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咨询服务!

我的课堂生活大全11篇

时间:2023-06-15 17:03:02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我的课堂生活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我的课堂生活

篇(1)

当前,中学生物教学正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化。然而,由于生物是小学科,投入的学时和教学资源都非常有限,并且有不少学生轻视生物学习,甚至把生物课看成负担,在我们的普通中学这一情况尤其严重。在此情况下,怎样从生物教学自身特点中寻找突破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搞活教学,提高质量,目前已成为生物学教师探索的问题。我认为适合自己的就是最好的,如何使我们的生物课堂也丰满而鲜活?我想,我们应该寻求自己的路,找出最适合的方法,让生物学真正走进学生的生活,走进他们的心灵。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大胆尝试,从以下方面进行了探索。

一、一切“以人为本”

当前,“以人为本”在各项工作中的落实,在我们的生物教学中,也要贯彻“以人为本”的思想,也就是要构建“以学生为本”的人文性生物课堂,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1.给学生以信任和机会

传统的教学方式是教师“填鸭式”教学,学生没有自主学习的空间。新课程实施后,教材留白,给了教师和学生更大空间。我们作为教师,应舍得给学生机会,我们如果认为学生没有能力解决问题,而不给他们机会,那么学生的能力永远也得不到提高。我们应该给他们锻炼的机会,相信并发挥学生的潜能,可以适当的降低难度,或者给予提示。

2.关注学生的弱势群体

学生与学生之间存在着差异,这是不争的事实。在普通中学差异更加明显,

教师应正视差异,关注学生中的“弱势群体”。课程标准所规定的“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就体现了这种理念,我们在实践中必须关注这一点,不但从知识上,而且从其它方面也为学生的发展着想[1]。

二、挖掘“好奇心”

我认为在我们的生物教学中,使教学内容紧扣学生心弦,激发学生求知动力,这是提高课堂效率的重要手段。所以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平时备课时要做好充分准备,尽量多给学生提供一些激发他们好奇心的内容,以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李政道说:“好奇心很重要,有了好奇心,才敢提出问题。”我们要遵从“好奇心――求知欲――兴趣”的科学规律。而导入是整堂课的开始,则显的更为重要,教师对新课内容的巧妙导入,使学生产生“好奇心”,从而有“求知欲”,对生物学科产生“兴趣”。

三、增添生活气息

我们所学的知识不是为了考试而服务,我们更应该为以后的生活而服务。教育需融入生活中,才具有生命活力。新课标指出要“更加关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将学生从身边的“生活世界”带入生物学的“科学世界”,然后回归到学生的生活世界中来。一旦我们教师能将生活中的教学资源与书本知识相融会,学生就会感受到学习知识的乐趣和重要价值,就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整个生物课堂才能焕发出生机和活力。[2]

1.讲解生活中常见的现象

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将书本知识与实际结合起来,要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如,在讲输血和血型的概念时,我问道:“需要急救输血的病人,输血前要先干什么?”学生都知道要先验血,“为什么要验血呢?”顺理成章地引出了血型的概念,学生掌握得非常快。这时学生不但对课本知识理解得更深了,而且对学习生物产生了强烈的兴趣。

2.多介绍科技新进展与热点知识

在课堂上可以从基础知识出发,衍生出来,插入介绍科技新进展或热点知识,从侧面巩固知识点。如在讲解蛋白质的知识时,就可以介绍“大头娃娃”和“三聚氰胺”事件。同时可讲解:大头娃娃是由于长期饮用劣质奶粉造成婴儿体内蛋白质摄入不足而发育延迟,由此学生了解到了蛋白质的重要性;而正是由于蛋白质含量的高低是检测含氮量的,所以往牛奶中添加三聚氰胺可以提高含氮量,由此会认为蛋白质含量也提高了。

四、动脑更要动手

生物学是一门实验科学。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求知欲后,如何进一步引导他们去观察、去探索? 我们应该把动手作为学生认知的起点、打开书本与生活的通道。

1.制作生物模型,使课堂教学直观化

传授知识的最有效方法是直观教学,直观教学的最佳捷径就是使用和制作模型,在讲到《人体与外界环境的气体交换》时,我为了便于让学生理解呼吸运动中是由于胸腔的缩小与扩大才导致呼气与吸气,利用气球、三通管、橡皮泥等制作了呼吸运动模型,很容易突破了该难点。

2.动手以“学以致用”

在学习“合理膳食”一节时,我们针对大多数学生存在挑食、偏食等不良饮食习惯,让学生写出近日自己的一日三餐,对照各项指标来评价自己的营养状况。同时让学生为家长设计一个合理的食谱,且要有特色,学生很快就完成了。

