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大学生对人生的思考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经济社会的发展对大学毕业生的要求越来越高,不仅要求大学生学业好,还要求大学生有诚实守信的良好品质;不仅要求大学生能力强,还要求大学生有团结互助、关爱他人的协作精神和团队意识;不仅要求大学生在本专业有所建树,还要求大学生有涉猎其他学科的联想意识和创新思维。对大学生进入非认知能力培养,将就业准备、就业技能与大学生的情感力、意志力相结合,会大大提升大学生的就业能力。
1.培养大学生的意志力,切实做好大学生学业生涯教育
学业生涯规划是大学生在自我分析、了解社会的基础上,从自身实际和社会需求出发,确定职业发展方向,制定在校学习的阶段目标和总体目标,拟定实现目标的步骤和具体实施方法的过程。正确制定学业生涯规划并有效执行是个人良好性格的一种体现,表现了一个人的意志力。学业生涯规划教育是培养大学生意志力的一个较佳的途径。学业生涯规划教育应该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主线,通过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沟通能力和人文素养等综合能力,以培养适合社会需要的人才为目的。科学规划学业生涯并执行到位与学生性格、兴趣、特长等关系密切,即与非认知因素有关。高等学校对学生的学业生涯规划教育应从入学时抓起,开展从大一到大四分阶段、系统化的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进而使学生形成科学的择业观;指导学生进行学业生涯的选择与职业生涯的规划,让学生结合自己所学专业,考虑个人性格特征,制定适合自己的生涯规划。在进行学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基础上,更要关注学生的执行情况。
学业生涯规划应贯穿于大学阶段学习生活的整个过程,要鼓励学生不断挑战自我,提高自身的非认知能力,使其在各个方面不断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以为自己将来的工作打好坚实的基础。
2.激发大学生职业兴趣,提高大学生就业潜力
兴趣是非认知能力的重要内容。就业潜力是指潜在的就业能力和力量,包括职业兴趣、就业主动性等。通过挖掘大学生的就业潜能,助推大学生在对自身科学合理定位的基础上有效就业。
职业兴趣是非认知因素的一种,高校可通过职业规划教育,引导学生在明确职业兴趣的基础上,制定适合自身的学业生涯规划,如工科专业的学生,职业定位可以是研究型岗位,也可以是管理型岗位,如果职业兴趣确定为研究型岗位,学生应将主要精力投入到专业学习中,在保证专业学习的基础上适当发展其综合素质;如果职业兴趣确定为管理型岗位,那么应在保证专业学习的基础上,重点培养提高自己的表达能力、沟通能力和团队意识等,以满足管理岗位要求。
就业主动性表现为大学生按照自己规定或设置的目标主动就业,而不依赖外力推动的行为品质,由个人的需要、动机、理想、抱负和价值观等推动。基于此,应有针对性地向大学生传达主动意识在职业生涯规划中的重要性,充分发挥大学生的能动性,早准备、早动手,尽早谋划,设置模拟场景,让学生主动在求职现场中充分体验简历制作、笔试、面试等环节,增强就业的紧迫感和现场感,从而提高就业成功率。相关调查表明,就业主动性强的学生更易找到合适的工作。在用人单位进行招聘宣讲时,具备主动性意识的学生会主动向用人单位提供服务或者帮助,此行为表明学生具备良好的沟通能力和主动意识,可给用人单位留下良好的印象,学生在择业过程中就会占居主动性。
3.提升大学生的敏锐性和洞察力,培养大学生的创业意识
创业是指个体从事某种始创性或开拓性的工作,并能取得成效,它是一种劳动方式,是一种需要创业者运营、组织、运用服务、技术、器物作业的思考、推理和判断的行为,其已成为大学生除就业外的一种新型现象,并逐渐发展为大学生毕业去向的主流之一。[6]
创业教育的重点是培养学生的创业品质、创业能力和创业知识。创业品质是创业成功的关键,其内涵是培养大学生具备坚定的信念、良好的沟通能力、团队意识、吃苦精神、勤奋、毅力等品质;创业能力是提高活动效率并保证项目顺利完成的心理特征,包括人际交往、管理能力及创新能力等;创业知识则是指和创业有关的经营与管理知识。其中,创业品质和创业能力都属于非认知能力。创业教育的途径为构建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培养良好的校园创业文化氛围和积极开展创业实践活动等。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应结合高校实际情况,以专业设置为依托,有针对性地开设创业指导课程;校园创业文化氛围的营造应有效利用学校各种传媒,如广播、校报和橱窗等,宣传大学生创业政策、成功案例等,营造一种良好的氛围;创业实践活动的开展可借助成立创业者协会,如成立模拟公司等方式,强化大学生创业意识,提高其创业素质等。
四、结语
总之,在影响大学生成功就业的因素中,非认知能力对大学生自身素质的形成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在追求人的全面而自由发展的今天,非认知能力对于大学生就业能起到准备和促进的作用。对大学生进行学业生涯规划教育,激发大学生职业兴趣,挖掘大学生的就业潜能,培养大学生的创业意识,将有利于提升大学生的就业力,实现大学生充分有效就业。
[参考文献]
[1]
张楚廷.素质:中国教育的沉思[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1.
[2]Bowles S,Ginitis H.Schooling in capitalist America revisited[J].Sociology Education,2002(1):1.
[3]Cunha,Flavio,Heckman,et al.The technology of skill formation[J].American Econcmic Review,2007(2):31.
1、加强大学生人生观教育的重要性
人不仅活着,还要生产、交往,更重要的是人以一定的人生观指导自己的行为,赋予人生这样或那样的意义。成就什么样的人生,是事业有成,还是庸碌无为;除了客观历史条件和机遇的因素影响之外,在很大程度上,将取决于人们有什么样的人生观,无论是个人事业的成功,人生价值的实现,都离不开正确的人生观作为指导。尤其是当代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是新世纪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他们的思想素质如何,他们的人生观如何,直接关系着中国未来的兴旺和发达。当今的大学生几乎都是独生子女,从小就得到了来自各方面的无微不至的关怀和照顾,他们的团队意识、生活自理能力差,看待问题易带主观片面性;随着情感日益丰富但波动性较大;自我意识增强,但发展还不成熟;还表现在社会责任感不强,政治信仰迷茫,价值取向扭曲,不少人缺少艰苦奋斗的心理准备和思想意识。在困难面前畏缩不前,意志脆弱,以上这些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在各大高校当中是普遍存在的。这些也引起了政府、高校、家长,社会的高度关注。
对于大学生当中出现的问题,党和国家也连续下发了一系列关于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文件,当中就指出了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确保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兴旺发达重大战略任务联系在一起。作为高校的一线教师,通过对大学生思想道德现状的了解认为,加强大学生人生观教育,以及如何能取得成效,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因为科学的人生观有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目的;科学的人生观有助于大学生自觉抵制各种错误人生观的不良影响。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摒弃错误的人生观,摆正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建立乐观、进取、积极的人生态度,才能成为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需要的可靠的接班人。
2、大学生人生观现状
经济全球化是当今时展的重要趋势。它的发展使世界各国在经济上的联系日益紧密。同时影响到世界各国的政治和文化,尤其我们中国改革开放后,国门一打开,人们首先看到了西方国家发达的经济和科学技术,及优越的物质生活条件,相比之下,中国在许多方面都落后于发达国家,抱怨和指责祖国落后,盲目倾羡西方,同时,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利益驱使下,才会出现大学生的人生观趋于多元化和复杂化,正是因为国内各种错误思潮影响,社会上出现一些错误人生观,更重要的是受到了西方政治文化思潮和价值观的渗透和冲击,作为大学生虽然生理上达到鼎盛时期,但心理正从不成熟走向成熟的阶段,这些东西都深深地影响了当代大学生,那么,我们下面就来分析大学生当中出现了那些错误的人生观。
(1)拜金主义人生观
思政课本上我们可以得出,拜金主义人生观是一种认为金钱可以主宰一切的思想道德观念,把追求金钱作为人生至高目的的人生观,并且认为金钱不仅万能,而且是衡量一切行为的标准。当前中国处于社会转型期,各种社会矛盾凸显。在市场经济发展的冲击下,一些学生的思想在剧烈波动.由于主、客观上的多种原因,使一些学生步人拜金主义的误区。“炫富”,“拜金女”等现象在高校学生群体中不断发生,而媒体和网络对于大学生人生观的扭曲,起到的作用和影响也是比较大的。近年来,全国多家电视台纷纷推出的相亲类节目,异常火爆,也掀起了新一轮的收视狂潮,而在这种新的婚恋模式中也出现了裸的拜金狂潮,使得当代大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受到了极大的冲击。使得对于财富的无尽追求甚至是不择手段,社会理想价值流失,经济效益大行其道,实际意味着人生观价值观的崩塌与断裂。这些都给当代大学生人生观价值观构建造成严重的不良影响。
(2)享乐主义人生观
享乐主义人生观,是一种把享乐作为人生目的人生观,主张人生的唯一目的和全部内容,就在于满足感官的需求与快乐。当代中国大学生绝大多数是有理想、有抱负、好学上进,勇于进取,也具备丰富的现代科学文化如识。但是,也有一部分学生不同程度地受到一些不健康的思想的影响,其中比较突出而且具有代表性的是享乐主义。有的学生一味讲究吃穿,追求物质享乐。作为正在求学的大学生,衣食住行都是靠家里提供的,家里的父母省吃俭用供他们读书,子女更应该体谅父母的辛苦,珍惜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但我们看到的一种现象,就是学子们在校吃喝风泛滥,过生日请,同学之间帮个忙请,获得荣誉、奖学金请,庆祝考试过关,情绪糟糕或者情绪好的时候请,为了满足同学强行要求而请,找到异性朋友请,中奖请等等,大部分学生用于请客的钱远远超过买书、报等所花的费用。 某记者在采访时发现,100%的被采访对象都曾请过客。现在的学生请客讲面子,讲排场,某高校学生请客吃饭一顿饭的标准达到800元,甚至更多,有些学生追求时髦,几百元一套的时装,百十元一件的牛仔裤,已属常见。女生当中,急嫁族的出现,也折射出我们大学生享乐主义思想的泛滥,一结婚什么都有了,不用奋斗了,可以享受了,以上这些思想严重影响了整个大学生群体朝气蓬勃的氛围,也是社会不健康的思想倾向。
