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中学生体育教育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1、心理健康的概念及其重要性
心理健康指的就是指人心理情感、人格、情绪等方面能够完整和谐,且具有正常协调情绪的能力,能够控制好自我的情绪,能够对自我有正确的认识,不会因为社会环境的变化而心里状态发生很大的波动,能够积极向上的面对生活。
当今社会正处于快速发展的经济信息时代,社会竞争压力大,而作为新时代的中学生,会受到各个方面的压力,升大学的压力、就业的压力、家长期盼带来的压力等等;如果没有健康的心理,承受不住这份压力,学习的动力会减弱,对待生活的态度会变得消极,对待人生会缺少希望,容易产生一些心理疾病和怯弱的性格,这些对于我们肩负祖国未来的中学生来说是不应该存在的,所以下面笔者主要分析了中学生存在的心理健康不良的表现和其原因,并且笔者就如何通过中学体育教育来解决中学存在的心理健康不良给出了建议。
2、中学存在的心理问题及其存在的原因
2.1.关于学习方面的心理问题。中学时期,学生主要就是围绕着学习这个问题在生活,在学校要学习,在家父母要关心你的学习,自己想着成绩,想着升学,想着父母的殷殷期盼,给自己施加的压力越来越大,特别是在考试失利的和遇到学习中的问题不能解决时,就特别容易焦虑,容易悲观;对于学习成绩不太理想而且又十分积极向上的学生而言,在心里就特别的自卑,每次看到同学能够一次就掌握的知识,自己怎么努力都学不会的时候,就会觉得自己是存在智力问题,对自身的价值会否定到一文不值,产生扭曲的人生的价值观。
2.2.关于人际关系方面的心理问题。对于中学生而言,接触的人群大多为,教师、同学、家长。因计划生育制度的原因,我国独生子女家庭居多,而正是由于这个原因,学生因在家收到过多的溺爱,而形成自私自利,不懂得团结合作,不懂分享的性格,导致在学校与同学教师的人际交往存在许多的矛盾,而学生自己不懂的处理,就采取不处理或逃避处理的方式,导致人际交流圈窄,而产生孤僻、不自信等一系列心理问题;和家长间存在的问题,主要是家长怕青春期的情感问题对学生有影响而相互之间产生矛盾,学生可能容易产生情绪激动等心理健康的不良行为。
2.3.关于生活中遇到的挫折方面的心理问题。中学时期,学生的挫折是来自多方面的,例如学习方面的挫折,情感方面的挫折,人际交往方面的挫折等等。这些挫折产生的原因也是有多种的,由于独生子女从小的生活模式,由于这个时期叛逆的性格特点,由于这个事情渴望成功、渴望被尊重、渴望自我价值的实现等等,如果学生在遭遇挫折时,不加以引导,可能导致学生产生不良的心理问题,甚至危害到学生的生命健康,存在许多这样的例子,某学生因为感情失利而走上自杀的道路。
3、如何通过中学体育教育解决中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
3.1.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多进行集体性质的体育活动,重视学生团结合作和与人和谐交流能力的培养。体育活动是体育教学的具体表现,体育活动的形式是多样的,笔者建议体育教师能够选择集体性强、合作性强的体育活动,例如:拔河、乒乓球双人赛这种需要全班参与的活动,学生之间必须进行沟通和合作才能够获得良好的成绩,这样学生之间的交流变多了,在一定程度上加深了学生间的感情;因活动过程体会到成功的喜悦,了解到团结合作的力量,了解到强大的集体凝聚力必不可少,了解到同学间互帮互助的乐趣,在培养学生的人际交往、团结协作的能力的同时,也能让学生更加积极、乐观的面对生活,减少心理问题的产生。
3.2.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加强心理健康理论知识的教育。青春期,中学生不仅是处于发育的关键时期,也是中学生内心情感“发育”的重要时期。所以体育教师应该在学生平时的体育锻炼的过程中,查看学生的处事特点、行为是否规范等方面,研究学生的心理,从而针对学生的特点选择适合学生的体育教学内容,促使学生在身体和心理上都能够健康发展;体育教师还应该要重视中学时期男女生生理的差异,针对差异要采取不同的方式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具体情况,让他们了解到在青春期出现的许多生理和心理情况都属于正常范围,例如:男生开始长胡须;女生生理期的到来;男女生都会萌发的对异性的情愫等,这些情况在青春期几乎每个人都有经历,同时教师应该传授相关的处理方式,辅助他们解决心中的疑惑,使他们在遇到心理问题时能够及时得到解决。
3.3.在体育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对心理情绪不良的学生进行心理调控。在青春期,学生都特别敏感,容易因为学习或者是人际关系处理等方面的问题而产生不良的心理情绪,这些情绪都不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所以笔者建议体育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应该要注重情绪不良学生的心理情绪的调节问题。借用体育教学来调节学生的心理情绪的过程中,教师要掌握几个要点:1)对学生多鼓励,少打压,因为学习的压力,鼓励和赞美能够让学生更有信心做好当前的事情,对自己更自信;2)在体育活动过后应该要注重学生的放松练习,学生可以在放松练习过程中,平静内心的情绪,也可以缓解一定的心理压力。
引言
现代社会的发展,对人的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教育工作的重心不仅是教给学生固有的知识、技能,而且关注培育和塑造学生的新型人格。教育部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提出了新课程的培养目标,指出要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精神、集体主义精神,逐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等。健全的人格是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基础之一,随着教育改革的发展,教育呼唤人格培养,人格教育日益引起学校、家长和社会的普遍关注。重视学生健康人格的培养,已成为目前学校面向未来社会所做出的必然选择。我通过理论和实践分析中学生的人格现状,依据社会对中学生健康人格的基本要求,归纳出七点比较切合现代中学生实际、符合社会发展的健康人格标准,探索如何运用体育教育塑造初中生健康人格的原则、途径和方法,现分述如下,与广大同仁共享。
一、何为健康人格
人格,从心理学的角度可解释为:人的性格、气质、爱好、品德、操行、观点、态度等心理特征的总称。从伦理学来说,又可解释为:个人的道德品质。健康人格是指人格主体的心理品质和行为倾向,符合社会成员所公认的标准。人格教育就是指塑造健全人格的教育。学生健康人格的全面发展是指适应社会需要的全体学生的发展而不是部分学生的发展,是指学生人格的全面发展而不是只重其智力的片面发展,是指学生有个性的发展而不是全部学生同一个“模式”的发展,是指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可持续的终身发展而不是只局限于在学校的当前发展。中学生健全人格标准可概括为:
1.健康的主体意识。
它表现为以积极的态度认识自我的存在并接受和尊重自己,对自己的能力和潜力有信心。积极健康的自我意识对于个人的成长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2.良好的性格特征。
