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教师专业要求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MOOCs(MassiveOpenOnlineCourses),又称“慕课”,是一种基于联通主义的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2008年,斯蒂芬•道恩斯(StephenDownes)和乔治•西门子(GeorgeSiemens)首次提出“大规模在线课程”的概念[1]。2012年被称为世界的MOOCs“元年”,其中2012年3月,斯坦福大学教授创立的U-dacity和Coursera,5月哈佛大学与MIT(麻省理工学院)共同创立的edX,被称为MOOCs的“三驾马车”。2013年春,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率先与edX签约;初夏,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也与Coursera结盟;还有一些高校也开始了自力更生建设MOOCs的道路[2]。2013年被称为我国的MOOCs“启动年”。
教师专业发展是指教师作为专业人员,不断更新专业思想、接受新知识、提高专业能力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通过不断的学习、反思和探究来拓宽专业内涵、提高专业水平,从而达到专业成熟的境界。强调个体的终身学习和终身成长,是职前培训、入职培训和在职培训直至结束教职生涯的整个过程[3]。特殊教育教师与普通教师相比,专业发展有其自身的特点。
(一)我国特殊教育教师的专业发展的必要性
第一,从事特殊教育事业的教师总量少,教师缺口大。需要通过培训,培养更多优秀的特殊教育师资。第二,我国特殊教育教师的学历以专科及以上为主,但相当一部分教师是通过成人教育的形式获得的学历证书,而且本专业出身的教师占总特殊教育教师的比例小。郭启华老师对安徽省特殊教育教师专业发展的调查中发现,专科及以上学历的教师占总教师人数的87.25%,但有相当一部分教师是通过成人教育的形式获得的学历,此外具有特殊教育专业背景的教师比例约为35.05%。冯建新老师在对陕西省特殊教育教师专业发展的调查中指出,专科及以上学历的教师占88%,但特殊教育专业出身的教师只占10.2%。
(二)我国特殊教育教师的专业发展的可能性
我国特殊教育教师队伍呈现出年轻化的特点,郭启华老师的研究表明,安徽省40岁以下的特殊教育教师占总特教教师人数的63.28%;冯建新老师的研究指出,陕西省40岁以下的特殊教育教师占总特教教师人数的87.70%;杨福义老师对上海市学前特殊教育教师年龄结构的统计中发现,40岁以下教师占总学前特教教师77.70%。年轻教师所占比例高,后备力量充足,学习和进步的空间还很大,这为特殊教育师资队伍的持续发展提供了保障。
(三)目前我国特殊教育教师专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我国为特殊教育教师专业发展提供的培训主要以职前培训和职后培训为主。职前培训主要是指在大学、中专等学校内开设特殊教育专业进行师资培训。目前我国主要通过特殊教育师资培训中心、特殊教育师范学校师资培训部、特殊教育学校附设师资培训班,以及各种形式和层次的短期师资提高班、函授对特殊教育教师进行职后培训[4]。而常见的几种培训方式都不同程度地存在问题:第一,短期培训针对性差。对特殊教育教师进行的短期培训以专家到特殊教育学校进行讲学,组织特殊教育教师参与学术交流会、聆听专家的讲座等方式为主。这类培训往往时间短,而且参与人数众多,针对性不强。第二,长期培训耗时耗力。长期培训往往是利用特殊教育教师的寒暑假或其他小长假集中到特殊教育培训机构或大学进行为期较长的集中培训。这类培训较深入,能学到深入的理论和具有实用价值的知识。但是往往占用教师的假期和休息时间,造成教师疲惫不堪,失去参与培训的热情等。第三,远程培训效果不佳。传统的远程培训主要是观看讲座、课程并完成作业。而需要观看的视频不仅数量多,而且每一个视频大多都在30分钟及以上。需要专门挤出相当长的时间观看课程和完成作业。导致教师积极性不高,往往忙于应付完成任务,培训效果不佳。第四,我国特殊教育教师专业发展资源分布不均,北京、上海等地可利用的资源较多,因此教师参与培训的机会更多、发展得更快。而中西部地区资源少、组织培训的次数少、教师参与培训的机会少;而且由于教育经费的限制,大多数特殊教育教师很难有机会去先进的城市学习,不利于教师获得最新的、最前沿的信息,不利于教育观念的更新。
二、MOOCs为特殊教育教师专业发展带来的机遇
(一)MOOCs提供特殊教育领域的最新信息
国际MOOCs三大平台和国内各MOOCs平台,为特殊教育教师带来国内外特殊教育领域的最新信息动态和课程:Coursera上有由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提供的《AutismSpec-trumDisorder》(自闭症谱系障碍)课程;由新教师中心,硅谷院校基金和克莱顿•克里斯藤森研究所提供的《混合式学习:对学生进行个性化教育》课程;由伦敦大学提供的《帮助读写有障碍的孩子》的课程;由匹兹堡大学提供的《了解残障问题,并为残障人士提供支持》的课程等。国内MOOCs平台果壳网MOOC学院里有张钟老师的《中国手语———称谓、生活、工作、学习》课程;《Deafnessinthe21stCentury》(21世纪的耳聋症)《孤独症儿童行为分析与干预方向基础》等课程。学堂在线中与特殊教育相关的课程有来自edX,由华盛顿大学提供的《儿童早期教育积极行为支持》课程等。国内外MOOCs平台提供的这些课程,为特殊教育教师的终身学习和专业化发展提供了丰富的、先进的、优质的资源。
(二)MOOCs带来学习方式的变革
MOOCs的基本特征是:大规模、专业化、开放性和学习的自由度与灵活性。1.大规模,涉及面广。大规模不仅指学习者规模大、人数多,还指MOOCs中包含的信息规模大,涉及各个专业和领域。教师的专业发展要求终身学习,MOOCs平台有利于特殊教育教师持续学习、长期学习,是进行终身学习的一种有效方式。2.专业化,课程质量高。专业化指MOOCs拥有专业化的团队———视频拍摄与制作的工作人员、课件制作教师、主讲教师、讨论区答疑辅助教师、后期制作团队等,分工明确,各司其职。特殊教育教师可以通过MOOCs平台接受到各个专业团队制作的高质量的、一流的、精品的课程。3.开放性,随时随地学习。开放性指任何人都可以通过网络在任何时间和地点,免费地学到任何想学的内容,从而使学习者在全球范围内自由地选修课程成为可能[5]。开放性还指MOOCs的课程结构开放、学习目标开放等。在MOOCs平台上,特殊教育教师可以接受到免费的(大多数情况下),针对所有人开放的课程和其他教学活动(如讨论、答疑、测验等)。4.学习的自由度与灵活性,个性化强。这里一是指在时间和空间上,MOOCs的视频课程多为10分钟之内的“微课”,课程时间也在4~10周左右,时间周期短;每周课时数在2~3小时,每门课程的总时数为15~35小时,每周和每门课程的的任务量都不重。学习一个知识点不会耽误太多时间,教师可以利用课间、午休或其他碎片时间高效地学习。二是指在课程资源上,学习者可以自由选择和参与任何课程,而且课程注册和退出也相当自由。因此特殊教育教师可以自由地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或对教学有帮助的课程,不受传统培养方案或课程设置的限制。三是指在学习方式上,由于MOOCs平台上信息、知识、观点和思想的自由共享,特殊教育教师可以自由地采取任何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
(三)MOOCs有利于教师共同体的建立
