与抗生素不合理使用有关。1.2.2制定防控对策(1)加强神经内科医院感染相关知识培训:定期组织科室内医护人员参与各种培训课程,明确神经内科医院感染高发的原因、危害以及相应的防范措施,提高其对医院感染的认知水平及防控医院感染的能力,培训重点在于促使医护人员掌握好消毒隔离措施、无菌操作技术等。专职人员利用查房,宣传相关医院感染管理的新规范、新法规、新标准等。根据现场督查发现的问题责令整改,同时根据神经内科科室特点,制定及下发各种知识手册,组织医护人员学习。(2)提高手卫生的依从性:要求科室内医护人员加强学习《手卫生规范》,掌握六步洗手法正确的方法及步骤,洗手池墙上贴上洗手流程图。同时不定期进行现场督查。改进洗手设施,使用洗手液及干手纸巾。(3)加强呼吸道护理管理:本研究显示,神经内科医院感染中以下呼吸道感染最为多见,这主要与气管插管、机械通气、气管切开等密切相关,故需加强对患者的呼吸道管理,严格规范相应的操作流程及规范,包括呼吸机使用规范、吸痰操作规范等。(4)加强管道护理管理:侵入性操作可破坏人体屏障功能,可带入一些条件致病菌,或导致正常菌群出现异位定植。故强调医护人员严格掌握侵入性操作指征,对需给予侵入性操作的患者严格执行相应无菌操作规范,尽可能缩短置管的时间,同时加强对呼吸机管道、中心静脉置管、尿管等的护理。严格执行无菌包溯源信息系统,便于感染发生后的追踪。(5)重视环境管理:加强对保洁员的消毒培训,使其掌握消毒剂的正确配制及使用方法,洁具消毒后需做分区使用,加强对物体表面的消毒。要求病房内每日定时通风,患者出院后加强终末消毒措施。按照III类环境要求定期监测环境卫生,并及时反馈存在的问题,及时进行整改。根据疾病传播途径、感染及非感染患者做好隔离及分开管理措施。对特殊感染者单独进行安置。(6)加强抗生素管理与控制:加强对医护人员的培训,使其严格掌握抗生素使用适应症,强调抗生素的使用需根据药敏试验结果进行,不盲目更换抗生素种类及用量。并对住院患者的抗生素使用情况进行定期督查。(7)加强对患者及其家属的管理:神经内科住院患者不可随意出入医院,指导患者做好相应防护措施。对家属的探视时间进行严格规定,家属在探视时间外禁止随意进入病区内,避免引起院内感染的传播。1.3统计分析采取统计软件SPSS18.0对数据进行处理,计数资料采取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医院感染率与相关因素调查分析结果显示,450例住院患者中,医院感染发生例数为56例,发生率为12.44%。见表1。2.2两组医院感染发生情况比较结果显示,实施措施后,观察组医院感染发生率为3.78%,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2.44%(P<0.01)。见表2。
3讨论
神经内科是医院感染的高发科室,这主要与多方面因素有关[3]。本研究调查发现,高龄、住院时间长、原发病为脑梗死、各种侵入性操作、下呼吸道感染、合并基础疾病种类多的患者医院感染发生比例高。另外检出的65株病原菌中,耐药菌株占72.31%,这主要与抗生素不合理使用有关。分析其原因主要为:①脑梗死、脑出血患者多伴不同程度意识及功能障碍,患者需长期卧床休息,咳嗽反射减弱甚至消失,无法将下呼吸道分泌物有效地排出体外,故极易引发肺部感染。脑血管病患者由于病情重,影响了吞咽功能,患者多摄入流质软食,容易导致细菌繁殖[4]。②侵入性操作多,如气管插管、器官切开、反复吸痰、使用呼吸机、留置各种导管等,由此导致机体天然免疫屏障被破坏,使得细菌乘虚而入,诱发感染[5]。③高龄患者由于机体各项机能衰退,多合并各种慢性基础病,导致机体免疫功能及抵抗力下降,在受到创伤后,机体恢复慢,加之各种侵入性操作多,极易引发医院感染[6]。④本研究56例发生医院感染的患者感染部位主要分布于呼吸道、泌尿道、胃肠道,其中以下呼吸道感染最多,这主要与脑出血、脑梗死等高危患者病情重,长期卧床,使得痰液淤积于肺部难以排出有关,多数昏迷或意识障碍患者吞咽及咳嗽等反射消失或减弱,容易引起呼吸道细菌定植,另外,气管插管、呼吸机等的使用可导致肺部感染发生率的明显增加[7]。