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咨询服务!

创业思考与行动大全11篇

时间:2023-06-16 16:56:05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创业思考与行动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创业思考与行动

篇(1)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改革的不断深入,工会劳动竞赛工作面临着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开展劳动竞赛的内容和领域已不仅仅是传统的比速度、比产量,而是对职工综合素质、岗位技能以及企业文化、管理等方面有了更高的要求。

一、企业劳动竞赛的作用

劳动竞赛作为一项系统性、综合性都比较强的活动,要使其形成一定规模,发挥整体作用,企业工会的组织引导、服务指导作用就显得十分重要。多年来,工会在劳动竞赛活动中通过加强宣传动员工作,扩大劳动竞赛的影响力,为竞赛活动营造良好氛围,有效地组织广大职工围绕企业重点开展群众生产工作,在安全生产、岗位练兵、技术比武和技术创新、合理化建议等内容方面开展了一系列竞赛活动,极大地激发了广大职工的生产积极性,有效地开展了党的群众工作,有力地配合了企业行政管理工作,对企业的生产经营和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二、企业劳动竞赛目前存在的主要不足及原因分析

企业劳动竞赛在企业生产经营中虽然发挥了很大的促进作用,但现阶段,企业的组织形式、市场环境、技术条件等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一些比较传统的内容和方式也随着这一变化而逐渐显现出不足和局限,就目前煤炭行业企业的劳动竞赛状况来看,普遍存在着以下问题:

1、劳动竞赛的内容和范围大多局限于生产的初级环节,如仅把采掘一线的吨煤产量和进尺作为竞赛目标,相应的安全技术、质量和成本竞赛不够充分,管理和效益的竞赛则更少。

2、一些单位的劳动竞赛还存在着目标大、内容虚、管理松的弱点。

3、竞赛形式单一,大同小异,缺乏新意。

造成上述问题的主要原因是:第一、劳动竞赛的目的就是通过一定的方式调动广大员工的工作热情,在竞赛氛围中,形成一种团结合作、积极进取、甘于奉献、乐于助人的企业精神。而多年来我们在开展竞赛中比较注重前者,往往容易忽视后者的积累和宣传教育;第二、劳动竞赛是一个传统项目,在内容和做法上已经形成固定的模式和思路,所以缺乏创新;第三、企业以劳动密集型企业为主,通常开展传统的“大生产” 式的群众性劳动竞赛活动,生产一线作业者的知识水平、操作技能还不能完全适应科技发展带来的知识型、智力型的生产要求。第四、劳动竞赛的组织形式比较松散。

三、劳动竞赛创新与作用发挥的思考

劳动竞赛是工会组织群众生产工作的一项传统内容,不断赋予新方法、新形式,创造性地开展好这项工作,是工会一直以来寻求突破和发展的工作目标。如何创新劳动竞赛工作的新思路,使劳动竞赛在新时期内推陈出新,在企业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保持生机和活力,发挥更大的作用,考虑把握好以下几点,使工会在开展劳动竞赛工作中有新的作为。

1、劳动竞赛要贯穿企业管理全过程。管理也是劳动,也要有竞赛。劳动竞赛要随着企业管理的发展而发展,紧紧围绕企业的生产经营的总目标来开展。把劳动竞赛纳入企业的经营管理之中,使竞赛活动单纯由工会推动上升为企业管理行为,要从企业管理的各区域、各层次、各专业等方面开展,促进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

2、劳动竞赛要与职工培训相结合,通过开展劳动竞赛活动,提升职工整体素质,把劳动竞赛与员工培训紧密结合。除开展多种形式岗位练兵、技能培训、技术比武等活动外,要注重从工会劳动竞赛口选拔推荐优秀员工,配合企业职教部门外送专业培训,为职工成长、成才搭建平台,提高职工市场竞争能力。通过劳动竞赛活动的开展,在职工中掀起学技术、比技能、创一流的热潮,建设一支高素质职工队伍,推动经济发展方式向依靠科技创新和提高劳动者素质转变。

3、劳动竞赛要与职工群众性科技创新相结合。在劳动竞赛中,要增强职工的开放创新意识,增强主人翁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尊重职工的首创精神,围绕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提升技术水平、认真组织广大职工广泛开展技术革新、技术协作、发明创造、合理化建议等活动,鼓励职工参与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和机制创新,提高新材料、新技术、新设备、新工艺、新产品的开发和应用能力,为建设创新型企业打下坚实的基础。把企业的经济技术创新活动融入劳动竞赛,用科学的进步推动企业的发展,从战略的高度,把劳动竞赛的重点放在技术创新、技术改造和技术改革上,积极组织广大员工开展以科技进步求效益的劳动竞赛。

篇(2)

【中图分类号】G648.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9-0228-02

我国高职教育已从规模发展步入了内涵发展的新阶段。如何更好地引导高职教育的内涵建设?从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办学者、学者专家到教育工作者都在积极思考与探索。湖南省2010年12月首创的“高职院校学生技能抽查”从构建由政府、行业(企业)、职业院校多方参与的职业教育综合评价体系入手,对职业院校人才培养水平和专业建设水平进行分级评价进行了有益探索。《湖南省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技能抽查标准》(以下简称《自动化抽查标准》)也于2011年10月正式公布实施。标准实施以来,在全省高职院校范围内,从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专业建设、课程开发到教学模式等方面发挥着深刻而持久的导向作用。

一、关于《自动化抽查标准》的几点思考

如果只是看到了标准中的题库,那是一叶障目;如果也只感受到了标准实施以来所产生的压力,那是见木不知林;如果触摸到了标准在职业型人才培养规律探索道路上的脉搏,方见森林之广。《自动化抽查标准》既有对高职办学模式、人才培养方式和培养目标等顶层设计上的思考,也有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和课程教学等操作层面的思考。

(一)“标准”的跨界联合开发模式,体现了政行企校联动的校企合作观

《自动化抽查标准》是在湖南省教育厅的组织下,由4家省内知名企业和4所知名院校联合开发制定,并在广泛地征集了省内各职业院校的意见后,予以公布实施的。这种由教育主管部门搭台,行业企业院校跨界联合开发的模式,体现了政行企校“四方联动”的校企合作观。该标准汇集了人才市场的需求方(行业企业)和供给方(院校)的最大交集,也成了推动学校与企业、专业与产业紧密对接融合的重要纽带。

(二)技能知识态度交互融合,体现了综合职业能力的人才培养观

《自动化抽查标准》在第四部分的测试要求中,分项目提出了各自的技能要求,同时还提出了包括劳动防护用品的穿戴、工具仪表的摆放、6S(整理、整顿、清扫、清洁、素养、安全)管理规范、良好工作习惯等方面的职业素养要求。在第五部分的项目评价标准中规定:“各抽查项目的评价包括职业素养与操作规范、作品两个方面,其中职业素养与操作规范占该项目总分的20%,作品该项目总分的80%。职业素养与操作规范、作品两项均需合格,总成绩才评定为合格”。第七部分则给出了所有抽查项目的评分细则,从工作前准备、6S规范、工艺、功能、指标、技术文件等方面进行了量化赋分。标准将技能、知识、态度犹如一个长方体的长、宽、高一般相互交融合为一体,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职业态度与职业价值观几个方面进行评价,以全面考察学生的职业能力,充分体现了基于综合职业能力的人才培养观。

(三)强调基本核心技能考核,体现了特色前提下的规范化专业建设观

《自动化抽查标准》的最大特点是将在行业企业中得到广泛应用的PLC控制技术、变频控制技术和单片机控制技术等新技术和6S规范等职业素养融入到标准里,使标准既能反映技术进步和经济社会发展趋势,又能体现职业岗位和职业教育的发展趋势。同时,该标准也突出对专业基本技能和核心技能的考核,强调核心技能以岗位工作中起关键作用的技能为依据,以专业所面向岗位的通用技能为准。较好地处理了核心技能与专业方向的关系,既严格了专业建设的基本标准,又为各职业院校创造性地实施《专业抽查标准》留出了拓展空间,体现了特色前提下的规范化专业建设观。

(四)模块化分项目设计思路,体现了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观

《自动化抽查标准》依照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毕业生初次就业可能面对的工作领域(即模块),将抽查内容确定为“电气控制系统安装与调试”、“电气控制系统的故障分析与处理”、“小型电气控制系统的设计与制作”3个模块,设置了“继电器控制系统安装与调试”、“ 继电器控制系统故障分析与处理”、“ 继电器控制系统设计与制作”等8个工作情境(即项目),包含了125项典型工作任务,如表1所列。

模块、项目、任务,在逻辑上相互平行、递进、包容,在内容上涵盖了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中“继电器控制系统”、“PLC控制系统”、“单片机控制系统”、“变频器控制”和“电子线路”等5个核心技能类别。这种模块化分项目的设计思路,体现了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系统化课程观。

表1 《专业抽查标准》中的模块与项目

二、创造性实施《自动化抽查标准》的体会

(一)领会标准形成共识,厘清专业建设新思路

《自动化抽查标准》公布实施后,有人认为标准是湖南省高职教育“战国时代”的终结,从此有了“行业标准”,只要规规矩矩执行标准即可;也有人担忧既然高职教育要走特色发展之路,该标准是否会加剧专业建设的同质化现象。

面对这些困惑,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及时召开了“抽查标准”的研讨。讨论后认为标准中的考核内容对应《工厂电气控制技术》、《PLC控制技术》、《单片机与C语言》、《电子技术》等课程,试题水平也只是与企业的中级维修电工相当,与高职教育的“高技术技能型”人才规格定位预留了空间,这恰好是各个高职院校的差异化专业建设空间。发挥好这一空间的立足点是创造性地实施标准,对标提质;瞄准地方产业发展方向,彰显特色;紧贴职业岗位开发课程,促进就业。

在2012年的人才培养方案中,对原来的课程体系进行了重组和优化,如将原来2周《电工初级实习》、《电子初级实习》整合成1周的《维修电工基础实训》;单独开设2周的《继电控制系统的设计、安装与调试》和1周的《机床电路故障分析与排查》实训课程。新增了《PLC控制系统设计与编程》(西门子)、《自动线安装与调试》和《工业组态控制技术》3门特色课程和《电气工程项目管理与预算》、《电子虚拟仿真技术》2门素质拓展课程。

篇(3)

一、新形势下职业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地位和作用

1、融入大发展思想,强化思想政治作用。随着党的十的胜利闭幕,深化改革的号角吹响,职业教育也迎来又一个春天,尤其是事业单位将逐步取消行政级别,强化绩效改革,这一系列的变化,对原本的一贯的思想无疑是一次大的震动,如何引导教育员工深刻理解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意义,主动适应职业教育改革带来的新变化,主动积极的把思想精力集中到学校的科学发展中来,思想政治工作自然具有更特殊的地位。作为职业学校,只有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于和谐、科学发展的全过程,通过多途径、多形式的改革形式教育,改革导向宣传,以目标凝聚人心,以发展造福师生,通过开展改革形势教育,加强改革导向宣传,以发展的目标凝聚人心,以发展的成果造福职工,才能真正的把广大教职员工积极性和奋斗性转发学校发展的强劲动力,确保职业教育朝着健康和谐稳定科学的方向发展。

2、围绕市场需求,强化思想政治工作的引领作用。职业教育主要为引导学生掌握在某一特定的职业或行业或某类职业或行业中从业所需要的实用技能、知识和认识而设计的。对于我国产业转型升级需求劳动力来说是一支重要的产业力量,如何能紧密围绕求真务实,围绕市场需求,围绕产业转型来设计与引领职业教育发展是一件重要的思想引领活动。因此,要不断夯实教职员工的思想基础,创新职业教育的内容和方法,突出“自我教育”的特点,不断增强教育的效果。所以,教育必须滚动推进,常抓不懈,宣传教育和专业管理做到有机结合,纳入专业管理同部署、同考核、同落实,使自我教育走上经常化、制度化的轨道,切实把职业教育发展与国家产业发展统一起来,进而确保学校发展的科学有序。

3、确保队伍稳定,强化思想政治工作的保证作用。随着一系列重大改革举措的出台、实施,必将涉及到职工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要帮助职工群众解决好实际问题,营造稳定和谐的发展环境,就必须要把思想政治工作渗透于稳定发展的各个方面,发挥好思想政治工作稳定人心、稳定队伍的作用,既讲大道理,又讲小道理,充分发挥党员干部群众的表率作用,以党的温暖感召人,以党的和谐务实凝聚人。只有把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才能及时化解矛盾,切实处理好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把维护稳定的工作落实到推进职业教育稳步前进的各个环节。

4、坚持党群关系,强化思想政治工作的教育作用。党的作风建设,党员干部的表率作用对当前改革的稳步推进有着重要的引领和教育的作用,为此,应该不断加强党群关系的和谐,充分发挥党员干部的表率作用和务实求真的特质。积极构建健康向上、协同进步的管理文化体系,以党员的严格要求带动群众的自我严格,不搞区别对待,发挥党性观念强化的示范作用,为民务实清廉,对职工倡导人性化管理,有针对性地引导职工的行为,激发职工的智慧,加深对学校的认知感和认同感。这就需要党群关系和谐融洽,不断在党的群众教育路线实践活动中吸收精华,把健康积极的思想政治教育植根在学校发展的大局上来。

