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供应链管理体系优化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文章编号:1004-7026(2018)01-0095-01中国图书分类号:F253.7文献标志码:A
1.1市场反应性特点
在市场需求产生变化的同时,企业应对这种变化趋势进行快速反应,这样才能使企业更快的做出决策来适应这种变化趋势,而这就需要企业对市场的反映情况来对自身生产、采购等各个环节进行调整,这样才能为企业的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条件。而在供应链视角下,企业只有对供应链中的各个环节进行调整,才能使物流的流通速度得到提高,并能在市场竞争环境中对市场需求变化进行快速反应,这样不仅能够避免企业在进行物流配送时的资源浪费现象,还能使企业的生产成本得到降低,进而使企业的物流管理水平得到显著提高。
1.2技术性特点
在传统的企业物流管理中,信息的推广与普及程度并不深入与广泛,再加上企業对于物流管理的不够重视,这也使企业在对数据进行处理时效率效低,而且极易产生数据误差,这也使企业中各个部门的信息得不到及时的反馈,从而影响了企业的物流水平提高。而在供应链视角下,信息技术的发展使上述问题得到了很好的解决,这也使企业在供应链的链接中变得更加完善、精确与及时,使企业的内部信息反馈变得更加快速高效,从而极大程度的降低了企业在供应链中的运营成本,使企业的供应链效率得到了显著提高,而这一目标的实现也需要企业对信息技术进行更加高效的掌握,由此可见,在供应链视角下,企业在物流管理中具备明显的信息技术性特点。
1.3服务性特点
在供应链视角下,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快速发展使供应链的一体化进程得到显著加快,而企业在这种发展形式下,使企业能够通过物流职能来实现资源的整合利用,进而使企业的物流成本降低,提高了企业的物流服务水平。特别是物流服务商的诞生,使其能够对物流供应链进行协调,这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企业的物流管理水平,使企业与消费者间的矛盾有效减少,也使企业的物流服务质量显著提高,服务优势更加明显,有效满足了不同群体的需求。
2基于供应链视角的企业物流管理体系的优化设计
2.1供应链一体化物流服务意识的优化
在供应链视角下,企业要想优化物流管理体系,就必须将供应链引入到物流管理体系当中,优化自身服务意识,使企业从传统的物流服务意识转变为供应链一体化的物流服务意识,通过供应链一体化物流服务意识的树立,能够使信息共享进一步加快,使企业的物流管理体系服务范围得到进一步拓展,同时还能使企业对市场服务变化进行快速适应与调整。由此可见,优化企业的物流服务意识,使企业能够与供应链达成战略伙伴关系具有重要的意义。
2.2利用供应链整合资源、简化程序、重视客户关系管理
供应链视角下,企业要想对自身的物流管理体系进行优化,引入供应链理念来对物流体系中的各种资源进行整合,同时将原本较为分散的分工结构进行整合简化,使不必要的程序得以简化,以此提高企业的物流管理水平。
2.3建立供应链一体化物流管理库存模式
在企业物流管理体系优化设计中,建立供应链一体化库存管理模式是十分重要的,在以往的企业物流库存管理模式中,通常会设立多个库存中心,而这就使企业的资源被分散,这种也使企业对资源的管理难度加大。而以企业为中心建立供应链一体化物流管理联合式库存模式,能够使资源更加集中,便于企业进行管理,同时还能节省存储成本,实现风险的共同分担,企业能够随时根据市场变化趋势来对生产计划进行调整,从而显著增强了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作者:丁卉
二、供应链管理下物流管理的应用
(一)供应链管理在物流中应用的必然性。物流管理主要关注企业内部的功能整合,而供应链管理则是把供应链中的所有节点企业看作一个整体,强调企业之间的一体化,关注企业之间的相互关联。物流管理是计划机制,而供应链管理是协商机制,是一个开放的系统,通过协调分享“需求与存货”的信息以减少或消除供应链成员之间的缓冲库存。供应链管理的概念不仅仅是物流的简单延伸。物流管理主要关注于组织内部对“流”的优化,而对供应链管理仅仅认识到进行内部整合的重要性是不够的。所以,供应链应用于物流不但优化了传统的物流系统,更使物流系统向更高一级发展,使物流的支链变大变广,使供应链管理发挥最佳效果。
(二)供应链管理体系下物流管理的特点。物流管理是供应链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显著特点就是整体性。供应链管理过程中的信息传递很重要,其信息传递是在企业间逐级进行的,信息偏差也会沿着传递方向逐级变大,难免会出现信息失真,信息的利用率随之降低。在供应链管理体系下,各环节之间是战略合作关系,具有利益一致性,各方的信息交流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信息的流量增加,信息的传递方式实现网络化,进而各方提高了在信息共享的程度,避免了信息的失真现象。除此以外,供应链管理体系下的物流管理还有以下特点。1.提高了物流系统的快速反应能力。供应链管理以Internet作为技术支撑,其成员企业能及时获得并处理信息,通过消除不增加价值的程序和时间进一步降低供应链的物流系统的成本,为实现其敏捷性、精细性运作提供基础性保障。2.增进了物流系统的无缝连接。无缝连接是使供应链获得协调运作的前提条件,没有物流系统的无缝连接,顾客需求得不到及时的满足、物资采购中途受阻等等而造成的有形成本和无形成本的增加会使供应链的价值大打折扣。3.提高了顾客的满意度。在供应链管理体系下,企业能够迅速把握顾客的现有和潜在(一般和特殊)需求,使企业的供应活动能够根据市场需求而变化。
(三)供应链管理体系下物流管理的功能。1.库存管理。通过库存管理缩短订货—运输—支付的周期,加速库存周转,减少及消除缺货事件的发生,有利于整个供应链的协调和运转;2.订购管理。订购是给供应商发出订单的过程,主要包括供应商管理、订购合同管理及订购单管理。通过供应链管理,企业可利用配销单据等对整个补充网络制定计划,并向供应链自动发出订货单,通过合同管理在供需双方建立长期关系,通过检查订购数量将订购单送达供应商并对已接收货物进行支付;3.配销管理。对进入分销中心的物资,其管理过程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配销需求管理、实物库存管理、运输车队管理、劳动管理等;4.仓库管理。仓库管理除了入库货物的接运、验收、编码、保管及出库货物的分拣、发货、配送等一般业务外,还包括代办购销、委托运输、流通加工、库存控制等业务。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企业若想提高自身竞争力,必须要对企业内部的供应链产业进行科学、高效的管理,保证供应链环境的质量。对于现代企业来说,采购管理及库存管理是供应链体系的两个方面,这两部分的规范性严重影响和制约着企业产品价格浮动与公司的效益和利润。因此,对基于供应链环境下的采购和库存管理研究具备相当重要的理论研究意义和实践价值,如何保证采购、库存管理与供应链环境下的协作,提高企业利润,是众多学者亟待研究的新方向。本文基于现代贸易企业,对其供应链管理环境下的采购和库存管理的现状和问题进行研究,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
1供应链管理的概念
供应链管理SCM(SupplyChainManagement)的定义源于1982年,奥弗尔、韦伯两位咨询人员提出物流管理被供应链管理所提升,并强调了供应链管理的重要性,希望高层管理者能注意到该点并协调企业各节点的矛盾性。但对于独立企业来说,供应链管理已经被实践开展起来。后来许多学者对该问题加以关注和研究,在大量专著中都有涉及,其定义分别有以下几类。供应链世界论坛认为:供应链管理是通过提品、服务和信息来为用户和股东增添价值的,是从原材料供应商一直到最终用户的关键业务过程的集成管理。美国供应链协会认为:供应链是目前国际上广泛使用的一个术语,它囊括了涉及生产与交付最终产品和服务的一切努力,从供应商的供应商到客户的客户。供应链管理包括:管理供应与需求,原材料与备品备件的采购、制造与装配,物件的存放与库存查询,订单的录入与管理,渠道的分销及最终交付用户。上述定义中的基本思想一致:供应链管理,即通过集成管理思想和方法,有机结合供应链上下游的各个环节,如供应环节、生产制造环节、批发环节、零售环节直到到达顾客手中,供应链管理能有效管理从原材料到顾客手中的全过程。供应链管理是对整个供应链系统进行计划、协调、领导、执行、控制和优化。供应链管理的目的是在提高客户满意度的同时,降低整个系统的成本,提高各企业的效益。
2企业采购和库存管理的背景
在供应链环境下的采购管理与传统的采购管理存在很大差异,其中主要差异有以下三个方面:第一,供应链管理环境下的采购多为订单采购模式,只有拥有客户的订单需求,才会驱动订单的采购,因此也称作“订单驱动模式”,其主要特点为信息传递效率高、供应商应变力强、可不断修正计划保持供需的一致性、减少成本消耗等;第二,供应链环境的采购管理重视对外部资源的整合;第三,其将采购双方的关系从一般买卖转变成了战略合作关系。对于现代企业来说,库存管理则是企业正常运行的基础,良好的库存管理体系能给企业提供缓冲和应急功能,避免企业因特殊事件而出现问题,如21世纪初的李宁公司就曾因库存管理的问题导致市值出现急剧下滑。采购和库存管理是供应链中不可或缺的部分,两者紧密相连,采购管理是库存管理的成本管理方式,库存管理则是采购管理的重要参考条件。统一来看,两者的最终目的都是希望企业获取更多效益,减少成本花费,如原材料、运输和库存消耗等成本对企业管理的制约。
