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传统文化的文化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党的十报告强调,要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凝聚着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追求和无穷尽的精神财富,是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深厚基础,是建设中华民族精神家园的重要支撑。但当下人们对于传统文化的错误解读甚至种种文化庸俗化现象令人担忧。我们应努力学习和保护传统文化,深入思考并努力营造一个良好的文化氛围,把古老的中国传统文化发扬光大。
一、传统文化特点及其现状
任何国家和民族的文化发展都离不开一定的文化传承。传统文化是我们祖先劳动和智慧的结晶,体现在历史和社会生活的诸多方面。如诸子百家、琴棋书画、民间工艺等,无不昭示着华夏民族曾经的文明和强盛。中国传统文化有着延续性强、民族特色鲜明、内涵博大精深等特点。这就决定了我们对传统文化的解读不能随意娱乐化、肤浅化。在物质文明发达的今天,传统文化却渐渐淹没在快餐文化疯狂的包围下。
面对本该引以为豪的五千年文明史,本该深入每个国民灵魂的传统文化,我们却没有更加深入的了解,这正是因为对文化的普及工作不到位。一句传统,多少距离,请不要将历史沉淀的那些优秀传统文化装在那个叫做历史的匣子里。
二、以《百家讲坛》为例思考传统文化传播
面对中国传统文化传播不力、普及不广的现实,政府、主流媒体也担负起了复兴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责任。2001年中央科教频道开播的《百家讲坛》是一档普及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秀栏目,易中天《品三国》和于丹《说论语》等节目的热播也掀起了“国学热”和“论语热”。《百家讲坛》的出现可以看作是中国传统文化传播在当代的一个缩影,在传统文化传播的阵地上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百家讲坛》刚开播时收视率异常惨淡,甚至为零。其后清宫戏的热播使得阎崇年《清十二帝疑案》一炮走红。从刘心武揭秘《红楼梦》、易中天品三国、马瑞芳讲《聊斋》,再到于丹的《心得》,《百家讲坛》涌现了很多知识渊博,专业功底深厚的学者。他们以严谨的态度来对待学术,将正史、野史、古今中外经典言论以及自己独到的见解讲授给观众。
其成功处首先在于《百家讲坛》抓住了大众文化需求不断提高的时机。21世纪中国经济迅速发展,人民在物质层面的需求基本得到满足,转而追求更高层次的精神文化消费,《百家讲坛》应运而生。
其次,以电视媒体传播的方式很成功。信息化时代的文化传播必须采用现代化方式,如网络、电视等大众媒介。通过一对多的方式突破传统课堂模式,一个讲师面对成万上亿的观众,庞大的受众数量能高效快速的将一种文化观点传播到千家万户,并由此将传统文化植入大众思维,潜移默化地提高人们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度。
再者前期内容充实、质量很高,专家学者深谙电视媒体之道,既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又能正确把握专业知识与大众文化修养之间的差距。从曲高和寡的学术讲坛到接地气的内容形式,《百家讲坛》涌现出大批专家学者将传统文化推入大众视野。讲师们深入浅出地进行学术讲解,将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转化成大众能接受的内容。
随着节目的发展,《百家讲坛》也开始呈现出一些弊端。任何电视栏目的开展都以收视率为支撑点,《百家讲坛》也不例外。它的节目选题渐渐狭窄,最后因收视率下降提出放弃“百科全书”,重点强化人文类节目专题,使《百家讲坛》的题材局限于文史一家。同时《百家讲坛》后期在选人和节目制作方面没有严格把关,所选讲师水平参差不齐。有的专业知识底蕴不够深厚,有的甚至曲解历史、主观臆造,内容琐碎肤浅,与《百家讲坛》学术色彩浓厚的定位相悖。再者,其后期制作模式缺乏创新,发展后劲不足。传统文化的持续发展要有可以扎根的土壤,必须激发大众的兴趣并引导其探索研究。可自易中天《品三国》以来,许多后来者便纷纷套用其讲史模式,长期以来形成了“八股文”式的套路,以致节目质量日趋下滑,使得人们审美疲劳,观众流失量大。
三、让知识可感,让思想可触
历史是一个民族延续与发展的灵魂,优秀的传统文化更是灵魂的精髓。过去,现在与未来一脉相承,历史是我们的根。我们不要鲜活的病态,也不要僵尸的历史,而是要实在的、有意义的、可知可感的传统文化,也就是要赋予传统文化新的生命。那么,传统文化究竟应该如何传播呢?
首先,找到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的契合点,将传统文化融入现代文明之中。让优秀的传统文化为社会精神文明建设服务,与时俱进,赋予传统文化新生。我们要拥有历史的眼光,兼具国际视野,并结合中国国情加以阐释。如易中天《品三国》用通俗的语言解读历史,为受众的理解认识提供一个更加开阔的视野。
其次,加强传统文化的研究深度与普及广度。凡一国文明,本国定会有许多专业或非专业人士对其进行深入研究,有深刻的理解与认识。普及广度即增加文化的认可度,只有让文化具有生命力,才能让每一个国人充满民族自豪感并将其发扬光大。通过网络、电视等大众媒介或手机报等形式,让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与文化消费者普遍联系,更好地向大众普及传统文化。还应从小学教育开始开设国学课程,营造一种诵读经典的氛围。
最后,政府的决策是社会发展的导向,政府将文化建设尤其是对传统文化发展的重视提高到一个新的层次,并将发扬传统文化落实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使发展优秀传统文化成为国人的共识。教育是立国之本,传统文化传播也要“从娃娃抓起”。在文化建设中加大科研投入,让中国拥有更大的专业学术的人才力量。同时,社会主流媒体对公众和历史负责并进行正确引导,弘扬正确先进的价值观与文化观。此外,社会成员也要自觉担负起弘扬传统文化的责任,无论是学校、家庭还是大众传媒,都应加强对传统文化的传播和弘扬。
四、小结
《百家讲坛》的发展过程告诉我们:传统意味着历史,要用历史的、发展的眼光来审视、定位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体系,应坚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古为今用、推陈出新”的原则。传统文化的传播是一个长期而且艰巨的任务,绝非一朝一夕所能达成。我们要在现有的基础上,用更加开阔的视野和更专业的精神对待,不断继承发展。同时又不能离开社会群体孤立创造,孤芳自赏。只有让更多人关注传统文化,以负责任的态度对待历史,保护好中华的灵魂,才能让子孙后代为中华几千年的历史积淀感到光荣并不断的传承发展。
项目来源:西华大学“西华杯”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项目
参考文献
[1] 陈啸.《百家讲坛》步入衰退期的表现及产生原因[J].科海故事博览.科技创新.2012年7期
3月5日,参加北京团审议政府工作报告时,问了一句:“你们都看网上时髦的那个剧,叫什么星星?”
