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咨询服务!

会计与会计学大全11篇

时间:2023-06-15 17:03:33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会计与会计学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会计与会计学

篇(1)

一、会计教育的改革和发展

会计教育改革主要伴随会计学科的发展及教育学科的不断建设发展而深入。从会计学科的发展来看,近三十年来经历了一个脱胎换骨的变化。它从适应于计划经济时代以独立的中国国家化为主体特征的会计学科,发展成为适应于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以国际趋同为主体特征的会计学科。这一变化,经历了1992年颁布1993年实施的统一企业会计制度的改革、2000年颁布2001年实施的统一会计核算体系的改革与2006年颁布2007年实施的以国际趋同为目的的会计核算体系的改革。由于会计改革的力度大、时间周期快,会计教材的更新显得较为滞后。为适应这一会计变革的需要,会计学科建设中的一个主要任务就是重编和修改会计教材,使会计教育的内容跟上会计改革的步伐。

从教育学科的发展来看,教育部门推行了以教育教学的合格评估或水平评估,以教育教学改革课题立项的方式推动着教育教学的发展。在这一形式的推动下,会计教育教学改革体现在重点会计学科建设、优质会计专业建设、精品课程建设、会计重点实验室建设、会计人才培养创新实验区的建设、会计专业特色建设等等的具体项目,将会计教育教学改革转化为一个个的科研课题来完成,使会计学科及其会计人才的培养有了一个质的变化。

二、会计学科的发展

在我国会计学科建设起步较晚,20世纪80年代前,严格地说,我国不存在真正意义上的会计学科建设,80年代以后,我国才真正开始注重理论研究工作,学科建设也才起步,直到90年代初,我国会计界才对会计学科体系进行有益的思考和探索,之后会计学科建设才在本科院校内开展。在广西,会计学科的研究一直处于一种较落后的发展平台上,21世纪前,基本无会计学科建设。进入21世纪后,一些本科院校才逐步重视起会计学科的建设,直至2006年,广西财经学院的会计学科成为省级的重点建设学科。

三、会计教育改革与会计学科发展思路

(一)会计学科的建设应具有地方特色并为区域经济建设服务

会计学科建设应遵循“特、独、需”的原则,选择对国家、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有重大影响的特有、独有、需要的研究方向进行培养和扶持。在广西,该学科的建设要根据国家对中国―东盟经济贸易的发展战略和北部湾经济的发展战略,以服务广西区域经济、服务北部湾经济为已任,理论联系实际,紧密与地方财政、税务、审计和广西大、中、小企业联合,服务地方经济,特别是为北部湾经济服务,为发展中国―东盟经济培养专门人才服务。在不断摸索和创新中,凝炼独具特色的研究方向。如会计政策、制度比较应用方面,应积极研究我国会计准则的新变化,开展中国―东盟会计比较研究;选择成本工程及广西各大中型企业为研究对象,开展财务成本工程研究,或在审计监督保障系统研究及应用方面研究我国新的审计准则方面的改革,并侧重于绩效审计方向的课题研究。学科形成的研究成果,会对广西区政府的战略决策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二)要利用学科建设基地扩充会计教学科研的空间

会计学科的建设,还要通过学科建设基地的建立来扩充会计教学科研的空间。学科建设基地的建立有多种方式,对于会计学科来说,可以是专业实验室,可以是校外学科研究基地。对于会计专业实验室,它除了在会计专业的教学实践中发挥重大的作用外,也为学科研究提供了必不可少的场所。校外学科研究基地更是会计学科发展的重要依托和课题研究、人才培养的重要平台,学科建设点要充分发挥会计学科的应用功能,积极探索学科建设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机制和途径,加强与地方政府、企业的合作互动,共建学科研究基地,将这些企业的财务成本管理经验作为学科建设的源泉。

(三)会计学科建设中要注重专业的特色建设

在我国,全国会计专业建设经历了由粗分到细分又到粗分的过程。80年代,除个别学校在设置会计专业的同时也设置审计专业外,大多只有一个会计学专业。到了80年代末90年代初期,由于对外投资业务的增加,且当时的外资企业采用不同的会计制度,因此增加了涉外会计专业或国际会计专业。90年代因电子计算机在会计界的普及,加上此时毕业生的分配已进入双向选择阶段,为了迎合用人单位的需要,很多学校增加了电算化会计专业;之后,又由于社会强调了注册会计师人才培养的重要性,很多学校又增加了注册会计师专业,会计专业被不同的理由细分了,之后又因争夺招生指标,专业细分愈加细致。至20世纪末期,通才教育又进一步被强调,专业的划分又逐渐回归了大专业。

专业建设始终是与人才培养相联系的。我国传统的会计教育目标,只是要求学生掌握会计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而忽视相关知识的传播和能力培养。随着会计国际化客观环境的变化,这种单一型人才培养目标的缺陷也日渐暴露。西方许多国家把培养会计专业学生的综合能力作为会计教育的目标,认为会计教育的目的并非是仅仅让学生成为专业化的会计工作者,而是要使学生具有作为一名会计人才所应具备的学习能力、思考能力、创新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和组织领导能力,为在日益拓展的会计职业界工作作好准备,使学生能够通过接受教育,在会计专业外的其他方面也终身受益。

会计专业建设应突出其应有的特色:一是注重教育质量的可持续发展,以应对高校招生规模的扩大对培养质量的冲击;二是从专业教育转向综合素质教育,在以会计专业知识为基本面的基础上,注重培养学生的复合性和创新性,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三是从封闭教学转向开放教学,以“学”为中心而不是以“教”为中心,通过实践教学、案例教学、启发式教学来培养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四是培养学生专业领域的国际交流能力,专业设置的国际通用化、专业知识的国际规范化、师资的国际流动、课程的国际性成为改造会计传统专业的方向。

(四)会计学科建设中要加强会计课程建设

现代化会计专业建设的核心是构建现代化的会计学课程体系,它是实现会计专业培养目标的蓝图。围绕教学思想观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课程教材和评价方法等的改革,应通过教学探索与实践,形成适应现代化需要的会计学课程体系。

1.大力打造会计精品课程。2003年国家决定以网络为载体推行高等教育精品课程工程后,课程改革运动在各高校掀起一场精品课程热。大力打造会计学精品课程,开展会计学精品课程评选,会激发会计课程改革的积极性,为会计教育质量打下坚实基础。

2.更新会计学课堂改革教学观念,创新科学评价机制。会计学课堂改革不再是各种会计理论细节的讨论,而是让所有的教师都站在一个新的起点上。这个新起点就是,每位会计专业教师都有现代教育的观念和意识,在课堂教学中渗透素质教育理念、开放教育理念、能力本位理念等;改变过去以知识掌握为主线的课堂设计思路,在设计中以能力培养为主线,将会计学知识、方法、技术和情感熔于一炉,使会计学课堂的各个要素得以有机重组;从会计专业培养的最终能力目标入手,让会计学课堂教学做到有的放矢。

3.推进会计学课程国际化和信息化进程。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市场经济向纵深发展,会计信息已渗透到经济管理的各个层面,会计语言将成为国际通用的商业语言,迫切需要会计学课程国际化。在加强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国际化建设方面,首先应从教学管理制度上确定国际课程的地位,要求涉外学生必须修完相应课时的国际性专业基础课程,为企业参与世界范围内经济竞争而培养“知识工人”。其次,随着会计准则国际化趋势的加强,在会计学课程中应体现国际化观点,学习世界各国先进的会计学课程开发理念,注重会计学课程的针对性、灵活性、发展性等特点,进行中西方会计文化比较,从而增强学生的国际意识。计算机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等现代化信息技术赋予了会计专业全新的教学方式,传统的会计学课程教学格局必须打破。

四、结语

伴随着会计教育的改革,会计学科建设的发展出路之艰辛不言而喻。结合区域经济的发展趋势,实事求是地开展学科建设,大胆推进会计教育改革,特色会计人才的培养道路才能越走越宽广,培养具有良好的会计职业道德,熟悉会计理论和经济贸易规则,具有创新思维的应用型高级会计人才和投资理财人才的目标才能最终实现。

参考文献:

篇(2)

会计教育改革主要伴随会计学科的发展及教育学科的不断建设发展而深入。从会计学科的发展来看,近三十年来经历了一个脱胎换骨的变化。它从适应于计划经济时代以独立的中国国家化为主体特征的会计学科,发展成为适应于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以国际趋同为主体特征的会计学科。这一变化,经历了1992年颁布1993年实施的统一企业会计制度的改革、2000年颁布2001年实施的统一会计核算体系的改革与2006年颁布2007年实施的以国际趋同为目的的会计核算体系的改革。由于会计改革的力度大、时间周期快,会计教材的更新显得较为滞后。为适应这一会计变革的需要,会计学科建设中的一个主要任务就是重编和修改会计教材,使会计教育的内容跟上会计改革的步伐。