一个人良好的性格特征主要指:勤奋、勇敢、坚强、自信、谦虚、谨慎、积极、进取、细致、乐观、文明、有礼等,如果一个人具有良好的性格特征,往往能自觉主动地去组织自己的生活、学习和工作,克服各种困难挫折,达到预定的目的,愉快地生活,从而使学习和工作取得优秀的成绩。
3.稳定乐观的情绪。
学生要保持心理健康,就必须情绪稳定乐观。任何人都会碰到顺心和不顺心的事,都有积极情绪和消极情绪,关键是要保持积极多于消极,乐观多于悲观,使喜怒哀乐等情绪处于相对平衡的状态。
4.良好的社交能力。
人际交往能力是促成人际和谐的必由之路。要创设自己和谐的人际关系,就必须掌握良好的交往技巧,具备较强的交往能力。
5.良好的道德品质。
良好的道德品质,应包括社会公德、人品修养、组织纪律性、服从服务意识等。现实情况表明,学生的人品比学业更加重要,中学生的个人道德修养决定了其一生的命运。
6.较强的鉴别能力。
学生应会理智地分析问题,不感情用事,能接受不同的观点,能接受科学客观正确的意见和建议,初步形成自己的是非曲直观,对自己认为非正当的规范不盲目遵从。这个特征是对人格崇拜,偶像崇拜,尤其是对明星崇拜与自我崇拜反思后所确定的一种主体自我回归。
7.适应社会和应变能力。
人是在不断的适应中成长的。适应现实就意味着你能跟上时代的节奏,就意味着你能保持自己的角色去实现自我。中学生必须具有敏锐的应变能力,以适应社会新的变化,能与变化的世界保持和谐的节拍。
二、现代中学生在体育教学中表现出的不健康人格现状分析
现在的中学生大多数是独生子女,生在蜜罐里,长在鸟笼里,活在校园里;在家动画片、游戏、上网、零食是他们的全部,在学校有的只是考试、排名和家长会。父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期望超出理智,学习压力较大。他们玩的时间较少,生活孤独,发泄渠道有限,因此,他们在身体、心理、性格、交往、意志力和合作意识等方面都缺乏锻炼、体验和磨炼。在体育课上,部分同学的不健康性格表现尤为突出,具体体现为:
1.身体素质差异较大。
肥胖、瘦弱、驼背、哈腰、弧圈腿等发育不良现象都有,这都是从小缺乏锻炼造成的,缺乏健康的体魄,这将会影响他们健康人格的形成。
2.缺乏自信心,不敢尝试新动作。
特别是学习单、双杠练习、支撑跳跃、垫上运动和耐力跑及障碍跑等有难度、有风险项目运动时,部分同学表现胆小怯弱,必须老师个别辅导,多次尝试才敢做。
3.意志薄弱,心理脆弱,缺乏吃苦耐劳精神。
经不起失败挫折的打击,不是知难而进,而是知难而退,更受不得批评和指正,教师只能正面引导和激励,通过运动训练磨炼意志力。
4.性格差距大,交往能力弱。
部分同学孤僻、怯弱;部分同学暴躁、爱发火、爱争吵。体育教学中要采取分层合作学习,正确引导,通过各种体育活动教育逐渐培养他们自信、开朗的性格,学会自控、沟通、谦让及和谐相处。
5.缺乏责任感,合作意识不强,以自我为中心。
体育活动时,学生经常发生矛盾,互不谦让,经常推卸责任,找老师处理时都是自己对、别人错,强调自我。体育教师要采取游戏比赛、合作学习、球类比赛等形式增强学生的责任感、团队合作意识和集体主义荣誉感。
不言而喻,以上学生不健康人格现状,不但严重影响了体育课教学质量的提高,干扰了正常教学的有序运行,如果任其发展将会对学生健康人格的形成在城更大的阻碍,这就要求体育教师寻求有效的敬爱与原则、途径和方法,对症下药,解除症结。
三、体育教育塑造学生健康人格教育的原则及其运用
健康人格教育是一种着眼于心灵塑造和品格构建的教育,是教育者针对学生的素质现状,有目的有计划地运用心理教育、心理训练、心理建构等方式对学生施加影响,促进其人格系统健康发展的教育活动。因此它必须遵循一定的科学规律,具有一定的原则性。
1.人文性原则。
人文背景对人格的形成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在体育教学中学会运用体育人文性原则去塑造学生人格,如挖掘有利于健康人格形成的体育文化内涵,构造良好的体育文化氛围,培养学生具有较高的体育文化素养。
2.适应性原则。
人格培养要讲究适应性原则,这种适应性是多方面的,其中主要是教师适应学生的发展。在人格培养过程中,教师要为学生的发展提供各种适宜的环境,根据学生的特征,有的放矢。采用能被学生所接受的方法,同时培养内容要适应社会的发展,适应学生自身的需求。
3.自我认可原则。
人格培养是通过外来的干预,促使内部转化,这种干预能否起到转化作用,关键是受干预者的接受。因此,是人格培养过程中,要充分发挥主体的能动性,使外来干预演变为自身需要,自己去主动培养,也即自我认可。如果主体把外化转变为自身需要,由他律转化为自律,那效果将非常显著。
4.创造性原则。
创造是促进社会进步的动力,是获取竞争胜利的重要途径。培养健康人格运用创造性原则,就是要鼓励学生求新求异。创造性原则必须营造适宜学生创造力发展和表现的精神环境,尊重学生的独创性,鼓励多样性,注重保护学生的好奇心、自尊心、自信心,努力创设“支持、鼓励、肯定、接纳、承认、赞扬、欣赏”的教学氛围。
5.疏导性原则。
对于出现心理问题的学生,教师要认真分析其产生的原因,循循善诱,利用各种机会因势利导,疏通学生的心理障碍。如果教师用简单粗暴的方式对待有心理问题的学生,使学生产生对抗情绪,压抑在心中的不良情绪越积越多无法得到疏通,最终以扭曲的方式宣泄出来,势必不利于健康人格的形成。
6.主体性原则。
青少年心理发展特征与心理辅导要求在学生人格教育过程中教师既提供必要的指导和帮助,又能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应鼓励学生“唱主角”。让其自我探索,自己寻找发展模式,从而形成健康人格。
四、体育教育中塑造学生健康人格的途径和方法运用
体育教育在学生的终身发展过程中,对学生健康人格的形成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我在长期体育教学中,不断探索运用体育教学塑造学生健康人格的途径和方法,现归纳如下。
1.充分发挥体育课堂主渠道作用,创设各种教学情境,塑造学生的健康人格。
(1)优化教学环境,营造有利于学生人格发展的教学氛围。在教学中我充分尊重学生,包括尊重学生的体验、见解,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并营造一个和谐友爱的教学环境,让每一位学生在融洽、团结、友爱的心理氛围中学习,我经常采取分组合作学习,小组探究学习,共同体验成功的快乐,鼓励互帮互学,我让学生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对学生的错误、失败采取宽容的态度。我经常参与到互动教学环境中,用自己的人格魅力感染学生,学生的个性才能得到充分的发展,才能有助于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
(2)创设练习情境,激发运动兴趣,促成学生正确对待成功与失败。我积极探索新教材,根据学生年龄特点,结合生活、场地和器材构建新的教学情境,创编游戏,让学生体验体育运动成功的快乐,磨炼意志,培养合作意识。如在垫上运动教学中,学生基本学会滚翻后,我用垫子、标志物、体操凳等器材模仿野外郊游情境,创设绕树林、滚山坡、走独木桥、钻山洞、匍匐前进过沙漠等场景,我提出游戏规则和要求后,由小组讨论设计游戏方法、路线,集体参与布置场地,最后进行比赛,同学们配合模切,不怕苦不怕累,勇争第一,这样既磨炼了意志,学会了合理竞争,又体验了成功与失败的滋味。
(3)采用分层选项教学,满足学生个体差异发展的需求。学生个体差异的多样性,决定了教学形式的多样性和灵活性。体育教学中我根据学生的体能、兴趣、性格和能力等情况进行合理分组,提供运动菜单,让学生自主选项进行合作学习,使每个学生都能玩他们喜欢的运动项目,体验成功的快乐,身心得到最优发展。
