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现在孩子的教育方式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中图分类号:C913.11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15-12-30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是孩子终身的楷模,是孩子健康成长的第一责任人。家长的教育理念、教育方法、教养方式深深影响着孩子。家长的喜怒哀乐影响孩子未来的发展,家长的言行在影响孩子幼小的心灵过程中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当下许多家长在教育自己的未成年孩子上存在欠缺。有的班主任非常认真负责,会经常和家长联系沟通。但当班主任将学生的在校情况如实向家长反馈,特别是孩子违反纪律时,家长的言语中会体现出对孩子的包庇和溺爱。有的家长不能以身作则,自身的行为作风会影响成长中还不能正确判断是非的孩子。有的家长人前一套,人后一套:与教师一起教育学生时,能够和颜悦色、和声细语,谆谆教导孩子;然而离开教师的视线之后,则对于孩子的错误暴力相向。
这些只是冰山一角,我们可以看出家长在教育孩子时存在的种种欠缺。然而,现在社会所谈的教育都是说要在学校教育方面下苦功夫。而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却很少提到。孩子的过失或者存在的问题,有时候不能单单将责任归咎于学校教育,更多时候,孩子的成长经历和成长环境,特别是孩子的家庭教育文化和背景以及家长的教养方式深深影响着孩子的成长、发展,性格的养成,社会性的发展等。
关于家长教育欠缺的表现,我们可以归纳为四类:一是对孩子极度不信任;二是对孩子过于溺爱;三是放纵孩子;四是对孩子实施教育暴力。正因为家长种种不良的教育,导致出现不良问题的学生。“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天下所有家长的共同愿望。如何让孩子成为合格的公民,成为对社会有用人才呢?作为孩子的第一任教师――父母,应负起教育的责任,采取合适的方式、方法教育孩子。
1.信任孩子,培养孩子责任心
有些家长常因孩子年龄小而替他做许多事情,他们认为孩子干得既费力又不尽如人意,还不如自己干,又快又省事。这样孩子很可能永远也干不好,久而久之,孩子不但难以建立起自信,还会缺少责任感。对于许多家长这种做法,我们可以理解;但家长应该想到,这时候更应该充分信任孩子。家长教育子女,有时候要学会放手,这样才能培养孩子的独立意识,未来他们才能够自立自强,这样做同时还能有效地培养孩子的自我意识。
家长可以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以此培养孩子的责任心。除此之外,家长还要配合老师培养孩子自觉学习的习惯,让孩子从小就懂得:上学是为了学本领,这是他自己的事,爸爸妈妈没有义务替他“包办”一切。现在,有不少家长将物质奖励作为对孩子表现好的奖赏,这种刺激方式会削弱孩子的责任感的养成,不利于孩子的成长。正确的方式应该是培养孩子的正确的价值观、正确的态度,而不是用物质刺激来修正孩子的行为的转变。
2.发现孩子优点,赏识孩子而不是包庇溺爱
常和孩子聊天是最有效的教育途径之一,许多孩子的心理问题都是因家长与孩子不良沟通引起的。通过聊天,能及时增强父子(或母子)感情,使家长更好地了解孩子的心理特点,发现孩子需要引导的问题。亲子之间的交流是随时随地的,家长要善于利用和孩子在一起的任何时间和机会与孩子进行沟通交流,如坐公车时可以和孩子聊聊汽车的问题,在公园里可以让孩子讲讲花草的故事,去商场时可和孩子聊聊各自喜欢的物品,接孩子回家的路上可问问孩子在学校的开心事。
家长要善于赏识孩子,赏识包含着对孩子的尊重、体谅、赞赏,孩子是希望得到表扬和赞赏的,孩子的自信是夸出来的。因此家长在教育孩子时,要充分发现孩子的优点,哪怕是一点点进步,都可以成为家长肯定的理由,都应该值得去表扬。而不能以“怎么这也不知道”“怎么这样吃不得苦”甚至“怎么这么笨”等来代替“你真行”“我想你会做到的”“你肯定赢”“没关系,下次就会好的”。这种赞赏就是一种肯定,它有别于家庭教育中的溺爱。
当然对于孩子的成长来说,最好的赏识方式是鼓励,在孩子面对困难时,要让孩子用积极的心态面对困难,让他直面困境;当孩子遭遇挫折时,也应该为孩子打气,促使他坚韧地面对挫折。试着鼓励你的孩子,你会发现,孩子会更快地进步和成长。
3.父母身教,教育孩子先教育自己
家庭教育有着早期性、基础性、长期性、持久性的特点。学校教育是科学文化素质的教育,而家庭则是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教育,两者相比后者更为重要。学校教育是教人成才,而家庭教育是教人做人。儿童是通过学习和模仿来习得行为的。儿童善于模仿、意识单纯,行为习惯还处于养成阶段,父母良好的身教才是最好的家庭教育,会使儿童受益终生。
有时家长看到孩子的不良行为时,往往会表现出气愤、暴躁,更有甚者会对孩子暴力相加,殊不知,孩子是一面镜子,孩子的许多行为都是模仿父母的,孩子的行为折射出家长的种种不良行为和习惯,而孩子只是在耳濡目染中,逐步“遗传”了家长的不良行为。所以,家长要教育好自己的孩子,首先要教育好自己,做到以身作则,言传身教,且身教要重于言教。孩子学做人,第一个榜样就是家长。你若想让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自己就先成为什么样的人。那么,作为家长,要培养一个优秀的孩子,首先就要从做优秀的自己开始。
4.民主教育,平等对待孩子
陶行知说:“健康是生活的出发点,也是教育的出发点。”我们相信,每一位家长对孩子的身心健康都极为关心。那是因为,孩子的身心健康“比一万万黄金还重要”,所以万不可采用暴力手段来教育孩子。打骂孩子不但打击孩子的积极心态,同时也摧残了孩子的肉体。没有健康的身体,哪来孩子健康的发展呢?
家长的教育方式很多,作为家长,要正确做一个民主型的家长,民主型的家长会平等对待自己的孩子;民主型家长必须研究孩子,了解孩子的需求、兴趣,了解孩子的特点、能力,尊重孩子的个性,用积极的态度对待孩子的成功与失败,能容得下孩子的过错,多赞扬孩子的优点,做孩子学习的合作者、支持者、引导者,既做孩子的朋友,又做教育孩子的研究者。如果能做到这些,必将促进孩子的可持续发展。家长的榜样言行、和颜悦色、儒雅风度,都会对孩子产生积极深远的影响。家长是孩子的启蒙老师,家长如何做人,如何待人接物,其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无论是有意还是无意,文明还是粗野,正确还是错误,都将成为子女模仿和学习的对象。
正确的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的合理补充,现在家校合作是大趋势家庭教育对于孩子将有更大的发展空间。教育孩子不仅仅是教师的使命,更是家长的职责,让家庭教育配合好学校教育,使教育体系的终生教育理念更加深入、完满,使孩子更好地成长。家庭教育应该是一个系统工程,是一个为人父母者应该广泛关注的永恒课题。
参考文献:
从步入校园开始,孩子脱离了父母的单方教育,教育的重心逐渐由家庭向学校转移,在这种情况下,与老师做好沟通交流,是实现孩子健康成长的必要措施。有些家长由于缺乏这种认识,对学校或老师产生误解,进而影响到孩子的学习成绩,老师也由于缺少孩子在生活中的活动和行为信息,不能够很好地进行因材施教,因势利导,这样无疑是不利于孩子自身具备的一些潜力的挖掘。所以说,家长经常性地做好与教师的沟通交流,增进彼此间的信任和理解,对孩子的教育至关重要。
由于部分家长缺乏与教师的沟通,将原因归咎为工作的繁忙。其实家长与教师的沟通方式是多元化的,沟通方式不一定非得彼此见面长谈,在现在信息化高速发展的条件下,可以利用电话联系,或者家长与教师共同建立一个QQ群,利用网络来扩大交流范围,搭建起学校与家庭间的教育平台,进行教育心得交流,这样更利于互相借鉴教育经验、互相配合起来对孩子进行针对性教育。同时也可以充分利用家长会、学校组织的各种活动的机会,和老师进行面对面交流。交流方式可以因地制宜、因时制宜。
与教师进行交流,最重要的是坦诚相见,同时要讲究方式方法,要本着对教师充分信任和尊重的原则,从切实解决孩子存在的某种问题的立场出发。一是要选择恰当的时间。在教师有充足的时间能够坐下来进行细心交流的时候,彼此针对学生的情况互相进行细致的交流,针对孩子的问题研究施教策略,做好相互的配合和支持。二是要保持对教师的尊重。要充分肯定教师对孩子进行教育的成绩,要认识到孩子某种进步源自于教师的辛勤努力,在这样的基础上进行交流,要多主动争取教师的意见,探寻自己应该配合教师开展哪些的工作,全面客观提供孩子的生活信息,以教师为中心来展开对孩子的教育。三是要保持沟通的持续性和连续性。以经常不间断的联络方式加强与教师的沟通,及时提供孩子在家庭生活方面的信息,了解孩子在学校学习期间的思维行为动向,针对孩子的实际来随时调整教育方法和教育策略。
用心交流,为孩子搭建良好的教育平台是非常重要的,家长要时刻保持与教师沟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进而形成家庭和学校、家长和教师对孩子施教的合力,为孩子的全方面发展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共同来完成对孩子的教育过程。孩子的思想行为具有极大的可塑性,缺乏对新鲜事物的辨别能力,往往会出现在学校表现一个样,在家里表现另一个样,所以要充分了解孩子的全面状况,这对尽量挖掘孩子的潜力,促进孩子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大有裨益。