(3)个人主义人生观
近年来,党和政府非常重视全国高校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也出台了一系列文件,在全球化的今天,当代大学生在国内外,以及自身成长环境的各种方面的影响下,大学生在政治思想方面有了比较明显的进步,但在某些问题上仍然存在相当大的混乱, 比如他们的价值取向与计划经济时代那一批大学生的价值取向存在很大不同,其中以个人为中心的价值观在不少学生中依然占据上风。个人主义作为一种思潮形式传入中国后,对当代大学生产生的影响非常大,通过十多年的教学,我们看到的是,有些大学生在学校某一些事件中,将个人需要置于集体利益之上,极度的自我中心主义泛滥倾向程度加深。不能正确对待个人利益及其与集体利益相互关系的一种道德原则。个人主义把个人利益放在集体利益之上,不惜牺牲集体利益去谋取个人利益。凡是主张个人主义道德原则的人,为人处事总是以个人利益为出发点,一事当前,先替自己打算,对自己有利就干,对自己不利就不干。国家的利益、人民的利益、集体的利益统统置于脑后。什么都是一切以自己的个人需要为出发,把个人利益放在集体利益之上的人生观,主张个人本身就是目的,具有最高价值,社会和他人只是达到个人目的手段。
3、加强大学生人生观的对策
(1)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地人生观教育
大学生能否有一个正确的人生观,绝不仅仅是个人的问题,还关系到国家的发展和民族的命运。在复杂的人生体验中,大学生怎样认识生活,把握自己,找准人生的航向是我们一直坚持不懈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随着时代的变化,国内外等一些复杂的因素对大学生的人生观产生了非常深刻的影响,那么,作为一个教育者,对于大学生的人生观教育,应该顺应时代的发展和变化,根据大学生不同的特点,有计划、有重点、有步骤地引导大学生形成强烈爱国情感,使他们继承、发扬中华民族爱国主义的优良传统,努力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有追求远大目标的抱负,勇于奉献的积极观念,更重要的是增强他们的使命感和责任感,目标不能仅仅只是一个口号,更重要的是要用实际行动,用自己的青春和热血报效自己的祖国。
(2)进行社会实践活动,体验人生观教育
进行人生观教育,往往进行更多的是在课堂上理论的灌输,而忽略了社会实践,社会实践是人生实践的重要环节,同时,也进一步地发挥了理论效力,进行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有助于帮大学生树立崇高的理想,勤俭节约,艰苦创业,自力更生的精神,而且也加深了学生对理论知识的印象,使学生能够形成认同,从而形成科学正确的人生观。因此,我们学校有专门的管理机构,组织学生进行形式各样,内容丰富的社会实践,通过多种实践活动及事后对学生的了解,反馈过来的是,实践活动增强了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以及他们的艰苦奋斗精神和为他人服务的精神,效果还是非常明显的。
(3)加强学校和全社会的教育
大学生人生观教育,应确立全方位育人的观念,在校内,我们可以树立他们身边的榜样,让他们更有真实感,形成良好的校园文化,使学生对正确的人生观产生认同感,达到一个良好的教育目的,另外呢,现在的大学生求知欲望非常强烈,不仅仅希望从书本上获得知识,还有更多的是从社会、媒体和网络上得到丰富的资源。在社会上,媒体和网络上获得的信息,有正面的和负面的信息,而这些信息对于大学生的交往交流,以及思考问题的方式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所以,应该了解学生们获得资源的途径,了解学生的动向,需求,充分利用学校的有利资源,对他们进行积极的人生观教育的引导,帮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当然,大学生人生观正确与否,不仅仅是学校单方面可以完成的,还需要家庭乃至全社会的努力,才能进一步推动和促进大学生人生观教育的时效性。
参考文献
[1]刘玮,袁建勤. 大学生人生观教育的思考与对策. 文教资料. 2011-3
[2]谌红桃,高晓琴. 大学生人生观、价值观性别差异调查及其原因探析. 中国电力教育. 2010-15
中图分类号: G71
大学四年,白驹过隙。大学生如果不适时地建立起人生目标,给人生亮起导航灯,将在踏入社会后感到力不从心,无所适从。而人的信念和目标一旦确定,就会通过热情、勤奋、高度的责任感或自信心和创新精神发挥自己的创造力。人生目标的重要性也正体现在这里。所以,大学生要从现在做起,走出迷惘和彷徨,抛弃烦恼,客观地评价自己后为自己量身定做一个目标,通过不断地学习来提升自我,让梦想成真。
1 当前大学生的就业形势
在高等教育已进入“大众化教育”的今天,大学生同样面临着空前的就业压力。据统计,2004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为280万人,2005年达到338万人,2006年达到413万人,2007年达到495万人,2008届毕业生达到559万人,而2009届毕业生已经达到611万人。自1998年扩招以来,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日益严峻,除少数重点院校及热门专业外,高校毕业生就业率较2002年均有所下降。尤其是大专生下滑比较明显,而地方院校和专科院校受到的冲击最大。另据一项抽样调查显示:高校毕业生离校前的就业率目前不足60%,也就是说,有40%的毕业生在走出校园时,其就业前景还是一片茫然。而2009年,由于受到世界经济危机的影响,我国的大多数企业接收大学毕业生的人数会大量缩减,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势将更加严峻。
面对如此严峻的就业形势,大学生应该做些什么?现在有很多大学生在走出校园时还不明白自己要干什么,在哪干,从何干起,不明白自己内心到底想干什么。总是觉得生活中遍地都是金子,到处都有人凭着这样那样的方法“轻而易举”地找到了金子,羡慕的同时需要思考的是――为什么还有大学生徘徊在就业门外?为什么机会总是让别人先占了?而机遇是永远给有准备的人。
2 人生目标的重要性
人生目标就是每个人在行走人生旅途的过程中所想要达到的境地和标准。李白早就发出过“天生我才必有用”的吼声。人是一种追求目标、实现目标的生灵,没有目标,即使是个天才,也只能白白地把自己宝贵的一生浪费掉。人生目标就是一块承载成功的基石,它让我们的人生有方向,事业有目标,让我们脚踏实地、满怀信心地去迎接未来的挑战。
盖尔•希伊在《开拓者们》中,通过一份内容十分广泛的“人生历程调查问卷”,访问了6万多个各行各业的人士,发现那些最成功和对自己生活最满意的人有一个共同的特点:他们都致力于一个其实际能力所难于达到的目标。他们的生活有意义,而且比那些没有长远目标驱使其向前的人更会享受生活。目标是人生发展与奋斗的方向,是人生追求的成果,没有目标就没有事业的成功。
一切都在运动变化之中,而很多人却在这一变化过程中很容易迷失自己。这就造就了现在80%的人拥有20%的财富。人生在世,最要紧的不是自己现在所处的位置,而是自己将要达到的位置。大学虽然说是人生中不长的几年,但因为它汇聚了每个人的青春年华而影响深远。大学是各种人才的孕育地,是国家与民族的希望所寄,所以大学生更要努力在这里书写下人生中最动人的篇章,而及时、恰当地建立人生目标便是其中的关键环节。
3 大学生与人生目标
1953年,耶鲁大学对大学生进行了一次有关人生目标的调查,当被问及是否有浅析明确的目标以及达成目标的计划时,结果只有3%的学生做了肯定的回答。20年后,有关人员又对这些毕业多年的学生进行跟踪调查,结果发现,那些有明确目标计划的3%的学生在财务状况上远高于其他97%的学生。通过这个调查可以看出要想获得日后事业的成功,就必须在大学里建立人生目标,否则,对当代大学生来说,在现在巨大的就业压力之下,“毕业即失业”将不会是一句空话。耶鲁大学的调查说明了在大学里建立人生目标的重要性。现代大学生身为祖国的希望,理应为祖国做贡献,用自己的成功去实现人生价值。
4 大学生如何建立人生目标
4.1 客观评价
要学会积极地思考,用积极的心态去面对自己所经历的每一件事情。要学会全面客观地评价自己,要学会重新选择生活,要充分扩大自己的内在光晕。那些毫无成就的人,总在浪费自己的时间、生命,没有一点自我期许的梦想,即使有,也被他们的朋友动摇了自己的意志,这些朋友不仅冷嘲热讽他在做梦,也不断地“证明”那些梦想是不可能实现的。要知道世事是公平的,自己最希望得到什么,并为此付诸努力,就会有所收获。世事也是不公平的,如果自己的“心想”超出了自己的“势力范围”,或者只想不劳而获,就会一无所有。心想与事成就象生活的此岸与彼岸,之间有一段不可逾越的距离,梦想一夜之间或者不付出就从心想到达事成,怎么可能 。所以要客观地评价自己, 以恰当的目标为自己铺就成功之路。
4.2 摒弃烦恼
在客观地评价自己之后,为自己拟定一个愿意为之奋斗一生的目标,不要因为它的遥远而放弃努力,要将它分成一级一级的“小目标”,并从最低的那一级开始做起,再一步一步地向上攀登,这样就会逐渐靠近那个自己当初看是多么遥远的目标,此刻已唾手可得。其实,正如一句谚语――万事开头难。做任何事,只要迈出了第一步,便走上了成功之路。但是成功的路上荆棘遍布,会因为一些这样或那样的烦恼而陷入痛苦的泥潭里不能自拔,也会因为对自己的评价不当而在路边徘徊良久再也没有勇气迈开脚步了,此刻就要学会避免和解决每一个困难。还要学会接受无法抗拒的事实,就会有勇气和力量走过生命的冬季。只要拥有一种乐观的心态,始终保持积极向上的态势,那么在前进的人生道路上就一定会阳光明媚。
4.3 寻找勇气
人生匆匆,稍纵即逝,只要无限发光,一瞬流星也会留下一道光芒。大学生要找准自己的位置,使自己尽可能地发光并尽可能地亮。如果自己还在无聊的深渊中沉陷,为理想与现实的差距苦恼,为自己的怀才不遇苦恼,为曾经的失败苦恼,为生活中的琐事苦恼等,那么将一事无成。要知道,理想与现实本来就是有差距的,遇到可能改变的现实,要向最好处努力;遇到不可能改变的现实,不管让自己多么痛苦不堪,都要勇敢地面对,用微笑将痛苦埋藏。要知道,有时候机遇在一些人面前确实是平等的,只是当机遇出现在面前时,有的人却迟疑了,犹豫了,结果与之擦肩而过;而有的人却能主动上前,大胆追求,便赢得了机遇的倾心,可以说这是偶然,但又怎能说这不是必然呢?要知道,失败是不可避免的,要正视失败,直面困难,坚持努力下去,自己想要得到什么就自然会得到,因为顽强的意志可以改变一切。西班牙作家塞万提斯曾说过:“失去财富者损失不轻,失去勇气者则一无所剩”。要知道,生活本来就是十有八九不如意的,和人交往就要尽可能多看优点,少看缺点,要容忍和接受他人的观点,发现并承认他人的价值,能以这样的态度去面对生活,就会觉得这世界很美好,烦恼自会消失的无影无踪,在追梦的路上就会有无限的勇气和信心。
很多时候,并不是因为事情难而不能做,而是因为我们不敢做所以事情才变难了。到达梦想的彼岸其实并不难,只是大学生很容易被别人的一些经历所吓唬,而梦想的实现与“劳其筋骨,饿其体肤”、“三更灯火五更鸡”、“头悬梁,锥刺骨”是没有必然联系的。只要大学生建立自己合理的人生目标,并咬紧目标不松口,长久地坚持下去,就一定会到达彼岸的,因为每一个人的时间和智慧足够让自己去圆满做完每一件事情。
参考文献
[1] 周明星,咸桂彩.现代职业生涯设计[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9).
