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产业发展思路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一、引言
岳阳地理位置优越,旅游资源丰富,凭借其得天独厚的先天条件,岳阳的旅游业曾火爆一时,但是三峡截流后,受到水路客源减少的影响,岳阳旅游业一直没有得到更好的发展,本文将就岳阳旅游产业发展思路进行有益探索。岳阳是一座历史悠久的文化名城,位于湖南省东北部,是一江(长江)、四水(湘、资、沅、澧)、三省(湘、鄂、赣)的多元交汇点,北通巫峡,南及潇湘。岳阳不但有京珠、京广铁路由南而北贯通,也拥有方便的水路交通。岳阳北依武汉,南靠长沙,西边是湖南的大湘西旅游圈,东边亦可融入长三角旅游圈,其旅游区位可算是极佳,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相互交融,是集名山、名水、名楼、名人、名文于一体的旅游胜地。
二、岳阳旅游产业SWOT分析
(一)优势
1、占据优势区位,有利于发展旅游。岳阳位于湖南省东北,有“湘北门户”之称,北临长江,扼洞庭四水,有人形象地把岳阳所处的地理位置简化成为一个“q”字:q的一竖指湖南省经济最发达的地区“郴州-衡阳-长株潭-岳阳”经济走廊,q的半弧形代表洞庭湖周边地区,岳阳就是一竖与半弧交汇的顶点;在交通上,京广大动脉穿过岳阳,给岳阳带来大量的经济流和客流;在旅游区域布局上,在南部有现在正着手大力发展的长株潭经济区,往西有湖南的强势旅游区――大湘西旅游区,往北有经济枢纽武汉,在更大的范围上说,岳阳甚至可以融入更大的经济旅游合作,往东可以融入长三角经济圈,往南可以与泛珠三角区域进行密切的合作。
2、旅游资源丰富,具有多样性。首先,岳阳文化古老悠久,积淀丰富,有与武昌黄鹤楼、南昌滕王阁齐名的江南三大名楼之一的岳阳楼。另外还有被誉为“情岛”的君山,分布着二妃墓、柳毅井、飞来钟等等名胜古迹。在岳阳城区内还有小乔墓、鲁肃墓、文庙等等。自然资源方面,有烟波浩渺的洞庭湖、南湖风景名胜区、大云山、五尖山等等。丰富多层次的旅游资源为来岳阳旅游的游客提供了很大的选择空间,可以满足不同细分市场的需求。
3、旅游产品丰富,满足游客购物需求。岳阳拥有很多高品质、富有特色的旅游产品。中国十大名茶之一的岳阳君山银针,以三起三落著称,古代谭元春还曾做诗赞许,可见其盛名;还有已有数百年历史的岳州扇,与苏州扇、杭州扇同享盛誉,成为工艺扇中的三姊妹。被誉为鱼米之乡的岳阳有独特的食鱼文化,回头鱼、银鱼都深受游客的喜爱。
(二)劣势
1、资源分布分散,难以形成聚集效应。岳阳旅游资源虽然丰富,但是空间分布很分散,岳阳楼、文庙、南湖风景区等等在市内,但君山、慈氏塔等分布在市区以外,到核心景点张谷英村需乘车一个多小时,著名的屈原墓、屈子祠等都在汨罗市。
2、旅游定位不明确,线路缺乏有效整合。岳阳现在的旅游定位并不明确,各个资源缺乏统一的形象定位,洞庭湖、南湖是以其优美的自然风景而吸引游客,岳阳楼是以其范仲淹名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而闻名,而屈子祠等又是以屈原的文化为切入点。零散的形象定位使岳阳难以树立一个强势的吸引形象来招揽更多的客源。
(三)机会
1、旅游产业迎来新的大发展时期。今后20年,全球旅游人数将从2000年的6.68亿增至近16亿;旅游业的收入增长的幅度将在20年中增长3倍,达到36000亿美元。而且到2020年,中国的旅游人数将达到1.3人次,从而取代法国成为世界最重要的旅游大国,旅游业已经成为中国的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
2、岳阳的经济发展快速且平稳。2007年岳阳市全年实现GDP915.84亿元,连续10保持两位数以上的增长速度。同年,岳阳市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13603元,同比增长16%。这些数据都表明,岳阳市居民生活水平提高,拥有更多的收入可以用于旅游,旅游的物质条件不断提高。
3、政府重视旅游业的发展。政府大力投入资金建设公共设施,为旅游业提供良好的接待条件。岳阳市政府已经明确了将旅游作为岳阳的新的经济增长点打造,将大力招商引资,拉动岳阳的旅游业发展。
(四)挑战
岳阳北有武汉,其有利的地理区位和经济区位都必然会对岳阳的旅游形成强有力的竞争。南临长沙,其综合实力远超过岳阳。在岳阳以西,是湖南强势旅游区――大湘西旅游圈,拥有世界遗产――武陵源风景名胜区以及江南风景的代表凤凰等等。从更大的范围上看,岳阳南边有已有十几年合作历史的珠三角经济合作圈,东部又有长三角合作圈。这些区域都是岳阳旅游的强大对手,岳阳若定位不准、宣传不到位,很可能被这些地区争夺去大量客源。
三、岳阳旅游产业发展定位
(一)岳阳旅游市场定位
岳阳的一级旅游客源市场应该定位于省内,鉴于省内其他旅游资源的替代作用,岳阳应该与其他强势的旅游地区发展旅游合作,实现信息共享、线路整合,吸引大量客源。湖南的邻省应该视为岳阳的二级旅游市场,为了吸引其他省的客源,岳阳更要与其他旅游地区进行合作,进行整合营销,单凭岳阳现有的旅游产业实力还不够作为一个单独的旅游目的地吸引游客,作为一个旅游经过地或是与作为一个旅游系列产品中的一个部分进行营销将获得更好的客源市场。
(二)岳阳旅游产品定位
旅游最核心的内容还是文化,而岳阳拥有的文化是独一无二的,要进行科学的市场细分和定位,建立“文化-产品-市场”的有机关联。
岳阳的旅游产业应该定位在一个“忧”字上,三大名楼之一的岳阳楼就是以范仲淹的一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而闻名全国,表达了岳阳人民忧国忧民的爱国精神。
另外,岳阳作为屈原的第二故乡,将传承并挖掘传统文化的内涵,屈原文化的精髓也正是“先忧后乐,团结求索”。岳阳应该扩大屈原文化节以及龙舟节的影响,并将屈子、屈原墓与岳阳楼进行很好的整合。君山二妃墓流传着娥皇、女英因为思念舜帝,泪洒于竹,哀号而死,这也是一种忧愁,同样可以以“忧”作为主题。
很多景区景点都推出休闲与喜乐为主题的旅游,当岳阳反其道而行之的时候,必将脱颖而出,营造出鲜明而独特的旅游形象,这是一个大胆而新颖的尝试。
四、岳阳旅游产业发展对策
(一)旅游管理部门
市场的确是进行资源配置的有效工具,但是通过市场所进行的资源配置并不具有完全效率性,因为市场会出现失灵现象,仅仅通过市场是很难完成资源有效配置的,只有政府对旅游经济活动施加某种程度的干预,才能使旅游经济活动更有效率。政府在促进旅游业发展的过程中应该发挥主导作用。
第一,政府要制定出完善的旅游发展规划,并在此基础上制定相应的发展政策规范并激活旅游市场。第二,政府应该做好基础设施的建设工作。旅游的核心是旅游接待物,而各个旅游接待物往往具有公共性。第三,构建灵活的旅游业经营体制。第四,加大岳阳旅游宣传力度,政府要投入人力财力致力于岳阳旅游的形象推广,做好宣传促销活动。第五,寻求政府间合作,协同打造旅游精品路线。
(二)旅游资源
首先,要进一步加强旅游景点的维护和建设,保持资源的可持续吸引力。景区要不断增加或是更新景点,一方面可以增加景区容量,另一方面也增加景区的文化内涵。
其次,旅游景点周围设施的建设要注重与核心景物的风格协调,以岳阳楼为例,其周围的饭店、餐馆、商店都可以设计成为带有明清风格的建筑。
最后,岳阳的旅游景点应该合作推出通票。岳阳旅游现在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留不住游客,来岳阳旅游的游客很少在本地过夜。推出通票是一个很好的解决办法,将岳阳楼、君山、张谷英村三个景点合为一张门票出售,通票价格只售到分别单买其中两个景点的门票的费用,这样将吸引更多的客源,景区也可以因为规模效应而盈利,游览这三个景点需要不止一天的时间,这必将拉动住宿业及相关行业的联动发展,凸显旅游的乘数效应。
(三)旅行社
旅行社是沟通旅游者与旅游景点之间的桥梁,发挥好桥梁的作用才能营造出游客与旅游景点的“双赢”局面。如何结合好“推”和“拉”的旅游市场营销,是岳阳旅游业获得更多客源的重要问题。如同国内当今大多数旅行社一样,岳阳旅行社也存在导游员激励制度方面的问题。岳阳旅行社管理人员应该敢于创新,推出合理的员工激励制度,员工的认同感与归属感随之提升,联合打造岳阳旅行社的品牌。
(四)酒店
岳阳现在共有酒店43家,其中大部分是三星级及以上级别的酒店,整体上说岳阳酒店档次构成偏高,经济型酒店较少。为了满足更多消费者的需求,岳阳还应该建设更多的经济型酒店,调整产业构成。另一方面,岳阳的酒店不应该仅仅停留在接待游客的层面上,更应该创造事件,主动吸引客源。岳阳的酒店可以借助巴陵饮食文化推出“巴陵特色饮食节”,在活动期间推出从古至今岳阳地区特有的饮食,如回头鱼、蝴蝶过海、洞庭银鱼、洞庭腊野鸭条、君山银针鸡片等等。岳阳的特色巴陵戏也可以加到酒店活动中。这不仅将增加新的旅游项目也将提高岳阳旅游产业的盈利水平。
(五)旅游交通
岳阳现在已经形成了铁路、公路、水路相衔接的交通网络,可进入性强。岳阳楼、君山、南湖风景区、文庙等主要景点都位于市内,而且距离较近,方便游览,张谷英村位于市区以外,但是有直达大巴,所以也很方便。应该提高岳阳旅游交通方式的多样性,丰富游客经历,像从市内去君山岛就可以首选水路,让游客乘坐精心设计的小舟前往君山岛,可以渲染出不一样的气氛,满足游客求新求异的心理。
参考文献:
1、唐召英,杨宁光,苏智先.岳阳市旅游资源开发初探[J].林业调查规划,2004(4).
2、袁林,冯健.江西省永修县旅游发屡的SWOT分析及其组合战略[J].农村经济,2008(2).
3、刘飞龙.岳阳旅游业发展的问题与对策[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2007(5).
4、张华,谷人旭,程智.岳阳旅游资源的空间结构研究[J].岳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9).
5、易炼红.创造巴陵盛状[J].求是,2005(14).
6、林静.三明市旅游产业定位与市场营销对策[J].三明学院学报,2004(3).
7、把多勋,游喜喜.试论我国民族地区旅游产业发展的机理和一般条件[J].开发研究,2007(1).
8、张艳.旅游市场中各利益相关者分析[J].黑龙江对外经贸,2008(1).
9、甘露.解析韩国旅游业成功的因素[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7(12).
10、余芳芳.信息时代我国旅行社营销策略探讨[J].现代商贸工业,2008(3).
