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咨询服务!

小学教育信息大全11篇

时间:2023-06-15 17:03:21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小学教育信息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小学教育信息

篇(1)

信息技术教育在小学教育中出现的时间并不长,对于教师和学生来说都是全新的产物,这个也是需要研究的新课题,国家的教育部分应该充分认识到这一问题,围绕这个新的课题进行全面专业的调查研究,这样需要专业的人士对教学的内容、过程、目标和模式如何与信息技术进行更好的结合,对于结合的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的问题,提出多种解决方案,并且对方案进行多种验证。及时的发现信息技术和小学教学中会出现的各种情况,制定出合情合理的方针策略,推动现代信息技术的全面发展,同时专业的调研结果也可以为政府部分做出决策时提供科学依据,可以更好的引导教育行业的发展,确保决策的科学性和政策的连续性。

1.2重视人才培养,建立与时俱进的信息技术教育

现代信息技术不仅走进了人们的日常生活,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也改变了人们接触信息和接受知识的范围。信息技术也走进了课题,使得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法有了很大的改变,教师的教学手段、教学设计和传统模式有着很大的变化。教师在日常的教学中要以计算机教学方法为主,突出信息技术教育在实际教育中的重要地位,把计算机当成新的教学工具,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主动学习的态度,自觉地获取新的知识和有选择地接触新事物,提高学生的分辨能力,更好地培养学生的价值观。

1.3重视信息技术中所用到的教学资源设计、开发和管理

信息技术进入学校,不仅是教学方式和教学工具的改变,学校提供给教师的教学参考资料和教学使用资源也要有所变化,专业的网络资源和办公用品是学校应该给教师配备的基本教学用品,网络化办公可以帮助教师充分使用网络资源,可以通过网络把一些有经验教师的讲课方法和讲课过程直接呈现在教师的面前,这样可以让教师更好地学习先进的讲课经验和讲课方法,帮助年轻教师迅速成长,更好地指导学生的学习,让教师的整体水平有很大的提高和进步。随着信息技术在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中使用比重的加大,国家应该研究制定适合现代信息技术教育的教育政策,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推广,不管技术支持方面,还是软件建设方面,都需要各级政府做出合理的发展规划,促进和保证信息技术教育在实际教学中的良性发展。

2加强政府行为,切实处理好几个关键的问题

2.1领导的重视与认识问题

新信息技术在中学教育中能否得到广泛的应用取决于各级领导的重视程度。领导者的重视以及正确的决策可以使得政府做出一系列的有效行为。由于领导的认识、设备配置的经费以及当前的教育体制,使得中小学的实际教学中,对现代信息技术的使用是十分有限的。政府应该采用适合当前状况的有效措施,以便更好地促进信息技术为中小学教育提供服务。

2.2经费投入的问题

学校进行有序的信息技术教学,稳定的经济投入是必不可少的,所以各级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要充分重视这个问题,采取多种措施保证资金的持续稳定。对此,政府主管部门可以设立专门的资金项目,专款专用,进行信息技术建设,可以采用奖金或者校园建设等多种方式发放到各个小学。同时,政府也可以鼓励中小企业等社会力量参与到学校建设中,社会企业在学校或者教育专管部分在采购信息技术设备时应给予低价或者折扣,教育主管部门在进行信息技术设备建设和规划时,要做好全面的考虑,在硬件个软件建设,技术人员培训分配中要有机结合,使得资金和人力能发挥最好的整体效果。教育主管部分再进行经济投入和整体规划的时候,也要尽量照顾到经济条件比较差和基础设施不好的中小学,尽量地缩小教育上的地区差异。

2.3硬件问题

各个地区的经济水平发展状况以及人们对教育的重视程度,决定着这个地区的信息技术水平的高低,所以学校在进行信息技术教育的建设中,要根据自身的情况,从实际出发,确定自己需要的基础教育设备,这样可以根据自己的能力更好地解决问题,也使得新的建设和原有的教学设备更好地融合。除此之外,还要对硬件维修和维护工作上做出有效合理的安排,以便保证硬件设施的正常运转,在中小学教育中发挥更好的效果。

篇(2)

1当前农村小学教育信息管理存在的问题

1.1管理者综合素质偏低

在新媒体的快速发展和促进下,要求农村中小学教师不断跟上时代的步伐,提高自身的综合能力。农村师资力量相对来说比较弱,经过这些年的发展,教师数量已经有所增多,但是教师总体水平提升缓慢,年轻教师补充不足,尤其是掌握高科技信息技术的教师更是非常紧缺。将新媒体技术应用到教学中,需要每一位教师都应掌握先进的技术,运用新技术辅助教学,因此农村教师还应该加强学习,提升自身综合能力,并将综合能力列入教师考评,促进教师水平的提高。

1.2政策扶持不到位

多媒体技术和其他信息技术在城市、城镇等地区已经广泛应用于教育教学中,但是甘肃农村小学教育设施不能满足小学教育需求,尤其是新媒体技术更是欠缺。虽然近年来国家加大力度对教育进行投入,几乎每所小学都下拨有远教设备,但只是星星点点,有些学校只能是几个班使用一台多媒体教学设备,教师轮番使用,大大影响了教学质量,加之教师的操作水平有限,使多媒体教学质量没有显著提高,反而大大受限。

1.3网络没有普及

随着信息技术和网络化技术的快速发展,城市学校都已实现了新媒体网络化教学,对于农村学校来说,由于缺少必备的网络化教学设备和教学设施,严重影响了农村教学的信息化。很多农村学校教育经费欠缺,很难实现对计算机、投影仪等新媒体技术设备的大规模投资,这些都严重制约了农村学校的网络化进程,不仅影响了农村小学的教学水平,在管理上也增加了难度。

2新媒体技术应用到农村小学教育信息管理的必要性

新媒体是相对于传统的报刊、广播、电视等来说的,随着科技的发展,新媒体技术更是层出不穷,发展迅速,并以最快的速度应用到了教学教学过程中,数字、网络技术、无线、电脑、手机、移动等各类终端媒体都对促进教育教学的全面多方位发展起到了良好的推动作用。新媒体技术不断应用到农村小学教育中是有着必要性和可行性条件的。

2.1农村教育影响城市整体教育

农村的发展与进步需要依靠先进的科学技术,而科技的进步更要依靠教育,培养优秀人才。教育是发展之本,兴国之本。因此加大教育投入,尤其是在农村,加大农村中小学教育投入,会对促进农村进步和社会发展带来很大的影响,并可促进我国整体教育水平的提升,国家普及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每一环节不达标,都会影响整体。

2.2农村人口逐年增加,需要均衡化

农村小学逐步向现代化教育的方向发展,诸如校舍进行了重新修缮,教育设备和设施不断更新,新媒体教育器材的投入,以及教师水平的不断提高。但从我国教育发展的整体和均衡来看,农村教育水平还比较欠缺。农村教育需要均衡化发展,需要借助新媒体技术,学习城市教育先进经验,共享教育资源和教学经验,争取早日和城市教育接轨。

2.3农村经济水平的提高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慢慢提高,尤其是农村人的生活水平。生活水平提高了,人们的观念转变了,对教育的追求也达到了一个更高的水平。这就要求农村小学教育信息管理者能跟上时代的发展,不断的去提升自己,来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

3新媒体技术应用到农村小学教育信息管理的有效措施

3.1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国家和西部省市要加大农村小学教育投入,尤其是对多媒体技术等软件和硬件方面的投入,争取让每所农村小学都有自己的多媒体数字化教室,方便学生学习和掌握最新学习动态,与城乡学生同步学习。还应研究制定西部农村小学教育帮扶专项规划,明确帮扶对象和任务,落实帮扶资金和措施,建立西部农村小学支教基金,专项支持高校学生利用寒暑假到西部农村小学广泛开展支教活动,不断向西部农村小学注入新鲜的血液。

3.2提高管理者综合素质及收入水平

提高教师综合素质,完善教师队伍专业化和信息化,促进小学教育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给专业师范类院校的毕业生提供一个发展的平台,到农村小学任教。建立教师定期培训制度,使得教师能够按时得到培训,吸收新知识,掌握多媒体技术的操作和信息的筛选与甄别,流畅操作和使用多媒体,学习先进的教育模式,提高自身的工作能力。同时,相关部门在教育经费、乡村补助上应该多向农村倾斜,切实做到农村学校能留住人,能让教育信息管理者长期扎根于农村。

3.3提高对甘肃农村小学网络化教育信息管理

篇(3)

目前,全国“校校通”工程的投入累计资金达3000亿以上,建成的校园网不少于20万个。但这些教育信息化设施,由于受当前应试教育环境和传统教育思想、教育观念的制约,特别是由于缺乏一套科学、系统的素质教育理论的指导,在实际教学中并没有发挥出其应有的作用——革新教学模式、大面积地提高教学水平和教学效率,为全面和深入地推进素质教育提供强大的技术支持。相反,人们还在“用骑‘自行车’的方式开‘飞机’”,这些昂贵的教育信息化软硬件设施基本上都成了用之不能、弃之不忍的鸡肋,成了各地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领导们时时隐隐作痛的心病。

面对以上大好的市场形式,目前我国中小学教育信息化企业又是如何面对的呢?他们的生存状态又如何呢?