3供应链管理环境下采购管理和库存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3.1采购管理和库存管理联系不够密切
采购管理与库存管理本质上息息相关,两者不可或缺。但对于很多企业来说,并未意识到两者之间的紧密关系,将两者进行了割裂和分离,最终导致生产管理出现了严峻问题,严重制约了采购和库存管理的完善和发展。第一,库存管理是采购管理的基础,若无库存管理提供支持,采购人员无法了解企业的库存状态,使得采购缺乏数据支撑和计划依据,极易导致企业内部货源出现重复、短缺、资金浪费等多种问题。第二,采购管理与库存管理的分离使得企业管理效率大幅度下降。一般采购管理需要率先了解企业内库存管理实际状态并进行综合分析,两者分离会导致两方都很难进行有效把握和控制,对企业整体运行极为不利。作为企业经营管理的两个重要部分,两者联系不够密切所导致的质量降低也会严重制约企业的正常运营。
3.2缺乏一体化管理和信息化管理
当前的供应链管理环境下,采购和库存管理缺乏一体化管理和信息化管理,这使得企业内部两者的合并相当困难,难以实现深度交流。对于现代企业来说,信息化水平的不足使得企业需求很难被满足。目前信息化管理的不足主要在于以下三方面:首先,现代企业缺乏满足信息化管理水平的设备和基础设施建设,自身信息体系建立不够完善,缺乏信息基础;其次,企业缺乏完善的信息管理控制系统,信息普及和处理质量都相对较差;最后,企业内员工个人信息化素质水平不足,难以对企业的信息化发展提供有效支持,制约着企业内部采购和库存管理的协同化发展。
3.3采购和库存管理模式涣散
现代企业内部,采购和库存管理模式涣散的问题极为普遍。企业内管理系统缺乏完整性,采购、库存管理及两者的协同管理都有一定程度的缺陷。这些问题主要体现在协同管理体系不明确、职务责任分配不明确及执行力差等,制约着现代企业的正常经营和发展。企业内管理人员也未起到监督职能,监督缺位,企业内管理的专业化不足。
3.4库存控制策略针对性不强
库存管理对于企业的供应链影响很大,企业一般会通过已知信息对库存进行控制从而防止意外事件的发生。对供应商来说,必须要提供可靠的交货数量和质量,但总有些供货商的货物质量堪忧。这种状况使得市场中货品存在不稳定性,很容易出现部分货品需求可预测,另外一部分不可控的局面。这种供货商差异带来的影响,通过针对性的库存控制策略便能统一和解决,但很多企业所采用的都是统一的库存控制措施,无法应对这些状况。
3.5供应链风险
供应链风险主要有内生风险和外生风险两类,对其进行细化,则有道德风险、信息传递风险、生产组织与采购风险、分销商选择风险、物流运作风险和企业文化差异风险六种。其中道德风险及信息传递风险主要是因为信息的不对称或者信息传递错误等原因所造成的,极容易导致供应商为寻求利益以次充好,或者生产和销售理解存在分歧从而导致“牛鞭效应”的出现。生产组织和采购风险使得生产中缺乏柔性,极容易因某环节的疏漏使得整个生产过程停滞。分销商选择风险则有可能导致竞争失败,甚至供应链分崩离析。物流运作风险则是供应链管理中难以实现高效物流运作造成的风险。企业文化差异风险则是因为上下游企业自身企业文化的不同,经营理念、文化制度、员工职业素养和核心价值观等方面的差异而导致工作结论相悖的风险,很容易造成供应链崩溃。
4供应链管理环境下促进采购和库存协同管理的对策
4.1改革管理体系,强调准时采购
若想基于供应链管理环境对企业的采购和库存管理进行协同化发展,必须要从体制上将两者整合起来,优化管理系统,改革管理体系。首先,必须要将采购和库存管理当作一个有机的整体,并以其作为企业的关键部门,设置企业内的管理职位,从而使得两者的管理能起到相同的效果;其次,改革管理体系最重要的就是对管理办法的创新和完善,要改变传统库存管理方法的冗杂性和粗糙性的特点,简化库存管理的业务量,把握对少数物品的关键管理。保证管理方法趋向条理化、精细化发展,避免管理出现质量混乱。准时采购(JIT采购法)作为先进的采购管理模式,可以作为管理体系改革中的采购方法,该模式有助于集中应用和反映采购信息,并且在需求层面上按需提品和服务。采购过程既不提前,也不延迟,因此叫作准时采购。准时采购的应用对于整个供应链管理体系的要求都更高,取决于全社会的管理水平,在选择中应慎重而全面考虑,从而做出决策。该方法的使用可以大幅减少库存,提高材料与外购件质量,并减少成本花费
。
4.2创新优化信息化建设
现代企业要想实现采购和库存管理的共同进步,必须要进行现代化信息化建设,创新优化企业内部的信息化程度,给两者的管理奠定外在基础。通过对信息化系统的建立,有助于加强两者之间的信息频率互动,确保企业内更体系化、精确化数据库的建立和更新,能够给信息处理系统进行反映。一旦出现采购或者库存数据的变更,都能迅速反馈给系统,从而便于企业处理信息,有利于实现企业的自动化、智能化发展。现代企业也需要提升员工素质,最大限度通过信息化技术平台的建立来丰富员工的专业知识。
4.3健全监督管理体系,加强联合库存管理
现代企业的采购和管理的协同发展,必须对其进行必要的监督。失去监督会导致管理工作懈怠,影响工作效率,严重制约管理效率和质量。企业必须要对分管采购和库存管理的专业人员进行专业化培训,细究各环节员工的素质水平高低。通过企业严格的监督体系,为企业自身的管理体系提供保驾护航的作用。同时,企业还必须要依据发展状况对采购和库存管理环节设定应急方案,一旦出现问题保证能即刻处理解决。同时,也应该加强联合库存管理,让供应商和客户对库存计划进行协同处理和制定,避免“牛鞭效应”的出现,提高供应链的效率。
4.4结合实施供应商管理库存VMI
对于企业来说,VMI策略的实施是依托于订单标准而处理的。企业必须要和供应商共同了解供应商订单处理过程中涉及的参数及相关信息;需要建立EDI标准报文,强化企业的功能性,将订货、交货、票据处理等环节都交予企业处理。对于企业来说,VMI的关键点在于企业库存管理是否透明。一旦两者之间的库存信息系统是透明化的,企业就能及时了解供应商的库存变化量,也能根据市场需求变化及时调整自身需求,从而促进采购和库存的协同管理。
4.5加强供应商管理,建立长效合作关系
在供应商与制造商关系中,存在两种典型的关系模式:传统的竞争关系和合作性关系,或者叫双赢关系(Win-Win)。两种关系模式的采购特征有所不同。基于供应链管理环境下的采购和库存管理,以贸易企业来说与供应商之间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的。供应商需为企业采购需求反应实时现状,时间要求比较紧张,因此要求较高的工作效率。但是企业人员在采购和库存管理过程中,还需要严格按照验收步骤进行依次检查审批,后续销售出库之前也需要评定货物质量,因此,如果与供应商形成长期、高质量的合作,对企业供应链的优化有很重要的帮助。
5结语
随着全球化的发展,现代企业管理中供应链管理的重要性逐渐凸显出来,作为企业管理的重要内容,供应链管理体系的建立便于企业建立更完整、高质、高效的商业体系。对于企业来说,内部的采购和库存管理都是货物供应环节中非常重要的工作,而且该项管理关乎于企业的物流和资金流等诸多方面。想要保障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必须要充分保障企业的合理性,对供应链进行合理管理。在供应链管理环境下的采购和库存管理需要对实践应用进行优化。对企业内部咨询、内部招标的合理规范,能减少企业的成本花费,促使企业的物资采购及库存工作都能顺利进行,有助于提高企业利润。尽力将供应商、采购和库存管理三者进行有机融合,协同管理,促进三者的信息化发展。本文从供应链角度对企业的采购和库存管理战略进行了讨论,希望能为其他企业带来一些借鉴。
参考文献
[1]徐明亮.对基于供应链环境下的服装企业库存管理的几点探讨[J].经济研究导刊,2017(22):167-168.
[2]张竞予.基于供应链管理的库存成本控制问题探讨[J].智富时代,2017(2):205.
[3]姜慧华.供应链视角下企业社会责任管理研究——基于利益相关者和复杂网络理论[J].中国物流与采购,2019(10):69-73.
中图分类号:C93
文献标识码:A
Based on commercial development the research of supply chain execution management system operation pattern
Zhang Yi
(College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Shand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bstract: At present, in the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research there are few discussion of the supply chain execution management system, but based on the commercial development businesslike discussion is extremely rare. Therefore this article in had in the rationale will carry on the discussion of establishing reasonable commerce operation system by the supply chain execution management system.
