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咨询服务!

生物学的研究方法大全11篇

时间:2023-06-16 16:55:51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生物学的研究方法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生物学的研究方法

篇(1)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7.13.155

生物学科是高中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生物学科中涉及的生物概念知识有很多,掌握生物概念是学生学好生物的基础。如果学生对生物概念都把握得不牢靠的话,那么,教师的生物教学工作就难以顺利的进行。我通过对学生的日常学习习惯的观察发现,学生对于生物概念的掌握并不重视,许多学生对生物概念的掌握并不透彻,导致他们在上课时,跟不上老师对更深层次的生物知识讲解的步伐。再对学生的生物试卷的答题情况进行分析后,发现学生在基础概念题上很容易丢分,学生写出的答案模棱两可,抓不住问题重点而导致丢分的情况非常多。如果生物知识的概念理解不透彻,长期发展下去会导致学生的学习效率越来越低,学生的生物成绩越来越差。故而在教学中开展概念性教学方法是必不可少的,通过生物的概念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生物基础,是教师在教学中不断研究的重点内容。下面来谈谈我在教学工作中对学生进行概念性教学的使用的几点方法

一、学生重视基础概念教学

生物概念是学习生物的基础,它对于学生建立完整的生物学习系统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能够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生物计算或者综合性解答题的能力。许多学生对生物基础概念不重视,是因为在初级教学中许多老师认为生物是副科,觉得学生学习生物没有必要,上课教学敷衍,由于老师的教学态度,导致学生对生物的学习也越发的不上心。学生长时间养成的思想难以得到改变,让高中老师在教学中也无法改变学生对生物的学习态度。因此老师在进行高中生物教学之初,就要转变学生对生物的固有学习态度,要让学生认识到学习生物的重要性,认识生物概念对生物学习的重要性。在教学的时候不断的向学生灌输生物概念的重要性,在教学时不断的强调。只有让学生自己重视起生物概念的学习,才能让学生自己积极主动的进行学习,培养起学生的自学能力,这也是提高生物概念教学的教学质量的第一步。

二、分清生活常识与生物概念

许多生物知识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甚至有些属于生活常识,但是在生活中,学生所看到的现象往往是不明确的、浅层的、模糊的,没有过多的思考或验证。知识概念与学生的生活完全不同,学生在学习时经常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为生物概念下定义,但是往往定义并不全面并且可能发生错误。比如对动物的概念下定义,动物:是不能将无机物合成有机物,只能以有机物为食物,由细胞构成,细胞有细胞核,没有细胞壁。在生物学中,人也属于动物,但是学生在生活中并没有把人归为动物一类的说法。所以学生要能够将生物概念与生活分清楚,避免学生用生活常识解答生物问题的习惯生成。

三、加强概念与概念之间的联系

在生物课程中有大量的生物概念,但是学生记忆这些概念性的东西非常的困难,所以教师在教学时,要加强这些概念与概念之间的联系,让学生学会联系记忆,让学生记忆概念变得更加的简单。比如在记忆食物链的概念时,首先,对食物链的字面意思进行准确的了解,然后通过食物链的概念解释延伸到食物网、生物圈等概念上去。还可以与食物链的构成部分联系,了解消费者、生产者、分解者三者的概念与他们之间的关系。通过这样的联系,将概念与概念之间的关系变得更加紧密。将生物书的内容联系,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能够将知识更加熟练的掌握,在学生做题寻找概念头绪时也更加容易。比如对食物链的概念解释,学生如果硬记食物链的概念,那么如果在考试时,一时无法记起食物链的概念的话,那么这道题的分学生就丢掉了。但是如果学生是通过联系记忆的话,就算学生想不起食物链的概念,但是学生可以通过食物网或者消费者,以及生产者来想起食物链的概念。而且将知识联系起来以后,学生更容易将生物知识进行整体把握,将知识互相有机的结合起来,使运用知识对问题进行全面分析变得更加简单。

四、准确记忆生物概念

许多学生掌握概念模棱两可,因此教师在进行生物教学时采用生物概念的教学方法,在教学中注意规范学生概念的记忆,纠正学生一直以来对生物概念错误的认知,让学生学会建立起正确的基础概念学习模式,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为学生构建起正确的生物知识概念,能够对学生以后的日常学习、生活,以及学生以后的人生都会产生积极的影响。学生在概念学习时要细心、耐心,认真仔细的记对每一个字。通常在对生物概念进行考察时,大多数题目都是对概念中的一些重点字眼进行转换,比如将概念中的“可能”变成“一定”,如果学生对这些重要字眼掌握得模棱两可的话,会导致严重的丢分情况。而且在考试中这样的考察都存在于选择题中,四个选项的“大概”、“一定”一类的可能性语气以及肯定语气,关键词被替换的几类现象是学生觉得生物很难的一个方面。

篇(2)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7.02.040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孔子曰“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就是指相对于外在力量,兴趣更能够激发学生探知知识与事物的热情,促使主体产生积极行为,并在较长的一段时间内维持这一行为。为了提高学生的生物成绩,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对于高中生物学习的热情,使学生乐于学习生物知识,乐于与生物教师沟通,积极探索相关生物知识,发现新问题,从而提高自身的生物水平和生物成绩,减轻教师的教学负担。

一、丰富课堂教学内容,增强知识的趣味性

课堂内容是否生动有趣是决定着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最为关键的因素,然而,在现实生活中笔者留意到,个别生物教师的教学步骤和教学内容完全按照教材,较少关注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较少有自己的发挥,照本宣科,导致课堂内容相对薄弱,理论性较强而生活性、实践性不足。不少学生认为,自行阅读课本即可,生物教师可有可无,可想而知学生的课堂学习兴趣也就不足。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笔者建议,生物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在以教材和教参为主的同时,还要研究学生实情,考虑学生的兴趣点,结合生物知识本身的特点,适当向外拓展,以增加知识本身的丰富性和趣味性。例如,在学习DNA时,教师可加入科学家是如何一步步探知DNA的过程,其中在科研过程中又出现了哪些错误,帮助学生了解DNA结构的同时,使学生了解生物科学是怎样一步步接近正确认识,体会生物学家严谨认真的科学态度,增强生物教学知识性的同时,融情感性教育于日常教学中。这样学生在学习生物知识时所面对的就不只是一个个抽象的理论,而是这些理论背后所包含的一代代科研者的努力,从而增加学生对生物课程的感性认识,增加学习的热情,提高学生的生物水平和科学素养。

