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咨询服务!

后勤管理规划大全11篇

时间:2023-06-18 10:29:55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后勤管理规划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后勤管理规划

篇(1)

随着高等教育百姓化的不断推进和高校后勤的迅猛发展,给高校后勤管理带来了一系列新问题,直接造成了许多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步履维艰,发展迟缓。本文分析了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深化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途径,以期最终达到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总体目标,即 “要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在全国绝大部分省市的高等院校实现后勤管理社会化,建立起符合现代高等教育特点和高校需要的有中国特色的现代高校后勤保障体系。”

一、高校后勤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后勤职工队伍人员水平参差不齐

后勤职工的传统观念即后勤福利思想根深蒂固,让他们失去长期的铁饭碗,会存在一定的抵触情绪。所以要通过减员分流来降低后勤人员费用的想法,在短期内难以实现。但如不实行竞争上岗、绩效挂钩的激励机制,后勤职工在具体工作时求稳怕乱,服务观念淡薄,不敢作为的思想就会长期存在。新时期的高校多数后勤职工还没有真正树立起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与现阶段高校后勤保障体系相适应的服务意识、成本意识、绩效意识和危机意识,就不能从思想上和行动上积极支持高校的后勤社会化改革。

(二)管理手段落后

随着高校人数的逐年扩招,不断增加的校区基础设施、部门、扩大了管理服务的内容和范围,这些对后勤服务保障的标准和要求也越来越高。在新的历史时期下就要求高校后勤提供服务保障的管理模式和方法也要与时俱进,不断变化和革新。如何提高后勤管理队伍的素质建设和服务意识,网络化信息的现代化管理手段势在必行,但现实中很多高校的后勤网络化的信息管理手段还没有普及,这就影响了学生和教职员工的正常学习和生活。

二、实现高校后勤规范化管理对策

(一)加强高校后勤队伍建设

要想实现高校后勤行政管理的规范化,学校领导必须高度重视,认识到高校后勤管理规范化的重要性,加强高校后勤队伍建设,提高后勤人员的综合素质。为加强高校后勤队伍建设,一方面学校要成立膳管会领导小组,并以校长为组长,对高校各项后勤工作进行统筹,严格按照后勤人员筛选机制选拔后勤工作人员,并根据学校发展的实际需求设置岗位,实行岗位公开化,采用推荐和自荐相结合的方式,选用具有责任心、事业心和耐心的人才担任后勤工作人员。另一方面学校还要针对后勤各项具体工作制定明确的计划,实现食堂全面工作的制度化和规范化,定期召开后勤行政工作会议,并对各阶段的落实措施进行细致研究。此外,高校后勤工作人员应该不断完善自我,提高自身的安全意识,高校应该对后勤工作人员、设备、保管等管理环节进行细化和监督,及时发现后勤行政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对其进行改进。学校在加强后勤队伍建设的同时,也要不断改善后勤工作人员的福利待遇和生活条件,确保后勤职工能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中,提高高校后勤行政管理的水平。

(二)建立科学的后勤行政管理体制

建立科学的后勤行政管理体制,要提高高校后勤行政管理人员的科学文化素质,加大高校后勤行政管理的力度。要想使学校发展良好,必须在教学和后勤上下功夫,高校后勤行政管理和课堂管理同样重要。高校后勤行政管理不仅是对食堂、宿舍和校园环境的管理问题,还是一个重要的政治问题。高校是为社会培养人才的重要场所,因此,高校后勤行政管理直接关系到社会和学校的稳定发展,科学的高校后勤行政管理制度能在很大程度上促进学校后勤工作的发展,并有效推动高校教育教学活动的开展。高校后勤管理部门还要建立科学的后勤行政管理制度,并在此过程中坚持权、责、利相结合的原则,对高校后勤行政管理科学进行认真学习和研究,将先进的现代科学管理技术和手段运用到其中,促使经济杠杆作用的发挥。采用目标管理的方法,针对学校的规划和实际发展情况,科学合理的制定各阶段的目标,在实践的基础上制定出后勤职工的劳动定额,以此对学校后勤工作人员的业绩进行评估考核,做好后勤工作人员的薪酬管理工作,提高高校后勤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增强后勤人员的服务意识

高校后勤工作人员应该不断增强自身的服务意识,不断完善高校后勤服务质量,规范高校后勤行政管理。高校选择的都是思想政治素质高、吃苦耐劳的职工作为后勤的工作人员,他

们都具备一定的高校后勤管理知识和后勤管理专业技能。高校后勤行政管理人员要认识到自身对学校产生的影响,并做好后勤工作,为学校师生提供良好的后勤服务,全面提高高校后勤服务质量。学校要对后勤人员进行定期培训,转变后勤职工的思想观念,增强后勤人员的服务意识,不断规范高校后勤行政管理,提升高校后勤的核心竞争力,为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奠定坚实的基础,使学校后勤人员在工作中能够严格按照后勤规章管理制度办事,确保食品安全和学生住宿安全。

(四)范后勤行政管理程序

篇(2)

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给高校的管理与发展带来了生机和活力,由此而引发的税收问题成为高校和税务部门乃至全社会共同关注的问题。它不仅关系到高校后勤改革的发展,关系到税收能否规范化管理,也关系到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高校后勤社会化活动主要表现为高校后勤经济实体从事学生公寓、教师公寓、食堂经营和为高校教学提供后勤服务;利用学生公寓、教师公寓和食堂等高校后勤服务设施向社会人员提供服务;社会性投资建立的为高校学生提供住宿服务;高校后勤实体为高校师生食堂提供的服务;设置在高校内的实行社会化管理和独立核算的食堂向师生或向社会提供餐饮服务等。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是将高校后勤服务纳入市场经济体制,运用市场机制,建立由政府引导的、社会承担为主的,适合高校办学需要的法人化、市场化的后勤服务体系。

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主要目的,是将高校中具有经营性、社会性和服务性的活动纳入到市场化发展的轨道,作为市场经济的组成部分,参与市场竞争。从税收角度来说,这就意味着高校后勤经济实体作为一个独立的纳税人,享受和承担税法规定的权利与义务。这不仅符合市场经济发展要求,增加社会供给,而且还可以为国家贡献税收。同时,高校后勤社会化后,可将主要精力用于教学和科研,减轻我国长期以来计划体制模式下高校办学形成的沉重负担。

一、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涉及的税收问题和现行税收政策

(一)营业税的有关征收规定。对从原高校后勤管理部门剥离出来而成立的进行独立核算并具有法人资格的高校后勤经济实体,经营学生公寓和教师公寓及为高校教学提供后勤服务而获得的租金和服务性收入,免征营业税;对社会性投资建立的为高校学生提供住宿服务并按高教系统统一收费标准收取租金的学生公寓取得的租金收入,免征营业税。但利用学生公寓向社会人员提供住宿服务而取得的租金收入,应按现行规定计征营业税;对设置在校园内的实行社会化管理和独立核算的食堂,向师生提供餐饮服务获得的收入,免征营业税。向社会提供餐饮服务获得的收入,应按现行规定计征营业税。

(二)增值税的有关征收规定。对高校后勤实体为高校师生食堂提供的粮食、食用植物油、蔬菜、肉、禽、蛋、调味品和食堂餐具,免征增值税;经营此外的商品,一律按现行规定计征增值税。对高校后勤实体向其他高校提供快餐的外销收入,免征增值税;向其他社会人员提供快餐的外销收入,应缴纳增值税。

(三)企业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的有关征收规定。对高校后勤实体的所得暂免征收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按有关规定计征。

(四)房产税、城镇土地使用税、耕地占用税等税收的征收规定。对高校后勤实体,免征城镇土地使用税和房产税。对在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中因建学生公寓而经批准征用的耕地,免征耕地占用税。对于城市维护建设税和教育费附加,由于是以实际缴纳的增值税、消费税和营业税三税税额为计税依据,按照一定的比例附加征收的,在免征增值税、消费税和营业税三税的同时,也免征城市维护建设税和教育费附加。

