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咨询服务!

课堂阅读能力的培养大全11篇

时间:2023-06-16 16:56:03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课堂阅读能力的培养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课堂阅读能力的培养

篇(1)

据调查,外语专业学生入学时思辨能力高于其他文科类大学生,但学生思维能力并未因年纪的增长而提高,反而有所下降。分析其原因并不难理解,以阅读教学为例,目前我国高校外语专业学生缺乏思辨能力的现状有目共睹,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方法没有根本改变,教师讲授多,学生思考时间少,相互交流不多,对学生启发少,且考核大多是平时学习的原样输出,这样势必限制学生思辨能力的发展。

一、对思辨的认识及其在阅读教学中的重要性

思辨是哲学中的一个概念,是指思考,分析,辨别以及说服解释的能力,它包括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思辨首先是一种思考方式,它不会一蹴而成的,需要长时间的积累和训练才可形成的。我国学者文秋芳认为:思辨的核心是“进行有意识的思考”并“作出有理据的判断”。提高思辨能力,就是把人的思维的深度和广度进行拓展。深度是指思考问题、看待事物的准确程度,是否涉及问题的本质。拓展广度,就要培养联想的能力。

阅读是一个运用经验、知识读出文章内容的过程,现在外语的四六级考试越来越重视学生阅读理解的能力。阅读的目的是为了准确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外语阅读课是训练大学生提高对外文文字认读能力的重要途径,有利于帮助学生获取相关的信息知识,培养他们运用知识的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的能力。阅读的过程就是信息输入的过程,离开了这一过程,思辨活动就无法进行,大量的知识和信息输入是学生进行思辨活动的必要条件。学生在阅读材料后会先对文本进行归纳概括,然后与自己已有的经验知识进行类比、对比,得出自己的判断。这一过程中所进行的归纳、概括、联想、对比、分析和判断正确正是思辨能力的训练过程。外语阅读教学是大学生提高阅读能力的重要途径,也就是说是提高学生思辨能力的重要平台。

二、提高学生思辨能力的阅读教学新模式

阅读是一项复杂的心理活动,它分为一般层次的阅读和较高层次的阅读,还有更高层次的阅读。第一层次的阅读目的是理解语篇和掌握阅读方法,了解作者写了什么,属于认知层面的心理活动。较高的层面要求学生掌握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和这种思想感情背后的原因,这就要求学生在准确理解词语、句子和篇章的基础上深挖篇章的的意义,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遣词造句和布局谋篇。更好层次的阅读目的是鉴赏,这属于读者和作者的对话,是思想碰撞和心灵交流的过程。而这最高层面的阅读会使学生进行联想,启发思想,开发智力。唤起创新意识。

关于提高思辨的教学形式,西方学者往往会把它分为独立式和镶嵌式两类,前者指独立设置提高思辨思维的课程,后者则是指将提高思辨思维的目的与某些学科教学相结合。以提高学生思辨能力为目的的阅读课属于第二类。如果我们把思辨思维与阅读教学相结合,势必对提高学生思辨能力具有重要作用。思辨性阅读是指对文本的高层次理解,它包括释义和鉴赏的技能,把事实与观点区分开,通过概括分析总结出作者的言外之意,填补信息上的空白部分,得出符合逻辑的结论。

以阅读课为例,根据以上论述的观点我们把思辨性阅读模式分为阅读准备阶段、阅读进行阶段和阅读后阶段三大块。

在阅读准备阶段,应提前对阅读话题做一系列相关准备工作,可先从文章标题或副标题入手进行预判。在正式学习前让学生利用互联网、图书馆等资源查找相关背景知识。在此期间,教师应多鼓励学生养成课外阅读的良好习惯,充实完善自身知识结构。

阅读进行阶段是利用思辨思维策略进行思辨能力训练的关键阶段。根据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的学说,学生的有效学习需要不断来自周围环境的刺激,进而才能做出反应的过程,这也就是刺激――反应接受模式。因此,教师要努力创造有利于学生思辨能力培养的阅读环境刺激。这就要求教师首先要积极营造一种轻松、平等的学习环境氛围和心理氛围,使其学生不断体验来自成就感的刺激。在这种和谐的环境下学生会更易表达自己的见解,进行更为大胆的猜想,发挥自身潜能。

在阅读后阶段中,学生在对阅读文章做出自己独立的判断、分析推理和讨论后,势必会产生和作者观点部分相悖或得出完全不同的结论来,给出自己的价值判断,这样可以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世界观和良好的道德品质,具备积极向上的思辨能力。教师可以在这一阶段让学生把自已对文章的思考以小论文的形式写出来并以家庭作业的形式上交老师修改。在考核方式上,教师也应避免传统式的考试模式,考查内容问题要具备思辨性,把平时考查与期末考核结合起来。

思辨能力是当今大学生所必须要掌握的能力。外语阅读课堂作为培养大学生思辨能力的重要平台,在培养大学生这方面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教师应把阅读课作为一个创新的基地,在课堂上创设问题情景,启发学生思考,使得学生通过阅读课获得自身思辨能力的飞跃。

篇(2)

“疑乃学之始。”教育心理学的有关研究表明,问题是学生学习的心理动力,提出问题是学生思维活动的开始,有利于启迪学生的创造“潜质”。要求学生阅读之前,教师应对课本进行深入钻研,把课本知识转化为问题。这种方式适合于知识点较密集,重点、难点较集中的学习内容。教师根据教学目标要求,精心编选几个与课本内容密切联系、主要知识点都应在题目中显示出来的思考题,好让学生阅读时心里装着问题,不背离目标。而且题目要体现历史课程的“三维”目标,有利于学生对课本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但难度要适中,以大多数学生通过阅读都能得出正确答案为宜。在方法上可默读与朗读相结合。默读时大脑将视觉获得的文字信息转化为内部的思维活动和言语活动。朗读作为阅读的基本方式,是眼、口、耳、脑并用的创造性阅读活动。长时间朗读会产生疲劳,影响阅读质量。如果长时间默读,又往往会“一目十行”“眼脑不一”,有的同学会“走神”或搞小动作。教师可以随时抽一个同学朗读,对于不认识的字和难以理解的词,可以及时指出和纠正。这样,既有学生活动,又有教师抽查,能使学生注意力比较集中。因为有思考题引路,所以在这样的阅读过程中,绝大多数同学能及时准确地抓住课文的重点及难点。

