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境电商技术创新大全11篇

时间:2023-06-16 16:55:55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跨境电商技术创新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篇(1)

一、跨境电商贸易给服装出口企业带来的变化

(一)出易成本降低

以前,加工企业出口需要通过公司,通常每出口1美元要支付5~8分钱的费,而且每一票出口订单都需要完成申报、结汇、退税等一整套繁琐的工作,对于以加工贸易为主的服装出口制品来讲,订单量较小,利润率也比较低,每单申报方式会花费较多的时间和成本,据统计,我国中小外贸企业在流通环节的成本占30%左右。现在,如果通过阿里“一达通”这样的外贸出口综合服务平台,不仅不需要支付费,还有机会获得一定金额的外贸服务津贴。此外,跨境电商贸易中,电子单证取代了纸质单证,可以在出口企业内部、海关、商检、税务、银行、保险公司等各部门的电子系统之间快速传递,通过网络实现申报、结汇、退税等操作,交易效率显著提高,传统跟单的成本和费用有效降低,尤其在海关总署增列了新的海关监管方式代码,并鼓励企业采用“清单核放、汇总申报”模式后,服装出易订单可以集中化、正规化处理,简化了企业申报和退税的流程,降低了出口订单的总体交易成本。据兰亭集势估算,在集中申报模式下,出口退税这一环节每年节约的成本至少占销售额的5%。

(二)出易时间缩短

外贸交易中,电子单证的普遍使用能够大幅度缩短纸质单证在各个环节的流转和处理时间,但传统贸易形式下繁琐的交易流程仍旧没有改变,出口过程中的通关、结汇、退税、产品安全、征信等环节依然是分离的,不仅导致出口企业交易成本的增加,也会花费较长的交易时间。目前国内多个城市建立的跨境贸易电子商务通关服务平台已经启用,实现了跨境电商贸易平台、电子商务企业、支付企业、物流企业与海关、国检、国税、外汇等政府进出境口岸管理部门的系统对接,一站式解决出口企业的通关、结汇、质检、退税等问题,显著提高了通关效率,为跨境贸易出口企业提供了阳光化通关渠道。2014年7月海关总署在东莞启动的跨境贸易电子商务通关服务平台在不到半个小时的时间里,就顺利完成700多个包裹,1万多件跨境货物的通关手续,大大提高了每件货物的跨境通关速度,缩短了出易的时间周期。

(三)出易品牌质量提升

在我国出口的服装制品中,以在华外资服装企业生产和各类加工贸易出口的外国品牌为主,自主品牌仅占很少一部分。虽然贴牌生产方式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我国服装产业的加工制造水平,但随着人均工资水平和棉花价格的不断增长,国际竞争中的成本优势几乎不复存在,越南、缅甸、柬埔寨等发展中邻国逐渐成为外国服装企业投资的热点,在市场持续低迷状态下,惟有提升产品附加值和品牌质量、加快产业升级转型才是摆脱经营业绩下滑的有效途径。跨境电商贸易将国内企业和服装品牌推向了全球市场,以设计创新、技术创新为核心的品牌理念是国际竞争力的重要体现,服装制品需要走高端路线才能占稳国际市场。从2014年广交会的交易情况来看,境外采购商偏好中短期订单,我国服装企业接到的外贸订单大都在一个月以内,为了适应国际竞争,只有通过研发设计创新,提升出口服装制品的品牌质量。

(四)出易中间环节减少

目前我国服装出口贸易中相当一部分是通过中间商完成的,需要通过国内出口商或出口商进行,在中小企业中尤为常见。由于不直接面对国际市场,间接出口方式不仅使得企业难以把握国际市场需求的变动情况,而且不利于企业在国际上建立自己的声誉。跨境电商贸易通过网络交易服务平台实现不同国家交易主体之间的直接交易,服装制造企业或贸易企业能够直接面对国外销售商或最终消费者进行交易,还可以享受到跨境电商平台提供的营销、报关、支付、物流、保险、售后等一系列服务,此外,减少掉的中间环节成本也能够转化为出口企业的利润以及交易平台的佣金。譬如出口企业利用敦煌网直销产品,注册开店、上传商品都是免费的,只在买卖双方交易成功后由买家支付3%-14%的交易佣金,由于直接面对市场,企业对产品流向和价格控制的自由度加大,对跨国营销经验的积累和自身品牌的建设都有好处。

(五)出易的市场扩大

目前我国服装出口主要销往欧盟、日本和美国,经常遭受这些国家和地区设置的绿色贸易壁垒和各种贸易保护措施的挟制。跨境电商贸易为服装制品出口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市场空间和交易机会,由于互联网不受地域的限制,企业可以将目光投向亚洲、非洲、拉美、中东等地区的新兴经济国家,扩大出易范围,据2014年1-11月的出口数据显示,我国服装制品在俄罗斯、韩国、墨西哥等国家和地区很受欢迎,出口额增长较快。跨境电商贸易平台能够将全球服装制品的边缘消费需求聚集在一起,为中小企业以及个体服装卖家提供了与知名企业和大品牌公平竞争的机会,广东里仁洞村的一个淘宝女装卖家,利用周围服装加工厂有大量现货的优势,在敦煌网交易平台转型做跨境电商贸易,上线2个月成交总额就突破了20万元。

二、服装出口企业开展跨境电商贸易面临的问题

(一)供应链无法适应跨境电商贸易多批次、小批量的订单需求

我国服装出口多为国际知名品牌的代加工,在中国刚刚加入WTO的那几年,贴牌加工的服装出口订单批量往往比较大,供应链设计的目标是实现产量最大化和单位成本最小化,不注重款式的设计能力和品牌的自主研发。随着电子商务的兴起,个性化需求的回归,单纯追求规模效应的供应链模式在款式更新、产品研发、品牌建设等方面存在的弊端逐渐显露,当国际市场需求发生变化时,生产线无法及时做出响应,不能做到随时更改款式、调整订单,很容易造成产品生产出来销售不出去的局面,更无法满足定制化的国际服装生产趋势。近年来,我国服装企业普遍存在库存量过高的情况,根本原因就在于供应链不够优化。跨境电商贸易的特点是多批次、少批量,对供应链的柔性化要求很高,这也是服装企业抵御国际贸易风险能力的重要体现。

(二)缺乏跨境电商运营、翻译、法律等专业人才

跨境电商贸易是通过电商平台进行外贸交易,需要兼具外贸和电商运营的复合型人才,对网络营销、网站规划、外贸实务、品牌运营等专业知识的要求比较高。营销推广过程中,由于要面对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消费者,为了提高可识别度,需要将公司网站尤其是产品介绍翻译成出口目的地国的文字,甚至需要与客户在线沟通,对翻译人才的专业化水平要求比较高。此外,国际贸易难免产生纠纷,跨境电商贸易纠纷的内容和解决方式都不同于传统外贸环境,需要专业的外贸法律人才。目前国内高校以及各类教育培训机构专门针对跨境电商贸易的人才培养仍是空白,单纯依靠一些跨境电商平台开设的培训课程,远远无法满足开展跨境电商贸易企业的需求。

(三)海关通关速度还难以满足服装出口企业跨境电商贸易的短周期要求

传统贸易形式下,服装企业一般通过报关企业办理出境手续,需要经过申报、交验单证、商检、退税等流程,接受检验检疫局、海关、税务等部门的分别查验,经常会因为计量单位换算错误、证件准备不全、商品归类不准确以及出口配额等问题影响到正常的通关进程。服装制品出口退税时需要向税务部门出具产地或货源地证明以及当初的缴税证明,相关证明开具过程由于受到地域限制或出现供货商企业歇业等情况,会导致出口退税周期延长,甚至长达2~3个月。此外,我国服装出口制品的60~70%都要进行法定商检,而且费用较高,平均一笔订单的商检费用甚至达到2000~3000元左右,即使服装企业在生产过程中已经进行了检测,出口报关时仍要进行。出口退税周期长、商检项目繁多、再加上各地海关的税则号分类不一致等问题,导致服装出口企业的实际通关速度仍然不快。通关环节的不顺畅,使得服装制品出口到国外市场的周期延长,出口成本上升,产品的竞争力被削弱,无法满足跨境电商贸易的短周期要求。

(四)跨境物流仍是瓶颈问题

跨境物流运输可以采用海运、国际空运、国际快递等方式,不同运输方式的价格和运输周期差别很大,以1公斤物品运到美国为例,海运、空运和快递的费用分别为1.30元、35元和45元,海运普遍要20天左右,而快递一般7天内就可以送货上门。近年来国际贸易呈现出小批量碎片化趋势,我国服装出口的对象主要是国外小额批发商和消费者,包裹以小件、散件为主,由于服装制品的时效性要求比较高,运输周期短、能够送货上门的国际快递最为适合。但目前我国绝大多数跨境电商平台采用第三方物流方式自行投资,建立国外仓储和快递业的很少,如果一概依赖国外快递物流渠道,其物流的成本一般是本地物流成本的两倍以上,对于本身毛利率就不高的服装出口企业而言,交易成本大大增加。此外,各国政策和不同快递企业之间也存在较大的差异,投递时效十分不稳定,延误、丢件、破损等风险发生的几率也比较大。

(五)消费者体验差,售后服务跟不上

服装制品本身就属于体验型商品,跨境交易的消费者在购买前无法触摸、试穿,再加上跨境运输等待的周期较长,收货时间不确定,导致跨境电商贸易的消费者体验比较差。此外,当出现质量问题、大小尺寸不合适、款式不喜欢等情况时,国外消费者习惯的“无理由退换”等售后服务很难落实,受到通关手续、物流成本的极大制约,一旦出现跨境交易纠纷,消费者投诉也非常困难,这些因素都会在一定程度上抑制国外消费者对我国质优价低服装制品的网购热情。

三、服装出口企业跨境电商贸易转型的具体策略

(一)优化供应链,促进商业模式转型

传统服装企业的供应链规划多以追求规模效益为目标,已经不能够支持跨境电商时代的“轻资产运营”模式。电商贸易以消费者需求为导向,为了适应多变的市场需求、降低经营风险,必须将企业重心转移到品牌推广和设计研发领域,将资金集中到供应链中最能够拉动销售、创造效益的环节,从而达到有效控制库存量、提高资金使用率的目标,以优化供应链为核心的商业模式转型是跨境电商贸易转型的关键所在。供应链优化应从支持末端零售开始,在订货、加工、采购、销售等各个环节中追踪目标消费群体需求的变化,能够根据需求的变化及时调整,并随时追加订单。柔性化和快速响应是供应链优化程度的两个重要指标,决定了供应链能否匹配小批量、定制化的国际服装生产趋势。切分生产线是一种较为有效的供应链柔性方案,韩都衣舍即采用这种方式,将传统的生产线切分成多个模块,一个工厂只负责一个工序,打板、裁剪、缝制、后整等多个工序由多个工厂分工协作,共同完成,每个工序的变动都不会影响到其他工序的正常生产,而且工厂只做一个工序,生产效率更高、交货周期更短、品质更高。供应链优化的另一个指标——快速响应可以通过标准化的基本设计来实现,服装产品的基本设计差异化越小,越容易改版,就能够在较短的交货周期内既实现快速补货,又能够控制库存的合理水平。

(二)加快技术创新和自主研发,促进品牌升级转型

面对生产要素成本刚性上涨、低碳、环保方面的监管标准和任务要求日趋严格的新态势,服装出口企业的技术创新和产品研发能力是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体现,通过品牌建设提升产品附加值是改变服装出口低迷、积极应对国际竞争的重要举措。企业应健全技术性贸易壁垒的预警和快速反应机制,及时了解国际最新标准和出口市场的技术要求,积极引进国外先进的生产和检测设备,在生产工艺、面料选择等方面严格按照国际标准,并加大在新型环保面料的开发使用、生物染整技术、有机卤化物的检测标准等方面的技术创新。跨境电商贸易形式下,服装批量生产模式向“小批量”、“个性化”和“定制化”转变,为了适应国际消费者的多样化需求,企业必须提高自主研发的水平,在面料的舒适性环保性、辅料的装饰性、产品的流行时尚元素和设计风格等方面尽可能同国际接轨,打造独有的设计理念和文化品位,塑造个性鲜明的品牌形象,尽可能提高品牌溢价和产品附加值,提升品牌在国际市场的影响力。江苏阳光集团坚持走技术创新为主的高端品牌路线,在生产过程中全部采用绿色环保染料,实行清洁生产,其产品先后通过了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认证和SA8000社会责任体系,“阳光”呢绒获得“世界名牌”和“出口服装免验”荣誉,已成为全球最大的毛纺和高档服装供应商。

(三)推进通关一体化改革,推动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制

发达国家普遍采用“单一窗口”模式提升通关效率,即企业通过提交标准化的电子数据,在一个电子口岸,通过一个平台,一次提交数据,能够满足海关、商检、税务等所有监管部门的需要,在通关过程真正实现“一次申报、一次查验、一次放行”。目前,我国在长江经济带、广东地区和京津冀海关区域已经进行了通关一体化改革,这三个区域的企业可以自主选择向经营单位注册地海关、货物实际进出境地海关或其直属海关集中报关点办理各项手续,通关一体化之后,企业的通关时间节约12~24个小时,成本降低了20~30%,通关效率大幅度提升。今年,海关总署将继续在全国范围内推广实现通关一体化,简化海关申报、纳税和查验发行的手续。通关一体化进程的推进要求打破过去的地区封锁和贸易壁垒,各地海关、商检和税务部门还要加快一体化通关信息系统的建设,在各监管部门系统之间实现互联互通,尽快与国际通行的“单一窗口”制通关模式接轨。

(四)鼓励跨境电商贸易综合服务平台服务创新

跨境电商贸易综合服务平台是服装出口企业跨境电商转型的主要途径。为了更好地满足相关政府部门信息监管的需要,为企业提供完善的跨境通关贸易方案,跨境电商平台应加快自身服务创新的步伐,深度整合产业链,为出口企业提供、报关、退税、融资结汇、物流仓储等一体化服务,积极探索运营模式本地化、支付方式本地化、海外仓储等新模式,改善当前跨境商品和货源较为集中、相似度过高、支付方式单一、物流成本过高的现状,提高服务的专业化和个性化程度。阿里集团的外贸综合服务平台“一达通”对进出口外包服务进行创新,将通关、退税、融资、外汇、物流等繁杂出口流程进行标准化处理,整合众多中小外贸企业碎片化的出口需求,集约化提供出口服务。“一达通”利用平台上真实的交易数据,建立出口企业信用档案,联合平台上数万家外贸公司组成“大客户”,提高了与银行、物流、海关等基础服务机构议价的能力,降低了单个出口企业的出口和融资成本。

(五)提升国内快递企业的跨境物流专业服务水平

跨境物流一直是制约跨境电商贸易发展的瓶颈问题,物流成本较高和投递时效不确定等现状不仅降低了出口企业利润,也直接影响到国外消费者的用户体验和消费热情。国内快递企业应在全球运转、快速清关、海外仓储、高效配送等方面提升跨境物流服务的能力和水平,为出口企业提供符合其自身需求的专业化物流解决方案。2014年11月顺丰联合荷兰邮政推出“欧洲小包”业务,发往欧洲26国和美国、加拿大的小件产品,均采用“航班直飞+本地邮政派送”的方式,由顺丰负责中国境内和跨境物流的运输,荷兰邮政负责欧洲的清关和目的地国派送,该业务在清关和派送速度上优势明显,发往欧洲主要国家的小包均能在5-10日投妥,效率明显高于市场上主流的7-15日的小包服务时效,而且费用整体偏低,对于提升出口产品的竞争力效果显著。

参考文献:

[1] 沈静芳.全球价值链视角下外贸生产型企业转型升级的路径探索——以张家港市外贸型企业为研究样本[J].企业经济,2014,(11):38-41.