实践共同体(CommunityofPractice,CoP),指当人们聚焦于某一个共享的问题或话题,并通过参与者之间的互动从而不断深化知识和理解,并以此为基础而形成的稳定的、持续的社会学习系统[6]。在MOOCs平台的特殊教育课程中,世界范围内的特殊教育教师们能够围绕感兴趣的话题进行讨论、互动,还可以与授课的专家进行交流,逐步建立国内外特殊教育教师之间的实践共同体。通过教师共同体的建立,特殊教育教师们能够不断地丰富和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提高专业素养;还能在相互分享、交流经验中,帮助和改进自身的教学实践,提升教学能力;因此能有效地促进年轻的新手教师向专家型教师的转变[7]。此外,特殊教育教师共同体的成员,还可以通过其他方式进行互动与协作,如通过Wiki、E-mail、Blog、课程论坛等平台和国际的Facebook,国内的微信、QQ等社交网络工具进行交流,还可以组织线下见面会、交流会等。
三、MOOCs对特殊教育教师提出的要求
(一)更新理念,提升自己的信息素养
信息素养,是指一个人能够认识到何时需要信息,能够检索、评价和有效地利用信息,并且对所获得的信息进行加工、整理、提炼、创新,从而获得新知识的综合能力[8]。当今学界普遍认为“TPACK”能力是未来教师必备的能力。“TPACK”指要素技术(Technology)、教学法(Pedagogy)和(and)学科知识内容(ContentKnowledge)。其中,强调技术在教学中的地位。因此,特殊教育教师要想成为专家型教师,就要更新理念,积极参与,主动发展。需要积极地适应时代要求,满足不断发展的教育的需要。使自己具备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即具备时代所要求的信息素养。主动学习先进的特殊教育知识,通过MOOCs平台积极的学习课程、参与国际特殊教育领域的讨论,是提升特殊教育教师信息素养的有效途径。
(二)提高英语水平,以适应MOOCs的需求
在MOOCs平台观看国际视频课程、完成作业和测验、学习国际一流的特殊教育领域的知识,与国内外特殊教育教师进行交流互动,建立教师共同体的前提是具有使用英语进行听、说、读、写的能力。一方面国内MOOCs平台上与特殊教育领域相关的课程较少,国际MOOCs平台上特殊教育领域的部分课程也没有中文字幕;而且与各国特殊教育教师进行讨论交流需要使用国际通用语言———英语。这就需要我国特殊教育教师具有一定的使用英语的水平。另一方面,特殊教育教师的学历水平以专科及以上为主,拥有英语3级及以上的英语水平。因此教师们拥有一定的英语水平,能够在继续学习英语的基础上提升使用英语的能力,参与MOOCs平台的国际特殊教育课程。因此,特殊教育教师需要自觉地继续学习英语,提升使用英语的能力,才能在国际MOOCs平台上学习一流精品课程,与国内外特殊教育教师和专家进行深度交流。
(三)不断反思,促进专业发展与教学
著名教育心理学家波斯纳提出教师专业发展的公式:经验+反思=教师专业成长。因此,在利用MOOCs平台学到了先进的知识和优秀的经验之后,还需要通过反思,以促进专业发展。教师的反思的本质是:教学理解与教学实践的对话,是教学现实与教学理想的沟通。反思是教师教学专业知识和能力发展的根本机制[9]。在MOOCs平台学习之后,特殊教育教师还需要通过总结与反思,结合自己所在地区、学校与所带班级的实际情况,将在MOOCs平台学到的知识和经验,应用到自己的课堂教学中。在促进学生发展的同时,进一步提升自己的专业发展水平。同时,在国家和学校层面,为了促进特殊教育教师专业发展、促进我国特殊教育事业的发展,国家、教育部门和学校应该鼓励教师利用MOOCs平台发展自己。可以组织教师接受MOOCs培训,开展教师之间利用MOOCs后的心得交流会等。教师们通过MOOCs平台学到知识、得到证书后还应该对教师进行精神激励和物质奖励。
小学教育是学生接受教育的初级阶段,其教育重点是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但是由于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小学教师过于重视知识的传授,未考虑小学生的特点,教学理念和方式过于守旧,忽视了教学中正确学习方法的引导。随着新课改的推行,小学教育更应注重学生素质培养。其中小学语文教师就需要与学生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以帮助学生具备基本的语文素养,这对小学语文教学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新课程下小学语文教师存在的问题
目前,小学语文教师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即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就教学理念而言,许多小学语文教师缺乏创新的教学理念,课堂教学模式化和简单化,未结合小学阶段学生的实际情况,语文教育缺乏针对性和合理地定位,只是简单的将课本知识传授给学生。这种教学理念下,小学语文教师很少于学生进行有效地互动,从而导致课堂教学整体效果偏差。就教学方式而言,部分小学语文教师并没有根据新课程的要求转变教学方式,依然沿用传统的教学方式,比如“填鸭式”“满堂灌”等。这些教学方式很难考虑学生对知识的介绍度,教师也没有明确认识到小学语文教学的人才培养目标,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当下新课程改革的推行,也无法真正意义上实现国家的素质教育。
二.新课程对小学语文教师专业的新要求
由于我国教育在较长的一段时间以应试教育为主,而随着我国经济多元化发展,社会对综合性素质人才的需求逐渐提高。这就导致应试教育下培养出来人才与社会人才需求出现矛盾。针对这种矛盾,国家就教育实行了全方位的改革,也对教育事业提出了许多新的要求。小学语文教育同样如此,新课程下对小学语文教师要求也有所提高。
(一)转变传统教育观念,加强课堂互动
在互联网和信息技术不断普及的情况下,学生获取知识和信息的渠道不断扩充,师生间的关系也不再是传统的传授与被传授,更多的是知识的平等对话。虽然小学阶段的学生了解的知识有限,但并不代表其完全的无知,同样对教师讲授的知识有自己的理解和认识。因此,新课程下,小学语文教师就需要改变过去过于重视知识单方面的传授,而是应该增加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与学生建立平等和谐的关系。这就要求小学语文教师不能只是作为知识的灌输人,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单纯地知识讲授并不能实现语文教学的最终目标,小学语文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小学生的语文素养,实现素质教育的目的。那么,小学语文教师就需要加强学生学习方法的教育,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师安排的教学活动中。
(二)加强与学生之间的沟通
小学阶段的学生的特点是年龄小,思维方式不成熟。小学语文的教学不能与初中和高中教学方式一样,教师除了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之外,更应是学生生活上的朋友,即良师益友。那么,小学语文教师在进行讲课的过程中,就不能过于死板和模式化,而应与学生多进行交流与沟通,让小学生在快乐中学习,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让其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可以在课堂中多安排一些教学互动,比如通过讲故事的方式,让小学生自己阐述通过故事所学习到的知识和道理。除了课上的交流,小学语文教师在课下也应多与学生互动,参加学生的活动,比如跳绳,踢足球,各种学生之间游戏等。同时,教师也可以组织一些与语文教学有关的课下活动,比如成语接龙,讲述身边故事,课本情景再现等。通过这些活动,师生之间的交流更为密切,久而久之,学生就会与教师形成和谐平等的关系,从而使小学生更愿意听教师教学安排。
