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市场就业调研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一、调研情况汇总与分析
(一)市场需求状况
通过调研,了解到大部分企业对“操作性”人才需求量比较大,工作岗位一是生产一线的操作与维护岗位,这类人员约占50%以上;二是技术岗位;三是产品的质量检验监督等工作;四是从事产品营销、售后技术服务、行政管理等工作。
调研显示,需要一线操作工人的企业比较多,而高职毕业生基本上是一线技术人员的主力军,因此专业应面向一线,以培养高素质的劳动者为主要目标。
(二)单位选择毕业生的依据
用人单位选择毕业生多是看中个人能力,约占调查比例的80%;其次就是要看单位需求,约占15%。所以加强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至关重要。从访谈中我们了解到,当前公司的用人倾向从原先的侧重于知名学校毕业的学生转变为更加注重毕业生的专业知识技能、团队合作意识以及是否具有一定的实践经验。所以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应当在给学生传授专业知识的同时,鼓励学生多参与社会实践,积累企业经验。
(三)考察专业对口率
调查发现,大部分单位比较重视学生所学专业,说明学生在校期间所学的部分知识对就业和发展有一定帮助,但仍有一部分知识可能体现不了作用。这就要求在课程设置和知识讲解中要摒弃那些对学生就业和发展不起作用的课程和知识,把重点放在对学生工作有用的方面。
(四)加强素质培养,查漏补缺
参加调研的很多单位认为目前的高校毕业生各方面素质需要加强,主要表现在:
1.强化个人素质,提高办事能力。学生在公司普遍缺乏目标管理和时间管理观念,尤其是效率低下,执行力不够。
2.基本技能缺乏,没有创新精神。基本技能缺乏,如行政岗位所需的基本技能――公文写作能力欠缺,对此,高职院校应引导学生重视日常应用文写作,加强这方面训练以适应行政岗位的需求;缺乏创新能力,体现在工作中就是比较被动,领导教一步就做一步,工作没头绪,而公司要求员工应该能动地开展工作,积极思考问题,统筹安排自己的份内工作,并能做到及时请示汇报,以避免工作偏离主题。
3.心态不正确,抗挫折能力差。主要表现在没有正确的择业观,眼高手低,往往因为加班等原因而放弃工作,不肯吃苦,工作中遇到问题就退缩。应加强学生的择业教育,让其摆正心态,培养其吃苦耐劳、勇于奉献的精神。
二、调查结果的启示与建议
从对企业的调研情况看,企业对于学生的基本素质要求较高,良好的职业道德、过硬的技能、较高的外语水平仍然是每个单位用人的硬性标准。学历方面,企业层次的高低与其对人才学历高低的要求有必然的联系,但各用人单位对人才的学历要求较为灵活,基本上能够根据单位的层次、规模、岗位设置要求选用人才,从中专到本科都有需求,学生的发展仍有很大的发展空间。高职院校应该牢牢把握住自己的优势,在基础岗位上站住脚;高职院校的毕业生更应该抓住机会,学以致用。具体建议如下:
(一)高职院校
1.加强对毕业生的定位教育,引导学生面向基层就业。高职院校应加强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建设,以市场要求为培养学生的出发点和立足点。目前就业形势严峻,就业单位层次相对下移,就业渠道呈现多元化,这就要求我们应及时转变就业观念,科学地进行自我定位。只要肯吃苦耐劳,从基层做起,同样能获得较好的就业机会和发展空间。
2.要一专多能,拥有较强的学习能力。目前就业的学生多半不能做到专业对口,这就需要学生在就业后要善于学习,适应工作需求。如,外语系的学生光懂外语知识还不行,还要有较强的其它专业方面的学习能力。这就需要高职院校紧密联系市场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调整专业结构,合理配置教育资源,以培养“适销对路”的学生。
3.合理安排实习时间,创新学生的实习工作。加大实习的指导力度,寻找创新性校外实习项目,做好实习项目教学和行动导向教学。目前我国劳动力市场出现技术工人需大于供的态势,特别是高级技术工人极度缺乏,教学改革应紧紧瞄准这一市场,满足市场需求。
(二)高职院校毕业生
1.努力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注重能力的培养。当前社会需要大学生具有自己处理信息、人际关系以及灵活运用技术的能力。要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随着湖北省旅游业的持续快速发展,湖北省酒店业发展迅猛,并逐渐成为全省旅游产业链中最具生机和活力的产业之一。湖北作为我国中部重要省区,其旅游、酒店业发展一直走在全国前列。但近几年来,由于旅游市场人才难以满足市场需求,已逐渐成为湖北省旅游、酒店产业进一步提升的障碍,因此,积极探索旅游专业人才培养新模式、新思路,已成为当下解决这一困境最直接、最有效的办法。
一、湖北省旅游市场专业人才现状分析
据国家旅游局统计数据,目前湖北省A级景区已经达到293家,其中4A级景区101家,居全国前7位;5A级景区8家,居全国前5位;湖北省星级饭店总数达608家,居全国第九、中部第一,其中5星级饭店总数达22家,在中部位居前列;旅行社总数达1058家,居全国前十位,其中经营出境旅游业务的旅行社46家,赴台旅游组团社8家(名列全国第七)。2家旅行社进入全国“百强”,1家进入全国旅行社“利税十强”。2015年,全国旅游直接从业人员达到1700万人。这一宏伟的系统工程对旅游市场人才培养与储备提出了迫切需求。遗憾的是,目前我国高职院校旅游专业毕业生人数5年内虽然能有14~19万,但更多的旅游从业人员却只能靠经验执业,未能定期得到培训,因而造成湖北省旅游人才结构失调、层次不高、总量不足的现象,长此下去,必定成为湖北省旅游行业发展的最大障碍。目前湖北旅游从业人员共有23260人,约占全国同行业总人数的4.5%。但值得注意的是,湖北省持证导游、景区导游真正具有行业资格的人员极少。而且,执证导游量在湖北省的分布极不平衡,比如武汉市的导游人员最多,约6429人,占全省的43.04%,而天门市的导游人员仅占全省0.01%。仙桃、潜江两市相加,其导游人员总数不及1%,尤其在旅游旺季,比如“十一”长假,许多旅行社一般都派不出持证导游,万不得已情况下,只得将非专职导游派出带团,即便如此,也难以满足需求。特别是随着全省旅游产业不断发展,湖北省导游人员的缺口仍继续加大。中国旅游协会人才培训开发中心的一项调查显示,旅游饭店业最适合的流动率在8%左右,但在我国旅游饭店人员平均流失率已经达到33.65%,而湖北酒店人才流失率竟达到了45%以上[1]。从这一情况不难看出,湖北省的酒店都面临着人才短缺的困境,特别是基层酒店,中层管理人员的缺失已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湖北酒店行业的日常经营。中国就业培训技术指导中心相关统计显示,湖北会展从业人员大多数是自学成才或是半路出家者,他们缺乏系统的会展知识和相应的操作技能,加之没有经过专门培训,因此整体素养不高。
以上是从宏观情况而言。从微观上看,笔者对湖北省高职院校旅游酒店专业毕业生的不同管理岗位相关调查得知:一般管理人员需要2~3年的基层锻炼时间,中层管理人员则需要4~5年时间,而高层管理人员则需要10年以上的实践经验。这表明,旅游酒店企业是非常重视实践经验的积累,旅游酒店专业毕业生想要达到他们期望的相应管理岗位,则必须经过相当长时间的基层服务与管理岗位的锻炼。而对旅游专业毕业生情况调研结果显示,大部分毕业生对这样的晋升时间均无信心和耐心,相当一部分学生一旦毕业后便选择离开该行业。还有部分学生认为,这种晋升机制在湖北旅游企业中会更慢,因此他们毕业后大多选择离开湖北。另外,根据调研数据统计,目前湖北旅游企业发展虽然迅猛,但是一些中小企业仍处于生死博弈的阶段,中低端旅游企业难能吸引旅游管理人才,即便是大中型企业也都难以吸引人才,尤其是难以吸引优秀旅游管理专业的毕业生。我们在对中南地区在校生规模最大的武汉职业技术学院旅游专业的调查中发现,留在旅游行业工作的学生仅占所培养学生的三分之一,即便是这些留在行业内的学生,也只有三分之一左右的学生愿意暂时留在湖北省就业。可见,人才留鄂不容乐观。
二、人才短缺原因分析
一是教育的投资与回报不成比例。从一些高校的招聘会情况看,本土企业无论是高星级酒店还是其他旅游企业,为旅游专业毕业学生提供的岗位基本上是服务人员,起薪一般在1800~2200元左右,本土社会餐饮企业一般会为毕业生提供的薪资在2500~3000元左右。即便是一些国家企业,招聘岗位也只能是服务人员。相比较,一般国际知名酒店集团,如雅高酒店集团、万豪酒店集团为毕业生提供的是主管岗位,虽然也强调基层理念,且就业工资一般在3000~3500元,同时提供良好的职业发展空间。长期以来,高校都希望教育为地方经济服务。但现实是,湖北公办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的学生学费每年约为5000元,3年下来家庭投资便超15000元,如果学生毕业后一月只能挣1800元工资,那么,教育的投资与回报就不成正比,毕业生接受不了这种现实,家长亦有微辞,最终结果只能是离开,结果是旅游酒店企业人才流失,高校旅游专业教育凸显尴尬。可见,行业企业不解决好教育的投资与回报问题,那么,国家办学就会受到质疑,市场和企业难免受损失。二是高校社会服务辐射范围受限,员工缺乏忠诚度。目前,我国高校社会服务性较强,尤其是高职类院校。以湖北省属高职院校为例,其社会服务主要源自于国家教育部、省教育厅、省劳动保障中心以及兄弟院校、旅游酒店等,不争的事实是,高职院校的双师型师资有丰富的实践、社会培训和教学经验,除此外,社会服务培训场所也都具备相当强的实践教学条件。但年培训项目却不多,尤其对本土酒店的社会服务项目极少。
究其原因,不外乎是近视战略和短期行为影响所致,加上对人才流失的顾虑,实际上少有企业愿意承担这种社会责任,对老员工都希望只使用、不培养。一个最普遍的现象是职工培训经费投入不足或被挤占挪用。在劳动保障部的调查中,2013年职工教育经费的投入仅占工资总额的1.4%,还有一半以上的企业实际用于员工培训费用也不到职工教育经费的20%。企业用于职工教育的人均经费仅195元,比国家规定的最低比例差0.1个百分点。就此,湖北省接受调查的相关企业,职工教育经费的投入仅占工资总额的1.3%,扣除被挤占或挪用的部分,实际用于人才培养的费用只能是杯水车薪。三是湖北职业教育的作用乏力,旅游市场专业人才市场认同度低。多层次、多形式,多渠道的职业教育是培养旅游技能人才的主要方式。湖北是一个普通教育强省,同时,也是一个职业教育的弱省,应当承认,有关部门对职业教育的重视和支持远不及普通教育。近几年来,大多数高职学院的毕业生,一次性就业率还不到50%,不仅未能缓解高技能人才的社会需求,反而加剧了人才结构的失衡。同时,由于社会对职业教育的不重视和观念的陈旧,湖北旅游市场专业人才市场认同度低,因此,湖北旅游人才的流失也很大。
