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金融资产的主要估值方法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现行会计准则的应用给上市公司估值带来了新的变革与挑战。准则的实施将鼓励上市公司企业并购与对外投资、整体上市和企业科技创新。虽然从长期来讲,公允价值的运用并不改变公司自身的实际价值,而只是会计计量方法的改变,但从短期看会改变公司的估值水平,有时对公司价值的短期评估甚至会带来巨大的影响。
一、债务重组
(一)债务重组公允价值规定 《企业会计准则第12号―债务重组》准则规定,以非现金资产清偿某项债务的,债务人应将重组债务的账面价值与转让的非现金资产公允价值之间的差额确认为当期损益;债权人应当对接受的非现金资产按其公允价值入账,重组债权的账面余额与接受的非现金资产的公允价值之间的差额确认为当期损失。以债务转为资本的,对债务人而言,股权的公允价值一定小于债务的账面价值,二者的差额为债务重组损益,计入营业外收入;对债权人而言,债权转股权的投资成本包括股权的公允价值与相关税费,股权的公允价值与债权的账面价值的差额为债务重组损失,计入营业外支出。现行债务重组准则意味着,作为债务人的上市公司进行债务重组时,一旦债权人让步,上市公司获得的利润将直接计入当期收益,进入利润表。债务人会计处理的变化主要有:一是资产和股权由以账面价值为基础计价,改为以公允价值为基础计价。二是部分计入资本公积的改为计入当期损益。
(二)债务重组公允价值计量分析 由于现行会计准则允许将债务重组收益计入净利润,ST长控(600137)因债务豁免形成2.71亿元的收益,以每股收益4.726元位居每股收益第一,正是因为预计第一季度业绩暴涨,2005年4月股改停牌长达4月的sT长控,复牌后上演神奇暴涨,复牌当日上涨850%,股价最高曾达85元。暂且不论其超过八倍的股价增长背后是否存在着人为操控,但一季度4元多的每股收益绝对是*ST长控当日“一鸣惊人”的重要动因,而这高额收益来源依据正是现行会计准则。ST长控的暴涨即刻引起证券交易所的关注,当天下午随即被实施紧急停牌处理。从公司季报看,一季度实现的净利润2.87亿元中有2.85亿元是债务重组带来的营业外收入,债务重组收益占净利润比例超过99%,这部分利润既没有确实的现金流入,也不能向股东分配(公司未分配利润仍为负数),所谓每股4元的收益对每股实际现金流并无太大意义。*ST长控事件已被证监会立案调查,但可以预见,未来其他上市公司实现债务重组后,仍有可能出现类似长控这样一次性的巨额增长,而不明就里的投资者在跟风买入后很有可能会遭遇巨大损失。
再如自2006年4月起停牌的*ST棱光(600629,棱光实业),2007年10月26日复牌,在停牌近一年半之后,由于该公司已由上海建材集团通过债务重组并重新恢复上市,在首日复牌不设涨跌幅限制情况下,该股以10.89元开盘(前收盘为1.21元),高开800%,最高上涨至18元,全天最高涨幅高达12倍,截至收盘时,报收在14.49元,涨幅为1097.52%,刷新了此前ST长控1055.99%的A股单日最高涨幅,创A股10年来涨幅最高纪录。由于连年亏损,*ST棱光于2006年5月18日被停止上市交易。当时的第二大股东上海建材集团承担了重组工作。由于大股东违规转嫁巨额债务及相关关联担保,*ST棱光当时的债务高达7.19亿元,而同期公司的总资产仅为3949.2万元。2006年6月上海建材集团与四川嘉信贸易有限责任公司签署股权转让协议,建材集团持有*ST棱光的股份从16.61%增至45.68%,合计持有6914万股,股改的对价为,上海建材集团对S*ST棱光豁免1.5亿元债务和注入1.11亿元资产。从其公布的2006年年报和2007年一季度、二季度季报来看,利润均来自于营业外收入,其净资产收益率竟然分别高达2898.27%、77.6%和88.44%,显然现行会计准则的变革是形成这一惊人收益的唯一原因。
二、持有金融资产
(一)持有金融资产公允价值规定 《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规定,金融工具的计量应采用公允价值。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应当按取得该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和相关交易费用之和作为初始确认金额。持有期间取得的利息或现金股利,应当计人投资收益。资产负债表日,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应当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公允价值变动计人资本公积。处置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时,应将取得的价款与该金融资产账面价值之间的差额计入投资损益;同时,将原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的公允价值变动累计额对应处置部分的金额转出,计入投资收益。而金融工具又具体分为四类,因此如何定义金融资产的类型是非常关键。一般来讲,短期投资,如在二级市场上买入的股票,应该定义为交易性金融资产。但其他种类的金融工具到底应该归属于哪一类,还要取决于公司持有的目的。如果企业出于战略考虑,持有某公司股票,就应将其作为长期股权投资,而不能将其作为金融工具核算。
(二)持有金融资产公允价值计量分析岁宝热电持有民生银行、雅戈尔持有中信证券的股票,具体很难说是交易型金融资产还是可供出售金融资产。从实践来看,绝大多数企业将其确认为可供出售的金融工具。如雅戈尔在年报中表示,公司2006年12月31日账面有已流通的中信证券股份212835116.47元,公司将其归类为可供出售的金融资产。该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大于账面价值3184338383.53元。因此应追溯调整增加2007年1月1日的股东权益3184338383.53元。由于持有金融工具的价格上升导致净资产的增加,进而使每股净资产上升。同样情况还有岁宝热电,岁宝热电以每股净资产高达16.05元荣登所有上市公司每股净资产榜首。因为按照现行会计准则,公司将持有1.84亿股民生银行股权投资划分为可供出售的金融资产,民生银行2007年一季度末市价已达12.4元,仅该股权公允价值(市价)比账面价值增值20多亿,加上其他一些资产增值,对股本仅1.37亿的岁宝热电来说,采用现行会计准则后,每股净资产大幅度增加,创下沪深两市之最。而公司股价也从2007年3月末的20元迅速攀升,仅4月一个月时间,涨幅超过150%,到4月30日已跃过50元。因投资金融类资产导致投资收益大增,并进而影响到净利润,这是近两年来随着股权分置改革的完成和股市大幅上涨而出现的一类新现象。“保守估计上市公司股权投资按公允价值计价将促使2007年所有上市公司投资收益增加1000亿以上,占去年上市公司总利润的30%”(邱文光,2007)。
三、资产置换
(一)资产置换公允价值规定 《企业会计准则第7号一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准则规定,在以换出资产账面价值进行计量的情况下,不管是否发生补价,都不确认损益;以公允价值进行计量的情况下,不管是否发生补价,都应确认损益。
(二)资产置换公允价值计量分析 成都建投(600109)是沪深股市第一个因采用现行会计准则的公允价值计量而使净资产翻倍的股票。成都建投于2007年4月25日公布一季报,因为资产置换,造成每股收益同比增长0.867元(2006年第一季度每股收益-0.043),每股收益达0.824元。比五粮液(0008580每股收益0.27元高,甚至比绩优大蓝筹贵州茅台(600519)每股收益0.57还高。而几个月前的2007年1月23日,成都建布该公司2006年年报实现净利润-2361.09万元,较2005年的净利润106.18万元减少2467.27万元;股东权益为18082.03万元,较2005年的20443.12万元减少2361.09万元;每股收益为-0.333元,见(表1)。成都建司在《关于2007年第一季度报告每股收益说明的公告》中提请投资者注意,公司2007年1月1日总股本为7098.27万股,报告期内新增股份7101.20万股,截止2007年3月31日总股本为14199.47万股,计算出加权平均股份总数为11832.41万股,报告期内归属于公司普通股股东的净利润为9752.32万元,从而计算得出每股收益为0.824元。报告期内归属于公司普通股股东的净利润中包含了置出资产处置利得2254.83万元。该处置利得是本公司重组过程中交易公允价值和置出净资产账面价值的差额,该处置利得为一次性收入,按照现行会计准则计入营业外收入,属于非经常性损益,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每股收益为0.633元。成都建布的2007年一季报显示,由于置入国金证券股权,根据公允价值计量,每股收益为0.824元,同比增长了近30倍。公司以全部资产和负债及新增股份与长沙九芝堂渫团)有限公司、湖南涌金投资(控股)有限公司和舒卡股份(000584)持有的国金证券合计51.76%的股权进行置换。公司置出净资产交易价格为20521.05万元,置人国金证券51.76%股权交易价格为66252.8万元,资产置换差价为45731.75万元,置换差价部分由公司以每股6.44元向九芝堂集团、湖南涌金和舒卡股份非公开发行股票支付,共计发行71012041股。
四、公允价值计量的影响分析
(一)影响上市公司的估值结果,投资者更应关注盈利质量 由于现行会计准则显著地改变了上市公司的财务指标,势必会显著影响到上市公司估值结果。对上市公司的估值方法,主要包括未来现金流贴现法和相对估值法等。未来现金流贴现方法不涉及会计利润,因此,现行会计准则对这种估值方法基本没有影响,而且未来现金流贴现法计算比较复杂,一般投资者较少使用。在实务中,使用比较多的是相对估值法,相对估值法通常采用市盈率(市价与每股收益比率)或市净率(市价与每股净资产比率)等指标,市盈率(或市净率)的估值方法操作简单且易于理解,只要确定了每股收益(或每股净资产),再乘以合理的市盈率(或市净率)倍数就可以得出。因此,采用市盈率或市净率进行估值时,估值结果取决于两个因素,一是估值基数即所选取的财务指标―每股收益(或每股净资产),二是估值乘数即所采用的市盈率(或市净率)倍数。现行会计准则更多体现了与国际会计准则的接轨,对公司财务指标(如每股收益、每股净资产)带来了许多重大变化,在利润计量方面,原有会计准则对很多交易事项产生的收益都不予确认或计入资本公积,现行会计准则的变化主要体现在债务重组、非货币易、股权投资差额、交易性金融工具公允价值变动产生的损益都计入当期利润。ST长控因债务重组所产生的巨额利润就是新旧会计准则差异的一个典型案例。在资产计量方面,现行会计准则变化主要体现在更多地引入公允价值计量模式,如对可供出售金融资产、交易性金融资产、投资性房地产都采用公允价值计量,岁宝热电、南京高科就是因为对部分金融资产采用公允价值计量导致每股净资产大增。由于现行会计准则显著地改变了上市公司的财务指标,即影响到相对估值法的第一个因素――估值基数(每股收益或每股净资产),在第二个因素――估值乘数不变的情况下,势必会显著影响到上市公司估值结果。
如果对上市公司的估值,既采用现行会计准则计量出来的每股收益,又仍采用“旧思维”下的市盈率乘数,是不科学的。ST长控能暴涨到80多元,便是有人认为既然公司的每股收益能超过4元,那么按市场通行的市盈率定价方法,即便以20倍市盈率定价,则股价就应该超过80元。与此相类似,关于东方集团(600811)的估值分析,提出东方集团的目标价位在100元以上,其理由是东方集团持有大量金融资产、房地产,按照公允价值重新估算,公司每股净资产有望达到20多元,再参照同类公司5倍市净率,公司股价应超过100元,而公司目前股价还不到30元,因此认为未来股价还有很大上升空间。东方集团未来股价能不能达到100元取决于市场,本文仅对其估值方法进行探讨。类似前述的ST长控和东方集团的估值思路,仔细分析不难发现这种方法存在问题,在选用估值基数(每股收益或每股净资产)时,采用的是现行会计准则实行后的指标,但对估值乘数(市盈率或市净率倍数)却并未进行相应调整,仍按照旧会计准则下的思路没有变化这是不科学的。以市净率估值方法为例,过去对资产的计量方式以历史成本模式为主,每股净资产账面价值与每股市价存在差异较大,估值时应选用较高的市净率倍数,而如果资产主要采用公允价值计量时,每股净资产账面价值与每股市价之间差异已大为缩小,这时显然不能继续采用原来的市净率倍数来估值。因此,采用市净率估值,如果净资产的计量方法已发生变化,那么市净率也应当相应进行调整。同样地,采用市盈率估值方法时,如果收益的计量范围已经发生重大变化,却仍采用一成不变的市盈率也是不恰当的。对上市公司来讲,现行会计准则本身并不会直接改变公司的内在价值,但可以为估值提供更多、更有用的信息,报表使用者必须关注和学习现行会计准则给估值带来的变化。
在现行会计准则下,公司损益计量范围已发生很大变化,投资者在使用会计信息时,仅关注盈利的多少是不够的,更应该关注盈利的内在质量,因为不同来源和类型的利润也不相同,有的是实际获得的利润,如收到货款的产品销售利润,有的只是账面的数字,如豁免债务带来的重组收益;有的属于持续性利润,如主营业务产生的利润,在未来仍然可以持续赚取,有的却属于非持续的利润,如如一次性补贴收入。因此,对于公司赚取的利润不能简单地以数字的大小来评价,同样是会计报表上的利润,由于来源和性质不同,其含金量是不一样的,投资者必须学会区分,在对公司的股票进行定价时,不能简单地将所有的每股收益都乘以同样的市盈率倍数。目前我国绝大多数的股市投资者对会计信息使用大多处于初级阶段,看财务报表往往只关注每股收益、净利润等指标,对于净利
润往往也是只看数量不看质量,并且无法理解公司的盈利会在“质量”上还存有巨大差异。再加之会计本身的复杂性,盈利质量并没有明确的等级划分标准,盈利质量分析一直以来都是财务报表分析中的重点和难点所在,即使是专业的财务分析师,对于同一家公司的盈利质量分析结论也会经常大相径庭,更何况普通投资者,要分清利润中隐藏的玄机确实存在困难。
(二)隐性资产的显性化 公允价值的采用将对上市公司产生重大影响,过去以历史成本无法反映的收益,在现行会计准则中改按公允价值计量,某些隐性资产,如投资性房地产、金融资产等的真实价值将得到体现。从2007年首次执行新会计准则就给上市公司总体权益带来3000亿元以上的规模增长。如果某家上市公司因为投资股票获得巨大的投资收益,那么过去按成本计量无法反映的收益,在现行会计准则下以公允价值计算这些投资股票,其投资收益将大为增加。特别是投资金融资产的上市公司,如雅戈尔、两面针、东方集团、南京高科、大众交通持有大量的金融上市公司或者即将上市公司的股权,如果按公允价值计算,公司净资产将大幅提高,如果像岁宝热电那样卖出这部分资产,对当期的利润收入有极大正面影响。再有就是过去较低价格拿到的土地,如果按公允价值计算,公司资产升值空间巨大,如大众交通、陆家嘴、世茂股份、浦东金桥都是现行会计准则的受益者。新的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制度更加贴近,强调了对资产透明性的要求。我国上市公司报表与国外公司的差距,不仅是在规章制度上,更多的还是法制监管上。现行会计准则还需要配合更加严格的监管,否则像公允价值这样的指标反而容易成为上市公司操纵利润的工具,因此我国上市公司财务报表质量的提高还需要各方面共同的努力。
一、国际会计准则内容的变化
(一)《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第13号――公允价值计量》修订的内容
2011年5月12日,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IASB正式修订后的《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第13号――公允价值计量》(IFRS13),阐明了计量公允价值的方法,并强化公允价值的披露;但并不涵盖何时以公允价值计量或要求做出额外的公允价值计量。在2013年1月1日或之后的年度期间,几乎所有主体均使用公允价值计量,因而都将受到新要求的约束。
1.相关基本概念
(1)公允价值的定义
IFRS13提出了公允价值的定义,是指于计量日在一项有序的交易中,市场参与者之间出售资产时所应取得或转让负债时所应支付的价格(脱手价格)。因此,负债的公允价值反映了不履行风险(non-performance risk)(即自身信用风险)。
(2)参照市场
IASB认为有序交易是发生在资产或负债的主要市场中的。主要市场是指对于主体可以获得的资产或负债而言,交易量最高的市场。IASB在准则中提出,当主要市场不存在时,则应该使用最有利市场中的价格来获取公允价值。
(3)市场参考者
这是以前准则中从未提出的定义,也是新修订准则的主要亮点。市场参与者定义为,在主要(或最有利)市场中,地位相互独立的,对所交易的资产或负债有了解的,能够并愿意交易资产或负债的买卖双方。公允价值的计量是以市场为基础,而非针对特定主体。
2.扩展的公允价值计量框架
(1)非活跃市场的公允价值计量
金融危机的发生使得资产和负债在交易量和交易水平上都显著下降,市场进入非活跃状态,因而先前的准则不再能够很好地使用。如果主体认为出现了非活跃市场,那就需要深入分析资产或负债的市场报价是否能够代表公允价值。若主体认定交易价格不能代表公允价值,则应当采用一种或几种估值技术来确认公允价值。IFRS13也给出了市场法、收益法和成本法三种估值技术,并提出在估值时应“最大化使用相关的可观察输入变量且最小化使用不可观察输入变量”的原则。
(2)持续和非持续的公允价值计量
IFRS13详细规定了,如果其他的准则要求或者允许在每个报告期末都使用公允价值对资产或负债进行计量,就是持续的公允价值计量;而若其他准则只要求在特定情形或期间内对资产或负债计量其公允价值,就是非持续的公允价值计量。
