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咨询服务!

数字化企业发展大全11篇

时间:2023-06-18 10:30:10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数字化企业发展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数字化企业发展

篇(1)

数字化转型主要是通过数字技术进行多角度、全方位的改造过程。在生产、管理、运营、营销方面上应用数字化,能够促进国有企业尽快实现智能化、网络化、数字化的发展,然而国有企业的管理者也要认识到数字化转型在给国有企业经济带来积极影响的同时,国有企业经济也将面临较大的挑战,因此,国企管理者需要积极地应对数字化转型带来的变化,提升国有企业的综合竞争实力。

1.数字化转型对国有企业经济发展的深远影响

1.1数字化转型给国有经济带来的机遇

激发国有经济增长的动力: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对消费的效率和形式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数字化转型从多方面满足消费者的不同需求,拉动国有经济的快速发展。数字经济作为一种新兴的经济形式,拥有较大的发展前景,很多国家都将数字经济提高到了较高的战略地位,政府部门也相继制定了相关数字化转型的激励政策,能够为国有企业开拓良好的市场环境,大大的拉动国有企业经济的发展。同时,数字化转型能够提高投资的活跃度,在建设数字经济的过程中,在研发前沿技术和基础设施方面于需要投入较大量的资金,数字经济的预期收益会增加投资的数额,提高资本的流通速度。为国企经济提供较大的发展空间:在科学技术水平日益提升的市场经济环境下,数字化转型能够突破时空上的限制,使得国际经济交流变得更加密切,加快了经贸往来交易的速度,能有为国有企业经济的发展提供较大的空间。能够提升国有企业的管理效能:企业在保持持续的规划、运转和调整中实现既定的目标,获得收益和成长。数字经济的出现,为企业的运营和发展提供了更大的机遇。通过现代技术的革新,能够使企业的经营管理更加智能化、科学化、现代化。

1.2数字化转型给国有企业经济带来的挑战

跨行业、跨区域的发展:在数字化转型经济背景下,对国有企业的经营方式和内容提出了新的要求,数字化转型可以说是传统经济和现代经济的一个分水岭,一方面传统国有企业会面临被替代、被淘汰的经营风险,由于云计算、大数据分析等先进技术的应用,能够提供比传统国有企业更优的服务和商品,因此对于传统国有企业经济来说是一个较大的挑战。例如现代市场经济中能够提供甚至优于传统经济中企业提供商品和服务,给传统企业的发展带来了较大的发展挑战。从现阶段市场经济形式来看,传统实体经济的消费额呈现出了下降的趋势,信息服务业、咨询行业也处在被替代的经营风险。另一方面,数字化转型中经济融合、跨界业也加快了竞争格局的变化,在传统经济市场背景下企业探索的相关领域也不同,为数字化转型提供了较大的发展机遇。例如谷歌、百度等互联网企业在无人驾驶、导航、地图开发等领域的研发,也提高了数字化转型过程中国有企业之间的激烈竞争。信息传统的安全性和及时性: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机遇与风险是并存的,国有企业只有通过准确的信息来对经济发展趋势进行判断,对机遇和风险进行合理的把控。在数字化转型过程中,加快了信息的传递,也对国企辨别。获取信息的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一方面数字化转型过程中,有关国企的负面信息传播的速度会变快,因此国有企业就必须花费一定的时间和精力来维护自身企业的形象。与传统渠道传递信息一点对多点的模式相比,在数字化转型过程中,传播信息具备多维度、多点的特征,因此传播负面信息的速度也较快,因此国有企业必须有较大的应对能力。同时,在数字化转型的过程中,会存在一些失真、虚假的信息,对判断和分析经济环境的能力起到了负面性的影响,开发互联网环境中涉及到大量复杂的信息,也存在着一些不真实的信息。信息失真、扭曲严重影响企业对经营环境的正确性分析,会导致企业发展战略目标发生偏差。延缓了获取信息的及时性,不能紧紧抓住良好的发展机遇。

2.数字化转型下国有企业经营的难题

缺乏对数字化转型的正确性认识:数字化转型既是对技术进行的更新,也是全方位对经营理念、战略、组织和营运进行的变革,主要是从全局的方面来谋划。现阶段很多国有企业有着比较强烈的数字化转型意愿,但是数字化转型的实践路径和战略目标并不是很清晰,主要将重点放在了如何在生产端引入相关信息系统,并没有结合自身的发展战略来进行综合性的谋划,高层管理者在数字化转型过程中也没能达成共识。同时,数字化转型对于国有企业来说是一项系统复杂的任务,对国有企业提出了人才培养、业务能力建设和技术创新等方面新的要求,一部分国有企业并没有重塑组织和完善相关制度,数字化转型过程中也没有明确部门之间的权利和职责,激励奖罚制度和考核制度也不够完善。数据资产应用范围不广泛:数字化转型从实际上来看是国有企业对数据资产不断积累、应用的过程,在数字化转型的经济背景下,国有企业的一个主要任务是如何对数据价值的合理利用、加工。现阶段对数据应用方面,很多一部分国有企业还处在感知阶段,并没有进入到行动阶段,尚未形成一个全生命周期、全产业链、全流程的工业数据链;在内部各个业务系统中散落着分布不同数据资源,在过程控制层和底层设备层之间不能进行及时的沟通,引发了“数据孤岛”的问题出现;融合外部数据的能力不高,不能对数据的更新与分布进行全面、及时地感知。目前由于受到数据的质量、规模、种类方面的限制,一部分国有企业应用数据还处在起步阶段,在风险控制、精准营销方面还缺乏广泛的应用,在数字化转型过程中缺乏从决策性和预测性的分析,不能都会数据资产的潜在价值进行合理的挖掘。缺乏数字核心技术和第三方服务:传统产业在数字化转型过程中会存在成本较高的问题,也会面临供给数字核心技术不足等方面的问题,在战略架构设计、咨询和数据运营等任务方面缺乏应该有的承担能力。同时由于市场上的大数据、软件和云计算服务商存在较大的差异,因此也就加大了国有企业选择的难度。明显的数字鸿沟:传统国有企业在数字化转型过程中会存在比较突出的不充分、不平衡的问题,很多国有企业并不具备较高的数字化水平,智能化和网络化的基础相对薄弱,虽然对数字化转型有着比较强烈的意愿,但是有时会受到资金、人力方面的限制,这就会严重影响数字化转型的进度。与其他发达国家相比,我国互联网的建设在功能完整性、行业覆盖面、模型组建系统性等方面还不够先进,在行业内还存在着较大的数字鸿沟。

3.国有企业应对数字化转型的对策

转变生产经营管理思维:一方面国有企业的管理者要提高员工对数字化的认识,现阶段有一部分国有企业的管理者认为通过数字技术就能够实现企业数字化转型,其中主要原因是由于缺乏对数字化转型的正确性认识,因此就需要对数字化转型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在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经济环境下,技术与人才的合理搭配是比较重要的,在数字化转型的过程中,并不能盲目地追求先进技术,不能简单地认为数字转型就是机器代替人工,而是要综合考虑到人工和机器相互配合,调动起员工在更新产品、日常管理等方面的积极性和创新性。另一方面,随着数字化转型的不断深入,消费者的消费理念和习惯也在发生着变化,因此国企管理者也要根据消费者的需求来提供个性化、多元化的产品服务,重视消费者体验,培养国企员工社会责任意识,在消费者中树立良好的国企社会形象,带动消费者消费。鼓励员工在生产经营过程中提出大胆创新的改革理念,并积极吸取员工提出的合理化意见,在数字化转型中提升员工的归属感。提高国企的生产经营能力:一方面对风险和创新进行正确的衡量。数字化转型对国有企业的交易结构、运作结构和成本结构带来的较大的创新和改变,使得传统国有企业从原来以服务和生产为核心体系向数据和信息为核心体系转变,因此,在转变的过程中会存在一定风险,国有企业要对这些风险进行正确的衡量。另一方面在数字化转型的过程中,需要国有企业决策者应该具备较强应用数字思维的能力,创新性数字化思维可以提升国有企业的竞争优势,能够积极应对数字化转型带来的挑战。建设高效的数字技术供给体系:国有企业在数值化转型的经济背景下,需要建设一个数字经济创新平台,提升自身技术创新水平,特别是提高基础理论研究创新水平和原创创新技术水平,加大对云计算、大数据等数字技术的研究力度。对全球平台和人才资源进行整合,加大与全球科研机构进行紧密合作,推进融合性创新和数字技术原创性研发。制定任务明确、目标清晰的数字化转型策略:国有企业设定数字化转型战略目标不能采用传统的方法,要组织企业员工、管理层和董事会召开座谈会,聘请新兴数字技术能力较强的人参与数字技术的研究工作。在选择数字转型路径的过程中,国有企业要选择自上而下的局部尝试和顶层规划并行的方法,在发生局部突出的时候,要坚持“客户优先”的基本原则,积极采纳客户提供的合理解决方案。国有企业可以应用联合项目组的方法,来制定出一个统一高效的数字化转型推进机制。强化数字化转型的政策方面的支持:对政府服务进行优化,提升政策的精准度,对相关政策和配套措施进行统筹研究,对土地、人才、金融和财税方面的政策力量进行整合,全面推动国有企业的数字化转型。同时在取得财税支持上,需要对财政专项资金进行统筹,加大对各级财政资金的引导力度,这样可以为国有企业数字化转型提供必要的政策和资金方面的支持。国有企业需要探索成立传统产业数字化发展基金,推动各级政府产业基金按照市场化运作方式,与社会资本合作设立数字经济发展相关投资子基金;积极落实数字经济领域的相关惠企政策,确保落地见效。

