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咨询服务!

思政课的实践性大全11篇

时间:2023-06-18 10:29:49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思政课的实践性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思政课的实践性

篇(1)

在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为了应对知识经济的挑战,世界各国对创造性人才提出前所未有的要求,美国、法国、德国、日本、韩国等国家纷纷出台各种举措,其中都把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作为重要的切入口,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动手实践能力为重点和出发点,增设了“研究性学习”课程。“研究性学习”已成为国际社会普遍认同和实施的“一种新的课程形态”、教育指导思想和课程构造模式。由于这种学习方式自身的独特优势,近些年来研究性学习已成为高校思政课教研教改的重要探索方向。

一、在高校思政课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的意义

长期以来,高校思政课教学中,传统以“教师为中心”的灌输式教学模式,由于单向输出,缺乏双向和多项交流,学生缺少独立自主获取知识和培养各种能力的实践机会,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脱节,因此政治思想道德知识不能有效地“内化”为学生的素质。然而,研究性学习侧重的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探究性学习,是一种实践性较强的教育教学活动。在高校思政课教学中,要改变传统教学模式,提高教学的实效性,需拓展更为广泛、更为有效的学生综合实践活动空间,“研究性学习”较强的实践性特点能有效地弥补传统思政课教学的不足。

由于研究性学习主要是围绕问题的提出和解决来组织学生的学习活动的,呈开放的学习态势,学习内容不再局限于学校课堂和已有教材,学生可以走入社会大课堂,自主开展更广泛、更有效的社会调查、现象观察、收集信息、寻找问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不但重视结果,更重视学习过程,以及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感受和体验,符合当代大学生情感丰富、思维活跃、个性鲜明、喜欢探究的特点,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研究性学习的这些优势,对内化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拓宽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视域、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创造力、拓展高校思政课实践课的范围,以及为拥有终身的学习能力开辟了一条新的通道,因而它在思政课教学中具有更重要的“教育教学实践价值”。

近几年来,我在高校思政课教学中积极进行“研究性学习”实践。实践证明,它对提高学生的主体性,提高教学效率的确是比较有效的一种形式,受到学生的普遍欢迎。下面我结合教学实践谈谈研究性学习的步骤和要求。

二、在高校思政课教学中实施“研究性学习”的步骤和要求

我在研究性的教学实践中,主要采用的是“小组合作――研究性学习”形式,它是“研究性学习”的最基本组织形式和主要活动方式。由于研究性学习是“问题解决”的学习,学习者面临着复杂的综合性的问题,因此往往需要依靠学习伙伴的集体智慧和分工协作,才能制定有效的合作研究方案,它可以将班组授课制条件下学生个体间的学习竞争关系改变为“组内合作”、“组际竞争”的关系,更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对于学会分享与合作,提高合作意识与能力、人际的交往和认知的发展有促进作用,和个人独立研究形式相比,它可以克服力量单一、孤军作战,缺乏研究的支持力量和互补性的困难,具体做法如下。

(一)建立固定的研究小组。

在学期伊始结合学生自身兴趣及意愿,分好固定活动小组和固定学习座位,注意事项如下。

1.分组要科学。要考虑成员的学业水平、能力倾向、个性特征、性别等因素优化组合,尽量缩小组际之间的差距,以便能在组际之间形成良好的竞争关系。“固定学习小组”有利于在一系列课题或专题的研究性学习中,组员之间不断深入交流和融合,在课堂的展示和交流过程中不断增强组员的责任感、归属感和荣誉感;在组际之间有利于形成积极良性的竞争关系。

2.固定组员座位。小组成员按“半圆形”、“圆形”等排列方式合围而坐,为小组内的学习交流提供方便,其实质是在成员间建立起积极的相互依存关系,比如共同使用学习材料,彼此交换意见和信息等。每个组员不仅自己要主动学习,还有责任帮助其他同学学习。这样方便教师随时观察活动的情况,及时进行指导。

3.小组人数控制在4―6人为宜。人太多会难以控制,并会出现人多不干活现象,降低活动效率;太少则难以发挥各自的优势,不利于形成多方有效的交流和信息整合。

(二)科学选择、确定研究性的课题或专题。

进行正式研究前,必须对课题研究的可行性进行评估,课题是否科学可行,直接关系到研究性学习的成败。研究性学习课题或专题的选择可以是学生自主发现,也可以由教师提供。遴选的课题或专题一定要具备“思想教育性、科学性、现实迫切性和研究可行性的特点”,要充分考虑到课题研究的主客观条件、课程内容,以及学生所学专业等因素。要是从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兴趣爱好、时间和精力等实际情况出发,通过努力可以获得成功的课题。

如在课题的选择设置上不能太难,范围不能太过宽泛。我给学生布置过一个研究性专题,《文化产业在中国发展滞后的研究分析》,在各个小组的课堂交流和讨论后发现,这次组织的研究性学习没有达到预设的目标。课下我调出学生制作的课件和撰写的相关分析报告,认真分析研究,找出了症结所在,研究专题涵盖的范围太广,涉及的相关子课题太多,文化产业包括新闻服务、出版发行、广播、影视服务、网络文化服务、动漫等许多相关产业,这个专题的研究不仅需要收集大量的信息量,而且要耗费研究者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以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分析能力、概括能力和时间精力是很难做到准确把握和分析的,超出了研究者的掌控能力和研究水平,因此无论是学生自主选择的,还是教师提供的研究性专题,都一定要进行全面的评估,看看专题是否具有可行性和可控性。基于这次经验,我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较小的研究性专题――《关于动漫产业在中国发展现状的研究分析》,专题的研究范围大大缩小,学生对这个专题的研究比较感兴趣,最后实践证明这个专题的研究性学习效果是比较好的。

我针对课程的特点还设置了以下研究性专题,都取得了比较好的教学效果:如思品课中设置了《对当地道路交通安全意识的调查分析》、《对当地社会公德现状的调查分析》;概论课中设置了《家乡的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现状的社会调查分析》、《对当地的洋快餐市场发展现状的社会调查分析》和《对当地电脑市场发展现状的社会调查分析》,等等。这些专题和学生的社会经济生活联系比较紧密,学生积极性高,比较感兴趣,在时间安排上小组成员可根据本组成员的时间,在周末灵活安排考察和调研,同时市区可供考察的地点多,交通方便,客观上也为研究学习提供了便利条件。

(三)制作课件、相关视频及撰写研究报告。

研究小组成立后,组织学生召开课题小组讨论会,提出活动的具体要求,小组成员拟订整个研究活动计划,形成具体完整的活动研究方案,确立课题负责人、成员的分工、研究内容、使用的研究方法、实施的研究进度计划和研究成果的呈现形式,等等。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根据分工,按照既定的计划,通过广泛收集信息、现场采访、多角度现场观察等方式,发现问题,寻找问题的解决方法与答案,最后小组成员集体讨论汇总活动的相关资料,整理分析处理信息,制作展示课件,撰写小组研究报告,形成研究成果。

(四)课堂展示交流与评价。

“小组合作――研究性学习”成果的最后展示是研究性学习的关键环节。在课堂交流中每个小组派出一至两位同学,走上讲台展示课件,汇报研究的过程、得出观点或结论。每组汇报完毕,其他各组及教师提问和评议,师生、生生间互动答辩,总结优点,发现不足。经过组际之间的交流,班级与班级之间的汇报交流,分享研究信息、创意成果和经验,课堂展示特别受学生的欢迎,学生对整个活动过程、结果和意义有了更深刻的认知。评价方式采用学生个人自我评价、学生研究小组互相评价和教师最后的综合评价相结合的方式。

(五)教师的总结和成绩的评定。

教师对整个活动过程情况、最终成果和实施的意义进行总结和评价。我就此对学生的学期作业进行改革,以小组成员在整个活动中的参与情况、分工和所作的贡献作为重要的评价依据,评出小组成员的等级和每位成员的成绩,特别把小组成员的个人成绩与学期总评成绩直接挂钩,尽量避免“课题组长累死,小组成员无所事事”的现象,减少合作过程中的“学习盲区”,提高小组成员合作意识、参与热情和活动效率。

