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水稻稻瘟病的防治方法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中图分类号: S4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432(2013)-20-20-1
1 发现病情症状判断
1.1 苗瘟
发生在三叶前,但在吉林省很少发病,主要发病原因由种子带菌所致,未对种子杀菌处理的发病几率较大,病苗底部灰黑色枯死。三叶期后,病苗出现叶片病斑呈短纺锤形、菱形和不规则形,灰绿色或褐色。湿度较大时,病斑上产生青灰色、灰黑色霉层、严重时叶片枯死。
1.2 叶瘟
在整个生育期都能发生,由于气候条件和品种抗病性不同,发病程度也不尽相同,但分蘖盛期发病较多,危害也重。病斑形态分四种:
(1)急性型。在感病品种上,病斑为暗绿色圆形、椭圆形、菱形和不规则形,绿豆那么大和针头那么大小,水渍状、暗绿色背面密生灰绿色霉层,此类病斑蔓延迅速,为大发生的先兆。
(2)白点型。发生感病的品种嫩叶发病后,产生近圆形小斑、白色圆形或气候条件有利发展时,可转为急性型病斑。
(3)褐点型。发病植株的病斑褐色,针头那么大,多产生在气候干燥、抗病品种和稻株下部叶片上,若在适温、高湿条件下,可转为慢性型病斑。
(4)慢性型。植株病斑外层为黄色晕圈,内环红褐色,中间为灰白色,呈菱形或纺锤形,病斑两端有纵长褐线。在高温下,病斑背面产生青灰色霉状物,这种病斑恶化较慢。
1.3 穗茎瘟
初形成褐色小点,病情逐渐严重使穗茎部变褐,可造成白枯穗。发病晚的植株造成空秕谷,枝梗和穗轴受害造成小穗不实。穗茎瘟对水稻产量影响非常大。
1.4 节瘟
俗称叶枕病,在整个生育期的抽穗期结束后开始发生在稻株下部节位上。初期在稻节上产生褐色小点,后渐绕节蔓延,发病病部逐渐变黑,轻轻一碰易折断或自然折断。叶枕病发生在叶片基部的叶环、叶舌、叶耳,刚刚发病时病斑呈灰绿色,后逐渐呈灰白色或褐色,出现气候异常多雨、潮湿时长出灰绿色霉层绒状,可引起病整个叶片死亡和穗茎瘟。
1.5 谷粒瘟
发病时期在抽穗后,发生部位为稻谷粒的内外颍上,形成褐色椭圆形或不规则形斑,可使稻谷谷粒逐渐变黑,护颍严重受害后变褐色,在成熟后会使种子带菌。
2 发病条件及防治措施
2.1 发病条件
播种带菌的种子可引起苗瘟,在整个生育期间出现高温、高湿、微风、有雨、有雾、露水大的条件下利于发病,病菌在寄生中摄取足够的养分,快速繁殖,产生病斑,逐渐蔓延,以病斑为中心向四周传播,产生新的分生孢子进行再侵染,逐步扩展蔓延。
2.2 防治措施
2.2.1 科学施肥 切勿盲目追求经验,学习现代农业知识,一般重施、偏施氮肥的稻田发病重,引起晚熟、籽粒不饱满、无效分蘖增多、穗底部空瘪率增多,稻株贪青徒长,有利于病菌的侵染和繁殖。底肥增施硅肥,增施磷钾肥则以追施选用专用追肥为主(最好选择含钾和中微量元素的追肥),硫铵和尿素为辅的配施原则,有利于提高植株的抗病能力。
2.2.2 灌溉管理方法 长期深放水、放冷水,会造成土壤缺氧,会有利于稻瘟病发生机率。当温度大于30℃,小于15℃时,病害受抑制。吉林省在水稻抽穗期,遇到低温20℃以下,并兼有阴雨天气或天气出现雾天,易流行穗茎瘟。分蘖期和抽穗期易感染稻瘟病,可以说生长期发病低,生殖生长发病机率高。在吉林省种植单一品种面积过大也易发病。
2.2.3 选择国审和吉审的新品种 选用新审定高抗病品种。近年来新审定的品种有:吉粳808、吉粳510、通粳888、长白25、白粳1、白稻8、吉农大505、吉农大809、吉农大603、吉粳509、吉粳807、通科17、通科18、通科19、通稻3等系列最新审定品种。
在田间插秧时采用29.97cm×13.32~19.98cm(行、株距)方式进行栽植,采用群体增产的模式进行栽植,少施用氮肥增施磷钾肥,根据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施足底肥及增施硅肥,施用追肥选择含钾的追施肥,根据苗的长势情况进行补肥,灌水应掌握不灌冷水,如是井水最好在晒水池停留24小时后再排出进行灌溉,返青和分蘖灌水是有讲究的、返青要进行田间漫灌,分蘖要灌花打水就是脚窝有水方式,待后期应浅水原则,良好的管理也是降低稻瘟病发生的方法。
北安市海星镇地处寒温带,属于季风控制下的大陆性气候,是北安市寒地水稻主产区。稻瘟病是危害水稻最严重的病害之一,节瘟、穗颈瘟严重可造成颗粒无收。因此,掌握发病规律及防治方法势在必行。
1.基本症状
1.1苗瘟
多由种子带菌引起,发生于3叶前,一般不形成明显病斑。病菌在靠近土面的苗基部呈灰黑色,上部变褐,卷缩而死,温度较大时病部产生大量灰黑色毒层。
1.2叶瘟
叶瘟是发生在叶上的病斑,在整个生育期都能发生。分蘖至拔节期为害较重。由于气候条件和品种抗病性不同,叶瘟有4种症状,除褐点型(抗病品种上产生)、白点型(病害品种嫩叶上产生)外,在田间常见的有急性斑点和慢性病斑。急性病斑在感病品种上形成暗绿色近圆形或椭圆形病斑,叶片两面都产生灰白色毒层,此型病斑的出现,是病害大流行的征兆。条件不适应发病时转变为慢性型病斑。慢性型病斑开始在叶片上产生暗绿色小斑,逐渐扩大为梭形斑,常有延伸的褐色坏死线。病斑中央灰白色,边缘褐色,外有淡黄色晕圈,叶背有灰色毒层,病斑较多时连片形成不规则大斑,这种病斑发展较慢。
1.3节瘟
常在抽穗后发生,初在稻节上产生褐色小点,后渐绕节扩展,使病部变黑,向内凹陷,易折断。发生早或严重时形成枯白穗,仅在一侧发生的造成茎秆弯曲。
1.4穗颈瘟
发生于穗颈上,初形成褐色小点,边缘有水渍状褪绿现象,扩展后使穗颈部变褐,发病早的造成枯白穗。发病晚的造成秕谷。枝梗或穗轴受害造成小穗不实。
1.5谷粒瘟
发生在稻粒颖壳上,产生褐色梭型或不规则型斑,是受侵染较迟造成的。有的颖壳无症状,护颖受害变褐使种子带菌,是次年的最初菌源之一。
2.发病规律