⑤长时间住院的患者多病情重,加之长期住院可使全身营养状况及免疫功能低下,导致医院感染发生风险增加。⑥抗生素的不合理使用是引发各种医院感染的常见原因之一。本研究结果显示,抗生素不合理使用现象包括长期大量使用广谱抗生素、未根据药敏试验选择针对性抗生素、多联抗生素使用频率高,这些都使得细菌耐药性明显增加,导致菌群失调。针对引发神经内科医院感染危险因素,我们制订了一系列防范对策,包括加强神经内科医院感染相关知识培训、提高手卫生的依从性、加强呼吸道护理管理、加强管道护理管理、重视环境管理、加强抗生素管理与控制、加强对患者及家属的管理,通过严格执行护理管理措施,使护理人员加强了对医院感染的重视,并提高其防范医院感染的能力,避免医院感染在医院内传播[8]。实施护理干预后,医院感染发生率仅为3.78%,较实施前的12.44%显著下降。综上所述,神经内科是医院感染的高发科室,引发医院感染的因素众多,针对易引起感染的危险因素制定针对性防控对策并实施,对于降低神经内科医院感染发生率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赵扣真.神经内科患者医院感染调查分析[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6,19(6):11-12.
[2]栾苏妮,胡东辉.神经内科住院患者医院感染情况调查结果分析[J].现代预防医学,2015,42(11):2085-2087.
[3]林海.神经内科患者发生医院感染危险因素的调查分析[J].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13,21(7):97-99.
[4]刘娟,汪志云,张坚磊,等.神经内科住院患者医院感染危险因素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6,26(1):209-210.
[5]吕荣辉.神经内科患者院内感染的高危因素分析及护理对策[J].河北医学,2014,20(7):1211-1213.
[6]韩玉梁,王凯,严小艳,等.神经内科老年患者医院感染目标监测及危险因素分析[J].中华保健医学杂志,2016,18(1):7-9.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患者在住院期间对护理的要求也不断提高,优质护理措施是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充分考虑患者的综合状况,提高患者对护理的总满意度[1]。PDCA是一个质量持续改进的循环模式,包括持续改进与不断学习四个循环反复的步骤,是英文计划(Plan)、实施(Do)、检查(Check)、处理(Action)的缩写。。通过PDCA循环的应用。能使管理思维和工作步骤做到有计划、有目标、有措施、有评价、有反馈、有改进,向规范化和专业化发展[2]。为了有效提高护理工作质量和患者满意度,2014年我院护理部运用PDCA循环管理,制定护理工作管理方案,在内科系统提高病人满意度中,取得了良好的成效,现介绍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院内科系统包括消化科、呼吸科、肾内科、肿瘤科、放疗科、心内科一病区、心内科二病区、神经内科一病区、神经内科二病区、儿科一病区、儿科二病区、新生儿科、感染科、ICU共14个科室。随机抽取2014年1月至3月每科15例患者住院患者210例为对照组,随机抽取实施PDCA循环管理后2014年7月至9月每科15例患者住院患者210例为实验组进行问卷调查。
1.2 方法与内容 采用问卷调查法,问卷内容自行设计。分A.服务态度、B. 健康宣教、C. 技术操作质量、D.病情掌握四项。每项二级,满意(大于98分),不满意(小于98分)。每张问卷满意度总分为40%A+30%B+10%C+20%D=100分。观察组采用PDCA循环管理方法进行持续性质量改进,具体措施如下:
1.2.1计划阶段(plan)成立提高病人满意度质控组,包括大科护士长、各病区护士长。查找2014年1月至3月内科护理满意度低的原因。确定将提高内科系统病人满意度为工作目标,制定工作计划。