篇(2)

近年来,国家不断加大经济改革力度,借助“互联网+”来实现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而电子商务作为“互联网+”时代数字经济的突出代表,在促消费、保增长、促转型、调结构等方面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发展态势,也为国家“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提供了广阔的发展平台,成为我国为应对经济下行趋势,促进经济与社会创新发展的新动力。根据数据显示,2018年全国电子商务交易额达到31.63万亿元,同比增长8.5%。随着数字经济的发展和5G时代的到来,终端消费者消费习惯改变,产品同质化加剧,渠道的侵袭等无不使传统企业的经营陷入困境。在新旧商业形态的冲击和碰撞下,传统企业如何面对挑战与机遇,突破发展瓶颈,搭上电子商务的快车,实现企业转型升级,这是摆在众多传统企业面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1电子商务与传统产业的融合机理

一直以来,传统产业和新兴产业的融合既是产业经济发展的新趋势,也是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主要路径之一。产业融合是指不同产业或同一产业不同行业相互渗透、相互交叉,最终融合为一体,逐步形成新产业的动态发展过程。近年来,电子商务的飞速发展,对传统产业的物流、信息流、供需结构、产业结构等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对传统产业来讲,既是挑战,更是机遇。第一,电子商务简化流程,将信息生产要素化,为企业对产品进行改革和创新提供指引。一方面,电子商务将传统商务流程电子化、信息化,通过缩短企业与用户的距离,降低交易成本,扩大需求;另一方面,传统产业中由于企业规模、信息化程度不同,导致企业关于市场、产品、用户的信息以及用户关于生产者、产品的信息均是不对称的,企业与用户之间的信息鸿沟较大,不利于市场的平稳发展。然而,通过电子商务这一桥梁,企业能够实时收集产销信息,通过网络信息的及时反馈,将信息流转变为生产要素,服务于技术进步和创新。第二,电子商务推动传统企业以顾客需求为中心的流程创新。5G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企业更为注重用户体验与智能制造,借助网络销售数据和行业电子商务交易数据,实时动态监控用户的偏好与需求特点的变化,向上延伸从销售端向设计端渗透,指导产品的设计开发与创新;向下延伸,为了更紧密的贴合用户需求,企业必须更加专注于自身优势的培养,不断的完善交易平台、物流体系等配套设施,提升企业信息化、智能化水平。第三,电商加剧了专业化分工,推进产业集群发展。电子商务的发展进一步扩大了市场辐射范围,通过其独有的信息集聚功能,使消费群体特征凸显,促进了产业的专业化分工,同时在消费者需求日趋多样化和个性化的影响下,企业更加专注于自身核心优势的培养,将生产环节精细化,上下游企业合作紧密化,推进了产业集群发展,促使传统产业与电子商务不断融合(见图1)。

2电子商务与传统产业的融合模式

2.1电子商务发展的现状与特点

温州作为我国民营企业的摇篮,在资本、产业等方面有发展电子商务得天独厚的优势。近年来,温州市提出了“电商换市”的战略,积极推进地方传统产业电商化,把电子商务作为加快转型升级的“一号新产业”。截至2018年,温州共有电子商务企业4517家,实现网络零售额1968.2亿元,同比增长25.5%,位居浙江省第三。目前,温州企业电子商务的形式主要有以下几种(见表1):(1)依托第三方平台型(淘宝、京东、唯品会、拼多多等);(2)企业自建垂直型电商平台;(3)企业自建商城或门户网站;(4)依托综合性电商平台;(5)跨境电商平台。当然,很多企业不是单一选择某一种形式,而是同时混合使用几种模式。比如,温州一些传统地方知名企业如康奈、法派、乔顿等既依托第三方平台如淘宝、唯品会,又自建商城或门户网站;一些中小企业在借助淘宝等第三方平台的同时,还会通过跨境电商平台将自身的产品“飞往”世界各地。扎根于温州特色区域经济之上的电商具有典型的温州特征:(1)温州电子商务具有得天独厚的原产地优势。根据2017年的统计数据显示,国内三大电商平台天猫、京东、拼多多销售额前十品类中,均出现鞋服类的影子。而温州具有全国闻名的“鞋都”、“眼镜之乡”等称号,其商品品类繁多,供应链渠道建设完备、品牌影响力深远,这些无不为传统企业发展电子商务打下了扎实的基础。据调查显示,温州鞋服、电器等超七成规上企业已发展供应链电子商务。打火机、服装均已抱团经营电商,集聚了品牌、价格、资源等优势。(2)由于温州传统商贸文化的影响,温州企业发展电子商务的主要目的是以扩大销售额和销售区域为主。在调查中发现,90%以上的受访企业仍然只是将电子商务运用于营销领域,对于生产组织、管理创新等方面没有明显的引导作用。(3)缺乏示范领军的电子商务企业。尽管目前温州电商模式仍是以依托第三方平台为主,但新零售、跨境电商、农村电商等发展态势强劲,已设立51个电子商务产业园区,抱团发展形成了集聚发展效应。但是营业额超亿元的仍然为数不多,盈利能力普遍较弱,领军示范效应不明显。

2.2电子商务与传统产业融合的模式

篇(3)

[中图分类号]F7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283(2017)01-0117-03

[作者简介]刘钊(1976-),男,汉族,辽宁大连人,教授,硕士,研究方向:国际贸易。

[基金项目]辽宁对外经贸学院2014年校级创新团队项目“金普新区中小外贸企业发展战略研究”支持计划资助成果(项目编号:2014XJTD01)。一、大连金普新区建设概况

2014年6月国务院同意设立大连金普新区,金普新区成为我国第十个国家级新区。根据《大连金普新区总体方案》,金普新区将在对外开放层次、提升竞争力、利用外资水平、引进海外人才技术、企业国际化发展等方面加大改革和建设力度。

在对外开放层次方面,金普新区将加大对外开放的力度,充分利用与日本、韩国等国家的地缘优势,创新对外开放模式,进一步拓宽对外开放领域。

在竞争力提升方面,金普新区将进一步优化对外贸易结构,不断加快加工贸易产业转型,大力推进服务贸易发展,努力提高对外贸易的质量效益及综合竞争力,形成以技术、品牌、质量、服务为核心的出口竞争新优势。

在利用外资水平方面,金普新区将努力提高外资的利用水平,努力引导和推动外资更多地投向先进装备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等领域。

在海外人才技术引进方面,金普新区将加大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先进技术及管理经验的力度,鼓励和引导外资企业在金普新区设立研发中心和区域总部,积极融入东北亚和全球创新体系。

在企业国际化发展方面,金普新区将鼓励有实力的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走出去”,充分利用国际资源积极开拓国际市场,努力提高企业国际化经营能力。

金普新区的建设为大连企业尤其是大连中小企业的国际化发展提供前所未有的机遇。在大连全力推动金普新区建设的背景下,中小企业应抓住新区建设机遇,进一步推动企业国际化大发展。

二、大连中小企业行业分布及发展状况

大连市中小企业局公布数据显示,大连市现共有中小型企业219万户,占企业总数的99%以上,这些中小型企业主要分布在以下六个行业:

一是消费类产品制造业。这些消费类产品制造业的中小型企业大多是以都市型工业为主要特征,如:服装加工业、医药生产业、旅游工艺品生产业、食品制造业等。

二是机械制造业。这些机械制造业的中小型企业大多是以为相关大企业生产配套产品为主要业务特征。

三是流通及服务业。这些流通及服务业的中小型企业大多是以市民为主要服务对象企业。

四是化学原料及制品制造业。这些化学原料及制品制造业的中小型企业大多是以精细化工、农药以及日用化工品为主营业务的企业。

五是建筑及建材制造业。这些建筑及建材制造业的中小型企业大多是以城市建设为主的企业。

六是电子器件及软件制造业。这些电子器件及软件制造业的中小型企业大多是以高新技术为主要特征的企业。

2015年大连市GDP为7731亿元,进出口总额为34764亿元,其中,中小企业经营对两项指标的贡献率达65%,中小企业已成为大连市经济贸易发展中最具活力和潜力的组成部分。大连中小企业虽然数量众多、行业分布广,在经济与社会发展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但同时也面临规模小、产品中低端、产能过剩等诸多问题。

三、大连市中小企业国际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大连市中小企业多处于传统产业链中低端,国际竞争力差

据不完全统计,90%左右大连市中小企业处于服装、医药、旅游工艺品和食品制造业等传统产业领域,并且处于这些传统产业链的中低端,大多存在高耗低效、产能过剩以及产品同质化严重等问题,企业整体盈利能力相对较弱,企业转变经营方式以及调整产业结构十分困难。同时,由于这类中小企业发展阶段的局限性,面临着在人才、信息、技术、资金等方面要素获取能力的严重不足,在发展过程中尤其是国际化发展过程中,面临着市场拓展以及国际竞争等方面的诸多挑战。

(二)信息严重不对称制约大连中小企业国际化发展

中小企业大多规模小,信息获取能力差。一方面,国内有对外合作需求意向的中小企业,由于对国外市场环境不够了解以及对国外交易对手不够信任等原因,很难及时、全面地获得境外市场的合作信息;另一方面,国外对国内有合作需求意向的中小企业,由于沟通渠道不够畅通以及对国内政策不了解,也很难找到比较合适的合作对象。因此,国际信息不对称是制约中小企业国际化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三)融资难题是制约大连中小企业国际化发展主要因素

众所周知,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是一个世界性难题。究其原因在于市场与技术的错配。国外发达国家的中小企业一般具有先进的生产技术、产品质量和管理经验,但市场相对饱和;而国内市场虽然广阔,但中小企业的生产技术水平以及经营管理能力相对落后,有些中小企业还存在“高污染、高能耗”问题。就大连中小企业而言,普遍资产质量不高,盈利能力差。这使得金融机构融资服务意愿比较低,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突出。

(四)大连中小企业跨国金融风险防范能力严重不足

在经济全球化浪潮下,虽然很多中小企业都在积极参与并稳步推进国际化发展,但大部分中小企业在国际化过程中都历经重重考验。中小企业国际化往往面临着经济风险、政治风险、法律风险、财务风险等一系列问题。调查结果显示,大多数中小企业在跨国经营时对汇率管理驾驭能力偏弱,导致跨国经营金融风险大增。同时,大连中小企业多为民营实体企业,受汇兑风险、劳动力成本、要素驱动等因素影响较大,遇到诸如跨国金融风险挑战时难以应对。

四、金普新区建设背景下大连中小企业国际化发展对策建议

(一)抓住金普新区建设发展契机,努力推进产业升级和国际化发展战略

传统行业中小企业应当紧跟大连市企业转型及产业升级步伐,尤其是抓住金普新区建设的政策C遇,努力提升产品技术水平和创新能力。中小企业应积极建立技术创新体系,通过自主创新、引进技术、共同开发合作等方式不断提高企业的自主开发能力、工艺包装水平等。尤其是有条件的中小企业要积极制定与金普新区相适应的生产经营战略,稳步推进企业国际化发展。

(二)充分利用“政银企”对接平台,及时获取国际合作信息

国际信息不对称是制约中小企业国际化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为此,工信部搭建了“政银企”对接网络平台。该平台主要提业信息、在线金融等服务,提高对接效率,方便有需求的中小企业在线提交跨境撮合意向和相关信息,参加跨境撮合活动。同时,工信部联合中国银行以及相关机构对高端制造业、生物医药业、节能环保业、信息技术业、现代服务业、海洋产业等重点行业的中小企业开展跨境专题撮合,积极引入国外的先进技术及优质资产。大连中小企业应密切关注“政银企”对接网络平台,积极参与跨境专题撮合,尤其是针对国家新区、自贸区等地区差别化的跨境专题撮合。有条件的大连中小企业应结合自身实际,及时掌握跨境专题撮合的最新信息,为自身国际化战略推进创造更多合作机会。

(三)借力“互联网+”战略,推进企业跨境电商经营

2015年上半年,“互联网+”上升为国家战略。2016年1月,大连成为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这标志着大连对外贸易步入电子商务快速发展道路。大连中小企业应抓住国家“互联网+”发展战略和大连跨境电商大发展的新机遇,积极推进企业跨境电商经营战略。中小企业除了参加展销会等方式之外,还应通过跨境电子商务来寻找国外资源和开发国际合作业务。尤其是在金普新区建立后,跨境电子商务必将成为推动大连外贸产业发展的主力军。中小企业实施“互联网+”转型和跨境电商经营必将成为推进企业国际化战略的助推器。

(四)政府加大对大连中小企业国际化发展的支持

为了促进大连中小企业国际化发展,大连政府应加大政策支持力度。一是积极落实工信部《促进中小企业国际化发展五年行动计划(2016-2020年)》的相关要求,切实推进大连中小企业参与到“一带一路”建设以及供给侧改革中,不断创新及完善投资机制和融资机制,积极解决大连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实际问题,大力支持大连中小企业合理利用全球要素,提升跨国经营风险防范能力,积极融入全球产业链和价值链,促进中小企业转型升级和技术创新。二是借助金普新区建设,加大对中小企业投融资、并购合作等的支持力度,推进中小企业国际化发展进程。三是在落实国家新兴产业政策中,对生物医药、国际产能合作、“中国制造2025”、高端制造、“互联网+”行动计划、信息技术、节能环保等领域中小企业予以适度倾斜,促进中小企业转型升级和技术创新,提升中小企业技术、品牌、营销、服务在国际市场的竞争能力。

篇(4)

中图分类号:F713.365.1 文献标识码:A

Abstract: There are lots of synergy dilemmas during the development process of cross-border E-commerce and cross-border logistics, which mainly manifest in the lack of synergy in terms of ability, mutual interest and trust mechanism, cross-border logistics network system, cross-border E-commerce and reverse logistics, as well as the lack of synergy in cross-border E-commerce and traditional foreign trade. The level of synergy of cross-border E-commerce and cross-border logistics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business performance of the whole cross-border E-commerce ecosystem. Thereby, to promote the collaborative development of the two and find the ways to solve the synergy dilemmas, become one of the urgent problems to be solved in practical development and theoretical research of cross-border E-commerce and cross-border logistics. The article summarizes the existing research results of cross-border E-commerce and cross-border logistics, proposes the synergy mechanism and analyzes the synergy current situation and dilemma of the two. On this basis, we put forward recommendations for the synergy strategies from five aspects, which include improving government support service system, enhancing the building of the mutual interests and trust mechanism of synergy, optimizing the synergy mechanism of cross-border E-commerce and reverse logistics, promoting the synergy of cross-border E-commerce and traditional foreign trade, and strengthening the synergy of various subsystems as well as the multipartite subject of synergy.