篇(2)

应运而生的“新生儿”

当今的世界经济正以势不可挡的趋势朝着全球市场一体化、企业生存数字化、商业竞争国际化的方向发展,以互联网、知识经济、高新技术为代表,以满足消费者的需求为核心的新经济迅速发展。站在这样一个高度竞争、瞬息万变的宏观环境之中,企业需要一种全新的营销观念。这种营销观念应该能够有效的应对瞬息万变的市场,能够更关心客户的内心,并能在供需双方之间搭起互动的桥梁。可以说,数字营销的就是顺着这种潮流应运而生的。

所谓数字营销,就是指借助于互联网络、电脑通信技术和数字交互式媒体来实现营销目标的一种营销方式。数字营销将尽可能地利用先进的计算机网络技术,以最有效、最省钱地谋求新的市场的开拓和新的消费者的挖掘。

数字营销不仅仅是一种技术手段的革命,而且包含了更深层的观念革命。它是目标管销、直接营销、分散营销、客户导向营销、双向互动营销、远程或全球营销、虚拟营销、无纸化交易、客户参与式营销的综合。数字营销赋予了营销组合以新的内涵,其功能主要有信息交换、网上购买、网上出版、电子货币、网上广告、企业公关等,是数字经济时代企业的主要营销方式和发展趋势。数字营销具有如下特点:

集成性实现了前台与后台的紧密集成,这种集成是快速响应客户个性化需求的基础。可实现由商品信息至收款、售后服务一气呵成,因此也是一种全程的营销渠道。另一方面,企业可以借助互联网络将不同的传播营销活动进行统一设计规划和协调实施,避免不同传播的不一致性而产生的消极影响。

个性化服务数字营销按照客户的需要提供个性化的产品,还可跟踪每个客户的销售习惯和爱好,推荐相关产品。网络上的促销是一种低成本与人性化的营销方式。

更丰富的产品信息互联网可以提供当前产品详尽的规格、技术指标、保修信息、使用方法等,甚至对常见的问题提供解答。用户可以方便地通过互联网查找产品、价格、品牌等。

更大的选择空间数字营销将不受货架和库存的限制,提供巨大的产品展示和销售的舞厅,使客户提供几乎无限的选择空间。

更低廉的成本优势在网上信息,代价有限,将产品直接向消费者推销,可缩短分销环节,的信息谁都可以自主地索取,可拓宽销售范围,这样可以节省促销费用,从而降低成本,使产品具有价格竞争力。前来访问的大多是对此类产品感兴趣的客户,受众准确,避免了许多无用的信息传递,也可节省费用。还可根据订货情况来调整库存量,降低库存费用。

更灵活的市场营销产品的种类、价格和营销手段等可根据客户的需求、竞争环境或库存情况及时调整,网络能超越时空限制与多媒体声光功能范畴,正可发挥行销人员的创新。

篇(3)

大家上午好!

很高兴能够在金秋时节的西子湖畔与大家相聚,共同就“数字革新,期刊未来”这一主题进行研讨。我谨代表新闻出版总署、代表柳斌杰署长,向前来参加会议的国内外同仁表示热烈欢迎,向国际期刊联盟再一次把重要国际性会议放到中国召开表示衷心感谢,向杭州市政府、浙江省新闻出版局为承办此次会议付出的努力表示诚挚敬意!

2007年,第36届世界期刊大会在北京的成功举办,使中国期刊业得以面对面学习国外优秀同行的先进经验。其中,发达国家期刊业在数字化方面的理论思考和实践探索,给我们留下了深刻印象,带来了极大启发。2008年,国际期刊联盟在日本召开第一届亚太数字期刊大会,为期刊业与数字出版相关产业深入交流、共谋发展搭建了一个良好的平台,这一举动具有远见卓识,也体现了全球期刊业界顺应数字化浪潮的自觉要求。

中国期刊业面临的数字化挑战与国外几乎同步。近年来,中国互联网的普及率日益提高,无线通讯技术及其应用快速发展,互联网、广播电视网、电信网“三网融合”的进程不断加快,智能手机、电子书等各类新兴阅读载体纷纷涌现,信息传播载体和技术的变化,与读者阅读习惯、阅读需求的变化相互作用,把期刊业带入了一个更加复杂多变、充满挑战的新环境。不论是主动选择转型,还是被动渐进的演变;不论是内容编辑的数字化,还是广告、发行的数字化,传统期刊都不可避免地与数字出版相关产业捆绑在了一起,作为内容提供方在与渠道运营商、技术服务商等的互动中,推动着数字期刊产业的形成和发展。

今天,在这里召开第二届亚太数字期刊大会,一方面,说明中国期刊业的数字化实践已经成为全球期刊业数字化进程的一个部分,引起了大家的关注;另一方面,作为当前世界期刊界共同关注的话题,“数字革新,期刊未来”这一主题也向我们传递了一个更加明确的信号:对于全球期刊业界来说,如何在数字技术快速发展的条件下不断革新,已经成为影响期刊业未来的一个极其重要的因素。在这里,我仅从中国期刊业的数字化发展出发,谈五点简要看法。

第一,内容是期刊业数字化发展的核心。内容生产是传统期刊的核心业务和优势所在,是获得市场认可、形成品牌效应的源头。数字化条件下,期刊内容生产和传播机制虽然发生了变化,但内容作为期刊核心价值的地位没有变;在海量信息、快速传播和及时互动的数字化环境里,读者尤其需要高品质的阅读体验。作为内容提供方的期刊,应该始终把内容编采放在首要位置,才能在数字化进程中把握主动权。

第二,技术是期刊业数字化发展的关键。当前的数字期刊业,是基于互联网、无线通讯、电子显示等技术的新兴传媒产业,其载体形态、传播方式、经营模式的变化,都与技术推动直接相关。但在技术研发和应用方面,期刊业更多处于被动适应的位置,这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期刊数字化的整体战略性。期刊应深化与科技企业的合作,更多地介入相关技术的设计、研发,使技术的应用更加符合期刊业发展的内在规律。

第三,经营模式是期刊业数字化发展的基础。数字化对期刊产业最显著的冲击,就是经营模式的变化。期刊内容的数字化传播,使固有的广告、发行经营遭遇严峻挑战,而新的盈利模式还没有稳定下来,这是当前期刊业急需解决的基础性问题。从市场经营的角度讲,数字化不仅带来了经营方式的变化,还引入了新的主体和变量,数字期刊已经成为期刊社与电信运营商、网站、技术开发商等共同参与的产业。期刊必须把握好内容提供方的角色,以创新方式处理好与其他各方在产业链上的关系,才能发展和巩固符合数字化要求的盈利模式。与此同时,政府管理部门要不断加强版权保护,并且积极推进期刊内容聚合。

