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咨询服务!

学生德育评价体系大全11篇

时间:2023-06-18 10:30:01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学生德育评价体系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学生德育评价体系

篇(1)

《中国普通高校德育大纲》指出:“德育考评是高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环节,是实现高校德育目标的必要保证。”目前,高校的德育评价工作面临新的挑战,如何适应新形势,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德育评价工作,特别是制定科学有效的大学生德育测评体系是我们需要深入思考的重要课题。

一、大学生德育测评体系构建的理论基础

1.哲学方法论基础:系统论。

系统论为大学生德育素质测评指标体系的创建提供了方法论。系统论原理讲究事物的整体性、有序性和动态原则。整体思想是系统论的核心。按照整体思想的观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品德的知、情、意、信、行这五项心理要素特征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是知行协调统一的整体。在创建这个测评指标体系时,坚持知行统一评价;有序性要求我们既要反映测评的诸多要素,又不能等同对待,因为相对而言大学生“行”的状况更能反映其思想政治素质的水平,所以我们更应赋予大学生“行”的评价较大比重;动态性要求我们要紧扣时展的要求,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发展来把握测评指标体系的调整速度,从而体现测评指标体系的针对性。

2.心理学基础:“知、情、意、信、行”的发展规律。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思想道德的形成要经历“知、情、意、信、行”,由简单到复杂,由量变到质变循环往复过程,表现为认知产生思想,思想支配行为,行为改造外界并形成新认识和新思想,产生新行为,进一步改造外界。可见,学生的一言一行投射出学生的所思所想。因此,从理论上讲,对学生德育进行测评是完全科学的。尽管大学生的思想、政治、品德素质是精神性的、变动性的东西,但借助于测评技术,能使我们较客观地认识德育现象与规律,认识大学生真实的思想、政治、品德、个性及行为面貌。

3.教育学基础:多元智力理论。

多元智力理论认为人的智力有语言智力、数理智力、空间智力、动觉智力、节奏智力、人际智力和内省智力等几种,它们通常以复杂的方式综合运作。根据多元智力理论,大学生德育素质的测评不应偏重于某个单项测评结果对学生进行分类、排名次,或者贴标签,而应该采用多元评价结果的方式,体系的设置应涉及对学生的“两课”学习情况和学生思想、政治、品德的实践情况进行全方位的综合测评。

二、大学生德育测评体系构建的基本原则

构建大学生德育素质评价体系,必须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1.科学性原则:指构建的测评指标体系要全面完整、层次分明、要求明确,能反映大学生思想、政治、品德素质的本质及各个方面,即不仅要测评大学生对思想政治品德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更要突出测评大学生对思想、政治、道德的情感、信念和行为等方面的发展情况。即测评目的要从传统评价的“预测”、“控制”、“选拔”转移到“发展”上来,即从选拔适合教育的学生转到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同时测评指标自身的概念的表达也要科学而严密,其量化和取值尽可能科学、合理,它所体现的要求要符合大学生德育水平及其发展规律,使测评结果有较强的权威性和可比性。

2.导向性原则:所谓导向,就是指导大学生的品德朝着社会所期望的方向发展。大学生德育素质评价体系了体现社会对大学生的要求,评价指标体系的评价内容和各项指标的权重赋值以及评价结果的合理运用,对大学生会具有明显的导向作用。品德测评的根本目的不是对学生的德性进行终极性的诊断、甄别与分类,而是注重个体在测评过程中的积极体验,强化自我意识,以调动测评对象的积极性,帮助学生树立成功的信心,自觉趋近德育目标,促进学生更好地全面发展。

3.层次性原则:指测评指标体系的创建要从实际出发,针对学生的不同类型、不同年级和个体差异来进行创建。人的发展是有差异的,这种差异可以体现在年龄、知识、能力、性格、兴趣、行为表现等多方面。所以我们研究创建的测评指标体系只有是多种层次的,才能准确地反映出大学生每个个体在不同年级、不同方面的发展水平,才能使每个大学生都能发现自己的长处,增强自信。

4.主体性原则:大学生德育测评的目的是为了实现大学生更好的发展,大学生应当成为测评的主人。以往评价主体多为教师和评价小组,主要是他评,大学生处于被评价者的地位,导致评价缺乏大学生的坦诚参与,从而使评价的调节、激励、改进功能不能得到很好的发挥。要充分发挥大学生在德育测评中的主体作用,让大学生参与评价自己并给予一定比例记分,增强其参与意识,引导大学生自觉重视测评过程和结果,并充分发挥自我教育功能,从而自觉调整思想和行为。

5.实用性原则:一方面是指测评指标体系要从大学生的实际出发制定,各项指标都可以进行实际观察、测定或测评,便于高校操作实行,给出符合评价对象实际情况的评价、指标分值;另一方面是指测评指标体系的创建要与社会用人机制和社会需求接轨,为社会所接受。使其既能满足大学生了解自身的思想、政治、品德素质状况,有目的地提高自身素质,适应个人未来职业设计的需要,同时也能满足社会对大学生素质的多层次、多维度的选拔需要。

三、大学生德育测评体系构建的现实意义

1.有利于大学生充分发挥自我评价和自我教育管理功能,不断提高自身德育素质。

从高校德育主体与客体、内因与外因的关系看,任何一个道德目标的达成,最终都是自我教育的结果。心理学原理说明,自我教育离不开自我评价,正确地认识自我,客观、正确地评价自我,就能量力而行,为确立合适的理想自我并实现理想自我而不懈努力。建立德育测评体系就是把德育目标、德育内容以定性和定量的形式明确规定,用制度细化大学生思想行为准则,有利于大学生比照这些标准,明确应当做什么,怎么做,随时进行自我“测”、“量”,对测评项目进行价值上的判断分析,对自己品德发展水平作出评价,进而调整自己的行为表现,自觉趋近德育目标,从而形成正确的思想与行为。总之,大学生德育测评体系的构建为大学生对照体系进行自我测评提供了可能,有利于大学生正确认识自己优点和缺点,不断提高自我评价、自我教育能力,促使大学生按照德育目标不断提高自身德育素质。

2.有助于落实德育地位,促进高校德育工作的发展。

构建大学生德育素质测评体系,是把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评估由软变硬、由虚变实的重要措施,是掌握和激励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有效制度。长期以来,高校德育首位的地位还没有落实。这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缺乏科学完整的高校德育评价体系,尤其是缺乏科学、全面的大学生德育素质的评价体系。可见,只有构建大学生德育素质测评体系并实施测评,才能够使德育看得见、摸得着,实在可行,真正实现“德育为首,诸育并举”;同时,建立测评体系对大学生德育素质进行科学评价是高校德育工作的实体内容之一,既可以为“两课”教师提供反馈信息,增强“两课”教学的针对性、实效性,从而较好地解决以往“两课”教学“虚多实少”,又可以将大学生德育管理目标细化分解,使其具体化、可操作化,把德育教育与日常管理相结合,从而增强德育实效。另外,测评体系的建立通过充分发挥大学生自我评价、自我教育和管理的作用,从而有助于学生政工干部从一些日常的德育活动中解放出来,加强研究德育的动态发展,整体把握德育过程,促使高校德育工作的科学化和系统化,实现德育的良性循环和质量的提高。

3.有利于实现对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测评,全面提高高等教育的质量。

高等教育数量扩张迫切需要通过建立健全系统的、科学的、高效的质量保障与评价机制,大力加强高等教育的全面质量管理。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从精英阶段向大众化阶段的过渡,一些不利因素影响到我国的高等教育质量。如高等学校连续几年扩大招生,使得大学生生均教育经费、生均占有图书资料的数量、教学实验(实习)的条件等硬件资源减少,以及相应师资的数量和质量等软件资源不足,另外毛入学率的提高而带来生源质量相对下降等等。而不断提高大学生的素质尤其是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品德素质质量是关系到高等教育能否培养出德才兼备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大问题,因而,构建科学、合理、全面的大学生德育素质测评体系,就为确保高等教育的质量的提高提供了明确的德育标准,有利于消除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过程中普遍存在的“一手软,一手硬”现象,也将为大学生科学文化素质测评体系的构建和完善提供重要的参考和借鉴,从而真正实现对大学生综合素质的科学测评,满足社会选拔人才的需要,确保高校全面提高高等教育的质量,为社会培养德才兼备的人才。

参考文献:

[1]邓艳葵.构建新型的大学生德育测评指标体系探析[J].广西社会科学,2002,(2).