一、大学生创业现状和所面临的问题分析
说到创业我们首先想到的就是我们耳熟能详的人,现代的苹果创始者乔布斯,他在学业没有完成的时候就出来创业,建立了苹果公司,还有我们的微软天才比尔盖茨,高中都没有上完就出去创业,成为了世界首富。但是他们是唯一的,也是幸运的,创业并没有那么简单。对于现阶段我们的大学生创业还处于初级发展的阶段,并且大学生创业的人数占总人数的比例也特别小,而且大学生创业需要自己来承担相当大的风险,社会并没有给大学生一个优惠的创业政策,也没有任何完善的措施来帮助大学生,所以即使我们有一个比较好的思路和经营环境,但也有很多人选择放弃自己创业。还有许多大学生选择自己创业是被迫的,本身并没有热情去投入到自己创业的方面,往往是在就业压力下被动选择,这也是制约大学生创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再就是有很多高校对于学生实践并不是特别重视,每天上不完的理论课,使大学生在学校犹如一个空壳,没有实践能力没有思想,成为一个低头族,每天空幻想。要想大学生创业真正实现起来,我们必须对大学生进行如下培养。
二、促进大学生创业的对策和建议
大学生要想真正的实现创业,首先要从大学生本身改造,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必须将我们所学习的创业理论知识转化为我们创业的能力和动力。注重创业教育的实践。再就是一些外在的因素,例如促使学校可以安排一些校外的培训课程,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不要沉迷于手机及网络游戏,再就是学校增加一些和创业有关的课程,增加一些专业老师,可以对学生进行专业的辅导,平时多举办一些创业大赛,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增加学生对创业的认识和兴趣。我针对我们学校的现状,发现了一个商机,有一次我问了一个喜欢芭蕾舞的人为什么喜欢芭蕾舞?她说她喜欢踮起脚的感觉,世界都在她眼前。对,踮起脚的感觉是很好,当我们穿上能带你滑翔的冰刀鞋时的感觉呢?是不是更好,冬季大多数学生没有冰刀,因此我考虑在冰场租冰刀。对于冰刀它就是装在冰鞋底下的钢制刀状物,有球刀,跑刀和花样刀三种。
三、结论风险分析与创业建议
做每一个创业都是有风险的,起先可能不被大多数学生所熟知,可能会有一部分学生不喜欢你的创业,也可能我的宣传力度不够,得不到广大学生的重视,知名度没有就不可能有买家,再就是有可能,有一部分竞争者的出现,加大了行业间的竞争,导致了狼多肉少的现状,使我们的收益减少,竞争者突然增多,利益共享会导致收益减少,但是这些都不能阻止我作为大学生的创业热情,所以大学生创业同时也需要社会建立有效的导向机制、激励机制和帮扶机制还有政府的帮扶作用,如果国家和社会都大力支持,学校还重点培养,那么我国就不会每年都重复着今年有多少失业的学生,今年就业率有多么紧张,就不会出现在应聘现场人挨人、人挤人的现象,同时也会推动我们国家的经济飞速的发展,所以对此我对现在的大学生提供了以下几点意见。
1.要有强烈的危机感
高中老师常说的一句话就是到了大学就好了,但是你不要以为进了大学就可以轻松了。真正的竞争还没有开始。大学只不过是人生大竞争的前奏。我们都学过一句话就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如果没有强烈的危机感,大学生活就不会有计划,有收获,很快就会过去,就会影响大到走上社会的就业和生存问题,所以作为一个现代大学生,一定要知道和牢记这样几件事情:首先,对于现在的基本国情来看,如果你还不努力,随着社会的发展,狼多肉少的局面会使我们毕业后手足无措,其次就是,未来的社会和成长只有知识和专业技能是不够的,还需要大学生拥有顽强的意志和相当的厉害的人际交往能力与沟通能力,才能应对各种未知的困难和挫折。最后,你要记住大学生远不如以前那么吃香了,本科生遍地都是,研究生都随处可见了,甚至不如中专和技校生好找工作,所以我们要先有创业意识,先下手抢占先机,俗话说笨鸟先飞嘛!
2.我们对未来要有明确的目标
目标就是我们航海时的灯塔,就是我前行是的指南针,就是我们动力的源泉。没有目标就没有动力,没有目标就没有压力。现在许多大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的主要原因就是不知道自己将来做什么,能得到什么,现在需要做什么,学什么,怎么学。有不少学生说起目标,甚至都不知道是什么,这就是你理想的大学的吗,难道我们真的要成为21世纪的低头族吗?想要成为一个被人唾弃的手机族吗?今日事今日毕,每天都要给自己一个小小的奋斗目标,哪怕小到今天少玩一个小时手机,你要知道,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大海。我们每一天的进步都会让你将来无悔的过后半生,明确自己的目标,大学是你施展才华的舞台,给自己一个目标,给青春一个动力。没有任何一个航海家会畏惧大风大浪,没有任何人一个创业者会畏惧前方荆棘,锁定目标你就是下一个赢家。
3.珍惜青春,珍惜时间,珍惜机会
大学是我们一生中最美好的时光,青春只有一次,时间不可逆转,我们必须珍惜当下。作为一个学生就要把学摆在首位,如果在大学期间你不抓住机会抓紧时间努力学习,而只顾着谈恋爱,通宵上网玩游戏、旷课逃学,最后吃亏受苦的是自己。因为你浪费了你人生最重要的青春年华,这三四年里将是你认识学习接受知识最好的年龄,即使你将来付出几倍的代价,也无法挽回这个损失。甚至永远也弥补不了这种过错。任何人都没有理由挥霍青春,浪费时间。特别是花费了父母巨大的经济代价并承担着家人无比希望的大学生就更是如此。大学应该是你施展才华的舞台,是你成为下一个CEO的训练之地。
参考文献
[1] 徐小洲. 国外中学 创业教育 [M].浙江.浙江出版联合集团,浙江教育出版社.2010.
[2]李莉丽,龙希利.我国大学生创业教育运行机制研究[M].浙江.山东大学出版社.2009.
[3]钟晓红.大学生创业教育[M]. 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8.
[4]任勇.中职生创业设计方案精选[M].福建.福建教育出版社.2008.
[5]谭一平,叶坤妮.职校生创业指导[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1.
[6]傅兆麟,谢红霞,兰希秀.普通高校大学生创业与成功教育教程[M].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
[7]石国亮.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 [M].研究出版社.2011
[8]江苏省高校招生就业指导服务中心.大学生创业教育[M]. 江苏.江苏教育出版社.2007.
[9]葛玉会,李肖鸣,申舒萌.大学生创业测评[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10]张子睿.大学生创新与创业技能提升[M].科学出版社.2008.
