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发热患者护理措施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分层护理,又称为护理的分层管理,是指根据各层次护士的准入标准、能力标准聘用不同层次护士,让其承担相应的岗位工作内容,并在此过程中配以相应的绩效考核制度、激励制度等,以其在现有的护士编制情况下,为患者提供专业化、人性化的护理服务,保证患者安全和提高护理质量。发热是临床常见的症状之一,对发热患者的降温治疗是护理工作的重要环节,自2011年以来。我院临床对90例发热患者采用分层护理取得了满意的效果。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组90例均为辽宁省海城市中医院住院患者,其中男性65例、女性25例,年龄15~65岁。退热时间2~4h 65例,5~7h 25例。
1.2发热概念及分型 发热是机体在致热源作用下使体温调节中枢的调定点上移而引起的调节性体温升高。发热可分为感染性发热和非感染性发热两大类。感染性发热较常多见。主要由病原体引起。非感性发热由病原体以外的各种物质引起。
2发热时的病情观察
2.1患者发热时护士要严密的观察发热的类型及经过,看有无伴随症状,观察发热的原因治疗效果、饮食、饮水及尿量的变化。
2.2患者由于细菌病毒感染等因素致使体内水分和营养物质大量消耗常出现周身乏力,皮肤苍白,干燥无汗,畏寒,甚至寒战,高热持续期时患者面色潮红,皮肤灼热,口唇干燥,呼吸,脉搏加快,头痛头晕,食欲下降,全身不适,软虚无力。当患者退热期时则表现为:大量汗出,皮肤潮湿,易出现血压下降,脉搏细速,四肢厥冷等虚脱或休克现象,所以护士在临床护理中主要认真细致观察患者发热的反应。了解患者的感受,以减少发热时对机体的危害。
3护理实施方法
3.1基础护理 加强基础护理,防止并发症,每日测量体温,呼吸和脉搏4次。必要时可重复检测并做好记录。当体温高达39°以上时应给予物理降温[1]。同时保持口腔清洁。早晨餐后睡觉前漱口。保持皮肤清洁及时擦干汗液。及时更换衣物被褥。注意皮肤清洁和床单的平稳,干燥。高热患者嘱绝对卧床休息,低热患者适时适当休息保持室温适宜。环境舒适,肃静,空气流通,有需要的患者要带眼罩或降低室内亮度,及时擦除眼角分泌物。
3.2分类护理 在基础护理的基础上对发热患者根据不同阶段的发热特点和临床表现采取不同的护理措施。可以减轻发热时对机体的危害,消除患者不良心理反应,有利于患者诊断和康复。
3.3物理降温 物理降温对于外感发热患者而言,物理降温是高热患者首选的降温方法,物理有局部和全身冷疗俩种方法。用10%盐水冰袋降温持续时间长,冰袋内有水与体表面积接触大,当患者体温超过39.5℃要采用全身冷疗,可采用温水擦浴,乙醇擦浴从而达到降温的目的。
3.4药物降温 药物降温是通过降低体温调节中枢的兴奋性及血管扩张出汗等方式促进散热而达到降温的目的,使用药物降温时应注意药物的剂量尤其对年老体弱及心血管疾病的患者应防止降温时出现虚脱或者休克现象[2],实施降温措施30min后应测体温,并做好记录和交班。
3.5中枢性高热的护理 颈髓损伤易导致高位截瘫,由于自身神经系统功能紊乱。对温度的变化丧失调节能力[3]。易产生中枢性高热。用特制刮痧板或者瓷汤蘸食油或者清水刮脊柱俩侧和背俞穴。对疾病诊断明确,各种降温效果不明显的患者高热不退可在医生指导下服用退热药,或保留灌肠退热,必要时配合中药汤剂。
3.6辨证施护 应用于外感发热的物理降温中辨证施护可提高降温效果及患者的舒适度的效果,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护理程序,对保证护理质量和提高整体护理水平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3.7心理护理 体温上升期患者突然发冷,发抖,面色苍白此时患者会产生紧张不安,害怕等心理反应,发热患者心理压力过重,这种持续的心理紧张不但不利于身体康复,还有可能引发其他病症,以致于加重病情。魏安宁等学者认为[4],心理因素在人的疾病与健康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并日益为人们所认识,及时正确的心理疏导,不仅能调整患者的身心状态,减轻心理压力,对促进术后伤口愈合和康复也有很大的影响。护理中应经常探视患者,耐心解答各种问题,尽量满足患者需求,给予精神安慰[5]。高热持续期,应注意尽量消除高热带给患者的身心不适,尽量满足患者的合理需求。患者家属应协助医生做好患者的思想工作,消除其心理压力。
3.8健康指导 患者患病期间应指导注意卧床休息,保持室内清洁通风,多饮水。应给予清淡易消化的流质或半流质饮食,不吃油腻刺激食物,出汗时更换衣物被褥床单,当体温〉38.5℃时,用清水全身擦拭或用酒精擦拭大血管处进行物理降温。年老体弱者不能一次降温太低或者出汗太多,以防止虚脱。高热患者护理时应注意以下几点:①对高热患者的体温定时监测,每隔4h测体温1次,注意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②用辅助的冰袋冷敷头部,体温超过39℃时应进行酒精擦浴或药物降温,降温30min后重复测量体温;③给患者适当补充些营养和水分,一般情况下患者发热时胃肠消化吸收功能差,但分解代谢却加快了,这样营养物质就大量消耗了,加之摄入营养不足,引起患者衰弱及病情加重。高热时机体可丧失大量水分;④口腔护理,长期发热患者,口腔内细菌易生长,加之维生素缺乏。易患口腔溃疡,故应加强口腔护理;⑤对高热患者应加强皮肤护理,清洁皮肤,并叮嘱患者卧床休息。
3.9饮食护理 发热期间选营养高,易消化流质饮食,如豆浆,藕粉,果泥菜汤等;体温下降病情好转改为半流质饮食如面条、粥、配以高蛋白高热量菜肴:如豆制品、蛋、鱼类及各种新鲜蔬菜;恢复期改为普通饮食,食欲好者给予鸡、鸭、牛肉、鱼、猪肉、蛋类、牛奶等。
4结论
随着社会的进步,医学模式的转变和护理改革的深化,医院不单单只注重对患者病症的治疗,而是更多的关注对患者的护理治疗。舒适护理是集个性化、创造性、有效性为一体的。目的是让患者在治疗疾病的同时还能在心理、生理上达到愉悦[5]。
从本次研究的成果来看,在发热患者护理中,采用舒适分层护理服务模式,患者均在一定时间内退热,通过心理护理干预可使患者的心理状态得到明显的好转。护理人员了解和掌握不同发热患者的心理状态,有针对性地对患者进行心理干预。采用舒适分层护理服务模式,还可提高护理工作的效率与质量,增强患者满意度。
参考文献:
[1]刘玉梅,李秀成,王凤梅,等.瘫痪患者便秘致发热的基本特点与护理[J].齐鲁护理杂志,1995.04.