记者追问的那个“星星”和提及的这个“星星”,是一部热播韩剧:《来自星星的你》。它于2013年年底在韩国首播,在中国视频网站的播放量已超过10亿。微博上,“星星迷”群体不乏大批当红明星;现实中,有粉丝在某报买下一个整版,向主演表白。本剧还带动了服饰、餐饮、音像、图书、旅游线路、通讯软件等相关产品的热销。
为什么来自境外的“星星”之火,能够在文化产品极度丰富、观众口味日益刁钻的今天,获得国人如此高的关注与认可,竟成燎原之势?仅从该剧分析,不难总结出演员、剧本、运作、互动等各个方面的成功之处;韩剧能够在中国长盛不衰,与韩国政府对文化输出的持续支持、韩国文化产业运作的成熟等因素相关,而打动心灵、形成长时间吸引力的关键力量,则是“文化”―正如所说,韩剧“内核和灵魂,恰恰是传统文化的升华”。
的确,韩剧里边,有许多让中国人会心一笑的“他乡故知”,这源自中韩两国之间悠久的历史文化渊源。
传播和吸收:中韩间的文化交流
据文献记载,韩国所在的朝鲜半岛与中国的交往,可以追溯到商周之际的箕子入朝鲜,如此算来,至今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了。
当时,中国是最早进入文明的国家,古代中国创造的光辉灿烂文化,以其强大的辐射力和巨大的磁场力,吸引着朝鲜半岛,并全面深刻地影响着其文化发展。也就是说,古代中、朝间的文化交往,主要是中国的传播,以及朝鲜半岛的吸收和融合。这就使得两国在政治文化、价值观念、哲学思想、文学艺术、风俗习惯、道德伦理等方面有许多相通的地方。
1. 汉字的传播和使用
韩国古装剧常常会出现主人公读汉文著作、室内悬挂的字画上题写汉文的镜头,这是符合历史事实的。因为在相当长的时间里,朝鲜半岛是用汉字进行书面表达的,他们看的也是汉文书籍。一直到15世纪中期,李氏朝鲜王朝(1392―1910)第四代君主世宗国王创立朝鲜自己的文字―谚文,朝鲜使用汉字的历史才逐渐结束。
汉字何时开始传入朝鲜半岛,没有明确的记载。从理论上推断,箕子入朝鲜后,或许就已经将中国最早的文字―甲骨文带了过去。不过,从朝鲜出土的各种中国钱币上的文字来看,最晚在战国时期,汉字就已经传入了朝鲜。两汉时期,随着中央在朝鲜半岛设置四个郡,汉字已成为朝鲜半岛北部地区普遍使用的文字。
魏晋南北朝时期,朝鲜半岛进入高句丽、百济、新罗三国鼎立的时代。当时,位于北部的高句丽已有用汉字记事的著作《留记》,另外,汉文文献如“五经”(《诗》《书》《易》《礼》《春秋》)、“三史”(《史记》《汉书》《东观汉记》)、《三国志》等,已十分流行。南部的百济,同样使用汉字,考古出土的百济宁王余隆墓中的墓志和买地券,都是用汉字写成的,特别是墓志的行文风格也与中国南朝的墓志相似。同样位于南部的新罗,接受汉字略晚一些,但由于国王的重视,汉字很快普及,还涌现出了许多擅长写汉文的人,强首就是其中的代表。他尤其擅长外交文书,所写《答唐行军总管薛仁贵书》,堪称佳作。
唐朝时,新罗统一朝鲜半岛,并积极吸收唐朝文化,汉字作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大量地融入朝鲜语言之中。这一时期,新罗制定了一种“吏读”,其方法是借用汉字的音或义,来标记新罗语,从而方便人们对汉文书籍的阅读。与此同时,新罗学者的汉字情结更为浓厚,表现为对汉字书法的青睐。金生就是书法家中的佼佼者,时人称其隶、行、草皆入神,其作品《昌林寺碑》还传入中国,元代书法家赵孟看后发出了“何地不生才”的感叹。
15世纪,朝鲜发明了谚文,其笔画类似汉字却非源于汉字,但它在语音和结构上则深深地受到汉字的影响。特别是结构,由于谚文是以字母音纵横组合成音节文字,因此它的字形仍然带有汉字方块字的特点,这是中朝文化交流的产物。
2. 儒学的东传
今天,有人说“韩国是个典型的儒教国家”,可见儒学在朝鲜半岛本土化程度之深。儒学在朝鲜半岛的传播过程,大致可以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在14世纪末以前,传播的内容是汉唐儒学。西汉武帝时期,推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尊孔读经蔚然成风,不仅在京城设立太学,而且在地方也设立学校。如此,朝鲜北部的“汉四郡”自然设有儒学。进入三国鼎立时代后,儒学最早传入高句丽。据史料记载,高句丽的小兽林王建立了“太学”和“扃堂”,教授“四书五经”等儒家经典。百济也较早地接受了儒学,特别是百济人王仁还把儒家经书带到了日本。新罗接触儒学相对晚些,值得一提的是真兴王在位时,将新罗自身的文化传统与儒学、道教和佛教融为一体,创立了黄郎道,其中儒家事君以忠、事亲以孝、交友以信的思想,就被拿来作为一种基本的道德修养。新罗统一朝鲜半岛后,儒学得到进一步发展,推行了“读书三品出身制”,即以熟悉儒家经典的程度来选拔官吏。为了推动学习儒学的热潮,新罗还派许多贵族弟子留唐学儒。到了高丽时代,儒学得到了更大的发展,创立了国家最高学府―国子监,还实行科举,把儒学经典列为考试科目。
第二阶段在14世纪末以后,传播的内容是程朱理学。此时,随着朝鲜李朝“崇儒排佛”政策的确立,儒家思想开始在朝鲜半岛占据主导地位。讲到理学在朝鲜的传播,就不能不提16世纪朝鲜理学家,素有“朝鲜朱子”之称的李退溪。他远承孔、孟,近守朱子的遗教,注重德治,以孝、悌、慈为本,是朝鲜朱子学的集大成者,并开创了退溪学派。至今,李退溪在韩国仍家喻户晓,韩国政府为了纪念这位思想家,将其头像印在了1000元的韩币上。此外,韩国首尔钟路区北部还有一条退溪路。
儒学的传播对朝鲜传统社会的思想政治、道德伦理、文化教育、民间礼俗等方面都产生了深远影响。例如,朝鲜李朝时期遵循儒家经典,模仿中国的官僚制建立政治体制;在道德伦理方面,是以儒学的“仁”与“礼”作为道德规范,提出对父母尽孝道是“天之经、地之义、民之行”的观点。直到今天,韩国社会仍把尊敬长者和服从长者,视为最值得称赞的美德之一。再如,随着传统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思想的深入人心,使朝鲜半岛十分重视教育、知识、人才和道德修养。今日韩国人重礼节、长幼尊卑有序、群体观念等就是这方面的反映。
3. 其他影响
朝鲜半岛早期人们没有姓氏,是从中国传过去的。今天韩国的一些大姓,像金、朴、卢、洪等,都是唐朝时从中原地区传到朝鲜半岛的。
端午节、中秋节、春节这样的节令,也传到了朝鲜半岛,就连习俗都与中国很相近。像中秋节晚上要与家人一起赏月,春节要全家人团聚、亲朋好友互相拜年,等等。
在服饰上,朝鲜半岛很早就开始接受中国的服饰风俗,无论是官服还是百姓的服装,都有着中华风。像高丽时代百姓服饰颜色大多为黑白两色,这是与中国宋朝百姓的服饰特征相类似的。
在饮食上,朝鲜半岛由于受儒家民本思想的影响,随着医药学的发展,开始形成与中国一样强调中医理论的“食疗法”,像电视剧《大长今》中就有很多“食疗”的情节。另据研究发现,朝鲜半岛以大米为主食、泡菜为副食的饮食结构与中国南方居民很相似。而且,饮食的礼节、宴会的仪式也深受中国古代礼法的影响。
其他像居住、婚丧嫁娶等,朝鲜半岛也无不受中国文化的影响。