(4)挖掘教材内涵,寓人格教育于体育教学中。体育教学是学生身心参与、情感的体验的综合活动。教学中我根据学生直接参与、身体力行这一实施性强的特点,挖掘教材中有利于培养人格的内容来进行教育。通过中长跑教学,激励学生克服困难,挑战自我,发扬顽强拼搏精神,培养学生吃苦耐劳、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通过障碍跑教学培养学生勇敢顽强,勇于克服困难,增强学生成功的信心;通过球类教学,让学生团结协作,共同完成任务,实现集体目标;通过舞蹈类教学,创设轻松和谐的氛围,伴以优美动听的旋律,让学生通过充分展示外形的动作来表达内在的情感,从而发展个性,陶冶情操,培养良好的气质,提高审美意识,使学生形成健康的人格品质。
2.利用大课间操和课外体育活动增强学生体质,塑造健康体魄,磨炼意志。
每天出操必须强调精神饱满、队伍整齐、步调一致、踏着音乐节奏进退场,做操时强调动作整齐划一、刚劲有力、舒展大方、朝气蓬勃;冬季跑步时,均以班为单位,定出跑距目标,要求学生一个不掉队,看谁能坚持到最后,从而磨炼学生的坚强意志品质,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
3.开展“阳光体育运动”,塑造学生的阳光心态,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学校坚持开展“每天锻炼一小时,精神抖擞一整天,健康快乐一辈子”阳光体育运动,通过拓展课和社团活动激发学生兴趣;通过跳校园集体舞和大型团体操表演,提高学生审美情趣与合作意识,陶冶情操。
4.通过大课间和体育特长自主选项活动,满足学生的爱好,发展学生的个性。
根据学校体育课程设置,学校开设大课间活动和2+1体育特长课,根据场地、器材和师资力量尽量给学生提供篮球、排球、羽毛球、乒乓球、跳绳、踢毽子等活动项目,小组合作练习,由教师进行专业技术指导,从中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5.通过小型多样的展示比赛和大型集体活动培养集体观念。
学校定期开展小型多样体育单项比赛、体育节及校运会、区、市运动会等,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在体育活动中,展示学生风采,发挥特长,彰显个性,塑造学生健康人格。同时也展示了团队、班级和学校风采,培养学生团队合作意识、大局观念和集体荣誉感。
五、体育教育塑造初中学生健康人格应注意的问题
1.应处理好人格教育和培养学生体育能力之间关系。
体育教育最终目的是致力于提高学生的体育能力,使其养成终生体育习惯。因此,体育教育理所当然地要把培养学生的各种体育能力和习惯作为自己的首要任务。但体育教育也是人格塑造的载体。因此,体育在致力于提高学生体育能力的同时,又不可避免地肩负起思想教育、审美教育、人格教育等多项任务。一味地强调体育的健身性,就会导致人文价值的流失;如果过于突出体育的人文性,就会削弱体育学科培养体育能力的功能。体育教学中实施人格教育,是在培养学生体育能力的过程中的人格教育。
2.应确定长远的培养目标和计划。
学生健全人格养成是一个长期渐进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因此,在体育学科中对学生进行人格教育要有一个长远的目标计划。在培养学生健全人格的过程中,不能采用灌输的形式,应把人格教育的内容和日常教学活动密切结合起来,从小事做起,从课堂活动的点滴做起,培养学生的健康人格。在切实抓好学生体育能力的基础上,进行春雨润禾苗式的“滋养”。
3.应以教师人格塑造学生人格。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中学生模仿能力和可塑性强,在对学生进行人格教育时,教师本身就是教育内容的体现者。教师引导学生学习的过程,也是学生观察、发现、了解教师的过程,教师的思想品德、行为举止、一言一行都会给学生留下极其深刻的印象,产生积极或消极的影响。所以教师平时应注重自身的师德修养,以良好的人格魅力、精湛的技艺、深厚的专业功底教育和启迪学生,努力在学生心目中树立教师良好的形象与崇高的威望,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规范,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塑造其健康人格的形成。
结语
途殊道同,培养学生健康人格的途径很多,方法不尽相同,但目标都是一样的。作为老师的我们。只要拥有坚定的信心、无穷的恒心和持久的耐心,只要拥有爱,我们的使命就一定能完成,我们的教育就会更精彩。
参考文献:
[1]体育与健康(7~12年级)课程标准.北京师大学出版社,2001.7.
1.1、体育生的行为缺乏约束
由于缺乏文化素养,体育生在体育课程中,自我意识较强,缺乏大局意识,导致其个人行为太过自由,缺乏约束性。例如:体育生在课堂上,虽然积极表现,但是缺乏力度控制,有时甚至影响到整体课堂秩序,对其他同学造成影响,引发同学们的不满情绪,同时为自己带来不好的影响。
1.2、体育生之间缺乏团结意识
高校体育生更加注重个人实际的技能表现,严重忽视其他学生,高校体育本身是以保障学生身心健康,培养学生的体育意识为主,实际没有达到素养培育的效果。例如:篮球赛中,体育生缺乏团结意识,则会导致正常比赛漏洞百出,学生之间没有默契的配合,篮球最需要团结和协作,如此才可领域到比赛的实际含义。
1.3、体育生严重缺乏素养知识
高校体育生只注重体育实践知识的学习,忽视理论知识的建设,导致体育生缺乏与素养相关的知识。高校体育考核时,除考核技能训练外,还需考核理论知识,如果体育生不注重素养知识,则会导致体育系统知识的缺乏,对个人的发展非常不利。
二、加强学生体育文化素养的途径
加强体育生文化素养的培养,需通过有效的途径,结合高校体育课堂的实际,提出有效的途径,重点提高体育生的文化素养,促使其不论是在体育发展中还是在社会生活中,保持高质量的文化素养。
2.1、增加体育课堂文化素养培育的课时
据有关调查显示,高校体育课堂普遍为户外形成,教师基本在户外结束文化素养的培训,实际体育生在意识上根本没有重视,所以,高校体育需要增加文化素养培育的课时。例如:教师可将体育教学氛围上、下两部分,第一课时重点讲述体育知识中的文化素养,教育学生如何在体育中考虑更多的素养因素,既要做到体育技能的完美,又要发挥个人的文化素养,教师利用素养案例,激发学生内心的素养意识,第二课时以实践为主,促使学生在实践中,平衡文化素养的表现,在体育事件中,学生可以充分感受教师讲述的文化素养。
2.2、通过实践加强体育生的文化素养建设
教师在实践课堂中,应注重文化素养建设技巧,以此作为文化素养培养的途径。例如:实践课堂中,教师可将学生分为小组,组织小组活动,促使学生分工、配合,使学生充分感受团队意识,同时提升学生的协作意识,让学生在实践中感悟文化素养,利用意识培养学生的具体行为。由此,通过学生的主动性,营造文化素养的范围,进而带动其他的学生,教师在其中只是发挥推动作用,此类建设途径在体育生文化素养的建设中,具备较高的实践价值。
2.3、利用体育资源提高体育生文化素养意识
高校中的体育资源非常丰富,教师可将其作为加强体育生文化素养的后备资源。例如:教师播放我国各项体育盛会的视频资料,通过体育人士的风采展示,激发学生内心的人文素养,重点观看国外体育选手在我国体育赛场上的表现,教师告知学生,学生在体育场上的一举一动,不仅代表个人,更是代表班级、学生,甚至走上更大的体育场时,会意味着更深远的意义,学生通过教师视频资料和教师的讲述,会逐渐意识到文化素养的重要性。
三、文化素养对学生的意义
文化素养对高校体育生非常重要,其不仅关系到体育生的素质,更是关系到体育生的未来发展。首先文化素养可以提高体育生的社会价值,社会需要德才综合具备的人才,体育生在校期间,注重个人技能和素质的培养,有利于其在社会中发挥个人价值;其次高质量的文化素养,提高体育生的综合素质,体育生的文化素养高,可以增加其对新鲜事物的认知能力,提高判断力,促使其更容易接受来自各方面的知识;最后文化素养提高体育生的体育技能,通过文化素质的培养,体育生会虚心接受体育技能知识,充分认识到个人的不足之处,保持积极、努力的学习态度,促进个人体育能力的稳定发展,保障个人在高校中的体育表现力。