病菌以分生孢子和菌丝体在稻草和稻谷上越冬。次年产生分生孢子借风雨传播到稻株上,遇适宜的温、湿度条件时很快萌发,侵入寄主向邻近细胞扩展发病,形成中心病株。病部会产生大量的分生孢子,形成新的侵染源,造成重复侵染。一次重复侵染需要5~10d。在病害流行季节,重复侵染次数越多,病害越重。播种带菌种子可以引起苗瘟。稻瘟病发生和流行,受品种的抗病性、肥水管理和气象条件的影响。适温高湿、有雨、雾、露存在条件下有利于发病。菌丝生长温度8~37℃,最适温度26~28℃。孢子形成温度10~35℃,以25~28℃最适,相对湿度90%以上。孢子萌发需要有水存在并持续6~8h。阴雨连绵,日照不足或时晴时雨,或早晚有云雾或结露条件,病情扩展迅速。同一品种在不同生育期抗性表现也不同,秧苗四叶期,分蘖期或抽穗期易感病,同一器官或组织在组织幼嫩期防病重。穗期以始穗时抗病性弱。晚施或过多施用氮肥有利发病。放水早或长期深灌,根系发育差,抗病力弱,发病重。
3.防治方法
3.1农艺措施
稻瘟病的防治应突出综合防治,结合种植抗病品种、培育壮秧、种植栽培、控制氮肥用量等措施,实行“浅―湿―干”间歇灌溉技术,加强水稻健身栽培,提高抗病能力。清除水渠和池埂上的杂草,以增加通风透光性。处理销毁病稻草,或减少田间菌源。科学施用氮、磷、钾肥,做到早追肥,坚决避免过多,过迟施用氮肥。
3.2药剂防治
根据当地稻瘟病的发生和防治预报,选择具有保护及治疗作用较强的新型药剂进行预防和防治,有条件地区选用背负式弥雾机保证药效,提高防治效率。建议交替使用药剂,以免产生抗性。在叶瘟预防上,对于未发病或叶瘟刚刚发病的地块,可用75%丰登可湿性粉剂300g/h,或25%使百克600mL/h,或2%好普600mL/h,对水450~600kg均匀喷雾。穗颈瘟的防治应以药剂预防为主。在水稻孕穗末期和齐穗期各喷1次药。推荐使用75%三环锉可湿性粉剂300g/h,或25%使百克乳油1500mL/h,或富士一号乳油1950mL/h,对水450~600kg均匀喷雾。喷药时应注意躲开花期,特别是不能使用铜制剂,以免影响授粉,一般在上午10时之前或下午3时之后喷施药为宜;孕穗末期宜选用长效药剂;齐穗期喷1遍药后,如果雨水偏多,5d后应再喷1遍药,要交替使用药剂,以免产生抗性。
4.结束语
综上所述,防治水稻稻瘟病的方法有一定的规律性,只要对稻情细心观察、认真分析,就不难发现水稻稻温病的病情特征,然后对症采取相应的措施,就会达到防患于未然的目地。
中图分类号:S435.111.41 文献标识码:A
1 稻瘟病症状
水稻的各个时期,除根以外的部位都会受到稻瘟病的危害。由于危害水稻的时期和部位不同,可分为:苗瘟、叶瘟、节瘟、穗颈瘟和谷粒瘟,一般以叶瘟、节瘟和穗颈瘟危害较大。
1.1 苗瘟
苗瘟是由种子带菌引起的,通常发生在幼苗2~3叶期,侵害幼苗基部,出现灰黑色,使秧苗卷缩枯死,湿度大时,病部产生大量灰色霉层。
1.2 叶瘟
叶片上发病叫叶稻瘟,群众称为“沙叶”,叶瘟是在叶片上产生病斑,根据情况不同有四种类型:急性型、慢性型、白点型、褐点型。主要的是急性型和慢性型。急性型病斑的大小不一,为圆形、椭圆形或两端稍尖的梭形,呈暗绿色,背面密生灰绿色霉,这种病斑的出现,往往是稻瘟病流行的预兆;慢性型病斑为梭形,边缘红褐色,中间灰白色,潮湿时,病斑边缘或背面也常有灰绿色霉。
1.3 节瘟
发生在稻节上的称为节稻瘟,初发生时为褐色小点,后扩大蔓延至整个节变褐色,病部稍有凹陷,容易折断倒伏。
1.4 穗颈瘟
病菌侵染穗颈和枝梗形成穗颈瘟,病斑初为淡褐色,后向上下扩展成黑褐色或暗褐色,发病早而重的穗子枯死呈白穗,发病晚的秕谷增多,千粒重降低,米质变劣,严重影响产量。
1.5 谷粒瘟
发生在谷粒上称谷粒瘟,稻粒染病后常形成谷粒瘟,在谷粒上产生黑褐色,椭圆形或不规则形小斑点,可使谷粒变黑。谷粒瘟增加了种子的带菌率,是菌瘟的重要初侵染源。
2 稻瘟病的发病特点
稻瘟病的病菌是以分身孢子或菌丝体在病谷和稻草上越冬。播种栽秧后,由种子或气流把病菌带到秧田或本田,在叶片及叶节部位引起病害,病菌在叶片叶节部位迅速繁殖,随气流向四面蔓延传播。环境条件适宜,可以反复侵染多次,最后病菌随收获仍以菌丝体和分生孢子在病种和稻草上越冬,成为来年的病源。
3 稻瘟病的发病原因
稻瘟病的发生流行主要受品种的抗病性和气候、栽培条件的影响,菌源一般不成问题。老病区连年发病机会多,稻田周围的稻草堆放多或作沤肥没有腐烂,因而发病重。发病轻重与品种不同,气候条件不同和管理水平不同有轻重程度不同的差异。
3.1 品种抗病性
一般耐肥力强的品种抗病强,同一品种不同生育期或同一生育期组织的老嫩的抗病性也不一致。例如:苗期中的4叶期,本田的分蘖期至拔苗期,抽穗期是感病时期。就叶片而言,抗病性随出叶日数增加而增强,出叶片当天最易感病,5d后抗病性逐步增强,13d后很少感病。
3.2 气候条件
主要是温度、湿度,其次是光照。温度主要影响病菌潜育期的长短,湿度影响病菌孢子的形成,萌发和侵染。当气温24~28℃,水分90%以上,分生孢子发芽侵入中,需6~8h,潜育期4d。气温17~18℃时,潜育期8d,气温超过30℃不利于病菌生长,病害停止发展。营盘镇6~7月上旬,8月中旬~9月,气候条件温度适宜,只是雨日,雨量多,水稻正值抽穗前后,有利于发病。
3.3 栽培条件
主要指肥水管理,以下几种稻田病害容易发生流行:
a长期深灌水。
b长期渍水的冷侵田和冷水灌溉的稻田。
c孕穗、抽穗期时遭受干旱的田。
d偏施N肥和过迟施用的田。氮肥施用过迟或过量,易引起植株贪青徒长,稻株柔嫩,株间通风透光差,表皮细胞硅化程度低,有利于病菌的侵染和繁殖。
3.4 老病区
病源基数多,潜伏量大,易发生。
4 防治方法
4.1 消灭田间菌源
处理好病谷、病草,病草收割时分开堆放,不要堆放在秧田边,不用病草扎秧、捆秧、用作堆肥或垫牛栏的稻草,均应充分腐熟后施用。如稻田还田作肥料,应犁翻水中沤烂,有病稻谷及早加工作饲料用。烧掉发病重的稻草,根茬残体杀死病菌。秋季进行深翻清理田间杂草。
4.2 搞好种子消毒
播种前进行种子消毒,可以用1%的石灰水侵种,早稻在10~15℃时侵重6d,晚稻在20~25℃时侵种1~2d,石灰水要高出种子表面,侵种后清水清洗3~4次,直到冲洗干净。或用多菌灵、强氯精侵种。
4.3 选用高抗病品种
种植抗病品种是防治稻瘟病最经济有效的措施。
4.4 加强肥水管理,提高稻株抗病力
从移栽到有效分蘖终止期,一般在移栽后35~40d是长叶长根、出分蘖的时期,肥水管理的主攻方向是促进早发(晚发有利于发病)争取多穗,并为穗大打下基础,因此基肥要足,追肥要速,注意氮磷钾的配合,插秧后灌护苗水,浅灌促进早分蘖,分蘖盛期前适当控水,促使稻株长根,抽穗期灌1~2寸水,满足花期需要,灌浆期湿润灌溉,有利于后期活秆成熟,减轻发病。