三、具体的建议和应对措施
1.建立完善的员工激励机制。湖北省旅游行业员工平均流动率高于全国的平均水平。目前,旅游行业人才紧缺的主要原因是人员流动性大,几乎每逢年末年初,不少旅游行业都会有大批人员流失。究其原因,大部分与年终奖、职务升迁等激励机制有关。具体调查数据显示:在对年终奖发放满意程度问题上,60%的酒店员工选择“不满意”,21%的酒店员工选择“一般”,只有19%的酒店员工选择了“满意”。据调研,2013年旅游行业从业人员的年终奖同比下滑30%~70%[2]。经济型酒店虽受冲击有限,但不少店长和管理层全年收入多少源自年终奖,而普通员工认为,年终奖已经是收入的一部分,发多发少,感受千差万别。有人认为,不发放年终奖的旅游行业是人力资源管理有问题。现实中旅游行业直接支付给职工的劳动报酬一般由基本工资、奖金、津贴、加班费等几个方面组成,运用年终奖等浮动薪酬、差别福利的方式更好地激励高绩效员工,留住有潜力的员工已成为企业薪酬福利发展趋势。当然,如果旅游行业没有设立年终奖金,显然会降低酒店薪酬水平和政策的竞争性,给员工带来心理落差,降低员工对于薪酬的满意度。对此,旅游行业要建立合理、规范和确保激励性的年终奖管理制度,结合不同人员类别,制定相关政策,建立清晰的考核责任制,充分发挥激励奖励作用。
2.经济收入与岗位相匹配,促“私人定制”发展计划。据统计,50%以上的旅游行业感叹招不到人,他们认为旅游行业招聘的难度正在上升,34%的旅游行业认为招聘难度与去年差不多,只有11%的旅游行业认为招聘难度与去年相比有所下降。旅游行业迫切需要有丰富从业经验的高学历、高素质的人才,但实际招聘时,高职院校毕业生的职业素质、学历以及旅游行业实习至少半年至一年的工作经验,都被旅游行业忽视了,企业普遍会把一名有工作经验的大学毕业生与一名高中生、中职生放到同一起跑线上,这严重伤害了大学生的自信心。同时,许多毕业生均面临发展空间有限、难以升迁的问题,这就势必出现一面是用人需求大,一面是不愿就业的尴尬局面,因此,旅游行业在招聘时,应该对有经验、有学历的旅游专业的毕业生提供相匹配的岗位和薪金,同时,还要对优秀的毕业生定制“人才发展计划”,这样才能留住人才。
3.政府参与校企合作,建立旅游行业管理人才高校储备库。目前,全国旅游直接从业人员已达1700万人以上。而目前我国高职院校旅游类毕业生人数预计5年内平均在14~19万人之间。旅游酒店行业专门人才同产业发展的人才需求之间仍存在很大差距,职业后备储备力量严重不足[3]。因此,这需要政府及时参与,给旅游管理和酒店管理专业提供更大的优惠政策。比如加大专业招生人数和比例等;为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多为学校与企业提供政策并搭建产学研合作平台;为防止人才流失,应鼓励高校建立旅游行业管理人才储备库,并提供相应的技术和资金。因为就目前情况,湖北省的大、中、小型酒店都不容易吸引人才,尤其具专业文凭员工流失量最大。由此,笔者建议政府相关部门乃至企业应真正融合到高校旅游酒店专业人才的培养的全过程,在旅游酒店行业管理人才高校储备库的建设中起到重要的桥梁作用,积极主动为高校提供社会培训、社会服务的机会。
4.提高人才自身的“造血”功能。对旅游行业来说,想要从根本上解决人才问题,不能仅仅依靠引进外援,因为那只是缓兵之策,治标不治本。关键还是要自己“造血”。旅游行业作为人才流向的终点,管理者必须认识到人才是兴旺发展的动力之源。在人才的需求、培养上应避免急功近利,避免实用主义倾向。对人才的培养与使用应大胆采取“人治”而不是法制的办法。旅游行业应与高职院校进行校企合作,采取订单式人才培养计划,把企业的用人需求、培养目标、录用标准注入学校的人才培养方案中;作为旅游行业还必须根据企业未来发展趋势,建立人才储备、发展战略和科学的人才录用、培训、晋升等机制。在毕业生录用时应制定其职业成长计划,帮助他们找准自己的定位并看到未来的发展方向。同时旅游酒店行业还应认真落实待遇留人、感情留人、事业留人,对初入职学生,要从生活、工作上予以特别关照,帮助他们度过从学生到员工的角色转换。
5.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创新人才评价机制,促进人才成长。营造人才培养的良好氛围,要从根本上认识到人才在经济建设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在制定相关政策时要向人才适当倾斜。加快建立以企业职业能力为导向,以企业工作业绩为重点,以职业道德和职业知识水平为支点的技能人才评价新机制,最大限度地突破年龄、比例、资历、身份和学历的限制,做到唯才是举[4]。同时,应大力推广“待遇与业绩贡献相联系、使用与培训考核相结合”的做法,以便尽快形成技能人才的使用待遇凭业绩贡献来确定,职业资格随能力增强而晋升的成长和评价机制。加速技能人才成长过程,缩短成长周期,促进人才的脱颖而出。
[参考文献]
[1]马勇,刘名俭.湖北旅游产业差在哪里[J].政策,2003,(8).
[2]冯卫红,苗长虹.旅游产业集群:旅游地理学研究的微观领域[J].人文地理,2008,(3).
2005年3月至4月,我们在陕西省部分地区对普通师范类专科毕业生的就业市场情况进行了调研。调研组先后走访了榆林、延安、铜川、宝鸡和西安等五个地区所辖的18个市、县、区的教育局、部分公立及民办中小学和民营企业。通过本次调研,使我们对目前普通师范类专科毕业生在陕的就业现状有了较为清楚的认识,同时也引发了我们对普通师范类专科毕业生就业工作的诸多思考。
一、普通师范类专科毕业生的就业现状
从我们调研的情况看,目前普通师范类专科毕业生在陕就业形势可以说十分严峻。
1.计划安置愈来愈困难。按照现行的就业政策,没有签到单位的师范类毕业生一般派遣回生源所在地人事局或教育局。从我们调查的18个县、区情况看,给2004年以前的毕业生安排了工作的有14个,占78,没有安排的有4个,占22。一般是当年或隔年安排在乡镇以下的农村中小学,总体来讲得到了安置。但各县、区普遍对2005届师范类专科毕业生的工作安置问题表现出谨慎和不乐观。调查显示,上述各县、区初中以下教师总体超编,大部分县区已明确表示不再招聘或很少招聘普通师范专科毕业生,这一点在2005届普通师范类毕业生就业洽谈会上反映的也十分清楚。
2.就业竞争更加激烈。从某种意义上讲,目前毕业生回生源所在地安置工作属计划经济下就业工作思维的延续,但就各县、区安置形式看,基本都采取了考试、竞聘上岗等形式,进行择优安排,而且全部实行了聘任制。尽管由于种种原因目前这种聘任制从某种意义上讲形式大于实质,但其基本的工作思路及反映出的发展趋势已显示出了市场经济下公平竞争的特征。这就是说毕业生今后无论是自主择业还是回原籍等待安置(这种机会将愈来愈少),都将面临十分激烈的竞争。
3.近几年普通师范类专科毕业生就业的出路。从我们走访的部分民办中、小学和个别私企情况看,他们大部分都急需各类人才。除个别规模较大的高中外,这些单位对优秀专科生普遍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而且工作待遇也明显的高于公立学校。也就是说今后几年师范专科生在公立中小学就业的机会愈来愈小,就业的主要方向应该是民办中小学或私营企业等。
二、就业形势严峻成因分析
1.国家总体就业形势严峻。上世纪末以来,我国宏观经济呈现社会总供给大于总需求的态势,总体就业形势严峻。其主要原因:一是转型期的中国面临工业化、城市化和后工业化的多重冲击,农业和工业同时外溢劳动力;二是产业结构的调整、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和信息网络技术的广泛应用,使生产更加自动化,经济更加全球化,这些因素正在使劳动力的本质发生根本性变化,这种变化将使成百万上千万的劳动力找不到需求;三是国有企业的改革进人攻坚阶段,经济增长正经历迅速的“资本深化”过程,从而使国有企业效率提高,不得不进行大幅度的人员精减,而非国有经济还无法吸纳全部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必然出现失业率的上升;四是我国正处在劳动年龄人口不断上升时期,新增劳动力供给持续增长。[1)同时老龄化社会到来,大量退休人员的重新谋职等,都将给我国形成持久而巨大的就业压力。因此,大学生就业形势的严峻是我国就业宏观背景影响下的必然结果。
2.我国高等教育的跨越式发展,高等学校的大规模扩招。从1999年开始,我国高等教育进人跨越式发展时期,高等学校招生规模连年扩大,2001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为115万人,到2002年为145万,2003年为212万,2004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达到250万人。四年时间增加了140万,今后还会持续增长。[z)同时我国高校大学生的人学率在适龄人口中已经占到巧%,这就是说我国高等教育已由精英教育跨人大众化教育的门槛。[3)因此大学生就由“精英”变为“大众”,要公平的参与社会竞争,大学生的就业市场也由“卖方”走向了“买方”,这就势必导致大学毕业生整体求职的成本和时间将增大和延长,当然专科(高职)毕业生毕业初期的就业率则要相对更低。
3.大学生传统的就业观念难以转变。在短短几年内,大学生的身份地位由“精英”转变为“大众”,由原来的“统包统分”转变为要公平地参与社会竞争,由原来的高薪稳定岗位逐步转变为大众化岗位或基层的一般性工作,这一切都使大学生暂时难以适应。同时这些工作的报酬和发展前景与他们的就业期望和付出的过高教育成本严重失调,使得大学生就业观念更加难以转变。很多毕业生对就业的工作地域、经济待遇、环境条件等的期望值仍居高不下,单位好、收人高、工作稳定是毕业生选择就业单位的首要因素,他们的择业愿望一般集中于城市,无形间缩小了就业选择范围,加大了竞争压力。
4.小学、初中大幅撤并,教师队伍需求减少。由于实行计划生育政策,我国人口增长幅度呈下降趋势,加之农村教育资源配置严重不平衡造成大量农民子女进城读书等原因致使农村小学、初中生源大量减少,小学、初中大幅撤并,这就使当地师范类专科生的就业市场减少,就业形势更加严峻。例如,榆林市1999年共有小学、中学、高中6121所,到2004年减少为3699所,今年还要撤并,预计将来会稳定到2000所左右。1999年全市小学生有109000人,2004年小学人数只有48000人,预计人数将来会稳定在40000人左右。同榆林市的情况一样,其它县、区农村初中、小学有50%左右的要撤并或已经撤并,这就造成了各县、区初中以下教师整体超编,师范类专科毕业生就业市场减少。
5.地方财政困难,难以安置普通师范类毕业生。从我们调查的情况看,不少农村县区宁愿聘用学历不合格的代课教师,也不愿安置师范类大专毕业生,究其原因主要是地方财政困难,聘用代课教师可降低财政支出。