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有着密切的联系,心理不健康会导致身体机能发生异常,而健康的心理养成需要有强健的体魄做支撑。对于人来说只有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才能塑造完美的人生,才能抵抗生活中的种种压力,以积极乐观的态度面对人生。体育锻炼是提高人身体素质的有效手段,相应地对人的心理健康也起到了良好的调节和促进作用。加强体育锻炼对人的健康成长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中学生体育运动与心理健康关系
体育教学对中学生的健康成长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体育教学不仅能够锻炼中学生的身体,更能塑造学生的心理,使其心理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有关心理学的专家学者通过研究表明,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中学生比参加体育锻炼少的学生学习成绩进步明显,心理素质要比参加体育锻炼少的学生更高。其主要原因是体育在体育锻炼过程中会遇到种种挫折与困难,经过努力拼搏会从困境中突出重围,获得成功,建立强大的自信心。同样在体育锻炼中培养了强大的自信心,即使在学习过程中遇到了问题,他们也会用积极的心态去面对,分析问题,找出问题的答案。此外,加强体育锻炼还能有效地缓解中学生学习中的焦虑,使其以积极、阳光、向上的心态融入到学习活动中。总体来说中学生体育运动和心理健康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关系,对中学生的健康成长有着极为深远的影响。
二、体育教学中学生心理健康不良反应及成因
在体育教学活动中,学生会因为种种因素产生心理健康的不良反应。这些不良反应主要指的是学生在学习认知过程中和心理适应不协调、不匹配而引起的心理疾病的一种症状或者是心理异常。产生心理疾病及异常的主要是由体质、个性、生理等方面的缺陷造成。其中,体育教学过中中学生所呈现出的不良心理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焦虑
焦虑是指人从主观上对从事的某件事提前对其进行判断,预料会产生某种不良的后果而在心理上出现害怕,压抑、紧张等不良情绪。在体育教学实践中会发现有好多学生都存在不同程度的焦虑,比如有的同学因为自己长跑能力差,一旦在体育课上遇到长跑测试,他们就会感到极度的害怕,有的学生弹跳能力差,在体育课上遇到立定跳远的项目同样会产生焦虑心理。即使是自身身体素质条件好的学生在遇到体育测试项目时也会产生不同程度的焦虑。
2.人际关系紧张
人际关系紧张主要指的是中学生因为心理问题、性格问题、或者是外界因素的影响造成他们在人际交往中出现退缩、回避不愿和其它同学进行交流沟通,在长期的心理压力下有些同学甚至会对其它同学产生怀疑、敌视和憎恨等不良心态。在体育教学过程中,由于这些同学因为心理不良因素的影响,在组织开展集体体育活动项目时,往往会表现出和其它同学不合群、甚至是不愿意参加的现象,不能够在集体活动中和其它学生团结一致,为争集体荣誉而努力拼搏。
3.自卑或自责心理
不同的学生其身体素质也是不尽相同的,有的学生自身身体素质比较好,对于教师讲解的体育运动要领领悟的比较快,而有些学生由于自身的身体素质差,在教师讲解完动作要领后不能及时地领悟,当其他同学都掌握运动技巧后,自己还在摸索阶段,在此情形下他们就会在心理上产生一种挫败感,感觉自己能力差,对自己丧失信心,自卑、自责心理严重。
三、体育教学中学生心理健康的养成
1.加强心理健康理论知识的教育
初中阶段的学生正值青春发育的关键时期,在此时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对学生健康心理养成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作为体育教师一方面要积极地根据中学生的年龄特点、生理特点对体育课程进行深入的研究,探索出与学生发展相适应的教学方法和方式,更应注重对学生心理进行揣摩研究,掌握学生的心理特点,努力培养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
2.采用激励的方法,调节学生的情绪,提升学生参与体育学习的积极性
全国一些地方中小学校安全事故频发,这些事故造成了师生重大伤亡,使学生、教师家庭遭受严重创伤,给社会造成了难以弥补的损失,教训惨痛,影响恶劣。现在不仅仅在体育教学中,在学校的日常管理中安全被提到了一个极其高的位置。在此形势下学校体育教学担当着重要的角色。在小学体育教学中,小学生由于年龄小,缺乏运动技巧和安全防范意识,而要让他们在课堂上有所收获,同时身、心又要朝健康的方向发展,教师的安全意识必不可少,安全措施更是重中之重。在日常体育课中学生经常会发生扭伤、搓伤、拉伤、碰伤等运动损伤,偶尔也会发生一些重大的安全事故,轻者影响学习,重者可能造成残疾,甚至及生命,对学校、学生、家庭带来不应有的损失,广大体育教师应高度重视安全教育,落实安全措施使青少年健康快乐地成长。以下就一些方面与大家谈谈我肤浅的看法。
一、教师在体育课中应注意帮助学生树立好安全意识
在体育教学中,教师不仅自身要具有高度的安全意识,同时也有责任和义务教育学生树立安全第一的思想,如:有的学生上课调皮,站队时相互推撞认为好玩,他们不知道掌握力度和分寸,另外加上有的孩子本身平衡协调能力就差,很容易因碰撞而摔倒造成身体损伤等安全事故,为此教师就应在迅速制止的同时给予适当的教育不仅仅让学生明白这是错误的行为及其可能发生的不良后果,同时要让每个学生都意识到这是不安全的行为,杜绝同类事件再次的发生。这样通过一些事件及时的教育和随时的提醒使学生思想上引起认识和重视,才能时时保持清晰地安全意识,不做有危险的事。促使学生高度的安全意识得以形成,防止安全事故发生。
二、课前考虑要细致周到
1.对易发生的安全事故要有预见性并加以防范。如:跳跃练习中下肢的肌肉群和膝、踝关节容易损伤,投掷练习中腰部、肩部及手指手腕易受损等。那么就要根据动作技术要求重点做好针对性的准备活动,又如铅球练习要防止意外砸脚或脱手砸到周围的同学,这都要预先想到并考虑好采取针对性的预防。
2.教学方法、组织管理、设计要科学合理。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和组织管理是防止安全事故的重要手段,在教学活动中我们要认识到,教学方法不好不仅仅会引起智障学生的积极性不高,注意力更不易集中,同样也会引起意外事故的发生。另外组织管理的好坏也是预防安全的有效手段。如:徒手练习时人不要安排站得太挤;器械练习时,要反复强调安全使用器械的步骤后才能组织学生要在安全范围内进行练习和使用,从而保证教学练习有序进行,保证教学练习有序进行,保证教学中最基本而不得安全。
3.教学内容要合理,动作难易程度要得当。我们知道难度过对小学生没有挑战,也不利于帮助他们的身体发展和意志品质的培养,难度过大对他们既难掌握又会失去自信,心理会产生障碍也容易发生事故。所以我们一定要根据学生的实际能力去要求并引导好学生。
4.对学生练习中的错误动作应及时纠正。在体育教学练习中,学生经常会出现错误的动作,(既不合理动作)往往是最容易导致身体损伤的,如不及时纠正就会变成安全隐患和导火索。所以教学中对不合理的动作应及时的指导和纠正以防对身体造成损伤。
5.要保证好场地器械的安全。场地器材的准备是最基本的安全预防,也是引发安全事故的最主要外部因素,是可见的,也是可预防的,在上课前我们教师必须仔细做好场地和器材的安全检查,如有安全隐患应及时排除后,再进行组织教学。