三、对在高校思政课教学中“小组合作――研究性学习”的实践反思

(一)“小组合作――研究性学习”形式促进了学生学习方式的改革。

学生通过自主研究,发现自身与社会需求之间的差距,从而产生紧迫感、危机感,促使他们潜心思考自身的发展问题。学生在研究性的学习实践活动中纷纷表示,在这种学习模式下他们学到了许多在课堂教学中学不到的知识,特别是认识到团队合作的重要性,没有合作精神,就不可能圆满地完成任务。社会调查活动的开展提高了学生的自信心、锻炼了胆量,在一定程度上帮助他们克服了接触社会的恐惧心理,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健全的人格。

(二)开展“研究性学习”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发展,教师也是受益者。

开展研究性学习就要有“研究型教师”,而长期以来的传统教育观使大多数教师不习惯探究,“强调学生探究,却找不到研究型教师”。我在探索研究性学习的教学实践中,切实感受到教师一定要积极更新教育观念,认识到这种学习方式对学生的成长成才和促进我国教育和社会发展的重大意义。开展“研究性学习”有助于提高教师的专业能力、组织能力和科研水平,提高教师的教育行动研究能力,实现由“重教”到“重导”角色的转变,真正把教师推向了自我提高、自我发展的一个新环境,至少在专业成长方面是有益的。

在我国,研究性学习还处在一个不断探索,尚未完善的阶段,在开展实施的过程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急需解决。根据实践,我认为,在开展“研究性学习”的教学中要特别注意:1.对课题或专题的可行性和可控性有整体和科学的把握;2.“研究性学习”的指导者――教师的监控和指导要到位,对学生研究活动的掌控和要求越具体翔实,学生的学习活动成果就越有可能达到教师预设的目标;3.制定规则促使组内形成有效的良性合作机制;4.由于研究性学习花费的时间和精力较多,因此专题研究在一个学期安排多少次,安排在哪一章的问题;5.个人学习、班级集体学习,以及小组合作学习怎样合理地穿插结合。

通过几年来的教学实践,我相信通过不断尝试、实践、总结、反思,再实践,再反思,如此循环往复的过程,一定会探索出适合高校思政课教学研究性学习的模式。

参考文献:

[1]王爱芬.国外及我国开展研究性学习的综述[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5,(4).

[2]霍益萍.研究性学习:实验与探索[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2001.

篇(2)

作者简介:叶莉英(1976-),女,广东汕尾人,汕尾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教学。

基金项目:2012年广东省教育科研“十二五”规划研究项目“行动导向教学法在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应用研究”(编号:2012JK281),主持人:叶莉英。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6)02-0065-04

行动导向教学是在德国“双元制”教学改革中孕育发展的,为培养具有必要理论知识和较强实践能力的技术人才而建立的一种以能力为本位的职业教育模式。其基本涵义在于强调“学生是学习过程的中心,教师是组织者与协调人,师生共同遵循‘资讯、计划、决策、实施、检查、评估’的行动过程序列,通过小组完成相关任务,从而使学生掌握职业技能、习得职业素养、提升职业精神,从而构建学生的知识、情感、能力和价值体系”[1]。它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为目标,以一系列具体的教学方法综合运用为主线,以职业活动项目为载体开展教学。将认知过程与职业活动结合在一起,遵循“行动中学习”的原则,即行动构成学习的起点,强调“为了行动而学习”和“通过行动来学习”。

一、行动导向教学特点

行动导向教学是一种融“学、做、导”为一体的教学模式,与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相结合呈现出以下特点:

(一)注重行动导向,培养学生学习主动性

行动导向教学遵循“为行动而学习”的原则,它强调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行动”,即参与性、实践性和互动性。一方面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设计学生感兴趣的问题,营造趋于真实的学习情境,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教学过程,在动手、动脑的参与体验过程中获得学习的乐趣。这时教师不单纯作为知识的传授者,更多扮演学生的指导者和组织者,是疑难问题的咨询者。另一方面鼓励小组学生合作,让学生“动”起来,形成以学生为中心的互动合作,变以教师的教为主为以学生的学为主,强调学生间互相合作。这种行动导向学习模式使学生学习活动中最积极的心理因素得以发挥,激活其解决问题的兴奋点,调动其善思乐学热情,主动快乐地学习,使其充分体会到解决问题的成就感,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探究性和创造性。

(二)强调过程互动,培养学生学习合作性

教学过程是教师、学生、中介这三个动态因素以信息为载体的互动过程。传统意义上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互动,更多采用的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双边互动方式,而学生同辈之间的交流互动则往往没得到应有的关注。同辈的合作交流具有自身的独特优势,相似的生活经验、思维方式、话语表达,使其能顺利地沟通交流,这是提高教学实效性的一个亟待扩展的领域。行动导向在关注教师与学生之间互动的同时,也应开拓学生之间互动领域,积极发挥学生主体地位,把将教育的视点更多地转向学生合作关系的拓展,让参与实践合作的学习主体表达观点,倾听观点,互教互学,将师生和学生之间教学互动引向深入,实现“交流、对话、民主、探讨”教学互动的和谐融合,从而有利于培养学生交往能力、沟通能力和与人协作共事的能力。

(三)强调全面学习,注重职业能力拓展性

行动导向教学将“行动”作为主题,强调了学习(教学)上的“三化”即教、学、做一体化、理论和实践一体化、学和用一体化。行动导向教学不仅通过创设真实或仿真的学习情境,使学生在做中学,在学中做,教师在学生做的过程中教,根据学生在做的过程中的需要和出现的问题有针对性地教。同时它也打破了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之间的界线,实现将理论教学贯穿于或融化于实践教学之中,使得学生学习活动经历一个知识的建构―重构―解构的循环过程,通过持续不断的互动协商与探讨提高,优化认知结构,提高认识水平。可以说,行动导向理念下的学习是全面的学习,学习不仅是学习知识,更为重要是掌握学习方法,培养获取知识的热情,学会信息的截取、评价和利用,学会问题的辨识,提高合作能力、交流与协商能力、批评与自我批评的能力。

(四)强调过程开放,注重教学评价多样性

行动导向教学采用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组织形式,学生参加全部教学过程,从任务的确定,方案的制定,信息的采集,成果的反馈评价,都是一个循序渐进、持续开放的过程。行动导向教学强调对学习过程的思考、反馈和分析,行动产品(项目)评价主体有多方参与。允许学生自己制定,同时建立过程结果并重的评价观,由学生个体自评、小组成员互评、教师评价共同检查学生的学习效果,以多元评价主体交流互动促进被评价者(组)把他人合理性的意见与自己原有的认识进行综合形成新的认识。这种多样性的评价促使学生在多方评价中审视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检查自己的思维方式和知识结构的不足,使自己保持开放性的自我系统,能主动性地客观理性地完善知识和经验和提高理论素养。

二、行动导向教学在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意义

基于对行动导向教学的内涵和特点的认识,结合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自身规律和特点,在教学实践引入行动导向教学,对于激活课堂,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实效性有重要的意义。

(一)有利于增强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价值体验

高职生对学习一门新课程,总是要先问“这门课对我有什么用”。与其它专业课相比,思想政治理论课更强调思想性、价值性及政治性,尤其在价值性上不像专业课那样显性。相当部分高职生对学习思想政治课抱着学不学无所谓态度,关键是感受不到这门课对自己的有用性。要解决这个问题,必须通过改进教学方法,凸显思想政理论课的价值性,以激发高职生内在的学习动力。首先,行动导向能够针对学生的现实困境与问题,激发学生的内在学习需求。在现实生活中,高职生面对各种纷繁复杂的现实困惑,从思想理论上帮助认清社会问题、自身发展问题,提高认知水平、思维能力水平,这是思想政治理论课需要积极回应的现实要求。而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借鉴行动导向教学,紧扣课程内容设计教学项目,结合学生关注社会热点和学生自身发展相关的现实问题,创设情境,组织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教学,在亲身体验学习的过程中获得解决问题的满足感,激发学生的内驱力。其次,行动导向教学是以学生为中心组织教学,以学生的兴趣作为组织教学的起始点,使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贴近学生实际,围绕职场实际为主导的教学设计,使学生相互了解,形成轻松愉快的研讨氛围,引导高职生思考未来的发展,达到提升方法能力、社会能力,让学生在情境的学习中感受到理论的魅力与价值,必然激发高职学生的完成任务、解决问题和评价结果的学习热情,有利于增强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实效性。

