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拆除工程风险评估大全11篇

时间:2023-06-15 17:03:16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拆除工程风险评估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拆除工程风险评估

篇(1)

中图分类号:TQ08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7)14-0088-01

引言

安全风险是指与安全有关的一切不确定因素,安全是相对的,风险是绝对的。安全风险管理与常规安全管理相比,不是“反应性”管理,而是“前瞻性”管理,区别在于是“事前”还是“事后”;安全风险管理,就是实施危险源辨识(隐患排查)、风险分析(是否纳入风险管理)、风险评估(风险分级)、风险控制(降低或消除风险的对策),逐步建立基于闭环、重视过程管理的安全风险管理体系。

所有的事故发生之前都有一系列的事故链条,而且事故链上有一个事件失去控制,就有可能引发事故。如果要阻止事故的发生,就必须要制止这一连串隐患和违章中的任意一个事件,截断“事故链”。化工企业工艺流程复杂,易燃、易爆因素多,事故链条更为复杂,只有变传统的单一事后事故管理为现代的事件分析与隐患管理、事后的事故管理相结合,把人、机因素进行过程风险综合分析与控制,才能推动企业安全生产、长治久安。

1 建立安全风险管控制度

立足企业安全生产管理实际,系统收集梳理企业安全风险评估管理经验教训,修订完善企业过程风险评估管理制度,推进生产安全评估工作常态化、规范化管理。管理生产安全风险评估制度的修订要注重和安全作业管理、关键装置和重点部位管理、重大危险源管理、隐患排查治理等安全管理制度有机结合,涵盖生产装置、设备、设施、贮存、运输的风险评价与控制,既包括作业现场、生产经营活动的正常和非正常情况,也包括新改扩建项目的规划、设计和建设、投产、运行、拆除各阶段的风险评价、风险控制、风险信息更新的管理,明确了全风险评估职责分工和实施步骤,要求全员参与安全风险评估和风险控制工作。对安全风险实施分级管理,从直接作业、岗位操作到关键装置与重点部位都要进行安全风险评估。同时根据生产安全评估的内容和结果,按危险级别和可能导致事故的严重程度、解决难易度进行等级划分,进入隐患治理程序,全过程跟踪监控,实现安全评估闭环管理。

2 建立安全风险管控体系

化工企业作业现场、生产经营活动的正常和非正常情况,包括新改扩建项目的规划、设计和建设、投产、运行、拆除各阶段都要进行安全风险评价、风险控制,对各环节可能存在或产生的危险、有害因素都要进行超前辨识、分析、评估和控制。化工企业依据自身企业实际合理划分企业安全管理过程的风险管控体系,明确职责、任务。公司层面要着重从建立风险评估管理机制、工作规划入手,提供组织、制度、文化和财、物保障,做好系统评价和管理评审。业务部门要根据安全生产职责和专业分工,组织策划各自专业范围内的危险因素辨识、评价和控制策划、监督检查、效果评价工作;组织编制专业范围内各类安全风险评估表样表,做好公司重大风险分析记录的审查与控制效果验收,及时做好协调、指导和检查督导工作。车间要组织制定各工序安全风险评估管理考核实施细则,对评估出的较高风险,及时按隐患排查程序上报业务主管部门,同时制订、落实好相关防范措施。班组岗位要严格执行各种规章制度、规程措施,组织好班组重点工序和岗位扎实开展“工前安全预知”活动,以交接班程序为抓手,从“人员、工具、环境、对象、票证”等方面积极推进安全风险辨识和评估工作。

3 安全风险管控实施

3.1 把生产安全风险评估工作引入日常安全生产管理。

结合《化学品生产单位安全作业规范》、安全确认制度,把安全评估工作可率先引入动火、高处、受限空间、盲板抽堵、吊装、检修、动土、断路等安全作业和工艺交接班等一些常规安全管理环节强化风险管控。可在安全作业中明确危险辨识、措施制订、安全确认和安全验收等几个环节,强化安全作业风险评估闭环管理。在工艺交接班中,可围绕“人员、工具、环境、对象”四要素,合理设定相关细节,实施百分制打分,通过定期检查和抽查进行打分考核。对于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管理过程的安全风险管控,可结合工艺管理过程落实相关风险管控措施,指定专人负责重大危险源的登记建档及日常管理工作,可按月或是季度进行安全评估,促进生产安全风险管控到位。

3.2 把生产安全风险评估和隐患排查治理工作有机结合。

可以按照“岗位、班组、车间、部门、公司”五级隐患排查治理体系运行模式,采取专家诊断式、专业对标式、系统解剖式与职工自主查隐患相结合的方式,使用工作危害分析的方法实施生产安全风险评估,提前辨识安全风险、实施过程控制和闭环管理。对列入隐患的项目按照隐患治理程序实施定项目、定资金、定措施、定完成时限、定责任人等要求进行跟踪监控,直到隐患彻底消除为止。

3.3 对于国家重点监控的危险化品、危险工艺和重大危险源实施危险与可操作性分析

对于国家安监总局公布的重点监控的危险工艺、危险化学品以及辨识评估为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的系统装置,可以引入中介机构进行hazop分析或是由专家团队带领企业人员系统推进危险与可操作性分析工作。

3.4 生产安全风险管控工作开展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

建立和完善安全生产预警系统,利用集中控制、视频监控、检测报警等一系列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信息化技术完成生产现场安全信息的收集、反馈、动态跟踪与闭环控制,实现安全生产工作动态管理,更好地服务和支持安全生产工作。各级管理人员根据管理权限可随时查阅现场安全生产运行状况,及时采取相关应对措施,使生产安全风险管控更加便捷。

4 安全风险管控实施过程中应注意的一些问题

(1)生产安全风险管控应注意划分清楚风险辨识、分析评估的范及各级管理组织的职责。

(2)制订明确的风险评估准则、时机和频次,根据风险分析、评价。

(3)风险评估应从影响人、财产和环境等三个方面的可能性和严重程度分析。

(4)选择风险控制措施时,应考虑控制措施的可行性、可靠性、先进性、安全性和经济合理性及企业的经营运行情况;可靠的技术保证和服务。控制措施应包括工程技术措施、管理措施、教育措施、人体防护措施等。

(5)安全评估查出的安全隐患,必须跟踪进行治理,直到治理完毕后组织验收。

篇(2)

中图分类号: TU71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引言】近年来,我国的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现代工业也由早期的分散性建设向集聚区集中发展,原来位于城区的工厂因规划搬迁需要进行拆除;另一方面,随着经济不断发展,工业技术进步不断采用新的生产手段,常常需要对原建筑设施进行拆除或者改造,这类工业建筑设施拆除工程项目总量巨大。工业建筑设施相对一般民用建筑,其类型复杂,通常包括民用房屋、生产厂房、桩基基础、工业管道、生产设备、电气设施以及附属构筑物等,其拆除工程安全技术问题比新建工程要复杂得多,具有劳动力密集、难度大、技术性要求高、安全危险性高的特点。近年来,各地各种工业建筑设施拆除工程安全事故频发,有资料显示,建筑拆除工程安全事故 占到全国建筑业重大事故总起数的三分之一,工业建筑设施拆除工程安全事故占绝大多数,分析其原因主要在于疏忽安全管理和技术控制。研究这类拆除工程全过程安全风险管理控制方法极具意义,以下通过科学安全管理方法,针对工业建筑设施拆除工程事前、事中和事后三个阶段研讨不同阶段的安全管控内容。

【正文】

1 当前工业建筑拆除工程存在的安全风险问题

拆除工作者由于各方面的原因没有充分评估拆除工程施工作业风险,盲目施工极易导致安全事故发生。综合近年来的拆除工程安全事故来看,总括存在以下类型安全风险问题:

1.1 拆除工程疏忽安全管理,例如承包给无资质施工单位拆除施工、安全技术措施方案不完善或者不经论证;作业过程中缺少技术指导或者安全监护;对作业者不进行针对性安全教育等情况,导致安全事故发生,屡见不鲜。

1.2 拆除作业者没有系统分析整个建筑设施技术资料,对设施的静力体系掌握不清,盲目拆除,导致人员伤亡坍塌事故,此种安全风险最为常见。

1.3 拆除工程往往在有限的场地内作业,没有进行有效隔离或者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拆除时造成相关联或者附件的设施损坏,甚至引发二次事故。

1.4 对于构筑物的使用状况缺少分析,原使用过危险化学品的建筑设施包括土壤,遗留的危险化学品给作业人员造成健康伤害甚至中毒死亡;例如2009年媒体报道位于杭州三里亭附近的杭州农药厂旧址,拆迁后的土壤中残留大量存在黄磷等农药成分,有毒气体弥散,甚至发生黄磷自燃产生白烟,影响周边人群中生命健康安全。

1.5 没有对使用设备设施、工业管道进行有效的安全处理后进行拆除或切割,可能会发生中毒、爆炸等安全事故。

1.6 使用素质不相适宜的人员进行作业,尤其是使用农民工,不经安全教育上岗、特殊作业无证操作,导致安全事故发生,例如无证作业拆除电气设施极有可能导致触电事故;

1.7 没有对拆下的设备或者可移动设备采取相应安全措施导致安全事故发生。例如2007年3月12日,上海拆迁位于浦东新区南码头路200号的上海溶剂厂废弃厂房过程中,由于钢筋砸中罐体发生液氯钢瓶泄漏事故。

1.8 没有对隐蔽工程(电线电缆、埋地管道等)采取安全措施,连同建筑物本体一同拆除,导致触电、爆炸等安全事故发生。2010年7月28日南京市栖霞区迈皋桥街道万寿村15号附近进行的拆迁作业现场,因施工挖断了丙烯管道造成丙烯泄漏,旁边的一私家车主启动车辆时产生明火引发爆炸。

1.9 其他安全风险问题,例如没有处理好既得利益这之间的关系,导致社会发生时而有之。

由此可见,工业建筑设施拆除工程安全风险因素复杂繁多,主要体现在对拆除工程存在的安全风险认识不够,过程安全管理控制不到位,缺少施工安全经验不科学地应用专业安全技术,作业人员的安全技术水平欠缺等。

2.工业建筑设施拆除工程事前安全管理

2.1 拆除工程社会风险评估

城区规划改造而引起的工业建筑设施拆除工程往往会涉及到政府部门、原业主、拆除人等相关主体,拆除作业的实施应充分考虑社会影响风险,判断是否会引起周边业主的不满,相关利益人的协调和补偿是否到位,是否会存在对遗留潜在安全隐患的心理焦虑,是否与区域内同类的项目间存在明显的不公平,拆除施工作业是否有障碍或安全风险隐患,是否会对周边环境产生较大影响等。工业园区建筑设施拆除是否会存在对周边工厂产生影响,尤其是相连的工业链式的生产集聚区,拆除施工可能会带来周边房屋的安全威胁,影响生产等情况。一旦引发成为社会事件,极有可能导致拆除工程不能如期进行。

规避社会安全风险应对周边环境和相关利益人做出全面的评估,依照现行法规制定合理的方案,针对相关利益方进行协调,做出有针对性、耐心细致的解释说明,让相关利益人拥有合法的知情权,及时签订相关的安全协议和经济合约。