[2]段玉民,王书军,谷右天,等.骨科无菌术后发热的常见原因分析及处理[J].中医正骨,2004,3.
甲型H1N1流感是一种来自墨西哥的新型呼吸道传染疾病,患上此病的患者临床症状表现流感样症状包括发热、咽痛、流涕、鼻塞、咳嗽、咯痰、头痛、全身酸痛、乏力,此病传染性极强,一旦被传染,病情发展迅速,若是没有及时进行治疗,则会由于呼吸道衰竭和多脏器功能衰竭而死亡。因此做好甲型H1N1流感期间发热门诊护理管理工作至关重要,以此确保在医院就诊患者的安全,本院对发热门诊进行组织管理、科学的防护,并且认真严格做好消毒隔离措施,现总结报告如下。
1.发热门诊护理管理
1.1对发热部门人员进行管理
从医院中选取50名具有丰富临床经验的医护人员,在50例医护人员中,主要以内科系统如呼吸内科、消化内科、心内科、神经内科、血液科、感染科医护人员为主,将其安排到发热门诊,并且制定相应的职责与工作流程,例如:预检分诊岗位职责、工作人员上下班流程、甲型 H1N1 流感患者处置流程及报病流程以及患者就诊流程等[1]。对在发热门诊预检分诊点工作的所有工作人员都进行体温测量,确保无发热现象和无流感样病例症状。此外医院对发热门诊医护人员开展培训,除了要参加学习培训外,还要进行岗前培训,在培训过程中熟练掌握甲型H1N1流感诊治穿、脱防护用品顺序、就诊流程、甲型H1N1流感诊疗方案、传染病疾病抱卡制度、穿脱隔离衣、六步洗手法等以提高护理疾病技能和消毒隔离技术,并进行考核,还相互提醒监督。医护人员在工作中须和患者接触,为了避免被传染,医院提供医护人员免费的营养餐、新鲜水果和奶制品,均衡营养,使医护人员增强体质、提高体抗力。实行科学合理的排班,保证充足的睡眠,避免过度疲劳,以饱满的精神状态迎接病人,提高医护人员对突发疫情的应对能力。坚持“预防为主、常备不懈”的工作原则,将甲型H1N1 流感的相关知识与技术培训纳入继续教育,对医务人员采取针对性和广泛性培训。
1.2对发热门诊环境进行管理
对发热门诊环境进行管理主要是对发热门诊设置挂牌、指向标志醒目以及门诊采用全封闭式就诊流程等,我院将发热门诊单独设立在感染大楼一楼,通风性较好,在发热门诊病人通道口醒目位置书写“发热门诊”字样,与门诊大楼、急诊间隔开来。由于发热门诊设立在感染大楼一楼,设置比较偏远,加之又是新设置的门诊,患者及家属不易找到,所以在医院各个大门入口、门诊大厅、急诊大厅等重要区域设立明显的指向标志,把患者引入就诊范围,采用红色箭头指明方向,将患者引到目的地[2]。发热门诊应采用全封闭式就诊流程即:成立专门的挂号收费室、检查室、药房、输液室、留观室,每个医疗室都必须齐全,便于患者治疗。在治疗过程中,患者大范围活动很可能感染上其他疾病,所以患者最好在固定的范围内活动,可加速病情康复,缩短治疗时间。设立工作人员和患者的专用通道,让工作人员和发热患者从不同路径出入发热门诊,降低工作人员受感染的几率。
1.3制定消毒管理措施
对医疗工作区定期进行杀菌消毒,杀菌消毒工作需按照相关的要求进行,值得注意的是:(1)工作区每天保持通风,打开窗户,使空气形成对流;(2)采用紫外线空气消毒机进行消毒,每天二次,每次1小时,在消毒工作完毕后要保持室内通风;(3)在病人通道的入口处放置含有1:50稀释施康(相当于1000mg/L含氯消毒液)的地垫,并要求始终保持湿润,使用1:50稀释施康消毒液擦拭器械表面、桌面、坐椅及门把手,医用N95口罩每4小时进行更换一次,特殊情况应马上进行更换,例如出现口罩潮湿。至于医用设备血压器、听诊器每次使用后都须用75%酒精棉片消毒2遍,眼罩等患者接触过的物品或用含氯消毒剂浸泡,保证医用设备上没有残留任何病菌。不可忽视的是垃圾桶与垃圾的处理,垃圾桶必须有盖,桶内用黄色双层医疗垃圾袋,处理垃圾过后,垃圾桶需要用含氯消毒剂擦拭,垃圾袋扎紧双层袋口,袋口喷洒1:50稀释施康消毒液后做无害化处理。护士长、院、感护士要落实好各项消毒工作,同时监督环境卫生情况与医护人员的个人防护情况。
2.讨论
甲型H1N1流感是一种具有传染性的流行性疾病,由于此病传染性强、病情发展迅速,若是没有及时得到治疗,死亡率高,因此备受人们所关注。发热门诊是医院控制、筛查甲型H1N1流感的第一阵地,每一个治疗环节都备受重视,根据患者病情发展的实际情况,给予患者实行正确的治疗方案,同时门诊部适当的调整防控措施,从发热门诊的工作人员到发热门诊的环境都进行规范化的管理,制定严格的消毒管理措施,保证甲型H1N1流感爆发高峰期医疗工作依然可以有条不紊的进行。发热门诊对患者进行症状监察工作至关重要,其主要是通过监察患者的呼吸道病状,若是发现患者存在呼吸道传染病即可早期进行治疗,是遏制呼吸道传染病恶化的主要途径[3]。人们都具有2003年的“非典”经历,对甲型H1N1流感有一定的认识,医护人员对此病也有一定的经验,所以医院从医护人员做起,对参加甲型H1N1流感治疗工作的医护人员进行学习培训,在培训中医护人员可提自身的医疗护理技术,使各项操作更加规范化,提高防护意识,保证充足的睡眠,增强体抗力,避免自身受到病毒的侵害,只有在确保医护人员的安全之下才可有效进行治疗工作。对门诊进行组织管理,做好消毒隔离等防御措施,在患者经过发热门诊的集中收治,一一做诊断排查工作,有效控制传染病的蔓延,提高患者的康复率。本研究随机选取50名医护人员,安排到发热门诊为发热患者进行诊断、检查、治疗以及护理,在甲型H1N1流感期间有效遏制甲型H1N1流感的蔓延,可见,做好甲型H1N1流感期间发热门诊护理管理工作,可避免医院内产生外交叉感染,确保在医院就诊患者的安全。
总之,在甲型H1N1流感期间,医院发热门诊要做好护理管理工作,可确保患者安全的同时,提高临床疗效。
参考文献:
[中图分类号] R195.4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2)06(c)-0153-02发热门诊因为一场人类突发的烈性传染病“非典型肺炎”大流行而设置。“非典”过后又发生甲型H1N1流感,由于它的重要性而保留至今。由于发热门诊的特殊性,目前到发热门诊就诊的患者还是显得异常紧张。本文通过调查发热门诊患者的心理状况,针对其负性情绪进行分析,找出干预对策,帮助发热患者以良好的心态和科学的态度来面对发热这一首发症状,减少过度的负性情绪,以利于疾病的恢复和传染病的控制。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抽取2009年11月~2011年10月在本院发热门诊首次就诊的90例患者为研究组,其中,男48例,女42例,年龄17~70岁;另从本院呼吸内科门诊就诊的患者中抽样60例为对照组,其中,男32例,女28例,年龄19~72岁。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具有可比性。所有参加者意识清晰,能独立完成问卷。
1.2 方法
由发热门诊指派专门护士负责向两组发放医院HAD情绪自评表,包括ZUNG抑郁情绪评价(SDS)表和ZUNG焦虑情绪评价表(SAS)。共发放量表150份,回收150份,回收率为100%,均有效,有效率为100%。按照《精神科评定量表手册》的有关方法,计算出各量表的粗分,换算成标准分。
1.3 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使用SPSS 10.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以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焦虑抑郁发生率比较
研究组焦虑与抑郁发生率分别为70.0%、52.2%,对照组分别为43.3%、26.7%,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见表1。
表1 两组焦虑抑郁发生率比较[n(%)]
2.2 两组焦虑与抑郁程度比较
研究组焦虑与抑郁程度较对照组轻,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焦虑与抑郁程度比较(x±s,分)
注:与研究组比较,P < 0.05
3 讨论
发热门诊患者抑郁与焦虑发生率均超过半数,明显高于普通门诊患者。在传染病流行期间,人们一旦出现发热、咳嗽症状,通常会伴有情绪和行为的改变。多数前来发热门诊的患者出现了不同程度的负面情绪。有调查显示,发热门诊患者对甲型H1N1流感及个人防护认知不足[1]。许多患者缺乏对发热门诊性质的正确认识,担心被传染上甲型H1N1流感或担心把自己诊断为甲型H1N1流感患者而被隔离起来[2]。已经参加工作的患者表现得更为明显。由于发热,正常的工作生活秩序被打乱因而表现为面容紧张,情绪焦躁,甚至出现强迫行为,如反复洗手。加上发热门诊的患者被要求戴上口罩,医务人员身着防护服都夸大了患者患病的严重程度,加重了发热门诊患者的心理负担。
研究组焦虑的标准分均值为(47.26±11.63)分,对照组为(40.38±13.61)分;研究组抑郁的标准分均值为(43.82±13.60)分,对照组为(35.93±12.18)分;发热门诊患者的焦虑与抑郁程度与普通门诊患者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发热门诊患者焦虑与抑郁严重程度明显高于普通门诊患者。来发热门诊就诊的患者有很多是青少年学生,尤其是与传染病患者有过接触的,焦虑紧张情绪更加明显;他们对传染病缺乏认识,对自己是否有传染病充满担心,能否救治而产生了很大的思想压力,又怕在发热门诊会被传染上疾病,以致部分患者不配合治疗和消毒隔离,急于离开。加上发热门诊与普通门诊隔离,周围人群所表现的恐慌、躲避行为或异样眼光使其背上了沉重的思想负担。这些都加重了发热门诊患者的负性情绪。
对策:(1)帮助患者熟悉发热门诊的环境和就诊流程。热情接待每位患者,陪伴患者进入诊室,向其介绍发热门诊的环境。在测体温期间,了解患者的病史,缩短患者待诊时间。(2)对患者进行认真宣教。给患者发放健康教育手册,传授发热的病因、病理与发热相关的疾病等医学知识,传染病的传播途径及预防措施;人性化健康教育能显著减轻发热患者的负性情绪[3],护士要耐心讲解相关传染病的知识,向患者讲明“非典”、“禽流感”是可以防治的,以减轻患者的紧张心理;诊疗过程中解释各种消毒隔离措施、各种检查的重要性,可缓解发热患者就诊及治疗过程中的焦虑心理[4]。(3)要耐心倾听。医护人员要同情理解患者,尊重患者的知情权和选择权,应及时、准确地了解患者关注的主要问题及这些问题对患者心理、情感方面所产生的影响。鼓励患者把内心深处的心理问题讲出来,用亲切的语言问候患者,与患者谈论轻松的话题,鼓励患者保持乐观情绪,积极面对疾病,使整个就医环境轻松愉快。
伴随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而来的是社会的恐慌,心理干预和医疗救治应同步进行[5]。预防传染病流行的首要措施是监控首发病例,切断传播途径,发热门诊肩负着这个艰巨的重任。护士通过谈心和观察,在诊疗护理的全过程对患者进行有目的地心理干预,增强患者的信赖感,使他们能安心地接受隔离治疗[6]。减少患者过度的负性情绪,认真对待发热这种常见但又不能轻视的症状,用平和、乐观积极的情绪主动配合各种检查、治疗、护理和隔离防护措施,用健康的心态去面对疾病,协助监控首发病例,防止患者流失造成不良后果。
[参考文献]
[1] 陈建霞,吴琦琦,庄美平. 发热门诊患者对甲型H1N1流感认知的调查分析[J]. 医药前沿,2011,1(20):90-91.