6.专科学生学历层次不能满足目前就业市场需求。在目前就业市场形势十分严峻、人们对优质教育资源迫切需求的实际背景下,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学历要求越来越高,同时国家对中小学教师的学历要求也在不断提高,师范类专科毕业生学历层次低已经成为造成这类学生就业难的重要因素。
三、用人单位对近年来师范毕业生的几点意见及建议
在调研过程中,我们充分听取了用人单位对近几年师范毕业生的意见和建议。总体来说,大部分用人单位认为扩招后师范类毕业生质量有所下降,普遍存在以下问题:
1.师范院校教育改革相对滞后。进人新世纪,我国基础教育改革进一步深化,尤其是新课程体系的实施使教育思想观念、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发生了深刻变化,相比之下作为为基础教育服务的高等师范教育改革则相对滞后,传统的教学观念、陈旧的教学内容、单一的专业设置使学生不能适应基础教育改革的需要。目前大部分师范生对新课改知之甚少,更没有进行过系统培训,还需要再培训才能上岗。
2.毕业生综合素质相对较低。部分毕业生专业知识相对陈旧,专业水平低,综合素质不高,很多毕业生在工作需要时很难胜任相近专业的课程,综合素质不能满足用人单位的需求。
3.职业道德教育欠缺。个别毕业生职业道德较差,不安心工作,其工作表现、个人素养、为人处事、衣着打扮等都难为师表。
4.教育教学实践能力差。不少用人单位反映,部分师范生由于在校学习期间教育教学实践不够,实际工作能力差,计算机、普通话等教师职业技能掌握不够,不能顺利走上讲台。
用人单位建议:高等师范学校要加快改革步伐,适应基础教育改革的需要,学校应有明确的教学目标要求,要根据市场需求调整完善专业结构;学生在校期间,应加强实践能力锻炼,特别是应加强教学实习工作;要加强学生职业道德教育,培养毕业生的敬业精神,在师德师风上加大教育力度,加强专业教育;要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及职业技能。
四、深化教育改革.积极加强毕业生就业工作
面对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我们认为当前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做好毕业生就业工作
1.不断提高办学水平,增强办学实力,突现办学特色。目前用人单位对学校的社会声誉、地位及毕业生质量要求较高,在高校毕业生买方市场的形势下,用人单位选聘人才标准越来越高,挑选余地越来越大。许多用人单位往往更青睐重点、名牌院校的毕业生,这些方面师范类专科毕业生在竞争中没有优势。因此这就要求学校努力办出学校特色及专业特色,下大力气提高办学质量,增强学校形象的吸引力。因为学校特色是学校形象的重要基础,任何学校要想在生源市场竞争中生存与发展,就必须培植自己的特色,形成相对优势。我们认为高等师范专科专业的特色,应该是在教师的教育学术水平方面,在对学生的教师职业能力培养方面以及学生宽厚的理论基础学习方面。前者使师范生从教与非师范毕业生比较形成相对优势,后者使专科生具备进一步深造的后劲。
2.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确立适应市场需求的人才培养模式,强化学校培养目标的导向性。一是要把职业能力与特长纳人培养目标体系,使毕业生的教师职业技能及教育学术研究较其它类学生具备明显的优势。其次是加强社会所需专业知识和能力的培养,弥补师范生知识的不足,提高就业能力。三是在人才培养性质上,要突破传统的“师范性”,以时展与对未来教师素质的要求为背景,将具备现代教育理念,多门类知识与能力复合又具备教育智慧的新教师形象纳人培养目标。
3.依据市场需求进行专业改造。面对大学生就业市场不断变化的挑战,学校应依据市场经济建设对人才的要求设置专业,确定培养目标,尽快实行适应市场的专业改造,根据就业市场需求情况,调整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方向,科学合理地编制招生计划,并做好超前预测、超前培养,以适应未来就业市场的要求。在专业的设置上,应保留传统专业,合并相近专业,以扩展专业覆盖面,可以适当缩减冷门专业,合理设置一些新的热门专业,不断拓宽学校自身的生存空间,提高学生就业的竞争能力,在课时的安排上,应适当缩减专业课的学时,增加基础课和公共课的学时,加强外语、计算机等一些应用工具类课程的教学力度。适当增开一些实践课、人文社科类的选修课,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人文综合素质。据统计,普通高校非热门专业的学生毕业后,从事本专业或相近专业工作的人数不足该专业毕业人数的40 96,因此,我们应该提倡一专多能,鼓励和支持有潜力的学生选修其他专业课程,以拓宽知识增强就业能力,适应社会的需要。允许学生在一定范围内自由挑选专业,自由跨学科听课,获取多方面知识,提高学生的竞争力。
4.加强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注重学生社会经验的锻炼和积累。扎实的专业知识,良好的职业技能和社会经验是就业成功的一个重要法码。现在越来越多的企事业单位将从业经验作为聘用人才的必备条件之一,许多中小企事业单位不愿承担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培训等消耗成本,更不愿为别人做嫁衣裳,这就是近几年职业技能型人才走俏的一个重要原因。大学生在专业基础知识积累的过程中,要加强对应用知识的学习,要活用知识,课余多参加社会实践,从实践中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自己所学的知识更贴近市场。
5.加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用人单位选聘毕业生除了要看毕业生的专业成绩,还很注重把国家英语四、六级考试成绩、计算机等级考试成绩、普通话等级以及科学人文素质、社会实践技能等综合素质作为选聘人才的重要条件。专科毕业生往往在这一方面相对较差,毕业生整体素质与用人单位需求标准的提升反差较大,在求职市场竞争中往往会失去机会,学校应加强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6.加强毕业生就业工作。毕业生就业率及就业质量直接关系到学校未来的生存和发展,我们应该着眼未来,抓好毕业生就业工作,将毕业生就业工作提升到突出地位。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重点内容应该是就业市场建设和开发,它主要包括用人单位需求信息的收集、就业岗位的开辟、就业渠道的拓展、就业基地的建设、就业市场的调研及信息反馈、就业网站建设等项工作,任务十分繁重。我们认为,就业市场建设应主要从两方面着手:第一,收集就业需求信息。借助各种资源,加大就业信息收集和宣传工作力度,重点建设好用人单位需求和毕业生资源两个信息库,做好就业市场建设的基础性工作。第二,树立多元化就业观念,努力拓展就业方向和渠道。积极鼓励、引导毕业生跨越“师范性”、“非师范性”的传统界限,扩大毕业生主观就业市场。
一、问题的提出
教育部的统计数据显示,2016年应届毕业生的人数是765万人,比2015年增加16万人,就业难的形势将会更加严峻。通过调查研究发现,造成就业难的一个主要原因是高校毕业生自身具备的就业能力与企业的需求不匹配。本文将主要针对应用型本科高校市场营销专业学生的就业能力与社会需求的匹配做一个研究,以期能够提高两者的匹配度,缓解当今大学生就业紧张的局面。
二、研究的意义
本文将营销专业学生的就业能力与企业需求相比较,首先可以了解应用型高校在教育教学、培养模式等方面存在的问题,通过了解社会需求,做出相应的调整,进而提高教学质量,使培养出来的学生能更好地满足社会的实际需求。其次可以让学生对自己能准确地定位,通过提高自身的能力满足用人单位的需求。
三、市场营销专业大学生就业能力与用人单位需求调查
(一)市场营销专业大学生就业能力调查
1.问卷的发放。(1)样本的选取。在选取样本时,选择了辽宁5所应用型本科高校营销专业学生进行调研,调查结果具有针对性。(2)问卷发放。通过网络平台发放了300份问卷,实地调查发放了200份问卷。本次调查共发放500份问卷,实际回收491份,有效问卷483份,无效问卷8份,实际回收率98.2%,有效回收率96.7%。
2.问卷结果分析。(1)市场营销专业学生基本资料分析。在对市场营销专业学生就业能力各项调查展开之前,首先对学生的基本情况做了统计,统计结果如下。
在样本分析中,市场营销专业学生中女生相对较多,男生占35%,女生占65%,男女比例呈现将近1∶2的现状。关于任职学生干部的情况,55%的学生在校期间有任职经历,也有45%的学生没有参与学生工作。相比较之下,实习经历是整个市场营销专业学生比较重视的环节,有83%的人在毕业前有过实习经历,但仍有17%的学生没有实习经历。
(2)市场营销专业学生就业能力的认知分析和自评分析。在就业能力总体部分,采用了李克特五点计分法,为了便于对数据进行分析评价,根据问卷五点计分法的定义,首先对等级进行界定,分为“高”、“中上”、“中下”、“低”四组(见表1)。
表1 就业能力等级划分
营销专业学生就业能力的认知分析。本部分是营销专业学生在求职过程中对用人单位看重能力的认知调查,表2为参与调查学生认为就业能力中各项指标重要程度的平均水平(见表2)。
表2 就业能力各构成要素的认知水平
从表2可以看出,沟通表达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抗压调整能力、团队合作能力这四个要素平均分大于4,从而得出营销专业学生认为在就业时用人单位比较看重这四个要素,创新能力和组织能力是他们认为重要程度比较低的两个指标。
营销专业学生就业能力的自评分析。对应营销专业学生关于就业能力各要素重要程度的认知,又对其实际所具备的就业能力做了调查,以下为营销专业学生自评的结果(见表3)。
表3 就业能力各构成要素自评的掌握程度
从表3可以看出,营销专业学生就业能力实际掌握程度与他们自认为的重要程度还是有差距的。其中掌握程度较好的是团队合作能力和沟通表达能力。学生认为重要程度较高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抗压调整能力的实际掌握程度都介于中等和掌握之间。
(3)市场营销专业学生对学校教学的反馈。此部分问卷从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教学中存在的不足。
图1 您认为专业教学中存在的不足有哪些?