[2]林雷.高校学生思想品德行为量化测评浅探[J].南京人口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1,(6).

[3]王健敏.学生品德测评系统的改革与探索[J].课程・教材・教法,2002,(l).

[4]张辉.大学生思想、政治、品德素质测试指标体系的研究.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3,(10).

篇(2)

思想品德课的目的是引导学生培养起健全的素质。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思想品德课应该细化为以下四个子体系:目标子体系。方法子体系,结果子体系,评价子体系。在这个体系中,目标子体系规定了思想品德课教育要达到的目标,也规定了学生在思想品德课学习中要达到的素质要求,因此,在整个体系中处于统帅地位,是整个体系的灵魂;方法子体系探讨了教师评价学生的各种方法和手段,是影响科学全面评价学生的关键,有也是目标体系见之于结果的桥梁;结果则直接体现目标体系,又直接作用于学生,是整个体系中最显性的一环,直接影响到我们的评价能否影响以及有多大影响。评价子体系是在评价结果出来后对学生的继续观察,考察评价的结果,反思评价中的各个环节,对此提出修改建议,促使整个评价体系进一步完善。

一、目标子体系

在应试教育阶段,思想品德教育的目标是让学生记住书上的内容,学会解题技巧,拿到高分,以至于思想政治课教育是围绕试卷分析和课本上的条条框框,每个题目分析都成了一份形势报告,严重脱离了学生的生活,社会生活以及历史实际,以至于思想品德课完全成了为考试而不断重复的讨厌的机器,严重影响了思想品德课的重要地位,要改变这种情况我们就必须首先在目标上把思想品德课教育切实转到素质教育的目标上来,同时对学生的评价也应该从素质教育目标上来考察,从各方面考察其在各项教育目标上的达到程度,从而引导学生在各个方面都向着目标规定的方向发展。

在学校,思想品德课是一门专业的德育课程,承担着主要的德育任务,系统地说,思想品德课教育的目标可以分为道德素质、学科业务素质和个性心理素质。

(一)思想品德素质。 思想品德素质课专门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就理所当然的成为首要任务。具体地说,我们要通过思想品德教育使学生在这方面达到以下目标:1.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形成科学的人生价值标准。2.具有爱国意识和对社会主义的热爱之情。3.具有良好的公民意识和法制观念。 4.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二)学科业务素质。中学思想品德课的思想教育性,行为导向等德育功能,与对理论常识及社会科学基础知识的认知、领悟、运用等智育功能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是密不可分的统一体。因此,我们在强调学生思想品德目标的同时,还要注意学生的学科业务素质。 学科业务素质主要指学生的认知能力,能正确理解教材中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并建构成体系;逐步提高思维能力;逐步形成辩证思维能力;初步形成运用立场、观点、方法去认识事物,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在理论知识方面,不但要求学生“学会”,更要“会学”。在能力培养方面,要具备相当的阅读能力、观察分析能力、记忆能力和表达能力。

(三)个性心理素质。结合思想品德学科的特点,我们要求培养学生以下几方面的心理素质:自知、自省、 自信、自尊、自主、自强、自律。这些目标是我们在思想品德课教学过程中的追求,也是衡量学生成绩的重要依据,它规定,思想品德科目教学评价的内容以及它的最高要求,因此。我们可以把它作为思想品德课学生评价的标准。

二、方法子体系

从上文可发现我们的目标不再是以前应试教育以考分为目标的一元化,而是多项并重的多元化,我们的评价方法也应该追求多元化,以求和目标的各项特点相适应,使之能达到引导学生向目标规定的方向发展,以及考察其现有素质的要求。

要达到这个要求,我们可以采用以下方法:测验法,交谈法,观察法和社会评价法。测验即考试,虽然在应试教育阶段它倍受攻击,但作为一种认识知识检测手段确实不失为一种好方法。在素质教育时期,我们也仍然要考试,不过,它仅仅是作为一种检测学生是掌握基本理论知识以及能否在书面中运用这些知识的工具。它的题型题量也不再是僵化不变的,而是灵活多样的,以开发学生思维,提高其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为目标。思想品德课毕竟不同于数理化之类的技术性课程,它带有十分之强的个性、过程性和模糊性,仅仅靠测验这种量化的评价方法是难以考察其意志、动机、个性心理、品德素质和行为因此,我们还得采取一些定性的、模糊的测量方法,比如交谈法,观察法.社会评价法等。

交谈法就是思想政治课教师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与学生交谈,了解其思想、动机、生活习惯以及其它一些情况,以便更全面地评价学生。

观察法就是教师在各项活动和日常生活中,观察学生的言行,在思想动机、行为表现方面了解学生。

社会评价法就是在学生评价的过程中集思广益,对学生在各个场景中的各种表现做出较综合全面的评价。以上评价方法有以下特点:一是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相结合。二是认知考核和思想行为考核相结合。

三、评价结果子体系

篇(3)

教育部制定的《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大纲》明确指出:对学生品德的评定,应根据本大纲规定的德育目标,并结合行业和用人单位对从业者的品德要求,对学生在思想政治觉悟、道德与职业道德品质、遵纪守法等方面的行为表现提出具体要求,由学校制定具体测评办法,并组织测评工作。依据此要求,我们课题组对咸宁市三所中职学校(咸宁市卫生学校、咸宁市生物机电工程学校、咸宁市艺术学校)八个专业的部分全日制在校生进行了问卷调查,了解学生德育状况,对学校德育工作进行评价,对加强和改进中职学校学生德育评价进行了初步探讨。

一、调查问卷基本情况

本次调查问卷于2012年12月进行,调查选取三所中职学校八个专业的全日制在校生,幼师专业40人、数模专业40人、音乐专业20人、美术专业20人、畜牧兽医专业20人、计算机专业20人、电子专业20人、护理专业30人,共发放问卷210份,回收有效问卷200份,有效回收率为95.23%。调查问卷分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为学生“个人信息”,共有6个方面内容;第二部分为“学生德育现状”,共有33个问题,均为单项选择;第三个部分为“学校德育工作状况”,涉及6个子项共18个问题,有单项选择也有多项选择。

二、调查问卷统计数据分析

参加本次问卷男生占47.4%,女生占52.6%;独生子女占13.2%,非独生子女占86.8%;一年级占72.9%,二年级占27.1%;农村学生占78%,县城占22%。总体来看,中职生思想道德状况主流积极向上,对学校德育工作持基本肯定态度,具体分析如下:

(一)学生个体德育状况

1、学生学习目的明确,重视德育课,具备最基本的道德认同和道德责任意识。70%的学生认为自己的学习是有针对性的,52%的学生不需要老师督促,自觉学习,83%的学生在条件允许时也不会逃课,这表明大部分中职学生愿意学习,态度也较端正。我们认为这与学生的德育有直接关联,“欲做事,先做人”就道出了“德”的决定性作用,调查发现,46%的学生认为德育课比专业课更重要,49%的学生对今后所从事行业的道德规范很了解,71%的学生认同“人无德不立,国无德不兴”的观点,75%的学生认同“遵守社会规范是一个人不可推卸的责任和义务”的观点,这些说明学生比较注重道德素养和道德习惯的养成。

2、学生关心集体、乐于助人、尊重他人。69%的学生喜欢自己的班级,愿意为它付出,只有4%的学生不喜欢,不愿付出,这表明多数学生能顾全大局,关心班集体;肯定选择“当同学有困难的时候,我愿意尽我所能帮助他”的占78%,71%的学生认同“我愿意从我做起,关心他人、关心社会”,可见大部分学生具有助人为乐的可贵品质;在尊重他人方面,二年级中有高达84%的学生表示“我尊重每一位老师和同学”,只有2%的学生选择“完全不符合”,表明绝大多数学生懂得自尊和相互尊重。因此,中职学生这三个方面的道德品质是值得肯定的。

