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咨询服务!

新能源技术创新大全11篇

时间:2023-06-14 16:44:46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新能源技术创新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新能源技术创新

篇(1)

1、导言

在能源技术创新方面,推动能源智能生产技术创新,研究可再生能源、化石能源智能化生产等技术。同时,加强能源智能传输技术创新,研究多能协同综合能源网络、智能网络的协同控制等技术。促进能源智能消费技术创新,推动智慧能源管理与监管手段创新,加强能源互联网综合集成技术创新,研究信息系统与物理系统的高效集成与智能化调控、能源大数据集成和安全共享、储能和电动汽车应用与管理以及需求侧响应等技术,形成较完备的技术及标准体系,引领世界能源技术创新。

2、能源技术创新现状

2.1能源创新技术还不完善,导致产生大量的污染与能耗

随着我国一直在强调新能源的低污染、低能耗,但是由于能源创新技术的不完善,导致在发展新能源产业时存在大量的污染,尤其是在新能源产业制造过程中产生大量的污染。我们以将太阳能转化为电能的多晶硅为例,生产多晶硅提炼所排放的三氯氢硅等有害物质要远远高于电能消耗的能源,一千瓦多晶硅光点需要10度公斤的晶硅,但是制造它需要6000度的电能,由此可见新能源产品的制造环节污染比较多。

2.2能源创新技术制度不完善,适应不了低碳经济发展的要求

能源创新技术开发需要的资金比较多,而且能源创新技术开发所要承担的风险也比较大,因此在能源创新技术的研发上存在资金投入不足的问题;二是政府在能源创新技术研发创造中的主导作用不够。能源创新技术创新需要政府部门发挥统一协调的管理机制,然而目前政府在其中的主导作用没有发挥出来,导致我国能源创新技术的关键领域缺乏创新,过度依赖于国外技术;三是我国与世界合作的机制也不顺畅。

2.3能源技术具有不确定性

高风险的特征导致能源企业融资困难,因为能源的应用方面还存在着许多的不确定性,这些不确定性严重地影响了银行对能源企业的前景评估,给能源企业的信贷融资带来不利的影响。因此能源技术与能源企业的不确定性表现在技术的不成熟、回报高、风险高、市场定位比较模糊、管理不成熟等方面。

3、能源技术创新策略分析

3.1建立层次结构先进合理的新能源产业体系

依靠我国微观与宏观调控的手段,进行合理的资源分配,争取建立以传统能源为主、能源技术为必要补充的能源市场,增加风力发电、水力发电、太阳能在我国能源消耗中的比重,由于对这些清洁能源大力使用,能够有效地对我国的环境进行改善,建立第二代生物质能源的应用。

3.2完善我国新能源创新制度,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一是强化政府部门对能源技术的资金投入。由于能源技术研发周期比较长,因此需要我国政府增强对能源技术的研发资金投入,建立专项资金,重点支持关键技术的研发,提高高职院校在能源技术创新、实践方面的作用,拓展能源技术的社会应用性;二是建立多元化的融资渠道。能源技术的研发具有一定的公益性,因此需要构建多渠道的融资机制以此保证资金的稳定性,我国要在政府投入、银行信贷的基础上,发挥市场的作用,增强民间资金研发能源技术;三是培养高素质的研发人员,提高我国能源技术的创新能力;四是建立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以此指导能源技术的发展与创新。

3.3明确能源技术项目创新原则

3.3.1合作原则

能源技术是一大重点工程,由于各个国家经济文化的差异性,能源技术合作管理依旧面临着诸多问题。未来,各个国家之间能源技术日趋增多,重视项目管理模式革新是不可缺少的。从可持续发展角度研究,合作双方必须及时解决项目管理难题,共同构建更加持续、稳定、互利的项目管理模式。

3.3.2监督原则

能源技术的集中管理不够,技术合作项目进程和质量实施管理机制有待完善。对能源技术实行承办单位内部监察、第三方机构专业监督和政府主管部门监管相结合,确保项目承办单位和工作人员认真履行职责,遵守、落实相关政策和规范,保证能源技术顺利实施。

3.3.3专业原则

建立一套完整的能源技术合作工作质量评估体系,对新能源技术质量和实施单位工作水平进行动态的科学、系统评估,以评估的结果作为实施单位资质、项目结算、资金拨付及新项目申报的主要依据。世界经济正朝着统一化方向转变,各个国家之间形成互利互助战略模式,通过各类项目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

3.4完善科学技术创新体系,提高低碳经济下新能源利用率

新能源企业相比于传统的能源企业的优势在于,新能源企业具有巨大的发展前景与市场潜力。因此完善新能源企业的理论体系,研发更先进的能源技术是如今发展的一个重要环节。同时改革新能源的设备,使新能源设备现代化,并且改善新能源企业之中格格不入的部分。大力的招商引资,为我国的新能源的发展提供资金上的保障,同时大力宣传新能源的环保性能与实用性,减少市场与能源技术的隔阂,给银行贷款给新能源提供一条有效的沟通渠道。完善新能源的产业政策,给新能源企业的发展创造有利条件,减少我国资源浪费,提高能源的利用率。

3.5提升能源技术发展的自主创新能力

一是要大力培育具有“工匠精神”工程研发队伍,提高我国自主创新能力。培养具有工匠精神的、具有自主创新能力的工程师是提升我国能源技术的关键,因此高职院校要加强人才培养,提高我国生产能力水平;二是要加强对自主创新成果的产权保护,提高企业积极创新的积极性,我国要改善能源技术专利审查与授权程序,加大对能源技术产权的保护力度;三是加快能源技术成果转让,实现能源技术成果的市场价值,加快我国能源技术领域产品的创新速度。

结论

总之,我国正处于科技改革阶段,经济产业必须依赖于科技创新,才能实现资源战略的可持续利用。新能源工程是国家重点投资与发展的项目,应从科技创新、优化管理、产业规划等多个方面实施调整,构建符合新能源产业需求的新方向。同时,做好能源技术的调控与管理工作,解决早期能源规划存在的战略性问题,共同提高能源技术创新与发展水平。

【参考文献】:

篇(2)

前言

就我国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市场发展来说,想要实现长远的发展,就要积极借鉴西方国家中的市场发展经验,不断完善我国的新能源汽车产业技术。现阶段中我国自主开发的产品已经逐渐进入到了市场中,不仅可以满足市场的发展需求,同时也可以为产业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1 技术创新的内容以及对市场培育的作用

1.1 技术创新的内容

第一,我国的关键零部件技术科研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特别是在纯电动车领域,我国的动力总成关键零部件技术以及动力系统集成技术都获得了突破。第二,我国在新能源汽车方面的产业化以及整车研发进程推进有序。在电动车整车技术层面,我国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同时掌握动力系统、燃油电池、纯电动、混合动力技术。国内企业加强了对于系列化产生的开发不,并且取得了良好成果。第三,我国关于新能源汽车的技术标准以及嗜氡曜家丫开始逐步的完善,同时构建了有效的产品管理体系和法规。

1.2 技术创新对市场培育的作用

第一,可以满足相应的需求,促进新产业的发展。从理论的角度上来说,进行创新其实就是要做好技术研发以及规模化生产等工作,并将所研究出的成果推向市场中,获得消费者的认可。因此,在创新阶段时就要从市场需求上出发,挖掘出市场中的潜在需求。从促进需求的角度上来说,进行技术创新不仅可以满足创造出新的需求,同时也可以将潜在的需求转化为实际的需求。如节能环保技术以及新能源技术等。此外,进行技术创新还可以借助技术改造等来满足需求的规模[1]。第二,促进产业技术发展。随着能源问题的不断发展,应对气候变化、做好环境保护工作就显得极为重要了。在这一发展趋势的影响下,风电、太阳能等为代表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开始受到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加之关键技术的不断成熟,使得成本上有了一定的降低,这样也就提高了市场竞争力。通过调查可以看出,全球现在正在兴起一场以绿色低碳为代表的能源革命,尤其是在医药、工业以及农业等领域中尤为突出。

2 完善政府中的扶持政策

对于我国现阶段来说,就要不断完善政府上的扶持政策,真正认识到新能源汽车产业的重要性。就目前来说,消费者的购买成本出现了逐渐降低的现象,这样也就成为了新能源汽车产业市场实现快速发展的基础。且对于新能源汽车来说,不论是在技术上还是在设计与生产等方面上都存在着成本相对较高的特点。加之在后期阶段中需要更换电池等而出现了费用上,也使得许多的消费者逐渐放弃了对新能源汽车的法关注度与购买力。一些发达国家中,在发展新能源汽车产业的过程中,就制定出了政府扶持的政策,这样也就包含了整个汽车产业。但是通过调查可以看出,我国在这一层面上却还是关注示范运行整车等方面,这样也就降低了对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上政策的扶持。为了满足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上实现快速的发展,我国政府方面就要及时做好改革与创新工作,制定出完善的扶持政策。另外政府部门还要对新能源汽车整个行业链提供帮助,通过加大政府补贴以及优惠政策等来降低成本上的投入,保证新能源汽车产业可以实现快速长远的发展[2]。

3 保证汽车产业市场划分准确

就目前来说,我国现阶段中的新能源汽车在发展上受到了自身技术性能以及价格等方面的影响,消费者的购买欲望以及适量等方面还存在着一定的不足。因此,针对这一现象,就要及时做好调整工作,通过从自身的实际情况上出发,做好市场的划分与研究工作,挖掘出市场中潜在的消费者。为了保证消费者可以进行购买,企业方面还要对消费者提供出相关的优惠政策,以此来吸引消费者、如补贴以及签售后服务合同等。在现阶段中我国的新能源汽车市场主要划分为公共服务用车市场、汽车租赁市场、公务车市场、出租车市场以及集团用车市场。所以新能源汽车企业就要大力推广汽车租赁服务,在适当的范围内来运用新能源汽车,通过将租赁汽车的消费者转变为具有购买能力的消费者,以此来保证新能源汽车市场中的规模,满足市场经济发展的需求[3]。

4 尊重发展的规律

对于新能源汽车产业来说,想要实现长远的发展,就要坚持从汽车产业市场的发展规律上出发,真正做好每一个环节,保证发展的效果。对纯电动汽车实现跨越发展,这样也就忽视了混合动力车的重要性,但是也限制了纯电动汽车的发展。加之认识上的不足,使得纯电动汽车的电池以及电机等方面技术上受到了影响,这样也就影响了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因此,在是中想要转变这一现象,满足我国新能源市场的发展需求,就要积极借鉴国外的一些成功经验,尊重市场发展的需求,先发展好混合动力技术,通过不断的推广与运用来提高发展的效果。

5 建立出完善的法律法规

随着我国新能源产业市场的不断发展,还应当要认识到不能单纯依靠政府上的资金补贴,同时还要借助相关的法律法规政策等来促进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如果我国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单纯依靠政府上的补贴,并没有完善的法律法规等来进行保护,很容易造成汽车企业出现研发动力不足等现象,这样也就出现了技术垄断等现象。但是在相关法律法规制度的影响下,不仅可以将企业中的销售与生产区开来,同时也可以提高企业中的研发力度,不断创新技术,保证企业可以生产出质量高、成本低的产品,这样也就满足了市场经济发展的需求。其次,是要借鉴发达国家中的成功经验,通过制定出科学有效的法律法规,以此来对传统的模式进行创新。尤其是对于汽车尾气的排放等方面上,还要做好严格的规定与要求,这样才能吸引消费者的目标,主动的购买新能源汽车,促进新能源汽车产业实现快速发展[4]。

6 做好宣传工作

对于企业自身来说,也要积极主动的对新能源汽车产业进行宣传,真正做好消费者的引导工作,促使消费者主动的选择新能源汽车。可以说新能源汽车属于一个新兴的产业,虽然国家与政府等方面已经认识到了重要性,也受到了学术界的关注与支持,但是在消费者的层面上却还是存在着一定的不足。所以政府与企业之间就要做好联合宣传工作,不断扩大宣传的范围,以此来帮助消费者了解新能源汽车,掌握其性能,明确安全性,产生出购买的欲望。

7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实际工作中,我国要不断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加大政府上的扶持力度,同时还要从新能源汽车产业市场的发展上出发,完善相关的体系,满足发展的需求。

参考文献

[1]姜江,韩祺.新能源汽车产业的技术创新与市场培育[J].改革,2011(07):57-63.