有效分蘖终止期至拔节期,苗期差的可适当补施速效性追肥(如硫铵)促进稻株生长平衡。
抽穗、杨花、灌浆、成熟期肥水管理主要是养根促叶,提高结实率,增加千粒重,达到活杆成熟病轻高产。灌水以浅湿交替为主。尽量少施或不施穗肥,可适当进行根外追肥。
4.5 适时施药防治
4.5.1 苗穗、叶瘟
抓住秧苗期,发现病斑,特别是急性型病斑,立刻用药防治防止蔓延。
4.5.2 叶瘟
在水稻分蘖期要加强田间检查,长势繁茂和上一年度稻瘟病重发区需加强,当发现发病中心要立即打药封锁。可选用“富士一号”等治疗性药剂。如叶片上出现急性型病斑,特别是逐日增加,若遇阴雨天气,还应对未发病的地块进行大面积预防,可选用“三环唑”等药剂预防,并适当晒田。对老病区、重病区要连续施用1~2次药。
4.5.3 穗颈瘟
根据孕穗期叶瘟发生普遍或上升,剑叶上有急性型斑增加,叶枕被害达10%或更高,抽穗期碰上阴雨天,则在孕穗期末期,齐穗期各喷1次药。如果乳熟期天气阴雨连天间隔7d则喷第2次、第3次。
4.6 稻瘟病的药剂
75%三环唑粉剂,内吸性强容易被根、茎、叶吸收,抗冲刷力强,药后1h遇雨不需补药,能抑制孢子萌发和附着孢子的形成。常用浓度1000倍液,667m2用制剂量50~75g。
40%富士一号乳油或40%可湿性粉剂有预防和治疗作用,可用于叶瘟初发期和早期预防。常用浓度1000倍液,667m2用制剂量60~75mL(g)。
中图分类号 S435.111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06-0130-01
察布查尔县是新疆主要的水稻种植基地,常年种植面积在2万hm2左右(包括兵团种植面积),稻瘟病是该区水稻常发病害,每年都有不同程度的发生。主要为叶瘟和穗颈瘟,其中对产量影响最大的是穗颈瘟,在流行年份一般导致减产10%~20%,严重时减产50%~60%,甚至颗粒无收。
1 伊犁河谷地区稻瘟病发病原因
1.1 降水偏多,气候适宜
稻瘟病在年度间发病轻重主要受气候条件的影响,气候条件适宜是引起病害的重要因素,尤其在阴雨多、日照不足的情况下最有利于病害的发生流行。水稻稻瘟病在气候条件适宜时可迅速蔓延流行,苗瘟的流行一般是因为育秧期遇到低温阴雨;叶瘟的流行是由于分蘖期遇到低温阴雨;穗颈瘟的流行则是由于抽穗期遇到连续阴雨天气。2010年气象部门的气象信息表明,5—7月降雨日数为15 d,降雨量分别为41.3、45.0、26.6 mm,最高温度为34 ℃,最低温度为4.8 ℃,月平均温度为18.8 ℃,多雨、高温、高湿的环境条件下,病菌滋生繁殖,为叶瘟的暴发创造了有利条件。部分乡镇6月17—20日连续2次遭到冰雹袭击,此时正值水稻拔节期,植株生长遭到影响,植株正常生长期退后,重新分蘖消耗营养和造成的伤口有利于病菌侵入施肥时间延迟,过量施用氮肥等也是造成稻瘟病大发生的原因。
1.2 存在大量菌源基数
病原菌可以在种子和稻草上安全越冬,成为秧苗发病的初次侵染源之一。病害再次流行侵染,主要菌源来自田间叶瘟。凡是叶瘟重,空气中孢子量大,形成穗颈瘟侵染源,一般后期穗颈瘟严重。
1.3 品种之间的抗性差异,品种抗病能力减退
不同水稻品种对稻瘟病的抗性差异很大,一是感病品种的大面积种植导致稻瘟病大发生。如近年来,伊粳12号因成熟期相对早、产量高,而大面积推广,占总播种面积的70%。二是品种抗病能力减退。稻瘟病发生生理小种具有变异的特点,即使种植头几年具有很强的抗病力,但随着种植年限的增长有可能变为感病品种。三是种子包衣率较低。近年来,种子市场开放,品种多、乱、杂,且为了降低成本,常不进行包衣,加上农户不重视药剂浸种,导致稻瘟病大发生[1-2]。
1.4 栽培管理不当
栽培管理技术与稻瘟病的发生密切相关,其中以施肥和灌水最为关键。肥料是病害轻重的主要诱发因素之一,特别是氮肥施用量与时间,对发病影响最大,偏施氮肥容易造成植株贪青徒长,抗病力下降,诱发各种病害。高发区绰霍尔乡稻区因地势低洼水位高,稻田长期深水、冷水灌田,农户不重视晒田或部分地块无法晒田,使土壤温度降低,土壤缺氧影响植株根系发育、植株生长缓慢,抗病性降低。
2 综合防控对策
在防控策略上应抓住病害发生初期薄弱环节,运用各种有效的措施,贯彻“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以农业防治为基础,化学防治为重点,加强监测,早防治。
2.1 农业防治
2.1.1 选择抗病品种。建议在病虫防治水平较差的乡镇选用新稻27号、农林315等抗性较好的品种,并每隔3~5年进行轮换,是预防稻瘟病的最有效措施。
2.1.2 加强栽培管理。一是合理灌溉。分蘖前期浅水勤灌,分蘖盛期适时撤水搁(露)田或烤(晒)田,抽穗后间歇灌溉、水稻中后期实行“浅一湿一干”间歇灌溉技术。二是科学施肥。以有机肥为主,提倡配方施肥,追肥视水稻生育状况而定。三是将水渠和池埂上的杂草割净,以增加通风透光性。
2.2 物理防治
一是进行种子消毒。播种前用25%咪鲜胺乳油2 000倍液浸泡24~36 h,清除种子上的病原菌;二是进行深翻冬灌,将害虫暴露于地表或淹死;三是清除病残体,减少越冬菌源。
2.3 化学防治
2.3.1 加强宣传,科学预防。每年对农民进行培训,使农民掌握稻瘟病的识别方法和防治措施。加强测报,根据天气情况、品种、不同区位、水稻生育进程做好分类分片预测预报。
2.3.2 药剂喷施。水稻整个生育期均可发生稻瘟病,应根据水稻不同生育期,结合发病、气象预报情况选择合适的防治方法。每次可选用40%富士1号乳油450~750 g/hm2、75%三环唑300~450 g/hm2、爱苗225 g/hm2对水450 kg/hm2均匀喷雾,在破口前2~3 d用药1次,每隔7~10 d根据天气情况再用药1次[3]。
2.3.3 组织引导。为适应发展现代农业的客观要求,解放劳动力,确保粮食安全,可成立植保专业合作社[4],提高专业化防治水平,实行“5个统一”,即统一组织、统一药械、统一时间、统一配方、统一防治。
3 参考文献
[1] 朱训永.南京市六合区水稻生产现状与发展对策[J].北方水稻,2009(5):72-75.