6.课堂常规的建立,强化纪律教育,体育教师要以身做则,为人师表,要求学生穿运动服上课,身上不能带有小刀等锋利硬物,不要佩带胸针等饰品,不要留长指甲等上课要听指挥、遵守纪律,严禁学生有嬉戏取闹、任性蛮干、动作粗野,违反运动规则的行为。另外,准备活动要充分,跳前多活动,易伤部位早预防。实践课上良好的课堂纪律是保证一堂课顺利进行的重要条件。如未经允许不擅自离开队伍。尤其是垫子类运动项目。在投教学中,教师要严格按照教学程序、原则进行教学,对学生的位置要严格限制,让学生远离危险区,对某些意外伤害事故的苗头应及时制止。此外,上课要听从指挥,遵守纪律,严禁学生有嬉戏取闹、任意蛮干、动作粗野,违反运动规则的行为。
三、深入了解学生情况,掌握常见的病症和损伤的急救和处理方法
在体育教学中,教师不仅仅熟知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另外必须要细致了解他们的病史状况,以便合理安排这类同学的体育教学内容,防止因体育教学安排不当而导致病症出现,引发安全问题。另外教师还注意掌握一些运动医学常识和简单处理方法,如运动中暑、抽筋、脱臼、急性损伤等情况的应急处理。这样遇到问题知道在第一时间里采取正确的方法进行急救处理治疗,减少和防止事故发生。
一、体育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的重要性
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不同活动的开展培养学生们的良好习惯,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价值理念,使学生们的行为得到进一步的规范,是我们当前开展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体育教学过程中,不仅应当注重学生体质的加强,而且还应当帮助学生培养正确的价值理念。因为相对于其他科目而言,体育教学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学生比较容易接受,因此,体育在开展德育教育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除此之外,体育课程的教学方式也是丰富多彩的,不仅包括课堂讲座、体育游戏、体育视频等内容,而且还包括体育竞技比赛以及社团活动等多个方面,极大地丰富了学生的课下生活。所以说,在体育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是非常重要的。
二、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渗透德育教育的方法
由于体育教学方式具有多元化,因此,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渗透德育教育的方法也是多种多样的。笔者结合自身多年的教学实践,就体育教学过程中德育教育的渗透方法进行以下几个方面粗浅的分析:
(一)注重学生自信心的培养
体育教师应当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加强对学生自信心的培养。为了实现这一德育教育的目的,教师可以设置一些比较有挑战意义的活动,例如体操、攀岩等,通过教师的专业型教育以及言语方面的激励,使学生能够通过克服障碍,树立对自己的信心。这样一来,不仅能够有效的实现教学预期目标,而且还能够使学生能够正确的面对困难,提升学生的心理承受水平。在整个活动过程中,体育教师应当给予学生充分的尊重,这是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的重要基础。体育教师应当多采用正面的语言给予学生鼓励,而坚决不能使用那些容易给学生自信心带来负面影响的语言。
(二)增强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
体育教学在开展针对学生团队合作意识的培养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所在。我们体育教师应当在课堂活动内容中多安排一些能够开展团队合作的比赛,比如拔河、篮球等,使学生在参与这些活动的过程中,意识到团队合作的重要性。除此之外,还应当培养学生的纪律意识,使学生在团队活动中充分意识到:在集体活动中只有成员间相互配合,才能够将个人的优势充分展现出来。这样,学生就会逐渐树立起良好的团队合作意识,而不是追求个人风头。
与此同时,体育教师还可以帮助学生在课外组建一些运动社团。积极开展体育社团的活动能够有效的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这充分体现出了体育教学课内外一体化的教育意识,对于学生整体素养的提升也具有非常显著的作用,能够帮助学生学会正确处理自身与他人、与集体之间的关系。
(三)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
当代社会是一个竞争型社会。帮助学生树立起科学的竞争意识能够为学生将来走向社会奠定良好的思想基础。我们体育教师应当在教学内容的组织方面多开展竞技类活动,使学生能够充分感受到浓厚的竞争氛围,从而逐渐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
通过各种比赛的方式,对学生的竞技能力特别是拼搏意志进行锻炼。除此之外,我们体育教师还应当成立各种专项的兴趣小组、俱乐部,或篮球小组、乒乓球小组等,由教师定出阶段性目标和总的目标,因势利导,引导学生来参加,培养学生的竞技能力和竞争意识。在日常的练习活动过程中,教师还应当充分重视激励的作用,这对于学生参与兴趣的提升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例如,在进行百米短跑项目的练习时,定20秒为及格、15秒为优秀。这样目标明确,循序渐进,学生有一个明确的目标去努力,由于不仅仅是和别人比较,也要和自己比较,对竞争意识的培养是有益处的。当然,在培养竞争意识的同时,教师也要培养学生公平竞争的意识,坚持公平竞争的原则才有利于学生心理平衡和进取心的成长。在组织比赛时,无论是个人比赛还是集体赛事,都要选择合适的对手,让两者有竞争性,最好能够势均力敌。这样就不会出现一方没有压力,另一方又压力太大,甚至消极放弃的状况。
(四)注重学生意志的磨练
现在的学生基本上都是在优越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基本上没有经受过什么挫折,这就很容易导致他们感情脆弱,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在以后继续升学甚至是就业之后,学生难免会遇到打击和挫折。因此,我们体育教师要教导学生:对挫折和失败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和态度,心理上要有准备,并有自我调节能力。一场比赛总有胜负两方,胜不骄不容易做到,败不馁尤其艰难。教师如何引导非常重要,要培养学生永不言败的精神,能够跌倒后再爬起来,知耻而后勇。这就要求教师在平时的体育活动中,有意识地组织一些有难度的活动,对学生身心的磨炼有益处,培养学生认识困难并且战胜困难的信心。比如负重接力、跨越障碍等活动,长距离的越野跑、登山等,都需要耐力、毅力和勇往直前的精神,对培养学生顽强的意志是有所帮助的。
三、结束语
