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咨询服务!

高中地理综合思维培养大全11篇

时间:2023-06-16 16:56:11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高中地理综合思维培养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高中地理综合思维培养

篇(1)

关键词:

高中地理;综合实践活动;设计策略

高中地理教学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开放性和实践性特点,要想获得理想的教学效果,教师可以将地理学科传统课堂教学和综合实践活动相结合,在地理学科教育教学过程中,为学生设计出灵活多样的综合实践活动,指导其将所学知识准确、灵活地应用到实际生活中,这样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帮助其巩固所学知识,也能够进一步锻炼和提升学生的观察、创新以及合作探究等方面的能力。

一、优化高中地理综合实践活动设计的策略分析

1.提升教师综合素养,增强实践意识

加强教师综合素养的提升,主要是因为教师专业素养的高低对地理活动的设计、开展能够否顺利、高效也进行有着直接影响,为此,教师首先就要具备较强的实践能力,其中涉及地理观察、实践调查,以及熟练、准确使用地理教具等多方面的能力。同时,作为课堂教学的重要组织者与引导者,要想让学生轻松、快速地掌握所学知识,就必须要准确把握教学模式,突破传统教学思维的束缚,与时俱进,积极设计出新颖、多样化的综合实践活动,并通过实施科学有效的设计策略来不断提升活动质量,从而不断提升高中地理教学水平。

2.结合教材设计实践活动,注重应用巩固

教材是教学及设计实践活动的重要基础,因此,在设计地理综合实践活动过程中,教师应重视教材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并围绕教材内容,设计出内容新颖、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如,地理实验、调查、实地考察等,让学生通过参与多样化的实践活动,把知识理解得更透彻,对相关技能有更灵活的掌握,促进其地理素养的不断提升。比如,在讲解完交通运输布局、地形和气候等方面的知识后,教师就可以为学生设计“我爱画地图”的实践活动,让学生通过手绘来向大家展示自己喜欢的地图,如,世界地形图、中国铁路干线图、气候分布图等。这样不仅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热情,帮助学生进一步巩固相关地理知识,也能够为学生提供展示自我的平台,提高其综合学习能力。

3.结合环境问题组织综合实践活动

教书育人是教师的重要职责,所以,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教师不能一味地注重知识的传授,还要加强思想、德育方面的教育,并将传授知识、德育、智能教育与锻炼进行科学整合,促进三维教学目标的落实。其中环保教育内容对渗透德育教学有着重要作用,而环保意识的培养与提升又与地理学科有着紧密联系,如。“水圈与水循环”知识的讲解,就能够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到节约、保护水资源的重要性,因此,教师应重视起环境活动的设计与开展。比如,旅游环境问题。在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升的背景下,外出旅游也逐渐成为人们放松身心的首要选择。但是在旅游中,乱刻乱画、随地扔垃圾的一些不文明现象也是层出不穷,给旅游地带来了严重的负面影响。对此,教师就可以组织学生结合本地实际开展关于生态旅游的专题讨论活动,以小组为单位,让学生针对“何为生态旅游”“生态旅游为什么会有益于环保”“若你是旅游者,会选择怎样保护环境”等问题,让学生积极表达自己的看法。还可以结合其他学科开展更生动、有趣、多样化的实践活动。这样不仅能够锻炼学生的思维与探究能力,也可以帮助学生积累更丰富的知识。

4.强化活动方案设计,避免形式化

要想高质量、高效率地开展地理综合实践活动,教师就必须要对活动方案进行精心设计。比如:在开展“海陆热力性质差异”的实验课程时,为了让学生对海陆间的温度差异,以及季风形成的原因,教师就可以利用沙子与水的热力性质差异的实验来对相关知识进行模拟,从而让学生对地理知识间的密切联系有进一步的了解,获得举一反三的效果。同时,这个实验活动的开展,往往需要学生逐渐地默契配合,这样不仅能够活跃课堂氛围,增强教学效果,也能够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与合作意识。

二、综合实践活动设计中应注意的几点

1.应紧紧围绕课程改革与时展趋势进行

时展需要的是高素质、创新型人才,而新课程理念也强调教师要积极探索新颖、科学的教学模式,优化学生的学习方式,从而使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可以得到更全面的锻炼与提升。而高中地理教学则可以作为良好的切入点,教师应通过整合地理知识,通过采取科学、新颖的设计策略,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开展具有充分趣味性、实践性、创新性的地理综合教学活动,进而促进学生思维、认知和操作技能的协调发展。

2.应充分考虑乡土地理内容

每个区域都具有自身不同的地理特征,要实现区域的可持续发展也必然要实施具有针对性的措施。所以,在设计综合实践活动时,教师应充分结合本区域的地理特征,设计切合乡土实际的综合活动,从而全面锻炼和培养学生严谨务实以及积极探索、追求真理的科学态度。同时,作为学生综合性学习的重要载体,乡土地理也能够为学生开展综合实践活动提供重要的研究平台。

3.应兼顾学生、学校的具体情况

对于高中地理教学来讲,为了确保相关综合实践活动顺利、高效地开展,在设计活动时,教师应全面了解和考虑学生的实际水平,结合其认知特点与规律,设计出有针对性的实践活动,以此来确保学生都能够得到全面锻炼与实践。同时,针对活动的开展还要充分考虑到学校的实际情况,充分整合学校现有的教学资源,如,学校的各种活动、图书馆、校园网、地理园等,进而为各种综合实践活动的高效开展提供有力保障,也通过不断开发和利用教育资源来提升教师的综合素质。

总之,高中地理教师应认识到加强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对提升教学质量与效率,培养和锻炼学生综合能力的重要性。在日常教学中,应深入钻研教学内容,充分考虑到学生的认知特点与实际需求,结合乡土实际,设计出新颖、多样化的综合实践活动,从而让学生在参与过程中,能够在巩固所学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升自身的实践、创新能力,增强学习效果。

作者:叶先流 单位:福建省大田县第一中学

参考文献:

篇(2)

高考文综地理综合试题,以文字材料、图表构建真实情景,信息呈现方式较为新颖,同时也切合中学地理应贴近生活、“学习有用的地理知识”的新课程目标,以地球上某一区域为切入点,分别考查区域自然地理、人文地理主干知识,对学生地理逻辑思维和综合能力要求很高,很多学生在答题中生搬硬套,抓不住答题要点。现就2016年新课标全国卷Ⅲ第36题,分析学生在复习训练答题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议。

一、例题展示

一位被热带雨林风光吸引的游客从马瑙斯出发,乘船沿内格罗河(见右图)溯源而上,见两岸植被繁茂,河上很少有桥。行至内格罗河与布朗库河交汇处,发现两条河流的河水因颜色迥异,呈一黑黄分明的界限,景色令人震撼。船继续前行,岸边的沼泽渐渐映入眼帘……当晚他查阅资料,得知内格罗河河水因富含腐殖质,颜色乌黑,而布朗库河因含大量泥沙而呈黄色。

①分析内格罗河河水富含腐殖质但泥沙含量少的原因。

②试对“河上很少有桥”这一现象作出合理解释。

③你是否赞同在该地区拓展旅游观光业?请表明态度并说明理由。

参考答案:

