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财务的风险点大全11篇

时间:2023-06-14 16:44:47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财务的风险点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财务的风险点

篇(1)

企业财务风险指企业财务活动中各类不稳定因素所造成的影响。这些影响往往导致了预期收益与实际情况的脱节,造成企业蒙受损失。企业的组织、生产等每一个环节或方面都有可能成为问题潜在的诱发区域。当风险一步步转变为损失后,企业的盈利能力和偿债水平将大受影响。众所周知,筹资活动、投资活动、资金回收和收益分配活动四个方面是企业财务活动的基本组成部分。需要企业面对的往往是不同环节都有可能产生的风险,当这些风险渗透进了企业资金管理后往往导致新的经管问题,会对正常的回收资金和收益分配产生不可估量的损失。但与此同时,一个正常进行生产经营的企业,面临各类财务风险又是在所难免。财务风险在资本流通中可谓不可避免。从资本运作角度理解资本流通是资本进行运作时流通初始的本金垫支,以价值衡量作为目标以增加货币本金的回收,在此之中财务就成了重新获取货币垫支所进行的运动。由此可见财务风险的源头实际上生于本金垫支,当相关的筹集活动一货币为资本使用时,无法跟随价值升值成为了资本所携带的风险。资本流通的过程成为了财务风险移动与积累的过程,资本风险会根据之前的资本形态进行接纳,这一过程中又会不断吸纳新的风险,最终对企业的生产经营造成巨大影响。这种影响会在企业的资金状况和财务成果中得到具体反映。由此可见财务风险将造成企业面临利润不稳定、偿债能力下降等问题。在财务结构中无论作为起到还是终点,都可是为财务的一大静态表现,对运动过程进行表现。上述定义从总体上阐述了财务风险,对企业的生产和经营管理将有重要指导意义。

二、企业财务风险影晌因素与风险控制原则

在认识企业财务风险的基本定义的基础上对方向的产生原因和影响因素进行把握,必须清楚地看到这些成因,才能在实践工作中做出有效的防范和规避,进而将风险损失降低。本文将就此在下文中列举财务风险的几大产生原因。

1.企业的资产结构中债务比例过高

企业的资产结构中的债务比例不宜过高,过高的债务比例会导致无法偿还到期债务等问题,进而将企业拖入严重的财务困境。过高的负债比率将使企业负担起利息且到期需要偿还高额债务本金,在企业经营状况不佳时此类问题甚至可能直接造成企业资不抵债,破产清算。

2.企业的资产流动状况差

如何保持良好的资金状况以偿还到期债务和利息是企业在完成融资后所亟需面对的课题。这时如果企业的资金流动状况较弱、变现能力不强将无法保证有足够的现金,这些都会导致企业财务风险由潜在发展为现实,轻则产生财务危机,重则造成经营失败。

3.企业的财务决策失误

当企业的财务决策不合理时,缺乏科学性的决策会造成实际效益与筹资成本的失衡。经营管理不善导致财务状况恶化,严重威胁企业到期财务水平增加静态风险蔓延的破坏性。这些都是产生财务风险的重要原因,可见决策失误所带来的重要影响。

4.复杂多变的外部环境导致不同的财务风险

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相关法规制度等环境外部因素是企业财务管理中不可避免的。这些因素独立于企业之外不受企业控制,会对企业的财务管理活动产生剧烈影响。外部环境的复杂多变增大了企业风险产生的可能性。综上,上文列举的前两点因素是财务风险产生的直接原因,而后两者则是直接导致风险发生的间接原因。类似情况一旦发生,会对企业产生非常不利的影响,企业需要制定如下风险控制的原则。

(1)收益、风险均衡原则。企业的经营者在经营中不能只注重企业的收益,要对可能到来的风险与可能造成的损失做好提前的预判。这就要求企业经营者将收益与风险同等对待,寻找其中所存在的联系以达到均衡各方的目的。趋利避害的基础上为企业争得更多利益。

(2)风险适度、限度承担的原则。财务风险的存在是不以公司经营者的意志为转移的,所以有关人员必须正视。在认识风险的基础上明确它可能造成破坏的最大程度。

(3)提前预警,有效规避的原则。任何财务风险都不是凭空生产,其产生之前必有先兆,即所谓的预示性。及时建立有关的预警系统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4)分权分级管理的原则。在财务风险来临是,企业需要上下一心共同面对,管理上需要分权分级明确相关责任。

三、防范和化解企业财务风险的对策

1.合理规划资本结构,保障融资环境

资本结构是企业财务规划中的重要课题,而合理的负债比例则是其中的重中之重。对于企业的经营者来说,必须在保持适当的负债同时控制资金成本,否则就可能造成无力还债甚至资不抵债。只有规划合理的资本结构,控制好负债比例,才能让企业的融资环境大大改善,吸引各方投资。

2.进行多角经营,分散投资风险

当企业风险不可避免时,分散风险就显得尤为重要了。企业的经营者可将筹集的资金进行分散投放,让不同盈利和亏损程度的项目共同分担风险。这种分散应对的方法可以实现盈亏互补、削弱风险带来的破坏。不过此种方法尚需企业领导者谨慎选择。

3.合理制定风险应对政策,保持良好的财务状况

在企业的实际经营活动中,经营成果良好,资金却紧张的状况时有发生。比如投资长周期项目、投资高成本项目等,它们都会影响到企业的财务状况。此类情况一旦出现就意味着潜在的财务危机已经生成。因此,企业的经验管理者需要及时制定风险应对的相关政策,对于各收回款项进行及时处理,安排合理的资金运营计划以保障企业的正常运转。

篇(2)

财务风险是指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实际财务收益与目标财务收益发生背离而遭受损失的可能性。财务风险贯穿于企业生产经营全过程。例如由负债引起的,因为借入资金而增加的丧失偿债能力的可能。电力企业作为特大型中央企业,以建设运营电网为核心业务,承担着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坚强电力保障的基本使命,属于资金密集型企业。但是电力企业长期处于国家垄断经营,依靠国家计划和优惠政策来配置生产要素,发展靠国家、效益靠政策的机制,缺乏应对市场经济中财务风险的能力。随着电力体制改革不断深入和市场经济发展的不断深化,电力企业面临的市场竞争压力越来越大,遇到的财务风险管理的挑战也越来越严峻。加强和完善企业财务风险控制,是电力企业可持续发展,提升企业自身竞争力的前提。

一、电力企业面临的财务风险

(一)政策性风险

政策性风险是指政府出台的与企业经营相关的各项财政和金融政策。电力企业作为特大型中央企业,其经营发展形势和国家政策的制定有密切关系。由于电力企业的社会责任是放在第一位的,它必须以满足国民经济整体利益为出发点,这样必然面临政策性层面的财务风险。例如电价政策风险。在电网企业当中,有“电价是电网企业的生命线”一说。电网企业作为资金密集型企业,每年要投入巨大的资金进行电网的建设与改造,但是作为企业,效益始终是第一位的,电价政策就是电网企业的效益源头。只有投入,没有产出,任何企业都不能可持续地发展,财务指标也面临恶化的风险。

(二)投融资风险

1.投资风险。电力作为投资规模最大的行业,一直保持着高速的增长状态,目前投资规模都在千亿以上。其中电力企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发展基础,在政策的要求下进行大规模基建投资,但是作为企业经营,对于有些投资项目的审批要充分考虑投资的合理收益、融资的及时稳定回收以及投资风险的合理控制。如果没有制定整体投资战略和行业规划,也没有明确的产业政策和行业导向,投资随意性很大,一些投资存在短期行为,对企业带来的影响将是不可估量的。

2.筹资风险。筹资风险是指企业因筹资活动而引起的收益不确定性以及到期不能偿付本息的风险。电力企业属于高投入的技术密集型企业,电网建设投资规模大,设备更新较快,解决资金来源主要依靠银行贷款。由于电网投资等因素导致的电力企业普遍存在的高负债率,给企业带来了巨额的债务风险。这虽然与国家宏观政策密切相关,但最终偿还债务是要落实在电力企业。为此电力企业要在争取政策支持的基础上,加强经营管理,堵塞漏洞,力争将因偿还债务导致的不容乐观的财务状况可能产生的风险降至最低程度。

(三)内部控制风险

内部控制风险是指企业内部控制措施不到位使得控制机制没有产生预期的效果而造成的风险。具体表述为在对有效管理的内部牵制制度、合法的财务收支活动、资金和材料的充分效能发挥以及最大利益回报。建立和完善内部控制的管理机制,设计合理有效的组织机构和职务分工,以及明晰的标准化业务处理程序,将为经营活动的效率和效果、财务报告的可靠性、相关性等目标的实现提供合理的保证。

(四)信息化风险

随着电力市场改革的不断深化和经济市场的不断发展,国网推出了“SG186”信息化战略,其中实施ERP系统是核心的组成部分,企业财务管理的方式和理念将迎来全新的改变。ERP系统即企业资源管理计划信息系统,将整个公司的生产、运营和管理以业务流程为导向,以财务管理为主线,建设统一的信息技术平台,覆盖公司各个方面的大型专业数据库,形成集中、高效、统一的管理机制。整个系统的规划、建设和实施的好坏,对财务风险的影响是巨大的。

(五)自然风险

自然风险是因自然力的不规则变化产生的现象所导致危害经济活动,物质生产或生命安全的风险。如地震,水灾,火灾,风灾,雹灾,冻灾,旱灾,虫灾以及各种瘟疫等自然现象。电力企业作为一项高危行业,自然风险的影响巨大。例如今年年初的南方冰灾就导致整个国家电网公司经营区域共有37个地市的545个县(区)、2 706万用户受到影响;220千伏及以上输电线路杆塔损毁1 505基;10千伏~110千伏输电线路杆塔损毁14.1万多基;低压电杆倒塌51.7万多根,损毁线路15.3万千米;停运线路7 917条、变电站707座。直接经济损失就达到了1 110多亿元人民币。

二、电力企业财务风险的应对和建议

(一)政策性风险的应对

电力企业作为国家骨干企业,承担着不可推卸的社会责任,在贯彻国家方针政策方面责无旁贷。对于政策性风险电力企业虽然无法左右,但可以积极应对,争取享受有利政策。

1.分析企业自身发展状况,争取有利政策。如电价政策,从2003年6月《电价改革方案》出台,到《上网电价管理暂行办法》、《输配电价管理暂行办法》和《销售电价管理暂行办法》的相继颁布,建立了独立规范的输配电价机制。输配电价承担了整个电网企业建设、发展的全部成本和费用,这就要求电力企业要充分了解自我发展状况,找出有待完善的方面和环节,积极向国家争取有利政策;同时要着力改变自身的成本结构,降低成本和消耗,优化电价结构,抵消政策带来的风险。