2.2 拆除工程安全技术风险评估

工业建筑设施的复杂性决定了其拆除工程安全技术风险的不确定性,和新建项目安全管理存在很大的区别。在拆除施工前,须对原始建筑图纸和技术资料进行收集、审查,依照拆除对象的现有状态进行安全技术风险评估,确定科学的拆除方案。评估内容包括:

2.2.1对照建筑设施的技术资料识别建筑设施的主体结构,分析静力系统,确定拆除程序,选择安全可行的拆除方法;

2.2.2 辨识建筑物的使用情况,是否存在有危险物品的生产使用等情况,避免拆除时遗留危险物品对作业人员和环境的影响,包括是否存在土壤污染;

2.2.3 对照建筑设施竣工资料,查找隐蔽工程内容,确定需要采取的安全措施,例如埋地管道、隐蔽电缆等设施;

2.2.4 设备设施的分布情况,采取合适的卸载方案;

2.2.5 考虑自然气候条件对拆除作业的影响,应准确判断气候对拆除中房屋的不利影响,切实加强安全防范措施。

2.2.6 考虑拆除后的废墟清理作业方案。

根据评估的内容,编制施工组织方案和安全技术措施方案。

2.3选择符合资质的施工单位

无资质的企业或个人不具备相应的技术人员和施工机具,往往安排没有专业能力的农民工采用土办法进行拆除作业,据资料显示,无资质的企业或个人承揽的建筑拆除事故起数占事故总起数的60%。选择符合资质的拆除作业施工单位尤为必要,在选择前应充分考察施工单位的业绩和专业技术能力,并签订相应的安全协议,严禁分包转包给无资质的单位或个人。

2.4 作业前安全培训教育管理

篇(3)

2评标办法

首先,根据项目特性及招标人需求确定招标办法和基本要求。由于该项目为政府投资的大型公共工程项目,项目整个开发和运营过程的状况都会对当地社会经济带来较大影响,因此在确定招标办法时,应选择公开招标的办法;由于项目专业性较强、标准高,因此在制定招标要求时应尽量细致、全面。①企业资质。要求参与投标的企业具有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办法的园林工程施工总承包一级企业资质或园林工程专业承包一级企业资质。②企业业绩。要求企业在近五年内承担过工程造价不低于5000万元的园林工程施工工作,完成情况良好。③质量要求。要求质量达到相关法律法规规定的优良水平。④进度要求。要求在规定的工期范围内完成整个标段的各项工作。⑤费用要求。要求中标价为合理低价。⑥组织机构要求。要求项目管理机构中项目经理具备园林专业中级及以上技术职称,且具备类似项目的管理经验;项目组织机构中其他负责人资质应达到招标文件中的对应要求。根据项目实际情况和招标人具体要求,本标段采用综合评估法进行评标。

3投标文件评审

参加投标的投标文件需要满足资格审查的各项条件,经评标委员会评审通过后,进入终审。当投标文件存在以下问题时,评标委员会可将其裁定为无效标:①方案不唯一。即多份投标文件为一名投标人提交,或者一份投标文件中出现多种方案,而招标文件中并未要求提供备选方案;②签章不规范。即招标文件规定应盖章或签字的地方为按要求签章;③文件缺失。即招标文件规定的投标文件内容不全或不符合规定;④编号不一致。即递交的投标文件电子档与纸质档上的水印编号不一致;⑤资质不达标。即投标人不具备招标文件规定的资质条件。当投标文件中存在以下问题时,需对内容进行进一步核查,若仍不满足要求,则作为无效标:①各项目标不符合要求。即未能满足招标文件中的进度、质量、费用等相关要求;②标价不合理。即投标报价不符合招标文件中的规定;③其他不满足实质性要求的原因。当投标文件中存在以下问题时,评标委员会需要向投保人进行质询,若投标人能够给出明确的澄清,则进入下一阶段评审,若不能,则将其作为无效标取消其参与下一阶段评审的资格:①投标文件雷同。即不同投标人递交的投标文件中,出现相同或非常相似的内容,例如在商务标评审中,如果出现不同投标人递交的标书中,某项综合单价雷同率超过总数的10%,则认为存在雷同现象或串通投标的可能;②项目管理组织共用。即不同投标人递交的投标文件中,组建的项目管理组织中出现相同的人员,则可视为存在串通投标的嫌疑;③标书出处相同。若发现不同投标人递交的投标文件由相同的设备编制和印刷,则应进行进一步质询;④咨询机构共用。即发现不同投标文件由相同的咨询机构编制或协助完成,则有必要进行进一步质询;⑤报价超过警戒范围。如发现投标文件中的投标报价与预算成本警戒值的偏差较大,(超过1%或低于2%),则可认为存在故意干扰报价的嫌疑。

4评标风险评估

①建立风险调查表。建立风险调查表,并根据项目实际情况确定各项风险影响因素对各种风险事件影响程度的高低。②确定风险权重。评标委员会针对以上几类风险事件,运用专业技术能力和类似项目经验,对每一类风险事件发生的概率和带来的损失严重程度进行分析,并绘制风险等级图,用具体数值表示。在本例中,将三个风险权重等级用5:3:2来表示。③风险评估。将风险调查表中发生概率的高、中、低三个等级分别用3分、2分、1分来代表,将发生概率得分与风险权重填入风险评估表。将得到的每一项风险事件的评估值进行加和,得到风险综合评估值,本案例中,∑(W×P)=0.2+1.5+0.6=2.3,评标风险较大。针对评标风险评估中对风险的评估结果,选取适当的风险控制方法进行应对。①招标准备充分。在招标工作开始前,已经完成了项目的设计工作,对设计中出现的争议和不明确的地方与设计方进行了讨论和确定;邀请了专业造价咨询机构进行了成本测算,制定了造价表,从而使因为工程变动、返工造成的不平衡报价风险有效减小。②加强资格审查力度。在评标过程中加强了对投标人资质和条件的审查,剔除不满足条件的投标人;同时,也对项目经理、技术负责人等其他主要负责人的资质、经验等条件进行了严格审查,尽量降低因为项目管理团队能力不足造成的认知风险。在投标人资格审查方式上,选择资格后审方式,降低投标人之间围标的可能性,减少由于投标人不道德行为引发的风险。③重视招标机构选择。选择专业素质过硬、业务经验丰富的招标机构能够降低招标人风险控制的难度,为认知风险的控制奠定基础。本案例中选择的是浙江某投资咨询公司,该公司业务来源主要为政府投资的民生类项目,具备项目招标所需的各方面能力,业务水平过硬。④优化评标委员会组成。评标委员会的专业技术能力越强,评标人认知风险就越小,因此,本项目在组件评标委员会时,注重评标专家与招标人的人数比例,设定专家5人,招标人3人。⑤核查不平衡报价问题。一方面,在招标文件中强调了对不平衡报价的核查力度,引导投标人端正投标态度;另一方面也改进了对不平衡报价的核查方式,增加投标人合谋的难度,降低不平衡报价风险。

5评标风险管理效果

通过对项目进行风险识别、风险评估和风险控制,采用各种方法降低风险事件发生的概率,取得了一定的管理效果。由计算结果可以得出,采用风险管理模式后,评标风险得分由原来的2.3降到了1.0,属于可控风险,因此该评标风险管理模式在此项目中有效。

篇(4)

桥梁工程施工是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内容,随着社会经济及桥梁建筑施工技术的发展,桥梁的结构更加复杂,加上桥梁施工环境大多比较恶劣,都为工程施工带来了更多的风险,对桥梁工程施工阶段的风险进行识别评估是降低风险、减少施工事故的重要手段。本文主要就常见的桥梁工程施工风险识别及评估方法进行简单介绍,结合实例分析风险识别评估的过程,仅为类似工作的开展提供参考。

1桥梁工程施工风险综合识别法

桥梁工程施工风险评估的方法有故障树分析法、德尔菲法、专家调查法等等,这些方法都存在着一定的不足,比如故障树分析法的多余量较多、难度较大,对于分析人员的技术要求较高,分析人员必须要具备良好的逻辑运算能力,否则很容易出现错误,下文结合桥梁工程的具体施工特点,介绍一种综合性的风险识别方法,该方法主要包括事故总结、结构分析、现场调研以及专家调查四部分内容,比较系统全面。目前来说,我国还没有建立起完整的桥梁工程基础数据库,为了尽可能降低风险,实际的事故过程中相关工作人员要善于将类似桥梁工程发生的安全事故总结起来,并进行详细分析,为本次的风险评估工作提供参考资料,这一内容即事故总结。桥梁工程多种多样,结构形式各不相同,不同桥梁结构选择的施工方法自然会存在较大的差异,产生的风险也各不一样,因此风险识别过程中工作人员要能够对整个桥梁结构进行详细分析计算,及时发现结构设计中的薄弱环节,并提出对应的控制措施,尽可能降低或者消除风险。现场调研对于风险识别至关重要,工作人员必须深入施工现场对当地的水文地质情况、自然气候进行详细了解,对现场的施工进度进行跟踪调查,总结桥梁工程施工中可能存在的风险事件。专家调查对于风险识别工作而言十分重要,他们拥有丰富的理论知识及实践经验,能够及时发现桥梁施工中各种潜在的风险。

2桥梁施工风险分级评估法

桥梁工程十分复杂,施工方法众多,风险评估过程中仅仅依靠单一的方法进行评估往往不够全面,下文简单介绍一种分级评估方法,实际的评估过程中将风险源分为三个级别,具体的评估过程中首先通过专家调查法、专家评议法等简单的评判方法对风险源进行评判,明显较低的评判为低度风险,其余风险源进入二级评判,二级评判中通过LEC等精度较高的评判方法对进入二级评判的风险源进行评估,风险较低的定为中度风险,剩余风险源进入三级评判,三级评判主要通过风险矩阵法等高精度的评判方法对这些风险源再次进行评估,风险较低的定为高度风险,较高的则为极度风险,评估流程如图1所示。这种分层分级的评估方法中能够充分发挥各种评估方法的优势,保证了风险源评估的精准度,适用于各种桥梁结构及施工方法,实用性较强。

3桥梁施工风险评估实例

3.1工程概况

某高速公路大桥的主桥长度为308.04m,跨度为(80+145+80)m,采用预应力混凝土连续箱梁,箱梁使用挂篮悬臂进行浇筑,悬臂浇筑的流程如下所示:0号段浇筑拼装挂篮1号段浇筑挂篮前移调整锚固,箱梁的每个“T”结构都分为18段,每一个梁段都采用这一步骤,全部浇筑完成之后将挂篮拆除,最后合龙。

3.2桥梁施工阶段风险识别过程

3.2.1事故总结

为了能够更好地识别施工阶段的各种风险,本文针对连续梁桥悬臂浇筑施工的特点,搜集了许多连续梁桥施工有关的桥梁事故,共汇总了14个风险事件,其中包括钢筋工程质量事故、预应力锚具破碎夹片锚弹出、墩梁临时固结失效、施工支架失效、合龙段高差不合格、挂篮浇筑时坍塌事故、挂篮拆除时事故、通航船舶撞击桥墩事故、立柱模板倾倒、施工现场触电事故、施工现场机械伤害事故、施工人员高处坠落事故、风引起的事故、施工对周边居民安全影响,汇总完成之后对事故的原因及发展的规律进行了详细分析,统计了事故的损失,为后期的风险识别及评估提供了丰富的资料。