①气温高,湿度大(降水多),生物量大,在沼泽形成大量腐殖质;地处平原,地势低平,河流流速慢,多沼泽,泥沙沉积。

②人口稀少,跨河运输需求量小;水网稠密,水运便利;河面宽,水量大,修桥成本高,技术难度大,对环境破坏大。

③赞同理由:热带雨林旅游资源独特,具有全球吸引力;旅游开发与运营成本低,经济效益好;增加当地就业,带动相关产业发展。不赞同理由:对热带雨林环境造成破坏,产生污染;对当地居民生活、文化等带来冲击;来自自然的威胁(疟疾、野生动物袭击等)较大。

二、学生答题反映出的问题

1.基础不牢固,准确作答能力不强

大部分学生不能提炼准确简洁的语言作答,主要是用词不严谨,不能用专业术语描述;面面俱到,主次不清;思路清楚,但表述不清;泛泛而谈,内容空洞;书写不规范,错别字较多。如:题③出现“热带雨林风光,价值高”,“发展旅游业,增加经济收入”等空泛答案;题①出现“布朗库河流经地区坡度斗(陡),河流流速快,含沙量大”这样答非所问、不严谨的语言。本题是考查高中地理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学生由于基础知识掌握不牢固,容易出现乱答现象。

2.审题不够仔细,理解设问不准

高考地理试题的设问一般会有明确指向,在答题过程中,学生如果没有审清题目,抓不住关键词,会出现跑题、偏题、多答、少答、乱答现象。如题②出现“河流流量大,可运输大型轮船”,“居住着印第安人,对运输需求量不大”等答案。应该主要抓住“河上很少有桥”,从桥梁建设的难度、资金、技术,以及该地区对交通运输的需求、修建桥梁造成环境问题等方面作答。

3.地理区域图判读有误,解读信息的能力不强

地理试题是以材料图表呈现,基本是有题就有图。要在考试中取胜,就必须准确判读地理图表。很多学生不注重从地图情境中提取信息,或读图用图能力较差,就造成答题混乱。如题①可抓住“两岸植被繁茂”,图中的纬度、等高线、沼泽信息,从流域的气候、地形、外力作用等方面回答。

4.逻辑思维混乱,加工信息的能力不强

试题第三题是开放性试题,应先表明观点,再说明理由。理由可从该区域发展旅游观光业的有利条件(赞同)和不利条件(不赞同)及发展旅游观光业给该区域可能带来的有利和不利影响等方面回答。但有些学生不表明观点,把发展旅游业对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影响笼统罗列作答,抓不住区域特点,丢失分数多。

三、备考教学建议

1.重视学生地理素养的培养

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高中地理知识需要高中三年的积累。相对初中地理,高中地理信息量大,难度大,很多学生初中地理成绩不错,但上了高中以后成绩就下降,其中原因很多。有些学生沿用“考试前突击死记硬背”的思想观念对待高中地理学习,也没有调整相应的学习方法,课前预习、课上做笔记、课后及时复习巩固等做得不好,这样是学不好高中地理的。高中地理学习中最重要的是空间思维能力和各类图表数据分析能力的培养,所以教师要关注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关注学生学习过程,关注学生地理学科思维和能力的培养,才能让学生形成良好的学科素养,这是取得优秀成绩的保证。

2.重视审题能力的培养和训练

强化学生的阅读是基础,有利于帮助学生审清题目。审清题目才能明确解答方向。针对审题不清的问题,要注重平时的训练,即认真阅读地图、表格、文字材料,标注重要的字、词、句、符号等信息,特别是地理图表中的图名、图例、坐标、刻度及单位等容易被忽视的信息,同时解读要回答的问题,标注其中的关键词,找出限制性条件,明确问题指向,避免答非所问。

3.重视解题能力的培养和训练

强化学生课堂专注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认真听取课堂上教师的试卷评讲,积极参加讨论。引导学生寻找自己解题的误区,逐步提高解题的能力;重视对试题中图表、文字材料信息的解读,训练全面、快速、准确获取有效地理信息的能力,培养正确理解所获地理信息的能力。要通过有限试题的训练,培养解答无限试题的能力,做到以不变应万变,就必须提炼解题的方法。解决一个问题后,要学会反思,归纳已做过的类似题目,并归纳同类问题的解题方法和思路,再遇到类似的问题就能灵活运用,从模仿到创新,能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篇(3)

关键词:

新课改;高效课堂;生活情境;探究

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学生成为了学习的主体。在课堂上,教师不再是滔滔不绝的知识讲授者,而是融入到了学生中,和他们共同探究地理教材中的知识,分析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在教师的引导和参与下,学生对地理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们把教师当成了自己学习的榜样,通过努力探究和深入思考来提高自己的地理综合素质。在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中,要让学生的自主学习获得较高的效率,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使他们在探究教材内容时,能从图片和地图中获得更多的有用信息,促进他们探究效率的提高。

一、改变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高中地理教材中包括很多抽象的知识。在传统教学中,教师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采用让学生死记硬背的方式进行学习。在教学重难点时,教师对这些知识进行详细的分析,一股脑儿地灌输给学生。在缺乏思考的学习过程中,学生掌握的都是死知识,他们不具备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导致教学效率低下。随着素质教育的进行,教师在进行高中地理教学时,要深入探究教材内容,精心设计教学环节,通过教师的引导,让学生逐步深入地探究地理知识。在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过程中,学生能积极地进行思考,在思考的过程中,他们能灵活地调取已经掌握的地理知识,分析教学中的主要内容,使学习效率大大提高。在学生进行思考探究时,教师的指导对他们的学习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在学生遇到问题时,教师的点拨和启发能拓宽他们的思路,让他们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有效掌握教材中的重难点,使地理教学在师生的积极互动下高效进行。

二、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加快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地理教材中的很多知识都和生活相联系,在教学时,教师要给学生创设生活化的情境,激发他们的探究兴趣,让他们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分析地理知识,探究地理现象,能有效加深他们对知识的理解。通过把理论知识和生活相结合,能拉近学生和地理学科之间的距离,让他们在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中灵活运用已经掌握的地理知识,提高运用知识的能力。在运用知识的过程中,学生摆脱了学习死知识的被动学习状态,积极地投入到地理学习中,通过思考和探究来促进他们地理思维的发展。例如,在教学“地震”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分析经常发生地震区域的地质情况,了解地震发生的原因。同时,还可以让他们通过网络和书籍查阅世界各地与我国地震地带相似地质情况的区域。通过引导和拓展,让学生充分发挥学习的主动性,他们通过探究,深刻地掌握了地震发生的原因,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提高了他们运用知识的能力,让他们在学习中不断获得成就感,有利于激发他们进一步探究知识的欲望,使学生始终保持积极的心态来参与课堂教学活动,实现高效的课堂教学。