3.多开展实验教学

很多中学可能条件有限,但我认为我们应该因地制宜,尽可能多的开展实验课。教师讲的再多,都不如学生自己动手操作一遍,这样记忆会更清晰。同时不管实验的成功与否,都会引发学生一定的反思,这样也就达到我们的目标。

我认为,我们教师只要多关注学生,多换位思考,同时注重课标与各个细节,学生对生物的兴趣会越来越浓厚,我们生物的课堂也会鲜活生动,富有灵气。

【参考文献】

篇(2)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预见到课的所有细节,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地在学生不知不觉中做出相应的变动。”这就是“生成”,它是新课程倡导的一个重要理念之一,它是在师生、生生的互动过程中,从心灵与心灵的碰撞中,从情感与情感的交融中,从思维与思维的交流中滋生出来的。生成使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都调动起来了,能让课堂呈现生机勃勃的精彩局面。

那么,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如何科学地、有效地把握好这些生成性资源,使我们的语文的人文性与工具性达到完美统一呢?

一、“充分”预设

奥苏贝尔曾说过:“影响学生的唯一重要因素就是学习者已经知道了什么,要标明这一点并应据此进行教学。”这不禁让我想到为什么自己上课虽然教学思路清晰,但总是顾虑重重,不能轻装上阵的原因。因此,在后来的教学研究中我发现了教师应重视教学环节的预设,备教材,更应该备学生。学生的思考是多元的,课堂不可能完全顺应教师的教学思路,所以教师在备课时,应当充分从学生的角度对问题展开思考,对问题进行多种预设,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再设计自己的教学过程。这样才能做到激发学生参与的兴趣,培养学生的主动意识和创造精神,教师才能做到胸有成竹。

一年级的生字教学,有些比较简单的生字不少学生在学前已经非常熟悉了,而部分学生仍然处于起步阶段。在了解这一情况后,我们可以设计让已经会的孩子来当小老师,而我们可以在一边辅导他们,这样使他们的学习兴趣一下子就提高了。 另外,我所讲的预设还更多地包括思考孩子的其他突发状况。比如,这个问题如果孩子回答不上来我们应该怎样处理;这个问题有多种答案,学生引起争论,我们应该如何应对各种各样的问题,多预设“如果”,多预设“怎么办”,课堂上教师就多了一份自信,多了一份机智,从而使自己灵活驾驭课堂,这样的教学才能有针对性。

二、善待错误

课堂上,学生经常会出现你始料未及的错误,但当这些错误发生后,我们常听到的是其他学生的哄堂大笑和老师的冷言以对,这是最大的错误。就是在这一瞬间,孩子的自尊心便被我们踩在了脚下。课堂上当学生出现错误时,教师不应责怪他们无能,更不应冷嘲热讽,而应该及时地为学生搭建平台,巧妙诱导,帮助学生挽回尊严。

三、鼓励争论

一教师执教课文《泉城》,在学到“珍珠泉”这一小节的时候,请一位同学为大家朗读一下。这位同学读完坐下以后,有许多同学纷纷举手表示他读错了一个字。原来他在朗读的时候,把“泉水从地底下往上涌,好像一串串珍珠。”中的“涌”读成了“冒”。老师及时抓住这一点追问:“用‘冒’和用‘涌’哪个更合适呢?”同学们针对这个问题展开争论,教师又引导他们通过反复读书、查字典等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请同学们认真思考刚才的问题。

篇(3)

课堂生成的高效发挥正是取决于教师精心的情境创设。预设是生成的“奠基石”,而生成则是对预设的超越。预设情境,能触动学生已有的经验,激起学生的学习欲望。它是教师常用的课堂导入形式之一,它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就要求我们用学生的眼光去看这个世界,让学生在情境交融中,主动学习、探究。

在在八年级下学期Unit 7 Would you mind turning down the music?在我的预设中,学生会接受我播放音乐。由于我提前把音量调到最大,而且我准备的是一盘摇滚乐,所以听上去比较闹,我问同学们“Do you enjoy the music?”同学们中有的在摇头,有的点头。于是我就要求学生用“Would you mind (not) doing...?”句型向我或者帮助打开录音机的同学提出要求,学生们自然投入了我设置的情景中去接受并尝试着说,于是就有了“Would you mind (not) turning down the music/play another music/turning it up?”等意见,生成在预料之中,也在预料之外。

二、努力创设和谐课堂氛围,搭建师生交流合作平台是课堂生成的保障

和谐的课堂才能萌发创造性思维的火花,进而“孵化”出有效的课堂生成。这种课堂文化,学生体验到的是民主、尊重、信任、亲情与关爱。另外当师生对话、生生对话时,我们要给出时间让学生进行真正意义上的独立思考,进行酝酿,把所学的知识融入到自己的知识结构和体验中,课堂生成自然就产生了。