(1)对家庭教育重要性的观念淡薄,认识不足。不少农民家长不能正确认识家庭教育的作用。他们要么期望不高,孩子自己能发展到哪个层次就到哪个层次,或者因为经济原因,觉得即使孩子将来考上了大学家里也是供不起,又见现在大学生就业不太容易,所以就对孩子放任自流,不管不问。甚至希望子女快点长大,初中毕业了就可以外出打工挣钱,养家糊口了。
(2)家庭教育的知识匮乏,方式不科学。有些家长的教育方式简单粗暴,这些简单粗暴的教育方法导致孩子的逆反心理严重。与此同时,另一些家长则溺爱孩子严重。祖辈溺爱孙辈是常见之事,关键是有部分家长也太娇惯孩子了,这样的结果是现在的孩子越来越任性、懒惰、自私、脾气暴躁。另外,农村家长们在对子女教育观念、方式方面意见有时不统一,尤其是祖辈和父辈之间。如果双方没有达成共识的话,往往会出现这样一种情况,就是孩子在父母面前时,父母就以他们认为对的方式教育孩子,而当孩子在祖辈面前时,祖辈就以他们认为对的方式教育孩子。这样无视孩子心理发展特点的教育会给孩子带来很多不必要的困惑。①
(3)不注重家庭环境对孩子的影响。有些夫妻会当着孩子的面吵架甚至大打出手,有的父亲常常喝酒、打麻将等,孩子从小耳濡目染,想让他不会这些不良行为都难。还有就是言行不一,造成孩子对父母的信任缺失。父母答应孩子的事情没有做到,这样孩子难免就会失望,次数一多,孩子就对父母失去了信任。
2对我国农村地区儿童家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的原因分析
(1)农村地区孩子的家长文化程度普遍不高。现在农村小学生的父母大多属于初中毕业甚至没有毕业就去沿海打工的一代,结婚较早,由于文化底蕴差,素质不高,面对养儿育女重任,他们也是一片茫然,不知所措。他们家庭教育知识缺乏,Hotspot热点又限于经济条件和信息的不流通等因素,也没有及时的补充家教知识。
(2)近年来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使得一些家长认为读书无用,对孩子的学习放任自流。在农村,很多家长由于文化水平低,不能辅导孩子家庭作业就算了,更要命的是一些家长直接对孩子说:“读书多有什么用,学习好又怎么样啊?读了大学还是找不到工作,读个初中毕业就去打工好了。”
(3)现在每家的孩子都较少,长辈大都比较溺爱骄纵。以前农村家家户户都是兄弟姐妹好几个,父母农活又忙,跟不都顾不上孩子,大多任其自由发展了。现在孩子少了,一家就一个,最多两个,几个大人就只有那么一个小孩,对其溺爱娇惯就在所难免。往往父母省吃俭用也要千方百计满足孩子的需要,造成孩子任性、自私、虚荣心强,殊不知这样照样会害了孩子的一生。
3提高我国农村地区儿童家庭教育的一些对策
鲁迅先生曾说过:“童年的情形,便是将来的命运”,古谚中也有“融四岁,能让梨,香九龄,能温席”都说明家庭教育更应从娃娃抓起。家庭教育的成败决定孩子的一生。那么如何提高农村父母的家庭教育水平呢?
(1)作为家长,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所以父母对孩子的家庭教育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首先,必须要认识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作为农民家长,在物质方面,我们提供给孩子的没法也没有必要去跟城市相比。然而在家教方面,我们不能让孩子落后太多,输在起跑线上。作为父母,一定要提高自身的素质,在农闲时多学一些教育类,尤其是家庭教育方面的知识,看电视时也多关注一些教育类的节目。其次,父母要注意家庭环境对孩子的影响,应该努力为孩子创造一个民主、和谐的家庭氛围。父母关系一定要融洽,尊重子女的意见,对于孩子的学习,要多加鼓励,也不能把靠高分当作唯一目标。另外,对待孩子的成绩或其他方面有好的表现时要有适当的奖励,而对待孩子的错事或表现不好也应有相应的惩罚。再次,家长要为孩子做好榜样,注意言传身教的影响。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曾说过:“不要以为只有你们在同儿童谈话,或教育儿童、吩咐儿童的时候,才是进行教育。你们生活的每时每刻,甚至你们不在家的时候也在教育儿童。你们怎样穿戴,怎样同别人谈话,怎样议论别人,怎样欢乐和发愁,怎样对待敌人和朋友,怎样笑,怎样读报———这一切对儿童都有着重要的意义。”父母是孩子仿效的模板,一举一动都在孩子眼里。②最后,家长一定不能溺爱孩子,要激发子女去奋斗。家长应该让孩子知道我们是农家子弟,要保持农家子弟的本色,要有农民吃苦耐劳的精神。适当地让孩子去田间劳作,让他们体会到生活的艰辛,感受农民的勤劳和丰硕果实的来之不易,从而体恤父母的艰辛与不易,体验亲情的可贵,学会感恩,他们就会努力学习,为了自己美好的明天去奋斗,而且也增加了他们对农村的感情。
孩子性格中许多重要的品格及习惯,都是从小在家庭教育中成逐渐形成的,父母是孩子的启蒙老师,因此家长的教养方式对孩子的影响不可小觑。尤其是现在的家庭里多为独生子女,没有兄弟姐妹之间的相互影响,家长的教育作用就显得更为重要。而当今,家庭教育所存在的诸多问题,不仅关乎到孩子的学习成绩,而且严重影响到孩子的成长与未来。
一、中国家庭教养方式
父母的教养方式对子女心理素质发展是一个重要机制。对学生心理素质的教育,尤其是要注重学生情绪素质方面的培养。父母的教养方式对子女身心健康发展密切关系。良好的教养方式,有助于学习成绩的提高;相反的,不当的教养方式,不利于子女的身心素质的养成与学业成绩的提高。
1、过度保护———溺爱型
家长对子女的溺爱,使得子女越来越依赖父母,阻碍了小学生独立个性的发展。如果孩子受父母过分保护,无论是对家庭、学校还是社会的适应能力都比较差。溺爱型的教养方式,虽然能使子女体会到父母的关心与爱,但子女能力发展受到限制,身心也不能健康发展。
2、惩罚干涉———专制型
父母对子女严格要求是有必要的,但是严格不等于惩罚。专制型的父母对自己的子女要求十分严苛,在子女身上寄予过高的期望,常常忽视子女的权利与自尊。严厉惩罚型的家长,由于种种原因,或许是自己教育知识的缺乏,或许是自己工作不顺而情绪不好,或许是对子女期望过高恨铁不成钢,对待子女采取十分严厉的惩罚方式。比如,因孩子一次考试不及格,便动手打骂,这严重破坏了温馨平和的家庭环境。专制的教养方式一般会造成子女的顺从,使子女在与人交往中胆小、自卑,独立性差。有时甚至会引起子女心理上的疾病。父母的严厉惩罚,还可能使子女形成说谎、叛逆等不良的品质。
3、否认拒绝———忽视型
否认拒绝型的家庭教养方式表现为家长总是倾向用否定的眼光看孩子,否定孩子的一切努力,把孩子看的一无是处,却看不到孩子的长处和进步。忽视孩子的正常物质需求,控制十分严格,不能满足孩子基本的物质需求。
4、关爱理解———民主型
父母与子女建立良好的民主型关系,需要父母对子女的理解与沟通。只有父母与子女的心灵想通了,才能在民主的心理氛围下进行交流,才能相互理解,才能有共同的目标与话题。父母的关爱理解就是一种信任,给予子女足够的信任就是在保护子女的自尊心,就能充分调动和发挥子女的潜力,有积极的影响。父母对子女的理解与爱护更是一种心理支持。这种心理支持无形的激发子女的心理能量,产生有形的心理效应,有助于学习成绩提高、遵守秩序、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社会公德,等等。
二、我国现在家庭教育方面存在的问题
1、家长自身的问题
通过很多现实中一个个教育方面的悲剧,说明了家长教育观念落后,对孩子的期望过高,是造成这一幕幕悲剧的主要原因。
2、家庭及社会生活变化出现的新问题
现下的家庭大多是独生子女家庭;家庭经济状况、居住条件的提高、网络和电视媒体等的发展都影响了父母和孩子之间的正常沟通;对孩子教育过度的重视,造成了教育成本急剧增长,从而对孩子产生过高期望;离婚率的不断升高,外出打工和进城务工人员的子女极大增多;网络游戏使越来越多的青少年迷恋网络,学习动力缺失等,这一切都在呼唤家庭教育需要走向更加重要的位置。
3、家庭教育的“学校化”
学生节假日回到家里,本应是亲子沟通的时间,或是孩子自己掌握的时间,但往往是从学校出来再到校外辅导班去,造成孩子对学习的厌倦,一些孩子逃课和放弃学习是学生对家长无声的反抗。
4、家庭教育缺乏科学的知识理论指导
一些家长虽然明白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但对家庭教育理解缺乏正确的认识。只是一味的让孩子接受超前教育,使孩子对过早的对学习产生厌烦。
二、急于求成的教育现状
再者,我们的周围还有许多家长都有着较高的文化程度,有大专、大学,还有硕士,但在幼儿教育和儿童心理学等方面,却了解得甚少,有的甚至是空白。他们让孩子过早的进入“成人世界”,以自己的思维方式去教育孩子,有意无意的给孩子灌输了许多思维方法、语言及行为。使孩子过早的失去童贞。有的家长不顾孩子的兴趣,让孩子背唐诗、学英语、练书法、拉小提琴……所以,不懂得幼儿心理学的人,很难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有显著的成效,那些比较“聪明”的家长,往往会站在孩子的立场,考虑他们的合理需求,适时的给予帮助和引导,他们不仅是家庭教育中的好老师,同时也是孩子童年生活的玩伴。