(3)资产与负债的运用
针对原准则对资产与负债对公允价值计量的运用较为混乱且无统一标准的弊端,IFRS13规定对于非金融资产公允价值的计量,应该以市场参与者对该项资产的“最高效和最佳使用”为基础,并确立了非金融资产公允价值计量的前提。对于负债和主体权益的公允价值计量,IFRS13明确其计量是基于转让概念,而非处置概念,对于负债的公允价值计量还必须将不履约风险纳入考量范畴。
3.公允价值披露要求提高
(1)披露范围扩大
IFRS13要求必须披露每一个层次的资产和负债的公允价值信息。从以前的金融资产与金融负债扩展至以公允价值计量或基于公允价值的非金融资产和非金融负债,且同样适用于非经常性的公允价值计量。
(2)对第三层次公允价值披露的特别要求
包括期初与期末余额之间的调节、关于所使用的不可观察输入值和假设的量化信息、对现行估值程序的说明,及就重复发生的第三层级计量的敏感性所作的定性讨论。
(二)《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第9号――金融工具》修订的内容
2013年11月16日,正式修订后的《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第9号――金融工具》(IFRS9)以取代《国际会计准则第39号――金融工具:确认与计量》(IAS39)。将一般套期部分加入IFRS9,新准则仍将套期分为现金流量套期、公允价值套期和对国外营业净投资的套期三类,主要修订内容如下。
由于以公允价值为导向的业务模式要求采用公允价值会计、并且混合合同应按其整体进行分类,当前在IAS39中所采用的三项公允价值选择标准之中的两项标准在IFRS9下不再使用。在IAS39中所剩下的那一项公允价值选择权条件将在新准则中继续沿用――也就是说,如果在初始确认时将金融资产指定为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损益可以大幅减少确认或计量的不一致,即通常所说的“会计错配”,则管理层仍可采用这种做法。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损益的指定一旦做出后是不可撤销的。
公允价值选择权的适用标准保持不变,主要有:一是负债是否以公允价值为基础进行管理;二是选择以公允价值计量是否将消除或减少会计错配;三是该金融工具是否是一项应该将其中嵌入衍生工具分开核算的混合合同(即其包含一项主合同和一项嵌入衍生工具)。
选择使用公允价值选择权的常见理由是主体拥有其不希望与主合同负债分开的嵌入衍生工具。此外,对于导致与须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损益的资产之间产生会计错配的负债,主体可能选择使用公允价值选择权。
对嵌在金融负债中的衍生工具的处理不于嵌在金融资产中的衍生工具的处理相对应。对于金融负债和非金融工具,IAS39中关于嵌入衍生工具的现行指引IFRS9中被予以保留。这就导致有些嵌入衍生工具仍需单独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损益核算。
然而,嵌入衍生工具不再与金融资产分开核算,它们将作为合同条款的一部分,以确定整体金融资产是否满足合同现金流量测试(即该工具需仅包含对本金和利息的支付)从而判断是用摊余成本计量还是用公允价值计量,其变动计入损益。
二、我国会计准则的国际趋同
2014年初,财政部针对国际会计准则的发展分别修订了《会计准则第33号――合并财务报表》、《企业会计准则第9号――职工薪酬准则》、《企业会计准则第30号――财务报表列报会计准则》,了《企业会计准则第40号――合营安排》、《企业会计准则39号――公允价值计量》。
在此次准则修订及制定过程中,公允价值方法和原则在存货、资产减值、股份支付等多项准则中均有涉及。下面对修订的《公允价值计量准则》与《金融负债与权益工具的区分及相关会计处理规定》相关的内容进行了归纳总结。
(一)《金融负债与权益工具的区分及相关会计处理规定》
2014年3月17日,财政部了《金融负债与权益工具的区分及相关会计处理规定》(财会[2014]13号),进一步指导和规范优先股、永续债等创新金融工具的会计处理。已经或者计划发行优先股、永续债等创新金融工具进行融资的企业可能受到较大影响,并需要从具体合同条款的设计协商阶段起,就开始仔细研究和评估准则的实务应用和信息披露效果。
对投资方会计处理的原则性指导,也可能对计划投资于此类创新资本工具的企业如何决策和管理产生影响。要求自之日起施行,要求追溯适用,若不可行,则采用未来适用法。
修订的主要内容有:
(1)企业应当根据所发行金融工具的合同条款及其所反映的经济实质而非仅以法律形式,结合金融资产、金融负债和权益工具的定义,将该金融工具或其组成部分分类为金融资产、金融负债或权益工具。
(2)可回售工具或仅在清算时才有义务按比例交付净资产的工具。引入此内容为了与《国际会计准则――金融工具:列报》趋同。企业发行此类工具需符合金融负债的定义,但准则提供一项例外,当此类工具符合一定条件时,企业将其分类为权益工具。此类工具的发行主体通常为基金、信托等结构化主体。
(3)在合并财务报表中强调对金融工具进行分类,对可回售工具或仅在清算时才有义务按比例交付净资产的工具对应的少数股东权益部分,应当分类为金融负债,而非少数股东权益。
(4)对发行的金融工具从权益工具重分类至金融负债(或反之)的会计处理,做出了原则性规定。
(5)在资产负债表中新增了“其他权益工具”报表科目,用于反映企业发行的除普通股以外分类为权益工具的金融工具的账面价值,但并不包含应归属于其他工具投资方累积但尚未发放的股利,此等股利包含在未分配利润中。要求发行方披露其发行在外的所有归类为金融负债或权益工具的优先股、永续债等金融工具的详细情况,包括发行时间、数量、金额、到期日或续期情况、转股条件、转换情况、会计分类及股利或利息支付等信息,并提供了披露的格式。
(6)每股收益计算时,分子为归属于普通股东的净利润,不应包含其他权益工具的股利或利息,但若存在发行在外的累积优先股等权益工具,应扣除当期的约定股利,无论是否宣告发放。
(二)《企业会计准则第39号――公允价值计量》
2014年1月26日,财政部了财会[2014]6号文《企业会计准则第39号――公允价值计量》,统一了公允价值计量,并改进了公允价值计量相关的披露。几乎所有采用公允价值计量和披露的企业都将受到影响。该准则的大部分内容是对现在估值实务的汇总,因此在大多数情况下,企业不会因施行该准则而需要对原计量金额进行调整。修订后的准则自2014年7月1日在所有执行企业会计准则的企业范围中施行,鼓励在境外上市的企业提前执行。
修订的主要内容有:
(1)准则要求披露的内容明显增多。企业需要研究这些新增的披露要求,更新相应的内部报告内容和流程以获取这些披露所需要的信息,例如针对报告期公允价值计量所采用的估值技术、输入值及其所属的层次等信息。
(2)该准则修订了公允价值的定义,即公允价值是市场参与者在计量日发生的有序交易中,出售一项资产所能收到或者转移一项负债所需支付的价格。应注意以下几点:①清算等被迫交易不属于有序交易;②假设有序交易是在主要市场进行的,或者当不存在主要市场时,在最有利市场进行;③应考虑市场参与者(而非特定的企业)在计量日对该资产或负债进行定价时考虑的特征。如资产的状况、所有位置、对资产出售或使用的限制等资产本身的特征,而非持有人的特征;④非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计量,应当基于最佳用途,这意味着不能简单基于资产的现有使用方式或状态计量公允价值;⑤负债的公允价值计量,明确了以转移价格为基础计量,不再基于清偿价格,同时还应当考虑不履约风险。
(3)估值技术:市场法、收益法和成本法三种估值技术中的一种或多种计量公允价值,并优先采用相关可观察输入值。
(4)披露要求中,从原先的公允价值计量的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扩大至公允价值计量的所有资产和负债以及不以公允价值计量但需要披露其公允价值的资产和负债。所增加的披露要求主要包括:确定各层次之间转换时点的政策、第三层次计量的估值流程的描述性信息、重要不可观察输入值的量化信息和敏感性分析的描述性信息、不可观察输入值之间的相关关系,以及最佳用途不是当前用途的事实及其原因等。
三、企业准则修订对我国金融机构的影响
(一)对金融机构的金融资产与金融负债分类与计量的影响
IFRS9要求所有的金融资产按摊余成本或完全公允价值进行计量。当前我国金融机构所持有的四类金融资产中:公允价值计量且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交易性金融资产)、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持有至到期投资与应收款项类投资,前两者用公允价值计量,后两者采用摊余成本计量。
下面对五大国有银行的年报(财务并表口径)数据进行分析。由于是财政部在年初刚颁布的修订的准则鼓励境外上市的企业提前施行,所以选择的五大行2013年的财务报表都是提前遵循五项新修订的会计准则。
从表2中可以看出,按2014年新修订的会计准则编制的2013年的财务报表
大幅提升了公允价值计量的金融资产,以工商银行为例,从2012年公允价值计量金额在整个金融资产的占比由869%提高到997%,低于IFRS9计算的2348%的比例。
主要原因:①这几家银行当前可供出售的金融资产多以债券类投资形式存在,在当前中国企业会计准则下,并不区分债券类投资与股权类投资,均采用公允价值模式,而IFRS9规定,只有权益类工具可供出售金融资产采用公允价值模式;②IFRS9原应收款项资产全部要求按公允价值计量,由此公允价值计量项目占比显著增加。
(二)对金融机构的持有权益工具计量的影响
根据我国现行会计准则,除归类为长期股权投资的部分外,主体持有的权益工具划分为“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交易性金融资产)”和“可供出售金融资产”两个类别。除在活跃市场中没有报价且公允价值不能可靠计量的权益工具投资按成本计量外,可供出售金融资产采用公允价值进行后续计量。
五大行将对联营和合营公司的股权投资全部计入到“长期股权投资①,而将其他的所有权益性工具计入到“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交易性金融资产)”和“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前者的权益工具全部都是具有活跃市场报价的投资,而后者的权益工具包括具有公开报价和没有公开报价的权益性投资。
其他上市商业银行,对合营企业和联营企业的投资以及在活跃市场中没有报价且公允价值不能可靠计量的权益工具投资将计入到了“长期股权投资”,其他的权益性投资则基本计入到了“交易性金融资产”,计入到“可供出售金融资产”中的权益工具金额相对很少。
2008年爆发的金融危机使得金融监管问题再一次引起世界各国的高度关注。对于金融危机爆发的原因,除了理论界与各国政策制订层面指出的华尔街金融创新过度、美国金融监管制度缺失以及美国产业空心化等众多原因之外,全球普遍采用的公允价值会计计量方法存在的缺陷也备受关注。理论界普遍认为,公允价值会计计量方法加剧了金融资产的波动,助长了金融体系的顺周期性,而这种顺周期性则是金融危机以及金融体系系统性风险爆发的罪魁祸首。金融危机之后,围绕如何改进与完善公允价值会计计量方法,降低由于会计计量方法的缺陷而加剧金融资产价值波动的风险,成为世界各国会计理论与实务界研究的重要问题。
一、公允价值会计计量加剧了金融机构财务报表波动
公允价值会计是目前世界各国会计广为采用的计量方法。与传统的历史成本计量的会计相比而言,这一方法能够对计量的资产做出更加及时的反映,并使收益更加真实和全面,更加符合会计里的配比原则要求,对于会计信息的真实性与时效性有更好地保障,对于企业资本保全也能够产生积极意义,因此具有较大的优越性,能够更好地适应经济与金融全球化背景下金融创新的需要。2006年我国企业会计制度改革之后,这一计量方法得到全面引入,对我国企业会计核算以及金融资产计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但是,金融危机后,公允价值会计备受指责。西方国家金融界指出,由于对抵押贷款支持证券(MBS)、资产支持证券(ABS)和抵押债务债券(CDO)等次贷产品按公允价值计量,金融机构在不同的会计时间对金融资产按照其市场价值进行调整,并确认了大量尚未实现(unrealized)且未发生现金流(non-cashflow)的损益。在金融市场上升周期中,大量正收益助长了投资者盲目的信心,进一步推动金融资产泡沫的形成;而在金融市场下降周期中,大量负收益则扭曲了投资者的心理,加剧了金融市场的恐慌,造成投资者恐慌性地抛售持有次贷相关金融资产的金融机构股票。在美国金融危机中,投资者的恐慌心理和非理性的投机行为导致次贷产品价值雪崩,这逼迫金融机构只能不惜代价地降低这些金融产品的风险暴露,最终导致本来就已经是脆弱不堪的次贷产品市场走到了崩溃的边缘,这又造成金融机构反过来又在账上进一步确认金融资产的减值损失,最终导致账面上的损失进一步加大。有学者指出,公允价值会计计量的前述“反馈效应”(feedback effect)形成了可怕的恶性循环,加大了金融资产的波动性并进一步放大了金融市场的风险。
我国政府2006年新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的应用范围已经基本涵盖了我国的上市公司和非上市的大、中型企业,我国金融机构也包含在内。《企业会计准则》共38项具体准则,运用了公允价值计量方法的有17个。以与我国金融机构相关性最强的四项金融工具会计准则——《金融资产转移》、《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金融工具列报》和《套期保值》为例,这四项准则对金融工具采用了“四分法”,即根据企业购买和持有金融工具的意图和能力把金融资产划分为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持有至到期投资、贷款和应收款项以及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对于金融负债,《企业会计准则》采用了“两分法”,把金融负债划分为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负债和其他金融负债。这些准则的应用,由于对应的金融资产与负债需要根据市场的最新价值进行调整,因此资产负债波动进一步明显,损益波动性也随之增强。
二、公允价值对金融危机放大的影响分析
美国金融被不断放大的原因错综复杂,仅从公允价值会计计量的影响来看,由于不同资产市场间具有不断增强的传递性,公允价值计量方法在金融市场本身存在的“金融加速器”基础上,又加入了“会计加速器”,这导致金融市场的波动性进一步增强。
首先,金融市场的“混响效应”(reverberation effects)导致公允价值进一步放大金融危机。随着金融市场复杂程度不断提高,不同金融市场之间的联系进一步加深,不同金融市场之间的关联性进一步增强,这使得金融危机因素很容易从信贷市场传递到资本市场、从资本市场传递实体经济,从而导致众多金融市场以及金融市场与实体经济之间产生混响效应。当不同市场之间的这种混响效应超过了结构稳定性和金融市场脆弱性之间的极限值时,金融体系的脆弱性便会导致金融体系发生崩溃。对于金融机构而言,公允价值的运用,使得其内部估计也存在市场波动性因素,特别是对于证券公司、商业银行而言,由于存在信用风险,其持有的证券化产品收益率波动性极强,市场的和企业内部的波动因素同时增加了这种波动性。
其次,公允价值的运用严重削弱了金融机构在危机爆发后的自我修复功能。由于金融机构本身存在对监管资本的要求,这种监管资本要求已经被很多的学者证明存在顺周期性,即在经济上升周期中采用公允价值计量的金融机构资产价值上升,资本相对充足,因此其面临的监管资本环境也相对宽松,这刺激金融机构的业务规模扩张,如商业银行信贷规模扩张、证券公司以及基金公司投资规模扩张;而在经济下行周期中,采用公允价值计量的金融机构资产价值下降,其临西充足性下降,因此其面临的监管资本环境也相对严格,这导致金融机构业务规模收缩,增加了金融体系的脆弱性,使得金融风险的影响会被进一步放大。以商业银行为例,公允坐计量下会计准则对交易账户和银行账户确立不同的计量目标并提出不同的计量要求。对于交易账户而言,宏观经济景气时期,证券资产价格非理性上涨,泡沫不断积累,此时采用公允价值对交易账户内的交易性和可供出售金融资产进行计量,导致银行确认的利润大幅增加,进而提高了其资本充足性,而银行资本充足又会导致其购买更多证券资产,进一步推动泡沫膨胀。而在宏观经济低迷时期,证券资产价格出现非理性下跌,此时公允价值会计对交易账户中的前述资产计量,会使得商业银行确认大量的估计损失,进而侵蚀其资本,而这又会导致其抛售资产,加快泡沫的破裂。
三、公允价值会计计量的改进与完善
针对前述由于公允价值计量导致的金融机构财务报表的波动并进而导致金融体系的顺周期性,有很多的金融机构建议应该全面取消公允价值会计计量。但更多的是认为应该在现行的公允价值会计计量方法的基础上对其进行完善与改革。金融危机以后,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IASB)以及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等国际会计准则机构在坚持公允价值会计计量方法基本前提不变的基础上,纷纷提出改革与完善公允价值会计计量方法,以减少由于会计计量方法导致的金融机构财务报表波动进而加剧金融机构的顺周期性。在这些方法中,包括对金融资产进行重新分类,允许金融机构在特定的情况下对部分金融资产改为按摊余价值计量的金融资产;允许金融机构在特定条件下用未来现金流动贴现模型对类似于MBS、CDO、ABS等资产进行估值。特别地,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提出对全部金融负债与金融资产全部采用公允价值计量,不再区别各自内在的属性,以降低由于金融资产计量方法不一致而引起的报表波动。而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则提出将原来的金融资产改为按公允价值计量和摊余成本计量两个类别。同时,对于商业银行的贷款计提方法,普遍认为应以“预期损失模型”代替以前的“已发生损失模型”,以对金融体系可能存在的风险而导致的业绩波动进行提前预判,减少由于市场变化导致的金融机构财务报表过度波动。这些方法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减少金融机构财务报表的波动性、缓解其顺周期性,但是却给金融机构提供了更大的主观能动性,为其创造了更大的盈利空间,会计机构的独立性势必会受到影响,因此其效果仍然有待进一步检验。