中图分类号:S435.111.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1)-07-0094-1
症状又称稻热病、火烧瘟、叩头瘟。分布在全国各稻区,主要为害叶片、茎秆、穗部。因为害时期、部位不同分为苗瘟、叶瘟、节瘟、穗颈瘟、谷粒瘟。苗瘟发生于三叶前,由种子带菌所致。稻瘟病是水稻上最重要的病害之一,分布广,危害大,常常造成不同程度的减产,还使稻米品质降低。
1 水稻稻瘟病发病症状
稻瘟病在水稻全生育期中都可发病,按发生部位和表现的症状可以分为苗瘟、叶瘟、叶节瘟、节瘟、穗颈瘟和谷粒瘟。
苗瘟多由病种子引起,发生在秧苗三叶期前,一般无明显病斑,但秧苗常常变黄褐色枯死。叶瘟发生在稻叶上,又随气候条件和水稻抗病性不同而表现为急性型、慢性型、褐点型和白点型等四种类型。叶节瘟叶耳、叶舌和叶环发病称为叶节瘟。叶耳易感病,初为淡绿色病斑,后向叶环、叶舌发展,呈灰白色至灰褐色,病斑不规则。节瘟多在穗颈下第一、二节发生,初表现褐色或黑褐色小点,后环状扩大至整个节部。穗颈瘟和枝梗瘟发生在穗颈、穗轴和枝梗上,病斑初为水渍状淡褐色小点,以后围绕穗颈发展,病部呈褐色或墨绿色,穗颈发病早的形成白穗,迟的谷粒不饱满。谷粒瘟发生在谷壳和护颖上造成椭圆形褐色斑点,谷粒不饱满,米质变黑。
2 水稻稻瘟病病原
病原是半知菌引起的一种真菌病害。病菌的菌丝内生,从病部气孔或表皮伸出的分生孢子梗,不分枝,有2-8个隔膜,其顶端可陆续产生分生孢子5-6个,多达9-20余个。分生孢子呈梨形,初无隔膜,成熟时常为两个隔膜,密集时呈灰绿色。分生孢子萌发产生芽管,长出侵染丝,侵入寄主组织危害。
3 水稻稻瘟病的传播与发生
病菌以分生孢子和菌丝体在稻草和稻谷上越冬。翌年产生分生孢子借风雨传播到稻株上,萌发侵入寄主向邻近细胞扩展发病,形成中心病株。病部形成的分生孢子,借风雨传播进行再侵染。
稻瘟病菌以菌丝和分生孢子在病稻草和病谷上越冬。次年春天当气温回升到20℃左右时,若遇降雨,就会不断地产生分生孢子。孢子借风雨或昆虫传带,引起周围秧田或稻株首先发病,另一途径是播种病谷,引起苗瘟。病稻草和病谷是稻瘟病的初次侵染来源。
稻瘟病的发生和流行,主要受品种抗病性、肥水管理和气候条件的影响,其中品种抗病性的相对稳定性又常受病菌生理小种的变化而发生变异。肥水管理的好坏是影响稻株抗病力的重要因素,气候条件是影响病害发生流行的必要条件。
4 水稻稻瘟病的防治
水稻稻瘟病的防治应以消灭越冬菌源为基础,选择抗病,高产水稻品种为中心,积极推广农业栽培新技术,即水稻稻瘟病的防治以预防为主,药剂治疗为辅的综合防治方针。稻瘟病的传播以气流传播为主,属于多循环病害,防治重点是选用抗病品种,同时加强药剂的防治。
4.1 选用抗病优良品种
根据当地生育期选择适宜的抗病品种,注意水稻生理小种的变化,防治种植品种失去对病害的抗性,最好不要选择单一水稻品种,可以将2-3个抗病品种混合种植。
4.2 种子处理
在播种前对种子进行包衣处理能有效防治苗期稻瘟病的发生;播种前,将种子用浓度为1%的石灰水进行浸种,石灰水的水层要高出种子15cm,然后密封并静置,浸种后将种子用清水清洗3-4次,然后再用20%福尔马林继续浸种20-30min,取出后覆盖一层薄膜进行3h的焖种。
4.3 减少菌源
及时清除田间发病的水稻植株,并将其集中烧毁,在育苗期间禁止用发病水稻植株覆盖苫房、窝棚或者用于铺垫池梗、入水口,对带有病菌的种子要及时进行彻底消毒后才能播种,以减少病害传染的源头。
4.4 加强水稻的田间肥水管理,提高水稻对病害的抗性
积极培育壮苗,栽培种要求做到早插秧、多施基肥,并做到早追肥,氮肥用量不能过多、施肥时间不能过晚,科学合理混施氮、磷、钾肥。要将土地进行细致的平整,做到大田的合理浅灌。在水稻的分蘖末期要及时进行排水晒田,孕穗到抽穗期的水分管理也是要求浅灌,在不使地面水分淤积的前提下保证水稻对水分的需求,条件允许可以在大田周围设置晒水池,以增加浇灌水的温度,有助于水稻的生长发育,提高植株对病害的抗性。
[中图分类号] S435.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6)10-0077-01
1 水稻稻瘟病的常见类型
水稻稻瘟病是水稻的常见病害之一,病发时常常引起大幅度减产,甚至导致颗粒无收,因此也被称为“水稻杀手”。在水稻生长的各个时期,都有可能染上稻瘟病,主要受害部位是叶片、节部、穗部,按照病发的部位不同,水稻稻瘟病也可分为以下不同的类型:
1.1 叶瘟。叶瘟主要指发生在水稻叶片上的病害,常常发生在水稻分蘖拔节期及以后,分为急性、慢性、褐点、白点四种不同的类型,其中,急性型的斑大小不一,呈现暗绿色,这是水稻稻瘟病的初期状态;如果在气候比较干燥的天气状态下,叶瘟可能会从急性转化为慢性,病斑中心呈现梭形,内部灰白色,部分则为黄色,有一条褐色线条贯穿整个病斑,这是叶瘟病的发病状态;褐点型的病斑一般出现在局部的叶脉之间,这种斑一般不会太大;白点型的病斑是在叶片尤其是嫩叶上出现白色的斑点,这种病斑比较少见。
1.2 节瘟。节瘟常常发生在水稻抽穗之后,刚开始是黑色,后来呈现环状,最后变为黑色,这时,水稻苗非常脆弱苗秆非常容易折断。
1.3 穗瘟。穗瘟主要指发生在穗颈、穗轴以及枝梗上的病斑,颜色由起初的褐色斑点变为全部褐色,最后形成白色的穗,影响水稻产量,严重的还可导致绝产。
2 鲁甸县水稻稻瘟病的发病原因
近年来,鲁甸县水稻稻瘟病频发,给种植农户造成了一定的经济损失。就鲁甸县而言,水稻稻瘟病的发生主要和气候条件、水稻品种、稻田管理等因素有关。
2.1 鲁甸县水稻稻瘟的发病原因――气候条件
适宜的气候条件是水稻稻瘟病毒发生和传播的重要条件,尤其是适宜的温度及湿度是滋生病毒的温床。鲁甸县地处云贵高原北部,属低纬度高原季风气候,在当前水稻分蘖期,气温温度一般在26℃左右,并且阴雨天气较多,空气湿度较高,这完全符合了水稻稻瘟病毒的繁殖条件,如果不多加注意很容易引发水稻稻瘟病。
2.2 鲁甸县水稻稻瘟的发病原因――水稻品种
水稻品种也是导致鲁甸县水稻稻瘟病的发病原因之一。不同的水稻品种其抗性也会存在着一定的差异,现阶段鲁甸县农户种植的水稻大多是垂直抗性品种,整株水稻短小而紧凑,这种类型的品种有一定的抗性,但也需要不断的改良。