二、采用多媒体等教学工具,调动学生的多重感官

良好的手段和工具有利于目标的实现,随着科技的发展,多媒体在教学中得到广泛引用,在对于提高知识的直观性、减轻教师的教学负担、提高教学效率和学生的学习兴趣等方面具有显著效果。高中生物教师自然也应当紧随这一趋势,妥善运用多媒体,提高学生学习生物的热情和兴趣。多媒体具有强大的视听播放功能,融展示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功能为一体、某些生物结构、生物活动较为复杂,教师仅仅运用口头讲授和板书很难解释明白,而采用多媒体便可克服这一障碍。例如,在学习植物的光合作用,教师可以用多媒体展示植物细胞的内部结构,利用flash展示叶绿体是如何工作,通过三维图片和动画的形式展示生物结构和生物现象,再配合适当的文字讲解,便能够使学生对所学知识产生直观认识。多媒体能够调动学生的眼、耳、脑等,在潜移默化中使学生记住所学知识,提高知识的记忆效率,而且能够避免长时间的板书教学和口头教学的枯燥无味,增加学生学习生物的热情。当然,教师才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在教学中不能完全依靠多媒体,仍需要发挥自身主观能动性,合理使用多媒体,使多媒体为我所用,而不是被多媒体牵引,有效掌握课堂教学。

三、开展自主探究活动,增加学生的课堂参与度

新课标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式,其目的不仅是要增加学生的实践技能,也是要努力恢复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重塑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主人翁精神。生物既然与生活息息相关,自然也具有高度的实践性品格,生物实验探究活动就是这种品格的最好体现,然而,限于课时和实际的教学条件,不少生物教学的实验探究活动有名无实,多以教师在课堂上讲授实验的目标、方法、步骤、现象为主,学生很少有亲自参与实验探究的机会。为了强化生物学科作为实验学科的特性,也为了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笔者建议,高中生物教师应当重视自主探究活动,提升学生的主体性地位,使学生参与到生物实验中去,在实验中学习相关理论知识,掌握实验技能和方法。

例如,在探究植物生长需要哪些条件时,教师可引导学生根据所学知识进行猜想,并通过小组活动进行自主探究,验证猜想结果。再如探究光照对植物生长的影响等类似实验,所需要的实验条件大多数都能满足,教师可以此为主题开展实验探究活动,提高学生的参与度。这样学生所学习到的知识就不是一条条抽象的理论,而是自己通过动手实践所获得的成果,不仅强化了对知识的理解与记忆,也增加了学生的课堂参与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篇(3)

中图分类号:G633.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3)11-0024

通过《生物课程标准(实验稿)》可知,关于概念的学习在高中生物中占据着比较重要的地位。高中生物中的基本概念有许多,许多生物学概念比较微观、抽象,如何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概念是教学中经常遇到的难点。假如我们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能将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形象化、直观化,则有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生物学概念。下面通过一些笔者在生物教学中用到的具体例子与读者共同探讨对这些概念的教学方法。

一、举例说明法

在高中生物《分子与细胞》中,学生刚开始学习的第一章的第一节讲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时会学到“种群”和“群落”这两个词,它们在必修二和必修三还会再次学到,可以说是高中生物中的核心概念。在开始学习生物时,教师要尽量使学生理解透彻,这对学生以后的学习态度和信心都非常重要。因此,笔者在讲解这两个概念的时候,先自己简单举例,然后耐心地找学生举例说明,再让其他学生找其中的毛病,这样能使学生印象更加深刻。

种群指在一定时间内占据一定空间的同种生物的所有个体。群落是指在一定生活环境中的所有生物种群的总和。

教师举例:一个池塘中的所有鲫鱼就是一个种群,一个池塘中的所有生物就是群落。然后反问学生:“一个池塘中的所有鱼属于生命系统的什么层次?”

学生开始的时候因为刚学完种群和群落这两个词就容易掉下陷阱,有的说属于种群,有的说属于群落。于是教师再提示:一个池塘中的所有鱼可不可以有鲤鱼、草鱼、鲢鱼等多种鱼,从而使学生明确一个池塘中的所有鱼并不是一个种群;接下来再问学生:“一个池塘中除了鱼有没有水草、藻类、小虾、细菌等其他生物?”从而使学生明白一个池塘中的所有鱼并没有包括这个区域中的所有生物,它也不属于群落。通过先让学生掉下陷阱,然后再引导学生思考,使其得出正确的结论来加深印象。

二、形象类比法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大多数是采用形象、直觉、灵感等去探索和发现客观规律。有些概念比较抽象,对这些抽象概念的理解必须找出中心语,同时列举出生动形象的模型做比喻,这样才能使学生容易理解和终身难忘,课堂教学效率自然也就能提高。

比如,理解“染色质和染色体是同一种物质在细胞不同时期的两种存在状态”,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它们的关系,笔者就让学生把染色质想成铁丝,而铁丝螺旋化后缩短变粗的弹簧就相当于是染色体,这样就可以形象地记住染色质和染色体。再如,在讲授“DNA双螺旋结构”时,把DNA的双螺旋结构比喻成摩天大楼的螺旋状楼梯,把交替连接在外侧的脱氧核糖和磷酸比喻成楼梯扶手,内侧的碱基对比喻成台阶。当然,比喻只能借助某事物认识概念,再贴切的比喻,也不能代替概念本身。我们最终必须把对概念的认识归结到概念的本质上来。

三、图形演示法

在讲解某些概念尤其是一些不容易区分的概念时可以用简单的图形来表示,通过一系列的图来讲解一个或几个容易混淆的词有助于学生理解透彻。比如在讲与细胞周期有关的一些概念时笔者就用了这种方法。

细胞周期:连续分裂的细胞,从一次分裂完成是开始,到下一次分裂完成时为止,为一个细胞周期。一个细胞周期包括两个阶段:分裂间期和分裂期。

方法一:细胞周期:BB;间期:BA;分裂期:AB。

方法二:细胞周期:a+b或c+d;间期:a或c;分裂期:b或d。

四、比较记忆法

所谓比较,就是引导学生对生物概念的形成过程和本质特点加以比较。许多复杂的生物概念只有借助于比较,才能区别一般和特殊的属性并突出其特征,明确其相似性和差异性。

任何概念虽然都是相对独立的,但其间也有一定的内在联系和区别。在教学上,如果将同一类别的概念并列起来,学生对近似的概念就不容易混淆了,例如复制、转录与翻译的概念。复制:以亲代DNA分子为模板合成子代DNA的过程。转录:以DNA的一条链为模板按照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合成信使RNA的过程。翻译:在细胞质中核糖体上进行的,以信使RNA为模板合成具有一定氨基酸顺序的蛋白质的过程。

篇(4)

