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咨询服务!

会计行业的认识大全11篇

时间:2023-06-14 16:44:55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会计行业的认识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会计行业的认识

篇(1)

(一)会计人才多元化

《全国会计领军人才培养工程发展规划》提出,争取到2020年,实现再培养600名左右、累计培养2000名左右全国会计领军人才,再培养20名左右、累计培养50名左右特殊支持计划学员的目标,并将这些优秀人才积极向国有大中型企业、行政事业单位、国际组织、国家人才库推荐。

会计专业技术资格考试中将会适当加大管理会计知识比重,切实加强管理会计相关知识的教学和实践,推动中高端会计人才向管理者转变,力争到2020年培养3万名精于理财、善于管理和决策的管理会计人才。

政府会计人才各类会计考试、继续教育课程、会计硕士专业学位教育、会计领军(后备)人才培养工程相关类别培训中加大政府会计相关内容,培养造就与政府会计改革要求相适应的会计人才队伍。

以上说明会计人才已经不仅仅只是单纯的财务人员,未来将有机会多元化发展,也将走上更加细分的专业化道路。

(二)人才需求国际化

目前,我国正在实施“走出去”和“一带一路”等战略,引进外资、学习国外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需要相关的会计人才。另外,我国企业境外上市、筹资,需要相关的会计人才;我国企业跨国经营、并购、投资,从以资本输入为主向以资本输出为主转换,需要相关的会计人才。

国际形势的不断变化和发展,都直接或间接地涉及会计领域。在此背景下,会计人才的国际化需求空间很大,这无疑是会计人的新机遇。

(三)继续教育常态化

国家财政部不断建立健全会计人才相关制度体系,相继出台了《会计人员继续教育规定》《全国会计领军(后备)人才培养十年规划》《关于实施大中型企事业单位总会计师素质提升工程的通知》等,积极构建“学习型”行业,将我国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纳入制度化轨道。

继续教育日渐常态化,会使未来所有的会计从业人员都能够及时更新自己的专业知识水准,与时代的发展需求保持一致,不会被轻易淘汰。

(四)资格体系完善化

得益于会计人才管理机构的科学管理和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会计人才队伍近年来得到空前壮大。据相关数据显示,我国共有1940余万人通过会计从业资格考试,有404万人取得初级会计专业技术资格,169万人取得中级会计专业技术资格,13.3万人取得高级会计师资格,另有部分省市通过试点,评审产生了2420名正高级(教授级)会计师。

这一系列数据说明会计行业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已经成为越来越多人的理想职业,而会计职业从资格到初、中、高这一系列的发展渠道明显,尤其是增设正高级的资格评定,完善会计人才评价体系,使会计行业发展前途光明。

(五)成长环境安全化

经济社会发展为会计人才成长与发展提供了广阔舞台。会计职业已成为公认的热门职业,受到社会的推崇和尊重。

计人才成长与发展的外部政策环境得到明显改善,《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总会计师条例》等会计法律法规的颁布和实施,为维护会计人才合法权益提供了有力保障。

同时,会计人才成长与发展的单位内部环境也得到明显改善。随着会计人才参与单位经营管理活动的程度不断加深、作用不断显现,会计人才日益受到单位的重视和肯定,会计职能作用与地位得到进一步巩固和提高。截至2015年末,全国已有总会计师、财务总监15万人。

随着成长环境的改善,会计行业在整个社会的大环境中都将成为一个“如鱼得水”的行业,外部有政策保护,内部有单位珍惜,会计行业的东风已经吹起。

会计人的迫切诉求

(一)保障履职独立性

尽管《会计改革与发展“十三五”规划纲要》提出的一个主要任务是加强会计法制建设,但未明确涉及对会计人依法履行职责独立性的有力支撑及合法权益的有效保障。事实上,多年来我国会计人的这个诉求一直未能得到应有的支撑和保障,所以即使会计法律体系再完善、会计普法教育再普及、会计监督再加强,也是空中楼阁。事实上,大多信息造假等会计舞弊行为均与会计人履职独立性缺失有关。会计人期盼国家加强对会计人依法履行职责的独立性和合法权益的有效保障,严肃对企业负责人会计责任第一人违法违规法律责任的追究,使会计人更好地履行职责。

(二)管理会计要“以人为本”

管理会计的重要性毋庸置疑,《会计改革与发展“十三五”规划纲要》首次涉及管理会计,提出推进管理会计广泛应用的目标。但是我国对管理会计的研究和应用起步较晚,2014年我国才出台《关于全面推进管理会计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虽然管理会计体系建设取得了相当的成就,但管理会计理论还没能深度契入实践,许多会计人对管理会计的认识和理解不足,管理会计离基层一线会计人的日常工作尚有一定的距离。因此,即使管理会计指引体系很健全,但由于推进管理会计应用及提升会计工作管理效能的人力基础和实务基础尚不存在,将会使得管理会计成为空洞理论。所以,当务之急是要让管理会计接地气,让广大的会计人全面理解、掌握并在今后的实践中尽快真正运用管理会计。让广大会计人切实理解,管理会计的学习和应用是适应形势发展及满足自身生存能力的需要。

(三)厘清职责,落实内控

众所周知,企业内部控制很重要、很必要,而且《会计改革与发展“十三五”规划纲要》出了完善内部控制规范体系的目标。但是,不少会计人都感觉,内部控制规范的有效实施似乎永远在路上。长期以来,企业内部控制流于形式的问题非常严重,这不仅使得企业的规范经营、防范风险及效益提高受到很大影响,而且很多本应由内部控制规范的职责最终都不得不由会计人来承担。如企业资金活动、采购业务、资产管理、销售业务、工程项目等事项,由于内部控制流于形式,最终会计人不得不对上述事项全部原始凭证的真实性、合法性及完整性进行审核把关。这不仅在很大程度上模糊了内部控制和会计职责,无形中加大了会计人的工作量和工作责任,而且一旦会计人从严把控,又会让很多人认为就是会计们管得严,从而对会计工作不理解、不支持。所以,呼吁有关部门尽快厘清内部控制和会计工作各自的职责,这不仅是对部门职责的有效划分,更是企业长期稳健发展的内在需求。

(四)加强企业会计准则的落地

篇(2)

21世纪的中国高等教育面临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和招生规模扩大所带来的巨大冲击,经历着从“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的转变。随着我国市场经济蓬勃发展和涉外经济日益广泛以及新兴产业的不断涌现,各部门对知识广博、基础理论扎实、实践能力强、创新意识高的应用型人才产生大量需求。培养应用型人才是我国高等教育从精英型教育向大众化教育转变的必然产物,也是与之相应的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

一、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特点及培养目标的确定

所谓“应用型人才”是指能够将专业知识和技能应用于所从事的专业社会实践的一种专门的人才类型。以培养这样的人才为使命的教育体系,就是高等教育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主体是教学型高校,教学型高校应建立起相应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在培养目标和人才定位上,应用型本科教育主要培养技术工程师、技术管理人员和技术研究人员等;二是在课程体系与课程设置上,应用型本科教育着眼于专业技术、经营技术、管理技术及智能操作技术水平的提升;三是在教学模式上,应用型人才培养注意理论教学与实践训练并重,以应用能力培养为主线,突出工程实践;四是在实践教学上,应用型人才应重点培养学生的技术开发与应用能力、动手能力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课程设计为核心,加强工程综合性训练,以校内实验、实习为基础强化工程实践,以校外毕业实习、毕业设计为重点全面提高工程实践能力。

在培养目标的设定上,会计学专业应该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由于会计专业有很强的实用性,因此高等院校的会计教育必须与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密切联系,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来定位自身人才培养的层次,体现培养的差异。在当今的经济环境下,市场对财会人才的需求相当旺盛,但这种财会人才的需求将会大量定位在中等层次上,高层次的需求相对来说较少。另外,目前现实中大量企业需要的是实务能力强,有一定理论基础,并且具有培养潜质的会计管理型人才。所以,大学会计教育的培养目标定位在培养具备复合能力的中级应用型人才,才是切合实际的选择。

二、进行会计学应用型人才的教学改革

在人才需求发生较大转变的情况下,为了进一步突出人才培养的适应性,就需要教师和教育工作者在多方面作出努力。首先是在办学理念上进行转变。要改变已有的“只管培养不愁分配”,“只顾招生不问需求”,不考虑办学特色的陈旧观念和意识,牢固确立市场经济所要求的市场意识、主动服务意识和办学特色意识。其次,需要在教学思想上进行转变。应该在全体教师和教育工作者中开展关于多层次、多形式人才培养的教育思想和适应市场经济需要,主动服务于市场的办学理念,积极进行教学方法的创新和实践。再次,把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企业实践紧密结合,不断提高学生的实践意识、创新意识以及相应的实践和创新能力,培养学生的市场意识、服务意识和经营意识。要加强学生的职业教育,开展职业技能教育,拓宽学生的就业渠道,增强学生的社会竞争能力。

具体来说,应该采取以下措施:第一,要努力探索多种路径和方式,切实加强学校与社会、企业之间的联系,开展“开放式”的师资建设。具体体现在,各高校的会计专业可以借用学校已有的教育资源,采用学科交叉的手段实行校内开放;会计学专业教师可以是经常和定期来校作讲座的客座老师,实现校外开放;会计专业可以与国外成功的高校合作吸引国际优质教育资源,实现更大范围、更深层次的国际开放。第二,引入新式教学方法,改变固有的教学思路。例如,积极引入“启发式教学”、“体验式教学”、“互动式教学”、“开放式教学”等新方法,并与现代多媒体和网络教学技术手段相结合,进行教学方法与手段的革新和改良。第三,加大职业培养的力度,进行“全职式”的职业导航。在教学模式上,应用型人才培养应注意理论教学与实践训练并重,以应用能力培养为主线。

三、设置与市场需求相结合的会计学课程

应用性人才培养必须根据产业发展和行业人才需求变化等市场需求来重新架构人才培养体系,结合各院校自身的特色设计课程。根据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本科院校必须以人才培养目标为指导,以会计学为例具体可以做出以下几方面调整:

第一,调整课程比例和内容,体现人才培养的应用型倾向。会计专业是应用型很强的学科,会计学专业学生毕业以后需要在社会中从事实际工作,对学生实践和应用能力要求都会比较高,所以在课程设置上也应该以这种需求而转移。以应用型人才为培养目标,对不同专业应重新考虑“厚基础、宽口径”原则下的课程设置,努力培养不仅掌握较为宽广的理论学识,更要具备从事会计实际工作所需要的娴熟的业务操作能力、创新能力的学生。应该适当减少传统教育中基础性、学科性的基础知识的比例,在理论深度上也要适当降低;与此同时增加应用型知识的课程比例,把应用能力培养要求适度提高,突出专业性和应用型两个倾向。课程体系中不仅要包括大量的专业实务类课程,还要加入一定量的与职业资格相关联的相关课程,突出课程的应用价值取向。在课程设置上要使学术性、实践性、职业性有机结合,处理好在应用型人才培养中知识、能力与应用三者之间的关系。通过课程体系的结构调整,加强教学内容的针对性,尽量考虑应用的需要。

第二,促进学科的交叉融合,体现人才的复合型倾向。立足于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建设,必须考虑到目前市场中需要的是一种拥有较高的应用能力并且在知识储备上呈现复合型趋向的人才。地方本科院校必须打破割裂分离的学科专业状态,促进学科专业之间的交叉复合,并自觉地将其融入教育教学中,以拓展应用型人才的专业知识与能力。据此,具有跨学科倾向的课程体系才能满足当今对于人才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复合性要求,在课程设置中,应该体现出会计学与相关学科及前沿热点学科的复合。例如,会计学是与经济学、法学、管理学结合非常紧密的一门学科,在课程上可以设置能够利用其他专业教学资源的会计相关选修课程。会计学专业中的管理会计、电算化会计等都因其高度综合性而受到重视,在课程设置上也应加大此类课程的比重,找准人才培养的重点方向和可扩充领域,科学规划学科专业建设的方向和未来发展的重点。

四、保障应用型人才培养中的实践教学环节

培养应用型人才,实践教学是极其有效的一种手段。应用型本科教育不是单纯的就业教育,也不是单纯的技术技能训练,而是全面的教育,是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提高素质三者协调发展的教育。实践教学是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从事实践教学必须与社会需要相结合。在此前提下,应用型会计学本科专业应当培养能够直接在生产、服务和管理第一线工作的应用型复合型的会计学专门人才,培养既懂会计,又会管理,既熟悉专业技能和技巧,又动手能力强的完善人才,其中实践能力强是对应用型人才的突出要求。为了培养这种应用型人才的目标,应建设一个科学合理、循序渐进的学生实践能力培养体系。

首先,在革新实践教学内容上逐步实现“会计核算+审计+财务管理”的“一体化”实训模式。要培养适应现代需要的管理型、创新型的会计人才,就要在安排专业实践教学内容时,把与会计学紧密关联的财务管理、审计、税务处理等内容纳入新的实践教学内容体系,逐步实现一体化的专项和综合实训模式,真正体现会计学科的完整性、层次性、程序性和职业性。另外,实践课程的学时应达到总教学总学时的一定比例,以使学生真正获得较为系统的基本技能训练和专业技术训练。

第二,加大投入建立校内会计模拟实验室。模拟实验室是模拟训练专业技能的场所,包括公共基础实验室和专业模拟实训室。以培养应用能力为主的实验实训设施的装备标准与课程设置一样,必须能体现应用能力培养的需求,以职业分析乃至工作过程分析为依据投资建设实训设施,开设用于实际需要的专业能力训练,例如,单项专业能力训练、综合专业能力训练、项目任务模拟训练等。针对会计专业,应在校内开展的实验内容包括基础会计模拟实验、中级会计模拟实验、成本会计模拟实验、审计实务模拟实验和会计电算化操作实验等,另外,还可以开设与企业经营决策有关的模拟对抗训练(ERP沙盘模拟),通过这种模拟对抗训练可以使学生了解企业的经营过程,培养学生掌握与会计相关的经营决策等管理技能。

第三,积极建立校外实习基地,让学生在真实的工作环境和技术氛围下学习并掌握专业岗位实务的场所。校内外实习的结合,可以使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增强动手能力,熟悉企业会计工作,为学生毕业后走上工作岗位,迅速适应工作需要奠定能力基础。要充分利用教育资源使之与行业资源实现优势互补、互惠双赢,广泛联系能代表新技术、新工艺的企业作为校外实习基地。按照行业标准和企业要求培养人才,开展与多个企事业单位的合作,实行“校企联合”来培养应用型人才,既解决企业用人的问题,也为学生就业创造一条有利途径。

参考文献:

[1]高翔.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的认识与实践[J].商场现代化,2006,(18).

[2]李万木.应用型本科教育与高职高专教育的比较[J].职业教育研究,2006,(10).

[3]朱幼凤.我国高校应用型会计人才培养之思考——以浙江树人大学为例[J].浙江树人大学学报,2008,(11).

篇(3)

中图分类号:G642.4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09)32-0208-02

21世纪的中国高等教育面临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和招生规模扩大所带来的巨大冲击,经历着从“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的转变。随着我国市场经济蓬勃发展和涉外经济日益广泛以及新兴产业的不断涌现,各部门对知识广博、基础理论扎实、实践能力强、创新意识高的应用型人才产生大量需求。培养应用型人才是我国高等教育从精英型教育向大众化教育转变的必然产物,也是与之相应的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

一、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特点及培养目标的确定

所谓“应用型人才”是指能够将专业知识和技能应用于所从事的专业社会实践的一种专门的人才类型。以培养这样的人才为使命的教育体系,就是高等教育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主体是教学型高校,教学型高校应建立起相应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在培养目标和人才定位上,应用型本科教育主要培养技术工程师、技术管理人员和技术研究人员等;二是在课程体系与课程设置上,应用型本科教育着眼于专业技术、经营技术、管理技术及智能操作技术水平的提升;三是在教学模式上,应用型人才培养注意理论教学与实践训练并重,以应用能力培养为主线,突出工程实践;四是在实践教学上,应用型人才应重点培养学生的技术开发与应用能力、动手能力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课程设计为核心,加强工程综合性训练,以校内实验、实习为基础强化工程实践,以校外毕业实习、毕业设计为重点全面提高工程实践能力。

在培养目标的设定上,会计学专业应该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由于会计专业有很强的实用性,因此高等院校的会计教育必须与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密切联系,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来定位自身人才培养的层次,体现培养的差异。在当今的经济环境下,市场对财会人才的需求相当旺盛,但这种财会人才的需求将会大量定位在中等层次上,高层次的需求相对来说较少。另外,目前现实中大量企业需要的是实务能力强,有一定理论基础,并且具有培养潜质的会计管理型人才。所以,大学会计教育的培养目标定位在培养具备复合能力的中级应用型人才,才是切合实际的选择。

二、进行会计学应用型人才的教学改革

在人才需求发生较大转变的情况下,为了进一步突出人才培养的适应性,就需要教师和教育工作者在多方面作出努力。首先是在办学理念上进行转变。要改变已有的“只管培养不愁分配”,“只顾招生不问需求”,不考虑办学特色的陈旧观念和意识,牢固确立市场经济所要求的市场意识、主动服务意识和办学特色意识。其次,需要在教学思想上进行转变。应该在全体教师和教育工作者中开展关于多层次、多形式人才培养的教育思想和适应市场经济需要,主动服务于市场的办学理念,积极进行教学方法的创新和实践。再次,把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企业实践紧密结合,不断提高学生的实践意识、创新意识以及相应的实践和创新能力,培养学生的市场意识、服务意识和经营意识。要加强学生的职业教育,开展职业技能教育,拓宽学生的就业渠道,增强学生的社会竞争能力。

具体来说,应该采取以下措施:第一,要努力探索多种路径和方式,切实加强学校与社会、企业之间的联系,开展“开放式”的师资建设。具体体现在,各高校的会计专业可以借用学校已有的教育资源,采用学科交叉的手段实行校内开放;会计学专业教师可以是经常和定期来校作讲座的客座老师,实现校外开放;会计专业可以与国外成功的高校合作吸引国际优质教育资源,实现更大范围、更深层次的国际开放。第二,引入新式教学方法,改变固有的教学思路。例如,积极引入“启发式教学”、“体验式教学”、“互动式教学”、“开放式教学”等新方法,并与现代多媒体和网络教学技术手段相结合,进行教学方法与手段的革新和改良。第三,加大职业培养的力度,进行“全职式”的职业导航。在教学模式上,应用型人才培养应注意理论教学与实践训练并重,以应用能力培养为主线。

三、设置与市场需求相结合的会计学课程

应用性人才培养必须根据产业发展和行业人才需求变化等市场需求来重新架构人才培养体系,结合各院校自身的特色设计课程。根据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本科院校必须以人才培养目标为指导,以会计学为例具体可以做出以下几方面调整:

第一,调整课程比例和内容,体现人才培养的应用型倾向。会计专业是应用型很强的学科,会计学专业学生毕业以后需要在社会中从事实际工作,对学生实践和应用能力要求都会比较高,所以在课程设置上也应该以这种需求而转移。以应用型人才为培养目标,对不同专业应重新考虑“厚基础、宽口径”原则下的课程设置,努力培养不仅掌握较为宽广的理论学识,更要具备从事会计实际工作所需要的娴熟的业务操作能力、创新能力的学生。应该适当减少传统教育中基础性、学科性的基础知识的比例,在理论深度上也要适当降低;与此同时增加应用型知识的课程比例,把应用能力培养要求适度提高,突出专业性和应用型两个倾向。课程体系中不仅要包括大量的专业实务类课程,还要加入一定量的与职业资格相关联的相关课程,突出课程的应用价值取向。在课程设置上要使学术性、实践性、职业性有机结合,处理好在应用型人才培养中知识、能力与应用三者之间的关系。通过课程体系的结构调整,加强教学内容的针对性,尽量考虑应用的需要。

第二,促进学科的交叉融合,体现人才的复合型倾向。立足于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建设,必须考虑到目前市场中需要的是一种拥有较高的应用能力并且在知识储备上呈现复合型趋向的人才。地方本科院校必须打破割裂分离的学科专业状态,促进学科专业之间的交叉复合,并自觉地将其融入教育教学中,以拓展应用型人才的专业知识与能力。据此,具有跨学科倾向的课程体系才能满足当今对于人才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复合性要求,在课程设置中,应该体现出会计学与相关学科及前沿热点学科的复合。例如,会计学是与经济学、法学、管理学结合非常紧密的一门学科,在课程上可以设置能够利用其他专业教学资源的会计相关选修课程。会计学专业中的管理会计、电算化会计等都因其高度综合性而受到重视,在课程设置上也应加大此类课程的比重,找准人才培养的重点方向和可扩充领域,科学规划学科专业建设的方向和未来发展的重点。