二、以党的教育实践活动为契机,创新思想政治教育作用。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群众路线是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对于教育引导党员干部牢固树立宗旨意识和群众观点,切实改进工作作风,赢得人民群众信任和拥护,夯实党的执政基础,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具有十分重大而深远的意义。创新是思想政治工作活力的源泉,根据形势发展和职工群众的需求,不断创新思想政治工作的方式方法,方能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实际效果,使思想政治工作在创新中永葆活力。

1、观念创新是基础。党的十明确了我国改革深化的大局,职业教育的再发展要及时更新观念,强化责任感,使命感,教职员工思想政治工作必须与时俱进,不断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我国改革不断深化的要求。它的基本价值观念、逻辑导向必须从过去的墨守成规的阴影中走出来,与已初步形成且在进一步完善的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与我国职业教育的再发展实践相适应。综上所述,必须从更新观念入手,对过去思想政治工作的内容和做法,进行认真的分析,继承和保留好的传统做法,摒弃那些不合时宜的东西。同时,要对新形势、新任务有个正确的、全面的理解、认识和把握。

2、内容创新是条件。改革深化发展,是职业教育发展的前提条件,我们要迎接新的头脑风暴,就必须有更新、更勇敢的头脑,使职业教育思想政治工作紧扣时代脉搏,弘扬时代精神,实现内容的现代化。一是明确职业教育的使命感,它是我国改革不断深化,产业转型升级对人才需要的一个重要教育要求;二是强化职业教育的责任感,职业教育是人力资本开发的重要途径,职业教育是形成社会合理的人才结构的基础,职业教育发展好坏与否对我国人力资本开发和人才结构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只有明确思想政治工作的内容,才能推进职业教育的健康有序发展。

篇(4)

[摘要] 创业教育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但是当下高校创业教育的实施普遍存在着创业理论知识与实践脱节的现象。创业教育教学可以划分为两个环节,创业理论和创业实践。行动导向教学法在创业教育实践中的应用可以有效改善学生以往传统而被动的学习方式,使大学生获得行为能力和社会能力的提高,行动导向教学法在创业教育教学中的实践教学环节中的应用能够很好的契合创业教育所要达到的教育目标。

[

关键词] 行动导向教学法;创业实践教学;创业素质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893X(2014)06?0042?05

一、行动导向教学法的内涵

行动导向教学法源自德国兴起于20 世纪80年代的职业教育。1996 年德国的一次州文化部长联席会议首次提出了“要以学习领域为基本原则组织与职业相关的教学内容”,1999 年,决议正式颁布,要求职业教育要按照社会企业的要求进行教学,要求教育的目标是达到“知识、技能和关键能力”的提升,促进学习者职业能力的发展,学生通过主动和全面的学习,达到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统一。近年来,行动导向教学法在我国职业教育领域广泛被应用。虽然国内并没有很丰富的成果,但该理论已在广大职业院校得到了十分的肯定和尝试。尽管如此,行为导向教学法却鲜在创新创业教育领域应用。

行动导向教学法不仅让学生学习知识,其目的主要在于使学生学会学习、提高能力,更要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生存、学会与他人交往等(见图1)。

行动导向教学法通常采用师生互动法进行教学,注重能力的培养。教学过程中,教师作为引导者负责创设情境,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通过脑、心、手结合,不断在由教师创设的各种情境中获得施展个性和能力的机会,使知识内化为能力。

学生通常以团队的形式进行学习,强调每一名学生都要发挥主体作用。教师作为指导者,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索,教学过程以职业活动为导向,以学习任务为载体。

二、行动导向教学法在创业实践教学中的适用性分析

(一)创业实践教学的背景

21 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是创新、创业时代。国家为了缓解当今紧迫的就业形势,提出了“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的发展战略。创业教育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创业教育的目标在于培养大学生的创业能力和创业素质,强调“自做”“自教”“自学”。创业教育作为一个教育改革和研究项目,项目中期研讨会——东京会议报告提出了“主动学习”的概念:“指能促使学生发展其终身学习能力的课程特征”,“是一门能为大学生提供开拓创新、自主负责、自始自终、与人合作共事以及计划与组织行动机会的课程”[1]。

创业教育教学中的实践教学环节(以下简称“创业实践教学”)作为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的一部分,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首先,创业实践教学内容设置的依据是创业教育的目标;其次,创业实践教学是教师根据创业教育的目标、任务和要求,有目的、有计划地创设、组织和开展的,并由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兴趣、特长,主动参与和配合的师生“双边活动”;最后,除书面教材和各种教具以外,创业实践教学更加鲜活而富有变化,它是将自然、社会和学生主体联系在一起的教育资源更为丰富的“现实教科书”。

但是,当下高校创业教育普遍存在着创业理论知识与实践脱节的现象。虽然许多高校都在通过开展各类创业论坛、举行创业大赛、设置创业实践课程等方式进行创业教育,但与创业教育起步较早的发达国家相比,国内的创业实践教学存在着形式化、肤浅化等问题,创业实践教学缺乏成熟的理论指导,高校之间只是各自做着些许零散的尝试,并无完整的教学体系形成,因此创业教育的成果并不能很好的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因此,要找到适合我国国情和大学生实际需求的创业实践教学方式是一个极具价值、富有挑战性的课题。

(二)行动导向教学法在创业实践教学中应用的可行性

通过研究可以发现无论是创业教育的内涵、实质还是教学方法、教育目的,都与行动导向教学法的宗旨和原则不谋而合。例如,创业实践教学中经常运用的教育教学方式有社会情景法,教师通过创设或引进创业实践活动的具体场景和过程,使学生在此特定社会情境下形成对创业实践的真实体验;实践操作法,以手脑并用、协调动作的实际训练和操作位基本方式,培养学生创业技能和能力;问题探究法,从实践过程中发现的综合性问题出发,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处理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性能力。而在问题探究法中,学生需要经历的过程正是遵循了行动导向教学法的“资讯、计划、决策、实施、检查、评价”六个步骤(见图2)。因此,行动导向教学法在创新创业实践教学中的应用是可行的,更是有益的。

(三)行动导向教学法的基本特征

1. 跨学科性

行动导向教学法中,教学模式通常以项目为导向、任务为驱动进行。而教学内容则是根据教学目标整合而来。教学项目通常与实际工作内容有关,因此教学内容并不是某单一学科,而是突破了传统的学科界限,以项目为导向、任务为载体进行跨学科的以能力培养为基础的教学模式展开(见图3)。

2. 学生主体性

行动导向教学法改变了以往传统的学生被动学习的模式,强调学生主体的参与性。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共同协作,学生要在由教师设置的情景中充分发挥自身的能动性和主动探索精神。行动导向教学法还强调因材施教,给每一名学生足够的思考问题和展示自己的空间,重视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3. 成果多样性

行动导向教学法的学习成果不仅仅局限于知识的储备,而是教学过程中知识的内化,行为能力和社会能力的提升。

4. 评价的多元性

评价的多元性可以从三个方面来理解。首先是评价标准的多元性。行动导向教学法的学习成果的是多样的,既是知识的储备和内化,也是能力的提升和创新思维的开拓。因此,教师在评价一个项目的运行效果或一名学生的学习成果时,要采用多元的标准,标准划分应灵活而不绝对。其次是评价手段的多元化。行动导向教学法的评价不能仅局限于口试、笔试的成绩,而是应当综合考察学生在项目运行过程中发现问题并运用综合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最后是评价主体的多元性。教师不但要评价学生学习成果,更应该鼓励学生之间互相评价、互相借鉴。这更有利于学生之间取长补短,互相学习。

三、行动导向教学法在我校创业实践教学中的应用探索

(一)创业实践教学的目标

1. 知识目标:创业社会知识结构——创业知识补充阶段

创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具有实践性,因此教学过程要在实践中完成。创业实践教学的目标要求学生能够综合运用各种知识和能力有效的进行各类社会实践活动。所以,学习创业知识是创业实践教学要确立的首要目标。创业社会知识结构是创业基本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创业实践活动中可以直接作用于实践活动。首先,学生应掌握专业、职业知识,可以帮助解决实践活动中专业、职业范围内的具体问题,为实践主体提供解决专业性、技术性较强的问题的知识;其次,学生应掌握经营管理相关知识。经营管理知识能为实践主体解决经营范围内的技术性问题;最后,学生还要掌握综合知识,并内化为能力。综合性知识可以帮助实践主体解决社会沟通和联系的具体问题,为实践主体进行社会交往和社会活动提供知识。为了使大学生能够在大学期间储备足够的创业知识,我校通过长期的实践,在创业教育教学工作中探索出一系列科学有效的创业教育课程,其中《创业基础知识》课程将创新与创业结合,实行模块化、体验式、多形式交叉教学[2]。

2. 素质目标:创业意识、创业个性心理品质——行为调整阶段

创业意识是创业基本素质的动力系统,是其最重要的组成部分。若将创业实践教学分为三个阶段,素质目标应当是第二阶段的目标。此阶段要达到的目的已经从创业知识的学习向更高层次转化。教师应当促使学生在创业实践活动中寻找到更高的动力源泉,形成基于社会责任感、义务感和使命感的创业动机和信念。只有产生了这样的创业意识,才能在创业实践活动中发挥动力和支撑作用。

创业个性心理品质属于创业基本素质的调节系统,主要由意志和情感因素组成。创业实践教学的目标就是要磨练人的意志,使人在行动中能够有效的排除干扰,克服困难,控制和约束自己并始终不渝地向目标前进,完成既定任务。

3. 能力目标:创业能力——综合能力培养阶段创业能力是创业基本素质的操作系统,它直接作用于创业实践活动,是创业实践活动赖以启动和运转的操作性因素。这一点异于创业意识和创业个性品质,后二者是间接影响创业实践的进行。创业能力作为综合能力培养阶段的终极目标,可以细化分为专业能力、经营管理能力和综合性能力。前两者是创业实践进行下去的首要条件,而创业综合能力则是整体上、全方位地影响着创业实践活动,使创业实践活动的效率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因此,创业实践教学最重要的环节是培养学生的创业能力(见图4)。

(二)实践要点

如果将创业实践教学的每个环节比喻成一颗颗散落珍珠,那么,行动导向教学法便是一条能够贯穿每颗珍珠的线。根据我校创业教育多年的实践探索,我们将创业实践教学合理科学的划分为几个板块,并符合由浅至深、循序渐进的进行。首先应该是创业意识的培养和创意的开发;其次是体验创业实训,给学生提供逼真的创业环境,促使学生完善各项能力;最后以项目为依托,由学生个人或团队独立进行创业实践活动,达到教学目的。这三个过程是逐渐递进、各有侧重地对创业素质的四个要素分别培养,并借鉴了行动导向教学法中丰富的教学手段,几种方法交错叠加使用,力求教学效果最优化。这些方法包括头脑风暴法、角色扮演法、模拟教学法等;创业实践教学的教学模式更是以项目为导向,任务驱动进行,遵循了行动导向教学法的“资讯、计划、决策、实施、检查、评价”六个步骤。

由此,创业教育的实践课程可由三大部分组成:创意设计实践、创业实训和创业实践。第一部分主要目标是激发大学生的创业精神和创新意识,在资讯搜集中培养获取、分析和利用信息的能力,计划和决策中探索的精神、协作交流的能力,以及实施过程中果断的执行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第二部分主要包括商业模拟游戏、网络模拟实训等。这一系列实践训练能够帮助大学生有效提升创业基础知识的储备,提前接触创业活动,把握创业方向;还能够锻炼创业心理品质,发展大学生的合作性、缜密性、道德感和义务感等。第三部分是创业实践教学的重心,是在完成了对自我的探索和创业世界的探索后真正的创业实战。这部分主要包括创新创业训练项目、校园实战营销及创行项目的运作等。这一系列创业实践活动都要经历团队的组建、创业想法的提出和创业资讯的收集、创业计划的制定、创业项目的最终敲定、创业项目的运行、创业成果的验收和创业效果的评估几个步骤,使得创业实践教学与行动导向教学法在理论上和实践中的不谋而合。

(三)行动导向教学法在创业实践教学中应用的要点和难点

行动导向教学法被引入我国教育教学中已有多年,许多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摸索并总结了行动导向法应用的经验和教训。出于对行动导向教学法在创业实践教学中适用性的考虑,绝不是生搬硬套和简单的堆砌,而是应该重点掌握其教学要点和难点。

行为导向教学法强调“行为”而不是“结果导向”,学生在教学中应始终处于行动的优先地位,教师只是起到辅导和咨询的作用,学生才是学习过程的主体。行动导向教学法多以分组进行为宜,这样可以促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合作与交流。

行为导向教学法有多种教学方法,包括头脑风暴法、项目教学法、案例教学法等六种常用的教学方法。那么,为了保证最好的教学效果,选择正确的方法是必要的。如果教师只是为了“赶潮流”而教学,则学生就会“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3]。

评估环节必不可少。评估可以及时反馈教学效果,教学效果的提高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评估的结果。另外,评估的主体应多元化,教师和学生都应参与评估。学生之间互相评价彼此可以帮助学生更快找到不足,并从彼此身上找到改正的方法,团队合作有利于学生沟通和协作能力的提升。