3、学生具备一定的法律意识和纪律观念,但还需进一步强化。72%的学生对“为了得到对我有用的东西,有时我宁愿触犯法律”的观点持反对意见;72%的学生对“打架是解决问题的好办法”的观点持反对意见;70%的学生对“我觉得破坏公共财产并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的观点表示反对,这表明学生具备一定的法律观念,但从法律意识看,有19%的学生对“为了得到对我有用的东西,有时我宁愿触犯法律”的观点选择了“完全符合”和“比较符合”,这意味着部分学生怀有“为达目的不择手段甚至不惜以身试法”的心态和行为倾向。在纪律观念上,认可“打架是解决问题的好办法”的,一年级占25%,二年级占15%;认可“我觉得破坏公共财产并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的,一年级占22%,二年级占6%;还有10%的学生不知道学校有关违纪处分规定的大概内容,19%的学生不确定知道。这些数据说明中职生的法律意识和纪律观念都需进一步强化。

4、大多数学生的择业观和就业观比较端正和务实。少数学生择业取向偏重经济利益,对就业竞争的严峻形势估计不足。主要表现在有62%的学生明确表示“我会根据社会的需要选择将来的职业”,表明多数人能够把“服务和服从社会的需要”放在选择职业时优先考虑的位置;在“我未来的工作一定要高薪、轻松、稳定”选项上,有61%的学生不认同,31%的学生认同,表明部分学生不能准确定位自己的职业取向和价值取向;53%的学生愿意到条件艰苦的地方工作,36%的学生不愿意去,表明部分学生缺乏吃苦精神,对中职学生就业竞争的严峻形势不明确。

5、学生诚实守信和社会公德意识还有待加强。调查发现,48%的学生选择有时利用说谎来逃避惩罚,几乎达到一半;30%的学生认为破坏公共财产并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只有47%的学生表示从不随地吐痰,这表明中职学生社会公德意识较薄弱,行为习惯有待改善。

6、学生需要加强心理素质,提高人际交往能力。调查显示,仅有47%的学生认为“环境中的各种诱惑不会动摇我实现目标的决心”,只有53%的人表示“对自己的未来发展很有信心”,51%的人表示“遇到困难时,我总能坚持到最后胜利”,19%的人选择退缩。心理素质好坏是一个人事业获得成功与否的先决条件,我们学校要通过德育教育,大力加强学生的心理素质教育。在人际交往方面,中职学生对老师和家人缺乏必要的信任,朋友是他们倾诉的主要对象。中职学生因顽皮、好玩、学习成绩不好,而得不到家长和老师的关爱,因此对他们产生不信任的心理。49%的学生认为老师不能真正地理解学生,8%的学生选择“我不尊敬老师”,53%的学生表示“我有一些很谈得来的朋友”,10%的学生很孤独,没有朋友,12%以上的学生与父母沟通不好,关系不融洽,31%的学生“不会主动与父母交流自己的学习和生活情况”,这表明学校与家庭需要正确引导学生,加强情感沟通和交流。

(二)学校德育工作评析

学校德育工作取得一定实效,但在管理、评价、方法和途径等方面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取得成效主要表现在71%的学生认同“目前学校最重视的教育是道德教育”,体现了“育人为本、立德为先”的职教 理念;80%以上学生认为学校德育工作对自己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67%的学生从班级教育活动中,“感受到同学们真正成了学校的主体,老师们尊重学生,一切为了学生”;70%的学生认为通过德育活动,自己的思想道德素质得到了提高。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德育评价内容缺乏针对性、适用性,班主任对评价实行一票否决制;德育评价模式偏离德育内容,以学习成绩好坏决定思想品德优劣;德育方法和途径方面,120人选择观看影视资料,180人认为该参与社会实践,136人认为教育方式方法单一;德育管理上,学生最不满意的是管理机制(54)、教学方法(38)和团队工作(30)。

三、思考与对策

1、加强和改进中职德育工作,要强化和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实践育人观、和谐法治观,用思想的大解放和观念的大更新带动中职德育工作的大发展、大跨越。影响中职教育科学发展的一个关键因素是对中职生的不公正、不客观,甚至是错误的评价。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树立包括多元化人才观、差异性评价观、发展性教育观、人性化服务观等在内的正确中职学生观。教育工作者充分考虑并围绕学生的特点去开展工作,通过丰富多彩的思想道德和文化体育活动去教育和引导学生提高思想道德等综合素质。教育工作者要充分考虑中职生的心理特征、思想特点和行为习惯,加强生命教育、感恩教育、和谐教育等,给予学生以人文关怀。

2、课程评价是教育教学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检验教学效果的一个重要手段。中职学校德育课的学习评价,既要考查学习结果,也要考查学习过程;既要考查知识和能力,也要考查学习态度和行为情感。德育课同其他文化基础课和专业课不尽相同,德育课的学习效果不仅仅表现在知识的掌握上,更重要的是表现在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水平和行动上。德育课考核评价目标的科学性要求我们必须要改变传统德育课考核评价中教师为考而教,学生为考而学的的功利性目标。

3、改革和完善学生评价体系,打破单一学分评价,实施多元综合评价。德育评价是对德育效果的最终判断,每个学生都希望通过德育评价来认识自己。职业教育的特点和理念,就是“人人皆可成才,人人皆能成才”,这就要求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应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因材施教”原则,面向全体学生,关注学生全面和谐和可持续发展。(1)在评价体系上,一是要具备正确的导向功能。引导教师以考核评价促教学,学生以考核评价促发展;在教育活动过程中进行学生德育考核是为了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促使学生的品德养成和发展。(2)在评价方法上,打破试卷测评的单一方式,做到卷面考评与师生平时观察相结合,包括学生行为观察记录、课堂参与度评价、问卷调查、访谈、社会实践调查情况评价、自我报告等等。(3)在评价内容上,主要包括学生在校的德育评价和在实习企业的德育表现,从遵守学校规章制度、为人处事、自身的精神风貌性格特征、学习的态度及成绩、职业道德、心理健康六个方面来考查,不仅要考查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掌握程度,而且要考核学生对知识的接受程度和运用分析、解决社会现实问题的能力以及思想道德素质的发展水平。(4)在评价功能上,充分发挥评价的教育导向功能、检测功能、强化功能等发展。众所周知,一个好的德育考核制度,应具有导向功能,即可指导学生的品德朝着社会所期望的方向发展;检测功能,即通过考评,可以鉴别学生的品德,为进一步教育学生提供依据;强化功能,即在考评学生品德时,通过扬善抑恶,能引起被评者强烈的情绪体验,进而增进良好的品德,抑制不良的品德,提高德育实效。(5)在评价手段上,要从传统的注重终结性评价,转移到注重诊断性评价和形成性评价,发挥这两种评价手段在养成教育中的积极作用。(6)在评价结果上,评价结果的反馈是德育评价中的重要环节,德育评价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习惯,具备良好的品德。评价结果由班主任反馈给学生,指出存在的不足,通过谈话、教育等方式,帮助学生改进、提高,以达到评价的目的。(作者单位:咸宁职业教育(集团)学校)

基金项目:湖北省职业技术研究中心2012—2013年职业教育科研课题“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工作考核评价标准研究”。

参考文献:

[1]李祖松:《中职生“选择—发展”德育评价模式的实践探讨》,《职业教育研究》,2007年第3期。

篇(4)

大学生综合素质应该是一个包含多个方面的综合体,笔者以自己多年的学生工作经验,以及开展的调查为基础,总结出大学生综合素质应包含的主要方面。

政治素质:大学生应该具有坚定的政治立场,这样才能保证其在工作、生活的过程中方向明确。我国作为社会主义国家,培养具有坚定政治立场的大学生,提高他们的政治素质尤为重要。

道德品质:中国自古崇尚道德,大学生应是一个德能兼具的个体,其中品德为首。今天,走向社会的大学生在任何工作岗位中,品德都被作为首要的标准受到重视。大学素质教育,应该更加注重品德教育,立身先立德应该是大学生树立的观念。