1、和谐师生关系,营造生物氛围

正所谓“亲其师信其道”,好多学生都是因为喜欢一位老师而喜欢一门功课,良好的师生关系能使学生拥有愉快的心情去面对生物课堂。一个被学生喜欢的教师,其教育效果总是超出一般教师。教师尊重和理解学生,宽容、不伤害学生自尊心,平等待人、说话办事公道、有耐心、不轻易发脾气等。即教师首先要有良好的素质,高尚的师德,渊博的知识,良好的亲和力。这样学生才能喜欢你,从而因为喜欢你而喜欢上这门学科。生物教师也理应如此。师生关系融洽的课堂是培养学生生物兴趣的基础。

2、挖掘学科特点,激发学习兴趣

生物学从狭义上来理解就是一门研究生命的学科,与每个人都息息相关,当今世界面临的重大问题,如粮食短缺、人口的过快增长、环境污染、资源开发不合理等等,都与生物科学有直接的关系。作为生物老师在教学中一定要让学生明白生物这门学科的重要性,要让学生明白青少年要想更好的生长发育,保持健康,预防疾病,没有对生物知识的了解是绝对不行的。

3、讲述生物故事,了解发展历史

我们国家在生物科学领域从古到今涌现出不少的杰出人物,他们在生物科学领域做出了重要的成就。生物教师在课堂中应该多方面介绍这些名人大家以及他们的事迹,如:李时珍、华佗、针刺麻醉、中医中药养生等方面的小故事,学生觉得有意思,愿意听,自然而然的就会培养起对生物的兴趣。21世纪被称为生物科技的时代,生物技术飞速发展,世界上领先的生物名家,生物教师还可以给学生介绍世界上其他国家的生物学家和他们的发现及成就,如青霉素的发现、保护树木的波尔多液的发明等等。

4、授课与实验结合,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生物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实验能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分析能力、创新能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许多学生正是因为爱实验才爱生物学的。实验除了真实、直观、形象、生动之外,还是一项目的性十分明确的操作活动。它对培养学生认识和理解生物学概念都起着其他任何教学方法均无法替代的作用。因此,要尽可能让学生多做实验,并力求使学生实验成功。学生亲自动手进行实验操作,不仅满足他们的操作愿望,更重要的是,在操作过程中动手动脑,克服种种困难获得实验成功之后,此时学习成功的喜悦而产生的学习兴趣和愿望能够转化为一种热爱科学的素质和志向,从而刺激学生更深入地探求。例如,在讲“植物组织中还原糖、脂肪、蛋白质鉴定”这部分内容时,我就让学生自己去完成课本上的实验,适当指导,让学生能顺利完成实验。毫无疑问,通过实验体现了活动情境,使学生在认识上产生了一种满足感,为形成稳定的学习兴趣奠定基础。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观察好课堂演示实验,做好随堂实验,上好学生实验课。

5、开展生物课外活动,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根据现代生物教学理论提出的两个结合(课内外结合、理论与实践结合)的观点,在教学过程中指导学生结合实际开展课外科技活动有其必要性和重大意义。学校可以开展生物课外活动小组活动,用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深入学习,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发展学生的个性与创新精神。在课外活动小组中,教师还可以向学生提供一些阅读材料,内容可以包括生物学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生物技术如组织培养、食用菌的栽培等,用来拓宽学生的学习领域,激发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需要注意的是,阅读材料的编写要符合学生的认知特征和生活经验,并由学生选择阅读。并且带领学生参观花卉养殖中心,学习有关植物组织培养和无土栽培技术。通过生物课外活动的开展,理论联系实际培养了学生的能力,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更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心理学家认为:“兴趣是人对事物的一种向往、迷恋或积极探索追求的心理倾向。”兴趣是对事物喜爱的情绪,是促进学生学习的无形动力,是做好一切事情的前提。作为教育者应充分利用各种课堂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为培养更多、更优秀的创新人才而努力。

正如法国教育家卢梭说的那样“教育艺术是使学生喜欢你所教的东西”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所以,学生一旦对生物学习有了兴趣,那么必将提高教学的有效性,我们的课堂一定会焕发出生命的活力。总之,要在中学生物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要勇于实践,敢于创新,找到最佳的切入点,找到最好的学习方法,要在备课中充分地准备好能调动学习兴趣的资料、练习等,要在遵循教学规律、把握学生学习心理的基础上,充分发挥教学机智和教学艺术,才能使生物教学达到知识性和趣味性的和谐统一。

篇(5)

一、创设情景,引导学生投入到探索与交流的学习活动之中

通过创设情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主动参与探究和讨论,在探究过程中获得知识。

1.设计实验或多媒体课件创设学习情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探索热情。例如,在讲“细胞膜 ——系统的边界”一节时,设计一个小实验:一个小烧杯装有热水,另一个小烧杯装有自来水;然后分别向两个小烧杯加入一朵新鲜的大红花;让学生观察实验结果,然后进行讨论。通过讨论,有的同学说是:热水使细胞破裂,从而使里面的物质流出来;有的同学说是:细胞被热水烫死了,里面的物质就流出来了,而自来水中的花的细胞还是活的,物质就不能流出来。通过讨论,学生的学习兴趣就调动出来了,充满探究激情。

2.设计情境式问题、探究式问题等方法,引发学生对知识产生认知需要,主动参与探究。如讲“遗传的基本规律”时采用提问式导入课题,“为什么有的同学是双眼皮,有的是单眼皮?”“为什么有的同学父母都是双眼皮,而他却是单眼皮?”“为什么有的同学是双眼皮,而他们的姐妹却是单眼皮呢?”通过探究性的提问,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积极参与讨论和学习过程。

二、结合生活实例,让学生提出问题,自主探索

1.教师可根据当前社会发生的生物事件或问题,让学生讨论交流观点,然后让学生自己确定想要了解的某一事件或问题,通过自主探究学习,体验事件或问题的性质或规律。例如,结合社会上发生过的SARS和禽流感事件,让学生讨论和探索。通过讨论,有些学生结合所学的生物知识提出了许多问题:如SARS、禽流感、口蹄疫等病毒的遗传物质是什么?它们的寄主有哪些?这些病毒的生存会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这些病毒是通过什么方式传播的?人体会产生免疫功能吗?应该怎样去预防这些病毒?为了解决提出的问题,学生就以个人或小组为单位确定调查项目,然后利用各种媒体如报刊、杂志或Internet等,查阅和收集资料并进行分析总结。

在这一过程里,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由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从而获得知识;使学生懂得如何收集资料、分析资料和归纳资料,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科学观,懂得从生物学的角度去科学地认识和理解社会的某些事件。

2.利用课文的“资料分析”让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如在学习“免疫调节”时,以课文的“资料分析”为基础,开展“关注艾滋病”专题讨论,让学生用所学的生物学知识来发表自己对艾滋病的认识,以及如何运用生物学知识原理去预防和治疗艾滋病。培养学生的探究学习能力。