对阅读理解难度较大,知识性、思想性都比较强,学生一时难以把握的教材内容,为降低难度,便于学生自主掌握,可采用提纲挈领阅读法进行学习。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前就教材内容精心设计好读书提纲,理出主要知识点,为学生阅读指出思路,从而达到降低教学难度的目的。当再遇到相似内容时,学生便会阅读了。

带着问题和提纲有针对性地去看书,到课本中找答案,通过动眼、动手、动脑,有利于学生分析、归纳等思维能力的提高,同时可以避免因教师讲解过多而使学生产生枯燥无味的感觉。

二、提问与讨论相结合,检查学生的阅读效果

学生通过阅读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教师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掌握历史的思维方式,学会带着问题阅读,学会思考和寻求解决历史问题的基本方法。在学生阅读完课文后,教师应就前面列出的思考题向学生提问,检查阅读的初步效果,训练概括表达能力。经训练,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会增强,从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的反应会较快,答题精当,切中题意,所以这是一种不可忽视的基本功训练。近年来,随着高考改革的深入,材料解析题在高考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同时也越来越偏重于考查学生对史料处理、历史阐释和文字表达能力。教师如果从高一起就引导学生阅读理解教材,让他们学会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培养他们辨析史料的能力,就可以做好基础年级与高三历史教学阶段性的衔接,提高学生解答材料解析题的能力。

同时,教师要鼓励学生就不理解的问题积极提问,由教师解答并指导学生对带有一定难度的综合题进行梳理归类,找出解答问题的论据和方法。当发现有代表性的问题时,教师要激发学生积极思维,或者组织学生热烈讨论。讨论通常可以分小组进行,时间为10分钟左右。同学们结合教材内容讲自己的观点,大家摆事实,讲道理,进行比较深入的讨论,这样可以开阔思路,加深对重要问题的理解和记忆。对于学生经过思考得出的答案,教师首先要尊重,对其中充满智慧的思想火花还要给予鼓励,使之愈发闪亮;对其中不够完善甚至是错误的回答,应循循善诱,帮助学生走出误区;对于那些引起激烈争论的问题,教师可因势利导,鼓励学生多问几个为什么,引导学生课后再扩大阅读范围,自己去寻找答案。这样将课堂阅读自然延伸到课外,促使教与学进一步结合,自然可以深化教与学的效果。

开展课堂讨论,发动学生广开思路,根据历史的客观情况进行合情合理的分析。这样,在课堂传授知识的同时,能够使学生得到阅读能力训练的机会。在提问与讨论中,教师的思维方法、看问题的角度,自然给学生以影响。讨论是建立在阅读基础之上的,讨论中学生既动脑又动口,人人参与。在这个过程中要鼓励学生各抒己见,想人之所不想,见人之所不见,做人之所不能。从而优化学生的创新心理环境,激发他们想象的冲动、联想的创新、思路的开阔。每一堂课,尽量给学生一个“自由”的空间,让他们大胆地想、问、辩,加深他们对阅读内容理解的同时,使其综合学习能力得到提高。在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发表与别人不同的见解,敢于打破“常规”,但并非随心所欲,毫无根据。教师要引导学生对阅读内容进行科学的符合实际的评价与判断。

三、归纳整理,提高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

篇(3)

就初中英语学习者而言,阅读是吸收英语语言材料、增加语言知识、扩大词汇量的最重要的手段;而且阅读能力的提高能为口语能力和写作能力的发展打好基础,也能使学生从英语阅读中认识学习英语的真正意义和价值,体验学习英语的乐趣,树立学好英语的自信心。所以,学生所学的语言能否巩固,言语技能能否得到培养与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能否真正学会阅读。

一、以教材为本,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阅读能力的养成主要在课堂。通过阅读课的教学,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判断,综合,推理和论证的能力。教材中的题材广,内容丰富,与学生的生活联系紧密,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好材料。一方面教师必须认真备好课。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前提,课前要认真钻研教材,挖掘教材内容,确定重难点,合理安排教学内容,精心设计教学步骤,并考虑到上课过程中可能碰到的问题和应对策略,这样上课时才能有的放矢。另一方面在学生阅读之前,老师及时给学生提供有关背景知识的材料和预习练习。这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拓宽知识面,开阔视野,并能培养起他们的自学能力和自学习惯,为课堂教学顺利进行开一个好头。如学BillGates,Amanwhonevergaveup这些课时,可以先把主人公的生活简历及主要成就印发给学生们,让他们为次日要上的阅读课做好准备。为了使学生能更好地掌握书本知识,教师应该在阅读前认真做好导入工作,激活学生的思维。在阅读前,可设置情景、提出问题,使学生产生读的愿望,然后带着目的去读。然后,学生们带着老师提的问题,一段一段地去读,并找出每段的中心意思在导读阶段应教会学生以下几种方式。

1.略读。学生快速阅读全文,理解文章脉络,了解课文大意,明确文章的主旨。它可以培养学生快速阅读技巧和获取文章整体信息的能力。

2.精读。在精读阶段应着重于文章的内涵。仔细推敲和揣摩文中的关键句和段落,进行逻辑推理和分析判断;同时应引导学生对文中的难句和长句进行语法分析,这样既能提高学生的阅读速度,又能增强学生的理解程度;还应要求学生通过词法分析掌握词语的字面意义,有效地获取作者在字里行间所传递的信息。

3.熟读。通过熟读,指导学生突破难点,对已摄取的信息进行归纳和总结,使信息的吸收得到强化和巩固,并让学生在理解和记忆的基础上进行创造性地练习,从而培养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复述课文是一种极佳的创造性思维活动,也是阅读理解进入高层次的表现。看着显目的板书,这样,语言点得到了操练,口语也得到了训练,分析文章的能力也得到了提高。每一位细心的教师都会发现,选入教材的许多课文都是经典,如果教学得法,学生的阅读能力,口语能力和写作能力都会得到很大提高。

