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咨询服务!

初中课程特点大全11篇

时间:2023-06-18 10:30:16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初中课程特点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初中课程特点

篇(1)

为学生提供了探索、交流与合作的机会。教科书在提供学习素材的基础之上,还依据学生已有的知识背景和活动经验,提供了大量的操作、思考与交流的机会,如“做一做”、“试一试”等栏目,使学生通过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形成新的知识;而“回顾与思考”、“总复习”也以问题的形式出现,从而帮助学生通过思考与交流,理顺所学的知识,形成一个完整有序的知识结构;重视数学知识的形成与应用。教科书对新知识的学习都以对相关问题的讨论作为开始,是学生了解、学习这些知识的有效切入点;随后,通过对一个个问题的研讨,逐步展开相应内容的学习,让学生经历真正的“做数学”,“用数学”的过程。“读一读”栏目提供了有关数学史料或背景知识的介绍、数学在现实世界和科学技术中的应用、有趣的问题讨论、知识延伸等,目的在于给学生提供了解数学、研究数学、应用数学的机会。

二、教学过程中教与学的关系发生了变化

新课标要求增强教师“教”与学生“学”之间的交流性,即要求“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因此,数学课上的教与学不再被截然分开,而是在一种动态的交流过程中相互转换,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共同发展;学生在教师引导下主动地学习,教师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鼓励学生大胆尝试、创新,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的发展。

1、让学生的学习由被动地接受变主动地发现。新课标改变了传统的学习方式,要求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创制性地使用教材,积极开发、利用各种教学资源,为学生提供了丰富多彩的学习素材,把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发现、探究、研究等认识活动凸显出来,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使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过程。例如一元二次方程概念的引入,求根公式的导出与应用,列一元二次方程解应用题的教学可引导学生主动地进行推理与应用。

2、鼓励学生自主完成探究活动。新课标要求教学设计要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与应用的过程,理解数学知识的意义,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发展应用数学知识的意识与能力,增强学好数学的愿望和信心。教师要始终把学生放在主体的位置,课堂上最大限度地引导学生动口、动手、动脑,养成良好的自学习惯,实现由强调学习结果到强调学习过程的转变,促进学生主动探索、主动思考、主动实践、自主完成探究活动。例如三角形全等的判断可由学生自主完成。

3、鼓励小组合作探究,正确对待个体差异。在教学过程中,以学习小组为教学基本形式,通过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彼此协调的活动,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小组之间互相交流、取长补短,达到教学互动,从而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思维的过程和结果,体会与他人合作的重要性和获得成功的喜悦。那么,学生的个体之间存在差异怎么办?教师应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要,提倡解决问题的多样化,尊重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表现出不同水平,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要给予及时的关照与帮助,鼓励他们参与学习活动,尝试用自己的方式去解决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及时肯定他们的进步,对出现的错误要耐心地引导,分析原因,帮其改正,增强他们学习的兴趣和信心;对学有余力的学生,教师要为他们提供足够的材料,指导他们阅读,发展他们的数学才能。

三、现代教育技术融入到教学中

篇(2)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B 收稿日期:2016-01-20

一、新课程改革对初中生物教学的要求

新课程改革在吸收我国现行生物教学优势的基础上,对我国初中生物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在学习内容方面,基于传统生物教学内容的生硬死板、枯燥乏味,新课程改革更加注重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新课程改革强调教师在生物教学中除应注重提高学生掌握理论知识的能力外,还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思维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其次,在课程目标方面,新课程改革改变了以往传统封闭式的课程教学形式,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学以致用的能力以及分析和处理问题的能力。最后,在学习方式方面,新课程改革指出,学生是教育的主体,教师在生物教学过程中,应以学生的学习为中心,通过不同的教学方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能够积极参与到生物学习中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和自主探究能力,更好地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二、新课程改革下初中生物教学特点

在新课程改革的大力推动下,我国初中生物逐渐由传统的封闭式的教学模式向先进的多样化的教学模式转变,其教学特点也随之发生改变。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新课程改革下的初中生物教学特点进行分析。

第一,以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为着眼点。新课程改革强调,学生是教育的根本,初中生物教学不应以书本知识的传授为教学的主要目的,而应注重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这种科学素养具体表现在生物学的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科学态度及科学价值观等方面。初中教师在生物教学过程中,应按照新课程改革的要求,联系学生生活实际,以科学知识为基础,以提高学生技能水平为目标,为学生设计不同种类的学习活动,以充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活动中来,从中体会学习生物的乐趣,有效理解和掌握更多的生物知识,培养学生的探索和求知能力等。

第二,致力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提高教学质量。新课程改革指出,初中教师在生物教学中,应以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立足点,以提高教学质量为最终目标。这就要求教师在初中生物教学过程中,应不断改进教学方式,选取灵活新颖的题材以激起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

第三,为学生提供新的学习方式,倡导探究性学习。探究是学生学习生物课程和认识世界的有效方法之一。新课程改革指出,通过探究性学习,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充分发挥学生在生物学习中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学生的主动参与能力、探究能力以及动手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合作交流能力。这就要求初中教师在生物教学中,要不断探索生物教学改革的新思路,在教学中注重对学生理论知识的引导,减少书本知识的灌输,通过不断优化课堂教学模式、方法、手段等,为学生主动探究提供充足的时间和空间,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观察能力,提高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

综上所述,初中生物作为一门理论性较强的自然科学,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因此,教师在初中生物教学过程中,以新课程改革为准则,不断改进和完善教学方法和教学特点,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思维能力,对教学质量的提高具有积极意义。

参考文献:

[1]郭玉华.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提升初中生物教学质量的策略[J].学周刊, 2015,(8).

篇(3)

随着初中化学新课程的实施,新的课程理念、新的教材、新的课程评价观要求教师在参与课程改革的过程中转变与更新教育观念,改变传统的教学行为。

一、初中化学新课程的特点

1.突破学科中心倾向,拓宽视野,注重学生化学素质的培养

新课程的改革目标之一就是要转变传统课程过分地强调以学科中心。所以化学素质的培养不仅包括教给学生化学基础知识、化学技能等智力因素,还应包括培养学生对化学的兴趣、爱好,学习化学的良好习惯、学习意识、学习品质等非智力因素。新教材的编写则很有人情味和人文素养,它通过大量的探究活动及社会调查满足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学民主,注重问题研究能力的培养

新教材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为主旨,全面体现初中化学课程的目标。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在科学教育中渗透人文教育思想,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通过探究实验、社会调查等活动将以往的学习形式由个体自学转为小组合作,组内成员分工合作,在互动交流中完成课题研究。

3.突破应试教育倾向,联系生活,注重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倡导素质教育,反对应试教育是我国教育改革的总体趋势。化学是一门实用性很强的学科,在生产生活中的运用非常广泛。在九年级开设化学课不仅能让学生掌握一些科学知识,而且能很好地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通过学习,学生不仅掌握了一些基本理论而且能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生活问题。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和终身学习奠定扎实的基础。

二、教学实践体会

1.转变教学观念,实行角色转换

新课程由“专制”走向民主,由封闭走向开放,由学科走向学生,课程不再只是特定知识的载体。在教学中,教师利用充足的实践活动和现代教育手段引导学生,学习人类在探索自然的过程中所积累的丰富知识和形成的科学方法;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把学习的主动权交予学生,老师则始终以一个组织者、引导者、评价者的身份出现。

2.转变教学方式,提高教学效益

心理学上认为:“初中生已经具有根据一些表象对事物的本质进行恰当的判断、归纳或演绎的能力,有的学生甚至还能不受局部因素的影响,超出直觉感知的事物,提出假设,进行推理和论证,根据掌握的资料,进行分析和科学实验,作出判断和推理的能力,从而发现事物的内在联系。”所以说,重视学生的“发现”学习是十分必要的。在教学中,教师应尽量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通过创设情境,引导和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