从教育学科的发展来看,教育部门推行了以教育教学的合格评估或水平评估,以教育教学改革课题立项的方式推动着教育教学的发展。在这一形式的推动下,会计教育教学改革体现在重点会计学科建设、优质会计专业建设、精品课程建设、会计重点实验室建设、会计人才培养创新实验区的建设、会计专业特色建设等等的具体项目,将会计教育教学改革转化为一个个的科研课题来完成,使会计学科及其会计人才的培养有了一个质的变化。

二、会计学科的发展

在我国会计学科建设起步较晚,20世纪80年代前,严格地说,我国不存在真正意义上的会计学科建设,80年代以后,我国才真正开始注重理论研究工作,学科建设也才起步,直到90年代初,我国会计界才对会计学科体系进行有益的思考和探索,之后会计学科建设才在本科院校内开展。在广西,会计学科的研究一直处于一种较落后的发展平台上,21世纪前,基本无会计学科建设。进入21世纪后,一些本科院校才逐步重视起会计学科的建设,直至2006年,广西财经学院的会计学科成为省级的重点建设学科。

三、会计教育改革与会计学科发展思路

(一)会计学科的建设应具有地方特色并为区域经济建设服务

会计学科建设应遵循特、独、需的原则,选择对国家、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有重大影响的特有、独有、需要的研究方向进行培养和扶持。在广西,该学科的建设要根据国家对中国东盟经济贸易的发展战略和北部湾经济的发展战略,以服务广西区域经济、服务北部湾经济为已任,理论联系实际,紧密与地方财政、税务、审计和广西大、中、小企业联合,服务地方经济,特别是为北部湾经济服务,为发展中国东盟经济培养专门人才服务。在不断摸索和创新中,凝炼独具特色的研究方向。如会计政策、制度比较应用方面,应积极研究我国会计准则的新变化,开展中国东盟会计比较研究;选择成本工程及广西各大中型企业为研究对象,开展财务成本工程研究,或在审计监督保障系统研究及应用方面研究我国新的审计准则方面的改革,并侧重于绩效审计方向的课题研究。学科形成的研究成果,会对广西区政府的战略决策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二)要利用学科建设基地扩充会计教学科研的空间

会计学科的建设,还要通过学科建设基地的建立来扩充会计教学科研的空间。学科建设基地的建立有多种方式,对于会计学科来说,可以是专业实验室,可以是校外学科研究基地。对于会计专业实验室,它除了在会计专业的教学实践中发挥重大的作用外,也为学科研究提供了必不可少的场所。校外学科研究基地更是会计学科发展的重要依托和课题研究、人才培养的重要平台,学科建设点要充分发挥会计学科的应用功能,积极探索学科建设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机制和途径,加强与地方政府、企业的合作互动,共建学科研究基地,将这些企业的财务成本管理经验作为学科建设的源泉。

(三)会计学科建设中要注重专业的特色建设

在我国,全国会计专业建设经历了由粗分到细分又到粗分的过程。80年代,除个别学校在设置会计专业的同时也设置审计专业外,大多只有一个会计学专业。到了80年代末90年代初期,由于对外投资业务的增加,且当时的外资企业采用不同的会计制度,因此增加了涉外会计专业或国际会计专业。90年代因电子计算机在会计界的普及,加上此时毕业生的分配已进入双向选择阶段,为了迎合用人单位的需要,很多学校增加了电算化会计专业;之后,又由于社会强调了注册会计师人才培养的重要性,很多学校又增加了注册会计师专业,会计专业被不同的理由细分了,之后又因争夺招生指标,专业细分愈加细致。至20世纪末期,通才教育又进一步被强调,专业的划分又逐渐回归了大专业。 专业建设始终是与人才培养相联系的。我国传统的会计教育目标,只是要求学生掌握会计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而忽视相关知识的传播和能力培养。随着会计国际化客观环境的变化,这种单一型人才培养目标的缺陷也日渐暴露。西方许多国家把培养会计专业学生的综合能力作为会计教育的目标,认为会计教育的目的并非是仅仅让学生成为专业化的会计工作者,而是要使学生具有作为一名会计人才所应具备的学习能力、思考能力、创新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和组织领导能力,为在日益拓展的会计职业界工作作好准备,使学生能够通过接受教育,在会计专业外的其他方面也终身受益。

会计专业建设应突出其应有的特色:一是注重教育质量的可持续发展,以应对高校招生规模的扩大对培养质量的冲击;二是从专业教育转向综合素质教育,在以会计专业知识为基本面的基础上,注重培养学生的复合性和创新性,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三是从封闭教学转向开放教学,以学为中心而不是以教为中心,通过实践教学、案例教学、启发式教学来培养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四是培养学生专业领域的国际交流能力,专业设置的国际通用化、专业知识的国际规范化、师资的国际流动、课程的国际性成为改造会计传统专业的方向。

(四)会计学科建设中要加强会计课程建设

现代化会计专业建设的核心是构建现代化的会计学课程体系,它是实现会计专业培养目标的蓝图。围绕教学思想观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课程教材和评价方法等的改革,应通过教学探索与实践,形成适应现代化需要的会计学课程体系。

1.大力打造会计精品课程。2003年国家决定以网络为载体推行高等教育精品课程工程后,课程改革运动在各高校掀起一场精品课程热。大力打造会计学精品课程,开展会计学精品课程评选,会激发会计课程改革的积极性,为会计教育质量打下坚实基础。

2.更新会计学课堂改革教学观念,创新科学评价机制。会计学课堂改革不再是各种会计理论细节的讨论,而是让所有的教师都站在一个新的起点上。这个新起点就是,每位会计专业教师都有现代教育的观念和意识,在课堂教学中渗透素质教育理念、开放教育理念、能力本位理念等;改变过去以知识掌握为主线的课堂设计思路,在设计中以能力培养为主线,将会计学知识、方法、技术和情感熔于一炉,使会计学课堂的各个要素得以有机重组;从会计专业培养的最终能力目标入手,让会计学课堂教学做到有的放矢。

3.推进会计学课程国际化和信息化进程。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市场经济向纵深发展,会计信息已渗透到经济管理的各个层面,会计语言将成为国际通用的商业语言,迫切需要会计学课程国际化。在加强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国际化建设方面,首先应从教学管理制度上确定国际课程的地位,要求涉外学生必须修完相应课时的国际性专业基础课程,为企业参与世界范围内经济竞争而培养知识工人。其次,随着会计准则国际化趋势的加强,在会计学课程中应体现国际化观点,学习世界各国先进的会计学课程开发理念,注重会计学课程的针对性、灵活性、发展性等特点,进行中西方会计文化比较,从而增强学生的国际意识。计算机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等现代化信息技术赋予了会计专业全新的教学方式,传统的会计学课程教学格局必须打破。

四、结语

伴随着会计教育的改革,会计学科建设的发展出路之艰辛不言而喻。结合区域经济的发展趋势,实事求是地开展学科建设,大胆推进会计教育改革,特色会计人才的培养道路才能越走越宽广,培养具有良好的会计职业道德,熟悉会计理论和经济贸易规则,具有创新思维的应用型高级会计人才和投资理财人才的目标才能最终实现。

参考文献:

篇(3)

当前,人类社会正在步入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经济作为一种全新的经济形态,是建立在知识、信息的生产、分配和使用之上,以信息化和化为基础,通过持续、全面的创新,最合理、有效地利用资源,促进、经济、社会的和谐统一,实现可持续发展。这已成为人类社会发展不可逆转的趋势。会计的发展是与经济环境相适应的,为了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要求,我们必须以全新的思维,探索知识经济时代下的会计观念。这些变化具体表现在对会计假设的冲击,对会计基本原则的冲击以及对会计计量的等等。这些冲击与影响会极大地推进会计学的发展。

一、对会计假设的冲击与发展

按照我国《会计准则》的规定,会计核算基木前提是:会计主体、持续经营、会计分期、货币计量。会计假设的作用不言而喻。然而,这一作用的正常发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假设的性、合理性。当假设建立在合理、科学的基础上时,它会推动本学科的发展;相反,当假设失去了支持它的合理事实基础时或者当假设所依据的事实与现实差距很大时,会计假设也必须及时作出相应修正,以适应新的环境。

(一)对会计主体假设的发展。在传统会计中,会计主体是指拥有一定经济资源并对这部分资源负责,具有经济业务的独立主体。经营组织的独立化,要求会计不仅记录和反映业主财产的变化,而且要视组织为一体,反映其日常收支及经营成果,即需要确定会计空间范围,会计主体假设从而产生。传统的企业会计只核算企业范围内的经济活动,并向有关方面提供会计信息。而这种情况在知识经济条件下是不能适应时代要求的。网络交易的发展,导致会计主体界限越来越模糊。电脑技术的发展与广泛突破了地域空间对经济交往的限制,这些网上实体的出现对传统的会计实体假设是一个挑战。如何正确、客观反映其资产负债及财务状况,是知识经济下会计假设应设法解决的。