第四,体制改革是中国期刊业数字化发展的保障。当前,中国期刊业仍然处于改革的关键阶段。改革的主要内容就是把经营性的期刊打造成为合格的市场主体,同时积极培育规模化、集约化的大型期刊集团。改革对于中国期刊业的数字化转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唯有成为真正的市场主体,期刊才能按照市场规律、顺应技术发展要求进行自主决策;唯有加快集团化建设,才能集中优势资源,形成整体合力,为产业转型提供有效保障。

篇(4)

一、引言

近年来,传统自动化技术与计算机技术加快了其进程,IT技术快速进入工业自动化系统的各个层面,并改变了自动化系统长期以来不能与IT技术同步增长的局面。基于Internet技术的IT包括:Windows PC、Web Technology、Ethernet、Security等技术,其中的任何一项都会推动工业自动化系统新的发展。美国一家电气公司顺应市场,抓住机遇,不断创新,推出了IT动力自动化系统,从而推动了工业自动化系统的快速发展。

二、自动化软件发展历史

从20世纪80年代初期诞生至今,自动化软件已经有了20年的发展历史:: 80年代的组态软件,像On spec、Paragon 500等早期的FIX等都运行在磁盘操作系统(DOS)环境下,图形界面的功能不是很强,软件中包含着大量的控制算法,这是因为DOS具有很好的实时性;90年代,随着微软的Windows 3.0风靡全球,以国外某家公司为代表的人机界面软件开创了Windows下运行工控软件的先河。

2.1工业自动化软件的网络化

由于工业自动化软件间的信息交互越来越多,需要在单台机器上实现对多台机器上的软件系统进行集中远程管理的功能,因此网络化的管理也是自动化软件的发展方向。更随着网络的多样性与数据的分散的性质,工业自动化软件正朝着信息总线的方向发展,信息总线的方式改变了过去需要将数据集中采集和处理的观念,类似于在数据监控层上铺设一条信息总线,再由各个子系统链接在该信息总线上,这样就能够实现各个系统间的相互通讯,实现了监控系统的全分布。

2.2从集中自动化到分布式自动化

传统的工业自动化系统都采用具有集中运算能力的中央控制器,按照传统的软件技术,软件程序是面向过程的,编制面向过程的程序十分复杂,需要做大量程序编制的开发工作;同时,微软公司的Windows平台也提供了COM/DCOM技术,为实现分布式自动化提供了技术基础。COM提供了一种软件架构,它是可复用的二进制软件组件,它们之间可以相互通信并共享数据。一个完整的应用软件可以用这些组件适当地组合而成。DCOM可以使COM组件分布在不同的计算机上,并通过网络相互连接,相互交换数据,就像在本地一样。这样一来,系统应该允许程序不一定集中常驻在单个硬件设备中,允许软件对象模块分散于不同的硬件设备中,这些对象模块通过网络通信方式互相连接,构成一个完整的应用控制程序。这就意味着分布式设备、工具和应用所具备的性能起着与集中式应用一样的作用,因而系统中的所有对象和数据在任何时间都能被任何设备访问(2)。分布式自动化大大提高了系统的开放性、一致性和适用性,使系统具有统一的工程和数据模型,从而大大降低了工程项目从系统设计、系统集成、交付投运、开车运行直至技术维护阶段的成本。

三、自动化软件全球及国内市场发展状况

从最近几年的发展来看,工业自动化软件技术的很多发面都有了不错的发展,而其中系统开发环境和系统构架方面也特别受到关注。集成开发环境通过应用组件可实现工程重用Industrial Application Server的组件对象体系结构可以显著地提高生产力。组件对象模型有利于开发代表工厂设备的可重用的应用对象。而其自动化软件在国内市场可细分为高端和中低端。高端市场基本上由国外品牌的软件占有,像一些国家级的大项目、大型企业的主生产线控制等,高端市场的特点是装机量小,但单机销售额大,目前国外品牌的软件年装机量没有一家能超过1000套。中低端市场基本由国产软件占有,亚控的组态王独占鳌头,占据了60%以上的份额,年装机量5000套左右,但单机销售额只有国外品牌的1/10~1/2。国内有近10家自动化软件公司,与国外软件相比,国内自动化软件最大的差距并不是在技术和品牌上,而是在企业的经营策略上,比如国内不少自动化软件厂商不懂差异化经营,主要竞争手段就是低价和免费服务;许多厂商还抱着“只要有市场占有率,利润自然来”的产品时代的观念,不惜代价扩大市场占有率,这使得国内虽然厂家众多,但大多处于亏损或维持状态,不能健康发展,也不能够保证给用户带来长期的利益(3)。

四、自动化软件的发展趋势

在自动化软件赖以普及发展的诸多因素中,有技术层面的,也有商业层面的,但制造业的需求是决定性的。制造业的发展,带来了对自动化软件需求的提升;也决定了自动化软件将由过去单纯的组态监控功能,向着更高和更广的层面发展。只有满足需求的产品才有生存的空间,这是永恒不变的规律。自动化软件亦是如此。所以,未来自动化软件的发展将主要表现为以下一系列特征:

技术性信息

自动化软件正慢慢成为协作生产制造过程中不同阶段的核心系统,无论是用户还是硬件供应商都将自动化软件作为全厂范围内信息收集和集成的工具,这就要求自动化软件大量采用“标准化技术”,如OPC、DDE、ActiveX控件、COM/DCOM等,这样使得自动化软件演变成软件平台,在软件功能不能满足用户特殊需要时,用户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进行二次开发。比如组态王6.0中提供了4个开发工具包,就是使用户可以进行二次开发。自动化软件采用标准化技术还便于将局部的功能进行互连。在全厂范围内,不同厂家的自动化软件也可以实现互连。

(2)构造信息化的平台

ERP是国内炙手可热的话题,但目前的ERP主要应用在商业企业的财务、销售、物流等方面。在国内外的企业生产中,还没有多少企业能够将生产信息和ERP系统整合到一起,使生产效率和市场效益最大化,也就是说在工业现场和ERP之间存在着鸿沟,如何使实时历史数据能够进入企业信息管理系统,是现代信息工厂迫在眉睫的需求。随着大型数据库技术的日益成熟,全球主要的自动化厂商已发展了相关平台,使自动化软件向着生产制造和管理的信息系统的方向发展。自动化软件已经成为构造全厂信息平台的承上启下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未来企业的信息化进程中,自动化软件将成为中间件,因为自动化软件厂商在既了解企业工艺、控制、生产制造需求,又能完成现场历史数据的记录、存储及为ERP提供生产实时数据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

(3)成为全球供应商

WTO给国内商家带来巨大的改变,因为国门对外打开,这样国外的市场对国内的自动化厂商也打开了。因为目前中国的市场份额只占全球的3%,所以成为全球自动化软件供应商对于国内自动化软件公司的发展至关重要。另外,国内越来越多的系统集成商和设备制造商在未来可能成为世界级的公司,他们的产品向全球销售时,他们更需要世界级的软件厂商向他们提品和服务,国内不少组态王的用户已向亚控购买了英文版即证明了这种趋势的发展,亚控将发展远景锁定为未来5年成为世界级的自动化软件服务商就是基于这一原因。

五、结语

对于工业自动化系统来说,其关键技术是工业网络,而在自动化领域,软件技术与IT的联系最为紧密,所以,其发展也是最为快捷。20年前自动化软件面世,与最开始相比较,其内涵和外延都已扩展,所以当我们展望未来,对其发展趋势的展望也是一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话题,究竟是“对”还是“错”,在若干年以后才能得以证明。尽管现如今工业自动化系统已经变复杂,对自动化软件系统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但是工业自动化系统软件技术正在快速发展,未来会用更先进的技术去解决复杂的问题,并成为实现管理的扁平化的强大后援团,激励人们去解决面对到的一个又一个的技术难题。

【参考文献】

篇(5)

Abstract: electric automation in all social sectors and departments widely used, to the social economy and social progress to have important sense to improve. The article analysed our country electrical automation industry development present situation and the existing problems in the development of our country, and analyzes the development prospect of electrical automation.

