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咨询服务!

通讯的发展史大全11篇

时间:2023-06-18 10:30:00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通讯的发展史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通讯的发展史

篇(1)

近几年来,数字电视技术、网络技术、信息技术以及智能化技术的迅猛发展,给全球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领域带来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其中数字技术的普及是信息领域最大的一次革命,这场革命不仅改变了信息传递方式,而且也改变了人类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作为高新技术应用部门的广播电视领域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并逐步进入数字化时代。我国政府也相继出台了数字电视技术的标准草案,即条件接收(CA)标准和业务信息(SI)标准。我国从1996年开始通过卫星传输数字电视信号,目前几乎所有省市的电视台都上了卫星,发送的都是数字信号。随着数字电视技术的发展,我国制定了2015年关闭模拟电视的发展计划,这意味着数字电视已经开始一步一步走进我们的生活。下面以有线电视系统为重点谈一谈数字电视技术及发展趋势。

一、数字电视基本概念介绍

数字电视是指从节目采集、编辑制作、信号传送、发射到最终接收等全过程均采用数字化处理的电视系统。因此,凡是在电视信号的获取、处理、传输和接收的过程中,使用的都是数字信号,即在时间和幅度上都离散化的信号,相应的设备就称为数字电视系统或数字电视设备。数字电视是相对于模拟电视而言的。现有的电视系统就其本质来说,在电视信号的产生、处理、记录、传送和接收的过程中,使用的都是模拟信号,即在时间和幅度上都连续的信号。在模拟电视信号处理的若干环节上,虽然也用到了许多数字技术,但被处理信号的记录,特别是传送和接收仍然是模拟的。数字电视信号可以是直接产生的,如动画、字幕机和数字摄像机产生的数字信号,也可以是由模拟信号经数字化以后产生的,还可以是经过处理的数字电视信号,如MPEG 格式的压缩数字电视信号

二、数字电视的主要优势

清晰度高、音频效果好、抗干扰能力强。在同样覆盖范围内,数字电视的发射功率要比模拟电视小一个数量级。可以实现移动接收、便携接收及各种数据增值业务,实现视频点播等各种互动电视业务,实现加密/解密和加扰/解扰功能,保证通信的隐秘性及收费业务。系统采用了开放的中间件技术,能实现各种交互式应用,可与计算机网络及互联网等的互通互连。易于实现信号存储,而且存储时间与信号的特性无关,易于开展多种增值业务。由于保留了现有模拟电视视频格式,用户端仅需加装数字电视机顶盒即可接收数字电视节目,利于系统的平稳过渡,减少消费者的经济负担。

三、目前我国数字电视的发展状况

数字电视服务的最大特点是除了支持传统的音频、视频业务以外,还能带来电视增值业务,其中包括:视频点播、数据广播、个性化交互电视、远程教育、Internet三网合一、电视电子商务和日常信息综合服务等服务。

关于数字电视的标准,世界上主要有美国的ATSC标准、欧洲的DVB-T标准和日本的ISDB-T标准。不同数字电视系统标准由不同的国家和集团制定,代表各自不同的利益,这些标准之间的技术原理基本一致,只是在编码、调制方式上稍有差别,在实际应用中也各有优缺点。

中国使用的标准是将清华大学的“地面数字多媒体与电视广播系统”(DMB-T)和上海交大为主组成的国家HDTV总体组的高级数字电视广播系统(ADTB-T)两种标准方案融合制定出数字电视地面广播系统国家标准(DMB-TH)。DMB-TH已经被定为国家标准《数字电视地面广播传输系统帧结构、信道编码和调制》。该标准2007年8月1日起实施。

DMB-TH标准适用于地面传输的数字多路电视/高清晰度电视固定和移动广播业务的帧结构、信道编码和调制系统,规定了数字电视地面广播传输系统信号的帧结构、信道编码和调制方式。体现该标准具有自主创新特点、并能提高系统性能的主要关键技术有:能实现快速同步和高效信道估计与均衡的PN序列帧头设计和符号保护间隔填充方法、低密度校验纠错码(LDPC)、系统信息的扩频传输方法等。支持4.8l3Mbps-32.486Mbps的系统净荷传输数据率,支持标准清晰度电视业务和高清晰度电视业务,支持固定接收和移动接收,支持多频组网和单频组网。

四、数字电视通讯的发展趋势

与模拟电视相比,数字电视不但提供了节目、信息、服务、娱乐等各个方面的服务,在节目方面除现有的公共节目之外,还有多种专业化的广播电视节目、更重要的是具有交互功能,即交互式数字电视或互动视(ITV)。它是利用宽带网的基础设施,以家用电视机作为主要终端设备,集互联网、多媒体、通讯等多种技术于一体,通过互联网络协议向家庭用户提供包括数字电视在内的多种交互式数字媒体服务的新技术。

目前,数字电视的功能集中表现在“广播”和“交互”上。广播式数字电视主要提供传统意义上以电视频道为概念的数字电视,是以电视台的单向节目传送为基础的,用户在整个观看过程中只能选择观看某个频道的节目,但是对于频道的具体内容、播出时间等是无法选择的。交互式数字电视,由于采用互联网 IP 网络协议,用户可以主动发送请求,完成节目内容、节目时间的选择。这种交互式数字电视改变了以往用户只能被动接收的局面,用户可以主动点播自己感兴趣的内容,从而真正满足每个用户娱乐生活的个性化需求。交互数字电视最迷人的功能就在于其互动功能:

1、视频点播

视频点播(VOD)是可对视频节目内容进行自由选择的交互式电视点播系统,实现了按用户需要播放视音频节目的功能。根据不同的功能需求和应用场景,主要有 3 种 VOD 客户端系统,即:NVOD:准点播电视,TVOD:真点播电视, IVOD:交互式点播电视。

2、电子节目指南

电子节目指南给用户提供了一个容易使用的、界面友好的、可以快速访问节目的方式,用户还可以通过该功能收看一个或多个频道,甚至所有频道上近期将要播放的节目。同时,EPG 可提供分类功能,帮助用户浏览和选择各种类型的节目。

3、宽带接入和电子邮件

有线电视数字机顶盒可以通过内置的电缆调制解调器方便地实现Internet接入功能,并可以提供以太网接口,用来连接 PC。

4、IP 电话

通过电缆调制解调器,还可以实现 IP 电话功能。

5、互动教室,电子游戏

互动电视的功能还不止这些,随着交互技术的不断发展,电脑和电视的界限进一步模糊。数字技术的发展使得数字电视机的功能日渐强大,可像电脑一样进行文字录入、上网浏览、收发邮件、电视购物、远程教学、远程医疗、股票交易、信息咨询等。

总之,数字电视的推广应用,推动了电视制作、播出、传输、接收诸环节的技术开发和设备制造的全面发展,促使节目源的需求剧增,甚至使广播电视媒体经营发生根本变化。因此,数字电视产业发展,必将涉及技术、标准、市场、经营、国家政策和法规、产业组织等诸多方面,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只有充分认识和理解数字电视的内涵,从产业化的高度系统地研究数字电视所涉及的各方面的问题,建立和营造有利于数字电视产业发展的环境和氛围,才能把握好数字电视发展的契机。

参考文献

篇(2)

中图分类号:F626.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 电话网数字化自动

电话交换由“机电”方式向“程控”方式演变是 20 世纪电话通信的又一次重大变革。程控电话交换机是计算机控制的电话交换机,它通过计算机技术,用预先编好的程序来控制电话的接续工作。SPC( 存储程序控制) 技术的引入使交换控制功能发生了根本变化,它除了能明显改善呼叫处理的速度、质量和效率外,还为网络运行、管理和故障诊断的全面自动化提供了可能。我国 20 世纪 80 年代初开始引入程控交换技术,建立了24 位的 No. 7 信令网络,建成了智能网、窄带 ISDN 和 GSM 交换网络。1985年原邮电部电信传输研究所牵头制定了《自动电话交换网技术体制》,首次提出了本地网的概念,重新规划了语音网络架构,随后制定的《程控交换机总技术规范书》为我国数字程控交换设备的引进提供了技术依据和保障。