[2] 张秋林,徐海燕,周政,等. 发热门诊患者诊疗意识的调查分析[J]. 中医临床研究,2011,3(11):97-99.
[3] 邢竹云,陈春媚. 人性化健康教育对甲型H1N1流感患者负性情绪的影响[J]. 吉林医学,2011,32(13):2689-2690.
[4] 陆茸茸,王少敏. 发热门诊病人心理状况与护理干预的效果分析[J]. 国际医药卫生导报,2007,13(9):98-100.
【关键词】儿科;输液;发热发硬;处理办法
相对于成年人或大龄幼儿来说,儿童、尤其是婴幼儿的机体功能尚未发育完全,免疫能力低下,容易受到各类疾病因素的影响,在输液发热反应人群中占有相当高的比例。为了应对这一问题,我院从2006年1月开始,院感办、药剂科、护理部、器械科协同合作,层层把关,采取逐级防控的针对性护理手段,使儿科患者中输液发热的发生率逐年下降,取得了很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与护理结果
从2000年1月~2005年12月,我院儿科输液患者中,共有60例出现了发热反应,其中最小的患者0.5岁,最大的患者10岁。患者的疾病组成为:呼吸道疾病30例,消化道疾病22例,肾病综合症4例,白血病2例,川崎病2例。每年发热反应的患者人数平均为10例,在一天中有2例发热反应的情况有6次。
从2006年1月~2010年12月,我院儿科输液患者中,共有18例出现了发热反应。患者的疾病组成为:化脓性扁桃体炎6例,腹泻病2例,支气管肺炎2例,全丙种球蛋白低下血症2例.每年发热反应的患者人数平均为3例,2007年未出现一例发热反应患者。18例患者均使用非那根、地塞米松、给氧等物理或药物降温措施,并采取了针对性的护理策略,全部患者的均在接受相应的处理后痊愈出院。
2 输液患者发热症状的产生原因
为了对发热症状的产生原因进行分析,我院将全部出现发热症状患者所使用的药剂、输液器械进行了封存,随后将其送往检验科进行热原检查和细菌培养。同时,对同批次药品、输液器械、葡萄糖注射液等进行抽样检查,并对病区、治疗室的空气质量进行检验。检测结果为:42例属于药物热原反应,6例患者的发热原因与病区空气质量有直接关系,4例患者的发热原因与输液器械的质量有直接关系,26例患者的发热原因无法查明。由此可见,在各类导致输液发热症状的原因中,药物的质量问题占据主要位置。
3对发热症状处理办法的讨论
3.1对药品质量进行严格把关
在购买治疗所需药品时,医院应尽可能的采用招标方式,并从前来投标的厂家中选择质量上乘、价格低廉者作为进货渠道,对于在实践中证实的,能够提供高质量液体和药品的厂家,应维持长期的合作关系,不得因各种主客观原因而放弃合作。药品应严格按照说明及相关规定进行存放,医护人员及各科室都应注意对临床中药物的不良反应情况进行及时记录,对于不良反应的发生较为频繁的药物应立即停止使用,以便为患儿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提供更多的保障。
3.2对输液器械质量进行严格把关
输液所使用的一次性器具必须拥有临床应用所需的各类证件,在使用前,应对其进行抽样检查,合格后方可使用。器械入院后,储存工作应按照厂家说明和本院的相关规定严格进行。为了避免或尽可能降低橡胶皮塞等不溶微粒的混入,枕头应尽量采用侧孔设计。
3.3输液药物应合理使用
结论:疫情出现时,发热患者存在严重的焦虑、恐惧心理。进行心理干预,能改善患者的心理状况,增强机体免疫力,促进患者早日康复。
Doi:10.3969/j.issn.1671-8801.2014.11.268
【中图分类号】R-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4)11-0164-01
近几年,随着“非典”、甲型流感、禽流感等传染病相继发生,人们逐渐了解了这些传染病的发病症状、预防和愈后等知识。但是当有病例出现时,大部分发热病人就易产生一系列的负面心理,影响到疾病的康复。作为医院发热门诊的护理人员必须了解患者的心理特点,采取有效的护理措施,帮助他们减轻紧张情绪,使他们安心接受治疗,早日康复。
1 常见的心理问题
1.1 恐惧、紧张心理。非典疫情结束后,发热病人必须进入发热门诊就诊。由于被隔离留观,社会角色发生转变,正常的工作学习生活秩序被打乱。尤其在有疫情出现时,对去医院看病产生恐惧心理,埋怨自己怎么不小心就发烧了,同时又担心万一不是传染病,去发热门诊就医是否会被传染上。常常表现出坐立不安,不知所措,迫切希望得到医生帮助,及早给予准确的诊断。
1.2 焦虑、怀疑心理。发热常使患者感到极度不适。被置于发热门诊,没有亲人在身边照顾,表现出焦虑情绪。加之,发热门诊医护人员的防护措施,加重了患者的心理压力。怀疑自己是不是真的患上了传染病,害怕传染给家人、朋友;害怕治疗时间长,是否会有并发症等问题。一般他们听不进去别人的安慰,情绪非常敌视,总是怀疑被误诊、用错药,担心药物的不良反应,总以为意外可能会发生在他们的身上 [1]。
1.3 躲避、侥幸心理。有的发热患者干脆就不去医院就诊,自己在家吃退烧药,不管对症不对症,想着只要体温降至正常就没事了。在家盲目消毒,怀着侥幸心理拒绝留观。
1.4 着急求好心理。多数患者缺乏疾病转归知识和相关医学知识,希望用上药就能药到病除,缩短治疗时间,收到良好的疗效。若病情有反复、疗效不明显时就表现出不能理解,甚至会出现抵触情绪。
2 心理干预措施
2.1 尽早准确做出诊断。患者越早知道自己的病情诊断,就会越早减轻心理压力,有利于身体各方面免疫系统的提高。确切地知道自己的病情,并且治疗后出现疗效,患者心情就会更加轻松,积极配合,安心接受治疗。
2.2 建立和谐的护患关系。患者来到一个陌生环境,加之对病情的不了解,易产生孤独不安全感。护理人员首先要主动热情地接待患者,以温和愉快的语言、真诚亲切的问候及高度负责的态度关怀患者,帮助他们尽快适应发热门诊严肃紧张的环境。耐心倾听患者的诉说,用亲切温柔的语言安慰患者,与他们共同分析现状,鼓励患者把内心深处的心理问题讲出来。
