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咨询服务!

汉字演变的方法大全11篇

时间:2023-06-16 16:56:08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汉字演变的方法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汉字演变的方法

篇(1)

知识与能力 知道汉字经历了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楷书、草书、行书的演变过程;了解王羲之、颜真卿、柳公权、欧阳询、张旭、怀素、赵孟等书法家及其书法作品。

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汉字的演变过程,总结汉字字形与功能的发展趋势,一定程度上习得在具体历史事物、事件中进行规律性总结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中国汉字与书法的魅力,体会中华文化之美。

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我更多地使用了讲授法,在课件中展示了汉字的不同字体以及书法家的作品,其中也包括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会徽。几年过去后再次看到这段教学设计时,笔者总觉得它过于平淡,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立意很高,可在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中却很难达成这一目标,知识还是这些知识,但缺少了文化的灵动之美。是哪些因素使得看似恒定的历史知识其实是湍流不息的历史长河呢?历史教学设计也就无法一劳永逸了。

一是新的史料不断被发掘,重大历史知识也在不断丰富中。2013年7月9日的《光明日报》以及其他一些媒体都报道了一则《浙江发现中国最早原始文字》的消息,报道中称“史学界普遍认同中国最早的文字是甲骨文,距今3600多年,而(浙江平湖)庄桥坟遗址距今5000多年,这些刻画符号将中国的文字史向前推了1000多年”。这样一个新鲜出炉的考古发现在教科书中是无法及时体现的,同时在教学中如果还在运用2008年北京奥运会会徽的材料又显得过于陈旧。对比之下,我决定选择介绍最新的考古发现,相信这有利于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汉字不是突然之间在某一地产生的,它是中国古人生存经历的体现,它一定是经历了酝酿、积淀、产生、发展、成熟、嬗变的过程。今天我们无法为了讲解汉字的起源而长篇累牍地介绍原始人的生活状态,但是一个考古发现却可以启迪学生,历史的源头真的很长,它需要被今人不断地发现。

篇(2)

汉字作为中华民族的语言,包含数千年的文化内涵,反映我国的民族精神。虽然随着科技的发展,汉字逐渐演变成了交际符号,但是汉字的演变规律和文化内涵是无法忽视的。高中语文的文言文教学是教学中的难点,学生对文意理解不透彻,很多文字、词语都无法准确领会其含义,这对文言文的学习极为不利。将汉字的演变规律及文化内涵引入到高中文言文教学中,让学生从汉字文化的角度出发,理解文字的本质,进而理解文言文的含义,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文言文的学习效率。

一、汉字的字形演变对文言文教学的帮助

通过对汉字字形演变的了解,能够帮助学生区别文言文中汉字的古今含义。汉字从创始到现在,在不同的历史阶段中经过多次的演变,在不断的演变中汉字字形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现代人很难通过变化后的汉字理解其古代的含义及想要表达的信息,从而在文言文的理解中存在很大的困难。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通常通过对字意的反复背诵记忆这些文字的意义,从而使文言文的学习变得十分枯燥,使汉字失去特有的文化魅力。

在现代的汉字结构中,很多汉字在演变过程中省略了部首,而很多汉字的部首恰好存在表意作用,这就使得现代人很难通过汉字的字形理解其表达的意思。以汉字“生”为例,生的本意是“万物复苏,草木生长”的意思,大多以“生”为部首的字都与“生长”有关。比如,“产”的繁体字为“b”,其表达的意思就是“生长”,但是在汉字的演变过程中,“b”字的部首被省略掉,使现代人很难通过字形来理解其真实含义[1]。

一些汉字的部首在演化过程中失去了原来的意义,使现代人无法通过对字形的观察,领会其原始意义,从而影响其组成汉字的意义。比如,在学习中经常接触到“书页”的“页”,在现代汉语中大多数人只知道其与书搭配的含义,却不知道它在古代汉语中的原始意义。“页”的繁体写法为“”,追溯到甲骨文,其字体形态表现的是人体,这是用整体映衬局部的形象表达方式,以身体形象映衬头部特征。现代一些与头部特征有关的字仍以“页”为部首,比如“颈”、“项”、“领”等都是指脖子。还有一个经常被人们误解的“颜”字,很多人都只知道“颜色”二字的搭配,并不知道“颜”字的原始意义与头有关,“颜”字最原始的意义是指人两眉之间的位置,这就是现代汉语中将“颜面”二字组合在一起的原因。

有些汉字的部首相同但是含义却存在很大的差别,如果从汉字形体的原始形态来对其进行对比、研究,会发现相同部首的字间存在巨大的差异。以“耳刀”旁为例,在汉字的结构中我们可以发现,“耳刀”可以在汉字的左边也可以在汉字的右边,左右位置的不同就会导致汉字含义存在差别。“耳刀”在左边其最原始的汉字形态是“阜”字,“耳刀”在右边其最原始的形态是“邑”字。“阜”在古代汉语中的含义是“土山”,“邑”在古代汉语中的含义是“城镇”,这就使得由它们组成的字含义差别较大。比如“陂”“阡”“陌”“陡”“隧”等字都是与山体有关,而“都”“郊”“邸”“郡”“邦”等字都与城市有关。

二、汉字造字法对文言文教学的帮助

古人在造字过程中是按照一定的规律进行的,主要包括六种造字方法,形声、指事、会意、假借、转注和象形[2]。通过对造字法的了解,能够帮助学生对汉字构造进行分析,从而使学生更容易理解汉字的含义。接下来将举几个例子分析造字法对文字含义的理解。

会意字中是将两个或多个独体字,根据意思之间的相互关系合成一个字,将这些字的意思进行整合,从而形成新的意思。比如“休”是由一个“人”和一个“木”组成,意为人靠在树上休息。“休”字在以后的发展中拓展了单纯的休息之意,也指在高级阶层或者植物、建筑的庇护下,保护弱小的意思,比如当代汉语中的“休战”、“休止”等。

象形字是能够从字形结构上就可以理解其含义,通过对象形字的分析,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汉字古今含义的差别。比如“步”字,追溯到甲骨文时期,“步”分为上下两个部分,上部分是脚趾朝上的左脚,下部是脚趾朝下的右脚[3]。古代中的“步”与现代中的“步”存在一定的差别,古代的一步是指左右脚各迈一步,相对于古代来说,现代的一步只是古代的半步。这也是“步”字结构的依据。学生在学习《劝学》时涉及“跬步”,是指古代的半步,现代的一步。教师通过对“步”字象形意义的讲解,使学生能够了解汉字的古今含义,解决学生对文言文字意的疑惑。

假借字的使用,提高了文字记录语言的能力,但是假借字的使用为现代人对文言文的理解带来了很多困难。被假借的字具有本身的含义,还具有表达同音或近音假借字的含义,这就使得在阅读文言文时,很难确定其具体表达的意思。这就需要学生根据整篇文章或者整段文章的语境具体分析,比如“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中的“距”字,现代汉语意思中是“距离”的意思,但是这里是“拒”的假借字,意为“把守”,学生通过对整篇文章的理解就可以很容易地理解其表达的意思。

形声字在我国的造字法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与其他造字法比较,略有不同,形声字既有表音的声旁又有表意的形旁,同时,有些字的声旁也兼具表意的作用。比如“缨”字,“缨”的绞丝旁表示绳子,“婴”表示读音。在古代“缨”指帽子上的带子,其含义的来源是古代人在孩子出生后都会在孩子的脖子上挂上长命锁等饰物以求平安,所以刚出生的孩子称之为“婴儿”,这也是“婴”表声的含义。