Key words: cross-border E-commerce; cross-border logistics; synergy mechanism; synergy dilemma; synergy strategy

0 引 言

据艾媒咨询研究报告,2016年我国进出口跨境电子商务(以下称“跨境电商”)整体规模达到6.3万亿元,同比增长23.4%,而至2018年预计将达8.8万亿元。跨境电商的快速发展促进了跨境物流的迭代升级,而高效的跨境物流系统则成为跨境电商的有力保障,二者有着复杂而动态的关系体系。跨境电商行业的全球化、快速蓬勃发展,国家相关政策的要求与促进,以及跨境电商与跨境物流实践活动中所遇的诸多困境,使得跨境电商与跨境物流协同成为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跨境电商与跨境物流协同合作,可以有效优化物流结构、降低运营成本,提升企业竞争力。

目前有关跨境电商与跨境物流协同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1)协同发展与关系研究。如张宝明等(2014)[1]研究分析了跨境电商与物流融合发展。(2)协同评价研究。如刘有升等(2016)[2]基于复合系统协同度模型,对跨境电商与现代物流协同进行了评价分析。(3)协同机制研究。如张夏恒等(2016)[3]基于跨境电商生态系统研究了跨境电商与跨境物流协同机理,总结协同缺失表征并提出系列实现路径。(4)跨境物流及供应链系统协同研究。如王春芝等(2015)[4]研究了服务备件跨境物流协同系统。(5)协同困境与对策研究。如冀芳等(2015)[5]从物流网络系统、物流功能、物流衔接、物流环境等方面总结协同缺乏困境,并提出系列协同对策。

总的来说,国内学术界对跨境电商与跨境物流协同领域研究已取得一定成果,但总体而言都相对比较零散,尚缺乏明确的理论研究框架体系,尤其是对于二者协同机理及策略的研究更缺乏系统性和整体性。本文在全面分析当前跨境电商与跨境物流协同机理、协同现状与困境的基础上,从健全政府支撑服务体系、完善利益协同互信机制、优化跨境电商与逆向物流协同、推动跨境电商与传统外贸协同以及促成各子系统、多方主体协同等多个方面提出促进跨境电商与跨境物流进一步协同发展的策略建议,并指出未来值得关注和研究的潜在方向和热点,为后续跨境电商与跨境物流协同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1 跨境电商与跨境物流协同机理

跨境电商与跨境物流协同指通过二者各子系统间的相互融合、协作产生互惠互利、协同共生的协同效应。跨境电商的快速发展促进跨境物流向着更加智能、自动、信息化方向迭代升级,而高效的跨境物流系统则成为跨境电商持续良性发展的动力与保障。二者互惠互利、协同共生,构成了动态而复杂的跨境电商生态系统。跨境电商的发展是催生跨境物流的引擎动力,丰富了跨境物流行业的服务内容。跨境物流是跨境电商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跨境电商快速发展的先决条件,它使得原本虚拟的跨境电商交易以及商流、资金流、信息流等得以物质实现。跨境物流的移动化、信息化、集成化与智能化发展,都能有效降低成本,并影响跨境电商消费者的购物体验、满意度和忠诚度。跨境电商与跨境物流的高效协同有助于降低企业运营及流通成本,优化整个跨境电商与跨境物流体系运作结构,提升企业竞争优势。

跨境电商生态系统是指由跨境电商企业、跨境物流企业以及其它与跨境电商交易活动有关的个体、企业、组织、机构等生物群落,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环境等生存环境共同组成统一整体,各生物种群与环境相互作用、协同共生,通过商品、物流、资金、信息的循环流通与分享而构成的动态平衡系统。基于跨境电商生态系统的角度,在参考姚宇(2015)[6]和张夏恒等(2016)[3]研究成果基础上,可制作如图1所示的跨境电商与跨境物流协同机制。在该协同系统中,跨境电商企业与跨境物流系统为协同领导种群,跨境电商市场(消费者)、跨境供应商、生产商等为协同关键种群,政府机构、高校、海关监管、商检机构、跨境支付机构、跨境金融机构、行业协会、通信与技术机构等为协同支持物种,网络营销商、技术包销商、各类跨境贸易技术支持企业、广告传媒与咨询服务机构、翻译机构、供应链优化及整合服务企业等为协同系统寄生种群,跨境交易所在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环境等构成了整个协同系统的内外部环境。要促进跨境电商与跨境物流的协同发展,务必加强跨境电商生态系统的建设,进一步完善系统保障C制,诸如战略协同、政策协调、研发协同、创新协同、利益协同、技术与信息共享、信任机制、平台协同、服务协同、业务协同、规范协同、流程协同、网络协同、能力协同、多主体多维度协同等多方面协同的保障和促进机制,实现跨境电商与跨境物流在战略层、策略层及运作层多层次协同。同时,通过制定协同的战略目标,完善供应链合作机制和责任分配机制,建立健全公共信息服务平台与物流网络基础设施,整合提升物流网络覆盖能力,促进配套服务体系一体化建设,规范行业技术设备与服务标准,从政府政策扶持、市场需求拉动、协同收益驱动以及平台战略引导等多方位增强协同动力保障。增强跨境电商与跨境物流在运作边界、业务边界、市场边界的融合发展,实现技术共享、信息沟通、供应链整合,跨境物流系统的运输资源、仓储资源与跨境电商企业的平台资源、信息资源协同共享。跨境电商企业更注重的是采购、营销、物流、资金流、信息流、售后等供应链全流程以及跨境电商、零售、售后服务等多业态业务的全覆盖,因而完善跨境电商生态圈的布局,打造跨境电商交易服务体系生态闭环,有利于进一步保障并促进跨境电商与跨境物流协同发展。

2 跨境电商与跨境物流协同困境

我国跨境电商发展至今,经历了从1999年至今的萌芽期(1999~2007)、发展期(2008~2013)、爆发期(2014至今)三大发展阶段,2014年也被称为跨境电商元年[7]。相关数据统计,目前中国各类跨境平台企业已超过5 000家,通过平台开展跨境电商的外贸企业逾20万家,共开设11个自贸区,并在天津市等12个城市设立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在跨境电商行业快速发展同时,行业发展的诸多瓶颈弊端尤其是跨境电商与物流方面的成本、效率、服务质量等诸多问题也在不断涌现,以及系列行业政策的催促与支持,促进跨境电商与跨境物流协同发展已成为行业呼声和未来实践活动的必然趋势。当下从事跨境电商及跨境物流的大多数企业都以某一专项或专线业务为主,无法形成跨境电商与跨境物流综合服务体系,物流、信息流、资金流及商流等各种资源难以得到高效利用。在跨境电商与跨境物流协同实践活动中所遇到的诸多协同缺乏的困境,总的来说有如下几个方面:

(1)跨境电商与跨境物流能力协同的缺乏。跨境电商活动的开展需要涉及供应采购、物流配送、网络支付及售后服务等环节,具体流程如图2所示。随着大数据及互联网技术的高速发展,近年来跨境电商平台发展及其线上交易取得突破性进展。而跨境物流发展相对缓慢,不仅需要资金投入和线上平台搭建,诸如海外仓储、物流团队培养等则更多需要线下实体建设,其发展速度未能适应快速发展的跨境电商。二者在发展规模、基础设施、信息化水平、行业标准以及服务质量等多方面能力出现严重不协同。

(2)利益互信协同机制的缺乏。一方面,跨境物流企业无法获得跨境电商行业一手数据,海外仓储系统设计及其规模大小都无从科学精密考量,也不能就跨境电商用户群分布针对性建设物流系统,因而造成建设进度缓慢、设置缺乏合理性乃至资源浪费。同时,也无法获取客户精准数据及订单详细信息,物流配送准备工作无法提前开展,进而降低物流效率和服务体验。另一方面,跨境电商企业因不知道跨境物流规模及其承受能力,无法获取跨境物流企业境外配送网络精准信息,对物流企业人力、物力投入及网点服务范围分布缺乏准确了解,造成配送能力的不匹配,降低消费者物流服务体验。然而目前跨境电商与跨境物流双方出于商业机密或是利益角度考虑,由于利益分配机制缺乏及协同互信度不足,不愿彼此信息协同共享,严重阻碍行业高效发展。

(3)跨境物流网络系统协同缺乏。跨境物流网络系统主要包含境内物流、国际物流以及目的国物流三大块,其系统运作流程横向层面包括境内物流、出境清关、国际物流、目的国清关商检、目的国物流,纵向层面包括货物揽收、仓储、包装、物流供应、配货与配送,还涉及支付、通关、商检、客服、售后、退货、退税以及因退货引起的逆向跨境物流。跨境物流系统除了协调境内外两个物流系统,同时还要应对两国的检验检疫部门、海关,面临着环节多、流程长、空间跨度大等挑战,具体流程如图3所示。跨境物流产业链内部协同水平较低,主要表现在仓储、运输、商检、通关等流程协同的缺乏,境内物流、国际物流与目的国物流间衔接存在瓶颈障碍,跨境物流与消费者在文化、风俗、政治、政策、法律、宗教等环境的协同缺乏。从跨境物流网络系统横向层面看,境内外不同国家的物流服务设施、服务水平、物流信息化水平参差不齐,同时受到各国政治、经济、文化、风俗、政策等影响,导致物流各环节信息无法实时对接,各环节间不能同步发展导致协同缺失。同时,境内外多方物流企业、政府、海关、税务部门等多方主体、各子系统之间,由于利益冲突亦或是行业标准难以协调,往往也存在诸多不协同,进而降低物流服务效率和质量。从跨境物流网络系统纵向层面看,跨境物流网络体系环节多而繁琐,物流链的各环节往往存在协同缺失。比如出入境海关商检环节,不同国家的行业要求、标准以及工作水准存在较大差异,且海关商检环节所涉及到的诸如海关、税务、银行、检验检疫以及工商等多部门间往往存在职能界定不清、利益交叉等问题,难以实现有效协同工作。

(4)跨境电商与逆向物流协同缺乏。由于跨境电商行业特殊性及交易流程的复杂性,每一个环节都可能成为退货的触发点,退货率较高而退货流程又相对复杂。据资料统计,我国物流市场容量约为5万亿元,其中逆向物流约占20%。我国逆向物流发展尚处于初级阶段,很多企业逆向物流成本占总成本20%以上,远高于发达国家企业4%的平均水平。数据显示,一般零售商的退货比例为5%~10%,网购退货比例则高达35%。2016年双十一天猫淘宝网购退货率高达25%,部分商家甚至高达40%。在高比例的退货成本面前,很多跨境电商企业却并不重视逆向物流及其与跨境电商的协同发展。退货物流服务及其与跨境电商协同缺失一方面导致商品价值损失和企业利润的减少,另一方面则因退货信息闭塞和退货服务缺失导致顾客的流失。

(5)跨境电商与传统外贸协同缺乏。跨境电商拉动了对外贸易的发展,也改变了传统外贸价值链格局,促进对外贸易更加精准化、直销化、多元化、碎片化、扁平化、社交化、去中心化与移动一体化发展,有利于降低成本、开拓贸易新渠道、提升效率并助力企业成长,推动对外Q易转型升级。对外贸易水平的提升也有利于扩大跨境电商的发展。而跨境电商与传统外贸之间也有着类似国内贸易线上、线下渠道之间关系,存在着系列渠道与利益冲突。出于不同利益关系目的,部分行业由于条件限制或为保护线下传统外贸而限制线上电商发展,导致错失发展机遇或者成本过高;部分行业又因线上电商发展过快而导致线上线下比例失衡,导致消费者线下实体体验不足。总之,二者存在比例分配、渠道选择、利益分配等诸多不协同。

此外,跨境电商生态系统协同缺乏,行业标准及信息化水平的不协同,信息及利益协同缺乏,政策支持不足,跨境电商与逆向物流协同缺乏,以及跨境电商、跨境物流与环境协同缺乏等问题,也都是跨境电商与跨境物流协同发展面临的困境。总的来说,跨境电商与跨境物流协同缺乏合理有效的协同保障与动力机制。

3 跨境电商与跨境物流协同策略

3.1 健全政府支撑服务体系

政府在跨境电商与跨境物流协同中起到了关键性引导和支撑作用,主要可从以下四点开展促进工作。第一,进一步建立健全政府政策、资源支撑体系。从跨境电商行业发展至今,我国政府已连续多次发文促进跨境电商与跨境物流协同发展(详见表1)。然而目前跨境电商行业仍处于发展初期,很多政策、法律法规体系等仍有待进一步完善,进而保障跨境电商与跨境物流协同发展。在一些行业相关特殊资源方面,也可以加大倾向性扶持力度,推动跨境电商行业创新创业发展。同时,推动行业标准规范化发展,促进各流程环节标准同步匹配。第二,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扶持宽带、互联网行业信息技术创新发展,并将其付诸实践于跨境电商行业,促进跨境电商、跨境物流信息化水平协同,各环节信息实时同步。第三,发展跨境电商产业园。我国于2013年7月成立首个跨境电商产业试点园区――中国(杭州)跨境电子商务产业园,实现跨境电商“产业园模式”的开启。跨境电商产业园有利于有效整合传统对外贸易,形成产业集群与规模化效应,促进跨境电商与跨境物流高效协同。第四,构建跨境物流综合协同服务平台。通过整合跨境物流系统,基于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构建跨境物流综合协同平台,加强在战略层、战术层与业务层的协同,促进跨境物流网络系统横向与纵向层面的协同,并促成跨境物流系统平台集成、流程优化、业务整合与创新,实现跨境电商与快递、货运、邮政等业务优化整合,可以更好地促进跨境物流与跨境电商在各国、各流程环节、各企业之间的良性协同。譬如网易考拉于2016年8月11日上线了国内首个跨境物流云平台网易考拉物流云,让跨境电商实现搭建“互联网+物流网络”,直接打通消费者、物流企业与品牌商之间的链接,促进跨境电商与跨境物流系统更高效协同。此外,提升跨境物流团队成员外语水平、国际贸易技能和国际物流知识等专业素质,进而提升物流服务质量,也有助于打造更规范化、高效协同的跨境物流体系。

3.2 完善利益互信协同机制

跨境电商与跨境物流企业利益互信协同主要涉及合作与利益分配方案、资金流转方式等两方面。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是良好协同合作的根本保障。合作与利益分配方案可以在政府引导下共同制定,确保构建并完善互利共赢的协同机制,建立健全由政府担保的牢靠互信体系。在资金流转及利益分配上,为有效避免利益分配不均以及信任保障问题,可尝试引入第三方机构,借助第三方平台托管费用和维护资金运转,促进利益分配公平、高效而透明化。同时,政府部门可以加大行业优惠政策资助力度,制定并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有效促进并保障双方协同互信,进而实现资源与信息共享。