篇(3)

DEA方法即数据包络分析法,它是一种非参数方法,可以用来解决涉及多个投入及多个产出的相对有效性的问题。能源工业技术创新效率评价是复杂的相对效率问题,难以用单一的指标衡量,因此,采用DEA方法更具有实际应用价值。CCR模型是DEA模型中的一种形式,假定规模报酬不变,然后运用线性规划及其对偶模型求出决策单元的效率前沿面,得到决策单元的相对效率,再对松弛变量求解,判断决策单元的有效性,并在此基础上对决策单元进行改进。

(二)效率评价指标体系

1.投入指标能源工业技术创新的投入指标主要包括人力和资金,而资金投入分为R&D经费投入与非R&D经费投入。霍慧智选择R&D总投入,政府R&D总投入等作为投入指标[4]。张晓波主要选取了R&D投入,技术人员作为投入指标[9]。创新活动中R&D起到基础作用以及支撑作用,因此选取R&D人员,R&D经费支出作为投入指标。同时,对于非R&D经费投入,由于中国能源工业的自主创新能力不足,引进技术成为提高技术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选取技术获取及技术改造费用作为投入指标项。2.产出指标在技术创新产出指标的选取上,一般包含出版科技专著数,专利数以及学术数。张曦将申请专利数和新产品产值作为煤炭企业技术创新效率研究的产出指标,这两个指标分别表示了企业创新水平和成果转化的经济效率[10]。代碧波,姚凤阁将专利申请数,新产品开发项目数和新产品销售收入作为产出指标。刘芳也选择了专利申请数和新产品销售收入为产出指标[11]。申请专利数代表了技术创新过程的中间成果,是技术上质的提升,而新产品销售收入则是新产品销售后获得的收入,代表了市场对能源工业的技术创新为市场接受[12]。据此,能源工业技术创新产出指标选择专利申请数和新产品销售收入。能源工业技术创新投入指标为:R&D人员,R&D经费支出,技术获取及技术改造费用;产出指标为专利申请数,新产品销售收入。

二、DEA模型在技术创新效率评价中的运用

(一)数据来源

选用能源工业5个子行业作为样本:煤炭开采与洗选业(A1),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A2),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A3),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A4),燃气生产和供应业(A5)。运用DEA方法对能源工业各子行业2003年至2011年的技术创新效率进行评价,并采用Matlab6.5进行数据处理,投入产出数据均来源于2004年至2012年的《中国科技统计年鉴》。

(二)能源工业技术创新效率评价

对能源工业的5个子行业的技术创新效率进行分析,使用Matlab6.5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结果见表1所示:由表1可知,煤炭开采与洗选业的技术创新效率总体呈上升趋势,但技术创新效率平均值仅为0.4446,在各子行业中处于最低水平。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的技术创新效率平均值为0.9647,其技术创新效果最好。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技术创新效率较高,均值为0.9154,但波动较大。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的技术创新效率处于5个子行业的中等水平,2003年效率值较为异常,只有0.0355。燃气生产和供应业的技术创新效率值一直在有效和无效之间变化.根据能源工业5个子行业的技术创新效率值,得到能源工业整体的技术创新效率如下表所示:从能源工业技术创新总的投出和产出来看,2011年R&D人员比2003年增长了3.25倍,研发费用增长了7.33倍,中国对研发费用的投入大于R&D人员的投入。比较R&D经费和技术获取及技术改造费用可以发现,能源工业非常重视技术的升级和改造。能源工业技术创新的产出,专利申请数逐年快速上升,而新产品的销售收入增长缓慢,波动较大,可以看出能源工业技术创新成果转变为经济效益方面仍存在不足。2003年能源工业技术创新效率处于最低水平0.3665,2011年达到最大值0.8269,上升趋势良好,整体效率不高,但仍有很大的上升空间。

(三)松弛变量分析

松弛变量值计算出能源工业各子行业技术创新指标的改进幅度如下表所示:由表3可知,在不改变产出的前提下,2003年,2005年和2007年需要减少R&D人员的投入,2011年需要减少R&D经费支出。在投入不变的前提下,要想效率达到最好,需要增加新产品的销售收入。年和2004年R&D人员投入的增加带来的销售收入增副较小。2010年技术创新效率值为1,技术有效,但从改进幅度表可知,其R&D人员,R&D经费支出和新产品销售收入都可以改进,因而其有效为弱有效。表5表明,在产出一定的情况下,主要是R&D经费支出和技术获取及技术改造费用的改进。在投入不变的前提下,以新产品销售收入改进为主。2007年和2011年的松弛变量不为0,技术创新效率为弱有效。由表6可知,要保持新产品销售收入不变,2010年需减少R&D人员的投入,2008年和2009年需减少R&D经费支出。在不改变投入的情况下,新产品销售收入上升空间较大。由此可知,对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来说,新产品销售收入对技术创新效率的影响较大。在2011年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的技术创新效率值为1,但其松弛变量不为0,因而其技术创新效率为弱有效。由表6可知,燃气生产和供应业在在收入不变的前提下,适当的加大R&D人员以及技术获取和改造费用,新产品的销售收入会有一个巨大的提升空间。

篇(4)

早在2009年,现任美国总统奥巴马上任之前就已经在其国内鼓吹新能源汽车,将之作为未来拉动经济的重要增长点。虽然中国汽车工业在整体上较欧美日有很大差距,但在新能源上大家却处在同一起跑线,这正是我国政府非常重视新能源课题的深层原因。

中国搞新能源汽车,谁会受益呢?新能源汽车厂商无疑是受益者,但是汽车厂家众多,谁有能力脱颖而出一时难以辨清,中游企业也是一样,而上游资源类企业相对简单,故而与新能源相关的锂、稀土等矿业公司就成为近年股市爆炒的新能源汽车重点领域,包钢稀土、成飞集成、城投等都是领一时的大牛股。

但是光有矿业并不能直接成就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某个产业在世界范围内领先,必然伴随着一批具有核心技术和研发能力的公司发展壮大。经过数年的发展与沉淀,这类科技创新先导的公司已初露端倪,相较经过爆炒的相关矿业公司,这类在新能源领域拥有核心技术的公司将是未来市场关注的重点。

“以我为主”

2月18日,经过近十年的“爱情长跑”,福田汽车与戴姆勒的合资公司――北京福田戴姆勒汽车公司正式成立。由于在中重卡车发动机的技术上有特别优势,此次福田汽车与戴姆勒的合作是由中方出技术、主导管理,并生产中方品牌,昔日的“代工工厂”变身成为技术、品牌的全球输出中心,“以我为主”成为中国汽车产业的强音。

虽然此次合资输出的并非新能源汽车技术,但北汽福田在新能源汽车领域也是国内领军企业之一。福田汽车副总经理、工程研究院院长邬学斌在稍早前对媒体表示,“中国汽车产业大而不强,关键原因是缺乏核心技术,但在电动车的电控方面,国外企业也是刚刚起步,中国与国外企业相差不远,且相对传统内燃机车更为简单”。

据邬学斌介绍,从2011年起,福田汽车的电控已经完全实现自主研发,并让其他企业贴牌生产。另一方面,福田电动汽车的成本也在不断下降:电机成本较2010年下降约40%,估计在未来三年,电池价格应该能够降一半。所以在未来的几年中,福田汽车的电动车成本将大幅下降。

电控是灵魂

动力总成的控制简单地说,就是对发动机和自动变速箱的统一控制。它的好坏将直接体现在汽车性能上:速度的快慢、操控反应灵敏与否,都需要靠电控技术去实现。

若把发动机比作汽车的心脏,则电子控制系统就是其灵魂。在大家熟悉的当下汽车架构中,发动机由发动机管理系统控制;自动变速箱则由变速箱控制器控制;此外还有安全防护的刹车防抱死系统及牵引力控制系统、车辆稳定控制系统等。

所有这些系统不仅需要单体管理,还需要协调工作。所以将单体电子控制模块采集到的信息,集中传递到某个终端控制器统一处理,就产生了前文所说的总成控制。电机与电控技术在整车利润链中占比很高,且不同于电池依附矿业较多,属于偏智力成本。在今年3月份的科技部最新的《电动汽车科技发展“十二五”专项规划》中,电机、电控与电池一起成为“三横三纵三平台”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横:电池,电机,电控;

三?纵:混合动力,纯电动,燃料电池;

篇(5)

党的十提出了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任务,强调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天津作为环渤海地区经济中心,提出建设创新型城市,大力鼓励高新技术企业自主创新,将提高原创能力作为企业的安身立命之本,生存发展之道。原创性高新技术企业是集高智力性、高创新性、高效益性、高成长性以及高群聚性为一体的科技密集型企业,其创新能力的高低,创新效果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城市发展的驱动力和企业的增长质量,是天津实现创新驱动,内生增长科学发展战略的关键。

一、天津原创性高新技术企业创新能力现状分析

近三年来,天津原创新高新技术企业创新能力进一步提高。拥有全市50%以上科技资源的大中型工业企业,其创新活动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可以从以下五个方面分析天津原创性高科技企业创新能力。

一是高科技人才投入状况。人才是原创性高科技企业发展的第一资源,是提升企业原创能力、促进内生增长的源动力。2011年,天津从事科技活动的人员共有11万人,其中硕博人数为2万人,高端人才和从事高科技活动的专业人才为天津原创性高新技术企业开展创新活动提高了重要保障。