3.力求把理论知识与实际生活相联系,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长久以来,我们只注重知识的传授与巩固过程而忽略了技能的应用。导致我们培养出了大批的高分低能儿。脱离实际的理论知识被学生束之高阁,而在遇到实际问题时却束手无策。因此,在教学中应尽量多地引导学生观察和探究身边熟悉的现象和物质,学会解决实际问题,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4.不断学习,保持与学生同步

新课程标准的实施,使课堂知识容量增大了,因此对教师的素质要求也就更高了。过去教师的“一桶水”已不能满足学生的“一碗水”。所以新课程下的教师不仅要有扎实的学科知识基础,还要具有较广的知识面、较强的实践能力,具有获取新科技、新信息的能力。

总之,课程改革为我们带来了新的教学理念,为学生的发展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化学教学中渗透创造教育的途径和方法很多,只要我们切实改变教育观念,改革教学方法,在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中不断探索和尝试,就能培养出当今社会最需要的创造人才。

参考文献:

篇(4)

2、差异性。建构主义理论认为,教学过程不再是一个同步的而是异步的、发散式的思维过程,不同的学生沿着不同的学习路径都能够建构出相同的结果,教师在布置作业的时候,必须要考虑学生原有的知识和经验,给不同层次的学生安排相应层次的作业,以达到帮助他们建构知识体系的目的。比喻在每节课后都设计AB两组练习题或者增加自由选做题。A组题是对本节内容的基本要求,面向全体学生,B组题或自由选做题是较高的要求,供学有余力的学生选做。这些习题都与有关的教学内容紧密结合,但都不是能从历史课本中找出直接的现成答案。这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有利于真正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特别是不少问题允许学生持不同的看法,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

3、趣味性。俄国教育学家乌申斯基指出:“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性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索真理的欲望。”实践证明,“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任何一门学科都应该扎实、活泼、生动地全面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通过教师对作业的设计,让学生兴趣盎然地完成作业,并期待着下一次作业,这样的作业肯定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譬如,“秦汉时期的文化”一章,笔者提供给学生两枚1962年发行的纪念蔡伦的邮票,并说明其中一张是错票,发现后立即停止发行,又发行其中一枚正确的邮票,要求学生观察后分辨出哪一枚是错票?是什么错误?这道题富有趣味性,培养了学生的观察、思维能力和历史知识的应用能力。趣味性作业以理解为特点,以兴趣刺激学生探究的欲望,一旦学生形成这种良好的习惯和品质,其学业成绩就会大幅度提高,对以后的发展也大有好处。

4、实践性。学生在学校中学到的东西,只有与丰富的社会实践相结合,才能变得鲜活起来;只有经过自己的亲身实践,知识才能变得丰满、深刻。学以致用,永远是教育的直接目的。国际学习科学研究领域有句名言:听来的忘得快,看到的记得住,动手做更能做得好。参观、考察历史遗存,历史调查,撰写历史习作,制作历史模型,编绘历史图表,制作历史课件等,让知识始终在生产、生活的真实场景中得到运用、验一证。实践证明,学生完全可以独立地完成适合自己水平和生活的作业,而这些贴近生活、重在实践行动的作业,对于学生提高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成就感很有效果。

5、人文性。教师的教学工作,表面上面对的是教材、课本、学生、作业,其实是在和一个学生的及他的家庭已有的社会背景、人文习性、道德情趣、思想观念进行持久的交往和对话。这种交往有许多形式,作业就是一种最为直接而频繁的通道,所以,教师布置作业、学生完成作业、教师批改作业就是一种互动的人文活动。在这里,教师要让学生感受到师者的学识和修养,体验到民主的氛围,平等的交往,纯真的情趣和进步的快乐,促进学生心智的发展和人格的完善,使作业活动成为学生人文素养形成的重要载体。如让学生自己设计作业,就会让学生有热情参与的期望,他们不再把作业当成负担,学生还可以自己设定作业完成的数量、完成的时间、完成的速度,成为学习的主人。在批改作业时,由教师一人操作转向学生参与共同评价,这样做,既把教师从沉重的批改作业的负担中解放出来,也可督促学生找出作业中的不足,进行分析及时改正,通过不断循环和督促、监控和反馈,使学生逐步养成自我监控的学习习惯。

二、如何恰到好处地运用多媒体

篇(5)

2、新教材注重口语交际和语言表达能力地培养,课文对话灵活化、多样化,情景化。学习语言的目的就是为了交流和应用,加大英语口语教学力度,是培养学生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最佳手段。新教材在这方面的特点尤突出。课文对话旨在构建生生交际的形式,提供语言会话的模式或情景。譬如: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级中学英语教科书第二册(上)第21课,Part1要求学生看图介绍各个单位的方位,Part2是一则针对询问方向内容的简单对话,课文仅仅提供了介绍方位和询问方向的组织模式,并没有具体要求,新版教材之所以这样设置,不但便于学生进行自主交互式的学习,而且可使教师针对学生的不同基础有的放矢的开展异步教学。

3、新教材注重东西方文化的差异,适度点拨学生注意语言用语规范。英语交流中的困惑,不仅表现在词汇量的多与寡,还表现在东西方文化的差异上。新教材注意在原教材的基础上增加了一些跨文化交际方面的内容。除了原教材中有关中英文姓名的差异、接受礼物时的差异以外,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级中学英语教科书第二册(下),还在仲秋节这一单元增加了感恩节的内容,讲仲秋节(The Mid-autumn Day)同时进行感恩节(The Thanksgiving Day)的介绍,这样学生可以通过对比了解两个秋天节日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既开阔视野,增长知识,又增强了学生的文化意识。再如在这册书的On the farm这一单元,既介绍中国的农场,也介绍美国的农场,也是为了让学生区别不同国度的人文风情。西方人一般重视个人的隐私,他们不愿意别人问及有关自己年龄、宗教、收入、婚姻状况等情况。比如,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级中学英语教科书第二册(下)第35课,课文注释有关西方的忌讳话题的注解。

4、新教材的对话与课文情景创设,更加贴近生活化。旧教材第一册(下)介绍了一种玩具frisby,新教材换成了溜溜球yo-yo。新教材在食品上增加了coke(可口可乐),porridge(粥,稀饭),dumpling(水饺),tofu(豆腐)等新词。另外,新版教材第一册还增加了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名片介绍的内容,通过名片的内容可以做多种与职业、地址、工作单位、电话、传真、电子邮件等内容的有关练习。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级中学英语教科书第二册(上)第10单元,则通过一个虚构的摇滚乐队(a Swedish Rock Band)“YESTERDAY”,介绍了音乐、旅行等内容,这适合现在崇尚现代音乐的小歌迷的心理。第5单元,利用有关动物园的话题,操练有关提建议的话题,像“Don’t feed the animals”(请勿投喂动物)、Let’s make it half past nine(让我们定在九点半)等。第12单元,谈论世界和中国各大城市的气温状况。第二册(下)第28单元,把著名电影大片《泰坦尼克号》的剧目搬上了教材,实在是别出心裁。这些都是生活中经常发生、经常接触的情景,真实、实用,有利于学生学以致用。