通过上述几个部分的分析与论述,我们可以看到,伴随着当前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学生们的思想价值理念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加强德育教育已经刻不容缓。体育教育不仅能够增强学生的体制,而且还能够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德育教育的渗透作用,提升学生们的综合素养。因此,我们体育教师应当充分重视体育教学的德育教育,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价值理念,通过体育活动这种特殊的形式实现我们开展德育教育的重要目标。只有这样,才能够是我们培养的人才能够在未来社会中发挥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孟额日敦套格,肖慧英.体育教学:实施德育的场域[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0(10)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1)27-0233-02
一、学生体育厌学及其现象
体育课是学生在校学习期间的一门必修课,但随着学生年龄的不断增长,喜爱上体育课的程度反而呈递减之势。大多数的学生是很喜欢体育课,态度正确,也有一部分的学生对体育课表现出厌学的倾向。高中作为九年制义务教育的最后阶段,学生体育厌学的现象非常突出。在不喜欢体育课的学生中其厌学的具体表现往往体现的较多,体育课中的迟到和早退等违纪现象也相当明显。
体育厌学指的是指学生对体育学习感到厌倦的心理现象[7]。主要表现在,缺乏自信心、因学习中为散漫、违纪、紧张恐惧、逃避课程等。上课无精打采、注意力不集中、畏难情绪较大、借故请假较多、完成任务勉强、考核只求及格、课外活动较少参加等[13]。学习体育兴趣降低、喜欢做小动作、交头接耳现象往往在一堂体育课的各个阶段都有较多的发生。这些厌学现象同时也会体现在学生的学习成果上,在课堂上不能完全完成教师所布置的练习内容,在面对一些有难度的课堂内容时,一些学生产生不必要的紧张情绪,并尝试逃避此内容,严重者甚至出现逃课等现象,因困难和失败使他们逃避而怕学,久而久之变成厌学。
二、体育“厌学”的原因
(一)教材与教师教学方法陈旧
在体育教学的今天,体育教材的编制和体育教学方法的研究还是相对的陈旧的。在以往的体育课教学中,教学大纲对教材内容的基本部分作了统一规定。总体来讲,面对教材偏难、教材的枯燥、教学大纲的规定和学校体育设施条件的限制,教师和学生选择教材的空间也相对有限。枯燥而不适宜的教材决定了教学方法不适应于学生实际情况,是造成学生厌学现象的原因之一。还有的学校体育设施相对较差一些,场地的设施不好,器材相对不多也不好,这样会使学生产生不安全的心理,对体育课没有兴趣,所以就造成了学生的体育厌学现象的产生。
体育教师对学生的影响是很大的。学生时常与体育教师接触,教师的一言一行都直接回影响到学生的言行举止,体育教师的素质要求相对总要,教师的形象会直接影响到学生的情绪和思维变化,体育可是让学生放松愉悦的课程,上体育课不仅仅是让学生锻炼身体,还要在身心上让学生得到快乐情绪,如果体育教师工作不认真、上课不热情、对学生放任自由、精神不振,就很容易诱发学生对体育产生厌学行为。
(二)学生自身因素
体育教学中,身体素质差异是出现的主要原因之一,除此外与教学有关的因素也无法忽视。因学生体育基础差,身体素质相对较弱或体型偏胖的学生,在体育课上难以完成所学习的技术动作和学习任务。在考试中难以及格的学生更容易产生厌学行为,身体因素直接影响到了学生的厌学体育课。这是因为面对同样的教材和学习内容,身体素质较差的学生会感到更大的压力,完成不了学习任务,在怕受到同学嘲笑指责,就容易产生自卑心理而惧怕上体育课和上操场锻炼,从而造成恶性循环,越来越不喜欢上体育课,体育成绩就开始下降,久而久之就造成了学生厌学的心理。其实每个学生原先都是喜欢体育课的,可是多种心理变化造成了学生们厌学体育,由此形成的厌学思想较难纠正,需要教师格外重视。
三、解决体育“厌学”的对策
(一)改善教学情况
对应试教育性质的达标制度进行改造,使其转变为以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体育教学体制是体育教学改革的根本出路所在。在体育教学中, 根据学生的特点,和学生接受能力,选择安排一些哟偶趣味性、有竞争性、有实用性的易学易懂的动作或运动项目, 要符合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能培养学生又能够提高学生的基本活动能力, 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体育的兴趣。 另外, 教师也要适当的给学生讲解一些新的知识和技能, 补充一些学生想掌握但课本以外没有学过的知识, 并且需要学生经过自己一定的努力才能学会的技能,对待学生要求不要过高,要多给学生鼓励,让学生有自信心。
(二)改善教材与教师教学的方法
只有全社会对体育教学的认识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提高对体育的重视和投入,才能消除体育“厌学”问题产生的体制性原因。也只有提高重视,加大投入,教材与教学方法的改革才能有更大的发挥空间,教学的形式以及教学的手段和方法要多样化,,抓住学生的心理,要清楚学生们想要的学习内容和学习环境,从中找出一种吸引学生的教材内容,学生都有爱玩心理,要多进行一些小游戏,在教师的带领下,学生自然的就会融入其中,玩起来也就会很愉悦,在进行一些竞技比赛的活动,让学生们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让他们竖立自信心。
学生出现厌学现象和体育教师有一定的关系,学生每天接触教师的时间最多也最长,体育教师的一切活动都是学生的榜样,一旦教师做的不对不好,会给学生造成极大的身心影响。体育教师自身必须诚恳,对待学生要虚心,如果体育教师做的不对,要寻找问题所在。同时要注重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在教学方法上的问题是可以通过与师生的交流来解决的,学生们要是对于教学上的问题有自己的见解,这就要求教师对学生提出的建议要认真的分析,如果课行就可以采用,对于体育教师所作的不足,体育教师本身要虚心采纳,教学的过程也是教师自我提高的过程。
四、结论
现阶段体育教学之中学生的厌学现象普遍存在,无论那个年级的学生都有体育厌学的现象,呈现显著的群体特异性。学生对于不同体育项目兴趣的差异较大。大家喜欢的项目自然就很愉悦,而其上起来积极活跃,学生都是喜欢在快乐的环境中上课的,环境好,器材好,体育教师上的课也好,那学生上起课来就会自然的融入其中了。为了解决学生厌学这些问题,消除学生厌学现象,也需要从内部和外部着手,改善对体育教学的重视程度和投入力度,改进教学方法,鼓励学生进行体育学习与锻炼,提高学生学习体育的兴趣。总之,体育“厌学”情绪产生的原因错综复杂,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中还需要本着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精神,结合自身实际来研究对策。
参考文献:
[1]毛振明.体育教学科学化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2]马启伟.体育心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
[3]吴宝勇.体育教学中学生“厌课”现象的成因与对策[J].安徽体育科学报,2001(4).
[4]朱利群、胡加匡.体育教学中学生恐惧心理的调查与分析[J].教育调查,2006(7).
[5]王立智.对学生喜欢体育不喜欢上体育课的实践性思考[J].中国学校体育,2006(3).
[6]盛得谦.初中女生厌学体育的心理分析及对策[J].课程教材教学研究(中教研究),2007(Z3).
[7]黄铁梅.大学生厌学体育及对策[J].科技信息(学术研究),2007(20).
[8]富卫胜.激发厌学体育学生的学习积极性[J].科技信息(学术版),2006,(05).
[9]杜兰杰.论体育课中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01).