3.3 优化跨境电商与逆向物流协同

逆向物流包含退货逆向物流和废弃回收逆向物流,在本文中主要指与正向物流相反的由跨境电商消费者退货至原产品发出地而引起的跨境物流活动。跨境电商的快速发展一方面给逆向物流市场带来了巨大的市场空间,提高逆向物流效率,降低逆向物流成本,但也对其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合理高效的逆向物流也为跨境电商的发展提供了重要支魏捅U希促进缩短跨境商品退货周期、完善库存管理机制、提升质量管理水平、增加顾客满意度和忠诚度、降低企业运营成本、提升企业的竞争优势,进而发挥逆向物流利润中心优势。跨境电商与逆向物流协同关系图如图4所示。要解决跨境电商与逆向物流协同发展困境,从跨境电商的角度,可以通过优化供应链前端商品品质和性价比,进而降低退货率;从跨境物流系统的角度,可以引入退货保险机制降低成本,也可以通过依托于海外仓或者第三方物流公司建立退换货服务中心,集中处理跨境购物退换货事宜。此外,还可以通过创建逆向物流协同中心、回收中心与区域回收站,搭建多角色的逆向物流柔性联合协同网络,促成协同逆向物流优化管理。

3.4 推动跨境电商与传统外贸协同

要推动跨境电商与传统外贸协同,可以促成销售模式创新,构建全渠道的销售模式推动跨境电商的发展,促进传统外贸与电商以及线上与线下模式的完美协同,使跨境电商沿着直接化、多变化与一体化方向发展。从宏观政策层面,需要进一步完善跨境电商相关法律法规和监管规范性,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优化并进一步完善物流服务体系与信用体系,并尝试构建产业园区等助力跨境电商集中管理,促进跨境电商与传统外贸协同互动发展;从微观企业层面,跨境电商企业需要不断提升自身核心竞争力,进一步推动技术创新发展,创新物流服务体系,并加强社会分工与合作,培养并建立跨境电商精英人才团队,进而更好推动跨境电商与传统贸易的协同互动发展。同时,应当正视跨境电商与传统外贸的优缺点,一方面使得两种模式虚实结合,利用跨境电商平台作为销售及宣传推广渠道,传统外贸侧重于线下实体体验,这样既丰富了传统外贸销售渠道,也弥补了线上电商体验不足的缺憾,二者协同互补发展;另一方面,可以尝试分业经营,日用品、化妆品等零售类采用线上电商渠道,而大型电器、艺术品等则注重传统渠道实体体验,使得双渠道优势互补、协同并行发展。

3.5 促成各子系统、多方主体协同

跨境电子商务的发展需要实现多维度协同,促进跨境电商生态系统各子系统、多方主体间的协同。一方面要激发各子系统的功能,相互协作发展;另一方面也要推动政府各部门、企业以及行业协会的深度融合与协同合作。在人才培养上,促进高校与政府、企业协同培养跨境电商、跨境物流人才,完善多元化复合型人才培育机制。在市场引导上,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加强引导资源整合与信息共享。在跨境电商供应链中,完善供应商、跨境电商平台、跨境物流企业等多方主体协同机制,促进海关、税务、银行、检验检疫以及工商等多政府部门协同作业。

4 总结与研究展望

本研究从跨境电商生态系统的角度总结分析了协同机理,全面剖析了协同困境并针对性提出系列协同策略建议,为未来跨境电商与跨境物流协同相关研究尤其是策略研究做了较好的铺垫和总结。但由于研究条件和相关数据资料收集困难,在研究方法与视角上仍旧存在些许不足。在研究方法上,本研究主要集中在定性分析层面,存在逻辑推理合理性与科学性欠缺。后续研究有待进一步加强定性与定量相结合,丰富研究方法与理论,利用定量模型进行实证分析,比如基于动态博弈理论研究跨境电商与跨境物流协同动态博弈,基于灰色关联理论、系统动力学等定量评价模型对跨境电商与跨境物流协同影响因子、协同度进行评价,以及基于供应链角度分析跨境电商与跨境物流协同,对跨境电商与跨境物流协同意愿及其影响因素开展研究等。此外,注重跨境电商与跨境物流协同的应用与实践研究,选择某一具体区域、行业或企业并收集相关数据进行实证研究,或者就某种跨境电商和某种跨境物流具体模式之间的协同开展研究,并结合实际应用探究其实践情况,注重理论研究与实际调研、定性与定量研究相结合。在研究视角上,后续研究可以结合跨境电商生态系统理论、动态博弈理论、产业耦合理论等研究协同路径、协同机理、协同机制,并进一步分析协同动机、协同意愿及其相关影响因素并进行实证研究。同时在协同策略研究时,也可以从促进B2C和B2B两种跨境电商模式的协同、融合发展,借助第三方、第四方物流实现高效整合供应链资源,推动跨境电商与跨境物流本地化发展,完善跨境电商、跨境物流与境内外环境的协同融合,促进物流模式、运作模式、销售模式的创新等方面进一步完善协同策略。

参考文献:

[1] 张宝明,周沛锋,孟玲. 跨境电子商务与物流融合发展研究[J]. 物流科技,2014(10):54-58.

[2] 刘有升,陈笃彬. 基于复合系统协同度模型的跨境电商与现代物流协同评价分析[J]. 中国流通经济,2016(5):106-114.

[3] 张夏恒,郭海玲. 跨境电商与跨境物流协同:机理与路径[J]. 中国流通经济,2016(11):83-92.

[4] 王春芝,高强,Heiko Gebauer. 基于扎根理论的服务备件跨境物流协同系统研究[J]. 管理评论,2015(2):178-186,208.

篇(5)

对于社会经济的发展而言,传统的对外经济贸易已不再适应新的经济发展环境,而跨境电子商务贸易平台的建立不仅促进了经济贸易的发展,也使我国的经济贸易往来逐渐成为世界性跨国贸易中的一份子。跨境电子商务贸易呈现增长的趋势,并已成为促进我国国际贸易进步的中坚力量,跨境电子商务贸易在我国国家政策的支持下具有不断发展的优势,相关规定表明国家的相关部门对于跨境电子商务贸易平台的发展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跨境电子商务贸易不仅能够改善我国的进出口贸易形式,也在逐渐降低我国传统的跨境贸易方式下的成本,从而参与到国际竞争的行列。进行跨境贸易的电子商务平台建构的同时,能够促进关于外贸交易的多边流转,为企业进入外贸竞争的行列提供更多的机会。

1跨境电子商务贸易平台现状

2012年我国进出口贸易的总额已超过美国,成为当时全球经济贸易规模最大的国家。经济发展过程中只有不断进步,经济发展的方式也只有创新发展,不能在经济发展中采取以往的经济模式,国际经济发展的步伐从来不会停滞不前,贸易的形式必须适应当前经济发展的国际化大环境,以国际化经济环境的变化对本国经济的发展策略进行调整,我国经济贸易总额中跨境电子贸易的份额在不断上升。电子商务的进步得益于电子商务贸易平台的发展,国内电子商务行业的发展促进了电子商务平台的创新,而电子商务平台也成为商务贸易的重点创新的对象。跨境贸易的发展繁荣,并具有良好的经济发展前景使我国对跨境贸易发展越来越重视。我国跨境贸易将跨境平台建设作为国家相关部门的重点内容,在国家政策的支持下以及已有的外贸电子商务平台的基础上,国家对各省的跨境贸易平台的建设给予大力支持,鼓励具有跨境贸易优势地位的省市进行具有自我特色的跨境贸易平台的建设。沿海城市利用自身的地理优势以及经济发展的开阔性将自身的优势不断进行跨境贸易优势的平台的转化,在解决跨境贸易中通关费时长、成本高以及处理繁琐的过程中,不断发现跨境贸易中遇到的问题,将这些问题进行集中化的处理,将所有的缺点在新的平台建设过程中进行优化。跨境贸易自从在我们国家起步以来就在逐渐发展壮大,而在对相关的缺点进行处理和平台优化的过程中产生一系列具有特点的综合性的电子商务交易平台。在跨境电子商务平台不断涌现、发展成熟的过程中将电子商务的跨境贸易进行综合对比,在此基础上形成一系列的发展产业链也促进了相关产业模式的壮大。相关的跨境贸易平台将成熟的交易系统发展成为商业模式,形成具有特点能够完成固定交易的平台模式。跨境电子商务贸易平台的模式首先是传统的跨境大宗交易模式,在传统的跨境交易模式中平台服务就是境内外的外贸企业在网络上进行销售贸易的平台,提供相关的供应商和采购商的各种信息使双方进行了解促进交易的完成。供应商能够在自己商品的特点基础上寻找相应的采购商进行商品的出售,而采购商则可以在平台优势的基础上将自身需要的产品进行对比选择能够满足自身需要的商品。通过平台的沟通,买卖双方可以根据自身的需要进行网络上的沟通,这样就促进了双方跨境贸易的进行,并能够通过网络平台提高贸易的效率。其次是综合门类的跨境的小型批发零售的平台模式,进行跨境的小型批发零售平台模式将中国企业或者个体卖家的商品在平台上进行网络在线交易,将处于不同国家的商品通过交易平台而免除相关的跨境费用的一种交易模式,跨境贸易平台本身并不需要参与商品的交易环节,只需要为交易的双方提供可跨境沟通的平台。这些平台可以收取买卖双方的交易佣金进行平台的维护费用和盈利。另外跨境交易平台还有独立性的跨境小额批发零售平台,在交易过程中平台自己进行相关的海内外跨境贸易将目标商品进行买断,并只在自己的平台进行交易将商品进行海外的销售,通过国内加工进行商品的加工,直接销售给海外消费者的跨境贸易模式,而平台所转去的利润就是将商品进行购买加工和销售出去的差价。最后的平台模式为专业性的第三方服务平台,从平台的名字就可以明白平台是为跨境贸易提供相关的服务信息为主的,专业性的第三方服务平台能够为交易提供相关的贸易支付平台以及物流客服和相关的咨询服务等内容,以此来帮助企业的跨境贸易的顺利完成,平台的收入主要依靠于平台提供的贸易服务。

2跨境贸易电子商务平台模式的应用

传统的国际贸易总是将贸易的各方面复杂化,这是因为贸易所处的传统的经济发展环境,而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大环境已经依赖于科技的进步而快速发展,在科技发展的情况下,贸易已成为快捷有效的交易,而跨境贸易在互联网平台的基础上也在不断完善和发展。随着跨境贸易的发展不断增长,各国在跨境贸易方面的支持力度也在不断加强,从而促进了相关的跨境贸易平台的产生,不同的环境下结合各自的特点而产生的跨境贸易平台,使跨境贸易平台在形成一个完整的产业链的时候却不能够顺利进行,当前经济水平的发展是多方面的进步,而对于跨境贸易平台而言其相关的企业的发展也极为重要,但是这些产业往往是包含着各个方面的内容和不同的产品生产的企业,将这些产业进行有效的整合促进平台贸易进行有序进行是促进跨境贸易平台进行产业链整合的重要发展,跨境贸易平台的产业链的把控难度大也一直是跨境贸易平台缺失竞争力的重要原因。不仅在产业链中物流和售后等没有保证,甚至是企业商品的生产质量和进度等都不是平台可以直接进行控制的,因此能够进行平台的产业链中的各个方面的综合管理是至关重要的。促进产业链的进步可以使平台不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并进行模式的整合和创新,在整合产业链的过程中将其中的缺陷进行对症下药采取相关政策,在产品方面平台可以结合自身的运营系统对产品的需要进行预测,从而进行产品的存储,甚至可以进行提前备货,这样可以加强平台对产品的质量以及数量有所保证,也可以提高对产品成本的把控力度。跨境贸易已经成为经济发展的中流砥柱,而跨境贸易平台也在不断的增加,随着各个省市对跨境贸易的发展,在不断对跨境贸易的电子商务平台模式进行发掘和创新。不仅从事外贸的企业进行跨境贸易平台的建设,一些传统的企业在进行经济贸易的过程中也开始将企业产品进行外销,因此由于各个企业的产品和服务总是会出现相似的情况而不断导致跨境贸易出现竞争激烈的局面,当前跨境贸易产品的货源以及商品的相似性程度较高的特点都会导致跨境贸易平台建设的拥堵,影响平台的个性化发展。而海外商品本地制造等模式也使竞争不仅是跨境之间的竞争,也存在于本地的制造商们之间的竞争。能够将跨境贸易平台进行服务贸易的升级和创新为消费者提供更多的服务,逐渐进行海外产品和本地制造商的信息服务,提高消费者的本国消费,促进制造业的发展,也为跨境贸易平台的差异化发展提供竞争渠道,促进平台不断适应新的发展趋势,对自身不断创新。跨境电子商务贸易平台模式要在合理的法律范围内进行发展,在产品知识产权方面进行细化了解,跨境电子商务是一种新型的业务形态,而在跨国贸易中具有各个国家多边贸易的特点,因此跨国贸易中会涉及多个国家的法律和相关的知识产权方面的问题,将跨境电子商务平台的发展尽量控制在合法的范围内,从平台的建设开始就要由相关的法律制度进行约束,只有确保平台发展的合法化才能够保证跨境贸易的顺利进行,也可以在跨境贸易中赢得其他国家的信任和消费者的青睐。

3跨境电子商务贸易平台模式设计创新

随着市场经济发展力度的加大和贸易范围的不断扩大,跨境贸易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在跨境电子商务贸易平台的建构过程中也出现平台模式相似的局面,许多平台开始进行自我的平台创新,在相关的方面不断进行个性化的建设,在形似性极高的跨国贸易模式已经难以适应当前的市场竞争和国际化贸易发展的需要,而物流和客户方需要进行创新已开始成为竞争的开阔点。跨国贸易的发展过程中能够将产品进行统一运输到国内,再进行统一的邮发,可以节省物流的成本以及由平台直接确保商品的质量和数量。许多企业在进行跨国贸易的过程中开通了保税模式能够缩短商品的配送时间。在进行跨国电子商务贸易平台创新的过程中进行保税模式和直邮模式的创新是促进智能化发展以及在客户大数据的操作中进行客户体验服务的重要方式。当前经济的发展使跨国贸易的平台模式必须在经济发展的环境中进行创新才能适应当前消费者的需要,只有进行创新才能够逐渐脱颖而出,逐渐发展的平台模式使跨国贸易竞争不断激烈,进行平台创新也是促进企业发展的重要手段。跨国电子商务的平台模式应该根据企业自身的特点进行发展,建设出适合本地区或者本企业自身产品的平台模式才会使跨国贸易达到事倍功半的效果,并在创新的基础上进行自主探索,将平台的潜在优势以及独具的特点进行不断扩展和创新。随着数字化和智能化的发展,将大数据应用到平台中进行两者优势的整合,促进产品的数据化管理以及客户的数据化服务。

4结语

现代社会已进入信息化时代,将互联网技术的进步和促进贸易的发展结合起来是顺应时代要求的必然做法,将跨国电子商务进行互联网平台的建设作为能够适应快节奏的社会生活和消费者需要的重要前提。但随着市场竞争激烈程度的加深,建设跨国贸易平台促进自身的优势发展,发挥产品优势。平台优势的建设需要对涉及的各方面的因素进行综合完善,这就要求在建设初期就要对平台进行规范化管理,并制定相关的规章制度以及法律法规。在平台稳步发展的过程中对平台进行优化处理。只有加大平台的管理力度和平台的创新建设,使平台不断适应新的发展趋势以及社会发展的新要求,才能够在平台的创新和完善中促进企业跨国贸易的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

[1]阿布都热合曼•阿布都艾尼,妮鲁帕尔•艾山江.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小额跨境电子商务新模式研究[J].改革与战略,2016(06).