教师角色定位要准确。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是教学的引导者,学生需要根据教师的要求独立制定和实施计划,学会对行动的自我调节,因此,教师如何引导学生在创业实践过程的思考、体会是教学的难点。

四、行动导向教学法应用于创业实践教学的保障与支撑

(一)思想解放是前提

解放思想,解除应试教育传统模式的禁锢,大胆革新是行动导向教学法得以应用的思想保障。学生对于行为导向教学法的推行大多给予支持的态度,也都普遍认为“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模式过于传统,且教学效果不好。但若要求学生全程自学,自行收集信息寻找答案,这种模式却不能得到很大的赞同。学生最赞同折中的教学模式——教师讲授与学生自学相结合。可以看出,大部分学生已经习惯了大学前的教学模式,宁愿依赖教师的讲解和灌输式教学。所以,高校应当积极倡导全校师生解放思想,主动接受开展创业教育所带来的教学思想和教学方法上的变化。对创业教育的认识应当从应试教育的传统模式中分离开来,充分认识到创业教育的伟大意义,争取为创业教育发挥更大的价值建立起有力的思想保障体系。

(二)课程改革与师资队伍建设是基础

1. 课程改革

众所周知,创业教育自产生并传入中国以来,其课程设置可谓是发展迅速、覆盖全面。目前,关于创业的各类相关知识都可以在高校创业教育课堂上获得。根据创业教育教学的特殊性质,实践课程的比例应当适当增加,因此课程设置重心应当从第一课堂转移至第二课堂,真正实现“做中学、做中思、思中学”。

2. 师资队伍建设

(1)能够准确把握任务的难度。行动导向教学法对教师的要求很高,以项目教学法为例,教师确定的项目既不能过于简单,否则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动机;又不能难度过高,否则不能培养学生的创业能力却抹杀了学生的积极性。因此项目难度的把握是一项具有挑战的工作,还需要教师具备一定的经验和水平。所以创业实践教学的实施需要更多有经验的、受过专业训练的师资队伍。

(2)投入足够的精力和具备更强的能力对学生进行同步的监督和指导。行动导向教学法的实施除了要求教师把握任务难度的能力,更需要教师具备足够的责任心和精力去督促学生项目的进展。项目运行中,学生作为学习者,并不具备很多的知识和经验,在问题的分析和处理上需要教师的指导,教师的有效指导能够更好的协调学生的组织与分工情况,避免某一部分学生不能完全的得到锻炼 。教师不能在布置任务结束后就放任不管,毕竟作为项目的开发者和指导者,教师比学生具备更多的实践经验和知识储备。因此,教师要不断改善和提高自身的能力和水平,与学生共同参与到实践项目中去,与此同时,教师的教学水平会不断提高,学生在教师的监督和指导下也能提高完成项目的效率,随时随地将所学知识和经验合理的消化并内化为能力。

(三)外部平台搭建是关键

1. 实习基地

行动导向教学法要求在真实情境和配套设施条件下运行,而高校若仅仅依靠课堂模拟或者与校外企业合作的方式,无论从经济效益、授课时间灵活性等方面都存在诸多问题,制约了行动导向教学法的效果。因此,建设实习基地尤其重要。比如高校可与校外企业保持合作,也可以联系社会上的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或创业扶持机构,为大学生创业提供施展才能的舞台。

2. 学校扶持机制

学校的支持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理解。

一方面是学校对创业实践活动的认同。高校应当将大学生创业实践教学作为教学管理工作的重要部分,并给予足够空间保证创业实践教学的有序进行。所以高校相关部门应积极营造一定的校园创业文化氛围。这种氛围对于培养大学生的创业精神和创业能力有不可忽视的作用,是创业实践教学不可或缺的土壤。因此,高校应当重视创业教育的重要性,把大学生实践能力和素质的培养放在与专业能力培养同等重要的位置。

另一方面是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支持。行动导向教学法在创业实践教学中最常用的方法就是项目教学法。创业实践活动必然需要一定的启动资金,而学校在人力和财力方面的支持会直接影响创业实践教学的效果。所以,高校应当根据创业教育实际需求,搭建创业实践服务平台,首要服务对象定位于在校大学生,主要功能包括整合社会资源、提供理论指导和政策咨询、激发创业热情、提供创业启动资金等。

五、结语

学校在积极尝试将行动导向教学法运用于创业实践教学的过程中,已初步掌握了创业实践教学实施的重点和难点,并且发现了行动导向教学法在大学生创业素质培养中的价值所在。行动导向教学法在创业教育中的应用并不多,学校的尝试可谓是有价值、有意义。实践证明,将行动导向教学法的教学精髓巧妙的运用到创业实践教学中可以有效调动大学生的创业积极性,通过提供广阔的平台,使大学生们体会到不一样的创业教育。除此之外,随着行动导向教学法运用于创业实践教学的逐步深入,一些问题也有待于进一步探索和研究。比如创业实践教学是如何通过行动导向教学法来进一步培养大学生创业素质的?如何建立创业实践教学的课程评价体系等。最后,需要特别强调,行动导向教学法只是一种模式框架,在应用中还需与教学实际紧密相结合、并适时调整。

参考文献:

[1] 彭钢.创业教育学[J].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5:8.

篇(5)

创业教育是以培养学生创业意识、创业精神、创业能力为目的的一种教育思想与教育实践活动,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称为学习的“第三本护照”,与学术教育、职业教育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1]。2008年以来,创业教育在我国各高职院校先后步入了课程教学的实施阶段。但由于师资匮乏,观念滞后,教法不当,使得创业教学仅仅停留在创业意识的普及和理论知识的讲授层面,创业成功率较低。据统计,我国大学生创业成功率不到1%,其中高职生的创业成功率更是低的可怜,和发达国家20%一30%的创业成功率无法相提并论。

实践证明:行动导向教学法应用在高职创业教学中,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

一、行动导向教学法及其特点

(一)行动导向教学法介绍

行动导向教学的基本内涵是由师生共同确定的行动产品来引导教学过程,学生通过主动与全面的学习,达到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统一[2]。行动导向教学法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遵循“资讯、计划、决策、实施、检查、评估”这一完整的行动过程序列[3],亲自处理一个具体项目的全过程,在教学实施过程中学习掌握授课计划规定的教学内容,以职业情境中的行动能力为目标,以独立的计划、独立地实施与独立地评估为方法,以师生及生生之间互动合作行动为方式,以强调学习中学生自我构建的行动过程为学习过程,以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整合后形成的行动能力为评价标准 [3] 。

(二)行动导向教学法的特点

行动导向教学不再把教师掌握的现成知识技能传授给学生作为教学目标,而是一种以学生的自学为主的教学方法。在教学活动中,教师的职能从“教”和“授”转变为“引”和“导” [4],改变传统的“填鸭式”的学生被动学习方式,创造了学生主动参与、团队协作、探索创新的新模式。行动导向教学法要求每个学生都参与具体的项目实践活动,不关注最终结果而是跟踪掌握项目实施全过程。学生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将所学的理论知识自觉应用,遇到难题可查阅文献资料、团队讨论、请教教师等等。从而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自学创新、沟通交流等能力,有利于培养出勤思考、善想象、能动手的职能型人才。

二、行动导向教学法在创业教学中的具体应用

(一)案例教学法

收集具有典型意义的创业实战案例,如本校往届毕业生的创业案例、本地知名企业创业案例等,让学生分组进行分析、研讨,分析创业者的成败得失和经验教训,找出他们处理关键事务和问题的成功经验,对发现的问题提出改进方案等,以此来拓宽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独立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切实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创业的基本素质。

(二)角色扮演法

教师在课堂上安排一些具体的任务,如产品设计、营销、申请贷款等,让学生个人或者任务小组进行角色扮演,以创业者的角色去考虑问题,寻求解决方案,根据行动导向来设计并实施具体的方案以完成任务。这样可以使学生从角色扮演中去认知工作任务、制定决策方案,又要求彼此配合、相互协商,培养了学生的沟通能力。

(三)项目教学法

项目教学法的核心思想是让学生通过完成一个完整的项目来实现知识、技能的提升,发展完整的创新创业能力。在这种教学方式下,教学目标是项目任务,学生是主角,教师只是教学活动的主持者和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伴随者,并对学习效果(项目完成情况)进行评估,从而指导学生全面提高综合能力。

项目教学法步骤:(1)设定项目:教师把创业过程中需要解决的任务设计成为项目,如:市场调研、创业项目开发、企业选址等;(2)制订目标:设计项目教学总体目标,分阶段任务目标;(3)计划:做一个尽可能详尽的计划,围绕目标要求、并且是可行的;(4)实施:按事先订立的计划施行,学生通过个体行动、小组作业等形式逐步完成创业项目任务。教师发挥咨询者和协调人的作用;(5)成果展示:完成项目后,各小组展示成果;(6)评价:与原定目标比较,评价结果,检验学生是否获得必要技能与知识。

(四)模拟创业法

在运用模拟创业法进行教学中,让学生以自由组合的方式形成5-6人的创业团队,团队成员根据兴趣爱好、专业特长,开动脑筋思考,提出各自的创业构思并在团队范围内进行交流和讨论,然后创业团队利用课余时间走出去进行社会调查。通过社会调查,选出较为理想和可行的创业构思作为创业项目,撰写创业计划书,进行模拟创业,最后进行课堂展示分享。

(五)创业孵化法

在校园内建立一个相对独立的区间,按照公司规格进行分隔装修,配备桌椅等基本办公设备,开通网络、电话等通信服务,完善水电卫生等公共服务设施,安排那些经过可行性论证的创业项目进入其中,以公司模式运作,指定有经验的创业教师进行指导。这样为学生创业者提供良好的创业环境和条件,降低创业投资风险和创业成本,待成长到一定规格,再进行市场移植。这一方法是通过创业教师一对一的指导来帮助其创业,通过学生自身的创业活动体验来提升其创业能力,通过创业孵化来降低初期创业成本,扶持学生成功创业。如我院目前已经建立了300平方的创业孵化基地,目前有4家大学生创业项目入住,已有1家装饰公司成功孵化并移植到市场进行商业运作。另有一家服务项目也将进行市场移植,创业成功率较高。

三、行动导向教学法的应用分析

近年来,笔者在《创业教育》课程教学过程中运用行动导向的教学理念,对教学内容、方法和教学手段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实践。在实施教学中,以项目教学法为主,并结合案例分析、角色扮演、模拟创业、展示分享等方法,分析创业教育课程的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并根据课时要求对相关知识、技能点进行了取舍,参照创业必须的技能特点重新构建教学内容,将技能的锻炼要求融入项目,以具体的创业项目为教学单元,以项目带动教学,由浅入深地把知识和技能渗透到项目中实施。学生由原来的被动接收变成了主动参与,自主学习、研讨项目实施的方案,分析、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尤其是在项目完成后进行成果展示分享的时候,全班同学积极响应,提问、探讨、辩论,课堂气氛热烈,达到了教学目标。

在高职创业教学中运用行动导向教学法,能够显著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沟通合作能力,组织协调能力,提升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帮助学生成功创业,提高高职学生创业的成功率。

随着社会的发展,传统的教学方法已经不能满足学生的求知欲需求。尤其是那些立志创业的学生,更是力求一种更具实用性,创新性和开拓性的教学模式,以减少创业路上的困难和波折。基于行动导向教学法的创业教学为学生提供了一个活跃而自主的学习环境,通过学生在自己动手的实践中,掌握创业技能,习得创业经验,从而构建属于自己的创业知识体系,充分发掘学生的创业潜能,培养学生勤奋进取,开拓创新的激情,使学生由知识的拥有者变为直接为社会创造价值的创业者。

参考文献

[1]吴建强,高职院校创业教育模式与实践探索[J].九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1).

[2]赵爱威,温宝阳,宋慧斌,等.行动导向教学法实施探究[J].教学与管理,2009(8).