(二)对持续经营假设的发展。按照持续经营假设的基本含义,除非有反面例证,否则就能够认为企业的经营活动将无限地经营下去,即可以预见的将来,企业不会面临破产清算。只有在这一前提下,企业的再生产过程才得以进行,企业资本才能正常循环周转,所有资产也将按照预定的目标在正常的生产经营过程被消耗、售卖等等。然而企业不论其规模大小,它总是一个“有限生命”的组织,一旦能够证明会计主体已无法履行其所承担的各项义务时,本假设就失去了支持它的事实基础。例如:企业面监倒闭、破产的情况;会计个体被兼并的情况;还有“网上实体”本身就不适用持续经营假设。

(三)对会计分期假设的发展。会计分期假设本身是对持续经营假设的一种补充,是指人为地将企业不断的经营活动分割为若干个较短时期,据以结算帐目和编制会计报表,提供有关财务状况、经营成果的会计信息。它存在的原因与会计管理职能直接相联系。之所以要期间损益,定期编制会计报表,主要是通过报表,找出存在的问题,以利于下一个周期的生产经营。但是人为地划分区间,并且“待摊”“预提”费用等,必然导致客观经济现实与会计反映结果之间存在着一定程度的背离,成为引起会计信息失真的制度原因,即会计期间的划分将不可避免引起会计信息的部分失真,这是会计分期假设本身固有的缺点。在知识经济条件下,传统的以年度为期的会计分期假设将受到冲击。

(四)对货币计量假设的发展。货币计量假设包括币值不变(一致性)假设和记帐本位币(唯一性)假设两个附带假设。一方面,“媒体空间”的无限扩展性,使得国际间资本流动加快,资本决策可在瞬间完成,从而加剧了会计主体所面临的货币风险,也冲击了币值不变(一致性)假设。前不久发生的东南亚危机所导致的一些国家的货币大幅度贬值,有力地证明了这一点。另一方面,“网上银行”的兴起,“货币”的出现,则强化了记帐本位币(唯一性)假设,使得货币真正成为观念的产物。

二、对会计基本原则的冲击与发展

会计原则是指确认和计量会计事项所依据的规范和规则,它对于会计人员选择会计程序和具有重要指导作用。会计原则大多是从经验中归纳而来的,与会计环境关系密切。为了与知识经济的要求相适应,会计基本原则必须及时做出相应的修正。

(一)成本计价原则。历史成本因其客观、可验证、易取得的特性,在传统会计中长期处于“一统天下”的地位。但在知识经济时代,以知识为主要资源,依靠发达的科学技术作为企业生存发展的决定条件,如按历史成本计价,往往会低估无形资产的实际经济价值。在市场瞬息万变,风险和收益都呈极大化趋势下,将历史性会计信息用于决策时,往往有滞后的效果。历史成本存在较大的缺陷。但并不是说在知识经济时代应放弃历史成本计价,而是根据未来会计中的决策需要,采取多重计量手段才是科学的选择。

(二)确认原则。收入确认原则,是有关收入入账时间确认的原则。传统收入确认原则的最大弊端在于收益揭示不完整,信息使用者对真实盈利能力的判断。传统收入确认原则更确切地说是营业收入的确认原则。我们知道,企业收益分为两类:一类是资产置存收益,是指由于置存资产而尚未实现的收益;另一类为营业收益,是指销售资产所获得的收益。传统出于谨慎性考虑,不承认未实现的资产收益,会计人员所报告的企业收益仅是第二种收益,而不是全部收益。在知识,企业生产的产品是知识密集型产品,具有较高的增值性,忽略其置存收益会影响投资者对企业的整体评价。另外,产品的个性化和商务的兴起,使生产商、销售商、顾客之间信息沟通更为畅通,产品的销售风险大为降低,资产置存收益实现的可能性显著提高,因而,在知识经济条件下,收入确认应由单一的“已实现”标准向“已实现或可实现”标准转化。

(三)费用配比原则。在传统的会计中,未耗成本仍具有未来经济效益,应作为资产处理,已耗成本则予以转销。配比要求在收入和费用之间能有一种合理的关系,但是很多费用和收入之间却很难找到这样的关系,通常只能是依据一种假定的关系而进行的,结果会丧失会计信息的客观性和可靠性。在知识经济条件下,信息技术用于会计,会计系统可以同时提供并分别采用各种费用分配的会计信息,以便信息使用者全面了解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因此,在知识经济时代,费用与收入配比已不是确认费用的唯一标准,费用确认标准将趋向多元化。

(四)权责发生制原则。权责发生制原则是收入实现原则和费用配比原则的前提。在知识经济条件下,权责发生制原则也受到较大的挑战,其原因主要表现为:首先,权责发生制不利于反映企业本期现金流量信息,现金流量是企业非常重要的一项财务数据,它直接关系到企业的流动性和偿债能力的有效评价。而在以高新技术产业为支柱的知识经济时代,由于知识创新、扩散的速度很快,技术风险和市场风险加剧,企业稍有不慎,就可能面临破产、清算。其次,权责发生制下所确定的净收益有其自身的缺陷,会计收益中包括许多非现金的应计和递延因素,其数额的分配是依据假定关系而进行的,带有一定的主观性,容易导致收益结果不能真实、可靠地反映企业经营业绩。最后,权责发生制依赖于一项未经证明的假定。无论是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还是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IASC),在其提出的概念框架结构体系中,都假定采用权责发生制会计所得出的企业收益方面的信息,比只依靠现金收付说明的财务情况更为有用。然而,上述假定并没有得到实践的验证,相反,全球都非常重视编制现金流量表这一事实,对此还作了明确的反证。

(五)充分披露原则。在知识经济环境下,以知识为基础的信息技术不但能够快捷地传递大量信息,而且也为用户提供了直接这些信息的手段。如果再单纯提供综合性信息,将影响信息使用者进行判断和决策。因此,会计工作应着重提供多种属性的报告:既包括最低层的原始数据,也包括高浓缩的综合信息;既包括定量信息,也包括定性信息;既包括信息,也包括预测信息等,使会计信息的披露更好地反映出相关性的特征。

篇(4)

一、高校成本和企业成本的不同点

第一,教育成本补偿低。企业生产成本中,材料支出、人力支出等计入价格中,销售获益后除去成本后的盈余则计入再生产中。而高校每年培养一个大学生需要数万的经费,而学生每年学费只有数千,另外学费的大部分都要通过奖助学金和困难补助返回给学生。收入完全难以补偿成本。高校和企业不同,它追求社会效益,受益者除了学生之外还有社会,国家拨款和社会捐助都可以看成是社会效益补偿。第二,教育成本中间接和人工费用较大。企业生产成本中,材料和人工是直接成本,制造费用则是间接成本,直接费用和材料费用比例最大。而高校需要教学、行政、科研和后勤的结合,而且教育活动需要教师和学生的配合,成本中出去教师费用外还有学生的奖助学金。这就导致高校教育成本中直接费用和人工费用比例最大。第三,应用完全成本法。在企业生产中,成本只包括制造活动相关费用,而管理财务和经营等费用则通过利润来补偿,不属于产品成本。而高校教育成本是培养学生的总费用,因此该成本属于完全成本,不属于制造成本。第四,教育成本的刚性上升。在企业生产成本中,如果提高科技和管理水平能够降低成本,但在高校则表现为成本不断上升。其一,即使学生数量增加、采用先进教育手段,教师数量还是不能减少,同时教师和学生的工资和奖助学金还在增加。其二,高校竞争激烈、配置更新较快,导致物质成本上升。

二、高校没有进行成本核算的因素

首先,成本报表的编制压力不足。会计工作需要根据报表来开展。要编制支出决算明细表等。其中包括了大量与教育活动无关的费用,需要对数据按照不同功能重新归类,不仅要改造现有凭证,还会增大工作量。另外编制报表需要另设成本会计科来承担归类分配事宜。其次,高校教育经济效益难以量化。高校教育产出有直接和间接两个方面。直接产出受到无形的教育者能力提升的影响,体现为教师增加薪酬。间接产出是学生毕业后对社会建设和经济增长的贡献。两者都无法用货币量化。此外,高校为社会创造的效益具有间接性,学杂费也不能视作教育收入,因为效益难以量化,让核算成本意义不大。再次,会计政策的模糊难以为成本核算提供支持。其一,成本项目定义模糊,对于哪些应该计入教育成本没有明确规定。其二,学生培养周期和核算期不统一。核算期为从元旦到年尾,而学生培养周期为开学到放暑假。其三,收付实现制难以反映应负成本费用。很多教学仪器能够为多届学生提供,教育投入和学生培养不统一。其四,固定资产损耗提折旧不符要求。高校忽略了国家拨款购买等的固定资产,积极性不高,并没有计提折旧。因此难以反映教育时产生的耗费,对其成本核算意义意义不大。其五,间接费用的分配让成本核算困难重重。间接费用比例较大,成本主体不明确,间接费用并未由负担对象归集,另外难以确定费用分配标准。人员工资到底是按课时还是按学生人数分配,部门相互提供的劳动分配能否用交互分配法都还不确定。

