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咨询服务!

高校德育教育现状大全11篇

时间:2023-06-18 10:30:04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高校德育教育现状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高校德育教育现状

篇(1)

美国著名科学家、政治家富兰克林曾说:“一个人在美德上达不到一定标准,无论他的才华如何,绝不能称他为有见识的人”。当代大学生不但应该具备过硬的知识技能,应兼备一定的人文素质,简言之,德才兼备者才是合格人才。

高等院校培养的是未来的社会主义接班人,其思想道德素质如何,直接关系着中国的前途和命运。而高素质人才的培养依赖素质教育的实施。素质教育是以提高人的素质为目的的教育。它利用遗传、环境和教育的积极影响,通过传播知识、培养能力、塑造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等综合措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促进人类文化向学生个体心理品质的内化和学生对社会环境的积极适应,从而使受教育者得到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但民办高校的德育课堂与专业课相比,明显存在“两低”现象:一是到课率低。到课学生普遍不足75%,少数班级甚至达不到50%。二是听课率低。酣睡、聊天、听歌、玩手机成了课堂屡见不鲜的现象,而一直认真听课的学生则寥寥无几。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上述现象的产生呢?

一、民办高校德育教育现状分析

1、学生学习无兴趣,认为不重要

民办高校的生源质量与全日制普通高校存在较大的差距。民办院校生源多是高考成绩不太理想的学生,有些甚至是靠“广种薄收”和“补录”的生源,文化底子薄弱,本身对学习的兴趣也不高。有些学生认为思想政治课既不用像英语、计算机那样考试定级,又不能像专业课那样帮助就业,学之无用。

2、教师教学无激情,教学效果差

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引导者,不但可以引导学生的外在学习动机,还可以激发其学习的内驱力―兴趣,而当前民办院校德育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难以达到这样的目的。

教学目标不坚定:高校德育教学的根本目的是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思想道德修养水平,致力于使当代大学生既有才又有德。学校的教育工作都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德、智、体全面发展,如果人为的将它们进行拆分,就割裂了教育的整体性。但一部分教师有这样的心态:我是学科教师,那么德育就不是我管的事,这种论调在推卸责任的同时,也淡化了一个教育工作者理应担负的教书育人的角色职责。另外德育教育较之升学、就业等显性目标,该目标弹性和隐蔽性较大,难以量化考核,也难以看到辛勤劳动的成果。因此德育课教师难以从教学中获得成就感,不免滋生“讲好讲坏一个样”的敷衍想法。

教学效果不理想:有些学生反映不是不想上思想政治课,只是不能学到想学的东西。个别教师教学内容不新颖,课堂上照本宣科,自言自说,互动性差,气氛沉闷,教学效果形同催眠。在教学方法上,个别教师“满堂灌”,教学过程缺乏灵活性和互动性,学习效果难以检测。

考核方式不全面:调查发现,多数大学生认为德育课“一卷定高低”的考核方式过于死板,而且题型单调。还有些同学抱怨,老师在考前大多划好范围,并且“阅卷从宽”,学生只需期末考试前“抱佛脚”即可,平时认不认真、听课不听课一个样,毫无压力。

3、学校管理不得法,手段单一化

首先,学校里重智育,轻德育的现象普遍存在,为了提升就业率,注重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而德育课程设置随意性大,课时量少。其次,师资的配备不科学。多数民办院校德育课师资偏少,教师任务繁重。有些院校将德育课合班授课,学生人多嘈杂,课堂纪律难以控制,更不能做到因材施教。再次,将德育课教师的考核与专业课教师“一刀切”,而忽视客观因素的影响,习惯从老师身上找原因,挫伤任课教师的积极性。

4、社会环境巨变,价值观念滞后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设过程中,经济成分和经济利益出现多样化,人们的生活方式、就业形式也呈现多样化,社会道德价值观念呈现多元化发展的趋势。传统的道德观念对层出不穷的社会现象已无法解释,而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的道德价值体系尚未形成,对于年轻的大学生来讲,容易造成道德价值观念的真空。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大学生容易陷入对社会现象理解和认识上的两难境地。高校德育工作的现状已经不能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信息时代的要求。如医学生进入临床的见习和实习阶段,随着与病人和带教医生的深入接触,他们对医疗行业的种种不正之风逐渐有了切实的感性认识。面对少部分医生的吃、拿、卡、要以及不负责任地开大处方、大检查项目等现象,医学生的道德价值观念往往会发生根本性的改变。

二、加强民办高校德育教育的途径

1、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每个学生都是可塑的,无论学生以前的表现如何都应该相信学生是能够成才的,因此教师对文化底子薄、基础差的学生的态度也不应有所偏差。应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在尊重教材和大纲的基础上,更应强调教学内容的针对性和实用性。理论联系实际,避免空洞说教,让学生体会学有所用。在提升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可采用案例教学法向学生讲解道德修养对一个人未来工作、生活的重要意义。此外,教师还应注重提高个人的魅力,“尊其师,学其道”。

2、努力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首先,要坚定教学目标。德育教育的目的是要促进学生美好修养的形成和道德品质的提升,这是所有教师的本职职责。当然学生品德的形成并不是依靠外在的传授和灌输完成的,而是学生自我构建、自我教育的结果,是教育工作者组织适合学生品德成长的价值环境,促进他们在道德价值的理解和道德实践能力等方面不断建构和提升的教育活动。德育课要彻底摒弃道德灌输,真正体现德育过程的主体性,在充分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人格、唤醒他们主体意识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自己确立发展的目标,自行确立行动的方案。使德育课成为外在价值引导与内在自主建构的统一。其次,要灵活教学方式。任课教师要发挥主观能动性,教学中不断创新。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透彻理解问题,强调培养自主能力。切忌照本宣科,要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充分利用网络和图书等教学资源。

3、灵活学校的管理手段

学校的行政机构要采取科学的德育工作评价方法,对学校德育施行目标管理,而不是把德育当工作来布置、检查和督导。首先要改革学生管理,同时注重班主任的培养、帮扶工作。其次,学校要给予德育教学以充分的重视,应杜绝课程开设与课时量增删的随意性,同时应变更四节连上、合班上课等令师生身心俱疲的不合理安排方式。再次,重文化熏陶,扎实开展校园文化建设,形成较深厚的文化底蕴以利于提升德育工作的有效性。

4、营造良好的客观环境

课堂上空乏无力的说教造成大学生对德育的逆反心理。由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两面性,加上中国入世后,各种价值观、思潮的流入,大学生由于自身自控能力差,对于各种腐朽的思想和价值观的免疫力不强,对于社会环境的变化和适应能力较弱,存在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迷茫问题,社会大环境的因素客观上加大了思想政治工作的难度。学校德育与社会环境之间存在着矛盾关系。解决此矛盾,应拓展和发挥学校德育的优化环境功能,营造有利于道德教育实施的社会氛围;加强社会道德建设和社会制度的德性建设,为学校德育实施提供社会环境保障和支撑。

加强和改进德育教育工作,不仅是学校和教育部门的事,家庭、社会各个方面都需要联合起来关心与支持。只有多管齐下,形成一种有利于青少年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社会环境,年轻一代才能茁壮成长起来。

基金项目:山东省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科学研究规划课题研究成果。课题名称:加强内涵建设,拓宽民办高校发展空间。

参考文献:

篇(2)

中图分类号:G71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15-0259-02

感恩教育,是指教育者运用一定的教育手段和方法,有目的、有步骤、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进行识恩、知恩、念恩、报恩以至于施恩于他人的人文教育。大量的事例表明,感恩教育是帮助树立个人健康的人生观、价值观的一种极为有效的手段。目前,我国大部分高等院校对于德育教育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感恩教育作为德育教育体系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近年来在高校中的实践与研究也都取得了一些成果。

高职院校以培养技术应用性人才为目标,一般而言与普通高校相比,高职院校学生的入学门槛较低,且农村户口学生人数所占比重较大。不可否认,总体而言高职院校的学生在学习能力或学习习惯和人文素养上与普通高校的学生相比起来还是有一定差距的。以笔者有限的工作经验认为,造成这一状况的原因除了成长环境,更主要的是在于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和思维方法上出现了问题,要矫正他们对于人生、对于世界的认识方式是一件比较困难的工作,而感恩教育是为数不多的行之有效的一种教育手段。高职院校学生在毕业之后将进入社会,能够继续深造的途径和人数不多,因此在高职院校中有效开展感恩教育的意义或许要比在普通高校中更加深刻,也更加迫切。但是依笔者在实际工作中的体会,结合2012至2013学年在南京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江苏海事职业技术学院等10所江苏省内高职院校的调查报告发现与普通高校相比,感恩教育在高职院校中开展的情况不够理想。总结起来,目前高职院校中的感恩教育主要存在以下一些问题。

一、感恩教育的课程缺失

高职院校一般的学习周期为三年,其中在最后一年的大部分时间里,学生是在各实习单位进行顶岗培训,主要由实习单位来完成教学培养任务。如此一来,学生在校学习的时间实际上只有两年,可想而知这两年的教学安排是非常紧密的。学生不仅要修完基础理论课、实训课、操作课,还要完成语文、政治、英语、体育等公共基础课程的学习,此外还有艺术修养和人文通识类等选修课程的任务。要准备国家英语、计算机、各工种技术等级的考试;再加上不少学生还得参加各类社会实践活动、学校活动、社团活动;有的还得准备专升本的考试等等,各种学习、活动和考试的任务是非常繁重的,虽说高职院校也都设有德育教育的课程,但课时本就不多,而具体到感恩教育的更是少得可怜,有的学校甚至根本就没有把感恩教育纳入到德育教育的课程中去。在对南京的10所高职院校辅导员调查问卷的研究发现:70%的高职院校辅导员认为本校用于感恩教育课时较少、50%的辅导员认为学院的重视力度和营造的教育氛围不够。