指事字是抽象的造字法,是指在没有或者无法用具体形象来进行描绘时,就采用一种能够有所指向的抽象的符号来表示。比如“上”、“下”,这两个字是用“一”进行分割的“一”上面有“Ⅰ”的指引表示向上,“一”下面用“Ⅰ”指引表示向下。同时“凶”字也是典型的指事字,「ㄩ表示坑,而「×表示掉到坑里遇到的危险。指事字可以分为独体指事字、合体指事字和变体指事字。独体指事字是指形体上没有出现变更,只是用来表示抽象事物的字。一般都是以线条符号来对抽象的事物进行指事,比如“一”“二”“爻”等。合体指事字是指当已有的符号或者文字不能够准确表达抽象概念时,在原有的抽象符号或者文字形象上通过添加线条来引出概念,将成文的文字与不成文的符号组合而成的文字就称为合体指事字,比如“元”、“中”等。变体指事字是指为了能够准确地表示抽象事物,将成形的文字形象进行变化从而形成新的文字形象,通过变化为人们展现另一层概念,通常变体指事字都是在已成形的文字上进行位置变化。比如,“幻”“世”等。

三、汉字的文化内涵对文言文教学的帮助

在汉字演变的过程中,很多演变历程都与民间风俗有关。比如“箸”的本意是“筷子”的意思,但是在古代造字时并没有“筷子”这个词,而是在汉字演变过程中,由于风俗的忌讳而演变过来的[4]。古代行船中忌讳说“住”,而“箸”又是生活必需品,所以为了避讳,行船人将“箸”称之为“快”,后来逐渐演变成为“筷子”。

一些汉字在现代汉语表达中可以通用,但是在古代的含义却有很大的区别。比如“侵”、“伐”,在现代汉语中都表示战争、侵略,但是在古代中,这两个字却有本质的区别。“侵”是指直接侵犯他国领土,不需要正当的理由,具有贬义的色彩[5]。“伐”往往是带有目的性的征讨,需要在战争前,先公布对方的罪行,然后以正当的名义展开战争,用于褒义。了解了两字的区别,学生就更容易理解“季氏将伐颛臾”。

古人往往将自然作为崇拜对象,特别是与人类生存息息相关的自然事物,古人会将其视为最高的地位。比如,“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中涉及的“社稷”一词,在古代中指土神和谷神[6]。土神和谷神都是人类生存的根本,所以人们视它们为最高的崇拜者,最后把“社稷”引申为国家,主要是因为土地和粮食是人们生存的必要条件,在二者兼备的情况下,国家才能够长治久安。

综上所述,文字的演变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通过对文字演化的了解,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言文中文字的意思,进而帮助学生理解文言文的含义。文字演变的引入为枯燥、困难的文言文学习注入了新的学习元素,使学生在对文字探究的过程中,了解了文字的文化内涵,激发了学习兴趣,打破了传统死记硬背的学习模式,从而使文言文的学习更加轻松,同时也为我国文字的文化传承提供了合适的契机。

参考文献:

[1]蔡红林,何平.汉字的演变规律及文化对高中文言文汉字教学的影响[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1(8):218,221.

[2]贺群.形体学视阈下的汉字演变研究[J].语言与翻译(汉文版),2010(4):49-53.

[3]彭万勇.对外汉字字源教学法构建研究[D].西南大学,2009.

篇(3)

关键词: 《文字学概要》;汉字形体演变;继承;批判;发展;创新;商榷

Key words: "Summary of Literature";evolution of characters form;inheritance;critique;development;innovation;discuss

中图分类号:G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0)35-0223-02

0引言

初读裘锡圭先生所著的《文字学概要》(商务印书馆,1988),深感受益匪浅。这部文字学著作总结了旧小学和二十世纪以来文字学研究的重要成果,其中也涵盖了裘先生三十年来古文字研究和汉字学研究的体会,确实是一部关于汉字的通论性的重要著作,同时也是一部非常适用的教材。它全面讨论了有关汉字的性质、形成、发展、演变、结构、假借、分化、合并、形音义关系、整理和简化等问题。内容充实,资料丰富,分析深入,论证严谨,见解深刻,方法科学,对汉字学的研究和教学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形体,是指构形(形体结构所反映的造字意图)、笔道形态(笔画形态)、书写体势(运笔规则)三个方面的综合。这三者的变化是相关的。就汉字演变形成篆书、隶书、草书、楷书等不同字体,对这些字体产生的时代及其原因,自晋代以来就有许多书法家作过讨论。不过,流传的说法只是推测,有的是辗转的传说,不一定符合实际的情况。至于《说文》中的“古文、籀文”,历代书法家或小学家都视为最古的字,更是与实际不相符合的。清末以来,由于甲骨金文的大规模发现,人们对“古文、籀文”乃至篆、隶、真、草的认识提高了很多。王国维《史籀篇疏证序》和《战国时秦用籀文六国用古文说》(见《观堂集林》),明确提出战国时东土西土存在用字的不统一现象,对传统把“古籀”视为一体的观念是一大突破。本世纪以来的文字学著作,几乎都讨论到字体问题。近四十年来,还出现了一些专门讨论字体的专著,如郑诵先执笔的《各种书体源流浅说》(1962)和启功的《古代字体论稿》(1964)。过去的研究,在辨析各种书体的名实方面有一定的成就,但对于汉字演变的过程和原因的研究仍然很薄弱,或流于概念化。汉字古文字阶段的形体演变,大多数的文字学著作和教材中采取的是人们习惯上按照书体的不同,先甲骨文后金文,后大篆即籀文,小篆,隶书,然后楷书这样一个演变的过程。

如图所示:甲骨文 金文 籀文(大篆) 小篆 隶书 楷书

这种模式既不能完全反映汉字演变的原因和动力,也并不完全符合汉字演变的实际过程。

而裘先生在《文字学概要》一书中用第四、第五两个章节分别对汉字演变的过程进行了系统的阐述,其研究过程和结果在吸收了前人的成果的基础上,有批判,也有突破。

1继承

对先秦古文字的发展阶段,以官方正式字体为主干,过去人们人为地划分六个阶段:甲骨文、金文、战国文字、小篆――古文字;(秦汉之际的古隶,又称秦隶――过渡字体)隶书、楷书――今文字。裘先生继承了自唐兰《古文字学导论》中的讲法,按时代和地域划分阶段,将先秦古文字分为商代文字、西周春秋文字、秦系文字、六国文字等四个部分。

我们先以分析甲骨文为例来说明这样做非常有道理。

1.1 甲骨文又称卜辞、殷墟文字等,主要是指商代锲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内容都是商代王室贵族在祭祀、征伐、田猎、收成、疾病、气候、出入等方面进行占卜活动的记录。甲骨文是目前发现的最早的成体系的文字,主要出现在商代后期二百多年间周代也有少量的甲骨文。目前见到的甲骨文有4000余单字,已经识读的字约有1000个以上,已经能够完整地记录当时的语言。这表明甲骨文已经是相当成熟的文字了。因此,甲骨文不是汉字的最早源头,而是汉字发展的一个阶段。并且裘先生在《汉字形成问题的初步探索》一文中指出:“大汶口文化象形符号应该已经不是非文字的图形,而是原始文字了。”因为这些单个出现在用作礼器的陶尊边缘之上,无疑是东方民族的一些氏族的族徽,就这点来说,它已经具备了形音义的要素。而这些陶尊距今大约四千五百年到五千年左右。

1.2 甲骨文以下特点:①以象形、象意为主,形声字在其中占的部分很小。②其与图画已有了本质上的区别,但也有不少字依然保留着较强的图画性。③形体结构没有完全定型化,其中存在不少同字异构现象。④正反没有差别。⑤笔画可多可少。⑥偏旁位置可移易。⑦可更换意义相近的义符。⑧可添加义符或声符。⑨笔画方折,线条瘦直。

因此甲骨文能否看作后世字体的源头这都是疑问,实际上甲骨文只是特殊材料上的文字,并非当时日用文字的主体,充其量只能算作是主流字体的分支,不宜看作后世字体的直接源头。当时的主流字体是什么样现在已经不得而知,所以权且用朝代名称来代指,以免发生误解。所以,依次类推,用朝代名称来指代文字的发展阶段不失为一种稳妥的方法。裘先生参照继承了唐兰先生的划分正体现了这一理性的分析。这样,既反映了商、西周春秋、战国之间时代上的差异,又反映了秦系和六国之间的空间差异,构成一个比较接近实际状况的立体系统,这是比较科学的。