对这一问题共设置了7个选项,每人最多可选3个选项,学生普遍认为实习和实践环节不够,其次是学生认为在教学中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存在不足。
学校教育培养的哪种素质最重要。
图2 您认为大学教育中哪些素质和能力培养最重要?
本题共设置了9个选项,每人最多可选3个选项,学生普遍认为在大学教育中人际交往能力非常重要,其次是发现解决问题的能力比较重要。
(二)用人单位对营销专业大学生就业能力的需求调查
1.调查设计。(1)调查方法的选择。本次针对用人单位采用了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问卷调查法旨在通过数据的收集,科学地分析用人单位对营销专业学生就业能力的实际需求和满意度。访谈法旨在通过对企业相关负责人的深入访谈,了解用人单位对营销专业学生的综合评价和相关建议。
2.调查实施。(1)问卷的发放。本次问卷的发放采用了实地调查的方式,由5所高校提供的营销专业用人单位的部门主管和人力资源部门负责人填写。调查对象选择了不同行业不同规模的55家用人单位,回收的有效问卷为97份。根据问卷调查的结果可以比较广泛地了解用人单位对5所应用型本科高校营销专业学生的整体评价。
(2)访谈记录。本次访谈共选取了8家不同行业的公司负责人进行了访谈,其中2家互联网企业,3家生产制造类企业,3家软件开发类公司。分别按照访谈提纲的设计提出问题并记录关键性回答,共获取了5小时20分钟的录音,以便后期整理归纳。
3.调查结果分析。(1)问卷结果分析。
根据表4中的数据可以看出用人单位对学生的各项就业能力满意度大部分都处于中等偏上,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满意度最低,其次是专业知识(见表4)。
表4 用人单位对营销专业学生就业能力各项要素的满意度评价
除了关于营销专业学生具备的就业能力相关调查外,用人单位也会关注一些学历背景信息等条件,经过调查,学生背景信息在求职中的影响依次是:实习实践经历、任干经历、外在形象、毕业院校、专业背景。
(2)访谈结果分析。访谈主要从对营销专业学生就业能力的评价和建议进行开展:用人单位对营销专业学生就业能力的评价。用人单位认为应用型本科高校营销专业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学习能力都比较弱,而且存在眼高手低的现象,对公司业务不了解的时候就想从事管理工作。
用人单位对提高营销专业学生就业能力的建议。受访者对此提出了两方面的建议:一方面希望应用型高校在专业设置和课程内容安排上,必须紧密结合市场需求,结合学校自身的特色,培养学生的实际就业能力。另一方面,受访者希望学生在校期间应该多参加实践活动,锻炼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积累工作经验,提高自己的各项就业能力。
四、营销专业大学生就业能力与用人单位需求匹配分析
(一)一致性分析
1.对于用人单位需求认知的一致性。通过问卷统计的数据得出营销专业学生和用人单位看重的指标是具有一致性的。两者都认为沟通表达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是非常重要的就业能力指标。
2.对于自评分析的一致性。根据大学生对自身就业能力的自我认知调查,发现大学生对自己就业能力的评价基本都是中上水平,其中大学生认为自己的创新能力最弱,其次是学习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一点与用人单位的评价一致,大部分用人单位受访者表示学生的创新意识比较差。
(二)差异性分析
1.对于用人单位需求认知的差异性。通过问卷统计的数据得出营销专业学生对用人单位需求的认知和实际社会需求有一定的差异,尤其体现在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上面,营销专业的学生比较看重社交方面的沟通表达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认为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是次要的。学生实际具备的创新能力也很低,在团队合作能力和学习能力上也和用人单位的要求有一定的差距。
2.对于自评分析的差异。根据调查结果,应用型高校营销专业学生对自己的沟通表达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评价最高,创新能力和专业知识的评价最低。总体来看,将学生对自身就业能力的自评结果与用人单位评价结果相比较可以发现学生对自己的评价普遍都偏高,而用人单位却认为学生的各项能力大部分不能很好地满足用人单位需求。学生自评中评价较高的“团队合作能力”,用人单位给出的反馈却并不满意,64%的用人单位表示团队合作能力和实际需求不符合,说明对于学生自身的就业能力的认知与用人单位是存在一定差异的。
(三)成因分析
1.一致性成因分析。(1)学生有意识地培养自身的就业能力。随着就业压力的增大,作为营销专业的学生也越来越意识到就业能力培养的重要性,很多学生在校期间积极参与学校活动、投入实践以及参加竞赛,提高自身的社交能力,使其就业能力和用人单位的需求匹配度更具有一致性。
(2)各地方高校逐渐重视就业指导。近几年高校逐渐重视大学生毕业就业指导工作,越来越多的高校与企业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同时,各高校的就业指导部门针对企业的面试环节给予前期辅导,使学生的求职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升、学生的就业能力和用人单位需求的匹配度也越来越高。
2.差异性成因分析。(1)营销专业学生自身的问题。导致学生就业能力难以匹配社会需求的重要原因首先是自身的问题。
自我认知和就业观念存在问题,一方面,在调查中发现大部分营销专业学生对于自己所具备的就业能力不能准确定位,不能为自己做合理的职业生涯规划,在求职过程中不能准确地找到适合自己的岗位。另一方面,当前的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过分关注地位和名利,这样的就业观念使得学生错过了不少就业机会。
自身就业能力锻炼不足,很多学生在大学的前三年从来没有考虑过就业的事情,学习的兴趣和动力不足,大多数学生比较急功近利,导致没有时间去拓展自己的就业能力,此外对行业、岗位的了解和准备也存在不足。
(2)高校培养模式的问题。大学四年是培养就业能力的主要阶段,因此学生就业能力与用人单位需求有差异,与应用型高校对于学生的培养模式和就业指导不全面有很大关系,主要有以下两点原因。
通过我们的工作实践,我们对这个问题给出的答案是:“不尽然!”。其实,你以为很了解自己的客户,但事实是你对客户的了解往往是片面的或肤浅的。张东利这样讲,并非没有依据的信口开河,而是基于亲自组织和主持的许多次工业品企业的市场调研的专业经验之上的结论。
那么说到这里,问题就来了。为什么你与客户既然已长相厮守,打成一片,你还不了解客户?还需要做专业的市场调研?结论是出乎意料的。因为,你与客户再深交,也毕竟是商业利益关系,客户的心里话,不会完全向你无保留地敞开。许多问题,客户可以向朋友敞开,可以向无利益纠葛的第三方敞开,但不能向有利害关系的供应商敞开。这是由于双方的占位引起的,也就是我们通常说的利益决定沟通方式、屁股决定思维方式的意思。所以,工业品企业通过专业的第三方营销策划机构来做市场调研是绝对必要和有效的。
记得张东利有次在给一家做电力设备的客户(姑且称为A公司)做市场调研时,当时的调研访谈对象是一位国企的采购总监,姑且称为B君,访谈整整进行了三个小时。结束时,这位B君站起来对我说:”张先生你真厉害,你把我心里话全部掏出来了。你知道吗,我跟A公司的老板和销售总监,像这样的交流,最长也就半小时,也就谈些冠冕堂皇的话题,从没有像今天跟你谈得这么深入。”当博扬工业品牌营销团队把此次调研结果向A公司的老板阐述时,他连连说了几个没想到。因为,对一些涉及战略方向和营销策略的重大问题,他原以为客户应该是这样想的,没想到客户却是那样认为的,完全出乎他的意料。他认为这个调研的价值太大,后悔没有早做。像这样通过调研,颠覆了客户的固有想法,纠正了重大战略失误的事例,博扬工业品牌营销团队还经历过许多。
为什么博扬工业品牌营销做市场调研很有优势,被调研对象能够客观公正地说出心里话?张东利以为是基于以下三方面原因:
一是我们同被调研对象没有利益关系,被调研对象对我们没有戒备,能够放下心理负担,畅所欲言。
二是我们有十几年的工业品品牌营销经验,对工业品行业非常了解,能与被访谈对象产生有深度的共同话题,沟通能够持续深入。
上海高等职业教育(含高专,后同)共设院校70个,包括普通本科院校的二级学院(职业技术学院)、独立设置的职业技术学院和成人高校。在这些高职院校中,开设旅游、酒店及相关专业的占一半以上。旅游酒店职业教育伴随着高职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就其教学而言则存在着许多问题,酒店管理专业毕业生一定程度上仍然存在着理论知识强,但动手能力差,所学技能跟不上社会发展等现象。根据国家教委关于开展高职管理类专业设置建议及专业建设调研的部署,该院酒店管理专业对上海市多家酒店、餐饮相关企业进行了走访调研和问卷调查,并对该行业人才招聘需求进行了总结研究。
一、研究内容与方法
1.研究内容
以就业为导向,是高职教育课程开发的原则之一。因此,本次针对上海市酒店行业所开展的市场调研,主要通过调查上海市各大星级酒店、餐饮酒店与旅游相关企业对专业人员的需求情况,论证开设酒店管理高职专业的必要性,确定高职酒店管理专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定位和专业学生应具备的基本素质与能力,在此基础上,尝试进行酒店管理专业课程整合与教学改革的探索。
2.研究方法
(1)问卷调查。以分层抽样调查方法,抽取上海市酒店及相关企业共35家,其中星级酒店17家(含5星级酒店5家、4星级酒店8家、3星级酒店4家)、经济型酒店2家、其他级别酒店6家、餐饮酒店企业10家。将该酒店人力资源管理部门负责人或员工招聘负责人作为调查对象,对其进行“酒店行业招聘人员岗位需求”的问卷调查,了解该酒店所需招聘人员的具体岗位及学历、能力、基本素质要求等信息。
(2)专家访谈。个别访谈了本院酒店管理专业校外专家委员会成员,上海市某五星级酒店董事长、副总经理等高层管理人员,就上海市高职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建设现状和人才建设的需求、高职教育的必要性和培养目标、课程设置等问题进行了咨询。
(3)实地考察。笔者作为高职院校双师型青年教师,于2008年2月~7月在上海市某五星级酒店进行近半年的顶岗实践锻炼,先后在前厅部、客房部、餐饮部等主要经营部门轮岗实习,对上海市酒店行业人员需求状况进行了大量考察,为本文研究积累了丰富的一手资料。
二、调研结果分析
1.酒店行业人员需求岗位构成
本次调查的招聘岗位涉及了酒店各个部门共35种具体岗位,总招聘员工811人。其中需求量最大的是各连锁酒店在外地扩张发展所需要的高级管理人员,需要人数为150人。此外,部分酒店还需要招聘部门总监、部门经理之类的中高层管理人员,但这类人员对于应聘者年龄和工作经验要求很高,不适合高职学院对于学生的培养目标定位,因此在后面的统计中将这3种岗位忽略。