2ATM 时代

随着宽带多媒体业务的发展,20世纪90年代ITU-T提出了ATM概念,指出电信网络应该向 B- ISDN 发展,并制定了基于 ATM 的系列 B - ISDN技术标准,我国也迅速建立了 ATM 网络。ATM 曾经有过辉煌的历史,当时大部分电信专家认为 ATM可以一统天下。事实上,在技术层面,ATM 也的确做到了实时业务和非实时业务、宽带业务和窄带业务的完全综合,但 ATM 什么都可以做、什么都不是最杰出的也成为其致命弱点。技术的复杂性造成ATM 交换机造价极为昂贵,ATM 应用没有推向桌面,终端的 IP 化,没有新业务驱动 ATM 市场,这些都制约了 ATM 技术的发展。目前 ATM 交换机主要用在骨干网中,

利用 ATM 交换的高速和对 QOS 的保证机制提供半永久的连接。

3 NGN 的部署实施

1) 软交换技术是一种新的呼叫控制技术,具有开放的体系架构、基于分组传输、能够提供多种接入方式等特点,可以提供语音、多媒体等多种实时业务,已经逐渐成为电路交换向分组交换演进的主流技术。从技术发展趋势来看,电路交换将向以分组技术为基础的软交换演进,但在相当长的时间内电话交换网仍将与软交换网共存。软交换系统由多种设备组成,主要包括软交换设备、中继网关、信令网关、接入网关、媒体服务器、应用服务器等网络侧设备以及 IAD、SIP 终端等终端侧设备。软交换的主要应用集中在长途汇接、本地用户接入业务以及为企业用户提供综合通信解决方案。软交换作为 PSTN演进的方式和 NGN 的业务子系统之一已经成为ITU 的 NGN 系列标准,Y. 203l 和 Y. 2271 已经在2006 年的 ITU 会议上得到通过。采用软交换技术实现电话网的演进,使电话网向分组化、宽带化、智能化的方向发展,将大大提升电话网的业务能力,符合网络的发展趋势。软交换的引入使基于电路交换的网络转型为基于 IP 化网络,关键在于其业务的提供是有序的,是可控制和可管理的。不同于一般的基于 IP 技术的业务,而且增加了基于 IP 技术的增值业务,使传统的语音业务得到新生。软交换技术不仅是固定语音网络演进的重要技术手段,同时也是移动网络演进的必经之路。

2) IMS 的技术发展面对基于 IP 技术的网络和业务带来的挑战,运营商正在积极寻求能够驾驭 IP网络的解决方案。NGN 的体系架构使得运营商能够控制和管理基于 IP 技术的网络并具有业务管理的能力,并让网络体系具备融合的能力,在业务层面具有灵活扩展和组合的能力。在用户接入层面能够进行接入控制、标识和管理。IMS 使移动网和固网的融合成为可能,使基于 IP 技术的业务控制和管理成为可能,NASS 和 RACE 使接入管理和控制成为可能。对 IMS 的认识和理解也是不断深入的,IMS是使网络具备的一种能力平台,适用于基于 SIP 的控制和业务,是全球标准化的架构和接口,但 IMS决不是一种业务或是一种应用,更不是对全部业务的统一网络架构。当前业界对固网和移动网融合的统一业务架构的技术标准研究主要集中在 IMS 网络。以 CommonIMS 的推出为代表,IMS 标准化工作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目前,CCSA 在 TC3 和 TC5 成立联合工作组进行统一 IMS 标准的研究,包括统一 IMS 的需求( 第一阶段) 、统一 IMS 的功能体系架构( 第一阶段) 和统一 IMS 组网总体技术要求( 第一阶段) 。全业务运营对融合业务的需求更加迫切,IMS的应用由此更加引人关注,基于 SIP 的控制和业务虽然非常重要,但目前毕竟不能支撑全部业务。各国运营商都在进行 IMS 试验,有的运营商将其进行简化和改造; 有的运营商大胆创新将集中控制的 IMS 演化成分布式架构的 IMS; 有的运营商则是积极探索、密切跟踪,逐步引入。国外运营商在没有软交换部署的情况下,将采用 IMS 作为 IP 化的重要手段进行网络演进,而中国的运营商在固网和移动网上都全面部署了软交换,对于融合业务的需求更加迫切,IMS 是否能在中国的舞台上演大戏,取决于是否能够带来市场需要的业务能力。网络具备无线宽带能力之后,移动互联网将会蓬勃发展,移动分组域业务的发展也将带来对多媒体控制域的挑战。实现融合是一个长期的目标,涉及的因素很多。融合的价值是为消费者带来便利和增加价值,IMS在网络和业务层面提供了融合技术的可能性,其作用和价值取决于未来的业务趋势、IMS 的成本及可运行性。

4 信息网络技术发展趋势信息网络技术发展趋势关于通信网的演进,同志在《新时期我国信息技术产业的发展》一文中给出了泛在网演进路线的清晰描述: “网络技术加速向宽带、无线、智能方向发展。移动通信宽带化和固定通信移动化日趋融合,各种接人技术层出不穷,射频识别技术的应用前景日渐广阔。以超大容量、超高速和超长距离为特征的光通信技术加速应用,通信传输网络的 IP 化进程不断加快。电信网、计算机网、广电网融合趋势明显,将汇聚成功能强大的多渠道、多媒体综合信息平台,信息网络将覆盖各类终端”。网络演进的目的是为了增强业务竞争能力,保持网络的可持续发展,增加运营收益。随着宽带接人市场的发展和宽带服务内容的日益丰富,通信网络向宽带化、综合化方向发展已是必然,NGN 网络的内涵也会随着技术与业务的发展而不断扩大和改变,推陈出新是通信网络不断演进的永久动力。网络通讯技术的未来将是一个不断在各种层面上进行创新并最终向融合方向演进的历史进程。

篇(3)

中图分类号:TN929.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712 (2012) 12-0106-01

一、引言

广义上讲,移动通信的网络优化是指所有能够提升移动通信网络服务质量的措施和过程。移动通讯服务商包括大家非常熟悉的联通、移动、电信等。提高网络服务质量是通讯服务商的核心竞争力所在,所以各企业在这一点上都不遗余力的做着努力。移动通信网络优化主要包括传输网优化、核心网优化以及无线网优化三个方面,由于传输网和核心网的网元较少且网络环境稳定,对其做优化改善的空间很小,故移动通信网络优化实际上主要就只包括无线网络的优化,因此,移动通信网络的优化也称为无线网络优化。无线网络优化是通过改善移动通讯设备和信号基站之间的电磁信号传递质量来实现的,也就是说网络优化的主要内容就是改善和提高空中传播的电磁信号质量。 由于移动通讯网络信号是不固定的,动态变化频率很高,再加上其用户群体具有下列特性:数量庞大、移动性强、通话密度不均匀及频率不均匀,导致了无线网络信号质量差,接口稳定性较差等问题,在移动通讯用户方面就体现为通信质量差,信号强度不稳定,例如:通话无故中断、无法接通、通话一方无响应、杂音干扰等故障。移动网络在前期的基础设施建设过程中投资甚大,但目前的通讯质量却不甚如意,巨额的建设投资换不来用户的满意,回报率甚低。因此,靠增大建设前期投资改善网络质量的做法很不经济。而在网络的运营过程中,不间断的进行数据调整、资源配置的优化以及部分硬件的调整可以有效的改善移动通讯网络的服务质量,时刻保证网络处于较好的运营状态。

二、移动通讯网络优化和运营现状

受当前技术水平的限制,网络优化的实施要求一支技能水平较高的工作队伍,这支队伍需要有资深的网络工程师和具有相当网络优化工作经验的技术人员。同时这支优化队伍需要装备大量的智能软件及其它相关工具,主要包括以下三类:(1)无线通讯网络系统供应商提供的OMC系统;(2)交换网络及无线网络分析测试用的仪器以及第三方软件,例如信令分析软件和路测软件;(3)无线频率的规划软件。在优化工作的实施过程中,路测软件是提供数据的,OMC系统主要用来维护无线通讯系统,但由于二者之间的联系不甚紧密,加之网络优化过程中涉及无线技术、交换技术、切换和信令、话务统计和分析以及频率配置等技术。从而形成了大量的待处理信息,这些信息不能及时有效的处理导致了目前的优化工作非常粗放。移动通讯网络优化的实施过程大致可分为四个阶段:首先是数据采集、其次是数据分析、然后是优化实施、最后是优化效果评估。其中,数据采集工作难度较小,只是简单的整理、汇总和归类各类数据,但工作量相当大。数据分析工作量较小,但工作难度较大。在这项工作中,网络工程师需要通过前阶段采集来的数据来分析、判断、寻找出数据所能反映出的问题,最终根据网络存在的问题,编制出一个合理的优化方案。然后是网络优化的实施阶段,此阶段就是按照上阶段制定的优化方案对通讯网络进行调整操作。最后是对网络优化的效果评估,评估中首先要进行数据的采集,根据采集到的数据判断本次优化的效果是否达到了预期目标,若没有达到,则需重新优化,若达到了预期目标,则在下面的优化中应设立更高的优化目标,将优化过程在更高的层次中重复进行。总之,通讯网络优化是一个动态的,不间断的调整过程。