虽然我国金融机构乃至我国各类企业引入公允价值会计计量方法时间并不长,但是面对金融体系有可能由于公允价值会计计量导致的财务报表波动性以及金融机构的顺周期性,我国仍然应该根据国际有关会计准则委员会对公允价值会计计量方法改革的有关做法完善我国会计准则与制度。目前,我国最需要加强与做好的工作主要包括以下方面:首先,进一步做好资产估值的技术工作,重点解决在恶劣的市场行情下如何对金融资产价值进行评估的问题。金融市场平稳情况下估值并不困难,但是在金融市场泡沫严重累积以及金融市场价格快速下跌的情况下,金融资产估值的重要性犹为突出。我国应参照其他国家做法,运用金融工程的相关理论与方法,以历次金融市场剧烈波动时的数据为基础,构建科学合理的估计模型,以解决由于估值带来的金融机构财务报表过度波动。其次,在资产损失确认方面,我国应加紧研究以“预期损失模型”代替“已发生损失模型”。只有损失计提方法与模型合理,金融机构的利得才能真正科学和合理,才能应对不断变化的金融市场行情对其未来可能造成的损失。特别是对于证券行业与证券投资基金而言,这一问题犹为明显,因为这些机构金融资产比重非常大,而正确确认这些机构可能发生的资产损失对于保持其经营稳健性具有重要的意义。同时,我国也应该从会计信息披露方面完善公允价值会计计量方法。金融资产价值往往在一个会计期间会发生较大的波动,但是目前我国只披露期末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对于期间的公允价值变动幅度则不披露,导致信息披露并不完整。我国应增加公允价值波动幅度相关信息,提高信息的完整性,为投资者提供更加科学合理的信息依据。
参 考 文 献
[1]黄世忠.公允价值会计的顺周期效应及其应对策略[J].会计研究.2009(11):23~29
[2]钟伟,顾弦.从次贷危机看公允价值与金融周期波动[J].武汉金融.2009(5):10~14
国外关于盈余管理计量的研究中采用具体项目法、应计利润法和分布检测法来进行相关研究。Jones模型(1991)假定营业收入变动额和固定资产影响应计利润,而总应计利润与非操控性应计利润之间会存在一个差额正好就是操纵性应计利润。Dechow等认为Jones模型容易高估非可操控性应计利润额,低估盈余管理程度,会产生很大的估计误差。Dechow等(2009) 将信用销售收入引入,提出了修正的Jones模型,认为它能够很好的检验盈余管理。Bartov等(2010)认为唯一能够一贯辨别出盈余管理的模型正是横截面Jones模型。被广泛的采用的以应计利润法为基础的模型除了Jones模型外,还有Healy模型(1985),DeAngelo模型(1986)和Industry模型(1999)。现有盈余管理计量方法中的流行的方法正式这种通过模型计量出盈余管理的程度。
(二)国内研究 我国对于这样盈余管理的研究主要是对IPO和配股过程中的盈余管理来进行的。蒋义宏(2009)、刘杰(2010)、肖星(2010)等发现上市公司为达到配股要求,采取明显的盈余操纵措施。吴东辉(2001)采用横截面Jones模型对中国上市公司在应计项目上的选择进行研究,发现企业在IPO年度内报告了明显更高的反常应计项目。徐宗宇(2009)发现招股说明书的盈利预测数据与年度报告中的盈余数据完全不同,说明在IPO过程中有操纵盈余的行为。陆建桥(2009)认为亏损公司在首次出现亏损的年份会非正常调减盈余,而在亏损的前一年和扭亏为盈年度会调增收益。
刘秀兰(2008)对于金融资产问题应该交易性金融资产与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合并起来进行会计处理,而且可以把交易费用计入相关成本。黄财啸,张红炯(2008)提出将金融资产计入交易性金融资产核算,这样可以获得更大的盈余管理空间,对不符合限定条件的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张静、冯治臣认为对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限定条件是不够明确的,可供出售金融资产中可能会多计入本应该计入交易性金融资产的那些部分,所以应该进一步规定计入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限定条件。
关于金融资产与盈余管理关系的实证研究,国内研究多数针对的是动机。曹倩倩(2009)研究金融资产分类中会计政策选择的契约动因和引起的市场反应,发现交易性金融资产是以公允价值计量的,这相对以历史成本为主的财务数据存在增量信息含量,这两者有不同的市场反应。而且会计政策选择的动因主要是政治成本和报酬契约,还有其他如企业金融资产重要程度、经营状况、财务状况等也会有一定影响。叶建芳等(2011)对管理层动机、会计政策选择与盈余管理三者的关系进行了研究,讨论了管理层的动机。他们发现金融资产对上市公司的影响在金融资产占总资产比重较高的时候是比较明显的,这个时候可能将持有的金融资产划分为可供出售金融资产。陈锦华(2011)分析了不同的金融资产分类的会计行为意图,认为风险偏好与积极投资型的企业希望将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这种意图比较忙些,风险中立型和风险厌恶型企业追求稳健投资与管理,希望持有至到期投资和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孙曼莉、蒋艳霞、毛珊珊(2010)认为金融资产分类并不是由管理层决定的,而是盈余管理动机,管理层的意图决定的是上市公司持有金融资产的多少。
二、金融资产特点与不同分类的影响
(一)金融资产的特点 主要包括:
(1)风险性更大。金融市场中存在许多不确定因素,而金融资产为其所有者提供的是未来的货币收入,所以如果汇率或者利率变动等情况发生,那么金融资产的持有收益就有相当大的风险性。随着时间的增长这种风险性还会不断加强,甚至因为衍生金融资产所特有的杠杆效应,这些风险还可能会放大。
(2)流动性更强。金融市场比其他市场更加活跃,所以相比其他资产的变现能力也更强。金融资产的流动性也就是它在金融市场上的可转让性和变现能力。金融资产因为其市场流动性而可以为企业提供更多的融资渠道,所以在现代经济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金融工具创新设计的关键正是流动性,金融资产或者金融工具的金融资产或者金融工具,则生命力也就越强。
(3)形式更复杂。金融资产种类的需求也伴随着全球经济的高速发展而更加多样化。衍生金融资产的种类创新不断的出现,这也说明金融资产的形式越来越复杂,每个月几乎有新品种的金融资产出现,而且形式也更为复杂。甚至已经出现国际上的一些大型金融机构根据客户的需求设计出特定的衍生金融资产。对比以历史成本计量的传统会计来看,它涵盖的范畴已经不足以覆盖金融资产的风险性、流通性以及形式复杂性。而且对于金融资产的规定,在新企业会计准则中并不完善,企业管理当局对于金融资产的盈余管理的风险就是相当大的。
(二)两类不同金融资产的影响 两类金融资产在初始确认时,没有明确界限,所以管理层可以针对金融资产进行不同的分类,那么就有不同的影响。
(1)对利润确认期间的影响。交易性金融资产和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持有期间,处理方式是不同的,所以导致虽然都是采用公允价值进行后续计量,但是利润确认的期间差异很大。前者的公允价值变动是通过公允价值变动损益账户来进行会计核算的,而且这个账户的数据在年底则全部计入本年利润,所以当年公允价值带来的变动是被确认为当年利润的。后者是通过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账户来反映其公允价值变动的,是计入所有者权益。若当年未被处置,那么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本年的公允价值变动是不会体现在利润表中。它带来的利润波动确认期间,完全取决于当年是否被处置。所以由于分类不同,交易性金融资产和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利润波动确认期间也是不同的。
(2)对会计信息真实性的影响。交易性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的确认是通过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公允价值与其账面价值之间的差额,在资产负债表日也是确认公允价值变动损益,这样一个账户是损益类账户,这个账户中的会计变动是计入当期损益。这种公允价值变动实际上是未实现的持有利得或损失,代表的就是潜在的或尚未实现的投资损益。要想实现这部分投资损益,只有处置该项金融资产,才会进行会计确认。实际核算中这一部分却计入营业利润,但是这部分金融资产的价值变化还没有通过证券市场的销售而实现,所以会导致当期的利润虚增或虚减,所以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就不能得到保证。交易性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损益会影响到利润虚增或虚减,所以资产中交易性金融资产的比重越大,那么会计信息就越可能误导投资者。从投资者的角度会发现,企业的经营状况会有很大的起伏变化,所以可能会认为是投资风险高,因为企业经营状况不稳定。
(3)对利润波动的影响。交易性金融资产最终会计处理是计入当期损益,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最终会计处理是计入所有者权益。那么随着宏观经济起伏的变化,两类金融资产所占比重较高的企业,公允价值变动损益的起伏也会较大。而且在这种情况下,交易性金融资产对于当期利润的影响会更大,所以这种资产的比重较大,则会对当期利润造成更大的波动。而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影响利润并不是直接影响,对于当期利润波动影响较小。资产中交易性金融资产的比重越大,企业的经营状况起伏也越大。
(4)对盈余管理空间的影响。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和交易性金融资产后续计量方式进行比较,可以发现前者的盈余管理的空间较大。后者的公允价值变动是计入当期损益的,而且是必须的,这样管理的空间比较小。而对前者来说,公允价值变动先计入所有者权益,处置时才计入当期损益。所以一旦在初始确认时将相关金融资产归入可供出售金融资产,那么就可以对可供出售金融资产进行买卖操作来操作某期利润。某一会计期间需要增加当期利润的时候,可以选择处置处于盈利状态的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增加利润避免亏损或减少亏损,计入所有者权益的公允价值变动就会转移到当期的利润中,结果是提高当期的利润。如果出现相反的情况,那么就可以处置处于亏损状态的金融资产。
而且若公允价值下降严重且非暂时性下跌的,应该计提相应的减值准备。一旦公允价值上升,而且此项变动是能够确认与原减值损失确认后发生的事项有关,那么损失应该转回。减值准备的计提和转回又为盈余管理提供了空间。
三、上市公司金融资产盈余管理方法
(一)初始分类的盈余管理 管理者最初持有的意图是新企业会计准则下的金融资产分类的标准,所以在初始进行划分带有较强的主观性。可以对于金融资产进行交易性和可供出售的划分,不同的划分对企业的利润有着不同的影响,以此来进行盈余管理。如前所述,管理层是可以根据自身的某种需要,将同一属性的金融资产在进行任意划分来实现目的。我国目前两类资产的持有量增长速度比较快,所以利用这种方式进行盈余管理的空间是非常大的。在首次划分时充分利用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对利润有较强控制力的特点,进行划分。防止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对利润造成大幅波动,而且可动用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来影响企业的利润。还可以利用流动资产和非流动资产的划分来进行盈余管理。金融资产中的交易性金融资产、贷款和应收款项按照这种划分也是属于流动资产;另外持有至到期投资和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按照这种划分是属于非流动资产。管理者也可以通过这种划分来调节企业资产的结构。如企业管理当局具有划分金融资产的主观性,那么在资产状况不佳的时候属于非流动资产的金融资产划分为流动资产,这样流动比率也就随之提高了,达到盈余管理的目的。
(二)公允价值的盈余管理 不同机构对于公允价值的定义表述也是不同的,但是最终要求的都是建立在一个自由、公平交易的基础上的价值,它体现的是在某一定时间上的实际价值。新会计准则要求对于金融资产必须按照公允价值进行计量,包括交易性金融资产和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后者指的是公允价值变动不大的那部分。公允价值计量的方式中,市价法是强烈依赖成熟稳定的市场,但是我国资本市场各项规范制度尚未规范和完善,所以人为操纵的部分不可避免,市场难以做到公平有效体现的金融资产的价值也就难以公允。市场比较法是指当金融资产没有报价信息,而类似的资产有的时候,调整类比样本之间的差异确定公允价值。但是这种方式是在在市价法不适用时采用的,更难以确保公允价值。有些金融资产所在的市场不活跃,也没有活跃的对应市场,那么要确定公允价值就必须使用一定的估值技术。但是会计准则对于运用的现金流量折现法和期权定价模型法没有具体操作指南,所以盈余管理的空间更大。
(三)减值的盈余管理 金融资产的账面价值和可收回金额可能会有一定的差异,尤其是存在可收回金额低于其账面价值的时候,就要修正历史成本,那么这种修正就是金融资产减值。金融资产的可收回金额是通过计算公允价值减去处置费用后的值,以及计算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通过两者比较,取其中较高的一个。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原应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的累计损失,转出计入当期损益。已确认减值损失的可供出售债务工具,如果价值上升而且这种上升是能够确认与原减值损失发生的事项相关,那么在后面的会计期间内应该要转回。金融资产计提减值准备和转回减值会影响当期损益,所以可回收金额具有较大的主观性。这种主观性导致了不可避免的调整空间,所以这种方式也就成为了一种盈余管理的手段。
四、上市公司金融资产盈余管理完善建议
(一)细化完善金融资产会计准则 首先需要完善会计准则,对于新会计准则对金融资产的分类应该记性详细划分。针对我国实际情况,参考国际会计准则的意见,可以对金融资产分类进行完善和修订。另外可以选择建立金融资产估值模型,现有的估值技术没有制定金融资产估值规范,也么有具体的应用指南,所以要经开制定估值规范和技术应用指南。要求上市公司在年报中严格披露金融资产的交易过程,严格披露对金融资产的持有意图。对上市公司的金融资产管理过程,会计报告使用者能够有一个清晰的认识。
(二)健全内部控制制度 内部控制对于利用金融资产进行盈余管理是有着很好的抑制作用的,但是这些相关的内部控制制度质量还不够,不足以发挥出这样一个抑制作用来。所以对于与金融资产相关的内部控制制度方面应该制定更详细的规定。在董事会中,中小投资者的比例应该要进行适当增加,这样中小投资者的发言权也就可以相应的增强了。而且可以要求上市公司监事会成员中间不可缺少中小投资者,相应增加中小投资者的监督能力,这样才能充分发挥监事会的作用。
(三)健全监督检查机制 依靠上市公司自身的自觉程度,还应该充分发挥外部监管的作用,加强对上市公司披露信息的审查。要想进一步监督强化内控主体责任,在我国现有的法律环境和公司治理环境情况下,应该是健全检查监督的执行机制。因为内部控制由谁负责直接影响着内部控制能否发挥实效,所以应该审视各个环节的内控质量,考察内控责任人的责任落实。我国资本市场尚未成熟,所以也应该改善监管体系。
(四)完善公司治理结构 公司内部控制的有效运行需要有良好的环境,只有完善的公司治理结构,才可以保证相关的内部控制制度的能够有效运行。因此,相关部门应该督促公司进一步改善其治理结构。应该进一步完善金融资产相关信息的披露过程以外的相关信息,只有当会计政策的选择及其结果充分的展现的时候,才能防止上市公司进行盈余管理,保护会计信息使用者的权益。
参考文献:
[1]Jones, J.J. Earnings management during import relief investigations. Journal of Accounting Research,1991.29: 193-228.