除此之外的32个岗位,大致可以分为基础管理人员、服务人员两种层次。我们对酒店各个部门的人员需求情况进行了分析,具体各部门岗位需求的员工人数与见表1、图1:
2.酒店管理专业人员学历需求情况
调查发现,在对酒店各岗位所需要的技能型、操作型人才的学历要求中,基层管理人员如主管、领班等要求为高职、大专(占73%),其次是本科(占27%);对于服务员的学历要求是高职、大专(占20%),大部分招聘岗位对于服务员没有具体学历要求。
3.酒店管理专业人员的能力需求
针对用人单位对于各岗位员工所需要的知识与能力、素质,我们经过调查以后进行了综合分析,具体见表2、图2。
分析可见,在目前上海酒店业对人员所要求的知识和能力、素质中,除去年龄、工作经验的要求以外,用人单位最看重的是员工流利的英语口语表达能力,在32种岗位中提出此要求的有22种,占68.75%;尤其是一些高星级酒店,外籍客人的比例达到70%以上,对于员工能够用英语提供服务是起码的要求。
同样看重的是良好的沟通和谈判能力,也有22种岗位提出此要求,占68.75%。酒店行业作为服务业,客人的需求具有多变性和随机性,这使酒店服务的难度比一般的物质生产行业更高,沟通能力、应变能力和反应的灵敏程度也就显得尤为重要。
排在第三位和第四位的是较好的形象和气质,以及良好的电脑操作基础。酒店对员工个人形象比较重视,尤其是直接面对客人的员工的外在形象,但学校对招收酒店管理专业学生的面试却不够重视,这为未来学生就业埋下了隐患。上海各大星级酒店普遍使用酒店管理信息系统如Fidelio、Opera等来进行基本的管理,要求员工掌握计算机操作的基础知识。
第五位的是员工培训技能,尤其是基层管理人员对于下属员工的在岗业务培训技能;分列其后的是营销知识、写作能力和行政管理能力;此外,部分岗位也对员工提出了财务、成本管理的能力需求。
三、讨论
1.专业培养目标定位
本次调研发现,上海市酒店行业存在大量人才需求。此外,酒店方对学校教育的教学内容很少关注,比较重视的知识仅停留在英语和计算机基础应用上,部分酒店认为学生在学校学习的知识在实践中很少用到,需要改进,甚至有酒店认为酒店管理没有专业特色,酒店员工只需要进行短期培训即可以上岗。由此可见,一方面学校与酒店的沟通较少,酒店对学校教育不了解也不认可;另一方面,学校应该好好地审视已有的课程设置,深入酒店了解实践中的专业需求。
本文认为酒店管理高职教育应该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结合的发展道路,通过校企合作,共同培养学生,将专业培养目标定位为:培养掌握酒店经营管理服务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能够适应现代酒店业发展所需要的各种技术应用性人才。因此,该校酒店专业构建了“2+1”的教学模式,通过二年校内教学与一年企业顶岗实习相结合的方式来更好地实现专业培养目标。
2.知识结构与课程体系
根据本次调研我们发现,酒店行业对于员工英语沟通与表达能力要求非常高,因此,我们在课程中加大实用英语、酒店情景英语等英语课程的课时与比例;针对酒店对员工沟通能力的要求,该校开设了实用人际沟通技巧课程;鉴于酒店行业对员工个人形象的重视,招生增设了面试环节,要求报考学生男生身高不低于170cm,女生不低于160cm;此外,酒店礼仪、酒店培训实务都是对应此次调研所开设的课程。
总体来说,高职酒店管理专业校内课程主要分为五大块,即公共基础课、职业基础课、职业核心技能课、职业技能训练课、综合素质培养课。公共基础课主要培养学生的基本素质,开设思想道德、实用英语、体育等课程;职业基础课主要培养学生掌握酒店相关学科的基础理论知识,开设酒店服务心理学、酒店情景英语、旅游学概论、旅游酒店法律法规等课程;职业核心技能课与职业技能训练课主要培养学生掌握酒店行业操作技能,开设酒店前厅管理实务、酒店客房管理实务、酒店礼仪、酒店营销实务、酒店后台管理实务、中餐知识与实务、西餐知识与实务、酒店培训实务、酒吧管理与调酒等课程;综合素质培养课主要培养学生的综合服务能力与人文修养,开设实用人际沟通技巧、中外民俗与文化、酒店日语口语、酒店法语口语、应用文写作、插花艺术、茶艺与茶道等课程。
3.实践教学
高职酒店管理专业的实践环节一般包括校内实践和校外实践两种。我校酒店管理专业经过课程整合,建立了与理论教学体系相辅相成的实践教学体系,实践学时在整个教学计划中占50%~60%的比重,由不同类型的实践环节支持。校内实训主要由任课教师带领学生在各类实训室内完成,如模拟客房实训室,模拟餐厅实训室,模拟酒吧实训室,通过校内实训能较好地落实实践的教学环节,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校外实践主要是指学生到酒店企业参加实习实训,提高实践操作能力。上海工会管理职业学院先后与上海柏悦酒店、上海香格里拉大酒店、上海威斯汀大酒店、上海千禧海鸥大酒店等十多家酒店签订了实习基地协议, 通过广泛的校企合作,给学生提供较广的实习与就业选择机会。通过加强对校外实践的指导,一方面可以提高学生素质和教学效果;另一方面也可以提高实习企业的经济效益,达到“双赢”的目的;还可以解决相当一部分学生的就业,从而形成一种良性循环。
参考文献:
[1]庞肖梦 唐开源:《公共卫生管理高职专业人才需求调查》[J].中国初级卫生保健,2008,(2):22~23
[2]曲秀梅: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课程设置改革[J].职业技术教育,2007,(35):21~22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消费方式的不断转变,游艇旅游作为一种新型的娱乐休闲方式,逐渐进入普通消费者的视野。当前,我国游艇旅游相关产业正蓬勃发展,但与之相配套的管理和基础设施还不够完善,游艇旅游的商业价值没有得到充分利用,还有广泛的市场空间。以游艇俱乐部为主要经营模式的游艇旅游在推进海上旅游发展上还存在许多问题。
一、产业发展现状
游艇是一种集航海、运动、娱乐和休闲等功能于一体的高级耐用消费品。我国交通运输部《游艇安全管理规定》将游艇定义为: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所有并使用,从事游览观光、休闲娱乐、业余水上体育运动等活动的具备机械推进动力装置的船舶。游艇旅游则是以游艇为媒介所开发的各类水上旅游休闲项目。广义的游艇领域宽泛,包括运动休闲艇、商务交际艇、赛艇、钓鱼艇等,价格区间广阔。基于游艇的水上旅游项目具有新颖、环保、健康和价格适度等多种特性。
在国家海洋强国、一带一路等发展战略的推动下,中国沿海城市纷纷加快推进游艇产业建设。截至2014年,中国游艇制造企业已近400家,年销售额超过1000万元以上的企业有40余家,拥有各类游艇16000余艘,游艇俱乐部400余家,游艇行业市场规模已超过80亿元。
当前,国内游艇旅游业的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据2015年游艇行业论坛的数据显示:目前,国内游艇俱乐部中相当一部分游艇处于闲置状态,大部分游艇俱乐部主要是通过出售或者租赁游艇的方式运营,盈利模式比较单一。行业乏力宏观指导,配套设施建设滞后,宣传引导不足,专业人才匮乏。游艇俱乐部的整体技术和管理水平不高,针对大众市场的游艇旅游项目开发缺乏热情,完整的游艇旅游产业链并未真正形成。
二、市场调研概述
为进一步了解游艇旅游业的产业发展情况,团队从游艇俱乐部经营模式和消费者问卷调查两个维度进行了市场调研。
1.经营模式
游艇俱乐部作为游艇旅游的主要载体,其经营模式客观反映了游艇业的发展程度,是游艇旅游业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项目团队选取环渤海湾地区、长三角地区、珠三角地区具有代表性的俱乐部,进行调研。
目前,我国大多数游艇俱乐部以商务型和运动型两种经营模式为主,采用会员制,服务人群大多为高收入人群,主要以游艇租赁,买卖,游艇码头租赁和俱乐部内部活动为主。游艇消费仍然具有发展中国家的普遍特征,即水上旅游景点的公众消费和大公司、大集团的公务性消费占大多数,对普通消费人群的市场开发力度明显不足。缺乏行业指导,专业人才匮乏,游艇管理与服务的相关体系不够完善,产业推广难度较大。
2.问卷调查
项目团队通过走访上海、舟山、南京等地,针对游艇旅游,从大众消费者游艇旅游信息的获知途径、认知程度、消费意愿、游艇旅游服务满意度等方面开展问卷调查。累计发放问卷635份,回收有效问卷605份,相关数据收集与分析情况如下:
调查发现,77%的消费者获取游艇旅游信息的途径是通过网络;对于游艇旅游的服务范围认知主要集中在娱乐、办公、家庭、运动体验等几个方面,其中娱乐占42%;79%的消费者对于游艇旅游比较有兴趣;对游艇旅游的整体满意度不高,满意度为67%,不满意原因主要集中在价格、娱乐项目和自由度方面,分别占40%、27%和12%。
3.调研总结
通过市场调研可以看出:一方面,虽然我国游艇旅游业起步较晚,与世界发达国家差距较大,但我国游艇旅游业市场前景广阔,拥有良好的市场前景和政策支持;另一方,我国游艇旅游业覆盖面不够,游艇俱乐部经营模式单一,缺乏国际视野下的管理经营理念,难以满足不同消费人群的多样化需求;此外,产业推广力度不够,游艇旅游无法实现“大众化”普及,消费市场亟待拓展。
三、游艇经营推广的对策
1.完善产业布局,推动产业发展。通过政策引导,注重游艇经济、生态环境、安全认证、游艇配套以及其它相关产业的融合,从而形成完整的游艇产业链。以弘扬海洋文化、推进海洋旅游,打造社交型游艇、游艇度假酒店、游艇地产和公共游艇码头等多种经营模式为一体,提升游艇旅游产业的覆盖面,带动区域交通、旅游、餐饮和酒店等多领域的发展,达到资源的合理配置。
2.强化行业指导,规范行业发展。从市场调研情况来看,目前国内的游艇俱乐部经营主要以俱乐部为主体,缺乏行业指导,在争取政策支持和提升行业影响力上存在明显不足。建议成立相对规范的行业产业协会,建立行业标准,维护行业信誉,搭建政府、企业、消费者的联系纽带,从而促进游艇旅游业的健康发展。
3.注重人才培养,提升管理经营水平。游艇旅游在国内各沿海城市迅速发展,行业规模日益扩大,相关产业链的延伸需要人才作为支撑。建议充分利用游艇俱乐部资源,建立游艇培训基地;通过与现有的航海院校、旅游专业院校合作,建立行业人才培养中心;引进国外相关行业的高级管理人才。多渠道培养产业需求的高素质人才,提升游艇旅游业的国际化管理经营水平。
4.细化市场分级,多元化旅游消费模式。建议加强基础设施投入,构建以餐饮、娱乐、住宿、商务、维修保养、游艇补给、驾驶训练等多功能一体的综合服务体;重视旅游项目设计,通过海上商务旅游、海上庆典聚会、海上垂钓、海上婚礼,水上运动等项目满足大众消费者消费需求;延伸产业领域,建设儿童乐园、水上公园、温泉、购物等活动场所;注重游艇俱乐部、度假酒店、游艇地产等模式的有机结合;加速产业推广。
5.加强市场营销,提升产业普及度。建议成立由行业协会牵头,游艇俱乐部参与的游艇旅游联盟,共同进行产业推广。借助互联网、移动通信等媒介构建产业推广平台,通过制作游艇旅游宣传片,凸F游艇旅游的特质,树立产业形象。同时,游艇产业的上下游企业协同并进,通过举办游艇帆船赛事,游艇驾驶培训,游艇制造参观,游艇旅游体验等多种途径,提升整个产业的影响力。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交通运输部.《游艇安全管理规定》.2008.07.