3.2.2结构分析

通过结构分析,相关工作人员能够详细了解桥梁结构的受力状态,然后才能够针对结构设计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针对性解决措施。本次风险识别及评估过程中相关工作人员对大桥施工过程进行有限元结构分析,详细了解了施工过程中的结构受力情况,为后期的风险识别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3.2.3现场调研

现场调研的主要内容包括施工地的自然气候、地质地貌、水环境、施工现场的管理情况、技术条件等等,经过分析调查显示,该桥梁所在区域属于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春季气候温暖、多雨,夏季干热,秋冬季节比较寒冷,年平均气温为17.7℃,历年最高气温为40℃,最低气温为-6.8℃,6~8月份降水较多,年平均降水量为1170mm,夏季暴雨比较集中,很容易出现洪涝灾害。桥梁所在地属于构造侵蚀丘陵地貌,整个河谷呈现“V”字形,地表水系发育,河道内水流量较大,且长期流水,最深可以达到31m,桥位区设计洪水位为210.37m,通航水位为205m,施工水位为188m,没有发现断层、岩溶等不良地质现象。本次施工过程中整个施工组织设计比较合理,涉及的施工机械装备十分齐全,施工单位在桥梁施工方面拥有非常丰富的经验,施工技术条件良好,施工现场管理也符合相关工程标准,没有出现管理混乱等问题。实地调研之后发现本次施工可能存在着施工现场人员淹溺事故、暴雨引起的事故、连续阴雨引起的事故、雷暴引起的事故、大雾引起的事故、高温引起的事故、桥梁施工对通行船舶安全的影响、施工对环境的影响、洪水引起的事故等风险事件。

3.2.4专家调查

本次风险识别评估邀请9位桥梁设计、施工、科研、管理方面的专家,结合大桥的勘察、设计、施工组织等等资料,共总结出18个风险事件,比如纵向预应力管道堵塞、预应力筋张拉伸长量偏差过大、锚固端混凝土开裂、混凝土浇筑时模板偏移、沿纵向预应力管道裂缝、悬臂浇筑时主梁标高异常波动、箱梁顶板浇筑质量不合格、钻孔桩塌孔、钻孔桩钢筋笼偏斜等等。

3.3施工风险综合评估

所有的施工风险识别完成之后,采用分层分级评判方法对各个施工阶段可能存在的风险事件进行识别,最终得出各风险源,以悬臂梁浇筑施工为例,该阶段的施工风险事件共有23项。使用LEC方法对风险事件评判,其中L指的是事故发生的可能性,E指的是人员暴露在危险环境中的频繁程度,C指的是安全事故发生后可能引起的后果,风险分值以D表示,D值大小与风险高低呈正相关。二级评判显示,D值小于70,表示风险可以接受,D值大于70,进入三级评判。三级评判中使用风险矩阵法对风险事件进行动态估测,评判结果显示挂篮浇筑时坍塌事故为极高风险事件,具体施工中必须严格控制,施工人员高处坠落事故为高度风险事件,施工过程中要合理控制。

4结语

桥梁施工过程中可能会存在各种风险事件,为了确保现场施工人员的安全,保证桥梁质量,相关人员必须要加强风险识别及评估。本文结合工程实例就桥梁施工阶段风险识别及评估过程进行了简单介绍,仅为类似工程风险识别评估工作提供参考。

作者:崔文轩 单位:邢台市路桥建设总公司

参考文献:

[1]袁鹏飞.桥梁施工风险评估方法研究[J].科学与财富,2016,8(5):189-190.

[2]李金刚,孙新亮.桥梁工程施工阶段的风险识别与评估研究[J].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2015(12).

[3]吴永锋.浅析桥梁工程施工阶段的安全风险识别与评估[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5(6).

[4]霍东发.公路桥梁工程安全风险识别的综合法研究[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4(13).

篇(5)

0 引言

制冷冻结在施工中使用最主要的一种危险化学物品是液氨,今年以来发生两起非常严重的液氨事故:吉林省德惠市“6.3”液氨泄漏引发爆炸发生火灾,事故造成120人死亡,70余人受伤;上海市宝山区“8.31”液氨泄漏事故,造成15人死亡,8人重伤,17人轻伤。虽然两起事故的直接原因不同,但是却同时暴露出安全风险认识不到位,安全管控措施落实不力的深层次问题。通过施工全过程安全风险分析、评估,确认存在的各类风险,采取针对性防范措施,是降低安全风险的有效途径。

1 制冷冻结施工安全风险分析

1.1 制冷冻结施工过程。现场勘察基础施工设备进场、卸车、就位冻结站安装(设备安装、管路安装、刷漆保温、环形沟槽施工、供电系统安装、冻结站验收)充氨、化盐冻结站运转冻结站拆除冻结孔回填竣工验收。

1.2 安全风险辨识及分析。制冷冻结施工中用的制冷剂是氨,氨泄漏易造成中毒、火灾爆炸事故;冻结站管路、设备安装、拆除等易造成高处坠落、物体打击事故;用电设备、设施供电系统的过载、过流以及电缆老化、操作不当易造成电气及触电和火灾等事故。冻结站氨使用量一般在10吨以上,按照重大危险源辨识标准构成重大危险源,一但发生氨泄漏,极易造成群死群伤;安装拆除和机电设备事故有可能会造成个别人员伤害;所以制冷冻结安全风险防范重点是氨泄漏、高处坠落、机电设备事故,而防氨泄漏事故是安全风险防范的重中之重。

1.3 氨的危害性。氨是目前使用最为广泛的一种中压中温制冷剂。氨有较强的毒性和可燃性。氨对人体具有较大的毒性,氨会刺激人的眼睛和上呼吸器官,氨液飞溅到人体皮肤会引起肿胀以致烫伤;当空气中氨的含量达到0.5%~0.6%时,人在其中停留半个小时即可中毒,人呼吸后会窒息、昏迷以至死亡,达到11%~13%时即可点燃,达到16%~25%时遇明火就会爆炸。

1.4 氨泄漏易发生部位。发生氨泄露事故的部位主要有:冻结站内氨管路、中冷器、蒸发器;冻结站外贮液筒、冷凝器及氨管路。发生原因主要有:阀芯松动、焊缝开裂、安全阀动作、检修设备、管路锈蚀老化。

2 氨泄漏防范措施

2.1 定期进行危险源的排查,建立重大危险源管理档案,落实部门、人员、责任,切实加强危险源的管理工作。

2.2 定期对氨循环系统及安全设施等进行检查和检验,加强便携式氨浓度检测仪维护和管理工作,确保其处于良好状态并灵敏可靠。

2.3 岗位操作人员应加强氨循环系统各种工作压力、温度等工艺参数的监控,保证其控制在工艺指标范围内,防止误操作引发的事故。

2.4 在重大危险源现场,必须设置明显的安全警示标志。定期进行重大危险源评估,对安全检查和安全评估中发现的问题,要及时制定整改方案进行整改。

2.5 加强安全培训,从业人员应熟悉危险源的危害特性,掌握岗位安全操作技能、现场应急处置和防护措施,能够正确使用应急救援器材和装备。

2.6 安全检查人员应跟班巡回检查,技术人员及作业人员等必须进行日常监控。

2.7 严格执行氨使用安全技术措施,建立健全安全生产责任制和管理制度,加强氨气监测管理,落实氨气泄漏各项措施。

2.8 冷冻设备的基础必须坚固、平整,安装好后的各种设备必须水平、稳固,氨管路必须有牢固的支撑点,氨管路支撑点距离一般不大于6m。

2.9 压力容器必须按规定检验,取得合格证后方可投入使用。

2.10 氨管路的焊接焊缝必须符合标准要求;氨阀在安装前应进行打压试验,达到开启灵活,关闭严密,不滴、不渗、不漏。

2.11 各种设备、管路安装好后,进行打压试漏。整体打压试漏的压降必须符合规定数值。

2.12 充液氨时,工作人员必须戴防毒面具,运输车辆停到合适位置,卸液氨时20m以外设警戒线,非工作人员不得靠近。

2.13 冻结站内的大型设备启动柜必须设在配电室内,冻结站内不得安装使用可能产生电火花的开关。

2.14 严禁带烟火进入冻结站内,严禁动用明火。若站房必须动火时,必须编制专项措施。

2.15 冻结站内必须配备防毒面具、手套、口罩、毛巾、柠檬酸等防护用品,配备消防水带、消防水龙头、消防水池等各种消防器材,消防、防护用品应置于明显位置。

2.16 冷冻设备开启前,应先启动局扇进行通风来降低空气中氨气的浓度,从而减少工作人员受氨气危害。

2.17 正常运转的冻结站内,按每班四次检测冻结站内空气中的氨含量,氨气标准浓度为≤40ppm。

2.18 工程施工结束后,首先应将设备中的液氨全部回收,残余氨气排放到专用水池内。排放前应做好安全准备工作,排放场所周围应设警戒线。下风头应设专人监管,排放操作人员必须戴防毒面具。

2.19 拆除管路时,首先将各种阀门打开,让有害物质得到充分散发,然后再用氧气切割。

2.20 冻结站建立有氨监测监控和报警系统,加强个人安全防护,定期检修各种安全装置和安全设施,并做好日常检查和维护保养,确保安全装置和安全设施可靠运行。

3 氨泄漏安全风险控制

3.1 加强重大危险源监控管理,防止氨泄漏事故。对冻结站液氨危险源进行辨识、登记、建档,制定相应的安全保障措施。使危险源始终处在有效监控之下,及时发现解决现场隐患和问题,有效地防范事故发生。

3.2 坚持开展安全风险评估预警。以安全风险预警预控为手段,开展安全风险评估预警和班组危险预知,及时安全生产预警信息,分级进行监控,降低安全风险。

3.3 开展隐患排查治理。围绕防范重点编制安全隐患排查表,认真组织开展隐患排查治理,安全隐患得到及时整改和控制。

3.4 隐患闭环管理。查出的安全隐患和问题,有整改人、复查人共同签字留档,每次检查先查上次检查整改落实情况,若整改不彻底或反复出现,必须严格问责。

3.5 强化应急救援管理。坚持事故应急与预防工作相结合,做好预防、预测、预警和预报工作及风险评估、预案演练等工作,发生突发事件,能做到统一指挥、反应灵敏、协调有序,使事态在初期或影响不大时及时消除,有效避免或减小事故损失。

4 加强安全风险控制的思考

4.1 加强对安全生产工作的领导是控制安全风险要点。

4.2 作业行为标准化是控制安全风险的基本要求。

4.3 不断提高全员素质是控制安全风险的可靠保证。

参考文献:

[1]AQ 1083-2011,煤矿建设安全规范[S].