5、新教材紧跟时展的脉搏,响应党的号召,扩充了大量信息,思想性强,促进学生素质全面发展。大致表现在①关注西部大开发。新教材选编的内容不仅介绍于我国大城市的面貌,而且反映西部地区(如新疆、西藏、内蒙、陕西等)的面貌。②注重科学发展。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级中学英语教科书第二册(上),第9单元讲解的是The memory Robort,谈论有关智能机器人的故事。③ 紧跟时代步伐,关心时事。例如: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级中学英语教科书第二册(下),第71课的Workbook上有这么一个句子“After we heard Samaranch said “Beijing”, we jumped up and shouted“ We have won!”那是多么激动人心的时刻呀!③关心社会,关心环境,。例如: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级中学英语教科书第二册(下),第67课有句“After you use plastic bags, you mustn’t throw them about”,体现了教材引导学生关注“白色污染”的防治问题。④列举并扩展了报刊上常见的缩写词,如UN(联合国),HK(香港)、ID(身份证)等缩写词。

6、新教材趣味性浓烈。新教材的话题新颖、生动有趣,增加了谜语、谚语、小诗和幽默短文等内容,切近时代生活。新教材配有丰富的卡通图片,形象逼真,适合现代年轻人的认知情趣。此外,新教材增加了一些学生日常生活中熟悉并感兴趣的话题,如节日、旅游、音乐、机器人等,所设计的情景使学生感到亲切、自然,易于激发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运用语言的动机,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譬如,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级中学英语教科书第二册(上),Workbook第154页最后一部分是一首诗歌“Look at the moon”,很有诗情画意,学生在读这首诗时,既可以发挥想象力去体味和欣赏到美的月色,分享诗人当时的欢乐心情,又复习了形容词及其比较级的用法,巩固了基础知识。

二、新教材的缺陷性:

1、语法错误明显,教材校正不严肃。新版英语教科书存在明显的语法知识性错误的拼写。譬如: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级中学英语教科书第二册(上)第53页,Part 2 Ask and answer中的第六句话“Han Mei knows little about the weather in Sydney, doesn’t she?”这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薄冰的《高等英语语法》中对主句含有否定词的反意疑问句的注释是:“当陈述句部分中出现一些含有否定意义的词,像few, little, hardly, never等动词时,附加疑问句部分用肯定形式”。因此,我们在教学中不得不把书上的句子改为“Han Mei knows little about the weather in Sydney, does she?”再如,2001年12月第一次印刷,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级中学英语教科书第一册(下)第91页,第79课的Workbook上的第三段“飞盘”拼成了frisbee,而笔者历来教授学生的书写是frisby。而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级中学英语教科书第二册(上)第36课上的不规范用语就更是不胜枚举,像in morning,Susan not agree,in meeting all day等,倘若是运用在口语中还是可以理解的,但用在书面表达上,的确需要教师费番口舌。

2、教材容量扩大,要求提高,超过了学生的接受能力。新版教材增加了语言输入量,对学生的能力要求提高,具体体现在词汇量、练习与教学活动量、阅读量等的增加。依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级中学英语教科书第一册(下)为例,原教材的词汇量为211个,其中四会词177个,认读词34个,新教材总词汇量为330个(比原教材净增119个),其中四会词为234个(比原教材净增57个),编入常用短语61条;课文部分每单元由原来的4页增至5页,每单元最后一课的教学活动由原来的3个增至5??6个,而且对话长度都有所增加;练习部分每单元由原来的4页增至6页,每单元最后一课的练习量由原来的3??4个增至7??8个。如此繁重的教学内容,短短40分钟的课堂,如何能连听带说地操练多遍?如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级中学英语教科书第二册(上)第36课,我就分成两课来上。但是为了赶进度,又不得不快马加鞭地向前学,所以夹生饭、两极分化现象就不足为怪了!

3、知识点分散,缺乏系统性。新大纲强调学习语言知识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运用语言进行交际活动,淡化了学生对语法等知识点的掌握。但从第一册开始,新教材就融入更多的语法点、知识点,练习题中也多次出现陌生的语法项目。譬如,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级中学英语教科书第一册(下)第111课,出现了动名词walking;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级中学英语教科书第一册(下)第120课,出现了现在分词looking,到底是先讲什么好,怎样讲好,没有确切的要求和方法。再如,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级中学英语教科书第二册(上)第28课,出现了过去分词called,而动词的过去时要到本册的第8单元才正式学习,而且也仅仅是动词的过去式罢了。还有,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级中学英语教科书第二册(下)第73课,出现了过去完成时态的句式have been to(去过……),而过去完成时要到初三才学习。

4、新教材课本内容分配不均。新教材的知识容量大是相比较而言的,各个知识点在课本中的分配很不均衡,有的课文几乎空洞无物,而有的课文如果要按教学目标教学则需用上二至三节的课时。譬如: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级中学英语教科书第二册(上),第25课几乎就是简单的现在进行时句型地简易操练,几分钟就完成了的内容划为一整节新授课来上;类似的还有这册书的第45课,此课就是接触简单的天气变化内容的预报,很短时间就可以引导学生掌握,也把学习内容划为一整节新授课来上;然而学习本书的第46课,把温度变化的情景掌握好,把第一段文字分角色操练熟悉,一节课就显得讲解不足、仓促有余,蜻蜓点水一般,没有照顾好全体学生,没有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学效果自然堪忧!学生基础知识掌握不牢,越学越费劲,越学越没信心,最终导致放弃学习。2000-2001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统考,我所任教班级的优秀率是36%,及格率是92%。2000-2001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统考,我所任教班级的优秀率是31%,及格率是86%。2000-2001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统考,我所任教班级的优秀率是26%,及格率是75%。

5、Workbook内容与学科检测的题目标准脱节,答案背离学生学习的大纲及内容。素日检测考试以阅读、选择、完形填空等题目类型为主,而课本的Workbook却很少有类似的考查题。此外,Workbook上的有些题目答案背离学生学习的大纲及内容,显得与新教材改革出新的目的有点相悖。例如,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级中学英语教科书第二册(下)第69页,第63课的Workbook第三大题第4小题“我可以过几天还你这本历史书吗”,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和延边教育出版社联合出版的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级中学英语教案第二册(下)第169页确定的答案为“May I return the history book to you a few days later”,笔者认为不妥,因为return这个单词学生还没有学习,所以笔者认为翻译成“May I give the history book back to you a few days later”最恰当。

6、课文例文与交际话题侧重于城市学生生活,与农村学生的活动空间和生活经验距离很大。譬如:发送电子邮件,磁卡电话的运用、交游、饮食等话题,对经济不发达地区的教师来讲就知之甚少,对学生来讲更是海市蜃楼。例如,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级中学英语教科书第二册(下)第71课,第一段(Practise)的要求是把课文所给的5幅图画表达的食物带入对话中操练句型,然而那些食品如果不是借助资料来对照,冷不丁地拿出来就连老师也困惑不解,因为这些东西就连老师也没见过,更谈不上吃过,又如何来辨别那是乳酪(cheese)还是汉堡包(hamburger)呢?

7、教材矫枉过正,把过去的诸多优秀篇目删掉了,实为美中不足!时代在变迁,人文在改变,把教材推到时代的舞台,使之接近受教育者的认知特点,这是社会进步的必然选择,然而历史毕竟存在着某些永恒的东西,那就是人类几千年来遗留下来的精神宝藏和文化遗产。譬如,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全日制九年义务教育初级中学英语课本(八十年代本),编撰的《蝙蝠为何夜间出来》,《猴子和鳄鱼的故事》,《小高斯的故事》、《移动的“黑板”》、《难忘的一课》等文章,不仅具有丰富的语言知识,而且具有深刻的思想教育意义,都是非常优秀的篇章。笔者认为,哪怕在新教材的Workbook后再加上个阅读理解的栏目呢,将这些优秀的内容呈现给学生,对学生的思想培养和知识完善不无补益!