三、探究性实验教学,让学生独立完成实验过程

例如在讲“能量之源——光与光合作用”时,在学习了普利斯特利和萨克斯的实验基础上,引导学生设计实验去验证“光合作用需要光”,以及引导学生设计实验验证“细胞膜是选择透过性膜”。激发学生的探究精神、实验能力和动手能力。为了让学生掌握溶液培养法来研究植物的必需矿质元素,首先设计实验小组:1.完全营养液培养某种植物(三个实验小组均使用生长状况基本相同的同种植物)。2.缺N元素的营养液培养同种植物。3.缺P元素的营养液培养同种植物。然后教师与学生一起准备实验材料:配制营养液,选取生长状况基本相同的同种植物。让学生理解到实验材料的准备也是十分重要的。最后让学生自己管理及观察实验,实验后学生自己总结实验结果,并思考为什么要设计实验小组。通过探究式实验教学,使学生懂得实验在科学研究中的重要性以及掌握探究实验的基本方法和技能的科研态度。同时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分析能力。

篇(6)

一、问题提出

新课程以来,生物学科的教学模式更加注重培养学生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创造性学习能力和创新精神,培养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观念和思想方法。农大附中位于南昌主要风景区梅岭的脚下,位于美丽的江西农业大学校园内。这里物种丰富多样,学生的实践学习资源丰富,同时,江西农业大学有林学院和农学院,其师生都是专家,方便实际工作者与研究者共同参与,这样良好的外部环境更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生物学科素养。《提高中学生生物学科素养的途径与方法的行动研究》这一课题的研究目的是使学生在实践中学会自主、合作,乐学、会学,使生物学课堂真正充满生命活力,并为初中生物学教师的教学提供一点帮助。

二、生物科学素养的内涵

生物科学素养是指参加社会生活,经济生活,生产实践和个人决策所需的生物科学概念和科学探究能力,包括理解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关系,理解科学的本质以及形成科学的态度和价值观。培养学生的生物学素养,它反映了学生对生物科学领域中核心的基础内容的掌握和应用水平,以及在已有的基础上不断提高自身科学素养的能力,并逐步形成科学的世界观,这是一个艰巨而意义深远的任务。

三、生物学科素养对学生未来学习、工作和生活的意义

知识经济时代,是学习型、创新型时代。只有具备一定科学素养的人,才能实现终身学习。只有终身学习,才能不断创新,才能不被知识经济时代淘汰。具备生物学科素养的人才能形成科学的态度和价值观。可见,从小对孩子进行生物学科素养培养意义深远。

1.生物学科素养关系到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创新,是对原来知识技能基础上的超越。创新能力的高低,与人的知识积累密不可分。没有一定的知识积累,创新也是海市蜃楼。一个人的生物学科素养在创新能力的培养中举足轻重。中学生如果以一定的生物知识为根基,掌握了一定的操作技能,他们就有可能产生超越自我的冲动。因此,在生物学科实际教育教学实践中,我们不能忽视生物学科素养在创新教育中的特殊作用。

2.生物学科素养关系到中学生自主、合作、探究能力的提高

一个人获得知识的途径很多,学校教育是受条件制约的,人的一生,自主、合作、探究是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因此,在学校教育过程中,教师要把培养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能力摆在首要位置。大量事实证明:学生良好的生物学科的学科素养,能为今后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赢得主动,为实现终身教育保驾护航。

3.生物学科素养关系到生物科学领域的研究水平

学生在生物学课程的学习中,通过参与和解决现实世界中具体问题,来获取科学和技术的知识,形成正确的态度、价值观和社会责任感。这样,在日常生活中,他们就知道如何把所学的知识和方法与实践相结合,如何对科技引起的新问题进行思考和判断。当他们参与社会活动时,就能够采取适当的个人行为。

四、提高中学生生物学科素养的途径与方法

培育生物学科素养,可使学生具备对生命现象及生命本质的好奇心,这种好奇心一旦转变成对科学和对学习科学的积极态度,将受益终身。因此,生物学科信息素养的培养要以生物课堂为主阵地扎实、稳步推进。

1、提高教师的科学素养

一个教师的教学理念对教学效果的影响是深远的。教师作为教学的第一生产力,他们在具体到实施教学活动,教师的知识储备和教法方法,都是教学效果提高的保证。具有较高科学素养,是一名教师必备的素质。作为生物教师,如果不看百家之言,吸收更多养分,给自己不断充电,就不能将最新的生物科研成果带到课堂;如果不写作、不反思、不梳理自己的成败得失,就不能提升自己的教学理念及学科素养。这样的教师怎能培养出具有良好科学素养的学生呢?为改变这一被动局面,教师要主动参加学习,利用好图书馆、互联网、校园网等信息渠道,提高自身学科素养。

2、激发学生探究意识

生物教学是研究生命现象的科学,中学生物教学是为学生未来的生物研究打下基础。新课程标准也大力提倡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学生有了探究意识和探究能力,才可以有探究的实践活动。探究意识离不开学生的感受力、判断力和洞察力。作为一线的生物教师,要利用生物学科和地域优势,给学生提供更多的亲历生物生活的机会,让知识和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相联,与美丽的大自然相联。学校可以考虑在校园内建立适宜的生物园,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实践空间和丰富的生物信息,还可以在郊外深入乡村的地方选择实验田,为学生实践探究搭建平台。

3、提高学生实验操作技能

生物学是一门以实验操作为主的自然科学。在实际实验中,教师可直接演示实验,让学生重复;也可讲解实验过程、要领,让学生亲自去做。或者鼓励学生自己设计、操作实验,启发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其中最能培养学生学科素养的是让学生根据某一原理设计实验步骤,增强生物学实验研究技能,生物认知能力、动手能力和探究能力都得到提升。

【结束语】提高生物学科素养并非一朝一夕的事,它需要我们教师在日常教学中从点点滴滴做起,有目的有意识地帮助学生熟悉生物学知识,了解科学技术与社会进步,掌握科学探究方法与技能、树立科学态度和科学的世界观。教学是一门艺术,在生物教学实践中我们要把这种教学理念贯彻到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中,以积极的姿态、切实的行动去实践,去总结,去反思,才能真正,拓宽学生视野,锻炼学生能力,潜移默化地提高学生生物学科素养。

【参考文献】

篇(7)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3.19.003

研究生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具有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在科学或专门技术上作出创造性成果的高级人才。与本科生相比,研究生注重的是创新能力的培养,特别是原始创新能力[1]。分子生物学在医学领域的日新月异的发展,使人类对疾病的认识、预防、诊断和治疗发生了深刻的变革,医学科学已从整体、细胞水平逐步深入到了分子水平。在教学过程中如何培养研究生的创新能力是一个重要的课题。本文拟阐述理论和实验教学相结合方式提高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几点体会。