感恩教育是一项系统的教育工程,若想使感恩教育真正取得理想的效果,就必须遵循其基本的教学特点和教学规律,而这一切的前提是必须有足够的教学时间作为保证。根据笔者的调查统计,在南京10所高职院校中,虽对感恩教育的内容都有涉及,但近六成的院校感恩教育在日常道德修养教育中感恩教育所占的比例不足30%,三成的学校甚至不足10%。一般来说,要使学生真正了解感恩的意蕴,并在内心接受,进而体现在行动上,这一系列的教育指导过程不应少于16课时。从调研结果看,现在大部分的高职院校都无法满足这一基本的课时要求,这是目前高职院校感恩教育开展情况不理想的最主要问题。

二、感恩对象定位狭隘

调查显示在现阶段的感恩教育实施中,高职院校的学生仅仅或多将感恩的对象定位成自己的父母而往往忽略了其他的亲人、老师、朋友,而对于抽象的自然、生命、资源、环境等事物基本的尊重尚未达到理想状态,感恩之心就更无从谈起了。在以往的高职感恩教育中,受教育的回馈主体多是受教育者的父母,对于实施者来说这是最可行效果最明显的教育形式,因为这种最初感恩对象的定位局限,让相当一部分学生认为对父母的回报理所应当而对他人乃至社会的回报依旧显得漠不关心。这种在教育最初对象界定上的狭隘性会使后续教育的延展性受到限制。

在笔者所做的学生问卷调查中选择和曾经的老师保持密切联系的同学只有37%,而在这37%中有40%仅仅是出于礼貌性的节日问候。而对于陪伴自己成长的母校88%同学表示即便将来有能力对母校的回馈也要看情况而定,在他们的惯性思维里学校、老师所给予他们的更多的是一种单方面投入,这种投入是种固定性、周期性的投入,一旦学业完成了这种投入就结束了,他们没有必要对此做出回应

由于这种认知偏见他们忽略了在这种教育中需要互动的情感反馈,把老师、学校甚至于同学都当作成长过程阶段性的产物,而对于回馈社会这种理想性期望就显得更加遥远。从学生问卷中可以发现即便是到了相对时间较宽裕的寒暑假参加过社会服务的同学也不到33%,参与的目的也仅仅是因为学校的硬性规定或是两三好友打发时间的选择。这种感恩对象定位的局限性的后续效应是现代不少90后学生人际关系疏远、社交圈过小、社会责任感缺失等问题的出现的诱因。其实感恩的对象非常广泛,感恩教育的作用不仅是培养学生良好的性格,更要培养他们博大的胸怀。

三、感恩教育的方式单一

大部分高职院校中的感恩教育方式还是沿袭了我国思政教育的传统,以课堂单向传授形式为主,过分依赖教师的灌输和讲解,忽视了学生的参与和双向交流。感恩教育的目的是要将感恩的意识植进受教者的心灵,而不是讲授知识或解决具体问题,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尤其应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宜采取情境教育的方式。但实际情形更多的还是教师在讲台上讲,学生在下面听,这就把教育者和受教者平等的双向交流变成单方面的灌输,忽视了学生的能动作用,忽略了学生的接受心理,不易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在10所高职院校的调查中,笔者调查发现80%高职院校采用的感恩教育方式仍以思政课和主题班会居多,形式单一、内容枯燥、说教色彩浓重,缺乏实质性的引导。

高职院校的学生更注重技能型学习,单一的说教灌输往往事倍功半。有的院校也开始注意了这一问题,除了采用传统的课堂教育形式以外,也开展了一些情境教育的形式,包括观看相关视频、分组讨论交流,组织义工、青年志愿者等社会实践,但在这其中教育者往往把感恩教育片面机械地等同于各式的学生活动,缺乏实效性、长期性。如有的学校组织大学生给父母写一封“感谢信”、回家给父母洗一次脚、给父母磕一个头、去一次福利院等等。教育者只注重形式,却忽略了感恩教育中最关键的精神内涵,学生往往是抱着“完成任务”的态度去做这些事情,使活动无法收到设想的成效。其实这一问题仍与高职院校对于感恩教育的忽视有关,因为不能真正理解感恩教育的重要性,即使开设了一些这方面的课程也不会从其本身规律出发来设置教学方式,容易造成简单化的倾向。这一现象不唯高职院校独有,许多普通本科高校也存在这一问题。其实感恩教育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品德教育,它应该涵盖了生活性、体验性、丰富性、情感性、多样性的特征,是一个不断反思、不断挖掘、不断发现、不断启发的过程。

四、感恩教育的观念和内容落后

高职院校感恩教育的内容也存在不小的问题。感恩教育实际上是一种价值观的树立、一种人格的塑造和一种品质的培养。但目前许多高职院校对于感恩教育的认识或者说开展感恩教育的原因是想靠它来“堵住”学生感恩意识的缺失,是一种补救性的、头痛医头的短视行为。这已不能适应社会对大学生“全方位发展”的要求,实际上不少高职院校关于感恩教育的理念已经落后于社会的要求。

罗海鸥认为“我国大学德育目标比较抽象、模糊,忽视基本品德素质培养,与学生实际脱节,德育内容漫无边际,存在‘远、大、虚、旧、偏’的弊端”,这一论断在感恩教育上也同样适用。感恩教育目标不明所带来的不仅是学生无所适从,就是许多普通教育者也会产生困惑,不知道究竟应该如何进行,这一现象在笔者的辅导员调查中有明显体现,72%的教育者感到感恩教育的理念很好,实施却比较困难。感恩教育的目标制约着感恩教育的课程设置、教育内容,调整着感恩教育的方法和途径等多个方面。

在研究调查中笔者发现高职院校学生所表现出来的感恩缺失已不仅仅局限于以往研究中常出现的坐享其成、对父母不敬不孝,而已逐渐演变成一种性格的缺陷。这种缺陷具体表现为牢骚满腹,怨气冲天,经常抱怨社会不公,思考问题片面极端;随意污染环境,浪费资源,缺乏对自然及周遭环境基本的尊重。同样在学生问卷调查中显示高职院校的学生近50%对自己的生活状态并不满意,78%的学都将不满意原因归结于家人、学校、社会却忽略了自身实际努力的情况,感恩之心的缺乏滋生了惰性和依赖感。长期以来高职院校的感恩教育仅仅停留在感恩上的内容大多局限于孝心、公德心的塑造与培养。感恩父母、感恩社会成了学校感恩教育常见的主题,而忽视了对学生精神层面的关注,自立教育、关心教育、责任教育、理想信仰教育等并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

五、感恩效果的反馈不佳

对南京10所高职院校的教育者进行的调查显示:有70%的教育者认为自己的感恩教育实施的效果仅仅只有一定的触动启发作用,对学生感恩行动的实际转化效果不明,30%的教育者甚至没有得到教育效果的反馈,在他们看来学生仅仅将这几课时的“感恩教育课”当作了和其他选修课一样可有可无的兴趣课。这种缺乏情感体验、意志考验和行为表现的感恩教育注定是脱离实际的道德说教,只能是纸上谈兵,隔岸观火,缺乏针对性。由此我们可以看出,现阶段的高职感恩教育虽然有所展开,但效果却并不理想。由于教育的课时、内容、形式的局限,高职院校的学生对感恩教育的反馈与互动较少,从基本的认知层次的认可到情感层次的转化再到最后实践层次的行动,高职院校的感恩教育常常停留在最初的教育层次,完整体系的割裂使学生的教育效果仍然停留在被动的认知阶段。其次,感恩教育实践活动也往往流于形式,这无疑是感恩教育中的短期行为,没有把感恩教育活动系统化、序列化并纳入学校长远的教学规划,势必使感恩教育缺乏系统性,削弱了感恩教育在实现学校培养目标过程中的实效性。在学生的问卷调查中显示,72%的高职学生曾接受过感恩教育,但只有40%的学生认为教育效果一般,对自己有所触动,12%的学生表示自己的行为习惯会有所改变,而其他近5成的学生对自己所接受过的感恩教育内容和形式都不太清楚。可见感恩教育在不少高职院校的学生和教育者眼中都成了德育教育中弃之可惜,用之无意的鸡肋。

综上所述,目前我国对于感恩教育的研究和开展还很不成熟,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是不可避免的,特别是在高职院校中,感恩教育的实践形式和教育手段、教育效果往往都还有不少的问题。笔者认为,只有在界定清楚感恩教育的概念和本质的基础上,结合当代高职学生的行为习惯、性格特点,不断丰富感恩教育的实践形式,对其教育意义和重要性有一个比较清晰的认识,进而才能制定出合理、高效的教育方案。

参考文献:

[1]叶蔚兰.高职学生感恩教育实践探索研究[J].浙江旅游职业学院学报,2008,(01).

[2]罗珍.“90后”高职学生的感恩教育[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09,(08).

[3]赵淑.高职院校学生感恩教育缺失的探讨及对策[J].职教论坛,2010,(07).