一、当前教育信息化产品存在的问题

随着2000年10月国家和教育部启动全国中小学校“校校通”工程以来,全国各地的企业和资本都极其看好这一发展潜力巨大、利润丰厚的新兴IT市场,纷纷投身教育信息化建设和组建教育应用软件开发企业。在2002年高峰时期,全国从事教育信息化业务的企业愈千家。其中一些具有一定资金实力和行业资源优势的企业,在市场中迅速壮大,并在业界具有了一定影响力。如北京的科利华、清华同方、K12、校际通、翰林汇、中教育星等;广州的唯一、TCL、智囊等;江浙的浙大网络等。这样的强势企业在全国也有十来家。

经过四年多的发展,迄止2004年底,其中的绝大多数企业不仅没能按人们预想的结果继续发展壮大,已是纷纷偃旗息鼓,被迫悄悄地黯然退出了这一巨大而且仍在高速发展的前景无限的黄金市场。剩下的屈指可数的几家强势企业,目前也仅是在作垂死挣扎,而苟延残喘!

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如下——

(一)表层(产品和市场)原因

1.产品同质化:即各企业的产品严重趋同,各自无特色。A企业的产品线及其产品功能、特点与B企业、C企业、D企业的产品线其及产品功能、特点大同小异或完全一样。

这一方面是同行之间懒得创新而互相抄袭,另一方面是企业研发人员大量流失后以母公司产品为原型自创小企业的缘故。

2.应用摆设化:无论那家的产品,在中小学校中都不能切实解决人们期望的降低师生教学成本、提高教学效果的根本目标,因而只能成为应付上级领导检查的昂贵“摆设”。

3.市场微利化:其于以上两个原因,一方面同行之间同类产品只能相互通过“杀价”和“反馈好处”甚至“免费”或“分期付款(后期款无法收)”来进行市场竞争;另一方面,采购方(各地教育部分和中小学校)既然只是买一件用来“糊弄”上级和外行的“摆设”,就没有必要购买动辄几万、几十万元一套的教学软件,而只需买小企业那几千元,甚至几百元一套的同类、同(相似)功能的软件即可。这就是教育软件市场微利化的直接原因。

(二)深层(本质)原因

1.理论指导缺失:当前的教育信息化应用软件都是以传统的教学模式为研发蓝本开发的,其产品只支持模拟式整合,而不支持数字式整合。

所谓模拟式整合,就是用信息技术手段模拟传统的教学方式,将“嘴说”改为用“喇叭放”,将“手写”改为用“屏幕显”。这样的整合不仅对教学思想和教学模式没有根本的改变,而且严重地加重了师生学习的成本,教师要用很多时间做“课件”,学生用很多时间课后“补课”。这样的整合可谓是“事倍而功半”,难怪会受到师生们的“冷落”和“抵制”了!

所谓数字式整合,就是通过信息技术手段营建一个适合学习者智慧发展(学习)的高效的学习环境。这个外在的基于信息技术的学习环境,必须要与学习者内部的基于心理发展的认知结构之间达成“内外和谐共振”,才能称之为“高效学习环境”。

要构建这样的“高效学习环境”,就必须要在深入把握学习者学习机理和学科学习规律的基础上,整合相关的各种学科学习支持资源,依照学习者的学习心理需求和学习规律需求进行信息化学习环境的设计和设置。这就是基于信息技术环境的新型教学模式的创建。这,才是当前市场所急迫需要和实施的,即是各中小学校迫切需要的数字式整合。

2.教学应用低效:当前信息技术的使用的现实结果是,不仅没有降低中小学师生的教学成本,反而增加了教师和学生的教学成本,降低了教学效益;所有教学软件仅能小部分,而不能充分、有效地支持师生的教学活动。

教育信息化的根本目标,在于“以教育的信息化推动教育的现代化”,即大幅度地降低教学成本的基础上,大幅度地提高教学效果,从而大幅度地提高教学效益。

但当前的模拟式整合的结果与此背道而驰,在实际教学应用中,教师和学生都要付出比传统教学手段更多的教学精力,而教学效果很多时候却比采用传统教学手段更差。

这就是模拟式整合在中小学校中不讨师生欢迎的原因了。

3.运营模式落后:各自分割,不能充分分享资源;没有形成良好的利益驱动机制,人人都只想坐享其成。

成功实施信息化教学的基础,在于优质教学资源的共享。这有两个条件:①教学系统中必须积存有多倍于师生需要的教学资源,供师生择优选用;②学校,特别是教师愿意心甘情愿地将自己最优质的教学资源拿出来与人分享,并积累地研究和制作这样的优质资源。而这一切,依赖于对各学校及其教师的根本利益驱动——名誉的和经济的利益多劳多得!

但当前的现实状态是:各校各自封闭,都禁止教师将其略有价值的教学资料和资源外传,而只鼓励教师到网上下载和共享别人的优秀资源,以期达到使本校成为本地区或全国教学资源的领先的学校;同时,教师也不愿将自己辛苦研发和制作的优秀资源轻易与人共享,而只想下载和共享别人的优秀教学资源,以使自己在教学资源的占有方面超越别人而领先。这样,人人都只想占有别人的优秀成果,而不愿奉献自己的优秀成果。这就是我国教育信息化虽已实施了好几年,但教学资源仍极其匮乏的根本原因。

如何打破这种校校、人人都只想坐享其成的现状呢?这需要形成一种鼓励校校、人人争先恐后积极参与和分享的新型教学资源管理和激励机制。即越分享得多,其学校和教师的声誉和赢利越高、越大。

4.市场模式错误:以产品为导向,而不是以应用为导向。

教育信息化的根本目的,在于提升学校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益。具体就是要达到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和教学成本的降低。因此,教育信息化的市场开拓模式注定只能以应用为导向,而不可能以产品为导向。

产品模式的特点,是一锤子买卖。实施产品开拓模式,只要产品功能强大、运行稳定、价格合理,这种产品就能受到客户的欢迎。而这在教学应用中是行不通的。因为,学校购置教育信息化产品的根本目的,在于应用,而不在于产品本身,即产品仅是一个应用工具。如果仅有一个工具,而不知和不能应用这个工具发挥效益,这个工具就一点价值都没有,而仅是一件“废物”和“摆设”!

因此,教育信息化市场只能是以应用为导向的“应用服务”。这个“应用服务”产品应包括:在科学理论指导下集成的硬件的、软件的和应用指导三个方面的综合支持服务。唯其如此,才可能全面、真正解决当前学校和教师面临的问题,从根本上达到教育信息化的根本目标。

二、走向数字式整合

当前,传统教学信息化模拟式整合产品已走到尽头,必须寻求新的全面突破和产品换代——这,就是基于新型信息化教育理论——社会进步主义教育理指导下的数字式整合支持体系——三效TM教育信息化应用服务系统。

这套解决方案,是硬件设备、软件体系和应用服务三个方面内容在创新的科学理论指导下的综合体系。解决方案体系结构如下:

篇(4)

    现代信息技术在小学教育教学中的应用要优化教学情境

    小学阶段一直都是人生中的起点,更加是重要的阶段。如果小学生没有动脑、动口以及动手的机会,就不会真正实施有效学习活动,这已经成为了现代的儿童发展理论所明确指出的一点。因此,对多媒体辅助教学进行良好的使用,不仅仅符合小学生自身的思维特点以及年龄特点,还能够引发小学生自身学习所具有的主动性,提升小学生教育自身的趣味性,在实际教育教学过程中,根据实际情况和需要,合理以及正确对多媒体技术进行使用,能够从本质上提升小学教育教学的效率,进而达到教学活动最优化这一目的。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小学生获得丰富知识经验、丰富知识以及扩大眼界最为重要推动力就是学习兴趣,在小学教育教学过程中应用信息技术能够综合使用光、色、声以及形等效果,对各种灵活多变以及形象生动教学情境以及学习情境进行创设,将生活物景进行再现,实现静态知识,将枯燥知识趣味化,将抽象知识形象化,进而能够营造出一个自然以及轻松学习氛围,将小学生有意注意唤醒,引导小学生产生情感的共鸣,使得小学生能够情不自禁就投入到自身教育教学活动之中去。