Key words: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strategic design, tactical plan, and commercial development
引言部分
供应链执行管理体系的主要工作就是使供应链管理的整体运作处于高效状态。这就要求在成本较为稳定的前提下,要不断地提高供应链管理的运作绩效,进一步要求有规范的运作步骤来保证供应链管理运作绩效的正常实现。而一般的供应链执行管理体系仅仅是作为一种战略战术考虑存在于企业的中高层管理当中,缺乏保证实践环节有效运作的内容,因此本文所论述的供应链管理运作体系第一次将战略战术设计后如何有效进行商务开展的内容纳入供应链管理的实践过程中去。
供应链管理的运作步骤一般是:第一阶段:战略设计阶段;第二阶段:战术性规划阶段;第三阶段:商务开展阶段。战略设计是关键,战术性规划是核心,商务开展使基础保证。
一、战略设计阶段
供应链管理的战略设计阶段即供应链的设计试制从而确定供应链基础结构的过程,包括确定工厂、配送中心、运输模式及路线、生产流程等。对于供应链管理来说,这是一个打基础的阶段,只有供应链管理组织结构成型后,相应的供应链管理职能才能发挥作用,用于满足顾客的需求。因此,对于整个供应链管理过程来说,供应链管理的战略设计是供应链管理绩效提高的基础保证[1]。其具体的战略设计内容包括:
1、供应链设计的工具――建模方法
在进行供应链设计时,第一步就是确定所采用的建模方法的类型。如果供应链模型足够准确,那么从供应链模型分析中得到的见解,可以应用于实际的供应链以获得类似的结论。目前主要应用的方法有优化、仿真和启发式等方法[2]。
2、供应链设计的基础――数据需求
除了真正实施时的问题,在供应链设计项目中最富挑战性的内容,就在于收集完备和准确的数据了。供应链管理的活动以及对数据的需求基本覆盖了企业的所有领域,从而需要进行全面的数据收集。数据通常需要储存于不同的地点,而且形式各异,从某人桌面的手写笔记,到全公司的数据库,不一而同。结果导致数据的收集和验证工作费时费力,而且是一个反复进行的过程。然而,分析工作的质量和潜在的重要影响都与数据的质量和完备性直接相关。通常采用基于活动核算成本方法的企业更易于满足对供应链数据的需求。
全球供应链设计活动中的数据收集阶段是一个艰难的挑战,并且是启动一项研究最大的障碍。这是整个供应链设计过程中最重要的步骤,同时也是能否进行有效的供应链管理的关键步骤。
3、供应设计的核心――结构分析
无论采用什么样的分析技术来确定供应链结构,其过程是基本类似的[3]。关键步骤在于建立一个初始设计,然后系统的修改数据,以获得对供应链结构的直观认识,并且识别出关键的绩效标准。
二、战术性规划阶段
供应链执行管理体系在进入战术性规划阶段以后,具体的管理工作重心就从对总体供应链结构布局转为对供应链管理相关职能的设置规划上。
在一条典型的供应链中,从采购原材料开始,到产品在一家或多家工厂生产出来以后,再被运送到仓库进行暂时储存,然后运到零售商或者是顾客手中。这样的一个过程,供应链中的各个职能需要相互密切配合才能发挥效力。同时,作为供应链执行管理体系,其重要目的就在于有效的协调分配供应链中的各种资源,使其能够在不同位置上发挥作用,做到成本最小化或者是利润最大化的目标效果[4]。
如果说供应链的战略设计重在企业间同步性运作的话,那么供应链的战术性规划就旨在解决企业内部与企业外部的相关功能以及企业内部各种职能的同步性运作问题。
因此,出于降低成本的考虑,有效的供应链管理就应该在管理职能的协调运作上下功夫,要考虑供应链中不同层级之间的相互作用,主要是在管理职能的设计安排上体现出一致性与连贯性。
三、商务开展阶段
在供应链执行管理体系中,如何对供应链商务运作进行有效的控制,使其能发挥出最大的效益水平,是供应链存在并得以持续改进的基础保证。因此,在供应链管理战略设计、战术规划阶段结束后,就需要对具体的商务运作进行相应的管控。在具体的商务开展过程中,重点是商务协同和核心商务的运作。
1、商务协同
商务协同是指供应链执行管理中如何对不同的商务活动进行有效调控,从而使得这些商务活动能够创造出应有的效益。商务活动在具体的企业运作中,既有业务层面上的预测、采购、生产、销售于信息反馈等活动的商务协同,也有企业与外部伙伴间的商务协同。可见,商务协同普遍存在于企业的内外部环境中。
商务协同活动的主要目的是提高企业效益水平,因此在商务协同时应注意协同的手段不要与之相悖。有时为了提高协同后的一致性,而忽略了商务活动的本质特征即创造效益,从而使得商务活动在活动质量上有所提高,但却无法保持长久。在具体运作中,要寻找那些既能提高商务运作效率,同时也能提高价值增值能力的运作方法,诸如快速响应(QR)、有效客户响应(ECR)、供应商管理库存(VMI)等运作方式。这就使得供应链执行管理体系在实际运作中能够持续有效地进行。
2、核心商务活动的开展
核心商务活动就是指在供应链中创造价值能力最高或者是最具价值潜力的商务活动。在某一条供应链中,商务活动的种类和形式多种多样,在整合商务链之后,所有的商务活动能够平稳有序地进行,但这还不够。要想使供应链具有自身的核心竞争力,相对于其他供应链更具活力,那就要对供应链中的核心商务活动进行集中管理,不断地优化与增强核心商务活动,使其始终处于发展创新的过程中。只有这样,整条供应链才能长期保持其特有的优势。
核心商务活动在不同的环境中其形式是不一样的,一般说来,对于核心商务活动的发掘是开展核心商务运作的关键。那什么样的活动可能会成为一条供应链的核心商务活动呢?也就是说,什么样的商务活动会成为一条供应链中影响力最强的核心活动呢?一般来说,一条供应链中的核心商务活动就是供应链中主导企业的主体活动。对于生产制造企业主导的供应链,链中的核心商务活动就是生产制造活动,而对于商业企业主导的供应链,其核心活动就是商业活动。而对于由一家以上的企业共同主导供应链,其核心商务活动应该是这几家企业所共同关注的企业活动,例如企业主体活动的有效廉洁、主体活动的复合运作以及整体运作的协调运作等。
开展核心商务活动,应该注意如何发挥核心商务活动的价值增殖能力、技术创新能力、企业管理执行力、可持续发展能力、核心竞争能力等方面。对于这些关键力的研究,是保持核心商务活动能够始终在供应链中占据主导作用,并使整条供应链保持较高竞争力的基础。应不断地增强企业的技术研发能力、加强企业人才管理、创造企业内部执行有效的运作环境、定位企业的长期发展战略,以此发展核心商务活动。
总之,基于商务开展的供应链执行管理系统通过战略设计完成供应链管理体系的组织结构构建,通过战术性规划完成外部功能之间,内部各职能间以及两者之间的同步性协调运作,在此基础上,供应链的核心环节――商务开展就得以顺利地进行了。
作者单位:山东科技大学经管系
参考文献:
[1] 刘伟.《供应链管理》[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2.41-44.
20世纪80年代,随着物流一体化由企业内部物流活动的整合转向跨越企业边界的不同企业间协作,供应链管理(SupplyChainManagement,简称SCM)的概念应运而生。能够真正认识并率先提出供应链管理概念的也是一些具有丰富物流管理经验和先进物流管理水平的世界级顶尖企业。这些企业在研究企业发展战略的过程中发现,面临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仅靠一个企业和一种产品的力量已不足以占据优势,企业必须与原料供应商、产品分销商和第三方物流服务者等结成持久、紧密的联盟,共同建设高效率、低成本的供应链,才可以从容面对市场竞争并取得最终胜利。
一、供应链管理和物流管理的概念
1、物流管理的概念
物流管理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物流管理是指物资的采购、运输、仓储和配送等活动,是企业之间的一种物资流通活动。广义的物流管理包括了生产过程中的物料转化过程,基于这种广义的物流管理,供应链管理也常常被人们认为即是物流管理。物流管理与供应链管理具有相似性,但在管理范围、管理角度、组织内部关系等方面又有明显的区别。由此可以看出,供应链管理源于物流管理,物流管理是供应链管理的重要内容,供应链管理的实效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采购、运输、仓储和配送等物流作业环节的管理和运作状况。因此,物流管理是供应链管理发挥整体效益的前提和基础。
2、供应链和供应链管理的概念
供应链是围绕核心企业,通过对信息流、物流、资金流的控制,从采购原材料、制成中间产品以及最终产品,由销售网络把产品送到消费者手中的将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和零售商直到最终用户连成一个整体的功能网链结构模式。
供应链管理是指人们在认识和掌握供应链各环节内在规律和相互联系的基础上,利用管理的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和激励职能,对产品生产和流通过程中各个环节所涉及的物流、信息流、资金流、价值流以及业务流进行的合理调控,以期达到最佳组合,发挥最大效率,以最小成本为客户提供最大价值的过程。
供应链管理是在满足服务水平需要的同时,为了使系统成本最小而采用的把供应商、制造商、仓库和商店有效结合成一体,并把正确数量的商品在正确时间配送到正确地点的一套方法。供应链管理把对成本有影响和在满足顾客需求过程中起作用的每一方都考虑在内,从供应商、制造商、仓库、配送中心到零售商,甚至是供应商的供应商及客户的客户,其目的在于提高效率、降低成本。供应链管理把企业管理的范畴从单个企业扩大到整个供应链并对之进行有效管理,通过信息共享将错失销售机会的可能性降到最低,减少整个供应链上的库存,降低操作成本,缩短交货时间,改善现金流量,将市场需求变化的风险降到最低。