1.2.2实施阶段(Do)
1.2.2.1 护理部采取讲课辅导和临床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对全院护士进行培训,强化服务意识的教育,使护理人员树立“以病人为中心”的主动护理服务理念。
1.2.2.2护理部常下科室协助管理,进行人力资源调配,并于7月份汇同人力资源部招聘具有专科及本科学历的护理人员共89名,根据科室的工作量,调配到各临床科室工作。缓解了部分科室护士不足的压力。
1.2.2.3护士站前移,简化护理记录,优化排班模式,责任护士有更多时间和自己的病人沟通,评估病情和卫生宣教。
1.2.2.4各科室组织护理人员进行专科知识培训,根据专科特点制定健康宣教手册,利用工休座谈会为病人进行健康宣教,并将病人健康教育知晓率纳入护士长绩效考核。
1.2.2.5护理部要求护士长上午不许离开病房,每日查看病人,及时解决病人的需求。护士长及护士每周跟随科主任查房1至2次,了解病情及诊疗计划,护患沟通时做到医护信息一致。
1.2.2.6护理部不定期参加各科室的早会点评及床边交班,加强年轻护士能力培训及考核,提高护理人员的专科知识水平及评估能力。要求护士长晚查房提问值班护理人员病人九知道,考核结果纳入护士长绩效考核。
1.2.2.7要求各科室加强业务学习,制定学习计划,有目的地学习新知识及沟通技巧等,提高护理人员的整体素质及沟通宣教能力。
1.2.3检查阶段(Chedk)护士长每天查看措施落实情况,大科科护士长不定期抽查,及时反馈检查结果。
1.2.4处理阶段(Action)对实施和检查阶段发现的问题,不断进行整改,对于新出现的问题,转入下一循环,好的方法予以总结改进。
1.3观察指标 病人满意度得分。
2 效果评估 实施PDCA循环前后满意度得分对比。
表1 实施PDCA前各科室病人满意度得分
表2 实施PDCA后各科室病人满意度得分
从以上结果可以看到,与实施PDCA循环前相比,内科系统总体护理满意度明显上升,平均分均达标,部分科室如神经内科、心内科、放疗科、肿瘤科、肾内科等均为满分。其中总满意度情况:服务态度满意202人,占98%,不满意8人占2.0%;健康宣教满意204人,占98.5%,不满意6人,占1.5%;病情掌握满意207人,占99.3%;不满意3人,占0.7%;技术操作质量满意207人,占99.3%;不满意3人,占0.7%。表明措施落实后,病人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较第一季度均有所提高,
3 讨论
护理工作是临床工作的第一线,护士作为直接接触患者的人员,对于患者的病情观察、病情变化、心理变化的问题的发现极为重要,因此临床上加强对护士的培训,不断发现护理中出现的问题,持续改进,对于患者、护士、医生及医院各方面来说都有着重要的意义。PDCA循环又称戴明环,具有以下特点:①大环小环紧相连,小环推大环,促进大循环;②不断提高、不断前进;③呈现门路式上升趋势;PDCA循环并不在同一平面上,每完成一个循环,就可取得一部分的成功,解决一部分的问题,促进治理水平及品质水平更进一步[3]。将PDCA运用于临床护理管理中,促进临床护理质量持续改进,提高患者护理满意度,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护理管理及工作方法。
参考文献:
为进一步深化医疗保险付费方式改革,需加强和规范医疗保险付费总额控制工作,积极探索公立医院改革的路径,建立起公立医院科学的管理体制、可持续补偿机制和规范的药品供应保障、医疗保障、人事薪酬、分级诊疗和监督管理制度[1]。样本市一家二级甲等医院于2014年1月1日起开展医疗保险总额预付试点工作。2014年试点地区颁布《重庆市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关于完善医疗保险付费总额控制的实施意见》(渝文备〔2015〕2950号),规定其实施的基本原则是以收定支、略有结余,科学测算、合理确定,公开透明、多方参与,激励约束、风险共担,加强监控、保障质量。该文件明确要求要切实保护参保人员利益,对次均费用、出院人次、出院人次人数比、住院报销率等指标进行考核。本文通过对医疗保险总额预付试点案例医院职工医保2013—2014年改革前后的主要医疗保险指标进行对比,分析得出总额预付实施的效果。通过对案例医院总额预付改革的实施效果研究,分析存在的问题和产生问题的原因,为该市总额预付改革措施的优化和推广提供意见建议。