人际关系:大学生走向社会,面临的最大困惑是人际关系的危机。走出校园意味着大学生从此要真正的一个人体验社会生活,与人合作、交流都要求大学生具有一定的人际关系处理能力。因此,在大学的素质教育中,培养学生正确处理人际关系应该是其重要的一环。

身体素质:

“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大学生的身体素质决定了其职业生涯的发展方向。不论从事何种行业的工作,在当今快节奏的社会生活压力下,没有一个良好的身体素质,无法取得事业的更大发展。基于此,大学素质教育中关注学生身体素质的发展同样不可缺少。

文化知识:文化知识水平是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集中体现,缺少专业知识素养与丰富的知识背景,大学生很难在其职业生涯中取得长足的发展,因此,在大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中,文化知识要占据最重要的地位。

二、大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

大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逐渐从以往的成绩本位转变为涉及政治思想、道德品质、文化知识等多维指标相综合的评价体系。但是,综合素质评价体系的存在依然存在一些问题。

1 综合素质评价体系与当今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存在断层

大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的存在,在一定程度上对发展学生的综合素质具有积极的导向性作用,但是这种评价体系,与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还是存在一定程度上的断层。“北京市教委对用人单位选拔人才标准的一项调查显示,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已经提升为社会选人、用人的首要标准。联想集团的要求第一是做人正直,第二是胸怀大志,第三是善于学习;IBM的要求是自豪感、灵活性、必胜的信心,又快又好的执行能力和团队精神;柯达看重应聘者的工作方法、团队合作能力、沟通能力、管理能力和领导才能;NEC希望员工为人正直高尚、业务精益求精;微软青睐有激情的人、聪明的人和努力工作的人;三井注重稳重、自信等内在品质。”从社会对人才标准的反馈情况来看,他们更注重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与良好的心理品质,而这些,在我们现存的综合素质评价体系中还不能很好的体现。现存的综合素质评价体系与社会的需求之间存在着理论与实际的断层,使得我们的人才培养也存在着极大的问题。

2 综合素质评级体系的考量存在着一定的问题

大学生综合素质的考量存在的问题有很多,其中最主要的是考量标准不够科学、权重分配有待改进、将学生的综合素质用分数来表示有失妥帖等。

考量标准不够科学,综合素质评价指标的设定不能完全体现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学校各种指标的设定体现的是学校的思维,这和学生们的想法以及社会的需求必然存在不相适应的部分。比如,有的学校可能将综合素质的评价体系简单的罗列为学习成绩加社会活动,这样的评价标准显然是和学生本身的愿望相冲突的,当今的教育强调个体的个性化发展,将评价指标设定的过粗过宽使得同学们无法自由的发展自我。

权重分配的问题也是综合素质考量中的主要问题。学校可以通过权重的分配,更加灵活的选择培养学生的重点。比如,通过增加学习成绩的权重分配,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通过增加实践能力的权重可以引导学生参加更多的实践。基于此,综合素质评价中的各项评价指标的权重分配不应该是固定不变的,而是应该具有调整的灵活性。但是现在存在的问题是,一旦素质测评的各项权重固定下来之后,学校就失去了变动的动力,这样的结果,就是学校失去了权重分配作为调节器的作用。

在学生综合素质考量中存在的另一个问题是将学生素质仅仅用分数来考量。用分数考量有其优点,一方面在评价的过程中各项指标的量化有助于考量工作的简单化;另一方面用分数考量的结果便于学生之间的比较。但是,简单的分数考量还是存在缺陷。首先,并不是所有的评价指标都可以用分数来考量,比如道德品质,合作精神等。不可否认,通过学生的一些表现可以对学生有一个评价,但是道德品质这种指标如果依然采用分数考量就有失稳妥,而且还会造成一些同学只做道德品质指标里面加分项的活动,最终将学生的发展引向歧途。其次,将一些评价指标分数化也会造成学生的反感,让他们有一种自己的道德、精神等被功利化的感觉,这样也不利于学生的健康发展。

三、完善大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的探索

大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需要不断的改进与完善,笔者通过多年的学生工作以及对中央财经大学学生综合测评评价体系的研究,提出了如下的观点。

1 综合素质评价体系与社会的需要接轨

学校的综合素质评价体系的制定与修改,应该首先征求学生的意见,其次要深入了解社会对人才的素质要求。学生的综合素质测评和学生的奖学金、各种荣誉称号的评选甚至未来的就业都有直接的联系,所以,对于综合素质评价体系的制定与修改都要在准备充足,征求各方建议之下谨慎的进行。在综合素质评价体系中,要更多的体现社会对人才素质的要求、学生对自身发展的渴望以及中国教育的发展方向的要求,使得综合素质测评体系更好的成为学校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的指导性文件。

2 完善综合素质评价体系的考量工作

完善考量工作,要在本着公正透明的前提下,努力改善考量过程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

篇(5)

新课程改革以来,提出了“多元评价”理念,拓宽了评价的视野,丰富了评价的内容,改革了评价的方法。但由于有些业内人士,在解读新的评价理念时,说了许多过头的话,提出了一些似是而非的说法,使新课程评价改革走了不少弯路。特别是改革初期出现的较多不和谐的声音,部分“专家”在开设培训讲座或撰写的文章中对体育新课标解读上的偏差,误导了一线中小学体育教师,导致中小学生体育学习评价从原先的过分强调“一刀切”评价走向“教师随意打分”的另一极端,使一线体育教师无所适从,对体育教学改革也会带来了不小的危害,中小学生的体育运动能力、身体素质水平继续下降。因此,作为学校体育教学重要环节的学生体育学习评价,如何顺应素质教育和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全面推进,构建“以健康为第一要素”的体育学习评价方法,是新课标理念下亟待解决的课题。

二、 新课标理念下学生体育学习多元化评价方法的构建

依据体育课程性质、特点,以“多元评价”理论,充分凸现“健康第一”和“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新课标教学理念,从面向全体学生、全面反映学生体育学习情况和身心发展出发,在原有的结构考核、综合评价的基础上,对各结构考核的内容和分值进行合理调整,并把学生的兴趣特长和体育卫生习惯以及学习过程中的进步度、参与度、交往合作能力和情意品质等纳入体育与健康课成绩考核范围。

1.运动能力和身体素质、运动技能等生理指标的考核,参照《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 以原省编《课本》本年级的标准执行,但其分值从原来的70%调整为40~50%。并实行单项成绩不封顶,允许学生多次补考的动态做法,促进学生养成经常锻炼的习惯和意识。

2.把原结构考核中的出勤和课堂表现等评价拓展为对整个体育学习过程的综合评价。将努力程度和进步幅度、参与态度、合作、心理健康、卫生习惯、运动安全等作为考评内容。分值从10%提升到20%。实施学生自评与互评、组评和师评、学生家长等多元评价方法,并随着学生年级的增高逐步提高学生评价的比值。

3.体育与健康基础知识的教学和考查,改变过去单一的讲授式教学和笔试方式,而采用讲授与自主探究相结合的方法,通过教师讲授、学生自主探究学习、分组讨论、小组交流等多种形式开展教学和考核,并结合学生平时运动和生活中的体育与健康知识、运动安全知识等的实际应用情况进行评定。分值为20%。

4.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体育兴趣和终身体育意识出发,把学生的兴趣特长纳入考评范围,内容可以是教师推荐的,也可以是学生自选的,包括一些民间传统游戏,只要具有一定的锻炼价值,符合健康要求均可。每学期可自选1~2项,分值为10~20%。

5.建立学生成长健康档案,记录学生在初中学习阶段的身体形态、机能水平、健康状况及体育学习、参加体育比赛经历。把参加校运动队作为加分的条件之一,凡参加校运动队的学生视情况给予5~10分的加分。

6.对平时上课认真、积极参与体育锻炼,但由于先天条件的限制而未能达到理想成绩的学生,可通过学生自己提出申请、师生评议采用“借分”的方式提高一个等级。

7.评价采用等级加评语的方式。等级以“优”、“良”、及格和“不及格”四级为宜。并在期末对每位学生作出简短评语交班主任老师,一并写进该学生的“评语”中。

三、 科学合理的多元化评价对学生体育学习起着积极的“导航”作用

1.众所周知,体育是一项参与性活动,只要认真参与并掌握一定的科学锻炼内容、方法和手段,体质就会得到增强,健康就有保障。科学的评价方法,应该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最切合实际的、最公正的评价,让每个学生都能从评价中得到积极的、奋发向上的影响,从而调动全体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积极性、自觉性和主动性。既有统一标准和要求、又有相对评价、过程评价等多元评价方法,使学生真正成为体育课的主体,产生良好的学习动力。