作者简介:
同志指出:“一个有远见的民族,总是把关注的目光投向青年;一个有远见的政党,总是把青年看作推动历史发展和社会前进的重要力量。”大学生是社会的未来,他们能否认同我国的社会制度,认同核心价值观,认同职业,认同劳动人民,对大学生成长成才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要解决大学生当前普遍存在的社会认同问题,就必须对影响大学生社会认同的人文因素进行认真分析,对症下药,使我们的大学生成为热爱社会、热爱劳动、热爱生活的一代新人。
一、当代大学生社会认同的人文因素及现状
大学的思想政治教育除了学科知识体系自身的问题外,还受到社会特别是大学生自身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等诸多非智力人文因素的影响,而理工科类知识接受的难度仅限于学科知识体系自身,主要受到大学生自身智力因素的影响。具体来看,影响大学生社会认同的人文因素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1.文化底蕴
大学生能否实现社会认同,首先受到其文化底蕴的影响。人们通常认为,大学生接受了十多年的基础教育,拥有多学科的知识,是当然的文化人。其实这是一个误区。知识与文化是两个截然不同的概念,从有知识到有文化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大学生也不例外。当然,我们这里所涉及的文化是一种心态文化层面,由人类社会实践和意识活动中经过长期孕育而形成的价值观念、审美情趣、思维方式等构成,是文化的核心部分。是否拥有文化,拥有什么样的文化,直接影响着大学生对社会的认同。
由应试教育滋生的填鸭式的教学方式,只能使知识在学生大脑中简单存储、复制。我国的教育就像一条世界上最大的流水线,大批量地生产着一代又一代既不了解社会,又不了解他人。甚至不了解自己的学子。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的分离,学校在价值观念、审美情趣和思维方式教育的缺失,都直接影响了学生对社会的了解和认同。以至当代大学生可以成段甚至成篇地背诵名文,也可以从数字意义上考出“好成绩”,而在社会生活中却不得要领;当代大学生可以拥有众多的偶像甚至为之癫狂,却从不关心其成功背后的艰辛历程;当代大学生可以心安理得地享用从家庭到社会的厚爱,懂得运用法律武器主张自己的权利,却鲜见社会责任意识。知识的积淀不等于文化的积淀,没有文化与没有知识是同样可怕的。传统文化、市场文化、世界文化和政治文化的积淀,直接影响着大学生对社会的认同。大学生的文化积淀是实现大学生社会认同的文化基础,为此高校必须坚持自己的文化操守,必须与商业化、功利化划清界限。
2.心理健康状态
当代大学生实现社会认同,还受到心理成熟与健全程度的影响。心理健康是指一个人的生理、心理与社会处于相互协调的和谐状态。包括具有充分的适应力,能充分地了解自己、并对自己的能力做出适度的评价,生活的目标切合实际,不脱离现实环境,能保持人格的完整与和谐,善于从经验中学习,能认同社会并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能适度地发泄情绪和控制情绪,在不违背集体利益的前提下能有限度地发挥个性,在不违背社会规范的前提下能恰当地满足个人的基本需求等十个方面。
从整体看,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状态还是好的,但大学生个体心理不健康的心理特质在每个人身上都客观存在并时有表现。自负、封闭、逆反和虚无等心理现象屡见不鲜,有的对社会主流意识不以为然,自以为是;有的凭借自己偶然的经历甚至道听途说怀疑核心价值观的真实性;有的凭自己的喜好对核心价值观随意取舍;有的则是根据利益需要择事认同;还有的随波逐流,人云亦云。这一方面反映了大学生政治上的不坚定,另一方面是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集中表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程度是实现社会认同的心理基础。
3.社会阅历及实践程度
社会阅历是指一个人对社会、对事件、对生活中所发生的事的经历及理解方式。人每天都在经历一些事情,每天都会对发生的事件进行思考,产生相应的认同感受。通过长时间的积累,对一些事物的看法则由浅入深,由表及里,这时的人们就会有自己的想法和看法。经历得越多阅历则越丰富,社会认同逐渐趋于理性和稳定。
社会认同是大学生正确认识社会、适应社会和作为社会的基础。但多年的校园生活,沉重的学业负担,使大学生无法感受复杂的社会、体验真实的生活。他们只能从书本、从课堂上和偶发的社会生活中了解到一些片面、单一、僵化和现成的知识。虽然部分课程知识可以通过实验和实习得到佐证,但思想政治教育由于没有充分的生活体验和实践经历,大学生很难建立起坚强的信念和恒久的道德规范,影响了大学生对社会的认同。由于缺少一定的社会阅历和实践,大学生本身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就持将信将疑的态度,如果面对社会的阴暗面或在生活中遭受挫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所建立的价值观就会瞬间崩溃。课堂上的千言万语、千辛万苦在现实生活面前如此不堪一击,除了教育方面的原因外,涉世不深、阅历太浅,承受不起现实社会的打击、诱惑及生存压力也是重要的原因。具体表现为表面上追求理想,实际上崇尚实惠;性情中有强烈的爱国情感,具体时缺乏主人翁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形式上有真善美的道德知识,事实上却没有良好的行为习惯;对社会,期待建立良好的公共道德秩序,对自身,又不愿受各种规章制度的约束;从长远有成就事业的愿望,到眼前又缺乏脚踏实地的实干精神;愿望上有投身社会的热情,实际上又与环境格格不入难以融入社会。
社会是一座没有围墙的大学。只有让大学生走进社会,通过广泛的社会实践,了解国情、民意,才能丰富阅历。随着社会阅历的积累和实践的深入,多数大学生对现实社会的认同是可以预期的。
二、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大学生的社会认同教育
高校的社会认同教育必须以知识为载体,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树立信念、培养情趣、训练思维、提高品位,建立社会认同意识并实现可持续发展。
1.以发展的眼光肯定当代大学生社会认同的差别化现状
大学是人生发展的重要时期,这一阶段大学生心理、身理还是动态的,具有可塑性,这个阶段的大学生又是不成熟的,需要学校进行人文孵化。应当看到,大学生的社会认同程度是与其年龄特征相一致的,即便是同一年龄段的大学生也都会呈现出一定的差异性。从教育学的角度讲,大学生成长过程中的不成熟也是合理和正常的,不能因某一时期某一些大学生身上出现的问题,人为地把大学生简单地归纳为“80后”、“90后”。尽管与老一代大学生相比,当代大学生的成长环境和起点有差异,但我们还是要坚信,随着当代大学生的文化底蕴一天天加深,心理会一天天健康起来,阅历在社会实践过程中也会一天天丰富起来,当代大学生最终还是会认同并成功地融入社会,成为未来社会的栋梁之材。
以发展的眼光认同大学生,能使我们在面对当代大学生中的另类现象时更加淡定和从容,允许有错,允许再错,允许改错,要相信大学生总是在错误中不断走向成熟。为此,大学的社会认同教育,既要有结果认同,又要有过程认同。首先是教育者对大学生要认同,大学生积极的一面要认同,大学生消极的一面也要“认同”。只有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相互认同,在认同中教学相长,才会有成功的认同教育。其次要认识到大学生在文化、心理和阅历方面处在一个波浪式的前进上升周期,绝大部分大学生最终是会实现对社会的认同的。
2.以全面的眼光肯定当代大学生社会认同的时代化特征
当代大学生的优点和缺点是同样突出的,优点往往与缺点伴生,两者相辅相成。社会认同教育既要规范,又要疏导,更要肯定。
当代大学生的国际视野,极具时代特征。他们已经习惯于把国际社会作为参照体系并作为判断是非的标准。大学生关注和追踪国际前沿的科技发展,本来是件好事,但由于对“国际惯例”、“世界潮流”等的片面推崇,影响了他们对社会主义制度、核心价值观及社会的认同;当代大学生思维敏捷,不唯书、不唯上,富有挑战意识,但又缺少深入实际、踏实进取的恒心和毅力。为此,在社会认同教育过程中,必须从全面和整体的角度,充分肯定和精心呵护大学生的时代特征,在鼓励大学生与时俱进,勇于创新同时,培养大学生艰苦奋斗、敬业踏实的实践精神;在倡导大学生在拓宽国际视野的同时,帮助大学生了解国情、民情,树立一切从中国实际出发的科学精神。
总之,大学生只有认同社会,才能融入社会;只有融入社会,才能认识社会和改造社会。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必须用发展和全面的观点认识大学生的现状,从影响大学生社会认同的文化、心理和社会实践因素着手,坚持不懈,使大学生成为正确认同社会、愉快融入社会、积极奉献社会的一代新人。
参考文献:
[1]桂守方.社会认同感的缺失[J].心理科学,2007(4).
[2]李慧敏.自我认同理论的“缺失”[J].社会科学论坛,2009(14).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的“评价建议”中提出“应以鼓励、表扬等积极的评价为主,采用激励性的评语,尽量从正面加以引导”。“课堂设置问题是课堂上师生交流最普遍的方式”,它对启发学生的思维、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起着重要作用。
一、适时评价答问于动态生成中
新课程的课堂不再是完全预设“计划”的课堂,而是动态生成的课堂。教师要根据学生心理、情感、知识的需要以及课堂学习的实际情况,随时做出富有创意的调整,这就需要教师对学生答问进行适时评价。对于那些容易得出结论或答案较单一的问题,可以运用即时评价,另外两种情况则应运用延迟评价。
第一,对于有多种答案的问题要延迟评价。例如,在阅读课《老师领进门》中,教师提出这样一个问题:“无心插柳柳成荫,真是无心的吗?”有的说是“无心”,有的说是“有心”。这时,教师并不急于下结论,而是让学生小组讨论。在汇报的过程中,教师就要把握好评价的度。记得,一位学生说:“用老师对每个学生倾注了爱,他能是无心的吗?这样说,只是表现了他的谦虚,更能说明他是位了不起的老师。”分析得多么有深度!教师可接他的话评价:“你能体会到这点,你也是一位了不起的学生!”这既是对答问的肯定,也是对学生学习的肯定,更是对学生的肯定。
第二,当学生有能力自我完善答案时要延迟评价。学生更准确、更完整的答案可能在经过一定时间的思考之后产生,也可能在听老师的继续讲解或听其他学生的发言时产生,适当延迟评价可以促进学生思维的条理性和深刻性。学生在学习目标的指引下,通过讨论交流的方式,自主探究学习,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作为一种活生生的力量,带着自己的知识、经验、思考、灵感、兴致参与课堂活动,可使课堂教学呈现出丰富性、多变性和复杂性。
二、客观评价答问于体验提升中
在课堂设置的问题中,教师考虑教材的内容和知识点不同,学生的接受能力不同,学生所做出的应答也就有差异。有的回答可能比较正确,有的回答可能不够准确甚至是错误的。 x不论是哪种情况,只要学生运用了语言,体验了语言,教师首先都应该作出肯定性的评价。对于学生反馈的信息,教师要善于扮演“公正法官”的角色,及时给予精辟恰当的“判决”,从而使学生能对自己的学习效果和能力有一个科学正确的估计,进而明确不足,找出努力的方向。对于前者,我们除了在学术上做出肯定外,还要给予一定的赞赏,如“回答得非常棒”、“你真的很聪明”等等;对于后者,应更多地赞赏学生付出的劳动,赞赏他们良好的学习方式,并客观地指出其回答中存在的问题,并启发诱导,帮助其朝正确的方向思考问题。在得出正确的答案后,我们仍要表扬学生能进行积极的思考。