篇(4)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现实生活中蕴含着大量的数学信息,数学在现实世界中有着广泛的应用。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离不开生活,数学知识源于生活而服务于生活。”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使数学生活化,把教材内容与生活实际有机结合起来教学,使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领悟数学的魅力,感受学习数学的乐趣。

一、课堂教学前,利用生活化例子导入,让学生喜爱数学

课堂教学的导入仿佛是一段优美的“序曲”。小学阶段大部分教学内容都可以和现实生活相联系,如果教师能够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来设计富有意义的教学情境,则能够激发学生兴趣,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可以利用生活经验,激起学生探求新知的强烈欲望。在教学“反比例的意义”时,我问学生:“你到城里去乘坐过哪些交通工具?”学生纷纷举手回答:公共汽车、小轿车、摩托车……我又让学生说说乘坐不同的交通工具在时间上你有什么不同的感受?学生很快说坐小轿车一会儿就到了,摩托车却要很长时间。师问:“这是什么原因呢?”学生犹豫了一下说:“小轿车速度快,摩托车速度慢。”这时我对学生说:“速度快的车子花的时间短,速度慢的车子花的时间长。这里面有没有一定的联系呢?其实这里就有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数学问题,也就是速度和时间之间存在的关系。”以此导入新课,学生兴趣较高。

2.可以寻找生活中的数学问题。“百分率”一课上课之前,我让学生做了一个实验:倒两杯水,放入不同量的糖,尝一尝有什么不同?学生们认为:一杯比较甜,一杯不怎么甜。我说:“老师不用尝的方法也知道哪杯更甜。”学生们奇怪了。这时我引导学生:水为什么变甜了(放糖了)?糖放得越多,水就越(甜)……那么甜的程度是不是取决于糖呢?有的学生说:“两个杯子里的糖如果放得一样多,杯子里的水少一点,会比较甜。”师问:“那么甜的程度既取决于糖,也取决于杯子里的水。其实这就是我们要讨论的含糖率,它是百分率的一种……”经过这样的课前实验及课堂讨论交流,学生们对百分率的学习兴趣浓厚,迫不及待地想知道老师为什么不用尝就知道哪杯糖水更甜。

二、在课堂教学中,利用生活化例子教学,使学生体验数学

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和感兴趣的事物中提供观察和操作的机会,使他们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对数学产生亲切感。课堂不仅是学生学习的地方,更应是学生生活的乐园。在数学活动中,教师要善于发现挖掘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并把它带进数学课堂,为例题教学、数学学习提供生活化素材。

教学“三角形的认识”时,我先让学生从生活中找出三角形图案(自行车、鹰架等),并问学生为什么要设计成三角形?再让学生自己制作三角形和长方形框架,通过拉、扯、压等实验操作去感受三角形与长方形的不同特性。学生在此基础上得出三角形具有稳定性的特性。这时候问学生:“生活中木椅松动了给它钉条斜木,或给草堆撑根斜木,这都是为什么?”学生根据所学联系生活实际,找出原因。教师应在教学中渗透这样的思想:只要我们善于动脑,善于发现,很多数学知识是可以为生活服务的。

生活化课堂教学,应以课本为主源,又不受课本知识的禁锢,使学生灵活掌握知识,培养学生实践操作能力和思维能力。

三、在课堂教学后,利用生活化例子练习,使学生应用数学

数学知识源于生活,在教学中要渗透“学是为了用”的思想,要培养学生应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师要为学生提供观察、思考、操作、实践及小组合作交流的机会,引导学生把所学知识联系、运用于生活实际,可以促进学生探索意识和创新意识的形成,培养学生初步的实践能力,使他们在生活中应用数学知识,提高数学能力。

篇(5)

“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和运用的过程。”然而我们曾经产生了多少的困惑:数学学习一定要经历由生活而抽象的过程吗?如果生活情境成为分散学生注意力、干扰学生数学学习的因素,怎么办?如何才能使“数学生活化”成为这一问题作讨论是有必要和意义的。

“数学生活化”的意义,在于对数学学习的起点的理解与把握,使学生的思维得到已有经验的支撑,帮助学生内化所需要掌握的知识。因此,对“数学生活化”的讨论,离不开对学生数学学习的研究。

小学阶段的数学学习主要是三类形式的学习:第一类以“定性把握与定量刻画”为特征的学习,例如“克的认识”;第二类是以“抽象概括”为特征的学习,例如“乘法交换律”等;第三类是以“应用”为特征的学习,例如“求平均数”等。针对三种不同特征的数学学习相对应,教师也应当在课堂上有不同的把握:以“生活经验” “生活原型” “生活应用”为特征的“数学生活化”。