三、过于呵护的教育现状
说到家庭教育,我们不可避免的会谈到家庭结构,现在的家庭结构多半是“421”阵式,即四个祖辈,两个父母,一个孩子。这样的家庭结构有利也有弊。良好丰富的人际关系、充裕的经济条件,使孩子在物质上享受到最好的待遇,家长和老人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孩子,何况现在都是“独苗”,是全家的“中心“”焦点”。另外,家长过于的呵护,致使孩子养成娇生惯养、任性霸道、不讲道理的习惯,家长无原则的娇惯和迁就,使孩子在心理上得到强化。这种中心式的家庭结构使孩子缺少了受挫折的机会,减弱了孩子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得孩子缺乏锻炼的机会,所以有人会说“中国孩子的能力比外国孩子的能力差。”
作者:陶霞飞,霍超
引言
家庭教育,就是通过教育主客体之间的互动,对教育主体“知”“情”“意”“性”“行”各方面产生影响并使之完善发展的过程。在改革开放的今天,社会转型促进家庭教育的调整。
一、家庭教育概述
(一)家庭教育的含义及特点
家庭是具有婚姻关系、血缘关系或收养关系并且长期共同生活的小群体,是社会生活的基本单位,是最基本的社会生活组织形式,是构成社会的细胞。
教育是社会按照一定的需要培养合格的社会成员的实践活动。狭义的教育专指学校教育,按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培养人们尤其是青少年的思想品德、知识与技能、智力与体力的社会实践活动。广义的教育泛指社会上一切影响人们思想品德、知识技能、智力体力的活动[1]。
家庭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家庭教育是教育客体(家长)对教育主体(孩子)实施有目的、有组织的影响,使其行为、思想达到某种社会的需求。即家长对子女传授文化知识、提升道德品质、指导规范行为等。
家庭教育是一种活动的过程,是教育活动的展开、运行、发展的流程。活动是家庭教育的基础,家庭教育可以看作是由教育活动或单独或先后衔接或横向呼应所构成的。孩子自出生开始,在成长过程中受社会的影响,并在此过程中与周围环境、人物相互影响,逐渐长成社会人的过程。其中家庭影响是最深远、最长久的。父母的世界观、人生观以及他们对人对物的态度,往往会给孩子留下深刻印象,在生活中时时刻刻表现出父母的影子。因此,家庭的长期影响,将在某一层面决定一个人的性格、行为特征。
(二)家庭教育的地位和影响
家庭教育的重点是要培养教育主体健全、完善人格的教育,因此家庭教育的核心是培养人的教育。不仅要在家庭教育中有知识和技能的教育,而且在家庭教育中还要进行情感教育。家庭教育影响着教育主体未来的发展,因为家庭教育的上述特点,子女在日常生活中遇到某些问题无法解决的时候会询问自己的父母长辈,通过父母长辈的回答调整自己的行为,并在以后的生活中借鉴这种方法,最终形成固有模式,即行为习惯。因此,家庭教育对孩子的影响是最根本的、最深远的。
二、家庭教育的问题及分析
(一)家庭教育现状分析
随着80后、90后独生子女成为家庭的主体开始,新的家庭观念和对子女的教育模式正在冲击着中国的传统家庭教育风格,出现了全托模式、留守儿童、精英教育等等。一系列的变化无时不在体现着家庭教育的转变。现在都市的白领出现了丁克家庭,这也从侧面反映出家庭观念的变化。同时,该地区由于农民工的外出引发了一系列社会问题,如留守儿童问题、隔代教育问题等,由此所带来的自然是家庭教育变革。
(二)父母的家庭教育观念
作为一个经济相对薄弱的地区,依靠读书上学的道路走出大山是该地区孩子为数不多的选择。如何让孩子在未来发展中能够得到帮助是现在家长所关心的问题,学而优则仕,就是一个人读书方面要达到优秀才可以成为社会的人才,这就意味着孩子的学习成绩决定孩子在未来的发展走向,因而家长的家庭教育观念仍具有传统教育的影子。父权思想在家庭教育中广泛传播,导致家庭教育走向两个极端:一是父母对子女的行为控制,按照父母的要求发展。在这种环境成长的教育主体对生活缺少主动探索精神,完全照搬书上知识,缺少社会阅历,以书本知识武装大脑的同时忽视社会实践,造就了“书呆子”;二是父母对子女放养,在这个复杂的世界里,青少年自身阅历不足,思维方式不全面,普遍存在对社会的探索心理和追求个性的心理,易受到社会不良思想的蛊惑。
(三)教育转嫁问题
现在的该地区有许多适龄学生辍学打工,甚至少年犯的比例居高不下,学校外围酒吧、游戏厅、网吧等场所青少年成了常客。家长在出事后指责学校的失职,却不反思自己的教育是否出现问题。学校虽然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培养符合一定社会要求的公民机构,但学校的执行者仍是社会人,校风、教学质量、教师、管理方式的不同都会对学生的教育产生影响。
学校教育存在某些不足,所以社会教育辅导机构得以发展,以盈利为目的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但是,通过实地走访调查发现,现行的教育培训中心往往只对学生的某一方面做出调整,其教育并没有实质性的意义,教育培训的趋利性对学生的学习只是在考试得分技巧方面进行革新,长此以往不利于学生的综合发展。
然而在与孩子的交流中发现,他们对于学校、读书等字眼是很排斥的。读书是一个枯燥的过程,而社会是一个开放的社会,每天都有新奇的东西出现,每天都有新的刺激等着他去做。从众心理、求异心理,使他们厌倦了学校,转而追求社会上所谓的刺激,甚至吸毒犯罪。
(四)家庭教育失衡
现在的该地区大多数家庭是由80后、90后组成的独生子女家庭,新的经济环境带来的新思想和传统思想在现在的父母身上不能融合。老一代的教育观念和新一代的教育观念在现在的家庭教育过程中体现为激烈的冲突[2]。
传统的家长制暴力教育、强迫教育仍然在家庭教育中占据主导地位,这种教育方式强调教育主体对父母的绝对服从,并在此基础上规划教育主体的成长道路。这种教育模式虽然在某一层面能够促进教育主体的全面发展,但是其扼杀了教育主体的创造活力与创新思维。成长中的孩子是一个活泼的群体,本应该代表着一个国家、社会欣欣向荣的精神状态,是一个活力、激情、创新的主体。但是我们的家庭教育却使得他们变得“少年老成”。儿童表现出成年人的老气横秋,与其稚嫩的面庞格格不入。
(五)家庭教育中孩子自我内化问题
家庭教育的内化即是孩子自身的思想品德认识转化为相应的思想和行为的过程,是孩子在家庭环境的影响下,经过社会实践,形成相对稳定的心理特征。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明确自己的家庭地位、行为准则,扮演合理的家庭角色。其主要表现在对爱情的理解,作为一个性成熟且是一个社会化必要的过程,青少年对此有着朦胧的认识,对异性的好奇心使他们往往被表面现象所蒙蔽,导致早恋[3]。早恋凸显孩子在某一层面渴望表现,但却未得到心理、情感的排解。人生的重要分支点开始出现。家长由于缺乏对受教育者的前期引导,易导致后期的行为问题。
(六)隔代教育的问题
隔代教育,即父母由于工作原因,与子女在地域上分隔两地。祖父母承担对教育主体的家庭教育责任。其教育者由于时代背景、社会阅历、生活经验的影响,对教育主体的教育模式与社会的发展现状有所差别。在农民工父母外出的时候,子女的家庭教育由孩子的爷爷奶奶负责。
1.感情多于理智
老年人对孩子分外爱护,加上怕孙辈出了差错,难以向孩子的父母交代的心理负担,往往在孩子的教育过程中容易无原则地迁就和溺爱。表现为以孩子为中心,无条件地满足孩子的要求、无原则地赞赏孩子的行为,使他们无法评判自身行为,不能形成正确的是非观和价值观,从而不利于个性品质的形成,易养成刁钻蛮横、攻击性强的性格。
老人对孩子的溺爱,还突出地表现在对孩子的日常起居的过分保护上[3]。对孩子的限制较多,使孩子的独立性、自信心的发展受到抑制,阻碍了孩子正常的心理发育,导致孩子任性、懦弱、没志气,表现出在家里不可一世而出门胆小、神经质、依赖心强等性格特征[4]。
2.祖辈的文化较低,教育观念落后
祖辈的年龄偏高,而且祖辈受教育程度普遍低于孩子的双亲,加上知识断层,他们的文化水平很低(甚至文盲)。同时,祖辈们的世界观形成于几十年前,由于身体、地域环境各方面的因素导致与社会的接触较少,他们的思想观念、生活方式、思维模式陈旧,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当与孙辈接触时,他们的世界观、价值观、思维模式、生活方式都会在不知不觉中影响孩子,以致增加孩子对新知识、新事物的接受难度。另外,祖辈教育观念落后还表现在教育方式的缺陷上。他们更多地认为养育孩子是自己的责任,教育孩子则是学校的任务[5]。
在实际的生活中,很多的祖父母将更多的注意力放在孩子的饮食和改善孩子的生活条件上,忽视了关心孩子的心理品质,更少考虑对孩子的教育方式,于是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祖辈和孩子双亲容易产生较大的差异。
三、促进孩子健康成长的途径
(一)培养家长教育客体意识
在家庭教育中父母是孩子人生的老师,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应该是引导与被引导的关系。在家庭教育中,父母不仅仅是孩子的养育者,而且还应该是孩子的引导者。
教育是由教育客体向教育主体实施有计划、有目的、有组织的影响。因此,这个影响过程是一个交流的过程。父母家长在家庭教育中应该如何树立自己引导者的形象呢?