[2]Sweeney, A. P. Debt-covenant violations and managers' accounting responses [J].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Economics,1994.17:379-402.
[3]Teoh,S.H,Welch,L,and Wong,T.J.Earnings management and the post-issue performance of seasoned equity offering[J].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1998.50:63-99.
[4]陈小悦、肖星、过晓艳:《配股权与土市公司利润操纵》,《经济研究》2010年第1期。
关键词 金融工具 国际财务报告准则 准则趋同 保险业
2011年12月16日,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IASB)了《(IFRS 9)的强制生效日期和过渡性披露》,将IFRS 9的强制生效日自2013年1月1日或以后日期开始的年度期间推迟至2015年1月1日,允许提前采用。推迟实施的原因诸多,一是国际各界对已定稿的部分评价不一,其中不乏反对的声音;二是由于保险合同(IFRS 4)等与之相匹配的一系列准则均未,单独实施IFRS 9会导致企业无所适从;三是IFRS 9本身十分复杂,自2009年11月第一次其第一部分起,计划定稿时间一拖再拖,至今仍未能完成,这是实行延期最主要的原因。不管IFRS 9何时实施,也不论计划中将要重新的减值计量征求意见稿与已的有何不同。我国财务人员其实关心的首要问题是:我国是否有计划跟进IFRS 9?是否会将目前我国的企业会计准则中金融资产与负债相关的内容更新为与IFRS 9相一致?希望就此机会了解我国监管机构的准则制定思路。若计划实施IFRS 9,那么,是完全采用IFRS 9的现有框架,还是结合国内的情况,采用“有中国特色的实施方法”?
一、 IFRS 9实施的困难
IFRS 9制定的初衷是将金融资产的计量模式引导到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直接计入损益的模式为主。因此,实施IFRS 9的关键在于正确计量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但是,以我国目前的资本市场状况,计量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有以下几个难点:
(一)我国资本市场尚未完全成熟,部分主要金融工具流动性严重不足
除股票之外,许多金融工具缺乏必要的流通市场。即使是流动性相对较强的国债,其流动性也不并充分。由于许多金融工具缺少流通渠道,交易成本较高,而拥有活跃市场的金融工具如股票、基金等,又存在非理性炒作情况。使投资者难以直接从流通市场中获得公允价值信息。
(二)估值技术不完善
目前我国债权类金融工具的公允价值,主要还是需通过估值技术获得。但由于我国的债券市场尚不成熟,与西方发达市场相比,缺乏金融创新工具,估值技术也不够先进。通过估值技术获得的公允价值准确性不高。如果大范围采用公允价值,尤其是在未具备完善估值技术的情况下对非上市股权等难于取得公允价值的投资采用“公允价值”,将导致企业利用公允价值操纵利润的空间加大,财务结果真实性降低,不利于资本市场的长期健康、稳定发展。
(三)固定收益类金融资产的减值
IFRS 9制定之初,恰逢美国房地产市场泡沫破裂,金融危机全面爆发之时。为促进经济恢复,各国政府纷纷降低利率,当时我国一年期存款基准利率仅为2.25%,而目前该利率则高达3.5%。出于对投资安全性的考虑,许多金融机构(例如保险公司)会配置较大比例的固定收益类资产。前段时期的加息周期,导致存量固定收益类资产面临了较大的浮亏,对公司偿付能力带来了较大的压力,于是2011年,我国的保险公司纷纷集中发行次级债以补充资本,规模超过以往历年。这可以看作是会计计量方法对公司业务操作影响的一个典型例子。
IFRS 9规定,符合一定条件的固定收益类金融资产可以选择使用公允价值计量,也可以选择使用摊余成本计量。由于前期加息周期所带来的压力,导致公司在今后会倾向于将固定收益类金融资产分类为以摊余成本计量类。若果真如此,IFRS 9实施后,企业仍会有相当大比例的金融资产不以公允价值计量。这样的结果背离实施IFRS 9的初衷。
二、 保险业的问题
对保险业而言,还存在资产与负债的计量原则匹配问题。若准备金的计量方法与金融资产的计量方法有足够高匹配程度,则可以有效降低利率风险和市场风险,避免公司财务状况出现大幅波动。而资产负债计量原则的一致性对保险公司财务报告的影响也是非常巨大的。
(一)企业会计准则解释第2号
企业会计准则解释第2号(以下简称解释2号)的实施,解决了之前存在的保守的准备金计量原则和相对市场化的金融资产计量原则之间的矛盾。在解释2号实施之前,由于准备金计量原则过于保守,直接导致收入与支出确认的不匹配,也使得在中国企业会计准则下保险公司的利润远远低于同一公司在国际财务报告准则下的利润。对于我公司这样的三地上市企业而言,不同准则下利润的不一致会给投资者带来严重困扰,解释2号的实施后,更多的成本费用被允许计入准备金负债,并得以在保单存续期间内摊销,减少了公司新增保单当期的成本,使得资产和负责的确认方式得以更好的匹配,也解决了不同上市地财务报告数据不一致的问题。
(二)IFRS4
可惜,在这个问题上,即将颁布的IFRS 4却远远不如2号解释。对保险公司而言,若金融资产主要采用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直接计入损益,则准备金的计量也应该采用公允价值原则。然而目前IFRS 4保险合同征求意见稿中的准备金计量方法中,关于剩余边际的计算方法更接近于成本法。因此,若同时采用IFRS 9和IFRS4,保险公司又将面临新的资产计量原则和负债计量原则不匹配的问题。
而且IFRS4的成熟程度远不及IFRS9,IFRS4中要求保险公司利润表不再采用通用披露科目和格式,而是分别披露各项利润来源。这个思路与常规不符,不利于报表使用者从财务报告中获得有效的信息。譬如汽车行业,利润表中也不会将汽车各个零件的利润率一一单独披露。IFRS 4此项要求会导致保险业的财务报告格式十分特殊,使得不具备精算知识的报表使用者难以理解,我们认为这样的要求并不恰当。
目前IFRS4尚未定稿,且其征求意见稿与一般报表使用者的习惯相差甚大,我们认为它没有起到反映企业真实财务状况的作用。而IFRS 4和IFRS 9对于保险公司而言关系紧密,一个涉及主要负债的确认和计量,一个涉及主要资产的确认和计量。而这两者目前都改动巨大,如果中国也要跟进实施,尚需准则制定者制定进一步的实施细则,否则对企业而言实在是个过大的挑战。
参考文献:
[1]宫迎春.关于会计准则的思考与实践.金融会计.2010.11.