Key words: electric automation; current situation; problem; development prospect

[中图分类号] F062.9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一、我国电气自动化发展的现状

从50年代开始,我国开始研究并应用电气自动化专业,随着社会经济及计算机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我国电气自动化行业的发展越来越迅速,我国电气自动化技术得到了的快速发展。电气自动化的发展及应用极大程度地提高了过我国工业生产领域的科技含量,社会诸多行业及部门都实现了自动化和智能化。发展至今,我国电气自动化技术已经逐步成熟,电气自动化产品的编程接口日益标准化,电气自动化系统的维护日益简便化,电气自动化系统的实现了分布式控制。在电气自动化铲平的生产方面,目前已形成了中低档产品以国内企业为主,产品供中小型项目使用;高中档产品以外企为主,支持大中型项目的市场格局。在应用方面,电气自动化在电力系统、楼宇控制系统、港口作业、工业生产等方面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这既显示了我国国民经济及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同时也反过来促进了我国社会经济及科学技术的发展。

二、我国电气自动化行业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产品供需结构不合理

目前,我国自动化产业仍需要国家的政策性支持,产业内需结构还不完善,对投资的需求占行业总体需求的比例还比较大,国家的刺激性政策对电气自动化行业的影响较大,不利于行业的全面、快速发展。

(二)产品结构不合理

目前,我国电气自动化行业的产业结构存在不合理现象,产品档次低,低端产品的产能过剩,而对于高、中端产品则明显产能不足,电气自动化产品的相关企业缺乏自主知识产权,在自主品牌的建设及发展方面还存在很大缺陷,一些企业往往需要进行加工贸易或者贴牌生产才能维持生计,市场竞争力薄弱,对外依存度过高。

(三)产品贸易壁垒

世界经济一体化发展我国电气自动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了一定的契机,但同时也带来了很大的挑战。目前,由于国际经济形势的日益严峻,我国的电气自动化产品存在贸易壁垒。受西方国家经济危机的影响,世界经济的回升速率减缓,各国为保护本国的电气自动化生产企业,在进口产品方面设置了贸易壁垒,这直接影响了我国电气自动化产品的外贸出口业务。

三、促进我国电气自动化行业发展的策略

(一)调整产品结构

面对我国电气自动化产品档次不高,低端产品产能过剩而高端产品产能欠缺的问题,企业应注重调整产品结构,加强对高端产品的研发及生产力度,以提高产品的高附加值和高科技含量,促进高、中端产品的生产和销售。同时,应不断地学习和引进国外先进技术,以加快产业的升级和技术的创新,加大自主创新力度,通过提高产品的高科技含量来提高企业在国际市场中的竞争力,从而从根本上解决行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促进行业的发展。

(二)改革和完善生产经营模式

为促进企业的全面发展,提高企业的生产经营能力,就应改革和完善企业的生产经营模式,从今企业生产和经营的规模化,在学习和转化先进技术的前提下,合理地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生产能力,促进企业竞争力的提高。

(三)加强对外贸易

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发展的推进以及科学技术的发展,电子商务在商贸活动中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电力自动化企业应充分利用电子商务产品的作用,加强电气自动化产品的对外出口贸易。这不仅可以在较大程度上节约人力、物力,对降低贸易成本、提高市场贸易的公平性和透明性具有重要作用,使得贸易双方的沟通交流更加快捷和方便。

(四)促进电气自动化产业的市场化

在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的同时,应加强企业的体制改革,注重产业市场化的发展。这就要求企业在加强自身关键技术的开发的同时,通过社会化的协作带动市场化的外包分工、配套产品及零部件生产的市场化等,有计划地研究和开发对重大技术装备的共性制造技术,提高高端装备的自主制造比率,提高资源的有效配置效率。

四、我国电气自动化行业的发展前景

电气自动化技术作为一项高科技技术,在工业、农业及国防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电气自动化行业的发展直接决定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目前,电气自动化正向开放化、信息化和分布式方向发展,未来我国电气自动化行业的发展趋势主要是向系统监控的综合化和系统信息的网络化方向发展。现代电气设备的日益普遍化和系列化,先进的科学技术将推动监控系统逐渐向综合化方向发展,对促进电气化自动系统运行的安全可靠性具有重要作用。其次,随着数字化技术以及总线技术的日益成熟,系统的网络化及信息化水平将不断提升,这将极大程度地减轻人工操作压力,提高工作效率,从而促进企业生产能力的提高。

总之,在社会经济及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背景下,我国电气自动化行业将迎来新的发展局面,我们应加强对电气自动化领域的研究和实践,以促进电气自动化行业的全面发展,从而促进我国经济的蓬勃发展。

参考文献:

篇(6)

医药制造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整个消费市场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医药制造业发展迅速,目前已成为全球第二大医药市场,原料药生产出口稳居世界第一。2007-2017年,我国医药制造业规模以上企业的主营业务收入从5967亿元增长至28200亿元,复合增长率达到16.8%,远高于同期GDP增长率。不过,我国医药制造业创新能力弱、竞争能力不强等问题突出,产品仍“以仿为主”,创新药欠缺,药品质量和疗效等都有待进一步提高。另外,随着近几年药品“带量采购”、“两票制”等政策的实施,对药企运营与成本控制提出更高要求和挑战,再加上疫情冲击,我国医药制造企业的收入和利润收到较大影响,规模以上企业的主营业务收入近几年一度出现下滑。在以上背景下,推动医药制造企业数字化转型是推进我国药企向创新型技术型转型升级、提升自身竞争力的有效手段。当前,我国医药制造企业数字化与智能化水平还有较大提升空间,据统计,我国有超过一半的医药制造企业处于单点信息化、数字化覆盖状态,系统间集成度较低;另外,仍有26%的医药制造企业处于数字化起步阶段。具体而言,我国医药制造企业数字化、信息化主要存在如下问题:第一是新药研发能力普遍偏低,研发阶段信息化支撑手段缺乏。当前医药研发需要强大的平台及人工智能、大数据分析等手段支撑,我国医药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仍处于传统医药研发阶段,缺乏信息化手段及数据的支撑,导致药物研发耗时耗力,且成功率低。第二是医药生产阶段信息化及自动化大部分处于单点覆盖阶段,未形成端到端集成。一方面部分生产环节还未实现自动化,这在中成药制造企业中较为常见,如药材预处理、药物提取、环境控制等环节,仍需要大量人工参与。另一方面,医药企业信息化与自动化大部分互相分离,生产过程中的数据没有得到实时收集以用于研发、生产过程的控制及管理。第三是企业营销流通、产业链协同等环节信息化水平普遍偏低。我国医药制造企业对药品营销渠道管理、营销数据的实时跟踪及数据分析能力普遍不足。同时,当前药企普遍缺乏互联网营销及用户服务类平台,基于线上的创新发展观念薄弱。另外,医药制造企业利用信息化平台打通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实现上下游企业数据同步、资源及业务协同等方面还存在较大短板。

二、我国医药制造企业开展数字化转型推进创新发展建议

基于我国医药制造企业数字化、自动化现状及问题,为推进我国医药制造企业运营升级、产品及服务模式创新,提升行业在国际的综合竞争力,企业应根据自身实际情况进一步提升研发、生产、营销流通、用户服务等环节智能化、数字化水平,同时推进企业各环节系统间集成及数据共享流通,最终实现智能化研发、智能化生产制造、智能化企业管理等全新生产运营模式的构建,具体建议如下。

(一)研发环节数字化

医药研发环节数字化是目前我国医药制造企业存在的最大短板,也是企业加强创新药开发力度的关键一步。研发环节数字化建议从以下几方面开展。一是企业内部要构建统一的研发基础数据库,如电子实验记录、仪器原始数据、化合物/生物样品数据、生物活性数据库等,实现研发过程中各类数据电子化、标准化,并实现基础数据库在企业内部的数据共享。二是完善企业级的研发信息管理系统实现研发流程集成。构建医药研发平台,建立标准化的研发流程,基于研发平台实现研发流程集成。基于研发平台推进研发数据的整合和开发利用,实现对研发进程和研发质量的管理和控制,提高实验效率,加快药物研发进程。三是充分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辅助研发创新。医药制造企业应和专注于大数据、人工智能的信息技术服务企业开展广泛合作,共同探索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在药物研发、临床试验过程中的应用,以降低研发成本、缩短研发周期。例如运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在药物研发、临床试验等阶段进行大批量文本分析及预测、虚拟药物筛选、病例分析及临床匹配、晶型预测、发掘药物新适应症等工作,以提高药物研发效率。