篇(6)

中图分类号:G7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7)04-0079-07

一个大国无论是硬实力还是软实力,都建立在强大的产业竞争力上,而产业竞争力的源泉是持续创业。促进大众创业已经成为我国的基本国策。目前,我国正处在创业范式的转变期,未来我国的创业范式是以创新为基础的创业,这种创业的范式远比过去复杂得多,创业者的方法和智慧需要更加综合全面。因此,高校的创业教育肩负着培养创业型人才的战略使命。以创业研究著称的百森商学院长期引领全球的创业教育。百森商学院在1919年成立,罗杰・百森(Roger Babson)是该校的创始人,他坚信:“只有用新的方式开展工作或者以差异化的路径把工作做得更好,世界才会进步和获益。”可能正是这样的创校理念,才让百森商学院走出一条创业教育特色之路,成为创业教育的先锋。笔者系统研究了百森商学院最新开发的一套基于实践的创业教育方法,拟从学术理论方面和创业教学实践方面阐述玩耍、移情、创造、试验和反思五个特定完整的行动式创业教学法。“玩耍”的核心概念是游戏能让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活动;“移情”的意思是指人能够理解和认同他人处境和情感的能力,其核心思想是以客户为中心的创业思维;“创造”的核心理念是创业应基于创新,以创新驱动创业;“试验”倡导的是创业者在创业过程中要敢于直视失败;“反思”反映的是创业过程中需要根据各种因素实时调整。百森商学院的这五种实践教学贯穿创业过程的实质,使教师和学生在娱乐、操练、探索中体会创业的诸多哲理和情境。借鉴这套方法,对于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形势下的中国创业教育具有积极意义。

一、创业教育演进的三阶段

创业教育的演进过程分为三个阶段,从早期的关注创业者个体特质到关注创业过程再到关注创业教育方法。

早期的创业研究主要关注创业者的个人特质。研究学者如Mc Clelland、Collins、Moore、De Carlo、Lyons,试图识别一系列特质,将创业者与非创业者、成功创业者与失败创业者区分开来[1][2][3]。Brockhaus和Horwitz回顾了有关创业者个人特质的文献,提炼出四种主要的创业者个人特质:成就导向、自我控制、高风险承担倾向及不确定因素的容忍[4]。然而,此后在创业者个人特质的文献中并没有形成进一步的共识,也没有科学的实证依据证实这四种特质是天生的还是后天培养的。Miner提出了创业者心理人格理论,包括四种人格:个人建议者、感情投入的超级销售员、专家型创意生产者及真正的管理者[5]。Fisher和Koch在其著作《天生而不是后天形成》中重新提及存在某些创业者人格特质的论断,并且认为这些特质是受风险偏好影响的[6]。研究者从创业者特质角度出发的研究并没有取得令人满意的成果。

Gartner主张用行为方法研究创业,作为对创业者特质的回应。他认为,创业终究是关于新企业的创建,应考察创业者在新企业创建情境下开展的活动,创业研究应该关注创业者做了什么,而不是研究创业者是谁[7]。不同的创业者个人行为和特质极为不同,因此,很难将这类研究进行普及并应用到教育领域。为了证实这一点,一项专门的研究针对创业教材内容与新生创业者的行为进行了比较,发现几乎没有重合之处。但是,受到创业行为研究的影响,学者研究创业教育墓刈⒛忱嗵囟ù匆等巳鹤移到了创业过程。Ben Oviatt认为创业是一种线性活动,包括识别机会、开发概念、资源整合、制定商业计划、实施计划、管理新企业和退出[8]。Timmons认为,创业过程就是连续的商机、资源和团队之间匹配和平衡的行为。Brlon和Shane认为,创业是一个随时间而展开的动态过程,该过程可分为识别机会、整合资源、开办企业、建立成功、收获回报等几个阶段。

对上述研究,学术界表示认可。作为替代,用认知方法研究创业也已经持续获得人们的兴趣和关注。创业认知的研究,并不是基于人格特质来区分创业者,而是揭示创业者的思维模式,并且假定特定的思维模式是竞争优势和个体差异的来源。Mitchell等人将创业认知定义为人们用来做出有关机会识别、机会评价、新企业创建以及企业成长的评估、判断或决策的知识结构[9]。从认知理论的研究可知,创业问题不再是某个个体能否成为一个创业者,而是某个个体如何才能变得富有创业精神、创造机会并开展创业活动。诺贝尔奖获得者赫伯特西蒙的弟子Saras Sarasvathy的研究在创业领域引入了一个有争议的新理论――效果推理理论。效果推理理论开始于这样一个命题:未来是不断变化的,可以通过创业者采取有意识的行为来重塑和改变。资源是有限的,资源的初始特征是无法选择的,因此创业者不用事先做出未来目标的设定,在创业实践中可将未来看成是不可预测的,但是可以基于创业者的行动在一定程度上加以控制。在这一过程中,创业机会是向创业活动投入资源的利益相关者互相作用进行社会构建的结果,而不是事先存在的可能性组合[10]。要理解创业者是如何审视世界和如何学习的,创业思维就变得非常重要。Sarasvathy的实证研究发现,效果推理型创业者将世界视为有多种不同的可能性,据此创造并重组新机会、接受并利用意外,创造而不是寻找市场。这些都是创造未来而不是预测未来。

创业者思维模式的研究发现以及百森商学院学者的辅助研究,共同将创业教育提高到更高的层次。基于效果推理理论,百森商学院的学者认为,不能将创业作为一个过程来讲授,而是应作为一种方法来讲授[11]。作为一种方法的创业要求开发一组实践,通过这组实践能够帮助学生建立创业精神和创业思维,进而培养更能付诸创业行动的学生。

二、创业作为一种方法

百森商学院的学者支持将创业作为一种方法,而不是一个“过程”。因为“过程”就意味着只要人们按照事先安排的步骤就会得到相应的结果。而且“过程”这一词假定了像生产过程那样的已知投入和产出。Neck和Green在以前的研究中将其类比为汽车制造[12]。想象一下生产线上装配汽车,将造车思想和工程学知识结合,并投入到汽车的生产设计过程,其中汽车零件是已知的,如何组装也有详细的说明,汽车在生产出来之前也是已知的。这个汽车的生产过程都是可以预测的。但创业也可以这样预计过程吗?创业真的可以像汽车生产那样预测吗?在以往的创业教育中,创业教育者在传统上对过程观持认可的观点――这种观点被一种线性的、阶段化的新企业创造法所主导:机会识别、开发观念、确定资源需要、整合资源、制定商业计划、实施计划、管理新企业和退出。

创业的环境是不确定、不可预测和模糊的,需要一种特殊的思维模式,这与实际教学中所处的环境是不一样的。基于方法论的创业观可以使学生掌握这门科学。方法代表了一组技术或技能,帮学生开展一组实践以让他们更具备创业精神地行动和思考。将创业作为一种方法意味着传授一种思考和行动的方式,而这种思考和行动方式是建立在利用实践组合鼓励创造的前提之上。该方法可让学生超越指导、理解和谈论,要求学生应用、使用和行动,要求持续的实践。

图1比较了两种创业教学方法:一种是将创业作为方法,另一种是将创业作为过程。正如百森商学院所展示的,创业的方法观需要一种特别的学习和教学方法。创业的方法观并不是简单的一门课、一个班,一份创业教学大纲,而是关注向每一个受教学生传递一种创业思维和行动精神,这样的学生不管环境多么恶劣也能创造他们的未来。

三、百森商学院创业教育的五种实践

百森商学院的创业教育将创业视为一种方法,这种方法包括五种实践,这些实践的概念是与知识、技能和思维的获取紧密联系的,都是通过实际动手的、刻意的、基于行动的活动实现的,这些活动提升了创业胜任力和绩效表现。由于创业是复杂的和多面性的,只采取一种实践是不可能的。因此,百森商学院引入五种具体的创业教育实践(如图2所示),它们代表了理论与实践的合成式教学法的思想。

这五种实践分别是:玩耍、移情、创造、试验、反思。这五种实践联系紧密,环环相扣,五种实践也能贯穿创业情境中的核心环节:玩耍能让学生全情投入到活动中,发现创业的各种机会;然后通过移情理解和感知他人处境和情感,产生以客户为中心的创业思维;再通过创造,赋予产品新的价值;经过一系列的研发和试验,完善产品的功能,做到精益求精;每个环节都需要反思和总结,不断完善和改进。通过这五种实践教学,可培养学生真正的创业思维与行动能力,让他们在变幻莫测的环境中创造他们的未来。

(一)玩耍(Play)的理论与实践

玩耍是为了培养一种充满想象力和无拘无束的思维,可以让人们意识到众多机会、大量可能性以及更多创新方式的一种途径。Johan Huizinga是最早研究玩耍概念的人,他将玩耍定义为:位于日常生活之外的一种自由活动,是“不严肃”的,但与此同时强烈地吸引玩耍者。这种活动与物质利益没有什么关联,也不会从中获得任何利益。Kraus回顾并总结了社会学家、心理学家、教育学家的研究,对玩耍提出自己的定义:玩耍是一种在休闲中开展的活动,目的是为了表达自我和追求快乐。这种活动是活跃的,并且在探索、竞争或幻想的精神状态下开展。Bateson的研究视角则有些不同,他将玩耍当做是沟通演化的一部分,他指出:事实显示,玩耍是一种现象,“玩耍”的行为预示了并关联到其他“非玩耍”行为,因此,我们在玩耍中会遇到代表其他事件的某种信号[13]。

“玩耍”的核心概念是游戏能让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活动。通过特定的游戏能让学生在玩耍的过程中体验和领悟创业知识和创业思维。下页表1提供了几个百森商学院关于玩耍的实践教学案例。

(二)移情(Empathy)的理论与实践

移情的核心思想是以客户为中心的创业思维。社会学家Karla认为:“移情是一种社交和情感技能,帮助我们感受并理解他人的境况、情感、意图、需求和思想,这样我们就能提供敏感的、恰当的沟通和支持。”神经学家Decety认为,人天生就有移情的能力,这种能力会随着与他人的交流而不断发展,并且可以通过有目的的体验和培训加以提升[14]。

创业教育与移情之间存在三方面的关系。首先,渴望成为创业者的学生需要与实践创业者产生共鸣,这样可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创业者的本质和其生活的状态。其次,用移情的、更有意义的方式与他人联结的能力对领导力、交流和团队建设是非常重要的。再次,创业者从新产品、新服务、新流程或新企I中创造价值,创业者是问题的识别者和解决者。然而这个观念的核心是要培养学生的一组技能,让他们可以识别各种利益相关者尚未满足的需求,而识别需求应始于移情。不管是感受真实创业者是什么样子,为未来建立新组织而与利益相关者交流,还是创造新的产品和服务,都需要移情。

移情对创业教育至关重要。因为创业者需要建立联系,吸引和留住有才华的团队成员,与顾客在有意义的层面建立联系并持续提供客户期望获得的产品和服务。学生需要培养能够让他们理解和感受他人的能力。

将移情与创业进行整合,可以归纳为以下五点:一是移情是通过以用户为中心建立起来的,因此,出发点是对揭示用户需求和用户知觉的渴望,这样才能对支撑和满足这些需求的解决方案进行开发。二是基于移情的设计思维是一种问题的解决工具,当你不知道从何处着手时,其效果最好。三是移情聚焦于找到顾客,然后创造新事物,而不是创造新事物然后找到顾客。四是移情的技能可进一步提升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与分析能力。五是移情是整体创业思维的一部分,需要通过实践才能掌握。

下面提供几个百森商学院关于移情的实践教学案例,如表2所示。

(三)创造(Creativity)的理论与实践

关于创造力的内涵,主要有以下三种观点:第一,过程观点主要侧重于研究产生创造力的思维过程,如Stein提出,创造力过程包括以下几个阶段:定义问题,收集信息,产生创新性的想法,对创新性的想法进行评价和修改;第二,特质观点主要研究创造力主体所具有的特征,认为可以根据个体特质将创造力主体区分为高创造力个体和低创造力个体;第三,结果观点把创造力看作是一种结果变量,指组织内的个体或者群体提出新颖、合适而且有用的想法的能力,并且在强调想法新奇性和有用性的同时也强调人格特质、认知因素和环境因素对创造力的影响作用[15]。

以往的研究表明,创造有价值的新事物是创业的核心。创造过程需要采取某种形式的创业活动,带来新的产品、新的技术或新市场的开拓、新型分销渠道、新企业的成立等。在创业情境下,实现创造的方法常常被刻画成一个线性的、规划的过程,并且被烙刻在教学大纲、教材以及创业授课的常用方法中,驱动创业教育工作者去讲授如何撰写创业计划。

当把创造作为一种实践来讲授时,需要考虑三个问题:教学法、环境和教师行为。创业教学法需要考虑采取多样的方法,激发大量的学习方法,以实现更高的学习目标。布鲁姆的分类法认为,低层次的学习目标是让学生描述或者重复,这可以通过讲授或指定阅读实现;高层次的学习目标是让学生进行归纳,这可以通过互动、体验和发现实现。创业教师的角色就是帮助学生参加创造过程,提高创造技能。

下面提供几个百森商学院关于创造的实践教学案例,如表3所示。

(四)试验(Experiment)的理论与实践

创业是一门做实验的学问――尝试新的事物,从中学习提高,然后继续去探索。杰夫贝佐斯是著名互联网公司亚马逊的创始人,他把试验精神确立为公司的核心准则之一。试验对于新创企业而言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大多数机会和创新想法是通过试验被发现并创造价值的。

试验,从定义上看,是一个科学的过程。根据韦氏词典的解释,试验意味着“检验或尝试”,是“一种试探性的程序或策略”,是“在可以控制的条件下开展的一个运营体系或过程,目的是发现一个不为人所知的效应或规则,建立或检验一套假设,或者揭示一个已有的规则”。虽然日常所说的实验性检验,如生物、化学、医学、物理实验,往往需要自然科学的专业知识,并且都是在控制条件的实验室进行的,但是在社会科学领域,如科学、会计、市场营销、心理学和金融,通常也可以在实验室外面运用实验方式为某个组织或某项事业检验和论证现实的命题。

在创业领域,试验作为一种实践活动,是指通过“干中学”或积极参加基于亲身实践的项目获取与创业密切相关的知识的行为。百森商学院认为,业试验是获取能够应用于创业情境的概念和技术知识的过程,包括识别和创造机会、开发资源创造具有社会或经济价值的新事物。