[2]许志胜 金融工具分类体系与混合计量模式研究 金融会计 2010.11
[3]应唯 本着公众利益,以务实的方法实现财务报告目标和审慎监管目标新会计 2010.7
[4]杨征等 对国际财务报告准则之金融工具修订的分析与思考 财务与会计 2011.12
[5]德勤 省略
为了规范我国金融工具会计,加强对上市银行的金融和会计监管,促进我国金融市场的长期稳定发展,财政部于2006年2月正式颁布了关于我国金融工具会计的新准则,2007年1月1日正式在上市公司中使用。新准则详细规定了关于金融工具的分类、确认、计量、列报和披露,特别是重点要求金融工具交易和运用的相关风险的定性和定量的双重披露,填补了我国在这方面准则制定和实务操作指导的空白。公允价值公允价值是在公平交易中,熟悉情况的交易双方自愿进行资产交换或者债务清偿的金额。我们知道,要符合会计目标,会计信息必须具备一定的质量特征。这里所说的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主要是指可靠性与相关性。公允价值由于反映了现行市价或采用预期现值法估计的市价,因而提供的信息更具有决策相关性,有助于投资者等利益相关人评价和预测企业的获利能力。公允价值具有较强的相关性,但可靠性不足,体现在公允价值的可核性较弱,然而它却能基本满足其真实性和中立性的要求,体现在公允价值无论初始计量还是后续计量都是比较客观的反映市场价格的情况,且以市场参与者的假设为基础,独立于企业本身,为不同企业之间的比较提供了一个相对中立的基础。因此可以说公允价值计量基本满足可靠性的要求。金融工具与公允价值的关系引入公允价值计量属性,是新金融工具会计准则最大的亮点,这标志着我国金融工具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的趋同迈进了实质性的一步。新金融工具会计准则是立足于我国现实会计环境和金融环境具体国情,借鉴国际会计准则的基础上制定的,并没有完全照搬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对公允价值的引入和使用还是持谨慎的态度。
2.公允价值对金融工具会计核算的影响
公允价值下金融工具的确认与计量企业初始确认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应当按照公允价值计量。如果有客观证据表明相同金融资产的公开交易价格更公允,或采用仅考虑公开市场参数的估值技术确定的结果更公允,应当采用更公允的交易价格或估值结果确定公允价值。当放弃或收到对价不符合公允价值的要求时,公允价值应当采用相同金融资产的公开交易价格或以估值技术确定的结果来确定公允价值。金融工具的后续确认采用了混合计量模式,对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或负债和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按公允价值计量。(1)企业因持有意图或能力改变,使某项投资不再适合划分为持有至到期投资的,应当将其重分类为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并以公允价值进行后续计量。(2)持有至到期投资部分出售或重分类的金额较大,使该投资的剩余部分不再适合划分为持有至到期投资的,企业应当将该投资的剩余部分重分类为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并以公允价值进行后续计量。该投资的账面价值与其公允价值之间的差额计入所有者权益。公允价值下金融工具的披露对于公允价值套期,应当披露本期套期工具形成的利得或损失,以及被套期项目因被套期风险形成的利得或损失。同时企业应当按照每类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披露下列公允价值信息:(1)确定公允价值所采用的方法,包括全部或部分直接参考活跃市场中的报价或采用估值技术等。采用估值技术的,按照各类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分别披露相关估值假设,包括利率或折现率、预计信用损失率、提前还款率等。(2)公允价值是否全部或部分采用估值技术确定,该估值技术有没有以相同金融工具的当前公开交易价格和易于获得的市场数据作为估值假设。如果这种估值技术对估值假设具有重大敏感性的,必须披露这一事实及改变估值假设可能产生的影响,同时还须披露采用这种估值技术确定的公允价值的本期变动额计入当期损益的数额。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改革与发展,金融资产对实体经济的影响也越来越显著,金融市场的规模正在不断壮大。新会计准则规范了很多企业的各类金融资产的会计处理办法,并且突出金融资产要采用公允价值计量模式进行计量。最近几年的实践证明公允价值在金融资产计量中存在这很多不尽人意的地方,如果不对此进行解决则会影响到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因此本文将对此问题进行探讨。
一、公允价值概述
公允价值,指在一项公平交易中,熟悉情况,自愿的双方交换一项资产或清偿一项基本债务所使用的金额。公允价值也可称为公允价格、公允市价。确定公允价值的方式有三种:(1)对于存在活跃市场的金融资产或者金融负债公允价值的确定分为三种情况,在估值日有市场报价的情况下,可以采用市场报价来进行公允价值的确定。在估值日没有市场报价同时最近交易日后经济环境没有显巨变化的情况下,可以采纳最近交易的市报价来确定公允价值。如果估值日没有市场报价,并且最近交易日后的经济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的,可以依据重大经济环境变化因素,适当调整市场报价以确定公允价值。(2)对于不存在活跃市场的金融资产或者金融负债的公允价值的确定,可以参考相类似的其他金融工具的市场报价,或者参考买卖双方在熟悉情况的前提下进行的最近交易中所使用的价格。(3)不符合以上两种形式,并且不存在活跃市场的公允价值确定,可以采用具有可靠性的被以往交易的市场价格验证过且得到市场参与者认同的估值技术。公允价值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的实际价值,在企业清偿债务时使用公允价值计量可以给企业带来需要转移的价值。确立公允价值的前提是公平交易,换言之,是自由的买卖双方在不受各方任何关系的影响,且熟悉情况的基础上商定形成的价格。
二、公允价值计量对会计信息的影响
(一)对企业特定日期财务状况的影响。财务报表的编制是企业会计信息的主要反映方式,而具体反映企业某一特定日期财务状况会计信息的报表为资产负债表。上述交易性金融资产、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可以采用公允价值计量的前提条件是这些金融资产均具有可靠的市场价格(在活跃市场有公开报价)、或有确凿证据证明其公允价值的确定是安全可靠的。但是在我国业会计准则中并没有明确规定其市场价格的确定是以当期最后一个工作日的收盘价为准,还是以当日最高价与最低价的均价作为参考标准。因此,会导致同一项金融资产在不同企业资产负债表中揭示的价值不同,同一企业对同样的金融资产在不同时期采用不同的市场价格为依据时也会出现不同的价值,进而影响了会计信息的可比性。
(二)对企业一定时期经营成果的影响。首先,交易性金融资产无论是在取得时还是在期末时均以公允价值计量为准,它的账面价值与公允价值之间的差额借助于“公允价值变动损益”账户计入当期损益,对企业的当期利润产生影响,但是“公允价值变动损益”本身所反映的是没有实现的收益,从而导致企业利润表中所陈述的利润并不是企业的实际盈利水平。其次,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按公允价值计量时,其变动的差额直接计入资本公积,这种计量对持有该类金融资产期间的利润总额没有影响,但当企业出售该项金融资产时,要将原计入资本公积的公允价值变动额转入到投资收益,则会影响到出售当期的利润及成果。同时,由于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形成完全取决于管理者的意图,在实质上随时可以出售,因而就其本身来说会对某一期间的会计利润产生影响,因此,不难得知企业为了达到操纵利润的目的普遍愿意持有大量可供出售金融资产,而不愿意持有交易性金融资产。
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的规定:企业将尚未到期的某项持有至到期投资在本会计年度内重分类为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时,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应按照公允价值计量,其与持有至到期投资账面值之间的差额计入到资本公积账户,导致所有者权益总额发生变动,影响企业的资本结构,当其出售时再从资本公积转到投资收益。尽管《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对金融资产分类变更进行了明文规定,但是这些规定仅仅是在限制企业在重分类时所遇到的特殊情况,其并不影响企业管理者在正常情况下将持有至到期投资重分类为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事项与结果。因此,可以看出当把持有至到期投资重分类为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时,也可能成为企业操纵利润的一种手段。
三、公允价值在金融资产中的应用
(一)金融资产及其分类。按照我国新会计准则中的CAS22,金融资产是指:(1)现金;(2)持有的其他单位的权益工具;(3)从其他单位收取现金或其他金融资产的合同权利;(4)在潜在有利条件下,与其他单位交换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的合同权利;(5)将来须用或可用企业自身权益工具进行结算的非衍生工具的合同权利,企业根据该合同将收到非固定数量的自身权益工具;(6)将来须用或可用企业自身权益工具进行结算的衍生工具的合同权利,但企业以固定金额的现金或其他金融资产换取固定数量的自身权益工具的衍生工具合同权利除外。其中,企业自身权益工具不包括本身就是在将来收取或支付企业自身权益工具的合同。金融资产应在初始确认时划分为下列四类:(1)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包括交易性金融资产和指定为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2)持有至到期投资;(3)贷款和应收款项;(4)可供出售金融资产。
(二)金融资产的确认。(1)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在新会计准则中,这类金融资产包括:交易性金融资产和直接指定为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其持有目的是为了近期出售,使持有者在短期内获利。该类金融资产具有以下特征:(a)持有的该金融资产是短期性的,即在初次确认时就确定可能在近期出售,从而赚取差价;(b)该金融资产具有活跃的交易市场,其公允价值能够通过活跃市场获取;(c)该类金融工具期末应按公允价值予以计量,且报告期间公允价值的变动应计入当期损益(公允价值变动损益),使得该类金融工具在会计期间的价值变动影响当期利润;(d)除新准则规定的特殊情况外的一部分衍生金融工具归为该类。由上可知, 如果企业持有的投资准备在短期内出售,并且其公允价值易于取得,即可以将其划分为交易性金融资产。(2)持有至到期投资。持有至到期投资,是指到期日固定、回收金额固定或可确定,且企业有明确意图和能力持有至到期的非衍生金融资产。应当特别注意的是,如果一项金融资产在初始确认时已经被指定其他类型的金融资产,就不能再确认为持有至到期投资。此外,企业应当在资产负债表日对持有意图和能力进行评价。发生变化的,除非是因为企业不可控制的原因导致此变化,应当将其重分类为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根据以上规定可以看出,持有至到期投资具有以下特征:(a)企业持有该项投资的目的不是为了短期出售或获利,而且企业有明确的意图和能力将该资产持有至到期日;(b)该投资到期的时间是固定的,因此持有至到期投资是非权益性投资;(c)该投资到期时收回的金额固定或可确定;(d)该投资属于非衍生金融资产的投资;(e)该类金融资产在期末需要按实际利率法计算的摊余成本进行计量和减值测试。(3)贷款和应收款项。贷款和应收账款,是指在活跃市场中没有报价、回收金额固定或可确定的非衍生金融资产。贷款和应收账款泛指一类金融资产,主要是指金融企业发放的贷款和其他债权,但不限于金融企业发放的贷款和其他债权。非金融企业持有的现金和银行存款、销售商品或提供劳务形成的应收款项、持有的其他企业的债权(不包括在活跃市场上有报价的债务工具)等,只要符合贷款和应收款项的定义,都可以划分为这一类。划分为贷款和应收款项类的金融资产与划分为持有至到期投资的金融资产,其主要差别在于前者不是在活跃市场上有报价的金融资产,并且不像持有至到期投资那样在出售或重分类方面受到较多的限制。如果某债务工具投资在活跃市场上没有报价,则企业不能将其划分为持有至到期投资。(4)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是指初始确认时即被指定为可供出售的非衍生金融资产,以及除下列各类资产以外的金融资产:(a)贷款和应收款项;(b)持有至到期投资;(c)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可供出售金融资产通常是指企业没有划分为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持有至到期投资、贷款和应收款项的金融资产。但是不能简单的认为,除了以上三类之外的金融资产,就一定是可供出售的金融资产。该类金融资产具有以下特征:(a)该类金融资产属于非衍生金融工具;(b)该资产有活跃市场,公允价值易于取得;(c)企业持有的目的明确就是为了出售,但该资产持有限期不定,即企业在初次确认时并不能确定是否在短期内出售以获利,还是长期持有以获利,也就是其持有意图界于交易性金融资产与持有至到期投资之间;(d)该类金融资产期末应按公允价值予以计量,且报告期间公允价值变动计入“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账户,即该类金融资产在会计期间的价值变动不直接影响当期利润,只有在其出售时才将资本公积转到投资收益。
(三)金融资产的计量。所谓计量,是指以选定的能够反映计量对象内在特征的尺度并将其内在特征予以数量化的过程,即入账价值。
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的计量。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初始计量按公允价值,且其交易费用记入当期损益;后续计量仍然采用公允价值,公允价值的变动金额计入当期损益。企业持有该金融资产期间取得的债券利息或现金股利,应当在计息日或现金股利宣告发放日确认为投资收益。
持有至到期投资的金融资产的计量。持有至到期投资的金融资产初始计量按公允价值,交易费用计入初始入账金额,构成成本组成部分;后续计量按实际利率法,以摊余成本计量。
贷款和应收款项的计量。贷款和应收款项的初始计量采用公允价值,交易费用计入初始入账金额,后续计量按实际利率法,以摊余成本计量。
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计量。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初始计量按公允价值,且交易费用计入初始入账金额,构成成本组成部分,后续计量按公允价值,且公允价值变动计入所有者权益。
四、公允价值在我国金融资产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一)公允价值的可靠性与可操作性不足。公允价值是参与交易的当事人对市场价值做出的一种判断,金融资产采用公允价值计量方法,提高了财务报表信息的可靠性。但是市场形式是复杂的、多变的,有的会计事项可以确认或寻找类似的交易价格,而有的只能估算。针对这种情况,我们把公允价值的估值分为三个层级,其中,第一、二层级要求具备公开的活跃的市场。从我国目前的国情来看,金融市场仍处于发展中阶段,只存在有限的衍生金融工具的交易市场,此外,我国的产权交易市场、证券交易市场、生产资料市场等都处于未成熟阶段,同时以上市场的监管力度有待加强,再加上信息不准确以及道德风险的影响,金融资产交易纵的情况会时常发生,从而导致市场上的公开标价不一定能代表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有些企业同时在国内金融市场和国际金融市场上双向交易,如果缺乏高新的科技和先进的通讯设备作为技术支持,想获得其实时报价是存在一定难度的。
(二)公允价值应用于金融资产对资本市场存在助涨助跌的重大不利影响。公允价值在金融资产的确认与计量上的运用十分突出。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准则规定,对于交易性金融资产,取得时以当时的公允价值入账,资产负债表日也按照当时公允价值进行后续计量,发生的公允价值变动计入当期损益。这样的处理方式使得上市公司当期的收益在很大程度上受其持有的金融资产的市场价值的影响。当金融市场高涨时,金融资产的市价上涨会带动上市公司当期投资收益或资本公积的上涨,而当市场低迷的时候会降低上市公司的当期投资收益或资本公积,即金融资产对股市起到助涨和助跌的负面作用。
五、公允价值计量在金融资产中应用的改进建议