二、利用课外读物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除了立足课堂教学外,还要增加学生课外知识的获得量,即泛读。泛读是指广泛地读各种文章。开展课外泛读是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有效途径。泛读不仅能帮助学生巩固词语知识和增强理解能力,还能开阔视野,实现从量变到质变的飞跃。如:可以向学生推荐几套难度适中,题材广泛且又能使他们感兴趣的材料。如《海底二万里》,《汤姆索娅历险记》等名篇,从而使他们获得大量的知识。指导学生泛读,教师要教会学生查字典,使用语法工具书,提供难度适当的国内外材料给学生自读,使他们养成自读的习惯,从而培养独立的阅读能力。老师提供的泛读材料的题材要广,既要有故事性文章,同时,也要有可科普性文章和应用文。泛读材料后一般附以要求学生掌握的有关文章主旨的练习,无需考察学生对文章的细节的把握。老师可以用抽查的形式掌握泛读的反馈。学生要做到四勤:勤读,勤记,勤问,勤回顾。勤读指勤读课外书,勤记指勤做课外笔记,勤问指勤问同学和教师,勤回顾指勤回头看所读过不理解的内容。

篇(4)

中图分类号:G633.6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2)12-0164-01

阅读教学,不仅仅语文科的教学任务,同样也是数学科的教学任务。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阅读成了人类最重要的一项活动,是我们汲取知识的重要途径。实践证明,阅读教学是数学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个方面,是实施素质教育必须具备的一种能力。因此,加强数学阅读教育研究,探索数学阅读教学的特点,认识数学阅读理解能力培养是每一个数学教师应该值得重视的问题。

1.数学课堂上阅读教学的现状

阅读是人类汲取知识的主要手段之一,苏霍姆林斯基说:“阅读是对学生,尤其是有困难的学生进行智育的重要手段。”数学阅读能力是学生的数学学习以及科学学习必不可少的基础能力和自学学习能力,是现代人十分重要的数学素养。

然而当我们走进数学课堂时,却发现数学阅读教学已经沦陷!在我们的教学观察中常会出现这样的场景,教师在课堂上循循善诱,深入浅出,娓娓动听地讲解,讲完之后就让学生翻开课本作练习,之后,总结、布置课下作业,课本沦落为了习题集。教师对课本的关注度的降低,减少了学生与数学教材接触的机会,数学书被教师遗忘了,被学生遗忘了,被课堂遗忘了,成了课堂学习的附庸品。

2.数学阅读的特点分析

2.1数学阅读需要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在数学阅读过程中,数学材料主要是以归纳和演绎的方式呈现,具有一定的严谨性在阅读过程中,读者必须认读感知阅读材料中有关的数学术语和符号,理解每个术语和符号。并能正确依据数学原理分析它们之间的逻辑关系,最后达到对材料的本质理解,形成系统。

2.2数学语言具有抽象、简洁的特点。在阅读过程中,读者必须认读感知阅读材料中有关的数学符号、图形符号等,理解每个数学术语。每个数学概念、符号、术语都有其精确的含义,没有含糊不清或易产生歧义的词汇,数学中的结论对错分明,不存在似是而非模棱两可的断言,当一个学生试图阅读、理解一段数学材料或一个概念、定理或其证明时,他必须了解其中出现的每个数学术语和每个数学符号的精确含义,不能忽视或略去任何一个不理解的词汇。

3.提高数学阅读能力必要性

数学阅读是一种有效的数学交流形式,它能使学生通过与课本标准语言的交流,来规范自己的数学用语,增强数学语言的理解力。提高数学语言的表达能力,从而能有效地促进学生数学语言水平的发展,提高学生合乎逻辑,准确地阐述自己的数学思想和观点的能力,从而也就能避免出现那种不能正确、有序、逻辑合理地书写解题过程的学习困难。重视数学阅读有助于数学语言水平的提高及数学交流能力的培养。数学交流的载体是数学语言,因此,发展学生的数学语言能力是提高数学交流能力的根本。

重视数学阅读,培养阅读能力,符合现代"终身教育,终身学习"的教育思想。众所周知,未来社会高度发展,瞬息万变,这决定了未来人不仅要有扎实宽厚的基础知识功底,更需要他们有较强的自学功底从事终身学习,以便随时调整自己来适应社会发展的变化。现代教育提倡从学会到会学,提倡“终生教育”,就是要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自学能力对于人的未来具有头等重要的意义,是各种能力中最重要的能力,而阅读是自学的主要形式,自学能力的核心是阅读能力,阅读能力能且只能在阅读活动中培养。因此,让学生进行经常性的数学阅读训练非常必要。

4.在课堂教学中提高数学阅读能力的方法研究

篇(5)

高中英语阅读教学是提高英语水平最有效的途径之一,对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掌握语言技巧有着重要的作用。随着新课程的改革,新课标对高中英语阅读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强调课程从学生的学习兴趣、认知水平出发,倡导体验、实践、参与、合作与交流的学习方式和任务型的教学途径,发展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一、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1.教师需要在激发学生主动性与积极性的基础上,利用一定的教学策略帮助和引导学生。教师应想方设法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阅读的兴趣,所以在选择阅读材料的时候,既要考虑到教学的需要,也要考虑到学生的心理需求,尽可能找到那些内容有趣、难度适中、适合学生口味的阅读材料,或者选择一些可读性、趣味性、时效性较强的文章,如真实有趣的故事、笑话,以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帮助他们树立英语学习的自信心和成就感。

2.利用丰富的课堂教学形式来调动学生的阅读兴趣。课堂教学形式的丰富在一定程度上需要教师充分利用新教材的特点。新教材所凸显出来的较明显的时代性以及丰富的教材内容都在一定程度上迎合了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兴趣所在,教师在结合教材这些特点的基础上可以充分运用多种方法组织教学,如采用提问式、谈话式、讨论式教学法等。