1资料来源
本研究资料来源于案例医院支付制度改革的现场调研。选取一家二级甲等医院作为本研究的案例医院,收集的定量资料包括案例医院2013年1月—2014年12月的病案首页信息;收集的定性资料包括总额预付相关的政策性资料和访谈资料。
2研究方法
2.1定量统计分析
选择实施总额预付后的2014年该案例医院职工医保病人作为观察组,选择实施之前的2013年作为对照组。根据医院提供的病案首页信息,分析案例医院实施总额预付前后指标完成情况和医疗工作量及效率、医疗费用、医疗质量3个维度的变化情况。采用SPSS21.0软件进行统计描述和统计推断分析,改革前后指标结构的变化采用2检验。
2.2定性访谈
运用半结构式访谈的方法,通过对该市卫生局、医疗保险等部门的相关负责人进行定性访谈,了解总额预付改革的方案、政策实施的效果以及存在的问题;通过对医院的管理层人员、临床医务人员等相关人员进行访谈,了解医护人员对总额预付改革的认知、态度以及实施后其行为的变化等。
3结果
3.1总额预付改革实施基本情况
总额预付改革实施基本情况本研究的对象为总额预付城镇职工医疗保险(以下简称职工医保)的普通住院人员。截止2014年12月,该院纳入总额预付结算的职工医保病例共11191例,占全院同期出院人次的34.69%。总额预付职工医保的住院费用为5696.55万元,占同期医院住院费用的29.85%,比去年同期增加1850.82万元。
3.2总额预付指标完成情况
总额预付改革后,该院总额预付职工医保的统筹支出预算额和住院人次人数比未完成考核指标,且统筹支出预算额超出比例较高;出院人次和住院次均费用完成考核指标,如表1所示。另外,我们发现出院人次的实际值与考核指标相差较多,2013年的职工医保出院人次是7674人次,考核值比2013年低2500多人次,所以初步判断医保部门将该考核指标值定的偏低。医院根据上级医保部门下达的考核指标,并结合医院自身实际情况,给各临床科室下达相应的考核指标,主要是对次均费用的考核。骨科、普外肝胆科、胸心内科和神经外科4个科室超出考核指标,其他科室均完成考核指标。如表2所示,可以看出超出考核指标的科室全部为外科科室,因此外科科室考核指标完成的情况相对较差。但是几个考核指标完成较好的内科,如呼吸内科、心血管内科、神经内科、内分泌科,我们可以发现它的出院人次增长的幅度较大,而且其出院人次人数比也有较大幅度的上升,可以看出他们是通过分解住院来降低次均费用,从而达到完成考核指标的目的。
3.3工作量及效率维度的变化情况
在工作量方面,如表3所示,改革后职工医保的出院人次、出院人次人数比、手术例数呈现增长的趋势,且增长幅度比医院总体增长的幅度大,这说明改革后职工医保的工作量有所增长。在效率方面,如表3所示,改革后职工医保的平均住院日呈现下降的趋势,且下降幅度比医院总体下降幅度大,这说明改革后职工医保的效率有所提高。
3.4费用维度的变化情况
如表4所示,改革后职工医保的总费用呈现增长趋势,且增长幅度比医院总费用增长的幅度大;职工医保的次均费用也呈现增长趋势,但是增长的幅度比医院总体增长的幅度小。这说明改革后,职工医保的次均费用增长幅度变缓,但是总费用依然呈现大幅的增长趋势。
3.5医疗质量维度的变化情况
改革后职工医保的院内感染率和住院死亡率呈现增长趋势,其增长幅度比医院的增长幅度大;而II级伤口甲级愈合率下降幅度比医院总体下降的幅度大,如表5所示。职工医保改革前后的院内感染率、住院死亡率、II级伤口甲级愈合率经χ2检验,P值均小于0.05,其变化均有有显著差异。说明改革后职工医保的医疗质量降低。
4讨论
4.1总额指标完成情况及工作量的变化情况