2.3 提高心理护理技巧。护理人员不仅要有精湛的护理技术,更应具有丰富的心理知识。细心地观察患者需求,依据不同的心理需求尽量满足患者的需要。患者看不到护士的表情,只能通过声音感觉护士的态度,护士要用亲切、委婉的礼貌用语,主动、热情、细致地做好各项解释和护理工作。告诉他们有相当一部分疾病的发病进展、治疗、预后、转归都与心理因素密切相关 [2]。鼓励他们积极面对现实,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
肾综合症出血热属自然疫源性疾病,导致肾综合症出血热发生的主要原因为病毒感染。肾综合症出血热具有病情发展快,死亡率高的特点,危害程度高[1]。出血、发热、肾脏损害为其主要临床症状。根据患者临床表现可病情发展分为五期,包括发热期、低血压休克期、少尿期、多尿期、恢复期。良好的护理干预可对患者的康复起到保障作用[2]。本研究选取2014年1月~2016年1月我院收治的肾综合征出血患者98例,探讨全面护理在肾综合症出血热患者中的运用效果,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1月~2016年1月我院收治的符合诊断标准的肾综合征出血患者98例,临床表现主要为出血、发热、腰痛、头痛等症状,经辅助检查,显示患者伴有HR损害,血小板数量减少。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平均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各49例。对照组中,男26例,女23例,年龄28~65岁,平均年龄(42.5±6.7)岁;观察组中,男28例,女21例,年龄29~63岁,平均年龄(41.8±6.9)岁。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可比性。
1.2方法
1.2.1对照组 行常规护理,包括病情观察、病房环境护理、用药护理、健康教育等。
1.2.2观察组 行全面护理,包括一般护理及针对性护理。
1.2.2.1一般?o理 ①心理护理:当患者病情发作后,可能导致多种并发症的出现,因此,患者心理压力通常较大,易产生焦虑、恐惧等不良情绪。因此,在护理过程中,护理人员要对患者的心理状态进行评估,及时对出现的不良情绪进行疏解,要多与患者沟通交流,通过成功案例,鼓励患者树立康复信心。②饮食护理:肾综合症出血热患者饮食以热量和维生素含量高,盐分含量低,且易于消化的食物为主,可多食新鲜水果、蔬菜。当病情发展为多尿期时,应特别注意水分的补充。③消毒隔离:应该病症具一定传染性,因此须做好消毒隔离工作,避免病情传染给其他人员。病房须保持良好的通风,并定期消毒。
1.2.2.2针对性护理 针对性护理主要是根据患者病情发展的不同时期来开展相应的护理,包括:①发热期护理:护理人员应告知患者尽量卧床休息,同时做好体温监测工作,体温测定间隔2~4 h开展1次。为防止休克或休克加重,禁止采用药物降温,应进行物理降温。同时指导患者做好个人卫生,积极预防感冒。②低血压休克期护理:对患者的生命体征(心跳、血压、脉搏)加强监测,为防不时之需,可将抗休克药物以及器材放置于患者床边,告知患者家属,避免对患者进行随意搬动。③少尿期护理:做好尿量监测工作,以及患者进液量(包括饮用水,静脉输注液体等),避免输液过量,导致肺水肿等情况的发生。做好眼部护理工作,如患者出现球结膜充血症状,可采用经生理盐水打湿的纱布,对患者眼部进行敷贴。④多尿期护理:饮食上多食高热量食物,同时对机体水电解质平衡进行维持,如患者尿量每天多于3000 ml,可视情况补充适量钾盐、蛋白质。⑤恢复期护理:做好健康教育工作,指导患者适量运动,避免劳累过度,如感不适,及时就医。
1.3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治疗效果及护理满意度。治疗效果:显效:经过相应干预措施护理后,患者的临床症状(头痛、出血、发热等)全部消失;有效:经过相应干预措施护理后,患者的临床症状(头痛、出血、发热等)得以改善;无效:经过相应干预措施护理后,患者的临床症状(头痛、出血、发热等)无明显改善,甚至更为严重。以显效率+有效率计算护理总有效率[3]。护理满意度采用自制护理满意度调查表进行评价,满分100分,>90分为满意,
1.4统计学处理
采用 SPSS17.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用[n(%)]来表示计数资料,行χ2检验;P
2结果
2.1两组护理有效率比较
经过相应干预措施护理后,观察组护理有效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2两组护理满意度比较
经过相应干预措施护理后,观察组护理满意度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中图分类号】R4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8183(2013)11-0332-02
输液不良反应系指因输液而引起的或与输液相关的不良反应的总称,习称“输液反应”。最常见的输液反应:相关药物的不良反应、热原反应,其他尚有热原样反应、过敏反应、药物被微生物污染而造成的全身感染等。静脉输液反应临床上时有发生,严重时会危及患者生命[1]。
一 发热反应(fever reaction)及其护理措施
发热反应是输液反应中最常见的反应。热原反应、热原样反应、细菌污染反应及变态反应,虽然它们的发病机制各不相同,但它们共同的临床特点是在输液过程之中或输液之后出现寒战、发热。
1.临床表现:患者表现为四肢冰冷、寒战、发热。轻者体温在38℃左右,停止输液后数小时内可自行恢复正常;严重者初起寒战,继之高热,体温可达40℃以上,并伴有头痛、恶心、呕吐、脉速、呼吸困难、血压下降等症状。
2.护理:(1)预防:1)输液前认真检查药液的质量,输液用具的包装及灭菌日期、有效期。2)严格无菌操作。
(2)护理措施:1)发热反应一旦出现,必须立即停止输液,并及时通知医生。2)对反应早期和症状较轻者,可根据医嘱应用镇静安定药和抗过敏药物,并观察用药后的效果。3)畏寒或寒战者,宜加被保暖,并给热水袋和热饮料。4)发绀者给予吸氧;烦躁不安者给予镇静药。5)后期处理:如患者全身大汗淋漓,应及时揩干,避免受凉。持续发热者应考虑菌血症,应立即抽血,保留剩余溶液和输液器,必要时做细菌培养,以查找发热反应的原因。反应消失后,如病情仍需继续输液,应更换液体及输液器具后重新输注。如疑与某种添加药物有关,应不再使用该药物[2]。