三、对使用新教材的建议:针对于新教材的优、劣特点,笔者认为在组织英语课程改革教材教学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1、 学习新教材的词汇。在学习单词时,应把握好三个尺度:

①集中学习单元单词,分散学习目标,逐课消化掌握词汇。集中学习单词是“张思中英语教学法”的理论精髓,而且新教材的单元单词都集中在一块,所以我认为在学习新教材时先集中学习单元词汇,这是关键的一步。在集中识词时,可采用每生一词试读词汇法引入新词学习目标(完全可行,我们从小学就开设了外语课,音标关应该说问题不大),然后教师纠正并规范读音。这样不但能照顾到每一个学生,让每一个孩子都体会到成功和师爱,又传授了学习方法,“授之以渔”促进了学生自我学习技能的发展。按照《教育心理学》“首因效应”原理,应该说在领读单词以后,教师立刻让学生当堂课就掌握词汇是一种方法,但我不提倡这种做法,特别在使用单元词汇量过大的新教材组织教学时。我认为“首因效应”是重要的,因此教师在教授单词时,可以采用实物教学法(Use real objects)、卡片展示法(Use pictures or cards)、教学课件授受法(CAI)等多种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好教育教学的首因效应。但我更欣赏“张思中英语教学法”中“反复呈现”这条教学原则,而且“螺旋式前进,旋转式上升”的观念一直是人教社这几年编写新版教材的指导思想,就搭上《教育心理学》在谈到记忆方法和原则时也一再强调反复记忆的必要性,更何况《初中英语教材培训材料》第27页也明确指出“单词应分别呈现,不宜集中学习,一步到位”。所以,我认为在集中识词(所有同学只需会读词汇,仅有少数同学能够拼读部分词汇)的基础上,分课消化掌握词汇,小步化教学目标,即教师在上每一节新授课之前,先运用多种技巧让学生强化当堂课需要掌握的单词,如此类推,在单元知识学完后再进行一遍词汇集中巩固,这样以来,除了几个别的学生外,99%的学生能完成词汇学习目标(Learning aims)。

②掌握(Productive)黑体词汇,理解(receptive)常规白体词汇,了解Workbook练习题中出现的词汇。“深挖洞,广集粮”,扩充词汇,是提高英语表达能力的前提。新教材词汇量大,全部掌握课本词汇学生倍感困难,只学黑体词汇显然不利于学生能力的发展,所以许多教师抱怨新教材的词汇学习无处择手,不知掌握多少是好。我个人认为这是没有悉心领会教学大纲要求和为学生全面成长负责的消极表现。《初中英语教材培训材料》第27页要求“有目的的扩充学生词汇量,帮助学生形成自己的小词典。培养学生独立查字典、独立猜词的能力。”因此我在教授新教材时,制定的词汇学习目标是“掌握黑体词汇,理解常规白体词汇,了解Workbook练习题中出现的词汇”,用“四会”分词法来区分目标就是,课本单词表上的黑体词汇需达到四会(听、说、读、写)目标,课本单词表上的白体词汇需达到三会(听、说、读)目标,Workbook上的生词汇达到二会(读、说)目标。实践证明这种新教材的词汇教学法是行之有效的。由于新教材的知识环节编排具有“前瞻性、超前引入性和重复性”,所以我在初一教授的学生到初二以后对新版教材的词汇都记忆犹新,即使是在Workbook中呈现的词汇,在以后的新章节中再遇到这些词汇时,学生也有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

③进行“词句文”教学。即把词汇放到放到具体的句子中学习,把句子放到形象的短文中学习。现代英语教学法研究表明,在英语学习中创造学习情景,把词汇放到放到具体的句子中学习,把句子放到形象的短文中学习是促进学习者快速掌握语言的便捷途径。譬如,在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级中学英语教科书第二册(下)第70课,出现了一个短语stop … from,这个短语是“阻止……做……”的意思,我们可以引导学生这样造句,“我们必须阻止她看电视(We must stop her from watching TV)”,这就把词放到句子中去了,而且话题切近学生的生活。为了进一步明确我们的表达主题,我们可以在后面紧跟上一句“对她的眼睛有害(It’s bad for her eyes)”。如此句、景、情俱在,学生能学不会?

2、学习新教材的课文。学习新版英语教材,因为新版教材系统性高,所以应提倡整体法,先从课文的整体内容上着手,了解课文的主旨和文法,然后逐一学习语法与知识点。笔者认为在具体学习课文中应注意以下二个方面的内容:

①遵循短文阅读学习原则,运用问题教学法组织课文教学。问题教学法是快速学习短文的先进方法,它的主旨就是用几个概括课文大意或者关联教学知识点的问题来唤起学生的认知注意,在教师诱导下快速阅读短文以求寻找答案。该教学方法的步骤分为Pre-reading、While-reading和Post-reading三部分。在Pre-reading中主要任务是运用问题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认知注意和求知欲望(Talking about the topic of the passage for building up interest / make predictions)。第二步,在While-reading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速读(Fast reading)或现时阅读(Timed reading),通过小组讨论(Discuss answers in groups),师生双方要实现答案核对(Check answers with students of different levels),澄清知识疑团或悬念。在Post-reading部分,教师要把短文中涉及的语言点(Language Points)或者语法(Grammar)明确出来,督促学生认知(Do communicative activities)。

②调整使用新教材:既然新教材存在个别不足之处,那我们在教学中就要敢于大刀阔斧地调整教材。具体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第一,调整新教材的课文编排顺序。例如,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级中学英语教科书第二册(上)Lesson 9课,我觉得如果按照新教材的编排顺序,先讲对话再讲形容词的比较级的变化规则会对学生的接受知识造成感觉障碍,因为对话中出现了几个形容词的级别变化,如果停下来讲语法势必耽误了操练对话,如果不讲形容词的级别变化,学生又如何理解对话内容呢?于是,我把这两段调了个个,先讲形容词的比较级的变化,再讲第一段对话,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第二,删节新教材中部分不合适的教学内容。像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级中学英语教科书第二册(下)Lesson 1课,单纯讲述第二段对话,不但笼统而且消耗时间(a waste of time),就不如把句型“So +谓语+主语”与“So +主语 +谓语”融入第一段看图说话中进行讲解,第二段对话便可一言带过。③自由组织新教材的教学内容。譬如,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级中学英语教科书第二册(上)Lesson 54课,我把课文第一部分进行自由组合,变成小对话代替课本教学,因为课本仅仅提供了选项式的提纲,然后利用第一段内容进行练习巩固,促进知识记忆,而课文第二部分则把它当作家庭作业。这样组合,课堂教学显得条条有理。④主动订正语法错误。根据正规语法教学书,对课本错误大胆质疑并改正。譬如: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级中学英语教科书第二册(上)第43课,“Han Mei knows little about the weather in Sydney, doesn’t she?”这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不符和变反意疑问句“前否后肯,前肯后否”的规则,教师在教学中要进行改正。

3、突出操作练习,简化语法教学,精讲多练。现行课程标准指出,英语教学要淡化语法教学,注重学生综合运用语言能力的培养和良好学习习惯、学习策略的养成。反复操练是掌握与实现这一学习目标的方法和途径。具体体现在:①加强基础认知和基础技能地教育培养把握好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地教育培养,进一步加强听写方面的教学,夯实根基。②注重学生学习策略指导,指导好学生的学习方法和阅读、听说技巧。③充分利用电教资源,体现学生的主题地位,开放式教学,把学生的兴趣和语感放在突出的位置上。④突出语言的实践性和综合运用英语的能力,加大信息交流和自由会话的力度,促使学生从语境中感知信息,从语境中学会技能,从语境中升华语言交际功能。