2.人体生理机能发展存在非同步性,同一年龄段学生的运动能力、身体素质具有明显的个体差异性。合理调整结构考核中某部分的内容和百分比,适当降低运动能力和身体素质等生理指标的统一标准评价的分值,有利于减少因生理发育不同步和身体素质差异而带来的负面影响,从而调动全体学生、特别是学习困难生的学习积极性、自觉性。

3.过程评价使素质差的学生看到成功的希望,使素质好的学生受到鼓舞、激励。同时也是对个别自侍身体素质好,不认真练习学生的约束、鞭策,使他们明白不认真学习、先天条件再好,也是得不到优秀的。同时,单项考核不封顶的做法,能使每位学生掌握1~2项适合自己长期练习的运动项目,形成特长,提高运动技术水平,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和终身体育服务。

4.课内、外结合评价,把考核延伸到课外、校外。只要学生认为考核成绩不满意均可“N次”补考,通过随时的多次评价,并将平时参加青少年阳光体育活动以及社区体育活动作为学生的评价内容,有利于养成学生经常锻炼身体的习惯和终身体育意识。

5.每个学生都有追求成功、避免失败的心理倾向。学生根据自身爱好特长,选择适合自己的健身项目进行特长考核,有利于学生掌握1~2项有健身价值的、感兴趣的运动项目,满足渴望成功,实现自身价值,从而养成自觉锻炼身体的习惯,强化终身体育意识,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保证。我们在教学实践中,根据初中生生长发育的特点进行必要了的分层,对不同层次的学习提出不同要求,采取“因材施教、分层指导、异步达标”的教学策略。并将课的后半部分时间和空间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主动参与选择项目练习,通过“一主多选”课堂教学模式的实施,进一步激发学生在努力完成《课本》内容,达到《课标》要求,满足社会需求的同时,满足个性发展的需要,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和谐发展。

6.变原先单一的填鸭式体育健康知识教学形式为讲授法、自主探究、分组讨论、交流等多种形式,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能力。同时改变过去那种“教师出复习题,学生背复习题,考试考复习题”,学生考完即丢,起不到任何指导价值的陈旧的理论考查模式。相对应的采用自主探究、分组专题讨论、交流的形式,解决体育运动中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交往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如我们结合08’奥运会,开展了以奥运为主题的有关专题讨论,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7.把体育卫生、运动安全、良好的人际交往(如练习中的合作配合、保护与帮助)等作为体育学习评价指标之一。诱导学生养成良好的体育卫生习惯、增强运动中的安全意识,增进学生间的合作与友谊,进一步促进身心健康发展。

篇(6)

(一)体育与健康课程学生学习评价内容

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水平五或水平六)改变了过去按运动项目划分课程内容和教学实数的框架。新课程标准十分重视对学生体育学习情况的综合评价,强调在评价学生的体能和运动技能的同时,要重视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情意表现与合作精神、健康行为等方面的发展,以真正体现“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理念,真正体现评价的公平性和教育功能。具体评价内容如下:

1.体能的评价。体能主要包括与运动技能有关的体能和健康有关的体能,《课程标准》更强调对与健康有关的体能进行评价,可以从学习目标中选择几项体能进行评定。在对学生的体能成绩进行评定时,可参照中国《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试行方案)》,结合学生的个体基础与进步幅度进行体能成绩评定。另外允许学生自主选择考核项目。

2.知识与技能的评价。高中体育教学评价强调学生对体育与健康的认识,体育与健康知识和方法的掌握与运用,以及专项运动技能的掌握与运用情况。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实行的选项教学,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条件和运动爱好在学校确定的范围内选择运动项目作为学习的内容。

3.学习态度的评价。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的重要目标就是要树立学生有终身体育的意识,把这种学习的态度作为体育与健康课程学习成绩评定的重要内容。那么学生学习态度的评价主要包括学生在体育与健康课上的出勤与表现、学生在课外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参与体育活动和健康教育活动的行为表现等。可从能否主动地参与体育活动、能否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参与体育活动、能否积极投入健康教育活动、等几方面进行学习态度的评价。

4.情意表现与合作精神的评价。体育与健康课中,学生的情意表现主要为:能否战胜胆怯、自卑,充满自信地进行体育与健康活动;能否敢于和善于克服各种主、客观困难与障碍,挑战自我、战胜自我,坚持不懈地进行体育与健康活动;能否善于运用体育活动等手段较好地调控自己的情趣等。学生的合作精神则主要表现为:能否理解和尊重他人;能否遵守规则、尊重裁判;能否在学校和社会的体育与健康活动中履行自己的权利和义务,表现出负责任的社会行为等。

5.健康行为的评价。新课程标准把学生的健康行为也作为体育与健康课程学习评价的内容之一。学生的健康行为评价内容主要有:是否有不良生活习惯,是否学会制订并遵守合理的作息制度,是否注意个人的卫生,是否为维护公共卫生而努力等。

(二)怎样进行体育与健康课程学生学习的评价

1.评价时运用好两个标准。

(1)由单一评价标准向多元评价标准转变。依据《课程标准》评定学生学习成绩的内容,可以将学习成绩评定标准分为绝对性标准、相对性标准、个体差异标准。这三种评价标准各自都存在着优点和缺点,如果单一地使用任何一种评价标准,都难以科学、合理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要使体育与健康课程学习评价真正起到促进学生健康发展的效果,应将多种评价标准结合起来使用,即评价标准多元化。

(2)允许体育教师根据教学实际制订相应的评价标准。《课程标准》把制订学生体育与健康课程学习评价标准的权利下放给体育教师,由体育教师根据体育教学的实际情况针对各评价指标制订相应的评价标准。这不仅有利于体育教师更客观、更全面、更准确地评价学生,提高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教学质量,同时还有利于发挥体育教师的主人翁精神,激发其参与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以推进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改革与发展。

2.评价时选择好几种方法。

(1)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教学实践中,定量的评价方法比较适合于对学生的体能和运动技能做出评价,但很难评价学生的体育学习态度、锻炼习惯、意志品质、健康行为等。这样就要求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结合起来:一是在对某些可量化的因素进行定量评价以后再对那些不能量化的因素进行定性评价,二是对某些因素进行量化后得到的结果进行定性分析,这样就使定量评价和定性评价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2)终结性评价与过程性评价相结合。体育与健康课的教学实践中,学习目标主要是在“过程”中完成的,其中许多目标如果不在“过程”中进行评价,放到学期末再终结性评价是毫无意义的。因此,体育与健康课程学习评价的方法必须多元化,集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三位于一体。这样既保证评价结果的信度和效度,又调动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的积极性。

(三)学生学习评价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强调评价内容的全面性和可选择性。《课程标准》提出,在确定体育学习评价内容时,除了要注意其评价内容

的全面性以外,还应给予学生一定的选择权,让学生选择自己所擅长的项目参与评价,既体验成功又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2.在评价方法的选择上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体育教学过程中,有的学生可能因有运动天赋而体育学习成绩好,在体育学习中的优点就多些,有的学生则恰恰相反,这是个体差异的反映,老师在对学生进行评价时,应正确对待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3.实现评价主体的多元性。随着体育的发展,学生可通过不同渠道和不同层面获得体育的知识与体育技能。如果单单以体育教师的评价来对待学生,是很片面的,是不合理的。因此既要强调教师对学生的外部评价,也要强调学生对自己学习情况的评价,学生互相之间的评价,还可让家长参与评价。

4.学生的进步与发展。学习评价过程中,体育教师绝不能以一次成败论英雄,而是要从优化学生的学习心理出发,采取激励的手段和方法,促进其主动全面地发展。

综上所述,《课程标准》指导下的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学习评价与传统的体育学习评价相比,更为强调评价体系的多元化,教师应突出评价的反馈与激励作用,关注学生发展的过程,为每个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学习创造机会和条件。