对于学生在课堂中的各种表现应给予客观的评价,既要肯定其优点,也要指出其错误,尤其是表述的规范性以及文法方面的错误。如果害怕指出学生的错误会打击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其实这是一种因噎废食的做法。只要教师的评价是客观合理的,而且评价时体现了一种师爱、一种民主、一种和谐,即使是指出学生缺点的评价,学生也是会乐意接受的,这样就能培养、保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大胆探索、不怕挫折的学习精神,创设一种轻松愉快的学习气氛,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信心。但在评价过程中,教师必须探究语言机智,教师的评价应根据教学进程随机引发,并以亲切的语调、温和的表情、宽容的态度来调控评价过程,使学生从中受到鼓舞,并且更能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探索的兴趣。
三、多元评价答问于互动共进中
随着我国加入WTO,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不断提高,迫切需要既精通专业又精通外语的高素质人才。生物科学专业英语作为专业知识传播与信息传递的媒介,已经成为从业人员的必备工具[1]。专业英语教学是英语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重点是巩固和提高学生在基础英语阶段获得的能力,保证大量的英语阅读实践,扩大专业词汇,使学生真正以英语为工具,熟练地获取和交流本专业的信息[2]。目前我校的生物学专业英语课为专业选修课,一般安排在四年级上学期,总课时30个学时。为了更好地搞好教学,我们对大三(2004级)生物工程和生
物技术两个专业各抽查一个班,进行了词汇测试和问卷调查,共收回有效问卷62分,其结果令人深思。本文将调
查结果整理如下,供教育同行指正,以更好地促进高校的专业英语教学工作。
1 调查方法与内容
自行设计词汇测试题一套,普通英语词汇与专业英语词汇各50题,均为四选一选择题,公共英语词汇题为CET四级水平,专业词汇题多为在三年级专业课学生已经学过的专业词汇,抽查的班级为学风较好的两个班级,闭卷考试,统一阅卷评分。
调查表共分两部分,一部分是了解学生的英语基础和公共英语学习情况,另外一部分是调查学生对即将开设的专
业英语课的认识和建议,让学生与词汇测试题一起完成。之后,逐项进行统计,以得出科学结论。
2 结果与讨论
2.1 测验成绩
两个专业的学生英语成绩普遍较差,普通英语部分得分在21.75(40%得分率);专业英语词汇则得分更少,仅10.72分(20%的得分率),总分只有34.46分,最高分仅为70分。这说明,作为一个非重点高校,受生源限制,或是可能受社会上不良习气的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没有调动,导致专业英语课学习的起点较低,很多在名牌大学应用效果较好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可能在这里无法实施。
2.2 英语基础及公共英语学习情况
我校生物类专业三年级学生的英语基础仍需加强, 51.6%的学生未过四级(而有些与我校地位类似的高校生物类专业的本科生在第三学期末四级考试的通过率为50%-60%,多数学生已经具备较好的读写听说能力[3]),86.6%的学生认为自己的词汇量只有2000-4000,只有13.4%的学生认为自己词汇量达到6000以上。有近半数的学生认为,不过四级就可以毕业拿学位证很正常。
作为非专业英语的学生,有近60%的学生学习英语的动机是专业服务,极个别的学生可能是想从事英语方面的工作,也有25.8%的学生认为学英语用处不大,只是为了应付考试,而其他学生学英语的动机则较为分散,如“做高中英语教师”、“学电脑”、“不喜欢英语,但日常生活经常用到,不得不学”等。
在三年级,学生已经在专业课中已经接触过专业英语,已经学过文献检索课,但从调查结果来看,有28.8%的学生表示“不会查英文资料”,有62.7%的学生选择了“偶而查下,从未仔细读过英文资料”,经常查阅英文资料的只占8.5%,这说明,在三年级的专业课中,对学生在专业英语方面要求过低,这将会影响以后的文献调研能力的培养。
2.3 对专业英语教与学的看法
2.3.1 对生物学专业英语和专业英语课的认识
专业英语,也叫专门用途英语,这里所说的用途(purposes)主要有两点:一是工作的需要;二是学术研究的需要[4]。调查显示对于专业英语课的概念和重要性多数学生认识不足。对专业英语的概念理解如下:学习一些专业术语;英语专业词汇的学习;与生物学相关的专业术语及专业文献资料;生物专业术语及论文方面的英语;与生物学相关的非常用英语;与生物学专业关系密切的英语;生物学所需的英语知识;关于生物学的一门英语;为专业服务的英语等。多数学生还是认为主要是词汇学习。对于专业英语的作用,看法不一,如:为学习专业课服务;便于科研交流;与同行交流,与国际接轨;分享资料,能更好地阅读外文文献;查阅和阅读英文生物文献资料,提高写作能力;查阅文献之用;更好地阅读英文文献;便于查阅专业英语文献;帮助深入地进行专业学习和研究;不知道,可能是应考;有助于中国生物科学研究吸取国外生物学研究成果;对一些专业术语有所了解等。也有学生答“不知道”。有72.6%的学生认为专业英语课“用处很大,要认真学习”,只有21%的学生表示是为了学分而学专业英语课,极个别的学生表示不会选修该课程。这一切说明,尽管理解有误,但对专业英语课还是寄予一定希望,即希望通过该课提高自己的英语水平。
2.3.2 对专业英语课教学的看法
首选是选修课时间安排问题。只有14.5%的学生认为应安排在四年级上学期,绝大多数学生认为应安排在三年级的某个时间或整个三年级。四年级安排专业英语课有一定道理,因为学生学了专业课后,有了一定专业基础,易于接受内容。目前我校安排在这个时期。但是由于大四的学生此时正值找工作和考研期,由于就业压力日益严峻,考研竞争也日趋激烈,可能会使学生心浮气躁,不安心于学习,使专业英语课成为“垃圾课”。有30%的学生会受考研或找工作的影响而不认真上课。根据笔者的教学体会,专业英语课最佳时期是在三年级下学期。同时,也没有统一强制选修专业英语课,选课自愿,这样才能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否则对近1/6的学生来讲,纯粹是一种痛苦,也会对其他真正选课的学生造成负面影响。
在专业英语教材方面,有过半数(58.1%)学生认为“应有切合实际的专业英语教材”,总共只有37.1%的学生认为“没有必要”编写教材。专业英语教学是英语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目前我学院专业英语老师上课都是自寻材料,采用临时复印的国外教材资料或国外杂志上发表的学术论文作为讲课的内容,这严重影响了课程体系的统一和严整。而正式出版的生物学专业英语教材,相对于生物工程专业的学生来说,内容则太宽泛,不能体现专业特色。因此应重视专业英语教材建设。
中山大学等名牌大学在生物学专业英语教学实践中建立了较为成熟的英语教学体系[2]。与我校不同,中山大学的生物学专业英语课是本科必修课,安排在第三学年进行,教学总时数为72小时。一年的教学效果检查一般安排四次考试:两次中期考和两次期末考。第一学期期末考试以闭卷考试为主。考查内容包括专业词汇、重点句段的理解(包括英译中、中译汉)、专业论文阅读、短文和论文摘要的写作。学年考试则以学术报告的形式进行,除了用英语报告本人的研究以外,还要用英语回答答辩委员提出的两个问题。可见中山大学对学生在专业英语上的要求极为严格,已经形成一个完备的考核体系。学生对这种考核体系“都给予充分的肯定,特别对以学术报告的形式进行考试给予较高的评价”。反观我校学生的看法,认为“难度太大”、“难度有点高”各占1/3,认为“要求并不高”的只占1/3。比如,对于课程结束后,布置翻译综述的作业,有24.2%的学生认为“难度太大”,只有24.2%的学生认为“要求并不高”,其他半数的学生认为“完成有一定的困难”。出现如此大的差距,除了生源的原因外,个人认为学风建设才是解决之道。
各个高校都进行了教学方法的改革,但略显“新颖”的是在课堂上,抽时间让学生来当“小老师”,讲解特定的文章,然后由其他学生进行评讲、更正,最后由教师总结[5]。文献作者是高职教师。但在我校好像行不太通。只有35.5%的学生认为这是一种“新型的教学方法”,而有14.5%的学生认为“这是老师放弃自己的职责,老师应付我课酬”,还有43.5%的学生自认为“自己水平有限,可能讲不来”。在专业英语教学的语言上,多数同学(72.4%)可能还是希望以英语为主,辅以汉语的,全用英语,除了对专业课教师是个巨大的挑战外,其实多数学生可能不易接受。在专业英语教学目标中,读写听说译的能力的培养也是很重要的,但也有个轻重问题。
关于自由填写的其他建议和意见,仅有6位学生(不到10%)写了几句,如“本人英语太烂,而且兴趣不大,专业英语开为选修课,为考研者而设!”;再如“不要要求太高,我不太喜欢英语,同时英语成绩也蛮差”,但对教师的要求却很高,“最好采用趣味教学,教学方式可采用多种”;再如“要从大一开始就开设这门课,现在感觉学起来太晚了,除了考研的同学已经没有学习英语的兴趣了”,抱着这种心态,无论教师如何卖力教,教学效果很难保证,另外从一年级起学专业英语不现实。专业英语是从基础英语阶段向专业应用的过渡, 一般安排在基础英语学完之后[4]。另有一未过CET四级学生的话却饱含哲理:“专业英语着重应培养实际应用能力,而非为考试而专设,应用广泛,应向学生具体阐述内容,可介绍具体应用后考察学生反映,完成具体的对应的教学设计,不应强调结果,应着重教学过程,……”,但试想如果基础都不牢,专业词汇都认不全,如何“实际应用能力”?教学过程重要,但人们考查一门课的教学效果,更着重于“结果”的,如何实现“不应强调结果,应着重教学过程”?当然也有学生真诚地希望“能落到实处,让学生真正学点东西”。有学生认为:“要学习专业英语,重点不能在词汇,我们只要认得,能理解其含义即可”,看似很有哲理,实际上较难实现。掌握专业词汇是进行专业外语学习的基础,优秀的专业英语教师无不重视专业词汇的教学,每两三次课就进行一次词汇测试[6],根据本人的教学体会,这个在我校似乎很难行得通,可能会给学生带来巨大思想压力,但是文献作者所在高校是一所市属高校而已。市属高校学生可以办到的,作为一所省级高校的学生如果难办,是个值得沉思的问题。当然,专业英语不单单是词汇,而是读写听说能力的综合训练,而实际上更重要的是阅读专业文献的能力,这与CET和研究生入学考试偏重阅读理解是一致的。也有学生建议“多读,多听,多练”,很有道理,但这主要是从“学”的角度上讲的。
随着专业英语的日益重要,目前已经有近百所高校纷纷进行专业课的双语教学或全英语教学[3,7―8],多以双语教学为主,甚至不惜请外教上专业课。双语教学 (Bilingual Teaching) 一般是指使用第二语言或外语进行各专业课的教学,可以培养受教育者“双语、双文、双能”的素养,这对提高我国学生的国际竞争力,培养国际化专业人才具有重要作用[3]。但是双语教学学生基础不同,起点不同,效果也不同。双语教学也会有受学生基础不能适应双语教学、学时相对不足、适用教材缺乏等问题。尤其是学生听说能力不高增加了授课难度,相当学生对双语教学有畏难的情绪,极大妨碍了双语教学目标的实现[9]。非重点院校,在本科专业英语教学上,不能盲目跟风。在我校,个人认为不宜盲目推广双语教学,主要原因是多数学生起点较低,容易使学生产生畏难情结,既影响了专业英语水平的提高,又影响了专业课的学习。双语教学或全英语专业课教学,更适合在学生起点高(比如四六级通过率80%以上)的重点本科院校[6],或是在研究生阶段进行实施,否则只应小范围内尝试,而不是大规模地在各个专业、各个年级同时推广。
参考文献:
[1]李伟,陈晓阳,李慧.生物科学专业英语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文教资料,2006,3(中旬):79-80.