二是研发费用投入状况。2010年,天津研发经费支出占GDP的2.37%,相对较低。企业研发费用支出占营业收入的比重为1.13。高新技术企业研发内容支出为27亿元。为进入全国前10名,与其他直辖市相比,排名为第四。

三是创新活动开展状况。2010年,天津高新技术企业研发机构数为140万个,较上年有小幅增长;研发项目数为2718万个。研发机构内部开展活动经费支出近20亿。可见,天津原创性高新技术企业通过内部研发提升原创能力。

四是高新技术产品产出状况。2010年天津高新技术企业总产值和增加值都呈现高速增长,分别比上年增长21.65%和475.9%。增加值从上年-106.58亿元转增为400.63亿元。在高技术引领下,天津市2010年完成工业总产值17107.19亿元,比上年增长 27.82%。规模以上工业完成工业增加值3686亿元,增长 28.26%。天津市工业在结构调整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引领、优势产业为支撑的格局。

五是高新技术成果产出状况。2010年,天津高新技术企业新产品产值约891亿元,新产品销售收入约883亿元,出口收入约541亿元。均较上年有大幅增长。

二、影响天津原创性高新技术企业创新能力的主要因素

(一)高端创新要素聚集度不高,创新驱动力度不够

创新要素创新活动得以开展的必不可少的因素,主要有四个:创新者、创新机会、创新环境和创新资源(包括人才、物力和财力资源),天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促进内生增长,必须集聚全国乃至世界范围内的高端创新要素。但调查中我们发现高端创新要素在天津的集聚度还不高,创新驱动力度不够。比如,作为创新主体——创新者的人数不多:知名、领军业界的企业家、科技人才落户天津为数不多,创新环境有待完善。

(二)天津高新技术产业结构不合理

从数量上看,截至2012年9月30日,全市科技型中小企业累计达到3.36万家,占全市企业总数的16%,科技“小巨人”企业达到1744家,占科技型中小企业的5%,距离形成科技小巨人顶天立地,中小型高新技术企业铺天盖地的格局还有一定的距离。从所有制结构上看,尽管近年来内外资比例有所改善,但截至2012年,外资企业为14367个,其中高新技术企业中80%为外资企业。天津本土自主创建的品牌高新技术企业的数量就更少了。这与北京、上海、山东、广东等省市本土高新技术企业相比不占优势。缺乏本土的高新技术企业,过分依赖外来的品牌企业,必然会使天津高新技术企业发展的不确定因素增多。而培育本土高新技术企业才是促进天津内生发展的根本。比如,受中日国际关系的影响,与汽车相关的高新技术企业中下游企业因日系车销量的减少而备受打击。从产业结构来看,电子信息和光电一体化合计比重为75%,新能源和节能材料虽然发展很快,但比重刚过10%,为11%。其他的产业如航空航天、生物技术与医药和环境保护的比重均未超过10%。

(三)原创性研发投入不足,资源配置效率不高

研发投入是衡量一个企业的创新投入的重要指标之一。目前,研发投入不足成为天津高新技术企业发展的瓶颈。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研发经费投入不足。企业研发经费支出与主营业务收入的比值是衡量企业技术创新和研发投入强度的一个重要指标。天津将此指标定为3%,为认定高新技术企业的标准。与发达国家高技术企业10%~16%的R&D投入强度相比,有待进一步提高。

二是研发活动单一。基础研究投入是高新技术企业具有技术优势、拥有技术原创的保障。2010年,天津市高新技术企业研发活动中,基础研究、应用研究、试验发展经费4%:16%:80%的比例结构显示天津高新技术企业研发活动类型单一,原创能力有待提升。

三是政府资金引导不足,投入力度不大,政府政策支持不足。调查中我们发现,高新技术企业研发费用的资金来源主要有自有资金、政府投入、金融风险机构投入。近三年政府投入资金仅占研发支出的20%左右。政府资金能够透过政策倾斜对某类企业或行业的发展起到一定的指导性作用,而过低的政府投资规模将很难对企业创新能力的发展起到有效的引导作用。

四是金融机构支持力度不够,中小型高新技术企业融资难。由于原创性高新技术企业具有高原创性、高智力性、高风险性、高投入性、高竞争性等特点,在外部,高新技术企业整体的资信状况不高,金融机构往往不愿意为高新技术企业提供贷款。

(四)高端原创性人才建设不足,技术贡献率有待提高

高新技术企业进行原创性研发,关键靠原创性研发人员的努力。2010年,天津高新技术企业中从事R&D的人员有9035人,比2009年增长11%,R&D机构的数量为140个,比上期增长18%;R&D内部经费支出27亿,比上期增长38%。尽管高新技术企业的R&D人员逐年增加,平均到每个高新技术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的高端原创性人才仍是捉襟见肘。2010年,高技术企业增长占经济增长份额及R&D活动人员占就业人员比重在全国排位分别为第11位和第23位。从技术贡献率来看,R&D经费支出与增加值比例在全国排名第24位。说明天津高新技术企业原始创新少,以技术引进为主,且高新技术产品的附加值低。

(五)企业原创性能力不高,缺乏原创性自主品牌

原创性研发能力主要通过研发资源的投入来实现,具体体现为研发活动取得的科技成果的数量和质量以及技术水平的高低。以专利量为例,专利特别是发明专利对于区域创新能力乃至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日益显现,并且成为创新能力的重要标志。2012年区域创新能力排名中,天津未进入前六名。

打造自主品牌、提升品牌价值是原创性高新技术企业综合形象的生动体现。2011年,天津有全市专国家驰名商标达到76件,天津著名商标为721个。但落实到高新技术企业,量就更少了。况且天津拥有的高新技术品牌企业大部分为外来品牌,如三星、格兰仕、突破电气等。

三、提升天津原创性高新技术企业创新能力的对策

(一)提高公众创新能力的建设,优化创新环境

良好的创新环境是吸引创新要素聚集的首要条件。因此需要政府从宏观层面引导、支持、帮助为原创性高新技术企业创造良好外部环境,营造全民创新、终身创新的文化氛围。一是积极营造创新性文化氛围。应在全社会培育创新意识、倡导创新精神,形成人人想创新,时时有创新,处处能创新的创新文化氛围,为提升企业创新营造良好的文化环境。二是积极推行创新性终身教育。原创性高新技术企业的发展需要一批精通高新技术的专业人才,这些人才要具有创新素质。要注重培养学习者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能够不断的接受新知识和掌握运用新知识。三是积极开展创新性培训。比如由高校成立创新培训中心,为创新人才提供继续教育的平台。从制度建立一个规范的具有强制性的创新人才后续学习的相关规定,以保障创新人才接受继续教育,以保持持续的创新动力。

(二)调整产业结构,发展优势特色原创性高新技术企业

积极发展具有天津优势特色的绿色能源企业、生物技术与现代医药企业、新材料创新集群、光机电一体化创新集群、民航科技企业。培育天津本土企业,加大企业自身研发投入力度,减少对外资的依赖。

(三)加大原创性研发投入力度,提高资源配置效率

原创性高新技术企业的研发费用的投入仅依靠政府投入是远远不够的。因此,需要构建多元化的研发投入体系,加大原创性研发投入力度。首先,政府应加大对原创性高新技术企业技术创新的引导性投入;其次鼓励民间高科技融资机构的成立,运用社会化资本,提供融资渠道。最后,原创性高新技术企业可以通过内部融资获得创新资金的增加,这样既减少了企业融资的成本,又降低了企业即将面临的风险,而且还可以增加高新技术企业技术创新的创新资金。

(四)实施高端人才战略,提高技术贡献率

人才是原创性高新技术企业创新技术的载体,在创新活动中发挥着引导者的作用,是提高科技贡献率的关键。企业应当建立人才激励机制,吸引高端人才、留住高端人才。建议由政府引导、企业主导,实施尖端人才的市场化运作和柔性流动。由政府牵线搭桥建立高端人才库,一方面企业可以根据才人库聘请专家做顾问,另一方面也可以与专家建立合作协议。

鼓励专家将自己的科研项目与企业科技创新需求相融,根据市场变化及时将科研成果应用到生产中去。这样做,既可有效化解中小企业限于资金等问题难以得到所需人才的难题,又可解决专家研究难以进入企业生产一线的问题,也可以提高企业的技术贡献率。

(五)集聚高端创新要素,支持原创性自主品牌创建

充分发挥政府引导和市场调节作用,推动国际高端创新要素向企业聚集,吸引国际研发中心,不断拓展合作领域和空间,提升产学研合作层次和水平,力争通过合作与交流引进更多的科技产业大项目。品牌是企业发展的长青石,是创新能力的生动体现,因此支持原创新自主品牌,首先是由企业建立品牌创新平台,政府引导支持,市场中检验与反馈,然后企业再次利用创新要素不断改进,激活企业内部创新要素,聚集高端创新要素,打造原创性自主品牌,以提高其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高文,吴达,杨文明,安蔚谨.天津市高新技术企业R&D资源配置研究.中国科技信息[J].2012年第03期.

[2]张泽一.我国企业自主创新的现状及问题分析[J].现代管理科学.2012年第4期.

[3]王虹静,张香芹.天津市高新技术企业技术创新的主要影响因素[J].科学观察.2010年第1期.

[4]高翠娟,尹志红.中小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构成要素及提升策略[J].沈阳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12年6月.

[5]高怡冰,林平凡.沿海五省市高新技术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与机制比较研究.科技管理研究[J].2007年第12.