(二)有利于培养高职生发展所需要的关键能力

“关键能力”的概念是由梅腾斯提出的。它是指“那些与一定的专业实际技能不直接相关的知识、能力和技能,它是在各种不同场合和职责情况下做出判断与选择的能力,胜任人生生涯中不可预见各种变化的能力”[2]。关键能力强调的并不是在某个科或领域的基本职业能力,而是跨专业、多功能和不受时间限制的能力,是学生终身持续学习更新知识所需要的能力,对于学生的未来发展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学生的“关键能力”怎样获取呢?雷茨(Reetz)认为,培养关键能力的核心在于人的行动能力。关键能力应该是“行动导向”的获得,也就是说在学习过程中,个性能力培养和认知能力培养应该在与外部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进行,也就是说在“做”中习得[3]。在高职思政课教学中引入行动导向教学,有利于培养高职生的关键能力,提高高职生的综合素质。首先,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与传统的僵硬灌输法不同,思想政治理论课借鉴行动导向教学法,不是教师讲授灌输为主,学生被动接受,而是在教师的指导下,激发学生的内驱力主动参与围绕某一活动项目进行探讨学习,自主完成对知识的构建,引导学生发展学习能力,获取探求知识的方法,以适应终生学习的发展要求。其次,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社会关键能力,社会关键能力包括社会责任感、参与能力、小组团队合作能力以及交流与协商能力。引入行动导向多种教学方法,如案例教学法、模拟教学法、角色扮演法、项目教学法、头脑风暴法、等教学方法,创设同辈合作的学习情境。师生间、生生间由于有相似知识经验背景能更好相互协作地交流,使自己保持开放性的学习状态,同时提高了问题解决能力、交流协作能力,培养了乐于沟通、乐于合作的团队精神,锻炼了高职生组织沟通能力[4]。再次,有利于挖掘自身学习潜能,培养学生创新品质。行动导向教学中,教师给学生足够自由的空间和活动,让学生按照自己的兴趣、特长来选择参与形式,并鼓励他们敢于提出新见解,激发学生在展示思维成果过程,鼓励学生在伴随联想与创造的“做中学”过程中产生取得新经验和新知识,展现自我的风采。最后,有利于培养学生分析与综合、逻辑与抽象思维、获取信息、目标与定位以及问题解决能力。在行动导向教学中,学生围绕某一教学项目、如调研、案例分析等,利用物质资源和人力资源,如找参考资料、上网查询资料和研讨等,在对知识信息的选择、解释、接受、吸收的过程,既培养了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又培养了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和选择信息的能力。

(三)有利于促进高职生认知与实践的知行统一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是融理论与实践为一体的课程,遵循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使“三观”教育在学生中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实践是促进学生实现由“知”到“行”转变的中介,行动导向教学始终强调教学的实践性。这样思想政治理论课通过实践教学活动一方面使理论感性化,学生能在实践中深刻地不断验证和修正自己原有知识和经验,加深对理论的认识,另一方面逐渐学会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有效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际效用。而高职生普遍存在重技能、轻理论的倾向,如果只追求讲授理论体系完整性,忽视高职生教学课程的实践性,会加剧学生对政治理论的心理抵触,难于提起兴趣,极大影响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高职学生具有不同于普通高校学生的特点,即专业动手能力强,注重实践性学习,凸显出做中学的学习特点。借鉴行动导向教学,教师可将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内容,贴近学生职场实际为主导的教学设计,选择一个社会热点和学生关注的重大现实问题作为切入点,创设情境,让高职学生在亲身体验和实践中获得个人的经验和感受,并进一步将这种经验和感受提升为理论,内化为素养与能力、外化为自身的行动,帮助高职生树立正确的价值导向,积极面对人生和社会,敢于负责和担当,增强社会责任心和使命感。

三、行动导向理论在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思路借鉴

(一)转变两个观念

首先,教师需要转变观念,转化角色。思政课引入行动导向教学,要改变传统上过度强调照本宣科地阐释理论的合理性,以讲解一般性的基本原理的“教”为主转变为对现实问题从理论层面上进行深入研究,提高学生“学”的参与性、实践性和互动性。教师并非是单纯的知识传授者,更是引导教学活动过程的组织调控者,成为学习项目与学习情境的设计者,师生关系更侧重为师生之间持续不断的协商与探讨,转变以往“只见教材,不见学生”的状态。其次,高职生需要转变观念,主动学习。行动导向教学采用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组织形式,在教师引导下,学生通过行动和经历过程,使原来经验与新的学习内容相整合,获得新的知识经验,独立思考与探索解决所面临的问题,高职生的学习态度由被动走向主动,学习方式由个体走向合作,学习策略由掌握知识走向学会学习,教学中要引导高职学生从传统接受式学习转变为建构式的学习。

(二)建立两个机制

首先,建立行动导向教学的激励与保障机制。有效开展行动导向教学要取决于能否激发教师的开发与设计基于行动导向的内在动力,这就离不开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主要围绕教师对行动导向教学的认可心理、在行动导向教学过程中体验到的价值感以及自我实现的心理需求等。鼓励勇于探索行动导向教学的教师,通过同行交流、观摩,凝练取得良好实践效果的经验,形成具有可推广价值的基于行动导向的教学流程,并纳入到教师教学工作量计算当中并与评聘、考核、收入挂钩,积极回应乐于尝试行动导向教学教师在精神和物质的心理需求和期望。同时院校有关部门要支持行动导向教学的开展,出台相关的教学发展政策,提供相关的财力和物力支持,在教学场地、教学课时等方面为行动导向教学创造宽松的教学条件,使教师不为条件所限,心情舒畅地积极实施行动导向教学。

其次,建立基于行动导向教学的评价考核机制。融入行动导向理念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对学生学习的评价考核由以学习结果静态考核为导向转向注重学习过程的动态化评价考核,提倡多元化的考核评价方法,建立注重过程性、形成性评价考核机制。一是评价考核内容的多元化。要从单一的知识性考核转变为综合素质的考核,建立一套对高职生专业能力、社会能力、方法能力进行评价考核的体系,关注学生个体差异,注意表现性、发展性评价。二是评价考核方法的多样化。采取自我自评、同辈互评和教师评价综合评价等多方参与的评价方式,开放动态地综合评价学生的课堂发言、讨论、辩论、课外教学活动中的表现以及作品(项目)、知识理解完成情况等,将自评、互评、师评结合起来,把教师评价、同辈评价、自我评价多方结合起来进行,最大限度地发挥教学考核对于教学活动的导向、反馈、诊断、激励等功能,使考核起到不断激励学生的作用[5]。

(三)遵循三个原则

1.行动优先原则。高职思政政治理论课教学借鉴行动导向教学,需遵循“为行动而学习”的原则, 即行动成为学习的起点,强调“为了行动而学习”和“通过行动来学习”。从外延来看,“行动”是指围绕某一目标的系列化的活动,有物质的、实践性的行动,也有精神性的活动。从限定属性来看,学习中的“行动”重在突出活动的具有的政治和教育意义,关注教学中产生的意义生成、知识经验的获取。强调学习过程必须有行动的投入,学生在亲自参与行动过程中通过行动分析-设计-实施-检查-评价完整的行动方式进行探究、合作、互动,让高职生通过自身经验的反思和批判性检查,提高自身的学习效能感,思维、行动、经验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学会在检验中自觉运用所思维方法和理论经验客观分析各种社会现象,优化知识结构,提升理论分析能力,并以此而构建自身的知识、情感、能力和价值体系。

2.教学情境原则。行动导向教学以它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为目标,以一系列具体的教学方法综合运用为主线,以职业活动项目为载体开展教学。行动导向教学的理论基础之一,情境认知理论认为,学是与一定的背景相关的,学生吸纳的教师的陈述性知识离不开具体的教学情境相关联而构建的学习过程,需将已有的知识置于一定社会文化背景(情境)中,通过协作、对话和意义构建,获取新的知识经验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教师在借鉴行动导向教学过程中,要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内容进行细化、整合为不同各有侧重的单元系列教学专题,以贴近学生实际为主导的教学设计,使学生在情境中体验,在体验中生成,在行动中学习,从而促进高职生的职业能力尤其是关键能力的形成和发展,以提高高职生的综合素质。

3.适度运用原则。行动导向教学法强调“做中学”,是一种从“行动”中进行知识的建构―重构―解构的循坏过程的教学方法。教师不再按照传统的教材以传授间接经验为主,而是突出以间接经验和直接经验并举,确定不同的学习情境(单元)。思想政治理论课具有政治性、理论性、原则性较强的特点,如果生搬硬套运用行动导向教学,容易出现碎片化的为行动而行动的倾向,必须要灵活根据课程的特点有选择地运用行动导向教学。所谓“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思政课借鉴行动导向教学,要有所为有所不为,讲求适合适度。思政课教师应该首先研究分析教材和教学内容哪些章节适合是否适合运用行动导向教学,一般情况对理论性、原则性、政治性较强的理论内容以传统讲授更为合适,不能因为行动导向教学在职业院校专业课大面积铺开。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内容进行选择与组织、整合与重构,以贴近职场实际为主导的教学设计,营造不同的学习情境(单元)。

参考文献:

[1]管小青,陈晓静.基于行动导向模式的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改革――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为例[J].天津职业大学学报,2013(3):65-67.