可见,随着几千年来的交流与融合,以及朝鲜半岛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借鉴与发展,使中韩两国文化之间有着较大的共通性,这是中国观众对韩剧更容易接受的原因所在。
反思:中国的文化强国之路
引言
宗教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出现的一种文化现象,属于社会意识形态。主要特点为相信现实世界之外存在着神通的神秘力量或实体,该神秘统摄万物而拥有绝对权威、主宰自然进化、决定人世命运,从而使人对该一神秘产生敬畏及崇拜,并从而引申出信仰认知及仪式活动,宗教进入满族后与满族的传统文化互相影响、吸收,对中国古代社会历史,对哲学、文学、艺术等其他文化形态,都发生了深远的多方面的影响,自从宗教传入满族之后,对满族的各项传统文化起到了深远的影响,使得传统文化的各个方面都受到了宗教文化的教化和影响,宗教文化的进入极大地开拓和扩展了满族传统文化,给满族人民带来精神愉悦和心理满足的同时,也使得宗教文化自身获得了充实与丰富。本文根据历史事实和文献纪录进行整理、总结、描述和说明宗教文化对满族传统文化的影响。
一、宗教文化对满族传统文化中的政治主张的影响
宗教文化与满族传统文化政治方面间的关系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宗教作为一种主张出仕的思想也成就了满族传统文化中政治思想。宗教文化中主张的政治思想是视富贵如浮云、视权位为云烟,主张民贵君轻、以民为重,而满族传统文化中的政治思想恰恰是主张“身教化民”,提倡统治者通过身教来传达道德思想,更好的规范民众的行为、维持统治。
宗教文化与满族传统文化中的政治的关系,不仅仅局限于接受一些政治主张和态度,而更多的是一种政治统治思想的接纳与发扬,通过一种哲学思想、宗教观念间接地作用于社会现实政治,满族传统文化中的政治文化对宗教文化也是一种批判性的继承,这也为我们更好的探究对民族文化产生的影响提供了一个重要途径。
二、宗教文化对满族传统文化中的民俗习惯的影响
宗教文化在满族中影响最大的在于宣扬善事有报、恶事有惩的思想,宣扬一种轮回思想,这也慢慢的渗透到满族传统文化中的民俗习惯,逐渐成为了满族的民俗信仰,使得满族人民相信世间有灵、相信菩萨、相信神明的保佑,因此形成了对神灵、菩萨的崇拜与尊崇,对鬼神的敬畏与相信。
满族传统文化中提倡庙神膜拜,供奉一些神灵来保佑自己平安健康、保佑庄稼丰收兴盛,这也与宗教文化的进入所带来的影响密切相关,宗教宣扬一种善行、善念的为人处事之道,给人们一种思想和行为上的约束,因为相信所以害怕、因为害怕所以敬畏、因为敬畏所以尊崇,进而产生一种由内而外的敬仰,这也对满族整个民族气质的提高和民族精神的强大提供了帮助和可能。而满族传统文化中尊崇人死后与自然合二为一,回归自然,这与宗教中的“从自然来、回自然去”的思想一致,是人与自然同本同源思想的进一步深化,也是宗教中的轮回观念的一种体现。
三、宗教文化对满族传统文化中的艺术成就的影响
无论是宗教文化还是满族传统文化,艺术都是宣传的最有效手段和方式之一,宗教宣传调动艺术上的形象思维,通过佛、菩萨等艺术形象,以期引起人们的惊奇、畏惧、崇拜和信仰。正如满族传统文化中对天神的敬仰、对地神的崇拜,宗教文化使得满族传统文化中的精神信仰有了更进一步的确认和保证。而宗教中把一切艺术形象神秘化,满族的传统艺术文化深深根植于东北传统文化的肥沃土壤和根基中,有着悠久的历史、丰富的内容、卓越的风格和独特的个性,是白山黑水间传统文化的具体表现。
任何一个民族的传统文化都有着其民族精神,可以说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之魂,支撑着这个民族形成、发展、壮大,并对该民族人民的性格的养成、气质的形成都起着重要的变化,让一个民族在不知不觉中改变着、前进着,这种改变不是流于形式,这种前进不是浮于表面,而是一种渗透骨髓的接受、是一种深入心灵的接受。满族传统文化以其独特而优秀的基本精神和价值内涵名播古今中外,也让世人直接感受到满族独特的民族性格,而在这种传统精神形成的过程中,宗教文化起到了功不可没的作用,它从思想上直接作用于满族人民,使满族传统文化在发展演变中潜移默化的接受宗教文化的熏陶和影响,
研究一个民族的传统文化有利于弘扬一个民族独特的民族精神、有利于培养一个民族积极的民族心态、有利于开拓一个民族全新的民族格局、有利于继承一个民族优良的民族风气。这就是我们研究满族传统文化的意义所在。而宗教的进入,可以说,给满族传统文化带来了一丝新气、注入了新的活力,使得传统在崭新的基础上更提高、使得崭新在为传统服务时也获得了自身更好的发展。
满族是一个睿智向上的民族,满族的传统文化也是一种博大精深、影响深远的精髓式文化。满族在保留自己民族传统文化气质的前提下,吸收先进的、积极的、优秀的宗教文化来优化完善自己本民族传统文化的劣性和缺点,这对一个民族传统文化的繁荣与发展也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 释大愿.贾海涛.佛学与文化论集[M].宗教文化出版社.2011
中国的传统文化产品由于文化和历史积淀非常厚重,这本来是优势,却恰恰是这种厚重的文化积淀,让传统文化产品的市场一直无法定位。加上西方国家向发展中国家大量推销其文化产品,一方面获得了可观的经济回报,另一方面,随着文化产品的大量输出,文化产品附带的文化背景、价值观以及精神信仰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国人的生活。我国传统文化产品的发展空间和发展过程受到了挤压,发生了异化,在狭小的空间里挣扎。
过度商业化,文化基因缺失。传统文化产品的发展迷失在市场经济的浪潮中以及西方文化的浪潮中。由于传统文化产品的制作工艺复杂,所用原材料珍贵,经营者受经济利益的驱动,用低劣的材料来制作传统文化产品,影响了传统文化产品的声誉。例如藏族唐卡,这是一种用天然矿物质制作的艺术品,唐卡因保存千年不变色而闻名于世,其主要功劳就归功于唐卡极其考究的颜料。唐卡颜料为天然矿物质原料,好的唐卡制作时间需要一年左右,售价要10万甚至20万元以上。随着世界上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唐卡的价值,唐卡的商业价值也引起了商家的追逐。目前,市场上已出现了大量靠机器印刷、批量生产的使用聚丙烯等广告颜料绘制的唐卡,每幅售价20元左右。伪劣唐卡的出现导致唐卡的文化基因受到扰乱,精神特质缺失,阻碍了唐卡的健康发展。
艺术品沦落,文化定位不当。传统文化产品作为观念形态的产品,随着人们的关注进入市场,并具备了一定商品的属性,于是文化产品渐渐定位迷失,艺术品沦为商品,规模批量生产。目前,中国传统文化产品呈现出全国各地趋同的现象,导致自身经营陷入困局。在湖南长沙,湘绣门店充斥老虎、狮子、荷花、竹叶等。在四川成都,蜀绣作坊遍地,“芙蓉鲤鱼”、“大熊猫”遍地开花。在河南洛阳,龙门石窟外的商业街里,入市的公路两旁,三彩骆驼、三彩马集群式地摆放。在上海枫泾、朱家角、七宝古镇,丝织品雷同。在北京,10元钱的北京景泰蓝镯子遍地可见。