四、保障应用型人才培养中的实践教学环节

培养应用型人才,实践教学是极其有效的一种手段。应用型本科教育不是单纯的就业教育,也不是单纯的技术技能训练,而是全面的教育,是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提高素质三者协调发展的教育。实践教学是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从事实践教学必须与社会需要相结合。在此前提下,应用型会计学本科专业应当培养能够直接在生产、服务和管理第一线工作的应用型复合型的会计学专门人才,培养既懂会计,又会管理,既熟悉专业技能和技巧,又动手能力强的完善人才,其中实践能力强是对应用型人才的突出要求。为了培养这种应用型人才的目标,应建设一个科学合理、循序渐进的学生实践能力培养体系。

首先,在革新实践教学内容上逐步实现“会计核算+审计+财务管理”的“一体化”实训模式。要培养适应现代需要的管理型、创新型的会计人才,就要在安排专业实践教学内容时,把与会计学紧密关联的财务管理、审计、税务处理等内容纳入新的实践教学内容体系,逐步实现一体化的专项和综合实训模式,真正体现会计学科的完整性、层次性、程序性和职业性。另外,实践课程的学时应达到总教学总学时的一定比例,以使学生真正获得较为系统的基本技能训练和专业技术训练。

第二,加大投入建立校内会计模拟实验室。模拟实验室是模拟训练专业技能的场所,包括公共基础实验室和专业模拟实训室。以培养应用能力为主的实验实训设施的装备标准与课程设置一样,必须能体现应用能力培养的需求,以职业分析乃至工作过程分析为依据投资建设实训设施,开设用于实际需要的专业能力训练,例如,单项专业能力训练、综合专业能力训练、项目任务模拟训练等。针对会计专业,应在校内开展的实验内容包括基础会计模拟实验、中级会计模拟实验、成本会计模拟实验、审计实务模拟实验和会计电算化操作实验等,另外,还可以开设与企业经营决策有关的模拟对抗训练(ERP沙盘模拟),通过这种模拟对抗训练可以使学生了解企业的经营过程,培养学生掌握与会计相关的经营决策等管理技能。

第三,积极建立校外实习基地,让学生在真实的工作环境和技术氛围下学习并掌握专业岗位实务的场所。校内外实习的结合,可以使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增强动手能力,熟悉企业会计工作,为学生毕业后走上工作岗位,迅速适应工作需要奠定能力基础。要充分利用教育资源使之与行业资源实现优势互补、互惠双赢,广泛联系能代表新技术、新工艺的企业作为校外实习基地。按照行业标准和企业要求培养人才,开展与多个企事业单位的合作,实行“校企联合”来培养应用型人才,既解决企业用人的问题,也为学生就业创造一条有利途径。

参考文献:

[1]高翔.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的认识与实践[J].商场现代化,2006,(18).

[2]李万木.应用型本科教育与高职高专教育的比较[J].职业教育研究,2006,(10).

[3]朱幼凤.我国高校应用型会计人才培养之思考――以浙江树人大学为例[J].浙江树人大学学报,2008,(11).

篇(4)

【关键词】

管理会计;财务会计

1银行管理会计的内涵及特点

管理会计和财务会计对不同的信息使用者提供不同的财务信息,两者之间就会有差异,管理会计主要服务的对象是内部管理者,为其提供与决策相关的信息。商业银行管理会计的核心内容主要在财务预算、成本核算、盈利分析和业绩评价等多方面。之所以银行纷纷开始实施管理会计,是因为银行要想取得突出的业绩,实施管理会计是必经之道。

不同于财务会计,管理会计的主要特点:

1)为管理人员编制管理报告。以单位的经营管理为出发点,运用现代的各种技术、方法编制管理报告。目的在于为银行高层管理人员提供对决策有用的所有信息,有助于控制银行的经济活动和评价管理人员的经营业绩。

2)管理会计主要是针对银行内部的各个责任单位的成果,进行控制、评价和考核,宏观上协调和综合平衡各项决策,让银行保持好的经营成果长期发展。

3)管理会计受限于经济决策理论和成本效益的约束,不受统一会计制度的约束和限制。

但是,需要服从于管理人员的需要。

4)会计所提供的信息是有选择有目的的管理信息,业务报告只对内使用,不承担任何的法律责任。

5)管理会计的核算程序可根据需要自行设计,不涉及财务会计上常规的核算程序。

2 商业银行管理会计的目标、职能和对象

2.1商业银行管理会计的目标

商业银行管理会计的目标是进行一切经营控制活动的起点,其目标主要是提供对银行内部管理有用的各种信息,以便协助银行管理层完成其管理职能。重点在于协助管理层进行规划和控制银行经营活动。

2.2商业银行管理会计的职能

基于管理会计的目标,商业银行的职能在于建立各种控制制度,对搜集来的各种数据、材料进行加工,最终来提供对银行内部管理决策有用的信息,来提高商业银行的经济效益。由于管理会计是通过运用一系列的科学方法和现代技术手段,对银行的财务信息和非财务信息进行加工处理,从而能够达到控制经济过程、预测银行未来方向和考核业绩指标等目的。也就是说,管理会计必须涵盖银行所有的信息,无论是对历史信息的分析还是对有助于预测未来的经济资料的加工,都要囊括到范围之内。

我们还是需要把管理会计所需信息与财务会计信息加以对比。相比于会计系统产生的财务信息,管理会计解析的信息是基于财务信息的基础上进一步的加工、改制和延伸。财务信息只是在企业过去的经济活动所产生的,而管理会计所解析的信息不仅仅只有财务信息,还需要非财务信息,并对这所有的资料作进一步的处理,使其更好地为规划未来和控制现在需要的信息,为加强银行内部管理、提高经济效益服务。

由于管理会计可以借助多种方法,对各种来源的信息进行加工、整理、改制,目的是在于让这些信息符合银行内部管理要求的特定数据资料。管理会计所使用的各种信息不受任何来源、形式和内容上的限制,从而形成丰富多彩的的形式和内容。再者管理会计所需要的信息具有极强的针对性和实用性,需要依据不同的目的对各种信息进行加工处理。

总之,商业银行管理会计的职能,是把所有的财务信息和非财务信息做一个整合、加工、改制,甚至延深到更广、更深的领域,使之成为更加系统全面的对决策有用的信息,使其在管理上发挥更大的作用

2.3商业银行管理会计的对象

管理会计的对象是什么,目前还没有统一的观点,本人认为商业银行管理会计的对象,就是商业银行在业务经营活动过程中的现金流动。会计科学发展的总趋势足以决定现金流动为商业银行管理会计的特定对象。近些年来,由于银行会计内部职能为适应现代化管理而加速扩展,其工作重点也发生转移,慢慢偏离原来的以收益为中心,转向现金流动的分析。现在,现金流量表已被看作是最重要的报表,从观念的转变也足以反映出现金流的重要性。现金流动具有最大的综合性和敏感性,现金流的流入和流出能够同时反映出资金数量上的差异和时间上的差别,这一点也恰恰是产生以上变化的重要原因。

3 商业银行对管理会计的应用

近些年来,虽然我国商业银行对管理会计的应用越来越重视,但是,还并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只是部分的应用管理会计的知识体系。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3.1综合经营计划的应用

商业银行最核心也是最主要的工作是对财务资源的合理安排,以便实现银行经营目标。而综合经营计划恰恰是商业银行实现其目标的方法之一。面对日益变化的外界经济环境和激烈的竞争压力。越来越多的商业银行都开始编制综合经营计划书,并将其运用。但是,由于各个商业银行的经营目标以及管理水平都不尽相同,最终编制计划也纷繁芜杂,执行情况更是不尽相同。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没有统一的指导原则,对其编制框架、基本内容也没有统一的规定。经调查发现,我国各大银行普遍采用的编制方法是零基预算法。

综合经营计划书的编制内容的详实程度,以及编制计划与经营目标的吻合度,都需要有一个健全有效的制度体系支撑。为了核定商业银行的各项主要财务指标以及建立相应的指标体系,就要以综合经营计划为总依据。并在经营活动发展的过程中发生的情况,逐年对经营计划书调整。使综合经营计划书和银行的财务预算融合,确保计划的实施。

3.2成本核算与费用管理

利益最大化是每个商业银行都在追求的目标,各大商业银行实现利益最大化的方法也各不相同,但是,降低成本,提高盈利能力是每个商业银行都会采用的方法。他们依据自身的特点,会制定最有利于这个目标实现的政策和方案,其中,强化成本核算和费用管理是必不可少的。

在各大商业银行中,面临最多的问题就是分散化管理、财权不集中、财务审批权限不明晰、费用化支出控制力差。为了解决这一系列的问题,商业银行最常用的措施就是制定适宜本银行特点的财务管理制度。为加强成本控制,费用管理,可以在权限内设立专款专用的账户,不得乱用专户里的资金,并制定严格的资金审批程序,分类授权制度。不管采取哪种措施,其终极目标就是降低成本,提高利润。

3.3业绩考核

商业银行的内部管理的有效性是银行持续向前发展的动力,为保持商业银行管理者和被管理者的积极性以及对工作的热情,挖掘工作人员的潜力,每个银行都设立了一套适合本银行的激励政策,以此来考核工作人员的工作业绩,做到奖惩有据可依,而不失公允。为此,银行必须选择相应的业绩考核指标,通过此指标可以全面的反映出工作人员业绩信息,基于这一点来说,其业绩指标的选择是至关重要的。而且,个人认为,激励机制是一把双刃剑,一个良好的激励政策对于商业银行而言是其积极作用的,相反,一个无效的激励政策便会制约银行业务的发展。所以说,银行无论是在选择业绩指标还是建立本银行的激励机制都必须充分考虑各个因素,不仅仅是对经营成果的考核,还需要对经营管理状况进行考核。

【参考文献】

[1]许金叶.管理会计[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6.

[2]西蒙.管理行为[M].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91.9.