[2]徐朔.“关键能力”培养理念在德国的起源和发展[J].外国教育研究,2006(6):66-69.

篇(3)

关键字:哲学;辩证法;实践

辩证法是活的灵魂,是对现存事物肯定的理解中包含着否定的理解。辩证法对每一种已经形成的事物都是从不断运动的角度来理解,因而也是从暂时性的方面来解读。就其本质来说,辩证法是批判的和革命的。马克思认为,辩证法是一种建立在熟知思维的历史和成果的基础之上的理论,哲学也只有成为熟知思维的历史和成果的科学,才能是辩证的哲学,有生命力的哲学。然而,熟知思维的历史与成果就必须以人与世界的关系为基础。人与世界的关系,从根本上说是一种否定性的统一的关系,正是这样一种关系,构成了人与世界无限丰富的矛盾关系,而在这样的丰富矛盾与自我意识的发展中,形成了熟知思维历史与成果的辩证法。

马克思认为,人与世界的关系就是人以物的尺度和人的尺度来改造世界,满足人类需要。一方面,人以认识活动在观念的世界中否定现存世界,并构建所需要的世界;另一方面,人在实践活动中现实的否定现存世界,把理想的图景通过实践变为现实的存在。这种思维与存在的否定统一的关系,要求人们以批判的态度对待现存的一切。同时,这也规定了我们必须在马克思辩证法的实践性中去反思和发展马克思的辩证法。

一、实践和人与世界的关系

人与世界的关系是以人的实践活动为基础而形成的,是否定性的统一的关系。所谓否定性的统一的关系,即是人通过实践活动否定现存的世界,构造出期待的世界,把理想变为现实的存在,这就是人以否定的方式构建出人与世界的统一。

人与世界的否定统一关系蕴涵的丰富的内容,构成了辩证法的现实基础。首先,从人的存在的特殊性角度来说,人与世界的否定统一关系构成了人的生命的辩证法。人作为有生命的存在不仅是自然的存在,还是超越自然的存在,即体现于人的生命活动的超越性。这种超越性在于人的生命活动是生活,而其他生物的生命活动是生存,生活与生存的区别是人与其他生命体的根本区别。马克思指出:动物和自己的生命活动是直接同一的,人则使自己的生命活动变成自我意志和自我意识的对象。恩格斯也指出:动物仅仅利用外部自然界,而人类则通过实践改变自然界为自身服务。这些经典论述说明,人的生命活动不是纯粹的适应自然,而是具有目的性要求的生命活动,人的存在方式就是这种改变自然构造人类世界的活动方式,即以否定的方式实现人与世界的统一。这就是人的生命活动的辩证法。

其次,从人的延续和发展的方面来说,人与世界的否定统一关系构成了历史的发展的辩证法。人的延续不仅是个体生命的复制,更是以文化遗传的方式发展类的生活方式。发展在最一般的意义上说,是指事物过程中的渐进,即事物由旧的形态飞跃到新的形态。真正的发展必须是自觉的主体通过自我否定实现新的意义,这即是人的历史。人类超越性的生命的延续构成了自己的历史,历史是人有目的的活动过程。马克思指出:人的存在是有机生命体所经历的前一个过程的结果,只是在这一过程中,人才成为人。可见,人就是在这样的历史发展过程中获得了新的意义。这种由历史活动实现自身发展的方式是超越其他生命延续方式的特殊方式,即是人的历史的发展的辩证法。

二、实践的内在矛盾

人以物的尺度和人的尺度来改造世界,满足人类需要,即实践,发展依靠实践,发展的动力源于实践的内在矛盾。实践活动的内在矛盾首先表现在实践主体的自然性与超然性。实践活动是实践主体通过感性自然、感性中介,去改造感性对象,这些都是实在的自然存在物;同时,人是具有理性的自然存在物,人的自然性具有超自然性,正是这样的双重特性决定了人的本质。

实践的内在矛盾还表现为,实践活动的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实践是主体有目的的自觉的活动,是按照思维中的图景来改造现实中的存在,并使之成为理想的世界;同时,作为客观物质性活动,实践必须面对客观物质世界,符合客观的规律,由此构成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的矛盾,这也只有在辩证的反思中才能得到合理的解决。

最后,实践的内在矛盾表现在实践活动中的主体客体化与客体主体化。实践是一种双重化的过程。一方面,实践主体以人的尺度去改造客体,在客体中实现自身的目的,即是主体客体化;另一方面,实践主体以物的尺度规范自身,按照客观规律进行实践活动,即是客体主体化。正是在主体客体化和客体主体化的辩证统一中,人类实现了改造世界和改造自身的统一。

三、实践的辩证发展与当代意义

当代视阈下的实践内涵主要体现在解放思想、与时俱进、理论创新等品质。这些品质要求我们不本本、不教条,我们不能要求马克思为百年后的当代问题提供直接的答案,以理论为行动指南,才是科学的方法。把因时空不断转移而形成的社会实践中的新问题,纳入到理论视野中,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是马克思实践论在当代的新的发展模式。

理论是一个开放的科学体系,是一个动态的演进过程,任何僵化的态度都只会导致荒谬的灾难。在当代全球化背景下,注重马克思辩证法的实践性理论品格,有利于确立的坚定信仰,抵制资本主义的虚无与迷茫。从实践出发,哲学是对我们人类的终极关怀。

篇(4)

初中政治课堂应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丰富学生的生活经验,这是新课改的基本要求,也是现代教育事业发展的必然趋势。正如陶行知先生指出的“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政治教材虽紧跟当今社会的日新月异,但由于受时空的制约,教材仍不能及时的反映飞速变化着的社会实际。且思想政治课条条框框多,学生不容易记忆,而教材的事例比较陈旧,教师如果照本宣科就会致使学生感到索然无味。所以,政治课堂如果缺乏时代感,那就会失去活力。为此:

一、突出教学的生活性、实践性,营造动态生成的生活课堂

思想政治课程涉及社会生活中的经济、政治、文化等领域,它们都是来自真实的生活,课堂教学应回归生活,加强教学与社会实践相结合,让学生在生活中思考与体验,在实践的矛盾中探究、感悟和内化。

“我们的实际生活,就是我们的全部课程;我们的课程,就是我们的实际生活。”因为“整个社会是我们的学校,全部生活是我们的课程”。以生活为源头活水的课程资源观是对于课程资源的全新思考。思想政治课教学的源头活水就是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不断改进的政治教材虽然具有很强的可读性,但与鲜活的社会生活相比,教材永远是滞后的。社会生活是丰富多彩、变化发展的,它为思想政治课教学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素材”。生活素材的选择应是教学需要与学生生活需要的结合点,它不仅包括以“家事、国事、天下事”为代表的时事生活,也包括学生正在感受和经历的日常生活,并且后者更具有思想政治课教学所要求的针对性、时效性和实践性。在教学中,教师应积极面向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开发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选取学生关注的话题,围绕学生在生活实际中存在的问题展开教学,把思想政治课教学置于无限的社会大背景之下,做到“小课堂”与“大社会”密切结合。例如,在讲授“树立正确消费观”时,可以通过学生生活中的浪费现象、攀比现象和不恰当的消费行为,引导学生理解“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践行科学消费、节约消费、绿色消费。

