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人力资源战略规划的定义大全11篇

时间:2023-06-14 16:44:57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人力资源战略规划的定义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人力资源战略规划的定义

篇(1)

2.薪酬管理与个人能力相结合。

将电网企业员工的薪酬管理与个人能力相结合主要是指,在人力资源能力建设过程中,采用科学的方法对企业战略以及组织机构进行合理的评估,制定出与企业经济实力相符合的各个级别员工的基本工资。通常情况下,不同级别员工的基本工资不同,采用阶梯式薪酬待遇进行基本工资的设定。同时,结合电网企业的实际情况,将个人能力引入绩效考核内容当中,将员工薪酬管理与人力资源建设进行有效结合。另外,在员工具体薪酬确定的机制中,通过发放相应的绩效奖金,鼓励员工发挥主观能动性,从而激励员工创造高绩效。通过这种浮动式的薪酬待遇发放与员工的个人能力结合起来,还可以设置相应的季度奖和团队合作奖等。

3.绩效管理与个人能力结合。

能有效提升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质量,从而将企业职员能力的提升真正转化到企业的绩效管理过程中。对于电网公司人力资源管理,首先要根据电网企业对人力资源战略的整体规划为基础,建立出一个科学有效的绩效考核制度。同时,将电网企业内部员工个人薪资待遇、薪资等级以及对任职资格进行相应的调整,从而建立出人力资源管理与企业其他模块之间的联系。如:将职员的个人薪资待遇同当月所得绩效进行结合比较,将比较结果纳入职位调整当中。

4.岗位分析结合任职资格评价。

篇(2)

    2002年12月,美国国会通过由布什总统签署的《2002年电子政府法案》。为了回应美国官方指示和总统的管理议事日程的要求,美国劳工部制定了一套电子政务战略。这一战略规划出了劳工部将如何变成“数字化部门”,即劳工部如何利用快速变化的技术环境以改善客户服务,管理客户关系和适应未来数字经济带来的变化。电子政务战略是一个综合的,全组织范围的计划。如图1所示,美国劳工部电子政务战略通过四个主要组成部分的整合,组织能力,客户关系管理,组织结构,安全和隐私,以提高劳工部向客户提供的服务。

    1.1组织能力

    组织能力是电子政务战略的中心内容,是指开发、实施和维护用于履行劳工部职能的高水平数字化服务所需要的政策,计划,人员和管理程序,可以确保劳工部有合适的管理框架,用以选择电子政务工程项目,以及保证工程项目的有效管理和及时交付完工。

    1.2客户关系管理

    客户关系管理帮助劳工部识别客户,评估客户需要,以及决定如何满足和不断改善客户服务的方法、技术和能力。劳工部以客户为中心,而不是组织为中心。注重与客户沟通,知道他们是谁,他们想要什么。

    1.3组织结构

    组织结构是对目前和预期业务管理流程与信息技术之间关系的明确描述和记录。

    1.4安全和隐私

    安全和隐私需要通过整合规划框架和运用统一的方法来制定和实施安全策略,程序和计划,包括威胁和漏洞分析,以及风险消减与管理。在以上四个组成部分中,组织能力是电子政务战略的最重要的内容,它不仅取决于有恰当的政策、计划和程序,更需要有合适的人,来成功的识别、管理和完成电子政务项目。组织能力中的人力资源是成功转型为“数字化部门”的关键要素。为了确定支持劳工部电子政务战略的必要的人力资源要求,劳工部实施了以战略为根本出发点的电子政务人力资源规划。

    2总体战略指引下的人力资源规划

    基于电子政务战略,劳工部首席信息官办公室(OCIO)聘请专业机构对电子政务人力资源实施了一次综合评估,包括横向评估和纵向评估两个部分。由OCIO的专项事务专家、专业咨询人员和信息技术小组组成的人力资源规划小组(以下称规划小组),执行人员评估。根据工作量和资格,评估了现有人员的能力,确认了未来在电子政务战略背景下的各职位对人员能力的要求,并且制定相应的战略,用以消除当前和未来人员能力和岗位需求之间的差距。在劳工部副首席信息官、联邦IT人力资源CIO理事会联合主席LauraCallahan博士的指导下,劳工部信息技术中心(ITC)被选作电子政务人力资源纵向评估试点机构。作为劳工部信息技术策略指导和运营支持的提供者,信息技术中心能够对电子政务人力资源的政策和技术方面的调查提供得天独厚的条件。为了有助于确保评估过程全面并提高数据收集的准确性,评估工作在信息技术中心所有级别员工的全过程密切合作下进行。规划小组对信息技术中心目前和未来人力资源的特性和能力进行了纵向评估,评估步骤如下:

    2.1制定业务战略定义

    为了给信息技术中心制定战略业务定义,规划小组利用国内外相关专业知识明确阐释了信息技术中心的未来愿景。对组织关键的IT职能和活动进行识别和验证,用以创建一个精确的当前业务绩效评估模型。然后,规划小组确定了影响人力资源水平的变化驱动因素,包括工作量和任职资格。同样,规划小组也评估了内部和外部因素,包括推行电子政务初始化的实施和快速技术进步的影响。基于这一评估,产生了信息技术中心的组织未来愿景,概括地列示了技术信息中心工作的预期变化和必需的任职资格。战略业务定义的成果为随后的基于供给和需求分析提供了实证基础。这些分析评估了信息技术中心的工作量,任职资格和人力资源特性与能力。

    2.2实施工作分析

    通过对分配给各岗位和活动的工作进行量化,规划小组估算了信息技术中心目前基本工作量。根据确认的工作量驱动因素和信息技术中心专业知识,备用工作量和未来可能新增的工作量要求也同样被量化。为了提供更强有力的评估结果,运用职位级数,业务外包比率和其他因素,也将工作量分配的合理性进行了评估。规划小组研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胜任能力评估,任职资格被定义为在完成一项特定工作时需要的知识、技能、能力、特征和行为。规划小组确认并定义了目前和不久的将来,在信息技术中心中能实现成功绩效所需要的一整套关键任职资格考核指标。通过咨询劳工部内外的专家,并参考相关数据资源,如《克林格—科恩法案》和美国联邦人事管理局(OPM)《GS-2200信息技术同类职业职位分类标准》中规定的任职资格的规定,制定了一整套简明的横向技术任职资格考核指标。接着,规划小组进行一项任职资格调查,对信息技术中心现有职工和管理人员的业务熟练程度进行摸底,用以建立未来熟练水平的起点或目标。为了提供更强有力的评估结果,对员工,部门经理和信息技术中心的中心主任进行了多层级评估。根据工作能力的重要性,也提供了当前和未来所需的投入。

    2.3评估人力资源状况

    规划小组用一个纵向剖面图,对目前信息技术中心的人员成分和构成情况进行了评估。信息技术中心目前员工分工和分配的评估,涉及各种要素,包括人员结构和退休条件等。在对现有人力资源进行评估时,整个规划期间的员工自然缩减和招聘等因素也纳入计算范围内。