篇(7)

近年来,随着《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文件精神在全国贯彻落实,各地都在大力发展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加快培养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然而通过对毕业生和企业的调研,发现企业不仅重视毕业生的职业技能,更重视学生综合素质和持续发展能力,这对中职学校培养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提高学生竞争力,鹰潭应用工程学校在示范校建设过程中,通过校企合作,在人才培养模式、教学模式、课程设置、评价模式、教学实践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在学生学习评价方面做了很多的探索,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本文以计算机应用专业为例,探讨中职生学习评价体系。

1 中职生学习评价现状

中等职业教育作为一种职业教育,需要培养的是面向生产、建设、服务等一线的技能型人才,具有很明确的职业性,然而,长期以来职业教育沿袭的是传统的学习评价体系,评价方式、评价内容、评价主体单一,缺乏对学生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的考核,难以真实、全面的反映学生的发展水平。目前,计算机应用专业针对中职学生学习基础较差、学习力较弱,但动手操作能力强、奇思妙想多等特点,在学习评价方面做了一些尝试和改革,加大了实践教学的考核,但是其评价结果往往还是不被企业所接受,造成在校学习的技能与企业实践内容脱节,学生就业质量不理想。怎样能够让学生满足企业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呢?

2 中职生学习评价体系的构建与实践

通过校企合作,构建一套由学校、企业、学生三方共同参与的学习评价体系,实现校企人才的无缝对接,确保学校人才的培养效果和学生的就业竞争力。鹰潭应用工程学校计算机应用专业与企业进行深度合作,校企双方共同制定教学大纲,设置课程内容,确立评价体系,针对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学生学习评价体系包括知识技能、职业技能和职业素质三部分组成。

2.1 知识技能主要包括基础理论课程、专业基础课程及专业课程的培养。知识技能是学生必备的文化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是为后继学习提供知识储备和能力培养的重要保证,是进一步学习与提高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因此,知识技能评价体系首先要考察学生文化基础知识和专业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同时也考察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运用多元评价方式,如开闭卷考试、实践测评、上机操作测试等方式,过程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相结合,过程性评价占70%,总结性评价占30%。知识技能评价体系更注重过程性评价,过程性评价包括出勤情况、学习表现、任务完成情况等,能够更好的体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成长和进步;总结性评价包括知识考核和综合考核等,主要体现学生单个项目掌握情况和综合知识运用能力。其次要考察学生的专业知识。根据课程教学目标要求学生应知部分,以笔试形式对各个项目的核心知识点进行考核;应会部分,以项目成果形式对各个项目的核心技能进行考核;学习表现,对各个项目在完成过程中学生的自主性、合作性、积极性、学习能力和学习态度进行考核;具体实施方案如图1。

图1

2.2 职业技能主要包括专业拓展课程、职业技能操作、创新能力培养。职业技能是进入企业履行岗位职责直接需要的技能,与企业合作,共同设置课程内容,按照教学计划学生分阶段进入企业实践,根据岗位性质制定不同的考核标准,由企业、学校和学生三方共同参与评价,注重过程评价。专业拓展课程主要引用职业技能鉴定中成熟工种如计算机操作员、网络工程师、网管员、计算机维修工、计算机录入员等工种的考试大纲、教材来制定教学计划并组织教学,参考职业技能鉴定的标准制定课程考核标准,同时获得职业资格证书,实现课程考核与职业资格鉴定接轨。创新能力主要是学生参与企业实践,设计出具有实用价值和经济效益的作品的能力。

2.3 职业素质包括职业道德素质和岗位素质。职业道德素质是指自觉遵守行业行为准则,遵守与工作岗位相关的法律法规规章制度,具有爱岗敬业和诚实守信的精神。岗位素质是指能够了解本行业发展的新趋势,并具有较好的岗位操作能力。职业素质考核主要将学生的日常表现、社会实践情况等纳入评价范围,可以用档案袋法,在学生进入学校开始,为每一位学生建立职业素质档案袋,将学生的日常情况包括基本信息、参与的活动、学习情况、平时的表现、诚信度及参与社会实践情况包括实习情况、适应力、遵守规章制度情况、创新能力等进行记录及评价。

3 结论

计算机应用专业学生学习评价体系经过两年的探索和实践,培养了勤奋踏实的学习和工作作风,受到了学生的普遍认可和欢迎,教学效果良好,培养的人才受到企业的认同。当然该体系还需不断实践和完善,只有不断的探索才能找到适合中职生的学习评价体系。

参考文献:

篇(8)

Evaluation Strategy of Students' Learning Behavior in Middle School PE Classes

SHEN Yuxian

(Shengyudu Primary School, Changzhou, Jiangsu 213002)

AbstractThe appraisal is key link of curriculum reform, it has important theory significance and practical significance in deepening the curriculum reform. This article carries on the resonsideration and research to the appraisal of students' classroom study behavior's, consult pertinent data, makes every effort to construct evaluation strategy of students' learning behavior in primary school PE classes adapt to new curriculum.Let the student participate in the appraisal process, manifest the main body status which the student studies, enhance student's study interest and serve for students' development.

Key wordsclass; appraisal; study

1 改变评价功能

传统的体育教学教师在课堂中对学生学习行为的评价往往关注学生学会了什么。通过提问 、练习、展示等手段了解学生对知识运动技能的掌握程度,并以此来鉴别学生的好坏。而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行为的评价从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积极动脑、主动参与等方面入手,而不是单纯的用“对”或“错”来评价学生的课堂学习行为。只要学生能做出合理的解释,不同的答案都是可以的。评价不是检验产品的试验纸,而是为了使学生更好地发展的重要手段。

2 充实评价内容

传统课堂关注的是学生的体育知识、运动技能的掌握情况。一切教育教学手段的运用也是为了体育知识、运动技能更大程度的掌握而精心设计的。从“精讲多练”到“精讲精练”,无一不体现了教师讲的作用和学生练的作用,而很少顾及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个性特点、情意态度、学习方式等,而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中学生学习行为评价,应关注更多的内容。

(1)观察学生是否有良好的学习习惯。新课程强调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学生在课堂上更加自由,很多时候自己都可以拿主意。但这只是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兴趣爱好、思维方式、理解思路等一些内在品质,可因人而异,自主选择。而对课堂上所表现出来的一些外在的行为,如课前准备、听课表现、参与的方式,练习的情况等一些学习行为习惯的养成是学好体育的保证。

(2)观察学生是否具有积极参与意识。学校体育是终身体育的基础,运动兴趣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和终身坚持锻炼的前提,只有学生对学习体育感兴趣,学生才会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才会真正有所收获。如发现课堂上有的同学表情淡漠,目光呆滞,就必须及时进行沟通,弄清原因,帮助纠正。当然“亲其师,信其道”;如何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这对体育教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只有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才能使学生自觉、积极的参与体育锻炼。因此,在课堂教学中,重视积极参与意识的评价是实现体育教学目标有价值的有效保证。

(3)观察学生的合作行为。新课程倡导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通过小组合作、交流、共同探究、学习来获取新知。学会合作,也是未来社会发展对人才需求的一个重要方面。

(4)观察学生对立思考、大胆创新的能力。现在的课堂是民主的、平等的,教师应提倡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见解,提出于众不同的观点。只有这样,我们的学生才会有创新的意识和能力。

(5)关注学生的评价能力。一个人只有在了解自己,观察同伴练习。聆听同伴发言的基础上才能进行评价,使自己在评价同伴的同时分清是非,理清思路。因此,学生的评价能力,能反映出学生的许多内在品质,是教师了解学生的一个很好的方式。

(6)关注学生的自信心。人最大的成功莫过于自信。一个不自信的人是不可能取得于众不同的见解和观点的,创新更无从说起。对学生自信心的培养应贯穿课的始终。

(7)关注学生的意志品质。只有锲而不舍的人才能在某个领域作出贡献,才能有所收获。学生在体育活动过程中遇到困难所表现出来的恒心、毅力直接影响他能否获得成功。

总之,课堂教学学生学习行为的评价内容,应立足与一切为了孩子的发展,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下转第233页)(上接第229页)应在课堂教学实践中不断完善和改进。