    现代信息技术在小学教育教学中的应用要优化教学过程

    现代信息技术多媒体计算机一直都具有随意界面交互以及灵活等功能,因此,小学教师可以使得计算机中存储的声音以及显示屏上画面能够根据教育教学需求你来实施主动的调控,进行快捷交互,计算机自身所具有的播放功能能够有效避免录像机以及录音因为倒回播放将教育教学中断,进而分散学生注意力的情况进行避免,使得小学教师能够对教育教学过程进行更加主动地控制,进而将教育教学效果增强,人机对话这一种方式方法,将教师单一讲述的形式进行了改变,与此同时,为小学生提供十分丰富多彩的学习素材,使得小学生能够在这一基础之上将其他问题发现,得到其他的结论,有效发挥小学生自身所具有的主体作用,和媒体实施双向交流,更加能够使得小学生及时得到计算机的帮助以及鼓励。在当前计算机信息网络迅速发展的时代中,实施教育信息化,已经成为了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根本的要求。本文中,笔者主要从现代信息技术在小学教育教学中的应用要优化教学情境、现代信息技术在小学教育教学中的应用要优化教学内容以及现代信息技术在小学教育教学中的应用要优化教学过程这三个方面对现代信息技术在小学教育教学中的实践与应用进行了探讨。

篇(5)

相对于书本知识而言,行为习惯、对未知事物的求知欲、主动独立解决问题的愿望与方法等已经成为小学生更为重要的素养。小学教育者越来越多地在思考如何在小学教育中扩展学习平台、更新学习工具,思考如何有利于小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形成。在这一背景下,信息技术脱颖而出,为新时代的小学教育插上了双翼。

一、信息技术拓宽小学生学习空间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明确提出:“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1]在小学素质教育中,信息技术有着重要的作用。

(一)信息技术让教学丰富多彩

首先,实物投影、交互电子白板、局域网、班班通等信息技术无限拓宽了“传统课堂”的教学空间。无论是资源的丰富还是手段的多样都使教学内容变得更加新颖、更加有吸引力。比如用实物投影,能及时展示课堂上随机生成的观点、不同作品的对比分析,让传统学习中呆板单一的内容充满“观察的魅力、动手的喜悦”。而低年级识字,利用电子白板,不仅能清晰呈现每一笔画的顺序、写法,还能让学生在与白板交互中亲历写字的神奇。其次,信息技术优化了传统课堂教学模式。传统的讲授法主要特点是教师在讲台上讲解、演示,学生在座位上听、写、记、背,严重扼杀了儿童的创造能力和创新精神。[2]信息化教育环境下,教师是否能够把教材讲解得清楚明白、分析得深入透彻不再是课堂教学评价的唯一标准,课堂变教师主导为以生为本,教师的关注点也变成了解学生的兴趣与知识结构,发现学生个性成长需求,组织合作式学习活动。学生的主动求知与探索把四十分钟的课堂与社会生活有机融合。这一切,没有信息技术是不能实现的。

(二)信息技术让学生思维活跃

素质教育理念下,教师的教绝不是要束缚学生的思维空间[3],而是要鼓励学生拓展自己的思维空间、呈现思维过程、构筑一个跃动的思维场,让学生实现由具体感知到抽象思维的飞跃,培养学生求异思维、创新精神。例如“鱼儿游游”一课,各种各样的图形拼成各种各样的鱼儿,交互式电子白板让学生在白板上自由选择图形、灵活拼接图形,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思维,设计出了不同造型、不同颜色的鱼儿作品,无限的想象空间、无拘无束的创造动力,通过令人眼花缭乱的鱼儿展现出来,让灵动的抽象思维得以直观体现。

二、利用信息技术搭建小学生个性发展的平台

小学生的发展往往很不平衡,小学教育担当了让学生初步建立学习态度、掌握学习方法的重任。下面以河北省唐山市路北区光明实验小学实例说明信息技术如何为小学生个性发展提供服务。

(一)利用信息技术综合各种课程资源,为学生提供更丰富的学习机会

以“整合”的研究与实践促进新时代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已深入人心,信息技术也已经融合到各种学科教学、各种教育活动中,实现了各种课程的资源共享。光明实验小学利用信息技术整合各科资源的载体主要有:学科主页、主题网站等。学科主页由各科教师把学科学习内容按不同年级分类上传,除了课本要求掌握的知识,更注重课外知识的扩展与学科兴趣的培养。比如音乐学科主页,除了各年级教学大纲要求的音乐目标,还增设了“名曲欣赏”“音乐常识”,为热爱音乐的学生打开一扇通往音乐殿堂的大门,另外还通过“小荷风采”“舞动瞬间”把课上课下学生们的音乐表现随时展示,让学生自己的收获成为其他人学习的资源,鼓励先进、带动全面,在学生间营造了浓浓的音乐学习氛围。主题网站则是校本课程的融合与共享。光明实验小学是河北省校本课程实验学校。坚持“以学生生命发展为本”的基本方针,包含三十六项校本课程。比特实验课,是动手拼组、创意想象、科技运用三项功能完美结合的学习实践活动。航模创新课,从简单的模仿拼组飞机模型到网上模拟空中飞行,最后发展到真正的遥控航模翱翔蓝天,航天的神秘点燃了学生探索科学奥秘的热情。网页制作课程,光明实验小学校园网能成为全国优秀校园网站,学校的网页制作课程小组功不可没。这一课程的开设集结了校内的电脑小高手,他们的学习效果通过校园网各个栏目的设计、内容的上传得到了验证。其他如国画、书法、舞蹈、合唱、足球、武术、实验等课程都经历“制订方案”“研究内容”“实施论证”“教学准备”“活动实践”“评价反思”“整改优化”七个阶段而开发。所有课程均有课本、课程计划、课时安排、作业、反思等,既选取了本课程的学生学习的素材,也拓展了其他相关的知识。利用主题网站,学校把校本课程呈现给所有人,真正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学习机会。要使丰富的资源满足不同学生的需要,在夯实基础的前提下让每一个生命个性发展,小学生还需要教育者协助,这也是把以上资源共享在家长、教师、学生面前的又一原因。对于教师来说,每一个资源的阅读次数与回复率、评价语是他们更新学科资源、选择最佳教法的参考标准。对于学生、家长来说,在浩瀚的资源面前,分析学生的优势与长处,找准适合学生的兴趣爱好,是学生个性发展的基础。

(二)利用信息技术创设多种交流机会,让展示与互动成为生命成长的学习方式

光明实验小学把学生互动与个人展示作为学生自我成长的重要方式。开设在校园网上的“学习园地”是主要平台。[4]分为“音乐之声”“书法丹青”“神奇鼠标”“文学天地”“运动之美”“小小书虫爱读书”“光明榜样”等栏目。把学校四大节日“健康光明体育节”“多彩光明艺术节”“创新光明科技节”“书香光明读书节”涌现出的优秀作品、“好习惯培养”的“校园明星”展示在全校师生与家长面前。学校的“光明榜样”评价体系规定:在校级四大节日、“好习惯培养”德育活动中获得优胜的学生被命名为“光明之星”,如“健康星”“艺术星”“科技星”“读书星”“礼仪星”等,这些校园明星要在“学习园地”中开设个人主页,有个人宣言、日常点滴、最佳作品与表现、受欢迎度等栏目。教师们、家长们、学生们要在主页上浏览、观察每个人的表现,就某些主题进行讨论并评选出心中最佳,这些最佳就成为校级最高荣誉的获得者——“光明榜样”。这种评价方式让每个学生把出现在“学习园地”当成自己进步的标志,最大限度激发学生自身潜能,增进了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甚至家校之间的互动与交流。学生们就能在交流中进步,在展示中提升,在互动中纠正言行,体会成长的快乐。综上所述,利用信息技术实现了学生接触资源—挖掘潜力—自我发现—个性发展四步走的成长轨迹,真正实践了以生为本的素质教育理念。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EB/OL].(2001-06-08)[2016-06-21].