必须明确的是:高校后勤实体应对享受优惠政策的经营活动进行单独核算,分别进行纳税申报,不进行单独核算和纳税申报的,不得享受上述政策。

二、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税收征管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高校后勤社会化的税收法律法规滞后,直接影响了税收征管工作的有效开展。主要表现为政策法规不能及时反应和规范高校的后勤改革,政策法规不明确、缺乏连续性。我国对高校后勤社会化活动征税最早是以通知形式下发的,也就是财政部和国家税务总局2000年2月28日的《关于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有关税收政策的通知》,《通知》明确了对高校后勤企业的有关经营活动实行减税和免税。这一通知从2000年1月1日起实施,但其期限是到2002年底,目前这一政策延长到2005年底。严格说来,文件通知并不等于法律法规,其严肃性和刚性都严重缺乏。随着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不断发展,原有的《通知》已不能适应客观经济形势的变化,税收征管中存在一些不明确问题,难以保证税收征管及时到位,各地税务部门对此也一直无法准确把握,甚至采取姑息态度,这种状况直接影响了高校后勤社会化税收征管工作的有效开展。

(二)高校后勤改革的不规范、不彻底,客观上为税收征管带来了难度。税收征管的规范与否,与高校后勤改革是否规范,是否到位存在着相互依存关系。从表面上看,几乎所有高校都已完成了后勤系统的剥离,但实际上,有些学校的后勤改革是在走过场,只是做了简单的改头换面,在后勤处或总务处上挂个企业集团的招牌,管理体制和人事分配制度等基本上还是老样子。从根本上来分析,目前我国高校的后勤企业并未真正按现代企业制度运行,这其中虽然有观念上的、社会经济环境的、法律法规政策等方面的原因,但最关键的制约因素是来自体制上的因素。现代企业制度要求产权明晰,我国高校后勤资产的所有权在国家,占有权在高校,后勤实体对后勤资产只有不完全意义上的经营权,没有对其所经营资产的占有权、收益权和处置权。后勤实体不是真正的法人主体,也就不可能做到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独立核算。这一切从根本上妨碍了高校后勤改革,从而造成不利于税收征管的局面,客观上为税收征管带来了难度。

(三)税收征管服务不到位,造成高校后勤税源流失。由于我国高校大多数为政府办学,国家投资,长期以来人们认为高校是育人的地方,远离市场。税务部门和税务人员存在观念滞后,重管理,轻服务,多被动,少主动的倾向,适应改革和市场的能力较弱,忽视了对高校的税收服务。深入高校少,缺乏主动服务意识,税收服务不到位,使高校这一现实的和潜在的税源未能被关注和重视起来。同时,税收征管的基础资料不全面,征、管、查不到位,造成高校后勤税源流失。无庸置疑的是,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是一个增税因素,无论是流转税、所得税还是其他税收,税源和税基都会随着高校后勤改革的不断完善而扩大,税收收入也会随之而不断增长。等高校后勤改革彻底完成之后,高校后勤企业与其他经营企业一样,不再享受任何税收优惠政策时,必将为地方税收的增长做出积极的贡献。

(四)税收征管方法和手段滞后,管理不及时、不到位,漏征漏管现象严重。目前,税务机关对高校后勤活动的税收征管基本上仍限于对高校后勤对外服务部分,即:既对学生提供服务,也对社会开放的各种科研实体兴办的公司、各种补习班、校园围墙外的餐馆、书店、理发馆等后勤经营行为进行了相应的税收征管。税源监控常用手段主要是税务登记、纳税申报、发票管理、纳税检查和税控装置等。而对于由学校后勤部门直属的、专门为学生提供食宿及日常生活服务的机构,如对本校学生日常生活提供服务的食堂、医务所、学生公寓、电影院、理发店、澡堂等这一部分潜在的税源未能进行有效的登记和管理,基本处于无监控或漏征漏管状态,造成该部分税源疏于监管, 造成税收征管对高校后勤社会化服务的管理不到位。

三、高校后勤社会化的税收规范化管理

(一)完善税收法律、行政法规,为高校后勤社会化税收规范化管理提供法律保障。高校后勤社会化活动对国家税收产生着积极的影响,税收法律法规对此应及时加以规范,力争使税收规范与高校后勤改革保持协调一致。高校后勤社会化的税收立法,应本着有利于征收管理、有利于依法治税、减少涉税争议、加强监督管理的原则进行。对高校后勤社会化的税收管理,要本着有利于发挥税收的调节作用,服务于经济、服务于社会的原则进行,既要从有利于我国高等教育的长远发展出发,又要从严肃税收法律和保护国有资产收益的角度来加以统筹兼顾,这样,才能有效地促进税收对高校后勤社会化的规范化管理,促进高校后勤组织的规范运转。只有税收政策法律制度科学、完善、合理,才能使税收规范化管理得以实现,并且通过税收规范化管理,发挥税收调节经济、服务于经济、服务于社会的功能。

篇(3)

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给高校的管理与发展带来了生机和活力,由此而引发的税收问题成为高校和税务部门乃至全社会共同关注的问题。它不仅关系到高校后勤改革的发展,关系到税收能否规范化管理,也关系到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高校后勤社会化活动主要表现为高校后勤经济实体从事学生公寓、教师公寓、食堂经营和为高校教学提供后勤服务;利用学生公寓、教师公寓和食堂等高校后勤服务设施向社会人员提供服务;社会性投资建立的为高校学生提供住宿服务;高校后勤实体为高校师生食堂提供的服务;设置在高校内的实行社会化管理和独立核算的食堂向师生或向社会提供餐饮服务等。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是将高校后勤服务纳入市场经济体制,运用市场机制,建立由政府引导的、社会承担为主的,适合高校办学需要的法人化、市场化的后勤服务体系。

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主要目的,是将高校中具有经营性、社会性和服务性的活动纳入到市场化发展的轨道,作为市场经济的组成部分,参与市场竞争。从税收角度来说,这就意味着高校后勤经济实体作为一个独立的纳税人,享受和承担税法规定的权利与义务。这不仅符合市场经济发展要求,增加社会供给,而且还可以为国家贡献税收。同时,高校后勤社会化后,可将主要精力用于教学和科研,减轻我国长期以来计划体制模式下高校办学形成的沉重负担。

一、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涉及的税收问题和现行税收政策

(一)营业税的有关征收规定。对从原高校后勤管理部门剥离出来而成立的进行独立核算并具有法人资格的高校后勤经济实体,经营学生公寓和教师公寓及为高校教学提供后勤服务而获得的租金和服务性收入,免征营业税;对社会性投资建立的为高校学生提供住宿服务并按高教系统统一收费标准收取租金的学生公寓取得的租金收入,免征营业税。但利用学生公寓向社会人员提供住宿服务而取得的租金收入,应按现行规定计征营业税;对设置在校园内的实行社会化管理和独立核算的食堂,向师生提供餐饮服务获得的收入,免征营业税。向社会提供餐饮服务获得的收入,应按现行规定计征营业税。

(二)增值税的有关征收规定。对高校后勤实体为高校师生食堂提供的粮食、食用植物油、蔬菜、肉、禽、蛋、调味品和食堂餐具,免征增值税;经营此外的商品,一律按现行规定计征增值税。对高校后勤实体向其他高校提供快餐的外销收入,免征增值税;向其他社会人员提供快餐的外销收入,应缴纳增值税。

(三)企业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的有关征收规定。对高校后勤实体的所得暂免征收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按有关规定计征。

(四)房产税、城镇土地使用税、耕地占用税等税收的征收规定。对高校后勤实体,免征城镇土地使用税和房产税。对在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中因建学生公寓而经批准征用的耕地,免征耕地占用税。对于城市维护建设税和教育费附加,由于是以实际缴纳的增值税、消费税和营业税三税税额为计税依据,按照一定的比例附加征收的,在免征增值税、消费税和营业税三税的同时,也免征城市维护建设税和教育费附加。

必须明确的是:高校后勤实体应对享受优惠政策的经营活动进行单独核算,分别进行纳税申报,不进行单独核算和纳税申报的,不得享受上述政策。

二、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税收征管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高校后勤社会化的税收法律法规滞后,直接影响了税收征管工作的有效开展。主要表现为政策法规不能及时反应和规范高校的后勤改革,政策法规不明确、缺乏连续性。我国对高校后勤社会化活动征税最早是以通知形式下发的,也就是财政部和国家税务总局2000年2月28日的《关于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有关税收政策的通知》,《通知》明确了对高校后勤企业的有关经营活动实行减税和免税。这一通知从2000年1月1日起实施,但其期限是到2002年底,目前这一政策延长到2005年底。严格说来,文件通知并不等于法律法规,其严肃性和刚性都严重缺乏。随着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不断发展,原有的《通知》已不能适应客观经济形势的变化,税收征管中存在一些不明确问题,难以保证税收征管及时到位,各地税务部门对此也一直无法准确把握,甚至采取姑息态度,这种状况直接影响了高校后勤社会化税收征管工作的有效开展。