3.教师可以通过课外兴趣阅读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课外阅读最大的好处是可以依据学生个人爱好与特长有针对性地推荐一些课外读物或世界名著。这种课外阅读的方法可以不给学生太多的阅读目标与要求, 让学生在一种压力和任务相对较小的氛围下完全依据个人爱好与兴趣来选择阅读对象,从根本上提高学生对英语阅读的兴趣。

二、教师适时进行科学的阅读技巧指导

1.学生要掌握略读技巧。略读最直接的目的就是让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以最快的速度获取文章大意,教师需要明白的是略读并不是要求学生掌握文章的每一个细节。在这方面,教师可以指导学生通读文章的首段和末段,通过找出主题句来把握文章的主要信息内容,从这些关键词和主题句中去了解文章所表达的主要中心意思。

2.在略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细读与精读。细读与精读的目的就是要求学生在对文章进行精读的基础上识别文章中重要的语法、句子结构以及段落大意。为了提高精读效果,教师可以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去查找,引导学生去体会文章的深层内涵,理解作者从字里行间传达出的思想,培养学生对英语作品的鉴赏能力。

3.在阅读过程中要学会猜测词义,让学生通过上下文或整句话的意思利用构词法的知识和语法知识来达到目的。教师可以训练学生根据定义线索去猜测生词的意思;让学生不要纠缠于每一个词语的意思,教师可以训练学生利用同义词和反义词猜测词义。

三、培养学生的英语阅读能力

1.词汇量是提高英语阅读水平的基础和前提。从一定程度上讲,学生英语阅读能力的高低直接取决于词汇量的大小。除了让学生尽量掌握大纲规定的词汇之外,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扩大课外词汇,在阅读中丰富自己的词汇量。在日常的词汇教学中,老师可通过阅读的安排,让学生掌握新单词的意义和构词法,培养学生习惯性地在阅读中对新单词加以摘录并通过词典进行更深的理解和认识。

2.注重基本语法知识指导,引导学生分析长句与难句。在英语阅读中,学生通常遇到的最大障碍就是长句与难句的理解,这些长句、难句的语法结构相对比较复杂,语意难懂。所以科学引导学生在掌握一定语法知识的基础上分析句子结构、掌握句子准确含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篇(6)

开卷有益,阅读是获取知识、了解世界的重要途径,在不断的阅读中逐步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及理解能力,特别在我们地理这一学科中,阅读显得尤为重要,不管是阅读地图,还是阅读文字及相关资料,对于培养孩子们的空间和时域概念有很大的帮助,以下笔者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谈谈自己的做法。

一、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

在课堂上,一开始要给学生创设良好的情境,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把握好学习的每一个良机,从而达到高效率的课堂。在课堂上让同学们充分地读,阅读课本中的地图信息、文字说明、有关资料的阅读,多读,会读,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讲究一定的阅读方法,就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将地图和相关文字结合,利用图像的直观性来表达无法或难以用文字表达的内容,就会理解和掌握相关的地理知识。

二、阅读地图、文字资料相结合帮助学生掌握地理知识

1.教师在教学设计中,多设计一些让学生通过观察地图进行解答的题目,学生在自学时就会一边认真观察地图一边结合文字叙述,找到问题的答案从而逐步提高学生利用读图学习地理知识的良好习惯。

2.在分析问题、理解地理知识时,凡是有图的时候,一定要认真阅读地图的讲解来学习掌握知识点,经过长时间的锻炼,相信学生的阅读地图、分析地图、掌握知识的能力能够得以提高。

3.在我们设计达标测试题时,多出一些与地图相结合的题型,这样让学生觉得不那么枯燥,轻松快乐学习,多填图多练习,就一定会熟练多了,再也不会害怕读图题了。

4.在课堂上,对于那些较为简单的地图,大胆放手让学生们自己动手去做,如果在课堂上完不成,可以在课下去继续做,将课堂延伸到课外。如“七大洲简图”、“气球五带划分图”等等。

5.注意知识点的及时反馈,可以通过多种方式进行,我经常采用的方法是请同学们到黑板上将知识点标注在地图上,或投影在大屏幕上,加深学生的印象,巩固所学到的知识点,提高学生的空间想象和思维意识。

6.在检测的过程中,在读图或作图中表现优秀的学生教师一定要及时进行表扬和鼓励,这样会增强同学们学习地理的积极性。

三、注重读图能力的培养 强化学生的地图意识

地图是地理教学中最好的教具,他展示给学生的是一种独特的语言,其中包含了丰富的地理知识点和地形特点,能够帮助学生的记忆和理解难点、重要知识点。所以,摆在教师面前的首要问题是如何指导学生会读地图,只要学生的读图能力提高了,从而达到强化学生地图意识的地理教学的目的。

在教学中我努力做到:首先教会学生根据不同的内容,采用不同的阅读地图的方法,对于看地图的三个重要要素及基本要领要记牢,对于图例、比例尺、方向的运用要在实际的问题中多练习多掌握。引领学生学会根据半球、经纬度具体地理位置和相对位置的次序去读懂地图。让学生明白,只要心中有目标,就一定会有收获。要不失时机的变换角度去阅读地图,以便加深学生的印象。一定不要让学生死记硬背,要结合地图和文字说明,理解记忆。强化训练,逐步提高学生的读图、分析地图的能力。利用地图学习地理知识,它也是很好的工具,让学生慢慢的离不开地图才行。同时也为做作图题打好基础。

四、培养学生读图能力的方法

地图中包含有许多文本没有叙述的内容,隐藏在地图里边的一些条件说明等等,在学习过程中,要好好的利用地图,会对地理事物建立起直观的认识,为了更好的结合文本阅读地图,我一般教会学生这样去做,对于地图的类型有明确区分,善于多视角去分析处理图像,对于观察到的地理现象要进行思考,达到正确理解后,合理分析其地理特征、地理风貌存在的规律和其空间位置存在的联系。学习的目的要明确,带着问题去认真读图,放手让学生去做,学生之间相互交流读图的收获,最后,师生互动,得出结论。

例如:在讲述“我国年降水量分布图”时,我先提出读图要求,找出几条有代表性的降水量线,再在地图上划出每一条线所对应的具体的地理位置,分析一下他们的降水多少、空间大小,具有什么样的特征和存在的相互关系怎样。从而总结归纳出我国降水量的分布状况及变化趋势怎样,从中明白其规律形成的根本原因。