篇(6)

【关键词】 教育信息化效益;主观感受调查;发达地区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458x(2014)09―0033―06

我国大力推进教育信息化建设10多年来,无论是硬件设备的更新换代,还是软件资源的开发使用,都取得了非常好的成绩。据有关专家称,至2008年,教育部在教育信息化建设方面投入经费总额已达1150个亿。据统计,截至2010年底,全国中小学建成校园网6.6万多个,全国小学生机比为24:1;初中生机比为16:1。以上这些数据都充分显示了近年来我国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取得的长足进展。与此同时,加快推进教育信息化面临诸多困难和挑战,包括对教育信息化重要作用的认识还有待深化和提高;加快推进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政策环境和体制机制尚未形成;数字教育资源共建共享的有效机制尚未形成,优质教育资源尤其匮乏;教育管理信息化体系有待整合和集成……教育信息化对于教育变革的促进作用有待进一步发挥,推进教育信息化仍然是一项紧迫而艰巨的任务。

不论是研究者还是实践者,现在应该更多考虑一下:政府、学校对信息化发展投入了这么多,到底有没有效果,效果怎样?对教育部门而言,今后的核心问题在于让投入产生最大化效益,借助信息技术切实解决课程改革、教育质量提高中面临的一些问题。对学校而言,认清信息技术应用的效益,并关注和研究在这样一些方面如何改进应用,进一步提升效益等。

本文基于调查数据,客观展示部分发达地区中小学校信息技术应用现状、应用效益和影响因素,为进一步提升中小学教育信息化效益提供对策建议。

一、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在东、中、西部地区各选择2个省,分别在2个省的省会城市各选两个区,在区域内对学校采取分层随机抽样:按优秀、中等、薄弱三个层次分别抽取6所小学、6所初中。对样本校教师采用整群抽样开展问卷调查,对学生的问卷调查先随机抽取班级,之后采取整群抽样的方式,小学分别在四、五、六年级随机抽取一个班级;初中分别在初一、初二、初三随机抽取一个班级。本次调查实际涉及东、中、西部地区5个省会城市的城区,共调查了34所中小学校,其中小学17所,初中11所,九年一贯制学校5所、完全中学1所。本次调查共回收有效校长问卷34份、教师问卷1392份、学生问卷3831份,数据采集时间为2010年9月份。

(二)研究内容与工具

本研究综合国内外已有研究,参照教育信息化应用效益、影响因素两大维度(见图1)、建设投入、应用过程(管理、教学和学习应用)、应用效益和保障条件等四个方面设计了学校问卷、教师问卷和学生问卷、学校实地考察提纲、教师访谈、学生访谈提纲:一是学校现有信息化设备资源等条件、政策规划、信息化应用及管理等情况。通过深入调研,了解中小学校的信息化水平、规划管理及应用,作为信息技术应用效益的背景内容调查。二是教师、学生的信息技术技能和水平;教师、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应用情况;教师学生对于信息技术应用影响的主观看法和感受;教师、师生对于信息技术应用障碍条件的主观看法和感受。

通过问卷调查、访谈和实地考察等多种方式,深入分析和把握信息技术在中小学校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应用状况、效益及影响因素等,并针对现状提出中小学校信息技术有效应用的参考建议和可行措施。

图1 信息技术应用效益的理论框架参考

二、调研结果分析

(一)教师对教育信息化及其效益的认识与感受

1. 绝大多数教师能理性认识信息技术与教学的关系

超过一半的教师认为信息技术与教学关系非常密切,比例为50.6%。越年轻、教龄越短的教师认为信息技术与平时教学工作关系密切的比例越高。有一半多(57.0%)30岁以下教师认为“非常密切”,显著高于50岁以上教师24.2个百分点。有63.1%的教龄在5年以下的教师认为关系“非常密切”,显著高于教龄在15年以上的教师18.8个百分点。教师使用计算机的熟练程度和信心不同,其对信息技术使用的认识存在非常显著差异。使用很熟练的教师由于有过应用体验,认为信息技术与教学工作的关系非常密切的比例最高,为68.7%;而66.7%的从没用过计算机的教师竟然认为信息技术与教学没关系。年轻、教龄短的教师愿意应用信息技术开展教学的比例最高。选择“很愿意”的教师中,使用很熟练并有信心的教师比例为56.3%,明显高于使用不熟练的教师11.3个百分点(具体参见表1)。

表1 不同教师对计算机与教学工作关系的认识

[\&您认为信息技术与教师平时教学工作的关系\&差异检验\&非常

密切\&比较

密切\&有一些

关系\&没关系\&身份\&初中教师\&46.6%\&37.7%\&14.5%\&1.2%\&χ2=27.63

sig=.062\&小学教师\&54.0%\&32.0%\&12.9%\&1.1%\&年龄\&30岁以下\&57.0%\&35.1%\&7.0%\&1.0%\&χ2=60.996

sig=.000

P

sig=.000

P

sig=.000

P

2. 教师应用信息技术主要在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技术开发在于解决问题、改善生活标准和提高效率。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也致力于提高效率、解决教和学问题。如图2所示,有一半多(55.2%)教师选择利用信息技术进行课堂教学的主要目的在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五分之一的教师选择主要目的在于“解决教学难点”。随着对信息技术应用的深入,教师们对于信息技术应用的认识越来越理性,对应用目的越来越明确,但与此同时,也要看到教师们对于信息技术在“探究新的教学方式”方面应用的认识稍显不足,选择比例仅为7%。

3. 信息技术应用为教师教学实践改革提供平台

表2所示,七成以上的教师会“经常”或“有时”让学生搜索网上信息、开展项目学习。而选择“经常”或“有时”“让学生创作多媒体作品”和“应用信息技术自主学习”的教师比例仅为32.6%与41.4%。

对于所列举的应用信息技术改革教学实践的方式,选择比例最高的分别为“对于小组活动越来越适应”、“对于学生独立自主学习越来越适应”和“更多的实践关注个别学生”。小组活动教学作为新课改理念中“探究合作”的重要体现。教师们通过几年的新课程实践,已经越来越适应小组活动教学。与此同时,大部分教师已经开始学会关注个别学生,引导学生独立自主学习,应用信息技术科学评价。可以看出,新课改为信息技术应用提供了平台,同时信息技术的应用也促进了课程改革。

图2 教师对信息技术应用目的的认识

教师能否应用信息技术来支持教学创新,重要前提是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只有不断提升教师应用信息技术能力,才能促进教师更新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表2 中小学教师应用信息技术改革教学实践的情况

[\&总体\&小学\&初中\&频次\&比例(%)\&频次\&比例(%)\&频次\&比例(%)\&课堂上越来越少地应用讲授方法\&710\&54.4\&411\&54.6\&292\&54.5\&教学活动设计更多的关注个别学生\&946\&71.8\&373\&68.6\&565\&74.6\&越来越适应小组活动教学\&995\&77.0\&386\&71.7\&596\&80.9\&越来越适应学生独立自主学习\&987\&75.5\&604\&80.2\&372\&69.1\&越来越会开展差异教学\&852\&66.1\&501\&67.9\&340\&63.7\&越来越会向学生展示复杂的学习资源\&830\&63.8\&499\&66.8\&323\&60.1\&越来越会科学评价学生的学科作业\&927\&71.4\&558\&75.2\&358\&66.3\&]

4. 缺乏资源成为教师应用信息技术的主要障碍

近三分之一的教师认为应用信息技术的主要障碍为“缺乏合适的资源”,选择比例为29.7%。更多教师选择希望通过专业网站获取资源,比例为43.1%;与实际获取资源的途径差别最大的为学校资源库,实际获取资源的教师选择比例仅为5.7%,而希望通过这条途径获取资源的教师达到19.4%。这一方面说明现有学校资源库的建设不尽如人意,教师们实际应用的少,与此同时,教师们也提出了对学校资源库的更大期待。就提高信息技术应用效果的最主要措施而言,51.9%认为是“加强资源建设”;29.7%的教师选择主要障碍为“学生家庭缺少必要的技术条件”。选择“缺乏充足的计算机硬件设备或不太好获得”及“缺乏充分的技术支持”的位居其次,比例分别为26.8%和25.5%;分别有52.6%和52.5%教师认为“缺少应用技术改善课程的方式方法”和“自身缺乏整合的经验”已成为小的障碍;分别有54.0%和47.8%的教师认为“学校对整合的重视”、“学校教学时间安排”已不成为障碍。

5. 绝大多数教师认可信息技术的教学使用效益

除了对教学负担的影响之外,超过九成的教师对于信息技术给教学带来的积极影响表示认可。认可程度相对最高的是:有助于学生理解教学内容、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和改变教学方式,选择比例分别为96.0%、93.9%和93.2%。特定的教师群体对于信息技术应用效益的主观评价得分最高,即年轻的(30岁以下)、教龄短(5年以下)、认为信息技术与教学工作关系密切、使用计算机很熟练、平均每天使用计算机时间越长、很愿意应用信息技术开展学科教学、本学期在课堂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课时比例最高,这群教师对于应用效益认可度最高。对学校而言,要推进信息技术在学科教学中的有效应用,需要根据以上分析的这些特征找准教师的突破口:培养应用意识和应用技能,在教师具备应用信息技术的前提和条件的基础上,让教师愿意用,同时要通过各种鼓励性的政策与措施让教师持续用。