建议有关会计、审计准则制定部门应在推动主要市场数据库的建设方面发挥领导带头作用,积极推动建立国家级市场数据库,为企业进行公允价值计量时提供更客观的参数创造条件。企业也应当积极地建立公允价值计量模型,对各项金融资产、金融负债的公允价值获取途径、取得方式等相关内容进行规范;在日常经营活动中注重对公允价值的获取及资料的积累;随时根据市场条件的变化,适当调整自身的价值计量模型,以满足金融资产的计量需求。
将企业的可供出售金融资产采用公允价值计量时,不同时期的公允价值差额比照交易性金融资产,采用“公允价值变动损益”账户直接计入当期损益包括在利润表中,取消其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利得与损失计入“资本公积”的做法,杜绝企业人为操纵利润现象,避免由于企业资本结构的变化导致信息使用者做出错误的判断,同时取消可供出售金融资产计提减值准备的做法。
针对企业将持有至到期投资转为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时,其持有至到期投资账面价值与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公允价值之间形成的差额,由于金融资产尚未出售,应计入公允价值变动损益,以防止企业资本结构变化而对信息使用者产生不利影响。
(一)进一步完善了公允价值的定义
公允价值是指市场参与者在计量日发生的有序交易中,出售一项资产所能收到或者转移一项负债所需支付的价格。有序交易,是指在计量日前一段时期内相关资产或负债具有惯常市场活动的交易,清算等被迫交易不属于有序交易。
(二)进一步规范了估值技术方法
准则规定了企业在应用估值技术中,可选择市场法、收益法、成本法计量相关资产、负债、企业自身权益工具等的公允价值。市场法,是利用相同或类似的资产、负债或资产和负债组合的价格以及其他相关市场交易信息进行估值的技术。收益法,是将未来金额转换成单一现值的估值技术。成本法,是反映当前要求重置相关资产服务能力所需金额的估值技术。当企业使用多种估值技术计量公允价值时,应当考虑各估值结果的合理性,选取在当前情况下最能代表公允价值的金额作为公允价值。三种不同方法的应用为估值技术的合理性和准确性提供了一定的保障,降低了企业估值错误的风险。
(三)明确划分三个层次公允价值输入值
根据公允价值计量所需使用的输入值将公允价值计量划分为三个层次,并适用于不同的披露要求,以增强公允价值计量和披露的可比性。第一层次输入值为公允价值提供了最可靠的证据。在所有情况下,企业只要能够获得相同资产或负债在活跃市场上的报价,就应当将该报价不加调整地应用于公允价值计量。企业在使用第二层次输入值时,应当根据该资产或负债的特征,对输入值进行调整。这些特征包括资产状况或所在位置、输入值与类似资产或负债的相关程度、可观察输入值所在市场的交易量和活跃程度等。企业只有在相关资产或负债不存在市场活动或者市场活动很少导致相关可观察输入值无法取得或取得不切实可行的情况下,才能使用第三层次输入值,即不可观察输入值。
(四)明确区分持续和非持续的公允价值计量
持续的公允价值计量,是指相关会计准则要求或者允许企业在每个资产负债表日持续以公允价值进行的计量。非持续的公允价值计量,是指相关会计准则要求或者允许企业在特定情况下的资产负债表中以公允价值进行的计量。持续的公允价值计量对企业的影响更重大,因此,要求披露的内容更为全面和具体。
二、公允价值计量对我国商业银行财务报表的影响
公允价值计量的运用从理论上讲,能够更加及时、准确地反映经济实质,更加真实、可靠地揭示企业资产负债的市场价值变化。但是,公允价值计量的运用也会加大财务风险,给投资者造成经营不稳定的错觉。商业银行作为一个特殊的经济实体,采用公允价值计量准则后,对财务报表将产生哪些影响,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阐述。
(一)公允价值计量对资产负债表的影响
采用公允价值计量的商业银行,其资产负债金额更接近金融工具的现行市场价值,更能反映市场价值的真实变化。但是,公允价值计量也有负面作用。商业银行采用公允价值计量,那么它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将难以摆脱宏观经济环境和现行市场变化的影响。当经济环境发生变化时,银行财务报表会以公允价值的形式将其客观、直接的反映出来。相较于采用历史成本计量模式,公允价值计量模式会扩大市场风险对资产负债表的影响,使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规模随着公允价值的变动而不断变动。若公允价值变动过大,会导致银行的资产负债规模大起大落,不仅使资产负债率受到影响,更容易使投资者产生银行经营不稳定的错觉,不利于银行树立良好的经营形象。而且在我们现行的会计准则中,公允价值和历史成本是同时并存的,这使得银行日常的会计核算变动繁杂,从而导致资产负债表的核算内容过于复杂。由于存在信息不对称,外部使用者单纯从财务报表中的数字很难判断资产、负债及权益项目在多大程度上是受到公允价值变动影响的,因此不利于财务报表使用者分析决策。
(二)公允价值计量对利润表的影响
公允价值计量对利润表的影响,主要是通过交易性金融资产或负债和衍生金融工具等项目的公允价值变动计入当期损益来实现的,本文主要阐述交易性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变动对当期利润的影响。交易性金融资产是按照公允价值进行计量,公允价值的变动直接计入当期损益。因此,交易性金融资产公允价值的变动将会直接影响商业银行当期利润。例如,归类为交易性金融资产的股票投资,其价值会随股票价格的变动而不断变动,当股价上涨时,该投资的价值也随之上涨,这样会增加商业银行的当期利润;当股价下降时,该投资的价值也随之下降,这样会减少商业银行的当期利润。股市是不断变化的,股价必然不断波动,该投资的价值也随之不断变动,从而引起商业银行当期利润不断波动。商业银行作为大规模持有交易性金融资产和衍生金融工具的机构,其当期利润受到市场波动影响的可能性非常高,甚至可能会出现破产危机。另外,在某些情况下,金融资产的质量也会影响银行的当期利润。例如企业采用现金流量折现法计提金融资产减值准备时优质贷款与劣质贷款计提的减值准备是不同的。
(三)公允价值计量对所有者权益变动表的影响
准则规定,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应当按公允价值进行计量,公允价值变动计入所有者权益的其他综合收益中。因此,公允价值计量对所有者权益变动表的影响主要体现为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公允价值的变动。例如,当商业银行持有的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比例较高时,当市场上该资产的公允价值提高,相应计入所有者权益增加的金额就比较大,就会提高商业银行当期的所有者权益;相反,当市场上该资产的公允价值下降,相应计入所有者权益减少的金额就比较大,就会降低商业银行当期的所有者权益。因此,商业银行持有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规模直接决定了所有者权益受到公允价值变动影响的大小,当银行持有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比例较大时,对该类资产的投资管理就应引起企业管理者及相关监管部门的高度重视。
(四)公允价值计量对信息披露的影响
采用公允价值计量后,对商业银行信息披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商业银行应该对持续以公允价值计量和非持续以公允价值计量的资产、负债分别进行披露。对持续以公允价值计量的资产、负债要进行更为详细的披露。披露的内容主要包括:在资产负债表日持续以公允价值计量的项目和金额;公允价值计量的层次;在各层次之间转换的金额和原因;对于第二、第三层次的公允价值计量,企业应当披露使用的估值技术和输入值的描述性信息,当变更估值技术时,企业还应当披露这一变更以及变更的原因;对于第三层次的公允价值计量,企业还应当披露期初余额与期末余额之间的调节信息,包括计入当期损益的已实现利得或损失总额,以及确认这些利得或损失时的损益项目;计入当期损益的未实现利得或损失总额,以及确认这些未实现利得或损失时的损益项目;计入当期其他综合收益的利得或损失总额,以及确认这些利得或损失时的其他综合收益项目。对于非持续以公允价值计量的资产和负债,商业银行可以进行简单披露。披露内容主要包括:在特定情况下非持续以公允价值计量的项目和金额,以及以公允价值计量的原因;公允价值计量的层次;对于第二、第三层次的公允价值计量,企业应当披露使用的估值技术和输入值的描述性信息。当变更估值技术时,企业还应当披露这一变更以及变更的原因;企业应当披露公允价值计量中使用的重要不可观察输入值的量化信息。此外,商业银行还应该对在资产负债表中不以公允价值计量但以公允价值披露的各组资产和负债进行披露,对于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在发行时附有不可分割的第三方信用增级的负债,应当披露这一事实,并说明该信用增级是否已反映在该负债的公允价值计量中。
三、完善我国商业银行采用公允价值计量的对策
我国财政部一直在积极修订财务会计准则,并于2014年了《企业会计准则第39号—公允价值计量》准则,对公允价值计量起到了规范和指导作用。现阶段,我国银行业在公允价值计量的运用方法、信息披露和监管等方面都存在着不足,需要进一步改进才能达到准则规定的要求。下面,本文从市场环境、估值技术、信息.披露、监管措施这四个方面提出建议,以促进公允价值计量在我国银行业的推广和应用。
(一)不断改善市场环境
公允价值计量的目标是估计资产或负债在有序市场上的脱手价格,如果没有良好的市场环境就没有有序的市场。因此良好的市场环境是提高公允价值计量可靠性、相关性的重要前提,也是推动公允价值应用的关键。具体而言,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改善市场环境。首先,建立全国统一的商品市场,打破不合理的地方垄断,让资源可以在各个交易市场自由有序流动,为公允价值计量提供良好的基础。其次,减少不合理的行政干预,让资源回到市场中进行定价。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市场配置资源的能力,让有限的资源流向利用效率更高的企业,还能实现市场价格真正反映公允价值的目的。第三,建立全国通用的市场信息数据库,减少信息不对称的情况。由于我国市场庞大且分布较广,市场之间的信息不能有效传递,资源没有统一的价格披露平台,容易造成价格体系混乱。而建立全国通用的市场信息数据库,可以在全国范围内分享计量公允价值所需要的原始数据,实现商品信息的及时传递,提高公允价值计量的及时性、有效性和透明度。
(二)改进公允价值估值技术
由于目前我国的资本市场并不成熟,第一层次直接确定公允价值的市场信息比较有限,商业银行大多采用第二、第三层次即通过估值技术确定公允价值。现阶段,我国财政部没有针对公允价值估值技术提供统一的指引,使得公允价值的估值程序和依据并不明确。银行管理者需要根据市场条件和实际情况主观决定公允价值计量的相关参数,降低了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和行业之间的可比性。因此,改进估值技术对于提高公允价值可靠性有着重要的意义,下面从几个方面阐述如何提高公允价值估值技术。首先,由会计准则制定机构根据我国实际情况,构建统一指导公允价值计量的理论框架,包括各类估值技术的理论背景、应用条件和具体操作步骤等详细信息,从宏观上对公允价值计量进行规范和指引,从根本上杜绝商业银行通过内部估值方法操纵公允价值的情况。其次,会计准则制定机构应积极关注国外公允价值计量的最新动态,主动学习和引进国际上新开发的估值技术,并结合我国市场情况和经济特点,不断改进估值技术,使其日臻完善。第三,商业银行可以在准则允许的范围内,加强自我创新,加大投入力度,逐步建立适合自身的估值模型和系统,以提高估值技术的有效性。第四,完善估值技术对市场变化应对机制。当资产的主要交易市场处于不稳定状态时,会计人员不能直接采用市场价格作为公允价值计量基础,应在考虑流动性风险、模型风险和经济周期等诸多因素后,采用适合的估值技术对市场价格进行调整,从而削弱市场价格波动对公允价值计量的影响,提高估值技术的准确性。
(三)加大信息披露力度
尽管会计准则制定机构不断完善准则,但资本市场上的金融创新层出不穷,实际应用中会不断出现新的问题,这给银行管理层做出判断留下了可以操控的空间。由于资本市场存在信息不对称,如果银行对与公允价值计量有关的财务信息披露不充分,投资者无法了解银行真实的经营状况,很容易做出错误的经济决策。为了避免上述情况,银行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大信息披露力度。首先,商业银行应该披露采用公允价值计量的交易性金融资产和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包括公允价值初始确认的依据、后续计量公允价值变化计入当期损益和所有者权益的金额等相关信息。如果公允价值变动幅度过大,应在附注中详细披露变动的原因、对净利润和净资产的影响,以帮助投资者更好地了解商业银行的经营状况。其次,商业银行应按照准则规定,定期披露公允价值计量的层级、估值技术、输入变量以及其对损益、净资产的影响等信息,以提高财务报告的可信度和有用性。尤其是当市场环境出现剧烈变动时,商业银行应详细披露公允价值变动的原因、公允价值变动对财务数据的影响金额,使投资者更清楚地了解金融资产和负债的实际亏损情况。最后,商业银行应该定期披露金融工具与风险价值有关的信息。风险价值可以用来反映在一定的持有期间和给定的置信水平下金融工具公允价值的最大损失额度。通过披露风险价值,市场参与者可以清楚了解金融工具在市场中可能面临的风险,对公允价值的不确定性做出相对准确的评价,以便更好地防范风险。
中图分类号:F830.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1770(2011)09-061-03
金融工具会计准则目前被公认为会计准则体系中最复杂、最难以理解和运用的准则之一。金融工具会计处理如此复杂和困难的原因,主要在于现行金融工具分类原则过于复杂,使会计人员在实际中难以理解和操作。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如何降低金融工具会计准则的复杂性”这一关键问题引起了高度关注。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IASB)本着“降低金融工具会计准则的复杂性”的目标,在2009年11月了《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第9号―金融工具》(IFRS9),将金融资产的分类由现行的四类简化为两类,即分为以摊余成本计量和以公允价值计量的两类计量模式,取消了有关重分类的规定。
为了实现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准则的持续全面趋同,财政部于2009年9月了《中国企业会计准则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持续全面趋同路线图(征求意见稿)》,指出我国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实现持续全面趋同的完成时间为2011年。那么,金融资产两分类新标准能否适用于我国?如果实行两分类,会对我国企业财务造成什么样的影响?本文正是基于这一背景展开讨论,以期能对金融工具会计准则的重大变化和国际趋同提出对策与建议。
一、IFRS9关于金融资产分类的变化
(一)金融资产的分类与计量
IFRS9将金融资产从现行的四分类简化为以公允价值计量和以摊余成本计量的金融资产的两分类。其中,在仅具备贷款的基本特征和基于合同收益率管理的情况下,以摊余成本计量,其余的均要以公允价值计量。也就是说,现行分类中的持有至到期投资和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等类别将不再存在。
1.以摊余成本计量的金融资产
IFRS9规定,当同时满足如下两个条件时,一项金融资产以摊余成本计量:①该金融资产仅具有基本贷款特征;②该金融资产以合同收益为基础进行管理。直观地理解,这两个条件是为了保证诸如应收账款、普通银行贷款等金融资产,以摊余成本计量,而其他更为复杂的金融资产,例如本金和利息支付余额取决于未来事项是否发生的贷款,以公允价值计量。对于以摊余成本计量的金融资产,保留了公允价值选择权,即允许主体在初始确认时将任一金融资产指定为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前提是这项指定可以消除或者显著降低确认或者计量的不一致性(有时也称“会计不匹配”)。
2.以公允价值计量的金融资产
除以摊余成本计量的金融资产外,IFRS9规定其他所有金融资产均以公允价值计量。公允价值计量又细分为:①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②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其他综合收益。如果选择公允价值变动计入其他综合收益,则:①金融资产的所有利得或损失以及有关交易费用均直接计入权益项目;②金融资产在持有期间不再需要进行减值测试;③在处置金融资产时,已确认在权益项目中的公允价值变动不需要转到损益表中。
(二)分类的原则
IFRS9以资产是否满足业务模式测试和合同现金流量特征测试的原则进行分类。业务模式测试是指主体持有该金融资产的目标是收取合同现金流量而不是在合同到期之前通过出售来实现公允价值变动产生的利得。现金流量特征测试是指该金融资产的合同条款导致在特定日期产生仅仅支付本金以及未付本金利息的现金流量。当这两个条件同时满足时,则该金融资产采用摊余成本计量,其余情况下均采用公允价值计量。在这两个判定条件的优先顺序上,IFRS9规定在通过业务模式测试后才考虑合同现金流量特征测试。