篇(5)

一、人民银行县(市)支行国库会计业务存在的主要风险点

(一)国库会计管理的风险点。一是制度风险。近年来,国库会计业务上线运行新系统较多,原有的内控制度、操作规程和风险控制措施跟不上业务变化的要求,不能涵盖整个国库核算业务的全过程,导致业务操作影响的制度约束和行为规范。人民银行内部制定了加强国库资金管理的规章制度,但这些制度只能作为人民银行内部的规定,而对财政、税务等征收机关在拨款和退库方面缺乏约束力,各县(市)支行制定的内部控制制度和业务操作规程不尽相同,未形成一套系统的内部控制制度和业务操作流程,不利于会计人员学习和掌握,也不利于相关部门进行业务监督、检查和评价。二是人员风险。银行系统面临的各种风险,说到底就是人的风险,再好的业务制度、最严密的风险控制机制均须业务人员去执行和实施。在人员配置方面,县支行的矛盾尤其突出。如商洛基层国会股专职从事国库业务的人员仅有2人,与国库制度最低要求(按一岗一人或合理兼岗至少8人)差6人,如此状况,只能是兼岗兼职,但随着财政收入的增长和纳税单位的增多,国库业务量逐年增长,同比增长48%。对比之下,国库人员配备不足难于适应国库业务的发展。AB角的配备存在困难,一旦出现人员临时离岗外出或职工休假现象,一人多岗现象较为普遍,很难杜绝不合理兼岗现象的发生。三是操作风险。部分会计人员特别是新上岗人员的风险意识淡薄,不认真执行保密制度和操作规程,容易形成操作风险。具体表现在:业务公章、个人名章随意放置,离开操作系统不及时签退;修改操作口令密码不避他人;报单打印完毕不及时入柜;录入、复核完毕的凭证随意放置;授权流于形式,业务处理缺乏控制;部分网点及其人员认为日常业务没有风险,只要事后监督把关即可,忽视自身应该承担的事前、事中审核责任等等,充分说明严格执行制度的观念和意识薄弱。

(二)系统本身潜在的风险点。目前,县(市)支行国库会计是全行操作系统最多的部门,国库业务系统有TCBS、TIPS、TIMS、国库报表综合、国债管理系统等5个业务系统。系统的稳健安全运行,是确保基层央行各项业务正常开展的前提,不正常的操作极易给系统带来不稳定的因素:一是操作系统控制风险。系统操作界面无操作员强制退出功能,容易出现安全隐患,一旦操作员离开忘记签退,容易给不法分子留下可乘之机。二是业务人员不按制度规定使用业务用机,容易造成系统故障,影响业务的操作。三是部分业务用机的老化,极易造成系统的不稳定,甚至造成业务用机的毁损,影响业务的正常开展。

(三)事后监督滞后产生的风险点。事后监督本身具有滞后性,使国库会计核算的风险不能及时被发现。近年来,由于国库信息化建设速度不断加快,国库加入大小支付额系统使国库资金汇划方便、快捷,可在瞬间完成,实现了财政收入直达入库,财政支出即时到账。先进的资金汇划清算方式,在提高资金使用效益的同时,也增加了国库监管工作的难度。一是资料传递较慢,导致监督滞后。《中国人民银行会计核算监督办法》中明确规定:“核算部门应不迟于每个工作日上午将上一工作日的纸质会计资料或被监督数据信息传递至监督部门,确因特殊情况不能按时送达的,应有核算部门说明原因并经其主管行长批准后,适当延长时间。监督部门应于收到会计资料后一个工作日内完成监督。”但在国库业务操作中,由于系统平台和操作模式不尽相同,会计资料的传递环节较多,及时性往往难以保证,如商洛市国库直接支付、授权支付是通过支付系统传输数据核对后划款,商业银行将直接支付、授权支付划款清单送达人民银行国库部门,由于商业银行网点较多,收齐纸质清单集中后于次日下午才能送达中心支行国库部门,国库部门再将国库会计资料送达事后监督中心,遇到拨款等业务较多时、长假前一工作日等特殊时段,事后监督中心难以在当日及时完成监督工作。二是监督手段落后,导致存在监督盲区。目前,事后监督中心对国库会计核算业务还是采用人工监督方式。国库会计核算业务事后监督沿用传统的手工勾对核查凭证、报表、账表等,劳动强度大,效率低,遇到拨款、退税高峰期,监督员通常超负荷工作,甚至当日难以完成全部监督业务,同时,随着国库业务电子化程度的不断提高,手工监督存在一定的盲区。目前,国库业务涉及会计核算系统、横向联网系统、国家金库管理信息系统、集中支付系统、统计分析系统、国库综合业务报表系统、TIMS综合信息系统、会计报表等八个系统,国库核算业务大多数在各系统中操作进行,国库资金划拨量大,事后监督仅从纸质凭证上无法监督业务操作的过程,如:财税部门在一些征税科目上的更正,事后监督只能在更正通知书上核查科目的更正情况,但对系统上的调整情况无法及时监督。

(四)会计内部控制监督乏力带来的风险点。县(市)支行对国库会计监督重要性一定程度上存在着认识不高、重视不够的现状。一是会计监督基础薄弱,会计工作人员的业务能力和管理水平与新业务的要求不匹配,工作的主动性差,对现代化核算系统技术性操作的变化不能很快适应,对系统风险的防范意识不强。二是县(市)支行的监管部门地位不超脱,职能不独立,加之县(市)支行的监管人员大多为兼职,对国库会计监督内容了解不够,很难对国库工作的实质性业务风险进行监督,使得会计监督职能和权威性不能充分发挥,难以起到有效的纠偏纠错和控制风险的作用。三是内部控制监督手段落后,且手段单一。目前县(市)支行会计监督形式主要为会计部门负责人的日常监督和监管人员的不定期检查,对会计业务的监督仅限于内控制度的建立健全情况、传票账簿的装订情况,监督方法大多是看看制度,翻翻传票,手段单一,虽然在形式上完成了事后监督,但不能真正从账务原理出发,设置相应的事后监督系统,缺乏对会计核算工作的分析能力及判断能力,这样势必影响事后监督工作的效果,监督检查的权威性大打折扣。四是风险管理滞后。目前国库监管特点是重检查轻处理,检查内容全面,而对一些苗头性问题,潜在的风险隐患未进行彻底暴露,排查,存在安全隐患。五是责权定位不清。现行法律、法规没有赋予国库部门对与国库相关业务单位的监督检查权,对财税部门如何实施监管的规定不明确,对财税部门的监管停留在票面审核阶段,国库监管难以落到实处,国库资金的风险难以从源头上防范。

(五)国库会计业务应急预案不完善带来的风险。从近年开展几次会计国库应急演练的结果来看,人民银行县(市)支行对国库会计业务应急预案的制定工作重视不够,一是应急意识缺失。首先是思想上对危机意识认识不够,存在侥幸心理,认为发生突发事件的概率很低,对上级行布置的应急演练被动执行;其次是畏难心理,认为系统安全属于科技部门工作范畴,对系统操作仅局限于机械的数据录入、账平表对,对系统的某些功能操作不熟悉,缺乏必要的技术钻研,不能明确具体的系统安全工作要求,对各种异常情况的跟踪、监控及应对能力不足。二是硬件设施缺乏。一方面缺少电力保障,因不可预测、不可抗拒的灾难性事故会导致电力中断从而会导致通讯基础设施中断,继而影响国库核算业务系统的正常运行。另一方面缺少手工核算载体。国库资金汇划渠道越来越依赖支付系统,国库业务系统面临的风险面进一步集中,作为国库会计核算的最后保障方式,原有手工核算账务中的账簿、凭证等已经停用或上缴,未作应急储备,一旦系统出现重大灾难,手工核算因介质缺乏将无法实施应急处置。三是协调机制缺位。基层国库业务系统涉及面广,首先在纵向关联上,涉及总、分行、中支三级机构;在横向关联上,涉及财政、税务、商业银行等外部单位;在人民银行内部需要会计财务、营业部、科技、后勤等相关部门的支持配合。目前国库会计核算应急预案的建立只有针对内部业务应急处理机制,协同外部关联单位进行灾难性演练还停留在空白状态,而外部关联单位的配合参与也直接影响到国库业务应急处置能力的发挥。

二、对防范人民银行县(市)支行国库会计业务风险的几点建议

(一)加强制度控制。一是建议上级行组织人力对现有制度进行整合修订,统一规范下发执行,保证制度的严肃性、统一性和规范性,以利于制度的检查评价和落实。二是完善岗位责任制度。根据县(市)支行实际,科学设置岗位,合理分工,严格印章及重要空白凭证的管理使用,明确各自的岗位职责和权限,相互监督,相互制约,杜绝因会计人员不足而存在的相互兼岗、顶班替班和重要岗位人员长期不轮换、越权越岗处理业务等现象。三是完善会计监督机制。分管领导、会计主管及监管人员必须定期不定期地开展柜面、事中、事后等多层次、多形式的会计监督,对不安全隐患提出整改意见,切忌检查流于形式。监管人员切实担当重任,要敢于碰硬,监督检查应突破简单的表面上的账平表对,要把重点放在制度落实情况上,突出检查的针对性和时效性,切实达到发现问题、堵塞漏洞、消除隐患、防范风险的目的。四是对国库业务和监督各岗位的风险进行排查,明确风险责任范围,掌握有效控制风险的操作方法,严格落实监督要求,最终有效地遏制和规避国库资金风险。

(二)加强人员控制。对人员的风险控制应成为各类风险控制的重中之重。一是要强化警示教育,经常组织会计人员学习有关法规制度及案例通报,观看反腐倡廉录像等,将警示教育经常化,筑起防范案件的思想防线;加强对要害岗位人员的管理,对会计人员定期开展要害岗位行为考核,并建立《要害岗位人员八小时之外活动情况报告制度》;加强法制教育,把普法教育与各项规章制度学习结合起来,不断提高会计人员的遵纪守法意识,自觉抵制消极腐败思想的影响和诱惑。二是从源头抓起,加强对会计人员的教育和引导,组织开展方式灵活、形式多样、针对性强的岗位培训和业务学习,对每一次系统版本升级、新的规章制度以及业务规章制度修订后的新变化,都能及时组织培训,按章操作,确保会计人员能尽快适应业务发展变化的需要。三是建立健全报酬与劳动相结合、利益与风险相对称的奖惩激励机制,充分调动会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三)加强系统控制。一是健全业务授权机制,特别在人员代班或休假等临时变动情况下要及时进行业务授权,明确责任。二是加强口令管理。口令的设置要缜密合理,不能过于简单,要经常更换。操作员临时离开,要及时签退,以防止他人操作,造成风险。三是业务用机要明确专人负责,增强工作责任心,严禁在业务用机上安装其它无关软件,严禁业务用机内外网互联,严禁移动存储介质内外网互用,确保系统安全稳健运行。四是改变事后监督手段落后及事后监督与实时业务操作脱节的弊端,加快自身电子化建设,在《国家金库会计核算系统》中增加事后监督子系统,实现人机并行的双重监督,合理有效地对整个国库会计核算过程进行全方位的监督和管理,以提高事后监督的实时性、有效性。四是进一步完善应急预案,充实应急资源,规范应急流程,增强业务部门与技术部门的应急协同能力,检验备用服务器的可用性,健全国库业务系统风险预警机制,提高国库应急处置能力。