1.明确教育目标,教育可以引导但是不可以代劳。
孩子的教育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可以急功近利,杜绝对孩子的伤害行为。
2.进行阶段管理,将一个长期的目标转化成几个具体的阶段目标。
适时调整教育方法,根据孩子的上一阶段的行为调整下一阶段的教育方向。
(二)加强主客体之间的对话
作为教育主体的孩子也是人,他们并不是家长的跟班,不是被教育的工具,更不是家庭的皇帝、公主。他只是一个在家庭这个环境下扮演自己角色的人。
父母由于在生活中对孩子缺乏交流,孩子的诉求得不到实现和回应,心中疑问得不到解答。父母与孩子之间应该是一个平等、理解、共享的关系,父母应摆正自己的位置,正确看待自己与孩子之间的关系,营造平等相处、平等交流的气氛,疏通代际之间的感情隔阂,平等地对孩子进行思想和感情的交流。
(三)成立家庭教育培育机构
孩子在生理、心理、物质、精神上均需得到父母的支持和帮助,这是孩子的权利,同时也是父母的责任与义务。父母没有任何理由推脱自己的教养责任。因此,针对当下家长在家庭教育中出现的问题,应该成立家庭教育机构(家长学校),发挥教育机构专业人士的作用。从教育入手,使家庭教育的学习系统化、科学化、理论化,从而强化对家庭责任感的认识。有效有度地对家长所欠缺的知识进行补充,促进家庭教育的和谐。
(四)家庭教育应坚持适度原则
教育家孔子说过:“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现在的家长往往是做到了有教无类,但后一点却有所欠缺,家长强调了教育对教育主体的重要性,家长往往害怕孩子输在人生的起跑线上,在不切实际中追求教育的高质量,但却忽视了孩子的自身承受能力,忽视了因材施教的重要性。因此,应根据自己孩子的性格特点为其量身定做学习方案,在教育过程中教育内部各要素发挥协同作用,使家庭教育具有良好功能。根据教育对象的不同特点确定、实施不同的教育内容。
(五)祖辈明确教育角色
中图分类号:G6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2)23-071-2
一、个案研究背景
陈鹤琴说过:从出生到七岁是人生的重要时期,儿童的习惯、语言技能、思想意志、情感想法等都要打好基础,如果基础不打好,那健全的人格就不易形成。而现在的孩子在家都是家中的宝贝,家中的大人一切都围着他转,养成了以自我为中心、骄横、霸道的性格,在与同伴的相处中,出现较多的攻击、依赖行为。
所谓幼儿的攻击一般指幼儿较频繁、较严重地指向他人或物体的身体或语言的攻击表现。这是孩子个性发展中的一种不良倾向,属于问题行为,及时发现幼儿的问题行为,适时而适当地进行教育是十分重要的。张呈旭是一个比较典型的带有攻击的注意力又不集中的孩子,为了让他养成专注的习惯,我们开展本次研究。
二、个案研究对象
个案姓名:张呈旭 民族:汉族 出生年月:2007年5月
班级:大班
三、个案调查记录
(一)孩子基本情况
张呈旭,男孩,三岁时父母离异后将他放在外婆处。他平时和外婆生活在一起,双休日和妈妈、新爸爸在一起。
(二)孩子问题
张呈旭小朋友在幼儿园的一日生活中,会经常和其他孩子发生冲突,例如,在拿水杯去喝水时,他能用空水杯去砸小朋友的头,在与同伴的游戏过程中,他会蛮横无理地争抢玩具。在排队时将同伴推到——更让老师和家长头痛的是孩子一时也坐不住,上课时总有与众不同的花样,还有较强的攻击。有一次,他用小玩具戳邻座小女孩的耳朵,幸亏老师发现的早,立即制止,午餐的时候他总把自己不喜欢吃的东西往别的小朋友碗里放。做操时,他能把边上小朋友的器械踢飞,还有一次,他用一只手扯住邻座小女孩的嘴巴,扯得小女孩哇哇大哭——被反复教育后才停止该危险行为。
(三)家长基本情况
该幼儿生活在单亲家庭。母亲27岁,初中文化,自由职业者。母亲和一个外地男子结婚一年后离异,现在搬到桃林住在“新爸爸”的家里。奶奶也是离异后再嫁,所以现在家庭成员复杂,教育存在放任自流的偏差。
(四)家长基本问题
在母亲和奶奶的眼里,孩子无足轻重,大人与孩子各有自己的活动范围及方向,不为孩子制定任何规矩,无明确要求,奖惩不明。孩子没有“长幼有序”的观念,享有很大的自。家长不能在言语、行为上有所引导,孩子有如独自在大海中漂泊,不知该往何处,即使犯错也不自知。孩子在与别的同伴交往时,会处处将自己的地位放在最高,好胜斗强,经常出现攻击行为。
四、个案研究策略
(一)调查了解,摸清家庭教育工作现状
通过家访,我们调查了张呈旭幼儿在家中接受的家庭教育情况。研究分析得出造成问题孩子的家庭教育原因如下:家庭结构残缺,使孩子的成长环境先天不良,缺乏足够的母爱成为导致幼儿产生攻击的主要诱因,教育的放任自流更是主要原因。妈妈给予孩子的温情不够,忽视了和孩子的沟通和交流,任其自然发展的教育结果是孩子养成了任性、倔强、蛮横无理、爱耍脾气,好惹是生非,爱攻击同伴的个性。奶奶对孩子只养不教,对孩子不良行为姑息纵容,偶尔打骂也是教育无理,束手无策。
(二)探索解决家庭育人环境的主要措施和方法
1.查阅相关资料,了解研究放任型家庭子女教育的误区及子女的心理特点。
放任型家庭中的家长认同“树大自然直”的观念,对孩子采取漠不关心、放任自流的教养态度和教育方式,漠视孩子的内心世界和需要,这种忽略型家庭中生活的儿童会逐渐养成冷酷、攻击、情绪不安等心理。
2.探索实践,为家长提供有效的指导和服务。
第一阶段:家园联系沟通
我们多次通过家访、电话、个别交流等方式与孩子的母亲和现任父亲进行深入交流和沟通,让家长了解一些放任型家庭的家教案例,知道放任对孩子的教育所产生的后果。我们也帮助家长分析孩子现有的一些问题行为、心理特点与现有的家教误区和家教环境的关系。我们以比较婉转的方式引导家长对孩子的教育问题引起重视,愿意转变现有的家教观念。
在我们的建议下,家长尝试从以下几方面弥补家庭教育的不足:
1.增加与孩子的见面机会,增进与孩子的情感交流。
2.坚持正面引导和教育,采用鼓励表扬为主的教育方式。
3.根据孩子的特点,灵活运用教育方法和策略。
4.家庭进行内部协商,增强家庭教育的协调性。
5.和幼儿园教育配合,保持教育的一致性。
第二阶段:幼儿园教育
1.增强孩子的自信心
“好孩子是夸出来的”,因此只要张呈旭有一点进步,我们都会在班级中表扬他,以此来树立他的自信心和上进心。但是,当他的不良行为出现反复时,我们会在私下和他探讨,以帮助他增强对事物好坏的判断能力,帮助他不断进步。
2.营造温暖的集体环境
由于张呈旭对陀螺很感兴趣,并有玩陀螺的本领,我就亲自买了陀螺送给他,还让他在班上向大家展示,这样逐渐树立了张呈旭在小朋友中的威信,改善了张呈旭在人际关系和集体中的地位。我们也曾多次找张呈旭谈话,让他了解小朋友不肯和他玩的原因,逐步克服自己的缺点。在他逐步改正自己的缺点同时,我们也鼓励小朋友们多帮助他,多和张呈旭交流、游戏。
3.利用游戏培养注意力
游戏中孩子的注意力会长时间集中,我们抓住了孩子的这一特点经常和孩子玩听读游戏、玩拼图和组合模型,让张呈旭在玩中学习细心观察、专心记忆、认真思考独立完成任务等,并从游戏中获得成就感。
4.有意识的专注练习
买一些智力训练的书,每天坚持做练习。一些锻炼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的图文,如走迷宫,在一大堆图中找某样东西,找异同(同中找异,异中找同),比大小、长短,在规定的时间内把一页图中的物品记住,然后合上书让她报出来等等。时间不可过长,但往后可延长练习时间,一定要每天坚持练。做对给红五星奖励或打分。我园还开展早期阅读,利用图书、绘本等,使幼儿保持持久的阅读兴趣,从体验中掌握早期阅读的方法和技能,养成基本的阅读习惯,来提高幼儿的专注力,形成自主的阅读能力。
(三)个案研究的主要成效
1.指导的直接对象——家长的变化。
通过一年的指导,家长在观念、态度、行为、方式上都有了很大的转变,家教能力与家教质量有了明显的提高。
(1)家长逐步树立了正确的教育观,教养方式越来越趋向民主型,他们能重视孩子的心理需要,充分地与孩子进行沟通,使亲子之间保持了一种平等的关系,做孩子的“良师益友”。
(2)家长的自身素质有了明显提高。自从接受指导后,家长认识到榜样对孩子影响是很大的,为孩子他们改变不良习惯。家教指导活动促使家长产生了家教动力,家长开始愿意与孩子加强接触、沟通,他们能自愿地去探求家教的知识,在不知不觉中改变着自己的教养态度和行为方式。