1.3 我们以分析“秦系文字、六国文字”的命名来说明其分类的科学性秦统一中国推行“书同文”政策的结果是实现汉字在当时的标准化、规范化。许慎在《说文解字・叙》:“秦始皇帝初兼天下,丞相李斯乃奏同之。罢其不与秦文合者,斯作《仓颉篇》、中车府令赵高作《爰历篇》、太史令胡毋敬作《博学篇》,皆取史籀大篆,或颇省改,所谓小篆是也。”所谓“史籀大篆”,研究者大多认可即战国时期秦国文字的结论。

但是籀文(大篆)只是秦国文字的一种风格,它是否具有承前启后的字体阶段作用目前尚无法证明,仅仅依据许慎所说的小篆“皆取史籀大篆,或颇省改”,就把它置于金文和小篆之间,似不可靠,然而实际上小篆本身是否汉字发展的一个阶段还是问题,用它来证明大篆的合法地位颇为勉强。而且,如果大篆能够代表战国时期(周宣王以后)的社会字体,那六国文字又该置于何种境地,它们跟大篆以及前后时代的文字关系又该如何定论呢?战国时期文字风格如同其社会内部多种多样,就秦国而言,《说文解字・叙》:“秦书有八体,一曰大篆,二曰小篆,三曰刻符,四曰虫书,五曰摹印,六曰署书,七曰殳书,八曰隶书。”就六国文字自身而言,其字体也多有异同,很难说用哪一种字体来代表那个时代。就文字阶段来说,裘先生的称法“秦系文字、六国文字”还是科学的。

2批判

裘先生把过去视为一体的“金文”按其断代分别归入商代文字、西周春秋文字、和战国文字之中,纠正了笼统地把金文当作迟于甲骨文的文字的习惯看法。

2.1 汉字总体书写风格包括社会风格(字体)和个人风格(书体)两种。各种风格有的具有历时替换性,有的具有共时并存性。金文又称钟鼎文、铜器铭文等,是古代铸(少数是刻)在青铜器物上的文字。两周盛行在铜器上铸文,两周的古文字留传下来的,也以金文为最多。所以,讨论两周的古文字,当然以金文为代表;研究金文,也多研究两周的金文。但是这并不能说明金文只是在两周存在,而当时代交替更迭后,这种文字即刻消亡或者被下一种文字所替代。

2.2 甲骨文是用刀在龟甲或者兽骨上刻,而金文是在青铜器上铸刻,所以甲骨文多用笔细长瘦硬,多为直笔,少有圆笔,即使是转弯之处也是硬角,有些本应填实的肥笔,也只能刻成轮廓,或改用其它线条代替。金文的象形性弱化,符号性增强,注重字形美化。这两种文字的铸刻方式决定了它们的形制特点的差异,但是这种差别是非本质的。不能以两种文字的书写载体的差别武断的断定孰先孰后。

2.3 青铜器文字按其性质分为族徽文字和记事文字,商代青铜器铭文多为族徽文字,其时代,一般不早于五丁朝。每器铭文通常才三五个字,少者仅一字,直到商晚期帝乙帝辛时期才出现较长的铭文,从时间上看,殷商金文与甲骨文基本上是同时并存的。不能因为较长篇的甲骨文多出现在殷商早期,而较长篇的金文却出现在殷商晚期而断定甲骨文早而金文迟。

裘先生此举,对于研究文字发展过程中,透过历时和共时的现象去发现现象背后的本质具有重要的意义。

3发展

对于隶变以后的文字,裘先生从简帛文字的实际情况出发,指出隶书中的古隶发源于战国晚期秦系文字的俗体,八分和章草则是西汉宣帝时期前后分别由古隶的正体和俗体发展而成的文字,从而纠正了一些不合实际的传说。

3.1 从考古发现的秦系文字资料来看,战国晚期是隶书形成的时期。因为秦国文字虽和战国时代其他国家的文字相比显得比较保守,但是秦国人在日常使用文字的时候,为了书写的方便也在不断破坏、改造正体的字形,由此产生的秦国文字的俗体,就是隶书形成的基础。

3.2 裘先生以字形构造和书体两个方面说明了汉代隶书的发展,而且在古人对于八分和章草产生时代的分析的基础上,以马王堆帛书、凤凰山木牍、敦煌居延竹简、铜器以及石刻上的文字考释得出八分和章草则是西汉宣帝时期前后分别由古隶的正体和俗体发展而成的文字。

3.3 根据传统习惯的观点,人们认为隶书是由小篆发展而来的,但是从睡虎地秦简不用小篆而且存在许多与小篆不同的字形就可以判断的出来,小篆并非秦国的通用字体。小篆实际上是在秦统一后由个别专家在当时通用文字基础上整理改写而成的规范字体。但秦王朝的短命,并没有使小篆得到真正的推行,只在少数象征皇权如“虎符”“权量”之类的特殊载体上使用过,而且这些小篆与许慎整理的《说文》小篆也不完全一致,综上,所以不能简单的认为隶书由小篆发展而来。

4创新

裘先生第一次论证了俗体字对书体演变的关键推动作用,揭示出汉字演变的内在原因和动力。

早在七十年代初,郭沫若曾经指出,“广义的草书先于广义的正书”,“草率化与规整化之间,辨证的互相影响。”这种见解是很有启发性的,但未受到学术界的注意,而裘先生正好证明了这个道理。

5商榷

5.1 小篆是不是自然演变而来的字体,有没有继续演变为新的字体。根据传统习惯的观点,人们认为隶书是由小篆发展而来的,但是小篆并非秦国的通用字体,小篆这种规范字体是否可以认为是在秦统一后具有一种正字法的性质。可否根据小篆的性质,断定隶书并不是源于小篆。测查早期隶书,如西汉初年的马王堆帛书、银雀山竹简等可以发现,其中许多字形直接源于睡虎地秦简或者六国古文,并没有经过小篆阶段,能否说隶书与小篆是并存的,不存在传承的关系。

5.2 商代文字、西周春秋文字、秦系文字、六国文字这种分类确实很有科学道理,但是,时代间的交叉字体的出现不免会给学习研究者带来遗漏的现象,受李运富老师《汉字学》的启发,认为这样划分似乎更为合理:

J古文

殷商文字西周文字战国文字秦文字(古隶)汉代文字

K甲骨文 K金文K籀文 K小篆

(隶书)魏晋以后(楷书)

其中,战国文字(六国文字)的品类有金文、石刻文字、玺印文字、货币文字、陶文、简帛文字等,而秦国文字继承春秋、西周的文字传统;东方六国文字变化相对比较大。商代政治统一,文字使用地区比较集中;西周政治统一,所发现铜器大多数为周王朝贵族;所以这两个时期文字形体比较统一。东周铜器属于各诸侯国,开始时沿袭西周,后来形成各自的特色。这是一个西周到战国的中间时期。到了战国时期,诸侯各自为政;文字应用多,使用者由贵族扩散到民间,基于以上因素,战国时期文字形体歧异多,俗体使用广泛。从地理和政治方面的原因,把时间上互有重合的秦系文字和六国文字分开各自成系统,也是考虑到了形体相对比较匀称的缘故。因为六国字体多有异同,很难用哪一种字体来代表那个时代、垄断一个阶段。就字体来说,还是分别说比较清楚;就文字阶段来说,还是统称“战国文字”为好。

总而言之,研读了裘锡圭先生的《文字学概要》关于“汉字形体演变”的两章内容后,认识到字体不等于文字的发展阶段,字体是群体的书写风格,是多种多样的。字体有的具有替换性,有的具有并存性,但很少有严格对应的传承性。也体会了《文字学概要》一书充实的内容和丰富的字料,并在裘先生深入分析、严谨论证的基础上,得到了较为深刻的认识,再次学习了传世文献与地下出土文献相结合的科学分析方法,受益匪浅!

参考文献:

[1]裘锡圭.文字学概要[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8,第1版,2004第10次印刷.