权衡应用信息技术最大影响和作用,45.6%的教师认为是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相比较而言,更多小学教师认为如此,比例为49.1%,比初中高出8.3个百分点。信息技术在学校教育教学过程中应用的最终落脚点在于学生,教师们对于信息技术应用的最大影响认识比较到位――提高学生学习效果,促进学生发展。除此之外,教师们自身信息技术技能的提高和教学的改善也是老师们认可的影响和作用,分别有四分之一的教师选择了这两方面。几乎没有教师认为应用信息技术的最大影响是“减轻教学负担”。

在学校教师访谈中,教师们谈及最多的应用效果是课堂容量增大,课堂时效性加强。教师们认为学校所应用的课堂学习电子档案系统在很大程度上减轻了教师的工作负担。另外,访谈中的不同学科教师都反映应用信息技术能够激发学习兴趣和提高学习效果。

(二)不同学生对教育信息化及其效益的认识及感受情况

1. 近一半学生认为教师在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主要是展示教学内容

48%的中小学生认为教师在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主要是展示教学内容,其次是教学引入,认为教师应用信息技术设计互动式学习的比例为17.4%。 更多小学生认为教师在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设计互动式学习”,比例为20.3%,高于初中6.5个百分点。有更多的初中生选择“展示教学内容”,比例为52.5%,高于小学8.1个百分点。这一点是由小学、初中的教学特点决定的。因为小学课堂更为灵活,教师可以安排更多的互动式学习,而初中教学则用于展示内容的更多。

2. 绝大多数学生表示喜欢教师在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

总的来看,73.4%的中小学生表示喜欢教师在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但与此同时,也有17%的学生表示“无所谓”。更多小学生喜欢教师在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比例为80%,显著高于初中生(65.1%)14.9个百分点。更多初中生对于教师用不用信息技术表示“无所谓”,比例为25.1%,高于小学生(10.4%)14.7个百分点(χ2=147.049,P

对于不同应用能力水平的学生而言,能力自我评价差的学生表示更喜欢教师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选择比例为77.5%,显著高出自我评价良好的学生19.4个百分点(χ2 =51.121,P

3. 一半多学生认为使用中最大的困难在于“开放时间太少”

如图3所示,57.7%的中小学生选择使用计算机和网络遇到的最大困难是“开放时间太少”。其中小学生、初中生比例分别为59.6%、55.4%。排在第二位的困难是“上网速度慢”,分别有45.8%的初中生、36.7%的小学生选择此项。 除“开放时间少”外,能力自我评价好的学生选择其他因素的比例明显高于其他学生,22.3%的选择“上网速度慢”,高出自我评价差的学生9.4个百分点,认为“自身水平低”的比例为17.8%,高出自我评价差的学生14.5个百分点。相对而言,自我评价良好的学生对于学校信息技术条件、使用及开放情况要求相对更高(见图4)。

图3 中小学生对信息技术应用困难的看法

图4 对信息技术能力自我评价不同的学生对使用困难的看法

4. 绝大多数学生认可信息技术应用的效果

总体上,绝大多数学生认可信息技术应用对教师课堂教学效果有一些影响或影响更大。其中认可其“能产生一些影响”的比例最高,为40.5%;“影响很大”的比例为35%。绝大多数中小学生认为计算机和网络对学习有帮助,一半中小学生认为帮助很大,比例为50.4%。

信息技术对于中小学生学习产生了重要影响。选择比例最高的是信息技术“对理解教学内容有帮助”,比例为87%;其次为“拓宽了知识面”,比例为86.9%,与教师选择基本一致,排在第三位的是“学习兴趣更浓厚”,比例为80.6%。在学校实地考察,与学生座谈了解到学生们对学校开展的信息技术应用充分认可。“同学们都很喜欢这种教学方法,很新颖。在课堂上很有乐趣。”另外,通过应用这种课堂学习电子档案系统,能够更好地促进针对性的教学指导和个性化教学。

对在应用课堂电子学习档案系统的过程中,案例研究中的A中学小范围地开展了各学科单元教学的对比实验(从信息技术应用的伦理来说,不允许严格意义的对比实验)。在推进系统应用的过程中,共完成对比实验10组。除物理2、英语3学科之外,其他学科实验班的成绩基本都高于对比班,语文1、2,英语1、2实验班成绩显著高于对比班(P

三、结论与讨论

调研结果显示,绝大部分参与调查的教师和学生对于信息技术所带来的正面影响都是认可的。但由于多层面多维度的各种因素影响,信息技术的应用亟待进一步深入。学校的教育信息化推进应该是一个良性循环,调动学生主动参与对教育信息化的顺利推进至关重要。

(一)学校信息化应用是一个不断深入推进的过程

信息技术作为一种生产工具、认知工具、交流与沟通工具支持教师和学习者在课堂内外的教与学。不论是参与问卷调查的,还是访谈的教师或学生,绝大多数都比较认可信息技术带给教与学的效果。信息技术应用意愿较强的,应用时间相对也更多,其认可信息技术应用效益的比例也更高,反过来对应用效益的体验和认可又进一步激发师生的应用意愿。基于以上分析,在深入推进教育信息化的过程中,对于教师、学校和教育行政部门都要通过相关培训和鼓励性政策增强其应用意识和应用意愿,加强其应用技能的培养,让其经历从愿意用――尝试用――广泛用――深入理性用的过程。同时,教师们一旦在应用过程中感受到了信息技术的魅力,会进一步增强使用意愿并深化应用。对于学生而言,一方面要提供其在学校内充分应用计算机和网络的机会;另一方面要重点关注低年级的兴趣引导和应用指导,促其形成应用信息技术的习惯,充分感受信息技术带来的益处,从而更愿意在校内外的学习生活中有效应用信息技术。

(二)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与潜能发挥有待挖掘

不论是问卷调查,还是典型案例研究,都发现:教师能越来越理性看待信息技术应用,问卷调查中一半以上的教师会选择根据教学需要来应用信息技术。案例研究中,A中学的初中A老师就表示,学校的课堂学习电子档案系统适用于复习课,对于新课则不适用;同样对于多媒体资源,也不是每节课都要用,如需要教学情境引入的时候,会选择合适的多媒体资源。

但调查也发现,教师、学生对于信息技术的应用并不深入。参与问卷调查的大多数教师都会在网上查阅资源,而选择“每天用”比例最低的为“使用各种光盘教学资源”、“利用互联网参加科研培训学习”,其比例分别为12.0%、13.3%。在应用信息技术开展教学活动中,教师选择“很少或从不”的频次最高的分别是“让学生创作媒体作品”“让学生应用不同类型的办公软件”和“让学生应用信息技术自主学习”。由此可见,信息技术对于教学的最大潜能并未得到充分发挥。同时,教师对信息技术的应用多限于教学,而课后或课下的应用则少有延伸,如选择“与学生讨论交流”、“与其他教师讨论”或“与其他学校进行协作项目”的教师比例非常低。一半以上的学生感受到教师对信息技术的应用就是“展示教学内容”,认为教师能够进行教学引入,设计互动教学的比例很少。学生使用计算机比较多的活动,除了“上网查资料”(72.7%),“玩网络游戏”和“上网聊天”成为选择比例较高的,信息技术对学生学习的优势和潜能也未能充分发挥。学校、教师包括家长应积极鼓励和支持学生利用信息手段主动学习、自主学习,增强运用信息技术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对此,一方面要加强对学校和教师信息化应用的深度培训,同时关注对学生信息技术自主应用的引导;另一方面要为教师和学生提供充足的条件、机会和时间来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充分应用信息技术。

(三)信息技术应用的影响因素多层面多维度

教育信息化推进过程中,能否取得更好的应用效益,存在多层面多维度的制约和影响因素。一方面,学校层面存在硬件、软件、潜件资源缺乏及管理问题。对于参与问卷调查的学校来说,基本上(97%)拥有全职或兼职的技术支持人员,其中全职的占39.4%,兼职的占57.6%。有接近六成的学校信息技术应用工作最大的困难在于“人手少维修任务重”。中小学教师拥有繁重的教学任务,包括信息技术教师,拥有专职的技术支持人员对学校而言存在难度。学校层面应用的第二大困难在于“机器会受损,软件需要及时更新”等等,而满足这些需要充足的运行维护费用。接近三分之一的教师认为应用信息技术的主要障碍为“缺乏合适的资源”比例为29.7%。排在第三位的应用障碍在于“缺乏充足的计算机硬件设备或不太好获得”。究其原因,一是因为计算机台数不够用;二是因为出于方便管理的需要,大多数学校都采取集中机房管理的模式,开放时间有限,导致教师和学生,不太方便获得和使用。另外,学生家庭缺少必要的技术条件也成为教师们认为的主要应用障碍。让学生充分应用信息技术,除了有限的校内课堂教学时间,家庭会成为学生应用信息技术的主要场所。教师们希望能够布置一些应用信息技术完成的各种作业和任务,以此来提升学生学习。但实际情况是,由于学生家庭缺少必要的技术条件,导致信息技术在学生课后和校外的拓展应用成为零。