在家庭环境中消除子女攻击是可行的、有效的。一年来,在家园的共同努力下,研究对象的攻击得到逐步控制并基本杜绝。
2.指导的间接对象——幼儿的变化。
经过一年家园合作教育,基本杜绝了孩子的攻击。现在孩子变得懂事,言行举止文明礼貌,能和小朋友比较友好的相处,能适应集体生活。孩子良好的行为和习惯并不是一朝一夕养成的,教育松懈往往会出现反复现象,需要一定的时间去强化、巩固。所以教师和家长要坚持齐心协力,共同将孩子的攻击转变成亲社会行为。
在家庭环境中消除子女攻击造成的伤害事故甚至犯罪的诱发因素和条件也能为社会和谐发展做出贡献。
3.指导者本身——教师的变化。
教师的素质与能力有了提高。教师经常利用课余时间进行学习,并积极开展指导活动,在实践中摸索经验。现在,教师对开展家教指导活动能应付自如,教师的表达能力、交往能力、应变能力、设计方案能力、写作能力都有所提高。
第三阶段:
我们为该幼儿建立了具体和详尽的个人成长档案,每月和孩子的父母进行书面交流。包括孩子近期在家和在园的发展状况,父母和老师各自的教育心得体会,共同体验教育的成功和发现教育的不足。
我们和孩子的奶奶经常以聊天的方式进行沟通,做好孩子奶奶的家教指导工作。我们尊重孩子奶奶发表的意见,同时也帮她分析不同教育的利弊,帮她树立教育孩子的信心,建立正确的教育观念,也逐步掌握一些教育孩子的方法和策略。
我们还经常利用来园、离园和自由活动时间亲近幼儿,和该幼儿进行亲切交谈。这样使孩子感受老师的关爱,弥补母爱的不足,也能更有利于孩子接受老师的教育引导,使他向积极的方向发展。
未成年人的犯罪率上升已经成为全世界共同的难题,我国青少年违法犯罪高发势头同样不容忽视。究其原因,家庭问题可以说是其致命外因。近年来,我国的离婚率直线上升。家庭结构残缺、教育方法不当影响孩子的健康成长。而幼儿阶段的教育是防范于未然的奠基阶段。
“放任型”的家庭教育,对孩子无力管教或放任不管,使他们失去家庭温暖,造成孩子的性格孤僻冷漠,对同伴产生攻击,造成未成年人伤害事故的隐患。因此,笔者希望通过本课题的研究,使父母用合理的方法教育孩子,在家庭环境中消除子女攻击造成的伤害事故甚至犯罪的诱发因素和条件。
五、个案教育反思
从我国目前的现状看,由于独生子女家庭多,幼儿中相当普遍地存在着过度依赖、独立性差、心理脆弱、任性、缺乏合作交往意识和能力等问题,不少孩子存在心理和行为偏差,如孤僻、攻击、依赖性过强、以自我为中心等等。引导和培养幼儿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对其身心发育和成长有着重要而长远的影响,也有利于幼儿的个性的健全发展。有的孩子由于家庭教育的方法不当,形成了过度依赖、独立性不强、生活自理能力差的缺点。幼儿喜欢和其依赖的人接近,感到舒适和愉快;遇到陌生环境和人时,家人的存在使之感到安全。依赖感建立后,小儿会感到无后顾之忧,更加自由地去探索周围的新鲜事物,愿意与别人相互接近,从而对今后的认知发展和社会适应产生良好影响。但过分的依赖会导致幼儿在童年时出现心理行为问题,成年后也多不能正确面对现实或与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幼儿行为问题如果不及时矫治,持续时间过长,问题会变得更加复杂、严重,常常会妨碍儿童身心的正常发展,影响学习甚至对成年后的人格特征、行为都产生不良影响。
1.正确的教育理念是教育成功的关键。
只有在正确教育理念指导下,我们教育才能少走弯路,我们的孩子才能多一层保护,少一点伤害。我们通过对家庭教育的指导,与家长一起深入了解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坚持科学的导向,形成了正确的教育观念,这也是促使教育成功的重要因素。
2.正视现实,不逃避责任。
当今社会,经济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精神文化的全球传播,对孩子的影响很大,使得家长教育好孩子也变得较复杂了。影响孩子成长的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 家长的综合素质。家长的综合素质直接影响着孩子的成长
具体体现在:①家长的文化水平,尤其是心理学知识。有了心理学知识对孩子的教育有预见性和针对性,可以更好地教育孩子;②家长的道德素质。虽然许多家长的文化程度不高,但家长的道德素质好,也能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的身心,让孩子健康成长;③家长的性格、脾气。古人说,“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生的儿子会打洞”。家长的性格、脾气很容易影响孩子。
2 学生身心发展规律
教育初中的学生是尤其困难的,因为初中学生的身心变化很大。具体表现在:①生理方面:初中的学生身体开始快速发育,第二性征开始出现,性意识开始萌芽或出现明显的反应;②心理方面:自我意识明显增强,初步具有两性特殊的情感体验,具有成人意识,要求和成人平等交流、沟通;③思想方面:自尊心较强,但自制能力较差、容易冲动,情感和意识行为处于多变期,希望得到成人的尊重和理解,但认知能力明显落后于独立意识和行动能力,经常以自己的想法做事,容易犯错,明辨是非的能力还较差。
3 社会环境的影响
具体表现在:①现在的孩子绝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虽然独生子女政策为我国控制人口增长和中国的全面发展作出了很大的贡献,但是在教育方面独生子女相对比较孤独,比较自私,尤其是父母也是独生子女的孩子显得更加明显。由于有六个家长(父母、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照顾一个孩子,从而很容易形成“溺爱”,而且由于教育方法、教育方式、教育思想不统一,使得孩子很难形成良好的综合素质;②现在的生活条件较以前好了很多,所以许多家长认为只要能赚到钱,读不读书无所谓的读书无用论的思想有所抬头,直接影响着孩子的思想。由于生活条件提高了,社会上的“金钱至上”的“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在大多数人的头脑中占统治地位,所以这些思想通过家长在平时的一言一行中影响着自己的孩子;③现在社会生活节奏的加快,许多家长平时没有许多时间来照顾孩子,就要求孩子只能呆在家里看电视和玩电脑。可是现在电视里的许多广告是虚假的,电视剧不是言情的、就是神话武打,还有搞笑搞怪的言情剧和武打剧,甚至历史剧里经常篡改历史人物和历史情节,搞得学生只知道电视剧中虚构的人物、事件,不知道历史中真实的人物、事件,中国历史学都学不好。那玩电脑呢,电脑里的游戏一般都充满了暴力、凶杀,还有的是网络游戏一般都要有装备(花钱买)、一个关卡一个关卡得打过去(花很多的时间),还有的是网站上黄色信息等等,不仅使学生有限的学习时间都荒废了,而且严重影响了学生的身心健康。当然不是说网络上东西都不好,网络上有许多有益的、实用的知识,但真正使用网络获取有益的知识的学生少之又少。
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学校应该帮助家长,指导家长教育好自己的孩子。我觉得应该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首先利用家长学校、家长会,对家长进行教育思想的辅导。