总额预付改革后,对于医保部门下达的考核指标,医院没有全部完成,如统筹支出预算额和住院人次人数比。医保部门对于医院没有完成的考核指标,没有进行相应的惩罚;同样对于医院统筹支出预算额超出的636.2万元,也没有进行相应的补偿,由医院自己负担。该市2014年医疗保险定点医疗机构医疗服务协议中,明确指出住院人次人数比是指一定时期内,参保人员在某定点医疗机构的住院就诊人次与住院就诊人数(以出院结算为准)的比例,是监控医疗机构是否分解住院的主要指标。案例医院职工医保部分在改革后住院人次人数比呈现增长趋势,且增长幅度较大。通过访谈得知,在年终清算时,次均费用是医保部门的主要考核指标,依据医院的次均费用是否完成进行奖惩,因此医院采取了分解住院的方式来降低次均费用,以达到完成考核指标的目的。从各临床科室的完成指标情况中也可以看出,部分内科的科室(呼吸内科、心血管内科、神经内科、内分泌内科等)也是通过分解住院来完成考核指标。因此职工医保部分的工作量虽然有所增加,但是实际并没有数字显示的增长幅度那么大。
4.2总额预付改革后效率的变化情况
总额预付改革后,职工医保的平均住院日降低。由于前面的研究发现有分解住院的现象,所以在效率方面还进行了人数平均住院日的分析,以排除分解住院带来的影响,其结果仍然是职工医保的平均住院日比医院总体下降的幅度大。结合访谈资料得知,改革后,因为会对病人的次均费用进行考核,因此医院不会再出现拖延病人出院的现象,从而降低了住院病人的平均住院日,提高了医疗工作的效率。
4.3总额预付改革后费用的变化
改革后总费用呈现大幅度上升,而次均费用上升幅度却比医院的幅度小,结合前面的研究以及访谈资料得知,医院通过分解住院而降低了次均费用,实际次均费用依然呈现上涨趋势,因此总额预付对费用的控制效果并不是很好。
4.4总额预付改革后对医疗质量的影响
总额预付改革后院内感染率、住院死亡率上升,II级伤口甲级愈合率下降,说明改革后医疗质量下降。通过访谈得知医疗机构为了节约成本,会出现使用愈合效果较差、但价格相对较低的药品、耗材等,从而导致改革后的II级伤口甲级愈合率下降以及院内感染率上升的情况。
5建议
5.1医保部门需科学合理制定总额与指标
医保部门承诺参考近3年医疗机构服务提供和实际医疗费用发生情况,与案例医院通过“二上二下”的方式确定总额以及考核指标。但是在实际改革过程中,发现有些标准制定的不符合实际。如职工医保的住院人次为5123人次,而改革前的住院人次为7674人次,比改革前的实际人次低2500多人次,与实际相差过多。经访谈,医保部门在制订方案时,只参考了1年的报销数据,而且在与医院进行“二上二下”时,也只是在形式上做了的协商,并没有参考医院提供的事实数据,最终下达的总额以及一些考核指标大多数与医院实际相差1/3,而医保部门也未向医院做出相应的解释。因此医保部门在制定总额与考核指标时,应基于多年的历史数据,并认真听取、分析医院上报的情况,更加科学合理地制定总额与考核指标。
5.2医院需要进一步完善总额预付制的实施与考核方案
访谈中得知案例医院在实行改革前,做了大量的前期准备工作,通过积极地与有关部门配合、与科室管理人员协商、对实际情况分析以及参考历年的总体数据趋势等手段和方法,制定了相应的实施和考核方案。但是在具体实施后发现出现一些问题:一是不同的科室出现不同的情况,如4个没有完成考核指标的科室都是外科,而内科部分科室出现分解住院的情况。因此医院在制定考核指标时应充分考虑不同科室的特点,更加科学合理地制定考核方案。二是没有奖励措施,积极性低。医院在制定考核方案时,对各个临床科室只有惩罚措施,没有奖励措施,致使医护人员在执行方案时出现一定的抵触情绪。因此医院应建立科学合理的激励机制,奖惩结合,提高各科室医护人员控费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5.3完善监管机制,提高医疗质量
无论是上级的医保部门还是医疗机构,在总额预付的改革过程中,都把控费作为焦点,而忽视了对医疗质量的监控,从而导致医疗质量的大幅下降[2]。因此医保部门在完善改革方案时,要设计并实施医疗质量监管的考核评价体系。能在控制费用的同时,保证医疗机构的医疗质量不打折扣。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