三、移动通信网络优化的发展趋势

移动通讯网络优化的发展趋势是实现通讯网络的智能化优化,实现智能化优化,具体的说就是做到以下三点。

(一)数据的简单分析和一体化处理。在移动通讯网络的优化过程中要应用大量的工具和技术,在传统的网络优化过程中,因为不同工具只能对特定的问题发挥功效,

这就导致众多的优化工具各自分散,难以整合。所有的优化工具难以针对整个待优化的网络协调发挥作用,形成一个有效的网络优化方案。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网络优化的各个参与方应构筑长期的合作关系,具体的讲,移动通讯网络的系统供应商和第三方软件供应商应当与移动通讯运营商构筑长期战略合作伙伴关系,通过各方的共同努力,开发出能够把系统数据和环境数据绑定的工具软件系统,同时,该系统还应当具备针对大量数据的简单分析、一体化处理、数据特征挖掘、网络参数的自动调整及人工辅助智能决策等功能。从而把移动通讯运营商的网络优化技术人员从简单的数据采集、数据特征挖掘等简单的重复性工作中解放出来,投入到更深层次的环境和系统方面的优化方法研究中,为通讯网络优化的高级软件的诞生提供最大的可能性和智力支持。

(二)数据特征挖掘、人工智能辅助决策。数据分析是移动通讯网络优化中最重要,也是难度最大的一个环节,这个过程中需处理不同技术领域的大量数据,其中探究各种数据之间的内在联系是这个工作环节的难点,要应用统计学知识和数理分析方法筛选、过滤并从众多数据中提取有价值的信息,从而分析出各种数据之间的内在联系。人工智能辅助决策是根据上述过程中分析出的数据特征智能的做出移动通讯网络优化的参考方法,这样,我们的网络优化工程师就可以直接对这些优化方法进行比选,组合,从而形成整个网络优化方案。

(三)网络参数调整的自动化。我们可以把优化软件的结果输出作用到OMC系统的功能配置模块上,从而通过OMC系统直接指挥网络调整自己的系统参数。这样就省去了中间起作用的设备、经过及环节,可以更好更快地对网络变化做出反应,适应了移动通讯网络的动态变化,为网络用户提供了更加稳定的移动通讯服务。

四、结束语

当前,移动通讯网络已经是我们工作和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工具和伙伴。为了不断改善移动通讯网络的服务质量,网络优化一直伴随着移动通讯网络的发展,虽然目前网络优化的方法和效果还不算尽善尽美,但网络工程师和其他从业人员对此不遗余力。相信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网络优化方法也会不断改善,为移动通讯用户提供高质量的服务。

参考文献:

篇(4)

一、引言

今天的社会是高速信息化的时代,如果没有信息的传递和交流,人们很难适应现在的生活和工作。人们迫切希望可以随时随地不受空间时间的限制进行信息传递、信息交流,尽可能的提高工作效率,获取更大的经济效益。移动通讯是信息社会的重要标志,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通讯技术的更新换代,人们对移动通讯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希望能够获取更多的信息高速体验。同时3G技术在速率、服务质量、技术支持、网络融合等方面存在的局限性越来越明显化,已经跟不上社会高速发展的步伐,势必要求下一代容量更大、通信更快、功能更为强大的技术―4G的到来[1]。

二、我国通讯技术的发展现状与历史

1987年我国在广州建成了第一家移动电话公众网,这家公众网成了我国移动通讯网络的鼻祖。后来我国于1994年开通了第一个数字通讯商试验网卡,这也标志着我国从第一代通讯网络过渡到了第二代通讯网络。最近几年来我国大力推广第三代通讯网络,发展迅速,已经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在市场推动下,移动通讯技术不断更新发展,可以分为四个技术阶段:

2.1 第一代蜂窝模拟移动通讯

此移动通讯采用的是模拟、频发多址技术,这种最早的移动通讯技术实现了人们对移动通信的需求,能够克服范围的限制和区域的容量,典型代表为AMPS及TACS制式的蜂窝移动通讯系统。在八十年代末得到广泛应用,有着重大的历史作用。

2.2 第二代蜂窝数字移动通讯

第二代蜂窝数字移动通讯在第一代模拟移动的基础上进行了数字改造,克服了第一代频谱利用率低,无法承担数字业务,设备价格昂贵等缺点使得其具有多址技术多样化、网络容量增大,可实现数字通讯后续能力的优势。目前我国尚有部分人群还在使用此2G网。

2.3 第三代移动通讯(3G)

这是新一代的移动通讯技术,比2G技术更优越,采用CDMA技术,继承2G技术优势外,克服了2G技术的一些不足,可实现高速的信息数据传输。同时还能够提供宽带网络服务和移动多媒体技术服务,并且还可以进行视频通话,实现全球漫游服务,也是我国当今阶段运用的技术。

2.4 第四代移动通讯

随着技术的发展,科技的进步,人们需求的多样化,移动等通讯运营商率先提出了4G网。4G网主要解决3G网存在的技术缺陷,采用OFDM技术,可实现更高的传输速率和更宽的网络频谱,给客户创造一个更好的信息服务体验。也是我国未来移动通讯技术的必然发展趋势。

三、移动通讯技术未来发展趋势

3.1 通讯宽带高速化

移动通讯的宽带化主要体现在无线网络传输信息的能力上[2]。目前3G网络理论上可以实现2Mbit/s的传输速率,实际上还达不到这样的速度。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信息的快速更新,这样的传输速度已远远达不到人们对网络的要求,所以高速度的无线传输是未来移动通讯技术的必然发展趋势。

3.2 网络融合,统一化

网络融合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融合:一是3G网与固定网络的兼容;二是3G网与互联网、广播电视网之间的三网融合。

移动网络与固定网络一旦在技术上与固定网络实现无缝连接,那么就意味着网络资源之间可以进行互补、融合、共享,从而降低网络运营成本。三网融合是我国未来的发展趋势之一。未来的移动互联网的网络基础必定是通过IP协议整合有线和无限网络方式,提供端到端的IP无缝连接,构成一个开放性、结构化、更加灵活的互联网络[2]。三网融合后不但可以实现信息业务的最大化开发利用,而且还有利于减少运营成本,简化网络,降低维护成本。由单一性转向综合,网络性能得以提升,大大提高对资源利用的水平。

3.3 终端模式统一化

目前我国的发展通讯技术还处于发展期,市面上存有单模、双模、多模的多种移动终端,产品多样化,模式不统一。随着时间的发展,技术的日趋成熟,最终必定会有一个革新的统一标准,模式统一化将会大大提高移动通讯的发展。

3.4 终端新型智能化

新型的通讯网络要想提供更多的媒体业务,必须要有一个强大移动终端支持,那么这个移动终端就需要配备更快的处理器,更大的内存,更先进的硬件设施,适应媒体业务的拓展。快速畅通进行视频通话不仅要有更清晰的摄像头还要提供更大的空间进行相应储存。总之终端设备必须要随着技术的发展,适应业务需要,只有相互匹配才能带来更好更快的用户体验。

3.5 从3G到4G过渡

4G是移动通讯网络的必然发展趋势。4G具有通信速度快、网络频谱宽、智能性能高、高质量通信、频率效率高、费用便宜等优势。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多媒体服务的广泛运用,3G在速度传输、服务体验等方面的局限性也日益明显,无法适应人们的快速需求。故移动通迅的下一步必定是走向容量更大、速率更高、功能更强的4G,以在移动环境中支持高清晰度视像和其它宽带多媒体业务与应用[3]。4G能比3G提供更高的传输速率、更佳的服务品质、多样化的移动多媒体数据服务,并且对无线通讯进行全球覆盖,使随时随地享受信息畅通服务!