现在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家长对子女的教育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关心、这样舍得投资,也乐于接受学校老师的指导。由于考试制度的不完善,很多家长还是一味地强调分数至上,其他方面无所谓的想法,这很不可取。主要体现在:①期望值过高。许多家长不是从孩子的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地帮助孩子确定学习目标、学习方向,而是预定了很高的目标。孩子经过刻苦努力也不能达到的目标,从而使孩子厌学、逃学,甚至放弃学习;②教育要求偏失。有的家长认为只要孩子考到90分以上甚至100分,就认为自家的孩子就非常优秀、非常好,而忽视了孩子的道德教育、劳动教育。有的家长因为孩子的成绩还可以就什么都不管了,以至于孩子通宵上网打游戏,上黄色网站,欺骗家长的零花钱等等,使得孩子的思想变得很复杂,以至于后来已无法管教了。有的家长为了让孩子多一点学习时间,一点家务都不让孩子干,以至于到了初中,许多孩子煮个鸡蛋都煮不好;③过严监视。许多文化较高的家长在这方面比较突出。因为他们知道社会上许多不良诱惑对孩子的危害很大,所以他们就严格要求自己的孩子,超过了孩子能承受的能力。如对孩子的日记、书信、电话等都要进行严格的“审查”,有的时候还含沙射影、疑神疑鬼的,使有的孩子不堪忍受对其人格尊严的伤害,产生严重的对立情绪,甚至离家出走等等;④对孩子的独立生存能力锻炼过少。许多家长在对待孩子的独立生存能力方面不是不放心,就是放任自流。一些家长不放心孩子,以为孩子小,怕孩子干不好、不会干、有危险等等,就不让孩子做家务或力所能及的事,以致许多孩子卑谦退缩、心胸狭窄、缺乏正常的人际交往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还有一些家长对孩子放任自流,孩子在外与哪些人交往、干什么事,家长都不问不管,只要他们身体好,回家吃饭就可以了,从来不对孩子做的事和与人交往进行了指导、教育和监管,从而使这一些孩子养成了谎话连篇,没有做人的原则和标准,只顾自己、自私自利,甚至于六亲不认等等毛病。所以,家长会上,学校老师(尤其是班主任)就应指导家长如何正确看待孩子的学习与做人的关系。
其次是要求家长在日常生活中,以身作则,为孩子树立良好的榜样。现在中国社会高速发展,人性的自由开放,人的思想也变得很复杂和脆弱。
社会上各种诱惑也较多,人的观念思想经常会不停地改变。坚持正确的观念和思想比较困难,要不停地告诫自己。有时犯错和变坏就在一念之间,所以请家长在孩子的面前一定要以身作则,才能从好的方面影响自己的孩子。例如有的家长“拜金思想”“享乐主义”,有的家长自己本身的不良习惯,有的时候夫妻吵架,还有一些影响孩子的事情等等,尽量不要在孩子的面前表现出来,这些思想和行为会潜意识地影响孩子的思想和身心健康。所以在平时的生活中,家长要以身作则,为孩子树立良好的榜样。
“孩子的心理健康问题是人类面临的最大的挑战之一,未来的社会需要心理健全的孩子“。千万个教育事例,用血的代价证明了:孩子的心理健康问题急需解决。新时代要求我们教育工作者及其学生家长们,不仅要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更要当好孩子的心理咨询师。
1.孩子心理健康的内涵与标准
对“健康”一词,大家都不陌生,但对其全面的含义,却不一定了解得那么清楚。世界卫生组织曾对健康下了这样的定义:“健康不仅仅是没有疾病,而且是身体上、心理上和社会上的完好状态或完全安宁”。也就是说,一个人只有在获得身体健
康的同时,拥有心理健康的良好的社会适应性,才能算得上完全意义上的健康人。衡量孩子的心理健康与否有不同的标准,看一个孩子的心理是否健康,一般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考虑。
1.1 愉快的心境。在较长的一个阶段内能够保持对自己、对学习、对生活的兴趣,对自己充满自信,乐于学习,生活有目标,而且感觉很充实,对自己和所处环境感到满意。这就是一种健康的心态。
1.2 和谐的人际关系。在学校能和老师建立互相尊重、信赖的师生关系,喜欢跟同学交往,与同学坦诚友好相处,拥有知心朋友,在家中尊重、体贴父母,与父母关系融洽。这也是一种健康的心态。
1.3 正确的自我观念。自我观念是一个人对自己各方面的主观认识,正确的自我观念就是能够比较客观地认识自己的气质、性格、能力、优点、不足。也就是能够正确地认识评价自己,这也是一种健康的心理。
1.4 个人与社会协调一致。能够和外界保持良好的接触,正确认识社会,如果发现自己的愿望与社会要求或他人的幸福发生冲突,能够修改自己的计划与社会保持一致。
1.5 统一的人格。作为构成人格的各个心理成分之间协调统一,也就是自我内在的统一协调。只要协调统一,就是一种健康。
一个人的心理如果在这几个方面十分完好,那么他就是一个心理健康的人。但是,生活中每个人都会遇上和经历各种各样的问题,使自己的心理受到干扰,出现不适,这并不能表明这个人心理不健康。一个人心理健康的同时还得具备不断的调空自我以适应外在变化的能力,使心理不适成为暂时的现象,经过调整恢复常态。这些科学的道理,作为老师都应该了解和掌握。
孩子的心理健康与否直接关系他是否拥有健康的人生,同时也直接影响孩子的学习成绩。很多老师和学生家长都认为智力因素与学习成绩有密切关系,他好象成为大家的共识。每当考完试之后,都能听同学议论,某某脑子灵,考的好,我脑子笨,考的不好。同样条件下,智力水平高低是影响学习成绩的重要因素。但是为什么聪明程度相同的学生,学习成绩也有差异,而且有时差异很大,那是因为非智力因素起了作用,现在也有一些老师和家长都意识到了非智力因素对学习成绩的重要性。
2.孩子常见的心理问题
现在家庭大多是独生子女,独生子女从某种意义上讲是一个脆弱的群体,他们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小皇帝”“小公主”的生活,物质上应有尽有,心理上却很脆弱,缺少抗挫折能力,缺少吃苦精神,缺少自主意识和合作意识。自私,骄气十足,另外,在独生子女中还有一个更令人担忧的群体,那就是离异家庭的子女,他们经历了从“小皇帝”到“多余人”的身份变化,忍受家庭“内战”的创伤,心理上经受了极大的摧残,他们多有孤独,压抑,残忍,冷酷等病态心理。社会竞争越来越激烈,这种竞争,通过学校,家庭,社会最终压在了孩子身上,孩子们所承担着前所未有的压力,由此引发的心理问题已不是个别现象,轻则影响学习,影响交往,重则违法犯罪,危及社会。现在的家长都望子成龙,把自己没有实现的愿望都加重在孩子身上,为了能使他们出人头地,不惜一切代价培养他们,其实他们比父辈要苦的多,在他们稚嫩的肩膀上,承担着父辈从未有过的压力,他们非常辛苦,而最关心他们的人,却都往往不能理解他们,使他们雪上加霜,苦不堪言,悲剧往往就是这样发生的。
综上这些原因,孩子心理问题有以下表现:
2.1 学习问题。
2.1.1 缺乏学习兴趣,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
2.1.2 智力正常,观察力、注意力、想象力、思维能力差。
2.1.3 注意力不集中、好动,语言表达有困难。
2.2 性格问题。
2.2.1 胆小、羞怯、孤单离群、不喜欢与人交往,对集体环境不适应。
2.2.2 以自我为中心,不守纪律、任性、骄横、缺乏自我约束。
2.3 情绪问题
2.3.1 经常喜怒无常,无原因的焦急,不能控制自己的情绪。
2.3.2 喜欢与老师、父母对着干(逆反)。
2.3.3 缺乏自信心,常为完不成作业而心事重重。
2.4 品行问题
2.4.1 说谎、偷窃、攻击行为、逃学。
2.4.2 严重的发展为品行障碍,表现为打架、斗殴、离家出走、赌博性攻击。
3.教育方式直接影响孩子的心理健康
任何事情都不会凭空发生,之所以发生必有其根源,对于孩子心理健康问题的产生而言,也不例外。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孩子产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呢?当然,原因很多,有社会因素、学校因素、孩子自身因素,但是不良的教育方法、不当的家教方式和家庭环境是导致孩子产生心理问题的主要因素。
孩子是父母的镜子,孩子的问题首先要从父母的身上找原因。心理学家认为:无论孩子的哪一种心理疾病,如:孤独、暴躁、卑怯、胆小、骄傲自大等等,都不是天生的,都是由不良的教育方式和家庭环境所导致。让孩子心理健康,父母首先要从转变教育方式和改变家庭坏境入手。