品牌效应差,市场竞争力弱。中国生产传统文化产品的企业多数为私营企业,生产规模小。在品牌力上,这些企业不懂营销,现代文化底蕴更是不够。专业人才缺乏,生产技术落后,专业市场管理混乱,缺乏法律法规的保护和约束等许多问题亟待解决。小作坊式的经营方式,使传统文化产品的生产过于关注产品的经济价值,在定位上容易舍弃传统文化产品深厚文化底蕴的艺术特质,加上作坊式生产的资金、人力不足,品牌效应差,直接导致作坊式的生产经营陷入经济困境。洛阳唐三彩在历史上和当代都享有盛名,由于受到经济利益驱动,洛阳地区唐三彩的工厂作坊一度发展到300多家,各商家沿路摆摊,唐三彩的生产变成了流水线的作业,严重损害了唐三彩独特的文化特质,使当地的唐三彩产业曾经受到很大打击。
传承与创新
对于老祖宗给我们留下的传统文化产品,我们要传承,还是要创新?
传承,传下来,继承。承,要有创新。如果没有创新的原动力,传统文化产品市场的发展只不过是一句空话。传统文化产品创新要按市场需求来加以变化,注意其适用性和审美性,开发要有的放矢,适销对路。现在的市场需求对品种、工艺及绿色环保的要求越来越明显,具有个性化,创造性、造型新颖独特的文化产品越来越受到关注。
时代在发展,现代消费者的文化价值观在发生着变化,经济格局正在向经济全球化发展,此时过多地强调文化诉求的多元化,反而不能迎合消费者的价值需求。这就需要对产品重新定位,产品密切结合传统文化,深度挖掘产品背后的文化价值,让品牌核心价值与消费者的价值趋向一致。
伴随着我国经济的长足发展,消费者对于文化消费的观念也在逐步发生着改变,消费行为日趋理性。中国传统文化在群众中有着很好的文化基础,潜在的消费群体众多,具有民族丰厚文化底蕴的传统文化产品非常容易受到消费者的青睐。近年来,对于传统文化产品的消费逐渐升温,特别是对于传统文化产品的消费行为带有投资的色彩。
北京荣宝斋,这家老字号企业在2009年春节期间一个月的时间里,销售额高达5000多万元。荣宝斋的木版水印技术和装裱修复技艺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在木版水印事业的发展方面,荣宝斋十分注重“活态”的传承与发展,创建了木版水印工艺坊,打破了传统木版水印产品单一销售的格局,建设了一个集展览、表演、互动、销售于一体的综合性的文化氛围浓厚的销售环境,通过文化认知提升消费者对于传统文化产品的文化艺术价值的理性认知,并通过观看现场演示促进消费者对传统文化产品的感情融入,从而促使消费者在文化体验的过程中完成文化消费的行为。同时,荣宝斋依托自身品牌的优势,开展传统文化产品的集约经营,建立高品质的俱乐部,实施会员制来保证传统文化产品的文化品质与质量。
2008年,汴绣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汴绣古称“宋绣”,源于北宋,以精致、高雅、秀丽的风格闻名于世。开封汴绣艺人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创作的绣品《清明上河图》,令无数人为之倾倒。进入新时期,开封汴绣审时度势,准确定位,多种手段、多个渠道促进了汴绣事业的再度繁荣。汴绣通过构建文化体系促进整个行业的发展,借力政府的行政优势,组织学术界、历史学家以及汴绣传承人对汴绣的传统文化艺术内涵进行深度挖掘,并在此基础上将传统文化与当代社会风尚进行结合,主动地吸收多元的文化因素,丰富自身的文化内涵,拓展文化表现的空间与题材,并利用新的科技手段,服务传统工艺,大力开发新的刺绣技法,增强传统文化艺术品自身的造血功能,促进汴绣文化的再生。
重生与发展
传统文化产品有着传统文化内涵的特质,但文化产品一旦进入市场,必然带有一般产品的性质,遵循市场经济规律的作用。因此,传统文化产品既要充分体现传统文化的价值,又要不被市场淘汰,并要获得更大的经济效益与发展空间,就必须注重产品价值链的研究,做好传统文化产品的开发与营销。
品牌塑造。通过打造优秀的传统文化品牌促进文化产品的发展,是目前较为普遍的做法。营销界多通过干预消费者对于品牌的认知,来促进品牌的营销。这其中包括打造品牌知名度、塑造品牌的表现、营造消费者对于品牌的情感以及促进消费者与品牌产品之间的共鸣等几个环节,主要是通过对品牌旧有文化内涵的深入挖掘以及新的内涵的构建两个渠道来实现。深厚的文化底蕴作为传统文化产品品牌的核心,打造品牌是传统文化产品文化延续与文化创新的过程,传统文化产品的高品位与品质则是保障优秀文化品牌塑造的关键。
钧瓷始于唐,盛于宋,以“入窑一色,出窑万彩”的神奇窑变闻名于世。河南禹州是中国钧瓷之都,近年来,禹州钧瓷在保留优质传统文化基因的基础上,不断创新,邀请中国文化泰斗、美术大师为钧瓷的创意发展献计献策,糅合提炼中国文化中的精髓,提升钧瓷的文化品质和艺术魅力,努力把钧瓷打造成高端的文化礼品。目前,孔家钧窑设计的“丰尊”等珍品成为国礼,并被多家知名博物馆收藏。2008年禹州市的专利造型和项目就近200个,先后有22种360件钧瓷珍品被作为国礼赠送,禹州钧瓷实现了跨越式发展。
集约经营。以往,传统文化产品在经营模式、营销方式方面大多停留在作坊式的小农形态,文化品质低,资金少,人力不足,营销理念落后,抗风险能力差。集约经营以整体的形式“抱团”出击,可以有效提高市场占有率,最大限度地降低成本,并实现效益最大化,易形成规模化、产业化。景德镇制瓷历史悠久,瓷器产品质地精良,有“陶瓷之都”的美誉。景德镇陶瓷依靠旧有的资源优势,对陶瓷生产进行“活化”生产经营,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显著。目前在景德镇国家级、省级瓷文化产业示范基地,陶瓷文化创意产业实体遍地开花,仅陶瓷注册品牌就有200余个,创意品牌众多,既有中国传统因素与现代艺术审美结合的高端“法蓝瓷”品牌,也有介于实用性与艺术性之间的“景德烧”品牌,还有极具传统文化意蕴的“真如堂”品牌。
1、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成果根本的创造力,是民族历史上道德传承、各种文化思想、精神观念形态的总体。中华传统文化,依据中国历史大系表顺序,经历了有巢氏 、燧人氏、伏羲氏、神农氏(炎帝) 、黄帝(轩辕氏)、尧、舜、禹等时代 ,到夏朝建立。之后绵延发展至今。
2、中华传统文化主要由儒、佛、道三家文化为主流组成。传统文化不仅思想深邃圆融,内容广博;更重要的是,儒家、佛家、道家三家文化,高扬道德,为国人提供了立身处世的行为规范,以及最终的精神归宿。儒家以仁义教化为核心,为历代儒客尊崇;道学以顺应自然为核心;佛学以慈悲、大爱、解脱为核心,强调“诸恶莫作,众善奉行。
(来源:文章屋网 )
本期所搜集到的新闻事件,都和传统文化有着无法割裂的联系。无论从哪个角度看,你都会找到不错的思考切入点。这是一种很好的锻炼机会,只有保持着敏锐的发现问题的观察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才能在写作中另辟蹊径,写出不同一般的优秀之作来。
(一)“折腾”名著还是羞辱传统文化?