自20世纪90年代末以来,互联网用户数在全世界迅速增长,利用ADSL,CATV和FTTH等技术推动了宽带接入的发展,同时通信费用却在不断下降,使宽带业务的市场渗透率迅速提高[3]。这说明通讯公司必须通过科学管理而不是恶性价格战来降低通信费用,提高市场渗透率。所以4G系统可通过提高系统容量降低投资成本,从而增加资金优势,提高市场渗透率。同时4G系统的业务范围要与3G系统兼容,这也导致了4G属于蜂窝系统,在一定的范围内可容纳WLAN,以获取更高的传输速度。由于信息的瞬息变化,未来的业务模型必将不同于现有的业务模型,所以在4G中要曾加一条轴,以便对变化的业务进行及时处理。比如有些间歇性信息,它们由许多终端产生,每个信号的业务量非常小,传输速度非常慢,通过这个轴便可以对这些信息进行有效的处理。

四、结语

在当今3G还没有完全普及的情况下,对于现在的人来说,未来的4G通讯的确显得很神秘,人们对其充满期待。总的来说,要顺利、全面地实行4G通信,还将可能遇到一些困难。首先,人们对4G的期待主要还是在传输速度上,虽然运营商们给出的传输速度是100Mbit/s是3G的50倍,但是众所周知这只是理论上的一个数据而已,实际上传输速度受多方面限制,比如手机的内存也会影响其传输速度,所以实际传输速度会低于理论速度。其次,4G的发展还将面临极大的市场压力。人们对于4G并没有很强烈的市场需求,在我国,3G网尚没有完全覆盖,技术还不是完全成熟,3G还具有很大的发展空间,人们对于4G技术的认识、接受还需要一个逐步过渡的过程。总之随着电子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完善,移动通讯技术必将快速发展,更好地为人类为社会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篇(5)

">虚拟现实技术在培训系统中的应用

对虚拟现实发展及现状的探析 浅谈虚拟现实的发展与展望 虚拟现实技术的发展及其应用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3] 漆争艳, 郭燕, 杨俊芳,等. 依从性对儿童弱视疗效的影响[J]. 国际眼科杂志, 2011, 11(3):512-514.

[4] 曾文君. 儿童弱视综合治疗疗效及依从性分析[J]. 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 2007, 6(8):82-83.

[5] 付晶, 成娟娟, 卢炜. 屈光不正性弱视和正常儿童立体视觉的临床观察[J]. 眼科, 2004, 13(5):182-183.

[6] 曾仁华, 钟华, 杨小龙,等. 弱视遮盖治疗相关因素对视力和双眼视功能重建的影响[J]. 临床眼科杂志, 2003, 11(6):556-557.

[7] 吴奇志, 卢炜. 弱视遮盖治疗对双眼视觉的影响[J]. 眼科新进展, 2008, 28(12):921-922.

[8] 赵文君, 欧阳忠, 陈敏,等. 弱视遮盖治疗儿童的心理状况调查分析[C]// 医药导报(2013年8月第32卷增刊). 2013.

[9] 赵沁平. 虚拟现实综述[J]. 中国科学:, 2009(1):2-46.

[10] 李湘德, 彭斌. 虚拟现实技术发展综述[J]. 技术与创新管理, 2004, 25(6):10-14.

[11] 李敏, 韩丰. 虚拟现实技术综述[J]. 软件导刊, 2010, 09(6):142-144.

篇(6)

前言

信息化时代的来临,推动我国电子商务迅猛发展,互联网迅速普及和快速发展使人们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即时通讯软件作为信息沟通中最重要的部分,已成为人与人之间沟通的主要桥梁,并成为社会人际交流的重要部分。即时通讯软件的推广及应用,使越来越多的人们加入到即时通讯的行列之中。

一、网络即时通讯的概述

即时通讯诞生与80年代末,因互联网、计算机网络在全球的普及与移动互联网的迅速发展而逐渐进入人们的视野。特别是进入90年代后,即时通讯发展速度日新月异,极大的方便了人们的生活,使人们之间的沟通和交流越来越便捷。即时通讯又可称之为即时消息,涵盖了接受信息、邮发文件、语音视频聊天等多种功能。因即时通讯不但具有电话的及时、实时性,还拥有电子邮件多发性的特点,使得即时通讯用户数量一路飙升。

目前,我国使用人数最多的即时通讯工具是腾讯QQ,在我国市场份额中占比达70%以上。其二是微软公司推出的MSN即时聊天工具,微软的使用者数量庞大,而且又与WindowsXP无缝链接,因此MSN得到广泛的应用,成为全球引领时尚潮流的聊天工具。其三是网易POPO,它是网易公司研发的首款多媒体即时通讯工具,而且是免费使用的。其次就是新浪UC,作为全新的、完全开放的即时通讯娱乐平台,其设计理念非常人性化。人们在使用时,可以随意改变场景及心情变化,具备视频电话、信息群发助手、在线游戏、文件传输等各种使用功能,满足用户各种需求。这些即时通讯带给人们便利的同时,也在向商业进军,给很多商家和企业提供了更多的发展机会,即时通讯的商业价值正在逐渐提高。

二、网络即时通讯软件的发展

2.1商业销售模式突破性变革

商业销售人员在工作中每天都要面临使用者各式各样的询问,在很多时候,一个问题要回答很多遍,使工作人员的工作效率无法得到保障。然而即时通讯的发展就很好的处理了这个难题。通过QQ设立消费者QQ咨询群,在即时通讯的群聊信息中,消费者可以看到群里的信息,自己想要问的,在群里通过与其别的消费者或之前使用过的消费者相互聊天中可以得到答案,而不用找销售人员一一解答。而且,在QQ群中,所有的聊天记录与讨论言谈都可以得到完整的保存。商家也可以在QQ群众一些促销优惠的信息,通过QQ群公共消息的传播提高市场比重,提高企业收益。

2.2改革创新教育事业

在信息化的时代,教育方式逐渐向网络信息技术的方向发展。而现在异常活跃、最主流的及时通讯成为转变传统教育方式、思维理念、教学内容、培养人才等教育事业的首选目标。即时通讯提出的个性化、独立化教学、学习方式,将因材施教的教学模式变为现实。

而即时通讯的教学方式将教师与学生放在同一位置,双方间没有任何责任、义务等方面的制约,采取学生和老师一起研究、讨论的方式和态度进行教学,这种教学模式非常有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

三、网络即时通讯的未来发展

3.1安全问题

凡事有利必有弊,网络即时通讯也是如此。即时通讯的便利、实时等优点有目共睹,但其网络安全问题一直受到人们的关注,这就对即时通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使其保密性更强、安全系数更高是即时通讯软件下一步研究的重点。

3.2即时通讯产品整合

将即时通讯产品整合也是未来发展的一个方向,通过将其应用业务整合在一起使即时通讯软件更加全面系统、更加完善和壮大,才能保持协调统一的发展步伐,互相连接和沟通,真正实现无缝覆盖,提高自身价值。

3.3提高网络服务质量

现如今的社会,服务质量就如同一个人的生命一样重要,网络即时通讯也当重视网络服务质量。为人们提供更全面系统、周到、人性化的服务,以消费者为先、为重才能屹立在社会发展的长河之中,长久发展。

四、结语

综上所述,即时通讯软件有很多的优势,发展速度也是空前绝后。但是仍有很多不足之处需要加以改进和完善。只有彻底清除存留的漏洞和隐患,即时通讯软件才能真正实现更健康、更快速的发展。

篇(7)

近年来,国家积极倡导各个省、市、自治区以及各企业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促使资源利用效率不断提高。铜陵市委市政府、各企事业单位积极响应国家的号召,以较低的资源投入,实现了较快的经济增长,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但是,铜陵市经济社会发展仍然面临着巨大的资源和环境压力,必须尽快脱离粗放型增长方式,发展循环经济,构建和谐铜陵。