篇(6)

中图分类号:F27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28-0111-02

当今新疆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与国内其他沿海发达地区的相比差距比较大,而科技人员是企业科技创新的主力,探讨如何开发和提高他们的创新潜能和创新积极性,是我们面临的当务之急。由于薪酬涉及员工的切身利益,如果这方面的模式不尽如人意,往往会给企业运行与发展带来直接的影响。况且,如今的薪酬不仅意味着物质奖励,还蕴涵着精神肯定,不但被视为劳动的报酬,更被看做人的尊严和价值的物化形式。同时,薪酬更成为企业引人、用人、留人的最重要的手段之一。

一、碧利雅公司科技人员的薪酬体系现状分析

(一)碧利雅公司科技人员薪酬体系的现状分析

1.省略)和哈萨克文搜索引擎(izdew.省略)、维文下载网站(),成为目前新疆点击量最大、下载次数最多的网站,2010年,首款贺岁版“碧利雅界面动态维文化软件”,实现了操作系统和应用软件即时维吾尔文化、全维吾尔文操作平台目标。

目前,公司现有员工150余人,其中科技人员47名,协作科研机构和企业40多家,在新疆内外设有销售网点200多家。公司现有总资产200多万元,品牌无形资产70.38万元。

2.公司科技人员的薪酬现状。公司没有对科技人员设计专门的薪酬体系,而是与其他岗位一样采用的统一的薪酬体系,其薪酬包括以下几大主要部分:(1)基本薪酬(即本薪)。在企业内部,员工之间的基本薪酬差异是明显的,一般能升不能降,表现出较强的刚性。碧利雅公司中基本薪酬出现的问题包括以下两方面:部分职位本薪大大低于市场水平,解决个人收入差异主要靠加班;某些年资长者本薪过高,对这部分人薪酬失去了弹性。(2)奖金。薪酬反映员工的工作业绩的部分为绩效奖金,薪酬反映公司的经济效益部分为效益奖金。绩效奖金及效益奖金的缺少导致薪酬与工作业绩、经济效益脱节。(3)津贴。津贴设置不合理,对一些特殊的工作岗位缺少补偿,同时也使薪酬失去了其灵活性。(4)福利。福利应是人人都能享受的利益,它能给员工以归属感。福利特别强调其长期性、整体性和计划性。福利制度的不完善及缺少整体规划,经常是浪费了资金却没效果。(5)保险。保险其实也属于福利的一种,它是一种对长远利益的保证或者对突发事件的一种预防,社会保险还有强制性的意义。

碧利雅公司的这种职位薪酬体系,在奖励上缺乏科学的考核标准,基本上是一个定数,干多干少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存在着严重的大锅饭平均主义,不能有效地调动科技人员的积极性。

(二)碧利雅公司科技人员薪酬设计不足之处及所造成结果分析

1.目前,碧利雅公司科技人员薪酬设计不足之处有:(1)对科技人员获取利益的保护力度不大,配套政策跟不上。法律规定,职务技术成果完成人或者职务发明人或者对科技成果转化有重要贡献的人员有提取报酬的权利,有获得奖励的权利,但是没有操作性。法律也没有规定在单位不给予奖励、奖励太低、奖励分配不合理等情况下,科技人员可以获得哪些法律保护,可以通过什么法律程序寻求保护,法律也没有规定单位不按法律规定给予科技人员奖励和报酬将受到何种制裁。(2)科技人员获取利益的形式单一,不能满足多方面的需要。目前科技奖励是一种主要激励手段,可以满足科技人员一定的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但是科技奖励的特点决定了它不能作为一种主要的利益机制。一是奖励是非持续性的激励,科技奖励一般对同类项目给予一次性奖励,而技术创新成果的实施转化是一个不断改进和完善的过程。二是奖励数量有严格限制,授奖条件比较严格,能够获得科技奖励的科技人员是少数的。三是奖励力度有限,奖励金一般是几百元到几万元不等,获奖人员所能得到的则更少。四是奖励是一种事后决策,缺乏事前激励性。(3)思想观念落后,平均主义思想严重。由于受计划经济观念的严重影响,一些单位不能很好地落实国家和地方的分配政策。

2.碧利雅公司薪酬体系不合理所造成的结果。首先,企业薪酬较市场水平明显偏低,一方面会造成人员严重流失,不利于企业内部的稳定。那些科技水平较高,素质相对较好的员工如果得不到可以期望的更高薪酬,则很容易在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后跳槽到其他企业;另一方面也不利于高科技人员的加入。其结果是企业不断招聘新科技人员以满足科技创新的同时,老员工又不断离职的恶性循环,这对人力资源是一种很大的浪费。其次,绩效奖金及效益奖金的缺少会引发员工的不满和抵触情绪,很有可能会消极怠工甚至人才流失的严重后果。

二、促进创新型企业科技人员技术创新能力开发的薪酬设计思路

结合碧利雅公司的个别案例分析情况,我认为,在创新型企业应该采用能力薪酬体系和宽带薪酬设计相结合的薪酬体系。

1.能力薪酬体系 :把工作人员的能力分成“应用能力”和“核心能力”两类。应用能力包括六种,它们是:信息收集、了解客户服务需求、前瞻性、高效率、团队精神、客户服务管理。核心能力包括三项:技术能力、创造能力和科技成果转化能力。能力的考核都围绕这些能力项目展开。能力级别的评定不仅要有大量的书面材料,如员工获得的技能证明,主要是员工通过职业资格考试、企业培训、全国的技能比赛等形式获得的技能证书等作为参考支持,还要有一组专家和组员对员工进行监督、评定、考核。

2.宽带薪酬设计:宽带薪酬较碧利雅公司原有的薪酬体系有下列优势:第一,引导员工重视个人技能的增长和能力的提高。在碧利雅公司原有的薪酬结构下,科技人员的薪酬增长往往取决于个人职务的提升而不是能力的提高,而在宽带薪酬结构下,员工完全有可能在职务不提升的情况下薪酬有大幅的提高。第二,有利于培养科技人员的团队精神,提高团队研发能力。在宽带薪酬结构下,员工的薪酬是由其技能来决定的,这就可以使科技人员愿意去学习新的东西,而积极加入研发团队,通过团队学习的方式迅速提升自身能力,这样也会进一步推动团队研发能力的提升。

科技人员宽带薪酬的设计思路具体如下:(1)市场薪资调查。为科技人员设计薪酬,首先应进行市场薪酬的调查。调查需将科技人员按照现有竞争对手的分类方法进行分类,并按照这种分类搜集相应的薪酬数据。假设科技人员一般分为三类,对每一类科技人员需搜集的信息包括:薪酬构成(固定部分、可变部分);市场价值(平均数、中位数等);薪酬水平范围(市场最高和市场最低)。(2)根据市场薪资调查确定宽带薪酬水平。在薪酬调查基础上,如果不考虑企业薪酬水平的特殊定位,中等竞争地位的企业,将所搜集的薪酬信息按照最低值由低到高排列。

参考文献:

[1]洪荣昌.薪酬制度改革应更多关心核心员工[J].安徽农村金融,2006,(12).

[2]程妍,刘莉.“调试” 宽带薪酬[J].人力资源,2006,(3).

[3]韩永江.高技能人才薪酬设计方略[J].中国劳动,2006,(7).

[4]张文松,田雁秋.科技型企业的管理和技术员工薪酬设计[J].中国劳动,2006,(3).

[5]Rainer Winkelman.How young workers get their training[J].Journal of Populati on Economics,2006.

Reaserch on the Salary Design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ersonnel of Technique Innovate Ability Development of Xinjiang Creative Type Business Enterprise

――With Special Reference to Xinjiang Bilgiyar Electronics Science and Technology Limited Company

NURGIL・kadir

篇(7)

21世纪,谁能勇于创新、坚持创新,谁就能适应未来知识经济的挑战。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地理教师应该大胆放手,围绕地理的主干知识,提出一些有利于激发学生探究欲望、激励学生创造性思维的问题,让学生在探究中自己得出结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与创新思维。

一、高中地理教学创新的理念

高中地理教学创新就是培养学生具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教学过程,并以此为基础达到全面培养人才和实现人才全面发展之目的。

1、地理教学创新的目标

地理教学创新的基本目标,对于学生个体而言,应该受到足够的地理知识教育和相应的地理应用教育。地理应用教育包括从事社会工作所具备的地理技能、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对于整个社会而言,应使学生素质、技能和创新能力所形成的劳动者的知识结构与社会产业结构相适应,并能对社会产生结构的动态变化有一定的适应能力。

2、地理教学过程的创新

地理教学过程创新的特点是教学方式具有启发性和多样性;能诱导学生独立思考,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能给学生思考和创新提供宽松的环境氛围和更多的机会,增强他们对地理知识消化性的理解,逐步形成创新意识和创新技能,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理解是对所接受知识的理性认识过程,是对感性材料进行分析、综合、判断、推理的过程。在地理教学创新中,由于评价制度的改革,记忆不再处于主导地位,创新才是目标。因此,地理教学创新应该是学生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使学生对地理知识规律、原则有深刻性的理解,为创新思维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教师在地理教学活动中,一定要注意观察学生的心理状态,不仅要用爱心去开启学生心灵的窗户,尊敬学生的人格和创造精神,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创造欲;还要善于引导学生自我激励,发挥创新能力,提高创新意识。

1、营造有利于学生创新的课堂氛围

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在相信学生具有创造潜力的基础上,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与想象。要创设民主、平等、自由、和谐的教学氛围,让学生的心理处于一种轻松愉快状态,积极思维,弛骋想像,打破陈规,敢于标新立异。如:课上要允许学生和老师争论,允许学生随时举手提问题;用尊重学生的言语,鼓励学生自由地表达自己的观点。一旦学生成功,要及时赞扬鼓励,赞扬学生的新观点,让学生体验创新的喜悦。即使不成功,也不轻易否定,以免挫伤他们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尤其当学生对教师和书本的观点有异议时,教师不要马上给予价值判断,而要与学生互相切磋,共同探讨,求得正确的结论。尽量消除学生怕答错的思想负担。例如,在讲“环境和环境问题”时,提出下面问题: (1)人类所产生的垃圾最终到哪儿去了? (2)垃圾是放错了地方的资源吗? (3)为什么地球上垃圾并没有堆积成山? (4) 哪些污染损害了你的健康和生活?(5)人是世界上最濒危的动物吗?通过这些问题,鼓励学生展开想象, 无拘无束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想法。教师要及时地以“很好”、“很有新意”、“你真会动脑筋”、“你的想法很新颖”等语气赞扬学生的新观点。一定不要轻易否定,以免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最后教师通过与学生互相交流探讨,得出合理的结论。

2、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具有一种巨大的推动力,它可以激发人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当一个人对某种事物发生兴趣时,他就会产生强烈的好奇心,主动地、积极地、执着地探索该事物的奥秘。为此,教师要教育学生充分认识学习地理的目的和意义,理直气壮地向学生说明学习地理对学生成才的重要作用,展现学科知识的魅力。同时,还要培养学生对学习过程本身和教学内容的兴趣。要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巧妙运用具体的激趣方法。如:创设情景、巧妙设疑、艺术语言、演讲辩论、联系时政热点等激发学生的认知兴趣。

3、激发学生的创造动机

心理学上说:人的活动都是在一定动机支配下进行的。正确的学习动机是学生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的内在动力。在地理教学中,要让学生懂得创新的重要意义:创新不仅是时代的呼唤,也是学生个人自我发展的必备素质和未来竞争的前提。21世纪的人才标准不但要求知识渊博,而且需具备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一个国家拥有创新人才多少,将决定经济发展的快慢和科技进步的大小。当学生明白了创新的意义后,他们就会产生强烈的创造动机和责任意识,自觉地为美好的人生和为中华民族的全面振兴去创造。

三、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1、培养研究性学习习惯

研究性学习是学生运用所学的基本知识, 研究实际问题,获取新知识,从而提高他们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的一种学习方式。开展研究性学习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一条途径。高中学生已具备开展研究性学习的潜能,因此,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应培养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的习惯和能力。

教师是学生研究性学习的指导者和促进者,应及时了解和关心学生的困难和需要,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补充知识,用鞭策、激励、赏识等手段,引导学生质疑、探究和创新。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个性,特别对发生在自己身边的事情比较关注,因此,教师应从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问题,为每一个学生的充分发展创造空间。学生通过亲历实践,调查研究,进而提高收集信息、分析信息的能力,学会分享与合作,养成尊重事实的科学态度和科学道德,增强学生对社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2、开展课内课外活动