二、供应链管理下物流管理的应用
1、供应链管理在物流中应用的必然性
物流系统是一个社会化系统,制约其发展的因素很多:不同消费区域的客户情况和环境条件,配送环节,物流成本,库存控制等等。供应链管理应用于物流是一种统一规划下的物流系统,具有供应链的管理特征和集成化优势。供应链管理中“业务流程重组”的思想使得作业流程快速重组能力极大提高,促进了物流系统的敏捷性,通过消除不增加价值的部分为供应链物流系统进一步降低成本和精细化运作提供了基本保障。
供应链是一个整体,合作性与协调性是供应链管理的重要特点。在这一环境中的物流系统也需要无缝连接,它的整体协调性应得到强化,例如运输的货物要准时到达,顾客的需要才能及时得到满足。采购的物资不能在途中受阻才会增强供应链的合作性,因此供应链物流系统获得高度的协调化是保证供应链获得成功的前提条件。
物流管理主要关注企业内部的功能整合,而供应链管理则是把供应链中的所有节点企业看作一个整体,强调企业之间的一体化,关注企业之间的相互关联。物流管理是计划机制,而供应链管理是协商机制,是一个开放的系统,通过协调分享“需求与存货”的信息以减少或消除供应链成员之间的缓冲库存。供应链管理的概念不仅仅是物流的简单延伸。物流管理主要关注于组织内部对“流”的优化,而对供应链管理仅仅认识到进行内部整合的重要性是不够的。所以,供应链应用于物流不但优化了传统的物流系统,更使物流系统向更高一级发展,使物流的支链变大变广,使供应链管理发挥最佳效果。
2、供应链管理体系下物流管理的特点
物流管理是供应链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显著特点就是整体性。供应链管理过程中的信息传递很重要,其信息传递是在企业间逐级进行的,信息偏差也会沿着传递方向逐级变大,难免会出现信息失真,信息的利用率随之降低。另外,一般环境下的物流管理缺乏整体规划的观念,链上的每个组织只关心自己的资源(如库存),相互之间很少有沟通和合作。这经常导致一方面库存不断增加,另一方面当市场需求出现时又无法满足,因而企业库存成本很高,企业间因为物流系统不善而错失市场机遇。在供应链管理体系下,各环节之间是战略合作关系,具有利益一致性,各方的信息交流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信息的流量增加,信息的传递方式实现网络化,进而各方提高了在信息共享的程度,避免了信息的失真现象。除此以外,供应链管理体系下的物流管理还有以下特点。
(1)提高了物流系统的快速反应能力。供应链管理以Internet作为技术支撑,其成员企业能及时获得并处理信息,通过消除不增加价值的程序和时间进一步降低供应链的物流系统的成本,为实现其敏捷性、精细性运作提供基础性保障。
(2)增进了物流系统的无缝连接。无缝连接是使供应链获得协调运作的前提条件,没有物流系统的无缝连接,顾客需求得不到及时的满足、物资采购中途受阻等等而造成的有形成本和无形成本的增加会使供应链的价值大打折扣。
(3)提高了顾客的满意度。在供应链管理体系下,企业能够迅速把握顾客的现有和潜在(一般和特殊)需求,使企业的供应活动能够根据市场需求而变化。这样企业能比竞争对手更快、更经济地将商品或服务供应给顾客,极大地提高了服务质量和顾客满意度。
(4)物流服务方式的多样化。随着现代信息技术和物流技术的不断发展,物流服务方式日益表现出灵活多样的特点。为了适应国际化经营的要求,出现了发生在不同国家间的国际物流、专门从事物流服务的第三方物流企业及进行联合库存管理的分销中心等等。
3、供应链管理体系下物流管理的功能
(1)库存管理。通过库存管理缩短订货—运输—支付的周期,加速库存周转,减少及消除缺货事件的发生,有利于整个供应链的协调和运转。
(2)订购管理。订购是给供应商发出订单的过程,主要包括供应商管理、订购合同管理及订购单管理。通过供应链管理,企业可利用配销单据等对整个补充网络制定计划,并向供应链自动发出订货单,通过合同管理在供需双方建立长期关系,通过检查订购数量将订购单送达供应商并对已接收货物进行支付。
(3)配销管理。对进入分销中心的物资,其管理过程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配销需求管理、实物库存管理、运输车队管理、劳动管理等。
(4)仓库管理。仓库管理除了入库货物的接运、验收、编码、保管及出库货物的分拣、发货、配送等一般业务外,还包括代办购销、委托运输、流通加工、库存控制等业务。
4、如何协调供应链管理和物流的关系
物流是供应链的重要组成部分,并贯穿于整个供应链,连接供应链中的各个环节,成为企业合作的纽带。在制定供应链物流战略的过程中,一般需要注意以下问题:要对客户进行细分,对不同类型的客户确定相应的客户服务水平,如订货周期、运输方式库存水平等;要根据销售情况对产品进行分组,针对每一类别的产品可以采取不同的策略。定单录入、定单执行及交货作业处理占物流活动很大比例,因而需要通过技术和管理使整个供应链的物流流程更有效率,特别是对于成员企业间的接口部位,通过集成能剔除多余工作流,提高物流效益。各个成员企业应通过改善合作关系、使用现代管理手段和技术来实现准确预测、信息共享,从而减少不确定性因素带来的负面影响。
供应链与物流有着密切联系,在现阶段如何协调物流与供应链的相互关系,已经成为管理方向的一个重要研究课题。只有协调好物流和供应链的相互关系,才能使企业更有条理、更有针对性地进行配置、调控,应用更加适应企业发展的管理模式,使企业获得更大的效益。
三、总结
供应链管理在物流中的应用已经得到了广泛认同,如沃尔玛公司的销售配送系统计划、台湾雀巢与家乐福的VMI计划等,这些供应链管理环境下的物流更加具有实效性和成效性。企业通过供应链管理环境下的物流来建立新的企业管理模式,克服了传统物流的缺陷,更适应企业发展,更能为企业降低成本、创造利润。
【参考文献】
[1]方美琪、钟佳桂:电子商务与传统企业[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
[2]严冬梅:电子商务物流与配送[M].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3.
[3]杜荣华、刘中、海霞:电子商务与物流[M].人民交通出版社,2003.
[4]朱桂平、李怀政:物流企业分销网络战略管理[M].中国物资出版社,2003.
[5]黄小原、卢震:电子商务与供应链管理[M].东北大学出版社,2002.
供应链管理系统是一个复杂多样的管理体系,系统中各类主体的管理功能不尽相同。因此,如何正确对待各环节功能之间的有效协同,便成为了企业尤其是供应链主导企业关注的重要问题。而正确分析供应链管理系统的功能协调,应当从正确认识供应链管理中的功能协同类型来入手。
一、供应链管理的功能协同类型
供应链系统的功能协同运作主要是指供应链各企业间的功能协同运作与实现各节点企业内部功能间的高效运作。供应链系统本身就是由具备各类不同职能的企业在供应链主导企业影响力控制下的功能积聚的企业群体。因此如何协调企业间的功能运作就成为供应链管理功能协同运作的主要形式之一。另一方面,在企业之间功能有效协调的同时,还要注重企业内部各项功能之间的有效协同,否则,企业内部的功能协调运作处于紊乱状态,那么整个供应链的功能协同也就无从谈起。
二、供应链管理功能协同运作
1.协调企业间运作
供应链系统在形成之初,就要面临着供应链系统中各个节点企业之间的功能协作问题。如何对供应链中的节点企业业务进行有效连接以达到同步化操作,是供应链系统运行决策者在协调节点企业之间的利益关系时的难点之一。
协调企业间的运作,也就是如何与不同的节点企业保持长期的合作关系,或者说是如何维持与合作伙伴的业务联系。因此,通过建立供应链企业合作伙伴关系来协调供应链各企业间的经营行为,是一项不错的选择。
2.企业内部的高效运作
作为一个企业,当其成为供应链系统中的节点企业时,首先就要从为整个供应链服务的角度去,其次才是从企业自身出发来协调内部的各种运作。
(1)供应链管理内外职能运作的同步性。在供应链管理当中,供应链执行管理体系的一个重点就在于对供应链中不同节点企业需要相互衔接的职能进行有效串联。例如供应链中以及供应商与下游生产商之间需要将供应商的配送与生产商的接货密切结合起来,同样,生产商的备货发货工作需要与销售商的仓储密切结合起来。这些职能上的链接涉及到供应链中不同层级上的节点企业,因此如何将其有效串联将是供应链管理能够发挥高绩效水平的核心所在。
将供应链中上下两个层级的企业进行功能串联,重点是在于如何提高彼此发挥关联的两项职能的服务效能,其次是如何降低职能协调运作的成本。
①提高关联职能的服务效能。提高关联职能的服务效能,关键就在于上游企业对于下游企业的服务态度。在不同节点企业之间的供应链配合中,上游企业对于下游企业的服务质量是决定下游流通渠道是否顺畅的关键。有的规模较大的生产企业对于那些规模较小的销售商的合作态度较差,有时就会使得这些客户资源在不确定的时刻流失,这就使企业蒙受了一定损失,长期如此,就会在较大的范围内丧失掉很大一部分的客户源。
②降低职能协调运作的成本。很多企业在执行供应链管理职能的过程中,只关注于功能串联后的实施效果,而忽略了职能协调运作的成本问题。企业间的不同职能相互衔接之后,需要进一步解决职能在有效运作条件下降低衔接环节的运作成本问题。在实践过程中,如何降低功能协调运作的成本就需要涉及到的节点企业之间进行充分有效的沟通。在合作中,双方利用某一个平台充分阐述各自的意见,实现内外功能衔接的低成本运作。
(2)供应链管理内部职能同步性运作