下面提供几个百森商学院关于试验的实践教学案例,如表4所示。

(五)反思(Reflection)的理论与实践

反思被称为最伟大的教育创新之一[16]。但是反思在创业教育中的重要性却被忽视了。在现实的教学中发现,创业教育者很少提及学生如何反思。我们从直觉上感觉反思是有益的,但是学生却从来不会从直觉上进行反思,他们需要进行专业的指导才能成为训练有素的反思者。教师经常将创业中的反思视为一项写日记式的任务,通常是由学生自己一人个人完成,也不是首要任务。最典型的场景就是布置作业,对他们在一段时间内的创业教育学习进行总结。这样的反思并没有起到本质的作用。

笔者围绕“将创业作为一种方法进行讲授”这一主题展开,超越了认知、理解和讨论,聚焦于有关玩耍、移情、创造、试验和反思的具体实践。每一种实践都是共享一套标准,都是非常注重在做的同时还必须认识到有目的的、迭代的重要性。最有意义的是将反思作为一种实践的观点,特别是在“做”方面,也就是说反思也是一种形式。在一定程度上,反思是被其他几个实践类型所支持的。玩耍、移情、创造及试验都需要反思。这样能更好地理解理论与实践的合成、学习与行动的合成、思考与行动的合成。综合起来说,反思是创业教育中最重要的实践。反思是行动的一种形式,是学生整理其基于行动学习的主要方式。

下面提供几个百森商学院关于反思的实践教学案例,如表5所示。

创业教育是可以被教授的,但是不能只依靠传统的课堂教育。创业教育需要广泛吸取创业理论的研究成果,需要正确理论的支持,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要有科学的理论依据,需要长期的教学实践和总结。将创业作为一种方法,意味着传授一种思考和行动的方式,而这种思考和行动方式应建立在实践的基础上。可将玩耍、移情、创造、试验和反思这些实践方法作为支持创业行动的一种学习模式。教人创业,不能只教怎样创业,而更应该改变人的思维和认知。教育不是灌满一桶水,教育是要点燃一把火,要把学生心里的那些东西点燃,创业教育也应如此,用创业思维开展创业,才能激发创造力,才能创造价值。

参考文献:

[1]Mcclelland D C. Need Achievement and Entrepreneurship: A Longitudinal Study[J].Journal of Personality & Social Psychology, 1965,1(4):389-392.

[2]Collins O F,Moore D G.The Organization Makers:a behavioral Study of Independent Entrepreneurs[M].Appleton Century Crofts,1970.

[3]Decarlo J F,Lyons P R,Decarlo J F,et al.A Comparison of Selected Personal Characteristics of Minority and Non-Minority Female Entrepreneurs[J].Academy of Management Annual Meeting Proceedings,1979 (17):22-29.

[4]Brockhaus R H,Horwitz P S.The Art and Science of Entrepreneurship[J].The Psychology of the Entrepreneur,Ed.DSR Smilor, Ballinger, Cambridge, MA,1986:25-48.

[5]Miner.The 4 Routes to Entrepreneurial Success[J].Personnel Psychology,1997,50(2):517-520.

[6]Fisher J L,Koch J V.Born,not Made:the Entrepreneurial Personality[M].Greenwood Publishing Group,2008.

[7]Gartner W B.Who Is an Entrepreneur?Is the Wrong Question[J].Social Science Electronic Publishing,2015(13):461-467.

[8]Ben Oviatt.Entrepreneurial Intensity:Sustainable Advantages for Individuals,Organizations,and Societies[J].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1999,24(24):580-582.

[9]Mitchell,Busenitz,Lant,Mcdougall,Morse and Smith.Toward a Theory of Entrepreneurial Cognition: Rethink the People Side of EntrePreneurship Research[J].Entrepreneurship Theory and Practice,2002,27(2):93-104.

[10]Sarasvathy.Causation and Effectuation:Toward a Theoretical Shift from Economic Inevitability to Entrepreneurial Contingency[J].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2001,16(2):243-263.

[11]Venkataraman,Sarasvathy,Dew,Forster.Reflection on the 2010 AMR Decade Award:Whither the Promise?Moving Forward with Entrepreneurship as a Science of the Artificial[J].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2012, 37(1):21-33.

[12]Neck,Green.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Known Worlds and New Frontiers[J].Journal of Small Business Management,2011,49(1):55-70.

[13]Bateson G.A Theory of Play and Fantasy[J].Psychiatric Research Reports,1972(2):39-51.

篇(7)

青年创业就业是一个世界性难题。2002年,共青团山东省委从我国国情和山东实际出发,创造性地提出并实施了以鼓励、扶持青年创业为主要内容的青春创业行动。四年来,这项工作受到了青年的欢迎和社会各界的广泛支持,得到了各级党政领导的充分肯定。实践证明:青春创业行动精心打造的“四轮马车”,是共青团组织促进青年创业就业的有益探索。

我国青年创业面临的困难和机遇

与发达国家和地区相对完善的失业保障、就业培训、创业扶持体系和青年较高的教育水平、较为充分的职业准备不同,作为发展中的大国,中国青年创业与就业既面临许多困难和问题,同时也面临难得的机遇和有利条件。

一、青年创业就业面临的困难

1. 政策方面。青年创业必须面对政策门槛。在发达国家和地区,与创业相关的法律、制度比较健全,青年创业获取政策支持相对较容易。近年来,我国各级政府虽然也陆续推出了一些诸如减免税收、小额信贷、就业援助、社会保障等促进创业方面的政策,但从整体上来看,这些政策还不够完善。这就在一定层面上使想创业的青年常常找不到相关政策,或者对已有的政策不够了解、不会运用,有些青年甚至不知道创办企业的基本手续。

2. 资金方面。与发达国家支持青年创业的多渠道投资相比,我们主要存在三方面的困难。一是中国作为人口多、底子薄的发展中国家,政府相对还是“穷”政府。近年来,虽然各级政府也作出巨大努力,但政府投入短时间内很难满足青年创业需要;二是由于经济发展水平的限制、企业发展过程中面临的困难和缺少相应的捐赠法规,来自社会捐助的创业资金也是有限的;三是由于银行缺少评估风险机制,如果没有财产抵押和担保,创业青年很难从银行获取贷款。这些问题共同构成了青年创业的“资金瓶颈”。

3. 培训方面。与高等教育已经进入“大众化”发展阶段的发达国家相比,中国青年的平均教育水平还比较低。农村地区大多数青年只完成了九年制义务教育,城市青年大多数也只接受了12年中等教育,绝大多数青年求职前没有经过职业技能训练,创业经验缺乏,创业能力较弱;同时,由于受传统思想观念的影响,许多已取得大学文凭的青年,也没有做好创业的心理、能力、经验等方面的准备。

4. 服务方面。与发达国家相对完备的青年创业教育、创业服务机制相比,我们在提供创业信息和创业指导,营造创业的舆论环境和文化氛围,整合社会资源为青年创业服务等方面还不够规范、细致,相应的服务机构也不够健全,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服务青年创业的效率和质量。

二、青年创业就业面临的机遇

1. 多年来,从中央到地方各级党委政府始终把促进就业再就业工作,作为一项事关民生和社会和谐的重大政治问题予以高度重视,采取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措施,青年创业有着良好的政治环境。

2. 目前,虽然我国的结构性、暂时性失业率还在攀升,就业压力高峰还将持续一段时间,但是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特别是工业化、城市化步伐的加快,社会吸纳劳动力的能力正在强势增长,每天都在“制造出”新的工作机会和创业机会,青年就业与创业有着巨大的空间和发展潜力。

3. 促进就业再就业工作,不仅是各级党委政府的重要工作,而且已成为全社会共同关注的公共事务。在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之外,还有政府调节这只“看得见的手”,发挥着社会主义社会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正在协调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共同促进青年就业创业。

4. 社会主义“共同富裕”的理念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虽然社会转型期贫富差距拉大的问题还比较突出,但是“先富带后富、最后实现共同富裕”已经成为全社会的共识,越来越多有社会责任感的企业和个人,将通过帮助青年创业就业的实际行动回报社会。

三、青春创业行动的提出和实施

基于对以上问题的思考,2002年10月25日,共青团山东省委在山东省第十一次团代会上,对做好青年创业就业工作做出了部署,并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创造性地提出了以激励青年创业、帮助青年就业再就业为主要内容的“青春创业行动”。我们的基本设想包括:一是针对青年创业第一步最难的现实问题,把共青团的发力点放在青年创业链条的第一环节,放在起步阶段,立足于为他们送去激发创业热情的第一块炭、萌发创业种子的第一滴水;二是充分发挥共青团80多年奋斗形成的社会信誉和组织网络,以及资源整合和社会动员能力的优势,通过项目化运作、事业化推进,构建起与政府就业和再就业工作体系相衔接的青年创业就业工作新机制;三是牢记育人宗旨,最终通过青年的创业实践,在全社会大力倡导创业精神。

四年来,青春创业行动主要经历了调研提出、全面推进和深化提升三个阶段,重点做好了四个方面的工作。一是探索了“四轮马车”模式,成功地拉动了一大批青年走上了创业之路。二是实施了以创业、就业、培训三大主体工程和“学士后流动站”、“青春创业园区”两个辅助工程为主要内容的“3+2”工程,拓宽了青春创业行动的领域。三是初步形成了竭诚服务青年、项目化运作和多方共赢的基本运作机制。四是推出了一批体现时代精神的创业典型,在全社会营造了良好的创业氛围。

青春创业行动的“四轮马车”模式

青春创业行动的动力系统是一架“四轮马车”:“四个轮子”即:政策、资金、培训和服务。“马”即:大企业扩张计划或政府主导的发展计划。

一、启动政策之轮,优化青年创业环境

我们在指导青年创业过程中,在政策服务方面主要做了三件事:一是为帮助青年更好地了解政策,我们把各级政府推出的一些诸如减免税收、就业援助、社会保障等方面的政策,进行收集整理,汇编成册,免费发放给青年;二是为帮助青年更好地运用政策,我们通过举办创业形式分析会、报告会、政策讲解课等形式,帮助青年理解政策、运用政策;三是积极帮助青年争取政策,针对青年创业政策的某些空白和缺位,我们联合有关部门制定并出台了区域性的相关政策。目前,全省共出台有利于青年创业的政策40余条,市、县两级团组织联合有关部门出台文件57个,优化了青年创业环境。

二、启动资金之轮,降低青年创业门槛

为帮助青年缓解筹资压力,顺利迈出创业的第一步,我们也采取了类似发达国家的政府、社会、银行三条渠道争取专项基金和贷款的做法。团省委先后设立了规模为6000万元的“青春创业行动高新投基金”,100万元的进城创业青年“风帆基金”,20万元的“青春创业行动光大基金”。目前,全省已向创业青年提供各类资金800余万元。但是,相对庞大的创业青年群体的需求,仅靠这些渠道还远远不够。于是,我们又在实践中探索出了三种筹资方式:一是由“马”担保贴息贷款。就是对青年创业所需资金不足部分由企业这匹“马”作贷款担保,银行提供减息让利,必要时团组织提供贴息。二是信用担保贷款。就是将团组织评选出的青春创业号、青春创业之星以及向社会举荐的1000名优秀大学毕业生等,作为无形资产担保贷款。三是减免加盟费和保证金,降低创业门槛。四年来,全省已有3108名青年通过青春创业行动减免加盟费和保证金8130万元。

三、启动培训之轮,增强青年的创业能力

与发达国家青年创业培训只需要在技术性环节提供帮助不同,青春创业行动的培训渗透到了青年创业的每一个重要环节。一是针对思想观念保守、创业意识不强的青年,我们通过举办创业论坛、创业大课堂、创业典型报告会等形式,引导青年转变观念,增强创业意识;二是针对有创业意识、但缺乏创业能力的青年,各级团组织开展了系统的创业素质和技能培训。如青岛选择的国际劳工组织在中国试点的“小老板”(SYB)培训项目,已经帮助1200多名青年走上了创业之路。三是针对在创业过程中缺少经验的青年,我们为其配备了创业导师,进行“一对一”创业辅导。目前,全省共公开招募志愿创业导师1400名。

四、启动服务之轮,提高青年创业成功率

与发达国家已经拥有的比较完备的青年创业服务体系不同,我们注重从基础环节入手,逐步强化和完善了五项服务。一是提供信息。通过报纸、电视、网络等传媒,创业项目,提供创业信息咨询。全省共建立省市两级青春创业行动网站18个,信息1.8万余条;二是建立项目经理负责制。组织3128名专职团干部担任了青年创业经理,对青年创业的各个环节进行具体指导、跟踪服务;三是建立“青春创业超市”。就是把青春创业行动的项目、信息、政策、资金以及服务等内容整合在一起,实行资源共享,供创业青年选择;四是成立法律援助中心。为青年创业提供法律咨询和维权服务。全省共成立法律服务团25个,聘请律师400余名,提供法律咨询、维权服务1200多人次;五是建立由团组织牵头的青年就业再就业联席会议制度。定期研究解决青年创业过程中遇到的实际困难和问题。