生活化的教学除了注重教学素材、教学情境的生活化外,也注重教学落实的生活性,即做到“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为此,教学中应努力突出实践性,让学生走进社会、走进生活,在“做”中“学”,在“学”中“做”,自觉应用所学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相关问题,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加深对新知识的巩固,提升其主动学习和发展的能力。引导学生深入社会生活的形式多种多样,主要可采取制作性活动、社会调查、专题性研究和课内模拟实践等。例如,在学习了理性消费之后,不妨让学生学着制定1份“家庭理财方案”。这既与学生家庭生活密切相关,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经济头脑和理财能力,增强学生做人的责任感;在学习了“国民经济”后,可组织学生对附近农村的经济、政治、文化状况进行调查,了解影响农村经济发展、农民收入增长、农业生产提高的影响因素,结合“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针对存在问题,拟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方案;也可根据学生个人兴趣及知识积累,开展诸如“环境问题”、“就业问题”、“教育问题”、“网络技术面面观”、“国际形势与我国的对外政策”等专题性研究活动。

让课堂洋溢着生活气息,使思想政治课逐步走向生活化已成为当前思想政治课改革的一大趋势。政治教师要善于用发现的眼光对待生活,用生活的气息感染课堂,用实践的真谛引导学生,营造具有动感的充满生机的政治课堂。

二、突出时代性,发挥多种媒体的作用,营造富有现代气息的动感课堂

当前,人类正步入一个全新的技术发展时期,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是教学发展的时代要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并对这种应用的立足点作了明确的阐述:“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显然,传统的政治课教学媒体(如语言、课本、板书、挂图、模型、演示等)已不能满足现代教学的需要,信息社会要求更多地在教育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技术。因为它既具有直观、生动、情境性等特点,能充分创造出一个图文并茂、有声有色、生动逼真的教学环境,又能将古今中外日新月异的科技知识和时代信息请进课堂,从而加大课堂教学的密度、深度和广度,以弥补教材内容滞后、教育区域环境信息相对闭塞的局限。同时,也能多角度扣动学生心弦,多方位调动学生感观,增强教学的吸引力、感染力和说服力,从而更具开放气息,更富时代特征;但我们又要看到它的工具本质。为此,在政治课堂教学中,我们要本着从实际出发,以转变学生方式和促进学生发展为宗旨,挖掘和发挥各种媒体技术的优势,克服其局限性,避免使用中的片面性,注意把握多媒体辅助教学的“适用性”和“度”的问题,充分发挥多媒体技术为教学服务的功能,从而达到活跃课堂气氛,提高课堂效率的作用。

三、积极引导学生参与社会实践

我们的课堂教学并不是仅仅局限在教室中,而是可以走出教室,走进社会实践的大课堂来进行的。因此,为了体现思想政治教学的时代性,我们也可以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同时,这样做也能够拓宽课堂教学的范围,让学生真正体会到思想政治教学的实践意义和其所具有的时代性特点。

总之,作为政治老师要适应新课程的要求,准确地把握新课程的基本理念,突出教学的情感性、自主性、生活性、实践性和时代性,努力构建平等和谐的生命课堂,秉承“生活即课堂,课堂即生活”的理念,坚持“以生为本”的思想,让新课改焕发应有的光彩。

【参考文献】

篇(5)

1.舆情汇集与分析机制

舆情就是处在一定社会环境中的社会成员对一定社会问题、社会现象的看法、意见或观点等。一定的舆情往往具有反映现实及群众心理动向的重要作用,是化解社会矛盾的有效参照。然而,目前的社会舆情和分析机制仍然不够完善。舆情是社会动向的晴雨表和显示器,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国家的形象和社会的精神面貌,是思想政治教育理应重视的内容,是解决社会实际问题、提高人们思想素质的参照,也是其功能可以有所发挥的有效阵地。

舆情汇集机制就是要为群众提供合适的申诉和宣泄情绪的途径,加强与群众的交流和沟通,敢于让群众表达自己的意见和不满,要善于倾听群众的意见,了解群众的所思所想,从而把握人民群众的思想动向及带倾向性的社会动态。而舆情分析机制指的是,对汇集而来的社会舆情进行系统、科学的分析、整理,从而为进一步采取相应的措施做铺垫。一方面,一定的舆情是人们的心理情绪、愿望心声、矛盾聚焦的综合表象。思想政治教育能够从社会舆情中及时发现问题、预测社会问题,做到未雨绸缪、有备无患。另一方面,对于汇集、分析出来的人们比较关注的社会问题或突发事件,要有效利用报纸、电视、互联网等媒体手段给予正确的引导,掌握主动权。首先,要始终坚持运用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进行科学、有效的分析,根据各种不同的情况,采取相应的宣传方式,帮助人们抵制各种错误思潮和腐朽思想,同时也要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依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震慑力和影响力,引领多元社会思潮、净化社会风气;其次,要在紧要关头和重大问题上,坚定立场,牢牢把握舆论话语权,有效引导社会舆论健康理性的发展,从而给广大人民群众以积极和正面的引导,预防社会问题,为社会创设良好的舆论环境,避免社会震荡,促进社会和谐。

2.监测机制与对话机制

首先,监测机制是指在实施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利用网络等信息手段,把握社会各群体、个人的现实处境、情绪动态和政治信仰等,为其功能的发挥提供制定相应对策的依据。一个社会共同的价值观、政治认同感是维持社会稳定的关键。思想政治教育的监测机制,必须在社会主义价值观的指导下运行,如实地反映群众的意见和建议,在紧要关头安抚群众、解决矛盾、传播社会正气。监测机制一方面能够为社会管理提供相关的信息数据,有利于它的顺利进行,另一方面还能够降低社会矛盾及突发事件所带来的负面效应和消极影响。先进的信息技术、各种传媒、各学科的综合知识等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充分使用,对社会成员的思想认识和行为趋势进行分析并得出相对准确的数据,然后根据得出的数据提前制定相应的应对措施和方法,从而提高对社会矛盾、突发事件的反应能力。此外,还要加强调查和研究,紧密跟踪受到极大关注的社会热点和重点问题,尽量使各种矛盾能够被消解在摇篮里,节约社会管理的成本。

其次,建立对话机制,通过面对面的交流对话,了解社会成员的心理动向和内在诉求,积极利用思想政治教育社会管理功能中的沟通和导向功能,增强化解社会矛盾的意识和能力。其一,与人民群众交流的渠道需要思想政治教育去拓展,引领他们合理、合法地表达自己的欲望及需求,不仅如此还要及时、公正、公平地回应他们的要求;其二,对于人民群众的内部矛盾,思想政治教育要尽量以春风化雨的方式给予解决。

在进行监测机制和对话机制的过程中,要坚持灵活性和原则性、艺术性和规范性相结合的原则,立足于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用理性和智慧引导社会成员的价值观,积极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发挥,促进社会问题的源头治理,推进社会管理、社会建设的有序发展。

3.教育与激励机制

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和激励机制就是指,依据一定的目标,以社会生活中的具体事件为情境,在解决现实问题的同时,激发和鼓励受教育者,使他们沉睡的自我意识得以苏醒,从而推动他们积极主动地改造自身、改造社会[2]。思想政治教育的沟通和对话的方法可以为其所用,真实地了解社会成员的生活需要、实际能力,在此基础上激发他们的能动性和自觉性,以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引导他们自觉地把社会整体的发展方向作为自我发展的方向。但是,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绝不能无视社会成员参差不齐的阶段性特征和层次性。这是因为每个个体的知识结构、心理素质、家庭背景、外在社会环境等都存在很大的差异性,思想政治教育要增强自身的能动性和实践性,就必须在教育和激励目标上突出各自的独特性,使先进性和广泛性因社会成员的实际情况而有所区别,积极地致力于实现预先设定的教育和激励目标。只有通过教育和激励机制提高社会成员的思想修养、政治品质、实践能力,才能够使社会成员认识到思想政治教育和社会管理是与自己的日常生活、自身的发展密切相关的,从而促使他们能动地参与社会管理,充分发挥自身的聪明才智,同时积极地接受思想政治教育,改造自我,努力将自我价值的实现与社会价值保持一致,使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得到有效的发挥。

篇(6)

随着新世纪的到来,当代中学生的思想观念和素质要求也发生了变化,在这样一个变革的社会中,每个人都需要科学精神,在培养学生的素质方面,让学生进行研究性的学习是最为有效的方法之一。为此,思想政治课必须尽快地适应时展的要求,成为富有实效、推动学生个性的发展和诸多能力提高的课程。