参考文献

[1]白守应.国库会计数据集中系统环境下事后监督的难点和建议[J].西部金融,2011,(4):56-57。

[2]韩翠瑜.国库会计规范化管理的探讨与研究[J].黑龙江金融,2011,(9):21-23。

[3]蒋留新.基层国库会计内部控制的实践与思考[J].时代金融,2011,(32):32-34。

[4]王晓华,吕飞,李晶晶.人民银行县支行国库会计事后监督模式研究[J].甘肃金融,2011,(9):39-41。

[5]赵立军.国库会计核算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建议[J].内蒙古金融研究,2011,(5):48-49。

The Discussion on the Prevention of Risks in the State Treasury and

Accounting Business of County-level Sub-branches of the PBC

ZHAO Shaoying HE Yi HAN Wenqi

篇(6)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高速增长,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综合国力也不断增强。但是,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也出现了能源危机、环境污染严重、社会分配不公、职工生产安全以及消费者权益得不到保障等一系列社会问题,若不及时采取有力措施,势必严重阻碍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实现社会对资源的优化配置及有效利用,需要解决企业生产经营行为的外部性问题,即企业行为对社会的影响,而社会责任会计就是以会计的形式反映这种影响。

一、社会责任会计

社会责任会计运用会计学的基本原理与方法,采用多种计量手段和属性,对企业生产经营活动所产生的社会影响、企业的社会责任及其履行情况进行反映和监督,以便向相关信息使用者(如:政府和群众、企业内部管理部门、社会公众利益集团等)提供有用的社会责任信息。

传统的会计注重计量和反映企业追求利润的过程与结果,但却对企业从事生产经营活动产生的社会影响关注甚少。相较于传统会计,社会责任会计更加强调会计与企业社会责任的有机结合,将会计学有效地运用于解决企业与社会形成的社会责任中,其目的在于提高企业、社会的整体效益。

社会责任会计作为传统会计领域中新的拓展,加入了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成本以及社会收益,同时其发展还得益于会计学科与其他社会学科的结合运用。总的来看,社会责任会计不仅包括自身“经济的”目标,也包括“社会的”目标。也就是说,在微观领域中,它的主要目的是反映和报告单个企业的行为对社会所产生的影响;在宏观领域中,它的主要目的则是反映和披露整个社会(国家)的经济与社会业绩。

二、企业与政府之间的博弈

为更好地论证企业实施社会责任会计的必要性,本文基于博弈论的视角,主要通过企业与政府双方的“成本―效益”进行博弈分析研究。

在此,首先设定博弈分析的假设前提:1.参与博弈的双方都是理性人,都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2.参与博弈的双方都知道对方的策略以及各种策略的成本或收益。

(一)博弈要素的分析

企业作为一个理性经济人,追求自身经济利益最大化是其最终目的。但是,企业在生产经营及其发展的过程中,同时会产生对社会的影响。而政府作为企业的监管机构及社会的管理机构,代表着社会公共权力的同时,也对社会(公共利益)的管理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因此,政府会希望企业能将社会责任成本、收益等内部化,正确反映和披露企业主体对社会的影响情况,并能自觉承担其应当承担的社会责任。假设:

1.社会责任总成本为A+B(A>0,B>0),A是指企业应承担的部分成本;B是指政府应当承担的部分成本。

2.若企业承担了自己应当承担的那部分成本,也即企业履行了相应的社会责任,例如在对环境的责任上,企业合理利用资源,减少资源浪费。采用合理的方式,防治废气、废水等环境污染源;企业充分尊重并主动维护消费者权益,成为消费者信赖企业,营造良好销售风气等。这也就是说,企业加强了社会责任“意识”,并以社会责任会计的形式进行确认成本及收益(将该部分成本及收益内部化),及时反映并报告该社会影响。此时,对于政府而言,将会出现以下两种策略:

一是政府严格监管,政府将会对企业进行一定的奖励,比如税收的优惠、贷款利息的优惠等,这部分的奖励就可以看成是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实施社会责任会计、加强社会责任成本控制所取得的收益。同时,企业因此而获得的社会信誉、美誉,也可以看成是企业潜在的社会收益。在此,将这些优惠或收益表示为S。

二是政府监管不严,即政府对企业是否履行社会责任、是否实施社会责任会计或是否对企业生产经营产生社会影响进行报告与披露等方面,不予监管、置之不理,则企业就得不到上述的奖励。

3.若企业不承担自己应承担的那部分成本,也就是企业不履行自己应负的社会责任,仅仅单纯的追逐利润,罔顾社会公众利益。此时,政府也将面临以下两种策略:

一是政府监管严格,政府势必会对这部分企业进行处罚,比如罚款、赔偿损失、吊销营业执照等,情节严重的甚至会将有关涉事人员移交司法机关追求其刑事责任。这些处罚(罚金、企业信誉受损等)可表示为F。

二是政府监管不严,则企业将不会受到处罚,也就是说企业将不用花费任何成本费用。

具体的收益矩阵见上表。

(二)博弈双方的成本分析

1.从政府的角度来看:

(1)当政府选择Y,也就是对企业进行严格监管。此时,政府为之付出的成本(取得的效益)C(Y,α)=B+S,或者C(Y,β)=B+A-F;

(2)当政府选择N,也就是对企业不实施监管。政府所付出的成本(取得的效益)C(N,α)=B,或者C(N,β)=B+A。

在这个博弈中,当企业选择实施社会责任会计,加强社会责任成本控制(自觉履行社会责任)时,政府选择对企业进行严格监管的成本(B+S)要大于对企业不实施监管的成本B;而当企业选择不实施社会责任会计,不进行社会责任成本控制(不履行社会责任)时,政府选择严格监控的成本B+A-F则小于不监控的成本B+A。也即政府在这个博弈中不存在严格的优势策略。

2.从企业的角度来看:

(1)当企业选择α,即实施社会责任会计,加强社会责任成本控制。此时,企业为之付出的成本(取得的效益)C(Y,α)=A-S,或者C(N,α)=A;

(2)当企业选择β,即不实施社会责任会计、不进行社会责任成本控制,不承担应承担的社会责任。企业所付出的成本(取得的效益)C(Y,β)=F,或者C(N,β)=0。

在这个博弈中,当政府选择严格监管时,企业不实施社会责任会计、不进行社会责任成本控制的成本为F;企业实施社会责任会计,加强社会责任成本控制的成本为A-S。而当政府选择不监管时,企业不实施社会责任会计的成本0,小于企业实施社会责任会计的成本A。

因此,若F

三、分析结论

(一)明确政府社会监管责任、加大惩处力度有助于企业主动承担其社会责任

政府应加强社会责任监管,对于那些不履行社会责任、不实施社会责任成本控制的企业加大惩处力度,即要使得F>A-S。也就是说,要使企业受到处罚而付出的代价大于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实施社会责任会计的所花费成本。

而在实际生产经营过程中,部分企业明知不履行自身应承担的社会责任将会受到政府的处罚,仍愿意以身试法,承担政府的惩罚,究其原因,主要是政府的惩处力度过小,甚至小于企业承担自身应负社会责任(即进行社会责任成本控制、实施社会责任会计)的成本。在这种情况下,企业会选择付出代价较小的政府惩处,也不去承担成本较大的社会责任,更不会实施社会责任会计了。

因此,应明确政府社会监管责任,加强社会责任监管,加大对罔顾社会责任企业的惩处力度,并引导企业自觉树立社会责任观,促使企业积极主动承担自身应负的社会责任,实施社会责任会计、加强社会责任成本控制。

(二)提高企业社会责任意识、扩大奖励范围有助于企业积极承担其社会责任

企业社会责任意识的提高是社会责任会计有效实施的重要基础。企业作为社会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分子,其具备较强的社会责任意识,自觉承担社会责任,不仅能给企业营造更大的生存与发展空间,还能促进企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共同进步与发展。

而在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企业社会责任的培育中,不仅政府的监督、约束作用必不可少,而且引导、鼓励等宏观调控和管理也显得非常重要。即政府可以适当提高奖励S,使企业实施社会责任会计、进行相关成本控制的成本(A-S)降低,积极促进企业转变观念,自觉承担社会责任,并主动将企业的社会责任信息进行披露。

综上所述,若F>A-S,则企业不会选择β策略。即当政府加大惩处力度,F增加时,相对的(A-S)就小了;或者政府提高奖励力度,S增加时,相对的(A-S)减少,而相较之下F则增加了。此时,企业会倾向于选择α策略。也就是说,通过政府的赏罚分明、约束与引导,企业将选择成本最小、收益最大的策略(α)――实施社会责任成本会计(承担社会责任)并积极进行社会责任成本控制。那么,该选择最终将带来企业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双赢,实现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实现经济与社会的和谐、可持续发展。

四、实施社会责任会计的建议

(一)加强法治,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制度

加快建立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与制度,规范社会责任会计、明确企业应承担的社会责任和义务。加强法治,对损害社会利益、给社会造成“外部不经济”的企业进行惩处;正确引导,对自觉承担社会责任、给社会造成的“外部经济”的企业进行奖励并鼓励发展。通过严明法治,保障社会责任会计的有效实施与管理。

(二)加强研究,建立与健全社会责任会计体系

社会责任会计体系的建立与完善是推进社会责任会计理论发展和社会责任会计得以实施的重要基础。因此,在广泛借鉴国外先进研究成果的同时,应结合我国实际国情及企业的现状,积极构建中国特色的社会责任会计体系,加强社会责任会计的理论与实务研究。

(三)加强教育,做好社会责任会计教育培训

社会责任会计主要是从社会角度反映企业的外部,无论是在理论基础上,还是内容、方法上都与传统的会计存在很大差别。因此,一些传统的会计概念、原则等都不适用于社会责任会计。为准确、完整的反映企业社会责任信息,做好相应成本控制,应加强社会责任会计的教育培训、提升相关人员的专业素质。