五、选配“驾辕之马”,帮助青年更快更稳地走上创业之路

这是青春创业行动在扶持青年创业方面区别于发达国家的一个主要特色。因为,青年创业和就业的机会,取决于经济发展、企业扩张的水平和速度。在发达国家,市场已经基本饱和,拓展空间非常有限,而当前中国经济正在飞速发展,很多大中型企业纷纷推出扩张计划,希望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抢占先机;政府主导的社会发展计划陆续出台,为青年创业开辟了广阔天地。为帮助青年在创业道路上走得不仅快、而且要稳,我们感到必须为青年创业寻找一种外部的带动力量。为此,我们选择了大企业扩张计划和政府主导的发展计划作为“四轮马车”的“驾辕之马”。目前,全省已经有477家企业作为“驾辕马”加盟青春创业行动,成功带动了4939名青年走上创业之路。

四年来,“四轮马车”不仅帮助数万名青年实现了创业梦想,而且有效地扩大了城乡青年就业机会。据统计,截至2005年7月底,参与青春创业行动青年的创业成功率达到74%,全省共有1.2万名青年成功走上创业之路,带动14.1万名青年实现了就业,累计培训青年17.5万人次。

针对社会转型期出现的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我们还充分发挥“马”的作用,启动实施了“学士后流动站”。即通过依托企事业单位,为有创业就业愿望的应届大学毕业生提供一年的带工作。大学生出站时,实行双向选择。四年来,全省共有229家企业建立了“学士后流动站”,14511名大学生进入“学士后流动站”接受锻炼。仅2004年,就有7661名大学生与进站工作的单位签订了正式用工协议,占全省高校毕业生总数的4.06%。实践证明,“学士后流动站”已成为青年学生成长成才的“推进器”、企业选才用才的“实验室”、社会人才的“蓄水池”。

实施青春创业行动的思考和启示

青春创业行动的探索和实践,使我们深刻体会到:只有在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制度下,青春创业行动才能得以生存和发展;只有立足国情、省情,突出地方特色,青春创业行动才能取得实效、不断壮大;只有充分发挥共青团自身特点,不断创新工作思路、工作方式和自身建设,青春创业行动才能焕发出生机和活力。

一、“四轮马车”的特色运行机制,是青春创业行动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青春创业行动“四轮马车”模式中,起着可持续发展作用的核心机制主要有三个。

1. “选马”、“用马”和“养马”机制。在“选马”上,我们规定并不是所有想扩张的企业都能成为青春创业行动的拉车之马,必须是符合国家产业政策、有社会责任感和信誉度,有发展潜力的优秀企业。在“用马”方面,我们注重从实际出发,引导创业青年和“马”实行双向选择,探索出了“大马拉小车”、“马队拉车”和由政府主导的发展计划的“马拉群车”等多种模式。比如,青岛爱书人音像公司加盟青春创业行动后,成功地发展了33家连锁店,拉动了33名青年创业。这就是典型“大马拉小车”模式。又如,威海有个叫高晓波的青年,在所住社区里开办了一家便利店,但由于是小店,很难从知名企业得到稳定可靠的进货渠道,直接影响到了便利店的信誉。针对这种情况,团市委帮其联系了“青啤”、“张裕”等十多家知名大企业,并以最优惠的价格供货给高晓波。目前高晓波已成为拥有4家便民连锁店的小老板。这就是典型的“马队拉车”模式。再如,团泰安市委与泰安市岱岳区政府合作建立的全省第一个“泰山青春创业开发区”,吸引项目进园,拉动青年创业。这就是所谓“马拉群车”。在“养马”方面,我们坚持共赢原则,不是企业只搞“义务劳动”或单向付出,而是在帮助青年创业就业的同时,顺利实现自己在常规模式下难以短期完成的发展目标。“车”与“马”,“大马”和“小马”的共赢,正是青春创业行动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2. 互利共赢的资金筹措机制。主要有三个:一是由“马”担保贴息贷款机制,主要通过三方面共同扶持青年创业。即由青年根据所需创业资金自筹一部分;对不足部分由“马”作贷款担保;由银行提供减息让利。必要时团组织还可以通过创业基金提供贴息。这样就构成了“企业、青年、银行”三方利益共同体。因为,对企业来讲,有了创业青年的参与,就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实现顺利扩张;对青年来讲,不仅解决了资金问题,还搭上了企业扩张计划这匹“马”;而青年创业成功后,也正为银行培养了潜在客户。由此形成了“企业主动、银行配合、青年获益、团组织支持”的青年创业贷款担保机制。二是“青春创业号”信用担保机制,在青春创业行动中,我们借鉴青年文明号的创建模式,联合有关行政执法部门,对照章纳税、诚信经营的企业进行综合评定,共同命名“青春创业号”,使其成为拥有无形资产的优质品牌,然后再用这一品牌做贷款信用担保。实践证明,这一机制不仅塑造了合法经营、诚实守信的良好社会形象,成为了企业发展的无形资产,而且有利于在全社会倡导诚信理念,进而推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诚信体系的不断完善。三是减免加盟费资金筹措机制,就是把企业扩张计划与青年创业需求相结合,企业在为主动创业青年降低门槛、减免加盟费的同时,也因此得到了低成本扩张的机会。

3. 高效运作的创业服务机制。为进一步加强与国内外青年创业就业组织的交流与合作,为更好地服务青年创业,目前我们正在着手筹备建立青春创业促进会,其主要支点是,把青春创业行动“四轮马车”式的服务以及所有热心青年创业的社会各界有识之士、企业和民间社会团体充分整合在一起,为青年创业提供政策服务、筹资协调、技能培训、项目信息、法律咨询等系列服务。我们将其比喻为“青春创业超市”,也就是青年不仅可以在“超市”里找到适合自己的创业项目、就业机会以及相关政策,如需要还可以为自己找到创业的“领队”——项目经理,创业过程的“教练”——创业导师;如创业中遇到法律问题,还可以在超市里找到自己的法律顾问。实现了服务方式由团组织推介、青年参与向企业加盟、青年自主选择的转变,为创业青年构建了项目、资金、信息、服务共享的崭新平台。

二、开展青年创业国际合作,是青春创业行动不断深化的重要条件

篇(8)

随着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和大学生就业压力的增长,选择自主创业的大学生越来越多,因此,提升高校创业教育的质量显得尤为重要。创业实践是创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提高创业教育质量和提升创业者综合素质的基本途径,因此,实践教学的教学效果对我国高校创业教育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行动导向教学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方法,注重学生的参与度和关注度,能够有效提高教学质量和学习效率。高校创业教育实践课程具有体验性、参与性、实践性和职业性等特点,这与行动导向教学理念相契合。

一、行动导向教学的概念、特点

(一)行动导向教学的概念

行动导向教学不仅是一种教学方法,也可以认为是一种教学理念或者教学范式。该理论首次在德国提出并被各国高校广泛使用[1],其核心要素是注重对学生关键能力的培养。Meyer认为行动导向教学是由教师和学生一起商定的行动产品并以此组织教学过程,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全面的学习,达到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统一。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把理论运用于实践,提倡在实践活动中培养学习兴趣,开发创新思维,提高核心能力。行动导向教学以工作任务分析为导向,以学生的主动学习为主体,以教师引导为辅助,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知识并积累经验的一种教学方法。

(二)行动导向教学的特点

1.以学生为教学主体

行动导向教学过程的展开由师生共同完成,并强调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充当引导角色。行动导向教学理念要求教师改变以往“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应以学生为中心,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从而实施有针对性的教学。行动导向教学应立足于学生的兴趣,通过项目教学法、案例教学法、模拟教学法和任务驱动法等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参与性。

2.教学任务以培养能力为主

行动导向教学提倡学习知识与提高能力相互促进。因此,行动导向教学理念下的教学任务有别于传统的单纯以传授知识为主的教学方式,这一模式下的教学任务以培养职业行动能力为主,主要包括方法能力、社会能力以及专业能力。行动导向教学理论要求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秉承“理论够用为度、强化操作技能”的理念,改变传统“黑板教学模式”,将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结合起来,让学生“在做中学、在学中做”。

二、我国创业实践教育的弊端

创业实践是创业教育的重要模块,它实现了由传统课堂教学到创业行动与实践的转变,其注重寻找外部资源的获取及支持[2]。但由于我国引进创业教育的时间较短,不仅创业教育的教育水平、创业教育的课程结构、创业教育的理论与方法等方面远远落后于西方发达国家,而且社会大众的理念和政府的保障机制也存在较大不足,这就使得有关创业实践教育的问题日益凸显。

(一)创业实践教育方法单一

教学方法是指教师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所采用的具体措施和手段。教学方法合适与否会影响教学的实际效果。由于创业存在复杂性、不确定性和实践性,对教师的课堂驾驭能力要求较高,因此创业教育的教学有别于大学的其他传统课程,其教学方法也要随之改进。调查发现,高校现有的创业教育实践课程大多是由单个任课教师采取传统的课堂讲授方式来授课,教师往往是依据为数不多的相关教材“照本宣科”,或者引入一些制作粗糙的案例进行分析,缺乏对创业实践的系统和深入探究。创业教育实践课程往往流于表面,没有吸引力,难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参与性与主动性,严重阻碍了创业教育的发展。

(二)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基地建设流于形式

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基地建设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的时间安排不合理。在一些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还未被列入到正式的人才培养计划中,相关创新创业实践的时间安排不够科学规范,时间分配较少;第二,创业实践基地不健全。有的高校没有建设配套的创业教育实践基地,即使建有实践基地也存在设施简陋、普及面窄等问题。在实际教学中,创新创业实践基地往往只用于参观,学生的实际操作较少,这导致了大学生眼高手低,很难真正了解实际创业的过程与真谛,这违背了实践基地建设的初衷;第三,理论和实践相脱离。学校所传授的理论知识在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过程中很难用到,而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中用到的知识在所学课本中又找不到。由此可见,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基地的形式化已经成为制约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质量提高的一个重要因素。

(三)缺乏大学生创业实践的有效平台

从各高校目前的情况看,大学生的创业实践包括模拟实践和社会实践。常见的模拟实践主要包括高校举办的各种模拟创业环境的赛事,例如电子商务竞赛、创业设计大赛、沙盘模拟经营大赛等;社会实践则包括暑期创业项目体验、商业环境调查、消费市场调研等。但这些创业实践活动的效果有限,且只有一部分人受益,大学生创业实践仍缺乏有效的属于自己的创业实践孵化平台。一些学校虽然已经有了大学生创业助力工程,但一两个项目的支撑力度有限。当前校外企业资源并没有得到有效挖掘和利用,校内的创业实践平台建设尚在起步阶段。没有有效创业教育的支撑平台,大学生创业缺乏持续发展的动力,必然走不远。

(四)创业实践教育的社会支持系统不够完善

高校完全依靠自身条件开展创业实践教育,其掣肘处颇多,师资、场地、资金的缺乏严重影响创业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创业教育不仅是学校行为,更需要政府、社会和学校的大力合作,实施起来是一项耗时复杂的系统工程。然而,目前缺乏创业文化氛围、缺乏创业支持政策、缺乏创业资金支持等等,这一系列都制约着创业实践教育的发展。

三、行动导向教学在高校创业教育实践课程改革中的运用

(一)明确创业教育实践课程的目标

一项关于大学生实践困难的调查显示,大学生实践困难的原因中,自身水平及实践能力欠缺占一半以上。不仅如此,不少企业主管反映,应届生在应聘时,各种证书可以拿出一大摞,但真能体现他们职业技能和创新能力的证书却没有。在很大程度上,重理论,轻实践,在学校不注重实践和创新能力培养,实践能力欠缺已经成为当代大学生就业后遇到的最大困惑。因此,高校创业教育实践课程设计以获得创业实践活动中相关经验和方法为主要目的。行动导向教学的特征之一就是以培养人的职业能力为目标。创业实践课程目标的设置要充分贯彻行动导向教学理念,形成注重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素质、提高实践技能和开发潜能的培养模式。

(二)完善创业教育实践课程体系

基于行动导向创业实践课程体系的设计要考虑到教学内容的完整性和教学内容的行动性。创业教育实践课程内容应侧重传授程序性知识,辅以陈述性知识,即以传授创业活动中相关经验和策略为主体,而不是一味灌输创业活动的相关概念和原理。比如在实际创业教学中涉及核心价值曲线、波特五力分析模型、波士顿矩阵等内容时,要结合具体的创业活动或创业项目,让学生切身体会相关理论在创业实践活动中的运用。构建完善的创业实践教育课程体系不仅要立足于高校的自身情况,而且要考虑高校各学科的专业特点和硬件设施。高校可以把开设的相对孤立、零散的创业教育方面的讲座、报告会以及选修课重新整理成联系紧密、连贯强的课程体系,或者形成新的培养计划,以便进一步丰富创业实践课程内容,更好地传播创新创业理念。