[2]全国游艇展专家指导委员会、中国交通运输协会邮轮游艇分会(CCYIA).《2014中国游艇产业报告》.
[3]http://.cn/c/2015-04-14/113031715820.shtml.
[4]国务院.《全国海洋经济发展“十二五”规划》,2012.09.
关键词 高尔夫 发展商机 多元化 消费理念
一、前言
随着中国经济的持续高速发展和人们休闲意识的逐步提高,高尔夫运动正以迅猛的势头在中国发展壮大,高尔夫产业作为一种新兴的体育产业和休闲观光农业,正在对社会经济与文化发展起到越来越重要的影响。南昌是全国唯一一个与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闽东南三角区相毗邻的省会城市,具有承东启西、沟通南北的战略性地位和枢纽性区位的独特优势。因此,研究、解决影响南昌市高尔夫产业发展的因素、存在的问题、发展方向等,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研究内容与方法
(一)文献资料法
查阅国内外高尔夫发展的相关资料,收集南昌市高尔夫企业的调查资料。对保利和翠林两个高尔夫俱乐部运营情况做了概括。并在南昌市统计局官网以及中部六省市的官网上查阅了相关资料。
(二)数理统计法
对相关调查结果分别进行数理统计与分类。
三、南昌高尔夫产业发展的现状
(一)南昌高尔夫场概况
南昌高尔夫球俱乐部有两家:翠林高尔夫俱乐部和保利高尔夫俱乐部。
从2007年起,光耀集团实施“区域聚焦”战略,进入异地扩张的新发展阶段。2009年,光耀集团进军南昌市场,打造江西首席低密度高尚大盘——翠林?高尔夫项目,占地3800余亩。区内翠林高尔夫俱乐部已运营多年,是江西省三大高尔夫企业之一,其36洞为全省第一。
南昌保利(原南昌铭雅)高尔夫球会总占地36,000,000平方米,地形风貌令人惊叹。其中经典欧式风格的公寓和别墅全部由意大利著名设计师设计。现代风格的国际五星级酒店和占地900平方米的乡村会所包括了中西餐厅,游泳池,桑拿和网球场……
由于地理位置的差异,翠林算是真正意义上的乡村俱乐部,环境优雅,空气新鲜。保利的定位是城市高尔夫,设备和交通方面会更有优势。
(二)南昌高尔夫产业与周边省份的比较
南昌市GDP连续五年,保持增长幅度超过10%,2008年受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增长幅度有所下降,但是在2009年后,立马恢复上升的趋势,充分显示了南昌的后发优势。
在中国中部六个省会城市中,南昌的综合实力目前还是比较落后的。除了城市经济总量是仅次于长沙市、武汉市,排在第三位,其余的评估指标都是在后三名,尤其是创新能力指数。这说明南昌现阶段的发展是还欠发达。
今年世界银行的《对中国23个城市投资环境调查报告》中,南昌被列为“B+”类,与北京、深圳、成都等特大城市并列。CEPA(内地与香港更紧密经贸关系安排)的实施和“泛珠三角”区域协作的形成,无疑为开创南昌—港澳粤合作新格局,扩展出广阔的空间,并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在南昌现有的基础条件下,发展高尔夫必将为其带来新的突破点,以促进其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前进。
四、南昌发展高尔夫产业的SWOT分析
(一)优势
1.经济实力
虽然南昌市总部经济综合实力位列第26位,但其政府服务能力却排得比较靠前,排在13位,在中部六省6个省会城市中排名第1位。政府服务主要包括服务意识和服务效率两项指标。其中,服务意识指标反映的是政府的信息环境和法规环境等;服务效率指标则反映了政府服务绩效和投资者对政府的满意程度等。
2.自然条件
南昌,位于江西中北部,处赣江、抚河下游,濒临我国第一大淡水湖-鄱阳湖西南岸;地势平坦,湖泊星罗密布,全市平原面积2651.79平均公里,占总面积的35.8%。
南昌光照充足,历年平均日照时数1772~1845小时,7、8月最多,2、3月最少。光照分布与高尔夫球运动旺季基本同步,对其发展有利。
(二)劣势
1.消费水平低
南昌的工资水平不高,但消费能力却非常旺盛。可是,由于消费观念比较滞后,南昌的消费主要是分布在衣、食、住、行和酒吧娱乐上,对于体育运动的消费比例依然比较低。
2.贵族运动的定位
高尔夫球俱乐部都采取的是会员制,只有会员才有权进入或有权带人进入高尔夫球场,而一张会员卡高达几十万元。面对巨额的会员费,众多的消费人群依然只能是望球兴叹,高尔夫球的会员费远远超出了一般工薪阶层所能承受的消费范畴高额的入会费,排斥性的参与条件,使得高尔夫球运动只能是少数人才能够玩的起的运动。
3.专业人才的匮乏
据深圳大学高尔夫学院的一位教授计算,一个18洞以上的高尔夫球场一般需要300多名工作人员,400名左右的球童,以南昌目前高尔夫球场的数量,需要高尔夫的专业人数应该在1500人左右,但调查结果表明:江西省目前接近三分之二的高尔夫球场工作人员没有接受过正规的高尔夫球培训。截止2010年,江西省只有江西信息应用职业技术学院、旅游商贸学院,以及先锋软件技术学院院校开设了相关专业,因此,高尔夫球人才的供给难以满足本土市场的需求。
报社广告部门的角色一般是被动的,联系客户、刊登广告,策划实施活动,吸引广告投放。在广告客户与读者之间充当着一个牵线者的角色,甚至可以说是旁观者。至于他们是否能“成交”则一般不在考虑范围,有时候即使考虑到了也很难落实到位。
但在当前这种要充分扩大消费的经济形势下,这种广告模式无助于充分挖掘报业广告潜力。《华西都市报》副总经理郭登礼认为,广告部门不应仅仅是拉广告、登广告,策划活动那么简单,在当前这种经济形势下,广告部门的功能除了牵线,更要为行业生产消费者,推动行业的消费。
他认为,即使现在信息多元化,海量信息扑面而来,但由于消费者无法甄别,商品信息与消费者需求之间仍然存在着不对称的关系。如汽车、房产等大宗商品,许多消费者往往了解不够,把握不住而常常蒙受损失;从另一方面来看,信息不对称也导致消费者对大宗消费产生畏惧心理,进而影响消费行为。
因此,面对太多杂乱无章的信息,报纸专刊一定要为受众做消化、过滤、选择、梳理工作。做读者的“信息管家”。使每个版面都有明确定位,将客观事实和专业信息转译为目标受众能听懂并喜闻乐见的信息。
另外,对于汽车专刊而言,举办车展活动是营造消费气氛,培养读者的较好方式。只要车展事先详细调研,合理安排时机,营造的现场气氛火热,消费者的购车欲望就被激发出来。
点评:其实,现在广告部门策划的活动都大同小异,不外乎车展、楼展、读者俱乐部、团购侃价;关键点在于是否在策划中有促进行业消费的意识,并把这种意识落实到策划的每一个细节中,在拉动消费的过程中,将实现三赢的局面。正如郭登礼所说,要和消费者、行业共同成长。
报业广告的一般模式是刊登广告,然后从广告客户手中获得广告费用,这种赢利渠道比较单一。在广告商缩减广告费用的情况下,报业广告有必要拓展赢利的获得渠道。《成都商报》广告部主任黄成军认为不仅要从广告客户手中获得广告费用,还应该直接到消费者中寻找广告增量。据他介绍,《成都商报》举办“旅游直通车”活动,组织游客乘坐专列到旅游景点参观玩耍,直接从消费者手中获得收入,把终端消费者和商家联系起来,还能从商家获得广告收入。
点评:在这样的活动中,报社就充当着旅行社的角色。初一看,这种活动与这几年来报业所倡导的多元化经营没有多少区别。多元化经营也是“直接从消费者中获得收益”。事实上,许多报社的多元化经营刚开始虽然搞得红红火火,但后来由于业务不熟悉及各种各样的问题,很多都黯然收场。旅行社、房地产、出租车公司、甚至还有服装厂,大部分的经营都没有给报社带来多大的利润,反倒是让报社平添了许多麻烦。
关键在于没找准与报社经营的契合点。上面提到的这种到消费者中直接寻找广告收益的活动对于报业经营活动的借鉴意义在于不仅能直接从消费者中获得收益,还能从商家获得广告投放。也就是它找准了跨业经营与报社经营的契合点。这一点无论对报业广告经营,还是报业多元化经营都有借鉴作用。
构建健康的广告结构
所谓健康的广告结构是指一家报社的广告收入应来源于多种行业,而且应该比较平均,这样,当某种行业遭遇困境或者由于某种其他原因而导致广告突然减少时,报社利润不至受到太大影响。据郭登礼介绍,《华西都市报》的广告结构相对健康,各行业的广告分布比较平均。房地产20%、汽车15%、奢侈品、医疗、IT通讯、旅游、教育、快速消费品各占10%,因此,每年的发展都比较稳健,在今年报业广告遭遇困境的情况下,仍然实现了两位数的增长,纯利润达到1.1亿。
点评:构建健康的广告结构的话题应该属于老生常谈了,特别是在当由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变化导致某一行业广告突然减少时,就会有很多广告人提起健康的广告结构这个话题,比如以前医疗广告由于有关部门治理而不得不减少时。
在当前的经济形势下,呼唤健康的广告结构更显得特别有意义,报业广告所倚靠的支柱—房地产和汽车行业都面临困境,特别是房地产行业。如果报社还是完全倚靠房地产广告支撑,那么则不得不面临业绩下滑的风险,比如2005年时的北青传媒,由于在房地产行业急剧动荡时业绩大幅下降而导致“报业拐点”的争论。