【分类号】G633.2
0引言
不断深化的新课程全面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质,与此同时对于初中思想品德老师自身的专业素养提供了良好的平台。我国不断深化新课程的进程,使初中思想品德课程逐渐地淡化理论,从而有效提高了初中生思想品德教育中同情感需要与人文关爱相关的内容。因此,初中思想品德课程的不论是内容结构还是教学方式都已经发生了显著的变化,这对于初中思想品德课程的授课老师的专业能力要求也越来越高。
1.新课程要求提高初中思想品德教师的课堂教学能力
1.1增强教学反思能力
思品老师在教学活动中主要是以教学反思作为其思考的主要对象,以此来分析和审视自己在课堂上的所作所为、决策目的以及由于自己的决定造成的结果的过程,这是一种利用参与者具有的自我发现水平来提高能力发展的方法,对于教学经验的积累非常有利,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对于课程资源的利用,最终能够提升和改进初中思想品德课程的授课效果,从而促进思品老师的成长。而思品老师自觉地进行教学反思是增强自身素质的基础,这样才能够有效地培养学生学会自主学习,最终提高了素质教育的教育质量。
1.2增强教学设计和创新能力
教学设计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使用系统的方法,整合各类课程的资源,从而在授课过程中使各部分知识具有相互间的联系之后在做出统一的安排和构想,即完成教学目标,对于如何教学、教什么内容和完成什么结果进行统一策划。教学设计能够有效地促进教学工作不断地科学化和规范化,最终使理论研究与教学实践紧密结合在一起,以此来增强授课老师的思维方式以及反思能力,授课教师的创新水平则主要在教学设计中展现出来。
2.新课程要求增强初中思想品德老师的教育科学研究能力
教育科学研究的主要意义是指授课老师能够有计划和目的分析当前教育教学的现象并解决其中具有的问题,从而发现教育教学过程中存在的规律,从而有效地推动教育教学的改革过程,增强教育教学质量的研究[1]。授课老师不但是对教育教学进行实践的人员,也是教育教学的研究人员。而老师需要具备的一个重要素质是教育科研,如果一名老师不具备最基本的教育科研能力,也不进行教育科学研究活动,这样的老师就不是一名称职的思品老师。
增强初中思想品德老师自身的教育科学研究能力对于初中教学活动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这对他们将传统教育思想转化为先进的教育理念非常有利,除此之外,对于他们的思维模式和教学能力的提高也有很大的帮助,能够使他们有效地培养出的求实认真的态度以及探索科学的精神。如果初中思品老师要想获得可持续发展,与教学改革的要求相互适应,就需要不断地反思和研究自己在教学生涯中存在的问题,并加以改正。
增强初中思想品德老师在教育科学研究方面的能力,是实施新课程规定实施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这不但可以有效地培养思想品德老师的科学精神,增强老师自身的素质,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对初中思想品德课程的教学课堂内容进行优化,提升教学的质量,最终完成将初中思想品德课程中的知识、能力和觉悟三个方面紧密结合的教学要求。通过提高初中思想品德老师在教育科研方面的能力,详细分析教育教学中存在的规律,能够有效地发现当前教学课堂中具有诸多缺陷和问题,根据严谨地科学分析,发现与教育规律相适应的解决途径与方式,并可以利用课堂教学过程验证科研成果能否可行与是否有效,从而在教学课堂中合理运用科研资源,有效地调动初中生对于思想品德课程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以及创造性,使教学内容得到优化,保证高水平的授课质量,最终存进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改革的过程。
3新课程要求提高初中思想品德教师的自我发展能力
现如今,我国的教育理论普遍认为,在设置课程、编写教材、实施教学过程、评价教育结果以及培养学生学习的方式方法等众多重要的因素中,授课老师是一个学校教学体系当中的最不可取代的因素。新课程能够转变学生学习和生活的态度,同时也改变了老师们传统的教学方式。因此,为了能够适应课堂中老师重新定位的角色,授课老师必须不断地调整自己的心态,矢志不渝地寻求自我发展。而教师的自我发展过程的实质就是教师不断成长的过程。而新课程背景中,初中思想品德老师的自我发展过程永远是终身发展、整体发展、个性发展以及持续发展的循环过程[2]。
教师专业化的主要意义是指在全部的专业生涯过程中,老师依托专业的组织并结合自身的专业训练,学习到的一些专业知识教育技能,以此来达到专业自立,展现出自身的专业道德,从而有效地增强自身的教学素养,最终成为一名优秀的教育人员的过程。老师自我发展的核心是其专业化的发展,而专业化发展是一名老师进行终身学习的过程,是通过不断地解决问题使自身的能力螺旋上升的过程,是一名思品老师不断提高和创新自身的职业素养、道德情感以及社会责任感的过程。而初中思想品德课程作为一门具有非常高的综合性和专业性的课程,包含了科学、人文以及社会等诸多方面的内容,具有深刻的内涵,所以对授课老师也提出了更高的教学要求。而初中思品老师的专业化过程,不但能够表现在授课老师具有较高层次的专业素养,也表现在授课老师对于学生思想教育这个职业是否具有成熟和深入的认识,逐步地建立由专业教育理念和知识技能组成的具有个性化的素质教育体系。
4结束语
随着时代不断进步,不断深化的新课程改革对于初中思品老师的教学实践与发展也赋予了更多新的特质,从而使他们担负了比传统教学模式中更多的任务。作为知识的学习者、与探索者,他们是能够促进和引导学生健康成长的领路人。因此,初中思想品德老师必须不断地进行学习、不断探索未知的领域、不断地增强自身的教学素质和专业授课水平,因为授课老师专业能力的高低能够直接决定新课程改革的能否成功,只有顺利地完成新课程改革,才能够使学生在素质教育的基础下不断提高自身综合素质,最终成为祖国的有用之才。
课程改革是时代的需要,是教学现状变革的必然。随着时代和社会的发展进步及学情的不断变化,新课程改革在全国各地不断推广,改革创新就成为当代教育主题词。虽然我们看到许多专家学者和一线教师都倾注了心血加以研究和实践,新的模式和方法不断显现,但教师教学理念的更新也需要一个从被动到主动地过程。除了不断转变陈旧观念外,我们语文教师还要终身学习,加强个人专业成长的愿望,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和教学观,和学生一样学会新思想、新东西,通过自我学科素养的提高,激活学生的学力,尽量让学生在课堂中始终处于一种积极状态,面向全体学生,以提高全体学生的学业能力和水平。
作为中学教师,面向未成年的学生,我们还担负着促进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养成教育的特殊使命。教师还要不断加强师德修养,以高尚的人格魅力去感染学生,引领学生。“立师志,修师德,练师功”是教师不断提高思想素质和业务素质的最佳途径。我们中学语文教师跟学生接触得较多,与学生的距离较近,所以首先要在心灵深处进行自我认识、自我解剖、自我教育、自我改造和自我提高。其次,要关爱成长中的学生,以父母之情、兄弟姐妹之谊深入学生,走进他们的心房。我们可以利用课余时间同他们一起活动,一起娱乐,一起谈心,也可以通过作文、日记等语文常用工具多渠道去了解学生,修正自我。通过学生的反映也映照自己,反省自己,寻找自己在思想、工作和行为上的不足,并努力加以改进。当然,教育是一项综合性工程,教育是团队合作的事业,我们还要注意加强与同事的交流与合作,提高自己的团队协作能力,在与同事相处时,要真心相待,精诚团结,共同成长。