风电最大单机容量由上世纪80年代30千瓦提高到目前的5000千瓦,上网价格由15.8欧分/千瓦时下降到4欧分/千瓦时。硅基太阳能光伏发电效率由上世纪90年代不到10%提高到目前的1 7%~18%,并出现了82%的技术学习曲线,即规模增加1倍,价格下降18%。从进一步发展的角度看,技术创新还有很大空间,风电价格有望下降到3欧分/千瓦时,太阳能发电价格在2020年前后可与火电相当。
(二)新能源进入规模化快速发展阶段。在新增能源供应中占有重要位置,逐步由补充能源提升为主力替代能源
过去10年,光伏太阳能年均增长38%,风电年均增速也达到28%。2008年全球累计风电装机容量已达1.2亿千瓦,其中欧盟为6600万千瓦,风电装机占欧盟电力总装机的比重已超过7%,丹麦、德国的风电装机比重超过20%。在新增装机中,2008年欧盟风电占全部新增电力装机的43%,装机容量达到848万千瓦,是第一新增电源。核电复苏步伐加快,2008年全球有10台核反应堆在建(不包括中国),是自1985年以来开建核电站数量最多的一年。
(三)发展新能源被认为是同时解决金融危机和气候危机的战略性支点,主要国家经济刺激方案中加大了相关领域的投资
根据国际能源署的分析,如果将2050年的温室气体排放控制在2005年的水平上,能源领域为减少排放而增加的额外投资为每年4000亿美元,占世界GDP总值的0.4%;如果将2050年的排放削减一半,即八国峰会上设定的减排目标,每年的额外投资为1.1万亿美元,占全球GDP的1.1%。先行国家已经从发展新能源中获益,2005年丹麦可再生能源和能效的技术、产品和服务出口达到400亿丹麦克朗,与1992年《京都议定书》签署时50亿克朗的出口相比,增加了8倍,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金融危机发生后,美国、欧盟等主要国家把新能源作为新兴产业,加速向低碳经济转型,在经济刺激方案和经常性研究预算中加大了新能源领域的投入。美国的经济刺激方案中的10%,即800亿美元投入新能源领域,这是美国历史上政府在能源领域的最大投资。欧盟在新能源研究开发上的支持力度也很大,仅碳捕捉和封存技术一个示范项目的预算支持就高达12.5亿欧元。私营部门的资金也很活跃,美国硅谷大量科技公司转向了新能源的研究。大量资金和人力的进入,势必加速新能源的技术创新和商业化进程。
二、我国的新能源资源状况、产业基础和存在的问题
(一)我国可再生能源资源丰富
水能资源技术可开发装机容量为5.4亿千瓦,年发电量2.47万亿千瓦时,世界排名第一。太阳能资源非常丰富,2/3的国土面积年日照小时数在2200小时以上,年太阳辐射总量大于每平方米5000兆焦(相当于每平方米170公斤标准煤)。全国陆地可利用风能资源3亿千瓦,加上近岸海域可利用风能资源,共计约10亿千瓦。生物质资源可转换为能源的潜力约5亿吨标准煤,今后随着造林面积的扩大和经济社会的发展,潜力可达10亿吨标准煤。
(二)新能源开发利用取得一定进展
2008年我国水电、核电、风电、太阳能等新能源的开发利用总量为2.34亿吨标准煤,占能源总消费量的8.9%。其中水电装机1.7亿千瓦,风电装机1215万千万,核电装机908万千瓦,太阳能源热水器总集热面积达到1.25亿平方米。尤其是近年来,风电等可再生能源发展迅速,2008年我国新增风电装机为625万千瓦,占全球风电新增装机的23%。风电上网电价下降到0.5~0.6元/千瓦时,太阳能发电价格下降速度更是超出意料,2008年国家核定的太阳能上网电价为4元/千瓦时,2009年3月甘肃敦煌太阳能发电项目招标中值价格降至1.5元/千瓦时,中标价格为1.09元/千瓦时。
(三)已形成规模较大、体系相对完善的新能源产业
核电设备的国产化、规模化发展取得进展,已经具备每年生产6~8台套核电设备的能力。风电制造能力大幅提升,2008年内资与合资企业产品占新增装机的75.6%,累计装机容量超过外资企业。光伏电池产量达到200万千瓦,全球市场占有率由2002年的1.07%上升到2008年的30%,居世界第一位。太阳能硅材料的产量由2005年的30吨增加到2008年的5000吨,国内自给率达到了25%,预计到2009年底,国内太阳能硅材料的产能将达到3万吨。太阳能热水器年产量达到350。万平方米,占全球产量的一半以上。
但我国新能源产业发展中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1.技术基础仍比较薄弱。一是核心技术并未完全掌握,关键部件仍依赖进口。我国核电制造、建设和运行能力有明显提升,但核电设计能力总体上停留在引进机型的翻版设计上,设计原理和诀窍并没有真正掌握,大锻件、主泵和特殊材料的国产化和自主化还有很长的路要走。风电新机型开发能力不足,控制系统、关键轴承仍依靠进口。太阳能电池产业规模较大,但是多晶硅的制备提纯技术,特别是四氯化硅等有毒副产品的回收技术仍未掌握也难以引进。二是技术创新的支撑体系薄弱。新能源科研力量分散,缺少共性研究开发平台。科研力量多分散在大学等研究机构中,缺乏领军性的创新平台开展共性技术的研发和产业化。另外,企业规模偏小,研发能力较弱,缺少像通用电气、西屋、三菱、西门子等大型综合性设备供应商;即使具有一定经济规模的企业,其研究开发能力还不如发达国家中小型专业技术公司。
2.产业发展亟待加以规范。目前,风电、光伏发电设备的技术标准匮乏,强制性检测和认证制度尚未建立。企业进入也没有相应的技术门槛。这种状况带来两个问题:一是企业一哄而上,恶性竞争。由于有政策鼓励,又没有进入门槛,大量企业进入新能源领域。目前,风电主机厂超过70家,前四家产能超过1200万千瓦多晶硅生产厂家超过30家,到2009年底产能可以达到3万吨,而2008年全球多晶硅需求只有4.52万吨。在缺乏核心技术和创新能力的情况下,企业大量进入导致低价竞争,甚至是恶性竞争,通过牺牲产品质量和可靠性来压低价格。二是产品质量存在隐患。新能源产业呈“爆发式”增长,很多产品从研制到批量生产周期太短,产品研制中的问题在批量生产之前没有充分暴露和有效解决,加上未经任何检测就被大量投放市场,有可能出现大面积设备故障,造成重大损失。
3.相关体制机制仍未理顺,新能源发电设备撂荒现象仍比较严重。以风电为例,2008年底我国有1215万千瓦的风电机组完成吊装,其中1000万千瓦通过调试可以发电,但2008年底实际并入电网的风电装机容量仅为894万千瓦,占吊装完成的风电装机总量近73鬈。新能源发电设备撂荒的背后是相关体制机制问题没有理顺,包括新能源电源发展和电网建设的不协调、以及新能源发展带来的成本增加没有及时传导、对电网企业缺乏强制性要求和监管等。
三、新能源及产业的发展目标和主要思路
(一)发展目标
就当前的形势而言,发展新能源有三个重要意义:
1.带动经济增长,扩大就业。与传统能源生产主要靠资源消耗不同,新能源主要靠设备投资和人员维护,因此新能源投资需求大,带动作用强,就业容量大,是金融危机背景下扩大内需、增加就业的重要途径。根据测算,1元核电投资可以带动GDP增长1.03元,总产出增长3.04元。按照目前批复的核电建设进度,2010年核电投资可以带动总产出增长3084亿元,GDP增长1009亿元,相当于拉动GDP增长0.3个百分点,对建筑业,通用、专用设备制造业,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等9个行业的产出拉动作用超过百亿元。
2.培育新的优势产业,促进结构升级。新能源产业链长、人力资源投入大。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有明显的成本优势:与发展中国家相比,我国有明显的产业配套优势,我国发展新能源产业有独特的竞争优势。如果把握得好,新能源产业将会成为我国新的优势产业。
3.减轻温室气体减排问题上的国际压力,增加气候谈判的主动性。美国众议院在6月26日通过了《美国清洁能源与安全法案》,设定了2020年前减排17%、2050年减排83%的目标,美国态度的转变会给我国在温室气体减排国际谈判中带来更大的压力。“十一五”节能减排工作已经为我国带来了良好的国际声誉。目前正在制定中的新能源发展规划,如果在哥本哈根的气候谈判前予以公布,将会为我国赢得良好的国际声誉,增加谈判的主动性和筹码。
新能源及其产业的发展可考虑如下目标:
1.新能源发展目标:争取到2020年风电装机达到1亿千瓦,核电装机达到8000万千瓦,太阳能发电装机达到2000万千瓦,新能源利用量相当于9亿吨标准煤,占能源消耗的20%,每年减少二氧化碳排放为24亿吨,成为节能之外另一个主要的二氧化碳减排途径。
2.新能源产业发展目标:一是产业规模目标,目前我国新能源装备制造业的年产值在2000亿元左右,其中光伏电池700亿元,太阳能热利用产业400亿元,风电制造和核电制造均在400亿元左右。争取在未来三年使新能源产业年产值翻番,产值达到4000亿元。考虑到对设计、安装、运营、维护和配套设施的带动作用,新能源每年带动上万亿元的GDP增长,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二是产业创新和竞争力提升目标。未来三年,解决装备自主化和国产化、特别是关键零部件的国产化问题;能够在三代核电技术、大功率风电、太阳能多晶硅制备等关键技术的消化、吸收上取得突破。到2D20年,新能源技术的研究开发能力大幅提升,在先进核电技术、海上风电和第三代太阳能技术的研究开发上处于国际先进水平,产业竞争优势由基于廉价劳动力的低成本优势转向基于较高科技含量和规模经济的新型竞争优势,新能源产业成为中国新的优势产业。
(二)发展思路
1.项目建设与产业发展并重,要花大力气突破技术瓶颈、提升新能源产业的核心竞争力。新能源发展的速度和规模,与新能源装备制造业的发展特别是技术创新能力的提升必须统筹起来,政府~方面要利用财税、价格等政策培育发展新能源市场,更要将功夫下在新能源产业上来,通过需求拉动显著提升新能源产业的研发、设计制造和运营能力,突破技术瓶颈,培育出一个以技术创新为核心能力的新兴产业,为经济增长增加新的引擎。因此,需要克服政府部门之间职能划分的局限,统筹好新能源及相关产业发展的关系,政府既要制定新能源项目建设规划,也要制定相应的产业发展规划,从规范产业发展、提高自主化国产化水平、促进技术创新等多个方面加以支持和引导,切实提高我国新能源的产业水平和国际竞争力。
2.坚持两条腿走路,既要大规模集中利用,也要重视分散利用,因地制宜多途径地发展新能源。从国际上看,欧洲主要走分布式利用的道路,德国2300万千瓦的风电装机中绝大部分是中小风场,最大风场的装机规也只有6万千瓦,并且大部分风电直接入配电网,就地消化。美国既发展大型风电,也鼓励小型风电和家庭太阳能等分布式能源的发展。我国的资源禀赋条件,决定了我国需要走大规模和分散式发展相结合的道路,不能只把注意力放在大风电、大核电、大光电和大电网上。具体而言,在发电侧,不仅要在资源富集的地区建设风电和光电基地,大规模集中利用新能源:也要鼓励中小规模风场建设和资源条件一般地区的小型风电利用,加快量大面广的太阳能分散利用。在用电侧。采取“远距离输电和就地利用并举”的方针,既要加快输电通道建设,将新能源基地电力输送到负荷中心:也鼓励在可再生电源附近发展对电力稳定性要求相对较低、水资源消耗少的载能工业,将能量以载能产品的形式输送出来:同时,提高配电网智能化水平。逐步实现与分布式能源利用系统的电力双向供电,互济余缺,提高就地消纳能力。
3.积极鼓励社会投资,利用价格、财税等政策对新能源的加快利用和降低成本实行双向激励。目前政府亟待建立合理的准入政策、技术标准和市场机制,特别是在当前电力供需出现阶段性过剩的条件下,进一步推进电力体制改革,加大对电网公平接入的监管,保证各类投资者无歧视地使用电网设施,形成有利于新能源发展的市场机制。新能源的价格补贴政策必须同时发挥两方面的作用,一方面,通过价格补贴提高新能源的经济性,以加快和扩大利用来实现产业的规模经济;另一方面要对投资者形成效率激励,促进其降低成本和技术创新。自2003年起实行的风电特许权招标,尽管出现了恶性竞争等问题,但竞争机制的引入显著降低了风电上网电价。根据资源状况设定分区域的风电标杆电价,虽然可避免出现恶性竞争,但却放弃了市场发现价格的功能,在当前技术进步加快的情况下政府难以科学、合理制定价格,无法对投资者形成效率激励,无法促进其技术创新、提高效率、降低成本。新能源的发展万不可在政府的长期补贴下得以维持,当前的适度补贴是为了将来新能源具有经济上的竞争力,价格补贴
政策需要着眼这一长远目标。
四、政策建议
(一)将新能源发展目标纳入“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并制定新能源产业发展规划
发展新能源,对于制定和完成“十二五”节能减排约束性指标意义十分重大。根据初步测算,“十二五”时期进一步节能的潜力相对“十一五”有所减小,单位GDF能耗下降较现实目标在15%左右,如果将前文中提出的新能源发展目标分解到“十二五”时期,测算下来,在此期间新能源发展可以使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降低5%以上,也就是说“十二五”期间还可以实现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降低20%左右,保持了“十一五”规划设定的目标强度。为此,“十二五”规划中更加重视新能源的发展,提出的发展目标与节能减排目标,特别是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下降结合起来。
建议制订新能源产业发展规划,明确阶段性目标、主要思路、重点任务和政策措施。应充分发挥我国相对于发展中国家的技术创新优势,相对于发达国家的低成本制造优势,体现需求拉动技术创新的思路,在风电的叶片材料、控制系统、关键轴承、提高单机规模,太阳能的多晶硅制备提纯技术、有毒副产品的回收技术和环保技术、薄膜太阳能、光热发电,核电的大锻件、主泵、控制系统、特殊材料,可再生能力并网技术、储能技术等方面加快技术创新,推进产业化,将新能源产业发展成为以技术创新为核心竞争力的优势产业。
(二)加强新能源技术创新支撑体系建设,完善鼓励自主创新的相关政策