2.3 鲁甸县水稻稻瘟的发病原因――稻田管理
不当的稻田管理也是导致鲁甸县水稻稻瘟病的发病原因。一般说来,在水稻种植密度过大、深水灌溉、冷水灌溉或长得过于繁茂的地块,容易发生水稻稻瘟病。在一些氮肥过多的地块也不利于水稻的正常生长,还可能会引发稻瘟病。
3 鲁甸县水稻稻瘟病的综合防治对策
对于鲁甸县水稻稻瘟病的防治,如果单靠一种防治措施是远远不够的,我们可以综合运用农业防治、化学防治等多种手段,多管齐下,只有这样,才能尽可能减少稻瘟病的发生,防止其大规模扩散。
3.1 农业防治措施
首先,要良种种植。水稻种植农户在选择水稻品种的时候,一定要选择那些抗瘟良种种植,云粳31号、合选1号等都有一定的抗瘟性,农户还要根据不同地块的实际情况选择不同的水稻品种,灵活因地应对。此外,基层农业管理部门也可以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为农户推荐抗性较强的水稻品种。
其次,要加强管理。重点是水和肥的管理,在施肥时要注意综合运用氮肥、磷肥、钾肥的量,尤其是氮肥不宜过多,还可同时加入一些矿渣、草木灰等含硅酸的肥料,以增强水稻的抗性。此外,还应合理种植、合理灌溉。种植的密度不应过密,要根据水稻品种的特性以及地块土壤、气候等条件合理安排种植密度,透气性要好,保证每株苗都能够吸收充足的水分和阳光。
最后,要清除杂草。在实际水稻种植中,杂草、杂苗往往是农户容易忽略的侵染源,因此,我们要做好杂草杂苗的清理工作。清除杂草、杂苗是为了尽量减少病毒的侵染源,尤其是在每季收获的时候要单独堆放病草、病谷,尽早进行处理,防止病毒扩散、传播。
3.2 化学防治措施
为了提高水稻的抗性,要先对种子进行抗瘟处理,一般采用25%咪鲜胺10ml兑水浸种20~30kg,浸7~10天。为了预防水稻稻瘟病的发生,可以在在水稻尖苞期、始穗期、齐穗期各喷一次预防稻瘟病的农药。
如果在前期发现水稻得了稻瘟病,就应尽快找出病源中心,针对病源中心及周围的稻株尽早用药,一般用20%三环唑粉剂2.25 kg/hm2,对水450 kg均匀喷雾,重病田块施药后7 d再防治1次;对于已经发生叶瘟的田块要立即施药防治,用40%稻瘟灵(富士一号)乳油2 250 mL/hm2,对水750 kg均匀喷雾。需要注意的是,降雨后应对染病地块进行再次查看,必要时再次用药,避免稻瘟大面积感染,但应避开水稻扬花期,以免影响水稻正常授粉。
4 结束语
总之,水稻稻瘟病是水稻常见病害之一,要想从根本上防治稻瘟病,就要了解和掌握水稻稻瘟病的发病原因,在此基础上该综合运用农业防治和化学防治等多种措施,减少和降低稻瘟病的发生概率,确保水稻产量和质量。
参考文献
1、发生因素
1.1 品种。一般来说,矮秆品种比高秆品种发病重,粳稻比籼稻发病重,早熟品种比中、晚熟品种发病重。
1.2 地势低洼排水不良地块。此类田由于长期积水.不能很好的晒田,田间湿度大,容易形成高温高湿条件,有利于纹枯病的发生蔓延。
1.3 施肥不合理,发病严重。施足基肥、合理追肥、增施磷钾肥,稻株生长健壮、通风透光好的稻田发病轻。氮肥施用过多过迟,或集中施用,禾苗猛发徒长,提早封行,田间郁闭。通风透光不良'株间湿度增高,则纹枯病发生重。
1.4 气候条件。稻纹枯病是一种高温高湿病害。当田间气温达23℃以上,相对湿度90%以上,纹枯病开始发生,当株棵间气温高达25~31℃,相对湿度达97%时.病害发展最为迅速,当温度在10℃以下或40℃以上时,病害停止发展,在12~15℃时开始形成菌核,但以30~32℃之间形成最多,水稻抽穗到乳熟阶段是菌核形成的高峰期。
2、防治措施
防治水稻纹枯病,应以农业防治为基础。做好肥水管理,改善水稻的生长环境条件,对历年发病严重的田块及早用药进行保护。
2.1 农业措施
(1)清除菌核。在灌水整田时打捞浮在水面上的浪渣。集中处理,消灭菌核。为彻底打捞,田面要整平,灌水可深一些。(2)浅水灌溉,适时晒田。一般分蘖盛期前灌浅水。分蘖末期开始晒田,孕穗以后千千湿湿,干湿交替,浅水勤灌,以降低田间湿度,控制无效分蘖,防止过早封行,减轻病害发生。(3)合理施肥。应多施有机肥,增施磷、钾肥,增强植株的抗病、抗倒能力。施肥应做到前期不徒长,不过早封行,后期不贪青,不倒伏。既能高产,又能控制病害。
2.2 化学防治
当丛发病率达20%时,可作为药剂防治指标,施药时期以抽穗前后为宜,高肥田块应在封行前开始用药.以后视病情发展情况每隔10~15d再防治1-2次。主要药剂有5%井冈霉素水剂1 500mL/m2,或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1 125g/hm2或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125g/hm2,对水1 125kg/hm2喷雾。施药时一定要保证用药量.药液要喷在植株中、下部,并在早晨有露水时施药,以提高防治效果。
二、水稻稻曲病的发生与综合防治
稻曲病是水稻后期发生的一种真菌性病害。稻曲病多称为“乌米”,又称青粉病、绿黑穗病、谷花病。多发生在收成好的年份,故又名丰收果。近年来,在各地稻区均有发生。因本病原菌没有得到有效控制,发生危害不断扩大。并有逐年加重的趋势,危害程度越来越重。此病虽然对产量影响不大,一般减产5%-10%。但是该病的病原菌含有色毒素。不仅降低稻米品质,而且对人体健康非常有害。
1.影响因素
1.1 品种。一般晚熟品种比早熟品种发病重:秆矮、穗大、叶片较宽而角度小,耐肥抗倒伏和适宜密植的品种,易发生稻曲病。此外,颖壳表面粗糙无茸毛的品种发病重。
1.2 栽培管理。栽培管理粗放,密度过大,灌水过深,排水不良,尤其在水稻颖花分泌期至始穗期,稻株生长茂盛。若氮肥施用过多,造成水稻贪青晚熟,剑叶含氮量偏多,会加重病情的发展。病穗病粒也相应增多。
1.3 气候条件。气候条件是影响稻曲病菌发育和侵染的重要因素。稻曲病菌在温度为24~32℃均能发育。以26~28℃最为适宜,34℃以上不能生长。同时,稻曲病菌的子囊孢子和分生孢子均借风雨侵入花器,因此影响稻曲病菌发育和侵染的气候因素以降雨为主。在水稻抽穗扬花期雨日、雨量偏多,田间湿度大,日照少,一般发病较重。
2.综合防治措施
2.1 农业防治