(二)生产环节数字化

医药生产环节应重点推进生产过程自动化、智能化水平,加强各环节智能化系统的整合,逐步形成贯穿整个生产过程的智能化、自动化控制体系。由于化药、生物药、中药生产数字化基础存在较大差异,建议企业在数字化转型过程中,根据自身情况选择具体方案。具体建议如下。一是中小企业首先提升药品生产关键环节的自动化、智能化水平。推进智能装备、智能传感器等智能设备的普及,加强提取、浓缩、醇化、干燥、灭菌等关键环节自动化控制系统的部署,逐步实现各个环节工艺参数和质量控制参数(如温度、流量、压力、液位、质量、浓度等)的自动采集、监测、分析、集中显示、报警和控制,简化生产流程,减少人工干预。二是逐步形成贯穿全生产过程的智能化控制体系。在关键环节自动化系统部署基础上,推进各环节自动化控制系统的整合,形成贯穿整个生产过程的智能化、自动化控制体系,强化生产制造各类参数数据汇聚与分析,实现信息和数据的快速、合理、准确传递与共享,全面提高生产制造过程信息化管理能力。三是完善企业生产类信息化系统建设及综合集成。完善生产执行(MES)、环境监测、药品质量监管、仓储管理等生产信息化系统建设,实现生产自动化、智能化设备数据、物料、能耗等数据接入到生产信息化系统中,实现数据的实时监测及分析应用。推进生产信息化系统间集成及数据共享流通,形成集管控、优化、调度、执行和经营于一体的生产新模式。

(三)营销流通及用户服务环节数字化

营销流通及用户服务环节数字化是传统医药制造企业较为欠缺环节,随着“互联网+”在医药及医疗领域的渗透,营销流通及用户服务环节数字化成为医药企业进行精准营销、开展服务化转型的关键。具体建议如下。一是搭建精准营销平台。医药制造企业应联合医药流通企业打造面向基层医疗市场的数字化精准营销平台,重点探索医药产品精准营销方式,提高资源投放有效性。一方面基于精准营销平台整合下游终端客户资源,汇聚营销数据和客户数据,掌握药品流向动态,对渠道终端(如医院、药店等)营销数据进行实时动态管理以辅助差异化营销科学决策制定、渠道优化、终端覆盖等。另一方面基于新媒体环境,通过大数据分析手段分析医生社交网络、阅读量和转发量、医学信息浏览记录等线上数据,挖掘医生使用偏好,实现有的放矢、精准营销。二是打造线上线下融合的医药新零售、健康服务平台。医药制造企业应探索建设B2B、B2C电子商务平台或与大型医药电商平台进行合作,实现营销渠道下沉,推进线下线上全面融合。另外,有实力的医药制造企业可探索建设企业数字化服务平台,并和线下医院、体检中心、理疗中心、药店等实体机构进行密切合作,将数字化服务平台向线下机构及个人用户延伸,基于平台开展药事个性化远程咨询、疗效数字化评估、远程审方、健康监测、健康管理等。同时基于平台沉淀消费者疾病谱变化、健康需求和消费习惯等数据信息,开展C2M反向定制化研发生产。另外,医药制造企业应积极与数字化诊疗平台、互联网医院等平台类企业合作,联合推出慢病管理、术后跟踪等服务,包括在线诊断、药品购买配送、用药跟踪等,形成“医+药”闭环,延伸大健康服务半径,创新开展营销模式。

(四)企业运营管理数字化

企业运营管理数字化是医药制造企业实现内部运营升级的重要手段,通常包括企业人财物的数字化综合管理、企业数据汇聚及综合分析、企业智能决策等。具体建议如下。一是推进企业运营管理数字化升级。针对中小企业,建议通过实地部署或采购SaaS服务等方式,推广办公自动化、企业资源管理、客户关系管理、供应链管理等运营管理类信息系统的使用,加强企业管理精准管控能力。对于有实力的大型企业,建议推进运营管理类系统与药品研发、生产制造、营销流通、用户服务等环节信息化系统的整合,实现研发、生产、营销、用户服务、企业运营管理相关流程及数据的融合贯通。二是提升企业大数据创新应用水平。建议有实力的医药制造企业打造企业数据,盘活企业全量数据,实现企业各环节数据的汇聚整合、提纯加工、数据分析、数据应用服务等,形成基于大数据分析与反馈的工艺优化、流程优化、设备维护与事故风险预警、精准营销及用户服务能力,实现企业生产与运营管理的智能决策和深度优化。三是推动产业链上下游信息化协同。加强医药制造企业与上下游产业链企业的协作,通过系统整合、流程打通等推进上下游企业生产要素互通共享,逐步实现产业链互联、平台协同、要素融通,推动产业链企业生产和服务资源优化配置。

篇(7)

1、 数字图书馆的概念

数字图书馆是利用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以组织数字化信息及其技术进入图书馆并提供有效服务。对各种信息资源的检索,通过网络组织读者访问外界数字图书馆和文献信息数据库系统;用计算机系统管理图书﹑期刊等的读者服务;图书馆利用网络连接到全球各个角落,让人们很方便地共享资源。其建设目的在于为用户提供数字化的信息内容服务。图书与档案资料数字化建设的核心是科学的组织数字化的信息资源,进行信息资源建设,建立各类专题的全文及多媒体数据库,在网络环境下提供统一的信息内容服务。

2、 企业数字化图书馆建立存在问题的解决

2.1建设企业数字图书馆的条件

网络和局域网作为机构内部的基础设施,是数字图书馆运作的载体,恰恰我们公司到各个分厂有一个完整的局域网网络,这就为数字图书馆的建立提供了一个良好的条件,充分利用了现有的资源。

2.2 内容格式标准化、规范化

数字图书馆建设是信息资源系统的建设,标准化和规范化问题直接影响到数据库的建设质量、查询服务效果以及网上资源的共享。在建设过程中必须使用统一的标准和规范,才能保证资源内容的互操作性和可交换性。所以我们的图书内容都选取了超星浏览器或者PDF这两种格式,利用超星浏览器进行浏览阅读。

2.3 知识产权问题

数字图书馆的信息资源无论是来自网上、来自出版机构制作的电子信息产品,还是对现有馆藏印刷出版物进行数字化处理,或多或少都会牵涉到知识产权问题,这是数字图书馆建设过程中无法回避的一个极为复杂的问题。由于我们要建设的数字图书馆只在我们公司的局域网中使用,为我们的广大员工提供便利服务,所有内容都是关于石油方面的科技图书,部分是自己收集整理出来的,也许能涉及到点知识产权问题;但是大部分是外部购买的,就没有什么产权问题了。

3、 数字图书馆的构建

数字图书馆创建的问题解决后就开始构建了。

3.1石油方面图书的采集。

该图书馆紧紧围绕炼油化工企业的特点及企业生产经营和技术进步的需求而创建,主要栏目包括:科技图书、标准与手册、科技期刊、现代企业管理等四大类,共计32个子栏目。我们一方面从员工手里收集到大量电子版的标准和规范;另一方面我们又订阅了大量的杂志,自己转换为电子格式;其他书籍从外面购买的;从这三个渠道收集到了大量的资源。

3.2数字图书馆网站设计

数字图书馆独立占有一台服务器,作为一个局域网内的独立网站。随着图书大量的增加,所以需要大容量的磁盘空间。还有网页设计具有自己的特色。

3.2 数据库的建设

在建设数字图书馆的具体操作过程中,数据库建设是一项不可忽视的基础工作。图书馆之间联网后,数据库将成为读者查询文献的重要资料库。用户主要是通过检索数据库获取相关的资源,然后打开资源才能浏览内容。我们使用了SQLSERVER数据库,完美地实现了这些功能。

4、 数字图书馆的发展

数字图书馆成立一年多以来,共有各类数字化图书、标准、期刊10000余册,并在不断增加之中,预计明年达到3-5万册,可为全公司工程技术人员及各级管理人员提供便捷的查阅技术资料的途径和信息服务,满足对专业知识的需求,并且为了丰富大家的业余知识,图书馆还要增加生活以及娱乐方面的图书,更多地为员工提供服务。