公共研发机构、试验平台在新能源技术创新体系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特别是在开展基础性和共性技术的研发、推进产业化以及执行政府重大研究计划中起着极为关键的作用。美国能源部下设专门的可再生能源国家实验室,在新能源研究开发中占有举足轻重的位置,连通用电气这样的巨型跨国公司也要利用国家实验室的设施进行风电的研究开发。人口只有400万的挪威设有拥有2000名研究人员的能源技术工业研究院,每年的科研经费高达2.4亿欧元,在海上风电、多晶硅材料、潮汐能利用、生物质能利用技术的研究开发上处于国际领先水平。
鉴于我国的新能源研究力量分散、缺乏专业化,也缺少跨学科整合,建议设立开放式的国家新能源研究机构。从操作的层面上看,可以考虑在中科院增设新能源研究院/所,除了内部整合电工所、力学所、大连物化所、工程热物理所等单位的研究力量外,也要吸收大学和其他机构的研究力量。国家新能源研究机构不仅要具备一般科研条件和设施,而且具备中试能力,从而使其具备从基础研究、技术开发、试验示范、以及到检测认证全过程的试验能力。国家新能源研究机构要对企业、大学、其他研究机构开放,其功能是从事基础性、共性技术研发,实验、测试、认证等,以解决新能源产业共性技术供给能力不足的问题。
进一步完善鼓励自主创新的相关政策。首先是要坚持和落实已有行之有效的科技政策。实施自主化依托工程,通过依托项目推进新能源装备的自主化、国产化。其次,尽快落实《装备制造业调整和振兴规划》实施细则,建立使用国产首台(套)装备的风险补偿机制,鼓励保险公司开展国产首台重大技术装备保险业务。落实鼓励科技创新的税收优惠政策。另外,创新科研组织形式,引导创立产业创新联盟,产业化方面的政府资金重点支持产业联盟对共性技术和关键零部件的国产化进行攻关。
(三)加快标准、认证和检测体系建设,引导和规范产业发展
丹麦、德国、美国、印度等风电强国普遍实施了风电设备认证制度。为此建议一是建立符合我国自然环境、资源条件以及工业基础的风电、太阳能整机及关键零部件的设计和认证标准:二是加快检测和认证能力的建设;三是实施统一的风电、太阳能认证制度,逐步实施强制性产品认证。
另外,尽早制定风电、光电并网技术标准。并网技术标准的制定应由政府部门牵头,电网公司、发电设备制造商等多方共同参与。标准的制定既要参照国际标准,具有一定的先导性和引导性,以引导设备制造企业开发电网友好型技术,保障电网安全;也要考虑到我国产业现状,给国内制造企业和相关能力建设留一定的缓冲时间。
(四)加快电网等配套设施建设,加强新能源电源规划与电网规划的统一与协调
有重点、分步骤地推进输电网、智能化配网和储能设施建设。一是要加快输电通道和新能源项目入网线路的建设,特别是要加快已建成新能源项目的接入线路建设,解决设备撂荒的问题。二是在北京、上海等中心城市推进智能化、互动化配电网的建设。配电网的智能化和互动化是智能电网的核心,北京、上海等中心城市发展新能源的积极性很高,在太阳能屋顶发电、中小风电等分布式能源以及电动汽车的发展上居全国前列,对配电网的智能化和互动化提出相应的需求。另一方面,这些中心城市电网骨架坚强,用电负荷大,地方电力公司资金雄厚,具备推进智能配网建设的实力,地方电力公司也正需要新的增长点,推动地方配电网智能化、互动化的积极性很高,因此这些中心城市在智能电网的建设上可先行一步,积累技术和运营经验,以便向全国推广。三是加快储能设施的建设,密切关注新型储能技术的发展,鼓励在新能源基地和负荷中心建设储能设施,平抑电网波动,支撑新能源的发展。
加强电源规划和电网规划的统一和协调。厂网分开以来,厂网不协调的问题就开始凸现,这一现象在新能源领域十分突出。要解决此问题,首先是明确规划主体,国家能源主管部门是新能源发展规划和电网发展规划的主体,电网企业和地方政府的相关规划必须与国家的总体规划一致。其次是提高规划的科学性和严肃性。保障科学性的一个重要机制是多方参与,电源企业、电网企业、政府规划部门共同参与电力规划。
另外,随着核电发展规模的明显加快,资源供应和核废料的处置问题凸现出来,建议加快我国大型核燃料后处理厂和快堆的立项工作,实施核燃料的闭式循环,提高资源利用率,减少环境污染。
(五)完善定价机制,理顺管理体制,建立起适应新能源大规模发展的制度环境
完善电价机制。为了适应新能源大规模发展的需要,应进一步完善电价机制,当前可采取特许权招标与标杆电价相结合的方式,一方面,对于规模大、资源条件好的新能源项目,继续实行特许权招标,通过引入竞争降低成本,也为政府制定和调整标杆电价提供参考:另一方面,对分散利用、资源条件不太好的项目,实行分区域新能源标杆上网电价,以鼓励企业投资和规范政府定价行为。此外,根据新能源发展规模,及时调整可再生能源附加水平,足额分摊新能源发展导致的成本上升。
现代物流业是融合运输、仓储、装卸、搬运、包装、流通加工、配送、货代和信息等行业,与社会化大生产紧密结合的新型服务业。物流业与制造业存在着密切的关系,其发展最初是依附于为生产制造业服务而产生的,经过培育发展,逐渐成为与制造业相互依存,互惠互利的支柱产业。从微观层面上看,物流业为制造业的采购供应、分销流通、价格及投资等提供支持;从宏观层面上看,两者在市场体系、社会服务体系、政府支持体系和法制体系等方面相互融合。河北省物流业与制造业发展现状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
1.1需要进行制造业、物流业务剥离,释放物流市场空间目前,制造业物流业务剥离外包比例很小,主要原因有:仍存在重生产轻管理、重工艺轻物流的理念,缺乏物流革新精神;在进行物流管理创新改革时,涉及资产、机构、利益、人员安置等深层的调整,具有现实的困难;出于对业务控制能力的考虑,或对自营和外包物流缺乏有效深入的对比研究,企业也更多地选择传统自营模式。
1.2物流业发展滞后,影响与制造业的互动发展物流业沿用的传统作业方式较多,信息化建设滞后,缺乏以信息化为支撑整合各种物流基本活动形成综合性物流活动模式的能力。物流标准化不足,如技术标准、作业标准和信息标准不统一,影响物流衔接和效率,标准推广应用缓慢;专业化、网络化物流发展不足,难以满足制造业的要求,影响制造业剥离物流业务。
1.3物流业与制造业发展不协调,难以形成合作共赢的格局目前,河北省除开滦国际物流、鼎峰物流、河北港口、远大物流等少数规模较大的物流企业外,其余大多为以仓储、运输为主的中小型企业,行业格局表现为规模小、布局散、竞争乱;而煤炭、钢铁、电力、化工等制造企业大多形成了大集团,物流业与之相比明显规模偏小。在物流业与制造业的供应链中,一方面物流业缺乏明确的产品定位,服务趋同,竞相压价,同业竞争激烈;另一方面,制造业处于链主地位,对服务能力要求高,与物流业存在博弈和竞争的关系,难以形成共赢局面。
1.4外部环境制约物流业发展的因素较多一方面物流基础设施发展相对滞后,特别是服务于钢铁、化工等主导制造产业的专业物流设施不足,尚未形成系统的规划和有效的布局;另一方面,虽然政策支持力度较大,但缺乏具体性、可操作性,如缺少土地、税收、交通运输等方面具体的政策。同时,服务于社会和相关行业的公共物流信息平台建设缓慢。
2鼓励制造业
剥离物流业务,推进生产服务性物流社会化、专业化发展河北省作为重化工业省份,制造业物流需求巨大。例如,1t钢材可以带动6t原材料、半成品的物流,即1亿t钢铁产量可以带动7亿t的物流量。在地理位置上,内环京津、外环渤海,拥有秦皇岛、唐山、黄骅等亿吨大港,有巨大的社会物流需求。各种需求的日益扩大,推进了物流向社会化、专业化发展。
1.1开发成效
近年来,成县以“大蒜”为主的蔬菜产业开发取得了显著成效。一是生产区域不断扩大。蔬菜生产的重点乡(镇)已由原来的城关、抛沙、店村、红川、小川、索池等6乡(镇)24村增加到10乡(镇)百村,全县集镇所在地都已有商品蔬菜生产,特别是大蒜生产已由川坝河谷地发展到浅山丘陵区。二是面积、产量和产值同步增长。2009年全县蔬菜面积达到7 200 hm2,总产量达到10.625万t,商品量达到7.65万t,总产值达到17 326万元,分别比2000年增长83.8 %、63.3 %、64.5 %、162 %。三是花色品种不断增加,外销优势品种不断出现。目前全县种植的蔬菜已达到28个大类240多个品种,紫甘蓝、木耳菜、空心菜、西兰花、美人菜、塌菜、油麦菜、生菜、佛手瓜、丝瓜、苦瓜、菜薹、彩椒、瓠瓜等名、优、特、新蔬菜已在成县示范种植,打破了过去单一种植大路蔬菜的格局。外销优势品种有绿色大蒜,地膜早熟洋芋、拱棚早春水萝卜、莴笋、甘蓝、大白菜、菠菜等。四是设施栽培面积逐年扩大,水平不断提高。2009年棚室蔬菜栽培面积达到807 hm2,地膜覆盖栽培面积达到4733 hm2,比2000年分别增加266 %、163 %,由于栽培设施的不断改进和技术水平的提高,打破了蔬菜生产的季节性限制,绝大多数蔬菜产品由过去的季节性栽培变成一年四季都能生产,商品蔬菜周年生产、常年供应的格局初步形成。五是蔬菜多元立体种植面积逐年增加,效益不断提高。2009年蔬菜多元立体种植面积达到4 045 hm2,一年“三种三收”、“四种四收”的大中小拱棚蔬菜667 m2产值达到7 000~11 000元。一年“两种两收”、“三种三收”的地膜蔬菜667 m2产值达3 800~6 500元,立体种植面积和667 m2产值比2000年增加近一倍。六是无公害绿色蔬菜生产起步良好,初具规模。2005年店村大蒜顺利通过绿色产品认证;索池大川、店村大寨、抛沙乐楼无公害大白菜、大蒜、甘蓝生产基地顺利通过产地认定。
1.2存在问题
近年来,成县蔬菜产业开发虽然有了长足发展,但是与蔬菜生产发达地区的水平、产业化发展的要求和富民强县的需要还有很大差距,仍然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困难和问题。一是蔬菜缺乏拳头产品、效益不稳定。全县蔬菜产品中真正形成规模起支撑作用的是大蒜,不但没有形成自己的知名品牌、对外仍然缺乏竞争优势,开发层次低,以销售初级产品为主,效益不稳定。而且,大蒜品种退化严重,品种结构单一。二是科技含量不高。新技术、新品种、新材料应用覆盖面小,电热温床育苗、滴灌、渗灌、反光膜、遮阳网、防虫网使用仍处于试验示范阶段,传统的粗放经营方式仍占有一定的比例。三是龙头企业发展滞后,产后环节薄弱。在蔬菜产业开发上还没有一家上规模上档次的加工企业,销售环节仍然处于少数大户自贩自运自销的初级水平,形成不了产业链条,缺乏对产业的拉动力。四是服务体系不健全,设施差,服务功能不强。表现在:(一)蔬菜主产区民间服务实体和专业研究会较少,没有很好地开展活动,村社级还处于服务体系的断层,致使技术推广、信息服务不到位,生产盲目性大;(二)蔬菜销售市场规模小,设施差,管理不规范,蔬菜产品外销渠道不畅。
2蔬菜产业开发思路
成县蔬菜产业开发应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依托,以增加投入为基础,以提高效益为中心,以建设大蒜为主的8 000 hm2无公害、绿色蔬菜生产基地为目标,大力推广以大棚为主的保护地设施栽培和多元立体高效种植模式,积极引进名、优、特、新蔬菜品种,推广无公害标准化蔬菜生产技术,强化蔬菜安全监测管理体系,加强运销队伍建设,扩建蔬菜销售市场,大办蔬菜加工、贮藏企业,加快蔬菜产业化开发进程,增加农民收入。
3蔬菜产业开发对策及措施
3.1加大投入力度,提升蔬菜产业开发的档次
今后县上应加大对蔬菜产业开发的投入力度,为蔬菜产业开发提供可靠的保障。一是充分利用扶贫、水利、农业项目建设资金,加快蔬菜主产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田基本条件,完善水利配套设施,提高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二是积极引导群众,增加对土地的投入和对产地的保护意识,配置先进设备,更新栽培手段,提高生产技术和效率。
3.2加快新品种、新技术的研究推广进程,提高蔬菜产业的技术含量
一是继续引进筛选适宜成县栽培的蔬菜名、优、特、新品种,不断优化品种结构;二是大力推广无公害标准化蔬菜生产技术,积极示范推广遮阳网、诱虫板、补光增温等新型设施栽培技术。推广高效栽培模式,改进蔬菜育苗技术,示范推广工厂化育苗、电热温床育苗、不断提高栽培技术水平和效益。三是改良大蒜品种,优化品种结构。对当地鲜食主栽大蒜品种成县早蒜、成县迟蒜利用组织培养等先进技术进行脱毒、提纯复壮、恢复种性;引进试验示范蒜薹产量高、品质好,蒜头大(蒜茎5 cm)、瓣数少(6~8瓣)、耐贮藏、符合出口标准的脱毒大蒜品种,优化品种结构;加强大蒜无公害绿色产品基地建设,培育拳头产品,争创知名品牌。
3.3健全生产监管体制,确保蔬菜产品质量安全
一是加强肥料、农药的管理,严禁高毒、高残留农药使用,推广生物农药,尽量减少化学肥料使用比例,增加腐熟的有机肥使用量,生产绿色无污染、无公害的蔬菜产品。二是完善检测组织机构,充实检测技术人员,增加购置检测仪器,对全县蔬菜市场上市的蔬菜产品进行全面检测,确保蔬菜产品质量安全。三是加大蔬菜产品质量安全政策、法规、标准、技术的宣传培训力度,提高群众的质量安全意识,确保生产的蔬菜产品质量安全。
3.4改善服务设施,强化服务功能,规范市场管理
在蔬菜产业开发上,一是要建立健全完善的生产、运销、市场各环节的管理运作机制,充分发挥检测机构的功能,推行市场准入制和以质论价保护政策,真正实现优质优价,促进蔬菜产业健康有序发展。二是引进行业经济人,建立一支比较稳固的蔬菜营销队伍,外联市场,内连基地,实行公司+农户的订单生产,同时采用微机上网等先进手段,及时掌握市场信息,切实解决蔬菜产品买难卖难的问题,为菜农提供准确可靠的生产和销售信息。三是强化蔬菜主产区产销协会的指导管理功能,切实为农民做好产前、产中和产后的技术、信息服务,保证蔬菜产业的稳步发展。四是在完善和规范现有蔬菜销售市场的基础上,在城区新建蔬菜批发市场,扩大完善店村、小川、抛沙等蔬菜批发市场设施、规模,扩大蔬菜重点产区的集散地,各方配合,加强市场管理,规范市场行为,建立保护机制,吸引外地客商,确保流通。
3.5建立投入风险保障机制,有效化解蔬菜产业风险
中图分类号:F12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3890(2011)08-0073-05