4、利用新教材,搞好德育教育。新教材德育点丰富,寓德育思想、人文思想、社会动态、生态环境保护等内容于英语课堂教学之中,通过与学习教材的灵活结合,潜移默化地来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和综合实践能力,培养学生关心社会、关心集体、关心自然、关心生活的优良习惯和道德修养,是英语教师不可推卸的责任。

参考书目:

①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全日制义务教育普通高级中学《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2001年7月。

篇(6)

一、新教程的优越性:  

1、新教材的知识点带有前瞻性,超前引入性和重复性。譬如,“a bit of”这个短语,在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级中学英语教科书第二册(下),第59课上才正式学习,而编者早就在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级中学英语教科书第一册(下),第72课的Workbook上提前导入了,体现的“张思中英语教学法”中的超前引入规则。类似的,还有“sad”一词,在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级中学英语教科书第一册(下),第84课就出现了,而该词却要等到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级中学英语教科书第二册(下)第77课,才正式学习。再例如,在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级中学英语教科书第二册(上),第23页第三段引入“Work must come first”(工作第一)这个句子,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级中学英语教科书第二册(下),第95页第6题,再次呈现“Work comes first”这一短语,进行复习巩固,体现其反复呈现的思想。  

2、新教材注重口语交际和语言表达能力地培养,课文对话灵活化、多样化,情景化。学习语言的目的就是为了交流和应用,加大英语口语教学力度,是培养学生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最佳手段。新教材在这方面的特点尤突出。课文对话旨在构建生生交际的形式,提供语言会话的模式或情景。譬如: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级中学英语教科书第二册(上)第21课,Part1要求学生看图介绍各个单位的方位,Part2是一则针对询问方向内容的简单对话,课文仅仅提供了介绍方位和询问方向的组织模式,并没有具体要求,新版教材之所以这样设置,不但便于学生进行自主交互式的学习,而且可使教师针对学生的不同基础有的放矢的开展异步教学。  

3、新教材注重东西方文化的差异,适度点拨学生注意语言用语规范。英语交流中的困惑,不仅表现在词汇量的多与寡,还表现在东西方文化的差异上。新教材注意在原教材的基础上增加了一些跨文化交际方面的内容。除了原教材中有关中英文姓名的差异、接受礼物时的差异以外,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级中学英语教科书第二册(下),还在仲秋节这一单元增加了感恩节的内容,讲仲秋节(The Mid-autumn Day)同时进行感恩节(The Thanksgiving Day)的介绍,这样学生可以通过对比了解两个秋天节日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既开阔视野,增长知识,又增强了学生的文化意识。再如在这册书的On the farm这一单元,既介绍中国的农场,也介绍美国的农场,也是为了让学生区别不同国度的人文风情。西方人一般重视个人的隐私,他们不愿意别人问及有关自己年龄、宗教、收入、婚姻状况等情况。比如,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级中学英语教科书第二册(下)第35课,课文注释有关西方的忌讳话题的注解。  

篇(7)

一、教学方法的改革要从新课程内容和学生心理特点出发

我们的教学就是要使教学内容的输出与学生在各个年龄阶段的认识水平和心理特点达到最佳“匹配”,使学生的思维活动同教师的指导处于“共振”状态,这样才能获得最佳效果。因此,有必要研究高中学生的心理特点。

高中阶段的学生,正处于青年的初期,跟初中阶段比较在心理,生理上更趋成熟。他们精力充沛,求知欲强烈、记忆清晰。其智力活动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1.观察水平不断提高。能够初步地独立发现事物的本质及各个主要细节,发现事物的因果关系。但在观察时,往往存在程序不恰当,过早下结论的缺点。

2.注意力较稳定且持久,能把注意力集中并稳定在那些毫无直接兴趣而又具有直接意义的比较抽象的学习上。对难度不大的理论推理较感兴趣。适当难度的问题能激发他们向更深的知识探求。

3.对死记硬背的方法感到厌烦,会寻求良好的记忆方法。具有初步归纳重点知识,抓住问题本质的能力。对“保姆式”呆板的教学方法不感兴趣。

4.抽象逻辑水平由经验型向理论型急剧转化,独立思考能力提高。他们不轻信,不盲从,对各种问题能谈出自己经过思考后的见解。但往往存在主观性、片面性、易被表面现象所迷惑。对经过自己思考后而得出的见解,往往固执己见,不易改变。

根据这些特点,有必要整理出一套在系统地传授基础知识、训练基本技能的同时,能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有利于体现学生主体地位,让学生自己进行主动学习的高中物理教学方法的体系。

二、着重培养创造性思维的发现式教学法

教学方法多种多样,根据高中学生心理特点以及新课程的特点,我觉得发现式教学法较能适应高中生心理特点和智力发展水平,使学生在未知的境界里,自己去求发现,从而在获得知识的同时发展能力。

发现式教学从整个教学过程看可分为:(1)教师提出课题;(2)学生通过动脑来探讨解决的方式;(3)通过学生自己概括、推理而得出结论;(4)教师取得反馈来检查教学效果这四个主要环节。

在尝试发现式教学中,我主要采用以下四种教学模式:

1.实验式发现法。对于本源性知识或来源于实验的派生性知识,如物体的平衡条件,主电路欧姆定律,楞次定律等内容,较适用于实验式发现法。通过教师提出一些能激发学生兴趣的问题,鼓励学生提出有所根据的猜想和设计,引导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来证明自己的猜想。

2.观察式发现法。对一些较复杂,在学生头脑中易受直观错觉干扰的概念和规律,如惯性定律,动量守恒定律以及牛顿第二定律,机械能守恒定律等内容,可采用观察式发现法。在教师的启发下,学生通过认真、有系统地观察教师的演示实验,经过自己的思考,讨论进而突出本质、摈弃非本质的东西,发现事物的因果关系。

3.讨论式发现法。对于派生性知识或学习内容超过学生理解能力的知识,如电位等内容,可用讨论式发现法。让学生在教师周密设计的情景中,根据平时已学过知识进行分析、讨论,在教师适当指导下运用正确的思维方法得出结论。

4.自学式发现法。对课本内容意义丰富,语言生动,容易为学生掌握的知识可以由教师提出阅读提纲,学生在课堂中认真阅读课文,由学生自己去探索,去发现。在自学的时间里,学生可以自定步调地学习,遇到不懂的地方可以返回看,遇到旧知识不清楚,还可以翻到前面去复习。这样可以减少学生在听课中由于疏忽,疑问等原因造成学习的障碍。学生在探索过程中,发现困难之所在,教师再给予指导,从而获得实际的帮助。

发现式教学旨在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是一个复杂而艰巨的任务,应该把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贯穿整个物理教学的过程中,不同的教学模式在教学中应该穿行,有意识地培养和训练学生对物理问题的正确思维方法和创造性思维,这样才能培养出高质量的人材。

三、发现式教学中教师指导的份量

让学生在自己发现中学习,并不是不要教师的指导。发现式教学以教师指导份量的多少可分教师高组织,学生低参加和教师低组织、学生高参加二种形式。究竟采用那种方法为好呢?