篇(6)

中图分类号:U455 文章编号:1009-2374(2017)07-0162-03 DOI:10.13535/ki.11-4406/n.2017.07.077

1 工程概述

莲岗隧道起止桩号K151+867.81~K154+284,设计长度为2416.19m,最大埋深约252m,为单洞双线隧道;隧址场区属丘陵地貌。丘坡自然坡度20°~30°,植被发育,地面最大标高306m,隧道最大埋深约252m。隧道右侧60m外为长坑水库,溢洪道标高36.7m,比隧道标高低12~18m。

根据勘察揭示,隧道穿越场地的地层为第四系冲洪积碎石土(Q4)碎石土,中密,主要分布在隧道出口。下部为燕山期晚期花岗岩(γ5),按风化程度可分为全、强、弱风化三层。隧道Ⅴ级围岩116.19m,占5.1%;Ⅳ级围岩260m,占11.3%;Ⅲ级围岩150m,占6.5%;Ⅱ级围岩1771m,占77.1%。

莲岗隧道洞身穿越多条断层,多条节理裂隙密集带。隧道场地地下水类型主要为松散岩类孔隙水及基岩裂隙水,地质钻深测出涌水量为1560m3/d,隧道单位长度最大涌水量为2.01m3/d,最大涌水量_2364m3/d,属弱富水区,在隧道开挖后,由于卸荷、偏压等效应使地应力重新分配,可能导致潜部裂隙张开,其导水能力增强,易使地表水溪水漏失,流量减少。

隧址区内主要不良地质现象包括危岩落石等。

2 莲岗隧道风险评估内容和评估方法

2.1 风险评估程序

按照《铁路隧道风险评估与管理暂行规定》的要求,结合莲岗隧道的实际情况,确定风险评估基本程序如下:(1)施工前针对本隧道地质资料,确定可能产生风险因素发生的概率和可能造成的损失;(2)确定风险因素对施工安全的影响程度,分析各风险因素的影响范围;(3)对各风险因素的等级进行定性分析,最终确定隧道施工风险等级;(4)根据隧道风险等级选择最合理的施工方案、防护措施;(5)将风险评估报告及防护措施报上级单位进行审查,并提出修正意见;(6)经过上级部门及相关专家的评审,完善风险评估报告并严格执行。

2.2 风险评估流程图

2.3 评估内容

根据莲岗隧道的地质成因,工期要求,现有施工水平,对洞门施工、隧道开挖及支护,二次衬砌、隧道防排水、通风等每一项工作进行风险评估,找出风险源。本次针对塌方(垮塌)、断层涌水、进洞风险、危岩落石等进行风险评估。

2.4 风险指标体系

莲岗隧道风险指标体系见表2:

2.5 风险源清单表

根据设计和地勘资料分析莲岗隧道风险类型,可能产生风险的原因及风险源,可能产生的严重后果见“莲岗隧道风险清单表”。

3 超前地质预报与风险评估

3.1 地质勘探和现场调查资料

根据设计单位提供的地质资,莲岗隧道共有9条断层(其中4条断层与水库连通)及两个节理裂隙密集带。隧道施工时,先采用地质雷达仪、红外线探水仪、地震波反射法和常规地质法等仪器设备,分别对施工掌子面前方30~100m范围内的隧道围岩进行探测,对各种仪器所探测的前方围岩情况、围岩间水源补给、岩体内涌水量大小及压力等情况进行综合分析。同时通过超前地质预报发现围岩中的软弱夹层、异常带和岩体破碎带等,找出易坍塌、塌方段、可能产生的危岩落石段等风险事件。

3.2 地质素描确定岩性,控制风险事件

地质素描的目的,每次爆破后或掌子开挖后,对掌握掌子面正面和侧面进行量测,及时掌握围岩产状、结构、岩性、稳定程度、是否存在危岩落石情况以及围岩裂隙、不良气体浓度等,绘制掌子面地质素描图和洞身地质素描图。当初期支护完成后,检查喷射混凝土是否开裂和掉块现象并做出记录,施工中监测地表水文状态大小时间及形成的态势,分析地表水对隧道施工对的影响,确定施工控制措施,根据地质素描图和监测记录掌握开挖掌子面是否安全,施工方案是否得当,积累施工资料和施工经验。

3.3 TSP203超前地质预报系统,控制风险事件

充分利用TSP203超前地质预报系统,由于TSP203超前地质预报系统具有高分辨率的隧道折射地震(微地震)勘探能力,可监测断裂和岩石强度降低地带的围岩状况,其监测距离150~300m内。其目的是为了预测围岩的物理特性和岩石类型的变化、破碎带、破裂区、陷穴的出现等,对施工方案及时进行补救或修改,确定安全的爆破方案,确定掘进尺寸等。

3.4 地质雷达预报,控制风险事件

应用电磁波反射原理进行探测。由于地质雷达仪能隧道围进行短距离(30~40m以内)的监测预报,并能精确分析岩性结构变化情况。在施工过程中我们经常采用地质雷达作为探测隧道围岩的补充手段,同时用以检测二次初衬砌的质量。

3.5 红外探水,控制风险事件

红外探水仪由于操作方便,能每20m测量一次。并且准确率高,因此用它来监测隧道围岩是否存在裂隙水和涌水,但对水量、水压等重要参数无法预报。

3.6 利用超前水平钻探,控制风险事件

当采用红外探水仪探测到隧道掌子面前方存在涌水或裂隙水时,为了明确水量大小及压力值则需要采用超前水平钻探进行探测,采用超前水平钻探可以明确了解掌子面前方围岩组成,岩性等资料,对围岩级别的判断提供有力依据,并对下一步施工方案的确定指明了方向。

3.7 隧道施工监控量测,控制风险事件

按照《铁路隧道监控量测技术规范》(TB10121-2007)及“铁建设【2010】120号”文的相关要求进行监控量测。监测各施工阶段围岩支护状态、确保施工安全,超前地质预制系统数据,对帮助确定安全合理的开挖和支护方案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施工过程中的监控测量数据,则是考量初期支护设计参数是否安全合理的一个重要依据,同时也是考量二次衬砌和仰拱的施做时间的一个重要依据。

3.8 莲岗隧道过程控制措施

在施工过程中,要更加注意单一超前地质预报的局限性,同时仅凭设计地质勘探资料和现场调查资料进行对比分析是不够的,针对性地采用超前地质预报监测手段,综合分析判断围岩的岩性、风化程度、断层位置及状况、涌水量及涌水压力等,确定合理的施工方案,并进行动态监控,对不足的地方及时进行调整。

莲岗隧道施工主要是针对坍塌、塌方,断层涌水,危岩落石,环境影响等风险事件提出对策措施。

4 主要风险及对策措施

4.1 莲岗隧道坍塌、塌方施工对策措施

莲岗隧道经地质断层破碎带,且涌水量大,在隧道开挖后极易产生坍塌、塌方现象,洞门施工时处理不当也容易导致边坡失稳坍塌。针对本隧道的施工特点,经过风险评估后,将采用以下应对措施:(1)明洞及洞门段地质稳定性差,开挖时采用人工配合机械由上而下进行。遇到较大孤石或少量硬质岩时,风钻打眼、微药量解体,风镐修凿轮廓或非电控制光面爆破,不得扰动边坡,影响边坡稳定。洞门处弃碴采用装载机或挖掘机装车,然后运输到环保局规定卸碴地点卸车。边坡开挖前做好排水系统,开挖坡度按设计图实施,当开挖到洞口时施作洞门,开成稳定的进洞状态。结合边坡地形稳定程度,坡面用锚杆、钢筋网、喷砼作为临时防护,以确保施工安全;(2)明洞的防排水施工与隧道的排水侧沟及洞顶的截、排水设施统筹考虑,明洞外模拆除后及时施作防水涂料及墙后排水盲沟,在明、暗洞分界处设环向止水带,洞门施工完成后,进一步完善洞外排水系统,确保洞外安全,防止坍塌、塌方现象发生;(3)掌握围岩的发展变形规律,确定安全的施工方案,严格按照工艺工法的要求进行施工,严格控制爆破药量,减少对围岩的扰动,及时施工初期支护;(4)当遇塌方体前进行预支护,支护方法根据围岩稳定程度,采用注浆大管棚辅以注浆小导管或直接用注浆小导管注浆,稳定塌方体。对塌方体采用短进尺、分阶段开挖以策安全,对塌方体的支护做到随挖随支,以减少围岩暴露时间;(5)塌方体段二次衬砌工作紧跟开挖工作面进行,力求尽早衬砌成环;(6)加强监控量测频率,及时发现围岩变形,迅速采取有效的处理措施。

4.2 危岩落石的应对措施

莲岗隧道部分地质岩性为岩体破碎,岩芯呈砂状土状,原岩结构可辨,手捏易散、碎,浸水易软化、崩解,常夹有球状强~弱风化孤石。危岩在外应力的作用下常突然下落,危害性大,且性质复杂极易造成危岩落石,危害施工安全。

危岩落石分布于莲岗隧道洞口边坡处,洞内遇到围岩破碎、堆积松散也容易产生危岩落石。

(1)在洞门外修筑排水设施,防止岩体被水浸泡,发生脱落。采用挂网+锚杆+喷射混凝土防护;(2)开挖时,对洞内不稳定的危岩落石及时清理干净,及时支护,形成保护;(3)加强监控监测,确定危岩落石的面积和范围,及时防护确保安全。

4.3 莲岗隧道断层富水地段施工控制措施

本隧道存在断层富水地段,极易产生突然涌水、涌泥现象危及施工安全,在风险评估中将本隧道断层涌水施工方案进行重点评估。

(1)采用超前地质预报手段和通过正洞已开挖地段实测涌水量来推断未开挖地段的涌水量;(2)超前水平钻孔:当采用物探法探测前方有可能出现突泥、突水时,利用水平钻机钻孔,探水孔直径一般为50~120mm,钻孔外插角为10°,每次钻进20~30m,保留5m止浆盘岩,暂时封闭水量较小的探孔,只留一个喷距最大的探孔量测喷出水的距离;(3)断层、富水地段的施工原则。断层、富水地段施工原则为“以堵为主、限量排放”,有效堵塞渗水通道,降低围岩的渗水能力,确保隧道施工安全和施工质量;(4)探水及注浆。采用超前钻探探测水量。根据探水孔涌水量及涌水压力大小决定注浆止水的施工方法;(5)全嗝驷∧蛔⒔止水。当接近断层破碎带且水量较大可能发生突水地段时,采用超前帷幕预注浆和开挖后径向补充注浆形式封堵地下水流。超前帷幕注浆的注浆范围为衬砌外5m或8m,单孔注浆浆液扩散半径为4m。超前注浆每一循环注浆长度为30m,开挖22m,保留8m止浆岩盘。

压力注浆按先外圈后内圈、先下后上、先疏后密的顺序,分批进行,同一圈孔间隔施工。岩层破碎容易造成坍孔时采用分段前进式注浆,为避免钻孔串浆,可以钻一孔注一孔。

4.4 莲岗隧道环境影响施工控制措施

施工中根据莲岗隧道施工可能对环境造成的不利影响,制定了详细的施工方案,在施工过程中将严格按照施工方案进行施工。

5 结语

莲岗隧道是深茂铁路的重难点工程,隧道洞身穿越多条断层,多条节理裂隙密集带,在隧道开挖后,由于卸荷、偏压等效应使地应力重新分配,可能导致潜部裂隙张开,其导水能力增强,易使地表水溪水漏失,流量减少。此外,莲岗隧道长度较大。综上所述,莲岗隧道风险较高。所以,在施工过程中,通过加强监控量测,及时掌握围岩以及支护的状态等措施尽可能保证结构的稳定性,保障施工安全,确保隧道工程质量。

参考文献

[1] 杜立新,王庆林.浅谈兰渝铁路隧道四大高风险源及应对措施[J].现代隧道技术,2011,48(2).