(三)培养符合创业教育要求的师资队伍

行动导向教学理念在创业实践教学中的应用要充分强调教师的作用,拥有创业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的教师是确保创业教育实践课程成功开展的条件之一。而除了要具备科学的创业理论知识和丰富的实践经验外,创业教育实践课程还要求教师具备创新创业的精神和热情。在实际创业教育教学过程中,高校可以通过以下渠道培养符合创业教育要求的师资队伍。首先,着重培养自身的创业教育专职队伍,鼓励具有相关学科背景和教学经验的教师参与实体企业的创业活动,获得创业实践的体验和经验,以便在教学过程中更好的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和处理信息,激发学生的创业激情和创业灵感。其次,通过聘请优秀的创业校友或者成功的企业家担任创业实践教育课程的顾问,让他们近距离地与大学生进行互动交流,指导大学生的创业项目,拓宽大学生的创业视野和眼界。行动导向的高校创业教育实践课程要使教师从教学的主体转换成为课程的设计师和创业对话伙伴,学生从教学的客体转化为创业教育课程的建构者、评价者[3]。

(四)建立有效的创业教育实践课程的教学评价机制

创业教育实践课程的特殊性使其不适用于高校中现有的课程教学评价机制,因此创业教育实践课程的开设缺少制度的监督和保障。纵览发达国家开设的创业实践课程,我们可以发现,国外高校拥有一套成熟的反馈学生学习效果、学生个性发展和教育实际效能的评价机制[4]。因此,国内高校可以借鉴国外高校创业教育理论和实践成果,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适合我国高校现状的创业教育实践课程评价体系。该评价机制可以从课程的开设、课程的实施以及最后的实践结果进行整个周期的评估。其中,要充分发挥学生参与课程评价的主体性作用,形成多层次、多角度的创业实践教学评价主体。

(五)创造良好的创业教育实践平台

行动导向教学的创业教育实践课程应以实际的创业任务为基础,因此,学校和政府有必要创造合适的创业平台。我国大学生创业成功率低与我国高校没有配套的创业平台有很大的关系。创业活动是一项高风险、高投入的活动,创业者的心理压力极大,只有培育适合创业的土壤,才能激励大学生积极投身于创业事业。因此,为高校大学生构建良好的创业教育实践平台是学校和政府共同承担的责任。首先,高校要为大学生提供仪器设备、实验室、创业基地等硬件设施。比如中南大学物理学院就建有专门的创新创业实践基地,为参加电子设计、挑战杯等创业竞赛的学生和教师提供场地和平台。其次,政府和高校要为大学生提供创业信息服务平台和投融资服务平台。比如建立专门的创新创业数据库,定期在相关网站上公布创新创业项目信息。在投融资服务方面,政府要增加投融资渠道,为大学生量身定制投融资服务平台。在创业教育实践课程中实施行动导向教学法,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使得学生能够真正做到“知行合一”,这一模式值得在创业教育实践课程中广泛推广。然而,从真正的教育过程来看,实践课程的安排并不能迅速弥补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不足,它是一个长期且系统的过程。

作者:吴梅英 单位:福建江夏学院工商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姜大源,吴全全.当代德国职业教育主流教学思想研究[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篇(9)

上世纪80年代科技和网路产业的突飞猛进以及1990年后的全球新竞争情势,迫使各国与各大厂商追求持续创新。这事实呈现出第五点经验,罗默等待经济学家能以数学模型顺利解码。20年后的2015年,罗默发现经济学家并没利用数学模型去解码,而是以之作为辩护个人意识形态的工具。经济学界陷入囚徒困境的最差均衡状态,无法自拔。他称此现象为“数学滥用”(Mathiness),导致成长理论在这段期间毫无进展。

可预料地,罗默的论述引发新的争执。其实,他在20年前就曾对宏观经济计量表达过失望,因为他发现使用的数据往往根据模型需要做过调整,也就是说数据内生于模型。经济学家主观地使用统计数据和建构模型的发现,完全颠覆了人们长期对经济分析的客观认知。如果经济学家无法客观地进行分析,也就无法相信他们能客观地发现问题。若连经济学家都无法客观,一般人的经济行动就更难了。

不论是人的行动或经济学家的经济分析,其处理的对象或利用的工具都存在客观性,只是个人的企图和行动是主观而已。社会整体的经济行为和现象乃由个人行动所构成,那么,将它们编码成客观数学模型是否正确?罗默的(新古典)均衡学派采取这样的方法论,也要求经济学家能客观地执行任务。遗憾地,事与愿违,他不仅发现经济学家是主观的人,而其学派对第五点的编码成就也远不如Neo-Schumpeter学派。 均衡模型的困境

对于奥地利学派的柯兹纳(Kirzner)而言,均衡学派的困境在于相信客观的数学模型可以处理主观经济行为和现象。他理解该学派的分析严谨,其困境必然隐藏在假设里。我们检讨隐藏在假设下的四点问题,简单地说,这些隐性假设无法让均衡模型产生创新活动。

超额需要并未带动创新。超额需要应该是市场催生新商品的驱动力。新商品一旦出现,会吸引大部分的原有需要,大幅降低甚至完全消灭市场对旧商品的需要。生产者在面对超额需要时是战战兢兢的,担心他扩大生产的投资会毁于他未能预料的新商品的问世。然而,均衡理论为了比较静态分析,假设人们的行动是朝向客观均衡点收敛。于是,他们将商品单一化,排除商品的创新空间,让个人决策只剩下数量的选择。有些学者考虑了新商品,但目的只在解释企业的部分独占性,而不在探讨非创新。

递减的边际效用也未诱发创新。在单一商品或给定固定种类之商品下,消费固然会随所得的增长而增加,但其边际效用却持续地在下降。只要生产者也需要消费,也会感受到市场需要新商品以改变边际效用递减的现象。换言之,单一商品消费的持续增加是诱发创新商品的驱动力,但均衡模型并未让新商品和新效用接手去推动经济增长。

受限于今天的知识难以创新。均衡理论的个人行动是对商品的选择:在任何一期,消费者都面对着项目清楚的商品,选择他的最爱。语意上,选择就等于放弃,在数学上也的确如此。但是,这两种行动的知识内容并不相同:选择接受的是当下知识和其利用,放弃却丢掉了未知的知识和其潜在的利用。如果创新能带有新奇与惊讶的内容,就必然出自于未知的知识。均衡增长理论以今天的知识去决定明天可选择的商品,等于假设明天不会出现商品的创新行为。

抽走个人的自主性。均衡理论采取“代表性个人”的概念,让这个“他”代表一般化的所有个人。“他”的偏好和选择就代表了整个社会的偏好和选择,“他”的供给也代表社会的供给。于是,当经济学家思考“他”的消费时,就不必思考不同于“他”的不同商品。当“他”成为社会整体行为缩影后,“他”帮了大家选择,个人的自主性也就被抽走。失去自主性,个人也跟着失去创造的可能。

克服上述均衡经济增长所面临的困境,就必须让异质商品能持续出现。细节上,就必须先处理“谁带来异质商品”及“如何带来这些异质商品”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的解方是放弃代表性个人假设,至少要假设一位在消费知识或生产知识不同于“他”的人。只有以异质个人与异质商品为前提,才有办法展开论述。至于第二个问题的解方,则是于自利假设外另立创业家精神的假设。 创业家精神

讨论创业家精神得从米塞斯(Mises)说起。他称经济学为行动学,假设每个人都是具有独立意志的行动人。行动人拥有一些属性和功能,如交易、投资、劳动等,以及自利和创业家精神两项。自利的定义是,个人在给定的条件下追求自己的最大利润(或效用)。相对地,创业家精神则是个人盘算打破给定条件下所能获得的利润。自利是经济学普遍使用的假设,创业家精神则不是。有意思地,经济学家虽然假设自利,却坚称那只是方法论上的假设,而非真实人的属性。相反地,创业家精神虽不被视为人的普遍属性,却是他们争相拥抱的特质。其原因在于,自利的字义是负面的,创业家精神的字义是正面的。均衡理论也是假设自利,只是在比较静态分析的强势下,失去了原有的自主驱动力。

柯兹纳在论述均衡理论的危机后,试图恢复自利的驱动力。他以主观评估看待预设条件和均衡状态。他认为,当个人发现市场价格不同于预估的主观均衡时,立即感知利润机会的存在。创业家立即判断当前情势,提早布局,抢得潜在利润。若没创业家发现利润机会,市场均衡不会收敛。他称这种恢复后的自利为创业家精神。

这项创业家精神的定义遭到不少奥派学者的批评,一则是指责他还拥抱均衡分析,另则是嘲讽这种趋向均衡的驱动力不配称为创业家精神。柯兹纳接受批评,纳入米塞斯与熊彼特的开放性,提出另一种定义。简单地说,利润原本就不存在,而是随着创业家的开发才一点一滴地呈现出来。换言之,市场开创者计划打造的是一个比蓝海市场更宽广的新市场,借用熊彼特的话,企图开创属于自己的商业帝国。他早期定义是为了恢复自利的自主驱动力,后来的修正则回到米塞斯的传统。为了避免混淆与争议,我们称前者为后顾型警觉,称后者为前瞻型警觉。 能创新的增长理论

假设生产者拥有上述两种警觉,我们接着来建构一个能创新的增长理论。当然,还需要假设一个不受干预的自由开放市场,否则创业家精神是无法发挥的,尤其是前瞻性警觉。市场一旦自由开放,拥有两种警觉的创业家不难发挥他的能力,只要他拥有足够资本和较强能力的创业家精神。经过市场的检验,创业家可能成功或失败,成功也是或短或长。成功指赚到正利润,而整体利润的增加构成经济增长。因此,经济增长的议题便在于:(一) 个别创业家为何会成功?(二) 为何成功的创业家会多过失败的?(三) 为何社会能连续地出现成功的创业家?

(一)个别创业家为何会成功?考虑一位能力较强又拥有足够资本的创业家。当他采取回顾型警觉时,会循着均衡收敛方向行动。这时他的行销工作简单些,并不需要去说服消费者改变偏好。当他采取前瞻型警觉时,行动方向就很难说。资本愈多,可以落实的警觉就离现况越远。成功的条件在于说服消费者改变偏好,或让消费者获得商品的相关消费知识。在获得消费知识与购买之间,创业家能切入的行动就是说服。

篇(10)

[中图分类号] G64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893X(2013)03?0014?04

对创新创业教育的理解有两种,一种是创新和创业教育,它包括创新教育和创业教育,以及基于创新的创业教育;另一种理解则是基于创新的创业教育,它是创业教育的一个子集,目的是培育学生创新创业精神,传授给学生利用和抓住商机的技能并鼓励学生基于创新创建企业。2012年3月,教育部就实施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发出通知,对大学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给予大力支持。2012年8月1教育部办公厅下发了《普通本科学校创业教育教学基本要求(试行)》,该要求指出,创业教育的目标是:通过创业教育教学,使学生掌握创业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熟悉创业的基本流程和基本方法,了解创业的法律法规和相关政策,激发学生的创业意识,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促进学生创业就业和全面发展。该要求为中国高校开展创业教育提供了详细指南。但并未涉及“创新创业”这一创业教育的子领域。因此,创新创业教育还有待进一步的研究和细化。本文拟基于行动学习理论构建一个树状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介绍东北大学秦皇岛分校4年的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及其取得的成果。

一、行动学习理论介绍

毋庸置疑,在必要的理论传授之外,创新创业教育的一个显著特征是其“实操性”,诸如机会识别、商业计划等重要教学环节必须结合实践方可使学生领悟。创新创业教育可以以管理培训中流行的行动学习法作为指导思想。

行动学习(Action Learning)又称“干中学”, 是英国学者Reg Ravens教授提出的。该方法通过让学生参与一些实际工作项目,或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如参加业务拓展团队、参与项目攻关小组,或者在比自己高好几等级的卓越领导者身边工作等,来发展他们的领导能力,从而协助组织对变化做出更有效的反应。行动学习建立在反思与行动相互联系的基础之上,是一种综合的学习模式,是学习知识、分享经验、创造性研究解决问题和实际行动四位一体的方法。包括4个层面:

第一,行动学习是一小组人共同解决组织实际存在问题的过程和方法。行动学习不仅关注问题的解决,也关注小组成员的学习发展以及整个组织的进步。

第二,行动学习是一个从自己行动中学习的过程,行动学习的关键原则:每一个人都有潜能,在真正“做”的过程中,这个潜能会在行动中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

第三,行动学习通过一套完善的框架,保证小组成员能够在高效的解决实际存在的问题的过程中实现学习和发展。行动学习的力量来源于小组成

员对已有知识和经验的相互质疑和在行动基础上的深刻反思。因此,行动学习可以表述为以下公式:

AL=P+Q+R+I

AL(Action Learning):行动学习

P(Programmed Knowledge):程式化的知识

Q (Questions):质疑(问有洞察性的问题)

R (Reflection):反思

I(Implementation):执行

即:行动学习=程式化的知识+质疑+反思+执行

行动学习是建立在对团队成员所积累经验的激发和重新诠释的行为上。

在过去,对商学院来说,只有书本的内容才是至高无上的。商学院总是双手合十地祈祷他们的学员回到各自工作中后实践行动会自然产生。这就像过去那种往空中射箭的理论:尽力把弓拉满把箭射出去,①你就可能射中点什么。但是在今天,这套说法就不太合时宜了。

行动学习法的一般步骤如下:

(1)成立小组。

(2)确立目标。学习小组要确立目标,并就此达成共识。目标要立足长远、从个人、团队及组织的三方立场出发。

(3)制定战略。行动战略的制订和产生也要通过小组成员的相互交流和深思熟虑。

(4)采取行动。在学习小组聚会前后的时间里,小组成员合作或者独立工作,收集相关信息,搜寻支持要素,执行经由小组议定的行动战略。

(5)展示讲解。小组成员反复聚会、研讨、学习、行动,直到认定的困难、问题被解决,或者又有新的指导方案被提出为止。

(6)点评建议。在小组举行研讨会期间,教师可以在任何可能的情况下,打断小组会议,向小组成员提出问题,借以帮助他们澄清问题,并寻找更佳的途径,使得团队行动表现得更好

(7)工作循环。每隔一段时间,要重新召集会议,讨论进展情况、吸取经验教训、审议下一步工作。

行动学习法如果被有效运用,可以减少学生由学习创新创业到创新创业实践的时间,可对团队成员的表现进行及时反馈,产生富有创意的创新创业解决方案,增加组织凝聚力。

二、基于行动学习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构建

创新创业教育的目标不仅在于提高学生综合素质,而且更要培育创新创业型人才。这是因为,创新创业区别于一般创业,是基于创新而创业,特别是基于技术创新去创业,这就要求创业者对所从事的领域具有深刻的理解。从这种角度理解,创新创业教育的对象更应该是更加接近技术创新的工科学生,他们较经济、管理等商科专业学生在参与创新创业活动时相对具有优势。

关于对创新创业教育成效的检验一直存在争论,有很多社会人士会否认中国现行的创新创业教育,其中一个理由就是大学的创新创业教育对大学生毕业后立即转化为创业者的影响较小。是否能用大学生毕业后直接创业这种指标来检验创新创业教育的效果呢?创新创业教育可以促进创新创业者产生,促进创新型企业的创建,但并不意味着鼓励学生刚一毕业就去盲目创业。刚刚毕业的大学生还太缺少职业训练,太缺乏企业经验。大多数刚刚毕业的同学尚不具备领导一个基于创新的商业团队的能力,不仅如此,大多数刚刚毕业的同学对机会的判断并不是基于深思熟虑的调研,而是基于一时的冲动。这种情况下,鼓励大学生盲目基于创新去创业,只会增加更多的“无谓的死亡”的创新创业案例。

尽管如此,创新创业教育依然希望培育出更多合格的创新创业者,唯如此,才能最终检验创新创业教育的成效。但这需要较长时间来检验,创新创业教育不能急功近利。

学者们的研究已经证明,创业是可教的,大多数成功创业是可复制的。通过创新创业教育,为学生植入创新的基因,培养其识别和利用商机的能力,使得训练有素的大学生在商机来临时可以敏锐发现并能成功利用。这是创新创业教育的真谛所在。

创新创业教育的内涵包括两个方面:①激发和培育创新创业精神。②培养创新创业技能,提高学生在创业过程中的实际操作能力。创新创业教育的对象应是全体在校生,从大学一年级开始并贯穿于大学教育的全过程。大学应该在对全校学生进行普及式创业教育的基础上,对于有创业意愿和需求的学生开展层进式的创新创业教育。这就要求大学建立分层次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①激发培育体系;②课程体系;③实践体系。此外,由于创新创业教育在我国尚不成熟,对于高等学校而言,还需要一个制度层面的体系即政策体系,来保证上述三个体系的正常运转。

我们把上述体系称为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树,如图1所示。

在图1所示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树中,创新创业教育的政策体系是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根须,旨在为创新创业教育提供政策支撑,为激发培育体系、课程体系和实践体系提供政策环境,包括学分制度、第二学位等制度体系。创新创业精神的激发培育体系是创新创业教育的先导环节,包括为新生提供创业讲座,组织创业大赛,激发和培育大学生的创业激情。创新创业教育的课程体系是创新创业教育的关键环节,旨在为渴望创业者提供创业技能的专业训练。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践体系,是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最高层次,不仅使学生能够切身体验创意的产生,体验创业的过程,还能最终促使创新创业者产生。

树状体系的形象之处在于,创新创业型人才是创新创业教育的果实。学生具有创新创业意识是创新创业教育的第一步目标。高等教育应当不能容忍培养的学生只会机械地做事,只在八小时内做事,甚至八小时内只做3~5个小时的事。所以,每个学生都应该受创新创业精神的启蒙(如果中学未进行创新创业教育启蒙)和进一步的教育。因此,第一个层次的创业教育要规模较大,要能够足以形成一种创新创业的文化,目前,创新创业精神的激发培育体系大多由高校的团委或者专设的创新创业中心负责。

与之相对应,使有创业意图的学生具有创业技能是第二层次的目标,如果创新创业教育不能培育出创业者的话,怎么说都不能算成功。成为创业者是需要具备一定的创业技能的,这就需要认真建立课程体系,为有创业意图的同学提供所需的创业知识和训练。

在树状体系的最上层,对于有强烈创业倾向的学生提供创业实践的机会,这不仅仅是为了内化学生在第二层次所习得的技能,还是为了借用实践的力量来检验学生的创意。经历了三个层次的创新创业教育,学生足以为未来的创业活动做好知识、技能和心理上的准备。在创业实践教育中,如果创意可行,那么最终成为创业者的可能性就大为增加了,这也是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科技创业中心TIPs项目的核心理念所在,该项目毕业的学生超过一半都创办或者是合伙创办了自己的企业,最为成功的毕业生曾在毕业时获得2000万美金的风险投资。目前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的创新创业教育也同样在这个层面上作出了实际行动。例如,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高建教授开设的《创办新企业》选修课程以“培养未来的企业家,为有创业机会和能力的同学提供孵化机会,让同学们在创业导师和创业扶持基金的支持下,创办和发展新企业,追逐创业梦想”为目标,该课程面向清华大学研究生和本科生开放,选修该课程需要通过导师组的面试,学生被要求已经开始创业或者已经有完整的商业计划和初步经营的团队,已成立公司的学生将被优先录取。

作为创新创业教育之树的果实,创新创业型的人才培养也呈现出层次性。在树的下层,所结的果实是具有创新创业精神的人才,他们可以暂不具有创新创业的技能,但创新创业精神可以促进其适应环境的变化,更好地为雇主工作。中间层次的果实是具有创新创业技能的人才,他们也并不需要一毕业就去开办企业,而是要在未来的工作中寻找创新创业机会。最上层的果实是耀眼的创新创业未来之星,凭借其独特的创新创业能力,他们有可能在毕业后甚至尚未毕业时就开办自己的企业。

不同的高等学校在体制特点、历史积淀、专业特色和学生层次方面都会有所差异,必然使得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也呈现出不同的特色。例如,高职高专类的学校倾向于学生做生存型创业,这类创业成功率高,需要的投资较少,一般家庭即可为学生提供资金支持。而重点大学特别是985、211高校则倾向于学生从事机会型创业(例如技术创业),这类创业需要学生在科研方面有突出能力,需要的资金量较大,很多高校的财力都做不到为学生从事创新创业提供资助。上海市大学生创业基金会以及对种子项目感兴趣的天使投资人可以为该类项目提供后期资助。

层层递进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树为不同类型的大学提供了可供选择的创新创业教育组合。各高校可以根据自身的特点,制定自己的政策体系,将精力和财力根据自身的情况分配在某些特定层次的创新创业教育,从而实现本校的学生培养目标。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树清晰地描述了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内涵和层次,有利于各个高校针对自身情况构建自己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

三、一个本科院校的实践案例

2010年,我校(东北大学秦皇岛分校)获得了名称为“大学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研究与实践”的省级教改项目立项,然后即开始了本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思考与设计。作为一个拥有本科生和研究生在校生1万、拥有30多个本科专业、几乎全部专业在各省都以高于一本线30分录取学生且一次就业率几乎达到100%的本科院校,必须兼顾学生专业技术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创新创业教育不可冲淡专业教育,而要与专业教育协调发展。因此,我校的创业教育必须走与专业教育结合的道路,其目的不是鼓励学生毕业后就直接创业从而达到创业带动就业率的目的,而是要在学生的知识结构中夯实创新创业的技能,在其潜意识中为其注入创新创业的基因,从而使其在机会来临时能够做出正确的创业决策和行动。

然而,我校的改革是渐进性的。除了延续过去的培育创业精神的做法(如:鼓励学生参加挑战杯创业大赛活动和不定期邀请企业家或者创业教育专家做讲座)之外,我们还探索一些新方法。最初的实践开始于2009年6月工商管理专业实习项目。由于当时学校并未开设创业相关课程,我们设计了为真实存在的创新型企业完成商业计划书为任务的实习项目。我们觉得这样的实习项目会有利于学生对大学所学专业知识融会贯通,同时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误打误撞,竟然应用了行动学习的原理,收到了意想不到的好效果。

之后,学校开设了8学时的《创新创业与风险投资导论》选修课程,该课程面向大三全体学生,首次开课选修学生人数竟然达到了1122人,以后每年选修人数都在600-700人之间。进一步,我们将《创新创业》课程列入到工商管理专业的培养计划,组织编写《创新创业》教材,该教材还被列入到东北大学“十二五”规划教材之列。

2010以后,我们将行动学习运用到创新创业教育中。由我校创新创业与风险投资研究所实施的SCIP项目就是对行动学习的一项应用。该项目面向全校学生开展,它包括四个环节:收集资料并撰写一个创业故事(Story);进一步,将创业故事编写一个创业案例(Case);选择一个行业做行业分析研究报告(industry);最后制定一份创新创业项目的商业计划书(Business Plan)。所有故事和案例来自在深圳股票交易所的中小企业板和创业板上市的创新型公司。研究所从应聘的90名学生中,优选了31名学生成为第一批SCIP项目的参与者,学生在研究所老师的指导下完成上述四个环节的任务,他们通过行动学习在信息收集和分析、行业认知能力以及创业精神方面均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

篇(11)

行动导向形成于上世纪80年代的德国,是目前被世界职教界所推崇的一种教学方法,它强调学习者实际工作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在教学中通常先是由教师事先设计出学习任务,然后运用不同教法来激发学生,让学生主动投入到学习中,并独立地解决问题,从而来完成学习任务。

我校自2006年实行行动导向的课堂教学改革以来,迄今已有五年。在我校的课堂上行动导向蔚然成风,班级里学习气氛浓厚,烟信成为走在我省职业教育改革前列的一支生力军。在教学改革实践活动中,我和专业课老师们一起探讨,在"教师如何以学生为中心来做好导向调控"方面下功夫。比较成功地运用行动导向教学法实施课堂教学,收到了显著的效果。下面就创业课中如何运用行动导向教学法谈几点自己的做法:

一、"大脑风暴"让学生发散思维,正确认识创业

要想创业必须有创新意识。而学生长期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思维受到很大的限制。怎么才能拓宽学生的思维呢?在上课之前,我通常会做几个思维游戏,引发一场大脑风暴,如 "一支铅笔有哪些用途?"一般人只想到了它能写字、画画、直尺等常见十几种用途,但是如果把铅芯和铅笔杆分开看又有哪些作用呢?"铅芯可以锁,铅笔杆可以做船桨、可以当吸管......"传统思维的束缚一旦被解除,依然会发挥很大的想象力。学生们一口气说了七十多种用途,思维慢慢打开了。我抓住时机引导学生:多种思维,这正是创业者应该具备的,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及时捕捉到商机。但创业又不只是某些人所能承担的,谁都可以做。一支小小的铅笔尚且有这么多用途何况人呢?所以只要自强人人都有立足之地,人人都可以成为成功的创业者。像这样的一些游戏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兴趣,拓宽他们的思路,而且对于他们正确认识自己,正确理解创业都起到了作用。

二、"案例教学"让学生说出身边的故事,切身感受创业

创业课大都是在职专二年级中开设,已有两年职校生活经历的他们与同龄的高中生相比更多了一些对生活的关注,更有一些自己的想法。在创业课堂中我经常会抛开书本上那些远不可及的创业案例,让他们说一些身边发生的事。如在学创业者应具备的素质时,我给他们的任务是:利用双休日拜访一个你周围的创业者,分析他在性格上有什么特点。双休日学生或亲自拜访或请父母帮忙多方了解信息,等回校后再把这个故事相互分享,通过分享得出创业者身上具备的一些素质:适应力强、有毅力、充满自信等。这些信息来自于身边来源于生活,真实且有说服力。通过实践获取案例不仅丰富了他们的社会知识,使他们更加关注生活,而且更主要的是锻炼了他们的社会观察能力和思考问题的能力。

三、"模拟教学"给学生设定角色,积极参与创业

开设创业课的目的是教会学生如何发现商机,进行自主创业,所以其实际运用更为重要。为了让学生身临其境地学习创业过程,我划分了五个学习小组。每个小组就是一个公司,每位成员都是公司的职员。公司要有自己的章程、经营理念和宣传海报。每位成员扮演着不同的角色:行政总监、营销总监、财务总监等。他们分别行使着不同的职责:人力资源的合理化配置、市场的调研和分析、财务的记录和预测及等,学生带着责任参与创业,体会创业,培养了团队意识,学会了沟通和表达,不仅享受到创业带给他们的乐趣,也第一次感受到了创业的艰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