我在高一年级对不同气质的学生进行分组跟踪实验中发现:具有热情好动,动作敏捷,情感难于自我控制的属于胆汁质,多血质型的学生,他们思想活泼,善于探索,勇于追求。对于这种类型的学生,老师指导份量宜少,而由他们自己去在发现中获得知识,效果较好。而具有好静,动作迟缓,情感发生慢的粘液质,抑郁质型的学生,他们思想不够灵活,学习态度拘谨。对于这种类型学生,则以教师高组织,学生低参加为好,并且指导得越周密,成绩越优良。

四、检验教学效果的目标和方法

任何一种教学方法所产生的效果如何,主要是从学生反馈的信息中取得。评定发现式教学效果的标准,我认为主要是看能否达到以下五个指标:(1)学习成绩的提高;(2)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发展;(3)自学能力的成长;(4)能力的迁移;(5)学科的全面发展。

取得反馈信息的方法,我们做了如下一些改革尝试:

1.课堂提问。如果在评定教学效果时,单靠提问个别学生来取得反馈信息,则测量可能受到偶然取样和环境因素的影响而影响测量的信度。为及时统计多数学生反馈信息,每学完一个课题后,给出一组有4个答案的选择题,根据学生举手的情况来统计反馈信息。

2.作业评定。由于高中生学习自觉性相对较强,具有一定分析和判断能力,因此,可以把作业评定权交给学生自己。每次课上让几个学生讲上次课作业思路、方法,让大家自己知道错误所在,并得以矫正。而教师的批改着重放在发现学生产生错误的原因。

3.考试方法。传统的考试采用求同思维的方法来考查学生对知识的获得和保留,它是同传统的“注入式”教学法相适应,无法评价学生创造性思维及各方面能力的提高,在评价发现式教学效果的考试中,我们除保留部份传统的求同思维的方法外,增加了:(1)采用求异思维的小论文形式考题来评价学生是否善于运用自己的思考和思考能力所达到的程度。(2)采用学生未学过知识为内容的课本或科普小文章,通过学生认真阅读后回答问题,借以评价学生阅读、自学能力。(3)采用告诉学生题目的物理实验设计和操作的考试,着重考查学生组织实验能力、操作技能和得出结论的方法。

通过我们的摸索和尝试,学生对物理的兴趣和成绩普遍提高。特别值得庆幸的是,学生在学习上的主动性、创造性、提高能力等方面迈出可喜一步。

教学理论丰富多彩,教学方法多种多样。笔者认为,遵循教育规律、改革教学方法是做好教学工作,提高教学效果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三明市教师进修学院编.现代教育理论选介.1997,3.

篇(8)

本文针对目前中职学校中学生的现状,以及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就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在实际教学中如何改革提出一些的看法。

1 改变教学形式

以前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多数采取"板书+讲解+适当的上机练习"的授课方法,这种传统的授课方式由于教学方法单一、僵化,没有直观的演示。当前计算机的各种软件,多数以Windows操作系统作为系统支持,这种可视窗的操作系统具有强大的人机对话功能,使得计算机的很多复杂操作能够借助图标方式和鼠标操作而变得直观、便捷。这些软件的应用与操作,需要使用演示设备向学生讲解。换言之,现在计算机已经发展到了"演示+操作+讲解"的授课方式。实践教学证明,在采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后,由于有了同步的演示,学生可以对老师讲授的知识当堂进行操作练习,在师生的互动中既增强了学习的兴趣,又把理论知识与实践有机结合在一起,教学效果得到明显提高。

2 教学内容和方法

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的关键是在教学中正确处理教和学的关系。从教学方法上来看,多年的职业教育没有从根本上脱离普教的教学思想和教学模式,因此,没有真正地体现出自身的教学特色。笔者在授课中往往有这样的体验,讲授理论课时由于内容抽象难理解,结果一方面教师在拼命地想讲明白,学生们也非常专注地想听明白,但实际效果并不理想。如何在教学过程中采取恰当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课堂学习兴趣,是教学取得成功的关键。什么样的教学方法更适合中职课堂教学呢?

2.1 改变教学方法。变以教为主的传统教学方式为能动式的教学,以学生为主体," 学"重于"教",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教师在教学中作为咨询者、指导者,对学生鼓励为主,让学生体现自我价值,增强自信心。其次,综合运用各种教学方式及资源,多媒体教学、网络教学可以直观地、远程地把教学内容生动的呈现出来,有利于激发学习兴趣。目前,建构具有中职学校特点的"创设问题情境--师生互动设计问题--师生互动探究问题"三步走的计算机课堂,就是值得借鉴和参考的,它可以激活学生思维,提高课堂实效。具体步骤如下:( 1) 运用"现实生活中的热点问题"、" 艺术作品"和"文字材料、图表数据、图片"等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问题意识。( 2) 在师生的交流互动中发现、设计问题。问题可以来自教师自主发现、设计,也可以来自学生互动,在相互启发、交流中发现、设计问题。( 3) 通过师生互动探究问题。把问题作为主线,在教师与学生间、学生与学生间相互探讨的过程中解决问题,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2.2 以能力为本进行课程内容整合。在中职计算机中大部分课程主要是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为目的。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抽象思维和数据逻辑分析能力都较弱,对理论课的学习不感兴趣,课堂上的理论讲授效果不理想。在设计和制定项目的课程任务时,把知识点和中等职业学生不需要系统学习但需要部分掌握的内容融入其中,使学习过程成为学生参与的创造实践活动,注重的不是最终的结果,而是完成项目的实践过程。这样进行教材内容的整合使学生有明确的学习目的和内容,能将知识迅速转化为实际能力。因此,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能力目标,对教材做相应的处理。在教学内容上以实用、够用为原则,对日常工作和学习中需要且经常使用的知识和技能重点介绍,着重讲解。

2.3 注重教学环节的组织实施。教师根据教学内容或教学案例制作课件,注重实例教学,以具有代表性的实例作为每个教学模块的开始,让学生从"可视化"的实例教学开始,对模块的目标有一个整体认识,明白完成目标任务需要哪些知识。随后,再以实例为主辐射到相关的知识、技能。在实例中学会操作,让学生每做完一个例子都有一种自豪感、成功感,可增强学生自信心,激励学生积极向上。实践证明,这样的教学方式由于教学直观性、目的性更强,普遍被广大学生所接受。

2.4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课堂教学是获取知识和技能的主要阵地,应当成为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精神的摇篮。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教法的呆板,使听课的学生枯燥乏味,坐如针毡,久而久之,便冲淡了学生对计算机课的兴趣,从而扼杀了学生的创造性。教师教学的目的绝不是教会学生具体的科学知识,而是应该着眼于为学生创造一个合适的环境,通过知识的传授开发他们的智力,培养他们的学习能力,这样才能使他们受益终生。

3 实践操作

以实训基地现场教学为主,尽可能多地为学生提供动手操作的机会。结合实际,使教学和实际真正融为一体。在实训过程中借助教学课件,采用讲、看、练一体化和分组讨论的教学方法,使教学更具直观性,深入浅出,将原来抽象、复杂的叙述用生动的图像和动画表现出来。

4 评价方式

中职学校学生综合素质较差,学习内驱力弱,认知水平和能力弱,这就使得我们要去寻找一种适合中职学生的学习评价方式,既不使学生的自尊心受到伤害,又能从一定程度上客观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对此,应改革传统的评价方式,以我校为例,学生考评成绩为:综合成绩= 平常表现分+ 期中考试成绩+ 技能鉴定成绩+ 期末考试成绩。各部分所占比例分别为:30 % 、10 % 、40 % 、20 % 。把学生平时作业、上机练习表现、请假等一系列都放到考评中,有效地提高了管理,也让学生平时对自己加强了监督。另外还有一些参加市、省、国家级比赛的学生可以免考,所有成绩均以合格评定,得奖的还有一定奖励金额,这也在一定程度上激励了学生积极向上的热情。

总之,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改革是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高技能专门人才的需要,且任重道远。只有积极探索,不断改进教育教学方法,才能为国家、社会乃至全人类培养更多、更优秀的有用人才。

参考文献

篇(9)