四、建议与对策

(一)中小学教育信息化推进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基于问卷调查和案例分析发现,多数学校信息技术基础设施和资源配置的主要目的在于服务学校领导和教师,即管理和教学,而较少从服务学生学习的角度来考虑。一方面表现为学生对学校信息技术设备的不易获得,使用机会不多;另一方面学生潜意识认为学校的信息技术仅仅是在课堂上教师教学用的。在学生访谈中发现,尽管学生只是作为一个被动参与主体在使用信息技术,但也能从教师应用、自身感受等方面对学校信息化提出建设性建议。为了更好地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创设一个利于学生发挥主体作用的学习环境尤为关键。在推进学校教育信息化过程中,信息技术条件和资源的配置、信息化管理等各个方面既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学习需求,更要重视各个环节中学生主体作用的充分发挥。

(二)注重引导学校形成教育信息化发展的良性循环

通过调查分析,进一步印证了中小学校教育信息化的发展阶段,要经历启动试点、全面建设与初步应用、全面应用和变革等四大阶段。正如案例研究学校校长所谈及的该校信息化经历了强力推进、推广应用到理性应用三大过程。在启动试点阶段,基于对教育信息化的初步认识,学校开始启动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探索信息技术的应用。进入全面建设和初步应用阶段,部分教师开始初步探索信息技术设施及资源的应用;在基本完成信息化建设后,教师们开始全面深入应用,促进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的探索;在全面应用后,学校开始进入到整体变革阶段。而随着教师深入系统地应用,体验到信息技术的应用效果,教师们又开始反思,不再是为用而用,而是理性考虑什么时候用、怎么用才能收到最好的效果,从而进一步促进信息技术更好的应用,以形成一个良性循环。

从已有研究看,应用效益主要出现在全面应用和变革阶段,无论是效益的种类还是高低都会呈现逐渐上升的趋势。如何让教育信息化在有效期内发挥出应有作用是提高其效益的关键,如何促进学校教育信息化设施和资源的可持续应用,也将成为学校所要进一步关注的重点。当然,对于不同基础、条件和发展情况的学校来说,教育信息化不能采取一个模式,一种思路推进,而应根据不同学校、不同阶段特点,采用不同的推进思路和应对措施。以信息化支持和促进教学改革,以教学改革引领信息化是将是实现学校教育信息化根本突破的关键。

(三)加强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应用数据库建设,以深入研究促应用

篇(7)

一、信息化教学环境的建设

信息化教学环境是教育信息化的基础。教育信息化离开了能适应学生信息化学习所需要的信息化教学环境,就成不了中小学教育信息化的重要内容。信息化教学环境,决非仅仅硬件系统而已,而是硬件、软件和潜件三者有机的综合系统,与传统的教学环境相比,其具有明显的优势:①.增强了共享学习资源的通信功能;②.实现了教学设施的网络化;③.促进了多媒体学习环境的完善。对于这一块的建设,《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1020年)》特别指出:“重点加强农村学校信息基础建设,缩小城乡数字化差距”,在近几年里国家实施的“薄改”计划大力倾向中小学信息化建设。学校的领导层也应以长远的眼光,审时度势,抓住机遇,满足学生信息化学习的需要,逐步建立多媒体计算机教室、宽带校园网、电子阅览室、远程教学信息网络系统。致力于建设用于信息化教和学校的各种支持系统及用于各种教育资源、教育设施管理的信息管理系统等。

二、信息化教育资源的建设与利用

信息化教育资源是指用于教育信息化的各种资源,如学科教案、电子教材、各类素材、试题、各类教育统计数据等。信息化教育教学过程的开展与控制;有赖于通过对各类教育信息资源的传播分析、处理、加工、利用等手段来进行。换句话说,离开了教育信息资源,信息化教育的教学活动便难以开展,教育信息化更是无从谈起。时下不少的中小学赶浪潮耗巨资建立的校园网,由于缺乏教育教学信息资源,难以发挥其在教学、科研和管理上应有的作用与效益,造成设备的闲置和浪费,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和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校园网的设施将面临着急速贬值的尴尬境地。这便是称为“有路无车无货”的现象,造成这种局面的根本原因就是教育教学信息资源的严重缺乏,这一问题也成为了制约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发展的“瓶颈”。针对这一现象所形成的“瓶颈”,建议学校及时从市场上引进和购置或自制各学科电子教材教案,各类素材,共享软件、试题,可从K12、百年树人及北大附中远程教育网引进教育教学资源,弥补了由于教育教学资源不足形成的“瓶颈”,并且与其建立了长期的合作关系,以适应信息技术和教育信息化建设不断发展的需求。

三、教育信息化与师资培训

现代信息技术向人类发起的挑战,使得整个基础教育界都受到了巨大的冲击,促使传统的教育思想、教育理念、教育体制、教育模式、教育内容和学生学习方式都随之发生前所未有的深刻变革。自然地,被视为课改之关键所在的教师,其职能、角色的定位,也将逐渐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变成“设计者、指导者、组织者、帮助者、学习资源的管理者及研究者”。这种新型教师的职能转变,对教师的素质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也使得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必须包含现代化师资培训的重要内容。对于师资培训,培养出适应教育信息化的新型教师这项工作,这也是教育信息化建设与教育管理最主要的工作之一。学校应建成能适应学生信息化学习的信息化教学环境,并且引进和完善信息化教育教学活动所需的教育信息资源,在教育信息化所需的两个基本条件都基本具备的情况下,要走好走远教育信息化建设的重要工作便是转变教师职能,将教师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变成“设计者、指导者、组织者、帮助者、学习资源的管理者及研究者”,因此,要及时启动和加强教师队伍的培训工作,针对老教师的特殊情况,从头从快从优开展教育信息技术的培训工作,切实地转变教师职能。

四、教育信息化与新型教学模式的建构

篇(8)

二、中小学教育教学信息化管理的理论指导

1.强化教学过程管理

目前,所有大中小型企业、公司,用到的质量管理体系,其核心理念――“过程管理”,对教育管理有着巨大的启迪作用。教学的具体过程是可以分解为教学质量管理体系的量化式,任何的教学活动都对学生的能力有影响作用。用质量管理的方法把过程整理出来,并且依照教学规律的共性寻出合理的管理方法,避免教育活动的主观随意性,加强了学校对教学质量的控制。要想学标准就应该改善教学过程的管理模式,规定教学良好的行为。实现当前的教育管理目标,其重要途径就是加强过程的管理,完善并规范过程的管理方法。

2.确立教育教学管理信息化的新思维

信息这种资源在学校的管理中扮演着不可忽视的角色。学校各项管理的中心就是教学管理,它涉及的信息量广大、离散度很高、更新的速度极快、涉及的范围也很广。但大多数学校的管理效果与信息化的建设所期望的成效还是有差距的。这表明信息化的管理上存在着不小的误区――管理者只将资讯科技加在原有的管理服务上,由于部门的各自为政,数据成为了“诸侯割据”式占有,造成数据不能完善的统一,给整体的管理带来了严重的问题。管理信息化是一种新的管理模式、新的管理思维,是以“信息”为管理服务,以“信息流”运作的特点而建立的,高度集中和高度分享是其强调的主要核心内容。信息管理系统在这种模式里是唯一并有权威的提供者,而信息的维护者和使用者则成了各个部门和不同的工作人员。所以,信息化管理模式为满足管理者需求是以信息技术为创新的管理模式。

三、教育教学管理信息处理的基本要求

第一,教育教学管理的信息处理应确保信息具有新鲜性,信息表达明了,不可出现差异。尤其是行政公文、报表等都必须具有时限的要求,不然就会导致决策失效。第二,信息资源的处理必须要约束方向性,防止垃圾信息泛滥和病毒的非法干扰。第三,信息的生命核心是真实。国家行为的教育行政管理更应真实。克服信息在传递过程中的流失和失真是我们要强调的重点。减少中间环节对教育而言,可能要因人而异。因为其中有思想与价值的因素,人们对这些因素的理解是不同的。重点是选择信息的传递渠道和方式要遵守必要的步骤,这实际上关系到信息的合法性保证。有时形式和内容的重要性不相上下,甚至超过内容的重要性。第四,提升信息的合法利用率。所以更要积极的采用现代化的传递手段,减少不必要的环节和时间。