三、结合多媒体进行教学,丰富课堂知识容量

高中地理教材中包括丰富的知识,涉及天文、地理、人文、景观等。要让学生掌握这些知识,仅仅靠他们的自主探究很难实现。在教学中,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能把这些知识通过多媒体课件转化成直观的影像,在让学生探究过程中加深他们对知识的理解,让他们在有限的学习时间掌握更多的地理知识。在设计教学课件时,教师要灵活地根据教材内容选择素材,通过精心设计,把这些内容集合成一个完整的教学课件。在多媒体教学中,教师可以播放图片、视频等内容,让学生在直观的情境下进行学习,更容易激发他们的探究热情,让他们跟随多媒体的引导进行深入探究和思考,有效掌握教材中的重难点。多媒体具有知识再现的功能,通过教学信息的反馈,教师可以针对学生不理解的地方进行重复播放,使学生有效掌握这些内容,实现高效的课堂教学。

四、开展探究式教学,激发学生的思维灵活性

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开展探究式教学,能让学生进行主动的思考和分析。在探究过程中,学生的思维始终处于动态发展的过程,他们根据新知识来调取已经掌握的知识,在探究、分析、运用知识、理解、运用的过程中提高地理综合能力。在探究过程中,学生学习的方式不再是被动的记忆,而是进行主动思考和分析,使他们的探究能力和思维能力获得不断发展。为了提高学生的探究效率,教师可以根据教材内容给学生布置一些探究问题,在问题的引导下进行逐步深入的思考,通过思维的深入和发散,有效解决这些问题。在问题引导下的探究学习方式中,学生不仅能有效掌握这些知识,还能提高他们思维的灵活性,促进学生地理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

五、加强师生互动,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新课程注重“师生互动”“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等教学原则,为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力争改变过去“一言堂”的局面,变学生被动接受为主动合作、探究式学习,努力做到转变自己角色与地位,由过去课堂上的权威变为学生共同学习的伙伴、朋友、指导者。例如,在学习长江时,我在课前布置学生预习,并根据学生的意愿进行分工备课,然后在课堂上让学生来当“小老师”,可以提问,可以补充,可以自由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很高,都做了充分准备,这从上课的情景就可看出。尤其是地理科代表同学,“小老师”当得有模有样,他把长江水系图画在黑板上,边指图边讲,还画出长江流域一些大水电站的位置,并且编出顺口溜,形象、好记。在师生的积极参与互动下,课堂教学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篇(4)

高中地理教学中强化乡土地理教学是新地理课程教学改革的要求,是培养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的需要,是培养和提高学生创新精神的需要。我国《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强调地理课程要与实际相结合,在“教科书编写建议”中提出“选择联系学生实际、反映时代特征的素材”“合理开发校外地理课程资源”。《地理教育国际》指出:“区域学习选自下列范围:当地社区、本区、本国、本洲、其他大洲和空间组合、全世界、全球结构”“所选区域应包括从本区到全球大小不同的规模……”上海教育学院教授刘善龄认为:地理教育必须经过乡土、国家、世界三个认知层次。

一、强化乡土地理教学,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

爱因斯坦曾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古人亦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对学习有着神奇的内驱动作用,能变无效为有效,化低效为高效。由于基础原因,高中学生普遍感觉地理难学。但乡土地理既为学生所熟知,又为学生所喜爱,学生时常接触。其内容具有易懂、亲切,富有生命力和感染力的特点。教学过程中,结合运用得好,可以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和积极性。

二、强化乡土地理教学,可以提高学生对地理概念和地理事物的理解

高中地理教学过程中,一些地理概念和地理事物的理解难度较大,通过乡土地理教学,学生从家乡的地形、气候、河湖、土壤、植被、自然资源,工矿业、农林牧业,人口、民族、农村、城市、交通、风景名胜等方面获大量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感性材料,形成丰富的地理表象,帮助学生加深理解。因为地理表象是形成地理概念的基础,是对地理事物认识深化的依据。学习地理,不进行乡土地理教学,学生没有到地理环境中进行实际观察,脑海里的地理表象贫乏;而只在课堂上用地图、图片、幻灯、电影等形象的教具,显然是不够的。

三、强化乡土地理教学,可以培养学生地理综合实践能力

提高学生综合实践能力,是我国新课程改革中最富有挑战性和创造性的全新的课程目标。积极开展乡土地理综合实践教学活动,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并且能够更深入地理解人、自然与社会的关系,促进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的和谐发展。

四、强化乡土地理教学,能增强学生对乡土的认识和热爱的情感

情感是由外界事物给予人们的刺激引起的。离开了客观事物,情感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了。乡土地理教学活动,结合家乡的特色,走出课堂,到野外,进行调查、参观、访问、观察等活动。不但丰富了学生学习生活,强化了对地理知识的理解,更加深了学生对家乡的认识。如讲述工业时,我把学生带到了工业园区,参观西部齿轮城,让学生了解家乡的工业发展,从而培养学生对家乡的情感。

强化高中乡土地理教学,有利于高中地理新课程目标的实现。但乡土地理课程教学的实施中,由于理论与实践联系得更为密切,教师独立组织实践性、研究性教学和处理教学过程中出现的各类问题的机会更多,对高中地理教师的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要求相对更高。我们高中地理教师必须在教学实践过程中长期积累地理资料和工作经验,乡土地理教学的功用才会在高中地理新课程教学中凸显。

参考文献:

篇(5)

中图分类号:G63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33-0082-02

信息时代的到来使得图片越来越多的被作为信息的载体进行信息传递。在地理中,图也是十分重要的信息载体,可以说,学习地理必须要学习识图,会看地理图示并不是一项拓展能力,而是必备能力,地理图示往往包含着很多有用的信息,这些信息可以帮助人们进行地理定位、地形分析等工作的开展。那么,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如何训练学生的识图能力呢?笔者就多年的教学经验提出几点意见,供相关教育工作者进行参考。

一、地理教学者要具备绘图能力与表达能力

要教会学生识图,地理教师必须会画图。作为一门综合性极强的学科,地理的主要内容涵盖了自然、人文、区域三大块,其基本知识更是包括了民俗、文化、艺术、政治、经济等,因此,高中地理教学者要具备较高的文化素养,有一定的学问功底。为了向学生尽可能详尽地进行知识阐述,很多时候要求地理教师进行绘图说明,较之于文字,图片更具有直观性与简洁性。要画出让学生看得懂的图,能清楚准确表达知识内容的图,地理教学者还需要对其他知识有所涉猎,例如地理美学、地理心理学等,这样就可以在课堂上从多个角度,以不同的形式对学生进行识图指导。

与此同时,表达能力的高低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地理教学者的教学水平,要让学生会看图、看得懂图,能提取图片中的关键信息,地理教学者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对学生进行图片分析,这是最能考验教学者表达能力的环节,绘图水平再高,不会表达,不能清楚准确地进行表述亦是枉然。因此,高中地理教学工作者要在平时的生活工作中努力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与表达能力,不仅要会画图,还要会“讲图”,让学生在课堂中学到分析地理图形的能力,参与到分析的过程中来,从而学会识图,提高自身的地理综合素质。