当前,素质教育强调学生的学习方式,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促使学生的潜能得到发挥。然而,长期以来,由于社会和教育者本身对政治课的轻视或误解,使政治课教学存在两方面的问题:第一,教学内容脱离社会实际,过重的偏向思想理论教育,忽视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第二,教学方法简单,说教成份明显,缺乏创新能力的培养和思想行为的塑造;第三,空洞的说教,使政治课失去了生机和活力,教者乏味,听者没劲, 使学生处于消极被动的境地。第四,过去在传统的教学方式下,政治课教学形成了一个怪圈,即教条条,背条条,考条条,忘条条,使学生一无所获。而研究性学习遵循了人的认知规律;贯彻了学生素质全面发展的要求;遵循了学生心理发展的规律;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研究性学习将是对传统教学方式的重大变革,教师成为教学的发动者和组织者;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独立思考、自主学习,使政治课程具有较大的灵活性和实效性。在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教学是在一种民主、平等的气氛中进行的,这就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教与学的重心不仅仅放在获取知识上,而是转到学会学习,掌握学习方法上,使被动的接受式学习转向主动的探索性学习。

二、政治课实施研究性学习的几点思考

1. 在教学目标上把握体验与领悟的切合点

在开展研究性学习中,一方面要重视学生的体验过程,让学生尝试课题研究,学会一些科学研究的方法和步骤,同时也不可忽视学生最终对问题的领悟结果。政治学科承担着对学生进行正确思想引导和确立科学观念的重任,因而在学生的一系列体验活动之后,还需重视学生领悟的内容、程度,并适时加以指导,真正体现出“在实践中获得了理论,在理论指导下实践”的哲学道理。

2. 在教学空间上探寻课堂与社会的汇合点

在课堂教学中,应充分挖掘教材内涵,设置问题情境,引导探究,激活学生的知识储备,也可将学生的课外研究结果在课堂上汇报并引起新的思考和讨论。在课外则组织资料检索、亲身实践、调查访问等活动,做到既人人参与,又有所分工。总之,要增加课堂教学内涵,拓展课堂教学的外延,将学校、家庭、社区有机结合,相互补充,给每一个学生广阔自由的理论探寻的思维空间,多渠道地开展研究。

3. 在师生互动中建立主导与主体的融合点

这里包括教师的研究性指导和学生的研究性学习两个方面。学生在师生平等、民主、教学相长的学习氛围进入主动探索的学习状态,释放出内在的学习动力,掌握学习方法,自主体验与探究,真正体现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的指导作用则表现为,要努力挖掘学生创新的知识点、思维点,促使学生形成对某些问题进行探索的兴趣,从而将课堂上的教学过程转化为学生自己的学习过程和实践体验过程;在讨论中,要尊重、信任学生,创造条件启发学生提出问题并敢于发表意见,适时做好点拨和归纳。

4. 在教学评价上追求个性与共性的结合点

在研究性学习中,教师要以极大的热情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要努力探索一种多元化、激励性、民主、开放、动态的评价方式。既要把握好教学目标的实现、思想倾向的准确、知识理论的习得等共性问题,又要尊重学生个性化、创造性的思想火花和思维样式,充分利用激励机制,善于运用表扬、奖励、提供展示机会等方式对学生分析能力、表达能力、写作能力、协同能力、思想觉悟等多方面进行及时评价,以肯定和点燃学生的探究热情,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去想、去看、去说、去做,真正进入到主动思考、努力实践的思想境界。

篇(7)

多媒体课件走进课堂,它的时代性首先应该体现在教学内容和方式上,广大政治教师可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捕捉富有时代气息的教学内容来充实和丰富课堂教学内容。鼠标轻点,天下知识皆汇于咫尺荧屏,内容丰富而翔实,教师“如虎添翼”,学生“如鱼得水”不仅能够强调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而且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接受教学内容,同时也为教学的综合性创造了更好的条件。

但运用了先进的教学媒体,并非就是实现了教育的现代化。多媒体课件的时代性,还应该体现在课件设计上,运用的指导思想应突出现代教育观点上,即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因此,课件的运用并不局限于就知识讲知识,而应辅助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确保学生的主体地位。不能利用多媒体课件形成新的“满堂灌”。所以,多媒体课件的时代性,还应体现在探索和构建崭新的教学模式上。多媒体技术的运用展示给我们一种全新的教学境界:它不仅可以综合运用文字、图像、声音显示知识背景,而且可以打破时空限制,把学生带进虚拟的世界,这使得传统的教学模式受到了严重挑战。广大政治教师在使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时,必须探索和构建新的教学模式,这种模式能实现群体教学与个别指导相结合,知识传授与教学信息反馈、分析、计算机决策相结合,真正实现因材施教,确实提高学生的素质,促进学生个性特长的健康发展,从而大幅度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益。

二、多媒体课件的艺术性

一个高质量的多媒体课件,必须在艺术性上下工夫。多媒体课件的艺术性主要体现在屏幕的背景颜色和布局,文字的字体、字型、位置和色彩、图像、动画和录像的艺术质量和制作质量,按钮和提示文字是否同整个课件的风格相一致等方面。当然这种艺术性的追求绝不是精美图画的组合,绚烂色彩的堆砌,各种声音的合成,多媒体技术的炫耀……因为注重花哨的表面形式只会冲淡主题,误导学生。成功的课件应当始终将学生牢固地控制在教学内容的深入理解和内涵的进一步展开上。多媒体课件的艺术性有时它的表现形式就是朴实、简练、“此时无声胜有声”。

多媒体课件的艺术性还应该体现在课件所涉及、运用的教学内容富有科学美,更主要的是对这些教学内容运用的艺术性,以及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对课件的运用艺术上。思想政治课的教学过程是一项复杂的具有高度技艺的活动,是教师在遵循教学规律的基础上,根据教学内容、教学对象所进行的艺术性创造。同样,教师运用多媒体课件时,采用综合的教学技能技巧,按照美的规律而进行的独创性的教学,这也是多媒体课件艺术性的一种表现。它主要表现在运用多媒体课件的过程中的水到渠成、天衣无缝的衔接自然美,有张有弛、劳逸结合的教学节奏美,起伏有致、疏密有间的课堂结构美,突破时空、回味无穷的教学意境美,启发诱导、虚实相生的教学方法美等等方面。

构建课件的艺术性要从学生的认知结构、审美观点出发。要使学生在艺术和谐的情景中激发起情感,这样才能感染学生、陶冶学生的情操,启发学生的美感及追求,使学生的情感更丰富,审美能力、想象能力、创造能力得以提高。多媒体课件的艺术性不应流于形式,其关键是能将课件的艺术性传递给学生,让学生在学习中产生审美的冲动和喜好,并获得美的享受,受到美的教育,这就要依靠教师的组织、启发、引导和点拨,使课堂教学形成一种感情与艺术的氛围,让学生在审美享受中接受知识、启迪智慧、开发思想并逐渐养成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这样学生的心智就会被激活,生理和心理就会处在最佳状态,不断有所创造。

多媒体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给思想政治课的课堂教学带来了生机,开拓了更为广阔的空间,同时多媒体课件的时代性与艺术性也对广大政治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现代教育手段一旦和教学实际相结合,必然会迸发出灿烂的火花,这火花首先表现在教学思想的变革上,我们期待着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引起思想政治课课堂教学的革命。其次,要求广大政治教师不断提高教学基本功。多媒体课件等现代教学技术走入课堂后,容易使教师忽略教学基本功的掌握和提高。但如果没有高水平的教学基本功,又如何能保证多媒体课件的艺术性。例如使用多媒体课件时,教师的课堂语言要更为简洁、明快、少而精,更易于点拨和启发,这才能使多媒体课件的艺术性得到提炼和升华。再次,要求广大政治教师能较多地掌握多媒体制作技术。每个教师都有自己的教学特点和教学风格,使用课件进行课堂教学的教师如果能自己设计和编写课件或尽可能多地参与设计和编写课件的全过程,所制作的课件就会比较适合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展示教学特点和教学风格,使用时熟练操作,教态自然,控制自如,课件的时代性与艺术性也会得到充分地表达和传递。

多媒体课件作为一种现代的教学手段必将引起课堂教学的革命。但它并不是万能的,在使用的过程中还会出现许多新的课题,需要我们在实践中不断进行探索、研究和解决。

【参考文献】

[1]许惠英著. 思想政治课课堂教学技能训练.