在足球场搭建“倒塌”的大观园、四位“宝玉”轮番上场、“薛蟠”说起了上海话、奇异的服装造型……大型全景舞台剧《红楼梦》在第九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上首演。这出号称投资2000万元人民币的剧目,对原著内容进行了颠覆性的改编,舞台表演上也是标新立异。然而,如此费尽心机的“艺术创新”,引来的却是众多批评的声音,再一次引发了对名著经典改编的诸多争议。
近年来,重新解读传统经典成为一种热潮。以至于有人写诗批评说:“江湖代有才人出。扬名立万争朝夕。重拍风起遍地坑,名著新注乱失蹄。”确实如此。而且。遭劫的不只是《红楼梦》。我国四大名著都不同程度地被颠覆被折腾。
我国的四大名著,不仅是我国的文化财富,也是世界文化遗产,其中许多人物都有其特定的含义,虽然不至于说动一字就能影响名著的价值,但乱改、恶搞名著的行为,无疑是在糟蹋名著,是在丑化我国的文化经典。时下,解构名著,颠覆正史,戏说人生,制造流行之风,令人深思。据介绍,舞台剧《红楼梦》融合话剧、舞蹈、歌曲、戏曲等多种艺术形式,聚集了近30位影视、戏剧、歌舞明星扮演主角,演员阵容堪称不凡。然而,由于这样的《红楼梦》与曹雪芹的《红楼梦》相去甚远。与观众心目中的《红楼梦》相去甚远,观众根本不买账一“那衣服好像布袋戏啊!”“简直是自娱自乐的恶搞啊!”以至于演出开场时的七成上座率。到《红楼梦》曲终人散时,只有两三成观众。
多维品读
1、我们要尊重传统,宏扬传统。一些文学名著是我国古典文化的精华,我们要尊重它们。弘扬它们的特有的价值。任意颠覆名著、折腾名著、恶搞名著更是不应当的。这样不仅严重损害了“四大名著”的形象,也糟蹋了名著的人物形象和思想。败坏了名著在青少年心中的形象。对待名著。我们要像六小龄童所说的那样:“名著可以改编,但是要有底线。不能瞎改。”
2、恶搞不得人心,观众自有评论。随意“创新”“恶搞”的大型全景舞台剧《红楼梦》到底是不得人心,“以至于演出开场时的七成上座率。到《红楼梦》曲终人散时,只有两三成观众”。上座率是他们的关键。如果我们的观众有是非评价标准。有良好的价值观。反对他们的戏。不去看他们的戏,他们也自会偃旗息鼓。
3、我们要力克浮躁。眼光放远。目前之所以会出现这种任意颠覆名著、折腾名著、恶搞名著的做法,与一些人受钱的操纵,目光短浅有极大的关系。文艺界和出版界都要力克浮躁,将目光放得更长远些,把经典名著看做抚育我们成长的精神食粮,不要为眼前的利益所诱惑,把经典名著的改编仅仅当成纯娱乐、纯商业的行为。文学界和出版界应该多一份历史责任感,多一份文化担当,做个无愧于历史、无愧于良知的守望者,弘扬传统文化,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二)中国人不要让文化哭泣
当“大唐第一古惑仔”堂而皇之地登上大雅之堂时,那“秀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的豪迈与“天生我材必有用”的自信终化为泡影,飘散,飘散。
当“骗财骗色包二奶”的条幅招摇过市时,那圣洁的“凤求凰”的爱情随着历史的逝去也褪去了色彩。
当“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孔明先生被冠以中国最虚伪的男人时,我看到历史那双哀怨的眼睛。我听到文明在长叹。
余光中说,用了千年的文化,还是觉得不够用。可我们,却连传承的文化也无法守住。
在新加坡,孔子被奉为“至圣”,被人们竞相朝拜,外国人甚至称“21世纪的文化是中国几千年前的儒家文化”。可在国内,我们又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孔子是怀抱理想的狗?甚至有北大教授公开言称“一个姚明。一个章子怡比一万个孔子都有效”!这是怎样的悲哀!拿他们和孔子做对比,本身就是对传统文化的曲解和亵渎。教授犹言如此,常人又何以堪?
韩国改首都“汉城”为“首尔”。究其原因不过是“汉城”听起来容易被误认为是中国的城市。可我泱泱大国,传承了几千年的“龙”图腾,仅仅因为英语翻译意为凶猛的、残忍的。就有教授蠢蠢欲动,想要篡改“龙”图腾!我们是龙的传人,又怎能允许如此数典忘祖的行为发生!为纪念屈原而形成的端午节竟被韩国申报为文化遗产,可我们又在欣然钟情于什么呢?中华大地上,圣诞节,情人节。愚人节……泛滥成灾。如果有一天,我们连什么时候是春节都忘了,那又何尝不是被西方殖民?!
骄傲无知的现代人,我们在消去贫穷的同时,又失去了什么?雷锋做好事过度劳累致死?被石子绊倒堵住了敌人的枪口?被炸药上的双面胶粘住了来不及跑掉?刘胡兰面对敌人的刺刀,甩甩头发说“我爱拉芳”……种种恶搞,次次颠覆,不仅是对历史的侮辱,更是对文化的践踏与摧残!一个不能守住自己优秀文化的民族。必将匍匐于其他民族的脚下!