    2.4分析差距

    随着工作量,任职资格和人力资源分析结果的产生,规划小组进行了全面的差距分析,确认当前和预期未来的人员缺口。规划小组确定了信息技术中心现有人力资源与其需完成的工作量之间的缺口,以及信息技术中心未来人力资源与其未来工作量需求的缺口。此外,还确定了以目前人员的业务熟练程度要达到未来目标的业务熟练水平,所需补充的任职能力缺口。例如,差距分析显示,网络管理和技术服务岗位所需的很多重要的业务能力,其未来所要达到的熟练水平超过了目前这一岗位需要的业务熟练程度。类似地,差距分析还显示,客户关系管理工作职能未来工作量的需求预计将大大超过目前工作量的供给。

    2.5形成解决方案

    最后,规划小组把重点放在后面的解决方案分析,对工作量、人员和任职能力等差距按照重要性进行了排序,并制定了一套具体战略解释差距的优先次序。在提出建议时,规划小组提出解决人力资源能力不足的两个主要方法:一是通过投资和发展现有人力资源培养能力;二是外聘专家或专业人员。规划小组提出的对投资和发展现有人力资源的具体策略是:自我学习和组织指导,通过这两种方法来解决业务熟练问题。此外,规划小组还提出从机构设置、流程、人力资源和管理方法方面入手,全面解决人员与工作量中存在的差距和缺口。此外,成功的电子政务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客户对他们政府的信任和令他们相信其个人业务和机密信息沟通始终是安全和保密的。为了实施更大型的电子政务人员筹划工作,规划小组还对劳工部所属的六个主要机构中的同一工作职能“信息技术安全和隐私”,实施了高层次横向评估。评估安全和隐私职能能够帮助首席信息官办公室(OCIO)决定如何给自己定位,以便能做到最好的支持劳工部的其他机构,满足其在安全和保密工作方面的需要。规划小组与一些来自劳工部所属机构中的专家以及劳工部以外的专门机构的专家进行了面谈。规划小组评估并总结信息技术安全和保密工作职能的几个特点,包括:目前各机构中安全和保密工作活动的基本要求;未来工作趋势或预期变化;未来工作中对工作量或任职能力的要求可能发生的变化等。

    3对我国电子政务人力资源管理的启示

    目前,美国联邦政府和州一级政府已全部上网,利用政府网站公开政务信息,进行资源共享,为民众提供各种查洵、申请、交费、注册、申请许可等服务。已经有超过60%的互联网用户通过政府网站进行事务处理。美国的电子政务战略性人力资源规划,为电子政务配置了合适的人才,使得电子政务应用取得了显着成效。对我国电子政务提供了有益的启示与借鉴。结合我国实际,未来我国人力资源管理和战略规划工作应该重点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

    3.1制定战略性人力资源规划

篇(3)

企业人力资源能力建设主要发挥的作用主要是通过获得人力资本,将人力资本合理转化成推进企业发展的动力,进而达到提升人力资本的效果。但是现阶段我国大部分企业在人力资源能力建设方面依然存在较大的缺陷。

一、电网企业人力资源建设的主要特点

进入21世纪以来,企业市场的经济格局和模式正在以一种不可抵挡的速度在不断地发展和变化中。电网企业其管理模式也从传统的保守管理转变成现在相对开放的管理,以及从行政化管理到当今的市场化管理的转变等,极大程度上决定了电网企业改革之后的持续发展。电网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方式以及职能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由从前的以管理和控制为主,轻视开发的特点,转变为以薪酬、绩效管理以及培训开发为主。目前,电网企业人力资源的特点主要表现为专业人才多、人力资源丰富,但是缺乏综合性人力资源。虽然电网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已得到初步建立,但是在实际实施管理的过程中依然存在管理力度不到位、缺乏创新等不足点。

二、如何开展电网企业人力资源建设

1.人力资源战略规划。实现人力资源战略规划是开展电网企业人力资源建设的重要保证。企业人力资源战略的制定与实施能够有效保证对企业未来任务的规划及要求。人力资源战略规划的主要内容包括,对企业人力资源数量的规划、对企业人力资源素质的规划以及对企业人力资源素质的整体规划。在人力资源战略规划实施的过程中,要严格确定电网企业组织内部职位情况、人员数量、职层功能等内容,同时要明确定义出电网企业各职层人员的任职资格以及要求,将职位所涉及到的行为能力、行为标准以及素质模型纳入人力资源战略规划当中。

2.薪酬管理与个人能力相结合。将电网企业员工的薪酬管理与个人能力相结合主要是指,在人力资源能力建设过程中,采用科学的方法对企业战略以及组织机构进行合理的评估,制定出与企业经济实力相符合的各个级别员工的基本工资。通常情况下,不同级别员工的基本工资不同,采用阶梯式薪酬待遇进行基本工资的设定。同时,结合电网企业的实际情况,将个人能力引入绩效考核内容当中,将员工薪酬管理与人力资源建设进行有效结合。另外,在员工具体薪酬确定的机制中,通过发放相应的绩效奖金,鼓励员工发挥主观能动性,从而激励员工创造高绩效。通过这种浮动式的薪酬待遇发放与员工的个人能力结合起来,还可以设置相应的季度奖和团队合作奖等。

3.绩效管理与个人能力结合。在电网公司的人力资源建设过程中,通过将绩效管理与企业职工个人能力相结合,能有效提升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质量,从而将企业职员能力的提升真正转化到企业的绩效管理过程中。对于电网公司人力资源管理,首先要根据电网企业对人力资源战略的整体规划为基础,建立出一个科学有效的绩效考核制度。同时,将电网企业内部员工个人薪资待遇、薪资等级以及对任职资格进行相应的调整,从而建立出人力资源管理与企业其他模块之间的联系。如:将职员的个人薪资待遇同当月所得绩效进行结合比较,将比较结果纳入职位调整当中。

4.岗位分析结合任职资格评价。国家电网公司对现代电力公司提出了“一强三优”的要求,对电力公司人才的管理以及人才的经营提出了相应的要求,全面发展电网公司的经营人才、技术人才、技能人才以及管理人才四支主力队伍。以人才培养为人力资源建设的核心,避免出现人才流失的现象。传统的电力公司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岗位分工太细,通常是一人一岗制,难以做到对员工进行个人能力的评价以及绩效考核。现阶段,通过对电力公司各个职能岗位的分析,制定出相应的任职资格的标准,对企业人力资源的有效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综上所述,人力资源作为电网企业的核心部门之一,对电网企业员工的成功培养以及企业自身的发展发挥着重大作用,人力资源能力建设的成功与否直接决定了整个企业在经济市场的核心竞争力。因此,电网企业人力资源能力对电网企业经济的发展以及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增长具有重要意义。为突出电网企业的“一强三优”特点,必须具有一套完善的人力资源建设体系,从提高员工综合素质、绩效管理、薪酬管理以及培训与开发等角度出发,实现电网企业经济效益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篇(4)