五、识图是学生读图能力提高的关键

要想学生读懂图像,第一步是要教会学生如何识图,不同的图像代表着不同的地理信息,地图表达的信息主要还要依托第三要素,例如曲线图还有柱状图要依靠坐标的数字表达的意义来说明。所以要把理解各种图像的相关知识点的定义及其意思放在重要的地位,这也有助于学生更快的读懂图像。要指导学生透过局部看整体,特别是那种区域政区图,不可以让学生单独地看地图上的一点一线,而要把视野放大到一块一面,对于一些重点区域,要把它放大看仔细,认认真真地看到其内部特征。

比如:观察东南亚的地理位置图,对于其“十字路口”位置的认识,就要把它放到更大的范围,看到它与太平洋、印度洋、亚洲、大洋洲,甚至美洲、欧洲、非洲之间的相对关系,从而形成“十”字形象;同时,对于“十字路口”之“咽喉”马六甲海峡的认识,又应该把其范围缩小,把局部放大,细致观察它的准确位置和细部轮廓特征。这样把整体与局部结合起来看图,有助于学生在大脑中形成地理事物的空间关系、空间分布和空间结构。

六、培养用图习惯,提高读图分析能力

要想快速有效地学习地理知识,解决疑难问题,就得学会从地图中读到信息,结合文字阅读找到答案。还需要使用好多的地图知识,自然景观与人文地理知识,掌握各种地图技能才能更好的完成学习任务。在教学过程中,为完成目标,经常采用多种方式方法展开教学。

很多的地理事物、地理现象的相对地理位置、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及空间结构都由地图图像信息反应出来,经常需要我们教师将其中某部分分离出来,以突出某一空间或某一地理事物或现象的空间,在读图时要求学生不能只从一方面来理解地图的概貌,还必须对同一幅图要从多个角度进行观察和思考,要有相当的发散思维能力。

为了达成这些多元化教学目标,我们注重了对学生进行“一图多思”,“一图多用”的训练,在复习中国地理的课型中,我们一般采用多媒体投影片进行教学,首先出示中国地形图,然后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从这张地图中你们能联想到哪些知识,并分析成因。学生得出很多知识:河流的流向,人口的分布,水电站的分布等。学生自由讨论交流,畅所欲言。教师根据学生的发言展示具体内容的投影片,引导学生多角度地分析问题。像有些同学提出的人口分布(东多西少),教师引导学生这种分布对我国西部开发有什么影响? 假如人口大规模西迁对西部生态环境有何影响? 这样课堂容量逐步增加,学生思维所达到的深度、广度是传统教学方式是远远比不过的。

七、记忆图像、文字的能力的培养

我们阅读地图及其文字资料的最终目的,就是为了让学生记住地理信息,培养学生的记图能力,在脑海中形成“心里图像”。在课堂教学中,我有目的地对学生进行记忆的各种训练,地形想象训练(如长江干流形似“v、w”,黄河流向图为“几”字,广东像“象鼻”,黑龙江像“天鹅”),地理位置记忆训练(如四川省大致在长江“v”形中间,武汉位于长江“w”中间凸起处,太行山位于山西省和河北省之间),空白地图填充训练(如在中国空白地图上绘出主要山脉、填注主要地形区、省级行政单位)等等。通过这样的长期训练,形成长时记忆,就会逐步养成“观其图而知其地,知其地而求其理”良好的地理素养。

总起来说,要想提高学生的阅读地图、阅读文字资料的各种能力,并不是短时间就可能做好的,需要我们地理教师将各种能力的训练穿插在每一节的课堂教学工作中去,相信学生,只要对学生有信心,循序渐进,持之以恒,一定会增强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的热情,促进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的发展步伐,更快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参考文献:

篇(7)

传统语文教学以语言的储存为重点,通过多读多背,大量积累语言材料。这种以语言储存为重点的教学模式固然有其合理之处,但是它的缺点是忽视语言理解对语言储存的作用,学生不理解也要死记硬背,结果严重影响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以培养学生运用能力为重点来构建语文教学的模式,必须切实转变语文教学的观念。

一、从“理解课文内容”转为“学习课文语言”

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语文课的教学重点主要是放在“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上,在通行的“初步理解课文”、“分段讲读分析”、“归纳总结全文”的课堂教学三部曲中,分析理解课文内容成了贯穿语文课堂教学的主旋律、硬任务。课文理解了,教学任务就算完成了,而课文中丰富的词语、生动的句子,以及大量规范的语言,学生是否内化,能否运用,则似乎成了学习课文的软任务,可学可不学。以学习课文内容为重点,那些政治思想色彩比较浓的课文,就容易上成思想品德课;而常识性课文就容易上成常识课。语文课为什么会上成地理课、历史课,究其原因,盖出于此。把理解课文内容作为语文教学的重点,无疑就异化了语文学科的性质。课文是小学生学习语文的主要对象,然而语文学科的特点和数学、常识等学科不同,后者教材的内容就是教学目标,学生掌握了教材内容,就完成了教学要求,而语文学科则不同,课文的内容并不是学习的主要任务。课文为学生学习语文提供了具体的情境,学习课文的主要任务不是理解课文情境,而是借助课文的情境学习语言文字,进行各种听说读写的语文实践活动。

二、从“理解分析”转为“运用表达”

能理解课文和会分析课文,其实是相去很远的两个不同的概念。小学生学习阅读,是从不会阅读到会阅读,从读不懂到读得懂,从读得不熟练到逐步读得熟练。从学习水平看,毫无疑问应该确定在“领会”这一级目标水平上。读懂以后再做什么?从学习水平发展看,他们的“最近发展区”应该是在“领会”以后的“运用”上,所以应该引导学生去“运用”,在“运用”中加深“理解”,从而切切实实地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现在我们的语文教学在学生初步领会课文内容以后,将进一步的目标定在“分析课文”上,由于超越了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所以常常是学生能够读懂的文章,经过教师这么一分析,又变得读不懂了,所以有人说笑话,语文课学生是从“不懂”到“懂”,然后又到“不懂”。深奥的分析理解要坚决地降下来,按照儿童心理和语言学习的特点,把教学重心倾斜到语言的运用表达上来。要按照“不理解―理解―能运用“的步骤来设计课堂教学的过程,把语文课真正上成“语文课”。