二、充分利用地图的直观性进行区域地理的教学

地理是一门综合性学科,其包含的内容很多,与初中地理相比,高中地理涵盖的内容更丰富,涉及的知识面也更广,对学生的理解能力、空间想象能力等都有更高的要求,例如关于地球,高中地理教材一开始的内容就是宇宙中的地球,这部分内容不仅仅只是让学生了解地球的自转与公转,还包括了地球自转与公转之间的关系,根据其运动特征判断地方时和区时、进行光照图的判读等一系列内容,这些内容如果完全通过语言文字讲解,学生可能无法有一个具体准确的印象,此时,利用图文结合的方法进行教学便可以取得良好成效。同时,这种教学方式在一定程度上还可以提高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学生只有看过很多图,才能在今后的学习中迅速地将文字转化为空间上的影像,从而准确理解文字描述的含义。

在进行图文结合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带领学生共同分析图上的内容,不能光顾自己说,而忽视了带学生一起参与,更不能没有经过充分的准备,在课堂上自己研究图,无法将图中的信息与知识准确、详略、得当地告诉学生。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识图时,要对学生进行启发式教学,给学生指明思考的方向,让学生自己摸索,得出结论。

三、指导学生对地图进行简化处理

简化地图实质上是一种信息的提取,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根据自己所需要的信息合理简化原本复杂的图形,让关键信息能更清楚、更直接地展现在学生眼前。通过简化地图,学生对图形所传递的信息有更明确的认识,因此更加容易理解,方便记忆。在解题过程中,简化图也是常用的解题方法。例如在2013年江苏高考地理试卷中有这样一道题:一艘海轮从上海出发驶向美国旧金山。当海轮途经图1中P点时正值日出,图中EF线表示晨昏线。读图回答1-2题。(1)此时太阳直射点的位置最接近( )。A.15°N,135°E;B.15°S,135°W;C.23°26’N,0°;D.23°26’S,180°。(2)下列现象发生时间与海轮途经P点的日期相近的是( )。A.江淮平原地区正播种冬小麦;B.长江中下游地区正值梅雨季节;C.北京一年中昼长最短;D.塔里木河一年中流量最大。学生在做这道题的时候,可能会对给出的图形有些迷惑,此时只需要将原图中的经纬线去掉,将图形进行简化,对北京的位置,E、P、F三点的经纬度和赤道的位置在图形上进行简单标注就能顺利解题,由此可见,让学生学习简化地理图形,准确提取有用的信息是十分重要的。

总之,对学生进行识图能力的培养是一个时间相对较长的过程,要让学生掌握一定的基础知识与分析能力,才能更好的指导其进行读图。高中地理教学者要在教学过程中为学生提供良好的识图氛围,让学生始终有图可读,能在生活中主动识图,逐步培养学生对地理图形的敏锐观察力与分析能力。让学生对地理学习充满兴趣,产生想要探索与求知的欲望,养成良好的地理学习习惯,从而最终达到使学生具有无论在生活中还是学习中都能自如地运用地理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地理知识在生活中发挥作用,实现其价值。

参考文献:

[1]罗辉,何娟.高中地理新课程案例教学探索研究[J].赣南师范学院学报,2010,(03).

篇(6)

关键词 高中地理;课堂教学;自主意识;培养研究

在高中地理教学工作中,许多教师固守陈旧的教学模式,大多数教学环节都是按照直接灌输的方式开展,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思维活跃程度明显低下,思维能力、分析能力与创新能力没有能够得到充分发展,影响了地理教学整体成效的提升。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是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高中地理教学也应当秉承这一理念,立足课堂强化学生自主意识的培养,打造素质化的地理课堂,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服务。笔者多年从事高中地理教学工作,针对这一方面进行了初步探究,本文将做简要分析。

一、地理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意识当“前延阵地”

许多高中地理教师在教学中对课前预习环节不够重视,这是教学的一大误区。课前预习环节既是要求学生提前熟悉教材、解决常规难点的环节,也是培养学生自主意识与提高学习能力的重要途径。笔者在教学中注重这一方面的要求,首先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预习习惯,要求学生在地理新课程学习之前开展必要的预习,逐步形成习惯并坚持下去。其次,笔者对学生的课前预习活动提出了明确目标,如《自然灾害与人类活动》教学前,要求学生从网络、报刊、杂志等媒体上搜集人类活动对自然影响、与自然灾害形成之间关系等方面的信息,作为课堂学习的补充资料,课堂上相互交流提高学生的知识面,整个过程都是学生自主进行,既能够获得详实的学习资料,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自主意识与能力。

二、地理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意识当“优化载体”

在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应当为学生创设与此相对应的学习载体,让学生在这样的载体之中增强自主学习的意识,依靠自己的深入思考以及同学之间的合作,来实现学习目标任务。笔者在教学中对学生学习的载体进行了优化设置,将班级学生按照6-8人一组的规模建立自主学习合作小组,小组的成员之中涵盖了优秀生、中等生与学困生,每一个层面的学生都实现了均衡分布。在每个小组里面都安排一名地理学习较好、思维敏捷的学生总牵头,组织本小组学生开展深入思考以及相互研究分析活动。这样的学习载体打破了学生单打独斗的地理学习模式,让学生在地理课堂上活跃起来,每一位学生都能够积极开动脑筋、深入思考问题,并且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进行合作分析研究,较好地体现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自主思考、自主探究、自主总结,对学生地理综合学习能力的提升具有积极意义。

三、地理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意识当“设置线索”

地理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应当发挥教师的引导与启发作用,将学生的思维活动引入到正确的方向与轨道之中,为教学目标任务的圆满实现奠定良好基础。笔者在教学方案的设计中,针对教学目标任务进行了提炼,以一组探究题或者思考题的形式出现在课堂上,作为驱动任务交给学生去自主合作完成。如教学《人口增长与人口问题》时,笔者专门设置了一组探究题:“产业革命之前人口数量和增长情况怎样?工业革命开始后世界人口增长为何明显加快?二战后人口“爆炸性”增长原因是什么?人口增长模式由哪些指标构成?四个人口增长阶段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有何特点?是何成因?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特点有何异同?这样的增长带来什么问题?应该如何解决?”在这样一组探究题的引导下,学生的自主学习活动具有了明确的线索,整个自主探究学习活动能够有序开展,对教学目标任务的完成具有积极的意义。

四、地理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意识当“互动促进”

地理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并非否定教师的作用与地位,而是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多兼顾学生的自主地位,多给予学生自主学习的平台与机会,这一过程中还应当体现教师启发引导作用的促进功能,以师生互动的方式促进学生自主意识的发展与自主能力的提高。首先,在学生对照思考题进行独立思考以及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高中地理教师应当深入到学生之中检查学生的学习开展情况,重点了解学生在小组自主学习活动中遇到了哪些困难,给予技巧与思维方式的点拨,帮助学生提高自主学习的深入性,提高学习效率。其次,教师还应当在学生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引导开展交流与辩论活动,每一个小组都需要在全班汇报学习的成果,学生之间不同的观点还要进一步探究与辨析。教师在这一过程中要发挥好“主持人”的作用,对学生的思维进行细致的引导,而不是简单地充当“裁判员”,以师生互动的方式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活动的深入进行。

五、地理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意识当“换位体验”

篇(7)