四、有效推M教育教学管理信息化的举措

1.建立适合校情的信息化管理平台

学校管理的核心是教学管理。教学管理会依照本校的不同办学定位及自有的特色创建科学化的管理模式。让管理人员从微观的操作渐渐变成宏观的持控,重点强调管理过程中的监控与结果审核。使用的过程中必需要经专门的人员对系统进行各方面的监控与调试,随时依照不同的需求优化和改良系统;这样一来,则要求这些管理系统的思路和设计,必须符合学校的整体规划和部署,以便随时都能满足各个方面的管理需求,并能够很好的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来服务于学校。

2.充分利用网络资源的信息化优势

信息化的管理平台搭建好后,还需充分的使用,把先进的技术运用到日常的管理工作中,使其发挥积极的作用。最开始教学管理部门还要应对教学管理过程中出现的大量事务性劳动,特别是在新学期时,很多教学管理人员就会肩扛重任。而教学管理部门最终只是个统筹的管理者与下达者,具体的分步执行与操作都需要安排到下层的部门及个人完成。因此就必须要合理利用教学管理系统,通过网络把管理者及被管理者联系在一起,组成点对面的管理格局。这样就可以提升管理效率,同时减轻教学管理的部门劳动压力,让管理者抽出时间和精力研究管理的方式,进一步提高管理水平与管理成效。

3.提高教育教学管理队伍信息素养

教育教学的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关键是教育教学管理人员,高素质,稳定的队伍直接判定了教育教学管理水平及信息化建设成效的提高。在日常的学校管理中,信息化技术的使用范围不断扩大,不仅减轻了管理者的劳动强度,而且提高管理者的业务素质及强化了信息技术的素养。教育教学管理人员掌握了专业基础知识,而且还学习了现代化的管理理念和计算机技术。另外稳定的教育教学管理队伍也十分重要,它可避免管理人才的盲目流失,从而保证了工作效率。

参考文献:

[1]百度文库《教育信息化》,2013(01)

篇(9)

近些年来,科学技术得到了飞速的发展,信息技术也逐渐融入我国的小学教育中,推动了小学教育信息化改革的不断发展。同时,通过教学的信息化,极大丰富了课堂的教学资源,促进了教学方式的创新,也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一、小学教育信息化对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作用

在现代社会中创新型人才是最重要的资源,也是社会不断发展的重要动力。而小学教育信息化的改革发展,可以有效转变传统的教学方法,为创新人才的培养提供和谐的教学环境,促使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

(一)有利于为创新人才提供重要的教学环境

小学教育在信息化的改革下,可以促进整个教学领域的不断发展。教师通过对信息化的改革,将各种网络信息融入学校课堂,成为学生进行知识学习的重要渠道,促使学生能够快速对科学信息知识进行学习和了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同时,教学信息化的发展,方便了学生之间的交流沟通,也为学生的创新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基础。而网络课程的建设,为学生学习各种教学成果和资源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持,这些都为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提供了重要的教学环境。

(二)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在小学教育中进行信息化教学的改革,不仅可以加强学生对各种理论和实践知识的学习,促进创新人才的培养,还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促使学校教育的内容和方式更加多样化。课堂上,教师可以通过对计算机的应用,将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融入课堂,以图像、视频或者音频的方式刺激学生的感官,促使课堂教学更加生动形象,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学生创新思维的提高。

二、创新人才培养与小学教育信息化改革的策略

(一)转变教育教学观念,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在小学教育中进行信息化的改革策略,需要转变教育教学观念,积极利用各种信息化教学手段和方式,对学生进行教学培养,促进学生创新意识的提高。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认识到信息化教学改革对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作用,改革传统的教学理念,深入研究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将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融入到信息化改革中,促进小学教育中课程设计和组织的有效发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将各种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因素融入教学策略中,促进信息化改革的高效进行。尤其是要利用信息化改革,加强对学生研究式、启发式、合作式等教学模式的创设,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组织学生在课堂上积极的进行自主学习和思考,经常引导学生进行创新思维的锻炼,让学生在不断的思考过程中形成创新意识。

(二)结合课程教学要求,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在小学教育信息化的改革过程中要实现对创新人才的培养,需要加强对教材内容的分析,结合教学的要求,转变传统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引导学生进行创新实践,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内容有很多种,信息化改革策略更是要适应教材的要求,结合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组织学生进行课堂活动,鼓励学生进行创新性思维。例如,在小学教学中教师可以安排学生进行信息化课件的制作,让学生根据课程内容进行整理,在网络上搜集相关的教育信息,鼓励学生对课堂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进行划分。然后,组织视频、图片和信息,形成一套完整的教学资料,在课堂上对课件进行讲解,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看法。促使学生在不断的学习过程中进行各种形式的创新,培养学生的创新习惯。

(三)创新课堂教学方式,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篇(10)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教育信息化程度的高低也成为衡量一个国家教育现代化程度的重要标志,教育的根本点在于基础教育,而小学教育在基础教育中占有重要地位。我国农村人口众多,农村教育质量好坏会直接影响我国整体的教育质量。虽然我国小学教育信息化历经10多年的探索欲发展,已经取得了显著进步,但从总体发展进程与普及程度上来看,我国农村小学教育信息化发展尚处于起步阶段,在发展过程中仍然存在许多制约因素,需要引起各方的关注。

一、农村小学教育信息化的内涵与发展重要性

(一)教育信息化的内涵

尽管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已经家喻户晓,但目前学术界仍缺乏对教育信息化内涵较为系统的界定。西方学者对于教育信息化的定义较为形象、具体,比如“IT in education”(教育中的信息技术)、E-education(电子化教育)、Online Education(在线教育)和Network-based Education(基于网络的教育)等等。而国内学者更加侧重于技术应用于资源开发的行动、过程和目的的内涵。可以说,教育信息化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整合国内学者对其涵义的界定,本文界定如下:教育信息化就是在教育领域内,将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和网络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学习和教育管理,通过全方位运用,整合教育资源、优化教学过程、改革教育模式和促进教育持续发展的过程。

(二)农村小学教育信息化发展的重要性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人口众多,农村小学教育面广量大。据2010年不完全统计,农村学校占总数的90%以上,而农村中小学生占总数的80%。他们的受教育水平、受教育状况如何不仅对农村小学教育质量有影响,还关系到我国小学教育的整体状况。农村小学教育经过了上世纪80年代、90年代和本世纪初的三个阶段发展,取得了很大成绩,这些成绩是肯定的。农村小学一改以前的落后,有了良好的开端,逐步向现代化教育的方向发展。一些教育行政主管部门也将小学教育信息化作为全面推进教育现代化的基础手段和重要措施。改善农村小学教育软环境,加快农村小学教育信息化进程,是提高农村小学教育质量的必要条件和有力保障,是新时期的新的要求,这对于缩小城乡差距,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共建和谐社会意义重大,可谓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二、农村小学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困境分析

我国目前小学教育信息化经过近20年的推进,正处于关键转型期,深刻理解教育信息化的内涵是至关重要的,从本文对其涵义的界定,教育信息化实际上包括“技术”和“教育”两方面的内涵[1]。因此,从以上两个角度来看教育信息化发展,基于农村小学教育的现实发展,深入分析农村小学教育信息化建设路径中存在的困境,以便最大化地利用技术资源,深度革新农村小学教学管理。

(一)信息化环境建设与观念认识问题错位

自2000年以来,政府为重点支持西部地区、贫困地区和农村地区发展信息化技术教育和远程教育,已经投入大量物力、人力和财力。据2004年的统计,政府对“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试点投入已达22.74亿元,建成2万多个教学光盘播放点,4.08万个卫星接收点,7000多个计算机房,覆盖西部地区25%左右,中部21%左右的农村中小学[2]。然而,目前许多农村小学教师和管理工作者对教育信息化的意义、作用和本质的认识仍存在诸多忽视和误解。虽然在教学中较多地运用了信息技术,但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未得到任何改变,究其原因在于,农村小学教师还并未认清教育信息化的深刻内涵,将教育信息化简单地等同于实现计算机化或网络化,并未完全认识到教育信息化旨在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所提供的信息化沟通机制和丰富资源环境,实现一种全新的且能充分体现学生主体作用的学习方式[3]。