3 改进评价的方式

以前对学生行为的评价,大多指教师对学生进行的评价,对于学生回答问题的正确与否、运动技能的掌握程度,都有老师进行裁定。教师是权威、是课堂上的裁判。对于教师的裁定不管是否正确,学生都必须无条件地接受。而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中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伙伴,是平等的一员。在评价中强调师生间的沟通和协商,关注评价结果的认同,是被评价者可以进行辨析、解释、反思,同时引导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情况进行自我评价。教师也可以组织同学之间互评。对于同学的评价有可能比老师的评价更旁观、更科学、更有效。

4 把握评价的时机

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评价是与教学过程并行的同等重要的过程。对学生课堂学习行为的评价不是完成某种任务,而是一种持续的过程,评价用来辅助教学活动。它是教与学的一个组成部分,贯穿于教学活动的每一个环节。教师的一个眼神,一个动作都可以完成对学生的评价。因此,在课堂上对于学生的一些行为习惯,有时并不需要做出过多的评价。

篇(9)

一、当前高校体育教学评价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高校对学生体育成绩的评价没有科学完善的评价方法,大多仍以运动技能作为主要的考核内容,其考核的目的:一是检查教师的教学质量,改进教学;二是了解学生学习状况、学习目标达成程度以及需要改进的地方。这势必造成在实际的体育教学工作中,体育大纲考什么,体育课就教什么,如此一来就无法体现当前体育改革中“健康第一”的理念,更无法全面反映学生体育与健康状况,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二、自我评价体系构建

(一)学生自我评价体系模型

1.体育知识。(1)对健康的理解;(2)保健知识的获得;(3)体育意识和习惯的理解。

2.技能技巧的获得。(1)运动技术的掌握程度;(2)对技术熟练运用的程度。

3.体育课情感体验。(1)对体育课的兴趣;(2)练习中的意志体现。

(二)指标标准的确定

从学生进行自我评价的简单适用性来看,采用三级评价标准:较差、一般、较好。以方便学生更好更快地进行评价。

三、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对西安工业大学在校大学生150人进行课堂随机问卷调查,获得一手资料并进行统计分析。

(二)研究方法

(1)问卷调查法;(2)文献资料法;(3)统计法。

四、结果与分析

通过调查显示,学生在体育知识的获得方面,“较差”占11.6%,“一般”占37.3%,“较好”占48.7%,说明在体育教学中,学生对体育知识的获取仍相对缺乏,在知识不断更新和扩充的年代,只有更及时更准确地给于学生最新的综合知识,才是当前体育教学的必要之路,在本文学生自我评价结果中,学生对自身体育知识获得方面的评价较好只有48.7%。在技能技巧的获得方面,由于体育课大多时间仍旧以技能技巧为主所以其中“较差”占10.3%,“一般”占36.7%,“较好”占53%。这说明学生对体育课上对技能技巧的获得并未出现非常积极主动的情况,这也应证了当前体育教学急需进行不断改革的需要,技能技巧的获得不能仅仅作为体育课授课的主要内容,更应当有丰富多彩,新颖趣味的拓展项目

在体育课情感体验方面,“较差“占”7%,“一般”占17%,“较好”占76%,这说明学生对体育课的兴趣较高,学生不仅希望在体育课中获得体育知识,获得技能,更有心理过程的作用,情绪的释放以及娱乐等,这使得体育课的多元化功能仍不断凸现出来。

在体育课最后总成绩的评定结果中,学生进行自我评价“较差”比例占9.63%,“一般”为30.3%,“较好”为59.2%,其中及格比例占90%以上,这与高校当前体育教学以技能为主的评定成绩比例大致相同,这说明学生自我评价较为客观和真实,能够如实反映自身体育课学习的情况。学生自我评价系统的构建,正是从学生角度对学生体育知识、技能技巧的获得、体育情感体验等方面进行较为自我反馈式的客观评价,并对最终的体育成绩评价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在实际的教学,可为学期体育课终结性的评价做一个补充。

五、结论与建议

1.学生自我评价系统主要从学生角度对学生在体育知识的掌握、技能技巧的获得、体育课情感体验方面进行评价,避免了传统教学中仅仅以运动技能作为考核的单一方式。

2.学生自我评价的总成绩其不同等级的比例分配上符合当前体育教学考核的要求,说明可以作为考核的一个借鉴和补充。

篇(10)

作者简介:武清宇(1965-),女,山东肥城人,泰山医学院外国语学院,教授。(山东 泰安 271016)

基金项目:本文系山东省社会规划课题项目“大学英语课堂教学评估体系的实证研究”(项目编号:11CWZJ52)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16-0220-02

一、研究背景及问题的提出

普通高校本科学生评价教师课堂教学质量是指普通高校组织本校学生对教师课堂教学质量在事实判断的基础上做出价值判断的活动。[1]学生通常在评价理论的指导下,运用一定的工具和方法,对任课教师在教学内容、教学安排、教学态度、教学能力及教学效果等方面做出客观评价,从而为教师的教学提供反馈信息,以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学生评教是课堂教学评估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与专家评估、同行评估和教师自评等共同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教学评估体系。

国外学生评教始于20世纪20年代的美国,20世纪70年代成为黄金时期,大量高校开始进行系统的学生评教,相关理论研究也掀起了新的浪潮。我国高校学生评教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初期,到20世纪90年代已逐渐进入正规发展阶段,大多数高校开始实施学生评教活动,并取得了一定的实效,学生评教的重要性、信度和效度得到了普遍认可。与其他主体的评价相比,学生评教是唯一一种被完整地、严格地论证过有效性的教学评价方式。[2]

但是在我国高校学生评教工作中尚存在诸多问题与不足。绝大多数高校对所有学科采用统一的评价标准,没有考虑不同学科、不同课程的特点;学生评教的形式均为评价量表,信息渠道单一;评价指标内容超越学生的理解水平,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评价时机滞后,达不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大学英语课程是高等院校的一门公共必修课,学时数多、影响面广、学科特点明显,一直受到学校和社会的高度关注,其课堂教学质量直接关系到各专业学生的培养质量。因此,探索科学、合理的大学英语课堂教学质量的评价体系成为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

二、确立学生在评教中的主体地位

1.基于建构主义理论

建构主义理论的核心是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建构主义学习观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获得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的。教育应当重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给学生以“学”的主动权,培养他们自主学习的精神;教学不是传授知识,而是创建一个良好的、有利于知识建构的学习环境,以支持和帮助学生建构知识。在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中,学生是教育教学活动的主体,学生对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是学习过程中的最终目标。

大学英语课程的教学目的不仅仅是传授给学生具体的语言知识,还要注重学生兴趣的培养和学习策略的训练,更重要的是教给学生学习语言的方法,最终提高语言运用能力,即听、说、读、写的能力。要实现这一目标就离不开语言的输入、吸收和输出。其中,语言的输入和吸收过程是学习、消化的过程,而输出过程则主要反映了学生对所学语言知识和技能的运用。由此可见,语言学习的整个过程离不开学生对知识的主动建构;语言教学必须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才能实现教学目标。

2.现代教育的要求

现代教育理念认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高等教育课堂教学应该改变过去单一的科学主义价值取向,不仅要赋予学生较强的专业技能,更应该关注学生的主体价值,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实践态度。[3]而语言教学必须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和语言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以满足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教育部(2007)颁布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指出,大学英语教学模式要体现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教学模式改革的目的之一是促进学生个性化学习方法的形成和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发展。新的大学英语教学模式应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重视学生的个性需要和个体差异,让学生主动选择适合自己需要的学习材料和方法,获得学习策略的指导,以提高其自主学习的能力。根据这一要求,大学英语课堂教学评价也应真正体现“以人为本”、“以生为本”的现代教育的基本理念,通过学生评教把教师的教学工作引导到致力于以学生的发展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上。