二 静脉输液危象及其护理措施
静脉输液危象(intravenous transfusion articulo)是在静脉输液时,不严格执行操作规程,致使患者出现休克样反应,称为静脉输液危象。静脉输液危象分为:气栓型危象、重度过敏型危象、超高热型危象、负荷过重型危象和晕厥型危象,后两种多见。静脉输液危象发生原因及临床表现
1.气栓型危象:1)原因:气体随液体输入静脉,是气栓型危象的主要原因,大量过氧化氢治疗过程也可发生。大量气体进入静脉后随血循环至右心房,阻塞右心室动脉口,妨碍血流进入肺内,反射性引起肺动脉与冠状动脉痉挛,导致急性心衰,严重缺氧可危及生命。
2)护理措施:一旦气体进入静脉,立即报告医生:给予氧气吸入肺,嘱患者行左侧卧位,并取头低脚高位,使阻塞在右心室的气体向上浮起,离开栓塞部位,避开动脉口。通过心脏的收缩舒张运动把气泡混成气泡沫分次小量进入肺动脉,小量气体在血管内可以被吸收。
2.负荷过重型危象:1)原因:输液引起肺水肿主要是静脉输液过快,输入液体量过多,使循环血量急剧增加,肺毛细血管压升高超过血浆胶体渗透压,液体从毛细血管渗透到肺间质、肺泡造成的。同时各脏器组织间水肿,致使心律失常,肾、肺负荷过重,出现负荷过重样反应。
2)护理:在输液过程中,滴人速度不宜过快,滴液量不宜过多。对心肺功能低下、老年及幼儿尤应注意。在大量输入晶体液时,应确保血浆蛋白在55~60g/L为宜,或晶体液与代血浆按3:1比例输入。
三 静脉炎及其护理措施
输液部位沿静脉走向出现条索状红线,局部组织发红、肿胀、灼热、疼痛,有时伴畏寒、发热等全身症状。
(1)原因:①长期输入高浓度、刺激性较强的药液;②输液导管长时间留置;③输液过程中未严格执行无菌操作。
(2)护理措施:①严格执行无菌操作,有计划地更换注射部位,以保护静脉;②患肢抬高并制动,局部用95%乙醇或50%硫酸镁行热湿敷;③超短波理疗;④如合并感染,根据医嘱给予抗生素治疗[3]。
四 空气栓塞
病人感到胸闷异常不适,随即出现呼吸困难和严重发绀,听诊心前区可闻及响亮的、持续的“水泡音”。
(1)原因:与大量空气经静脉输液管进入血循环有关。由于输液时空气未排尽,输液管连接不紧密,加压输液、输血时无人守护,连续输液添加液体不及时等原因引起。空气进入静脉,随血流经右心房到右心室,如空气量少,则被右心室压入肺动脉,并分散进入肺小动脉内,最后经毛细血管吸收,因而损害小。如空气选大,则在右心室内阻塞肺动脉口,使血液不能进入肺内,可引起严重缺氧,甚至死亡。
(2)护理措施:①立即停止输液,积极配合抢救,安慰病人;②为病人置左侧卧位和头低足高位(头低足高位在吸气时可增加胸内压力,以减少空气进入静脉),左侧位可使肺动脉的位置低于右心室,气泡则向上飘移到右心室,避开肺动脉口;③高流量氧气吸入。
五 结论
总之,通过对静脉输液患者的影响因素及护理措施进行分析,有利于静脉输液时能够准确地把握,将不安全因素降低到最小,保证患者的安全,减少医患纠纷。
参考文献
布氏杆菌病(Brucellosis)又称波浪热,是由布氏杆菌引起的一种人畜共患的地区性流行病,临床以长期发热、关节疼痛、肝脾肿大和慢性化为特征[1]。在我区(内蒙古)广泛流行,尤以农村、牧区为甚。本病累积器官广泛,易引起并发症,且病程较长,故科学的有针对性的护理以及积极的心里干预尤为重要。我科从2012年3月到2013 年3月,共收治32例布氏杆菌病人,现将护理体会分析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
32例患者中,男30例,女2例。年龄在33~59岁之间,平均46岁。其中农村牧区的22例,从事屠宰肉类加工业及皮毛生意的6例,乳品行业的4例。平均住院时间35天。
2护理
2.1 一般护理
本病的急性期症状重,应卧床休息,可减少机体消耗,减轻病损器官的负担,防止并发症的发生,并应增加营养丰富、多维生素、易消化的食物,并给足够水分及电解质。多饮温开水及富含维生素的蔬菜汁和果汁。
2.2 对症护理
2.2.1 发热护理
体温可高达39.5℃,积极的给予物理降温,并遵医嘱给予药物降温,与一般发热疾病不同的是多汗相当严重,多与发热相伴,体温下降时更明显,常可湿透衣物,大量出汗可导致虚脱,应注意发热和出汗患者的情况,注意保暖,出汗要及时擦干汗液,避免风吹。每日温水擦浴并更换衣裤一次,保持皮肤清洁、干燥。
2.2.2 关节痛的护理
应减少患肢活动,疼痛较重时嘱患者卧床休息,减少不必要的活动,协助患者变换,仅进行适当的活动以维持关节基本功能。局部可用5%~10% 硫酸镁热敷,2~3次/d,也可以配合理疗等措施增加血液流通,减少炎性反应。疼痛减轻后教会患者或其家属按摩、揉搓关节的方法,同时注意关节保暖,用热水袋外敷疼痛关节及用热水洗脚,水要浸至踝关节以上,时间15~20 min,以促进下肢血液流畅。
2.2.3肿痛的护理
肿痛者,要给予卧床休息,限制活动量,协助患者日常生活所需;并以“丁’字架将托起,避免下垂,促进静脉回流,减轻局部胀痛;教会患者采用放松术,如利用报纸、广播等转移注意力,深呼吸,肌肉放松疗法等,以减轻疼痛。注意防寒保暖,保持病室空气干燥清洁。
2.3睡眠的护理
患者睡前环境保持安静,如禁止室内、走廊及周围环境大声喧哗。室内空气保持流通,灯光熄灭或减暗,促进患者睡眠。
2.4心理护理
患者由于病情反复、病程较长、久治不愈,病人易产生焦虑、多疑、消极、悲观等情绪,治疗期间多与患者及家属沟通、认真倾听患者陈述,了解患者的心理需要,给予适当安慰,向患者及家属讲解本病的相关知识和治疗效果,鼓励患者配合治疗和护理,减轻焦虑、烦躁等情绪,增加患者的信心,以良好的心态配合治疗,促进身体早日康复。
2.4健康教育
针对患者缺乏对本病的认识,选择适宜的时间,为其讲解造成此病的原因和常见的一些临床症状,相关知识要分次讲解,避免患者疲劳。强调急性期彻底治疗的重要性,以免慢性化。羊是主要的传染源,其阴道分泌物、胎盘、羊水、乳汁中带菌率最高,因此,要管理好传染源,防止病畜或患者的排泄物污染水源或食物,禁食病畜肉或乳品,对牲畜采取普查普治,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