近年来,广东省生产业虽然取得了快速的发展,但是与世界发达国家和地区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差距,还不能完全适应经济全球化对生产业发展的要求。广东作为世界制造工厂的基地,工业技术升级与结构调整有赖于投入更多且更有效的研发、市场调研与预测、电子商务、物流、会展、金融等生产业,使产业价值链由低成本的廉价劳动加工制造向高附加值的产业链上游和下游延伸和拓宽。大力发展生产业将成为广东经济增长的一个新动力源。
一、生产业内涵及研究综述
(一)生产业的内涵
生产业(Producer Service)的概念最早是由格林菲尔德提出。布朗宁和辛格尔曼1975年在《服务社会的兴起》一文中对服务业进行了功能性分类,认为生产业包括金融、保险、法律工商服务、经纪等为客户提供专门的知识密集型行业。科弗和波尔斯(1989)认为,生产业不是直接用来消费,也不是直接可以产生效用的,它是一种中间投入而非最终产出,他扮演着一个中间连接的重要角色,用来生产其他的产品或服务。汉森(1990)指出,生产业作为货物生产或其他服务的投入等方面是发挥着中间功能,其定义包括上游的活动(如研发)和下游的活动(如市场)。我国学者李清娟等(2007)认为,生产业是为生产、商务活动和政府管理提供而非直接向消费的个体使用者提供的服务,其发展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及科技进步密不可分;它不参与生产或者物质转化,但又是任何工业生产环节中不可缺少的活动。我国政府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中将生产业分为交通运输业、现代物流业、金融服务业、信息服务业和商务服务业。 虽然迄今为止,国内外关于生产业的定义还不完全一致,但从这些定义中我们可以看出生产业在理论内涵上就是指为其他商品和服务的生产用作中间投入的服务,即可用于商品和服务的进一步生产的非最终消费服务,因而也可称为“中间投入服务”或“配套服务”,它能够满足制造业、商务活动和政府管理对服务的中间使用需求。
(二)文献回顾与评价
1. 生产业增长分析。Francois(1990)指出,生产是实现经济增长的最重要动力。在复杂的现代经济中,生产具有重要意义,生产的成本与可获得性将成为专业化所带来的递增报酬的限制条件。规模报酬的实现与经济发展的步伐均取决于生产的发展步伐。富克斯认为,现代经济成长与服务业的发展是分不开的,二者具有相互促进、相互推动的作用。他通过研究美国1947―1958年的投入产出表,发现各主要服务行业作为对农业和制造业的中间投入占全部产值的比重都提高了,其中金融服务、商业等所占比例提高最为迅速。刘重(2006)认为,最近二十年来,全球生产业出现了快速增长的趋势,生产业的快速发展不仅改变了以往的服务业生产和经营方式,带动传统服务业的升级改造,也改善和提升了产业结构,带动了产业升级。
2. 生产业空间区位研究。办公区位研究是国外最早进行的关于生产业领域的区位研究。办公场所是生产活动的载体和空间。关于办公区位研究最早出现在1927年纽约的规划研究中,这一研究描述了这一行业区位模式的中心性倾向,研究还指出,尽管办公区布局在纽约市中心区占绝对优势,但更常规和地方化的办公活动在整个都市区显得比较分散 (Haigh,1927)。Marahall & Wood(1995)指出,生产业的区位模式主要由以下因素决定:与接近相关的因素主要是接近客户、同行和外部信息;与易达性相关的因素主要是考虑交通设施、信息基础设施和合格职员;与环境相关的因素是更多考虑城市文化、社会和居住环境、充足的高质量办公设施及有利于维持高质量服务的市场环境。Sabourin Paul David(1998)系统研究了广告服务业在大都市内部的区位特征,得出了广告商和他们的供货商在空间上的前向连接和后向连接的区位特征。Yuzhou(1998)在研究洛杉矶华人生产业区位时,发现会计工作室集群在华人中心商务区,主要是受华人顾客导向型网络的影响,这一类服务业的布局更多地考虑中心性和接近顾客。
3. 生产业与制造业的互动发展研究。Petit(1986)从劳动分工角度分析二者的关系,认为生产业发展只是制造业或工业生产在分工方面的延伸。格鲁伯、沃克(1989)则用奥地利学派的生产迂回说来阐述生产业同制造业之间的关系。奥地利学派认为,除了资本密集度提高能提升生产力外,生产过程的重组和迂回也是提高生产力的重要因素。更加迂回的生产过程不仅需要使用更为专业的劳动力和更多的资本,生产步骤的增加也增加了中间投入的数目。根据波特的价值链理论,企业的生产活动可以分为上、中、下游三个环节。产品的研发设计和原料采购等为上游环节,生产加工装配等为中游环节,而产品分销、营销管理和售后服务为下游环节。其中,上、下游这两个环节以及贯穿于三个环节当中的供应链管理,基本上都属于生产,恰恰正是这些生产,一方面已经成为现代产业国际竞争的焦点和全球价值链当中的主要增值点、盈利点;另一方面,也构成了产品差异化的基础和企业竞争优势的关键来源。
4. 战略与政策研究。吕政等(2006)基于产业互动的视角,研究了中国生产业发展的战略选择问题,并认为中国需要从消除进入壁垒、强化分工优势、促进产业关联、推动服务业创新、优化产业布局和加强区域协调等方面,来促进生产业的加快发展。高传胜、李善同(2007)从服务业、制造业以及市场环境三个方面进一步分析了制约二者互动发展的因素,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促进二者互动发展的政策着力点。
二、广东省生产业发展现状
根据近十年的广东统计资料,笔者对广东省生产业进行了研究。由于统计资料中没有专门对生产业进行统计,因此不能得出生产业的准确数据。但是根据李善同(2008)以“中间使用率”和“非居民最终消费比率”的平均值为标准,结合生产者服务的内涵,并参照我国行业分类标准(GB/T4754-2002),特征比较明显的生产业主要包括: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批发零售贸易业;金融保险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通过这些行业的发展数据,我们可以对广东省生产业的发展状况做出分析。
1. 生产业总体规模较大,为经济增长做出了重要贡献。2008年以来,特别是爆发金融危机以来,面对不利的国际经济环境,在工业增长减速的情况下,以生产业为主体的现代服务业保持了良好的发展势头,对保持广东省经济的较快增长做出了重要贡献。广东省生产业的总体规模位居全国前列。2009年广东省生产业增加值为10 810.93亿元。2000―2009年,广东省服务业平均增加值年增长速度为47.59%,10年间增长达4.7倍之多,对经济增长做出了重要贡献。2010年广东省第三产业的增加值为20 267.90亿元,占GDP的比重为44.57%,比1995年上升了1.25个百分点,比1978年上升了21个百分点,服务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比重呈明显的上升趋势,服务业增长对广东省GDP增长的贡献率为43.63%。同时,广东省生产业的发展也相当迅速,2000―2009年间,广东省生产业的增加值平均年增长速度为145.7%,增加了14倍多(见表1)。
与此同时,第一产业对经济的拉动作用不断减弱,第二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由1979―1985年的35.9%提升到“八五”时期的最高水平63.6%,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随后逐步减弱,2006―2009年平均为55.7%。第三产业的推动力不断增强,对GDP增长的贡献率由改革开放初期(1979―1985年)的38.2%稳步提升到2006―2009年的42.4%。1978-2009年服务业波动系数为5.3%,低于第二产业的7.9%,特别是1996―2009年服务业的波动系数仅为1.3%,远低于第二产业的3.3%,服务业波动幅度显著低于工业,随着服务业总量的不断发展壮大,服务业对经济发展起着稳定器作用(见表2)。
2. 生产业就业容纳力强。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是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变的,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必须转移,而工业部门吸纳劳动力的能力有限,服务业为剩余劳动力的就业提供了途径,这就使人均收入提高得以保证,社会总需求稳步增长,使经济得以高速发展。如果没有服务业提供的大量就业岗位,社会总需求必定会降低,发展将受到阻碍。
通过比较2003―2009年广东省三次产业的就业人数及构成结构(如图1、表3所示),我们会发现,广东省第三产业的就业人数比例从2003年的27.7%逐年上升,不断增长。到了2009年,第三产业就业人数达1 855.73万人,占总就业人数的32.83%。服务业就业人数的不断增长,表明了服务业在保持经济增长与扩大就业方面的巨大潜力,也使之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越来越为人们所重视。
在第三产业就业人数大幅度增加的同时,2003―2009年,广东省生产业人数也增长迅速。2003年生产业人数为633.56万人,2009年生产业人数增长为1 062.51万人,年均增长率为23.96%,为广东省扩大就业,降低失业率做出了重大贡献。其中批发和零售业人数增长最多,从418.91万人增加到701.69万人,7年间增加了282.78万人;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人数增长幅度最大,增长了2.63倍。金融业和保险业属资本密集型行业,从业人员数并不多,但从我国产业发展的趋势来看,该行业今后的就业吸纳能力非常高。
3. 服务业内部结构进一步优化,生产业快速发展。传统服务业占GDP比重下降,交通运输及仓储业从2004年的4.4%下降为2009年的4.04%,批发业和零售业从2004年的10.5%下降为2008年的9.9%,下降了0.6个百分点。现代生产业比重不断提升,从2004年的11.1%提升到2009年的29.4%,上升了18.3个百分点。从服务业内部结构看,批发零售业仍占服务业较大份额,但其比重不断下降,从2004年的23.9%下降为2009年的21.64%;现代服务业中的金融业所占份额不断提升,从2004年的7.2%提升到2009年的12.65%,上升5.45个百分点。现代服务业增长较快,2005―2009年金融业保险业、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年均增长分别为67%、39%、37%,均高于同期GDP增幅。生产业实现了较快的发展,比重不断提升,2005―2009年生产业年均增长38%,高于同期GDP 2个百分点,2009年生产业占GDP比重27.4%,比2004年提高2.5个百分点,服务业的提升主要来自生产业快速发展(见表4)。
4.从服务业区位商数据我们可以看出,2008年广州、深圳、东莞的区位商分别为1.30、1.11、1.07,表明广州、深圳、东莞服务业具有明显的区位优势。从服务分行业数据显示,行业区域优势地区分布各异。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区位商最高的为广州,区位商为1.74,显现广州交通枢纽物流中心作用。金融业区位商最高的为深圳,区位商为2.30,显现深圳金融中心的地位作用。东莞的房地产业、营利业具有较强的区位优势;肇庆的住宿和餐饮业、非营利业具有明显的区位优势;揭阳的批发业和零售业具有一定的区位优势。
5. 对外开放力度加大。广东是全国利用外资最活跃的地区之一,服务业在全国也相当发达。近年来,服务业利用外资的比重越来越大。2010年,第三产业新批外商直接投资项目3 214个,增长33.7%;合同外资金额116.08亿美元,同比增长69.1%,占全省合同外资总额的47.2%,比上年增加8.1个百分点;实际利用外资金额79.71亿美元,增长5.2%,占全省实际利用外资总额的39.3%,比上年提高0.5个百分点。其中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实际利用外资4.22亿美元,增长79.0%;批发业和零售业实际利用外资19.89亿美元,增长2.3%;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实际利用外资9.11亿美元,下降3.8%;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实际利用外资4.26亿美元,下降36.2%;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实际利用外资5.63亿美元,下降31.6%。
随着中国加入WTO时间表上相关协定的实施,我国绝大多数现代服务业都以不同的方式取消和逐步削减了外商市场准入的限制。可以预见,未来几年银行、物流、咨询等生产业外商投资将迅猛增加。实际上,服务业引资增长较快已成为广东目前吸引跨国投资的重要特点之一。
三、广东省发展生产业思路
(一)进一步加大粤港澳服务业开放力度
香港是国际性金融、贸易和航运中心,现代生产业是香港的优势产业。实现港澳的服务业特别是生产业与广东及珠三角制造业的结合是新时期粤港澳合作必须解决的问题。首先是金融业。引进香港的金融资本、金融产品和金融管理经验,促进广州、深圳区域性金融中心的建立和发展,加快广东风险资本的培养和高科技产业发展,推进广东制造业的升级,使三地资金流动更加畅通和透明。其次是物流业。借鉴香港物流业管理模式、经验和技术,发展广东的物流业。再次是旅游业。粤港澳旅游业合作潜力巨大。利用港澳的资本和管理经验完善广东的酒店、旅游点等基础设施;利用港澳国际的旅游网络,开拓国际旅游市场;实现广东、香港、澳门旅游资源的优化组合,建立满足不同市场需求的跨区域的旅游路线,做大三地的旅游产业。除此之外,还可以在会展、管理咨询等方面合作。