3.学生能力的可靠性

首先,高等院校的学生绝大多数已经成人,且具有一定的是非判断能力,在教师或教学管理人员的指导下,运用科学、合理的课堂教学评价体系完全可以客观、准确地对教师的课堂教学做出评价。其次,课堂教学评价应对课堂教学原生态进行客观评价,即对课堂中的教师行为、学生行为以及师生互动等方面进行全面、客观的评价。[4]学生自始至终参与了全部教学活动,他们是唯一贯穿整个教学过程的亲历者和观察者,也是教师教学活动的服务对象,对教师教学态度、教学方法、课堂气氛、教学效果的好坏等最有发言权。在教学评价的多种资料(教师自评、同行专家评议、学生评教等)的来源中,学生对课堂教学的评价最客观、最有价值。[5]而其他评教人员大多只是象征性地听几次课,对教师课堂教学的评价难以做到全面、真实。从这个意义上说,学生是课堂教学评价的绝对主体,是教师自评、同行专家评议无法替代的。而且学生参与评教的人数众多,普遍性较强,从统计学角度上说,评价结果具有较高的可靠性。

4.大学英语教学的特殊性

大学英语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语言综合应用能力,特别是运用语言进行交际的能力,这就要求在课堂上既要充分发挥教师的积极性,又要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才能提高语言教学的质量和效果。因此,师生互动是大学英语课堂教学必不可少的环节,这也进一步说明了在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不容忽视。同样,在大学英语课堂教学评价体系中,学生理应发挥其应有的主体作用。

三、充分发挥学生在评教中的主体地位

学生在大学英语课堂教学质量评价中的主体地位应体现在评教工作的各个环节。

首先,学生应参与评教指标体系的制定工作。目前学生评教多流于形式,实际效果欠佳,究其原因在于评价指标体系主要是教学管理者从管理的角度出发制定的,没有考虑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评教指标内容应由学校教学管理人员、教师和学生等共同参与制定,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充分考虑学生的要求和意愿,并结合课堂教学实际,提高可观察性和可操作性。其次,评价指标的具体内容应从学生实际出发。学生评教的评价指标设计是否科学、合理直接影响评教工作的效果。在大学英语课堂教学评价指标的设计上要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充分考虑学生的特点和水平,具体评价内容应尽量体现语言课程教学的特点和规律,内容描述要有一定的区分度,以便于学生的理解和把握。例如,学生对教师的教学目的、课程大纲的执行情况、教学内容的先进性以及教材选用是否合适等很难做出评判,而对于教师课堂教学中的教学手段、教学态度、讲授是否清晰、语言是否生动、教学效果、师生互动等基本都能做出较准确的判断。

另外,各高校的课堂教学质量评价通常在每个学期末进行,对教师课堂教学信息的反馈存在滞后现象,很难达到促进教师教学的目的。更加有效的课堂教学评价应在期中、期末分别进行,使教师能及时了解学生对课堂教学的意见和建议,以随时调整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真正达到以课堂教学评价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四、构建灵活、多样的学生评教模式

大学英语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培养、提高学生应用语言的能力,这一特点决定了课堂教学在内容、方法、手段等方面的多样化和灵活性。教师的授课目的不在于讲授多少语言知识,而是让学生掌握语言学习的方法,培养其学习的主体意识。因此,大学英语课堂教学质量的评价方式也应该是灵活、多样的。

当前我国高校学生参与课堂教学评价的主要方式是利用等级评价表,评价渠道单一;[6]评价标准的设计相对都是固定模式,以定量分析居多,其指标体系结构性强,指标项目详细。这样的评价方式忽视了大学英语课堂教学的动态性、开放性和教师课堂教学的个性,其评价结果对教师教学的指导价值非常有限。语言教学属于复杂的社会人文现象,单纯用数据等资料进行评价,无法全面地揭示教学活动中的交互作用,也很难真实地体现出语言教学的特性。因此,大学英语课程学生评教应采用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式。

定量研究是对事物的量的分析和研究,主要通过观察、调查、实验、统计等方法,并结合已有的量化资料对事物进行客观研究,以揭示事物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定性研究是对事物的质的分析和研究,是在相对自然的条件下对研究对象进行深入、细致考察的研究范式,大多以参与观察和访谈等方式获得第一手资料,从中发现问题并进行归纳,以形成自己的观点。

在进行大学英语课程学生评教的过程中,除了设计科学、全面的评价量表,获取数据,应用定量分析法进行研究外,还应通过开放式问卷、访谈、观察等方法获取第一手材料,从而全面、客观地了解学生对课堂教学质量的评价。如在教学过程中,教材与教学质量、学生的身体状况等属于物质现象,适宜采用定量研究法;而学生的焦虑心理、教师的师德状况等则属于精神现象,适合使用定性研究法。在教育科学研究中,只有把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结合起来才能较为完整地研究教育现象。[7]

五、结束语

大学英语课堂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不仅需要教学一线的教师、专家及教学管理人员的共同努力、积极参与,作为整个教学活动的参与者和受益者的学生更应该参与其中,充分发挥主体地位以及主动性和能动性。只有采用更加科学、合理,更能体现语言学科特点的课堂教学评价体系,才能使大学英语课堂教学评价工作更具实效。

参考文献:

[1]雷敏.论提高高校学生评教质量的方法和策略[J].高教探索,

2005,(1),50-53.

[2]顾瑶韵.美国高校学生评教的实践与理论研究述评[J].高教发展与评估,2008,(11):13-17.

[3]吕银芳.高校“学生评教”的有效性探析[J].陕西教育学院学报,2008,(2):21-23.

[4]丁朝蓬,梁国立,Tom L.Sharpe.我国课堂教学评价研究概况、问题与设想[J].教育科学研究,2006,(12):10-14.

篇(11)

通过任课老师和校辅导员对大学生这几点表现的评价,足以反映一个学生责任意识水平的高低。同学15分则主要集中在集体观念和帮助同学这两点上,通过对学生相互之间在集体观念和互帮互助的评价,不但能够客观的评价大学生日常生活的基本道德素质,而且能够让学生在集体生活中学会如何与人相处,提高人际关系的协调能力。其他教职工10分,这当中可以选校行政部门和后勤工作人员(如宿舍、食堂、保洁工作人员)等。学风表现、文明素养、劳动态度这三点都可以通过学生课外兼职或其他形式和教职工接触中体现。

2.家庭对大学生责任意识的评价

大学生在家庭中的表现外人不得而知,只能通过亲人的评价来了解。简单说来只有长辈和晚辈之分。这其中尊老是最重要的所以给20分,晚辈10分。大学生家庭责任意识水平的高低通过其在长辈眼中的言行、举止以及对待长辈的态度足以反映出来,而晚辈主要体现在对晚辈的关心爱护程度。

3.社会对大学生责任意识的评价

高校是为国家培养、输送人才,大学生最终要走向社会,因此对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的评价也是非常重要的。笔者将社会评价的评价主体分为企业、社会公益和社会公德三个部分。社会中除企事业单位外还存在着社会公益组织,像红十字会、志愿者联盟等。对于企业来说,最为看重的就是员工团队合作、人际交往和工作态度。所以企业考核学生责任意识主要集中在这三点上。而社会公益组织则考核学生参与志愿活动积极性和态度方面。社会公德由地方社区或街道办事处进行考核。

4.自我对大学生责任意识的评价

如今大学生自杀、厌学事例很多,良好的心理素质也是体现大学生自我负责的一个考核标准。基于此,将心理素质作为自我责任意识的评价主体指标,对大学生社会适应性、抗挫能力、责任观、心理调控能力等都是作为自我责任意识考核项目。如果发现此项目其中一点不足,则必须及时进行心理干预或辅导。

二、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权重的确定

在本文所建立的高校学生责任意识教育评价指标体系中,各个评价指标的重要程度是不同的。为了反映每个评价指标的不同重要程度,本文对各个指标分配给一定的权数,权重不同,评判结果也就不同。学校、家庭、社会、自我表面上是四个评价主体,但学校中包括了同学,所以实际是五个。其评价主体之前是平等的,但评价成绩学校排第一、家庭第二,社会第三,自我第四,这样的排列,也无形中让学生摆脱以自我为中心的观念,树立对学校、家庭、社会的责任。自我的责任意识分数是最低的,无论它项满分与否都是10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