[2]娜.我国跨境电子商务贸易平台模式探讨[J].中国流通经济,2015(08).

篇(6)

二、温州电子商务企业优势分析

温州是我国民营企业最具活力城市之一,市场经济发达,具有良好产业基础,培育了鞋革服装、低压电器、汽摩配、泵阀、包装、风电装备等特色优势产业,建成了“中国鞋都”、“中国电器之都”等42个全国性生产基地,拥有58枚行政认定驰名商标,商标注册总量排全国同等城市首位。

1.民营企业内在电商模式创新愿望强烈随着电子商务市场的日渐繁荣,越来越多的民营企业投入到电子商务的洪流中去。许多企业认识到电商发展的必然趋势,都把电商建设作为今后几年要抓好的重点任务。根据我们调查的12个行业来看,在鞋革、服装、眼镜、电器、汽摩配、泵阀、印刷包装、箱包、制笔等行业,电商应用基本得到普及;从我们重点访谈的企业来看,少数民营企业电商经营卓有成效,像浙江绿森数码科技有限公司入选商务部电子商务示范企业;绝大部分企业正在进行或者筹备开展电商业务。当前温州市约40%的工业、商贸企业参与电商应用,涉足电商主体建档45254户,同比增长53%,经营性网站网络建档70352个。电子商务提供的服务范围不断拓宽,交易额发展快速,企业不断优化提升,成为经济新增长点。

2.民营企业具有电商经营源头优势温州电商企业起步阶段虽晚,但是有雄厚的产业基础、完备的供应链渠道、高品质的制造工艺和品牌资源优势。电子商务与传统行业的结合具有自身的规律,并不是所有的产品和服务都适合这种商业模式,特别是B2C模式。温州作为轻工业之都,各类轻工产品种类丰富,适合长距离运输,符合电商发展特性;温州品牌的影响力较大,渗透力也可圈可点;温州零售业发展历史悠久,供应链渠道完善程度和反应能力较佳,特别是鞋革、服装、箱包、眼镜等轻工制造业产业链完整,具有显著的电子商务源头制造和价格优势,这为温州民营企业发展电商提供了良好基础。

3.民营企业拥有丰富温商网络资源温州有着遍布国内外的230多万温商,237家正式注册的地级以上温州商会,形成了一个覆盖全国、连接世界的温州人营销网络。温州企业的专卖店、商遍及全国各地,形成了温州的独特优势。利用世界温商资源,充分发挥在外温州人的信息优势与民间资本优势,把有形的网与无形的网相结合,以电子商务为手段,实现温州企业转型升级和创新。

4.民营企业具备跨境电商良好环境目前,温州市的跨境电商日益增多,主要通过邮政速递完成货物的进出口物流业务,邮政速递现与500多家较大的跨境电商卖家合作,产品集中在汽配、饰品、电子产品配件、眼镜等。发往国家以俄罗斯、加拿大、澳大利亚、英国和美国等为主。同时,温州综合保税区刚刚获批,为温州跨境电商贸易提供了更好的发展环境。以鹿城区为例,2013年1月至2014年3月,跨境网络经济交易额超过4亿美元。截至2014年5月,鹿城区开展外贸网络经济的企业已超过1000家,数量同比增长约20%,交易额同比增长约15%。其中,通过阿里巴巴、环球资源、中国制造等知名第三方平台开展跨境电商业务的达600多家,约占跨境电商总数的60%以上。

5.政策对电商的导向作用凸显2005年1月《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电子商务发展的若干意见》颁发,这是我国电子商务领域的第一个政策性文件。随后,全国有较多城市制定符合区域经济发展的相关加快电商发展的政策。2012年7月,温州制定《加快电子商务发展的实施意见(试行)》,同年11月,温州市首个电子商务产业园———鹿城区电子商务产业园启动;但最近两年温州以电商为主的网络经济发展乘数速度增长。2013年,温州国际鞋服淘宝城开工,配合温商回归工程,依托O2O模式,以温州仓储物流基地为纽带,具有技术、品牌、投资、经营、人才、资源、品种、服务等天然优势。项目建成后将对温州商贸业及城市功能转型升级具有深远的意义,同时对搭建温州电商共享平台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另外,高新区电商集聚区、中国鞋都电商集聚区、瓯江口电商物流集聚区已成规模,金州电商产业园、温州国智电子商务产业园、开发区青年创业园等一批电商产业园区也渐成气候。进入2014年,温州市政府将网络经济作为“一号新产业”来抓,为民营电商企业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2014年3月,温州获批成为第二批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城市。2014年4月,温州网络经济局成立,全力推进温州市实施“电商换市”战略,有效地扶持与监管电商产业,使温州市网络经济更好更快地发展。

三、温州民营电商企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1.民营电商企业营业规模偏小根据市场调查,温州电子商务发展除绿森数码成立较早(2003年),大部分电商企业是在2007年后“触网”,以中小企业为主,人数多在30-50人,电商服务类营业额基本在300万元左右,渠道平台类企业多在2500万元左右。2013年度浙江省“电子商务百强”榜单出炉,温州排在杭州、宁波之后第三位,但累计营业收入只有68575.5万元,杭州是228026.8万元,宁波是82018.9万元。

2.缺乏综合性电商人才温州电商企业不缺优质的产品、技术和市场,但网络营销人才匮乏是软肋。调研发现,既懂网络技术又精通市场营销、广告策划和富有行业应用经验的综合性人才是目前企业的短板。被调查企业中,电商技术性人才和运营人才的需求最大,20.45%的企业急需技术性人才,18.18%的企业急需电商运营人才。值得注意的是,各类人才都短缺的企业占到了43.18%。在问卷调研中,企业在开展电子商务中遇到的关键问题,多数企业认为最突出的问题,也是缺乏电商人才。同时,温州电商人才的层次较低,调查得知,从事电商的人员70%是专科及以上文化水平,如红蜻蜓鞋业从事电商的115人中,本科只有4人。一方面,因为该产业发展时间较短、发展速度较快,未集聚沉淀人才;另一方面,目前电商的发展水平还比较低,大量电商还处于中小企业阶段,能够提供的薪酬水平较低,工作环境较差,对于人才的吸引力非常有限。

3.缺少标志性电商企业温州电子商务尽管发展速度较快,但由于起步晚,规模小,在浙江省只能属于第二梯队。杭州拥有阿里巴巴和淘宝两个电子商务巨头,2013年网络零售额1524.12亿元,全省排名第一,全省占比39.89%,同比增长68.80%;其次是金华668.66亿元,全省占比17.50%,同比增长123.33%;嘉兴493.95亿元,全省占比12.93%,同比增长88.89%;温州390.79亿,全省占比10.23%,同比增长108.31%;全省排名第四。宁波市虽然网络零售额268.99亿元,全省占比7.04%,同比增长84.37%;仅排名全省第五位,但服装和家电龙头企业雅戈尔集团和奥克斯集团的电子商务项目已被列入国家发改委电子商务重点项目,形成良好的行业示范效应。根据调查,除奥康、森马等以外,温州企业2013年网上销售收入占企业全部销售收入的比率偏低。而温州电商标志性产业园区或者基地非常少,知名度也较低。

4.电商企业投资成本偏高电子商务普遍认为是一个“烧钱”的行业,网站建设运行、营销推广都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投入;随着竞争加剧、技术进步和消费者期望的提高,都需要扩大投资水平。根据对温州民营电商企业调查,效益较好的电商企业都有稳定的现金流,而倒闭的企业多是因为资金链断裂。温州民间资本丰富,但对高科技风险投资和见效慢的项目并不热衷。

5.电商模式创新不足互联网思维的核心是创新。企业仅是模仿与复制,就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和技术的进步,也会忽视新的市场机会,更可能被市场所淘汰。电商企业创新不仅包括技术创新,如:采用新的软件、信息设备以及图像技术和云计算等;也需要市场细分创新、客户价值创新和人才创新等。温州电商企业创新明显不足,低水平的模仿与复制加剧了同质化竞争。

四、温州民营电商企业的发展建议

1.抓住做大做强电商企业机遇作为最具有发展潜力的网络经济,温州民营企业应顺应时代潮流的变革,发挥温州商人敢闯敢干的精神,积极推进电商发展。一是电商企业应有战略意识,做好电商发展的长远规划和顶层设计;二是发挥电商龙头企业的示范和榜样作用;三是加快入驻电子商务总部楼宇或电子商务产业园,形成集聚和品牌效应;四是大力发展移动电商、大数据应用、跨界经营业务。

2.拓展电商企业发展空间随着互联网思维的深化,电商企业经营空间不断拓展。一是利用电商来促进乡村经济与社会的发展有着无限的发展前景;崛起于城市的电子商务已经不再局限于城市,广大的农村将是电子商务发展的下一个主战场。鼓励农村青年利用网络创业;电商企业为农民搭建电商平台和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对农村电商人才的培训;大力推进面向农村的电子商务服务网点建设,为农民提供商品网购和农产品网络销售等服务,推动农民网络消费和上网销售区域特色土特产品;二是打造健康电商集群;利用温州自然景观、绿色的饮食文化、独特的人文风貌和生态文化,开发特色旅游项目,打造观光旅游、休闲旅游产品,把旅游与现代健身、养生、休闲相结合,发展健康电商业务;三是大力发展时尚电商企业;在温州时尚之都的总体定位下,通过构建时尚企业集群,引领时尚文化和时尚潮流,不断强化时尚消费的核心理念,着力发展温州时尚产业新领域。

3.加快电商跨境企业发展电商企业应实施“走出去”战略。依托温州进口商品集散中心和保税中心,开展跨境在线零售进口业务,特别是要发展一批集报关、退税、国际物流、海外仓储、汇兑服务于一体的跨境电商服务性企业;积极参与电子商务国际规则制订,推进区域电子商务及多双边交流与合作;温州大型外贸企业、第三方物流企业应探索在欧盟、俄罗斯、中东、拉丁美洲等外销热点国家和地区建立海外仓储基地,加强境外配送等支撑业务发展;也把红酒、珠宝、手表等国际高端时尚品牌通过网上平台进入温州市场。

篇(7)

[中图分类号] F620 [文献标识码] A

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 for the Foreign Trade in Guangdong Province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Cross-border E-commerce

XIE Yuling

Abstract: The recent-year foreign trade gross in Guangdong province indicates that the foreign trade increase is sluggish, in some cases, negative growth even appears. Fortunately, the import and export gross of cross-border e-commerce grows in multiple times. With government support for the past few years, Guangdong province meets a new foreign trade growth opportunity as the global online economic market comes into being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cross-border e-commerce, which creates extra foreign trade demand. In this connection, Guangdong should build a sound and comprehensive service platform for foreign trade, invest more in the developing cross-border logistics, raise product competitiveness in the international market, strengthen intellectual property protection in ways that facilitate the cross-border transfer and share of foreign trade in Guangdong province and bring about new growth opportunity.

Key words: Guangdong province, cross-border e-commerce, foreign trade, opportunity, challenge

一、引言

自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我国的对外贸易受到严重冲击,广东省的对外贸易发展也不容乐观,增长态势逐年放缓。但与外贸增长乏力相对应的却是,随着互联网技术日新月异的飞速发展,跨境电商却异军突起,发展速度惊人。据商务部测算,2016年我国跨境电子商务交易规模将增长至6.5万亿元,2017年预计增长至8万亿元,年均增速接近30%。这说明跨境电商给外贸发展带来新的前景。早在2004年,Freund和Weinhold(2004)就已经指出,随着全球各地互联网发展水平的提高,以互联网为代表的电子商务降低了企业的交易成本,提高了企业的经营效率,为企业新添了商业机会,进而促进对外贸易的增长。温郡(2015)则基于2009年至2012年的面板数据,利用修正后的引力模型,论证了电子商务对国际贸易的积极影响。

通过对广东省对外贸易数据进行分析的基础之上,发现近年来广东省外贸总额增速明显放缓,甚至从2014年开始出现负增长。但值得一提的是,虽然在2015年广东省外贸总额负增长,但是其中以跨境电商方式的进出口总额则呈倍数增长,这说明跨境电商给广东省的外贸发展带来不容忽视的契机。在互联网的背景下,庞大的全球网络经济市场逐步成型和完善,跨境电商能够提高外贸效率,降低成本,实现新型服务贸易的可行性,从而创造出额外的外贸需求,加上近年来政府的政策倾斜,跨境电商无疑给广东省中小企乃至整个广东省外贸发展带来契机。但由于跨境电商综合服务平台缺乏、跨境物流跟不上步伐、诚信机制矛盾涌现、政府监管问题重重,在跨境电商背景下,广东省也面临着各种挑战。因此,广东省有必要建立综合服务平台,实现关税、检验检疫、结汇等环节的监管;利用互联网和大数据,逐渐完善信用机制,重视知识产权;并加大对跨境物流的支持与鼓励。

二、跨境电商背景下广东省对外贸易发展现状

从广东省对外贸易总额增长率来看(见图1),从2000年至2007年的七年间,几乎每年增速均不低于20%,此期间广东省对外贸易发展迅速。但从2008年开始,外贸交易总额增速明显放缓,甚至在2009年出现了10.79%的负增长。虽然在2010年增速高达28.44%,但2012年仅为7.72%,2013年为10.93%,2014年又出现1.36%的负增长。根据海关总署2016年1月18日通报,2015年广东省外贸进出口总额为6.36万亿元人民币,比上年同期下降了3.9%。其中,广东省以一般贸易方式进出口总额为2.68万亿元,增长4.9%,占总值的42.1%,比重提升3.5个百分点;加工贸易进出口总额为2.74万亿元,下降14.4%,比重下滑4.4个百分点;以旅游购物方式进出口1464.6亿元,增长1.2倍;以跨境电子商务方式进出口总额为167.3亿元,增长3.6倍。从以上数据分析可知,广东省对外贸易增速逐年放缓,甚至出现负增长,但跨境电商方式的进出口总额则呈倍数增长,这说明跨境电商给广东省的外贸发展带来新的契机。

图1 1998-2014年广东省进出口贸易总额(亿美元)