(二)高校后勤改革的不规范、不彻底,客观上为税收征管带来了难度。税收征管的规范与否,与高校后勤改革是否规范,是否到位存在着相互依存关系。从表面上看,几乎所有高校都已完成了后勤系统的剥离,但实际上,有些学校的后勤改革是在走过场,只是做了简单的改头换面,在后勤处或总务处上挂个企业集团的招牌,管理体制和人事分配制度等基本上还是老样子。从根本上来分析,目前我国高校的后勤企业并未真正按现代企业制度运行,这其中虽然有观念上的、社会经济环境的、法律法规政策等方面的原因,但最关键的制约因素是来自体制上的因素。现代企业制度要求产权明晰,我国高校后勤资产的所有权在国家,占有权在高校,后勤实体对后勤资产只有不完全意义上的经营权,没有对其所经营资产的占有权、收益权和处置权。后勤实体不是真正的法人主体,也就不可能做到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独立核算。这一切从根本上妨碍了高校后勤改革,从而造成不利于税收征管的局面,客观上为税收征管带来了难度。

(三)税收征管服务不到位,造成高校后勤税源流失。由于我国高校大多数为政府办学,国家投资,长期以来人们认为高校是育人的地方,远离市场。税务部门和税务人员存在观念滞后,重管理,轻服务,多被动,少主动的倾向,适应改革和市场的能力较弱,忽视了对高校的税收服务。深入高校少,缺乏主动服务意识,税收服务不到位,使高校这一现实的和潜在的税源未能被关注和重视起来。同时,税收征管的基础资料不全面,征、管、查不到位,造成高校后勤税源流失。无庸置疑的是,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是一个增税因素,无论是流转税、所得税还是其他税收,税源和税基都会随着高校后勤改革的不断完善而扩大,税收收入也会随之而不断增长。等高校后勤改革彻底完成之后,高校后勤企业与其他经营企业一样,不再享受任何税收优惠政策时,必将为地方税收的增长做出积极的贡献。

(四)税收征管方法和手段滞后,管理不及时、不到位,漏征漏管现象严重。目前,税务机关对高校后勤活动的税收征管基本上仍限于对高校后勤对外服务部分,即:既对学生提供服务,也对社会开放的各种科研实体兴办的公司、各种补习班、校园围墙外的餐馆、书店、理发馆等后勤经营行为进行了相应的税收征管。税源监控常用手段主要是税务登记、纳税申报、发票管理、纳税检查和税控装置等。而对于由学校后勤部门直属的、专门为学生提供食宿及日常生活服务的机构,如对本校学生日常生活提供服务的食堂、医务所、学生公寓、电影院、理发店、澡堂等这一部分潜在的税源未能进行有效的登记和管理,基本处于无监控或漏征漏管状态,造成该部分税源疏于监管,造成税收征管对高校后勤社会化服务的管理不到位。

三、高校后勤社会化的税收规范化管理

(一)完善税收法律、行政法规,为高校后勤社会化税收规范化管理提供法律保障。高校后勤社会化活动对国家税收产生着积极的影响,税收法律法规对此应及时加以规范,力争使税收规范与高校后勤改革保持协调一致。高校后勤社会化的税收立法,应本着有利于征收管理、有利于依法治税、减少涉税争议、加强监督管理的原则进行。对高校后勤社会化的税收管理,要本着有利于发挥税收的调节作用,服务于经济、服务于社会的原则进行,既要从有利于我国高等教育的长远发展出发,又要从严肃税收法律和保护国有资产收益的角度来加以统筹兼顾,这样,才能有效地促进税收对高校后勤社会化的规范化管理,促进高校后勤组织的规范运转。只有税收政策法律制度科学、完善、合理,才能使税收规范化管理得以实现,并且通过税收规范化管理,发挥税收调节经济、服务于经济、服务于社会的功能。

篇(4)

 

随着高校“教育产业属性”的提出,高校后勤不再只是高校内部一个封闭的特殊市场,正日益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从税收角度来说,这就意味着高校后勤经济实体作为一个独立的纳税人,享受和承担税法规定的权利与义务。这不仅符合市场经济发展要求,还可以为国家贡献税收。同时,高校后勤社会化后,可将主要精力用于教学和科研,减轻我国长期以来计划体制模式下高校办学形成的沉重负担。

 

1 高校后勤实体改革涉及的现行税收政策

 

(1)增值税。对高校后勤实体为高校师生食堂提供的粮食、食用植物油、蔬菜、肉、禽、蛋、调味品和食堂餐具,免征增值税;经营此外的商品,一律按现行规定计征增值税。对高校后勤实体向其他高校提供快餐的外销收入,免征增值税;向其他社会人员提供快餐的外销收入,应缴纳增值税。

(2)营业税。对从原高校后勤管理部门剥离出来而成立的进行独立核算并具有法人资格的高校后勤经济实体,经营学生公寓和教师公寓及为高校教学提供后勤服务而获得的租金和服务性收入,免征营业税;对社会性投资建立的为高校学生提供住宿服务并按高教系统统一收费标准收取租金的学生公寓取得的租金收入,免征营业税。但利用学生公寓向社会人员提供住宿服务而取得的租金收入,应按现行规定计征营业税;对设置在校园内的实行社会化管理和独立核算的食堂,向师生提供餐饮服务获得的收入,免征营业税。

(3)所得税。《关于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有关税收政策的通知》明确规定免征企业所得税,2006年8月18日,财政部和国家税务总局的100号文《关于经营高校学生公寓及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有关税收政策的通知》,彻底取消了高校后勤享受的免征所得税的税收优惠政策。

(4)房产税、耕地占用税、城镇土地使用税、等税收的征收规定。对高校后勤实体,免征城镇土地使用税和房产税。对在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中因建学生公寓而经批准征用的耕地,免征耕地占用税。对于城市维护建设税和 费附加,由于是以实际缴纳的增值税、消费税和营业税三税税额为计税依据,按照一定的比例附加征收的,在免征增值税、消费税和营业税三税的同时,也免征城市维护建设税和教育费附加。

 

2 高校后勤实体改革税收管理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 高校后勤社会化的税收 法规滞后,政策法规不明确、缺乏连续性,直接 了税收征管工作的有效开展。政策法规不能及时反应和规范高校的后勤改革。2000年以来,以高校扩大招生这一政策背景所带来的高校大发展和引发高校投资多元化,以高校后勤服务社会化引发的高校资产经营盈利性,在税收政策层面上开始把高校纳税主体从免征范围放置于实际征收范围中去。

严格说来,文件通知并不等于法律法规,其严肃性和刚性都严重缺乏。随着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不断发展,原有的《通知》已不能适应客观经济形势的变化,税收征管中存在一些不明确问题,难以保证税收征管及时到位。

(2)高校后勤实体自身的改革不规范、不彻底,客观上为税收征管带来了难度。税收征管的规范化与否,与高校后勤实体的改革是否规范,是否到位,有着密切的关系。从表面上看,几乎所有高校都已完成了后勤系统的剥离,实现了独立纳税人的过度,但实际上,有些学校的后勤改革是在走过场,实质上并未发生变化。现代企业制度要求产权明晰,权责分明,我国高校后勤资产的所有权在国家,占有权在高校,后勤实体对后勤资产只有不完全意义上的经营权,没有对其所经营资产的占有权、收益权和处置权。后勤实体不是真正的法人主体,也就不可能做到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独立核算。这一切从根本上妨碍了高校后勤改革,客观上为税收征管带来了难度。

(3)税收征管 和手段滞后,管理不及时、不到位,漏征漏管现象严重。税务机关对高校后勤活动的税收征管基本上仍限于对高校后勤对外服务部分,而对于由学校后勤部门直属的、专门为学生提供食宿及日常生活服务的机构,这一部分潜在的税源,未能进行有效的登记和管理,造成该部分税源疏于监管,造成税收征管对高校后勤社会化服务的管理不到位。 