小学阶段是孩子成长过程中的重要阶段,随着科技的发展和新课改的指示,对教师专业素养的要求也不是一成不变的,需要随着时代的发展而调整。在素质教育全面开展的背景下,如何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是全校领导和教师应重点思考的课题。这种现象在大城市中好一些,在农村表现突出。在教学过程中,重视量大于质,不太注重学生的理解消化程度,对语文的素质教育没有建立正确的理念,教学模式陈旧,在教学效果上难以突破。
一、小学语文教师的现状
随着媒体技术的发展和教育理念的不断更新,教学上取得了一些进步,但是仍然有不少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按部就班地讲解课本上的知识,没有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对现代化的教育理念领悟不透彻,没有对语文教学进行正确的定位,由于并未针对性的教学,所以导致效果不明显,填鸭式的教学方式无法形成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良好互动,课堂氛围不活跃。
小学语文教师在毕业后就投入了教学工作,后续教学经验虽然得到一定的提升,但是一部分教师本身的国学功底较差,这对语文的素质教育存在一定的障碍。
二、新课程下提升小学语文教师专业素养的措施
新课程对小学语文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尤其是针对文化素养水平偏低的状况,更需要解决,为了有效地提升小学语文教师的专业水平,本文提出了以下几个措施:
1.转变教育理念
随着计算机的应用和互联网的发展,小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也拓宽了不少,不仅在课堂获取到课本知识,而且在网上也得到了一些有用的信息,这样教师与学生之间不仅仅是一种知识传授的关系,还可以进行知识的交流和探讨,这样可以实现共同进步,共同学习。转变传统的传授教学理念,加强自主学习,在课堂上多进行互动,在指导小学生的同时强化自我知识,营造一个积极活跃的课堂氛围。
2.加强与小学生的沟通
加强与学生的交流与沟通,这是素质教育一直强调的话题,但是现在很多教师以为上完课就完事,并没有对课堂的效果进行关注,也没有听取学生对课程的建议。小学生的年龄较小,需要良师益友,加强与他们的交流,让他们在快乐中学习,在学习中成长,当然需要教师对度进行把握,不能过于放纵。另外,在课堂后也可以与学生一起参与课外活动,这样可以让学生感觉更加亲切。
3.加强自身的国学知识
现在小学生的教育比较繁杂,很多辅导班,有英语的、奥数的、唱歌的、跳舞的,但是系统的国学教育却比较缺乏,所以从这个现象可以看出,社会上对国学的重视程度并不高。小学教育是基础,只有语文教师具有对应的国学知识,才能担任教授小学生国学的重任。
现在一些小学已经开设了相关的国学课程,例如《三字经》《弟子规》等,这些课程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是有必要的。语文教师不仅要加强国学学习,还要与小学生共同进步,这样才能更好地教育,让他们了解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增强集体荣誉感。
4.加强阅读和写作的教学
素质教育更强调阅读和写作的能力,这是学习语文的必修课程,也是语文教育的基本功。小学语文直接关系到今后的学习,基础一定要打牢,才能应对更加全面、系统的初高中学习。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在开展教学中就要强化小学生的阅读和写作能力,同时也要丰富自己的写作水平,对教育理念进行深入的理解,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工作方法。
当然,由于小学生的年龄太小,无法对文章进行比较深刻的理解,此时就需要语文教师进行适当的指导,尽量用简单、诙谐的语言把中心思想讲授给学生,引导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也要培养他们主动提问的良好习惯。在课外,语文教师要适当地布置一些课外阅读作业,以增强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
写作也是非常重要的课程,有些老师觉得没有必要专门进行写作的教学,其实不然,写作水平是语文教学效果的重要体现。要加强小学生的文化底蕴,首先就要强化语文教师的写作功底,只有这样才能将自己的写作经验和技巧传授给学生。
现阶段,传统的教育方式还没有完全根除,素质教育的理念在逐步渗透,就更加要求教师加深对教育理念的理解,促进自主学习,在与小学生的良好互动中,改进教学方式,形成主动、协调的课堂秩序。只有教师能够不断完善,加强文化素养,就能成为一名新时代的优秀教师。
新课程在结构、内容、实施、评价等方面发生了一系列变革,需要教师在专业知识结构方面做出相应的调整。在基础知识方面,教师要进一步提升自身人文知识和科学知识的素养;在学科知识方面,一方面要增强原有学科领域知识的储量,另一方面要把视野扩展到相关学科中去,适应学科及其教学综合化的需要;在教育知识方面,必须突出教师在开发与实施新课程方面的知识,以适应课程改革的需要。并且对教师专业知识发展提出了两个方面的要求:一是方向性的专业知识要求。主要包括通过继承和批判,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提高科学与人文素养,形成当代教育所需要的“科学人文主义观念”;二是具体性的专业知识要求。主要是新的课程理论,诸如课改中涉及的课程种类(如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或活动课程与隐性课程)和课程层次(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等知识都要求教师重新学习;课改中涉及的新教法(如体验式教学、探究性教学、研究性学习、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综合实践、社会实践等),需要教师提高自身的专业能力和水平。
二、学会开发利用课程资源
《纲要》提出:“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要求“中小学教师积极开发并合理利用校内外各种课程资源。”其具体做法是:学校在执行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同时,根据当地社会、经济发展情况,结合本校的传统和优势、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开发或使用适合本校的课程。因此,参与开发课程,特别是开发校本课程就成为当前中小学教师的一项任务。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是保证新课程实施的基本条件。学校和教师应该成为课程资源开发的重要力量,教科书不应该也越来越不可能成为唯一的课程资源了。目前课程资源的利用主要有三部分:一是校内的课程资源,如实验室、图书馆及各类教学设施和实践基地;二是校外的课程资源,包括图书馆、展览馆、科技馆、工厂、农村、部队和科研院所等广泛的社会资源以及丰富的自然资源;三是信息化课程资源,如校内信息技术的开发利用、校外的网络资源等,教师应掌握一些现代信息技术知识,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促进教学手段和教学方式的变革,同时也要引导学生正确使用这些技术来获取知识和信息。我们认为,课程资源需要教师去组织、去开发、去利用,教师应当学会主动地有创造性地利用一切可用资源,为教育教学服务。教师还应成为学生利用课程资源的引导者,引导学生走出教科书,走出课堂,走出教室,走出学校,充分利用校外各种资源,在社会的大环境里学习探索。
三、提高信息技术的运用能力