教师在地理教学中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内课外活动,促使学生在体验知识中、运用知识中捕捉到创新灵感,从而有所发现、有所创造。比如在课堂中组织知识竞赛、小组讨论、正反辩论等活动。另外,在学生创造力形成上,课外活动也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课外活动具有知识性、趣味性、实践性、多样性等特点。在课外活动中,学生不仅可以获得创造力发展的良好环境,而且可以在活动中不断激发学生的创新动机,培养敢于探究问题的良好习惯。

3、养成创造性品质

学生的创新能力与他的创造性品质有着密切联系。学生的情绪、动机、坚持性、独立性等都影响他们创新能力的发展。有创造性的学生,多表现为兴趣广泛,自信心强,求知欲强,独立性强,富有责任感和想象力,敢于尝试困难,勇于探索。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主要在于关注学生敢于自主探究、体验和实践的过程,以及形成尊重事实,独立思考,研究意识和态度倾向, 而并不在于学生获得了多少重大的创新成果。这种创造性品质是学生长大成人后有所创新和成就的重要心理品质。因此,我们要鼓励学生树立自信心,促使其创造性在学习过程得以中充分发展。

结语

创新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基础,其本质是进取。在中学地理教学中培养创新能力具有独特的优势,地理涉及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多方面的知识,其综合性、实践性、时代性强,能激起学生质疑、探究、想象和创造的欲望。因此,地理教学活动是“探索”、“发现”地理知识的过程,要强调创造性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和形成探究地理科学的本质精神,这样学生创新能力的本质才能得到培养,超越自我、勇于创新的品格才能得到发展和升华。

参考文献:

1、秦彩军《浅谈地理教学中创新思维的培养》 [J] 教育实践与研究2002(8);

篇(8)

中图分类号:C9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1723(2013)01-0182-03

高新技术园区的创新功能是具有自增强机制的创新组织,是有机的且具有很强整合能力的组织,但是各类创新过程中具有很多的不确定性其并不是以一个完美的线性方式出现,而是创新功能内部各要素之间相互作用和反馈的结果。而高新区内创新功能是以其非均衡非对称结构作为推动创新活动的动力源泉(主要是宏观层面的生产体系和知识体系的非对称失衡)。

一、创新功能的外部条件缺失

(一)硬件基础设施

硬件基础设施是创新功能发挥的基本物质保证,它可以强化和补充创新功能的作用,例如交通、通信设施的不断完善为创新功能发挥提供强大的基础支撑。当前作为赶超型的落后国家,与发达国家和地区相比较,我国高新区的发展实力薄弱、内部企业实力弱小、硬件设施的不完善使得园区企业不能获得稳定供给的原材料和高素质的劳动力,缺乏园区品牌效应。企业的互动合作和知识交流,尤其是隐含经验类知识的交流缺少相应的基础设施平台的支持,创新功能的发挥受到基础条件的抑制,具体表现在:较高的机会成本,创新功能扩散中的高昂的时间成本,创新主体捕捉创新信息的低灵敏度。

(二)创新文化的落后

创新功能的发挥离不开高新产业园区的区域文化的支持。科技部原部长徐冠华在其《大力构建创新文化环境》一文中指出:观念的创新、科技的创新、体制的创新,无不回归于文化的创新。由于历史原因,我国高新区发展过程中的保守、厌恶风险、森严等级制度、忠于企业而非忠于专业以及不重视合作的地域文化概念和缺乏非正式的文化交流等一系列影响因素严重制约了我国高新区创新功能的发挥。

二、技术中介组织的滞后

创新功能的运行过程中,创新知识的生产、知识的转移、知识的应用等活动都离不开技术中介服务的支持,技术中介以其具有的信息搜寻能力、信息甄别能力以及信号传递能力为创新功能提供独立的、公正的服务。技术中介组织主要有服务于共性技术知识生产的技术中介、服务于知识转移的技术中介、服务于知识运用的技术中介(徐雨森,张世君,2009)。技术中介组织与园区内创新主体和要素市场紧密联系,为创新活动提供重要支撑,在降低创新风险,加速成果产业化进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与国外成功的高新区相比,我国高新区不论在中介服务的数量还是在质量上都有着相当大的差距。

(一)技术生产的技术中介组织的力量薄弱

共性技术生产的技术中介组织的力量薄弱,使我国共性技术的主要力量――大学、科研院所的运行体制难以满足共性技术研究的需要,使得创新技术的研究单位忽略了知识成果的转化、转移环节,企业与科研院所出现脱节现象,导致了知识生产的供求双方相对隔绝,形成技术成果供给相对过剩,破坏了创新功能的良性运转。形成园区内研究机构存在功能和机制错位,出现“研究成果内部化”和“科研机构企业化”的倾向。

(二)知识转移的技术中介组织的力量薄弱

在创新功能中体系中,知识转移的技术中介组织能优化知识转化路径,促进出现功能的完善和价值增长,创新功能的作用强度和广度得到提升。虽然我国知识转移的技术中介组织经历了10多年的发展已初具规模,但还存在许多问题,间接阻碍了高新园区内创新功能的发挥,园区内的部分技术转移中介组织仍保留着计划经济的某些特征,依靠政府财政拨款生存,市场竞争意识淡薄,人员缺乏激励和约束,素质不能满足园区发展需要,中介之间缺乏国际间的合作,影响了中介的专业化和转移活动的展开。

(三)知识应用的技术中介组织的力量薄弱

服务于知识应用的技术中介组织在高新技术产业园区中的主要变现形式就是企业的孵化器,其利用自身的强势资源构建具有生命力的组织,将基础设施、技术资源、人力资源和金融资本组合在一起,为创新型中小企业提供优良的发展环境,最终使技术成果商品化,为创新功能提供新的动力源。当前我国高新区内的孵化器的职能比较单一,技术供给不足,主要依靠本地的大学、研究院所等技术资源,缺少全局和国际视野。孵化器的专业化服务能力不强,融资渠道单一且能力较弱。

三、产业共性问题制约创新功能的发挥

共性技术作为知识的一个分支,除了具有知识的一般特征外,由于其准公共物品的性质,决定了共性技术生产除了具有不确定性等一般知识生产的特征外,还包括超前性、高风险性、产业共享性、社会效益性等特征(Patrick,2001)。高新技术产业的迅速发展使产业共性问题日益突出,因为高新技术产业的产业链越来越长,产业分工越来越细,技术发展越来越快,而产品的生命周期在缩短,创新的投入加大,风险提高。技术的融合推动产业间的融合,产业间出现技术共用,业务交叉,产品融合的趋势。企业面临的创新压力大大增加,单独创新的难度越来越大。

马明杰指出,没有其他主体的注入,共性技术知识研发中就会存在严重的“市场失灵”。共性技术的知识具有较强的外部性,其产业共享性与高风险及不能直接作用于生产中的特征,决定了其研究过程完全由企业投资是不现实的。同时,企业的追逐私人利益的特征与共性技术的社会性特征,是当前共性技术研究主体一直由科研院所或大学来承担的重要原因。这种模式难以满足共性技术研究的需要,产生了忽略知识成果转化、转移环节的情况。而我国长期受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科技体制存在条块分割、互相脱离的现象,造成共性技术供给资源分散,供给系统失调,知识转移能力较弱,产生知识生产供求双方相对隔绝,与企业联系较少,形成技术成果供给过剩,破坏了创新功能的良性循环。

四、网络组织的负效应制约了创新功能的发挥

高新技术产业多以中小企业和采取柔性生产方式为主,企业多采用扁平型的组织结构。高度复杂的技术创新常常跨越多个科技领域,创新的综合性和复杂性日益提高,产品的技术转变速度加快,技术变革的步伐加大(陈劲,陈钰芬,2006)。高技术产业的不确定性和高风险性使得园区内各行为主体寻求合作以降低不确定性的冲击,形成了以各行为主体为节点的网络组织。理论和实践表明,高新园区的创新网络作为其内在发展的潜力,不断地产生技术创新,并保持可持续发展,高新技术企业为了更好的发挥自身在高新区的创新主体作用,它会不断地寻求改善自身组织的途径。

五、对策和建议

由于信息不完全和有限理性的因素,决定了政府在高新园区发展中的作用不可或缺。通过以上创新功能发挥中的制约因素分析,本文从政府视角出发,提出相应的解决办法。

(一)外部条件缺失的政府对策

1.加强基础设施环境建设,为高新区内创新功能提供环境支撑。良好的基础设施是高新区内技术发展的基本保证,政府在高新区发展初期应搞好规划,科学布局,坚持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相统一,增强园区发展的可持续性。完善专业物流发展的软硬件设施,建造区域性物流中心,加快物流业的信息化建设,提高物流从业人员素质等措施。重点建设以计算机网络、信息情报网络和办公自动化网络为标志的网络结构的建设,只有建好创新网络的基础设施才能不断吸收创新知识,便利创新主体的进入把知识转化为技术,形成创新产品。

2.营造吸引创新的文化氛围。硅谷的经验表明,成功的高新产业园区应鼓励创新文化的生长和根植,要大力宣扬富于冒险和进取的企业家精神,重视信任与合作文化的建立,培养专业忠诚而非企业忠诚的观念,促进人员的流动,淡化等级观念和重视非正式交流等。大力建设园区品牌,依托深厚的地域特色文化,促进创新氛围的形成。完备的高新区建设过程中必将需要广泛融资,大量的基础设施建设投入,而且园区内企业的运作和创新功能的拓展都需要大量的资金,因此需要积极引进战略合作伙伴,拓宽融资渠道。

(二)技术中介组织低水平的政府对策

1.共性技术知识生产技术中介。共性技术知识生产服务类技术中介在共性技术生产中占有重要地位,为了提高我国共性技术知识生产服务类技术中介的水平,政府应该主导组建多途径的共性技术研发中心,制定长期规划,确立发展目标和研发方向。扶助官助民办的新型共性技术生产平台,以降低单独由政府完全投资于科研机构的研发和维持费用,大大提高了资源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另外,拓展现有的技术中介组织的知识生产服务功能。

2.知识转移技术中介组织。发展高效地服务于知识转移的技术中介组织是促进技术成果转化数量和质量的最经济、最合理、最有效的手段。政府应鼓励区域性的生产力中心结盟,建立统一的服务平台,把联盟发展成为服务标准化、质量一流的集团化服务联盟。另外,建立技术中介的信誉体系,政府应指导培育健全良好的技术信用市场体系和企业信用管理体系,建立失信惩罚机制,运用法律、行政、道德教育等多种手段,使失信者付出与其失信行为相应的经济和名誉代价。

3.知识应用技术中介组织。高新技术园区中发挥创新功能的知识应用技术中介组织主要集中于孵化器,它是服务于知识应用的最具代表性的技术中介组织形式。围绕孵化器建设,政府最大的优势是拥有庞大的区域网络和广泛联系,能够以极低的成本向创业企业提供大量非常有价值的信息、联系和建议。重点集中在服务的深化和细化,通过提供全配置、集约化的孵化空间,整合政府扶持、专业机构、公共平台、专家顾问等各类资源,提供针对性的阶梯式服务。