一、循环经济

(一)内涵

循环经济是对物质闭环流动型经济的简称,以物质、能量梯次和闭路循环使用为特征,把清洁生产、资源综合利用、生态设计和可持续消费融为一体,是一种“促进人与自然协调与和谐”的经济发展模式。运用生态学规律把经济活动组织成一个“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反馈式流程,实现“低开采、高利用、低排放”,以最大限度地利用进入系统的物质和能量,提高资源利用率;最大限度地减少污染物排放,提升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并保护生态环境。

(二)实施原则

“减量化(Reduce)、再使用(Reuse)、再循环(Recycle)”是循环经济最重要的实际操作原则(3R原则)。减量化原则属于输入端方法,旨在减少进入生产和消费过程的物质量,从源头节约资源使用和减少污染物的排放;再利用原则属于过程性方法,目的是提高产品、生产装备和服务的利用效率,要求产品和包装容器以初始形式多次使用,减少一次用品的污染;再循环原则属于输出端方法,要求物品完成使用功能后重新变成再生资源,以减少处理负荷。

(三)运作模式

循环经济在实践中从企业和社会两个层次上展开。在企业层次上主要是在制造企业中进行,包含两个方面:其一是单个企业进行绿色设计、清洁生产、绿色包装、循环利用副产品以及在企业内部处理废物的企业内部制造系统循环;其二是多个企业之间形成生态工业园,使得上游企业的副产品和废弃物成为下游企业的能源或生产原料,从而形成共享资源和互换副产品的产业共生组织。在社会层次上,循环经济贯通了生产、物流和消费,结合生态工业、生态农业和第三产业形成资源的社会大循环体系,其中为循环经济的发展起到支撑作用的是可再生资源的回收物流业、再加工、资源化产业、最终废弃物处置的环保产业等。从这个意义上讲,循环经济的实质是沟通上下游企业之间的物流,使资源得到最大限度的利用。

二、发展循环经济是铜陵经济建设的必然选择

近几年来,铜陵经济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居民收入和生活水平有了一定的改善和提高。但是,其经济发展和资源环境仍存在一定的矛盾,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经济发展对资源的依赖性较大

铜陵虽然资源相对较为丰富,但是资源型、初加工型工业所占比重较高。在重工业中采掘冶炼业、原材料工业所占比重较大。近几年,铜陵经济进入新一轮增长周期,重化工业加快发展的态势明显,对能源、原材料的需求不断增加,现有的资源储备的现状不能满足铜陵经济发展的需要。能源与资源约束已成为制约铜陵经济发展的“瓶颈”。为减轻经济增长对资源供给的压力,必须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实现资源的充分、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

(二)资源利用方式总体上仍然是粗放的

能源、资源的过度消耗带来严重的环境污染,继续沿用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不仅资源难以为继,而且环境不堪重负。多年来铜陵的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居高不下,环境污染相当严重。而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推行清洁生产,可将经济社会活动对自然资源的需求和生态环境的影响降低到最小程度,从根本上解决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

三、铜陵发展循环经济的基本框架

(一)铜陵循环经济发展中应遵循基本原则

1、节约为本,效率优先原则。坚持资源开发与节约并举,把节约放在首位,大幅度提高资源生产率、资源利用效率和资源循环利用率。

2、依靠科技,优化结构原则。依靠技术进步,重视结构调整,建设资源节约型的国民经济体系,提高技术进步对循环经济和资源节约型社会建设的贡献率。

3、最低消耗,适度消费原则。在生产过程中,最大限度地降低单位产出的资源投入,用最少的资源消耗创造更多的社会财富,提供更有效的服务。在消费过程中,坚持以人为本,倡导科学消费,推广资源节约型产品和服务,反对奢侈浪费。

4、政府推动公众参与原则。增强全社会的资源节约意识,在各级政府的统一组织和推动下,发动广大企业、社会各界和人民群众,共同参与资源节约型社会建设。

(二)铜陵发展循环经济的途径和工作重点

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涉及工业、农业、服务业、建设等领域。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要突出抓好节能节水、节材节料、节地节矿等各个方面重点工作,并根据不同行业特点,抓好资源开采、资源利用、社会消费三个环节。

1、资源开采。坚持资源开发与保护并举,合理开发煤、油、气、地热等能源资源和铁、铝、金等战略性矿产资源,综合开发和利用共生、伴生矿产资源,提高采矿回采率、选矿回收率。

2、资源利用。努力提高制造业技术水平,降低原材物料消耗强度;实现能量梯级利用、资源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推进工业“三废”综合利用;推广节能建筑技术,综合利用建筑、筑路垃圾;发展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综合利用农业废弃物;推广工业节水、农业节水技术和早作农业技术,实现城市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资源化。

3、社会消费。树立可持续的绿色消费观念;推进废钢铁、废有色金属、包装废弃物、废纸与旧课本、废旧轮胎、废塑料、报废机动车、废旧家电、废电池、电子垃圾、废弃农地膜及其他各种废旧物资的回收和循环利用;发展废旧机电产品再制造;推进城市生活垃圾资源化、减量化和无害化。

四、铜陵市发展循环经济的总体思路与对策建议

(一)落实科学发展观,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自觉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实现可持续发展。科学认识资源与经济发展的内在联系,彻底扭转重开发、轻节约,重速度、轻效益,重外延扩大、轻内涵发展,重眼前、轻长远等倾向,坚决摒弃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率的增长方式。

(二)加快技术创新,依靠科技进步,促进产业结构大调整

依靠科技进步突破技术瓶颈,大力发展资源节约、资源综合利用、清洁生产技术,组织推广循环经济和资源节约适用技术。

重点发展资源精深加工、产业连接、能量梯级利用、工业废弃物零排放、农业及生活废弃物减量化和资源化、农业节水、可再生能源、资源替代材料等技术和项目,加快设备的更新改造。

按照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和第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的要求,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建立资源节约产业体系。

调整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发展节水农业、生态农业、高效农业,推行标准化生产,不断提高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

调整工业结构,加快发展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小、附加值高的新型工业。加快发展电子信息、生物工程、新材料三大高新技术产业和节能环保、新能源、资源综合利用等相关产业,改造提升轻工、纺织、化工、机械、建材、冶金等传统产业。优化产品设计,积极采用可再生材料和零部件。交通工具强调低油耗、小排量、低排放汽车,发展天然气公交车。

调整第三产业结构,加快发展与资源节约相关的第三产业。建立资源节约型的交通运输体系,积极发展物流业、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等资源消耗低、吸收就业人员较多、有利于减少资源浪费、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的产业,加快循环经济类新技术、新能源、新材料、新产品开发。

(三)加快法制建设,强化执法监督

逐步完善发展循环经济和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的法规制度体系,抓紧研究制定有关法规规章,适时制订促进报废汽车、电子垃圾、废旧轮胎、建筑废弃物、包装废弃物资源化的法规;加大执法力度,加强资源节约的监督检查工作,依法查处浪费资源等违法行为,在整个铜陵形成有利于资源保护和节约的法制氛围。

(四)加大政府推动力度,不断完善政策机制

政府和有关部门要研究制定有关扶持优惠政策,利用财政、税收、价格等手段加大对节能、节水、节材、节地、节矿、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开发、清洁生产等事业的支持力度。

要积极推进政府绿色采购制度,完善自然资源有偿使用机制和价格形成机制,调整城市供水价格,合理确定再生水价,完善农业水费计收办法,合理确定资源综合利用电厂上网电价,实施峰谷电价。

积极组织和支持建立发展循环经济和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的信息系统和技术咨询服务体系,向社会有关技术、政策等方面的信息,加强信息交流。鼓励行业协会等中介机构和科研单位、大专院校开展技术开发与推广、信息咨询、宣传培训等服务。

建立和完善城乡建设集约用地标准,各类建设项目必须按照集约用地的原则优化规划设计方案,不得超过国家和省规定的建设用地定额指标,否则,不予批复立项,不予办理城市规划手续,不予办理土地审批手续。全面落实经营性土地招标、拍卖、挂牌出让制度,充分发挥市场在配置土地资源中的基础性作用,建立土地使用者节约用地的自我约束机制。制定完善主要耗能、耗水行业、产品能耗限额和取水定额、再生资源有关技术标准等标准体系。

(五)搞好市情民情宣传教育,提高全民参与资源节约的意识和自觉性

加强对领导干部的培训,提高各级领导干部组织循环经济和资源节约工作的决策能力;开展企业管理和技术人员培训,提高其组织实施循环经济、开展资源节约的业务能力。铜陵学院、铜陵职业技术学院和安徽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应根据需要设立循环经济、资源节约等相关专业,培养相关人才。

要广泛开展市情民情教育。充分发挥铜陵电视台、《铜陵日报》报社、铜陵人民广播电台等部门和社会团体的作用,宣传发展循环经济和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的法律法规、方针政策和先进典型,引导和鼓励公众投身资源节约型社会建设,提倡节俭消费、适度消费、科学消费,自觉节约能源、水资源及各种资源,抵制过度包装,积极回收再生资源,建立崇尚节约的社会风尚和生活方式。对浪费资源、破坏资源的行为,要公开曝光,让市民充分认识铜陵的资源形势和发展循环经济、建立资源节约型社会的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姜冬梅.对西部地区循环经济发展的思考[J].科学管理研究,2007(3).