在新课程改革实施以后,使高中教学工作受到了非常深刻的影响,过去高中教学的出发点更多的是应试教育,主要是为了让学生在考试中获得好成绩。而在实施新课程改革之后,素质教育开始逐渐取代应试教育,教学更加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这不仅体现出了教育工作的人文关怀特点,而且也是我国教育事业进步的重要体现。高中地理作为一种逻辑性极强的学科,对学生的学习要求比较高,在学生整个高中阶段的学习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因此,必须要加快转变过去传统落后的教学方法,不断改进创新高中地理教学方法,促进高中地理教学工作的高效顺利实施。本文就是关于新课程背景下高中地理教学方法创新的研究。

一、转变教学观念,坚持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

在传统的教学工作中,教师没有摆正自己在教学中的角色,因此,在教学中一直充当着操控者或决定者的身份,控制着整个教学活动的进行,一味地重复相同的教学内容,学生只能进行被动地学习,在这种教学环境下,学生的学习兴趣受到了很大的抑制,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也受到了很大的影响。而高中地理的课程内容十分众多,仅凭教师在课堂上的教学是难以取得效果的,只有将学生的主动学习与教师的高效教学配合起来才能真正丰富学生的地理综合素养。而且分配到高中地理教学中的时间本就十分有限,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让学生掌握到更多的知识对于教师而言十分重要,因此,高中地理教师要有时间紧迫感,必须更快适应教学新目标,转变过去的教学观念,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并对当下社会中的时事热点加以关注,将其运用到地理课堂教学中。其中更重要的是要体现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采取各种各样的形式进行教学,不断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

二、加强师生互动,形成良好的师生关系

不论对于哪一门课程的教学来说,良好的师生关系都是有效教学的催化剂,可以为教学水平的提高奠定稳固的基础。在过去的高中地理教学中,教师与学生之间很少进行互动,往往都是教师自己在讲台上讲、学生在讲台下听,学生很少有发言的机会,以至于一些学生在课堂上有问题时也无法得到及时的解答,最终不断积累,学习问题越来越多,学生难以构建一种有效的自主学习体系。而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要重视培养与学生之间的良好关系,只有这样才能促进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有利于提高教学效率。因此,对于高中地理教师来说,其必须重视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与学生构建一种民主、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拉近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距离,让学生有了问题可以向教师请教,教师也要在学习与生活上给予学生真诚的帮助和关心,询问学生的学习建议并加以慎重考虑,这可以大大增强学生对学习的自信心。

三、采取生动活泼的方法进行教学,I造积极的课堂氛围

新课程改革明确指出,学生才是教学工作中的主体,在教学中必须重视学生的自身性格、知识、思考、情感、经验等,并将其有效地运用到课堂教学中,使课堂教学变得更加具有趣味性、丰富性与灵活性。因此,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教师要与课堂组织形式的转变相适应,紧跟新课程改革下教学进步的步伐,采取多种多样的生动教学方法。比如,在地理教学中,学生作为地理教学活动的主体,每个学生的学习基础与接受能力都不同,因此,其本身就存在着很大的个体性与差异性,教师首先必须尊重学生自身存在的这种学习差异,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采取最合理的教学方法,并根据教学目标与教学理念对教学内容精心设计,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提高,完成从纯教材模式教学向实践式教学的转变。比如,在讲解“长江三峡”这一内容的时候,教师在教学前就要告知学生提前做好相关准备,包括搜集长江三峡的地理位置、气候、地质环境、风景等内容,并鼓励学生在课堂上将其所掌握的知识讲述出来,然后教师再适当引出问题,比如“三峡工程的建立对社会产生的影响”“三峡工程的作用与意义”等,在抛出问题之后给予学生充分的自主思考时间,在这一过程中可以鼓励学生主动查阅相关资料,并且在必要时教师也可为学生提供相关参考资料,在学生进行了一定时间的思考后,再鼓励学生将自己的思考结果向其他学生展示,对于学生的思考结果要以鼓励为主,通过这种提出问题、思考问题与回答问题的方式,不仅实现了师生之间的互动,而且还营造了一种积极的课堂氛围,全面调动了学生的各种思维,培养了学生的思考能力与想象力。

综上可知,新课程改革的实施给高中地理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师要不断转变传统教学观念,并对教学方法加以创新,只有运用科学合理的教学,才能够实现学生地理综合水平的提高,教师也要不断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如此才能够对有效的教学方法加以科学合理的运用,实现教师与学生的共同进步,开创整个高中地理教育事业的崭新局面。

篇(8)

认识始于观察。观察是智力发展的基础,没有观察就不可能有丰富的想象、理论的概括和创造性的思维。地理观察是有目的、有意识、有计划地对地理事物和现象进行感知、考察和研究,其形式主要有对各种地理现象的实地考察和研究、地理对象典型物品或模拟制品的观察和各种地图、示意图、图解、地理画片、照片、图表及其图像的观察。地理教学为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提供了广阔的天地,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有计划地指导学生进行观察。如讲到高中地理矿物的有关知识时,让学生对常见矿物进行观察和鉴定,从矿物的形状,颜色、硬度、透明度、条痕、解理、断口、磁性、自然延展性等方面进行观察比较,培养学生全面观察地理事物的能力。再如,在区域地理教学中,可通过对有关地区的自然、经济图表、图片、电视录像等观察,让学生分析比较不同地区的自然、经济地理的特征,从而使学生在分辨事物异同点的基础上,更好的把握不同地区地理事物的典型特征。在地理教学中,教师要创造条件,多让学生观察,使学生逐步学会观察的方法和养成善于观察的良好习惯,不断提高他们观察地理事物的能力。

二、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

地图对培养学生的注意力、观察力、判断力、记忆力,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图图转换、图文转换、图文结合、以图导学,引导学生学会读图,学会对地图信息加以分析运用,提高学生分析解决地图的能力,引发学生的地理知识联想,开拓思路,启发思维,发展智力,从而提高学生的识图、读图、解图的能力和地理综合分析能力,这是高中地理教学中的重要环节。读图时,开始阶段呈现给学生的图,应比较简单明了,读图要求应比较单一,逐渐的,开始叠加图的练习,如:通过地图分析某个区域的地理特点时,先展示出位置轮廓图,让学生观察其所在的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再叠加地形图、气候类型图及农业分布图,再矿产资源分布图、工业分布图,这样学生就很容易得出农业分布与地形、气候的关系,工业分布与资源的关系。然后,继续叠加人口城市分布图、交通分布图,最后呈现在学生面前的是能够显示这一地区所有特点的综合图,让学生循序渐进地、有层次地分析,综合图时,学生也会把一个复杂的图分解成几个简单的图一一解决,从而提高了学生的读图能力。

篇(9)

在高中地理教学过程中,想要更加有效地贯彻终身学习的理念,就需要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使学生能够更加有效地获取知识。通过培养学生的迁移能力,能够有效提高高中地理教学的质量,同时能够促进学生的发展,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实现终身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一、影响地理学习迁移的因素

1.新旧知识的共同结构部分

在高中地理学过程中发生需迁移的基础就是学习的对象之间有共同的结构部分,这些共同的结构部分,可以是遵循同样原理,也可以是有本质的关联。在地理学过程中,前期学习和后期学习之间的共同结构部分比较多,知识迁移就会比较容易发生。如果其中包含的共同要素比较少,那么在后期学习过程中就会比较难发生。由此我们总结出,高中地理学习过程中,新旧知识的共同结构部分对于地理学习迁移有着重要影响。