多维品读
1、我们要守住传统文化的根。青年人追求时尚无可指责。他们可能只是没有认识到,一个国家如果没有高科技可能会导致亡国,如果没有传统文化却可能亡种。所以我们要加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教育和宣传,要守住民族文化的根。传统文化是我们民族文化的根。守住我们的根也就是守住我们民族共同的精神家园。
2、我们要尊重善待传统文化。如果我们没有深入地去理解自己的传统文化就妄自菲薄,这是对自己民族和自己的不尊重和蔑视,犹如对优缺点并存的父母的鄙视和唾弃!对待传统文化我们要以一颗尊重和善待的心来面对,要吸其精华,去其糟粕,这样既能充分发挥我们传统文化的魅力,又可以有效地吸收外来文化。
3、“文化人”要做好的榜样。一个北大教授居然说出“一个姚明,一个章子怡比一万个孔子都有效”这样的话来,实在让我们感到可叹、可恨、可恶。在宏扬我们的传统文化上,那些文化人的任务是做好榜样,对广大的民众作好导引,这是他们应尽的职责,也是他们的任务!切不可信口胡言,你须知。因你是文化人,你的一言一行对民众都起着重要的影响。
(三)让文化经典成为良师益友
近日,读一本“口袋书”成为山城重庆的新风尚。这本名为《读点经典》的小册子,每月一辑,包含古今的经典语录、诗词佳作和散文精粹。由于开本小巧,
方便携带,小册子一经推出,便成了重庆许多党政干部和中小学师生随身携带的“口袋书”。重庆近6000名市级干部和2万余名各级干部几乎人手一册。文化经典小册子在重庆受到热捧,折射出了文化经典在当前社会中的特有价值和魅力。
文化经典,是一个民族文化精髓的集中体现。经过千百年的锤炼,文化经典世代相传而广受赞誉,足以说明其深厚的价值和无可替代的作用。读文化经典,可以感受我们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深入了解我们民族的性格和秉承的价值理念。机关干部读文化经典,不仅可以增强自身的文化认同感和归属感。还可以从文化经典中汲取智慧和理念,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和工作能力。同时,机关干部对经典文化的传承和发扬肩负着更多责任。对机关干部来说,阅读文化经典既是一种良好的个人修养,也是职业责任的内在要求。
“学贵精不贵博。知得十件而都不到地,不如知得一件却到地也。”阅读文化经典,需要有深挖、钻研的态度。郑板桥曾说:“读书以过目成诵为能,最是不济事。”阅读文化经典,需要透过这些经典名句,去体味其中蕴含的深刻内涵,体察经典文化思想中的精髓和智慧。“学其义,忘其象。”对于机关干部来说。更要结合当前社会实际、结合工作实际开展阅读活动。不能满足于背诵个别经典名句。对待文化经典,要坚持用联系实际的眼光来看待,才能充分发挥独特功效。
多维品读
笔者认为国学的针对对象是中国传统文化。文化在整个历史中是非常重要的载体,其中有好的文化,也有坏的文化,而文化又沉积在历史当中,历史又是国学的最核心的东西。同时笔者认为,沉积在中国历史当中的中国文化,就是国学,就是国学的概念要义,虽说到现在大家也没有一种认同的说法,因此每个人对待国学的态度也不相同。近百年来,西方文化成为主流文化传播,深刻地影响到我国的本土文化,因此也产生了西方文化和中国本土传统文化之间的差异,中国人最初接触西方文化时是用新学和旧学、中学和西学这样不同的名字来区别的,延展今日。后来又提出国学的名词,其实也就是中学,也可以说是一种旧学,因为它是国产的,不是后来才来的。就如同中国的传统绘画称国画,中国的传统武术称国术,中国的传统戏剧称国剧,中医称国医。
要分清国学中需要继续发扬和摒弃的部分,就是分清哪一种文化是适用于现在的,哪一种文化已经不再适应于现在。在我国5000多年的历史长河中,之所以中华民族成为世界上最讲究礼仪廉耻,最讲究孝义仁悌的民族,其实就是有一种深深的民族文化所制约着,这种文化其实就是国学当中的儒家思想,我们要继续保持这种思想的制约,甚至要努力的将这种思想传承下去,因为几千年的历史也证明了,讲究礼仪廉耻,讲究孝义仁悌没有错,这是一种积极的人生观,一种积极的生活态度。而我们要摒弃什么呢?国学当中的封建思想,这也是一种文化,至今依然有人被这种文化的封建思想所左右着,比如男尊女卑,比如官尊民卑,在一切讲究平等的现代社会,这种思想已经不会被社会所接受,不会被人民所接受。因此,我们在发扬和继承国学的同时,要坚决的将这些已经不再适合当今社会发展的文化思想摒弃。
传承国学的发展,继承国学的精粹,可以说对每一个中国人都有着积极的意义。最初在我国,国学的继承就是从小学开始的,比如我国的国学大师章太炎先生就是以传统的小学作为国学的基础。小学是中国古代的文字、音韵、训诂的学问,也就是阅读古籍基本的方法。从这里入手,再学经、史、子、集四部,章太炎认为这就是国学。这样说有没有道理?当然有道理。中国文化的传统,如果我们追根求源,都在这里。这都是传统的发展,到现代,有不少国学研究者,如北师大的于丹教授,就强调从国学的现展角度理解。这些都是不同的,所以说这些知名学者研究的路线、范围不一样,更重要的是研究的态度、目的也不一样。但是总体来说,国学的发展目的是弘扬传统文化,把优秀的成分传承下来,从这方面讲,每一个研究国学,传承国学,学习国学的人,都有着积极的意义。
全球化不等于西方化
虽然西方由于历史的发现在经济方面已经处于领先地位,他们的现代化进程要比我们来得早,但是不能以西方国家长期的文化积累所形成的文化观念价值尺度作为唯一的标准来要求其他国家。德国学者黑格尔在他《历史哲学》一书中说了一段非常精辟的话:“中国历史作家的层出不穷、继续不断实在是任何民族都比不上的”。也就是说发展中的中国历史悠久,有13亿以上人口大国,我们也应该在不断改革开发的同时,保持和发扬我们自己的民族特色。从现代化的角度来审视传统文化,目的是使我们能够更好的在全球的趋势当中、在经济领域、政治领域、民主进程各方面不断进行改革的同时,也要发挥民族的特点,以保证我们能够永远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这一点很重要,黑格尔还说:“中国人具有最准确的国史……中国凡是有所设施,都预备给历史上登载个仔细明白”。中国古代国学的发达,历史长期连续的传统和它们所具有顽强生命力,是值得我们自豪的。
注意国学与西学的区别,任何一种文化,无外乎“人”、“道”、“器”、“艺”的分别,但是每一种文化里面都凝聚着这个民族的、地区的、国家的一些最根本的东西。文化凝聚了这个民族、这个地区、这个国家的价值观念、思维方法、生活样式、信仰习俗等。一个民族的价值观、风俗习惯都通过文化传达出来。而文化又是历史的载体。我们有着悠久的历史,如果我们把这个文化抽掉了,大家都不认同,我们哪有历史?所以,文化在整个历史中是非常重要的载体,而历史又是我们认同这个国家的最核心的东西。相比西学简单的数百年历史,我们应该比对西学中有用的东西,先进的东西,来挖掘我们国学当中有用的东西,从我们数千年的国学历史当中要有用的东西,先进的东西。