以“分数的初步认识”为课例,学生分数概念的建立要经历生活中经历过的情境(分一个东西)――生活中已获得的经验(分不均或分得同样大小的几份)――需要建立起分数概念(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这样的一份或几份的数)这样的过程。从这里不难看出,生活经验是对一类具有同样性质的生活情境结构的抽象,这种抽象是以自悟的形式在生活环境中积累下来的。学生在理解分数概念的时候,决定其理解质量的是学生在生活中对“半个、一半”等不完整数的理解,而这些不完整数正是在各种生活情境中获得的经验。

在分数初步认识的课堂教学中,我听过这样一位教师在公开课上安排切割月饼的活动,以激发学生的兴趣,这种“数学生活化”就应该得到质疑。因为学生在切东西时,数学思考已经完全淹没在月饼这种东西的色香味引起的其他想象中了,而把平均之类的数学思考则被远远的抛在一边。笔者认为,没有生活经验做支撑,要学生建立分数的概念是有困难的,因此,教师需要通过“生活化”这一手段来辅助教学。那么,怎样来体现“生活化”呢?我做了这样的设计:

讨论:你能拿出或说出“半个”物品吗?(目的:激活经验,呈现各种生活情境,以凸现“平均分割”这一情景特征。)

讨论:请你用你认为最好的方式拿出“一半”的物品。目的:呈现学生对单位“1”朴素认识。)

讨论:你认为“一半”多还是“半个”多。(目的:体验“分率”与“量”的区别。)

讨论:比“一半”小是“一小半”,比“一小半”还小呢?再小呢?

(目的:体验经验在特殊情况下的局限,激起认知愿望。)

读书讨论。(目的:将经验的概念转化为科学的概念。)

在这个教学设计中,课堂上没有安排具体的生活情境,但学生在课堂上呈现的生活情境却非常丰富。因为学生在表达“半个”这一经验认识时,都是以各自浮现的生活情境为支撑的,这样生活情境的干扰因素也自觉地被排除在外。

可见,“数学课程标准”中强调从“生活经验”出发而非从“生活情境”出发,无疑是值得深思的。而这正是在教学实践中容易被混淆并带来困惑的地方。当然,“生活经验”的激活方式多种多样,可以直接用语言,也可以用一些行为,某些图片等去激活。不论采用什么方式去激活,作为教师,始终要关注 “经验”,而不能沉湎与情境的细节之中。以“生活经验”为特征的“数学生活化”。

再例如,有位教师在上“9+5”这一内容时,首先让学生在草稿纸上做出来,然后学生呈现出来以下几种算法:

9+5 10+5=15 9+5 9+5

=9+1+1+1+1+1 15-1=14 =9+1+4 =4+5+5

=14 9+5=14 =10+4 =4+10

=14 =14

得到上述的几种算法,教师非常高兴,在计算“多样化”后进入“优化”环节,问学生喜欢哪一种计算方法,学生说来说去都是第二种。而教师则千方百计的引导学生注意第三种,这样师生之间在计算的“优化”上发生了冲突。教师怎么也不明白,为什么学生坚持第二种方法更好呢?问题的答案在于学生在思考“9+5”的计算方法时是以自己的“生活原型”作支撑的。第二种方法的生活原型是“借与还”,而第三种的生活原型是“拆与补”。对学生来说,“借与还”在生活中的经历要比“拆与补”的经历更熟悉些,它更符合学生的接受水平,因而学生坚持认为第二种方法比较好。

因此,教师在把握“数学生活化”时,必须充分认识和尊重学生本人在数学学习中的潜在的不自觉的“生活化”,并适时加以点拨。

数学始终是人类掌握的一种工具,用以解决生活中的客观问题,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对于小学生来说,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会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体会到数学的强大作用。

首先,是简单的理想生活问题的解决与判断。这类问题是经过人为“加工”的,例如,平均数应用题、行程问题等。师生在应用所学知识解决这些问题时,往往将注意力更多的集中于这些问题的数量关系上,也就是建立这类问题的数学模型,然后运用这个模型组解答应用题。而这类问题与现实生活是有差距的,它们可视为学生真正运用数学解决生活问题的过渡阶段。

其次,是现实生活问题的判断与解决。比如,测量某物体的高度、长度,判断食物的重量等。这类生活问题往往可以西欧那个多个不同的角度切入思考,因此给解决方法的选择留了较大的空间。比如测量教学楼的高度可以选参照物,可以画图纸,可以先测一层再乘以层数……学生发现同一生活问题可以用多种数学知识来解决,必然加深了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并使所学的数学知识之间彼此融会贯通。

对于学生来说,把数学应用到生活中去,目的不在应用本身,目的依然是数学学习,因为“应用”本身就是数学学习的一部分。

总之,在小学生的数学课堂学习上,数学教师要用一颗智慧的心,从数学学习的需要出发,去激活学生的生活经验,去尊重学生对数学的生活理解,妥善引导在数学应用中提升数学理解的质量,真正把“数学生活化”这一教学理念落到实处,使我们的教学真正让学生就像面对喜欢自己的生活一样轻松自如!