[4]郭屹.大学生感恩教育问题对策探析[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08,(05).

篇(3)

近年来,一起起另人触目惊心的大学生犯罪案件发人深思,也引起了人们对大学生法制教育、德育教育、学校管理以及大学生素质的诸多拷问。

应该说,当代的大学生,经过十多年的基础教育,通过激烈的竞争,进入高等学校深造是具备一定素质的。但由于种种因素的影响,使他们在道德教育等方面也面临着挑战,在很多方面出现了问题:

1、法律意识淡漠

近年来,大学生由于法律意识淡漠而直接导致的各种犯罪活动时有发生。大学生犯罪几年来一直呈上升趋势,其中有部分大学生,他们的知识水平及能力都是很优秀的,但仅仅因为不懂法而走上了犯罪的道路。据调查统计,1965年青少年犯罪在整个社会刑事犯罪中约占33%,其中大学生犯罪约占1%;期间,青少年犯罪开始增多,占到整个刑事犯罪的60%,其中大学生犯罪占2.5%,而近几年,青少年犯罪占到了社会刑事犯罪的70-80%,其中大学生犯罪约为17%。

2、大学生"恋网"现象严重

计算机网络正以高速、快捷、信息资源丰富的优势走进人们的生活,作为最容易接受新事物的大学生,理所当然率先迈入了神奇的网络世界。可是网络就如同一把双刃剑,它在引导学生获取信息和知识的同时也严重毒化了一部分意志薄弱者,使他们沉溺迷恋于网络而不能自拔。据统计,青少年上网约有60%是玩游戏,还有一部分是上QQ聊天找情人,搞起了"网恋"。

3、诚信缺失

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一个社会的灵魂,是个人修身立命之本。当前,诚信危机已成了大学生中较为突出的一个问题。大学生诚信缺失主要表现在学风不正、拖欠学费、网络欺骗等。

4、心理素质普遍较差

近年来,大学生患心理疾病的人数正逐年增加,大学生自杀、自卑、神经衰弱、精神抑郁等突出的心理问题越来越成为人们关注的问题。据调查,我国近50%的大学生都患有不同程度的心理疾病,据悉,仅北京地区就有10万大学生患有抑郁症,而抑郁症患者中有10%-15%的人最终可能选择自杀。

有人曾说大学生是一张白纸,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就能培养什么样的人才,但是现在看来显然不是这么简单,有的人甚至慨叹部分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已经到了被扭曲的地步,很难再成型。那么究竟是哪些因素造成了这些扭曲的灵魂呢?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①社会环境的影响:当今社会,拜金主义和利己主义的风气不断滋长,许多人在金钱和权利的驱使中渐渐丧失了良知。各种、弄虚作假者屡屡得手,人们价值观念有了很大转变,以前人们都称颂"螺丝钉"精神,但现在大家都开始忙着赚钱,都想要出人头地,即使经常号召大家学习雷锋精神,那也仅仅是流于形式。同时,现在的媒体也在影响着学生的人生观和世界观,每天打开电视不是打打杀杀,要么就是卿卿我我。

②学校环境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1)应试教育的积弊。我国教育体系一直有着应试教育的深深烙印,从幼儿园、小学到中学,每一个阶段都把学生分成三六九等,学生一直在进行百米冲刺,学习成绩那几个阿拉伯数字成了衡量一个学生优劣的唯一标志,忽视了学生优秀道德品质的培养和训练。(2)高校德育教育脱节甚至出现一些"怪象"。高校按照教育部规定设有"两课",但往往流于形式,"两课"教学局限于理论的传授,把书面考试作为德育考核的主要形式。

③家庭环境的影响:家长是子女的启蒙老师,在家庭环境中,家长的言谈举止对子女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可有的家长却陷入了教育的误区,只关注子女的学习成绩,却都忽视了对他们思想的教育。

高校作为学生直接受教育领域,非常有必要采取一定措施有针对性的对学生进行思想素质教育。

首先,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教师是塑造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不仅要传道、授业、解惑,还要以自己高尚的人格感化学生。因此,教师不仅应从自身注意自己的外在素质,还要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不断充实自己的专业知识,积极改革教学方法。 "学高为师,身正是范",我们要通过"师德工程"以教师充满魅力的高尚品德和风范来引导影响学生。

其次,建立一套科学完整的思想教育体系,贯穿于大学教育的始终

1.继续开设思想政治课程,但要注意教学方法的改进。比如有的课要注意运用情景教学,如《法律基础教程》要运用学生中曾经出现过的道德案例,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

2.经常召开座谈会、组织问卷调查,通过找学生个别谈话等多种渠道,了解学生的思想信息,在与学生的互动中增加情感体验和思想碰撞的机会,做到心中有数。

3.针对学生思想实际,对学生进行心理咨询,指导学生搞好心理调查,促进学生心理健康。

4.利用各种节日和重大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纪念日采取多种形式,比如可以把3月和4月定为学院"活动月",让学生参与,增强大学生对祖国、对家乡、对自然、对生活的热爱,陶冶大学生的道德情操,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科学的价值观和道德观。

最后,抓住教育主体,提升校园文化的群体效应

道德教育单靠外部环境的影响和约束是不够的,必须依赖主体的自觉,要抓住道德的主体――学生,比如把学生社团摆在校园文化建设的突出位置上来,以学生社团为基础,形成不同的兴趣群体,扩大活动的参与面,占领学生的学习生活空间,另外,还可以以宿舍这一特殊的领域为阵地,因势利导,为学生提供更多个性发展和知识创新的机会。

对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工作应循序渐进,不应急于求成,想在最短时间内让每个学生都成为品学兼优的好学生,这无异于要求苹果树上除了长苹果还要长出梨子一样,强人所难。

总之,高校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义不容辞,我们应该把它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持之以恒!

篇(4)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2)07(a)-0240-01

增强学生体质、传授体育知识、锻炼体育技能并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是体育教师担负的几项职责,这些职责大多数可以通过体育教学、群体活动、运动训练来履行。现今,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学校越来越重视智育教育,而对德育教育的关注力度不够。[1]因此,应该把高校教师的德育建设放到突出的位置,同时更要把高校教师师德教育作为高校精神文明建设的重点。本文选取部分海南高校的体育教师为研究对象,试图对海南体育教师师德的现状进行调查分析,为海南高校体育的健康成长进行一些有意义的探索。

1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1.1 研究对象

研究对象为海南部分高校体育教师的师德。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资料法

1.2.2 问卷调查法

调查对象为海南大学、海南师范大学、琼台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的体育教师,对其进行了师德、师风状况的问卷调查。发放问卷100份,回收问卷80份,有效率80%。

1.2.3 调查访问法

对部分教师进行了访谈。

1.2.4 数理统计法

对问卷进行有效筛除,剔除无效问卷20份,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2 海南高校青年体育教师师德的现状分析

2.1 海南部分高校体育教师师德的主流较好

海南省体育教师的政治方向明确,有71.62%的教师肯定了体育教师的政治素质,65.24%的教师认为海南体育教师爱岗敬业,在热爱学生,严谨治学,团结协作和为人师表方面持肯定的人数都在61%以上,只有责任感一项低于61%。从总体上讲,海南体育教师队伍学历层次逐年提高,例如,据2011年统计显示,琼台师专体育系硕士研究生以上学历的达到60%,他们知识视野广,思维活跃,特别是在现代教育手段的能力方面有着明显的优势。

2.2 海南高校体育教师师德存在的问题

通过调查和访谈可知,目前海南高校体育教师队伍中部分教师还是存在一些问题,少数人思想政治水平不高,道德品质、专业能力不强,治学不严谨。以下从三个方面方面进行阐述。

2.2.1 思想素质

大部分教师缺少敬业精神,加上一些学校管理部门监督不严,个别青年体育教师为了获取更多的经济利益,在校外从事副业,而在自己的教学中马马虎虎,致使教学效果差,学生对此表示不满。工作中,有的连基本的教学大纲都没有,上课没有教案,有的停留在传授一般陈旧的知识内容,没有根据当前社会发展的要求与时俱进,无心致力于教学教改的研究。有些老师纯粹教书,不育人,与教学内容无关的东西,一概不管,从学生的访谈中得知,有些学生在堂课上吸烟、嚼口香糖,教师都置之不理,完全忽视了教师教书育人的天职。虽然这些现象不是普遍现象,但反映出体育教师在职业道德方面的确存在很大的问题,因此,无论对教师本身还是对学生都会带来严重的不良后果。

2.2.2 道德素质

教师的道德水准、思想行为、言行举止等,对大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形成有非常大的影响,而且对学生的人品、道德及行为习惯也会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象牙塔里的学生对外面的世界认知较少,充满好奇与新鲜,而有些教师把社会上一些不良风气带到学校来,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受到很大的不良影响。另外,有的教师不讲诚信,心浮气躁,为了评职称,想尽办法弄虚作假,不讲学术道德,抄袭剽窃他人的研究成果。

2.2.3 专业素质

体育教师只有具备精深的专业知识,才能向学生传播准确无误的体育知识,才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上进心,更好的开发学生的智力和能力。教师是学生掌握知识技能的主要来源和渠道。如果教师专业知识不牢,就会对学生教出错误的体育知识,甚至造成延误学生的前途或损害学生的身体健康。根据访谈得知,部分教师不能很好的组织课堂教学,不能很好的安排好课的负荷和密度,有些教师身宽体胖,基本的动作示范能力达不到,讲解不清楚,普通话不标准,上课期间只能请学生做示范。在教学、科研上敷衍了事,不求质量,有些青年教师对待工作缺乏科学和严谨的态度,得过且过,工作浮躁。[4]