在供应链运作过程中,职能的有效设置不只体现在不同层级的两个企业之间,同时也必须涉及到一个企业内部的不同职能的设置规划。如果只是一味的追求外部职能的有效衔接,而忽视了企业内部职能的同步性运作,就会出现“外紧内松”的局面,使得企业与外界的功能接触显得非常紧凑,而企业内部的职能效力却相对较低。
出现这一问题的原因,主要是由于一家企业在传统的管理制度下,习惯了各自为政的运作方式,都在追求各自的内部运作高效化,其对外的职能衔接也都显得十分独立。当外界环境发生变化,在供应链环境下要求各个企业首先要以整个供应链的利益为重的条件下,各个企业原有的内部职能布局就显得与供应链管理的要求不相符了。这就要求各节点企业应依照供应链的要求进行职能改进与完善,此时各节点企业出于保护自身利益等原因就会保持原有的企业内部运作体系,这就产生了与外界接触的企业职能符合供应链管理的要求,而企业内部的功能运作却无法与供应链管理要求相契合。尽管如此,要想达到供应链执行管理体系的高效运作,就必须要让企业内外功能运作同时达到同步性的要求。
三、由外而内的功能整合策略实施
基于以上问题,供应链执行管理人员应如何解决由于企业内部功能运作的非同步性问题呢?笔者个人认为,应当采取由外而内、由简入难的功能整合策略。也就是说,先从企业外部的功能衔接开始整合,当企业能够按照供应链的要求进行有效的上下连接后,再开始将供应链的影响力逐步的深入到企业内部各功能运作上去。通过外部功能以及内外功能的有效协调,可以使供应链绩效达到一个整体最优状态,在此基础上,对供应链内部功能的有效整合便可以在总体平衡的状态下实现内部运作优化。这样对于供应链功能协同整合的操作便可以不违背“效益背反”规律了,实现总体优化前提下的内部运作的优化。
因此,作为供应链执行管理人员,必须要在企业原有职能结构的基础上,按照整个供应链管理的要求,在保持外部职能有效衔接的条件下,逐步重新理顺企业内部各职能间的有效衔接,保持内部各职能在供应链管理体系下的同步性运作。
化工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十分重要,但其带来的废弃物排放、环境污染始终是棘手的问题。要从根本上治理环境污染,实现化工行业的可持续发展,就必须要探索其合适的发展模式与供应链管理体系。
一、公司简介
甘肃银光聚银化工有限公司(简称聚银公司)是由甘肃银光化学工业公司、中国华融资产管理公司、中国信达资产管理公司、中国长城资产管理公司和甘肃省聚氨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五家具有法人资格的股东共同发起成立的。公司在引进、消化吸收国外技术的基础上,同国内最有实力的聚氨酯产品研发机构强强联合,优势互补,进行工艺技术再创新,提升企业竞争力,成为国内技术水平最先进,生产能力最大,并且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企业。
二、当前我国企业供应链的现状和面对的问题
近年来,化工企业供应链运营机制研究得到了理论界和企业界的广泛关注。化工企业供应链设计、管控体系和绩效评价对供应链的战略、策略、运营和控制影响重大,是物业取得成功的重要前提,目前一些领先企业已经开始提升供应链运营能力。就目前的研究来看,从供应链整体的角度出发,化工企业在供应链运营机制方面还存在着以下不足:
1.对供应链管理思想认识不足。当前不少企业的管理思想还较落后,管理者对供应链管理的理解有待加深,对横向一体化、业务外包等管理思想认识不够,还停留在原有大而全的纵向一体化管理思想上。
2.供应链战略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很多企业仅仅是将供应链管理作为一种管理方法来看待,认为供应链管理是一个操作层上的问题,是对企业的生产和供应进行优化的方法而已。即使在国外的很多企业中,供应链战略也未得到足够的重视。企业难以成功实施供应链管理的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这些企业没有正规的供应链战略。
3.供应链战略与其他战略的匹配存在问题。供应链战略作为企业的一项职能战略,需要与企业的竞争战略以及其他职能战略密切配合,才能保证供应链管理的成功实施。但是在很多企业中,本来需要密切配合的不同战略之间却是孤立的。在制定供应链以及相关战略的过程中,没有能够从全局的角度系统地考虑战略制定问题,导致不同战略之间不匹配,在实施的过程中由于不匹配而难以发挥供应链管理的真正优势。
4.供应链战略合作关系有待加强。建立战略性合作伙伴是供应链战略管理的重点,也是供应链管理的核心。供应链管理的关键就在于供应链各节点企业之间的联接和合作,以及相互之间在设计、生产、竞争策略等方面良好的协调。目前企业与合作伙伴的关系还停留在旧模式下的合作关系之上,企业之间的关系还是一种不稳定、以价格作为唯一标准的买卖关系。供应链上不同企业之间稳定的、有效信息资源共享、共同制定相关决策、利益共享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还很少见。
三、聚银公司在供应链管理方面采取的具体措施
针对在供应链管理方面所面对的问题,聚银公司根据公司目前的供应链现状,及供应链优化项目的要求,结合公司将来的发展,对公司在供应链战略的提升,包括整合的范围、战略、信息流与实物流匹配、管理方式、管理理念及人才要求等方面,制定以下从现状到供应链项目发展计划。
1.为供应链管理制定战略性的阶段目标。经过供应链项目的建设与提升,力图供应链成为企业的竞争优势,注重供应链成本的同时注重提升供应链服务水平,做到企业内部信息整合,信息流与实物流基本做到一致。在企业内部进行供应链的整合管理,建立供应链流程管理体系,在适当的情况下与供应的外部企业积极开展合作,通过供应链流程,进行跨部门的管理。
2.建立满足为化工企业提供一体化服务和提升区域覆盖的资源网络。考虑化工企业供应链的资源布局问题,需要围绕化工企业投资引发市场需求的热点地区,包括陕甘宁及周边地区,并基于核心化工企业需求,选择建设投资回报期和利润率较好的专业性较强的稀缺化工产品仓库,合理控制并外包市场高度竞争的化工产品运输资源,从而建立为化工企业提供一体化服务和提升区域覆盖的资源网络。
20世纪80年代,国际上许多企业的管理模式开始从生产经营型向市场经营型转变,在不断完善企业生产管理的同时,更注重全面的经营管理,不但要优化内部的管理,更要从供应商的物资供应、产品加工、销售这一。供应链。出发,进行全面的优化。供应链的管理思想为使食品工业重现活力提供了重要启示。随着社会的发展,食品供应链正变得越来越复杂,要使消费者的健康得到充分保证,那么这条链中的每个环节都要足够牢固。建立食品供应商选择机制,可以让我们对原料来源工厂的质量和安全机制进行有效地评价,发现薄弱点,协助供应商的完善和提升,为确保整体质个供应链的连贯和有效性提供有力的保障和维护方式,从而使产品的可追溯性得以保证。
人们对食品的质量和安全性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食品企业对供应链有效维护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也日益凸现。本文主要分析我国食品加工企业供应链中对供应商选择的现状特点以及存在的主要问题,探讨食品加工企业通过进行供应链中供应商选择管理以保证质量安全的对策。
1.我国食品加工企业供应商选择的现状
1.1 供、产、销系统没有形成供应链
由于市场信息不灵,造成盲目生产。有些食品企业不调查市场需求情况,盲目地生产市场已经滞销的产品,不能适应市场的需求变化,未能按新的市场信息组织生产。
1.2 对供应商缺乏真正的选择
食品加工企业传统的采购没有对众多的供应商进行分析、比较、考察,只是凭借采购人员的以往经验而进行采购。往往从短期效益出发,挑起供应商之间的价格竞争,失去了供应商的信任与合作。食品加工企业的供应商范围广泛,既包括从农民手中直接获取原材料,也包括提供食品添加剂的企业和提品包装的企业等。同时各种供应商数量也越来越多,原材料的价格有高有低,质量良莠不齐。食品加工企业传统的采购没有对众多的供应商进行分析、比较、考察,只是凭借采购人员的以往经验而进行采购。往往从短期效益出发,挑起供应商之间的价格竞争,失去了供应商的信任与合作。传统的食品加工企业没有认识到供应商在企业发展中的作用,与供应商缺乏合作的战略伙伴关系。
1.3 企业人员素质低
在食品加工企业中,采购人员不仅不了解供应商的需求,不了解本公司或企业的需求,而且不具有成本意识与价值分析能力。为了在采购中获得较多的好处,往往原材料的采购价格过高,继而产品的成本过高,最终导致产品没有价格竞争力,产品无法在市场上立足。采购人员常常很少关心供应商提供的原材料的质量,导致生产出来的产品的质量不合格,无法进入市场。
这些问题的存在,使我国食品加工企业管理体制与运作模式与现代的供应链管理模式相差甚远.无法适应供应链管理的要求。为了使我国的食品加工企业能在当今这种市场竞争环境中生存和发展下去,必须转变传统的管理模式。
针对我国食品企业管理现状,需要探讨具体,简捷,适合我国国情的供应商选择评估方式,以便于更多的中小型食品企业使用。
2.安全和质量管理体系简介
2.1 GMP
GMP(Good Manufacturing Practices)是良好操作规范的英文缩写,GMP要求在机构、人员、厂房、设施设备、卫生、验证、文件、生产管理、质量管理、产品销售与回收、投诉与不良反应报告、自检等方面都必须制订系统的、规范化的规程。
2.2 SSOP