2.思考问题的方法和学习的策略

学生在地理知识学习过程中形成的思维方式以及学习策略,对地理学习迁移也会有重要的影响。地理思维主要就是指学生通过地理知识的学习形成的分析、抽象和概括以及推理等基本的思维方式。在掌握了有效的思维方法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目的性会更加明确,思维的灵活性会比较高。学习策略就是指在学习过程中,更加有效地获取地理知识和技能的学习途径。学生的思维方法和学习策略的有效运用是实现学习迁移的重要基础和保证。

3.教师的教学指导和引导

在高中地理学习过程中,学生通过迁移知识的应用,可以更好地掌握地理基础知识,同时学会运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技能。但是如果想要实现学生对于基础知识和技能的熟练掌握,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还需要教师进行有效的引导。教师通过对学生学习上的指导,可以帮助学生建立学习的基本框架,有效拓展学生的思维,深化学生对地理基础知识的学习,规范学生的行为,使学生掌握更加有效的方法开展学习,有利于发挥迁移理论的积极作用,提高地理学习效率。

二、迁移理论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

1.科学设计教学活动,有效应用迁移理论

想要更加有效地发挥迁移理论的积极作用,在高中地理教学过程中,就应该科学设计教学活动,合理应用迁移理论,从而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使学生的认知能力得到提升。

例如,在高中复习阶段的学过过程中,在复习《区域可持续发展》中涉及“荒漠化的治理”的时候,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回顾和联系之前学习过的与这部分内容有联系的知识。通过设计这样的教学活动,学生能够学习《自然环境对于人类活动的影响》中的“自然资源和人类活动”章节的内容。这样很好地利用了迁移理论,学生对于两个部分的数学知识掌握会更加灵活,实现互补,提高学习效率。

2.利用迁移理论,开展对比分析教学

在高中地理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科学利用迁移理论,开展有效的对比教学分析,使学生能够更好地掌握地理知识,从而锻炼学生总结和分析的能力,拓展学生的解题思路,提高地理教学的有效性。

例如,在学习《珠江三角洲经济发展》相关内容的时候,教师可以结合之前学过的《长江中下游平原经济发展》的相关知识,开展有效的对比分析,使学生能够在迁移理论的帮助下更好地学习地理知识,拓展学生地理综合思维。例如,通过对于长江三角形经济发展影响的因素进行分析,了解到各种因素对于经济l展的影响。然后在分析珠江三角洲经济发展的时候,通过结合长江三角洲经济发展的不同影响因素进行分析,使学生能够应用迁移理论更加有效地学习高中地理知识,拓展学生的地理思维,起到很好的教学效果。学生应用迁移理论解决这样问题的过程中,也是学生形成思维能力、提升自身解决地理问题能力的重要体现。

综上所述,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对于促进学生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帮助作用。同时培养学生的迁移能力已成为高中阶段地理教学的重点。所以这就需要教师应该加强引导,通过运用学生已经掌握的知识,使学生能够对于新知识进行分析研究和总结,提高学习新知的效率,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思维模式。对于高中地理教师来说,培养学生的迁移能力,既是新课标的要求,同时也是提高地理教学效率,促进学生综合发展的必然选择。

参考文献:

[1]白瑞敏,徐宝芳.地理比较法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8(8):121-123.

篇(10)

20世纪90年代末到21世纪初,我国中小学进行了一场深刻的由“应试教育”走向“素质教育”的课程改革。新的地理课程思想从关注课程的“工具性价值”转变成关注课程的“终极性价值”即人的发展,这代表着我国中学地理教育进入了新的篇章。地理核心素养的培育是深化地理课程改革的新指向,构建高中地理核心素养体系的最终目的是培养高中生的地理核心素养。地理核心素养的内涵主要包括四个方面:人地观念、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地理实践力。“综合思维是地理学基本的思维方式。地理学研究对象纷繁复杂,自然、人文等要素相互交织,在不同的区域中地理要素的组合和联系多种多样,而且地理事物和现象在不断地变化、演进。”(陈红,吴燕坤,田甜,2016)

笔者在实践新课改的过程中发现哲学思想的运用在培养学生地理综合思维能力方面具有促进作用。“哲学与生活”是高中政治课程的必修内容,学生通过学习具备了一定的哲学基础。其中,哲学原理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是对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思维科学知识的高度概括和总结。地理作为一门具体科学,横跨“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是哲学原理具体呈现的载体;反之,哲学又是学习地理的工具。如果教师在地理教学过程中能够运用这些哲学原理改进教学,不仅有助于教师转化教学难点,提高教学效果,也有助于学生掌握地理规律,构建地理综合思维模式,更有助于学生辩证地看待客观世界,形成科学的世界观。

一、把自然地理环境当作“系统”来研究

“综合思维”要求学生能够从地理要素综合的角度,分析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的产生是多种地理要素相互作用、共同影响的结果,在这个过程中是有规律可循的。在分析自然地理环境时要有“系统”的眼光。系统是由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若干要素组成的具有稳定结构和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自然地理环境就是由气候、水文、土壤、生物、地形等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制约所组成的有机整体。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作为整体的一部分,其发展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及整个地理环境状态的改变,“牵一发而动全身”。因此人们在改造环境的活动中要注意协调各要素之间的平衡。

系统与要素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系统作为整体,是由部分构成的,但它不是部分简单的堆积和集合,而是部分按一定方式的有机结合,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区别于部分的、独特的、新的属性和功能。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共同作用产生了地理要素自身没有的新功能——生产功能和平衡功能。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功能要大于、高于、优于其组成要素各自功能相加之和。这就是“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含义。

二、用“联系”和“发展”的观点培养学生时空综合分析能力

联系是指一切事物、现象、过程及其内部诸要素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约的现象。联系具有普遍性,世界是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世界上不存在孤立的、不联系的事物。我们不能把事物“割裂”开来看问题。高中地理必修二中关于工农业区位的分析就是对这一原理的具体体现。

在高中地理教材中,“区位”包括两层含义:一方面指该事物的地理位置,另一方面指该事物与地理环境各因素的相互联系。农业的区位选择既要充分考虑当地发展农业的气候、水源、土壤、地形等自然因素,又要考虑劳动力、市场、交通、机械、科技、政策等社会经济因素,才能做到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地充分合理地利用农业土地。企业和政府在进行工业区位选择的决策时同样需要考虑很多因素,既有矿产、水源、土地等自然因素,也有劳动力、市场、交通、科技等社会经济因素,从而实现利润最大化,成本最小化。工业社会化、专业化生产必然导致工业联系,最终形成工业地域。由于联系具有多样性,学生在具体学习这部分内容时往往会犯两类错误:一是对各因素进行归纳时的不全面性,易出现遗漏;二是忽略联系的不同形式和联系的条件性。教师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应注意帮助学生对不同的地理区位因素进行归类、整理,例如划分成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等,引导学生形成此类问题所特有的分析“模型”,并注意将不同的“模型”进行对比,找出共同点和不同点。同时,在教学时也应当区分不同的联系形式,例如本质联系和非本质联系,即区分区位因素中的决定性因素、主导因素及非决定性因素、非主导因素。譬如,在分析影响江南丘陵地区茶树种植的主导因素时,许多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都与这一事物的区位选择产生联系,但是各种联系是“不平等”的、有区别的。“土壤”因素是众多因素当中对茶树种植影响最大的因素,即主导因素或决定性因素。