2、潘登.城市生活垃圾处理的循环经济分析[J].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07(4).

3、董春辉.我国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的必要性分析[J].中国环境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7(2).

4、陈彬.中型城市发展循环经济研究初探[J].中国环境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7(2).

篇(8)

传统的林业体系主要目的是木材利用,而忽视森林的环境、生态功能,破坏了生态系统,导致坏境逐渐恶化。而循环林业的出现,则为林业提供了一个新的发展方向。循环林业是通过循环森林资源,将林业服务业、工业、种植业有效的联结,以促进森林资源的循环利用。笔者结合自身多年林业从业经验,对循环林业的内涵、特征、原则和形式进行简单的分析。现总结如下:

1.循环林业的内涵

基于循环经济理念的启发下,林业系统可遵循、模拟自然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物质循环的规律,以实现重建林业生态经济。通过循环森林资源,将林业服务业、工业、种植业有效的联结,以促进森林资源的循环利用,提高森林资源的利用率。所以,循环林业是通过结合生态林业和循环经济,优化林业的事业与产业,实现林业的可持续发展模式。

循环林业的内涵即循环利用森林资源,主要重心在循环,在林业生产、经济体系中,对各个环节的森林资源进行不间断的循环利用。可表现为四种形式:(1)资源产品废弃之后,可继续使用原先资源。例如回收的废纸可作为造纸原料继续使用;(2)被废弃的资源,被开发出新功能之后,可作为资源继续使用,例如枝落叶可作为肥料;(3)可将尚未耗尽的废弃物,实现资源成分的重新利用,例如废弃木屑可作为板材、燃料等;(4)针对共生要素资源,可利用一种资源要素之后,对其他尚未被利用的要素进行继续使用。综上所述,循环林业就是森林资源、林产品、再生资源的循环,主要包含:合理开发、科学培育森林资源;对临床原材料进行加工,制作成环境产品,并进行现场回用;最终的林业产品在消费、流通的过程中,实现理性消费;在进行生产加工时,对资源进行回用。

2.循环林业的特征

与农业、工业相比,林业主要的特点是它的产业体系,相对较为完整,与国民经济多个门类都有联系,属于产品种类多、产业链条长、涵盖范围广,是一个复合产业群体。

2.1生态系统与林业经济系统的双重循环

生态系统与林业经济系统主要在林业经济循环系统的内部存在,两者之间相互制约、影响和交织,这属于林业经济循环同其他产业经济的主要区别。站在大林业系统的角度说,因存在森林资源,促使催化三大产业门类,加之森林资源具有流动性,更加紧密了林业三大产业的联系。林业的第一产业是森林培育,第二产业是采伐业,这两大产业提供了非常充足的非木质、木质资源。第三产业是森林旅游业,森林为森林旅游业提供了充足的景观资源,第二、三产业为人类提供了各种废弃资源,对这些废弃资源进行加工、回收、利用,可排入到自然环境中,例如水、土气、土壤。森林对废弃资源进行分解、吸收,以释放氧气,给人类、林业系统继续使用,以实现生态系统和林业系统的双重循环。

2.2最少废弃、最优投入和生产

生态系统与林业经济系统主要在林业经济循环系统的内部存在,两者之间相互制约、影响和交织,这属于林业经济循环同其他产业经济的主要区别。站在输出、输入的角度说,新型循环林业发展模式,以最少废弃、最有投入和生产为主要经济特征,体现高效率、低污染、低消耗和低投入。

循环经济主要是实现物质的闭环流动,促使能量、物质的闭环和梯级使用,但这种循环利用属于相对性,绝对的开放。站在林业的角度,森林资源的闭环利用,主要是林业系统内部同外部系统之间的交换相对关系上。

3.循环林业的原则

3.1减量化

减量化属于一种控制源头的方法,在林业系统中,减量化主要是系统两端的物质存在减量化,林业生态环境在林业经济系统中减少了物质的投入量,林业经济系统向林业生态系统中减少了废物的输出量。另外,将量化还包括节流和开流的并重、相对和绝对的并重原则。

3.2循环利用

主要是在加工、采伐、种植、消费中体现循环利用的原则,对废弃物、木质林产品、森林资源等进行循环利用。将废弃物、木质林产品进行解析,然后进行多次利用。对非木质资源产品进行解析,进行循环利用。因此,循环利用主要包含木质资源产品和非木质林产品的循环利用。

3.3无害化

无害化原则主要表在四个方面:其一,在进行林木培育时,尽量使用野生植物农药、生物农药、生态肥,以取代农业和化肥,使其在树体、土壤中的残留量减少,确保生态系统安全;其二,在进行生态采伐时,选择强度适中的方式,尽量避免对森林生态系统造成干扰或最小化;其三,在进行加工、设计时,尽量选择无害、无毒材料,避免污染环境;其四,对临床生产末端进行无害化处理,减少废气物排放量。

4.循环林业的形式

4.1实现林业三产业间的自循环

在林业的三个产业的自循环开始,林业森林培育业主要包括采运、培育的循环,林业采伐业主要是林产企业、林产工业间实现资源的循环利用,森林旅游业则是实现规划、开发的旅游资源循环利用。

4.2林业循环发展模式

林业的循环发展模式,主要由不同类型的副产品、废弃物、原材料的流动,而构成多条产业链。林业森林培育业中的副产品、废弃物可作为采伐业的原料,旅游业中工业、企业所产生的废弃物、副产品可在林业森林培育中回收加工后再行利用。

5.结语

在林业中实行新型循环林业发展模式,必须需了解循环林业的内涵、特征和原则,内涵是实现生态系统和林业系统的循环,达到可持续发展,具有双重性、最优性、相对性等特征,遵循减量化、循环利用、无害化的原则。在这些基础上,实现林业产业的循环发展。

参考文献

篇(9)

一、前言

根据国际电联的工作安排,2009年将集中征集4G技术标准,2010年会推出第一个4G版本,并在2011年世界无线电通信大会上通过。4G预计2015年左右投入商用。4G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得广大用户享受更新、更快捷、更丰富的通信生活成为可能。

二、4G概念通信技术特点

目前,业界专业人士对4G概念移动通信系统的共识主要有以下几点:

a) 用户可以在任何地点、任何时间以任何方式不受限地接入网络中来;

b) 移动终端可以是任何类型的;

c) 用户可以自由地选择业务、应用和网络;

d) 可以实现非常先进的移动电子商务;

e) 新的技术可以非常容易地被引入到系统和业务中来。

根据以上描述,未来的4G系统应具备以下的基本条件。

(1) 具有很高的数据传输速率。对于大范围高速移动用户(250km/h),数据速率为2 Mbit/s;对于中速移动用户(60km/h),数据速率为20 Mbbit/s;对于低速移动用户(室内或步行者),数据速率为100 Mbit/s。

(2) 实现真正的无缝漫游。4G 移动通信系统实现全球统一的标准,能使各类媒体、通信主机及网络之间进行“无缝连接”,真正实现一部手机在全球的任何地点都能进行通信。

(3) 高度智能化的网络。采用智能技术的4G 通信系统将是一个高度自治、自适应的网络。采用智能信号处理技术对信道条件不同的各种复杂环境进行结合的正常发送与接收,有很强的智能性、适应性和灵活性。

(4) 良好的覆盖性能。4G 通信系统应具有良好的覆盖并能提供高速可变速率传输。对于室内环境,由于要提供高速传输,小区的半径会更小。

(5) 基于IP 的网络。4G通信系统将会采用IPv6,IPv6将能在IP 网络上实现话音和多媒体业务。

(6) 实现不同QoS 的业务。4G 通信系统通过动态带宽分配和调节发射功率来提供不同质量的业务。

三、4G相对于3G的超越之处

与今年年内即将推出的3G移动通信服务相比,4G技术更为复杂,4G技术在通信特点方面较3G移动通信技术相比,有许多超越之处:

(1)4G移动通信技术的信息传输级数要比3G移动通信技术的信息传输级数要高一个等级,其最大的传输速度将是目前“i-mode”服务的10000倍?