2.充分享用有利于企业发展的各项政策。如财税发[1999]90号,“国产设备投资抵免所得税”政策。电力企业作为投资的重点行业,每年的设备投资在100亿以上,如果能充分利用上述政策,将为企业带来税后几十亿的利润。

(二)投融资风险的应对

1.建立项目投资风险监督机制,完善投资效益评价制度,确保电网发展规划与投资紧密结合。具体做法就是将电网建设规划与投资规划紧密结合,建立投资管理的长效机制,在投资效益分析和电网规划的基础上确立企业的长期投资规划。即在进行电网前期规划时,除了考虑市场、负荷增加、未来经济发展等因素外,更要考虑市场是否优良,未来用户的电价结构如何,以及未来经济发展是否符合国家宏观政策引导的方向,并根据上述因素对投资项目进行详细的测算,结合未来用户的生产经营周期、产品性质、市场情况对投资资金的回收期进行详尽测算,保证投入的资金能够收回,规避投资风险。同时重视对投资项目的可行性评价,在可行性研究报告中增加投资回收内容。投资项目的收益率超过资本成本时,企业的价值将增加;投资项目的收益率小于资本成本时,企业的价值将减少。同时也要考虑投入货币的时间价值,即要增加净现值、现值指数、内含报酬率等指标并进行评价。

2.建立科学的融资方案,减少融资成本,避免企业的融资风险。在公司内部可通过电力财务公司,集中所属单位的分散资金,形成规模优势,实现内部资金调剂,将部分沉淀资金用于电网建设,减少对银行贷款的依赖。电网集团企业还可运用发放委托贷款、提前归还借款、用存量资金垫付工程款、融资租赁、发行债券等多种运作手段,调整资金配置结构以降低存量、增加流转、提高资金收益。

对外融资,可采用银团贷款,引入银行竞标制度,加强金融机构之间的竞争,以争取获得最优惠贷款,降低融资成本;电网企业还可充分利用资金信托这一融资方式,即信托投资公司根据电网企业的资金需求,通过向社会推介资金信托计划,集合社会闲散资金,为电网建设项目提供借贷资金。电网企业可以根据项目的建设期与回报期,通过与信托投资公司协商,设立各种组合计划,在利率、还款方式、期限等方面灵活掌握,最大幅度地降低融资成本,减少资金风险。

(三)内部控制风险的应对

1.建立内部控制制度,即五种职务相分离制度:授权批准职务与执行业务职务相分离;业务经办职务与审核监督职务相分离;业务经办职务与会计记录相分离;财产保管职务与会计记录相分离;业务经办职务与财产保管职务相分离。

2.树立内部控制风险管理的意识。为防范规避内部控制风险,企业应建立风险评估机制,在企业全员中树立风险意识。它包括:风险辨识,是指查找企业各业务单元、各项重要经营活动及其重要业务流程中有无风险,有哪些风险;风险分析,对辨识出的风险及其特征进行明确的定义描述,分析和描述风险发生可能性的高低、风险发生的条件;风险评价,评估风险对企业实现目标的影响程度、风险的价值等。同时企业应对风险管理信息实行动态管理,定期或不定期实施风险辨识、分析、评价,以便对新的风险和原有风险的变化重新评估。

3.加强人员素质的培养,更好地适应企业内部控制的要求。现代化企业的内部控制对人员的素质有了高的要求,只掌握单一的会计核算技能,远不能满足财务管理的要求。财务部门是企业的核心管理部门,同各个部门的管理密不可分,同时也承担着对企业经营管理各个环节实施有效监控的任务。财务管理的内部控制大大突破了财务会计的工作范畴,不仅仅局限于财务会计的知识领域,同时也是市场营销、法律咨询、规划发展、信息管理、设备采购、安全生产等多方面知识的融合,没有相应的知识支持,内部控制不可能完全到位。培养和提高财务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使之能更好地执行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履行本质工作,减少内部控制风险。

(四)信息化风险的应对

随着ERP系统的实施,建立标准化业务流程,统一财务标准,建设会计核算、预算管理、资金管理、资产管理、分析与评价等核心应用模块,实现公司业务与财务信息实时共享,提升财务的主动控制和决策支持能力,为实现财务管理现代化提供支撑。对信息化风险的应对措施如下。

1.建立安全防护体系。网络与信息安全全面纳入安全生产体系。落实安全评估制度和等级保护制度。建设网络信任体系和应急机制。建立多层次的网络与信息安全防御系统,建设从设备安全到用户安全的整体安全防护体系,实现网络与信息安全的可控、能控、在控。

2.建立标准规范体系。完成信息系统规划、设计、建设、管理、运行维护、安全、评价等方面的标准,为实现信息系统的标准化设计、开发、运维与管理奠定基础。建立公司信息化标准体系库,实现标准的动态维护、管理与查询。

3.建立评价考核体系。按照公司创一流同业对标工作的总体要求,积极开展信息化同业对标,丰富对标内容和形式,完善评价指标库,推广信息化最佳业务实践,将信息化工作逐步纳入公司的业绩考核体系,形成激励机制,实现信息化水平持续提升。

4.建立人才队伍体系。按照公司“十一五”教育培训规划的总体要求,结合公司“1551”人才培养计划,建设信息化管理、建设、运行维护和应用四支队伍,培养专家和管理咨询人才;加强信息技术及应用交流,建立在岗信息技术人员培训制度,培养复合型高级人才。

(五)自然风险的应对

篇(3)

21世纪是一个挑战与机遇共存的时代,以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分析、物联网等为代表的新技术,正在彻底改变整个会计行业。能否在快速变革的新环境下整合资源、锐意创新、把握时机,是当代企业能否在竞争中取胜的关键。伴随着企业集团化、全球化、精益化管理的需求,变革转型成为了集团财务管理的必然趋势,财务共享服务引领了新经济形态下的变革转型。

一、财务共享服务的概念与发展

财务共享服务,是指依托信息技术,以财务业务流程处理为基础,以优化组织结构、规范流程、提升效率、减低运营成本、强化决策支持、创造企业价值为目的,以市场视角为内外部客户提供专业化、标准化服务的分布式管理模式。

上世纪80年代,美国福特公司在底特律创建了全球第一个财务共享服务中心, 其后,GE等多家世界500强企业也成立了各自的财务共享服务中心。1999年,摩托罗拉在天津成立“亚洲财务结算中心”,开拓了财务变革在中国的新视角。同年,中兴通讯开始着手筹建共享服务中心,历经十余年的实践,中兴通讯不仅将其实践成果产品化,并进行了有效的技术输出,当之无愧成为推进中国财务共享服务事业发展的实践先行者和技术输出者。

二、财务共享服务的战略目标及实现基础

企业的目标就是以讲求成本、效益的方式来创造价值;财务共享服务的战略目标就是:降低财务运行成本、提高风险管控能力、实现总体财务转型。

实现共享服务,应具备三大基础

(一)数据基础

共享服务要求所有的基础数据从产生的源头起就遵循统一的逻辑规则,成为标准的“数据粒子”,避免因为各分子公司在进行数据处理时采用不同的规则、或者虽然采用同一规则,但操作方式上又带有自身的理解,导致数据口径不一致的问题。

(二)管理基础

财务的变革和转型需要世界级的财务能力为基础,包括:基础架构、绩效管理、运营管理和风险管理四个方面。其中:基础架构要求企业必须具有统一的会计科目、信息系统、财务流程和财务制度。只有满足了基础架构的要求,才能够产生逻辑规则一致的数据,支持企业的经营决策;绩效管理要求企业明确预算责任目标,制定和报告业绩评价指标,通过对标管理达到持续改进的目的,保证公司战略的有效执行;运营管理能力要求企业对财务基础信息实现流程的持续优化;风险管理能力要求企业能够应对财务风险和非财务风险,并提前进行预警和风险预估。

(三)组织基础

财务共享服务模式通过流程再造和整合,释放出大量高素质人才到战略财务和业务财务,实现人员结构的优化,使财务转型变革到人。

三、对风力发电企业财务共享模式下战略风险的几点思考

(一)风力发电企业的特点

依据现行《税务登记管理办法》第十条规定:从事生产、经营的纳税人,向生产、经营所在地税务机关申报办理税务登记。

风力发电企业受风资源分布地域影响较大,一个集团在风资源好的省区可能成立多达十几家甚至二十几家法人公司(考虑到对地方税收收入的影响,有些地方政府要求必须设立为法人公司,不许设立为分支机构);而在风资源较差的省区,仅成立1或2家法人公司。

现行的风力发电企业管理模式(以某集团为例)为:一套管理人员(包括财务人员)平行管理省内多家法人单位的业务,会计人员每人负责2-3家法人单位多个岗位的会计工作,这种模式的优势在于,人员配置精干、高效、会计人员的业务技能比较全面,对自己分管公司各项情况比较清楚,职责明确。

(二)风力发电企业实施财务共享面临的战略风险及其应对

风险是影响目标达成的不确定性,战略风险主要是一些战略性决策所带来的风险,包括:

1、业务范围确定风险

财务共享服务的模式,适用于具有同质性的、高度重复、可标准化的业务,其业务区域具有明显的特征。相对来讲,风力发电企业因单位众多,税务筹划、融资等业务类型,就很难显现财务共享服务模式的优势。

税务风险:在共享服务中心模式下,需应对分布在不同省份多达几十家税务局的纳税申报、税收优惠政策备案、发票领购缴销、税务检查等各项业务,并面临各地不同的法律法规及税收政策,如何划分职责界面,给中心运行带来很大的税务风险。

风险应对:在共享服务中心模式下,有二个路径选择:一是将有关税务业务在每个省配置专人负责,二是将有关的税务业务外包给中介机构,但金税卡不宜由公司以外的人员保管。

融资风险: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统一管理资金后,资金管理板块负责融资合同的条款审查、签约、执行以及资金集中管控和系统资金调度、资金拨付工作;但对于融资工作来讲,需考虑是在项目所在地融资,还是中心分项目集中融资,中心所在地的融资规模是否能够满足资金的需求。

风险应对:建议在项目属地进行融资,或中心所在地与项目所在地组成银团贷款。每个省份配置专职或兼职资金管理人员,负责省内各公司的资金计划、融资工作,分散中心统一融资的风险。

2、选址策略风险

从总体来看,选址策略受共享服务中心定位、运营模式、长远战略、企业规模等多个因素的共同影响,选址还需要考虑人力资源、成本效益、当地环境、税收法律等影响因素。

风险应对:考虑根据资源的分布特点及公司数量的多少,成立五大区域共享财务中心。

3、实施方法风险

共享服务起源于西方,中国企业实施共享服务,需结合中国社会经济背景、法律及税收政策和企业自身特点,选择恰当的实施方法,欲速则不达。

风险应对:对已投产的风力发电企业来讲,固定资产占到资产总额的90%左右,因此,有必要首先制定统一的固定资产分类目录及编码,规定统一的折旧方法和分类折旧年限、统一残值率标准,为统一标准模式下计算折旧费用、分析利润指标、考核绩效奠定基础。