信息技术有较多的内容。它对教师专业发展也提出了诸多要求:一是强调对学生“加强信息技术教育,培养学生具有利用信息技术的意识和能力”;二是要求“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运用”,“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三是“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以达到“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因此,学习信息技术、运用信息技术是新课程改革对教师提出的新能力要求。教师在掌握信息技术的过程中,要努力提高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课程开发和整合的能力、将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机结合的能力、广泛利用课程资源和指导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的能力。
四、学会学习,促进自我更新
小学是一个人教育的开始,是价值观形成的重要阶段,因此小学语文教师的专业素养也成为了教育行业日益关注的话题。更何况,教师的责任十分重大,《师说》有云:“师者,传道授业解惑者也”,由此可见教师的职业是具有崇高地位的。小学教育在学生的教育生涯中占据了十分重要的地位,是之后不断接受教育的基础,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应该要具有十分出色的专业素养,成为一名专业素养过硬的小学教师。
一、小学语文教师应该具备道德素养
教师要提高自身认识,增强自身的道德修养,小学教师是培养祖国未来花朵的园丁,因此教师自身的道德素养关系着学生今后的成长,所以可见提高教师的道德素养是十分重要的。教师要提高自身的认知,要有坚定教育事业的信念,不仅是对新课程要求的执行,同时也是教师自身必须具备的专业素养之一。教师的道德素养要体现对学生的喜爱,优秀的教师要对自己的学生像自己的子女一样,另外教师要为学生树立典范,做到不断丰富自身知识,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教师不断更新教育理念,跟随社会和教育发展的需求,新课程改革下对于人才的需要越来越符合现在社会的需求。尤其是语文这项基础学科,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要不断更新教学理念,将教学方法进行研究、创新。例如在教师讲解“草原”这一课的时候,教师可以让学生自由分组讨论,在课文中了解作者是如何根据自己的观察和感受对草原进行描写的,学生将课文通读之后,按照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在课堂上进行讲解,再由学生对不理解的地方进行解释,教师再对学生正确的观点进行总结,这样一来,教师要学生角度出发,了解学生真正需要什么,并且结合每个学生不同的特点让每位学生了解到语文的重要性,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培养平时学习的习惯,不断对教育理念 进行更新,不断提高学生学习能力素养。
新课程下新的教学理念是要教师抛弃传统的教学模式,在课堂上充分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增强师生之间的交流,使自己能够更全面了解学生内心的想法,以及对知识的掌握情况。教师要培养自己对课堂的调控能力,掌握根据课堂突发状况随时改变教学计划的能力,同时体现了小学语文教师的应变能力。
二、小学语文教师应该具备文化素养
教师应该不断学习新知识,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教师只有不断充实自身,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文化,面对小学生不同阶段的要求才能满足他们的需要,教师要有比较强的语文实力,渊博的知识储备量,以及丰富的知识架构。另外教师面对不同事物要有独特看待事物的角度,从而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学习更多语文知识。
从广义的角度看,小学语文教师要足够认识语文基础教育的未来和在社会上的作用,认识到小学教育是培养学生个性、帮助学生健康成长的基础,全面实现和谐发展的目的,在这个基础之上,小学语文教师应该从根本上将以开发学生智力为基础的教学模式转变为开发学生能力的教学模式,全面实现智力与能力的和谐发展。树立学生创新的能力,在对待知识方面不要采用固定的思维,学会变相的看问题,并且形成知识的一体化。
全面开发学生潜能,采用不同的引导方法,依据学生不同的个性特点发掘学生自身所具备的潜在能力,并且加以培养,使潜能转化为能力。教师要重视学生在品德方面、身体以及自身个性方面的发展,教师要科学的引导学生进行全方面发展,让学生健康、快乐的成长。
教师全面提高自身认知,以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为教学目标,将教育模式进行改革。受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小学语文教师就只是单一的教授语文这一门课程,对教师的全面发展十分不利,教师长时间只是研究语文这一门课程,不能全方位的掌握其他学科的知识,导致有许多教师养成了追求专一而非博学的习惯。另外受考试的影响,导致学生进行学习的目的只有考试,不是为了学习更渊博的知识而学习,从根本上失去了学习的意义。
三、小学语文教师应该具备智力素质
智力是人们对事物的认知,并且能够运用自身知识以及经验将事情解决的能力。小学语文教师要进行有效的语文教学,需要自身具备相应的智力素质。让语文教师提高自身素质的基本前提,是教师自身语文素养的提高,现在学校作为教育的主要场所,最直接的功能是向学生教授知识,学校进行教书育人的前提条件,是教师自身知识储备量的提高,所以教师应该要不断汲取新知识,不断适应性的教学模式,提高自己的专业技能,新课程标准下的语文教师更应该具备全方位的知识结构,其他相关学科的知识,都要进行学习。
小学语文教师要具有创新性以及实践的能力,教师的主要职责是教书育人,每个学生的都有其成长的特点,教师要抓住每位学生的特点,运用自身具备的知识与专业技能,体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解决教学问题的智慧。教师要是在教学中缺少创造性,那么在教育中就失去了活力,所以,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学习,不断进行创新,运用简单、明了的语言将教学重点传授给学生,拥有更强大的智慧与解决事情的能力。
在新课程中增加语文实践活动这门课程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锻炼学生的语文素养,实践活动课要求运用到新的教学模式,因此教师要在新课程中不断进行创新,训练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教师要有灵活的观察能力,分析不同的知识信息,从中了解学生的不同想法,选择课程方面要灵活,将学生错误的学习方法进行纠正。
四、结束语
由此可见教师在教书育人的过程中要不断充实自己,具备教师应该具备的道德素养以及文化素养,在教育学生的时候帮助小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及学习观念,国家进行新课程改革的目的诣在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在教师的引导下建立新的教学模式,在改革的过程中难免会遇到很多问题,但是只要将新教学模式的精髓加以优化,见到成效,必然能够成为具备专业素养的小学教师。
参考文献:
[1]夏香花.论新课程对小学语文教师专业素养的新要求[J].课程教育研究,2015,10:175.