一是选用抗病品种。水稻不同品种间抗性差异明显.选用抗病良种并选用无病区域的稻种栽培,是防治稻曲病的有效技术措施。因此要淘汰感病品种周地制宜地选用抗病品种和比较抗病品种。二是消灭初侵染源。清除田间杂草.深翻土地;翻耕整地时,结合防治纹枯病,捞除浮渣,消灭越冬菌核;发现田间有病株应及早拔除并深埋。发病的稻田在水稻收割后应进行深翻,以便将菌核埋入土中。避免在病田留种,及早将发病的秕谷烧掉,以免病菌传播;种子进行消毒处理是消灭种子带菌,防止初侵染源的有效措施。种子消毒可选用2%~3%石灰水、50%多菌灵500倍液、70%402抗菌剂1000倍液、50%甲基托布津500倍液、强氯精500倍液浸种12h。三是合理施肥,科学管水。施肥上应科学合理施肥,氮、磷、钾肥应配合使用,施足基肥,早施追肥,增强稻株抗病能力沏忌迟施、偏施氮肥。水分管理上要合理灌溉.稻田宜干干湿湿,适时适度晒田,增强稻株根系活力,降低田间湿度,提高水稻的抗病性,以减轻发病。
1.1发病面积大,粳稻受害尤为严重
近年来受气候异常因素影响,各稻型纹枯病发生危害普遍较为严重。杂交中籼稻由于施肥量相对较少,且杂种优势的存在,对纹枯病的耐害性较强,虽然部分田块病情严重,但田间很少出现纹枯病“透顶”现象。而粳稻品种多数感病性强,加上施肥量高,纹枯病垂直发展迅猛,危害程度较重,严重发生田块发生“透顶”现象普遍。
1.2病情垂直发展速度快
由于水稻轻型栽培面积的扩大和水稻群体质量栽培技术的推广,使得水稻播栽期推迟、水稻基本苗下降,从而相应推迟了水稻纹枯病发病的盛期。
2、水稻直播面积的激增
水稻栽培方式呈现多元化,主要有手栽秧、机插秧、直播稻等多种方式。其中直播稻由于省工、节本等特点,面积直线上升,部分地区直播稻种植面积比例高达80%以上,加重了水稻纹枯病的发生与危害。
2.1直播稻株型松散,加上种植密度高,药液难于喷淋到水稻基部,药剂防治效果下降。
2.2直播稻种植密度高,水稻群体大,个体发育差,从而加重其纹枯病的发生与危害。
2.3直播稻多为人工撒播,行株距不确定,田间通风透光性能差,为纹枯病发生创造适合的小气候。
3、防治工作不到位
3.1防治时间偏迟。水稻纹枯病一般在分蘖后期至抽穗期发病最盛,分蘖盛期至孕穗期为横向扩散,随后进入垂直扩展,水稻抽穗期前后病情发展达到高峰期。根据纹枯病的发生特点,生产上应在水稻分蘖期发现病株后(病穴率达15%以上)就及早用药,以防止水平扩散。适期早用药, (1)早期水稻群体少,水稻尚未封行,药剂容易喷啉到纹枯病发病的水稻基部,防治效果显著提高。但传统农业栽培时,防治时间往往偏迟,待发现病害后才防治,效果甚微。(2)早期病情较轻,用药后病情容易得到有效控制。
3.2重治虫、轻防病。部分农户对病害的发生危害性和病害的预防工作认识不足,认为同害虫一样发生后打药既可控制,往往是发病初期不用药预防,等病害发生严重后,则病害已难以控制。同时,一些农药经营者为了以低价赢得竞争市场,在防治药剂配方中不用或减少杀菌剂使用量。
3.3防治喷水量过少。目前大多数农户防治水稻病虫喷雾药液量在240~300 kg/hm2左右,仅为正常防治要求药液量的30%左右。若在水稻封行以前用药,对纹枯病还多少有一些效果;如果在水稻中后期用药,则对纹枯病防效甚微。
3.4水肥管理不当
长期深灌,搁田过迟、不彻底,偏施、迟施氮肥,水稻郁蔽、徒长,均会促使水稻纹枯病发生和蔓延,加重危害程度。
3.5防治药剂选用不当。井冈霉素是防治水稻纹枯病的主要药种,该药具有内吸传导性,兼有预防和治疗作用,但其持效期较短,在近年来水稻纹枯病发生严重的情况下,井冈霉素的防效更是难以保证。
4、防治措施
4.1加强水稻栽培管理
4.1.1科学灌水、适时搁田。改变长期深灌的做法,实行浅水勤灌,分蘖后期要适时搁田,以降低株间湿度,控制无效分蘖,控制过早封行,促进稻株生长健壮。
4.1.2打捞菌核,减少菌源。在水稻秧田和本田翻耕、灌水、耙平时,大多数纹枯病菌核浮在水面,混杂在浪渣中,飘到田角和田边,可将浪渣打捞带出田外烧毁或深埋,以减少菌源。
4.1.3合理施肥,健壮生长。结合测土配方施肥,根据土壤肥力和水稻品种特性合理施肥,增强稻株抗病力。在施肥上要注意氮、磷、钾三要素的配合,农家肥与化肥、长效肥与速效肥的配合,切忌偏施氮肥和中后期大量施用氮肥,以防稻苗徒长和提早封行。
4.2狠抓药剂防治
分蘖到拔节期控制病害水平扩展;孕穗到抽穗期控制病害垂直扩展;抽穗灌浆期保护功能叶不受侵害。
4.2.1正确喷药。在水稻中后期田间比较郁蔽的情况下防治水稻纹枯病,应适当加大用药量,并加足水量喷粗雾,用水量要达到750~900 kg/hm2,将药液淋到纹枯病发病部位的水稻植株基部,以提高防病效果。
4.2.2科学选药。水稻纹枯病的防治药剂应选用井冈霉素与枯草芽孢杆菌,或蜡质芽孢杆菌,或己唑醇的复配制剂、苯醚甲环唑与丙环唑的复配剂、烯唑醇、己唑醇、戊唑醇、噻呋酰胺等长效、高效药剂,以提高对纹枯病的防治效果。
水稻纹枯病又称/花脚病0,是世界性水稻病害之一,我国各稻区均有分布和发生。该病是由灰飞虱为传毒媒介的病毒病,具有暴发性、间歇性和迁移性。其病原由灰飞虱以持久性方式传播。病毒可经卵传递。获毒灰飞虱在第6年的第40代仍有较高的传毒能力。带毒的灰飞虱在水稻上取食数分钟即能染病,经过13~17d的潜伏期后显症。该病一旦侵深,便难以防治,具有毁灭性,被称为水稻上的癌症。近几年水稻纹枯病发病较多也较严重,得病田块一般减产5%~10%,重病田减产20%~30%或50%以上,甚至颗粒无收。
1.发病症状
该病在水稻苗期至穗期都可发病,主要为害水稻叶鞘,叶片次之。受害水稻先在靠近水面的叶鞘上出现灰绿色、水渍状、边缘不清楚的小斑,后逐渐扩大,长达数厘米。病斑可相互连接成不规则的云纹状大斑,似开水烫伤状,可导致叶鞘干枯,上部叶片也随之发黄枯死;病斑向病株上部叶鞘、叶片发展,拔节期病情发展较快,严重时可达剑叶、稻穗和谷粒。湿度较小时,病斑边缘暗褐色,中央草黄色至灰白色;湿度较高时,会长出白色蛛丝状菌丝体,匍匐于病斑表面或攀援于邻近稻株之间,菌丝体集结成白色绒球状菌丝团,最后形成暗褐色菌核。有时病斑上还可见一层白色粉霉层即病菌的担子和担孢子。
2.发病规律