(三)对风力发电企业实施财务共享几个问题的思考

财务共享服务是财务管理模式的变革和创新,在诸多方面都具有其先进性,但在共享的推广中,不能一味追求共享的模式而忽略了业务的本质。对共享的业务范围应进行缜密的考虑和确定,以发挥共享模式的优势。

风力发电企业实施财务共享,需解决好会计人员频繁在各公司帐套中切换单位处理业务的现实问题,以便提高工作效率、降低混淆单据的风险;人员设置仍然倾向于按业务模块一个财务人员分管几家法人单位,与现行的按省设置财务人员的做法没有大的区别,在目前省内公司已达十家以上的地区,共享模式是否比现有模式在提高经营效率和效果方面更具优势,还没有实践经验,需谨慎对待。

根据国家税务总局国税发[2006]156号《增值税专用发票使用规定》,企业应按税务机关要求存放专用发票和专用设备,因此税控机应存放在业务单位,各省应配备专兼职人员负责税务事项,如金税卡的保管,纳税申报、发票领购缴销、报送增值税即征即退退税资料、税收优惠政策备案等等;另外,每月还需有人按时将售电发票送交省电网公司,这些业务应由属地会计人员负责。

税务检查,需在属地向税务机关提供会计凭证、帐表等资料。因此,会计档案的存放地点也是需要考虑的问题之一从某种意义上来看,建立财务共享服务的主要目的不是为了集中,而是为了分散,把财务人员更多分散下去,让他们一方面把数据真实、完整地收集上来,另一方面把财务的理念灌输到每一个经营活动当中去,使价值增值成为企业各项工作的终极目标和方向,从而也促使了财务组织发展为能够担负起公司经营决策、变革领导、业务导向与协作者的重要支撑,使财务发展为更为开阔、更有活力、更具创新能力的价值体系。

四、结束语

篇(4)

一、电力企业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

1.管理目标不清晰

财务管理为电力企业的良好运营和持续发展起着无法替代的重要作用。但是绝大部分电力企业管理者不能清楚地意识到这一点,他们财务管理目标错误,为了企业的短期利,将利益最大化作为财务管理的最终目的,这是极其愚蠢的。企业若想在市场竞争中获得长远的发展,就必须坚持在财务管理中,把企业的资本及其财富持续增值作为主要管理目标,保障合理有效地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促进企业有质量的发展。片面的追求经济效益,不仅不会有效保障企业良性发展,甚至还会导致企业发展停滞不前。

2.财务管理人员普遍素质不高

财务管理部门人员的素质决定了企业财务管理水平的高低。由于不少电力企业的财务管理人业务素质普遍不高,不会运用财务预算方法,造成财务预算出现错误,也有相当比例的财务管理人员管理观念非常落后,碰到财务管理工作中出现的问题,不能及时发现并作出有效应对,造成财务风险和损失。还有些电力企业财务管理制度存在或大或小的漏洞,管理人员私自修改财务数据,企业会计信息不实现象也很严重。还有,企业不能定期对财务进行人员业务培训和技能考核,财务人员业务水平和职业素质得不到及时提升,便不能顺应现代化电力企业的发展。

3.财务管理方法过于陈旧

管理方式过于陈旧,管理人员偏多,职权不清,未实现信息化的财务管理模式,无法对财务状况进行有效的监控,也不能及时向上级提供准确的财务信息,这是当前所有电力企业财务管理上存在的普遍现象。财务管理人员忽略了企业资金,物流,人才流动等这些信息,只根据会计人员所提供的报表,记录及预算编制等进行财务状况判断。从而不能为企业财务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导致了企业的财务风险。

4.财务管理者风险意识淡薄

随着社会的发展,国家对国企改革的启动和深化,现有的电力企业亦面临着激烈的市场竞争,企业的财务风险将越来越多。可有些电力企业的财务管理者的风险意识相当淡薄,不知道设立相应的财务风险预警机制,做好财务风险应对策略,形成企业处于巨大的财务风险中。

二、加强电力财务管理的对策

1.建立完善电力企业内部财务控制体系

财务内部控制处于整个企业财务管理体系的核心地位,建立一套系统完善、运行灵活的内部财务控制体系,可以有效的防止企业内部出现财务风险,保证企业财务工作的正常开展,这也是电力企业实现运营成本合理控制的关键。首先,明确职责分工、规范工作程序,坚持不相容的职务和岗位必须分离的原则,完善岗位责任制,增强岗位之间的监督和约束;其次,制定并严格执行资金授权批准制度,对电力企业内部资金的使用和支配要经过授权和批准,以保障管理机构对电力企业财务的有效控制,防止出现企业的财产流失和经济犯罪。

2.防范信息化带给企业的财务风险

信息就像企业的窗户,对企业的影响重大,互联网时代,信息传播非常快捷和丰富,电力企业对社会信息的把控能力直接影响了它在行业上的竞争实力,信息的泄漏和丢失可能会给企业带来一定的损失,而获取错误的市场信息也会给企业的决策带来直接风险。所以,在电力企业建设财务信息化的过程中,一定要重视对财务风险的管理。必须要做到“一控一管”,即对电力财务信息资源和电力财务系统的控制,以及对电力财务系统网络人员的管理。风险管理的成败在于对潜在风险的高度重视和有效预防,譬如及时对重要数据的安全备份、网络环境的监测、安全软件的更新,财务人员的安全性教育等等。这些预防风险的措施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减少给电力企业的带来经济损失。

3.加大对信息的整合力度

在电力系统财务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必须要加强对企业内部信息的汇编,实行企业的财务信息与业务信息相互开放,实现资源共享,从而提高信息的利用效率,促进电力企业的高效运转。如今计算机平台的建设方便了信息的汇集整合,企业财务人员运用信息管理软件和信息编码标准,将企业的信息流、物流、以及资金流汇编在一起,从而实现了信息共享、统一管理,保证企业财务管理的高效化和规范化。

4.加强企业财务管理人员的队伍建设

在当今时代,企业内部的财务管理要达到科学规范,就要求企业财务管理人员既具备必要的财务管理知识,又懂得对网络信息技术的正确运用。电力企业可以通过引入或者培养这两种途径,来获取这种复合型人才,通过制定选拔财务管理人员的统一标准来引进人才,或者组织对在职财务管理人员进行业务培训,帮助他们在短期内掌握必要的信息化运用技术。电力企业加强财务管理人员的队伍建设,不仅能够保证企业信息化系统的正常运行,还能够为电力企业的良性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在我国,电力行业已是一种公用事业,在国家进行电力体制改革的新的发展机遇面前,电力企业要想跟上时展的节奏,保持持续发展的动力,就必须加快电力企业财务信息化建设的进程,这对电力企业改革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篇(5)

[中图分类号]F29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432(2014)46-0115-02

房地产企业主要负责对开发房地产和销售房屋,在整个工作进程中存在很多不确定的因素,从公司财务到组织构成再到销售过程中产生了一系列的不确定因素,这些不确定因素的存在就是房地产业财务风险产生的重要原因。[1]在了解房地产业中财务风险成因形成的过程中我们发现,经营者采取有效的措施来应对风险的产生,目的是获得更大的企业收益。

1财务风险的成因及特点

从整个开发到销售的过程中,房地产企业的政策、资金以及产品的质量等不确定因素都会影响房地产业的经济收益,因为这些不确定因素的存在为房地产业的正常运作带来一定的风险。

11房地产业资本运作周期产生的风险

对房地产产品进行开发需要大量的时间,整个过程从前期的可行性分析到产品的规划设计,同时还有一些征地、建筑施工以及建设设施等步骤,在这些步骤全部完成以后代表着全部工序的完成。房地产的运作周期中不确定因素的产生与运作之间的长短存在一定的关系,运作周期越长,不确定因素产生的就会越多,也就是说造成的风险就会越大。

(1)运作周期越长风险越大。房地产形成受到的影响因素有很多,这些因素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发生变化,如果房地产运作的周期越长,在这段时间以内对房地产的投入与产出的变化就会越大,这个变化越大就会为企业的收入带来一定的危险。[2]比方说,房地产企业的资本运作的过程中会有国家宏观调控的参与,国家的宏观调控会使土地的价格得到提高,同时增大银行的贷款利率,这些变化导致的结果就是大大增加了房地产的投入资本和企业的先期投入,这样一来运作企业资本过程中就会带来一定的风险。

(2)综合考虑多方面的因素。因为现阶段我国的国民收入水平已经明显提高,人民对居住需求逐步增大,更多人将目光投向房屋外形、质量以及供暖、交通等方面,这些因素成为人们选购房屋的关键因素。[3]这就要求房地产企业必须要加快发展的步伐,在开发的同时综合考虑多方面因素。一般来说房地产运作的周期都比较长,这样长的运作周期在一定程度上使房地产开发的进程产生了滞后,目前房地产开发已经不能满足人们对房屋的需求,这在一定程度上为房地产企业的正常财务运作带来了一定的风险。

12房地产业产品的特点以及产生的风险

房屋和房地产产品是不能被移动的,这就表明房屋在建成以后在一定时期内会被长期存留,因为受到人文、经济等因素的影响,在经过一段时间以后,在一定的区域之内就很容易形成一种房屋的特色,[4]房屋的区域性特色形成以后就更不容易受到破坏了。城市与国家都有自己房屋的特色,在城市之间也会形成不同的房屋特色,所以,房地产业在开发房地产,进行投资运作的时候,应该充分考虑到不同地区房地产开发的前景。在不同的地区,经济、环境以及交通等方面的因素都会严重影响对房屋价格的定位,而且这些因素还具有一定的复杂多变性,在进行资金运作的过程中,房地产商需要面对很多不确定的因素,面对这些不确定因素带来的风险。与其他行业相比,房地产业的商品价值要大得多,销售的周期也更长,而且会随着建筑投入、土地价值、房屋销售价格的变动,运行的资本也会发生变动。[5]这就意味着,房地产业的资本会受到市场变动的影响而出现一定的波动。

13房地产资金的运作及其产生的风险

在运行每一个阶段的时候,房地产业都会对资金的投入提出很多要求,而只有为工程建设不断的投入资金,才可以使房地产开发过程的顺利运行得到保证。在开发初期,房地产业投入的资金总量还不到总需求量的1/3,为了保证后期工作的顺利展开,房地产商需要进行融资,通过大量的融资保证资金的来源。而这些资金主要来源于信贷机构、银行以及房屋的预售款等。这种资金运作方式位房地产企业带来了极大的负债率,同时也带来了极大的财务风险。