[2]陈秀英.论新课程对小学语文教师专业素养的新要求[J].课外语文,2013,08:60.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过去我们常说,教师要给学生一杯水,自己应该要有一桶水,但是,在科技日益飞速发展的今天,一桶水是远远不够的,教师特别是语文教师,应该努力使自己成为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自来水”。因此,教师要“传道”、“授业”、“解惑”,就必须拥有丰富的知识。
1.1 拥有扎实的本体性知识。本体性知识是教师对所教学科具有系统性、坚实的学科知识。教师必须熟悉学科结构,了解学科动向,具有扎实的语文基础知识,才能透彻地理解教材,驾驭教材;才能在课堂上游刃有余,从容自如。如果一个语文老师的本体性知识不扎实,那么他在授课就极有可能会犯知识性错误,对有些问题的理解含糊不清,不能圆满地回答学生的提问,如此“以其昏昏,使人昭昭”,就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情绪,使学生感到老师所教的知识不可靠,随之产生学习上的危机感。这些感受会使学生在接受知识时产生惰性。如此,这位老师还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么?更为严重的事,他不但误人子弟,而且毁了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美好形象。
1.2 要拥有丰富的课外知识。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只要当教师的知识视野比教学大纲宽广得无可比拟的时候,教师才能成为教育过程的真正能手。”这就是说,教师特别是语文教师应当有广博的文化素养,这样,在他的语文课上,他总能在传授课本知识的同时,顺手拈来一些妙趣横生的例子,丰富了自己的课堂内容,让学生不仅学到课本上的知识,还学到了许多课本上没有的知识,这样的老师容易引起学生的求知欲,在学生当中也有较高的威信。
2 转变教师自身的教育观念
社会在发展,时代在变迁,人们的意识形态也在不断地发展变化,学生的特点和问题也在发生着不断的变化。教师要适应新时代的发展要求,树立科学的教育观。二十一世纪是一个知识和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的教育事业将面临着一场严峻的考验。互联网成为人们获得信息与知识的主要途径。
显而易见,传统的教育教学方式已经不能适应网络时代的要求,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知识正成为最重要的生产要素,接受良好的教育和掌握知识已成为人们生存的先决条件,从而极大地影响和改变着教育模式和教育结构。面对知识经济的挑战,如何培养面向二十一世纪具有创新能力、创新精神的人才,已成为教学改革非常迫切而又重要的课题,这无疑对处在教育教学第一线的教师的自身素质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因而我们作为一名教师在教育的过程中,要面向全体学生,更要关注每个学生的个性发展。
3 新时代小学语文教师素养的灵魂所在——人格
塑造学生完善的人格,使学生成为完整意义上的人,是未来教育非常强调的最终目的之一。未来社会评价一个国家的兴旺发达程度的尺度已不再仅仅是“单纯的经济增长的指标与数字”,“民族精神振奋、国民人格完善、精神文明的高扬、民主的健全”也被作为评价其发展水平的重要尺度,这就使个体人格的塑造显得犹为重要。然而,我认为人格的塑造不是“自发形成”的,也不是在一般的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过程中所能完成的,因此,我认为只有“人格才能影响到人格的发展和规定”。这才是教育中必不可少的关节所在。故作为育人主体的教师首先应该具备完善的人格,这是整个教师素养的灵魂所在。
教师专业化发展是指教师的专业成长或教师内在专业结构不断更新、演进和丰富的过程[1]。作为新课程改革的实践者,历史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水平是新课程改革取得成功的关键因素。新课程在教学理念、知识架构、培养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模式等方面都发生了重大变化,对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水平也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一、由通史式知识结构向“通史+专题”式知识结构发展
历史新课程突破了传统历史教材以朝代为序的知识结构,采用“贯通古今,中外关联”的模块加专题的方式,将教材分为必修课3个学习模块、25个学习专题和选修课6个学习模块。相比旧教材,新教材“大量增加社会史、文化史、科技史等人类文明发展过程的内容,使学生切实想到历史与生活、个人的密切联系”[2]。然而,这样的知识结构却与教师原有的通史体例的专业知识结构不相吻合。因此,在专业知识结构上,新课程要求历史教师必须在掌握中国通史、世界通史的基础上,及时通过阅读专业书籍和学术刊物、参加新课程培训、借助网络知识平台、参与同伴互助、展开师生互助等多种方式补充政治、经济、文化、艺术等专题内容,在通史与专题之间融会贯通,以更好地把握新教材的知识内容与文化精髓。
二、由独白式教学向对话式教学发展
弗来雷曾言:“没有了对话,就没有了交流;没有了交流,也就没有了真正的教育”[3]。然而我国的传统教育却并不重视课堂交流与对话,教师主要扮演的是“教育教学管理者”和“知识传授者”的角色,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关注较少,师生之间的互动也较少。这种“一言堂”“独白式”的教学使历史课堂教学失去了应有的生机和活力。新课程教学理念认为:“教学是一种对话,一种沟通,一种合作共建,而这样的教学所蕴涵的课堂文化,有着鲜明的和谐、民主、平等特色”[4]。新课程所提倡的是“对话”“沟通”与“合作”,要求教师改变传统历史教学中独白式的教学方式,重视师生互动与生生互动的开展。例如,在选修课《千秋功过秦始皇》的教学中,涉及对秦始皇的评价时,就应以讨论会或者辩论会的方式让学生广泛参与,充分调动学生主动学习和自主思考的积极性,让学生在对秦始皇的功过是非有所认识的同时,摸索出评价历史人物的普遍方法和途径,“不仅授之以鱼,更要授之以渔”。