三、从“学习语文知识”转为“掌握语文工具”

重视语文知识规律的教学,是现代语文教学和传统语文教学的一大区别。然而,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小学生学习语文知识,不必过于注重理性的认识,而是应该强调在语言实践中模仿运用。比如总分、转折等各种句子之间的逻辑关系,静态、动态、语言、动作等有关人物或环境的各种描写方法,比喻、夸张、排比等各种修辞方法,等等,学习这些知识的目的主要是帮助学生在语言实践中自觉地运用,提高语言表达的能力。

语文学科的改革必须遵循这门学科的规律,把重点转移到语文工具的掌握上来,不能为教知识而教知识,也不能为应付考试而教知识,要为“用”而教,教学知识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指导语言的运用,要淡化知识的理性理解,而注重语文知识的实际运用。

篇(8)

人类获取知识和信息,吸取精神养料,提高生存与发展能力的主要方法是通过阅读达成的。阅读在人们的生活和学习中已经日益重要。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幼对学生的阅读能力的培养,是孩子终身学习的关键所在,对于小学生的语言能力的发展也是极有帮助的,在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要不断地让孩子了解阅读的基本程序,掌握阅读的一般方法,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在此,笔者谈谈在小学语文中教学中如何培养幼学生的阅读能力。

一、在语文教学中,要为学生提供良好的阅读环境,提高阅读兴趣

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首先要给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阅读环境,这样学生才能有一个好心情去阅读,良好的阅读环境包括良好的采光条件,干净整洁的阅读空间等。另一方面,除了给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物质的阅读环境外,还要注意精神环境的塑造。在给学生提供的阅读环境中,教师还要经常阅读书籍,这种潜移默化的影响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有很大的促进作用,给学生营造一个精神和物质方面都很好的阅读环境,可以使学生的阅读习惯受到更大的影响,阅读能力也会得到大大的加强。再者,还要给学生提供他们感兴趣的书籍,促使他们从多种感官的因素综合考虑,提供的书籍要能够激发小学生的阅读兴趣。比如说,可以给学生选择色彩丰富、插图较多的语文课文,让学生锻炼。

二、适时为学生提供阅读的机会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除了为学生提供良好的阅读环境,提高阅读兴趣之外,还应该注意为为学生提供阅读的机会,在阅读能力的培养过程中,我们可以根据课本教材,适时的为学生创造阅读的机会。例如,在教学中,可以将季节的变化,动植物的生长等等都作为阅读机会,让学生随时随地能感受到阅读的存在,将大自然与书籍结合起来,可以增加学生对阅读的理解,充分感受语言和环境,这也有利于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自由、活跃的阅读空间,使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品味其中的意义,感受生活,内化从阅读中汲取到的知识,从而培养他们的阅读兴趣,通过阅读不断地提升自己、充实自己,也让自己的阅读能力在思考的过程中得到升华。

三、在阅读过程中教会学生通过积累提高阅读能力

在阅读过程中,要想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就必须注重去除功利性的思想,注重知识的积累。教会学生在阅读中汲取知识,并将其内化,不注重阅读量的多少,而注重自己在阅读的过程中学到了什么。并完成从量变到质变的飞跃,从而增进学生的思考力和创造力。要淡化学生在阅读中的功利性思想,培养学生的阅读心智。将阅读的中心放在学生的感知想像力和思考创造力上,教会学生在阅读上讲究一定的阅读方法,关注学生能力和心智的培养。特别是要教会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要注重增长知识,培养心智,对阅读有所感悟,培养学生领悟式的阅读。阅读能够帮助幼儿增长知识,培养心智,丰富思想感情,我们要采取正确的方法指导学生阅读,使他们的综合素质得到提升。

四、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还要注重学生正确的阅读方法的培养

在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时,要注重学生正确的阅读方法的培养,培养学生正确的阅读方法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第一,要教会学生正确的阅读姿势。正确的阅读姿势有助于学生的身体发育和良好习惯的养成,在小学生阅读时,要教会学生身体坐直,眼睛和书本要保持一定的距离,不可弯着腰,或者趴在桌子上阅读。第二,要教会小学生正确的翻阅书籍,有的学生在阅读时,随意的翻阅书籍,在阅读话动中,首先要教学生认识书籍的封面,然后按照页码一页一页的阅读,对于图片也是一幅一幅的阅读。第三,要教会学生仔细的阅读书籍,有的学生在阅读书籍时,不到两分钟就读完一页书了,但是对于其中的道理却没看明白,因此,要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时,要对学生的阅读进行监督,对学生的阅读质量进行考评,教会他们在阅读时能够用心阅读,理解其中的大意,在阅读后,能说出文章的主要内容。在这种监督和考评下,让学生培养起正确的阅读方法。

总之,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早期的阅读能力是他们接受知识的第一步,同时也是最重要的一步。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不断地使学生形成对阅读的初步理解,在阅读中积累知识,培养心智,提升自己,同时还要使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品味书籍的意义,感受生活,将自己从阅读中汲取到的知识通过思考慢慢内化成自己的知识,从而培养他们的阅读兴趣,也让他们的阅读能力在思考的过程中得到升华。

【参考文献】

篇(9)

一、引言

阅读是数学技能中一项重要的技能,但其往往容易被忽视。在数学的研究中,逻辑思维的培养是极其重要的,但同时良好的阅读方法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是获取知识的基本方法之一。学生在学习数学时,必须了解数学课本,以及对课本内容进行深刻理解。与此同时,在教学实践中,学生做作业和考试时,出现错误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没有仔细阅读和认真查看题目而引起的。阅读能力的高低对于数学考试成绩的好坏具有重要作用,阅读能力在一定程度上是小学数学学习的基础和提高数学水平的重要因素。小学是学习的起始阶段,为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并更好地帮助学生为今后的学习生涯打下坚实的基础,数学阅读能力的培养应当受到教师足够的重视。