注意国学与西学的结合,西学代表着现代化,但现代化不是全盘西化,另外中国传统文化也不能“一统天下”?从历史上看,中国在近代化、现代化的进程中落后了,于是大家就认为中国的传统文化在作怪,把责任推到传统文化上面去。一个民族失去了自主性,盲目追求别人的东西,最终的结果就是成为别人的附庸,是可悲的,笔者认为,在中西文化的融汇中,各有好的坏的东西,在结合的过程中,坚持要好的,不管你是西学国学,我只要好的,只要有用的东西。因为中国文化的核心特点是“和而不同”?我们现在传统文化里面很多内容都是吸收了外国文化而融入本土形成的,这样中国传统文化才会不断发展。“人文立本,成人之道;科技利用,强国之器”。笔者觉得国学教育要把培养人放在第一位,而掌握知识技能是其次的。本和用要分清楚,道和器要摆正。
中国国学(历史、哲学、文化领域)每个时期都继承了前代的优良传统,但是各个时期又有各具独特时代特点的新创造,这是我国学术文化的一个重要特点,比如,在经学和哲学方面,有先秦诸子,两汉经学、魏晋玄学、宋明理学、清代考据学等。在文化领域也是一样,有先秦的四言诗、楚辞、汉赋。贾谊、司马迁的散文杰作,唐诗、宋词、元曲、明清的传奇小说,每个时期都有放出异彩的文学创造。我们今天出是这样,应该一方面发扬优良传统,一方面要有自
己的创造,包括要借鉴,吸收外国优秀的东西,使得我们民族不仅在经济上得到振兴,在文化上也要有更大的创造。
对于优良的东西如何给予正确评价,这对中华民族学术,文化发展至关重要,我们中华民族,应该珍惜、爱护、发扬而不应该随便地以无知的态度歪曲、丑化、自己民族优秀的东西,对于丑化入自己民族的历史和文化,作为讨好外国人的手段,或者当作卖点,这样的作为我们要给予严肃批评,不能让它蔓延开来!
要反思的继承国学,国学是精神产物,是几百年乃至上千年的积累。一开始我们否定自己的传统,决定要走向现代化必须要吸收西方的东西。现在经济发展达到一定程度了,就开始文化的反思,从反思中寻找真正属于自己的民族文化,国家文化,酿成新时代中华民族的族魂,中国人民的国魂。
国学要保持自己的文化主体意识?如今的国学归根到底都是东西文化的交流,是现代化的进程当中来思考如何正确对待本国已有的文化传统。文化交流是不可阻挡的,真正的交流并不是你吃掉我,我吃掉你,而是双赢,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一个对国家、民族的传统文化没有了解的人,对自己国家的文化传统没有自信心和尊重的人,就是一个没有真正的文化主体意识的人,这些人是不会充分的理解国学的,因此可以说,要解决这些问题,关键是在现代化交流中怎么样保持自己文化主体意识的问题。我们现在最大的问题就是怎么样保持、树立自己文化主体意识。因为现在的文化交流是不可阻挡的,而且也很方便,人们的选择很多。但是在这个文化交流的过程中,应该让大家有一种主体意识,笔者认为这一点最根本。就像上面提到的,没有主体意识,一交流你就变成了别人,还有什么可交流的?有了这样的主体意识,我们对其他的文化就有鉴别,才懂得要吸收什么,把它吸收进来之后融合在自己的主体里面,形成新时代的中国国学文化。
【Abstract】With the Xiaogan city expanding ,the new high-tec zone is on a new moment. The design focus on the mainland and recommend the conception of nature ecosystem and economy ecosystem .The plan is aimed at inheriting and developing cultural of ‘filial piety’ to unfold farming culture and demonstrate her. On the point of strength of wetland ecosystem,we are going to plan the park in which city wetland full of humanity and nature harmonious
【Keywords】wetland , Xiaogan culture ,eco-conception, modern illation
中图分类号:S891+.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孝感高新区在整个城市的东侧,对外交通位置优良,在其中有一条狭长形的绿带,南北伸展约5公里,占地约3.25平方公里。湿地公园的构想将在这块地方成为现实,周边规划涵盖工业发展用地、居住用地以及附属用地。作为城市边缘的难得的绿带它将是孝感高新区重要的城市绿肺。
一,规划设计定位
结合区域特色与上位规划,本次规划设计将此项目定位为具有地域特色的城市生态湿地公园,综合传统文化传承,市民休闲娱乐,科研教育互动,产业特色带动,水土资源保护等功能,为游人提供优质的游憩空间。
1传统文化
孝感最大的文化特色是孝文化,二十四孝流传至今,包括本土的美丽的神话传说,都是需要在湿地的设计中酝酿加以实现,这些文化元素最能引起市民的本土认同感和归属感。在城市文化传承中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笔。
2市民休闲娱乐
项目设置了诸如礼孝广场,童叟乐园,德本广场,槐荫广场,蜜桃采摘园,汽车体验区,农家乐等等一系列风格各异的活动项目,以及富有地方特色的休闲娱乐场地。
3科研教育互动
在湿地景区中设置湿地馆,生态观测点,湿地体验与户外教学点,让人们了解湿地植物的生长,湿地鸟类栖息的习性,而且可以从小培养孩子们与自然亲近的个性。
4产业特色带动
以中心区的传统文化游览区结合湿地环境,合理分区,发挥中心效应带动周边的旅游业,北区以当地种植业为背景带动农业旅游,南区以湿地生态为背景,带动生态居住。将绿地效应辐射到周边的用地,带动未来城区用地的发展。
5水土资源保护等功能
保护和恢复湿地坑塘系统,并结合沟谷、低洼地的地形地势建立新的蓄水湿地系统。控制和保护水生植物,使之发挥净化水质、水土保护等功能,成为园区的绿色水体斑块场地文脉延续与再生分析,规划从场地的文脉的延续和再生出发,保留地域信息,使之得以重生。规划注重“历时性”与“共时性”的内在统一。
二,景观规划设计
衔佩湿地公园的整体景观规划,以衔佩湖为中心,将自然生态与人文生态的规划理念融合贯穿其中。景观形态犹如泼墨挥毫,飘逸自然,衔佩湖作为设计的重心,正是点睛之笔。在生态湿地的广阔背景中,一个传统文化游览核心区,将在这里熠熠生辉。
1 规划结构