(四)加强宣传,提高全社会的社会责任意识

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将更加关注企业的社会责任。应通过多种宣传方式和途径加大对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宣传,提高全社会的社会责任意识。这不仅有益于提升社会对企业社会责任的关注度,也能合理反映、评价企业所承担社会责任,推动社会责任会计的发展。

参考文献:

篇(7)

    独立审计准则是一把双刃剑,既规范注册会计师,又保护注册会计师。我国独立审计准则体系的基本建立,标志着中国注册会计师职业规范迈上了新的台阶,初步实现了独立审计准则的制定目标:第一,建立执行独立审计业务的权威性标准,规范注册会计师的执业行为,促使注册会计师恪守独立、客观、公正的基本原则,有效发挥注册会计师的鉴证和服务作用;第二,促使会计师事务所和注册会计师按照统一执业准则执行审计业务,提高审计工作质量,提供业务素质和执业水平,保护投资者和其他利害关系人的合法权益,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第三,明确注册会计师的执业责任,维护社会公共利益,保护投资者和其他利害关系人的合法权益,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

    独立审计准则的制定与施行,对我国证券市场产生了两方面的积极作用:一是维护了证券市场秩序。注册会计师通过为投资者提供相关、可靠的信息,在很大程度上防止了证券市场的欺诈行为,增强了投资者的信心感和安全感。从1996年第一批独立审计准则施行起,注册会计师出具非标准无保留意见的审计报告比率越来越高:1996年为9.06%,1997年为13.29%,1998年为17.51%,1999年为19.7%,2000年为16.3%。二是促进了上市公司会计信息质量的提高。注册会计师利用会计准则和审计准则两把尺子,对一些上市公司错误和虚假的会计信息提出了审计调整,进行了艰难说服工作,顶住了各方面的压力,过滤了大量的信息风险。

    二、独立审计准则与审计责任

    我国独立审计准则以《中华人民共和国注册会计师法》(以下简称《注册会计师法》)为依据,由财政部颁布,具有很强的权威性,注册会计师只有遵守独立审计准则才能保护自己以免于承担审计失败的责任。《注册会计师法》第三十五条规定:“注册会计师执行审计业务,必须按照执业准则、规则确定的工作程序出具报告。”《中华人民共和国证券法第》第一百六十一条规定:“为证券的发行、上市或者证券交易活动出具审计报告、资产评估报告或者法律意见书的专业机构和人员,必须按照执业规则规定的工作程序出具报告,对其出具报告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完整性进行核查和验证,并就其负有责任部分承担连带责任。”由此可见,如果注册会计师不按照独立审计准则执业,一旦出现审计失败就难辞其咎。如果按照独立审计准则执业,并且尽到了应有的执业谨慎,不应承担审计失败责任。我国有关部门起草的《关于审理涉及中介机构民事责任案件的若干规定》(第一稿)第四条规定:“中介机构所指派的执业人员在执业过程中存在下列行为,给委托造成直接经济损失的,应当退还委托人交纳的委托费并承担相应的赔偿责任。……(四)违反执业准则,未尽高度注意义务或者忠实义务的;……。”第十二条规定:“……,如果存在以下情形之一的,中介机构不承担民事责任。(一)中介机构所指派的执业人员已经严格遵守执业准则勤勉尽责也无法发现虚假成分的;……。”虽然这个文件尚未正式颁布,但对注册会计师行业具有非常重要意义,说明我国法律界已经重视独立审计准则的作用。而美国注册会计师行业发展了近一百年,直到1995年美国国会才通过了《1995年个人证券诉讼改革法案》,规定了注册会计师免责的“安全港”条款。根据此条款,对那些以诚实、公正态度出具报告的注册会计师给予豁免权。

    三、中国独立审计准则与国际审计准则的关系

    独立审计是市场经济的产物,世界上经济较为发达的国家都很重视独立审计准则的作用,并把其作为规范注册会计师执业行为、保证执业质量的手段。西方发达国家制定独立审计准则有很长时间,已经形成了比较完善的准则体系,许多审计技术和方法成为国际惯例。1994年,国际会计师联合会(IFAC)下属的国际审计实务委员会完成并颁布了一套核心国际审计准则。到目前为止,世界上有50多个国家已经或正在将国际审计准则作为制定独立审计准则的基础。在制定独立审计准则过程中,我国主要借鉴了国际审计准则,同时借鉴了美国、英国、澳大利亚、加拿大等国家及我国香港、台湾地区的审计准则,但强调国际审计准则优先,国际审计准则的基本原则和必要程序构成了我国独立审计准则的基础。因为随着全球化和资本的跨国流动,客观上要求各国的独立审计准则与国际审计准则接轨。近年来,世界银行及其他国际组织力促国际会计师联合会更加关注公共利益问题,以代表国际职业界扮演监管角色,国际会计师联合会对此给予积极的回应。1999年,国际会计师联合会决定取消会员委员会(Membership Committee),成立遵守委员会(Compliance Committee)。遵守委员会的职责是确保所有会员组织履行其会员义务,使得国际会计师联合会能实现“以协调一致的准则,在世界范围内更快地发展会计职业,为公共利益提供最高质量的服务目标。”我国是国际会计师联合会的会员国,制定的独立审计准则理应与国际审计准则相协调。

    四、制定独立审计准则时对中国国情的考虑

    虽然我国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但在政治、法律、社会等方面与发达国家和地区有一定的差别,这就要求我们在制定独立审计准则时既要借鉴国际惯例,又要从我国实际出发,不能照抄照搬。为此,财政部专门成立了独立审计准则中方专家咨询组、外国及港澳台专家咨询组。这两个专家咨询组负责对独立审计准则的制定与提供咨询服务,以使独立审计准则既借鉴国际惯例又结合我国国情。此外,我们在制定独立审计准则时注意加强与国务院有关部门的沟通,听取他们对独立审计准则的意见。例如,我们修订《独立审计实务公告第1号——验资》和《执业规范指南第3号——验资》时,邀请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专家参加修订工作;在起草《独立审计实务公告第7号——商业银行会计报表审计》时,邀请中国人民银行和有关商业银行的专家参与起草工作;在准备起草《执业规范指南第Х号——保险公司审计》时,我们取得中国保监会和有关保险公司的支持。只有这样,起草的独立审计准则才能符合我国实际,在我国行得通。顺便提一下,结合我国国情并不是迁就落后的审计实务。东亚金融危机后,联合国贸发会议的一份研究报告指出,当地的一些会计师事务所尽管代表国际会计公司,但其审计质量却远低于国际审计准则的要求,没有对危机的发生及时提供预警,这值得我们深思。

    五、银广夏案件中注册会计师的审计责任

    从2001年8月18日至9月3日,我们对中天勤会计师事务所审计广夏(银川)实业股份有限公司(简称银广夏)1999年度和2000年度会计报表进行专项调查。调查表明,银广夏2000年虚增利润56704万元,1999年虚增利润17782万元,1998年虚增利润1776万元,共计76262万元。签字注册会计师严重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注册会计师法》、《中国注册会计师独立审计准则》和《中国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基本准则》的规定,存在重大过失,未发现银广夏会计报表中的重大虚假问题,出具了不实的审计报告。签字注册会计师根本没有履行必要的审计程序,不按照独立审计准则执业,而非履行了必要的审计程序却没有发现银广夏管理层舞弊行为。例如,签字注册会计师对天津广夏应收账款进行函证时,将所有询证函交由公司发出,未要求公司的债务人将回函直接寄达会计师事务所,而是由公司交给签字注册会计师。在实施函证时,注册会计师应当对被函证者的选择、询证函的编制和寄发以及回函保持控制。这是作为注册会计师应当熟知的常识,而中天勤会计师事务所的签字注册会计师却未能做到。如果签字注册会计师按照独立审计准则去实施函证程序,银广夏管理层的舞弊行为是不难发现的。是独立审计准则没有规定吗?当然不是。《独立审计具体准则第5号——审计证据》第二十一条规定:“函证是注册会计师为印证被审计单位会计记录所载事项而向第三者发函询证。”财政部、中国人民银行《关于做好企业的银行存款、借款及往来款项函证工作的通知》在询证函格式中明确要求被函证者将回函直接寄至会计师事务所。我在此只举其中一个例子,其他问题也是不遵守独立审计准则造成的。

    六、独立审计准则与风险导向审计

篇(8)

一、对新型工业化的认识

工业化是由农业经济转向工业经济的一个自然历史过程,存在着一般的规律性;但在不同体制下,在工业化的不同阶段,可以有不同的发展道路和模式。根据十六大报告的精神,新型工业化道路主要“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新的要求和新的目标。新型工业化道路所追求的工业化,不是只讲工业增加值,而是要做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并实现这几方面的兼顾和统一。这是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基本标志和落脚点。

第二,新的物质技术基础。我国工业化的任务远未完成,但工业化必须建立在更先进的技术基础上。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是我国加快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选择。要把信息产业摆在优先发展的地位,将高新技术渗透到各个产业中去。这是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技术手段和重要标志。

第三,处理各种关系的新的思路。要从生产力和科技发展水平不平衡、城乡简单劳动力大量富余等实际出发,正确处理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传统产业、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的关系。这是我们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重要特点和必须注意的问题。

第四,新的工业化战略。新的要求和新的技术基础,要求大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必须发挥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作用,依靠教育培育人才,使经济发展具有可持续性。这是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可靠根基和支撑力。

新型工业化道路有四个突出的特点:一是在三次产业的协调发展中完成工业化的任务,而不是孤立片面地实现工业化;二是在完成工业化任务的过程中推进信息化,而不是把信息化的任务推向未来;三是把实现工业化纳入可持续发展的轨道,而不是先污染后治理、先破坏后建设;四是在工业化过程中尽力发挥人力资源的优势,而不是造成大量劳动者失业。

新型工业化道路要求我们必须把工业发展和农业、服务业的发展协调统一起来,使工业化同时成为农业现代化和推进现代服务业发展的基础和动力;把速度同质量、效益、结构等有机地结合和统一起来,使工业真正具有强大的竞争优势;把工业生产能力的提高和消费需求能力的提高协调统一起来,把工业增长建立在消费需求不断扩大的基础上;把技术进步、提高效率同实现充分就业协调统一起来,使更多的人能够分享工业化的成果和利益,并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把当前发展和未来可持续发展衔接和统一起来,尊重自然规律和经济发展规律,走文明发展之路,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