二、小学生在数学阅读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1.忽视教材阅读

课本是最基本的学习材料,因此,不能忽视教科书的作用,必须认真阅读。然而,在实际数学教学中,教师一般是利用下课的前几分钟,对当天的家庭作业进行布置,嘱咐学生下课后认真地阅读课本上的例题,领悟今天所学的内容。迫不及待下课的学生仅仅简单地记下习题的页码,之后就将课本扔在一边。教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一般都很注重对教材的研究,依附于教材形成自己的教学模式,过于强调自己对学生的引导性,忽视学生阅读和学习的能力,使得学生在上课时听老师讲课,就认为掌握了知识而放弃了阅读,从而导致学生数学阅读能力下降。

2.自学能力的降低

长期缺乏阅读教材的兴趣,会导致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下降。培养学生的数学阅读能力,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是非常有帮助的,数学学习需要具备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这种能力不是天生的,而是需要后天培养的。逻辑思维能力需要依靠一定的数学阅读能力支持,阅读可以帮助学生在大脑中形成简单的逻辑。

三、培养学生掌握正确的数学阅读方法

1.重视阅读教材

如今,有很多有效的方式可用于提高学生的数学阅读能力,其中最重要的方法是教导和教授相结合。在学生学习时,老师所能陪伴和讲解的时间有限,更多的时侯是学生自己阅读课本,自己理解课本知识。所以教师在准备教案的时候要充分结合教材内容,创新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教师要灵活掌握多种教学方法,并将其运用到基础数学的指导中,教导学生学会阅读教材,并理解教材中的方法和思路。

2.激发阅读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句话适用于所有年龄段的人,特别是对学生和具有学习内在动机的人。良好的兴趣是引导他们有效学习和智力发展的重要保证和内在驱动力。对数学学阅读技能的培养和提升,首先要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虽然学生的数学课本知识内容的不会轻易改变,但是教师可以改变教学方式,教师在教授过程中通过灵活训练方法指导学生阅读和理解教材课本。与此同时,教师一方面要学习了解心理学使学生对数学产生兴趣,另一方面可以适当运用语言阅读教学的策略提高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这样可以更好地将学生对数学抽象知识的理解进行形象化和具体化,贴合生活情景是学生在阅读时能够更好地进行理解和掌握,与生活情景相结合能够更好地使学生产生兴趣。教师通过设置适当的场景中的问题,从而使学生形成自我学习能力,使原本学习困难的学生对数学产生兴趣。

3.引导高效阅读

要提高数学阅读能力,需要大声朗读出来。当学生动嘴时,并不是说像读语文课文似的大声朗读出来。具体做法是,首先学生对于数学尤其是概念、定义、公式等需要记住咀嚼,正确认识不同的知识,有必要读出来的数学知识则通过默读的方式读出来。其次,在进行数学习题解答的过程中,学生的默读习惯的养成有利于学生对数学题目进行很好的理解。一般小学生用眼睛快速扫描一遍,很难记住题目中的重点和要点,通过默读的方式能够很好地降低读题速度,使学生更好地阅读和理解题目。

四、结语

在阅读的过程中要用手记录,这是毫无疑问的,动手阅读是掌握阅读方法的最佳途径。对于数学来说,对于教科书的定义,教师应引导重复阅读,使明确阅读教材中的重点,并对教材课后的习题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和练习,通过动手将题目中的重点和要点圈出来,保证学生对题目的正确理解。除此之外,对于一些需要时间操作的数学题目,例如空间几何及函数解析之类的题目,则更需要学生动手计算和操作,更好地解答习题。

参考文献:

篇(10)

关键词 高中英语教学;阅读策略;阅读能力

从江苏省的英语高考题型来看,其中完形填空、阅读理解以及任务型阅读都是与阅读直接相关的综合语言能力题型,分值达60分,占高考总分的半壁江山。阅读理解能力的高低也成为考生最终能否得高分的关键环节之一。由于各种主客观因素,自主地扩大课外阅读被师生忽略了。所以教师如何充分利用英语课堂,传授阅读的技巧,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能力显得尤为重要。下面是笔者在平时的教学中利用课堂培养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几点尝试。

一、把握文章标题

主旨题是阅读理解中常考的题型。此类题型要求学生有一定的整体归纳能力。在具体做题过程中,常会出现剩下两个选项左右为难。这时候,我往往让学生反其道而行之:先选择一个标题,再从作者的角度去考虑针对该标题应写的内容,最后通过比对和文本中内容的相关性来确定答案的取舍。为帮助培养该能力,我经常要求学生根据标题来预测文章的内容。比如M9U1里的Canada-land of maple trees一文中,我先启发同学们大胆猜测文章中可能会介绍加拿大哪些方面的内容,然后通过读课文找段落中心来检查自己的推测是否准确。文章中一开始关于加拿大地理位置的介绍是好多同学没有预测到的。我则顺势引导学生讨论有无需要包含该部分的内容。经讨论,同学们发现加拿大好多的独特性都源于其地形的独特,所以应该包含该部分的内容。经过反复的练习和讨论,同学们把握文章主旨的能力得到了提高。

二、理清文章结构

不同的文章体裁不同,文风也各异。学生如仅凭自己的词汇和语言知识很难做到完全准确地把握和理解课文。此时,老师可以引导学生从分析段落与段落之间的连接入手,整体理解语篇内容,培养其统领全篇的能力。

以讲授M9U2单元中TheAcropolis一文为例。针对该文章,我设计了如下的阅读任务:第一,快速阅读各段的首两句,并从中提炼出两个单词来概括各段的主要内容;第二,把文章划分段落。第一项任务旨在培养学生通过阅读每段开头获得

关键词 的能力,这也是学生需要掌握的阅读策略之一。在开展这项任务时,先让学生独立完成,然后在组内进行交流,如有不同意见,则阅读全段,进行修正。第二项任务是培养学生根据