SSOP(Sanitation Standard Operation Procedure)卫生标准操作程序是食品加工厂为了达到良好操作规范所规定的要求,确保加工过程中消除不良的因素,使加工的食品符合卫生要求而定制的,用于指导食品生产加工过程中实施清洗、消毒和卫生要求而定制的,用于指导食品生产过程中实施清洗、消毒和卫生保持。
2.3 HACCP
HACCP(Hazard Analysis Critical Control Point) 是危害分析和关键控制点的英文缩写,是用于对某一特定食品生产过程进行鉴别评价和控制的一种系统方法。该方法通过预计哪些环节最可能出现问题,或一旦出了问题对人危害较大,来建立防止这些问题出现的有效措施以保证食品的安全。即通过对食品全过程的各个环节进行危害分析,找出关键控制点(CCP),采用有效的预防措施和监控手段,使危害因素降到最小程度,并采取必要的验证措施,使产品达到预期的要求。
2.4 ISO体系
ISO9000体系较广泛的应用于各种企业,后来ISO22000的推出更在以前的基础上丰富了安全的控制理念,并且把整个控制延伸到整个供应链。
ISO22000:2005是按照ISO9001:2000的框架构筑的。同时,他也覆盖了CAC关于HACCP的全部要求,而是为构筑更为集中、一致和整体的食品安全管理体系提供了一个框架,并将其与其他管理活动相整合,如质量管理体系和环境管理体系等。
3.供应商的选择
3.1 供应商选择范围的确定
对新供应商进行供应商资格审核。考虑到企业本身的情况和供应商的资质,一般分为以下几个象限中的情况,如图所示。
供应商没有(或部分缺少)
第三方审核结果
企业有条件到现场审核
II 供应商有第三方审核结果
企业有条件到现场审核
I
供应商没有(或部分缺少)
第三方审核结果
企业没有条件到现场审核
III 供应商有第三方审核结果
企业有条件到现场审核
IV
建议优先把第I象限的供应商列入候选择目标。供应商有第三方审核结果,而且企业有条件到现场审核。这样会对供应商有一个全面、量化的评价,且又不会花费过多的评估精力。此类供应商一旦被选定,后期的监督管理也容易进行实施;第II和第IV象限的供应商也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考虑。
第II象限的情况是:供应商没有(或部分缺少)第三方审核结果,但企业有条件到现场审核。在企业自身审核人员专业技能较强的情况下建议把此象限的供应商首先列入候选目标。因为虽然供应商没有质量和安全体系的审核结果,但是企业自的审核人员有能力自行进行现场评估,只是需要花费较大精力,但同样可对供应商进行全面、量化的评价。
第IV象限的情况是:供应商有第三方审核结果,企业没有条件到现场进行审核。在企业自身审核人员缺乏或者专业能力有限的情况下,建议把此象限的供应商列入候选目标。这样可以充分利用第三方的审核结果弥补自身专业能力的不足,但由于没有到供应商现场进行实际审核对供应商的了解会缺乏全面性;第III的情况建议企业不予考虑。除非有特殊的原因,比如资源紧缺,同时该原料的危害风险小或容易在进货检验和使用过程中加以控制。即使企业一旦选用了此类供应商,也建议随时寻觅可替代供应商。
3.2 供应商选择的步骤
企业首先判断要采购的原料属于哪一类,对应下图中相关类别原料安全和质量管理体系的加权比,把企业现有的第三方审核结果进行计算,如果供应商的某一体系无第三方审核结果,我们可先对此体系进行评价。
在有多个备选供应商时,可凭借最终加权总分判断优劣,选择加权总分最高的1~3家供应商,只有1个供应商备选时,看结果是否能达到公司设定的常规期望值。
样品测试和资格认可审核均通过后,可对供应商予以初步认可,以备采购部门结合成本等采购角度的评估结果选用,全部审议通过后,列入公司认可供应商名单。
对不同种类的食品原料供应商,采用相应的质量和安全管理体系的加权模式进行评估,既节约审核成本,又突出审核的侧重点,有效地利用企业和社会资源,并最大限度确保原料的质量和安全。尤其对于一些人力财力有限的中小食品企业,无法对每一原料的供应商和距离较远的供应商进行现场审核。这时就可以充分利用第三方的结果,使供应商的选择在最大限度上处在了可控状态。
4.供应链管理思想
所谓供应链管理,就是企业通过一个完整的、集成的信息系统将自己的供应商、采购活动、库存管理及必要的财务活动统一管理起来,从而大大提高供应商优化选择的效率,提高企业的采购效率和透明度,节约采购费用和采购资金,降低企业库存,提高资金周转率。供应链管理的目标是要将顾客所需的正确的产品(Right Product)能够在正确的时间(Right Time)、按照正确的数量(Right Quantity)、正确的质量(Right Quality)和正确的状态(Right Status)送到正确的地点(Right Place)——即“6R”,并使总成本最小。
对供应商的选择也是供应链管理的一部分,通过对信息流、物流、资金流的控制,从采购原材料开始,支撑中间产品以及最终产品,最后由销售网络送到消费者手中,形成一个整体的功能网链结构模式。在目前供、产、销系统没有形成“链”的情况下,需要建立供应链管理思想,针对供应商的选择方面,需要做到的是:
食品加工企业根据自身的状况,从建立长期合作伙伴关系角度精选少数供应商,帮助供应商实现规模的经济性,降低供应商的生产成本进而在保证供应商利益的前提下降低食品加工企业的采购成本。与供应商建立起来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可以帮助双方简化签订合同的手续,降低交易成本,保证供货质量和供货渠道。
采用现代企业供应链管理,并努力优化供应链管理的业务流程,将是现代企业的一场新的革命。供应链管理的这些思想为解决食品加工企业存在包括供应商在内的主要问题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食品供应链综合管理的内涵
供应链是指由跨组织边界的彼此关联物流和信息流构成的行为系统。食品供应链是由农业、食品加工业和物流配送业等相关企业构成的食品生产与供应的网络系统。一般而言,食品供应链由不同的环节和组织载体构成:产前种子、饲料、肥料、农药等生产资料的供应环节(农户供应商)、产中种养业生产环节(农户)、食品加工企业、食品通过配送企业进行包装、储藏配送到各零售商或者餐馆,最后到达消费者手中。
食品供应链综合管理的概念产生于欧洲,它将供应链视为一个整体,对供应链实施综合性计划、合作和商品流程的控制。其核心内容是质量认证与跟踪管理。有别于一般的供应链管理,食品供应链综合管理必须以保障安全为首要目标,要保障全社会的食品安全,需要在食品供应链的各个环节加强安全管理,也就是说,食品的安全成为了食品供应链中每一个参与方共同确保的公共责任。供应链综合管理的思想为解决食品供应链中的安全问题提供了基本的思路。
我国食品供应链管理中的安全问题
(一)食品供应链长且复杂
从种植、养殖一直到形成消费,食品以其供应链长为首要特征,覆盖种植、养殖、屠宰、生产和流通以及餐饮管理等环节,并由此带来其复杂性。
从食品供应链源头来看,农产品在种植、养殖过程中,不同程度地受到农药、化肥、工业“三废”的污染,而人体食用了这些被污染的农产品后不仅将产生直接的健康危害,而且还可造成食源性疾病的增加。据商务部统计,48.4%的种植地和养殖场周边环境存在不同程度的污染源,35%农民在生产中使用农药和兽药时没有经过农业技术人员指导,64%蔬菜上市前没有进行产地检验。
从加工环节来看,食品生产企业规模过小、管理混乱的问题在我国还是比较严重,这形成了影响食品加工环节安全的最主要因素。据统计,2005年,我国食品工业产值突破了2万亿元,然而,国家质监局在对全国6万多家米、面、油、酱油、醋等生产企业的调查中显示,80%为10人以下的小作坊,食品生产企业规模小、门槛低、标准化程度低,已成为我国食品安全事件发生的根本原因;此外,超量使用或滥用食品添加剂,也是引发食品安全问题的重要诱因。
从流通、消费环节来看,目前多数农产品仍以未加工或初加工的形式在农贸市场、街头巷尾直接销售,这种流通方式如果缺少了必要的检验程序和监督手段,食品安全事件将难以避免;而随着现代家庭结构的趋小与人口流动性的增大,人们对食品消费日益呈现出多样化、方便化的趋势。非时令食品消费、在外就餐消费等活动大大增多,食品消费不断上升,也使得群体性的食品安全问题变得更加严重。
(二)供应链基础薄弱
物流基础硬件设施薄弱。在存储上,我国一直只重视肉类冷库建设而忽视蔬菜、水果的冷库建设;重视城市经营性冷库建设而忽视加工性冷库建设;重视大中型冷库建设而忽视批发零售冷库建设。在运输上,目前国内冷藏运输率只有40%左右,而且主要是在干线运输,在支线配送上很少采用。服务不完善。一方面是服务标准不完善,譬如易腐保鲜食品的装船、装车大多是在露天而不是按照国际食品标准在冷库和保温场所操作。其次是服务内容的不完善,虽然食品是第三方物流服务企业的服务内容,但多数还停留在简单的仓储、运输、搬运等方面,很少有能提供综合性一体化的现代物流服务。
(三)食品供应链安全管理有待完善
食品供应链上相关的安全标准体系如农产品标准体系、食品检验检测体系、食品质量安全评价指标体系等不健全。2004年底,国家发改委、农业部等九部委出台了食品国家标准的修订计划,使我国食品行业采用国际标准的比例达到55%,此计划显示,国内标准与国际标准的距离还很大;此外,我国仅个别省市实施了农产品的追溯性标准。食品安全的监管网络建设明显滞后。目前我国食品信息网络不健全,食品企业分散,沟通渠道不畅,许多信息难以收集、传递和及时处理,上下游信息共享不够,食品追溯管理缺乏现实的信息基础设施支持,造成我国食品产业链连接不紧、难于管理和监督,这是引起食品供应链危机的重要因素之一。
食品供应链综合管理的目标及基本要求