(三)解决产业共性问题的对策

产业共性问题对产业联盟产生了客观需求。单个企业缺乏解决共性问题的积极性或能力,产业共性问题只能由政府出面解决或者由企业组成产业联盟解决。政府政策与产业联盟相结合是重要的发展趋势,即政府以支持产业联盟的政策促成产业创新。产业联盟是一个由不同创新主体组成的网络,是解决创新中的共性问题而形成的机制,其对创新的有效性、多样性、持续性意义重大,它丰富和促进了区域创新系统。政府作为解决共性问题的重要力量,应该以产业联盟为依托采取多样手段大力支持联盟的建设。政府要针对区域科技和经济发展水平制定相应的联盟管理办法,确保联盟发展的产业特色和区域特色的可持续性。

(四)网络组织负效应的政府对策

首先,明确政府职责,创建良好的社会制度环境。高新园区内的网络组织是市场经济的产物,它和计划手段是对立的,因此政府的职责就是为创新网络组织创造一个良好的社会制度环境和政策环境。其次,加强社会诚信建设。创新网络自治的运作和企业间的信任紧密相连,创新网络主体之间要求存在高度的信任关系,信任作为一种控制机制(Brauch & Eccles,1989),能降低交易费用,防范机会主义行为,促进创新功能的合理发展。另外,加强创新网络主体间的沟通和融合。创新网络中不同的行为主体在知识、行为习惯、思维方式等方面存在差异,这要求政府培养创新主体间的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实现主体间开放式、深层次的创新交流与互动。

参考文献

[1] 徐雨森,张世君.社会知识活动系统中的技术中介[M].科学出版社,2009:26-30.

[2] Patrick R.Foresight and generic technology:an exploratory method with a knowledge based principle to compare France and Germany. Conference, the Future of Innovation Studies,Netherlands:20-23.

[3] 马明杰.共性技术的评价标准与政府支持方式[J].科技促进与发展,2005,(4):19-24.

[4] 陈劲,陈钰芬.开放创新体系与企业技术创新资源配置[J].科研管理,2006,(3):1-8.

篇(9)

中图分类号 F062.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2-2104(2011)11-0050-06 doi:10.3969/j.issn.1002-2104.2011.11.009

我国自1979年实行改革开放以来,吸引和引进的FDI(外商直接投资)大幅度增长。引进的实际外商直接投资额从1985年的19.56亿美元上升到2009年的900.33亿美元,居世界第二位。截止到2009年底,中国连续18年成为吸收外资最多的发展中国家。众多的研究表明,利用FDI是发展中国家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一个重要途径。如王红领等[1]认为FDI有助于我国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提高。李晓钟,张小蒂[2]的分析表明,FDI对区域技术创新能力提升有促进作用。钟昌标[3]冼国明等[4]发现FDI对中国专利申请数量有显著的正面溢出效应。

然而我们应该意识到的是,投资利益最大化是FDI的主要目的,在这种动机下,FDI在给东道国带来经济上的增长动力和创新溢出之外,往往会给东道国带来一些负面影响,这种负面影响主要体现在环境的污染和能源的高消耗上[5]。由于发展中国家的环境管理能力和环境标准都显著地低于发达国家,在资源配置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发达国家的一些高能耗产业或企业有可能转移到发展中国家,进而对发展中国家的生态环境和能源施加负面影响,这就是“污染避难所假说”。跨国企业在环境保护标准低的国家生产环境敏感型产品将有更大的市场竞争力[6]。能源的消耗是产生碳排放的最主要的因素。据世界银行统计,1990年中国的碳排放量占世界碳排放总量的11%;2007年,这个比率上升到了16%[7]。而这个阶段恰好是中国吸收FDI的高速增长时期。这不能不让我们思考FDI对我国能源消耗的负面影响。在传统经济学中,能源和环境一直以来都是经济的外生变量,只是作为“自然要素”存在,与经济并无多大关系[8]。长期以来国内外学者关注的焦点在于FDI的技术溢出对东道国经济发展和技术创新的影响,而忽视了非常重要的能源因素。有的外商投资产业或企业或许促进了当地的经济发展和技术进步,然而这可能是以能源的高消耗和环境的严重污染为代价换来的。随着人们对环境污染的日益重视以及能源资源的日益紧缺,能源已经成为FDI以及其他因素对区域创新产出产生正面影响的首要约束条件,Romer[9]把这种源于能源限制的阻力称之为“增长阻力”(growth drag)。因而,本文试图通过构建包含区域R&D投入、FDI、能源以及人力资本效率的内生增长模型,探讨能源对区域创新产出和FDI技术溢出效应的影响。同时,测算能源约束区域创新产出的“增长阻力”的大小及决定增长阻力大小的深层次因素。

1 模型设定

自1979年格瑞里茨(Griliches)[10]提出知识生产函数的概念以来,知识生产函数已成为分析知识生产和技术创新与区域创新及其决定因素的重要理论工具,并被广泛地应用于研究技术进步与其各种影响因素间的数量关系和数量特征。Jaffe[11]认为知识生产函数的适用范围非常广泛,除了可用于度量企业和科研机构的投入产出效率外,还可以拓展到区域和国家间创新水平和创新效率的比较研究。本文采用具有哈罗德中性的知识生产函数,其基本形式如下:

假设一:区域R&D人员投入以及区域人力资本效率增长越快,则区域创新产出增长率越大;

假设二: FDI的增长速度越快则区域创新产出增长率越大;

假设三:区域创新产出的增长率gbgpY(t)可能为正,也可能为负。当FDI和有效人力资本产生的促进作用大于能源对创新的限制时,区域创新产出增长率将上升;反之,当FDI和有效人力资本产生的促进作用不能抵消能源对创新的限制时,区域创新产出增长率将下降。

2 检验模型及数据来源

根据本文第2部分的内生增长理论模型,我们设定以下3类检验方程:

模型一:考察能源、FDI对区域创新能力影响的基本回归方程式:

LnYit=αlnRDit+βLnEFit+γLnFDIit+δLnAit+ηLnLit+εit(10)

模型二:考察以区域人力资本效率为度量的区域吸收能力的回归方程式。本文采用Borensztein, Gregorio &Lee[13]的做法,在模型中加入FDI与人力资本效率的交叉项,以考察人力资本效率的影响。

LnYit=αLnRDit+βLnEFit+γLnAit•LnFDIit+ηLnLit+εit(11)

模型三:考察以R&D人员投入为度量的吸收能力的回归方程式:

LnYit=αLnRDit+βLnEFit+γLnLit•LnFDIit+ηLnAit+εit(12)

Y代表区域创新产出,用区域大中型工业企业新产品销售收入来进行量化,而不采用之前很多学者所用的专利申请授权数。这主要是考虑到并不是所有的创新成果都以专利的形式出现,而新产品销售收入能较好地体现企业在产品、工艺和技术上的创新成果。RD用区域R&D资本存量来衡量。EF代表能源,但是在计量分析的时候因为能源资源不好度量,因而采用区域能源效率来代替。一般而言,能源效率越高,等于间接提高了区域能源存量;反之,如果能源效率下降,则等于是降低了区域能源存量。

中国各省份的R&D资本存量的计算方法采用Griliches[14]的做法。计算方法如下:

RDit=Iit/(gi+δ)。(13)

其中,RDit为第t年第i省的R&D资本存量,Iit为第t年我国第i省的R&D资本投入,gi为第i省2004-2009年各年R&D支出增长率的平均数,δ为资本折旧率,一般我们假设折旧率为5%。L是区域R&D人员全时当量。A是区域人力资本效率,一般而言,区域人均受教育年限越长,则人力资本效率越高,因而本文采用平均受教育年限来表征人力资本效率。平均受教育年限的计算方法为:小学程度人口比重×6+初中教育程度人口比重×9+高中教育程度人口比重×12+大专以上教育程度人口比重×17。FDI采用区域外商直接投资实际投资额来表示。

本文收集了2004年-2009年我国各个省份大中型企业专利申请授权数、R&D经费投入、每年从事R&D人员的全时当量以及外商直接投资的统计数据,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中国科技统计年鉴》、《中国知识产权年鉴》、人民共和国科技部网站等。为了消除物价因素对新产品销售收入、R&D经费投入和FDI实际投资额的影响,我们使用国内生产总值指数对其进行了处理,将1978年定为100,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10》,2004-2009年的国内生产总值指数分别为1 087.4,1 200.8,1 340.7,1 515.5,1 651.2,1 862.5,将上述3个变量折算为1978年不变价格水平,FDI则按照当年人民币对美元的汇率换算成人民币。能源效率的数据来源于2004-2009年的《中国统计摘要》。

3 实证分析

3.1 面板数据单位根检验

为了避免时间序列产生的伪回归,需要对模型中的变量进行平稳性检验。依据数据生成方式的不同,面板数据可分为同质型面板与异质型面板。在同质面板数据中,决定数据生成的系数在所有截面单元中均相同;在异质面板数据中,决定数据生成的系数在不同的横截面单元中可以不同。由于中国的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各省的技术水平和对外开放度等各不相同,导致不同地区的生产方式存在差异,我们认为各省的面板数据属于异质型面板[15]。我们采用Levin,Lin&Chu(LLC)检验,ADF Fisher Chi square(ADF)检验和PP Fisher Chi square(PP)检验方法对本文的面板数据进行单位根检验。原假设是存在单位根。检验结果如表1所示,表1表明,在LNY,LNRD,LNEF,LNFDI,LNA,LNL这6个变量的在5%的水平上拒绝原假设,均不存在单位根。因此,可以认为,在5%的显著水平上这6个变量均是平稳的。

从表2可以看出:

(1)比较回归1和回归2所得的结果,FDI对区域创

新产出的影响系数为0.256,说明FDI仍然是我国区域

创新能力提高的重要外部推动力。然而在增加能源效率约束条件下,FDI的技术溢出效应被减弱至0.182。从拟合优度来看,回归1的拟合优度为0.845 5,大于回归2的拟合优度。说明在模型中加入能源约束条件能够更好地解释区域的创新能力。这个结果说明长期以来,在忽略能源效率约束作用的条件下,FDI对区域创新能力的贡献作用被夸大了。这给政策制定者的启示是,在制定引进FDI的政策时,不但要考虑FDI对区域创新能力的溢出效应,更要考查FDI对区域能源效率的影响作用。FDI主要集中在能耗较大的制造业。2009年,制造业中的外商直接投资合同金额在所有行业中的比重为51.95%。随着能源资源的日益紧张,以及因能源消耗所带来的环境成本的上升,FDI是否能对我国的能源效率起到积极的影响至关重要。