5、 结束语

该数字化图书馆的创建,首次在企业内部实现了科技图书、各类标准规范、各种专业技术期刊的电子化、数字化,实现了图书资料的永久保存。该图书馆功能强大、浏览方便,具有查询、下载、单条件检索、高级检索、添加个人书签等功能,分类清晰详尽,针对性强,图书量大,普及面广,通过公司内部局域网络以石油二厂科技资讯网为平台实现图书资源的共享,具有极高的使用价值,从而为企业信息化建设做出了较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篇(8)

伴随着设备技术,自动化操纵技术、电脑技术、传感技术、微电子技术等很多科目技术相联合开展全面研究。现在在各大范围内普遍使用,以往设备化技术效率不高,精确性差被自动化技术代替。钢铁业牵扯到的事情多,范围广,程序繁琐,对自动化技术的需求更加强烈,必须持续研究新自动化技术,提升钢铁业的自动化水准以及制造速度,才可以更好的直面新科目。

1 电气及自动化技术对钢铁行业的重要意义

1.1 电气及自动化技术在钢铁行业中的重要应用

最近几年,钢铁业以及单位管制形式以及整体管制思想的改革,自动化操纵体系是现在单位操纵体系的关键构成方面,同时普遍运用在单位制造管制的每个步骤中,重要的运用是:智能化操纵技术,因为钢铁业自身的持续性,大规模化,高效率化等特别性,以往操纵技术在钢铁业中面临着非常大的难题。使用智能化技术能够完善的处理上面的情况。智能化技术主要包含专家体系,模糊操纵,神经网络被普遍的运用在钢铁业中。因为钢铁业拥有大规模化、持续化、高效率化等优势,以往操纵技术在钢铁业中碰到的重大难题,使用智能化技术就可以进行处置上面的情况。智能化操纵技术包含专家体系以及神经网络,模糊操纵等。被普遍的使用到了钢铁业的商品策划以及制造装置中存在品质判断中的很多情况,如:高炉操纵体系、轧钢体系、电炉以及连铸车间、炼钢连铸、轧钢调节体系等。现在,大部分单位开展了智能化操纵技术部分的研究,同时在冷热轧薄板、人工智能操纵、版型在线监测、判别维修养护等部分获取了很大的进步。分散式操纵体系重点是运用一台电脑操纵现场的监测控制电脑和只能操纵连接,能够是单级、双极乃至多级的。使用中央电脑对单位制造程序开展监管,管制,操纵。伴随着监测控制技术的持续向前,分散式操纵体系拥有丰富的性能,不光能够操纵制造程序,对制造程序的调节以及改善处置分为集中控制、监测监管为一体的综合体系。开放式的操作体系是电脑措施持续前进的程序,也是创建新式构造的系统。关键在于对资料互换程序的撑持。按照观点创建的体系,不光能够完成单位间的信息的同享,还可以完成不一样单位之间商品的交换以及相容。开放式的操作体系经过互联网能够把各式操作设施和电脑进行连接,完成运行,管制,操纵以及政策的合成,经过现场总线技术完成现场仪器以及操纵室操纵设施的连接,同时完成检测以及一致的宗旨。除了上面所讲述的体系外,电气自动化技术在钢铁业的运用关键包含现场总线技术,电脑合成生产体系,交换传送技术。在钢铁业中使用多个高自动化技术能够推动其品质的提升。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制造程序的标准化前进,为钢铁业的前进打下科学技术根基。

1.2 电气及自动化技术对钢铁行业的重要意义

伴随着时代的前进,全球开始进入新的科学技术改革时期。资料的关键性持续提高,在运用资料的程序中,得到可信赖精确的资料是处理问题的根本。现在钢铁业的前进,关键是使用各式自动化装置来监视操纵整体的制造程序。推进各个作业环节的作业都能够展现出最佳的作业形态,制造出最佳的工业商品。

电气自动化措施的持续普遍和运用,钢铁单位的资料能够获得提升,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钢铁业制造程度的效率,为钢铁业的前进打下了根基。信息化的持续前进是国内工业化持续前进的关键要素之一,必须全力开展自动化技术,才可以战胜在钢铁业制造形式中的缺点,为信息化建筑营造更好的环境,国内钢铁业的机器化以及工业化的制造整体完成,必须要更加关注自动化水准的建筑,集中运用电脑以及网络技术,软件技术三项技术,才可以更好的促进钢铁业自动化的前进,推动国内根本设备技术建筑的前进,尽管,自动化技术在国内获得了很大的前进,不过在制造中依旧留存着缺点,必须充分解析,才可以实现权衡利弊,拟定科学的政策,提升钢铁自动化建设。

2 电气及自动化技术在钢铁行业的发展趋势

2.1 低成本自动化

自动化技术在钢铁行业的发展主要是低成本自动化建设发展的趋势,低成本的自动化并非简单的自动化建设,更多的是科学投资,积极采用高端技术,提高投资收益,减少投资成本,降低投资风险,采用自动化建设模式。低成本自动化发展主要是针对中小型的钢铁企业发展,使得系统更加开放,实现系统模块的发展,从而简洁灵活的系统资源的配置。降低成本的主要目的是控制STD计算机的出现,为中小型企业实现低成本自动化提供很好的选择,在我国工业PC产品也存在着这样的问题,国际低成本自动化技术的发展主要包括软量技术,先进的控制技术,IPC控制模块,低成本自动化在CIMS与工业综合自动化技术的应用之中,中小企业受自身经济和资产的限制,对低成本自动化系统有着更为明显的需求,这也决定了低成本系统是钢铁行业电气自动化发展的需要。

2.2 高级控制策略

当前,PID还是普遍的控制策略,但是也有其他的控制策略,例如优化控制,模型预测控制,自适应控制、逐渐开始被应用。传统的理论是适应数学模型困难化,复杂化,变化大的整个控制特点,智能控制对总控制程具有良好的适应性,尤其是对于复杂程度较高的综合控制系统,并且分级控制智能设备,有了明显的经济与技术效果。作为控制发展理论的第三个步骤,智能控制有着十分广阔的发展空间。

2.3 EIC一体化系统

EIC一体化控制打破了传统的计算机、仪表、电气三者之间在控制设备方面的专业界限与分工,解决了DCS系统无法做到的逻辑控制与PLC系统难以对模拟量进行控制的缺点,完全符合被控制设备要求的数据处理、顺序控制、模拟控制作为一个整体的需求,极大的提高了系统的实用性与操作性。三点一体EIC一体化打破了计算机电气仪表三者之间的明确分工,解决了DCS系统无法做到的逻辑控制盒PLC对模量进行控制的缺点,完全符合被控制被控制设备要求的数据处理,顺序控制,模拟控制等整体的需要,极大的提高了系统的操作性和实用性,三点一体化后,传统的三电分离式控制系统的硬件和软件实现了资源简化了工程程序,降低了成本的投入,使得整个钢铁行业的自动化水平得到全面的提高,以上优点决定了EIC综合一体化系统将是钢铁行业电气自动化发展的重要方向。

3 结束语

篇(9)

二、华为技术有限公司资本运营的发展历程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主要业务是一系列的研究、开发、生产与销售通信网络设备,并且形成了核心网络的领先优势。

1.员工持股制度

华为成立初期,由于融资困难就自行开始实施了员工持股制度,鼓励员工购买公司股票,之后,公司派人去美国学习,开始把员工所持有的股票逐步的转化为虚拟受限股,加上中国银行等四家银行给员工用于购买虚拟股提供贷款,解决了公司筹集资金困难的困境。虚拟受限股的分红与公司净资产增值的部分相关联,成功地把虚拟受限股作为一种激励员工工作的奖励手段,节约了发行与监管成本。

2.人力资本及科研投入

华为的发展离不开人力资本的优势,因为华为员工的实际收入(除去分红)并不高,这样不会出现很大的人力成本负担。在研究成果方面,在4G刚刚发展的今天华为已经在5G多个领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华为认为5G网络可以形成一套全球统一的规范,这在解决全球漫游的问题的同时,也会大幅度降低成本。同时华为注意到科技变化所带来的断层:G在商用之前,将留下4G的窗口期,华为在积极开展5G的同时,也开始推进4.5G在窗口期来夺取市场份额。