Protel99se是目前国内广泛使用的EDA软件之一,深受电路设计工程技术人员的喜欢和职业学校学生的青睐。由于Protel99se是一种集原理图编辑、PCB编辑、图表生成和可编程逻辑器件设计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应用型软件,具有外文性、综合性、实践性等特点。要掌握这门技术,既要求学生具有良好的英文功底,又要求具有扎实的电路理论,以及比较强的动手操作能力。因此,在学习过程中,不少人感到困难。采用什么样的方法或手段进行教学,对中等职业(技工)学校的学生来说(因为他们基础差),如何容易学,并对这门课感兴趣,以达到提高教学效果目的?这是教师们一直在探索的问题。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我们从教学目标确定、教材编写、兴趣激发、一体化教学活动组织等几个方面进行了初步探讨,提出了以下比较可行的方法。

一、以“市场需求”为立足点确立课程教学目标

培养学生具备与工作岗位相适应的专业技能和认知水平是中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之一。因此,市场需求是我们确立课程教学目标的立足点。虽然Protel99se具有多种功能,但电子产品制造企业往往只利用它来编辑原理图和设计PCB文件,以便电路板厂根据所设计的文件生产印刷电路板。为此,我们把《Protel99se电路设计》课程的教学目标确立为:比较熟练地运用Protel99se绘制原理图和设计PCB文件,并通过热转印的方法制作印刷电路板。

二、以“工作过程”为依据编写合适的校本教材进行教学

尽管目前市面上介绍Protel99se的书籍不少,但这些书籍也是基本按照Protel99se软件所具有的功能模块为主线,分立地向读者介绍各功能模块的使用方法,而且在编写过程中未能考虑中等职业学校的生源特点,可以说还不适合中职生使用的教材。因此,学生辛辛苦苦地学完整本书,到头来连一个简单的PCB电路都无法完成。为此,在教学实践过程中,笔者认为:以设计、制作PCB板这一“工作过程”为主线,将Protel99se知识体系分解为软件安装启动原理图图纸模板设计、调用原理图编辑(包括元件定制)由原理图同步生成PCB文件、编辑PCB文件(包括元件封装定制)PCB文件分图层打印热转印制作印刷电路板等几个部分有机地结合起来,编写成《Protel99se电路设计轻松入门》校本教材。在编写校本教材时,应考虑到中职生“不仅存在知识上的缺陷,还存在较为严重的非智力因素障碍”的特点,以“多一些感性化知识,少一些理性化知识”为编写教材的理念,将设计、制作印刷电路板的整个操作过程分成若干步骤。每操作一步,需要点击哪个菜单(或按钮),执行这个菜单(或按钮)命令会弹出什么样的窗口……用这种图文并茂的方式编写教材的每一个知识点。学生以这种“小人书”式教材为指导,边学边做,就可以在比较短的时间内掌握运用Protel99se设计、制作印刷电路板技能。

三、以“项目导入”的方式激发学生兴趣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有了兴趣就会爱学、乐学和勤学。因此,提高教学效果的关键在于提高学生对所学知识和技能的兴趣。在教学实践中发现:让学生观察教师设计、制作某个电子产品(如+5V稳压电源)的整个过程,不仅可以使学生在观察过程中大致了解生产电子产品的工艺流程:绘制电路原理图设计PCB文件制作印刷电路板元件焊装、调试,而且可以有效地消除学生对电子知识的“神秘感”和“恐惧感”,树立“只要经过努力,我也能设计制作电子产品”的信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为今后学习夯实了基础。

四、以“手脑并用”的职教观组织教学

黄炎培先生曾强调指出:“职业教育的目的乃在养成实际的、有效的生产力,欲达到此种境地,需要手脑并用。”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系统地完成一些新颖、实用电子产品制作课题,并将电路板设计、制作技能训练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对提高教学质量是十分有效的。在Protel99se教学实践中,应遵循“由简单到复杂”和“职业教育实用性”的原则,拟定了“+5V稳压电源”、“电脑音响功放电路”,“遥控开关”等一系列课题,以及结合《单片机应用技能》课程教学设置了“ATmega8单片机控制系统”和“AVR单片机ISP下载线”等课题。学生通过独立完成这些课题的设计和制作,不仅比较好地掌握了Protel99se设计、制作印刷电路板的基本知识,而且学生也掌握了设计原理图需要的《模拟电路》、《数字电路》等专业基础,焊装元件的电子工艺知识,调试、检测电路的技能,更让学生切身体会到电子产品设计制作的综合性特点。

五、以“以人为本”的发展观重视个性教育

学生的基础和接受能力是有差异的,基于这种情况,在教学过程中重视个性教育“因人施教”,实施多层次教学。根据学生能力差异,制定不同的发展目标,在完成课题的难度、深度及完成时间上进行调整。对于接受能力较差的学生,可安排简单的课题或适当延长完成课题所需要的时间;对于接受能力较好的学生,可以安排复杂程度略高的课题或限定完成课题时间。在教学中,还要密切注意学生的实践表现,及时对学生做出评价,不断调整或重新分层,以充分挖掘不同层次学生的潜力。

六、以“物尽其用”的使用观开放实训室

运用Protel99se和热转印法设计、制作印刷电路板,涉及到的实习器材主要是电脑、激光打印机、电熨斗和30%的双氧水及17%的稀盐酸等。为了让学生充分利用业余时间学操作技能,对学生开放这种实训室是可行的,也是十分必要的。当然,开放并不等于不管,毕竟其中还涉及有对人体可能产生伤害的双氧水、稀盐酸等化学物质。这里所说的开放,指的是在教师统筹安排之下,将管理权下放给指定的、比较信任的学生,由这个学生代管整个实训室的器材、纪律、安全和卫生等管理工作,教师还要进行监督检查,并及时对学生不规范的一些操作指出、纠正。另外,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许多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自己有电脑,可充分挖掘这些有利的资源,将相关的应用软件安装到学生自己的电脑中,引导学生充分利用现有资源进行学习。

笔者所介绍的方法,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学生的学习氛围效果还是比较明显的,学习电子制作兴趣也提高了;当然,教学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只有根据不同的教育对象,不同的教学内容,选择最有效的方法,才能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王健娟.论中职教育专业课教材的不适应性及对策.职业教育研究,2007年

篇(10)

中图分类号:G633.4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6)11-0173-01

2011年6月8日,教育部印发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启动新一轮的基础教育改革。本次课程改革所表现出来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增设综合课程及综合实践活动,如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程(每周平均3课时),以加强各学科知识之间的联系与整合。

1.初中英语综合实践活动课在我国的研究现状

初中英语综合实践活动课是一线初中英语教师基于基础教育改革的理念、初中英语教学的需要、学生的自身生活及社会实际所开发的课程。

2.初中英语综合实践活动课的过程性建构

课程建构包括宏观层面和微观层面。宏观层面的课程建构关注课程整体框架的建构,如教育方针、教育目标、教育结构、教育评价等的研究,而微观层面的课程建构关注课程具体实施过程的建构。

1.1初中英语综合实践活动课的概念界定。初中英语综合实践活动课并不是专门的术语,它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与英语学科课程相结合的产物,是一线初中英语教师集体智慧的结晶。

1.2初中英语综合实践活动课的教学目标初中英语综合实践活动课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与英语学科课程一体化的产物。

1.3初中英语综合实践活动课的特点。初中英语综合实践活动课是从综合实践课程引申出来的一门课程。因此,初中英语综合实践活动课也具有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特点,即综合性、开放性、实践性、生成性、自主性等。