3 海南部分高校体育教师师德及师德教育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3.1 新时期教师职业道德体系的构建尚未完善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在迈向市场经济的过程中,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道德规范尚未完全建立起来,有些还没有被人们接受和认同。一些旧的观念、模式、体制尚未完全打破,各种利益间的矛盾冲突展现出来。[2]

不少青年体育教师不顾职业道德,甚至不顾个人的自尊与人格;在价值取舍上以个人为本位,意识形态上以自我为中心等等。如果以上行为影响了学生,将严重影响社会风气。在教师职业中,青年体育教师在自律上可以说是比较缺乏的,因此应该引起青年教师的注意。

3.2 学校教育的影响

现在高校已经是没有围墙的大学,社会上各种思潮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高校师生的思维,这无疑给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很大的难度。[2]在工作中,往往只重视通过学生工作实现教育目标,而忽视教师的德育功能和教师的道德规范;突出了教学研究成果、著书立说在学校中的主导性,而忽视了思想政治工作、道德素质建设的灵魂地位。在引进师资队伍的工作中,只注重高职称、高学历,而忽视了对道德素质的考核。在调查和访谈中可知,以上是每所学校的共性,但是体育教师由于专业的特点,对师德教育更不屑一顾,因此,更应该引起我们的重视。

4 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1)海南部分高校体育教师师德的主流较好。

(2)少数青年体育教师政治思想上不够成熟、道德水准不高、专业素质业务能力不强,缺乏教书育人的道德责任感、敬业意识淡化、个别教师学术风气不正。

4.2 建议

(1)构建与高等教育发展相适应的体育教师职业道德规范。

(2)引导体育教师正确处理干事业与自我发展的关系。

(3)完善考核评价与激励机制。

参考文献

[1] 李树一,何建华.浅谈高校体育教师的职业道德[J].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0,26(12):70-71.

篇(5)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随着信息时代的迅速发展,学生的道德教育环境发生了深刻而巨大的变化,尤其是受多元价值的冲击、网络文化的侵扰、碰撞,受西方文化的影响,这些都给学生的思想带来一定的冲击,从某种程度上讲,这些新条件都使当代思想道德教育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出现极个别的人被物奴役的现象,当代大学生有的人不思进取,精神生活缺失,面对这些新问题,高职院校的思想道德教育将要采取新的方式方法。

一、思想道德教育的必要性

社会的文明进步,要靠思想道德教育,未来社会的发展,同样也要注重思想道德教育,当代青年学生,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所以更要注重对其思想的教育,这不仅是回顾历史,继承我国优良传统的需要,更是面向未来的紧迫需要。新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是信息经济时代,高校不但要以培养高质量人才为目标,还要以培养较高思想道德素质的人才为目标,未来的人才,不但要有博学的知识,稳定的心理素质,更要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因为只有思想道德品质好的人,他才能健康、茁壮的成长,一个人如果只有才华,没有良好的道德品质,那么对社会的危害将是极大的,当代的人才应该是全面发展、德才兼备的人才,他们将是社会发展的推动者。所以这就要求我们对青年学生的思想教育的现状进行分析,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对策,使其适应新时代的发展需要,使当代学生不代适应时代的发展需要,而且有能力承担时代所赋予的重任。

二、高职院校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现状

第一,思想道德教育目标过于理想化。有的学校,在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道德践行能力等方面要求过高,也过于理想化,试图达到既定的理想目标,在一定程度上,忽视学生的个体性差异,思想道德教育和现实生活相脱离,以刻板的教条式的道德条例来要求新时代学生的言行,没有把普遍性和特殊性结合起来,没有把最终目标和基本目标区别开来,没有处理好长期教育和近期教育的关系,过多得考虑共性,而忽视个性,忽视了道德教育的个体性发展功能,压抑学生的个体性发展,片面地强调一种道德教育的社会功能。

第二,思想道德教育手段、方法单一。采用传统的课堂知识传授的方式,把学生当成思想道德教育的直接灌输对象,试图将思想道德规范通过理论教学放进学生的头脑中,试图通过这种灌输,使学生成为一个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的人,而不是在与社会现实生活中去自觉践行道德理念,实现人生价值,这种教育教学方式忽视了学生的道德情感心理的接受能力,达不到知识内化的效果,缺少一种自我体验效果,许多学生反映在思想理论课堂上,老师只是夸夸其谈,而不顾学生思想的任意溜号,有的学生也不知老师所云,而考试的时候采取突击的形式,狂背应付,及格大解放。

第三,思想道德教育理论与实践相脱节。思想道德教育理论与现实相脱节,有的有意识的回避现实问题对学生进行正面教育,缺乏让学生面对社会,面对问题,接触社会的机会,达不到知识内化为品质的效果,有时候学校教育不自觉地有一种纯洁的校园氛围,有的学生甚至形成一种不自觉地校园情结,喜欢校园生活,有点不能适应社会生活,传统的大学教育是计划经济的产物,忽视主体性和创新性,这样学生就会害怕问题,采取逃避生活的方式去面对存在的问题,所以要冲破传统的束缚,向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靠拢,尊重学生正确的人生道德选择,使道德真正成为一种内化的道德规范。

三、高职院校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对策分析

第一,与时俱进、充实思想道德教育内容。新时代强调以人为本,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提倡和谐教育和高效德育,高校的德育教育的关键是让学生明确一种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形成良性的价值取向,因为这是世界观和人生观的核心所在,所以一定要把当代青年培养成既具有广博的知识,又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又能艰苦创业的一代,能够适应时代的新发展,使他们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新时期,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来引导学生,教育学生,使学生深刻领悟我党的光辉历史,了解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深刻领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涵,只有这样,青年学生才能在新时代浪潮的冲击下坚定正确的人生方向。同时还应该牢固掌握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坚持用这些最新的理论成果武装学生的思想,杜绝多元价值的冲击,抵制拜金主义的侵蚀,抵制个人主义和享乐主义的扩张,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落实科学发展观,才能培养更多更优秀的人才。

第二,转变观念、改革思想道德教育方法。当代思想道德教育应该倡导道德主体性教育和个性教育。注重对学生个体潜能的发现,强调每个人的独特的价值,以适应新时代的发展需求,创立更好的个性发展空间,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和创新性,培养其独立性和全作性。在道德教育的过程中,还要发挥施动者和受动者,也就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主体性,这个主体性既包括主动性,同时也包括自主性和创新性,只有这样,才能促进人的主体性道德的全面发展,以适应新的时代的发展需要,渐进地形成主体性人格教育,现在的大学阶段,应该是以高效德育为目标的教育,这时候的教育不能采取传统的理论教学模式,应该更多的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主体性,自觉性,创造一种轻松,平等,愉快的氛围,杜绝灌输教育,要从理性自觉的高度,引导学生明是非,辨对错,坚定学生和道德信念,形成有利于个人发展和人类共同发展的价值理念,这种教育理念,是一种以理服人的愉悦的道德教育方式方法,这既是人类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社会发展的需要。

第三,营造氛围、理论教育与实际相结合。高职院校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的主渠道是课堂的思想政治理论教学,但是由于教学课的有限性,所以课时不足,单纯的课堂理论教学已不能满足学生的要求,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所以,在道德教育教学中还必须结合各具体学科,在具体专业学科教学中渗透思想道德教育,比如就业观、职业道德、社会责任感等,但无论是思想理论课教学,还是专业理论课的教育,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也只是停留在理论教学,认知层面上,学生所形成的道德观只是一种知识体系,而不是一种行为上的自觉性,道德教育需要实践检验其效果性,学生只有通过实践才能更好的吸收理论知识,在实践中提升认识,获得认同,关通过实践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内在的道德品质,自觉并主动地去引导自己的行动,只有这样,学生的良好的道德品质才能形成,良好的道德行为才能实现,如广泛开展第二课堂的实践活动,志愿者活动,技术创新活动,使学生在实践中不断激发道德意识,实现道德行为,因此,实践是德育的重要手希,重视道德实践教育,在实践中达到教育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霍尔・戴维斯.道德教育的理论与实践 [M].浙江: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

[2]叶澜.教育概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

[3]龚海泉.走进新世纪的高校道德教育[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篇(6)

中图分类号:G444 文献标识码:A

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加之一日千里的互联网络的全方位渗透,人们不仅在物质生活上发生了很大改变,思想观念也在与时俱变。社会的进步发展更是深刻地影响着高职院校的学生的思想,使得我们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面临着一个复杂而多变的社会背景。心理健康教育教学也必须适应形势,与时俱进。近些年来,全国高职院校越来越重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湖南石油化工职业技术学院也不例外。本人针对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学的现状,结合我院近年来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一些实践和体会,愿与其他兄弟院校共同分享高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工作的既有成果,并就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工作的完善与改进作进一步探讨。

首先对当前相当一部分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工作现状归纳如下:

(1)过于强调形式,不注重实效。大多数的高职院校都是走形式主义的路线,为了应付相关的教育行政部门的检查,流于形式地建立了心理咨询室。虽然有少部分院校也配套建立了相关的心理健康教育的组织机构,但人员配备不够齐全,不够专业,更没有长期有效地开展实际工作,甚至连固定的心理咨询场所都没有。在课堂教育方面,多数学校只是做一些讲座或报告,有的就是利用思想道德修养课,在课程内容中安排两三节心理健康的内容,就算是开展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具体的课外实践根本无从谈起!而有些学校则通过开设心理健康教育选修课、成立心理咨询室、建立心理健康教育中心来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但都缺乏具体的、有效的措施,使得心理健康教育、学生素质教育和校园文化建设结合得不够紧密。总的来说,心理健康教育平台都没有很好地建立起来,有很多建立起来了的也没有得到很好的应用,因而造成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效果不够明显。

(2)对其内涵及外延重视不够,理解不够深。心理健康教学是近年来才发展起来的新兴学科,本身就具有特殊性,与一般的理论课程有很大的区别,但现在很多从事这方面工作的的德育教育工作者在思想上都存在误差,以为心理健康教育就是通过几堂教育课程就能解决问题了,所以就产生“单纯说教,不管实效”,“课堂上滔滔不绝,课后事不关己”的奇怪现象。决定学生思想道德素质高低的根本在于心理是否健康,心理健康促进思想道德素质提高,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有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更有利于学校对学生的通盘管理,所以说,重视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磨刀不误砍柴工,事半功倍的教育教学行为。

(3)教学方法单一,教学手段落后。直到先如今,高校的心理健康教学的理念依然没有太大的变化,教学方式单一,始终以“讲授—接受”模式为主,教学理念落后。究其原因无外乎,一是学校安排的教学课时不足,一学年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课时只在12到20课时之间,由于课时有限,有些要花时间的教学方式,如讨论、参观、见习等就没有办法在课堂上实施。从而就造成了教师一人独占讲台,满堂灌的局面。二是高职迫于生存压力,不断地扩大招生,不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扩大班级人数,但学校的资源是有限的,导致教师迫于压力不能有效地选择适合的教学方式,学生依然在重复“上课记笔记,下课抄笔记,考试背笔记”的过程,没有从填鸭式教学中解脱出来。对学生的求知欲和兴趣的培养起不到积极的作用,更有甚者开始逐渐抹杀教育的创新功能。

(4)师生关系冷淡,缺少沟通。当前,高校的在校学生在不断增加,而辅导员的配备却没有随之增加,每位辅导员至少要管理两百多名学生。能和每个学生说上一句话就很不错了,而且都要花很长一段时间,更别说与一个个学生去沟通了。因此,一些个性内向、行为消极的学生,心理郁闷无处宣泄,心情不悦无处诉说,而只有当出现问题后才去处理,大多数甚至不诉诸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系统,沟通和教育的作用很难充分发挥。

(5)大课堂教学,课时短少,学生主体参与差,互动少。进入高职院校往往是大课堂,教室也是使用幻灯片教学,往往是几百学生一起听课,这样就会造成听课的效果下降,而且学生几乎没有多少时间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一般高职院校对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开设也是仅在大学一年级或者新生入学第一学期,时间很短,内容也较有限。但针对高职生个体成长发展来看,身体和心理又是动态变化的,远远不能满足大学生健康正常发展的时代需要。

在心理健康教育教学的具体实践中,我们高职院校或多或少会出现以上种种现象。作为受教育的主体,我们更应该去了解、学习、研究学生的心理现状。

由于高职院校学生来自五湖四海,其心理特点也呈现出复杂化,具体表现如下:

(1)学生的文化程度参差不齐,有的初中毕业,有的高中毕业,还有的是中专毕业,对事物的认知水平不够高,也不够全面;

(2)学生与社会接触的机会多,道德行为和品行意识更接近于现实,常陷入迷惘状态,渴望非理性的认可,且自由散漫、叛逆性强;

(3)学生的情感丰富且脆弱,心灵纯真且复杂;性格率直且固执;既有孩子般的天真烂漫,又有成年人的无奈和游移;

(4)每个学生的生活环境不一样,其思想意志也是千差万别,有的游刃有余却缺乏刚性;有的遇事易冲动不加思索;有的又过于执着,沉迷其中;有的则胸无大志,玩世不恭。

而作为高职院校的学生,心理素质的健康和强大,从小而言是决定学生自己未来的生活、学习和成长,从全局来说是关系到我们祖国未来现代化建设和整体民族富强的关键。因为心理素质是文化素质和事物认知能力培养的基础,是地基。

就高职院校校园环境来说。由于有些高职院校的教学资源有限,教学设施不够完善,从而导致教学手段的落后单一,不能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健康需求。

就高职院校从事心理健康教育或者辅导的老师来说。据笔者观察,很多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的老师大多是通过培训或者自学来的,人员缺乏而且素质参差不齐,况且并没有系统地学习或者研究高职生心理生理发展的特点,而且这门学科对老师的要求很高,教师既要懂心理学知识、又要懂教育学和医学知识,甚至还要懂社会学和哲学方面的知识。因为这门课它是一门交叉学科,那么教师在平时的教育过程中运用的手段就应该灵活。

所以我们在高职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过程中就要注意课堂教学手段的运用,同时针对不同的课堂教学内容,教师要做充分的准备和随时变换课堂教学手段。

下面结合我校高职生心理健康课程开设情况,和大家共同探讨。

第一,明晰课程的性质和定位,以及开设的目的。对于高职院校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性质,一方面根据高职院校本身的学生的心理特点和问题,对课程进行具体的添加。另一方面也可以根据我国的《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实施纲要(试行)》规定中对课程性质的描述即:主要是使学生能够掌握心理健康的基本知识,给予学生相应的心理咨询和辅导,帮助学生正确地认识自我、完善自我、发展自我,优化心理素质,提高心理健康水平。最终的目的就是对提高大学生学校环境的适应力、学习力、交往能力、职业规划能力。通过这样开增进高职院校学生整体的素质要求。

第二,可通过开展第二课堂的形式,对学生的思想动态进行调查,收集学生们最关心的热点问题,从而及时、准确地把握学生的思想变化情况,使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工作有针对性和有效地开展。

第三,应突出课程的活动性。在学生进行心理健康学习过程中,一方面教学很重要,另一方面要对学生的自我教育,自我学习进行积极的倡导工作。学习与实践并重,例如在课堂上,老师的教学重点应该侧重于学生的心理培养,在实践指导中,老师要增加相应的互动环节,培养学生的对心理健康活动的参与兴趣,如角色扮演、心理调查、主题讨论等。最终的目的是想学生通过这样的一些活动来提高自我认知、调控、激励、生存及发展等相关的能力。增强心理健康意识。关键是要让学生学会自我调节心理状态的方法,消除负性情绪带来的心理困惑,在社会生活不断变化的今天,如何适应社会,如何以一种合理的心态面对自己、面对集体、面对社会,是学生必须面对的问题。要把学生自觉追求健康的心理活动当做一个重要工作来抓,优化学生心理品质,最终达到增强学生社会适应力和强大自己的心理调节力的目的,树立健康的心理健康观点。

篇(7)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经过多年的努力,已具有了相当的规模。它一方面要求注重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人才,另一方面也提出了这些专门人才需在“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要求。随着高校教育改革的全面深化,校园文化在促进大学生素质全面发展的教育中越发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渗透到大学生校园生活的方方面面。中国书法凝聚着中华民族文化的精髓,在一步步走向成熟和完善的历史演进中,其独具魅力的审美价值颇受历代教育者的重视,是校园文化不可缺少的审美教育范畴。学习书法,能陶冶学生的道德情操和培育健全的人格、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以及健康的审美能力,促进学生素质全面和谐的发展,有着其他学科无法替代的功用和优势。 

一、高职院校开展书法教育的现状分析 

近几年随着教育体制的变革,高职教育取得了较大的成绩,为社会培养了很多专业人才。高职院校除了进行专业技能的升级外,更需要的是使大学生在德育教育方面得到提高。书法作为一种中国传统文化,在提高大学生人文素养方面有不可或缺的地位。然而,高职院校因办学特色的限制,书法教育却长期得不到重视。其主要原因有以下几方面。 

1.书法发展受到时展大环境的限制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手机、电脑、网络越来越成为国民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对于年轻一代来说,手机短信、电子邮件等代替了传统的书信,不要说毛笔,即使是硬笔书写工具,也逐渐被手机按键和电脑键盘以及通讯设备所取代。书法失去了广泛的实用价值,成为了纯艺术,也失去了得到良好发展的社会环境。如今,作为最具中国传统特色的书法艺术,其教育的普及和质量状况,实在不容乐观。 

2.高职院校教育对书法学科定位的认识模糊 

书法属于视觉艺术,表现出人们对平正与奇侧、统一与变化、整齐与错落等种种美学形态的认识,并展现书者的情感心绪与品格修养。而书法是否是独立的艺术门类,至今仍是艺术界、文化界、学术界极为关注并经常引起争议的一个焦点问题。教育部的高等学校学科专业目录和基础教育的学科设置中并未列出书法是单独的学科。再者,高职院校本身存在着重专业、轻素质的现象,由于书法学科定位不明确,所以对书法教育的态度往往也是可有可无,仅仅当做是学院文化建设的陪衬而已。 

   3.职业院校在书法教育上缺少系统的管理体制  

职业院校在书法教育上缺少系统的管理体制,主要表现在:没有设立明确的书法教育管理机构,协调统一书法教学工作;大多数书法教学没有形成完善的教学体制和完整系统的教材和教学大纲;书法教学形式单一,缺少资金以及设施投入;高职院校书法专业师资力量不足等等。  