篇(4)

中图分类号:K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7)07-0035-01

满源地名的表意功能是通过满语通名成分表现出来的。但经转写后的满源地名只记发音,不能兼顾含义。随着满语的逐渐消失,这些音节已经失去了原本的作用。满语含义消失所带来的这种语义空白随之被那些原本只用砑锹挤⒁舻暮鹤痔畈埂U馐怯捎诤河镏写蟛糠趾鹤侄伎梢远懒⒊纱蚀锏奖硪饽康模对那些已经脱离满语环境的使用者来说,汉字的功能更多的是表达含义。由于此时用来转写地名的汉字并不能构成有意义的单词,于是人们开始有意识地选择音同或音近的并且有实际意义的汉字来记录地名,这种演变最直观地表现为结构上的繁简转化。

一、译字的繁简

汉字与满语文字不同,汉字的字体结构复杂,具有表意功能。汉字的繁简主要表现在书写单位的数量和书写单位的交接变化两方面。李运富在《汉字学新论》中针对汉字发展和现行简化汉字提出了一套汉字分析的方法。根据这种分析方法可将汉字分为20种类型,涵盖古今所有汉字。

李运富认为,汉字根据字体的不同可以分为独体字4种和合体字16种。其中,独体字是指“由一个构件组成,也就是零组合的汉字。构成独体字的构件主要是象形构件,也有标志构件和代号构件,还有用借形变异方法创制的独体字”[1]。合体字是指“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构件组合而成的字”[1]。而合体字又可以再细分为二合和多合。由此可以得出结论,从构件数量的角度说,独体字简于合体字。独体字的繁简以笔画数量为判断条件,笔画多的为繁,笔画少的为简;合体字的繁简以构件数量为判断条件,构件数量多的为繁,构件数量少的为简。由此可以对满源地名的用字情况进行分析。在实际操作中可以看到满源地名的用字在繁简程度上有简字繁化和繁字简化两种趋势。

需要强调的是,在汉字演变过程中,增加偏旁是汉字分化的一种手段。通过添加不同的偏旁可以分化汉字含义,减少一词多义的现象。这是同音字产生的原因之一。但不同于汉字发展过程中的演变,满源地名用字的繁简是由两个或多个汉字对比之后产生的。这种繁简演变与意义无关,是单纯的字体上的演变。

二、简字繁化的趋势

简字繁化是指在记录同一个地名时,所用的几个汉字发音相同或相似,但是构件数量随着时间推移由少变多。其中,偏旁是汉字构件中一种特殊形式,增加偏旁本质上是增加了汉字的构件数量,从而起到使简字繁化的作用。满源地名中有一部分通过这种方式实现简字繁化。

例如,原约在黑龙江境内,现已消失的地名“喀萨里河”,在《舆图》和《水道提纲》上都是以“喀萨里”的形式存在的。但在其后的《盛京通志》(1779)和钦定八旗通志(1796)上被记作“喀萨哩”。“里”是义义合体字,由两个构件组成。“哩”是音义合体字,由三个构件构成。从“里”到“哩”的演变表现了满源地名用字的繁化趋势。

又如原属吉林境内,现已消失的地名“占河”(《舆图》),在《盛京通志》(1779)中记作“沾河”,在《嘉庆重修一统志》(1842)中记作“瞻河”。“占”从卜从口,是义义合体字,共两个构件,5画。“沾”从水沾声,是义音合体字,共三个构件,8画。“瞻”从目詹声,是音义合体字,共两个构件,13画。从“占”到“沾”再到“瞻”,转写同一发音选用的汉字构件和笔划由少变多,总体趋势由简入繁。

其他同属由简变繁趋势的地名有推屯河(1760)――推吞河(1779)、里河(1760)――礼河(1779)、折松厄河(1760)――哲松额河(1812)等。

三、繁字简化的趋势

繁字简化是简字繁化的逆过程,是指在记录同一个地名时,所用几个汉字发音相同或相似,但是构件数量随时间推移由多变少。

例如现流经吉林省吉林市的尼什哈河,在《舆图》上被记作“泥什哈河”。其中,“泥”从水尼音,是音义合体字,共三个构件,8画。“尼”为会代合体字,共两个构件,5画。从“泥”演变成“尼”,简省了原本的偏旁,构件和笔划数量减少。这表现出了地名用字的演化过程中也存在繁字简化的趋势。

除了简省偏旁以外,有些地名的简化是通过改用结构更简单的汉字实现的。例如《舆图》和《水道提纲》中记录的河流“穆禽河”,在《吉林通志》(1891)中记作“穆钦河”。其中“禽”字在演变过程中变成了“钦”。通过分析汉字结构可知,“禽”是代代合体字,共三个构件,12画。而演变后的“钦”字是义音合体字,共两个构件,9画。从“禽”演变到“钦”,构件数量和笔划数量都在减少,体现出用字由从复杂向简单演变的趋势。

同样表现为由繁入简的演变趋势的地名还包括:哈尔敏河(1760)――哈尔民河(1796);加牟蟾(1760)――加木禅(1779);温德狠河(1760)――温德赫恩河(1887)等。

满源地名的繁简转化是汉字构形上的变化。无论是由简变繁还是由繁入简,都是结构上的演变并未涉及意义。即使有些演变后的汉字中包含表义构件,但这些表义构件标记的意义属于汉字,与地名整体呈现出的含义无关,也就不能表现出地名含义上的发展趋势。

篇(5)

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字教学重视对学生写字姿势的指导,引导学生掌握基本的书写技能,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立足课程理念精神,教师应把学生意志品格、兴趣爱好、行为习惯融为一体,结合语文阅读教学课堂,优化小学生写字策略,建构优质的写字教学模式,提高写字教学实效,培养小学生书写技能,全面发展学生素养。

一、认识演变历程,激发书写欲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应紧扣低年级小学生的心理特点,采用灵活多样的写字策略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集中注意力,充分调动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写字活动。首先,让学生清楚认识到汉字是古老的文字之一,有着几千年的悠久历史,学生接触汉字时,教师应引导学生了解汉字的起源、发展历史,了解它是如何从甲骨文发展到篆书、隶书,再到草书、行书、楷书这一系列演变历程,使学生认识到汉字是中华文化宝贵遗产,从而有利于激发学生书写汉字的兴趣。第二,结合汉字演变历程,给学生讲述古代和现代一些书法家如何勤练汉字书法的故事,促使学生情感获得升华,有利于学生日后乐于参与书法活动。第三,结合汉字演变历程,采用直观立体的教学策略,让学生初步了解汉字结构是如何演变的,如“休”字是一个人靠在一棵树旁;很多汉字都是由象形字发展而来的,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屏幕加以演示,让那些新颖有趣、活生生的生活事物演变成象形字,再演变到今天的汉字,学生自然而然被这些形象、具体的汉字演变吸引住,进而对汉字书写产生极浓厚的兴趣。第四,教师可以采取生动的游戏方式,把汉字演变与游戏方式相结合,让学生在游戏中感受汉字的神奇,为进一步参与写字营造轻松、愉快的氛围。第五,讲述汉字演变历程,教师创造性地设计简单的问题,让学生积极参与回答,从中进一步了解汉字的起源与发展,激发学生热爱语言文字的情感。通过了解和掌握汉字的演变历程,学生书写汉字的兴趣就会浓厚,对汉字的结构变化有初步了解,有利于激发学生书写汉字的欲望。

二、强调示范作用,侧重引导写法

篇(6)

在校园建设中融入汉字文化,发挥汉字的育人功能,即利用与人品、人格相关的字装饰环境,彰显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学校在楹门的墙壁上设计了一面汉字文化墙,镌刻着八个篆书字体的汉字“孝悌忠信 礼义廉耻”。每天早晨,学生们入校时,心中必诵读这些字。由校门进入内部教学区,是一个个与这八个字相呼应的古代故事:黄香的尽孝之道;孔子拜师的尊师重教之礼;以及一诺千金的诚信无欺……学生们从这些耳熟能详的经典故事中进一步领悟了这八个字所传递的人生道理。