14房地产业的结构形式及其产生的风险

很多房地产公司为了方便,组建不同的子公司,表面上看这些子公司为总公司带来了很大的收益,而实际上却为公司的管理埋下了严重的隐患。因为项目分公司是公司的人,这个人在一定的范围中起到的作用,但是因为受到区域性差异的影响,以及受到信息传输过程中的时间差影响,总公司在一定程度上不能准确把握分公司的实际信息,也就不能对分公司进行实际的操控。这样总公司的营销策略就得不到有效的贯彻落实,财务管理的分公司也不能得到有效的实施,这位企业实际收益造成了很大的影响。

2房地产企业财务风险的防范

通过对整个房地产企业经营模式进行了解以后就可以对其进行深入的分析,提出有针对性的对策。

21房地产融资风险的防范

如果想使融资过程中产生的风险变小,就要对具体的融资行为进行预测与评估,与企业自身情况相结合,作出科学的融资计划。要想将计划做的合理、科学,就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1)优化企业自身情况,改善企业资本结构。要对本行业有充分的理解,对以前的成功案例进行研究,从而找到与本企业相适应的资本形式,再与企业的实际情况相结合对资本形式进行改进,对企业的资本结构进行改善,最终达到减少成本输出的目标。

(2)综合评比各种融资手段。应该对整个融资过程中的所有融资手段进行综合的评比,通过综合评比选出最优的方案,最终达到使融资风险降低的目标。

(3)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企业应严格控制每个融资项目,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使融资过程中带来的风险得到减少。

(4)对比项目,寻找成功案例。使企业内部关注得到提高,对比企业中的所有项目,寻找并推广优秀的成功案例,达到减少企业成本的目的。

22房地产投资风险的防范

在房地产业活动中投资是非常重要的环节,与企业发展密切相关,投资计划是否正确与企业活动的成败有直接的联系,所以应该注重投资过程中的风险。首先,要仔细研究投资项目的可行性,因为进行投资的时候,企业都会动用大量的资金,所以存在非常大的风险。要想降低这一风险,就要对投资项目的可行性进行准确的分析,综合资金的流入与输出以及资本的运作过程等方面因素进行综合的分析,确定项目之间存在的差异,最后评选出最佳的方案。其次,不仅要选定投资方案,还要选择备选的补救方案。因为受到生产技术、市场倾向的变化等因素的影响,在项目投资收益上企业会被动发生一定的波动,这就为预估企业财务的工作带来了很大的不确定性,从而带来了一定的风险。所以备选补救方案是非常有必要的,可以为项目的顺利完成增加一层保障。

23日常资金运作风险的防范

资金的日常运转对一家企业的正常工作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只有保证了资金的正常运转,企业的稳定才能得到保证,所以企业应该重视日常的资金运作,这对于减小企业面临的风险是非常必要的。首先,要对企业的日常资金需求量进行准确的预估。资金在正常运转的过程中会存在一些不确定因素,因为这些不确定因素的存在,会导致运作的过程中伴随着一定的财务风险,所以一定要准确预估企业资金的日常流动,准确分析日常资金流动可以使企业管理者对企业的投资方向等运转情况充分的掌握。所以精确预估日常资金需求量可以使企业面对的风险得到有效的预防,进而使风险减小甚至得到避免。其次,集中管理企业资金。房地产企业的经营模式偏向于集中管理,因为项目公司与总公司之间是紧密联系的,如果资金利用率高,企业资金短缺和富余的问题就会得到有效解决,进而使集团内部的运作效率得到大大的提高,减小风险发生的概率。

3结论

我国房地产市场是目前发展最迅速的行业之一,在国民经济增长方面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总体来说,在房地产企业资金运作的过程中,应该对各方面可能出现的影响因素进行准确的把握,采用合理的、科学的措施对这些可能出现的财务风险进行防范,只有这样才可以对企业中各种财务风险的出现进行有效的控制,进而保证房地产业可以稳定、健康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许杭房地产企业财务风险的特点与防范[J].审计与理财,2009(12).

[2]张笑杰房地产企业财务风险的特点与防范[J].现代经济信息,2010(5).

[3]杜俊娟我国房地产企业财务风险的预警与防范[J].会计之友,2013(10).

[4]王涛房地产企业财务风险的防范与控制[J].财经界(学术版),2013(14).

[5]程雨浅谈房地产企业财务风险的控制和管理[J].经营管理者,2011(24).

篇(6)

酒店财务风险预警是以酒店财务信息为基础,通过设置并观察一些敏感性指标的变化。对其可能或将要面临的财务风险实施有效监控和预报。酒店财务风险预警包括财务风险和财务预警两个方面。财务风险是指在财务活动中由于各种因素导致经济损失的机会和可能性:财务预警是度量某种财务指标偏离预警线而发出的预报,它可以帮助企业避免或降低可能的经济损失。依据酒店经营特点建立一套科学的财务风险预警指标体系是准确预警财务风险的关键。

本文所阐述的酒店财务风险预警指标体系是基于预测功能而建立的,它的建立可为酒店财务风险预测提供科学直观的基本预警方法及预警标准,有助于酒店财务风险预警系统及时有效地发挥作用,显著提高酒店财务管理水平。

一、酒店财务风险预警指标的特征及体系建立的原则

酒店财务风险预警指标体系是依据酒店经营特点确立的一系列敏感性财务指标及相关数值的集合,具有较强的预测功能。财务风险预警指标应具备以下两个基本特征:一是高度的敏感性,一旦财务风险因素萌生,就能够在财务指标值上迅速得到反映;二是较强的预测性,它们是财务风险萌生时的先兆指标,而非已陷入严重危机状态的结果指标,能预示财务风险可能或将要发生。

确立酒店财务风险预警指标体系必须坚持以下原则:一是科学性原则。所建立的指标体系必须能够准确地反映财务数据与经营管理活动的内在联系,客观地反映财务及经营活动中潜在的风险。不科学的指标体系会导致预测结果的错误及调整措施的不当,甚至给未来经营造成严重损失。二是系统性原则。从酒店经营内容、经营特点人手,建立一套能够全面检测酒店财务运行及经营活动状况的财务风险预警指标体系。三是实用性原则。指标必须具有极强的可操作性,必须能在实践中真正起到预警作用。指标体系的设计必须易于理解、易于取值、易于计算、易于预警。四是重要性原则。注重成本效益,根据酒店经营内容、经营特点,有侧重地选择、确定能够揭示酒店财务运行规律和如实反映重大潜在风险的指标。五是预测性原则。在建立财务风险预警指标体系过程中,要注意该指标体系应有依赖历史财务信息分析预测未来的特性,能够及时预测到引发财务风险发生的潜在因素的变化,及早提出预警。六是动态性原则。所建立的财务风险预警指标体系要具有可以不断更新的特性,其设计不仅能满足静态截面的分析,而且能用于财务运行状况的实时监控。

二、酒店财务风险预警指标体系的构建

酒店财务风险预警指标体系主要由一系列基础财务指标及一定时期的基础财务指标预警数值组成,这些指标及相关的预警指标值能从整体上说明酒店企业财务风险出现的可能性,其主体指标应包括现金状况、盈利状况、负债状况等的预警指标及预警标准值。

(一)现金状况预警指标

酒店经营与其他行业在财务流程上有很大差异。正常经营酒店的财务特点主要体现在:一次性的资金投入和持续的现金流出,现金管理在酒店财务管理中具有重要地位。针对这一特点,其现金状况预警指标应包括基本现金置存标准、现金流量指数、营业现金流量指数、营业现金流量纳税保障率、营业现金净流量偿债贡献率和自由营业现金流量比率。

1.基本现金置存标准。该标准是指企业一定时期基本现金置存的最低标准值。酒店应依据自身经营规模和财务活动要求进行确定。在酒店经营过程中,当实际现金存量低于这个最低标准值时可能引发现金风险,应发出预警。

2.现金流量指数。它等于现金流入量除以现金流出量表明酒店现金流入对现金流出的总体保障能力。该指数大于1时,表明企业对各种现金支付的需求有保障;小于1时,表示经营活动现金流入量不足以弥补其现金流出量,持续下去,将引发财务风险。

3.营业现金流量指数。它等于营业现金流入量除以营业现金流出量。营业现金流量是酒店整体现金流量的主要构成部分,是良好现金支付能力存在的保障。营业现金流量指数是对整体现金流量状况的进一步分析,该指数大于1,表明企业现金支付保障基础较好;反之,表明企业收益质量低下,营业现金流入匮乏,支付能力下降,长此以往.会发生财务风险,甚至导致企业破产倒闭。

4.营业现金流量纳税保障率。它等于(营业现金净流量+所得税+营业税)/(营业税+所得税)。纳税现金流出量具有刚性特征,因企业一旦取得应税收入或利润,无论其质量如何或有无足够的现金流入量保障,都必须及时履行依法纳税的责任,否则将受到处罚。因此,该比率应大于1。如果小于1,企业将不得不通过借款或压缩未来营业活动必要现金支出的方式来上缴税款,这势必对未来的经营活动以及现金流入能力造成危害,增大财务风险出现的机率。

5.营业现金净流量偿债贡献率。它等于(营业现金净流量一应纳税款)/到期债务本息。营业现金净流量偿债贡献额是指企业所取得的营业现金流入量弥补了营业现金流出量、支付了应纳税款后,可用于偿付到期债务的额度。营业现金净流量偿债贡献率大于1,说明企业完全可以依靠营业活动现金流入量偿付到期债务;若小于1,则说明企业不得不通过举借新的债务或其他现金融通途径来偿付到期债务。

6.自由营业现金流量比率。它等于自由营业现金流量除以营业现金净流量。自由营业现金流量=税后营业现金净流量一维持当前现金流量能力必须追加资本性支出一到期债务及利息。自由营业现金流量是企业未来发展的基本能力与稳健性的保障,企业对其有充分的自主支配权,并且该部分现金无论怎样处置以及实际效果如何,都不会对企业未来发展的基础构成危害。因此,自由营业现金流量比率越高、金额越大,表明企业的财务风险越小、现金支付能力越强,同时企业价值与股东财富也就越大。

(二)盈利状况预警指标

盈利状况指标可以间接地揭示财务风险的大小。盈利能力越强,财务风险越小;反之,财务风险越大。依据酒店经营特点和盈利方式。盈利状况预警指标应包括营业收入净利润率与毛利率、资产净利润率、成本费用利润率、营业收入现金率和资产现金率。

1.营业收入净利率与毛利率。营业收入净利率=净利润/营业收入.表明市场竞争力与盈利能力的高低。正常情况下,该指标较低或持续下降,说明酒店的市场竞争力与盈利能力在下降,如不能得到及时改善。可能导致现金短缺、财务状况恶化、所投资产及设备价值逐步丧失,从而预示财务风险即将爆发。毛利=营业收入一营业成本,毛利率=毛利/营业收入。当企业净利率为正数时。表明毛利有可能为负数或在较低水平,所以净利率有可能掩盖主营业务的真实市场竞争力,而毛利率能对此进行较准确的反映。因此毛利率较低或持续下降。更应引起管理者的警惕。由于各酒店经营规模、经营方式、所在地区均存在较大的差异性。因此。应依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来确定净利率与毛利率的预警标准值。一旦发现净利率与毛利率有异常变动。应立即实施风险预警。