地理事物和现象是在特定的空间与时间条件下不断形成、发展和演化的。世界上任何联系都是有条件的。这种“条件”可以是时间、地点等。事物的存在和发展往往随着条件的改变而改变。因此,影响事物的区位因素是不断变化、发展的。这需要我们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事物。

由于影响区位的各因素本身的变化性和发展性,同一事物的区位选择也在不断地变化和发展。例如,在分析钢铁工业的区位选择时就要注意到区位选择的发展特点。在发展的早期,由于钢铁工业单位产品消耗的煤炭的数量大于消耗的铁的数量,为了降低运输成本,钢铁工业往往靠近煤炭产地。随着技术水平的提高、设备的更新,钢铁工业单位产品消耗的资源数量不断下降,消耗的煤炭的数量逐渐小于消耗的铁的数量,于是钢铁工业在第二次工业选择时靠近铁矿。随着交通事业的大发展和市场地位的提高,许多钢铁工业选择在矿产资源缺乏,但交通便利、靠近市场的地区布局。例如,上海宝钢就是这种“临海型”的布局理念。钢铁工业三次区位选择的变化印证了事物变化发展的普遍规律。影响工业的区位因素中原料的地位逐渐下降,不再成为影响工业布局的决定因素,交通和市场等因素的地位不断上升,往往对工业区位选择起重要作用。在农业区位选择中也有同样的现象,教材采用“地中海区农业的变迁”来说明这个问题。一般来说,自然因素比较稳定,而社会经济因素变化较快。

把发展的观点应用到教学中时,我们要帮助学生构建地理思维模式,但也要避免学生产生思维定式,还要教育学生在学习地理知识时,不拘泥于教材中所讲的内容,要在实践中结合科学发展水平,用发展变化的眼光看问题。

三、利用物质与运动的原理加深学生对自然地理规律的理解

世界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物质作为客观实在是通过运动表现出来的,并通过运动分化出不同的具体物质形态而为人们所认识。高中地理必修一教材的第一节内容就是让学生了解宇宙,认识宇宙。宇宙是由不同类型的天体所构成的,例如恒星、星云、行星、卫星等。从哲学上来看,这些天体的形成与变化都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是统一的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这些天体相互吸引、相互绕转,共同构成了天体系统,是物质的、运动的。人类目前所认识到的最高级别的天体系统是总星系,它的范畴小于宇宙。由于人类处在特定的历史时期,认识客观世界的方法和手段受到生产力水平的限制,宇宙还有未知的部分等待着人类去探索。通过对这部分内容的学习,学生不仅了解了宇宙是由天体构成的,天体系统具有层次性、级别性,还能够深刻理解宇宙的物质性和运动性,明白物质是可以通过人的感觉被感知的,人的认识可以反映客观实在,但是人类的认知水平具有历史局限性。这不仅保持了学生探索宇宙的好奇心,而且帮助学生与形形的不可知论划清了界限,让学生正确地认识了地球的宇宙环境。

运动是物质本身所固有的属性,是绝对的。静止是运动的特殊形态,是物质运动在一定条件下、一定范围内处于暂时稳定和平衡状态。也就是说静止总是暂时的、有条件的、相对的。运动要通过静止才能表现出来。讲解高中地理关于地球运动的内容时,很多教师通过各种复杂的模拟演示,试图较为直观地说明地球自转的两种周期——恒星日和太阳日。但是许多学生在观看了那些“直观的”动态演示后仍不能清楚地把握问题的实质。其实这部分地理内容就是运动和静止的选择问题。要使学生正确理解自转的周期,首先要交代这两种周期在选择“参照物”上的差别。“参照物”就是为了说明运动特征所选定的相对静止的物体。恒星日的产生是选择“遥远的恒星”作为参照物来考察地球自转周期。有学生误认为恒星是绝对静止的物体,其实“恒星不恒”,世界上不存在绝对静止的事物,恒星本身也在不断地运动和发展,只不过离地球十分遥远的恒星其自身运动和地球公转运动所产生的位移可以在恒星日的考察过程中忽略不计。而太阳日的产生是选择太阳作为参照物来考察地球自转周期。由于地球不仅自转,还同时围绕太阳做公转运动,所以太阳日作为地球自转周期受到地球公转运动的影响,就不可能是真正的自转周期。

四、利用矛盾原理引导学生走出地理思维误区

1.利用矛盾的对立统一性原理

矛盾的观念在中国很早就产生了。《易经》以阴阳的变化来解释世界,并认为“一阴一阳之谓道”,这就把阴阳的矛盾看成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本之道。老子在《道德经》中提出关于阴阳、有无、大小、强弱、正反、攻守、静躁、生死、兴废、治乱等一系列相反相成的矛盾概念。在哲学中,矛盾即对立统一被定义为事物内部以及事物与事物之间存在的统一与斗争的关系。统一性与斗争性是矛盾最基本的属性。任何事物都是矛盾的统一体,矛盾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源泉、动力。

在讲解高中地理必修二中“工业地域的形成”时,许多学生不能正确理解工业集聚和工业分散之间的联系,局限于书本上所列举的实例,不能“触类旁通”“灵活运用”,或片面地教条地认为“不是工业集聚就是工业分散”,把两者割裂开来看问题,只看到两者之间的对立性,而忽略了两者之间的统一性。工业集聚是指“在工业发展中,具有工业联系的一些工厂往往发生近距离集聚现象”。其好处是能充分利用基础设施,加强企业间的交流与合作,降低运输费用和能源消耗,从而扩大总体产能,降低成本,提高利润,获得规模效益。但是老工业区集聚到一定的密度和规模时,就会呈现“饱和状态”,如果再建设新的工业部门,就会出现争地、争水、争动力、争公共设施、加剧环境污染等问题。在“弊大于利”的情况下,一些工业开始向外扩散,寻找新的区位条件,使得工业从集聚走向分散。工业分散是工厂企业之间及工业之间相距趋远的现象。工业分散有利于充分利用各地区区位优势组织生产,但不利于管理和降低运输成本。在“分散”的基础上往往又会产生“新的集聚”。集聚和分散就是一组矛盾双方,它们相互依存,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在一定条件下这组矛盾双方还能相互贯通,相互转化。