 

3 高校后勤实体税收规范化管理的思考

 

(1)完善税收 、行政法规,为高校后勤社会化税收规范化管理提供法律保障。关于高校后勤实体的税收立法,应本着有利于征收管理、有利于依法治税、减少涉税争议、加强监督管理的原则进行。对高校后勤社会化的税收管理,要本着有利于发挥税收的调节作用,服务于、服务于社会的原则进行,这样,才能有效地促进税收对高校后勤社会化的规范化管理,促进高校后勤组织的规范运转。

(2)改进税收征收管理手段,加强税收信息化建设,逐步使高校后勤实体的税收征管进入正规轨道。对高校后勤社会化的税收规范化管理必须以信息化管理为手段,把税收信息化建设作为规范化管理的切人点,完善税收管理信息系统。税务机关要积极构建功能齐全、提升信息技术的应用水平,加强系统管理,确保信息安全,提高工作质量和效率。 

(3)加强相关部门联合,健全和完善社会综合治税机制,全面加强对高校后勤实体的税收管理。因为高校后勤实体的经济活动涉及到工商营业执照的领发,涉及到增值税、营业税、企业所得税、房产税、城镇土地使用税、耕地占用税等多个税种的税款征收和缴纳,涉及到对高校的财政拨款等诸多问题,涉及到国税、地税、财政、银行、工商等部门之间的协调与配合。为了更好地促进高校后勤改革,带动高校发展,完善税收管理,需要上述部门之间加强协调与配合,扩大信息交换的范围,实现社会信息资源共享。 

自2000年国家出台对高校后勤实体的政策以来,几经变更,形成了对高校后勤实体相关税收政策的不断修改和变化,也加重了税务部门对于高校后勤实体税收管理的难度。面对这样的现实,加强对高校后勤实体的税收规范化管理,亟待解决。这不仅关系到税务机关对高校后勤经济实体的税收管理,更关系到如何发挥税收调节经济、服务于经济、服务于社会的作用。在我国税收制度不断完善和发展的今天,加强对高校后勤实体的税收管理作为国家税收工作的一个不可或缺的部分,具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 

篇(5)

关键词:高校后勤实体改革 税收政策 规范化

 

随着高校“教育产业属性”的提出,高校后勤不再只是高校内部一个封闭的特殊市场,正日益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从税收角度来说,这就意味着高校后勤经济实体作为一个独立的纳税人,享受和承担税法规定的权利与义务。这不仅符合市场经济发展要求,还可以为国家贡献税收。同时,高校后勤社会化后,可将主要精力用于教学和科研,减轻我国长期以来计划体制模式下高校办学形成的沉重负担。

 

1 高校后勤实体改革涉及的现行税收政策

 

(1)增值税。对高校后勤实体为高校师生食堂提供的粮食、食用植物油、蔬菜、肉、禽、蛋、调味品和食堂餐具,免征增值税;经营此外的商品,一律按现行规定计征增值税。对高校后勤实体向其他高校提供快餐的外销收入,免征增值税;向其他社会人员提供快餐的外销收入,应缴纳增值税。

(2)营业税。对从原高校后勤管理部门剥离出来而成立的进行独立核算并具有法人资格的高校后勤经济实体,经营学生公寓和教师公寓及为高校教学提供后勤服务而获得的租金和服务性收入,免征营业税;对社会性投资建立的为高校学生提供住宿服务并按高教系统统一收费标准收取租金的学生公寓取得的租金收入,免征营业税。但利用学生公寓向社会人员提供住宿服务而取得的租金收入,应按现行规定计征营业税;对设置在校园内的实行社会化管理和独立核算的食堂,向师生提供餐饮服务获得的收入,免征营业税。

(3)所得税。《关于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有关税收政策的通知》明确规定免征企业所得税,2006年8月18日,财政部和国家税务总局的100号文《关于经营高校学生公寓及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有关税收政策的通知》,彻底取消了高校后勤享受的免征所得税的税收优惠政策。

(4)房产税、耕地占用税、城镇土地使用税、等税收的征收规定。对高校后勤实体,免征城镇土地使用税和房产税。对在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中因建学生公寓而经批准征用的耕地,免征耕地占用税。对于城市维护建设税和 费附加,由于是以实际缴纳的增值税、消费税和营业税三税税额为计税依据,按照一定的比例附加征收的,在免征增值税、消费税和营业税三税的同时,也免征城市维护建设税和教育费附加。

 

2 高校后勤实体改革税收管理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 高校后勤社会化的税收 法规滞后,政策法规不明确、缺乏连续性,直接 了税收征管工作的有效开展。政策法规不能及时反应和规范高校的后勤改革。2000年以来,以高校扩大招生这一政策背景所带来的高校大发展和引发高校投资多元化,以高校后勤服务社会化引发的高校资产经营盈利性,在税收政策层面上开始把高校纳税主体从免征范围放置于实际征收范围中去。

严格说来,文件通知并不等于法律法规,其严肃性和刚性都严重缺乏。随着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不断发展,原有的《通知》已不能适应客观经济形势的变化,税收征管中存在一些不明确问题,难以保证税收征管及时到位。

(2)高校后勤实体自身的改革不规范、不彻底,客观上为税收征管带来了难度。税收征管的规范化与否,与高校后勤实体的改革是否规范,是否到位,有着密切的关系。从表面上看,几乎所有高校都已完成了后勤系统的剥离,实现了独立纳税人的过度,但实际上,有些学校的后勤改革是在走过场,实质上并未发生变化。现代企业制度要求产权明晰,权责分明,我国高校后勤资产的所有权在国家,占有权在高校,后勤实体对后勤资产只有不完全意义上的经营权,没有对其所经营资产的占有权、收益权和处置权。后勤实体不是真正的法人主体,也就不可能做到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独立核算。这一切从根本上妨碍了高校后勤改革,客观上为税收征管带来了难度。

(3)税收征管 和手段滞后,管理不及时、不到位,漏征漏管现象严重。税务机关对高校后勤活动的税收征管基本上仍限于对高校后勤对外服务部分,而对于由学校后勤部门直属的、专门为学生提供食宿及日常生活服务的机构,这一部分潜在的税源,未能进行有效的登记和管理,造成该部分税源疏于监管,造成税收征管对高校后勤社会化服务的管理不到位。 

 

3 高校后勤实体税收规范化管理的思考

 

(1)完善税收 、行政法规,为高校后勤社会化税收规范化管理提供法律保障。关于高校后勤实体的税收立法,应本着有利于征收管理、有利于依法治税、减少涉税争议、加强监督管理的原则进行。对高校后勤社会化的税收管理,要本着有利于发挥税收的调节作用,服务于、服务于社会的原则进行,这样,才能有效地促进税收对高校后勤社会化的规范化管理,促进高校后勤组织的规范运转。

(2)改进税收征收管理手段,加强税收信息化建设,逐步使高校后勤实体的税收征管进入正规轨道。对高校后勤社会化的税收规范化管理必须以信息化管理为手段,把税收信息化建设作为规范化管理的切人点,完善税收管理信息系统。税务机关要积极构建功能齐全、提升信息技术的应用水平,加强系统管理,确保信息安全,提高工作质量和效率。 

(3)加强相关部门联合,健全和完善社会综合治税机制,全面加强对高校后勤实体的税收管理。因为高校后勤实体的经济活动涉及到工商营业执照的领发,涉及到增值税、营业税、企业所得税、房产税、城镇土地使用税、耕地占用税等多个税种的税款征收和缴纳,涉及到对高校的财政拨款等诸多问题,涉及到国税、地税、财政、银行、工商等部门之间的协调与配合。为了更好地促进高校后勤改革,带动高校发展,完善税收管理,需要上述部门之间加强协调与配合,扩大信息交换的范围,实现社会信息资源共享。 

自2000年国家出台对高校后勤实体的政策以来,几经变更,形成了对高校后勤实体相关税收政策的不断修改和变化,也加重了税务部门对于高校后勤实体税收管理的难度。面对这样的现实,加强对高校后勤实体的税收规范化管理,亟待解决。这不仅关系到税务机关对高校后勤经济实体的税收管理,更关系到如何发挥税收调节经济、服务于经济、服务于社会的作用。在我国税收制度不断完善和发展的今天,加强对高校后勤实体的税收管理作为国家税收工作的一个不可或缺的部分,具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 