2.成本费用利润率指标。成本费用利润率=营业利润/成本费用总额。该指标越高,酒店成本费用盈利能力越强。即该酒店能以较小的投入取得较大的利润:如果该指标较低或持续下降,尤其是低于同行业平均水平或企业设置的警戒值,说明主营业务市场竞争力与盈利能力在下降,成本费用有可能严重超支,如不及时预警纠正,极易引发财务风险。此指标还可以按不同经营项目进行设置、测算。以便更准确地发出预警信号。

3.营业现金流人比率。它等于营业现金流人量除以营业收入净额。营业现金流人量是酒店生存的命脉,该比率越高,其现收能力越强、财务状况越安全。如果该比率较低或持续下降,说明酒店营业收入的质量不高,现金收款状况较差,应收账款过高:如不及时预警控制,随着现金流人量的减少,将发生现金支付困难,爆发财务风险。此指标预警标准值,应依据酒店实际经营需要结合现金预警指标加以确定。

4.资产净利率(总资产报酬率)。它等于净利润/f(期初资产总额+期末资产总额)/2,反映每元资产赚取净利润的能力。该指标越高,说明企业资产的利用效率越高,总资产盈利能力越强,所面临的财务风险较小;如果该指标较低或在下降。说明企业市场竞争力、盈利能力、资产价值均在下降。管理者应及时予以调整。否则将引发财务心风险。

5.净资产收益率(权益报酬率)。它等于净利润,(期初所有者权益合计+期末所有者权益合计)/2,全面反映了酒店资产的盈利能力。一般来讲,该指标越高,企业权益资本盈利能力越强,在财务状况良好的情况下。短期内不会出现财务风险。但如果该指标过高于同行业水平,说明该酒店可能是一个高负债、高利息费用的企业。一旦财务状况恶化。由高债务带来的高风险将一触即发。净资产收益率是监测企业财务风险的一个极其重要的指标。其预警标准值应依据企业实际经营情况确定。

(三)偿债状况预警指标

偿债状况预警指标包括短期偿债和长期偿债指标。短期偿债指标主要包括流动比率、速动比率和应收账款周转率。该类指标体现企业流动资产变现能力的强弱。可以预警企业短期偿债能力的恶化。长期偿债指标主要包括资产负债率和本息偿付倍率。该类指标表明企业偿还其债务本金与支付利息的能力。可以预测企业长期偿债能力的变化。

1.流动比率。它等于流动资产除以流动负债(取期末值或平均值),反映企业的短期偿债能力。该比率越高。企业的偿债能力越强,一般认为2比较安全。即每l元流动负债至少应该备有2元的流动资产。由于酒店行业资产负债表中的存货较少,其最大的存货实际为客房,因此其流动比率保持在1.2~1.5范围内较为合适。具体预警标准值在不同规模的酒店间会存在一定的差异,酒店应依据自身情况来确定。如果企业实际流动比率低于警戒线或存在持续下降趋势,则应及时预警

2.速动比率。它等于速动资产除以流动负债(取期末值或平均值)。由于酒店行业存货较少,速动资产应等于现金、银行存款、有价证券、应收票据和应收账款之和。由此可见,速动比率的敏感度明显高于流动比率,该指标能进一步说明企业短期偿债能力。该比率的最佳值一般为l,但由于酒店经营规模、经营项目等存在较大差异,所以预警标准值应由企业视自己的实际情况确定。

3.应收账款周转率。它可以用应收账款周转次数或周转天数表示。为了取值方便,我们用周转次数表示。应收账款周转率=赊销收入净额/应收账款平均值.赊销收入净额=营业收入一现金收入一营业收入折扣与退回,应收账款平均值=(期初应收账款+期末应收账款)/2。当酒店销售规模稳定提高时,该比率越高,其资金回收越快,短期偿债能力越强。由于酒店经营中存在大量的赊销客户,如果不加强管理,会导致现金流人量降低,出现潜在的财务风险。可是,过分严格的信用政策会提升应收账款的周转率,同时也会导致客户的流失、销售规模及市场占有率的下降,最终将导致企业经营困难、利润下降和财务风险爆发。因此,管理者应依据企业实际状况和发展要求来确立应收账款周转率预警标准,对应收账款实施有效的预警与控制。

4.资产负债率。它等于负债总额除以资产总额,反映企业的负债状况。该比率越高.企业面临的财务风险越大,具体预警比率应依据企业规模、风险意识、盈利状况和管理者对财务风险的承受能力来确定;如果企业的资产负债率超出了警戒线或持续居高不下,则应发出预警信号。

5.本息偿付倍率。它等于息税前利润/(利息支出+到期负债本金/l-所得税税率).表明企业一定时期的本息偿付能力。该指数大于l,说明企业有充分的收益来偿付本息;若小于l,说明企业到期盈利无法偿还本息,有可能发生财务风险。

三、运用酒店财务风险预警指标体系应注意的问题

一般来说,财务风险预警指标体系运用的有效性与酒店的财务会计数据资料、财务风险预警制度等因素有关,因此,在使用时还应注意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一是财务会计数据资料的真实与规范。酒店财务风险预警需要引用、分析、计算大量的财务会计数据资料,财务会计数据资料的真实性与规范性将直接影响到财务风险预警的准确性。因此要求在使用财务风险预警指标进行计算分析时,必须保证所使用财务会计数据资料的真实与规范。

二是结合经营管理特点,建立完善的财务风险定期预警制度。酒店经营一般具有季节性的特点,在建立其财务风险预警系统时,应充分考虑其经营特点、经营规模与经营方式,建立较为完善的财务风险定期预警制度,及时向管理者发出预警信号。

三是确定合理的财务风险预警标准值和波动区间。酒店的经营与发展呈现出一定的周期性,不同时期的财务状况将呈现不同的特征,譬如经营淡季会出现利润和经营现金流量较低的状况。因此在依据主要财务风险预警指标确定财务风险预警标准值和波动区间时,必须结合各酒店的经营发展周期,计算确定符合其实际经营状况的、较合理的财务风险预警标准值和波动区间,以保证风险预警的准确性。

四是结合趋势分析法,长期跟踪比率的变化趋势,及早发出财务风险预警。酒店发生财务风险是由经营管理不善等因素的长期积累造成的。在使用财务风险预警指标进行预警计算时,可以结合趋势分析法,将该期的计算结果与前期进行比较,观察其变化趋势,及早向管理者发出财务风险预警。

五是将定量计算预测结果与定性分析相结合。酒店财务风险预警指标的计算分析注重定量分析.由于受会计数据资料的限制,其计算分析结果有一定的局限性,应结合经济环境、经济政策等非量化因素进行预测分析,使预警结果更加可靠、有效。

六是注意保、经营状况也会发生变化,因此,要依据酒店所处的经济环境及经营状况及时更持财务风险预警指标的先进性。由于酒店所处的宏观经济环境不是一成不变的,其经营规模新财务风险预警指标,淘汰不适用的指标,增加能反映本酒店实际经营状况和潜在财务风险的新指标。

总之,依据本酒店经营管理的实际情况,结合上述应注意的问题,正确使用财务风险预警指标体系,才能确保财务风险预警的正确性与有效性。

参考文献:

[1]李跃萍.酒店财务内部控制探讨[J].云南财贸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4):42-44.

篇(7)

一、EPC总承包模式的定义及优势

Engineer Procure Construct,设计、采购、施工(EPC),又称交钥匙工程总承包,即工程总承包企业按照合同约定,承担工程项目的设计、采购、施工、试运行服务等工作,并对承包工程的质量、安全、工期、造价全面负责。较传统承包模式而言,EPC总承包模式具有以下三个方面基本优势:首先,EPC强调和充分发挥了设计在整个工程建设过程中的主导作用。由于对设计在整个工程建设过程中的主导作用进行强调和发挥,可以不断优化工程项目建设整体方案的。其次,EPC可以有效克服设计、采购、施工相互制约和相互脱节的矛盾,这样不仅有利于设计、采购、施工等各阶段工作的合理衔接,更可以有效地实现建设项目的进度、成本和质量控制符合建设工程承包合同约定,以确保获得投资效益。最后,EPC总承包合同可以使建设工程质量责任主体明确,一旦出现失误,可以对追究工程质量责任和确定工程质量责任的承担人提供有力凭证。

关于核电项目,我国鼓励推行“小业主、专业化、总承包”的管理模式,其中总承包一般指EPC总承包模式。EPC是国际通用的工程建设项目总承包合同管理模型,现在在我国核电领域中被广泛采用,但由于实行时间短,没有什么经验可以借鉴,在实施的过程中不断出现不同的问题,其中有关财务的问题也是层出不穷。在EPC总承包合同模式中有关核电项目的业主财务风险一般有投资成本增加、偿贷能力降低、筹集资金支付困难等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首先要了解问题的所在。

二、EPC总承包份合同管理模式中存在的财务风险

(一)投资费用的控制风险

在EPC总承包合同管理模式下,投资费用过程中的控制风险主要有两种。第一种是由于合同中不能够合理科学的设置支付的里程碑节点,从而导致财务成本增加的风险。在总承包合同中规定财务支付是需要按里程碑设定的节点进行的,这个节点的设定不仅要了解整个工程的设计、采购、土造、安装、调试等各个阶段,而且要对核电项目的业主的资金由大概了解。因为在各里程碑节点设置不够合理的情况下,在核电项目建设的过程中总承包方实际完成的工程进度所需资金小于项目业主支付的资金,出现资金超付的现象,变相的导致财务成本增加。同时,节点设置不合理多是由于设计不完善、工程量清单不详、频繁工程变更,这使工程实际进度不明确,容易造成支付进度与工程进度不符,出现资金成本增加或资金不到位的现象。第二种是投资费用超出概算的风险。在核电项目执行的过程中,有时会因为设计上的变更、合同规定的补充或修改等原因造成的费用增加,这时总承包方往往会向核电项目业主提出资金补充。这些费用的支付会导致核电项目的支付资金超出概算。在核电项目实施过程当中由于不同原因;会伴随着设计上的修改、材料的选择的变更、图纸的升级等情况,这不仅会影响到整个工程的实施进度,还会增加投资成本,超出概算。

(二)资金支付的风险

我们都知道一个项目的完成时需要资金基础的。资金的支付作为EPC总承包合同管理模式下的重要组成部分,核电项目的业主能否按照合同规定的工程中里程碑节点向总承包方支付资金,总承包商能否按时把资金发放给下游承包商,下游各承包商能否按时收到工程资金,这对整个核电工程项目的工作能否顺利开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根据我国现在的核电项目承包情况看,多个核电建设任务往往是同一个承包商,而这个承包商作为总承包商把任务分别分给不同的下游承包商。这往往导致在项目业主根据合同按时支付总承包商资金后,总承包商不能把资金及时支付给下游承包商。而下游承包商在资金不到位的情况下可能出现所在的核电建设任务工作停滞,从而影响整个核电项目工程的完成。所以在EPC总承包合同模式下,存在着资金支付不到位的风险。