篇(8)

一、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性教学内容确定

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性教学活动根本目的是促进大学生更好地掌握思想政治理论课相关知识,更好的投身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现自身的全面发展。笔者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性教学内容应尽量同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保持一致,把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的理论性知识同具体社会实践结合起来。实践课的宗旨就是要学生带着理论问题走向社会,去寻求问题的答案,有带着实践产生的新问题回到课堂,丰富理论并达到理论的创新。实践课的这一宗旨符合“实践——认识——实践——认识”认识螺旋上升的过程,其教学内容确定应遵循以下原则:(1)富有针对性。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性教学内容的选择必须综合考虑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大纲和大学生思想实际。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大纲是一个完整的系统的知识体系,具有高度的概括性。而不同学校、不同地域、不同年龄层次、不同专业,甚至不同性格的大学生具体思想状况不同。这就决定了我们在工作中应该遵守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方法,不能搞“一刀切”。根据学校特点、学生专业特点、学生性格特征设计具体的实践活动方案。(2)体现时代性。思想政治教育时代性是指理论教育与实际现实联系起来。理论强大的生命力就是与时俱进,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发展。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性教学的时代性首先体现在教学内容与时俱进。高中和大学两个层次的思想政治教学内容在衔接过渡上存在一定的重复现象,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更应向深度与广度扩展,引导学生联系实际思考“为什么”,思考传统的道德理念在当今社会存在的价值和意义。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性教学的时代性其次体现在教学方法与时俱进。“在学术水平和教学方法这两个因素中,通常认为,教学效果=学术水平+教学方法。这是把教学方法与学术水平放在同等位置上的。”在当今思想政治教学实践中,“忆苦思甜”的教育方法因为当代大学生没有艰苦生活的经历,对当代大学生不完全适用;“榜样教育法是思想政治教育一种行之有效的传统方法。但在当代经济社会发生巨大变化的情境下,榜样教育法在开展过程中出现了一些突出问题,使得教育效果弱化。”创新教学方法,是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性教学效果的关键。(3)彰显特色性。在实践内容的选择上,充分利用学校所在地的地理人文环境、产业发展布局等相关方面体现实践内容的特色。利用了高校所在地的地域文文,既彰显了实践方案的特色,又给所在地做了宣传,吸引更多大学生投入当地经济文化建设事业中。符合地方高校为地方经济服务的要求。

二、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性教学方式选择

(1)服从内容需要。关于内容和形式的理论认为:内容决定形式,形式反映内容。同一内容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同一形式也可运用于不同的内容。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性教学形式要取决于教学内容。如进行“先进性”教育,可采用报告、讲座、座谈等教学形式,将先进事迹宣传出去。还可以将“请进来”和“走出去”结合在一起,利用多种方式使学生近距离的接触杰出人物,增加了学生参与面,扩大教学的影响力。(2)利用科技技术。在科技高达、网络普及的今天,除了上述在现实空间开展的实践活动之外,可以借用腾讯、博客、微博等网络的形式,使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性教学在虚拟空间开展,并获得现实意义。张瑜、冯务中在《虚拟与现实: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范畴》一文中提出,“虚拟与现实,成为网络时代背景下研究思想政治教育发展规律和指导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创新的有效工具”,应纳入思想政治教育学的新范畴。(3)发挥学生主体性。实践形式的选择方面也需要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鼓励学生根据自身专业特色,设计实践活动方案,创新活动形式。笔者曾安排学生设计实践活动。其中一名学生在3·12植树节前提出组织学生植树的活动方案。该学生为了实施此活动,积极寻求有关部门帮助,主动联系相关等单位,并得到了支持。在活动的具体实施阶段,该学生从确定参加活动的学生名单到联系车辆、劳动工具等具体事宜都作了安排。这次活动激发了学生组织者的热情,在完成基本教学目标的同时锻炼学生组织安排能力、沟通协调能力、应激处理能力等。

篇(9)

二、形势与政策课教师队伍建设现状形成的原因分析

1.形势与政策教育课本身缺乏学科归依。形势与政策教育不是一个确定的专业方向,也不是一个独立的学科。而就高校教师来说教学与科研是并重的两个使命。形势与政策教育着眼国内政策、国际形势,内容稳定性差,涉及学科范围广泛,长久的教学会有经验积累,知识丰富,但是有跟风和追政策走之嫌,如果不善把握,教师会出现“样样通、样样松”的情况,自己没有真正的研究领域,没有真正属于自己的认识,没有专业归依,而这会从根本上影响教师学术水平的提高及教学质量的提高,难出成果,还会影响教师的切身利益,如职称的评定。

2.各院校有较强的专业培养倾向,对形势与政策课重视程度不够。各院校,特别理工科和文体类专业院校有很重的专业培养任务,往往使得学校偏重于专业课而轻视公共课,特别是形势与政策课更多的作为一般的政策宣讲,开阔学生视野的辅课程,在课时确定、上课时间安排、场地安排、工作考核方面,很难得到足够的重视。

3.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管理相对复杂,教师队伍形成合力一定程度受到制约。形势与政策课在各校往往会涉及到宣传部门、教务部门和教学科室,如何充分发挥宣传部门的主导性作用,教务部门的协调部署和教学科室的主体作用是值得研究的。加之行政领导、辅导员进入教师队伍,协调教学内容,保证“要点”的落实,在教学中构建课程体系也是一个比较难的工作。

三、加强形势与政策课教师队伍建设的思考

1.学校应重视形势与政策教育课,并制定相应制度予以保障。《形势与政策教育》是对学生进行形势与政策教育的主要渠道和主要阵地。对大学生正确认识国情、正确理解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提高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觉悟方面发挥着重要的、积极的作用。“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在高校工作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一些院校并没有从这样的高度来认识,不得不完成教育行政管理部门规定的情况下,在学时、授课期班规模、上课时间等方面的安排关注不够,与之相伴,教师不热心形势与政策教育课,教师课程准备的热情不高,学生更是兴趣有余重视不足,形势与政策教育课教育目的实现程度不理想,也就很正常了。因此,学校应改变认识,给形势与政策教育课以应有的重视,这种重视应以制度予以体现。如形势与政策教育课与其他必修课一样排课、考核;形势与政策教育课内容稳定性差,教师工作量大,在课时计算上考虑有所倾斜,如:吉林省教育厅就规定二倍计算;形势与政策教育课涉及方面广,可以在资料保证上、外出考察、教育培训等方面适当考虑。使形势与政策教育课真正成为一门课,教师的利益得到关注,形势与政策教育课教师有发展机会,从而调动教师从事形势与政策教育的积极性。

2.考虑构建以专业教师为支柱,兼职教师为基础,客座教师为补充的教师队伍。形势与政策教育课的课程特点最突出的是没有形成一个学科,教学内容变动性大。但学校教育又要求有效的组织形势与政策教育课的教学,形势与政策教育课要有相对合理的内容安排,比如兼顾国内国内、及时跟踪热点。与这种特点相适,需要有人专门来关注和整体协调,必须由专业教师来完成,并起着主导作用。其无学科归依性决定专业教师不宜多也不可能多,并且考虑教师的发展,专业教师可作其他课程的兼职教师。

内容丰富和变动性大,对于吸引兼职教师具有优势,其他从事社科教学研究的教师可选择与本专业联系紧密的内容准备教学,有专业知识作基础对问题的分析易于深入,可避免对事件流于表面性的认识和介绍,而且不会对教师构成较大的教学压力。专业教师应是形势与政策教育课教师队伍中的大多数,利于应对多变的教学内容,而且专题式的教学使教师在某一领域长期跟踪研究,也会促进教学研究成果的产生。

篇(10)

思想政治课同其他学科相比,确实存在教学内容单调、枯燥的特征,加之在中招考试中所占分值又比较低。这些都直接影响到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因此,作为思想政治课教师,尤其要在课堂教学中努力实践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要求,在学生主动性和探究性学习方面下工夫,以求取得比较好的教学效果。

1. 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是主动性学习的关键新一轮课程改革的重要指导思想是注重教学过程。认为教师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学生是教学过程的主体。教师要学习和积极运用先进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的、富有个性的学习。要做到这一点,在课堂教学中使学生有兴趣的学、乐意学就显得至关重要。