进入青春期阶段,中学生心理逐渐成熟,但却不完善。每个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也不一样,对心理压力的承受能力比成年人弱。因此,学生对失败挫折所造成的心理压力的承受力也各不相同。这就要求,体育教师在安排教学内容和运动负荷时要区别对待。1.自主合作并从,确定授课目标内容。通过学生自己选择、自主练习、合作学习、自我评价,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创造性和合作精神。学生在体育锻炼的过程中不断提高自我欣赏能力、判断能力,来品尝成功带来的乐趣,增强了自信心。教师在确定教学目标时要注意,要符合学生自身的需要。并且必须符合学生自身的生理和体质状况。如跳多高、跑多快、完成多少次练习以及选择同伴对抗练习等,必须要区别对待。2.面向全体学生,启发诱导并进。健康的心理素质涵盖的内容很多,有自信、坚强、勇敢、爱心等。当前中学生普遍存在着依赖性强、任性、骄气、自私自利、缺乏合作精神等不良心理倾向。因此在体育教学和体育活动的组织过程中,教师必须站在育人的高度上去帮助、启发、引导学生,培养中学生的意志品质,弱化、扭转不良的心理倾向。3.组织形式多样比赛,培养奋发向上精神。体育比赛是体育教学和体育锻炼中最吸引人的组织手段之一。组织形式多样的比赛,培养学生的自强意识和集体观念。在教学中,根据中学生争强好胜的心理特点,把教学内容设计成各类比赛项目,让学生在竞赛中体会与人竞争、与己竞争的乐趣。比如广播操表演赛,小组之间、班级之间的接力赛跑等。在短跑或者中长跑教学中,将成绩及时反馈给学生,并要求他们先和自己比,让相当水平的学生一起比赛,只要有一点进步就应该表扬,让他们在竞争中超越自我,不断强化其竞争意识和自强精神。
二、加强体育锻炼,挖掘中学生心理健康训练的有效策略
中学生在体育学习中遇到的困难,有的来自主观方面,主要是自身的生理、心理障碍;有的来自客观方面。平时只要我们留心,就会发现每个班里都会有心理脆弱、心理素质不稳定的孩子。对于这类中学生老师要多给他们一份关爱,需要在开展体育活动及体育课上进行强化练习。1.对于性格内向,不善于交往的同学可以选择足球、篮球、排球等集体项目。坚持参加这些集体项目的锻炼,可以帮助其慢慢地改变孤僻性格,逐步适应与同伴交往,克服胆怯心理,去战胜困难。2.对于遇事易急躁,感情易冲动的同学,那就应多参加下棋、慢跑、长距离步行等缓慢而持久的项目,这一类体育活动能帮助学生调节神经活动,增强自我控制能力,稳定情绪,使容易急躁、冲动的弱点得以改善。3.对于不够果敢,处事犹豫不决的同学,要多参加乒乓球、羽毛球、跨栏、跳高、跳远等体育活动。在这些项目面前,任何犹豫都将延误良机,长期锻炼能帮助你增强果断的个性特征。4.注重女生,安排克服害羞的心理练习。例如跑步时不愿意脱外衣、跑快跑慢了怕同学笑、体操动作不敢做等,强化融洽男女生关系。5.对于遇到重要的事情容易过度紧张而导致失常的人,就应多参加公开激烈的体育比赛,特别是足球、篮球、排球等项目。因为赛场形势多变,比赛紧张激烈,在这种激烈的场合中接受考验,遇事就不会过分紧张,更不会惊慌失措,从而给学习带来益处。当然,对极个别心理不健康的中学生,要与家长取得联系,建议家长及时带孩子到医院进行心理医生的治疗,学校毕竟是学生学习文化知识和健康成长的地方。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6)18-0168-157
DOI:10.16657/ki.issn1673-9132.2016.18.062
体育教学作为高中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教学的过程中不仅仅要向学生传授基本的体育运动项目,还要注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引导学生培养积极健康的心理,使学生人格健全,为学生未来继续深造和走向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其中心理健康教育非常重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采取各种有效手段来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一、课堂严格要求,树立学生纪律意识和自我约束能力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社会对于人的约束主要是两部分,一部分是规章制度、法律规范对于人的约束,还有一部分是社会道德体系对于人的自我约束。现在的部分学生,自我意识非常强烈,往往规矩意识比较差,因此,在体育课堂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对学生纪律意识的培养,要在仪容仪表、整队集合、队列演练等方面做出明确的规定和要求,对于不合理的行为要及时作出指正;对于学生做的比较好的地方要给予肯定。
同时,要给学生指出自我约束的重要性,要鼓励学生严格按照规定来要求自己,这样无论是对人还是对己都有积极意义。只要纪律意识逐渐成为学生的一种觉悟和认识,这对于学生健康人格的形成就会有很大的帮助作用。
二、引导学生养成科学锻炼、主动锻炼的意识
现在的社会节奏非常快,人们的各种压力也在增加,而通过体育锻炼是个人减压非常有效的手段。因此,在学生时代引导学生养成科学锻炼、主动锻炼的意识非常重要。
对此,在日常教学中体育教师要注意把一些常见的体育运动项目的基本技能和技巧传授给学生,同时鼓励学生在学生时代能够喜欢上一项体育运动并坚持。当然也要告诉学生体育锻炼的重要意义,使坚持体育锻炼成为学生一种内在的需求,这样才能够逐渐养成主动锻炼的意识。另外,教师要尽可能地丰富体育课和学生活动课的内容,结合中学生喜欢表现自我的特点组织一些竞赛性的体育活动,来调动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热情,这样学生科学锻炼、主动锻炼的意识就能够逐渐地形成。
三、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更快、更高、更强是奥林匹克运动的座右铭,体育运动能够锻炼个人的品质,使弱者逐渐变得强大。在体育课教学中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要在学生体育锻炼的过程中锤炼意志品质。作为教师来说要利用体育课堂来培养学生的意志品质,鼓励学生要敢于尝试和挑战自我,结合学生的表现及时予以指导和肯定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当学生出现失败时要多鼓励,培养学生不服输的精神。
四、引导学生正确对待失败与挫折
挫折是现实生活中的正确现象,也是不可避免的,现在的学生多是独生子女,较少经历挫折。在体育教学中,应当有意地为学生创设一些“困境”,逐步培养他们的意志品质。在体育训练中,某一项目完成得不好,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对完成项目的全过程进行思考,找出不足,思考怎么克服,并积极再次尝试,直到成功。另外,还要让学生体会到“我累了”“我不干了”等这些话很容易使人自暴自弃,如果有了这类想法,应尽快打消。
五、关注学生的言行教育
提高学生的素质,是以提高人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适应社会的整体的发展,注重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的教育。完善体育教学不仅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而且也是完善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因此,我们要教育学生要正直、善良、健康、大方,注重自己的修养的提高。要求学生加强学习,有正确的审美观,让学生认识到漂亮不一定“美”,要真正“美”应加强学习,提高自己的文化素质和行为修养,大方、得体地表现自己。
中图分类号:G623.8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6)03-0324-02
增强学生体质就是为了让学生更好的保护自己免受伤害,但如果在体育教学中出现安全事故,就不能体现体育教学的重要性,所以分析体育教学中安全事故产生的原因并找出对策,避免事故的发生有着重要意义。
1.小学体育教学中安全事故的产生的原因
1.1 学校对体育教学的重视度不够。小学体育教学因没有明确的考核制度,使得在校园教学中对体育教学的重视度很低。学校在教学安排中,觉得体育课堂只是学生的简单玩耍,没有必要太重视。于是,对于教师的课堂教学监督不重视,学生的体育课堂出现乏味,低效的现象。同时,在小学体育教学中,体育器材很大方面的影响着学生的体育课堂教学效率,拥有先进安全的体育器材,学生就能够在安全健康的环境下锻炼自己,更快的增强自己体质。但由于学校的重视度不够,对于体育教学的经费投入不足,使得学生在体育器材出现老化的现象,体育教学中存在重大的安全隐患。