4.高职院校生源人文素质参差不齐,缺乏自觉接受书法教育的意识  

多数学生以前学习科目范围狭隘,接受的人文社会科学教育又存在差异,普遍缺乏书法知识。他们在一起接受、重视技能型教育后,艺术修养难以得到提高。  

二、书法教育在高职院校文化建设中的实用价值  

我国的书法艺术,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古人是十分重视书法教育的,除实用目的外,更重要的是把它当做提高修养品行的必修课程。清代的朱和羹在《临池心解》中说:“书学不过一技耳,然立品是第一关头。品高者,一点一画,自有清刚雅正之气……故以道德、事功、风节著者,代不乏人,论世者,慕其人,益重其书,书人遂并不朽于千古。”高职院校实现书法教育是校园文化建设不可缺少的一课,其实用价值更是素质教育不容忽视的。  

1.有助于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品德修养  

清代刘熙载《书概》说道:“书,如也,如其学,如其才,如其志。总之曰:如其人而已。”其中,“书如其人”一直得到艺术家和艺术教育者的广泛认可。宋代朱文长在《续书断》中评价颜真卿的书品和人品时也深有感慨地说:“其发于笔翰,则刚毅雄特,体严法备,如忠臣义士,正色立朝,临大节而不可夺也。”  

书法艺术是书写者心灵美和行为美的真实写照,并具有深刻的感染力和渗透力,是陶冶情操的重要艺术形式,是唤起学生进取精神的一种强有力的武器。在传统的书法教学中,施教者十分看重对受教者的品行教育,强调学书者要树立良好的品行修养。宋代姜夔《续书谱》在谈到如何得书法“风神”时云:“风神者,一须人品高,二须师法古,三须笔纸佳,四须险劲,五须高明,六须润泽,七须向背得宜,八须时出新意。”将“人品高”放在得书法风神的八个要素之首,可见古人对人品的重视程度。  

前苏联教育学家赞可夫指出:“艺术不仅作用于学生的理智,而且影响到他的情感,因此,艺术有助于培养信念,……越是以情感为基础信念就越坚定。所以,艺术在道德教育中起着这么巨大的作用。”书法艺术教育就是以形式和内容双重之美,让学生产生感情上的共鸣,从而把品德修行寓于教育之中。  

2.有助于培养学生具备一定的审美素质和审美能力  

三国时钟繇云:“笔迹者,界也;流美者,人也”。其意思是说,书法作品中的笔迹之所以能成为艺术,具有审美价值,是因为能体现出人的美好情感。林语堂先生在《吾国吾民》中说:“只有在书法上,我们才能够看到中国人艺术心灵的极至”。书法提供给了中国人基本的美学。而形式美,是汉字书法最重要的审美特征,无论是哪一种书法形体,它所蕴含的民族精神和民族审美心理,无不构成了中华文化独特的“有意味的形式”。因此,书法教育也是一种审美教育。 

在书法教育中,学生通过临摹学习、创作作品和欣赏高水平作品的锻炼,不断提高艺术修养,具备一定的艺术眼光、鉴赏能力和创造能力。通过这种经常性的良性循环,他们就逐步地对艺术或现实中的美与丑、雅与俗等作出正确的审美判断,从而培养全心全意热爱美、鄙视丑的高尚品质。书法作品中表现出的雄浑之美、秀逸之美、老辣之美、刚健之美、丰满圆润之美等丰富的审美属性,是打开美丽殿堂大门的钥匙。它在引导学生欣赏创造艺术美的同时,也创造了具有审美素养和审美能力的学生。 

3.有助于对学生勤于思考、领悟能力的培养 

书法艺术教育,通过传授知识、训练技巧的过程,使学生眼、手、脑同时并用,进入积极的观察、分析、思考的状态。对于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勤于思考等方面的能力都具有很大的好处。 

清代周星莲《临池管见》云:“临摹既久,则莫如多看、多悟、多商量、多变通。”指出书法临摹要多悟、多思。同时他还指出:“余尝谓临摹不过学字中之字,多悟则字中有字,字外有字,全从虚处着精神。”书法学习不仅要思考书法本身,也要思考“字外之字”,而创作主体个人情感的表达就更离不开思考了。领悟力是学生对书法形式的内在规律与本质的更深入的洞察和感悟,是在学习过程中的触类旁通和认知的提高。只有领悟才能将所学化为己用。领悟力能培养学生积极思考和总结的能力,故书法学习中领悟能力的提高对培养学生热爱生活、善于观察发现的能力是大有裨益的。 

4.有助于校园文化建设,营造和谐的校园氛围 

学生在学习书法过程中,可以领悟和谐本质,促使他们懂得如何发掘周围美的事物,懂得与人和社会的和谐共处,懂得团队精神,懂得关爱身边有困难的同学,尽力帮助他们排忧解难,进而以健全的心智投入到有序的学习生活当中,促进学校的和谐稳定发展。此外,丰富多彩的书法文化活动不仅能弘扬民族精神,提高自身修养能力,而且更有助于校园文化的丰富发展。 

三、对在高职院校文化建设中开展书法教育的思考 

要彻底解决高职院校书法教育存在的问题,实现书法教育和高职文化的有机结合,提高书法教育的质量和效果,笔者认为需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创造有利于书法教学的硬件设施 

转变观念,加深对书法教育的认识,创造浓郁的氛围和条件,有计划、有目标地制定一系列教学措施,把书法教育纳入学校培养方案中。这要求高职院校不仅在制度和指导思想上确保书法教学的正常开展,还要创造条件来满足书法教学的物质环境需要。比如成立书法教研室,加强书法教学的质量管理;将书法课单独作为高职院校学生公共必修课;各院系设立若干小的书法练习、创作室、展厅等,让学生有练习、交流、创作、展示的空间。 

2.建设一支书法艺术素养高、责任心强、具备良好教学能力的教师队伍 

教师的素质和教学平台直接决定书法教学的水平和效果。鉴于目前专业书法教师短缺的情况,可以采用校际联合的办法。各高职院校书法师资力量各有所长,如果广泛联合,资源共享,则是做好书法教育切实有效的办法。高职院校之间可以尝试互派教师授课、互派学生选课等合作方式。 

3.采用多种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书法教学可采取新的形式,如采用自学、自评的教学模式。亦可采用讲解要领、自行创作、分析习作的教学方法。重视作业的批改与总结,耐心指导,使学生不觉得单调枯燥,感受到学习的趣味。在教学实践中,学生认为练字太枯燥乏味,原因是多数学生看不到自己书写水平的提高。经实践,定期举办展览是解决这一问题行之有效的办法。学生通过展览看到了自己的进步,从而增强了信心,也提高了兴趣。 

 

参考文献: 

[1]韩盼山.书法艺术教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篇(8)

一、中国文化失语的基本内涵

文化失语症最初是以医学术语的方式存在,主要是指因为受伤或者疾病导致大脑受到损伤,从而致使患者的思想表达能力、口语能力和书面理解能力出现部分或者全部缺失。随着西方思想文化不断流入我国,因此“中国文化失语”这一名词开始流行起来。受传统高校英语教学方式的影响,学生在英语的学习过程中,很容易会忽略掉英语知识与中国文化背景的有机融合,不仅导致学生对英语学习失去了学习兴趣,学习积极性和自信心也严重受挫。教师在教授英语知识的过程中,没有站在中国文化背景的基础上,让学生对其有一个全面充分的了解,并没有从中国文化的角度去进行批判、探索和深入研究,严重影响着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

二、我国高校英语教育中“中国文化失语”现状研究的重要性

在高校阶段的英语教育中,教师要充分意识到,时代与社会在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对于人才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现阶段社会需要的是综合素质高强的应用型人才,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就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才能促进当代大学生的全面成长。大学英语教学是一项涉及到学生对词汇的记忆能力、阅读分析能力、口语交际能力、语言应用能力等多重能力的考核学习。因此在实际的大学英语教学中,教师就要重视大学英语教学模式的中国化研究,才能确保学生接受符合自身全面发展的英语学习模式。从而不断提高学生的英语能力、交际能力和表达能力,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正是因为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在大学英语的教学中,教学模式更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鼓励学生积极自主参与到学习中,多与实际结合,多动手联系,动脑思考,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在现阶段的高校英语教育中,“中国文化失语”的现象非常广泛,导致高校英语教育与实际英语应用严重脱节,无法紧跟时展的潮流和步伐,做到与时俱进。

三、有效解决我国高校英语教育中“中国文化失语”的措施

(一)创设浓厚的中国文化学习氛围

在高校英语教学中,“中国文化失语”这一现象越来越严重,因此教师在今后的英语教学中,就要重视浓厚中国文化学习氛围的创设,让学生充分认识到中国文化学习的重要性。整体来看,中国文化失语这一现象主要是因为缺乏一个良好的文化语境氛围支持,作为新时代的英语教师,就要具有创设文化学习氛围的能力,并且不断提高自身。在中国文化氛围的创设过程中,教师可以以中国文化语境为突破点,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并让学生在学习中,对我国的文化背景有一个全面充分的了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学习兴趣。例如教师在教授《Lifeinthefuture》时,教师就可以在课堂教学之前,为学生创设一个浓厚的中国文化学习氛围。教师可以由日常问候开启话题,Whatwillthefuturemeansoftransportationbelike?通过提问学生预测未来,引出快时空旅行,让学生感受未来中国的科学技术发展变化。然后再将我国的文化与英语进行结合,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重视英语课堂中国文化语境切入