篇(6)

1.把生活引入"欣赏・评述"课业中,学会知识间的相互迁移

中国的古代的艺术品不仅历史悠久,而且门类十分丰富,例如工艺美术、民间美术、环境美术、实用美术等等,在欣赏课中,我们要充分利用我们身边的一切物品让学生观察、讨论与交流,让学生从身边的物品和一些杰出的作品比^中发现那些伟大的设计家,是如何为生活增添美的因素,让学生认识到中外的艺术品是历代劳动人民和手工艺人辛勤劳动的成果以及聪明智慧的洁净,也是世界文化艺术宝库中的珍宝。同时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对祖国艺术传统的亲切感。

2.把生活引入"造型・表现"课业中,感悟生活的乐趣

生活可以为孩子们的创作提供无限的空间与遐想,作为教师我们可以利用"造型・表现"这个课业,让学生体会和发现生活中有趣的细节,并以主动的观察和会议作基础,不断提高自己的观察和记忆能力,提升学生的创作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造型表现能力,还可以非常自然地引导学生初步认识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理想……的关系,渗透可持续发展的思想,达到教学目标的多元化,同时可从各个方面激发学生的爱生活、爱集体、爱父母、爱自然、爱生命等等的教育,有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和人格生成。

3.把生活引入"设计・应用"课业中,构建生活与美的平台

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思维是从动手开始,切断了动作和思维之间的联系,思维就得不到发展。"皮亚杰又认为:"智慧自动作发端,活动是连接主客体的桥梁。"不难理解,美术教师不仅要注重学生的平面创作,也应抓好学生在"设计・应用"这一课业中的动手实践能力,要让学生在动的过程中探索发现,在设计与制作的过程中感悟生活与美的真谛,在实施这一课业领悟的内容的时候,我们可以让学生充分利用我们身边的废弃物,如:一个废弃的饮料瓶子,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发现它其实还有很多的用途,我们给它穿上纸做的衣服,它就变成了活泼可爱的人物,我们给它加上鱼鳞和尾巴,它就变成了会游泳的鱼,我们给它裁成小条,它就变成了花篮……在这里的教师不是教什么,而是指导学生下一步的活动,尽量发挥他们的想象力,启发他们的思维,不要直接的参与到他们的思维中去指挥他们的思维,像这样利用了生活中的废弃物的过程中,学生在丰富了视觉、触觉和审美经验的同时,也会激发创造精神,同时发展了美术实践能力。

4.把生活引入"综合・探索"课业中,整合生活与学科间学习素材

篇(7)

学校是学生学习生活的主阵地,大到学生开展的系列活动,小到学生的衣着服饰都可作为信息技术课堂“生活化情境”创设的重要素材。信息技术教师应善于捕捉学生多彩镜头创设生活化的课堂,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例如在执教《编辑图像》一课时我进行了以下设计:

师:每年的秋季开学初,学校给新入学的同学都拍了照片,然后给同学们制作了学生牌,要求同学们每天都佩戴。但老师发现,有的同学虽然每天都佩戴,但牌上的头像却不是他自己的,不少同学弄了一些明星照的不干胶贴在自己的头像上,还有的同学在上面乱涂乱画,那么你对这一现象有何看法?

生:“不文明”。

师:看来同学们都有辨美丑的能力,我也十分赞同大家的观点,针对有的同学在学生牌上面粘贴头像、乱涂乱画问题,我想有的同学是因为调皮搞恶作剧,有的同学是觉得学生牌太单调想美化装饰一下……既然同学们认为学生牌设计太单调,那么大家想不想设计制作个性化的学生牌呢?

生:想!

本节课以发生在学生身边的事例为教学素材,不仅让学生感受到了信息技术就在我们身边,也让学生感悟到了信息技术的重要用途,从内心里激活了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热情。

2以家庭生活为素材,创设生活化的课堂情境

家庭是学生温馨的乐园,家庭是学生成长的摇篮,其中学生的花销是家庭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如何把信息技术与学生的家庭生活联系起来,在执教《EXCEL电子表格》这一课时我进行了巧妙设计。

师:同学们可能每天都向父母要零花钱用于购买零食、学习用品等,那么你们对自己日常的开销情况有过记录、有过汇总分析吗?