 

篇(6)

一、建立健全管理制度,形成全方位的管理网络

1.抓规范,健全管理制度

没有规矩,难成方圆。没有健全而又适合于本校实际的规章制度作保证,就难以实现精细化的管理。所以,学校必须制定出全面具体、切实可行的规章制度。制度能否做到行之有效,它首先必须符合学校的实际情况。如学校环境卫生管理,学校先要根据上级卫生部门的要求,制定出适合学校实际的制度。在这个制度的基础上,学校要制定出具体的细则,再根据学校需要确定岗位,最后按岗设人。制度具体,责任落实到人,使学校后勤工作依章办事、有章可循。这样,学校的管理就形成一个从上到下、由点到面的全方位的管理网络。在财物管理方面,制度是至关重要的,制度不好,好人也会变坏,而好的制度使坏人也不容易做坏事。那么对于设备管理干部来说,我们的管理也应该有制度、有分工、有职责,否则勤人也可能变懒人,好的设备管理规章制度使懒人也不容易偷懒。为了规范管理,各学校应出台总务后勤管理制度,包括财物保管制度、领物登记制度等等,并编印成集,做到人手一册。

2.找不足,完善资产管理

随着白城市规范化建设工作的深入,学校固定资产增长速度非常快。学校的固定资产是中小学校国有资产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建设和发展的基本条件,是学校教育教学顺利进行的保证,是办好中小学校的物质基础。在落实后勤制度的过程中,我们发现制度中缺少了对学校固定资产的管理。为了防止国有资产流失,更好地实现资产的保值增值,进行了全校范围内的设备大摸查,并进行重新登记上账,为进一步做好固定资产和财务软件的录入登记做好了准备工作。另外,我们还建立健全固定资产内部控制制度,要求专业人员做好固定资产从提出采购申请到报废回收的各个环节的工作,严格按照固定资产采购制度、固定资产入库领用制度、固定资产清查制度、固定资产报废制度去执行。

二、细化后勤管理,把检查、督促、总结有机结合

记得海尔集团董事局主席张瑞敏说:“把一件简单的事做好就是不简单,把每一件平凡事做好就是不平凡。”就是说每一个人都要从平凡小事做起,对工作负责,对岗位负责,从而做到岗位明确、职责清楚。有了制度,就必须严格地去执行,而不是只作为摆设,放在那给别人看。如:学校在制定教师值周制度及细则中,要求值周教师每天从早至晚,在下课期间在自己负责的岗位上负责管理学生的安全、纪律及卫生等,节节下课如此,而且教师到岗不得迟到、早退,有事必须提前向值周领导请假等,每人每学期三次,每次一周,天天如此。同时,对本周日的工作情况及时地作以总结,对于出现的问题及时处理,把隐患消灭在萌芽状态,做到防患于未然。这样,在日常管理中做到了让每一个步骤都精心,每一个环节都精细,最后,学校的每一项工作都会是精品。为了树立后勤管理人员的责任意识,提高固定资产管理人员的素质,我们通过干部例会进行学习,通过讲故事的形式让他们感悟责任的重要。请看下面的故事:两个人在交接一根针时不小心掉在地上,五个国家的人有五种不同的找法:做事严谨的德国人――把掉针的地方分成很多方块格子,然后一个方格子一个方格子地去找,最后一定把针找到;非常浪漫的法国人――他们凭借灵感,喝着香槟,吹着口哨,灵感一来,愉快地找到;性格开放的美国人――做事情不拘一格,他们找了一个扫把,把整个地面的东西扫在一起,再在扫拢的一小堆物中很快地找到;讲求合作的日本人――两个人商量一起找,你从这边找,我从那边找,一下就找到了;中国人则不同――首先不是想着如何去找针,而是想办法推卸责任,互相指责到底是谁的责任。交针人说:“你为什么没接着?”接针人说:“我还没拿好,你为什么就松手?”结果吵得一塌糊涂。责任感落实到工作中就是责任心,责任重于能力。作为主管干部,勇于承担责任,不仅是个人道德的体现,也是做好工作的重要保证。

三、突出管理的育人功能,在潜移默化中帮助学生成长

学校是学生学习、生活、活动的重要场所,学校的环境等方方面面都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健康成长,因此,学校处处都应是成为教育培养学生成长的良好场所,教师更是学生不可缺少的良师益友,教师的言行举止直接影响着学生。学校的后勤工作同样肩负着服务育人、环境育人和管理育人的重任,后勤工作人员是不上讲台的教师。后勤人员的廉洁自律、为人师表、高水平高质量的服务,能给学生起到一种榜样示范的作用,给学生一种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学校在精细化的后勤管理过程中,处处渗透德育教育的功效。如学校在安全管理中规定:每天放学班主任教师必须最后一个离开教室,不得在学生之前离开,而且要求班主任对教室内的安全设施进行认真检查,确定无隐患,方可锁好门离开教室。在卫生清扫工作中,每位教师都有卫生清洁区,教师与学生们一起劳动,一个标准检查。教师们用心工作的态度,无声地为学生们树立了效仿的榜样;教师们爱心育人、真心服务的师德,在学生们的心中留下深刻印象,使孩子们在潜移默化受到做一名做事认真、有责任心、处处为别人着想的人的教育。又如在预防流行疾病时,我们一面注重采取各种有效预防措施,一面加强对学生进行良好卫生习惯的养成教育,教给他们预防疾病的方法,帮助他们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让学生们受益终身。

篇(7)

人文性。医院后勤管理各项工作的实施者是人,服务的对象也是人,因此,医院后勤管理的过程就是人与人之间不断发生联系,不断调整关系的过程。在这个服务管理和调整关系的过程中,医院后勤管理的人文性得以呈现。人文性是医院后勤管理的本质要求。管理的目的不是管理本身而是服务,它服务于医生、护士和患者,不断满足社会民众的医疗需要,服务于经济社会的发展。它促进了人与人关系的和谐,促进了人与组织关系的和谐,节约资源以促进工作效率的提高,发挥各种资源的最大效用以实现人的健康全面发展。因此,在各项工作中使得人文关怀和人文精神得到充分的体现,使医院后勤管理具有明显的人文性。

篇(8)

一、高中后勤管理的发展及精细化管理的含义

以前,高中后勤管理集团对于学生的各种繁杂事务,处于疲于进行管理的状态,对各种后勤事务表现出来的是应付心理,而不是设身处地的办实事。但随着高中教育的改革,高中后勤管理作为高中教育的一部分,受到了社会各界、家长的广泛关注,高中学校的师生、后勤工作人员也对高中后勤管理有了更高的期待。高中后勤集团开始关注对人的服务质量,由过去的注重“数量”,变为现在的“质量”,高中后勤管理的内涵不断得到丰富。强调科学化管理、精细化服务。精细化管理不同于传统的机械管理,所谓精细化管理,是将程序化办事、标准化分工融入到工作流程中,按照合理的方式方法,使工作内容突出重点、精益求精,达到最理想状态。但精细化管理并不意味着每件事情都必须要上级领导亲自去办,而是要下级员工在办事时抓住关键因素。高中后勤管理发展过程中融入精细化管理理念,运用先进的、科学的管理手段,对后勤管理的每一个环节、要素、流程都加以细致化的分配组合,对后勤发展目标进行细化、分解、并采用有效手段将其落到实处。[1]将精细化管理理念运用到后勤管理中的规划、操作、控制、核算上。在后勤工作的规划方面,要将长期规划分解成短期易实现的小规划,确保每一个步骤都清晰明确;在后勤管理的操作上,要格外注重细节问题,俗话说“细节决定成败”,在每一个操作步骤上,都要又精又细,扎实可靠,关注服务质量;我们要切实关注整个后勤工作的落实状况,要事先对可能出现的偏差状况作出预测,并制定可行的解决措施,将风险性因素出现的可能性降到最低,确保后勤管理条例更好的落实,这是控制精细化的体现;高中学校后勤管理中还有个非常重要的环节,那就是独立核算,在资金管理上要更加关注细枝末节,严格控制财务支出,尽可能地实现没有浪费、每分钱都高效利用的目标。精细化管理理念必须融入到高中学校后勤管理的方方面面,最终实现整个高中学校长远发展的理想。