(二)有效拓展生产业的投融资渠道
积极发展中小金融机构,积极组建多层次中小企业贷款担保基金和担保机构,引导金融机构支持中小生产业企业发展。落实对中小企业融资担保、贴息等扶持政策,通过资本注入、风险补偿等多种方式,增加对信用担保公司的支持,提高商业银行、证券公司等金融机构对生产企业的支持力度。鼓励风险投资公司进入生产业,促进中小服务企业的发展。加大对生产业基础设施的投入力度,改善生产业投资环境。创造多种所有制经济公平竞争的宽松环境,吸引民间资本投入生产业领域。
支持生产企业利用资本市场进行直接融资,加大利用债务融资和股权融资工具力度,积极推动中小企业集合债券发行工作,多渠道筹措发展资金。支持设立专门支持服务企业发展的小额贷款公司,扩大小额贷款公司的资金来源,提高小额担保贷款单笔额度,完善的监管制度,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充分发挥其作用。
(三)推动生产业集群化发展
要积极改善产业配套条件,推动适合开展产业集群服务业特别是生产业集群的发展,降低交易成本,提高服务效率。主要措施有:
首先,引导生产业向产业园和重点功能区集聚,形成特色鲜明的生产业集聚区和生产业功能区,通过载体建设引导生产业向集聚化、专业化、高端化方向发展。已有的产业集群进一步突出特色、增强市场竞争力,新培育的产业集群要根据区位条件、产业发展基础等,做好发展规划,明确功能定位和发展重点,完善服务功能。
其次,引导产业集群内的企业加强联合和开展协作。通过组建行业协会、产业联盟、构建企业优势资源信息共享平台等方式,促进服务企业之间、服务企业与制造企业之间开展多种形式的有效合作,发挥龙头企业的辐射带动作用,实现互补互促、融合发展,形成规模和特色。
(四)改革与创新职业教育体制,为现代生产业的快速高质发展提供合格人才
生产业大多是知识密集型、智力密集型行业。人力资源开发是生产业健康发展的保证。从价值链分析的角度看,生产业的价值增值更多地体现在专业服务人员与客户之间不断交流与沟通上。实际上,生产业人员的知识储备、专业化水平在这里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现代生产业的发展要求社会提供大量懂技术、会经营、善操作的人才。这些人才的输送仅仅依靠现有的办学模式是满足不了的。因此必须改变轻视职业教育的做法,树立职业教育必须面向市场的理念,坚持以就业为导向,建立新的机制和办学模式。比如,建立院校与企事业单位合作进行人才培养的机制,实行根据企事业用人“订单”进行培训的新模式,而不能简单地由学校“闭门造车”。总之,要从认识上把加强服务业人才培养放到重要的位置,并努力创新服务业的人才培养体制,努力造就一大批高层次、高技能、通晓国际规则、熟悉现代管理的服务业专门人才。
参考文献:
中图分类号:S6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944(2011)04006102
1 引言
山区经济要发展,潜力在山,希望在林,突破口在经济林[1]。核桃是秭归县在多年发展山区经济实践中筛选出来的主要特色经济林树种之一。核桃产业正逐步成为广大山区、半山区林农的经济发展林木。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10年底,全县核桃种植面积已接近1万hm2,核桃已成为全县继柑桔和烤烟之后的又一重要产业,种植面积、产量、产值逐年增加,但是经济效益还未能完全显现。在当前国内核桃产业发展热情空前高涨的形势下,如何进一步打造秭归核桃品牌,提升核桃产业发展水平,引导秭归核桃产业从规模扩张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实现又好又快的发展目标,需要业内人士理性思考,认真对待。
2 秭归县核桃产业发展现状
秭归县位于湖北省西部,全县耕地面积2.39万hm2,其中山区半山区土地面积占90%。该地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大于等于10℃的活动积温为5 723.6℃,年最冷月平均温度为6.5℃,年无霜期为306d,降雨量为1 000mm左右,空气相对湿度72%,海拔大部分在600m以上,特别适宜核桃的栽培生长。三峡工程建成后,冬季平均增温0.3~1.3℃,夏季平均降温0.9~1.2℃,气候条件将更有利于核桃的发展。
全县目前共有核桃面积逾1万hm2。长期以来由于全县核桃均以品种实生播种,种间性状差异大,种源退化,投产晚(一般挂果周期在10~15年),大小年现象严重,病虫害也没有得到及时的预防。退耕还林新栽的实生幼苗,通过6~8年的培育生长,仍然是只长树少结果(6年树龄平均冠幅在1.5~2.0m)。因此,在保护当地优良单株的同时,引进优良品种尤为必要。
3 秭归县核桃产业发展的前景
近年来核桃干果在市场上供不应求,价格稳定在30~40元/kg。与传统农作物相比,经济效益呈几何级数增长。同时,核桃生产成本低,投入与产出比是1:5,核桃果加工成仁能增值0.25倍,加工成油能增值2.5倍,加工成饲料能增值8倍,且收获期长达80年,产量稳定。所以,核桃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是山区、半山区人民群众奔小康的骨干产业之一。
核桃是我国传统的出口创汇商品,在国际市场上享有盛誉,特别是核桃仁,由于仁白、味香、分级细致,在国际市场上备受青睐。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膳食结构的改善,对核桃的需求将成倍增长,其发展前景广阔[2]。因此发展核桃应是秭归县继柑橘和烤烟之后的又一支柱产业。
4 秭归县核桃产业存在的问题
(1)核桃栽培地块相对分散,资金投入不足,产业化程度低。由于栽培地块相对分散,管理难度大。加之缺乏资金,防治病虫害所需的农药、喷洒农药的先进设备配备不齐,大多数种植核桃户只能等待观望,而防治不及时,缺乏科学的保护手段,严重影响着核桃速成、优质、高效的发展。
(2)农户意识不够,品种适应性不强。农户重栽轻管问题突出,良种化和商品意识不强。秭归县核桃品种主要以云新和辽核为主,这些品种在本地发展气候和土壤条件适宜上没有充足的科学考证,导致目前收益尚不明显。
(3)科技推广人员整体水平不高,现有科技成果转化率低。由于没有发展核桃方面的专项机构及经费,没有配备辅导员,没有一支核桃发展专业队伍,技术服务方面的工作难以跟上,没有具体的宣传方面的音像材料。技术队伍力量薄弱,各项社会服务跟不上,无法满足人民群众的要求,大部分农户尚未掌握科学规范种植和管理的技术,迫切需要科技的服务指导。
5 秭归县核桃产业发展对策
5.1 加大政府资金与科技投入
加大政府资金投入力度,确保核桃低产低效林改造和科技支撑费用。以科技带动核桃产业的发展,建立健全科技培训机制,从观念上引导群众,广泛开展以科技、市场经济、特色理论等为主要内容的培训活动;同时坚持科技创新,培养新型技术人才,通过技术人员到乡镇、到村开展技术培训与现场指导等多种形式,有针对性地开展多层次的农民实用技术培训班,把重点放在核桃标准化生产、新品种、新技术、生态农业等关键技术的引进和推广上,切实提高群众科学技术知识,努力培养造就一支有知识、有头脑、敢于创新的新型农民队伍,使广大农民掌握核桃种植技术,改变核桃种植中自生自灭、粗放管理的传统理念,按市场需求提供绿色、有机农产品[3]。
5.2 优化产业结构
调整优化产业结构是经济结构调整的核心,是适应经济全球化和科技革命迅猛发展的客观要求[4]。充分利用秭归县现有的土地资源,因地制宜加快林业产业结构调整,积极培育新的增长点,扩大核桃的栽植面积,增加农民的经济收入。
5.3 加强科技服务
整理总结秭归县多年种植管理核桃的经验。要形成一套系统的科学成文的适合秭归县特点的核桃品种、科学种植的指导意见。要在试验的基础上学习和引进外地的一些先进技术,用来替代传统技术,比如在核桃生长周期上,用先进技术可以缩短周期,提高产量、质量。加强种苗管理,保证发展质量。在发展核桃产业的同时,要切实加强种苗的管理,保证种苗质量,预防以次充好,以假乱真的现象出现。同时要建立核桃采穗和种子园,保护丰产、稳产的优质母树,为生产提供合格、优质的良种壮苗,使秭归的核桃产业向良种化和良性化发展。
5.4 加快科技创新
(1)对基层技术人员开展科技知识更新培训,建立一个从县、乡(镇)到村组、农户的技术推广网络,逐步建立一支专业化的技术队伍。
(2)加大先进技术应用推广,促进产业可持续发展。在抓好常规栽培技术推广的同时,要结合秭归县生态、气候、土壤及种植习惯,引进、吸收先进技术,开展技术攻关研讨活动,重点在于良种培育、丰产栽培等领域的科技创新[5],促进核桃产业可持续发展。
5.5 加快建立和健全农产品市场流通体系
以秭归县旅游市场为依托,发展核桃产业,做好深加工,完善功能,提高档次,提高经济效益[3]。研究市场,把握商机,把握市场走向,了解市场行情,不断根据市场的变化,调整产品结构和营销策略,拓宽秭归县农产品的销售渠道。培育品牌产品,在市场、超市和配送中心设立专柜,全力打造“秭归”、“屈乡”农产品品牌。
参考文献:
[1] 田习文,田习武.论平山县核桃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河北林业科技,2009(5):101.
[2] 能竹兰.永胜县核桃产业现状及发展对策[J].林业调查规划,2009(3):91~94.
[3] 王 力,潘 英.洛南县核桃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J].现代农业科学,2009(3):255~256.
[4] 张建珍,刘元福.谢小刚.九寨沟县早实核桃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J].现代农业科学,2010(3):155~156.
[5] 韩华柏,朱益川,余凌帆,等.湖北核桃生产现状与产业化发展对策[J].经济林研究,2003,21(4):138~140.
Zigui County Development Ideas Walnut Industrial Discussed
Shi Yongxin1,Wang Sheng2
(1.Moping Forestry Station,ZiGui of Hubei Province YiChang 443615;2.ShuiTianBa
近年来,我县加快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步伐,蔬菜产业在县委、政府的高毒重视下,有了长足的发展,蔬菜产业已经成为陇川县新兴的农业特色产业之一。2011年全县种植蔬菜面积25775亩,其中连片专业种植面积1800亩(其中章凤镇400亩,景罕镇200亩,陇把镇200亩,城子镇200亩,王子树乡200亩,户撒乡200亩,清平乡200亩,护国乡100亩勐约乡100亩)。按全县平均亩产量1.2吨计算, 2011年全县蔬菜产量30930吨,实现产值61860万元。与前几年相比,陇川县蔬菜产业有了很大发展和进步,但与发达地区相比,仍然存在一些差距和不足,发展现状不容乐观。
二 、陇川县蔬菜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1.生产分散、盲目性大,单产低
由于受农户生产生活困难,投入不足等多方面原因,陇川县从事大棚蔬菜种植的农户较少,大棚蔬菜规模较小,全县仅有大棚蔬菜面积500亩左右,部分农户只是搭建简易大棚进行蔬菜种植,没有把蔬菜当作一个产业去经营,致使蔬菜产量较低。
2.栽培方式简单,产品上市时间集中
陇川县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雨量充沛,年极端最高气温35.7℃,历年平均降雨量1600MM,冬季气温较低,年极端最低气温-2.9℃,加之近几年以来经常出现异常天气,现有栽培方式不能保证蔬菜正常生长,多数蔬菜品种不能错开生产,致使蔬菜上市时间比较集中,不能延续销售,因此价格波动比较大,影响人们正常的生活需要。
3.缺乏龙头企业带动蔬菜产业发展
菜农对市场的认知度不够,市场信息不灵,生产中存在一定的盲目性,势单力薄的菜农难以应对千变万化的大市场,最终造成收益不稳定,抗风险能力不强。由于陇川县缺乏蔬菜加工和销售龙头企业的带动,致使陇川县蔬菜产业发展步伐和水平远远落后。
4.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组织发挥作用相对较弱
目前陇川县虽然有7个蔬菜专业化组织,但是经营方式仍以个体农户为主,在种子的选配、技术的培训、管理服务与统一销售方面,几乎没有发挥作用,菜农盲目生产,销售不畅,菜农的经济效益没有较好的体现出来,由此影响了菜农的生产积极性。
5.农产品检验检测体系建设滞后,不能有效监控蔬菜产品质量
我县种植蔬菜的方式主要是以农户零星种植为主,由于少数菜农文化素质较低,在生产过程中难免会出现使用农药、肥料等不当的行为,因此蔬菜产品的质量还存在安全隐患。由于我县地处边疆,财政困难,陇川县农产品检验检测体系尚未健全,不能有效监控蔬菜产品质量,出现问题难以追根溯源。
6.缺乏冷链设施、储运瓶颈效应突显
缺乏储存蔬菜的冷库、恒温库和运用冷藏设施运输蔬菜的车辆。目前,随着蔬菜保鲜要求的提高,蔬菜的储运和运输对温度都有特殊要求,因储运不当而造成蔬菜损耗的情况比较严重,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缩短了蔬菜产品供应时间,致使蔬菜产品价格波动过大,从而影响菜农的生产积极性。
三 、陇川县蔬菜产业发展前景
1.优越的生态环境为打绿色品牌创造了条件
绿色食品与普通食品相比强调产品出自良好生态环境,产品或产品原料产地必须符合绿色食品生态环境质量标准。陇川县属于典型的南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日照充足,雨量充沛,土地肥沃,年无霜期292天。同时,我县工业生产滞后,环境污染小,现代农业起步晚,受化肥、农药及工业的污染程度轻,为大力发展无公害、绿色蔬菜提供了良好的生态基础。