[2]张润杰,周昌清,张文庆.生物学专业英语教学实践的几点探索.中山大学学报论丛,2001,21(5):88-90.
[3]刘建忠,周卫,吕早生.《生物化学》双语教学的实践与思考.武汉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8(2):86-88.
[4]岳升彩.专业英语教学初探.考试周刊,2007,27:77-78.
[5]陆健.生物工程“专业英语”教学的一点体会.中国轻工业教育,2002,3:41-42.
[6]戚晓利.浅谈《生物专业外语》教学体会.黑龙江医药科学,2005,28(5):77-78.
农业作为第一产业,是人民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没有农业就没有人类的现代文明。农业的基础地位是否牢固,关系到人民的切身利益、社会的安定和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农业科技创新创业教育就是着力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创新创业人才。党的十报告指出:“要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着力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要使创新人才培养水平明显提高,进入人才强国和人力资源强国行列。”农业科学教育要向着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创业实践基础教育的方向发展。
1.农业高等院校科创工作的背景与时代意义
高等院校的大学生科创工作的实质在于科技创新能力教育和创业教育相结合,总的来说可以归为科技创新创业教育。在美国,大学生科技创新创业教育被称为国民经济发展的“直接驱动力”。美国是最早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国家,创新创业教育起始于1947年的哈佛大学,两年后的斯坦福大学也开始了创新创业教育。美国将创新创业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涵盖了从基础教育到高等教育的全过程,包括农业高等院校在内的高校已普遍开设了创新创业教育课程,许多高校还设有创业类本科和研究生专业,培养从事创业教育教学和研究的博士生[1]。在国内,创新创业教育研究普遍被认为开始于1998年,清华大学成立了中国创业研究中心,开始了我国的创业教育研究及推广工作,当年,清华大学还举办了中国最早的学生创业计划竞赛[2]。农业与创新创业的关系可以上溯到1986年发表的《农村面临的挑战与选择》[3],这篇文章在研究农村经济改革中涉及创新创业问题时提出了创新创业的概念,这表现出,我国创新创业研究也是源于对农业发展的研究促进。
对于农业高等院校,培养适应现代农业及现代农业产业化需求的高素质农业科技创新人才是当前的首要任务和根本功能。尤其是在综合类高等院校,农业创新创业教育有多学科的环境背景,有利于通过学科间的相互渗透、相互融合而形成新的交叉学科或边缘学科体系,从而形成新的科学和知识体系,有利于解决越来越复杂的农业综合性重大问题。综合类高等学校雄厚的人才、设备、技术、信息、学术等优势资源,为科学研究与知识创新提供了有力保证。农业高等院校的优势背景为大学生科技创新创业工作提供了技术支撑,为人才培养提供了优质的孵化场所。
2.农业高等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实践中中面临的挑战
2.1技术创新教育和创业实践教育不协调。
我国技术创新数量、专利数量具有明显优势,但在技术创新的高数量指标背后,产业化应用的数量却很低。中科院院士王志珍在全国政协十一届三次会议的报告中指出:“目前我国的科技成果转化率大约在25%左右,真正实现产业化的不足5%,与发达国家80%转化率的差距甚远。”[4]对于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的研究,必须经过一段时期后才能全面显现,我国农业科技成果的统计管理工作等涉及的部门、地区较多,国家和地区的农业科技成果数据库仍不健全,致使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尚未公布权威数据。尽管如此,认为目前我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不高确是学者的一致结论。目前各界对我国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率引用做多的数据是30%~40%,远低于发达国家70%~80%的水平[5]。科技成果转化率的严重偏低,凸显出技术创新教育的过快膨胀和创业实践教育的明显滞后。
2.2科创培养方案和科创人才结构的不协调。
目前高校对于大学生科创人才的培养通过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及创业课程、创业研究、创业论坛、创业竞赛等。在课程实施中存在重视专业教育、轻视通识教育和综合素质教育等问题。现有培养方案通常过多强调课堂教学,缺乏实践和应用锻炼的过程,更容易忽视大学生科创人才培养过程中的人员结构的合理指导。在2011年《北京人才蓝皮书》中,以中关村为例,在各类人才中,研发人员的创业意愿相对较低,特别是2008年,研发人员的创业意愿为54%,明显低于营销人员(77%)、售后服务人员(76%)、项目实施人员(63%)、战略策划人员(63%)[6]。对于产生这样的影响,有创业政策的导向因素,也有高校在大学生科创人才培养过程中重视整体利益、忽略个人素质,由此造成的区分培养造成创新创业人才结构差异过大。
2.3科创管理体系和农业项目特点不协调。
创新创业项目是一个周期长、重应用的项目,农业类的创新创业项目更具有这类特点。目前农业高等院校组织的大学生创新创业课题的管理模式普遍通过课题立项、科研实验、、成果评价,而对成果最终转化重视不够。这样的大学生创新创业课题周期固定,政策支持有固定时限,对于农业类的创新创业项目有很大限制,直接导致科研成果转化率低。同时,以院校学科的特色为主立项,自由创新课题较少,大学生为了项目需要不断改变研究方向,集成性成果多,原创性成果少,科技含量不高,容易忽视完整性和系统性,造成研发成果的应用转化困难,实际上阻碍了创新创业教育的最终目标的实现[7]。
3.发挥农业高等院校优势,促进大学生科创工作
目前,我国处在发展的转型时期,社会经济结构特点决定了农业高等院校仍旧是农业科技创新创业教育的主体。农业高等院校在大学生科创工作中承担了基础研究、技术开发、人才培养、成果转化等功能,蕴藏无穷的创新潜力。高校学生工作的组织形式所具有的组织优势可以为高校发挥得天独厚的优势和潜在的核心竞争力提供良好的支持。通过多措并举的复合培养,提高大学生科创工作对于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质量。
3.1合理设置科创工作培养模式,明确技术创新与创业实践相统一的教育观念。
创新教育是根据教学实际中存在的问题而提出的,必须突破现实教育存在的片面性,从不同角度拓展人的创新素质。创业教育是紧密结合创新教育对创业人才培养的活动,是人的全面发展的进一步延伸和扩展。在大学生科创工作的教育观念上,要明确技术创新教育和创业实践教育是紧密相连的。满足创业教育的实践需求,仅仅靠技术创新的理论学习、实验室的技术论证是不够的,必须提供大学生在创业实践中获得的真实体验。农业高等院校需要重视创新创业教育的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的结合,强化农业创新创业教育的思路和理念,通过院校政企的大平台优势拓宽科创工作中对于实践课程的对应面,使得创业课程体系综合化程度明显提高。
3.2拓宽农业科创人才培养渠道,在科创项目实践中培养和选拔人才。
大学生科创工作要面向创新创业人才所需要的知识、能力、素质的全面协调发展,在培养过程中需要对现有的人才培养渠道做出实质性的改革与创新。培养计划要突出以人为本,强化项目育人的教育思路,培养一批基础厚、能力全的全面型创新创业人才。在现有的创新创业教育模式上,需要针对课程内容特点,研究探索出一套适合学生自主学习和个性发展的方案,包括技术基础教育、创业项目孵化、模拟实践锻炼等多种方式,制订多层次全方面的人才培养计划,以此拓宽科创人才培养渠道,全面提高创新创业人才的质量。
3.3利用高校组织优势整合资源,打造优质科创工作平台。
科技创新创业教育应该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高校整合现有资源,即课程体系与非课程体系的整合,学校参与和社会介入的整合,以及理论性和实践性的整合,构建开放式的大学生科技创新创业实践平台。上海交通大学农业与生物学院高度注重对学生科技创新意识的培养,在2005年设立“上海交通大学农业与生物学院大学生科创基金”,并制定相应的资助奖励条例,对学生科技活动资助启动资金,对获得重大奖项的项目给予适当奖励,树立大学生科技创新创业意识;在2008年成立独立的学生科技创新创业组织,聘任专业教师担任学生科技创新和创业的指导导师,构建科技学术与创新创业平台,调动学生自主参与科创的积极性;利用学校综合学科大平台的优势,整合社会上“科学商店”、社区科普等资源,鼓励学生发挥农业学科的专业优势,让科普知识走进社区,营造农业院校创新创业的实践氛围,积极引导广大学生参与到课外科技创新活动和创业实践中。
3.4全面创新科创工作评价体系,确立衡量评价创新创业成果新指标。
由于创新创业类项目具有的实际特点,衡量其成果的评价体系应当有别于单纯的科技项目评价体系。科创成果的衡量依托创新创业论坛、竞赛,举办“挑战杯”、“创业沙龙”等。通过“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的分段评估、中期审查、期末验收等多种考评形式进行全局评价,也可以主动引导、导师问诊、沙盘模拟、园区实践等具体创业实践项目的实施过程情况为依据进行全局评价。评价体系应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通过弹性的、开放的全面评价方式,最大限度地拓展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发展的空间。评价体系的主要效用应当是调动大学生创新创业的积极性,强调“过程”对于大学生的教育、发展的作用。
4.结语
随着我国产业结构的升级,构建创新型社会的蓝图逐渐展开,大学生科技创新创业工作成为农业高等院校的一项核心工作。在大学生科创工作中,突出“以人为本”的培养理念,通过高校的社会优势,建立健全创新教育与创业教育相统一、项目孵化与人才培养相结合、管理模式可持续发展的教育模式。高校应当利用学术资源、组织优势、实践平台三个方面,为大学生科创工作提供更加有效的支撑,起到培养符合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创新创业人才的核心作用。
参考文献:
[1]童晓玲.研究型大学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2.
[2]木志荣.我国大学生创业教育模式探讨[J].高等教育研究,2006,27(11):79-84.
[3]周彬彬,刘允洲,李庆曾.农村面临的挑战与选择[J].农业经济问题,1986,12:012.
[4]王若飞.浅谈我国科技成果转化率低的原因和对策[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97-98.