二、高中总务后勤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管理理念跟不上现代化服务需求,与当下社会中一些服务型企业相比,高中学校后勤管理中服务的对象比较单一,而且非常特殊,他们基本上都是高中学校的教职工和学生,他们的知识层次、文化水平都比较高,老师在高中的教学中非常劳累,学生面临高考,承受着巨大的压力,因此他们对服务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这对后勤管理来说,是更大的挑战,同时,也是不断鞭策其前进的“鞭绳”。社会经济飞速的发展,社会环境也不断的变化,校园外的世界更加丰富多彩,全新的服务理念不断服务于社会相关企业,他们在激烈的竞争中,发展更为强势。[2]但高中后勤管理处在一个十分特殊的环境中,竞争对手少之又少,所以其管理理念长时间得不到改善,没有根本性的变化,这使得高中学校后勤管理的服务质量跟不上老师学生日益增长的需求,导致高中学校的教师、学生对后勤管理十分不满。2.高中学校后勤管理班子素质参差不齐,管理方式传统老套,高中后勤管理人员很多是老师的家属,情况比较复杂,整体年龄也比较大,思想观念比较陈旧,没有进行管理的能力。对于服务在第一线的员工来说,其缺乏专业技术和服务水平以及文化水平低的特点,使其在与老师学生进行沟通时,不那么顺畅,他们的工作局限于打扫卫生、值班等无技术含量的小事情上。他们缺乏主动服务、学习管理技术的积极性,这导致他们不适应后勤管理的发展,根据现代化新型管理理念,学校后勤管理人员要言传身教,给学生树立榜样,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来感召学生,潜移默化的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很显然,当下高中学校后勤管理集团在这方面做得非常不够。3.高中后勤管理方式上日益呈现社会化,这会影响学校的文化氛围,高中校园是一个纯洁的学生学习知识的神圣场所,但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学校逐渐开放,允许许多社会营利性企业进驻校园,比如,学校超市、餐厅都被社会企业所承包,这些社会企业以营利为第一目标,疯狂赚取学生的钱,使整个校园都充斥着一股铜臭味,学生在这样的现实中,也会变得更加物质化,这玷污了中学生纯洁的心灵,对他们人生观的形成乃至未来的发展都会产生不利影响。

三、针对后勤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的解决方案

1.后勤人员应从根本上接受精细化管理理念。做好后勤管理人员的思想工作,进行专业的培训,使其了解精细化管理的含义,结合现实情况进行讲解,将高深的理论知识变为浅显易懂的实务操作。树立后勤管理人员为人服务的思想,通过他们的努力,形成整个校园和谐、温馨的画面。2.工作中设置严厉的奖惩制度,根据管理人员的绩效好坏来进行相应的奖励和惩罚,能够充分调动工作人员的积极性。通过对其工作效率、服务好坏、政策执行力度的评判,给予表现好的员工重大奖励,对表现不好员工的进行处罚,督促其工作的改进,不断提高其管理能力和服务水平。3.加强监督,在精细化管理理念的指导下,拥有了高效的操作流程,但在实施过程中,是否能真正将规定落到实处,是整个管理环节中必不可少的一环。高中学校应该加强对校内后勤管理集团的监督力度,赋予老师学生监督的权利,老师学生在生活中有不满意的地方,可以进行投诉,要求其改正。[3]将老师学生的意见整合在一起,制定出合乎其切身利益的管理制度,这是提高后勤管理工作水平的有效手段。

四、结语

高中学校后勤管理工作的改革不仅提高了其管理水平和工作效率,更是为整个学校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当下我国高中学校后勤管理中存在很多问题,我们必须紧紧围绕精细化管理进行改革,使其服务于我们学校的发展,服务于广大师生。

作者:张迎东 单位:浙江省苍南县龙港高级中学

参考文献:

篇(9)

高校后勤管理信息化建设工作的开展,对于提升高校后勤管理工作水平与效率发挥着重要作用,而对高校后勤管理信息化建设中的各类影响因素做出认知,则是提升高校后勤管理信息化建设工作成效的重要前提。因此,对高校后勤管理信息化建设影响因素及其优化策略做出研究与探讨,对于提升高校后勤管理与服务水平具有不容忽视的现实意义。

1后勤管理信息化建设影响因素

1.1人力资源因素。(1)信息化意识。当高校后勤管理工作者没有意识到管理信息化对提升后勤管理水平的重要性时,后勤管理信息化建设工作也难以得到有序、有效的开展,因此,后勤管理工作者的信息化意识,是制约高校后勤管理信息化建设工作的重要因素。在此基础上,后勤管理信息化没有被当作高校发展过程中战略性的任务来对待,与后勤管理信息化相关的规划、制度、组织等也难以得到有效完善,这将直接导致高校后勤管理信息化建设工作出现流于形式、停留于口号层面的问题。(2)信息化技术人才。高校后勤管理信息化建设不仅需要后勤管理人员的重视作为支撑,而且离不开信息化技术人才的参与。在后勤管理信息化建设实践当中,后勤管理信息系统开发人才、信息系统应用人才、信息系统维护人才缺一不可。与此同时,为了实现后勤管理信息化建设与后勤管理工作需求的良好对接,高校也需要一些既懂信息化技术,又懂后勤管理工作的人才,而这些专业性人才与复合型人才的缺乏,则必然会对高校后勤管理信息化建设工作产生不容忽视的制约作用。(3)信息化建设经验。当前,我国高校在后勤管理信息化建设工作的开展过程中普遍存在经验欠缺的问题,而这一问题的存在,也为高校后勤管理信息化建设工作的开展带来了较大的挑战。一些高校受到自身人力资源、技术资源以及资金资源的限制,而没有自主开发后勤管理信息化系统的能力,因此,委托具有相应资质的信息化服务商开展信息化系统的开发是高校后勤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常见做法。在这种模式下,由于高校欠缺信息化建设经验,所以存在盲目听从信息化服务商建议、导致信息化系统与后勤管理需求难以实现有效对接的风险。1.2管理制度因素。(1)信息化建设标准。高校后勤管理信息化建设工作的开展,需要规范统一的标准作为支撑,但是在高校后勤管理信息化建设实践中,经常出现没有开展充分的科学调研就急于开展管理系统建设的情况,这不仅导致后勤管理信息化系统在使用过程中面临诸多实际问题,而且会制约高校后勤管理工作效率的提升。如高校中的各级院校后勤管理系统数据标准、软件标准不一致,就会出现各自为政、难以继承的情况。因此,高校不仅需要认识到后勤管理信息化建设工作的优越性,而且需要认识到信息化建设标准统一化的必要性,从而推动高校后勤管理信息化建设工作的有序、有效开展。(2)信息化应用管理制度。在高校后勤管理信息化建设工作中,完善的信息化系统使用制度,是确保信息化系统发挥出提升后勤管理工作成效作用的重要保障。在高校后勤管理信息化系统的应用实践中,不仅需要对系统应用权限进行科学合理的界定与划分,而且需要对具体的工作流程、使用流程做出严格规定,只有如此,高校后勤管理信息化系统的使用才能够得到必要的约束。但是在高校后勤管理信息化建设工作当中,重视开发而轻视使用的情况客观存在,信息化系统应用过程中的制度建设工作更是容易被忽略,这不仅会导致后勤管理信息化系统的应用出现各类问题,而且也会制约高校后勤管理信息化建设工作的持续发展。(3)信息化管理制度文化。高校后勤管理信息化建设中的制度文化,不仅需要具有完善性和可操作性,而且需要具备良好的执行效果,这对于体现高校后勤管理信息化系统价值、提升高校后勤管理工作成效具有重要意义。制度文化的构建并非是一蹴而就的,这需要高校能够重视引导后勤管理工作者重视传统工作思想和工作理念的转变,不断强化后勤管理人员开展信息化建设的意识,并在信息化系统的使用中对自身的行为作为严格约束,从而构建起良好的信息化管理制度氛围,继而为高校后勤管理信息化建设工作的开展提供良好的文化环境。