3.1 家长的期望值过高最终导致孩子心理异常。望子成龙是中国家长的普遍心态,不少父母希望自己的孩子进好的小学、重点中学、名牌大学、出国深造、一举成名。有的家长希望孩子功课好、分数高,力争年年评为三好,有的家长希望孩子有特长,总之,他们期望值太高。家长对孩子有一定的要求与期望是应该的,但问题是,有些家长不从孩子的实际出发,这样会导致孩子心理产生异常。
教育孩子应该从孩子的实际出发,要顾及孩子的爱好与特长,不能只根据家长的兴趣和愿望来要求孩子,在教育和引导方法上,不要给孩子施加压力,引导和帮助孩子提高学习成绩,是家长应尽的义务。家长应该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教育孩子怎样做人,怎样发展自己的个性,培养孩子健康的心理,否则一切都只能是空中楼阁。
3.2 父母对孩子的过分溺爱导致孩子心理变异。父母对孩子的过分溺爱是目前我国不良的家庭教育方式之一。溺爱型父母的典型特征是把孩子放在家中的重要位置,尤其是跟祖父母生活在一起,父母想管都管不了,不让孩子吃苦,对孩子百依百顺,甚至对孩子的错误姑息、护短,这样就易使孩子本来正常的心理出现异常甚至变态,影响孩子的心理健康。由于溺爱,孩子生活在自己永远对的世界里,没有受到挫折教育,孩子在心理上常常表现自负、高傲、怕挫折、怕交往、没有独立性,一旦踏上社会,生活在集体中很难适应。因此,家长一定要“忍痛割爱”,从小开始进行培养和教育,否则孩子心理异常,将会影响孩子的一生,将来家长将付出更大代价。
3.3 “高压”式的家庭教育造成孩子心理扭曲。这种家庭教育又叫“粗暴打骂型”家庭教育,是指在“不打不成材,棍棒出孝子”的传统思想指导下的家庭教育,这样的父母在教育孩子时往往简单粗暴,使孩子的正常心灵遭到扭曲,如:
3.3.1 性格倔强的孩子常表现顽强的抵触意识,与父母产生对立情绪,并在父母粗暴态度的影响下变的情绪暴躁,行为粗野。
3.3.2 性格怯懦的孩子,则会产生恐惧心理,表现软弱的顺从意识,在父母面前,畏畏缩缩,胆小怕事。
3.3.3 也有所谓机灵的孩子,采用欺骗和撒谎的手段来对付父母的训斥,达到免受打骂的目的,变的虚伪不诚实,这种教育表面看暂时有效,但孩子内心不服气,甚至产生反感,会损坏孩子自尊心、自信心,使孩子产生自卑、胆小、孤僻、撒谎等异常心理。影响孩子心理健康。
3.4 “放任”式的家庭会荒芜孩子的心灵。“放任”式的家庭和“高压”式的家庭是相对的,其特点,家长对孩子不管不问,放任自流。家庭始终是孩子成长过程中的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父母对孩子的教育是无法代替的,对孩子的行为不加约束,顺其自然发展,图个享受,烦孩子拖累,不闻不问,实在是害了孩子,一是影响孩子的智力发展,耽误孩子的学业。孩子的潜在能力是巨大而惊人的,不注重培养是不能开发出来的,更重要的是由于父母的放任,孩子的思想意识,道德品质都缺乏规范,只要外界诱导一下,邪恶便会占据心灵,从而使孩子心灵荒芜。
3.5 不良的家庭环境会严重腐蚀孩子的心灵。孩子的一生成长,尤其孩子健康心灵的形成,不仅需要父母有良好的教育方式,而且需要有良好的家庭环境,但在现实生活中,也有一些家长没给孩子创造良好的家庭环境,使孩子的心灵常常被不良的家庭环境所腐蚀。
家庭环境主要包括家庭的经济条件和父母的文化程度,思想道德水平,行为方式,生活习惯等。其中经济条件对孩子的教育影响关系不大。而父母的文化程度,思想道德水平,行为方式,生活习惯等,则对孩子的影响非常重要,好的文化程度,思想道德水平,行为方式,生活习惯使孩子耳濡目染,能受到良好的教育,相反,则使孩子形成不良的心理和习惯,并且严重腐蚀孩子心灵。
4.走近孩子的心灵世界,学会与孩子沟通
沟通:从心理学角度看,是一种心理辅导,也叫心理咨询。其方法与技巧如下:
4.1 方法
4.1.1 放下老师的居高临下,放下长辈的架子,与孩子交朋友。
4.1.2 老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家长在日常生活中采取多鼓励、多表扬孩子的方式。
4.1.3 老师和家长对孩子的不足尽量采用希望和建议的口气来说。
4.1.4 必要时可采用书面的方式沟通。多倾听孩子的诉说。一定要听进去,这样孩子感觉你在尊重他。
4.2 技巧
4.2.1 同感:站在孩子的角度去体验孩子的感受,如果老师和家长不能了解和理解孩子,就根本不可能正确对待孩子的逆反心理。
4.2.2 倾听:认真听,学会听,耐心听。
4.2.3 自我表露:可以在孩子面前承认自己也曾有过偏执、怨恨,这样可以拉近与孩子之间的心理距离。
4.2.4 面质:一方面设法动摇孩子的不合理的信念;一方面,启发引导孩子树立理性、现实的信念。
4.2.5 探讨:共同来探讨,做到少解释,多引导,少结论,多建议,使孩子学会独立思考,认识到自己心理或言行不合理的原因。
一、正确把握赏识的尺度
目前有观点认为,教师要赏识孩子,首先必须接受孩子的全部,无论是优点还是缺点。这种观点本身就存在误导,既然已经认识到缺点,又何谈赏识呢?如果赏识教育就是连孩子的缺点也不指出、批评,在孩子犯了错误之后只是一味呵护,那么如何指望这样教育出来的孩子以后能正确地认识自己在成长过程中必须面对的缺点和错误呢?
提倡赏识教育要有一定的尺度,是指家长和教师对于幼儿的赏识应该是恰如其分的、适时适当的。成人赏识的应该是孩子的具体的优点和长处,而不是对孩子行为的一味赞扬。
现在的孩子并不缺少赞赏,大部分父母都认为“孩子是自己的好”,但为什么“好孩子”在长大后并不能都优秀呢?未来所需要的人才并不一定是家长心目中的人才,如果过于赞赏孩子的优点,而对缺点不加批评,甚至包容或者纵容孩子不良的习惯,那么培养的就不只是孩子的自信,很可能是盲目自大和自满。
二、赏识教育中存在的误区
1.赏识不等于“表扬”。
赏识不仅是赞赏,还要细致耐心地观察、发现孩子的优点和长处,不断地为孩子的每一点微小的进步加油,鼓励孩子前进。赏识教育的内核是“了解和尊重”,要了解、信任儿童,宽容、理解儿童,提醒、激励儿童。同时,赏识要实事求是,恰如其分,不能小题大做,无限夸张。
2.只有赏识,没有批评。
针对孩子的缺点和弱点,教师不能为了赏识而曲解赏识教育的真谛。有些家长和教师喜欢发掘缺点和弱点背后的优点,当然,有些时候这样的做法是值得鼓励的。但是,没有一个孩子是没有缺点和弱点的,错误就是错误,任何掩饰遮盖都是掩耳盗铃、自欺欺人。其实,赏识教育的真谛在于对孩子的充分信任,包括培养孩子纠正自己错误的能力,或勇于承担自己过错应负责任的信任。
3.赏识的重点不应该是智力和成绩。
从古至今的应试教育决定了智力和成绩在家长与老师心目中的重要性。“一俊遮百丑”,往往只要孩子乖、听老师话、“聪明”、学习成绩好,就自然会收到更多的赏识和肯定,从而忽略其在性格和行为等各方面存在的问题,或者自然以为在这些方面也都是个优秀的孩子。我们提倡赏识教育的目的,并不是强调孩子的智力优势,而是培养孩子刻苦努力的精神。达尔文、爱迪生、爱因斯坦、法拉第,不都是曾一度被认为是反应迟钝、行为荒诞的孩子,甚至不可救药吗?
三、正确使用批评的方式、方法
孩子幼小的心灵是需要呵护的。因此,即使在批评或者惩罚孩子的时候,也必须使用正确的方式、方法,一方面不伤害到孩子,另一方面更好地达到批评和教育的目的。
批评教育要从小做起。中国有句古话“三岁看到老”,不能以孩子还小这种借口和理由而不批评孩子。要从小就让孩子认识到他所犯的错误可能给他带来的麻烦,这样再进行教育往往会事半功倍。很难想象,没有任何批评和惩戒,会让孩子自己在下一次面对同样的问题的时候不犯同样的错误。
批评要给孩子留下尊严。孩子再小,也是独立的人,再小的孩子也有尊严。我们在批评孩子的时候要做到不侵犯孩子的尊严,把孩子当做平等的对象对待。最基本的一点是不应该在公共场合斥骂甚至打孩子,而且很容易让孩子在心底里产生严重的抵触情绪。
批评和惩罚要适度。不管采用何种方式批评和惩罚孩子,都必须适度。要记住,不管采取什么样的方式惩罚孩子,惩罚只是爱的一种手段,因此惩罚和批评一定要有度。我国古代一直奉行严师出高徒,私塾先生的戒尺让许多学生心惊胆战。现在许多家长都奉行“棍棒底下出孝子”的原则,以粗暴简单的方式替代更好的教育方式,或者说一些侮辱孩子人格和尊严的话语,这都是不可取的,批评和惩罚都是为了帮助孩子认识到错误,而不是让孩子畏惧。
四、批评与赏识相结合
看过正在热播的亲子教育电视剧《虎妈猫爸》,__的不少家长直呼,“电视剧里演的和我们家里的一模一样!”