1 理论教学中,精炼理论知识,引入科学前沿,提高创新意识

1.1 精炼理论知识,为创新提供理论基础

基本知识是创新的根基,我们通过精炼理论知识使学生形成扎实的知识结构,系统的掌握基础理论[1]。分子生物学内容繁杂,随着新知识的加入,导致内容越来越多,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除了让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外,还要让学生了解知识发展、演变的过程,懂得知识创新的基本途径。在理论课程讲授过程中要把素质教育贯穿于整个过程之中,培养学生探索真理的科学精神、求知欲望和创新精神。

1.2 引入最新研究成果,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知识更新的周期越来越短。因而,在分子生物学的教学过程中增加最新研究成果的讲授,让学生了解本学科的发展动态[2]。这不仅能使学生掌握书本以外的知识,提出尚未完全阐明的问题,激发其创新欲望;而且还能在把学生引领到学科前沿的同时,将最新的成果转化为教学内容,推动学科的发展。对进展较快的内容,如蛋白质组学、代谢组学等内容则作为专题讲授,保证教学内容与时俱进的同时也激发研究生对科研的兴趣。

1.3 将科研成果应用于教学中,让学生感受科研的魅力

科研成果运用到分子生物学的教学中,要根据内容和学时,恰当运用,使抽象理论具体化,帮助学生理解[3]。同时也能调动研究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在学习中感受科研,培养其对科研的兴趣。通过该方式既可以增加学生对技术重要性的理解,也激发了他们探索新课题的欲望。

2 改革分子生物学实验教学,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传统的验证性分子生物学实验教学,在操作过程中存在以下缺陷[4]:①研究生不参加实验前的准备,这导致其独自科研时,不知道准备哪些东西。②从实验教学看,实验理论讲解不能使学生对实验有直观认识。③从结果分析看,教师分析结果,使得学生失去了求知的动力。④从整体看,传统实验教学缺乏连续性,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因此,通过教学改革提高其创新能力势在必行。

2.1 强化动手能力

既往分子生物学实验,材料准备和试剂配制都是老师准备的,学生只是依照实验指导,完成操作,进行现象观察。为了培养研究生的动手能力和操作技能,应该让其积极参与实验准备,提高其动手能力。

2.2 注重操作,小班授课

分子生物学实验是研究生的必修课,根据研究生数量少的特点,实行小班授课,让每一个研究生都能完整的进行实验操作[5],掌握分子生物学技术,为科研工作打下基础。

2.3 培养创新能力

实验教学对培养研究生的创新能力至关重要,但既往开设的验证性实验已不能满足科技发展对创新能力的要求,更新教学内容,探索实验教学与应用教学结合的模式,增加RNA提取、基因克隆、蛋白质表达、纯化于一体的综合性实验,既可以培养创新能力,又可激发其学习的主动性。

2.4 培养结果分析能力

实验结果分析是非常重要的,它决定实验的思路、进度以及成果。实验中最重要的不是结果好坏,而是教会研究生如何分析实验结果,告诉其分析方法,并将结果分析做成实验报告上交,要求他们将实验中出现的问题做出阐述。在以后的工作中他们在结果分析的过程中发现、提出和解决问题,并探寻解决问题的途径,使学生在积累知识的同时培养创新能力,学会创造性的思考和分析问题[5]。

2.5 留出空间,提高科学思维能力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分子生物学的研究领域不断拓展,新技术、新方法更是不断涌现。要跟上时代的需求,就要求研究生不断学习进步,有科学的思维能力,善于思考。所以在实验课上,要充分调动研究生的主动性,针对一些问题公开讨论,畅所欲言,让学生们乐于动手,勤于动脑,锻炼科学思维能力。通过这种教学方式,既复习巩固了以前的学习内容,又学习了新知识。

3 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增强教学效果

现代化教学手段的使用已经成为现代教学的标志。从原来的教学录相、投影仪的使用到配备精良的多媒体教室[6]。利用多媒体将教学内容转变为以图象、动画、文字和声音等多种信息的综合,优化了教学环境,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利用计算机辅助教学,可节省时间,提高课堂效率,有利于教学内容的更新。

4 改革考核和成绩评定方法,注重创新能力培养

传统的闭卷考试,可促使学生临考前好好复习,巩固基础知识,但该方式反映的是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不能合理地评价学生。在医学分子生物学教学中,我们应强调实验技能的培养,规范实验操作,通过撰写综合性实验设计的论文考察学生的选题、查阅资料、对知识的理解,分析和综合应用能力,能更真实的反映学生的自学能力,综合运用知识、分析和表达能力。故采用闭卷考试与课题论文相结合的考核方式更能促进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形成。

综上所述,通过优化教学内容为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形成打下坚实的基础;利用实验课的实践性和探索性,激发学生对科研的兴趣,培养研究生的创新思维;通过使用先进的教学手段和改革考核办法促进研究生的主动学习、独立思考能力,培养出既具有扎实理论基础又具有创新能力的高级人才。

参考文献:

[1]胡瑞敏.培养现代医学研究生创新能力的探讨[J].医学与社会,2006.

[2]马兰,王亚平.创新能力培养引入课程教学整体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J].医学教育,2005.

[3]裴秀英,李燕,姚青等.寓科研于教学,培养创新型医学人才[J].宁夏医科大学学报,2010.

[4]曹华,裴鹏,王松梅等.分子生物学实验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J].医学教育探索,2006.

篇(8)

目前中学生物实验中,教师对学生思维方法的培养上存在一些问题。一方面,教师给予学生过多过细的指导,学生缺少探索、自由发展的情境,不利于发展学生的探究能力,更不利于学生应对当今的高考模式;另一方面,学生不能使知识成为解决实际问题的思维方法。在实验课上,常常反映出理论归理论,不能有效地把所学的理论彼此联系,灵活地应用于实验,不能使知识成为一种动态的知识。鉴于以上出现的问题,我们每一个高中生物教师都应该转变思路,重视实验教学中的思维方法与实验设计训练。

二、生物实验教学中学生思维方法与探究能力的培养

1.重视经典实验的教学,让学生学会科学实验的思维方法。大多数的生物概念、原理和规律都是建立在实验基础上的。我们应仔细分析书中的经典实验,比如演示实验(渗透作用实验装置)、模拟实验(基因的分离定律)、验证实验(植物细胞质壁分离和复原实验)、杂交实验(孟德尔豌豆杂交实验)、探究实验(生长素发现实验)等,同时引导学生学习经典实验设计的技巧、科学的研究方法(观察实验——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反复实验——验证实验——形成规律)。严谨的、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持之以恒的科学精神,有助于培养学生建立科学实验的思维方法。例如“孟德尔的基因分离定律研究”成功的原因在于:实验材料选择适当;有科学的实验设计程序(假说—演绎法);有科学的研究方法(先研究1对相对性状,再研究多对相对性状)及统计方法(观察子代性状分离现象,统计每一种子代数目)等。