成人大专学生的知识能力比较差,学习态度比较消极,人生价值观也比较模糊,学生的种类也是多种多样,所以,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职业观念、职业素养和责任观念,就要不断强化学生的人文素质。中国深厚的文化内涵是在悠久的历史发展中逐渐形成的,在中国文化发展史上占据了重要地位,它能够有效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审美情趣。
一、成人大专学生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的现状
1.中国传统文化教育课程的安排情况
目前,在构建成人大专学生课程的时候,学校对于中国传统文化课程的重视程度不够。大专学生在学习传统文化知识的时候,还只是停留在中学课程学习的相关内容中。因此,需要建立科学合理的中国传统文化课程,从而有效地满足成人大专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实际需求。
2.中国传统文化课程的主要教学模式
过去的教学模式,主要是通过课堂来进行文化知识的传递。但是其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知模式还停留在书本知识中,对文化的多样性展示得不够全面,不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前,没有丰富的网络教学资源,媒体资源也比较贫乏,知识拘泥于课本,没有和社会中的信息资料融合起来,课外活动的组织强度也不大。
3.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的校园环境
健全的校园文化环境是培养学生人文素质的客观因素,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容和精髓需要良好的校园文化进行熏陶。在实际生活中,我们的校园文化过分注重就业率,而把大量的时间和心思放在了如何更好地就业,不关注人文素养的加强。所以,在成人高校中要进行传统文化内涵的有效宣传,从而形成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
二、强化对成人大专学生进行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的措施
1.在制度上注重融入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的内容
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的主要价值体现在人文素养中,并且需要相关的制度作为保障,因此相关部门要在制度方面为传统文化教育的顺利发展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这样才能更好地加强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
2.以校园文化宣传为基础来转变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的实际情况
在传统文化教育过程中,要适当加入相应的文化价值因素,并且在学生中进行大范围的普及和引导,使得学生能够更好地融入其中。建立良好的校园文化,如进行有关传统文化知识的宣传,可以通过网络或纸质媒体等方式来进行,使学生转变观念,更好地融入传统文化中去,从而提升自身的人文素养。
3.转变观念,改进中国传统文化的教育模式
我们要突破传统的文化教育观念,运用多元化和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模式来有效地进行课内外教学和实践活动,从而让学生能够更加深入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在奥运会的开幕式和上海世博会中,就有效地体现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构建,使得学生能够真实地感受到传统文化就在我们身边,它不只是高深莫测,也有平民化的时候。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能够改变学生的思维方式,使学生更加深入地体会到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三、结语
中国传统文化历史深远,在培养成人大专学生的人文素养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在当今社会中,成人大专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知程度,是公民思想和道德素养的直接体现,对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也具有重要意义。国家的文明富强不仅需要经济的快速发展,也需要国民素质的提高,因此,强化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势在必行。
参考文献:
高校校园文化是高等院校在其自身的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一种特有的文化现象,历届师生融自身的智慧和心血于其中,体现了他们精神领域的活动和人生价值的追求。高校校园文化对大学生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有潜移默化的熏陶作用,也有凝聚和激励,以及塑造校园师生内在形象的功能,对师生有一种无形的感染力和向心力甚至是永久的影响力。很多高校把电影播放作为校园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丰富广大师生的业余文化生活。现今高校电影播放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一、高校电影播放存在的问题
有些高校长期以来没有形成周末播放电影的习惯,还没有意识到电影对大学生思想的潜在影响力,也没有把握住大学生年轻容易追求新鲜事物的心理特质。有些高校虽然一直坚持周末或节假日播放电影,收取极低的费用甚至不收费,可影片并没有经过精心筛选,可谓是鱼龙混杂。高校不断扩大的招生量导致原有的电影播放地过于狭小和拥挤。有些院校的新校区没有规划电影播放地,播放电影也已成为该校的历史。高校电影播放存在的问题折射出高校还没有真正树立以学生为本的理念。
二、高校电影播放存在问题的原因探究
高校电影播放属于校园文化娱乐活动,这一活动丰富着大学生的精神世界,也引领着大学生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为什么高校电影播放会存在以上问题,值得所有关注校园文化建设的师生思考。首先,与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文化政策有关,尤其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立后文艺界出现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繁荣局面。但不容忽视的是,商业化、娱乐性的电影也越来越多,可谓是良莠不齐,泥沙俱下。其次,与高校负责电影播放的领导和工作人员文化涵养不高、电影鉴赏力差有关,意识不到电影多多少少是要影响大学生精神世界的。第三,与高校日益发达的网络系统有关,不少的大学生已购买了电脑,在宿舍或学校的网吧里就可以随时上网,但家境家境贫困或者特别贫困的大学生已被网络边缘化了。由上可见,高校经典电影的播放对校园文化建设的作用依然值得关注。
三、高校经典电影的播放对校园文化建设的作用
中外经典电影在内容上、配乐上或画面上等多方面都是精心策划和打造的,大学生观看经典电影是一种听觉和视觉的全新体验,留给他们更多的是对人性和人生的思考。可以说,一部好的电影,就是对高校思政课的进一步拓展和延伸。
第一,经典电影的深刻内涵能够引领大学生的主流价值观。经典电影有着深刻的思想和博大的人文情怀,可以和经典的文学巨著、绘画、诗歌、音乐等作品媲美,折射出创作者对人性和人生的深邃思考,便于大学生思考社会上公认的主流价值观,在无形中也引导甚至是影响大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肖申克的救赎》中的男主人翁遭受诬陷后入狱,在监狱里演绎了人性中的坚毅、智慧、尊严、勇敢和无私等优秀品质,饱满而又健全的人格魅力几乎能降伏所有观众的心,唯美人性本身所蕴含的力量冲撞着所有观众的精神世界,人性的复杂和人生的曲折并没有阻止住男主人翁最求真善美的心。
第二,经典电影的配乐能够陶冶大学生的情操。经典电影在播放的过程中常常伴有动听的乐曲,用来衬托唯美宁静的画面或震撼人心的场景,表现主人翁在某个时刻或某种场景下复杂的精神世界,起到了拨动所有在场观众心弦的作用。有些经典电影中的插曲已被制作成光盘或碟片在社会上广为流传经久不息。《泰坦尼克号》中插曲被制作成光盘后,深得社会上众多人士的喜爱并被永久收藏。苏格拉底说:“似乎确实很难找到比我们早已发现的那种教育更好的了。这种教育就是用体操来训练身体,用音乐来陶冶心灵。”[1]
音乐能触动人的心灵,进而潜移默化地陶冶人的情操,无形之中提升人的道德素养和涵养。
第三,经典电影能提升大学生的审美情趣和道德辨别力。经典电影里的故事情节类似于真实世界的复杂现实,也充斥各种各样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人性的复杂和纠结留给观众更多的是深深的思考。大学生只有全神贯注地投入到剧情中,并仔细琢磨剧中人物彼此冲突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才能鉴赏出来其中所蕴含的正面人性道德力量,潜移默化中也在提升着他们的审美情趣和道德辨别力。《石破天惊》剧中的男主角是个斯文的化学家,为了解除邪恶势力设置的化学武器,化学家和邪恶势力展开了体能和智慧的角逐,给所有的大学生诠释了什么是真正的科学家,真正的科学家不仅拥有精湛的专业知识,而且富有社会责任感和人道主义精神。邪恶势力是以前代表美国出战的旧军人们,他们不满意美国政府对退役军人的社会保障制度,于是想给美国现在的政府制造一些麻烦以发泄心中的不满。邪恶势力的旧军人头领在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在个人利益和国家利益博弈的过程中,经过一番的内心斗争和冷静的思考最终选择了国家利益至高无上,再一次向所有的大学生诠释了什么是真正的军人。
高校经典电影的播放不仅可以丰富大学生的业余文化生活,还潜移默化地影响他们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引领他们对人性和人生做更进一步的思考和探究,有利于他们健全人格的培养和自身素养的提高,因而高校应该严把电影播放的质量关。
四、高校电影播放的建议措施
电影既然是大学生易于接受的文化娱乐方式之一,它在丰富着他们的业余文化生活也在丰盈着他们的精神世界。高校在播放电影的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高校负责电影播放的部门领导和工作人员要严把电影质量关。改革开放30多年以来,电影界出现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新局面,西方电影和国产电影如潮水般涌入市场,这其中难免鱼龙混杂、良莠不齐。高校电影播放部门的所有工作人员要保持冷静和从容,要严把好电影质量关,确保东西方的经典电影进入校园。高校负责电影播放的部门领导可以订阅一些电影期刊或电影画报,阅读一些经典名著,提高工作人员的电影鉴赏力。
第二,高校负责电影播放的部门领导和工作人员要为电影播放创造整洁的环境。干净整洁的外部环境能够使人保持良好的心情,有利于观众更加投入地赏析电影的内容。高校应尽可能地选择好一点的播放器和音响,更加有效地传达电影音乐,唯美的场景,以及深刻的内涵。大学生们一起看电影,互相交流共享电影所传达的全方位的深刻思想、艺术内涵,增进彼此之间的情谊。相比之下,一个人在电脑前看电影时,这种感觉和效果则荡然无存。
第三,高校负责电影播放的部门领导和工作人员要确保电影播放的公益性。大学生来自祖国四方,彼此的家庭背景不同甚至经济状况悬殊大。高校要切实照顾到家境不太好甚至很差的大学生,坚持电影播放的公益性,尽量少收费或不收费,尽全力为他们的身心健康成长营造氛围,秉承高校自由民主公平的主旨。贫困或特困的大学生没有电脑甚至是手机,高校电影播放的公益性能够丰富他们的业余文化生活,也可以促使他们对人性和人生做更深层次的思考。贫困或特困的大学生求知欲望同样是强烈的,对未来的美好生活充满了憧憬和渴望,更加需要给予精神领域里正方向的导航。
第四,高校电影播放的部门领导和工作人员要有敬业精神。电影是大学生喜闻乐见的业余文化生活方式,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他们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说得更加透彻点,高校播放的电影是要进入大学生的精神世界的,因此负责电影播放的部门领导和工作人员对本职工作应该抱有敬畏感,在内心深处要牢牢树立以学生为本的理念并落实在行动中。在闲暇时间要增加文史哲经典书目的阅读量,以提升自身的文化素养;要和周围的亲友团中热爱电影的人多交流,并留意身边权威媒体所推荐的经典电影,经观看后认为是好电影方可进入高校校园。