3总结
艾滋病是感染了人类免疫缺陷病毒而引起的以T淋巴细胞受伤为主要特征的免疫功能低下的疾病,由于免疫功能低下,AIDS患者常合并各种感染,包括肺部各种致病菌及机会性感染,据统计,AIDS患者结核病的发病率是正常人的30倍,HIV及肺结核分支杆菌双重感染发病率5%8%。艾滋病合并肺结核病高热的护理已显得非常重要,2009年4月~2012年1月收治艾滋病患者100例,其中20例合并肺结核,现将有关护理报告如下。
临床资料
艾滋病合并肺结核患者20例,男14例,女6例,年龄14~78岁,已婚的15例,未婚5例。职业分布:干部5例,经商9例,无业5例,农民1例。HIV感染途径:静脉吸毒7例,输血感染2例,性接触8例,无明原因感染3例。
高热的临床特征:⑴临床表现:20例患者均出现持续发热,高热39.0℃以上为主,咳嗽,咳痰,咯血6例,胸闷,呼吸急促2例,胸片中空洞形成2例,胸腔积液3例,痰菌阳性2例。24小时高热不退2例。体温>40.0℃ 3例。⑵20例AIDS合并肺结核患者高热特征可分为3期:①发热初期:体温为中度热38~39℃,此期多为弛张热和间歇热,对口服降温及一般的抗感染有效。②再次发热期:体温正常15~30天患者再次发热。体温39~40℃,对口服降温药及一般抗生素治疗无效,所以常用静脉给药降温及物理降温。75%可以获得降温效果。③顽固发热期:此时患者往往是半个月左右为体温正常期。当再次发热时,体温常常呈超高热>41℃,此时患者极度难受,并有心、脑、肝、肾、胃肠功能障碍,这时发热多为稽留热。此时对所有降温药无效的情况下,呈为临终关怀期。
护理
发热是一种常见的临床疾病,诱发发热的因素较多,如感冒、呼吸道感染、胃肠道不适,其他疾病发病后也会诱发病人发热[1-3]。在病人发热后需要及时采取护理措施,并结合病人护理需求,建立完善的护理指导机制[4]。本研究以70例在校大学生发热病人作为研究对象,探讨在校大学生发热的有效护理措施,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选取2018年12月—2019年12月收治的70例在校大学生发热病人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各35例。其中,试验组男19例,女16例;年龄(19.50±2.81)岁。对照组男21例,女14例,年龄(20.38±3.13)岁。两组病人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病人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1.2研究方法
1.2.1对照组采取基础护理指导,即在其护理过程中帮助其做好发热护理方案,采用药物干预护理。1.2.2试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之上实施以下护理措施:①按照病人护理需求,建立个性化护理方案,针对病人护理要点进行评估,完善病人护理指导方案及细节。②给予病人对症护理指导,在明确发热因素后,及时对症治疗,并且采用多样化降温方式帮助病人控制体温,如给予病人物理降温,将冰袋用毛巾包裹,然后敷在病人额头处;给予病人药物降温控制,如安瑞克、双黄连口服液等。③做好病人的生命体征监测,在病人发热护理期间,对其进行不定期的体温监测记录,并且要防止发热意外事件出现。④做好并发症的预防护理指导,主要为惊厥和休克的护理处置,帮助病人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提升其护理指导能力。
1.3观察指标
①比较两组病人首次退热时间和完全退热时间。②统计出现惊厥、休克病人例数,计算不良事件发生率,即不良反应发生率=(惊厥+休克)例数/发热病人总例数×100%。
1.4统计学方法
用SPSS22.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计数资料以例数、百分比(%)表示,采用χ2检验;定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退热时间(见表1)
2.2不良事件
试验组出现1例惊厥,无休克病人,不良事件发生率为2.86%,对照组出现5例惊厥和2例休克病人,不良事件发生率为20.0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个性化护理是一种常见的护理措施,可以针对病人的临床症状,对其发病的因素进行评估[5]。此外,做好病人的预防护理,可以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以在校发热大学生护理为例,在其护理指导中,应该建立科学的护理指导方案。经过科学护理指导,能够帮助护士改善护理方式,对其发热的诱发因素识别具有一定帮助[6]。同时也可以在病人护理过程中,通过科学护理指导,帮助病人降低护理风险,提升病人护理满意度。本研究发现,个性化护理等护理措施能够改善病人预后,对了解病人发病诱发因素有一定指导意义,同时做好病人护理的风险评估,对降低其护理难度具有重要指导意义[7]。本研究结果显示,试验组病人首次退热时间为(8.15±3.12)h,完全退热时间为(2.25±0.25)d;对照组病人首次退热时间为(13.32±2.25)h,完全退热时间为(5.52±0.65)d,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出现1例惊厥,无休克病人,不良事件发生率为2.86%,对照组出现5例惊厥和2例休克病人,不良事件发生率为20.0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4小结
综上所述,个性化护理能够缩短在校发热大学生的首次退热时间及完全退热时间,降低不良事件发生率。
参考文献:
[1]呼海燕,林支胜.发热的研究历程和进展[J].成都医学院学报,2011,6(1):131-133.