(2)主要发展数字广带(Broad band)为基础的概念?在“毫米”过程中,传播条件相对困难,蜂窝小区也会相应小很多,这会引起一系列技术上的难题?

(3)灵活性要比3G强得多?它能自适应的资源分配,能够处理变化的业务流?信道条件不同的环境,有很强的自组织性和灵活性?

(4)4G移动通信技术将可让所有移动通信运营商的用户,享受共同的4G服务?

(5)该技术应该能根据网络的动态和自行变化的信道条件,使低码与高码的用户能够共存?这些方面都要比2G?3G先进?

(6)它能综合固定移动广播网络或其他的一些规则,实现对这些功能体积分布的控制?

(7)该技术将以几项突破性技术为基础,例如一些光纤产品公司用来提高Internet主干带宽的技术,它将对无线频率的使用效率比第二代和第三代系统都高得多?

我们相信,在不久的将来4G在业务上?功能上?频宽上均有别于3G,应该将会是将所有无线服务联合在一起,能在任何地方接入互联网,包括卫星通讯?定位定时?数据收集?远程控制等综合功能?移动无线互联网会是无边无际,而预计两年后3G的传输速度上限2Mbps很可能会到达饱和?所以4G将会是多功能集成的宽带流动通讯系统,是宽带接入IP的系统?

四、4G通讯技术的发展情况

目前,中国的4G网络已经进入实质推进的阶段。工信部已经正式批准了TD-LTE的频段。黑莓、爱立信、华为等电信设备厂商纷纷表示对TD-LTE的支持。中兴通讯甚至推出了兼容3G和4G的双模产品,可以实现从3G向4G的平滑演进,而无需更换基站硬件。更重要的是,运营商特别是中国移动开始积极推动4G建设。因为中国移动的3GTD-SCDHA网络在技术和商用成熟度上不具优势,在3G时代的领先地位面临巨大的挑战,因此中国移动在LTE的演进上表现得比其他两家运营商更为积极。目前,中国移动在世博会上完成了TD-LTE试验网演示:最近已敲定将在北京、上海等六大城市建立TD-LTE基站,并同期开展多城市TD-LTE的网络规模试验。

当然,要在中国实施4G,挑战不可避免。终端发展滞后是主要问题。4G手机的缺乏将阻碍LTE数据业务的增长,特别是规模试验阶段需要大量终端来配合。目前高通已经为中国移动设计出了TD LTE的工程样片,运营商也在积极努力。最近,中国移动大举号召台湾的广达、宏达电、联发科等大厂壮大TD-LTE的出货阵容。诺基亚公司也推出了首款基于TD-LTE的上网本,用于配合中国移动进行网络测试。

值得指出的是,4G的到来无疑将创造新的商业机会,而电信设备商将首先受益。随着各国运营商不断升级网络,设备生产商也会赢得更多的采购合同。截至目前,诺西、中兴通讯等中外厂商已经在全球斩获数十份LTE网络合同。而未来,国内最大的电信设备制造商华为很有可能击败爱立信,成为下一代移动网络设备的最大生产商。这是因为,华为和中兴的订单目前占整个行业的30%,但在未来五年将达到一半,而且在技术方面他们已经赶上西方的竞争对手。2009年瑞典电信运营商TeliaSonera在挪威建立的全球首个4G商用网络,就采用了华为的设备。

总之,在目前运营商语音业务收入出现减少的情况下,移动数据传输服务成为重要的收入增长领域,再加上需要满足用户日益膨胀的需求,国内运营商必将全力加速推动4G网络建设。预计中国到201 2年与2013年能真正实现TD-LTE规模商用,到2015年,LTE将会逐步取代2G和3G网络。目前来看,打造LTE产业链非常重要,如何降低开发者门槛,使终端、网络、业务、内容实现互利共赢,营造健康的生态系统,将是未来发展过程中的重点。

参考文献:

篇(10)

中图分类号:U463.6 文献标识码:A

汽车自适应巡航控制(adaptive cruise control, ACC)系统是定速巡航控制(cruise control, CC)系统的提升和扩展,除了定速巡航功能外,还获取前方道路信息,并基于与前车的间距和相对速度等信息,控制本车的节气门开度和制动力矩,调节其纵向速度,使其相对前车以合适的安全间距行驶。采用该系统对于提高汽车行驶的安全性、舒适性和节能性,降低驾驶员的工作负担,提高道路的通行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1 ACC系统的架构

汽车自适应巡航控制系统架构如图1所示,包括信号采集单元、信号控制单元、执行单元和人机交互界面等4部分。信息采集单元主要采集本车状态信息与行车环境等信息,如前车与本车间距和相对速度等;信号控制单元根据车载传感器采集到的行驶信息,确定本车的控制方案,并调节油门控制单元或刹车制动执行单元;执行单元根据信号控制单元发出的指令动作,主要包括油门踏板、刹车踏板等;人机交互界面供驾驶员对ACC系统进行功能选择和参数设定。

2 ACC控制理论

ACC信号控制单元是ACC系统的“大脑”,在ACC系统的信号控制单元中,如何构造ACC系统的控制算法,调节节气门开度角和刹车压力等,使车辆按照间距在ACC系统的下层控制中,主要实现执行器的切换逻辑以及各执行机构的控制算法。针对不同执行器的切换逻辑设计,目前,研究主要采用阈值切换原则:当上层控制算法计算的期望加速度大于给定阈值时,ACC采用油门驱动控制,反之采用刹车制动控制。

3 ACC系统的发展趋势

目前,汽车ACC系统在国内外已有了一定的发展,但国内外对于ACC系统的研究还有一些技术问题需要完善,主要有控制算法对于环境适应性差,误报率比较高,缺少与诸如防抱死控制系统、预警系统等的集成等。ACC系统的未来发展趋势如下:

3.1传感器技术

ACC系统对于环境的适应性比较差,只是针对典型行驶工况设计,弯道路况时误报率比较高,需要采用诸如车辆雷达测距传感器、计算机视觉信息等多传感器融合技术减少ACC系统误报率,更好确定汽车的行驶状态。

3.2集成化技术

为了降低成本,促进各系统间的内在关联,汽车各系统间需要集成化发展。ACC需要同其他纵向控制系统和预警系统以及发动机电控系统等集成起来,充分利用各车辆采集信息,提高系统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3.3通讯技术

ACC通过雷达传感器等采集前方道路环境信息,未来的发展,汽车间可以通过无线通讯互相交流彼此行车状况,并能够获取控制中心的通讯信息,控制中心协调整个车队的整体控制,高速公路的效率可以得到提高,车辆的安全性和舒适性也得到提高,这是ACC未来发展的重点之一。

4结语

综述了车辆ACC系统控制算法的研究现状,并指出了ACC系统的发展趋势。国外对于ACC系统的控制理论已经有了一定的研究,开发并在实车上安装了ACC,如奔驰S级、宝马7系列、丰田Progress等。国内对于ACC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诸如清华大学一些高校和科研机构。因此,深入研究并开发汽车ACC控制系统,是我国对于安全驾驶辅助系统中的ACC系统的研究重点。

参考文献

[1] D.B.Zhao, Z.H Hu.Supervised adaptive dynamic programming based adaptive cruise control.Proc.IEEE Sym.Approximate Dynamic Programming and Reinforcement Learning (ADPRL 2011),2011:318-323.