(三)关于重分类的规定
IFRS9规定下,分类标准的改变直接影响到会计计量属性的改变。为了防止企业出于盈余管理的目的从而滥用重分类,IFRS9 规定只有主体有关金融资产的业务模式目标发生改变从而之前的模式不再适用时,才可以在以公允价值计量与以摊余成本计量类别之间进行重分类。在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损益与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其他综合收益之间的重分类是不被允许的,因为权益投资被指定为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其他综合收益是不可撤销的,甚至在处置这类资产时,相关的利得和损失也不得转出。
业务模式目标发生改变后,在会计上进行重分类的处理必须从下一个会计期间开始,而不是业务模式发生改变的当期,这样就避免了重分类对当期盈余的影响。显然,IFRS9从更严格的角度防止了企业滥用重分类而可能进行的盈余管理行为。
(四)嵌入衍生工具的特殊规定
IFRS9取消了将嵌入衍生工具从金融资产主合同中分拆出来作为单独存在的衍生工具处理的规定,而是规定将混合合同整体分类为以摊余成本或公允价值计量的金融资产。
二、IFRS9金融资产两分类对我国企业财务产生的影响
我国2006年新会计准则中金融工具会计准则基本上实现了国际趋同,其内容与现行金融工具国际会计准则大同小异,然而随着IFRS9的,现行IAS39无疑将逐步被替代,这将直接影响到我国金融工具会计准则的趋同方向。所以分析IFRS 9对我国企业财务的影响对实现国际趋同具有重要意义。
(一)对公允价值计量范围的影响
我国现行会计准则中,只有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交易性金融资产和衍生性金融工具)和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是以公允价值进行后续计量的,贷款和持有至到期投资是以摊余成本计量的。而在IFRS9的规定中,凡是不能满足业务模式测试和合同现金流量特征测试条件之一的金融资产,都需要以公允价值进行计量。这就意味着所有权益性金融资产和不满足基本贷款特征的金融资产都将以公允价值计量。而现行会计准则规定,当某项金融资产属于非上市工具或其公允价值不能可靠取得时,以成本方法计量。这就可能导致公允价值计量范围的扩大。具体来说,贷款和持有至到期投资基本满足IFRS9规定的以摊余成本计量的条件,其还是以摊余成本进行计量;交易性金融资产和衍生性金融工具也还是以公允价值进行计量;最大的不同是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把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区分为债务工具和权益工具投资,如果是前者,则以摊余成本进行计量。
按照我国现行会计准则,混合合同在符合一定条件时可以分拆为主合同和嵌入衍生工具部分,主合同部分往往能够按照摊余成本计量,衍生工具部分则以公允价值计量。而在IFRS9规定中,混合合同不再需要分拆处理, 而是以合同整体为基础选择计量属性,但是混合合同一般结构较为复杂,在许多情况下作为整体不满足以摊余成本计量的条件。这就意味着,绝大多数的混合合同可能要以公允价值计量,因此公允价值的计量范围会有所扩大。但是考虑到我国金融创新还处于初级阶段,持有的混合合同相对较少,采用IFRS9规定对我国公允价值计量范围方面影响不大。但是,随着我国金融市场的发展和金融创新的增加,企业复杂的金融混合合同可能越来越多,所以其最终影响还难以预计。
(二)对企业利润的影响
1.两种计量属性对利润影响的直接表现
我国现行会计准则中,虽然将金融资产按持有意图分为四类,即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持有至到期投资、贷款和应收款项,但在计量时也终归于以公允价值计量和以摊余成本计量两种计量模式。以公允价值计量和以摊余成本计量对利润的影响直接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对于交易费用。以公允价值计量的金融资产的交易费用确认为当期损益,计入投资收益,从而减少会计利润;以摊余成本计量的金融资产的交易费用作为初始入账价值,不对会计利润产生影响。②对于公允价值的变动。以公允价值计量的金融资产公允价值的变动影响其当期损益,计入公允价值变动损益;以摊余成本计量的金融资产公允价值的变动直接计入资本公积,不影响其持有期间的损益。③对于资产减值损失。在资产负债表日,仅对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以外的金融资产进行减值测试,且发生的减值直接影响当期损益。④对于最终处置。这两种计量属性的金融资产对利润的影响相同,即将处置收入与初始账面价值的差额计入投资收益,且都将公允价值的累计变动转出,确认为投资收益。
由此可见,两种计量属性对利润影响的差别就在于交易费用的处理。在不考虑取得时所发生的交易费用的情况下,不管一项金融资产被如何归类,公允价值的变动不会使该资产存续期间的利润产生差异,其发生的减值及处置时对利润的影响也无差异。
2.IFRS9两分类模式对利润表的影响
按照现行会计准则对金融资产四分类的规定,一部分金融资产被归为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类。资产负债表日,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的变动计入资本公积而非投资收益,这样它的核算就会通过资本公积科目影响资产负债表。而IFRS9对金融资产两分类后,不论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归为哪一类,按原分类应直接计入资本公积的部分都将直接影响损益而在利润表中反映。这样,报告主体会更多地通过利润表核算金融资产,两分类对利润的影响表现也就更大。
3.IFRS9对利润调节的影响
我国现行会计准则规定,虽然交易性金融资产和可供出售金融资产都是以公允价值计量,但二者的会计处理存在一定的区别,主要表现在交易费用和公允价值变动的处理上。在实际操作中,企业对金融资产的分类往往不是根据持有意图而是出于对企业利润调节的角度,如将交易性金融资产重分类为可供出售金融资产,那么交易费用的不同处理方法会直接影响利润。也就是说,企业可以借助类别的划分来操纵利润,进行盈余管理。而IFRS9利用业务模式测试和合同现金流量测试严格规定了金融资产的分类,从而有利于减少盈余管理。
现行会计准则规定,金融资产在符合一定的条件时,可以重分类。这种规定一定程度上给予了企业盈余操纵的空间。而IFRS9对金融资产重分类的条件规定较苛刻,只有当企业业务模式发生改变时才可对金融资产进行重分类。业务模式的判断不是基于某一项金融资产,而是考虑管理层处理这类金融资产的方式。虽然IFRS9对金融资产重分类进行了严格的限制,但是只要存在摊余成本和公允价值计量之间的选择权,就会给企业留下调节利润的空间。
三、我国应采取的对策
(一)积极参与IFRS9的反馈
IFRS9于2009年11月完成并,并预计在2010年底前全面代替国际会计准则第39号之全部内容,IFRS9的强制执行日定为2013年1月1日。我国财政部金融工具会计工作组也于2009年召开两次会议集中讨论了IFRS9的相关问题及其对我国会计实务的影响。虽然IFRS9的实施会大大简化金融资产的会计处理,但由于其部分内容未能考虑到新兴市场的特殊情况,如果盲目趋同,可能会对我国资本市场的发展和企业造成不利影响。所以我国应该密切跟踪国际重大会计改革动态,积极参与到IFRS 9后面两个阶段征求意见的过程中,充分表达自己的意见,积极参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制定,使IASB在修订的过程中能充分考虑新兴市场经济国家的实际情况,使最终正式形成的准则能够被我国的企业广泛接受,将影响降到最低程度。
(二)加快公允价值的研究
IFRS9规定,所有的权益性工具都应以公允价值计量,在一定程度上扩大了公允价值的计量范围。但是考虑到我国目前会计准则体系中没有专门的准则规范公允价值计算方法,那么如何保证无市价的权益性工具公允价值计算的可靠性和正确性是亟待解决的问题。我们应针对目前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的《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征求意见稿――公允价值计量》认真学习,并结合我国国情,加快我国公允价值计量的理论和应用研究。
(三)健全公允价值的市场基础
公允价值的依据就是在一个活跃健全的市场中形成的市价,而我国的市场经济还不完善和成熟,市场化程度较低,在某些领域缺乏公开、活跃的交易市场,导致公允价值难以可靠计量。在这种情况下,获取公允价值的合理估值存在较大困难,缺乏公允价值估值的有效机制保障,公允价值估值成本较高,而且公允价值估值技术相对落后,这就导致估值结果误差较大,由此而得出的会计信息的有用性将大大降低。因此,进一步提高市场化程度,完善资本市场机制,是我国扩大公允价值计量范围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第9号―金融工具》(IFRS9) 2009年11月.
2.《中国企业会计准则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持续全面趋同路线图(征求意见稿)》2009年9月.
3.陆建桥和朱琳,《跟踪国际主动参与积极应对深入研究金融金融工具会计最新动向与对策――财政部金融工具会计工作组第二次会议综述》[J],《会计研究》2010第二期13-18页.
新会计准则体系从2007年1月1日起在上市公司范围内施行,其他企业鼓励执行。新会计准则体系的建立对会计人员的水平、信息化建设水平、风险管理的意识和能力提出了挑战。
一、金融业新旧会计准则主要的变动内容
对比旧的会计准则,新会计准则在理念、内容、准则体系和国际趋同等方面都有较大创新。其中,与金融业密切相关的主要是《企业会计准则第19号:外币折算》、《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企业会计准则第23号:金融资产转移》、《企业会计准则第24号:套期保值》、《企业会计准则第37号:金融工具列报》。这五项准则规范了金融工具的分类和会计核算,对衍生金融工具、套期保值、外币交易和金融资产转移等业务进行了全面梳理,填补了这些业务领域的空白。新旧会计准则主要内容变动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金融工具的分类基础不同
原《金融企业会计制度》按期限长短对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进行分类。新会计准则改变了原来以期限为标准对金融工具进行分类的做法,改为以持有目的为主要标准,将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按持有目的分为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持有至到期投资、贷款及应收款项和可供出售的金融资产,其他金融负债?
2、计量属性的不同
原《金融企业会计制度》允许采用历史成本、重置成本、可变现净值和现值等计量属性,新会计准则特别增加并强调了“公允价值”计量属性,规定:“企业初始确认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时,应当按照公允价值计量”,主要在金融工具、投资性房地产、非共同控制下的企业合并、债务重组和非货币易等方面采用了公允价值,且公允价值的变动全部计入当期损益。
3、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的初始、后续计量模式不同
原《金融企业会计制度》对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计量未明确规定,一般而言,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按实际金额进行初始计量,相关交易费用直接计人当期损益,后续按实际成本计量。新会计准则规定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初始计量采用公允价值,相关交易费用计入初始确认金额,后续计量分不同类别按公允价值或摊余成本计量。
4、贷款减值准备的确认不同
1)计提减值准备的依据不同。原《金融企业会计制度》规定:“金融企业应当在期末分析各项贷款的可收回性,并预计可能产生的贷款损失。对预计可能产生的贷款损失,计提贷款损失准备。”新会计准则明确了贷款和应收款项发生减值的客观证据,规定企业在资产负债表日应进行账面价值检查,有客观证据表明金融资产发生减值的,确认减值损失,计提减值准备,计入当期损益。
2)减值测试的方法和程序的不同。原《金融企业会计制度》没有规定贷款减值测试的方法,在具体操作中,各金融机构减值测试的方法也不尽相同。新会计准则明确了减值测试的方法和程序,规定对单项重大的金融资应单独进行减值测试,如有客观证据表明其已发生减值,应确认减值损失;对单项金额不重大的金融资产可以单独进行减值测试,也可以包括在具有类似信用风险特征的金融资产组合中汇总进行减值测试。
5、确认各期利息收入的方法不同
1)利息收入确认时间不同。原《金融企业会计制度》规定在贷款结息日确认利息收人,贷款结息日往往在每季末月21日(或每月21日)。对符合收入确认条件的,新准则要求在资产负债表日予以确认。
2)确认方法不同。原《金融企业会计制度》规定确认的利息收人是按贷款合同本金和合同利息计算确认的。新准则规定“利息收人金额,按照他人使用本企业货币资金的时间和实际利率计算确定”,即按贷款的摊余成本和实际利率计算确定利息收人。由于摊余成本不等于合同本金、实际利率也不等于合同利率。因此,两种方法的计算结果是存在差异的。
3)贷款划分标准不同导致利息收入的确认不同。新准则没有划分应计贷款和非应计贷款,而以摊余成本为依据按实际利率法计算确认利息收人。对于一笔现行标准下的非应计贷款,原《金融企业会计准则》将不再确认利息收入,但在新会计准则下,如该笔贷款的摊余价值不为零,仍需按照实际利率确认利息收入。
二、新会计准则实施后对银行业的影响
1、公允价值计量模式对损益实现的影响
新会计准则下,企业持有的金融资产、金融负债的公充价值的变化直接计入损益。采用公允价值计量模式虽然提高了财务报告与市价的相关性,反映了资产负债的真实价值,但在这种计量方式下,随市价而波动将对资产负债表和损益表产生较大影响,降低了财务报告的可靠性,前后期可比性不强。随着近年利率的降低、利差的缩小,银行业的很大一部分利润体现在交易性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变动损益上。
2、贷款减值准备计提对损益的影响
原《金融企业会计制度》规定贷款按五级分类计提准备,定性的因素多,且如果有确凿证据表明资产价值回升的,可将已计提的减值准备转回,这在一定程度上为银行利用减值准备调节利润提供了空间。新会计准则规定将其账面价值与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现值之间的差额确认为减值损失,对当期的资产和利润将产生影响,进而影响银行资本充足率指标?
3、计税基础不同对税收核算工作的影响
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最近了《关于执行〈企业会计准则〉有关企业所得税政策问题的通知》(财税[2007]80号)“企业以公允价值计量的金融资产、金融负债以及投资性房地产等,持有期间公允价值的变动不计入应纳税所得额,在实际处置或结算时,处置取得的价款扣除其历史成本后的差额应计入处置或结算期间的应纳税所得额”。公允价值变动形成的利得或损失属于未实现的损益,税法根据“实际发生”的原则,对于未实现的损失不允许在税前扣除,对于未实现的收益也不作为应纳税所得。
对于金融业涉及的营业税、所得税,由于新会计准则与税法在应税所得额的确认上存在差异,为了准确核算税额,需增加辅助核算,从而增加了税收核算的工作量。
4、对风险管理的影响
全面引入公允价值后,企业会计核算将与复杂的资本市场和宏观经济环境更为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市场环境的变化均要通过企业的会计信息反映出来,金融工具所隐含的风险变得明显,这就要求企业对宏观经济和市场
环境具有较强的预见能力,这种能力具体反映为其风险管理能力,所以对企业的风险管理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会计准则的实施将促使银行管理层以更加理性、科学的原则从事经营管理,建立准确的风险管理模型。
三、新准则实施后的银行业核算的难点
高质量的财务报告强调会计的反映功能和职业判断能力,新计量方法和新属性的引入提高了会计处理的复杂性和实施困难。
1、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分类的准确性有难度
由于大量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在取得时无法明确其交易或持有的意图,即无法准确判断是为了近期内出售或回购,还是有明确意图和能力持有至到期。而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可供出售金融资产与持有至到期投资等其它金融资产或负债的核算有很大差异,并且新会计准则要求在初始确认分类后,不得随意变更,因此在金融资产与金融负债初始确认时即要准确分类并进行相应核算是有难度的。
2、贷款核算的难点
新会计准则关于减值准备的要求较为谨慎,采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法,操作起来相对复杂?