三、高校成本核算的困难和建议

第一,要对教育成本的范围加以确定。支出决算明晰表难以了解支出的具体部门以及与教育成本的关系。可以按照费用性质和开支部门不同标准来对经费之处表进行设置。如表1所示。第二,教育费用归集分配程序。先按照发生部门及用途来对教育成本按照是否直接进行归集,针对学院间直接费用的交互分配,例如文学新闻学院总课时为A,总经费支出为B,给其他学院课时为C,则需要分给其他学院费用A/BxC。针对间接费用分配。如果劳务能够用课时来体现,则按照标准课时分配。如果劳务不能量化,则以本科生为标准分配,将博硕士学生按照一定比折算成本科生。第三,科研成本。部分科研课题和学生培养无关,则要单独列账,编制出科研成本报表。第四,对教育成本报表的分析。该报表编制周期要为学年计算。因为教育成本自身的刚性,办学效果的衡量标准不能为成本最小化。因为存在固定成本,要为成本设定下限,不达下限则是投入不足。四、结束语高校因为自身成本和企业成本相比,有明显的特殊性,由于种种因素的存在,给高校成本核算带来了实际困难,导致高校难以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办学效益和教学管理水平难以提升。因此必须立足会计学采用合理的成本核算方式,促进高校的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篇(5)

一、创新创业教育、专业教育

创新创业教育是20世纪70年代后期西方国家提出的一种新的教育理念,以培养具有创业意识、开拓精神和创业能力的开创型个性的人才为培养目标,将研究、教育、商业训练结合起来,通过研究、模拟演练,培养学生创新创业的意识、心理品质和创业能力,为从事商业、企业活动和就业做准备。经过近三十年的发展,创新创业教育理念及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深入到西方教育体系中,得到广泛的推广、深入和发展,形成了比较规范、完善的创新创业教育模式。

在我国,创新创业教育还处于起步、摸索阶段。我国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存在着急功近利、目标不明确、定位不合理的状况,导致创新创业教育的效果不理想。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总体目标应是培养大学生的良好素质,使之适应变化发展的社会需求。围绕这一总体目标可以分解为如下三个具体目标:第一是培养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和良好的心理品质;第二是锻炼、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第三是进一步缓解就业的压力。只有目标明确、定位合理,才能引导创新创业教育健康发展,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专业教育也称为专门教育或专门学,其以通识教育为前提基础,通过系统教授专业理论知识和实际专业技能训练,在某一特定的领域达到特定水准的教育。专业教育集中体现专业特点的中心组成部分,有一定的职业倾向性,且与未来实际工作常有接口部分。专业教育的目标是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专门人才。多年来,我国高等教育以专业教育为主,为各行各业培养了大批专门人才,专业教育得到规范发展,形成了比较系统、完善的专业教育体系。

二、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关系

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是密不可分的,二者相互联系、相互补充、相互渗透、相辅相成。

首先,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目标是一致的。无论是专业教育还是创新创业教育都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的总目标都是为了培养适应社会需求、为经济建设服务的高级人才。教育目标的一致将二者紧密地联结在一起。

其次,专业教育可以说是创新创业教育的基础。创新创业多是在专业领域内开展的,需要有一定的专业支撑,良好的专业教育为日后的创新创业奠定基础。因此,创新创业教育应在专业教育的基础上开展。当然,这也不是绝对的。

再次,创新创业教育起到强化、促进专业教育的作用。通过创新创业教育,一方面培养学生创新创业的意识和心理品质;另一方面促使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中,产生专业学习的实际需求,进一步激发学生专业学习的兴趣,增加专业学习的动力,强化专业教育。实际上,创新创业教育是一种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促进学生全面协调发展,并在此过程中启迪学生思想智慧、培育学生创新创业精神、发展学生个性品质、锻炼学生多种能力的教育。因此,创新创业教育完全可以融入现有的专业教学体系中,以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课堂教学为实施载体,在专业教学中渗透创新创业的意识,训练学生综合能力,提高学生整体素质,达到高等教育的最佳效果。否则,离开专业教育而谈创新创业教育容易成为空谈。

然而,目前关于创新创业教育的理论研究往往撇开专业教育,将创新创业教育独立于专业教育之外进行研究。此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往往局限于单一的、独立的操作层面和技能层面,从而导致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和基础知识学习的脱节,导致对创新创业教育认识和理解上产生误区,似乎创新创业教育独立于专业教育,与专业教育关系不大。这种误解容易导致在教学实践中将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孤立、自成一体、相互冲突,削弱各自的教学效果,失去整体效应。 因此,研究创新创业教育关键是如何将创新创业教育与具体的专业教育结合起来,将创新创业教育渗透到具体的专业教育中,培养具有创新创业素质的专业人才。

三、创新创业教育与会计学专业教育的融合模式

由于高校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不同、学科及专业特点不同,创新创业教育与具体的专业教育融合的模式不同。各高校、各专业应根据本校、本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学科专业特点研究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的模式。笔者根据多年的会计学专业教学及近几年指导“挑战杯”大学生创新创业活动体会认为,要达到创新创业教育与会计学专业教育较好地融合,应从以下几方面加以研究探讨。

(一)教育理念的融合

即将现行的会计学专业教育理念与创新创业教育理念相融合。观念、意识支配行动,正确的教育理念引导正确的教育活动行为。高校在会计学专业开展创新创业教育过程中,要正确认识会计学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关系,去除传统的、单一的会计学专业教育的理念,树立融会计学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于一体的教育理念,在会计学专业教育过程中,始终渗透创新创业教育理念。只有做到教育理念的融合,才能做到会计学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教学实践的协调、配合,达到二者较好地融合,实现高等会计教育的目标。

(二)人才培养目标的融合

即将现行的会计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与创新创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相融合。人才培养目标是高校专业人才培养的原则和方向,是高校专业人才培养所希望实现的结果,对高校专业人才培养活动起着导向作用。不同的高校、不同的专业其人才培养目标各不相同。就会计学专业而言,有的高校以培养应用型会计人才为主,有的高校以培养研究型会计人才为主,还有的高校以培养兼具研究型和应用型的会计人才为目标。普通本科院校多以培养应用型会计人才为目标。尽管各高校会计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不同,但有其共同之处――均强调政治素养、业务素养和职业道德素养,其培养目标通常表述为: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业务能力强、职业道德好,能够适应我国社会经济发展需要,能在企事业单位、会计师事务所、经济管理部门、学校、研究机构从事会计实务工作和本专业教学、研究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从现行的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中,体现不出创新创业教育的培养目标,不利于创新创业教育活动的规范、持久开展。因此,应调整现行的会计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将创新创业教育的目标融入到现行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中,在会计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中体现创新创业教育的目标。比如,在现行会计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基础上加入“培养具有创新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等相关描述,体现出创新创业教育的目标。人才培养目标明确、定位合理,便于引导会计学专业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活动的开展。

(三)课程体系的融合

即在现行的专业课程体系内增加创新创业教育的课程。目前,许多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只停留在课外模拟演练阶段,在课外环节进行,而且是围绕各省、国家“挑战杯”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竞赛组织进行,多处于被动、临时应付、不规范的发展状态。创新创业教育课程还没有纳入到课内环节,没有纳入到教学计划(培养方案)体系内,还没有形成比较完善的课程体系。导致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活动与专业教育课程冲突,创新创业教育得不到保障。

笔者认为,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设置应围绕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与专业课程体系设置紧密结合起来,考虑课程内容的前后衔接、连贯及过渡关系。在会计学专业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其课程设置应仿照会计学专业课程设置,分为理论课模块和实践课模块,划分为课内环节和课外环节。理论课模块课程主要讲授创新创业基本知识、介绍成功人士创业经历等,与会计学专业基础课同时开设,可设在大一、大二学年度,采取课内讲授与课外专题讲座相结合的形式,达到开启、培养学生创新创业思维意识、了解创新创业基本常识的目的。实践课模块主要是开展大学生模拟创业活动,可结合省、国家“挑战杯”大学生创新创业活动竞赛进行,最好安排在会计学主干专业课之后,也可与主干专业课的授课同时进行,应设在大三下学期和大四学年度课外环节,主要采取模拟演练、专题讲座的形式,达到培养学生创新创业的心理品质、锻炼学生各种能力(包括分工合作能力、团结协调和组织能力、理论联系实际并运用专业知识处理相关问题的能力、书写及作品包装能力、形象和语言表达能力、及至心理承受能力等)的目的。通过理论课模块和实践课模块、课内环节和课外环节相结合,规范、完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将其融入到专业课程体系内。

(四)教学内容的融合

在课程体系融合的基础上注重授课内容的融合,将创业教育内容与专业教育内容紧密结合起来。比如,创业教育的基本途径和形式是开展大学生模拟创业活动,大学生模拟创业活动的最终成果通过书写制作的作品――“创业计划书”体现出来,创业计划书实际上就是可行性分析报告,其主要内容包括:执行总结、产业背景、市场调查与分析、公司战略与营销策略、经营管理、管理团队、融资与资金运营计划、财务分析与预测、关键风险与问题等,其中融资与资金运营计划、财务分析与预测等内容与会计专业知识有密切的联系,是会计、财务管理专业知识的具体运用。因此,在讲授会计专业课程过程中,注意将专业理论知识的学习与创业活动连接起来,将专业教育内容与创业教育内容融合在一起,可促使学生理论联系实际,激发、调动学生专业学习的兴趣,收到较好的教育教学效果。