2.开放实验室,让学生边动手边领悟实验的各个关键环节。课本中的实验和其他知识点一样是基础知识、基本能力的载体,在最近几年的生物高考题中也有意识地强调这一点。因此,在高三复习中,我们应尽量让学生亲自动手做实验,将《考试说明》中所列的实验从实验目的、原理、方法和操作步骤等方面进行综合分析,掌握相关的操作方法和技能,并能综合运用其解决问题。

例如,2011年江苏高考第10题(题目略)。本题考查的是书本实验的综合,涉及用显微镜观察多种多样的细胞、检测生物组织中的脂肪、观察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和复原。这道题的关键在于把握题干中的“直接”二字。在光镜下可看到的对象有较大的如液泡;本身有颜色的,如叶绿体;或者经特殊染色的,如染色体、线粒体、脂肪。B项中的花生子叶和C项中的线粒体因未作染色,所以不可见;D项中的紫色洋葱鳞片叶外表皮细胞内体积相对较大的紫色液泡,占据了很大的视野,因而也不易观察到细胞核。要想能正确地解答此类题,教师要引导学生对教材中的基本实验有一个清楚的认识,尝试从实验情境的角度来分析确认相关描述的准确性。如果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让学生亲自动手做实验,那学生的解题能力就会大大提高。正如一位专家所讲:“不做学生不知,老师也未必知。”

3.借助实验思维进行试题分析,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引导学生进行题目分析时,一方面要让学生借助实验思维,排除干扰信息,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让学生借助实验思维,依据实验目的,提高表达能力及归纳、比较、推理等逻辑思维能力。

篇(9)

随着现代教学的不断发展,实验在生物学科中的地位逐渐受到重视,同时实验教学质量也得到了有效提升。学生只有在中学阶段打好生物基础,才能在以后的生物实验学习过程中有更多的收获。然而在目前的中学生物课堂教学中,还存在一些影响实验教学有效性的因素,为了更好的提升中学生物教学的有效性,本文首先对目前存在于中学生物课堂教学中的问题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有效的应对措施。

一、中学生物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作为一名中学生物教师,在实际的教学中欣喜地看到近年来生物课堂教学取得的成绩,不仅教师对学生进行的理论知识点的讲解更加高效,而且生物实验也引起了高度重视,学生的生物学科综合素质得到了有效提升。我们在看到成绩的同时,也要看到目前还存在一些影响生物实验教学有效性的因素。本文首先对目前生物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

(一)在对学生进行基本实验器材教学中存在不足

生物虽然是一门研究与我们的日常生活密切联系的学科,然而要想使学生的生物学科素质得到有效提升,还需要教师对学生进行有效引导。就培养学生的生物实验能力而言,教师首先要能够有效的对学生进行基本的实验器材的使用教学,学生只有掌握了基本实验器材的操作方法,才能使实验顺利的开展。而存在于目前的中学生物实验教学中的问题之一,就是教师对引导学生掌握基本的实验器材使用方法没有引起重视,这势必对学生实验能力的提升产生不良影响。

(二)对培养学生良好的实验素质没有引起重视

学生想要顺利的开展实验活动,需要学生注意的问题有很多,其中学生是否有良好的实验素质,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实验学习。而学生良好实验素质的养成,首先需要教师对学生进行有效引导。而就目前生物教师在培养学生良好的实验素质的情况来看,还存在一定的不足。很多中学生物教师在进行实验教学的过程中,将注意力集中于对学生进行实际操作的讲解,而在培养学生良好的实验素质方面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进而也影响到学生生物实验水平的有效提升。

(三)难以将理论知识点的讲解与实验有效结合起来

翻开中学生物教材我们不难发现,教材上的很多理论知识点,都需要教师通过实验的形式展示给学生,进而更好的帮助学生理解知识点。而目前中学生物教师在对学生进行知识点讲解的过程中,在有效通过实验展示相关知识点方面存在一定的不足。例如:有些教师在对学生进行理论知识点讲解的过程中,并没有配之以实验,结果影响了学生对相关的实验步骤进行压就,进而势必会影响学生实验能力的提升,同时也影响了学生更加有效的学习知识点。

(四)学生进行实际实验操作的机会较少

进行生物实验的过程,对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因此,想要使学生的生物实验能力得到有效提升,很关键的一个环节就是为学生提供充足的实际操作机会。而就目前中学生到实验室进行实际实验操作的情况来看,学生进行实际操作的机会较少。本应该由学生到实验室进行实际操作的实验项目,可能由于实验室器材紧张或者对实验的重视程度不够,而导致学生失去了进行实验操作的机会。学生难以到实验室进行实际操作,很多实验过程中容易出现的问题不易被发现,因此这就影响了学生实验能力的提升。

二、解决存在于中学生物实验教学中存在问题的有效策略

结合实际的生物教学经验,本人在上文就目前存在于中学生物实验教学中一些较为突出的问题展开了论述。新时期,想要使学生的生物实验能力得到有效提升,就必须扫除存在于生物实验教学中的问题。针对上文中提出的目前存在于中学生物实验教学中的问题,本人提出如下几种有效的应对措施。

(一)加强对学生进行基本实验器材的教学

针对目前生物实验教学中,对基本实验器材的教学没有引起重视的情况,要求教师引起重视,并对学生提出严格要求,确保学生能够扎实、准确地使用基本的实验器材。生物实验虽然较为复杂,但是是由基本的操作构成的,如果学生难以有效的使用基本的实验器材,整个实验活动势必难以顺利开展。本人在实际的教学中,就对学生有效使用基本的实验器材的情况提出了严格要求,做到每个学生都能够对基本的实验器材进行正确的操作,为学生有效进行实验奠定基础。

(二)多途径培养学生良好的实验素质

针对目前中学生物教师在实验教学的过程中,对培养学生良好的实验素质没有引起重视的情况,要求教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实验素质。本人在实际的教学中也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实验素质。本人认为教师在培养学生良好的实验素质的过程中,可以从以下两方面着手:一方面,教师要从理论上对学生进行指导。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在实验过程中注意一些问题,进而达到提升学生的思想意识的目的。另一方面,在学生进行实际操作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实验素质。教师对学生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应该进行有效指导,尤其在学生进行实际操作过程中出现问题的情况下,教师更要对学生进行实际指导,进而使学生良好的实验素质逐渐得以养成。