教师把学校环境作为课程资源,依据校园梁上故事和汉字文化墙的内容,进行了课程资源的整合、设计。教师把文化墙中的每一个汉字和与之对应的梁上故事组合在一起,引领学生首先针对汉字演变进行研究,然后让学生在梁上故事中寻找与之对应的彩画故事,让汉字与传统美德教育相映生辉。如在学习“廉”字时,学生自主学习了关于“廉”字的演变过程,并借助校楹门上齐白石老先生的“事事清白”图,进行了课外延伸学习,学生找到了清官典范包拯的故事、于谦的诗歌,以及当代人民好公仆沈浩书记的真实事迹……通过身边的资源以及课外延伸获得的资料,学生深入解读了中华美德“廉”。

■汉字教学与语文教学整合,让汉字启迪心智

在低年级的识字教学中,教师引入汉字的字源进行识字教学,调动了学生的识字兴趣,并且提高了学生对汉字结构与意义的认知。如在教学“册”字的时候,一位低年级语文教师巧妙引入了“册”字的演变过程,加深了学生对“册”字的字义理解和字形记忆:在春秋战国至魏晋时代,因为当时还没有纸,人们只好把文字写在狭长的竹片或木片上,将刻好字的竹简一根一根地穿连起来,就成了书。甲骨文和金文用几条竖线表示竹简,用横向曲线表示把竹简编串成册的皮绳。后来演变成现在的“册”字。

一位中年级语文教师在教学古诗《乞巧》的时候,利用汉字演变的过程,引导学生区分了诗句“七夕今宵看碧霄”中同时出现的两个同音形近字“宵”与“霄”。教师引导学生发现这两个字的不同,随即讲解:“这两个字不同的形旁代表不同的涵义。今宵的‘宵’字上面的宝盖头古时候写成门,表示光线昏暗,后来就引申为夜晚,而碧霄的‘霄’的雨字头原本代表雨或雪,后来也引申为天空。”由此,两个一直是教学难点的同音形近字,形象、生动地被学生理解和记忆了。

篇(7)

汉字承载着中华民族悠久的文化历史,它以独特的外形构成了人们传达信息、交流情感的一种重要手段。此外,汉字还兼具艺术、审美等功能。从汉字的演变过程来看,汉字与图形又有着十分微妙的关系。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对于汉字的图形化在广告招贴设计中应用的提升及其未来趋势发展的展望,不仅有助于设计师们进一步探索汉字图形化在广告招贴中应用的表现方法,还能满足人们视觉审美的情趣需求,使其更好地适应时展潮流。

一、汉字概念及其演变历程

汉字是世界文字中使用时间最长并且最具造型美的艺术字形,在近几千年的漫长发展历程中,汉字演变出种类繁多的字体,如甲骨文、象形文、篆书、隶书、楷书、草书、行书等等。但是随着时代的变迁,不难发现,汉字字体虽多,但大都缺少时代气息,再加上“图形化”视觉时代的到来,人们对于汉字的视觉审美要求也变的更为苛刻。假如汉字依旧保持原有的结构形态,以过于紧密或散乱的形式出现在人们的视觉空间里,很容易造成人们阅读的疲倦感,人们因此无法迅速、准确的接收到广告招贴中的信息。

二、图形概论

图形在早期的人类社会就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它的传播早于汉字。在广告招贴设计中,图形是基本的设计元素,是广告招贴的视觉形式主体。图形能最大限度的发挥与人沟通的作用,也很容易被人们理解和接受,特别是在如今这样一个信息大爆炸的社会里,人们需要的信息语言是快速、直接的,但是也有一部分以图形为主的广告招贴设计作品,由于过度的追求抽象化和艺术化,因此只能局限在小众的接受范围。

三、汉字的图形化在广告招贴设计中的应用

正如现代学者所言,人类最初认识世界是从“形”开始的,汉字作为中国悠久文化历史的载体,从早先的具象图形演变到今天的抽象符号,凸显出汉字自身结构有着视觉图形的意义,例如一些出土文物上刻划的图形,很有可能就与文字有关联。

汉字图形化的基本特征可分为特征一识别性,是指在广告招贴设计中汉字元素的视觉辨别清晰度,它需要汉字的图形化在具有一定的艺术表现力的同时还需要具有很强的识别性;特征二秩序性,即在广告招贴设计中汉字要适当留有一定的空白,各个元素之间形成一种空间、虚实的对比,使人们的阅读产生一定的秩序性;特征三规律性,是指设计师在将其应用到广告招贴中时所遵循的由左而右、由上而下、由大而小、由简而繁、由熟而生、由图而文的人类基本视觉规律;特征四节奏性,比如汉字的大小、长短、形状、距离、色彩、方向、位置、空间的统一变化;特征五独特性,体现在设计师依照自己内心的想法,将广告招贴的主题信息用个性化的方式表达出来,使招贴充满趣味性和独特性,从而吸引受众。

通过对汉字图形化在广告招贴中应用的五个特征的分析,是否有人会说,这些特征都是为了使招贴变得更好看。事实上,人们所说的“好看”有两层含义,一方面是信息传达的清晰度,另一方面是视觉上的美观度。而汉字的图形化在广告招贴中的应用正好吻合了这两层含义。它要求设计师以更为新颖的形式和巧妙的构思,对汉字字体内容做出详细的规划,将广告招贴的信息亲切自然地展现在人们的视野中。其具体表现形式如下:

1、编组

汉字本身的结构特征决定了它可拆分为点、线、面等抽象图形进行重新组合和编排再设计。

2、透叠

所谓透叠,是指将汉字元素的大小、位置、颜色等用透叠的方式进行再设计。这种表现形式可以使广告招贴的画面信息建立起二维至多维的节奏变化。

3、正负空间的转换

汉字除了人们熟知的正空间笔画外,如果将汉字任意放大,就会有一些非常动人的形状显现出来,这些形状是由笔画的外轮廓和笔画结构之间产生的留白,被认为是“负空间”。

想要汉字的负空间迅速的抓住人们的视线,其中一个方法是将负空间充分应用,使其成为人们似曾相识的某一个图形;另一个方法是将汉字的负空间与实体元素的边缘线共用。在正空间稳定的情况下合理的运用负空间,赋予负空间流动性,让人们的视线在汉字笔画所占的正空间与汉字笔画之间产生的负空间中来回转移,使正负空间相互依存,共生共在,这样就会自然地形成了汉字正负空间的转换。

1、营造虚实空间

在广告招贴设计中,汉字与背景画面也可以产生近实远虚的效果。例如,当人们的视觉重心集中在汉字上的时候,背景画面对人们来说就是虚的,也就是说汉字与背景画面的虚实对比越突出,招贴画面的虚实空间感就越强,给人们带来的视觉感受也就越刺激。

2、突破常规

对于广告招贴设计中汉字的存在形式来说,设计师通常是在大小、结构、色彩的二维方面进行调整,但是在生活中,完全可以摆脱电脑的束缚,用一些特殊肌理的材质,如金属、有机玻璃、石头的、光影、甚至是液体,来突破汉字在广告招贴设计中的常规形式的存在形式,使汉字具有生动、超质感的外形,让整个广告招贴设计看起来拥有更加生动的视觉表现力和视觉吸引力。

因此,汉字的图形化设计成为提高视觉聚焦性的最有效方法,呈现独特的图形性,已受到了越来越多的设计师和大众的青睐,在未来的广告招贴设计里文字的图形化应用必定会成为一股不可抵挡的风潮。

结语

汉字是东方文化的符号,其本身极具艺术性和表现力。我认为优秀的广告招贴作品是有灵魂、有情感的,因为根据设计师自身的设计素养,在对汉字图形化处理的过程中,会将个人的情绪自然地渗透到作品中,这样形成的作品才能够感染受众,使受众顺理成章的接受招贴设计所要传达的信息,从而对其产生深刻的印象。随着人们品味的提升,随着人们精神层面追求的提高,汉字的图形化在广告招贴设计中的表现目标追求越来越多,还需要设计师们不断地探索和尝试。

参考文献:

篇(8)