3.扩大公司业务范围

华为曾经与美国私募股权投资基金宣布双方合组公司,共同收购美国网络设备公司3COM。但是因为当时华为在海外的发展姿态被外媒报道出呈现侵略式,加上华为的财务系统并不透明,使得这项计划最后以“危害美国政府信息安全”为由而遭到拒绝,然而在收购港湾网络相比就较为顺利。

4.另类资本运作模式

“孵化一条能赚钱但是与主营业务关系较疏远的产品线,合资或者独立,卖掉或上市;分文不花的合资模式,为华为战略入新市场分担风险。

三、华为技术有限公司资本运营的缺陷

1.财务系统不够透明

华为实行员工对公司持股,这是一种激励方式,但由于当时华为给员工发没有任何的书面凭证的股票的时候,使得华为在财务系统的透明度受到质疑,在外媒眼中对于华为仍旧了解不够全面,使得华为在国际舆论中不占据有利地位。在与国外公司洽谈收购合并过程中,在收购美国网络设备公司3COM主要因为华为财务系统缺乏透明度以及华为法人具有中国军人的背景,加之华为在应对变化的战略不够明确和肯定,在落实的细节上犹豫不定,导致华为以失败告终,影响其迈向国际化的进程。

2.技术研发资本投入不足

在手机朝着智能化发展、智能手机向着移动终端发展的趋势下,智能手机的操作系统就成为了决定市场的最重要的因素。虽然智能手机是普遍的趋势,但开发操作系统极其困难,单单是涉及的专利,就足以让我国的智能手机企业望而却步。

现今许多专利已经被外国企业申请,在许多领域已经形成了坚实的技术壁垒,例如日、美、韩等国手中掌握着当前移动通信领域大部分专利,而且它们都拥有移动通信领域的国际企业,如三星、松下等,专利的申请人也多是这些企业。

3.扩大业务覆盖面但是缺乏市场应变的战略管理能力

技术每天都在发展,谁都不能仅靠过去的成绩和规模取得优势。于是华为开展了“云、管、端”战略,这虽然看起来很美,但是在开发成本、成本控制以及资本运营方面都面临很大的挑战。在海外的收购中,除了海湾收购较为顺利,在与收购美国网络设备公司3COM遇到阻碍,虽然华为曾与马可尼商量过收购,也曾同西门子谈判过兼并,但是都以失败告终。这都是因为在对市场清晰完整的认识、对行业发展的有效把握、对市场挑战和威胁的及时预警以及对企业自身定位和战略的理性的思考的能力不足,使得华为在海外扩张频频受挫。

四、对华为技术有限公司资本运营的建议

1.学习借鉴国外优秀经验

在华为引进IBM做咨询顾问之前,人们对其的印象是任正非是公司的主导以及决策者,然而这已是华为的过去。一个制度和财务管理越来越细化、老板语录也随之越来越少的华为逐渐形成了。华为这样的的进程,说明任正非意识到华为必须要想要与其他的国际级企业站在同一个平台交流,就必须使用同样的语言,加强国际合作,企业要认识到要努力研发自身科技的同时也要注意和其他企业的资源的整合与利用,争取更多的国际上的的合作伙伴。

2.结合具体情况制定适合自身企业的资本运营方式

华为请Mercer对于组织结构做了第二次的调整,华为常务副总裁洪天峰说:引入Mercer,主要是为了把公司的组织结构从以往按照部门设立的直线职能性组织,转变成流程性组织,华为还希望变革管理,降低在国际市场上所用的营销费用,以此来提高在国际市场上的利润率。回头看华为提升的过程,是从研发等后端业务着手,逐渐加入一些类似人力资源管理等辅助的单元,随着着企业自身的成长和外部市场环境的变化,最终慢慢开始在组织结构和涉及市场营销前端业务的流程上进行国际接轨。

3.资本运营在渐进式改革的同时注意前瞻性的研究

华为很难全部的照搬西方的管理规范,是由于公司本身的发展阶段和中国特殊的市场环境所导致的。华为一直努力以渐进式的方式,一步一步地在恰当的时刻做恰当的事情,同时在每一步上,也本着无比坚决甚至不惜代价的信念进行下去。华为最终有一天将会面对技术的终极考验:技术积累的量变迟早要通过一次或者多次质变的方式表现出来。在通信市场未来格局仍旧未定的情况下,技术趋势变数增加的情况下,华为需要更具有前瞻性的研究,用来避免被国际竞争对手利用技术更新的机会拉开距离。

4.合理面对在轨迹市场上的挑战

今后随着中国智能手机企业国际化的继续深入,将会带来更多、更关键的世界级考验。对与华为这个日渐成熟的组织而言,必须要拥有一个重要特征就是:面对挫折失败时能够理性-那就是可以撤退,但不能溃退,撤退还可以东山再起,溃退则无法重拾旧梦。这样虽看起来强大,但是如果遇到一点挫折,就自乱阵脚溃不成军的组织教训俯拾皆是。

篇(10)

中图分类号:TM7 文献标识码: A

钢铁企业电力系统往往涉及到发电、供电、配电、用电等多个环节。但发电和供电因涉及到入网设备,保护及控制系统配置都比较齐全,而配电网因主要是企业的内部供配电,在保护和控制方面很少有系统的考虑,近年来越来越多的配电网问题已成为影响钢铁企业电力系统运行和各生产线安全稳定运行的主要因素,也越来越受到人重视。钢铁企业的电力系统可否根据自身特点,参考智能电网技术之馈线自动化技术,再采用先进的通信、检测、控制技术,选用适合的馈线自动化控制模式,来实现钢铁企业电力系统的安全可靠运行。本文主要介绍馈线自动化控制模式的选择,引申出钢铁企业智能电力系统运行架构的构建及钢铁企业较适合的两种馈线自动化技术方案的优点等。

一、馈线自动化控制模式的选择

若按系统控制方式进行划分,馈线自动化包括综合智能控制、集中远方控制、就地智能控制方式,因此必须根据配电网的结构形式、负荷性质及资金投入情况,对馈线自动化控制方模式进行综合分析。

(一)就地智能控制方式。就地智能控制方式指采用电动操作机构的环网柜或负荷开关及FTU馈线智能终端,并经PTP通信把记录信息及故障后开关状态传至相邻开关的FTU,以判定故障区段,同时对具体故障进行隔离处理,并自动恢复供电。实践证实,就地智能控制方式具有一次投资少(分段开关采用负荷开关)、自动隔离故障等优点,同时也具有多次重合必对系统及负荷设备造成严重冲击、故障恢复时间较长(超过1min)、部分开关需更换成重合器、通用性及扩展性几乎完全缺失等缺点。结合就地智能控制的优缺点可知,该控制方式适合应用到网络结构较简单(农村或郊区)、运行方式较固定及辐射型或架空线路。

(二)集中远方控制方式。集中远方控制方式指智能终端首先对各开关的运行状况进行采集后,再经通信网络传至配电子站及配电控制中心,若某区段发生故障,那么配电子站或控制中心便对故障进行自动定位,同时人工干预或自动发出有关指令,以隔离该故障区段,并同时恢复未发生故障区段的供电。实践证实,集中远方控制方式具有一次性投资高、对通信系统、主站、子站的依赖较大等缺点;同时也具有下列优点:所具备的四遥功能能够实现对馈线运行工况的实时监控;分布式智能控制终端的集中智能控制能够实现对故障进行一次性隔离操作。

(三)综合智能控制方式。随着馈线智能终端FTU功能的优化升级,综合智能控制方式应运而生,其中此种全新的综合智能控制方式具有就地控制、远方集中控制两种功能,此外两种功能允许互为备用,因此FTU具备数据采集、数据保护两种功能,注意现场的快速通信通道最好采用光纤以太网,以实现动作速度的提高。实践证实,综合智能控制方式具有下列优点:快速隔离故障;若面临闭环运行,那么未发生故障的区段能够实现持续供电,同时该控制方式也存有下列缺点:馈线开关全部选用断路器;综合投资成本相当高;需对变电站的保护定值进行调整;需建立光纤通道,同时FTU具备网络通信功能。根据综合智能控制方式的优缺点,该控制方式适合应用到供电网可靠性较高的工业园区、经济技术开发区等Ⅰ类负荷。