2.土地资源较为丰富
全县现有耕地50余万亩,其中:灌溉水田23.8万亩,望天田3万亩,水浇地0.3万亩,旱地24.3万亩。坡度在18°以下的宜农旱地有12万亩,土壤类型以红壤、红黄壤、赤红壤为主,土层深厚,土壤肥沃,因此能为发展蔬菜产业提供充足的土地资源。
3.具有一定的产业基础
陇川县蔬菜产业通过十多年的发展,我县蔬菜产业得到了长足发展,在省、州、县等相关部门的共同努力下,蔬菜产业已经具备了一定的产业基础。一是通过争取国家和省级现代农业项目,不断加大投入,陇川县蔬菜大棚设施建设得到了进一步加强;二是种植区农民积累了一定的生产管理经验,栽培技术水平不断提高,走上了发展无公害蔬菜之路;三是随着陇川县蔬菜合作社经济实力、运作能力的增强,陇川县蔬菜合作社的服务功能和作用将会得到进一步提升。
4.国内外市场的拉动
蔬菜是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替代的副食品,是维持人体健康所必需的维生素、矿物质和膳食纤维的主要来源。进入21世纪,世界蔬菜消费量年均增长5%以上。按照此增长幅度计算,全世界年均增加蔬菜消费4000多万吨,到2015年总消费量将达到12.8亿吨。而由于劳动力成本的原因,发达国家蔬菜生产不断萎缩,今后还将减产,这为我国蔬菜发展提供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近年来我国蔬菜消费在不断攀升,国内市场需求还将继续增长,其主要原因是:一是我国人口将继续增长。预计到2015年我国将新增6000多万人,按每天人均消费1公斤蔬菜计算,将增加蔬菜消费2190万吨。二是消费呈现多元化格局。我国已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阶段,国民消费从温饱型转入营养健康型,中低收入家庭,特别是广大的农村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城镇化步伐加快,蔬菜消费将不断增加。同时,高收入家庭对安全、营养、保健蔬菜的需求将大幅度增长。因此,蔬菜产业发展在国内外还有较大发展空间,市场前景看好。
四、陇川县蔬菜产业发展思路
针对陇川县蔬菜产业开发的现状及存在问题,我们应该辩证的看到陇川县发展蔬菜产业的优势和劣势,从陇川的实际出发,以德宏州加快“桥头堡”黄金口岸建设和瑞丽国家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建设为契机,以市场为导向,以提高产业效益、增加农民收入为目的,发挥区域比较优势,调整优化产业布局,加快蔬菜种植基地建设,加大科技和资金投入,加大新品种引进示范力度,发展订单农业,逐步推行“公司+基地+合作社”的产业化经营模式,实施品牌战略和科技创新,健全完善蔬菜市场营销体系,逐步形成集生产、加工、销售为一体的蔬菜产业新格局,走出一条适合陇川县情的蔬菜产业化发展路子。
五、陇川县蔬菜产业发展对策
1.提高思想认识,切实加强领导
为确保陇川县蔬菜产业顺利发展,成立陇川县蔬菜产业发展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在县农业局,办公室负责研究和制定陇川县蔬菜产业发展规划和实施措施。领导小组职责是:一是督促落实蔬菜产业发展的各项政策、措施;二是建立起有效的组织机构和协调机制;三是建立有效的推进机制,广泛深入地开展调查研究,及时了解国内外蔬菜生产及市场动态,为陇川县蔬菜产业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2.以市场为导向,调整优化产业布局,扩大蔬菜种植规模
任何产业的发展都要有相当数量的规模,有规模使效益最大化,才能实现产业化,因此,蔬菜产业开发的首要之举就是要立足资源优势,遵循市场经济规律,扩大规模发展蔬菜种植。一是要集中在章凤、景罕、城子、陇把、户撒、王子树等乡镇建设蔬菜基地0.5万亩左右,实现规模上的最大化;二是要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地发展蔬菜种植,不搞一刀切,逐步形成坝区主要以茄果类、瓜类、豆类蔬菜为主和山区主要以叶菜类、根菜类、块茎类为重点的蔬菜产业布局,辐射带动全县蔬菜产业的发展;三是要结合实际,采取露地栽培、设施栽培、粮(蔗)菜间作、粮(蔗)菜套种等形式多样的种植模式,提高蔬菜种植规模。
3.增加对蔬菜产业开发的科技和资金投入,不断提高蔬菜产品科技含量和经济价值
一是要不断健全和完善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加强农业科技队伍建设,建立一支技术过硬的服务队伍,推行科技特派员驻村服务活动,把技术送到田间地头,把服务送进千家万户;二是要狠抓菜农科技培训,提高他们的科技素质,转变他们的思想观念;三是在蔬菜主产区加强蔬菜科技示范点建设,大力推广无公害蔬菜栽培管理技术,辐射带动周边地区蔬菜产业的发展;四是依托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解决蔬菜产业开发中资金不足的问题。
4.大力发展蔬菜专业村、蔬菜专业合作社和蔬菜专业市场,健全完善市场营销体系
一是要把蔬菜产业初具规模的章凤村、户弄村、景罕村、城子村、保平村、王子树等村率先建成蔬菜专业村;二是在蔬菜主产区重点扶持发展蔬菜专业合作社,充分发挥它们的服务职能;三是依托陇把、景罕、城子、户撒等乡镇集贸市场,发展农村蔬菜营销大户和农民经纪人,不断健全完善市场营销体系,促进全县蔬菜产业化进程;四是加快农村信息化建设步伐,拓宽销售市场。
5.引进、兴办企业,发展订单农业,逐步推行“公司+基地+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模式
企业一头连着农户,一头连着市场,只有通过企业,才能把千家万户的小生产与千变万化的大市场紧密联系在一起,引进或兴办一户龙头企业就能带动一个产业,就能致富一方百姓。因此,千方百计地引进或通过招商引资、筹措资金,兴办1~2个蔬菜产业方面的龙头企业,大力发展订单蔬菜,让农民种植放心、收入稳定。
6.推进科技创新,促进蔬菜快速发展
一是要加快蔬菜品种的更新换代,引进和推广一批优良品种;二是要重视农业科技的开发研究,重奖有贡献的科技工作者;三是从政策、体质和利益上引导和鼓励农业科技人员到生产第一线从事科技承包或领办科技实体,促使技术人才向产业开发流动,以此带动全县蔬菜产业的快速发展。
7.加快产品的品牌化建设步伐,大力实施品牌战略
品牌是一种无形资产,代表着产品的形象和质量。打造品牌对于陇川县蔬菜产业的发展来说,是当务之急,也是战略需要,因此,我们加快产品的品牌化建设步伐,大力实施品牌战略。一是要搞好无公害蔬菜产品认证、产地认证、绿色食品认证和有机食品认证;二是要抓好蔬菜商标注册,让产品有名有姓,在市场上受到法律的保护,受到消费者的信赖;三是搞好蔬菜产品质量监测,从蔬菜源头到产品产出严格按照国家蔬菜产品质量标准进行监测,让消费者吃到放心菜、保健菜。
8.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努力改善蔬菜生产条件
在整合相关农业项目资金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大对重点蔬菜生产基地建设的支持力度,改善菜田基础设施条件,提高蔬菜生产水平和重要时节的应急供应能力,重点扶持章凤千亩设施大棚无公害蔬菜基地建设。
9.建立生产、流通风险基金制度
每年县财政安排一定数量资金,用做蔬菜生产和市场流通调节风险基金,在生产受到严重灾害影响和市场供求失衡的情况下启用风险基金,对重点环节给予补助,正常年景未启用风险基金接转下年度积累。
10.切实加大市场蔬菜储备能力
按照“多条腿”走路的原则,在扩大自产蔬菜规模,加大蔬菜产业基地建设的同时,坚持政府与企业联合蔬菜储备机制,扩大市场蔬菜储备的规模和能力,关键时段将储备蔬菜投放市场,确保市场蔬菜供应和价格基本稳定,满足人民生活对蔬菜的需求。
参考文献:
[1]陇川县2006年~2011年蔬菜产业发展总结.
临夏市历史悠久,全市各族人民自古有养花、赏花、爱花的优良传统,花文化源远流长。早在明代嘉靖年间已有牡丹栽培的记载,清代嘉靖年间不仅有牡丹、芍药广泛栽培,而且花卉品种繁多,养花成俗。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花卉需求逐年增加,出现了一批花卉种植专业户和花贩,上市花卉从以绿化苗木、传统盆花、草本花卉、当地品种为主,形成了观赏苗木、切花、盆花、盆景、观叶植物和引进外来品种等多个品种共存的局面。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花卉的需求日益增长,但临夏市的花卉产业发展相对滞后,尽管近几年城郊镇的花卉种植面积不断增加,是全州的花卉大乡,花卉业是该镇的支柱产业,但生产和销售着实令人担忧,值得我们深思。本文就临夏市的花卉产业现状发展形势分析及发展思路。
1、临夏市花卉产业发展的现状
1.1花卉产业现状
(1)传统花卉产业。临夏市的广大花农的花卉种植都是从庭院养花开始的,随着市场的需求规模不断扩大,逐步走向大田生产,但每家每户养植的花卉品种繁杂,生产仍然是自繁自养的多,没有摆脱“小而全”和庭院经济的束缚,生产的规模化程度不高。据统计我市现已栽培的花卉植物有300多种,其中常绿花卉29种,落叶木本花卉100种,多年生草本花卉85种,一年生草本花卉40种,多肉质类花卉植物37种,藤本花卉植物12种。其中月季、矮牵牛、、七月秀、吊兰、石榴等花卉种植面积最大,年产50万盆以上,但大多是老品种,品种退化严重,质量层次不齐,市场竞争力不强。
(2)中高档花卉生产营销状况。随着新品种新技术的引进和花卉市场的需求,出现了城郊镇花卉智能温室、折桥镇温室大棚等生产进口一品红、仙客来、绣球花、新几内亚凤仙花卉种植大户。生产的专业化程度较高,产品质量好,很受消费者的欢迎。
(3)鲜切花发展营销状况。随着人们对鲜切花认识和需求,临夏市鲜切花由原来的庭院牡丹、丁香逐步向玫瑰、唐菖蒲、百合、马蹄莲、非洲菊、康乃馨等高档化发展。
1.2发展花卉产业的潜力
(1)气候优势。临夏市属温凉、偏干、半湿润气候区,具有热量集中、昼夜温差大,日照较丰富,干湿分明,耐热同季的明显大陆性季风特征。年平均日照时数为2567.8小时,最多2940.1小时,最少2300.6小时。年平均气温6.8℃,最热为7月,月平均温度18.1℃,最冷为1月,月平均温度为-7.4℃,年平均最高气温13.9℃。这非常有利于生产球根花卉和喜凉性花卉。
(2)花卉资源优势。我市现已栽培的花卉种植物有45种,107属,304种(包括变种、变形),其中常绿木本花卉29种,落叶木本花卉100种,多年生草本花卉85种,一年生草本花卉40种,多肉类花卉植物37种,藤本花卉12种。尤已被誉为“国色天香”、“花中之王”的牡丹品种多达183种,冠绝全省。
(3)市场潜力优势。随着我市城乡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城市绿化美化建设的需要,人们对花卉苗木的需求将越来越大。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国内花卉的消费市场潜力很大。
2、临夏市花卉产业存在的问题
2.1品种单一,生产过剩。我市花卉产品虽然品种繁多,琳琅满目,但由于生产者管理粗放,产品良秀不齐,真正_到国家等级标准的花卉产品很少。虽然市场上花卉产品很多,价格又很便宜,但外地客户很难找到一车同一标准、同一规格的花卉产品,销路受阻,导致产品过剩,价格一跌再跌,严重影响了我市花卉产业的发展。
2.2种植结构不合理,特色不突出。我市花农生产的花卉主要是已盆花为主,城市绿化美化用的园林观赏苗木很少,鲜切花生产更少,特色不突出,花卉产品设备没有比较优势,市场竞争力不强。
2.3科技成果应用率和转化率较低,面向花卉生产建设一线的教育培训工作相对滞后;科技人才队伍总量不足,结构不合理,整体素质尚待提高,尤其是缺乏高层次、复合型的人才,综合管理水平低。
2.4管理体制不顺,营销机制不健全,产业链短没有形成产业集群。
2.5花卉生产中缺乏信息和服务。广大花农重视花卉生产不重视市场信息,盲目扩大生产规模,加上技术不过关,管理粗放,从而生产出更多的劣质产品,导致许多产品买不出去或低价出售。
3、引导临夏市花卉业发展的主要思路
3.1科技培训与推广。要已最快的速度从整体上迅速提高临夏花卉产业的科技水平,保证临夏花卉产业得以持续发展尽快建立起专门性的研究开发推广服务机构,负责花卉新品种的筛选,引进种苗,病虫害防治等研究工作,加快种球、种苗国产化,搞好技术开发,技术推广方面的工作,把先进技术,科研成果尽快转化为生产力,组织制定花卉质量标准,作为花卉产品质量评价的依据,建立起完善的技术培训,使临夏花卉生产种植水平不断得到提高。
3.2调整结构,促使花卉生产特色化。在稳步扩大花卉种植密集的同时,调整花卉产业和产品品种结构,适销对路,适地适花,更新品种,提高档次,增加附加值,创高效益。
3.3花卉生产的专业化。充分认识到花卉的专业化生产不仅是产品的规模化生产,而且给产业带来的是技术的不断提升。一是已科技为依据,已推广经济实用型栽培技术为突破口,以拓宽产品销售渠道为切入点,加强内外联络,积极开展技术培训、现场示范、指导。全面提高花卉经营管理者的综合素质,积极挖掘潜力,提高花卉产品的技术含量;二是增加对花卉科技的投入,引进优良的花卉品种,先进的栽培技术以及经济实用的栽培设备和先进的管理模式,进一步提高花卉生产的专业化程度。
3.4提高行业协会的服务功能。在临夏市花卉协会和临夏市紫斑牡丹协会的指导下,花农进行生产的同时,要进一步同政府农技部门一块为广大花农提供有价值的花卉信息和技术服务,帮助花农解决生产销售中出现的一些问题,真正成为广大花农的参谋。聘请省上专家和农民技术专家,在全市四镇和温室示范区开展多层次技术培训和现场示范活动,组织种植户、专业技术人员、重点镇村干部进行学习观摩、考察,整体提高我市农民群众的科学种植水平。