多媒体技术可将死板的方块字形演变成一幅幅生动的图画,变成了有趣的形象。例如讲授《口耳目》一课,就是让学生认识12个象形字。在授课前,教师精心准备了课件,利用课件的动画将象形字到简体字的演变过程呈现给学生,引起学生学习汉字的兴趣,使学生变机械识记为意义识字。如教学象形字“分”时,我用FLASH制作出多媒体课件,先出示一个简笔画“一把刀把西瓜分成两半”然后逐渐变成象形的“分”,最后出现简体字“分”,在这种情境体验中,学生对“分”的造字过程一目了然,不仅把“分”的字型牢记于心,同时对祖国的汉字文化也有了初步的感悟。另外利用动画情境,分析结构,运笔示范,把比较抽象的起笔、行笔、收笔等过程直接地展现在学生眼前,他们的注意力就会高度集中,思维就会活跃,记忆也就深刻。

2、采用对比识字

由于汉字具有“拼形”和“表意”的特征,因此,在教学当中采取对比教学尤为重要。很多汉字字形是可以拆开,加以拼组的。学生在掌握了一些基本笔画和部首之后,经过对比,就可以较快掌握其它形状相近的汉字。如“青”而至“清”“睛”“晴”,由“巴”衍生“把”“爬”,由“鸟”至“鸡”“鸭”“鹅”等。通过字义的讲解,学生很容易把旧知识与新内容联系起来,“读、写、义”也就很容易掌握了。大多数汉字是形声字,其形符表意,声符表音。从形、音、义三者的统一上进行教学,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以“马”为例,在学生掌握了“马”字后,再教“妈、吗、码、骂”等字就容易多了。字形中有“马”这个部首,都读ma,再进一步解释字意。如讲“妈”字,因为妈妈是女人,所以有个“女”字旁,“吗”是说话时带出的尾音,所以要加个“口”等。再通过引导学生多组词,以强化记忆。

3、游戏巩固识字

学生学过的字很快会忘记,在教学过程中,巧妙利用游戏,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使学生乐学,喜欢学,有主动学习的意愿,能够主动识字,快乐识字。学习了合体字后,设计了一个游戏“摘苹果,找朋友”。把所学字的偏旁与部首分别写在半个苹果上,打乱贴于一棵苹果树上,要求学生在限定的时间内思考、判断把偏旁和部首组成字,并读准了,读对了,就把“苹果”送给他。这样学生不仅学习情绪高涨,而且也培养了学生快速思考、判断的能力。

4、指导学生阅读识字

所谓“阅读识字”的方法,就是通过听故事、说故事的途径理解熟悉课文内容和语言,然后根据记忆(或跟随老师或录音),尝试阅读课文,在阅读活动中和生字见面。通过一个阶段多篇课文的阅读,对一个个生字从陌生到熟悉,最后达到识字的目的。“阅读识字”主要是在刚入学儿童不识字或识字量很少的情况下,在“听故事―讲故事―读故事―认汉字”等语言实践活动中进行汉字教学的方法。其识字教学的过程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听后阅读,利用无意记忆熟悉汉字。第二阶段是利用有意记忆,分批强化识字。第三阶段是先识后写,逐步达到“三会”,那就是“会读、会写、会用”,同时开设扩展阅览课。阅读识字法遵循儿童的记忆规律,在学生“最容易遗忘”的时候“允许遗忘”,待遗忘率最高期过后再要求,将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结合起来进行识字,充分开发了儿童的识字潜能。

篇(9)

一、汉字发展演变题

例1 从甲骨的刻符、青铜器的铭文,到笔画详备的楷书,缀连成一幅生动的文字史画卷。观察下图,可以得出的准确认识是( )

A.楷体汉字形态直接演化于甲骨文

B.楷体汉字飞舞飘逸便于抒情达意

C.甲骨文字是不可识读的刻画符号

D.甲骨文具有现今文字的某些特征

解析 此题可以采用排除法作答。楷书由隶书演变而来,故A选项表述错误;“飞舞飘逸”应为草书的特点,故排除B选项;甲骨文是古代中国的一种文字,其文字图形初步具备了当今汉字的某些特征,目前约有2500个甲骨文字被正确识别,故C选项中的甲骨文“不可识读”表述错误。

答案 D

点拨 本题旨在考查同学们对历史知识再认再现的能力。通过对甲骨文的特征的考查让同学们了解汉字的渊源及古文字的特点。做此类选择题时,应认真审题,通读所有选项,全盘考虑,注意文字语言表述的科学性与准确性,先排除明显错误的选项,后选择最佳选项。

例2 汉字经历了漫长的演变过程。下图所示“车”字形体演进的基本趋势是( )

A. 逐渐形象化 B. 逐渐多样化

C. 逐渐简约化 D. 逐渐国际化

解析 从图中所示“车”的字形来看,以上分别是“车”的甲骨文写法、小篆的第一种写法、小篆的第二种写法、隶书写法、草书写法。图中“车”字由繁体到简体,字形由复杂到简单,笔画越来越少,由象形到示意,发展趋势是逐渐简约化、规范化,故只有C为正确答案。

答案 C

点拨 此题主要考查同学们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同学们在答题时,应仔细观察图片,找出“车”字的形状、结构、笔画的变化,在此基础上分析归纳变化的特点,然后对照选项,排除干扰项,选择正确项。解答此题的关键在于要熟练掌握有关汉字发展演变的基础知识,在此基础上仔细阅读图片,准确获取图中反映的信息。

二、书法字体结构题

例3 平灭六国后,秦始皇“一法度、衡石、丈尺。车同轨,书同文字”。其中“书同文字”是指把以下哪种字体作为全国统一的官方书体( )

解析 仔细观察各选项,可以发现选项A中的字体为小篆;选项B中的字体为楷书;选项C中的字体为行书;选项D中的字体为草书。而秦始皇统一全国的文字为小篆,故选A。

答案 A

点拨 本题主要利用图片考查书法演变的历史进程及所反映的历史阶段特征。答题时同学们应注意题干中的几个关键词,如“秦始皇”、“书同文”,由此回忆秦朝时期全国使用的文字为“小篆”。同时,要认真观察四幅图片,分析其特征,了解其书写的字体名称,从而得出正确答案。高考还可能采用不同形式对其它字体进行考查,因此我们复习备考中应当能够辨别不同字体的汉字,力争掌握各种字体的结构、形状、书写特征。

例4 下表中的日文写法主要仿自中国某种书法字体,唐代擅长这一书体的书法家是( )

A.王羲之 B.颜真卿

C.柳公权 D.怀素

解析 此题有三种解法。解法一:日本文字主要由吉备真备利用汉字创造的片假名和弘法大师采用汉字草书创造的平假名构成,材料中点出平假名,故受草书影响,选项中只有怀素是狂草名家;解法二:根据材料中的平假名字体判断是模仿草书,这是本题考查的主要意图;解法三:排除法,王羲之生活在魏晋时期,并非唐朝,颜真卿和刘公权擅长楷体,故选D。

答案 D

点拨 本题利用图表材料考查古代书法艺术和书法名家。我们必须了解并掌握中国古代著名的书法大家的基本资料,如其生活朝代、擅长书法字体、代表作等,所以踏踏实实地掌握历史基础知识是高考取胜的前提。

三、书法特征探究题

例5 中国古代书法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一些时代特点,如通过字体的书写来表达自己追求的意境。下面这幅作品字体的特点是( )

A. 字形方整,笔画平直稳重

B. 字形扁方,笔画平稳舒展

C. 字形严谨,笔画密集繁复

D. 字形多变,笔画简约流畅

解析 此图为苏轼的名作《黄州寒食诗帖》(部分)。苏轼曾说:“我书意造本无法,点画信手烦推求。”宋元丰三年,苏轼被贬至黄州,任黄州团练副使,期间作《黄州寒食诗帖》。贴中用笔率意奔放,恣肆挥洒,有徐起渐快,嘎然而止的节奏,体现了苏轼情感的波澜起伏,可以明显看出被贬谪黄州的悲愤情感,正体现了作者通过书法追求自己的意境的特点。宋人尚意,中国古代的知识分子喜欢通过书法艺术来表达自己的意境追求。