结合以上分析,食品供给的链条越来越长、环节越来越多、范围越来越广,食品安全问题的产生也越来越复杂,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将增加食品风险发生的机率。从国际经验来看,供应链综合管理已成为食品安全的保障;从国内现实来看,国内农产品供需结构发生了变化,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倍受关注。鉴于食品安全的特性,有别于一般的供应链管理,应该以保障食品安全为首要目标,然后才是对总成本最小化、总周期时间最短化、物流质量最优化等问题的考虑。为了达到食品供应链综合管理的目标,在进行供应链系统设计时应满足以下要求。(一)供应链监管体系科学有效
食品供应链作为食品安全与监督管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食品安全影响因素的载体。因此,食品供应链管理本身不能孤立起来,而应放在整个监管体系中去考虑,应与政府、行业食品安全监督管理体系相适应,使得整个监管体系的运行更科学有效。
(二)供应链管理信息集成与共享
食品供应链管理既是食品物流管理问题,更是食品安全信息流管理问题。我国食品供应链信息化滞后不是某个企业的问题,需要政府、社会和企业的共同努力。由于食品安全事故带有突发性、涉及面广、危害性大等特征,因此,速度是关键。食品安全供应链综合管理的一个重要原则是“快速反应性”,即系统必须启动快速,安全事故定性必须快速,信息必须快速,措施决定和付诸实施必须快速,处理结果公布必须快速等。而这一切建立在信息能够流动快速、透明的基础上,所以,食品供应链综合管理必须建立一个有效的信息平台系统,提高管理的信息技术含量,以使整个食品供应链上的安全信息能够集成,并实现共享。
(三)供应链合作协调有序
食品供应链各成员企业的局部利益和行为经常与供应链系统的目标不一致,使供应链系统性能降低、效益受损。供应链管理是将上下游企业作为整体,互相合作,信息共享,提高快速反应能力,降低物流成本的管理模式。因此,设计和实现供应链管理协调机制,提高系统的功能与收益非常重要。通过食品供应链物流的协调管理可使物流活动的每一环节为了系统的同一目标努力,可以在降低成本的同时有效提高食品供应链的效率和服务水平,并通过从食品原料的源头进行安全控制,确保食品的安全质量。
推行食品供应链综合管理的对策
(一)建立和完善供应链上相关标准
力求做到无论企业处在供应链的哪个环节或具体生产经营何种产品,都有相应的质量标准被要求执行;没有标准,就无法进行统一的食品供应链综合管理;标准不同,就无法实现跨国界食品供应链管理,因此,标准是基础。目前,我国应尽快全面推行ISO22000《食品安全管理体系—对整个食品链中组织的要求》的标准,这是一套贯穿整个食品供应链的食品安全管理体系国际标准,其目的在于为保障食品供应链中存在的薄弱环节提供安全性。ISO22000食品安全管理体系包含了相互沟通、体系管理、过程控制、HACCP原理和前提方案等关键要素。从体系要素和体系包含的内容来看,若食品供应链上企业都能够参照标准建立体系,并严格执行,就能实现有效的食品安全供应链管理。
(二)建立健全食品质量安全评价体系和认证认可制度
通过加强产地环境保护和规范化肥、农药、兽药、饲料添加剂使用,建立和完善食品的产地环境监测网络,保证产地环境符合安全生产要求;通过食品市场准入制度,杜绝制售假冒伪劣食品现象,防止不安全的农产品、食品流入市场和用于食品原料,保障食品行业的健康发展和社会安定;强化中介组织和横向联合组织的行业管理的作用,中介组织作为独立的法人行为主体和机构,以公正、公平、诚信的服务为宗旨,向社会提供有资信的质量管理服务,主要进行质量标准认证体系的注册管理,推广、宣传质量标准认证体系,实施农产品、食品质量安全检验等。
(三)提高我国食品供应链上企业的成熟度
小作坊式的食品生产经营方式,不适合食品行业的发展,也无法实现有效的食品供应链综合管理,必须提高食品企业的集约化、国际化、信息化水平,培育和壮大食品供应链的龙头企业,由这些龙头企业来协调上下游企业之间的关系,带动整个食品产业链朝着健康、安全方向发展。集约化程度的提高将促进食品产业融合与“一体化经营”,造就大型企业集团,实现增值环节内部化并有利于食品质量安全管理;食品国际贸易的快速发展要求食品企业必须提高国际化水平,融入国际食品供应链管理体系之中;而信息化水平的提高,则是关键中的关键,是能够实现食品供应链管理的基础。
(四)积极推行实施标识管理和可追溯制度
食品质量安全问题的出现很大程度上在于信息不对称、责任不可追溯造成的市场失灵。因此,控制食品质量安全的有效手段是增强食品质量安全信息的透明度,通过食品优质优价机制激励生产经营者提高质量安全水平,或者通过明确责任的潜在惩罚约束机制促使生产经营者提高质量安全水平。运用EAN-UCC(全球统一标识)系统和RFID(非接触式微型无线射频识别)技术,可以实现食品安全供应链综合管理的质量认证和跟踪管理功能,在供应链中以精确、快速的方式检索追溯数据,对接收、生产、包装、存储、运输等各个环节建立无缝的联接并进行有效的管理。(五)加强食品供应链设施和设备建设以完善物流服务体系
推动物流配送中心建设,实现供应链高效管理。物流配送中心可以对食品等商品实现集中采购、统一配送、统一管理,还可以对食品进行再加工处理,保证食品质量的卫生和标准,充分发挥现代流通方式在实施可追溯中的作用,更好地保证食品安全;积极建立以第三方物流企业为主导的社会化、专业化的农产品物流服务体系,积极培育大型第三方物流企业和企业集团,使之成为中国现代农产品物流产业发展的示范者和中小物流企业资源的整合者;在物流上配备低温冷链系统,建立食品冷藏供应链,将易腐、生鲜食品从产地收购、加工、贮藏、运输、销售,直到消费的各个环节都处于适当的低温环境之中,以保证食品的质量,防止食品的变质和污染。
参考文献:
中图分类号:F274文献识别码:A文章编号:
2096-3157(2020)16-0027-02
一、引言
美国研究学者埃尔拉姆认为,供应链管理就是从原料供应到最终交付产品的整个过程,绿色物流管理是指在整个供应链的过程当中,减少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确保供应链渠道。进入到新时代以来,我国相关的物流研究问题也不断发展,目前的绿色物流管理主要是利用大数据技术以及移动通信技术,进行物流的绿色组织协调与控制。
二、供应链物流管理的绿色价值
绿色物流是指减少供应链管理当中的资源浪费,通过协调控制的方法,尽可能的满足顾客的需求,从而提高整体的效益,从这可以看出供应链物流管理具有多方面的绿色价值:
第一,这种有效的管理策略可以在正确的时间内将正确数量的货物,按照正确的质量和状态,运送到正确的地点,交付到正确的人手中。埃尔拉姆提出的物流管理体系可以降低整体的运行成本,通过组织协调的方法提高整体运行的效率。第二,绿色供应链物流管理可以对环境负责,在绿色运行的过程当中遵循环保意识资源节能意识。该种管理方法可以应用创新技术创新理念,对于供应链当中的各个环节进行全面的分析,整合环境资源和经济资源,实现社会效益和发展效益的共赢[1]。
三、供应链物流管理绿色发展的路径
从我国目前供应链物流发展的情况来看,绿色的发展路径就是在原有的基础之上融入可持续发展理念,实行绿色供应链物流体系建设,通过协同作战等方式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共赢。这需要从观念物流方式、物流标准化建设以及规范管理几个角度进行创新。
1物流观念革新
首先,在供应链物流的基础之上,要按照战略管理的原则来对物流当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全面的分析,保障物流活动的有效开展可以满足客户的多方面需求。进入到新时代以来,我国电子商务的发展水平不断提升,企业日常经营活动当中与物流相关的问题越来越多,客户对于物流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在这样的发展模式之下,只有站在竞争力的角度加快供应链物流的各种运行速度,才能够满足绿色发展的要求。企业可以从资金流、信息流两个角度来对物流的实际效率进行全面的分析,减少影响效率的相关因素,从而降低成本,提高发展的绿色性。
其次,在管理的过程当中,通过各部分的组织协调,共同响应这种物流的优化管理战略,打破单一企业主导或者单一企业负责的运行边界,开展一种无界物流。进行相互的协调与统一,共同商讨出最优的物流线路和物流结构。在体系建设的过程当中,既要满足供应链当中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也要满足物流企业的整合化需求,共同分析多样化导致的少批量、多频度配送问题,从成本角度和经济效益两个角度,来进行配送时效与配送满意程度的分析,共同建设横向纵向的多元化物流网络,从而站在自己所处的产业链条当中,对行业的发展方向进行充分的预判,必要情况下可以与第三方物流企业进行协同发展。
再次,建设绿色供应链物流管理理念要满足污染物控制的管理体系要求。在物理范围内和化学范围内,共同对供应链物流所产生的环境污染问题进行系统的分析,通过优化决策和环境控制等方法,站在物流供应链企业长期发展的角度,探求目前进行环境资源保护建设所需要的成本,将这种绿色发展的理念贯穿在物流发展的每一个阶段。例如京东物流体系就按照这种绿色供应链的管理观念,对2018年到2019年之间的发展成本进行了高效的分析。通过整合判断,结合大数据的分析模型,共得出三项影响绿色发展的相关因素。进行相应整改之后,2019年4月到6月,选择更高质量的产品包装、对产品包装进行优化回收和利用,并控制物流阶段的噪音污染,共提升环境保护评分25分。快速提升了企业自身的社会影响力,实现了供应链企业的共赢。