1.引言

目前国内大多企业已将人力资源规划上升到战略的高度,但在具体操作上,大多公司仍未实现人力资源规划与公司战略的融合;没有实现人力资源规划系统内部的关联与整合;没有实现规划系统与外部其他人力资源子系统的关联。这样的规划无法适应不确定性,更谈不上快速决策,使规划本身失去了意义。

2.战略性人力资源规划要点

人力资源动态战略规划是人力资源管理中重要而基础的工作,能指导具有战略性、前瞻性的人力资源管理实践,使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不仅关注细节,还关注企业的全局与发展。然而,战略性的人力资源规划又是一个让公司感到困惑的工作,太粗糙太笼统的人力资源规划往往过于泛化,仅仅停留在定性的层面上,扣不紧公司动态变化的实际情况;太细致太深入的人力资源规划,往往过度追求人力资源的定量化,其工作量大而且可操作程度与实际价值都偏低。

基于动态的战略性人力资源规划的困惑与无奈,根源往往在于战略性人力资源规划意识不能有效地转化为公司战略性人力资源规划的能力。战略性人力资源规划意识不能在公司落地为相应的能力,必然会造成公司人力资源规划难以有效指导公司人力资源管理活动,同时也不能进一步支撑公司战略目标的实现。要实现战略性人力资源规划从意识走向能力,让战略性人力资源规划真正走向成功,关键在于对以下要点的把握与运用。

要点一、战略性人力资源规划的出发点与归宿:对经营战略的支撑

基于动态的战略性人力资源规划系统是企业经营战略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为企业的经营战略目标的实现而服务。它以公司经营战略目标为出发点,为经营战略目标的实现而制定相应的企业人力资源的配置目标、配置计划以及配置方式。

在制定战略性人力资源规划时,要重视基于战略的员工核心专长与技能的培育,提高员工素质与任职资格能力,以满足公司战略和发展所需要的人才队伍建设的需要;要充分利用公司现有人才,建立稳定有效的内部人才市场,解决公司人力资源的多余与不足的问题;要追求人与职位的动态有效配置,尽量避免人才浪费。此外,战略性人力资源规划还要促成公司人才梯队的形成,对公司需要的人力资源作适当的储备,并能及时对企业紧缺的人力资源发出引进与培训预警。

战略性人力资源规划是高效运作人力资源管理系统的前提,是人力资源管理各子系统重大决策的依据。应从其自身经营战略目标出发,通过战略性人力资源规划,将所有的人力资源体系方案串起来,并统领各人力资源方针、政策以发挥出最佳的协同效应,以实现人力资源规划科学指导人力资源管理实践并最终支撑公司经营战略目标。

要点二、 战略性人力资源规划的关键在于核心人才规划

成功的战略性人力资源规划要紧紧抓住决定公司核心竞争力的开发并对其进行全面、科学的规划,通过紧扣对核心人才的规划,战略性人力资源规划对企业经营战略的支撑便强劲有力,公司经营战略目标的实现因此而得到了更大保障。

参考国外的实践经验,对核心人才的规划过程一般有下面几步。首先,依据战略明确公司核心人才的定义与范畴。根据人才对战略的价值性,人才可分为核心人才、独特人才、通用型人才和辅助型人才。核心人才区别于其他三类人才的最重要的特征是市场稀缺性,并与的发展息息相关,为满足对公司核心人才的供给, 公司必须重视对核心人才的战略性规划。第二步,对的核心人才进行盘点,检查公司所拥有的核心人才是否能够满足经营战略对核心人才的需求。通过对核心人才的盘点,明确公司核心人才现状与实现公司经营战略目标所需的核心人才在数量、能力以及结构上的差距。第三步,将外部劳动力市场相应的人才稀缺状况与内部人才提升速度与成长速度进行比较,确定公司核心人才队伍未来的发展变化与企业经营业务的匹配状况。第四步,在明确核心人才现状与战略需求之间的差距以及未来核心人才队伍与公司的匹配状况预测后,对公司核心人才在总量、结构与素质提升等方面作系统性的规划。最后,对公司核心人才队伍的建设作策略性、可操作性的规划,其中包括公司核心人才的吸纳计划、培养计划、保留计划以及激励计划等。

要点三 战略性人力资源规划是一个不断调整、适应变化的过程

战略性人力资源规划贯穿于公司整个经营管理过程,它是公司人力资源需求与供给实现动态平衡的长期过程,是公司人力资源的现状与公司战略追求目标所需要的理想状态之间差距不断缩小的过程。

战略性人力资源规划要根据发展所处的环境的变化及适时进行调整。公司所处的内部环境、外部市场、政策环境等往往处于不停的变化之中,变化前与环境契合的人力资源规划完全可能与变化后的内部环境、外部市场、政策环境等不相适应,甚至潜伏着严重冲突,此时,如果不对人力资源作相应的调整与改进以适应变化,公司人力资源规划便难以继续对其实践活动进行高效的指导,也难以真正支撑公司战略目标的实现。因此,战略性人力资源规划要保持对环境变化的敏感性,坚持从公司所处的内外部实际情况出发,以公司的战略目标为导向,不断调整、改进以适应环境。

成功的战略性人力资源规划贯穿于整个经营过程中,并不断根据动态变化的实际做出相应的调整与改进,以追求自身对公司、对环境的适应性。同时,正是这种不断调整改进、适应变化的过程,使战略性人力资源规划保持了对公司人力资源管理实践活动的鲜活的指导性,并最终支撑公司经营战略目标的实现。

参考文献:

篇(5)

一、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的涵义

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简称SHRM),是横跨人力资源管理及战略管理两个领域的一个新出现的交叉范畴。对于战略人力资源管理可以有三种理解,对战略人力资源的管理、对人力资源的战略管理、对战略人力资源的战略管理。

在内涵上,战略人力资源管理指企业以战略规划为主导来开展有关人力资源管理活动,一切人力资源管理活动都必须配合企业整体竞争战略形势,进行系统地设计与实施,以增强企业竞争能力并实现企业整体战略目标。它可以被看成是“有计划的人力资源使用模式以及在组织能够实现其目标的各种活动。”其特征有:(1)人力资源的战略性,即人力资源是企业获得竞争优势的战略性资源;(2)人力资源管理的系统性,即企业为获得竞争优势而部署的人力资源管理政策、实践以及方法、手段等是一种战略系统;(3)人力资源管理的战略性;(4)人力资源管理的目标导向性,即促进组织绩效最大化。

作为一种新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战略人力资源管理是为了适应外部竞争环境的需要以及人力资源管理理论自身发展的需求,在充分考虑了员工的期望之后,根据企业自身发展战略的需求来制定的一种长期纲要与计划。在市场竞争日益激烈,人才地位日益突出的现今,实施战略人力资源管理,对于大型地质勘察单位意义重大。

二、战略人力资源管理与传统人力资源管理的区别

战略人力资源管理与传统人力资源管理在许多方面有本质的区别,具体表现为:

1.功能作用上的区别

传统的人力资源管理起行政辅助的作用,管理幅度狭窄,工作范围有限,很少涉及企业的高层战略决策,此时的角色定位还停留在行政事务的处理上。在带有国有基因的地质勘察单位,行政辅的人力资源管理往往占据上风,同时,这种思维惯性依然发挥着作用。

战略人力资源管理人力资源部门所扮演的角色不仅仅是简单行政辅助角色,也不仅仅是企业经营战略的一个简单的执行者,它还是企业战略决策的参与者甚至是主导者,人力资源部门越来越多地参与企业战略规划等事务。具体到地质勘察单位,通过强化和支持企业的经营活动,诸如传播人力资源管理技术、推动员工群体的沟通等,有助于企业的盈利性、质量改善以及其他经营目标得以实现,

2.指导思想上的区别

传统的人力资源管理以成本导向作为其指导思想,工作的重点是尽量降低人力成本,精简人事经费,因此在企业的实践中往往轻视工作本身。对于地质勘察单位而言,在日常的管理中,重人力成本的控制,轻员工积极性的开发这种问题在一定程度上长期存在着。

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管理部门将其自身视为一个业务部门,突出强调自身的“顾客”和“产品”,强调以顾客服务为工作导向。人力资源部门将与其工作发生关联的所有“人”均视为“顾客”,既包括公司内部的战略规划部门、业务部门的直线经理以及普通员工,也包括公司的客户和市场……。这种思想的实施,对于长期受科层制弊端影响的地质勘察单位而言,将十分有益。

3.投资战略上的区别

传统的人力资源管理将资本、产品、品牌、技术以及投资战略作为一个企业的关键投资;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的出发点是着眼于“人”,以“人”为核心,将人员及其知识和能力作为一个企业的关键投资。强调对人力资源的动态的、心理的调节和开发,达到人与事的系统优化、使企业取得最佳的社会和经济效益。在日常经营管理中,大型地质勘察单位因受传统人力资源管理观念的影响,往往将人员管理的主要职责放在公司人力资源部门的职能管理专家上,易犯没有群众精神的错误。而战略人力资源管理方法将人员管理职责放在与员工联系最多的人,也就是各位员工的业务管理人员身上。因此,无论是地质勘察机构自身的技术人员还是普通职工,他们的积极性与创造性都能充分调动起来。

三、企业如何实施战略人力资源管理

实质上,企业构建战略人力资源管理就是要在人力资源管理与企业战略规划之间建立起内在联系,明确人力资源管理在战略形成和战略实施中的不同阶段上所扮演的角色、所承担的职责以及所发挥的作用。这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有着不同的要求:

1.目标与组织条件

战略人力资源管理不仅是有关人力资源管理一系列行动计划,也是改变一个企业的本来特性的一个整体的、多面的、长期的日程。在当今迅速变化的环境中,构建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的一个重要的目标就是,为了获得和保持企业在未来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的市场竞争优势,引导企业成为一个更加灵活、更加合适的组织。

为了使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在战略层次上发挥职能,首先要在决策组织上保证负责人力资源管理的人员成为公司决策和监理委员会的正式成员;其次,企业人力资源职能管理部门必须被赋予法定的职权,对企业人力资源方面的环境变化进行战略性的监测和报告,并及时提供关于每一个战略的人力资源配备方案。只有拥有相应的权威,才能保证战略人力资源管理能得到实际执行和有效实施。

此外,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的实施也有赖于“以人为本”的企业组织文化、团队精神、领导风格等其他一系列正式的制度安排。

2.实施原则

战略人力资源管理是企业战略与人力资源管理战略相结合的一种战略意义上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实施中应遵循以下原则:

第一,动态性原则,当企业面对的市场机遇与市场竞争不同时,企业的战略也随之发生变化,那么,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也要与企业的经营战略相一致,这也是其基本的原则。

第二,合作性原则,在战略人力资源管理中,一个人力资源管理的战略能否有效实施,需要企业自上到下各个部门的有效合作。只有一个团结合作的协调的管理系统才能发挥最佳的效能。

第三,敏捷性原则,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应具有较高的敏捷性要求,即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应具有对来自企业战略与市场竞争的变化具有快速反应能力。

总之,随着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现代企业在人力资源管理中应与时俱进,注重风险意识,要充分意识到人力资源管理与战略管理的关系,以此来应对国际国内竞争。

篇(6)

中图分类号:F272.9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9-9166(2011)023(C)-0133-01

一、企业人力资源规划的概念及功能

1、企业人力资源规划的定义。人力资源规划,是企业为达成其组织目标,按照有关的人力资源政策、程序和惯例所进行的确保有适当数目的合格人才于适当时候担任适当职务的计划活动。它主要是从人力供给与人力需求两个角度去预测在未来一段时间中企业所需人员的数量,以期实现人力供给与需求的平衡。可见,预测是人力资源规划的前提。2、企业人力资源规划的功能。第一,人力资源规划活动有助于预测未来企业人员短缺或过剩的情况,可以及早采取对策,以实现人力供给和需求的平衡,如果未来人员短缺。要及早制订人员的招聘、培训、晋升计划,并按计划及时从外部罗致人才,从内部挖潜,从而避免未来出现人手不足的情况;如果未来人力过剩,也要及早做出企业富余人员的安排计划,并按计划开展活动。第二,人力资源规划活动有助于改善人力资源管理,有效利用现有的人力资源。拟订人力资源规划需要首先预测未来人力需求和未来人力供给,未来人力供给预测又分为企业内部人力供给预测和企业外部人力供给预测。在预测企业内部人力供给时,就要分析人员损耗和流动的情况,以及现有人力资源是否有效利用的情况,从而发现管理上的问题,继而制定对策,改善管理,以留住现有优秀人才,充分运用现有人力资源,提高内部人力供给水平。第三,人力资源规划有助于吸引外部人才,留住内部人才,激励员工上进。人力资源规划是根据企业发展战略规划制定的,它把企业未来若干年具有挑战性的工作和发展机会展现在员工面前,由于升迁有望,因此有助于吸引外部人才和留住内部人才。员工们也会从中受到激励,因而努力钻研和改进自己的技术,提高自己的工作能力,并在工作中发挥潜能,创造更大绩效。