答案 D

点拨 此题利用图文材料考查同学们赏析古代书法艺术作品的能力。对于古人的书法作品,我们应采取从局部到整体、从点到面的赏析方法。首先,我们要仔细观察每一个汉字的书写写法,通过字体的结构、形状辨别是何种字体。然后,从整体的角度观察整幅图片,把握字与字之间的间隔,正确识别作者的笔法、笔锋,把握其变化,分析其规律,进而推断作者内心世界的变化。

例6 书法以自由多样的线条艺术表现情感和意境。下列作品把书法的写意性发挥到极致的是( )

解析 此题解答应分两大步骤。第一步,仔细观察图片,正确判断各选项的字体,A、B、C、D各选项的字体分别是行书、隶书、篆书和草书;第二步,调用所学知识,回顾各字体的特征。其中,草书是为了书写便捷而产生的一种书体,其特点是结构简省、笔画连绵,刚好符合题干中“自由多样的线条艺术”、“写意性”等特点,故正确答案应选D。

答案 D

点拨 此题主要考查同学们论证和探讨问题的能力,有一定的难度。题目要求我们在识别书法作品字体的基础上,还应领悟各种字体的特征,了解其艺术价值。这就要求我们在复习的时候,不能死记硬背,对知识点的阐述、分析与论证与识记更重要。而若要使我们的思维能力进一步提升,则需要平时多练习、多思考。

A.隶书、楷书、草书、行书

B.楷书、行书、草书、小篆

C.隶书、草书、行书、楷书

D.行书、草书、小篆、隶书

3.“脱帽露顶王公前,挥毫落纸如云烟。焦遂五斗方卓然,高谈雄辨惊四筵。”这首诗描述的是中国古代的一位书法家的创作情景。与这位书法家出现在同一朝代的是( )

A.孔子 B.杜甫

C.朱熹 D.顾炎武

4.汉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有人说它是中国的第五大发明,是一个奇迹。下列有关汉字具有旺盛生命力的原因的表述正确的是( )

A.汉字自诞生起就非常成熟,是世界上最完美的文字

篇(10)

对外汉语教学中,往往忽略对汉字的教学,有的培训班干脆将汉字课省去。一是长期以来,汉字被认为是最难学的文字之一;二是汉字是表意文字,无法从字形直接拼读,学生常常记不住汉字的读音;三是在教学中,由于汉字笔画及其组合较多,将汉字的音、形、义在学习者头脑中结合又需要有一定的时间,这给学习者也带来一些难度。笔者认为,对零起点学生进行汉字教学不仅是必要的,而且能促进学习者的学习。

1汉字教学的必要性

汉字是中华民族通用的文字,是汉语教学的坚实基础。在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发展史中,汉字是维系中华民族团结,交流的核心。对外汉语教学从汉字学起,能使汉语学习变得更加容易。

1.1对外汉语教学是第二语言教学,学习者对语言表达方式已经形成,不存在语言启蒙。从汉字学起,使得他们能把母语与汉字的意义联系在一起。

1.2汉字是表意文字,每个汉字都有一个发音,在了解汉字的意义同时也学习了汉字的音,即进行了语言的学习。

1.3从文化心理的角度来看,可充分利用“观光期”,提高学习者学习汉语的兴趣。

“观光期”是文化接受过程的第一个阶段,学习者对目的语国家的一切感到新奇与兴奋。而汉字经过几千的发展演变,包含很深的文化因素,对零起点学生进行溯源讲解汉字,便于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初期进行汉字教学也可消除他们对汉字的神秘感,便于克服他们对汉字学习的畏难心理。

1.4“十里不同音”,汉语有七大方言区,每个方言区又有很多不同的方言。当汉语教学只注重语音教学,培养他们的普通话标准发音,若碰到方音很重,又不懂拼音的中国人,就无法进行交流。

2汉字教学的切入

对零起点学生的汉字教学,我们认为最好在教授一到两星期的汉语拼音后,开始汉字教学。这样,对母语为拼音文字的学生,便于其和母语融合;而非拼音文字的学生,在掌握汉语拼音后,等于多了一种了解汉语的工具。

3汉字教学的技巧

3.1介绍汉字的起源,激发学习者兴趣。让学生了解汉字是怎样一步步演变到今天的样子的,汉字最初的形状是怎样来的,是怎样表达意思的。汉字的造字法有7种,其中最直接表达意义的是象形字。从象形字入手介绍汉字起源,更容易让学生接受和理解。

3.1.1先向学生呈现几个汉字的甲骨文,让学生猜一下这是什么字。学生会做出种种猜测,当然很可能猜得不对,这没有关系,学生发挥了他们的想象力之后,教师可以告诉他们是什么字。绝大部分的汉字字形已经有非常大的改变,和现在的简体字差别巨大,将最初的甲骨文与简体字进行比较,往往会引起学生的惊叹,学生会觉得很奇怪,也很有意思,这个时候教师就应给他们呈现这个汉字的发展历史,让学生明白是怎样一步步演变到今天这个样子的。

3.1.2让我们来看几个例子。我们可在黑板上写下“男”的甲骨文,让学生猜是什么汉字,然后告诉学生答案,学生会发现这两个“男”字差别很大,这时教师再给学生展示“男”字是怎样从象形逐步发展到现在的字形。紧接着,用同样方法教授“女”字。由于日常生活与工作中,该词经常出现,且较实用,加之“男、女”对称词同时出现,能促进学生记忆,也便于理解该词的意义,加强对该音的学习。

3.1.3通过汉字演变的展示让学生了解会意字的表意功能,让学生通过最直接的视觉途径明白字素的组合是如何表意的。“比类合谊,以见指撝,武信是也。”会意字是通过代表不同意义的字素组合来实现其表意功能的。如“好”,这个字是由一个“女”和一个“子”组成的。在甲骨文里的字形是一个妇女抱着一个孩子,表示一个新孩子的诞生,这是一件好事,让人高兴的事,好的意义就是从这里引申出来的。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就会彻底明白好的表意功能。

3.1.4介绍汉字起源。让学生了解了汉字的起源,了解汉字包含的文化内涵,产生学习的兴趣。每次教汉字时可选几个合适的汉字让学生猜一下,坚持一段时间,学生会对汉字的组合表意产生一定的兴趣。在这个基础上,讲解一些常用部首的意思,学生就会很容易理解。

3.2进行部件教学法。部件教学是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部件教学可以让学生明白汉字各部分的关系,也可以减少学生记忆的数量。在心理学研究中发现,人们对汉字的认知既有先整体后部分的加工,也有先部分后整体的加工。这两种加工方式人们根据不同汉字的整体与部分、部分与部分的关系可以灵活利用。具体的做法是进行汉字的拆分练习和组合练习。

3.2.1汉字的拆分练习。汉字的这种整体与部分、部分与部分的关系会影响汉字的学习,这里说的部分指的是部件而不是笔画。汉字拆分练习就是让学生把汉字拆分成几个部件。如“请” 可以拆分成“讠”和“青”。做这个练习的目的是让学生能够从整体到部分的角度来认识汉字,并能够理解汉字的组成,正确地拆分汉字。

3.2.2汉字组合练习。汉字组合练习就是教师将汉字拆开,打乱顺序,让学生将其重新组合成字。如老师写出“氵”和“工”,让学生将其组合成字,这个很简单,但是对于刚接触汉字的学生来说,并不是异常简单,也有些学生举棋不定。汉字的各个部件出现的位置不是随意的,有一定的规律,如“氵”、“亻”作构字部件时常位于最左侧。

总之,对零起点学生进行汉字教学,侧重点在于通过讲解汉字的源起而引起他们的兴趣,减轻他们的畏难情绪,激发起他们对汉语的学习动力,促进对汉语语音与汉字意义的认识。

参考文献:

[1]盛炎.语言教学原理[M].(内部影印)

篇(11)

一、汉字的发展历史

汉字是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字,经历了几千年的演变而发展至今,逐渐形成了一个相对成熟的文字体系,而在今后,它仍会伴随着人们的文化观念、视觉因素以及审美要求等诸多方面因素的某一个或多个的变化而继续演化发展。