病菌主要以菌核形式在土壤里越冬,也能以菌丝和菌丝体在病残体上或田间杂草等其他寄主上越冬。翌年春灌时,菌核漂浮于水面与其他杂物混在一起,插秧后菌核粘附于稻株近水面的叶鞘上,条件适宜时生出菌丝侵入叶鞘组织,并气生出菌丝侵染临近植株。水稻拔节期病情开始激增,病害向横向、纵向扩展,孕穗期前后是发病高峰。抽穗前以叶鞘为害为主,抽穗后向叶片、穗颈部扩展。发病原因:除品种易感病外,水稻纹枯病适宜在高温、高湿条件下发生和流行。夏、秋气温偏高,连续阴雨,栽插密度过大,稻田施用氮肥过多、过晚,长期深灌、连年重茬种植有利病害发生。株型密集、矮秆阔叶、分蘖株多的水稻品种较易感病。粳稻品种一般较感病,籼稻杂交稻比较耐病。
3.防治措施
水稻条纹叶枯病没有特效的防治药剂,控制该病最有效的措施是灭虫断毒。由于传毒灰飞虱和该病病毒寄主范围较广,单一措施往往难达目的,必须进行综合治理。防治水稻条纹叶枯病应采取“预防为主,切断毒源,治虫防病,治前控后”的防治策略,综合采用农业、物理、化学防治方法,采取“品种抗病、栽培避病、治虫防病0的技术措施,最大限度地减少灰飞虱虫源基数,有效地控制条纹叶枯病发生危害。化学防治应采取/治杂草保粮田,治麦田保稻田,治秧田保大田,治前期保后期”的技术策略,严格控制灰飞虱传毒和条纹叶枯病的流行。
3.1 农业防治
(1)选用抗病品种。水稻对纹枯病的抗性是水稻和病原菌相互作用的结果,选用抗病品种是防治水稻纹枯病发生为害的有效途径,也是综合防治的关键措施。
(2)实行秋翻、深翻,深埋菌核,减少菌源。
(3)打捞菌核,减少菌源。春耕灌水后,多数菌核浮于水面,及时打捞菌核,可减轻纹枯病的发生流行。
(4)合理密植,改善水稻群体格局。增加稻田通透性,降低田间湿度,减少发病程度。
(5)科学管水。根据水稻不同生育期对水分的要求,严格水位管理,贯彻/前浅、中晒、后润湿0的用水原则,避免长期深灌或晒田过度,做到“浅水分蘖,够苗晒田促根,肥田重晒,瘦田轻晒,浅水养胎,湿润保穗,不过早断水,防止早衰”。
(6)控制氮肥施用量。应配方施肥,巧施追肥,贯彻“施足基肥,早施追肥,灵活追肥”的原则。同时增施有机肥和磷钾肥。使禾苗前期攻得起,中期控得住,禾根深扎,叶直杆壮,后期不贪青。
3.2化学防治
我国的水稻种植地区广,水稻种植区基本上遍布全国,尤其是东北三省,东北地区以其优秀卓越的黑土地特性产出了许多闻名全国的大米品种。而水稻的种植问题在东北地区也存在不少,水稻纹枯病作为世界水稻共同敌人之一,给我国的水稻种植带来了不少损失,当然,东北地区也不例外。水稻纹枯病危害大,严重影响到水稻的产量质量,对我国农业的发展百害而无一例,所以,防止水稻纹枯病势在必行,对我国的农业发展起着强有力的推动作用。
1. 水稻纹枯病概述
要做好水稻纹枯病的防治工作,首先,我们要了解什么是水稻纹枯病,发病症状是什么?发病原因有哪些?
水稻纹枯病的发病症状在不同的情况下表现也不尽相同。染病时期为苗期至穗期,我们可以知道,水稻染上纹枯病的时期很多。如果是叶鞘染病,近水面处产生暗绿色水浸状边缘模糊小斑,后期会渐扩大至呈椭圆形,也会出现云纹形,因此水稻纹枯病又可以称为云纹病。穗颈部染病后,不同的时期发病症状差别加大,穗颈部染病呈污绿色,后变灰褐,常不能抽穗,千粒重下降。湿度大时,病部长出白色网状菌丝。高温条件下病斑上产生一层白色粉霉层即病菌的担子和担孢子。
2.水稻文纹枯病的发病原因
水稻的纹枯病应该是属于真菌引起的作物病害,最基本的原因就是担子菌亚门真菌瓜亡革菌的病原菌在稻田中越冬,最终导致水稻染病致死。这只是最基本的原因,另外,还有其他的诱导因素在其中,接下来,我们就一一说明。
2.1水稻品种的抗性差
现在市场上的水稻品种良莠不齐,真正抗性强的水稻种子需要细心挑选。一般情况下,水稻纹枯病的发病率有着这样的规律:早稻发病重于晚稻,双季晚稻发病较轻;矮秆品种重于高秆品种;生育期长的晚熟品种比生育期短的早熟品种发病要轻。如果农民不慎选错品种,在遇上合适的环境跳进,极易爆发水稻大规模染病的情况。
2.2菌源清除不彻底
菌源遗留在农田是农业生产的大忌之一。水稻纹枯病本就是病菌感染性危害,若是没有清除干净病菌,就是给水稻留下了病菌,使水稻感染病菌的几率得到增大。
2.3高温高湿的环境条件
水稻纹枯病容易在高温高湿的条件下发生。在夏秋两季,温度会比较高,尤其是夏季,气温偏高且极易出现连阴雨等气候状况,若是水稻的种植密度较大,会使湿度更大。这样就更有利于水稻纹枯病的发生与传播。
2.4管理不当
不合理的灌溉和过度施肥都会加大水稻田发生纹枯病流行的概率。首先说不合理的灌溉,主要是过度灌溉,会加大土壤湿度。过度施肥则会是土壤的温度提升,这两种错误都会给病菌提供优渥的生存条件,最终加大水稻染上纹枯病的概率。
3. 水稻纹枯病的危害
水稻纹枯病的直接危害是让水稻的生长受损,最终使水稻穗上没有本应收获的水稻种子。间接呢,使农民收入损失,农业发展缓慢,最终阻碍国民经济发展。
4. 水稻纹枯病的防治策略
知道了水稻纹枯病的发病原因,我们就要对症下药,制定相应的防治对策。
4.1选种要慎重,选抗病品种
正确的选种是防治水稻纹枯病的最基本措施。水稻对纹枯病的抗性是水稻和病原菌相互作用的结果,选用抗病品种是防治水稻纹枯病发生为害的有效途径,也是综合防治的关键措施。
4.2彻底清除菌源
菌源的彻底清除是防止水稻纹枯病的最关键途径。清除菌源的方式有:深翻土壤,打捞菌核等。春耕灌水后,多数菌核浮于水面,及时打捞菌核,可减轻纹枯病的发生流行。
4.3合理密植,改变水稻田的湿度条件
合理密植,就是不要把水稻种的太疏或太密。前者减少土地使用率,后者则会在雨量大时增加土地湿度。所以要合理密植,增加稻田通透性,降低田间湿度,减少发病程度。
4.4科学管理
根据水稻不同生育期对水分和营养的需求,对田地进行合理的灌溉和施肥,从而保证合适的土壤温湿度,降低水稻感染纹枯病的概率。
5. 结语
农业的生产本就是一个面临许多环境问题的潜在威胁。所以在处理农业问题时要注意很多方面的问题。农作物的病害防治更是难上加难。水稻纹枯病的发生涉及到许多方面的问题,从选种到管理都要认真仔细,任何一个环节失误或没有注意到都会导致水稻田纹枯病的大爆发。所以,水稻纹枯病的防治策略要面面俱到,统筹兼顾。我们有理由相信,只要做好防治工作,总会减少水稻纹枯病的发病率。
参考文献
[1] 裴吉兵.水稻纹枯病重发原因及防治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09(13):166,169.