三、由教材执行者向课程创造者发展
传统的课程观认为教师是课程的实施者、执行者,教师应该准确无误地领会课程设计者的思想,无条件地履行既定的课程方案,而对教师在课程开发中的能动作用则并不重视。新课程倡导的是一种课程共建的文化,需要教师重新认识自己的角色,教师再也不是教科书的忠实执行者,而是与专家、学生及家长、社会人士等一起共同建构新课程的创造者。其创造性作用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教师不是生搬硬套地教教材,而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兴趣爱好、价值取向和特定的教学情境来对教材进行合理建构,使课程表现出个性化的风格和特色;二是开发和建设学校课程。新课程为了适应不同地区、不同人群、不同环境的教学需要,给学校和教师留有一定的开发和选择教学资源的空间。历史教师必须学会学校课程的开发和建设,可针对新教材中的薄弱环节而增开选修课,根据学生兴趣增开兴趣课,根据学校的地方特色开发地方史课程等等。
四、由被动学习者向自主学习者发展
在旧教材的教学中,教师是知识的权威,教师依靠原有的知识便能完成教学任务,知识更新的愿望并不迫切。据笔者在四川省成都市武侯高级中学历史组所做的调查发现,目前大多数历史教师很少参与专业进修,学习方式以被动接受培训为主。而新课程的实施,在很大程度上打破了教师知识权威的地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新教材加入了很多以前教师很少接触甚至从未接触过的新知识点,如梭伦改革、克利斯提尼改革、罗马法、二里头遗址研究等。二是新教材大量吸收新的学术研究成果,更新了史学观点,如关于近代西方政治制度的内容,没有了传统的贴阶级标签的评价;在谈到中华文明的起源问题时,引入了华夏文明多起源说这一新的学术观点。三是新教材几乎所有的模块都涉及跨学科的知识,如语文、政治、地理、音乐、美术和各种自然科学。这些都给历史教师原有的知识结构和教学方式带来了较大的挑战。只有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充分利用各种途径加强专业知识的学习和更新,才能尽快适应新课程的要求。
五、由教学型教师向研究型教师发展
教学与研究工作间有着天然的联系,培养研究型教师,是教师职业化发展的重要趋势。学者Bukingham在他的《教师的研究》中曾指出:“教师拥有研究的机会,如果他们抓住这种机会,不但能有力而迅速地发展教学技术,而且将赋予教师的个人工作以生命和尊严。”然而在长期的传统教学中,历史教师一般把主要精力放在历史教学实践中,认为当好“教书匠”,教好课就行了,学术研究工作与己无关。新课程实施以来,其所蕴含的新理念、新方法以及新课程实施过程中层出不穷的新问题的出现,都是过去经验和理论难于解释和应付的。教师作为身处一线的工作者,拥有良好的实践平台,便于掌握一手资料,及早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在实践中检验其效果,是教育科研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力量。因此,历史教师要树立起科研意识,不失时机地抓住前沿课题进行深入的研究,方能成为新课程下的学者型实践工作者。
综上所述,新课程改革给历史教学带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同时也给历史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教师既是新课程的实施者,也是新课程的探究者和完善者。适应这些新要求,提高专业化发展水平,促进新课程改革的顺利实施,中学历史教师责无旁贷。
参考文献:
[1]叶澜,白益民.教师角色与教师发展新探[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226.
[2]朱汉国,王斯德.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解读[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293.
[3]保罗・弗来雷.被压迫者教育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41.
一、教师“有机化知识结构”的要素
教师知识结构的组成要素是本体性知识、条件性知识、实践性知识和背景知识。教师本体性知识是指教师所具有的特定的学科知识,即教师所教科目的内容及其组织。也就是学科知识及其相应的知识结构体系;条件性知识涉及教师 “如何教”的问题和如何使用教育学和心理学规律来思考学科知识的问题。教师的条件性知识由三部分组成:关于学生身心发展的知识、关于教与学的知识和关于学生成绩评价的知识;实践性知识是应用化的知识体系。现代教育中实践性知识不再是教师教学水平提高的过程,或是将知识与教学情境相结合的过程,科研实践及社会实践能力也不再只是考察教师的一个标准,而其本身就是教学活动和内容的一部分,是教育、教学过程的一个主要环节;背景知识不同于以往研究成果中提到的文化性知识。背景性知识提供了教师一个广阔而深邃的知识管道。知识结构的组成要素本身的确定是具有一定的时代性和动态性的,根据不同的社会文化氛围,其结构要素的内涵是不断的变化的,但如何使之不断变化丰富的内涵发挥最大的、整体的、稳定的结构性能――即教师有机化知识结构的结构内涵研究,是面对教师知识结构组成要素研究以臻完善的情况下,而更有实践价值和指导意义的研究工作。
二、教师“有机化知识结构”的结构内涵
1.“教师知识结构有机化模型”的建立
教师的知识结构基本可以划分为四个知识层面――基础层、辅助层、中心层和实践层。知识要素就是根据层次结构进行固化建构,以形成教师的知识结构。不同的知识层次的组成内涵不同。教师有机化的知识结构就是将知识要素进行结构性整合,其知识结构的层次性与组成要素之间的逻辑关系如下(见表1)。
2.“有机化知识结构”的“相互作用论”
教师在长期的学习、教学、研究的过程中形成基础层的背景知识,它为教学、研究提供了必要的知识储备,教师可以随时从其中汲取信息丰富条件性知识和本体性知识,促进知识的实践化。
辅助层的条件性知识是保障及优化教学的原则和方法论的知识,同时也为解决教育、教学中出现的问题提供方向。
中心层的本体性知识是教育、教学的主要内容,是获得实践性知识的理论依据,是背景知识、条件性知识实现知识再生产过程的根本渠道。
实践层知识是对所有知识的效验与转化,也是实现智能的传递与再生产,并将产生的新知识补充入其他三个层面的过程。