随着80后甚至90后等年轻一代成为父母,家庭教育模式、教育理念都在随之发生改变,不少市民发现,传统家庭的“严父慈母”模式已经悄然发生变化。
家住__区__街道__社区的王女士反映,最近孩子幼儿园的家长们也都在聊这个电视剧,不是追剧中的明星,而是因为现实中他们关注的孩子入学择校、家庭教育理念等问题在剧中虽夸张但又真实地得到了呈现。“这个电视剧反映的东西太现实了,比如说孩子马上就要幼升小,该选择哪一所小学?”王女士说,她的孩子过完暑假就要上幼儿园大班了,现在每次放学去接孩子,家长们都是在聊接下去上哪个小学好,有一些觉得自己所在辖区学校不够好的家长,倒真的有点像剧中的“虎妈”,四处打听有没有学区房,向中介问,向朋友问,向亲戚问,非常焦虑。
择校、升学、隔代教育、提前开发,这些教育的热门话题在该剧中的表现,让很多__家长多多少少能找到自己的一些影子,引发很多人对家庭教育的反思——
在电视剧中,虎妈赵薇为了让茜茜上最好的小学,卖掉了自己的豪宅,动用了公公婆婆的资产,接受了小姑的帮助,斥巨资在学区房买了一套又旧又小的房子。这是电视剧里的情节,但__市民张雷却深有体会。
为了能让孩子上一所优质小学,张雷不久前刚刚卖掉了自己位于城区南部的140平方米的大房子,又在东部买了一套100平方米的两房一厅。张雷对调研人员说,大女儿是在老房子学区内上的学,每次和同学聚会,同学们一听校名,就显露出不可思议的表情来,纷纷劝他赶紧换房。现在小儿子刚满三岁,他在妻子的强烈要求之下,买了一套所谓的“学区房”。张雷对笔者说,大女儿的学校虽然名气不大,但老师负责,和其他同龄人比,也没看出女儿差在哪里,但是因为妻子执意要换,即便居住面积大大缩水,也只能咬着牙换房。
其实,对于孩子来说,上不上所谓的重点小学真的很重要吗?小学是打基础的时候,对于孩子十几年的求学之路来说仅仅是开始,它值得家长这么拼命吗?
从市教育部门获悉,从历年我市中高考的优秀考生来源来看,并不是每个孩子都来自所谓的“名校”和“老校”,其中也有部分孩子是来自于一些“名不见经传”的普通小学和农村学校,这意味着孩子的起点和环境固然重要,但是把孩子的成功归结于名校的培养显然是不全面的。市教育部门提醒家长,现在我市尤其是城区小学的办学水平都比较不错,各所学校都有自身的特色,对于所谓的“学区房”,家长们要“量力而行”,切忌盲目跟风,而是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以及孩子的特点,多方了解,选择一所最适合孩子的学校。剧中虎妈的做法比较夸张,并不建议大家效仿。
市教育局教研室小学教研员说,小学阶段的学习,最关键是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能力,让孩子体会到学习是件轻松愉快的事情。此外,家长也要意识到,教师再怎么认真负责,也比不上家长一对一,教师只能追求共性,而家长更能关注到孩子个体,如果家庭教育不得法,就要借助学校教育的力量,更好地影响孩子。在“名校”里,有适应者,也有不适应者,在一般的学校里,也有优秀者和不优秀者。因此,相对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显得更为重要,这是孩子成长的重要基础。孩子从呱呱坠地到背着书包去上学,这六七年人生的起步阶段,所有的习惯养成都是在家庭中完成的。
在电视剧中,虎妈到重点小学去提前感受面试,被其他孩子的种种特长给震住了:钢琴、书法样样精通,学龄前的识字量已经达到了1500字以上,这让她产生了强烈的挫败感。对于不少家长尤其是刚刚升入小学的家长而言,这可以说是感同身受。
最近,我市各大培训机构暑假班陆续开始招生,在我市一家培训机构采访时遇到一位孩子家长,她尚未为孩子选定课程,培训机构的工作人员已经告诉她,钢琴、舞蹈、绘画、轮滑、电鼓、少儿英语、古筝这几门课,名师小班化的班级已经爆满,要选择,只能上普通班。这位家长告诉笔者,这样的情形令她感到恐慌,自己的孩子才5岁多,如果这么大就要开始学习特长,是不是太可怜了,如果不学,落在了别人的后面更不踏实。
一位高中生告诉调研人员,自己从小学习钢琴,小学毕业那年考到了十级,可她却告诉记者,自己一点都不喜欢钢琴,考到十级完全是在父母的逼迫之下。现在,钢琴带给她的全是不好的回忆——父母的指责、惩罚以及自己的眼泪。考过了十级后,父母从没主动要求她弹琴,估计现在连一首十级曲目也弹不出来了。
对此,我市一家培训机构的负责人介绍,特长教育本身并没有错,家长需要认识到,特长教育不同于学校教育的地方,在于它主要是培养孩子对某些技能学习的兴趣和欲望。因而在教育过程中应有张有弛、松紧有度,并给予孩子足够的自由活动的时间和空间,使孩子在玩中求学、在学中能玩,如此,才能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让孩子接受特长教育,应该根据孩子的心理特点加以引导。只有这样,才能达到家长所期望的效果。现在的家长很注重孩子的学习,还有些家长认为会认识多少汉字、会计算1
0以内甚至20以内的加减法,这样的孩子才是聪明的孩子。其实,我们不能刻意去追求孩子学了多少知识,而是应该看重孩子是否越学越爱学,看孩子是否具有学习的兴趣、动力和良好的习惯。同时,家长还应该明白,儿童教育的内容极为广泛,包括知识教育、品德教育以及技能教育等多个部分。 我市一家幼儿园老师李萍介绍了自己孩子的一段经历。儿子小时候曾学过一段时间乐器,但她却发现孩子对此并不感兴趣,便果断地停掉了乐器学习,儿子喜欢踢足球,她便鼓励孩子坚持自己喜欢的东西。家里购置了不少碟片,每逢周末或者休息的时间,李萍的家中总是响起中国古典音乐,日积月累,现在儿子也领悟到古典音乐的妙处,就连手机里也存放了不少音乐。李萍说,这也许就是“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吧。
虎妈希望孩子从小就感受到竞争的压力,对待孩子的成长非常严厉,而猫爸则希望孩子成为一个快乐的人,在虎妈不断为女儿增加负担时,猫爸却负责为女儿减轻负担。在我们生活中,也不乏猫爸与虎妈,他们一个唱白脸,一个唱红脸,在对待孩子的教育问题上,交锋不断。
几年前,美国耶鲁大学的华裔教授蔡美儿采用“咒骂、威胁、贿赂、利诱”等种种高压教育手段,“逼使”两个女儿考进了哈佛、耶鲁大学,虎妈蔡美儿因此一举成名;而被称之为“中国狼爸”的萧百佑,似乎比蔡美儿更有“成果”,他用鸡毛掸子竟然将四个孩子中的三个“打”进了北大。
对此现象,我市不少教育专家都曾对调研人员表示,虎妈的教育方式并不被当前教育工作者推崇,只能算是个例。如果说虎妈的教育方式受到部分家长的追捧,原因之一就是现在的家长大多急功近利,这是非常不可取的。家长应该通过自己理性的判断,为孩子挑选适合的教育方式,并且持之以恒坚持下去,而不是有时间了就把孩子训一顿,没时间了就放任不管。
一位家长曾告诉调研人员,自己因为工作特别忙,孩子在幼年阶段是由爷爷奶奶带大的,上小学后,孩子回到了父母身边。但是他发现,爷爷奶奶的娇生惯养让自己的孩子脾气特别大,而且有许多不好的习惯,在小学一到三年级,可以说孩子是被他打大的,但是很多规矩以及学习习惯也是在那个阶段培养起来的,现在,孩子的学习和生活能力都让他很省心。
在调研中,一些教育工作者表示,家长想要改变孩子,首先得从改变自己开始,与其终日唠叨不停、棍棒相加,倒不如沉下心来,用自己的耐心和恒心和孩子一起成长。如果家长长期使用打骂等简单粗暴的方式教育孩子,将会有很多坏处。比如孩子的自尊心受到很大的伤害,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孩子从家长那里学到了打人,当与同学朋友发生矛盾时,往往也会采取暴力方式来解决;孩子习惯了父母的暴力教育,老师采取谈话等温和方式时根本达不到教育的效果。
市教育局教研室副主任王春华说,每个家长都是爱孩子的,不管是严厉还是溺爱,都是家长爱孩子的不同表现。对于家长而言,爱孩子关键是要给予孩子适度的爱,而要做到这一点,关键要学习做一个家庭教育的内行人,运用科学的学习方法关注孩子的整个成长过程,以知心朋友的身份对孩子的身心健康给予全面关怀。
陪孩子时间越来越少怎么办
女企业主李云告诉调研人员,看到电视剧里的虎妈辞职回家带女儿,心中既敬佩又无奈,她从儿子2岁起就把照顾孩子的事交给了保姆和奶奶,孩子爸爸也忙于创业,与儿子交流的时间更少。现在,李云的公司步入了正轨,但已经升入小学五年级的儿子与她的隔阂也越来越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