[2] 魏龙海,贾媛媛.黑山门隧道安全风险评估研究[J].广东公路交通,2011,(1).

[3] 刘靖,艾智勇,苏辉.山岭隧道新奥法施工过程动态风险评估[J].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40(8).

篇(7)

中图分类号:K928文献标识码:A

1工程概况

丽攀高速C12合同段起讫桩号为K43+232-K44+558,路线全长1.326公里,公路等级为四车道高速公路,设计速度V=80Km/h,整体式路基宽度24.5 m,中央分隔带2.0m。桥梁宽度:整体式24m,分离式11.75m;设计荷载为公路-Ⅰ级;设计洪水频率1/100,特大桥1/300;本地区地震基本烈度为度Ⅶ;航道等级III-(3)。主要工程数量有:路基挖方20.4万m3,路基填方4.145万 m3,弃方16.26万 m3防护及排水工程1260m3,涵洞78m/2道,倮果金沙江特大桥862m/1座,主跨230m。

2安全施工难点分析

(1)1号墩至3号墩,地势陡峭,紧邻民居。主要控制重点:桩基施工中的人工挖孔所产生的弃渣堆放滑坡及爆破作业的飞渣;墩柱施工及桥面系的施工高处坠物,起重吊装中的人员设备安全[1]。

(2)3号墩至4号墩,上跨倮果火车站货场。控制难点:桩基爆破、墩柱施工及桥面系的施工高处坠物、桥面系起重吊装施工,必须确保火车正常运行、货场正常上下货,铁路电网设施无损坏。

(3)5号至6号墩,上跨省道214,车流量大,紧邻居民社区,商铺众多。控制重点:连续钢构、墩柱、桩基爆破施工作业中的飞物、坠物,必须确保过往车辆行人及居民、商铺的生命财产安全[2]。

(4)7号墩至8号墩,上跨度金线,车流量大,杆管线众多。控制重点:连续钢构、墩柱、桩基爆破施工作业中的飞物、坠物。必须确保过往车辆行人及杆管线安全。

(5)8号、9号、10号墩柱施工,地势陡峭,紧邻公路。主要控制重点:桩基施工中的人工挖孔所产生的弃渣堆放滑坡及爆破作业的飞渣,墩柱施工及桥面系的施工高处坠物,起重吊装中的人员设备安全及过往车辆行人及杆管线安全[3]。

(6)6、7号主墩,跨度大,墩柱高,采用电梯运输作业人员上下,为日常安全管理控制重点,其他墩柱的施工外作业人员上下通道设置,确保人身安全。

图1 作业人员上下墩柱专用爬梯图26~7号墩主跨施工

3安全施工保障措施

3.1安全技术管理

(1)按要求编制危险性较大工程专项施工方案。方案中安全措施操作性强,内容齐全。按规定对专项方案进行评审。严格按方案落实到位。

(2)施工组织设计中有安全保证措施,且可操作性强。经施工企业技术负责人审核、签认,履行审批手续齐全。

(3)对风险源识别全面。预控措施操作性强。对重大风险源制定安全管理方案。按规定开展桥隧施工安全风险评估。重大风险源要对作业人员进行书面告知。按规定开展地质灾害评估[4]。

(4)按规定制定临时用电方案。标注用电平面布置图。巡视维修保养记录完整。

(5)制定操作性强的各类应急预案及现场处置方案。有针对性的开展应急培训和演练,并及时总结。配备兼职的应急队伍和物资。

3.2施工作业

(1)高处作业设置人员上下专用通道。5m以下应设置防护梯。5m以上应设置“之”字形人行斜梯。6、7号墩安装附着式电梯。作业平台脚手板应铺满且固定牢固,严禁有翘头板,并挂置安全网。

(2)大型模板搭设和拆除制定了专项施工方案。模板制作、存放、使用、拆除满足方案要求。大型模板使用前进行组织验收。

(3)检验合格铭牌悬挂于明显位置。操作人员持证上岗。垂直升降设备基础满足要求,架体附着装置牢固,不超载运行。塔吊基础和架体附着装置牢固,轨道式起重机限位及保险装置有效[5]。

(4)高墩台施工严格按专项施工方案实施。墩台施工应搭设脚手架及作业平台,保证作业人员有安全作业空间。高处作业必须设置人员上下专用通道。斜拉桥、悬索桥、连续刚构等特殊结构桥梁,高度超过40m应安装附着式电梯,出入口设置防护设施。严禁使用塔吊、汽车吊载人上下。模板安装必须牢固,模板之间连接螺栓必须全部安装到位。

(5)桥梁上部结构施工严格按专项施工方案实施。梁板吊装就位后及时进行稳固。挂篮按方案组拼后,要进行全面检查,做静载试验。桥面系施工临边应设置安全防护栏杆及安全网。架桥机平衡配重、限位及支垫稳固。

3.3主要控制措施

(1)组织保障:项目机构健全,责任明确,开工至今项目配置4名专职安全员进行现场盯控。每个协作队伍配置一名兼职安全员配合项目部安全科安全管理工作。

(2)对危险性较大分部工程,先后制定了人工挖孔爆破、上跨铁路、上跨公路、通航保障、梁板架设、高墩通道设置等安全专项方案报审报批,认真组织实施。

(3)1号墩至3号墩,设置挡墙3处,共100余m,因3号墩临近铁路不足5m,设置防护棚2个,以确保人工挖孔的弃渣滑坡和爆破飞渣不会危及村民安全,耗资8万余元。

(4)3号墩至4号墩,上跨倮果火车站货场,为防止爆破飞渣及高处坠物损坏铁路供电及通讯电缆,安装绝缘导管。协调铁路部门等。耗资50余万元。

(5)5号至6号墩,上跨省道214,为确保过往车辆行人及居民、商铺的生命财产安全,设置防护棚。耗资210余万元。

(6)7号墩至8号墩,上跨度金线,为确保过往车辆行人及杆管线安全。设置防护棚。耗资220余万元。

(7)8号、9号、10号墩柱施工,地势陡峭,紧邻公路度金线。为确保起重吊装中的人员设备安全及过往车辆行人及杆管线安全。设置被动防护网两道,耗资40万余元。5号墩柱的施工外作业人员上下通道设置,耗资6万余元。5号、6号、7号及拌合站,修建隔离围墙,耗资10余万元。其他安全防护用品、设施、设备约耗资150万元。

4 结语

丽攀高速C12合同段倮果金沙江特大桥注重安全技术管理和危险性较大分部分项工程的安全专项施工方案管理,落实了各级安全技术交底制度,重视从业人员技能培训和资质管理,保证了安全生产费用的有效投入,使该桥的安全生产风险得到了有效控制[6]。

参考文献

[1] 张谢东,郭俊峰,余建宜,易胜.山区高墩大跨桥梁施工过程中的风险识别[J]. 桥梁建设. 2008(06)

[2] 于跃波.浅谈预应力砼连续刚构桥发展概况[J]. 科学之友(B版). 2007(03)

[3] 许铎.桥梁工程施工中事故环境风险评估[J]. 中国安全科学学报. 2003(08)

篇(8)

清洗作业主要包括平台罐体人工清洗作业、平台生产流程循环清洗作业、海管清洗及置换作业,为后续进一步拆除施工提供安全保障[11]。清洗作业过程中的主要风险有:火灾、爆炸;有毒气体、窒息;灼烫;电气伤害;机械伤害;油气泄漏;限制空间风险;高压风险等。

1.2海管海缆弃置作业风险分析

海管海缆弃置主要工作有:膨胀弯拆除回收、海缆弃置以及海管弃置[12]。海管海缆弃置过程中主要风险有:潜水作业、吊装作业、水下切割作业、人员触电、机械伤害、人员操作失误、交叉作业、船舶靠泊、环境影响等。

1.3上部组块拆除作业风险分析

上部组块拆除的主要工作包括:陆地准备、上部组块无损检测、海上施工条件确认、船舶设备及人员动员、施工船舶抛锚就位、各层甲板设备的临时固定补强加固、火炬臂拆除、组块与导管架连接解除、组块索具栓接、组块起吊、装船固定、运输至码头、卸船等。上部组块拆除过程中主要风险有:坠落物、潜水作业、切割作业、吊装作业、火灾爆炸、焊接失效、人员触电、机械伤害、高处坠落、人员操作失误、装船固定、拖航作业等。

1.4导管架拆除作业风险分析

导管架拆除的主要工作内容包括:陆地准备、钢桩内排泥、钢桩内切割、索具拴挂、导管架起吊、装船固定、运输至码头、卸船、陆地拆解并运输至业主指定的库房等。在导管架拆除、拖航、拖拉上岸过程中的风险主要有:切割作业、潜水作业、吊装作业、结构失效、火灾爆炸、人员触电、机械伤害、高处作业、人员操作失误等。

1.5陆地拆解作业风险分析

上部组块陆地拆解的流程是:驳船将上部组块运输到码头,根据实际情况合理选择滚装上岸方法卸船,组块牵引到场地后,使用350t履带吊辅助进行拆解。导管架陆地拆解的流程是:驳船将导管架运输到码头,根据实际情况合理选择滚装上岸方法卸船,导管架放置到场地后,使用350t履带吊对导管架进行拆解。在陆地拆解作业过程中的风险主要有:切割作业、吊装作业、结构失效、人员触电、机械伤害、高处作业、人员操作失误等。

1.6平台拆除环境影响分析

平台拆除工程主要在海上进行作业,容易受到自然环境,如恶劣天气、气候条件、海况等不可抗力的影响。在海上结构物拆除过程中,各作业船只及设备的排放物,结构物本身及平台各个系统的残留物也可能排入海洋,若对这些废弃物和残渣不加控制,就会对环境造成污染。为了防止海洋环境遭受污染损害,保护生态平衡,促进海洋事业的发展,对拆刘怀增,等:海洋石油平台拆除作业风险评估分析研究·301·除工程必须加以控制。海上平台拆除工程产生的环境影响主要包括:能量释放;大气排放物;向海里和陆地上排污;对生物环境的影响;噪音、气味、视觉影响;废物、垃圾等。

1.7安全管理风险分析

海上拆除工程涉及到不同部门不同专业人员的协同作业,而且作业环境比较恶劣,因此安全管理对于项目的顺利安全实施具有重要的作用,同时也存在较大的风险。安全管理包括HSE组织机构及职责、HSE管理要求(包括项目培训管理、安全会议、监督检查、过程文件控制、承包商管理、事故管理、应急管理、风险管理等)、现场HSE管理方面的内容。