三、跨境电商背景下广东省对外贸易的机遇

(一)创造额外的外贸需求

在跨境电商背景下,外贸的成本大大降低。一方面,跨境电商通过跨境电商平结了生产厂商和国外消费者,缩短了传统贸易方式下“生产厂商一国内出口商一国外进口商一国外批发商一国外零售商一国外消费者”的贸易链,因为减少中间环节,不仅提高了外贸的效率,也在极大程度上降低了外贸的交易成本和交易价格;另一方面,买卖双方通过跨境电商平台进行前期外贸磋商和各种资料信息的传输,这种无纸化的操作很大程度上降低外贸企业成本,包括市场调研成本、促销成本、信息传输成本、成本、售后服务成本等等。外贸成本和价格的降低能够提升外贸企业的国际竞争力,也能够一定程度上增加国际市场需求。另外“跨境电商也会带来一系列外贸创新,即让传统贸易模式下成本过高或操作困难的交易成为现实,比如教育服务、法律服务、医疗咨询和服务、数据更新与交换等等,这无疑也是创造了新的外贸需求。因此,跨境电商因为其突破时空限制的特性,使得全球的信息和资源实现真正的跨国传递和共享,从而能够给外贸带来新的增长和发展机遇。

(二)开辟新的全球网络经济市场

跨境电商的出现,使对外贸易的市场突破传统的地域限制,以全球信息网络为纽带,开辟出一个开放、多维、立体的、崭新的全球统一市场空间。而信息的无障碍流动,加速了资本、商品、技术等生产要素的全球流动,形成一个庞大、多元的全球网络经济。而在这种新型市场环境下,对外贸易作为世界经济运行的主要纽带,可以实现跨国资源和生产要素的最优配置,使市场机制在全球范围内充分有效地发挥作用,各国之间的贸易联系和合作也必然大大加强,而广东省作为多年来我国对外贸易发展的主力军,更应该敏锐地捕捉到全球网络经济的先机。

(三)完善宏微观政策环境

为了促进外贸的转型升级,扶持跨境电子商务健康快速发展,国家相继出台了一系列相关的政策与通知。例如2013年8月的《关于实施支持跨境电子商务零售出口有关政策的意见》、2014年1月的《关于跨境电子商务零售出口税收政策的通知》、2014年5月的《关于支持外贸稳定增长的若干意见》以及2015年6月20的《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跨境电子商务健康快速发展的指导意见》。这些政策无疑都在说明国内跨境电商发展的政策环境逐渐完善。与此同时,广东省的跨境电商政策也是利好不断。2013年,广州跨境电商服务城市试点工作启动。2014年7月广东省商务厅《关于加快跨境电子商务的实施意见》,提出要加快跨境电商公共服务平台的建设的任务。2015年初,广东商务厅已组织专家研究和试点《电子商务园区评价指标体系》及评价工程。2015年7月,广东省商务厅《广东省跨境电子商务园区规划建设的意见》。逐渐成熟的宏微观环境为广东省的对外贸易发展带来了有利机会。当前,广东省应抢抓跨境电商发展初期的有利机遇,借鉴国内外相关经验,大胆创新,推动跨境电商实现跨越式发展。

(四)给广东省的中小企业带来契机

跨境电子商务的蓬勃发展给广东省的中小企业带来了发展机遇。跨境电商缩短了传统的贸易链,使对外贸易主体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中小企业的生产方式和组织形式都较为灵活,能够根据市场需求变化及时做出调整,从而满足全球范围内各种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另外,由于国际市场的变化,小且分散的“碎片化”订单取代了传统的贸易大单,因此,中小企业在外贸订单中占有越来越大的比重。而广东省的中小企业占广东省企业总数的99%,在跨境电商的背景下,很大一部分中小企业也有机会加入国际贸易的行列,改变过去由于没有开拓市场的实力只能小规模经营的局面,通过网络平台开展网上营销战略,加强与世界上同行业的企业的交流,直接参与国际贸易,成为国际贸易的重要力量,使对外贸易的经营主体向多元化方向发展。这对广东省的对外贸易发展无疑是一个新的契机。

四、跨境电商背景下广东省对外贸易的挑战

(一)网络交易平台有待进一步完善

网络交易平台是对外贸易买卖双方交易过程中的桥梁,承担着信息、订单、支付、物流等一系列业务的全方位服务。广东省已有许多外贸企业通过网络交易平台例如阿里巴巴、环球资源等进行产品的推广和营销,而且随着近两年跨境电商的飞速发展,跨境电商交易平台也大批涌现,但其中存在的问题也不容忽视。首先,各种外贸交易平台同质化严重,形成不必要的资源浪费,更有甚者,形成恶性竞争最终损害企业利益;其次,对外贸易的结算、物流、通关、检疫等环节的电子商务平台仍未建立,而传统的结算、物流、通关、检疫等已经不能满足互联网经济下的外贸需求,缺乏系统的第三方互联网交易平台。

(二)监管能力及水平有待进一步加强

随着网络贸易的飞速发展,尤其是近几年跨境电商的爆发式增长,各种问题层出不穷,在通关、商检、结汇、退缴税、跨境交易纠纷处理上尤为明显。这些问题的处理需要政府等相关部门的监管,但是由于当前对外贸易的复杂性,传统的监管模式显然无法满足需要。监管存在大量漏洞和模糊边界,且政府部门在监管上很难寻求到平衡点,监管过松不利于海关控制,会给国家造成税收等损失;监管过严,则不利于其发展,与国家政策背道而驰。

(三)诚信机制尚不完备

由于跨地域、跨文化、跨法律等诸多原因,对外贸易的风险性较高。且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互联网+”背景下的对外贸易对信用机制提出更高的要求。但是目前广东省乃至全国的信用保障体系尚不够完备,或多或少存在一定的问题,例如:内部电子商务信用管理体系不健全,导致对交易客户资信状况的不够了解,错误选择交易对象;网络监管体系不健全,大量虚假信息的存在影响国际贸易中的信用;金融等机构对个人和企业信用档案的建立不完善,导致缺乏足够的信用信息等。由于诚信问题的出现,还会使得客户对产品的认识不够全面或存在误差,将导致国际贸易纠纷大大增加。

(四)物流体系有待完善

目前“互联网+”外贸发展的最大制约因素就是外贸物流体系尚不完善,已经无法满足当前的发展需求。广东省物流行业的整体管理机制尚不完善,有关部门又存在管理体系分割现象,所以在这一产业向市场经济转型时所涉及到的产业政策、基础设施、设备技术、税收、海关、运输和服务标准等这些问题都有不同的政府职能部门来管理,相互之间难以协调统一,制约了物流机制的转型;另外,物流行业服务的总体水平和效率较差、运输成本高、运输速度慢,与发达国家之间存在着较大差距;最后,目前广东省内物流企业数量众多但企业规模均不大,相应的配套设施也不够齐全,不利于形成企业间良性竞争和共赢发展。

五、跨境电商背景下广东省对外贸易对策

(一)建立完善的外贸综合服务平台

政府可建立官方的外贸全价值链综合服务平台,为外贸企业提供包括磋商、结算、物流、通关、检疫、物流等在内的一站式服务,与此同时利用互联网技术和大数据,实现政府、联检单位、码头、船公司、报关、企业等多方的电子数据交换共享。政府可以利用综合服务平台实施外贸监管,监管和促进并行,双管齐下,一方面加强电子检验检疫和海关税收的管理;另一方面简化报关流程、便利外贸支付。另外,政府可尝试将网络综合平台与信用机制建立结合起来,例如跟银行或者金融机构合作,推出在线融资业务,利用平台的大数据,不仅解决外贸企业融资问题,也能规制企业信用。

(二)加大投入,支持跨境物流企业的发展

篇(8)

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深远,世界经济增长缓慢,主要经济体受债务危机困扰,经济持续低迷,全球总需求大大降低。2013年广东规模以上工业出货值仅增长4.3%,加工贸易进出口仍呈下降趋势,2013年下降0.6%;二是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在国际市场持续低迷时,发达国家各种贸易壁垒层出不穷,典型地以“碳关税”、“碳标签”、“低碳认证标准”等为代表的低碳壁垒。低碳贸易壁垒将增加广东贸易成本、缩小贸易规模。据世界银行有关研究报告显示:如果“碳关税”在世界范围内全面实施的话,中国出口产品可能要面临平均关税达26%左右,随即可能导致出口量下滑21%左右。另外发达国家通过制定严格的产品低碳认证标准及强制要求实施碳标签制度,提高产品准入门滥,减小广东出口贸易规模;三是与不同类型国家的竞争加剧。随着广东省产业升级和其他发展中国家承接国际产业转移,广东将面临两方面威胁:一方面,与发达国家在技术和资本密集型产业的正面竞争;另一方面,与发展中国家在传统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成本竞争。

2.国内因素一是成本上升

按世界银行标准,中国已进入中等收入国家,2013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6629美元,广东人均GDP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刘易斯拐点”来临,劳动力价格上升。目前,广东省劳动力、资金、原材料、土地使用、环保等成本持续上升,导致广东企业出口成本上升,长期以来广东外经贸赖以快速增长的低成本比较优势逐步丧失,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下降,一些大型出口企业及部分传统劳动密集型出口企业将产能或订单向内地省份或周边国家转移;二是随着国家区域发展总体战略的实施,内陆各省区后发优势明显,广东外经贸原有区域和政策优势逐步减弱,原有优势产业和优势企业向内陆转移,招商引资面临严峻挑战。

3.自身因素一是广东能源消费结构高碳性明显

广东省一次能源消费结构中,煤炭比重平均为45%。由于能源技术装备和管理水平落后,导致广东单位GDP能耗和主要耗能产品能耗均高于世界平均水平。据测算,广东每创造1美元GDP所消耗的能源是美国的4.3倍,是日本的1.1倍;二是贸易结构不合理。广东贸易结构现状是:货物贸易出口远高于服务贸易出口;加工贸易比重较高;出口产品多为劳动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具有“高投入、高消耗、低效益”特点。近年来广东服务贸易保持较快增长,但相比于货物贸易其规模明显偏小,发展相对滞后。2012年广东省服务贸易额为1064.76亿美元,仅占货物贸易额的10.82%。广东加工贸易占据外贸的半壁江山。广东加工贸易比重较高的贸易方式导致高消耗、高污染局面。广东省传统出口产品如纺织、服装、家具、鞋类、玩具等,以及高技术产品出口中占较高比重的自动数据处理设备及其部件、无线电话、集成电路等,大多处于价值链中效益较低的制造、加工环节,造成广东贸易顺差,环境逆差;三是广东企业规模小,技术创新能力不足。截至2012年底,广东省中小企业达502万户,占全省企业总数的99%。而中小企业,因其规模小,在资金、技术、人才等方面处于劣势,阻碍了技术创新的实现,导致企业技术进步和规模扩大很难实现。

二、推进广东发展绿色贸易的对策

1.优化外贸结构,促进产业升级

①优化广东外贸结构。首先,优化出口结构。广东粗放型、高碳性的国际贸易产业结构造成贸易顺差过大引发贸易摩擦,环境逆差引发碳排放超标、污染激增的局面。广东应优化出口产品结构,使之向低碳、清洁的绿色贸易转变。外贸企业应优化出口商品结构,降低产品含碳量,采用新材料、新技术促进低碳产品出口。首先,可以加快传统机电产品、纺织品等转型升级,大力培育自主品牌,提高产品质量和深度加工,延长加工链增加附加值;其次,适度增加进口。广东长期保持外贸顺差,2013年贸易顺差额达1812.38亿美元,这种贸易结构加大了国内污染,因此政府应引导适度扩大部分制成品如最终消费品和资源能源深加工产品的进口,发挥进口对节能减排的作用。

②优化广东加工贸易结构。首先,提高加工贸易附加值。政府应加大对加工贸易企业政策、资金和技术支持,吸取东莞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经验,鼓励加工企业延长贸易产业链,提高加工贸易的加工层次,鼓励加工企业开发自主品牌、自主设计和生产、培育自主营销网络;其次,大力发展服务性加工贸易。低碳经济背景下,服务贸易因其消耗资源和能源较少而得到各国的普遍认可。以全球最大的服务型加工贸易基地印度为例,其最具代表性的软件外包作为支柱产业带动印度经济高速发展,同时其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特征符合低碳经济发展潮流。广东加工贸易应尽快由制造型向服务型转型升级,将目前高能耗、高污染的低端加工产业转移出去,积极承接国际服务外包业务。可以跨国公司投资设立的服务外包企业作为承接服务外包的主体,承接软件和信息技术外包、商业流程外包等。大力推进粤港澳合作,承接香港、澳门服务业转移和外包。政府应积极出台配套政策,扶持服务外包行业的发展和壮大。

③大力发展服务贸易。首先,提高服务贸易比重。服务贸易具备能耗低、排放小、污染轻的低碳特征,是当今全球贸易发展特别是后金融危机时代引领全球经济复苏的新动力,广东在对外贸易过程中应增加服务贸易发展;其次,充分发挥广州、深圳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功能。广东各市服务贸易发展不均衡,2012年广州深圳两市服务进出口总额占全省八成。广州、深圳作为中心城市要提升服务业开放层次,强化辐射带动功能。粤东西北欠发达地区重点开拓旅游、文化、中医药、工程承包等领域,使全省服务贸易协调发展;再次,推进传统优势行业升级,大力发展技术和知识密集型服务业。世界服务贸易朝着技术知识密集型方向发展,而广东服务贸易以消费为主,科技含量低。广东应结合国际服务贸易发展趋势及自身发展优势,以服务外包、软件出口、技术引进、文化出口、建筑及有关工程服务、旅游相关服务、运输服务等为重点,培育一批有国际竞争力的综合服务企业。

2.加大政策扶持引导,保障广东外贸低碳化转型

①着力研发低碳技术推进低碳贸易发展。政府应鼓励并积极扶持低碳技术研发及推广应用。广东外贸低碳发展,必须研究开发并引进先进低碳、节能和减排技术,逐步减少传统工业对石化能源的依赖,促进传统高碳产业转型升级,限制和淘汰高碳产业和产品,促进低碳产业和产品发展。同时,企业必须加大对低碳技术的投资力度,通过引进技术或自主研发,提升企业技术水平,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生产出更多的低碳产品。政府还应加强开发低碳新能源,如太阳能、风能、水能、生物质能、沼气、核能等,实现清洁生产。

②强化财政政策的激励作用。首先,利用财政激励措施促进广东外贸低碳发展。通过政府投资、财政补贴、税收优惠等手段,鼓励出口生产企业进行低碳技术改造、开发低碳产品及投资低碳产业;鼓励节能降耗、关键零部件等产品进口,抑制高耗能、高污染、资源性产品出口;其次,尽快开征碳税。为避免广东出口产品受到发达国家“碳关税”打击,可选择在珠三角几个经济发达城市如广州、深圳、佛山、东莞等作试点城市,在试点市中对高能耗、高排放企业征收碳税。征收碳税后将增加高能耗、高排放企业的出口成本,有利于抑制高能耗高污染产业增长,促进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同时通过征收碳税所得的收入可以用作低碳经济发展基金,用于补贴省内生产企业的节能减排、扶持低碳产业的发展,这将降低广东能源消耗和加快低碳技术的研发和应用,从而促进广东外贸低碳发展。

篇(9)