现阶段我国高校英语在教学过程中所面临的“中国文化失语”现象,主要是因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于中国文化语境切入不够重视。因此教师在今后的课堂教学中,就要将课堂主体归还于学生,让学生成为学习上的主人,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教师要为学生留有充分思考和交流的空间与机会,鼓励学生积极探索研究。其次教师要对学生有一个全面深入的了解,了解每一位学生的学习能力、学习习惯等,遵循以人为本和因材施教的原则。最后教师在寻找一个良好的中国文化语境作为切入点,将学生迅速带入到学习状态中,并且积极与学生进行分享交流,提高学习效率。

(三)完善中国文化语境教学模式

高校英语教师在今后的课堂教学中,还可以不断完善中国文化语境教学模式,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讨论研究中。让学生在讨论研究中了解更多的中国文化知识,挖掘更深层次的文化背景内涵,促使教师与学生共同交流,共同进步。例如教师在教授新课时,可以通过我国的传统文化节日来展开引入。如重阳节,为每年的农历九月初九日,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易经》中把“九”定为阳数,九月九日,两九相重,故曰“重阳”;因日与月皆逢九,故又称为“重九”。重阳节有登高、秋游赏菊和饮宴求寿等传统习俗。其中感恩敬老和登高赏秋是重阳节的两大主题活动。寒食节在夏历冬至后105日,清明节前一二日。是日初为节时,禁烟火,只吃冷食。

(四)培养学生文化自觉性

篇(9)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2)10-0032-02

一 高职院校体育教育的现状分析

1.观念陈旧

由于现行教育体制的影响,各高职院校的体育教学活动仅仅看重体育运动和体育活动本身,对于体育教育的终极目标和体育的文化内涵阐释较少。现行的教学模式只在乎外在形式,而忽视了对体育教学内涵的挖掘和探究,导致高校的体育教学发展滞后,并严重地影响到学生的健康成长。体育教学仅仅关注体育对学生身体的锻炼,认为体育教学就是为了给紧张的学习学生一个放松锻炼的机会。同时,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教师也仅仅从教育学生锻炼、活动入手,没有充分地借助体育更好地了解学生身体发展状况,更没有有效地对学生具体阐释运动的内涵,从而阻碍了学生的德智体美劳的健康发展。由于思想观念的落后,导致大学体育教育内容枯燥乏味。学生普遍缺少学习的兴趣,课堂教育效果收效甚微。

2.模式落后

陈旧的思想观念导致教学模式的落后。由于缺乏对新的体育教学模式的有效探究,并且没有及时有效地对现行的体育教学制度进行反思,同时也受到现有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导致体育教学的模式一直守旧落后,无法适应现行的体育教学要求。以某大学体育教学为例,该校对体育课程的安排较少,重视不够,并且在具体的体育教学课堂上,内容基本只包括慢跑、健美操、太极拳和自由活动,对学生采用的是放羊式教学,或者是单方面地对学生进行基本套路、基本姿势的讲解,缺乏与学生有效的互动和沟通,学生在体育课上学不到任何有效知识,普遍感觉体育教学内容枯燥,可有可无。这样的教学内容和形式,极大地阻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运动的热爱,同时也不利于整个高校体育教学目的的实现,更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

3.配套缺乏

体育教学目的的实现是建立在一定的软硬件设施基础上的,只有建立健全高校体育教学的各项软硬件配套,才可以实现高校体育教学的跨越式发展。首先,体育教学的现实需要有一支素质高、能力强的教师队伍。现实状况中的高校体育教师素质普遍不高,无法适应新时期体育教学的需要,更无法满足学生日益增长的体育需求,因此,必须加大体育教师的素质建设,不断提高其自身的综合修养,树立正确的教学态度,具有运用新技术的能力。其次,现行的体育教学器材和基础设施缺乏。大学中的体育教学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被放在一个不重要的位置,观念的忽视导致对体育教学的投入不足,体育设施建设滞后,无法满足学生的运动需求,更无法实现场景式的教学模式,很难有效地达到教学目的。

二 促进我国高职院校体育教育发展的举措

1.转换教学观念

高校教师作为体育教学的具体执行者,在整个高校体育教学活动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教师教学观念的转换对于整个高校体育教学的成败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在具体的体育教学活动中,教师首先要对整个体育教学的内涵有深刻的认识,认识到体育教学的短期和长期目标。短期目标是为了让学生强身健体,丰富学习生活,缓解学习压力;而长期目标是树立学生正确的运动观,培养其对整个运动文化内涵和运动精神的理解和领悟。在此情况下,具体安排教学活动,积极地丰富课堂体育教学活动内容和形式,探索新的教学思路和方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其次,教师要树立体育教学活动以学生为主的观念,引导学生感受运动,享受体育带来的愉悦感。最后,教师要摆脱传统观念的束缚,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模式,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体育教学的重要作用和现实意义,以达到强化大学生的心理和身体素质的目的,同时使学生的个性、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得到培养。通过培养学生对体育运动的兴趣和能力,丰富学生对体育的认识,同时也是为了长期的发展需要。教师通过体育教学改革并将其纳入终身体育教育体系之中,强化认识,进而推动我国体育教学的快速发展。

2.完善师资队伍

由于缺乏相关体育知识的宣传和普及,以及社会对体育教学的认识欠缺,导致高校的体育师资培养课程设置也不合理。因此,必须加强对高校体育教师素质的培养和提高。不断增强其业务水平和知识素养,除了加强专业知识、技能的培养之外,还要具备教育、教学能力,包括分析教学目标、制订教学指导计划,选择教学策略、组合教学资源、实施教学活动等,具备从实践环节加强对学生能力培养的能力。此外,还应重视体育教师全面知识结构的构建,加强交叉学科的学习和应用。对于高校而言,首先,要制订适合体育教学发展的师资规划,建立完善人才培养机制、提高教师水平,从而促进学校体育教育的长远发展;其次,要开展各种形式的教师培训,积极引进优秀教师,开展学术交流活动,大力提倡青年教师在职进修、大胆鼓励青年教师公平竞争,从而完善教师的整体运行机制,保持教师的活力和教学激情。

3.丰富体育教学形式

现行的高校体育教学之所以缺乏活力和激情,学生的学习兴趣之所以不高,主要是因为课堂教学形式的问题。大学的体育教学依然采用中小学的体育教学活动,缺乏新意,学生更缺乏兴趣。首先,作为教学活动的执行者,教师必须深刻反思现行的教学模式中的种种弊端和不足,分析课堂教学的误区,转换思路,探索教学的新模式。高校体育教育应当更新体育教学内容,不再以运动项目类别进行分类,而是以健康教育、运动教育、道德教育、审美教育、社团教育等新型分类方式向学生传递体育知识,并传达课堂体育教育与终身体育教育的观点,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运动观念以及终身运动的认识,将运动内化为自己的认识和行动;其次,教师可立足课堂活动,借助体育器材,开展形式多样的体育比赛、体育活动,吸引学生参与到教师的教学活动中,通过积极参与与互助,丰富教学形式,达到既定的教学目标。

总之,高校的体育教学现状令人担忧,各方都应充分认识高校体育教育的重要性,从而及时采取措施,推动高校的体育教育实现跨越式发展。

参考文献

篇(10)

高校开展成人教育管理是为了使得那些在职人员、无业人员还有技术人员能够继续学习下去,让他们在教育上取得更多的学习机会。使得中国的教育能够有更好的发展,在现今倡导全民学习和终身学习的教育体系下,成人教育具有很重要的作用。在全面建设终身教育体系的前提下,可以更好的实现社会的和谐发展。成人教育到底在教育界起着怎样的作用呢?成人教育面临着怎样的问题呢?怎样去解决呢?

1什么是成人教育

成人教育是区别于普通全日制教学形式的教育形式。成人教育的教学形式是不限年龄以及性别。通过成人教育这个过程,使在社会成员中被视为成年的人可以增长他们的能力、丰富他们的知识、提高他们的技术和专业资格,或使他们学习新的技能,转向新的工作方向,在人的全面发展和参与社会经济、文化的均衡而独立发展两个方面,使他们的态度和行为得到改变,让他们得到升华,从而在另一方面培养了更多的社会人才,对教育的发展具有很重要的作用。

2高校成人教育管理的现状分析

2.1成人教育的教学质量不足

学校的教学质量是学校管理水平的体现,学校的教育质量由毕业生的质量为标准的“产品”的质量和工作质量两个部分组成。然而许多的高校对于成人教育的教学中都是运用普通教育的模式进行学习,照搬普通教育的教学模式,高等教育在学习计划、招生计划、教学目标以及教学的计划上只是在普通教学的模式下做了一些修改,并不适合成人的教学特点。在课堂上,老师照本宣读课本,把课本上的内容都讲下来,学生还没来得及消化,老师就讲解新的教学知识,根本没有多余的时间去消化和吸收新的知识,日复一日,学生不懂的知识就越来越多,从而达不到高校成人教育的目标。