二、对怎样才能“走”好新型工业化道路的认识

第一,要转变在传统工业化模式下形成的思维定势。我们必须深刻认识,依靠资源和资本投入支持的粗放增长是不可能长期持续的。我们应当把转变增长方式、建设节约型经济当作“十一五”乃至更长时期的基本指导方针。我们在想问题、定政策时,要树立科学发展观,把节约资源、提高效率、实现持续稳定增长作为衡量取舍的最终标准。

第二,要建立能激励科学研究和技术在生产中运用的制度和机制,加快技术进步。

第三,要大力发展服务业,特别是生产业。在我们这样的市场制度还很不完善的国家,发展服务业是很不容易的。但是我们只能知难而进,要尽一切努力改善制度环境,使服务业得到充分发展,以便用最少的资源消耗创造更大的价值。

第四,要用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即通过信息产业的服务提升各行业的效率,使信息技术成为降低各行各业生产成本和交易成本的有力武器,带动社会整体效率的提高。

第五,要加快改革,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和完善竞争性市场体系,发挥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以提供提高效率的制度性保障。同时,要矫正由于行政干预造成的价格扭曲,弱化政府配置资源的权力,建设有限政府和有效政府。

第六,要通过改革,推动教育事业发展,实现人力资本积累。根据日本的经验,教育赶超要先于经济赶超两代人之久。在这方面,我们必须痛下决心,急起直追。

三、对推进新型工业化的思考

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乡重点是发展壮大焦炭、石灰、建材和农产品加工工业,逐步构建起以矿产、建材、农副产品加工为主体的特色工业体系;培育壮大核心竞争能力强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使工业经济成为拉动全乡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实现经济和社会持续快速协调发展。到20__年,全乡工业产值达到3亿元,工业增加值达到8000万元,成为全县焦炭工业基地和阿勒泰地区的优质农产品加工供应基地、劳动密集型产业承接基地,形成具有区域特色的工业体系。

(一)抓好招商引资工作。一是结合优势资源抓招商。针对我乡具有丰富的煤、石灰石、膨润土等优势矿产资源,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加快矿产的勘探、开发。二是结合优势产业抓招商。围绕大棚蔬菜、阿苇菇等特色产业,走出去、引进来,加快蔬菜上下游产品开发、黑加仑产品开发。三是建立招商引资工作新机制。在落实引资工作责任的同时,对招商引资成绩突出的进行重点奖励。

(二)抓好主导产业发展。一是快以焦炭工业发展。焦炭生产规模达到30万吨/年,其中天德煤焦化厂达到20万吨/年生产规模,宏达煤焦化厂达到5万吨/年生产规模,强盛煤焦化厂达到5万吨/年生产规模。二是加快煤、石材矿产的勘探和开发,整合扩大石灰的生产规模,新建2座砖厂。三是加快蔬菜物流园建设。以蔬菜批发市场、保鲜库建设为载体,扩大大棚蔬菜种植,达到200座大棚规模,并逐步走出产销加一条龙之路。四是加快农副产品加工产业发展。拉长蔬菜产业链,发展蔬菜产业上下游产品。同时,依托草原兴发、鑫盛公司、阿鑫乳业、

春子公司,大力发展牛羊育肥、奶牛养殖、禽类养殖、阿苇菇种植等特色产业。

篇(9)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2)02-0233-02

0 引言

人才培养层次的正确定位关系到学科的发展方向、发展目标及其发展格局,是学科开展各项工作的基本依据,准确理解应用型的内涵实质,是加快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前提。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是高校的三大功能,学校首先要结合自身办学实力、区域发展需要、学科专业积淀、师资队伍结构和优势等,明确人才培养层次定位是研究型,还是应用型,并按照对应层次建构培养方案;其次从社会服务方面,主要面向区域经济和行业需要,在人才培养方向及专业方向上,要充分考虑区域经济对人才培养的需求,及时了解区域经济的发展趋向,适时的根据区域经济的发展来设置专业,调整专业方向,合理调整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以更好的服务于区域经济。

1 目前市场对应用型会计专业人才的需求

1.1需求结构分析据中国新闻网公布的国家工商总局最新的一项统计表明,截止2008年上半年,全国私营企业已达到300万户,同比增长20%,增加近35万户。按此增长速度分析。全国私营企业每年至少增加了30万户,按每个企业配置1-2名会计人员计算,会计行业每年需要增加40多万会计从业人员。由此可见,财务人才的就业前景较为乐观。有关数据统计表明,具有初级职称的人数比中高级职称及其他高证书的人数多。而目前在人才市场上,初级会计人才已相对饱和,甚至过剩,中高级会计人员一直是企业人力资源竞争的对象,就目前每年的供需比来看,中级会计人才需求的缺口很大,高级会计人才如注册会计师、注册税务师等紧缺就更严重了。所以参与企业经营决策的中高层会计人员是各单位所急需的人员。

1.2需求能力分析据调查显示,各招聘单位在招聘人才时更需要应用型人才,比如他们首先注重的是应聘者的综合能力,如其次是职业资格证书,而学历、口才、分数、外表等都排在后面。这说明市场真正需要的是有能力的人才。如敬业爱岗、务实求精的高素质实用人才,能够动手、“一教两证”的第一线技术人才,知识更新、技术更新的新职业岗位人才,能进行应用创新、开拓创业的创新人才,懂得管理、了解规则的适应现代企业制度的复合人才。那么就会计专业而言,需要哪些具体的能力呢?鹿亚芹等人认为,会计人才应具有以下几种能力“财务核算能力,会计软件的运用能力,良好的沟通、表达和协调能力,预测、决策和财务管理能力,诚信、责任心等职业道德,懂外语,创新能力和职业判断能力”。阳征保、胡进认为会计人才应该具备以下五种能力素质:“管理等知识与专业知识融合能力,专业英语运用能力。会计信息的网络处理能力,以沟通能力为核心的资源构建能力,道德判断与道德实践能力”。李荣认为应用型会计人才应该具备以下几种能力:“人文能力:政治素养、个人素养、人文素养和信息素养;专业能力:会计核算能力、财务管理能力、财务分析能力、税收处理能力;核心能力:会计能力、财务能力、审计业务能力、税收处理能力;发展能力:注册会计师、创新创业能力、考研能力、出国深造能力”。

2 当前应用型会计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2.1应用型会计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不准确通常我们对应用型的典型特征的认识基本上是一致的,即实践性、应用性和技术性。我国高等教育虽然我国在不同时期对本专科层次的人才培养目标的表述不尽相同,但“高素质、强能力”人才培养的总体目标的却是一致的。换句话说,应用型会计人才的培养都是其内在要求。但是在我国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的发展过程中,不论是本科还是专科层次的人才培养往往都偏向了理论知识的学习而忽视了理论最终向实践的转化,满足于传统人才培养的规格,没有能按照会计岗位实践性要求去开发课程与教学,从而使人才培养目标发生偏移,人才培养质量无法满足应用型人才的要求。所以我们培养的学生往往眼高手低,在面对市场上激烈的竞争时就出现了一个“怪圈”:企业招聘不到合适的人,而大批的即将要毕业大学生又面I临失业的两难困境。到底是企业挑剔还是我们培养的不是有用的人才?

2.2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不合理在课程设置上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错误倾向,过于强调教学内容的理论性、系统性和完善性,以课堂教学为主,实践教学一直处于可有可无的辅助环节,平时会计业务的相关实训课程由于实验经费和实验条件等限制往往很难按照培养计划完整开设;会计教学内容不能满足会计实践性的需要,过于侧重讲解会计的核算职能,重复于各种数据的计算和会计分录的编写:教学内容过度专门化,没能有效打通与相关经济管理类课程的相互联系,所学知识僵化,缺少适用性和应用性。

2.3实践教学手段和方法单调与应用型会计人才培养相适用的实践教学体系及其操作环节有待完善。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与实践教学体系的设置是分不开的。而与专业实践性教学所需要的独立实践教学体系由于各种原因没有完全建立。传统教学模式对理论学习和实践时间安排不合理,人为地造成理论和实际脱节。会计教学方法陈旧,教师单向传授式教育使学生习惯于被动接受知识,缺乏主动思考和学习的能力,使实践性教学效果大打折扣。很多同学在上学期间根本没有接触过会计实务中的单、证、账、表,以后走向工作岗位,一下子要面对各种行业的会计实务中出现的各种会计凭证、账簿、报表及复杂的业务处理方法无所适从,更不要说实现毕业生的“零距离”就业。

3 当前应用型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的对策建议

3.1合理定位会计人才培养目标会计人才的社会需求是目标培养的风向标。社会需求的层次和需求的能力应是我们制定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计划的主要依据。所以应用型会计人才的培养是个动态概念,是随着市场需求不断变化而需要不断调整的教育目标。况且会计是一门技能性、理论性都较强的学科,技能训练比重大,因此应用型会计人才显然是我们培养时要基本确定的方向。所以各个高校在开设此专业前就应该根据自身实力和区域经济的特点,合理定位学校培养层次,是研究型的还是应用型的,从而明确人才培养目标。这样既能保证会计研究、教学的延续性,又能保证经济发展对会计人才的需求。

3.2改革课程设置体系,革新教学内容鉴于实训课程的重要性以及实训课程开设时间的滞后性,为了保证学生所学理论与实践的及时联系,可以把实训分为两部分:一是分段单项实训,一是综合模拟实训。单项实训强调实训的层次性、针对性和有效性,所以可以

分散在学习各章节的期间进行,根据学生理论掌握情况,灵活安排实训时间。要求学生在认识会计实务中单证账表的基础上分别学会填制凭证、登记账簿、编制报表等。在综合模拟实训阶段则要求学生在学习以往基础会计、财务会计、成本会计、税务会计等相关课程基础上对所学知识进一步融会贯通,学以致用。在操作过程中既要使业务拟真,又不要过于繁杂;在操作方法上既可以采取分组分角色合作完成一套账,使学生体验不同岗位的职责,也可以每人独自完成一整套账,从总体上把握企业整个账务处理流程。另外,实训也分为手工模拟实训和会计电算化的实训,前面讲的内容更侧重手工实训。由于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电算化的能力也是每个学生应掌握的基本能力,所以应保证会计电算化相关课程的开设,并且给予时间上的最大保障。在做好校内实训的基础上,要尽可能创造条件开展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