1.2 教师缺乏专业的教学素质。在小学教学中,由于是学生的起步阶段,学校的教学配备很不齐全,学校的教师很缺乏,使得在小学教学中缺乏相应的专业教师。很多数学教师充当起了体育教师,由于不是专业的教师以及专业教师的重视度不够,使得在小学体育教学中教师很难展现出专业的教学素质。在进行体育教学时,对于学生的课前安全预防措施做的不到位,同时在学生活动过程中,缺乏对学生的关注,不能及时的制止学生的错误行为,自然不能避免安全事故的发生。在小学体育教学中,教师缺乏专业的教学素养,也会使得体育教学课堂变得不安全,出现安全事故。
1.3 学生自我保护意识不够。安全问题只有学生养成良好的自我保护意识,才能大幅度的减少安全事故的发生,但在现如今的小学体育教学中,由于教师的疏忽以及学校对于学生体育锻炼的不重视,使得学校和教师对学生的安全意识的培养缺乏。学生在进行体育活动时,由于缺乏安全意识,常常会做出一些危险的行为。正是因为学生的安全意识薄弱,同时处于小学阶段的学生通常活泼爱动,在课堂中以及课下常会追逐打闹,在这些行为下都隐藏着很大的体育教学安全事故隐患。
2.预防小学体育教学中安全事故的对策
小学体育教学中,安全事故预防措施包括:正确认识小学体育教学的重要性;提高体育教师基本教学素养;注重对安全意识的培养等等。
2.1 正确认识小学体育教学的重要性。小学体育教学阶段是增进学生身心健康、增强学生体质的重要阶段。新的教育理念对于小学体育教学也十分重视,只有让学生健康茁壮的成长,才能使得学生更好的成为祖国未来的接班人。所以,学校在开展教学活动时,要正确认识小学体育教学在教学中的重要地位。加大体育教学的经费投入,科学的引入先进的教学器材,同时定期安排专业人员对学校的体育器材进行检查,以此来确保学生在使用体育器材时是安全的。同时,学校要加大对体育教学的监督力度,督促体育教师在教学时用心教学,为学生带来高效的体育课堂,让教师关注学生在活动时的危险行为,及时制止,避免学生在活动时发生安全事故。除了学校与教师,也要让学生家长明确体育教学的重要性和危险性,让学生家长在陪伴学生时,注重学生的安全问题,使得学生能够安全健康的成长。
2.2 提高体育教师基本教学素养。教师是学生学习的指引着,处于小学阶段的学生只有在教师的正确带领下,才能够更好的学习。小学体育教学中也是这样的道道理,只有教师的科学耐心的指导,学生才能安全的进行课堂活动。所以,在小学体育教学中要加强对教师的培训,让教师掌握科学正确的基本教学素质并运用到课堂教学中。例如,在体育教学中,教师要带领学生做好热身运动,在活动前做好准备,检查学生的鞋带以及活动范围是否安全,以此来避免教学安全事故的发生。教师只有拥有专业和规范的教学素养,在进行体育教学时,才能通入到学生中去,让学生学会正确安全的运动知识,同时在学生活动时,确保学生的安全。以此,要加强对教师的专业培训,使得教师教学更加规范化和专业化。
2.3 注重对安全意识的培养。俗话说:"安全意识重于泰山",想要更好的预防小学体育教学中安全事故的发生,就要做好安全意识的培养。这里的安全意识培养不仅仅是针对学生,也包括教师、学校和家长。当教师和学生都有很好的安全意识时,在体育教学活动中,就可以有意识的预防一些安全事故的发生。安全意识的培养有很多方式,学校可以开展安全月系列活动,进行安全预防讲座,安全注意事项板报,通过这些身边的宣传来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同时学校也可以对教师进行安全意识培训,使得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的安全问题,以此来确保教学安全。再者,学校也要加强对学生家长安全意识的陪养,多开展家长讲座,向学生家长宣传安全预防意识。当学生、教师、学生家长都有了安全意识,在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就可以得到更加全面的保护。有了安全意识,教师在体育教学时,就会注意到教学内容是否符合学生接受能力,学生在进行体育活动时,就会避免做出一些有危险的活动,在这样的保护下,小学体育教学中安全事故就能很好的得到预防。
3.总结
小学体育教学是小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小学体育教学又是学校体育工作的关键环节,小学体育教学肩负着为社会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神圣使命,它的基本教学目标就是增进学生身心健康、增强学生体质。这需要教师正确的认识到小学体育教学的重要性,在教学时注重对学生安全意识的培养,同时提高教师自身的基本素养和预见伤害的能力,科学组织体育活动,保证小学体育教学工作的顺利进行,让学生快乐健康地成长。
参考文献:
[1] 张红.如何将"要我学",变为"我要学"――浅谈小学体育教学兴趣的激发与培养[J].学周刊.2011(21)
[2] 张媛,齐亚.浅析中小学体育教学中伤害事故产生的原因及其防范[J].体育世界(学术版).2007(02)
通过相关的调查分析可以发现我国学生的心理问题趋势在随着年龄增加不断上涨。和国外的相比较,我国的学生心理问题显得尤为严重。每一个人的心理健康状况和他的身体有比较直接的关系,如果一个人的心理不健康,他的身体就可能会出现问题,而人的心理健康状况也会直接从他的身体状况反映出来。从我国的实际情况来看有这样几个问题值得大家的重视,首先现在很多学校和家长在对学生进行教育的时候更加看重成绩,对学生的心理状况经常忽视;其次就是外界环境对孩子的影响导致他们存在一些比较偏执的看法,这些情况都可能会导致学生在成长的过程中心理出现异常。中学阶段对于学生的身体发展和心理发展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本文主要从下面这几个方面来分析了体育教育对中学生心理健康的作用。[1]
一、体育教育能够让学生的能力和智力得到全面发展
对于中学生来说要想心理健康发展,就必须要有一个健康的身体作为必要的基础,特别是大脑和神经系统应该要健康和正常的发展。如果中学生能够长时间都坚持科学合理的体育运动,就能够让他们的身体各个系统发展得更加健康和正常,这样才能够为健康的心理发展提供必要的物质基础。体育是一种比较主动和积极的活动,在体育活动的过程中学生必须要集中自身的注意力,然后去进行有目的的记忆、感知、思维以及观察,这样才能够达到最终的目的。在体育活动中学生需要对某项事物快速的做出判断和决定,这样就能够有效的培养学生的认知力。学生如果长期进行体育活,就能够让他们的大脑获得更多的氧气,让他们可以更加快速的恢复自身的脑力。如果体育教育比较合理和科学,学生的记忆力、思维能力、注意力以及想象力等都能够得到有效提高,这样就能够为他们的文化课学习打下比较良好的基础。通过有效的体育教育活动能够让学生的情绪更加稳定、疲劳感降低,同时他们的性格也会变得更加开朗。[2]
二、体育教育能够对学生的意志品质进行培养和锻炼
每一项体育活动都具有一定的竞争性、难度以及相互的协作,每一个学生在进行体育活动的时候都有比较明显的意志表现和情绪体验的感觉,所以通过参加体育活动能够对学生的吃苦、坚持以及顽强等精神进行培养,学生如果能够经常参加体育锻炼、活动以及竞赛,就能对他们的沉着果断、谦虚谨慎以及机智等意志品质进行培养,所以说在对学生的团队精神和竞争意识进行培养的过程中体育教育是最好的课堂。在一些集体性很强的体育活动中,因为团队配合的要求比较高,而且体育运动本身的竞争性也比较强,难度很高,所以在实际的活动过程中学生需要发挥出自身的身体机能、心理承受能力以及相应的技术能力,同时还需要学生之间相互配合、相互理解才能够取得比较好的效果。体育教育在培养学生团结友爱等集体主义精神的过程中,也能让他们的自信心和自尊心更强,让他们的心理发展更加健康。
三、体育教育能够让学生之间的相互关系得到改善,让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更好
在社会不断发展的过程中,生活节奏变得越来越快,很多学生在实际的生活中社会适应能力变得越来越差,而且相互之间的关系也变得比较冷漠。在体育活动的过程中,需要学生相互交流和沟通,在一些团队合作的项目中还需要学生之间的相互合作和配合,这样学生之间的交流就变得频繁起来,双方之间的友谊也得到了增强,同时对于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也具有很大的帮助,这样学生在社会中也才能够更加的适应。通过各种各样的体育活动,能够让学生的课余生活得到更好的丰富,让学生在生活和学习中的很多烦恼和消极情绪得到很好的缓解和消除。同时在体育教育中学生的责任感能够得到有效的提高,能够让自己去学会关心他人和尊重他人,用比较积极的心态去关心自身以及他人的健康。[3]
四、通过体育教育能够让学生的精神压力得到很好的缓解
对于中学生来说学习任务比较重,平时的学习压力比较大,而且现在随着教育制度的不断改革,他们也需要面对升学的压力,对于中学生来说就很容易产生心理疾病。在体育教育中,能够给学生带来快乐,通过体育教育活动让学生放松自己,缓解自己紧张和压抑的情绪,这样才能够去更好的面对平时的学习任务。[4]
结束语:
在中学教育中,体育教育对于学生心理健康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学校应该要重视体育教育,根据学校的实际条件然后结合着学生的实际心理情况来采取合适的体育教育活动,这样才能够更好的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
参考文献:
[1]李庆华,赵文凯,巩磊.中学体育教育对学生心理健康影响的探讨[J].内江科技,2008,2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