二、企业人力资源规划的程序

1、收集有关信息资料,为人力需求和供给预测做好准备。为进行企业人力需求和供给的预测,首先要收集有关信息资料,其内容包括:企业内部生产经营与财务状况、生产经营战略规划和目标,企业现有人力资源存量、人力流失或损耗情况、现有人力资源有效运用情况、社会经济形势、当地劳动力市场的人力供给状况等,为企业的快速发展奠定重要的基础。2、预测企业人力需求和企业人力供给。根据收集的数据和资料对企业人力供求进行预测,企业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合的预测方法进行人力需求预测,并根据企业现有人力资源及其未来变动情况,预测出规划期内务时间点上的企业内部人员供给量,根据社会经济形势和当地劳动力市场的有关信息资料,预测出规划期内各时间点上可以从企业外部获得的各类人员的数量。在一般情况下,企业内部人力供给预测具有较高的准确度,因为内部人员的拥有量是比较透明的,而外部人力供给则有较大的不确定性。因此,企业在进行人力供给预测时,应该把重点放在内部人力供给的预测上,外部人力供给预测则应侧重于所必需的关键人员,如高级专业技术人员、高级管理人员等。3、确定人员净需求。人力需求和供给预测完成后,便可以比较预测的各规划时间点上的供给与需求,确定人员在数量、质量、结构及分布不一致之处,以取得人力净需求数。这里所说的“净需求”,不仅包括所需人员的量,同时也包括所需人员的质(资格标准)和结构。因此确定人员净需求,实际上既确定了“需要多少人”,也确定了“需要什么样的人”,质和量的需要是对应的。这个净需求数有三种可能的结果:一是0。表明企业在规划期内人员需求与内部人员供给平衡。二是正数。则表明企业在规划期内人员需求超过内部供给,人员方面存在着短缺。三是负数。表明企业在规划期内人员需求小于供给,人员方面存在着过剩。4、制定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具体规划。具体人力规划包括:招聘规划、培训规划、晋升规划、调职规划、工资规划、精简规划等,在规划指导下,通过招募征聘外界人才,培训内部晋升者,适时晋升和调职等,从而使规划期内各时间点上企业的人力需求与人力供给达到平衡。具体规划中要有指导性和原则性的政策,也要有可操作的具体措施。通过供求预测最后所得出的净需求数量的差异,决定了规划中所采取政策和措施的不同。如果净需求是正数,即在规划某一时期内某些岗位人员短却情况。

结论:企业是一项系统的战略工程,它以企业发展战略为指导,以全面核查现有人力资源、分析企业内外部条件为基础,以预测组织对人员的未来供需为切入点,内容包括晋升规划、补充规划、培训开发规划、人员调配规划、工资规划等,基本涵盖了人力资源的各项管理工作,人力资源规划还通过人事政策的制定对人力资源管理活动产生持续和重要的影响。本文通过对企业人力资源规划的系统分析,为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发展和企业竞争力的提升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作者单位:盛旺汽车零件部件(昆山)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篇(7)

人才是电力行业竞争的前提,而行业竞争的中心动力就是人才竞争。所以,电力行业必须要树立起科学的人才观和发展观,科学地制订电力人力资源计划,才能够使电力企业在激烈的竞争过程中占有一定的市场份额。现阶段,很多供电单位对电力人力资源计划都十分重视,电力企业的工作要以逐步建设人才队伍,推动人力资源计划的制订,从而实现人力资源在电力企业发展中的战略性地位。

一、人力资源规划的定义

所谓人力资源规划就是依据电力企业的战略目标,在未来环境的发展变化中,科学的对企业的人力资源需求和供给情况进行预测,制定合理的人力资源利用、获取、开发和保持的策略,保障电力企业对人力资源在质量和数量方面的需求,使个人和组织都能够获取比较长远的利益。进行人力资源规划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实现电力企业的发展目标。电力企业为了进一步谋求比较长期的发展和利益,就必须要对人力资源进行有效的利用以期完成发展的目标。即,电力企业要配置一定质量和数量的人力资源作为保障,才能够有效地提高工作的效率,确保电力企业的发展目标能够实现。与此同时,电力企业为了实现目标,必须要有效地落实人力资源规划,全面地考虑单位中的个人利益,把电力企业的发展目标和个人的目标相结合。进行人力资源规划的基础,是实现对人力资源供求的科学预测。由于电力企业的内外部环境都在发生变化,电力企业对人力资源的实际需求和市场上提供的人力资源的供给也在发生变化。所以,为了能够随时满足电力企业对人力资源的需求,就必须通过人力资源规划来实现,人力资源规划准确的分析和预测人力资源供求情况,并且根据科学合理的分析做出正确的人力资源管理的活动安排和决策。人力资源规划的内涵主要由人力资源的相关政策和实际的规划构成。人力资源规划子系统主要是通过电力企业整体的人力资源规划、措施和政策,以及其他有关的人力资源规划子系统共同合作,确保电力人力资源能够实现供求平衡和人力资源管理各活动的顺利实施。

二、电力人力资源管理的意义

1.时展的需求。现阶段,对电力系统进行深入的变革,主要是体现在电力管理的规范化、信息化系统化和国际化。而任何的改革都必须要依赖于高技能高素质的人才,当然电力管理的改革也不例外。所以,随着时代的迅猛发展,很多的全能型人才也应运而生,在此环境中,电力人力资源规划就显得非常重要。

2.电力企业发展的关键。在电力行业进行体制改革的过程中,涌现了许多的优秀人才,不仅具有高超的技能,还拥有较高的素质。正是促进我国电力行业稳步向前发展的主要动力和强大支持。电力人力资源规划通过了解工作人员的具体情况,实现优化的人才配置,使人力资源得到充分的发挥,有力地确保了电力行业的现代化发展。

三、电力人力资源规划的步骤

电力人力资源计划是电力企业为了实现战术和战略目标,在未来能够满足人力资源在数量和质量方面的需求,依照现阶段人力资源的情况,决定保持、引进、提高和流出电力人力资源所作出的预测和有关的工作。人力资源计划可以分成两种即:战术人力资源计划和战略人力资源计划。战术人力资源计划是对年度人力资源进行计划,是为了实现电力企业的战术目标而制订出来的人力资源计划,主要考虑电力企业现阶段的发展和有关的经济微观因素。战略人力资源计划是指时间达到三年以上的电力人力资源计划,主要是为了实现电力企业的战略目标而制订出来的人力资源计划。

科学合理地制订电力人力资源计划主要分为5步:确定憧憬、制定战略规划、制定年度计划、制定人力资源计划、编写人力资源管理行动计划。

1.确定憧憬。憧憬是一个长期的奋斗目标,时间上可以是二十年、三十年或者五十年,虽然可以简单地用一两句话进行描述,但憧憬却十分的重要。如果电力企业缺少憧憬,那么就会缺少努力和前进的方向,就会缺少指引,再多的计划都会变得无效。

2.制定战略规划。在已经确认憧憬的基础上,电力企业必须首先做好战略的规划,明确全面地了解电力企业在这三到五年之内想要实现什么样的目标。

3.制定年度计划。在制订好战略规划以后,还要做好电力企业的年度计划,将问题和目标更加地细致化,更加有针对性,使电力企业能够明确地了解这一年之内所要实现的目标。

4.制定人力资源计划。电力企业做好年度计划以后,就要开始进行人力资源计划的制订。制定人力资源计划主要分为以下四个部分:第一,收集相关信息。主要对内部和外部的信息进行收集。内部信息主要是指企业憧憬变化、企业发展的计划、人力资源成本变化、企业领导层更迭、生产流水线变化、融资能力变化和销售渠道变化等。外部信息主要是指本行业发展的前景、宏观经济的发展趋势、有关科学技术发展的动向、主要竞争对手动态、政府法律和政策、劳动力的市场变化、人口的发展趋势、文化风俗的习惯演变和社会发展的趋势等。第二,预测人力资源需求。依照收集获取的信息,利用有效的手段,对未来一段时间的人力资源质量和数量的需求进行较高水准的预测。第三,预测人力资源供应。依照收集获取的信息,利用有效的手段,对未来一段时间的人力资源质量和数量的需求进行较高水准的预测。一旦出现需求小于供应的情况,就要考虑将部分人力资源进行流出;要是出现供应小于需求的情况,就要考虑将部分人力资源进行引入。所以,改变计划、培训员工和调整报酬系统等也是能够进行运用的手段和方法。第四,编制人力资源计划。一份比较完整的人力资源计划最少要包括:计划实现的目标、计划的时间段、未来形势的预测、目前形势的分析、计划事项、计划制定的时间和计划制定人。此外,必须要附上行动的计划。