最后,在物流管理的过程当中,还要通过精细化管理的方式,在各个垂直细分的领域进行环境的保护与细节的控制。一方面,在资源的利用领域,可以将无污染材料作为整体的物流资源,选择成本更小、污染更小、噪声污染少的生产方式来进行物流的配送。例如通过加装噪音隔离装置,减少汽车在运送过程当中对周边环境造成的噪声污染,在夜间运送时可以减少交通阻塞,从而降低物流费用。可以通过夜间配送和白天配送相结合的方式,对运送的模式进行系统性的调整,尽可能选择小排量的货车,并进行近距离的配送。例如菜鸟驿站就依托阿里巴巴的大数据系统,对于不同物流企业、物流派送人員的送单距离进行了调整,经过2018年的系统性分析,共获得3682万条配送距离信息。在整合分析的基础之上,获得了最优数据模型。按照这个模型来对快递员进行派单,可以节省燃料并减少尾气的排放,有利于绿色供应链物流管理。
2管理方式创新
绿色供应链物流管理离不开有效的管理方式,只有进行创新,完善供应链物流发展的科学性,应以更加认真负责的态度,才能提高物流发展的有效程度。
(1)建设物流废料处理体系。物流企业的发展依托工业生产,本质上属于一种劳动密集型、资源密集型的产业,在物流系统发展完善的过程当中,要对物流所产生的工业废料和生活废料进行集中的处理,这需要最广泛的企业参与。并且按照供应链物流的形式,建设统一的管理规范,通过专业的分工处理等方式,提高废料回收废料采集的一体化程度,按照不同的标准,对于目前的物流运输和实际处理过程进行流程分析和意见探讨。我国物流企业还要不断完善自身的管理流程和管理路径,响应国际化的绿色物流管理体系,对自己的管理模式进行严格的要求。只有面向未来、面向发展,建设信息化的物流废物处理模式,才能够满足目前的建设需求。
(2)信息化管理体系。一方面,物流管理活动伴随着大量的信息流活动,只有将这些信息高效、准确的传递出去,才能够满足物流的高效发展。企业可以站在供应链金融的发展模式之下,为中小型企业提供更多的信息平台和融资平台,这样的信息化发展方式可以促进整个物流体系的运行效率提升。另一方面,在发展的过程当中打破各自为政的局面,通过整合化的发展建立信息化发展体系,实现信息共享,减少信息不对称的现象,对于供应链金融供应链物流当中的信息进行及时地补充,这有利于整个物流体系的长效开展。除此之外,技术人员还可以提高供应链的敏捷性,利用多种传感器,捕捉物流车辆的状态问题、物流链的完善问题,从而提升整个物流企业的竞争优势。
(3)社会化物流发展。信息平台的高效建设离不开社会化物流的发展,只有在产业链上打通上游企业和下游企业,按照这种动态的、虚拟化的网络形式,为上下游的物流企业提供更多的便利,才能够提高信息沟通的有效性。例如德邦物流在发展的过程当中,就对产品设计需求预测等问题进行了协同性的分析,为物流供应链上的上游企业和下游企业提供分销服务、储存服务和客户服务。这一种综合化的服务方式,可以根据目前客户的需求预测,探讨最优的合理增值路径,这一种统筹发展的方式,获得了沃尔玛、家乐福等连锁超市的广泛支持,可以帮助其快速进行补货,也可以带动我国供应链物流的快速发展。
3进行技术创新
当今时代是信息技术时代,在供应链物流绿色发展的过程当中,要通过信息技术进行有效的绿色资源识别。例如可以应用电子数据交换系统替代传统的纸质订单系统,既可以减少对纸资源的浪费,也可以提高信息交换的能力。除此之外,还可以通过条形码技术、二维码技术,对于货品的身份进行有效的识别,减少货品识别货品存储过程当中造成的人力资源浪费和时间资源的浪费。技术人员还要在无线射频技术、卫星跟踪技术、地理信息技术等方面进行全面的研究和整合,利用目前如火如荼的5G技術,探讨优化仓储利用的模式,供应链企业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合适的技术引进路径,并通过信息化平台来上传自己的信息,从而在供应链当中占据更多的市场份额。
物流外包等形式是社会化物流管理的一种主要形式之一,这种“将专业的事交给专业的人做”的发展方式,可以节约企业的物流资源,同时企业可以通过交易关系的拓展,建立长期的第三方物流合作关系。目前市场当中主流的第三方物流主要分为第一方发货人和第二方发货人之间的关系,通过物流形式的分担,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可以得到进一步的提升,还可以降低企业在物流客户服务之间所浪费的成本。从2019年4月中国仓储协会的数据分析可以看出,全部委托第三方的站到被调查其的52%,并且有74%的企业在被调查当中展示出了这种与第三方物流企业合作的意愿。政府可以加强引导,创建良好的沟通与合作方式,促进我国物流管理制度的国际化和标准化建设[2]。
在未来发展的过程当中,我国物流企业还要不断完善自身的管理流程和管理路径,响应国际化的绿色物流管理体系,对自己的管理模式进行严格的要求。国家要加强对于物流企业的监督与管理,通过前瞻性的引导方式促进物流企业的绿色发展,避免片面强调事后管理影响企业的发展竞争能力[3]。
四、结论
综上所述,绿色发展已经是供应链物流一种不可逆的潮流,只有按照商业街的生存准则对于供应链物流进行全方面的思考,才能够把握市场的机会,在激烈的国际竞争当中占有一席之地。从本文的分析可知,绿色供应链物流创新是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需求,也是客户服务质量发展的需求,因而我们要加强全面分析与探索,不断创新管理模式与管理流程,尽快促进绿色物流的体系建设。
参考文献:
[1]杜颖,王恒,郑安琪论述基于物联网的智能物流供应链管理[J].科技风,2020,(09):100~100
一、企业供应链关系现状
一般来说,企业都建立了稳定的供应商网络体系,具备一定的供应链管理经验和水平,能为日常生产经营提供物料供应。但不少企业与供应商之间的关系建立基于合同与以往合作,侧重于满足当前生产所需供给,两者之间的关系并不紧密,企业在供应链中的主体地位和主导优势没有充分体现。当企业进入跨越式发展阶段后,随着一体化管理的需要,必然要求供应链管理也纳入到公司的一体化管理中,要求供应链的各环节与企业战略发展相适应。从这个角度看,企业供应链管理存在提升空间。
二、供应链关系重新界定
借助增值率及竞争力分析矩阵,企业供应链供应关系可分为战略供应关系、重要供应关系、普通供应关系、单一供应关系,如图。
其中战略供应关系是企业与供应商双赢的最佳模式,企业供应链关系管理的终极目标就是实现市场采购在战略管理下进行。只有将市场采购纳入供应战略管理,物资供应保障才会更有力,成本与增值服务也才能最大程度优化。企业物资供应链关系优化的关键,是如何让企业与供应商建立战略关系,使市场中的供应商提供更好的服务,以支撑企业战略目标实现。
三、供应链战略管理体系构建
从企业战略层次上看,供应链管理其实是企业总体战略及子战略的集成和延伸;从执行层次上看,供应链管理又是依托于企业生产经营的具体表现。供应链管理的中心是如何在战术层面上体现公司战略价值取向,其核心内容一是如何客观公正的评价供应商,二是将供应链关系转化为具体提品和服务的具体数量、质量、仓储、物流、财务等内容(如图)。因此企业供应链战略管理体系构建最重要的是做好供应商战略评价与管理策略选择。
1.供应商战略评价体系的构成。供应商战略评价体系除去价格因素,应侧重八方面内容,即:(1)质量。产品和服务品质能否满足企业生产需求。发生质量问题时,解决的方式是否高效,是否有持续质量改进的经营目标以及完整的质量过程控制体系,这种控制对生产有多少增值贡献等。
(2)生产。供应商生产能力能否与企业需要相适应,在企业跨越式发展条件下,能否按时提供充足的物料供应。
(3)仓储。供应商能为企业降低库存做出多少贡献,对企业 “零库存”的执行有什么积极的建议与措施。仓储管理是否符合要求,仓储是否容易发生变质等。
(4)公共关系。与政府、社会等公共关系如何,是否存在影响企业的负面消极因素,如产品是否环保、可回收,当出现突发性危机时,供应商应急处理机制是否能与企业经营要求相一致等。
(5)物流。物资运输过程是否能有效监控,物流渠道是否通畅,能保证物料按时、按质到达企业,且物流成本是否最优。
(6)创新。供应商是否具体持续的创新能力,能够为企业发展提供合适的新产品和新服务,或是推动企业进行技改,推动企业技术改造等。
(7)财务。供应商财务状况是否良好,近期有无合并、破产、重大投资等风险,资金是否充足,能为企业的财务运作提供便利。
(8)信息。信息沟通渠道是否通畅,能否及时反馈意见,对出现的问题进行磋商和解决的能力如何。
通过对这些项目进行综合考虑,就是将企业战略要求以指标的形式落实在业务中,至于各种因素所占比重多少,取决于公司对供应商各因素的权衡与取舍。
2.供应商管理策略。供应商战略评价的结果直接影响供应商选择。但是否与供应商继续、中止还是分流合作,则既取决于供应商评价,又取决于公司供应商管理策略。
企业供应链战略管理要体现与发挥公司对供应商管理主导地位与优势,必然要求企业与供应商关系的不对等,通过引入竞争性供应是实现这一策略最有力手段。竞争性供应是企业有意为之的管理行为,有利于维护企业最大利益。当然这种操作建立在对物料保质保量供应的基础上。
四、企业供应链关系优化设想
综上所述,笔者对企业供应链关系优化提出以下几方面设想:
1.信息沟通渠道的优化。在已有的信息渠道下,进一步拓宽沟通的内容与方式,特别是要传递企业战略发展意图。在互联网技术高速发展下的今天,信息还可借助网络的推力,建立网上信息平台,用网络作为信息交流的平台。
2.供应商赢利模式的优化。赢利模式的选择要综合生产经营与服务契合等综合因素,重点是确保产品和服务品质基础上的价格合理。可以从供应商提供的产品和服务成本上引入跟踪控制和审计,减少中间周转环节,实现供应价值增值,在互动中,实现双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