中图分类号 S435.111.4+2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2)10-0172-01
纹枯病是韶关市水稻作物上的重要病害。韶关市是粤北农业大市,全年种植水稻面积约14万hm2。10多年来,韶关市大面积推广水稻抛秧栽培技术,目前全市抛秧面积占水稻种植总面积的95%以上。与传统的移插技术比较,水稻抛秧是稻作轻型栽培技术,由于水稻抛秧时间早、分蘖快、封行早、群体大、湿度高,因而有利于水稻纹枯病的发生及危害,造成水稻抛秧稻田纹枯病具有发生早、危害重、时间长的发生特点。水稻纹枯病自苗期到抽穗后都可发生,以分蘖盛、未期至抽穗期发病为盛,引起结实率和千粒重显著降低,甚至植株倒伏枯死。水稻纹枯病是高温高湿性病害,而韶关市属中亚热带湿润型季风气候区,气候温暖,雨量充沛,极其有利于病害的发生及危害。因此,在防治上,应结合水稻抛秧稻田纹枯病的发生特点,以农业防治为主,加强田间管理,适当提早防治时期,辅以药剂防治,控制病虫扩展。
1 症状
水稻纹枯病从苗期至穗期都可以发生,主要侵染叶鞘和叶片,以抽穗前后发病受害最重。叶鞘受害症状:先在叶鞘近水面处出现水渍状、暗绿色、边缘不清楚的小病斑,后逐渐扩大成椭圆形或云纹状病斑,病斑边缘暗绿色,中央灰绿色;天气干燥的条件下,病斑边缘褐色,中央草黄色至灰白色,呈不规则状云纹斑,经常几个病斑相互愈合成为云纹状大斑块,常致叶片发黄枯死。湿度大时,病部长出白色网状菌丝,后汇聚成白色菌丝团,形成菌核,菌核深褐色,易脱落。高温条件下病斑上产生一层白色粉霉层即病菌的担子和担孢子[1]。叶片受害症状:病斑与叶鞘相似,但形状不规则;病斑褪绿或变黄;病情发展迅速时,病部暗绿色似开水烫过;叶片很快呈青枯或腐烂状;病害常从植株下部叶片向上部叶片蔓延。茎秆受害症状:症状似叶片,后期呈黄褐色,易折。穗部受害症状:初为污绿色,后变灰褐,常不能抽穗,抽穗的秕谷较多,千粒重下降,轻者穗呈灰褐色,结实不良,重者不能抽穗,造成“胎里死”或全穗枯死[2-3]。
2 病原
病原真菌的有性阶段为担子菌[Pellicularia sasakii (Shi-rai)Ito],无性阶段为丝核菌(Rhizoctonia solani Kühn)。菌丝细嫩时无色,老熟时淡褐色,有分枝,菌核表生,表面粗糙多孔如海绵状,自内溢出分泌液,菌核萌发时由此伸出菌丝。在病组织上有时见到的灰白粉状物,为病原菌担子、担孢子构成的子实层。在自然条件下形成的菌核具有浮沉特性,浮核多于沉核。
3 发病规律
病菌主要以菌核在土壤中越冬,也能以菌丝体在病残体或田间杂草等其他寄主上越冬。翌春春灌时菌核飘浮于水面与其他杂物混在一起,插秧后菌核粘附于稻株近水面的叶鞘上,条件适宜生出菌丝侵入叶鞘组织危害,气生菌丝又侵染邻近植株。水稻拔节期病情开始激增,病害向横、纵向扩展,抽穗前以叶鞘危害为主,抽穗后向叶片、穗颈部扩展。早期落入水中的菌核也可引发稻株再侵染。早稻菌核是晚稻纹枯病的主要侵染源。
菌核数量是引起发病的主要原因。常年种植水稻田块具有充足的菌源,遇适宜条件就可引发纹枯病流行。高温高湿是发病的另一主要因素。气温18~34 ℃下都可发生,以22~28 ℃最适宜。发病相对湿度70%~96%,90%以上最适宜。日光能抑制菌丝生长促进菌核的形成。水稻纹枯病适宜在高温、高湿条件下发生和流行。生长前期雨日多、湿度大、气温偏低,病情扩展缓慢,中后期湿度大、气温高,病情迅速扩展,后期高温干燥则抑制病情。气温20 ℃以上,相对湿度大于90%,纹枯病开始发生。气温在28~32 ℃,遇连续降雨,病害发展迅速。气温降至20 ℃以下,田间相对湿度小于85%,发病迟缓或停止发病。长期深灌,偏施、迟施氮肥,水稻郁闭、徒长,会促进纹枯病发生和蔓延。
韶关市一年四季均受季风影响,冬季盛行东北季风,夏季盛行西南和东南季风。4—6月为雨汛期,气候温暖,极为有利于水稻纹枯病的发生流行,韶关市早稻抛秧田纹枯病一般为5月上旬开始发生,晚稻抛秧田纹枯病一般为8月上旬开始发生,发生期比移插田大约提早10 d。
4 防治策略
4.1 农业防治
一是种植抗病品种。近年来,韶关市通过大力推广常规稻银占品种,取得较好效果。据观察,银占杂优品种对纹枯病具有较强的抵抗力,可以较大程度地抑制纹枯病的发生危害。二是合理排灌。改变水稻生长中高湿的环境条件,水稻分孽盛期前浅灌,分蘖末期开始排水晒田;孕穗以后采取干干湿湿或浅水勤灌,不仅能促进水稻发根,茎秆健壮,而且能降低田间湿度,增强植株抗逆力。三是合理施肥。注意合理施用氮、磷、钾肥,做到长效肥与速效肥相结合,农家肥与化肥相结合,以农家肥为主,氮肥应早施,切忌偏施氮肥和中后期大量施用氮肥。四是清除菌源。在秧田或本田翻耕灌水耙平时,用网筛等工具打捞菌核;不用病稻草和未腐熟的稻草还田,铲除田边杂草,可减少菌源,减轻前期发病[4]。
4.2 药剂防治
早稻抛后35 d左右、晚稻抛后30 d左右是纹枯病的初发病期,随后进入流行期,孕穗期至乳熟期是该病迅速蔓延扩展和垂直向上发展的时期,也是危害最严重的时期。因此,要在纹枯病初发期、孕穗期使用井冈霉素、爱苗等对口药剂进行防治,及时有效控制病情扩展[5]。
5 参考文献
[1] 李涛,路雪君,廖晓兰,等.水稻纹枯病的发生及其防治策略[J].江西农业学报,2010(9):91-93.
[2] 华菊玲,金茂发.纹枯病对水稻重要经济性状的影响[J].江西农业学报,1996(1):67-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