(三)资金风险

从我国的基本情况了解到,EPC总承包合同的签订模式主要是项目业主与总承包商只只签订一个总承包合同,它包括设计、采购、建造、土建、安装、调试等各个项目,采购建设施工等项目没有分化出来,单独签订一个合同。在有关规定中,征收范围、时间、营业额范围等在总体架构基本延续老条例的脉络体系基础上都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不仅是有关规定的变化,工作人员的工作能力的高低,及对法律的理解钻研程度深浅,不同地区的有关机关对规定的不同解释,都可以造成总承包商增加资金金额的风险。

三、控制EPC总承包合同中财务风险的措施

(一)投资费用风险的控制

首先,核电项目的业主要做好签订合同前谈判的准备工作。项目业主要充分了解整个核电项目设计的方案,研究设计院给出的有关项目的可研报告和概算。对工程每个部分进行系统分析,以便科学合理的设置里程碑节点,避免偏差和遗漏,并提出多套方案,确保概述准确度。其次,实施节点支付与进度结算相结合的结算方式。按节点支付可以减少每期支付的工程量审核,而进度结算有利于把握总体进度控制,二者相结合的结算方式作为支付控制的手段可以保证资金的流出。最后,不仅要对项目实施阶段的投资成本进行动态控制,还要加强对设计的评审和对总承包商的审计工作。这样核电项目业主可以随时发现已用费用的偏差,及时分析应对。而且可以及时了解设计变更情况,进行资金调节,减少投资风险。同时必须对总承包方进行审计,以确保资金在工程实施过程中使用的合理性和必要性。

(二)资金支付风险的控制

对于资金支付的风险,需要总承包商做到两点。一是总承包方要按期向核电项目业主提供资金计划。这样项目业主可以根据资金计划了解工程的进度,资金的流向,避免了总承包商的自编自话的情况。二是总承包方需向项目业主提供向下游承包商的付款凭据。这样不仅可以确保工程资金的流程完整,项目资金支付到位,还保护了下游承包商的利益,保证了工程的顺利进行。

(三)资金风险的控制

根据有关规定,部分的采购设备可能会产生额外的资金花费。根据这一情况,总承包商可以有成立销售公司、采购、拆分合同、争取政策支持等应对策略。这些应对策略各有利弊,但对与有关机关积极沟通,争取政府的支持对于一个企业来说是有很大帮助的,相对而言风险较小。

四、结束语

根据本文研究,核电项目EPC总承包合同管理模式还处于前期探索阶段,存在着不少问题。作为核电项目的业主对其中的财务风险需要尤为关注,要在取得社会效益的同时注意投资效益,要控制好成本,与各方各界建立良好的沟通关系。为了做好我国的核电建设工作,我们需要不断的实践总结,各核电企业之间要多交流,互相学习,共同进步。

参考文献:

[1]王莹.核电EPC总承包项目的财务管理及风险控制[J].会计之友,2012(28):37-38

篇(8)

一、电子商务企业的发展现状

(一)互联网技术的普及带动了电子商务企业的发展。电子商务自21世纪以来掀起了研究的热潮,电子商务企业是利用互联网技术处理企业经营活动的一种新型管理模式,将企业的业务流程和运营模式实现了信息化和便捷化。

(二)相关法律的健全为电商企业发展提供了更完善的保障。近年来,电子商务领域中消费者隐私信息被公开,个人资料被盗用的违法行为屡禁不止,我国也十分关注电子商务领域的发展状况。自2010年7月1日执行的《侵权责任法》,在第二条中明确规定了将隐私权作为一项独立的民事权益。《侵权责任法》同时也对网络上的侵权行为进行明确规定。

(三)在国家的宏观调控下,开放有序的市场经济竞争环境正在形成。公共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也是发展电子商务的重要因素,国家正在逐步建立完善公用数据网、互联网、物联网等,为电子商务提供实现网上认证、订货、支付、配送等安全交易的运行环境。

二、电子商务企业面临的财务风险分析

(一)人力资源和市场开拓的投资加大了电子商务企业的投资风险。电子商务企业在前期初始投资额较大,主要体现在人力资源和市场开拓等方面占用大量资金。企业的营运过程中,由于消费者对新技术、新形式的要求,企业需要在人力资源方面加大资金投入,电商企业的营运需要专业的技术人才,这相应的增加了企业的投资成本和风险。在市场开拓的过程中,电商企业扩大市场份额就需要在其宣传过程中增加销售费用。此外,电子商务企业在短期内很难见到收益,较大的营运成本致使前期盈利与成本支出存在严重的资金缺口,无疑加大了投资风险。

(二)有形资产比例较低和收益的不确定性使筹资风险加大。由于电子商务企业筹资的高风险、行业竞争的激烈、进入门槛低等因素,使得企业的筹资风险较高、财务稳健性较低。电子商务企业有形资产的占有率较低使其从银行取得贷款的能力受到限制。电商企业在短期内难以获得收益,需要通过长时间的营运来获得收益,这使得企业外来筹资的难度加大。此外,企业在需要资金时,若选择股权融资和发行债券的方式进行,筹资成本高,且偿还利息等固定成本的压力较大。

(三)电子商务企业管理形式和付款方式的改变使其盈利存在风险。电子商务企业的盈利模式需要根据消费者和市场需求不断创新,新的盈利模式往往能在几个月内打开市场渠道。如果电子商务企业能在一个领域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的同时,不断培养新的利润增长点,占领市场先机和竞争优势情况下,可减轻或化解盈利模式风险。

电子商务企业在管理形式上的改变,使得母公司对子公司的监管就相对较弱,财务信息容易失真,出现账实不符的现象。在其营运过程中需要支出业务人员费用、网站运营完善的成本、产品市场推广费用、产品物流费用等成本费用。此外,电子商务企业改变了传统的付款方式,从传统的面对面付款转变为货到付款、匿名支付、分期付款等方式,这些市场不确定性因素的存在使电子商务企业坏账的可能性增加,使得电商企业的盈利存在风险。

三、防范电子商务企业财务风险的对策

(一)投资风险的防范。对于电子商务的投资策略而言,由于电子商务所处的环境更为变幻无常,而且本身的风险较大,因此在进行投资决策时要审慎评价,谨慎投资。

第一,电子商务企业要做充分详尽的可行性分析和盈利能力预测,对要投资的行业需要关注其行业所处的环境、市场状况、发展前景和现金流。第二,要对投资企业资产负债表、现金流量表、利润表等财务报表中的数字进行全面、准确的分析,还要关注一些非财务指标和市场因素等多方面的信息,以此论证投资的可行性。第三,电子商务企业是在线实现商品的销售,所以投资时应重视顾客体验等方面的因素,实现“产品+服务”的整体投资策略。

(二)筹资风险的防范。电子商务企业在作出筹资策略时要注重以下几方面:第一,确定最佳资本结构。即充分利用外部资金实现股东权益最大化,同时综合降低筹资成本,不影响企业控制权的合理比例。第二,合理安排筹资组合方式。在进行筹资方式的比例分配时,要注重风险和收益间的权衡。第三,加强筹资风险的控制。在事前,要建立有效的财务风险预警机制,对其经营活动做好资金预算;在事中,要加强企业的现金管理和应收账款管理,加速资金回笼以降低财务风险;在事后,要跟踪筹资的使用情况和效果,看其是否能够达到预期的利润,若存在不合理情况要及时调整。

(三)盈利模式风险的防范。为了适应当前多元经济的发展格局,电商企业制定一套多层次、相互补充、互相依存的盈利模式。针对目前我国电子商务企业盈利模式的发展情况,可以从以下对策考虑:

第一,加强电子商务企业盈利模式的安全问题。现今的电子商务环境仍然存在安全问题,电商企业应该加强电子商务安全协议技术,对顾客信息的安全性、保密性、完整新提供安全保障。第二,要加强电子商务企业现金流管理水平。电商企业要客观的分析获利水平和创造能力,进行科学的财务预算,合理的安排企业的现金流入和流出。第三,电商企业应加强自身建设。将顾客的利益放在首要位置,通过提供优质的产品和人性化的服务,以及合适的购买激励方式寻找并提供一种既能让消费者满意,又能让电商企业盈利的经营模式

参考文献:

[1]刘彦文,李爽.基于电子商务环境企业财务风险防范研究[J].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05,01:103-104.

[2]卢燕.试论电子商务环境下企业面临的财务风险与防范策略[J].现代商业,2012,27:190.

篇(9)

企业作为一种营利性组织,财务至关重要。它影响着企业的生存与发展。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并逐步完善,一方面,开放的市场给企业带来了更多的发展机会,但是企业也随之步入了一个动态多变的经济环境之中,有着各种难以预测和不可控制的因素。企业面临着一系列诸如融资、筹资、投资决策、营运资金管理等问题,财务风险也进一步加大。因此,如何管理自身的财务风险,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并使企业健康成长,是摆在每个企业面前现实而又紧迫的课题。

本文拟对企业如何防范财务风险进行讨论,以有助于企业及时发现财务恶化征兆,制定正确的经营及财务政策,规避或化解财务风险。

1企业财务风险的内涵与成因

1.1 内涵

企业财务风险是一种微观经济风险,是企业经营风险的集中体现,按其涵盖的内容可以分为狭义财务风险和广义财务风险。狭义的财务风险也被称为举债筹资风险,是由企业的负债引起,因借款而丧失偿债能力的可能性导致风险的产生。企业举债,一方面满足了企业对流动资金的需求,另一方面企业也承担了按期还本付息的压力,因此而潜伏风险。按照此观点,如果企业没有债务,企业的资金全部为自有资金,靠投资人投入,则财务风险的可能性为零。广义的财务风险是指企业的财务活动中由于存在不确定性或不可控的因素,在一定时期内使企业财务收益与预期收益发生偏离,从而蒙受损失的可能性。可见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财务风险贯穿于财务活动的各个环节,财务风险又可具体划分为筹资风险、投资风险、资金回收风险和收益分配风险等。

1.2 形成财务风险的原因

为有效地防范财务风险,必须先了解形成财务风险的原因,对财务风险进行分析研究,从而有针对性地制定出有效的方法与策略。企业产生财务风险的因素很多,不同的财务风险有不同的诱发因素,但总体来说,可以归纳为企业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