2后勤管理信息化建设优化策略

2.1更新管理理念。在高校后勤管理信息化建设工作中,需要构建起领导重视、教职工积极参与的良好氛围,因此,高校需要转变后勤管理观念,为后勤信息化建设提供更大助力。在此过程中,首先,高校需要树立服务为本的管理理念。一方面,高校需要重视提升后勤管理信息化建设工作人员的信息素养,依据后勤管理工作实际需要,对后勤管理工作人员的信息化意识、信息化知识以及信息化技能提出明确要求,并开展显影培训,从而提升高校后勤单位的服务能力;另一方面,高校需要针对教职工以及学生对后勤管理工作提出的要求,为后勤管理信息化建设工作的开展指明方向,这要求高校能够针对后勤管理需求开展充分、广泛的调研,并将调研结果作为后勤管理信息化建设方案优选与实施的重要依据,从而确保高校后勤管理信息化建设工作成效与高校后勤管理信息化建设工作需求实现紧密对接;其次,高校需要构建起知识型的后勤管理队伍。虽然高校后勤管理信息化系统的开发可以外包,但是高校后勤管理信息化系统的使用以及持续优化则需要后勤管理队伍来开展,为此,在高校后勤管理信息化系统开发完成之后,高校需要重视后勤管理队伍信息化素养的进一步提升,通过鼓励与引导后勤管理队伍开展自主学习、知识共享,更好的体现出后勤管理信息化系统的作用与价值,并促使后勤管理信息化系统能够根据学校后勤管理工作的发展实现不断的改进与完善。2.2完善管理制度。在高校后勤管理信息化建设工作中,管理制度的完善主要要求高校从两个方面做出努力:首先,高校需要对信息化管理制度做出完善。在此过程中,高校需要将信息化管理理念与现有的后勤管理理念融合起来,根据后勤管理工作实际需要,实现信息化管理理念与后勤管理理念的对接。与此同时,现有的后勤管理工作制度,应当以适应信息化管理需求为依据,在开展充分讨论的基础上做出适当调整,从而确保后勤管理制度能够适应后勤信息化管理工作趋势的发展,促使后勤管理工作在信息化环境下能够始终处于主动状态。为了确保后勤管理制度具有良好的执行效果,制度中的每条规定都应当有章可循,并具有良好的监督与评价体系作为保障,从而避免管理制度流于形式;其次,高校需要对信息化建设工作做出科学的总体规划,推动信息化建设标准的统一化。在此过程中,高校需要协调各院校中所开展的后勤管理信息化建设工作,对后勤信息化管理中的技术规范、基础设施规划、用户使用规范等做出统一规定,从而确保高校能够从全局掌握后勤管理工作开展状况,并提升各院校后勤管理系统的开发效率和应用成效。

作者:张平 单位:太原理工大学

参考文献

[1]王铁.论高校后勤管理的信息化建设[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6(8):74-75.

篇(10)

军队后勤管理活动中,军队后勤管理决策是整个管理过程的一个重要方面,如若军队后勤管理决策存在风险将影响后勤管理效果,促使军队后勤难以做好支援工作,不利于军队良好发展。在制定军队后勤管理决策的过程中一定要考虑决策风险性问题,尽量控制和防范决策风险,提高军队后勤管理决策的有效性。所以,有效处理军队后勤管理决策风险性问题是非常必要的。

一、军队后勤管理的概述

军队后勤管理是为实现后勤工作目标对军队后勤工作进行的组织、计划、指挥、协调和控制活动。军队后勤管理的目的是充分发挥后勤系统的人力、物力、财力资源,最大限度的调整、规划、监督军队后勤,促使军队后勤任务可以快速且高质量的完成,最终把国家提供的经济实力转化为军队的战斗力。因此,军队后勤管理不同于其他管理,其具有经济性强、技术复杂、范围广泛、实效明显等特点。

(一)经济性强

从工作性质来看,军队后勤工作是以服务战争和军队建设为目的。而由此所推出的军队后勤管理工作,则是为更好的完成此目的,将国家提供给军队后勤的人力、物力、财力方面的保障,合理的运用,使其得以充分发挥作用,尽可能的提高军队战斗力。当然,国家为军队后勤提供的资源,取决于国家经济发展情况,因此所实施的军队后勤管理工作,必然要充分考虑国民经济,进而运用经济观点、经济方法、经济手段适当的调整和优化管理工作,从而提高军队后勤管理水平。

(二)技术复杂

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情况下,科学技术不仅用于武装作战装备上,还会在军队后勤中有效应用,为提高军队后勤管理水平做铺垫。因此,军队后勤管理具有技术复杂这一特点。

(三)范围广泛

这里所说的军队后勤管理范围广泛,指的是业务范围广泛和保障空间广泛。在军队后勤保障不断发展的情况下,军队后勤涉及的业务范围也逐步增多,那么对军队后勤工作予以监督和控制的管理工作必然会增多,使其需要规划、监督和控制更多的后勤业务活动。因现代战争是陆、海、空、天、电一体化作战,促使后勤工作需要延伸到地面、空中、海洋空间中,相应的军队后勤管理需要保障的空间就会扩大。

二、军队后勤管理决策风险性问题的理解及其现状

基于以上对军队后勤管理的概述,可以说明管理工作涉及的范围越来越广泛。为了保证军队后勤管理充分发挥作用,需要制定科学的、合理的、有效的管理决策。但因影响军队后勤管理决策的因素较多,使得所制定的管理决策会存在一定的风险性。所以,了解军队后勤管理决策的风险性问题,有利于制定有效措施来处理和防范决策风险。

(一)军队后勤管理决策风险性问题的理解

所谓军队后勤管理决策是指军队后勤管理部门的领导者为了实现后勤管理活动的既定目标,在后勤管理中运用科学的决策理论与方法,系统地分析各方面因素,进而制定管理方针、政策等,作出正确选择,并组织开展实施管理活动。制定军队后勤管理决策,有利于促进后勤管理有序的、合理的、有效的展开,更好的规划、监督、控制后勤工作,完成后勤任务。但因军队后勤管理决策活动中的决策主体与决策客体会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促使两者的不确定性高。在此种情况制定的管理决策,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容易受到不确定因素的影响,无法按照预期计划发展,产生决策风险,一旦决策风险发生,将会给军队后勤工作带来不良影响,甚至阻碍军队后勤保障的发展。因此,军队后勤管理决策风险性问题的存在对军队后勤管理、军队后勤保障都是非常不利的,加强决策风险性问题的处理尤为必要。

(二)军队后勤管理决策风险性现状

(1)军队后勤管理决策随意性强

说到军队后勤管理决策随意性强,主要是军队后勤管理决策制度不健全造成的。完善的、健全的决策制度是约束军队后勤管理决策制定的前提条件。但在市场经济繁荣发展的今天,很多军队后勤管理部门领导,被繁荣的市场经济表象所麻痹,认为在此种情景下,做好基本的军队后勤管理工作就能够促进后勤任务得以有效完成,支持我国军队良好发展。因此,军队后勤管理决策的制定,基本上都是由部门领导主观判断,以此为依据来制定管理决策,并且没有健全的决策机制来约束和评估管理决策,那么其随意性必然较强。在具体实施此管理决策的过程中,必然会因考虑不周等因素的影响,使管理决策实施效果不佳,给军队后勤管理带来很大风险。

(2)军队后勤管理决策盲目性强

军队后勤管理决策盲目而加剧决策风险的主要原因是后勤管理决策者自身能力差引起的。军队后勤管理决策者作为军队后勤业务部门的最高领导,他的自身能力素质对后勤的发展和建设有很大影响。因此,军队后勤业务部门的最高领导应当由能力强、素质高、专业知识水平高的优秀者来担当。但目前一些军队的后勤业务部门最高领导是由能力素质不高、后勤业务操作不熟练的人士来担当,促使其在制定后勤管理决策的过程中,不能够根据当前市场经济形势、军队发展需求、军队后勤现状,按照管理决策机制的约束,制定、科学、合理的管理决策,促使其盲目性强。因此,因军队后勤业务部门领导能力弱而导致的后勤管理决策盲目,容易引发决策风险,降低后勤管理的有效性。