关键词 理清整篇文章结构的能力。从课堂效果来看,第一项任务完成得较为顺利,在第二项任务中关于第四段的归属有了不同意见。后来有同学发表看法,认为不当的维修对于古建筑物来说,不是保护,应把其和第三段放在一起,都属于损害范畴。通过重新阅读该段,学生们对这种说法表示同意。两项任务完成以后,学生们对文章的整体结构有了一定的了解,在此基础上再开展其他的阅读活动就简单多了。

三、抓住文章细节

细节理解是阅读理解中的常考题型,在近几年的考试中也常以是非题的形式出现,如三正一误或三误一正。此类题目的做题技巧在于以题干或者选项中的线索为依据,在原文中找到相关句,并与选项相比较确定答案。这类题一般不难,但需要学生耐心加细心。其常用的技巧有skimming和scanning等。在M9U1 Is Australia reall yasportingnation?一文中,为了帮助学生提高这方面的能力,我请同学们阅读第二部分,并准备了两项任务:1.找到文章中涉及到的运动的名称,并归类。2.找到各类运动在澳洲受欢迎的原因。

第一个任务重在训练学生浏览文章并迅速找到信息点的能力,同学们完成得较为轻松。第二个任务难度有所提高,文章中的信息较为散乱,需要学生静下心仔细寻找并加以概括和总结,主要是用来锻炼学生的检索信息并进行整合的能力。

四、把握观点态度

理解作者的观点态度也是阅读能力的要求之一。高考阅读理解能力测试的要求就包括“既理解字面意思,也理解深层含义,包括作者的态度、意图等”。为了帮助学生锻炼这方面的能力,我注意引导学生读懂“hidden”语言。在许多的文章当中,作者不会鲜明地表达自己的观点。相反地,他们会把自己的观点隐含在字里行间。读懂这种“言外之意、弦外之音”则要求考生有敏锐的感觉和合理的推断能力,能从细微之处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对学生的能力要求较高,需要认真训练。

篇(11)

一、 语文课堂教学中培养小学生阅读能力的重要性

语文新课标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该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这两段话已充分说明了阅读在学习语文中的重要地位。小学语文作为一门学习和应用语言的学科,阅读能够使学生在语言训练方面得到大量的积累,有了量的积累就有质的飞跃,学生“胸有点墨”,有了良好的语感就自然能准确流畅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古人所说的“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阅读对发展人的语言方面所起的重要作用。

二、对培养小学生阅读能力的若干建议

(一)根据小学生的特性进行课堂教学设计

小学生生性活泼好动,不少教师认为这对教学工作的正常进行会起到很大的阻碍,所以对学生的个性加以抑制。如果教师能够反其道而行,善于将小学生这一特性与教学相结合,就会收到更好的教学成效。在课堂设计时,教师可以准备一些童话寓言故事提供给学生进行对话或朗读。如在教授猴子摘桃的故事后,教师可以准备另外一个关于猴子的故事――猴子捞月,然后准备一些道具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鼓励学生积极参加。采取这种教学方式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勇气,另一方面可以让学生充分参与其中,并通过自身体验将寓言中的寓意渗透于思想中初步形成个性化阅读能力。

(二)让学生在愉悦的阅读气氛中汲取知识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把握住良好的课堂气氛。因为小学生的学习需要得到引导,并且他们很容易受环境的影响。教师应当抓住这一点,积极调动课堂气氛,营造一个活跃的求知氛围。如在课文教学中,当发现学生都集中精神听讲时,教师就应把握时机,因为此时的学生可能被书中的情节所感染,对课堂内容比较了解。教师可以及时引导学生对文章进行分段,理清文章层次后详细阅读,对文章进行分析。教师应鼓励学生积极发言,主动阅读,可以对课堂积极性高的学生进行登记,然后期末进行表彰奖励,这是对学生的一种正面引导,表彰奖励必然能够对学生产生刺激作用,进而促进学生产生阅读兴趣提高阅读能力。

(三)运用多媒体,拓展阅读教学的资料

许多学校引进了先进的多媒体技术,正是为了方便教师教学,提高教学质量。教师就应当充分利用多媒体,为学生寻找新颖而又有吸引力的阅读资料,提高他们的阅读兴趣。在教授完某一课内容之后,教师可以提前通过网络搜索找到相应主题的文章,并制作成PowerPoint文档,配置图片和音乐,让学生能够有全方位的感受。在课堂上,让全班学生一起朗读,有了学习氛围,小学生就会自动融入其中,有助于教师教学工作的顺利进行。

(四)帮助学生在阅读中扩散思维,培养创新能力

在语文课堂上,如果教师发现学生被文中内容所感染时,应引导学生及时做好笔记,把自己认为受感动的语句或段落进行标识、分析。长期坚持这做法,让学生建立专门的本子来收集受用的、感动的内容和语句,就能够帮助学生积累作文素材。需要注意的是,教师在让学生记下语句时,应让学生在旁边附上自己的所思所想。另外,课堂上,学生在观看教师提供的PowerPoint文档时,也应及时做笔记,记下对文章的感受或对文章某一细节的想法。之后,教师在课程教学进度允许的情况下,可以每周设立一节课让学生进行交流,鼓励学生上台讲授自己的观点,这个过程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和公众演讲能力,一举多得。

(五)引导学生将语文阅读知识运用在生活中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引导作用,就是要让学生在学习中将学习内容与生活相联系,能够把阅读所汲取的知识运用于生活中,并将生活易发生的事或自己做过的事,通过口述表达出来,提高自己的表达和阅读能力。例如,在教授我国经典故事“小黄香为父亲温床”时,可以让学生回到家中做一件孝顺父母的事情,并记录下来,如为劳累工作回到家中的父亲拿一双拖鞋,帮助母亲做家务,体会母亲的辛劳。之后,在课堂上,让学生口述表达出来。小学生的学习模仿能力很强,只要教师能够给予正确引导,学生能够受用终生。

三、总结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利用小学生的特性,并结合实际进行教学设计,在课堂上引导学生进行思维扩散训练,培养学生的情商,使他们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教师还要积极引导学生将学习与生活相结合,帮助学生提高自身的阅读层次和建立完善的思维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