2.利用矛盾的不平衡性原理

在高中地理必修一第四章《地表形态的塑造》中,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是一对矛盾,内力作用使地表变得崎岖不平,外力作用则使地表趋于平坦。在地表形态的塑造过程中既有内力作用又有外力作用,它们在时间上不分先后,同时产生,共同作用。所以,千姿百态的地表形态均是地球内、外力综合作用的统一体。然而,矛盾的发展是不平衡的,在一定的时空条件下往往某一种作用占主导。也就是说,矛盾表现为两个方面——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主要矛盾是指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的矛盾。次要矛盾是指处于从属地位、对事物的发展过程不起决定性作用的矛盾。”(艾思奇,1978)在教学过程中,当教师提问“喜马拉雅山的成因”时,大部分学生都“条件反射”地回答是内力作用的结果。虽然这种训练满足了考试要求,但实际上学生对这个问题的理解往往是不全面的。只要将所提问题稍加改变,许多学生就会暴露出认识过程中的漏洞。在喜马拉雅山的形成过程中,内力作用是主要矛盾,占主导地位,但是喜马拉雅山也同时接受着外力作用,如风化、侵蚀、搬运、堆积等,只不过是次要矛盾,不占主导地位罢了。

深刻理解矛盾的不平衡性原理还有助于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针对性和准确性。许多学生在遇到“决定美国硅谷工业区布局的因素是什么”这一问题时,常常把教材中有关硅谷布局的区位因素一股脑全罗列上去:“环境优美,气候宜人,交通便利,市场广阔……”这些都是问题的次要矛盾。“知识或人才”才是决定性因素,是主要矛盾。因此,教师应引导学生在学习或解决类似地理问题时把握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区别,突出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的矛盾。这种矛盾的不平衡性运用到方法上,就是重点论的方法。我们教师在组织教学的过程中,也要准确把握教材内容的重点和主次,“在一切工作中必须首先抓住主要矛盾,抓住了主要矛盾,其他矛盾也就好解决了”。

五、利用事物的两面性原理培养学生辩证思维能力

学生由于认识的局限性,很容易出现形而上学的片面性和绝对性错误。在地理教学工作中,指导学生辩证地观察地理事物、研究地理现象、解决地理问题,有利于学生获得正确的地理认识和科学的分析地理现象的思维方法。

例如,许多教师反复强调东北地区发展农业的不利条件是“热量不足”,这样给学生对这一问题的理解带来一定负面效应。其实“热量不足”既是东北地区发展农业的不利条件,也是有利条件。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特征,这两个方面既是对立的,也是统一的。热量不足使东北地区发展农业时只能选择对热量要求不高的农作物,并且只能一年一熟;但是热量不足能减轻虫害对东北农业的影响,减少农药的使用,还有利于土壤积累有机质,减少化肥的使用,从而为东北地区发展“绿色农业”创造了条件。又如,讲解“季风气候对农业生产的影响”时,我们也要从有利影响、不利影响两个方面来谈。有利的一面是季风气候雨热同期,有利于农事生产;不利的一面是季风降水具有不稳定性,容易造成旱涝灾害,往往在农事生产过程中水利工程量较大。

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不难利用这一原理帮助学生摸索出分析地理问题的具体方法。比如,当“评价”某一地理事物时往往要从有利、不利两个方面来剖析;在谈某一地理事物产生的“影响”时,可以从积极、消极两个方面来分析;等等。对立统一的方法是认识一切事物的根本方法,也是地理学习的基本方法之一。通过对学生辩证思维的训练,有利于提高学生发现地理问题、思考地理问题、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

以上是笔者在高中地理教学实践中的一些粗浅的想法和认识,具体实例还有很多,在此就不一一列举了。在培养学生地理综合思维能力的教学实践中渗透一些哲学的思想,往往能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新课程改革为我们开辟了大显身手的创新之地,学科教学从来没有像今天那样思想活跃、举措新颖、策略多样。但是,我们必须看到:新课程不是幻想中的空中楼阁,它需要理论与实践作为支撑。让我们为新课程的崛起鸣锣开道,重塑教师新形象,重筑课程新文化,使课程改革进一步焕发勃勃生机!

[参考文献]

篇(11)

陕西省从2007年秋季开始实施新一轮高中新课程改革,到今年已经第十个年头。渭南市高中学段地理学科一直采用的是由北京师范大学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总编委会组编、中国地图出版社出版的高中地理教材。从教学实践来看,本套教材学科体系完整,内容呈现灵活,图文信息直观丰富,特别是教材中设置的大量辅助教学栏目,使教材知识体系形成完整链条,环环相扣,同时也更好地体现了新课程改革对教材、教师、学生的基本要求,是高中地理教学中补充学科知识和培养能力的有效途径。

中图版高中地理教材中的辅助教学栏目是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教材将地理学科知识与学科能力植入不同辅助教学栏目中,展示地理原理和地理规律,培养学生地理综合思维能力,有效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更好体现新课改对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基本要求。这就要求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必须充分发挥教材中辅助教学栏目的作用,实现“改变学习方式”的新课程理念。

通过对中图版高中地理必修3本教材内容进行整理与分析,笔者统计出必修教材中辅助教学栏目多达17种类型,具体数量统计如表1。辅助教学栏目基本特征如下所示。

1.类型多样

中图版高中地理必修教材中的辅助教学栏目主要包括“探索”、“学习指南”、“阅读”、“思考”、“读图”、“案例研究”等栏目。对这些栏目进行分析,又可以把某些栏目划分出不同类型,如“阅读”栏目,虽然都以阅读材料形式呈现,但其内容设计丰富多彩、类型多样。笔者通过自身的教学实际又把其划分为八种不同的类型,包括知识扩展类、专业理论类、联系实际类、问题探究类、方法应用类、前沿科技类、实践研究类、乡土地理类。而其它辅助教学栏目的内容也呈现出类型多样性的特点。

2.数量丰富

通过对辅助教学栏目进行统计,不难发现栏目数量十分丰富。高中地理必修3本教材中,必修1为120项,必修2为107项,必修3为108项,总数达到了335项,如果再加上选修教材部分,数量更加惊人,如此多的栏目设置,足以说明其在教学中的重要地位。

3.作用较大

不同辅助教学栏目的设置发挥着不同的作用,“探索”栏目以图文材料形式呈现,并设置与之相关的思考题,在教学一开始就激发学生学习本节内容的兴趣。“学习指南”栏目以问题探究形式指导学生学习本节内容。同时,为体现知识生成的过程,又以“提示”的形式指导学生运用合理高效的方法解决相应问题,从而起到提纲挈领的作用。“阅读”栏目的内容丰富多彩,包括与地理学科相关的方方面面,有知识扩展类、专业理论类、联系实际类、问题探究类、方法应用类、前沿科技类、实践研究类、乡土地理类,这些阅读内容帮助教师们高效地开展教学工作,作用巨大。其它辅助教学栏目也是一样。

4.扩展知识

地理学科知识综合性非常强,与其它门类学科知识有着紧密联系;同时,地理学科知识又具有广泛性特征,大到宇宙空间,小到日常生活,或多或少都与地理知识有关。中图版高中地理必修教材中的辅助教学栏目从不同领域、不同形式、不同深度进行相应知识的补充和扩展,这些内容既满足教学需求,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还能开拓视野,从而更好地为教学服务。

5.注重能力

中图版高中地理必修教材中的辅助教学栏目非常注重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如“思考”栏目,注重学生合作、探究能力的培养;“读图”栏目,注重对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特别是对学生读图分析能力的培养作用巨大,也为未来应对高考打下坚实基础,契合现代高中地理教学的基本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