为发展丰县中粳优质稻米,生产、开发和稳定高产、优质、多抗、市场竞争力强的中粳水稻品种,推进规模化种植、标准化生产、产业化经营,笔者通过大量调查研究,提出当前及今后一段时期优质稻米生产发展思路和关键措施,现总结如下。
1优质稻米产业发展思路与目标
优质稻米发展的指导思想:以市场为导向,以调优品种为前提,以改善环境、减少污染为基础,以技术调整和机制创新为手段,以提高产品市场竞争力作为目标,积极发展无害化优质稻米标准化生产,打造丰县无害化优质稻米知名品牌,开创丰县稻米产业发展的新局面。按照江苏省《优势农产品优势区域发展规划》(2003—2007年),结合丰县水稻生产情况,制定了丰县优质水稻发展总体规划:在水资源不断改善的前提下,力争在3~5年内,使全县水稻种植面积恢复和稳定在1万hm2左右,明确和稳定主推优质高效中粳品种1~2个,使丰县优质稻米生产比重达到95%以上,能在市内处于领先地位;努力建设高标准的生产基地6 700 hm2以上,实现规模化种植,在达到国家二级水质标准的复新河沿岸的欢口、顺河等镇,培育形成5个660 hm2以上无公害优质稻米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从而带动全县优质稻米生产。为实现上述目标,主要从主观意识和客观措施2个方面入手,统一和提高基地农民发展优质稻米生产的思想意识,重点抓好与品种相配套的标准化生产技术的研究与应用。
2树立优质稻米生产的科学发展观
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和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近年来优质米的价格越来越高,有时还供不应求,市场上甚至出现以劣质米冒充优质米的坑民现象,因此稻米生产的市场化、优质化日益明显,加快优质稻米产业化的开发步伐已迫在眉睫。因此,要提高市场意识,树立科学发展的观念。一是树立优质第一的观念。随着人们温饱问题的解决,水稻生产要转变过去以高产量为主要追求目标的思想,要考虑首先提高稻米品质的前提下,达到优质高产。二是树立市场农业的观念。稻米生产要以市场为导向,优质稻米生产的成败,说到底是能否把握市场,能否提高经济效益、树立大农业(规模种植)、大流通的观念。三是树立生态农业的观念。生态环境的恶化、农田污染是直接制约稻米品质的重要因素,农田环境整治不好、水源污染控制不住就无法谈及稻米的无害化优质生产。因此,要不断增强可持续农业和有机生态农业的发展意识,必须采取水质、土壤、生物、大气立体综合防治措施,在工业下乡的同时要防止“送”污染下乡,改善农田生态环境,实现农业生产的良性循环。四是树立加强引导和服务的观念。大力引进优质中粳水稻新品种,加大试验、示范、推广力度,积极做好优质新品种的更新和储备,培育第2、第3梯队的“接班”品种,同时以市场为导向,注意品种的相对稳定,不断加强优质稻米引种栽培应用技术的研究,组装配套保优节本的技术体系。
3优质稻米生产的主要措施
优质稻米生产是一个系统工程,优质稻米的质量标准综合指标主要包括2个方面:一是外观品质,即整精米率高、垩白度低、透明度高等;二是内在品质,即适口性好、营养成分高等。稻米品质是受品种遗传因子和环境条件综合影响所决定的,品种是内因,环境及栽培因素是外因,在选用优质品种的条件下,综合优化栽培技术措施对提高稻米品质也十分重要。因此,发展优质稻米生产从技术角度而言,必须形成一套优质高产的品种选用和配套栽培技术体系,即无害化优质稻米标准化生产技术规程。
3.1调优品种
重点要引进、筛选和选用适应性广的优质、高产、多抗且市场竞争力强的全生育期150~155 d中粳水稻新品种,如徐稻3号、连粳3号、徐稻4号等,淘汰产量低、适口性差、市场竞争力弱的品种,适宜稻麦两熟,又有利于水稻优质高产;并按照公司+基地+农户三级互动的产业化开发要求,依托项目载体,实行合理的区域布局和品种布局[1],以品种生育期长短、栽插早晚,确定1个或2个品种,达到“一村1~2品”或“一镇1~2品”,稳定主推品种及其种植面积,实行连片集中规模化种植,提高水稻种植效益。
3.2适期播栽
水稻播栽是否适期,主要是看能否在最佳抽穗期内抽穗。适期播栽的目的是为了使该品种在当地最佳时期内抽穗、授粉、灌浆,达到抽穗整齐,授粉率高,劣质米粒少,使该品种的结实率、千粒重达到最大值,实现高产优质的目的。具体讲,中粳品种要求最佳抽穗期白天的平均温度为25~29 ℃,而丰县近几年白天平均气温稳定在25~29 ℃的时期为8月24—28日;然后应根据上述最佳抽穗期来安排播栽期,即全生育期150~155 d的中粳品种,在丰县应在5月5—10日播种,6月中旬栽插,才能确保在8月24—28日的最佳时间内抽穗,到10月5—10日成熟。掌握好播种时间,充分发挥上述品种高产、稳产优质的特性。
3.3合理密度
根据不同品种的分蘖成穗特性和土壤肥力、施肥水平、栽插早晚以确保适宜穗数为前提,使单株成穗数既能增大穗型,又能提高穗型和粒重的整齐度,合理确定种植密度。上述品种,一般要求栽插行距为23~27 cm,株距12~14 cm,确保栽足28.5万~33.0万穴/hm2,每穴2~3个基本苗,基本茎蘖苗达105万~135万根/hm2,最终成穗375万~450万穗/hm2。
3.4科学用肥
肥料使用不当或缺素均会导致稻米品质的下降。目前生产上氮肥普遍施用过量,使水稻群体质量下降,诱发病虫危害,抗倒伏性能力下降。尤其是后期施用氮肥过多,导致精米率、充实度以及适口性等指标都明显降低[2]。鉴于当前土壤有机质含量普遍较低的状况,增施有机肥是提高有益微生物活性、促进作物矿物营养代谢和水分吸收利用的重要措施,也是改善稻米品质、提高稻米产量的重要方面。增加有机肥的具体措施是:通过大力发展沼气,利用沼气让秸秆“回归自然”是增加土壤有机质的主要途径,力争耕地前增施腐熟的优质有机肥30~75 t/hm2,达到培肥地力、改良土壤、提高土壤保肥蓄水能力。在化肥的使用上,推行测土施肥,尽量少用氮素化肥作基肥,以减轻地下水污染。并坚持节氮增钾添微,控制化学氮肥用量,增加钾肥用量,注重锌、硅、镁、硼等中微肥的施用,提高稻米品质和档次,不断向保健型稻米发展。氮、磷、钾施肥量,一般肥力田块全生育期施纯氮225~255 kg/hm2、五氧化二磷105~120 kg/hm2、氯化钾不少于150 kg/hm2。化肥施用的分配原则:以单一肥料而言,氮肥作底肥、返青分蘖肥、穗肥3次施用,磷肥可全部作底肥施用,钾肥作底肥和穗肥施用。
3.5精管水浆
由于这几年麦秸麦茬直接还田,灌水后在沤制过程中泄放出有毒气体,污染栽插后的稻苗根部,影响新根的发生,甚至毒害新根,造成僵苗。栽插活棵后必须脱水晾田,放毒促根,并结合喷灌生根剂,防止僵苗的发生[3-4]。从水稻整个水浆管理而言,要做到排灌自如,在稻田配套沟系上下功夫,大力推广水稻节水高效栽培技术,根据不同生育期需水规律,结合降水情况,提高定额精准补灌用水水平。提倡前期浅水促蘖促根;中期适期搁田、分次搁田;肥力高的田块,当总苗数达到预定穗数的75%~80%时开始自然脱水搁田,一般肥力的田块,当总苗数达到预定穗数时,才能开始自然落干脱水搁田,有效地控制高峰苗,减少无效分蘖生长,提高成穗率;后期坚持湿润灌溉和干湿交替,提高根活量,养根、保叶、防倒、防早衰,不宜断水过早,坚持养老稻。实践证明,养老稻能明显提高稻谷灌浆充实度,不仅能提高产量,而且还显著提高米质。
3.6综合防治病虫草害
一是提高病虫测报准确率,掌握最佳时间用药。二是了解病虫害发生规律和农药性质,认真操作,提高防治水平。三是运用综合防治手段,包括保护利用天敌、调整播栽期、轮作换茬、科学水浆管理等方法,减轻病虫害的发生。四是开发应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做到病虫草兼治、一药多治,减少用药次数和用药量,大力开发微生物农药、基因农药和微生物除草剂等,提高防治效果,减少农药污染,确保稻米产品的质量安全。五是避免水稻生育过程的环境污染,加大环境综合治理力度,使优质稻米在无三废(废水、废气、废土)的优化生态环境条件下生长,不断提高优质稻米的卫生品质,促进优质稻米生产的发展。
4参考文献
[1] 吴晓莲,李贤勇,周正科.重庆水稻生产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应对措施[J].南方农业,2007(3):30-32.
一、在全球化市场发展大潮上行舟
全球化是当今世界发展的最主要的趋势之一,随着卫星通讯技术、电子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全世界的文化流动和交往越来越频繁和密切,“地球村”的概念更是让人们感受到人类生活全球化的趋势。在这个全球一体化日益明显的时代,发达的信息技术和传媒工具的不断革新,为世界各国民族文化交流提供了便利的基础。“放眼西方的一些经济发达的国家,仅从其文化市场来说,不仅配置范围广泛,一些原来不属于市场流通领域的品牌、项目、创意以及意识形态等也列入了市场配置的范围。”[2]在全球化加速的背景下,西方国家的文化产业发展迅速。以美国为例,其文化产业紧随美国全球化步伐,影响力遍布全世界。美国建国仅有200余年,历史文化乏善可陈,但美国博采众家之长,结合美国科技实力,在新型文化产业上大放异彩。美国好莱坞可以说是世界影视的天堂,吸引了无数来自不同国家的优秀导演和演员,诞生了无数优秀影视作品。好莱坞的成功,其实正是因为它站在全球化大潮上起航。美国拥有全世界最发达的信息技术和传媒技术等高新科技,并且积极吸收他国文化,用科技手段重新锻造,跟随全球化浪潮走向世界。好莱坞利用发达的计算机技术,在电影中尝试使用机械科技,推出了《终结者》系列电影,成就了施瓦辛格的同时,也因为站在时代最先进的落脚点而收获颇丰。时下最流行的3D电影流行大潮,也是由美国好莱坞拍摄第一部3D技术制作电影《阿凡达》带动起来的。
中国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民间文化更是博大精深。在全球化加速的背景下,我们应该充分利用好民间文化财富,做大做强。文化产业发展不应拘泥于一城一地之得失,而应该有全局眼光,树立全球化观念,在与世界其他各国文化的交流中打造我们的文化产业。我们应该看到,这些年来,中国宜兴的陶瓷艺术、苏州的刺绣艺术都已走出国门,畅销全球,并且在全球市场化的同时也不断革新自身,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同时,我们应积极整合国内民间文化资源,将其整合成为产业模式,增加民间文化在世界市场的竞争力。中国作为文明古国,历史遗迹、风景名胜数不胜数,境内更有多种多样的民族风情和民俗文化,在旅游业等方面具有无穷无尽的潜力。在旅游业的开发中,要对旅游景点以及景区的历史典故、历史沿革、科考成果进行挖掘、归纳和整理,使旅游景区的文化内涵更加完美和更具有吸引力。同时国家应注重古典文化产业的保护,提升民间文化知名度。
二、采用群体战术攻坚拔寨
中国加入WTO组织以后,中国企业与外国企业在国际经济舞台上开始了同等地位的竞争角力。各行各业面临着国际市场上更大的风险和更强的竞争,要想生存并发展下去,只有走产业集团化的道路。从西方一些发达国家的文化企业来看,他们的一个最主要特征是形成了自己的一个文化产业的集团化、规模化,如日本索尼公司、德国贝塔斯曼公司等。“美国的时代华纳作为全球最大的媒体公司,1989年由时代集团和华纳通讯集团合并而成,它在全世界拥有4200多家子公司,是世界上最大的电影院拥有商之一。2001年,它又与美国在线公司合并,建立了“巨型航母式”的企业集团----美国在线时代华纳集团。”[3]中国的民间文化产业要走出国门,发扬光大,也应走规模经营、集团运作道路。目前我国的文化产业组织尚未真正成型,民间文化产业还处在自由发展的松散状态,远没有达到规模化集团化。国家应多组建一些民间文化产业集团公司,整合民间文化资源,实施跨行业跨地区规模扩张,增强民间文化产业的整体实力和竞争力。
三、以高新科技铸造利刃
当今世界科技发展迅猛,各个行业都开始走向数字化、网络化,文化产业也正在与高新科技整合成为新的高新文化业态。美国等发达国家都积极谋求向数字化、卫星化的方向发展,美国在线时代华纳集团、日本富士产经集团都开始了全面数字化的发展道路。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以来,数字信息技术不断发展和完善,未来民间文化产业要发展,也必须走信息数字化的道路。通过信息网络技术,开拓民间艺术品、民俗文化等民间文化产业市场,有效提升行业的竞争力。
伴随着数字信息技术的发展,网络逐步成为我国文化市场的主流媒体。通过网络,制作完毕的电影可以直接由数字卫星信号传送到用户终端,不用再经过电影院发行拷贝,节约了大量资源。图书馆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除了收藏文献典籍,还建立了电子阅览室,利用电子媒介系统对图书内容进行储存、检索、阅读等。沉重的图书原本,通过信息媒介技术,只要一张光盘就可以拷贝过去,通过各类便携电子设备就可以实现在线阅读。其他方面的民间文化也可以走这样的模式,各种民间艺术皆可以通过数字信息技术手段制作成信息数据模式,通过互联网实现全球资源共享,将博大精深的民间文化加以信息化产业化,集群经营,成为新时期的经济切入点。
四、走市场化创新路线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为文化产业发展导入了竞争机制,使民间文化资源得到合理配置,有效提高了文化产业经营水平。当民间文化产品进入了社会市场,便不再是人们业余精神生活的消遣品,而是作为市场上的商品,受到市场规律制约和检验。民间文化产业要想追逐最大的经营利润,就要互相竞争,研制出物美价廉的优秀产品。市场性运作激发了民间文化产业的活力,促进了民间文化产业发展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为民间文化产业的繁荣发展奠定了基础。利用先进的科技手段,结合市场行情,将民间文化资源转化为适应社会需求的文化产品。同时结合各地实际行情,大力发掘全国各地的民间文化资源,打造不同的民间文化品牌,坚持走民间文化产业的市场化道路,这也是民间文化产业在新的时展的必经之路。