[2] Jianlong Z,Ioannou P A. Longitudinal control of heavy trucks in mixed traffic: environmental and fuel economy considerations[J].IEEE Transactions on Intelligent 5 Transportation System,2006,7(1):92-104.

[3] Canale M, Malan S. Tuning of stop and go driving control strategies using driver behavior analysis[J].IEEE Intelligent Vehicle Symposiun,2002:407-412.

[4] 于立萍,刘法胜.基于模糊推理的汽车辅助驾驶系统控制算法[J].计算机工程与应用, 2007(7):221-223.

篇(11)

中图分类号:P135 文献标识码:A

作为轨道交通的关键内容之一,自动售检票(AFC)系统能够帮助操作员有效地监控轨道交通网中乘客费用收取、流量,并记录好票卡和现金在AFC系统处理各阶段情况,进而更好地完成乘客与AFC系统间互动。目前国内外城市轨道交通已建和在建线路的AFC系统都是按照“系统结构简单、扩充灵活、经济合理、管理方便”的原则设计,基于此原则构建的AFC系统:轨道交通清分管理中心;线路中央计算机系统;车站计算机系统;车站终端设备;车票。

一、网络票务管理中心

此中心的主要功能是很好的实现车票清点、采购、包装以及流通等。如果数据可以变更,则可以通过控制参数来实现。网络票务管理中心主要由票务总中心,线路票务中心和车站票务中心组成。票务总中心设计:票务总中心的主要功能为制定所有轨道的票务规则,车票的调配,通过票务总中心完成对车票的初始化并下发至各个销售网点,同时对车票的销售情况进行随时跟踪。线路票务中心设计:线路票务中心主要负责实现线路间的车票调配,实现本线路车票的密钥管理以及对车票的销售和自动充值的授权。线路票务中心在独立运行的前提下制定车票发行计划,采购管理,车票初始化和二次发行;同时完成本线路车票的预赋值,分拣以及车票的消毒处理;车票的调配,补充和回收等工作。车站票务中心设计:车站票务中心的主要功能是随时监督车票的销售情况以及旅客的需求,确保车票的数量,实现车票的合理调配和利用。通过车站票务中心,旅客可以随时查询车票的销售情况;车站票务中心还负责实现不同班次列车的交接。

二、线路中央系统和车站计算机系统

线路中央系统是自动售检票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主要负责监督整个系统的运行情况,对票务数据进行整理和审核,接收网络票务管理中心的车票价格等基本数据,并将其下载到设备终端,完成与网络票务管理中心的对账,并通过网络票务管理中心的命令实现车票的合理调配。

三、权限管理

权限管理是SC系统的核心。通过权限管理,对授权用户的身份信息进行确认,只有通过授权的用户才能设计进入系统进行操作,确保安全系数。同时,当出现系统安全问题时,可以通过对权限的设置防止问题扩大,权限管理主要包括对权限信息的管理,主体用户的管理,客体对象的管理以及权限的设置。具体分析如下:(1)AFC系统的权限信息可用一个树状结构来表示,通过上下级关系来实现。其内容主要有系统管理权限、用户登陆管理等一般分为可授权与可访问两种类型。(2)权限设置的主体为用户,系统将分为不同的组别,每个组别可享受的权限级别不同,每个人也可以拥有自己的权限。(3)角色的设置为了对用户登陆等进行更加完善的管理。系统将使用者分为管理员,普通用户以及游客等类型,并赋予不同角色不同的权限,通过管理员进行一定的管理。角设置与权限信息一样,具有树状结构,这样可以方便管理。(4)组是实现对用户过多或者情况较复杂下的权限管理。组的出现方便了用户权限管理。

四、车票媒介选型分析

车票的有效性是通过车票媒介携带的信息识别的。识别方式可以是人工视读识别,也可以是自动识别。人工识别是通过人的眼睛获取车票的可视信息,确定车票的有效性。自动识别是通过识别装置和被识别物之间的信息交互,自动地获取被识别物的相关信息,并提供给计算机处理系统完成相关处理的一种技术。目前常见的车票媒介有三种:纸质、磁卡和智能卡(又名IC卡、)。纸质车票分为普通车票和条形码车票,不同的售检票方式需要的车票媒介是不同的,目前国内城市轨道交通基本都采用自动售检票方式,纸质车票中的普通车票是不能进行机器识别的,因研究与开发此一般不予以考虑。条形码技术虽然有数据输入快速、可靠,可机器识别且识别设备简单、经济和使用灵活等优点,但由于条形码纸票只能在购票时记录站名和发售时间,无法记录进站时间和检票机编号等即时统计信息,对计时制管理等管理模式会产生影响,由于目前国内城市轨道交通普遍将计时制纳入自身的票价结构中,因此不建议采用条形码印刷票。

AFC系统在世界轨道交通系统中应用非常普遍,封闭式的AFC系统在20世纪70年代到80年代均以磁卡作为信息载体。磁卡车票虽然技术比较成熟,但存在磁卡信息存储容量小、安全保密性差、车票传输机构复杂、造价昂贵、故障率和维修费用高等缺点。非接触式IC卡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新一代技术。非接触式IC卡不再以磁介质作为信息载体,而是由微型处理集成电路芯片经封装制成。随着微电子技术的发展、芯片成本的降低、制作工艺的成熟、成品率的提高、多应用的需求,非接触式IC卡将逐步取代磁卡。非接触式IC卡与磁卡从技术上相比,主要优点为:信息存储量大,为以后多应用的发展带来了好处;信息安全性高,有完善的密钥体系,最大程度地保证了运营商的利益;非接触式读写,不需要复杂的车票传输机构,设备可靠性也大大提高,同时减少了设备维护的工作量,降低了维护成本;读写失效率低,设备通过能力高,降低了设备购置成本;车票寿命高,不需要频繁更换车票,较好地降低了运营成本;抗干扰能力强,可靠性高。非接触式IC卡与接触式IC卡比较,有可靠性高、操作方便、防冲突、加密性能好、适用于多种应用等优点。综上所述,建议AFC系统采用非接触式IC卡作为城市轨道交通AFC系统的车票媒介。

五、票卡类型选型

城市轨道交通中非接触式IC卡目前使用最多的就是逻辑加密卡与CPU卡,它们的主要区别在于以下方面。(1)技术方面(非接触式IC卡)逻辑加密卡又叫存储卡,卡内的集成电路具有加密逻辑和EEPROM(电可擦除可编程只读存储器)。CPU卡又叫智能卡,卡内的集成电路包括中央处理器(CPU)、EEPROM、随机存储器(ROM)、以及固化在只读存储器(ROM)中的片内操作系统(COS),有的卡内芯片还集成了加密运算协处理器以提高安全性和工作速度,使其技术指标远远高于逻辑加密卡。CPU卡由于具有微处理功能,使得在交易速度以及数据干扰方面远远高于逻辑加密卡,且允许多张卡片同时操作,具有防冲突机制。两者在技术方面的最大区别在于:CPU卡是一种具有微处理芯片的IC卡,可执行加密运算和其他操作,存储容量较大,能应用于不同的系统;逻辑加密卡是一种单一的存储卡,主要特点是内部有只读存储器,但存储容量较CPU卡小,使其在用途方面没有扩展性。(2)安全方面(非接触式IC卡)逻辑加密卡是具有防止对卡中信息随意改写功能的存储IC卡,当对加密卡进行操作时必须首先核对卡中密码,只有核对正确,卡中送出一串正确的应答信号时,才能对卡进行正确的操作,但由于只进行一次认证,且无其他的安全保护措施,容易导致密码的泄露和伪卡的产生,其安全性能很低。CPU卡中有微处理机和IC卡操作系统(COS),当CPU卡进行操作时,可进行加密和解密算法(算法和密码都不易破解),用户和IC卡系统之间需要进行多次的相互密码认证(且速度极快),提高了系统的安全性能,对于防止伪卡的产生有很好的效果。

六、结论

AFC系统是做到地铁等轨道交通自动售检票的重要手段,其更加方便快捷、安全可靠。AFC系统可以更好地帮助工作人员及时分配调节站内车票供给,方便旅客查询。从而实现旅客依照自身需要以及列车拥堵等情况自行选乘班次,避免高峰拥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