汉字属于表意文字的词素音节文字,为上古时代的华夏族人所发明创制并作改进,目前确切历史可追溯至约公元前1300年商朝的甲骨文。再到秦朝的小篆,发展至汉朝才被取名为“汉字”,至唐代楷化为今日所用的手写字体标准――楷书。汉字是迄今为止连续使用时间最长的主要文字,也是上古时期各大文字体系中唯一传承至今的文字,有学者认为汉字是维系中国南北长期处于统一状态的关键元素之一,亦有学者将汉字列为中国第五大发明。中国历代皆以汉字为主要官方文字。

汉字在形成渊源上有很强的象形因素,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举荐形成了以形表意、以意传情的字体构成,几乎可以说,汉字是物象符号化、语言图像化的典范。而每一个汉字的造型也都是在几千的发展中提炼出来的最恰当的那个“形体”,也可以说是被大众所最为接受、最能准确地表达其意思的那个造型。在五千多年的演进历程中,汉字字形不断变化,形与意相互结合,随着人们的文化观念、视觉心理、应用及审美的需求而不断的发展,在象形的基础上,发展成为具有高度符号化、图像化的方块字。[3]P214

所以我也可以这样说,尽管在于文学、语言学等学科领域,汉字一直被研究,其实我们若把其神秘面纱简化分析,汉字实际上只是中华民族特有的一种“平面设计”。说它是“平面设计是因为汉字是出点画构成的记录人类理念的平面设计,是供书写或类似方式处理的视觉信息符号。

二、现代艺术的概念

现代艺术设计可以说是一个包含万物的范畴,所包含的范围之广,涉及学科数目之多都是空前的,它所包含建筑艺术、环境艺术、平面设计、新媒体艺术等领域。然而在“艺术设计”一词中,“艺术”只是定语,它本身成了对“设计”的装饰。同时“艺术设计”还是对过去“装饰”概念的最好演绎,比如过去的室内装饰系就改名为环境艺术设计系。从更深层看,这一概念反映了中国当代一批工艺美术界学者们对设计的认识。人类在漫长的生产、生活过程中,经过不断积累而认识到美之后,造物活动与美的创造就始终紧密联系着。设计是为人造物的艺术,也是按照美的规律为人造物。[1]p70由此我认为审美观念、造物行为和技术因素三个方面有机结合为一个整体并相互发生良性作用时才会形成设计艺术,一种有价值的设计。

三、汉字艺术与设计的关系

1.汉字的视觉作用

而汉字这样的“平面设计”在过去的历史里的范畴最容易让人联想到的应该就是以汉字为装饰对象的图形艺术和书法艺术了,从它们的形式美感到欣赏价值,都是文字艺术上的典范,同时随着现代人的创作和对美的追求,这些又在继续的进一步发展,因而文字艺术在当代的设计领域有着极其重要的一个地位,不单单如此,优秀的文字设计在现代设计的起到了画龙点睛的重要作用。汉字的构成形式决定了它是一种具有巨大生命力和感染力的设计元素,有着其他设计元素、设计方式所不可替代的效应,具有强大的说服力与感染力。在现代迅猛发展的社会文化形态、经济活动方式、科学技术条件、大众传播媒介的推动下,现代汉字艺术设计从世界其他国家吸取精华,并将之融合到强烈的民族个性之中,凭借其独特的表情获得强烈的视觉感染力。作为高度符号、色彩的视觉元素,汉字越来越成为一种有效的信息传达手段。

2.汉字的演变历史对当今设计的影响

要说到汉字图形在现代设计中的影响,我想我们应从汉字的演变历史说起,因为汉字发展的每一个阶段都在对现代设计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我们从宏观上来看汉字经过了几千年的变化,其演变过程是: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楷书行书。从它的现实作用上来看汉字的演变过程又可以可以简略归纳为五个阶段:声、形、象、数、理。从这个角度上来看,或许你会认为就当中的“形”字是对当代艺术设计有着影响的,其实不然,其发展的每一个阶段在文现代设计中地位都是举足轻重的。

例如说“声”是任何一种语言的必要组成部分。在遥远漫长的太古时代,人类从本能的哭声、笑声或模仿大自然的鸟鸣、虫叫、兽吼、风声、雷声、雨声等等中逐渐分化出具有一定意义、代表一定事物的声音,这就是语音的进化。语音的分化必定有其自身一定的规律,从现代语言中可以分辩出一些线索。这也是告诉我们文字中含有声音的艺术,有人说声音的艺术就是音乐,我不敢妄自否定这样的观点,但现在我至少能得出声音的艺术在文字中同样存在。进而让我们想到当代艺术设计中融入“声”的元素的优秀作品。

再说到“形”是语言的第二个重要组成部分。在远古时代人类主要面临的是生存和种族延续问题。在与大自然和猛兽毒蛇等的斗争过程中,有时需要用“形”或“画”来表示事物。例如:远出狩猎,为了不至于迷失道路,可能在岩石上或树干上做一些标记。人类在狩猎时,也注意观察野兽的足迹,以辨别出野兽的特性。另外,人类也可能出于对神秘大自然的崇拜或对美的事物的追求,在岩洞壁上,画上“日、月、人、山、木、动物、祖先……”等图象。[3]P216

“形”对现代设计的影响那或许就是一种与生俱来的,不管是什么领域的设计师都是在追求形式的美感,汉字造型本身所具有的装饰意味在当下设计中“中国风”的推进下显得十分突出。汉字图形装饰特点主要是受民间造型艺术、传统吉祥图案等内容审美影响,为艺术设计创作提供了广泛的优秀素材。从现代大量的成功力作中,我们不难看出“民艺”的踪影。例如,北京2008奥运会会徽的“中国印”造型等等。

“象”则是创造汉字和《易》说理预事的主要方法。“日、月”等属于象形文字,是造字的基本部件。这些基本部件相互组合,产生各种各样的“象”,创造出更多的字。基本部件和字还可以进行 更高层次的组合,产生用于表示各种事物、各种意念的诸多文字。在很多人脑中总认为“象形”是我们祖先创造文字的最初的方法,而现代设计中的象形手法也是被我们大量运用的,可以说是随处可见,特别是应用于LOGO的设计上,比如联通的LOGO,变是采“盘长”之形,然后又附之于连结、联通之意,可谓精彩。

“数”概念是人类长期进化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人类首先掌握的概念可能是“无”和“有”。“有”进一步分化形成“一、二、三、多”等数的概念。然而“数”的概念在现代设计中可能最多的就是表现在空间设计上,空间设计讲求的从大范围的有到小范围的填充,始终在追求整体的统一与和谐。[2]p69

“理”是“象、数”的扩展。汉字外延的演变主要是通过“理”来扩大的,即相“象”的事物,“理”也相通。例如:“明”本意是明亮,延伸出“眼睛看得清楚、心里明白、事情变得明显……”等。“理”在我的理解上就是讲求一个设计的“提炼”,我想最明显就是我们的设计策划上,设计策划是啊现代艺术设计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是整个设计体系的创意、执行过程等许多大个概念及细枝末节的最重要的依据。一个好的设计永远都是有非常具有创意和生命力的策划所主导的。当今社会被经常作为话题的应该就是地产业了,它的政治、经济因素我们撇开不谈,就说一些优秀的地产推广,在这样一些成功的推广中,你会发现它的所有的操盘手段、营销模式、广告策略等都是一跟主线出来的,那就是前期的策划,那样的策划是极其凝练的,但随之而来一大揽子的设计,这就是我们这里所说的“理”。

四、结语

汉字作为一种文字语言,其发展演变和造型构成确实一门独特的视觉艺术,上述汉字演变的五个阶段“音、形、象、数、理”,本质上也是创造汉字的五种基本方法。从中我们可以看到汉字演化与当下我们的艺术设计的关系,其实与其说“关系”,倒不如说是对我们现代艺术设计的促进与推动。汉字在几千年的发展延续中凝聚了中华民族无尽的智慧,是先人无尽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的集中体现。

中国汉字之博大精深,其中所蕴含的意义,只有通过不断的学习和实践中,才能获得更为完整的体会和运用。

注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