2渤海某平台拆除作业风险分析

在渤海某平台的拆除作业风险分析中,清洗作业共辨识出危险因素46项,其中Ⅰ级风险21个,Ⅱ级风险16个,Ⅲ级风险9个,见图1;海管海缆弃置作业共辨识出危险因素73项,其中Ⅰ级风险21个,Ⅱ级风险23个,Ⅲ级风险29个,见图2;上部组块拆除作业共辨识出危险因素107项,其中Ⅰ级风险35个,Ⅱ级风险57个,Ⅲ级风险15项,见图3;导管架拆除作业共辨识出危险因素144项,其中Ⅰ级风险43个,Ⅱ级风险89个,Ⅲ级风险12个,见图4;陆地拆解作业共辨识出危险因素15项,其中Ⅰ级风险8个,Ⅱ级风险6个,Ⅲ级风险1个。

3对策措施

针对平台拆除作业过程中辨识出的主要风险,提出如下建议:(1)在平台拆除作业过程中,应对作业人员的资质、相关设备、劳动防护用品及作业程序等进行严格检查,要求重点岗位人员应具有相关作业经验。交叉作业时明确各单位的工作界面及相应的职责,制定详细安全作业方案,经批准后方可执行。(2)清洗作业期间,应严格执行清洗作业程序,如危险化学品使用管理程序、进罐作业程序、作业许可证程序等;作业前检查确认清洗设备设施的状态,并做好维护保养工作;作业人员佩戴合适的劳动防护用品,做好应急防护措施。(3)在上部组块和导管架拆除过程中,作业前应将气瓶放置在安全区域,防止落物对焊接气瓶造成伤害,导致可燃气体泄漏,严格执行动火程序。作业前进行作业安全分析,严格按照操作程序执行,检查设备设施是否完好,加强设备维护保养,进行现场警示隔离并派专人看护。(4)拖航前应对上部组块、导管架的重量和重心进行核准检查,并对拖轮和驳船进行检查确保运行状态良好;拖航过程中定期检查驳船上各物件的固定情况,严格执行预先制定的拖航程序文件,选择好的天气进行拖航作业,确保航道水深便于拖航,控制海上航行最佳速度。(5)陆地拆解前对上部组块工艺系统进行检测,确认满足施工要求,并严格执行拆解方案,作业前进行风险辨识,防止拆解过程中因残留油气而导致火灾爆炸、人员伤害等。(6)各项作业过程中,搭设脚手架及工作甲板时应严格执行高空作业许可制度,施工前检查紧固情况,施工过程使用隔离带,并有专人现场值班。在作业施工期间应加强对气象的监测,密切监视海流、波浪等天气变化,选择适宜的气候窗进行作业,并在作业过程中保持良好的协调沟通,突遇恶劣海况及时中止作业。(7)作业前对施工的环保资源配置(船舶、人员、设备等)进行确认,确保其满足环保条件要求;作业期间,生活污水、固体垃圾等废弃物应严格执行垃圾分类回收处理;加强对船舶及设备的维护和保养,防止燃料溢出、油气泄漏;严格按要求对海管海缆封堵,防止封堵不严发生泄漏;气体的排放必须严格执行国家标准,尽量避免造成海洋环境污染、影响海生物活动。

篇(9)

随着我国建筑行业在城市化和工业化的积极推进和发展,许多大型建筑的数量日趋剧增,如,大型的购物商场、大型的会展中心、大型的纪念性建筑物和城市高架桥等建筑逐渐矗立于各个角落。与此同时,这些建筑物的共同点都是结构较大,建筑物较高及荷载较重。因此,在结构形式上几乎都是采用现浇钢筋混泥土结构进行模板支撑,使得这类型的建筑在工程实施过程中很容易出现意外事故。目前,我国建筑行业大多数都是采用模板支撑体系的主要形式进行扣件式钢管脚手架,但是这类支撑通常具有跨度较大,高度较高和荷载重较重的特点。然而,我们传统式的扣件式脚手架承载能力普遍偏低,因而,导致了很多事故的发生。由此,为了改变这一现状,很多建筑学者对此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分析,最终也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使我国的建筑行业在模板支撑体系中越来越稳,其技术也越来越完整。

1 建筑施工模板支撑体系的可靠性研究

随着社会经济建设的持续化发展和逐步加快,很多高层建筑的施工规模也随着经济的发展逐渐增大。其中高层建筑的规模较大,对其技术要求也就更高,在施工过程中对质量的要求也更严格。因此,模板支撑体系是用来确保钢筋混泥土结构本身的质量、强度和刚度,使其能够承担钢筋混泥土结构的荷载能力。如若发现模板支撑体系在结构中有不合理状况或是强度、刚度不够,我们要及时采取相应措施防止因混泥土的开裂或部分结构的损坏,导致整个结构倒塌或失重引起事故发生。因此我们若想在保证建筑质量的同时还要兼顾企业的经济损失和维护企业形象时,我们就必须在建筑质量与经济效益相结合的前提下充分考虑模板支撑体系,进而有效的提高建筑施工模板在支撑中的可靠性和安全性,从而切实保证工程的施工质量和安全效益。

2 建筑施工模板支撑体系存在的问题和现状

2.1 建筑施工模板支撑缺乏标准有效的工程设计规范

现阶段而言,我国在对模板支撑系统的设计还只能按照常规化的结构进行规范性设计和执行。在现行的《建筑施工扣件式钢管脚手架安全技术规范》中脚手架按临时结构一律采用“以概率理论为基础的极限状态设计法”进行设计。其中,因为单一的安全系数难以满足在施工质量中的高要求。因此,对于模板支撑体系的设计来说,我们可以间接性借鉴英国模板支撑体系的规定。然而,我国在对模板支架的构造要求却没有按照英国标准的严格程度执行,斜杆设置相对较少,计算结果也不能完全确保模板支撑体系的安全性,进而使得模板支撑体系缺乏标准有效的设计规范。

2.2 管理人员对模板质量要求不够重视

建筑工程在施工过程中,由于很多施工现场管理人员对模板支撑系统质量的不重视,反而随意简化施工的操作程序,在对其检验和检查时不彻底,现场的施工管理人员更换频繁,使得在技术交底和安全培训中不到位和不合格,进而造成工程施工安全投入费用与工程实际所需的费用相差较大,从而使得模板支撑系统较薄弱,严重的影响了模板和其支撑系统的强度、刚度、质量和稳定性。最终导致模板倒塌或失重,给施工人员带来了生命危险。

3 建筑施工模板支撑体系可靠性的完善措施

3.1 加强对模架材料和模架产品的质量重视

其中,我们在对模架材料和产品进入施工现场之前,施工管理人员要对准备采购的模架材料和产品进行深入的考察和抽查,并优选厂商,购置合格实用的材料和产品,严厉打击假冒伪劣材料和产品进入施工现场,尤其是对于采购的扣件我们必须按照规定进行抽检和实验,若合格方可进入施工现场投入使用。反之,如若不合格我们将要从新采购。由于,模板的组建支撑结构与实际工程状况所测的轴力变化规律是一致。因此,在钢管使用前应先检查,如发现过度变形或严重磨损的钢管不得使用,以免造成不必要的经济损失。

3.2 制定支架设计计算和搭架的方案

制定支架设计的计算内容通常情况是立杆的强度、刚度、稳定性、扣件的防滑能力及水平杆的强度和挠度验算,立杆地基承载力或支承立杆的楼所承载的能力等,都需通过支架设计计算,最终确定出立杆的间距和步距,并结合构造措施形成搭架方案。当然,构造措施也是非常重要的,因为立杆的计算是建立在假设性基础之上的,又因为在施工过程中不安全的因素很多,所以仅仅只依靠计算是不够的,必须要有一系列的构造措施来确保在计算相当的条件下实现其目标,从而也要将各种不安全因素都考虑进去,进而保证计算的合理性和安全性。

3.3 着重掌握柱模在施工过程中的操作重点

在建立模板支撑系统时要注意柱模,因为这是施工过程中的关键点。首先我们需将下面两节的柱模模板和竖向木楞全部断开,下节柱模的竖向双钢管不能与上节柱模一起加固。因为上节柱模另设有横向的双钢管进行加固,是为了方便下节柱模的拆除,保证上节柱模的紧固。下节柱模的连接要采用夹板钉在柱模木楞的侧面,长度要保证上下两节柱都能稳固,在拆除下节模板时切记不能松动上节柱的对拉螺栓及两端扣件,否则上节柱后浇注混凝土与先前浇注混凝土在接缝会很明显裂缝,进而会影响柱子的美观。在独立柱的柱侧撑加固与垂直度加固时都要特别重视,因为它不具有常规施工时的整体性和稳固性,如若加固不牢容易产生倾斜或失重。

3.4 做好建筑模板支撑体系的风险评估

现代社会的人不管做任何事情,都会事先对该事进行有效的风险评估,从而为事后做好安全保险工作。在建筑施工过程中对建筑模板支撑体系进行风险评估也是必须的。在施工之前,我们要确认施工的危险性进而加以定量化。然后再根据危险系数和允许范围,进行具体的风险评估即排出风险的方式方法,最终通过评估达到系统的安全或降低系统的风险。施工建筑模板所支撑的风险评估基本分为定性评估和定量评估。因此,在对建筑模板支撑体系的风险评估中我们究竟是采用定性还是定量方法这主要取决于风险评估过程中所获得的信息量是多还是少。当用于某一评估数据较充足时,我们可采用定量的评估方法,若可获得的信息量有限时,通常情况我们都采用定性的评估方法。由此可见,施工期建筑模板支撑体系的安全评估是一项综合性的工作。

4 结束语

由上述可知,建筑工程在对模板支撑体系审核时必须严格按照国家相关规定执行,进而提高对模板与脚手架安全重要性的认识,在实施过程中采取切实可靠的安全技术措施,通过科学的设计计算方法和严格实际施工操作,进一步强化安全管理制度和安全技术保障,保证模板支撑体系的质量标准,进而切实控制好模板支撑体系的强度、刚度和稳定性,在保证模板支撑体系的可靠性上,还要防止发生模板支撑体系安全事故,进而提高建筑施工的质量安全。

参考文献:

[1]林璋璋.多层模板支撑体系的时空分析[D].浙江工业大学.