2013年,浙江全面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电子商务这种新型业态一跃成为变革传统物流格局、构筑新型商业体系、提升区域经济竞争力的重要杠杆。当前,浙江正处于电商井喷发展、密集创新时期,杭州、金华入选“中国电商百佳城市”前十位,宁波列入“中国电子商务十大最具活力城市”,成功举办世界互联网大会、世界电商大会等国际盛会。2015年,实现网络零售额7611亿元,省内居民网络消费4012亿元,网络零售顺差达3599亿元,均列全国前茅,“双11”天猫交易额创912亿元历史记录。

1电子商务发展的新特点

11园区平台高度集聚

浙江是全国电商园区密度最高、产业链最全的省份之一。现有各类电商产业园区200余个,其中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基地7个,杭州等6个城市列入全国十大电子商务园区数量最多城市。拥有全球最大的阿里巴巴B2B电子商务综合平台,以及中国化工网等2500多个专业化平台,全国规模最大的十大行业性B2B网站中占有8席。

12线上线下深度融合

浙江是名副其实的市场大省,拥有全球最大的实体市场和网上市场。2014年,全省共有商品交易市场4321个,已登记网上交易市场167家、交易额达26万亿元,均居全国首位。以金华为例,现有网络经济市场主体约4万户,第三方电商交易平台近100家,网商20多万户,9158、5173上榜中国互联网百强企业,正着力打造“义乌购”“尚五金”等平台。

13增量市场热度升温

浙江农产品网络零售额已破200亿元,省内销售额过千万元的电商村近200个,农村电商服务点8000多个。跨境电商出口量位居全国前列,杭州跨境电商综试区满周年,交易规模从不足2000万美元猛增至35亿美元。金义综合保税区正式获批,国际邮件交换局和交换站建设加快推进,金华“跨境通”平台高效运行,助推浙中地区跨境电商发展。

14配套体系广度覆盖

省内有600多家电商服务企业,45个市县建成电子商务公共服务中心,初步形成全省联动式公共服务体系。邮政等快递业务总量约25亿件,DHL等四大国际快递企业在全省多地落户,顺丰、圆通等快递站点密度加大。省政府设立信息产业发展基金,有效吸引国内外战略投资、风险投资和私募股权投资,打开电子商务与金融业流通管道。

2电子商务发展的新态势

1宏观经济的带动效应进一步显现

2015年,浙江实现出口增长12%,以电子商务为核心的新型交易模式功不可没,网络零售额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占比超35%。快递服务业收入增幅、信息服务业增幅等多个指标均有跃升。下阶段,带动作用不仅停留在投资、出口、消费上,更多从推动产业转型、增加社会就业等供给侧提供动力。这从杭州发展电子商务的历程中可以得到印证。金融危机以来,杭州率先抢滩电商领域,在促进企业转型升级、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难等方面开辟出新渠道。从当前发展趋势看,电子商务在经济领域的影响力将越来越强,对中央宏观经济“稳增长、调结构”主基调的推动作用也将越来越大。

2跨界融合的聚变效应进一步显现

电子商务正逐步渗透到研发、生产、流通、消费等领域,与各类产业关联度日益加深。如金华初步形成以5731为龙头的游戏服务业、以阿里巴巴“菜鸟”为代表的智能物流业等多种业态。而以工业产品、零售业为代表的传统产业也呈现出“二次腾飞”迹象,如银泰、苏宁等传统零售业通过实施“电商+店商”线上线下联动战略加速转型。传统产业的边界日趋模糊,跨界融合趋势向更广领域、更高层次推进,电子商务与旅游、时尚、金融、高端装备制造等万亿产业的结合将更紧密,在能源、钢铁、化工、药品等领域的应用也更频繁。

3创新驱动的质变效应进一步显现

浙江是电商创新先行省份,阿里巴巴等一批企业以创新领跑全球电商。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和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获批以来,杭州在电商制度、管理和服务等方面创新下足功夫,“线上集成+跨境贸易+综合服务”新模式效用日显。大数据、云计算等互联网技术不断更新,移动电商、微商迅猛发展,无线终端市场份额逐步增大,已间接催生出人工智能、语音识别等技术创新。商业模式创新层面,滴滴打车是极具代表性的案例,直接改造了传统出租车行业模式。归根结底,创新是为了让电子商务更便捷、高效和人性化。在政策环境优化、通信技术突破等有利条件下,创新步伐必将加快。

24需求差异的裂变效应进一步显现

电子商务普及程度逐步走高,消费需求也随之呈现出差异化。服装、美妆、电器等不少电商企业已采用“私人订制”方式,满足不断增长的个性化需求,如以蘑菇街为代表的细分市场电商平台已成为风向标。进入细分和专业化时代后,电商产业链条更加明晰、分工更加明确等特点“拨云见日”。细分市场品牌战略将成为电商企业扩大市场份额的必经之路。面对行业竞争压力,以品质追求倒逼电商行业转型升级、扩大细分市场品牌影响力的重要性将愈加突出。

3电子商务发展的新思路

电子商务是内外贸易融合发展的重要桥梁,是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强大动力,是城乡区域统筹协调发展的“破局棋眼”。发展电子商务正是对“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新发展理念的生动诠释。但从现实情况看,电商综合溢出效益仍不显著,对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推动力还不强;各类人才缺口巨大,行业领军人才和跨领域复合型人才更是供不应求;风险投资、互联网金融、软件开发等配套服务并不完善,高端电商产业链尚在孕育中,竞争合力有待提升;电商企业创新不足,经营模式、销售策略、产品内容往往雷同,没有深度挖掘服务价值。因此,“十三五”时期,加快发展电商应认清形势、因势利导。

1致力于抓好规划,推动规范有序发展

相较实体市场而言,电子商务涉及领域更广、人群更复杂。因此,强化规范、合理布局,纵深推进电商市场的整合优化显得尤为重要。浙江在全国率先开展电子商务知识产权保护,电商数据实时监测体系常态化运行,行业管理和服务水平有了提升。但总体看,电商规范发展水平还有待提升。如何处理好近期目标和发展远景、顶层设计和基层探索等关系,如何解决好行业标准、环境营造、园区布局等问题,如何推动电商地方立法、落实法规条例等工作,都是电商实现有序规范快速发展面临的实质性挑战。

2致力于政策扶持,推动瓶颈制约突破

电商人才缺口、融资渠道狭窄、土地仓储制约等是亟待解决的发展难题,离不开政策引导扶持。支持电商企业以多种形式引入风险投资,通过发行中小企业集合债券、境内外证券市场融资上市等渠道,缓解融资难问题。发挥浙江大学等高等院校创新优势,建立全方位校企合作、校地合作机制,通过以奖代补、费转成本方式,加大对人才扶持力度。统筹安排电商产业园空间布局,优先安排国家和省重点电子商务项目用地指标,推介玉皇山南基金小镇改造旧厂房成功经验,灵活利用工业厂房、仓储用房等闲置土地资源办好电商园区。

3致力于完善配套,推动支撑体系构建

健全物流体系,注重商务大数据建设与应用,深入开展“仓配一体化”试点,加快公共仓储和公共海外仓建设,提高电商物流整体效率,全力打造“智慧物流”。加强安全认证,探索以组织机构为核心的电商认证机制,搭建“来源可追溯、去向可查证、风险可控制、责任可追究”产品监管平台。构建信用管理信息和个人征信系统,从源头上规范电商市场秩序。建立电子商务纠纷解决机制,如争议调解、失信惩戒、法律援助等,营造投诉便捷、处理高效的服务环境。

4致力于品牌战略,推动产业层次提升

牢牢把握“中国制造2025”国家战略、“云上浙江”等有利契机,支持引导传统优势企业进入电商市场,探索贸易方式转型升级与“互联网+”的紧密结合点。塑造专业市场电商品牌,整合产业链资源,促进专业市场与电商平台“联姻”。推广“义乌购”模式,根据产业特点和市场基础打造本土电商平台品牌。深入推进实体市场体系、网上市场体系、结算支付体系共建共享,加快形成万亿级资本市场。拓展电商多元化发展模式,逐步向金融、旅游、教育等领域延伸。

35致力于拓宽领域,推动新兴市场抢占

篇(10)

2、我国跨境电商现状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支付方式和信用评价体系的不断完善以及跨境物流在个人业务中的迅速发展,跨境电商已成为我国电子商务交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其快速发展过程中的几个问题不容忽视。一、跨境电商对于本土化的响应不足。跨境贸易中个人端的兴起是跨境电商的快速发展重要支撑。而不同国家和地区消费者的消费习惯各不相同,变化不定,如果企业不能对本土的变化响应及时,可能会面临失败。二、交易双方信用信息不透明。国内虽然通过实名制方式建立信用评价体系,但在跨境电商业务中,各个国家的公民信用信息没有统一的评价标准和评价体系。卖家买家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问题依然存在。消费者对于交易的安全性的担心,阻碍了跨境电商的发展。三、物流运输与存储中的安全问题。在物流存储和运输过程中的出现的产品损坏,消费者会认为是产品质量问题,影响了生产企业的信誉。四、跨境电商中物流的配套模式和通关问题。跨境电商存在商品数量少、体积小等特点。采用常规的国际货运方式,报关报检工作繁多,周期长;使用国际快件,成本太高;使用国际快递,货物通关时多采用灰色通关的方式,虽减少了通关成本,但也使得卖家的产品失去合法的身份,产品安全没有保证,对企业和客户来说风险大。

3、现代物流对跨境电商的支持分析

从前文所述的跨境电商和现代物流现状,我们可以看出无论是本土化问题,还是交易信用问题,或者物流运输的安全及通关等问题都和信息的共享有很大关系。因此,建立基于跨境电商的现代物流信息管理系统,即符合跨境电商和物流行业发展需要的,也顺应了经济全球化趋势。

4.、跨境电商物流信息管理系统设计

4.1系统建设思路

随着物流行业的不断发展以及经济的全球化,物流行业的服务范围越来越广,一些物流企业,还不同程度的参与到上下游企业的运营策划当中。跨境电商物流信息管理系统的建设是进一步优化全球物流企业和跨境电商企业之间业务往来,提高跨境电商企业和物流企业的经济效益。本系统需要根据物流企业和跨境电商商务企业的需要,部署能够满足两者业务需求的服务器。由于国际物流和跨境电商的业务繁多,会产生海量的数据信息,因此需要使用分布式数据系统,实现数据的自动维护和自动备份。系统总体采用三层结构进行设计,用户可以通过B/S模式访问系统,只要能联网、能使用浏览器的设备就都能使用系统。本系统主要实现对客户、订单、库存、通关、配送、运输等环节所产生的数据进行全程的管理和跟踪,并通过智能算法对各环节工作进行优化。

4.2系统总体架构

跨境电商物流信息管理系统的系统框架设计采用数据层、功能层和应用层组成的三层体系结构,如图1。

4.3数据层的实施途径

本系统的数据层,主要是实现相关业务逻辑层对数据库数据的操作和访问。比如,对数据的新增、修改、删除、查询等操作。在跨境电商运营过程中参与的主体,主要有卖家、买家、跨境电商平台、国际物流企业、保险金融企业和报关报检机构等,在货物流经这些主体的过程中,都会产生相关的信息。这些信息的数字化通过相应的数据采集系统完成。由于各主体之间所使用的信息管理系统各不相同,同时,所采集产生的数据的保密等级也各不相同,因此,数据采集系统,根据企业数据有无共享必要,建立共享或不共享标识,同时,要根据企业数据的保密性,进行相关类别数据访问权限设置。以此来保存各部门数据的安全性和减少数据库数据的冗余。另外,由于各相同职能主体之间所使用的信息采集管理系统不同,尤其是不同国家之间的系统差别更大,这就难免会出现,同一业务,而采集到的数据标准不统一,比如,字段名称、长度、格式、类别等的不同。这些因素,会增加系统的开发成本和运行负担,降低系统的稳定性和可靠性。因此,要建立一个能够对各企业数据库所提供非标准化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的系统。非标准化数据通过标准化转换系统进行标准化转换后,再提供给上层业务逻辑层使用。在这个过程中,真实的数据还是在各个企业的数据库里,相关数据的访问和转换,只是用户访问数据是才发生。这些访问时被标准化后的数据,共同组成了一个虚拟的数据库。这个虚拟数据库作为业务逻辑层的交互数据库。可以对经常访问的数据,提前建立镜像,这将会大大增加系统数据的访问效率。通过数据标准化转换系统,还能为以后更多企业数据的加入提供接口。

4.4功能层的实施途径

在本系统中的用户,要实施分类管理。分为系统管理员、企业内部系统管理员、普通用户、跨境电商企业用户、物流企业用户、保险金融业用户、报关报检相关机构用户。在对每类人员中,根据在企业中的职务分配相应的功能使用权限。所有用户都可以通过互联网,利用电脑、手机等设备,通过Web浏览器使用系统提供的相关业务功能和服务。在功能层的设计中,主要根据各企业用户和普通用户对系统的需求,建立相关的功能。用户进入系统后,系统提供除了基础功能以外,会再根据用户类别,提供相应的专业服务功能,这样既能满足一般用户的基本信息查询,又能满足企业用户对专业功能使用的需要。跨境电商物流信息管理系统,下设通用信息查询系统和专业信息管理系统。(1)通用信息查询系统,主要供卖家买家对货物物流信息、保险信息、报关信息等的查询和相关业务的咨询。由于全球相关公司数据的共享,尤其是买家、卖家的消费、发货和评价信息的共享,可以使得全球信用体系的建立成为可能。(2)专业信息管理系统,主要是为专业的企业用户提供服务。在跨境电商物流中,由于牵涉的部门较多,当大家本着信息共享,减少沟通成本的目标出发,有限的共享一些可以共享的信息给上下游关联企业,是减少沟通成本、增加运行效率的好方法。客户关系的管理是电子商务企业和保险业的一项重要工作,他们彼此掌握的客户信息,有限共享,使得保险业、金融业和电商平台可以更加客观的评价一个人的各方面情况,使得保险业做到有的放矢、金融业可以做到借贷心中有谱、电商平台可以选择性的推优去劣等。另外,一些专业系统功能,仓储配送管理、运输管理主要是物流企业操作的,其他企业关联性不大,因此只开放给物流企业用户。用于查询和分析最优化配送线路、最低库存等。其他的功能,营销服务管理、关务服务管理和保险服务管理等主要是针对各个相关企业,他们与其他企业相关功能的重合非常少,因此,作为专门功能开放给相应的企业类用户。

4.5应用层的实施途径

该系统的应用层是建立在标准的体系和安全体系的基础上,为用户提供安全、可靠、高效的服务。应用层主要有硬件设备、系统软件、应用软件等作为基础设施利用企业门户网站、内部办公系统、电子商务平台等系统提供的数据资源,并使用一些应用浏览器、APP等作为服务接口,向用户提供通用信息查询和专业信息管理服务。

5、系统应用展望

目前,我国物流行业发展迅速,相关的物流基础设施建设也在逐步完善,同时,国内电子商务企业的信息化程度很高,而相应的物流企业的信息化还有提升的空间。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跨境电商的崛起,是大势所趋。因此,单纯的国内电子商务和物流信息管理系统的建立,已经不能满足世界经济的发展需求。打造统一的信息共享、互联互通平台是加速跨境电商和谐发展的重要手段。通过构建跨境电商物流信息管理系统,在运作上提高跨境贸易的整体运作效率与服务水平、大幅度降低跨境物流成本,在管理上进一步提升物流、电商、保险、金融等企业的决策水平,更合理地配置全球资源。