生:没有。

师:想不想计算最近一个月内你的消费情况呢?

生:想。

师:其实记账是一件有意义的事情,它不仅可以让我们知道每一分钱的去向,还可以时刻提醒自己,要节约花钱。那么同学们想不想用excel软件来制作个人消费清单呢?

生:想。

师:先请同学们认真回忆自己近一个月花销情况,计算出消费总额。

在本节课中,学生将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运用信息技术得到了有效解决,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进一步激活了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热情。

3以社会生活为素材,创设生活化的课堂情境

社会生活广阔而绚烂多姿,社会生活与信息技术联系紧密广泛。尤其是会热点、焦点问题更引发人们的高度关注,与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在信息课的教学设计过程中,引入学生比较感兴趣的热点问题,更能激发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浓厚兴趣。例如在执教《多媒体作品的制作》一课时我联系时政热点问题,对本课的教学进行了优化设计。

师:同学们!作为荣成人,“2014年12月28日”是一个非常激动人心、非常难忘的日子,山东省内第一条区域性城际高速铁路――青荣城际铁路正式通车运行,结束了咱荣成没有铁路的历史,在荣成历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该事件被列为2014年度山东十大新闻之榜,身为荣成人我们倍感骄傲自豪,今后通过这条铁路来荣成的人会越来越多,作为荣成的中学生,我们是不是应该利用这个大好时机更好地宣传一下咱家乡呢?

生:是。

师:我们应该从哪些方面给客人们宣传呢?

生:风光、美食、文化……

师:同学们,相关的宣传我们的电视台、报刊等媒介相继展开,作为身在荣成的莘莘学子,老师有个提议:我们可以借助POWERPOINT软件,制作一期介绍荣成的电子报刊。大家说好不好啊?

篇(8)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23-0142-01

新课程的最高宗旨是“一切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而“发展”本身就是一个生成性的动态过程,有着一些我们无法预见的教学因素和教学情境。学生能否充分地在体验和感受中,在探索和交流中获得学习的快乐,老师对教学动态生成的“驾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只有预设的课堂也许是有秩序的课堂,但会缺乏灵气。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把握好教学的预设与生成,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必要措施。

一 预设——生成的基础

教师在传统教学中,课前总要千方百计地备好课,设计精彩的环节,甚至查阅很多的资料,这正是我们所说的预设。课堂教学是一种有目的、有意识、有计划的教学实践活动。只有充分的“预设”才能灵活捕捉、调控“生成”。新课标指导下的备课对教师的要求提高了。新课标指引下的预设应是一种以学生为本的预设,人性化的预设,同时更应是一种富有弹性的预设。进行这种预设时,教师必须要充分关注学习的主体——学生、学习的对象——文本,并给自己预留一个可以自由支配的弹性空间,让自己能很有把握地接受并灵活进行课堂生成。

1.预设学情变化

每个人的知识经验、课前准备的程度等皆不相同,以探究活动为核心的高中教学过程,必须从学生的角度来预设教学。也就是说,教师应站在学生的角度,了解学生的经验背景、思维方式、情感体验,了解他们认识的局限性。对学生的经验、能力、习惯等的充分预设是教学成功的关键所在,应予以充分重视。教师在预设时了解学生,然后预测可能发生的一些课堂变化,并思考其对策,存储在自己的弹性预设空间内。

2.预设质疑问难

新课标要求学生“在交流讨论中,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断”。做到不唯书,不唯师,敢就教材的“疑惑处”“模糊处”提出自己的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断。这些意外问题的出现,使生成的教学资源更具偶然性,让我们一时难以驾驭。所以,教师备课时应对易引起学生质疑的地方进行深入预设。如学习水沸腾时,学生会在实验中遇到各种情况。通过实验针对这些问题让学生充分讨论,不仅有利于知识的掌握、活跃课堂气氛,更有利于激发思维的火花,将原有的知识与新知识重新建构,形成新框架。

3.预设创新空间

新课标倡导“物理生活化”的教学观,认为物理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等同,要求教师拓展物理学习的领域,使学生在不同内容的交叉、渗透与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物理素养。如在八年级物理上册引言教学活动中,“假如往水杯中加回形针,能加多少个?”提出该问题后,学生思维活跃,积极作出猜想,于是在实验过程中再创设实验问题:水面凸起后为什么水没有流出来,这与下雨天叶子上的雨滴为什么总是圆的是否有联系?通过发散性问题的提出,从而促使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

二 生成——预设的精彩

1.坦对“疑”“异”