作为银行业重要会计政策的“单项金额重大”的贷款标准和“类似信用风险特征”的分组方法在具体执行时需要职业判断,其标准高低及分组依据直接决定减值测试的复杂程度和结果,从而影响损益。如何明确单项金额重大及分组标准,什么样的标准是客观且符合实际的是操作中的难点。
2)新会计准则要求按照贷款未来现金流的现值计算确定减值金额,而目前监管部门仍然按五级分类考核贷款风险管理。因此如何将贷款减值准备的计提与资产五级分类有机结合起来仍然是个难点。
3)未来现金流量和折现率的确定也是实施过程中的难点。折现率的确定,这个很关键的指标,应由谁来确定,是否由人民银行定期公布,还是各企业自行决定。未来现金流量和折现率的确定由于职业判断、人员素质等方面的差别,不可避免地会出现对相近业务的重大判断差异,个别情况下导致企业报表数据的横向不可比,甚至可能出现利用其作为利润的调节器。
4)在新会计准则下,要求贷款按照摊余成本和实际利率法进行核算,这与现行的核算方式相比变得更为复杂,基础工作如信息系统的建设等方面成为核算中的瓶颈。
3、公允价值使用时的难点
特别是银行业,新会计准则中大量使用公允价值,而公允价值的运用需要更高的职业判断水平。另外,如果既不属于证券市场也不属于银行市场,不存在活跃市场的交易性金融资产,准则要求“采用估值技术确定其公允价值”。大量聘请外部评估机构不现实,同时并非所有的评估报告均可采用。
四、新会计准则实施后的几点建议
1、高素质人才的配备是关键
要贯彻落实新准则,银行业财会人员的素质是关键?新会计准则引入了很多新的概念和技术,涉及银行多个部门,会计的概念已不仅仅是传统的簿记,需要高水平的会计职业判断?会计人员要学习现有银行的各项业务,特别是金融衍生工具形成的相关业务,理解业务的流程和本质,从而准确定义业务形成的资产和负债;必须掌握公允价值的计算方法,培养职业判断水平,及时掌握市场行情,避免出现计量的价值严重偏离公允价值的情况。高素质人才的配备也是实施工作必不可少的条件。
2、加大科技投入,改造信息系统
我国银行业改进风险管理最大的障碍,就是风险管理所需要的大量业务信息缺失,企业无法建立相应的资产组合管理模型,也无法准确掌握风险敞口,同时,银行是拥有数额庞大的金融资产?金融负债的企业,执行新会计准则没有系统工具的支持是不可想象的?银行业的信息系统功能主要应能满足以下要求: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公允价值的计算与确认?按实际利率法计算确认摊余成本(含减值损失计算)?按实际利率法计算确认利息收入?未来现金流量现值计算(估值)模型。
3、提升风险管理水平,提高管理技术
企业内部应建立完善的风险管理政策、金融工具估值技术和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探索运用量化模型有效识别、判断、计量和控制信用、市场和操作风险,增强抵御风险的能力,增强风险管理的意识和能力。
4、监管部门的协调与支持
建议监管方出台具体监管指引,如折现率如何确定,资产减值准备与五级分类工作如何有机结合进行指导,这样即加大了监管力度,又便于会计实务工作者的操作。超级秘书网: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
[2]柯可,新会计准则对权行会计核算带来的影响[J]金融会计,2005(6)
一、引言
美国的次贷危机到全球性的经济危机极大冲击了财务会计理论和实务,首当其冲的是公允价值会计,公允价值被认为是导致并恶化这场危机的一个重要因素。在金融危机的影响下,许多金融资产已失去了活跃的市场,有序交易也很难寻觅。不论是初级金融产品还是衍生金融产品的价格纷纷下挫,甚至大起大落。以美国金融界为主首先向公允价值会计即市值会计发难。认为按公允价值对MBS(Mortgage Backed Securities)、ABS(Asset Backed Securities)和CDO(Collateralized Debt Obligation)等次贷产品进行计量,导致金融机构确认巨额的未实现且未涉及现金流量的损失。由于非基本面的损失是暂时的,当市场恢复正常后,损失将逆转,因此报告损失是具有误导性的。扭曲了投资者的心理,造成恐慌性抛售持有次贷产品的金融机构股票的风潮。这种非理性投机行为反过来又迫使金融机构不惜代价降低次贷产品的风险暴露,本已脆弱的次贷产品市场濒临崩溃,金融机构不得不在账上进一步确认巨额减值损失。这就造成了极具破坏性的恶性循环,是导致金融危机的罪魁祸首,金融界强烈呼吁完全废除或暂时终止公允价值会计。于此同时,2008年美国国会通过《紧急稳定经济法案》。“法案”中133节要求SEC在法案生效90天内,在咨询美联储和财政部的意见的基础上,应向国会提交一份究竟是中止还是改正FASl57即公允价值会计的研究报告。当时有一个很大的呼声要废除公允价值,回归历史成本会计。政商两界齐施压,美国2008年1月1日刚刚开始执行的FASl57公允价值面临危机。2008年底,SEC完成了国会所要求的报告。这份题为“按照《紧急稳定经济法案(2008)》第133节的建议和报告:市值会计的研究”的报告长达248页,共分:引言;公允价值会计对金融机构资产负债表的影响;公允价值对2008年银行(营业)失败的影响;公允价值会计对投资人可获取的财务信息的影响;公允价值会计准则备选方法;修订公允价值的合理性与可行性;4个附录(以下简称“报告”)。报告的数据显示,在金融机构中,无论资产或负债应用公允价值计量并在报表中确认的,比重都不是很高。它们不可能构成银行经营失败的主要因素。这次金融危机的根源是糟糕的贷款决策、不恰当的风险管理和当前监督方式的弱点,而不是公允价值会计,更不应归咎于SFASl57。
二、公允价值的产生和发展
(一)公允价值的产生 公允价值最早是由美国著名的会计学家William Paton在1946年提出。会计上首次提及公允价值概念,是1953~[zCPA的第43号会计研究公报《会计研究报告的重述和修订》,要求“当无形资产通过证券交换取得时,其成本应当考虑其对价的公允价值或给予财产的公允价值”。20世纪70年代中期,股票市场波动较大,许多证券遭遇市场价值的大幅下跌,但历史成本计量属性无法反映这些情况,这引发了对历史成本计量模式是否适应金融机构的质疑。20世纪80年代的储蓄和贷款危机,导致400多家金融机构破产,最终由联邦储备政府动用1000多亿美元联邦储备基金才得以补救。在事后的原因分析中,认为主要是由于“历史成本”不能反映衍生金融工具的真实价值和所面临的风险,而公允价值则被认为是计量衍生金融工具的最优计量模式。这增强了SEC和FASB在金融工具领域应用公允价值计量模式的决心,使他们坚信“公允价值是金融工具最相关的计量属性,也是衍生金融工具唯一相关的计量属性”(FASB,1998)。公允价值在FASBl984年发表的SFAS80《期货合约会计》中出现,并跨入现代会计准则体系的行列。
(二)公允价值的发展 SFAS80问世后,公允价值以其及时、相关的特质受到青睐,并在20世纪90年代以来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浪潮下快速发展。1990年9月SEC主席理查德・C・布雷登指出历史成本财务报告对于预防和化解金融风险于事无补,并首次提出应当以公允价值作为金融工具的计量属性。1991年12月,FASB颁布了SFASl07《关于金融工具公允价值的披露》,要求所有企业必须在会计报表或附注中披露衍生金融工具的公允价值。1994年10月又颁布了SFASl 19《关于衍生金融工具及金融工具公允价值的信息披露》。1998年6月,FASB公布了修订后的SFASl33《衍生金融工具和套期保值会计》,规定衍生金融工具代表了资产的权利或负债的义务,故应将其在会计报表内列示。至此,美国衍生金融工具的会计报告完成了从表外披露到表内确认的演进历程。2006年和2007年,FASB先后了SFASl57《公允价值计量》和SFASl59《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的公允价值选择》,建立了公允价值的新层次,明确了公允价值的估值技术,并强制美国公司尤其是银行和金融机构使用公允价值计量特定的金融资产和负债。震撼了国际会计界。受FASB公允价值准则的影响,IASB早在2005年9月也启动了“公允价值计量”项目,并召开了多次理事会会议。2006年11月IASB了“公允价值计量”讨论稿(Discussion paper),并将SFASl57作为讨论稿的组成部分02008年12月,IASB专家咨询小组讨论了在非活跃市场上公允价值计量与披露,问题2009年5月,IASB了公允价值计量征求意见稿(Exposuredraft,ED),在全世界范围内广泛征求各方意见。IASB计划于2010年适当的时候,D2IFRS9的形式《公允价值计量》准则。从2009年5月的ED看,该ED的主要内容和精神与SFASl57保持了基本的一致。
三、公允价值会计在有序交易市场条件下的分析
(一)公允价值会计在有序的交易市场条件下的优势 每次危机都会涉及到一些改革,公允价值以前也是不用的,是在前一轮金融危机,特别是亚洲金融危机发生以后,才突然要求用公允价值的,因为当时发现用账面价值掩盖了非常多的损失。公允价值会计运用的一个前提条件就是存在一个有序的交易市场,在有序的交易市场环境下公允价值计量属性比历史成本计量有更大的优越性:(1)公允价值计量基础的唯一性提高了会计信息的可比性。美国财务会计概念框架把可比性作为一个次要的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会计信息的可比性对保证会计信息的有用性有着重要的意义。与历史成本会计相比,公允价值会计统一了资产和负债的会计计量基础和时间口径,因此公允价值会计提供的信息比历史成本会计提供的信息更具可比性。会计信息的横向可比是会计信息决策有用性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条件,客观上要求公允价值只能反映市场的共同预期。公允价值是指活跃市场的公开报价(市场价值),而不是“特定主体”的价值。(2)公允价值的运用超前于会计目标。会计目标研究相对滞后,在很长时间内未能形成权威的观点,而且会计目标往往
局限于提供充分的会计信息,而未能满足决策有用观对会计信息的要求,会计目标倾向于决策有用观的转变,是公允价值这一计量模式产生的重要前提条件,会计计量模式的选择,最终服务于会计目标。(3)公允价值的运用更符合风险管理惯例。公允价值是充分反映财务报表中潜在损失的最好方法。与历史成本会计相比,公允价值会计更符合目前银行业的风险管理惯例。公允价值区别对待不同贷款的信用风险,更接近现代管理风险技术。借助公允价值计量模式可促使金融界、投资者和金融监管当局正视和化解金融资产泡沫。倘若没有采用公允价值会计,投资者可能永远被掩盖在金融界创设的虚幻泡沫中。能反映出潜在的利率风险损失。这种影响能逐渐地通过未来收益减少(或损失)的形式反映出来。(4)以公允价值计量有利于企业的资本保全。资本保全包括财务资本保全和实物资本保全两类。财务资本保全是指企业期末净资产总额等于或超过按名义货币单位计量的期初净资产总额;实物资本保全是指企业期末净资产总额超过保持期初生产能力所需的净资产总额。历史成本计量不考虑经济环境的变化对资产和负债价值的影响,反映的是财务资本保全的概念;公允价值反映的是计量日市场对资产和负债价值的平均预期,排除了公司的“特定主体”因素,体现的是资产和负债当前的市场价值,充分反映了经济环境的变化对资产和负债价值的影响,体现的是实物资本保全的概念。公允价值会计比历史成本会计更能反映经营者受托责任的履行情况,因为经营者有义务就经济环境变化对受托管理标的物的影响进行反映。另外,公允价值又是面向现在和未来的计量属性,能更好地服务于会计“决策有用”的目标。
(二)公允价值会计在金融危机背景下的缺陷 不能否认的是公允价值会计有其致命的缺陷,因为这种资产计量的方法具有一种“亲经济周期效应”,金融危机更加凸显了其缺陷。(1)公允价值估值技术尚不完善,使得可靠性和公允性无法得到有效保证。国际会计准则规定,公允价值的确定有三个层次,然后依据不同层级来确定可靠性程度。首先,活跃市场中的成交价就是公允价;其次,如果在一个活跃市场中没有相同产品的成交价,与其相类似产品的近期可观测到的成交价也可认为是公允价;最后,如果上述两个层次的价格都不能获得,则需要通过估值模型计算有关产品的价值。但次贷危机中的抵押债券(ABS)和债券担保凭证(CDO)由于信贷萎缩大都变成了流动性缺失的金融资产,在金融市场急剧动荡的环境中,一些证券评估机构在短时间内经常调整同一家公司债券的信用等级,当市场巨变和信贷萎缩导致次贷相关产品从第一或第二层次掉落至第三层次时,FASl57未能就这种情形下如何确定公允价值提供技术指引,导致第三层次的公允价值计量结果差距很大。(2)公允价值会计理论还有待完善。公允价值表内确认的时间并不长,关于公允价值的确认对象、计量方法(尤其是在非活跃、非流动和非理性的市场上)、账务处理方式等还存在较多的争论与分歧。从此次金融危机引发的关于公允价值会计的争论也可以看出,完善公允价值会计理论还有很长的路要走。(3)公允价值计量模式产生顺周期效应。在市场出现周期性波动时,公允价值计量会推动这种市场波动并放大。在经济上升期,金融资产的市场价格会上涨,根据公允价值会计准则这种市价的上涨增加了金融机构的资产确认价值,通过利润或资本公积的形式促使所有者权益的增加,进而提供了资本充足率,一方面这种所有者权益增加趋势吸引了投资者更多的投资需求,促使金融资产的市场价格进一步攀升;另一方面,在所有者权益增加和资本充足比率提高的背景下,金融机构过度放款或扩大其投资规模,为经济泡沫的产生埋下了伏笔。在经济低迷期,金融资产的市场价格大幅下跌,金融机构按照公允价值准则计提大量减值准备,直接导致了金融机构亏损和资本充足比率的大幅下降。这将诱发投资者的恐慌,大量抛售相关金融资产,导致金融资产的市价的更大幅下跌,进而使市场陷入“交易价格下跌一资产减计一核减资本金一恐慌性抛售一价格进一步下跌一继续加大减值准备计提和继续核减资本金”的恶性循环。在金融危机期间,市场流动性严重不足,资产价格迅速下跌,按公允价值对金融资产进行计量,导致确认巨额且不断递增的减值损失,使得金融企业资产大幅缩水,难以满足金融资本监管政策的要求。在流动性严重不足的市场条件下,企业无法及时从外部市场补充资本金或增加保证金,只能在非活跃市场上出售风险资产,以满足金融资本监管的要求。再加上其他市场参与者的行为也受金融企业大量出售风险资产的不良影响,引发市场加大相关金融资产的抛售力度,导致次贷相关证券的价格进一步大幅下跌,损失进一步扩大,增加了金融市场的不稳定。公允价值会计的这种顺周期效应一定程度上放大并加深了金融危机,延长了经济低迷期。(4)市场无序状态下,无法保证会计信息的公允性和可靠性。FASl57将公允价值定义为“市场参与者在计量日的有序交易中,假设将一项资产出售可收到或将一项负债转让应支付的价格”。这个最新定义假设所计量的资产或负债存在着一个有序的交易市场,但次贷危机表明,市场并非永远都是有序的。在市场无序状态下是否继续执行公允价值计量属性,是否需要改变公允价值确定方法,都未在FASl57中明确。(5)公允价值计量会促使银行更注重短期利益,从而忽视高风险。金融业主要靠资金的流通、再投资和风险的承担、转嫁来保持其有效运转,实现其盈利的目的。追逐盈利是金融业的天性,但风险也是金融业与生俱来的伴生物。由于利润可以在短期内获得,而风险却具有相对滞后性,这就促使该行业产生了追逐高风险利益的劣根性。公允价值计量的可靠性本来就存在很多问题,当用公允价值来计量金融行业的资产、负债时,恰好为金融业劣根性的实际发挥提供了滋养的温床。
四、公允价值会计应用思考
(一)建立公允价值运用的客观环境规范健全各种公开市场,以便取得确定公允价值的相关信息,大力加强市场经济建设,健全生产资料市场和资本市场,努力提供公允价值计量核心所要求的公平交易的环境,为企业提供实物资产、金融资产、无形资产的公允价值信息,并缩小会计利润的操纵利润。健全会计舞弊法律责任的规定和惩罚机制,尽力避免给那些利用公允价值进行会计舞弊者留下操纵的空隙;加大监管力度,加强国家监管机构,证监会、国家审计部门对会计舞弊的监督,除了进行不定期的抽查以外,还要充分调动稽查力量,一旦发现舞弊现象,一定严惩不怠,真正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二)完善公允价值的估值与计量技术 公允价值与历史成本相比显然是一个进步,但由于它的估值技术和可靠性问题一直未能得到妥善解决,以致理论上的滞后也导致我国开始执行新会计准则的2007年部分上市公司对于公允价值的确定存在随意性。经济社会需要更好的计量属性来替代公允价值,在目前尚未出现更好的计量属性的情况下,会计理论界必须在公允价值估值方法上进行探求和创新。随着欧美等国对公允价值估值技术的不断改进,会计界定能不断研究出能够及时跟踪市场的公允价值估值模型。虽然以未来现金流量现值为基础的收益法被作为公允价值计量技术的最后选择,但在当前的经济环境下,在进行公允价值计量的资产或负债中,
存在公开、活跃交易市场的是少数。因此能按第一等级、第二等级确定公允价值的资产或负债所占比例较小,而第三等级估值是实务中应用公允价值计量的主流。据《华尔街日报》的报道,截至2006年末,存在第三方市场报价的金融资产约为17.5万亿美元,而缺乏活跃市场报价的金融资产超过25万亿美元。因此如果扩大公允价值计量范围,将有大量资产无法找到活跃的市场,企业必须采用成本法或收益法进行估计。另外,“股东至上”的观点的统治地位已经动摇,越来越多的理论和实践已经转向利益相关者共同治理。因此,单纯从股东的角度看待会计信息质量也应随之转向从利益相关者的角度判断会计信息质量。公认的重要的利益相关者除了股东外还包括像债权人、人力资本所有者、供应商、客户、政府等。因此企业除了列报股东眼中的资产等公允价值外,还应该在附注中披露以利益相关者为主体计算的公允价值,以便利益相关者进行决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