(二)资源整合及信息技术应用效率不高

教育教学资源是小学教育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发挥网络基础设施优势的重要条件。截止目前,我国已经开发了一批基于网络的教学资源库、网络课程和教学课件等先进资源,但是从农村小学教育信息化发展来说,教育资源的整合和建设仍存在瓶颈问题。主要表现在:其一资源整合问题,目前的一些教学软件,功能单一,各学科之间不能互相结合,存在资源互不兼容的现象。其二基础设施和资源重建轻用,应用效率低下。当前农村教育信息化的低效,既源于信息化理想需求与农村应试教育现实的冲突,也源于现行教育信息化推行模式与农村小学现实认识的矛盾。随着现代媒体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教育博客,Moodle(学习管理系统)、电子书、移动设备、无线网络等信息化软环境工具的使用也越来越广泛,然而在农村整体发展较城市比较落后的前提下,教育资源内容与农村教学实际需求还有一定差距,从而造成资源的可用性不强,应用效率比较低。

(三)教师信息技术培训工作滞后,培训质、量堪忧

推进农村小学教育信息化发展进程,教师信息技术能力培养与提升是关键所在。尽管农村小学教师队伍的建设有了很大的进步,教师数量增多,但是农村小学教师队伍老化严重,新生力量不足[4]。同时,农村小学面临信息技术师资严重不足的尴尬局面,据统计,全国中小学共有专兼职计算机教师7万名左右,教师数量与实际需求相差甚远。由于待遇差、职称评定受限制等原因,任课教师大多是半路出家,有的还是其他学科改行的[3]。从另一方面来讲,目前教育信息化内容存在城市倾向,信息技术代表现代生活、现代文明,具有明显的城市优越性的价值取向。并且信息化教育内容也存在许多农村教育主体不熟悉的内容,如网页、博客、冲浪等,现代信息技术的采用,如现代媒体技术、现代媒传技术、现代教学设计技术等对于长期处于封闭的农村小学,他们是全新事物。因此,开展以教师信息素养为核心的师资培训是非常有必要的。

三、加强农村小学教育信息化的对策探究

(一)构建农村小学教育信息技术教育目标体系,提高教育信息化的软实力

依据美国课程学家泰勒的观点,教育目标的确立应该依据三个因素:社会、学生和课程。农村小学教育信息化发展目标应基于地域文化差异、经济差异及农村教育发展的不平衡差异性而设定。细化信息技术目标在城镇之间实现,给农村学校以适度“宽容”。采用因地制宜的多样化推进模式,从而提升教育信息化的软实力。推行的模式大致可采用,硬件资源先到位,然后教师培训普及信息知识和技能,最后在实际推广过程中,不断整合软件资源,提升教学效果。

(二)建立农村小学教育信息化评价与监督机制,提高信息化应用效率

虽然现实情况中,不少农村小学告诉校园网建设多年,但网上没有教学资源,并未实现信息化管理,有的学校软件资源不兼容,操作困难,造成现代教育信息体系存在闲置不用、应用层次不深等现象。有些学校多媒体网络教室仅是观摩课教室,典型的“面子工程”,有领导来时才使用。因此,为了规避这种形式主义,提高教育信息化的绩效水平,减少资源浪费,需要构建教育信息化评价与监督机制,从而避免了建设与应用中的盲目性和随意性,提高信息化资源的应用效率,进一步提高教学的效果、效率与效益。

(三)加强教师培训,提升教师专业化水平

培养一支高素质的农村小学教师队伍是农村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关键。针对当前农村教师培训形式化、低水平等现状,教师培训的目标和内容应有所改革。培训目标上,更加注重实际运用,注重利用信息技术与各学科的资源整合,从而优化教学结果,提高教学质量。培训内容上,切合农村教育的实际状况,针对不同人群、不同学校、不同学科的需求采取不同的培训重点,从以往技术培训转向以信息化教学设计与实施为主的方面,更加体现教育“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提升整个农村教师的专业化水平。

(四)重视教育信息化教改课题的研究

农村教育信息化有效推进的一个关键环节就是要消解信息化与应试教育的悖论,大力推行素质教育,实现应用信息技术创建具有创新人才的新颖教学模式的目标,从而促进“教与学”方式产生根本性转变。因此,教育主管部门,要重视以农村教育为背景的信息化教改课题研究,并将课题研究的成果应用于农村教育的实践,加快整个小学教育的现代步伐。

四、小结

综上所述,从农村小学教育信息化发展的重要性出发,面对我国农村发展的现实状况,我们需要从全局考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使农村小学教育信息化发展走出困境,提高整个小学教育的教学水平,夯实农村基础教育发展的基础,推动整个农村教育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张青.中小学教育信息化问题与改进措施[J].中国教育学刊,2011(11):70~73

[2]曾水兵.农村中小学教育信息化有效性:问题、归因与对策[J].教育发展研究,2007(5):56~59.

[3]郑利霞.我国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困境分析[J].现代中小学教育,2007(8):69~72.

篇(11)

目前,信息化建设发展势头强劲,加快教育信息化是事关教育全局的战略选择,也是破解教育热点难点问题的紧迫任务。我省农牧区中小学现已基本配备了“班班通”设备及计算机网络教室,硬件设施得到了很大提高,截止2014年年底,青海省对8个地区 26个市、县496所中小学校实施了班班通项目建设10509个班级,建设计算机教室868个,配备语音设备3461套,对355个教学点实施了数字化教学建设全覆盖,各中小学信息化教学硬件设施基本得到完善,各学科老师教学方法也逐步向信息化教学融合。青海省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卫星接收系统下载的资源覆盖初中6个学科和小学3个学科,共2000多个学时。视频资源覆盖初中11个学科和小学7个学科,另外还有专题教育(安全教育、少先队活动、远离等)、科学人生、世纪讲坛和学科实验等资源,近1000小时。尤其是在班班通项目上,各项目学校能通过电子白板的运用,对公司平台教学资源进一步的学习使用,大大加强改观了青海省教育资源紧缺的问题。

当前教育信息化建设关键问题在于硬件的大投入与应用效果的低产出以成为信息化发展的主要矛盾,努力推进教育信息化的应用,提升教育与教学质量是当代教育改革的核心问题。

(1)学校领导、教师对学校教育信息化的观念比较淡薄,对教育信息化的认识尚浅。青海省农牧区中小学分布偏远,教育资源分布不均衡,学校、教师间互动少、学校领导、教师素质层次不齐,对信息化教学不够重视,一些领导、教师对学校教育信息化的观念认识尚浅,因而在教育信息化建设发展中没有起到引领作用,没有指定相应的教育信息化发展的长远规划,建立专门的信息化建设制度,对已有信息化设备管理缺失、没有充分使用。加之能够胜任信息化教学骨干教师少,其又担任教学工作,辐射面较小,不利于骨干作用发挥,不利于引领全体教师共同进步,信息化教育发展不均衡。目前农牧区大部分一线教师任不能熟练使用信息技设备,对下发信息设备缺乏利用,没有信息化教学经验,比如刚刚使用的电子白板教学,许多教师还在了解,摸索阶段。

(2)各中小学信息化建设发展快,产生的教育资源不能有效整合。近几年,随着信息化教育改革,对信息化教学的逐步深入与研究,各中小学积累了大量的教学资源,甚至各学科,教研组、教师都收集、整理了一定的素材和资源储备。各地区、学校虽然建立了教学资源平台,但只起到储存的作用,教师要应用资源还需要登陆不同的平台,寻找、下载、修改,费时费力。怎样把分散的信息化教育资源进行整合,规范性管理,是教师科学、有效的使用是提升信息化教育教学的关键问题。

(3)面对教育信息化改革出现的新形势、新问题,一些教师缺乏接受新事物的勇气,更缺乏信息化教育教学的创新意识,教学手段按部就班,完全搬照内地教学模式,没有自己的信息化教学发展思路。教师缺少网络互动交流,信息教学不够大胆创新,不能很好运用信息资源进行课题教研,探讨教学方法。

二、解决问题的办法

(1)加强教师对信息化教学意识,加大培训力度,促进广大教师信息化教学水平提高。

教育信息化的过程是教师教育素养、学科素养和信息技术应用整合的过程。要实施信息化,教师信息化是关健。要使教育技术装备发挥出真正效益,需要一支稳定的、有专业技能和知识水平的教师和管理人员队伍。培养出拥有现代信息技术水平的教师,对于当前信息化建设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为了广泛推广信息化教学应用,各地区教育部门、中小学校的信息化管理部门应当更加深入地了解当地教师的信息技术需要和应用能力,有针对性的举办信息技术教学培训班,培养教学骨干,成立信息技术教学团队,并定期开展,有目的、有针对性地辅导或者集中培训。教学管理部门和学校多安排“电子白板授课”、多媒体课件的制作、网络课程等活动比赛,让信息技术有效参与课程建设,达到教学与信息化的有效结合。

(2)加强信息化教学环境建设管理,创建一流资源服务平台,优化信息资源库,丰富广大教师视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