篇(10)

任何一个建筑都要经历前期建设和使用维护两个阶段,其中使用维护阶段跨越时间较长,也最容易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对于公共建筑来说,使用阶段跨度时间更长,出现问题后对社会影响更大,理应是安全性风险的重点评估时段。但是目前我国针对既有公共建筑的风险评估没有详细完整的规定,只是针对比较容易出现问题的事件约定了评估的机构和内容。此外虽然有规定要对危房进行鉴定,但却要先由房屋所有权人或使用人提出申请之后方能进行鉴定,并没有涉及房屋强制性定期检测的问题1。相关部门无法律依据来对既有公共建筑整体进行强制性的周期安全评估,也无法强制要求对存在安全隐患的公共建筑进行整修。所以,针对既有公共建筑研究其安全风险评估问题势在必行。本文从三个方面详细研究了我国既有公共建筑安全风险评估的评估时点设置问题。

1 国外建筑物风险评估时点情况分析

在众多的国外建筑物管理相关的法律文献和相关研究资料中,真正涉及风险评估时点的内容并不多,而且由于执法力度、气候、地理因素等方面的不同,对我国的借鉴意义不大。相关研究中只有新加坡和日本在这方面有较为明确的规定,此外还有德国的行业约定俗成值得参考。

1.1 新加坡

新加坡是一个法制性较强的国家,其《建筑管理法》中就明确规定除临时建筑物和独立和半独立住宅外,建筑物在投入正式使用后,政府仍然要定期进行检查,对住宅项目规定每十年检查一次,对非住宅项目每五年检查一次,以确保其能安全使用。这是国外相关资料中对建筑物使用阶段风险评估时点较为明确的规定。但该规定主要针对的是建筑结构安全,并不包括建筑内部人员活动的安全性,因此该时点设定的并不全面。

1.2 日本

由于日本属于地震频发国家,所以日本在建筑物抗震方面有比较严格的规定2,对一定规模的剧场、影院、超市、医院、学校、体育馆、美术馆和宾馆等公共建筑还要进行定期检查:在建筑竣工后第5年、第10年及之后每10年,对建筑进行一次全面检查,该项定期检测时点可作为建筑物使用阶段风险评估时点设置的重要参考依据。此外日本对住宅类建筑还制定了详细的检查年限和修缮周期3:房屋结构三年检查一次(包括基础、地国梁、墙柱、梁板、楼梯等);房屋设备每年一次;外落水设施三年一次。虽说住宅类建筑不能代表全部的建筑物,但该修缮周期还是可以作为建筑物使用阶段安全评估的参考时点。

1.3 德国

虽然德国相关法律法规中没有关于建筑物使用阶段风险评估的具体时点规定,但却有一个约定俗成的行业规定――在建筑物即将到达使用年限时,原设计单位有义务向该建筑物的现有者提供延续使用或更改用途的设计建议及需要进行安全评估的部位。即由设计单位发出提醒及相关建议,由业主进行该项工作。由此可知,在德国,由于其质量较好,建筑物在设计寿命期结束后是可以继续使用的,但其内部的各个部分都将进入到一个质量无法保证的阶段,因此如果想继续使用,则应在设计寿命期结束时进行全面的安全评估。

2 安全事故的统计资料推断

对既有公共建筑发生的安全事故进行分析、总结和推断,可以得出既有公共建筑风险评估时点的应设时段。

2.1 从使用原因导致事故推断

从目前统计的资料来看,既有公共建筑因使用和维护原因导致的安全质量事故并不在少数,表2-1详细列举了导致安全质量事故的具体原因和所占比例。

表2-1 既有公共建筑安全事故原因分析

事故原因类型 事故原因 频率(%)

维护管理不善 未建立清灰制度(减轻屋面荷载) 16.7

未设计和考证便注胶治漏

疏水缝堵塞

下水管堵塞致使水压升高

线路老化

拆除不当

使用不当 随意改变结构用途 23.3

长期无人使用

二次装修不当

天燃气管道泄露

超荷载使用

地下水位变化 过量抽取地下水 6.7

长期不定时的滥灌水

违反安全操作规程 电梯违章操作 23.3

年久失修 超寿命使用 3.3

渐发型因素 钢筋锈蚀 26.7

水土流失

久雨后贴面砖吸水饱和

无排水沟,水渗透严重

下水管破碎,生活污水浸入素填土地基

大量污水渗入地基土

气候导致冻融交替次数增加

地基长期浸泡

从上述统计分析中可以看出,渐发型因素和使用不当及维护管理不当是造成既有公共建筑安全事故的主因,其中涉及到装饰材料的一般发生在使用2~5年内,因此该时段中应设立一个安全风险评估时点。涉及到管道材料的一般发生在使用2年内,因此在装饰材料设置时点之前还应设置一个安全风险评估时点。涉及到钢筋锈蚀的一般发生在使用8~10年内,一旦钢筋锈蚀就容易出现较大的安全事故,因此在该时段也应设立一个安全风险评估时点。

此外关于超寿命期使用造成的安全事故也有涉及:重庆一使用100多年土木结构的老房子突然倒塌,在倒塌前老屋便已年久失修存在危情。老屋原本是作为图书馆兴建的,其设计寿命大大低于实际使用年限,当其设计寿命期到达后并没有进行任何评估和鉴定便继续使用,最终造成倒塌事故。通过该事故我们可以看出,在到达使用年限时,为了确定能否继续使用该建筑,需要对建筑物进行全面的评估,以保证安全。

2.2 从事故发生时间推断

既有公共建筑风险评估的评估时点还可以从事故的多发时段来推断。表2-2中列举了安全质量事故的多发时段及其所出现的频率。

表2-2 在使用阶段发生安全事故的事故发生时段分析

事故发生时间 2年以内 2~5年 5~10年 10年以上

频率(%) 因使用原因造成的安全事故 34.6 23.1 19.2 23.1

从表2-2中可以看出,使用2年内是所有安全事故的多发时段,该时段离建筑物的设计使用年限结束期相距太远,故在该时段应设置一个风险评估时点,以保证建筑能安全使用,完成其使用价值;使用2~5年和使用10年以上也是事故频发的时段,因此这两个时段也应分别设置评估时点对建筑进行安全性风险评估;使用5~10年是事故发生频率最低的时段,原本作为评估时点的参考时段价值不大,但因使用原因导致的安全事故在该时段发生的频率将近20%,也是一个不可忽略的比例,所以该时段还是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设置一个风险评估时点是比较妥当的做法。

3 使用阶段结构疲劳及损伤研究 建筑物在建成使用后,随着时间的推移,其各部分结构不可避免的会产生疲劳及磨损,一旦这种疲劳和磨损达到一个“临界点”,结构便会产生裂缝、渗漏、剥蚀等问题,给整个建筑物的安全稳定带来隐患,影响继续使用。因此有必要针对结构疲劳和损坏的“临界点”进行分析,从而找出应该设置安全风险评估的时点,进行定期检测和周期性维修,能够预防病害和破损的发生、发展,保持设备技术良好,安全适用,延长建筑的使用寿命。

3.1 我国建筑物保修期 通过我国目前对建筑物保修期的规定可以看出当前各个部分结构的正常使用年限,从中可以间接得出结构的疲劳及损坏“临界点”。

我国规定,建设工程在正常使用条件下的最低保修期限4:基础设施工程、房屋建筑的地基基础工程和主体结构工程,为设计文件规定的该工程的合理使用年限;屋面防水工程、有防水要求的卫生间、房间和外墙面的防渗漏,为 5 年;供热与供冷系统,为 2个采暖期、供冷期;电气管线、给排水管道、设备安装和装修工程,为 2年。其他项目的保修期限由发包方与承包方约定。

3.2 我国既有公共建筑结构耐久性分析 由于混凝土自身耐久性差等原因,许多建筑建成后几年就出现钢筋锈蚀、混凝土开裂等现象,其他部分也常常由于材料的耐久性差而出现问题,因此应对结构的耐久性进行分析,找出耐久性失效的时段。

3.2.1 混凝土耐久性 我国多数既有公共建筑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因此混凝土的耐久性直接关系到整个建筑物的正常使用。钢筋混凝土结构一直被认为是一种非常耐久性的结构形式,然而,大量的钢筋混凝土结构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而提前失效,达不到预定的服役年限。这其中大部分是由于结构的耐久性不足导致的。特别是沿海及近海地区的混凝土结构,由于海洋环境对混凝土的腐蚀,尤其是钢筋的锈蚀而造成结构的早期损坏,丧失了结构的耐久性能。耐久性失效是导致混凝土结构在正常使用状态下失效的最主要原因。 混凝土耐久性失效多见的是混凝土碳化、钢筋锈蚀等。

(1)混凝土碳化5 混凝土的病害主要有裂缝、渗漏、剥蚀三种,其中影响安全和使用的最大病害是裂缝。而混凝土出现裂缝则主要是由于混凝土碳化导致的,故在实际使用过程中,混凝土结构达到使用寿命的标志一般认为是混凝土碳化到钢筋表面或钢筋锈蚀后构件出现顺筋裂缝。

影响混凝土碳化的因素包括环境因素和混凝土材料本身的因素:混凝土密实度越大,碳化速度越慢;二氧化碳浓度越大碳化速度越快;环境温度越高,碳化速度越快;环境相对湿度在50~70%时,碳化速度最快。这些因素可以从时间中体现出来,基于Fick第一扩散定律的碳化模型认为混凝土的碳化深度D与碳化时间t的关系式为:

D=α*t1/2 (3-1)

式中,a为碳化速度系数;D为混凝土碳化深度(mm);t为测定D的碳化时间(年)。

由现有资料可以看出,建筑物使用10年其结构碳化深度一般是15~20mm,使用20年的为20~23mm,使用30年的大约在25mm左右。但值得注意的是,环境条件的变化也会造成碳化深度不同。我国环境正在不断恶化,目前酸雨面积已超过国土的30%,酸雨会导致混凝土碳化加剧(酸雨中含有较多的酸性物质,雨水直接与混凝土中的Ca(OH)2作用,使混凝土碳化速度加快),我国目前关于混凝土保护层厚度规定中最薄的仅有15mm(一类环境、C25~C45、板、墙、壳),根据上述资料所表明的碳化深度有必要在使用10年进行一次安全性风险评估。除此之外,由于外在环境的影响,在进行该评估之前也应适当增加一个评估时点。

(2)钢筋锈蚀及混凝土腐蚀6 大量工程实践证明,在钢筋混凝土结构中,钢筋的锈蚀是影响服役结构耐久性的主要因素。在有水、二氧化碳的环境下,混凝土中埋置钢筋表面的钝化膜被逐渐破坏,钢筋就会发生锈蚀,并且随着锈蚀的加剧,将导致混凝土保护层开裂,钢筋与混凝土之间的粘结力破坏,钢筋受力截面减少,结构强度降低等一系列不良后果,从而导致结构耐久性的降低。混凝土中钢筋锈蚀过程可分为以下几个阶段(见图3-1):

图3-1 混凝土中钢筋腐蚀过程示意图

从图3-1中可以看出,t0> t1> t2> t3。即当混凝土表面出现破坏现象后,很快结构便需要进行全面大修,因此,钢筋锈蚀引起混凝土顺筋开裂的临界时间点是一个安全评估的关键时点(t0+ t1)。上面已经讨论了碳化时间,在此基础上考虑氯盐污染可以得出t0大大低于碳化时间,又根据现有资料可以看出,t1大约为t0时间的一半,t0+ t1基本可以定在使用10年。

3.2.2 其他材料结构耐久性 其他材料结构主要包括装饰工程和水电管道工程,该结构部分对建筑整体稳定性影响没有混凝土结构大,但因其与既有公共建筑中人员活动安全密切相关,因此,该部分耐久性也是使用阶段安全性风险评估时点需要研究的部分。