(五)考核方案的制定和完善

考核方案包括对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学习效果的考核和教师相关工作量的考核。目前,许多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其教学考核还不够规范。对学生的考核,有些学校适当给予点学分,有些学校则没有考评,全凭学生课余自愿参与。对教师工作量的考核,有些学校对参与指导创新创业教育活动的教师给予折算一定的工作量,有些学校对获奖项目的指导教师给予适当奖励,有些学校则没有任何考核,教学评价体系处于不规范状态。对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的考核评价应同专业课程考核评价一样要规范、完善,而不能敷衍了事。由于创新创业教育自身的特点――形式灵活多样、模拟演练和实践环节多、难以统一评价标准、难以量化等,制定考核评价方案要灵活、恰当,以有利于学生发展为标准,采取多元教学评价体系,激发学生的创新欲。

(六)师资及教学管理保障

在创新创业教育师资保障方面,应从校内教师资源和校外教师资源两方面进行建设,以校内师资为主,校外师资为辅。校内打造创新的教师队伍,保障学生正常的创新创业教育授课,带领、指导学生进行模拟演练;校外师资主要是聘请创业成功人士来校给学生作专题讲座,对模拟创业演练活动给予相应指导、点评。本校近几年在“挑战杯”大学生创业活动中采取校内教师指导为主、校外专家指点为辅的方式,收到了良好的创业教育效果。在师资保障的同时,在教学管理等方面加以保障,制定、完善相关的教学管理规章制度。

总之,高校是专业人才培养的摇篮,高校专业人才培养通过制定、执行具体的培养方案来实现,包括人才培养目标定位、课程体系设置、教学管理配套规章及流程、师资建设保障等。要达到创新创业教育与会计学专业教育较好的融合,必须做到上述人才培养方案方方面面的融合、协调及保障,将创新创业教育完全融入到专业教育中。只有这样,才能达到创新创业教育和专业教育的最佳效果。

【参考文献】

[1] 高凤莲.会计学专业学生创新能力培养[J].会计之友,2005(5).

[2] 彭云飞,徐循.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需要认识的几个问题[J]. 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4(9).

篇(6)

中图分类号:F23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712 (2013) 22-0000-01

一、创新创业教育的涵义

在创新型社会,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非常重要。所谓创新教育就是要把创新意识的树立、创新精神的培养、创新思维及创新人格的塑造等创新素质作为教育目的的教育活动。创业教育是指通过相关课程体系的设置,培养学生具有首创精神、创业能力、独立工作能力等综合素质的教育[1]。创业教育与创新教育关系紧密,创新教育应以创业教育为依托,需要学校教育中相关专业知识和能力的融合发挥作用,创业教育是一种基本能力的培养,为创新精神的提升起着奠基石的作用。

二、创新创业教育应与会计学专业教育融合发展

创新创业教育不是单独的教育领域,而是融入专业教育的具体教育领域,只有使创新创业教育与具体的专业教育融为一体,才能达到珠联璧合的教育效果。本文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进行融合教育。

(一)教育理念要融合

会计学专业是属于经济学中微观领域,主要为社会培养具有会计技能的专门人才。其就业去向非常广泛,国家机关管理部门、企事业单位等,当然也可以自主创业。这就意味着在确定教育理念时,要围绕就业创业进行定位,不能一味地认为搞好专业教育就可以了,还要考虑为毕业生提供更广阔的的发展空间,因此在专业教育中要渗透创新创业教育理念,将二者很好地结合起来,达成一致,才能实现会计专业的培养目标,才能适应社会对人才培养的需求。

(二)人才培养目标要融合

不同的高校、不同的专业,其人才培养目标各不相同。就会计学专业而言,不同的高校其人才培养目标也有差别。有的高校以培养应用型会计人才为主,有的高校以培养研究型会计人才为主,还有的高校以培养兼具研究型和应用型的会计人才为目标。普通本科院校多以培养应用型会计人才为目标。虽然各高校会计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千差万别,但有很多地方又是相同的,那就是培养学生的较高的专业素质、独立分析问题处理问题的能力以及创新创业能力。这意味着创新创业教育与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达到了默契,实现了融合,为会计专业人才培养进行了科学的定位[2]。

(三)课程体系要融合

当前,在会计专业教育中,主要是以开设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会计专业课为主要内容设置课程体系。虽然在培养目标中提出创新创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定位,但在实际执行时,还有一定的差距。有的高校甚至没有开设与创新创业教育有关的任何课程,有的高校虽然有所体现,但并不充分,创新创业教育课程没有正式列入课程体系,按时上课。有的高校则是以第二课堂形式、专题讲座形式进行的。这些都远远不能代替系统的课程体系的设置所带来的教育效果。因此,在课程体系设置中,应考虑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与所学专业课程的内容之间的联系,做好课程内容的前后衔接及过渡,区分理论和实践两方面进行课程设置,使学生既有理论认识,又有实践体验,达到理性与感性相结合的效果。

(四)教学内容要融合

会计专业的教学内容当然是以专业知识为主导,比如基础会计、财务会计、成本会计、税务会计、财务管理、审计学等本专业课程,还应设置相关专业课程,比如金融学、企业管理学、货币银行学、财务分析、税法、国际贸易等相关专业课程。在此基础上,考虑在授课过程中结合专业知识渗透创新创业教育内容,将创业教育内容与专业教育内容紧密结合起来。创业教育形式多种多样,其中一种比较受欢迎的是开展大学生模拟创业活动,大学生模拟创业活动的最终成果通过书写制作的作品―― “创业计划书”体现出来,通过对创业计划书内容做可行性分析报告,并经过现场专家提问答辩来完成,虽然比不上《在路上》那么精彩,但一定会对学生起到锻炼的效果。因此,在讲授会计专业课程过程中,注意将专业理论知识的学习与创业活动连接起来,将专业教育内容与创业教育内容融合在一起,可促使学生理论联系实际,激发、调动学生专业学习的兴趣,收到较好的教育教学效果。

(五)考核方案要完善

传统的考核方案主要是对学生文化课程的考核,也即专业课程的考核,对于创新创业教育方面的考核并不多,实行学分制的学校,也只是象征性的很少的学分。要想使创新创业教育真正落到实处,收到预期的效果,不仅包括对学生的考核,还应有对教师的考核,学生和教师共同努力形成合力才能发挥更大的作用。首先要调动好教师的积极性,然后教师才能全身心地投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积极性有了,才能师生共同努力,交上一份满意的答卷。另外,应考虑采用激励机制,做的好的要有适当奖励,做的不好的,还应有相应处罚,这样效果会更好。总之,通过对考核方案进行完善,以有利于学生发展为标准,采取多元教学评价体系,激发学生的创新欲,就能够达到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的效果。

(六)师资及教学管理要有保障

创新创业教育在师资方面有很高要求,不仅要求教师具有专业理论知识,还应具备实践经验,因此,学校应考虑在充分发挥校内教师理论水平的情况下,还要从校外聘请有经验、有资历、实际从事相关事业的专业人士参与创新创业教育活动。形成以校内师资为主,校外师资为辅的教育格局。校内打造创新的教师队伍,保障学生正常的创新创业教育授课,带领、指导学生进行模拟演练;校外师资主要是聘请创业成功人士来校给学生作专题讲座,对模拟创业演练活动给予相应指导、点评。在师资保障的同时,在教学管理等方面加以保障,制定、完善相关的教学管理规章制度。

总之,创新创业教育与会计学专业教育实现较好的融合,必将为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起到一个示范作用,也必将为高校培养社会需要的合格人才做出贡献。

篇(7)

近几年,在中职校园里经常听到这样一句叹息声“现在的中职生真难教”。这句发自同仁内心的感叹不仅仅是无奈,也是当前中职学校普遍存在的现象之一。中职生学习现状不容乐观,令人堪忧。长此以往,学生厌学、教师厌教。那种简单的说教、批评的教育方式早该被摈弃,只是一味叹息更不能改变现状。我们能做的就是追根寻源,分析原因,找出对策,才能改善现状。

为了更好地了解我校学生学习行为现状,为了提高教学实践水平,围绕学生终生发展的需要,我对本校会计班的40名学生做了一次问卷调查。一是入学动机调查,“你为什么要选择职业学校”,调查结果:分数低,成绩差。没办法的人数占到50%以上,想学技术的人数占到近乎40%,混日子的人数占到7%。二是学习行为调查,发现学习上的不良现象有:不听课、讨厌老师、上课不带书,经常迟到、早退,上课吃东西、随意进出,上课说话、睡觉,玩手机、MP3,抄袭作业、请人作业,不交作业、偏科,考试作弊等。

以上调查结果显示,第一,一半以上的学生最初选择职业学校的动机基本上是无奈之举。真正想学一技之长的人不到50%,当然只是来混日子的也很少。这些似乎可以启示我们,处于这个年龄阶段的学生可塑性比较强,活泼、冲动、热情,对新奇事物充满好奇心。第二,学习行为存在很大问题,忽视或者任其发展,情形必将越来越恶劣,具体分析如下:

1、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中职生学习基础较差,在分数决定升学的中考中,狠狠地摔了一跤。选择职校本为无奈之举。他们对专业和职业并不会有较多的考虑,他们的专业有许多是由老师或家长代为包办的,这种包办的后果造成学生对专业缺乏兴趣,也不关心自己的就业前景。

多年的教学实践和思考,我认为必须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职业观、学习观,以如何激发与培养他们的学习动机与专业学习兴趣为切入点,从以下几方面人手。

一、加强入学教育、生涯规划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在新生刚入学的一个月里,举办职业生涯规划讲座,与其相关的个性测试与咨询、开展职业调查,制定理想档案。使学生明确学习什么?为什么学习?结合一些职校生成功事例,为即将开始的职业生涯树立信心,以“成功者”的心态去迎接未来。为未来工作而学习,可以大大激发学习动机。帮助学生分析自己的优势,转变观念,增强自信。

二、加强专业教育。营造学习氛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1、做好新生入学前的专业教育。会计专业新生入学后要做的第二项工作就是进行专业教育,一方面可由专业教师对会计工作的重要性、市场对会计人才的需要现状、学生毕业的方向等情况进行介绍;另一方面可邀请往届优秀毕业生返校与新生进行交流,让新生明白没有坚实的专业理论基础和技能是不能适应工作的。

2、公布教学计划,让学生心中有数。树立学习目标。由专业课教师在讲课前组织学生学习会计专业的教学计划,让学生了解本专业培养目标、所学课程及教学进程,明确奋斗目标。

3、带领学生到企业进行现场观摩,对会计环境形成感性认识。在开课前可由实习指导老师带领学生到企业的财会部门进行参观,观摩实际单位会计核算处理程序,增强学生对会计工作的感性认识,提高学生对本专业的学习兴趣。

通过课前的教学准备,使学生对会计专业有了一个粗略的感性认识,进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也就为学好专业课程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三、改革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1、以引导启发为主,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在课堂教学中,要确立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的主导作用关键是“导”,是启发、是引导,当好“导演”而不是主演。此外,每次课堂讲授完后,留出一定时间,让学生提出问题,教师进行释疑解答或进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课堂训练,从根本上避免“一言堂”或简单重复的教学方法,实现师生互动。

转贴于

2、运用案例教学法,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案例教学中教师仍然是主导者。学生是参与者,案例教学法应用生动的案例再现现实经济生活,让学生们身临其境,从而达到寓教于乐的效果。

3、理论联系实际,加强实践性教学。为实现以就业为导向,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这~培养目标,必须重视实践性教学环节,加大实践性教学比重。这一过程在会计模拟实验室由实习指导教师指导分组完成、也可以到校外实训基地完成或者利用寒暑假让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抓住学生喜欢动手的特点,强化技能训练。

四、开展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技能竞赛活动

利用课余时间。组织会计技能竞赛,竞赛的内容有珠算比赛、点钞比赛、会计凭证的编制和日记账的登记、会计人员职业道德知识问答,对于表现优秀的学生给与奖励和表扬,让学生在参与中展现自己的个性与风采,在他人给予地认同感中,逐步找回自己,树立自信,在丰富业余生活的同时,提高学生学习专业知识的积极性和兴趣,强化了专业技能。

五、关心爱护学生,与他们建立融洽师生关系

加强与学生的沟通,排除厌学情绪。在与学生的接触中,爱学生,用心与他们沟通,取得学生的信任和尊敬,多一些鼓励,少一点批评,在日常的教学中。应多给学生获得成功的机会,进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多些微笑、多谢赏识和赞许,多沟通、多了解,把爱传递给学生,拉近心与心之间的距离,学生就会把关爱化成学习的动力,不断提高学习会计的兴趣,将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总之,中职学生在学习方面是弱势群体,教师不可能使人人成才,但我相信只要我们掌握了科学的教育规律,一定可以让更多的学生学到更多的知识和技能。

参考文献

篇(8)

一、引言

随着经济的发展,尤其是经济全球化和资本要素知识化,对会计人员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是,传统的会计本科教育侧重于会计知识的传授,而忽视对会计人员能力的培养,导致会计人员在面临新问题时往往难以形成自己的判断进而不能很好地解决问题。为了适应经济的发展,务必要改进会计本科教育,努力培养会计本科生的能力。会计专业课程教学作为培养未来会计专业人才最直接的方式,必须适应商业社会发展的需要,培养出会计职业界认可的具备专业知识和技能的会计从业人员。

二、社会对会计人员能力的要求

2002年,财政部召开与会计工作相关的8个单位负责人会议,期间就研究到我国会计从业人员的能力建设问题,财政部成立了会计人员能力结构项目研究课题组,从会计岗位资格能力结构、会计专业技术资格能力结构和会计从业资格能力结构等不同层面研究会计人员能力结构问题,这标志着我国全面构建会计人员能力结构的正式开始。为了提升会计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保证为公众提供高质量的服务,促进会计行业的稳健发展,从20世纪80年代起,国外就开始对会计人员的职业能力进行系统研究。其相关研究入表1。

在我国,无论是教育管理部门还是用人单位都对会计专业本科生的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1998年原国家教委的《普通高校本科专业目录》要求,会计专业本科生应具备较强的语言和文字表达、人际沟通、信息获取能力及分析和解决会计问题的基本能力,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有一定的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能力。调查显示,我国企业界对会计专业毕业生应具备工作能力结构需求的排序依次是:实际操作能力(90%)、协调能力(42%)、创造能力(32%)、组织能力(14%)、交际能力(8%)、善辩能力(8%)。在资格准入方面,我国的会计资格考试包括会计从业资格考试、会计专业技术资格考试及注册会计师资格考试。统一考试的科目和内容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工作的需要,但总体而言还是以知识为导向,未能考核真实的胜任能力。

与之相对应的,我国的高等会计教育基本上是一种封闭的脱离实际的模式,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的现象还普遍存在,会计的高等教育已严重滞后于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同时后续教育仍然缺乏能力结构的支持,后续教育也未成体系。国家会计学院的成立为会计职业培训做出了贡献,但到目前还没有系统的培训战略和课程设置。多数民间培训机构则处于低水平的模仿阶段。

三、基于会计人员能力结构的会计教学改革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程度大幅提高,企业面临的经济环境增加了许多不确定性,经济环境的快速变化对会计人员的能力也提出了较高的要求。然而,高校会计教育作为培养未来会计专业人才的主要方式却滞后于全球化经济的发展。尤其是受到来自诸如课程设置、教学方法、技能发展、教员发展、奖励体系以及战略指导等方面存在问题的制约,会计教育发展缓慢。从我国各类院校的会计教学的实际来看,普遍存在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的倾向,会计专业毕业生的能力素质难以适应企业的要求。

加入WTO使我国的职业会计师行业壁垒消除,提高我国职业会计师胜任能力已刻不容缓。会计教育必须经历一场彻底的革命,特别是传统会计课程和教学方法的更新必须包括扩充对未来会计专业人员所需的知识和技能的传授。

1.会计教学内容的改革

在这种基于会计人员能力结构的会计教学改革中,一个首先需要明确的问题是:在不断变化的经营环境下,为了满足培养合格会计人员的需要,今天的会计教育必须包含哪些方面的内容?

1990年9月,美国会计学会(AAA)所属的会计教育改革委员会(Accounting Education Change Commission,AECC)在状况公告第一号――《会计教育的目标》(Objectives of Education for Accountants)中指出“会计教育最重要的目标是教导学生具备独立学习的素质。大学教育应是提供学生终生学习的基础,使他们在毕业后能够以独立自我的精神持续地学习新的知识。因此,终生独立自学能力就成为会计专业人员生存与成功的必备条件”。传统的知识获取(knowledge acquisition)型会计教育模式已不能满足快速发展的社会经济和企业管理的需要,本科会计教育并不是也根本不可能做到把一名经验丰富的职业会计师应具有的所有的知识和技能都传授给学生,学校应教会学生为获得并保持职业会计师的资格所需要的学习能力。也就是说,应该教会学生如何学习(learning to learn),并打好终生学习(life-long learning)的基础。

林志军、熊筱燕和刘明(2004)通过问卷调查,考察了中国会计从业人员、会计专业的教师和学生对会计教育中应注重的知识、技能和教学方法及其重要性或有效性的认识。受访者认为财务会计、金融学、管理会计、税务学、商法、审计/鉴证服务、职业道德、信息系统、国际贸易和电子商务是最重要的十项知识要素;最重要的十种技能分别是职业品行、计算机技能、外语水平、人际关系、决策能力、分析性/批判性思维、写作水平、团队合作、领导才能和语言交流能力;同时信息分析、公司实习和案例分析被认为是在中国现有经济环境下培训专业会计人才的最有效方法。另一方面,被受访者认为最不重要的知识是物流学、零售学、数量方法、工程学和人力资源管理;最不重要的技能分别为销售技能、客户定位、应变能力、谈判技巧和资源管理;最不重要的教学方法是书面作业和角色扮演。其研究结果表明中国会计教育的知识结构仍然较为狭窄,具体表现在跨专业学科知识尚未得到足够的重视,对技能的培养方面也相对薄弱。目前的会计教育状况也还没有完全提供对这些知识和技能的有效传授。