[2]刘凌云,刘小红,张少萍,等.校区大学生发热的流行趋势及对策[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校,2007(4):467-468.
[3]华伟,米新陵,霍亚兰,等.克拉玛依市在校大学生性健康教育状况的调查研究[J].国际医药卫生导报,2020,26(5):641-645.
[4]裴艳娜.中西医护理措施对外感发热患者的退热效果[J].河南医学研究,2020,21(18):102-103.
妇科腹部手术后发热是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其中一部分是因为吸收热,也可能因为切口感染、引流不畅、肺炎或其他并发症。因此,手术后患者的体温观察非常重要。下面我们就来探讨一下发热的原因及相关的护理措施。
1资料与方法
2011年3月――2012年3月,我科做腹部手术960例,其中40岁以下360例,40-60岁400例,60岁以上200例,平均年龄38±0.8岁,本组发热患者300例,通过发热原因分析,采取相应的护理干预取得良好的效果,现将体会汇报如下。
2原因分析
2.1患者自身体质因素患者体弱、高龄、贫血、营养不良、糖尿病、肥胖、原已存在的感染病灶等,使患者机体免疫力降低,身体素质差,术后发热的几率会增加。
2.2医护人员各项护理治疗技术操作不符合无菌原则[1],而导致的医院感染临床工作中,由于工作忙碌,个别医护人员没有正确执行手卫生,在诊疗、换药、静脉穿刺时没有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原则,导致交叉感染。患者出院后没有严格执行床单位终末消毒处理导致感染发生的几率增加。
2.3盆、腹腔引流管或留置尿管感染妇科腹部手术带盆、腹腔引流管,留置尿管等侵入性操作护理不当时会增加患者尿路感染机会,由于双、三腔尿管的广泛使用,对尿道感染的重视性提高,严重的尿路感染在妇科已十分少见,本组仅占0.6%。尿路感染常见于留置导尿、女性患者,患者手术后全身抵抗力低、尿路梗阻是发病诱因。
2.4切口感染切口感染是感染性发热的另一种常见的原因,本组占0.9%。诊断要点是手术后3-5天体温恢复正常后,再度发热,或体温升高后持续不退,伴切口皮肤红、肿、热压痛,疼痛加重,缝线处可有脓性渗出液,血细胞分析白细胞升高,中性粒细胞增多。
2.5肺部感染肺部感染引起的发热多见于老年人,占0.6%,常发生在手术后1-3天,患者咳嗽、气促、体温升高、心动过速、肺底部音,呼吸音减弱或听到支管呼吸音,中性粒细胞增多,胸部x线平片可见肺实变区。
3护理干预
3.1针对患者的自身体质因素①对于年老体弱、高龄、营养不良、肥胖的患者,在入院时就给予营养测评,低于正常体质指数的患者及时请营养科会诊,通过制定合理的营养餐来改善患者术前的体质情况。②贫血严重的患者遵医嘱给予术前输血治疗,中度贫血给予促红细胞生成素药物治疗后复查血细胞分析直到正常。③糖尿病。定时监测血糖指数,血糖不稳定者及时请内分泌科医师会诊,遵医嘱应用胰岛素治疗,把血糖控制在稳定范围内。
以上因素消除后才安排择期手术。
3.2手卫生是预防、控制和降低医院感染最简单和最有效的方法,科室感染监控医师与护士共同通过教育培训及监督提高手卫生的执行力,每月对全科医护人员洗手的执行情况与洗手正确性进行调查汇总,上报医院感染控制科,科室对于执行力较差和较好的人员同时进行绩效考核奖罚分配,以提高医护人员的依从性。
3.3各种引流管护理①各种阴道及盆腹腔引流管管道均要保持引流通畅,每2h挤压引流管一次,及时更换引流袋,更换引流袋时要严格无菌技术操作,每天更换无菌袋,更换时应注意无菌操作,先消毒引流管口后再连接引流袋,严禁引流袋与外界空气接触,以免引起逆行感染。②妥善固定引流管及尿管和引流袋,引流袋的位置要始终保持低于引流管部位,防止逆行感染,防止患者在变换时压迫、扭曲或因牵拉引流管而脱出。另外,还可避免或减少因引流管的牵拉而引起疼痛。③注意观察引流液的颜色、量、气味及有无残渣等,准确记录24小时引流量,并注意引流液的量及形状的变化,以判断患者病情发展趋势。④注意观察引流管周围皮肤有无红肿、皮肤损伤等情况。
3.4患者术前30分钟给予抗生素预防性用药,术后观察切口敷料有无渗血,切口有无红肿,热,痛,术后要密切观察患者有无发热,寒战等症状,每4小时测量体温,脉搏,呼吸一次,术后共测三天,平稳后改测体温,脉搏,呼吸每日一次,如有异常,立即报告医生给予处理。
3.5肺部感染针对需要腹部手术的患者,术前责任护士会主动向患者讲解注意事项,包括指导患者进行肺部功能锻炼。术后患者去枕平卧6小时,6小时后协助患者取半卧位,对于年老体弱的患者要切实做好每2小时翻身叩背一次,术后第一天协助患者下床活动。
3.6抗生素不敏感术后三天后体温仍未下降反倒持续上升时,护理人员要及时和管床医师进行沟通,协助医师对于术后发热做出鉴别诊断,遵医嘱做好血培养及药敏试验的抽验,抽验方法要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避免杂菌污染,从而影响检验结果。我科血培养的采集及送检具体方法如下:
3.6.1皮肤消毒严格执行以下三步法:①70%酒精擦拭静脉穿刺部位30s以上;②1%-2%碘酊作用30s或10%碘伏60s,从穿刺点向外画圈消毒,至消毒区域直径达3cm以上;③70%酒精脱碘:对碘过敏的患者,用70%酒精消毒60s,待酒精挥发干燥后采血。
3.6.2培养瓶消毒程序。
3.6.3静脉穿刺和培养瓶接种程序。
3.6.4采血量成人采血量是每瓶8-10ml,应按厂家规定采血。
3.6.5标本运送采血后应该立即送检,如不能立即送检,需室温保存,切勿冷藏。
4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