在课堂上教师常常会遇到学生质疑问难,如在讲神舟九号专题时,我设置了这样几道题:(1)火箭发射时,为什么都是竖直发射而不是水平发射?(2)发射出去的火箭,一段竖直上升后转弯入轨,为什么多数都向东方向?在分析的过程中有学生突然提问:神舟飞船有的在晚上发射、有的在白天发射,它们对时间有要求吗?这一问题使全班学生疑惑地注视着我。我略作停顿、思考、回顾自身的一些知识,整理“节外生枝”的讲解思路。

2.直面意外

在课堂教学活动中,突发一些事件,不但偏离了教学预设,甚至严重影响了教学秩序。当发生突发事件时,我们无法回避,如果处理不当,不但打乱了正常的教学秩序,还可能伤害学生的感情、降低教师在学生心中的地位。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我们换个视角,认为这是教学生涯中一次可遇不可求的经历,是课堂动态生成的教育教学资源,坦然处之,一定能“化险为夷、绝处逢生”。

篇(9)

教师的角色要由知识的灌输者、守护者转变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参与者。在这个学习过程中,教师要以学生为本,依学定教,学生可以用自己的心灵去领悟,用自己的观点去判断,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达,让学生有自主发展的舞台。这一观点无可厚非,但一节课四十分钟,一个成年人真正可以集中精力的时间只有二十分钟左右。那么每个孩子效率最高的二十分钟出现在哪个时间段呢?这二十分钟是集中出现还是分散的呢?所以,我们要做的不是要百分百地集中学生四十分钟的注意力。而是根据孩子注意力的能力让他们在有效的二十分钟里发挥他们的潜力。这和我们老师的教学安排有关,所以在设计教案时要注意一些时间限制。连续长时间的学习很容易使学生产生厌烦情绪,我们应该把教学重点尽可能地趣味化,并充分利用好这二十分钟的时间。要合理分配教师活动和学生活动在一堂课中的时间,既不能满堂灌,也不能一味地要求学生自主、合作、探究,避免浪费课堂教学时间。

二、从教学内容上把握好教师活动与学生活动的度

把握课堂教学的节奏就要讲究动静互补。只有“静”,教学成了老师的演讲或个人表演,学生就会被动而分散注意力;光是“动”,也不成其为教学。所以教师在每讲一个内容时,要给学生留有相互探讨、积极参与的时间,让他们在活动中理解、消化、掌握技能。把握课堂教学的节奏也应讲究“疏”与“密”的技巧。对非重点的内容,学生自己可以学得懂的部分,则或放手自学,或以读代讲,是教学上的粗线条,尽可能让学生自己解决;而对重点部分,特别是既是重点又是难点的部分,则必须在学生已有知识的基础上讲,而不是让学生一味地去探究,浪费教学时间,特别不利于中下游学生的学习。也就是说在教学中,教学内容简单的,学生自学可以学懂的,或内容比较有趣的,可以快节奏进行,以学生活动为主;内容比较难的,比较枯燥的,比较抽象的,学生自己很难解决的,还是要以教师讲解为主,提问后要留出较多时间让学生思考、讨论、交流,老师适当的讲解也要放慢些语速,让学生来得及消化。在教学中,应张弛有度:“张”,时间不可太长,应以学生身心不会过度疲劳为度;“弛”,也不可过度,应不致使学生注意力涣散。

篇(10)

游戏,几乎就是童年的象征。评论家班马先生说,游戏精神其实也是“玩”的精神。语文学习首先要给孩子乐趣,要让孩子在语文中找到欢乐的元素。心理学认为:“爱动,是孩子的天性。活动是儿童的本能。”把活动引入语文课堂教学中,让孩子在动中转变学习方式,让孩子“动”出乐趣,让孩子“动”出感悟,让语文课堂成为学生的“动感T台”。

影子虽然是孩子们生活中常见的自然现象。但一年级的孩子在没有人提醒下,对这种自然现象的观察是无意识的,更多的时候只是从眼前一晃而过,不在记忆中留任何痕迹。教学《影子》一课时,我带孩子们来到操场上玩“追影子”的游戏:“孩子们,站在阳光下,我们的身边就又多了一个小朋友——”“影子。”学生们互踩着影子地喊道。“现在,你们玩玩‘追影子’游戏,看看会发现什么?”话音还未完全落下,孩子们个个已跳跃欢呼。在我的引导下,学习任务在孩子们的游戏中轻松、愉悦地完成了。

2.让语文课堂充满语文味

人主要通过语言交流进行交际。

在这种交际过程中,人既内化以前已有的文化,又创造出新的文化。在语言交际的过程中,人对于文化的交际与创新,实际上就是对自己或隐或现的展示。所以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应让学生根据课内知识牵引课外内容而合成自己的独到见解,充分展现自我。在教学《黄雀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时,学生对“孤”的理解,真可谓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江上只有一只船,所以孟浩然孤单”“孟浩然已远去,所以李白感到孤单”“孟浩然离开朋友,肯定孤单”……学生个个精神饱满,情绪高涨。在语文教学中,激发、扩散学生求异的思维,尊重学生感受,使封闭的课堂得到开放,使封闭的思维得到活跃。