(三)将理论知识点的讲解与学生的实际操作结合起来

针对目前生物教师在对学生进行理论知识点讲解的过程中,没有与实验有效结合起来的情况,要求教师能够实现理论知识点的讲解与实验的有效结合,使二者能够相互促进。一方面,借助于实验使学生有效的进行理论知识点的学习;另一方面,在理论知识点的引导下,也能够使学生对实验有更加深刻的认识。

篇(10)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9682(2012)06-0156-02

一、教学策略的选择

教学策略不是指某种具体的教学方法,而是指为达到某种教学目标所采取的教学取向。教学策略是以学习理论为基础,不同的教学策略有其不同的理论基础和背景,反映了它们对学习和教学的不同理解。因此,任何教学策略都有其优缺点,都有其适用条件,我们在选择教学策略时,不仅要考虑教学目标,还要考虑学生的能力和年龄以及生物学科性质等。教学策略有很多,这里只介绍两种,即教师主导取向的教学策略和学生自学取向的教学策略。

1.教师主导取向的教学策略

教师主导取向的教学策略,也称指导教学,是以行为主义、信息加工和奥苏泊尔的有意义学习理论为基础的。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指导教学分为五个步骤:

第一,从旧经验中引导新学习。一般来说,任何新的知识学是在已有的旧知识的基础上进行的,因此,在进行新的知识学习之前,教师常常会通过各种方法复习旧知识,激活学生认知结构或长时记忆中与新知识相关的旧知识,为导入新课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七年级学生的第一堂生物课是要学习生物的特征。虽然这是孩子们初次接触生物课,但教师仍可以事先选择几种生物和非生物,让学生以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选择出其中的生物,以此引出新的学习内容。

第二,明确的讲解教材内容。教师对新知识的讲解是整个教学过程中最重要的一步。以“生态系统”一课为例,在讲解教材时,教师应做到以下五点:①开课时,播放一段一片生机盎然的森林生态系统的视频,引出本课主要内容——生态系统。即向学生呈现知识性的刺激时,要明确肯定,以便学生感知;②按照生态系统的组成,各成员之间的关系,生态系统的特点这一顺序来进行课程。使所呈现的知识性刺激更加系统,以免分散学生注意力;③教师讲解时应分段进行,每两段之间稍有停顿。由于内容多,前后知识联系紧密,应给予学生足够的时间进行短时记忆加工;④这一部分出现了“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食物链”等生物概念,对此可以提出几个简要问题。例如:植物为什么会被称为“生产者”?指定学生回答,以便肯定学生已理解,并保存在长时记忆中;⑤为加强学习理解新知识的意义,教师应随时举例说明,但必须要考虑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例如:让学生回想早餐吃过的食物,并思考这些食物来自哪些生物,这些生物又可以吃哪些生物,或被哪些生物吃。再用刚刚所学的知识把它们连接成食物网,并让学生观察人类处于食物网的位置。

第三,辅导学生及时做练习。根据遗忘规律,要想克服对新知识学习的遗忘,就必须及时复习。因此,每当教师讲授了一个知识点或内容之后,都会及时布置一定量的相关练习。学习新知识之后,如果不及时做适量的练习,是很难掌握知识和技能的。

第四,从反馈中得到激励和纠正错误。做练习或作业的价值,除了加强记忆外,学生还可以从练习或作业的结果中获得反馈信息。如在教师讲解显微镜的操作方法时,不能在单纯地灌输之后就结束教学任务。即使熟练掌握理论知识,也要练习实际操作。在练习过程中,出现了很多问题。如看不见明亮的视野;反复转动粗准焦螺旋也找不到目标等。使学生认清自己并没有真正掌握显微镜的操作方法。进而纠正错误,并激励自己更加认真地学习正确的操作方法。

第五,让学生独立完成作业。生物学科与生活实践联系紧密,所以教师布置的作业一定不要脱离生活实践。如果学生能独立完成课后的作业,说明他们的学习已达到教师预期的结果。根据教育心理学家的建议,学生课后的作业,在难度上以不低于自己完成90%为原则,即学生对教师所指定的题目,其中有90%都能自己解答。

2.学生自学取向的教学策略

学生自学取向的教学策略较符合现阶段生物课程标准对教学策略选择的要求。它是以布鲁纳的认知发现学习理论和人本主义学习理论为基础的,它有三个突出的特点:

(1)在教师引导下学习。发现学习的特点是:①学习内容是以未有定论的材料为主,不是现成的结论。学生需要根据有关材料或事实去独立发现食物的意义和规律,掌握概念和原理。因此,发现学习也是一种解决问题的过程和方法。②学习过程较为复杂。学生首先要将有关材料或信息进行重新组织和转换,使之与已有的认知结构统一,并发现其中的隐蔽关系,然后再将它们整合,纳入认知结构中。从整个过程来看,必须先独立发展,然后才整合内化。③在发现学习过程中,教师不会把正确答案直接告诉学生,而是扮演着引导者、辅导者的角色。④发现学习还具有强调学习过程,强调直觉思维,强调学习内在动机和强调信息的提取等特点。

(2)在合作学习中追求新知。合作学习是以小组讨论的方法进行的。合作学习不限于学生,教师也是参与者之一。但是教师参与讨论时,不能做小组的主导,且在讨论进行中不应表示意见,只是在学生们遇到困难无法继续讨论时,教师可以给予提示。最后的答案或结论必须有学生们自己得出。这种合作学习,不仅使学生之间取长补短,而且有助于形成积极的课堂气氛,特别是有利于新的复杂问题的解决。

(3)寓求知于生活的教学活动。学生自学取向的教学策略的另一个特点是使学校的教学活动与现实生活相结合,从而使学生们学到的知识更有意义。在现实生活中,可以运用生物知识来解决的问题随处可见。因此,我不主张只在书本上解决难题。而是尽可能多地接触大自然,尽可能多地接触不同生物,培养学生真正热爱自然、热爱生物。

二、教学方法的选择

教学方法很多。应对上述两种教学策略,我只对两种方法加以阐述,即讲授法、发现法。

1.讲授法

讲授法是一种历史悠久的传统的教学方法,是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的重要手段。讲授法是指通过教师的讲解、演示等方法将教学内容呈现给学生的方法。在这种方法中,教师最常用的技术是演讲,也运用讨论提问等形式。最常用的生物知识来源是教科书和其他参考资料、视听材料以及教师个人经验。在使用讲授法时,教师的职能是详细指定将要学什么,向学生提供学习材料,并力图使这些材料在难度和内容上适合每个学生。同时,教师还要负责诊断学习者的困难,为他们提供适当的补救。

在使用讲授法时,常常需要运用以下技巧:

(1)提供先行组织者。所谓先行组织者是先于学习任务本身呈现的一种引导性材料,它比学习任务本身有更高的抽象、概括和包容水平,并且能清晰地与认知结构中原有的观念和新的学习任务关联。组织者有两类:一是陈述性组织者,它与新的学习产生一种上位关系,目的在于为新的学习提供最适当的类属者。它可以是一个概念、一条定律或一段概括性的说明文字。它适用于学习者原有认知结构中缺乏适当的上位概念来同化新知识时。例如:在讲授生态系统时,教师提问: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是什么?学生以认知结构中的原有观念可回答: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是普遍存在的,生物的生存又影响着环境,所以生物与环境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教师进一步讲授,这个整体就是生态系统,“生态系统”就是这个上位概念。由此引出新的学习任务,即生态系统的组成、特点等等。另一类是比较性组织者,目的在于比较新材料与认知结构中相类似的材料,从而增强新知识之间的可辨别性。它适用于学生原有认知结构已具备了同化新知识的某些概念,但原有概念不清晰或不巩固,学生难以应用,或者他们对新旧知识的关系辨别不清时。如教师在向学生介绍动物细胞结构时,可将动物细胞与之前学生们学习过的植物细胞相比较,指出两者的异同,以此帮助学生学习新知识。

(2)提供信息加工时间。学生对教师传授的知识信息进行加工是需要时间的,而人的短时记忆容量是十分有限的。生物学科中有关于细胞、人体、生命的延续和发展等知识是学生以前没有接触过的。因此,教师在讲授时,必须考虑到学生的年龄、能力和经验,速度、节奏不能太快,容量不能太多,重要的部分还要重复等,必须提供足够的时间让学生进行加工,以达到长时记忆之目的。

(3)提供总结。在讲新课之前,提供先行组织者可以有效地促进学生有效的学习,同时在讲授结束时,向学生提供总结,也会使学生的学习更加有效。

讲授法的最大优点就是经济实用。而它最大的缺陷就是在讲授过程中,随着时间推移,学生的注意力会逐渐下降,特别是低年级学生。这需要教师在讲授过程中多采用一些手段来克服。如提问,最好是生物知识与生活实践相结合的问题。展示图片、播放视频,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以往有人指责讲授法会导致学生机械、被动、“填鸭式”的学习等。这是一种误解,实际上学习是有意义的,还是机械的,并不取决于教学或学习方式,而取决于是否满足有意义学习的心理过程和条件,最重要的一点是学习者头脑中是否已具备了同化或理解新知识的适当观念。生物学习的意义是显而易见的。我们经常会引导学生思考:生物是如何完成排泄的呢?生物是怎样繁衍后代的呢?人类要怎样做才能更好地维护生态平衡?诸如此类的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的问题,让学生更加明确生物学习的意义所在,并拥有学好生物的正确观念。

2.发现法

发现式教学是由布鲁纳倡导的一种教学方法。所谓发现式教学就是指给学生提供有关的学习材料,让学生通过探索、操作和思考,自行发现知识,理解和掌握概念原理的教学方法。在生物教学中,导学案的使用正是充分运用了发现法。以“种子的萌发”一课为例,这一教学法的一般步骤是:①提出和明确使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如种子是如何生根发芽的呢?学生在面临新的问题、情景时,在思维中产生某种不确定性,就会出现试图探究的动机。②围绕问题,引导学生思考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和自身条件,并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的有关内容,提供事实依据。③分发习题,主要以问题的形式协助和引导学生对教材进行分析,让学生通过积极思维主动地探索,找出并理解种子萌发所需要的环境条件、自身条件和萌发过程,并完成习题。④协助和引导学生比较对于种子萌发的各种假设,最后使问题得以解决。在这一过程中,教师不会直接告知学生答案,而是让学生自己去探索和发现。当然,教师可以在关键的地方给予提示、启发。

发现式教学从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出发,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和主动性,注重学习的过程而不仅仅是学习的结果,重视获得知识的方法而不仅仅是知识本身。在学生发现过程中,体验到发现的快乐,能有效的激发学生的内在学习动机和积极主动的探索精神。发现法的最大缺点是耗时太多,会减缓教学进度。此外,它不易被教师真正掌握,而且一些较难的生物知识不一定适合。

应该说,各种教学方法都有其独特的地位和作用,它们是相互补充、相互配合的。在实际的生物教学过程中,我们应根据教学内容、学生的特点等来灵活运用。

参考文献

1 泛珠三角地区九所师范大学联合编写.现代心理学(第二版)[M].济南:济南大学出版社,2006

篇(11)

物理学作为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在整个初中物理教学中需要更多解决和研究物理问题的方法。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养成善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习惯,运用不同的研究方法,解决各种各样的物理问题。例如,在教学《认识压强》时,我利用实验教学的方法:准备一个小圆桌的模型、一些沙子和砖块进行实践操作,要求学生:①把圆桌正面朝上放在沙堆上,测量桌脚陷入沙中的深度。②在圆桌上放上砖块并正面朝上地放在沙堆上,测量桌脚陷入沙中的深度。③把圆桌反面朝上放在沙堆上,测量桌脚陷入深度。④把放有砖块的圆桌反面朝上放在沙堆上,测量桌脚陷入深度。这时,我提出问题:“通过这四次的实验,我们发现了什么?”学生通过动手、动脑,很快得出压力和受力面积的大小是影响压力的重要因素。在教师正确地引导下,促使学生理解和巩固物理知识、发现和掌握研究方法,进而提高他们的物理素养。

二、要引导学生总结研究物理问题的方法

在物理教学中,教师还要及时地引导学生学会总结研究问题的方法,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物理教学中来。在教授《物态变化》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教学片断:要求全班学生分组总结“物态变化”的研究方法,结合所学知识及应用,进行物理方法的划分、对比、归纳。在探讨中总结以下几种《物态变化》所采用的研究方法:(1)比较法的运用。如比较刻度及使用方法的异同点、比较晶体与非晶体的熔化和凝固时的特点。(2)控制变量法的运用。如影响蒸发快慢有三个因素,要研究温度对蒸发快慢的影响时,可控制液体的表面积和液面上方空气流动情况。这种方法也在研究弦乐器的音调与哪些因素有关中运用了。(3)图表法的运用。通过列表了解自然界中不同物体的温度差异,分析不同晶体的熔点。(4)实验方法的运用。如测量不同温度的水,学习正确使用温度计及读数的方法,通过实验认识各种物态变化及相应的热量吸收与放出,引导学生总结研究物理问题的方法,不仅活跃课堂气氛,让学生有意识地把学习与方法相结合,培养自身的逻辑思维、信息收集、信息处理的能力,在总结教学过程中,达到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