衔佩湿地公园的规划结构为:“一轴、一心、两带、三区”。“一轴”指贯穿全园的生态湿地人文休闲之轴。“一心”是以围绕衔佩湖集文化展示、特色商业、休闲娱乐为一体的综合之心。“两带”是沿孝汉大道与乾坤大道两条交通干道而形成的地域特色风光带,他们分别展示农耕田园景象与现代都市风情。“三区”是三个主要的功能区,从北至南分别是田园风光展示区、传统文化游览核心区、生态科研体验区。
2功能分区
第一区,“田园风光展示区”。该区主要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主要保留现状农田,展现承载着传统农耕文化的农田景象。由于高压走廊经过基地,所以基本保留原有农田肌理,以农业采摘,经济作物为种植特色,在不同季节展示农耕文化传统。第二部分主要由汽车体验,企业展示,水上果岭采摘岛所组成在毗邻工业产业园的一侧,设置赛车跑道,用于产品展示与游人活动。同时,绿化环境也为员工拓展训练提供场所。
第二区,“传统文化游览核心区”。该区位于整体轴线的中点,以衔佩湖为中心,礼孝文化为主题,营造整体河道中最开阔的水面,形成景观视线的焦点。传统建筑与现代建筑形式的结合,形成具有活力的商业休闲氛围。环湖游线将槐荫广场、黄香堤、石笋园、朝暮园等景观节点串联在一起,形成滨水商业区域,成为满足人们休闲、游乐、购物、健身等需求的景观核心区。
其中,槐荫广场以董永卖身葬父的故事为典故,相传仙女曾在槐树下与董永相遇。槐荫广场以槐树树阵为背景树种,设二十四孝雕塑以及《孝经》文字的浮雕景墙,展示孝道美德。
黄香堤取自扇枕温衾的典故,以滨水商业街为特色,串联起多个商业休闲娱乐空间。在夜晚,黄香堤将成为星光璀璨的景观带,散发迷人的魅力。
石笋园取自孟宗严冬哭笋的典故,仿制的石笋雕塑错落分布中,围合出一个精致有序的小型院落,成为市民休闲的场所。朝暮园位于衔佩湖东侧,沿用董永和七仙女的爱情故事,为情侣们打造柔情浪漫的休闲之地。
进入“每日故宫”,映入眼帘的是当天日期(图1)。所谓“每日故宫”,就是每天介绍一件故宫的藏品,如八月十五日介绍“元・龙泉窑青釉塑贴四鱼纹洗”(图2)。放大图片细细欣赏,可看清鱼身上雕琢的鳞片。点击文物标识“ ”,可显示这件藏品的背景知识,主要是着色、纹饰、技法等工艺的简介(图3)。点击主界面最下方的黑底金边云彩符号,可记载心情和笔记(图4)。点击左上角“ ”,可同步笔记、清除缓存、搜索年历、设置音效、查看收藏以及了解故宫博物馆历史(图5)。点击右上角“ ”,可将喜欢的文物藏品分享至社交平台,如微信、QQ、新浪微博等(图6)。
每天了解一件故宫珍品,从这些文化瑰宝中,触摸厚重的历史,感悟古人的艺术与审美,你是否对传统文化更加喜爱了呢?
食茶 茶叶智慧树
点击食茶图标“ ”,颇具中国传统风韵的“器”字占据了整个界面,似毛笔水墨晕染,又似枯树枝桠曲折(图13)。点击“器”字,可以看到各种茶道用具:闻香杯、公道杯、盖碗、茶针、茶洗、茶盘……(图14),每一个茶具都有对应的简介(图15)。点击主界面右下角“ ”,显示主菜单,包括茶具、茶米、冲茶、品茶、历史等选项(图16)。
“茶米”中列举了潮汕地区不同茶叶的浸泡温度、茶底样式、茶汤颜色(图17)。“冲茶”介绍潮州特有的冲茶流程,每一步骤都以四字概括,如“百鹤沐浴”即用开水洗茶,有其技巧和意义的详解(图18)。“品茶”介绍“一看二闻三品”,看的是茶叶的形与色,闻的是茶叶的香气,品的是茶汤的甘润。“历史”讲述潮汕功夫茶的起源和发展,加深你对功夫茶的理解。
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本篇中的App所涉及的仅仅是其中很小的一部分。我们把它们放进口袋,就能利用日常生活中的碎片时间去学习了解,培养对传统文化的兴趣。
TAIJIZen 太极群英会
打开“TAIJIZen”主界面,就会看到太极的3D动画,还有可控的360°环绕视图,来展示太极禅云手。
《海峡茶道》:在西方生活方式占据世界消费主流的现在,中国茶最能吸引西方人的是什么?
杨礼清:我们必须坚守中国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健康的品饮理念。茶叶之所以在今天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中占有不可或缺的地位,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它所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与哲学思想。中国人在语言交流中少不了一杯茶,它为沟通创造出良好的氛围,增进了人与人之间的情感。我们会在一杯茶中产生智慧的碰撞,会在一杯茶中领悟许多人生道理。酒是欧洲人的饮料,茶是中国人的饮品,而且是一种健康的饮料。不管东方还是西方,对养生保健的追求都是一样的,西方人已经接受中国的太极,就是因为太极对养生有益。太极是在动中养生,茶则是在静中养生。
《海峡茶道》:中国茶要以什么形式进入西方,才能更让西方人接受和认可?
杨礼清:在坚持丰富的中国茶文化基础上,可以尝试任何一种传播形式。华人的影响力就是一种很好的传播工具,这次我们在纽约做中国茶的活动,就让我的一位朋友深受启发,因为美国的华人餐饮业很兴盛,他决定要与一些大型的酒楼合作,在酒楼的一角设置中国茶的品茗区,先从服务前来就餐的客人开始,再延伸到茶品销售。我觉得还可以向国家相关部门建议,在孔子学院开设中国茶的相关专业课程,孔子学院里的学生都是对中国传统文化有浓厚兴趣的,通过他们再向西方人群传播。
风筝是我国最古老的一种民间艺术及休闲活动。它起源于战国时期,在中国已有二千年的历史了。最早的风筝是用极薄的木片或竹片制作的。汉朝以后,由于纸的发明和应用,在制作风筝时,逐渐以纸代木,称为“纸鸢”。五代时,又在纸鸢上系竹哨,风吹竹哨声如筝鸣,以致后来称“风筝”。据中国民俗资料记载,古人发明风筝主要是为了怀念世故的亲友,所以在清明节,将慰问故人的情意寄托在风筝上,传送给死去的亲友。
随着历史的变迁,科技的进步和经济的腾飞,放风筝逐渐成为人们调节生活节奏,借助自然,文体结合,益于身心健康的娱乐活动。当然更是我们小朋友播种梦想,放飞希望的方式之一。
春暖花开,万物复苏。在春天这个美好时刻,是放风筝最好的季节。每到这时,我们全家都会来到家附近的南湖广场放风筝。放风筝是需要一定的技术的,首先要找到一块空旷的地方,放风筝时,一手拿着风筝,一手牵着线,迎着风跑,跑得风筝受到很大的风力,松开手,风筝就会缓缓上升。随着风筝慢慢放线,风筝就会越升越高,等风筝上升到一定的高度,就只需要拿着线轴轻轻操控就行。当看到手中的风筝在天空中翩翩起舞,心中的美好愿望和梦想就会得到升华……。
在我国几千年的历史中,留给我们后人的传统文化真是数不清,中国的历史简直就是一座巨大的知识宝藏。只要我们多留心,多挖掘,就会获得更多的知识,得到更多的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