3.3积极改革实践性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高校大部分青年教师都是在毕业以后直接从事教学工作,学历较高,取得了某种职业资格证书,但没有从事过会计实务工作,实际经验很少,对会计知识的理解仅限于书本。这对学生的实践能力的培养存在先天局限性。所以我们要求教师不仅应具有扎实的会计专业理论知识,而且还应该具有很强的实践示范能力,具备较高的专业技能,最好从事过会计工作,能很好的解决实践中出现的问题。所以要加强对现有会计教师的后续培训,向企事业单位、会计师事务所聘请财务总监、高级会计师、注册会计师等到校指导会计教学工作,对教师进行培训以弥补其实践知识的不足:积极提倡、鼓励教师到企业中去,参与企业财务实务运作,积累解决、处理实际问题的工作经验,如可以轮流选派教师定期或不定期的到企业进行实践锻炼,提高会计教师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应用能力。一些理论性强、操作性差的课程可以采用闭卷考试,对于可操作性强的课程可直接对操作过程和实习成果进行考核,采取上机操作、技能竞赛、案例分析等多种形式。这样更有利于知识的灵活应用和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在教学手段上应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如运用多媒体可以会计中“资产、所有者权益、会计循环程序”等抽象的概念转化为直观的图像和声音,增加课程的趣味性和可接受性;为学生提供了高速度、高容量的信息资源.扩充了学习资源,可以延伸课本有限的教学内容,更以其声、形、音、画合而为一的动感场景为会计教学增加吸引力和感染力,为学生创造一个能全面调动学习兴趣,激活创造性思维的环境,让学生感性地认识会计理论,提高会计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篇(10)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C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3.21.183

在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中,高等职业教育通过与企业的合作,能够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实践机会和环境,让学生在工作实践中为适应岗位的需求进行有重点、有针对性的学习。目前高职会计专业课程教学内容体系构建应体现高等性、职业性、一线性以及应用性等特征,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就必须推行工学结合,在良好的校企合作模式下进行强而有力的实践性教学,以便培养适应一线需要的高级应用型人才。关于在高职会计专业中如何更好地推行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以下将对此作出具体性的分析:

1 开发工学结合的特色教材

高职会计专业围绕着课程建设进行教材方面的改革与完善,在校企充分合作下编辑教材,能够为工学结合模式的活力作用的发挥奠定扎实的基础。详细来讲,首先,教材应以项目为导向,在教材内容的选择方面,要以会计职业能力的形成、会计岗位要求以及满足就业需求为导航仪,围绕着会计资格考试的相关要求和企业会计工作的现实需求进行教材内容的编写,将以职业能力为导向的现代教育理念融入到教材内容的编写上。其次,在编排教材内容时,要体现出学生的认知规律,按照会计岗位工作的基本特点进行每个学习任务的安排和设计,根据活动项目的特点编排,这种模式是将会计实际工作任务作为纽带,将具体化的工作项目作为载体,可以逐步地引导教师在开展教学工作时,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运用所学的基本知识指导自己的实践,不断地加强学生会计职业技能的培养。再次,开发符合工学结合特色的教材,不仅需要学校和企业之间的充分合作,更重要的是要遵循学生的个性成长特征以及学习习惯等,这就要求教师经常性地深入到学生群体中去,了解和掌握他们最新的学习情况以及思想动态,加强与学生之间的沟通和交流,鼓励学生积极地说出自己对教材编写等方面的意见和看法,从而在集思广益的前提下促使新型的教材更加符合教学工作需求。

2 工学结合,加强实训基地建设

众所周知,实践出真知。高职会计教学的重点就是实践性教学,校内外良好的实践基地建设能够促使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更具活力。具体来说,其一,高职院校可以根据教学工作的发展实际,建立比较完备的会计实训中心,该中心要涵盖会计电算化实训室、会计基础实训室、会计综合模拟实训室等,让“教、学、做”融为一体,为会计教学提供活力。其二,学校可以在和企业进行完善的沟通与协作的基础上,引企入校,共同建设实训基地,地点最好设立在学校内部或者附近,这样既可以对内承担学校会计方面的实践教学任务,又可以对外承接企业部分的实际记账工作,让学生在比较真实的环境中对所学的知识有更加深刻的印象。其三,为了充分发挥出工学结合的特色,企业可以选派相应的业务骨干到学校去当兼职教师,同时学校也可以选拔优秀人才到企业进行顶岗挂职,并且开设合适的讲座或者课程,这样可以全方位地指导学生进行综合实训以及课程实训,在更大的程度上拓展学生对会计行业的了解,督促他们更好的学习。与此同时,鼓励每位教师在教学工作之余,积极地与企业进行合作,开展各类具有意义的课题研究,同时承担企业的记账、财务咨询等工作,不断地提高教师的科研能力和服务水平,为实训基地的建设以及教学工作的完善提供更扎实的师资力量基础。

3 转变观念,解放思想,达成共识

从总体分析来看,人们对高职院校推行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可行性和必要性的认识逐渐得到了统一,但就会计专业来说,仍然存在较大的疑虑和争议,认为会计专业实行工学结合的模式不符合会计专业发展的实际,难以真正地落实。要想改善这一不正确的认识,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考虑:第一,高职院校会计专业的领导者要主动迎接挑战,比如以科研项目和教改为载体,积极开展会计专业工学结合模式的实践探索和系统研究等;第二,对高职院校管理的决策者、会计专业的管理工作者要有组织、有计划以及分层次地进行专项学习培训,在认真领会上级部门要求的前提下,不断地通过各种交流和培训措施提升领导者的思想认识和领导水平,为工学结合模式在会计专业的顺利推进做好扎实的铺垫,同时要经常性地组织教师开展主题会议式的讨论,就教学观念和现状作出有意义的总结;第三,除了高职院校自身的努力之外,政府部门也要给予强而有力的支持,比如国家主管行政部门可以就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提出更多的优惠政策,为其发展提供一个更好的大环境;第四,各相关部门要默契配合,必要的时候采取强制手段,为高职院校会计类专业学生的顶岗实习等提供更强大的外部支撑。

4 结束语

全国各地高职院校都顺应了时展的潮流,相应政府的号召,积极地进行了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和探索,并且获得了不少卓越的成就。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在会计专业中的推行势在必行。我们要总结更多的实践经验,借鉴精华,探索更多的途径,促进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在高职会计专业中发挥出更大的价值和成效。

篇(11)

一、引言

在中国经济发展中,有一支队伍是不容易忽视的,这就是中国会计人员所起的专业作用。会计人员作为经济生活的管理者,他为经营者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与分析,同时也是决策执行的监督者和活动成败的反馈者。尤其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随着企业经营风险的加大和经营者追求企业价值的最大化,会计人员在企业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重要,如会计人员是国际会计制度在中国企业通用化的先行者;是国际会计制度在中国企业本土化的践行者;是企业完善会计制度的实现者;是企业强化会计制度的约束和监督者等等。然而,当前中国企业会计人员存在着严重的因工作不满离职的倾向增加和频繁的人员流动的现象。企业会计人员离职会带来很多弊端:一方面会造成企业财务机密的泄漏,离职、培训和管理成本的增加;另一方面会造成企业在经济全球化发展浪潮中因缺少关键的会计人员而错失良机等。这些不仅影响到企业自身和会计行业的发展,也影响到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的规范。既然企业会计人员因工作不满的情境已经发生,那么如何在工作不满的条件下降低企业会计人员的离职倾向就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为此,文章将运用EVLN模型全面考察中国企业会计人员在工作不满意时的行为反应,以期帮助会计人员的监管者发现更加有效的监管措施,从而有利于企业自身和会计行业更加规范、健康的发展。

二、EVLN模型的理论基础及其在中国企业会计人员中应用的可行性

(一)Hirschman提出的EVL理论

Hirschman(1970)首次较全面地提出了个体对所在的社会系统工作不满意时至少会产生三种行为——退出(Exit)、呼吁(Voice)和忠诚(Loyalty),即EVL理论。

Hirschman认为退出是指如果个体认为在目前的情况下,自己的境遇不会有所改善,就会表现为与所在社会系统中断关系的行为;呼吁是指个体总是尝试着改变其现状,并不是一味去选择逃避,常常表现为试图从各方面影响社会系统,从而引起组织或管理层注意的行为;忠诚是指个体如果遇到破坏性的情形时,既不选择退出也不选择呼吁,他们会选择继续坚持工作,通过自己的努力直到工作变好的行为。

(二)Kolarska,&Aldrich,Rusbult,&Zembrodt提出的EVLN理论

Kolarska,&Aldrich(1980)在Hirschman(1970)的基础上研究了消费者对产品不满时,会选择沉默和不作为,即他们认为的应该有第四种行为。虽然Kolarska,&Aldrich没有明确指出“忽略”一词,但是这第四种行为就是“忽略”的意思。

Rusbult,Zembrodt,&Gunn(1982)首次明确地提出“忽略”一词,他们在研究中把这种漫不经心、缺乏关心、粗心大意、不负责任的行为称之为忽略(Neglect)。这种行为包括漠不关心(Rusbult,Zembrodt,&Gunn,1982)、旷工(Hammer,Landau,&Stem,1981)、错误率上升(Petty,&Bruning,1980)。

(三)Farrell发展完善的EVLN模型理论

Farrel(1983)在上述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加入了忽略行为,并用破坏—建设性、主动—被动(积极—消极)两个维度将工作不满化分为退出(Exit)、呼吁(Voice)、忠诚(Loyalty)和忽略(Neglect)四种行为类型,从而形成如图1比较完善的EVLN模型理论。

第一维度是破坏—建设性维度,呼吁行为和忠诚行为是一种建设性的表达形式,个体就是以这种形式来维持良好的雇佣关系,同时保持满意的工作环境;与之相对应的退出行为和忽略行为却是一种破坏性的表达形式。第二维度则是主动—被动(积极—消极)维度,退出行为和呼吁行为是一种主动性的表达形式,含有努力解决对工作不满的意愿(Spencer,L.M.&Spencer,S.M.,1993);相反,忽略行为和忠诚行为被看成是一种被动、消极的表达形式。

Farrell认为退出是自愿离开工作的行为,个体既可以离开公司,也可以在该社会系统中寻求转换工作以离开不满意的工作;呼吁是强调在修复经营恶化和回到社会系统中以前绩效水平的条件下,它作为关键的核心要素和恢复机制,只有在大量的员工参与下才能起作用的行为;忠诚是指耐心等待社会系统变革好转,并相信社会系统的决策是正确的,这与Williams,Konrad,&Scheckler(2001)的研究一致;忽略描述了个体对工作不满之后所产生的懈怠和轻视行为,包括漠不关心、旷工和错误率上升等,由此会带来社会系统中生产效率低下,并借机来警告管理层(李晓慧、王璐,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