5.编写人力资源管理行动计划。很多的管理人员觉得人力资源计划可以没有行动计划,其实这是一个非常大的误解。行动计划是电力人力资源计划中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如果缺少行动计划,人力资源计划就不完整。人力资源管理行动计划主要是由项目细则和项目名称构成。项目细则主要包括项目的参与者、项目的负责人、实施的时间、检查的时间、项目的检查人和项目的预算等。有多少个项目就要有多少条的项目细则。所以,在做好人力资源计划之后,最关键的是进行计划的实施工作,但制订一份实用科学的人力资源计划是进行实施的前提基础。最后必须要强调的是,电力企业在制订人力资源规划前,必须重新检查企业的战略、组织结构和流程的设置,对岗位信息进行梳理。在制定规划的同时,还要有效地结合业务发展的计划和工作的分析结果,也就是职位的说明书和组织的操作手册,杜绝把简单的问题进行复杂化。在科学制订人力资源规划方案的前提下,对有关的员工培训和职业生涯进行规划,设计客观的绩效考核和薪酬体系,为实现电力企业的可持续性发展提供保障。

总而言之,人才对企业的发展越来越重要,所以,想要将电力企业推上更高的层次,就必须要科学制订电力人力资源计划。计划是行动的开始,也是行动的保障,这不仅有利于人力资源得到充分的利用,也有利于电力行业得到长期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篇(8)

中图分类号:D03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9-00-01

当前经济条件下,人力资源发生重大改变,给无数人的就业造成不利形势。就业是民生之本。对于现今时展的速度不断加快,如何转变政府就业部门的工作职责和方向,是推动人力资源战略管理发展的前提条件。面对“就业难”的局面,实现人力资源合理配置,需要政府就业部门实行促进就业的长期战略和政策,这也是为未来就业工作指明方向。因此,为适应时展的需求,政府需转变观念,切实有效的落实人力资源的战略管理与发展,进一步推动我国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改善就业环境,提高劳动者就业效率,进而推动国民经济健康、稳定、可持续发展。

一、人力资源战略管理的研究

明确发展战略是促进现代化建设更好发展的前提条件,战略具有引导、协调、决策以及资源合理配置的功能,战略的定义有很多种,其在不不同时期的发展阶段都会出现不一样的解析和定义。进入二十世纪以后,学术界将人力资源战略管理定义为人力资源管理实践和政策以及组织输出的关系。在人力资源战略管理研究过程中,通过三种不同形式的方法来研究人力资源战略管理在实际人力活动中发挥的作用及效果。

第一,将人力资源战略管理与组织财务绩效相联系,综合考虑其作出的贡献。

第二,在管理组织的竞争环境中考虑组织的战略选择,以及不同选择方式对政府就业部门人力资源滚利系统的影响。

第三,通过实践调查确定就业部门战略与人力资源管理政策相适应的程度,这种适应的程度要结合政府部门内外部具体情况,并考虑其适应性对就业部门输出的影响。通过分析和了解这三种不同的研究方法,选择其最佳的人力资源战略管理方案,以更好的投入到政府就业部门的实践活动中去。

虽然有很多学者都对人力资源战略管理进行深入的研究,但是这三种研究方法还是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基于时代进步与发展的速度,对人力资源战略管理还没有提出一个系统的定义和理论概念。因此,从政府就业部门来看,转变思想观念,积极贯彻落实人力资源战略管理在新经济时代的发展形式与方向,以此推动政府就业部门人力资源战略管理向着最终的目标前行。

二、人力资源战略管理机制的构建

(一)人力资源战略的确立

作为社会服务职能的具体内容,人力资源战略是用于推动政府就业部门战略目标的具体表现,因此,要制定人力资源战略,就必须制定就业部门战略。通过把市场竞争战略分为成本型、创新型以及质量型,并将就业部门的市场竞争战略与人力资源管理实践相联系,通过企业对人力资源的需求和行为来构建就业部门人力资源战略,然后结合人力资源的政策和实践来实现和加强就业部门人力资源战略管理的决策。

政府就业部门要实现创新型战略目标,需要部门员工具有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并根据企业渡人力资源的需求来看,提高政府部门人员的长期发展战略思想,以此建立投资型人力资源管理系统。政府就业部门需要提高服务质量,为失业人员提供良好的就业平台,以此创造质量型战略。质量型战略需要就业部门人员积极投入自身事业中去,并不断积累经验,为新时代的就业人员创造良好的就业方向,同时为推动政府就业部门人力资源战略管理系统的建立奠定良好的基础。人力资源战略管理的构建不仅要考虑市场战略,还需要考虑政府就业部门自身的环境因素。制定战略前,政府就业部门要结合市场经济体制对人力资源的需求情况,并通过了解不同形式、不同环境、不同类型的企业对人力资源的具体要求。以此作出适当的调整,使政府部门人力资源战略管理适应新时展的要求。

(二)人力资源的合理规划

当前形势越来越严峻,社会人员失业率逐渐增高,这也加大了政府就业部门的工作压力,面对这种局面的不断深入与发展,政府就业部门需合理规划人力资源,分析和了解当前就业形势,通过有效的组织和规划,按照具体的规划内容,合理配置人力资源。人力资源规划作为人力资源管理最为基础的一项活动,其主要目的是为了满足市场对人力资源的需要,并保持市场供给平衡。政府就业部门作为人力资源服务性单位,需要为人力资源战略管理活动创造一个良好的蓝图,以推动政府就业部门人力资源战略管理更好的发展。

三、政府就业部门人力资源战略管理的具体措施

(一)建立科学、有效、完善的人力资源管理机制

首先,实行有利于扩大就业的人力资源发展战略。就是由政府作出的有关经济增长和产业调整的战略性决策,以创造就业和扩大就业为中心目标。从更深层次来说,创造和扩大就业机会就应该制定人力资源管理机制,以及评价各种建设项目的标准。其次,通过国家政府宏观调控的目标和手段,对现有的就业状况作出有效的反应,并结合宏观调控制定良好的人力资源战略规划。最后,政府就业部门要与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之间相互协调,统一发展,以帮助特殊就业群体实现再就业,并提出一系列的政策措施,从而建立科学、有效、完善的人力资源管理机制。