(2)比较回归1、回归4和回归5的结果得知,回归4中FDI的回归系数从0.182降为0.084,而回归5中FDI的回归系数降为0.019。这一结果提醒我们:首先,吸收能力大小对区域吸收FDI提升创新能力起到了关键的作用。其次,就全国样本而言,以人力资本效率度量的吸收能力要高于以R&D人员数量度量的吸收能力。Kumar的一项研究表明,美国和日本的跨国公司在对外投资过程中往往会考虑设立相应的R&D机构,以增强市场竞争力。然而,如果东道国R&D人员数量太少或者人力资本效率低下,如高级技术人员、管理人员的缺乏等,则FDI只能把R&D等高级技术活动、关键性中间投入品的生产等技术比较复杂的生产活动大量配置于发达国家,而较少在中国进行此类投资,他们仅仅是利用中国的廉价劳动力将产业链中最没有附加值的组装环节放在了中国。因此, 当地的技术能力和人力资本丰裕程度对引入的FDI的质量和外资企业的研发活动起着决定性作用。

(3)能源效率对区域创新产出的影响系数为0.846,仅次于区域人力资本效率的影响系数1.308。随着能源的日益紧缺,能源价格不断攀升,人们对能源效率日趋重视,促使企业自主地进行技术创新,走节约能源的经济发展道路。在之前的很长一段时间内,FDI以及人力资本对区域创新的积极推动作用超过了能源限制的劣势,因而区域创新产出得到了很大的提升。然而,目前的情况是能源已经成为FDI以及其他因素对区域创新产出产生正面影响的首要约束条件,Romer把这种源于能源限制的阻力称之为“增长阻力”(growth drag)。那么能源约束在多大程度上阻碍了区域创新产出的提高呢?哪些深层次因素会进一步影响这种阻碍作用呢?Nordhaus[16]认为要测量“增长阻力”的大小,需要在能源约束条件不存在的条件下重新计算增长率。本文依然采用式(3)所示的区域创新产出模型,只是将原假设

EF•(t)=-bEF(t),b>0

改为EF•(t)=nEF(t)

,其它假设条件不变。在新的假设条件下,不存在着能源的约束和限制,能源将和所投入的人力资本同速率增长,按照式(9)的推导方法,得到新的长期均衡条件下区域创新产出的增长率

gbgpY(t)为:

gbgpY(t)=η(n+g)+mγ+βn1-α(14)

能源的“增长阻力”等于不存在能源约束条件下的创新产出增长率与能源约束条件下创新产出增长率之间的差值,用式(14)减去式(9)得到这个差值:

drag=gbgpY(t)-gbgpY(t)=β(n+b)1-α

(15)

“增长阻力”随能源在创新产出中所占的份额(β)和能源效率的下降率(b)的上升而增加。反过来说,能源所占创新产出的份额越低,能源效率提高的速度越快,则能源所带来的增长阻力越小,越有利于区域创新产出的提高。更重要的是,当该区域R&D人员投入(n)增长速度和R&D经费投入所占份额(α)越大时,能源所带来的“增长阻力”越明显。这是因为,R&D人员投入和R&D经费投入越大的地区,往往是区域创新产出较高,经济较发达的地区,如东部沿海各个省份。而我国大部分的工业都集中在这些发达地区,因而对能源的依赖性较强。

4 结 论

通过理论推导和实证检验,本文发现FDI仍然是我国区域创新能力提高的重要外部推动力,只是长期以来,在忽略能源效率约束作用的条件下,FDI对区域创新能力的贡献作用被夸大了。在制定引进FDI的政策时,不但要考虑FDI对区域创新能力的溢出效应,更要考查FDI对区域能源效率的影响作用。人力资本效率作为区域的吸收能力衡量的主要指标,影响了FDI对区域创新产出产生溢出效应的大小;吸收能力大小对区域吸收FDI提升创新能力起到了关键的作用。本文测算了环境资本约束区域创新产出的“增长阻力”的大小及决定增长阻力大小的深层次因素,并得出结论:R&D人员投入增长越快,R&D经费投入所占份额越高的地区所面临的来自能源的“增长阻力”越大。因而,对能源需求较高,依赖性较强的东部地区,将会更多地受制于能源的约束。基于上述研究,本文提出相关建议:

(1)在大力鼓励外资进入的同时,必须正确引导外资企业朝着更加节能、环保的方向发展。为此,政府在制定招商引资政策时,要提高对于环境规制的要求和标准的提高,将外资企业的环境标准作为判断标准。因为外资环境标准的提高,不仅能减少外资企业本身对于中国环境的污染和能源消耗,同时还将先进的环保技术、标准外溢给供应链的上下游。因此,应杜绝单纯的追求外资数量,而不考虑环境资源成本的做法,限制外资向我国转移污染密集型产业,引导外资流向医药研发、软件开发、新能源利用、仪器仪表等高科技部门,发展绿色产业。

(2)加大区域人力资本投资,以此增强企业技术吸收能力。主要手段是提高人力资本回报率。个人通过向市场提供劳动而获得相应的报酬,即工资。而个人是否会加大对自身人力资本的投资则取决于人力资本投资回报率。长期以来,中国的工资政策并不鼓励受过较高教育的劳动者获得与其能力相匹配的高回报,这导致个人缺乏进行人力资本投资的动机。[17]Young将中国各级受教育程度的相对工资率与亚洲新兴工业化国家(地区)进行了比较,发现无论是中学教育程度,还是高等教育程度,我国接受较高级别教育程度的劳动力相对工资率都远远低于香港、新加坡这些新兴工业化国家(地区)。因此,国家通过提高人力资本回报率,能有效地激励个人进行人力资本投资,从而提高区域吸收FDI技术溢出的能力。

(3)对于经济发展相对较快,创新能力较强的东部地区,要尽量减少能源对于区域创新产出的“增长阻力”。本文的分析表明经济发展越好的地区,往往对能源的依赖性越强,从而更容易在以后的发展过程中遭遇能源和环境瓶颈。为了减少这种“增长阻力”,一方面,可以通过鼓励企业清洁能源发展和减排技术的研发,提高能源效率,减少对能源的依赖程度来达到;另一方面,发展碳金融创新,逐步建立碳排放交易市场,通过市场手段引导企业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碳排放权交易的发展迫使企业将环境资本考虑到企业的生产成本中,这将催生大量的低碳投资和技术创新。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

王红领,李稻葵,冯俊新.FDI与自主研发:基于行业数据的经验研究[J].经济研究,2006,41(2):44-56.[Wang Hongling,Li Daokui,Feng Junxin.FDI and Independent R & D: An Empirical Study Based on Industry Data [J].Economic Research,2006,41(2):44-56.]

[2]李晓钟,张小蒂.江浙基于FDI提高区域技术创新能力的比较[J].中国工业经济,2007,(12):102-109.[Li Xiaozhong,Zhang Xiaodi.The Comparison of Regional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Capability of Jiangsu and Zhejiang Based on FDI [J].China Industrial Economy,2007,(12):102-109.]

[3]冼国明,严兵.FDI对中国创新能力的溢出效应[J].世界经济,2005,(10):18-25.[Xian Guoming,Yanbin.The Spillover Effect of FDI on China’s Innovation Ability[J].World Economy,2005,(10):18-25.]

[4]钟昌标.外商直接投资地区间溢出效应研究[J].经济研究,2010,45(1):80-89.[Zhong Changbiao.The Research of FDI Spillover Effect Among Regions[J].Economic Research,2010,45(1):80-89.]

[5]Hsiao Tien Pao,Chung Ming Tsai. Multivariate Granger Causality Between CO2 Emissions, Energy Consumption,FDI And GDP:Evidence From a Panel of BRIC Countries[J].Energy,2011,(36):685-693.

[6]王军.外国直接投资、环境管制与国际竞争力[J].世界经济研究,2005, (12):4-10.[Wang Jun.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Environmental Regulation and International Competitiveness[J].World Economy Research,2005, (12):4-10.]

[7]Bank world.The Little Green Data Book[M].Washington DC:World Bank,2007.

[8]唐跃军,黎德福.环境资本、负外部性与碳金融创新[J].中国工业经济,2010,(6):5-14.[Tang Yuejun,Li Defu.Environmental Capital, Negative Externalities and Carbon Financial Innovation [J].China Industrial Economy,2010,(6):5-14.]

[9]David Romer.Advanced Macroeconomics[M].Second Edition, New York:McGraw Hill Companies, Inc.2001:35-40.

[10]Griliehes Z.Issues on Assessing the Aontribution of R&D to Productivity Growth[J].Bell Journal of Economics,1979,(10):92-116.

[11]Jaffe A B.Real Effects of Academic Research[J].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89,79(5):957-970.

[12]赖明勇,包群,彭水军,等.外商直接投资与技术外溢:基于吸收能力的研究[J].经济研究,2005,40(8):95-105.[Lai Mingyong,Bao Qun,Peng Shuijun,et al.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and Technology Spillover: A Theoretical Explanation of Absorptive Capability[J].Economic Research,2005,40(8):95-105.]

[13]Borenztein E J.De Gregorioand J W Lee.How Does Foreign Investment Affect Economic Growth[J].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1998,(45):115-135.

[14]Griliches Z.Issue in Assessing the Contribution of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to Productivity Growth[J].Bell Journal of Economics,1979,(10):92-116.

[15]滕玉华,刘长进.外商直接投资的R&D溢出与中国区域能源效率[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0,20(8):142-147.[Teng Yuhua,Liu Changjin.R & D Spillovers of FDI and Regional Energy Efficiency [J].China Population,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2010,20(8):142-147.]

[16]Nordhaus, William D.Lethal Model 2:The Limits to Growth Revisited[J].Brookings Papers on Economic Activity,1992,(2):1-43.

[17]Heckman J.China’s Investment in Human Capital[J].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Cultural Change,2003:795-804.