企业外部环境的复杂多变是企业财务风险产生的外部原因。企业外部环境包括宏观环境和产业环境,宏观环境主要包括政治环境,经济环境,社会环境,自然环境等;产业环境包括要素市场,产品市场,产业竞争状况等。这些影响因素存在于企业之外,且具有复杂性和多变性,而这种变化是企业无力全面观测,难以准确预见和无法改变的。环境的变化可能给企业带来了机会,但也有可能使企业面临威胁。财务管理系统如果不能适应复杂多变的环境,必然会给企业带来理财的困难。

从企业的内部因素分析,财务风险主要是由于以下三个方面造成的。

第一,财务管理人员对财务风险的客观性认识不足,风险意识淡薄。财务风险具有客观性,有财务活动就有财务风险。当前我国许多企业财务管理人员缺乏风险意识,认为只要管好、用好资金,就不会产生财务风险。

第二,企业财务决策失误。财务策略需要科学合理、正确的财务决策做指导,凭借经验和主观决策很容易使企业的财务决策失误,从而导致财务风险的产生。以投资决策为例,如果投资决策失误导致投资收益率小于筹资成本,使得企业的财务状况恶化威胁到企业到期偿还的债务,这就增大了企业财务风险产生的可能性。所以在对外投资中,要对投资的项目进行周密的可行性分析和研究。在筹资决策中也是如此,通过科学合理的决策来选择筹资方式和筹资规模,尽可能降低筹资风险。所以,财务决策也是影响财务风险的因素,要科学地选择财务决策。

第三,企业盲目追求经济效益与偿债能力的不确定性。企业为了追求最大的经济效益会导致对自有资金的不满足,因此,企业会希望通过筹集更多的资金来赚取更大的利润。然而企业借入的资金却要偿还利息,如果企业通过借款经营所得的息税前利润不足以偿还借款利息,那么企业就要通过自有资金创造的利润去弥补亏损,如果亏额对公司来说很大,则财务风险的产生就有很大的可能性。也可以说是资本结构的不合理性。

2企业财务风险的衡量指标

基于以上企业财务风险的概括,我们要制定出相应的分析对策及改进建议。由于财务报表集中反映了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因此通过报表的分析,可以为发现财务风险提供线索。在通过报表分析财务风险时,主要选取财务指标作为分析对象。财务指标的分析主要从短期偿债能力、长期偿债能力、营运能力和盈利能力四方面来衡量财务风险大小。

2.1 短期偿债能力分析

短期偿债能力主要是反映流动资产与流动负债的结构,查明企业流动资产的变现能力,预防企业的短期偿债能力恶化,使企业有较好的财务状况。分析的指标主要有流动比率和速动比率。流动比率和速动比率都反映了企业的短期偿债能力,并且比率越高,偿债能力越强,负债获得清偿的机会越大,财务风险越小。由于速动比率是速动资产与流动负债的比值,其中速动资产是流动资产扣除存货后的余额,而存货的变现能力相对较差,所以速动比率更能反映公司的变化能力和偿还到期债务能力。

2.2 长期偿债能力分析

长期偿债能力是企业偿还长期债务的能力,主要是偿还本金与支付利息的能力,现有分析的指标主要包括资产负债率、产权比率和利息保障倍数。资产负债率是企业的负债总额与资产总额的比值,它反映了企业总资产中有多大比例是通过借债来筹资的。产权比率是通过企业的负债与所有者权益之比来反映企业资金来源的结构状况,即债权人提供的资本与股东提供资本的相对关系。利息保障倍数是从公司盈利能力的角度来考察企业还本付息的能力,是息税前利润与利息费用的比值,该指标反映了经营所得支付债务利息的能力,因此该指标至少要大于1,这样才能保证企业的经营利润足以支付利息费用。

2.3 营运能力分析

营运能力主要是分析企业资产的运用效率,即资金周转循环的状况。在反映企业营运能力分析的现有指标中,主要分析应收账款周转率和存货周转率。应收账款周转率是指企业一定期间赊销净额与应收账款的平均余额的比率,反映了应收账款变现速度的指标。存货周转率是指销货成本与存货平均余额的比率,反映了销货能力的强弱。

2.4 盈利能力分析

盈利能力就是企业赚取利润的能力。反映企业盈利能力的现有指标主要有销售净利率、资产净利率等。销售净利率是指企业的税后净利与销售收入之比,它说明了企业的每一元销售收入所实现的利润水平。资产净利率是指企业的税后净利与平均资产的比值,反映的是企业全部资金或所占用的全部资源的盈利能力。

3财务风险指标体系的改进

虽然上述指标从不同的角度对企业一定时期的生产经营状况进行了分析,对于揭示财务风险无疑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也有一定的局限性。最主要的表现在这些指标中很少来自于现金流量表,没有充分考虑到现金流对企业的生存与发展的重要性。在当今“现金为王”的时代,运用这一体系无法准确判断企业的财务风险。因此,为了克服现有指标的不足,应加入现金流量指标以加强指标体系的完整性和系统性。

本文建议在构建财务风险指标体系中,采用在现有指标的基础上结合现金流量指标加以改进,同时考虑到分析财务风险的指标在上市公司的常用性,所以选取的指标体系只是其中的一些比较重要的比率。

3.1 短期偿债能力分析指标的改进

为了克服短期偿债能力的不足,可以在现有指标的基础上加入现金流动负债比率。现金流动负债比率是指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与年末流动负债的比率,该指标表明了企业的现金净流入如有多大的程度来偿还其流动的负债,能直观地反映出偿债的能力。

3.2 长期偿债能力分析指标的改进

为了克服长期偿债能力的不足,可以在现有指标的基础上加入现金债务总额比率。现金债务总额比率是指现金净流量与负债总额之比。它反映了企业每年偿还全部债务的能力,衡量企业长期负债偿还能力大小的指标,如果企业的长期债务能展期的话,现金净流量只要满足利息的费用,因此也反映了企业最大的利息支付能力。

3.3 盈利能力分析指标的改进

为了克服盈利能力的不足,可以在现有指标的基础上加入销售现金率、资产现金率。销售现金率是指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与销售收入之比,说明了每一元的销售收入所实现的现金净流量,反映了收入的收现能力。资产现金回收率指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与资产总额的比值,说明了每一元资产变成现金净流入的能力,反映了企业资产收现的能力。

在营运能力分析指标中,由于营运能力是反映资产的运用效率,与现金流关系不大,因此,在这里没有改进。

4建立企业财务风险预警系统

由于风险的客观存在性,如果企业不能较好地规避与防范各种风险的因素,企业未来的发展可能会陷入危机的境地,最终可能因财务状况的恶化而导致财务危机。因此,建立财务风险预警系统,对财务风险进行分析和防范成为财务管理的一项重要的内容。

企业财务风险预警系统是从企业微观的角度以企业的信息为基础,以企业的财务报表、经营计划及其他相关财务资料为依据,利用财会、金融、企业管理、市场营销等理论,采用比例分析、数学模型等方法,发现企业存在的财务风险,并向经营者和投资者示警,它贯穿于企业经营活动的全过程。

企业财务风险预警系统是通过对企业财务状况和财务成果的综合性分析,以获得企业经营运行可能出现波动的信息,并进行超前预测的体系。因此,对企业综合性分析是企业财务风险预警系统的基础。它的子系统包括财务风险预警信息系统、财务风险计算系统、财务风险综合评价和预测系统、财务风险报警系统。该系统主要是根据财务风险计算系统计算出的各种风险指标的值,利用系统提供的综合评价数学模型和预测模型,对企业当前的财务风险进行综合评价和对企业未来的风险进行预测。

篇(10)

引言

金融危机的爆发,使企业的风险管理成为业界关注的焦点,而企业的内部控制在企业风险管理中具有重要作用。2004年COSO在原《内部控制——整体框架》的基础上,及时对风险管理的要求做出反应,正式公布企业风险管理框架(ERM),增加了目标设定、事项识别和风险应对3个要素。2008年5月财政部、证监会等五部委联合下发《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也明确提出内部控制的目的之一是提高企业的风险防范能力。作为国家基础产业的电力企业,在完善内部控制,防范财务风险,提高企业的竞争力以适应不断发展的经济环境方面,已成为刻不容缓的任务。

1.企业内部控制与财务风险的关系

内部控制是为了实现经营管理目标、组织内部经营活动而建立的各职能部门之间对业务活动进行组织、制约、考核和调节的方法、程序和措施,也是企业为了合理保证财务报告的可靠性、经营的效率和效果及对法律法规的遵守,由治理层、管理层和其他人员设计和执行的政策和程序。它包括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监督五个方面的内容。

财务风险是指企业在进行财务活动的过程中获得预期财务成果的不确定性,这种不确定性包括自然状态的不确定性和内部组织行为的不确定性。财务风险是企业在风险管理过程中必须面对的一个问题,它作为一种客观事实,存在于企业生产经营的各个环节。

财务风险产生的原因有许多,而为维护企业利益,最关键最基本的是建设好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设计和执行良好的内部控制制度,有利于合理保证财务报告的可靠性,提高经营的效率和效果[1]。在现代企业中,由于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产生了企业的所有者股东与控制企业资产及活动的管理层之间的委托关系。由于股东与经营管理者的目标不同,这导致双方之间的信息不对称性,同时人可能为追求自身利益而偏离股东的目标甚至损害其利益,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就是为降低两层级之间的委托风险而建立的一套风险管理机制。因而,为尽可能的防范和降低财务风险,建立与落实良好的内部控制制度是至关重要的。

2.电力企业内控现状及存在问题

电力企业作为国家的基础产业,在国民经济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由于是资金密集型企业,国家每年对电力设施进行投资建设,资金投入大、设施分散,同时企业每年收取用电客户大量电费收入,资金分散、数额巨大,有效的内部控制可以保证国有资产安全,防范经营风险和财务风险,提高经营效益,实现企业的社会责任。大多数电力企业的资本结构较为单一,产权特征也较封闭,所有权和经营权大都集中在个别人手中,缺乏监督机制。目前,有些电力企业根据管理需要建立了不相容职务分离控制、授权审批控制、预算控制等内部控制措施,实行资金收支分离、会计集中核算等财务管理模式,进行企业机制结构改革,建立ERP管理系统等[2]。但大多数企业仍不能与时俱进,内部控制制度不够完善,存在着许多需要改进的问题或缺陷,影响着企业的生存和发展。

(1)资金管理制度不完善

电力企业作为资金密集型企业,资金管理是企业内部控制中不容忽视的一个方面。电力企业营业范围覆盖普遍较广,所辖分公司及银行账户数目众多而分散,营业网点涉及大量现金业务,加强资金集中控制和保证资金安全是资金管理的重点和难点。

目前电力企业各营业网点资金结算方式大多为柜面资金收付,每天现金的登记保管、送存等方面均存在着风险。以承兑汇票方式收取的电费资金在电力企业中平均可占电费收入的10%至20%,然而目前营业网点员工对票据真实性的辨别能力有待提高,同时运送、财务部门的保管、背书、上缴与承兑等流程均存在不容忽视的风险。另外,大多数电力企业的财务部门只做本职份内的核算统计与上报等工作,没有运用现金流量的各项指标为公司的经营活动筹谋策划,导致对远期现金流量的运作缺乏科学的计划。