(二)把政府就业部门的就业问题与就业战略相结合

政府部门就业战略是人力资源战略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政策的实施是针对全社会的失业人员,为其提供更好的就业环境。因此,在重点解决国企下岗职工和失业人员再就业问题的同时,城镇新增的失业人员也需要引起高度重视,将其纳入就业部门人力资源战略管理的具体活动中来,并且要有相应的政策措施予以强有力的保障。加快户籍制度改革,是破除人力资源战略发展障碍的突破口。从调查情况来看,劳动力的流动性增大不是盲目的,其是获得足够的迁入信息的前提下,对其迁入地与出发地作出比较而得出的理性结论,因此,户籍制度的改革需要切实有效的落实,政府就业部门人力资源战略管理要顺应时展的潮流,不断完善和更新,以此更好的推动人力资源战略管理体系的发展。

四、结语

新经济时代背景下,要提高政府就业部门人力资源战略目标的发展与进步,就需要结合时展的要求,以实践活动和市场经济体制的具体状况,满足现代化建设中经济活动的人力资源需求,做好人力资源战略规划,从根本上解决知识经济时代的就业难题。在考虑自身环境因素的同时,劳动者要不断提高自身综合素质水平,为需求更好的就业岗位作出应有的贡献。人力资源战略发展将是一个长期且兼具的任务,需要政府就业部门的扶持和管理,政府应该积极鼓励自主创业,提高我国自主创新能力,同时政府应该不断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在增加社会经济活动的同时,增加就业人数,以此缓解就业部门的工作压力,同时也能更好的开展人力资源战略管理工作,促进其健康、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德才,赵曙明.人力资源管理实践与员工态度关系研究——基于珠三角192家民营中小高科技企业的问卷调查[J].商业经济与管理,2013(3).

篇(9)

明确目标,明确一个规划产生什么结果;

明确各个关键涉众的期望值,主要为了统一价值观,明确具体落实下去的每个人的责任矩阵;

明确时间、能力、效率、成本等要素及其约束关系;

明确奖惩及潜在规则;

明确沟通计划;

明确风险管理计划;

明确招聘计划

在明确了人力资源规划的几个着手点后,就要从实际出发,根据企业的需求以及未来几年的发展推算,去合理的规划人力资源。人力资源规划分战略计划和战术计划两个方面。

一、人力资源的战略规划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作为企业而言,战略规划主要是根据内部的经营方向和经营目标,以及企业外部的社会和法律环境对人力资源的影响,来预定出一套几年规划,一般为两年以上。但同时还要注意其战略规划的稳定性和灵活性的统一。在制定战略规划的过程中,必须注意以下几个方面因素:

国家及地方人力资源政策环境的变化

这包括国家对于人力资源的法律法规的制定,对于人才的各种措施,如国家各种经济法规的实施,国内外经济环境的变化,国家以及地方对于人力资源和人才的各种政策规定等等。这些外部环境的变化必定影响企业内部的整体经营环境,从而使企业内部的人力资源政策也应该随着有所变动。

企业内部的经营环境的变化

企业的人力资源政策的制定必须遵从企业的管理状况,组织状况,经营状况变化和经营目标的变化而制定,由此,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必须根据依据以下原则,根据企业内部的经营环境的变化而变化。

安定原则

安定原则要求在企业不断提高工作效率,积累经营成本,企业的人力资源应该以企业的稳定发展为其管理的前提和基础。

成长原则

经营成长原则是指企业在资本积累增加,销售额增加,企业规模和市场扩大的情况下,人员必定增加。企业人力资源的基本内容和目标是为了企业的壮大和发展。

持续原则

人力资源应该以企业的的生命力和可持续增长,并保持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潜力为目的。必须致力于劳资协调,人才培养与后继者培植工作,现实中,企业的一时顺境并不代表企业的长远发展,因此这就要求企业领导者和人力资源管理者,具有长远目标和宽阔的胸襟,从企业长远发展大局出发,协调好劳资关系,做好企业的人才再造和培植接班人的工作。

因此企业的人力资源战略必须是企业整体战略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而人力资源战略就是联系企业整体战略和具体人力资源活动的一座桥梁。[

人力资源的预测

根据公司的战略规划以及企业内外环境的分析,而制定人力资源战略规划,为配合企业发展的需要,以及避免制定人力资源战术计划的盲目性,应该对企业的所需人才作适当预测,在估算人才时应该考虑以下因素:

因企业的业务发展和紧缩而所需增减的人才;

因现有人才的离职和退休而所需补充的人才;

因管理体系的变更,技术的革新及企业经营规模的扩大而所虚的人才。

企业文化的整合

企业文化的核心就是培育企业的价值观,培育一种创新向上,符合实际的企业文化。在企业的人力资源规划中必须充分注意于企业文化的融合与渗透,保障企业经营的特色,以及企业经营战略的实现,和组织行为的约束力,只有这样,才能使企业的人力资源具有延续性,具有自己的符合本企业的人力资源特色,国外一些大公司都非常注重人力资源战略的规划与企业文化的结合,松下的“不仅生产产品,而且生产人”的企业文化观念,就是企业文化在人力资源战略中的体现。

总之,管理不在于知而在于行。一个企业的人力资源规划,必须充分与企业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的充分协调,切实可行,并揉进企业文化特色。

二、企业人力资源的战术规划:

战术规划则是根据企业未来面临的外部人力资源供求的预测,以及企业的发展对人力资源的需求量的预测,而根据预测的结果制定的具体方案,包括招聘,辞退,晋升,培训,工资福利政策和组织变革等。

在人力资源的管理中有了企业的人力资源战略计划后,就要制定企业的人力资源战术计划,人才的战术计划一般包括四部分:

招聘计划

针对人力资源所需要增加的人才,应制定出该项人才的招聘计划,一般为一个年度为一个段落,其内容包括:

计算各年度所需人才,并计算考察出可有内部晋升调配的人数;确定各年度必须向外招聘的人才数量;确定招聘方式;寻找招聘来源。

对所聘人才如何安排工作职位,并防止人才流失。

人才培训计划

人才培训计划是人力计划的重要内容,人才培训计划应按照公司的业务需要和公司的战略目标,以及公司的培训能力,分别确定下列培训计划:

新进人才培训计划;

专业人才培训计划;

部门主管培训计划;

一般人员培训计划;

人才选送进修计划;

考核计划;

一般而言,企业内部因为分工的不同,对于人才的考核方法也不同,在市场经济情况下,一般企业应该根据员工对于企业所作出的贡献作为考核的依据。这就是绩效考核方法。绩效考核计划要从员工的工作成绩的数量和质量两个方面,对员工在工作中的优缺点进行制定。譬如市场营销人员和公司财务人员的考核体系就不一样,因此其在制定考核计划时,应该根据工作性质的不同,制定相应的人力资源绩销考核计划。它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工作