五、结语
随着社会的进步发展,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提升,民间文化产业将继续走出国门参与全球化市场竞争。面对未来,国家应在政策上加以引导,资金上加以扶植,把目光放长远。同时国家应努力发掘培养民间文化人才,注重传统民间文化的传承和升华,以促进我国民间文化产业迈上新的台阶,走向欣欣向荣的未来。
【参考文献】
有色金属产业是河池市最重要的支柱产业,如何在当前金融危机的严峻形势下,按照国家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的总体要求,稳定和扩大国内外两个市场,推动有色金属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促进有色金属产业的做大做强与可持续发展,是河池市当前和即将到来的“十二五”发展期所面临的重大课题。
一、河池市有色金属资源与产业发展现状
1、资源现状
河池地处环太平洋金属成矿带,是世界罕见的多金属共生富矿区,具有矿种全、储量大、品味高、产区集中,共生、伴生矿种多、综合利用性强和价值高等特点。丹池、环江、罗城等几条有色金属成矿带,是中国主要的锡、锌、锑和铟等有色金属矿产产地,并伴有铅、铜、钨、金、银、镓、锗、镉、碲、硫、砷等矿产资源。
2、产业发展现状
产业体系基本形成,产能规模不断扩张。河池市有色金属产业发展经历了以采选为主、单金属冶炼、多金属提取三个阶段,并逐步进入精深加工和综合回收利用。目前有色金属冶炼产品品种为锡、铅、锌、锑、铜、镍、铟、镉、银和铋等10个,2008年产量26.6万吨,全市尾气制酸能力80万吨/年,2008年硫酸产量61.96万吨。
产业技术水平逐步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不断增强。经过多年的发展,河池有色金属产业一些采、选、冶技术水平处于国内领先地位。如南丹锡选厂的“锡多金属硫化矿无抑制选矿工艺”、南方公司“铅锑合金火法分离生产高纯度锑白粉方法及装置”等工艺水平国内领先;铜业公司具有完全自主创新的“富氧侧吹熔池熔炼技术――广河法”属于国内首创。
高新技术产品有所突破,产业链持续延伸。2008年,有色金属高新技术产业完成总产值14亿元。成源公司的高纯铅、高纯银,津泰公司的高纯铟和广田公司锑铂等四个产品,已取得高新产品认定证书。在深加工领域,南丹龙泉冶炼厂具备了年产8000吨无铅焊锡,津泰公司具备了年产6000吨七水硫酸锌。
产业技术人才获得增长,官产学研合作得到加强。河池先后与中南大学、江西理工大学等院校签订了共同创建有色金属产学研基地合作协议,初步形成了有色金属人才小高地等技术支撑体系。
二、当前河池市有色金属产业发展的主要问题
1、金融危机影响深远
2008年下半年以来,随着国际金融危机对实体经济的影响不断加深,作为河池支柱产业的有色金属受到较大冲击,产品价格大幅下跌,产量不断下降,企业流动资金紧张,行业全面亏损,产业平稳发展面临严峻挑战。2009年1-4月,全市仅完成20.68亿元,同比下降53.05%,单月完成产值6.27亿元,比2008年单月实现最高产值12亿元下降48%。
2、矿产资源消耗过快
河池市属的一些矿山,大部分已开采20-30年,生产能力逐步萎缩。例如列入国家保护性开采的锡、锑等矿种,曾出现乱采滥挖的现象,资源破环严重,环境污染问题突出。
3、产业链延伸不足,产品附加值不高
河池目前以初级冶炼产品为主,批次分散、规模小,而且品种单调陈旧,附加值低。市“十一五”工业规划中确定的信息技术材料、敏感材料和纳米材料等高新技术领域上的研发和生产,现在还是空白。
4、资源综合利用度不高
企业综合回收的有价金属元素种类少、综合回收率低,造成大量矿产资源的浪费。目前,河池的有色金属企业仅有实力回收其中的锡、锑、铅、锌、铜、金、银、铟、铋、镉等几种有价金属元素,其余大部分元素没有实力回收,被作为尾矿丢弃。即使能回收的这些金属元素,其综合回收率也很低,只有30%左右。
5、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不足,抗风险能力弱
近几年来,河池市先后投入有色金属冶炼技术改造资金21亿多元,拥有了“锡多金属硫化矿无抑制选矿工艺”、“艾萨法(ISA)奥斯特熔炉铜冶炼工艺”等采选工艺和技术装备。但仍存在企业缺乏专业技术人员,生产工艺较为落后等突出问题。由于种种原因,有色金属人才小高地未充分发挥应有作用,新产品研发能力严重不足。
6、环保问题严重
企业“三废”排放未能完全达标,生态环境污染问题依然比较突出。河池的大气污染主要来自冶炼企业排放的二氧化硫,2006年全市二氧化硫排放量为7.5万吨,仅有色金属企业的排放量就达6.67万吨,占全部排放量的88.7%;龙江河三江口断面水质2006年平均为Ⅳ级,非汛期甚至达到劣Ⅴ级,远低于国家规定的Ⅱ级标准。
三、国内外有色金属产业发展趋势
1、西方有色金属行业集中更快
西方跨国公司在全球范围内通过资本运营,以联合、兼并的形式,实现企业重组,主导世界有色金属工业格局。以铝工业为例,美国铝业公司在以1995-2000年期间,完成了32起收购。其中,1998年和1999年连续兼并了当时美国第四大铝业企业阿鲁马克斯公司和世界第四大铝业企业雷诺兹公司以后,从而成为世界上规模最大的铝业企业,年销售收入突破200亿美元,控制了全球大约五分之一的氧化铝生产能力,15%的电解铝生产能力和约12%的铝加工材生产能力。
2、跨国公司占据行业核心地位
有色金属作为重要原材料,世界各国高度重视,对矿产资源的控制和占有,已经成为当今全球有色金属工业企业激烈争夺的热点之一。迄今为止,世界最具优势的铜矿、铝土矿、铅锌矿资源已经基本被国际跨国公司所瓜分。例如,澳大利亚目前拥有6座氧化铝厂,总生产规模约1600万吨,是世界上氧化铝生产规模最大、生产成本最低的国家。其中的4座氧化铝厂分别被美国铝业公司和加拿大铝业公司完全控制,在另1座氧化铝厂中加拿大铝业公司也占有较大股份,只有1座氧化铝厂被其他几家跨国铝业公司所控制。
3、利用技术创新构建核心竞争优势
当前世界有色金属工业的技术进步主要围绕两个方面进行。一是利用新技术成果改造传统工艺流程,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原料、能源消耗,减少环境污染,实现降低生产成本的目标,二是跟踪现代新技术产业的发展,不断研制适用新型材料,以满足经济增长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需要,拓展有色金属的应用领域。如美国铝业公司正在研发新的炼铝技术,一旦取得突破并推广使用,将大大降低电解铝生产的电耗,进而大幅度降低铝的生产成本,掀起一场革命性的技术变革。
4、增强资源的再生利用
面对全球能源供应紧张,环保要求越来越高的严峻形势,西方发达国家往往有更为严格环保标准。发达国家把发展有色金属再生资源利用放在重要位置,通过建立健全政策法规,促进了有色金属工业循环经济的发展。例如,日本在废旧有色金属等资源回收利用方面出台了一系列的法律和政策,包括《资源有效利用促进法》、《废弃物处理法》等多部法律法规。以铅锌为例,迫于政策的压力和出于节约资源的考虑,国外更多的铅锌冶炼厂开始回收废杂原料,铅锌冶炼技术的进步为再生铅锌产量的增加提供了可能。由此可见,西方发达国家非常重视资源的回收再利用,这也是世界有色金属业未来发展的趋势之一。
四、未来河池市有色金属产业发展的思路
1、推动政府主导下的有色金属产业整合
尽管目前河池有色金属产业因金融危机影响困难重重,但有色金属作为不可再生的矿产,其资源稀缺性决定了产业发展未来必定具有广阔的空间。经济学理论表明,产业集中度的提升会带来规模经济,但迄今为止,河池市有色金属产业仍然存在小、散、乱的状态,导致了产业集中度不高,产业效益低下等问题。因此,在政府主导下推进有色金属产业的整合,提高有色金属资源的配置和利用效率、提升产业效益势在必行。目前,国内湖南、云南等地在推进有色金属产业整合、提高产业集中度方面都提供的成功的经验,河池可以根据自身的情况,通过借鉴与创新,进行大力度的有色金属产业整合,加快产业集中度的提高。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拥有有色矿产资源是河池有色金属产业的比较优势和发展基础,因此必须运用法律手段,取缔仍未彻底杜绝的对资源的无序和掠夺性开采;对于大型民营矿山,使用经济手段鼓励其对地区矿产资源进行整合;对于存在小、散、乱状况的小矿业公司,可以引入战略投资者,鼓励其采取赎买退出的方式,从小矿产老板手里取得采矿权,对区域采矿权进行整合,最终实现一个矿区由一个主体进行统一规划和开发,通过整合,促进区域资源保护和高效利用。
2、提升有色金属产业项目建设水平
目前,河池市有色金属产业生产性大项目少,加之重大项目储备不足,前瞻性、骨干项目少,对产业结构调整、促进经济发展的影响力仍不够显著。“十二五”时期,我们应当把高水平的有色金属项目建设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为实现又好又快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一是全力储项目。建立项目储备库,重点储备有带动潜力、市场前景好的高新技术产业项目。二是全力争项目。要按照国家、自治区产业政策和投资导向,精心筛选、科学论证,加大项目前期经费投入,突出重点,有针对性、规范性的做好项目调研。三是全力建项目。当前要着力抓好在建项目的推进和拟建项目的开工工作。四是全力引项目。坚持国内国外招商并举、资源资产并举、引资引智并举,采取招商引资、股份融资、政策筹资、立项争资等方式广开招商门路,积极拓宽招商渠道,进一步招大商、大招商,形成“论证一批、储备一批、争取一批、招进一批、建设一批”的良好局面。
3、有效促进有色金属循环经济园区的发展
目前,国内比较成熟的有色金属循环经济园区主要有:宁波再生资源加工园区、江苏太仓港再生资源进口加工园区、天津子牙环保产业园等园区。借鉴以上园区的成功经验,今后河池有色金属园区循环经济发展应当向以下方向发展:
加快发展循环经济,全面推行清洁生产。要以推动资源循环式利用、企业循环式生产、产业循环式组合,大力实施循环经济试点示范。构建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和消费方式。重点抓好矿山尾矿、工业废物、再生金属等的综合回收利用,推进有色金属废料的资源化利用。
积极申报“国家园区管理示范园区”。河池现有的有色金属经济园区应当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对现有环境进行“园区管理”改造。具体可从集中处理“三废”做起,将涉及园区的工商、税务、质检、环保部门集中到园区办公,形成“园区管理”基本轮廓后,尽早向国家环保总局上报,申请成为“国家园区管理示范园区”,争取获得国家在资金与各种政策上的支持。
摒弃旧有发展观和经营模式。以现有的再生资源供应量为基础,特别要立足国内资源,充分利用现存的收购网络、传统优势,按照技术先进、规模合理的原则,制订中、远期发展冶炼、加工业的规划,力求实现再生资源园区,由简单集散型向集聚加工型转变、商业流通型向工业升值型转变、引进技术型向自主开发型的转变,以锡、锑、铜、铅、铟等深度加工为基础,先集中力量解决废旧金属融炼后除杂的技术难题,突破瓶颈后,即可与大型加工企业现实产品对接,逐步培养、完善精深加工产业链条。
4、努力争取有色金属产业发展的相关优惠政策
河池是有色金属之乡,也是水电之乡,水电资源十分丰富。目前,河池境内红水河流域四座电站均已发电,特别使龙滩电站,七台机组490万千瓦,拥有丰富的电能资源。应把两种资源有机结合起来,做到矿电结合,把资源优势转化为商品优势。目前,河池有色金属行业用电成本综合电价为0.7元/度,比云南、贵州等省份要高出0.25元/度。以锌产业为例,河池市生产一吨锌需耗电3850度,电价每优惠0. 1元,每吨锌的生产成本可以降低400元。2008年度,电价每降低0.1元,南丹南方公司可节约8000万元,金河公司可节约2800万元。目前,河池市人民政府已经开始就此问题进行专门研究和协调,力图疏通河池有色产业直供电问题,缓解用电成本压力,减轻企业负担,加速金融危机下河池有色金属企业的复苏。
5、着力加强有色金属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
科技创新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各方面的支持和帮助,更需要政府的引导和扶持。首先,政府应积极营造良好的有色行业科技创新环境;其次,由于有色行业的特殊情况,政府应考虑采取一些倾斜性政策,鼓励企业的科技创新活动,如对于企业利润中用于技术创新的部分,可以考虑给予税收减免,对于科研成果转让的收入,也应给予一定的税收优惠,以鼓励企业加大科技创新投入,对于科技人员技术成果入股的比重,可适当放宽比例限制,以调动科研开发人员的积极性;再次,企业应掌握并应用好国家鼓励技术开发与研究的政策,加大对技术创新的自主投入,积极申报国家各类科技项目计划,拓宽科技创新的资金来源渠道;最后,政府要努力建设公共科技服务平台,积极推进产学研合作,鼓励企业建立科技研发机构、工程技术中心,培育企业的研发队伍,最终实现不断提高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 向刚:企业持续创新[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
[2] 佚名:我国有色金属工业在“十五”期间创造了五大成绩和十项世界第一[J].有色金属再生与利用,2006(7).
[3] 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年鉴[M].北京: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年鉴编辑委员会,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