2.2成人教育信息化的普及程度偏低

现今,许多高校还在以传统管理方式对成人教育进行管理,不能够为成人教育的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提供保障。成人教育的教学课堂上,老师在讲台上讲课、在黑板上做着笔记,学生在下面用笔飞快的抄着笔记,跟着黑板上笔记的速度,并不能很好的消化知识,缺乏对多媒体的运用。在排课、考试、成绩等教学信息和教学资料的管理上缺乏信息化的搜集渠道,信息的整合都是依靠人力,信息的储存依靠纸质材料,缺乏信息的共享性。成人教育机构并没有注册自己的网站,实现不了网络上的教学和成人教育的评价。在成人教育信息化的普及程度上偏低,会使得学习的知识片面化。

2.3成人教育日常管理不到位

成人教育的管理松散,没有形成严谨的规章制度。因为成人教育管理部门的省事或者是时间的不充足导致许多的规章制度并没有通过就发给了各单位执行,因为制度缺乏科学性和合法性,使得高校很难实施成人教育。成人教育的管理有章不循,管理的随意性较强。成人教育委托学生委托各个院系管理,出现个别管理人员因为利益而违反规章制度。成人教育要实施科学的管理,保障成人教育的教学质量。最重要的是针对成人教育的规律和特点制定齐全、结构严谨的规章制度,这样才能确保高校成人教育健康有序的发展。

2.4成人教育的评价方式过于单一

成人教育对人才的培养不应该只是一种形式,所以在成人教育的评价方式上要有一套健全合理的教学评价方式,但是现在的成人教育的考核方式及其的单一、而且缺乏科学性。对成人教学学习的评价和考核单一,对学生的积极性有一定的影响,同时会影响他们的学习兴趣,对学生知识和技能的培养上具有一定的阻碍作用。

3提高高校成人教育管理质量的对策

3.1创建有效的管理体制和评价体系

在成人教育的管理中必须加强管理的有效性和科学性。成人教育是为了向社会提供需要的人才,培养专业技术人员。在成人教育的管理上应该适当的对权利进行下放,建立和健全各种力量参与管理的机制体制。现今的成人教育已经被社会慢慢的接受,但是在很大的程度上不能够满足社会的需要。成人教育的评价体系中以测试作为学生学习的标准,不能够准确的衡量学生的技能和素质。所以应该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在提升学生学习得同时,也提升学生的素质。

3.2重视成人教育的学生管理工作

成人教育中的学生比较特殊,他们在思想上和教育程度上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所以他们在思想上较普通教育的学生成熟,还具有一定的社会经验,看待事情会从多方面考虑,在事情的处理上有条不紊,所以成人教育管理工作应该具有足够的深度和高度。

3.3注重教育模式的多元化

成人教育的发展必须注重多种模式并存的教学模式。成人教育模式的多元化主要体现在办学模式、课程模式以及教学模式上。成人教育的教学模式要打破传统模式下的单一教学模式,要加大学校与企业间的相互合作,创办高校-企业办学模式;加大高校与高校间的合作,加大高校与其他培训单位的合作,创办高校-单位的办学模式,实现成人教育办学模式的多样化,促进成人教育的发展。教学模式除了平时的课堂,还可以将教学深入到网络,通过课程与网络的相互结合,可以让学生通过老师在课堂的讲解跟网络课后的巩固,让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更清楚。

4结束语

总而言之,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对于学习的重视越来越高,对于知识的积累也越来越多,国家因此实施了许多教学的政策。成人教育就是其中的一项重大的决策,为了鼓励社会人士学习,国家在各个高校开展了成人教育的教学体系。成人教育的教学方式取得了很大的成果,所以要加强成人教育的教学管理积极改善工作效率,端正工作的的态度确保成人教育的教学质量,使得成人教育培养更多的专业人才,更好的服务社会,更好的适应市场经济,以达到教育事业的蒸蒸日上。

参考文献

[1]林梅海.普通高校成人教育管理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长春师范大学学报》,2013,32(5):119-120

篇(11)

[中图分类号]H3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3)05-0026-02

引言

19世纪以来,我国高校教育体制陆续地在进行改革,以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及产业结构的调整,而《大学英语》作为高校中的一门基础课程,却陷入了一个颇为尴尬的境地。大部分学校为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坚持为低年级学生开设英语课程,他们统一采用教育部颁发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然而,各高校学生水平参差不齐,他们能否适应这种吃“大锅饭”的做法呢?高校这种固定模式下的教育成果又能否适应英语的实际需求呢?天下大同固然是好,但与时俱进才是精髓。

一、高校学生的英语水平现状

(一)高校学生的英语基础水平

随着近年来全国高校的不断扩大招生,高校已经由精英教育转变为名副其实的大众教育。时代的进步也推动了大学的包容性,大学不再是少部分品学兼优者才能企及的伊甸园,而是部分成绩中等及以上的学生所能达到。也就是说,高校里学生的程度、能力、学习意愿等各方面差异性更大,当然,也包括英语能力在内。国家重点大学与普通高校学生的英语水平有可能不只相差一个等级。

(二)高校学生的英语学习意愿

由于近几年大学生就业问题越来越严峻,很多大学生在进入大学校门时就已具有“就业忧患意识”了,因此,他们的学习具有很强的目标指向性。很多大学生学习英语都是为了以后就业中多一块敲门砖,学习英语具有较强的目的性。同时,也有部分学生虽然意识到英语的重要性,但因为基础薄弱,自身英语水平与课堂上的学习内容衔接不上,从而灰心丧气,对英语渐渐失去兴趣,甚至产生厌学情绪,对英语学习采取“破罐子破摔”的消极态度。

二、英语的实际需求程度分析

大学英语教育的实施应结合英语的实际需求,按需施教,从而使得教育的结果能满足现实需求。束定芳在《外语与教学改革:问题与对策》一书中提到,需求分析可分为社会需求和个人需求。社会需求主要指社会和用人单位对有关人员外语能力的需求;个人需求指学生目前的实际水平及其希望达到的水平之间的差距。(束定芳,2004)

(一)个人需求

从个人层面来说,高校学生对英语的需求是多角度的。经济全球一体化使得各国交往越来越密切,也带动着文化的全球化,不少学生对欧美等文化环境颇感兴趣,为了加深对他国文化及当下流行元素的了解,他们愿意花时间学英语。英语作为世界上一种通用语言,掌握英语,学生才能更直接地了解世界;而“出国热”也让许多高校学生苦读英语,为的是能通过雅思、托福等考试,走出国门,一圆“留学梦”;在当前就业形势日益严峻的情况下,也有一些学生为了在就业时凸显优势以及在就业岗位上立足,努力培养扎实的英语语言能力。许多毕业生就业时都向往大城市的外资企业和大型企业,时代的快速发展也推动着大城市日益国际化,因此,在大城市的这些工作岗位上接触到英文资料和运用英语与他人沟通的概率很高。为了在职场中如鱼得水,学生们未雨绸缪,认真装备自己,孜孜不倦地背单词、记句子。他们相信英语对未来的薪资收入、职位晋升和职业发展前景有一定的帮助。

(二)社会需求

英语人才的培养要进一步加强与社会需求的联系,注意点与面、质与量的有机结合。根据社会的需要,因材施教,培养出不同层次水平、专业和种类的外语人才(戴炜栋, 2001)。高校的英语教育归根到底是为了满足社会的多样需求。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我国与其他国家在关系上既是竞争又是合作。我国很多领域与国际接轨,有密切的交流与合作,这需要高校为社会输送一批又一批懂英语并能应用自如的人才。目前,很多用人单位在招聘时对学生的英语水平都有所要求,英语水平是用人单位评价考察学生的一项重要衡量指标。英语已被普遍默认为是基本的职业能力与素质,而非专业技能。

三、现行高校英语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大纲统一要求是否与现状冲突

为了规范大学英语教学,教育部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便努力建立和完善统一的英语教学大纲,各个高校也照本宣科,围绕《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来开展英语教学。事实上,各高校的办学条件、专业方向、师资生源状况等都不尽相同,不同专业和水平的学生对英语的重视程度和学习能力也是有区别的。由于大学英语教学要求统一步骤、统一要求、统一内容、统一模式,以及采用过于集中的教学形式,难以因材施教,使学生的潜能无法得到发展。(赵月明, 2003)统一的教学要求这种“一刀切”的做法无法照顾到各学校和学生的不同实际情况,更谈不上体现高校办学的灵活性与对学生个性化的培养了。

(二)教学结果能否适应需求

《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提到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使他们在今后学习、工作和社会交往中能用英语有效地进行交际。无论从国际经济发展和国际交流的需要,还是学生出国深造的自身需要上,听说能力是占据主导地位的。然而,很多大学课堂上,教师过分专注于单词的讲解、句子的释义,而学生课后则忙于背单词、记句子,以应付四、六级考试。久而久之,“哑巴英语”和“聋子英语”的现象在高校里比比皆是。他们的牢固的语言知识并不能被有效地激活和调用,学生的交际能力无法与他们的语言知识相匹配。(何自然,张巨文,2003)结果,高校培养出的学生即使英语基础扎实,在实际语言交际环境中的听说能力却无法满足自身及社会的需求。

四、结语

在研究高校英语教育现状时,应结合大学生自身需求和社会需求来进行思考。我们不难发现,大学英语的学要求在实际操作中难免忽略了各高校及学生的真实情况,而培养出来的学生缺乏实际英语交际能力,无法满足需求。因此,大学英语教学应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和社会需求,采用更加灵活多样的教学要求和模式,以适应时代的快速变化与前进。

【参考文献】

[1]束定芳.外语与教学改革:问题与对策[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