环境的变动性大小;工作内容的程序性大小;员工工作的独立性大小。

绩效考核计划做出来以后,要相应制定有关考核办法,一般有以下主要方法:员工比较法;关键事件法;行为对照法;等级鉴定法;行为锚定法;目标管理法。

篇(10)

1.人力资源管理体系不完善,缺乏长远的战略规划。人力资源管理是企业内部管理的重要内容,直接关系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但是,人力资源管理是一项复杂而细致的工作,包括人力资源的开发、激励与整合等多方工作。从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实际情况来看,不少企业将人力资源管理狭隘地定义为简单的事务管理,而缺乏人力资源管理体系的建设,导致人力资源管理缺乏长远的战略规划,无益于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2.人力资源管理制度不到位,存在人力资源浪费的问题。“趋利性”决定了企业“重效益、轻管理”的短视行为。在人力资源管理重要性的认知上,往往缺乏足够的重视,低定位的尴尬窘境,弱化了人力资源管理的效力。并且,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侧重于考勤、合同等日常运营的管理,对于企业经营战略鲜有涉足。这样一来,不利于人力资源管理目标的全面落实,人力资源的开发、整合及储备显然做得不够,存在较为严重的人力资源浪费的问题。

二、企业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的必要性

1.战略人力资源管理实现人力资源价值的最大化。人力资源是企业创造效益的主体,而战略人力资源管理则是实现人力资源价值最大化的重要举措。战略人力资源管理强调以战略目标为导向,实现人力资源最优化。通过对企业人力资源的组织培训、科学选拨与激励,进而最大程度地开发、整合人力资源,促使企业实现人力资源价值的最大化。

2.战略人力资源管理提高企业竞争力。短期来看,战略人力资源管理可以降低离职率以节省人力资源管理成本;而长期来看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突显人才储备优势,以支撑企业的可持续创新发展力。现代企业的长期竞争优势,在于企业可以在并不断创新的管理机制驱动下,维持持续的创新能力,全方位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此外,多元化的市场环境下,强调企业以战略人力资源管理为依托,强化对市场环境变化的适应力。

三、基于战略性下的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创新

创新人力资源管理模式,是企业优化内部管理的重要内容。对于现代企业而言,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的创新,关键在于构建以创新战略为导向、以质量领先战略为主线、以成本压缩战略为指向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

1.以创新战略为导向,构建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创新是现代企业面向未来发展的重要基础,也是企业提升综合竞争力的重要途径。基于创新战略下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能够更好地以创新战略优化人力资源配置、提高人力资源效力,夯实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战略。首先,以企业职工为中心,切实为职工的全面发展提供科学的计划。这样一来,不仅提高了企业人资源的整体质量,而且有助于企业提升自我竞争力;其次,以培养职工“创新思维”为主体,为职工创造良好的内外空间,帮助职工提高创新能力。

篇(11)

一、领导力开发的基本假设

领导力的定义向来数目庞杂又纵横交错,我们很难就“领导力是什么”这一问题给出令人信服的唯一正确答案。笔者认为其中的基本假设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领导力是可以被开发的

现在人们普遍认为领导力能够通过一定的方法和手段加以培养和强化的,即使是曾经被认为难以习得的“个人魅力”也可以凭借某些方式进行提升。领导力并非只属于少数人的天赋特质,而是能够开发和提升的技能与本领。

2.领导力开发不是一项孤立的环节,它与整个组织人力资源管理的大系统中的其他模块紧密相连

人力资源管理是一个系统工程,各项模块和功能之间有着很高的依存性。领导者作为一种特殊的人力资源,其利用与开发也嵌套于组织的整体人力资源管理中。例如,有效的人才管理需要招聘与甄选的支持;领导力开发往往离不开培训项目的实施;开发策略的结果有赖绩效管理的评估和检验;薪酬体系可能成为领导者发挥影响的有力助手。总之,领导力开发要想取得成效,就不应当脱离组织现存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自立门户。

二、领导力开发关键词

1.愿景启发和战略规划

愿景和战略都是对组织未来所期望达到状态的描述和规划,我们可以将愿景视为组织在一段相对较长的时间里的目标,而将战略视为组织为实现愿景对所将采取行动的安排。战略规划被认为是任何一位领导者最重要的工作,战略规划能力也被描述为领导者的必备能力。

2.价值观与道德

价值观往往决定了人们的选择和行为,而领导者的价值观在组织发展的各个阶段都会影响深远。正确的价值观为领导者个人发展和组织的长远利益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虽然对于不同的组织来说,如何定义“正确”必须参照自身目标与环境,但是符合道德伦理必须是底线。事实上,如果当前中国的一些企业领导者能够端正价值观恪守道德准则,那么食品安全问题也不会像现在这样屡禁不止了。

3.充分与有效的沟通

沟通是领导力的灵魂,有效沟通在所有情况下都是必须的。团队建设、愿景陈述、施加影响、留住优秀人才等领导能力的开发要求领导者能够将信息准确传递给员工并正确理解员工的态度和想法。现代组织发展的趋势是打破传统官僚制中的信息封锁与不对称,力争实现信息资源的共享,沟通是其中的一项重要环节。

三、中国领导者未来领导力开发

考虑到中国发展阶段和状况的特殊性,未来领导力开发除了需要尊重一些普适原则之外,应当给予几个问题以特殊的关注。

1.正确对待“80”“90”

不同时期出生的人群所面临的经济水平和社会环境往往存在着巨大的差异,从而导致代际之间在价值观、生活习惯和思维方式等方面的摩擦与隔阂。在当代中国,这种现象尤为明显。“80后”从进入公众视野开始,就被认为是“叛逆”“缺乏责任感”“团队意识薄弱”的代名词,而“90后”也常常会让人联想到“非主流”“早熟”“不靠谱”等词汇。

2.保持政治敏感

中国独特的政治体制决定了政党与政府在社会体系中的绝对权威地位。中国的商界领导者们明智的策略选择应当包括:(1)妥善谨慎处理政府关系,避免交恶,争取实现互利共赢。领导者们应极力避免与政府产生利益冲突,即使不能得到特殊的优惠和照顾,也至少要保证和平共处。(2)积极参与行业协会,推动利益集团成长。领导者们有必要充分认识利益集团的能量和发展趋势,借助行业协会形成集体的声音,使政治输入能够以更加高效的形式完成。(3)密切关注国家政策走向,培养前瞻思维。国家政策的些微改变都可能会引起一连串的蝴蝶效应,准确解读政策走势并顺势而动成为中国卓越领导者的必备素质之一。

3.价值观的坚守与高度的道德自觉

三十余年经济的飞速发展催化了社会价值观的多次重构,价值多元化成为了不可逆转的潮流。但是近些年来,社会主流价值观的缺失已经引起越来越多的关注,领导者们更应当坚守自己的价值观和道德操守,不为短期利益和一己之私而将公共利益置之不顾。

参考文献:

[1]弗雷德曼.《战略领导——提高管理绩效的5阶段模型》[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4:16-18;

[2]吉姆·科林斯.《从优秀到卓越》[M].北京:中信出版社,2006: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