教师知识结构的有机化是知识层次间要素循环更新,相互促进,不断发展,形成的一个线形增长,部分反馈,平面丰富的运动结构整体。以此实现学生智能结构的固化、优化,实现教、学双方智能的双向发展与流动。
三、构建教师专业化知识结构
1.正本清源,群策群力
教师的专业知识结构的有机化不但是教师应当考虑的问题,而是教育决策部门和执行部门都应当充分重视的问题。教育决策部门应当进行相应的研究,建立量化的培养和测评机制;教育决策部门应当注重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对教师知识结构有机化的监察和培养;促使教师主动的合理化整合知识结构,实现自身素质的均衡、有机的发展。
2.多管齐下,师生互动
教师良好的授课也不是为了取得良好的测评成绩,而是要构建学生良好的知识结构。所以教师在课堂之外,应当在积极主动建构过程中注重知识的有机化整合,使自身的智能系统能够发挥整体性的教育功能。
教师应当注重他学科的知识积累,就是要在丰富本体性知识(即专业知识)的基础知识之上,也要丰富背景知识,并且升华条件性知识。只有良好的背景知识才能使本体性知识有更好和更加合理的优化空间,同时借助条件性知识(即教育专业知识)发挥良好的教育功能。因此教师知识结构的不同要素的各自丰富为其整体性的丰富和整合提供了依据和动力。
同时教师在对学生的指导和教育中不断的丰富和拓展自己的知识结构,也就是发挥其知识结构的教育功能,其本身就是知识加工和有机化的过程。所以优质的完成教育教学任务是促进教师知识结构有机化的根本途径。
3.注重应用,不断创新
教育是传递的过程也是创造的过程,在教育的过程中知识不断的提炼升华,在知识的浓缩中灵感的不断碰撞又产生新的知识,所以教育不但是知识的组合过程也是知识的创造过程。根据心理学的定义:“创造是指最终产生新的有社会价值的成品的活动或过程,是解决问题的最高形式。”是人类在知识积累的基础上,有意识的改造自然的最高级社会活动。因此创造是知识体系有机化的具体体现,是实现知识结构进一步整合的必要途径。
因此高等教师的研究和学术活动其必要性是不容置疑的,但是无论从教育的决策者和执行者都应当清楚的认识到,高校虽然已经成为了我国科学研究的中坚力量,但是教育才是学校的首要职责,所以教育决策部门和校方必须清楚的认识到这一点,并且进行正确合理的鼓励和引导,切不可本末倒置,顾此失彼。
【关键词】教学观念;知识结构;教学能力
现代电子企业需要的是综合能力比较强的人,这些能力包括专业理论知识、专业动手能力、协调能力、处理偶然事件的能力、工作责任心和团队合作精神等。有的岗位不一定需要高深的理论知识和技术水平,需要更多的是工作责任心和团队合作精神,需要的是能有吃苦耐劳的精神。但是,我们面临的学生群体,由以前的选择录取已经变为来者不拒,年龄结构也由14——16岁变为14——30岁,我们的专业教师应该具备哪些素质,才能适应新时期的职业教育的变化呢?
一、职业价值的信念认同
人类社会的进步和文明离不开教育,教育可以说是人类自我超越的基础和关键,当之无愧地成为人类文明进步的阶梯。教师对于其职业价值的信念认同是其素质结构的基础。教师的职业价值特性决定了教师职业是一个需要全身心投入的事业,而绝不能简单地视为一种谋生的手段。在现代教育中,职业技术教育的境遇比较尴尬:我们面临的学生群体,是学习基础、学习习惯、行为习惯都比较差的被重点学校淘汰的学生,此外,还有大批在社会上有若干年不同经历多年没有摸过书本的成年人,其教育管理的难度更大。作为职业教育中的专业教师,更应该明白自己肩负的历史使命,职业教育的发展,离不开专业教师。
二、教学观念与时俱进
教学观念的更新是教师能够紧跟时展步伐的根本保障,它包括教师对于学生学习观念的更新和教师自身学习观念的更新。职业教育要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因此,职业教育的教学改革,首先要转变教学观念,将教学的重心转移到教学生“学会学习”。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但要具有服务学生的思想,而且必须具有服务学生多种需求的能力。作为电子专业教师,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在我们头脑里,深深地装着前几十年遗留下来的以学科知识体系为主导的教材体系和以知识传授为主体的教学思路。我们关注学生课本知识的多,关注学生能力发展的少;关注学生专业技术的训练多,关注学生情感调节的少…如何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全面发展,需要我们首先解决教育观念的问题。
三、知识结构的多元化
教师的知识结构可分为三个方面,即教师的本体性知识、条件性知识和实践性知识。教师的本体性知识是教师所具有的特定的专业知识,只有具备一定专业知识水准,教师才有可能进行教学,而要培养学生对学习内容的分析能力。电子专业教师必须了解电子技术的发展历史、电子技术对工农业生产及其对人民生活的影响,必须加强学习,了解电子技术的前沿发展及其应用。作为专业教师,我们必须深入生产企业和销售企业,了解产品的现代加工工艺流程和销售技巧,了解日用电子产品的市场行情、品牌价值,优化知识结构,满足学生广泛的求知欲。教师的条件性知识主要是指教育学和心理学知识,作为电子专业教师,还应该具备一定的企业管理知识和行业技术规范。进入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的学生,正好处于青春期,加上他们在成长的历程中,经历的失败与挫折比经历的成功多,父母教育失败比成功多,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是非观、人生观、学习观、劳动观、纪律观、道德观等等,都不同程度发生畸变。作为专业教师,与学生的接触时间多、交流机会多,应该具有一定的营销知识和技巧,在学生中销售自己的形象、人格、观念,为学生的发展导向。在教学管理过程中,我们应该引进一定的企业文化和企业制度,促使学生好职业准备。
教师的实践性知识是教师在面临实现有目的的教学行为中所具有的课堂情境知识以及与之相关的知识,也就是教师教学经验的积累。教学过程中,教师掌握一些有关学生的知识,就能了解、分析学生的心理活动和思想状态,在特定的教学情境中做出相应的反映。作为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的教师,管理、驾御课堂的能力尤其重要,只有将学生管好,才可能将学生教育好。
四、教学能力的发展与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