篇(11)

来到教室,上课了,课堂一定是严肃的,会学到很多知识的。学科会从小学单调的散客变成七科。上完课后,看着夕阳,我会想一想,今天我学到了什么知识。会宿舍后,把今天作业做完,当然作业回避小学多,但学好了知识就不会觉得多了。做完作业后我会复习今天的知识和预习每天学到的知识。

这就是我向往的中学生活。

黄子洋:

我向往的中学,希望环境很好,风景优美。有着高大的树木,嫩绿的小草,美丽的鲜花。地面一尘不染,而且我们可以呼吸着清新的空气。

我向往的中学,希望课堂上总是安安静静的,虽然我希望安静。但是也希望老师用幽默的语言,来激发我们的兴趣,使得课堂充满欢声笑语。

我向往的中学,希望作业不是很多。这样使得我们有更多的时间预习和复习,还可以去大自然中探究。这样的学习环境让我们可以进步飞速。

我马上就要面临毕业,迈进初中的大门。我希望可以进入我向往的中学。

王卓妮:

即将小学毕业了,我很舍不得我的母校,我的老师,更舍不得天天与我朝夕相处的同学。

上初中,应该选一个称心如意的中学就读。我向往的中学生活应该是,课堂上很有趣,但老师说静就能静下来。科目应该更多,作业也会适当增多。所以要求我们课前好好预习,课后好好复习,和同学们讨论自己不懂的问题。

这就是我向往的中学生活,这就是我满意的一天。我相信,我一定能进入我向往的学校。

赵翰林:

我们慢慢的进入了中学,我向往的中学课堂是一个严肃的课堂,没有吵闹声,没有同学吃东西。

我向往的中学的学科会比我们多多一些,共有七门科目,我向往的中学作业一天会比一天多,不是让我们写的,而是让我们去大自然中体验。

我向往的中学课前和课后同学们都不会去玩,而是在教室里预习下一课的内容。

这就是我心中的中学生活。

唐瑞雪:

我向往的中学是个环境好的中学,教室和学生们的素质高,课堂纪律好,同学们学习氛围强的好中学,在这种积极氛围下会使我们更加努力、积极向上的精神一代传一代,而且我很喜欢那种素质高的老师,而且我向往的中学教师是让人看起来很亲切、温馨,还是知识渊博的,只有在这样美好的校园里,我们的成绩才会越来越好!

这就是我向往的中学生活。不错吧!你们呢?

邓兴桂:

可以这么说,我向往的中学生活有很多种,可是最喜欢和向往还是这个:

我是这样认为的:1。既然是中学生活的话,首先要明亮而且宽敞,必然要有空调设施,不然学生冬天写作业的时候,手都会被冻僵。2看大家从一年级到六年级,作业都是越来越多的,当初中就会更加多,初中生活的课堂,肯定是要严肃的,可是也少不了同学们回答的激情。

我心中最向往的初中——奎光学校,虽然还没有进来上课,虽然只有短短三天时间,虽然困难压力不小,可是我会努力的,加油!就算不能考上,我也会好好珍惜这个短暂但让我受益匪浅的三天。

张立鸿:

经过六年在小学学习,我学到了许许多多的知识,也认识到了许多的朋友。时间久向喝水一样慢慢地流去,我们即将进入初中的学习。

我希望在初中有一个好的开始。中学时一个严肃的学校,也是一个教师水平极高的学校。我希望中学的课堂是一个安静、严肃能学到知识的课堂。之说以作业多了些,是因为科目增多,要是这样我们更应该上课认真地听课,有不懂的题目及时请教老师和学生,吧不懂的题弄懂,这就叫作“吃一堑长一智”。我即将进入初中应该把学习方法改进一些,在老师没有上过的课文时,我们应该预习,课后我们要温习、复习一下老师所讲的内容。

这就是我们向往的中学,你们的中学时什么样子的?

曾会淑:

经过了六年的小学生活,我即将毕业,即将与小学校园说再见,然后走进初中的校园,我讲接触到新的老师和同学,接触到新的课本新的知识。小学的我是热爱校园的,我想初中的我同样是热爱校园的。

我将会有新的老师,教给我新的知识,那个时候,我将会想起小学的老师给我的教诲,我将会积极的在课堂上发言,积极的和老师交流。

我将会有新的同学,我们将会用最快的速度成为好朋友,那个时候,我会想起,小学的同学也是一样快乐。我们将会以其学习,一起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