作者:吉文帅 单位:河南机电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篇(11)

基金项目:2016年湛江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编号:ZJ16YB02);岭南师范学院南海丝绸之路协同创新中心项目

一、引言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等政策的推进,将为对外贸易带来多重利好。一是改革倾向提供高质量产品和品牌,将提高我国企业产品竞争优势和附加价值;二是扩大外贸范围和内涵,比如“一带一路”建设为推动我国企业“走出去”。而对外贸企业而言,应当依托现有的国内政策环境,推动企业的供给侧改革,切实通过信息化和标准化的手段提高流通效率,促进国内优质产品和服务的出口。因此,企业国际营销渠道需要把握供给侧改革和“一带一路”政策背景下,加快培育外贸渠道的竞争优势、促进国际营销渠道转型升级、建立渠道信息平台、培育出口品牌等。而当前无论是国内学术界还是实业界对国际营销渠道研究的归纳总结较少。本文集中从早期国际营销渠道研究到近期营销渠道的扩展文献入手,探讨国际营销渠道的变革趋势与动力机制。

为便于理解国际营销渠道研究,本文首先分析国际营销渠道的概念。国际营销渠道指的是商品从产地国家流向国外市场最终消费者的过程,在整个国际渠道中的成员包括国内的出口商、生产企业、国内批发商或中介人、出口商,国外的进口商、外国商或批发商、零售商、消费者(庄贵军,2001)。在研究范围上,国际营销渠道主要研究不同国际成员间所面临的宏观环境的异质性,主要调查文化差异大小、文化距离、心理距离、制度差异、地理差异和市场波动等宏观环境对国际营销渠道关系的影响。

二、国际营销渠道研究的演进

(一)研究方法的演进

国外学术界对国际营销渠道的研究始于1965年,经过50多年的发展壮大,而国内期刊中对国际营销渠道的文章始于1986年。纵观国际营销渠道的文献,国内的早期文章(2008年以前)主要以描述性文献为主,其后文章多开始采用实证的研究方法,譬如实地调查、访谈、一手数据的统计、案例分析等;而国际期刊从1965-1979年以描述性文献为主,1980年后建立理论基础框架,1995年至今的实证文献使用的方法包括实地调研、案例分析、二手数据、访谈、实验、观察、事件、元分析和模型分析(Jessica & David,2015)。

另外,在理论框架的搭建上,学术界广泛接纳市场营销学、管理学、社会学、经济学、心理学等相关领域的理论以深化国际营销理论视角。第一,战略管理理论,用于分析企业的国际营销渠道选择决策,比如王敏(2009)运用海尔国际营销渠道的案例,分析企业国际营销渠道的战略,剖析单产品市场、多产品市场及成熟产品市场的渠道组合战略。第二,经济学理论,其中运用交易成本理论主要分析两个问题:一是分析国际营销渠道决策的选择(王敏,2009);二是分析国际营销渠道参与成员间关系管理(例如,Gencturk and Aulakh,2007)。第三,跨文化理论,国际营销渠道与国内营销渠道的不同在于国际营销渠道突出了跨国文化差异的研究视角,在国际营销渠道中渠道成员往往来自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文化环境,文化差异会导致渠道成员价值观上的差别,从而产生不同的行为模式。因此,跨文化理论主要运用于国际营销渠道成员的行为分析或者渠道冲突协调等关系管理的研究中,例如,庄贵军(2009)对3家跨国企业调查分析是文化差异对国际营销渠道成员间沟通行为的影响,得出文化差异产生沟通不足,从而诱发渠道成员间冲突。第四,社会网络理论,用于分析渠道成员组成的网络结构,进一步用于跨国企业组织间网络关系建立的研究(Gnizy,2016)。

(二)研究内容的演进

现在相关研究主要集中于国际营销渠道结构与渠道关系管理两方面。

(1)关于国际营销渠道结构的研究。所谓渠道结构指的是为达到分销目标,为产品或服务设定一组渠道成员的关系和任务序列。目前存在以下几种结构:第一,直接出口方式,生产企业通过内部设立出口部门、设立独立的出口销售公司或者国外销售机构来开拓国际市场。对直接出口方式的研究集中于两个方面:一是出口战略决策,问题集中于直接与间接出口方式的抉择,不同学者从电子商务、融资约束、出口规模、人力成本等影响因素分析(茹玉骢,2014;蒋冠宏,2016);二是出口绩效管理,多从财务绩效角度评价出口方式带来的影响(比如,Lee and Griffith,2004;张淑凤,2010;侯春辉,2013)。第二,国际特许经营,是生产企业将国外业务赋予某人或某企业,某人或企业需要支付一定的费用,当前研究集中于组织特许经营的方法(袁建昌,2014;刘传兰,2014;Brookes and Roper 2011)。第三,合资或企业联盟,生产企业与当地企业合资或联盟方式开拓国外渠道,当下研究重点在于影响因素与伙伴选择(例如,阎大颖,2008;李平,2010)。第四,电商平台的方式,跨境电商方式中分析平台的建立、现状、物流模式等(例如,李旭东,2015;陶涛,2016)。

(2)关于际营销渠道管理的研究。在国际营销渠道管理上主要涉及几个方面的问题研究:一是,进入国际市场的决策,调查显示影响跨国企业进入新兴市场的主要因素包括企业特定资产、企业拥有的实际资源、国际经验、制度差异、外国市场准入制度等(Chiao and Lo,2010),二是,选择合适经营战略的研究,企业渠道战略在研究上逐渐从交易型管理转变为关系型管理,从渠道关系治理角度出发设计渠道战略的研究非常多,例如郑吉昌(2003)在知识经济条件下分析国际市场环境的变化,从而考虑改进我国跨国企业经营的渠道策略,突出建立品牌渠道关系的重要性;Lee and Dawes(2005)探讨中国人际关系、信任及长期合作策略之间的影响;Yang, Su, and Fam(2012)研究市场程度、出口商特征、文化心理距离、信息投资等对国际营销渠道关系的影响,从而就渠道管理策略指明方向。

三、国际营销渠道的变革动力

关于国际营销渠道变革的影响因素研究,学者从宏微观层面入手,分析了社会经济制度、消费者行为、企业发展战略等因素对渠道变革的影响(陆芝青、王方华,2004)。整体上,学术界就其影响因素的框架已经形成了较为全面的共识,即:国际营销渠道的变革是受宏微观环境共同影响的,综合主要的影响因素如下:

(1)消费者购买需求的变化。2016年中国海外购物需求保持持续增长,追求安全优质、跨国大品牌、购物方便快捷的购物方式已然成为大部分中上层消费者的消费诉求,这种诉求的改变使得国内外营销渠道不断变革。同时,国内企业发展壮大,技术水平逐步提高(例如华为、海尔、格力等公司),海外市场发展潜力巨大,这些企业也开始做出进军海外市场的拓业战略,因此,也使得国内企业需要从国际营销角度考虑企业渠道的变革。整体上,在生产源头保证生产基地管理标准化、原材料供应商稳定可靠,从而满足消费者安全优质、品牌的诉求;中间商尽可能采用电子商务平台加物流企业的方式,从而满足消费方便快捷的需要。

(2)经济、法律、文化环境。首先,经济环境的影响主要包括宏观经济走势、人民币汇率、跨国企业竞争情况、消费者的可支配收入、国家经济政策等。一方面良好的经济形式能刺激更多的消费市觯另一方面可为企业孵化更好的市场环境。反之如果国际经济形势不容乐观,可能直接影响企业是否进入国外市场,也可能直接影响渠道模式的选择。其次,法律的影响主要包括进入市场的进出口关税、进出口检验标准、渠道的开放条件,这些先制约跨国企业能否进入市场的决策,其后制约跨国企业产品生产标准和物流方式。最后,文化因素的影响,一方面体现在消费者对海外品牌的认可及品牌文化的认同感对国际营销渠道管理的影响,另一方面体现在渠道成员的文化差异对渠道关系健康发展的影响,这些都使得国际营销渠道的发展管理天差地别。

(3)新技术的引入。现代信息技术进展,例如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缩小全球信息距离,更加有助于生产与消费者之间的信息互动,同时更加有助于渠道成员间信息沟通并创新渠道模式,与此同时,信息共享技术的发展使得企业的全渠道发展成为可能,企业可以整合手机端、电脑端、线下门店的购买渠道信息,从而实现多点服务;物流技术及物流企业的飞速发展,提高了商品流通的效率,更加有助于国际贸易发展,开拓国际市场;支付系统及互联网金融技术的开发,例如区块链技术,不仅大大方便资金交易而且提供了安全保障。

四、国际营销渠道的发展路径

(1)“互联网+”下的跨境电商模式。跨国业务中使用互联网技术能够使交易更为便捷,从原来的多重渠道商的间接结构转变为跨境电商模式的直接结构(如图1)。通过互联网技术的跨境电商模式可以快速实现产品信息、顾客服务信息、金融交易的网络化传播,减少中间的分销商,这将有助于提高交易效率、方便信息获取,降低交易成本等。与此同时,海关总署通过开放免税区、给予税收优惠、提高通关效率等措施支持跨境电商新业态的发展,而目前海淘和个人代购的痛点也为跨境电商提供了发展机会。因此,跨境电商将会是国际营销渠道的发展趋势。从2015年进口电商市场交易规模数据看来,在进口贸易中,电商渗透率持续增长,2015年达8.6%,预计未来电商渗透率会持续上升(见图2)。目前跨境电商的类型主要有几种:第一,从交易主体划分为B2B、B2C、C2C的跨境电商;第二,从平台经营商品品类划分为垂直型电商和综合型电商;第三,从电商网站开发与运营主体划分为第三方平台电商与自营型电商;第四,从进出口划分为跨境进口电商与跨境出口电商。未来自营类电商会逐渐由垂直向综合发展,而平台类以综合电商为主。对于中小企业来说,若采用自营类电商将会面临较大挑战,主要在信息平台建立、自营渠道成本控制与管理方面都会带来大量威胁,因此,中小企业跨境电商需要借助“互联网+”的平台,利用第三方平台来实现。

(2)全渠道整合。传统国际营销渠道是相对单一化的,这限制了企业的市场行为(李燕,2016)。跨境电商的发展,使得国际营销渠道呈现多样化,同时当下各种渠道间可以相互整合,实现全渠道发展。所谓全渠道发展是以消费者需要为中心,建立实体渠道、PC端电商渠道、移动端电商渠道等多种渠道并实现渠道间融合,从而保证消费者能够实现何时何地都能够获得一致的购物体验。全渠道战略是企业未来长期发展的战略,在这种情况下,企业要考虑多渠道的整合策略,保证多渠道之间不会引起渠道冲突,减少渠道管理成本,同时保证渠道成员之间良好的合作关系(王证,2014)。

(3)大数据技术下的国际营销渠道信息管理。信息共享对国际营销渠道整合至关重要,信息共享机制的建立可以使渠道成员间信息传递及时,核心企业可以有效控制渠道成员,利用信息共享技术较好控制渠道成员质量等,也就是通过信息共享技术,使得渠道关系实现“一体化”发展。具体来说,一方面,通过互联网技术建立统一的电子商务平台,该平台能够使供应系统中的上游供应商、生产企业、分销商、消费者等各环节的信息系统整合,通过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手段实现信息共享,保障渠道关系“一体化”协调发展(李燕,2016)。另一方面,在该电商平台系统下,能够促使企业各方力量较好地整合起来,实现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的“一体化”(王证,2014)。

参考文献:

[1]庄贵军.国际营销渠道中的渠道行为[J].商业经济与管理,2001(01):8-11.

[2]Hoppner J J,Griffith D A. Looking Back to Move Forward: A Review of the Evolution of Research in International Marketing Channels[J].Journal of Retailing,2015,47(91):610-626.

[3]王敏.国际营销渠道选择的主要影响因素研究――以海尔的国际营销选择为例[J].现代商贸工业,2009(14):99-100.

[4]Gencturk,Esra F. and Preet S. Aulakh (2007), “Norms- and Control-Based Gov-ernance of International Manufacturer Distributor Relational Exchanges,”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Marketing,15(1),92-126.

[5]庄贵军,刘世超.国际营销渠道中文化差异对于跨组织沟通行为的影响[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9(2):11-17.

[6]Gnizy I.Power dynamics of the international marketing within firms and how they shape international performance[J].Industrial Marketing Management,2016,57(3):148-158.

[7]茹玉,李燕.电子商务、贸易中介与企业出口方式选择[J].浙江学刊,2014(06)

[8]蒋冠宏.融资约束与中国企业出口方式选择[J].财贸经济,2016,37(5):106-118.

[9]张淑凤,沈晓玲.三种出口方式的退税计算及账务处理[J].财会月刊,2010(11):35-37.

[10]侯春辉,张宇 .生产企业出口方式选择税务筹划[J].财会通讯,2013(17):112-114.

[11]刘传兰,陈予修.“高飞稳落”式国际特许经营电子商务战略[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14,1(12):102.

[12]Brookes,Maureen and Angela Roper(2011),“International Master FranchiseAgreements:AnInvestigation of Control from Operational,Relational,and Evolutionary Perspectives,”European Journal of Marketing,45(7/8),1253-76.

[13]阎大颖,洪俊杰,任兵.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决定因素:基于制度视角的经验分析[J].南开管理评论,2009,12(6):135-142.

[14]李旭东,安立仁.跨境电商物流企业综合服务体系及其实证研究[J].中国流通经济,2015(11):49-57.

[15]陶涛,郭宇宸.跨境电商平台作为新型贸易中间商的理论基础与现实发展[J].新视野,2016(02):92-98.

[16]Chiao,Yu-Ching,Fang-Yi Lo and Chow-Ming Yu(2010),“Choosing BetweenWholly-Owned Subsidiaries and Joint Ventures of MNCs from an EmergingMarket,” International Marketing Review,27(3),338-65.

[17]Lee, Don Y. and Philip L. Dawes (2005),“Guanxi, Trust, and Long-Term Ori-entation in Chinese Business Markets,”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Marketing,13(2),28-56.

[18]Yang,Zhilin,Chenting Su and Kim-Shyan Fam (2012),“Dealing with Institu-tional Distances in International Marketing Channels: Governance StrategiesThat Engender Legitimacy and Efficiency,” Journal of Marketing,76(3),41-55.

[19]陆芝青,王方华.营销渠道变革的作用机理研究[J].上海经济研究,2004(04):67-73.

[20]李燕.国际营销渠道在“互联网+电商”模式下的变迁与整合[J].商业经济研究,2016(15):88-90.

免责声明以上文章内容均来源于本站老师原创或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学习和参考。本站不是任何杂志的官方网站,直投稿件和出版请联系出版社。

公文、讲稿、总结怎么写?

专家解答,全程指导

免费咨询
发表咨询 投稿咨询 范文咨询 杂志订阅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