1.4初中英语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实施方式。初中英语综合实践活动课将教师和学生纳入到了课程开发者的行列中,是教师及学生参与的课程,其实施方式也与传统学科课程的教学方式有较大的差异:传统的学科课程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不能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初中英语综合实践活动课以主题式的研究性学习为主导学习方式,以真实的问题、任务作为驱动,渗透信息技术教育,并以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等作为补充,其教学组织、教学过程及教学方法都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中心原则。

第一,初中英语综合实践活动课的教学组织形式。一般而言,初中英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教学组织形式以小组活动为主,辅以班级活动和个人活动。在小组活动形式中,根据课程内容和学生学习成绩及个性特点进行分组,并指派一名学生担任组长,负责小组活动的组织。另一方面,初中英语综合实践活动课的组织形式还需要考虑到时间、空间等问题。

第二,初中英语综合实践活动课的教学方法。初中英语综合实践活动课并没有统一的教学方法,初中英语教师可以根据教学的实际情况,选择相应的教学方法。大部分初中英语教师会倾向于采用研究性学习的方式,来进行初中英语综合实践课的教学。

1.5初中英语综合实践活动课的评价方式。初中英语综合实践活动课关注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所取得的发展,而传统的评价方式仅能对学生在知识方面的发展进行评价。因此,初中英语综合实践活动课应确立以学生素质发展为中心的多元评价观,以促进学生学习为主要评价目标,建立多重评价标准,采用多元评价方式对学生进行评价。

3.初中英语综合实践活动课的教学建议

首先,初中英语综合实践活动课是双主体的,既要发挥英语教师的主导作用,也要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因此,在实施初中英语综合实践活动课的过程中,英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为学生赋予不同程度的自主性,让学生参与到课程的构建及决策中,如主题的选择、任务计划的制定、任务方法的选择、学习目标及评价标准的制定等。

第二,初中英语综合实践活动课以主题式的研究性学习为主导学习方式。因此,主题的选择对初中英语综合实践活动课的成功实施起到重要的作用。主题的选择既要考虑初中英语教学所涵盖的话题及功能,也要密切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及社会实际。

第三,英语教师为学生布置初中英语综合实践活动课的任务时,应事先完成该任务,从而判定完成该任务所需要的语言、知识、技能及策略,从而为学生提供有针对性的指导。另一方面,英语教师也可以对整个任务的完成树立整体全局观,从而保证该任务的顺利完成。

第四,初中英语综合实践活动课要渗透信息技术教育,网络资源的丰富性及广泛性也使网络资源成为初中英语综合实践活动课的主要课程资源,同时,要辅以其他课程资源,如实地调查、阅读相关的纸质材料等。初中英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需要学生综合运用校内课程资源和校外课程资源。

第五,英语教师需要专家的引领及学校的支持。初中英语综合实践活动课是由一线初中英语教师根据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理念、初中英语教学的需要、学生的自身生活及社会实际所开发的课程。但是,由于初中英语教师缺乏系统的理论知识、专家的引领及教学经验,使得该门课程的科学性、合理性、独立性、可操作性受到了严重的影响。因此,他们需要专家的引领与学校的支持。

结语:初中英语综合实践活动课是初中英语教师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引申出来的一门课程,是一线初中英语教师的智慧结晶,教师和学生真正成为课程开发的主体,该门课程是学生参与、协商式的课程。目前,初中英语综合实践活动课尚未引起我国专家学者的广泛关注,也没被正式纳入到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但是,广大一线初中英语教师的教学实践及成果为我们展示该门课程的生命力及发展前景,也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了新的方向。未来的研究应进一步关注初中英语综合实践活动课的课型开发、评价工具的开发、教学模式的构建、课程的价值及定位等。

参考文献:

篇(11)

在科学技术快速发展的今天,信息技术已经在各个领域得到广泛应用。教育领域,是信息技术应用的重点领域。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融入,大大丰富了教学模式与方法。微课程,就是信息技术支持下产生的全新教学模式。

一、微课程的特点分析

1.微课程教学内容较少。与正常的英语课堂教学相比,微课程所包含的教学内容较少,主要针对某一个课堂教学问题或者重难点知识进行讲解。在实际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选择普遍性的问题设计微课程,制定针对性的微课程,让其服务于初中英语教学难点的解决,能够大大弥补传统课堂教学的不足。

2.微课程的时间较短。一般来讲,应用于初中英语教学中的微课程应当被限制在十分钟以内。在实际操作中,教师要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以及学生的认知水平去确定微课程的长度。微课程主要用来解决某一个重点问题,这是微课程时间长短的决定性内容。初中学生的思维特点是注意力无法长时间集中,因此,在设计微课程时,教师要严格控制时间。

3.微课程的英语资源容量相对较小。教师需要把握好学生的特点以及教学实际要求去选择微课程的内容。微课程的内容含量虽小,但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吸收英语知识,快速达成英语学习目标。

二、初中英语微课程设计与应用方法

1.利用微课程,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在初中英语教学中应用微课程,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好方法。作为信息化时代的初中英语教师,应当学会将课堂教学的重点内容与难点内容制作成为微课,并将制作好的微课上传到网络平台中。现在的每一位初中学生都可以接触到网络,学生在需要之时在网络平台上随时播放微课程,能够很好地巩固课堂知识,更能在课下时间查缺补漏,实现自身英语学习水平的提高。微课程具有短小且精练的特点,其中所讲解的内容也都是学生经常产生疑问的知识点,非常适合学生自学之时观看。与传统的课堂教学活动不同,利用微课去学习,学生可以结合自身情况去选择时间与地点,个人学习愿望能够得以实现。比如在讲解“Whatdoyouthinkofgameshows?”时,教师要引导学生掌握询问其他人想法的句式与礼貌的回答方式。教师可以针对这一内容,制作一个五分钟的微课视频。通过英语教师间的合作,录制一个情景式的微课,不仅能够让英语知识得以体现,还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2.利用微课程,培养学生语言运用能力。英语语言学习,最终目标就是掌握英语语言并能够应用语言。在过去的教学中,大多数初中英语教师与学生都将成绩的高低视为英语学习成败的决定性因素,极大地影响了学生的英语学习情绪。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能够直接反映出学生的英语水平。微课程的作用之一就是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口语训练,是中国初中英语课堂中普遍缺少的环节。教师可以利用微课程,提高学生的口语水平。比如在讲解“Howwasyourschooltrip?”时,教师可以针对不同的主题去设置配音性的微课视频。在视频中,教师充当与学生交流的对方,说出类似“Howwasyourschooltrip?”的问题,并将正确的回答打成字幕,让学生去读,空出学生说话的时间。这种口语训练微课可以有多个话题、多个情景,给学生更多选择的机会。学生多练习用英语去表达,英语运用能力会大大提高。

3.利用微课程,提高课堂教学活动趣味性。扩大学生的英语知识量自然重要,激发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提高英语教学活动的趣味性也很重要。初中学生的学习较为紧张,将趣味性元素融入初中英语微课程之中,增多英语教学的花样,会让学生的英语学习更加轻松,给学生减负。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对微课程的内容进行丰富,将图像、视频与音乐等结合在一起,刺激学生的多个感官,培养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比如在讲解“Rainydaysmakemesad”时,教师可以通过微课程与学生做游戏。用微课程视频给学生展示一些图片,鼓励学生用英语去表达图片上的信息,在课堂中一起核对各自的答案。多元化的想法,会让图片成为乐趣来源,也会让英语语言点学习更轻松。

综上所述,将微课程与传统教学模式结合在一起,利用微课程帮助初中学生建立全新的英语学习观念,有利于英语教学活动的改革。借助微课程的优点,让英语课堂更加有趣、充满活力,能够极大地推动英语课堂教学水平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