(2)组织结构不合理

我国电力企业的股权由国家股、法人股、社会股构成,其中国家股及国有法人股占绝对的控股地位,社会投资者数量较多,但也较分散且持股量不大。由于国家本身的角色和精力限制,大多数是通过委托方式,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信息不对称问题的存在及监管与激励措施的不完善,导致企业内部监管与控制不力的现象。

同时,这样的股权结构也影响了企业管理者的思维与经营方式,使其仍停留在行政领导的角色中,不能从根本上转变经营观念,把企业当作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法人实体。具体表现在董事会独立性不强及监事会作用的难以落实[3]。董事会在公司治理中起着至关重要的枢纽作用,由于其与股东的权益目标的背离及成员素质与专业水平等方面的限制,导致董事会的运转不能发挥最佳效用。现阶段的电力企业,监事会成员基本上均为企业内部人员,由组织部门或管理层认命,由于缺少必要的独立性及有效地监督机制,使得监事会的职能难以落实。

(3)固定资产管理不完善

电力企业通常建设项目规模较大,线路、设备覆盖范围广,经营场所、车辆使用分配分散,员工众多,而固定资产控制就是为了保证企业固定资产安全完整而采取的财务控制措施。目前的电力企业中,固定资产管理失控的常见情形有盲目构建、资本性支出挤占生产成本、盘盈及固定资产残值不入账、折旧方式不固定等。固定资产管理从新建、新购、交付使用、价值管理、维修保养、处置、毁损等各环节均应加强管理,特别是对于固定资产减值、毁损等环节办理手续很不完善,资产清理业务办理不及时,容易虚增固定资产价值。同时,现下固定资产管理的内容仍主要停留在财务核算和记录的层面上,大多企业无法配备专职人员管理固定资产,兼管人员只做简单的核对工作,对定期盘点和检查维护敷衍应对,使得此项管理流于形式。

(4)内控人员素质参差不齐

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设计与执行均需要人来进行,一个良好的内控环境必然对相关人员的综合素质要求也较高。内部控制的核心是财务会计控制,承担内控职责的主要是会计人员,由于核算单一,电力企业参与内控的会计人员,除具备会计方面的专业技能外,普遍缺乏管理人员应具备的综合能力。而科学的内控制度,是对企业经营管理各个环节实施有效监控的制度,这需要多方面知识的融会贯通和支持,但电力企业的相关人员通常构成单一,涉及投资、金融、法律、材料、机械等方面专业的人员少之又少,难以相互配合更好的设计与执行企业的内控制度。

3.改善企业内控,防范财务风险

(1)强化以现金流为中心的资金管理

图1 银行承兑汇票银行托管流程

由于货币资金控制的重要性及电力企业资金的密集型特点,建立良好的内控环境需要十分重视对资金的有效控制,并将控制目标具体化。资金内部控制制度的基本目标是为了加强货币资金的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减少企业财务风险,并保证资金的安全。为此,电力企业应对货币资金实行集中统一管理,集中核算,资金的收支由总部统一调配,参与相关工作的人员分配要保证财权与事权分离,对于资金筹集、项目决策、预算审批与下达,资金分配与保管等高风险流程,应实施分级负责与责任追究政策,使责任下达到个人,以保证相关人员恪尽职守,提高工作效率和效果。同时也要加强资金监控、规范运作,使各项资金的使用在首先保证安全守法的基础上追求效益的最大化,切实避免任何形式的损失的浪费。

对于收取承兑汇票的交易,企业应建立起一套完善的制度体系保障自身利益,规范相关人员工作(如图1所示)。

(2)完善组织结构

健全的组织结构才能保证合理的治理机制,任何一个企业,没有完善的公司治理机制就难以防范财务风险[4]。电力企业大都规模庞大、组织结构复杂、管理链条较长,为防范财务风险,建立良好的内控制度,首先应完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建立相互牵制、有效制衡的治理机制,特别是涉及重大决策时应避免主要管理者主观臆断、盲目决策,在董事会等决策机构中,逐步建立独立董事制度,在决策过程中充分听取独立董事一件,确保企业管理层决策规范合理。其次要加强产权管理、缩短管理链条,管理级次越多的企业,由于监控弱化,链条过长,潜在的财务风险越大。电力企业应积极推进扁平式结构,精简管理链条,缩短管理级次,加强监控,完善反馈机制,防范和降低财务风险。

(3)落实固定资产管理制度

电力企业规模庞大的固定资产需要有针对性的合理管理,并保证管理制度落到实处,切实保障固定资产的安全完整、高效实用。首先,企业应针对固定资产管理科学合理的配备相关人员,完善管理机构的设置,对于人员的职责分工、权限授予和审批程序应明确规范,公司财务部统一负责固定资产的账务处理;其次在固定资产的取得、验收、使用、维护、处置等环节应在投资预算的基础上考虑固定资产的投资方向、资金需求、效益、风险等各项因素,保证决策科学规范,程序严密,对固定资产的采购应采用集中、统一采购的方式,分公司或个人不得自行采购,也不得以化整为零的方式采购;同时,企业已取得固定资产的确认、计量与核算、报告均应符合国家会计准则制度的规定,不得随意变更。

(4)提高内部控制相关人员素质

健全的内部控制制度必定对从业的内控人员提出更高的职业要求,加强内控人员的管理能够保证内部控制的有效实施。首先应优化内控人员队伍的结构,内控部门接触面广,需要较高的综合能力和技能,除配备必要的专职财会与统计方面人才外,还应聘用其他专业方向(如法律、经济、投资、工程技术等)的人员协同工作。其次,应提高内控部门人员的执业能力和素质,内部控制对企业的整体管理及决策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为设计与实施良好的内控,加强对相关人员的教育培训十分必要,内控领域在瞬息万变的大经济环境下正不断变化,企业应规定一定周期对相关人员进行集中培训、更新知识,提高水平,不仅要求其具备必要的专业知识,还应适当增加对其他方面相关知识技能的培训和指导,以使在工作中能统筹兼顾,完善不足,提高内部控制的质量和效益,更好的防范财务风险。

4.结论

内部控制是当前学术界和企业界讨论的热点问题,加强企业内部控制不仅可以保证财务会计和其他相关信息的准确性、及时性与可靠性,还可以完善企业的内部管理,防范于降低财务风险,提高企业经营及管理活动的效率和效果,对于作为国家基础产业的电力企业来说,更能维护国有财产物资的安全与完整。本文在简要阐述内部控制与财务风险的相关理论及相互关系的基础上,针对电力企业的组织及经营方式等特点,分析其内部控制可能存在的缺陷,并随后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以期对电力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完善与落实提供参考建议。

参考文献:

[1]袁晓波.内部控制与财务风险[J].经济与管理研究,2010(5).

[2]张蕾.兰州供电公司内部控制研究[D].兰州大学,2009.

篇(11)

企业财务管理活动不仅受企业内部条件的制约,还受到企业外部环境的影响。这些外部环境包括国家的政治经济政策、法律法规、社会环境、市场的竞争环境等。这些因素的变动可能对企业的理财活动带来机遇与挑战。在市场多元化和经济制度改革不断深入发展的今天,以老国有企业自居的电力企业在市场的开放性竞争中欠缺竞争优势,成为了改革制度深入发展的首要冲击对象,而这无疑给了电力企业致命的打击。

2.财务决策缺乏科学依据

经营管理者的财务决策决定着企业日常的和重大的财务活动,对企业的财务运作会产生直接性的影响。目前,由于电力企业市场竞争意识的缺乏、信息不对称、经营管理者的专业素质欠缺以及企业内部决策制度的落后等,导致企业的许多重大性财务决策经常出现战略性的失误。固定资产的建设和投资缺乏全局性和战略性的统筹规划、投资短视,追求短期效益、账面资产价值与实际资产效用不对称、市场信息闭塞、渠道缺乏等弊病长期存在并越积越深,给企业实际的财务运营造成了沉重负担,严重影响了企业今后的发展。

3.企业财务监督管理制度不健全

企业内部的财务监督管理制度是企业财务工作的执行标准和监督体系,直接决定了企业财务运作的效率。内部监管制度必须是在坚持行业执行标准的前提下,结合企业自身实际而形成的一套有利于企业财务有序运行的制度,制度中除了规定日常财务运行程序、方式外,还应当制定出一套财务监管体系,以便随时监督管理财务制度的执行情况,检测财务运行效果,以及及时发现可能出现的问题等,保证企业财务运行的规范化和科学化。

二、防范与控制电力企业财务风险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1.收益与风险综合考虑原则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涉及多项决策,在市场的影响下,这些决策的制定会同时具有风险性和收益性,给企业的资产或者负债造成一定的影响。企业在进行这些决策之前,应当进行全面的调查和分析,准确估计决策可能产生的风险和收益,争取更大的收益和更低的风险,而不能盲目追求高收益,却忽视了可能给企业带来的极大的风险。

2.风险有限原则财务风险发生的客观性和不确定性决定了企业的财务风险是不可避免和难以预期的。因而,在进行企业日常的经营活动时,必须考虑到企业承载风险能力的有限性,在经营决策的制定中必须有意识的规避可能造成的重大的财务风险的决策和采取一切可能的措施有效降低风险,以免对企业的生存造成重大威胁。

3.预警原则企业财务风险虽然具有不确定性和客观性,但是风险的发生

并不是一时性的突发,而是长期的累积。因而只要在日常的工作中做好对于财务的监管和风险的识别工作,就能有效规避或者降低较大的财务风险对企业的巨大冲击。4.系统化与分散性相结合原则对财务风险进行管理和控制时,必须有整体的规划和管理。在整体战略的指导下,进行分权分级的财务监管工作的分配,从而将财务的监管工作真正落实到位,监管责任落实到人。

三、具体防范和控制的基本方法

1.增强企业应对环境挑战的能力

在内部建立并不断完善企业财务管理系统,使其不仅能够适应现在的外部形势,还能针对外部环境的变化不断进行科学有效的调整。要做到对于外部环境变化的灵活应对,一方面需要在管理系统建立初期就建立起科学性和灵活性都高的财务监管机制;另一方面,也需要企业根据外部环境的变化,对这些机制和系统进行不断的改进与完善。

2.进行风险的全员管理

在企业内部建立控制严密的内控组织架构和业务流程、运行高效的风控业务运行机制等配套完善的风险控制体系。对企业全员进行风险管理教育,并将这种风险控制的组织架构和业务流程贯彻到每个员工的日常工作上,使得每个环节的工作人员都参与到企业的风险管理与控制上来,减少风险的发生率,有效降低重大风险的形成和发生的可能性,并尽可能地降低风险的威胁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