(3)军队后勤管理决策武断性强

子云:“以天下之目视者,则无不见;以天下之耳听者,则无不闻:以天下之心思虑者。则无不知。”军队后勤管理决策的制定应坚持以民为本,了解群众的需求及想法,并加之充分的调查研究和反复论证,进而合理制定管理决策,如此才能使管理决策发挥作用,提高军队后勤管理的效果。但实际情况则不然。一些军队后勤业务领导在制定管理决策的过程中,没有认识到民主的重要性,只是一味地听从党委领导作出的决策,也不对决策内容进行调查研究和反复论证,使后勤管理决策脱离部队基层官兵的需求,促使后勤管理决策过于武断,不够全面、具体,那么其在具体落实的过程中就容易受到一些因素的影响,使后勤管理受到的决策管理风险威胁程度加大。

三、处理军队后勤管理决策风险性问题的有效措施

在当前军队后勤管理决策制定中容易受某些因素影响,导致决策风险性问题存在,这会影响军队后勤管理实施效果。因此,应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来处理军队后勤管理决策风险性问题。

(一)提高军队后勤管理决策者的能力素质

军队后勤管理决策的合理制定,要求决策者充分发挥自身的能力素质,全面的考虑各种影响因素,制定有效的管理决策。而很多后勤管理决策者存在能力差、素质低的情况。对此,应当开展党的理论教育、素质教育及相关培训,教授和培养决策者,促使决策者吸收更多知识、强化自身能力,为使其可以制作出科学、合理、可行的管理决策做铺垫。

(二)强化广大军队后勤决策者民主决策意识

广大官兵是实施后勤管理决策的主体.决策的正确与否关系到官兵的切身利益。那么,如何强化军队后勤业务部门领导的民主意识?

首先,创建一条通畅的民主决策渠道。也就是在制定管理决策的过程中,开展与管理决策相关的听证活动,为广大官兵创造发言的机会。这也是为领导创造民主决策渠道,使其可以了解广大官兵的心声,获得党委决策以外的信息。

其次,营造宽松的、和谐的民主氛围。在制定管理决策过程中应当注意营造宽松的、和谐的民主氛围,如此可以影响部门领导,促使其在此种氛围中与广大官兵体现主人翁的精神,尽可能的提出切实可行的管理建议,为后勤管理决策的制定做出贡献。

(三)建立健全的军队后勤管理决策机制

面对当前军队后勤管理决策风险性问题容易产生的情况,应当建立健全的、完善的军队后勤管理决策机制,对管理决策的制定予以严格的约束和监管,促使管理决策的制定一定要在决策机制约束下经过科学分析、合理评估、详细分析、反复论证,之后得到切实科学的后勤管理决策方案。对于后勤管理决策机制的制定,应当结合军队后勤实际情况,明确军队后勤管理责任;明确军队后勤任务,以此为依据说明后勤管理方向和目的;了解以往管理决策制定实施情况,明确决策失误的责任追究情况等,以便其可以全面的、详细的、合理的约束和监管管理决策的制定。

在当前军队后勤管理决策风险性问题容易产生的情况下,应当通过提高军队后勤管理决策者的能力素质、强化广大军队后勤决策者民主决策意识、建立健全的军队后勤管理决策机制等措施来避免后勤管理决策盲目性、随意性、武断性的存在,进而尽可能的避免决策风险性问题的产生,以便军队后勤管理可以高质高效的实施。

参考文献:

[1] 王彬.军队后勤管理决策风险性问题初探[J].科技创业月刊,2013,26(3):112-114.

[2] 吴应明,孟杰,吴世丹等.军队财务管理决策支持系统初探[J].大众商务,2011(11):84-84,86.

篇(11)

按照中省有关文件精神,结合商洛市中小学后勤管理工作实际,2010年3月将商洛市勤工俭学办公室更名为“商洛市中小学后勤管理服务中心”。各县区加强和完善后勤管理体制机制建设,相继成立了“后勤管理服务中心”,学校也建立了后勤管理部室,落实了管理职能,配齐配强后勤管理人员,建立了市、县区、校三级联动的中小学后勤管理机制,学校后勤管理工作自上而下有部门管,有人抓,落到了实处。

中小学后勤管理服务中心成立后,以育人为中心,以服务为平台,把后勤管理、勤工俭学、蛋奶工程和营养改善计划、学生资助、实验教学及装备管理等统筹安排,当作民生工程来抓,从而使中小学后勤管理工作,实现了上下联动、条块结合,有效解决了长期以来中小学后勤管理机构空缺、责任不明、管理粗放的局面。

二、开展“双创”工作,优化育人环境

2010年以来,商洛结合全市校点布局调整和农村寄宿制学校增加的实际,适时启动实施了“双创”工作。市县区后勤管理服务中心以此为抓手,全面组织实施。

一是加强组织管理,科学制定规划。通过深入调查,制订了《商洛市标准化寄宿学校和中小学后勤管理示范学校创建工作规划》,明确了创建标准、评估方案、验收细则,安排从2011年~2015年,利用五年时间将全市的708所寄宿制中小学全部建成市级标准化寄宿制学校,70%建成市级后勤管理示范学校。各县区把“双创”工作与“双高双普”、“教育强县”创建工作相结合,制订了详细的创建工作计划、方案和激励措施。

二是加强硬件建设,优化校园环境。市县区整合农村寄宿制学校、校舍改造、校安工程、生活设施改造等项目工程,筹措资金5900余万元重点加强学校宿舍、食堂、厕所等生活服务设施建设。

三是注重软件建设,突出“育人”功能。深入开展校园文化建设,抓校园建筑规划、文化景观创设、绿化美化实施,树校园精神、创文化氛围、促内涵发展,规范规章制度、加强食宿管理、提高服务效能,全面提升中小学后勤管理服务工作水平。

“双创”工作的实施,使中小学校文化环境、后勤设施、管理服务等方面发生了显著变化。如今学校绿草如茵、窗明几净、环境优雅、管理规范,成了当地一道靓丽的风景线。学校的学生公寓楼、教工宿办楼、师生餐厅、洗浴房、厕所等生活设施充足齐全,校容校貌和师生生活条件焕然一新,留守儿童较多的学校修建了标准化的学生公寓,统一配置空调、钢架床、窗帘、被罩、不锈钢脸盆架、储物柜、整装镜、电视机和电话。目前,全市共创建市级标准化寄宿制学校51所,市级中小学后勤管理示范学校21所,有力地推动了全市学校后勤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和制度化建设,优化了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强化了后勤管理服务育人功能,提升了学校文化品位,促进了农村教育的均衡发展和教育质量的全面提高。

三、“蛋奶工程”平稳有效,“营养计划”全面实施

从2009年秋季开始,商洛市在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寄宿制中小学和寄宿制幼儿园率先实施“蛋奶工程”,市后勤管理中心全面组织实施。由于管理到位、制度健全、责任落实,没有发生一起安全责任事故。

今年,省政府营养改善计划实施方案下发之后,商洛市快速、全面实施营养改善计划工作,认真总结蛋奶工程成熟的管理经验,主要采取了以下措施:

一是落实职责,合理确定供餐模式。市教育局将营养计划纳入市中小学后勤管理职责范畴,研究制订营养改善计划实施方案,并下发相关文件,组织开展专项调研、检查,结合实际选择了学校食堂供餐和课间加餐两种模式,运行情况良好。

二是狠抓重点,实施精细化管理。营养改善计划全面启动后,及时召开了全市营养改善计划工作会议,下发了《商洛市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安全管理办法》和《商洛市教育局关于进一步规范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工作的意见》,要求各县区、学校尽快从全面启动向规范运行上转变,强化过程管理和监督,确保食品安全、营养、卫生、可口。

三是加大投资,强化后勤设施建设。将实施营养计划与学校“双创”工作有机结合,加大投入,进一步加快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据不完全统计,全市投入资金9669.4万元先后新建食堂387个,改造食堂144个,添置了冰箱、冰柜、消毒柜等设施280套。截至目前,全市实施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的学校共1315所,惠及学生18.3万名。由于实施蛋奶工程和营养计划,全市农村学生体质健康状况明显改善,通过柞水县监测,相比蛋奶工程实施前,学生平均身高增长2.1cm、体重增加1.74kg,学生体质明显增强。

四、后勤管理实践中的思考和启示

商洛市后勤管理工作机构健全,市、县、校三级管理体制顺畅,工作职责明确,学校后勤管理发生了明显变化,取得了可喜成绩,有以下三个方面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