一位广告部主任所说的话颇具代表意义,他说:“对于报业来说,当今任何一个行业都不如房地产行业对报业广告贡献大,也没有任何一个行业可以替代房地产广告在报业广告中的地位与作用。面对房地产广告大幅下滑的风险,我们只有努力将这种下滑保持在可控范围,而不至于对报社总体利润造成大的损失。”看来,健康的广告结构确实是报业不得不正视的话题。
多媒体广告融合平台
点评:说到媒介融合,现在很多人关注的是媒介采编的融合,事实上,媒介的经营融合或许更有意义并更容易实现,因为各媒介都有融合的基础和需求。相比之下,采编的融合所需要解决的利益矛盾要复杂得多。
媒介的经营融合应该是报业广告下一步的发展方向和新的亮点。成都另一家报纸已有类似尝试,据《华西都市报》广告部主任黄薇介绍,《华西都市报》的分类广告独家公司建立了一个城市网,所有分类广告在报纸和网络上同步刊登,网络分类广告的易检索,报纸分类广告的可信度,两者互相补充,互相促进,提高了分类广告的关注度和效果。
关键词:
中国茶饮企业;市场调查;营销策略;研究
1中国茶饮企业与市场营销概述
市场营销,是指在合适的时机、合适的场所,用合适的价格提供商品的一种手段,其范围内容所涉及面极广,绝非只是广告,也不是纯粹的为了市场调研,研究市场营销者往往在此混淆,故此笔者在此加以强调。通常情况下,市场营销分为三种:消费市场营销、工业品市场营销与服务市场营销。通过对消费品市场营销,即通过零售渠道直接销售给公众的特点定义,我们可以将中国茶饮企业定义为消费品市场营销的范围。对于中国茶饮企业的定义,许多研究者单调地、僵硬地以市面上的奶茶店、茶餐厅对之进行范围定义,这是不对的。没有调查便没有发言权,笔者通过查阅资料与实地考察,中国的茶饮业虽在注重于快餐消费的当代,以奶茶店、茶餐厅、茶楼为主,但是也不乏茶馆、室内茶空间等的存在。而且,更有许多综合类型的茶饮企业存在,这些企业划分了功能区,例如,在大型的茶文化商城内,划分商业区、饮食区、休息区等,这些都是现在大型茶饮企业存在的多功能化、多服务化现象。笔者在此着重强调茶饮企业的分类与市场类型,是因为只有深入研究中国茶饮企业在市场上的类型,才可比较出近十年来茶饮企业的发展趋势,在此基础上,才可得出切中肯綮的营销策略,这点尤为值得注意之处。故此,笔者的市场调研创见是,以大型企业的多功能化为启示,将会引领其他企业的营销方式转变趋向,针对此,营销策略的转变,当从以开发新产品或采取某种营销方式为主,趋向于综合策略为主。
2中国茶饮企业的营销策略研究
根据市场调查,迅速做出营销策略改变,是市场营销的重点。市场上的信息是迅息万变的,如何得到信息,筛选信息,并在真实可信的信息的基础上得出初步结论,是策略研究的第一步。针对市场信息进行策略研究,再由之定出产品的开发创新方向,决定试销、实销的地点,设计销售组合,这是任何企业进行实际运营的第二步。茶饮企业在消费品型营销范围内,其决定性因素便是其产品更新与服务跟进,故此,对之进行深入的营销策略研究,包括具体的茶饮企业市场调查研究、茶饮企业产品营销策略研究、茶饮企业渠道营销策略研究意义重大。笔者在下文中,将对之进行深入探索,以供参考。
2.1中国茶饮企业市场调查研究
在市场调查领域,具体操作时应注意与市场营销的目标相结合。原因在于,市场营销的目标往往便是企业的商业目标,即产品的市场份额,得到了详细的市场份额信息,进而定出详细的调查步骤,才能完满地完成市场调查活动。
一,调查目标。以中国茶饮企业为例,调查目标当定为茶饮在中国消费市场上的比例,由此可见中国茶饮业有多少市场份额。在既定市场份额的基础上,再订小目标,便是具体的营销目标,例如某种品牌的具体生产量,以实例举明,如格兰仕微波炉的营销方式,就是在既定45%的市场份额目标上,通过一系列降价措施所完成。故此,中国茶饮业在进行具体市场调查方面,不妨向一些已经取得成功的企业学习其经验。
二,详细步骤。在总体的、抽象的大目标的基础上,将之分为详细的具象的小型目标逐个解决,可以提高茶饮企业的销售效率。而且,此种小型目标策略的重要性还在于,市场是变化无端的,单纯的制定单一计划,往往跟不上市场情况的变化,而小目标却可以自主修改,例如,一号奶茶产品在市场上不受欢迎,那么在一号奶茶产品的生产线上可以减少生产,避免产品积压,增加成本支出,这是其一;又如,既定的实销地点因为政策因素会导致销售成本大幅增加,那么针对此种情况实行早已备好的B方案,可以很快解决问题,这些都是制定详细步骤的优点。
三,具体调查方法。市场调查的方法多种多样,一般情况可以分为普查和抽查。普查耗费的人工和成本较大,只有大型企业特别是高新科技行业采用,抽查则比较适宜于茶饮类企业的市场调查。应注意抽查的人群和所用的方法。在茶饮企业方面,人群的设定,主要以青少年为主,在青少年中又以女性顾客为主,因为根据已有的二手信息,女生对茶产品情有独钟,所以人群选择的问题可以得到解决。而采取的抽查方法,则可以是内部抽查,或是外部抽查。外部抽查存在成本支出大,抽查对象有时不配合的弊端,而内部抽查,又往往不能客观地看待产品,故此,如何在两者间选择契合点,是所有茶饮企业应该因时因地做出适应的事,笔者在此不能盖棺定论。综上所述,调查目标、具体步骤、具体调查方法,是茶饮企业展开市场调查所需研究和注意的三个方面。
2.2中国茶饮企业的产品营销策略
无论研究何种企业的营销策略,首先都要从其产品着手,而结合茶饮企业对于产品的依赖度,研究其产品的营销的策略。其实产品的营销策略,不外乎分为产品的制作,产品的定价,以及产品的销售三个主要方面。下面,笔者将围绕这三个主要方面进行论述。其一,产品的制作。产品的定义极广,既可以是成型的商品,亦可以是不成型的服务,但是严格来说,服务亦可以定义为商品。在论述茶饮市场时,笔者注意到,商品市场是无时无刻在产生变化的,就像流水般不会滞留。故此企业产品的制作,亦应不断创新,以此保持长久的竞争力。在制作新产品的过程中,市场调研的作用就显得极为重要,简直是中流砥柱。笔者认为,新产品的制作:1.要符合科技的未来潮流;2.要符合消费者的现时心理,过时、过于新异的产品,大部分消费者都不会有好感;3.要考虑销售量与成本的关系。而这三个重要信息,都要从市场调查中得到,故此前文中论述市场调研的重要性,从此处可以发现,亦可相互佐证。其二,产品的定价。价格战几乎成了现代企业必打的一战。但是据笔者分析,价格战的打法,则根据不同企业有不同体现。在大型高新科技企业上,体现为高定价,缓降价,稳低价;而在茶饮企业上,笔者认为亦应高定价,缓降价,但是不要稳低价。首先,茶饮产品,例如红茶类饮料,其内部价格弹性的变化小,通俗来讲,其价格幅度变动的大小都不会对消费人群造成太大影响,这点与手机企业是不一样的。故此,茶饮企业的定价,可以偏高。其三,产品的销售。此处的产品销售不等同于市场营销,只能说包含于市场营销之中。茶产品初期的销售,以试点营销为主,例如宗庆后在测试哇哈哈奶茶时,便选择只出一条生产线,试点定点并且是免费提供来促销其产品。
2.3中国茶饮企业的渠道营销策略
前面从理论层面,深入研究了市场营销的各个方面,即茶饮产品的市场,市场调查方法,以及具体产品制作与促销策略,在此,笔者将以实际方法论述茶饮企业实行市场营销的渠道。第一,产业促销。值得强调的一点是,因为茶饮企业所卖的茶类产品,不管是奶茶等新型产品,还是绿茶、红茶等古已有之的产品,都包含了一定的茶文化在内,因此在产品现场,一定要结合茶产品的文化内涵。而在之前,也可以采取饥饿营销策略。第二,消费者促销。此处重在抓住消费者的心理与服务方式。在茶饮企业中,生产茶产品,所考虑的不仅仅在于茶产品,而更应注重于茶产品的售后服务等。甚至,相较于茶产品本身的促销,研究如何使茶产品门店为消费者所接受,更显得实际与合理。第三,贸易促销。茶饮企业作为生产企业,除非极大型的茶饮企业,不然其生产端与销售端是要区分开来的。那么,研究如何同零售商和批发商连线,并说服他们销售茶类产品就是贸易促销的主要内容。笔者认为,在此阶段,亦要强调茶饮产品的文化性,则茶文化的内涵,如此更可使零售商和批发商发现茶饮产品的内在市场潜能。
3结束语
茶产品中包含了博大精深的茶文化内涵,因此,在当代对之进行创新性的加工发展,使之重受大众喜欢,成为日常饮料中的主要潮流,既是商业行为,亦是文化传播行为。中国茶饮企业作为肩负传播茶文化与打造中国茶文化品牌的企业,任重而道远。在新时代的全球性经济竞争下,中国茶饮企业唯有进行深入的市场调查,制定合适的营销策略,才能屹立于全球茶饮企业中而不败。
参考文献:
[1]王慧.中小企业国际市场营销策略研究[J].消费导刊,2010(2):89+91.
[2]吴佩耘.后WTO时代中国企业开拓国际市场的营销策略研究[J].现代经济信息,2010(13):8.
[3]李雪岩.中国企业拓展东南亚市场的营销策略探索[J].广西财经学院学报,2010(5):18-23.
[4]汪五一.中国企业国际市场营销策略的创新研究[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6):32-35+150.
[5]彭雷清.谷一茶饮市场调查报告[J].销售与市场,1995(8):44-46.
[6]毛国勇,洪长青.全球经济紧缩形势下出口型中小企业国际市场营销策略研究[J].现代商业,2009(15):54-56.
[7]张大义.论中小企业的市场营销策略[J].改革与开放,2009(11):107-108.