对于防水材料来说,其老化期根据使用材料的不同约为8~15年。虽说很多建筑物防水耐久性最低为10年,但因为目前在防水工程中普遍存在的施工不过关和材料质量不合格等原因,实际上防水材料普遍在5年内便出现老化现象,尤其是中小学的校舍,往往使用不到3年,防水材料就需要重新进行铺设或加盖。对于内墙面、地面装饰来说,由于既有公共建筑中人员流动性较大,使用频率较高,其老化要比防水材料早,如:墙面、顶棚抹灰层脱落多发于使用3年;地面空鼓开裂、大面积起砂多发于2年;门窗翘裂、五金件损坏也多发于2年7。对于外墙面砖尤其是许多大型公共建拥有的玻璃幕墙来说,其发生脱落的时间大约为使用5年。既有公共建筑的管道和供热供冷系统较多、使用也较频繁,故此其结构老化的速度也较快,大约在使用2~3年。

4 结论 从上述分析中可以看出,文中第一节通过对国外资料的分析中可以看出,值得我国借鉴的评估时点为使用5年、使用10年及之后每10年、设计寿命结束;第二节通过两个不同的角度对现有的安全事故进行统计分析,得出评估时点的建议时段为使用2年内、使用2~5年、使用8~10年、达到设计使用年限。第三节罗列了我国的保修期、相关需要进行质量检测时点的法规,还对结构的耐久性进行了分析,得出结构的疲劳及损伤“临界点”为:2年、5年、10年。

综合上述三方面的考虑,针对我国既有公共建筑安全风险评估时点设置问题,本文通过上述研究给出以下建议。建议设置在:使用2年,使用5年,使用10年及之后的每10年,设计使用期结束后每年。具体见图4-1。 值得注意的是,既有公共建筑在其较长的使用维护期内,发生对建筑物使用安全产生较大影响事件的可能性较大,故还应对这些偶发事件(地震、恐怖袭击、非常规性暴雨、使用功能改变等)进行研究,分析其给建筑物带来的安全性风险,进一步确定既有公共建筑的特殊评估时点。

图4-1 既有公共建筑安全性风险评估时点

参考文献:

[1]《城市危险房屋管理规定》(1989制定,2004年修正,建设部第129号令).

[2] 肖元真,叶松青 发达国家抗震救灾的有效方法及启示[J] 盐城师范学院学报.

[3] 潘其源 房屋修缮技术[M]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4]《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第40条 2000年1月10日.

[5]《钢筋混凝土结构耐久性研究的进展》.

[6]《混凝土结构耐久性》.

篇(11)

关键词: 输变电工程;工程施工;施工质量

Key words: transmission and transformation project;engineering construction;construction quality

中图分类号:TM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2)34-0058-02

0 引言

近年来,输变电工程施工质量管理越来越受到重视,对输变电工程的质量也越来越高了。输变电工程具有施工时间长、施工程序繁多、施工难度大及施工人员复杂等特点,要保证整个输变电工程的质量,就必须对施工过程进行有效的监控,及时发现施工过程中存在的质量问题,并针对问题提出有效的解决方法。[1]影响输变电工程施工质量的因素有很多,施工人员的素质、施工材料的质量、施工的技术及施工的环境等都会对施工的质量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面对施工过程之中出现的问题,我们要加强对施工质量的管理与控制,以提高输变电工程的施工质量,减少施工过程中的安全隐患,减少不必要的经济损失。输变电工程施工质量的提高,不仅保证人们的生命安全,还能实现施工企业的经济效益。

1 输变电工程施工质量存在的问题

由于对施工过程缺乏有效的管理与控制,施工过程中就会出现各种各样的质量问题。质量问题的出现导致各种施工质量事故的发生,严重威胁到人们的生命安全。①一些高层建筑施工过程中,由于施工设计不合理,不得不拆除重建。②一些现浇柱混凝土构架房屋,在施工过程中,因为混凝土的强度不足,导致倒塌,危害人们的生命健康。③由于施工人员施工技术不佳,以及施工单位缺乏有效的控制,一些工程因为地基不稳而出现倾斜或者下沉的现象,导致地基拆除重建,严重影响了工程施工进度,造成不必要的经济损失。

2 影响输变电工程施工质量的因素

2.1 施工材料质量 施工材料质量是保证施工质量最基本的条件,施工材料质量达不到标准,就会严重影响到输变电工程的质量。[2]一些施工单位为了节省成本,谋取自身的利益,不按照施工设计采购施工材料,而是采购价格低且质量较差的施工材料,施工材料不符合设计标准,没有质量保证,导致输变电工程存在许多的安全隐患。

2.2 施工人员素质 施工人员是整个施工过程的直接参与者,所以施工人员的素质直接影响到整个工程的质量。在施工过程中由于施工人员施工技术有限,施工操作错误,施工人员没有一定的质量观念,导致各种施工问题的频繁出现,严重影响施工的质量。又由于施工管理人员没有对施工的过程进行有效的监控,没有实行施工责任制度,导致分工不明,施工混乱的现象。

2.3 施工环境因素 工程施工的环境也会影响到施工的质量。施工工程的地质情况、水文状况、施工的天气等施工技术环境。质量评价体系、质量管理责任制度、质量风险评估体系等施工管理环境。施工环境卫生、施工组织、施工设备等施工劳动环境。[3]这些施工环境因素具有多变的特点,比如变幻莫测的天气,由于温度、湿度、自然灾害的影响,很容易发生质量问题。

2.4 施工质量管理 输变电工程施工过程中,缺乏有效的质量控制,直接影响整个工程的质量。对施工设计图纸没有进行有效的审核,没有制定相关的施工方案,施工人员不按照施工方案施工。由于管理上的疏忽,不能及时发现管理上存在的问题,严重影响到输变电工程的质量。

3 提高输变电工程施工质量的方法

3.1 提高施工管理人员的整体素质 对施工人员及管理人员进行培训,提供人员的综合素质。定期给员工进行有效的培训,加强员工对专业理论知识的认识,提高施工人员的施工技术及管理人员的管理能力,加强施工人员的施工质量风险意识。培训后进行严格的审核,施工人员必须取得一定的施工资格,方能进行工作。

3.2 加强对施工材料质量的监控 采购人员要选择合格且有信誉的厂家,采购材料的时候要有明确的合格证书及使用说明书。不断提高采购人员的采购能力及鉴别能力。[4]施工管理人员要加强对施工材料的监控,对采集回来的材料进行检测,看材料是否符合施工设计标准,施工材料达到设计标准,方能使用。如果材料存在严重的质量问题,则会给整个工程的质量造成很大的影响。

3.3 建立完善的施工质量管理体系

3.3.1 建立施工责任制度 施工单位要对整个施工过程进行有效的控制,就必须形成完整的施工责任制度,合理分配人员,每项工作都有专门的负责人,明确好各项负责人的责任,认真落实好每一项工作。从项目经理,工程负责人,到施工管理人员都要进行层层的把关,保证施工的质量。

3.3.2 质量管理评价体系的建立 近年来,针对输变电工程质量管理,国际上出现了一种ISO9000:2000的质量管理体系,这个管理体系总结了各国工程施工管理的标准和质量管理经验,给输变电工程质量管理提供了许多参考意见。而5-S法的建立则是针对工程施工的环境勘测和防治。从施工质量管理出发,建立一个科学合理的质量管理评价指标,对整个施工质量管理进行综合的评价,这样有利于及时发现输变电工程施工存在的问题,并及时提出相应的治理方法,保证输变电工程的质量。输变电工程施工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如表1。

3.4 对工程施工设计的质量控制 施工工程的质量保证不仅要在施工过程中加强管理,对施工的设计也有一定的要求。施工设计人员要不断的学习施工专业的知识,提高自身施工设计能力。施工设计人员在设计之前要到施工现场进行现场考察,设计人员依据施工现场的情况,制定合理、可行的施工设计方案。施工负责人要对施工设计图纸进行严格的审核,及时发现施工图纸存在的问题,并做好设计变更,避免施工设计错误,引发施工质量问题,造成不必要的经济损失。

3.5 加强对施工过程的质量控制 通过招标的方法,选择资质水平较高的施工单位进行建设。资质水平较高的施工单位,施工技术比较好,施工队伍力量雄厚,能保证的施工质量。施工前认真做好施工设计方案,并对施工设计方案及施工图纸进行严格的审核,保证施工设计的科学合理。对施工的整个过程进行有效的控制,包括施工的流程,施工的方法,施工的技术等进行全方位的管理与控制,保证施工的质量。建立施工质量管理制度,规范每项工作的质量标准。工程竣工后,进行严格的验收工作,完成技术交底工作。

3.6 加强对施工质量的风险评估 输变电工程施工过程中施工人员构成复杂、施工时间较长、施工程序繁多,在施工中难免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严重影响了施工的质量,给输变电工程带来了许多的安全隐患,造成一定的风险。[5]施工质量风险管理主要包括风险意识、风险评估及风险控制。我们的目标就是以最小的成本获取最大的保障。针对施工质量管理的风险问题,采取相应的解决方法。首先我们要加强施工质量管理人员的风险意识,充分认识施工质量风险的重要性。再者,根据不同的施工情况,制定相对的风险评估体系,针对影响施工质量的各个因素进行风险评估,找出影响施工质量的主要因素。最后对影响施工质量的因素进行有效的控制及预防,降低施工质量风险,减少不必要的损失。

本文采用层次分析法对施工质量的风险因素进行评估,施工质量风险评估设计体系如表2。我们把风险因素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是输变电施工质量管理风险,第二层是施工环境、施工技术、经济风险及质量管理,第三层是影响第二层次质量的主要因素。根据施工工程的实际情况进行有效的分析,明确影响施工质量的主要因素,并提出相应的防治措施,可降低施工质量的风险,保证施工工程的质量。

4 结语

一个优质的输变电工程的质量,不仅需要有科学合理的施工设计方案,还要对整个施工过程进行有效的管理与控制,以保证工程施工的质量。通过分析我国工程施工的质量现状,我们了解到施工工程质量还存在许多的质量问题,施工人员的素质、施工材料的质量、施工技术的运用及施工管理问题等。[6]针对出现的质量问题提出有效的治理方法,通过对施工人员进行定期培训与考核,提高施工人员的综合素质。对施工材料进行有效的检测,保证施工材料的质量。施工人员要不断学习新的技术,并把新技术运用到工程施工中,加快工程施工的进度。建立规范的质量管理体系,对施工过程进行全程的监控,保证工程施工的质量。

输变电工程施工的质量直接影响到整个工程的质量及工程企业的发展,而且工程的质量则关系到人们的生命安全,所以工程施工的质量就显得更为重要了。控制好输变电工程施工质量,减少工程安全隐患,保证人们的生命安全,同时也可促进输变电工程企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罗玉茹.提高输变电工程施工质量的一些措施[J].科技资讯,2009,(02):78-79.

[2]汶根社.小议输变电工程施工及控制管理[J].科技传播,2010,(06):90-93.

[3]杨眉.基于知识模型的输变电工程进度编排与控制[J].广东电力,2011,(12):45-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