我国会计专业本科教育专业课偏多,注重于具体规则的学习,相关的基础课程相当缺乏,而以培养能力为目标的会计教育应当侧重于基础课程的学习,为培养学生的能力奠定基础。在专业课教学内容上,普遍存在重视制度、准则的讲解,注重传授会计规则和会计实务的知识,忽略会计理论学习的问题,忽视对学生思考,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训练。

在基础课程的设置上,加强微观经济学、财务分析、组织行为学、运筹学、统计学、计算机与信息技术等课程的学习。

在专业课程设置上,应当增加三类内容:一是与会计人员工作能力密切相关的计算技术内容,如金融工程、经济计量学、电子商务等;二是与会计人员工作内容相关的经济业务内容,如国际贸易与结算、保险与风险管理等;三是与会计工作相关的法律内容,如合同法、票据法、公司法、证券法、民事诉讼法、国际税收等。其教学目的主要是使学生建立一个基本的理念和知识框架,从而为其进一步学习和培养判断、创新能力奠定基础。

2.会计教学方法的改革

教学内容的改革势必带来课堂教学内容与教学时间的冲突,因此教学方法的改革是保证教学内容改革成功的基础。

在传统的会计专业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是教学过程的主体和权威,是知识的灌输者,学生是知识的接受者,处于教学中的被动地位,这种以教师为中心的传授知识型的教学模式,使学生偏重死记硬背,照本宣科。必须采用多种方式,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激发学生的潜能,从而提高学生的人格魅力和完善其能力结构。

一是加强案例教学。采用案例教学能为传统的会计教学注入新的活力,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开拓学生的思维空间,还能够培养学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同时,学生可以针对案例中所反映的情况,结合所学过的知识,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将理论与实际紧密结合起来。可以充分利用现有资源,从资本市场寻找现成材料,如选取典型上市公司的年度报告,引导学生积极思维、发现问题、并对其加以分析。

二是论文写作。会计专业本科生应具备较强的语言和文字表达能力,通过论文写作训练具备收集资料、分析问题、形成自己观点并撰写出完整文章的能力。

三是专题讲座。对会计、审计、财务以及经济等领域的热点、重点问题进行专题讲座,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拓展知识面,及时更新其所学知识。

四是加强专业实践。采用实况模拟、资本市场典型实例分析、与企业、会计师事务所合作等多渠道专业实践方式增强学生对会计和企业管理实践的了解,接触多种行业、规模企业的业务,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加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判断能力。加大实习的比重,并建立有效的实习考核办法,落实实习效果。

在新的世纪里,学生对教学提出越来越高的期望,社会对教育和人才培养不断地产生新的需求,随着中国加入WTO,教育和人才的竞争也将日益国际化。今天的会计人员己经由过去单纯的簿记人员、财务信息的制造者转变成为企业内部和外部的信息使用者提供各类信息服务的重要角色。这一改变,要求会计人员增强个人的专业知识及技能修养,从而满足不断变化的经济环境的要求。培养会计专业人才涉及到诸多方面,会计学专业会计教育及其课程建设的探索与发展永无止境。

参考文献:

[1]阎达五.面向21世纪会计学类系列课程及其教学内容改革研究.经济科学出版社,2001.

[2]刘永泽,孙光.我国会计教育及会计教育研究的现状与对策.会计研究,2004,(2).

[3]朱小平.中国会计教育改革向何处去•会计研究,1995,(10).

[4]汤湘希,唐国平.面向21世纪会计学历教育改革研究报告.2001.

篇(9)

随着网络时代的发展,电子商务和信息管理系统在网络上也有了更加广泛的应用。在办公和信息传播方面,网络带来的便捷不可替代,在企业会计工作方面也带来了十分广泛的应用,会计信息化也是会计从业人员必须走上的道路,社会和企业对信息化会计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这也对会计教学提出了新的挑战。

一、会计信息化发展现

1.会计信息化概况简介

会计信息化指的是将会计信息作为管理信息的资源,运用计算机、网络等信息技术,对其进行获取、处理、加工、传送、分析等处理,为企业的管理和运营、投资与决策提供充足准确的信息。会计信息化是会计行业适应信息化社会发展的产物,会计的信息化与会计的手工化是两个相对的概念。会计信息化使得会计的信息得到了很大范围的扩展,其发展呈现出很强的动态性与长期性。通过信息化手段的处理,会计信息作为一种信息资源得以在企业和相关行业中进行充分的利用。在信息化的支持下,会计信息呈现方式更加丰富,同时,会计信息化系统是将人、电子信息技术、网络系统等进行结合的综合性系统。会计信息化将会计从业人员从繁琐劳累的工作中脱离出来,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信息的分析与应用中去,为决策者提供更准确和更科学的分析结果。

2.会计信息化的发展现状

随着会计领域中网络信息化程度越来越高,传统会计的工作方法和工作理念已经不适应当今企业发展的需要。随着社会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企业的资金流转数额逐渐加大,靠传统会计的工作方式很难完成相关工作,单一的工作方式在制作表格、绘制图表等工作中有很大的限制,因此为适应现今的社会经济条件,必须在会计工作中进行信息化改革。进行信息化会计人才的培养能够适应现今企业相关专业人才的缺口,加强对信息化会计人才的培养力度,才能适应不断发展的社会需要。对人才的培养,教育是关键。目前,我国众多高职校在会计专业的教学过程中都引入了会计信息化的课程,然而在教学的过程中仍然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在教学理念和方法中仍未摆脱传统会计学的束缚,没有将信息环境和信息化实践相结合进行教学,培养出来的会计人才不能适应企业的需求。

二、会计教学变革的路径

1.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应用

将会计教学与现代化教学手段相结合,对于提高教学效率,增强教学效果方面有积极作用。传统会计教学中,在涉及数学计算时,采用的都是黑板、粉笔等基础性教学工具进行演示,限制条件较多。随着科学技术水平的逐渐发展,多媒体教学逐渐在各个学科中被应用。会计教师也可以将不易理解的定理、概念等,通过教学软件和多媒体技术等相关的现代化技术进行演示和讲解,使学生在形象、直观的演示中加深理解,更好地掌握相关的知识。在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同时,有效扩大课堂知识容量,在灵活多样的教学过程中,使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效提高,有助于帮助学生提高成绩。

2.优化教学资源

教学设备、师资团队、知识储备量、教学经验等都属于教学资源的范畴。要提高教学的质量,适应企业对人才的新要求,就必须从教学资源方面进行全面的优化和提高。例如,对电算化模拟设备的投入适当加大,模拟在企业中工作的效果,将会计电算化操作队伍进行壮大,使得教学内容在企业中的可操作性得到增强。同时,学校要加强对会计信息化研究系统的开发力度,使研究系统与教学紧密结合,提升学生的参与积极性与热度,使学生在参与中增强对会计信息化的认识,在实践过程中也能够独立、熟悉地运用,提升其专业技能。此外,学校还可加强与软件开发公司的合作。请软件开发公司专业人员来学校进行演讲,对项目实践过程中容易遇到的问题以及相关的解决办法进行讲解,并对目前会计信息化发展的趋势与相关看法进行分享。通过对此类案例的分析与学习,可以使学生将学到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的会计理论活动中去,使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有效提高。同时,也能使学生深入了解会计信息软件,对其基本功能、操作方法进行深入的了解,进一步激发学生对会计信息化课程的兴趣,更好地掌握相关知识。

3.改革考核体系

考核制度不仅是对学生学习情况的考察和测评,也是对教学状况进行衡量的重要方面。会计信息化与传统的会计学不同,注重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相结合。因此,单靠卷面考核来衡量学生对相关知识与技能的掌握情况是很淡薄的,有必要对学生的能力进行全面考核。例如,在模拟实验中考查学生的技术操作能力,可用竞赛的形式进行,根据比赛得分对操作技术进行排名,成为学生考核的一部分,使考核的方式多样化,对学生的考核更加全面化。在新时代下,必须根据新时代的不同需求,培养不同类型的人才,并从多方面对人才的能力进行考核,向着培养理论知识扎实,实践能力熟练的高质量人才而努力。时代的发展将我们带入了信息化时代,随着信息化的优势越来越明显,在会计中应用的优势也尤为明显。我国会计教学的方式下培养出来的会计信息化人才大都不能很好地适应企业业务发展的需要,因而对会计教学进行变革也是十分紧迫的任务,只有培养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都成熟的人才,才能很好地达到社会要求,为社会创造更大的财富,促进社会经济水平的发展。

作者:陈飞 单位:江苏省淮安市高级职业技术学校

参考文献:

篇(10)

一、新形势下会计准则给会计教学带来的冲击和影响

传统的会计教学中会计教师主要是传授学生一些基本的会计理论知识和一些业务的核算,忽视了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因此,按照新会计准则的要求和实际的会计教学中有一定差距,具体表现在:

1.新会计准则的实施,要强调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传统的会计教学教师强调对具体的业务核算

现今,很多会计教学中,教师主要强调具体的业务核算,同时还向学生传授业务核算的重要性,过多的对学生讲解一些会计理论知识。学生对于教师讲解的这些知识经常死记硬背,因此,学生在《会计学基础》考试的过程中,经常把知识和一些核算问题弄错。可见,传统会计教学强调学生学习会计理论基础知识和掌握业务核算问题,在旧的企业会计制度中具体强调业务规定性和操作性。然而新会计准则的实施,就是要打破传统的会计教学制度,它是按照新会计准则课程来制定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在会计教学中,如果继续使用传统的会计教学模式,对于教师来讲教学非常省事,但是对于学生来讲学生却不知道现今会计学科的最新变化,同时学生一旦参加到工作中,很难解决实际工作中遇到的问题,更不能适应工作要求。新会计准则则是以原则为基础,会计人员可以通过自己的判断能力来进行做账。因此,这对于会计教学来讲,教师要在教学的观念意识上有个很好的转变。

2.新准则的实施,要求会计教师要在最短的时间之内提升自己的业务素质

在会计教学中,不管是哪一次的会计教学改革,都要求会计教师提升自身的业务素质,按照会计教学的工作要求,来增加会计教学的信心。新会计准则的实施,同样也是要求会计教师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结合新会计准则的内容和知识体系,在最短的时间之内要求教师掌握并吃透里面的所有知识内容,然后才能传授给学生。这对于教师来讲是一个很大的挑战。因为教师是所有知识的传播者,只有教师自己掌握了新会计准则里面的知识体系,才会轻松自如地在学生面前展现。所以我们毫无疑问的说新准则的实施,要求会计教师要在最短的时间之内提升自己的业务素质。

3.新准则的实施要求在会计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职业判断意识和能力

根据新会计准则实施的要求,对会计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企业中会计人员要具有很专业的判断能力。这就要求判断能力一定要在学生阶段来完成,不能等到参加工作之后来养成。因此,在会计教学中,教师要强调学生树立起判断能力的意识,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样对于学生以后参加到工作中来讲是非常有意义的,学生毕业之后可以更好地适应会计工作需求,不会感到工作有压力。所以说,在新会计准则的实施下,会计教师要改变教学观念,不要一味的向学生传授简单的文化知识,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职业判断能力。

二、会计准则对会计教学影响的对策

1.调整会计专业课程体系和人才培养方案

在教学上采取理论与实践并重的指导思想。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上完理论课后,应该带领学生去相关企业参观学习。通过实地参观企业具体的账务处理,将抽象的理论知识变成会计实务操作,使学生能真正理解相关知识;同时参观不同类型企业,也可以使学生掌握新旧会计准则在实务中的差异,避免对新旧准则的掌握是纸上谈兵。在寒暑假,要求学生去企业实习。学生在实习的过程中可以加深对各门课程知识的掌握,同时又能及早了解社会,了解企业的实际经营过程,为毕业以后能迅速适应工作需要打下基础。

2.加大对会计教师业务能力的培养力度

要加强对教师进行新会计准则的培训,使教师熟悉和掌握好新会计准则。统一安排针对新会计准则以及会计实务和理论新问题的业务培训班和研讨会,通过系统的学习,使教师在短时间内对新会计准则有一个比较全面的了解和掌握。同时,还应组织校内外有关专家和骨干教师针对会计前沿问题举办讲座,并有计划地安排会计教师参加各类学术会议,从而提高教师的理论水平。

3.通过日常教学培养学生的职业判断能力

在日常教学过程中要帮助学生树立职业判断意识。让学生了解什么是会计职业判断、为什么要进行职业判断、如何进行职业判断。使学生意识到在企业所处复杂多变的社会经济环境、经济业务不确定性日趋增加的条件下会计职业判断的重要性。另外,培养学生的职业判断能力,应当以向学生提供丰富的专业知识为基础。在会计教学过程中避免出现“填鸭式教学”,多运用其他教学方式,比如启发式、案例教学、交互式教学、图解法,使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达到“知其然,还知其所以然”。将以知识灌输为主的教学方法转变为以启发思维和提高解决实际问题能力为核心的教学方法,从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和自主参与意识。

三、结束语

通过上述分析可见,新会计准则的实施,在会计教学中要求会计教师要提升自身业务素质,帮助学生树立职业判断能力。作为一名会计教学工作者,在新会计准则的实施下,要明确新会计准则带给会计教学的影响,同时也要清楚的知道应对新会计准则对会计教学的影响的策略。只有这样,才会在新会计准则实施下更好地进行会计教学。

参考文献:

[1]叶映红.准则与制度并存对会计教学的影响及对策[J].财会月刊,2006,(36).

[2]盛秋生,邵仲岩,张月武.大型商业零售企业共同成本的有效性分析[J].江苏商论,2006,(08).

[3]窦鑫丰.对净现值和内含报酬率的综合修正[J].中国科技信息,2006,(24).

[4]陈元燮.建立我国会计准则若干理论问题的探索[J].广西财务与会计,1991,(05).

篇(11)

1、应届本科毕业生选择全日制会计硕士专业学位教育的预测分析

1.1、确定预测目标

全日制专业会计硕士(Master of Professional Accounting,简称MPAcc)是经教育部、国务院学位办批准设立的一种专业学位,是培养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系统掌握现代会计理论与实务以及相关领域的知识与技能,具备会计工作领导能力的高素质会计人才。

1.2、搜集和整理资料

会计硕士MPAcc是国家基于培养面向会计职业的应用型、高层次、高素质会计专门人才的需要而新设立的一种学位类型。与会计学学术性学位相比,更侧重实际能力的培养;更突出会计职业实务工作的要求;更注重学术性与职业性的紧密结合;更强调系统掌握现代会计学、审计学、财务管理以及相关领域的知识和技能,对会计实务有充分的了解,具有很强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1.3、选择预测方法

采用定性预测法,根据以往准备mpacc的人员的经验,专业知识和综合判断能力为主要依据而进行推断的预测方法。得出关于成功获取mpacc的经验:一、了解MPAcc招生的21所试点院校(第二届招生人数预计将适当增加),尤其是所在城市的试点院校,包括但不限于学校的美益度,会计、管理等师资力量,专业方向、费用、就读方式以及毕业生社会的认知度。二、一定要向前辈请教经验,多和热心的考友交流,避免少走弯路;至于是否选择辅导班,依个人基础而定。三、报名的时候如果条件允许,最好网报时在两个MPAcc试点学校同时报名(这是规则允许的,比如优先报考人大的同时,备选中财),多花200元为自己根据复习情况和报考情况,现场最终考试时留下了最终参考决策的权利和录取的机会;四、制定好适合自己的时间表,并在制定之后严格实施;五、保持良好的心态,态度决定一切;报考了就备考。六、想就读名校(清华、北大、复旦,等等)和上财、厦大等重点大学的,除了考个好成绩外,面试以及从业经验也重要,这些都是录取的重要参考和依据。

1.4、进行预测分析

通过相关信息资料,对影响预测目标的各种隐性成本进行具体的计算,分析和比较,来揭示分析对象的变化趋势,得出预测分析结果。

2、关于准备考研所付出的成本有以下情形

2.1、经济成本

资料费 培训费 转战费

资料费,以MPACC初试为例,考取过程至少有20本关于MPACC的相关参考书,以每本均价40元,购买20本计算,仅初试参考书就要花费800元。复试财务管理,管理会计等相关资料,按其考试大纲,估计要15本左右,均价均在40元以上,这笔开销达到了近600元。培训费用,MPACC太奇培训班辅导费13800元。若选择报考外地高校的MPACC考生由于对院校了解不多,常常会赶往目标院校听该校组织的“考研串讲”。车旅费、食宿费、讲座费用加起需要数千元。除了这些必须的开销外,还有隐性费用。如想尽各种办法联络到专业课的导师,帮助分析招生和命题的思路等。

2.2、时间沉淀成本

经济成本:衣食住行方面的物质开销,人均三年的生活费四万左右。如果假定该学生是本科毕业找工作,工资高于研究生的生活费,就等于是除去花费后的收入,可以看作是一种储蓄赢余。即使不高于,也没有纯“赤字”而仅仅是自给自足。两年时间也许工资会看涨,两年后可能会有大幅度的加薪。大多数全日制MPACC招生院校的学费在3万元左右,仅且含有极少的奖学金,住宿费两年3000元,两年就是近四万。

2.3、经验成本

两年的工作经验和两年的硕士学历哪个更重要?两年前毕业的同学可能现在已经是某公司的业务骨干之一,而自己仍然是新出炉的大学生。已经付出了那么大的经济成本,又花费三年时间读研,需要承受一定的心理压力。但要想让时间成本为“正”就必须消灭那些不良的想法,不给自己放松的机会。并且要记得考前和考后的相关时间成本,调整自己的思路。

2.4、时间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