二、钢铁企业智能电力系统的运行架构

结合配电网馈线自动化技术的相关要求,钢铁企业智能电力系统运行架构的建立主要采用电力系统混成控制理论,其中该类电力系统的运行架构大多采用多层结构(见图2)进行描述。

图2 钢铁企业智能电力系统的运行架构

如图2所示,钢铁企业智能电网系统的运行架构具体包括最高决策指挥层、中间处理与操作层、底层、离线与在线分析、数据采集与监控,其中最高决策指挥层主要完成底层动态电力系统关键节点状态的接收与数据处理,同时再根据事件及类型定义判定“事件”及事件类型形成与否,最后再就事件下达控制命令,以实现对中间层的驱动;中间处理与操作层主要完成上层控制指令的接收,同时再对受控电力系统控制设备的运行状况进行综合分析,以形成优化控制方案,最后再以操作指令的形式把此优化控制方案下达至底层的受控装置;底层由负荷控制设备、用电设备、变电站、发电机组及各种DFACTS的功率单元组成,注意负荷控制设备自带有数字型闭环控制器,以完成中间层操作指令的接收与执行;离线与在线分析由电力系统动态与静态分析、离线与在线分析组成,此乃最高决策指挥层;数据采集与监控指经SCADA、PMU、WAMS实现操作层与指挥层过程数据及模型参数的汇集,以满足上述层次的运行需要。

配电网馈线自动化技术方案

基于主站监控式的集中式配电网馈线自动化

对于配电网馈线自动化技术来说,在实际应用中,不能总是应用一种方案。随着多元化思想的发展,不同的用电负荷都要选择与负荷性质相配套的配电网馈线自动化技术。图1为基于主站的馈线自动化控制模式。

图1:基于主站的馈线自动化控制模式

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到,这种应用模式,不仅充分发挥了配电网馈线自动化技术的优势,同时适应性较强,能够在多种环境下应用。此种应用模式主要具有以下优点:第一,它主要是以集中控制为核心,并且综合了电流保护、RTU遥控及重合闸功能;第二,这种模式相对以往而言,能够快速的识别故障,并且快速切除故障。此种模式能够充分实现故障隔离的效果,并且在几秒到几分钟时间内,恢复供电。第三,应用这种模式的成本较低,符合持续发展的要求。

基于子站控制式的馈线自动化

除了上述的方案以外,还可以采用基于子站控制式的馈线自动化技术来解决问题。就目前情况而言,配电子站通常位于变电站或者配网分控制中心,其功能涵盖通信处理和就地监控。随着电网自动化技术和监控技术的日趋成熟,现阶段的配电站子站已经不仅仅是一个附属系统,它还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处理机构。简单来说,在馈线故障的处理当中,故障识别、故障隔离等工作都可以通过配电子站完成。不仅缓解了主站的压力,同时提高了工作效率。但值得注意的是,这种控制模式需要整个配电网馈线自动化系统来协调解决故障隔离与故障负荷转移的关系。

就目前的情况来说,钢铁企业中各二级配电室基本上都有一套独立的监控系统,只是没有完全连成网,成为能互相通信的配电网自动化系统。而变电站、电厂等负荷中心都已与集控中心通信、远动及集中监控调节,我们可以借助于集控中心的监控系统平台,将发电、变电、配电、用电各环节的监控系统都做成能共上同一平台,采用基于子站控制式的馈线自动化技术,统一规约、接口来建立钢铁企业的配电网馈线自动化系统,对发变供配用各个环节统一实施调配、监控调节及节电、节能管理,可大大提高钢铁企业电力系统运行的安全可靠性和经济性。从这方面来说钢铁企业的配电网馈线自动化系统建设发展前景非常广阔,总体的提升空间很大,希望我们能依据不同用户、不同负荷性质,设计建设出功能更全、运行更可靠、操作更便捷,系统更优的钢铁企业智能电力系统。

参考文献:

篇(11)

当今时代是数字化、信息化技术快速发展的时代,计算机技术和网络通信技术的创新突破使得人们在思维方式、生活方式、工作方式等方面都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在企业管理领域,高效智能数字化模型的使用也将推动企业管理的思维创新、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我们该如何实践数字化企业管理的创新呢?由吴峰教授编撰的《企业数字化学习研究》(2016年3月科学出版社出版)对这个问题展开了深入的阐述和研究。

《企业数字化学习研究》的篇章结构分成了八个章节。第一章和第八章是从宏观的角度来系统定义数字化企业学习和管理的研究价值、意义和方法,以及数字化企业在线学习和管理的未来变革发展;第二章是企业数字化学习的理论基础,它从人、技术和管理的角度,分别阐述了数字化学习和管理的意义;第三章到第五章分别从认知、设计和管理三个角度来传播企业数字化学习的具体内容和操作方法;第六章则说明了数字化企业在线学习和管理的评估原则和模型。从整本书的内容来看,作者更多的是从在线学习的角度来研究数字化对企业的价值,但笔者认为数字化在企业管理中的价值却不限于此。第一点,也就是作者所秉承的观点,数字化为企业在线培训和学习提供了一种新的渠道,从企业的角度来说,它是人力资源管理的一部分。作者认为在现代企业发展的过程中,人才的培训和发展是其重要的环节,它直接关系到员工在企业经营过程中的个人绩效和团体绩效,这是一个企业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基石。通常来说,企业的学习培训体系包括企业文化的培训、专业技能的培训、团队协作的培训、领导力的培训等等,而这些在过去只能依靠口口相传的经验或有限的专业书籍,很显然学习效率并不高,覆盖面也较窄,培训的周期性很长,成果不够显著。随着数字化技术的融入,企业的学习和培训变成了一个在线的、高效的、动态的系统性智能工程。

数字化在人力资源管理上的创新主要体现在数字化人力资源管理系统的使用,将人力资源工作中的培训板块、员工绩效板块、评估板块等集中在在线系统中,让更多的有价值的学习资源得以共享,让员工培训与工作绩效紧密结合在一起,使得企业员工的学习广度和深度得到进一步的增长,在普及在线学习和终身学习概念的同时,也提高了他们的学习效率和工作效率。第二点,笔者认为数字化还应该广泛应用到企业管理的各个环节,它对于提高企业的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力有着重要意义。在企业战略中,计划、组织、协调、控制等各个过程,数字化都提供了创新化的管理方法,它的应用是企业摆脱传统管理模式,实现系统集成管理、人工智能管理、大数据管理和实时动态管理的技术前提。现代企业数字化管理的创新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方面是内部沟通上的高效。数字化技术大大促进了人力资源管理、企业员工沟通、团队协作上的进步和发展,以当前流行的企业沟通APP为例,它所包含的在线视频会议功能、企业流功能、团队组建功能、项目管理功能、周报月报功能等都是数字化企业管理创新在企业内部沟通和管理上的进步成果。另一方面是企业发展中的资源优化配置。对企业管理而言,数字化的管理模式最核心的创新意义就在于企业信息流通方式的改变,统筹管理企业发展过程中的外部资源和内部资源,优化资源的配置,让企业管理减少在上下级沟通和部门合作协调之间的损耗,让企业的资源都能够使用在最需要的地方。数字化的企业管理模式以数字化的模型将企业管理中复杂的经济元素都进行了数据化,针对精确的数据进行统筹分析和管理,从而试图在企业运营的采购、研发、生产、销售各环节达到零库存量、高运转率的结果。

企业数字化管理从根本上创新了企业的管理模式、服务模式和营销模式,它从技术的层面加速了信息的沟通和共享,提高了企业管理各要素的信息化和智能化水平,它正在成为企业管理现代化的一个重要标志。从企业数字化管理的创新来说,《企业数字化学习研究》一书着重于一个侧面,即对人力资源管理的数字化问题进行深入解读和探讨,得出数字化在企业人才培训和学习中的应用价值。但企业的数字化进程却不限于此,对企业管理者来说,企业数字化管理的发展价值还有待更广泛地挖掘和应用,它将进一步融入企业的研发、生产、销售、服务等整个业务流程中去。无论是个人学习、团队协作,还是企业发展,数字化的创新研究和应用都将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让企业管理的每个环节都可以被量化、被数字化,被实时掌控,从而让企业制定的战略能够紧跟市场变化,有效布局,确保企业能够可持续地发展壮大。

作者:劳涛 单位: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