高校电影播放应选择东西方的经典电影,经典电影是那些内容深刻、构思独特、画面和配乐精美并向观众传递人性中真善美的影片。这些影片深入观众的内心世界也赢得了他们的认可并永久地留在了电影史册上。大学生观看经典电影获得的是一种全方位的体验和感受,引领他们对人性和人生做更进一步的思考和探究,无形之中影响他们对待未来生活的态度甚至是生活方式,因而高校电影播放的部门领导和工作人员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单中惠,朱镜人主编.外国教育经典解读.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
一、问题提出
大学生的人生观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奠定大学生在大学中的核心思想基础,规范他们在大学中的基本行为模式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目前,对大学生人生观进行的教育主要依托政治理论课这一载体来完成,因此大学生对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的掌握和运用程度,是衡量大学生人生观教育成果的重要标志。
目前,对于大学生人生观教育教学的研究主要围绕以下几个议题展开:(1)大学生人生观教育理论研究:包括大学生人生观教育内涵的界定、教育主体和客体的定位等。其中,教育内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大学生人生观教育包括对人的本质、生死观等的教育;狭义的大学生人生观教育包括对人生目的、人生态度和人生价值观等几个方面的教育。而对大学生人生观教育的主客体定位,目前尚存争议。(2)大学生人生观教育的影响因素研究:包括当前国内的经济环境、社会政治环境、网络环境等多种因素都会对大学生人生观教育产生重要影响。(3)大学生人生观教育方法研究:包括教学模式改革、教学方法改革、教学技术创新等等。
通过对以往相关文献的梳理发现,关于大学生人生观教育教学的研究虽然很多,但依然存在一些不足和尚未解决的问题:
1.教育理论视野过于狭窄,学科交叉融合较少
目前,大学生人生观教育的理论,大都来自哲学原理和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这些理论都具有相当的高度,而且被实践证明是科学的。但是,也正因为这些理论过于概括化和抽象化,因此在指导解决大学生人生观实际问题时便显得乏力。面对这些理论,大学生更多地会表现出一种无奈:这些道理我都懂,从中学甚至小学就开始学,我也知道它们都对,但我依然不知道该怎么解决我自己的问题。于是,精深的人生观教育理论在实际教育中往往被架空,无法从根本上引起大学生的学习兴趣。另外,教育理论视野的狭窄也可能会导致大学生错误地认为人生观教育只不过是变相的意识形态教育而已,因此,容易产生抵触心理,从而不利于人生观教育的展开。
2.教育方式多以说理性为主,但说理方式过于抽象
根据以往的研究,目前大学生人生观教育的方式较为单一,基本只以政治理论课的授课作为依托,而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又往往会把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对人生观教育理论的描述和解读上,即使以案例形式进行教学,也往往跳不出说理教学的窠臼。这种教育方式,对于处于互联网时代热衷于追求实用性和趣味性信息的大学生来说,所能起到的教育作用和效果显然不会很好。
3.对教育实践层面的研究较少,缺乏新颖有效的教学技术方法
目前,对大学生人生观教育的研究主要集中于理论探索方面,而在如何切实提高教学的有效性等教育实践层面上的研究依然很少。于是,导致大学生人生观教育的具体技术方法始终没有突破,除了依赖教师的个人经验、人格魅力等之外,大学生人生观教育教学的总体实用性始终得不到切实提高,这也成为阻碍大学生人生观教育效果的最大问题之一。
不难看出,以上这三个问题已经成为制约大学生人生观教育效果的重要原因,而如何有效解决这些问题,便成为大学生人生观教育研究的重点。我们认为,要从根本上解决理论视野狭窄、教育方式单一、教学技术低端等问题,就必须首先明确大学生人生观教育的核心,然后站在跨学科视野下丰富这一核心的内涵,使之兼具概括性和易接受性,最后据此制定有效的教学方法,并进行科学的验证。
二、在心理学视阈下对大学生进行人生观教育的可行性分析
根据前人的研究,无论从广义层面还是狭义层面来界定大学生人生观,都包含了对人生目的、态度和价值这三个方面。因此,对大学生人生观进行的教育,可以认为是力图教会大学生如何来正确看待人生的目的、态度和价值,也就是试图培养大学生树立对人生的“正确观念”。这也就意味着,无论大学生的人生观教育内容如何,都是以培养大学生树立对事物尤其是对人生的正确观念为核心的。抓住这一核心,不仅能够更加明确大学生人生观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同时也是提高大学生人生观教育教学质量和效果的关键。
对于“如何树立正确观念”,政治理论课教材站在哲学的高度,对这一问题进行了科学、系统而详尽地阐述。一方面,这种阐述无疑体现了非常强的理论性和科学性,但另一方面也难免显得过于抽象化和概括化,不易被思想尚未达到一定深度和广度的大学生所理解和接受,这也成为影响政治理论课中人生观教育部分教学质量和效果的最大问题之一。而要解决这一问题,必须要坚持两个基本的原则。第一,授课核心思想的科学性不能动摇,即对于“如何树立对事物的正确观念”这一问题,教师的讲授和解释不能庸俗化,必须要体现出的精神;第二,授课的具体内容、方式和方法必须充分适应大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尤其是智力和人格发展特点,以便能够最大限度上被大学生所接受。
我们认为,如果要同时保证这两个基本原则,那么将心理学的有关原理同大学生人生观教育有机结合起来是非常合适的,并且也将是完全可行的。这种考虑主要基于以下三个原因:
首先,心理学要解决的问题,与大学生人生观教育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是相同的。大学生的人生观教育,无论采取什么视角,无论采用何种方式,其核心都是培养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也就是使大学生树立看待事物、看待人生的正确观点和正确看法。而心理学要解决的问题,也正是如何让人们更科学和更准确地认识自身、认识他人、认识世界,从而更有效地改造自身、改造世界。因此,心理学要解决的核心问题,与大学生人生观教育的核心在本质上是完全一致的,即都是帮助我们对自身和对世界进行更准确、更科学的认识。
其次,心理学是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应用最为广泛的一门学科,它对个体和群体心理状态及行为规律的研究,能够直接为教育教学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持,对于高等教育更是如此。在当前的高等教育当中,心理学之所以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是因为高等教育必须首先了解大学生群体的一般心理特征和规律,从而才能根据这些特点和规律制定相应的教育对策和方法,以更有效的途径达到教育目的。因此,大学生人生观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心理学的依赖性非常强,甚至可以直接从心理学中吸取有益的养料,为己所用。
最后,心理学更注重为人们树立正确观念,并提供实际操作的方法,将这些具体的方法与大学生人生观教育教学相结合,可能更容易获得思想素养尚不成熟的大学生的认可,同时还可以在实践层面上对大学生人生观教育进行丰富和深化。与传统的大学生人生观教育不同,心理学不仅关注人生问题的“为什么”,更关注“怎么办”,即切实解决人生问题的方式和方法。目前决策学、行为经济学等以心理学作为主导的学科,都热衷于研究人类常见的观念错误,并提出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修正此类错误的方法。因此,这些心理学研究成果,恰恰可以弥补传统大学生人生观教育研究过于抽象和理论化的缺陷,使大学生人生观教育既具备高度的理论性,又具备很强的实用性。
根据以上分析,我们认为,心理学与大学生人生观教育,在原则上完全一致,在目标上殊途同归,在内容上互为补充。因此,在心理学视阈下对大学生进行人生观教育,不仅可以保证大学生人生观教育的科学性,同时也可以为大学生人生观教育理论提供具体的技术支持,使教学的方式和方法更加立体化。
三、在心理学视阈下对大学生进行人生观教育的方法探索
正因为大学生人生观教育与心理学原理相结合具有极强的可行性与必要性,因此,我们应该着力考虑如何将这种结合付诸实践,即在实际的大学生人生观教育教学过程中真正有机地将心理学的有关知识和方法融合进去。
1.大学生人生观教育与心理学原理相结合的教学可以按照“问题提出―理论分析―理论升华―实践反馈”这一步骤进行
(1)在大学生的人生目的、态度、价值的问题范围内,精选出一个或多个学生最为关心的具体问题,并说明这些问题可以用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哪些具体理论做以解释和解决,引导学生对这些问题进行有意义的思考,为随后的新旧知识联系和学生认知结构改变打下基础。
(2)以具体的实例作为教学材料,以心理学的相关原理作为手段对其进行分析。在分析过程中,采用启发式讲授和自主学习等多种方式,这样不仅能使学生原有的认识水平在分析具体实例的过程中得到提升,同时也能够让学生对整个分析过程的科学性更加信服。
(3)将分析过程和分析结果以有意义的方式呈现出来,并将这一结果对应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某个基本原理,将学生对心理学原理的认识自然上升到对哲学原理的掌握上,并使学生认识到,面对人生问题时的最佳解决方法,就是树立看待事物和人生的正确观念。
(4)以讨论的形式引导学生自己提出与人生观有关的其他问题,并尝试着用相关的心理学原理和哲学原理进行分析、解释和解决,使学生完成对正确人生观认识的最终内化。这一教学过程具有很强的规范性和可操作性,并能够使大学生人生观教育的教学质量和效果得到显著提高。例如,我们可以选择《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材中第三章第三节“促进自我身心和谐”这部分内容作为教学材料进行实证性的课堂教学实验研究,并观察最终的教学效果。总体教学方法是:抽取两个同质班级,A班作为实验组,B班作为对照组。对A班采用心理学视阈下的大学生人生观教育方法进行教学,对B班则单纯按照《基础》教材中这一部分的内容进行填鸭式教学。经过相同的教学时间后,对两个班级的教学效果进行测评,并使用统计学方法对测评结果进行分析,以验证大学生人生观教育与心理学相结合的可靠性和实效性。
2.大学生人生观教育要将情商培养有机纳入进来,使大学生的人生观与情商形成互为补充、互相促进的关系
情商是心理学尤其是当代心理学中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它主要包括认识自我情绪、管理自我情绪、自我激励、认识他人情绪、人际关系管理等五个主要方面。心理学研究发现,人的认知与情绪之间存在非常密切的关系,正确的认知离不开良好的情绪;良好的情绪又依赖于正确的认知。因此,要培养大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必须同时注重对大学生良好情绪的培养,而这一点恰恰是过去大学生人生观教育中容易忽略的。此外,大学生的人生观包含了正确的人生目的、人生态度、人生价值等三个重要方面,而其中任何一个方面的确立,都需要积极情绪的支撑,因此,大学生情商的培养,对于大学生人生观教育将起到重要的补充和促进作用。在实际的大学生人生观教育过程中,我们要将情商培养作为重要组成部分,教给大学生如何正确对待和处理自己的情绪,如何培养自己的意志品质以进行自我激励,还要教给大学生如何能够从良好的人际关系当中发掘出人生真正的价值。所有这些,对于大学生人生观教育的质量来说,都将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研究[J].首都师范大学,2011(05).
[2]胡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若干心理学方法[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8(04).
[3]李佳.从教育心理学视角探析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J].石家庄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