1.1激趣,使枯燥的理论具体化、形象化。在教学中,教师要结合教材,联系社会生活,把抽象的理论具体化,形象化,以激发学生的学习情趣。如在讲述“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这一问题时,由于学生对企业比较生疏,表现得疑惑不解,对建设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体制的必要性和艰巨性更是“一头雾水”。这时,我设计了两道讨论题:一是“国家对企业体制改革中''抓大放小''政策在我市具体做法是什么?”二是“企业改制,造成职工下岗,但国民经济平稳增长,你能否解释?”由于学生对部分厂矿关停有所了解,家长下岗的学生也深有体会。所以,讨论中能举例,有争论,学生思维被调动起来。在此基础上,教师的小结就很受学生关注:一是我市一些设备陈旧、产品老化的中小企业兼并重组后,象天海集团这样的较大企业增强了市场竞争力;二是下岗职工经过培训,或自主创业,或被外来投资企业吸收,全市经济出现了发展的局面。政府的财政收入增加了,更有能力加快基础设施和改善民生,老百姓也从中得到了实惠。

通过师生的课堂互动,学生对教材的观点也有了比较清楚的认识。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学生对思想政治课的学习兴趣也逐渐增强。

1.2关注时政,把学生关心的热点问题引入到教学中来。在教学中,把学生关心或熟知的热点问题和教材内容有机结合,能起到双重效果:一是增强了学生对教材的理解;二是把学生熟知的现象上升到理论高度,作为问题去讨论研究,对学生学习和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都大有益处。

在讲述“我国面临严峻的自然资源和环境形势”一节中,教材列举了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牺牲环境和资源而换取经济增长的弊端以及与发达国家存在差距的数据。如何让学生能切身感受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的严重性,以便深刻理解“在现代化建设中必须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深远意义是本节课教学的主要目标所在。为完成这一目标,我设计的讨论题是:“用身边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的事例,说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由于学生对我市老城区和开发区不同的环境有着切身感受,所以讨论中能举出实例、能表达观点。老城区周边被几个煤矿和化工企业包围,不但污染环境,而且众多小煤矿私挖乱采,破坏煤田,资源浪费严重。为彻底改变这一现状,我市制订了“煤炭深加工,实施循环经济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经过几年努力,我市煤炭行业已成规模,并被国务院确定为“发展循环经济” 试点市。老城区的环境有了很大变化,企业经济效益也大大提高。

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由于淇河上游没有污染企业,而被誉为“北方唯一没有污染的河流。”距离老城区20多公里的开发区依托淇河优势,一开始就严把环境关,杜绝一切污染企业入驻。使得穿城而过的淇河两岸绿树成荫,鱼虾漫游。新城区内虽然企业林立,但环境洁净优美,植物枝繁叶茂,成为闻名全国的宜居城区。

通过对比和讨论,学生进一步增强了环境保护意识,也深刻理解了国家提出的“在现代化建设中必须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深远意义。

篇(11)

一、开放性课堂教学的涵义

开放式课堂教学是针对传统教育中以“课堂为主、教材为主、教师为主”的封闭性弊端提出的。它指的是在教学过程中始终把学生看做处于不断发展过程的学习主体,看做是一个身心不断构建、升华过程的人,始终把教学过程当做是一个动态的、变化的、不断生成的过程。

二、开放性课堂教学的基本特征及尝试

(一)教与学的模式开放。

在理念上,开放性课堂教学把一堂课的学习作为学生整个学习生活的一个点,这一个点立足于前一阶段知识,又是下一阶段学习的基础。这种开放性的课堂教学要求教师根据学生的需要灵活调整教学各环节。开放性课堂下,学生的学习不再是被动地接受教师的安排与知识的灌输,而是在自学探究的基础上自主思考、合作探究,通过积极主动地思考与交流,思维活跃与开放,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只是引导者、参与者、合作者。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以学生“学”为中心,开放“教”的模式,把课堂摆进实际生活,创设各种情境、案例,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各种探究活动,在活动中,通过学生的体验、感受、领悟和实践,真正经历一次知识生成和创新的过程。例如我在讲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做学法守法用法的人”这一课时,开展了模拟法庭活动,由学生在事先经过充分准备并采访了法院的叔叔和阿姨的基础上,根据案情需要分别扮演辩护人、法官、被告、公诉人等角色,并以一名青少年由于开始的小偷小摸最后走向犯罪的材料为案例,真实地再现了一场法庭审判活动。这样学生不仅大大提高了学习法律课的兴趣,而且丰富了法律知识,锻炼了多种能力。

(三)注重活动体验开放教学资源。

书本不是学生获取知识的唯一渠道,教材也不再是学生课堂学习的唯一材料。思想品德课程是一门以初中学生生活为基础,以引导和促进初中学生思想品德发展为根本目的的综合性课程,其课程的性质和基本理念要求教师必须重视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选择与整合,活动(包括讨论活动、实践活动等)是整合学习材料的最有效形式。在开放性的课堂教学中,活动成为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主要形式。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传媒资源日益丰富是我们取之不尽,用之不尽的教育资源库。我注意收集各类媒体上新闻素材,注意观察当地社会生活,做到分门别类、全面精准,活泼生活。由于例子新鲜,是学生在社会上稍有听闻的,学生听起来特别感兴趣,觉得原来思想品德课就在自己的生活中。其次,注意灵活运用教材中的各类活动材料,将适合编排的安排学生排演,将生活场景情景化,充分调动学生的已有生活经验,使其有感而发,身临其境,激烈争论、声情并茂,短时间之内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学生总结学习所获,增强了学习思想品德课的实操性,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把课堂气氛推到了。

(四)评价的多元与开放。

首先,进一步弱化分数的重要性,在评价时综合多种评价因素,包括课堂表现,作业布置、阶段性考查、项目性评价自我评价、等,同时多鼓励多表扬,加强对学生的情绪调动,注重激励。其次,注重行动,体验过程,帮助学生获取学习的成功体验,树立自信,加强内在激励。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了充分体现,在自主活动中获得了自由(如可以在教师面前随意表达自己的想法,与教师进行必要的沟通等),体会到了思考的快乐、交流的快乐。这种快乐使他们感受到学习的魅力,也使他们更乐于体验这种来自心灵的内在激励。

如我在多年思想品德课的教学中,在为学生给出期末评价时,期末考试的权重只占50%左右,日常的课堂观察、作业完成、项目性评价、阶段性评价等占50%,而且注重在与学生充分交流的基础上,用描述性的语言将学生在思想品德某一方面的表现,如态度、能力和行为等写成评语,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建议。在外在激励和内在学习动力的共同推动下,学生学习思想品德课的兴趣浓厚,而且信心满满,体会到了思考的快乐、交流的快乐,这种快乐使他们感受到学习的魅力,更乐于体验这种来自心灵的内在激励。

(五)作业模式的开放。

在课堂学习从封闭走向开放的过程中,原有思想品德课作业受到挑战。传统的品德课作业以单一的知识巩固为主要布置标准,且基本不为学生布置课前调查研究,没有遵循思想品德课的课程性质,没有将课堂内容进行足够的延伸和与生活实践有机结合。

思想品德的形成与发展,离不开学生的独立思考和积极实践,国家和社会的要求只有通过学生的独立思考与实践才能为学生真正接受。思想品德课程将正确的价值引导蕴涵在鲜活的生活主题中,注重课内课外相结合,鼓励学生在实践中进行积极探究和体验,通过道德践行促进思想品德的健康发展。我在布置作业时注重道德践行,如在教学八年级上册第一课相亲相爱一家人时,布置作业手抄报“我爱我家”的手抄报比赛,用相机记录自己为家庭和爸爸妈妈做的两件事等,在学习九年级第四课国情国前布置了“我的祖国”的调查研究,学完后布置了“珍惜资源、保护环境,从我做起”的倡议书起草等,联系实际,促使学生主动探究,加强合作交流与沟通,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总之,教师是组织者和引导者,应不断摸索初中思想品德课堂的开放性探究,这样的课堂教学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积极性,丰富和拓展课程资源和课堂教学内容,突破课堂教学的时空限制,为青少年健康成长奠定基础,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社会责任感,在认识、体验与践行中促进正确思想观念和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发展。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