0 前言
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信息产业的发展日新月异。国家教育部于1998年7月公布了新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将原来的经济信息管理、信息学、科技信息管理、管理信息系统等专业合并为管理学科门类中的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目前已有366所高校开设了该专业[1]。为了更好地了解该专业的人才培养质量以及社会需求,以期制订合适的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本文进行了信息化背景下的"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人才需求问卷"调查。通过调查获得的数据进行人才市场需求分析,从而为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人才培养给出实际的指导建议。
本文为了通过获得的数据的统计和对比来分析企业对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本科毕业生的素质要求,而采用问卷调查和内容分析的方法进行。此次问卷随机选择了抽样对象,由盐城师范学院信息管理系10级学生作为调查员深入到经济较为发达的江苏、浙江和上海一带的企业、事业单位、政府部门中去,共收回问卷406份,其中90.1%的为有效问卷,共366份。通过了解被调查对象的地区分布、行业分布以及单位性质,此次问卷调查基本上反映了企业对信息管理人才的需求状况,为提高信息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率提供了有力的数据支持。
1 企业信息管理现状
1.1 企业信息管理大背景、大前提——企业信息化
工业和信息化部部长苗圩提出"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精神 努力开创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发展新局面",以及"优先发展信息产业,在经济和社会领域广泛应用信息技术"的方针,使我国的信息化建设受到了空前的重视[2]。所谓企业信息化,是指将企业的生产过程、物资运动、事务处理、现金流动、客户交互等业务过程数字化。企业信息化的内容主要包括技术信息化、管理信息化及人员信息化三方面[3]。
1.2 企业信息管理现状分析
虽然我国企业目前的投资大幅增长,信息管理水平有所提高,但是总体的建设和应用水平仍不高。在信息管理中,过多偏重技术,忽视了管理和人员的作用[4]。企业信息化建设推进缓慢,信息管理水平低,直接影响着我国信息化和信息管理的路径与进程[5]。
目前,在我国不光信息现有的管理结构极其不合理,而且信息管理的水平也较低。特别是在我国的大中型国有企业和一些中小型企业之间的差距极为巨大[6]。据数据显示,我国中小企业占整个企业数量的99.8%,而在其中民营企业占到了95%,而真正实现信息化的企业还不到10%,那就是说信息化亟待开发的企业还有90%。所以说在我国,大部分企业在信息化方面还处在初级阶段。
在被调查的企业中,大部分的企业都没有自己的网站,有的还是挂在别的网站上。真正能够建立起自己网站的企业仅仅占到了37%。在其中,网站功能仅仅是宣传和查询的又占到了85%,大部分都没有电子商务交易。能够在自己网站上进行电子交易的企业仅占11%。通过ERP软件实施信息化运作的企业占总数的54%。
在调查的企业中,如图1,85%以上的企业都对信息管理专业的人才有需求。有71.7% 的企业对信息管理专业人才的要求是"信息系统的管理与维护",大致的说明了信息技术应用等工作是整个社会对信息管理专业的期望岗位。排在2、3、4位的是"数据库管理"、"信息资源管理"和"信息分析研究及竞争情报"。大部分企业认为企业信息管理工作的核心内容是利用信息管理的基本知识,收集、加工、分析、处理信息。而在本次问卷调查中,分别只有25.0% 和16.3%的企业选择了"信息战略规划"和"信息系统集成"。在实际中,上述两个工作岗位属于高级职位,需要领导整个企业信息化的建设。在一些企业设置了CIO(信息主管)这一职位。CIO在我国信息化战略的实施和企业信息化进程的推进过程中的作用巨大。因为他作为信息化的总设计师,需要负责制定支持企业发展战略的IT战略。CIO应该是一名通才,因为他不仅要懂信息技术以及信息管理相关知识,在管理和战略理论以及实践上也必须精通。刚刚毕业的信息管理专业的大学生很难担起这副重担。为了成为将来的CIO,首先他们还需要提高自身的理论能力以及将实践与理论相结合的能力,为全面提高总览全局的领导能力而努力。
图 1 企业对信息管理专业人才的基本要求
2 信息管理类人才所需能力分析
2.1 信息管理类人才的工作经验要求
通过调查问卷了解到,有88.71%的企业要求该专业的人才需要有工作经验。其中有41.94%的企业要求有1年工作经验;有40.32%的企业要求有2-3年的工作经验。从数据中可以了解到,大部分企业要求应聘的人员需要有工作经验,而能够接收应届毕业生的企业也是处于希望降低劳动力成本的目的。这样对刚踏入社会、工作经验为零的应届毕业生造成了极大的影响。
2.2 信息管理类人才的外语要求
在本次调查问卷中了解到,被调查企业都要求应聘人员懂的外语为英语。这基本反映了企业对该职位的要求应以英语为主。要求英语的企业占到被调查企业总数的46.78%。其中英语良好的企业占65.52%,要求英语熟练的企业占27.59%,剩下6.90%的企业则要求英语水平一般。
通过数据了解到,有的岗位要求需要运用英语收集、分析和整理外文文献、情报,这就要求相应的英语水平比较高,需要在中上等。
2.3 信息管理类人才的基本素质要求
如下图2所示,占被调查总数50.00%、43.36%、41.74%及12.63%的企业对应聘者所要求的主要的素质依次为沟通技巧、逻辑分析、团队精神以及学习能力。由此可以得出,良好的沟通技巧是信息管理工作者必须的基本素质,这是为了更好的收集、管理信息。为了能够高效的得到相关信息,从而顺利完成工作任务,信息管理工作者必须与合作者协调好关系,并且和企业内外部相关人员进行良好的沟通。就逻辑分析能力来说,信息管理工作者必须要对相关信息进行分析整理,这就要求了他们必要要有一定的逻辑分析能力。就团队精神来说,目前个人无法独立完成企业大部分的信息管理工作,这些工作就要求有一定合作能力和团队精神的团队来完成。而就学习能力来说,新的工作要求了在知识经济的时代,信息管理工作者需要能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并且有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
图2 企业对信息管理人才的基本能力素质要求
2.4 信息管理类人才的信息处理能力分析
分析问卷调查所得到数据可以看出,大部分的企业对信息管理者的信息处理的能力有要求。信息管理者被要求有信息收集能力的企业占62.9%;要求有信息分析和编制报告能力的企业占总数的58.06%;有文字表达能力被41.94%的企业所要求,高信息敏感度被54.84%的企业所要求。上述的能力被较多的企业所要求,因为这些能力是从事信息管理工作所必须的。而也有15%的企业也要求信息管理者能有熟练运用统计方法和统计工具、网络信息检索和数据挖掘这三种能力。
2.5 信息管理类人才的商务知识要求
一般来说,在企业中从事信息管理工作,主要是对目前市场的信息进行处理。比如说获取和分析商业情报和市场行情等。所以市场洞察力;善于市场调研;金融、财经方面的知识等能力被许多企业所要求。分别占被调查企业总数的25.81%、22.58%和12.9%。
2.6 信息管理类人才的技术知识要求
目前,由于在企业的日常办公中,计算机被越来越多的使用,而数据库也是信息存储和管理的重要工具。因此熟练使用办公自动化软件和熟练掌握相关数据库知识是被调查的所有企业对信息管理者主要的技术要求。分别有35.48%和11.29%的被调查企业要求信息管
理者有上述两项能力。
3 信息管理类人才培养目标
针对社会对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人才的能力需求,结合本专业的教学实际,我们认为在教学中迫切需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加强工作,取得实效。
3.1 鼓励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培养动手能力
社会实践活动作为大学生从校园跨入社会的桥梁,对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增强大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起着关键性的作用。目前多数企业都要求信管类人才需具有一定的工作经验。本科生可以通过参加一定的社会实践活动来弥补这方面的缺陷,培养自己的动手能力,增加社会经验。对于信管专业的学生来说,社会实践尤为重要,很多问题都是在实践操作的过程中发现并解决的。因此在进行人才培养计划制定时,应更加注重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
3.2 人才的专业技能要求
融合了计算机科学、管理学、经济学、系统科学等学科知识的信息管理和信息系统学科是一门交叉性极强的学科。很多社会系统中的的信息管理问题也被它以系统的观点为指导解决了,目前它正在逐渐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所以计算机、财经和管理方面的知识需要被信息管理者所掌握。
信息技术作为信息管理和信息系统学科的基本载体—计算机应用的重要内容,为了能够让学生熟练掌握基础理论知识和增强实际操作能力,要有意识的把现代信息技术的知识融入到培养过程中去。比如开设各类信息应用的实验课程。而且还要把信息的分析、组织与管理的相关知识在课堂上教授给学生,比如客户关系的管理和相关的电子商务、管理学方面的知识。这必将有益于应届毕业生的就业。同时,由于信息管理类人才在很大程度上都需要使用英语,比如编程以及程序的维护等,因此在培养的过程中,要强化英语训练,考取相应的英语等级证书。
3.3 注重综合性课程设计
网络技术、数据库技术、程序设计语言等是信息管理类人才主要的专业技术。综合性的课程设计作为理论学习的补充和学习时间的重要环节,可以让学生能够更加了解并能更深入的掌握这些技术。因为如果这些技术通过独立的开设课程来教学,并不能让学生更系统的掌握这些技术。同时可以让学生参与到构建信息系统的项目研发过程中去。这样能够帮助学生检验理论知识的学习效果。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被激发了。学生能够更加理解信息管理和信息系统学科各类课程的知识。课程设计可以配合合理的课程教学被安排在课程教学期间,也可以以独立课程的形式被安排。
3.4 大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学生的综合素质需要被提高。因为在信息化背景下,要作为一名合格的信息管理人才和将来的CIO,需要面对快速发展变化的信息技术而快速适应,这就要求他们有很强的学习能力。同时,较强的团队精神和协调沟通能力也必须具备,因为他们在实际工作中会碰到各种各样不确定的复杂环境。而较强的规划、分析判断和项目执行等能力也被强调。因为在信息方面,他们需要能够保证企业的决策力和产业发展,需要领导企业信息化规划和建设。因此素质教育需要被大力实施。这项工作可以通过开展各种集体活动和发展学生工作来实施。
4 结束语
社会信息化是信息管理专业产生和发展的基石,信管专业人才的培养必须坚持以社会信息化需求为驱动力量。本文采用问卷调查法和内容分析法作为研究工具,进行了信息化背景下的"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人才需求"问卷调查,通过调查获得的数据进行人才市场需求分析,并且确定了信息管理类人才的培养目标,从而为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人才培养给出实际的指导建议。
参考文献:
[1] 王新才, 聂云霞. 信息时代档案人才培养与档案学专业发展展望[J]. 档案学研究, 2013 (1): 87-91.
[2] 潘华贤, 张英辉, 阎海玲, 等. 独立学院信管专业国际化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与对策研究[J]. 科技信息, 2013 (24): 182-183.
[3] 孙帅, 周鹏飞, 周毅. 我国信息资源管理本科专业内涵与定位研究[J]. 图书馆杂志, 2012, 31(008): 79-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