FDI Spillover Effect, Energy Constraints and Regional Innovation Output Analysis

CAI Hai xia FAN Ru guo

篇(10)

在我国的一次能源构成中,煤炭占比例达到75%。对煤炭开采与洗选业的技术创新现状进行分析,有助于了解煤炭开采与洗选业的技术创新投入及其成果,进一步了解能源工业的技术创新现状。一、煤炭开采与洗选业技术创新现状分析

考虑到在技术创新活动中研究与发展人员的基础作用以及支撑作用,选取研究与发展人员即R&D人员,研究与发展经费支出(R&D经费支出)进行分析,另外考虑到煤炭开采与洗选业对技术引进的应用情况,同时选取技术获取及技术改造费用分析。(1) R&D人员,是指在一个统计年度内,从事研究与发展活动的时间占用科研时间10%及以上的教学与科研人员。

(2) R&D经费代表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的经费。(3)技术获取及技术改造费用就是一种非R&D经费投入,它包含了四个部分:引进技术经费支出,消化吸收经费支出,购买国内技术经费支出,技术改造经费支出,其中引进技术、消化吸收和购买国内技术都是技术获取的一种。在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足的情况下,引进技术是提高技术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技术获取是把别人的先进技术为我所用,这样不但可以节省时间,还可以节省人力、物力,进行跨越式发展。而技术改造可以反映能源工业对技术升级改造的投入强度,这也是一种重要的技术创新投入。

各行业在进行技术创新产出指标的选取上,一般包含出版科技专著数,专利数以及学术数。涉及到能源工业或煤炭开采与洗选业,霍慧智在创新产出上将能源的年总产量作为创新产出,但是由于这一指标仅仅是对能源的绝对数量进行分析,因而在论文中不考虑这一指标。张曦将申请专利数和新产品产值作为煤炭企业技术创新效率研究的产出指标,这两个指标分别表示了企业创新水平和成果转化的经济效率[6]。根据对前人的研究成果进行总结,文章采用专利申请数和新产品销售收入进行煤炭开采与洗选业的技术创新分析。

因而文章从R&D人员,R&D经费支出,技术获取及技术改造费用,专利申请数,新产品销售收入这几个角度分析煤炭开采与洗选业的技术创新情况。

二、数据分析

由表1可知,在技术创新投入指标R&D人员投入上,从2003至2011年,煤炭开采与洗选业在2007年和2010年曾有过短暂回落,但整体呈递增趋势,并在2011年达到最大值,是2003年的4.46倍。在增长速度上除2007年和2010年之外,其增长速度均在1.1至1.6之间,其增长比较稳定,在2005年增长速度较快,是2004年的1.57倍。在R&D经费支出方面,煤炭开采与洗选业的技术创新投入是严格的逐年递增的,从2003年的141183万元增加到2011年的1451311万元,增加了9.28倍,其年增长速度在1.1和1.9之间,增长相对稳定。煤炭开采与洗选业的技术获取和技术改造费用在2009年达到最大值,是2816023万元,之后曾有过短暂回落,但又很快上升,整体呈上升趋势。同时,与R&D经费支出相比,技术获取及技术改造费用的支出数额相对较大,这说明在技术获取和技术改造上投入的费用也是非常多的,已经远远超过了R&D经费支出,这可以看出煤炭开采与洗选业对技术升级改造的投入非常重视,煤炭开采与洗选业已经不是仅仅自己关门进行技术创新研究而是引入别人的先进技术,对外来技术创新成果也进行了消化吸收。煤炭开采与洗选业在2003年的专利申请数是114件,此后逐年递增,在2011年到达1917件,是2003年的16.82倍,这也说明煤炭开采与洗选业的技术创新活动正在逐渐好转,技术创新能力逐步提高,其年平均增长速度为1.44。煤炭开采与洗选业在2003年的新产品销售收入是441281万元,此后在2010年曾有过回落,但有很快回升,在2011年到达最大值11156173万元,是2003年的25.28倍,新产品销售收入的年平均增长速度为1.75,是5个技术创新指标中,新产品销售收入的增长速度是最快的。

三、结果分析

根据分析结果可知,煤炭开采与洗选业的技术创新活动正在逐渐好转,从2003年至2011年的数据分析可知,煤炭开采与洗选业的技术创新投入及技术创新产出整体均处于增长趋势,照此状况,煤炭开采与洗选业的技术创新活动投入和产出还会不断增加。能源工业的技术创新活动代表了一国的竞争力,我们不仅从创新现状进行分析,还应该多方面考虑,以煤炭开采与洗选业的技术创新现状为基础,找出其不足,提高煤炭开采与洗选业乃至整个能源工业的技术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2014-2018年中国煤炭开采和洗选行业分析投资前景预测报告;

[2]2011年7月15日 环球时报[N];

[3]2011年7月14日 华尔街日报[N];

[4]霍慧智,中国能源行业技术创新能力和绩效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6;

篇(11)

中图分类号:C96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1)-12-0-02

一、专业技术人员创新能力培养的迫切性和重要性

(一)专业技术人员创新能力的重要作用

专业技术人员指从事专业技术工作的人员以及从事专业技术管理工作且已在1983年以前评定了专业技术职称或在1984年以后聘任了专业技术职务的人员。专业技术人员是我国人才队伍的主体和骨干力量,约占我国人才总量的50%左右,承担着各类具体专业技术工作。他们的创新能力关系着我国科教文卫体等诸多方面发展水平和前景,是国家重要的人才资源。专业技术人员想不想创新、会不会创新、能不能创新,直接决定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质量和潜力。

(二)专业技术人员创新能力严重不足

2008年中国科协的《中国科技人力资源发展研究报告》指出:中国当前科技人力资源总量已经达到4246万人,是世界上科技人力资源第一大国。但从每万人口中的研究人员数量来看,日本是64.2人,美国是46.5人,英国是30人,法国是32.6人,德国是34人,而我国只有9.3人,不及日本的l/6;从论文的相对引用影响率(RCI)来看,美国是1.47,英国是1.36,德国是1.21,日本是0.9l,中国只有0.58,排在第十位。以上数据告诉我们,中国是人才大国,但还远不是人才强国。专业技术人员的创新能力已成为制约我国赶超世界的瓶颈、成为关系我国能否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

(三)专业技术人员创新能力培养的迫切性

创新是专业技术工作的本质属性,没有创新就没有技术的突破,没有创新就没有新成果的出现,没有创新就没有自主知识产权,可以说没有创新就没有发展;而创新能力则是专业技术人员的核心能力,是综合素质内涵之一,是创造性开展工作的前提,是克服困境、破解难题的关键。大力加强创新能力建设,不断提高广大专业技术人员的创新思维水平、创新实践能力,既是由专业技术工作的规律和专业技术人才的特点决定的,也是由我国当前人才队伍建设的方向和重点所决定的。

二、专业技术人员创新能力培养的困境

专业技术人员具有一定的知识储备和智力水平;具有从事技术工作经验;具有对未知知识的探索、对工作思路革新、对工作方法的完善的潜能,只所以这种潜能未得到充分发挥,主要来自个人和社会两方面因素:

(一)个人因素

1、认识不够。缺乏创新意识是创新能力培养的最大制约因素,大多数专业技术人员每天从事的都是重复性的工作,工作单调且繁琐,这使大家很少去思考创新的价值、意义和方法,对自己的要求也只是停留在完成现有的事情上,很少去拓展工作领域,很少去探索新的方法与途径。

2、付出不够。创新是综合素质的体现,需要掌握相关的知识和足够多的经验,还需要丰富的想象力和正确的思维方式,这需要消耗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积累和提升,大多数人忙于眼下的工作,无法或不愿付出更多的时间、精力、金钱去学习、思考、参加训练,致使许多具备创新潜质的人知识陈旧、方法落后、思维封闭,丧失创新的机会。

3、思维不够。专业技术人员由于从事某方面的具体工作,造成他们知识单一、技能单一、进而造成思维方式单一;导致知识之间、技术之间、思维之间缺乏合理的整合;结果思考问题缺乏灵活性和全面性,这种条条块块的思维方式不符合创新思维的要求,缺乏创新思维是制约创新能力提高核心因素。

4、联系实际不够。创新的级别分类告诉我们,90%的创新属于小级别创新或普通创新,这些创新来自具体工作。工作程序的一次有效调整,工作方法的一次改进,工作思路的一次转向都是创新的表现,许多人都把创新想得很高深、很神奇,只是从理论上寻找突破,科技前沿寻求创新,而忽视自己的具体工作实际,最终影响创新成果的产生。

(二)社会因素

1、环境不够。专业技术人员工作的环境相对封闭,制约着思维发展的空间;再加上传统文化中某些消极思想的影响,容易形成保守的观念,如:“重传统、轻创新”、“不求有功但求无过”、“枪打出头鸟”等思想,这些守旧的思想和保守的管理体制结合在一起,成为束缚创新发展的一张无形巨网。

2、投入不够。我国教育支出只占GDP的2%,世界教育支出加权平均数为5.33%,国家投入的教育费用严重落后于世界平均水平,加上我国非常重视普通教育,留给培训的费用更少,在培训费用中大多是用于管理人员考察,真正留给技术人员培训的费用寥寥无几,再加上社会和单位没有重视培训的习惯,专业技术人员能力的提升基本上靠自己投入,这使得很多专业技术人员只能进行维持性学习很少进行创造性学习。

3、培训内容和方式不够。当前培训以知识的学习为主,缺乏对创新思维的训练,忽视创新能力的培养;在教学方法上仍以课堂讲授为主,形式单一,方法呆板,缺少新意。在这种教学状态下,许多专业技术人员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把培训当成了一种任务,甚至看做一种负担,而没有当做学习的机会,从而影响了自身创新能力的提高。

4、培训师资不够。专业技术人员的培训,国家有关部门只提供培训教材,具体培训工作由各级各部门自行组织,市级以下可以说没有专职的培训教师,临时抽调人员充数,教师本身就缺乏相应的知识和技能,培训的效果可想而知,致使培训流于形式,没有效果,参与培训的学员也没有积极性,白白浪费培训资源。国家应在每次培训前,先培训师资,再逐级进行,师资有保证,培训才会有效果。

5、评价机制不够。在日常的工作中我们往往只看完成情况,很少关心工作过程,很少去分析研究工作方法的创新和改进,很少去探索和思考同样的工作有没有新的方法,有没有更省时、省力的解决途径,这在很大程度上误导专业技术人员努力的方向和思考问题的角度,形成墨守成规的习惯,制约创新能力的提高。

三、专业技术人员创新能力培养和提高的途径

基于对制约专业技术人员创新因素的分析,我认为培养专业技术人员创新能力应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一)培养创新理念

提高对创新作用的认识,使大家认识到创新是满足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客观需要;是破解专业技术实践中遇到的新问题、特殊问题、疑难问题的需要;是破除思维定势、改进思维和工作模式的需要;是破除不思进取、无所作为的意识,创造性地开展工作的需要。养成面对工作用新眼光看问题,新思路想问题,新办法解决问题的习惯;不断反思自己的工作思路和方法,不断探索新的解决途径。

(二)充实创新知识

学习创新理论,了解创新的特点和原则,掌握创新的步骤,懂得创新需要什么样的知识和能力,在工作中努力寻找新思路、新方法、新措施。学会如何克服固步自封、因循守旧,着眼于实际,在工作中有所创新。

(三)培育创新环境

环境是人的创新能力形成和提高的重要条件,加强舆论的引导和宣传,形成以“创新为本”文化氛围,引导大家形成以新理念为指导,以新思路为主线,以新方法来解决问题的模式;建立激励创新的机制,用创新作为评价专业技术人员能力的标准之一;建立宽松的工作环境,允许尝试和探索,启迪创新思维,建立创新机制,激励大家创新、创造的欲望。

(四)训练创新思维

创新思维是人的创新能力形成的核心与关键。通过对发散思维、逆向思维、联想思维等的学习和训练,丰富思维方式,训练多层次、多角度认识、分析问题的习惯,才能捕捉新现象、提出新问题、探索新规律、提出更好的解决方案。